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盘行动的具体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16:16

光盘行动的具体内容篇1

关键词:oa系统;随书光盘资源;多媒体;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Doi:10.15913/j.cnki.kjycx.2015.10.042

oa(openaccess),即开放存取,是20世纪90年代在国外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重要学术交流模式,是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和图书情报界为了打破商业出版者对学术信息的垄断和暴利经营而采取的推动科研成果通过internet免费或低价地自由利用的运动。其主要含义是指读者可通过网络免费、永久地获取和利用各种类型的学术资源,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图书、专利文献、研究报告、文本文件和多媒体文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随书光盘已成为图书馆馆藏资源结构中重要的文献载体之一。据统计,2011年图书附盘率高达9%,特别是计算机、外语类图书的附盘率高达80%以上,且随书光盘的学科分布越来越广,附盘率呈逐年增长趋势。

1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资源传统服务

1.1随书光盘资源概述

随书光盘作为一种载体介质,具有体积小、存储密度高、信息容量大、检索速度快和图文并茂等优越性,可将文字、实例、图表与音频、视频等融合,并与图书一起出版,是对图书内容的说明和补充解释。载体形式主要有CD、VCD和DVD等,以及以其他形式存放的视频、音频资料,即一种形式上的数字文献。借助于对随书光盘的阅读,大大提高了图书的可视性和直观性,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

随书光盘存在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具有以下2个方面的特征:①盘书一体化。随书光盘不能离开图书单独存在,离开了图书,随书光盘就是不完整的。只有光盘与图书配合使用,才能相得益彰,发挥光盘的价值。②内容具有时效性。随书光盘的时效性极强,当前馆藏随书光盘多是计算机类、语言类或自动化技术方面的,特别是计算机类的图书,其内容更新极快。超过了一定时间范围,随书光盘将降低或失去其阅读价值。此外,随书光盘也具备光盘的普通特征,比如需要借助辅助设备阅读、易折损性等。

按照内容属性,可将随书光盘分为以下4类:①附件型。光盘的内容是图书内容的延续和所涉及的案例及其素材,光盘离开图书就会失去价值,而图书离开光盘便显得有所欠缺。②独立型。光盘涉及的内容书中已经提到,光盘内容常是一些能独立运行的软件、程序或文本,光盘往往能独立使用。③并列型。光盘内容与图书内容完全一致,光盘只是图书的另一种载体和表现形式。④综合型。书中内容基本完整,但随书光盘提供了更多的可欣赏内容。

1.2随书光盘资源服务管理模式

1.2.1图书与所附光盘一同管理

光盘随书一同流通。图书馆在图书书名页上加盖“本书附带光盘”字样,光盘随书一同借出。这种处理办法的好处是既节省人力,又节省物力和空间。但在实际运行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即读者忘记归还光盘、光盘丢失和损坏等,导致馆藏资源大量流失。

1.2.2图书与所附光盘分开管理

根据借阅形式的不同,主要有以下3种表现形式:①只馆藏,不借阅。有些图书馆简单地认为光盘只是图书的缩影,只收藏,并未管理。这种方式对光盘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但光盘不易被利用,进而不具备任何价值,形同虚设,浪费了光盘资源。②光盘集中进入电子阅览室,只限室内借阅。光盘随书验收,与书贴同一书标,不贴条形码(或贴与书相同的条形码),图书入流通库,光盘集中存放在电子阅览室,只能在阅览室内借阅,读者利用电子阅览室的机器阅读光盘。采取这种管理方法需要为读者提供相应的计算机设备,方便了没有设备的读者学习,但由于光盘必须在阅览室内使用,使光盘的使用地点和时间都受到了限制。③光盘与图书分开收藏,并采用闭架管理。借阅光盘时需要单独办理借阅手续,借出、归还时都要对光盘进行检查,以确保光盘无损坏。这种管理方式光盘可以外接,方便读者使用,实行闭架管理避免了读者随意取阅对光盘造成的损害。但当读者需要借阅某种光盘时,需要工作人员前往库中提取,这样不仅增加了馆员的工作量,也给读者的使用带来一定的不便。

1.2.3网络化管理

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无论光盘与图书一起管理,或是光盘与图书分开管理,都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光盘资源的价值难以得到最大发挥。近年来,很多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不断探索随书光盘资源的网络化管理,并引入了随书光盘系统。目前,我图书馆就使用了金盘非书资料系统,实现了随书光盘网络化管理。使用随书光盘系统可避免对光驱和光盘的损耗,系统中镜像文件的下载速度大于光盘在光驱中的运行速度,且借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深受读者和图书馆馆员的欢迎。

随盘图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且随书光盘所占容量在不断增大(大多数光盘为400~500m,少数光盘达4G以上),对硬盘空间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高校图书馆服务器有限的存储空间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需要将随书光盘资源共享,从而缓解该问题。

2oa系统带来的新契机

2.1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服务理念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均认为随书光盘资源是随盘图书的附属品,不重视其的利用。此外,高校图书馆传统的服务对象是单纯的校内人员,不对外服务。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的宝贵早已毋庸置疑,人们对信息资源的渴求与日俱增。如果图书馆还持着各自为政的态度,势必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随着开放存取对学术界信息交流模式的冲击,高校图书馆作为庞大信息资源的拥有者,必须打破固有观念,提供开门服务。 2.2为随书光盘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条件

在开放存取环境下,打破了价格阻碍与不同机构间的隔阂,信息资源免费向公众开放,使各类人能全面、准确、及时地获取最新的科研成果。这是一种新的信息资源共享方式,高校图书馆可将其运用到随书光盘资源对社会开放存取的服务中,向广大学习者提供不受时间、地点和ip限制的免费随书光盘资源。

2.3推进了随书光盘系统的馆际共享

图书资料实现共建共享,发挥了整体放大的功能,平衡了各高校图书馆之间的文献信息资源配置。高校正不断向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每个图书馆购买的图书都有很大比例的重复,这就造成了随书光盘数据的大量重复建设,进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因此,应加强馆际合作、树立联合服务的意识和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以应对由信息需求者复杂化所带来的信息需求内容和需求方式的复杂化。

目前,高校图书馆提供的随书光盘管理系统都仅限于校内网访问,且采用相对独立的管理方式,相互之间没有共享或共享度不高。由于在数据采集加工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个图书馆数据的格式和检索模式不相同,相互并不兼容,实现资源共享需要各高校之间通力合作,找到随书光盘资源馆际共享的可行性方案。

3oa环境下随书光盘资源服务的创新

3.1加大宣传力度,改进服务方式

图书馆馆员的职责是为读者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或答疑解惑,不只是被动地提供服务,还要根据用户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主动服务。对于随书光盘资源而言,可在图书馆主页上提供随书光盘资源的使用指南,也可以通过开展讲座、发放使用指南等形式对广大学生开展使用培训;馆员应及时为读者解决在使用随书光盘资源过程中遇到的比如随书光盘无法检索、随书光盘内容不完整等问题;网站应及时通报新加入的随书光盘信息,便于读者在第一时间获取相关信息;馆员可以将随书光盘系统挂在图书馆主页的醒目位置,为读者提供智能式的检索,使读者在检索相关的书目信息时,向其提供相应的随书光盘信息资源,并提供便捷的下载方式。

3.2有计划地开放随书光盘资源

一方面,在允许的范围内将一些语言听说类、计算机类时效性强、半衰期短的光盘资源经数字化处理后放置在因特网上,供网络读者存取。需要注意的是,各图书馆与信息机构之间要协调配合,在将本部门的资源实行开放存取的时候,形成本馆特色,避免重复劳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使用各种移动设备(手机、掌上电脑和平板电脑等)分门别类地为公众提供开放存取随书光盘资源的查询、浏览和获取,读者首先要注册成为该馆的开放存取用户,明确自己的专业类别,进而在使用时只能浏览该专业的相关资源并免费下载,其他信息无权访问,这样可有效避免信息资源的过度、无效访问,将资源留给那些最需要的用户。

3.3建立随书光盘资源共享系统

在存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各馆可根据馆藏特点和读者的需求,选择部分光盘压缩至因特网供读者下载,节省了服务器的存储空间。比如,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可联合郑州东大学城的其他10所学校建立随书光盘资源共享系统,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构建统一的数据标准,单个图书馆只负责某一些学科图书随书光盘数据的加工和上传,这样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此外,随着电子资源数量的不断增多,高校图书馆要不断加强校园网服务器、宽带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保障随书光盘资源共享系统的无障碍畅通使用。

3.4构建学习型(创新型)馆员队伍

实现向社会开放、信息共享时,需要较高的人员综合素质。图书馆应根据教学科研任务的需要,并结合各馆人力资源结构、素质能力等实际情况,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制订馆员梯度培训计划,使每一个馆员都能不断接受再教育,并使再教育常态化;不断引进与学科专业相关的高学历人才,为图书馆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图书馆馆员应牢固树立信息意识、创新意识和危机意识,加强业务实践技能培训,每一位馆员都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积极探索在网络环境信息资源社会化共享的解决思路,既要熟知图书馆传统业务,又要精通信息服务业务,从而为图书馆提供社会化信息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3.5著作权保护

图书馆对随书光盘数据进行网上管理和共享服务,虽然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阅读,提高了随书光盘的利用率,但有关版权的保护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光盘是随书购买的,其版权隶属于图书版权,随书光盘资源在网上开放存取后,必将不可避免地发生知识产权问题。因此,图书馆应通过权限限制、设密和ip控制等方式保障随书光盘资源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同时,避免了一些非法滥用、盗用和复制等的发生。

光盘行动的具体内容篇2

关键词:多媒体;声光电;控制平台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沙盘模型在政府机关和经济部门的对外展示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而为了突出模型的展示效果,多数用户要求制作能自动解说和声光电自动控制的沙盘模型。这就把电脑多媒体技术在沙盘模型上的应用提到日程。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沙盘模型,要用到从电脑软件、硬件、单板机、电子电路······等多学科的理论。这里只就多媒体控制部分予以阐述。

1.技术设计

1.1技术设计首先要充分了解委托方的展示意图,认真分析解说词。根据展示重点及解说词的内容制定具体制作方案。具体制作方案一般要考虑沙盘的面积、比例尺、材料。

1.2根据展示内容设计光电显示的区域(点、线、面)。点:一般用于显示重点要素。线:一般用于显示境界、河流、区域范围。面:一般用于显示重点地区、水库、湖泊。

1.3根据展示内容设计光电显示所采用的光电材料。目前,用于沙盘模型的光电材料有“米泡”、节日彩灯、发光二极管、日光灯等。

1.4制定用于实现自动控制的电脑程序设计方案。选择可编程控制器、开关电源。

2.多媒体电脑程序设计

多媒体电脑程序设计是实现沙盘自动控制的关键。它关系整个沙盘制作的成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按下列步骤进行。

2.1设计前的准备

2.1.1使用语音编辑软件分割解说词:

根据要显示的内容,把解说词按内容或段落,分割成多个语音文件,分别记录运行时间。

2.1.2设计动作点:

在沙盘运行时,灯光的每一次亮与暗,我们称为一次动作。一次动作有时是一个点,有时是多个点。根据显示的需要设计动作点。这些动作点要在程序中明确予以区分。动作点的个数要精确统计。

2.1.3设计动作方式:

沙盘上的要素不同,显示的方式也不同。河流通常以滚动显示,路灯和建筑以常亮显示。重点地方闪动显示。

2.2程序设计

我们的电脑程序是在VB6.0平台上开发完成的。在此平台上在设计一个链接其他运行程序的控制平台。

2.2.1建立人机交互窗口:

建立一个由多个按钮组成的人机交互窗口。每个按钮代表一个具体的动作。比如,“开始”、“结束”、“河流”等。按钮的个数应包括每一个显示要素。

2.2.2实现具体动作控制:

编写具体的应用程序。这个程序包括控制显示过程的开始与结束,每个动作的顺序,动作的时间,动作的方式,驱动所有的动作点。链接语音文件,实现声光同步。

2.2.3实现电路控制,

编写控制程序,驱动可编程控制器,控制开关电路的动作,实现光电显示。

2.2.4配音:

一般来说,录制的解说词是没有音乐的。为了使解说引人入胜,我们把解说词配上动听的音乐。

2.2.5声光电联动:

链接语音播放软件和光电控制程序,以实现声光电的同步运行。

3.声光电模型的特点

3.1地形立体化:按比例尺精确制作,形象、立体地展示山地、河流、城镇、交通及单位布置,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

3.2显示动态化:沙盘采用不同颜色灯光,通过单点、群点、全亮、闪亮及流水式显示等方法使沙盘显示具有明显的动态效果。

3.3控制现代化:采用计算机编程控制技术,实现沙盘声控、光控、时控等多种手段综合应用。

3.4演示综合化:应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实现沙盘了声、光、电、文字、图像等分别通过沙盘灯光、音响、计算机屏幕、投影屏幕予以同步综合演示。

3.5操作快速化:通过选点技术、数据库技术、关键词控制、网络兼容及软件优选等先进技术,快速查询和演示用户关注的信息。

4.模型演示系统有以下功能

4.1自动演示:按程序自动展示录音、录像、音乐、灯光等信息。

4.2手动演示:根据演示需要手动操作控制界面展示相关内容。手动点击菜单,菜单分为多层,如:辽宁省旅游教学沙盘为例,第一层为14个地级市,第二层为各市主要景点,电击各市景点、景区,盘上灯光与录象同步输出,口头解说。

4.3声音技术:电台专业人员录音合成背景音乐以增强模型感染力。

4.4光电技术:采用进口米灯泡制作走灯、水面灯、区域范围灯等特效灯光以增强模型的动态感染力。

5.制作流程图:

5.全盘调试

程序编写调试完成后,要连接到沙盘上进行声光电联动运行。检查动作的协调性,查找并修改错误的动作点,调整程序中的动作时间,直到声光电同步。

5.1单点调试

一个点一个点的单独动作,检查其动作范围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5.2单个区域调试

一个区域一个区域的动作,检查是否有超区域或者半区域的现象。

5.3单个主题调试

一个主题一个主题的动作,检查每个主题显示是否全面。

5.4整体调试

单个调试完成后,要进行一次从头至尾全面运行。通过这次运行整体检查调试结果,进行最后的检查、修改。

6.安装触摸屏

光盘行动的具体内容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多媒体光盘教学资源;插播策略

前言

多媒体光盘教学资源是当前中小学普遍拥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光盘的应用条件相对比较简单,只要具备一台电视机和一台DVD机,就可以方便地应用多媒体教学光盘进行教学。光盘资源主要来源于国家通过“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配发的包括小学到初中所有科目的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光盘,部分是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对卫星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整理加工后刻录的。这些光盘教学资源根据其内容,可以划分为课程教学类、教学素材类、教师培训类、学习指导类、专题教育类和为农服务类六类,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应用适当的教学光盘。此外还有学校和教师通过购买、共享、自己开发制作的多媒体光盘教学资源。

对光盘教学资源的应用,王陆等学者、郭绍青教授分别提出过一些应用策略,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根据使用过程中对光盘教学资源是否进行加工修改和资源使用的连贯性角度,提出光盘教学资源应用有直播教学式、插播教学和整合教学三种方式,在此主要探讨课堂教学中应用光盘教学资源时插播策略的实施。

课堂中应用多媒体光盘教学资源的插播教学策略

多媒体光盘教学资源的插播教学策略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播放相关的光盘教学内容,不对光盘内容进行修改,只选取适合课堂教学的片段进行播放,播放的时机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进行调整。光盘教学资源起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拓展内容等作用。

插播教学策略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片段进行播放,上课前要熟知光盘教学的内容,设计好在哪些教学环节播放教学光盘,明确播放光盘内容的目的,光盘内容的播放时间与顺序完全依据教学设计的需要。这种教学方式中,光盘资源起着辅助和部分替代教学的作用。这样才能将光盘教学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插播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灵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光盘中的师生进行模拟对话,竞赛学习。其次,通过创设情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通过多感官学习。另外,利用光盘资源开展实验教学,解决了教学条件差、实验设施不足的学校不能开展实验教学的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光盘教学资源,可以了解实验过程,掌握实验方法。有实验条件的学校,应用光盘资源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反复观摩实验,在减少实验器材损耗的情况下,提高学习效果。光盘教学资源应用对教师的技术操作能力要求不高,易于使用。在师资短缺的中小学教师可以便捷地使用。但是,光盘中的教学设计和课程进度不能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和特点,应用时要恰当地选择光盘教学资源的内容和播放时机,发挥光盘教学资源的积极作用。

多媒体光盘教学资源在课堂应用中插播教学策略的实施

为了验证多媒体光盘教学资源的插播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笔者应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配发的小学语文配套教学光盘,在甘肃某小学三年级语文《翠鸟》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插播应用,并请该校两位语文教师旁听了该堂课程活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源主要有两类:(1)人教版小学语文的印刷教材;(2)多媒体教学光盘。《远程教育教学光盘》三年级语文下册《翠鸟》一课的教学示范,包含:导入;初读课文;认识字词;朗读重点句;学习探究课文内容;学习、检查生字学习情况;朗读体会;作业布置等几个环节的配套教学环节。

课前,教师分析了学生的特点和教材,掌握了本课的重、难点,反复观看了《名师课堂实录》光盘内容,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预测学生的学习难点,设计教学活动。在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确定了多媒体教学光盘使用的意图:(1)利用多媒体教学光盘创设情景,激发兴趣。(2)利用多媒体教学光盘中的教学方法帮助学习生字、词,利用光盘中师生标准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能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利用多媒体教学光盘中的教师教学及与光盘学习伙伴的学习情况对比,帮助学习,突破重、难点,深化理解。

从教学设计中对学习者的分析开始,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对话活动,达到了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发挥着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调控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适时运用光盘教学资源,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调动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学习,激发了解翠鸟的兴趣和动机,引导学生描述翠鸟,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与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体验了过程与方法,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利用光盘突破生字难点,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能模仿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课文,把握朗读中的关键点,并通过分组朗读,让学生互相纠错,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普通话水平。但由于学生在日常交流都讲当地方言,普通话很不标准,当学生在面对光盘中学生用声情并茂的普通话朗读时,有些自卑心理,需要老师多鼓励和指导学生,让其明白这是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结果,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通过小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能展示学习成果,交流学习经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多媒体光盘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插播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分析

《翠鸟》的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笔者对38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访谈了任课老师、听课老师和4名学生。现场发放问卷38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从问卷中对“在平时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是否应用多媒体教学光盘配合教学活动”调查结果来看,教师对多媒体光盘教学资源的应用程度还不高。对“你最喜欢老师在教学中用哪种方式播放光盘”的选项,60%以上的学生选择“在教学过程中,在需要的地方,插入播放光盘内容来演示生动的形象、情景或者光盘中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等”,表明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插播光盘内容是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翠鸟》教学中应用光盘教学资源对学生的作用情况见表1。表1中各项的得分率都大于0.75,只有三项稍低外,其余各项的得分率都在0.85以上,表明多媒体光盘教学资源的插播应用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显著。其中“更喜欢和爱护翠鸟”、“对课文更感兴趣”、“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更理解字词意思和用法”这几项的得分率在0.9左右,表明多媒体光盘教学资源在学生的情感培养、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理解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更大。小学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生动形象的情景对学生学习有很大帮助。

在访谈中,有学生认为,根据课文内容播放光盘资源,比直接连续播放光盘效果要好,以前曾有老师在课堂中播放光盘,但看完以后,要学习的内容还是没有理解,刘老师将光盘播放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在需要时播放相关内容,使学生通过看光盘,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参与听课的老师认为,刘老师将光盘教学资源与教材和教学活动相整合,课堂氛围好,学生热情高,通过小组活动等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通过适当引导促进小组讨论的深入。

综上,运用插播教学策略应用多媒体光盘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朗读水平和学习兴趣等方面,有显著作用;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效地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目标,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方面都有所提高。对教师来说,为了备好课,在课前反复观看光盘内容,学习和掌握光盘教学资源中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

结论

光盘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时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教师不但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客观条件、充分考虑本地学生与光盘中学生的不同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多媒体光盘教学资源,详细设计教学过程,适时插播光盘教学资源,将印刷教材、师生活动与多媒体光盘中师生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使光盘内外教师、学生有机融合,互动互补,扬长避短地发挥多媒体光盘资源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绍青.正确认识国家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中三种硬件模式与教学模式.电化教育研究,2005(11)

[2]文继奎,荣姗珊,杜杉杉.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6)

[3]杜玉霞.西部地区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优化与应用研究策略研究.华南师范大学,2007

光盘行动的具体内容篇4

abstract:HowtocarryoutscientificadministrationandeffectiveuseofmoreandmoreCDalongwithbooksistheproblemthatthelibraryisconfrontedwithundernewcircumstances.thispaperdiscussesandelaboratesthisproblemsandproposesseveralsolutions.

关键词:电子出版物;数字资源;随书光盘;tpi;数据库

Keywords:electronpublication;figureresource;CDalongwithbook;tpi;database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220-03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许多图书出版商为了满足读者需求的变化,适应当前网络及计算机的发展形势,相继出版了与图书配套使用的光盘(磁带),而且以这种出版方式发行的书籍所占的比例和范围在不断扩大,并有迅猛发展之势。这些光盘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同时也为读者利用图书资源提供了快捷的途径。如何更好地管理和有效利用这些随书光盘(磁带),充分发挥这种特殊文献的作用及提高其使用率,是图书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强对随书光盘的管理,建立一个科学、合理、便捷的管理系统和解决方案,使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1随书光盘的概念

随书光盘是一种特殊的文献资源,它既不是传统的印刷型文献,也非同于目前所指的电子期刊、电子图书,而是一种形式上为数字文献,但其存在和使用在某种程度上都依附于图书。由于此种文献的数量不断扩大,其在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中的作用及使用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2随书光盘的特点

2.1它不同于一般的多媒体电子出版物。不像某种电子书刊具有统一的格式和表现形式,在形式方面具有多样性。

2.2从内容上看,书是盘的基础,盘又是书的应用工具和延伸。他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附盘不提供检索功能。它除了提供纯文本信息外,还能够提供声音、影像、动画等多种丰富多彩的内容及良好的效果。

2.3光盘(磁带)保存需要有相应的温度和湿度要求,即温度为16℃-25℃,相对湿度为25%-45%。

2.4随书光盘和音像制品的存放要远离磁场,应直立于特制书架上,避免平放挤压重叠;避免阳光照射、高温、灰尘或特潮湿的环境;避免光盘表面受损、划伤、改写。

3随书光盘的分类

随书光盘是图书的附件,它的主要内容大体包括下面三个部分:一是整体书的电子文本,是对图书全文的拷贝(如pDF、CeB、CaJ、DoC等文件)。二是对书中的图像、操作技能等方面内容的演示,是图书内容的必要补充,如计算机类图书的随书光盘大多数就属此类。三是对图书内容的说明和理解,读者通过对随书光盘的阅读,加深书中内容的理解,如英语听力和语言类图书基本上属于此类。

按随书光盘文件格式分类主要有:

3.1CD音频类:即audioCD音频光盘,也被称为CD-Da(压缩光盘数字音频),是目前音质最好的一种媒介。与计算机上存储的文件不同,浏览CD光盘显示的只是track01.cda、track02.cda等只有1KB大小的文件,这些文件其实代表的是音频轨道。音轨是无法直接编辑的,把这些音轨文件简单地直接复制到硬盘上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须用软件将这些音频轨道转换成可以复制和编辑的声音文件,才能方便存储和传输。目前,mp3和wma是非常流行的两种声音格式文件,它们能够在限制文件大小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持CD音轨原有的音质。我们可以利用豪杰音频通等软件提取音轨将其转换成mp3文件,也可以利用windowsmediaplayer播放器把音轨复制到硬盘上存为wma文件。针对某些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转换时可以设置参数来调整音质和文件大小的关系(如英语听力)。这两种文件,既可以用于VoD视频点播,也非常适合放在Ftp站点上供读者下载到mp3、mp4播放机和音乐手机中欣赏和学习。需要注意的是,CD光盘具有特殊的格式,虽然有的光盘存储有如mp3、wav、wma等声音文件,但与CD光盘是截然不同的,它们只是属于数据光盘。

3.2VCD和DVD视频类,前者即VideoCD视频光盘,是一种多轨道光盘,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VCD格式影碟。这种光盘中文件夹mpeGaV下面的Dat类型的文件也能够在windows中打开并播放,但这只不过是以视频文件的形式来使用它,而不是以视频光盘格式使用,其本质即光盘格式却是VideoCD,否则就不能被VCD机所识别和播放,为便于网络存储,需对其进行转换。后者即DigitalVideoDisk(数字视频光盘或数字影盘),规格类型多样,应用非常广泛。在本文中,DVD光盘主要是指DVD5规格的DVD-Video。DVD-Video是用来储存数字影音资料的DVD规格,与VideoCD使用固定速率技术相比,它使用可变位速率技术,提高了画质并减低了失真率,所以整体的画质得以提升很多。但其容量一般为4.7GB左右,文件过大,须将其转换成流媒体文件。上述两种光盘均可通过以下方法来处理:用easyRealmediaproducer等软件,将其转换成流行的Rmvb、flv等流媒体文件,转换平均码率一般设定为450Kbps。该格式文件采用动态码率压缩,较之其它格式文件,大大提高了画面的清晰度,且压缩后的文件很小,尤其适合视频点播。

某些光盘中虽然存有视频类的短片,但属于数据光盘而非上述两种光盘。

3.3数据光盘:除上述几种类型外,其他光盘均可称为数据光盘。数据光盘没有固定的刻录格式,相当于把计算机中的文件直接“写入”光盘中。数据光盘的内容多种多样,有文档、数据、软件等,还有集合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于一体的多媒体光盘,如教学和学习软件。数据光盘经过内容筛选,可用winiSo、Daemontools、neRo等软件制作成iSo文件。iSo文件是一种流行的、兼容性强的镜像文件,它能把光盘完整地镜像成一个模拟光盘文件(扩展名为iso),不仅能够保持原光盘的原始信息,而且制作速度非常快。CD和VCD等类型的光盘,可以在转换文件之前也就是直接用原盘制作iSo文件,也可以把转换后的文件制作成iSo文件。

4随书光盘管理与利用的难点

随书光盘在管理与利用方面存在以下难点:

4.1光盘特有的质地属性,使其在外借或多次使用后容易磨损、损坏、划伤、感染病毒、甚至丢失、使光盘无法使用,影响对应图书的阅读,其重复利用率较低;

4.2目前多数读者不拥有自己的电脑,还有些读者不具备相应的技术知识,不会利用光盘,这就造成随书光盘的无效流通与无效损耗;

4.3借出的光盘归还时要查看盘中的数据是否被改写、重写或丢失、是否感染了病毒,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

5目前高校图书馆对随书光盘管理与利用的办法

据调查,目前高校图书馆对随书光盘大体采用三种管理、使用(借阅)方式:一是将光盘随同图书一起外借给读者;二是随书光盘只能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提供的计算机上使用,不允许外借;三是将随书光盘复制到图书馆专用服务器上,然后上载到校园网供学校师生下载使用,此外还可能有少量的为读者提供光盘复制服务。前面两种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只能同时给一位读者使用,而且很容易损坏,如果遇到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光盘,这种方式根本不可能满足读者需求。第三种方式则完全可以解决这种矛盾。

笔者认为,图书馆的所有数据资源均应与纸书分开管理,统一由图书馆自动化部进行数字加工与管理,全面开展数字资源网络服务,概不流通,以保证该类资源的妥善保存与有效利用。

6随书光盘管理与利用的几种解决方案

6.1CD音频类随书光盘(或磁带)的解决方案首先将CD音频类随书光盘或磁带中的非mp3或waV格式文件利用豪杰音频通等软件提取音轨将其转换成mp3文件,再使用清华同方tpi数据库建设与管理系统等软件构建随书光盘(磁带)音频数据库,于校园网上。同时,由于光盘(磁带)资源的版权问题,采取ip限定的方式,只限读者在校园网内检索、在线浏览与下载。

在建检索字段时,考虑到有些光盘(磁盘)的名称与图书的名称不一致,而且仅用名称检索则过于单薄,也不利于检索,所以,我们建了这样几个检索字段:光盘(磁盘)名称、索书号、书名、光盘内容描述、出版社、iSBn号,以及纸书opaC链接。检索字段完整,方便读者使用随书光盘(磁带)。

6.2VCD和DVD视频类随书光盘的解决方案首先利用easyRealmediaproducer等软件,将其转换成流行的Rmvb、flv等流媒体文件,然后通过视频点播系统进行上传与。由于该格式文件采用动态码率压缩,较之其它格式文件,大大提高了画面的清晰度,且压缩后的文件很小,尤其适合视频点播。同时,为了保护该资源的版权问题,须对视频点播系统的端口进行ip限制,使其只能在校园网内使用。

6.3数据光盘的解决方案属于整体书电子文本的随书光盘,是对图书全文的拷贝(如pDF、CeB、CaJ、DoC等文件),对于此类光盘则可直接利用清华同方tpi数据库建设与管理系统等软件构建电子图书数据库于校园网上。同时,考虑到光盘资源的版权问题,采取ip限定的方式,只限读者在校园网内检索、在线浏览与下载。

除此之外的其他数据光盘,首先,需要对数据光盘经过内容筛选,并用winiSo、Daemontools、neRo等软件制作成iSo文件,或者压缩成RaR文件,然后将其上传至Ftp站点,供读者在校园网内下载使用。

6.4综合解决方案在上述解决方案的基础上,还应通过构建随书光盘(磁带)目录数据库、webopaC、网页浏览和“博文光盘云系统”四种检索途径为读者提供服务。

6.4.1构建随书光盘(磁带)目录数据库利用清华同方tpi数据库建设与管理系统等软件构建随书光盘(磁带)目录数据库,其收录范围包括所有馆藏图书的随书光盘与磁带。在构建数据库字段时,应具备以下几个字段:光盘(磁盘)名称、索书号、书名、光盘内容描述、出版社、iSBn号、下载地址,以及纸书opaC链接。尽可能使检索字段完整,方便读者使用随书光盘(磁带)。

6.4.2利用webopaC间接检索随书光盘修改书目数据的maRC字段。利用图书编目管理系统对书目数据(maRC)进行修改,增加215字段和856字段。215字段是载体形态项,注明“光盘一片”,如$e光盘一片。提示读者本书附有光盘。通过856(电子资源定位与检索),则能实现对网络资源的链接。在其中添加$u和$z子字段,前者为统一资源地址(URL)信息字段,后者是说明字段。若一本书含一张以上的光盘,可重复这两个子字段。若多本书包含相同光盘,可拷贝该856字段。

6.4.3利用网页光盘在处理光盘时,用excel表格记录光盘的索书号、书名、处理方法、大小及下载链接,便于核对、统计以及在网页上更新光盘目录信息。网页上需要介绍光盘的检索方法和使用方法,提供最新增加光盘、下载排行、新盘推荐等栏目。

6.4.4利用“博文光盘云系统”与图书馆公共检索系统的无缝连接,为读者提供在线光盘下载博文光盘云系统拥有一个覆盖全国的光盘服务体系称为光盘云,它的光盘资源保证率达到了95%,已经做好的随书光盘数量为6万多张,新增光盘仍在源源不断地上传至光盘云中的各个服务器。博文光盘云系统提供了高速的下载服务及与图书馆公共检索系统的无缝连接,让读者可以迅速的获得自己想要借阅图书的随书附盘。

7小结

7.1随书光盘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的数字资源,因此应重视其深度开发与利用。

7.2加强随书光盘文献书目数据著录工作,多角度揭示随书光盘(磁带)信息,为读者提供多种快捷方便检索、浏览与下载随书光盘(磁带)资源的途径,提高随书光盘(磁带)利用率。

7.3要使读者尽可能多地利用这些资源,提升这些数字资源的价值,除了图书馆工作人员深入挖掘光盘资源提供优质服务外,还必须对读者进行相关培训。

7.4要注意随书光盘(磁带)资源的版权保护问题。

参考文献:

[1]杜春光,王红.随书光盘、磁带的有效管理及深层次开发[J].图书馆建设,2005,(1):98-99.

[2]林希森,肖荣荣.tpi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作用[J].图书馆建设,2005,(1):110-111.

[3]白永革.随书光盘管理与利用的一种新模式[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5):117-119.

光盘行动的具体内容篇5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随刊光盘;网络化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12.143

[中图分类号]G255.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2

随刊光盘是指光盘随着纸质期刊共同出版,是期刊的补充与延伸。因为其具有直观性强、携带方便、内容多、容量大、体积小等优势而得到读者的青睐。近几年,高校图书馆随刊光盘的数量不断提高,为有效管理光盘,很多图书馆运用网络模式,将光盘内容存放在服务器上,构建起光盘数据库,可以提供全天候的下载和浏览服务。图书馆工作人员将读者需要的光盘内容上传,不但方便读者随时搜索、下载图像和音乐,也增加了随刊光盘的利用率。未来随刊光盘在期刊中的分量、比重将不断增加,其趋势引起高校图书馆的关注,需要从实践与理论方面对其实施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1高校图书馆随刊光盘的类型与特点

1.1随刊光盘的类型

随刊光盘具有多种形式和内容,在一个光盘上也会包含不同的文件。如《学电脑》随刊就有读者作品、电子书苑、Flash欣赏、视频教程等部分,包括文本、音像、音乐、多媒体等类型。随刊光盘的内容也特别多样化。第一,应用类工具和软件。如《网管员世界》随刊光盘包括“故障诊断软件”“系统还原工具”等;《大学英语》《海外英语》所附光盘都是配套听力,《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每期都会有电子版光盘赠送。第二,音乐。如《音乐爱好者》每期都会随刊附着音乐CD。第三,软件系统。比如2013年期刊《管理世界》就附送2002年到2012年检索系统,2011年《经济管理》赠送2009-2010年度的所有刊发文章的电子版光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杂志赠送合订本光盘,方便师生检索并阅读全文。另外还有很多动画、图像资料、电子图书等类型。

1.2随刊光盘的特点

高校图书馆随刊光盘既与纸质刊物不同,也和普通电子出版物有所区别,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第一,随刊光盘容易划伤、磨损、不能经常、频繁的阅读,要求有较高的保存和使用环境。第二,随刊光盘是电子载体的一种,一定要运用电脑才能实现阅读。第三,随刊光盘并非独立存在的个体,其与期刊的价值相辅相成,一定要搭配使用,尤其是计算机类的书籍,如果不运用相应实例程序、软件,期刊的阅读效果和阅读价值就难以全面体现。第四、随刊光盘中大部分是多媒体、计算机应用类内容,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段时期后其阅读价值就降低甚至消失。基于随刊光盘的上述特征,其借阅、收藏与纸质期刊也具有较大的差别。

2高校图书馆随刊光盘的变化

图书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模式管理随刊光盘,高校图书馆在管理随刊光盘时通常经历逐步实践研究的过程,一般经历过三个过程。

第一,只收藏不使用。最初图书馆的光盘较少,并没有意识到光盘的作用和价值,认为读者阅读时根本不需要光盘,加上缺少科学的管理方式,所以大部分图书馆对光盘进行封存管理,只借阅刊物而不借阅光盘。

第二,重使用轻收藏。随着图书搭配光盘的数量不断上升,图书馆的光盘资源也逐步增加,读者需要利用光盘来解决一些问题,于是图书光盘一体化外借的管理方式被图书馆采纳,这样方便读者借阅,但也存在丢失、损坏光盘的现象,影响光盘收藏和其他读者的借阅。

第三,重收藏轻使用。高校通常将期刊与光盘分别编号后,将光盘放入电子阅览室,而期刊则放入其他阅览室。光盘只能在电子阅览室内阅读,不可予以外借。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保护光盘,但读者只能在固定时间、有计算机设备及有阅览条件的情况下才可以阅览。虽然图书馆开展借阅光盘的服务,却造成图书与光盘分离,相互找不到的现象,影响光盘的使用。

随着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发展,在网络上获取知识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也成为解决随刊光盘管理难题的有效方式。图书馆可以建立起具有下载、查询功能的数据库,使读者通过网络下载光盘内容,既方便读者,也能提高光盘的利用效率。

3高校图书馆随刊光盘网络化的管理策略

3.1随刊光盘要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加工

现在随刊在管理环节上较为混乱,其主要原因在于缺少规范化、权威性的分类标准,各个高校图书馆按照自身实际情况及其对随刊光盘应用与管理的理解,自己制定规范。只有做好随刊光盘的著录和分类工作,才能为全面运用和系统管理随刊光盘提供必要的保障,才能体现出随刊光盘的服务功能和内在价值。应按照《中图法》的要求分类光盘,并给予期刊与光盘相同的分类号,在书次号后运用“p”(盘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加以标识,以明确原作与光盘具有辅助关系,并确保原作的规范化、个性化管理,让读者的阅读与归还更加方便。著录随刊光盘时运用maRC格式,也就是载体形态的末尾字段描述附件数量与名称。

3.2借阅随刊光盘的管理

在高校图书馆设置专门的电子阅览室以收藏特种文献。随刊光盘属于电子载体,一定要运用计算机设备才可以阅读。把著录好的光盘集中放入电子阅览室内进行统一管理。如此有以下几点好处。第一,为高校学生提供阅读光盘的硬件,符合师生的阅读习惯。第二,由专门工作人员介绍光盘的使用方式和自身特点,方便读者理解和学习光盘内容。第三,可以为随刊光盘提供防尘、防潮的存放环境,能够提高光盘使用的年限。电子阅览室可以按照已经著录的索刊号将期刊与光盘相对应,为读者提供全面、完善的服务。

3.3管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充分利用服务器空间,目前随刊光盘的数量不断增加,需要大量硬盘予以支撑,但大部分高校的服务器较小,应按照读者要求和图书馆特点,压缩处理光盘。其次,完善网上功能。在网上随刊光盘,通常缺少完善的服务功能、规范的数据格式和统一的建设标准。建立互动交流区域,在高校图书馆网页主菜单上设置服务栏目,方便读者寻找和使用随刊光盘。最后,图书管理网络管理工作人员要重视陈旧资源的剔除工作,重视光盘使用的具体情况,及时发现并清除部分点击率较低的音乐、文献,以保障读者快速、方便的享受下载随刊光盘的服务。

4高校图书馆随刊光盘网络化的利用

云存储是高校图书馆对随刊光盘进行网络化利用的最好方式。云存储由应用软件、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客户端、接入网、访问接口等构成。各部分围绕着存储部分运用软件向外界提供业务访问和数据存储的相关服务。云存储平台为图书馆提供更多便利,可集中管理随刊光盘,为读者在线下载和阅读各种资源提供方便。

4.1建立起高质量的体系

对经费较少的高校图书馆,在自主开发管理系统时,一定要高质量、高规划的建立数据库。建库过程中要注意保证以下几点。第一,保证技术。在目前图书馆缺少编程人员的情况下,高校研究生和计算机老师要参与到建库中来,以课题方式得到经费,激励他们研究的积极性。第二,保证标准化、规范化。可以借鉴CaLi软硬件平台、检索功能、著录文献标准、元数据规范等标准建立数据库,为资源共享奠定基础。第三,保证数据的多样化格式。随刊光盘资料具有多种数据形式,所以体系要支持全部格式,包括mp3、Rm、wma等音频,Rm、wmV视频,DoC、eXe、CHm、HtmL、pDF等电子图书,eXe、HtmL、ppt、FLaSH等课件的格式。

4.2重视读者的使用体验

随刊光盘网络体系的内容包括介绍系统和系统功能、获得和使用资源的方式等。为读者编制操作指南和系统导航,尽量做到清晰明确、图文并茂,方便读者了解下载和借阅操作方式,增加随刊光盘的使用效率。

每个数据库都会有“帮助”一栏,其目的是帮助读者解决使用随刊光盘时出现的问题,让读者可以顺利运用此系统。随刊光盘体系应具有全面的服务功能,包括管理员功能、分类浏览、申请光盘、光盘查询、软件下载等。此体系既要提供详细的图书书目信息,也要提供光盘下载、浏览、检索等服务。让读者清晰的看见数据库检索和书目查询系统,要有分类号、索取号、主题词、责任者、题名等查询种类,方便读者模糊或者精确的寻找到需要的随刊光盘。

4.3提高宣传力度、提倡资源共享

要将“随刊光盘”的相关链接放置在图书馆网站最醒目的位置上,并将其设置为一级链接。点击“随刊光盘”就出现对其使用方式和管理模式的相关说明。为了方便初次使用此系统的人,要详细介绍如何使用“随刊光盘”。在图书馆宣传栏和展示板中全面介绍随刊光盘。此方式可以让读者了解到光盘的使用和管理方法,以增强读者阅览光盘的水平,增强随刊光盘的使用效率。

根据随刊光盘在网络管理中需要巨大存储空间等相关问题,各省市、各区域图书馆要建立起以云存储为模式的信息资料共享体系,杜绝出现高成本建设、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各自为政的现象,每个成员都要共同努力,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增强使用随刊光盘的效率。

4.4重视版权保护

在使用网络数字资料时,还涉及到保护知识产权的问题。随刊光盘资料是搭配期刊而来的,其版权也属于期刊版权范畴内,读者在网络上访问会产生知识产权的问题,所以高校图书馆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保护随刊光盘的版权。首先,尊重光盘所有者的意愿,出现矛盾时要以协调方式予以解决。其次,上网时要尽量保证随刊光盘的完整性,不能采编光盘中的素材和数据,以杜绝随刊光盘中的管理信息被显示出来。再次,运用技术方式保护光盘的安全与版权。以密码登陆或ip访问,只让校园用户或共享共建成员享受光盘资源,最大限度降低和杜绝光盘内容被非法传播、复制、使用的情况。最后,要重视管理,在显著位置上张贴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布告,并制定出处理违规者的具体办法。

4.5增强管理员培训

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和逐步更新的硬件设备,需要图书馆具有更高的信息技术能力。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了解和掌握关于图书馆的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网络和计算机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光盘,可以对读者进行文献检索、网络知识、计算机操作等环节的解答与指导。各个图书馆在构建资源共享体系时要组织培训、重视交流,以增强技术水平较差图书馆的力量。这样各个图书馆,特别是技术较差的图书馆在建设共享平台时能够培养人才、发展技术,进而为全面发展随刊光盘资源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5结语

总而言之,科学合理的管理和利用高校图书馆随刊光盘,要以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方式为基础,实现资源网络化管理。高校图书馆要提高随刊光盘管理的水平,就要对随刊光盘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加工。在借阅随刊光盘方面实施管理。要建立起高质量的体系,重视读者的使用体验、提高宣传力度、重视版权保护、重视资源共享、增强管理员培训。高校图书馆要不断丰富随刊光盘的管理经验,逐步深化此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使其成为高校读者经常利用的重要资源。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静,魏均民,何膺远,等.传统期刊提供光盘版增值服务的实践[J].编辑学报,2010(2).

[2]林林,杨静.国家图书馆中文期刊随刊光盘现状分析及入藏建议[J].现代商贸工业,2012(8).

[3]吴鸿骊.对图书馆随刊光盘管理与利用的研究[J].学理论,2012(10).

光盘行动的具体内容篇6

【论文摘要】文章从基于案例的学习的角度分析了教学光盘资源对教师教学设计的支持作用,接着从教学事件的角度阐述了应用教学光盘资源进行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和策略。最后文章提出中小学教师应合理应用好教学光盘资源,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通过向农村中小学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学质量,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农远工程采用三种设备配备模式,分别为模式一:教学光盘播放点;模式二:卫星教学接收点;模式三:计算机教室。这三种模式是向下兼容的,模式二和模式三具备模式一的硬件配备。教学光盘播放是三种模式所共有的,能否发挥其教学功效,直接影响到农远工程的整体效益。本文探讨如何应用教学光盘资源支持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一模式一概述

模式一是指教学光盘播放系统,包括教学光盘播放设备(DVD影碟机+电视机)和成套教学光盘资源。配备模式一的农村小学教学点普遍存在教育资源匮乏,教师数量不足,师资水平不高的问题。有效使用教学光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些困难。教学光盘资源按资源类型可分为:多媒体教学资源光盘、小班教学光盘和专题教育光盘等。其中,小班教学光盘属于课堂教学实录,它包括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这类教学光盘可以完全或部分替代教师授课,对于教学点具有重要意义。而多媒体资源类型的光盘提供了与教材相关的课件、视频、音频、动画和图片等资源。本文探讨的主要是课堂教学实录类型的教学光盘。

二基于案例的学习支持的教师教学设计

教学光盘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于光盘的教学设计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根据光盘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另一种是根据教学设计选择光盘资源。其中,后者要求教师有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以及选择或整合光盘资源的能力。而前者适合于教师应用小班教学光盘进行替代性教学或者借鉴光盘中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教学光盘中的优质课、示范课包括了完整的教学过程,属于视频案例。下面从基于案例的学习这一角度分析教师如何借助教学光盘设计教学。

1基于案例的学习

案例是对真实问题情境的描述,这些描述可以采用文本、图表、视频等呈现形式。[1]案例与特定的专业或领域有关。对于医学专业人员,一个案例可能是病人的病历和检查结果。对于专业教师,一个案例可能是展示教师教授某个主题的一堂课的一段视频。教学光盘中的视频案例描述了教师导入新课、讲解知识、组织教学活动等一系列教学环节。教师根据视频案例设计教学的过程就是基于案例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是一种真实情境下的复杂活动,而案例描述的是真实问题情境,并具有类似脚本的结构,因此基于案例的学习符合教师教育领域的特征,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假设农远工程教学点某位教师要设计一节课,有如下几种方式供选择:a.阅读教学参考书;B.听学校其他教师讲课,获得经验;C.观看并分析这节课的示范视频课例。方式a能够为教师设计教学提供有用的信息,但书本知识转化到真实情境时会有困难。方式B和C都是基于案例的方式,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教学。但教学点师资匮乏、水平不高,因而方式B可行性不强。教学光盘提供了优质的视频案例,模式一环境下方式C具有实用性。因此模式一环境下,应提倡教师应用视频案例进行教学设计。

2应用教学光盘设计教学

光盘中的视频案例包含一节课的基本教学环节,其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可模仿性。但视频案例中的教学环境不等同于教学点的实际情况,基于教学光盘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在应用教学光盘教学的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教材、光盘和实际教学目标这三者的关系。光盘播放教学的目的是以光盘为媒介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当光盘内容与实际教学目标不完全吻合时,应当以实际教学目标为准,合理安排光盘播放内容和播放方式。

(2)观看光盘,熟悉光盘内容

教师教学设计时应熟悉教学光盘内容,观看时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确光盘中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理解各个教学环节实施的目的。第二,分析光盘中教师处理教学重点难点的方法。第三,熟悉光盘中教师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方式。教师应从实际教学条件和学生特点出发进行借鉴学习,不能盲从。

(3)形成教学设计

通过反复观看教学光盘,教师要形成适用于实际教学的教学设计,解决光盘播放方式、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师角色定位等问题。教师可采取由教学光盘引导,以光盘为脚手架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并针对不同的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不同的观看方式。教师的教学设计思想体现在光盘播放的过程中。因此对于实际教学中观看光盘的时机、内容、方式(如直接浏览、反复观看、同步模仿等)以及何时讲解等教学细节,教师必须明了于心,保证实际教学的流畅性。

三教学光盘在教学中的应用

模式一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对教师能力要求不高等特点,在农村中小学应用效果较好。不少研究者对模式一进行了探讨,总结出一些教学方式或模式。概括而言,主要有两类。第一类关注教学光盘资源的功能特征和播放方式。例如,王陆等人[2]归纳出DVD教学资源应用模式的基本形态有:全程依托式、分段依托式、组合分段式和多重组合分段式。陈庆贵[3]指出基于光盘资源的教学应用模式有四种:直播教学模式、模仿对话教学模式、情景互动教学模式和资源整合教学模式。谢文斌[4]认为教师播放光盘的方式主要有先讲后播式、先播后讲式及讲播同步式三种基本方式。第二类根据光盘播放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来分类。例如,郭绍青[5]指出模式一环境下的教学形式主要有替代性教学及替代和辅助相结合教学。王艳丽等人[6]提出“节目主持人”教学模式。综观这些分类方式,各有特色,探讨了模式一环境下如何应用光盘进行教学的问题。但对于教学光盘如何支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光盘支持教学的优缺点等问题缺乏具体的阐述。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不管采取怎样的光盘播放方式,核心在于引发并促进学生学习。我们可以从光盘资源支持学生学习过程的角度重新考虑模式一环境下的教学。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一般说来,它包含一套外在于学生的、设计用于支持学习内部过程的事件。[7]加涅提出的九大教学事件为分析和理解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框架,据此可以分析如何有效地应用教学光盘支持师生的教学过程。

加涅把完整的教学过程划分为9个阶段:引起注意、告知目标、提示回忆原有知识、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与迁移。[8]虽然光盘资源可以提供学习所需要的一些材料,但它并不能提供促进学生学习的完整的教学事件。例如,光盘资源能够呈现教学目标、传递并讲解教学内容,但难以为学生提供教学指导和反馈,不能评价学习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根据光盘创设这些教学事件,通过播放方式或教学策略解决这些问题。此外,由于教学光盘的介入,改变了教学环境的要素,增加了电视里的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要素,因此课堂教学事件的引发和实施方式与一般课堂有所不同,具体阐述如下。

1引起注意。光盘播放的视频画面有助于引起学生注意。在光盘播放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电视机课堂和现实课堂之间教学情景的转换,例如从电视画面转到黑板,由电视上的教师讲解转换到课堂教师讲解。这时教师要采取适当的策略(例如,用遥控器将电视画面暂停或者用语言或姿势提醒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转换。2告知目标。教学目标指明了学生努力的方向,是对教学效果的预期。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光盘播放或二者结合的方式阐明教学目标。电视中的教师所阐述的教学目标应与实际教学目标一致,如果二者不一致,教师应采取自己阐述的方式,避免误导学生。

3刺激回忆先决性的习得技能。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通过提问或练习巩固已学知识,为新授课做好铺垫。这种做法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把先前学习提到工作记忆中。在光盘播放中,电视里的教师也有类似的教学活动,但主要面向的是电视中的学生,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呈现刺激材料。光盘资源中的教学活动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有丰富的刺激材料。教师应合理利用好光盘资源,分析知识呈现的方式和教具等刺激材料的使用目的和方式,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必要时,教师也可以自备教具模仿光盘中的教学活动,直接与学生进行交流。

5提供学习指导。播放光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课堂教师传递教学内容。但电视中的师生和课堂中的师生处于时空分离状态,彼此间不能进行实质性的同步交流。因此电视中的教师并不能根据课堂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并提供学习指导。教师不能简单地认为学生只要观看了视频就能达到教学目标。但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形式组织教学、提供学习指导,如采取这些方式:电视中的教师提问——课堂中的学生回答——课堂中的教师讲解点评;电视中的教师进行游戏教学——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同步模仿;播放光盘——教师适时讲解。这样就实现了师生对话交流。在遇到教学的重点难点时,教师除了适当讲解外,还可以采取重复播放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6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促进保持和迁移。由于电视中的教师无法对课堂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和评估,不能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因此提供反馈和评估作业这两个教学事件需要课堂中的教师自行组织完成。教师必须注意观察学生观看视频的学习效果,用暂停播放和提问的方式及时获得反馈,以便顺利进入下一教学环节。此外,教师可以借助光盘资源来组织引出作业和促进保持和迁移这两个教学事件。

综上所述,在应用光盘进行教学时,教师的角色定位很重要。有些教学事件(如引起学生注意、呈现刺激材料等)可以用光盘播放来实现,这时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另一些教学事件(如提供学习指导、反馈和评估作业等)则需要教师来实现。在实际教学中,九大教学事件并非要逐一按顺序完成,而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满足了某些教学事件的要求,那么这些教学阶段就可以不出现。

四结束语

农远工程模式一为农村中小学提供了光盘播放设备和优质的光盘教学资源,但其功能的发挥还依赖于教师。教学光盘中的视频案例对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具有借鉴意义,对教师课堂教学起到引导的作用。在借鉴和应用光盘资源进行教学时,教师应从自身以及学生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光盘的功效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学光盘资源是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脚手架。教师应从完全依赖光盘资源,到逐步模仿、部分依赖光盘资源,再发展到将优秀资源内化到自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最终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mayer,R.e.Learningandinstruction(2nd)[m].pearsonmerrillprenticeHall,2008.

[2]王陆,王晓芜,张敏霞.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DVD模式的教学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

[3]陈庆贵.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12).

[4]谢文斌.农远工程教学光盘模式应用初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10).

[5]郭绍青,李秀明.多媒体计算机资源在模式一环境下综合应用的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4).

光盘行动的具体内容篇7

随着硬件性能的飞速提升,计算机所能处理的任务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高度逼真的3D渲染、纤毫毕现的HDtV高清影像、原汁原味的高保真音频、基于ip网络的实时通讯,这一切原本不敢想象的场景在今天都成为现实。在这背后,除了CpU运算能力的快速推进外,也对存储技术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计算机功能越强大、执行的任务越复杂,所操作的数据量也就越高,而作为数据承载的基础,计算机的存储系统必须适时跟进。然而,现有的存储体系发展多年,先天缺陷日趋显露、且后续发展乏力,难以满足未来计算机的需求,业界迫切需要发展出可替代的新一代存储技术,全息存储、蛋白质存储、探针存储和多层光盘技术将成为最有希望的四大候选者。

现有存储技术的致命弊端

存储系统很早就成为计算机应用提升的一大瓶颈,无论是硬盘还是CD/DVD光存储技术,都无法应对未来计算机对存储的需求。目前,计算机系统最主要的存储设备还是硬盘,它所沿用的还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温彻斯特体系,通过磁头移动、盘片高速转动完成寻址和读写操作。由于机械结构的限制,导致硬盘的读写性能一直都十分低下。到目前为止,iDe硬盘的最高内部传输速率还未突破100mBps,且平均速度远低于这个理论值。倘若你要在本机或网络间交换几个GB容量的数据,便会发现硬盘系统不堪重负、往往需要数十分钟时间才能完成,而其性能提升只能以mBps为单位缓慢进行,根本无法跟上未来HDtV应用的步伐。再者,硬盘的容量也是个大问题。到今天为止,iDe硬盘的最高容量记录是500GB,可一集HDtV电影就得占用20GB以上空间,500GB的硬盘最多能存储区区25集这样的视频内容,远无法满足实际需要。而要想快速提升硬盘容量困难重重,随着存储密度的增高,磁颗粒将变得越来越小,而磁颗粒越小,耐热性就越差。当硬盘的存储密度达到临界值时,电子的热运动就会使磁颗粒的磁化方向发生不受控制的随机翻转、导致数据不可识别,这也就是所谓的“超级顺磁效应”。从2000年开始,存储业界便一直与这个困难作斗争,诞生出的iBm“aFC仙尘”技术、希捷“垂直记录”技术乃至未来的“Soma(Self-orderedmagneticarrays,自调整磁阵列)”记录技术皆是为此。遗憾的是,无论哪一种技术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硬盘很难实现容量上的大跨越、且离发展极限越来越近。至于可靠性,以机械结构为基础的硬盘同样难如人意。在工作过程中,只要受到一些振动,磁头很容易撞击到盘片表面,该区域的数据将被完全破坏,严重的话将导致整块硬盘报废,有过类似经历的用户应该不在少数。

光存储的情况同硬盘类似,虽然它对速度还不是太敏感,可在容量、可靠性、发展潜力等方面同样表现不佳。光盘的存储密度取决于光的波长,波长越短,光盘的容量就越大。CD技术使用780纳米激光,标准容量650mB;DVD使用650纳米激光,容量4.7GB;Blu-rayDisc使用405纳米波长的蓝色激光,容量可提升到25GB―然而,这个数字并不算可观,再说激光波长越短、技术难度就越大,基本上达到100GB之后便难有发展空间,寻求替代技术势在必然。

在这种情况下,全息存储、蛋白质存储、探针存储和多层光盘技术开始登上表演舞台,而这四大类技术原理迥异、具有各自鲜明的特征。其中,全息存储借助全息照相的原理,可轻松实现tB级的高存储密度和超过10GBps的读写速度,可靠性亦相当优良,可以说是计算机硬盘最有希望的替代者。蛋白质存储则是以蛋白质分子的光吸收率不同实现数据存储功能,它将生物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巧妙融合在一起,为未来的生物计算机时代预先准备。探针存储可以看作是原子尺度上的穿孔卡片系统,它的特点是存储密度相当高、功耗很低,非常适合用在便携电子设备中,但它存在读写速度慢的缺陷,仍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够完善。光存储领域,Constellation3D公司和Reveo公司积极倡导的多层光盘概念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思路。籍由多个数据层构成的立体存储结构,多层光盘可实现tB级的超高容量,将可满足未来十年至二十年的实际需要。这四大概念性存储技术的出现引起业界的广泛注意:这些技术基于何种原理?是否能够解决现有存储技术的各种弊端?什么时候可以进入实用阶段?下面,我们将对此作详细的解答。

全息技术:

硬盘最有希望的“接班人”

全息存储(Holographicmemory,也称为“holostore”)是一项非常新颖的存储技术,它的原理与“全息照相”完全相同。熟悉高中物理知识的读者应该都了解“全息照相”的概念,无论银盐相机还是数码相机,所照出的照片都是二维平面的、没有任何立体感,而真实的影像都存在于三维空间。换句话说,相机在拍摄的过程中并没有捕捉到所有信息,只是记录下二维数据而已。在人类掌握激光技术之后,拍摄出包含完整三维影像的全息照片才成为可能,这也就是所说的“全息照相技术”。

全息照相利用了光的干涉原理,通过两束光的干涉来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或透射光波中的全部信息,它所对应的拍摄设备也不是普通的照相机,而是一台激光器。拍摄时,激光束被分光镜一分为二,其中一束直接照射到被拍摄的物体上,该光束就被称为“物光束”;另一束则直接照到感光胶片上,它被称为“参考光束”。当物光束被所摄物体反射之后,形成的反射光束也会照射在胶片上,胶片将这些信息完整记录下来,这样就完成了全息照相的摄制过程。从外观上看,全息照片和普通照片截然不同,普通照片上是清晰的拍摄图像,而全息照片上只有一些乱七八糟的条纹。但如果利用一束激光去照射全息照片,眼前就会出现非常逼真的立体景物。更加美妙的是,如果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我们将可以看到原始物体的不同侧面。展现在你面前的,完完全全是真实的原始图像,倘若不加以提醒,你也许会认为面前出现的就是真实景物。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即使你不小心将全息照片弄碎,影像内容也不会受丝毫影响,随便拿起一小块碎片,用同样的激光照射,被摄物体依然可以完整无缺地显示出来。除此之外,利用全息技术还可以很方便拍摄三维动画。只要记录时改变激光的角度或波长,就可以将该物体的许多变化都记录在同一个感光片上,由此可产生完全真实的动画场景,而全息动画的每一帧都可以通过改变入射光的角度来存储。

在基础原理上,全息存储与全息照相完全相同,只是它并不是将激光用于物体拍摄。在全息存储系统中,一束激光被用于传输数据,另一束仍然是参考光束。被存储的数据预先被编码为数据页,可以用多路复用的方式直接记录到由感光材料制造的存储介质上。这种独特的工作机制赋予全息存储匪夷所思的先进特性,理论上说,它的存储密度可轻松突破1tB以上,平均数据传输率达到10GBps的惊人水平。加之全息存储器不需要任何移动部件,数据读写操作为非接触式,使用寿命、数据可靠性、安全性都达到理想的状况。有鉴于此,全息存储成为科研机构热衷研究的对象,一些具有前瞻目光的存储企业纷纷投身其中。早些年,奥勒冈大学曾经使用tm3+:YaG(注:tm,thulium,化学元素铥;YaG,yttriumaluminumgarnet,钇铝石榴石,是一种可用于产生激光束的氧化铝合成晶石)作为记录材料进行全息存储实验。在实验中,研究人员成功地将1760位数据序列进行编码、并输入激光束中,然后将它们存储在tm3+:YaG晶体上、并成功进行多次反复读取,从而证明全息存储是可行的。虽然在该试验中,研究人员仅仅实现了大约每平方英寸8Gbit的存储密度,指标很难拿出手。不过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额外的仪器因素造成的,如果加以实用化改进,tm3+:YaG晶体的存储密度完全可以提升到每平方英寸100Gbit水平,数据传输率也可增加到1Gbps以上。当然,光谱的全息存储极限远远高于该值,tB级容量和10GBps高速率是一个完全可实现的目标。

除了高密度、高速度和高可靠性外,全息存储技术还存在大量的优点。如它可以对不同页的数据进行并行存取,同时具有数据库查找与数据挖掘的超高效率,因为数据是以光的形式进行比较、而不必将它读入内存中作程序运算,使它在指纹匹配、照片识别等场合具有明显的优势。再者,全息存储几乎可以永久保存数据,在切断电能供应的条件下,数据可在感光介质中保存数百年之久,这一点也远优于硬盘。但与其他任何新技术一样,全息存储在发展过程中同样要面对一些困难,例如很难制造出高质量的大尺寸晶体,成本极其高昂;读写数据时都有可能对原有的数据造成损害等等。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困难将会陆续得到解决。

除了前面介绍的奥勒冈大学外,从事全息存储研究的还有许多科研机构和企业,如加州工学院、斯坦福大学、亚历桑那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iBm公司等等,它们分属于“全息数据存储系统协会(HDSS)”和“光折射信息存储材料协会(pRiSm)”―这二者也是全息存储技术的两个工作组。不过,该领域成就最突出的应该是日立麦克赛尔公司,它旗下的inphase公司在全息存储研究方面已经进入到实用阶段。该公司表示,将在2005年秋季开始试生产存储容量为200GB的全息硬盘,这可以说是全息存储技术迈出的历史性一步。虽然还是被称作“硬盘”,但它与目前基于磁性存储原理的硬盘没有任何相同之处。这种全息硬盘组成上类似于光存储设备,采用分离的驱动器和存储碟片,且使用407纳米波长的蓝色激光作为数据读写的工具。存储碟片由1.5毫米厚的两层光敏聚合物共同组成,直径5英寸,它被一个塑料外壳严密保护起来。从图3中大家可以看到,日立的全息硬盘系统在外观上同软驱和软盘有些类似。

按照计划,日立麦克赛尔公司将在2007年开发出存储容量为400GB的第二代全息硬盘。光从容量上考虑,这样的数字并不比现在的硬盘来得高明,但我们要明确的是这仅是全息存储的初级应用方案。inphase公司已展出1.6tB容量的全息硬盘样机,只是其成本过高,短时间内难以进入实用阶段。在速度方面,全息硬盘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优势,10GBps的超高性能在未来若干年内完全可以实现,这样的速度甚至比现在的双通道DDR2-533内存系统还要快得多。一旦全息存储技术进入成熟阶段,超过50年历史的硬盘将因此被终结,计算机的存储系统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蛋白质存储:

生物与激光技术的结合体

以蛋白质作为计算机的存储介质无疑是一个匪夷所思的想法,但它并非不可实现。我们知道,不论是视频、音频、图像、文本还是其他什么格式的文件,归根结底都是由二进制数据所组成,任何一种设备,只要能够稳定表达出“0”、“1”两种状态,就可以实现数据运算和存储功能。对目前使用的电子计算机来说,晶体管的通断状态、电压的高低可作为二进制数据的明晰表达,而蛋白质存储所借助的则是蛋白质分子本身的光吸收率特性。

蛋白质存储的最基本单元是从细菌中抽取出来的Bacteriorhodopsin(噬菌调理素),它是一种能以多种化学状态稳定存在的有机分子,这种有机分子可以有多个不同的状态,而每种状态都对应不同的光吸收率。这样通过光技术的帮助,我们就可以很容易检测出特定位置的分子处于何种状态,如果从中挑选出两种状态,一种设定为二进制数“0”,另一种设定为二进制数“1”,这样就实现了数据的表达。如果要对数据进行读取,我们只要通过检测分子状态即可;如果要将数据写入到相应的存储设备中,也只要借助光技术来改变这些分子的存在状态即可。这样,一套蛋白质存储方案由此建立。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成功制造出蛋白质存储设备的原型。从外观上看,这种设备只是一个尺寸为1×1×2英寸的透明立方体,其内装满了Bacteriorhodopsin有机分子和用于固定这些分子的惰性透明胶化体。两束激光产生设备紧挨着该立方体放置,其中一束红色的激光(680纳米波长)将垂直地经过立方体,另一束绿色激光(570纳米波长)则水平地经过该立方体,在每束激光与立方体之间都有一个LCD显示屏。工作时绿色的激光照射一个垂直的薄切片,该切片也被称为“存储页”,绿色激光所起的其实是选址的作用;红色激光则用于数据的写入,它可以将显示在LCD上的图样直接投射到立方体介质上。这样,被红色激光和绿色激光照射的部分就会形成一个交叉区域,该区域内的Bacteriorhodopsin有机分子将会因此发生状态改变,LCD上显示图样所表示的二进制数据就这样被保存下来。至于那些只被绿色激光或只被红色激光照射的部分,则不会发生任何的改变。

如果要将数据读取出来,就需要一个CCD探测器的帮助,该CCD探测器被安置在红色激光照射方向上、位于立方体的另一侧。如果只有红色激光照射,所有分子的光吸收率相同,CCD就无法探测到有什么异常;当绿色激光也开始照射时,两种色光交叉区域的有机分子会表现出不同的光吸收率特征,CCD探测器可以精确探测到这些特征并将它们转变为二进制电信号,并传给计算机系统,由此完成一个存储页的数据读取。

由于尚处在基础研究阶段,蛋白质存储的优点并未十分明了,不过我们知道它的存储密度和速度都将优于现有的硬盘技术。首先是具有很好的温度适应性,可以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工作、远比半导体存储器优越;再者,基于蛋白质构建的特性让它的生产成本极其低廉,一旦进入实用化便很容易为用户所接受。不过,蛋白质存储最为人看重的地方还是其生物特性。早在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就发现可以利用Dna的不同状态来代表信息的有或无,而Dna分子的生化反应可以用来表示一个二进制数据的运算过程,由此萌生Dna生物计算机的概念。理论上说,生物计算机在10微微秒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一则运算,比人的思维速度还快出100万倍,而它的能耗仅仅是现有电子计算机的十亿分之一。更重要的是,生物计算机可以同人体直接联结,让每一个人都拥有与生俱来的庞大知识获取能力,这显然意味着人类社会的超高速进化。有鉴于它的巨大意义,相当多的科研机构都进行这方面的基础研究,作为生物计算机系统的一环,蛋白质存储可以说是进度最快的部分,当然,它距离严格意义上的生物存储还是有一段距离。

从技术上讨论,蛋白质存储还很不成熟,原型产品基本无法稳定工作,原因在于那些把蛋白质凝聚在一起的聚合胶化体非常容易分解,在接受一定量激光照射后,聚合胶化体就无法继续起到固定Bacteriorhodopsin有机分子的作用,存储系统自然无法继续工作。再者,生物异变将会影响蛋白质的光化学性质,导致存储的数据无法保持稳定。显而易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不过幸好,业界对于生物存储并没有迫切的需求,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让它慢慢从概念到原型、再从原型进入实用化开发。

探针存储与millipede:

纳米尺度的“海量”

探针存储是一种原子尺度的概念存储技术,它的原理类似于穿孔卡片系统。这种孔位是在原子尺度,且它是以原子的晶态特性不同来表示二进制数据。由于原子是物质构成的基本单位,即便在一个极小的面积上原子的数量也是极其惊人的,探针存储由此具有超越tB级别的高密度,成为概念存储技术的又一个新方向。

探针存储的操作层面在原子级别,技术难度之大显而易见。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如何实现精确寻址?探针存储要求不同的原子群可表示不同的数据,在读写操作之前势必要对其进行精确定位,而这在原子尺度难度超乎想象―我们如何才能将相邻的两个原子群准确分隔开来?毕竟这二者的距离可能仅有区区几个纳米;第二,寻址完毕之后,将以何种机制实现二进制数据的表达,并且要顺利实现数据的写入与读取操作。为此,研究人员动用了包括扫描隧道显微镜(Stm-scanningtunnellingmicroscope)、区域发射探针(FeB-fieldemissionprobe)和原子力显微镜(aFm-atomicforcemicroscope)在内的高精度实验设备,它们在实验室中成功证明了探针存储的原理可行性。以区域发射探针作为数据的读写头,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实现了原子尺度的寻址操作―如果要实现数据写入,只要给区域发射探针施加电压,探针尖就会发射出一束电子到指定的区域上,这束电子将对目标位置的原子群产生加热效应,使之从一种状态变成另外一种状态(如从无晶态到结晶态),这样就实现了二进制数据的写入操作。而如果要将数据读取出来,探针可通过检测目标原子群的一些电相关特征值(如电阻),由此产生对应的反激电流,数据就这样被成功读取。

相比全息技术和蛋白质存储,探针存储目前还停留在概念阶段,距离实际原型产品仍然相当遥远,未来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例如要找到一种可在室温下保持稳定、且具一定温差耐受力的存储材料,该种材料同时要求具有两个明显的状态;工作部件要求在真空或受控的环境下,以减少电子散失和数据点之间的热流动,确保数据安全可靠;存储器件必须同计算机的电子电路集成在一起,实现与计算机系统的协作。不过最大的麻烦也许是速度问题,探针存储的速度非常缓慢,性能水平甚至还远落后于现在的硬盘,这将成为其实用化的最大挑战。

相比之下,iBm的millipede技术是一个更现实的方案。在基本原理上,millipede与研究中的探针存储有些类似,都是在纳米尺度对存储介质进行加热烧熔来记录数据,但二者的实现方式截然不同。millipede存储器有一个特殊的读写头阵列,该阵列由32×32个独立的读写头构成,读写头最尖端的直径只有10纳米,相当于头发丝粗细的万分之一,其对应的存储介质则是一种由双层有机材料薄膜和硅基层联合构成的多层结构。如果要写入数据,读写头的尖端会在几毫秒时间内被加热电阻快速加热到400摄氏度高温,同时读写头向下运动接触到存储介质的有机材料薄膜表面,瞬间即灼烧出一个直径10纳米的凹坑―每个凹坑都代表一个二进制数据。若要将数据读取出来,只要将读写头插入到这些数据凹坑,接着读写头尖端被加热电阻加热到300摄氏度左右,此时便可在不破坏凹坑结构的条件下将数据读出。另外,为了实现数据的寻址,millipede采用一种读写头阵列固定,存储介质则以一定的频率和振幅作“X-Y”方向的平面移动。

相对而言,millipede的存储密度比探针存储要小一些,它可以在1平方英寸(约6.45平方厘米)大小的芯片上获得125GB的数据容量,密度达到现有硬盘技术的十几倍之多。只要加大存储器的面积或采用立体结构,实现1tB以上的大容量完全可能。此外,millipede也具有探针存储技术低能耗的优点,在非工作状态下无需消耗能源,很适合用于移动设备中。但不幸的是,尽管以读写头阵列实现并行工作,millipede存储器还是无法摆脱读写速度慢的缺陷,这也是iBm未来的技术重点。

在实用化研究方面,millipede远远超越还停留在原理实验阶段的探针存储。早在2002年,iBm就拿出millipede存储器原型,从外观上看它只是一枚小小的芯片,存储密度达到每平方英寸400Gb,速度仅有可怜的32Kbps。iBm表示,millipede技术在未来十年内可能都不会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它更多是作为一种前瞻性的基础研究,一旦该系统能得到完善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多层光盘:

低成本、高效益的新思路

相对于计算机硬盘,光存储设备对容量的要求并不是太紧迫。现有的DVD光盘提供4.7GB容量,可装载两个小时的电影。在数据应用方面,多数软件都还在使用老旧的CD技术,DVD数据盘仍然不太常见。在2005年,我们将看到Blu-RayDisc和HDDVD进入实用阶段,光盘的存储容量将朝向单碟20GB以上规格迈进。然而,人们对存储容量的需求永无止境,光盘的容量越大、可以装载的数据越多,用户的数据管理工作将变得越简单,光盘制造产业对环境资源造成的破坏也将大大变小。在这种思想指引下,一些企业积极从事大容量光盘的研究,Constellation3D公司和Reveo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两家公司均已提出具有高可行性的技术方案,可轻松让一张5英寸光盘装载100GB以上数据,未来更可实现1tB的超大容量。

目前光存储技术的容量瓶颈

我们知道,不管CD、DVD还是Blu-rayDisc技术,它们所使用的都是共同的原理:光盘上有一个薄薄的反射层和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凹凸沟槽,二进制数据就调制在那些沟槽之中。如果要将数据从盘片上读出,就要将激光束照射在凹凸沟槽的位置上,并根据所返回的光信号来判定读出的数据是二进制“0”还是“1”。光盘的容量越大,凹凸沟槽的密度就越高,激光波长就越短,反之亦然。这方面知识之前有过很多探讨,大家应该不陌生,如CD技术使用的是780纳米波长激光,DVD技术则使用650纳米激光,二者都是属于红色激光波段。而Blu-rayDisc为了达到25GB以上的高容量,就必须使用波长405纳米的蓝色激光,“Blu-rayDisc”由此得名。但是,如果要将光盘容量提升到100GB以上,依靠加大光盘凹凸沟槽密度、缩短激光波长的老路是非常困难的,且代价高昂。为此,Constellation3D公司和Reveo公司都进行深入的研究,双方都希望能够找到利用激光的频率来表示二进制数“0”、“1”的新办法,最终制造出带有多层存储结构的海量光盘。在几年之前,两家公司相继拿出自己的技术方案,双方都声称自己的技术可让光盘获得1tB的超高容量,而在原理上又完全不同。

Constellation3D的FmD多层光盘

Constellation3D公司拿出的是一项名为“FmD(FluorescentmultilayerDisc,荧光多层碟)”的技术,该技术就是在光盘数据层的凹凸沟槽处涂上不同的荧光物质来表示“0”或“1”,工作时光驱的激光束扫过光盘,接受照射的荧光物质就会出现发光效应,但所发出光的频率与激光的频率并不相同。接下来,反射的荧光被位于光驱的荧光检测器接收,并将其还原为数据信号。如果我们在数据层上涂上多层不同的荧光物质,便能制造出容量翻番的大容量光盘。据悉,Constellation3D公司目前已经在实验室里成功制造出10层结构的光盘,它的容量达到50GB,且仅是基于传统的红光技术。相关研究还表明,如果在一张5英寸光盘上铺设100层不同的荧光物质数据层,再采用高密度的Blu-rayDisc或HDDVD光盘结构以及405纳米波长蓝色激光,就能够获得单碟1tB的容量。至于读写速度,FmD技术也表现突出,驱动器在任何时刻都可以对不同的荧光层并行操作,性能超过现在的iDe硬盘没有任何问题。

FmD除了可用于5英寸标准光盘外,还可以用作数码存储器,在数码相机、mp3播放器、数码摄像机、HDtV录像机等需要大容量存储介质的产品中都有不错的发展空间。而固有的低成本优势将成为它的杀手锏,想想看,一个20GB容量的FmD微型光盘只需要区区数美元,这将是微型硬盘和各类闪存卡的灾难。不幸的是,FmD一直受到业界的冷遇,因为如果它真的进入实用,整个存储产业恐怕都将被它颠覆。这显然是其他存储企业所不愿意看到的,至于Constellation3D自身,只是一家规模不大的技术型企业,根本没有实力将FmD单独推广。

Reveo的CLC方案

Reveo公司也是多层光盘技术的研究者,但它找到了不同于FmD的另外一套办法。使用“CLC(胆固醇型液晶片)”液晶聚合物作为光盘数据层的反射镀层,这种物质只对特定波长的激光起反射作用,其余波长的激光则可以毫无阻碍的穿透。这样,我们也可以制造出多个数据层的大容量光盘,每个数据层使用不同的CLC材料作为反射镀层。相应地,激光器应具有发射多种波长激光的能力,且每种激光只对指定的数据层有效,对其他数据层毫无干扰。

不妨将FmD与CLC技术进行对比:FmD技术的不同荧光层可以产生不同频率的反射光,每一种频率对应一个数据层,实际的数据凹凸沟槽其实只有一个;而CLC盘片则存在许多个数据记录层,每一个数据层的反射面都镀上CLC液晶,驱动器若发射出某一波长的激光,也只会到达特定的一层,对其余的CLC液晶反射层毫无影响。虽然此举可实现多数据层记录,但它也存在很大的弊端:第一,CLC方案在技术上过于复杂。有多少个数据层就要求驱动器能发射出多少种波长不同的激光,目前的激光器最多也只能实现双波长方案,难以满足CLC的要求;第二,光盘深度的有限性让CLC不可能实现媲美FmD的100层结构,能达到10层就非常了不起了,能否达到宣称的1tB容量非常值得怀疑;第三,技术的复杂性让CLC成本过于高昂,很难得到市场的认可。从这些角度来看,CLC在实用价值上明显逊于FmD方案。

前瞻:从概念到现实的跨越

光盘行动的具体内容篇8

【关键词】软件灌装;Xpe

1.引言

随着嵌入式电子产品在军用航空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军用电子产品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和软件版本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军用产品软件管理办法规定,定型(鉴定)供交付、生产、检验验收的软件目标码存放在产品库中,产品批生产过程中,软件目标码从产品库中出库,使用灌装设备进行软件灌装。

本研究主要为更好对生产过程软件灌装管理和版本的控制,研制软件灌装用设备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

2.设计思路

传统的软件灌装设备是采用专用计算机外加几个编程器(下载器)完成软件灌装功能。灌装原理是:从硬盘(或电子盘)启动操作系统后,将产品库光盘中的编译好的软件目标码写入编程器中。该设备的缺点是,因为有硬盘(或电子盘)等存储设备,操作者可以方便地更改或重新编译软件代码。如果计算机被病毒感染,可能造成程序的不正常运行。

如何保证灌装过程的受控,避免软件目标码出库后在灌装计算机上不被病毒感染,不因灌装计算机硬盘上的数据出现灌装错误软件版本等现象出现,经反复论证,确定以下方案:

(1)选用光盘系统(即LiveinCD),也就是说所有的软件包括操作系统、芯片下载软件、设备驱动程序及验收后的程序目标代码均被刻录在一张光盘中,拿此光盘启动软件灌装专用无盘计算机,进行软件下载,实现软件的灌装。

(2)在系统光盘制作过程中,创建最小化的操作系统,使系统尽可能地精简和优化。系统中只驱动专用无盘计算机在软件灌装过程中使用的硬件组件,避免其余端口如U盘、串口等在灌装过程中非法使用。

(3)光盘作为只读存储设备,先天具有数据不可更改的优势,灌装设备本身是一台专用无硬盘的计算机,只能用于软件灌装,达到了产品软件灌装专用的目的。

3.研制过程

在光盘系统的在设计的初期,我们考虑到windows98系统对硬件要求较低,而且大小可以控制到100m以内,如果能成功制作光盘系统可以减少系统预热启动时间,方案确定后便开始对windows98系统进行精简优化,在硬盘上调试无误后将该系统制作成镜像文件刻录光盘,启动时不能正常进入系统,经分析发现windows98系统在启动时需要向启动分区写入启动数据记录,而光盘的只读性导致windows98难以脱离可写存储器运行,用windows98制作光盘系统的方案被迫终止。

通过进一步的了解,发现有一个微软公司作为系统维护的windows光盘系统,即windowspe(windowspreinstallationenvironment),这个系统是windows预安装环境,带有限服务的最小win32子系统,基本以保护模式运行的windowsXpprofessional内核。它包括运行windows安装程序及脚本、连接网络共享、自动化基本过程以及执行硬件验证所需的最小功能。windowspe通过使用ramdisk技术,将内存划出一个区域来虚拟硬盘,然后将windows核心文件载入该区域,来实现一定的维护功能。windowspe启动后类似于windowsXp下打开了CmD命令行窗口,没有桌面图标,操作完全依赖各种命令,通过自行定制,可以制作出类windows的桌面并集成一些绿色的常用软件,定制好的windowspe拥有类windowsXp的友好界面,使用方便,作为系统维护工具来说是相当有效的方式,但正是因为windowspe系统的系统维护特性,所以从网上获得的windowspe系统都集成了很多个人用户常用的软件,并不适用军用产品的软件灌装,而且windowspe光盘系统因为采用的是非标准windows的数据格式,在windows系统下,只能看到光盘使用容量而看不到光盘中的内容,这个特性利于保密却给带给我们修改windowspe光盘系统相当大的困难,此方案也被迫放弃。

在windowspe系统研究的同时,我们了解到另一个嵌入式系统:windowsXpe(全称windowsXpembedded),该系统是专门为嵌入式设备而设计的,其目的是支持应用程序开发人员以及构建嵌入式设备的原始设备制造商(oem)的工作,以组件化的形式提供windows操作系统的功能。

windowsXpe是桌面windowsXp的组件化版本。其构建在已经通过验证的windows2000代码库基础之上,提供了一万多种独立的操作系统特性、服务与驱动程序,用户可以从中选择适当的特性,用以开发小内存空间占用量的定制化嵌入式设备。而且,除了磁盘外,其他非易失性(永久)读/写存储设备同样具备启动能力,在使用eitorito的可启动CD-Rom驱动程序和增强型写过滤器(ewF,可将所选定的磁盘i/o路由改变到内存或另一种存储介质上,从而使oS认为只读存储器是可写的)以及Rom时,也可以通过CD-Rom进行启动。这样的特性足以满足我们在开发军用产品软件灌装设备的要求。

研制的几个关键步骤:

(1)制作绿色软件

将mCU生产厂家提供的芯片下载软件和下载器驱动程序制作成绿色软件,这样就省去软件运行过程中查找动态链接库引起的不必要麻烦。

(2)定制windowsXpe组件

根据灌装要求,加入eltoritoCDSupport、winlogonSamplemacro、UserinterfaceCore组件、ShowRunonStartmenu等启动光盘组件和几个关键的系统组件。

(3)制作硬盘镜像、刻录光盘

建立pre-FBa运行映象的iso文件,执行FBa,验证ewF对C盘的保护当确认ewF的配置完全正确时,就可以刻录光盘了。

(4)解决0x0000007B故障

在windowsXpe系统在硬盘上调试成功后,制作硬盘镜像、刻录光盘。用光盘启动时出现代码为0x0000007B的蓝屏错误,重新定制组件0x0000007B故障依旧。无意中将光盘放在另外一台机器上时,顺利进入系统,才发现windowsXpe系统对硬件兼容性有着很高的要求,更换兼容性较好的硬件,成功制作出光盘启动的windowsXpe系统。

4.结论

用Xpe制作的启动光盘在专用无盘计算机上进行软件灌装具有以下特点:

(1)专用光盘使用专用设备,也就是该光盘只能在灌装设备上使用,其他计算机无法使用该光盘启动系统,并且不能查看该光盘内容。

(3)灌装计算机没有硬盘以及其他可写存储器,也不支持U盘等即插即用的存储器,而且在使用灌装光盘启动系统后无法将光驱打开更换其他光盘(强行打开光驱会导致系统死机),可以避免人为使用一些二进制编辑器修改产品软件。

(4)因为操作系统和灌装软件以及产品软件均集成在一张光盘上,所以,如果光盘出现故障,例如长期使用导致盘体损坏,该光盘则不能启动系统,可以将产品软件灌装错误几率降到最低,减少后期检验工作量。

(5)操作简单,只需要点击鼠标择不同的灌装程序和载入相应的HeX二进制文件即可完成整个灌装过程。

光盘行动的具体内容篇9

论文关键词:书刊附盘,管理现状,网络阅览,计算机管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普及和发展,图书资料的载体形态出现了传统的印刷型介质和现代化的电子材料并存的情形,而且这种形式与日增多。早期图书附带随书光盘一般出现在计算机类中,后来各个学科都相继出现了随书光盘。附盘是对图书资料内容的一个说明和补充,同时光盘具有数字化的特点,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有利于提高读者的学习兴趣、提高感知认识,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一、随书光盘管理现状

1.书盘分开管理

随书光盘在内容上虽然和图书密不可分但却可以游离于图书之外使用,因此在光盘的流通使用上有一定的难度。为了防止光盘在随书流通过程中丢失、损坏,同时不影响读者对光盘的使用,多数图书馆都把光盘进行登录造册,并将光盘套上塑料外壳,然后在外包装上加贴与图书相应的索书号或条码号,再放入特定的阅览室,形成图书和光盘异处存放,分别管理。

2.集中管理

集中管理即把本馆所有附光盘的书和所附光盘一起放入多媒体阅览室。读者可以利用多媒体阅览室的阅览条件阅读。在这样的阅览室里除了配置专门的计算机等设备外,还有专业的图书馆员负责详细了解盘的特点和使用。读者可以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借阅。

3.随书一同流通

将光盘与图书一起加工,一并投入流通也即光盘随书送入各个书库。各书库或阅览室在收到新书上架前先取出光盘,并对光盘进行外包装加工,单独存放。读者在借阅图书的同时,可借阅光盘。但这样光盘外借阅览极易损坏、丢失。

以上三种管理模式各有利弊,总体来说随书光盘的利用率是比较低下的。从下表对我馆随书光盘利用率的统计调查中就更加证实了这点。(见附表)

随书光盘及带随书光盘的书刊利用率统计

类型

馆藏数量

1个月借阅次数

利用率

随书光盘

15476

773

5%

带随书光盘书刊

15476

980928

128%

二、随书光盘的著录

1.随书光盘单独著录

将光盘作为一个独立的著录单元来加以著录,生成独立的maRC数据。计算机文档的著录范围与印刷型文献基本相同,只是因其与计算机一起使用,从而具有独特的内外特征的表达。在一些著录项目上都有其与别种类型文献不同的要求与特点:在200字段中,要加“一般资料标识”子字段;在205字段的版本说明项中,要注明是单用户版、多用户版、网络版、学习版、演示版、家庭版等。由于不同版本的使用环境都不一样,所以光盘版本项的著录比普通图书尤为重要。215字段载体形态项中要注明光盘的数量及尺寸,附件中要注明附盘图书的一些载体形态(如:308页,26cm)等。在附注项中应注明此盘适用的机器名称和型号、内存的总量、操作系统的名称、软件要求、设备、硬件扩充等等。

2.和图书一起作为一个著录单元

由于随书光盘是对其图书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图书密不可分的,所以在进行计算机著录时应与其附盘图书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与图书著录于同一个maRC格式,录入书目数据库。一般采取多载体著录方式,选取图书为文献主体,光盘作为附件,并在图书著录项目中对光盘进行揭示。在著录有随书光盘的maRC格式中,采用215字段的一般资料标识中注明附件的名称与数量,如:附光盘一张。这样读者在检到此书时,从载体形态项就可知此书附有光盘,并根据本图书的有关借阅方式,借阅此光盘。

三、随书附盘的计算机管理

随书附盘的计算机管理就是将随书光盘复制到图书馆专用服务器的硬盘上,然后上载到校园网上供学校师生读者下载使用。为了使这部分馆藏资源得到较好的利用,除了在图书馆的馆藏数据库中添加相应的内容向读者揭示相关的信息外,还可以建设相应的数据库和英语学习网站。这种深层次的开发使得随书而来的多媒体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1.随书光盘的编目

我们对随书光盘的著录除了在215字段的附件中注明“附光盘一张”外,还增加了856字段856$a附书光盘$uhttp:210.32.205.51:80/iso/search.asp?isbn=’7-115-10409-3’对书中所附光盘的处理是:不管一种附盘的书有多少复本,只保留一张光盘,其它的光盘不从书中取出。而是随书投入流通。由于读者都可以在校园网上获取,所以解除了随书光盘在流通中会损坏、丢失的后顾之忧。例如:《Director8.5Lingo解析与实例》

010@a7-89494-40-2@b光盘@d已含于书价

200@aDirector8.5Lingo解析与实例@b计算机文档@f黄勇宋博主编

215@a该盘附书,索取号为tp311.56/H79,条码号0038714

690@atp311.56

这样,在显示的信息中就会显示CnY63.00(含光盘)可以提示读者此书有光盘。

2.自建随书光盘数据库

光盘盘面很容易被划伤,以致造成盘读不出来的情况。读者读过几次就会把光盘划伤,而且只能在图书馆利用随书光盘对于读者的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也使噶ungpande利用率大打折扣。所以,有必要把随书光盘建成数据库,向读者提供足不出户的光盘服务。在建库时基本思路是把光盘的内容压缩成RaR文件,解压缩之后就可以直接看到光盘内容,另外有音轨的也保存成mp3格式。光盘的内容不同提供的使用方法也不一样,有的直接就可以看,有的需要安装。同时由于光盘资源的版本问题,采取ip限定的方式只限读者在校园网内浏览和下载。

在建检索字段时,考虑到有些光盘的名称与图书的名称不一致,而且仅用名称检索则过于单薄,也不利于检索,所以,可以建这样几个检索字段:分类号、光盘名、索书号、书名、光盘内容描述、出版社、iSBn号等,检索字段完整,方便读者使用随书光盘。

四、书刊附盘的网络阅览实现技术

实现书刊附盘的网络化阅览是书刊附盘管理和利用中最大的技术问题。书刊附盘必须借助计算机设备才能阅览,最佳的服务方式是提供网络化阅览。硬盘存储既不会产生易损介质的流通和使用障碍,永不磨损,又可以节省空间,而且能做到24小时全天候阅览,基本上不受阅览人数和阅览次数的限制。

书刊附盘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可以采取不同的网络实现技术:(1)用浏览器和相应的工具软件直接读取的光盘。一些光盘中的数据采用HtmL格式、pDF格式、ppt格式或文本格式等,直接将光盘数据上传到weB服务器中的相应路径下进行weB即可。客户端可以直接用浏览器和相应的工具软件读取。(2)音视频多媒体类光盘。如一些外语类听力和视频学习资料,影视欣赏观摩片等,这类光盘资料的最佳解决方案是采用多媒体视频点播系统把光盘资料压缩转化成相应的Rm或wma等格式,上传到服务器进行,然后供读者远程阅览。(3)必须要借助光驱安装运行的自动安装类光盘。比如:提供系统安装程序的安装光盘、自动安装运行的演示光盘等。这类光盘由于需要安装到计算机系统中才可以使用,而且无法修改安装路径,须借助光驱设备才能执行,网络读取比较麻烦,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案分硬件和软件两种。硬件解决方案主要利用一种专门的计算机存储设备,比如光盘镜像服务器,通过一定的管理软件可以把硬盘镜像成数个光驱,通过这些光驱读取光盘数据;软件解决方案一般利用虚拟光驱技术,在服务器或客户端映射一个虚拟光驱,通过虚拟光驱读取光盘数据。

总之,随书光盘的上网使用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光盘外借和多次使用时的损坏、丢失问题,而且光盘上网使师生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使用。使同一张光盘可被不同的人在任何时间和校园上任何地点同时使用,实现了随书光盘内容信息的共享。将光盘上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光盘因外借周期造成的时滞,提高了随书光盘的利用率,符合网络时代人们从网上获取、阅读信息的信的思维方式,同时也体现了高校图书馆适应网络环境、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拓展信息服务内容,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的新的读者服务理念,这不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的更新、转变和提高,可谓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1张莉书刊附盘管理和利用技术新探图书馆杂志,2005(5):48-49

2吴松华随书光盘的管理与利用图书馆学刊,2005(2):09-10

光盘行动的具体内容篇10

一、利用光盘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光盘中的动画创设情境,导人新课。是个绝妙的好办法。光盘里有音乐、图片等,形式丰富多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数学教学光盘中,几乎每课都有创设情境的设计,受学生喜爱的画面加上有吸引力的语言“你喜欢看动画片吗?”“我们一起玩!”“喜欢画画吗?”等,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堂学习。

二、利用光盘巧妙演示,可以抓住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如何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一直是教学设计的关键。运用光盘媒体适时恰当进行形象化的演示,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数学概念、定义等知识比较抽象,这会给小学生学习理解,识记掌握带来一定的困难。若用光盘的动画来演示,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变难为易,而且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理解掌握它们的本质属性。数学老师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首先是通过动画进行情景演示,分别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然后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质疑。

三、利用光盘适当引导,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就。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适时设计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优化的情感状态,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动力基础。光盘资源中多种多样的练习设计,可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巩固数学知识。通过光盘资源中的这些练习,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使矛盾突出,有利于学生学习难点的解决,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在光盘教学资源中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多样的练习,改变了传统的练习形式单一、过程曲折、速度缓慢的缺点,促进了师生交流的形式多样化,信息反馈及时化,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四、利用光盘精心设计,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小学各学科自身教学改革的要求。创造性地贯彻新课程标准。现代光盘教学项目中运用光盘资源的“一模式”教学,光盘资源中的学生是发达地区的学生,他们的思维、见识都比山区的学生要广。如果在教学中,长期让我们的学生只是去模仿电视中的学生,也会让我们的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缺乏参与意识,创新精神就得不到培养。

五、光盘资源应用手课堂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