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盈利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十篇盈利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十篇

盈利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18:06

盈利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篇1

摘要:企业的盈利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各种经济资源获取利润的能力。通过对金地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找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而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盈利能力;经营成果;对策建议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企业内部治理也变得复杂起来,因此企业要想稳定发展就必须要借助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才可以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不但使企业经营者可以了解企业活获利能力,而且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风险和企业资金结构存在的问题,为经营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降低资金财务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最终是通过企业盈利能力强弱来反映的,无论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还是企业的普通员工,或者企业的债权人都很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会对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十分关注。所以,本文就借用金地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分析其营业能力,找出该公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盈利能力分析概述

(一)盈利能力分析意义财务分析主要包括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以及经营效率能力四个方面。企业的财务评价主要通过盈利能力分析,其次是偿债能力,再次是成长能力及经营效率能力。因此,盈利能力的分析对于企业财务的客观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财务、质量和非财务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财务因素会对企业资金产生较大的影响,质量因素则影响到企业实际获得收益,非财务因素涉及企业实施的长期发展规划。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盈利能力等。盈利主要是指会计报表中计算的主要收益指标,有些企业把盈利定义为企业实际收取的收入。企业会计报表中计算出的数据和企业实际盈利数据会存在一定的出入,但是这都是正常的误差而产生的。它可以侧面反映出企业的盈利质量,如会计政策的稳健性、盈利的持续性、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企业创新、雇员培训、税收政策、盈利模式等非财务因素。

三、金地股份有限公司存在问题

(一)成本费用总额急剧增加,成本费用利润率下滑

自2010年金地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以来,公司盲目的大规模资本扩张致使成本费用总额增加,然而销售收入没有同比例增加,盈利水平降低。

(二)公司“储粮”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紧张

2009年以来,金地股份有限公司大规模囤地储粮,占用公司资金。同时,政府限制贷款、限制购房等压制性调控政策的实施,对公司产品销售造成不利影响,存货周转速度较慢,必定会使金地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相对紧张,最终公司不得不加大从外部筹资。

(三)存货周转率不高,营运能力弱,公司风险扩大

公司占用和耗费的资产越少,说明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就越高,对应的企业的盈利水平就要强点。这样可以使得资金周转速度越累越快,减少资金和资源的占用,大大提高利用率。如果企业资产的获利能力超过社会平均的资产利润率,企业就可以更好的发展,侧面说明企业的盈利水平是很高的,企业可以获得大量的资金注入,便于企业开展战略实施。金地股份有限公司存货周转速度比较慢,占用资金量大,营运能力较弱。公司通过外部筹资获取现金流,负债增加,公司为了债务融资所承受的风险也扩大。

四、提升盈利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扩大市场占有率,注重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公司不能单独的靠降价扩大销售,恶意的价格战可能在短期内扩大市场占有率,但长远来看只会损害公司利益,如果要想长期、稳定的占有市场,必须依靠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以持久的占有市场先机。所以,持久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产品和服务,因此,要注重创新以长期维持高水平的盈利能力。

(二)加大成本管理力度,开源节流公司盈利主要依托于营业收入的增加和销售成本的降低。因此,在扩大销售的同时,要加大成本管理策略,尽量降低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合理安排成本总额和成本费用支出结构。可以适当增加营销费用的支出,以扩大产品销量。减少广告等费用,以节约成本。

(三)注重顾客满意度,提升产品质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运作发展的重点不光是以市场为导向,更多是注重要关注顾客的满意程度,以及顾客的忠诚度。企业可以从价格、服务、产品指令等吸引消费者,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强顾客的忠诚度,打造企业品牌的信誉,进而可以很好的获取市场份额,从而就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盈利水平。尤其是降低次品率,注重产品质量,避免因质量问题而失去了顾客群,降低企业品牌价值。

(四)顺应政府政策,结合市场走势,调整市场定位

金地股份有限公司定位于中高端市场,这与政府调控政策相矛盾,对公司盈利造成影响。未来金地股份有限公司应吸取曾经定位“偏科”的教训,转向中低端市场。避开政府对楼市的打压,销售量自然会有所增加。

(五)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缓解现金流紧张

金地股份有限公司连续增加海外债券融资额。债务融资的成本较高,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可以进行股权融资,减小行业资金整体紧张的局面带来的不利影响。改变自身现金流渠道,不能全部依赖大量筹资满足现金的需要。

(六)加大营销力度,加快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尤其是存货周转速度

房地产行业较量的是资产周转的速度。金地股份有限公司属于老牌房地产企业,近几年产品销售受挫,可以通过继续加大品牌规模效应的宣传和销售力度,以促进产品销售,降低存活,进而提升存货周转速度,公司营运能力就会相应增强,降低公司财务风险。(作者单位:武警新疆警卫局后勤部)

参考文献:

[1]程培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7,(21)

[2]王芳.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探索[J].中国总会计师,2009,(06)

[3]卢根发.如何进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04)

[4]倪燕.企业盈利能力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20)

[5]李瑛.浅析建筑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特征及防范内容[J];财经界(学术版);2011年08期

[6]刘锦.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以耀华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财会通讯;2011年08期

盈利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盈利预测自愿性信息披露上市公司房地产

盈利预测是指预测主体基于其生产计划和经营环境,充分考虑预测期可能出现的影响企业未来经济效益的增利和减利因素,依据一定的假设和基准,对未来的某个或几个会计期间的盈利情况所做的预计和测算。房地产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融资是困扰众多企业的主要问题。由于金融制度的先天性缺陷,房地产市场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要方式。紧缩银行信贷的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影响到了房地产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股权融资是房地产企业与资本融合的理想模式,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要通过股权融资存在很多困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房地产上市公司在盈利预测信息自愿披露上存在着问题,亟需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改

进措施。

一、我国盈利预测的现状及其有用性

目前,我国盈利预测信息披露采用的是自愿披露原则,主要集中在初次上市发行股票的公司招股说明书和已经上市公司的年报中。

《招股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准则》中规定:“如果发行人或其财务顾问或其承销商认为提供盈利预测数据将有助于投资者对发行人及其所发行的股票做出正确的判断,且发行人确信有能力对最近的未来期间的盈利情况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预测,则发行人可在招股说明书中提供盈利预测的数据”。盈利预测应是“在对一般经济条件、营业环境、市场情况、发行人生产经营条件和财务状况等进行合理假设的基础上,按照发行人正常的发展速度,本着审慎的原则做出”。

《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准则》中规定:“原则上不要求公司编制新年度的利润预测。但公司若在年度报告中提供下一年度利润预测的,该利润预测必须经过具有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审核并发表意见。”

以上规定清楚表明,目前在我国,盈利预测属于选择性披露事项,其披露与否的依据主要是,盈利预测信息是否有助于投资者决策和发行人是否有能力做出切实的预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上市公司客观、善意地披露预测性信息,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上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有利于提高信息使用者决策和评价的有效性。上市公司只披露历史性信息,使得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大大加深,一些内幕人员完全可以通过获取未来信息从市场上获得不正当收益。对外部信息使用者而言,上市公司披露预测性信息可以弥补传统财务报告的缺陷,有助于减少投资者与公司管理当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其次,有利于降低公司资金成本。上市公司披露盈利预测信息,有助于减少投资者与他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还降低了与投资者、债权人预期的投资报酬相联系的不确定性,对债务资金来说,这将转化为较低的利率,而对资金来说,这将转化为较高的每股价格。如果预测的未来盈利较高,将使与公司经营相关的各方更有信心与公司合作,使原材料的供应和产品的销售更有保障,开展商业信用更加便利。特别是当公司在资金周转上存在临时困难,但一旦度过难关即可获得很好效益的情况下,提供盈利预测信息具有更直接的意义。

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能使社会资金的综合报酬率达到最大,证券价格更能真实地反映上市公司的未来前景和公司证券的真实价值,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少数掌握内幕信息的人员谋求不正当的利益,从而促使证券市场的运作更加有效。

二、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预测自愿披露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笔者认为,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在预测性信息披露上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进行盈利预测披露的房地产上市公司较少;二是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预测的稳健性较低。

(一)进行盈利预测披露的房地产上市公司较少

思想认识不到位。我国房地产业上市起步较晚,对盈利预测披露的认识不足,表现在:认为对此类信息披露会增加经营成本,包括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和审计成本;预测性信息的披露可能会泄露上市公司的商业秘密;预测性信息的披露会影响上市公司经营者的正常行为。

相关制度还不够合理实行自愿披露以后,房地产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否进行盈利预测信息披露,但是如果选择披露盈利信息以后,对出现较大偏差的,上市公司必须对其原因做出解释并公开致歉,偏差重大的,除要做出解释和致歉外,还要接受监政会的事后审查。对有意出具虚假盈利预测报告误导投资者的,一经查实,将依据有关法则对上市公司进行处罚。由此可见,不披露没有什么问题,而预测不准无论什么原因都需要公开道歉,这对盈利预测的上市公司而言,无疑承担了声誉上的风险,因此,除非该盈利预测信息的披露能为公司带来很大的好处,否则房地产上市公司是不愿意进行披露的。

(二)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预测的稳健性较低,可靠性较差

如果可靠性得不到保证,其有用性(相关性)不但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引起误导,给投资者带来重大损失。因此,可靠性是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的生命,是盈利预测信息质量的集中体现。由于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我国目前房地产上市公司公布的盈利预测信息的可靠性质量水平还不高,利益驱动是上市公司操纵预测性信息披露的主要动机。公司操纵盈利预测信息,其直接效益是可以以较低的资金成本筹集到资金;可以减少被兼并和收购的风险;可以树立公司的良好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越地位。公司操纵盈利预测信息,还可使公司获得很大的间接利益:有利于公司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公司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房地产上市公司有意披露虚假盈利预测信息。

会计制度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信息披露。预测性信息包括发展计划和盈利预测,而我国现有关于预测性信息的财务制度中,仅有《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4号——盈利预测审核》,缺少对整个预测性信息的审计指引。另外,目前我国有关法规对盈利预测信息生成的系统规范还不够,至今没有这方面的具体会计准则。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的披露实行信息中介机构的强制审核制度,注册会计师的审核是保证盈利预测信息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但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还很不规范,有时甚至不能按照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审计,致使上市公司操纵盈利预测的行为得以实现。

三、提高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盈利预测信息质量的措施

结合本文前述房地产上市公司在盈利预测信息自愿披露上存在的问题,下面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规准则,建立规范的盈利预测体系

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盈利预测信息规范体系是确保证券市场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前提,也是证券市场向规范化迈进的关键一步。首先,应修订《公司法》、《证券法》等,增加对盈利预测进行规范的法律条款。对盈利预测信息的预测前提、生成条件和方法内容、表达方式、时间跨度、披露时间、提供者的责任等问题根据所属行业的属性科学地做出具体规定,以此规范公司盈利预测的编制行为。例如对盈利预测可由确定值改为区间表示方式,为投资者提供更大的考虑空间;缩小盈利预测披露间隔,使投资者可以密切关注到公司经营状况的变化,增加上市公司透明度。

(二)提高房地产上市公司披露盈利预测信息的意愿程度

首要途径是拓宽信息的传播渠道。一方面,应强化投资者的素质教育,帮助其认识并充分运用有关披露信息做出投资决策,从根本上解决盈利预测信息普遍被忽视的问题。另一方面,应从降低披露成本的角度解决问题。应借鉴美国在盈利预测披露制度方面所积累的经验,积极引进“预先警示制度”与“安全港规则”,从而减少错误披露给上市公司带来的法律诉讼的损失,激励和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盈利预测信息。其次,要化大力气提高投资者素质,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理性地分析和利用盈利预测信息的能力,这在客观上也会促使房地产上市公司积极披露盈利预测信息。

(三)提高信息提供者的业务水平

信息提供者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盈利预测信息的可靠性。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尽快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业务水平,同时,还应该努力培养一批权威性的盈利预测机构和高素质的财务分析师,发挥财务分析师在盈利预测中的作用。在国外成熟的证券市场中,盈利预测信息的提供者主要有公司管理当局和财务分析师,他们互相竞争、互相牵制,共同促进了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的完善。国外的研究表明,财务分析师作为公司外部的独立专业人士,其提供的盈利预测信息优于管理当局。这样,盈利预测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公司管理当局提供质量较差的预测信息。

(四)加强监管力度

世界各国证券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都有严格的监管,而且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有鉴于此,我国应该建立一整套包括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处罚在内的多层次监管体制,明确界定公司管理当局、证券分析师、注册会计师等市场参与主体各自的法律责任,既要防止他们串通舞弊,又要防止不分青红皂白乱罚一气。

完善相关法规准则,建立规范的盈利预测体系;提高房地产上市公司披露盈利预测信息的意愿程度;提高信息提供者的业务水平;加强监管力度。通过有效地引导和监督,和这些正确有效的措施,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在融资上存在的困难一定能够解决。

参考文献:

[1]王惠芳.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自愿性披露实证研究——来自1090家中国上市公司中期报告的证据.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8:138-140.

[2]王程鹏.对盈利预测若干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会计研究,1997.

[3]周扬.试论我国盈利预测的理论与实务.中央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3-14.

[4]邓辉.我国上市公司盈利预测制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6.

盈利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家电企业;盈利能力;财务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盈利能力分析作为企业财务分析的核心可以有效的发现该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可以帮助企业经营者及时的发现并改正错误。通过对企业的财务结构进行有效的改善与优化,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企业的运转经营能力,以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一、盈利能力分析相关理论概述

企业的盈利能力反映了企业的发展前景,指企业在固定的时间内为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而体现出来企业经营的能力。企业在完成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大多数情况,公司生存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企业盈利能力的实现与获取的利润率成正比。因此企业的利益相关人员才会把企业的盈利能力看成是研究关注的重要对象和根本依据,并借此做出正确的决策与判断。

二、盈利能力分析内容

1.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报表内容虽是相同的,但是不同的使用人员关注的重点对象也就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大部分企业人员关注内容主要包含:

(1)通过报表数据反映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

(2)通过报表数据反映企业的收益、安全、生产、成长及活动等方面问题。

(3)通过报表数据反映分析企业的实力状态、风险状态、效率状态等。

2.管理状况分析

一般而言,大多数家电公司生存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家电企业获取的利润率与企业的盈利能力成正比。因此把家电企业的盈利能力看成是研究关注的重要对象和根本依据,做出正确的决策与判断

对家电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分析主要包括企业的资产项目、企业的负债结构以及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结构。对企业的利润表分析则主要包括是盈利能力、企业的运营的成绩等众多的方面。对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分析相应的则是从现金支付能力和支出与投资比率等方面进行分析。

3.宏观经济要素

对国家宏观经济要素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5个层次。

(1)国民经济总体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通货膨胀,失业率,国际收支,反映的是某些国家与某些地区与之进行的市场交易。

(2)投资指标包括:政府投资,企业投资,外商投资

(3)消费指标包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的储蓄及存款。

(4)金融指税括: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外汇储备。

(5)财政指标包括: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赤字或结余。

三、盈利能力分析的方法

四、结语

随着家电企业的投资主体越来越多,盲目的扩张使得彼此之间竞争更加激烈,作为企业的监管者,将家电企业的财务分析作为掌管企业财务和分析经营成果的方法。能有效避免企业不必要的浪费,增强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海霞.企业如何创建自己的盈利模式[J].中国内部审计,2013(5):82-85.

[2]杨建广.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S3):18-29.

[3]斯迈洛克.公司治理对信息披露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2011.10(4):16-20.

盈利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篇4

【摘要】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历史、现实与未来三方面构建了盈余持续性评价指标,并采用2003至2010年八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318家样本上市公司的盈余持续进行了分析。最终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持续性整体较差,只有在历史盈利、现实盈利能力以及未来盈利潜力三面表现均衡的公司才能在盈余持续性评分中胜出,同时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还可能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关键词】盈余持续性;盈余质量;主成分分析法

企业的会计盈余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重要信息,它不仅体现了公司在过去一段时间的经营成果,还为预测公司未来盈利能力提供一定的依据。在关注企业盈余的时候,不仅要注重盈余的数量,更应注重盈余的质量。盈余质量体现在三个方面:盈余持续性、盈余可预测性和盈余变动性。其中盈余持续性是盈余可预测性与盈余变动性的基础,没有持续性就无法预测未来,也无法看出其中的变动状况,因此盈余持续性是衡量盈余质量的关键指标。

 

一、相关文献

尽管对盈余持续性的研究在国外开始的比较早(1972年),但是对它的计量确至今并未统一。目前根据所查阅的文献,有时间序列法、基本面分析、利润核心指标分析和一阶自回归模型来对其进行计量。

 

三、盈余持续性得分计算

在spss中,数据通过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说明适合做主成分分析,且前四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2%。说明提取四个主成分是合理的。根据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得到四个标准化的主成分得分表达式。设标准化的原始变量为zx1到zx10,四个主成分设为f1到f4,那么表达式为:

 

(二)具体分析

经计算得到盈余持续性每年得分均不小于零的公司有26家,分别为湖北宜化、美的电器、云南白药、格力电器、双汇发展、金陵药业、凯迪电力、大杨创世、恒瑞医药、安琪酵母、烟台万华、龙净环保、燕京啤酒、新兴铸管、盐湖股份、宗申动力、宇通客车、同仁堂、特变电工、云天化、重庆啤酒、兴发集团、雅戈尔、康美药业、贵州茅台和安徽合力,这些公司中至少有一半能在年盈余持续性排名前五十中上榜。可以看出这些公司大多都是在本领域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公司,比较符合大众对企业的认知,说明本文所计算出的盈余持续性得分比较符合现实情况。但是每年盈余持续性得分前五十名排名变化比较大。这可能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盈余管理。某些公司为了保持上市地位,不惜采用盈余管理、粉饰报表等行为。例如可能会在当年将盈余做成负数,而在下年通过减值准备转回等方式,增加盈余数额,因此会出现某些年度盈余持续性被高估的情况。(2)数据选取问题。为了是结果更加符合现实状况,本文未剔除净利润为负数的公司。(3)市场竞争。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大多在本行业所占市场份额都较低,这就造成激烈的竞争。激烈的竞争使上市公司不能每年维持其盈余持续性,这也比较符合现实。

 

经过研究发现,排名靠前的公司盈余持续性得分计算指标基本均为正数,这说明它们无论是在历史盈余表现、现实盈余能力还是在未来盈余潜力上都发挥良好。排名前十的公司也均为每年盈余持续性得分为正的公司,除贵州茅台和盐湖股份以外,其他公司均不是每年盈余持续性得分最高的公司。一些在某年盈余持续性得分靠前的公司并未出现在总排行上,如中电广通在2005年盈余持续性得分最高,但其盈余持续性变异系数为-38,该公司2004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与经营净现金流量流动负债比为负数,2006年roe与每股收益又为负数,这就说明一方面该公司可能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另一方面给也有可能是第二种情况即未剔除负净利公司的缘故。总排名中为出现该公司,说明用变异系数法解决盈余管理和数据问题带来的排名问题是可行的。

 

五、结论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历史盈余状况、现实盈余能力以及未来盈利潜力三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持续性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得到以下几方面的结论:1)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整体盈余持续性水平偏低,且两极差异明显;2)只有在历史盈余状况、现实盈余能力以及未来盈利潜力三方面均表现良好的公司才能在盈余持续性评分中胜出,因此说明本文建立的盈余持续性得分指标是具有综合性的;3)本文还发现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

 

参考文献

[1]lipe.r.therelationbetweenstockreturnsandaccountingearningsgivenalternativeinformation[j].theaccountingreview.1990,65(1):45-71.

 

[2]sloanrg.dostockpricesfullyreflectinformationinaccrualsandcashflowsaboutfutureearnings[j].theaccountingreview,1996(71):289-315.

 

[3]richardfrankel.earningspersistence[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9(47):182-190.

 

[4]李卓,宋玉.股利政策、盈余持续性与信号显示[j].南开管理评论,2007(10):70-80.

[5]allans.ashleyet.executivecompensation[j].journalofbusinessethics,2004(50):369-382.

 

[6]孙世攀.盈余持续性与公司治理实证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1(1):40-45.

盈利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篇5

(一)财务分析师

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产品不断创新,新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不断涌现,投资者难有足够的时间、精力、能力和渠道去全面了解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相关信息,由此,专业的财务分析师应运而生。学术上将财务分析师分为三类:买方分析师、卖方分析师和独立分析师。本文分析的财务分析师是指,依法取得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和执业资格,在证券投资领域,运用证券专业知识与分析技术,为投资者提供投资信息、投资咨询和投资管理服务的卖方分析师。

(二)财务分析师乐观性预测倾向

财务分析师乐观性预测倾向是指财务分析师对公司未来盈余的预测值相对于实际值呈现系统“正偏差”特征,即盈余预测在统计上显著高于实际盈余。

二、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乐观倾向成因分析

已有研究显示,分析师盈余预测具有显著的乐观倾向。那么,为什么盈余预测中还会出现系统性的乐观偏差呢?究竟是财务分析师主观上有意为之,还是其他客观原因造成的?本文从利益冲突和认知偏差两个维度进行具体分析。

(一)财务分析师乐观性预测经济动机

从经济动机角度来分析分析师的行为特性,其隐含的假设前提是分析师行为是理性的,学者就分析师是否真实预测、是否有选择的预测信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分析师预测偏差的不同解释。首先,分析师可能会为了与目标公司管理层保持良好关系以获得非公开信息,提高预测的准确度,为促销券商承销的股票,为刺激交易量提高佣金收入而具有乐观偏差的预测。

其次,选择性偏差假说,选择性偏差假说并没有否认分析师的理假设前提,但是,与前述策略性预测偏差假说不同,该假说认为分析师提供的预测是真实的,分析师没有刻意提高对目标公司的预测,只是仅在看好公司股票时才盈利预测,因此分析师的总体预测会出现正偏。

第三,效用函数(损失函数)假说,分析师预测出现偏差也许并不是分析师蓄意所为效用函数假说认为分析师是理性的,并且分析师提供的是真实的未选择的预测,分析师基于最大化自身效用函数(或者最小化损失函数)的考虑,导致预测出现偏差,由于分析师效用函数(或损失函数)是未知的,研究者一般会简化假设。

(二)认知偏差导致的财务分析师乐观性预测

由以上分析可知,由于财务分析师所处的外部制度环境中存在多方面的利益冲突,财务分析师有提供乐观盈余预测的动机,但是,利益冲突并非导致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乐观倾向的唯一原因。现有研究表明,财务分析师在进行盈余预测时并非经济学意义上的完全理性,会存在认知偏差,那么,认知偏差是如何影响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过程,从而导致财务分析师乐观预测的呢?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首先,启发式偏差,人们的风险决策过程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过程,问题解决的策略多种多样,应用哪种策略既依赖于问题的性质和内容,也依赖于人的知识和经验。人们所应用的问题解决策略可以分为算法和启发法两类。算法是解决问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启发法是拼接经验的解题方法,是一种思考上的捷径,是解决问题的简单化的策略,也称之为经验法则或拇指法则。

第二,框定偏差,背景或者说呈现和描述事物的方式是会影响我们的判断的,这就是背景依赖,即决策者并不是孤立地知觉和记忆,他们会依赖过去的经验以及素材发生的背景来解释信息。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存在对背景的依赖,因此,事物的表面形式会影响人们对事物本质的看法。事物的形式当被用来描述决策问题时,就称之为“框定”。当一个人通过不是透明的框定来看问题时,他的判断与决策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所表现出的特殊的框定,这就是所谓的“框定依赖”。而由框定依赖所导致的认知和判断的偏差即为“框定偏差”,它指人们的判断与决策依赖于所面临的决策问题的形式,即尽管问题的本质相同但因形式的不同也会导致人们作出不同的决策。

第三,证实偏差,人们一旦形成一个信念较强的假设或设想,就会把一些附加证据错误地解释为对该设想有利,不再关注那些支持或否定该设想的新信息。人们有一种寻找支持某个假设的证据的倾向。这种证实而不是伪证的倾向,即为证实偏差。因此,当财务分析师在利益冲突之下对公司盈余形成乐观倾向的信念时,对附加证据的处理过程中也会存在证实偏差。一方面,对附加证据进行“过滤”,考虑并强调支持乐观预测的信息,反而对否定乐观预测的信息视而不见。另一方面,对于经过过滤的信息也会存在认知偏差,倾向于把证据理解成支持乐观预测的信息。

综上所述,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倾向方向及程度受到外部制度和自身认知因素两方面影响。如果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所处的外部制度环境中存在利益冲突,那么将会导致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中存在预测倾向(悲观或者乐观);如果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行为过程中存在认知偏差,那么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的这种倾向将得到加剧。

盈利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篇6

1、小微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小微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研究

3、小微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市场实力、产品差异化与公司盈余管理

5、市场实力、产品差异化与企业社会责任

6、文化差异、财务背景与公司盈余管理

7、会计人员终身学习能力研究

8、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识别和披露问题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6题

9、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会计的研究

10、我国增值税会计问题研究

11、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12、碳排放权及其交易会计问题研究

13、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建立我国绿色会计体系的研究

14、资产减值准备对会计谨慎性影响的研究

15、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会计问题研究

16、智力资本会计的研究与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6题

17、××行业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比较分析

18、XXX(存货、应收账款等)审计程序研究

19、公允价值计量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20、关于其他综合收益列报与披露的探讨

21、环境会计的XXXX问题研究

22、基于新修订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变化对企业的财务影响

23、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解读与准则经济后果分析

24、职工薪酬会计准则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6题

25、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及建议

26、内部控制审计——基于XX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27、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28、新三板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29、浅析新三板的现状及发展

30、关于我国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思考

31、关于我国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研究

32、试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5题

33、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34、北京市高校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35、企业首次执行《会计准则》的调整事项以及工作流程研究;

36、新闻出版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工作流程研究;

37、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状况调查分析;

38、企业会计制度体系构成以及应用分析研究;

39、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后企业所得税调整事项以及筹划对策研究;

40、北京市进出口行业外资企业税收构成以及筹划对策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6题

41、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探讨

4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探讨

43、企业内部审计的增值性的探讨

44、不同企业主要财务指标的分析探讨

45、财务共享服务的探讨

46、创业板上市前后盈利能力差异探讨

47、上市公司**行业盈余管理的分析

48、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的探讨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4题

49、工业企业资金收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50、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51、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52、工业企业作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53、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6题

54、上市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55、我国券商类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研究

56、企业竞争力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57、我国输变电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研究

58、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研究

59、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问题研究

60、关于或有事项相关问题的研究

61、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问题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6题

62、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分析

63、小微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其防范

64、企业现金流与利润协调增长的方式探析

65、关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66、我国银行业上市公司财务能力的分析

67、我国乳业上市公司财务能力的分析

68、浅谈企业产品成本计算法中的思想方法

69、企业产品的全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比较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6题

70、企业并购重组的财务分析

71、新版CoSo报告的解析与启示

72、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研究

73、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路径选择研究

74、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

75、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研究

76、上市公司年报评比与评级的思考与建议

77、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现状与启示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下限选6题

78、中小企业筹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79、 企业资产管理效率分析

80、中小企业财务杠杆应用状况分析

81、 财务管理目标与资本结构优化实证研究

82、eVa最大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83、民间非营利企业的财务管理对策研究

盈利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篇7

abstract:thispaperconcludesthepresentstudiesabouttheprofitpatternofenterpriseandlistedcompanies.itpointsoutthedeficienciesofthedomesticresearch,forexample,theresearchisrelativelyinsufficient,lackofdepthandsystematicandsoon.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研究现状

Keywords:listedcompany;profitpattern;presentsituationofstudies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8-0026-03

0引言

传统的理论和企业经营实践中的误区,使得我们对企业盈利模式认识不到位。难以有效地指导企业的发展战略,尤其是难以培育出有高盈利能力的企业。而这正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宗旨是相违背的。企业的盈利模式是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设计和实施的可为企业带来显著、持续利润的经营方式,是其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1]。成功的盈利模式必须能够突出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2]。

上市公司是企业形态中的特殊群体。上市公司群体不仅对于促进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这使得我们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开始不断涌现。这些研究成果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企业盈利模式以及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汇总、梳理和分析,指出盈利模式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1我国有关盈利模式研究概述

通过对“CnKi博硕士论文及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以“盈利模式”为检索关键字,在文献标题中进行检索,检索出文献共计733篇,其中期刊论文622篇,博士论文0篇,硕士论文95篇,会议论文16篇。在检索结果里,搜寻有关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只有3篇期刊论文,针对性研究文献非常少。(见表1)。

国内对盈利模式研究的各类文献主要包括如盈利模式定义和特征的研究,具体企业盈利模式的改进和创新研究,另外还有关于企业盈利能力和绩效的大量研究,例如公司治理,资本结构等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关系研究等。针对上市公司的盈利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CnKi文献检索,可以看到与“盈利模式”相关的文献总量年度变化规律图(如图1)。

国内学者对企业盈利模式开展研究也相对较晚。通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的文献检索来看,国内最早开始对盈利模式进行探讨的文章出现于2000年7月,徐锋在《互联网周刊》上发表《慧聪――低成本盈利模式》一文,文中叙述了某互联网公司的盈利模式。

自2000年以后,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迅速增加。2001年和2002年,互联网在中国开始加快发展和普及,这一时期,对宽带、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模式研究迅速增加。2002年,中国入世加快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大量的外资企业涌入,使国内市场竞争变得愈发激烈。研究学者也把目光转向国外企业,通过研究探索跨国公司的盈利模式,为国内企业提供发展借鉴。对宽带、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相关研究仍然较多。2003年的相关研究较2002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说明专家学者对企业盈利模式的研究越来越重视。2004年至2005年,这一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券商盈利模式,数字化背景下电子商务和广播电视行业盈利模式等相关方面。

2006年,国内对企业盈利模式的研究数量又创新高。比2005年的研究数量多一倍,研究关注点也越来越多样化,涉及房地产企业、出版企业、连锁企业以及手机互联网等电信网络行业。2007年至今,有关企业盈利模式的研究逐年递增。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新兴产业和新兴事物的盈利模式也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研究涉及到新兴时尚产业盈利模式(如动漫产业等各种文化创意产业),新媒体盈利模式(如手机报、电子杂志、网络视频、数字电视等),还有对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各行业盈利的模式探寻。

2国内外盈利模式理论研究综述

2.1盈利模式内涵目前,理论界关于盈利模式(profitpattern)的定义并没有达成统一观点。有的学者从狭义角度出发,提出盈利模式即企业盈利的方法和途径。其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关注于企业如何获得利润。麦考尔・罗帕(michaelRappa)[3]认为盈利模式是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盈利模式决定了公司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并指导其如何赚钱。alexanderosterwalder,Yvespigneur(2002)[4]把盈利模式定义为一个公司提供给一个或几个细分顾客和公司架构体系及合作伙伴网络的价值,公司创造、营销和传递这些价值是为了产生盈利性的可持续收益流。

部分学者的研究并没有区分商业模式跟盈利模式。他们认为盈利模式就是商业模式,是一个由很多因素构成的系统,包含了企业经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流程、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等各个方面。以下相关学者的论述虽是对商业模式的描述,但都明显地从企业盈利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如Hawkins(2001)则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与其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商业关系,认为商业模式界定了一种可行的成本――收入结构,使公司可以凭借自身的收入生存。迈克尔・拉帕(2004)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

盈利模式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盈利模式必须把握住几个要点。首先,盈利模式是围绕企业如何获得利润展开设计的。其次,盈利模式是模式化的,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反复使用的。第三,盈利模式是一种方法和途径。第四,盈利模式是贯穿于企业的战略和执行整个生产经营行为始终的。Linder,Cantrell(2001)[5]认为,盈利模式是一个通过一系列业务过程创造价值的商业系统。琼・玛格丽塔和南・斯通(2003)[6]指出盈利模式是一个企业如何通过创造价值,为自己的客户和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所有参与者服务的一系列设想,是探求企业利润来源、生成过程和产出方式的系统方法。

国内学者对于盈利模式的定义,也给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周永亮(2001)[7]在《中国企业前沿问题报告》一书中指出,企业的盈利模式就是企业将人才、技术、品牌、外部资源等要素有机结合,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独有经营模式。栗学思(2003)[8]分析了企业盈利模式的概念,他指出企业盈利模式是企业在竞争中形成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和业务结构,归纳总结了企业盈利模式分析和设计的五个要素,认为成功的盈利模式必须能够突出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潘永涛(2004)[9]认为,盈利模式指的是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设计和实施的可为企业带来显著、持续利润的经营方式,是其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阎峰(2006)[10]指出盈利模式通常是以发现行业利润区为基础,以高利润区的持久停留为目标,通过对技术、产品、销售渠道、顾客、声誉、资本、品牌等在内的资产系统配置,发展相应的经营模式。

尽管各个行业的盈利模式多种多样,但目标是相同的,即让企业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且这种盈利状态能够保持持久性。盈利体现在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可以用公式表达:企业盈利=产品价值-生产成本。盈利模式是基于战略层面考虑的企业资源运营方式。其设定要尽可能的提升产品价值,降低生产成本,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企业利润和价值的最大化。另外理解盈利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盈利模式是以顾客需求为前提,并且需要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寻找新的盈利点;第二,盈利模式除了关注资源的投入分配的合理性,更关注资源的产出效率;第三,作为资源运营方式,盈利模式建立需要有相应的企业设计制度安排等作为保障。

2.2盈利模式创新和策略研究西方学术界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多年,争论的焦点在于何种具体的盈利模式最适用。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如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adrianJSlywotzky)和大卫・J・莫里森(DavidJmorrison)[11]出版《利润模式》(profitpatterns,1999)一书。书中通过分析众多知名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采取的竞争对策,提出了30多种改变各行各业竞争态势的模式,指导企业改变经营方式形成新的盈利模式。2002年,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adrianJSlywotzky,2002)[12]在《赢利艺术》(theartofprofitability)中提出了能够实现高额利润的23种模式。美国学者加里・哈默尔(2002)[13]对盈利模式进行分析并确定了盈利模式的组成元素。他认为,盈利模式应包括核心战略、战略资源、客户界面及价值网络四个组成部分。

我国学者对于处于不同发展时期、不同类型的企业盈利模式进行了众多分析研究。饶红兵(2003)[14]对中国的经销商盈利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大类经销盈利模式是当前阶段经销商赢利模式的最优选择。黄长征(2004)[15]分析了互联网服务市场的网络外部性及零边际成本等特征,认为这些特征既对互联网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式有一定影响,更对企业实现利益回报的方式有重大影响。提出产业链横向扩张的盈利模式将成为互联网企业和相关传统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余伟萍等(2004)[16]通过分析企业在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再生期各个阶段的不同特性,针对企业所处的不同时期,提出各种盈利模式设计。芮明杰(2005)指出创新的盈利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和终点;②增值服务;③广泛的分销网络和分销能力;④整个供应链网络的协作等,并说明了盈利模式转变的途径。另外,还有众多国内学者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集中于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他们分别从券商的经营模式、企业战略、资源投入和企业竞争行为等来分析券商的盈利来源,盈利结构,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经营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如资产规模小,业务单一、创新能力不足,且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等(王开国,2003)[17]。吴晓求(2004)[18]认为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券商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财富积累机制。他提出中国券商盈利模式应该向服务盈利模式转变,从而带动证券公司的经营理念、产品、利润结构、收益风险匹配机制不断完善优化。何诚颖、陈东胜(2004)[19]在分析券商的经营业务时发现,亏损企业通常存在业务开拓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不够,而且过于依赖经纪业务等问题。目前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创新的新时期,传统的旧盈利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因此券商必须积极发展以服务为核心的新盈利模式。因此,针对证券公司经营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学者们纷纷提出不同建议策略,力求构建新的利润模式。一般认为要创新券商的盈利模式,应包括盈利方式的转变、盈利结构的优化、开拓新的利润来源以及加强成本控制等方面(王如富2003[20],林娜2004[21],王滨2005[22])。李连三(2002)[23]运用大量的数据对比分析了中美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和业务收入结构的特点,提出国内券商应大力发展并购业务。郭良勤(2002)[24]运用历史数据分别对股票发行和证券交易业务的集中度进行测定,总结了我国券商经营发展的一般趋势,提出我国券商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壮大资本实力,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发挥比较优势。吴志峰(2004)[25]认为业务品种的多元化和业务的个性化、专业化,有助于券商提高抗风险和盈利能力,提出要加强资金能力,强化业务创新能力,完善资产管理业务等。黄建(2005)[26]提出改善盈利模式应包括资金实力、人才优势、销售能力、投资能力、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以及产品设计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傅佳琳(2005)[27]分析了我国券商的发展模式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同时从业务收入角度与美国投行进行比较,提出新的盈利模式如优化通道模式、投行业务创新模式、技术优势模式、集团化战略模式、人力资源精英化模式和国际化战略模式。徐丽梅(2005)[28]认为券商的盈利模式创新的核心是业务创新。同时要有良好的制度环境作为保障,比如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产品创新机制等。黎水龙、丙学飞(2005)[29]认为券商业务由单一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变是我国券商盈利模式转变的关键。

2.3针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相关研究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检索可以看到,针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学术研究只有3篇。2003年,丁秀斌,王占武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上发表文章《上市公司mBo:一种新的盈利模式》[30],文章认为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上,mBo有渐成盈利模式的趋势。有关管理部门应认真研究目前暴露出来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措施,使我国股市能够健康发展。范军环(2009)[31]以阿里巴巴、慧聪、生意宝等上市公司为例,结合B2B电子商务公司的年报数据对B2B电子商务盈利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对其它B2B电子商务企业及相关电子商务模式提高盈利能力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胡南山(2010)[32]以案例形式分析了本土潮商上市公司盈利模式,包括了以奥飞动漫为代表的产业互动盈利模式,以皮宝制药为代表的产品创新盈利模式,以潮宏基为代表的品牌创新盈利模式等。通过研究潮商上市公司的盈利模式,为更多潮商企业获得商业的成功提供经验借鉴。

3现有研究成果不足之处

3.1研究文献总量相对较少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从1979年-2010年07月国内以“盈利模式”为标题进行研究的各类文献共计只有733篇,包括了期刊论文、硕博论文以及会议论文。研究数量在总体上偏少。从各年度研究总量来看,2000年初是经济型酒店研究的初始阶段,每年的研究数量也只有个位数。2009年达到最多,也不过153篇。而针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文章更是凤毛麟角,只有3篇期刊文献资料。

3.2深层次研究文献少各类文献中以期刊论文为主。733篇有关盈利模式的文献研究,其中期刊论文622篇。而博士论文为0篇;硕士论文95篇。可见目前国内关于企业盈利模式的相关研究缺乏深层次研究成果。

3.3系统性研究文献少目前,国内外对盈利模式研究的各类文献主要包括如盈利模式定义和特征的研究,也有一些研究涉及到盈利模式的改进和创新研究等。通过对盈利模式相关文献进行搜索,发现目前盈利模式的研究多是针对具体行业或具体部门,其中分析较多的如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电子商务盈利模式以及互联网盈利模式等。对上市公司的盈利模式研究目前仅限于案例研究和基本的理论探讨。真正全面、系统阐述盈利模式的研究较少,对上市公司这类特殊企业形式的相关研究还不具有代表性,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

3.4缺少定量实证研究目前国内有关企业盈利模式的研究多数处于定性研究阶段,实证性的研究和跨学科的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缺少量化分析。这也将是我国企业盈利模式在未来研究中的一个研究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潘永涛.我国大型旅行社赢利模式选择研究[D].青岛大学,2004.

[2]栗学思.如何规划企业的赢利模式[J].通信企业管理,2003,06.

[3]Rappa,m.managingthedigitalenterprise-Bussinessmodelsontheweb.Http:///t/page/105888.

[4]osterwalder,alexanderandpigneur,Yves.aneBusinessmodelontologyformodelingeBusiness(2002).BLeD2002,proceedings:paper2.

[5]Linder,J.C.Cantrell.S.ChangingBusinessmedels:SurveyingtheLandscape.instituteforstrategicaccenture,2001.

[6]琼・玛格丽塔,南・斯通.什么是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50-53.

[7]周永亮.中国企业前沿问题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栗学思.如何规划企业的赢利模式[J].通信企业管理,2003,06.

[9]潘永涛.我国大型旅行社赢利模式选择研究[D].青岛大学,2004.

[10]阎峰.传媒赢利模式:概念、特点与战略层次[J].新闻界,2006,3.

[11]adrianJSlywotzky,DavidJmorrison.profitpatterns[m].warnerBookspress,1999.

[12]adrianJSlywotzky.theartofprofitability[m].timesBookspress,2002.

[13]加里・哈默尔(美),卫新等译.领导企业变革[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163-166.

[14]饶红兵.建立新型赢利模式[J].销售与市场,2003(07):36-96.

[15]黄长征.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市场特征与赢利模式创新[J].商业研究,2004,15.

[16]余伟萍,段桂敏.企业发展与盈利模式设计[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4,12(26):20-23.

[17]王开国等.中国证券市场前沿问题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8]吴晓求.中国证券业:发展与未来之路[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p27.

[19]何诚颖,陈东胜.开放条件下中国券商盈利模式研究[R].深圳证券交易所,第六届会员单位、基金公司研究成果评选获奖成果,2004,(2).

[20]王如富.构建券商新盈利模式战略取向[n].国际金融报,2003.10.21.

[21]林娜.中国券商盈利模式分析[J].中国经贸,2004,5.

[22]王滨.我国券商盈利模式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当代经济,2005,05.

[23]李连三.中美证券业券商业务收入对比[J].资本市场杂志,2002,12.

[24]郭良勤.证券业务集中度分析[J].资本市场,2002,7.

[25]吴志峰.中国券商盈利模式的转型:内涵拓展与创新[J].上海金融,2004,4.

[26]黄建.着力产品服务创新重构券商盈利模式[J].证券时报,2005-4-2.

[27]傅佳琳.我国券商盈利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

[28]徐丽梅.我国券商盈利模式构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1.

[29]黎水龙,丙学飞.多元化业务构建券商新盈利模式[J].国际金融报,2005-3-30.

[30]丁秀斌,王占武.上市公司mBo:一种新的盈利模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02.

盈利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篇8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2003)将质量定义为“质量是表征实体满足规定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与普通产品的质量相似,上市公司盈余信息的质量同样存在着是否让信息使用者满意的问题,是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部门等信息使用者关心的问题。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并规定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开始实行。时间已经过去五年,上市公司在实行了新会计准则后,其盈余质量有没有得到改善?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哪些?本文主要对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研究做详细综述。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一、对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理论探讨分析

沈烈,张西萍(2007)对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做了详细分析,指出会计准则非“因”,盈余管理非“果”;会计准则天生是盈余管理借用的工具;会计准则和盈余管理存在持久博弈关系。指出了新准则对盈余管理行为消极的方面,如资产减值准则方面,公允价值运用的限制等。但新准则也有对盈余管理行为积极的方面如公允价值运用面的拓宽,会计准则与职业判断增多等。

来华,黄娇丹(2009)分析了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制约与利用的反复博弈过程,针对现行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盈余管理科学建设会计准则的相关建议。从博弈的角度分析两者关系,立意鲜明,分析透彻。

二、分析新准则中某一具体准则的变化与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

此类研究通过对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检验来分析某一准则发生变化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变化。这方面的研究有代表意义的有:

叶建芳,周兰,李丹蒙,郭琳(2009)对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金融资产的分类进行了实证研究,关注企业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发现上市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比例较高时,管理层会将较大比例的金融资产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为了避免利润的下滑,管理层违背最初的持有意图,将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在短期内进行处置。本文的实证结果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翟胜宝,郑洁(2011)通过建立LoGit回归模型分析债务重组准则三次变迁和证券监管规则的历次修订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发现会计准则的历次变迁只是影响了盈余管理手段和形式,并没有控制住盈余管理的发生。该研究验证了债务重组准则变化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不深入,指出了盈余管理的主要动因。

王新建,李侠(2009)对商誉准则做了描述,然后探讨了商誉准则存在的四大问题。并在理论上对商誉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做了分析。

罗进辉,李超(2010)以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横截面数据为基础,利用邹至庄检验方法分析了新准则体系的颁布对资产减值准备与会计盈余质量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准则的颁布显著降低了资产减值转回对盈余质量的负面影响,但并没有改善长期资产减值计提对会计盈余质量的负面影响。该研究为资产减值准则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思路。

三、利用实证数据全面检验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程度

这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多,因为利用实证数据的全面检验对研究者各方面能力都是比较大的考验。这方面研究有:

王玉涛,薛健,陈晓(2009)将股东权益差异表的项目分为“会计选择项目”和“非会计选择项目”两类,并认定“会计选择项目”属于盈余管理行为。研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发些当期盈利能力较差、盈利增长缓慢或过去盈利持续性较差的公司更倾向于选择这些会计方法。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也有助于监管层了解会计制度衔接过程中上市公司行为及其影响,为监管层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据。

迟旭升,洪庆彬(2009)选取05—07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采用了改进后的Basu模型,对会计盈余的及时性、反转性两个经典假设以及新准则实施对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影响逐一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新准则实施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稳健性有所提升,但提升的幅度有限。

刘凤委,张人骥,朱鉴(2011)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就新旧准则执行前后公司利润平滑行为进行了对比检验。发现执行新准则后公司盈余波动性显著提高,应计利润项目变动与经营现金流变动的负相关关系明显减弱,这证明新准则实施显著降低了公司盈余平滑程度。研究表明新准则执行对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具有提升作用,这为我们全面认识和了解会计准则执行的效果提供了经验证据。

王虹,贺昌政(2009)建立了以操控性应计利润、盈余平滑、夸大盈余和避免亏损的多方面评价盈余质量的体系。研究结果标明,上司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普遍性,且2007年度执行新准则后的盈余质量与以前三个会计年度相比有下降趋势。

以上研究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变化。由于采用的方法及样本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一致。此外,上述研究对于新准则实施后的样本都仅仅选择了2007年一年,研究结论受到限制。

四、理论阐述新会计准则可能会导致盈余管理行为的方面

周磊(2008)分析了新准则对盈余质量的影响,主要有正面影响和潜在的不利影响。

张会元,黄丽新,张爱梅(2011)主要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分析了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包括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利用无形资产研发和摊销,利用借款费用资本化。

盈利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篇9

摘要:随着国家政策面逐渐回暖,投资者信心日渐恢复,a股价值逐渐凸显的情况下,忽视价值投资理念而盲目的追涨杀跌必将被市场所抛弃,着重探讨当前价值投资中的财务分析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投资者在a股市场上进行投资指明航向。

关键词:财务分析;价值投资;上市公司

1当前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1.1偿债能力分析指标

偿债能力是指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包括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取决于两点:一是公司资产的变现速度,变现速度越快,偿债能力越强;二是公司能够转化为偿债资产的数量,这一数量越大,说明偿债能力越强。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

1.2营运能力分析指标

营运能力是指通过上市公司生产经营资金周转速度的有关指标所反映出来的资金利用的效率,表明公司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运用资金的能力。生产经营资金周转的速度越快,表明资金利用的效果越好效率越高,公司管理团队的经营能力越强。营运能力分析包括应收账款流动资产周转情况分析、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周转情况分析以及总资产周转情况分析。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

1.3盈利能力分析指标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是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和管理效能的集中表现,主要取决于上市公司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发生的费用与成本等因素。可从企业盈利能力一般分析和股份公司税后利润分析两方面来研究。主要包括: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总额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股东权益利润率。

1.4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分析指标

发展能力运用动态数据资料来反映上市公司未来年度的发展前景及潜力,概括了盈利能力、管理效率和偿债能力,是上市公司实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

2在实际分析运用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

2.1假设前提存在的缺陷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是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但这些指标是以企业清算为前提的,主要着眼于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而忽视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及企业因经营而增加的偿债能力,或者说这些指标都是以一种静态的眼光看企业的偿债能力的。另外,在速动比率指标的计算中假设企业的应付账款的偿债能力比存货的偿债能力强,有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有些应付账款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收回,有些甚至根本不能收回。

2.2指标的定义缺乏统一性

许多财务指标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例如,某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0%,或者某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1000万元,这些指标并不能说明企业的什么问题,而只有通过与别的企业比较(横向比较)或和自己的历史情况进行比较(纵向比较)才能反映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或者经营状况。也就是说财务指标必须具有很强的可比性,而可比性的前提指标的定义必须统一。例如,主营业务利润率是用利润除以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得到的,而企业的利润至少有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等形式,到底应该采用哪种利润却并未有统一的界定,这使得主营业务利润率缺乏统一性。

2.3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被割裂

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各有优劣,而在实践中,财务分析往往将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割裂开来,并过分重视相对指标而忽视绝对指标。而实际上,有些绝对指标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净资产、净利润等,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可以分析一个企业的销售规模,净资产可以反映该企业的资产规模,净利润可以反映该企业的获利能力。这些问题对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进行财务分析时,最好将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果我们只知道某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为30%,就不能对该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规模有很深的了解,但如果同时知道了该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0000万元时,就会对该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规模有了比较具体的了解。

2.4财务指标没有反映其内容结构

财务指标是由各种数字表达的,但这些数字往往只是反映了该企业有关项目的表面现象,对于数字背后的真实情况是很难知道。例如:应收账款这一常指标,在报表中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个总数,到底有多少是刚刚发生的,有多少已经逾期,更重要的是有多少是难以收回的,企业外的人是无从知道的,而这些对于分析该企业的应收账款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2.5财务指标容易被内部人控制

由于目前会计制度采取权责发生制的基本原则,内部人可以利用这一制度虚构某些交易与事项,从而达到内部人希望达到的财务数据,于是各种操纵财务指标的现象便应运而生了。在我国目前上市公司中严重地存在这种现象,几乎使人们丧失了对股票市场的信心。

3应对之策

3.1熟练运用财务报告信息的组合分析方法

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报告中有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投资者应该对各种信息进行组合分析,而不能停留在单项信息或主要财务指标数值表面上。财务报告信息组合分析方法的重点主要有:

(1)数值与经营相结合。

财务报表只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作出综合的反映,仅从财务指标数值上无法看出企业经营的具体情况,这些数值本身的意义是有限的。只有详细分析董事会报告及其他信息来源中与该企业经营情况有关的信息之后,把经营情况与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分析,才能对财务报表数据作出更深层次的理解。

(2)总数与结构相结合。

财务报表中的数据都是汇总数据,要了解这些数据的具体内容,必须详细分析会计报表附注中的细分内容,这样才不会被汇总数据表面所蒙蔽。比如,从债权资产的项目结构和账龄结构,可以分析其质量状况;根据投资项目的构成与变化可以分析各投资项目的真实价值。此外,指标与指标之间的关系也十分重要。比如,应收账款与营业收入的关系,存货总额与生产、销售成本的关系,每股收益与每股现金流量的关系等,都可以对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和实际盈利能力作出有力的说明。

(3)增减与同化相结合。

财务指标的增减变化隐含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如果不对财务指标数据的可比性进行分析,就很容易被数据的变化所误导。除了企业的经营好坏会影响财务指标的增减外,会计政策的变化、正常经营业务之外的偶然事件的发生都会使财务指标数值产生影响。因此,在分析财务指标的增减变化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可比性。

(4)亮点与隐患相结合。

上市公司公布的主要财务指标如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操纵。有时,它们可能被做成一个耀眼的亮点,但是,如果深入分析下去,就很可能会发生后面有陷阱。因此,在对上市公司的进行财务分析时,一定要注意看它是否有陷阱或隐患。比如,也许一家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很高,但是它却没有相应的现金流量配合,这样的“高盈利水平”是不太可靠的。又比如,也许某家上市公司表面的现金流量很好,但是这种“面子”却是建立在重大承诺的基础上,这就隐含着极大的风险。

3.2运用超数据的财务分析技术推断企业的发展前景

投资面向未来,因此,财务分析的关键在于正确判断公司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和增长性。只有其利润能够稳定增长的企业才有投资价值。财务分析不能只停留在数据表面,而要透过财务报表数据看到公司的资产质量、经营状况、盈利能力,并准确把握其发展趋势。(1)从收入的结构及变化趋势分析企业主营业务的稳定性与成长性。

营业收入的主要构成项目反映了企业的主营业务状况。如果企业主营业务突出,则其营业收入必然由主营业务收入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如果企业的收入构成与上年比有较大的不同,则反映了公司主营业务发生了变化。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直接决定着公司的整体盈利水平的高低。

(2)从资产项目的构成分析企业资产的实际质量和真实价值。

公司资产的盈利能力与真实价值直接决定着该公司的投资价值。但是,仅从财务报表的汇总数据上却无法看出公司资产的实际盈利能力与价值。比如,帐面成本价为500万元的库存材料,由于质量不同、库龄不同,其盈利能力与可变现价值可能大于或小于500万元。从财务报表附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各类资产的主要构成情况及帐龄结构,甚至还可以看到一些资产的技术特点和用途,这些资料为投资者分析公司资产的实际质量与真实价值提供了十分有用的信息。

(3)公司利润的风险性分析。

企业主营业务的稳定性与成长性决定了企业收人的发展变化趋势,但是,企业利润的高低却还受制于许多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大额损失或费用发生的可能性、历史遗留问题爆发的可能性、利润来源萎缩的可能性、偶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的利润数额,从而使公司利润预测的准确性大大降低。一般说来,公司的整体素质和经营环境对公司利润的风险性影响最大。

(4)资产重组的可能性分析。

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我国企业界的重组现象不仅十分频繁,而且还十分复杂、多变。勿庸置疑,无论对经营陷入困境的企业,还是对经营良好的企业,为了争取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进行实质性的资产重组都是一条不可多得的捷径。然而,资产重组的成功与否却要受制于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只有实质性资产重组取得成功,企业才能有较好的成长性,否则,资产重组可能会给公司的发展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4结语

财务分析之父格雷厄姆曾经说过,获取收益所进行的操作不应基于信心而应基于算术。在a股价值逐渐凸显来临之时,仅仅有充分的自信是不够的,掌握财务分析这一价值投资最基本的工具将是我们获取收益最基本的起点。

参考文献

盈利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盈余管理的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管理,williamKScott认为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狭义的盈余管理是以合法、合规为前提,这种观点只局限于会计政策的选择,管理层会更多考虑私人利益,而不是以客观公正为会计政策选择的标准。

广义的盈余管理是“信息披露管理”,是1989年美国会计学家KatherineShipper在信息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Shipper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相比狭义的盈余管理而言,广义的盈余管理的操控空间更大,它包括合法的盈余管理和不合法的盈余操纵。这种广义的概念将盈余管理扩大到对外披露的任何一个环节,形式多样化。

在williamKScott和KatherineShipper的基础上,1999年,Healy又将盈余管理扩展到编制财务报告的过程中,并且其动机也不再局限于私人利益。Healy提出:盈余管理是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规划交易以及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Healy认为盈余管理更多的是同时注重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和经济收益的驱动作用。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与制度成因分析

理性地看,上市公司之所以进行盈余管理,无非出于以下几种动机:一是融资。二是二级市场炒作。三是避免违约。四是展现绩效。五是政治追求。然而,盈余操纵之所以能够产生,除了上市公司的主观动机以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它具备了以下一些客观的制度条件:

1.会计准则的不完善及其可选择性。与其他法规相比,会计准则给会计实务留有大量自由选择的空间。例如,对应收账款可以选择直接冲销或计提坏账准备,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的方式的选择等。会计准则之所以具有可选择性,是由会计本身具有的社会性与技术性的双重属性决定的,因而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这同时也给上市公司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达到盈余操纵创造出一个空间。此外,我国会计准则本身存在着许多缺陷。例如,在指定会计准则的参与人中,理论研究者居多,会计实务界人士较少,从而造成会计准则的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性较差,这些缺陷,必然会进一步增大上市公司盈余操纵的“空间”。

2.独立董事制度建设滞后。在现代公司两权分离的条件下,公司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美英等发达国家首先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并且规定要董事会下设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设置审计委员会的目的是为了审计财务报告、抑制盈余操纵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职。在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突出,但直至2001年8月证监会才颁布了,要求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但是关于独立董事的选聘问题、人数比例问题、时间精力问题、责任追究问题、激励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显然,这种制度安排很难激励独立董事的职业努力。如果我们期望独立董事努力工作并以法律责任来督促他们,就应该让他们获得与其承担的义务与责任相应的利益。

3.注册会计师制度危及审计的独立性。注册会计师的存在是为了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独立审计,以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赖程度。因此,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是抑制上市公司盈余操纵的重要外部制度安排。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许多财务造假案件并不是由注册会计师发现的,而是通过新闻媒体的曝光才被知晓。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注册会计师缺少新闻记者的独立性。按规定,上市公司选聘注册会计师必须经过股东大会批准,但实际的操作上却与规定不一致,如果公司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比较严重,则管理者才是真正掌握实权的人,股东大会形同虚设,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4.市场监管手段落后,惩罚力度不大。关于监管机构指定出对盈余管理行为的惩罚机制,其实质就是一种博弈的过程,当上市公司为进行盈余管理预期要付出的成本高于盈余管理的预期收益时,上市公司就会放弃盈余管理的行为。但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着严重的监管体系薄弱、监管手段落后、监管力度不大等现象,这些现象都促使了上市公司存有侥幸心理,通过盈余管理来“粉饰”对外公布的财务报表。据概略统计,上市公司近12年对外提供的中报、年报、验资报告、资产评估报告、盈利预测报告、招股说明书等信息资料不下2万份,然而被证监会惩罚的上市公司不足100家,则可以得出盈余操纵被发现的概率远低于千分之五。同时,目前证监会依赖行政手段(如警告、罚款、纠正违规行为等)主要是针对上市公司而不是直接责任人。所以,即使盈余管理被曝光,上市公司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其有限的。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盈余管理的预期收益可能呈几何级数放大

参考文献:

[1]郭雯.关于部分上市公司操纵企业利润问题的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1,(3).

[2]崔大淼.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利润包装的动机与主要手段[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