金融学和财务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8:48

金融学和财务管理篇1

金融与财务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一方面可满足我国当前对金融与财务管理领域复合型、交叉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金融学、财务管理学学科融合发展的需要。我国相关学科设置中,金融学是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下面的二级学科,财务管理则是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下面企业管理二级学科中的一个方向。当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正在逐步建立,金融改革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与金融市场已密不可分。在这样的背景下,齐鲁工业大学开展了金融与财务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这将有利于金融学、财务管理学学科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培养合格的金融与财务管理领域高层次人才,服务国家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

二、国外相关学科发展模式分析

(一)国外金融学培养的两种模式国外金融学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方面,存在所谓的"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即学术性学位模式与职业性学位模式。在两种模式的选择上,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侧重。根据张亦春、林海(2004)的总结,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强调经济学院模式,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的部分大学;二是强调商学院模式,大多数的美国大学,一般将金融学专业安排在管理学院、商学院或工商管理学院;三是两者的结合,即不少西方大学的金融学本科专业由经济学系与管理学院联合开设。

(二)经济学院模式下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经济学院模式下,金融学教学相对更多地强调宏观层面的分析。在课程设置方面,经济学院模式的金融学专业的重点是: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货币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宏观经济政策,博弈理论,经济史等为其普设课程;强调数学工具与实证分析,重视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的开设;兼顾微观金融(佘德容,2010)。[2]澳大利亚各大学的金融学课程设置具有经济学院模式的特点,如西悉尼大学的金融学硕士专业,设置的课程包括:Financialmodelling(金融建模),Financialinstitutionsandmarkets(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FundsmanagementandportfolioSe-lection(基金管理与投资组合选择),Derivatives(金融衍生品),Securityanalysisandportfoliotheory(证券分析和投资组合理论),CorporateFinance(公司财务),Financialinstitutionmanagement(金融机构管理),CreditandLendingDecisions(信贷决策),LawofFinanceandSecurities(金融与证券法),RealestateFinanceandinvestment(房地产投融资),marketingofFinancialproducts(金融产品营销),StrategicBankmanagement(银行战略管理),internationalFinance(国际金融),economics(经济学),internationaltradeandindustryeconomics(国际贸易与产业经济学),等等。该课程体系中包括微观金融、宏观金融以及经济学等各类课程,整体上与我国金融学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同。

(三)商学院模式下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商学院模式的金融学教学相对更多地强调微观层面的分析。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侧重于微观金融、金融市场、投资学、公司理财、证券分析与组合管理等,重视开设专业性和实用性强的课程(佘德容,2010)。[2]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提供的金融学硕士课程相对较多,包括:advancedCorpo-rateFinance(高级公司金融),appliedQuantitativemethodsinFinance(应用金融定量方法),Behavior-alFinance(行为金融学),Businesseconomics(商业经济学),Capitalmarkets(资本市场),Continuous-timeFinancialeconomics(时间序列金融经济学),CorporateFinance(公司金融),CorporateValu-ation(公司价值评估),empiricalmethodsinassetpricing(资产定价实证方法),empiricalmethodsinCorporateFinance(公司金融实证方法),FinancialDerivatives(金融衍生产品),Financialeconomics(金融经济学),FinancialeconomicsUnderimper-fectinformation(不完全信息金融经济学),FixedincomeSecurities(固定收益证券),internationalBanking(国际银行业务),internationalCorporateFinance(国际公司金融),internationalFinancialmarkets(国际金融市场),intertemporalmacroeco-nomicsandFinance(跨期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investmentmanagement(投资管理),macroeconom-icsandtheGlobaleconomicenvironment(宏观经济和全球经济环境),methodsinFinancetheory(金融理论方法),monetaryeconomics(货币经济学),privateequity(私募股权投资),Realestateinvest-ment:analysisandFinancing(房地产投融资分析),SelectedtopicsinempiricalCorporateFinance(实证公司金融专题),theFinanceofBuyoutsandacquisitions(收购和并购),topicsinassetpricing(资产定价专题),VentureCapitalandtheFinanceofinnovation(风险资本和金融创新),等等。可以看出,该课程体系主要以证券市场、投资分析等微观金融的课程为主。

(四)商学院模式下的金融学与财务管理国外金融学培养的两种模式与我国的财务管理学科是何种关系呢?肖鹞飞(2005)认为,美国金融学科的发展主流在各大学的商学院,金融学和财务学合二为一,公司财务被称为企业金融,金融学科归属于管理学科,以公司财务学、投资学、金融经济学、金融工程学、金融机构学、国际金融市场学、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学等课程为核心。公司财务学和投资学二者之间紧密联系并成为学科的基本组成部分。[3]孙建强、罗福凯(2008)则指出,欧美国家只有一个finance,我国则被解释称为财务学和金融学,我国的金融学是西方的货币经济学(monetaryeconomics),而我国的财务学即欧美国家的finance。[4]由此可以看出,国外商学院模式下的金融学,即可认为基本等同于我国的财务管理学(Financialmanagement)。

三、我国高校相关专业设置比较

(一)金融学科发展与课程设置在我国,金融学科长期以来都是以货币银行学为核心(肖鹞飞,2005[3]),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原目录中的"货币银行学"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合并为"金融学(含:保险学)"专业(黄达,2001[5])。但是,对于"金融"涵盖的范围、金融学的学科建设等,一直存在争论。这种争论主要是金融学应该以传统的宏观货币银行学为核心,还是以现代微观金融理论为核心。强调现代金融理论,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一方面源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国外学习商学院金融学科的人员回国,带来了国外微观金融学科体系设置的理念。整体而言,当前我国各高校金融学科课程体系安排,主要是以宏观金融学为主要内容:一是金融学专业公共课,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计算机信息、数学、外语等课程;二是金融学专业基础课,通常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等;三是金融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财政学、中央银行学、保险学、投资银行学、证券投资学等;四是金融专业选修课,一般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三个方向。与此同时,当前也有部分高校强调微观金融的教学,向国外商学院模式靠近。根据戴晓凤(2006)搜集的资料,北京大学已开设有时间序列分析、动态优化理论、博弈论、随机分析、固定收益证券、信息经济学等较前沿的课程,上海财大设有数值方法、金融期权与期货等课程,厦门大学则有财务报表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随机分析、金融中介理论等新兴课程。

(二)财务管理学科发展与课程设置在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变化以20世纪90年代前后为分水岭(刘淑莲,2005):在此之前,财务管理只是作为会计专业的一门课程,之后财务管理从会计学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7]就本科层次的的课程设置而言,我国一般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差别不大,曾富全(2010)指出,该专业培养目标来源于会计专业,缺乏清晰定位,课程设置与会计学专业课程重复严重,特色课程并不明显。[8]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李连军,2006)。[9]在硕士培养层面,财务管理是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面的一个方向。同时,部分高校则自主设置金融与财务管理专业,或者在经济学硕士下面设置相关方向。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硕士金融与财务管理方向课程体系中,学位课包括: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业选修课包括:高级公司理财、金融市场、财务管理实务、公司理财与项目融资、财务报表分析、高级税务筹划、固定收益证券产品分析、投资银行经营与业务、金融投资分析与实务。

(三)国内金融学与财务管理专业改革设想关于我国财务管理与金融的关系以及金融学与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如何改革,基本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财务管理学科研究范畴应该与微观金融学的研究范畴相一致(刘淑莲,2005),[7]即财务管理学科应主要由金融市场、投资学和公司财务三大领域构成;第二种观点认为财务管理与微观金融中的公司金融相一致,而不包括金融市场和投资学,如范从来(2004)认为,[10]宏观金融、微观金融、公司金融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金融学体系,公司金融是从金融体系运行的角度研究公司的融资行为。关于财务管理的课程设置,徐焱军(2012)指出,财务管理专业应围绕企业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资本运作等内容开设相应的初、中、高级课程。[11]上述观点基本都认同,我国的财务管理专业,应该与会计学专业课程进行清晰地区分,与微观金融学课程设置内容相一致,即与国外商学院模式下的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相一致。

四、金融与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

在分析国外金融学教育的经济学院、商学院发展模式基础上,借鉴我国高校金融学、财务管理学等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齐鲁工业大学在金融与财务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优化研究方向,确定课程设置,以体现金融与财务管理专业与相近专业的区别以及本专业的优势。

(一)研究方向结合对国内外金融学、财务管理学科的讨论,齐鲁工业大学金融与财务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设置为四个方面:1.资本市场与公司治理方向,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决定因素等相关问题,资本市场效率、组合投资、金融工具定价、上市公司的投融资行为,财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资本市场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等;2.金融市场与公司筹融资管理方向,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金融市场和中介组织的类型和功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公司筹融资行为、风险、影响因素、效率,融资约束、融资政策,资本结构,收益分配,金融市场与公司筹融资之间的关系,营运资本管理;3.投资管理方向,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兼并与收购,资本资产定价,投资组合理论,风险管理,基金与风险资本,金融市场中介机构,投资项目评价,创业融资、风险投资、技术创新与投资决策;4.行为金融方向,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公司证券相对收益偏离与风险的关系,投资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非经济因素影响资源配置等等。

金融学和财务管理篇2

关键词:财务管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一、引言

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管理是金融部门和金融机构实现最大利润企业目标的基础,坚持以科学发展的财务管理,全面促进可持续发展避免金融危机为重要发展战略,促进金融机构,科学化,规范化。解决陷入困境的金融行业实现科学化的管理,解决标准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才能使金融机构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就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财务管理和措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管理,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严格的财务管理体系。全面推行财务管理的规则和规范,预防财务管理的无序,盲目扩张影响到可持续发展,建立预防完善的金融财务管理措施。管理资源优化配置管理流程清晰,合理分工,职责分明,运行高效,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可持续发展,促进全面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管理分析的重要性

金融业有巨大的作用就在于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金融业的全球经济化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金融行业的发展在利润驱动下使决策具有很大的风险。金融危机是金融行业管理人员所面临的最大挑战。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扩大到全球经济,美国的次贷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巴西金融危机爆发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全球金融界对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是越来越深刻,财务管理可持续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财务管理的科学理念是对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从金融部门的资金支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财务人员的管理和监管。可持续发展打破传统的财务管理的模式就必须解决当前金融行业的存在的弊端和缺陷,从多角度的分析陷入困境的机体。认真比对分析,找出主要的矛盾和问题。财务管理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分析原因针对这些问题,认真探索创新的财务管理思想的发展,,全面促进财务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寻求整个金融业的利润最大化。

三、财务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法制化治理同监管机构协同作战,全面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全面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机构,运转协调,它对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否得到有利的保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金融业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财务管理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大脑和神经,是财务的管理中心,金融业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提高了公司治理机构协同作战的能力,以适应金融行业的有效协调发展。这就需求内部管理适应外部的发展环境,直接决定了金融业的有序扩张和健康发展。财务管理措施全面实行有利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协同作战,帮助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利益实现了良性循环,使金融机构资金资产保全和升值。

(二)不断优化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为财务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财务管理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不断优化,就必须采取的环保措施。首先,实现标准化的财务管理和法律制度,中国银监会人民银行制定的财务管理行业规范适用于中国的管理流程,并监管金融机构,以严格按照标准对财务管理活动进行监管,尝试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银行,社区银行和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实现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降低金融业的门槛。规范金融市场行为,使大量资本有机会注入在金融行业运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大量的资金的金融业为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各大商业银行为主体,以补充其他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小型金融公司和小型和中型银行金融机构链系统。大力发展金融机构,在基层和偏远欠发达地区的建设网点,促进发展金融机构的深度和厚度。良好的财务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的储备,以确保财务管理的良性健康科学发展。

(三)加强金融行业管理业务,这就需要对金融管理人才实行严格的选拔和培训,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加强金融部门财务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在金融市场上的竞争,是财务管理人才的竞争,在中国财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财务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加强管理业务,熟悉金融业了解经济发展。大量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培训,以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管理人才库。(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冰,周晓冬.创新金融管理与服务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17).

金融学和财务管理篇3

关键词:金融学教育;投资学;公司财务学;CFo;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2-0078-03

一、我国金融学专业课程与西方大学的区别

(一)我国金融学专业课程的特点

目前我国金融学科内涵的理解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

1 传统金融学科的内容。从我国目前的教学与研究实践(包括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大学,不包括理工类大学)来看,传统金融学专业的主要对象是货币经济学(包含货币起源、职能,货币供求理论,货币政策理论与操作)、金融机构及其管理(其中最主要的是银行的运作和管理,包括银行的计划、财务、人事等方面)以及金融市场的运作(多强调金融市场的功能性因素,忽视其对微观主体如公司和个人投资者的作用),基本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金融理论的宏观分析层面和金融理论的微观分析层面。

2 “海归”人士对于金融学内容的概括。“海归”人士对于金融学科内容的概括实际上代表欧美大学商学院(其中以美国大学商学院为主)的看法。他们把传统金融学的宏观层面内容归纳为moneyeconourics,认为它属于宏观经济学的一部分,应该把它抽离出来,放在经济学院讲授。真正的金融学应是Finance或Financialeconomics,这一部分内容应该放到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或管理学院。目前我国理工类大学的金融学科课程体系就是这样设置的。

(二)西方国家金融学专业的内涵

1 西方国家金融学专业的内涵。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c・默顿教授在其《金融学》一书中指出,金融学是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如何进行资源跨期配置的学科。因此,国外金融学的研究主要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二是投资者行为;三是金融资产的价格行为和金融市场的微观结构设计;四是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及投资基金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运作。可见,国际通行的金融学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精神,其核心是从微观角度研究不确定条件下。能够实现资本最优配置的金融资产均衡价格。事实上,Finance在美国已演变为一门以微观经济主体金融决策为核心的学问。就其主要内容来看,翻译成中文,多以“金融市场学”、“资本市场学”、“投资学”、“证券学”等名目成书。至于分别就其中的某一方面,如风险管理、资产评估、衍生工具定价等单独讨论的著述和译著,种类繁多,很难一一列举。特别地,自从1958年莫迪利亚尼与默顿・米勒通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一文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后,原本不相关的投资学与公司财务学就成为密不可分的一个金融学整体――Finance。从美国历届金融学诺贝尔奖得主以及罗斯、伯瑞汉姆和费玛等著名金融学家对于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和成就看,都是把资本市场理论(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效率市场理论等)和公司财务理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因而他们也被称为财务学家。

2 西方大学金融学课程的组成。1997年,美国学者Ronaldw.melicher等在他们的著作《Finance》(金融学)第九版中将金融学分为如下三个部分:金融系统(theFinancialSystem)、投资学(investments)与公司理财(BusinessFinance)。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著名金融学家钱颖一教授则认为,美国的Fi-nance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CorporateFinance,即公司金融,包括两方面:一是公司融资,包括股权,债权结构、收购合并等;二是公司治理问题,如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等问题。第二部分是资产定价(assetpricing),它是对证券市场不同金融工具和其衍生物价格的研究。这两部分合起来就是国外所指的Finance,即金融。香港科技大学教授、著名金融学家郎成平更进一步认为:“金融学领域基本上包括了两大主流:第一是投资(investment);第二是公司财务(corporateFinance)。投资学主要是探讨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包括股票,债券,期权和期货)定价模式。关于课程方面,投资学领域可以开设如下课程――投资学(探讨金融市场的组织和特性,股票,债券和期权与期货的基本特性和基本定价),固定收益债券(专门探讨政府债券和公司债的特性和定价),国际金融市场(介绍国际金融市场的组织、运作和金融工具的运用,利率,汇率的定价和特性等等),期权与期货(专门探讨期权与期货的特性和定价)。公司财务主要是探讨公司实物投资与财务运作的决策过程。公司财务学领域可以开设如下课程――公司财务,公司兼并与收购,公司治理。公司财务课程讨论如何评估(实物)投资项目的收益与风险,投资项目的融资,股利政策和破产与重组等等课题。公司兼并与收购课程探讨如何利用公司财务课程所学到的评估与融资手段进行企业或项目的收购。公司治理探讨公司财务政策对股价的影响,也就是如何透过公司财务的运作以追求公司价值极大化。”

可见,中西方大学在金融学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二、我国企业界迫切需要精通金融学与财务学的CFo人才

(一)现代公司制度中CFo的作用与职能

CFo(ChiefFinanceofficer)意指公司首席财务官或财务总监,是现代公司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顶尖管理职位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只有美国的少数跨国公司设立CFo的职位。到了20世纪末,随着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在资本市场充分发达的国家,CFo已经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职位。在一个大型公司运作中,CFo是一个活跃在金融市场操作和公司内部财务管理之间、不可缺少的角色。其第一个任务是进行投资决策,第二个任务是融资。当公司的发展需要融资时,CFo就要到金融市场上去,分析哪些融资手段所获得的资金成本最低,最适合公司的资金操作模式并在时间上也匹配,并进行相应的融资安排。此外,CFo作为Ceo的真正伙伴还参与公司决策,对公司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在现代商业社会中CFo是职业经理人最向往的职业之一,但做一名成功的cFo并不容易。CFo必须具备丰富的金融市场和公司财务的理论知识和实务经验。

在美国,CFo要负责财务、会计、投资、融资、投资关系和

法律等诸多事务。公司的财务部门、会计部门、信息服务部门都归CFo管理。除了负责公司与投资人的公共关系,CFo还要保证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拥有足够的现金,要保证有足够的办公和生产经营空间。此外,公司自身的投资事务和复杂的法律事务,也都由CFo来统筹管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与国内对这一职位的字面理解不同,在美国担当CFo的人才并非财务人员,而通常是具有丰富金融市场运作经验的人。在公司并购活动频繁发生的今天,资本运营已成为公司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个合格的CFo必须不断地盯着金融市场,寻找那些适宜的并购目标,或是发现哪些公司正在试图并购自己的公司,并进行相应防范。事实上,美国优秀的CFo通常在华尔街做过成功的基金经理人。

(二)目前我国企业CFo的知识结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国内企业面临着空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残酷的市场现实对国内企业在规模扩张、资本规划、融资筹资、资金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资本管理水平上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据调查,目前我国只有极少数外向型的大企业设置有CFo职位,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企业的CFo主要有两类不同的工作经历背景:一类来自于传统的财会管理人员,另一类具有投资分析的工作履历。因而我国CFo的工作重点都有些偏颇:前者只注重于成本节约控制和风险管理,后者则只注重在投资领域利用财务杠杆和创新机制创造更多的财富。通过对比我们看到,现代经济社会对cFo的职能要求不仅包括以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知识为重的会计核算、融资与资金调度、成本与风险管理等传统职能,还更多地体现在以投资学知识为主的企业并购和价值管理等战略职能要求上。显然,目前我国CFo这种单一的知识背景远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转型对其角色的要求。因此,国内企业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CFo财务体系已迫在眉睫。

三、CFo的职能为我国金融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CFo的职能为我国金融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CFo的职能实际上是与美国Finance学科的发展息息相关的。1985年、1990年莫迪利亚尼和默顿・米勒分别获诺贝尔奖,他们的成名作,即把投资学与公司财务学结合在一起的mm定理也作为Finance的奠基理论而成为显学。马科维茨、威廉・夏普、罗伯特・默顿、迈伦・斯科尔斯等著名Finance学者在1990年和1997年纷纷获得诺贝尔奖终于使金融学,财务学在美国取得了不可动摇的地位,而这一时期正是CFo在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中脱颖而出和大放异彩的时代。

与之相对应,我国CFo的知识结构缺陷可以追溯到我国金融学的方向设置。

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金融学专业侧重于投资学方向,并不重视财务管理方面,也极少安排公司财务学方面的课程。正是这种课程设置安排的缺陷,导致我国无法培养出合格的CFo人才。CFo人才的缺乏又进一步影响我国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不过,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的需要比一百所大学更能促进科学的发展。企业界对于精通投资学与财务学的CFo人才的迫切需要,对我国金融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二)借鉴西方大学经验,金融学专业应该担负起培养CFo人才的重任

目前西方优秀商学院金融学专业,是以公司财务和资本市场(在课程上称为投资学)为基本组成部分,以货币理论与金融经济学(专门探讨金融市场特殊的均衡定价机制和公司财务的经济学机理)为理论基础,以金融工程作为技术手段和金融机构管理作为管理技能训练,以金融市场作为金融的入门基础,金融学与财务学合二为一(而不像国内有的地方将财务学与会计学混为一谈)的完整独立学科体系。这样的学科体系,是与现代金融实践的发展相适应的,在实践中也被证明是成功的。为区别于我国目前的金融学体系,可以将这样的学科体系归纳为财务金融学。

金融学和财务管理篇4

关键词:财务管理;贸易金融化;虚拟经济

一、公司财务概述

1、公司财务概念

公司财务又称公司金融,公司财务活动也即公司金融活动,是指组织企业金融事务、处理财务关系的经济管理活动。任何企业只要生存,就要投资、筹资、生产、销售,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发生资金的收支活动,这些资金的收支往来构成了企业种类繁多的金融活动,以及在组织这些金融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经济关系,公司金融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处理和协调好这些问题。

2、公司财务与会计的区别

公司财务是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在我国,受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基本上没有一般意义上的投融资活动,公司金融等同于企业财务会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济活动日趋复杂,筹资、投资等金融活动愈发重要,财务与会计之间的区别就更明显。

第一,侧重点不同。会计侧重计量、分析与报告,财务侧重决策和管理;第二,面向时间范围不同。会计面向过去,必须以过去的交易为依据,对过去交易进行确认和记录。财务注重未来,在对历史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侧重对未来的预测和决策,经营业务应不应该发生、发生多少,是财务需要考虑的问题;第三,依据不同。会计依据国家会计制度,而财务管理的依据是在国家政策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管理层的意图,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享有独立的决策权;第四,目标不一样。会计的目标是真实、准确、科学、系统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为经营决策提供必要的资料、信息和依据。财务管理的目标则是股东财富和利润最大化;第五,结论不同。会计核算受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限制,要有一本“真账”,相对来讲结论是“死的”。而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程度,主要受企业投资报酬率、风险以及投资项目、资本结构和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其结论相对来讲是“活的”。明确财务与会计的区别有利于企业避免会计和财务不分,有利于企业构建架构体系,对企业内部运转进行分工。

3、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活动

投资、融资和营运资金管理是公司主要的财务活动,主要包括长期筹资、投资决策及营运资金管理。此外,还包括财务计划和预算的编制、财务预测、财务控制及公司兼并、收购、重组决策等。公司金融决策的过程就是处理财务关系的过程。

二、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特征

1、贸易金融化趋势明显

(1)贸易金融的内涵与功能。贸易金融是银行在贸易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基础上,为国内或跨国的商品和服务贸易提供的贯穿贸易活动整个价值链的全面金融服务。从功能上来说,贸易金融服务从贸易结算、贸易融资等基础服务拓展到信用担保、保值避险、财务管理等增值服务。具体来说:一是贸易结算是最基础的贸易金融业务,为企业提供国内和跨境的交易结算,促成企业交易,降低交易成本,仍是银行贸易金融服务的起点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二是贸易融资是贸易金融的核心,贸易融资总是与贸易相伴而行,为贸易活动中的各方提供资金支持。

(2)贸易金融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企业发展到特定阶段对融资需求增加,不同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对融资的需求不同。有的企业到成熟期要扩大产能适应市场,需要增加融资。有的企业一开始运营就需要大量资金。以大宗商品为例,大宗商品产业链上的价值挖掘具有环节多、周期长、投入大的特点,企业依靠自有资金往往难以同时支持其在产业链各环节上的价值创造活动。因此,企业迫切希望通过银行融资,依靠资金的杠杆,实现价值最大化。

二是传统的贸易难以为继,需要结合金融市场的衍生工具以获取利润来源。以大宗商品领域的有色金属铜为例,中国是铜的消费大国,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铜的交易市场透明度非常高,单靠传统的买卖价差已经不能维持企业的盈利。然而因为不同市场利差、汇差、商品价格等的不同,企业可以通过期现套利、跨期跨市套利、期权等工具实现收益。

三是世界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但全球化进程使得金融资源能够重新分配,资源共享。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金融行业在国与国之间渗透力更加深入。一方面发达国家的金融行业在拓展市场过程中,给我国带来了新的模式,贸易金融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相当普遍,通过市场渗透给我国银行和企业带来了范本;另一方面,因为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均衡,企业有动力从资金成本低的区域设法获得资金,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2、虚拟经济规模日益膨胀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信息技术和金融创新的发展,世界各国金融市场的规模急剧扩张。2012年底,全球股票市值、债券余额及金融衍生产品的柜台交易余额合计约771.4万亿美元,约为世界各国GDp总和的10倍以上。全球外汇市场的日名义平均交易量高达4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就是说世界上每天流动的资金中只有2%左右真正用在国际贸易上。

相较于虚拟经济的迅速扩张,实体经济占一国总产出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自1947年以来,美国实体经济这一比例从89.5%下降到2012年的79.8%,而中国从1980年的96.2%下降到2010年的89.2%。两个国家的数据说明实体经济对GDp的占比明显萎缩,贡献度有所降低,相应地虚拟经济的规模迅速膨胀,对GDp的贡献度逐年增大。

三、后危机时代经济新特征下公司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1、贸易金融使得公司金融活动更加多样化,财务管理的专业深度和广度都需要提升

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内外部交易模式、财务活动更为复杂,财务活动已超越简单的结算和融资。为此,企业更需要嵌套到交易流程中的金融服务,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全球供应链的形成增加了公司流动资金的管理难度,公司越来越重视对日常业务运作中现金流量及余额状态实时、全面、精细化预测和充分利用。

以大宗商品融资为例,相比于传统贸易,大宗商品融资更注重产品方案的个性化设计,从采购、运输、仓储到销售都需要配套不同的金融服务。除传统的信用证、备用信用证、贴现、押汇等常见金融产品外,还涉及期货保值、仓储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一系列金融活动。相应地公司财务管理水平必须要提升到一个高度,不仅要熟悉金融活动本身,还要将金融活动贯穿到业务执行的各个环节,从而保证资金的融通以及风险的可控。

2、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公司财务管理有更广泛的视角和对市场敏锐的判断力

如今的跨境金融活动是在相同的“游戏规则”下,采用相同的金融工具,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投资者和融资者的过程。资本不但能在某一类市场上实现跨境流动,而且能在不同类型市场之间迅速转移。这就使得长期资本与短期资本之间、国际金融与国内金融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由于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风险的传递速度也迅速提升。面对经济发展的新特征,公司财务管理更需要具有敏锐的视角和判断力。

四、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1、公司财务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公司组织架构不科学,企业高层财务管理观念淡薄,公司缺乏严密的财务控制制度。有些公司组织架构不合理,尤其在民营企业里,产权单一、集中、封闭。企业中高层人员不能正确处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在核算事务中出现重核算轻管理,重视资金运作和会计结构,轻视会计资料的加工处理和经济活动分析。

反映到治理层面多会产生如下问题: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三者合一,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合一。这严重阻碍高层管理向职业经理人转移的过程: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导致决策的经验性、专断性、随意性和非理性。企业的决策通常都是企业主自己说了算,企业主的经营理念、作风、文化水平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运营:缺乏有效的激励、监督和约束机制。有些企业即使建立了一套相应的激励机制,由于这种单一产权的封闭性,使之无法从根本上形成有效的制度体系,从而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力资本。

(2)企业面临投融资瓶颈,资本运营存在盲目性。企业融资难,加之融到资金后投向使用又缺乏规范的财务管理,使得资金运营无效。一是融资期限和投资期限不能良好匹配,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使得全盘投资受影响。二是即使资金能基本匹配,但因投资后管理、运营、测算缺乏合理的财务核算监控机制,造成实际投入成本远大于预期。三是缺乏严密的财务控制制度,高层决策失误导致资本运营过分追求规模扩大,不能从战略的高度考虑财务管理,重销售、轻财务,缺乏资金成本、时间价值和机会成本观念。

2、财务管理的改进建议

(1)构建科学合理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企业要在多变的竞争环境中可持续成长,就应实施规范管理,在其治理结构上尝试创新以促进企业的发展。比如,进行企业产权的多元化改革,真正形成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机构,形成有效的委托机制;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形成有效的委托一关系,构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结构。

(2)科学进行投资决策,完善投资活动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了解风险的来源和特征,争取预测、衡量财务风险,进行适当的控制和防范,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规避财务风险:一是进行财务预测;二是进行收益质量的分析和管理;三是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四是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3)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贸易和金融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财务学科,还需要在金融、经济相关领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展,在企业发展中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参考文献

[1]李心愉:公司金融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王纪平:论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J].现代商业,2010(24).

[3]陈四清:贸易金融[m].中信出版社,2014.

[4]成思危:人民币国际化之路[m].中信出版社,2014.

[5]倪国爱、张敏:徽商文化与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现代化建设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2).

金融学和财务管理篇5

一、融资财务管理时期(1900-1950)

融资财务管理时期研究的重点一是融资,二是法律。

20世纪初期,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迅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商品供不应求。公司普遍存在如何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筹措资金的问题。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预计资金需要量和筹措公司所需资金,融资是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当时财务管理问题就是融资管理问题,融资管理问题就是财务管理问题。因此,这一时期称为融资财务管理时期或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适应当时的情况,各个公司纷纷成立新的管理职能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独立的公司理财活动应运而生。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也主要是融资问题。1910年美国学者米德(meade)出版了本世纪第一部专门研究公司筹资财务管理的著作《公司财务》,1938年戴维(Dewing)和李昂(Lyon)分别出版了《公司财务政策》和《公司及其财务问题》。这些著作主要研究企业如何卓有成效地筹集资本,形成了以研究公司融资为中心的“传统型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学派。索罗门(Solomon)认为这种“传统财务研究”给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完善奠定了基础。但这种财务理论忽视资金使用问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和30年代西方经济的不景气,造成众多企业破产,投资者损失严重。为保护投资人利益,西方各国政府加强了证券市场的法制管理。如美国1933年和1934年出台了《联邦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对公司证券融资作出严格的法律规定。此时财务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金融市场制度与相关法律规定等问题。财务管理首先研究和解释各种法律法规,指导企业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组建和合并公司,发行证券以筹集资本。因此,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守法财务管理时期”或“法规描述时期(DescriptiveLegalisticperiod)”。

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也使如何维持公司生存成为投资者和债权人关注的首要问题。危机使许多公司意识到,财务管理的任务并不仅是融资问题,还应包括对资金的科学管理与使用,只有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保持资本结构的合理性,严格控制财务收支,才能使经营立于不败之地。这样,30年代后,财务管理的重点开始从扩张性的外部融资,向防御性的内部资金控制转移,各种财务目标和预算的确定、债务重组、资产评估、保持偿债能力等问题,开始成为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些专家、学者根据30年代后出现的这种趋势,认为30年代后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实际并非如此。直到40年代未,公司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仍然没有实质性进展。财务管理的重点仍停留于外部融资,财务理论的内容仍以介绍法律、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为主。至于怎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强化内部控制等问题,尚未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因此笔者认为,筹资财务管理时期长达50年。

二、资产财务管理时期(1950-1964)

50年代以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买方市场趋势的出现,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财务经理普遍认识到,单纯靠扩大融资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财务经理的主要任务应是解决资金利用效率问题,做好资金利用的决策。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而与融资相关的事项已退居到第二位。这样,公司财务决策与生产决策、营销决策一起,构成决定公司生死存亡的三大决策支柱。美国各大公司纷纷设立财务副总经理,由其制定公司的重要财务方针和计划,编审财务控制预算和评估重大投资方案等。基于这一原因,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内部决策时期(internalDecision-makingperiod)”或“综合财务管理时期”。

在此期间,资金的时间价值引起财务经理的普遍关注,以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为研究对象的资本预算方法日益成熟。最早研究投资财务理论的美国人迪恩(JoelDean)于1951年出版了《资本预算》,对财务管理由融资财务管理向资产财务管理的飞跃发展发挥了决定性影响。此后,财务管理的中心由重视外部融资转向注重资金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使公司财务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于这一时期资产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称之为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这一时期,西方财务理论获得较大发展,主要的财务管理学家有美国的洛夫(Lough)、英国的罗斯(Rose)、日本的古川荣等。

50年代后期,对公司整体价值的重视和研究,是财务管理理论的另一显著发展。实践中,投资者和债权人往往根据公司的盈利能力、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经营风险等一系列因素来决定公司股票和债券的价值。所以,遇有重大决策时,首先必须评估决策对公司价值将会产生何种影响。由此,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1958年至1961年米勒(miller)和另一财务学者(modigliani)经过大量实证研究,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即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上,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与其证券价值无关。西方财务界对此反响强烈。最初该定理被看作是离经叛道的奇谈怪论,但今天它已被学术界公认为显而易见的道理,大多数财务学者认为它是财务管理理论中最重要的贡献,奠定了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基础。

总之,在这一时期。以研究财务决策为主要内容的“新财务论”已经形成,其实质是注重财务管理的事先控制,强调将公司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密切联系,以资产管理决策为中心,将财务管理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三、投资财务管理时期(1964-197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国际市场迅速扩大,跨国公司日益增多,金融市场日益繁荣,市场环境日益复杂,投资风险日益增加,企业必须更加注重投资效益,规避投资风险,这对已有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60年代中期以后,财务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投资问题上,因此称为投资财务管理时期。

早在1952年,马考维兹(H.markowitz)就提出了投资组合理论的

基本概念。1964年和1965年,美国著名财务管理专家夏普(williamF.Sharpe)和林特纳(J.Lintner)在马考维兹的基础上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iassetspricingmode1,简称Capm)”。这一理论的出现标志着财务管理理论的又一飞跃发展。

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揭示了资产的风险与其预期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受到投资界的欢迎。它不仅将证券定价建立在风险与报酬的相互作用基础上,而且大大改变了公司的资产选择策略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资本预算决策。其结果,导致财务学中原来比较独立的两个领域——投资学和公司财务管理的相互组合,使公司财务管理理论跨入了投资财务管理的新时期。

70年代后,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使公司与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加强。认股权证、金融期货等广泛应用于公司融资与对外投资活动,推动财务管理理论日益发展和完善。70年代中期,布莱克(F.B1ack)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tionpricingmolde1,简称opm);罗斯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pricingtheory)。在此时期,现代管理方法使投资管理理论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一是建立了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二是形成了完善的投资决策指标体系;三是建立了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方法。

一般认为,70年代是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丰富成果,财务管理进一步发展成为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于一身,以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活动,并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1972年,法玛(Fama)和米勒(miller)出版了《财务管理》一书,这部集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之大成的著作,标志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熟。

四、财务管理深化发展的新时期

80年代后,企业财务管理进入深化发展的新阶殷,并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1.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一度成为热点问题。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西方世界普遍遭遇了旷日持久的通货膨胀。价格不断上涨,严重影响到公司的财务活动。大规模的持续通货膨胀导致资金占用迅速上升,筹资成本随利率上涨,有价证券贬值,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公司利润虚增,资金流失严重。严重的通货膨胀给财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70年代未和80年代早期,西方各国开展了关于通货膨胀条件下怎样进行有效财务管理的研究工作。严酷的经济现实迫使企业财务政策日趋保守。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是对付通货膨胀。21世纪一旦发生严重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仍将大行其道。

2.国际财务管理成为现代财务学的分支。伴随现代通讯技术和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公司不断朝着国际化和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空前活跃,在新的经济形式下,财务管理理论的注意力转向国际财务管理领域。80年代中后期以来,进出口贸易融资、外汇风险管理、国际转移价格问题、国际投资分析、跨国公司财务业绩评估等,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热点,并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财务学分支——国际财务管理。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财务管理将更加得到重视和发展。

金融学和财务管理篇6

【关键词】excel;财务;金融;建模

【中图分类号】C623.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从事财务与金融管理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财务管理的操作;而现代金融的快速发展又对企业财经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从单纯的会计核算型向更高层次的财务管理型发展。这意味着今天的财经类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财务金融方面的理论知识,还应该训练学生使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建立各种财务金融模型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在今天的财经类本科高校的教学中,excel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于课程教学之中,但在相关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中还普遍的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使用excel建立财务金融模型能力进行了探讨。

一、excel应用在财务金融管理课程中的重要性

(一)excel在财务金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企业会计财务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通过相关学习与培训,大部分财经类高校本科生对于商业化的财务管理软件已经能够做好熟练的运用。但是随着企业内部管理要求的提高,财务金融管理人员的工作重点也随着从会计记账、财务核算转向高级财务会计、项目估值、筹资和投资决策分析等方面。在复杂的经济活动面前,靠功能较为单一的财务软件无法实现灵活有效的公司财务金融的分析与管理。所以将财务软件与excel结合起来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实现一定程度的财务预测与投资决策成为越来越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选择。

(二)excel在财务管理上的应用优势

excel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办公软件,它能够与绝大多数财务软件对接,从而给数据的获取和管理带来极大的方便。同时excel在数据处理上功能强大,方便的数据运算加上自带的大量财务函数基本上能够满足日常财务数据处理的需要。交互式的信息处理技术使得财务管理人员能够较为容易的建立各种财务分析模型,利用宏和VBa的编程技术还可以简化数据处理过程,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二、excel财务金融建模教学中的现状和问题

(一)excel基础教学定位缺失,内容过于简单

所有的财经类高校都设置了计算机基础的相关课程。然而课程教学的定位基本上偏向于如何使学生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因此在内容设置上更多的是与计算机等级考试挂钩,在教学上没有突出excel操作的重要性,大部分学生只掌握了excel的一些基础应用知识和技巧而缺乏系统的训练。由此学生在使用excel的时候,存在着工作簿设置不合理、工作表运用不科学、不会使用excel的大部分工具、宏与VBa应用知识欠缺等情况。这造成教师在财务金融建模的课堂教学中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对学生传授excel的应用技巧知识,不仅影响到课堂教学进度,也使得学生顾此失彼,严重降低了教学质量。

(二)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体系不完整

随着用人单位对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必然要求高校在培养财务金融人才的时候要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和应用性。而目前许多高校在财务金融人才培养计划的设置上,还存在方向过于单一、内容简单重复、学科交叉性不高的现象。今天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需具备财务预测与决策、预算与控制甚至是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应用能力。然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这样的普遍问题:会计和财务管理类的学生缺乏金融学的相关知识,而金融学的学生缺乏公司财务的相关知识。这使得教师在开设财务金融建模课程时,内容设置上受到限制,课程教学只能停留在一些基础模型的练习上面,无法开展更高层次的模型设计与应用的教学。

(三)实验课程项目设计单一,缺乏创新性

财务金融建模课程作为实验课程教学,其课程项目设计上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对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必要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然而目前一些高校的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不完全与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匹配;实验课程项目的建设上过分依赖软件资源而不重视实验内容的有效设计;实验教学项目的设计上还存在着内容单一和深度相对较浅,模拟型、验证型实验项目较多而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项目相对缺少的情况;过多注重于学生的技能技巧训练,缺少培养整体解决方案的思维训练。这与培养创新型财务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

三、提高excel财务金融建模教学质量的对策

金融学和财务管理篇7

1.专业定位不明确

由于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的联系较为紧密,其专业定位在实践中存在两种明显的倾向,一种是偏重于会计学的会计处理能力培养;另一种则是偏重于金融学投融资能力的培养。两种定位都严重忽视了财务管理专业自身的特色,也失去了财务管理作为一个独立专业设置的意义。专业定位不明,专业的特色教育就无从谈起,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将成为无本之木。

2.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由于专业定位不明确,目前许多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基本上是从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取舍。形成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大致上有三大块:会计学方面核心课程: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加成本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加管理会计);财务学方面核心课程: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加财务分析)、高级财务管理;金融学方面核心课程: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投资学等。显然,这种课程结构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要求,但并未突出财务管理专业自身特色。

3.人才实践和后续教育不健全

我国目前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执业资格教育还未形成一个独立的认证体系。与专业定位偏重会计学或金融学相对应,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要么参加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获取相应的初级、中级和高级会计师资格,或者参加全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获取注册会计师资格;要么参加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相应获取一级和二级专业水平认证证书。财务分析师和财务规划师在实践中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概念,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也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企业长期来形成的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的传统思维一直得以延续。这些都极大地妨碍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长远发展。

二、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的比较

(一)专业培养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有扎实的财务专业基础、熟悉财务理论和实务,能在工商、金融、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等单位从事财务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扎实的经济、管理、法律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和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系统掌握金融理论和金融知识,具备金融实务专业技能,能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三个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不同的。财务管理专业应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筹资、投资、资本营运决策与管理等方面的的财务管理能力;会计学专业应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金融学专业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分析方法解决现实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专业课程设置

各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差异主要体现在专业核心课程上,专业核心课程在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们体现了各专业的教学特色。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以财务管理知识为主,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含成本会计)、财务管理(或公司财务、公司金融)、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财务分析、投资学等;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管理会计(含成本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或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等;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含微观经济、宏观经济)、计量经济学、经济法律概论、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管理学原理、国际经济学、金融学、金融中介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学、国际金融学、公司金融、金融工程学、中央银行学等。显然,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在核心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这反映了三个专业之间的确有较为紧密的联系,但从这三个专业核心课程总体设置上看,恰恰能够体现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

从各校实际看,尽管三个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块设置的环节基本相同,主要包括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专业实验两大部分,但在具体内容和方式上各有特色。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等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两大部分,财务管理模拟实验一般侧重于案例分析,逐渐成熟起来的eRp沙盘仿真实验可使学生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学生通过eRp管理软件在仿真环境下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和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则以会计核算业务为主,会计模拟实验一般包括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操作两个部分。而金融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基本统计分析软件应用,模拟操作主要针对证券投资和银行业务两大领域。三个专业的毕业实习环节通常都根据毕业生未来工作去向,采用顶岗实习的做法。相对而言,会计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对口实习岗位比较容易安排,而财务管理专业因可能涉及到的企业商业机密问题,使学生难以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必须通过校内模拟实习来弥补该环节的缺陷。

三、建设财务管理专业特色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明晰专业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水平的根本性要求,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具体路径与模式。赵德武教授认为,社会需求是财务管理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因此,应把新时期理财环境下社会对财务人员技能结构的需求和期望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走访方式获取的结果显示,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技能需求主要反映在综合管理型、决策型以及创新型三个方面(如下图)。因此,我们认为,我国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应当体现这一人才能力的要求。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在本科财务管理教材和教学中,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通常是按照财务管理的知识层次来设置,分初级、中级、高级财务管理。其优点是知识层次性强,便于财务人员自学提高水平;缺点是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之间的划分比较困难,使得各高校在初级、中级、高级财务管理不同层次的内容在衔接上显得比较混乱。如何形成一个体系完整、层次分明、内容科学的课程和教学体系是科学制定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时应着力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国外,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一般按财务管理的内容和培养对象分层次设置,教材编写非常注重案例与实证分析,目前国内不少高校都在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来设置财务管理的专业课程,并直接引进原版教材用于课堂教学。显然,如何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设置财务管理的专业课程、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各高校不仅需要在理论上深入探讨,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规律,以便形成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中仍然还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研究导向与重学术、轻社会服务的不良倾向。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关键是加强校企合作。具体途径主要有:一是青年教师以脱产或半脱产形式到合作企业挂职或顶岗锻炼,定期或不定期到企业考察与实践学习;二是教授以企业顾问身份,定期到合作企业进行财务专题调研和讲学;三是聘请企业财务负责人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讲课或举办专题讲座。

(四)创新教学方法

金融学和财务管理篇8

融资财务管理时期研究的重点一是融资,二是法律。

20世纪初期,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迅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商品供不应求。公司普遍存在如何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筹措资金的问题。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预计资金需要量和筹措公司所需资金,融资是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当时财务管理问题就是融资管理问题,融资管理问题就是财务管理问题。因此,这一时期称为融资财务管理时期或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适应当时的情况,各个公司纷纷成立新的管理职能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独立的公司理财活动应运而生。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也主要是融资问题。1910年美国学者米德(meade)出版了本世纪第一部专门研究公司筹资财务管理的著作《公司财务》,1938年戴维(Dewing)和李昂(Lyon)分别出版了《公司财务政策》和《公司及其财务问题》。这些著作主要研究企业如何卓有成效地筹集资本,形成了以研究公司融资为中心的“传统型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学派。索罗门(Solomon)认为这种“传统财务研究”给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完善奠定了基础。但这种财务理论忽视资金使用问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和30年代西方经济的不景气,造成众多企业破产,投资者损失严重。为保护投资人利益,西方各国政府加强了证券市场的法制管理。如美国1933年和1934年出台了《联邦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对公司证券融资作出严格的法律规定。此时财务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金融市场制度与相关法律规定等问题。财务管理首先研究和解释各种法律法规,指导企业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组建和合并公司,发行证券以筹集资本。因此,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守法财务管理时期”或“法规描述时期(DescriptiveLegalisticperiod)”。

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也使如何维持公司生存成为投资者和债权人关注的首要问题。危机使许多公司意识到,财务管理的任务并不仅是融资问题,还应包括对资金的科学管理与使用,只有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保持资本结构的合理性,严格控制财务收支,才能使经营立于不败之地。这样,30年代后,财务管理的重点开始从扩张性的外部融资,向防御性的内部资金控制转移,各种财务目标和预算的确定、债务重组、资产评估、保持偿债能力等问题,开始成为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些专家、学者根据30年代后出现的这种趋势,认为30年代后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实际并非如此。直到40年代未,公司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仍然没有实质性进展。财务管理的重点仍停留于外部融资,财务理论的内容仍以介绍法律、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为主。至于怎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强化内部控制等问题,尚未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因此笔者认为,筹资财务管理时期长达50年。

二、资产财务管理时期(1950-1964)

50年代以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买方市场趋势的出现,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财务经理普遍认识到,单纯靠扩大融资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财务经理的主要任务应是解决资金利用效率问题,做好资金利用的决策。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而与融资相关的事项已退居到第二位。这样,公司财务决策与生产决策、营销决策一起,构成决定公司生死存亡的三大决策支柱。美国各大公司纷纷设立财务副总经理,由其制定公司的重要财务方针和计划,编审财务控制预算和评估重大投资方案等。基于这一原因,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内部决策时期(internalDecision-makingperiod)”或“综合财务管理时期”。

在此期间,资金的时间价值引起财务经理的普遍关注,以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为研究对象的资本预算方法日益成熟。最早研究投资财务理论的美国人迪恩(JoelDean)于1951年出版了《资本预算》,对财务管理由融资财务管理向资产财务管理的飞跃发展发挥了决定性影响。此后,财务管理的中心由重视外部融资转向注重资金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使公司财务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于这一时期资产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称之为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这一时期,西方财务理论获得较大发展,主要的财务管理学家有美国的洛夫(Lough)、英国的罗斯(Rose)、日本的古川荣等。

50年代后期,对公司整体价值的重视和研究,是财务管理理论的另一显著发展。实践中,投资者和债权人往往根据公司的盈利能力、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经营风险等一系列因素来决定公司股票和债券的价值。所以,遇有重大决策时,首先必须评估决策对公司价值将会产生何种影响。由此,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1958年至1961年米勒(miller)和另一财务学者(modigliani)经过大量实证研究,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即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上,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与其证券价值无关。西方财务界对此反响强烈。最初该定理被看作是离经叛道的奇谈怪论,但今天它已被学术界公认为显而易见的道理,大多数财务学者认为它是财务管理理论中最重要的贡献,奠定了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基础。

总之,在这一时期。以研究财务决策为主要内容的“新财务论”已经形成,其实质是注重财务管理的事先控制,强调将公司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密切联系,以资产管理决策为中心,将财务管理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三、投资财务管理时期(1964-197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国际市场迅速扩大,跨国公司日益增多,金融市场日益繁荣,市场环境日益复杂,投资风险日益增加,企业必须更加注重投资效益,规避投资风险,这对已有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60年代中期以后,财务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投资问题上,因此称为投资财务管理时期。

早在1952年,马考维兹(H.markowitz)就提出了投资组合理论的

基本概念。1964年和1965年,美国著名财务管理专家夏普(williamF.Sharpe)和林特纳(J.Lintner)在马考维兹的基础上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iassetspricingmode1,简称Capm)”。这一理论的出现标志着财务管理理论的又一飞跃发展。

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揭示了资产的风险与其预期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受到投资界的欢迎。它不仅将证券定价建立在风险与报酬的相互作用基础上,而且大大改变了公司的资产选择策略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资本预算决策。其结果,导致财务学中原来比较独立的两个领域——投资学和公司财务管理的相互组合,使公司财务管理理论跨入了投资财务管理的新时期。

70年代后,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使公司与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加强。认股权证、金融期货等广泛应用于公司融资与对外投资活动,推动财务管理理论日益发展和完善。70年代中期,布莱克(F.B1ack)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tionpricingmolde1,简称opm);罗斯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pricingtheory)。在此时期,现代管理方法使投资管理理论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一是建立了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二是形成了完善的投资决策指标体系;三是建立了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方法。

一般认为,70年代是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丰富成果,财务管理进一步发展成为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于一身,以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活动,并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1972年,法玛(Fama)和米勒(miller)出版了《财务管理》一书,这部集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之大成的著作,标志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熟。

四、财务管理深化发展的新时期

80年代后,企业财务管理进入深化发展的新阶殷,并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1.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一度成为热点问题。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西方世界普遍遭遇了旷日持久的通货膨胀。价格不断上涨,严重影响到公司的财务活动。大规模的持续通货膨胀导致资金占用迅速上升,筹资成本随利率上涨,有价证券贬值,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公司利润虚增,资金流失严重。严重的通货膨胀给财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70年代未和80年代早期,西方各国开展了关于通货膨胀条件下怎样进行有效财务管理的研究工作。严酷的经济现实迫使企业财务政策日趋保守。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是对付通货膨胀。21世纪一旦发生严重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仍将大行其道。新晨

2.国际财务管理成为现代财务学的分支。伴随现代通讯技术和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公司不断朝着国际化和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空前活跃,在新的经济形式下,财务管理理论的注意力转向国际财务管理领域。80年代中后期以来,进出口贸易融资、外汇风险管理、国际转移价格问题、国际投资分析、跨国公司财务业绩评估等,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热点,并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财务学分支——国际财务管理。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财务管理将更加得到重视和发展。

金融学和财务管理篇9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abstract:thefinancialcontrol,managementaccountingthesysteminfoisdevelopsunceasinglyintheabsorptionrelateddisciplinerelatedtheoryandinthemethodfoundationconsummates.thetwoalreadyhavesomesamespots,alsohasthediversity.thisarticleonthefinancialcontrolandmanagementaccounting’ssamespot,thediversitymakesabriefcomparativeanalysis.abovethisfoundation,explainedthatthetwoabsorbmutuallyarehelpfulinpromotetherespectivedevelopment,thenmakesadiscussiontofinancialcontrol’sdisciplineattribute.

keyword:managementaccounting;Financialcontrol;Systeminfo

一、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相同点

财政部在全国注册会计指定参考书中提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这一定义突出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如何获取、如何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

国内的专家学者在引进西方管理会计之后,积极探讨结合我国的国情,给管理会计作了比较明确的定义。有的认为,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适应企业内部管理预测、决策、控制、考核的需要而产生,把会计与管理结合起来,为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它既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手段,又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有的则认为管理会计是“西方学者把管理和会计这两个主题巧妙地融汇在一起,以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两种定义都认为管理会计是管理和会计的精巧结合,目的都是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从以上定义的比较中不难看出,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二者具有相同的管理属性,其基本作用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满足企业营运发展的需要除这一根本共性外,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还有如下共同点:从管理理论、方法体系以及管理过程看,二者都是按照计划、决策、执行与控制这一顺序进行的;二者都以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为信息分析来源,在此基础上进行计划、决策与控制;二者在管理中产生的报告文本、数据资料等文字载体均不具法律效力,对外一般不承担法律责任;二者都主要是根据企业运作的现实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积极规划未来,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发展至今,二者的不同点也很明显。最根本的区别是,财务管理主要管理资金,考虑的重点是如何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金,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资金。财务管理是连接企业与外部环境的重要纽带,它与金融市场的运行密切相关。可以说,成功的财务管理是高度关注金融市场现状及其动态趋势这一前提下,考虑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从而为自身寻求宽松的资金运作空间,并达到企业价值或者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则是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考虑的对象不仅是资金如何高效地物化,还考虑物化后的资源在经营管理中如何以最佳效率进行配置。而且,管理的对象还包括人,它通过责任会计、业绩评价与控制会计实现对人的成功管理;通过有效的激励安排,达到人、岗位、财物的高效搭配,从而达到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目的。

三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可对比如下

不同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

面临的环境以环境变化为背景,密切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变化以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稳定为前提,主要着眼于企业生产的直接经营环境

主要理念时间价值,风险理论成本—效益分析,经济模型,数理分析

研究侧重点资金的获取和有效作用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计划、预算、决策、业绩评价与控制

研究对象物,主要是资金运动物,也通过责任会计、业绩评价会计激励人

调整的关系处理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

核算主体整个企业可以是整个企业,也可以是部门、小组甚至是个人,可以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也可以针对某一种环节

研究范围内外部管理并重主要是内部管理,或者是某些具体事项

时间要求一般要求定期编制资金计划和定额没有固定的时间需求,根据需要确定三、二者各自优势的相互吸收

财务管理中的时间价值观念是一种以较低程度体现机会成本的分析方法,它引入了经济学中关于成本利润的思考,对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有重大意义。财务管理中的风险观念考虑了外部环境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对管理会计中的定量分析提出了灵活性的要求,对预算的编制、决策的选定有指导意义,在业绩评价会计、责任会计中也可以加以有效运用。机会成本概念、风险观念在管理会计中的运用,符合企业由粗放型经营管理向集约型经营管理转变的需要。

管理会计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管理学、数学、运筹学、系统学、信息论、控制论的众多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同样可以为财务管理所消化吸收。其中,有关的数学分析方法、经济计量模型有助于财务管理的进一步量化。此外,管理会计所吸收的委托理论、激励理论可以指导财务管理活动,对经济实践中的财务管理行为与绩效评价有启发作用,值得借鉴和吸收。

四、对财务管理学科属性的探讨

从学科角度讲,财务管理跟管理会计不同,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不是从属会计学科的子学科。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职能不同于财务会计,应无异议。目前,会计理论界已经在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两大分支上取得了共识,但财务管理的学科属性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财务管理的内容和基本职能看,笔者认为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应属企业理财的范畴,企业理财学是财务管理的学科归宿。企业理财的主要职责是合理、高效地聚财、用财、生财、财务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也大致是这样。企业理财学是有关企业聚财、用财、生财等管理活动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因此,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及方法是企业理财学的组成内容,其学科归宿是企业理

金融学和财务管理篇10

金融衍生工具是在传统金融工具基础上,结合先进的电子、通讯技术发展而来的。金融衍生工具既是提高金融投资整体收益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满足金融发展需要的重要措施。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给企业财务会计带来了现实的影响,企业只有认真分析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并积极做好财务会计创新工作,才能保证金融衍生工具的正面作用得到全面发挥,进而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为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因此,本文以工大集团为例,深入探讨金融衍生工具下的财务会计创新。

关键词:

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会计创新整体收益

一、前言

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是财务会计创新的重要体现。根据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有着重要影响。正确使用金融衍生工具,成为了提高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质量的关键措施,对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结合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实际,以工大集团为例,重点分析金融衍生工具下的财务会计创新的具体体现,加深对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的认识,为企业财务会计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二、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具体表现在会计要素创新

衍生金融工具只是一种金融合约,实现合约的交易要发生在将来,而且这项交易有可能永远不会发生。同时,即使合约履行,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本身的风险性,它可能引起的未来经济利益或资源的流人或流出,在时间与数量上均不可能事先确定。正是基于这一论述,金融衍生工具下的财务会计创新,具体表现在会计要素的创新上。对于工大集团而言,在财务会计管理中,会计要素的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在会计要素的认定上有了新的标准。其次,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改变了原有的会计核算方式。再次,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对企业的合约履行能力有重要影响。所以,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对企业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具体表现在会计要素的创新上,使企业在财务会计管理中,更加注重会计要素的认定。

三、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具体表现在会计确认创新

现行财务会计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权责发生制,它将交易、其他事项和情况—它们的发生对主体具有现金后果—财务结果在其发生的期间进行记录,而不是在主体收到或支付现金的期间记录。而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会计创新,在会计确认环节有了新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在于改变了企业会计确认流程,使企业在会计确认中更加注重实效性,满足企业会计管理的实际需要。结合工大集团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实际,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对会计确认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但改变了会计确认的流程,还提高了会计确认的效果,使工大集团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获得了更直接的支持,对提升工大集团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水平和满足财务会计管理工作需要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现实意义。

四、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具体表现在会计计量创新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却有着种种不适应,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再确认时的计量困难更大。衍生金融工具的合约标的物都是市价活跃的金融商品,虽然不是直接对这些衍生工具的交易进行确认和计量,但他们的活跃价格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合约的价值在不断变动。基于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了解,在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对会计计量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工大集团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实际,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不但为会计计量提供了新的依据,同时也改变了会计计量的具体方式,使会计计量工作能够在整体实效性上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达到提高会计计量工作准确性的目的。因此,会计计量创新,是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的具体体现,对工大集团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五、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具体表现在会计报告创新

揭示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目的就是要通过会计报告向使用者提供已确认或未确认的金融工具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方面影响的信息,以利于报表使用者合理地估计有关金融工具的风险和未来现金流量。对于工大集团而言,在会计报告制定中,除了要体现基本的财务信息之外,还要重视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背景,以及金融衍生工具对财务会计创新的具体影响。所以,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具体表现在会计报告的创新上,只有对此有正确认识,才能更好的掌握金融衍生工具的实质,进而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确保企业发展在财务会计领域取得积极效果。

六、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给企业财务会计带来了现实的影响,企业只有认真分析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并积极做好财务会计创新工作,才能保证金融衍生工具的正面作用得到全面发挥,进而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为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只有加深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了解,并正确分析金融衍生工具对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影响,才能为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进而满足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需要,确保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作者:汪姬珏单位:江苏省昆山开放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灿.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综述[J].河北金融;2014年05期

[2]蒋砚章,冯凯,许葵波.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模式的应用[n].中国财经报;2014年

[3]王桦.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4]庞圣玉.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