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通信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16:14

数字通信报告篇1

[关键词]报业数字化;盈利模式;计算机技术

中图分类号:G21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0354-01

1、引言

在不断发展兴起的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下,传统报业由于其自身运营体制障碍、单一的盈利模式、失衡的市场结构等影响,过去几年中不断走下坡路且危机四伏,2005年也即报业的拐点之年,更是日益凸显了传统报业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报业开始步入晚年,这一年也是“数字报业”概念提出的一年。随着计算机技术产业的发展,新媒体受众的不断看涨,传统报业的下跌,使得多样化、人性化、丰富传播渠道的报业数字化成为了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在报业数字化的全面开展和纵深发展下,开始朝着“第五媒体”进发和一些其他项目的探索发展。但目前报业数字化的盈利模式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盈利模式――广告,成为了单一盈利模式,不利于报业数字化发展。下文对报业数字化的盈利模式进行探讨,以促进报业行业的稳定发展。

2、运用计算机的报业数字化的盈利模式

数字报业作为新传媒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切实有效的盈利模式是推进报业发展的关键。盈利模式的核心是利润,具有利润点、利润源、利润对象、利润屏障和利润杠杆这些基本组成要素。对其盈利模式的探讨首先要了解数字媒体的形态、内容、产品、销售能力等,才能制定出合适的盈利方案。

2.1运用计算机的广告营销

(1)报业数字化的盈利模式中最常见的是广告营销模式,也是最成熟的商业模式,实现了精准化的广告投放。有的运用计算机在网络上建立报业数字化网站,采取联合经营印刷版广告和报纸网络广告模式,给购买印刷版广告的客户在计算机网站上广告而给予一定折扣;有的报业计算机网站采取组合套餐服务,不仅给客户提供数据支持,实现广告效果的精准量度,而且提高广告投放效率,给客户展示了物有所值的广告投入回报。转变广告投入模式,丰富运用计算机的报纸网站表现形式,增加了报业盈利收入。

(2)一些小额广告和分类广告的出现,使得广告范围扩大、内容增多、种类齐全。如《华盛顿邮报》网站,运用计算机建立分类广告网页,通过各类网站导航标识,捆绑许多分类广告标识,而美国《洛杉矶时报》网站,运用计算机建立供人们使用的可查阅任何商品的途径。运用计算机的网络分类广告发的展,给更多的客户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提供了更详细的信息,并衍生出更多的价值,更有发展潜力。

(3)互动式广告的出现是对现代人类特征的一个体现,避免很多现代人不喜欢被动接收广告,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体验式媒体广告,实现广告和娱乐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市场营销和媒体的结合发展。

2.2运用计算机的内容营销

报业数字化经营,离不开内容产业道路,需要进行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通过不断开发、挖掘和使用内容产品,使用不同的传播渠道和传播形式,满足受众需求的多层次和多形式化,促进传媒行业经济增长。传统报业依靠的是内容,拥有广阔的采访资源和高素质的采集和编写新闻队伍,具有高品质的信息内容优势,积累了深厚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有利于内容产业发展。运用计算机建立的报业数字化网站与商业网站不同的也正是其所具有的精神价值。

在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多,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不同,报业数字化发展更是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手机等帮助下进行内容充实,还要对受众进行划分来合理提供信息定制服务,增加盈利。越来越多的传统报纸从提供报纸转变为提供信息,弥补了报纸存在的局限性,实现了新闻的实时性,改变了读者和报纸之间的沟通方式。

我国报业数字化主要的内容盈利模式有:(1)打包新闻和信息内容通过计算机技术销售给其他网站或媒体。(2)采取付费方式,让用户在计算机上浏览网站。如人民网对《人民日报》的数字信息采取收费形式,展示了一种新的盈利模式。(3)数据库模式,用户运用计算机付费查询数据库信息。如《日本经济新闻》建立了数据库营销,对新闻内容进行了数据库保护,非当天的所有新闻只有进入数据库才能查看或看纸质报纸。还有一些财经资讯系统、外汇交易管理系统等数据库为中国提供信息产品。

2.3计算机电子商务营销

电子商务营销即是运用计算机技术等的电子工具进行商务活动的一种模式,改变了传动商务,使其具有数字化和电子化,且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性特点,让电子商务具有更广阔的前景。运用计算机的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开展要基于稳定的数字报业网站的高访问量形态,且必须具有较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购物、电子银行等应用的流行,带动了报业数字化的电子商务营销发展,通过计算机建立了各种电子商务网站。但电子商务具有高风险问题,而报业数字化网站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弱化了电子商务的缺点,具有其他网站没有的优势。

国内的《广州日报》电子网站――大洋网,建立了第一个具有明显电子商务性质的新闻媒体网站,形成了商城板块且其规模不断扩大。如“大洋书城”的出现,实现了计算机网上接单,随着发货配送队伍的出现,计算机网上支付系统的完善,在2001年实现了近千万的销售额,兴起了网上团购风潮。

2.4手机报营销

手机报依托于手机和其他媒介,联合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共同建立的一个信息传播平台。手机用户可以在手机报上浏览当天的一些新闻内容,实现了传统媒体与电信增值业务的结合。手机报的模式有:(1)彩信手机报;(2)wap网站浏览。目前普及使用的是彩信手机报,初期实行免费试用活动,后续可以通过彩信定制向用户收取包月订阅费。wap网站浏览则是按照浏览时间进行收费,赚取盈利。

3、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3G、4G网络等技术的进步,报业数字化必定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变革盈利模式还需要继续探讨。更多的改变其盈利模式依靠计算机技术等,更多的发展报业的原创性,结合自身媒体特点去合理的进行受众定位,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且脱离单一的盈利模式,打造更加多样化的服务形式,带动报业数字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数字通信报告篇2

关键词:3C检测;计算机应用;无纸化办公

中图分类号:tG3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6)32-157-2

1检测报告电子化审批的现状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机关事业单位开始推行无纸化办公系统。无纸化办公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数字签名技术等,在提高办公的效率的同时,减少纸张消耗,实现节能减排,使得办公更为绿色环保。

部分认证机构已经不再要求各检测机构将出具的检测报告打印装订后邮寄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以电子版报告通过网络上传、审批的电子化流程,各检测机构通过电子报告上报客户端,将电子版报告打包上传后即可完成,简化了报告报送流程,降低了认证工作的工作强度。但是这也意味着各检测机构现有的纸质报告审批流程已经无法与这些认证机构的电子化流程对接,各检测机构的报告审批流程同样需要转为电子化。

2报告电子化审批的流程设计

一个报告的电子化审批流程大致设计如下:

①基础报告文件,基础报告文件可以包含一些任务的基本信息,例如申请编号、报告编号、产品信息、厂商信息等。

②任务下达到检测工程师处,基础报告文件作为任务附件一并传递至检测工程师,工程师将基础报告文件下载至本地,依据检测情况填写检测数据、条款判定等内容,完成报告,然后将完成的报告上传系统,提交给审核工程师。

③审核工程师审核报告,不合格的报告退回给检测工程师,检测工程师修改后再次提交;合格的报告提交给授权签字人,授权签字人审批完毕后,转给任务管理员,完成电子签章手续后将格式转为pDF,之后通过报告上传客户端,将报告上传至CQC服务器,完成一个电子版报告的审批流程。

电子化审批流程的简单活动图如图一所示。

3电子化审批流程的设计要点

各检测机构现在多已建立起基于B/S架构的任务信息管理系统或者类似的系统,报告的电子化审批程序可以以这些管理系统为基础,在其上增加相应的电子报告流转功能,在传递任务信息的同时,将电子版本的报告文件作为附件进行传递。

①流程记录

电子化审批流程取消了原有的流程卡,改为通过数据库记录详细的流程信息,相比于传统的纸质流程卡,记录的信息可以更加详细,由于操作记录数据均存放于服务器的数据库中,大大降低了被篡改、伪造的可能性,同时,系统自动完成记录过程,也避免了由于疏忽造成的遗漏现象。记录信息可以包括操作时间、操作内容、操作人员等,甚至可以记录操作所使用的设备编号、ip地址等信息,可靠的保证了任务流程的可追溯性。通过管理系统的界面将这些记录在流程界面上显示出来,方便检测流程中的各个用户查询检测任务的进度和状态。

②身份验证

传统纸质报告的审批中,报告的编制、审核、签发均通过手写签名的方式完成身份验证,在电子化流程中,身份的验证是整个系统设计的重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例如使用用户账号密码登录系统,输入正确的账号和密码,即可认为身份验证成功。账号/密码的方式原理很简单,也易于现,但是安全性较差,账号和密码容易被别人窃取导致身份被假冒,为了增强安全性,可以采用UKey等类似措施。

身份验证通过后,系统记录登录者的信息、所进行的操作,作为流程操作记录,根据流程规则将报告转入下一道流程。对于需要在报告中签名的人员例如检测工程师、审核工程师、授权签字人等,还需要将相应的签名图片放入报告中指定的位置。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可以采用数字签名等技术手段保证报告文件的真实性,但是对于阅读报告的用户来说,手写图片方式的电子签名无疑更加直观,因此通常仍然将签名扫描成图片放入报告的签名位置。

③部分报告内容的自动完成

报告的电子化还可以自动完成报告的部分内容,例如将申请编号、报告编号、申请人信息等固定的信息插入报告中,这一功能,可以利用书签完成,通过替换预先定义书签的方式插入信息的方式实现,任务下达时系统读取这些基础信息,替换报告模板中的相应书签,检测工程师核实信息即可。这样做避免了检测工程师由于疏忽导致的错误,可以降低了出错的概率,同时也节省了检测工程师的时间。

④报告的流转

报告的流转指的是报告在整个流程中一步一步传递的过程,通过任务的不同阶段标记来实现,对于后续人员有多种选择的情况,后续操作人员可以由当前步骤的人员指定,例如由任务管理人员指定检测工程师,将包含基础信息的报告传递给指定的检测工程,检测工程师完成报告后选择审核人员,将报告提交给对应人员进行审核、签发。

针对审核和签发,也可以采用不指定的具体人员的方式实现,简单地将报告标记为“待审核”或者“待签发”的状态,审核工程师和授权签字人根据各自的权限和分工,按照一定的规则选取需要审核或签发的报告进行审核和签发,这样可以避免指定人员临时缺席产生的问题。

4检测报告电子化审批的优势

4.1提高检测效率

在原有的纸质报告流程中,检测工程师完成检测后需要将报告打印为纸版,签字后送交审核工程师审核,审核通过后再送交授权签字人处签发后再送交任务管理员打包寄送报告。而检测、审核、签发人员通常并不在同一办公地点,报告送审需要在多个楼层甚至多个办公楼之间奔波,费时费力,遇到人员不在的情况,还要多次往返。报告的寄送通常采用快递的方式,同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这样从报告完成到CQC收到报告,至少需要数天的时间,采用电子化审批,通过网络传递报告,各相关人员只要坐在电脑前面轻点鼠标,即可完成上述工作,流程时间可以缩短至1天甚至几个小时。

同时,电子化审批还可以解决人员不在的问题,纸质流程中,经常会遇到审核工程师或授权签字人及其补位人员出差不在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只能等待他们回来,而电子化的流程基于网络,即使人员出差,通过网络仍然可以及时查看需要审核、签发的报告,完成审核、签发工作。而随着移动办公的日益流行,通过适当的客户端,甚至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通信工具都可以完成报告的审批工作,这无疑使得报告审批变得更加灵活和方便。

4.2减少纸张用量,实现绿色环保

一份检测报告通常为十几页到几十页,打印两份或者三份,再加上流程卡、寄送记录、发放记录等需要保存的流程记录资料,一份报告常常需要用纸近百页甚至数百页,而采用电子化的审批,节约大量的纸张以及寄送报告的消耗,促进检测工作实现绿色环保。

数字通信报告篇3

关键词:调度交换机应急突发事件

中图分类号:tm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9-0210-02

哈里斯调度交换机作为目前廊坊供电公司调度交换机,其地位和作用相当重要,一旦交换机发生故障,可能会造成调度通信网瘫痪,影响调度命令的上传和下达。冀北地区规定调度交换机故障全停时间超过10分钟为一次障碍,且根据2012年1月1日其施行的《国家电网公司安全事故调查规程》关于因通信业务中断造成的事故的规定相当严格。因此,调度交换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能力好坏直接影响到通信系统的保障率,本文即是对调度交换机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方案的阐述分析。

1突发事件特征

调度交换机突发事件是交换机主控系统、功能板、用户板、电源、传输电路、调度台、录音系统等故障,可能导致其承载的调度交换业务中断或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

2应急组织快速相应,并行使其职责

2.1启动应急组织机构

根据应急预案的要求,在公司通信系统发生突发事件后,所属通信运行维护单位应迅速成立突发事件现场应急指挥部。突发事件现场应急指挥部下设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工作组,成员包括通信运行维护单位及设备厂家等通信专业技术人员。

2.2明确并行使应急组织的职责

2.2.1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职责

贯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有关规定,接受上级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下达的应急指令,适时启动和终止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工作。统一领导通信系统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工作。

2.2.2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组职责

执行现场处置方案中的应急处置措施,接受上级监督检查。根据突发事件紧急程度和通信系统运行情况,迅速、准确地判断突发事件性质及影响范围,并向突发事件现场应急指挥部报告。开展通信系统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突发事件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

3应急处置

3.1应急处置的原则

突发事件处置按照“先生产,后其他;先上级,后下级;先干线,后支线;先抢通,后修复”的原则,认真执行现场处置方案流程,严格履行工作职责,迅速调动所需通信资源,保障应急指挥通信的畅通,防止发生由于通信原因导致事故影响范围扩大化。同时,要防止引发新的突发事件,保证电力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

3.2事故预想及应急处理

3.2.1交换机主控系统故障

(1)故障现象:交换机主控板、矩阵板或总线告警,交换机接续正常。

(2)故障原因:a.主控板故障或者退出服务;b.矩阵板故障;c.总线分配板故障。

(3)故障处理:a.观察主控卡或矩阵卡告警显示灯,查看自诊断程序界面告警情况确定故障板件;b.更换故障板件,若主控板故障,还需进行硬件初始化;c.加载数据并恢复系统;d.通过维护终端将交换机数据库资料进行备份,并拷贝到外置硬盘进行保存。

3.2.2交换机电源故障

(1)故障现象:交换机全部停电或机框电源板告警。

(2)故障原因:a.直流自动切换模块或者高频开关电源故障;b.机框电源板故障。

(3)故障处理:a.观察机柜内所有板件的指示灯,如果指示灯全灭,判定为外部电源故障。b.直流自动切换模块输入电压正常输出不正常,判定为直流自动切换模块故障,更换直流自动切换模块。c.直流自动切换模块输入电压不正常,判定为高频开关电源故障,通知电源维护专业人员。d.外部电源恢复后,重启系统,自动恢复原有数据。e.机框电源板红色告警灯亮判定为电源板故障,进入管理维护终端的自诊断界面,查看电源告警细节。f.更换故障电源板卡,恢复机框电源的1+1备份状态。

3.2.3数字(模拟)用户业务故障

(1)故障现象:数字(模拟)话机不能实现正常接续和通话。

(2)故障原因:a.数字(模拟)话机故障;b.数字(模拟)用户线路故障;c.数字(模拟)用户板故障。

(3)故障处理:a.检查数字(模拟)话机接口,重新插拔,如果恢复正常,判定为话机接口故障,重做接口。b.更换数字(模拟)话机,如果恢复正常,判定为数字(模拟)话机故障。c.进入交换机的自诊断程序,检查端口故障现象及告警信息。d.更换数字(模拟)用户板,如果恢复正常,判定为数字(模拟)用户板故障。e.经过以上工作还不能排除故障,在配线架上测试该接口,判断故障段落,逐段检查处理,直至解决问题。

3.2.4交换机的机框公共板故障

(1)故障现象:交换机双音多频记发器、三方通话、电话会议、广播扩音接口、远端集中维护等部分功能丧失,相关板卡红灯告警,用户接通率变低。

(2)故障原因:a.多功能服务卡故障;b.双音多频记发器卡故障;c.电话会议汇接卡故障。

(3)故障处理:a.用户近期摘机听忙音的概率增高(≥0.01),可判定为多功能服务卡或双音多频记发器卡故障。b.交换机电话会议工作不正常,可判定为电话会议汇接卡或多功能服务卡故障。c.交换机三方通话不正常,可判定多功能服务卡故障。d.交换机远端集中维护功能不正常,可判定多功能服务卡故障。e.交换机广播扩音功能不正常,可判定多功能服务卡故障。f.观察公共板卡告警显示,红色告警灯亮说明该板卡故障。进入管理维护终端的自诊断界面,查看板卡告警细节。g.更换故障板卡。

3.2.5交换机2m数字中继故障

(1)故障现象:2m数字中继板卡红灯告警,该局向不能正常接续。

(2)故障原因:a.交换机本端2m中继板故障;b.传输系统故障引起的中继电路中断;c.对端交换机设备故障;

(3)故障处理:a.观察2m中继板运行指示灯,红色告警灯亮,说明2m中继故障。进入交换机的自诊断程序,检查该2m端口故障现象及告警信息。b.如果重要2m中断或者多个2m中断,在第一时间通知主管领导。c.在DDF配线架上对告警的2m数字中继接口进行近端和远端环回试验。d.近端还回正常,远端不能正常还回,判定为交换机外部故障,通知传输系统运维人员检查传输系统。e.传输正常,判定为对端设备故障,通知对方交换机维护人员检查对方交换机。f.近端环回不正常,判定为数字中继接口板故障或2m线路故障,更换告警数字中继板或检查2m线路。

3.2.6调度台触摸屏故障

(1)故障现象:调度台触摸操作不正常。

(2)故障原因:a.触摸屏设备故障;b.调度台主机故障;c.调度台主机软件故障;d.调度台主机与触摸屏之间的连接线缆故障。

(3)故障处理:a.重新启动调度台主机和触摸屏,如恢复正常,判定为软件故障;b.更换触摸屏,如恢复正常,判定为触摸屏故障;c.更换调度台主机,如恢复正常,判定为调度台主机故障;d.如果完成了以上工作,调度台还不能正常工作,判定为连接线缆故障,需要更换触控连接电缆。

3.2.7调度台话机故障

(1)故障现象:某个调度台单个话机接续、通话不正常。

(2)故障原因:a.调度台话机插头接触不好;b.调度台话机本身故障;c.调度交换机数字用户板故障;d.调度交换机数字用户板至调度台话机之间的连接线缆故障。

(3)故障处理:a.重新插拔数字话机连线,如果恢复正常,判定为水晶头接触不良。b.更换数字话机,如果恢复正常,判定为数字话机故障。c.通过交换机自诊断程序检查端口故障现象及告警类别。d.重新插拔或更换数字用户板,如果恢复正常,判定为数字用户板故障。e.经过以上工作后还不能恢复正常,判定为线路故障,用数字话机在线路上逐段进行测试,判定故障段落,更换相应电缆。

3.2.8集中录音系统故障

(1)故障现象:集中录音全部停止工作。

(2)故障原因:a.集中录音系统主机设备故障;b.集中录音系统主机上的2m录音板故障;c.系统软件、录音软件或者2m录音板驱动软件故障。

(3)故障处理:a.关机并重新启动集中录音系统,若系统恢复正常,可以判定为软件故障;

b.关机后系统无法启动或启动不正常,可以判定为系统硬件或者软件故障,需要对主机设备进行检查或者重新安装软件;c.系统重启正常,但无法进入应用程序界面,应重新安装应用程序;d.如果依然不能排除故障,更换集中录音板并重新安装应用程序。

3.2.9分散录音系统故障

(1)故障现象:分散录音系统某一个数字通道告警。

(2)故障原因:a.分散录音主机上录音板的单个端口故障;b.分散录音主机、数字用户板、数字话机之间的连接线路故障;c.数字话机本身故障;d.调度交换机数字用户板故障。

(3)故障处理:a.检查数字话机工作是否正常,如不正常,则处理数字话机故障;b.在录音采集线路上并机测试录音线路是否正常,如不正常,判定为线路故障;c.经过以上工作依然不能正常录音,更换一个录音端口进行测试,如录音恢复正常,判定为录音端口故障。

3.2.10交换机维护终端故障

(1)故障现象:两台交换机共用一台维护终端,其中一台工作不正常,另一台工作正常。

(2)故障原因:a.维护终端的串口故障。b.维护终端串口与交换机多功能服务卡之间的连接电缆故障。c.调度交换机多功能服务卡故障。

(3)故障处理:a.观察多功能服务卡告警灯,红灯亮判定为多功能服务卡故障,更换多功能服务卡。b.重启维护终端,若恢复正常,判定为串口吊死。c.重启后故障依然存在,交换两个Com口连线,分别检查与交换机的连接情况。d.根据端换前后情况对比,判定串口故障或者是线缆故障,更换相应设备。

3.3应急处置后期观察

(1)现场应急处置完毕后,现场抢修人员须确认电力通信系统业务电路已恢复至正常运行状态,系统稳定运行30分钟后,可视为故障隐患已彻底排除,方可向通信调度申请结束现场应急处置程序,经批准后方可撤离现场。

(2)通信调度接到结束现场应急处置申请,确认业务电路恢复正常,经突发事件现场应急指挥部同意,方可下达现场撤离命令。

3.4事件整理汇报

(1)事件报告分为紧急报告和详细报告。紧急报告是指突发事件发生后口头汇报突发事件的简要情况;详细报告是指在完成突发事件处理后,以书面形式提交的全过程报告。

(2)现场处置工作组应在第一时间向上级指挥部报告现场应急响应情况和现场人员、设备受损程度,评估现场应急处置的困难和效率。报告频率:每30分钟一次,若出现重大变化立即汇报。

(3)突发事件现场应急指挥部根据现场处置情况,评估业务迂回和故障排除时间,准确掌握现场处置进度,向上级报告。报告频率:每30分钟一次,出现重大变化立即汇报。

参考文献

[1]《冀北电力有限公司通信调度管理规定》.

数字通信报告篇4

“信息中心”:7项主要内容

甘尼特的这场改革早在2006年初就开始酝酿,经过市场调研及策划,7月开始在4家子报试点。11月2日,89家子报全面开始实施。根据其改革时间表,各子报须在12月完成转型方案并上报甘尼特总部,2007年5月前须全面完成由传统的编辑部向“信息中心”的转型。

什么是“信息中心”?甘尼特首席执行官Craig•Dubow的解释是:“信息中心”是以受众需求及参与为核心,全天候、全媒体、全平台采集并新闻和信息的模式。在“信息中心”工作模式下,我们将采集受众需要的极其本地化的新闻和信息,然后在受众喜欢的时间、地点、终端。在操作中,“信息中心”具体化为7项改革:数据(Data)、公共服务(publicService)、社区对话(CommunityConvers-ation)、本地(Local)、个性化内容(CustomContent)、多媒体(multimedia)、数字(Digital)。

数据:各子报将建立数据部,专门负责收集、管理各类与本地受众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如本地各种文艺活动、体育赛事、餐馆信息等。

公共服务:代表公众对就政府决策、社会黑暗面进行调查报道。与传统报道方式不同的是,公共服务报道的不仅仅以文字和图片形式出现,而将数据库、公众参与等元素引入报道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一概念下,甘尼特首次突破了美国报业100多年来的专业化办报传统,让非专业人士参与到新闻采编过程中。一个成功案例发生在佛罗里达州《Fortmyers新闻报》。这家子报就当地政府向居民新建住宅收取非常高的废水处理系统接入费问题进行调查,从读者中邀请了退休的工程师、会计、政府公务员等专业人士,请他们帮助分析相关文件及数据。报道后,该市废水系统接入费降低了30%。

社区对话:这一改革实质上是对传统报纸评论业务的拓展。在“信息中心”模式下,报纸的评论将不仅限于专职评论员和专栏作家的评论,编辑和记者的博客,读者在线参与对新闻事件的评论,甚至由读者自己建立的网上论坛都将列为评论范畴,以此增强与读者的互动,让报纸成为社区的“舆论中心”。

本地:更加全面、细致、深入地报道极其“本地化”的新闻,各子报将在网站上建立本地社区子网站,报道各社区发生的新闻事件。如《Fortmyers新闻报》在其网站上建立了Fortmyers市9个社区子网站,报道题材从餐馆开张、当天的交通路况、火灾到重要案件等无所不包。

个性化内容:该部门将专注于通过各种平台向细分受众提供个性化内容,如生活消费、潮流趋势、娱乐、育儿、宠物等话题。

多媒体:顾名思义,就是成立专门部门以音频、视频、流媒体图表及其它视觉表现技术编辑,并向各种平台提供新闻与信息。

数字:简之言之,这项改革是将多媒体内容在第一时间在最合适的数字媒体平台或纸质报纸上,甘尼特将在每家子报建立所谓“数字神经中心”负责这项工作。

配套举措:以人力资源转型为核心

将在传统机制中运行了几十年的报纸改造为数字时代的“信息中心”,这一战略的执行最终需要诉诸于最根本行动基础,即组织基层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甘尼特自然深知这一道理,因此,甘尼特重点从员工观念、技能培训等人力资源转型措施入手保证战略的顺利实施。

员工观念转变是改革首先要面对的课题,而沟通则是促进观念转变的有效途径。甘尼特将沟通贯穿整个改革过程,电子邮件、博客、音频会议、网上讨论区等都成为管理层与员工沟通的渠道。

改革全面推行前,Craig•Dubow向万余名员工发电子邮件,与员工就“信息中心”概念、内容、实施方式、改革意义进行沟通,Craig指出“成功关键是取得你的支持”。2006年11月中旬,甘尼特在全集团范围专门就“信息中心”召开电话会议,对改革情况进行进一步解释说明。同时,公司内部网站也专门开设频道,政策解释、疑问解答、互动讨论、媒体报道、实践体会等各种相关信息。负责指导子报转型的报业分局副总裁詹妮弗•卡罗尔也在该频道建立博客,与员工沟通,并邀请员工参与互动讨论。

甘尼特管理层一方面向员工阐述改革并非意在裁员,一方面启动大规模音视频培训工作。11月,甘尼特在全美16个城市组织旗下62家报纸的320名采编人员进行第一期音视频培训。效果立竿见影,截至12月底,子报网站上视频新闻数量由原来6000多条上升至55万多条。以《火奴鲁鲁广告人报》为例,28名采编人员培训后一个月,共完成40多条视频报道,其网站问量上升27000人次。

“信息中心”的改革必然要求传统报纸记者编辑向全天候、全媒体、全平台工作模式转型。对于记者业务转型,甘尼特富有创意地提出“moJo”概念。即mobileJournalist(移动记者)的简称,moJo没有办公室,但配有笔记本电脑、录音笔、数字相机及录像机等一应俱全的现代化采访设备;moJo每天深入所负责的区域,以多媒体形式进行现场采访,以第一时间完成报道并在车里完成发稿。以试点之一的《Fortmyersnews-press》为例,14名全职及兼职的moJo分工负责报道各个社区,报道题材从新餐馆开张、当天的交通路况到火灾、重要案件等无所不包,每天的发稿量最多可达12条。moJo对于社区全面而深入的报道使得该报网站的人气不断上升,据尼尔森的统计数据,《Fortmyers新闻报》网站在2006年8至10月期间的独立访问量达到3997123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66%。

与记者一样,编辑同样要实现与“信息中心”模式对接。在参加培训基础上,传统报纸编辑要改变工作节奏,向24小时不间断编辑发稿模式转型,还要针对网络、手机等平台的特点,制作新闻标题。为此,甘尼特同样会有相应的培训帮助采编人员学习掌握相应技能。

三问甘尼特变革

美国第一大报团如此大规模的一场变革自然引起业界关注。

甘尼特改革究竟能否代表行业的数字化方向?在其改革刚刚开始,许多措施仍未完全到位的况下,对这一问题的结论可能为时尚早,解读这场改革,至少可以更好地认识报业的数字化。

1.为什么要实施这次改革?

没有压力就有没有动力。甘尼特变革的动力源自读者市场、广告市场、资本市场的强大压力。自2003年以来,新媒体在内容模式和商业模式上不断创新。博客网站、以mYSpaCe为代表社区交友网站、以YoUtUBe为代表的UGC网站(User-GeneratedContent用户制作的内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同时,搜索广告、网上视频广告、分类广告网站等新媒体赢利模式越来越成熟,许多报纸主广告主近年来纷纷削减报纸投放,增加新媒体的广告投入。更加直接威胁是,2006年网络巨头YaHoo开始涉足地方广告市场,该公司与美国7家报业集团的200家地方日报达成广告联盟,很有可能在未来威胁到甘尼特最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地方广告。

在新媒体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传统报纸读者和广告加速了向新媒体转移步伐。具体到甘尼特集团,2003年至2005年期间,集团子报的合并发行量由6133万份下滑至5870万份,降幅达4.3%;广告收入虽然由2003年的增长到2006年的537亿美元,但由于广告销售成本的增长,利润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

资本市场上,华尔街对传统报纸前景失去信心,报业股近年全线走低,甘尼特股票价格两年内下降25%。去年7月,美国第三大报业集团奈特里德公司被股东被迫低价出售,第二大报业集团论坛报公司也面临可能被分拆出售的命运。资本市场无疑向甘尼特发出的这样信号:如果仍拿不出得力的改革举措,很难说甘尼特不会重蹈奈特里德的覆辙。

2.改革的核心是什么?

“信息中心”框架下的七项改革看似纷繁复杂,但其核心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资源配置的数字化转型。从经济学角度而言,甘尼特改革的实质其实是打破报纸传统资源配置方式,确立以网站等新媒体为主、纸介报纸为辅的数字化资源配置方式。自2002年以来,甘尼特先后投资Careerbuilder、topix等8个数字化项目,试图以此作为数字化腾飞的平台,但由于没有传统报纸内部资源的有力配合,其数字化项目规模和发展前景都受到制约。而“信息中心”变革却彻底颠覆了报纸内部的资源配置模式:报纸记者转变为24小时发稿的moJo、采访设备由笔和纸转变为多媒体设备、生产内容由单纯的新闻转变为博客、数据库、网上社区等配套措施都是将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等转向以数字化媒体为核心。这一改革打破了报业数字道路上的最大阻力―即来自内部的资源制约,为传统报纸的全面数字化转型铺平了道路。

3.决定改革前景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数字通信报告篇5

关键词:XBRLGL 信息安全风险 防范机制 会计数字版权管理语言

一、XBRLGL概述

(一)XBRLGL的涵义XBRLGL(XBRLforGlobalLedger)是XmL(eXtensiblemarkup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在会计分类账层面的应用,是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的进一步深入。XBRLGL分类标准是就如何表示企业经营业务信息和明细会计信息而制定的协议,由一组分类标准组成,包括核心(Core)、拓展交易事项BUS、多种货币mUC等,采用模块化形式构建。其中核心(Core)分类标准是基础框架,其它分类标准由使用方自行选择,以插件形式添加到特设调配模板(paletteschema),以拓展核心分类标准的基本概念,保证其适应各区域、各行业需求的灵活性。遵循这一协议,各软件系统就可无缝连接,彼此之间交换和共享经济交易和分类账层面的会计数据。

(二)XBRLGL的功用推出XBRLGL的初衷是为跨国企业可以迅速从子公司获取会计信息,并直接进行数据合并和报表编制,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由于XBRLGL分类标准是针对财务报告的来源数据及其结构进行规范,实现报表来源数据的便捷共享和再利用,便于企业报告实现流程化编制;便于不同类型的信息使用者采集、加工组合成满足自身需求的报表或决策所需信息;便于基于XBRL的软件系统联结至多种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以编制不同格式和内容的财务报告,满足按多种公认会计原则提供会计信息的需求,解决同样的财务报告来源数据在不同会计准则之间的转换。因此,XBRLGL将支持一种会计国际化和财务报告全球化的新的应用模式。同时,也为网上在线实时披露财务信息,为审计监管部门跟踪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的审计线索,实现持续审计奠定基础。然而,与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不同,XBRL格式的会计交易层面的明细信息,除了包含生成对外财务、税务等报告的来源数据以外,还包含生成企业内部管理会计信息的来源数据。XBRLGL利用标签表达数据的财务含义,实现在企业经济交易事项和分类账层面的明细信息的语义级共享,从而方便了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搜索、分类、归集和使用。XBRLGL能够使分类账信息与交易事项中的会计信息建立关联,使得用户可从企业报告各项目的数据“下钻”至相关明细信息。

(三)XBRLGL带来的挑战对于会计信息提供企业来说,XBRLGL的应用,将增大企业信息泄露的风险和成本。因为,对不同类型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如企业高层管理者、企业员工、审计、税务等),提供者具有不同程度的信息公开义务,如果没有充分的控制信息使用权限的运作机制,将制约xBRLGi在会计领域更进一步深入的应用。本文重点分析企业应用XBRLGL将产生的新的信息安全风险,并将数字版权管理的概念和机制引入到对xBRl分类账和经济交易层面的数据(实例文档)的安全管理中,以便在充分利用XBRLGL支持会计国际化和财务报告全球化的新的应用模式的同时,降低会计信息提供者应用XBRLGL的信息风险和成本(本文不讨论其他成本和风险)。

二、企业信息系统数据关联关系及数据安全控制机制分析

(一)企业集成数据库中会计交易层面数据的关联关系分析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涉及到投资者、债权人、审计、税务等政府监管部门,以及企业高层管理者、企业员工、财务分析师等多种类型,同时还有竞争对手。企业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有义务根据会计法规、制度以及不同信息使用部门的要求提供相应的会计信息,也有义务保守企业的商业机密,防止“过度提供”,以及信息泄露。本文通过例举一笔经济交易事项,分析其在业务与财务一体化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所涉及到的主要数据存储表及表之间的关联关系,这些数据表或表中的数据对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有不同的使用权限。(1)案例背景。举例说明:2008年8月8日用赊销方式销售薄钢板10吨给a公司,单价100000元(不含税),增值税税率17%,从薄钢板成品库发货。这笔销售事项涉及到企业的销售、仓储、会计等多个部门的业务流程,在eRp系统中(例如用友U8.6),通过操作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应收管理、总账管理等子系统的功能模块,将生成销售发票、发货单、销售出库单等业务单据,会计系统依据共享的业务单据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其中主营业务成本由系统根据初始设置的成本单价自动计算填入。

(2)案例分析。目前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都采用成熟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数据资源。在业务与财务一体化的系统中实现了业务与财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数据集成。以上经济交易事项的业务单据将涉及到企业集成的数据库中销售发票、发货单、销售出库单、产品(存货)库存表等数据表的操作和改变,同时还关联到客户档案、产品(存货)档案、仓库档案、销售人员档案等数据表的操作。由销售发票和销售出库单生成的2张记账凭证涉及到5个会计分类账户的数据变化,在电子账中,会计分类账主要通过会计科目表、记账凭证表、科目余额表保存数据。以上交易事项的会计分类账涉及的数据表关系可用(图1)例示。(图1)中的箭头表示关联关系,即通过会计科目码可以将分类账的信息进行关联;通过客户码可以将应收账款分类账与客户明细信息进行关联;通过外部凭证类和外部凭证号可以将记账凭证与业务单据进行关联等。这些代码体系可以看成是企业报告各项目数据“下钻”至相关明细信息的链接指针。从某个角度讲,依据关系数据库理论设计的企业数据库,可以看成是对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的所有对象(实体)进行统一编码后,由各个实体的主码和外码相互关联的数据表的集合。如对企业的产品统一编码后,通过产品代码可以关联到产品档案、产品库存、产品标准成本、产品销售明细分类账等数据表。

(二)企业信息系统中数据安全控制机制分析由于数据库中信息资源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任何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应用系统都设置了非常严密的安全控制机制。一般用户要操作数据库中的数据,通过应用程序提供其身份,至少要经过三层认证过程:身份验证(是否有与数据库服务器的“连接权”)、合法用户验证(是否有具体数据库的“访问权”)、操作许可验证(是否有对某数据或对象所要进行的操作的“操作权”)。还可以对数据库文件采用加密和备份等技术,以防数据被窃取和丢失。企业信息系统的数据安全控制机制可用(图2)表示。在企业业务与财务集成的数据库中,主要有二类核心的基础数据源表:一类保存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数据,如客户档案、职员档案、固定资产档案、产品档案、会计科目表等;另一类保存企业经营活动的业务数据,包括经济交易

业务的会计记录数据,如(图1)所示。无论是对内的管理会计报表还是对外的财务报表、税务报表等都是通过应用软件从两类核心数据源表中提取数据加工而成,不同类型的信息使用者对这些表中数据有不同的使用权限。如企业高层管理者有最高的使用权,可以使用全部数据表中数据;企业员工根据其岗位和职责,对部分内部数据有使用权(如销售人员可以读取、修改其所管辖的客户资料);外部审计师对财务报告涉及的来源数据都有读取权(如可以查阅但不能修改应收账款所有客户的资料);税务部门有对税务报表涉及的来源数据有读取权(如可以查阅但不能修改与应交税金相关的企业收入和支出等明细信息)等。一般情况下,这些不同权限的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企业信息系统的“系统管理模块”进行上机操作权限的设置与控制。

三、XBRLGL应用的信息安全风险及防范

(一)XBRL应用的信息安全风险XBRL格式的会计交易层面的数据存储与运行机制将会带来的信息安全风险。(1)xBRL格式下的数据存储与运行机制。与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一样,XBRLGL也由技术规范、分类标准、实例文档、样式单组成。XBRLGL的实例文档作为存储企业会计交易事项层面的数据文件又分经济交易或事项的信息元素集、会计簿记系统信息元素集两个层次。从XBRLGL设计的目的来看,如果能够将经济交易或事项中的原始数据直接转换成XBRL格式存储,则能满足各类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那么,如何将企业集成数据库中存储的会计交易层面的明细信息转换成XBRLGL格式,笔者认为,从应用需求来看可以采用二种转换方式:静态(也称定时)转换和动态(实时)转换。静态转换指根据编制各类报表的要求,定时将各类报表所需的来源数据转换成XBRLGL实例文档,如(图3)所示;动态转换指实时将经济交易或事项过程中的明细信息转换成XBRL格式存储,如(图4)所示。(2)XBRLGL带来的信息安全风险。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的转换方式,XBRLGL的应用都将使企业遭遇新的信息安全风险:首先是XBRLGL实例文档是一种XmL格式的字符文件,其中的数据都是带财务含义的,而XBRL没有提供描述和保障不同类型的信息使用者对XBRL实例文档有不同的使用权限的存取控制机制,因此在便于各类信息使用者搜索、采集、分析和使用信息的同时,也带来越权使用的风险;其二是XBRLGL分类标准的“粒度”难以把握,太粗不便于信息的归类、汇总、分析和使用,太细则容易泄露信息;其三是语义网环境下,企业信息系统的数据安全控制机制对XBRLGL实例文档不便发挥作用,对数据库访问的三层认证(身份、合法用户、操作许可)机制发生变化,带来用户及其权限管理的风险;其四是要实现报表项目的“下钻”,需要将经济交易或事项的原始数据转换成XBRL格式,在此基础上通过软件工具转换成XBRL格式的会计分类账明细信息,通过(图1)可以看出这些底层的明细信息元素包含了更多的内部管理数据,如果不区分对内和对外的XBRLGL实例文档,则增大了信息泄露风险。

(二)XBRLGL的信息安全风险防范机制设计思路:会计数字版权管理

数字版权管理技术(DRm,DigitalRightmanagement)最初源于保护歌曲、电子书籍、软件等数字产品的知识产权,由于这些产品的电子化特征,使得必须有某种独特技术对其加以保护,从而保证产权人利益。(1)解决思路。数字版权管理从技术手段看是加密方法和密钥管理,从解决思路本质上讲,是许可证管理(Licensemanagement)。简单来讲,由数字产品的提供者在商品上加上许可证;许可证授权中心发放许可证;需要使用数字产品的客户去授权中心获取许可证,从而使用数字产品。而许可证管理的描述语言和实现方案可以是多样的,对不同的使用领域,信息使用描述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因此,可以将DRm的概念引入到会计信鼠领域。将XBRLGL实例文档当成一种数字产品,对其实行许可证管理,设计一种会计数字版权管理语言(aDRmi^accountingDigitalRightmanagementLanguage),主要描述并实现不同权限的信息使用者只能根据权限对XBRLGL疾例文档有限使用信息,保证企业XBRLGL实例文档的安全。(2)会计数字版权许可证的语言框架。由于会计数字信息的使用者类型是有限可分类的,并且会计数字产品的提供者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使用者对会计数字产品加上不同类型的许可证,即会计数字版权管理不需要设置许可证发放中心,各类信息使用者可以从提供者处获得相应的许可证。这样可以按照会计信息使用的特点来设计许可证语言(LieenseLanguage),以实现会计信息的有权使用。然后根据这些特点设计会计数字版权管理语言的语法(Synta)、语义(semantm)和语用(pragmatic)及其实现机制。一个许可证,包含:该许可证的名称(L);该许可证的授权人(1icensor此处变量a表示);被授权人(hcensee此处用变量B表示);被授权的作品(work此处变量ω表示作品)。用公式形式化地描述出设计的会计数字版权许可证(License)语言的框架如下:licenseL:heansorarantslicenseeβworkω;withpermittedactions(p1,p2p3…,pn);andobligatedactions{01,o2,03…,0n)。上面的公式可以用自然语言理解为:一个名为L的许可证,它描述了:会计信息提供者(授权α)将对XBRLGL格式的实例文档数据(操作对象ω)允许进行的操作(动作序列{p1,p2,p3…”,pn})以及必须进行的操作{01,02、03…,0n)的权限赋予给会计信息使用者(被授权人B)。(3)会计数字版权管理技术的执行机制。在理解了许可证的概念,并能对会计数字版权许可证语言进行形式化描述之后,可以进一步将这一概念应用到具体的会计信息权限描述领域,继而用BnF(巴科斯范式)的方式,给出所设计语言aDRmL的语法,以便于用数学逻辑的方法验证语言的特性和正确性,以及计算机实现。对xBRLGL的实例文档进行信息安全控制是通过会计数字版权管理语言(aDRmL)的解释与执行机制完成的。通过(图3)和(图4)可以看到:企业会计交易层面的数据,包括交易或事项的原始数据以及会计分录数据,通过企业信息系统采集、输入处理后,存储在数据库表中;会计信息提供者应用XBRLGi转换工具,根据企业的XBRLGLl分类标准,从数据库表中读出数据贴上标签转换成信息元素,组织成XBRLGL实例文档。在此基础上,会计信息提供者可以再运用aDpdViLSe具软件按照不同类型用户的使用权限,给XBRLGL实例文档加上许可证。即企业数据库中的表描述并保存了会计分类账与经济交易的数据;XBRLGL分类标准提供描述表中信息元素的语义;aDRmL提供描述表中信息元素的存取权限信息。aDRmL的解释和执行机制最主要是对,xBRLGL实例文档加上的许可证(语句)进行解释并进行相应的信息存取权限控制处理,包括对信息使用者的身份识别、合法用户识别、操作权限管理等。

数字通信报告篇6

2011年8月,实力传播举行新闻会,正式推出数字接触点调研报告。这是继实力传播2010年《中国1-5线城市全触点研究――透析品牌经验如何赢得消费者》后,将接触点研究延伸到互联网领域又一权威报告。报告不仅引导广告主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中国消费者的网络行为,更为中外市场营销者拨开众多新兴的数字接触点迷雾,提供在中国1-5线城市使用数字接触点及其组合的实操性建议。

该报告的独特之处还在于结合了广告主日常使用的“传播七部曲”(即品牌产品与消费者建立关系的七个关键营销阶段:“认知”、“情感卷入”、“积极考虑”、“购买产品”、“使用产品”、“和品牌建立关系”以及“宣扬”),将各个数字接触点逐一导入,直观地显示出在每个阶段,不同数字接触点的效果差异,以帮助市场营销者在变化万千的市场环境中迅速准确地做出判断,从而赢取市场先机。

微博热下数字整合营销仍是大势所趋

微博用户在网络使用上无疑是最活跃的一族,他们在互联网上行为更丰富多彩,因此要更加注意和其他数字接触点的联动营销以取得最大化效果。在消费者通路上,微博营销的主要作用在于加强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认同、促进购买行为实现以及帮助品牌和消费者建立关系三个阶段。微博用户和非微博用户相比,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在网络上通过各种接触点寻求品牌信息,因此,整合的数字营销方案仍然是必须的。

实力传播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郑香霖认为,中国的数字营销面临着很多机会,而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进行科学优化的跨平台受众管理和预算分配,因而对整合营销的把控能力往往直接影响着广告投资回报率的高低。而实力传播中国区策略资源总监梁锡贤也谈到个中国市场数字媒体的环境相当的复杂。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传播真理,只有定制化的整合传播策略才是王者之道。

不同层级城市数字营销应有策略差异

中国不同层级城市的差异同样体现在互联网使用习惯上,一线城市消费者比三四线城市消费者更加主动地从网络上获取品牌和产品信息。一线城市的消费者更倾向于去网络论坛和微博上了解他人的使用经验和观点,也更多用网站来对比品牌;而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还相对更相信来自“品牌官方”的信息,比如品牌的官方网站以及网页上的品牌广告。因此,针对不同消费者的数字接触点使用习惯,广告主需要在互联网也使用差异化营销方式。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实力传播中国区资深策略研究总监马红中认为:第一是一线城市消费者对绝大多数产品都很熟悉,他们清楚知道这个产品到底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意义点,他们更加需要别人的经验和技巧的分享。第二是一线城市消费者对广告信息的接受程度比较低。第三是他们对垂直网站、专业论坛、微博和社区网站更为熟悉。

同一品类消费者的数字接触点也不尽相同

营销人员大多知道,不同品类消费者的数字接触习惯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但实力传播的本次调研发现,即使在同一消费品类中,数字接触点针对不同消费人群,在“传播七步曲”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存在明显差异。比如在女性化妆品品类中,针对18-24岁的年轻女性,即时通讯工具中的广告在建立产品知名度方面作用突出,网络论坛则在其做出购买决策前影响巨大;而针对25-34岁的高收入白领女性而言,来自品牌的信息如官方网站,使用方法视频介绍以及手机应用程序在营销各个阶段上的作用较其他女性消费者更加明显。因此,品牌不仅要根据消费人群,还需要根据宣传推广的需要来选择数字接触点。

数字通信报告篇7

传统报业的式微是因忽视媒介市场网络化的现实。报业遭遇经营拐点的根本原因在于报业固守传统的商业模式而无视数字化、网络化对传播经济规律的冲击,低估了在数字背景下资讯的海量和受众主体性的崛起对传统的受传关系的改变程度。在“碎片化”的受众市场面前,单一报纸的内容生产能力(或影响力)是渺小的,即使是报团,如果在生产的内容结构和内容的生产模式方面未有相应的调整而想固守传播产业链中的“内容提供商”的位置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数字传播环境中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已经彻底的打破了几大传统媒体主宰传者市场的格局,多媒体融合趋势促使传播机构“混业经营”,报纸、电视等传媒的传统商业模式已逐渐被“消解”和“入侵”。就报纸而言,内容的“二次销售”模式已难以为继,因为数字环境中,报纸的内容已被其他数字媒体轻易取代(复制),信息接受渠道的多元化也给了受众更多的选择。

数字报业是网络经济的有机组成。所谓网络经济是指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经济关系。它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包括internet和移动互联网)、数字存储、传输技术基础之上,以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以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网络产品为主要内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与传统经济相比,网络经济具有以下显著的特征:快捷性,高渗透性,自我膨胀性,边际效益递增性,可持续性和直接性。

所谓数字报业,是以“数字化”为引擎的在媒介定位、发展方向、组织结构、管理手段、经营方式、盈利模式等诸方面对传统报纸的全方位的战略升级和产业再造;是建立在对传统媒体业务和新媒体业务结合、整合、融合的基础上,实现报业核心能力与信息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建构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内容产品采集、存储、编辑、制作、、增值服务的业务架构,进行多种媒介形态的内容产品的开发、组合和销售,是多元传播格局下报纸出版方式和报业经营模式的重塑。从技术层面来看,数字报业就是以互联网为依托,进行信息生产、传播的经济形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手段来对传统报纸以铅字生产、以纸质传递的业态的全新改造和提升,数字报业的介质技术、显示技术和传播技术都是以数字、网络、多媒体为代表的新型的信息技术来支撑的。从经济学角度而言,从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变革的实质其实就是打破报纸传统资源配置方式,确立以网站、手机(彩信和wap)、pDF电子报和手持阅读器等新媒体为主、纸介报纸为辅的数字化资源配置方式。这从发达国家,如美国的《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甘尼特报团等成功的数字化改革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因此,从本质上来分析,数字报业完全符合网络经济的所有主要特质,是网络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数字报业发展应借鉴成熟的网络经济模式。网络经济从发轫至今,蒸蒸日上,就是因找到了成功的商业模式。互联网企业千千万,各有各的经营之道。有人总结出网络经济几种到十几种模式,我们认为,“3种模式说”概括得比较精当,即广告赢利、销售赢利、渠道盈利。广告赢利是指网络作为媒体,靠帮助广告主制作或者广告来获得收入,如新浪等门户网站的运营;销售赢利是企业通过网络平台销售产品或者帮助生产商销售产品来盈利,这以阿里巴巴、淘宝网、慧聪网等代表;渠道盈利是企业搭建通往用户的网络渠道,通过渠道服务来获得收入,如流行的SnS社区、即时通等。当然,从实操层面看,各类网络平台在经营中的模式多表现为以主导兼营的形态。

数字报业的“奶酪”在哪?作为网络经济的有机部分,理论上,数字报业应该遵循网络经济的商业规律。无论是把网站、电子报(网络版)、阅读器作为数字报业的呈现形式,还是将手机视为未来重要的终端,广告盈利无疑是数字报业最可能的选择,其他相关的增值服务赢利突破的方向。

广告赢利模式是互联网从web1.0时代到今天web2.0一脉贯穿的主要商业逻辑。网站靠内容聚集注意力而实现二次营销的目的。内容为王是网络作为第四媒体的价值所在。“内容为王”模式下形成了多种商业形态,包括有自己做内容(新华网)、买内容(新浪网)、搜集内容(奇虎网)、用户贡献内容(博客、论坛),或者仅仅提供内容索引(百度、google),等等。这类网站往往是以综合门户或专门性门户为主要业态,靠生产、整合内容的能力聚集人气。

做内容本是报纸的专长,因此,几乎所有的报业集团和有实力的其他报纸很早就开设了自己的网站,可为何这类网站的广告不尽人意?这里可能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点击率门槛问题,像传统报纸一样,获取广告的基础是一定的发行量和传阅率,数字报业的经营网站时必须达到一定的点击率门槛问题,否则,即使内容丰富也不能转化为广告收入;二是定位问题。除三大中央报团外,我国其他报团(报纸)都是地方性的,他们的新闻门户在内容整合能力上远逊于人民网、中国经济网和光明网,在内容几乎免费的环境中又如何与全国性的门户网站(如新浪等)如何去竞争?我们认为,关键是做好定位,在地方性、专门性和专业性上做文章。在这点上美国甘尼特报团数字化经验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借鉴。他们强调“更加全面,细致、深入地报道极其“本地化”的新闻,各子报将在网站上建立本地社区子网站,报道各社区发生的新闻事件”。

作为网络重要的商业模式,销售赢利和渠道盈利其实反映的是网络的服务价值。除了广告外,数字报业要赢利同样可走其他服务增值的道路。这就要求我们不要简单的将数字报业定位为“数字内容提供者”,而应是“综合信息服务商”。

一般看,在销售赢利模式下的网络公司的核心价值是商品,是对线下资源的整合能力。同时,我们认为,信息本身也是商品,许多从事内容生产和传播的网站就靠将线上资源库(内容、观点、商业资讯和服务类信息)包装为可出售的商品,成功盈利。如新华网靠强大的内容生产力占据价值链的上游,华尔街日报网靠财经类的权威观点(资讯)开展付费阅读业务,新浪等门户开展各类Sp业务,等等。当前,数字报业在手机报(彩信版)普遍赢利也是数字报业成功转型的范例。此外,通过多种数字平台,数字报业如能依靠报纸多年做分类广告信息的经验和资源,转型做相关的信息服务,甚至是电子商务未尝不是一条很好的出路。我们关注到,江南都市报“网上商城”就开始了这种尝试。

“人气”和互动是web2.0时代的主题。基于人与人的沟通和社交需求建立起来的“人气”是社区、即时通等网络平台是其渠道赢利模式的根本。从以即时通发家的腾讯QQ到一大批SnS社区,虽多数还在盈利线上挣扎,但不少得到了风险投资的青睐。渠道赢利模式的核心价值是“人气”资源,凡是聚集到“人气”并策略性的运作好这个“群”的网企就能够成功。有了人气,广告、会费、销售及相应的增值服务都是其赢利点。通过网站、手机等平台,数字报业完全可以依靠多年积累下的品牌力和影响力建设各类数字社区、论坛,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赢利。

参考文献

[1]娄珍须贾岳:从技术到战略——“数字报业”解析,《新闻战线》.2007年05期

数字通信报告篇8

【关键词】S模式询问监视通信a/B

近年来空中交通密度日增、航路拥挤、航站区工作量过重,各种干扰问题更趋严重。在英国对现有SSR系统的研究表明,随着飞机数量的持续增加,时间不同步和信号混淆问题已成为atC系统中使用SSR的限制因素。为抑制应答路径的干扰,模式a和模式C图表提取器需要多个同步应答来识别飞机的存在。在美国,一些机场繁忙时刻经常会遭遇饱和情况,使航管监视变得很糟糕[1]。

英美各国针对现有二次雷达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对飞机进行单独询问,使应答可相互隔离,以此改进和提高空中交通管制能力。该方案的实施,S模式应运而生。

1S模式简介

1.1概述

S模式是在传统a/C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样采用询问应答协同工作方式,但调制方式采用DpSK调制,与a/C模式不同。S模式二次监视雷达系统包括具有S模式能力的询问机和应答机,iCao为每架飞机(应答机)分配了唯一地址(24位地址),询问机可对飞机进行全呼询问和选址询问。询问信号格式如图1所示,应答信号格式如图2所示。

图1中p1、p2脉冲为同步脉冲,p5为询问旁瓣抑制脉冲,p6为信息脉冲,询问码速4mHz。p6信息位长56位或者112位;56位时为短格式询问,主要用于监视询问;112位时为长格式询问,除监视询问外,还具有数据链通信功能。

图2中应答脉冲采用脉位调制,码速1mHz。前4个脉冲为同步脉冲,后面为56个或112个脉冲信息;56个应答信息,称为短格式应答;112个应答信息,称为长格式应答。

1.2S模式主要特点

(1)兼容性强。S模式二次雷达系统采用1030mHz频率询问,1090mHz频率应答,与传统a/C模式的工作频率相同。该系统不仅具有S模式功能,同时兼容a/C模式功能。在S模式询问应答中,包含a/C模式的相关信息。

(2)干扰小。S模式询问,其同步头p1、p2抑制应答机进行a/C模式应答。选址询问时,只有对应地址的飞机进行应答,减少多个飞机同时应答对空间造成干扰。

(3)定位精度高。S模式询问采用单脉冲技术,可单独对特定飞机进行询问,解决相邻目标的应答干扰问题。提高探测概率,减小误码率,目标定位精度高。

(4)抗干扰能力强。S模式采用了DpSK调制和CRC校验和纠错的方式,抗干扰能力强。

(5)数据链通信能力。除监视功能外,S模式还具有数据链通信功能。可实现地-空之间通信,传送气象信息、交通信息等。在密集飞行区域,数据链通信可帮助飞机以更好的高度安全飞行,同时让飞机在更经济的航线上飞行。

1.3S模式应用等级

S模式应用等级分为以下5级:

一级:

支持atCRBS和S模式的监视功能。功能描述如下:

(1)a模式和C模式:a模式为身份识别,C模式为气压高度报告。

(2)atCRBS/S模式和S模式全呼。atCRBS/S模式为交互模式,即a/C/S全呼。当a/C/S全呼为p4长(p4宽度为1.6us)询问时,a/C模式应答机采用a/C模式应答,S模式应答机采用DF11应答;当a/C/S全呼为p4短(p4宽度为0.8us)询问时,a/C模式应答机采用a/C模式应答,S模式应答机不应答。S模式全呼采用UF11询问,DF11应答。

(3)监视高度和身份识别:监视高度采用UF4询问,DF4应答;身份识别采用UF5询问,DF5应答。

(4)锁定协议:非选择全呼锁定和多站锁定协议。

(5)基本数据链:不包括数据链路能力报告。

(6)空对空服务和断续振荡发送:空对空服务采用UF0询问,DF0应答。断续振荡发送采用约1次/秒的主动报,报文格式DF11。

二级:

除具有一级能力外,还支持以下功能:

(1)双向空对空信息交流:UF16询问,DF16应答。

(2)地对空数据上行链路,通信a:通信a采用UF20/UF21询问,询问信息中含ma(56位)字段。

(3)空对地数据下行链路,通信B:通信B采用DF20/UF21应答,应答信息中含mB(56位)字段。

(4)多站点报文协议:多站锁定协议,应答机与多站之间的基本数据通信。

(5)数据链路能力报告:报告处理BDS10寄存器内容的能力。

(6)飞机识别报告:报告处理BDS20寄存器内容的能力。

(7)tCaS/aCaS交叉链接能力。

二级S模式除具有监视能力外,还具有基本数据链通信能力。三级和三级以上只具有数据链通信能力,不具有监视能力。

三级:

除具有二级能力外,还具有上传eLm(扩展长度报文)和接收处理能力。eLm是采用通信C(UF24)发送和接收,由一串上行发射信息组成。仅在接收到发射信息中,UF24字段RC=2时才进行应答确认。

四级:

除具有三级能力外,还具有eLm下传和接收处理能力,下传eLm以通信D(DF24)发送和接收。四级允许空中向地面发送加长数据链报文,也能从地面向空中发送加长数据链报文,并发送二级S模式无法提供的空中交通服务所需要的其它报文。

五级:

除具有全eLm(四级)能力外,还支持增强性数据链协议。该级只针对应答机,允许同时与多个S模式询问机进行数据链通信,而不需要多站点配合,增大了数据链路的传输能力。因此五级S模式应答机比其它等级的应答机具有更高的最低数据链路容量。

1.4S模式应用发展现状

1.4.1国外应用发展现状

欧美等国的S模式二次雷达发展较为成熟,且正逐步取代传统的a/C模式二次雷达,成为主流的空中交通管制设备。其中,Raytheon、thales、Selex、柯林斯等国外公司均能提供具有二级S模式能力及以上的询问机或应答机。

1.4.2国内应用发展现状

国内民航,各大航空公司的大型客机均已安装二级或以上S模式能力的应答机。大多数机场目前仍采用传统a/C模式二次雷达,部分预留了S模式接口,具备S模式升级能力。只有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少数机场正逐步推广S模式航管二次雷达的应用,但也只是S模式的一级应用。

随着“十二五”空管规划的逐步实施,国内军/民航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民航运输将以年均13%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15年机队规模达到2850架,机场数量达到220个,飞行总量达1143万架次,相对2010年翻一番,S模式二次雷达系统普遍使用将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2S模式监视功能

S模式监视主要应用于二次雷达监视、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多点相关监视和防撞监视系统等。

2.1二次雷达监视

二次雷达监视是通过二次雷达询问,主动获取目标(飞机)的高度和识别代码,同时自主测量目标的方位和距离,实现对目标的监视功能。其信号格式[3][4]如图3所示。

图3中,pC字段定义见表1,RR字段定义见表2,FS字段指示目标飞行状态,DR字段指示目标的下行链路请求,aC字段为目标飞行的高度代码,iD字段为目标的识别代码,ap字段为含飞机的24位地址码的奇偶校验代码。

二次雷达采用S模式UF4进行高度询问(pC=0,RR

二次雷达采用S模式UF5进行识别询问(pC=0,RR

2.2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

S模式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即aDS-B中的1090eS格式,是通过接收目标发送的扩展断续振荡报文,获取目标的位置、航班号等信息,实现对目标的监视功能。其信号格式如图4所示。

图4中,Ca字段报告目标的S模式等级能力和空中/地面状态。aa字段为飞机的24位地址,me字段为扩展断续振荡报文,主要包括位置(经度、纬度、高度)、航班号、航速、航向等信息。DF18与DF17的差异:产生DF18扩展断续振荡报告的设备不具备应答功能。

随着S模式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的发展,向飞机提供图形化气象、地形和飞行信息(包括FiS-B信息和tiS-B信息),将会有效减少中低空冲突和天气相关事故的风险。但该监视系统基于GnSS,若GnSS因某些原因失效,将无法实现监视功能。其发展趋势将是多点相关监视。

2.3防撞监视

S模式防撞监视,是通过发送S模式空-空监视询问,获取目标高度等信息,自主测量目标的距离,从而实现对目标的监视功能,并决定采取何种防撞策略。其信号格式如图5所示。

图5中,VS字段为0时,飞机在空中;为1时,在地面。飞机不具有自动确定在地面/空中功能时,将始终报告为空中状态。SL字段指示目标的tCaS的工作灵敏度等级,Ri字段指示目标的决断能力或空速。

2.4多点相关监视

多点相关监视系统(mDS)又称aDS-X,是基于应答机的多点地面监视系统。使用多个接收器捕获应答信号并计算目标的位置,实现对目标的监视功能。重要特点是通过高刷新率来跟踪定位和识别安装非S模式应答设备、S模式应答设备的飞机以及安装车载应答设备的车辆。非S模式应答主要是指a/C等模式应答,S模式应答包括S模式的询问响应以及S模式断续振荡报文(DF11、DF17、DF18)。

S模式多点相关监视系统,不依赖于二次雷达询问机,也不受制于GnSS,只要目标发送S模式信息,就可进行定位实现监视功能。已成为a-SmGCS(高级场面活动引导与控制)系统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应用于场面监视和航路监视。

3S模式通信功能

S模式数据链通信包括通信a、通信B、通信C以及通信D。通信a和通信B为标准长度数据链通信,最多可传输4段通信报文共224位信息。通信C和通信D为扩展长度数据链通信,最多可传输16段通信报文共1280位信息。

如图6所示,aDLp、GDLp分别为机载数据链处理器和地面数据链处理器,负责应答机与询问机之间的链路通信。通信a与通信C为上行链路通信,由询问机向应答机传送报文;通信B与通信D为下行链路通信,由应答机向询问机传送报文。

通信a与通信B属于S模式应用等级的二级,通信C属于三级,而通信D属于四级。通信a与通信B信号格式如图7所示,通信a与通信D信号格式如图8所示。

通信a采用UF=20/UF21从地面向飞机发送信息。除相应短格式(UF4/UF5)内容外,通信a还包含附加的56位ma字段。

通信B包括地面启动通信B(GiCB)和空中启动通信B(aiCB)。GiCB为地面询问机主动要求与空中目标进行通信;而aiCB为空中目标需与地面询问机通信时,先向询问机请求通信,询问机发送询问信息授权后,开始进行通信。

通信C协议使用UF24的两个控制字段nC和RC。nC传送段号,RC标识传送报文为首段、中间段还是末段。mC字段为通信报文,一个上行链路报文最大为16段,两个连续通信C报文之间的最短时间为50微秒。

通信D协议使用DF24的两个控制字段nD和Ke。nD传送段号,标识下行链路发送段的编号。mD字段为通信报文,一个下行链路报文最多为16段。下行链路只能由询问机授权后才发送,通信报文包含于通信D应答中。

4S模式监视与通信功能在二次雷达中的应用

比较图3和图7、图8,S模式通信a与通信B只是在S模式监视中增加了ma字段或mB字段,即通信a字段或通信B字段。通信C与通信D仅具有通信功能,不具有监视功能。本节仅对通信a与通信B在二次雷达中的监视与通信应用展开讨论。

4.1通信a

通信a最大可链接4个通信段,数据容量可达224位。通信a询问,Di=1/7时,SD字段最后3位为LaS子段;该子段用来向目标指明为首段、第二段、第三段(如果使用)或最后一段。每个通信a询问都必须从目标得到一个应答,否则传感器(询问机)会重复询问。当目标接收到首段、中间段和末段,表明接收到完整的通信a报文,通信a功能完成。在目标对询问机的应答响应(UF20询问,对应DF4应答;UF21询问,对应DF5应答)中,报告其高度或识别代码,以及飞行状态等信息,同时实现了监视功能。

4.2通信B

在下行通信B报文中,最多由4个通信段组成。在首个通信mB字段中,前两位为LBS子段[5],用于指示通信为单段、两段、3段或4段L。

通信B包括通信B启动、通信B报文传输和通信B关闭。当询问机接收到所有mB报文段后,表明通信结束,通信B功能完成。

在目标与询问机通信过程中,采用DF20/21格式进行通信传输。在DF20格式中,传输mB报文,同时报告目标高度和飞行状态等信息;在DF21格式中,传输mB报文,同时报告目标识别代码和飞行状态等信息。即在进行通信B的过程中,同时实现了监视功能。

5结语

当前S模式系统数据链最高已达5级,iCao已明确将S模式地-空数据链作为通信的一种方式,S模式数据链通信是二次雷达发展的必然趋势。

欧美发达国家的S模式二次雷达应用比较普及,大多数地面二次雷达已实现组网,基本能实现全空域覆盖。

我国传统的a/C模式二次雷达居多,S模式二次雷达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少数机场使用一级S模式二次雷达。为充分发挥S模式的特点,适应“十二五”空管发展的需求,可考虑首先在国内各干线机场配置二级S模式二次雷达,实现单雷达站的S模式监视和通信功能;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开展S模式局部区域组网,逐步实现S模式二次雷达对全空域的覆盖。

参考文献

[1]michaelC.Stevens.SecondarySurveillanceRadar[m].1988.

[2]黎廷璋.空中交通管制应答机[m].国防工业出版社,1992.

[3]RtCa/Do-181DminmumoperationalperformanceStandardsforairtrafficControlRadarBeaconSystem/modeSelect(atCRBS/moDeS)airborneequipment[S].october2,2008.

数字通信报告篇9

[关键词]报刊媒体数字化转型移动媒体运营策略

[中图分类号]G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3)06-0062-04

[abstract]traditionalpressmediaexiststwomodesinthedigitaltransformation:theforeignmodeofabandoningprintmediacompletelytransformationandthedomesticmodetothecross-mediadevelopment.Basedonthecross-mediadevelopmentmodeofmodernmediaCo.,Ltd.asanexample,analyzesthecauseoftherapiddevelopmentofmobilemediabusiness,finally,mobilebusinessoperationstrategyofthepressmediaareproposed.emphasisonthecooperationimportanceamongpressmedia,technologycompaniesandchanneloperators,atthesametime,thepressmedianeedtochangefromtheshallowoperatingmodel“secondaryselling”ofthecontent,tothemobile,openandsocialinnovationbusinessmode,andputsforwardthespecific“CSDmode”inthedevelopmentofmobilebusiness.

[Keywords]pressmediaDigitaltransformationmobilemediaoperationstrategy

报刊数字化转型一直是学界与业界重点讨论的话题,如今已经走到尼葛洛庞帝所说的“传送信息的传播者根本不知道传送出去的比特最终会以何种面目——影像、声音还是印刷品——在接收端出现”[1]的节点。在多种媒介终端竞争格局中,国内外媒体表现出不同应对方式:国外的传统媒体“大佬”急于向数字化转型,舍弃纸质介质,选择数字终端,实施完全转型,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而国内的传统媒体虽然看到快速发展的新媒体逐渐蚕食纸质读者群体和广告份额,但大多数实施“软着陆”,向全媒体转型,如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创建“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南方都市报提出构建“南都全媒体集群”等。

继个人计算机与互联网改变人们接收数字信息行为之后,智能手机、电子书阅读器和平板电脑等移动数字设备的流行,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建设与普及,使信息传播在碎片时间、碎片空间上再次得到延伸,这也逐步改变人们的信息消费习惯[2]。因此报刊在实施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移动媒体及其运营,从信息终端、内容以及内容交易方式三个方面重构与读者的关系。本文以现代传播集团为例,透过其移动媒体的经营方式,探讨报刊发展移动媒体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印刷媒体坐稳主流,移动媒体乘势崛起

现代传播集团从2010年开始开展移动数字媒体业务,并在2011年提出将移动媒体定为业务发展的重点,旨在打造一个领先的移动媒体平台。如图1所示,移动媒体(数码媒体)的业务收入从2010年的54万元,到2012年的3420.2万元成为集团第二大业务。对2010—2012业务收入数据分析,发现印刷媒体仍然占据主营收入地位,且远远超过移动媒体收入,但是年增长平缓;移动媒体则表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同样,印刷媒体对现代传播集团盈利做出主要贡献,但增长缓慢;移动媒体自推出伊始就为集团贡献盈利,虽然数量少,但增长强劲,表明经营状况良好。图中的印刷媒体数据由广告与发行两部分构成,虽然印刷媒体广告收入与盈利实现缓慢增长,但发行收入出现下降趋势(图中未细分),且亏损年年扩大,可见印刷媒体市场逐渐萎缩。

图1现代传播集团2010—2012年

印刷媒体与数字媒体经营数据(千元)

注:1.数据来自现代传播控股有限公司公布的业绩[3];黑线代表印刷媒体数据,灰线代表数字媒体数据,方块代表收入,三角形代表盈利。

2.图示纵坐标为对数刻度,反映发展趋势;为了直观对比,采用双坐标,印刷媒体数据使用左侧纵坐标轴,数码媒体数据使用右侧纵坐标轴。

现代传播集团的业务结构反映了目前我国报刊经营现状,印刷媒体依然是报刊主营业务,虽然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发行年年亏损,但是丰厚的广告收入仍然维持着一大批报刊的生存与发展。然而印刷媒体似乎增长乏力,广告收入增长疲软。与此同时,各报刊注重引入和使用传播新技术,大力开发数字媒体产品,特别是针对时下流行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移动设备,强调数字信息产品的移动特性。报刊移动媒体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些较典型的应用受到读者的青睐。

2移动应用仍处于试验阶段

移动终端除了用于阅读,还能用作游戏娱乐、社交、办公等,丰富多样的应用使得报刊在发展移动媒体的过程中不仅存在同行竞争,还必须与其他类型的应用特别是游戏类争夺用户注意力。传统报刊虽然依靠其已有声誉获得一批移动用户,但是,仅靠纸质媒体的声誉和运作方式难以维持移动媒体的生存,遑论发展和最终实现数字化转型。当前我国报刊的确面临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但远未到达美国那种非此即彼、非转即死的境地。因此,面对移动信息浪潮,我国传统报刊无须过于担心,应该认识到当下是大浪淘沙的试验阶段,要开放、创新地进行移动媒体应用试验。反观现代传播集团移动应用产品组合,包含了不同性质、不同内容和不同收费模式等明显差异化的应用。如表1所示,既有杂志应用,也有日常工具应用,如iweeklyCalendar为用户提供精彩图片和日历服务;既有指向明确的单项应用,也有多元化电子杂志应用程序,如imagazine可为用户提供现代传播集团旗下各类杂志的电子版本;既有免费的,也有收费的应用如BloombergBusinessweek;收费方式多元化,分单期、月订阅和年订阅等方式,imagazine对平台内产品根据纸质媒体实行差异定价,类似专属现代传播集团的电子报刊亭。可见,无论是内容表现形式,还是收费模式,现代传播集团通过不同移动应用进行差异化设置,这种方式有助于现代传播集团通过产品的优胜劣汰找到移动用户喜爱的、符合移动媒体发展趋势的数字内容传播方式。

表1现代传播移动应用程序组合

注:数据来源于appStore,灰色底标记数据代表评分用户数少于50。

3报刊发展移动媒体策略分析

3.1移动媒体是内容与技术的结合,与专业技术方合作将事半功倍

报刊必须明确自身在移动媒体产业链中的角色定位,才能有的放矢地执行移动媒体发展策略。在数字浪潮的冲击下,媒体信息不再是传统报刊的独角戏,终端设备商、网络运营商以及一些新兴科技公司纷纷加入这场数字信息的争夺战。新兴科技公司具备技术优势,电信运营商拥有渠道优势,两者都是发展移动媒体不能绕开的环节。相较之下,传统媒体提出向全媒体转型,是基于内容生产商的传统定位,致力于用多种渠道为受众提供多种形式的内容,以全形态内容作为吸引受众的最主要因素[4]。内容始终是报刊的独特优势,报刊在发展移动媒体的过程中,要以内容为核心寻求合作,或向其他环节渗透。如现代传播集团以12961000元的代价向广州市众德咨询有限公司收购iweekly的业务经营及其相关资产,为iphone和ipad用户提供集团杂志内容,并提供广告服务;收购专门从事提供移动装置大型数码出版方案的公司Rti(Rakurakutechnologiesinc.)20%的权益,进而在中国和日本建立移动应用程序技术中心,负责完善已有应用程序,开发新产品,向用户提供最先进的阅读体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移动媒体业务具备三个优势。

首先,传统报刊通过收购技术厂商能够以相对成熟、进步的技术进入移动媒体领域,将科技公司的技术优势转化为自身资源,向产品研发渗透。新媒体不应只是杂志的pDF加上视频而已,iweeklyforipad以其魔法互动和至美界面呈现出数字阅读的全新时态[5]。读者作为“隐身人”以第一视角介入场景,体验真切的视觉感受:在厨房参谋专题《味游沙拉》中,滑动餐桌,就可以在时间线中快进快退,学习厨艺贴士;在当代艺术及文化类专题中,艺术家以“语音导览”形式,向读者一对一地讲解其创作灵感,以视频、音频、特效等将读者带入虚拟的画廊展场。技术手段丰富了内容的表现形式,提升了用户阅读体验。

其次,由技术公司负责产品研发与改进,能够保证移动媒体产品的先进性和易用性,并及时地根据用户评价作出有针对性的修正。如表1所示,现代传播集团的各款移动媒体应用更新周期大多约为一个月,且根据appStore用户评价内容可发现,用户反馈信息主要体现在功能优化设置与应用程序稳定性两大方面。高频率的升级换代需求,与用户重视产品功能等因素,决定移动媒体应用必须有持续的技术优势以保证其跟随乃至引导用户使用需求。

再者,相较于在传统报刊内部组建新媒体部门或技术部门,收购技术厂商的方式更有助于报刊面对技术、面对移动应用产品时摆脱传统运营思维的束缚,让技术独立运作,既在报刊统一思想指导下与内容保持联系,又能根据自身行业特性创新技术,同时有助于报刊本身专注于内容生产,保持内容核心竞争力,减少二者相互掣肘的几率,实现二者进步性的融合。

3.2媒介的改变呼唤运营模式的转变,创新移动媒体的商业模式

传统报刊发展移动媒体既是为数字化转型探路,也是为将来的经营竞争布局。因此,移动媒体必须为报刊带来新的获利方式。报刊发展移动媒体的形式大多以移动应用程序为主,这种方式一方面适合移动终端和方便用户使用,另一方面通过控制程序下载或内容下载区别于互联网信息的完全开放,适合报刊进行收费设置。目前,移动媒体如ipad应用程序主要存在四种收费模式,一是完全免费,二是下载收费,三是限时限量内容免费,超过一定额度再进行收费,四是通过广告获取收益[6]。

大部分移动媒体依然通过订阅或广告的方式获取收入,经营模式依旧是传统的“二次售卖”。这种方式在终端和渠道掌握在其他公司手中的移动媒体时代是难以奏效的,2011年2月15日,苹果宣布新的内容类(报纸、杂志、视频、音乐等)应用软件收费方案——对所有经由苹果itunes商店发生的内容交易,苹果将收取交易额的30%提成,还要加上40%的报纸广告收益,在向苹果贡献提成后,仍然无法获得数字时代最重要的资源——用户数据[7]。这无疑使得报刊应用程序通过订阅和广告实现盈利越来越艰难。而业界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收费墙”,在习惯廉价内容乃至免费内容的国内信息接收环境里,只能是一种奢想,在短时期内难以获得大量用户认可和接受。因此,报刊要通过移动媒体实现盈利,必须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性、开放性与社交性,改变传统报刊运营思维,扩充信息传递意义至内容传播、交流与服务,创新经营方式。如现代传播集团自2013年起不仅继续推出新产品完成iContents策略外,还投资执行iShopping策略,推出媒体推介电子商贸平台,不仅为广告商提供ipad、iphone等移动媒体的广告空间,还准备通过数字媒体形成包括宣传、购物指引、电子商务、售后服务等更加广阔的业务范围。

在用户注意力竞争更为激烈的移动平台上,报刊必须探索移动媒体经营多样化,创新其商业模式。本文认为可参考地铁系统的“R+p模式”[8],仿效地铁通过网络化、规模化、集成化运营在其经过范围产生巨大外部效益的方法,移动媒体可采取“CSD模式”(Content+Space+Data),以内容为核心,提升内容品质、完善产品功能,提高使用体验,增加用户数量的同时,将用户很好地聚合在移动媒体平台上,以此提升产品所在赛伯空间的价值,如广告价值、电子商务价值,并形成用户数据库,进行数据营销。如前面强调的,在实施新的移动媒体商业模式过程中,报刊必须运用并体现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性、开放性与社交性。

移动性。移动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别主要在于能够通过移动终端掌握用户的移动规律,根据用户接收信息的内容、时间和空间建立用户坐标系,根据坐标信息扩展服务。例如,通过GpS、无线信息网络等的定位功能获取用户位置信息,实现LBS服务(LocationBased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提供周边生活资讯、团购及优惠信息[9],根据用户坐标上三个因素相互关系的变化改善媒体内容设置,以及追踪用户坐标变化掌握其移动规律,向广告商等售卖,帮助其进行精准营销等。

开放性。移动媒体产品既要利用开放的网络信息,也要建构自身的开放性。通过其他移动媒体、社交媒体开放的api接口,了解用户在这些媒体中的使用行为及其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通过对比分析改善自身的内容和功能设置。与此同时,报刊在运营移动媒体时要注意增强内部与外部开放性。传统报刊一直提倡发展全媒体战略,其中就包括要增强媒体的开放性,促进媒体间的联系与交流,同样,移动媒体要增强内部开放性,产品组合中各媒体共享内容资源与用户数据,建立统一的移动媒体平台。移动媒体设置外部开放,一方面加强与用户的互动交流,及时回应用户反馈信息,另一方面打破传统报刊的内容封闭性,改变逐渐与时代潮流相悖的僵化的“传—受”关系,鼓励UGC(用户生成内容)加入产品内容版块,提高用户参与度和用户黏度。

社交性。媒体在发展,用户也在成长。用户从被动接收信息,到主动选择,再到渴望诉说与对话。如今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就像打电话和发短信一样是一种随时随地的行为。如果忽略用户的诉求,报刊将同样会被用户遗忘。所以,报刊要注意通过移动媒体加强与用户的交流。同时,对一向重视用户产品需求和行为信息的广告商而言,与用户直接对话更能获得直观感受。因此,报刊能够通过二者对社交的需要,重构“二次售卖”模式,重新定义用户、报刊和广告商的关系,通过邀请目标用户和相关广告商,以电子商务、线下活动等方式,成为二者对话的平台。

数字通信报告篇10

关键词:个人数字终端;数字报;报业经营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当互联网上可以看到新闻的时候,报业中的先见人士就开始预测和探讨,网络是否会侵蚀甚至是取代纸质报纸。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报纸发行量的逐渐降低和主流大报开始推出网络版,甚至停印纸版报的事实都说明,报纸在网络的冲击下似乎已经面临颓势。然而我们有必要看到一个不争的事实。即无论网络如何发达,受众始终有着对新闻报道的需求,作为新闻载体的纸质报纸的需求量可能会大幅缩减,但是人们对报道的需求量却绝不会降低。报社作为新闻采编和报道机构,必然有其生存价值和空间。所改变的只是新闻载体的面孔。

为了获得网络社会数字化生存的机会和空间。渐渐地,几乎所有的报纸媒体都自建网站,开始了自己的网络化征程。然而,纸版搬家的做法并没有在网络新闻中占据主要市场,习惯在网络上浏览新闻的受众。其主要渠道并不是各家报媒网站,而是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近年来出现的手机报,由于大多因界面屏幕狭小,盈利模式单一,受移动运营商控制等因素订阅率偏低,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2010年1月,在美国旧金山欧巴布也那艺术中心所举行的苹果公司会上,传闻已久的平板电脑――ipad由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亲自。截至上季度,苹果已经在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售出了1480万台ipad。刚刚提到的手机报的种种弊端在这个9.7英寸的带有多点触摸功能的屏幕上似乎都有了解决之道。今年2月2日,新闻集团在眼下最时髦的苹果ipad上了新媒体:theDaily。theDaily将会使用苹果最新的收费一交付系统,用户可注册订阅报纸,报纸每新出一期就会被自动发送至用户的ipad上,该系统会自动从用户的信用卡扣费。很多人看来,在这个移动互联的时代,ipad为江河日下的纸质报刊提供了一条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

表一是我们就目前主要的报纸阅读方式进行优劣的综合比较。(说明:阅读成本:购买报纸或阅读电子报相应设备的购买和使用成本。阅读干扰:阅读过程中页面上强制性出现的广告和其他告知内容。视力影响:正确姿势下阅读超过一个小时对人眼的刺激程度。)

将来大尺寸触摸屏的智能手机会成为主流机型,而无论是笔记本电脑还是平板电脑都将支持语音通话功能。同时支持触控的笔记本电脑也必然成为趋势。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支持触控的笔记本电脑会逐渐加强功能的融合,但其各有优劣,因此会长期共存,我们把这些设备统称为触控型移动个人数字终端。在这种背景下,结合上表中对报纸不同阅读方式的对比,平板电脑会给报纸媒体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呢?

一、广告部

1.增加视频、音频广告服务

在平板电脑上阅读报纸时,从功能上讲,读者可以点击广告图片以观看该品牌的视频广告或收听音频广告,也可以通过该广告中提供的网址链接到该品牌的官方网站或某活动网站。因此,传统的报纸媒体广告部也可以史无前例地开始其以前报纸广告客户的“电视广告”和“广播广告”业务,从而成为全媒体广告者。

2.扩展计次收费的收费方式

由于读者在阅读电子报时可以是在线阅读,也可以选择下载后阅读,那么无论哪种方式都可以提供给客户准确的发行量数字,纯粹就技术而言,双方可以采取基于当期发行量而调整的广告计费方式。当本期因为有重大突发新闻而读者激增的时候,报社有理由因为广告到达率的提高而收取更高的广告费。反之,当发行状况不理想,客户也可以相应减少广告费的支付。如果读者选择了在线阅读。那么甚至某则广告的被点击量和浏览其视频或收听音频广告的时间都是可以计量的。现行的网络视频广告计费方式就可以被采纳,即按有效点击量来收取广告费。我们相信,随着未来3G网络的普及和资费的平民化,会有越来越多的读者选择在线阅读的方式。

3.就由报道或广告刺激引起的消费与商家进行销售分成;

电脑和网络对于现代生活的人们来说就像是盐一样不可缺少,原因就在于他们不仅是生产工具也是消费工具。我们通过他们生产产品,也通过他们来消费产品。这里的产品既指可触摸的实体产品如冰箱和汽车,也包括不可触摸的信息产品,如新闻、音乐,小说、金融服务和电影等等。

超链接的阅读方式,可以迅速让读者借助网络转变成为消费者。比如报纸上某篇关于《阿凡达》的影评对张家界外景地的迤逦风光大加赞赏。那么读者可以通过链接马上转到该地旅游线路的旅行社网站并通过电子银行付款预定该线路的旅游。按照商业原则,报社完全有权利和该旅行社分享利益。

4.广告占据版面的比例需要适应新载体的特性

以大多数现在发行的都市报广告版比例来看,保持这一比例移植到平板电脑版数字报很可能会引起读者反感和排斥。在纸质阅读状态,因为纸质报能打开的幅面大,读者可以快速浏览整张报纸内容,加上人们对广告的版位安排非常熟悉,往往能迅速找到或过滤掉自己需要或不需要的广告内容。但是平板电脑屏幕只有普通都市报四分之一大小,一次可浏览幅面大大受限,如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甄别广告和新闻版面的话,读者的阅读体验就会减分,进而拒绝该报。尤其是在数字报跑马圈地的初级阶段,太多的广告版难免引起读者反感和不适。因此,报媒广告部需要重新研究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心理,科学合理地安排广告版面。

5.服务和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当报纸开始电视广告和广播广告时,势必造成不同类媒体间的可替代性增强,在这种情形下,媒体广告部之间的竞争将越发激烈和残酷。如果以前的竞争还只是日报甲和日报乙的同城竞争。那么未来的广告格局里。可能日报甲也会被同城的某电视台列为竞争对手。

二、发行部

1.不同以往的订阅周期、付费方式、订阅渠道

电子报纸的发行无疑给报纸媒体的发行部门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挑战。读者的订阅周期、付费方式、订阅渠道都不同于以往的纸媒发行订阅系统。传统的发行订阅系统在数字读报时代都截然不同了。当然以往累计的读者数据库还是可以调用,但是向他们推销报纸的方式不得不更多地走网络化的路线。

以往读者订报,报社为了增加印刷的计划性,最大化地降低

成本,一般为一年期,短的则为一个季度,最短也不允许短于一个月,然而数字订报恐怕会以天为单位来进行。当读者对哪一期内容感兴趣。就可以通过电子银行非常便捷地购买当期报纸。

平板电脑上的数字报和手机报一样具有典型的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的特点。在一定的规模阶段。其成本主要表现为固定成本;而收入则随发行量的增加呈现线性增加的走势。因此,发行量的扩大,将使得分摊到单份报上的编辑成本将大为降低。类似地,数字报纸不需要印刷,一次制作完成,可以无限复制。一份数字报纸发行一百万份和发行一万份。就总体成本而言没有太大变化。

2.以广告浏览量来代替报纸订阅费

因为我国的读者还没有养成为版权付费的习惯。加之网络免费资源丰富。从目前我国的手机报发行情况看,用户对订阅价格非常敏感。有鉴于此,发行部可以采取“看广告,免费读报”的形式来推销数字报。比如当读者处于在线阅读状态时,只要读者完成3次有效视频广告收看。即视频开始播放后指定秒数时未被关闭,此次订阅费就可以退还,或者免费赠阅下期报纸。

为了适应新的传播介质,编辑部对于在平板电脑上刊出的数字报内容需要从用户角度出发重新思考,另行安排内容生产的原则和方法。

1.短小精炼与延伸阅读相结合

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让人们越来越缺乏耐心。在这个连恋爱都要讲究效率而快餐化的时代,能耐心看完那些需要转接版面才能终结的深度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即便有这样的小众市场存在,他们也不是所有的时候都有那么富裕的时间。故而快餐化的新闻才是快餐化社会的正餐大菜,短小精炼的报道才能迎合“浏览者”的需要。与此同时,也需要通过提供可备选的延伸阅读材料来满足他们对兴趣点的深入挖掘。

2.内容与形式并重,设计的比重亟待提升

现在对于非画报类的纸媒而言,尽管所有的报纸每期都有图片呈现。编辑部的工作用力点仍在文字而非图片。使用ipad的用户会对阅读界面有着吹毛求疵的苛刻要求,他们之所以购买ipad,很大程度就是看中ipad基于精良显像技术的卓越使用体验。平庸的版面设计无法获得挑剔的苹果用户的青睐。新闻集团在成立theDaily的时候还特别从苹果借调了一批软件工程师,就是保证提供给苹果用户们原汁原味的ipad风格的阅读体验。

3.阅读器的功能性直接决定了用户体验的优劣

ipad报相对于其他形式的数字报纸,其优势之一在于极其便利的互动分享功能,能否及时适应读者的网络阅读习惯和使用偏好是报媒自营数字报阅读软件的成败关键。如果你认为只要有精彩内容就足以搞定他们的话。你的观念就太陈旧了。

四、印刷业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