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会计专业实习目的及意义十篇会计专业实习目的及意义十篇

会计专业实习目的及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12:01

会计专业实习目的及意义篇1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叫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区别于传统的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而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教育实践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自产生以来在西方逐渐流行。在我国,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正在深刻地影响教育工作者对学习、教学和课程的认识,因而有可能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革命性理论之一。

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在本科教育中,学习并研究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同时开展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实践,进行以提高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6个方面。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三)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来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四)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五)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六)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等。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本科财会专业会计专业课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本科财会专业的培育目标是熟练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和分析方法处理会计具体业务的应用型人才。从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确定课程设置,精选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是本科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财会专业基本设置了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为主干专业课,辅之以会计模拟实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但是,在课程的建设上,基本上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应当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财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会计学基础,它是学生最早接触的会计专业课,这门课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对这门课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以下以该门课程为例,详细说明如何在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下对课程进行设计。

(一)分析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但是在当前存在一种倾向,即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不需要进行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目标完全应该被意义建构所替代。这种观点是极其片面的。实际上每门课程都是由若干知识单元(知识点)组成的,而各个知识单元的重要性是不同的,有的属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有的属于一般的知识(教学目标要求“了解”的),而对所学内容不加区分,一律要求对其进行意义建构(即达到教深刻的理解与掌握)是不适当的。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弄清各种会计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进而能够独立地进行操作演算。根据该教学目标,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会计学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复式记账原理、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及账务处理程序等内容。从目前出版的本科会计学教材看,所有教材无一例外地包括了上述内容,而且顺序也是这样。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把知识点割裂了,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因此,会计学基础课程应该打破教材的固定顺序,将记账原理同凭证、账簿、报表同时进行,即按经济业务发生的顺序进行账务处理。

(二)进行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应该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情境创设开始于教学过程的起点。在传统的会计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开始不是从会计的情境开始,而是从理论上的记账原理开始。学生首先接触较为抽象的记账原理、会计分录,然后要学习如何将记账原理应用到工业企业的资金筹集过程、生产准备过程、产品生产过程、产品销售过程和财务成果的核算。这样的学习过程完全靠老师讲授、学生想象。比如,生产车间领用原材料100千克,价值5000元,学生在学习记账原理后,会做会计分录(借:生产成本5000贷:原材料5000),至于这笔业务怎样发生,涉及哪些部门,需要填制哪些凭证都没有涉及。记账原理专讲会计分录,会计凭证专讲凭证,会计账簿专讲账簿,前后的知识是割裂的。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会计学基础课程中,教师在一开始就应该让学生首先接触到生产过程,即实物流转过程,然后接触各过程的原始凭证。

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情境创设对于学生学习会计学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会计专业课基本上以工业企业为例,而且在各种会计主体中,工业企业所占的比重最大。另外,工业企业会计又是比较复杂的,工业企业的业务熟练掌握了,对其它企业的业务核算就会迎刃而解。因此在会计学基础开课之初,应该组织一次对工业企业的参观。选择一个中型工业企业,由教师和厂方人员带领,认真参观每一个生产过程,切忌走马观花。因为现在的本科学生,生源在城市的,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少;生源在农村的,对农村生活比较了解,但缺乏对工业企业的了解。在参观时,首先选择一个原材料库,请保管员讲解原材料入库的流程,讲解以后,教师给学生讲一下“入库单”的填写内容,并把保管员填写的“入库单”在学生手中传阅,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原始凭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选择一个生产车间进行参观,在车间学生主要了解生产过程,特别注意成品的转移,在这个过程,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看“生产任务单”,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始凭证;最后,选择一个成品库参观,在讲解的同时,让学生传阅“成品入库单”。通过生产过程的参观,学生比较近的接触了实际,见到了“原材料入库单”等重要的原始凭证,为接受课程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情境创设的另一个方面是情境创设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生产过程参观后,回到课堂上进行会计学基础的讲授时,情境的创设可以自由选择。教师可以将账簿、凭证、报表放在讲台上,也可以带学生去会计模拟实验室。近几年,各院校基本上都建立起比较规范的模拟实验室,实验室基本上都是按照实际工作场景设计的,比较接近实际。如果有条件,建议会计学基础课可以完全在会计模拟实验室中进行。

(三)协作学习环境的创设

会计课程的实务操作性较强,由于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会计实务有关的内容接受较慢。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一方面通过实际业务情境的创设,用简洁的语言、形象的图表使学生对会计业务过程一目了然;另一方面创设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案例教学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方法。在会计的案例教学中,授课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比如可以事先设计案例,先由各小组或全班进行讨论,讨论时间可以是几分钟,也可以是整节课。现在许多出版社出版了较多会计模拟实验教程,教程的设计都尽量地接近实际。建议教师在运用教程时,不要让学生独自进行,而是让学生组成固定的会计小组,进行角色分工,各个小组进行教程的操作,考核时以小组为单位,真正使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在协作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贡献。

(四)提高本科会计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会计专业实习目的及意义篇2

1校企合作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1.1校企合作的含义

校企合作主要指以市场以及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以及提高就业竞争力为重要目标,利用学校与企业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资源,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合作进行办学的教育教学模式。可以说校企合作是现今培养社会需求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育教学手段。

而众所周知,校企合作模式源于国外的合作教育,相较于单一的校园教学模式而言,其不仅能够让学生参加实际工作,使其知识与技能得到良好的结合,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社会所需。因此,现今早已被美国、德国等多个发达国家广泛应用,也俨然成为我国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教育模式。

1.2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因为校企合作是在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下形成的教育模式,因此,其在职业技能教育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上都具备着很大的优势,不仅仅校企之间的资源可以共享,其相互之间的优势又能够得以良好的互补,进而形成双赢的教育局面。所以,可以说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实际适应能力,并且在企业教育中能够充分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养成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际就业率。

第二,校企合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增强学校的双师队伍,促进学校科研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才培训模式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工作。

2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

从近几年高职招生来看,会计专业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从职业性质来看,会计可以说是越老越吃香,经验越丰富,薪酬也越高,会计在各个领域、各个企业几乎是必需的。

而高职会计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其不仅要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充足的会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能够做到灵活运用,也只有如此才能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的实际需求。

而实施校企合作办学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恰恰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型应用会计人才的有效教育手段,也俨然成为现今高职会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但是通过大量的实践数据分析,我们也能够看到,目前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上仍面临着诸多问题。

第一,因会计工作实际特点,决定了企业在建立会计实训基地时十分的困难。如:企业在建立会计实训基地时,往往会涉及企业会计资料的保密问题,会计工作的技术性问题以及会计岗位能够容纳人数有限的问题。

第二,已经建立的会计实训基地难以发挥其最大作用。如:在企业实训教育中,企业会计人员对会计学生的在会计知识点的指导上存在问题,并且在实训内容的安排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再就是对学生的实训考核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实训价值,其考核结果的主观性与随意性偏大。

3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3.1合作稳定性差

第一,合作基础不稳定。由于实际会计岗位工作上的特殊性质,以至于学生在企业的实际实习、学习期间并不能够为企业创造相应的经济效益,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加重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因此,许多企业并不愿意与学校开展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校与企业在实际合作上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也因此,往往在实际校企合作中,依靠的并不是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而是由一方的情感与人际关系进行维护的。所以,如若任何一方的变动或者感情疏远,校企合作关系势必会被中断或终止,这样也难以达成长久且稳定的持续合作关系。

第二,合作时间不稳定。由于会计的主要工作都集中在月初、月末,月初进行报税,月末进行结账,这也是会计岗位所具有的特殊性。而恰恰是因为这种特殊性,使得在月初、月末时,企业会计人员往往无暇顾及学校的学生,而在这个时间段进行实习的学生,因为缺乏足够的指导与实践机会,势必会使实训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这也造成了在实际实训中,学校往往会经常改变实习时间,致使合作时间不稳定。

第三,合作岗位数量不稳定。企业均设有会计部门,均配备会计人员,这对于会计专业寻找对口的合作企业及岗位并非难事。但是,会计岗位多少和人员设置依企业规模大小不一而不同,而每一个岗位可安排实习学生的人数也就更为有限了,这就出现“粥多僧少”比例失衡现象,合作企业众多,但每个企业接收的学生人数却很少。

第四,合作内容不稳定。由于每一个企业接收学生人数的限制,学校只能将学生分派到不同企业。这样,这个企业可能安排现金出纳岗位实习,那个企业可能安排往来岗位实习,小的企业可能安排全部岗位实习,而大的企业可能一次只能安排一个岗位实习。这就导致了一次参加企业实习的同班学生实习、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导致学习效果参差不齐,也不利于实习效果的教学评价。

3.2合作深度不够

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借助企业这个平台为学生提供专业、职业的环境,让学生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夯实专业理论,提高就业竞争力。但是,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会计工作既涉及企业商业秘密,涉及企业财产安全,又涉及会计工作的经验积累。因此,企业并不会倾其所有,对学生的实践实习流于讲座、观摩、自己领悟,不愿意将真正的、长期积累的会计工作经验教授于学生,这与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目的差之千里。

3.3合作方式不规范

目前,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签订顶岗实习协议等方式是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方式。高职院校一般是按照会计专业某门课程的需要或专业实训项目的计划寻找合作企业,为了合作而合作,缺乏对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逻辑分析,缺乏对合作企业的系统分析、分类。因此,一旦课程或实训项目发生变化,合作关系势必也会付诸东流,校企合作的基本目的也就无从谈起。

4对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建议

4.1将行业协会纳入校企合作的范畴

对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离校上岗前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取得初级会计师证更为体现学生岗位从业能力,这就需要行业协会参与会计专业教育中来。因此,让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行业的考核和认证,提升学生的职业资格等级,提高岗位从业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尤其具有吸引力。

4.2发挥专业教师的优势,引进“校中厂”

积极探索建立校内学生生产性实训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建立“财务咨询公司”、“会计记账公司”等“校中厂”,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合作,互惠互赢,对外市场化运作,对内开展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

会计专业实习目的及意义篇3

现代法治社会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依照法律从事各项生产和社会活动,一切活动必须纳入法律的轨道,用法律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这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才能在行为上做到严格依法办事。社会成员法律意识的提升,不论在那个层次上,也不论对于个人、人群、社会、国家和民族都显得格外重要,格外迫切。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法律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尤其对于经济专业的大学生,学习法律,尤其是经济法,意义更为重大。

二、经济法与会计专业的联系

众所周知,我们生活在一个法治的社会,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法,学习法律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意义,更不用说进一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了。我们所读的专业———会计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且发展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到目前为止仍然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作为中国学习会计专业领头军的我们,在学习这个新兴专业的过程中,更应该摸索出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更好地进行研究学习,推动我国会计专业的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掌握更多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会计学专业,就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和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经济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概念就可以看出经济法与会计是有着共通点的,都是通过管理手段来保障良好的经济秩序。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会计知识,我们务必要重视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仔细分析,发现两者有着很多的联系,但是最突出的共同点还是其管理性和约束性。会计专业具有管理性,这不仅表现在其经济目标上,还表现在管理的手段和过程中,表现为会计人员对企业管理决策过程的影响。通过法律法规对会计管理行为的约束,以及通过各种渠道对会计管理进行监督。而管理性和约束性更是经济法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在经济法的价值、主体、权力(利)、属性上,更表现在经济法的义务上。经济法义务具有社会性。生活在市场体制下的人们是一种“经济人”,在通常情况下,他们自己为自己服务或者为了为自己服务才为他人服务,而往往不能或不愿提供社会服务,但许多社会服务如维护秩序、举办学校、基础建设、公共卫生、保护环境等等又是一个社会正常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了解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之后,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进一步分析经济法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帮助无疑是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平台。明显地,学习经济法能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性,时时提醒我们不能忘了会计专业的“经济管理监督”责任。而对于我们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要想行使好自己的会计监督管理职能,就要对经济方面的相关法律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会计专业实习目的及意义篇4

关键词:生利主义;中职财会;教学应用

会计专业性很强,经济利益的合理分配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都与其工作性质和价值息息相关。因此,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更应高度重视、培训专业的职业道德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专业的学习平台。在职业教育新形势下,生利主义思想在中职财会教学中合理恰当地应用能很好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生利主义”的内涵

“生利主义”是陶行知先生的职业教育理念,指出了职业教育应该是“生利主义”而非“生计主义”,认为“生利主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应侧重“发舒内力”以应群需,强调的是有利于群,而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私利。

二、中职财会专业教育教学的现状

(1)中职财会的学生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没有明确的目标;

(2)中职财会的学生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比较单薄;(3)中职财会的学生在学习方式方法上单一呆板;(4)中职财会的教师队伍“双师型”实用功能亟待提高。

三、生利主义在中职财会教学中的应用

1.生利主义在教育教学目的上的应用

在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上,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对培养学生的针对性不强,学生很难从学习中得到可操作性强的学习实践能力,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实际就业问题。面对现状,要明确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就应该抓基本职业道德和专业职业道德两方面。既要遵守相对个人的、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又要遵守相对公众的、社会基本职业的道德规范,正如生利主义“有利于群”的取向。目前大多数的中职财会教学中,不乏看到生利主义的运用,如,学校建立比较完善的道德教育体系,开设相应的思想政治课程,设立道德教育目标规划,组织相应的教育学习团体等等,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帮助他们树立道德目标。另外,从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看,也能充分找到生利主义的影子:企业在招聘财会专业人才时,都很注重财会人才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品行(做客观公正的、依法办事、能保守公司秘密的人才),而这些被企业看中的,也正是生利主义的要求(“发舒内力”“应群需”)。

2.生利主义在教育教学内容上的应用

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还比较枯燥乏味,因此,许多教师会利用传播媒体报纸、杂志、网站等具有影响力的媒体所报道的各种财会实用案例和新闻引入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会计基本理论和职业素养,更好地理解复杂的会计职业状况,为今后更好地实现财会就业打好基础,做好准备。生利主义的职业教育,适合群体的职业要求融入教师讲解案例之中,是非常常见的形式。而且通过融合,使学生加深理解且容易践行职业道德精神。这也是生利主义在教育教学内容上的创举意义。

3.生利主义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应用

教师在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应该实行自由开放的教育教学方式,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方式不适合职业教育,因为自由开放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关乎学生的自我修养和做事态度,因此不能在教育方式上大意。另外,针对不同的学生,许多老师采取不同的教育载体和教育方式,能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与价值。教师和学生运用生利主义集中群众的优势,也就是集中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来使职业教育顺利开展并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生利主义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生利之“利群”意识,而发挥各种教学方式,利用各种积极效果,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育延伸,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从而达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利群”,达到师生之间的共赢。

4.生利主义在教育队伍建设上的应用

目前,由于社会对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够,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职业伦理课程教师,课程教学往往缺乏针对性,难以深刻理解。而一些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业务培训也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培训方面的经费投入也是一大严重问题,使得学生对师资力量的需求与师资现状严重脱节。所以,在职业道德教育队伍建设方面,许多中职学校正在结合生利主义思想“有利于群”专业培训道德教育教师,加大培训投资,为培养专业的财会人才储备教育力量。拥有专业师资,不仅为学校增强了竞争力,也为会计专业学生谋得了福利。生利主义在教育队伍建设上的应用也体现在师风师德的完善上,职业教育是一块生利主义思想发芽的肥沃土壤。

四、生利主义思想在中职财会中的教育意义

在中职财会职业教育上,“生利”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生利主义思想为教师在职业道德教育上指明了方向,“有利于群”“发舒内力”“应群需”很好地指导了教师的教育方向以及教育

理论。另外,对于广大中职财会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生利主义思想应用到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之中,会加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并实践职业道德精神。生利主义在中职财会教育教学上的应用,也拓展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规范。

生利主义是一种职业教育思想,其对当今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明确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汲取不同教育方法的优势、加强职业教育队伍的建设以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延伸教师的教育深度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修养,都是生利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也是生利主义在中职财会教学中的应用。

会计专业实习目的及意义篇5

【关键词】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压力

临床实习是护生由学生角色向护士角色转换的过渡时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时期[1-4]。据报道,护理本科生由于临床实习环境的复杂化、临床护理工作的高负荷、激烈的就业竞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如不能很好应对,不仅会直接影响实习质量,甚至动摇他们从事护理工作的决心[5-7]。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本科实习护生在面临压力时能正确处理从而提高实习效果,本研究对本校实习护生进行压力水平调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遵义医学院2011级实习护生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在本院实习,其中男27例,女73例;年龄20~23岁,平均(21.24±0.56)岁。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

1.2方法

由笔者向护生说明调查目的及表格填写方法,取得护生同意与支持,要求20min内独立完成,并不记名收回问卷。问卷和表格包括:(1)自编一般资料问卷:包括性别、生源、护理角色感觉、就读归因等;(2)护生实习压力测量工具量表采用肖美莲编制的护生实习压力量表,该问卷共37个条目,分为工作性质、实习准备、工作负荷、工作支持、人际关系、学习与工作的冲突6个维度,各维度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从“没有压力”到“重度压力”分别予以赋值0~3分,实习压力分为3个水平,每个维度平均分在1.00以下为低水平压力,1.01~2.00表示中等水平压力,2.01~3.00表示高水平压力,得分越高表明压力越大。该量表内容效度指数为0.925,Cronhach’sα系数为0.937[8]。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根据数据资料类型分别运用描述性分析和方差分析统计方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生实习压力的描述性分析

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回收率100%。本次调查实习压力总分(55.38±13.45)分,每项目平均1.51分。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学习与工作冲突(8.65±3.500)分,平均1.73分;人际关系(9.47±2.672)分,平均1.58分;工作负荷(9.19±2.718)分,平均1.53分;工作支持(10.49±2.414)分,平均1.50分;实习准备(8.44±2.702)分,平均1.41分;工作性质(9.14±2.437)分,平均1.31分。

2.2不同特征护生压力各维度得分情况

不同性别的护生在工作性质、工作负荷、实习准备、人际关系、工作支持、学习与工作冲突6个维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就读归因的护生在人际关系、学习与工作冲突2个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角色感觉的护生在工作性质、工作负荷、实习准备、人际关系、工作支持、学习与工作冲突6个维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会计专业实习目的及意义篇6

行业英语教学者多是由教普通英语转行的青年教师。年轻人的教学能力不容乐观,理论知识与基本功都需加强。作为学习活动的领头人,教师需勤于钻研,超越自我。如果只会上普通英语,下岗是迟早的事。如果不能站稳行业英语的舞台,很可能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牺牲品。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师需以特殊性、可行性、实用性的视角审视各种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实践教学、理解教学,生成自己的教学机智,做一个反思性实践者、理论建构者。学习研究成为教师的必然选择,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实验、反思、发现的过程,也是教学理解得以深化的过程。行业英语教学属专用英语的范畴,内容型教学是专用英语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需首先掌握这两个领域的教学要求并学习相关的跨学科内容。专用英语的特色在于课程的内容与目标都指向学生的发展需求,课程聚焦于特定的专业学习、学术研究、职场活动中所需的语料、语言技能、语言体裁。除了关注跨学科知识的获取及学生的背景、年龄、语言技能外,教师需考虑的问题还有:在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依据体裁分析开发课程,因为不同的使用目的与情境需要不同的语言、选编教材、教学评估等。视英语为国际语言、情境中体裁分析以及学习者的学术素养、身份认同等研究有助于理解专用英语教学的复杂性。内容型教学是将语言能力的发展融入学科内容探究中,其理论基础有输入假设、可理解输出等二语习得研究,以及最近发展区等社会文化理论。其要求是:以情境化学习突出所学内容的意义与关联性,重在发展语言,提供真实得体的语篇与测试,在内容和语言融合中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策略与学术技能并举。上述理论表明,行业英语教学的重心是学会运用语言,不能位移至行业内容,语言是内容驱动下学习的介质与目标。会计英语等课程一般是在二年级后开设,学生具有特定学科的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在英语情境中同化、顺应这些知识与技能。教师必须补充语言所依附的跨学科知识,武装自己的“内容知识”。行业英语的基础是普通英语,重视学习研究的教师有信心改教行业英语。当今的外语教学突出教师即学习者、课程融合等要求,也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社会性、聚焦意义、学习者的多样性、培养高级思维能力、多元评价。这些要求体现在后方法策略框架中,也需教师学习以下原则。这些原则是:较强的学习动机和有意义的互动可促进学习顺利进行;有效的任务与练习可提供意义协商与建构的机会;有意义的语言交流源于学生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加工;交流是个完整的过程,需多种语言模态参与;语言学习需归纳、探究语言规则,也需解构、反思语言;语言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并不断试误纠正;学生有各自的学习路径、速度、需求、动机;成功的语言学习需要有效的学习策略、交际策略;教师是促进者、语言专家,应创造语言学习氛围,提供语言使用机会,激发学生反思语言的使用与学习;课堂是个共同体,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分享中成长。

二、教材开发者

教材是课程的物化,要求教师根据不同情境开发教材。目前,很多行业英语教材或是舶来品,有时水土不服;或是由某学科教师编写,缺乏英语素养和教学理论,书中出现语言的硬伤,有的甚至用拼音标注书名。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与实践性需要遵循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开发课程,坚持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在学习情境式教学单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些与内容型教学并行不悖,两者都将学习过程视为学习的最佳条件。内容型教学指导下的教材应含有英语教师能教、特定学生能接受的内容,通过学科文章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编制内容和语言交融的教材是其特色,但尚无标准可循。4C(内容、交际、认知、文化)与6t(主题、语篇、话题、线索、任务、迁移)等模式已经成功地运用到课程与教材的开发中,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也被融入其中。这些模式都是基于内容驱动的学习假设,即运用语言去获取所需的信息,语言学习更易成功;内容搭建的结构框架有利于综合发展语言技能;内容表达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需求。因此,在开发行业英语教材时,应与某学科教师合作先选定学科内容,然后安排语言学习项目,将内容作为学习活动的驱动力,将提高语言能力所需的词汇、语法、技能、练习与内容紧密捆绑。以笔者编写的《会计英语》教材为例,其课程定位是学会运用英语去表达会计专业的基本术语,描述职业环境与工作过程,完成英语语境中的基本任务。主题是课程的中心思想,与学习需求、教师能力、教学场景相适应。根据学情和我国会计从业资格要求,该教材的主题设为“会计职业的基础英语”。教材以编译阅读语篇为主,提供会计凭证与报表等样例,听说语篇作为课外作业。这些语篇以项目形式出现,分为认知职业环境、明确行业规范、夯实岗位基础、熟谙典型任务、掌握业务流程、学习会计法规。话题是语篇内容的分单元和更具体的主题学习内容。以“熟谙典型任务”为例,教材中设计的话题有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等,会计凭证又含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线索意指系列主题之间的联系、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对应到某一课程,应是教材内容整体的衔接性。该教材的明线是会计职业的环境、行规、法规、基本知识技能、工作过程,暗线是会计循环。任务体现在各语篇的教学活动及练习设计上,该教材的练习是围绕“运用英语完成会计行业的知识学习与岗位任务”而设计的。迁移则是设计好话题之间、任务之间教学活动的过渡与衔接。

三、教学设计者

高职院校建有校内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教师可在这些充满职场气息的基地中设计行业英语教学活动,学生置身于模拟的工作岗位和业务流程中体验内容和语言的融合。策略一,激活背景知识。该策略以建构主义、图式理论为基础,利用学生的过去知识激活认知图式。以会计英语为例,学生已学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基础英语知识可视为已有的内容图式和语言图式,学习新内容时可让学生先试用英语表达相关的会计术语。策略二,注意学习阶段性。教师按照学习阶段组织教学,设计好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学习活动,考虑内容、文化、文体、语言、学习策略等课程要素。策略三,融合语言模态。教学中应提供多种文体的语篇,融入听说读写的多模态训练。小组合作、拼图游戏、思考———互助———分享等活动可综合发展语言技能,最大化地输出语言。策略四,提供支架式指导。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指导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完成不能独自完成的任务。这被视为内容型教学的关键,主要提供言语(关注语言发展)、程序(指导小组和活动的构成)、教学(提供支持学习的工具)等方面的支持。策略五,运用图形组织者。图形组织者(如大纲、维恩图、网络图、图表)是大脑组织信息的方式,可以被用来增强教学效果、优化教案设计。会计英语中语篇的结构主旨、会计循环过程等皆可用此策略。策略六,情境化学习语法。情境化是指为了真实的交际目的有意义地使用语言,并理解语言使用者如何在情境中建构意义。该策略要求语言的功能、结构、词汇都在内容交织的情境中被学习和使用。策略七,提供有意义输入。意指输入是真实的语篇,是含有不同的观点、可理解、反复的,教师可减少、再用、循环使用词汇及主要语法结构。策略八,最大化输出语言。为了学习语言,学生必须在有意义的互动中使用语言。教师需平衡输入机会,鼓励学生多输出语言。策略九,及时反馈。确保学生随时传递、接受反馈,理解自身语言使用和内容掌握的情况。反馈可以在教学中、小组中、终结性评价中进行。策略十,指导学习策略。内容和语言的学习都有策略,学生使用学习策略能达到理想效果。

四、共同体建设者

在内容型教学理论指导下,行业英语教学以行业为背景,引领学生发展职场所需的英语语言能力。可是,行业英语的课堂生态并不乐观,通常是教师一言堂、学生静悄悄。这里有教师自身的原因:缺乏行业内容的学习,习惯于尽职地解释词句,不顾学生所思所为,忽视课堂的生命体征和交互属性。同时,行业英语处边缘化的学科地位,有的仅开设一个学期,有的被定为选修考查课,学生不够重视;学生英语基础较弱,学习动机不足,上课是为了混学分。由此,行业英语教学需建设学习共同体。学生的投入与参与可以彰显语言课堂的人文性与生态性。教师的自主性意味着,依据学习共同体、群体动力学等理论,发挥自身的领导力,激活英语课堂的群体动力,与学生共同创造学习机会,而不是管制或不管他们。一是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可成为行业英语教学的助手而不是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其专业学习的同伴、讲英语的话友;教师通过记住学生名字,给予关爱,鼓励学生表达或解释专业内容,可得到学生的尊重而被视为学习的向导。二是设计互动式任务,在会话交往中使英语成为合作、分享、友谊的纽带。三是与学生共商团队精神和课堂规则,心灵有约、对话协商,尊重生命。四是咬定目标。教学的大目标是共同进步、有效学习,小目标是创造更多的机会,形成有效的学习小组、学习共同体。另外,为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行业内容的困惑,提高英语表达的专业性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需参与外语教师或其他学科教师(或行家)的学术共同体建设,研讨英语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学习相关行业的理论与要求,以便合作开发课程。

五、发展评价者

会计专业实习目的及意义篇7

被调查者参加社会实践的类型,以志愿服务最为突出,66.93%的同学参加过志愿服务。而课题研究、社会调查、外出参观、挂职锻炼分布较为均匀,分别为22.97%、38.61%、8.71%、22.97%。这与医学生积极参与义务健康咨询等志愿活动、社会实践类型广泛的特点相符。在累计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方面,80小时以下、80~160小时、160~320小时、320小时以上的分别为49.1%、29.5%、11.5%、9.9%。进行卡方检验后发现年级对累计时间有影响(p<0.05),随着年级的增加,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增加。在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方面,分别有27.7%和25.7%的同学是为了达到实践学分的要求和提高专业技能。说明实践学分要求对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督促作用,同时由于医学的专业特点,医学生也有希望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提高专业技能的主动要求。18.6%和16.2%以了解社会和奉献爱心为目的,体现了我校学生希望与社会融合的愿望和医者乐于奉献的精神。在社会实践中最想学到的内容调查中,47.1%的同学希望加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28.7%和16.8%的同学希望巩固专业知识和学习处理人际关系。说明医学生不仅认识到在社会实践中要巩固专业知识,提高操作技能,还认识到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对医学生将来就业正确处理医患关系至关重要。

在医学生社会实践必要性的调查中,34.3%的同学认为很有必要,59.2%的同学认为有必要,表示有合适的机会可以尝试。这说明医学生认识到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参加的愿望。说明医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可,有利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认为最能提高就业能力的实践形式的调查中,有65.5%的同学认为到单位实习更能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15.2%、9.5%、7.7%的同学认为课题研究、社会调查和志愿活动对提高就业能力影响更大。到各单位进行实习,例如到医院进行见习、做导医以及到相关卫生部门实习,使同学更加了解医疗行业的现状、就业状况以及自己的优劣势,为未来的能力提高和就业方向提供导向。由于医学的专业性极强,科研能力是医学生的必备能力,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可以帮助医学生提高科研创新能力。而在以义务健康咨询为主的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医学生可以站在医生的角度为群众服务,对夯实医学知识,提高医学专业素养,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能力都有促进作用。

2社会实践对就业能力的影响

本部分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来测量社会实践对就业能力各方面的影响程度。在7项指标中,实践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意愿的影响率均达到70%以上,而责任意识、艰苦奋斗、奉献精神等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团队合作、抗压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率达到80%以上。这五项能力均属于就业通用能力,在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都能够得到锻炼。数据表明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就业通用能力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而科研创新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则需要课题研究等特定的实践形式来提高。这种能力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有助于提高科研及理论水平的社会实践活动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医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见表1)。在对医学生影响最大的就业能力调查中,分别有40.6%、26.1%和12.7%的同学认为社会实践对提高实践操作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影响最大。数据表明,在目前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医学生在这些方面能力的提高作用较为突出,这也与李克特等级量表的结果相符。提高实践操作技能与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相符,说明在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实践操作技能诸如临床操作等技能是医学生的重要技能,也是就业的重要技能,该方面能力的提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医疗行业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能力强的人才,更需要能适应医疗行业现状、心理素质好、富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人才,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素质能力的提高是促进医学生就业,增强其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见表1)。

3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在对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中,社会实践的类型对科研能力提高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科研能力培养的专业性有关,医学院校应该多开展偏向学术化的实践类型如课题研究与社会调查等等,以提高医学生的科研能力。社会实践累计时间对七项就业能力指标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践目的对于除了心理素质之外的另外六项就业能力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医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就业能力的提高与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长短无必然联系。医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和对社会实践的态度等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同学们社会实践的效果。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最想学到的内容对就业能力的操作技能、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学习意愿和行业选择方面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他们最想加强操作技能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相符合。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操作技能和人际关系能力这两项对就业能力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从数据中可以看到,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最想学到的内容对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提高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的专业性相关,也与上文中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受影响程度小相符合(见表2)。医学生认为的最有利于实现其就业的实践形式对各方面就业能力提高的影响都具有统计学意义。由于各学院学生的特点不同,对其各方面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因此选择符合各专业医学生特点的社会实践形式有利于不同专业学生提高其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业能力。

4结语

从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医学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就业能力的培养均有影响。以义务健康咨询为主的志愿服务是医学生参加最广泛的实践类型,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专业技能、人际沟通能力等。但是,在调查中发现,社会实践对医学生理论知识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影响程度不高,说明医学生的理论知识还是主要来自于第一课堂教育,医学院校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类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不能满足医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医学院校可以加强和鼓励学生自主组队进行社会调查和课题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资金支持。

会计专业实习目的及意义篇8

【关键词】高等艺术院校就业指导长效机制

1高等艺术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背景

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人,比2009年增长了20万人,其中重庆市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4.2万人,比2009年增加了1.3万。无独有偶,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我国经济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出口贸易锐减,就业率下滑、就业形势严峻。当下,全国高等院校都在政府的支持下,以积极的态度,千方百计的促进毕业生就业。以设计艺术学院为例,在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领导下,我们配合做好企业招聘会的组织工作、及时宣传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信息、以专业老师为依托寻找行业内的用人信息、并积极推荐学生参加用人单位的实习和社会实践。在这一系列的工作中,我们感觉到,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扮演的是“服务”的角色,为招聘的企业服务、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服务。学校并不能完完全全的创造就业机会,学校要做的是,为社会培养符合要求的毕业生,引导他们采取适当的方法就业。

2“设计外”的概念和意义

所谓的“设计外”,是与“设计内”相对的,其实就是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教育和教学的问题。“设计内”,就是艺术设计类学科的教学环节,它包括设计课程的学习,以及设计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从专业的角度去思考、帮助学生解决专业学习上的问题。而“设计外”,就是广义的学生教育环节,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符合自己要求的价值体系、帮助学生思考和解决生活上遇到各种问题,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打个比方,学生去用人单位面试、实习,展示自己的专业才能和专业素养供用人单位选择,属于“设计内”的范畴。而他们对于自己就业择业的思考、对于用人单位的选择、以及展示自己才能的方式方法的考量,都属于“设计外”的范畴。

就一个学生而言,“设计外”的意义远比“设计内”的意义重要,“设计外”的教育活动,是解决学生思想观念、道德水平以及为人处事的问题,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善人”;“设计内”的教学活动,是解决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思维创新的问题,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人”。在把学生培养成“能人”之前,需要把学生培养成“善人”,这是“人之为人”的根基和方向。

3对“设计外”的设计

众所周知,高校学生正处于成长和成才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往往给学生一生的走向“定型”,如果教育工作做得不好,影响的就是学生一生。“设计外”的设计着眼于学生的终生教育,它以教育的长效机制为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学生教育工作,帮助学生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体系。我个人认为,“设计外”的设计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服务,要确保在

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是指设计类教学单位将市场需要与课程安排有机的结合起来,让课程内容、教学教法与市场接轨,进一步迎合市场的需求。比如,当前的广告策划,不光是要有新颖的广告创意,还要有新颖的展现方式,这样才能吸引广告主的目光,以达成销售的目的。艺术院校的视觉传达专业、设计策划专业的课程设计,就可以按照企业流水线的模式来进行。根据项目内容进行分组、分工,不同的学生承担项目组中的不同工作,做创意的、搞整体包装的、写策划案的、图片收集的、策划案讲解的,大家各司其职。在项目完成前,召开讨论会,按照招标要求完整的来一次演练,大家从全局和局部角度出发,分析整个项目的利与弊,然后再修改,形成最好的方案,项目完成后教师给予点评,对他们在不同环节中的工作能力进行评价和指导。下一个项目,进行分工轮换,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工作角色,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又能让学生总结自己在不同岗位的工作成效,有助于他们准确的定位自己的能力倾向,在面临实际的工作应聘时,他们才能够“有的放矢”。我相信,学生是愿意接受具有实际操作意义、与市场结合度密切的教学模式的。而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有助于学生迅速的适应市场的需求,并能够快速的融入设计团队的工作当中。当然,每个行业都有其独特的行业规定,教学的针对性,就是要求教师找准市场与教学的结合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建立起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3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社会实践活动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教学类的社会实践课程,学生以专业学习为主;二是在校期间接受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以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主。三是是面对择业就业时的岗前实习,学生以展现个人才能为主,接受用人的挑选。

就高等艺术院校而言,学校是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内容的。教学大纲上都有专业实践课程的安排,学校会分批次的组织学生去公司工厂实习,了解实际的生产流程,了解实际的运作模式,让学生在课堂所学的东西得到一一检验。以工业产品和旅游产品专业为例,很多学生在未去工厂实习以前所做的设计稿往往比较超前,具有创新的意识,因为他们能够熟练的运用电脑软件将抽象的理念具象的表现出来。但是,去实际工厂实习以后,学生的设计思维产生很大的转变,他们变得畏首畏尾,做设计稿总是瞻前顾后,为什么?这是因为现有的工艺水平往往达不到学生创新的要求,很多创意无法用现有的设备和方法展现出来。因此,学生回到学校后,他们往往重新审视自己的“设计思维”,在做新的设计之前,他们考虑得更多的是自己的创意是否符合现有工艺水平的要求。在我看来,这就是实践教学的真正意义,它有效的提醒学生好高骛远的思想,让学生明白“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真理。另外,这也促进了学生确立新一轮的创新目标,改进和提高现有工艺水平,从而促进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在校期间接受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是学生锻炼个人能力的重要手段。设计类学生在两年的基础性学习之后,就进入到专业学习的阶段,学校的教学内容会从“讲授讲解”转变为“指导点评”,“讲授讲解”是教师将专业领域内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做什么设计、怎么去完成这种设计、要遵循哪些原则、现在和未来的走向如何;而“指导点评”,是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之后,进入实际的动手阶段,用自己对这门设计课程的理解,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教师在创作过程中给予指导和评价,促进学生设计水平的提高。实际上,在专业学习阶段,已经有学生能够按照企业的设计要求完成相关的任务,越来越多的学生都通过专业教师、网络接受实际的设计任务,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既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学习,又能锻炼自己的个人能力,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生择业就业前的岗前实习,是学生工作人员就业指导工作的侧重点。因为,在这个时候,学生的设计能力已经定型,无法在短时间内进行调节。而就业准备,还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只要学生工作人员认真的进行指导,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比如,学生的职业着装、面试准备、实习须知都可以在短时间内理解和运用。当然,教育工作是不能只顾眼前的,在教会学生应对面试的同时,也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职业素养、诚信守时的人生态度以及廉洁勤奋的做人原则,要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以上三种社会实践活动都十分必要,它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感知和理解现实社会的机遇与挑战。

3.4就业指导工作的前瞻性

就业指导工作的前瞻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善于发掘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二是善于搭建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平台。

善于发掘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就是要认清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发现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就当前的形势来看,我认为有三点是必须重视的:第一是培养目标的转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艺术品和艺术品市场在我国从无到有,不断发展。但是,艺术品和艺术品市场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的过程,也让高等艺术教育感觉到,艺术和艺术设计不再是少数人的专长,它越来越大众化、市场化,受众的审美水平越来越高,当代艺术家要被社会接受和认可越来越难,“艺术家”的概念越来越模糊,那种花大力气培养艺术家的“精英教育”并不被社会所接受。取而代之的,是艺术的普及和艺术的“大众化教育”,也就是说,高等艺术院校培养的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家,而是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艺术工作者”。第二是就业指导工作要变被动为主动。就高等艺术院校而言,受不断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高就业率”的情况一去不返,艺术类毕业生同样面临着“就业难”的实际问题。如果还用以前的思想观念被动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就会错过开展工作的良好时机,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及时的指导,就不能做好就业准备工作,很可能错失就业机会。第三是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要真正的贯穿于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仅是为用人单位服好务,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招聘会,也不仅仅是就业信息的,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它必须要针对学生各个时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阶段制定相应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法,既要解决短期内学生遇到的问题,又要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将就业指导工作真正的落到实处,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择业就业观念。

善于搭建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平台,就是充分运用政府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政策和措施,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平台,我认为包括了五个方面的内容:符合市场要求的教学平台、社会实践工作平台、毕业生宣传平台、自主创业平台、就业孵化平台和产品开发平台。前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而后两个平台,是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展现才能的新机遇。自主创业平台,是学校有计划的组织创业比赛,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符合市场需求的项目组提供相应的政策服务和小额贷款咨询服务,积极联系当地创意产业基地,帮助学生实现创业梦想;就业孵化平台和产品开发平台,是艺术院校设计类学生制作一些符合市场要求的创意产品,学校给予积极的支持,帮助他们开发、包装,创立学生自己的艺术品牌。

以上,就是我对学生“设计外”的设计,分别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就业指导工作几个层面,探讨高等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就业指导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

参考文献

[1]《谁的大学》.薛涌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1.

会计专业实习目的及意义篇9

(一)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以旅游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分为五个专业方向,国际酒店管理方向、旅行社管理及国际领队、会展经济与管理、度假地与温泉管理、高尔夫管理,其教学目标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略有差异。

(二)义守大学

义守大学观光餐旅学院大多以学生的旅游专业核心能力出发,培育具独立思考能力,受过人文与科技训练,能创新并具有全球视野的管理人才,而后培育具有继续研究专业领域的高级能力的学生为最终教学目entURY标。其中休闲事业管理学系强调理论与实务结合,旨在培育休闲产业规划、管理与营运的人才,具备休闲活动管理专业知能、休闲产业经营知能、休闲产业创新潜能等;餐旅管理学系重视“专业技能与实务技能兼具”及“人文素养及企业伦理并进”;观光学系以培育具备全球视野的观光管理实务专业人才为目标,课程规划以“旅游行程规划”和“会议展览筹划”二大方向为重点课程;厨艺学系着重产学合作。

二、人才培养方案

(一)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各高校的人才输送层次制定,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输送的人才主要为应用型管理专业人才,其人才培养方案分为以下5点:1.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均以“素质、能力、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分成三段递进式的教育模式。同时注重培养双语能力,乃至“三语”能力。2.充分利用校内已有的模拟实训室进行实践教学,不断根据专业教育需要建设新的模拟实训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职业习惯、职业技能、职业态度等。3.积极拓展和稳定校外实习基地,当中包括短期国外实习项目,目前已有超过30间企业成为稳定的实习基地,未来将继续拓展建设,尤以国外实习基地建设为目标。4.产学研结合,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同时鼓励在职教师积极开展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进行学习,并将资格证书考试引进学校、举办相关技能竞赛,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5“.内培”与“外引”相结合,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师资队伍培养体系。

(二)义守大学

义守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以旅游国际化及技能专业化为人才培养方向,以“旅游事业服务、经营与管理人才”为宗旨,训练学生活动企划与解说导览能力。同时致力于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服务、旅游资源的规划与生态旅游开发及服务教育素养的养成。义守大学将人才培养方向分为以下4大类:1.通过学习服务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建立良好品格、养成正确的服务观、合群能力及抗压能力。2.通过连贯及渐进式的英语课程规划,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信息课程以文字处理及应用为规划方向。3.开设以旅游事业为核心的专业管理课程,划设旅游业经营、领队导游人员与户外游憩活动等课程模块,并以培养学生的活动企划与解说导览能力为主。4.实施建教合作制度,规划实习机会以利理论与实务相互验证,加强专业技能。并积极辅导学生以取得专业证照,以符合职业需求。两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异同见表1:

三、教学设计

(一)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旅游管理系重视实践教学对理论知识的深化作用,超过2/3的课程都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训室实操和校内项目实训和校外短期实习。同时注重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除英语外开设了韩语、日语和俄语作为第二外语的选修课。除此以外,关注学生旅游管理格局观的培养,聘请国内旅游行业研究人员、企业高管等定期举办讲座,以传授实际工作经验、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有利于学生与时俱进地了解旅游业相关信息。但国际合作教学互动不多,合作的国家和院校相对较少,院校的层级也较单一。

(二)义守大学

旅游管理专业针对学生多元的职业生涯规划作设计,让学生在具备基础旅游知识与国际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强调旅游管理应有的文化、美学素养的学习。主要教学设计有以下5类:1.建立整合性的旅游事业管理的系统研究,以研究为主要导向,倡导跨系修课,结合其他相关科系,如餐旅管理学系、休闲事业管理学系的教学资源共享,培养全方位的旅游管理人才。2.仅开设了日语作为第二外语语种,辅以文化、美学、创意思考等通识课程,加强同学语言沟通能力和旅游的解说能力。3.建立永续发展及本土化的旅游资源系统,结合旅游事业、主管机关及学术单位,建立学术研究及实务研讨合作网络,聘请杰出人士举办专题讲座,促进旅游行业与学术的合作与交流。4.建立产学合作机制,推展国际交换学生业务,致力于学生服务人格特质的养成,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和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并拓展学生旅游国际观。5.推动个案教学计划并加强校内、外实习机制,并与世界各地佛光山道场合作,进行海外体验旅游,了解世界各地民俗风情及文化,并提高学生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能力。义守大学不仅注重学校与企业的产学接轨,设计校外实习、海外实习、业界导师等多元化产学交流机制,还重视英、日等语言能力及国际观的培养。其提供海外游学及研习、双联学制、交换学生等多种途径。

四、教学方法

两所高校均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和实习教学等方法,但侧重有所不同,义守大学采用情境餐厅、实习餐厅设施,进行课外情景模拟教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重视培养学生的“搜商”,在大部分课程中都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随着微课、慕课(mooC)等公开课的盛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旅游管理系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部分课程尝试了“翻转课堂”,由任课老师公布若干“小科研项目”,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择“小项目”进行团队合作调研,撰写报告并制作汇报ppt,课堂内汇报并参与其他小组的成绩评分,老师再就其中出现的问题点评、总结,帮助小组优化方案。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下学习,课上总结,且能锻炼学生的口才和现场展示能力。

五、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管理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大一至大三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大四时进行9个月的校外实习+3个月的毕业论文撰写。每年4月举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双选会,邀请30-40家企业对当年7月即将开始实习的大三学生进行面对面双向选择,提供的岗位大部分是直接面对客户的基层岗位,少部分为行政、人事管理助理岗位。毕业论文在实习前落实到具体的教师名下,由学生选题,指导老师审核选题,一人一题,且与往年选题不得重复。选题内容多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旅游企业实际情况,应用性及针对性较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同时负责名下学生的实习追踪和反馈管理,直至学生毕业。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对实习和论文撰写过程、结果评估进行控制。义守大学的实习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内实习在学生大二时在学校内部的实习餐厅进行,同时学校与旅游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进行约18周的校外实习,让学生在上专业课程的同时能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学生毕业需要完成毕业专题,3人为一个小组,可选择撰写个案研究论文,或采用由所在系承接的项目,完成毕业专题作品。学校举办专题成果公开发表会,由专题评审委员会对学生专题进行评估,委员会成员由系主任、指导老师、任课老师及至少二位业界人士(或校外专家学者)组成。两所高校在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管理方面略有异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将学生的实习主要放在大四学年,毕业论文侧重锻炼学生的数据搜集整理能力、研究分析能力,管理较系统、具体。而义守大学在大二时即开展了专业实习,毕业专题侧重锻炼学生团体协作能力、领导能力、调查能力。

六、结论

会计专业实习目的及意义篇10

摘?要:目前中国的经济建设为建筑装饰设计师的发展和实践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作为协调职业环境中人与人关系的职业伦理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在理想与利益、自我实现与社会需求等众多矛盾冲突中,往往让位于现实的物质追求。本文通过分析建筑装饰设计师的职业伦理,探索在装饰专业顶岗实习中如何培养学生职业伦理的途径。

关键词:顶岗实习?职业伦理?建筑装饰专业

课?题: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课题“建筑装饰专业顶岗实习在校企合作中培育学生职业伦理的实践研究”(编号:2013B401)主持人:杨洁。

职业伦理也称职业道德,属伦理学科的分支,广义上是研究人们在职业活动领域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现象;狭义上则是研究各行各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而顶岗实习是学生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所进行的一种生产实践活动,能使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岗位达到“零距离”对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伦理、道德素养及创新精神。当前,需要探索出在建筑装饰专业顶岗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职业伦理的有效途径,为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一、建筑装饰设计师的职业伦理学

建筑装饰设计师属于建筑师的范畴,工作性质与建筑师一样。他们的工作是服务于具体现实目标以及可计算经济效益的,具有开放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建筑师学会都有各自明确的建筑伦理准则,通过制定针对建筑师的伦理准则来对其进行价值评判和道德制约。在国际建协1999年北京世界建筑师大会上通过并签发的《国际建筑师协会关于建筑师实践中职业主义的推荐国际标准认同书》中,专门设置题为《关于伦理标准的推荐导则》的章节,说明建筑职业伦理已经是21世纪全球建筑师所共同关注的课题之一。

建筑装饰设计师肩负着社会和职业的双重责任,除了个人价值之外,在职业操行方面有着更深层的内涵(见上表)。由表可见,第三个层次是对装饰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较高的社会良知才能更好地体现其优良素质。装饰设计师的社会责任除了帮助业主追求利益最大化,还应该兼顾公益,推动公共事业。要想做到这些,首先是要基于专业,这就需要他们不断得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及专业素养,以此获得人们对装饰设计师的认同。其次,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遵守专业操行,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不忘社会的责任感,坚持专业指向,而非工具,使自己成为对城市、社会、文化有用的人。

二、培养学生职业伦理的作用

1.提升核心竞争力

企业在人才招聘中需要的都是不仅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的员工。职业伦理是职业人的灵魂,更是职业院校学生适应和胜任工作和成就事业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的建筑装饰专业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生源素质较差,表现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不佳,人生的理想与信念不明确,思想上容易受到各种非健康环境的影响,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职业伦理素养,才能让企业更加信任他们,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

2.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群与社会的职业岗位群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长期以来,学校往往注重学生技能教育的培养而轻视职业伦理教育,使得职业伦理教育常处在边缘或空置状态,这既不符合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职业岗位发展的要求。建筑装饰行业有自己特定的职业规范和技术要求,也有其职业伦理要求。对于从事装饰设计师工作岗位的人员不仅需要具有与建筑装饰相关的知识、方法、工艺和标准等构成的技术规范系统,还应包括职业岗位所需要的道德品质、人文关怀及社会责任等道德规范系统。

三、建筑装饰专业顶岗实习中培养职业伦理的途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职业伦理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统领国家文化建设、凝聚社会共识、指导个人发展的总价值观,它使得高职职业伦理教育更加有指导性和科学性。我校建筑装饰专业在顶岗实习之前都会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职业伦理的教育,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几个字就是对职业伦理教育最好的指导。

2.加强职业认同感

每种职业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在建筑装饰专业教学过程中,我们紧扣装饰设计师的职业定位,先是以专业概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建筑装饰专业的培养目标、内容和特色,以及装饰设计师这个岗位的职业特征,还要让他们了解主要的就业去向。再在顶岗实习初期的岗前培训中,对入职人员的要求、岗位的特征以及职业道德伦理等进行集中培训,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解的同时,也希望他们在实习工作中能以专业为导向,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技能及职业伦理。

3.内化职业伦理精神

顶岗实习具有实习实训过程的长久性、行业的真实性、职业生活的体验性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等特性,这个时期是学生以“准职业人”迈向社会并融入社会的重要过渡期,也是将职业伦理精神内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最好时期。装饰专业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顶岗实习,能够亲身体验装饰设计师的职业活动,进而形成连续稳定的职业意识、心理和行为,最终将职业伦理精神内化为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上岗做好充分的准备。

4.推进师徒制教育

如果想利用好顶岗实习这个特殊的时期进行伦理教育,学校就应该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充分发挥专业指导老师尤其是企业师傅这个资源。在建筑装饰企业往往是利益首席设计师带助理设计师这样一种学徒制的方式进行顶岗实习。这就要求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首席设计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伦理教育,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职业道德规范,感受和领悟职业伦理内涵,增强职业道德意识,最终能在实践活动中践行职业伦理精神。

5.注重校企文化建设

在顶岗实习期间,如何克服校企文化差异的问题,这需要校企双方对学生实习这一环节达成共识,共同商讨培训计划。装饰企业多是以一个项目作为一个工作过程,所以先要制定好实训项目的规划,同时参考企业规章和标准来制定具体的实训任务,还要制定专门的考核标准,使伦理教育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就能培养出符合装饰设计师的职业道德和伦理。除此之外,学校还应经常邀请企业到校开设关于职业生涯和发展的讲座,推广优秀企业文化,增加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分量,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受到关于职业素养的熏陶,促其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

参考文献:

[1]李向锋,仲德崑.建筑职业伦理的选择——aia建筑伦理准则的百年历程及其启示[J].世界建筑导报,2006(11).

[2]戴秋思.职业伦理视野下建筑师的社会责任[J].高等建筑教育,2012(4).

[3]周春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高职职业伦理教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