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金融商业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14:50

农业金融商业模式篇1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模式;途径

全面推进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既可做到强农惠农,推动农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又可以树立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开发农村市场,提高盈利增长点。以当前农村商业银行运营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在支农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并获取诸多成效,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存在差距,如思想观念滞后、金融产品单一、服务意识匮乏等。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有力的改进措施,进一步强化金融创新,更好地满足形势发展要求,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获得自身长足性发展。

1.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重要意义

1.1 实现金融创新,更好地满足农村客户各项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客户已经对金融产品提出了多元化的需求,并朝向个性化发展。作为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必须改进观念,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客户各项需求,才能在不断发展的农村金融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

1.2 实现金融创新,更好地适应新农村建设

当前,农村地区正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村经济改革进入全新阶段,由此带来了农村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变迁,也对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离不开金融手段的支持,而金融工具、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的改革与创新,也是农村商业银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表现。

1.3 实现金融创新,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

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要素重组提供了动因,增强了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整体提升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但是当前国内股份制银行飞速发展起来,再加上各种民营银行的应运而生,给农村商业银行带来极大冲击与影响。如果农村商业银行继续固守成规,而不进行任何改进与创新,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1.4 实现金融创新,更好地落实改革需要

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集中于产权关系的明晰、约束机制的强化,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方法,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而这些要求的具体落实,必须加快转变经营理念,实现金融科技的创新,更好地为“三农”发展服务,实现试点改革的根本目标。

1.5 实现金融创新,更好的提高服务质量

农村商业银行是由农村信用社改革成立的,由于农村信用社原有体制和员工素质较低,而且一直依靠本地人员和网点较多的优势,从未真正参与市场竞争,服务质量和效能较为低效,服务意识和市场竞争不强,实现金融服务创新,能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更好的发挥优势,才能取得更好更快发展。

2.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模式与途径

2.1 金融产品的创新

在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多样性特征,而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本土的银行,应该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根据各乡镇的实际情况,有可能要按照一镇一品,根据产业农业的特色,开发与当地农村生产需求、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具有一定实用性可可操作性。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应开展低成本的金融服务,支持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针对农户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既要提供基础性的存取款、汇兑等业务,也要提供特色农业发展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扶贫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等服务;另一方面,结合当前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加快对农村种养殖大户的大额贷款支持,进一步投放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贷款资金;实行农业开发贷款业务、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中长期贷款等,开放土地经营权质押、农林权质押的信贷产品,实现商业银行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双赢”。

2.2 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制度

以当前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来看,虽然已经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但是由于基层的管理制度落实意识薄弱,并没有发挥应有效果。对于公司的上层来说,应进一步优化股东的结构,采取适当的集中股权方法,提高单个法人的持股比例,同时鼓励持有股份较少的股东将股权转让,形成相对控股的股东。另外,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力度,落实改革收入的分配制度,遵循“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原则,逐步提升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将个人利益与银行利益紧密结合,调动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避免发生舞弊、等行为;细致落实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营层的工作范围与职能体系,进一步增强权责的规范化、制度化,发挥内部管理与控制结构的积极作用。最后,还要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多层次的监督管理机构,既要保障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也要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提高落实的可操作性。

2.3 构建金融创新的风险保障机制

由于我国农业处于弱势产业,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构建农村金融的风险机制,降低农村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金融风险,非常重要。首先,设置小额农业贷款的担保基金,由地方政府或者民政部门出资,补偿由于自然灾害而产生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可针对部分小额农用贷款项目进行担保;或者奠定在“农户联保”的基础上,成立专业服务于“三农”的贷款担保中介;其次,针对在发放农户小额信贷时产生的亏损,国家应该给予适当地财政贴息,减免所得税或者营业税,以各项优惠措施的方法对商业银行进行补偿;如果农户小额贷款已经形成不良资产,则上级部门应准许农村商业银行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自主核销,以增强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再次,鼓励农村商业银行发放助学贷款,包括小学生、中学生在内的助学贷款,帮助农村地区实现人才发展战略,为今后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2.4 积极改进中间业务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调整过程中,中间业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规避过于依赖贷款弊端、降低资本压力的必经之路。但是农村商业银行在个人中间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诸多薄弱之处,亟待改善。在今后开展中间业务过程中,应更好地为客户提供综合平台。首先,争取提高客户资源的占有率,夯实良好的客户基础;其次,进一步完善银行的个人服务功能,发挥团队的作用;再次,改进中间业务的服务方法,创新更多的服务产品,扩大服务的范围,获得更广泛的盈利空间。

2.5 积极开展服务创新

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不仅仅是名称的更改,更重要的是体制和经营机制的转换,要想在改革后取得较好的社会认可度的快速发展,必须从源头上抓好,要从根源上手,要引入全新的竞争意识和服务理念,加强对员工思想的教育,引入专业的培训机构,对全行的规范化服务和市场发展竞争进行全面培训,使全体人员特别是高管人员能够及时了解社会经济的前詹性和对经济发展的敏感性,提高服务技巧和服务质量,实现快速发展。

2.6 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一方面,处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农村商业银行,应树立“以盈利和核心”的根本目标。全面开拓农村市场,在农村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落实社会效益目标。其工作的重点应集中以下几方面:其一,加强对中小型企业、高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其二,参与到主导区域产业的领域中,如交通、能源、电讯等;其三,支持生态农业建设,落实惠民惠农目标。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要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财政支持,确保商业银行在财政资金的引导下,全面实现资金优化配置,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由上可见,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实现金融服务方法、服务手段的创新,推出全新农村金融产品,将更好地促进农村商业银行持续性发展。严格遵循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积极参与到体制改革中,在强化自身治理机制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三农金融事业的发展需求,发挥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柱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玲,刘娜.关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36).

[2]张娜.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金融创新风险防范制度分析[J].商品与质量·前沿观察,2010(1).

[3]陈贤生.构建农村商业银行和谐发展的联动机制[J].学术界,2009(4).

[4]黄燕.我国农村金融行为及金融创新思路分析[J].2006年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

农业金融商业模式篇2

摘要:通过互联网金融解决农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问题。文章首先介绍当前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其次从外部环境和内部自身分析农业小微企业融资难原因,最后提出众筹融资模式、电子商务平台网络融资模式、p2p借贷模式、互联网金融门户模式等四种融资模式。

关键词:小微企业互联网金融融资

前我国数量最多、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群体是中小企业。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度报告,我国50%以上的税收收入和60%以上的就业机会由中小企业提供。中小企业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推动创新等方面起到了积极和关键的作用。中小企业数量超过我国企业总数的二分之一,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其重要程度不容忽视。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资金需求呈现“急、少、频、快”的现象,农业小微企业由于其本身的弱质性,资金短缺现象更为严重。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急需解决农业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互联网金融被我国学者认为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良药。2015年总理在全国“两会”所提出的“互联网+”新概念,把互联网金融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农业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一)银行贷款难

通过数据调查分析,在谋求外部融资时,70%左右的农业小微企业还是首选向银行融资。当前,银行对农业小微企业信贷政策虽有所改革,但还是基于农业小微企业的财务报表和抵押财产作为信贷依据。农业小微企业由于较少披露经营信息、财务信息,财务报表披露不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银行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使银行无法评估企业财务风险。同时,农业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不能够达到银行要求的抵押物额度和有效担保,从而使银行无法给农业小微企业贷款。另外,农业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时效性极强,对于银行信贷来讲其贷款审批期限大都超过15天,审批时间太长,导致企业贷款的机会成本增大。

(二)民间借贷成本高

由于农业小微企业向银行贷款融资受门槛限制,银行办理程序、手续的复杂和繁琐,农业小微企业融资转向拥有丰富民间资本的大公司和其他贷款和担保的财务公司。我国民间贷款利息通常达到国家基准利息的4倍以上,远远超过国际市场的两到三倍,民间贷款利率超过国际市场,贷款成本负担过重。2015年农业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指出,百分之四十的农业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超过10%,通过2015年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国内36个城市50%的小微企业月均营业额在10万元以下,高额的利率水平,较低的利润获取,最终阻碍农业小微企业的发展。

(三)资本市场融资不畅

资本市场对农业小微企业的融资门槛仍然较高,农业小微企业资产总额小,管理不规范,难以达到在主板和创业板上市的条件;新三板尚未发展成熟,交易并不十分活跃;发行债券也对企业有着较高的要求,并且审批程序十分严格;私募和创投基金又缺乏了解农业小微企业情况的有效通道。总体而言,农业小微企业的融资仍然十分有限。

二、制约农业小微企业融资因素分析

融资问题一直是制约农业小微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农业小微企业融资难外部因素和其自身因素分析,解决农业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一)外部环境因素

1.政府因素。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由于受到国家重视,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一直向大型企业倾斜,相反对农业小微企业在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上不够,农业小微企业融资困难成为长期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在获取资金支持上,国有大型企业往往能够轻而易举地从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取得资金,农业小微企业想进入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融资门槛较高,资本成本取得成本较高。

2.金融机构因素。(1)农业小微企业融资受银行金融机构的运作机制约束。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个国家的银行都采取慎性原则,来避免金融危机对国家的深层次的影响。在这个宏观政策背景下,首当其冲的是小微企业贷款受到冲击和影响。我国银行在内部清理整顿时,缩小了贷款范围,尤其收紧了小微企业贷款额度。(2)农业小微企业缺乏相适应的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地方商业银行作为支持农业小微银行的主导银行,由于其自身规模小,无法满足农业小微企业对资金需求,从而阻碍了农业小微业的发展。

3.信用担保体系因素。信用担保在我国还不够完善,我国农业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建立健全,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机构也较少,并且担保基金的种类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民营担保机构因其所有制的原因,只能独自承担担保贷款风险,而无法与协作银行形成风险共担机制。担保的风险分散与损失分担及补偿制度尚未形成,使得担保资金的放大功能和担保机构的信用能力受到较大制约。

4.直接融资因素。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发行债券而获得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是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主要途径。虽然我国股市开设创业板块,但对于大多数农业小微企业来讲门槛仍然过高,严格的运作程序,使企业无法解决其资金需求问题。从债券融资的角度来看,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信贷市场和股票发行市场,债券市场对发行额度的要求,是农业小微企业难以企及的,企业想从债券市场取得资金可能性为零。

(二)中小企业自身因素

1.农业小微企业素质较低,信用记录不够良好。我国农业小微企业经营者由于自身素质普遍不高,大部分的企业法人学历偏低,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够,影响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其贷款。农业小微企业经营者落后的管理理念,信用意识缺乏,企业财务制度不完善、财务信息不透明,使金融机构无法准确把握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无形增加金融机构的贷款成本。

2.农业小微企业担保物缺乏。金融机构对于任何的贷款都需要担保物进行抵押,而农业小微企业能够抵押的物品也仅有房物和机器设备,其抵押价值远远不能满足向金融机构融资所需的金额。

3.农业小微企业缺乏优秀人才。农业小微企业的领导者大都没有经过现代管理学习,业务素质普遍不过硬,不具备管理者所必备的远见卓识,更没有现代融资理念和长期的融资规划,不能以低成本融资方案来达到企业长期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农业小微企业员工普遍素质不高,无法理解和应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技术,与此同时,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优秀人才留不住,造成企业人才造血功能尚失,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业小微企业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途径

(一)众筹融资模式

众筹融资是指通过网络平台为项目发起人筹集从事某项创业或活动的小额资金,并由项目发起人向投资人提供一定回报的融资模式。众筹的意义在于首先解决了当前由于融资成本过高、融资渠道不畅所阻碍的一大批具有良好创意但苦于没有资金的农业小微创业者。其次,激发了“草根创新”,拉近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距离。众筹不仅解决了农业小微创业者的资金困难,也提供了农业小微企业市场、人脉等重要资源平台。最后,项目投资人由于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可以对项目提出不同的意见,项目发起人通过投资人的意见,积极完善项目方案,极大降低了项目市场风险。

(二)电子商务平台网络融资模式

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网络融资是指企业和个人向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融资活动。农业小微企业通过向电子商务平台申请贷款,电子商务平台根据企业在平台上订单记录、信用记录和存款流动量并通过大数据的模型测算来考虑是否给农业小微企业融资。目前国内以阿里小贷为该融资平台的典型代表。通过中国电子商务研究数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12月30日,国内已经有超过3000万的中小企业用户在电子商务平台注册登记,其中大部分用户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络融资,极大地促进了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中小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融资主要有以下优势:

1.贷款程序简化,无须抵押担保。农业小微企业贷款的金额一般都在100万元以下,贷款金额相对于金融机构来讲不大,但是其需求时间比较急,贷款的频率比较高,金融机构由于贷款的手续和程序比较复杂和繁琐,批准贷款的时间比较长,难以满足农业小微企业对资金需求量小、时间急的要求。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平台对农业小微企业全程进行网络贷款操作,从而简化了贷款的程序并加快了贷款速度,降低了人力和物力成本,最终直接降低了农业小企业融资成本。在抵押贷款上,针对中小企业资产小、达不到抵押额度的状况,电子商务平台通过中小企业的信用记录、交易记录,数据分析是否贷款,免去抵押、担保贷款。在时间上全程网络操作,在三分种内就能贷款下放。电子商务平台真正满足农业小企业对融资需求额度小、无抵押、贷款速度快的要求,

2.借贷双方信息基本对称。由于农业小微企业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商业银行无法掌握农业小微企业的财务信息和经营信息,从而阻碍了农业小微企业向商业银行融资的途径。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由于农业小微企业本身就是电子商务平台的客户,在申请成为电子商务平台客户时,电子商务平台根据客户所填资料已经掌握部分信息,再通过农业小微企业在平台上的交易记录和账户现金流量、信用等级,电子商务平台能够掌握农业小微企业真实的财务信息和经营信息。阿里早期与商业银行合作,商业银行就是根据阿里提供的客户在电子商务平台数据来决定是否贷款给农业小微企业业主。

3.电子商务平台公平、公正。电子商务平台的贷款全程都是在网络、大数据分析下进行,不存在人为操作贷款的因素。例如,阿里小贷是基于一个波纹数据模型进行,通过数据模型分析企业在同行的排名位置、产品的热销程度、产品的盈利程度,农业小微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是电子商务平台做出是否发方贷款的重要条件,其中不掺杂任何人为主观因素,从而体现真正的公平、公正。

(三)p2p借贷模式

p2p借贷模式是指有资金并且有理财投资想法的个人,通过第三方网络平台牵线搭桥,使用信用贷款的方式将资金贷给其他有借款需求的人。p2p网络借贷有四种模式:(1)传统模式。搭建网站、线上撮合,投资人与筹资人通过p2p平台进行沟通。这种模式的典型案例有拍拍贷,其主要优点是利于积累数据、品牌独立、借贷双方用户无地域限制、不触红线。(2)债权转让。线下购买债权将债权转售。这种模式的典型案例有亿财贷(http:///),其主要优点是平台交易量迅速提升,适合线下。(3)担保模式。引入保险公司为交易担保。这种模式的典型案例有人人贷,其主要优点是保障资金安全,符合我国用户的投资理念。(4)平台模式。引入小贷的融资需求。这种模式的典型案例有有利网。p2p主要优势在于:一是透明便捷,投资人和借款人能够相互直接了解,并签署借贷合同。投资人取得对方资金用途信息以及还款信息;二是信用出借,投资人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等级进行投资,信用级别高的借款人优先得到合适的借款,并且投资人也能给借款人优惠的贷款利率;三是分散风险,投资人将资金分散借给多个借款人,以此来降低投资人投风险;四是门槛低、渠道成本低,p2p借贷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投资人或借款人,它极大地满足了小微企业用款对资金需求量小、时间急的特点,同时也充分利用了社会上闲散资金,使资金得到较好的配置。利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用的传播者和使用者,信用交易可以很便捷地进行,社会闲散资金可以更好地进行配置。

(四)互联网金融门户模式

互联网金融门户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产品的销售以及为金融产品销售提供第三方服务的平台。它的核心就是“搜索+比价”的模式,采用金融产品垂直比价的方式,将各家金融机构的产品放在平台上,用户通过对比挑选合适的金融产品。互联网金融门户多元化创新发展,形成了提供高端理财投资服务和理财产品的第三方理财机构,提供保险产品咨询、比价、购买服务的保险门户网站等。目前在互联网金融门户领域针对信贷、理财、保险、p2p等细分行业分布有融360、91金融超市、好贷网、银率网、格上理财、大童网、网贷之家等。

农业小微企业通过上述的金融门户网站对网站上金融产品进行垂直比对,找到适合自己融资的金融产品的网络金融机构,农业小微企业通过多种金融服务方式得到快速的融资,可以极大地解决农业小微企业融资困难问题。

四、Y束语

农业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本文以互联网金融的思维来拓宽农业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对发展农业小微企业具有积极的帮助。J

参考文献:

[1]彭艳梅.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联保模式研究[J].商业会计,2012,(14).

[2]谢哲浩.互联网金融下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J].商业经济研究,2015,(8).

[3]江晶晶.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基于互联网金融的视角[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12).

[4]范琳,王怀明,沈建新.互联网金融破解农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

农业金融商业模式篇3

关键词:农村金融;互联网金融;产业链金融;供应链金融

一、引言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近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推算,在我国近14亿人口中,仍然有接近6.2亿人口居住在农村。但是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并不能满足农村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新农村建设过程的一大难题。

农村金融现状来看,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首先,从农村金融服务资源分布情况看,不论是金融机构的密度还是提供服务的种类都难以和城市相比,村一级组织的金融机构覆盖几乎空白。其次,从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种类和创新能力看,存在着种类相对单调,创新能力较弱的特点。农业经济非标准化特点(区域性、季节性、无抵押),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而言,意味着风险高、管理难度大,农村金融机构不愿意或者是没有足够的创新能力来满足农业企业和个人的需求。最后,从资金提供能力和吸收资金情况看,大型金融机构支农力度总体上处于弱化的局面,小型农村金融机构投入资金规模满足不了需求,同时农村资金也存在大量往城市流动的情况。

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和农村机构的融资需求,支撑农村改革事业。当传统金融机构的改革速度跟不上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崛起成为必然。

二、供应链金融与农业

农村金融面临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有了改善的基础,这是因为互联网在更大程度上消除了信息不对称,一定范围、一定程度化解了农村信用体系孤岛的局面。产业链金融和供应链金融在概念上有很大相似,实践中,两者也有经常混用的情况,在此不做深入的区分。

目前中国农村经济兴起的“互联网+产业链”的金融产品模式是在市场供求刺激及宏观引导下,由社会、产业的内部因素经过博弈而逐步衍生出的内生性金融创新活动。预计基于产业链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将是未来农业领域的主流金融模式之一,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供应链金融通常选择的是具有共性特征的细分产业,对产业的风险和收益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容易针对产业的特点设计金融产品(模式),实现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覆盖的领域。

第二,通过“(核心企业)1+n”等模式,将上下游企业通过核心企业串联起来,控制向下游的资金流,掌控原来掌控单一企业难以控制的风险,某种程度上实现风险向上下游分散。

第三,农业产业在中前端(种子、种植-植保、粮食)基本是在广袤的农村,机构完全覆盖底层的农民个体,从效率上来讲是不理性的。通过核心企业来间接覆盖是较为可行的方式。

第四,农村在商业传统上的“熟人”才合作的习惯,实际上熟人间已经积累较多的非数字化信用资料或信息。通过对这种熟人关系中过往借贷、交易状况的数字化,有利于金融机构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客户,也为缺乏信用数据的农业产业从业者提供了基础信用信息。

三、农村供应链金融创新及案例分析

本文重点研究的是种植业中前端的种子、植保、粮食的环节,这是目前农业供应链金融较难规模化的环节。而种植业的后端(粮食的再加工、精加工-酿酒业、食品业、饲料业等)则基本上是现代化企业参与,金融服务已经较为完善。种植业的产业体系框架见图1所示。

从目前农村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模式的代表中,总结出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新模式。

(一)“p2p”模式对接农户(大户),解决农资购买资金困境

这种模式的主要代表是上市农药企业诺普信。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于1999年9月注册成立,以科技创新、经营创新和为农民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作为企业的宗旨,企业因此获得快速成长和发展。先后参股或发起设立田田圈、农集网、农金圈、农泰金融等公司,意图通过母公司在农药化工领域多年的积累,在农业互联网领域取得先发优势。

不论是农金圈的农发贷还是农泰金融,诺普信系采用的最主要模式就是“p2p”模式给农户购买农资提供贷款。即将农户采购农资的需求在p2p平台上发标,筹集的资金用于向农资经销商付款。当农户粮食销售后,再向p2p投资者归还本息。由于帮农资经销商解决了过往主要靠赊销农资给农户、资金被占用严重的问题,再加上经销商和农户较为熟悉,因此经销商对农户的p2p贷款提供了担保。产品结构示意图见图2所示。

(二)“类小贷”模式对接经销商,给农资经销商提供流动资金

在p2p模式提供农资贷款中已经提到,农资销售大多采用赊销的方式。根据中国农资网的数据(2015),农资赊销的比例大概在70%左右。因此针对赊销的习惯,除了p2p模式提供农资贷款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农资经销商的债权给农资经销商提供类似小额贷款的金融产品。

这种模式在市场上有一些初创公司尝试,但目前执行金额均不大,可能操作上有一定的困难。产品的结构示意图见图3所示。

(三)基于“管库”供应链金融对接繁种经营者,提供收购粮种资金

这类产品模式和商业银行静态抵质押授信产品是一致的,以客户自有或第三方合法拥有的动产为抵质押的业务。此处不同的是,银行是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对客户的抵质押商品进行监管,而农村供应链金融大多由提供资金的公司参与到仓库监管。这种产品通常要求批量进货,分次销售,要求抵押物具有很好的变现能力。

在农业领域,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厂家)通常会委托农场或大户进行预约生产,生产种植结束后厂家需要批量购置粮种,同时支付大笔委托生产资金。粮种在仓库中暂存(熏蒸),分批次进入加工车间,经过筛选、烘干、包装等程序后进入销售。目前市场上部分资金雄厚的国有企业参与这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比如安徽粮油运输公司。这与该公司在当地有仓库,有粮食(种子变回商品粮)处置能力有关。产品的结构如图4所示。

(四)基于“全程服务体系”对接大户,全面解决种植户资金困境

随着农业的发展,土地流转之后,种粮大户成为数量庞大的群体。服务大户的现代农业全程服务大致包含以下内容:产前规划(平整、产品选择等)、产中技术指导(施肥、除草、用药等)、提供生产资料(种肥药、农机具等)、r机服务(收割等)、产后服务(烘干、仓储等)、附加融资服务等。依托全程服务公司可以用类似供应链金融的模式解决很多的融资问题。

在种植业中,本质上粮食销售收入是最终还款来源,农户赊销了农资、从银行贷款购置设备、融资支付包地成本等,最终是靠粮食销售来还款。而全程服务公司具备了收割、仓储的能力,也就具备了控制粮食销售收入的条件,从而实现资金闭环。具体结构如见图5所示。

四、结语

农业产业供应链金融,从理论上和基于电商、第三方物流的供应链金融没有区别,理论基础完备。最近几年,经过模式的创新和风险、产业资本的介入,农业(农村)供应链金融有了长足的发展。从事农业方向的2B、2C电商的崛起,使得银行对这些原来难以介入的农业中小企业改变了态度,借助平台的力量,通过供应链金融的手段扩大了银行的客户源。本文所涉及的案例均有以上特点。

在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和实际运作中,有以下一些建议,希望推动农村(农业)金融模式创新和发展。

第一,农村金融需要对内生性创新进行扶持,与过往对国有金融机构的行政推动相结合。

第二,农业(尤其是种植)领域,重大自然灾害(系统性风险)成为所有金融服务的重要风险点,大灾保险补贴制度可以借鉴。

第三,加强监管,防范部分非法机构打着农村金融创新的名义扰乱农村金融秩序。

第四,农村互联网基础建设仍需加强,要符合农村地区跨越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趋势。

第五,参与到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组织,需要重视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而易用的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将为未来农业互联网金融的再次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雪.我国农村金融现状及互联网金融在农村金融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经贸,2015(15).

[2]吴玉宇,杨姗,张蔚怡.“互联网+产业链”:农村金融内生化的新路径[J].西部论坛,2015(05).

[3]张萌.农业供应链金融:农业金融服务的创新融资模式[J].当代经济,2013(24)

[4]吴文君,王淑B,雷霄霄.互联网金融视角下农村p2p小额信贷融资模式研究[J].商,2015(33)

农业金融商业模式篇4

一、文献综述

在金融市场上,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而产生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Stiglitz,weiss(1981),wette(1983)提出了信贷配给现象,指出随着利率(或抵押)提高,申请贷款的企业的平均质量会下降,而企业在得到贷款后会选择风险较高的项目。在市场均衡的时候,银行的利率(或抵押)会低于使市场出清的水平,此时,企业对信贷的需求高于银行对信贷的供给,一部分企业的信贷需求无法满足。通常情况下,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缺乏高品质的抵押物,对银行而言,中小企业是信息不透明的。Berger,Udel(l1995)的研究认为,大银行具有较低的中小企业贷款比重。Berney(1999)的研究表明,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客户一般历史较久,财物安全性相对较高,贷款种类一般集中于交易性贷款。中小企业融资上的小银行优势在国内学术界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张杰(2000)、林毅夫(2001)、郭斌(2002)等都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相对较为成熟的大银行而言,小银行更倾向于向中小企业放贷。针对目前国内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许多学者提出大力发展扶持小企业、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中小金融机构的建议。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相对于其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一定的劣势。商业银行需要有针对性的在组织机制和经营模式方面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本文结合国外商业银行服务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经验,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进行改革的逻辑路径,探讨适合商业银行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经营模式。

二、国外商业银行改革经验

国外金融机构的成功经验表明,如果采取得当的措施,以适当的政策支持予以配合,商业银行依然可以实现对农村金融业务的成功经营。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现已成为法国农业金融体系核心机构的大型商业银行,在促进法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极大作用。现阶段,它占据了法国农业信贷市场份额的85%以上,在6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分支机构,业务涵盖了商业银行、金融产品、证券经纪、保险、股票发行、以资产为基础的融资和私人银行等多个方面,已经跻身国际最大全能银行的行列。在其发展的这100多年来,法农贷结合法国农业的特点和自身的发展情况,探索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早期,它是政府政策性金融与合作金融的结合,是行政导向与农民需求的统一。面对着经济的发展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单一的小额农业信贷无法确保可持续经营,促使中上层逐步走向商业化、多元化经营。最终,法农贷在业务上实施综合经营。法农贷在组织结构上也创新出了适合自己发展的合理架构,它实行自上而下的三层金字塔结构,由吸收和管理活期储蓄的基层地方信用社、自主发放贷款的区域银行和落实农村金融政策的农业信贷局组成。美国的农村金融组织从需求的角度来构建,由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系统、政府农业贷款机构、政策性农村金融和保险机构组成。凡是农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25%以上的商业银行,可在税收方面享受优惠。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是“二战”后由美国、日本及一些欧洲国家政府发起成立的,服务于欧洲的战后重建和复兴。目前是国际上进行中小企业贷款比较成功的银行之一。它的业务主要通过在各国、各地区的行开展,行单独考核与记账,及时撇除坏账。

三、我国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模式探讨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现状

自2006年以来,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截至2011年1季度末,全国共有从事农村金融服务的新型金融机构552家,其中村镇银行500家,贷款公司9家,农村资金互助社43家(见图1)。图1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状况到目前为止,包括国有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商行在内的几乎所有类型的国内商业银行,都竞相申请设立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在20世纪末大规模撤出农村金融市场的国有银行以及在农村地区一直经营不善的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也是如此。随着新型农业机构的发展,商业银行农业贷款的份额正在逐步流失(见图2)。

(二)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逻辑

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现有金融机构为主导,对民间资本的进入进行了审慎的限制。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必须由现有金融机构作为主要发起人组建。尽管政策上鼓励民间资本设立小额贷款公司但却不允许其吸收存款,在转变为村镇银行时还要由现有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资金互助社为社员提供存贷款、结算等社区互助,不得为非社员办理金融业务。由现有商业银行来组建村镇银行,当出现经营风险时其母行会进行救助,可以将风险损失内生化,降低了机构的风险行为;而由民间资本组建的小额贷款公司如允许吸收存款,当出现风险时只能由政府来实施救助,其冒险动机相对较强,但规定必须由全部自有资本运营则存在着过度防范金融风险,损害了经济效率。下面通过建立一个基于风险选择的道德风险模型来予以说明。假定农村金融机构面临两类借款人,分别拥有风险项目和安全项目,两类项目成功时投资收益分别为Rr,Rs,对应的概率为pr,ps,项目失败时没有任何收益。其中,Rr>Rs,pr

(三)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模式探讨

现阶段,商业银行要想针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改革,就要做出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在此制度框架内,非正规金融机构将有条件地被纳入正规金融机构之内,从而形成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新型金融机构能够兼具农村金融机构的优势,并引入竞争机制使各类金融机构之间形成明确的分工和有效的合作,互相弥补业务与能力的缺陷,避免各自的不足,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因此,建立一套新型的商业银行型金融控股公司就成为当下农村金融改革的一种模式。它的组建方式、业务模式和组织结构有别于以往。由于信贷业务目前仍然占据着农村金融业务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新型金融机构的建立可以考虑在强化和完善银行信贷业务的基础上加以实施和完成。可参考欧洲复兴银行的发展思路,借鉴“合作制”的组织结构,保留我国现有商业银行的身份,充分利用其资本资金实力,以及其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和风险管理水平,以参股的方式参与经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互农业保险基金等地方性、基层性金融机构,建立因地制宜、灵活、高效的新型金融控股公司,保证客户和银行之间的有效沟通,银行的专业人士和当地农村专业人士或有威望的农业专家之间的良性合作。可借鉴法农贷的成功经验,尝试采取多级控股的思路重新设置商业银行,在总行、省级分行两个层面参股经营包括农业保险公司、农业产业基金、信托公司、农业租赁公司等在内的多种地方性、基层性金融机构(杨卫东,2009)。通过这种控股模式,能够满足金融机构商业化运作农村事业的需求,有效地解决大型商业银行面向中小企业客户时的规模经济和比较优势的问题,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既坚持了自己的优势,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经营特色,又合理地避免了与同行业的过度竞争。

农业金融商业模式篇5

一、“银行+合作社+农户”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近两年,九台农商行从信贷路径着手,创新开展了“银行+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由农商行提供资金构建起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生产关系,为解决贷款难和担保难的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这样既满足了合作社的劳动力及生产资料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农民就业的多元化,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雨田农民合作社就是我行开展“银行+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的典型案例,目前,该社已由原来为247垧水田提供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发展到为400垧订单水田提供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由原年产大米142万斤,发展到年产大米304万斤,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同时九台农商行发挥“红娘”作用,搭建“农社企”的互利模式,为农产品销售牵线搭桥,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支持合作社链条上的农户、涉农企业相结合,推行一体化、立体式金融服务,促进三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既为企业建立起稳定、高效的生产基地,又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其中,兴隆、上河湾的棚膜蔬菜种植合作社就是采用“农户+合作社+企业”签约捆绑模式,为产、供、销各个链条提供保障,带领农户年增收2万多元。 

截至目前,该行累计发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近4.2亿元,先后扶持了忠田、富民蓝莓产业、雨田等一批发展前景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 

二、“政府+银行+企业+协会”实现产业集群抱团发展 

为更好结合小微企业产业特点,九台农商行以行业为切入点,以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为研发阵地,创新开发了“产融通”系列小微企业特色产品,即适合行业内小企业客户需求的“子融通”系列产品,包括:化肥融通、出租车融通、食品融通和医药融通等,形成了批量化营销、多兵种协同作战的营销体系。 

其中,“化肥行业融通”是九台农商行以行业为切入点进行重点营销的典型案例。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化肥对于我省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2年,吉林省化肥总产量290万吨(实物),产值72亿元,其中产值达亿元以上企业有10多家。而吉林省每年化肥的需要量大约在450万吨,本省自产的化肥仅能满足需求的60%-70%,吉林省作为化肥消费大省,供需关系严重失衡。 

鉴于此,九台农商行通过组建专业团队开展市场调研,并结合化肥生产、销售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情况以及行业发展情况等综合因素,以“化肥行业融通”专属产品,围绕吉林省知名化肥生产企业开发方案,共制定授信方案6个,累计为102户化肥经销商授信4.41亿元。在九台农商行的授信支持下,化肥行业企业不再为融资难而着急,能根据自身生产经营周期合理获得资金支持,降低融资成本,增加收益,不断扩大经营规模。 

截至2014年末,九台农商行以“化肥融通”模式为蓝本,先后通过“出租车融通”“食品融通”“医药融通”等产品,为长春市多家出租车行业提供资金支持达6000万元,为长春春香圆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解决500万元的融资需求,为吉林省恒和维康药业有限公司提供了1000万元贷款资金。实践证明,该营销方案符合小企业客户的实际需求,得到了小企业客户的认可和一致好评。 

“产融通”是九台农商行针对国家政策主导、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以及政府重点扶持的区域特色产业、授信政策支持的产业,总结出相同产业内小微企业客户的共性特征,整合全行内外部资源,通过制定产业营销规划方案,采取“的服务模式,创造出的一种全新担保方式和融资模式,能为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利的融资服务。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4月末,“产融通”业务累计发放210笔,金额9.14亿元,占同期小微企业到期贷款的36.97%,受益企业达60多家,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三、“银行+互联网”搭建服务小微企业无缝对接平台 

创建“九商金融”p2p投融资平台。为顺应网络金融发展潮流,九台农商银行在结合传统实体银行金融服务优势和新兴网络金融服务应用的基础上,与先锋集团旗下第一p2p合作,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业务创新理念建立了p2p投融资平台——九商金融(域名:http://jsjrp2p.com)。 

九商金融以“普惠金融”为经营理念,在健全的风险管控体系基础上,为中小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专业、可信赖的投融资服务,帮助他们实现财富增值,与传统银行相比,“九商金融”具有几大优势值得关注: 

一是方便快捷,客户可以直接在九商金融平台投资理财,节省跑网点、柜台排队的周折,能够大大节约人力和时间成本。 

二是优化流程,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短、小、频、急”的特点,通过互联网平台将金融服务的门槛降低,客户可以通过九商金融平台提交交易申请,从申请到审批下来,只需几个工作日。 

三是投资灵活,借款人一经九商金融平台准入,在一定的金额和期限内,借款人可以根据自身的用款需求随用随借,并可循环使用。 

四是管理简单,客户通过九商金融平台可以随时查询投资理财产品交易结果、持有产品信息等,并可第一时间掌握九台农商银行最新的投融资产品信息。 

创建“网融e”p2p网贷平台。为进一步迎合“互联网+”的时代,实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经营战略转型,九台农商银行在创办网络投融资平台“九商金融”的基础上,强势推出了网贷服务平台“网融e”,让客户可以随时随地享受更加便捷和智能化的金融服务。 

“网融e”是九台农商银行与安硕公司强强联手,运用智能数据分析技术,基于个人贷款要求,打造的一款网络贷款品牌产品。通过该产品,银行给予个人在一定期限内可循环使用、随借随还的贷款额度,贷款用户可以24小时通过网贷平台自助提款和还款,操作方便快捷。目前,“网融e”主要提供“信融e”、“乐融e”和“商融e”三种大项目服务,分别针对个人信用贷款、个人消费质押贷款以及个人生产经营性贷款。 

农业金融商业模式篇6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需求追随 发展

根据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有关精神,江苏省赣榆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政府、银行监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等的支持、监督和管理下,在保持县级机构独立法人地位的同时,实行了股份制改革,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于2009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开业。这次的改革是在中央提出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体系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初步解决了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清晰的问题,为其健康稳定发展打下制度性基础。同时顺应城区内农村信用社机构服务对象城市化的实际,把农村信用社合并重组为商业银行,既可以解决产权制度问题,又可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还可以改善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可以说是一项颇具意义的改革。

改制后的赣榆农村商业银行下设44个营业网点,其中营业部1个,支行30个,分理处13个。为广大城乡客户、企事业单位提供存贷款、结算、汇兑、、银行卡和保管箱等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改制后,截止2010年末,各项存款余额50.8亿元,较改制前增加了18.1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2.91亿元,较改制前增加了19.8亿元。赣榆农村商业银行以更快捷的汇兑业务、更丰富的贷款品种、良好的银行信誉和高效的银行服务赢得了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的称赞与信赖。

一、农村商业银行成长的理论基础

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休.t.帕特里克(hugh.t.patrick,1966)提出两种模式:一是“需求追随”(demand-following)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他认为,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及发展方式的变化,市场主体会逐渐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且随之不断变化。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农村金融体系必须进行相应的发展与变革。也就是说,需求是农村金融机构产生、发展及其相关服务不断完善的动力。二是“供给优先”(supply-leading)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供给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他认为,供给先于需求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而经济发展后反过来又促进了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形成良性循环。帕特里克同时指出,两种模式特点不同,适应的经济发展阶段也不同,因此不同地区模式的选择也存在一个最优顺序问题。在经济尚不发达的阶段,“供给优先”型模式居于主导地位,而当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后,“需求追随”型模式替代“供给优先”型发挥主导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休.t.帕特里克的理论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的选择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即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当地的农村信用社产权选取不同的模式进行改革,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搞“一刀切”。

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的农村由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现代化程度比较高,因此能够达到商业化金融运行的基础,如较高的市场化程度、信息共享等。此时,农村经济也对金融服务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根据休.t.帕特里克的“需求追随”理论,农村金融应该针对农业、农民对金融的需求来提供商业化的金融服务。因此,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目标应该是农村商业银行。

二、农村商业银行成长的现实基础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趋势使得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具有必要性

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的农业已经率先实现了农业的产业化生产与经营,产业化过程中的农业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更大,储存原材料、抵抗自然风险、建设完善的外部环境,都需要农村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而且,发达国家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产业化越是发达的地区对商业金融的需求越强烈。此外,东部地区在农业已经基本现代化的同时,非农产业迅速发展,二、三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及从业人数持续上升,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村金融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实力雄厚的私营企业、公司,与城镇中的商业企业没有任何区别,对商业化的现代金融有着天然的需求。因此,东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有着商业银行存在的天然土壤。

(二)农村信用社自身的良好条件使得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具有可行性

在东部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环境良好,那些经营不善的企业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较少,没有政府指令性贷款形成的不良资产,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相对领先

。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信用社是按照商业化在运作,他们具有雄厚的资本实力,能够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信贷资金的投放方向已经与商业银行无异,完全是以盈利为经营目标。因此,对于这样的信用社保留其合作之名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顺应形势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是必然选择,使其在以后的经营管理中更加能够名正言顺、无所阻碍。

(三)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有利于公平竞争

除农村信用社外,早已有一部分商业银行把东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作为目标市场,建立了广泛的分支机构。因此,将这些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遵循同样的经营规则,享受同等的待遇,能够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将会对其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很好的满足地区经济、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有效遏制非正规金融的滋生,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规范农村金融市场。

三、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

以赣榆农商行为例的农村商业银行因农而立、服农而存,长期以来,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为己任,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重要金融纽带。几十年扎根农村服务的经验以及与农民所建立的紧密联系,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宝贵财富,也是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短期内很难实现的独特竞争优势;而且,在可以预见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商业银行仍将是农村地区网点最多、客户面最广的金融机构。特别是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发展以及这次改制,已使农村商业银行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资产质量、经营机制、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等,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也要看到,在国家放开了农村金融市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层出不穷的今天,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不仅有邮储银行的组建及其资产业务特别是涉农业务的不断扩大,有农业银行的加速回归,还有各种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等。可以说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与竞争是很大的。同时农商行自身在综合实力、风险控制以及金融创新等方面还有有待改进的地方。以赣榆农商行为例的农村商业银行如何保持自身的行业优势,

在把握好服务“三农”的基本业务基础上,开拓业务模式,走出区域经营,提高综合实力,建设成真正治理有效、以盈利为目标和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仍然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在经营和改革中要面临的挑战。

(一)把实现银行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与支持“三农”有机结合起来

应该说,商业性金融与乡村信贷、小额信贷不矛盾,完全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的根在农村,服务“三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又是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金融企业,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储户资金安全、维护金融稳定同样是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服务“三农”必须以确保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必须把农村商业银行自我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和谐发展的大潮中。以前的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一些问题,与长期以来片面强调支农责任而忽视农村信用社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高度相关。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以正确的银行经营理念作指引。这些理念包括市值理念、资本理念、质量理念、风险理念、服务理念、创新理念等。其中,“追求过滤掉风险的真实利润”和“银行市值的长期稳定增长”应当作为农商行这种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的银行业务发展的核心经营理念。虽然通过改制,解决了产权模糊、所有者缺位这个根本性问题,并实施了财务重组、消化了历史包袱,实现了自我发展,但也要看到真正建立好一个现代金融企业,还要做好各方面的内功修炼,要在塑造品牌、丰富渠道、创新产品、建设团队等方面下工夫,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逐步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变,形成多元化的利润来源

中国银行业特别是赣榆农村商业银行这样的中小商业银行,现在的营业收入和盈利渠道还比较单一,对存贷款利差的依赖性过强,中间业务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并不大,普遍地只有在10%左右,这与国外银行业利润构成中30%以上来自于中间业务收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虽然近年来我国的银行业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上也获得了可观的投资收益,但实际上也与成本低廉的资金来源,尤其是居民储蓄存款的低利率有直接的关系。这是由我国金融发展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所决定的。但这种过于依赖于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一旦遇到经济周期向下波动,对信贷的需求减少时,要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就是相当困难的。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存贷款之间的巨大利差逐渐缩小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这对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增长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要单纯依靠存贷利差来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可能难以为继。如何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保持利润的稳定增长,是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而银行业经营管制的逐步放松和混业经营的发展,给银行业带

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利润增长点。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在资产扩张过程中,抓住中国金融改革开放、金融自由化的大好时机,努力探索更多更广的中间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在未来一段时期里,形成以存贷利差为主导、各种中间业务利润并存的多元化利润来源。

(三)把握好业务发展及资产扩张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建立严密的风险控制体系

发展是农村商业银行的第一要务,但发展必须是有质量的发展。只有防范好风险,发展才有质量。农村商业银行一直面临发展不够的问题,发展业务是首要任务,但风险控制仍然是薄弱环节。当前,信贷风险依然是最大的威胁,我们要做的是全面清收不良贷款,加强大额贷款监管,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如今,国际金融动荡对我国经济金融健康发展以及国内商业银行安全运营带来一定风险和挑战。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要根据新的经济金融形势,对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带来的各类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和估量,及时调整发展观念和思路,巩固业务发展成果,提高风险承受能力。同时,建立起一体化的危机应对机制,完善相关制度,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四)统筹好金融创新和规范管理的关系

我们要努力开发新金融产品,积极地进行金融创新。这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服务的需要,也是作为银行业控制风险的需要,是核心竞争力在对客户提供服务和银行自身发展中最现实的体现。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逐步加快,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不仅商业银行自身面临着更高的风险,而且一般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也同样地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风险,它们的剩余资金也需要寻求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平衡。在这样的背景下,单纯慷慨地提供信用便利恐怕不足以对企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它们不仅需要信用便利,而且还需要更专业、更精细的理财服务,需要更多的金融产品来更好地配置财务资源。同时,制度建设要与业务创新同步跟进,规范管理,不断强化监控,提高风险监管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尽可能把风险降到最低。此外,银行业的风险控制固然需要良好的制度安排,但通过金融产品交易来转移分散风险,同时又获得盈利机会同样是不可缺少的。这些都需要商业银行大胆地进行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五)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农业金融商业模式篇7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农村金融市场社区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成立只有八年多,发展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已成立的各家农村商业银行都在不断探索适宜的发展模式,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社区银行模式和跨区域经营模式。

■一、农村商业银行打造社区银行的可行性分析

1.我国农村的经济金融环境特征和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

农村金融需求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需求逐渐呈现出以下特点:(1)总量上,金融需求大幅度增加。(2)结构上,金融需求多样化。(3)单笔金融需求规模较小但频率较高。(4)需求不稳定,周期性强。(5)风险大。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与具有上述特点的金融需求很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金融供给的数量上,存在严重不足。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农村金融体系主要承担的是资金动员而不是资金配置的功能,农村金融机构把大量的资金输送到了城市,而对农村经济的资金供给很少。二是在结构、种类上,农村金融机构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务的种类单一,很难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因此,金融供求的不平衡是农村金融困境的关键所在,而金融供求不平衡又根源于农村经济“自生能力”不足。所以,要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就要建立能提高农村经济自生能力、能适应需求特点的金融机构。这样的金融机构应是怎样一种模式呢?结合国内的研究和国外的成功经验,本文认为社区银行是一种可行的模式。

2.社区银行是缓解我国农村金融困境的一种可行途径

社区银行的内涵在于它与所在“社区”融为一体,形成金融机构与农户、农村企业的积极互动和“良性循环”,而这恰恰是我国农村所缺少的。从这种意义上而言,建立社区银行的同时,也是重建农村金融体系乃至整个农村经济体系的过程。因此,社区银行是缓解我国农村金融困境的一种可行途径。首先,社区银行有利于缓解农村地区的资金外流现象,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缺口。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推进,国有银行更多地注重将全国范围内吸收的存款转移到经济发达地区使用,这就造成农村地区的资金外流现象;其次,社区银行的“内生性”使其能够适应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实现与农村地区经济的“良性互动”。世界银行(1989)的研究认为,在过去40多年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努力通过引进正规金融机构向民间(包括农村地区)提供信贷,但效果都不理想,正式的金融安排往往无法满足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而社区银行立足于当地,它的“内生性”意味着其与本地经济的适应关系是动态的、持久的,从而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持久而有力的金融支持。

■二、农村商业银行打造社区银行的战略策略

1.明确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提高网点服务能力

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指的是社区银行根据自身和竞争者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针对客户的特点,把市场按不同的子目进行明确细分,确立社区银行自己所要服务的特定市场。具体到农商行,应着重分析研究自身的市场所在、优势所在,在改造为社区银行后应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即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坚持市场化、商业化取向;主要支持农户、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做老百姓身边的银行。

之所以定位“三农”,一是农商行的属性所决定。农商行是由辖区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入股组成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因而,服务“三农”是它的基本责任。二是农商行稳健经营所必需。农业虽然是弱质产业,农业生产存在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但农业是最基础的产业,受国家的保护,因而农业又是比较稳定的产业,建立在农业之上的金融业也相对稳定。三是农商行业务发展使然。随着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农村社会分工会越来越细,农村经济的货币化率会逐渐提高。因而,农村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扎根于此的农商行也会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之所以坚持市场化、商业化取向,主要因为农商行是金融企业,必须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农业产业投入时间长、收益低,农业信贷资金的管理成本高,风险防范难,贷款投入周期长,到期还贷率低。而商业化经营的贷款周转快,效益产生明显,抵押率高,基本能够做到按期结息还贷。为了自身生存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农商行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方向。

农商行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改革其机构网点设置,优化资源配置。农商行的网点要严格按照精简、效益的原则设置,努力提高网点的服务功能和经营效益。撤并低产低效的网点,集中财力、人力培植一批高产高效的骨干网点。而且,其在网点选择上应注意填补大银行空白,作为小银行,其机构设置、网点布局要更多注重拾遗补缺。要加快社区金融网点电子化建设和形象建设步伐,疏通结算渠道,改进服务手段、努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

2.积极培育优质客户,不断加大金融产品开发和创新力度

第一,要选准支持对象,不断提高优质客户占比。农商行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抓住机遇,大力增加对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对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支持外贸和新兴领域的农村商业企业,扩大对农村私营业主、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率。

第二,要建立客户管理系统,强化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致力于改善农商行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是社区银行对客户联系的重要渠道。农商行为了保持已有的客户、吸引新的客户,就必须建立社区银行对客户的管理制度。通过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分析客户需求,有利于农商行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客户资源,拓展优质客户。

第三,要围绕社区金融搞好金融创新,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农商行应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不断进行金融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为乡镇社区居民提供多功能的服务。所以农商行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市场细分结果,根据客户需求、生活环境的趋同性做好有针对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与提供;要依托科技进步,充分利用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先进的服务模式,让客户享受便利的服务;要适应社区居民金融服务需求的变化,加强与保险、证券等行业的合作,为社区居民提供全面的、综合性的金融业务。在品种创新上,农商行也要不断推出与农相宜、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服务品牌,重点在创新农村实行规模化经营、土地承包经营的业主的贷款形式上下功夫;在创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个需求上下功夫;在创新支持农村城镇化、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上下功夫。

3.加强社区金融业务宣传,树立银行品牌形象

首先,要加大社区金融产品的营销。通过营销策略的实施,塑造出鲜明的个性和形象,并把这种形象生动地传递给客户,使目标市场的客户在心中确切感知本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比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更好、更有特点、更具有符合需求的差异性优势,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时,在农商行内部要积极培育社区银行文化,使农商行员工拥有改造为社区银行的共同愿景,同时积极为农商行引进社区银行的经营理念,明晰发展定位,培育有社区银行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

其次,要注重实施品牌战略。品牌的真正魅力在于它能渗入到社区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社区居民不可或缺的帮手。所以,农商行自身要树立品牌理念,加强品牌宣传,提升美誉度,为将自身改造为社区银行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由于社区居民情况不同,需求存在明显差异,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居民的需求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中,银行要善于分析消费者心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产品品牌定位。创建一个优质的品牌必须重视以下几点:(1)必须打持久的高质量牌。(2)要以富有人情味的服务方式树立口碑。如农业银行广东顾德支行在碧桂园分理处发行的碧桂园业主卡独具特色,具有社区会员、物业管理、银行卡等多重功能,为社区银行融入社区做了有益的尝试。(3)实行科技创新。一方面应针对社区特点开发各种尽可能便捷的科技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应引入先进的客户管理系统,针对社区居民的心理特点定准产品品牌,不断创新品牌。

参考文献:

[1]周脉伏.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与创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夏品俭.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8

[3]康旗.苏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农业金融商业模式篇8

【关键词】农村金融;互联网模式;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

一、引言

金融排斥是指一个社会中,一些技术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收入水平低的弱势群体,因为没有实力成功进入社会金融服务系统获得必需的金融服务,或者进入的代价很大,不能充分享有金融服务的现象。此现象在中小企业和“三农”身上普遍发生。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村金融是当前金融改革的重点内容,农村、农业、农民由于自身原因和制度缺陷,存在着金融服务资源短缺、融资难、结算难的情况,“三农”遭受金融排斥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有效的解决。

面对此问题,一方面中央一号文件从2004年至今,已经连续十二年聚焦“三农”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要“鼓励金融创新,发展普惠金融”:另一方面,普惠金融建设需要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探索出新的模式让更多的弱势群体享受到平等的金融服务和待遇,提升社会福利水平。而互联网金融凭借其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网上银行、搜索引擎等技术优势,相比于传统融资方式拥有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服务效率,更广的覆盖面,更低的风险,不仅覆盖了传统金融领域的真空地带,而且丰富了金融市场产品和层次,从深度和广度保障了金融资源的充足性、可获性和多样性。随着互联网金融对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改变,将互联网金融思维融入农村金融,为推动建设普惠金融,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新机遇。

二、农村金融机构的局限性

(一)农村金融机构的现状

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局限性使之无法适应农户的需求,即使近年来国家对三农的大力扶持,农村银行、民营组织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的覆盖面不断扩张,但由于农村地区金融市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方面成本高,另一方面贷款风险大,使得农户被排斥在金融服务之外,而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将互联网金融融入“三农”。

(二)农村金融机构的局限性

要研究“三农”的金融服务问题,必须要以“三农”自身需求特点出发,才能做到契合三农需要,解决三农难题。而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上就存在空白或局限的情况,主要体现在:

1.农村金融机构缺失,网点严重不足,一方面国有银行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明显不足,农村信用社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较为单一,服务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是缺乏金融资源,网点覆盖面不够。

2.信贷风险偏高,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比重高于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其资产质量低。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第一,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导致农业信贷的自然风险较高,其次市场供求较大的波动导致了市场风险;第二,部分农户的信用观念还较为淡薄,法律意识欠缺,出现直接赖债、外逃躲债、倒闭甩债、攀比欠债的现象,导致信用风险:第三,收入低、无固定资产作为抵押的弱势群体硬信息和软信息达不到金融机构要求,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加大其金融服务供给的成本。

3.法律制度不健全

农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法律制度的保障,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地方出台了大量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制度空泛、空缺、重复处较多,不能切实保障农村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其提供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农村的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信息披露程度不高甚至失真,传统信用情况、财务信息没有办法调查,为信贷带来很高的风险和隐患。

三、互联网金融融入“三农”

互联网金融是谢平首先提出的一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搜索引擎等来实现支付结算、资金融通的金融模式。随着互联网渗入“三农”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农村互联网金融机构经营和服务的多样化,互联网渠道的多元化都为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交易风险,丰富金融服务提供新方法。

(一)授信方式的创新

在信息不对称市场上买卖双方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农村信贷市场上农户的财产状况不规范,透明化程度低,使得包括财务报表、住房情况等财产的条件达不到金融机构的要求:又因为农户贷款额度小,场所分散的特点,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调查农户的人品、名誉等信用状况的调查会大幅增加贷款成本,而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大数据解决这一问题。

大数据之所以被行业重视,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金融机构从互联网中获取数据,能够有效改善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快速对农户的信用情况做出准确合理的信贷决策,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一过程具体包括捕获数据(网络平台)――分析数据(云计算、云储存)――提供个性化服务(计算机模型)。具体而言,农村信贷机构可以根据网络交易平台的商品信息、现金流、物流信息、销售额以及售后服务等评价农户的经营状况,也可以通过第三方的评价综合判断农户的信用状况。然后通过云计算和云储存随时提取信息,对上述信息进行整理,由此建立客户授信评级体系,并且实现对授信额度和期限的适时调整。

(二)成本创新

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和金融的融合,在搜索信息成本和运营成本上具有创新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组织结构的创新。相比与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组织具有结构扁平化的特点,弥补了传统金融机构金字塔形管理模式带来的高成本。同时,农村资网点匮乏是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重要原因,网络网点以虚拟电子银行的方式扩大了服务范围,又节省了投入在众多网点上的劳务成本、场地费用、管理资金等,可以以极低的价格提供金融服务,增强其竞争力。

二是基于大数据下的业务流程电子化。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根据农户的需求特征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阿里小微金融通过“电商平台+金融+数据”的架构,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完成个人信用审查、资金发放,资金回收等过程,充分体现了“自助办理,随用随贷”的电子化服务流程,达到提高运作效率,减少交易成本,增加业务的灵活性的目的。

三是移动支付便捷化。随着互联网和农户生产生活的贴近,移动支付改善了农村支付环境,能够为客户提供即时转账、贷款、查询、交易、挂失等功能,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农户提供便捷的支付清算服务。

(三)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创新

供应链金融是指在掌握产品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的基础上,既为供应链各个环节提供商品贸易的资金服务,又为供应链中相对弱势成员提供信贷融资服务,从而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转变为供应链的风险管理的新型金融模式。

农村金融可以通过将供应链金融结合互联网金融思想,整合当地客户资源,充分挖掘当地产业和服务特点,为上下游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渠道商、零售商等众多企业提供包括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支付结算、资金融通、资金管理在内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从而拓宽服务范围,使金融机构能够快速地将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充到整个产业链,加强企业和金融机构间的关系,互利共进。

(四)业务拓展的创新

在金融资源较为困乏的农村地区,电子银行俨然已成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重要渠道。农村的电子支付试点工作已经从2012年开始在20个省份同步推进。2013年末,人民银行深化农村业务改革,电子银行不仅为农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业务,还将小信贷功能加载与银行卡上,享受贷款、结算、补贴、保险等多项特色业务。业务功能的深化能够极大地便捷农户生活,改善金融服务环境。

四、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模式

解决三农问题,发展普惠金融对于发展中的经济体至关重要,在对国内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相关文献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我国学者更加注重研究三农的政策保障,而对运营模式和运营效率的探究还较少,那么金融机构以后可以从四个方面探索。

(一)打通县域电商金融

电商金融是金融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其利用电商平台的注册信息和交易信息,同时借助如税务、电力、央行征信系统、海关等外部数据形成大数据,在云计算技术支持下,在商品供需双方存在融资需求时,电商平台以信用为基础,为资金需求方提供资金,如若不能按时还款,则不能在该平台上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动。目前在区县领域的综合开放平台还没有实现与企业的高度融合,仅实现了部分地区的试点工作,三农领域的电商发展可以在以下三种模式上进行探索:

1.导购式网购服务平台――农户消费贷。农业生产经营需要购买种子、化肥、饲料、农机等多方面的农资,而且在出现病虫害、牲畜疾病时需要专门的指导和正规药品购买途径。互联网电商可以开辟三农导购板块,在此板块上提供价格对比,团购,售后保障,信息查询等服务,并在此过程中嵌入信贷、结算等金融服务。

具体模式为电商平台通过农户日常消费的分析,购买农业物资时可以选择信用支付额度内,在电商平台的担保下,由小额信贷公司、电商信贷部门、银行等第三方为其垫付资金。

2.建设加盟式直销平台――农户供应贷。农村金融资源的匮乏,对于多数农户而言,销售渠道受到限制,大量销售渠道被少数农业大户所控制,它们所生产的农产品、牲畜只能贱卖,甚至出现水果烂在地里也无人问津的现象。农产品的销量和销路是三农收入的决定性因素。传统农村贸易市场无法满足订单农业的需求,加盟式电商平台可以整合各区域特色涉农资源,鼓励农户在加盟式电商平台上开店,农产品龙头企业建立网上销售渠道。如淘宝作为交易平台的电商,不直接销售产品,而是提供B2C、C2C型交易平台,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为特色优质的农产品打开市场,提供销路:另一方面,解决农户农业物资采购、科技推广、农机购买和租赁服务。具体模式为:

3.打造链圈式电商平台――供应链贷。围绕农业生产链中的龙头企业和产业群商圈,县域电商金融可以探索圈链式电商平台服务三农,其着重解决核心企业上下游弱势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具体的服务是以核心企业作担保,为上下游企业提供生产经营时的融资、托管、结算等经融服务,以及圈内或者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东单撮合、信息、交易管理、材料采购等电商服务。其与传统融资模式对比如下:

(二)融资租赁模式

近年来,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量增加,集中在农业教育、农村科研、农产品流通设施、水电建设上,不能满足三农农业生产的需要,开展融资租赁服务能够解决此问题。融资租赁是“融资+融物”的综合性创新金融产品,其具有融资、投资、资产管理、促销、调节经济等多方面的功能。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3年年末,融资租赁企业注册总数达到1086家,注册资金在1.7亿元以下的占49%,规模达到20000亿元。以a2p模式开展网上融资租赁的e租宝自2014年2月建立以来,到2015年5月资金规模就突破了65亿元。可见互联网金融对企业融资租赁的需求推动作用极大。但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的融资租赁机构极少涉及到对三农的服务,不仅如此,也没有针对三农融资特征的金融租赁创新产品。直接租赁是融资租赁的基础和传统模式,根据三农不同经济主体的需求,可以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的服务模式。

一方面,在网上提供数据分析的空白模板,根据每个农户的需求,添加资金实力、销售季节、生产区域、现金流量等情况,自动制定租金偿还安排,如到期一次性偿还、递减支付、分期支付等方式,使农户的现金流可以合理安排:另一方面以在重点省市设立农机分拨机构和农资储蓄仓,以提供便捷的实体服务,打造农村地区线上线下一体的金融体系。

(三)直销银行模式

直销银行在我国的发展是从2014年开始的,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也不过才运行了20年左右的时间,其市场份额已经超过银行业比例的10%。直销银行是指客户主要通过电话、电脑等工具线上获取银行产品和服务的新型银行的经营模式,其最大的优势在于不依赖物理网点,运营成本低。将直销银行与其他两种模式并列主要基于两个理由:一是移动金融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二是银行资深专业资金管理和现有网点的优势。

今后可以从三方面拓展直销银行业务领域。第一,机构下沉,广铺网络,邮储银行可以与当地政府合作,推进农村信贷基础设施建设,把金融服务网络迅速拓展到各个县域达到与线下服务渠道优势互补的目的,满足农户基本储蓄转账、缴纳费用的需要。第二,因地制宜,开发特色产品,推出适合三农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林业发达的地区推广山区林业开发贷款,在畜牧业发达的地区推出畜牧业抵押贷款,还有各项农村就业创业贷款。第三,发展移动支付,完善支付体系,农村支付服务时各项服务的基础,利用直销银行,建立有手机银行、poS机、atm机、电子邮件、电子支付等组成的立体支付结算体系。

五、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局限性

尽管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对推进普惠金融有贡献,但是通过以上四种模式究竟存在怎样的局限,能产生多大的效用?笔者从互联网金融本身的风险以及农村区域金融消费者的差异来分析上述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

互联网金融运行过程存在信息风险、技术风险、法律风险等。目前,互联网金融尚未形成传统金融一样完善的信息管理机制、处罚机制、决策机制,其要想在农村持续发展,需要解决其平台隐含的风险。

第一,互联网获取大数据的能力提供合理调查企业情况的同时,也可能泄露客户隐私。当前,客户信息价值越发成为企业追逐的对象,并且在金融信息方面尤为敏感。如账号、登录密码、支付密码、验证信息、搜索引擎所记录的信息、交易记录等不够保密,为账户的安全埋下隐患。第二,网络攻击、网络侵权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变化,运营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互联网金融出现信息丢失、账款迟迟未达的问题,为其发展埋下隐患。第三,法律不健全造成客户权益难保障。由于互联网金融机构在农村的发展尚没有完善的立法,一旦发生客户和金融机构出现法律纠纷,则双方的权益都会受到影响。

(二)农村金融消费主体的结构限制

农业金融商业模式篇9

[关键词]农产品;对外贸易;融资;供应链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据调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年均营业收入在1000-2500万元之间,规模以下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76%,以中小企业为主。农产品贸易企业的资产回报率较低,难以通过自身内源性融资解决融资问题。在传统融资模式下,也难以从商业银行获得资金支持。近年来,融资难问题严重制约了四川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据四川省商务厅统计数据分析,2000年以来,四川省农产品进出口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比例大幅下降。其中,农产品出口额占比由2000年的15.78%锐减至2015年的1.94%:农产品进口额占比在相同时间跨度内降低了5.93,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大对农产品出口支持力度。国务院总理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也指出要促进外贸创新发展,遏制进出口下滑势头。在这样的形势下,积极进行金融创新,探索适合农产品对外贸易的融资方式迫在眉睫。

大量学者对农产品对外贸易进行了研究。许统生通过对我国农产品进行贸易竞争指数分析,指出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呈下降趋势,农产品价格和贸易政策是导致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王冲、陈旭针对农产品价格上涨问题,以农产品流通改革为重点,从政府、企业、农户三个视角提出建议解决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等问题以期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在融资方面,谭丹从农业企业、银行、政府三个角度分析了农产品贸易企业融资难根源。镐维结合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特性,从增强企业内源融资能力、加强担保手段创新、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等多个角度提出建议以缓解农产品对外贸易融资难问题。

自学者RichardF.poisc首次提出供应链后,专家和学者不断从新的角度研究供应链。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管理,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客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供应链的发展为供应链融资奠定了基础,从诞生到现在,供应链融资在国内发展迅速。深圳发展银行是我国最早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银行,2006年在业内率先推出了“供应链金融”服务并对供应链中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及存货提出了结构性的解决方案。供应链融资的出现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思路。闫俊宏等对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三种业务模式的适用情况及操作流程作了详细的介绍,并分析了供应链融资在中小企业中运用的潜在优势。目前研究农产品对外贸易与供应链融资的文献均不少,但从融资模式人手,专门进行农产品对外贸易融资研究的文献却不多。本文在分析四川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现状的基础上,针对融资难问题,从供应链视角切入,探索适合农产品对外贸易企业的融资模式,并从政府、银行和企业三个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二、四川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现状

1.四川省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

四川位于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国的4.13%,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西部大开发十余年来,四川省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农产品生产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四川省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一直呈上升趋势,从2006年至2014年,农产品生产总值由2510.66亿元增长至5888.09亿元,年均增长率约11.24%,如表1所示。同时,全省农产品生产总值一直稳居全国前列,2007年、2008年更是达到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山东、河南两大农业大省。此外,四川省农产品生产总值约占全国农产品生产总值的6%左右,在全国农产品生产总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2.四川省农产品进出口规模

从2006年至2015年十年间,四川省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增长86.64%,如表2所示。与此同时,农产品进口总额增长3.38倍,而农产品出口总额在相同时间跨度内仅增长34.16%。可见近几年来,四川省农产品出口并没有较大的突破,维持在7亿美元左右,相较于山东、江苏等农产品出口大省,四川省农产品出口规模非常小。此外,四川省农产品出口外贸依存度在2006年以来逐年下降,可见,四川省农产品出口对全省经济增长影响较小,未来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三、四川省农产品对外贸易企业融资现状及融资困境原因分析

截至2015年底,四川省共有农村金融机构6069个,约占全省金融机构总数的43.30%,但人均金融网点仅1.41个历人。农产品贸易企业多分布于农村,金融机构配置不充分,农业信贷效率较低。熊德平等指出在长期关系上,农业信贷效率对农产品出口具有正向影响。农村金融配置不充分将使农产品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制约。此外,农产品对外贸易融资涵盖国际结算业务,农村信用社涉及较少,目前农产品贸易企业主要从工、农、中、建四家银行及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获得资金支持。总体而言,四川省农产品对外贸易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产品贸易企业

(1)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差。据调查,2009年成都市有出口业绩的160家农产品企业中,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仅2家,出口500万美元以上的仅3家,出口1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占80%。相较于大型工商企业,r产品贸易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盈利性差。此外,农产品出口除受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外,还受当地气候、病虫害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抗风险能力差。商业银行出于安全性、盈利性原则考虑,对农产品贸易企业的融资受理意愿不强。

(2)信息不透明,银行难以获得真实的财务数据。四川省农产品出口以初级和简单加工产品为主,为降低成本,企业常设立在县城、乡镇。商业银行将花费大量的调查成本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加之部分中小农产品贸易企业财务制度和财务风险监管体系尚不健全,银行难以获得真实的财务数据,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积极性降低。

(3)可抵押物不足,第三方担保融资成本高。农产品贸易企业多为加工型企业,初级农产品、在产品等流动资产占比高,企业可供担保抵押的固定资产规模有限。据调查,90%以上地处农村的企业没有房产证、土地证,农产品贸易企业难以提供符合银行贷款要求的抵押物。同时,采用第三方担保融资会使企业融资成本增加,企业不倾向于选择这种方式进行融资。

2.商业银行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贸易融资业务已有几十年,但业务操作模式没有较大的创新,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传统方式为主。为规避风险,银行贷款审批非常谨慎,办理一笔贷款短则需要一至两个月,长则需要三至四个月。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手续繁杂,为农产品贸易企业带来极大不便。

3.政府

在农业支持力度上,政策支持力度相对于工业产业较低。此外,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已建立多年,但对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支持较少。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规定了单笔业务支持的最低限额,对规模较小的项目不予支持,且支持的项目多为中、长期项目,农产品项目大都不在此范围内,因而农产品贸易企业不易获得政策性金融支持。

四、基于供应链视角的农产品对外贸易企业融资模式研究

供应链融资是基于传统的贸易融资方式的一种创新。在供应链视角下,银行从针对单个中小农产品贸易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估扩展到对整个供应链的融资风险评估,即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出发点,开展综合授信,实现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综合管理,为中小农产品贸易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1.农产品贸易企业供应链与资金缺口分析

在“农产品供应商农产品贸易企业-国外进口商”的农产品供应链中,农产品贸易企业处于供应链的中游,既是上游农产品供应商的采购者,又是下游国外进口商的农产品供应者。为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农产品贸易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关系将不断深化,最终形成稳定的供应链联盟关系。

在整个采购、加工储藏、销售过程中,农产品贸易企业面临严峻的资金融通问题,如图1所示:首先,在采购阶段,需支付部分定金或全部货款;其次,农产品加工阶段,将花费一定的加工成本;再次,农产品贸易企业面临存货压力,在农产品销售出去前将耗费大量的储藏成本;最后,在销售阶段,国外进口商―般采取赊购方式,农产品贸易企业因此形成大量的应收账款。如何在应付/预付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实现资金融通是农产品贸易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2.供应链视角下的融资模式

供应链融资将资金链与产业链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中小农产品贸易企业的融资目标。针对农产品贸易企业在采购、加工储藏、销售三个不同阶段,我们从应付/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入手提出以下多种供应链融资模式。

(1)订单融资

在农产品采购阶段,上游强势的农产品供应商会要求“先款后货”或者支付部分定金以减少自身风险。针对这样的情况,农产品贸易企业可以采用订单融资模式进行资金融通。订单融资指农产品贸易企业在接到国外进口商的订单后,商业银行通过确认订单的真实性并评估国外进口商的信用,为农产品贸易企业提供一定的短期融资的业务。农产品贸易企业可以利用这笔资金向上游农产品供应商支付农产品采购的应付账款或预付账款。在农产品销售给国外进口商后,国外进口商直接向商业银行支付货款。订单融资模式基于国外进口商的的良好信誉进行,整个过程中,商业银行和物流公司全程监视资金流和物流的去向。订单融资操作流程如图2所示。

(2)存货抵押融资

在农产品加工阶段,农产品贸易企业需要一定的加工成本,加之农产品具有易腐烂变质性,在农产品销售出去前将耗费大量的储藏成本。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产品贸易企业可以采用存货抵押融资模式进行资金融通。存货抵押融资指农产品贸易企业与商业银行、物流公司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将未加工的初级农产品或短期内无需发货的产成品抵押给商业银行以申请融资的业务。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与国外进口商签订协议,以确保在农产品企业贸易企业不能偿付贷款时下游国外进口商作为核心企业回购抵押给银行的存货偿付贷款。针对农产品存货抵押管理问题,考虑到农产品易损坏,不便转移的特性,在实际操作中,农产品贸易企业自行保管抵押物,物流企业作为监管方对被抵押农产品进行监督。

根据存货抵押方式的不同,存货抵押融资分为存货静态抵押融资与存货动态抵押融资两种。存货静态抵押融资是指农产品贸易企业利用未加工的初级农产品或短期内无需发货的产成品作担保向银行申请短期融资时,在抵押期间农产品处于完全封存状态,不可随意改变形态、数量和占有人,直至农产品贸易企业完全清偿债务。存货动态抵押融资模式与存货静态抵押融资模式相似,不过在农产品抵押期间,农产品贸易企业可对抵押的农产品进行提货与补足,只需保证抵押的农产品满足银行规定的最低要求即可。

在农产品抵押期间,农产品贸易企业向银行追加一定的保证金后,商业银行将指示物流公司按相应的配额向农产品贸易企业发货。需要注意的是这与存货静态抵押融资与存货动态抵押融资并不矛盾,因为农产品贸易企业向银行追加保证金相当于归还了部分贷款,抵押物可相应减少。存货抵押融资操作流程如图3所示。

(3)应收账款融资

在农产品销售阶段,下游国外进口商―般在约定期限内支付货款,农产品贸易企业因此形成大量的应收账款。为保证下一轮的正常生产经营,农产品贸易企业可采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进行资金融通。应收账款融资指农产品贸易企业利用未到期的收账款凭证向商业银行申请融资,下游国外进口商资金回笼后直接向银行归还农产品贸易企业的贷款。整个过程中,国外进口商起着担保作用,当银行在约定时间内没有收回贷款,国外进口商作为核心企业承担偿付贷款的责任。

应收账款融资有质押和保理两种方式,区别是当农产品贸易企业利用应收账款凭证向商业银行申请融资时,采用质押方式,商业银行对农产品贸易企业有追索权,而采用保理方式商业银行对农产品贸易企业则无追索权。应收账款融资操作流程如图4所示。

五、促进供应链融资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中应用的对策建议

供应链融资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中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从供应链融资的四个参与主体来看,农产品贸易企业融资门槛降低、融资难问题得到缓解:商业银行业务量得以扩展、融资风险减小:国外进口商作为核心企业交易成本降低,促使规模经济的形成:物流公司突破传统业务范围、盈利增加。但目前供应链融资在四川省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以下将从政府、银行、企业三个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1.政府视角

(1)联合行业协会打造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信息不对称是各企业之间的常态,保证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实现信息共享对供应链成员间建立信任具有重大意义。政府应积极联合行业协会建立一个物流与资金流高度共享的信息平台。通过该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交易处理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完善企业与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有效对接,实现供应链融资业务与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有机整合。

(2)建立供应链融资制度规范,减小信用风险。供应链融资是基于传统融资模式的创新,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必定存在一些不足。目前,我国供应链融资在相关法律与制度的建立上还存在―定的空缺。为保证供应链融资业务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政府应加快对供应链融资相关法律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以降低供应链融资各方面临的信用风险,加强供应链融资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中的应用。

2.银行视角

为降低融资风险,商业银行提供的农产品对外贸易融资方业务种类有限,这导致商业银行业务量大大减少。商业银行要增强其在众多金融机构中的竞争力,就应该转变传统的融资观念,充分了解供应链融资的优势与风险,加强产品创新,积极开展供应链融资外贸业务。针对农产品对外贸易的融资业务,商业银行应充分考虑到农产品易腐变质的特性,为农产品贸易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3.企业视角

(1)农产品贸易企业

在农产品对外贸易领域,供应链融资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的农产品贸易企业对供应链融资的了解较少。在这样的情形下,农产品贸易企业可以设立相关部门,鼓励工作人员学习、了解供应链融资,积极与商业银行合作,共同打造符合农产品贸易企业自身发展的融资方案。此外,农产品贸易企业还应加强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以形成稳定的供应链联盟关系。

(2)核心企业

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核心企业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提供担保或存货回购等,其承担的风险较大,但风险与收益并存。与商业银行相同,核心企业也应转变传统观念,积极与上、下游中小农产品企业合作,共同发展。核心企业利用自身良好资信为农产品贸易企业带来融资的同时,也促进了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了整条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这也将为核心企业自身创造更大的利益。

农业金融商业模式篇10

一、商业银行支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城镇化建设对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提出了资金需求。例如,城镇化建设需要的土地需要金融资本支持予以征收或征用,农村转移劳动人口生活质量的改善需要金融资本予以保证等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以金融资本增值为主要工具、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企业。中国农业银行是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商业金融机构。为支持农业发展,中国农业银行根据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推出了“惠农卡”等金融服务,为解决农户融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借鉴。但是,在支持农业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方面,商业银行也存在以下亟待破解的问题。

(一)对城镇化缺乏战略认识

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对城镇化建设的认识缺乏战略眼光,往往以传统农业、农村发展的模式主观臆测城镇化建设可能带来的变化,对应对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缺乏战略规划。这种认识上的弊端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市场定位、服务功能等方面的缺失,从而限制了其服务农业发展功能的发挥,也限制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二)城镇化建设的信贷信息非对称

城镇化建设产生了大量的资金需求,但是农户、农业企业作为资金需求方,与作为资金供给方的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信息非对称,影响了资本这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商业银行的空间布局落后于农村城镇化建设对商业金融机构的需求,另一方面在于作为城镇化建设规划主体的乡镇政府缺乏与金融机构的经常流,导致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城镇化建设缺乏理解和认识。

(三)农业项目商业贷款的条件薄弱

与政策性金融的贷款关注点不同,商业贷款项目需要满足较为严格的信贷条件要求。商业银行在遴选贷款项目的时候重点考虑项目的风险程度、项目的还款来源以及贷款主体担保措施的有效性。农业建设项目由于投资回收期较长、项目收益受客观自然条件的影响大、经济效益偏低以及新兴的农业中小企业等农业贷款主体往往难以落实满足商业银行贷款要求的担保措施等客观实际,使得农业建设项目往往难以成功获得商业贷款。

二、商业银行支持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根据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结合商业银行对城镇化建设支持的现状,提出以下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商业银行支持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深化对城镇化建设的认识,并制定相应的商业银行发展规划

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到城镇化战略是我国现阶段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战略,并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性,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对我国社会各方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支持是有效推进城镇化的保证。同时,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也为商业银行创造了广阔的盈利空间。为此,商业银行有必要在深化对城镇化理解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城镇化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商业银行切入点、盈利模式,创新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产品的类型和种类,从而在服务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推动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

(二)在服务对象方面,兼顾政府、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

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农户和新兴的农业经济组织均具有金融服务的需求。例如,大量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基础设施条件建设需要政府负责实施,农户需要通过资金支持提高农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以保持和提高农业作业效率,新兴的农业经济组织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转型的过程中需要资金支持得以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服务对象的遴选方面,应综合分析和兼顾各融资主体的需求,积极开发农机具购买、大宗耐用消费品等符合城镇化建设特征的信贷品种。

(三)在信贷政策方面,需要积极创新信用贷款模式

受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农业融资主体往往难以满足传统的信贷条件,无形中增大了农业融资主体的融资难度。为鼓励和支持农业城镇化建设,商业银行应根据各主体的实际情况开发相关金融产品。例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集合资金信贷模式的实施或信用增级等方式解决单一融资主体担保物难以满足商业银行融资需求的问题。可以通过发起农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方式向具有较高投资价值和成长性的农业经济组织和农业企业提供较长期的资金支持,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措施介入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四)在支持领域方面,商业银行应以引领农业产业升级为己任

我国实施城镇化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之一在于通过城镇化战略的实施缩小城乡差距、引导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商业银行资金投向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具有较高的产业引导和示范效应,应以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升级为己任。在产业金融服务支持方面,商业银行应结合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及其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前景,大力支持农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对信息化条件的要求大力支持农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大力支持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的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