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贷款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10:38

商业贷款政策篇1

关键词:个人贷款管理;新规定;应对

abstract:interimmeasureofpersonaLoansisissuedbyCBRConFebruary12,2010andputintoforcethatday.itaimstoregulatepersonalloansoffinancialinstitutions,strengthenmanagementandpromotedevelopmentofpersonalloans,andupholdfinancialconsumers’legitimaterightsandinterests.theregulationwillhaveasignificantimpactonpersonalloansofcommercialbanks.thispapertriestointerpretthemaincontentofthenewregulation.italsogivessuggestionsontheresponseofcommercialbankstohelpusingthenewregulationcorrectly.

Keywords:personalloanmanagement,newregulation,response

中图分类号:F830.58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6-0056-03

2010年2月12日,银监会了《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之日起施行。《办法》是在总结银行机构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被认为是银监会对个人贷款管理所推出的新政。它对现行个人贷款监管法规进行了系统性完善,是我国个人贷款风险监管的长期制度安排。本文对其内容进行梳理,并对商业银行适用《办法》提出建议。

一、《办法》主要内容

(一)强化流程管理,推动管理模式转型

《办法》要求贷款人建立有效的个人贷款全流程管理机制,借鉴了境外银行贷款业务的通行做法,从个人贷款的各个环节入手,强化流程管理,以实现经营的规范化和管理的精细化,从而推动银行机构传统贷款管理模式向全流程管理模式的转型。

(二)界定贷款用途,保证资金真正惠民

《办法》第3条、第7条规定,个人贷款须有明确用途,须为自然人的个人消费、生产经营等所需,且应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家有关政策,不得发放无指定用途的个人贷款。第12条、第13条对此又作了进一步规定,要求借款人提供能够证明贷款用途合法的材料,要求贷款人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进行尽职调查。同时,考虑到农户生产性贷款、信用卡透支的特殊用途,第43条特别规定《办法》暂不适用于这两类贷款。这些规定旨在有效防范个人贷款业务风险,保证个人贷款真正用于自然人的个人消费、生产经营等所需,真正惠及民生。

(三)完善贷前调查,确保相关信息真实

《办法》从贷款条件、调查内容、调查方式、调查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对个人贷款的贷前调查作出了新的规定。第11条列举了申请个人贷款的六项基本条件;第12条要求借款人提供能够证明其符合贷款条件的相关资料,使银行机构判断贷款申请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有了明确的标准和依据;第14条列举了贷前调查的五项基本内容;第15条明确了贷前调查方式以实地调查为主,间接调查为辅,主要途径和方法为现场核实、电话查问及信息咨询等;第16条规定了间接调查的条件、范围,为银行机构正确开展贷前调查提供了明确法律依据。由此可见,《办法》全面细化了个人贷款贷前调查的内容和要求,以确保贷款的相关信息真实。

(四)推行面谈面签,防范冒名套取贷款

依《办法》第17条、第23条的规定,除通过电子银行渠道发放低风险质押贷款外,贷款人应建立并严格执行贷款面谈制度,应要求借款人当面签订借款合同及其他相关文件。《办法》作此规定的目的在于,在个人贷款业务中全面推行“面谈面签”,以确保该制度不流于形式,从而使其真正发挥防范他人冒名套取贷款的作用。

(五)规范合同使用,保护借方合法权益

银行机构多使用自己事先印制的格式合同文本与借款人、担保人签订合同,并利用其强势地位,要求借款人、担保人接受其事先设置的虽不违法但对借款人、担保人不利,对己方有利的条款内容。《办法》力图通过以下规定来改变这种不规范作法:一是要求借款合同应符合《合同法》的规定;二是要求各方当事人均应有诚信承诺,并作为合同条款之一;三是规定借款合同的主要条款包括贷款用途、支付对象(范围)、支付金额、支付条件、支付方式等,以及借款人应承担的违约责任;四是要求贷款人公示格式借款合同文本,并应维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五是按合同约定贷款人应当参与办理抵押物登记,如委托第三方办理的,应核实抵押物登记情况。这些规定涉及了合同使用的各个方面,可有效规范银行机构对合同的使用,防止其利用格式条款“正当”排除借款人应享有的权利,从而保护广大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六)严控贷款支付,防范客户挪用资金

实务中,资金一旦被划入借款人账户,贷款人就很难能控制住借款人对它的使用,因而常会发生部分借款人挪用信贷资金的情况。《办法》抓住贷款支付这一关键环节,严控资金进入借款人账户,规定个人贷款资金支付以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为主,以借款人自主支付方式为例外。贷款人受托支付是指贷款人根据借款人的提款申请和支付委托,将贷款资金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用途的借款人交易对象;借款人自主支付是指贷款人根据借款人的提款申请将贷款资金直接发放至借款人账户,并由借款人自主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用途的借款人交易对象。凡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经贷款人同意可采取借款人自主支付方式:一是借款人无法事先确定具体交易对象且金额不超过30万元人民币;二是借款人交易对象不具备条件有效使用非现金结算方式;三是贷款资金用于生产经营且金额不超过50万元人民币;四是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另外,《办法》还要求贷款人应在贷款资金发放前审核借款人相关交易资料和凭证是否符合合同约定条件,在支付后做好有关细节的认定记录。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个人贷款需以贷款人受托方式直接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用途的借款人交易对象,从而切断了借款人利用其账户挪用贷款的通道,可有效防范借款人挪用信贷资金。

(七)加强贷后跟踪,提升信贷管理质量

为了充分发挥贷后管理对防止不良贷款发生的重要作用,《办法》特作如下规定:一是贷款人应采取有效方式跟踪检查和监控分析贷款资金使用、借款人的信用及担保情况变化等;二是贷款人应区分个人贷款的品种、对象、金额等,确定贷后检查的相应方式、内容和频度;三是内部审计等部门应对贷款检查职能部门的贷后检查工作质量进行抽查和评价;四是定期跟踪分析评估借款人履约情况,并将其作为与借款人后续合作的信用评价基础;五是借款人违约应追究违约责任;六是明确了贷款展期的期限。这些规定完善了贷后管理的内容,明确要求银行机构应重视贷后管理,加强贷后跟踪,认真检查和监控分析借款人的相关情况,提升个人信贷管理质量,以确保贷款资产安全。

(八)严惩违规行为,促使规定得以执行

《办法》以专章规定了贷款人的12种主要违规行为,涉及贷款条件和用途、贷前调查和审查、面谈面签、合同使用、审贷与放贷相分离、贷款支付管理、授权管理、贷后管理等。同时,《办法》还赋予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贷款人的违规行为可采取监管措施或进行处罚。可采取的监管措施有:一是责令暂停部分业务;二是停止批准开办新业务;三是停止批准增设分支机构;四是限制分配红利和其他收入;五是资产转让;六是责令控股股东转让股权或者限制有关股东的权利;七是责令其调整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限制他们权利。可进行的处罚有:一是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二是责令停业整顿;三是吊销经营许可证;四是责令其对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纪律处分;五是对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六是取消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一定期限直至终身的任职资格,禁止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一定期限直至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由此可见,对贷款人违规行为的监管措施或处罚是比较严厉的。不过需要说明,实施这些监管措施或处罚只是手段,而促使银行机构有效执行相关规定则是其最终目的所在。

二、商业银行适用《办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加大宣传力度,减少《办法》执行阻力

为减少《办法》执行阻力,提高执行效果,营造良好的执行环境,要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大力宣讲《办法》的制定背景和内容,要告知社会各界《办法》没有抬高个人获得贷款的门槛,不会影响个人贷款的申请,借款人的信贷资金需求还是可以及时得到满足,尤其要让本行各分支机构及其信贷人员清楚地认识到违反新规定将会受到严厉的监管或处罚,从而使个人贷款管理新政迅速深入人心。同时,还要强化对一线信贷人员的培训,迅速提高他们与客户直接沟通的技巧和水平,避免因执行不力或不当而受到社会责难或监管部门的严厉监管或处罚。

(二)梳理规章制度,实现管理模式转型

要按照《办法》规定,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及时梳理与完善本行现行个人贷款管理规章制度,努力实现从传统贷款管理模式向全流程管理模式的转型:一是从受理、贷前调查、风险评估、审批、合同订立、贷款支付、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入手,分贷款品种制定新的操作规程,明确贷款对象与范围、调查与审查、授权与审批、贷后管理、考核与问责等内容,并列明可能出现的风险点及其防控措施;二是分区域、品种、客户群等维度,设定各品种贷款的风险限额;三是建立借款人收入偿债比例控制机制和信用评价体系;四是完善审贷分离和授权审批制度,实行审贷与放贷相分离;五是强化贷前调查,落实面谈面签,严控贷款支付,重视贷后管理,加强贷后跟踪检查与监控分析,并明确岗位职责,加强执行监督,及时调整部门和岗位设置,使各个环节职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岗位;六是建立健全未获批准贷款的反馈制度,要求经办人员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借款人,并留存告知证据,防止因未告知或延误告知引起客户争议或纠纷;七是建立各个操作环节的考核与问责机制,严厉追究不履职、不认真履职人员的责任。

(三)落实面谈面签,确保贷款真实有效

要告知本行及社会各界,“面谈面签”目的在于甄别客户而非麻烦客户,在于确保贷款真实有效,以取得客户和本行员工的理解、配合与支持,从而使全面落实面谈面签有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要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完善面谈面签制度,规定实行面谈面签的个人贷款品种、方式和要求,以便信贷人员掌握和操作。要规范信贷人员营销行为,要求信贷人员必须见客面谈面签,严厉惩处弄虚作假之人。对委托办理贷款业务的,还要严格审查委托手续,必要时,可以适当方式作进一步调查与访问。

(四)修订格式合同,保证权利义务公平

商业银行多以格式合同文本与借款人设立合同。因此,其要对所适用的格式合同文本及时进行梳理,修正不法或不当的条款,或增加新的条款,保证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公平。要按《合同法》的规定和要求制定格式借款合同条款,要有双方的诚信承诺条款,要有《办法》所确定的主要条款,并采取加粗加黑、不同颜色或下划线等醒目方式,提示借款人注意对其有重大影响的相关条款内容。要通过将格式合同文本上挂本行网站、放置营业网点等方式,向社会公示本行所适用的格式合同条款。

商业贷款政策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钱荒;信贷行为;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9-0019-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9.04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起伏不定,货币政策成为央行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基于对当前经济“过热”的预判,央行微调稳健的货币政策,“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成为2013年货币政策的主基调。2013年6月,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隔夜头寸拆借利率飙升至历史新高,各期限资金利率全线大涨,“钱荒”一时间成为摆在商业银行面前最棘手的问题。虽季节性因素是影响市场流动性的重要因素,但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与央行货币政策的“背离”是隐藏在“钱荒”背后更深层的成因也不可忽视。

一、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与货币政策背离的模型分析

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与央行货币政策的背离,主要是指商业银行行为与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导向的背离,表现为商业银行在宽松货币政策时的“惜贷”行为和紧缩货币政策“超贷”行为。具体来看,当央行实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虽在上升,但投资于国债和金融债券的资金占比也在增加,因而央行的闲置资金占比也在增加,大量的资金未能投入到实质经济部门。当央行转向实行相对趋紧的货币政策,如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时,商业银行贷款却会出现“超贷”现象,出现信贷投放过多、潜在通胀压力上升等问题,因此,相对趋紧的货币政策对于信贷不断扩张和国民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并未能起到有效的平抑作用。

央行货币政策变化引发中介变量的变化,各中介变量的变化将继而引起实体经济中相关经济变量的反应。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经历两次传导过程,第一次传导为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第二次传导为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影响市场其他经济主体的行为。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起着中转和承继的重要作用,事关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在充分考虑我国现实情况下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特有的垄断地位以及存款边际成本递增等现实因素,选取商业银行自身这个视角,构建商业银行利润模型,推导出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下的均衡条件。以此为基础,从商业银行风险厌恶的风险偏好视角来绘制分析商业银行应对央行货币政策所采取信贷行为,分析商业银行在宽松货币政策时的“惜贷”和紧缩货币政策时的“超贷”等背离行为的原因所在,进而揭示“钱荒”现象的真正原因所在。

(一)模型的假设条件

1.存贷款利率是央行货币政策的重要调节工具。央行高度重视利率在宏观经济中的调节和引导作用,在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时,真实利率是上述货币政策作用和效果实现的重要中介变量。我国目前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货币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因而模型假设央行目前使用较多的调控手段仍是存贷款利率。

2.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为风险厌恶。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的基本经营原则,其中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的第一经营原则,因而模型假设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为风险厌恶,商业银行是在保持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

3.商业银行各层次分支机构具有行为上的一致性。按照《商业银行法》的具体规定,商业银行对其分支机构实行全行统一核算,统一调度资金和分级管理的财务制度。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管理链条为“总行—分行—二级分行—支行—营业所”的垂直管理链条,各商业银行的总行对其下属各层级支行的经营行为具有很强的管控能力,因而模型假设商业银行各层次分支机构与总行具有行为上的一致性。

4.商业银行吸储行为存在边际成本递增的特征。吸纳存款既是商业银行贷款行为的主要资金来源,又是抵御风险,满足存贷比等监管指标的重要手段。由于国内商业银行存在激烈的竞争,各家银行在总量有限的资金供给下相互争夺存款资金来源,因而模型假设商业银行吸储行为存在边际成本递增的特征。

5.商业银行主要经营行为包括贷款、金融市场投资和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分析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不难发现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包括有现金及存放同业、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发放贷款及垫款、业务资产以及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金融资产。为简化分析,模型在分析中假设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盈利行为)为贷款、金融市场投资和存放中央银行款项三种用途。

(二)模型的构建

成本效益原则是一个经济学最基本的理性概念,具体表现为理性的经济人总是以较小的成本去获得更大的效益,这一般也被认为是经济活动中的普遍性原则和约束条件。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同样是基于成本效益原则在相应的经营和监管等约束条件下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1.按照模型基本假设条件,商业银行主要经营行为包括贷款、金融市场投资和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其中,存放于中央银行款项的收益和风险均较为稳定。商业银行期望收益的差异性主要由贷款行为所获得收益和金融市场资产运用的收益水平决定。

为简化分析,假定商业银行的期望收益由贷款收益和金融市场资产运用的收益组成,其期望收益等式可以表述为:

R=iL·L+ie·im(1)

其中,L表示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额;iL表示商业银行贷款预期收益率,因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市场化刚刚起步,商业银行目前并不能完全自主决定贷款利率,为简化分析,此处以央行公布的贷款利率表示iL值;im表示商业银行将资金运用于金融市场投资形成的收益性资产,主要投资对象是各种债券;ie表示商业银行将资金运用于金融市场投资形成收益资产的平均收益率。

2.负债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商业银行资产形成的前提和条件。商业银行广义的负债业务主要包括自有资本和吸收外部资金两大部分,其中外部资金成本即存款成本(包括利息成本和非利息成本)是商业银行经营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假定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主要由存款成本和贷款风险成本构成,可推导出商业银行经营成本公式如下:

C=iD·D+S(D)+f(L)(2)

其中,D代表商业银行吸纳的存款数量,iD为吸纳存款的利息成本,用央行公布的存款利率表示;S(D)表示商业银行吸纳存款的非利息成本,由于国内商业银行存在激烈的竞争,往往需要在总量有限的资金供给下相互争夺存款资金来源,而存款利率由于受政府管制,商业银行并不能自主控制而随意浮动,为吸纳存款,商业银行在存款的利息成本以外往往存在一定的非利息成本;f(L)表示贷款的风险成本,包括不良贷款损失成本、贷款风险管理成本等内容。

3.从商业银行的具体经营行为分析,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应基本保持总量平衡,其贷款总额、投放于金融市场的收益性资产额和存款准备金总额之和应大致等于商业银行吸纳的存款额和银行自有资本之和,即存在资产负债平衡等式:

L+im+RD=D+C0(3)

其中,C0代表银行自有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内容;RD代表法定存款准备金。假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等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乘以存款总额,即RD=D*r,则根据式(3)可进一步推导出如下:

L+im+r*D=D+C0

整理可得:

L+im=(1-r)*D+C0(4)

商业银行的期望利润等于商业银行期望收益减去经营成本,从式(1)、(2)可以推导得出商业银行的期望利润函数如下,

?装=R-C=iL·L+ie·im-iD·D-S(D)-f(L)(5)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基于成本效益原则在相应的经营和监管等约束条件下实现期望利润最大化,可在资产负债平衡的约束条件即式(4)约束下求其条件极值,即表述如下:

max?装=R-C=iL·L+ie·im-iD·D-S(D)-f(L)

s.t.L+im=(1-r)·D+C0(6)

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不妨设

Z(L,D)=?装+?姿[L+im-(1-r)·D-C0]

?坠?爪/?坠L=0

?坠?爪/?坠im=0

?坠?爪/?坠D=0

?坠?爪/?坠?姿=0

解得ie=iL-f'(L)=[S'(D)+iD]/(1-r)(7)

式(7)即为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其中,iL-f'(L)表示贷款利率减去贷款边际风险成本,即表示商业银行贷款的边际收益率,[S'(D)+iD]/(1-r)表示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边际成本。

(三)背离现象的模型分析

基于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均衡条件,本文假定商业银行实际贷款边际收益率与其贷款量之间也存在函数关系,从式(7)分析来看,当满足ie=iL-f'(L)条件时,即商业银行将资金运用于金融市场形成收益资产的平均收益率与商业银行贷款的边际收益率相等时,商业银行达到最优的贷款规模,在图1中显示为贷款供给曲线L。

在图1中,横轴表示利率,纵轴表示贷(存)款数量。贷款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意味着随着贷款利率的上升,商业银行的贷款供给量出现下降,贷款利率的下降,商业银行的贷款量又出现回升。原因在于,商业银行贷款实际供应取决于市场的融资需求,贷款利率反映了企业等市场主体从商业银行进行融资的成本,只有企业等市场经济主体存在融资需求并且选择从商业银行贷款时,商业银行的资金才能从银行流向企业等市场经济主体进而形成事实上的银行贷款。当贷款利率上升时,企业等市场经济主体从商业银行贷款的融资成本上升,因而会选择其它相对融资成本更低的融资渠道来替代银行贷款,从而会导致商业银行实际贷款数量的下降。相反,当贷款利率下降时,贷款的成本随之下降,市场经济主体更多的选择从银行贷款,商业银行贷款数量也会相应与之增加。假设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为风险厌恶,这体现在下图中表现为贷款供给曲线具有凹性。

当满足ie=[S'(D)+iD]/(1-r)条件时,即商业银行将资金运用于金融市场形成收益资产的平均收益率与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边际成本相等时,商业银行同样达到最优的存款规模,在图1中为存款需求曲线D。存款需求曲线表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征,即随着存款利率的上升,存款量也相应的产生正向的变动。原因在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主要取决于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储蓄行为,随着存款利率的上升,居民以及企事业单位出于获利动机会更多的选择储蓄行为进行投资,商业银行由此可吸纳更大的存款量。相反,当存款利率下降时,居民以及企事业单位出于获利动机会选择具有更高收益水平的投资渠道来替代储蓄,相应的商业银行的存款量也会随之下降。由于存款利率由政府控制,商业银行并没有自主决定权,商业银行吸纳存款的非利息成本呈递增的特征,即,即图1中存款需求曲线D具有凸性。

假定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的平均收益率ie保持不变,在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下,存款需求曲线D与竖线ie相交得到最优存款数量D*,而贷款供给曲线L与竖线ie相交得到最优贷款数量L*,D*-L*为存贷款之差,即商业银行可运用的其他金融投资和准备金。

当央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真实的存贷款的利率将会下降,在图1上显示存款需求曲线D和贷款供给曲线L同时向左移动至D1和L1,尽管移动的幅度很大概率上会不一样,但最优存款规模的扩大与最优贷款规模的降低受到影响,存贷款差额将从D*-L*扩大至D1*-L1*,最优贷款量的降低在现实中表现为商业银行的“惜贷”行为。商业银行并没有按照央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意图将信贷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部门,而是存放于央行或者投资运用于金融市场以获取安全稳定的收益。

当央行调高存、贷利率,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反映在图1中政策效果刚好与央行扩张的货币政策相反,此处可以D1和L1为初始曲线,存款需求曲线D1和贷款供给曲线L1同时向右移动至D和L,相应的最优存款规模的减小和最优贷款规模的扩大,这样存贷款差额由D1*-L1*减小到D*-L*。最优贷款量的扩大有力地解释了现实中商业银行在央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时出现局部“超贷”的现象。

结合当前经济现状,尽管每年6月末是考核二季度贷存款规模的时点,短期存款冲规模会导致市场资金紧缺。但2013年5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同比增速高达15.8%,人民币存款余额也已经逼近百万亿元的大关。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本应“不差钱”的商业银行纷纷开始加入借钱的大军?结合上述模型分析不难发现,在央行基于稳健货币政策逐渐收紧银根时,商业银行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经营特质并未随之调整信贷政策,反而出现“超贷”的反常行为。商业银行存贷差规模缩小,为满足监管要求,特别存贷款比例,商业银行出现“钱荒”。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与央行货币政策的背离在季节性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引发了当前的“钱荒”[1]。

二、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与央行货币政策背离的原因分析

(一)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与央行货币政策背离的直接原因

结合上文分析,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与央行货币政策相背离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吸纳存款的利率由政府控制,商业银行并没有自主决定权,吸纳存款的非利息成本S(D)具有S'(D)>0、S''(D)>0的特性,使得存款边际成本表现出很强的边际成本递增的特性。在商业银行将资金运用于金融市场的平均收益率ie保持不变时,央行通过降低存、贷款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将使商业银行的存款需求增加,而贷款供给减小,进而使得商业银行存贷款差额的增大。商业银行将大量存贷款差额资金投向金融市场以获取更为稳定的收益,这将使得企业和个人的可贷资金规模减小,从而扭曲货币政策效果。反之,提高存、贷款利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则与之相反[2]。

另一方面,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金融市场投资收益率较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将大量存贷款差额资金投向金融市场能够获的较高收益水平ie。从图形分析不难发现,商业银行出于风险控制和稳健经营的需要,其最优存款规模明显大于最优贷款规模。在D*-L*为正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会将存贷差额投向金融市场以获取具有较高收益水平ie,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甚至抵消货币政策的效果。

(二)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与央行货币政策背离的深层原因

1.利率市场化不足破坏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利率市场化程度不足弱化了央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使得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变窄,从而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利率是影响借款人融资成本的重要因素,央行可以通过利率手段影响借款人的资金需求,进而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但是,我国的利率至今仍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政府对利率存在较强的管制,利率应有的资金信号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利率水平并不能真正有效的反应市场整体的资金需求情况。各种金融资产的价格并不是对利率的真实反映,实体经济中各微观经济主体对利率的反应并不灵敏,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刚性。因而,央行以市场利率作为制定基准利率的标准客观上很难实现其政策意图,也难以以存贷利率指标作为控制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有效措施[3]。

2.信息不对称制约商业银行信贷投放

我国是商业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银行贷款是企业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在资本市场对微观主体影响较小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效力直接受制于商业银行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反应。当央行通过降低存贷利率施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商业银行基于自身的风险偏好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会把更多的资金运用于货币市场以获取安全稳定的收益,而非投向急需信贷供应的实体经济部门。反之,在央行提高存、贷利率,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商业银行基于自身风险管理和存款边际成本递增的作用,存款需求减少,贷款供给反而增加,其行为又与货币政策目标相背离。

3.货币市场发育不完善弱化央行管控能力

金融市场由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有机构成,金融市场要实现其市场功能需要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资金价格即利率能相互影响,并通过资金价格的变动调节资金在不同市场中的有效流动,才能真正达到调节资金供求的目的。从目前看,我国的金融市场处于分割状态,主要表现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利率(收益率)缺乏内在联系,两个市场的资金价格和收益率水平的差异往往超出了正常范围,两者内在联系机制的断裂使得央行的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其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管控也难以保证其有效性。

三、对策建议

(一)创新金融工具,降低吸纳存款边际成本

存款边际成本递增,使得存款需求曲线在图形中表现出凸向原点的特点,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当前,国内商业银行相互争夺存款资金来源,市场竞争异常激烈,面对当前吸收存款边际成本较高的现实情况,商业银行应深化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服务水平,通过金融创新不断开发出新的金融工具,丰富负债业务模式以吸收到更多的优良存款,同时,积极扩展商业银行流动性来源渠道,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来源窄的问题。

(二)降低货币市场准入门槛,培育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

货币市场相对于资本市场的成长滞后使得货币政策工具缺乏运用平台。鉴于我国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在货币市场上的绝对垄断地位,当前央行应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增加货币市场的参与主体,打破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放宽其他金融机构和企业等的准入条件,促进货币市场充分竞争,构建和培育利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推动货币市场快速发展成熟。

(三)强化风险管理,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关系到贷款的风险成本,包括不良贷款损失成本、贷款风险管理成本等内容,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央行在降低贷款利率的时候,商业银行因出于信贷资产质量的考量,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出现减少其贷款量的背离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会把更多的资金运用到货币市场上而减少针对实体经济的信贷货币供给。当前,应进一步构建信用和风险管理制度,强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加强银行贷款的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进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降低贷款的风险成本,以解决商业银行目前信贷配给和资金运用错位问题。

参考文献:

[1]石建勋.“不差钱”的中国为何出现所谓“钱荒”[n].西安日报,2013-07-02.

商业贷款政策篇3

关键词:农业政策性贷款市场化运作

所谓“政策金融”,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很多研究者将政策金融定义为公共部门所从事的金融活动,还有人根据金融中介理论,认为政策金融应是指公共部门所从事的金融中介活动。日本学者小滨裕久、奥田英信等人在比较一般的意义上将政策金融定义为“为了实现产业政策等特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金融手段”,也即为了培育特定的战略性的产业,在利率、贷款期限、担保条件等方面予以优惠,并有选择地提供资金。政策金融并不仅仅是由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即狭义的政策金融),商业性金融机构在政府的引导下为特定产业政策提供资金也包括在内(即广义的政策金融)(小滨、奥田等,1994)。基于这种观点,我们认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是一个内容涵盖比较广泛的概念,它不仅限于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贷款,还包括享受政府政策优惠、享受政府资助和担保的商业性金融机构贷款。从目前我国农业政策性贷款的发放情况来看,农业发展银行提供的农业政策性贷款由于业务范围和业务规模狭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我国支农政策的需要。充分利用金融市场资源,拓展我国农业政策性贷款实现形式,提高我国农业政策性贷款的支农力度和效果,是当今农业政策性金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当前农业政策性贷款的运作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政策性贷款业务主要由农业发展银行承办。采取以政府主导的运作模式,即在政府或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策划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范围、对象,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向特定的群体发放贷款,并对贷款损失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偿。这种运作模式曾在增加农产品供给、稳定农产品价格、促进农业生产力提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和支撑作用。但随着粮棉油市场化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功能不断弱化,难以满足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1.信贷品种单一,与农村经济的多元化需求不相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政策性贷款的需求逐步多元化,涵盖了农村经济发展生产、流通、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环节。然而从供给上看,我国目前的农业政策性贷款主要是农副产品收购贷款,贷款对象主要倾斜于流通环节,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虽然农业发展银行于2004年以后逐步开办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和农业生产资料贷款业务。但新开办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支持的范围仅限于农村路网、电网、水网、信息网建设、农村能源和环境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支持范围限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改造、农业生产基地开发与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和农村流通体系建设。

2.信贷方向偏离,与农村经济的需求重点不相适应。从各国农业政策性资金运用规律来看,发展中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业务重点多偏重于农业产前和产中领域,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逐渐将其资金运用向流通领域转移。然而在我国1998年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调整之后,目前在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资产中,除了极少量用于简易建仓等小型基本建设外,其余均投向粮棉油流通环节。从粮棉油收购资金流程中可以看出,以收购贷款的注入形成的粮棉油商品物资运动,其本身并没有体现农民与农业发展银行之间的任何债权和债务关系,只是以间接的资金再循环方式作用于农业再生产过程,使得政策支农贷款实际上脱离了农村系统的资金运动。因而,当前农业政策性贷款的信贷支农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被淡化了。

3.信贷效率低下,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需求具有长期性特征。但农业政策性信贷供给效率不高,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表现为信贷质量不高。政策性贷款不良贷款占比明显高于商业性金融机构和合作性金融机构。贷款大都缺乏相应的库存商品物质保证或被不合理占用。另一方面,表现为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从期限上划分,农发行现有的粮棉油收购贷款应当属于短期性资产,按农发行现行办理贷款的有关规定,粮棉油收购、调销、储备贷款的期限都不得超过1年。但在实际运营中,由于粮棉企业受收购商品供过于求、销售困难等情况的制约,致使贷款一再展期,形成了短期贷款被企业长期占用,使用效率低下。

二、农业政策性贷款市场化运作的模式选择

农业政策性贷款运中面临的各种困境,归根结底是由于当前农业政策性贷款运作模式的过于僵化。改变当前政策性贷款运作模式,实现农业政策性贷款的市场化运作,是当前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转变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实现农业政策性贷款的市场化运作。一是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的市场化。除财政每年在预算中专门安排相应数量的资金补充农业政策银行资本金外,农业发展银行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拓展资金来源:如国家对农发行实行优惠税收政策,通过免征农发行的所得税、提高税前风险拨备比例等税收激励措施扩大其资本金来源;考虑发行股票由中央财政或有关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定向购买参股,增加其资本资来源;制定有关法规,适当拓展农发行吸收存款的范围,拓展农发行参与同业拆借市场的范围,扩大资金来源渠道。二是农业发展银行资金使用的市场化。首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要利用市场化手段拓展政策性业务。深化对政策性业务的理解,不能只局限于原有的农业政策性业务范围,可将政策性贷款项目分为纯政策性贷款项目和准政策性贷款项目和地方政策性贷款项目,可以对这些不同的项目采取不同的信贷支持政策。其次,适应市场化运作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拓展商业性业务。当前在继续做好粮食收储业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重点可放在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事业、农村综合开发、农业生产资料、农业小企业、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开展扶贫开发以及农产品流通加工等方面,可考虑开办农业保险和贷款担保等保障性业务。

(二)通过特定操作或政策组合,推动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业务的结合。在现有金融机构的基础上,通过不同机构之间的政策搭配来实现农业政策性金融功能。其实所谓的组合搭配,主要是指宏观和微观上的搭配,即宏观上为实现一定的政策目的或战略目标,但在微观运作上仍然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宏观指导作用的主要是政府及财政部、中央银行等政府部门,而微观行为主体就是一般的商业性机构。例如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宏观政策上可以规定各商业性金融机构必须有一定的比例的资金是贷放给中小企业的,至于贷放给哪一家中小企业,则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由商业性金融机构进行自主的理性选择。具体来说,可以规定任何商业银行必须把自己贷款的40%贷放给中小企业,超过这个比例的由政府财政给予补贴或奖励,达不到该比例必须交纳罚款或接受其他的惩罚措施(包括在后续时间规定更高的比例)。这就有效地发挥了政策金融的补充和引导功能,市场机制不能完成的,在政策的引导下可以得到有效补充。其实这里并不需要一定由政府来承担政策性金融活动的损失,政府只是给出方向并做好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制度建设,那么一方面可以保证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得到足够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各商业性金融机构去选择更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

三、推动农业政策贷款市场化运作的政策措施

农业政策贷款市场化运作的核心在于利用市场机制去自发实现政策性金融目的。在当前农村信贷产品单一、市场化手段较少的情况,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加大信贷创新力度,推动农村金融市场机制的建立,是当前农业政策性贷款市场化运作模式得以确立的关键。

(一)建立农村资金回流强制机制,增强拓展农业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压力。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县域商业银行必须将存款的一定比例投放到当地,可将县域经济按照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划分为aBC三类,确定不同类别县域的最低存贷比例。运用经济手段,同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未达到存贷比例的县域金融机构实行缴存特种存款,提高准备金率、提高营业税等惩戒措施,对达到最低存贷比例的金融机构实行相应的激励手段。建立国家农业投融资委员会,强化支农资金管理。建议成立部级农业投融资委员会,将国务院各涉农部门的农业项目财政资金以及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农资金,农发行、开发银行、农行、农信社以及其他各商业银行的支农信贷资金统一归集到该委员会统筹管理,确保各项支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提高使用效率。通过建立农村资金回流与稳定机制,倒逼农村金融机构不断拓展农业政策贷款业务。

(二)充分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增强拓展农业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动力。对农村金融机构继续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并在再贷款、再贴现等方面结合支农贡献给予优惠政策。建立科学的县域金融机构的分类监管制度,建立一套因地制宜、因行制宜的县域银行监管考评体系和指标,适当放松对中小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比例的最高限制,放松对农村信贷创新产品的管制,对农村信贷服务开展较好的机构在机构设置、并购、业务范围、监管费用减免等方面给予支持。对支农信贷投入力度大、信贷产品创新多的农村金融机构给予部分税收的减免。

(三)建立风险补偿与分散机制,激发拓展农业政策性贷款业务的潜力。尽快建立政府农业信贷风险基金,发挥对农业经济的补偿作用,对出现因大面积自然灾害等引起的农村信贷风险的金融机构直接给予一定补偿。加快农业保险制度建设,建立农业风险分散机制,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职能,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发农业保险业务,建立银行与保险业在农村金融中的协作机制。健全农村各类信用担保体系,面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设立农业担保机构,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建立担保基金,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积极拓展农村担保业务。

参考文献:

[1]于雷,徐东风等;资金总量与效率:发达地区农业贷款市场研究[J];金融研究,2003第11期。

[2]中国人民银行上饶中心支行课题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政策性金融支持的理论及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6年第10期。

[3]邓晶;农村扶弱金融的外部效应与市场化运作的制度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12期。

[4]梁栋康,黄秀瑞;拓展农业政策性贷款业务须解决七个问题[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6期。

[6]张令骞;我国政策性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审视与反思[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4期。

[7]黄人杰;政策性金融改革的市场化方向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年第8期。

商业贷款政策篇4

论文摘要:民贸民品贴息贷款对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企业的发展将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本文以广西北海市民贸民品优惠政策执行情况为样本,深入分析影响民贸民品贴息贷款投放的各种因素,提出了放开优惠利率贷款发放银行的限制、赋予商业银行权限对优惠利率贷款实行封闭式管理等政策建议。

“十一五”期间广西有116家企业被国家确定为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1]至2008年6月末,广西有南宁、柳州、桂林等6个城市开展了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以下简称民贸民品)贴息贷款业务,北海市民贸民品优惠贷款利率政策还处于落空状态。本文从影响北海市民贸民品贴息贷款的主要因素入手,提出一些对策建议,期望能够对我国的民贸民品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一、北海市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基本情况

根据国家民委、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的通知》(民委发[2007]228号)文件,北海市有6家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以下简称民品企业),其中合浦县有1家。“十一五”期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十一五”期间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贷款利率有关事宜的通知》(银发[2006]315号)文件规定,各国有商业银行继续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的正常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实行比正常的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基准利率低2.88个百分点的优惠利率政策,优惠贷款利率不得上浮。北海市6家民品企业成立较早,但生产规模普遍不大,实力不强,6家企业有5家是小型企业。这些企业主要生产具有民族特色的金银珠宝饰品、缸罐、角雕等工艺品,产品生产成本低,收益高,目前都处于正常生产经营状态。但是经过调查,北海市6家民品企业都没有获得过优惠利率的流动资金贷款。

二、影响民贸民品贴息贷款的原因分析

1.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一是宣传的对象受限制。在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之前,北海市民族宗教局按要求对生产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并对相关企业进行了政策的宣传。这种“点对点”有针对性的宣传虽然效率高,但是没有普遍性,政策宣传的广度不够,社会上很多生产有少数民族特色商品的企业对相关政策缺乏了解。二是宣传方式单一,宣传渠道狭窄。北海市有关部门对民贸民品政策的宣传主要体现在转发文件、电话解释,宣传方式比较单一,宣传渠道狭窄,从而影响政策的有效宣传。三是宣传主体对相关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不到位。据北海市民族宗教局的反馈,有些实力较强的企业怕麻烦,不愿申请成为“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实际上,民贸民品优惠贷款利率政策是一项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企业可从中真正得到实惠的长远政策。[2]一般只有对优惠政策了解不够透彻的企业才不愿申请。另外,在“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名单确定之后,有些企业相关负责人并不知道其企业已成为“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之一,不了解其可以享受优惠贷款利率政策。有些企业不了解如何申请优惠利率贷款。据调查,有民品企业曾经咨询过民族宗教局如何申请优惠利率贷款,但民族宗教局具体负责人不知情,也未咨询过人民银行,从而导致优惠政策落空。政策宣传的力度不够使得政策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

2.民品企业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无法享受优惠贷款利率政策

一是企业不良贷款记录制约其新增贷款的注入。民品企业要想获得银行的优惠利率贷款,首先必须符合银行一般贷款的准入条件。根据现行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规定,如果贷款人已有贷款违约记录,形成不良贷款,那么贷款人很难再次获得银行的新增贷款。[3]作为民品企业之一,广西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亨通珠宝公司就遇到这种情况,其在1995年、1997年分别向建行北海分行贷款累计470万元,后来由于公司经营亏损,形成315万元不良贷款。建行已把该债务转给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虽然目前该公司生产运营正常,而且这几年该公司一直积极与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征求减免债务、协商还款之事,但是毕竟存在不良贷款未清的事实,对于该公司新增贷款的申请,银行都表示拒绝受理。二是企业未能提供贷款要求的财产抵押或者担保,银行不予发放贷款。目前银行发放的贷款一般都是财产抵押贷款或者信用担保贷款,北海市6家民品企业大都是生产金银珠宝饰品或者工艺品,产品加工后即可卖出产品,技术水平含量低,资金实力较差,没有大型或者高精端的设备,有的甚至没有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因此,这些民品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往往由于未能提供财产抵押而无法获得贷款。而且,北海市担保机制不健全,几家担保机构由于自身实力较差而难以在担保方面取得良好的公信力。因此,很多企业包括民品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的信用担保贷款。由于民品企业不符合银行贷款的一般条件,民品优惠利率贷款也只停留在文件层次上。

3.银行贷款手续繁琐,影响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的积极性

由于银行贷款手续较为繁琐,程序复杂,准入门槛高,从贷款申请到贷款审批需要的时间较长,影响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的积极性。为此,有些实力较强、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并不十分愿意向银行贷款。

4.信息沟通机制缺失

一是牵头部门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民委没有发挥明显的主导作用,没有与金融机构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过有效沟通交流,也没有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相关政策宣传活动。二是联席会议制度没有形成。目前北海市尚未建立有关民贸民品方面的联席会议制度,没有组织召开过民委、人民银行、商业银行、民品企业和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民委、人民银行、商业银行、民品企业等有关部门缺乏信息交流的平台,造成银行等有关部门不了解企业、企业不完全了解相关政策等现象。信息沟通机制的缺失无法使优惠贷款利率政策真正有效地落到实处。[4]

三、完善民贸民品贴息贷款发放的对策建议

1.完善相关政策

一是放开优惠利率贷款发放银行的限制。目前参与民贸民品优惠利率贷款发放的仅限于工、农、中、建四家商业银行。由于这些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在市场开发理念、贷款准入门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在某些领域尤其是弱势群体金融业务的拓展方面显现出一些不足。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改革,建议放开民品优惠利率贷款发放银行的限制,允许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以及交通银行等其他商业银行也成为成员,发挥它们的优势,实现金融机构优势互补,为民贸民品企业创造更优良的融资环境,支持民贸民品企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民贸民品的繁荣。二是放开贷款合同基准利率的限制。按照现行规定,优惠利率贷款一律不准上浮,也就是说只有民品企业与贷款行签订的贷款合同是基准利率时才符合优惠利率贴息政策,否则不予贴息。这种赢利锁定的规定对商业银行开发此类贷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所限制。为调动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建议修改相关政策规定,放开贷款合同基准利率的限制,给予企业贷款实实在在的比正常的一年期贷款利率低2.88个百分点的优惠补贴。这种政策修改不仅可以让民品企业在优惠期间切实得到政策支持的实惠,推动民品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且也给予了商业银行对民品企业贷款业务的利率定价权限,调动它们营销的积极性。三是赋予商业银行权限对优惠利率贷款实行封闭式管理。政策规定“享受优惠利率贷款政策的企业,其利息优惠部分的70%以上应用于补充企业自有流动资金”,为了确保专款专用,同时也为了加强银行对企业贷款资金流向的跟踪,确保资金安全,建议新增政策,规定商业银行有权对优惠利率贷款实行封闭式管理,民品企业生产资金的支付与回收均可由贷款行负责监控。

2.商业银行创新观念积极扶持民品企业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品企业生产的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不仅满足人民的需要,而且也传承与延续着中华文明。因此,商业银行应创新观念,积极扶持民品企业,为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商品提供优质、特殊的金融服务支持。一方面,各商业银行在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信贷政策不要“一刀切”。商业银行在贷款决策、约束机制等方面应当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特点和民品企业的特点,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制定与此相适应的信贷政策,适当降低优惠利率的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提高贷款效率。另一方面,各商业银行要主动与民品企业建立联系,优先考虑并保证企业的贷款需求;同时,严格执行优惠贷款利率政策,协助做好优惠贷款利率政策宣传工作,使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让民品企业真正享受优惠政策,从而达到银企双赢的效果。

3.多部门联动推动民品企业优惠政策的落实

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民委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构建多方参与的交流平台。建议民委牵头,金融机构、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参与,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民品企业、商业银行、人民银行、银监局、财政局、工商局、经委、人事劳动部门等相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民品企业可通过这个平台主动向银行、民委等相关部门通报信息,让银行、民委等相关部门了解企业经营动态;民委、人民银行可通过这个平台进一步宣传解释各项政策;各与会单位通过交流信息,协助解决企业困难,推荐项目与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为企业和银行提供实质性的服务。二是加大政策宣传的力度。民委应突破“点对点”的政策宣传模式,积极拓宽政策宣传的渠道,变化宣传方式,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范围宣传。通过宣传,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取成为政策优惠的企业,从而促进民品企业在竞争的环境中持续发展,让民品企业优惠政策真正发挥作用。三是建立责任考核制度。贯彻落实民品企业优惠政策是民委等多个部门的一项工作,建议各有关部门把落实民品企业优惠政策、支持民品企业发展的工作列入责任考核内容,并定期向社会公开考核结果,使有关部门执行民品企业优惠政策的具体行为透明化,推动民品企业优惠政策的有效落实。

4.发挥人民银行的“窗口指导”作用

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银行,应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做好民品企业优惠政策的工作。一是按照“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不断完善每年年初对辖区金融机构的信贷指导意见,引导商业银行对民品企业的信贷资金及时投入跟进。二是利用季度金融分析联席会议,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做好政策宣传,交流相关信息,发挥“窗口指导”的作用。三是协助、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政策宣传、指导及其他事务工作。四是创建平台,邀请商业银行和民品企业召开座谈会,交流信息,做好民品企业和商业银行的参谋。五是加强调研,人民银行要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商业银行、民品企业,了解各方实际存在的困难与需求,掌握优惠贷款利率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并将相关情况及时上报。

5.提升企业竞争力

一方面,企业要提升产品质量的竞争力。民品企业要抓住机遇,用足优惠政策,加强内部管理、产品技术开发、市场开发与营销,大胆引进人才,提高产品质量,研发特色产品,使自身能够在竞争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另一方面,企业要提升品牌的竞争力。民品企业要用好优惠政策,诚信守法,不逃废债务,为自身塑造良好的信用记录。

参考文献:

[1]国家民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的通知[Z].[2007](228).

[2]淡亚君.青海省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贷款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青海金融,2006,(5).

商业贷款政策篇5

【关键词】股份制商业银行西安市中小企业贷款实施策略

一、引言

西安市近些年来的金融市场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整体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由于在西部大开发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西安市的中小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其对贷款的需求日益旺盛,在这一过程中股份制商业银行起到了较大的推进作用。但是,当前西安市股份制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贷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金融市场环境有待于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征信体系有待于强化等都限制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作用。因此,必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实施策略,以全面提升股份制商业银行对支持西安市中小企业贷款的作用,全面促进西安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西安市股份制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市场环境有待于完善

我国近些年来不断强化对金融市场的改革,使其能够与国际社会接轨,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成就十分可观,但是目前西安市的金融市场环境与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不完善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一方面,现有的金融市场环境中很多制度性的阻碍因素难以消除,市场所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使得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受制于多方面的政策,同时中小企业的发展难度依旧较大,对其支持策略有待于改进。另一方面,西安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各项金融业务中针对于中小企业贷款的规模相对有限,很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处于金融风险方面的考虑不愿意主动支持中小企业贷款,因此其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有待于强化。

(二)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

不管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中小企业,其发展都是建立在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基础之上的。目前西安市股份制商业银行股在支持中小企业贷款方面还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其一,各项政策法规体系相对落后,其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具体发展策略及中小企业的支持策略相对有限,大部分的相关策略都是建立在传统商业银行及国有企业发展基础上的,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关注度不足。其二,西安市作为内陆城市,其经济发展处于起步和提升阶段,股份制商业及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创新能力不足,政府相关部门给予的关注度不足,各项政策的实施力度相对有限,因此降低了股份制商业银行支持西安市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作用。

(三)征信体系有待于强化

要想解决中小企业贷款的问题,必须要完善相关的征信体系。当前,西安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支持中小企业贷款的过程中难以通过自身的能力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很多中小企业没有积极性提升自身的社会信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股份制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风险,使其在支持中小企业贷款的过程中顾虑较大。同时,由于我国整体的社会信用征信体系还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西安市目前针对于中小企业贷款的征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相关的政策得不到有效的实施,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弊端难以得到克服,这些都成为阻碍股份制商业银行支持西安市中小企业贷款的重要因素,其改进的难度不断加大。

三、西安市股份制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贷款的实施策略

(一)完善西安市金融市场环境

在股份制商业银行支持西安市中小企业贷款的过程中,首先要完善相应的金融市场环境。一方面,要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各项授信业务进行规划,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管理部门,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进行分析,强化政府部门对金融市场的监控能力,在风险防控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贷款支持策略,满足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对目前西安市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对各项风险因素进行研究,制定严格的风险预警机制,一旦出现风险因素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解决。学习和借鉴发达城市及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策略,提升股份制商业银行支持西安市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二)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政策法规体系在股份制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贷款的过程中具有强大的保障作用。当前,西安市政府相关部门要根据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及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支持性政策法规体系,并形成动态化的应变机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其进行完善,使其能够充分协调股份制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其金融授信业务提供有效的政策担保。另外,要制定严格的监督管理措施,对各项政策法规体系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及时发现各项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改进,使其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保证股份制商业银行能够切实缓解西安市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题。

(三)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可以提升股份制商业银行支持西安市中小企业贷款的主动性。一方面,要以银行协会等形式对目前西安市各银行授信业务的风险体系进行完善,对由于征信问题导致的危机因素进行分析,提升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预防与抵御能力,使其在支持中小企业贷款的过程中可以将风险控制在最小化。另一方面,成立专门的金融管理部门,对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各项弊病进行排查,通过走访调查的形式了解中小企业真正的贷款需求,严格处理和惩罚故意骗取贷款的行为,提升中小企业的社会信用,以全面促进和提升股份制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作用。

四、总结

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在商业银行贷款支持基础之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诸多优势。目前西安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对支持中小企业贷款的作用不断强化,但其存在的问题依旧十分明显。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应该从完善西安市金融市场环境、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等方面出发,全面强化股份制商业银行支持西安市中小企业贷款的作用,促进中小企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杰,王卓.西安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分析[J].现代企业,2014(11).

[2]袁方.Xa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创新研究[D].西北大学,2014.

商业贷款政策篇6

[关键词]信贷渠道;货币政策;传导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16.109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6-0-01

随着信贷规模的取消,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利率杠杆的运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开始从单纯的直接信贷传导向信贷、利率和非货币资产价格多渠道转变,而在我国的利率管制、金融市场不发达以及间接融资占主体地位的金融体系的现状下,信贷渠道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

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渠道特征

1.1银行在信贷渠道中占主要影响地位

我国直接融资市场起步较晚,且有我国居民和企业的高储蓄率支持,使得银行信贷的间接融资方式在我国融资结构中占据绝对优势。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传统优势和法律限制,银行贷款依然是我国企业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商业银行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重要的微观主体,其控制和影响着数量庞大的资金,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通畅。同时,我国商业银行渠道广、网点多,可对社会经济产生广泛而直接的影响。

1.2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为存款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居民与企事业单位存款、金融债券、政府注资及国际融资,其中存款为主要来源,居民和企业的存款属于银行的被动负债,由于高比例被动负债的存在,一般银行主动信贷的动力不强,即使是近几年银行发行债券量上升,主动负债比例仍较低。理论上,当存款占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绝大比例时,央行能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型货币政策有效减少银行的可贷资金,从而收缩信贷规模,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但在实际中,存款属于银行的被动负债,不受央行和商业银行控制,且居民与企业存款主要受前期和当期经济形势影响。因此,当经济过度繁荣时,尽管央行希望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限制银行的可贷资金规模,但由于良好的经济形势,存款规模继续上升为银行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商业银行能够不受存款准备金率的约束,继续提供贷款释放流动性。所以大量被动负债的存在将限制央行紧缩型货币政策的效果。

2商业银行信贷渠道对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

从货币当局的实践来说,判断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最终标准为:在既定的经济制度、金融结构和金融制度下,货币当局选择特定的货币政策体系,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实现最终目标的程度和时滞。国内外经济理论界对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判断不一:凯恩斯学派和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通过构造iS―Lm模型证明了在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在肯定货币政策重要性的前提下,认为货币政策只在短期内有效,而在长期内无效;而理性预期学派则强调预期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从根本上否定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认为货币政策即使在短期内也不能持久地影响实际产量。

首先,作为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供应量、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利率的变动可以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表明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信号传导至商业银行的渠道是比较通畅的。同时,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指数也能有效影响银行的信贷增量,验证了商业银行借贷行为的“顺周期性”,也反映了商业银行信贷会受实体经济“倒逼”的影响。

其次,商业银行会根据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作出独立信贷决策。根据前文的分析可知,当中央银行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来收缩流动性时,商业银行信贷量会下降,这从脉冲响应函数中可以看出,但针对利率上升,银行信贷量会先下降再上升,由于利差水平的提高,银行有足够的动力扩大信贷规模。同时当货币供应量m2增加时,宽松的流动性会促使商业银行扩大贷款规模。此外,当银行信贷受到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指数的正向冲击时,会因为利差下降而缩减贷款,但最终随着时期推移会扩大贷款规模。在贷款存量增长率GL的方差分解中,第一期GL仅受自身和Cpi的影响,这与银行信贷决策主要参考已有信息有关;同时,Cpi对GL的贡献度大于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这也说明了当银行预期经济形势良好时,可能会逆紧缩政策行事,继续扩张贷款。这些都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反应比较强烈,且商业银行作为微观主体有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因此在作信贷决策时有时会偏离货币政策目标。

最后,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能产生一定影响。实体经济对信贷冲击的反映略有滞后,但信贷增长能有效提升经济增长,商业银行释放的流动性也会推高物价。经济过热时,尽管央行会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紧缩经济,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充足,会顺经济形势扩大贷款,进一步推动经济和物价的增长。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和资金来源比较充足,因此,受到央行和银行监管部门的约束较小,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可能与货币政策目标相悖,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3结语

货币政策的效应能否发挥,关键还要看政策传导渠道是否畅通。在当前信贷渠道传导仍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主渠道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效应能否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用渠道是否畅通,而后者又取决于央行货币政策对信贷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影响程度以及微观经济主体对银行贷款的可获得性和依赖程度。

主要参考文献

[1]岳瑾.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商业贷款政策篇7

关键词:货币政策;调整;商业银行;信贷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2013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运用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信贷资金的合理增长;要把促进经济适度增长、确保物价水平平稳和防范金融风险作为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金融工作的重点。《巴塞尔协议iii》规定,截至2015年1月全球各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与国外的同行相比,中国银行业的处境要轻松很多,不但中国目前的银行监管部门所设定的监管要求已经可以覆盖《巴塞尔协议iii》的要求,而且多数银行已经满足了这些要求。2010年中报数据显示,中国大中型银行资本充足率均超过10%,核心资本充足率也在8%以上,平均拨备覆盖率则是超过150%。因此,商业银行应借力当前良好的信贷业务发展环境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信贷投向、规模、条件、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与时俱进、转变思路,并借机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1.借力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政策,调整信贷规模与投向

存款准备金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当前国家实施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预期达到如下效果:一是货币供应量。因为即使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的幅度很小,也会因为信贷资金基数庞大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幅增加;反之,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幅减少。所以,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对银行信贷结构的影响效果比较明显;二是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都是以法定存款准备金为基础的,如存贷款基准利率一般会随着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而做适当的调整;三是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降低也会产生影响信贷结构变化的效果;四是即使法定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属于较松的货币政策,它会增加银行可贷资金、信贷规模和信贷结构。

总之,作为具有国民经济命脉地位并以盈利目的的商业银行,准确把握央行货币政策信息,结合银行自身贷款业务开展情况及时对信贷规模、投向和结构做出调整是非常必要的。比如,针对人民银行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硬性限制的预期,商业银行应认准“放松信贷规模”政策的风向标,提高非生产领域信贷在信贷总量中的比例,积极拓展境外市场和挖掘境内市场潜在需求。为防范信贷风险,商业银行还需要及时强化信用评级体系,严格信贷审查审批机制,完善不良贷款监控监管制度,做好信贷对象选择、信贷工具运用、信贷规模确定等准备工作,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2.借力贷款损失准备政策,优选贷款行业,调整信贷结构和对象

根据财政部和税务主管部门关于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与税前扣除政策,正确选择贷款行业与贷款项目,合理分配信贷资金,增加小额涉农、助学等信贷投放和提高其信贷比例。商业银行可根据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重点扶持行业、领域或项目的转变,对信贷结构进行及时的调整。适度增加对这些国家扶持、税收支持行业企业、项目的信用放贷和提升其信贷结构,不仅可以分享到国家财政投资、财政补贴、减免税政策所带来的低风险和稳定收益,还能够增加这些优势行业企业、项目的筹资来源,缓解其因后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资金周转压力,促进实体经济的全面复苏、发展与繁荣。当然,最终受益的不仅仅是这些企业,还包括为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的商业银行。

另外,借力下调存贷基准利率政策,积极培植目标客户激活银行信贷存量需求。一要抓住当前对经济结构调整契机,努力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的金融支持力度,满足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需求,同时还要积极跟进居民消费信贷需求。二要努力减少对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行业企业的信贷供给,谨慎支持房地产等资金密集型行业的信贷需求,严格控制房地产市场投资和投机性贷款规模与信贷结构,防范“次贷”风险,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三要努力推动区域资本市场发展,拓宽企业中长期融资渠道。下调存贷基准利率,降低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和国债发行成本,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益,支持了资本市场发展,启动了投资,促进了消费,抑制了通货紧缩趋势。

3.借力放松信贷规模政策,努力拓展贷款对象,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放松信贷规模政策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一定时期货币政策目标而事先确定的控制银行对外贷款规模的指标,包括一定时点上的贷款总余额(也就是贷款存量)和一定时期内的贷款增量。这里所讲的信贷规模主要是就一定时点上的贷款存量而言的,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政策目标而确定的新投放贷款的最高限额。为了促进经济和商业银行放贷规模的增长,央行可能采取不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加以硬约束,而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实施有限度地放开放宽,在总量、定向投放额度和季度投放规模上不再严格控制,适度放松信贷管控,但对贷款投向上仍然保有的指导作用。

目前,因为政府投资高峰逐渐降低或变小,民间借贷和私人投资刚刚启动或在试行当中,房地产市场因二手房交易所得按20%缴纳个人所得税其繁荣能否持续还是个问号,再加上宽松的信贷政策对于银行信贷规模扩张和信贷结构合理化是正影响、正能量的,所以商业银行借用当前宽松的信贷规模政策,寻找探索新的贷款客户、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根据《巴塞尔协议》,同业拆借、票据承兑、贴现、短期债券、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金融工具是商业银行二级准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有许多中间业务的开展在范围和深度上与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以票据业务为例,贴现的是银行承兑汇票,而普通商业票据银行并不能进行承兑和贴现。对银行而言,实现“存量”信贷资产结构的优化只是解决了“流”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有调整好“源”的问题——“源”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增量”信贷资产结构的优化上——增量信贷资产结构优化是资金运用或投资资产的选择的条件。对于增量信贷资产结构优化问题,必须弄清楚可投资产的范围和如何投资两个问题。首先,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拓展。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品种主要有国债、金融债、企业债三种。在我国出于满足资产结构调整与资金余缺调剂需求的任何努力,必须借助于企业债券市场的拉动。其次,股票市场的拓展。商业银行信贷结构优化的内在要求,外部竞争压力,混业经营所带来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内在竞争优势,必然会促使国内股票市场对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开放。因此,银行股之间互动创新,将有力地支持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

4.借力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提高信贷资产收益,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据2013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流动性,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适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不断优化监管标准和监管方式。”

借力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就是综合运用或充分考虑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存贷款基准利率政策、贴现和再贴现率政策等货币政策,以及结合涉农小额贷款损失核销政策。调整信贷结构单凭某一方面或某个政策的运用力度与效果都是有限的,只有综合运用效果才好。比如,针对我国银行信贷地区分配存在的市场失灵的现象,银行除主动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信贷投入,特别是边远地区的信贷支持外,利用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契机腾出更多的银行可用资金,用来增加对中西部信贷资金的供给数量,同时,利用降低再贴现率政策,增加商业银行对央行的再贷款,适当扩大短期信贷业务范围和资金支持力度,适度减少对企业的中长期信贷投放比例,以增加银行资金的流动速度,提高银行资金的使用效率,达到调整优化银行信贷期限结构的目的。另外,也要做足提高信贷资产收益的功课,比如表内信贷资产占比要下降,收益则要上升;中间业务等非利息收入占比要增加,并在一定期间内持续增加;充分发挥资金价格杠杆作用,提高中长期贷款的资金成本约束力;强化信贷结构调整导向作用——信贷资源与资金配置适应、资金流动性与风险控制适应。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2013-03-05.

商业贷款政策篇8

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科教兴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建立国家助学贷款的长效机制是必然的选择。

尽快实现商业性经营与政策性操作的真正分离。当前助学贷款低效运行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银行、高校三方的关系没有协调好,从政府和高校的角度来看,财政贴息以及风险补偿机制使银行的风险大大降低,银行没有理由不发放贷款。但是助学贷款是政策性贷款,商业银行难以控制其不可预知的风险,从业务选择上来看,商业银行如果不考虑行政干预是不愿意选择风险大、收益低的政策性业务。要顺利地解决这一问题,国家设立政策性的教育银行是最佳的选择,这样一方面彻底解决了商业银行的困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另一方面,作为政策性银行,教育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能够真正地将国家政策落在实处。国家设立教育银行,可以参考其他政策性银行的模式,其基本思路是:教育银行的资金来源可以通过财政拨款、教育储蓄存款、各级各类学校的存款以及发行教育债券等方式来获得;资金运用上不仅仅是助学贷款,还可以适当从事一些与教育有关的贷款;从机构设置上来看,教育银行可只设总行,不设营业性的分支机构,可由国家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代办业务。但与其他政策性银行不同的是,教育银行的定位应是财政补贴型的,这是因为教育银行的资金相当于是一种教育基金,随着对助学贷款需求的增加,在某些时期有可能出现资金总量下降的趋势,这就要求国家在必要的时候通过财政给予扶持,保持适当流量的财政资金长期稳定地注入,保证教育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为提高全国人民的整体素质发挥长期的基础作用。

当前加快建立全国个人信用管理系统的初步设想是:银行在贷款的同时,可以为每个申请贷款的学生设立信用档案,以身份证号码为用户名和密码,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互联网查询该学生的助学贷款偿还情况。同时国家以法规的形式要求企业在录用大学生的时候,查询该学生的还贷情况。如果有欠款,在用工合同中应添加代扣助学贷款的条款,同时上报开户行所录用的所有学生的身份证号码。银行可以委托税务机关定期检查,发现有不上报本单位新录用员工身份证号码的行为和不签订偿还助学贷款条款并按期代扣代交的单位,则对该单位进行处罚,并负连带还款责任。凡是有工商登记的企业,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和工商户等都纳入该信用管理系统。

加强诚信教育与加大违约处罚力度应同时并进。一方面签约高校要设立专职的助学贷款管理人员,重视学生的诚信教育,将个人的信誉作为考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借款人的贷前审查,掌握借款人的在校期间表现及其毕业后的工作去向,以便及时与银行取得联系。另一方面,对于违约者除媒体曝光、放款银行授权用人单位直接扣发工资还贷外,还应加大处罚力度,各商业银行严禁助学贷款违约者大额取现、转账付出;各地、各级法院在接到各商业银行诉讼请求后,要简化程序,加大强制执行力度,为国家助学贷款健康运行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等。

国家助学贷款低效运行的原因

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经营的矛盾依然存在。助学贷款作为一项政策性业务,与商业贷款不同,不仅没有担保,而且带有强烈的指令性,即不论风险大小都要发放,并且在发放过程中存在笔数多、单笔金额小、工作量大、经营成本高、贷后跟踪管理成本和催收费用高等诸多问题,这些恰恰违背了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理念的经营原则。虽然新政策实行以来,商业银行是根据市场化原则通过竞标方式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经办权,但这并不能代表商业银行对此项业务的积极性,在竞标的过程中,商业银行更看重的是风险补偿,如财政贴息、高校资金账户转移到经办行等等。但是一旦中标之后,在具体的业务实施过程中,商业银行又转而担心学生的信用、潜在的道德风险以及贷款监督管理等问题。总而言之,从商业银行角度来看,助学贷款贷后风险是难以掌握的,很难像经营和管理商业性贷款那样可以拿出一套具体的办法,因此,助学贷款在商业银行的处境是非常尴尬的。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的实施,商业银行的盈利性目标进一步明确,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商业经营与政策性操作的矛盾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部分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不力,甚至出现不作为。根据2004年开始实施的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学生在校期间,其贷款由政府财政贴息,为了减少银行贷款风险,新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还成立了风险补偿基金,由财政和高校各承担50%。在这种政策保障下,银行的风险大大降低了,拒绝发放助学贷款的现象也相应减少。于是决定助学贷款能否落实的主因,已经从银行转移到政府。但是如果把地方政府也视作有着利益考量的法人,则其支持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确实不会太高,按照谁的学校谁负责的原则,地方高校的助学贷款发放越多,地方财政承担的贴息和风险补偿金越多。对于当下许多把任何一项政策都视为投资行为的政府来说,这是一项没有明确回报的赔本买卖。但是政府毕竟不是银行,政府公共财政和任何支出,都应该以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而非以投入/产出比为标准。从操作层面考虑,政府应该比银行更有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可惜的是,在规避风险、计算收益方面,某些地方政府没有摆正位置,在思路上把自己当成了银行。

部分高校账户转移还未完全落实。为了进一步弥补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新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要求签约高校要将其资金账户转移到中标银行,以增加中标银行帐号的综合经营效益。但是少数高校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与非中标银行之间的借贷关系及合作关系,给账户转移工作增加了一定的困难,如果账户转移迟缓或者没有实质性的资金转移,那么中标银行的实际经营效果和积极性将受到影响。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在新旧体制碰撞中,国民诚信理念、信用意识受到严峻考验。相当一批大学生受不良信用环境影响,毕业工作后既不主动还贷,也不同贷款银行联系,这是造成了国家助学贷款违约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我国的还贷约束机制——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并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建立“信用档案”2002年才被提及,目前尚未发展到有用、有效的规模,在很多地方尚处于起步或停滞阶段。二是社会个人征信体系发展很不平衡,而且不具权威性,除上海等几个大城市发展较早以外,大部分地区尚未真正起步。而且由于缺乏国家性的统一规划,其权威性也不够强硬。三是网络技术落后,分散的信用信息未能实现共享。目前既有地方性的个人信用建设,也有银行、高校、公安、税务等部门的信用资料,由于网络系统不同,各地区、部门、单位间的信用信息不能有效共享。

内容摘要:助学贷款作为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的一项国家政策,受到了社会及有关方面的欢迎,但自实施以来,一直处于低效运行状态,本文从政府、银行、高校及学生个人四方面寻找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商业贷款政策篇9

童士清,男,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本文数据来源:上海市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1,2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200120)

摘要:近年,上海市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信贷市场的运行发生了较大变化,进而引起个人住房贷款增长与住房交易量之间关系的变化。本文主要结合上海市的情况,探讨个人住房贷款增长与住房交易量之间的关系,认为在目前上海市的房地产市场上,主要是个人住房交易引致个人住房贷款增长,从而为房地产市场调控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住房贷款;住房交易;关系;调控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428(2006)09-0020-03

目前市场环境下,究竟是客户需求引致住房贷款的增长,还是银行供给层面主导住房贷款的增长,有关意见争论不休。本文主要结合上海市的情况,讨论个人住房贷款增长与住房交易量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房地产市场调控提供新的思路。

一、上海市个人住房贷款和商品住房交易的变化情况

(一)个人住房贷款对全部贷款增长的贡献率高位回落。近几年,个人住房贷款已成为上海市商业银行主要的贷款增长渠道,2004年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占新增各项贷款的比重超过60%。但由于国家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从2005年7月份起上海市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连续10个月下降,2005年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下降到15%。尽管2006年5月和6月个人住房贷款止跌回升,但2006年上半年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占新增人民币贷款的占比进一步下降到-7.7%,个人住房贷款增长对各项贷款增长的贡献率由正转负。2006年6月末,上海市中资金融机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为16.9%,比2002年末高出5个百分点,但比2005年5月末最高时回落4个百分点。

(二)商品住房交易震荡回落且对GDp的贡献下降较多。2000年以来,上海市商品住房交易量持续上升,房地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也稳步提高。2004年,上海市新建商品住房交易额达到2065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8.3%,比2000年上升2.8个百分点。但2005年房地产市场调控后,商品住房交易量总体呈现震荡回落态势。2005年,上海市新建商品住房交易量为2846万平方米,仅为2004年的88%。相应地,2005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降为7.3%,2006年1―6月进一步降至5.6%。

二、个人住房贷款和商品住房交易:因果关系及其原因

从理论上说,个人住房贷款可以改变居民住房消费对现期收入的依赖,通过平滑跨期现金流的方式实现住房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使有支付能力的潜在需求转化为当前有效需求。统计检验表明,2000年一季度至2006年二季度上海市个人住房贷款当季发放额与商品住房当季交易额的相关系数达0.73,个人住房贷款和商品住房交易之间相关性较强。

通过对时间序列数据的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2000年一季度至2002年四季度,个人住房贷款累放额是商品住房交易量的格兰杰原因;而2003年一季度至2006年二季度,商品住房交易量是个人住房贷款累放额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在上海房地产市场发展初期,个人住房贷款发放对推动商品住房交易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由于住房制度改革初期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负债消费和贷款购房的观念尚未深入,银行供给因素是影响住房贷款增长的主要因素,贷款成数、利率等贷款条件的放松或收紧对个人住房贷款的增长有显著的影响。随着上海房地产市场的逐步成熟,个人住房贷款的发放对商品住房交易的推动作用日益减弱,在很大程度上已由商品住房交易量被动决定,客户需求已成为主导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增长的主要因素。主要原因在于:

(一)商业银行资金供给充足。近几年,上海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存比持续下降,有价证券投资占比逐年上升,备付率保持在合理水平。2006年6月末,上海市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存比下降到65.5%;有价证券投资同比增长51%,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达到16%,比上年同期上升5.2个百分点;中资银行备付率为3.19%。由于贷款收益率比有价证券投资收益率大约高出3个百分点,且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总体较低,商业银行普遍将其确立为业务发展重点,每年新增个人住房贷款计划较大。可见,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及放贷意愿均不构成对个人住房贷款发放的约束。

(二)个人住房贷款政策调整对个人住房贷款需求的实际限制较小。据统计,2006年上半年上海市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平均成数约为50%,其与70%(或80%)的贷款成数上限存在较大的差距,实际贷款成数在70%以上的借款笔数和金额均不足10%。因此,贷款成数的调整对个人住房贷款需求限制较小。同时,从监测结果来看,2005年以来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连续两次上调,但并未出现提前还款额大幅波动的情况。2005年以来六个季度提前还款额分别为159亿元、151亿元、116亿元、114亿元、159亿元和131亿元。可见,个人住房贷款的实际利率敏感性也不高,利率调整对个人住房贷款需求限制也较小。同时,上海房地产市场中境外资金购房已占有一定比例,而决定其购房行为的关键因素是房价上涨预期和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基本不影响其购房行为。这些境外购房者或者不需从商业银行贷款,或者从不受国内信贷政策约束的外资银行贷款。

(三)房价涨跌预期及政策变化已成为影响商品住房交易的重要原因。从最近几年上海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税收政策的变化成为影响商品住房交易升降的重要原因。例如,1998年出台的购房退税政策就刺激了中高收入者的购房需求,2006年6月1日住房交易营业税政策变化导致一些居民住房需求在5月份集中释放。此外,全国各地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总体相同,但2005年以来北京、广州等地商品住房交易和个人住房贷款的走势与上海完全不同,也表明个人住房信贷政策不是影响商品住房交易和个人住房贷款的主要因素。

三、总体判断和政策建议

从当前情况来看,随着上海市房地产调控效应的逐步显现,商品住房交易量总体呈现震荡回落的态势,预计短期内不会出现明显上升。商品住房交易额下降直接导致个人住房贷款需求回落,新增个人住房贷款难度不断加大。根据目前的宏观金融政策导向和房地产市场形势,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要综合运用税收、土地等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在客户需求主导个人住房贷款增长的情况下,调整成数、提高首付比例等的住房信贷政策的调控作用无疑会下降。因而,应着眼于调节住房交易需求来调控房地产市场。要综合协调运用货币政策、土地政策和财税政策,主要通过税收政策调整进行房地产市场调控,通过财政支出政策调整加快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促进上海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金融政策方面,应重点调整利率而非住房贷款的成数。

(二)商业银行要合理确定个人住房贷款新增计划,规范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创新。目前,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增长已由商品住房交易量被动决定,商品住房交易额下降直接导致个人住房贷款需求回落,而正常还款金额和提前还款金额已经比较大,新增个人住房贷款难度不断加大。因此,各商业银行应正确对待个人住房贷款增速下降或负增长的问题,合理确定和调整个人住房贷款增长计划,支持合理的个人住房消费。监管部门要规范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创新,防止出现个人住房贷款恶性竞争。

(三)高度关注房地产开发企业贷款变化趋势,进一步优化贷款投向结构。由于商品住房销售款回笼减慢和个人住房贷款减少,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总体比较紧张,房地产开发贷款需求显著上升。在贷款总量增长和降低不良率的双重压力下,商业银行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贷款需求总体持支持态度,房地产开发贷款已持续保持多增态势。但是,需要继续关注房地产贷款占比偏高导致的贷款集中度风险,适当控制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增速。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积极推动其他个人贷款业务发展,比如开展个人循环授信贷款业务,推广个人信用卡透支业务。

商业贷款政策篇10

【关键词】货币政策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经营战略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爆发,其波及范围逐渐由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扩散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自2009年起,全球已进入危机的第二阶段——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阶段。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确保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稳定市场信心,为社会创造相对宽松的投资环境,2008年11月起,人民银行开始全面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工具,采取一系列灵活、有力的措施,及时释放确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信心的信号。截至2009年6月,金融机构货币信贷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力支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当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具体内容

自中央提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后,国家权威部门频频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适当增加货币、信贷投放总量,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使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随着金融危机的演化,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有所降低,并在9月中旬次贷危机演化为国际金融危机后,连续三次降息,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后,央行又于2008年11月和12月两次宣布下调双率。加上此前数次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百日内我国已连续五次下调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调控频率和力度创我国央行货币调控历史之最。

公开市场操作方面,在暂停三年期央行票据发行之后,为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于2008年11月起放慢央行票据发行频率,一年期、三月期央行票据由每周发行改为隔周发行,于2008年12月初起暂停一年期央行票据的发行。

二、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

一是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硬性限制促使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急剧扩张。为灵活有效应地对正在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央行目前已不再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加以硬约束。截止到2009年6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7.74万亿元,同比增长34.44%,增幅比上年末高了15.71个百分点。

二是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8年12月23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做相应调整,这是央行2008年以来第五次降息。连续的降息使商业银行利差收入减少,压缩了信贷业务的赢利空间,增加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经营成本。

三是急速扩张的信贷规模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增加。经历了今年上半年贷款规模的急剧膨胀后,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引起了各方关注。中国银行业虽然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但银行的信贷风险敞口明显上升,对资产质量的中期展望令人担忧,一些中资银行的个体评级面临下调压力。虽然一方面短期内强劲的贷款增长将带来不良贷款率的显著下降,另一方面,中资银行在处理具有抵押品或担保的贷款分类时有很大的自由度,不良贷款的影响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在数据中体现出来,尽管中资银行的主要资产质量指标持续改善,但关注类贷款至不良贷款的迁徙率仍然显著上升。

三、当前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经营的战略调整

1、如何把握宽松货币政策给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带来的机遇

(1)准确把握人民银行相关政策信息,结合自身贷款业务的开展情况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如针对人民银行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硬性限制的预测,商业银行应敏锐的把握住政策的风向标,及时调整信贷结构,做好增加贷款规模的准备。同时需要及时对信贷结构进行优化、强化信用评级体系、严格信贷审查机制、完善不良贷款监控机制、控制新增不良贷款比例,积极应对信贷规模的急剧扩张可能造成的信贷风险和损失。

(2)合理分配和选择贷款行业,增加优势行业的信贷规模。商业银行可根据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重点扶持行业的转变进行积极及时的信贷结构调整,适度增加这些优势行业的信贷规模不仅可分享国家财政投资所带来的低风险和稳定的收益,还能够增加这些优势行业的资金来源,缓解其因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资金周转压力,促进实体经济的全面复苏。

(3)“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均是拉动银行信贷的重要力量。在政府投资高峰渐去、私人投资尚未明显启动、股市及房地产市场交易持续性成疑、进出口贸易仍未明显回升之时,充分利用当前宽松的信贷政策、拓展新的贷款对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将逐步成为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调整的重要环节。央行数据显示自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商业银行人民币新增贷款总额已超过11.56万亿元,表明随着实体经济复苏的开始企业贷款需求逐步旺盛。其中创造六成以上GDp增长的中小企业仅占新增贷款的四成不到,进一步表明中小企业贷款需求量十分巨大。为实现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分散大企业贷款过分集中所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在制定具体贷款数额和贷款对象时应适度偏向于融资需求旺盛的中小企业,抓住当前国家政策向中小企业转移的机遇,抢先打开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为信贷业务的发展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4)研究开发更为合理的信贷产品、简化贷款繁杂手续、提升客户经理服务质量。引入创新的信贷理念,针对不同的客户选择不同类别的信贷服务,为客户长期贷款提供便利。例如目前银行中小企业业务发展不够快捷,与银行信贷产品匮乏和产品操作性、便利性缺陷有很大关系。这些缺陷将严重阻碍银行资金和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对接,因此产品创新对商业银行来说显得非常关键。针对这一问题,浦发银行北京分行从“担保”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内部资产“担保”和外部风险缓释“担保”两种创新模式,扩大银行所接受的企业“担保”资产种类,即原来不接受的抵(质)押物如何通过产品创新变得能够接受,如专利权质押融资。对于原来能够接受的抵(质)押物,通过流程标准化、优化设计实现更快、融资比例更高的融资,如房地产抵押业务等。此外,该行还积极开展担保公司担保业务,创造性的与担保公司开展消除观念和技术性差异的合作及降低成本的分工协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便利和可能。

2、如何应对贷款规模剧增所带来的信贷风险

(1)建立健全商业银行信贷客户优选体系,从源头防范信贷风险的产生。强调以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性,并注重分析技巧的提升,重视财务报表时间上的连贯一致性,确保财务报表为企业经营状况的真实反映。针对某些上市公司的虚假财报信息要进行各方面的审查和核实,防止骗贷行为的发生。

通过评价企业领导人素质、公司治理、经营组织架构、财务管理、资金实力、技术先进性(服务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人力资源、市场环境、经营秩序与信用环境、政策法规环境等指标,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形成清晰的判断,以企业基本面评价作为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补充。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全方面客观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提升贷款的质量。

(2)细化商业银行信贷客户评级办法。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对客户全面进行内部评级的时间最长不超过八年,短的只有两三年,开展贷款评级的商业银行就更少了。与国际性银行相比,国内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不论是在评级方法、数据采集、数据加工,还是在对评级结果检验、评级工作组织以及评级体系适用性等方面,都存在相当的差距。而在中国,客户的信用评级主要用于银行的授信管理和授信业务运作,缺乏信用评级更新应用渠道的开发,而且很多信贷管理工作相关人员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信用评级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因此,结合本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实际开展状况,引入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的信贷评级系统,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系在当前来说已是刻不容缓的举措。

(3)健全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内控部门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就当前商业银行内控体制建设来看,部分商业银行还未真正落实“内控独立,审核自由”的内控基本体制。因此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加强对信贷部门的内部风险监管,防止各类信贷违规事件的发生。

(4)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高风险现状存在着许多顾虑。首先,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分布广而分散、规模小且成立时间短、抗风险差,不能提供银行贷款所需的抵押担保条件;其次,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普遍不佳造成自身“造血”不足,形成资金匮乏;最后,某些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缺乏信用观念、不良资产过高、抵押担保难落实等情况也严重影响其融资能力。因此,如何保障中小企业贷款的安全性成为银行拓展中小企业信贷领域的关键问题。

目前市场上中小企业针对性产品的主要缺陷包括:流程复杂、手续繁琐、针对性产品少、产品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差等因素。从技术上来说,设计产品最难的是要做到市场接受和内部风险控制的平衡,市场接受与否很快就会知道,但产品的风险有多大需要客户数量、时间和经济周期的检验才能了解,只有通过连续性和动态的数据管理才能够设计出来有竞争力的产品。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现状是历史数据较少、历史验证情况说服率较低,有些时候产品要靠经验来设计,这都成为中小企业贷款产品设计的难点。因此,针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薄弱、贷款风险大等诸多问题、商业银行可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参与、动员龙头企业参股、以商业性信用担保为主、完全市场化运作、信用担保与资产重组并重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制,积极试办“多户联保、逐年授信、动态调整、周转使用”的中小企业联保贷款业务,在产品设计上突出中小企业信贷产品的多元化和综合性。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在银行内部建立针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连续性动态数据管理体系,为积累的历史数据新建中小企业信贷数据库,并对其进行及时更新和维护。商业银行在审贷过程中可充分运用该数据库的信用数据,从源头上降低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增强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可操作性。

商业银行在我国应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肩负着补充企业流动性资金、防止企业资金链的断裂以及为促进实体经济复苏提供信贷资金的重任。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当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作出积极及时的业务调整,在保证原有的营业状况的情况下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完成各项业务的经营战略调整。

参考文献

[1]李晓明、张江山:从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及其对策[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2]刘劲:宏观调控下的商业银行经营战略[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