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设计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10:05

课程设计设计方案篇1

(1)促进学生严格的自我约束。实施良好的考核评价方案一方面能够衡量教学所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有力的帮助学生查找自我学习的不足。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个人都为实践优质的教学计划而不断努力,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来评估我们的教学成果,从而促进学生严格的自我约束,也会形成“自我评价-发现不足-有的放矢-弥补不足-自我评价”的螺旋式良性循环。(2)适应“教学工场”的工作检验。《民航旅客运输》课程的实践性较强,为了能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教学主要采取“理论+实践”的方式,其中实践部分占主体。教学中模拟机场的工作流程将工作工场搬进课堂,为了检验“工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过程性”考核能够发挥有效的检验和督促的作用。

2基于工作过程的《民航旅客运输》课程总体考核评价方案设计

(1)期末考核评价及方式期末考试由理论成绩以及单项实训任务成绩总和组成。(2)教学过程中实训任务考核评价(见表1)(3)课程成绩形成方式总成绩满分100分,理论成绩占20%,平时单项实训任务总成绩占80%。

3基于工作过程的《民航旅客运输》课程单项任务考核评价方案设计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扮演教学主导的角色同时也扮演着组织管理者的角色。借鉴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课堂教学,教师的领导力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他们采用“推式教学”而非“拉式教学”。据此管理学中的一些理论同样也适用于教学的组织管理,比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可以借鉴“pDCa循环”的运用。pDCa循环是由美国统计学家戴明博士提出来的,它反映了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p(plan)表示计划;D(Do)表示执行;C(Check)表示检查;a(action)表示处理。借鉴到教学管理及考核方面的四个阶段为tp(targetplan)目标计划eC(executionControl)执行控制Ct(Checkingandtutoring)检查辅导ta(trackingandaction)追踪处理。如图1所示。下面就以《民航旅客运输》出港值机服务中的“柜台值机”这个任务为例,说明考核全面贯穿于教学组织的设计方案:假设你们小组的成员是10月10日南航航班组的值机员,早上9:00有一航班飞往三亚,飞机是空客a320型号,旅客218名,你们将怎样进行值机工作?(正确的流程及所需时间要求如图2所示)3.1tp目标计划(targetplan)管理学中的目标管理有一个根本的假设,那就是清晰的、合理的目标能够激发人的潜能,从而创造更优秀的业绩,当目标是自己认可和制定的时候这种作用更加明显。所以,在小组合作中制定目标有一个原则:所有组员要充分沟通参与。此时在课程的实训任务书的指引下学生会研讨进行工作的计划和人员分工。(1)明确任务内容,好的表现成绩的标准(见表2)(2)就自己小组的目标达成一致意见,如完成任务的时间、人员安排、所需文件等。(3)用不超过10字来描述小组目标,如“高效、无误、10分钟完成”等。依照上表,对每一组在“目标计划”这个环节给与小组考核成绩(满分10分)。3.2eC执行控制(executionControl)(1)预先告诉学生,教师及其他组员会对该组的表现进行评价(见表3)。(2)在小组合作研讨方案期间,教师走到各组提供帮助的同时向他们表示教师会支持他们获得成功。(3)及时对他们进行称赞,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才能做出优秀的成绩,此时是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并发挥潜力的最佳时机。(4)告诉他们对在哪里——要说的非常具体。通过发现别人做对的事情会帮助其他学生充分发挥潜力。(5)告诉学生事情做对之后不仅会让自己和教师感到高兴,对整个团队和其他组员会有很大的帮助,以给予学生鼓舞。(6)鼓励学生以后继续这样团队合作。依照上表的考核方案在“项目实训报告”中赋予学生个人成绩(满分20分)。3.3Ct检查辅导(Checkingandtutoring)教师在每组模拟以后立刻给予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告诉他们错在哪里。若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及表现并未达到学生自己制定的目标或者教师的期望目标,需要教师思考以下方面(见表4):请学生小组研讨总结本次任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我解决方案,通过此种方法锻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逐步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见表5)。在此环节给与小组成绩的赋分(满分10分):3.4ta追踪处理(trackingandaction)考核的价值在于制定目标时的分析和实现目标过程中的跟踪、检查、调整,因此教学组织中通过检验实践行为与计划目标是否一致来作为学生自检的依据,而考核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执行能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自信、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所以整个考核的终点是“处理追踪”这个环节,同时它也为很好的完成下一项任务奠定了基础。根据学生自己的体会和感悟的真实和深刻程度给予个人成绩的赋分。(满分10分)每个实训项目(满分50分)均按照以上的方式方法进行考核评价,即每个项目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相应的考核成绩,期末的时候再进行汇总,作为该学生总体考核成绩。这样设计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评价方案还同时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首先,它符合具体岗位的工作过程,而且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便于教师细致、及时的发现问题同时思考纠正教学实践偏差的方式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明确任务实施的具体标准及目标达成,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成长的规律。其次,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来说,都有严整的操作规程,而且考核量化明晰,可操作性强。

4结论

课程设计设计方案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方案设计;情景教学

一、课程设置

(一)课程任务

本课程的任务是研究园林工程建设监理的概念、监理工程师素质、园林工程监理企业的设立及经营管理、园林工程建设监理组织、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按照“四控制“”两管理”和“一协调”的理念进行项目监管的全过程等内容。

(二)课程定位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工程施工图设计、园林机具、园林建筑材料与构造和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等相关课程;后续课程为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园林工程监理基本的工程过程和方法,掌握监理工作文件的编写与资料归档要求,为后续顶岗实习打好基础,为就业铺路。

(三)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理论知识与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具备较系统的工程监理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施工及施工监理技能,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园林工程施工员、监理员、资料员的工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领会园林工程监理的意义,领会高质量的监理是保证园林工程质量、投资、进度和安全的重要保障,使学生既懂法规,又掌握方法。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园林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和现场协调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会管理和懂技术的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设计

(一)设计理念

根据本课程的基本特点,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依据园林工程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进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以市场导向为学习风向标,对学生进行监理理论知识和相应技能的系统学习和训练;通过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自主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不怕脏、不怕累、能吃苦的工作品质,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二)设计思路

以具体的工程项目和实际的工程案例作为载体,依据园林工程专业技术岗位群要求,确定园林工程监理工作核心任务,以园林工程项目“四控制二管理一协调”为管理宗旨,突出“理论必需,应用为主”,重构课程教学内容,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一致,从教学内容上体现“学”和“做”的紧密结合。选择一个具体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涵盖工程项目不同阶段的监理工作内容、流程和具体方法,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园林工程监理及施工过程。课堂上根据工程监理中常遇到的问题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演工作过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体现“学习”和“工作”的紧密结合;并与顶岗实习紧密结合,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负责完成具体监理工作任务,使学生在模拟工地监理工作情景中得到锻炼;课堂上师生“共演”设定好的情境。

(三)课程设计及课时安排

本课程按照园林工程过程为主线,将课程主要分以下5个职业能力训练项目。项目一:监理组织的建立;单元一园林工程监理概念和单元二园林工程监理组织机构设立。项目二:工作文件编制,涵盖园林工程各个阶段监理工作文件主要内容和编制要求。项目三:园林工程实施准备阶段监理:从实施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勘察阶段以及施工阶段的工作内容。项目四:园林工程施工阶段监理;包括运用“四控制”“两管理”和“一协调”的管理方法,对园林工程项目成本、质量、进度、现场安全、合同、信息和项目协调进行全过程的管理。项目五:园林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监理,包括竣工验收的各项监理工作以及保修期的监理工作内容。

(四)课程重点、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是园林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园林工程建设施工阶段“四控制”“两管理”和“一协调”的工作目标和理念;理解园林工程建设监理“四控制”的目的和方法。课程的重点是介绍园林工程建设监理“四控制”的内容和要求。解决的方法是合理安排授课顺序,在掌握园林工程监理概念和基本工作文件编写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项目现场参观、现场监理工程师的讲解与互动并结合实际项目案例讲解,体验园林工程监理工作过程,通过分析实际项目图片和影像资料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消化和吸收。

三、课程设计的几点感想

(一)合理安排学生的校内外实习基地

项目现场实习是工程监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其目的是通过实习进一步深化课堂所学的内容,熟悉施工现场的施工工艺和工序,体验监理工作,了解监理程序,初步掌握现场对工程质量、进度以及安全的控制过程,使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得到训练,满足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

(二)优秀案例的选择

纯理论监理知识的讲解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听起来很枯燥,学生对纯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感兴趣,因此本课程设计时结合许多实际项目案例,以案例为切入点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阐述,并结合案例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不同情境下的问题,促进枯燥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加强课堂讨论和项目体验

本课程的教学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根据课程内容设定不同的教学情境,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工作过程,根据情境开展讨论,加强师生的互动讨论,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机械枯燥的监理工程程序和深奥的法规、条文,而且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

课程设计设计方案篇3

[关键词]高职C#程序设计教学方案

[作者简介]董淑娟(1978-),女,河南商丘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软件技术教学工作。(河南开封475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河南省科技厅鉴定项目“软件开发职业体验新教材《VisualC#2008应用开发教程》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豫科鉴委字[2011]第186号)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25-02

2006年11月,为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教育部启动了“高职211”的“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被评为首批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教”与“学”过程的中心是经由职业实践——工作过程分析和归纳确定的重要职业能力的培养。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建设在高职院校内开展,课程建设的思路实现课程内容和工作过程融合,“岗、课、证”相融通。本文结合我院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已经出版的职业体验性教材《VisualC#2008应用开发教程》展开相关讨论。

一、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是教材改革的出发点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将课程内容以岗位工作的知识、能力要求为前提开展,实现课程内容的学习能够获取学生认证证书。我院软件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展核心课程教学改革,实现了课堂教学、课内实践以及课余实践的方法改革,形成“一体两融、双岗四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体”即“教、学、练、做”一体化实施教学。“两融”即将生产项目融入实训教学,由学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完成生产任务;将证书认证内容融入课程,完成课程学习即完成了证书认证内容的学习,可以直接参加认证考试。“双岗”即通过在企业真实环境中进行顶岗实习,获得上岗资格证,实现零距离就业。“四位”即以市场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本位,工学结合实施到位,使学生就业进入好的工作岗位。按照“一体两融、双岗四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工作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分解成项目和任务,以学习型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组织教学,校企合作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项目化课程体系,见右图。

二、软件职业体验教材的研究目的

1.将职业能力具体化。要培养个体职业能力,不仅要给予个体框架性、宏观性知识,还要给予个体大量细节知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强调依据工作任务选择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达到有效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必须对工作任务进行抽象和概括,获得逻辑清晰的工作任务结构,这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核心技术,也是教材整理内容的出发点和思路。

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图

2.形成知识的有机组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教材内容的重要性,但以任务为中心选择的知识本身必然缺乏内在逻辑,之所以被放置到一起,是因为都与某个工作任务相关。这样教材在解决知识与任务相关度问题的同时,也形成了在知识间、知识与任务间建立有机联系的过程。

3.促使学习者掌握完整的工作过程。课程还存在如何让个体掌握完整的工作过程,形成整体的职业能力的问题。职业体验新教材为明确课程内容,采取了对职业岗位的任务逐层分解的技术。

4.教材任务安排能真正让学习者做起来。课程专家通常认为,职校生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强,喜欢动手操作;教师则抱怨职教生对理论知识学习没兴趣,在实训中也有很多个体不愿意动手。其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给个体提供的是什么实践。技能训练与纯粹学科知识的学习性质是一样的,即个体不能预期到目前的学习与所向往的目标之间存在的高度相关性。因此,并非强调动手操作就一定改变了学习的性质,一定能激发个体的学习兴趣。课程开发中必须有一个与任务分解相反的过程,即项目设计,用以整合被分解了的工作任务,教材实现了这一点。

三、软件职业体验性教材的设计理念

1.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软件职业体验性教材旨在培养学生软件项目开发的基础能力,从事一线的软件项目开发包括软件项目的设计、分析和实现等岗位的工作,要依据职业活动设计教材内容。教材将分散的知识点融入一个完整的项目案例“模拟银行系统”中,并以该项目为整本书的主线展开讲解。

2.以实践能力提升为目标。一线教学活动以岗位工作为目标开展,教材的设计从每个教学环节入手,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将学生融入各个不同的角色中,从而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以项目为载体。教材的辨析以“模拟银行系统”项目的设计和实现为主线开展教材内容,并依据“模拟银行系统”设计学生能力训练项目。教学项目为“模拟银行系统”中的主体普通柜员的相关操作,学生能力训练项目采用“模拟银行系统”中的边缘管理操作,使教材内容按照“三层次六递进”进行系统化设计。“三层次”是指单项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六递进”是指学生技能培养及角色转换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从熟练到精湛、从实训到生产、从校内到校外、从学生到员工的递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任务训练职业能力。教材编写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项目分解,得到若干不同的任务,以不同的任务培养学生不同的职业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强化某一适合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得学生在具备综合能力的同时,突出职业能力和责任感。

四、软件职业体验性教材的设计思路

1.针对性。教材内容的选择主要针对学生编程的基本能力的培养,选取理论内容覆盖面广、实践内容针对性强的项目——“模拟银行系统”作为教学内容展开。

2.渐进性。教材以培养学生的项目开发基本能力为目标,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逐渐强化动手能力。教材内容以渐进的方式进行组织,力求分解难点,逐步递进,最终使学生形成综合应用能力;教学项目的设计以知识点覆盖逐渐加大、难度逐渐加强、项目团队人员的协作逐渐增进开展。

3.实践性。教材内容的选择具有较高的实践性,将空洞的理论知识揉进实践项目中,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学会了运用理论知识。课程依据不同的知识点以项目分解为任务形式展开。

五、软件职业体验性教材的教学方法

1.采用“教、学、练、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在“教”的活动中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练、做”各阶段得到充分锻炼,举一反三,加强实训;同时,结合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让学生参与项目的设计评价,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教学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运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采用“教、学、练、做”一体的组织模式,以“应用为主线,减少抽象理论描述”的教学思想为指导,把“精讲多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为目标,形成立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启发学生勤思考、多动手,并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务实的求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2.建构“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环境,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可以把一个班划分成5~8个组,每个组5~10人,由学生分别扮演项目经理、编码工作师、测试工程师等不同角色,模拟企业工作环境。由项目经理根据组员完成系统规定的情况打分,使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公司环境,同时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教学中突出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与工作岗位间的“无缝连接”。

3.项目与过程评价结合式的教学。项目化教学要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采用小组自我评价、小组互评价、教师评价的方式开展项目实施情况评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精神。

4.讨论式教学。对于易于理解和自学的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自学专题,然后由学生在课堂上向同学讲述,大家一起讨论、分析和评价,使每个学生都有兴趣积极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六、软件职业体验性教材的考核方法

职业体验性教材注重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态度同步发展。考核与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评价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实施有效监控。随着知识点的不断延伸,可以采取以下三种考核方式:过程考核,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中,通过项目完成情况,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知识应用能力、技能训练能力、项目开发能力以及态度的端正程度。任务成果展示,通过项目展示使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实现知识和经验的分享,考查学生的相互协作情况。综合项目设计,全面考查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七、教材开发的意义

1.项目化教材能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教材实现了项目小组化管理、多角色的分工和综合绩效评估体系,实现了对个人行为的控制。

2.项目化教材让学生了解了软件项目管理模式。在学习项目管理的思想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先进的软件项目管理模式,熟悉软件过程和标准。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规范指导下,完成任务分解、任务规模估算、工作量估算、项目计划的制订,培养项目管理意识,使学生了解软件企业的相关流程和规范,对每一个员工的能力及要求的意义和合理性,从而使得其在就业后能够理解其所在公司的相关制度并自觉遵守,尽快融入团队中去。

3.项目化教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教材具体化一个软件开发项目,根据系统架构,进行模块划分,规范模块接口,完成设计文档,提高软件设计能力。

4.项目化教材能提升学生代码编写的质量。正确的代码是指没有语法错误,能运行完成必要功能的程序代码。高质量的代码是在正确代码的基础上,符合编码规范,便于理解和维护的代码。在企业中,编写高质量的代码是对程序员的重要和必需的要求,通过真实的企业编码规范,让学生在具体的编码规范下编程,提高学生编写代码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5.项目化教学有助于培养软件人才的综合能力。教材的着眼点是既稳步提升学生的编码能力、掌握编程工具的能力、架构设计能力、对数据库系统的技术能力水平,又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能力,包括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6.通过虚拟企业环境实战训练快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根据个人的特点,担当不同的角色,并按照企业的标准对其进行绩效评估,加强对学生适宜角色的培训;同时,要按照企业实际要求,提供职业素养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

7.能快速帮助学生实现角色转换。学生将在课程中体验程序员岗位角色,培养企业化管理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入职角色转换,即完全按照软件公司的模式进行人员管理和项目开发管理,流程符合规范的软件开发过程,使学生在学校就能体会到软件公司的开发流程,使教师转化为项目经理,教材转换为实际项目,上课转换为项目开发,考试转换为工程综合职业素质评测,教务转换为企业管理,教学监督转换为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陈向平.素质教育与能力训练:高职人才培养的两翼[J].江苏高教,2010(2).

[2]唐林.高职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3]程蓓,朱飙.以知行合一的理念建设专业教学场所[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9).

课程设计设计方案篇4

关键词:XmL课程;项目驱动;教学方案设计

本科高校开设的XmL课程[1-2]是一门面向应用的课程,一般涵盖XmL应用和XmL程序设计技术。XmL本身是由各种适用于解决特定问题的技术所组成的庞大技术体系,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多,针对的应用面广。传统的教学方案中,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一般按各种技术点进行划分,每种知识点先解释基本概念,介绍技术原理,再举应用实例。这种方法完全由教师主宰教学进程,仅采用讲授法进行知识灌输,学生往往难于接受繁杂的新知识;而仅凭简单应用实例来讲解知识和技术,学生完成学习后,难于应对实际开发问题。

项目驱动法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为主线,把知识点融入项目执行的各个环节中,随着项目的进展完成各项教学任务。项目驱动的学习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探究式学习模式[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4]。教师指定应用场景,提出项目需求,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积极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学生则是项目的主动参与者,需要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结合新知识去尝试自主解决问题。该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充分激发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把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框架中,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得到大量关注,已在不少应用型课程的教学中得到了研究和实践[5-7]。由于不同课程存在特殊性,教学方案的可操作性很大程度与课程内容相关。针对XmL课程的特点和传统教学方案的不足,本文提出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案。

1教学方案概览

XmL课程的项目驱动教学方案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角色――教师和学生通过项目这个媒介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为了使课程知识点的与项目实施紧密结合,教师需要深刻领会XmL知识点的分布和联系情况,从而合理设计项目框架。一方面需要组织教学用项目,便于知识点的介绍和技术的讲解,以及合理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另一方面,需要指定能与教学项目同步的实践用项目,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新技能,独立完成设计任务。由于项目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需要较多互动,因此教师需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积极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从而保证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8J04005)。

作者简介:陈荣鑫,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自动化、数据库技术;江边,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本门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计算机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一般都学过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库技术这两门重要的先修课程,掌握了相关背景知识和基本编程技术。由于进行过课程设计,学生曾经接受过中小型项目开发的训练,具备基本的开发经验。笔者所在学校的多数学生还学习了web程序设计这门选修课,学生所具备的这些基本素质和训练都为项目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基本条件。此外,从事该门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大多具备有企业级项目开发经历,承担或参与过各类横向项目,项目实践经验较为丰富,师资情况为项目教学的成功进行提供重要保障。

2教学内容组织

教学内容组织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首先需要根据大纲规定的教学知识点,对教学内容合理分析和划分,使之易于融入教学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其次对各个有内在联系的知识模块协同项目实施进程进行

组织。最后为教学计划制定课时安排,包括分配讲授课时和实践课时。

2.1内容划分

XmL课程教学知识要点包括XmL数据本身的描述和组织形式,XmL数据的正确性验证,XmL数据对象与应用,XmL的解析模型和解析方法,以Xpath为关键技术的各种查询、变换方法,以及界面格式化应用。图2展示了项目层次与XmL课程知识点的关系,图中的圆圈表示各知识要点,箭头反映了知识点之间的依赖关系,也决定了知识点的教学先后次序。

一个web典型应用项目的开发层次主要有三个,即数据层、服务层和界面层。XmL技术体系为此类开发提供了丰富和完整的解决方案,对应各个设计层面提供相应的技术设施,课程中的知识要点可以划分到相应的开发层次中去。图2反映了XmL知识体系根据项目实施层次划分的结果。

2.2内容组织

在教学内容划分的基础上,可以清晰地发现各个知识要点的分布情况,这有利于进一步把知识要点映射到教学项目实施进程上来。教学项目的具体功能的需求分析要和所要介绍的知识点或技术要点结合起来。如下表所示,项目总体按三个功能层次划分,细化的功能描述说明了每个单位模块的具体需求。

数据层部分:需要定义基本的信息数据,即完成XmL数据库设计。需要分别通过两种重要的XmL数据验证手段――DtD和XmLSchema对数据进行合法验证。

服务层部分:完成XmL操作基本功能的设计,包括实现对数据的新建、增加、删除和修改等操作。还要完成各种附加功能,如pdf文档输出,与关系数据库连接以及远程通信服务等。应用的核心技术点包括DSo数据岛技术,以及Xpath技术等,这些应用使得项目系统具备较为完善的功能,技术含量也大为增加。

界面层部分:根据功能需求,采用CSS,XSLt等不同方法,完成数据的个性化显示设计。

2.3课时安排

教学顺序基本可以按下表中安排的次序进行,先学习数据层,接着服务层,最后是界面层。鉴于界面层相对比较简单,知识点较为单一,也可以安排在服务层之前学习。进度可参照表中右列的教学课时进行,按总计36个授课学时进行分配。由于数据层的内容涉及较多XmL入门知识,分配了8个课时;服务层部分集中了XmL关键技术应用,有些知识点还有相互交叉和依赖现象,较为复杂,故分配了22课时;界面层相对较为容易,故用6个课时完成。

实践环节共计18个课时,一般是完成一个教学要点讲授后,对可独立实现的功能安排实验课。数据层实践由于需要熟悉开发环境和各种软件操作,可适当安排多些时间,分配6课时。服务层的实践内容丰富,主要功能在这阶段开发完成,分配8个课时。其中按功能需求细化,查找操作类的功能实现占3课时,更新操作类的占3课时,其他应用类占2课时。界面层的设计较为简单,安排2个课时。最后留出2个课时作为系统整合调试用。如表1所示。

3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实施过程由讲授、实践、评价三个环节组成。其中讲授和实践两个环节同步进行,评价环节则在实践环节开展过程中分阶段进行。

3.1讲授环节

项目驱动教学法以项目作为新知识讲授和新技能培养的载体,讲授不仅需要强调基本概念和技术原理,这一环节更重要的目标是引导学生以开发者的角度出发,用工程应用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参与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完成新知识体系的建构。讲授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知识讲解和技能培养的结合。

在教学项目教授过程中,教师本身扮演了两个身份,即是需求专家,又是总设计师。讲授时需要引导学生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理解某项技术的用途和基本原理。学生则需要用项目参与者的角度,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并与已有知识融合,活学活用,培养使用新技能进行应用开发的意识。比如在进行界面层的教学时,给出对XmL数据进行可视化的需求,首先可选用级联样式单(CSS),该法与传统Html的格式化输出方法一致,简单易用。接着提出对XmL更细致的格式化要求,比如要求抽取部分数据,包装后按要求显示,CSS无法做到此类更为灵活的格式化输出,此时引入可扩展样式语言转换(XSLt)技术,才能很好解决该问题。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很快能理解该技术的产生的背景和适合的应用场景。

2)重点突出和逻辑清晰。

教学项目的实现与实际项目开发的目的存在差别,需要把握好度。教学项目的实施原则上要求获得一定效果,但是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而该体系的建立依靠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基本原理的掌握。项目的完善需要注重设计和编码开发,如果一味追求项目的实施效果,而把XmL关键知识的学习放在次要位置,容易造成舍本逐末。

传统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按章节组织教学,先见树木,后见森林,容易隔断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项目驱动方法的引入,不能弱化知识点的介绍。由于项目功能通常会涉及几种技术,各种技术之间的联系不可避免,但太多联系,容易造成混乱,因此需要有清晰的逻辑框架,组织知识点的讲授。每个重要知识点的讲授都需要依靠一个合适的项目功能作为实施载体,也就是说每个项目功能的实现需要突出一个知识要点。比如服务功能开发中,登陆验证功能的需求主要为了引入Xpath技术的应用;而搜索帖子功能仍可以利用Xpath实现部分功能,但主要是为了引入XQuery技术的介绍。

3)教学进度的控制。

教学计划有明确的时间表,项目实施也有时间表,二者不可能完全一致,但应尽量把二者统一。要使得两条时间线要很好吻合,除了做好教学内容取舍以外,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安排讲授时间。若教学进度控制不好,容易造成有始无终的后果,整个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由于教学情况是动态的,学生接受状态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教学进度。为保证进度,需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项目的局部需求。

4)交叉内容的讲解。

虽然整个XmL知识体系存在层次脉络,而且教学设计时完成了教学内容划分,但还是无法把各个知识点进行独立完整教学。表现在教学项目实施时,所涉及的某些知识点出现在后续章节;而某些知识点则是反复出现的。对于涉及的后续章节知识,由于时间关系不能展开细致的讲解,教师仍需要做简明扼要的铺垫,否则可能造成学生的学习困境。对于可能反复出现的知识点,应尽量安排在前期讲解,这些是教学内容组织时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3.2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和讲授环节是同步进行的,需要强调有以下两点:一是实践项目和讲授项目要有相似性。采用新学习的知识完成项目设计和实施毕竟难度较大,一个完全陌生的实践项目难于在有限时间内被理解和实施,从而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教学计划中对讲授和实践的时间要求同步,便于学生能把新知识及时融入实践中。

实践环节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仍然需要把握好总体要求和进度。教师首先要提出明确的项目需求,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注意充分激发其主动性,鼓励创新积极性,让学生完成特定实践环节后能获得成就感。采用的措施包括点评较好完成的学生作品并予以表扬;对学生的反馈及时反映并加以引导,以项目合作者的角度与学生平等交流、讨论设计与实现思路。

在实践环节应该保留一定的区分度,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在项目达成的程度上应制定不同的要求。包括技术选用难度和实现功能的数量等。比如对指定完成搜索帖子的功能,需进一步细化要求。在技术选用难度方面,基本要求是采用Xpath获取特定查询结果,更高的要求是采用XQuery获取查询结果,并进行排序和除重等操作;在实现功能的数量方面,基本要求是完成两个类似的查询设计,更高的要求是增加更多类似的查询设计需求。对于初学者,期望其在18个课时内完成所有实践任务是不太现实的。为此,需要保证实践课时的有效利用,集中解决学生设计和编码过程中的疑问。同时,需要督促学生课后开展工作,鼓励通过网络自寻答案或共同探讨等方式,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实践项目的实施是分工合作的过程。小组成员原则可以自由组合,为保证实践项目有效完成,教师需要适当介入和干预,尽量使得每个小组由学习较好的和较差的同学组成,并且要求各个成员有明确的分工。

3.3评价环节

传统的试卷笔试只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和对技术的部分理解程度,难于全面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实践性强是XmL课程的最大特点,强调在应用中加深对知识理解和对技术灵活掌握,项目实施效果可为考核提供依据。因此考核不采用试卷笔试这种形式,而是根据实验验收情况和实验报告质量来评定成绩。成绩分配方面,大体上实践环节的设计和编码效果占70%,实验报告占30%。

实验验收通过问答考核方式进行,对每组的各个成员口头提问,指定演示操作。要求学生按序进行,其他学生不得围观讨论,以便确认每位学生完成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技术要点的掌握程度。由于验收是按阶段进行的,因此可以达到密切跟踪教学效果的目的,从而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教学调整。验收阶段基本可按照实践环节的进度安排,比如完成数据层设计,就进行第一次验收;完成服务层设计的各个阶段可以适当安排时间验收。验收前提是需要有可展示的阶段设计和实施成果。

实验报告反映了项目实施情况,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基本的表达组织能力,应作为教学实施的重要记录。在实验报告的评价过程中应注意每个小组成员是否完成大致相等的工作量,避免他人代劳。

4结语

针对XmL课程的特点和传统教学方案的不足,我们提出了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案,尝试以项目作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载体,把相关各技术要点有机统一起来。该法的目标不仅在于知识和技能的有效传授,还在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XmL课程的教学实践表明,项目驱动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和领会了XmL课程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今后我们还需要通过更多的教学实践积累经验,对该教学方案的内容、进度等各方面进行精心调整,使之更为合理有效,并适时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丁跃潮,张涛.XmL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5.

[2]吴洁.XmL应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0-85.

[3]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的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18-22.

[4]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63-169.

[5]冷淑君.以项目为中心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8(7):76-78.

[6]黎孟雄.项目驱动法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3):44-46.

[7]邬彤.基于项目的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9(6):95-98.

projectDriventeachingSchemeDesignforXmLCourse

CHenRongxin1,JianGBian2

(1.ComputerengineeringCollege,JimeiUniversity,Xiamen361021,China;

2.instituteofeducation,XiamenUniversity,Xiamen361005,China)

课程设计设计方案篇5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在本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中所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它既是前期理论课的延续,又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前提。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选择应用各类传感器的能力,组成各种检测系统的能力和各种测试模块电路的设计制作能力,这些能力是构成本专业职业岗位技能的重要部分。本课程的前期课程主要有《工程制图》《电子电路基础》《电子线路CaD》《应用数学基础》等。

二、课程整体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1.1能力目标

(1)能够用万用表、示波器等常用仪器检查各种传感器性能,判别其好坏;

(2)能够根据检测要求合理选用各种类型的传感器;

(3)能够根据被测信号的特点,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设计合理的检测电路;

(4)能够设计一般电子检测产品;

(5)能够正确维护常用电子检测设备。

1.2知识目标

(1)掌握测量及误差理论等知识,传感器及检测技术基本知识,电桥测量电路的基本特性;

(2)掌握各种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性能特点,理解它们的工作过程,掌握它们的各种应用场合和方法;

(3)掌握信号处理及抗干扰技术的基本知识,理解典型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清楚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特性。

1.3职业目标

(1)能独立学习、工作,掌握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

(2)养成良好的工作责任心、坚强的意志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3)在实际工作中能创造性地完成各项任务,了解电子信息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常识;

(4)掌握文明生产、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及内容。

2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选择,采取项目教学结合虚拟真实工作场景的实践教学,培养典型电子产品设计和生产管理人员。教学内容包括产品开发市场调研、产品电子线路设计制作、工艺文档编制、质量检验等,通过项目执行使学生了解项目从调研到成品检验的全过程,具体教学内容安排见表1。

表1《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内容

工作过程

课程内容模块

子模块

课时

市场调研

传感器常识

传感器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情况

4

电子线路设计制作

传感器选用模块

电阻传感器及其应用

4

电容传感器及其应用

4

电感传感器及其应用

6

热电偶传感器及其应用

6

光电传感器及其应用

4

霍尔传感器及其应用

4

压电传感器及其应用

4

超声波传感器及其应用

4

工艺文档编制及产品质量检验

检测系统集成模块

信号处理与抗干扰技术

4

传感器网络的组成与应用

4

简易电子秤系统的设计

10

小组答辩

2

3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学期初,将学生分成四至六名一组的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分配在编号固定的传感器实验台上,上课在传感器实验室进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常用传感器选型应用训练和典型检测系统集成与使用维护训练等10个项目。前9个项目属于传感器选用能力培养训练方面,每次按不同检测要求的需要合理选择所需传感器及其测量电路完成检测要求,最后1个项目为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检测系统的理论设计具体的能力训练项目安排见表2所示:

表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能力训练项目

编号

能力训练项目

传感器应用

拟实现的

能力目标

相关支撑知识

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

结果(可展示)

1

常用传感器应用电路设计训练

1.1电阻应变片的选型与电子称的系统分析

能够根据检测要求选择合理的电阻应变片型号,进行性能测试,并组成相应的测量电路

测量误差理论、电阻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应变片的型号组成、粘贴工艺技术

电阻应变电桥、运算放大模块、液晶显示电压表及标准砝码

应变测量电路的测量结果与标称值的误差情况,说明测量精度

1.2电容式传感器的选型及电容式接近开关的分析

能够根据被测物的理化特性正确选择电容式物位传感器的型号,并组成合理的测量电路

物位测量原理、物位传感器的类型、电容式物位传感器的型号

能够用电容传感器测位移

能正确组装电路,画出测量曲线

1.3电感式传感器的分析

能够根据控制要求选用合理的电感式传感器并组成符合控制要求的控制电路

差动变压器、电涡流传感器的结构原理、类型及型号组成、应用场合

教师讲解传感器原理和型号组成后,提出控制要求,学生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并组成控制电路

能正确组装电路,画出测量曲线

1.4热电偶的分析

能够根据测温环境要求选择恰当的热电偶,并组成温度测量电路

热电偶工作原理、类型与型号、温度测量电路

教师提出测量温要求,指定用热电偶进行测量,学生根据要求选择合理型号的热电偶并组成测量电路进行测量

实际测温效果,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测温仪表,并对温度测量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1.5光电传感器的分析

能够合理选择光电传感器的类型与型号,组成所需测量电路进行测量或控制

光电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常用类型及其型号构成与基本应用

提出测量或控制要求,合理选择光电传感器型号,在实验室构建测量电路完成转速、振动的参数测量

能正确组装电路,画出测量曲线,调查光电传感器的应用情况

1.6霍尔元件的分析

能够根据测量要求,结合霍尔元件特点,选择合适的型号,并能够熟悉多种应用方法

霍尔元件的结构原理、类型及其典型应用

明确测量要求后由学生选择合适的型号,在传感器实验台上构建测量电路,测量转速、频率等

转速测量效果

1.7压电传感器的分析

能够根据压电传感器的特点和测量要求,选择合适和恰当的测量方法实现测量目的,达到测量要求

压电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和性能特点及适用场合

老师明确测量要求,学生选择恰当的压电传感器,在实验室设计测量电路进行制作

压力测量效果,调查压力测量在工业测量中的应用情况,

1.8超声波传感器的特性分析

掌握超声波传感器的性能特点及其应用场合,了解这些传感器的类型与维护常识

超声波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型号构成与适用场合

老师讲解为主,学生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完成超声波传感器的应用情况调查作业

超声波传感器应用的调查报告

2

综合设计训练项目

简易电子秤系统的设计

能够利用实验室的设备自己组装一台简易的电子秤系统,通过调试能测出砝码、手机等物品的质量。

电阻应变片的原理及粘贴技术,全桥电路的分析计算。

布置该设计的各项要求,上网查找所需技术资料,本组学生分工合作完成系统的设计

完成系统的理论设计,会对系统进行参数调试,正确设定系统的参数

4、教学方法

4.1采用任务驱动法

根据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训内容要求,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具体任务,根据每个工作任务实施教学。从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方法出发,培养学生在设计和实践中发现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2采用动画演示法

采用flash动画演示,可以把传感器在现场中的应用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并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比如在讲到压电传感器测量动态力时,可以模拟机床震动的测量;电涡流传感器探测金属时,模拟安检门的检测过程

4.3采用案例分析法

传感器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在讲到相关传感器时引入这些应用可以增强学生业余探索研究的积极性,并能激发创造的灵感比如:在讲到涡流传感器的原理涡流效应时可以引入电磁炉的怎样加热,探雷器怎样扫雷的案例

三、课程单元设计

绪论

知识目标:

1.掌握传感器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情况。

2.传感器分类及型号表达方法,测量误差类型及处理。

能力目标:

能够用传感器知识正确识别常用传感器的类型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建议

一.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及其在所学专业中的地位,使同学们了解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

二.本课程对职业技能培养的作用与地位

三.要求

1.学生要理论结合实际去学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采用的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二.教学步骤

1.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提出问题:为什么电饭煲饭烧好后可以自动切断电源?可以通过给出实物图片、电路等帮助学生思考。如有人能讲清楚,可让学生来讲解,再组织讨论,最后点明传感器在自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引出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及其在所学专业中的地位,使同学们了解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

2.教师讲解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并让学生举一反三

可先向学生提问,如何测量电路中某点的电位、电流等基本电路参数,让学生考虑几分钟,再由学生解答,老师对解答情况进行分析讲解,引出测量误差、传感、检测技术、测量电路等概念。

让学生用万用表、电桥等仪器来测量相应参数,结合仪器实物讲解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们的操作技能。

在测量过程中讲解传感器在测量中的作用及其定义,传感器的类型和形式表示。

在得到测量数据后,分别讲解测量误差的定义、类型及其在测量中的重要作用,测量误差的处理方法。

提问学生检测系统应该由哪几部分组成,根据回答情况结合所用仪表讲解检测系统的组成及检测技术的概念。

3.小结:

第一次课主要让学生对本课程有一大致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布置一些课后学习要求,要求学生到有关传感器、自动检测专业网站或专门论坛,查找一下电动自行车是如何调速的,并找一下看,有哪些测量速度的传感器,各有何不同?并形成书面作业。以培养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教后感:主要记录结果的评价。教案用纸

项目一电阻应变片的选型与电子称的系统分析

知识目标:

1.测量误差理论、电阻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应变片的型号组成、粘贴工艺技术;

2.电阻应变电桥、运算放大模块、液晶显示电压表及烙铁、钳子、起子等工具和标准砝码的正确使用。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检测要求选择合理的电阻应变片型号,进行性能测试,并组成相应的测量电路对标准量进行检测。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建议

一、电阻应变效应和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类型及特点。

二、电阻应变片及检测线路—桥路。

三、检测线路的零点补偿和温度补偿。

四。、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应用。

本单元在传感器实验实训室采用现场一体化教学,运用提问和案例教学法,明确学习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以行动为导向,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一.采用的教学法:提问和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

二.具体实施方案:

1.教师提出问题

1)超市电子称、汽车衡如何称重?让学生去想象,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

2)什么是电阻应变效应?

3)怎样将电阻的变化转为电压信号?

2.教师讲解案例

1)电子称的组成及如何设计一个简单的电子称;

2)汽车衡的组成及与电子称的区别;

3.教师出具电子称电路系统图并引导学生识图。

4.提出任务

让学生用电阻应变电桥、运算放大模块、液晶显示电压表及烙铁、钳子、起子等工具和标准砝码设计一个简单的电子称。

三.效果的检查:

1.学生谈学习后收获;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师提问学生。

4.教师答疑。

四.教师总结

1.内容总结;

2.存在问题;

3.注意事项;

五.效果评价

1.学生自我总结.评价;

2.学生集体总结.评价;

3.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动手能力、参与度和结果等等,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项目二电感式传感器的分析

知识目标:

1.电感式接近开关的结构原理、类型及型号组成、应用场合

技能目标:

1.能够根据控制要求选用合理的电感式接近开关,并组成符合控制要求的控制电路

2.能够用电感式接近开关组成工作台控制电路,会正确应用电感式接近开关,能够正确用电感式传感器进行控制或测量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建议

一、电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二、变间隙式自感传感器的原理及灵敏度的分析

三、差动式变间隙自感传感器的优点

四、螺杆式自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五、检测线路-变压器式电桥以及相敏检波电路

六、差动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及零点残余电压的产生和解决方法

七、涡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八、电涡流传感器的应用-位移及其金属表面温度的测量

本单元采用现场一体化教学,运用任务教学法,明确工作任务的目的,以任务完成结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以行动为导向,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电感式接近开关的控制原理,掌握所涉及到电子元件的结构.组成.性能和作用。

一.采用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

二.工作步骤

1.教师提出工作任务:

用电感式接近开关组成工作台控制电路

2.教师讲授:

1)电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检测线路-变压器式电桥以及相敏检波电路;差动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及零点残余电压的产生和解决方法

2)运算放大器的选用

3)电路焊接的注意事项

三.制定工作计划:学生明确任务后,根据具体情况和老师的讲解,收集信息.查找资料(教材),制定工作计划。小组讨论,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各个电气元件的特点和作用,由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

四.确定工作任务的实施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来确定出具体的工作步骤和程序。

五.任务的实施:教师根据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示范和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具体任务工作。此时,老师作为观察者.咨询者的身份出现,工作过程中老师经常获得具体的反馈信息,组织教师与学生和各小组之间要进行交流。

六.任务的检查: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监视和检查。

七.项目的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部分学生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工作过程,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对学生工作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在有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之后再由教师对任务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任务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出不对的地方和纠正的方法。当然在评价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动手能力及参与度等等,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学习记录卡,由小组和老师分别评价,各占分权的40%和60%,每一次评价汇总在一起,就是该生的实训成绩。

项目三电容式传感器的选型及电容式接近开关的分析

知识目标:

1.物位测量原理、物位传感器的类型、电容式物位传感器的型号

2.差动电容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型号表示方法及其适用场合

技能目标:

1.能够正确选用差动电容传感器组成测量电路

2.在教师指导下用电容传感器设计制作物位测量电路,进行位移的测定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建议

一、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二、电容式传感器的三种形式及灵敏度分析

三、差动式电容传感器的灵敏度的分析

四、运算放大器式测量电路及特点

五、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位移、压力传感器的特点及应用

本单元采用现场一体化教学,运用任务教学法,明确工作任务的目的,以任务完成结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以行动为导向,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电容式接近开关的原理,掌握所涉及到电子元件的结构.组成.性能和作用。

一.采用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

二.工作步骤

1.教师提出工作任务:

用电容传感器设计制作物位测量电路,进行位移的测定

2.教师讲授:

1)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差动式电容传感器的灵敏度的分析;运算放大器式测量电路及特点

2)运算放大器的选用

3)电路焊接的注意事项

三.制定工作计划:学生明确任务后,根据具体情况和老师的讲解,收集信息.查找资料(教材),制定工作计划。小组讨论,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各个电气元件的特点和作用,由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

四.确定工作任务的实施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来确定出具体的工作步骤和程序。

五.任务的实施:教师根据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示范和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具体任务工作。此时,老师作为观察者.咨询者的身份出现,工作过程中老师经常获得具体的反馈信息,组织教师与学生和各小组之间要进行交流。

六.任务的检查: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监视和检查。

七.项目的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部分学生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工作过程,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对学生工作情况进行总体评价。

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在有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之后再由教师对任务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任务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出不对的地方和纠正的方法。当然在评价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动手能力及参与度等等,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项目四压电传感器的分析

知识目标:

1.压电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和性能特点及适用场合

2.压力测量在工业测量中的应用情况

技能目标:

1.能够根据压电传感器的特点和测量要求,选择合适和恰当的测量方法实现测量目的,达到测量要求

2.老师明确测量要求,学生选择恰当的压电传感器,在实验室设计测量电路进行制作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建议

一、压电效应的定义

二、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分析--

石英晶体的三轴/石英晶片的的获得

三、其他压电材料的介绍

四、压电元件的串、并联

五、压电传感器的等效电路—电荷源和电压源

六、压电传感器测量线路的作用

七、电压放大器线路分析

八、电荷放大器的线路分析

九、压电传感器为什么不能检测静态力

本单元采用现场一体化教学,运用任务教学法,明确工作任务的目的,以任务完成结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以行动为导向,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压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所涉及到电子元件的结构.组成.性能和作用。

一.采用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

二.工作步骤

1.教师提出工作任务:

选择恰当的压电传感器,在实验室设计测量电路进行制作

2.教师讲授:

1)压电效应的定义;压电元件的串、并联;压电传感器测量线路的作用;电压放大器线路分析;压电传感器为什么不能检测静态力

2)压电传感器的选用方法

3)电路连接的注意事项

三.制定工作计划:学生明确任务后,根据具体情况和老师的讲解,收集信息.查找资料(教材),制定工作计划。小组讨论,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各个电气元件的特点和作用,由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

四.确定工作任务的实施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来确定出具体的工作步骤和程序。

五.任务的实施:教师根据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示范和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具体任务工作。此时,老师作为观察者.咨询者的身份出现,工作过程中老师经常获得具体的反馈信息,组织教师与学生和各小组之间要进行交流。

六.任务的检查: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监视和检查。

七.项目的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部分学生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工作过程,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对学生工作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在有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之后再由教师对任务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任务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出不对的地方和纠正的方法。当然在评价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动手能力及参与度等等,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学习记录卡,由小组和老师分别评价,各占分权的40%和60%,每一次评价汇总在一起,就是该生的实训成绩。

项目五光电器件的选用

知识目标:

1.光电效应及光电传感器工作原理,常用光电器件的测量电路

技能目标:

1.能够识别各种光电传感器的型号,会根据需要正确选用光电传感器的规格

2.教师提出检测要求,学生根据要求选择合理的光电器件在实验台上进行操作,获得测量数据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建议

一、光电效应与光电元件:

a)外光电效应:光电管、光电倍增管;b)内光电效应:光敏电阻、光敏晶体管;c)光生伏特效应:光电池

二、光电元件的特性:光谱特性;光电特性;温度特性等。

三、光电传感器—模拟式与数字式

四、光导纤维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五、激光的本质、性质及其特点引入激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六、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CCD图像传感器的应用

本单元采用现场一体化教学,运用任务教学法,明确工作任务的目的,以任务完成结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以行动为导向,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光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所涉及到电子元件的结构.组成.性能和作用。

一.采用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

二.工作步骤

1.教师提出工作任务:

选择合理的光电器件在实验台上进行操作,获得测量数据

2.教师讲授:

1)光电效应与光电元件;光电元件的特性;激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2)光电器件的选用

3)电路连接的注意事项

三.制定工作计划:学生明确任务后,根据具体情况和老师的讲解,收集信息.查找资料(教材),制定工作计划。小组讨论,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各个电气元件的特点和作用,由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

四.确定工作任务的实施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来确定出具体的工作步骤和程序。

五.任务的实施:教师根据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示范和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具体任务工作。此时,老师作为观察者.咨询者的身份出现,工作过程中老师经常获得具体的反馈信息,组织教师与学生和各小组之间要进行交流。

六.任务的检查: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监视和检查。

七.项目的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部分学生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工作过程,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对学生工作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在有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之后再由教师对任务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任务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出不对的地方和纠正的方法。当然在评价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动手能力及参与度等等,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学习记录卡,由小组和老师分别评价,各占分权的40%和60%,每一次评价汇总在一起,就是该生的实训成绩。

项目六霍尔元件的正确选择

知识目标:

1.霍尔元件的结构原理、类型及其典型应用

技能目标:

1.能够根据测量要求,结合霍尔元件特点,选择合适的型号,并能够熟悉多种应用方法

2.明确测量要求后由学生选择合适的型号,在传感器实验台上构建测量电路,测量转速、频率等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建议

一、霍尔效应

二、为什么导体和绝缘体不适合制作霍尔元件

三、霍尔元件的温度特性及其补偿方法

四、零位特性及补偿

五、霍尔传感器的应用

本单元采用现场一体化教学,运用任务教学法,明确工作任务的目的,以任务完成结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以行动为导向,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霍尔传感器测速的工作原理,掌握所涉及到电子元件的结构.组成.性能和作用。

一.采用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

二.工作步骤

1.教师提出工作任务:

选择合适型号的霍尔传感器,在传感器实验台上构建测量电路,测量转速、频率等

2.教师讲授:

1)霍尔效应;霍尔元件的温度特性及其补偿方法;零位特性及补偿;霍尔传感器的应用

2)霍尔传感器的选用方法

3)电路连接的注意事项

三.制定工作计划:学生明确任务后,根据具体情况和老师的讲解,收集信息.查找资料(教材),制定工作计划。小组讨论,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各个电气元件的特点和作用,由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

四.确定工作任务的实施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来确定出具体的工作步骤和程序。

五.任务的实施:教师根据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示范和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具体任务工作。此时,老师作为观察者.咨询者的身份出现,工作过程中老师经常获得具体的反馈信息,组织教师与学生和各小组之间要进行交流。

六.任务的检查: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监视和检查。

七.项目的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部分学生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工作过程,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对学生工作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在有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之后再由教师对任务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任务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出不对的地方和纠正的方法。当然在评价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动手能力及参与度等等,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学习记录卡,由小组和老师分别评价,各占分权的40%和60%,每一次评价汇总在一起,就是该生的实训成绩。

项目七温度传感器的分析

知识目标:

1.温度电阻的性能特点,型号组成,温度控制的工业应用情况

2.掌握温度电阻的原理和温度信号调理电路的类型

3.结合温度控制和测量讲解其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介绍目前常用的产品

技能目标:

能根据温度控制要求选择合理的温度传感器,设计出温度控制电路,并进行实物制作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建议

一、热电偶的工作原理:介绍热电效应(接触电势、温差电势)

二、热电偶的四定律及其实用价值

三、热电偶的材料、结构及分度表

四、热电偶的测温线路

五、热电偶为什么要进行冷端补偿及补偿方法

本单元采用现场一体化教学,运用任务教学法,明确工作任务的目的,以任务完成结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以行动为导向,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热电偶测温的原理,掌握所涉及到电子元件的结构.组成.性能和作用。

一.采用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

二.工作步骤

1.教师提出工作任务:

设计一个用热电偶测量温度源的温度计

2.教师讲授:

1)热电偶的工作原理;热电偶的材料、结构及分度表;热电偶冷端补偿方法

2)运算放大器的选用

3)电路焊接的注意事项

三.制定工作计划:学生明确任务后,根据具体情况和老师的讲解,收集信息.查找资料(教材),制定工作计划。小组讨论,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各个电气元件的特点和作用,由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

四.确定工作任务的实施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来确定出具体的工作步骤和程序。

五.任务的实施:教师根据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示范和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具体任务工作。此时,老师作为观察者.咨询者的身份出现,工作过程中老师经常获得具体的反馈信息,组织教师与学生和各小组之间要进行交流。

六.任务的检查: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监视和检查。

七.项目的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部分学生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工作过程,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对学生工作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在有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之后再由教师对任务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任务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出不对的地方和纠正的方法。当然在评价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动手能力及参与度等等,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学习记录卡,由小组和老师分别评价,各占分权的40%和60%,每一次评价汇总在一起,就是该生的实训成绩。

项目八超声波传感器的特性分析

知识目标:

1.红外线、激光及超声波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型号构成与适用场合

技能目标:

1.掌握超声波传感器的性能特点及其应用场合,了解这些传感器的类型与维护常识

2.学生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完成有关超声波传感器的应用情况调查作业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建议

一、超声波的特点、超声波的发生、超声波的传播特性

二、超声波的接受-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三、超声波传感器在自动检测中的应用

本单元采用现场一体化教学,运用任务教学法,明确工作任务的目的,以任务完成结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以行动为导向,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所涉及到电子元件的结构.组成.性能和作用。

一.采用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

二.工作步骤

1.教师提出工作任务:

超声波报警器的设计制作

2.教师讲授:

1)超声波的特点、超声波的发生、超声波的传播特性;超声波的接受-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超声波传感器的选用方法

3)电路连接的注意事项

三.制定工作计划:学生明确任务后,根据具体情况和老师的讲解,收集信息.查找资料(教材),制定工作计划。小组讨论,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各个电气元件的特点和作用,由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

四.确定工作任务的实施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来确定出具体的工作步骤和程序。

五.任务的实施:教师根据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示范和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具体任务工作。此时,老师作为观察者.咨询者的身份出现,工作过程中老师经常获得具体的反馈信息,组织教师与学生和各小组之间要进行交流。

六.任务的检查: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监视和检查。

七.项目的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部分学生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工作过程,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对学生工作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在有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之后再由教师对任务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任务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出不对的地方和纠正的方法。当然在评价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动手能力及参与度等等,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学习记录卡,由小组和老师分别评价,各占分权的40%和60%,每一次评价汇总在一起,就是该生的实训成绩。

四、考核方案

根据《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的特点和课程整体设计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进行检查,重在测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为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态度,考核分按照“3:3:4”的原则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包括到课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训完成的熟练程度进行评定,此项为30分。具体分配如下:到课率15分,课堂表现5分,作业完成情况10分;

课程设计设计方案篇6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广东广州510425)

摘要:在职业教育中,课程处在核心地位,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结构与学生所获得相应的综合职业能力结构之间的桥梁。本文以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为例,论述了在课程建设中应坚持以岗位一线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切入点,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

http://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模块课程;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125-03

企业普遍反映现在的职业学校毕业生不能直接上岗,需要企业对其再培训。其原因是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一直以“三段式、学科式”教学为主,即以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教学为主。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主要是以学校为主体,以“应知”、“应会”方式进行测试。由于教学与评价均脱离了工作过程与生产实际,造成了学生的职业能力需求与企业实际脱节。本研究以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课程建设工作思路与实践为例,介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模块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模块课程的定义

基于工作过程化的专业模块课程开发的结构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具体在于八个要素,即工作的对象、内容、流程、手段、组织、产品、环境、管理等,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八个要素不同。抽象在于思维过程的完整性。课程开发围绕的是职业需求,因此从工作岗位出发,对应相应的岗位群。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

专业课程方案设计的意义及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专业课程方案设计的意义广州市是一个服装业较发达的大都市,但很多职业学校的服装专业并没有因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而蓬勃发展,相反是举步维艰,很多毕业生初到企业并不能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仔细研究,不难发现,一方面,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厌学情绪普遍存在,要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使他们成为企业欢迎的人才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知识与能力培养脱离生产实际等问题,使得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进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建立以企业岗位一线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切入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提高毕业生的实用性,是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专业课程方案设计思路本课程建设主要是围绕职业活动的相关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应的学习情境,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能力为要素,在行业企业实践专家、职教课改专家的指导下,根据岗位职业活动中的相关工作任务,即配合设计师季度性主题确定、配合设计师收集面、辅料市场信息、配合设计师进行服装款式开发和跟进、配合设计师样板审核和订货会开展、参与每季服装前期开发策划、负责每季服装款式开发、参与每季订货会、参与收集客户反馈信息及服装款式开发、制图出样放样、缝制工艺设计、服装品质控制、产品营销策划、市场推广广告、区域加盟、产品售后服务等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因此,应以实际生产中的工作任务能力需求为引领,以职业活动中具体的知识、技能、信息、合作和管理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重心,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研修式学习为手段,循序渐进地展现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职业活动中各个相关工作任务的不同子任务的学习而具备从事该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知识、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

服装专业课程方案设计方法

技能人才需求市场调研培养实用型、应用型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办学重要的目标定位,要培养好技能人才不能脱离企业要求和生产实际,不能脱离市场去“闭门造车”,因此,首先要做技能人才市场调研。市场调研应做好这几点:一是本地区经济与服装行业发展状况,从而摸清服装行业技能人才需求的情况。二是服装企业中对各个岗位技能人才的需求分析,仅在专业人才供求缺口方面进行数量统计与分析是不够的,还要统计与分析各职业(岗位)上人才的分布及能力需求,如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应具体分析服装设计、纸样设计、工艺设计、服装跟单、服装营销等职业岗位。三是直接深入服装企业一线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及要求。

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通过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确定服装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就是职业活动中有代表性的工作领域,也称为职业行动领域,它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指导,我们将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课程分为以下五大专业模块:服装设计、纸样设计、工艺设计、服装跟单、服装营销。

职业能力分析和教学项目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设计,首先要做好职业能力分析,即在特定的职业岗位上,能够完成该岗位各项具体工作项目所具备的职业能力,并把若干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和转化为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改革内容。由此服装专业课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项目:服装产品分析、制绘图稿、服装材料的跟进、看单出样与放样、服装裁剪、服装缝制、确定样板下单、跟单、产品推广、质检与出货、成本核算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流程见图1。

子教学项目的设计子教学项目设计对应于各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子任务,具体也是按照每个项目的岗位分解的工作流程来完成课程设计的,应通过工学一体化教学项目的教学实施,完成好其中每一个职业活动中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能力学习培养,从而培养出符合职业要求的学生。

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目标体现在职业岗位上,学生能够掌握生产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等综合职业能力。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在课程开发、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模拟企业的工作活动过程,以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用型、应用型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培养除了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外,还应结合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引进专家专题培训、校外实训基地锻炼和顶岗实习等加以实现。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分析如图2所示。

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内容设计主要包括:(1)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学校以国家职业资格和企业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为标准,根据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把学生培养成为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乃至高级技师。课程定位是指专业课程方案制定时,应根据企业生产所需人才能力要求确定相关的课程标准。各课程目标则是围绕人才培养总目标,结合综合职业能力中的各个专项分目标来建立。所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职业能力分析和人才成长规律进行开发。(2)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形式有三种:模拟、仿真和真实。“真实”是课程教学结合企业的真实生产活动,真正把职业活动过程引入教学、引入课堂,让学生从实践中“练武”,掌握真实本领,积累工作经验。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现在采取的教学模式是:市场调研+在模拟企业板房、车间、设计室进行一体化教学+校外顶岗实习等形式。(3)教学方法改革。一体化教学方法应以项目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充当学生学习引导与辅导的角色,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导入教学项目、指导学习计划制定、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供学习资源、学习方法指导、实训巡回指导、社会调研指导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教学课件、形象化的教具以及计算机多媒体、服装仿真系统技术等。(4)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方法。课程的考核可以打破传统的结果考试方式,采取模块化、项目化的过程考核方式,即每完成一个教学模块或项目教学模块就进行一次考核评价,综合成绩采取学分积累。职业素养考核可以采用撰写企业调研报告、任务方案设计、企业实践评定等多元形式进行评价。过程评价为主的评价方法可根据下达的工学一体学习任务,各小组按照任务要求制定实施方案、小组人员任务分配及完成情况、成果汇报、作品展示、教师点评、方法改进等过程来给予评价。必要时,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一同评价。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专业

课程方案设计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德国布莱梅大学费利克斯·劳耐尔(FelixRauner)教授等人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应参照工作过程,但并非随便照搬实际生产中的某个工作过程,而是从职业群中归纳整合出的典型职业工作过程。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通过对服装企业进行了大量的实际工作任务分析,在职教专家和企业实践专家的指导下,得到较为完整的工学一体典型工作任务体系,初步建立了较有特色的服装专业一体化课程。

专业课程与专业模块课程的关系专业课程与专业模块课程的关系好比是棋盘与棋子的关系,即专业课程体现典型工作任务的组合,而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则构成专业模块课程,实施二者的有机合成便构成一条完整的学习工作链,从而完成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业模块课程的“大项目”与“小项目”服装专业课程的工作活动特征比较明显,因此首先应根据企业工作流程明确相关的工作项目(大项目),如服装设计、纸样设计、工艺设计、服装跟单、服装营销等。而每一个工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又要建立小的具体工作任务(小项目),如服装产品分析、制绘服装图稿、服装材料的跟进、看单出样与放码、布料裁剪、部件与成衣缝制、确定样板下单、跟单、产品推广、质检与出货、核算等,这就构成了在课程设计的中“大项目”和“小项目”。

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服装专业课程开发中,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是相对应关系。其中要点是:在工作过程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典型工作任务应与专业课程相对应,并将工作情境转化为学习情境,学生的学习工作页应包括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知识,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等要素,同时应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该任务。

课程实训与顶岗实习的关系课程实训是指在专业课程和核心课程中的学习内容中安排的实训教学环节,如模拟企业板房、车间、设计室进行仿真式见习实训教学。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与订单培养或轮岗培养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相结合的校外实习教学,顶岗实习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的学生是安排在第五学期期中以后进行校外顶岗实习。课程实训和顶岗实习在时间上、教学内容和项目的安排上是相互关联、补充的关系,因而在安排实训教学项目时,应考虑不同的特色课程模块、不同的能力培养模块,使实训环节更好地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http://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4]陈宇.技能振兴:战略与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课程设计设计方案篇7

>>基于项目驱动的XmL课程教学方案设计基于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教学考核方案设计的探讨高职项目课程教学方案设计的新思考基于mooDLe的网络教学方案设计与实践基于“双需求”的电子商务项目方案设计课程改革初探基于webGiS技术的土地信息网络方案设计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职《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基于ptp协议的网络时间同步方案设计基于校园网络的数据整合方案设计基于蜜罐技术的网络安全方案设计基于企业门户信息安全的方案设计基于能力培养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基于项目课程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基于“做中学”理念的教学方案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案设计探索高职高专《企业财务会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方案设计基于成果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成效检验及反馈方案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探索教学方案设计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教育>基于项目教学的网络信息编辑课程方案设计基于项目教学的网络信息编辑课程方案设计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白琳")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本文从课程设计思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组织与学时安排四个方面阐述基于项目教学的网络信息编辑课程的整体设计方案,针对培养电子商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来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环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关键词】项目教学网络信息编辑课程整体设计【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089-02

一课程定位及设计思路

网络信息编辑课程是依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电子商务服务类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而设置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涉及网络信息编辑、处理与整个过程与实际电子商务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在岗位工作过程中的网络信息编辑、处理和能力。该能力是电子商务服务类工作的关键岗位能力,能形成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到促进作用。

本课程针对培养电子商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来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环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本课程设计过程中秉承“打造国防名校,培育厚德英才”的办学理念,按照“依托行业、对接产业、锁定职业、服务就业”的要求,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立足学生职业方向,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总体设计思路为: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校企交替、多段实施。以电子商务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依托中小企业典型电子商务业务,以网络编辑员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网络信息编辑及技能培养为驱动进行教学设计。

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入真实职业环境模拟环节,使学生在实践动手中理解消化理论知识,增强职业业务能力,最后达到充分理解网络编辑基础知识和熟练应用网络信息编辑平台的目的。根据前期调研结果(网络编辑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如图所示)分析,核心职业技能应包括网络信息采编能力(关键核心技能)、网站信息策划和整合能力、网页制作和运用的能力(网页制作、信息等),结合我院学生实际能力及教学课时分配情况,课程总体设计由4个教学实践项目(职业认知、频道日常管理维护、网络专题策划、论坛管理)、9个教学任务支撑。

二课程教学模式

鉴于课程实践性的要求,在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上选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样使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以平等的方式与教师互动,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对学习主题的深层理解。教师扮演咨询者、辅导者和学习动机激发者的角色,形成讲练结合、互动式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如下:采用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及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组织方式,重视实践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先行,老师为学生提供实践的预备知识,带领学生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讲解运用的知识及方法。完成任务后,归纳总结上升至系统的理论。最终达到让学生“理解、记忆、应用”的要求。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模拟主流网络信息编辑平台为载体,依托阿里巴巴西安盈科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项目化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给学生提供诸多实例,提供探究的材料,提供与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的来自企业的工作项目内容。在实践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指导,向学生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从而掌握所需学习的理论内容。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成功地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达到有效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操作方法、程序和实施途径。它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本课程教学采用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为主,同时多种手段并用的模式。依据学生实际情况,选用分组教学法,即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按学生兴趣选择喜欢的网络信息栏目等分类因素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角色扮演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互动的一种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在本课程中,学生通过扮演网络编辑项目组不同级别的负责人及网络普通受众来感受实际工作中项目执行策划、协作及信息筛选,及对信息可读性的理解;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受训学员研究分析,培养学员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本课程以企业实际工作案例作为学生学习讨论的基础材料内容,通过分析案例,使学生对工作项目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的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的发展。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潜能,教学做一体化,既让学生掌握了实际工作技能,又扩展了学生思维,启发思考,培养了学生自觉思考及自主学习等关键能力。

四课程教学组织与学时安排

课程设计设计方案篇8

一、课程目标

《冷冲压成形模具》课程是我院模具技术系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核心课程,课程建设伴随着我校模具专业几十年的专业建设历程。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通过企业调研、专家座谈,形成了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开发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有力地指导了冷冲压成形模具课程的建设。

1.课程培养的专业能力目标

(1)依据冲压件图样或样件分析冲压工艺性;

(2)制定冲压工艺方案并选择最佳方案;

(3)确定冲压模具结构(模具设计);

(4)编制模具零件加工工艺,具备机床操作能力;

(5)编制模具装配工艺,具备模具装配技能。

2.课程培养的方法能力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的创新精神;

(2)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能力;

(3)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

(4)社会责任心和环境保护;

(5)会运用《冲压手册》《模具制造》等资料,以及利用网络文献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3.课程培养的社会能力目标

(1)具有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具备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技术创新的能力;

(2)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

(3)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

(4)工作中的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能力;

(5)评估工作结果(自我、他人)的能力。

通过冷冲压成形模具这门课程的学习,模具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可以胜任如下岗位:模具冲压工艺岗、模具加工工艺编制工艺岗、模具加工岗、冲压生产现场服务岗、模具装配调试岗、模具生产管理、调度等岗位。

二、《冷冲压成形模具》课程项目教学设计

在大量调研和访问专家的基础上,以文具夹冲压件的生产过程为例,对应工作岗位,形成基于模具生产过程的7个环节,如图1。由此,本课程也相应形成了7个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1:依据冲压件图样或样件分析冲压件工艺性。根据标题栏、冲压件图样结构、尺寸标注及精度、技术要求等方面提供的信息,分析该冲压件的冲压工艺性,并作详细纪录。

学习情境2:制定冲压工艺方案并选择最佳方案。在分析冲压件冲压工艺性的基础上,制定出多种冲压工艺方案,在保证冲压件质量的前提下,根据本单位的实际生产条件,选择最佳冲压工艺方案,编制出具体的冲压工艺,并做出详细的模具价格报价,形成完整的技术方案,并作为存档记录。

学习情境3:模具设计。依据选定的冲压方案,先分组然后进行分工,进行各步模具结构设计;完成模具总装图后,要有明细表,将模具标准件和非标准件分开标出;接下来绘制非标准模具零件,形成一套完整的模具设计图样;图样完成后,进行评审,校对、审核、工艺、批准等过程要做出具体记录。

学习情境4:编制模具零件加工工艺并进行模具零件加工。模具图样后面的生产阶段,要对模具总装图、模具零件图分别进行分析,针对每个模具零件图样均应编制出详细的模具机加工工艺卡,涉及到数控加工的,还应编制出详细的数控加工工艺卡。如果设计图样不符合加工工艺,要和设计者协商;如果需要更改结构,则需要设计者写出书面更改通知单,每个过程都要详细记录、签字。

学习情境5:模具装配。模具装配阶段,首先要依据图样对所有加工好的非标准模具零件进行检测,检查是否合格,模具标准件由市场直接采购。根据模具的具体结构制定出详细的模具装配工艺,然后按照装配工艺完成整个模具装配过程。

学习情境6:模具调试。根据模具设计技术要求,将装配好的模具安装在相应吨位的压力级上进行试模,冲压件如果出现缺陷,找出解决措施。

学习情境7:生产合格冲压件。这个阶段为利用合格模具进行冲压件生产,要熟练掌握压力机的操作,还要求会解决冲压生产中常见的缺陷以及解决措施。生产过程中对设备的使用以及出现的问题作记录。

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记录存档,自觉遵守安全作业及5S的工作要求。

三、课程实施设计

第一,建立学习小组。

第二,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根据课业要求和调研题,以小组为单位,制订调研计划、讨论内容,让每个小组成员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小组根据布置的课业任务,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进行实施。

第三,课堂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演讲式教学、专业对话式教学、问题解决法、实践性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跃的学习气氛中掌握知识。

第四,理论学习和模具制作技能相结合。

四、课程评价设计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尽可能多地采取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的评价、企业评价也不可少。

2.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综合考评

重点考核实践技能。

3.过程性考核与课业评价相结合

过程考核:在课堂教学中从十二个方面评价平时成绩:求知――提问、思考――回答问题;表达――讨论;想象――创意;独立――个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搜索――获得信息的能力;应用――知识应用;总结――归纳总结;竞争――各层面的小组竞争;合作――小组合作、效率――完成任务的速度;实践――动手能力。

4.对执行职业规范的情况做详细记录、考核

注重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习惯的养成,培养合格的职业人。

五、课程资源设计

1.建成现代模具技术实训基地

拥有批量的模具加工数控设备、普通机加工设备以及国际一流的数控加工品牌设备,形成了产、学、研“教学工厂”模式。

2.企业专家指导

有一批固定的企业专家进行指导,形成了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

3.双师型教师

拥有一批既有丰富企业经验、又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模具专业双师型教师,既有北京市级骨干教师,又有部级优秀教师。

4.教材开发

以企业模具生产的行动为导向,编写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和职业技能人才培训教材。

5.教学课件设计

完成了全套冲压模具教学课件以及三维立体仿真模拟动画课件,可供学生在课堂和课余时间使用。

课程设计设计方案篇9

【关键词】学校卫生保健;健康教育教师;课程方案;本科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大力培养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目前已形成了国家形式的健康教育课程认证和职业标准[1],而我国长期以来缺乏受过系统专业培训的学校健康教育师资。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上海第一个为中小学校培养健康教育教师(早期称为卫生保健教师)的本科专业在上海杉达学院卫生教育系开始招生,至今已招收3届4年制本科学生217名。本文拟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以中小学校健康教育人才需求和岗位任务调研为依据,以核心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构建学校健康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设计方案。

1学校健康教育人才需求分析

11学校健康教育人才数量严重不足

我国《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各中小学校应按照学生人数600∶1的标准配备学校卫生保健人员。2013年一项针对上海市学校卫生保健人员配备情况的调查显示,仅有26%~55%的学校能达到这一要求,而且现有学校卫生保健人员中有近半数由学科教师兼任,并无专业教育背景[2-3]。2011年马迎华等[4]对我国学校卫生专业人员的现状调查也发现,全国大多数学校都达不到600∶1的比例要求。中小学卫生保健人员匮乏是制约我国学校健康工作顺利发展的瓶颈问题。

12学校在职健康教育人才质量堪忧

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健康工作的实施主体(学校卫生保健人员)素质不高,年龄老化,面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现状。2012年上海市对1478所中小学校的普查结果显示,现有1844名学校卫生保健人员中,有医疗卫生专业背景的仅占503%;本科学历的占304%,专科学历的占425%,专科以下达171%;31~40岁的占335%,41~50岁的占304%[5]。2002年我国出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体育课程名改为“体育与健康”后,体育教师兼任了部分学校健康教育的职责,但因专业特长的限制并不能全面负责起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6]。现有学校健康教育人才的专业素养和受教育背景难以支撑学校健康促进工程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13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现状令人担忧

以2013年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对17个区县1557所中小学校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体质测查结果为例:学生体质健康综合指标高中学段低于初中学段;力量、耐力素质指标随学段上升而呈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检出率达到20%以上;视力不良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速上升[7]。1995年上海就启动了“中国/wHo健康促进示范学校”项目,开始试行在学校推进健康促进计划。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巨大差距。鉴于以上情况,上海市教委、卫生计生委等五部委联合提出培养4年制本科层次的学校卫生保健教师,并将学校卫生保健教师定义为“具有一定医学相关教育背景,取得教师资格,在学校从事卫生教育教学和提供日常学校卫生保健服务的专业人员”[8]。国际范围内通常将发挥上述职能的人员称为学校健康教育教师,本着接近国际通用名称的原则,本文以“健康教育”取代文件中的“卫生保健”一词。

2学校健康教育人才岗位核心能力界定

根据国家《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及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学校健康教育及卫生保健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工作领域,结合对上海市区县教育局和中小学校校长的走访,拟定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师岗位任务,以岗位任务为基础分析胜任岗位要求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21核心能力框架

学校健康教育专门人才的工作任务是多层面的,其核心能力界定为:①基础性能力,即开展学校健康教育、提供学校健康服务、管理学校健康环境的能力;②发展性能力,即考虑发展性任务对能力的要求,如设计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实施学校健康促进项目等;③支持性能力,学校健康教育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其主体人员应具有相应的信息利用、人际协调和组织管理能力。上述三大能力要求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基础性能力是学校健康教育岗位基本职责所需的基本能力,表现为专业素养;发展性能力是较高层次的职业能力要求,表现为发展潜力;支持性能力作为一种支撑条件,是形成基础性能力和发展性能力的重要基础,同时在基础性和发展性能力形成过程中,支持性能力也将获得持续发展。三大能力要求及其相互关系见图1。

22人才培养目标

鉴于以上对学校健康教育人才岗位核心能力的界定,本专业培养目标可描述为“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扎实健康教育及其相关学科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学校健康教育、健康服务、健康环境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专业课程设计方案

31课程模块设计

在上述三大核心能力框架下,运用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的课程设计思路,构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模块。其中,基础性能力课程模块中,健康服务类课程主要有人体解剖生理学、疾病学基础、儿童生长发育、儿童营养、健康评估、儿童青少年卫生与保健、预防医学、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与突发急症的处理等;健康教育类课程主要有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发展心理学、儿童认知与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基础、健康教育教学设计与评价、健康教育教材教法、健康教育研究等;健康环境管理类主要课程有学校卫生学、食品卫生与安全等;医院和医疗机构见实习14学分,中小学校见实习13学分。支持性能力课程模块中,主要课程有卫生统计学、健康教育文献检索与利用、社会心理学、班级组织与管理等,在课程教学的同时开展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及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综合利用信息和资源、有效组织健康教育相关活动的能力。发展性能力课程模块中,以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为必修课,以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方案和毕业论文为实践抓手,促进学生发展规划、设计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和组织实施健康促进项目的能力。

32构建课程方案的原则

321医教结合原则

即医学(含公共卫生学)与教育学结合,这是构建学校健康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首要原则。其中“医”为内容根本,“教”为方法手段。我们认为在课程顺序上宜先有基本内容,再进行方法、手段的学习和训练。健康服务类课程(医学类)开设时间宜稍早于健康教育类课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健康服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再学习健康教育方式与途径,使教育教学方法的训练与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战中体验专业价值。

322能力渐进原则

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一个渐进过程,因此课程体系中设计了有层次递进的能力训练系统。早期的课程教学中通过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学校健康问题的能力;中后期结合相关课程、社会实践、见实习、志愿者服务等,开展健康教育专题活动,使学生获得在实际场景中自主开展健康服务和健康教育相关活动的能力。这种有层次、有序列的课程和实践教学设计,可帮助学生逐步从感性认识、简单项目尝试、综合任务训练的系列过程中获得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

323分类设计原则

从学生角度出发,按照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同领域,将所有理论与实践课程分为3类:知识与技能类课程、综合训练类课程、发展潜力类课程。横向设计上,3类课程宜齐头并进,相互依存,共同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迁移在学生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纵向设计上,每一类课程内部宜从简单到综合,从一般到专业,从模拟到实战,逐步深入,表现出层次性和阶梯性,以更好地契合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的规律。

324综合评价原则

即课程教学及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应包含多重要素。知识与技能、职业能力、发展潜力、服务社区等均应作为重要的评价要素。学校教育历来与家庭、社会密切相关,学校健康教育人才不仅应能够利用和整合资源服务于学校健康,也应能以学校健康教育的资源与成果回馈社区。2016年7月,教育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9],今后学校健康教育与社区健康教育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应具前瞻性眼光。

33落实课程方案的挑战

本科层次学校健康教育在我国尚属首开专业,没有现成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可参考。3类课程内容分别来自于临床医学领域、师范教育领域、公共卫生领域,如何选择适合本专业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深度,如何整合课程内容是教学方案设计中的核心问题。本课程方案设计充分考虑了“能力为本”的理念,努力以多层次、多角度的能力训练课程和项目设计帮助学生发展以胜任力和发展潜力为目标的能力水平,但实际运行中可能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例如,综合能力训练课程中的“健康教育专题”,理想的教学状态应该是依托学校健康促进研究团队或疾病控制与预防工作团队,在实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项目中完成教学活动。要实现这一教学状态,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是寻求合适的研究团队合作或发展专业教师的研究实力,二是考虑如何在研究项目中嵌入教学活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在充分考虑中国现阶段国情的基础上,以上海区域性人才需求为基础,借鉴发达国家在健康教育人才培养领域的经验,构建了以“医教结合”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获得了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项目和上海市教委专项资金的支持,以期在“十三五”期间建成示范性学校卫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作者:侯晓静冯震楼建华王志红单位:上海杉达学院卫生教育系上海杉达学院护理系

参考文献

[1]卢永,李英华,程玉兰.美国健康教育职业标准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11):865-867.

[2]史慧静.从工业化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实践看我国学校卫生保健人员队伍建设[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1764-1767.

[3]史慧静,谭晖,李广,等.上海市中小学校卫生保健人员队伍现状和专业培养需求[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1771-1774.

[4]马迎华,胡芳,吕晓静.中小学学校卫生专业人员配备标准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7):771-773.

[5]上海市教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卫生教师队伍培养的可行性报告[R].上海:上海市教委,2012.

[6]张一英.学校健康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2):217-218.

[7]上海市教委.2013年上海市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公告[eB/oL].(2016-08-23)[2016-08-26].http://www.tzjk.net/news.aspx?id=118.

课程设计设计方案篇10

卓越工程师不仅要具备上述的未来工程师的品质,而且,还应该兼具以下特质:(1)对局部或整体工程价值的科学判断力;2)对权威工程学术或工程技术独到的批判力;(3)对历史工程文化承载现代工程文化内涵以及未来工程文化趋势的深刻洞察力;(4)优秀民族工程文化传承与世界先进工程文化吸收的责任感;(5)工程环境影响的感知与和谐意识的自觉;(6)正确理念的坚持或自我否定的勇气。只有具备了上述15种品质特征的工程师,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卓越工程师。因此,形成能够进行自我调整和更新的、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教学改革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1.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教学要求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领军人才、国际认可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创业研发型高端人才。卓越工程师的核心是创新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思维开创性和创新能力。

2.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既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性,又强调创新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所要求的。

但是现有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传统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如机械系统的结构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过去讲课的难点,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手段的限制,电类专业学生对此方面内容的掌握比较困难。

现有课程内容体系建立在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之上,在知识点的选择和安排上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理念,所用教材的知识内容体系创新性不够,没有体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所要求的“能力”主线,与生产实际要求的课程内容或知识点的编排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教师不注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充实自己的教学活动,忽视案例教学、问题教学等方式的运用,导致教学信息量太小,无法传授更多的知识。课程教学中只是理论知识的简单讲解,没有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教学。

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的和培养要求,以及在以往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借鉴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如下建议与改革措施。

3.1确定教学目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能力。教师以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为导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与学生一起展开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

“机械设计基础”上半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各类常用机构的设计和应用。要设计和应用机构,首先必须认识各类机构,通过一些典型的机构系统了解机构的具体结构、工作原理、特征和它在系统中的作用,从机械系统的总体去认识机构,用系统的观点将各类机构联系起来,将系统的要求贯穿于机构的设计之中。学生不应孤立地去认识和设计机构,而应以系统为主线来掌握机构分析、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确定机构设计的要求。

例如教师在讲授“机械设计基础”第一章“机构自由度”的内容时,首先向学生说明学习机构自由度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并在本章最后给出关于牛头刨床的机构设计错误的例子,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构自由度予以改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另外,在学习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这3大类常用机构过程中,由于该3大类机构又可划分出很多种类,学生常感到各类机构缺少联系。由于往复式四冲程内燃机涵盖了这3大类机构,所以可通过介绍往复式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的4个冲程运动将这3大类机构运动作为教学背景或目标,将3大类机构联系起来。

如内燃机通过平面连杆机构中的曲柄滑块机构将活塞的直线往复运动转换为曲轴的回转运动;通过凸轮机构控制进气门、排气门开合时间的长短;通过齿轮机构协调燃气推动活塞运动时,进气门、排气门有规律的启闭。以往复式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介绍3大类机构各自的优缺点和不可替代性,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都非常有益。内燃机工作过程所涉及的内容包含了“机械设计基础”上半部分需要讲授的所有主要内容,所以应该在第一章的授课中较详细地介绍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并在以后各章的教学中加以利用。

“机械设计基础”下半部分主要讲授常用连接(螺纹连接、键连接等),机械传动(螺旋传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和蜗杆传动),轴系零、部件(轴、轴承)等。这部分内容相互联系较少,学生感到零散。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与课程设计结合起来,课程设计题目在课程开讲前布置到位,使学生带着任务听课。当教师讲到与设计题目中某些方面相关的章节时,学生就开始思索自己题目中相应点的方案设计、结构设计等问题,不太懂的问题可及时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探讨。由于课程设计与专业结合,与理论课同步,学生兴趣浓,学习效果好。

3.2加强与工程实际的联系

由于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知识十分缺乏,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更不会应用于工程实际,因此要结合工程背景来讲解各种机构的原理和应用。

例如在讲解曲柄摇杆机构时,通过对比该机构分别在游梁式抽油机和牛头刨床中的应用,来说明极位夹角的大小对急回运动的影响。这样以实际工程机械为例讲解曲柄摇杆机构的特点,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在讲解四杆机构时,分别列举轮式抓钩机、装载机工作装置、鹤式起重机吊臂等实际工程机械的例子,对比讲解不同机构的工作特点,使学生对机械的机构既有一个整体认识,也有对不同机构异同点的认识,为以后进行机构选型、综合机械设计打下基础。

以凸轮机构实际设计为例,首要问题不是如何设计凸轮的轮廓线,而是如何根据工作要求和使用场合,合理地选择和确定从动件的运动规律、机构的配置和有关基本参数,使所设计的凸轮机构既能满足机械系统的工作要求,又具有良好的运动和动力特性。此外,广泛采用工程应用实例,充实“机械设计基础”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适当增加例题和习题的工程应用背景及创造性意向说明。

3.3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将机械设计方面的新成果、新应用及时引入教学内容,扩大学生信息量。例如在讲解螺栓预紧方法时,介绍电测扳手、液压拉伸预紧方式等新工具和新方法;在讲解齿轮机构时,介绍双圆弧齿轮的优点,反映技术发展前沿成果,增加课堂信息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以实际工程设计计算问题为目标,构建设计基础知识理论较完备,设计方法实用、多样的基础内容体系,提高了教学效果。

3.4改进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外,需要采用其他一些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工程机械教育的重要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强,对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机械设计基础主要面向电类专业的学生讲授,而电类专业的学生对机械方面知识接触较少,对课程中涉及的各种机构、结构难以理解,尤其是涉及到机构运动、齿轮啮合等动态问题或者螺纹联接、轴承等微变形问题,因内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机械设计基础”多媒体Cai系统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对“机械设计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方法等进行信息化处理,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多媒体表现与信息交互功能,构造了创新设计教学模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把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视频、动画构成的动态教材。多媒体集成、动画模拟仿真和丰富的图像信息扩展了学生认知的深度与广度,也使教师摆脱了时间和空间对讲授内容的束缚,清楚地显示某些复杂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发现力、想象力、逻辑联想力,有利于认知思维的深化与发展,有利于增强工程设计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机械设计基础”Cai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有着良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给“机械设计基础”创新教学以有力支持。

在教学中,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设法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主动、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讲授螺栓预紧力控制时,强调重要的螺纹连接必须控制预紧力,强调螺栓脱落产生的严重后果。可以列举台湾中华航空公司波音737飞机在日本冲绳那霸机场降落时因螺栓脱落刺穿油箱引发大火的例子,使学生印象深刻。又如在讲授螺栓强度计算前,举出某工厂在吊装床身时,吊环螺栓断裂,致人死亡的例子,借以强调螺栓强度计算的重要性,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而且能够使学生在主动思考的同时牢记相关概念、掌握相关原理,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