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的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8:54

金融行业的工作总结篇1

一、融通资金,主动作为。全市金融工作取得新成绩

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一五”期间。金融业增加值超越GDp增速5.4个百分点,占三产比重从5.1%上升至6.6%存、贷款余额从“十五”末的206亿元、124亿元增加到577亿元和385亿元,分别增长2.83倍和3.14倍,年均分别增长22.3%和25.7%五年间,新增1家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徽商银行、3家村镇银行、22家小额贷款公司、1家农业政策平安公司及8家寿险和产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全市银行业金融资产总额达到653.2亿元。平安机构保费收入从6.28亿元增至14.16亿元。地方金融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达525.7亿元,过去的一年是收官“十一五”谋划“十二五”关键之年。增长15%增幅居全省第6位。财政收入84.7亿元,增长40.2%增幅居全省第3位;地方财政收入49.8亿元,总量居全省第7位,增长40.7%增幅居全省第4位。固定资产投资730.4亿元,总量居全省第5位,增长38.1%增幅居全省第6位。规模工业增加值288.7亿元,总量居全省第9位;增长28.5%增幅居全省第6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延续“增幅全省第一方阵、总量继续前移”良好势头。

全市金融机构齐心协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金融行业和广大金融工作者的努力。2010年。认真贯彻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有扶有控”原则,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对单薄环节扶持,取得显著效果。各项存贷款均坚持较快增长,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健全,平安业和证券业平稳健康运营,担保、小贷、村镇银行等规范发展。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102.1亿元,同比增长36%高于全省12.8个百分点。2010年银企对接工作获得省政府惩处。今年继续坚持投放势头不减,截至二月末,贷款余额达407亿元,比2008年底的202亿元翻了一番。总体来说,去年的金融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争取信贷规模计划,一是全市新增贷款首破百亿元。各金融机构掌握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机遇。拓展信贷资源,组织资金扩大有效信贷投放,圆满完成年初确定的新增信贷高于上年水平的目标。全年新增贷款突破100亿元,增量位于全省第6位(不含合肥市)皖江城市第4位;增速位于全省第2位、皖江城市第2位。市工行、市信用联社连续三年坚持高增幅信贷投放,市农发行为乡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贡献突出。省国开行、进出口银行等也给予我市经济建设重要支持。14家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整顿调整,更加符合银行信贷政策要求。

依照“提前衔接、提早对接、提升质量”总体工作思路,二是银政企合作效果明显。为适应宏观金融政策。扎实开展各种银企对接活动。3月份举办全市银企对接会,共推荐融资项目340个,签约项目140个,合同贷款33.5亿元,意向贷款60亿元。各县市区全年共举办银企对接活动12场;创新开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日暨“小企业金融超市”进县市区活动8场,现场签约和意向贷款金额近50亿元。市邮储银行成为全省该系统内第五家开办小企业贷款行,专场对接会授信3740万元。积极组团参与皖江城市带衔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专项银企对接会。市人行和市银监局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分别得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国家银监会和省人行、省银监局的惩处。

中行郎溪支行列入筹建计划,三是地方金融体系不时完善。一是积极引进金融机构。旌德县建行升格为支行。无锡农商行、吴江农商行来宣签订在县域设立支行的合作协议,徽商银行宁国支行开业,徽商银行广德支行筹建工作有序展开。二是加快农信社改制步伐。已完成绩溪、广德、郎溪、宁国四县农合行组建工作并开业。宣州区联社改制为皖南农村商业银行,成为我市首家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泾县、旌德联社改制农商行已上报待批。三是快速组建村镇银行。经多方共同努力,由中国农业银行、马鞍山农村商业银行和铜陵铜都农村合作银行分别作为主发起行,成立绩溪农银村镇银行、郎溪新华村镇银行和泾县铜源村镇银行,并于10月份前后开业运营。宁国、广德、旌德等县市的村镇银行组建工作进展良好。四是安全、证券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4.16亿元。全市证券经营公司2家,营业部7家,股票、基金和债券交易量424.9亿元。五是引导小贷公司优质化发展。现已开业运营22家,位列全省第四,实现县域全覆盖。全年发放贷款16.6亿元,试点以来累计发放贷款24.7亿元。六是推进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化、集团化发展。全市融资性担保公司资本金达16.7亿元,其中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以上的12家。市金融办被评为省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整顿工作先进单位。

小企业贷款余额108亿元,四是金融服务创新工作深入开展。围绕“金融创新年”加大对小企业和“三农”信贷支持。截止2010年底。新增47亿元,同比增长79%高于全部贷款增速47个百分点;涉农贷款余额187亿元,新增67亿元,同比增长56%市农行、市邮储行发挥网点优势加强“三农”服务。市农行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力度,全力支持县域中小企业发展。市中行和市建行对中小企业客户融资的信贷工厂”等操作模式进行流程创新,推出内保外贷产品、融信达产品和供应链融资产品,有效提供了满足社会需求的金融新产品。

整合各种资源,五是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见成效。与省证监局签署合作备忘。打通上市通道,合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实现泰科铁塔、太阳禽业在美挂牌交易,司尔特肥业首发上市,中鼎股份3亿元可转债发行申请过会。黄山胶囊、鑫鸿交通、广信农化等一批企业上市积极性较高,正依照上市要求开展前期工作。30家企业进入我市拟上市企业资源库。

市金融办、人行、银监等金融工作部门在推动全市金融业发展的同时,六是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依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着力打造优良金融生态环境、推进“信用”建设的总体要求。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全市银行业贷款质量不时提高,不良贷款继续“双降”不良贷款余额15.7亿元,比年初减少2.8亿元,不良贷款率4.04%比年初下降2.43个百分点。制定全市金融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未来五年金融业发展的目标。2010年我市获得全国“最佳投资环境金融生态乡村”和“最具经济活力金融生态乡村”两项荣誉称号。

金融工作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金融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金融支撑经济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创新,2010年。这是坚持发展为先,一切围绕发展这个中心,抢抓发展机遇,以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的结果;坚持创新为重,大胆解放思想、结合实际,以创新思维推动全市金融工作发明性地开展的结果;坚持主动作为,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开展相关协调服务工作,认真做好必要监管的结果;坚持求真务实,从实际出发,注重过程,更看重结果,强化绩效观念,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的结果。

也要清醒看到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同时。如,市金融整体规模不大、实力不强,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仍较突出,金融创新还需深入推进,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积极加以解决。

二、突出重点,乘势而上。努力开创金融工作新局面

全市金融业将按照“改革再度出手,十二五”期间。发展加速突进,体系渐趋完善”基本要求,完善金融体系,力争实现引进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水平和扩大企业直接融资三个重点突破,多措并举扩大总体投融资规模同时,优化融资结构,实现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两个显著增长,力求实现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

也是皖江城市带衔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年。跨越发展的新阶段,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对于实现五年规划和跨越崛起目标至关重要。今年全市金融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和省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实际,大力提升金融业发展规模和质量,扩大有效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发明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撑。面对相对趋紧的稳健货币政策,2011年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强化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信贷投放是经济发展的要素投入和保障,一要继续扩大有效信贷投放。也是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拓展信贷资源,组织资金扩大信贷有效投放,力争2011年新增贷款量坚持上年水平。各金融机构要增强支持经济发展的大局意识,抓住我市快速发展形势乘势而上,积极向省行、总行争取授信规模,扩大信贷总量。不只要发挥信贷的支撑作用,而且要发挥信贷的导向作用;不只要在信贷投放数量上做到又好又多,而且要在投放进度上做到又快又早,全力支持企业发展、促进经济转型。

强化对薄弱环节的支持。市中小企业众多且发展势头较好,这是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活力源泉。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三农”信贷支持力度,使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的平均增速,二要突出缓解中小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题。全部贷款中的占比继续提高。各金融机构要发挥系统优势,服务重心进一步下移,有效覆盖县及以下网点。完善体制机制和经营考核体系,创新信贷品种,简化审批流程。充分发挥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在服务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上的积极作用。加快整合担保行业,推进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创新融资模式,推进银行与担保的合作,努力建设规范健康、运行高效的地方担保体系。

提升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能力。依照“做快村镇银行,三要大力推进地方金融体系建设。做大担保公司,做优小贷公司,做强农村银行”总体思路,以新型地方金融机构的建设促进地方金融体系的完善,以新型地方金融机构的建设推动原有金融机构的改革创新。把引进金融机构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内容。规范小贷公司发展,争取将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纳入征信系统。金融办、人行、银监等部门要坚持发展与管理并重,努力推进地方金融体系的建设完善和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做好交通银行在宣设立二级分行工作,完成泾县、旌德两县农商行挂牌,推进宁国等三个县市农村商业银行设立支行和村镇银行组建工作。

扩大企业直接融资。以“政证合作备忘”为基础,四要继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与省证券局等建立良好的协调机制和合作关系。有效联系券商、基金等中介结构,积极做好拟上市后备资源库企业的扶持和服务工作。探索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等。重点抓好鑫鸿交通、博瑞特、黄山胶囊、广信农化等企业的上市服务工作。

深挖金融资源潜力。认真总结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日暨“小企业金融超市”活动经验,五要继续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重点探索专场银企对接活动的开展。完善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工作考评,加强对各银行中小企业专营网点(小企业金融超市)进行考评,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上下功夫,通过开展多种形式金融创新活动,着力优化我市投融资环境,让金融产品为经济注入活力,让金融服务惠及民生。

优化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市金融办、市人行、市银监局等单位,六要继续强化金融监管。要加强沟通,各司其职,切实强化对全市金融机构的服务和监管。根据国家及银监会的相关规定,积极做好政府融资平台清理整顿和管理等工作,着力推进其实现企业化运作。各级金融办要注意做好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的监管工作,努力营造健康、有序、平稳的金融发展环境。各县市区要加强“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领导小组”工作,切实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三、强化领导,适应形势。推动金融工作再上新水平

要将思想统一到对形势的准确掌握和对工作的正确领导上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加大工作力度、提升工作水平,切实增强金融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支撑力。

要适应形势,一方面。抢抓发展机遇。2011年宏观形势依然很复杂,转型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压力依然很大,金融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应当发挥更大作用。国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信贷的控制将会更加严格,更加注重信贷结构的优化,更加倾斜于实体经济,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和“三农”投放。近年来,市经济一直坚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企业生长性普遍较好,更加符合信贷政策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外地客商看好我市发展前景,纷纷来宣投资兴业;全市上下发展热情高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态势良好。实施“十二五”规划和我市衔接产业转移的关键时期,加快金融创新,加大信贷投入,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

金融行业的工作总结篇2

这次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金融工作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去年全市金融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今年的工作任务。刚才,会议对年度全市金融服务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市人行徐小林行长、银监分局局长、保险协会秘书长分别结合工作职能,讲了很好的意见,总结工作客观全面,安排工作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得力,符合上级有关精神和我市实际,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年全市金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去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全市金融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认真贯彻国家金融政策,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创新,优化金融服务环境,全市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为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信贷投放快速增长。市政府组织召开了两次大型政银企合作洽谈会,签约金额743亿元,资金到位率76.54%;组织了集团离子膜烧碱、鲁方金属材料公司多金属矿项目等银团贷款,实现投放16.52亿元。各县区也开展了一系列政银企对接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各金融机构努力争取信贷规模,积极扩大资金投放,全力保障重点建设和企业资金需求。截至年末,全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580.21亿元,比年初增加268.09亿元,增长20.43%;各项贷款余额1189.51亿元,比年初增加255.25亿元,增长27.32%,贷款增幅居全省首位。其中,农行新增53.37亿元,增长30.28%;建行新增40.85亿元,增长30.08%;工行新增38.64亿元,增长22.68%;农合机构新增30.12亿元,增长19.35%;中行新增贷款21.2亿元,增长14.4%;市商业银行新增18.11亿元,增长17.42%;恒丰银行新增15.22亿元,增长264.7%;农发行新增5.48亿元,增长17.91%;邮政储蓄银行新增5.06亿元,增长71.27%;中信银行贷款余额14.11亿元,华夏银行贷款余额10.68亿元,村镇银行贷款余额2.09亿元。

(二)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全市信贷资金更多地流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高效生态定位的产业。其中,制造业新增贷款161.09亿元,增长31.04%;涉农贷款新增153.15亿元,增长28.02%;小企业贷款新增64.46亿元,增长56.14%。银行业表外业务发展迅速,承兑汇票、保函、跟单信用证、承诺等四项主要表外业务总规模406.27亿元,较年初增加212.12亿元,增长109.25%,对信贷资金形成了有益补充。贸易融资取得显著成效,较年初增加38.7亿元,增长67.83%。截至年末,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14.99亿元,较年初减少5.3亿元;不良贷款比例1.26%,较年初下降0.91个百分点,信贷资产质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三)资本市场发展步伐加快。生物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募集资金6.9亿元;建安在天交所挂牌;化工、国瓷等企业已进入辅导,化工、集团等企业境外上市进展顺利,总体上形成了“上市一批、申报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推进结构。证券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各营业机构总交易额1856.99亿元。期货市场发展步伐加快,全市期货交易总额和成交总量分别达到2054.74亿元和236.46万手,同比增长170.88%和61.9%。与省产权交易中心签署了《关于组建黄河三角洲产权交易中心协议》,组建工作进展顺利。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筹。省政府已推荐高新技术开发区纳入国家“新三板”扩大试点。

(四)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大力推动关键领域保险业务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全年承保各类农作物124万亩,支付赔款2072万元,为农民群众提供了5.62亿元的风险保障。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试点逐步推开,全市各类责任保险实现保费收入3342万元,同比增长57.05%。治安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商业保险参与社会管理力度不断加大。保险资金与重点项目对接工作进展顺利。去年全市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42.89亿元,较年初增长17.68%;其中人身险29.06亿元,增长13.19%,财产险13.83亿元,增长28.38%;保险密度达到2318.3元,保险深度达到1.8%;承担各类风险责任2888.46亿元,累计赔付6.97亿元,有力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五)金融改革扎实推进。年是建市以来股份制银行进入最密集的一年。华夏、中信两家银行正式开业,交通银行试营业,民生、招商、浦发、青岛4家银行获准筹建,预计今年我市股份制银行将达到9家。小额贷款公司去年新批10家,总量已达到14家,注册资本总额15.66亿元,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县区全覆盖。农村合作银行成功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已开业,村镇银行、村镇银行获准筹建。省政府明确以市商业银行为基础,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增资扩股,并支持适时更名为黄河三角洲地方性银行。保险、证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新引进保险公司5家,国寿财险、国华人寿开业运营;同信证券在设立营业部。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整顿工作进展顺利,重新确认和新设12家。金融控股集团和融资租赁、融资担保公司组建顺利,在实际操作层面对产业资本运作进行了高层次定位和设计,为搭建金融运作平台奠定了良好基础。

(六)金融环境进一步改善。各级对金融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地方金融工作体系逐步完善。编制了全市金融业发展规划,出台了银行和保险机构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考评办法,调动了金融机构服务地方发展的积极性。市金融办成立后,在加强组织协调、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和构建金融体系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市人行、银监分局、保险协会认真履行职责,在加强监管、当好参谋、促进改革、推动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各金融机构牢固树立大局观念,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千方百计服务地方发展,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全市金融稳定局面持续巩固,建立了金融稳定工作联席会议和金融风险应急处置机制;稳妥处置证券市场风险,个别绩差上市公司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加大对金融领域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较好地维护了金融安全和经济社会秩序稳定。

总之,年全市金融工作成效大、亮点多、势头好,为今年工作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对金融工作,市委、市政府是满意的。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金融系统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二、准确把握当前形势,切实增强做好金融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纵观今年的经济金融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p#分页标题#e#

从面临的挑战看,一是宏观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世界经济将继续缓慢复苏,但复苏的动力不强。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一些国家债务危机隐患仍未消除,主要发达经济体进一步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大量增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加剧波动,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加大,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从国内看,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仍很突出,特别是通胀预期增强,经济运行面临严峻挑战。中央确定,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加注重稳定物价总水平,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二是国家信贷政策趋紧。国家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向“稳健”转化,并逐步趋紧。今年以来,国家已连续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已突破历史最高值、达到20%。今年全国广义货币供应量预计增长16%左右,与前两年相比,贷款规模会适度缩小,增速将有所回落。据统计,1-2月份,全国人民币贷款新增1.58万亿元,同比少增4827亿元。我市情况也不容乐观。2月末,全市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169.92亿元,比年初增加21.81亿元,增长1.9%,同比少增49.42亿元;其中2月份增加4.97亿元,同比少增32.08亿元。三是金融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有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管理体制不完善,内控松懈,风险问题有所暴露。受产业政策等因素影响,部分“两高一剩”行业、房地产行业、出口行业和高负债企业的生存压力加大,资金链断裂风险有所凸显。个别上市公司的风险问题仍需继续高度重视,强化措施加以解决。同时,在信贷环境趋紧的形势下,民间高息借贷和非法集资行为可能会有所抬头。

从面临的机遇看,一是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带来重大历史机遇。当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相继成为国家战略,作为全省唯一全部纳入两大国家战略的城市,必将吸引更多的目光,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全力奋战‘十二五’,建设黄蓝经济区,实现经济翻一番,再造一个新”的奋斗目标。把今年确定为“项目攻坚年”,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国家战略实施。初步统计,今年全市计划集中开工的项目有500多个,总投资2100多亿元。大投入需要大的信贷支持,这为金融业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二是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带来发展机遇。近年来,全市深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加快构筑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全市特色水产品养殖达到174万亩,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达到1300个,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08家。传统工业主要行业80%以上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30%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4%;地方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560户,过10亿元企业达到82家,过百亿元企业达到10家,8家企业入闱中国企业500强,19家企业入闱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服务业加速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服务外包、金融保险等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会展业快速起步。地方经济快速突破,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98.95亿元、增加值1012.18亿元、利税595.78亿元,占全市比重分别为83.4%、51.4%和58.7%,油地结构总体调整为3:7,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新进展。今年国家在信贷政策上,将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也就是说,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产业和项目,国家在信贷上还是大力支持的。

总之,大家一定要科学把握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既要充分看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要抢抓机遇,积极作为,扎实工作,努力推动我市金融业更好更快发展。

三、明确目标任务,扎实做好年金融工作

今年全市金融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牢把握“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率先发展”的工作基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货币信贷政策,以搭建现代金融体系、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为目标,着力推进金融产业化,深化金融改革创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改善金融发展环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做好信贷工作。投入是永恒的主题,信贷仍然是资金来源的主渠道。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为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提供资金保障。一是扩大信贷投放总量。各金融机构要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全市新增贷款不低于上年。要认真研究国家信贷政策变化,充分利用好“黄蓝”战略这两块金字招牌,积极跑上去争取信贷规模和信贷额度。对达成银企合作协议的项目,要加快贷款审批,确保资金尽快到位。各小额贷款公司要继续发挥好信贷“补充器”作用,各担保公司要不断扩大担保能力,共同推动信贷投放。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做好信贷保障服务工作,不断完善银企对接方式。今年市里计划建设银企对接网络平台,重点抓好投融资信息和金融政策咨询,实现银企双方经常化、低成本、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这项工作由市金融办牵头,市人行配合,力争年内完成。二是着力优化信贷投放结构。市里确定了“四区一城”重点开发区域,同时也筛选确定了优先发展的重大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各金融机构也要在信贷投放上予以优先考虑、重点扶持,保证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信贷需求。要继续支持传统支柱产业升级改造,加大对新兴战略产业信贷支持力度,改善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推动转方式调结构。三是大力发展表外融资业务。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大力开办承兑汇票、委托贷款、信用证、保函、保理等表外融资业务,积极支持企业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业务,扩大融资规模。

(二)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鼓励资本市场发展的机遇,力争取得突破。一是加快推进企业上市。要坚持境内外并举,主板、创业板、场外市场并重,积极推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模优势突出的企业到主板、中小板上市,推动战略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到创业板上市,进一步拓展境外上市渠道。要加强上市后备资源培育,一企一策,梯次推进。已上报上市申请材料的企业,要积极做好上级证监部门汇报争取工作;已签署保荐协议的企业,要重点解决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土地、税收、环境核查等问题。市金融办要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做好配合服务工作,合力为企业上市创造良好环境。二是积极培育产权交易和期货市场。要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产权交易市场筹建工作,积极探索设立碳排放权、土地使用权交易所,争取高新技术园区进入“中关村代办转让系统”试点范围。要深入研究财税、信贷等扶持政策,大力培育期货市场主体。三是合理用好民间资本。这样,既能缓解当前信贷紧张局面,又能有效防范金融不稳定因素。市金融办、人行、银监分局要搞好联合调查,摸清全市民间资本情况,规范投资行为,合理引导进入金融服务领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四是加快发展各类基金。股权投资已成为现代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规范与发展并重,推动股权投资行业良性发展。要加快设立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争取更大利用空间。#p#分页标题#e#

(三)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要积极推动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保险工作。一是充分发挥保险业风险补偿功能。要积极推动扩大保险覆盖面,大力发展企财险、货运险等险种,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以及“四区一城”建设提供保险保障。二是大力推动保险业参与社会管理。要认真总结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经验,逐步扩大试点区域和品种;鼓励保险公司开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干部养老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等业务,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要继续大力发展责任保险与治安保险,加快发展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推动保险公司积极参与企业年金业务,拓宽补充医疗保险服务领域,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三是进一步规范保险市场发展秩序。要加强保险业诚信文化和行业自律建设,规范市场竞争行为,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四是积极探索利用保险资金。要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政策和现有成熟经验,进一步拓展思路,积极通过债权、股权以及不动产投资等方式,推动保险资金与重点项目对接,利用保险资金服务全市经济发展。

(四)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金融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加快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必须以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一是加快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市金融办和银监分局要继续推动股份制银行引进,主动做好获批、筹建和开业工作,力争已启动入驻程序的银行年内全部落地。要有针对性地引进证券、期货、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鼓励引导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期货类机构和保险公司到县区设立分支机构。二是培育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要加快推动城商行实施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适时做好更名工作,确保完成省政府提出的任务,尽快做大做强。要进一步深化农信社改革,推动向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转制,力争实现破题。要加快村镇银行设立步伐,积极与国有和股份制银行搞好衔接,争取在我市发起设立更多村镇银行。要按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加强监管、规范发展的原则,有序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积极发展以战略新兴产业和海洋经济为依托的小额贷款公司。要巩固和扩大融资性担保公司规范整顿成果,加快培育规模较大的担保公司,重点培育政府背景的担保公司;积极推进银担合作,引导担保机构业务创新,推动担保行业健康快速发展。三是探索组建创业投资集团。积极创造条件,有序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政府主导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政府创业引导基金等融资机构,打造多种金融业态一体化的金融控股集团,为实施“黄蓝”国家战略搭建融资载体。同时,要树立金融产业化理念,探索推动实体产业和金融产业有机结合。

(五)切实维护金融安全稳定。金融要大发展,风险也要严防范。最近我省发生了“12.06”恶性金融票证诈骗案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各级各部门、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警惕,高度重视新形势下金融风险的特点,密切关注企业资金链风险、金融机构内控风险,以及非法集资、非法证券等金融犯罪活动,努力把金融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要认真落实金融稳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情况通报、监管协调和工作联动机制。要制定金融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开展实战演练,做到一旦风险发生,能够快速应对,稳妥处置。要进一步完善小额贷款公司监管体系,加强风险防范,推进依法合规经营。要深入做好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整顿工作,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风险内控机制。要引导各证券营业机构依法经营,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要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非法证券、金融诈骗等金融犯罪行为,做好重大案件处置工作。

四、加强领导,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今年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任务很重,压力很大,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金融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金融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是“转方式、调结构”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各县区政府要将金融工作摆到重要位置,从组织领导、协调机制、政策支持、工作部署等方面,下大力气抓好金融工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研究、规划、部署金融工作,分管负责同志要经常到金融机构调研,主动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促进金融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进一步整合扶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完善对金融业发展的考核体系,发挥好政策的激励效应。

二是加强协调配合。市金融办要认真履行“综合、协调、指导、管理、服务”职能,加强对县区金融工作的指导,积极配合金融监管部门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对国家赋予地方管理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要严格管理,严控风险,确保不出问题。人民银行、银监分局、保险协会要认真研究国家有关金融政策,结合实际,积极为市委、市政府提建议、当参谋。各类金融机构要把提高自身效益与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不断开拓发展空间。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金融行业的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江苏省金融业证券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金融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金融对江苏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1],在江苏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2]。从近年的统计数据中可发现,金融业作为江苏省国民经济运行的核心产业,整体运行平稳,信贷结构良好,金融市场创新活跃。在取得一系列发展成绩的同时,金融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日趋严峻。为深入理解江苏金融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明确江苏金融业主要指标的运行状况,本文从金融业规模、金融市场平稳性、金融业运行效率等三个方面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四个东部发达地区作比较分析。

一、2012年江苏金融业发展概况

2012年江苏省金融业运行总体良好,融资结构继续改善,金融市场交易活跃,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升,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继续增强[3]。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均取得良好的运行绩效。

(一)银行业存贷款增长适度

第一,贷款结构持续优化。2012年末,江苏省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7%,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6550亿元。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占贷款新增额的68.4%,中长期贷款占贷款新增额的30%。第二,不良贷款率处于低位。2012年末江苏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9.7万亿元。不良贷款率略有上升,江苏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1.09%。

(二)证券业经营结构逐步优化

第一,股票融资同比下降。2012年江苏共有22家公司实现首发,首发融资额135亿元;再融资208亿元,同比增长6.0%。当前江苏累计上市公司为236家。第二,期货业快速发展。2012年末江苏省共有期货公司11家,营业部101家,有3家期货公司增加注册资本,1家期货公司获得资产管理业务资格,全年11家期货公司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8.6%。

(三)保险业实力不断增强

第一,保险收入平稳增长。2012年江苏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301亿元,同比增长8.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6.1%,人身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4.9%。第二,农业保险快速发展。2012年江苏农险保收入及农险基金共计23亿元,为江苏农户提供468亿元的农业生产风险保障。

二、江苏金融业发展规模分析

为定量描述江苏金融业发展水平和金融业在江苏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本文用金融业GDp占比、金融业在岗人数分析江苏省金融业发展规模,并与北京、上海、广州及浙江作比较。本文国内数据来源于各省(市)相关年度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

(一)金融业GDp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金融业GDp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反映金融业在地区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本研究根据五省(市)统计年鉴整理出金融业GDp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见表1。从表1中可以发现,虽然江苏金融业发展较快,但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比重仍然较低,2008—2011年均为本研究所考察的五省(市)中占比最低。2011年江苏金融业GDp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9%,作为金融中心的北京与上海的金融业GDp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3.63%和11.67%,与江苏经济结构具有较强类同性的广东和浙江也分别为5.48%和8.45%。

表1江苏省金融业GDp占比与国内发达省(市)比较省(市)2008200920102011

江苏0.04190.04630.05080.0529

北京0.13670.13200.13200.1363

上海0.10250.12080.11250.1167

广东0.05750.05780.05780.0548

浙江0.07700.08260.08390.0845

注: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2009-2012)、《北京市统计年鉴》(2009-2012)、《上海市统计年鉴》(2009-2012)、《广东省统计年鉴》(2009-2012)和《浙江省统计年鉴》(2009-2012)。

(二)金融业在岗职工人数

金融业在岗职工人数反映该行业吸纳劳动力情况,本指标既能体现行业的发展规模,又能体现行业的社会贡献。五省(市)金融业在岗职工人数情况整理如表2所示。从中不难发现,江苏金融业在岗职工人数近年来增长较快,从2008年17.82万人增长到2011年22.88万人,4年期间增长了28.40%。但从金融业在岗人数的总量上来看,江苏金融业吸纳就业人数在五省(市)中最少。

表2江苏省金融业在岗职工人数与国内发达省(市)比较

(单位:万人)

省(市)2008200920102011

江苏17.8218.6119.7622.88

北京23.225.827.933.4

上海23.1922.1124.1128.41

广东38.1141.2355.2856.43

浙江27.429.5630.3532.16

注:数据来源同表1。

三、江苏金融市场平稳性分析

金融市场平稳性是金融运行情况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为客观的反映金融市场运行的平稳性,本研究从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保费收入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反映金融机构自身经营实力的大小。存款余额越高金融机构经营实力越强,存款余额越低经营实力越弱。2008—2011年五省(市)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整理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江苏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低于北京和广东,但高于上海和浙江,处于五省(市)的中间层次。2008—2011年间江苏存款余额增长了77.55%,同期北京、上海、广东和浙江分别增长了70.53%、63.50%、63.21%和69.90%,最近五年内江苏存款余额增长最快。

表3江苏省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与国内发达

省(市)比较(单位:亿元)

省(市)2008200920102011

江苏37017.548850.358984.165723.6

北京43980.756960.166584.675001.9

上海35589.0744620.2752190.0458186.48

广东56119.2669691.4682019.491590.15

浙江35841.2451125447860893

注:数据来源同表1。

(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主要反映了金融资产的利用水平和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本研究根据五省(市)统计年鉴整理出2008—2011年贷款余额,见表4。从中可以看出,江苏金融贷款余额低于广东和浙江,但高于北京和上海,5年期间江苏贷款余额增长了82.98%,北京、上海、广东和浙江分别增长了72.36%、53.92%、73.23%和79.51%,与之相比,江苏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幅度最大。

表4江苏省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与国内发达

省(市)比较(单位:亿元)

省(市)2008200920102011

江苏26160.735296.74212147868.3

北京23010.731052.936479.639660.5

上海24166.129684.134154.1737196.79

广东33835.944510.2251799.358615.27

浙江29658.7392244693953239

注:数据来源同表1。

(三)保费收入

保费收入是金融业发展水平的又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保费收入所带来的经济效果是现金资产的流入,并且保险公司利用资金流入与流出的时间差,通过资金运用以及对保险风险的集中与分散的管理,形成损益。本文整理出2008—2011年五省(市)保费收入,见表5。从表5中可以看出,江苏各年份保费收入仅低于广东,保费收入较高,且增长速度较快。2008—2011年间江苏保费收入增长了54.76%,而同期北京、上海、广东和浙江分别增长了40.11%、25.51%、40.35%和52.57%。

表5江苏省金融机构保费收入与国内发达

省(市)比较(单位:亿元)

省(市)2008200920102011

江苏775.4907.71162.71200

北京585.9697.6966.5820.9

上海600.06665.03883.86753.11

广东1124.981231.21593.251578.96

浙江576.33645.5834.4879.3

注:数据来源同表1。

四、江苏金融业运行效率分析

金融业运行效率是考察金融市场正常运作情景下的投入产出。当金融业的单位投入产出高时意味着运行效率高,当单位投入产出低时意味着运行效率低。本文用存贷款差与存款余额比值直接反映行业运行效率,同时用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间接反映行业绩效。

(一)存贷款差与存款余额比值

通过查阅各省(市)统计年鉴,本文在数据可获得的前提下,采用存贷款差与存款余额比值来衡量金融业运行效率。五省(市)的存贷款差与存款余额比值整理见表6。从中可以发现,江苏存贷款差与存款余额比值尽高于浙江,低于北京、上海、广东,2008—2011年间,江苏存贷款差与存款余额比值起伏不大、变化较小,说明江苏金融运行效率相对较高,且运行较为平稳。

表6江苏省及国内发达省(市)间存贷款差

与存款余额比值的比较

省(市)2008200920102011

江苏0.29330.27750.28590.2717

北京0.47680.45480.45210.4712

上海0.32100.33470.34560.3607

广东0.39710.36130.36850.3600

浙江0.17250.13050.13840.1257

注:数据来源同表1。

(二)金融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金融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反映各地区行业内劳动者报酬大小。表7是整理出的五省(市)金融业2008-2011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其中江苏统计口径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北京统计口径为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上海统计口径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广东统计口径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浙江统计口径为全社会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虽然五省(市)统计口径稍有差异,但从金融业的基本特征(法人单位、集中在城镇)来看,五省(市)的数据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从中可以发现,2008-2011年间江苏省金融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均处于较低水平(与其他四省市比较),2008-2011年,江苏金融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了57.81%,同期,北京、上海、广东和浙江分别增长28.10%、31.78%、22.32%和41.13%,江苏工资增长率最高。

表7江苏省金融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与国内发达省(市)比较

省(市)2008200920102011

江苏641137474186044101176

北京132870141071161372170209

上海126636143010162942166884

广东843999165296974103234

浙江92167101015113227130071

注:数据来源同表1。

五、小结

通过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的比较分析发现,江苏金融业规模相对较小,金融业GDp占比最低,从业人数也最少;金融业运行平稳性比较稳健,年末存贷款余额及保费收入相对较高;金融业市场运行效率相对较低。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江苏制造业相对发达,金融业在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本身工业企业发展提供服务,后期江苏金融业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第一,进一步建立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金融需求具有复杂性、多层次性和多样性[4],要大力发展多元化的金融机构,提高非国有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促进竞争,降低风险,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第二,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发挥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增大直接融资比例,促进企业间资金余缺的有效调剂,最大限度动员社会闲散资金,健全统一的金融市场体系,发展一批专业化的投资机构,促进债券市场的完善[5]。第三,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借鉴温州金融改革的经验,改革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和经营机制,优化金融机构的区域布局,合理地配置金融资源。同时建立政府风险补偿机制和扶持政策,提升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先满,肖平,万永瑞.江苏金融形势分析与政策建议[J].现代金融,2008(02).

[2]刘亮.金融推动江苏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3]侯大兵.江苏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4]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江苏省金融运行报告[R].2012.

[5]潘英丽.金融转型与整体金融改革[J].中国金融,2013(06).

金融行业的工作总结篇4

一、总体思路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金融强省”的战略目标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个发展”的工作要求,在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依托金融创新加快推动以中央商务区为主体的金融总部核心集聚区的建设。采取监管部门指导、金融机构主导和地方政府推动的方式,在金融项目、人才、资本集聚的基础上,通过金融创新工作的开展不断丰富金融集聚的内涵、提升金融集聚的品质、促进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实体经济的加快发展。以引进金融创新人才、开发金融创新业务、优化金融创新环境、构建金融创新机制等为重点,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城市升级中的催化和加速作用,通过创新放大金融对其他产业发展的辐射和支撑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更好更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年底前入驻金融集聚区的省级以上金融机构不少于28家,金融法人总部不少于10家,覆盖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金融主要业态。

(二)初步构建起一个集合创业投资、股权质押、小额贷款、融资租赁、信托投资、投资担保等多种融资手段,为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科技创新创业提供多元化金融支持的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

(三)着力提升金融集聚区在金融业界的知名度和社会关注度。

(四)对接、落实省、市促进金融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高效率地使用2000万专项资金开展金融创新。

(五)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支持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无障碍化区建设,加大金融业务创新对区域实体经济和民生保障的服务力度。

(六)探索形成中长期区域金融创新的平台和机制,深化对金融创新工作的研究,制定金融创新持续推进的路线图。

三、工作重点

(一)夯实金融创新产业基础

1、十大金融项目开工开业。年内实现首都银行、北京银行、中大期货、安诚保险、民安保险、红土创投、华泰证券、康宏理财、国泰君安、紫金投资担保公司等10个金融项目开工或开业。

2、十大金融项目引进落地。新引进汇丰银行、利安人寿、紫金农村商业银行、美国友邦保险、英国太阳联合保险、中英人寿、紫金信托公司等10个金融大项目。

3、拓展和储备50个新项目。重点吸引新进入的金融机构入驻。银行类侧重于外资知名银行和行业排名领先的城市商业银行、保险类侧重于法人总部和外资保险公司,加强新兴金融业态相关机构的引进。

(责任单位:CBD管委办、发改局)

(二)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1、成立市第一家市级引导基金参股的创业投资公司,建立辐射全省的创业投资中心。

2、引进市场化运作的为中小企业融资和个人理财服务的“一站式”投融资服务机构或平台。

3、探索利用债券市场为优质企业融资的模式,与银行合作开发中小企业集合债产品。

4、扶持2-3家企业上市或进入上市辅导期。

(责任单位:CBD管委办、发改局、财政局、科技园办)

(三)支持企业开展金融业务创新

1、大力支持紫金财险、乐爱金财险、首都银行、省再担保公司、太平洋安泰保险等企业开展金融业务创新,鼓励金融创新产品在区内先试先行。

2、利用金融创新产品支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协助对外贸易企业获取买方信贷、卖方信贷等出口融资支持。

3、对金融机构开展的有利于产业升级、改善民生、环境保护的金融创新业务给予资金扶持。

(责任单位:CBD管委办、发改局、民政局)

(四)优化金融创新的发展环境

1、为入驻CBD金融机构统一规划并实施户外广告宣传。

2、编印标记有区内落地金融机构的区“金融地图”。

3、推进“金融无障碍化”区域建设,CBD区域及周边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量不少于20个、poS机、atm机等自助设备的覆盖范围达到80%以上。

(责任单位:CBD管委办、发改局、民政局、市容局)

(五)构建金融创新交流合作平台

1、积极申办有影响力的金融会展活动,重点跟进“第九届年世界华人保险大会”、“第十四届全国地方金融论坛”、“第七次中美保险对话”等。

2、成立CBD金融企业商会,创立金融家俱乐部。

3、举办“第三届金融博览会”,打造区域金融会展品牌。

4、定期举办“CBD金融大讲坛”。

(责任单位:发改局、CBD管委办)

(六)创新金融招商、服务机制

1、成立区金融工作办公室,统一协调区域金融发展和服务工作。

2、依托金融机构和相关人士加强金融产业链招商,对新引进的金融项目起到关键作用的单位或个人给予适当物质奖励。

(责任单位:发改局、CBD管委办)

(七)实施金融创新的扶持政策

1、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落实省分税制文件规定的08年起新进入金融机构50%营业税与地方分成的政策。

2、制订并实施全区金融创新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

3、促请市政府延长针对CBD金融集聚区的相关市级金融政策有效时限,并根据情况适当提高扶持标准。

(责任单位:CBD管委办、发改局、财政局)

(八)做好创新型金融人才引进培育

1、引进400名金融专业人才,为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2、引进金融专业博士后流动站、社区金融学院、金融人才实训基地等金融人才培育机构。

(责任单位:CBD管委办、人事局)

(九)强化金融创新成果的展示宣传

1、加强区政府门户网站和CBD网站上关于金融创新的宣传报道力度。

2、增加在国内金融业主流媒体上关于金融发展的展示和报道。

3、在CBD内地铁站或金融机构集中的楼宇设置金融创新动态展示区,采取多种形式进行CBD金融集聚区整体形象宣传。

(责任单位:CBD管委办、宣传部、信息中心)

(十)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工作研究

1、定期开展入驻金融机构相关数据搜集、统计、分析工作。

2、跟踪国内外各项金融创新成果并吸收借鉴。

3、成立课题组对区域金融创新工作定期评估、总结,每年编印区域金融业发展报告。

(责任单位:CBD管委办、发改局、统计局)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金融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金融创新工作的协调和落实。各责任单位要明确责任分工,组织精干人员负责具体工作的按时推进和完成。

(二)争取相关支持。在金融创新工作中应畅通与省、市政府、相关部门、金融监管机构及金融机构的交流沟通渠道,定期向征集意见和建议,争取支持指导,不断提高创新工作水平。

金融行业的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产融结合;产业资本;金融资本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5-0050-03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产融结合的主要阶段及模式

我国现代产融的结合主要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产融资本是间接的结合。产融资本在政府的控制之下以信贷的方式融合,金融资源被国家完全垄断,产融资本没有进行产权方面的结合。第二,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信贷关系仍然是这段时期产融结合的主要形式,但产业资本开始向金融资本领域进行股权融合,产业集团投资了一些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在混业经营格局下也投资到了产业领域,产融资本得到了初步融合。第三,1993年金融分业经营之后,金融资本向产业领域的投资基本被禁止,而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融合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开始大规模的受让金融机构的股权,一批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正在逐步形成;证券投资基金成为金融资本间接投资产业领域的重要方式。我国产融结合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大型企业投资商业银行

产融资本的产权结合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年交通银行成立,作为我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这是我国产业资本首次正式介入金融资本。此后,工商企业向金融领域的投资掀起了高潮,各地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有产业资本的投入,如招商银行(1987)、深圳发展银行(1987)、兴业银行(1988)、华夏银行(1992),包括以后成立的民生银行(1996)、浙商银行(2004)渤海银行(2005)等。全国112家城市商业银行也已经有较大比例的产业资本持股,其以后的改革方向也是鼓励产业资本的加入,优化产权结构。

(二)企业集团涉足非银行金融机构

我国没有禁止产业实体持有金融机构的股份,这就为产业资本投资金融业提供了广阔的操作空间。由于国家与商业银行相关政策的限制,产业资本更多的是介入了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信托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一些资产庞大,实施多元化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纷纷涉足证券、保险、信托、期货、投资基金、金融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有些企业是通过发起设立的方式进入,但更多的企业是通过股权受让的方式进入非银行金融机构,如山东电力、华侨城、华能、海尔、招商局、万向、红塔、东方、德隆等。自1987年开始,我国大型企业集团走自办金融的产融结合道路,共批准了82家财务公司(现存74家)。各财务公司所属的企业集团,共参股、控股约150家金融机构,与金融业的融合在进一步加深。

(三)金融机构投资工商企业

我国在1993前的混业经营时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设立的信托公司、证券部门、房地产公司等下属机构纷纷进入了股票市场、房地产、实业投资,在固定资产和长期建设项目上都进行了投资。信托公司资金、保险资金也进行了实业投资、房地产投资、股权投资,产融资本直接进行了融合。目前我国的《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均禁止投资工商企业,我国的金融资本投资产业资本受到了极大的制约。但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用所掌握的资产直接或间接参股工商企业,特别是通过投资基金的形式间接投资产业领域。保险公司将金融资产用于购买企业证券或证券投资基金,这些投资最终再转化成产业投资。从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成立的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通过债权转股权,金融机构直接拥有了工业企业的股权。

二、我国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效应的实证分析

为了研究我国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的相互关系效应,现以第二产业产值、工业增加值、工业企业单位数表示产业资本的发展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以金融机构现金净投放额、城乡储蓄存款额、各项贷款余额、企业债券总额、股票筹资总额、广义货币m2表示金融资本的发展指标(作为解释变量)。由于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口径的不同,1998年以前的统计口径是按隶属关系划分的各类型工业企业总和,1998年开始是按照企业规模划分(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由于统计结果差异较大,本文实证分析分为1990-1997年、1998-2004年两个阶段。从分析结果来看,1990-1997年的工业发展指标与金融业发展指标不呈显著的线性关系,而是分别呈二次或三次的曲线关系;1998-2004年的工业发展指标与金融业发展规模基本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具体结果如下。

表11990-1997年我国产业发展与金融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从1990-1997年的实证分析结果来看,工业总产值与储蓄额、各项贷款额、广义货币关系密切,而与企业债券、现金净投放没有显著的关系,与股票筹资的关系也不很显著。这说明那一时期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紧密,但主要以借贷形式结合,产权结合效应不明显;同时,产业资本分散,少数企业的债券和股票融资不能对产业整体产生明显影响;主要的资金集中在规模大的企业,不能对企业数量的增长产生明显的影响。而从1998年以来的规模以上企业来看,债券和股票筹资的影响显著,其余的规律与前面的分析类似。工业企业单位数不呈显著线性关系,而只与贷款余额的曲线关系显著,说明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稳定,仍然是靠贷款融资。从变化规律上可以看出,我国产融资本的结合在以债务融资关系为主的同时,正由外源性借贷关系向借贷和内源性产权融合并重的方向发展,资本市场在产融资本结合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三、我国主要的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现状分析

(一)以金融为主业的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

中信集团、光大集团是以金融为主业的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的典型代表。1.中信集团总资产为7000多亿元,金融资产约占81%,主要由中信实业银行、中信嘉华银行、中信证券、信诚保险、信托、期货、基金等金融机构组成。实业投资涉及信息、基础设施、能源、房地产、服务业等行业,包括亚洲卫星公司、中信美国钢铁、中信泰富等。2.光大集团以金融业为核心,总资产4000多亿元,拥有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光大永明保险、申银万国等金融机构,形成以金融服务为主、基础设施、石油天然气、饭店管理、房地产开发等多方位经营格局。3.上海国际集团以信托业起步,目前拥有上海国际信托、上海证券,参股了华安基金公司、交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上海银行、申银万国证券等10余家金融企业,其金融资产占集团总资产的65%以上,集团的投资业务还涉及基础设施和浦东开发等非金融领域。

(二)以实业经营为主业的国有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

以实业经营为主业的国有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主要包括:招商局、海尔、红塔、宝钢、申能、山东电力、首创、五矿、中粮、华能、天津泰达控股公司、方正等集团公司。招商局集团总资产500亿港元,管理控制了1200亿港元的总资产,以房地产业、交通基建业、物流业、金融业为主业,拥有招商银行、平安保险、招商英国保险、海达保险、招商证券等为核心的金融业。海尔集团先后投资控股青岛商业银行、鞍山信托(后转让)、长江证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海尔纽约人寿保险等金融机构,在金融业的投资达16亿元。红塔集团以烟草为主业,金融产业涉足国信证券、红塔证券、华夏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太平洋保险、华泰财险等多家金融机构,累计在金融领域投资40亿元左右。宝钢集团以钢铁为主业,目前已经投资金融业53亿元,拥有太平洋保险、宝钢财务公司、华宝信托,参股建银股份、浦发银行、交通银行、华泰财产保险、新华人寿保险、兴业银行、渤海银行。申能集团是以电力、能源开发为主业,已经累计在金融方面的投资额达30亿元,共投资太平洋保险集团、东方证券、海通证券等14家金融机构。山东电力集团核心产业为电力、能源的开发,总资产1000亿元,通过鲁能集团控股湘财证券、蔚深证券、英大国际信托、山东金穗期货、鲁能保险经纪,而且还是华夏银行、交通银行的重要股东。

(三)以实业经营为主业的民营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

以实业经营为主业的民营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主要有:东方集团、泛海集团、万向集团、新希望集团、德隆集团、上海农凯集团等。东方集团的“东方系”以东方家园建材连锁、锦州港为中心,参股民生银行、新华人寿、民族证券、海通证券、新华信托、拥有东方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泛海集团以房地产业扩张,“泛海系”先后投资了民生银行、民生人寿保险、民生证券、民生担保、海通证券、中关村证券、光大银行等金融机构。万向集团以生产万向联轴节等汽车零配件而闻名,控股或参股万向财务、万向租赁、万向期货、民生保险、四川华峰信托、美国霍顿保险、浙江工商信托、浙商银行等金融机构。新希望以饲料、房地产等投资为主,其涉足的金融机构包括民生银行、民生保险、福建联华信托、汽车金融、金鹰基金公司、新希望投资等。

我国主要的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所从事的主业和投资领域见表3。工业企业进入的金融领域首选银、证、保这三类主流金融机构,但工业企业产融结合的规模还不够大,中粮、宝钢、海尔、五矿、山东电力等虽然拥有上千亿元的经营规模,但其金融资产的规模,一般只有几十亿元,以参股为主。与产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相比,我国金融资本进入产业领域的势头要弱得多。各企业集团的共同特征都是准备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统一整合集团内的金融资源,并把金融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四、我国现阶段产融结合的问题及对策

(一)加强对企业集团的财务监管,严防当前房地产领域潜在的金融风险

我国产融资本的结合刚刚开始,但由于目前我国的法律和部门规章都未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对其经营范围没有统一规定;没有立法,金融监管就无法可依对企业集团或金融集团的监管法规更是空白。民营企业集团、金融控股公司成为监管上的盲点,金融操作的不规范,法律监管的不到位等因素,致使产融结合蕴藏了较大的风险,德隆的倒塌就是明显的例证,华晨集团、海航集团、复星集团都先后收缩了金融业的投资。上述三类不论是以金融为主业的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还是以实业经营为主业的国有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和以实业经营为主业的民营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都下设房地产公司,将资金投向房地产领域;同时现有的金融集团控股的银行子公司也将大量贷款投向关联方的房地产业。以民生银行为例,该行2003年对房地产建筑业贷款额为236亿元,2004年增加到314亿元,增速达33%;对关联方企业的贷款90%投向房地产业。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资产价格上涨,金融集团投资集中程度高,特别是对集团内部或关联方放款增加;而在资产价格下跌时,容易形成大量呆坏账,导致金融机构倒闭。近几年,部分地区房地产价格上涨已有一定程度的泡沫,为此,我国要从日本泡沫经济中吸取教训,政府当局对我国现有的金融集团投资高度集中、介入房地产业要高度警惕。

(二)产业集团要有正确的战略定位,对金融业的风险应有充分的认识

各类金融机构的改革对于产业资本的扩张既是机遇又是风险。一些工业企业盲目通过多元化经营而进入金融业,不能充分认识到金融的风险性,逐渐偏离主业,同时又不熟悉金融的运作规律,结果必然是丢掉了主业,也没有成功发展金融业;对于那些纯粹为了占有金融资源的产融结合型企业,更会蕴藏着巨大的潜在金融风险。

虽然产融结合具有较大的风险,但我们也不能止步不前。从实证分析来看,金融业对产业的发展意义非凡,但我国产融直接融合的程度较低,更多的是间接融资关系,产融之间的直接融合将是今后的发展重点和方向。我国需要对今后产融结合的发展积极引导,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产融结合健康有序发展。具体来说,我国对于发展产融结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加快金融立法和修改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使产融的扩张有法可依。需要修订金融法律,降低金融准入门槛,鼓励产业资本进入各类金融机构,同时,允许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向产业资本融合。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产融资源的合理调配,建立金融退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第二,允许成立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或金融集团,壮大企业集团规模,提高金融集团的国际竞争力,鼓励有实力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参与金融体制改革,发展优势产业集团的龙头地位。产融结合要在产业资本成熟的前提下去实施,如果离开实业发展金融,可能会造成泡沫经济,最后带来金融危机。第三,鼓励金融机构的股权多元化,但不允许单一工业企业利用关联机构变相控股存款类金融机构。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监管机制,在集团层面实施统一监管,在子公司层面实行分业监管,沟通监管信息,量化监管指标,加强资本充足率管理,严厉处罚金融违规行为,减少金融监管的长期成本,建立长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第四,允许成立产业投资基金,改变目前的单一证券投资基金模式。通过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可以为巨额的居民储蓄提供投资渠道,满足一些高科技产业、国家重点发展项目及有良好发展潜力项目的资金需求,产业基金将是产融结合的一种直接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Goldsmith,R.w..FinancialStructureandDevelopmemt.newHaven,Conn:Yaleuniversitypress,1969.

金融行业的工作总结篇6

一、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推动金融服务功能新提升

金融发展扶持政策体系日趋健全。根据南京市“深化区域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在全省率先出台《南京市政府关于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河西金融集聚区、多层次资本市场、互联网金融、金融创新奖励等若干配套专项产业政策,形成了全方位的金融产业发展政策体系。2016年,及时研究出台《关于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形成20条支持制造业企业融资的政策措施,修订完善《推进全市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实施办法》、《南京市股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促进南京市股权投资发展实施细则〉的补充通知》和《南京市融资性担保业务补助实施办法》等,为推进全市金融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扶持。

金融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作用明显。认真落实《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及时出台《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杠杆的实施意见》,通过建立部门间去杠杆工作联席机制,对全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组织开展风险排查,稳步推进股权融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优化企业信贷结构、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等去杠杆工作,有效发挥了金融推动转型升级的作用。全年实现政府债务置换588.5亿元,非金融企业通过股票融资、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超过600亿元,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下降约34个基点。

金融市场主体培育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南京市级财政每年统筹安排1亿元用于培育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在宁发展,截至2016年底,全市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共210家,较“十一五”末增加35家;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股权投资基金、财务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总数近600家,是“十一五”末的近3倍。全国首家民营资本占主导的消费金融公司苏宁消费金融公司、省内第一家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苏银金融租赁公司均已正式开业,全省第一家民营银行苏宁银行批准筹建,开创了南京市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并设立银行的先河;创新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模式,设立5家互联网科技小额贷款公司。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召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暨重大项目政金企对接会,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吴政隆亲自主持,市长缪瑞林到会讲话,35个项目共获得1005亿元的意向授信支持。2016年,南京市与国开行达成“十三五”开发性金融合作备忘录,达成总规模2500亿元的中长期信贷融资支持。全面推进小微企业应急互助基金合作银行扩容,合作银行数量扩充到10家,累计为小微企业发放转贷金额2.28亿元,带动实际续贷总额2.78亿元。进一步扩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规模,2016年以来有41家中小企业通过小贷险获得1.21亿元贷款支持。11家科技银行本年累计对全市2152家科技企业发放贷款73.2亿元,9家文化银行及文化小贷公司本年累计对全市785家文化企业发放贷款25.16亿元。同时,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配合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较好地解决了金融服务进农家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组织召开南京市保险资金对接全市枢纽经济座谈会,积极争取保险资金投资支持南京市空港、海港、高铁枢纽经济区建设。

南京模式特色金融体系走在前列。不断深化科技文化金融体系建设,拟订了新一轮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创业政策,近期将报市政府审批后印发。科技金融“南京模式”走在全国前列,被国家、省级权威媒体多次报道,南京特色文化金融改革创新入选中央宣传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百例》,中央和省市领导对“探索文化金融‘南京模式’”给予批示肯定。创设小微企业应急互助基金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服务小微企业融资新模式,启动具有南京特色的“小微金融直通车”系列活动,为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搭建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平台,已先后组织开展八次活动,实现了金融政策、金融产品、金融信息、金融服务“四个直通”,为小微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开辟了“绿色通道”,较好地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金融开放合作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围绕将南京打造成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这个目标,倡议建立了泛长三角区域城市金融创新合作联盟工作机制,定期组织交流研讨、共商协作发展大计,2015年组织泛长三角区域金融发展暨“金融・创业+”推进会,2016年召开泛长三角区域金融创新・合作与发展峰会,较好地发挥了互促互进、共生共荣的作用。深入推进宁台金融合作,构建了两岸紫金山峰会金融产业合作推进机制,南京率先成为人民币和新台币双向兑换试点城市之一,大陆首家台资法人银行―永丰银行、首家海峡两岸共同出资组建的商业银行―富邦华一银行南京分行正式落户南京,彰化银行在南京设立大陆法人子行的申请获台湾地区“金管会”核准。积极承接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等自贸区金融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推动“一带一路”下的跨境投融资战略合作,与渣打银行、中行俄罗斯分行等金融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或意向。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实效。着眼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稳妥推进有关企业重特大资金链风险处置工作,积极协调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推动企业资产重组,尽力帮助企业排忧解困。深入推进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不断完善处非工作机制,建立打早打小、协调联动、属地负责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和规程。开展为期半年的打击非法集资专项整治活动,对重点线索和案件分类施策推进处置,全力推动风险化解工作。有序组织开展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工作,按照严把时间节点、突出工作重点、不留检查盲点、引导舆论热点、攻克工作难点的要求,对全市19000余家企业进行现场摸底排查,有效减少了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影响。按照《南京市政府关于2016―2020年南京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积极协同开展南京市金融生态区创建活动,坚守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同时,针对年轻人和中老年人群体的不同特点,分别制作Rap说唱和脱口秀专题宣传视频,在地铁、户外电子显示屏和电视台等密集播放,发挥了较好的警示教育作用。

二、聚焦短板、固强补弱,促进重点难点问题新突破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全市金融业发展也还存在一些问}和不足,亟待我们研究解决。

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竞争激烈。长三角区域内,杭州、南京、苏州三个重要中心城市的金融资源已经相当。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直接辐射的长三角区域内,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绝非易事,有限的金融资源在上述三个主要城市之间分化加剧、竞争激烈,要求我们必须迎难而上、直面挑战。

在金融供给结构上还不够均衡。主要是金融分支机构多,法人总部机构较少,本土金融机构竞争力不强;国际知名的金融机构在南京的分支机构较少,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水平和金融业的开放程度不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达,非银行金融机构、新兴金融业态发展较为滞后;金融要素市场发育不畅,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国际化水平不足,与金融机构的业务融合度不高。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有待加强。新增贷款大量流入房地产领域,2016年前11个月,全市75%的新增贷款投向了房地产领域,导致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企业供血不足,加剧了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金融风险防控需要进一步加强。全社会杠杆率尤其是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偏高,资产证券化程度偏低,企业资金链风险时有发生,交易场所违规经营,互联网金融风险不容忽视,非法集资等影响金融和社会稳定的风险隐患有所增加,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三、稳中求进、奋发努力,推进南京金融再上新台阶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之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服务,优化金融生态,积极打造产融结合、多元开放的现代金融体系,奋力推进南京金融再上新台阶。

进一步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强化政策支持,深入落实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实施意见,健全有利于释放金融发展活力、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动力的体制机制。加大金融供给,有序推动民营银行发展,积极引进金融总部机构和有利于增强市场功能的创新金融业态,着力形成与实体经济互补性强的金融组织体系。引导保险资金创新运用股权、债权、股债结合等方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强政银企对接,积极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全力助推新兴产业发展,有效满足产业和城市转型的信贷需求。

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工作。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把降低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强企业自身债务杠杆约束。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比重,鼓励优质实体企业发行企业债等各类债务融资工具,大力支持企业通过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融资。大力发展融资租赁等各类金融业态,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或发起设立各类股权投资基金,积极推动ppp融资模式,探索开展投贷联动、股权质押等服务,拓展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

进一步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根据《南京市“十三五”金融产业发展规划》,突出抓好区域金融中心载体建设,在做好金融城项目一期金融机构入驻相关工作的同时,加快推进金融城二期建设,同时展开金融功能区建设新布局,启动江北新区新金融中心规划和建设,力争到2020年,把南京建设成为承接上海、覆盖江苏、辐射皖赣、延伸全国的具有持续创新能力、专业特色和国际化特征的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突出抓好金融招商工作,加强入驻金融城相关优惠政策的宣传推介,加大本土法人机构的培育组建,重点推进民营苏宁银行尽快开业,积极争取筹建本土法人保险机构,继续推进彰化银行、兆丰银行赴南京设立大陆地区分行相关工作。

进一步推进金融领域风险防控。坚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妥善化解不良贷款风险,做好重点企业资金链协调和担保链“破圈解链”工作,防范可能出现的重大金融风险。认真落实全省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清理整顿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互联网金融的清理整顿和风险化解,及时发现和排除潜在风险。继续组织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专项排查工作,力争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同时加强相关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金融行业的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产业结构金融资源惠州

目前全球经济结构正处在大调整、大升级之中。惠州市也同样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在《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把握机遇、成功转型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区域金融资源配置角度,探究如何以金融支持惠州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1惠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惠州这几年经济增长迅速,经济增长不仅是一个总量增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产业结构成长、演进的过程。目前惠州市产业结构状况如下:2010年惠州市GDp为1729.9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3.6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9%;第二产业增加值1021.5亿元,增长23.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8%;第三产业增加值604.8亿元,增长10.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0.1%。三次产业结构为6:59:35。产业结构从2004年开始一直保持“二三一”的发展格局,第二产业占据半壁江山,工业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总量扩张较快,比重有较大提升,第一产业继续呈现下降趋势,惠州整体经济依然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

2产业结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惠州产业结构优化不明显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调整应该表现为经济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最终上升超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若用产业结构优化率iSR(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之和与地区GDp的比率)和产业结构升级率iSU(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率)来衡量产业结构调整状况,图1显示了1990年~2010年惠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动趋势。从图1中可以看到,惠州产业结构升级上升趋势明显,但是产业结构优化却出现了下滑趋势,这主要是地区更多依赖工业发展的结果。

2.2工业电子行业产品附加值偏低工业增长成为惠州市经济快速增长主要动力之一。2010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26.1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其中,电子工业和石化工业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4.1%、36.7%。电子行业规模较大,基础较好,但总体层次不高。由于惠州电子行业大多从事低端产品的加工装配,高端产品不多,产品附加值不高。从产业规模化程度来看,惠州中小企业众多,但缺乏支撑产品开发能力的产业群,缺乏在产品上下游形成以资本或技术优势为纽带的行业集群。

2.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偏低,且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2010年,惠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5%,与珠三角同类城市相比,比重明显偏低。2009年,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达32%。而现代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总量仍然较小,金融业比重只有11.6%,份额小于传统行业。

3惠州市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支持不足

3.1金融资源总量与地区经济实力不对称2010年末,惠州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087.5亿元,贷款余额1224亿元。其2010年惠州市银行业各项存款与各项贷款余额分别占同期全市GDp的120%和70%,距全省平均水平落后甚远;金融保险业也仅占惠州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1.6%。可以用金融深化指标FD(FD=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GDp)来反映金融深化的程度,总量上衡量金融发展状况,从图2可以观察惠州近20年了金融发展的变化情况,FD指标在20年间并没有明显的改善,说明从金融资源规模总量来看,惠州金融发展并没有对经济增长起到较好推动作用。

3.2银行信贷供应滞后于经济增速按照经济增长和信贷供给的一般关系理论,贷款增长通常比经济增长高5~8个百分点。2001年至2010年的10年间,惠州银行业人民币各项贷款平均增长速度虽然比同期GDp增长速度高,但有5年时间贷款平均增速要低于同期GDp增长水平,表明信贷资金供给不稳定,起落幅度大。

3.3信贷结构不合理银行业机构业务开拓能力不强,缺乏对客户的市场细分,银行信贷向大客户、大额化、长期化集中的同质趋势持续加深,“抓大放小”和“重长轻短”现象突出。从贷款期限看,2011年10月,惠州市银行业中长期贷款占各项贷款的85%左右,“重长轻短”两极化趋势造成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短期流动资金匾乏,与当前惠州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转型的内在要求失衡。

3.4金融组织体系结构不合理惠州市现有金融组织体系中以银行业为主。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业、证券业)数量较少、结构规模偏小,业务范围狭小,远未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从直接融资方面看,证券机构数量较少且规模偏小,无法形成有较强竞争力。投资银行、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还处于空白阶段,这意味着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无法为惠州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直接融资。

3.5现代服务业升级缺乏金融业带动现代中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高点,金融业发展会带动社会服务性中介机构的集群发展。正是由于金融业滞后发展,相关商务租凭、会计、评估、法律事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有限。

4金融支持惠州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

4.1发展地方金融业,提高金融产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惠州近些年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累积了大量的民间资本,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充足这一优势资源,促进已有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自主发展,并通过增资扩股,扩大资本金,增加服务网点,增强服务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等创新型金融组织。

4.2配合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积极引导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在明确地方产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积极运用税收及其他地方政策支持手段,引导惠州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流向新兴产业与重点培育产业。另外,政府可引导设立地方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4.3积极培育中小金融机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惠州不缺乏大银行,但中小银行在向中小企业及个体经营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效率要高于大银行。所以,惠州应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另外,还应积极推动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中小金融机构设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4.4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多条途径利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支持有潜力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高新科技企业上市,为其解决融资难题,进而促进产业的集聚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能形成对间接融资渠道的必要补充。

4.5建立区域间金融支持与合作协调机制构建专门的区域金融协调机构,专门负责区域间资金流动、金融政策的协调,实现金融资源的区域融通,形成区域间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以此规划其整体产业布局有了现实可能性。惠州金融的发展可以考虑融入珠三角区域金融整体布局。

参考文献:

[1]文振新,支德勤.金融发展与经济适应性比较研究:惠州银行业个案[J].南方金融.2006(2).

[2]陶永诚.支持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金融产业发展研究[J].浙江金融.2009(3).

[3]洪强.黑龙江省优化产业结构中金融支持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8).

金融行业的工作总结篇8

集团金融管控与产业金融协同,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给产业集团和金融集团提出的共同课题。产业集团的问题在于管控框架的不完整和金融功能的不健全,需要研究和探索如何完善集团金融功能,如何进行集团金融管控。金融集团的问题在于金融服务产业的不到位和金融协同功能的不完善,需要研究如何贴近产业集团进行金融服务,如何实现产业金融协同。他们都需要构建一个集团金融管控与产业金融协同框架――集团金融协同管控框架。

当今世界把所有企业集团都放在信息化、全球化、金融化三大坐标同一背景下。这是构建集团金融协同管控框架的基本前提。在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背景下,集团金融协同管控框架,至少存在三个基本假设(见图1)。

第一个基本假设是企业面临金融化、信息化、全球化三大背景。基于金融化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司库型资金管理、信用型信贷服务、理财型投资管理的协同管控。基于信息化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集约化财务管理、集团化金融服务、集成化信息网络的协同管控。基于全球化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专业化集约化战略、综合化集团化战略、全球化集散化战略的协同管控。

第二个基本假设是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商品市场三大市场。基于资本市场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资金链金融产品、产业链金融产品、资本链金融产品的协同管控。基于货币市场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境内现金池、境外现金池、全球现金池的协同管控。基于商品市场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资本经营、金融服务、财务管理的协同管控。

第三个基本假设是企业面对资本链、资金链、产业链三大链条。基于资本链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财务总监、金融司库、信息总监的协同管控。基于资金链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结算中心、财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协同管控。基于产业链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产权链资本运营、价值链财务管理、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协同管控。

这3大背景9个方面27个要素,构成集团金融协同管控框架(简称3927框架)。假设的考察过程,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而构架的构建过程,则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我们遵循这一过程来构建集团金融协同管控框架。

基于资本链的财务总监、金融司库、信息总监的协同管控

企业集团的基本联接纽带是资本链条。因此,集团管控与金融协同要基于资本链进行管理控制,基于资本链进行金融协同服务,基于资本链传导经营管理信息。在此基础上构建CFo制度下的财务总监为首的控制系统、金融司库为首的资金系统、信息总监为首的信息系统三大系统。这里的协同管控,在纵向体现在负责财务金融的高管,不是单层管控,而是双层协同管控(上层高管为CFo,下层高管为财务总监、金融司库、信息总监);在横向体现在负责财务金融的高管,不是一人(财务总监)单一管控,而是三人(财务总监、金融司库、信息总监)协同管控(图2)。

基于资本链的CFo制度所体现的协同管控,是CFo治理结构和CFo管理结构的协同管控。

CFo治理结构方面的协同管控,体现在决策权的平等、执行权的统一和监督权的独立。

首先,在决策方面,CFo首先是董事会成员,即执行董事(内部董事),与全体董事一起对股东负责,共同承担法律责任。这是说在重大决策地位上,CFo和Ceo、Coo等重要领导人一起作为执行董事(内部董事),进入董事会,享有平等的决策权力,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CFo是由董事会聘任,在决策上对董事会负责。

其次,在执行方面,CFo首先是一名执委会成员,对董事会负责,共同承担经营责任,共同执行董事会决议;然后,在执行董事会和执委会决议的过程中,CFo要对Ceo负责,以保证执行权的统一;最后,在CFo制度下,董事会和执委会成员中不再另设财务负责人。CFo对执委会和Ceo承担财务管理责任。

第三,在监督方面,在CFo制度下,监督分为经营决策监督、财务会计监督和管理执行监督。经营决策监督由对股东负责的监事会负责;财务会计监督由对股东负责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外部审计机构由审计委员会聘任;管理执行监督则由CFo领导的管理审计部门负责,这时,内部审计部门不再承担财务会计审计职能。因此,在财务会计监督方面,CFo及其所属机构要接受有独立监督权的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审计委员会主要由外部独立董事构成);而在管理执行审计方面,CFo及其领导的管理审计部门有独立的监督权。在这里,CFo扮演一个管理监督者的角色。

CFo管理结构方面的协同管控,体现在财务总监(Controller)、金融司库(treasurer)、信息总监(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在管理控制系统、财务金融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三方面的集中管理与共享服务。资金的集中管理,离不开金融的共享服务载体和信息的共享服务中心。

财务总监(Controller)在德国被称为“管理控制工程师”,主要负责基于战略执行的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分管战略规划、计划预算、投资管理、业绩评价、风险控制。在一个企业集团中子公司财务总监与母公司财务总监的关系有“实线制”和“虚线制”之分。在实线制下,子公司财务总监对母公司负责(多见于集权管理模式);在虚线制下,子公司财务总监对子公司负责(多见于分权管理模式和子公司是公众公司和合资公司的情况)。

金融司库(treasurer)主要负责金融市场融资和资金集约管理。有三种功能组织可选择:一是资金管理职能部门或资金结算中心事业部;二是财务公司;三是金融控股公司。国外大部分企业的选择是财务公司。因为,财务公司作为具有产业背景和金融背景的企业集团内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扮演司库型资金管理、信用型信贷服务、投行型财务顾问三个角色。

信息总监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负责会计核算和管理信息系统。在信息时代,会计作为信息系统必然要纳入管理信息系统之中。因此,国外许多公司的会计部门都与信息部门合并,有些公司的CFo也将信息系统纳入其管理范畴,在该范畴内设置Cio职位。

基于资金链的结算中心、财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协同管控

企业集团的另一个重要联接纽带是资金链条。基于资金链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必然选择结算中心、财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作为载体进行资金协同管控(表1)。

载体选择之一是结算中心。结算中心是产业集团进行资金管理的一个事业部性机构,其功能是职能型资金管理。结算中心是非银行非金融机构,不能从事金融业务,只能进行资金结算的资金管理工作,其资金管理模式是资金集中管理。结算中心与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是客户关系。结算中心在目前的金融监管背景下,其合法合规性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不确定性。由于目前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审批的难度较大,许多企业采用结算中心模式,但其局限性较大。

载体选择之二是财务公司。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其功能主要是功能性司库管理和信用性金融服务。由于财务公司是金融机构但不是银行,所以,财务公司与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是合作关系。财富500强里80%都有财务公司,中国目前有100多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从财务公司被允许的金融业务来看,财务公司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混业性质,是产业集团公司金融协同控制系统较为理想的载体。但需要监管部门在财务公司性质定位、财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设立、财务公司存款准备金上缴、财务公司参与央行联行清算、财务公司贷款再贷款、财务公司各项监管指标限制等方面放宽放松管制。

载体选择之三是金融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是通过控股公司组织模式,实现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财务公司、金融租赁、资产管理等两种或两种以上金融业务的联合经营,能够向顾客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集团化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最主要特点是“集团混业,经营分业”。分业经营体制就是“一个法人、一块执照、一种业务”,混业经营是“一个法人、多块执照、多种业务”,而金融控股模式是“多个法人、多块执照、多种业务”,即在一个法人金融集团公司内有多个法人子公司。子公司统一控制在一个母公司之下,但彼此之间实行“完全的分业经营、完全的分业管理”。因此,金融控股公司在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主要功能是产能性金融管理,即金融在产业集团既作为一个产业又作为一个功能。产业集团内的金融控股公司与产业集团外的金融机构的关系是竞争关系。

基于产业链的产权链资本运营、价值链财务管理、供应链金融服务协同管控

传统企业集团理论和实践基于产权关系定义和界定企业集团,这种基于产权链的集团管控,在当今经济一体化时代显得力不从心。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至少应将集团管控的外延从基于产权链拓展到基于产业链。基于产业链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体现在产权链资本运营、价值链财务管理、供应链金融服务(图3)。

产权链资本运营,旨在以产权链为主线进行产融协同的产权控制,主要功能是资本的经营。基本要求是以产权关系为纽带实施公司的资本控制,并达到资本运营与资本管理的协同。在组织结构方面以产业集团资本运营部门为依托。实际上,中国目前的财务公司主要是在产业集团内以产权关系为基础,实施产融协同控制。

价值链财务管理,意在将职能性的财务管理转变成系统性的价值管理。基本功能是价值管理。基本要求是以货币关系为纽带实施公司的价值控制,并达到融资与投资的协同。在组织结构上以产业集团财务管理部门为依托。实践中,多体现为基于资金流的公司司库管理控制。

供应链金融服务,是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核心功能是金融的服务。基本要求是以供销关系为纽带,为供销双方提供金融服务,并实现买方信贷与卖方信贷的协同。在组织形态上以产业集团内部金融机构(例如财务公司)为依托。近年来,供应链金融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金融创新业务。但在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方面,产业集团内部金融结构由于其内生性,比外部金融机构更有优势。金融监管部门应将财务公司的金融业务范围从基于产权链拓展到基于供应链,以利于财务公司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

基于资本市场的资金链金融产品、产业链金融产品、资本链金融产品协同管控

由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构成的金融市场,为集团金融协同管控提供进入机制和退出机制,而基于金融市场的金融产品,则为集团金融管控提供金融工具。因此,集团金融协同管控,在于对资金链、产业链、资本链三类金融产品的协同开发和综合运用。

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金融工具,是要解决用什么样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来实现集团金融管控和产业金融协同的问题,以及这些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本身如何协同的问题。按照资金链、产业链、资本链来划分已有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和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基于资金链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主要是为产业集团的司库型资金管理和基于价值链的财务管理服务的。基于产业链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是为产业集团的信用型信贷服务和基于供应链的金融服务而开发设计的。基于资本链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是为产业集团的理财型投资管理和基于资本链的资本运营服务的。

按照资金链、产业链、资本链三大链条来划分和开发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首先有利于资金链金融控制、产业链金融控制、资本链金融控制;其次,有利于产业与财务管理的协同、产业与金融服务的协同、产业与资本运营的协同;第三,有利于创新基于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基于投资银行的投融资金融、基于司库管理的资金池金融。

基于货币市场的境内现金池、境外现金池、全球现金池的协同管控

基于货币市场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体现在境内现金池、境外现金池、全球现金池的协同管控,以通过货币市场实现资金的流动性、增值性、安全性(图4)。

现金池(Cashpooling)资金管理模式,作为产业集团企业间资金管理的自动调拨工具,通过集团成员单位账户余额上划、成员企业日间透支、主动拨付与收款、成员企业之间委托借贷以及成员企业向集团总部的上存、下借分别计息等,可以统一调拨产业集团的全球资金,最大限度地降低产业集团持有的净头寸,实现资金的集中控制功能。最终实现资金全球调配及资金全球24小时不落地。

现金池结构包含一个主账户和一个或几个子账户。现金池资金的自动调拨在日终发生,调拨的金额取决于各子账户的日终金额和目标金额,即日终时各子账户余额为所设定的“目标余额”,而所有的剩余资金将全部集中在主账户。

全球现金池的建设,可以产业集团财务公司为载体,授权其为运作主体在境内协作银行开立境内外汇资金集中管理专户,在境外协作银行开立境外外汇资金集中管理专户,以此分别建立集团境内、外两个外汇现金池。同时在境内协作银行开立境外放款专用外汇账户,归集产业集团及所属境内成员单位的自有外汇资金,在外汇局核准的额度内,通过境外放款专用外汇账户,实现集团跨境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

基于商品市场的资本经营、金融服务、财务管理的协同管控

许多企业集团的资本经营、金融服务、财务管理分布在三个部门或机构,也有企业集团没有专门的资本经营部门和金融服务机构。无论哪种情况,企业集团面向商品市场需要资本经营、金融服务、财务管理三位一体协同管控。

如果把集团管控按照驱动关系分成功能与机制、流程与系统、客户与市场、资产与价值四个层面,财务管理主要与功能与机制、流程与系统两个层面相关;金融服务主要与流程与系统、客户与市场两个层面相关;资本经营主要与客户与市场、资产与价值两个层面相关。这种交叉关系就构成财务管理、金融服务、资本经营三者之间的协同管控。

完整的集团管控应该包括以企业为核心的战略控制、以市场为核心的经营控制和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控制。因此,集团金融协同管控应该体现在战略主题、经营目标、管理指标的协同管控。

以上财务管理、金融服务、资本经营三个方面,资产与价值、客户与市场、流程与系统、功能与机制四个层面,以及战略主题、经营目标、管理指标三个坐标的协同管控构成集团金融管控的“协同树”工具(图5)。

公司金融协同首先体现为资本经营、金融服务、财务管理三个有机方面的协同。资本经营需要做到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同;金融服务需要做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同;财务管理需要做到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的协同。

公司金融协同其次体现为功能与机制、流程与系统、客户与市场、资产与价值四个因果方位的协同。财务管理功能与机制的完善,有利于财务管理与金融服务流程与系统的优化,从而赢得金融服务与资本经营的客户与市场,最终体现为资本经营的资产与价值。

公司金融协同最终体现为战略主题、经营目标、管理指标三个逻辑层次的协同。战略主题以企业为核心,一个战略主题引申若干经营目标;经营目标以市场为核心并体现特定战略主题,一个经营目标由若干个管理指标去衡量;管理目标以人为核心,是公司金融控制与产业金融协同的指标和标志。

基于金融化的司库型资金管理、信用型信贷服务、理财型投资管理的协同管控

金融化背景下企业集团如何进行资金管理,如何进行信用管理,如何进行投资管理,是集团管控需要重新思考和研究设计的三大课题。从国内外企业集团的实践看,司库型资金管理、信用型信贷服务、理财型投资管理是普遍选择和基本定位。因此,金融化背景下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是司库型资金管理、信用型信贷服务、理财型投资管理的三足鼎立及其综合协同运作(图6)。

司库型资金管理,意味着产业金融的协同控制以基于收付实现制的资金流动协同控制为核心,以产业集团的资金专业化和集中集约管理为依托,以境内境外现金池构建和资金全球调配及24小时不落地为主要特征,以基于Jit的现金零余额、零在途、零准备时间,并最大限度减少资金占用,减少资金成本,提高资金效率为追求目标。

信用型信贷服务,要以基于权责发生制的应收应付协同控制为核心,以产业集团的产品销售与信用管理的分离及信用销售专业化管理为依托,以信用金融化和资产证券化为主要特征,以消费信贷及买方信贷、供应信贷及卖方信贷为主要金融工具。

理财型投资管理,要以融资投资服务协同控制为核心,以产业集团的资本运营为依托,以企业重组、债务重整、公司上市、企业发债、企业并购为主要特征,以投资银行功能为参照,以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投资效益、资本扩张能力、企业并购能力为主要目标。

公司金融协同控制系统的综合型定位是上述司库型、信用型、理财型定位的集成。即基于资金的司库型定位+基于资产的信用型定位+基于资本的理财型定位。特征是产业集团金融的集团化管理和金融的综合化服务,目标是追求资金的效率、资产的效果、资本的效益。

基于信息化的集约化财务管理、集团化金融服务、集成化信息网络协同管控

信息化使集约化财务管理、集团化金融服务、集成化信息网络成为可能。集成化信息网络为集约化财务管理提供了基础,集约化财务管理为集团化金融服务提供了条件。因此,集团化金融管控在信息化条件下,可实现集约化财务管理、集团化金融服务、集成化信息网络协同管控(图7)。

集约化财务管理的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资金集中管理,二是会计共享服务。资金集中管理需要构建资金集中管理平台,会计共享服务需要建立会计共享服务中心。需要注意的是资金集中管理并不意味着资金集权管理,同样,资金集中管理也不意味着不公平的关联交易。

集团化金融服务,一是指产业企业的集团化金融管理,二是指金融机构的综合化金融服务。前者意味着产业企业的金融需要集团公司以一个平台(可以是金融控股公司,也可以是金融事业部)进行统一管理控制;后者意味着产业企业需要一个能够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这个金融机构要么是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外部金融机构,要么是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内部金融机构(如财务公司)。在某些情况下和某种程度上也可能是两者的结合。

集成化信息网络应该是信息集成管理加互联网络。包括企业集团企业间miS系统及it系统的协同控制问题,财务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协同控制问题,以及金融机构与产业企业间miS系统及it系统的协同控制问题。这里既要解决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问题,又要解决信息隔离和防火墙问题。

基于全球化的专业化集约化战略、综合化集团化战略、全球化集散化战略协同管控

全球化过程一方面延伸了集团管控的半径周期,另一方面加大了集团金融管控的难度和幅度。因此,全球化背景下的集团金融管控,必须从战略和发展的高度构建集团金融战略管控框架,并实现各个战略阶段的协同。基本选择是专业化集约化、综合化集团化、全球化集散化三大进程及其各个阶段协同安排,做到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前后承接、动态调整(图8)。

专业化集约化战略阶段,以司库模式为初始定位;以专业化的资金服务和集约化的资金管理为核心能力;以创新战略为出发点,创造金融专业化产品;构建资金集中管理与内部结算服务、信贷统一规划及其投融资服务、买方信贷消费信贷与产业金融服务三条业务创新主线。

综合化集团化战略阶段,从司库模式拓展到信用模式和投行模式,形成综合性全能型模式。以综合化的金融服务和集团化的金融管理为核心能力。以多元化战略为发展的新起点,缔造金融集团化组织。构建司库型资金管理、信用型信贷服务、投行型财务顾问三足鼎立业务格局。

金融行业的工作总结篇9

一、引言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点关注,就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而言,理论文献资料主要有四种结论,分别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1]、实体经济带动了金融发展[2]、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双向因果关系[3]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不相关性[4]。理论界的分歧使得实证研究兴起,众多学者通过选择指标分别反映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实证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Goldsmith和Gregorio等分别将金融中介资产的价值/Gnp和私营部门银行信贷/GDp作为一国的金融发展指标,研究发现其与GDp之间存在同向发展关系,但后者研究表明这种同向关系在拉丁美洲国家并不适用[5,6];Beck等和apergis等实证结果表明,股票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前者选用交易成本(股票市场换手率)和金融深化(银行对私人贷款/GDp)代表金融发展,后者分别选取两个银行信贷指标与三个股票市场指标代表金融发展与股票市场[7,8];al-malkawi等选用货币化比率(m2/GDp)和金融中介比率两个指标探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9],而arcand等对跨国数据的研究表明,金融部门的过度膨胀会制约经济增长[10]。

国内学者对我国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大量研究。谈儒勇进行线性回归后认为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促进[11];周立和王子明运用金融相关比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额资产总额/国民财富)和金融深化比率(m2/GDp)代表金融发展程度,实证发现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12];王志强和孙刚从我国金融总体发展的效率变化、结构调整和规模扩张三个方面,检验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13];王晋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金融控制强度下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不同的关系,在金融控制强的区域,两者之间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金融控制弱的区域,两者之间可能表现一种“中性”作用[14];袁云峰和曹旭华研究了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两者的关系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金融发展并未促进我国技术效率的全面提升[15];杨友才以金融发展水平(各项贷款余额/GDp)作为门槛变量考察了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16];李静萍基于“从谁到谁”资金流量表方法估计了我国部门间的资金流量,研究表明金融部门向非金融企业部门提供的金融阻碍了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增加值的增长[17]。

以上文献多从金融规模角度考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事实上金融结构也是影响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也有文献从金融结构角度考察[18-21],但多从融资方式结构(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或金融机构结构(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出发。虽然学术界对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已经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但无论是从经验证据还是从理论依据看,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并未达成一致,这是由于他们在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和数据选择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已有文献仅通过选择指标分别代表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并未从金融与实体之间连接渠道(资金)出发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目前学术界在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平衡关系关注较少,尤其缺乏定量研究;金融活动主要通过金融系统改善资源在投资者中的分配[22]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23],这种分配是否有效,金融体系对各行业的资金支持是否与经济增长相匹配,尚未有?w者对其进行系统性分析;学者多通过选择单个或多个指标研究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但在当前金融经济“虚实分离”的背景下[24],金融体系该如何通过资金供给的调整以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还有待深入挖掘。

二、融资规模与经济增长总量协调度分析

由于我国只公布了社会融资规模总量,而未细分到各行业,为与后续分析资金在各行业之间的配置合理性一致,本文以上交所和深交所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例,分别对各公司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和总融资以及公司增加值进行分析。企业融资来源主要分为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由于内源性融资不是从金融体系融资,而是企业用自身留存收益进行融资,因此本文只考虑外源性融资部分,外源性融资又分为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两大类[25]。本文采用公司现金流量表里披露的“吸收权益性投资所收到的现金”来表示股权融资,将“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与“发行债券收到的现金”之和表示债权融资[26]。上市公司在现有会计制度下并未直接披露增加值指标,因此,只能运用公开财务报表数据以及收入法测算增加值,包括劳动者报酬、营业税及附加、期间累计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27],其中,采用公司现金流量表披露的“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表示劳动者报酬,采用利润表披露的“营业税及附加”表示营业税及附加,采用财务指标中的“累计折旧”当年与上年的差额表示期间累计折旧,营业盈余为利润表中披露的“营业利润”与“投资收益”之和,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数据样本为2001―2015年。

为使指标更简单反映变量间的协调关系,对张晓东和朱德海[28]依据灰色系统理论提出的度量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度公式①进行少许修改(见式1)以度量融资规模与增加值的协调度(R)。其中,x和y分别为融资规模和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当两者增长率同方向变化且两者相等时,协调度指标取得最小值,即R=0,说明两者完全匹配,共同协调发展。当两者增长率反方向变动时,融资规模与生产规模的协调程度要差于同方向变化时,R越接近0,说明两者协调程序越好,反之越差。

将所有上市公司的融资总和作为融资变量,增加值总和代表经济增长。融资规模总量与增加值总量都处于上升趋势,基本趋势保持一致,但增加值总量在金融危机期间(2008年)有小幅度下降,此外,明显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融资主要来源于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相对总融资的占比较小。在公式(1)中的增长速度,运用公式yt-yt-1/yt-1计算以上一期为基期的增加值或融资规模增长速度,其中yt、yt-1分别为第t期、t-1期的增加值或融资规模,以此计算出协调度R。

总体看,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两者与增加值之间的协调度趋势并不一致,并且总量之间的协调度的波动性较大。具体而言,非金融危机期间(去除2007―2010年)股权融资总量与增加值总量之间的协调度都大于债权融资总量,间接说明相较于债权融资,2007―2010年间股权融资总量与增加值总量更协调。此外,总融资总量与增加值总量的协调度在2008年和2006年分别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说明金融危机时融资与增加值存在严重的不协调,这是由于2008年的债权融资增长速度较大,使得总融资相对于上一年增长超过30%,但增加值总量却下降9%;除去总融资与增加值增长速度反向的2008年,2005年和2012年总融资与增加值之间的协调度值相对比较高;2013年至今,总融资总量与增加值总量协调度值不断上升,两者之间匹配度越来越差,这是由于股权融资总量与增加值总量之间的高度不协调导致的,因此,现今需对股权融资更多的关注,避免融资量过大,导致资金效率降低。

三、我国融资行业结构与增加值行业结构偏离度和协调系数分析

为反映分行业的融资规模以及相对应的增加值规模,选取各行业上市公司每年的融资规模总和以及增加值总和作为替代指标。按照《证监会行业分类》(2012版)将行业分成18个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业(49)、采矿业(80)、制造业(191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97)、建筑业(83)、批发和零售业(17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97)、住宿和餐饮业(1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68)、房地产业(15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3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2)、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0)、教育(1)、卫生和社会工作(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38)、综合(37)②。此外,截至2015年底,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的上市公司都低于20个,因此,我们将这几个行业合并成其他服务业,即最后分为15个行业。

(一)我国融资行业结构与增加值行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行业结构合理化指各行业增加值比重与资金在行业间分配的一致性,用结构偏离度衡量行业结构合理化指标,它也是常用的衡量协调关系的指标和分析工具。将结构偏离度定义为各行业融资(融资总额、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所占比重除以各行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减去1。当结构偏离度为零时,意味着各行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和各行业融资比重数值相等,即金融体系的资金在各行业间达到最优配置,融资行业结构和增加值行业结构完全匹配。因此,结构偏离度越远离0,融资行业结构与增加值行业结构协调性越差;结构偏离度越接近0,融资行业结构与增加值行业结构匹配越合理。若某行业结构偏离度大于0,即此行业融资所占?融资比重大于增加值所占比重,存在着资金流出的潜力;反之,则存在资金流入的潜力。

从我国总融资行业结构偏离度看,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综合业的总融资结构偏离度始终基本为正值,说明这些行业存在资金流出的潜力,需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增加产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房地产业自2011年以来,结构偏离度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若其产生的增加值不能提升,应控制对它的资金支持力度;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其他服务业存在资金流入的潜力,尤其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虽然其偏离度绝对值近几年处于下降趋势,但离平衡状态还是较远。科学研究是创新的主要来源,应对其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其余行业总融资结构偏离度都经历了正负的不断转换,也呈现出不同的趋势。

表1显示是我国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行业结构偏离度从中可以看出,各行业的两种融资行业结构偏离度并不保持相同的趋势,有些行业还相差比较远,尤其是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综合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行业结构偏离度的方向都未保持一致。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所表现的总融资结构不协调,主要是由于债权融资所占比重较低;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是债权融资,股权融资行业结构与增加值行业结构相对更协调;农林牧渔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结构偏离度基本都为正值,两种融资都存在流出潜力;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恰恰相反;其余行业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行业结构偏离度在正负之间不断转换。

(二)我国融资行业结构与增加值行业结构协调系数分析

结构偏离度仅可反映出各行业各自的融资行业结构协调情况,为从整体上更加直观地考察我国的结构协调程度,以及反映两种结构之间的相似程度,本文引入“协调系数”指标。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1989年为衡量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程度提出的产业结构相似计算公式③,本文通过改变变量的定义,可以衡量某个时间的融资行业结构与增加值行业结构的相似程度,即融资行业结构与增加值行业结构协调系数C(0≤C≤1),具体计算公式为式(2)。其中,ij为第j行业融资所占总融资比重,ej为第j行业增加值所占比重。C越接近1,表明融资行业结构与增加值行业结构协调程度越好,二者之间越均衡。

根据式(2)分别计算出总融资、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行业结构与增加值行业结构协调系数(图1)。结果表明,总体上三者的协调系数都大于0.99,说明融资行业结构与增加值行业结构协调程度较好。其中债权融资行业结构与增加值行业结构的协调程度好于股权融资行业结构,可以通过进一步优化股权融资行业结构使得总融资在各行业中的配置更合理。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以来,虽然股权融资行业结构协调系数有所上升,但债权融资和总融资行业结构的协调系数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说明总融资行业结构与增加值行业结构之间的协调关系处于恶化状态,金融体系资金在实体经济的配置变得越来越不合理。为避免其继续恶化,应加强对债权融资行业结构的监管。

四、我??融资行业结构滞后增加值行业结构调整的时间测度

由于融资行业结构与增加值行业结构的互动演变是一个动态调整过程,融资行业结构的优化带动增加值行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加值行业结构的调整也会反过来影响融资行业结构的优化。但偏离度和协调系数指标仅对一个国家结构协调程度的比较静态分析,因此,引用moore结构值、时间平移方法以及灰色关联分析法来确定融资行业结构是否滞后增加值行业结构及具体的滞后时间。若融资行业结构滞后于增加值行业结构,并且滞后时间过长,则说明一个国家的融资行业结构调整缓慢,资金不能充分流动,不利于增加值行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就减慢了经济增长速度。本文借鉴moore[29]提出的产业变动的moore结构变化值来衡量不同时期行业结构的变动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式(3)中,iit1和iit2分别为第t1期和第t2期第i行业增加值比重;moore值r表示t2期和t1相比行业结构的变化程度,r取值越大,表明两个时期内行业结构变动越剧烈,反之表明两个时期内行业结构变化程度越小。根据式(1),以1年为时间间隔,以2001年为起始年,分别计算出2002―2015年我国融资行业结构和增加值行业结构的moore结构值(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从各结构r值的方差看,我国总融资行业结构变化速率波动很小,而股权融资行业结构变化速率波动最大;从各结构r平均值看,增加值行业结构、总融资行业结构和债权融资行业结构变化速率都比较高,均高于0.999。增加值、总融资和债权融资行业结构的r值明显大于股权融资行业结构的r值,说明股权融资行业结构的变化速度明显小于其他行业结构变化程度,侧面反映股权融资行业结构变化太慢,未能跟上增加值行业结构的变化。相比较于增加值行业结构达到峰值的时间(2005年、2008年和2011年),融资总额行业结构(2006年、2011年和2013年)、债权融资行业结构(2006年、2012年和2013年)和股权融资行业结构(2007年、2011年和2013年)都有一定的滞后,但具体的融资结构滞后时间可以根据灰色关联度定量测算。

通过对融资行业结构与增加值行业结构的r值的绝对关联度计算发现,增加值行业结构与滞后一期的总融资行业结构关联度高达0.999997,债权融资行业结构和股权融资行业结构与增加值行业结构的绝对关联度分别在t=1和t=2时达到最大值。从某种意义上讲,总融资行业结构、债权融资行业结构和股权融资行业结构分别滞后增加值行业结构1年、1年和2年,这说明增加值行业结构的转变未能迅速地引起总融资行业结构、债权融资行业结构和股权融资行业结构相应的转变。同时发现,债权融资行业结构与增加值行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度大于股权融资行业结构,说明债权融资行业结构与增加值行业结构的关联程度优于股权融资行业结构。

五、结论

以上研究显示:各行业结构偏离度表现出不同的趋势,其中金融体系给予房地产业和制造业等行业更多的资金支持,而作为创新主要的来源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金融体系所得到的资金严重不足。从资金供给改革角度看,应将更多的资金分配到偏离度为负的行业,促进行业结构合理化升级。就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而言,两者在行业间的配置不一致,且在某些行业中表现出不同的潜在资金流动方向。此外,债权融资行业结构自身变化速度快于股权融资,并与增加值行业结构表现出更优的关联程度。总融资、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行业结构分别滞后增加值行业结构1年、1年和2年,但还需更长的数据进行检验。

总体而言,虽然融资规模与经济增长在总量和行业结构上都能存在较好的协调关系,但两者并未保持一致的趋势,如金融危机发生后(2008―2011年),总量协调关系不断优化,而结构协调关系却相反,这说明就社会融资规模统计而言,不应仅从总量上考虑,更应分行业对社会融资规模进行统计,以便能更充分了解金融体系资金在各行业间的配置。

本文仅对融资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了简单描述,未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政府对融资的调控是否会影响总量和结构的协调关系,以市场为主的经济体系的融资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是否会更优,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分析将在后续研究中作进一步补充。

注释:

①张晓东和朱德海[28]据灰色系统理论提出的协调度公式为Cxy=(x+y)/x2+y2,其中x和y分别代表两者的提高速度。由于此公式并不能说明C越大或越小越好,而是要根据x和y的方向而定,因此,本文对此进行少许修改,以便更易观察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

金融行业的工作总结篇10

工业化演变中的金融作用

工业化的内涵。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是将资本、劳动、知识等生产要素集中起来,通过使用新技术与新生产方式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由于工业产业的单位劳动生产率高于农业产业,农业的相对剩余劳动力就会转移到工业,表现为工业规模不断增加,工业产值在整个GDp中占比提高。正如美国的奎奈特教授所说:“没有各种要素在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充分流动,获得人均产出的高增长率是不可能的”。

经济增长下的工业化演变。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其著作《经济进步的条件》中提出了劳动力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将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之后进一步转移到第三产业。1970年后,美国的钱纳里总结了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化规律。在其《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根据人均实际GDp将一国的经济发展分准工业化阶段、工业化进行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三大阶段,或称为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发达经济阶段。其中工业化阶段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发达经济阶段又可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具体共表现为六小阶段:一是不发达经济阶段。产业结构是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基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工业体系。

二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以现代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开始过渡。工业产品中则以食品、烟草、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

三是是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产业发展由轻工业为主转向重工业,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工业体系中,同时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的重化工业的大规模发展是支持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因素。

四是是工业化高级阶段。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高速增长,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第三产业是这一时期发展最快的产业,如金融、信息、广告、公用事业等。

五是阶段是发达经济阶段的初级阶段。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该时期的特征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

六是阶段是发达经济阶段的高级阶段。第三产业开始分化,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见表1)

工业化进程中金融所扮演的角色。金融体系具有五项功能,即动员储蓄、配置资源、实施公司控制、风险管理及降低市场交易成本。金融的增长究竟是工业产业发展的一个被动过程,还是以积极姿态参与工业化进程,这依赖于工业发展所处的阶段。

在工业化初期阶段,金融本身所具有的基本特点对工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虽然金融摆脱了在准工业化阶段人们传统的“面纱论”(金融是覆盖在实体经济的一层面纱,起作用仅仅限于交易与支付职能)看法,但总体来说,早期工业化时期的金融发展仍处于需求跟随地位,金融部门发展是实体部门对金融服务需求的结果,金融将对工业的需求做出反应。正如美国经济学家罗宾逊所言:“企业前行,金融后动”。工业仍然是金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但是随着工业规模扩大,各项资源日趋紧张,工业的比较成本持续高位运转,生产专业化程度无法提高,使得竞争力降低。伴随着工业向纵深发展,对生产的专业化与进一步分工合作提出内在要求,金融本身作为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一种中间投入的特性开始显现。金融虽然还在以融资的方式发挥自身五项功能,但其实质是通过促进工业内部生产链上专业化分工,优化工业结构内部要素配置效率;促进生产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效率;延长产业链,使得工业生产率大幅提高。因此该阶段金融发展是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工业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中间投入要素――金融的需求。因此随着经济增长,工业与金融彼此密切程度日益加深。

城市化进程与金融聚集

城市化的内涵。美国专业刊物《世界城市》明确指出: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变化,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运动,并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二是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这包括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第一方面强调人口的密度和经济职能,第二方面强调社会、心理和行为因素。依此定义我们不难发现简单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仅仅是城市化的表面现象,其实质是工农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及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化。

城市化发展规律。美国学者诺瑟姆于1975年总结了工业化国家城市化发展经验,并以S型曲线代表,该曲线说明世界城市的发展存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城市化水平小于30%,此时城市人口增加较少,发展缓慢。当一个国家城市化率达到30%时,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此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城市人口迅猛增加,城市化进程相对于第一阶段,大大加快,该趋势一直保持到约70%的城市化水平上。到了第三阶段,城市化水平大于70%,城市发展达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期,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工业增长与城市化互动关系中的金融聚集。城市的产生早于工业,恩格斯认为“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始于18世纪末工业革命后的工业化浪潮则推动了城市的高速发展。这首先表现在工业化初期,城市化水平较低,随着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业,分工和专业化进一步发展,在生产上走向集中的倾向产生,生产规模的扩大产生规模经济,而资本、人口与企业向城市的集中可以引发城市聚集效应。根据经济学一般原理,当从事生产、交易的人们居住在同一个城市时,可以大幅提高交易效率,促进分工深化,而分工形成的网络效应将使得集中交易的效率提高。因此工业的发展将显著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工业生产深化,此时两者之间表现为正相关性。随着工业化进入到中后期,劳动力、金融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快速向城市集中,城市的“规模经济”推动城市的快速膨胀。伴随着城市的膨胀,城市在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城市作为商品流通中心,发挥巨大网络效应,刺激服务业产出和就业的增加,尤其是吸引了众多的高级人才的金融业在城市中心开始积聚。一方面它是为满足快速增长的工业对其作为中间投入要素的需求,另一方面作为支撑城市成长的重要产业,已经成为城市整个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需求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化水平。

企业的大发展、大项目的建设对于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工具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导致了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确立,表现在:金融产品丰富、融资手段齐全,融资规模巨大,融资效率快捷等。显然当大量金融资本的渴望无法由银行来满足时,就转向依靠现代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予以解决。资本市场的建设与运转只能在一个信息充分发达,交易费用较低的城市中存在。而银行从企业信用中介中转身,开始为日益增多的城市居民提供各种服务。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对金融产品与理财服务有较高需求,这对城市金融业的提升产生巨大原动力。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工业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城市的发展,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面临着大量人口居住的刚性需求。同时,分工也要求工业链中非制造环节尽可能分离出来,以服务外包方式提升工业竞争力,这将大大增加城市服务业中劳动力数量。与此同时,制造业的生产车间搬出城市,公司总部及研发部门留在城市,形成城市企业总部聚集效应。在这种城市转型背景下,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不再以制造业为主,而更多来源于服务业的贡献,尤其是通过金融平台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金融业从最初为企业、居民提供简单的支付、价值储藏、投融资服务,到现在成为工业、城市发展的发动机,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总的来说,城市的发展与金融的发展呈现共生状态。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行业,金融业在推动工业发展的同时,其内部出现分工与扩展,金融从单一银行分化出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基金公司与信托等金融机构,并在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与信托等原始金融工具基础之上,衍生出许许多多的新兴金融创新产品(如期权、期货、次级贷款)来规避风险,满足融资需求。同时大量金融机构开始在城市中心出现集中,这种聚集效应表现在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支付效率得到更大提高,尤其是在跨地区层面上表现更为突出。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业具有规模报酬递增、外部经济(如知识溢出)等特点在聚集中得到体现。金融聚集的结果是:一方面为它们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如咨询、会计、资产评估、法律等)得到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物流、餐饮、娱乐、通信等传统服务业也得到很好发展机会。这方面典型例子有北京的金融业集中在金融街上,上海的金融业聚集在陆家嘴一带,英国的金融业聚集在伦敦城和内伦敦西区的西敏寺区的商务区,东京的金融业集中在千代田的丸之内。一般来说,我国金融业的聚集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服务业的增加值就会增多70.093亿元;而一般服务业的增长聚集弹性为4.357,即服务业的聚集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服务业的增加值仅仅增多4.357亿元。到了工业化后期,随着服务业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加大,金融业在现代服务业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并起着“基础设施”性作用,将带动服务业促进城市大发展,此时工业在经济增长的比例逐渐降低,就出现了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相背离的情况。

以河北省为例说明金融的作用

河北省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正相关性检验

国际上衡量工业化程度的众多经济指标之一是人均生产总值,根据钱纳里研究结果可知当人均GDp为3200~6400美元时,工业化处在中级阶段。截至2008年末,河北省共有地级市11个,包括136个县(市)。人口总数为6988.82人,人均3400美元左右,显然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从11个地级市来看,石家庄、唐山两大省域中心城市工业化水平居于领先地位,分别达到4240美元与7050美元,对照表1我们可以发现唐山已经在河北省率先进入工业化高级阶段。冀中南地区(不包括石家庄)工业化水平在2100~3600美元之间,显然这些地区工业化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过渡时期。而冀东地区的秦皇岛工业化发展较快,已经进入中级阶段,而承德刚完成初级阶段。作为环京津城市,张家口与廊坊情况同承德与秦皇岛相类似。为了克服单一指标的不足,我们同时选用工业化率指标来分析,经过比较,“工业化率1”指标较“工业化率2”指标更好说明问题。显然唐山、石家庄、秦皇岛工业化居于河北省领先水平,基本上在90%左右,而衡水、保定、张家口、邢台处于下游水平,平均落后8个百分点左右。

下面我们再来比较各个地区的城市化程度。关于城市化衡量指标的选择,目前应用比较多的还是城市人口占该地区全部人口的比例。在本文当中,限于对各县(市)的城镇人口准确数据搜寻较为困难,采用县(市)总户数减去乡村户数,再乘以户均人数(经过推算确定4.71人/户),最终计算出各地区农村城镇人口数量,然后与城市人口数量相加得出城市总人口(因为城市人口中农业人口目前已经很少,在此忽略并不影响讨论)。最终整理数据见表2。定义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偏差系数等于“城市化率/工业化率-1”,在这里使用该式来计算出河北省各地区的偏差系数,结果也显示于表2中。从中发现,张家口与秦皇岛城市化水平超前于工业化,而其他地区都是滞后于工业化,尤其是冀中南地区(不包括石家庄)这种滞后效应反映较其他地区更大,结合该区域的落后工业化水平指标,验证了本文前面所分析的在工业化初、中期,工业发展与城市发展存在正相关性问题。

简言之,唐山、石家庄、秦皇岛、廊坊较高的工业化水平促进了这些城市的快速发展,而其他地区的较低的工业化影响了它们城市进程。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张家口,其在较低的工业水平下快速推进城市化,将可能使得城市的聚集效应带来的正面收益小于拥挤造成的不经济。

河北省各城市金融发展与城市发展分析

鉴于河北省各县(市)金融发展数据资料难于找寻,本文以下着重分析各城市的发展及其金融发展情况,试图从实证角度验证本文前面的分析结果。有关数据经过搜集、整理及计算列于表3中。首先可以发现城市人均GDp远远高于地区人均GDp,说明城市的生产效率较农村高,这验证了城市的聚集效应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其次,通过城市工业化率指标看到石家庄、秦皇岛与廊坊三个城市的工业产值小于其服务业产值,说明其城市发展主要依赖于服务业,用服务业中的金融业产值分别与工业产值比较,其比例分别是17%、8%、14%;石家庄、廊坊金融业产值在服务业所占比重也较其他城市大,这表明工业发展带动金融发展、推动城市扩张,同时金融在城市进程作用越来越重要,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工业作用逐渐让位于服务业,而金融扮演服务业中心角色将呈现出来。借助美国经济学家戈德斯密斯提出的金融发展指标(FiR)我们计算出石家庄与秦皇岛的FiR分别是1.64、1.47,在全省最高,再次说明金融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紧密关系。

基本结论

本文从产业分工的角度阐述了金融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机制,首先论述了工业化演变中的金融作用与效率,指出,在工业化早期阶段,金融实质通过促进工业专业化分工,优化要素配置效率,提高技术效率,来大幅提高工业生产率,因此该阶段金融发展是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次分析了工业增长与城市化互动关系中的金融聚集效应,得出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城市的快速集中将引发城市聚集效应,尤其是金融聚集效应,表现在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支付效率得到更大提高,金融业在现代服务业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并起着“基础设施”性作用,将带动服务业促进城市大发展,随着经济增长,城市与金融彼此密切程度日益加深。在以上理论分析完成之后,通过河北省各地级市2008年实际数据,对以上结论进行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