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能力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18:22

盈利能力的内容篇1

【关键词】传媒产业;新媒体;盈利模式

文化传媒产业是生产和传播知识、信息以及提供各种增值服务的产业。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文化传媒企业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其盈利模式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文化传媒企业实现利润目标的关键是盈利模式的合理选择和运用,而盈利模式的选择既需要关注消费者需求,也需关注由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变革以及文化传媒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等问题。

一、文化传媒产业盈利模式分析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给文化传媒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在文化内容等的提供与传播中的垄断地位,文化传媒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其盈利模式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一)传统媒体及其盈利模式

一直以来,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一般都是采取资讯产品收费和广告相结合的模式。广告收入占了传统媒体利润中的很大比例,而资讯等产品的价格较低,甚至是免费的,因而收益占比也较小,比如不少电视节目就是免费播出,再用广告收入弥补制作成本,进而实现盈利。然而,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新媒体技术与文化内容深度融合,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传媒产业的盈利模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原有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

(二)新媒体及其盈利模式

新媒体的出现逐步改变了文化传媒产业依赖广告的单一盈利模式,除了内容产品付费和广告收入外,平台利润分成、增值服务以及通过衍生品开发获取收入等逐渐成为传媒产业新的盈利模式。可以说,当前文化传媒产业是通过一个系统,而不是单一方式盈利的。[1]比如,门户网站的盈利模式就包括内容销售、广告收入、增值服务、电子商务等;而微信的服务基本是免费提供的,盈利主要依靠广告收入、增值服务、平台利润分成以及游戏收入等来获取。其他新媒体的盈利模式具体可见表1所示。

(三)盈利模式创新的趋势与应对

首先,传统媒体盈利模式的构建势在必行。互联网与移动媒体的发展势头强劲,占据着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挤压着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传统媒体收入下滑明显,而移动内容及增值服务、网络广告以及网游收入等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和收入总额。针对此种状况,大多传统媒体都完成了经营多元化和数字化转型,也形成了多样的盈利模式。比如,数字期刊的盈利模式主要有直接销售、在线销售数字内容以及建立在线数据库和在线信息搜索等增值服务。然而,不少传媒企业并未构建出清晰的盈利模式,缺乏具有竞争力的盈利模式,自身优势也并未充分展现。

其次,新盈利模式的创新要更加注重其成长性和持续的盈利能力。互联网世界从不缺少盈利的办法,这些盈利的办法很可能会演变出新的盈利模式。[2]因而传媒企业需要整合好自身拥有的资源,打造具有独特的内容文化,提高消费者的文化产品忠诚度,引领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趋势,保持其持续盈利的能力。比如传统媒体广告收入的下滑并不意味着广告这一盈利模式出现问题,事实上广告收入仍然是其主要的盈利来源,而且不少新媒体广告收入增长速度较快。据统计,2014年网络广告收入首次超过电视广告收入,成为广告商最为青睐的广告投放方式。

二、文化髅讲业盈利模式构建的原则

在盈利模式创新的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有其盈利模式构建的优势和短板。简单而言,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内容,短板在渠道,而新媒体大多优势在于渠道,内容则是短板。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消费群体的规模及依赖性是其盈利模式最终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具体来说,文化传媒企业在盈利模式的构建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关注需求,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

消费群体规模的大小及依赖性的强弱是文化传媒企业盈利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文化传媒企业要想实现企业的盈利和利润空间的不断拓展,就需要提供更符合消费者需求和潜在需求的文化产品。

具体来说,文化传媒企业可以通过专项市场调查来间接掌握市场信息,也可以直接深入市场考察消费者的不同需求。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媒产品的需求已呈现出由单一到多元,由大众到小众细分的趋势。因此,文化传媒企业需要细分市场,圈定核心目标消费群,研究客户群的消费习惯、消费规律、审美情趣、生活喜好、话语体系等。比如微信的成功就在于其同时满足了使用者与他人保持交流、沟通的需求;信息获取、储存、收藏和传递的需求;自我展示的需求,以及公司的营销、宣传需求等。

(二)强调文化内容,打造核心竞争力

内容设计与生产是构成文化传媒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尤其在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内容的原创能力和内容资源的重新配置整合能力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信息提供的数量和速度。

要想将内容生产打造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键首先是要有创意和创新。创意的核心在于开放思维、人才培养与制度激励。比如,美国和日本的动漫在内容的创作上思维非常活跃,题材也很广泛。而凭借着有较大影响力的动漫内容,依靠衍生品盈利的模式才有可能获取更大的利润。其次,创意内容能否为消费者所接受是内容为王的关键,也就是说,创意内容的评判者是消费者,因此强调内容需要建立在考察、分析甚至激发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之上。比如有些大制作的电影,其内容无法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并没有获得较好的票房成绩,而相反,有些制作成本很小的电影,却由于作品内容更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反而叫座又叫好。

三、文化传媒产业盈利模式的构建

当前,文化传媒产业的盈利模式更为多元,广告收入、增值服务、内容付费、平台利润分成以及衍生品开发等都是较多采用的盈利模式。而盈利模式的选择既需要考虑到市场环境等外部因素,也需要把握自身的资源、要素优势、经营理念、战略布局等。结合文化传媒企业盈利模式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状况,我们将从基于用户价值创造、价值链定位的角度来考察文化传媒产业的盈利模式。

(一)基于用户价值创造的盈利模式

消费者的规模和忠诚度是实现盈利的基础,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通过全面满足消费者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来盈利。

1.细分市场,圈定核心消费群体

基于用户价值创造的盈利模式需要把握消费者的需求,而要想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就需要首先了解核心目标消费群,通过深入分析核心消费群的消费习惯、信息接收习惯、偏好等,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让消费者积极参与到内容创意过程和价值创造中来。对核心消费群进行有针对的营销,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再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由核心消费群向一般消费群体和边缘消费群、盲从消费群扩散,扩大消费者的规模,逐渐形成一个以核心消费群为中心的消费群体。

2.打造差异化的,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产品

随着文化消费市场多元化与小众化的出现,同质化的文化传媒产品已难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文化传媒企业需要将资源集中起来,打造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核心产品。比如传统媒体利用其在内容专业化与深度解读方面的优势打造出的栏目或产品就会受到专业人士等消费者的喜爱,这也是诸多新媒体目前无法达到的短板。

3.利用长尾效应,提高持m盈利能力

长尾理论关注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要求企业面向众多的潜在消费者,通过细分市场来整合自身的产品。随着市场的不断细分、消费的小众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交易成本的下降,文化传媒产业的长尾效应也越来越明显。长尾效应使得非热门的小众栏目、题材、电影、电视节目、图书出版等获得盈利成为可能,因此,文化传媒企业利用长尾效应,积少成多,可以有效地扩大消费者规模,提高其持续盈利的能力。

4.做大做强品牌,延伸产业链

在达到一定消费者规模的基础上,文化传媒企业可以采用广告、利润乘数盈利模式和品牌乘数盈利模式,利用品牌的强大影响力,采用不同的形式不断地在某一文化产品中重复获取利润。利润乘数盈利模式是指企业从某一产品、产品形象、商标或服务,重复获取利润的模式;品牌乘数盈利模式则是指通过增加公众对自己产品的认同、信任和信誉,开发出各种衍生品,延长产业价值链,从而获得更为广阔的盈利空间的模式。因此,致力于打造知名的文化传媒品牌,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已成为文化传媒企业的主要经营策略,也是利润乘数盈利模式、品牌乘数盈利模式实现的关键。

(二)基于价值链定位的盈利模式

价值链定位的盈利模式是指利润集中在价值链的某些环节,因此将业务集中在这些环节以获得更高的利益回报。文化传媒产业的关键盈利点在于内容和渠道环节,因而对文化内容的创意开发和对文化产品营销渠道的掌握与控制是目前文化传媒企业盈利的根本。

1.以内容为重,增强盈利能力

在文化传媒产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内容能否获得更多关注,是维持企业盈利的核心。比如对于网游而言,游戏的内容与可玩性决定着游戏产品的影响力,后续更新内容的丰富程度更是影响着产品的生命力。再比如报纸的内容生产决定着报纸的核心竞争优势,也决定着其他环节的盈利状况。

有效的利润屏障对采用内容为王盈利模式的文化企业至关重要。为了保护文化企业自身在行业中的最佳位置和利润,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利润屏障。首先,文化传媒企业应广纳优秀创意人才,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创作氛围和制度保障,鼓励创作自由,实现内容的创新。其次,文化传媒企业需要加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内部组织结构的有效调整,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再次,为避免内容创新价值的流失,文化企业需要加强其知识产权的宣传与保护。

2.以渠道为重,保持其优势地位

新媒体领域中还存在采用渠道制胜盈利模式的文化企业,比如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这类文化企业提供的是信息以及交流、分享和互动的平台,其中腾讯为人们提供即时通信平台,百度作为搜素引擎,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帮助,而阿里巴巴则为人们提供商品和交易的相关信息等。[3]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采用渠道制胜盈利模式的企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以渠道制胜的文化传媒企业要保持其渠道优势地位,需要对渠道进行精细化管理,培育持久和稳定的渠道关系,同时与内容提供商加强合作交流,保障内容和渠道的高效结合,加强与消费者的关系管理,培育消费者的忠诚度。只有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和平台,才能保证文化内容无缝地切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只有这样,内容的深层次价值才能得到实现,企业的持续盈利才会成为可能。

3.加强营销环节,促进盈利的实现

目前,文化传媒产品的营销模式有系统营销、整合营销、品牌营销等。除了前面提及的整合营销及品牌营销外,系统营销也是较为常用的一种营销方式。系统营销是将文化传媒产业内外的多个产业构成一个互相配合的系统,以产业链的形式整体运作,从而达到规模化、集群化的营销目标。由于消费者心理感受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单个文化传媒产品往往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多种心理需求,而系统营销正可以通过实施强项带动策略打开局面,然后再从产业链条延伸、产品衍生环节获取利润。

总之,在当前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单一的盈利模式已被多元化、系统化的盈利模式所取代。文化传媒企业需要通过对外部环境及自身的品牌资源、技术资源、内容资源、渠道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进行综合考量和合理配置,才可能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取利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历时与共时双重视角下的新型文化业态研究”(批准号:13CGL155);河南社科联项目;郑航青年基金]

参考文献:

[1]匡文波,张蕊.传统媒体转型中的盈利模式[J].青年记者,2014(8下).

[2]罗永雄:新媒体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之辩[J].当代传播,2016(2).

[3]陈建群.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新媒体环境下的传媒产业新格局[J].新闻知识,2015(7).

盈利能力的内容篇2

关键词:财务成长类型;成长战略管理;销售可持续成长;盈利可持续成长

财务成长战略管理是公司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战略管理的核心是维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原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关键是可持续。它作为一种发展目标和战略思想已被普遍接受。然而,有大量的案例表明:一方面,由于缺乏对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造成许多公司盲目高速发展,超越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资源的约束而遭致破产或产生财务危机;另一方面也有许多公司失去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机遇。因此,研究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公司销售可持续成长与盈利可持续成长

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资金和环境的支持,如果资金枯竭和市场环境遭到破坏,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失去基础。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称为公司可持续成长。

在研究公司可持续成长(有时也称可持续增长)时,美国经济学家robertc.higgins教授将公司可持续成长率定义为“在不需要耗尽财务资源情况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2];而另一位财务学家j.c.vanhorne教授则定义为保持与“公司现实和金融市场状况相符合的销售增长率”[3].可见,西方经济学界一般将可持续成长定义为销售收入的可持续成长率。他们认为,一个公司销售收入的成长在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和外部市场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取决于公司资产的增长,而公司资产的增长必须等于公司负债和股东权益的增长之和。因此,若不考虑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没有增发新股筹集资金且不改变公司财务政策,则公司的销售成长率应等于资产的增长率也等于公司权益增长率。

在市场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公司销售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资金投入的增加、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以及公司财务政策的改变。资金投入的增加主要表现在留存盈利、增发股票或增加负债。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在降低成本,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周转率等方面。公司财务政策的改变则主要表现在公司分配政策的改变、资本结构的优化、财务杠杆的改变等方面。通过改变公司成长动力的影响因素,虽有可能使公司实现一时的快速成长,但很难保证公司可持续成长,更难保证公司健康快速成长。例如,公司增发股票筹资很难长期维持,美国增发股票的公司平均每年不到10%;增加负债必须受到资本结构的限制;公司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的潜力有限,因而,这些因素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成长因素。真正的可持续成长动力来自于公司留存盈利的增加及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而引起的相应的负债增加。因此,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公司销售成长存在一个极限,这一极限就称为可持续销售成长率。文献[2]和[3]分别讨论了不考虑资金投入和管理效率改变的公司可持续销售成长率的prat模型和sgr模型。

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追求公司价值最大或股东财富最大。根据公司价值的股息定价原理,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公司价值主要取决于公司盈利及其成长能力[4].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公司价值主要取决于其盈利能力及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而公司销售成长并非公司盈利的成长。从长期来看,由于公司资本结构保持不变,销售成长率可能等于公司盈利成长率。但从短期来看,由于财务杠杆与经营杠杆的作用,公司盈利成长率可能大于销售成长率。因此,有必要将公司销售成长与公司盈利成长区别对待。

公司可持续盈利成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公司外部环境(市场需求、竞争格局、技术进步、相关政策等)的持续优化和公司内部(财务资源、管理效率、经营战略、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的提高与竞争优势的维持。在外部环境不变时,公司可持续盈利成长动力主要取决于企业能力的改进与核心能力的增强。而企业能力的改进与核心能力的增强最终将体现在公司财务核心能力即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改善和提高上。根据prat和sgr模型,若考虑公司资金投入的变化和管理效率的改变,文献[5]从财务的角度提出了盈利成长的e模型和eps模型。由于公司销售成长存在一个极限,同样道理,公司盈利成长也存在一个极限,这一极限我们称之为可持续盈利成长率。

在公司战略管理中,人们十分重视品牌战略、生产战略、营销战略、人才战略等具体战略管理,而较多地忽视了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在公司财务管理实践中,盲目追求高速成长,高估自身可持续成长能力而造成公司内部资源无法配套,从而陷入财务危机;过分追求销售高速成长,忽视公司盈利成长,在“做大”的同时未能“做强”;过分强调短期盈利成长,忽视公司可持续成长潜力而坐失快速成长良机的案例比比皆是。我国企业在成长战略管理实践中,普遍存在资本依赖、过度负债、管理弱化、创新停滞和成长失调陷阱[6],因此,正确处理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实际成长与可持续成长的关系是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的核心课题。

2、公司财务成长类型与理论分析

在对公司盈利成长和销售成长及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进行总体描述时,我们可以将上市公司销售成长和盈利成长各分为高于可持续成长、可持续成长和低于可持续成长3种类型。将其组合,我们可以得到以下9种财务成长型公司组合,见表1.

公司财务成长类型在现实中均存在,并有众多的上市公司案例支持。我们感兴趣的不是现实是否存在,而是这些公司能否长期持续地保持这种成长。因此,有必要对9种公司财务成长类型进行简要分析。

双高成长型公司(ⅰ)。从短期看,上市公司中,双高成长型公司并不少见。但分析该类公司均有以下特点:第一,公司所处行业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有较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与市场容量,这是其高速成长的基础;第二,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较高,至少符合配股融资条件,并且公司在上市后持续不断地进行配股(或增发新股)融资;第三,公司内部管理效率较高,公司财务结构与资本结构较为合理,公司内部资源能够支持公司的双高成长;第四,配股价格均远高于公司净资产,而同时又能保持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较高水平;第五,公司现金分红比例较低或公司现金分红金额远小于配股增发股票筹资数额。理论上说,只要公司能够维持并满足这些特点,双高成长可以在较长时间得以维持。但实际上,由于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效率的变化以及行业成长生命周期影响,长时期维持双高成长是不现实的,现实也极为少见。

持续成长型公司(ⅱ)。理论上说,该类型公司可以在不利用增发或配股筹资时而长期实现销售和每股税后利润的可持续成长。从较短时期来看,由于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的作用,公司销售持续成长而每股盈利以更快速度持续成长,但从长期来看,两者的成长速度将趋于一致。持续成长型公司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公司所处行业和公司发展均处成熟阶段,市场容量较为稳定;第二,公司具备持续成长的条件即税息前资产利润率大于利息率与资产负债率的乘积;第三,公司分配政策、内部管理效率和外部市场环境相对稳定。从公司发展来看,持续成长型公司持续成长期较长,成长较为稳健,容易受到投资者认同。

盈利持续成长、销售高成长型公司(ⅲ)。一个公司要维持可持续销售成长速度,必须要有足够的现金(资源)的支持,否则这种高销售可持续成长是难以维持的。理论上说,销售以高于可持续成长速度的高速成长,其每股盈利成长也应高于持续成长的速度成长(短期内尤其如此),但实际上,该类公司只注重公司规模的“做大”,而没有相应地“做强”,因此,这类公司成长的持续性是值得怀疑的。这类公司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公司所处行业属于高速成长阶段,市场发展前景与市场容量广阔;第二,公司采取了增发新股或配股或改变公司资本结构获得了较多的现金资源,使公司销售得以迅速高速成长;第三,公司在销售高速成长的同时忽视了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使公司盈利未能同步高速成长。所以,该类公司在其销售成长高于盈利成长的同时隐含了巨大的潜在风险,如果内部管理效率未能短期内改善,其灾难与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许多公司在这方面犯了极大的错误,甚至遭受破产命运。销售高成长、盈利低成长型公司(ⅳ)与这种类型相似,只是问题更为严重罢了。盈利低成长、销售持续成长型公司(ⅷ)则居于两者之间。

盈利高成长、销售持续成长型公司(ⅴ)。理论上说,这种类型公司的盈利成长主要受益于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变,因而这种成长在短期内因营业杠杆与财务杠杆效应而存在,但在长期内却难以持续。该成长型公司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公司注重内部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较少依赖公司外部资源;第二,公司所处行业较为成熟、稳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公司资本结构较为合理、稳健;第三,公司没有利用或极少配股增发股票筹集资本,分配政策较为稳定。因而该类公司可视为稳健型公司。随着时间的变迁,该类公司可能向持续型公司(ⅱ)转变。盈利高成长、销售低成长型公司(ⅵ)则注重于内部资源的利用,更好地利用财务杠杆与经营杠杆效应取得公司短期盈利的高速成长,但是,该类公司面临的市场压力可能更严重一些。

盈利持续成长、销售低成长型公司(ⅶ)。销售成长决定盈利成长,因而销售低成长而带来盈利持续成长也只能是短期的,难以持续维持。这类公司一般有3个特点:第一,公司较注重公司内部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较好地利用了经营杠杆作用;第二,公司所处行业竞争压力较大,公司销售持续成长压力加大;第三,公司分配政策较注重现金股利,而对股本成长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类公司最终将向双低成长型企业转变。

双低成长型公司(ⅸ)。该类公司销售与盈利均处低成长状态,说明该类公司一方面市场竞争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公司筹资困难,同时也说明该类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和内部资源利用也不理想,因而该类公司前景难以被市场看好,正在不断萎缩之中。

3、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公司财务成长管理的核心是树立可持续成长的战略思想。而公司可持续成长战略要求公司既注重成长本身,更要注重公司成长与公司内部资源、公司财务政策及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协调,它强调公司财务的协调成长和可持续成长。

在我国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中,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存在大量的经验与教训有待总结。在这类案例中,既有海尔集团为代表的协调持续快速成长型公司,也有以上海汽车为代表的协调持续稳健成长型公司;既有清华同方为代表的双高成长型公司,也有众多pt、st为代表的双低成长型公司。分析这些公司,成功公司的财务成长战略管理至少应注意以下3个方面:

(1)将协调成长与可持续成长放在首位。一个成功的公司其财务成长战略管理首先应强调协调成长。协调成长首先是公司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的协调。短期出现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不同是正常现象,但长期出现成长差异则容易产生问题。其次是公司成长与内部资源的协调。公司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必须有公司内部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支持,缺少内部资源的支持,公司的成长是不可能持续的,再次是公司成长与市场环境的协调。公司成长必须得到市场认可,没有市场的认可,其成长就难以持续。协调是可持续的前提,没有协调成长就没有可持续成长。因而公司成长管理必须将协调与可持续放在首位。

(2)时刻审视销售成长与每股盈利成长的关系,时刻审视销售成长与盈利成长的关系,时刻审视实际成长与可持续成长的关系。一个公司的销售成长不等于公司每股盈利成长。销售成长是手段,盈利才是目的,也就是公司必须在“做大”的同时“做强”。而现实生活中,“做大”与“做强”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偏差,两者难以协调成长。而当两者成长出现不一致时,有必要进行战略分析,抓住管理重点。公司实际成长也可能不等于可持续成长。当公司实际成长率高于可持续成长率时,必须避免“成长幻觉”,不能为一时成长而得意忘形,而必须审查成长的可持续性及资源与环境的协调性。当公司实际成长率小于可持续成长时,必须审查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及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

(3)外部市场环境与容量是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基础,内部资源与管理效率是公司可持续成长的保证,符合可持续成长的条件是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关键。没有较好的市场环境和市场容量,公司可持续成长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调整公司所处行业和产业结构,提高公司科技含量是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基础。“十五”期间,公司必须抓住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夯实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基础。公司内部资源(包括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决定公司能否抓住持续成长的机遇。很多公司失败的主要根源就在于没有抓住持续成长的机遇,或只注重成长而忽视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或超越公司内部资源条件的制约而盲目追求高速成长。公司可持续成长是有条件的,因此具备可持续成长条件是实现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只有具备条件,即有保留盈余,公司才有成长动力。而一个公司要想提高可持续成长速度,就必须借助于增发或配股实现资本的高速增加。因此,高科技公司要实现高成长,必须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这一有利优势,在其它条件具备时迅速壮大,实现双高成长。

4、基本结论

公司财务成长战略管理应时刻审视盈利可持续成长与销售可持续成长的关系,协调公司财务成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以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增强为核心,以持续成长型公司为目标。财务持续成长型公司必须确定以销售持续成长为手段,公司盈利为基础,盈利成长为目的,可持续成长为关键的战略指导思想,将销售、盈利、成长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有效协调销售与盈利、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公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小乔治。斯托尔克。企业成长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学院出版社,1999.

[2]higginsc.财务管理分析[m].沈艺峰,洪锡熙,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1998.76.

[3]hornec,wachowiczm.现代企业财务管理[m].郭浩,徐琳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213.

盈利能力的内容篇3

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顾名思义就是将移动通信与互联网有机结合,借助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通过连接网络来服务用户。对移动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模式进行研究。盈利模式,简单来讲就是企业赚钱的方法和渠道,是一个企业能否持续的关键。

一、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的影响因素

(1)用户规模。用户规模是企业盈利的基础,只有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才能有持久健康的盈利模式。这很容易理解,比如说腾讯,自九十年代成立以来,迅速积累用户。如今QQ注册用户已超过10亿。自微信出现,用户加速积累。如今微信的用户规模不可小觑,这就给腾讯难以取代的盈利渠道优势。在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大巨头企业中,腾讯的用户基础和规模是取胜的关键,也是其他企业无法企及的高度。所以,当企业面临移动互联网巨大市场机遇时,不应急于求成,培育用户规模才是首要目的。

(2)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化。无论处在什么时代,能不能形成良好的盈利模式使企业盈利本质上来讲仍然是产品和服务说话。这样才能吸引用户为之付费,形成盈利并带来流量,形成良性循环。于是,我们很自然的会想到苹果传奇的Dna。iphone的出现带来了虚拟键盘。而且,iphone+appStore的创新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从而也开创了“终端+应用”的商业模式。所以,没有好的产品和服务,盈利模式再好也是设计出来的。深入洞察用户的需求,进行产品与服务的不断创新。

(3)市场竞争与消费者习惯。在开放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市场竞争力加强,业务提供者相对较多。所以封闭市场环境中粗放的盈利模式是难以适应的。此外,广大网民早已习惯免费的服务及分享的乐趣和满足,但企业在长足发展的要求下“免费时代”向“收费时代”的过渡成为必然。所以,前向用户付费的主观意愿同样也对企业盈利模式造成影响。

二、移动互联网主要的盈利模式

时下,技术与市场的不断成熟,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势头强劲。所以,只有移动互联网的业务真正为客户所接收,才会愿意花钱,企业才会盈利,形成良性循环。从收入的来源看,主要分为前向收费和后向收费即向客户和广告商收费。概括起来,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交叉补贴模式。交叉补贴模式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吉利的“剃刀和刀片”的模式,即以一种基础性产品低价或免费出售同时带动相关产品的销售,相关产品则实行收费的一种模式。因为用户规模的要求以及消费者求廉的心理,免费成为大势所趋,企业瞄准市场将成本分摊到强大的用户群上。

生活中交叉补贴模式包括付费人群给不付费人群提供补贴,比如我们常见的自助餐厅女士半价儿童免费的定价办法;“免费+收费”的盈利模式,正如上文提到的苹果帝国的盈利模式正是典型;日后付费补贴当前免费的交叉补贴模式,比如运营商交费送手机,签约手机使用年限就免费赠送手机。

(2)内容付费模式。简单来讲就是用户为使用的应用和内容付费的一种模式。长期以来,广大网民习惯了免费服务模式。高质量的内容不是免费的午餐,优秀的内容是高价的商品。所以要培养起网民的付费意识和习惯。用户的使用习惯对移动互联网付费是个极大的挑战。培养用户的付费习惯取决于企业是否能为用户提供差异化,有吸引力的内容。内容付费这种盈利模式将逐步变为现实,成为时下最重要的盈利模式。

(3)前向+后向模式。前项收费是向用户直接收费。比如用户的流量费用。按照时长或者流量收费等。如前所说,由用户买单的产品必须有其差异性,着重打造内容的个性化,为客户带来价值。同时,收费的形式必须要灵活,多元化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后向收费,主要是广告收入、平台占用费以及供应商的分成。用户自身是不需要付钱的,都由企业买单。由于消费者长期的免费体验和习惯,后向收入的模式仍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盈利的主要来源。

三、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在探索中成熟

(1)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尚不成熟。首先,目前中国市场智能手机普及率还不是很高。这不利于良好的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的形成;其次,广大网友对移动互联网的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在一些新的应用和业务上还在尝试阶段;第三,一些移动互联网业务尚未形成清晰的盈利模式,比如第三方支付的流程、方式以及安全性;最后,企业经营方式来看,形成良好的盈利模式也存在困难。很多企业一味的经营单一业务,而众所周知,如今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是平台为王的年代,没有基础核心的业务。那么,就很难形成“免费+收费”的盈利模式。

(2)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探索。第一,正确的客户定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客户群与传统互联网的客户必然是存在差异的。经过调查,更多的年轻时尚人群更易接受移动互联网,所以移动互联网的客户呈现“时尚消费大众消费商务应用价值”的发展道路。

第二,差异化与个性化的“内容产品”。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初期,资费由“免费模式”转变到“收费模式”对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要以客户体验为中心,加强业务和内容的差异化。以高质量的内容培养用户的付费习惯。

第三,企业平台建设,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这就涉及到企业价值链整合的问题。企业以用户需求为基础,加强与产业链各环节的合作,合理分配利润,调动整个价值链企业的积极性,实现“合作共赢”。

第四,合理的资费。

最后,加快网络覆盖,4G的普及也有利于新时代健康盈利模式的形成。

总之,移动互联网熬持续的发展,健康持续的盈利模式是关键。良好的移动互联网环境正在形成,也为其盈利模式创造了条件。盈利模式的创新刻不容缓。在产业链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持续健康的移动互联网模式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梁雪飞.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分析[J].电子商务,2013(7):18,25.

[2]胡世良,钮钢,谷海颖.移动互联网赢在下一个十年的起点[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163-186.

[3]王欣.中国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剖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66-69.

盈利能力的内容篇4

[关键词]传统媒体盈利模式创新

传统媒体主要是指电视、广播和报纸,是相对于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而言的。在当前媒体的大竞争时代,传统媒体单一依靠广告收入的盈利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应对新形势的挑战。传统媒体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在盈利模式的理念和措施上有所创新。

一、我国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正面临“拐点”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一般都遵循着“二次售卖”模式,即媒体将媒介产品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卖给媒体受众,再将受众卖给广告商,通过收取广告费来获得利润。在这一模式下,媒体靠“买内容”盈利,利润往往很小或不盈利甚至亏损。但从利润总额看,由于广告收入的增加,就可以弥补相应的损失,甚至能够增加利润总量。这种盈利模式的关键因素是媒体要占有较大的媒体传播市场份额,才能依此获得较多的广告收益。目前,广告收入在传统媒体的盈利中所占的比例是非常的大。据统计,将近有一半的传统媒介,其广告收人占经营收人的90%以上。而美国的许多媒介集团的广告、发行或节目收人往往只占其全部经营收人的三分之一左右。

单一广告盈利模式必然会对传媒产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带来限制和威胁。由于广告投放深受经济形势的影响,因此对“广告收入”的高度依赖,势必使传媒经营的风险增高。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风险正在成为传统媒体需要认真面对的现实。

1.传统媒体间的竞争,导致媒体间广告收入差距拉大

过去,由于我国广告业发展还不成熟,加之媒体之间竞争并不剧烈,使得我国传统媒体利用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就能获得较大的收益,媒体也借此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在当前我国总体的广告市场投入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媒体数量的扩充,必然会导致传统媒体广告收入减少。

另外,由于创新不足,媒体数量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同质化竞争不断加剧。一些强势媒体,依靠其强大的影响力,在广告市场上占有着比较多的份额。据尼尔森媒介研究的最新报告显示,2007年三大主流媒体――电视、报纸、杂志的广告投放总额达4415亿元。而电视媒体仍位居中国媒介行业的龙头地位,是各广告主投放的首选,占各媒体类型总额的82%。而报纸和杂志分别占据总额的16%和2%。广告收入的差距还体现在地区之间。一些来自省级以上强势媒体“居高临下、抢分蛋糕”,严重蚕食了一些地方媒体的广告市场空间。不仅如此,一些同城媒体也存在相互“分餐争食”的现象。

2.新媒体的竞争,进一步压缩传统媒体占有的广告市场空间

由于数字化媒介的崛起,人们消费和使用媒介的方式正面临着深刻变革。数字化新媒介的发展,使我们进入了大媒体竞争时代。广告主选择对象极其丰富,把媒介的使用变得“碎片化”和“分工化”。据《netguide2008中国互联网用户媒介与广告接触测量报告》数据显示:在调查互联网用户最能影响其购买行为的媒介时,53.9%用户选择互联网,而居第二的中央电视台只有19.4%。互联网“购买影响力”已经高于中央电视台。2007年11月公布的国内四大网站新浪、网易、腾讯和搜狐2007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四大网站在第三季度网络广告总收入达到1.08亿美元。这表明网络媒体在广告市场上已经获得大众的认可,形成了对CCtV等传统媒体的挑战。

从以上两方面分析看,我国传统媒体原有的广告赢利模式正面临“拐点。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创新,传统媒体就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传统媒体盈利模式应创新理念

随着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的组建,传统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而媒体的盈利模式单一弊端越来越明显。正如接受挑战意味着创造机遇一样,整个传媒业盈利模式的困局也恰恰是传媒业发生新突破的机遇。只要不断追求创新,努力探寻新的盈利模式,就会使传媒业获得突破性的发展。

1.坚持“内容为王”理念,提升传统媒体的主业盈利能力

媒介产业是内容产业,“内容为王”是传媒发展的一条铁律。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要遵从“内容为王”的理念,这是传媒获得发展的思想基础。因此,传媒提高盈利能力首先就要在提高内容的质量上下功夫,通过走“精品化”的道路,提高媒体的主业盈利能力。

2.树立整体经营的理念,走多元化经营道路

长期以来,广告是媒体经营的核心,但同时又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因此,当整体或区域经济增长进入低谷区时,首先受到冲击的是广告市场。随着广告投放的减少,媒体的盈利状况将恶化。不仅如此,随着物价的上涨和工资水平的提高,媒体成本支出也呈现刚性增长。因此,调整媒体的盈利结构,首先就要从改变单一依托广告盈利入手。在壮大主业的同时,有选择地多元化经营,重视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开发,通过价值链接使媒体增值,降低广告收入在全部收入中的比例。

3.树立跨媒体经营理念,由依靠单一媒体盈利模式转变到跨媒体盈利模式

所谓跨媒体就是指一个媒体集团拥有不同类型的多家媒体,而跨媒体经营则是媒体集团通过利用拥有的多家媒体这一平台来进行各种经营活动。当前,我国的媒体集团发展很快,实行跨媒体经营可以进一步扩大盈利的来源范围,并能减低成本,使媒体获得最大化的利益。

传统媒体的跨媒体经营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传统媒体内部的报纸、杂志和电视几种不同介质媒体之间的跨越和融合,形成一个全新的综合媒体平台。二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跨越和融合,利用自身的内容优势,力争在新媒体领域也要分一杯羹。

三、传统媒体盈利模式的创新方向

目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媒体已经逐步意识到广告、发行等传统盈利模式已很难满足利润的高速增长和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因此,创新媒体的盈利模式,运用市场化的运作理念和多元化的产出模式,已成为传统媒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适当提高“一次售卖”的获利比重,缓解媒体经营的成本压力

从产业的角度看,传媒产业要想盈利,首先就要能够制做出有价值的、能够对受众产生较大影响力的“内容”。媒体内容建设与媒体盈利模式之间良性的互动的关系,将促进媒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传统媒体一方面要继续依靠“二次售卖”来获利,另一方面要在拥有高质量的“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受众的经济承受能力,适当提高“一次售卖”在收入中的比例。例如,上海的《新闻晨报》历年来发行量和广告额不断攀升,但每天的发行亏损却在80万元左右。在对市场仔细分析后决定从2005年7月1日起,把报纸的零售价提到7角。如今该报日均发行量达50万以上,仅此一项就增收2400万元。报价的适当提高,将使这些媒体主业的盈利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为进一步办好报纸提供非常好的物质基础。

2.注重活动营销策略,提高媒体品牌的增值盈利能力。

活动营销,也叫事件营销,是指新闻媒体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通过整合自身的资源,借用社会关注的焦点,策划各种富有创意的活动或事件进行创收的一种市场营销活动和过程。从美国《财富》杂志举办的“财富全球论坛”到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年度经济人物”,从《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的系列峰会,“活动营销”在媒体营销和增加创收方面开始扮演重要角色,逐渐成为媒体发展的一种新盈利模式。

3.实行多元经营,扩展传统媒体的盈利空间

多元经营是指在传媒行业之外的更大范围内进行扩张探索。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许多传统媒体就已经开始涉足其它行业,多元化发展已触及房地产、金融、贸易、物流、it、办学等高端行业。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就在系列化和一体化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多元化发展。它旗下不仅有南方广告有限公司、南方报刊发行总公司还有南方房地产公司和南方新发展顾问公司等多家企业。这些企业利用南方报业的影响力在各自的领域内谋求更大的发展。多元化发展实现了报业集团对相关产业的开发,并大大增强了媒体的实力。

4.进军新媒体领域,开拓传统传媒盈利新天地

数字新媒体不仅给传统媒体带来了竞争,也是传统媒体未来的发展新方向。面对数字媒体迅猛发展的态势,许多传统媒体采取跨媒体的方式,通过与新媒体的嫁接,使自身发展成一种数字化多媒体传播平台。而这种数字化的传统媒体也就多提供了一种收入来源。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就大力进军新媒体,从经营网上视听业务的东方宽频到经营数字电视与高清电视的文广互动,从经营iptV的百视通到经营手机电视的东方龙,文广的触角延伸到电视、电脑、手机三大终端。

总之,由于形势的变化,传统媒体正面临空前的挑战。要获得生存与发展,必须在创新盈利模式上做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钟慧:主流媒体广告投放增15%[n].文汇报,2008-2-14(10)

[2]周婷:四大门户季度广告首破1亿美元[n].中国证券报,2007-11-23(B04)

[3]阎峰:传媒赢利模式:概念、特点与战略层次[n].新闻界,2006(3)

[4]喻国明:产品为王:传媒产业竞争的新主旋律[n].当代传播,2008(2)

盈利能力的内容篇5

经过7年多的转型,香港运营商电讯盈科(以下简称“电盈”)已经成为一家综合性的全业务运营商,业务涵盖综合电信、宽带、互联网,以及it方案与服务等多个领域,不仅是香港最大的电信运营商,在亚洲电信市场的影响力也日渐增强。

电盈之所以能在竞争激烈的香港市场稳步增长,得益于其制定的“四网合一”战略,即力推包含本地固网、宽带互联网、iptV,以及移动通信的融合业务。这些业务不仅吸引了用户,增加了收入,也使电盈成为了区内创新的典范。

固网:捆绑移动,光纤到户

为应对不断强化的“移动替代”趋势,电盈除了降低资费、增加服务内容等手段外,还采取将固网与移动业务捆绑的战略,有效遏制了固网的下滑势头。在此基础上,电盈大力发展光纤到户计划,使固网业务保持了市场领导地位。

在向全业务运营商转型的过程中,电盈并未放弃传统的固话业务,而是想方设法减缓固话业务的下滑趋势。

随着竞争加剧和用户需求增多,2007年6月,电盈将其新一代固话业务升级到“eye多媒睇”多媒体平台,力图为家庭用户带来更丰富的业务内容和互动服务。“eye多媒睇”的实现手段是一部具备一定影音功能的电话机,该电话机配有4.3英寸屏幕和扬声器,除了打电话之外,还能播放音乐,观看iptV。用户还可以用这种电话机缴付账单、选购电影票、获取日用信息,甚至在家购物,可谓一应俱全。

为挽留固话业务的企业客户,电盈发挥协同效应,于2007年6月推出了整合固网、移动通信服务的平台“onecommunications”。该平台综合了商业通信的所有重要元素,包括固网、宽带以及移动通信。用户可在通话中,直接将通话由手机转移到办公室电话。此外,“onecommunications”的用户还能用手机收看电邮和传真,以及收听固网电话的留言信箱。

以上措施使电盈的固网业务在移动通信高度饱和的香港,依然保持了稳定的态势。截至2007年上半年,电盈的电话线路数目保持在259万条左右,商业线路及住宅线路的固网市场占有率分别维持在69%和66%的水平,仍然是当地固网市场的“一哥”。

与此同时,电盈大力推进新一代宽带的发展,借此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电盈持续扩展香港的宽带基建业务,耗巨资将商务客户享用的光纤到户,由甲级写字楼扩展至乙级和丙级写字楼。

在此基础上,电盈在2007年11月推出“pCCw1000m+”方案,该方案将固网和移动宽带套餐合而为一,其中不仅包括了传输速率高达1000m的光纤到户计划,还绑定了电盈最受欢迎的移动上网业务“网上行ev-erywhere”。

在“1000m+”服务计划中,包括1000m带宽的光纤高速包,以及结合了HSDpa、3G及wi-Fi技术的“网上行everywhere”服务。该服务包月价格为2188港元,用户可以通过电盈在香港布下的超过3000个wi-Fi热点来登录网络,同时还包括了高清电视的服务。

今后,电盈即将推出速率高达1250mbps的网络传输服务,而明年可能还会推出更高速的宽带服务,从而将自身打造为一个超级“宽带帝国”。

移动:瞄准3G,主推多媒体

收购移动运营商SUnDaY后,电盈真正获得了开展全业务运营的筹码。电盈着力推出新一代的3G服务,同时在推广初期采取低价策略,以此吸引用户。从服务内容看,电盈充分发挥3G的多媒体特性,以音乐和手机电视为主打,有效增强了用户黏性。

为进一步增强竞争力,电盈在2005年9月收购了香港最小的移动运营商SUnDaY。电盈认为,固网和移动通信互相结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收购SUnDaY可以借助其3G资源,推出固网和移动通信的捆绑服务,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

但是,香港移动电信市场已经超饱和,和记电讯、CSL等几大主流运营商早已将市场瓜分完毕。电盈为了切入市场,避开了竞争惨烈的2G,着力推出新一代的3G服务,同时在业务推广初期采取低价甚至免费的策略,以此吸引用户。

2006年2月,电盈推出了名为“pCCwmobile”的3G服务,可为用户提供6个月的免费试用服务和免费的手机。活动还包括每月长达1万分钟的免费本地呼叫和不限时间收看“now”的宽带电视节目。

从服务内容看,电盈充分发挥3G业务的多媒体特性,以音乐和手机电视等流媒体业务为主打,有效增强了用户黏性。

电盈在2006年5月利用SUnDaY的3G网络推出了手机电视业务。该业务采用CmB技术,推出初期节目内容包括新闻、财经及体育频道。从当年6月底起,电盈的11万名3G用户可以免费试用手机电视业务。这些举措在竞争已近白热化的香港3G市场激起一阵波浪。随后,电盈不断丰富手机电视的节目内容,特别是引入“英超联赛”等实时体育视频内容,有效提升了手机电视业务的aRpU值。

2006年12月,电盈还推出“mooV乐手机”服务,其音乐库包含了6万首新潮歌曲。用户每月支付68港元,即可获得4000分钟的手机音乐服务,以及100分钟通话时间,博得了年轻用户的青睐。

随后,电盈进一步采取整合策略,从2007年3月起,将SUnDaY的2G服务也改用“电讯盈科流动通讯”的品牌,此举在于进一步提升“四网合一”的协同效益,确保移动通信用户的满意度。

在无线宽带领域,电盈也颇下功夫,于2007年8月推出了“网上行every-where”服务,为用户提供了无缝切换的宽带网络,保证笔记本电脑可以在wi-Fi、HSDpa/wCDma网络之间自动接通到传输状况最好的网络,并不限流量地使用。该服务与光纤到户计划一起打包推出,在资费上实现了固定与移动宽带的统一捆绑,也体现了全业务运营商的优势所在。

iptV:内容互动,资费灵活

“now”iptV是电盈最有特色的业务之一,也是电盈发展融合业务,增强固网效益的有力手段。“丰富的内容、最佳的互动功能,以及灵活独特的按频道收费模式”,已经成为电盈iptV业务最值得其他运营商借鉴的地方。

宽带是电盈的重点业务之一,但市场竞争同样激烈。为了压制对手,电盈决心通过发展iptV业务来增强核心竞争力。2003年9月,电盈推出了iptV业务“now”。“now”采用组播作为关键支撑技术,并采用mpeG-2编码技术,最佳情况下画质能够达到DVD的水平。

在市场推广方面,电盈采用分发机顶盒并向宽带用户提供免费频道的形式,在“now”推出服务的第一年就签约了26.9万个用户。如今,“now”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iptV业务系统。截至2007年6月底,已安装该服务的用户达到81.8万名,其中付费用户为56万名,而aRpU值也达到每月166港元,同比增加19%。

电盈执行董事艾维朗将now宽带电视的成功经验概括为三点,即“丰富的内容、最佳的互动功能,以及灵活独特的按频道收费模式”。而这也是电盈的iptV业务最值得其他运营商借鉴的地方。

电盈两年前开始推出iptV服务时,只有23个频道,但现在频道总数已经达到了150个,包括多条独家的电影、体育、新闻及综合娱乐频道。目前,电盈与多家国际电视巨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从2005年9月开始,默多克的星空传媒向电盈提供11个电影和娱乐频道;时代华纳的HBo则将在2005年8月至2014年为其提供至少3个电影频道节目。

此外,电盈还于2007年3月推出“超强体育组合”,网罗全球各地的大型体坛盛事,节目阵容堪称全港最强,包括独家直播2007年8月开锣的巴克莱英格兰超级联赛三个球季的赛事。“超强体育组合”面世后,“now”iptV的aRpU显著增长。

节目内容的不断丰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更重要是,电盈与内容提供商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和谐的合作模式。内容提供商提供内容,电盈托管内容,收入双方共享,实现利益捆绑。这种模式培育了整个产业链的赢利能力,并促进业务走向良性发展。

在此基础上,now宽带电视突出强调互动性,用户可以自行决定收看频道的数量,并支付不同的价格,实现了个性化的频道定制。比如“卫视电影台”从2006年1月起推出自选电影(VoD)服务,用户通过该台的互动服务,可随时随意地选择收看喜爱的电影。

now宽带电视灵活的付费方式也很有特色,不同频道的价格各不相同,用户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时间来决定收看频道的数量。这种“挑选频道”的服务方式是对传统电视收看模式的一种创新。此外,电讯盈科还推出“打包业务”,将若干频道捆绑在一起销售。对用户而言,这也比单独购买一个频道更加划算。

在“now”iptV业务增长带动下,电盈的电视业务收入迅速增长,2007年上半年的收入达到7.15亿港元,同比大幅上升42%。eBitDa亏损减少至7400万港元,同比减幅超过一半,距离赢利已经为期不远。

企业方案:拓展多元行业应用

除了固网、移动、iptV等主要业务,电盈还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其中,电盈企业方案(pCCwSolutions)可为电信运营商提供it服务,还向金融、政府、企业等多个行业拓展业务,使电盈加快向综合电信服务提供商转型。

严酷的现实使电盈认识到:如果继续坚持原有的电话业务,公司发展将举步维艰。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化建设正在向纵深发展,it业务开始展现出巨大的市场空间。

电盈瞅准这一时机,于2001年10月提出转型战略,力图由一家电信公司转型为it和电信并行(it&t)的公司。随后,电盈进行部门结构调整,设立了系统集成、软件应用、业务外包、整体解决方案四大it业务。至2004年年底,电盈将it服务解决方案部门拓展成一个单独的子公司――电盈企业方案(pCCwSolutions)。

除电信解决方案服务之外,电盈还向金融、政府、企业等多个行业拓展。依靠这种多元化思路,香港国际机场航班的信息显示系统、香港证交所的股票交易系统及清算系统,以及香港警务处的海上警视系统,都应用了电盈的企业解决方案。

盈利能力的内容篇6

关键词:互联网 盈利思路与模式 创新与展望 盈利规律 商业价值

0 引言

互联网以其方便、快速、共享、全面、专业、自由等属性迅速成为全世界网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国内的互联网行业也不断推陈出新,网站建设、服务质量不断改进,应用业务、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盈利也不断增大。搜索、定位、视频、音乐影视下载、网络购物、通讯等业务的不断推出与扩张,给互联网带来更多的实用性。互联网商业价值的飞速提升,为电信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服务和内容提供商的融入与整合,转变了互联网服务的价值和产业规则,其盈利思路融合了通信、软件、传媒等行业的经验和特点,在商业运营中具有突出的特色,对我国商业模式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我国现行的互联网盈利思路与模式进行分析,以利于运营商整理思路、科学决策、把握机遇,为电信业和网络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1 互联网的特征

我国的互联网行业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发达国家滞后,商业风险较大,但是其发展空间也较为广阔,为技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我国的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强但管理涣散的特征,因此致使互联网发展存在商业诚信度不高的问题,网络交易的风险性较大。与传统的购物环境相比,网络购物的售后服务、产品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立法保护,消费环境不完善。金融服务业相对滞后,致使网络支付和信贷系统的功能不健全,物流配送低效率,网络零售市场覆盖面低,实际经济价值的缺失和货物运送范围窄的双重矛盾并存。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金的缺乏是困扰其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由于我国的互联网消费人群具有数量大、普及率低、低龄化,低收入的特征,致使很多的网络公司的商业运行成本较大而收入较低,资金链短缺,商业风险巨大,同时消费人群收入较低的占大部分,难以形成有效地网络消费群体。消费者主要进行网络游戏、无线增值、影视娱乐等服务项目,对于网上理财购物等消费能力较低,主要进行文化交流与心理疏导,因此目前主要的互联网盈利模式是游戏、交友、影视娱乐盈利模式。

2 互联网盈利基本规律

盈利模式的定义: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要素整合起来,完成一个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盈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盈利模式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通常所说的跟盈利模式有关的说法很多,包括运营模式、盈利模式、B2B模式、B2C模式、“鼠标加水泥”模式、广告收益模式等等。可见盈利模式是一种简化的商业逻辑。

互联网主要是通过网络提供商业资讯、影视娱乐、游戏等服务来进行经济活动的,通过需求方和供求方的交易活动来获得利润。其中商品或服务的使用数量以及价格决定了需求方的规模经济,需求量越大,经济效益越高;生产结构成本的变化决定了互联网供求方的规模经济,固定成本大,可变复制成本小,生产量越大利润越高。在互联网的成立之初由于投入成本较大,用户数量较少,往往出现负增益,但是随着服务项目和用户数量的增多,服务成本下降,用户收益增大,盈利利润增大。但如果存在经营不善的状况时,会出现用户数量在临界数量之下,便会导致企业亏损的恶性循环。因此,互联网的盈利规律最重要的是用户规模的扩大,利用具有高利润和具有竞争力的正反馈维持自己的市场优势。

3 互联网的盈利思路

互联网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种典范,具有较强的网络效应和服务整合能力,其盈利方式主要有单/双边市场盈利模式、电子商务模式、劳务交换模式、开发增值服务模式、虚拟货币模式、第三方支付模式、赠予模式等。

劳务交换模式是网络经济学的重要应用,通过用户所付出的劳务活动来争取资源和难以复制的说服力,如网络中的免费试用活动。不需要为服务项目支付任何费用,但是在企业的调查与回访中为其提供建议和意见,帮助企业获得真实的评价和改进方向,为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模式、提高产品价值提供了依据,同时自身获得了良好的服务,达到了一种互惠互利的双赢服务模式。企业利用该模式的核心还包括通过对新产品边际成本的控制,用低廉的成本换取大量的参与用户,实现实际利润的二次转化。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适合于配合其他的盈利模式综合使用的形式,其核心思路是是外部性盈利方式,通过用户参与带动产品价值和市场规模的增长,便利性较强,易于实施。

虚拟货币模式主要是应用于游戏、交友、社区服务、金融服务等领域,通过赠送、实际货币购买、优惠支付等形式获得该货币并将其适用于对各种产品的购买或服用的支付,例如金融、旅行、服饰、餐饮等行业的积分活动,可以用于实物购买,如道具、特权等虚拟物品购买、折返购买等。该种方式的使用,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且获得了实惠,而厂家提供的该服务增加了潜在的用户群数量,销售量也随之增加,并且不需要任何的附加成本,而营销成本降低,即使用户不使用,厂家也不会产生任何的经济损失。虚拟货币的盈利思路通过对用户的激励形成了粘性,并锁定系统,将互联网上的多项业务平滑迁移,形成业务链的扩大,并通过积分返利、兑换、购买等盈利平台来缓解资金压力,改变产业链格局,拓宽业务能力。因此,虚拟货币的消费及兑换渠道的拓展是该模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赠予盈利模式是通过为用户免费提供或赠送物品、服务如信息、经验、知识等方式来提供服务,主要利用用户的利他心理实现服务。该种盈利模式没有预期的服务对象和内容,可以视作为债务经济,其盈利思路不再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而是获得更多的关注、信誉、潜在市场竞争力,以便带来更大的实际效益,可以与其他的盈利模式配合使用,如广告模式。例如目前最盛行的娱乐资讯服务,通过对道具装备的收费来获得直接盈利或者通过用户观看影视娱乐节目获得较高的人气注意力来获得潜在的经济价值,吸引广告商等投资商的投资已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4 互联网盈利模式的展望

互联网作为一种特殊的商业环境,与传统的商业运行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产品或者服务能否盈利,仍旧取决于供求的相互作用。由于我国的互联网的运行环境的特殊性,人群分布单一。低龄化、低收入较为严重,互联网的服务倾向于娱乐、影视、日常生活学习、游戏、交友等实用性项目,但是办公和商业交易仍旧存在很大的困境,专业服务功能水平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但是由于互联网行业的投入较高,资金的匮乏成为网络游戏视频社区、电子杂志、在线音乐等网站服务功能分布和演变的一个主要障碍。因此,寻找盈利模式演变力量的来源是互联网盈利的重要途径。

休闲服务项目的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由于服务质量的异质化较低,搜索引擎建设仍需进一步发展,其目标客户的发掘需不断完善,盈利模式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创新。尤其是娱乐视频等内容需要解决观看网速低和知识产权问题,为互联网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在创新盈利模式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网络诚信、快捷支付、资金来源、融资体系问题,根据不同领域的差异性选择不同的盈利模式,尽早跨过盈亏平衡点,形成良性的商业循环体系。

劳务交换盈利模式、虚拟货币盈利模式、赠予盈利模式是现在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型盈利模式,由于其突出的商业运行特色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对于影视娱乐网络,广告盈利模式、第三方支付盈利模式、增值服务盈利模式较为适合,既体现了免费网络环境的商业价值,又可以为互联网行业提供良性循环的动力。

5 结论

网站要实现持续领先的最终定位是成为网络用户最好的内容提供商,我们认为实现并保持这一竞争优势的最有效途径是制定并执行基于品牌(B),效率(e),可扩展性(S),技术(t),内容(C),平台(p)六要素的发展策略并构建相适应的管理架构和执行能力。基于以上投资框架的评分卡显示,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尚缺乏绝对的领先者,即便在各个垂直领域均有一定规模的网站但是也很难确保牢固的领先地位。在中国当前的网络行业,不同类型的公司在各自的领域内享有特定的优势。例如,门户网站拥有品牌认知度和先进的基础技术设施;平台型网站凭借母公司丰富的资源拥有较高的货币化效率和较丰富的交叉销售机会。前瞻地看,我们相信该互联网大多数公司仍将持续规模投资以继续提升竞争力和实现业务差异化,因此我们预计中国网络市场格局仍将处于不断演变中。盈利思路与模式的创新是推进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互联网创造商业价值的重要关键因素。随着全球化、综合化经济的发展规律,我国也存在着多种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互联网面临着多元化、市场化的机遇。因此,互联网的盈利思路不是简单的特定的单一的盈利,而是一种机遇开放体系下的融合盈利策略,将多数业务融合于一个机体下,相互作用、自由演进。

当前的互联网盈利模式多样化,但是具有统一的盈利规律,结合互联网发展环境的特征和发展方向的改变,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下,垄断生存、可控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化。电子商务模式、劳务交换模式、开发增值服务模式、虚拟货币模式、第三方支付模式、赠予盈利模式的相辅相成,促进了互联网的发展与创新。结合每个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模式与产业特色,选择合理的盈利模式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但盈利模式的选择往往不是单一的,综合化、多元化是最主要的方向。利用我国经济特点,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互联网的盈利思路将不断扩展创新。

参考文献:

[1]岳鹤.网络营销典型定价策略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9).

[2]张琳.“免费”的赢利模式[J].光彩,2010(7).

[3]李雪.中国视频网站盈利模式优化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盈利能力的内容篇7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创新

一、移动互联网的现状

截止2011年6月,我国手机用户突破9亿,达到9.2亿户,其中3G用户达到8051万户,庞大的手机市场及3G井喷式的增长,反应了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巨大的市场前景。作为一个新兴的移动互联网市场,目前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移动互联网要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找到适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因此,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推进盈利模式创新关系到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关系到进入移动互联网企业发展的成败。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的创新刻不容缓。

二、现有的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

1、交叉补贴模式

交叉补贴模式是一种以某一基础性产品实行免费或低价带动相关产品的销售量的增长,而相关产品则实行收费的一种模式。吉列的“剃刀和刀片”的模式就是传统行业的交叉补贴模式的典型案例。“终端+应用”、“免费+收费”的盈利模式是移动互联网交叉补贴模式中最常见的模式,在运营企业得到广泛应用。

2、内容付费模式

智能手机、ipad和电子阅读器在内的移动互联网接入终端正在给人们访问互联网的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内容付费有望成为一种新的盈利模式,这种模式是指用户为使用应用和内容而付费。虽然内容付费是一个趋势,但是就目前中国互联网领域来说,无论是新闻媒体、电子邮件等均是免费模式占据主导地位。

3、前向+后向模式

谷歌盈利模式面向用户实行免费,而对第三方广告主则收取广告收入,这种模式涉及最终用户、谷歌和第三方广告主三方市场,这种模式成为“前向+后向”的收费模式,又称为三方市场模式,经济学家把这种模式又称为“双边模式”。中国电信推出的号码百事通盈利模式就是采用这种模式,面对广大的用户只是收取低廉的电话费或者免电话费,其收入来源主要来自于合作伙伴提供的广告费等收入。

4、平台分成模式

生活中,很多企业经营着平台,如电信运营商开展手机视讯业务,运营商搭建了视讯平台,内容由合作伙伴提供,运营商直接向广告商和用户收费,并按照有利于提升平台价值的分成比例支付给内容提供商,这种模式称为平台分成模式。

5、广告模式

无论是雅虎、新浪的“门户模式”,还是谷歌、百度的“搜索模式”,都是广告模式的体现。移动广告实际上是一种互动式的网络广告,它由移动通信网承载,具有网络媒体的一切特征,同时比互联网更具有优势,因为移动性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接受信息。由于移动互联网手机与用户存在唯一性特征,通过一定的号码识别技术可实现信息的准确推送,因此,基于手机媒体的移动广告一般可实现更高的精准投放。

6、劳动交换模式

在劳动交换模式中,用户并不需要为自己所享用的服务支付任何费用,但其参与的活动(如有关对商品使用的评论、内容搜集、信息整理等)却有可能产生积极的网络外部性,从而以其他多种创造性途径为服务提供者做出贡献,这些贡献通常可带来产品价值的进一步提升,从而实现产品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互惠共赢。

三、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创新策略

1、要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内容。移动互联网也许可以从接入费和通信费中弥补成本、实现少量盈利,但要真正获利,还需要有市场的、针对性强的“内容产品”。综观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无非是广告盈利和服务内容盈利两大类。企业要以提高客户体验为中心,要加强业务创新,满足客户差异化、多元化、碎片化需求,以高品质的内容产品培养用户内容付费习惯。

2、正确的客户定位。移动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允许大量信息资源的有效访问和随处漫游的个人通信,这样,移动互联网的客户群必然同传统互联网客户存在一定的差异,更多的是时尚消费人群。移动互联网发展道路呈现“时尚消费带动——大众消费普及——商务应用价值凸显”的特点。

3、搞好流量经营,以巨大的流量兑现广告价值。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靠传输数据流量收费只是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利润池中很小的一部分,主体收入是在智能终端销售和应用服务以及第三方收费上,这主要是靠“用户流量”来拉动的,这也是进入移动互联网企业做好流量经营的重点。只有做大流量才能真正提高流量的广告价值,才能吸引广告商投放广告,拓展盈利渠道。

4、设计合理的资费方案。合理的资费方案必将有力撬动用户消费。给用户设计合理的低资费,其前提是不会造成对资源无法控制的滥用、不会冲击网络的正常运营。

5、整合价值链,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打造一个合作共赢、健康有序的产业价值链是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必要基础。这就涉及价值链整合问题。移动运营商需要以用户需求为基础,加强与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合作,包括与内容服务商、终端商、软件开发商,创新应用,不断普及移动智能终端;要采用合理的利润分配模式,调动整个价值链企业的积极性,实现“合作共赢、共创繁荣”。

盈利能力的内容篇8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文献比较;研究综述

一、引言

盈余分为应计项目和经营现金流量。目前绝大部分盈余管理研究着眼于应计项目操控,并成为当前研究的主流。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由于会计规范的限制和监管机构的监控,应计项目操控并不是盈余管理的首要方式,公司倾向于操控真实活动实现盈余管理。近年来,真实盈余管理问题虽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但相关文献依然较少。因此,笔者就真实盈余管理这一领域的国内外文献研究做一梳理,以期能对国内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有所裨益。

二、真实盈余管理概述

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Schipper(1989)最先把真实活动操控纳入盈余管理研究,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有目的地干预财务报告而获取私有收益的行为,而真实盈余管理能通过适时性的财务决策来改变财务报告盈余,因此也是盈余管理的范畴。

Roychowdhury(2006)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是由于管理层试图误导股东相信公司通过正常经营活动达到了既定财务目标,利用异常经营情况的真实经营活动来操控利润的行为。

基于Roychowdhury(2006)的观点,Zhao,Y.etal.(2011)提出真实盈余管理就是为实现短期盈利目标而进行的偏离正常经营活动的行为。

结合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是通过构造真实具体交易并控制交易时间来实现盈余管理的行为。通常情况下,它同时影响经营现金流量和当期盈余,也可能影响应计项目;它不增加公司价值,甚至会损害公司长期业绩,减少公司价值。

三、国内外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一)国外文献研究评述

对国外真实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的内容进行分类对比后,将主要的研究内容列示如表1,通过对比能够发现研究内容的转变。

由表1可以看出,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内容集中于经济后果影响,近年侧重不同背景下(如股权再融资、收购保护)的真实盈余管理;同时,考虑规范会计准则、提升审计质量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针对真实盈余管理手段,早期文献已有所建树,但Roychowdhury(2006)提出经典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计量方式后,基本无人对这一研究内容提出异议,均采用Roychowdhury(2006)的模型对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进行计量。

1.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

对真实盈余管理动机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分析公司是否存在真实盈余管理以及公司采用何种方式在何种情况下进行盈余管理。从现有文献来看,对公司基于什么动机进行真实盈余管理一直存有分歧。Dechow、Sloan(1991)和Bensetal.(2002)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是一种以股东价值换取管理层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外部市场的监管和控制有助于减少此类行为。Bhojraj、Libby(2005)却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是一种由外部市场压力导致的行为,而不是问题的产物。

在此基础上,Grahametal.(2005)认为由于外部市场压力的存在,真实盈余管理的最主要动机有三个:达到上一年的盈利目标、满足分析家的预测、避免财务报告损失。

2.选择倾向与真实盈余管理

通常认为公司会选择使用多种盈余管理手段。Zang(2006)通过分析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权衡,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与应计项目操控的成本正相关,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与应计项目操控活动负相关,公司为实现盈余目标会优先采用真实盈余管理。Grahametal.(2005)同样认为管理层乐于采用真实活动操控来对报告盈余进行管理。

公司倾向使用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应计项目操控比真实盈余管理更易引起注册会计师和相关监管部门的关注。其次,仅靠在期末操控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具有风险,因为无法在会计期末进行真实盈余管理。

3.监管、控制与真实盈余管理

外部监管和会计准则的强化使公司利用应计项目操控盈余的空间缩小、成本提高,公司不得不转向更隐蔽更不易被外界发现的真实盈余管理。ewert、wagenhofer(2005)通过模型分析认为,当公司利用会计政策操控盈余的灵活性降低后,公司转而采用真实盈余管理。Cohenetal.(2008)进一步证实其结论,萨班斯法案使公司操控应计项目面临更严峻的外部监管和审查,而操控真实活动的风险较低,不易引起审计人员和外部监管的关注,公司更愿采用操控真实活动达到盈余目标。

从审计角度出发,Kimetal.(2010)认为审计人员无法基于正确披露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而给予非标准审计意见,因此公司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意愿更强。Chi,w.etal.(2011)发现审计质量和审计费用的提高限制了公司应计项目的操控空间,而审计人员的任期越长,公司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也越大。

4.管理手段与真实盈余管理

Dechow、Sloan(1991)发现管理层在任期期末通过减少研发费用来提升短期业绩并从中获利。Baberetal.(1991)和Bushee(1998)同样认为削减研发费用可以达到上一年的盈利水平或者实现扭亏。Bartov(1993)的研究证明盈利负向变化的公司会通过变卖资产来改善业绩以掩盖亏损的事实。Grahametal.(2005)指出减少期间费用和资本投资也可以实现真实盈余管理。

以上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盈余的影响,并没有对真实活动导致的现金流量变化进行研究,也没有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系统研究。Roychowdhury(2006)认为通过扩大产量、销售控制和削减期间费可以实现预期盈余,满足专家预测,并避免财务报告亏损,提出测量现金流量的异常波动情况可以间接地反映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他系统化地分析和论证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计量方法,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奠定夯实的基础。同时,其提出计量模型的突出价值在于能够单独计量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得到了后来研究者的广泛应用。

5.公司价值与真实盈余管理

公司价值作为真实盈余管理研究中的主要领域,前期研究结论集中于争论真实盈余管理到底提升还是损害了公司价值。Bartov(1993)提出管理层通过变卖资产等真实活动避免债务违约实际上是对股东的一种利好行为。当然,绝大部分学者认为真实盈余管理对公司的未来现金流量有更深远的不良影响,是一种损害公司未来业绩和股东价值的行为。Cheng(2004)和Bensetal.(2002)认为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提升公司业绩,进而增加管理层的绩效工资或股票期权价值,造成股东财富流失。Gunny(2005)发现真实盈余管理与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之间显著负相关。Grahametal.(2005)和Roychowdhury(2006)发现公司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是为了达到上一年盈利目标或者满足专家预测,而且这种行为在微利公司尤其明显。

综上所述,国外文献从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到手段再到管理程度的计量方法都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并针对外部监管环境和会计规范的变化进行了相应的研究,而最近的研究则主要围绕不同背景下的真实盈余管理展开。Cohen、Zarowin(2010)发现增发股票的公司都参与了真实盈余管理,且增发股票后公司业绩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Zhao,Y.etal.(2011)表明收购保护弱化了管理层迫于压力采取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向市场传递利好消息的意愿。eldenburgetal.(2011)对非营利医院的支出项目进行分类对比分析,认为在非营利组织中同样存在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二)国内文献研究评述

对国内真实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的内容进行分类对比后,将主要的研究内容列示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国内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更晚,甚至可以认为最近两三年国内学者才意识到真实盈余管理的存在。好处也显而易见,国内学者直接汲取国外学者现有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虽然真实盈余管理研究开始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从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和研究人员来看,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薛爽等(2007)认为操控现金流的目的在于和利润匹配,但也只说明了存在现金流量操控现象,没有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直到李彬、张俊瑞(2008、2009)根据Roychowdhury2006)的结论从生产操控、费用操控和销售操控三个方面发现运用真实活动管理盈余的公司其未来经营业绩显著下降,真实盈余管理才开始进入国内学者视野。随后张俊瑞等(2008)引入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验证国内微利公司存在操控真实活动实现保盈目标的行为。

在增发股票和债务契约方面,国内学者采用国内数据验证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与Cohen、Zarowin(2010)的结论一致,李增福等(2011)认为上市公司在增发股票的过程中同时使用两种操控方式,但真实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增发股票之后业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李增福等(2011)发现负债水平越高的公司为避免债务违约而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这与Kimetal.(2010)的观点一致,并发现国有控股公司倾向真实盈余管理,而非国有控股公司会同时采用两种盈余管理方式。与国外研究结论不一致的是刘启亮等(2011)认为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新准则强制实施以后,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空间扩大了,真实盈余管理也明显增加,公司为满足各种动机需要会灵活使用两种方式调节盈余。针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复杂的实际情况,张志花、金莲花(2010)认为完善独立董事制度、高管薪酬等公司治理机制有助于抑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曹国华、林川(2011)发现Ceo变更时,业绩越差的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越大,且Ceo变更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更大。李增福等(2011)通过建立基于避税动因的盈余管理方式选择模型发现预期税率上升使公司更倾向真实盈余管理,同时国有控股、公司规模、债务和管理层薪酬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有显著正效应,与相关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综上所述,由于研究的时间还太短,国内学者更多的是用国内数据验证国外学者相关研究结论,研究模式也局限于对比检验应计盈余和真实盈余的影响。但从近期的研究中已经可以看到国内学者正努力摆脱模仿国外学者,创新研究模式,以期丰富相关研究文献,完善监管审查机制,促进国内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真实盈余管理研究展望Bruns、merchant(1990)调查发现管理层更倾向于真实盈余管理,Grahametal.(2005)对401名经理人进行调查和访谈不仅发现了上述现象,还发现78%的经理人会操控真实活动平滑利润实现当期目标。可以看出,实务界更偏向真实盈余管理,与学术研究重点之间存在脱节。我国真实盈余管理研究还不成熟,但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进步是非常显著的。如今,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法制化、会计处理国际化体系的初步形成是否会使我国企业同美国企业一样由应计项目操控转为操控真实活动管理盈余,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而且,鉴于学术研究应侧重对实务的指导作用,笔者还认为国内学者对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的深入可以在保持理论严谨的同时获得实务支持,增强学术理论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1]Roychowdhury,S.earningsmanagementthroughRealactivitiesmanipulation[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6(3):335-370.

[2]Zhao,Y.,Chen,K.,Zhang,Y.,michaelDavis.takeoverprotectionandmanagerialmyopia:evidencefromrealearningsmanagement[J].accountpublicpolicy,2011(8).

[3]Graham,JR,HarveyCR,andRajgopalS.,theeconomicimplicationsofCorporateFinancialReporting[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5(40):3-73.

[4]Zang,a..evidenceonthetradeoffbetweenrealmanipulationandaccrualmanipulation[Z].workingpaper,UniversityofRochester,2006.

[5]Cohen,D.,Dey,a.,Lys,t.,RealandaccrualbasedearningsmanagementinthepreandpostSarbanesoxleyperiods[J].theaccountingReview2008(83):757-787.

[6]Kim,B.,L.L.Lisic,andm.pevzner.Debtcovenantslacksandrealearningsmanagement[Z].workingpaper,GeorgemasonUniversity,2010.

[7]Chi,w.,L.L.Lisic,andm.pevzner,isenhancedauditQualityassociatedwithGreaterRealearningsmanagement[J].accountingHorizons,2011(25):315-335.

[8]Cohen,D.,Zarowin,p.,accrual-basedandrealearningsmanagementactivitiesaroundseasonedequityofferings[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10(50):2-19.

[9]eldenburg,L.,Gunny,K.,Hee,K.,Soderstrom,n.,earningsmanagementUsingRealactivities:evidencefromnonprofitHospitals[J].theaccountingReview,2011(86):1605-1630.

[10]李彬,张俊瑞.生产操控与未来经营业绩关系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J].现代管理科学,2008(9):94-95.

[11]李彬,张俊瑞.销售操控与未来经营业绩关系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J].经济问题探索,2009(3):157-162.

[12]李彬,张俊瑞.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研究――以费用操控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9(2):71-76.

[13]张俊瑞,李彬,刘东霖.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5):918-927

[14]李增福,郑友环,连玉君.股权再融资、盈余管理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方式下的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4):49-56.

[15]李增福,曾庆意,魏下海.债务契约、控制人性质与盈余管理[J].经济评论,2011(6):88-96.

[16]刘启亮,刘晶莹,谈丽华,张雅曼.iFRS的强制趋同、盈余动机与应计及真实盈余操纵[J].财会通讯,2011(5):9-15.

[17]张志花,金莲花.公司治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0(4):71-74.

盈利能力的内容篇9

关键词:互联网;融媒体;大数据;应用技术;互联网终端设备

随着网络实时速度的指数级提高,互联网终端设备的更新换代,媒体行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机遇。互联网背景下,每一个互联网用户都可以成为媒体内容的生产者,媒体行业迎来了融媒体时代。媒体主体的多元化、媒体生产的多渠道性、媒体内容的实时性等是融媒体时代媒体行业的典型特征。融媒体时代的特征导致媒体内容相较传统媒体时代而言呈现不同量级的增加,大量的媒体信息充斥互联网平台,人们不再面临媒体资源的短缺,而是面临对媒体资源进行合理筛选的困境。各融媒体企业大量内容竞争客户的关注,不论是传统的官媒、私营纸媒,还是互联网媒体,都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积极改革,熟练运用大数据技术,拓展盈利渠道,扩大用户群体。

1.互联网融媒体行业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历史沿革

1.1互联网融媒体行业大数据技术应用的时代背景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媒体行业也迎来了改革的机遇。国家鼓励推动传统媒体行业和互联网媒体之间的合作。在激烈的竞争中,媒体肩负着表达国家文化,彰显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使命。媒体肩负着表达地区文化,促进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特殊使命。传统媒体主要依托于传统媒介进行大众传播。传统媒体依靠传统的传播媒介和技术手段进行媒体内容的传播,在长时间的内容传播中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介的社会影响力开始降低,随之带来传统媒体社会影响力的降低。为了提高媒体服务民众的能力,传统媒体需要积极适应融媒体竞争环境,使用大数据技术服务于民众的媒体内容需求。[1]

1.2互联网融媒体行业大数据应用的试点

我国在融媒体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央官方媒体、地方官方媒体和私营媒体三方竞争的格局。融媒体发展试点主要是地方官方媒体。地方的官方媒体积极开展媒体运营和大数据技术的积极融合,发展大数据应用媒体产业,为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广奠定了基础。表一是部分享有国务院新闻转播源地位的地方官方媒体的统计名单。截至2020年年末,一共有接近60家地方官方媒体成为可以向国务院提供新闻的传媒企业。这些企业都拥有相对出色的业务能力,都深入运用了大数据技术。其中一些公司的大数据产业项目部门产生了可观的盈利,能为企业持续创造经济价值。表2是截止到2020年年末,部分互联网融媒体中小企业的经营业绩记录,记录了这些企业在大数据产业方面的盈利水平。

2.互联网融媒体行业大数据技术应用的现状

2.1部分中小融媒体企业的大数据应用现状

部分互联网融媒体中小企业的经营业绩记录,即表2表明,融媒体行业的大数据产业部门,通常的利润来源主要为信息咨询、广告投放、媒体卖货、数据业务等四个方面。由于大数据业务目前并不在融媒体企业的主营业务范围内,并不占据企业的主要经营精力,因此相关的企业经营数据并不能直接反映大数据技术应用带来的企业利润。所以,笔者只能将大数据业务收入归入到数据业务收入之中,通过对数据业务收入的观察发现,融媒体企业的数据业务收入水平在随着时间尺度而不断增加。相应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融媒体企业在未来会加大对大数据应用业务的资本投入,融媒体企业会随着利润占比的变化,提升企业中的大数据业务占比。

2.2融媒体企业的大数据应用特点

根据对行业的大数据研究,融媒体企业积极探索大数据技术应用,注重建立企业的大数据资料库。大数据资料库的普遍建设是融媒体行业现阶段的大数据应用的主要特点。媒体企业根据大数据资料库的信息反馈,进行商业信息的整合,帮助企业进行媒体内容的制作,以满足不同群体对于媒体内容的不同需求。许多媒体企业还将大数据业务独立出来,专门为客户提供大数据服务,运用服务器收集分享大量的商业信息,提供商业报告。大数据业务的核心就是大数据资料库的构建。大数据资料库是媒体内容的产出依据和资料来源,是传媒企业的运营基础。大数据资料库可以帮助变革媒体企业的媒体内容生产方式,使媒体内容的生产趋向于工业化和体系化。统一的大数据运营平台可以协调企业各部门间的独立媒体运营行为,帮助企业形成全公司的人员整合,促进业务能力的提升。[3]

3.互联网融媒体行业大数据技术应用的问题

3.1缺乏大数据应用长久机制

根据目前的阶段性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媒体企业都没有大数据业务方面的长久规划,也并不打算成立专门的大数据部门来拓展企业盈利边界。只有少部分企业成立了专门的大数据业务部门,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增加了利润。还有一小部分企业虽然没有专门的大数据业务部门,但是有关于大数据业务的长久规划。在开展大数据业务的少部分企业中,大都普遍注重大数据业务的短期回报,一旦企业投入过多或者其一段时间的回报不及预期,企业就倾向于减少对大数据部门的业务投入或者撤销大数据部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本身又是非常复杂的,尽管有少部分的技术应用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但是大量的技术应用需要投入不少的时间和资金才能够被实现。一旦较复杂的大数据技术应用实现,企业就可以极大增加自己的盈利能力。因此,企业应该建设大数据资料库,提升企业的长久盈利能力。

3.2缺乏大数据应用技术投入

大数据业务的盈利能力是大多数传媒企业专注提升大数据技术应用水平的关键。如果大数据业务没有短期的盈利可能,企业就会丧失对拓展大数据业务的兴趣。融媒体背景下的传媒企业多数都在盈利周期短、资金成本低的大数据应用方面有所投入。但是在成本高昂、盈利周期偏长的大数据应用项目方面,融媒体企业普遍缺乏投入意愿,对这些项目的投入落后于其他较容易的项目。很多企业对关于高成本、长周期的大数据应用项目,没有建设的意愿,也没有建设的计划。大多数融媒体企业,也没有在年度投资计划中,加入大数据应用方面的内容,没有划拨一定预算用来建设基础的大数据数据库。缺乏对大数据应用技术的投入,短时期内并不会造成融媒体企业的竞争劣势,反而可能因为成本没有增加,增加了企业的利润。短期的利润增加带来的是企业长远竞争力的削弱。

3.3大数据业务收入不足

根据统计数据得知,大多数的融媒体企业并不以大数据业务的收入作为企业的主要盈利来源,大数据业务的经营也不在这些企业中占据主体地位。大数据业务甚至还没有重要到被企业列入到支出收入表格中,这充分说明大数据业务在融媒体企业的整体业务收入中占比过低,也说明大数据技术的利用程度在融媒体行业中相对不高。

4.互联网融媒体行业大数据技术应用的改革建议

4.1利用大数据技术拓展媒体内容

大数据技术可以被用来帮助传媒企业的媒体内容生产,利用大数据技术,融媒体平台可以搜集大量的网络信息和热点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整理编辑、创造新的媒体内容,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做媒体内容的传播。很多传媒企业都开始利用大数据技术便利内容的生产,将大数据资料库作为内容编辑的最大素材库。

4.2利用大数据技术改进媒体经营

大数据技术可以被用来改革融媒体的经营模式,使融媒体企业的经营更加便利于产品的生产和传播。大数据技术可以给用户送达符合其浏览偏好的特定信息,以客户为立足点重构信息内容,传播只针对特定客户的定制媒体内容。提升媒体经营的商业广告转化效率,提升客户群体对融媒体企业的接受度和忠诚度,实现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4]

4.3利用大数据技术服务社会大众

融媒体企业既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主体,也是大众服务的提供者,融媒体企业的产品有特殊的公共性质。业务范围内,并不占据企业的主要经营精力,因此相关的企业经营数据并不能直接反映大数据技术应用带来的企业利润。所以,笔者只能将大数据业务收入归入到数据业务收入之中,通过对数据业务收入的观察发现,融媒体企业的数据业务收入水平在随着时间尺度而不断增加。相应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融媒体企业在未来会加大对大数据应用业务的资本投入,融媒体企业会随着利润占比的变化,提升企业中的大数据业务占比。表22020年部分融媒体企业营业状况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营业利润同比增长净利润同比增长营业外收入东方网17.64亿元151.93%3530万元84.02%0.37亿元12.65%856.47万元北方网39265.11万元160.88%-870.32万元-32%-501.11万元-21.51%1504.32万元因此融媒体企业在注重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利润的同时,应该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自己服务社会大众的能力。当然,在互联网环境下,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应该是主要服务于融媒体企业的自身业务发展。融媒体企业的大众服务不同于公共服务机构的无偿服务,其对大众服务的提供是有偿的。只是融媒体大众服务的有偿性通常不是通过用户的浏览来实现,其利润的获取通常是依靠广告商的广告投放、平台的销售提成等来实现。融媒体大众服务的有偿性是间接的。这种间接的有偿服务依赖于大众服务的水平高低,大众服务的水平越高,企业的盈利才越多。因此,提升企业服务大众的能力也就是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两者具有一致性。[5]

结语

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带来传统媒体的大规模扩张,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会带来融媒体企业的繁荣。抓住技术变革的时代红利,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能增强融媒体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和深入应用,变革了融媒体行业的竞争模式,使企业的内容生产和内容传播行为结合到一起,缩短了企业的盈利周期,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雪婷.我国传统媒体大数据应用热的冷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7(3):32-33+43.

[2]姜畅.媒体融合背景下出版社数字思维的转换与推进[J].中国传媒科技,2020(10):83-85.

[3]欧阳昕,张涛.融媒体时代传媒产业大数据运营路径选择[J].企业经济,2017(9):129-134.

[4]许辰铭.浅谈大数据分析在媒体行业中的应用[J].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2018(1):74-79.

盈利能力的内容篇10

【关键词】项目管理;项目决策;项目财务评价;财务指标分析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好转,国际航运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其发展需要世界港口航道的水深相应加深,港区向海域推移,各大港口正在积极拓宽和加深港池、航道,由此引发了港口业建设深水泊位和深水航道的新高潮。为适应对外贸易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也将加速港口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

近年来,n航道工程局虽然实力在不断增强,技术装备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与其他航道局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为此,n航道工程局提出了以组建公司的形式引进8100立方米的自航耙吸式挖泥船的项目。

项目财务评价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项目财务评价可以对项目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做出判断,从而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为此,本文将项目财务评价的理论体系与n航道工程局8100m3自航耙吸式挖泥船引进项目实际密切结合,在相关数据估算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考察了该项目的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为项目决策提供了科学指导。

二、项目概况

本项目的主要实施内容在于以8100立方米自航耙吸式挖泥船为核心内容组建公司,公司的主要投资方为n航道工程局与浙江某民营企业,投资主要采用职工集资和工程局自筹资金相结合的方式。公司总的注册资本为12000万元,具体股权出资比例为:n航道工程局出资55%(包含职工出资与工程局出资部分);浙江某民营企业出资45%。

三、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1)项目现金流量与动态盈利能力分析

根据现行的项目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结合n航道工程局8100m3自航耙吸式挖泥船引进项目实际,本文将选取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等动态指标,并通过这些指标的计算对本项目的动态盈利能力做出分析和判断[2]~[3]。所选取的各项动态盈利能力指标情况详见表1。

表1动态盈利能力指标汇总

指标名称计算公式说明

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正指标,只有当指标值大于或等于规定的基准收益率时,项目才可行。

财务净现值FnpV正指标,只有当指标值大于或等于零时,项目才可行。

注:上表中Ci表示现金流入量,Co表示现金流出量,i为基准折现率。反指标表示该指标值越大,项目的动态盈利能力越低;正指标表示该指标值越大,项目的动态盈利能力越强。

经估算,本项目计算期内第一年的税前净现金流量为-13707.9万元,第二年为4346.58万元,第三年为4197.08万元,第四年为4367.08万元,第五年为4197.08万元,第六年为4367.08万元;本项目计算期内第一年的税后净现金流量为-14061.47万元,第二年为4009.51万元,第三年为3909.51万元,第四年为4036.61万元,第五年为3909.51万元,第六年为4036.61万元。

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及相关数据,运用excel软件计算可得:本项目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7.10%,税后为12.81%,均大于规定的基准收益率12%;在12%的基准收益率下,本项目的税前财务净现值为1582.64万元,税后为252.94万元,均远大于0。由此可见,本项目具有较强的动态盈利能力,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项目经济效益状况良好。

(2)项目损益与静态盈利能力分析

根据现行的项目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结合n航道工程局8100m3自航耙吸式挖泥船引进项目实际,本文将选取投资净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静态指标,并通过这些指标的计算对本项目的静态盈利能力做出分析和判断[4]~[5]。所选取的各项静态盈利能力指标汇总情况详见表2。

经估算,本项目总的固定资产投资为18105万元,第一年的净资产最高为13733.01万元,计算期内的年均息税前利润总额为2488.25万元,年均净利润为2167.13万元,年均营业收入为9787.5万元。

根据上述公式及相关数据计算,本项目的总投资收益率为13.74%(2488.25/18105);项目经营第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2.62%(1733.01/13733.01);销售净利润率为22.14%(2167.13/9787.5)。由此可见,本项目的总投资收益率、最低的净资产收益率及销售净利润率均高于同行业相似项目的平均水平,项目具有较强的静态盈利能力,项目经济效益状况良好。

表2静态盈利能力指标汇总

指标名称计算公式说明

总投资收益率正指标,只有当指标值大于等于行业平均值,才可行。

净资产收益率正指标,只有当指标值大于等于行业平均值,才可行。

销售净利润率正指标,只有当指标值大于等于行业平均值时,才可行。

四、项目偿债能力分析

根据现行的项目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结合n航道工程局8100m3自航耙吸式挖泥船引进项目实际,本文将选取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等反映项目偿债能力的指标,并通过这些指标的计算对本项目的偿债能力做出分析和判断[6]~[7]。所选取的各项偿债能力指标汇总情况详见表3。

表3项目偿债能力指标汇总

指标名称计算公式说明

流动比率正指标,只有当指标值大于等于行业平均值,才可行。

资产负债率反指标,只有当指标值小于等于行业平均值,才可行。

已获利息倍数正指标,只有当指标值大于等于行业平均值时,才可行。

经估算,本项目的流动资产年初为2000万元,年末为5993.21万元;流动负债年初合计为2000万元,年末为2098.05万元;资产总额年初为20105万元,年末为22287.71万元;负债总额年初为8105万元,年末为8554.7万元;年均息税前利润总额为2488.25万元;每年的利息总额为576.5万元。

根据上述公式及相关数据计算可得:本项目的流动比率年初最低为1(2000/2000),年末为2.86(5993.21/2098.05),均大于1;资产负债率年初为40.31%(8105/20105),年末为38.38%(8554.7/22287.71),均远低于75%;已获利息倍数为5.32[(2488.25+576.5)/576.5],远远大于2。由此可见,本项目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以项目建设经营偿还所借资金具有充足的保障。

五、结语

项目财务评价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其应用性极强。本文通过一系列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与分析,考察了n航道工程局8100m3自航耙吸式挖泥船引进项目的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能够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但同时本文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财务指标的选取还有待于更加全面等,本人希望这些不足能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修正和弥补。

参考文献:

[1]简德三.项目评估与可行性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8):82-86.

[2]张占贞,广树青.投资项目动态评价方法的比较与创新[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6(9):211-213.

[3]万晓文.企业投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动态运用[J].理财研究,2006(8):31-32.

[4]崔淑梅,滕玉波.门晓杰等.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指标的进一步研究[J].技术经济管理与研究,2004(5):38-39.

[5]纪拓.廊坊市金星小区二期开发项目的市场分析与投资效益评价[D].吉林: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3-35.

[6]赫丛喜,薛红艳.投资项目论证中经济效益评价的内容与方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