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能力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16:24

盈利能力的特征篇1

[关键词]盈余预测; 实证会计;资本市场;横截面数据

一、资本市场盈余预测实证会计概述

从财务会计发展历史来看,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研究起始于20世纪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之后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其中可以将20世纪60年代看作是规范会计与实证会计的分界点,在此之前会计学者认为企业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被认为是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因此这一时期的会计研究大都探求最佳会计原则和会计实务有关,即会计原则和会计实务应该是什么样的,其使用的方法论基础主要是演绎主义。然而随着阿罗可能性定理的提出,会计界认为现实世界中最佳会计原则和会计实务不可能存在。在此情况下,决策有用观使得会计研究从对“真实收益”的探求转向了会计政策对利益相关者影响的检验上来,从而促进了会计的经验研究,逐渐形成了“实证会计”。

资本市场盈余预测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Bail和Brown(1968)对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之间关系的开创性研究。资本市场中的实证会计涵盖了许多主题,诸如盈余反应系数、分析师预测的性质、基本面分析和估值、市场有效性检验等。会计盈余影响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流动,契约签订、执行与监督,以及他们之间的财富分配。从“信息观”视角看,会计盈余有助于传递“经济收益”的信号,从而改变利益相关者的“信念”;从“计价观”视角看,会计盈余有助于准确地计量企业每一项资产、负债和权益并得到企业的“真实收益”,或有助于对资产(股价)定价;而从“契约观”视角看,会计盈余为企业这一契约结合体的各种契约的签订与执行提供基础性数据,并成为企业契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降低契约成本。

二、盈余预测实证研究动机

实证会计关注盈余预测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动机:第一,几乎所有的估值模型都直接或间接地应用到盈余预测。现金流折现估值模型经常使用调整的盈余预测来代替未来现金流。分析方法类似的剩余收益估价模型对扣除“正常的”盈余的预测盈余进行折现(ohlson,1997)。第二,将财务报表信息和证券收益联系起来的资本市场研究经常使用一个期望盈利模型来分析预期收益中的未预期盈余因素。在有效市场中,预期盈余和盈余宣告期间或研究期间的未来回报无关。任何减小对未预期盈余变量估计的预期盈余都作为噪音或者计量误差,并且减弱估计的回报与盈余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回报与盈余之间的相关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研究者所使用的非预期盈余变量的准确性,进而产生了对盈余的时间序列特征或分析师预测的需求(watts,1986)。第三,有效市场假说在实证和理论上越来越多地受到质疑。基于实证会计的资本市场研究产生了与资本市场有效性明显不一致的证据。这类研究的一个普遍特性是证明股票回报率是可以预测的。并且其可预测性与盈余的时间序列特征或者分析师预测特征有关,从而产生了对于盈余的时间序列特征或分析师预测的需求。第四。实证会计理论研究假设有效的或者机会性的盈余管理试图解释管理者的会计程序选择。这类研究经常需要使用盈余的时间序列模型来计算“正常的”盈余。例如,检验盈余平滑假设需要检验平滑前和平滑后的盈余时间序列特征。此外,一般也认为上市公司管理层和分析师的预测是资本市场的一个信息来源,盈利预测信息会影响信息环境,并且会作用于股票价格均衡和波动性。

三、盈利预测的时间序列特征

(一)年度盈余的随机游走

很多证据表明。随机游走或带漂移的随机游走是年度盈余特征的合理描述。Baliandwatts(1972)第一次对该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他们的结果表明年度盈余随机游走的时间序列特征是成立的。接下来的研究通过检验随机游走模型相对于Box-Jenkins模型的预测能力进一步证实了他们的结论(albrecht,1977)。年度盈余的随机游走特征让人疑惑。与股票价格的随机游走特征是对有效资本市场假说预测不同的是,经济理论并不能预测盈余的随机游走特征。会计盈余并不像股票价格那样是期望现金流的资本化。因此假设年度盈余服从随机游走是没有经济理论基础的(watts,1986)。

(二)年度盈余的均值反转

从Brooks(1976)开始,一些研究为年度盈余的均值反转提供了证据。但是将样本内估计的时间序列参数作为均值反转证据并不是那么简单。虽然有均值反转的证据,但其预测能力并不一定比参照样本估计的随机游走模型好很多(Fama,1972)。预期盈余的均值反转有几个经济和统计上的原因。第一,产品市场的竞争性意味着超过正常水平的盈利不能持续很久(Fama,2000)。第二,会计稳健性和诉讼风险促使管理层更容易确认坏消息。因此,上市公司经常确认预计亏损。对亏损的确认使得亏损持续性比盈利更差,从而在盈余中引入了负的一阶自相关(Basu,1997)。第三,如果预期不能恢复盈利,那么发生亏损的公司有选择清算的权利(Collins,1999)。这意味着生存下来的公司差的绩效预期会反转。因此,清算权利和生存偏差都意味着盈余的时间序列会出现反转。最后,暂时性特殊项目和亏损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这意味着盈余变化是可以预测的。暂时性项目的增加,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会计准则规定对某些资产和负债以市值计价。

(三)季度盈余的自回归综合移动平均

对季度盈余的时间序列日益重视的原因至少有三个方面。第一,很多行业的季度盈余具有季节性,因为上市公司本身的主营业务具有季节性特征。第二,季度盈余在时间上更加及时,所以用季度盈余预测作为市场的期望比陈旧的年度盈余预测似乎更加准确。第三,季度盈余的观测数是年度盈余观测数的四倍。从集合过程中信息损失的角度来看,季度盈余时间序列有可能产生比基于年度盈余预测更精确的年度盈余预测(Hopwood,1982)。也就是说,为达到同等程度精确的预测,对季度盈余数据可得性的要求比年度盈余数据低。这使得研究者可以减少生存误差,使用更大的样本公司。对季度盈余具有很好描述性的Box-Jenkins自回归综合移动平均模型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对模型进行比较研究发现。BrownandRozeff(1979)模型至少在进行短期预测时优于其他模型。目前,对季度盈余时间序列模型的使用主要集中在盈余宣告后漂移的市场有效性上。

四、管理层与分析师预测

实证会计中,管理层预测有很多形式,包括盈利预警、业

绩预报以及管理层盈利预测。盈利预警和业绩预报在盈余公布之前,主要传达坏消息。管理层盈余预测一般紧跟盈余公告,但是并不一定向市场传达坏消息。因为管理层预测是自愿的,所以预测是有经济动机的。这些动机主要包括:一是诉讼威胁影响管理层自愿性预测和预测坏消息的决定(Kaszink,1995)。二是管理层关注信息披露私有成本的效果。这些私有成本取决于管理层预测的本质(Bamber。1998)。三是管理层预测的时机与公司股票内部交易。早期对管理层预测进行的研究发现管理层预测具有信息含量。具体来说,管理层预测与回报变动性增加显著相关(waymire,1984)。对管理层自愿预测的一个假设是,通过管理层预测,使投资者的期望与管理层拥有的优势信息一致。这个期望调整假设意味着管理层预测优于预测时市场对盈余的期望。虽然早期和近期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有些差异,总体仍然表明管理层预测具有信息含量,并且信息含量与管理层预测质量决定因素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

与管理层盈余预测相比,分析师预测的理论和实证文献较多。分析师预测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检验一致的分析师预测特征。一致的预测指分析师对单个公司预测的平均值或中位数。这类研究中的一个例子是“分析师预测是否过度乐观?”。第二类研究集中于单个分析师预测的横截面或跨时期的特征。进行这类问题研究的文章有“什么是单个分析师预测的决定因素?”和“分析师技巧是否影响其预测的准确性”等。按照watts(2007)的总结,分析师预测主要涉及到分析师预测与时间序列预测的比较,分析师预测的乐观性,分析师预测的估计误差,分析师预测偏差的相应证据,长窗口预测偏差,预测偏差的经济决定因素,个人分析师预测的特征,不同的预测准确性及其决定因素,分析师预测的有效性,不同类型分析师预测准确性的差别等项目。

五、盈利预测主要方法

(一)横截面估计

Fama(2000)在盈余预测中引入横截面估计,以揭示盈余的时间序列特征。他们认为时间序列估计没有解释力,因为大部分公司年度盈余的时间序列观测数只有几个。另外,使用长时间序列容易产生生存误差,从而意味着在正的变化后有正的盈余变化的观测比期望的多。这抵销了原本盈余变化负的时间序列相关性。生存误差与低的解释力对时间序列估计的影响支持年度盈余的随机游走结论。在横截面估计中,年度盈余对其上一期的观测值进行回归,对每一年的观测都进行一次估计,再以横截面回归年度参数估计的时间序列为基础得出推论。

(二)条件横截面预测

条件预测是使用盈余自相关系数的一个或多个决定因素得到的。例如,Brooks(1976)着重关注盈余变化的极端值,Basu(1997)检验了负的盈余变化,并确认了行业进入壁垒、公司规模、产品类型和公司的资本密集度等经济决定因素。有的学者在价格比过去的盈余时间序列具有更丰富的信息含量的假定下。以价格为基础的预测被用来改善时间序列预测(Beaver,1980)。尽管价格反映了比过去盈余的时间序列更丰富的信息,但是研究发现很难使用公司层面的价格信息作出经济学意义上的显著改善。因此这类研究对盈利预测的影响很小。价格在改善盈余预测或市场期望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长周期情况下,这恰恰因为价格可以预测未来几个时期的盈余信息。

盈利能力的特征篇2

关键词:高层管理团队高管特征盈余管理

没有人能够否认,一个企业的发展与高层管理者的素质紧密相关。由于公司盈余管理的决策都是由高层管理人员制定并实施的,因而探寻高层管理团队是如何影响企业盈余管理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虽然多数以管理层为研究对象,但很少有从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特征方面对盈余管理进行探讨的。本文以2007年至2011年中国沪、深a股44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以操纵性应计利润度量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了高管特征与盈余管理水平的相关性。

一、文献综述

(一)高层管理团队研究在对企业组织行为和战略管理深入研究后,Hambrick和mason于1984年提出高层理论(upperechelons),该理论认为高层管理团队是企业战略的制定者,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前途和命运。由于好的管理团队是企业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其拥有信息整合和处理能力,且能有效的执行公司目标。当企业在制定投资或融资决策时,管理团队能选择最适合的计划来执行。Chemmanur和paeglis(2005)则进一步提出管理质量(managementquality)来阐述高层管理团队对组织(企业)绩效的重要性,他们发现管理团队质量高的公司,其经理人容易选择较佳的投资方案,且能有效执行,以提升企业经营绩效。自高层理论提出,国内外多数学者从围绕高层管理团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Schrader(1995)发现企业仅有经济学或管理学教育背景的Ceo对于企业提高绩效是有害的,无论该企业采取进攻型策略还是防御型策略;Harhoff(1999)以德国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受过高等学术教育的高层管理者与企业销售增长率及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存在着正相关性。国内有关高层管理团队方面的理论及实证分析较少,且皆集中于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魏立群、王智慧(2002)研究发现,从综合行业来看,团队成员的平均年龄越大,公司的绩效越好。陈伟民(2007)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平均年龄对企业业绩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高管团队平均学历水平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不显著。江岭(2008)发现高层管理团队的平均教育水平、平均任期与企业绩效均呈正相关。林新奇、蒋瑞(2011)发现高层管理团队特征对企业财务绩效有影响;但影响不大;平均受教育水平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正相关。

(二)盈余管理研究大量研究表明,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Healy,1985;Deangelo,1988;Loomis,1999;Burgstahler、eames;2006)。国外有关盈余管理的研究侧重于公司董事会组成特征(Klein,2002;Xie等,2003)、审计委员会质量(Becker等,1998)以及公司股权结构(aboody和Kasznik,2000)等方面;国内有关盈余管理的研究是从董事会特征(张逸杰等,2006;杨清香等,2008;张兆国等,2009;廖普明,2011)、股权结构(刘凤委,2005;张祥建,2006;高燕,2008;刘继红,2009;王昌锐等,2012)、高管薪酬(王克敏等,2007;肖淑芳等,2009;苏冬蔚,2010)、独立董事(支晓强等,2005;陈亮,2011)、管理层更迭(杜兴强等,2010;廖冠民,2012)等方面展开的。但已有文献很少有从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特征方面对盈余管理进行探讨的。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Hambrick和mason(1984)认为高层管理团队的组成包含21种特性,并且将其归纳为年龄、经验、公司因素、教育背景、社会经济背景、股票持有以及组织异质性等方面。考虑到资料的所得性,本文从高层管理团队规模、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任期等四个方面探讨高层管理团队特征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1)高管团队的规模与盈余管理。Hambrick和Davenis(1992)指出团队资源多寡取决于团队人数,规模较大的团队拥有更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资源,使得管理团队较能制定更适当的决策,进而提升公司经营绩效。高广阔、陈琦(2009)和余灼萍、胡国柳(2011)等发现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间存在显著负向关系。本文延续这种思想,预计较大规模的高管团队,其成员有更广泛的代表性、更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更丰富的管理经验,能更有效地控制盈余管理。所以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高管团队规模与公司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

(2)高管团队的年龄与盈余管理。高层管理团队平均年龄越大,越倾向于回避冒险,所执行的企业战略较少发生变化,而年轻的经理们更容易改变战略,更愿意尝试创新的冒险行动。比较而言,平均年龄较大的高层管理团队越是倾向于盈余管理,所以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高管团队年龄与公司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

(3)高管团队的受教育程度与盈余管理。一般认为,高层管理团队较高水平的受教育程度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程度(Hambrick和mason,1984;Bantel和Jackson,1989),而且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质量(Chemmanur和paeglis,2005)。目前国内并没有直接研究两者关系的文献可供参考,即使是从高管团队受教育程度与企业绩效实证分析的文献来看,也存在正相关(江岭,2008;林新奇、蒋瑞,2011)和无相关(陈伟民;2007)的两种结论。但考虑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可以认为拥有较高受教育程度的高层管理团队更倾向于盈余管理,于是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高管团队受教育程度与公司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

(4)高管团队的任期与盈余管理。一般认为,公司高层管理团队任期越长,团队凝聚力越大,相应企业绩效越好。然而,Katz(1981)和pfeffer(1983)等研究发现,管理团队成员在同一个组织任期越长,越容易造成团队互动时过于僵化,不利于组织创新与发展。多数研究发现,报酬激励机制的缺陷是引发高管人员盈余管理行为的直接动因(暴金玲;2007)。加之我国经理人市场尚未完善,故可以认为,任期越长的高管团队越是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假定:

假设4:高层管理团队平均任期与企业盈余管理正相关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所用资料来自深圳国泰安信息公司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以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色诺芬数据库(CCeR)。研究样本剔除了金融保险类、St/*St/pt以及资料不全的公司。最后样本涉及18个行业的442家上市公司,样本所包含的时期为2007年至2011年,这442家上市公司CSRC行业分布见表(1)所示。

(三)变量定义和模型建立本文选取如下变量:(1)被解释变量。本文使用操纵性应计利润(Da)作为盈余管理的代表,且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Dechow,Sloan和Sweeney,1995)估计操纵性应计利润。具体计算过程如下:Dai,t=tai,t-nDai,t(1)

模型(1)用于计算操纵性应计利润,Dai,t即为计算得到的样本i在t期的操控性应计利润;tai,t即为计算得到的样本i在t期的全部应计利润;nDai,t即为计算得到的样本i在t期的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tai,t=nii,t–CFoi,t(2)

模型(2)用于计算全部应计利润,nii,t为样本i在t期的净利润;CFoi,t为样本i在t期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模型(3)用于计算非操作性应计利润。其中ai,t-1为样本i在t-1期的资产总额;ReVi,t为样本i在t期的营业收入与第t-1期的营业收入差额;ReCi,t为样本i在t期的净应收款项与第t-1期的净应收款项差额;ppei,t-1为样本i在t期的固定资产净值;^α1、^α2和^α3为由模型(4)计算得到的行业特征参数oLS的估计值。

模型(4)用于估计行业特征参数。其中α1、α2和α3为待估计的行业特征参数;?着i,t为回归估计方程的残差项。本文的研究通过区分研究样本的行业分类,分行业采用以上模型计算研究样本的操控性应计利润Da,并对Da取绝对值,以|Da|作为盈余管理程度的替代变量最终进行实证研究。(2)解释变量。借鉴黄越等(2011)的做法,本研究将高层管理团队界定为:公司副总经理以上级别的经营层高级管理人员全体,包括:总裁、副总裁、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总会计师、总工程师等在上市公司年报上披露的经营层高级管理人员(不包括董事会、监事会成员、董事会秘书和专职党委书记)。本文研究高层管理团队特征与盈余管理关系,根据前面所述的研究假设,定义四个解释变量,使用高层管理团队的人数的表示高层管理团队的规模(tSiZe);使用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平均年龄表示高层管理团队的年龄(taGe);高层管理团队成员受教育程度方面,1=中专及中专以下,2=大专,3=本科,4=硕士研究生,5=博士研究生,本文将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作为高层管理团队成员受教育程度的代表(teDU);将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平均任期作为高层管理团队成员任期的代表(tenURe)。(3)控制变量。主要包括:①行业的竞争程度(inDUStRY)。参考蒋神州(2011)的做法,本文借用主营行业是否为受政府保护的行业作为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衡量,将采掘业(B)、石油加工及炼焦业(C4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C6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C67)、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D)界定为政府保护行业,在此基础上将政府保护行业使用1表示,其他行业使用0表示。②控股股东的性质(SHaRe)。魏立群、王智慧(2002)和孙海法(2003)等发现不同所有制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特征与企业绩效间关系不同。因此,本文继续将这一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国家控股使用1表示,非国家控股使用0表示。③其他控制变量。本文根据蒋神州(2011)和江维琳等(2011)等人的研究还采用公司规模(SiZe)、上市年限(aGe)、资产负债率(DeBt)作为控制变量。根据以上研究变量及控制变量的设定,本研究建立以下回归分析模型,用于假设检验:|Da|=β0+β1tSiZe+β2taGe+β3teDU+β4tenURe+β5inDUStRY+β6SHaRe+β7SiZe+β8aGe+β9DeBt+?着(5)

式中,|Da|是计算得到有盈余管理程度的变量;β0,β1,β2,…,β9为待估计的回归系数,ε为残差项。模型(5)用于检验假设1、假设2、假设3和假设4。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描述性统结果如表(2)所示。从中可以发现,操纵性应计利润(Da)的绝对值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由2007年的0.0855下降到2011年的0.0499,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状况有改善倾向。而公司高管的规模、平均年龄及平均任期等则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同时也发现公司高管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并无明显的趋势特征,呈现“n”型特征。上市公司规模(SiZe)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特征,而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DeBt)皆在50%以上,但并无明显趋势特征。

(二)回归分析鉴于文中选取时间序列和截面结合的二维数据,可以进行基于paneldata模型的回归估计。使用Hausman检验判断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应该选用固定效应模型,于是固定效应的中国上市公司高管特征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回归结果见表(3)所示。可以看出,高层管理团队的规模对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系数估计值为-0.0292,统计上极为显著,从其符号看,高管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假设1成立;高层管理团队的年龄对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系数估计值为-0.0027,且显著,从其符号看,高管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假设2不成立;高管团队平均受教育程度与盈余管理呈现不显著的负向关系,假设3不成立;高管团队平均任期与盈余管理呈现不显著的正向关系,假设4不成立。最后考察控制变量的特征,行业竞争程度、控股股东的性质对公司盈余管理呈现不显著的负向影响,上市公司规模、上市年限对公司盈余管理呈现不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上市公司负债比率对公司盈余管理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

四、结论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使用修正的Jones模型估计的操作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作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的衡量指标,对公司高层管理团队特征与盈余管理水平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所关注的四个特征中,发现高管团队规模与年龄的提高能够有效降低公司盈余管理水平,而高管的受教育程度及年龄则不能对公司盈余管理水平产生显著影响。针对以上发现,从管理层角度,提出适当扩大公司高层管理团队的规模及提高公司高层管理团队的年龄等措施来降低公司盈余管理。但同时也应注意,随着团队规模的增长,团队成员之间互动和互惠的机会将减少,团队成员间沟通的数量和质量将会下降,由此也会产生更多的内部冲突,从而消极影响公司绩效。另外,若提高高层管理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及效率,其他如合理的激励机制及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也是不可或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立群、王智慧:《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特征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2年第5期。

[2]陈伟民:《高管层团队人口特征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3]江岭:《高层管理团队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中原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4]林新奇、蒋瑞:《高层管理团队特征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5]高广阔、陈琦:《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微观数据研究》,《财会通讯》2009年第36期。

[6]余灼萍、胡国柳:《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综述》,《财会通讯》2011年第6期。

[7]暴金玲:《上市公司高管盈余管理行为的原因探析——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财会研究》2007年第7期。

[8]黄越等:《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以股权集中度为调节变量》,《管理评论》2011年第11期。

[9]孙海法等:《高管团队人口统计特征对纺织和信息技术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南开管理评论》2006年第6期。

[10]蒋神州:《关系差序偏好、董事会羊群行为与掏空》,《南方经济》2011年第9期。

[11]江维琳等:《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盈余管理水平——基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研究》,《软科学》2011年第5期。

盈利能力的特征篇3

【关键词】盈余质量

一、盈余质量分析对新嘉联公司的重要性

(一)浙江新嘉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新嘉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少数几家专业从事受话器、微型扬声器等微电声器件研发、生产和销售,并以自己的品牌面向国际市场的企业之一。主要为通讯终端产品及便携式数码电子产品等行业的知名制造商提供微电声器件。经营范围通讯电声器材的生产、销售、经营本企业自产产品的出口和本企业所需的设备、原辅材料的进口业务(国家限制、禁止的除外)。主营业务通讯终端产品及便携式数码电子产品用微电声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近三年,受话器产品的销售量和出口创汇额均列为国内同行业第一名。公司是电子元件百强企业,先后被授予各种荣誉称号。公司已经具备从产品设计、模具开发、零部件制造到成品装配及检测、试验一条龙的生产能力,更具有根据工艺需要开发制造自动化专用生产设备的能力。

科技成果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技术并吸收改进、与知名客户和实力雄厚的科研机构联合进行开发,公司的技术水平进步迅速。公司依靠过硬的产品质量、完善的售后服务及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诸多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屡屡获得先机,赢得了国内外诸多通讯终端产品及便携式数码电子产品制造商的信赖,与之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随着新嘉联的此次成功上市带来的良好效应和公司自身的进步,公司将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与更多国内外优质客户建立合作关系。

(二)盈余质量分析的重要性

从企业委托关系分析。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包括企业与股东、债权人、政府、职工等之间的契约。其中企业与股东之间是一种典型的委托关系,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政府与企业之间也是委托关系。委托关系中,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的不一致、信息的不对称性、经济主体的自利性使得企业管理者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去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欺骗委托人、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即管理者可以通过控制自己掌握的财务报告中的盈余数字,使其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因此,委托者有必要分析企业的盈余质量,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从会计本身的特点分析。传统的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区别在于前者不是以现金实际的收支期间作为确定收入或费用的期间,而是以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作为确认期间,于是产生了许多待摊和应计项目。会计利润中也就包括这部分应计项目,企业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人为地调整应计项目的确认期间来影响会计利润的大小。另外,会计利润的计算过程中许多项目都带有很大的主观因素在内,如开办费、固定资产的摊销期间,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这些估计项目来调整会计利润。

从我国的会计准则分析。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还不完善,对于许多特殊项目尚缺乏具体而明确的规定,企业可以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来调节利润。即使已颁布的会计准则本身也存在缺陷――会计准则具有时滞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涉及到的许多经济事项或交易,在会计准则中都没有相应的规定,如衍生金融工具。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会计准则的漏洞来粉饰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总之,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在法律和准则允许的情况下,总是趋向于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盈余数字,以获得自身报酬的最大化。

二、盈余质量分析

(一)盈余质量概念阐述

会计盈余质量与会计盈余功用理论密切相关。在当代主流的会计学思想中,会计盈余质量的功能和作用可以从计量观和信息观角度理解。

计量观下盈余质量的涵义:计量观认为市场呈现理想或近于理想的状态,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较容易为“经济盈余”下定义,经济盈余指的是在调整资本投入(如发行股票)和返还(如分配股利)后企业现金净流量的变化。计量观下,盈余质量可被定义为反映会计盈余与经济盈余两者间的关联程度。两者关联程度越高,盈余质量越高,反之则越低。

信息观下盈余质量的涵义:信息观将决策有用性等同于信息含量,也就是说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希望企业出具更具相关性的会计信息以降低决策的风险。在信息观的指导下,会计理论形成了一种以历史成本为依据,侧重提供盈余信息的模式。在此观点下,我们认为盈余质量是一个相对概念,某种程度上可以将盈余质量定义为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依照各种信息感知会计盈余和未来预期盈余之间的关联程度。他们感知会计盈余与未来预期盈余之间的关联度越高,盈余质量越高,反之则越低。

(二)盈余质量特征

盈余质量特征应体现在收现性、持续性、安全性和成长性等四个方面。这种选取也符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规定。

(1)收现性。会计盈余收现性或称现金保障性是评价一个企业盈余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盈余收现性也可以理解为会计收益的变现能力。此项盈余质量的特征侧重点放在现金上,即认为能够带来现金流量的盈余是高质量的盈余。会计盈余的确认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是某一会计年度或会计期间的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及费用的配比,表现为应计现金净流入增多和账面盈余的增多,只有在此项应计现金净流入真正实现时,才可算作收入的真实实现。

(2)持续性。判断会计盈余持续性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考察:一是会计盈余的时间序列维度,盈余持续性指的是导致当前盈余发生变动的事件能够影响企业未来一段会计期间盈余的稳定程度。二是基于企业持续经营的维度分析,企业的盈余持续性越好,其会计盈余越能帮助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预测企业未来盈利能力,此盈余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质量较高。

(3)安全性。与盈余安全性相对应的另一面就是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financialrisk)指的是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给企业造成可能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此情形可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一般说来,企业在经营运转状态良好时,投资收益率通常会高于债务利息率,从而获得财务杠杆利得;而当企业面临着欠佳的经营运转状况时,投资收益率会比债务利息率低,则表现为财务杠杆损失,严重时可致使企业破产倒闭,这种未来收益不确定情形实际上就是企业通过负债所承担的财务风险。综上所述,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财务风险越大,企业的盈余质量越不具有安全稳定的特征,即盈余质量下降。

(4)成长性。会计盈余成长性指的是企业未来盈余增长能力,既可以反映会计盈余的增长趋势,又可以看出企业的生存潜力、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高低。具体来说,盈余的成长性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企业的盈利能力至少应保持现有水平,并使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相信企业拥有这种经营能力;第二,企业的盈利可以按照现有增长趋势持续增长下去。对一个企业来说,若目前拥有较高的盈余水平,但其盈余却不具有成长性,同样表示该企业的盈余质量低下;而在具有相同盈余数量情形下,盈余成长水平高的企业较其他企业呈现出良好的盈利前景,具有高质量盈余,当然,若具有相同的增长能力,盈余数量较多的企业盈余质量高。

三、盈余质量分析的方法

我国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主要有: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利用资产评估消除潜亏、利用虚拟资产调节利润、利用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调节及利用时间差(跨年度)调节利润等等。因此,针对这些方式我们进行盈余质量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不良资产剔除法。所谓不良资产,是指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开办费、递延资产等虚拟资产和高龄应收账款、存货跌价损失、投资损失等可能产生潜亏的资产项目。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或者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增加幅度)超过净利润的增加额(增加幅度),说明企业当期利润有水分。

关联交易剔除法。即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予以剔除,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多大程度依赖关联企业。如果主要依赖于关联企业,就应当特别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分析企业是否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与关联方进行交易以调节盈余。

异常利润剔除法。即将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从企业的利润总额中扣除,以分析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这里应特别关注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一次性的偶然收入。

现金流量分析法。即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企业的盈余质量,一般而言,没有现金净流量的利润,质量是不可靠的。

四、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

(一)公司的经营与发展的影响

企业的经营业务一定是在特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中展开的。政治环境是否友善、国家对于该产业是否采取扶植态度、宏观经济的走势等等,这些都将影响企业盈利的稳定状况。当这些外部因素出现动荡时,第二年的盈利与本年的水平相比会出现较大变化,即当前盈余与未来盈余或经营现金流得相关性下降,企业的盈余质量下降。而且这些因素往往是企业所不能控制的,而只能尽量予以适应。同时,企业的盈利与所处于的行业环境也有紧密的联系。按照波特的“五因素”理论,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因素:一是行业内部的竞争,二是上游厂商的议价能力,三是下游厂商的议价能力,四是产品的替代性,五是潜在的市场进入者。行业内竞争激烈,则企业的利润的可持续性差;上游或下游厂商的议价能力强,则企业的定价能力弱,盈利不确定性加大;产品的独特性不高,则其他有替代作用产品的崛起会直接削弱企业的盈利能力;较低的行业壁垒会吸引众多的潜在的进入者,使得企业的高盈利状况无法维持。

(二)会计准则与政策的影响

会计准则,已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本应该是企业各方利益均衡与妥协的产物,然而,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却是在政府的组织下制定的,那么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必然会更多地考虑到政府的利益,因此难以达到各方利益的真正平衡,影响了会计信息尤其是会计盈余信息的准确性。会计准则和制度主要从以下二个方面来影响企业的盈余质量。一是会计准则和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盈余质量;二是会计准则和制度又可以为盈余管理提生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高质量的盈余。

会计政策,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并不是一门精确的学科,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作为企业统一的指导原则,为了使所有的企业都可以使用,在一些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上给企业留下了一定的可选择性。这样做既可以有法可依,也可以使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灵活的选择适用的会计政策。所以,会计准则并不能消除职业判断,它允许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特点对于相同的交易运用职业判断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它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企业更好地反映交易的实质,使得盈余质量更高。

(三)现金净流量的影响

流动性是评价公司偿债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尽管流动性对当期盈余可能不产生直接影响,但如果企业不能偿还债务,它可能会采取一些不适当的行为,如进行应收票据的贴现、应收账款的抵借,使得企业或有损失增加,企业盈余更加不确定,其质量也会随之下降。另外,那些被公认为营业外的收益和损失,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盈余质量产生影响。因为许多营业外项目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关联。如固定资产的报废损失、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都与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有关。如果企业的营业外收支中经常出现大量的此类支出,说明企业管理中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这必然导致盈余质量的下降,因为这些薄弱环节还会在以后期间继续制约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

(四)盈余管理的影响

关于盈余管理的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的地位和重要性,在不同国家的理解是不同的。证券市场发达环境下的盈余管理,人们考虑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就多一些,其信息观的重要地位更加明显;欠发达证券市场环境下的盈余管理,人们更拘泥于会计报告收益与经济收益之间的偏差,其经济收益观的地位更为突出。盈余管理的动机很复杂,如何防范公司盈余管理活动、保障盈余质量显得十分重要。我国证券市场正处于转轨时期,造成我国证券市场有许多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情况:法律制度不完整、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市场参与主体的权、责、利界定不清、市场投机性大等等。通过推进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改革,清除诱发盈余管理的政策性因素;健全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抑制盈余管理的有效约束机制;提高市场参与者的整体素质,增强识破盈余管理的能力等措施,才可从一定程度上达到保障盈余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储一昀,王安武.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J].会计研究,2000,(9).

[2]王秀芬.河南省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与评价研究[J].会计之友,2010,(9).

[3]陈旭东.盈余管理、盈余操纵与盈余质量评价[J].会计之友,2010.

盈利能力的特征篇4

【关键词】盈余管理;公司特征;宏观环境

一、研究背景

对于盈余管理的解释,美国会计学家斯科特给出的定义为: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它是企业通过对一定的会计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有目的地去干预或影响财务报告,以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或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择行为。影响盈余管理的因素很多,各因素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盈余管理的解释也存在着分歧。

二、文献回顾与评述

(一)公司特征

公司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及其变动,而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公司经营业绩的描述性分析。公司特征又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绩效状况。一般的观点认为公司的经营绩效是与公司的盈余管理密切相关的,如多耶(2007)的研究就认为绩效状况较差的公司更加具有盈余管理的动机,他们通常会通过粉饰财务报表来增加公司的收益或提高较低的盈余质量。然而,弗朗西斯(1996)的研究并没有发现绩效状况与盈余管理之间有关联,甚至有的学者认为持续糟糕的绩效状况很可能会减少操纵盈余的动机。

2.成长性。用来衡量公司成长性的指标是非常多的,所以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亦是错综复杂的,李(2006)的研究没有发现成长性与重述金额之间存在关系,也就是说不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但是,彭曼和张(2002)用销售增长和净运营资产指标来衡量成长性时,得出的结论是高成长性与低收益的持续性之间的关系。

3.公司规模。公司规模的大小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在不同的时期所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早期的研究表明公司的规模与盈余之间呈负相关,瓦茨和兹盟(1986)的研究就认为这种负相关是由于规模大的公司可以通过下降收益的会计选择来应对更严厉的政治管制或审查。然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公司规模与盈余质量呈正相关。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这种关系实际上是揭示了公司的特征与会计方法选择之间的关系,作为盈余管理以及盈余质量的衡量指标,会计选择包括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必须对公司特征的基本差异加以控制,而这种控制又是在推断机会主义之前做出的。此外,计量口径的不一致仍旧会导致同一影响因素的不同侧重点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所得出的结果是大相径庭的,有些因素是否以及如何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也是值得商榷的。

(二)监管与控制

一般认为对财务报告系统进行监管的内部控制机制限制了管理者操纵盈余的机会或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内部控制机制在盈余质量的指标上都具有相同的作用。多耶(2007)的研究认为内部控制程序与盈余管理之间呈相反的关系,瓦佛(2005)也得出类似的观点。此外,管理报酬特征与盈余管理之间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并从各个不同侧面加以分析,希勒(1993)以及基德瑞(1999)等人是将分红计划和管理报酬作为会计选择决定因素加以研究的。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研究中所使用的数据并不包括预测股票报酬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盈余质量后果的研究。考虑到股票期权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到投资风险的变化,因而这种省略又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收益的持续性。此外,上述研究仍然没有解决一直存在的争论问题,即最优合同究竟是对公司有利还是人有利,或是对双方都有利。而且股东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合理的推断盈余管理,并将其视为有效的会计选择从而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同样没有得到妥善合理的回答。

(三)审计人员

通常,可以将审计时间、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审计任期以及审计规模作为衡量审计人员努力程度与效率的直接经验衡量指标,而这些指标又是与应计利润相关联的。利农(2008)的审计时间研究以及司里南(2003)的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研究都认为与应计利润呈负相关关系。陈(2008)的研究发现审计任期与异常应计项目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有些学者将这种复杂的关系解释为潜在的独立性问题可能使审计人员缺乏努力或效率所导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对审计规模还是审计收费的解释都必须是建立在充分的证据基础之上。尽管一般的观点认为审计收费和审计任期与审计人员的能力或识别能力呈正相关,但是仍然很难解释为什么审计人员会对盈余质量存在影响。此外,缺乏审计人员对影响盈余质量作用上的证据,考虑到许多相关的变量是审计人员无法控制和影响的而只能由他们进行评价,如审计人员只能去识别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环境以及所选择的会计信息系统,从而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也缺乏进一步的验证。

三、宏观环境作为影响因素的可行性分析

从以上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大多数影响因素是微观方面的,都是从公司的角度去解释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盈余管理。但是,宏观环境因素(如经济增长水平、经济发展周期等)是否同样会对盈余管理存在某种程度的影响,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因为宏观因素是个很抽象的概念,一般很难将其加以具体化,但是对它的研究是值得探讨的。作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予以解释。

首先,宏观环境环境因素是不可替代变量。几乎现有的盈余管理文献都没有将宏观环境因素考虑进去,这可能表明确实是由于在研究和分析过程中难以着手,所以将其省略。但是,任何理论的研究都离不开宏观环境变量这样的大背景,企业和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永远都是笼罩在整个宏观环境因素之下。

其次,宏观环境因素直接作用于微观因素。任何微观因素都是宏观环境因素的表现,公司的目标以及管理人员的动机和策略都是对宏观环境变量的反应。货币政策的变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此,除了自身的动机之外,公司和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实际上都是为应对整个宏观环境变量而采取的措施。

四、小结

考虑到盈余管理行为的客观存在性,有必要树立看待盈余管理的正确理念,并对其加以分析和研究,特别是对影响因素加以全面深入的分析,有助于规范企业和管理者的行为,从而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Lee,C.,Li,L.,Yue,H.,2006.performance,growthandearningsmanagement.ReviewofaccountingStudies11,305-334.

盈利能力的特征篇5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我国的信息市场已经初现规模,非盈利信息组织传统的服务方式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了。本文从信息营销的概念和特征出发,分析了非盈利信息组织进行信息营梢的必要性,最后就非盈利组织如何进行信息营销进行了简要地阐述。

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社会信息化程度空前提高,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都面临着重大变革,信息正在取代资本成为第一重要的资源,信息商品通过供求关系形成一个巨大的信息市场,供求双方通过信息市场进行信息商品的交换。这种变化给企业传统的营销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信息营销在企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对于各类图书馆,信息中心,以及为政府部门服务的信息机构、咨询机构等非盈利组织来说,信息营销给他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这些组织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把握这种变化带来的机遇以及如何应对这种变化,是摆在这些非盈利组织面前的一大难题。

1信息营销的概念及特征

信息营销是指在适当的时间和空间,以适当的形式,通过适当的促销手段,向用户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并实现信息机构的效益。由于信息商品和信息市场的特殊性,使得信息营销比一般商品的营销复杂得多。一方面,它较多地承袭了商品市场的营销技术,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自身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1信息营销具有很强的能动性

与一般商品的市场营销不同的是,信息营销具有很强的能动性,而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推销。大家都知道,在信息营销中,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本身就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的重要生产资料,在消费的同时进行部分生产。并且由于在信息产品或信息服务的生产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生产结果往往带有很大的附加值。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消费丰富了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涵,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进而导致信息需求的扩大,这种需求并不是以显现或潜在方式存在的需求,而是不断滋生处理的新需求,信息机构要能够预测出这种新需求并给用户以更高期望值上的满足。

1.2信息市场的卖方市场特征

与物质产品的销售不同,信息市场更多地具有卖方市场的特征。卖方市场是指需求持续超过供给,使卖者在与买者的讨价还价中形成最有利的要价条件的市场。短缺是卖方市场的特征,由于需求总是大于供给,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市场上的地位是非对等的。信息生产在许多情况下不是商品生产,也就是说,有许多信息产品不是专为出售而生产的,这一点导致了信息商品严重的供需分离和产销脱节,常常使得信息市场出现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两种现象。与物质市场不同,信息市场的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不是指同一种信息商品生产过多或生产过少,而是指某一范围、某一性质的信息商品而言。对同一种信息商品来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信息具有非消耗性和共享性的特征,某种信息商品一旦生产出来,就能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满足消费需求。因此,信息市场上的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实质都表现为消费者所需要的信息商品的短缺,从而使得信息市场具有了卖方市场的特征。

1.3营销渠道的多样性

由于信息商品既包括信息产品,也包括信息服务,每一种信息商品形式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划分。同时,由于信息商品的供求具有很强的个性,其结果导致了信息交换范围广,经营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实际存在的信息交易场所,又有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虚拟交易平台;既有固定的信息交易场所,也有流动的信息交易场所;既有供求关系比较稳定的信息网络,又有依托大众传播媒体的营销方式;既有信息生产者的直接营销,又有信息中介部门间接营销。不论何种营销渠道,都强调供求关系的自然系统导向模式,通过承诺、实现承诺,使顾客满意,维持稳定的关系,获得长期利益。

2非盈利组织信息营销的必要性

其实,非盈利组织的信息营销不是今天才创造出来的。早在70年代,受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的双重影响,原来靠政府提供财政拨款的非盈利信息机构失去了后盾,各类组织的信息机构也都面临着生存和发展问题。这导致了这些组织不得不谋求新的方法来增强自身的活力,于是市场营销的概念就被引入到非盈利组织中去了。从总体上来说,非盈利组织之所以要进行信息营销,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2.1杜会对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信息产业在我国的悄然兴起,使得信息市场成为引人注目的新领域,信息以其既是产品又是原料的双重意义,几乎联结着社会生产一切部门,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这导致了社会对有用信息的需求量急剧上升,并且有趋于综合化的趋势,除科技信息外,经济信息、法律信息以及文化信息都成为人们需求的对象,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先机。但是,受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造成了传统的信息服务机构缺乏能动的内部关联机制,在组织结构上呈现出条块分割的局面,服务方式主要是以收集和贮存文献信息为基础以单向服务为主要任务,各机构都有自己的固定用户群,缺乏面向前途社会用户的观念。这种落后的信息服务观念,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之间的矛盾,迫使这些非盈利组织必须面向社会宣传,推销自己的功能和作用,改善组织结构与经营管理策略。

2.2非盈利组织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政府部门对于这些非盈利组织的拨款虽然有所增加,但是,相对于日益增长的各类信息源的价格,以及各机构引进的昂贵的现代化设备来说,也是杯水车薪,经费不足已成为非盈利组织发展的最大障碍。

由于非盈利组织提供的各种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都具有使用价值,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需求,并且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也是有价值的商品,只是其价值实现过程有别于物质商品。因此,非盈利组织所提供的信息产品或信息服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商品,既然是商品,在交换过程中当然要收取一定的费用。非盈利并不意味着一切都是免费的。非盈利组织提供的各类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对不同的服务类型,不同的用户,可以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在市场营销中,价格策略是主要的策略之一。对非盈利组织来说,确定价格策略可以收回部分的可变成本,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争取较高的用户信任指数,以赢得更多的国家补贴和社会团体的捐赠,就成为解决经费来源的主要措施。

总之,非盈利组织越是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充分实现其价值,就越有存在和发展的理由。改变服务观念、实施科学有效的营销管理,是新时期非盈利组织必须采取的措施。

3非盈利组织信息营销的实施

作为市场营销学的权威,科特勒(phi饰Kotler)教授对市场营销的特点曾经进行过总结,他认为,市场营销并不仅仅是营销者和顾客两者之间的活动,而是综合多个相关知识门类的操作性活动。尽管信息商品和物质商品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但是,非盈利组织同样需要树立起正确的营销观念,在掌握有关营销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以及信息组织自身的特征,制定恰当的营销策略。从总体上来说,以市场为中心的营销理论,对于非盈利组织的信息营销,还是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一个成功的营销活动应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程序:分析营销机会、制定营销计划、执行营销决策以及营销计划的反馈和控制。

和企业的市场营销一样,非盈利组织在进行信息营销时,首先必须对营销的机会进行分析,这包括外部环境机会和组织内部自身的机会。在任何经济形态中,只要有未被满足的需求存在,就有无数的外部环境机会。而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是无限的,因此这些组织的外部环境机会也是无限的。而非盈利组织的内部机会,是维系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类型的非盈利组织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图书馆、信息中心在信息收藏范围、服务对象以及技术条件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正是由于这些差别,才使得这些组织得以生存因此,在营销活动中,各个非盈利组织必须根据自身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制定营销计划中,必须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是: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采用正确的手段,销售到合适的地方。对非盈利组织的信息营销来说,也必须遵循这条原则。营销计划中的制定,往往是市场组合的4p策略(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和促销策略)为核心。各种非盈利组织虽然都是以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主要目的,但由于这些组织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方式并不完全相同。既然存在差异,就不能忽视其存在,而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开拓信息市场。推行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差别化战略,有利于塑造和完善非盈利组织的形象,诱导消费者对其产品和服务产生消费偏好,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使得在信息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定价策略对非盈利组织更为复杂,何种服务应该收费?相同的产品和服务,对不同的顾客是否收取相同的费用?对于这些问题的正确回答,是非盈利组织信息营销成功的条件。在目前的情况下,非盈利组织普遍直销为主,即信息生产者直接将信息商品销售到用户手中,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中介机构。虽然信息生产者能够提供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合理的价格以及适当的销售渠道,但是并不一定能招徕大量的用户来购买。由于用户获取信息受多种因素限制,他们并不一定对所有非盈利组织的产品和服务都了解,这就需要信息生产者综合考虑信息商品的特征和类型、营销目标、市场环境以及消费者要求等因素,采取恰当的促销手段。

在分析了营销机会和制定了营销策略之后,接下来就是执行营销决策。非盈利组织也和盈利性的组织一样,面临着资源的短缺,所以他们就有限的资源如何使用做出选择。由于非盈利组织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受时间因素的影响非常明显,所以在决策之前,需要对市场供求进行充分的调查,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预测人们对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需求量,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最后一步是营销计划的反馈与控制。计划只有通过执行之后才会发挥效益和作用,而计划执行必然带来一定结果,或好或坏,管理者必须制定控制措施,使计划不断完善。通过反馈,可以寻找出工作中的偏差,采取有效的纠偏措施,提高非盈利组织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质量。

盈利能力的特征篇6

关键词:因子分析;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141-04

上市公司的健康与繁荣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各利益相关者所重视。任何一个上市公司的良好的经营业绩,从根本上看,都离不开其较强的盈利能力,它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也是各方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甘肃省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对相关管理者和投资者提供对策依据。

一、建立因子分析模型

(一)因子分析模型的引入

因子分析是研究如何以最少的信息丢失,将众多的原始变量缩成少数几个因子变量,以及何使因子变量具有较强的可解释性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是通过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通过矩阵变化找出能影响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通常把少数几个随机变量称为因子。然后根据不同的相关性将变量分组,使相关性较高的变量在同一组。

(二)数据来源及指标选择

本文选取甘肃省21家上市公司(除去St公司)为样本,以新浪财经网公布的2011年前三季度的财务报告为基本数据,利用SpSS17.0软件,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了与企业盈利能力相关的5项财务指标进行因子分析:主营业务净利率(X1)、资产净利率(X2)、主营业务毛利率(X3)、净资产收益率(X4)、每股收益(X5),限于篇幅所限,原始数据在此从略。

二、实证分析

(一)可行性检验

文章采用Kmo测度和Bartlett球形检验对进行因子分析的可行性进行验证,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经检验,Kmo值为0.613,虽然较小但大于0.5,考虑到变量个数本身较小,因此着重看球形检验。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74.561,对应的概率值p接近于0(Sig=0.000),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概率p值远低于显著性水平,应该拒绝Bartlett球形检验的零假设,可以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原有变量还是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二)提取因子

文章通过SpSS17.0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因子变量:将原始数据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原始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矩阵,并求其出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根据得出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得到由原始变量组合而成的主因子(见表2)。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2个主成分入选,并且这两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8.256%,可以反映原指标88.256%的信息量,因此上述5项指标可以综合成公共因子F1和F2。

(三)因子解释

为更好地解释因子,使其具有更加明确的含义,需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文章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的方法进行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

通过观察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发现:公因子F1载荷较高的指标为X2(资产净利率)、X4(净资产收益率)和X5(每股收益);公因子F2在和较高的指标为X1(主营业务净利率)和X3(主营业务毛利率)。公因子F1主要反映了上市公司资产营运的盈利能力,各项资产利用的越有效,其盈利能力越强;公因子F2主要反映了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的盈利情况。

(四)因子得分与综合评价

根据表4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建立因子得分模型:

F1=0.114X1+0.219X2-0.246X3+0.403X4+0.406X3

F2=0.349X1+0.165X2+0.734X3-0.168X4-0.217X3

为了从不同侧面反映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可以将各公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综合评价值,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F=0.55578F1+0.32679F2

我们可以将各个因子代入以上的模型,可以得出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大小。我们可以根据F值的大小来判断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F值越大,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就越强。

根据上述各因子得分和综合因子得分模型可以计算甘肃21家上市公司的得分并可以得到按因子1和因子2得分以及因子综合得分排序的结果(如下页表5所示)。

三、结论

从下页表5中可以看到:

1.按因子1排名,2011年第三季度祁连山、银亿股份、方大碳素、酒钢宏兴、靖远煤电五家上市公司分别占据前五名。由于因子1主要反映了公司的管理者运营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力与效率,反映了资产的回报情况,因此排序表明了这些上市公司的资产利用效率较高,具有将强的盈利能力。相反地,莫高股份、海默科技、荣华实业、兰州黄河、敦煌种业这五家上市公司在运用资产盈利方面排名最低,表明这些企业还需进一步改进,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增强资产的盈利能力。

2.按因子2排名,2011年第三季度,独一味、莫高股份、荣华实业、兰州黄河、蓝科高新五家上市公司分别占据前五名。因子2主要反映的是各公司的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以及主营业务毛利率的情况,得分越高表明其主营产品的附加值高,主营业务发展越有优势,获利能力越强。三毛派神、兰州民百、国投电力、祁连山、酒钢宏兴这五个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净利率和主营业务毛利率水平较差,表明其主营业务产品附加值不够,没有形成主营业务产品的成本竞争优势。

3.按综合得分排名,2011年第三季度中祁连山、银亿股份、方大碳素、独一味和蓝科高新五家上市公司得分最高,分列前五名。通过分析可知,祁连山、银亿股份、方大碳素这三家公司的综合得分排名与因子1得分排名保持一致,都是分列前三名,但这三家公司的因子2得分排名在21家上市公司中却分列第20名、第15名和第7名,说明这三家公司虽然盈利能力表现突出,但其主营业务毛利率水平较低,需进一步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的竞争优势。亚盛集团、兰州黄河、西北化工、长城电工、敦煌种业这五家公司综合得分最低,在所有上市公司中表现最差,分析发现这5家公司因子1得分大都较低,排名较为落后,导致其综合排名落后,这表明这些企业在今后发展中需着重提高资产利用率,增强其获利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伟,莫蓉,黄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J].经济评论,2003,(6).

[2]于海燕.江西省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和公司价值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10).

[3]薛云帆,阿孜古丽,刘威.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选择的实证分析[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20).

[4]罗英婷,杨钰娟.SpSS统计分析从基础到实践: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5]马胜春.中国旅游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J].财会研究,2011,(1).

[6]方文彬.甘肃省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实证分析[J].财会研究,2011,(23).

[7]黄世英,秦学志.制造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统计特征研究[J].财会通讯,2010,(6).

[8]白世秀,章金霞.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J].财会通讯,2012,(2).

盈利能力的特征篇7

关键词:盈余质量董事会特征上市公司

一、引言

盈余是企业向外界披露的一种重要的会计信息。作为企业在一定期间经营成果的体现形式,是一个公司价值增值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投资者、债权人、税收征管机构以及股市监管机构等相关机构都关注的一个指标。在国外会计学术界,盈余质量迄今已经有多年研究历史,而在我国盈余质量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是随着近年证券市场的迅猛发展而逐步兴起。证券市场对信息是极为敏感的,公司的盈利情况对于吸引投资者,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极为重要。但发展中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也随之暴露出来。随着保险业参与股市投资,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境外的机构投资者进入国内的证券市场,使得证券市场的投资环境和投资理念都发生了根本转变,而盈余数据在股票计价方面以及理性投资决策方面成为最重要的依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因此,包括盈余质量在内的信息披露是现代公司治理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尤其是近几年来,股市的大幅波动,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分析时不再只停留在表面上的财务报告的盈余数量,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对盈余信息含量的分析上。高质量会计盈余信息的生成离不开一整套基础性构件,董事会作为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重要因素,无疑对盈余质量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近年来西方学者进一步延伸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视野,有大量的研究证据支持董事会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对公司财务报告的生成过程进行监督。例如Klein(2002a),Carcelloandneal(2000),Beasley(1996)等都研究董事会对于公司财务、会计管理过程的重要性,证实董事会特征确实与会计信息操纵有关。Yermack(1996)发现,董事会规模越大,公司绩效越差,而且发现绩效较差的公司收购或兼并后一般都缩减了公司规模。

(二)国内文献孙永祥和章融发现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负相关,即董事会规模越小公司绩效越佳。沈艺峰和张俊生也发现董事会规模过大是St公司治理失败的原因。另外何卫东和张嘉颖(2002)证实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负相关。胡铭发现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之间并非简单的正向或负向关系,在董事会两端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每股收益(epS)都较高。于东智(2004)的研究得出董事会的规模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倒U型二次曲线关系,转折点大约在董事人数9个左右的点。虽然我国市场监管部门和各界有志之士大力提倡独立董事制度,但是至今的实证研究成果基本一致,即外部董事比例或非执行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似乎不存在显著关系。于东智的研究表明,董事持股比例之和、人均持股比例都未与绩效指标表现出统计意义上的曲线关系,而表现出较强的线性相关性,这意味着董事会及经理人员持股确实能够激励董事关注公司绩效。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本文就董事会的具体特征对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董事会规模对盈余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以理论为支撑的观点认为,规模相对较小的董事会更有利于提高治理效率,这是因为随着董事会规模的增大,由此带来的成本上升将超过监控能力增加带来的利益。相比较而言大规模的董事会问题严重,小规模的董事会在应对环境的变化方面更加迅速。其治理作用主要取决于规模的正向影响与负向影响的对比以及公司所处的法律、文化环境的影响。

假设2:独立董事所占比例与盈余质量之间存在相互关系

基于理论,Dechowetal.(1996)发现董事的有效监管主要取决于其相对于管理层的独立程度。这种独立性通常由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比重加以衡量。大部分国外文献表示外部独立董事具有维护自身市场声誉的动机去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可以通过减轻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来维护公司的效益。但乘员理论则考虑了组织成员的心理因素影响,认为新引进的独立监督方会产生额外的董事会行为差异,导致决策时间更长。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假设。

假设3:领取报酬的董事人数比例与盈余质量没有相关性

对董事的薪酬激励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短期效应。在公司与个人利益趋同的假设下,董事对盈质量的影响应该为正向影响。但基于国内外研究情况结果比较,其影响并不具有确定性,受制度环境差异影响。

假设4: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设立情况与盈余质量没有相关性

关于董事会领导结构有三种不同的理论支持观点:理论支持两职分离;受托责任理论认为两职合一治理效率将提高;环境依赖理论认为两职设立是成本与潜在收益的权衡结果。大多数文献认为两职分离有利于提高公司盈余质量,但基于我国实际情况和一些关于国内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研究的文献,两职合一有利于公司盈余质量的提高。

假设5:持股董事人数比例对盈余质量之间存在相互关系,但无法给出相关性符号

孙永祥、章融(2000)的研究表明,董事会及经理人员持股数量的多少与公司绩效并无明显的关系。于东智的研究表明董事会及经理人员持股确实能够激励董事关注公司绩效。我国公司董事会成员持股数都不大,各年的中位数都在2-3万股左右。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2007年后我国开始实施新的会计准则,所以选择2007年至2008两年的数据做为分析对象。同时考虑到不同行业关于同一指标的标准以及变化会有差别。因此,选择金属与非金属行业的a股上市公司(其中将剔除掉St的上市公司),另外将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从样本中删除,剩余113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因变量的数据来自清华金融数据库,自变量数据来自“证券之星”网站,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三)变量定义和模型构建本文选取了因变量和自变量,并根据其关系,建立了相应回归模型。(1)因变量(盈余质量变量)。考虑到本文对盈余质量的定义以及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普遍性,认为质量较高的盈余信息可以更好地反映出企业的真实业绩,由于盈余管理是应计制会计下的必然产物,必然会反映到会计盈余中,但是盈余管理的确很难反映到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产生的现金流量指标中来。因此,本文采用会计调整法来计量盈余信息的质量。盈余现金比(eQ)指标:eQ=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率,也就是说,企业每实现1元的账面利润,实际有多少现金支持,比率越高,盈余质量越高。若比率小于1,则说明会计利润可能受到人为操纵或存在大量应收账款,盈余质量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公司盈利,也可能发生现金短缺。一般来说,该指标越大,说明公司盈余质量就越高。相反如果该指标越小,则说明公司盈余质量也较低。(2)自变量(董事会特征的相关变量)。根据董事会特征的分类、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分析以及上市公司资料所能体现的,选取董事会特征变量。董事会规模(代码:DS),董事会董事总人数;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代码:iDp),独立董事人数与董事总人数之比;领取报酬的董事人数比例(代码:DiRp),领取报酬的董事人数与董事总人数的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设立情况(代码:DaC),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是否为一个人所担任,1表示完全合一,2表示部分分离,3表示完全分离;持股董事人数比例(代码:DSRp),持有股票的董事人数与董事总人数的比例。(3)模型构建。本文构建模型如下:eQ=α0+α1DS+α2iDp+α3DiRp+α4DaC+α5DSRp+ε。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二)回归分析本文用spss13.0对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1)假设1检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中,两年的α1分别为0.081和0.149,t检验的绝对值都大于20%显著水平下的t检验的临界值(0.84)但显著性检验都大于0.05,因此董事会规模对质量之间呈正相关但线性关系并不显著。从折现图见图(1)分析,除去2008年图中的个别异常点,总体也是随着董事会规模的增大,盈余质量提高。假设1得到证实。(2)假设2检验。表(2)中,2007年的α2为0.782,t检验值0.432小于0.84,表明独立董事所占比例与盈余质量没有明显的影响,且显著性检验大于0.05,更不具有线性关系。而2008年的α2为-15.585,t检验值的绝对值1.272大于0.84,表明独立董事比例对盈余质量负相关,即独立董事所占比例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低。但仍然不具备线性关系。进一步分析两年的散点图。如图(2)所示,可以发现,大多数的点集中在独立董事所占比例为40%以内,但两年的变化仍无明显的规律可言。因此,独立董事所占比例在40%以内对盈余质量的有明显影响,但不呈线性。假设2得到了部分验证。(3)假设3检验。表(2)中,两年的α3的值分别为0.145和3.932,t检验的值为0.368和0.523,均小于0.84,表示影响并不明显,但其值为正,其影响为正向。显著性检验值都大于0.05表示线性关系并不明显。再来分析R2的变化见表(3),两年的数据分别为0.015和0.009,都非常小,表明这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较小。所以假设3成立。(4)假设4检验。表(3)中,两年的α4的值分别为-0.146和1.144,t检验的绝对值分别为0.618和0.728都小于0.84,表明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的设立状况与盈余质量没有相关性。从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4)分析,两年置信区间不同,2008年的区间中间包括零,是无法接受的。从2007年的数据分析,其t检验值大于0.84。显著值小于0.05,表明2007年数据的可信度较高。因此,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的设立与盈余质量没有相关性。假设4成立。(5)假设5检验。表(2)中,两年的α5分别为0.053和-8.575,t检验的绝对值为0.058和1.428,表明2007年没有显著影响,2008的为负相关。显著性检验值均大于0.05所以不呈线性。分析R2的变化见表(5),两年的数据为0.003和0.066,都非常小,表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较小。因此,假说5没有得到验证,持股董事人数比例与盈余质量无相关性。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研究结论如下:董事会规模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呈正比影响,但线性关系并不显著。随着董事会规模的增大,盈余质量提高。但根据规范性研究,董事会规模不应过大,在7-13人这个区间是盈余质量表现最好。独立董事所占比例对盈余质量有影响,但不明显。当独立董事所占比例处在20%~40%之间,盈余质量会比较敏感。领取报酬的董事人数比例与盈余质量无相关性,但根据激励理论,合理的薪酬能够体现为一种短期的效应,假设在公司利益与个人利益趋同时,越多的董事领取报酬,就会有越多的人关心公司的盈余质量,其结果应是正向影响。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结论,可能过多的董事关系,反而会削弱其正向影响。研究发现,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设立情况与盈余质量无相关性理论上,关于董事会领导结构有三种不同的理论支持观点,其结论都不相同。实证结果表明:董事会持股人数比例与盈余质量的无相关性。相关国内外研究也没有定论,因此,无论持股人数多少都不会影响盈余质量。

(二)建议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部分,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根据实证分析结果,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特点,本文就相关方面提出以下解决方案。关于董事会规模的建议。结合规范性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偏大,均值20人,应缩小到合理区间。另外,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有许多出现偶数,在决议时不免会出现僵持局面,建议应改成奇数。关于独立董事所占比例的建议。参照国内外的一些研究结论,公司进行治理应当将独立董事比例控制在20%~40%之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相应的比例,以提高公司盈余质量。关于领取报酬的董事人数比例的建议。领取报酬的董事人数比例与盈余质量没有相关性。但根据激励理论,领取报酬会起到短期的激励作用,应当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增加领取报酬的董事人数比例。关于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设立情况的建议。实证研究结论表明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设立情况没有相关性,因此本文并不建议意味着追求两职分离,而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关于董事会持股人数比例建议公司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而定,若增加董事会持股人数比例能够提高盈余质量,那么就增加,若不能,可适度而定。综上所述,提升盈余质量的重要一方面是加强董事会治理,董事会特征的变量的确定要根据自身情况结合行业特点合理定夺。通过研究可以得到两方面的启示:考察盈余质量时要同时关注董事会的特征;通过改善董事治理提高盈余质量。

参考文献:

[1]于东智:《董事会与公司治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刘立国、杜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3年第2期。

[3]孙永祥:《董事会规模、公司治理与绩效》,《企业经济》2000年第10期。

[4]李常青:《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商业时代》2004年第6期。

[5]管连云:《董事会特性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研究》,《经济师》2004年第5期。

[6]储一昀:《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分析》,《会计研究》2000年第9期。

[7]程小可:《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与实证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王化成:《中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张纯、段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与实证研究》,《审计研究》2008年第6期。

[10]张国华、陈方正:《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相关性实证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2期。

[11]宋理升:《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山东经济》2009年第1期。

盈利能力的特征篇8

0引言

互联网以其方便、快速、共享、全面、专业、自由等属性迅速成为全世界网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国内的互联网行业也不断推陈出新,网站建设、服务质量不断改进,应用业务、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盈利也不断增大。搜索、定位、视频、音乐影视下载、网络购物、通讯等业务的不断推出与扩张,给互联网带来更多的实用性。互联网商业价值的飞速提升,为电信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服务和内容提供商的融入与整合,转变了互联网服务的价值和产业规则,其盈利思路融合了通信、软件、传媒等行业的经验和特点,在商业运营中具有突出的特色,对我国商业模式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我国现行的互联网盈利思路与模式进行分析,以利于运营商整理思路、科学决策、把握机遇,为电信业和网络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1互联网的特征

我国的互联网行业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发达国家滞后,商业风险较大,但是其发展空间也较为广阔,为技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我国的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强但管理涣散的特征,因此致使互联网发展存在商业诚信度不高的问题,网络交易的风险性较大。与传统的购物环境相比,网络购物的售后服务、产品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立法保护,消费环境不完善。金融服务业相对滞后,致使网络支付和信贷系统的功能不健全,物流配送低效率,网络零售市场覆盖面低,实际经济价值的缺失和货物运送范围窄的双重矛盾并存。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金的缺乏是困扰其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由于我国的互联网消费人群具有数量大、普及率低、低龄化,低收入的特征,致使很多的网络公司的商业运行成本较大而收入较低,资金链短缺,商业风险巨大,同时消费人群收入较低的占大部分,难以形成有效地网络消费群体。消费者主要进行网络游戏、无线增值、影视娱乐等服务项目,对于网上理财购物等消费能力较低,主要进行文化交流与心理疏导,因此目前主要的互联网盈利模式是游戏、交友、影视娱乐盈利模式。

2互联网盈利基本规律

盈利模式的定义: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要素整合起来,完成一个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盈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盈利模式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通常所说的跟盈利模式有关的说法很多,包括运营模式、盈利模式、B2B模式、B2C模式、“鼠标加水泥”模式、广告收益模式等等。可见盈利模式是一种简化的商业逻辑。

互联网主要是通过网络提供商业资讯、影视娱乐、游戏等服务来进行经济活动的,通过需求方和供求方的交易活动来获得利润。其中商品或服务的使用数量以及价格决定了需求方的规模经济,需求量越大,经济效益越高;生产结构成本的变化决定了互联网供求方的规模经济,固定成本大,可变复制成本小,生产量越大利润越高。在互联网的成立之初由于投入成本较大,用户数量较少,往往出现负增益,但是随着服务项目和用户数量的增多,服务成本下降,用户收益增大,盈利利润增大。但如果存在经营不善的状况时,会出现用户数量在临界数量之下,便会导致企业亏损的恶性循环。因此,互联网的盈利规律最重要的是用户规模的扩大,利用具有高利润和具有竞争力的正反馈维持自己的市场优势。

3互联网的盈利思路

互联网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种典范,具有较强的网络效应和服务整合能力,其盈利方式主要有单/双边市场盈利模式、电子商务模式、劳务交换模式、开发增值服务模式、虚拟货币模式、第三方支付模式、赠予模式等。

劳务交换模式是网络经济学的重要应用,通过用户所付出的劳务活动来争取资源和难以复制的说服力,如网络中的免费试用活动。不需要为服务项目支付任何费用,但是在企业的调查与回访中为其提供建议和意见,帮助企业获得真实的评价和改进方向,为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模式、提高产品价值提供了依据,同时自身获得了良好的服务,达到了一种互惠互利的双赢服务模式。企业利用该模式的核心还包括通过对新产品边际成本的控制,用低廉的成本换取大量的参与用户,实现实际利润的二次转化。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适合于配合其他的盈利模式综合使用的形式,其核心思路是是外部性盈利方式,通过用户参与带动产品价值和市场规模的增长,便利性较强,易于实施。

虚拟货币模式主要是应用于游戏、交友、社区服务、金融服务等领域,通过赠送、实际货币购买、优惠支付等形式获得该货币并将其适用于对各种产品的购买或服用的支付,例如金融、旅行、服饰、餐饮等行业的积分活动,可以用于实物购买,如道具、特权等虚拟物品购买、折返购买等。该种方式的使用,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且获得了实惠,而厂家提供的该服务增加了潜在的用户群数量,销售量也随之增加,并且不需要任何的附加成本,而营销成本降低,即使用户不使用,厂家也不会产生任何的经济损失。虚拟货币的盈利思路通过对用户的激励形成了粘性,并锁定系统,将互联网上的多项业务平滑迁移,形成业务链的扩大,并通过积分返利、兑换、购买等盈利平台来缓解资金压力,改变产业链格局,拓宽业务能力。因此,虚拟货币的消费及兑换渠道的拓展是该模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赠予盈利模式是通过为用户免费提供或赠送物品、服务如信息、经验、知识等方式来提供服务,主要利用用户的利他心理实现服务。该种盈利模式没有预期的服务对象和内容,可以视作为债务经济,其盈利思路不再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而是获得更多的关注、信誉、潜在市场竞争力,以便带来更大的实际效益,可以与其他的盈利模式配合使用,如广告模式。例如目前最盛行的娱乐资讯服务,通过对道具装备的收费来获得直接盈利或者通过用户观看影视娱乐节目获得较高的人气注意力来获得潜在的经济价值,吸引广告商等投资商的投资已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4互联网盈利模式的展望

互联网作为一种特殊的商业环境,与传统的商业运行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产品或者服务能否盈利,仍旧取决于供求的相互作用。由于我国的互联网的运行环境的特殊性,人群分布单一。低龄化、低收入较为严重,互联网的服务倾向于娱乐、影视、日常生活学习、游戏、交友等实用性项目,但是办公和商业交易仍旧存在很大的困境,专业服务功能水平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但是由于互联网行业的投入较高,资金的匮乏成为网络游戏视频社区、电子杂志、在线音乐等网站服务功能分布和演变的一个主要障碍。因此,寻找盈利模式演变力量的来源是互联网盈利的重要途径。

休闲服务项目的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由于服务质量的异质化较低,搜索引擎建设仍需进一步发展,其目标客户的发掘需不断完善,盈利模式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创新。尤其是娱乐视频等内容需要解决观看网速低和知识产权问题,为互联网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在创新盈利模式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网络诚信、快捷支付、资金来源、融资体系问题,根据不同领域的差异性选择不同的盈利模式,尽早跨过盈亏平衡点,形成良性的商业循环体系。

劳务交换盈利模式、虚拟货币盈利模式、赠予盈利模式是现在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型盈利模式,由于其突出的商业运行特色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对于影视娱乐网络,广告盈利模式、第三方支付盈利模式、增值服务盈利模式较为适合,既体现了免费网络环境的商业价值,又可以为互联网行业提供良性循环的动力。

5结论

网站要实现持续领先的最终定位是成为网络用户最好的内容提供商,我们认为实现并保持这一竞争优势的最有效途径是制定并执行基于品牌(B),效率(e),可扩展性(S),技术(t),内容(C),平台(p)六要素的发展策略并构建相适应的管理架构和执行能力。基于以上投资框架的评分卡显示,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尚缺乏绝对的领先者,即便在各个垂直领域均有一定规模的网站但是也很难确保牢固的领先地位。在中国当前的网络行业,不同类型的公司在各自的领域内享有特定的优势。例如,门户网站拥有品牌认知度和先进的基础技术设施;平台型网站凭借母公司丰富的资源拥有较高的货币化效率和较丰富的交叉销售机会。前瞻地看,我们相信该互联网大多数公司仍将持续规模投资以继续提升竞争力和实现业务差异化,因此我们预计中国网络市场格局仍将处于不断演变中。盈利思路与模式的创新是推进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互联网创造商业价值的重要关键因素。随着全球化、综合化经济的发展规律,我国也存在着多种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互联网面临着多元化、市场化的机遇。因此,互联网的盈利思路不是简单的特定的单一的盈利,而是一种机遇开放体系下的融合盈利策略,将多数业务融合于一个机体下,相互作用、自由演进。

当前的互联网盈利模式多样化,但是具有统一的盈利规律,结合互联网发展环境的特征和发展方向的改变,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下,垄断生存、可控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化。电子商务模式、劳务交换模式、开发增值服务模式、虚拟货币模式、第三方支付模式、赠予盈利模式的相辅相成,促进了互联网的发展与创新。结合每个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模式与产业特色,选择合理的盈利模式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但盈利模式的选择往往不是单一的,综合化、多元化是最主要的方向。利用我国经济特点,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互联网的盈利思路将不断扩展创新。(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杂志编选:)

参考文献

[1]岳鹤.网络营销典型定价策略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9).

[2]张琳.“免费”的赢利模式[J].光彩,2010(7).

[3]李雪.中国视频网站盈利模式优化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盈利能力的特征篇9

论文要:文章从资产质量定义、资产质量特征分析入手,结合融资结构定义和理论,就资产质量对融资结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

一、资产质量定义

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备条件,资产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兴衰和成败。截至目前为止,资产质量还没有确切定义。王生兵、谢静(2000)提出资产质量是企业资产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综合水平。资产的盈利性是指资产获取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大小。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的周转能力,其核心是变现能力。资产的安全性是指资产盈利和流动的不确定程度。李树华、陈征宇(2000)提出,资产的实质是可以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这一特征是确认资产的最重要标准。从理论上讲,三年以上应收账款、待处理财产净损失、待摊费用及递延资产的经济实质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或者其效用潜力已经消失,应将其作为调整项目。张新民等(2003)指出,资产质量是特定资产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发挥作用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变现质量、被利用质量、与其他资产组合增值的质量,以及为企业发展目标做出贡献的质量等方面。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同观点关注的角度不同,王生兵关注资产的盈利能力、流动能力和安全能力,李树华关注资产的未来经济效益,张新民关注资产的变现能力、利用效率和与其他组合增值的能力等。每个观点各有侧重,并不能全面地概括资产质量,因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企业的资产不但具有单一资产的物理特性,同时也具有作为企业整体资产的系统特性,因此,资产质量包括资产的物理质量和资产的系统质量,资产的物理质量是通过资产的质地、结构、性能、耐用性、新旧程度等表现出来。在描述一项具体资产的质量时,资产的物理质量尤为重要。资产的系统质量是指在企业整体系统中发挥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变现质量、先进质量和盈利质量(现在盈利质量和未来盈利质量、单一盈利质量和与其他资产组合的盈利质量)等方面。从财务角度考察资产质量,更关注后者,即资产的系统质量。

二、资产质量特征

根据资产质量的定义,可以看出资产质量的特征,主要包括存在性、先进性、收益性和变现性四大特征。

资产的存在性是指符合资产定义的资产是否真实客观的存在。因为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导致资产的会计存在属性和实际存在属性有差别。例如,变质的存货,企业的会计账目上还反映其存在,而实质上对企业的经营已经不存在。从财务角度考虑,只有存在的资产才有意义。

资产的先进性是指存在资产的更新度和周转度。主要指固定资产的更新状况和流动资产的周转情况。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技术的发展,企业的资产也面临着快节奏的更新,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流动资产则面临着周转速度问题,流动过缓的资产则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资产的先进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的更新度和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更新度高和周转速度快的资产则代表资产的先进性好。

资产的收益性是指资产的收益能力特征,包括现在的收益能力和未来的收益能力,以及和其他资产组合的收益能力。资产的收益性即盈利能力要从资产的整体来看,不仅面对现在,更要面向未来;不单考察单一资产,还要考察企业整体资产的盈利能力,才能综合判断企业的价值和未来发展潜力。

资产的变现性是指具有物理形态的资产通过交换能够直接转换为现金的属性。

资产的特征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联系。资产的存在性是先进性、盈利性和变现性的前提,先进性是盈利能力的前提,盈利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资产的变现能力。因此,衡量企业资产质量,要进行综合分析,从多角度进行衡量。

三、融资结构定义和理论

融资结构主要也称资本结构,指的是企业的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不同比例的组合。债务融资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和公司债券等融资渠道;权益融资包括留存利润融资和股权融资,而股权融资主要是指股票的初次发行、配股和增发。

关于融资结构的理论,主要有旧资本结构理论和新资本结构理论。旧资本结构理论包括传统资本结构理论和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传统资本结构理论包括净收益理论、净经营收益理论和传统理论。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包括mm理论和权衡理论。新资本结构理论包括激励理论、信号理论和控制理论。

四、资产质量对融资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

1.资产收益性对融资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资产收益性对融资结构影响的理论主要依据权衡理论和融资优序理论。融资结构权衡理论放松了mm理论关于无破产风险的假设,在考虑负债带来的减税利益的同时,引入了财务拮据成本和成本对资本结构形成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在负债的税收利益和财务拮据成本之间存在着一种权衡(trade-off),当两者之间的权衡使总成本最低时,就是最优资本结构。根据权衡理论分析,可以看出资产收益性大,则公司破产风险就小,财务拮据成本就小,进而可以使得企业负债的承受力向右延伸,即可以承受较大的资产负债率,预期资产收益性与资产负债率是正的相关关系。

融资优序理论是myers和majluf于1984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企业在融资时首先偏好内部融资,因为筹集这些资金不会传送任何可能降低股票价格的逆向信号;当企业需要外部资金时首先会发行债券,股票发行只是放在最后关头,这个优先次序的产生是因为债券的发行不可能被投资者理解为一种坏预兆。如果企业内部人比投资者拥有较多的企业资产价值的相关信息,则股东权益被低估时,经理是不愿意发行股票进行项目筹资的(假设经理的行为是为了满足现有股东价值最大化),只有在股票价格高估时才愿意发行股票。投资者意识到这种情况的存在,因此,认为股权融资是不好的信息,将会降低股票的价格,这是经理不愿看到的。因此,在面临项目融资问题时,企业更喜欢采取内部融资或无风险举债融资或非高风险债券融资,而不采取发行股票融资,即融资优序理论。根据该理论,企业再融资时,首先考虑内部融资即保留盈余,然后才采用外源融资。对于盈利能力强的企业而言,会存在更多的保留盈余,相应它的外源融资需求就少。由此可以看出,资产收益性强的企业,其负债比率较低,除非在其项目需求的融资很大时,内源融资不够,需要进行外源融资,首先是负债融资,负债比率有所提高。即资产收益性与企业负债比率是负相关关系。

由上述分析知道,如果资产收益性与企业负债比率是正相关关系,则支持权衡理论,否则支持融资优序理论。在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实证研究中,陆正飞、辛宇(1998)、吕长江、韩慧博(2001)研究发现,企业的获利能力与负债率负相关;冯根福、吴林江、刘世彦(2000)等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资本结构形成的可能因素加以实证检验和分析,研究发现企业盈利能力对与其资产负债率和短期负债与资产负债是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洪锡熙、沈艺峰(2000)以1995年-199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21家工业类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盈利能力与企业负债比例存在正相关关系。可见,在我国资产收益性对负债比率的影响并不存在一致的结果。主要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不同的学者采用的样本不同;二是盈利能力对杠杆的影响不是单独作用,还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许多学者并没有对样本进行细分,以区别不同盈利能力、不同规模等进行分析;三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成熟,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在不断完善,特别是债券市场不发达,导致许多企业融资偏向于股权融资。

2.资产变现性对融资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资产变现性对融资结构影响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信号理论和myers的模型。将不对称信息理论较早地引入到资本结构的研究中来是ross(1977)。ross在mm定理的基础上放松了完全充分信息假定,运用了全新的分析方法,得到了与mm定理完全不同的结果。他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投资者一般只能从企业公布的信息如财务报表等来了解、评价企业的市场价值及发展前景。而企业的资本结构的变动情况就是其中的一个信号机制。经理人通过企业资本结构在ross模型中,每个经理均了解其企业收益的真实分布,而外部的投资者则不知道。由于破产的概率与企业的质量负相关而与负债水平正相关,所以外部投资者把较高的负债水平视为高质量企业的一个信号。也就是说,低质量的企业无法通过发行更多的债务来模仿高质量的企业,因为同等条件下,低质量企业的边际预期破产成本较高。企业质量的高低是通过资产质量的高低得到体现,资产收益性、资产变现性等都是资产质量的重要表现,具体到资产变现性,主要指企业资产能够在短时间内以不低于资产实际价值的价格出售的能力(keynes,1930)。资产变现性好,则资产售出的价格越接近其内含价值,企业面临破产时,其破产成本就小,对负债的偿还能力就强。因此,企业可以利用较高的负债水平来传递企业资产质量好坏的信息,即资产变现性与资产负债率是正向相关关系。

盈利能力的特征篇10

论文摘要:为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采用我国10家上市商业银行2004年至2008年的年报数据为样本,选取了影响盈利能力的5个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得分评价,并与影响资本结构的主要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成正相关关系的结论,最后提出优化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建议。

0引言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全球化,我国的银行业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盈利能力才能避免淘汰,在竞争中赢取胜利。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盈利、长期发展等问题。上市商业银行作为通过经营风险来盈利的商业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资本结构理论,由于存款保险制度、法定准备金、监管资本等方面的严格限制使银行资本结构研究远比一般企业要复杂。有效的资本结构会促使经营者努力改善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制定合理的治理结构,进而提高整体的盈利能力。

关于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的联系,很多西方学者做了深入的研究。kareken和wallace(1978)认为,银行业是一个垄断的存款服务提供商,在存在进入障碍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会不断增加负债,因为此时它们可以凭借提供给存款者的服务来获取利润,存款越多(即负债越多),银行的价值就会越高。

国内关于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关系的研究则较少。赵瑞、杨有振(2009)以10家商业银行2001至2007年的财务数据为研究资料发现:商业银行的融资结构与盈利能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股权性质与盈利能力负相关;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资本利润率正相关,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资本利润率负相关;资本充足率与资本利润率显著正相关。

由于盈利能力是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盈利情况,资本结构与绩效的关系一直是财务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很多研究热衷于将盈利能力指标作为资本结构的解释变量之一进行研究;对于银行资本结构与绩效的研究通常使用单一的财务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并且集中于对商业银行的治理、寻求补充资本等方面。随着我国上市银行的增多,对银行业的监管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如何更好地控制上市银行的资金风险是广泛关注的问题。因此从商业银行资本结构角度对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

1样本与变量选取

1.1样本选择本文将以我国10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分别是:

2.1.2因子变量的提取:设定提取因子的标准是特征值大于l。因此,选取了特征值大于l的作为因子变量,结果显示有2个变量的特征值大于l,而且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78.274%,解释了大部分的方差总值,符合构建因子变量的要求。由总方差解释表的结果来看,本文应该构建2个因子。

2.1.3盈利能力的综合得分:根据因子得分系数以及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值,可计算出第一公因子和第二公因子的得分数,分数分别为y1、y2。其中,因子得分矩阵

y1=0.329a1+0.260a2-0.074a3+0.239a4+0.327a5;

y2=0.061a1-0.140a2+0.925a3+0.327a4+0.019a5

由提取公因子所产生的新生变量为y1、y2,由y1、y2的值可以计算出y的值,进而可以得出各上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综合因子得分:y=(58.008y1+20.266y2)/78.274。

2.2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回归过程在上述分析中已得到盈利能力的综合值。为进一步分析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之间的依赖关系,使用回归分析方法。以代表盈利能力的“综合因子得分”y为因变量,以附属资本/核心资本x1、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x2、资产负债率x3、资本充足率x4为自变量建立变量之间的数学模型:y=a+b*x1+c*x2+d*x3+e*x4+ε,其中,a为常数项,b、c、d、e为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

采用逐步回归法,将f检验p值大于等于0.1的剔除出回归方程,小于等于0.05的选入回归方程,最终选入的变量剩下1个,为资本充足率。没有进入回归模型的各个变量的检验结果,其p值均大于0.05,无需再进行分析。由相关关系分析可得,相关系数为0.492,说明盈利能力与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由结果可以看出:方程的常数项为-0.925、系数估计值为0.084,均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此外f=13.748〉f(1,43)说明整个模型通过检验。方程为:y=0.084x4-0.925+ε。

3结论与建议

我国上市银行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即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越高,其获利能力越强。商业银行经营的本质是盈利,要获得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