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19:08

法学教育的重要性篇1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的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过程。从教育心理学方面来说,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发人的行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从而达到增强教育效果的一种教育方式和方法。

一、激励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

在体育教学中,有学生会因为自身的素质不好而害怕、恐惧,此时需要的是激励的言语,让他们树立信心,打破心理障碍,去获取成功的喜悦。有的学生是因为某方面的原因,才不参加体育活动,老师要掌握学生心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从而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能在玩的同时得到身体的锻炼,也就能达到体育教育的目的。激励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如果对其作用认识清楚,使用正确,将有助于学生掌握体育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选择正确的体育行为,为学生提供成败信息,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体育教学是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一门基础教学,要创造较好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信心,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去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取得较好体育教学为成果,激励法教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激励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无论是学生在运动技能掌握初期还是在掌握以后,激励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践证明,激励作用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积极的一种肯定,是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

1.激励具有确定学习目标的作用,有利于学生选择正确体育行为

激励是一种诱因和手段,可把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主观目标和客观目标,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进而得到良好的学习的动力。

2.激励能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共成长具有求新求趣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对练习认真,动作掌握好的学生,运动技术和能力较强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激励和肯定,推动学生去探求只是,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激励能激发学习动机,有利于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

当学生在体育实践中获得成功,又进步时,能及时的得到教师的激励和肯定,学生求成的需要得到满足,愉快心情也就随之产生。激励将化作巨大的推动力量,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从中获得更大的成绩,进一步的学习动机也随之产生。

4.激励能提供成败信息,有利于学生检查自己的进步情况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激励手段,能较为准确的为学生提供信息的反馈。学生通过反馈,及时了解自己的体育成果和进步情况。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及时调整自己的不足,增加了练习。因此,激励式教学法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体育实践的参与和掌握。

三、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激励教学法的方法

1.少批评,多肯定

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虽然性格处于敏感的叛逆期,但他们同样也渴望着得到老师对自我的认可与赏识,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而学生都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的,而批评则有损学生自信心的树立,进而缺乏学习的兴趣。尽可能地肯定他们已取得的成绩,挖掘他们在学习中的“闪光点”,表扬其与以往相比有进步的地方,哪怕是不起眼的一点小进步。通过抓“闪光点”,从而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培养出学习的乐趣与激情。因此,在教学中多采取鼓励的方法,是符合人的心理特点的,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2.榜样激励

法学教育的重要性篇2

一、法律教学的重要性

1.学生综合素质所需。

高职教育在教学目标上与普通高校本身就有一定的差别,培养的学生在素质上也是不同的。普通高校在学科设置上一般都涉及文理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有自己的专业,但接触其他专业内容的机会也同样很多。因此,普通高校的学生只要自己踏实肯学,就很容易在各方面得到提高,尤其是与所学专业不相关的,这样在将来不管是就业还是升值都会有很大的优势,毕竟当代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而反观高职教育,首先是学科的设置过多地集中在强调实际操作的工科领域,其次在专业的教学上也往往仅限于一个方向,而且注重技能的培养。这样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虽然能让学生学到一门扎实的技术,顺利走上就业岗位,但是学生所接触的东西过于单调,学习潜力和思考能力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扩展,不利于未来发展。很多实例表明,从高职走出来的学生在起初找工作时能够得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技术能力也受领导的褒奖,但是工作很多年后,职位却一直得不到提升。当然,这里不是引导学生盲目地追求名利,但是我们应该挖掘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这是因为社会对更高级别的管理人员不仅要求其拥有扎实过硬的技术本领,而且要求其有广泛涉猎,具有优良的综合素质。面对国家对法制化建设的日益关注,各行各业都在法治方面进行改革,在高职教育中加强法律教学方面的内容,深化高职教育的培养力度,既充分响应国家要求,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可谓两全其美。法律在学科设置的大方向上属于文科,法律的学习要求学生充分了解认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具有较强的分析、逻辑思维、判断能力,这些能力正是过多接触实际操作技术的高职学生所欠缺的。由此可见,法律教育对高职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2.是学生未来生活所需。

国家现在之所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各方面的建设需要一大批具备技术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每年,全国各地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计其数,他们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对社会各方面的了解在大学期间也得到一定积累,他们的就业对高职学生的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高职学生即使找到了合适的就业岗位,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也很难完全应付各种各样的工作、生活状况。所以高职学校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生存的技能,更要尽可能地教授在社会立足所需的各种知识,为其未来的良性发展打下基础。而观察当前的国内发展,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各方面都在与国际接轨,对法律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商店购物都与法律有了联系。高职学生踏出校门、走进社会的第一步就与法律有了联系,所以没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是完全无法在社会立足的。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实例,就是由于高职生因为不懂法律,白白付出了汗水,劳动成果却被懂法的人窃取,还有一些高职学生不顾法律,干违法事情而谋取利益,最后毁了前途。这些对众多学生和高职教育的参与者来说都是严厉的警告。在处处讲法的现代社会,往往是缺乏相关法律学习的高职生们吃了苦头。而如果学校在学生学习期间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将有一定的预判和处理能力,就可以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对于高职教育而言,本身就是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应该相应的培养什么,既然学生的发展需要法律知识,学校就应该将其添加进学生培养方案中。

3.国家法治建设所需。

虽然国家在近些年的发展中,一直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无论是从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看,还是从当前国内发展的需求看,法治建设都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部分。当前很多国家在政治干预、进出口贸易、货币政策上都是从法律的角度与我国进行讨价还价,国内的很多行业也是基于法律进行各项竞争,和谐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也越来越依赖于法律的权威力量,所以国家的法治建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不可能放松的。高职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接班人,应该担负起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相同的社会责任。从大的方面说,高职生如果在未来从事与高科技领域有关的技术工作,不了解法律知识,就会导致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直接危害国家利益。从小的方面看,高职生在就业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后,担任重要的管理工作,不注意法律方面的事务,就会影响企业或者单位的利益。从社会风气讲,高职生没有一定的法治素养,在与人交流中或多或少会产生摩擦,给别人以影响,间接地造成对社会风气的危害。广大高职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单纯的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是远远达不到国家长远发展对自己所提出的要求的,至少在法治素养上,还应该努力去提高,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高职学校也应该相应地了解自身的社会责任,合理有效地加强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扮演好学校在国家发展中所充当的角色。

二、加强高职生法律教育对策

1.增强重视程度,添加课程安排。

高职生法律教育的提高首先需要学校相关领导的重视。上文已经充分分析了法律教育的各项重要性,学校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及时将法律教学添加进教学安排,并聘用专业老师或者是有相关研究的学者作为老师。老师在课程的安排上要针对高职生基础薄弱甚至是零的情况,酌情加以简化或者依从由简到难的教学思路。学生从自身的角度也应该把握当前形势,积极参与类似课程的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自身发展做准备。

2.提升教学方式,结合专业培养。

虽然当前有一些高职学校开设了法律课程,但是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效果都不如预期,究其原因,是教学方式未优化,未注重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比如,给一个土木工程的学生讲刑法就很难达到效果,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但是如果改成讲工程经济相关法律,跟专业对口,日后对学生就很有益处。所以老师应该充分把握因材施教,在教学方式上多使用实际的案例,把抽象的法条具体化,让学生在实际案例当中体会法律的严密和威严。这些精选的实例还可以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3.课内外配合,加强学生理解。

对于法律的深刻理解,单一地通过课堂学习,没有什么基础的高职生很难有所体会。教师要合理地利用课外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加强其理论运用能力。可以请一些相关领域的专家进校园来作讲座,或者邀请校友来作相关法律重要性的报告,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劲头和自信。对于授课内容,可以定期举办法律诊所等小活动,让学生自己来解决实际问题。当然,在案例的选择上教师要仔细斟酌,毕竟高职生不同于专业的法学学生,太难太偏的例子对他们难以理解,以后也接触不到,太简单的例子又巩固不了学习成果。

总而言之,无论从学生的自身角度出发,还是从社会、国家的大方向来看,法律教学对于当前的高职教育来说还是十分重要的,相关人员一定要把握发展趋势,加强相关重视度,及时将工作做到位。从增强重视程度、提升教学方式、结合课内外教学等方面去优化法律教学,可以有效提升高职法律教育的教学效益,但是这中间也有不少细节值得我们作进一步思考。希望未来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够拥有一定的法律素养,为国家的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国维.高等法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法学教育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书法教育;审美素养;文化素养;创造素养

【abstract】thechinesecharactersisachina5,000yearcarryofculturebody,haveaverystrongsociety,isalsoadisseminationthetoolofcivilizationinformation.andthecalligraphyartbetheheritageculturalofourcountry,containbigracecultureanddeepethos,infectiongenerationagaingenerationperson.thepassionmotherlandwritingdevelopgoodofwritehabit,havewell-trainedofwritetechnicalability,alsofirststepofthecalligraphyappreciateability;becitizeninmodernchinashouldhaveofbasiccultivatedmanners.

【keywords】calligraphyeducation;appreciatebeautycultivatedmanners;culturalcultivatedmanners;createcultivatedmanners

汉字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载体,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也是传播文明信息的工具,而书法艺术是我国的国粹,蕴含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和深刻的民族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热爱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1990年国家教育公布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写字的通知》,指出书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训练之

一,搞好书法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有着主要作用。

1.书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随着电脑的普及,有些人误认为书法不重要了。因而没有必要花功夫去练字,不少青少年的字书写的乱七八糟没法阅读。其实书法除了实用性之外,还有艺术性的一面,其本身就是科学与艺术的一种完美结合。书法的过程是培养和提高审美意识的过程,审美欲望是人的基本欲望的升华,人的需求和欲望是审美的心理动因,在审美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推敲和探索是鉴赏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中国汉字是逅形文字,每个不同的字都有独特的“形”,要把字写得美观,除了了解汉字的一些基本构字规律外,观察能力至关重要、如笔画的长短、细块的大小、结构的疏密、形体的斜正和体势的收放等、书写前必须静观细察、把握机理、妥善安置、这个处置过程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过程、字写得端正、整洁美观,就会产生赏心悦目的效果。韩盼山教授在《书法基本教育》书中说:“书法艺术教育重要在教育,书法艺术本质则是一种媒介或手段,意在通过它使受教育者得到审美享受,提高审美境界,陶冶性惰,净化心灵”。

2.书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书法是语文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之一。书法教育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中、识字、写字学习祖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书写不但有利于扎实地学好汉字,也有助于传播文化知识。

3.书法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素养

法学教育的重要性篇4

一、示范的特殊功能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必须通过“信息”的传导才能进行。体育教学中的“信息”传导主要表现在示范。因此,示范必须讲究其效果,否则会使得其反。示范在体育教学中是最主要的教学手段,是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于示范的问题在很久就有专家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得出:在某种条件下,示范比其他方法更能够促进动作技能的学习。示范的有效性取决于许多因素,如示范者自身的某些特征、示范的准确性、何时给予示范等等。

1、示范者是谁是示范有效性的因素。示范者有两种,一是教师的示范,二是学生的示范。一般情况下的学生都有从师性,同样条件下,老师的示范效果要比学生的示范效果要好。因为学生相信老师的技能是高的,而对学生的示范存在怀疑。所以在示范教学一般是由老师来承担这一责任。

2、示范的效果主要视示范者的熟练程度。曾有研究比较熟练的示范者与不熟练的示范者的示范效果,发现当观察熟练的教师的示范时,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佳。当然,也就是说,无论是何种身份的示范者,对技能学习的影响都要视示范者的技能水平而定。在体育教学中熟练的示范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往往能够引起学生们对其示范更多的关注,进而有可能影响着从示范中所获取的信息;熟练的示范还可能促进学生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渴望达到“优美”示范的那种技术水平。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让其他同学进行不熟练的技术动作示范一般达不到教师示范的效果。

二、科学有效示范的策略

1、示范要准确。

正如上面的教学片段,老师投中篮后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所以,“准确”是学生观察的重点,也是示范实用性标志之一。示范的准确性是影响运动技能学习的直接决定因素,这在任何体育项目运动技能学习的初级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

2、同一示范要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而让学生有重点的观察。

并非准确的示范达到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唯一指标。

笔者认为同一个完美准确的示范可能因教学目标的不同而显示不同的功能,所以示范还要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而设,教学目标不同,示范的功能也发生了转移。以前滚翻为例,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老师做的标准动作都是一样的,但不同的阶段,学生学习的目标是不同的。如在泛化阶段,要求不粗略掌握动作,只要求学生能团身蹬地翻转就可以了;而在巩固与提高的阶段时,在学生观察的重点是动作的精细程度,如翻转的姿态、翻转时腿要有一种伸直的过程等。而在自动化阶段就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动作的节奏与连贯性。

3、注意示范进机的把握。

示范时机存在多样化,时机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所以老师要根据示范的目的而选择合适的时机。大多数老师仅在新授内容前面做一次示范,在学习练习的间隙不再用有利时机再次进行示范,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示范的时机大致可分为二种:一种可能是在学生在练习之前给予示范,使其形成完整的动作表象。第二种是先让学习者根据某种简单的言语讲解进行尝试错误的练习,然后给予示范,其目的是先让学习者形成初步的协调能力。无论示范的时候在什么时候,主要还在于技术动作的结构和学生的理解程度,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在进行练习之前让学生观察示范动作,这是一种较好的运动技能学习方式。在提倡探究学习的新课改时期,第二种示范时机也大有研究之处,虽然在教学中多走一些弯路,但学生能亲身体会到运动技术是自己努力得到,记忆更加深刻。所以,第一种示范时机与第二种示范时机相结合运用为好。

4、示范要与讲解相配合。

讲解、示范二者的结合可以加强两种信号系统的协调活动,有利于准确的、稳定的动作表象形成。如何结合则要视具体的技术动作学习内容而定。如果强调技术动作的结构及其活动方式,则应以示范为主,讲解为辅,讲解时提示观察要点。如,体操的一些杠上动作的练习,如果强调学习运动技术的法则与原理,则应以讲解为主,示范为辅,以示范印证讲解。再如,足球“香蕉”球的踢法,则多以示范为主,以学生观察老师的动作为主,以讲解为辅。

5、示范要根据体育项目的需要而定。

法学教育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体育课;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0-013.9]

1.前言

纵观人的整个学习生涯,小学阶段的学习所养成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行为等为以后的学习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而在小学学习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极其重要的课程——体育课,就是一例。在当前推行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树立“以人为本,健康教育第一”的教育观念,逐渐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模式下的教育目标、任务、过程和评价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提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过程就成了当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对人学习生涯影响最大的小学教育的体育教育课程也就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那么更好的对小学体育课程的研究和实践被提上日程。

2.分层教学法的含义

目前,对分层教学法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解释。曲宗湖在1999年提出了“分层递进教学”的概念,即分层递进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分组教学,其特点就是把技术水平接近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层次组成小组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各种办法帮助下层学生向上层学生靠拢,上层学生更加优化,使各层面学生共同进步[1]。这是对分层教学法的比较早的定义。又有学者将分层教学法定义为,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能力层次把学生分出不同的组别,并加以区别对待,是“因材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2]。

也有学者将分层教学法定义为,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根据教学总体目标,将不同的教学对象,按要求分组教学,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的一种方法。在这其中强调以学生为主,注重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关联[3]。

而本论文认为分层教学法,是根据课程的需要所要达到的整体的教学目标,将同一个教学班中有较大差异的教学对象,根据相关的影响因素分成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并对每个教学层次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和在小的教学周期内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让他们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每个教学层次实施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最终使全部的教学层次都能达到相同的教学目标,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3.分层教学法在小学体育课中运用的分层原则

根据传统的教学法的教学程序,提出了分层教学法的教学程序的六个步骤,即教师讲解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师讲解学习内容、教师示范学习内容、学生自主练习、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教师进行总结,从而制定出分层教学的分层原则。

3.1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原则

体育活动本身是一个体力与脑力综合活动的过程,它需要多种练习的整合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而在体育课中,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有差异,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运动能力较强,在体育课上表现得较为自信,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运动能力较差,在完成体育项目时总是表现得很吃力,在体育课上很容易失去对体育的兴趣。要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又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体育课中运用分层教学法对其的影响至关重要,所以在进行分层教学时,把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考评作为体育教学的分层原则。

3.2学生兴趣差异原则

兴趣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做事成功的先前条件之一,一个人的兴趣表现在外部事物上可以称之为个体心理倾向,要使体育课能较好的进行,让学生学有所获,在体育课上教师教学时就应该注意抓住学生的兴趣,即学生的个体表现于外在的心理倾向,而且还要针对某些学生对体育兴趣淡薄的和没有兴趣的,教师要培养其兴趣,这也是分层教学在小学体育课中运用时重要原则的体现之一。

3.3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原则

教师根据学期设计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且把这些教学目标细化为若干个小目标,如基本目标、中等目标和发展目标等,并将这些目标根据情况运用到体育课中,以此完成体育教学目标。

4.分层教学法在小学体育课中运用的优点

4.1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

这是分层教学法运用到小学体育课程中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之一,小学阶段是培养一个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运用分层教学法将小学生按照年龄、身体状况、身高进行分层教学,有利于小学生对体育兴趣爱好的形成,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基础和为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作铺垫。

4.2符合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

在运用分层教学法时,教师面临的对象相对较特殊,因为小学生比较容易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小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体育认识、体育基础、认知能力等方面都相比其他年龄阶段的较差,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法时,必须结合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是学生学有所得,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

4.3有利于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学生对事物的注意力和兴趣有很大差异,在体育课上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直是小学教师们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之一,将分层教学法运用到小学体育课中,把注意力和兴趣爱好相似的同学被分到一组,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小结

在运用分层教学法时要始终以健康体育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体育技能的形成为目标,让小学生从小喜欢体育,培养对体育的爱好,从而促进小学生健康体魄的形成,切不可为了目标而无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和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体育课中要求教师细致入微的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实际,课上教师要多用激励的语言,以鼓励为主,课后教师要善于对学生和自身的教学进行总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学有所成,学有所获,让师生之间教学相长,优化教育过程,做到“各得其所”,从而达到师生喜悦,生生喜悦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周俊平.体育课“分层”教学模式探讨[J]体育科研;2002;01

[2]任莲香.高校新生体育课分层教学探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1

[3]刘朝建.体育课分层法教学初探[J]安徽体育科技;2000;02

[4]叶东惠.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探索[J]中国学校体育;1999;03

[5]孔宜玲.新课标下“分层教学”在体育课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6

法学教育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初中体育;健康教学;重要性;做法

一、初中体育健康教学的重要性

1.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敢于竞争

当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为了能够让在校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更好地参与竞争,国家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教学当中,初中体育课体现竞争的是各种比赛项目。假如初中生在体育课上长期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甚至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给学生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不惧怕竞争,敢于竞争。

2.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会给学生进行各种体育训练项目,而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体素质,当遇到一些困难时,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针对这些情况,体育教师要及时地给学生进行健康疏导,给学生加油打气,帮助学生树立面对困难不退缩、知难而上的勇气和信心,这样有助于磨炼学生的意志力,提高学生的忍耐力,树立其信心。

3.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成长的阶段,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起伏较大,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时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加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留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和心态,一旦发现学生存在不良的情绪时,体育教师要善于运用体育运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把压抑在心里的不良情绪发泄出来,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4.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运用健康教学,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还能够让学生从心里感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在这种积极向上、快乐有趣的体育教学氛围中,能够让学生正确认识和体会自己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落实初中体育健康教学的具体做法

1.采用自主教学

进行初中体育健康教学可以采取自主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内容,然后再落实到实践中去,教师在旁边做一些指导。在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使得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变得更具有针对性。比如,在教学立定跳远这项体育项目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简单地进行动作示范,或者是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示范,然后让学生自己摸索去练习这个动作。在学生自主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时不时地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比如问学生双手要怎么样摆放才能让自己跳得更远,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去实践尝试。当然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必不可少会出现一些错误的做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一起讨论正确动作是什么样的,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及时纠正错误,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动作的精髓,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2.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在初中体育健康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学习,这不仅能够减轻体育教师的教学负担,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比如在上文中提到的立定跳远的教学案例,教师可以先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学习能力、心理特点等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中都有相同实力的学生,这样做有利于比赛的平等。通过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立定跳远,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互相监督,共同进步。当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学生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为了避免学生之间矛盾的发生,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3.增强学生体能,锻炼学生意志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很强,很容易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强化学生的锻炼意识,激发学生自觉学习体育,并坚持终身锻炼。学生的体育意识指导学生体育实践,只有学生认识到终身体育的重要性,才会积极地付诸行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心理学研究得出工作成效等于能力加动力,由此可以看出能力的重要性,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是体育活动的关键环节,终身体育能力与体育技术和理论知识是紧密相关的,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体育技能与体育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这两方面技能能够同步发展,从而使学生具有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为了做好健康教学,需要采用自主教学;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能,锻炼学生意志力。此外,除了上述这些加强初中体育健康教学的做法以外,还有很多做法需要初中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慢慢观察和积累。教师要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通过该学科的学习养成健康的体魄和体育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营造能够体验到多种体育锻炼的机会,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表扬,树立自信心,进而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独立自主的人格。

参考文献:

1.严聪.浅析如何开展初中体育健康教学[J].速读,2015(12).

2.魏鹏.浅谈初中体育健康教学[J].小作家选刊,2014(10).

3.王国峰.探析初中体育的健康教学[J].体育教育,2013(4).

法学教育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增强学生体质;方法;重要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们的体质教育状况,目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们普遍存在着体质不佳的状态,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加大对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本文从学生们的体质现状入手,详细分析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增强学生们体质教育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一、学生体质现状及影响因素

1.课业繁重以及科技时代的发展影响了体育锻炼

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本来时间上应该很自由,有时间锻炼身体才是,但是由于目前各大高校里的几种忙碌现象让很多学生没有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一是各类考证,二是社会兼职,各种各样的琐事占据了全部的时间,三是考研。除此之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现象越来越多,更多的时间学生们长时间静坐于电脑前,占据了学生们大多的时间,长此以往,导致了这些学生体质越来越差,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学校忽视体制教育体育场地器材不健全

近些年由于各个高校都在不断扩招,很多学校的学生数量骤增,这就使得其忽视了学生们的体制教育,学生们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候经常出现场地比较拥挤,并且体育器材等出现严重不足,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有的学校为了其他文化课程的顺利进行,将体育课进行了删减,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学生失去了正常锻炼的机会。

3.长期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身体基础差

这些年我们国家一直是在实行应试教育而忽视了体育教育方面,因此,大部分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每天都是紧张忙碌在各种书本和考卷之中,很少有机会参加体育锻炼,长期下来这种状况降低了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也间接影响了他们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导致这些学生在身体生长的重要阶段没有进行应有的锻炼和发展,为以后的身体状况埋下了隐患。

4.学生养成不良习惯营养不均衡

这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有些家长对饮食营养缺乏相应的健康理念,学生们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厌食、偏食、乱吃零食等行为经常能够见到。此外,近些年西方快餐在我国的市场中随处可见,学生们长期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等高热量食物,导致其营养严重失衡,长期下去学生们的体质堪忧。

二、增强学生体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重视教学改革调整体育课程

目前很多高校的体育课程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将体质教育放在重要日程,在教学形式与内容上进行全面改革,从实际出发,建立一套适合高校学生的体育教育体系。

1.加大经费支持,完善场地器材

学校应该在体育教学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比如完善校内场地的体育设施,增设游泳馆、田径场,篮、足、排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等设施,为学生们的体育活动和锻炼提供充足的场地。这样,在体育课上学生们就不会由于没有器材而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也能够为平时想锻炼的学生提供便利。

2.调整课程丰富授课内容

学校应该合理调整课程体系,将体育课程放在合理位置,并适当增加运动类选修课程,增加锻炼机会和强度,让学生每周能够保证充分的时间进行锻炼,还应该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如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看看大家都喜欢什么体育活动,希望增设什么课程等等来合理的调整课程内容,这样学生们在进行体育锻炼之时,就有了选择的机会,选择合理的体育课程,一定能够赢得学生们的喜欢并开展积极的健身锻炼。

3.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学校应该加强体育锻炼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学生树立起健康第一的理念,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健身锻炼,比如,定期进行健康讲座,丰富学生们在营养方面的理论知识,教会学生们关于锻炼身体的常识。培养学生们正确的健康观。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水平

要搞好高校体质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首先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热爱体育工作,热爱学生。其次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精通自己的业务。具体说,体育教师应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自我锻炼的能力,以及自我医务监督能力,宣传组织,控制协调能力;应有健身意识,特别是健身健美、增强体质、运动与营养方面的知识。要活跃学术研究气氛,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和研究水平。

(三)开展多元化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健身乐趣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和强化,也是体质教育的保证和实现手段。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兴趣的产生,习惯的养成,个性的发展,体质的增强,主要是通过经常的课外体育活动来实现的。要多组织形式多样,富有竞技性、趣味性、娱乐性的各种课外体育活动。此外在大学课程体系里面,学校还可把课外文体活动与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依托新课程提高活动质量,提升活动品位。

(四)改进膳食管理平衡营养

在高校中,学生们多数还是会选择在食堂进行就餐,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食堂的管理,规范食堂制度。改进伙食管理、建立合理的膳食结构在菜品上还要注重合理搭配,让学生们在就餐时候有自由的选择余地,只有摄取足够的营养学生学生们才能够有更好的精神投入到学习和体质锻炼中去。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也是高校教学体系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些年来我们忽视了体制教育所以导致学生们体质变差,但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大体质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克服学校普遍存在的重智轻德、体的问题,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7年第四次新闻会文字实录[eB/oL].中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网2007-04-25

[2]黄法良.关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三个具体问题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10,(4):15

[3]1995年全国大学生体质调研数据[J].中国学校体育,1997(1):55~57;1997,(2):52~54

[4]孙忠义.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始实践与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8,(5):14

[5]刘海元.我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实施现状分析[J].体育学刊200818(2)38-41.

法学教育的重要性篇8

这里所说的家庭,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传统观念的家庭,由于我国教育队伍相对于学生的比例,不可能做到一对一,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自律性自控性,是老师比较头疼的问题,也是教育工作中的重点。所以不可完全自由,但力求做到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个性教育与规范教育并重,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相辅相成的结果。那么一个孩子,他会很喜欢学校,很喜欢这门课。因为孩子对于喜欢的东西所表现出来的认真与热情,我想,连成人也比不上吧。所以,教师不是保姆,我所提倡的是一种学校式的家教,应该是一个引路人,一个畅谈的朋友,提高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亲情感,但是并非母亲,就好象一个父亲,不能失了威严。

总之,少硬性管教多兴趣引导,很多学生在厌学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讨厌一个或几个教师,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一大弊病就是“教师永远是对的”,学生学习不好或犯了错误,是因为家长没有管好,是因为学生天智,是因为社会负面影响,学校和教师没有责任。这种弊病不除,教师的责任感从何而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何而来?“家庭式教育”就是改变这种做法,勇于承认,学生没有教育好就是家长和学校的责任。

二、开放的是“窗”而非“门”

开放式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普遍认为开放教育具有这样几个基本特征: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和手段;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

问学生:“你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吗?”至少会有90%的学生回答:“喜欢!”学生的这种回答不全是来自对课本身的感受,而是在社会、在家庭,从各方面、从各个领域接触计算机后,对计算机新奇而独特的优越性的喜爱。甚至可能就是觉得,那一个窗口,一个可以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的窗口,一个透明的黑板。

透过这扇窗,可以让他们望见世界,望见自己,望见将来。从小就该高瞻远瞩。但要强调的是不是门,他们还弱小,还稚嫩,还没有自控能力,太过的放松,只会养成不好的习惯,所以,只是一扇大大的落地玻璃窗,带进来新鲜的空气,自由的呼吸,去长大,去学习如何展开飞翔的翅膀。

三、具体实施的效果

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所谓动机就是要“为了什么”,而目的就是要“达到什么”,没有动机的行为活动是不存在的,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促使学生形成动机,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冲动。作为上课演示用的课件,课前一定要做到精心设计制作,才能达到一定的视觉上的目的。当教师演示讲授操作步骤时,尽管“全体广播”使学生只能用视觉、听觉,不能操纵计算机,从而全神贯注盯着显示器的屏幕,这时的学生求知欲望最强烈。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想学会这引人入胜的动画是怎么做出来的,也就是说,这种视觉效果创设着一种适当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认知的冲突,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行为冲动。3、给予学生成就感,树立进步信心。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会为着制作一件“成品”或“半成品”去动手操作,去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比如,想让五星嵌入红旗上,如何填充里面的颜色;制作时因为图片插入顺序先后的关系而遮住了一部分图片等等,逼着学生提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技巧。当大功告成,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立刻又在考虑:“我不能白做,得留下,留在我的软盘上!”一节课下来既没感觉累也不感觉枯燥。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已经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不管作品完成好坏,都应主动鼓励,树立进步信心。

4、拓展学生自主地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学生,开始是模仿,制作出与教师的“成品”一样的作品,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接踵而来的便是丰富多采的创造作品,这就引发出了学生的无穷的创造力。信息技术学科是开放性的、知识更新极快的学科,在课堂上不可能将一个软件的所有功能都学到,也没必要这样做。教师在教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给学生一个机会去想象去创造。在一堂课上,不可能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一样,掌握快的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后,又琢磨能否将作品制作的更完善更美观。新的追求激励着学生去学习、去探索,去创作更美妙的“精品”。

5、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学生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而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个人以及先天学习条件的不平衡,也为以后踏上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

6、提高相互学习能力。在教学制作powerpoint收集信息时,可分成4-5人一个小组制做,也可鼓励独立性强信息技术基础好的学生自己单独做。将他们是如何利用网络(互联网)学习、收集信息,制作幻灯片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的经验介绍给其他同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们共同探索的热情。对以前没学过或没认真学过信息技术的学生要多加鼓励,要有针对性的“培优补差”。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7、相互评价,互勉互进。相互评价恰恰能够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为他们提供发表见解的机会,实现学生个体在班级群体交往中的价值。所以,适当的开展一对一,小组成员内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不仅可以强化自我意识,培养人格品质,还能加强个人交流能力,增进同学友谊,为今后的人生培养一个良好的情感交流能力。

法学教育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文学教育理性缺失科学思维方法应用价值

文学教育有广义的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是指以文学为手段在家庭、学校与社会中所进行的教育,狭义的文学教育是指以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载体、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审美、思想、学识与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师范院校的文学教育属于狭义文学教育范畴,师范院校的文学教育是培养新世纪优秀教师的重要方式,是提高未来的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因而,师范院校文学教育所使用的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影响文学教育实践过程及其效果的关键因素。

一、新世纪文学教育研究现状与文学教育问题反思

21世纪初期,随着中小学与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文学教育”成为诸多学者和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对象,近十年来,关于“文学教育”的研究论文与专著有近2000篇(部),这些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关于文学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陈平原《文学史、文学教育与文学读本》(《河北学刊》,2013)、鲁定元《文学教育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与温儒敏《语文课改与文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等。这些研究对文学教育的内涵、性质做了深入的探讨,明确了文学教育的基本范畴,即以文学作品(文学“读本”)为核心,以哲学、历史与社会学知识为拓展,将审美教育、思想学识教育以及道德品质教育与文学教育相结合,以培养人格健全、思想独立、学识系统的现代人才作为文学教育的主要目标。

二是对文学教育内容的研究。研究着重探讨了文学教育中的西方文学教育(主要是英美文学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以及古代文学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总结了中美文学教育、传统与现当代文学教育的差异。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江玉娇,邵秀芳《西方文学教育的经验分析及其启示》(《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林燕平,董俊峰《英美文学教育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与赵焕亭《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教育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等。

三是对不同教育阶段文学教育实践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卢建红,林志敏,朱青茹《今日中国大学的文学教育》(《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王立昌《中学文学教育导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与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1)等。这类科研成果针对不同教育阶段(大中小学与高校)的文学教育的内容、特征及其功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强调了高校的文学教育对于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对理工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的重要作用。

四是对文学教育功能的研究。认为文学教育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功能,即德育与美育功能,前者包括了品德教育与人格养成教育,其次,文学教育还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功能。较有代表性的有:于天红,刘连梅《文学教育与大学生德育之我见》(《语文建设》,2013)、阿茹汉《文学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及道德情操的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与叶杰琳《如何通过文学教育帮助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等。

五是对文学教育现状的反思。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葛红兵《中国文学教育亟待改革》(《山花》,2010)、鲁枢元,赵玉平《文学教育与教育生态》(《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龙军《对当前“文学教育”的一点反思》(《名作欣赏》,2013)、杨邦俊《回归真正的文学教育》(《语文建设》,2009)、傅书华《时代病症:文学教育之缺失》(《山花》,2010)与于晓泉《文学教育的反思及对策》(《语文建设》,2013)等。此外,还有少量成果是关于儿童文学教育的研究,如胡瑞香《改革开放以来河南高校儿童文学教育的经验与现状》(《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张心科《清末民国儿童文学教育发展史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等。

国内外关于文学教育的研究,阐释了文学教育的内涵、功能与范畴进,揭示了中小学与高等学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开展文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文学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总结与反思,为进一步研究文学教育的相关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益的借鉴。但是纵观近十年的研究成果,涉及师范院校文学教育及其方法研究的较为缺乏,尤其是对文学教育效果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在文学教育中的应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讨论。少数研究者关注了文学教育方法的问题,如赵炜,冯宇,尹树萍《立体多维教学模式在外国文学教育中的应用》(《芒种》,2012)、张心科《接受美学与中学文学教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任树民《教师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文学教育刍议》(《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等。这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文学教育实践本身缺乏对方法的注重,文学教育往往止于艺术欣赏和思想道德教化,另一方面是因为文学教育方法本身的理论欠缺,这一现状要求我们在强调文学教育的感性特征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文学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教师)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二、科学思维方法在文学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科学思维方法既包括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总结的观察实验方法、数学方法、假说方法、逻辑方法(包括分类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抽象和具体、历史和逻辑)等近代思维方法,也包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以来形成的类比、转换与外推思维方法、溯因与预见思维方法、创造性思维方法(包括联想与想象、直觉与灵感、逆向思维、悖论思维)等现代思维方法,它是人类进行一切科学研究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所运用的科学思维方法。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在实践中培养科学人的思维,是人类感性能力与理性能力平衡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对于偏重感性体验的文学教育来说,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养成科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为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培养奠定基础。

师范院校的文学教育对于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又是发展基础教育、提高全民素质的关键因素。强调文学教育方法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是文学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思维方法的理性与文学教育的感性互补,可以塑造出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辨相结合的、具有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重视师范院校的文学教育以及文学教育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对推动教育改革、培养21世纪复合型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研究科学思维方法在文学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有利于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哲学思考、历史体悟与实践相结合,为师范生的课外自学与学术研究以及论文写作提供有效的方法。

2.为师范院校文学教育提供有效的方法。

研究科学思维方法在师范院校文学教育中的应用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科学思维方法在文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就要以师范院校文学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根据文学教育实践以及文学教育方法的应用及其效果的调查统计,探讨科学思维方法在文学教育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及其功能与意义。研究文学教育的内涵与功能,反思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揭示师范院校文学教育的迫切性与重要性。探讨科学思维方法的内涵与特征,研究其对文学教育系统化与学理化的建构功能,对师范院校文学教育中科学思维方法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总结科学思维方法在师范院校文学教育中的实践经验,以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课外阅读延展、毕业论文与学术论文写作为例证,阐明科学思维方法对文学教育纵深化发展的作用,阐明科学思维方法在文学教育中的应用对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实践价值,才能进一步揭示科学思维方法在文理贯通的学识培育、理性与感性融合的人格教养上的关键地位。

3.弥补文学教育重感性轻理性的不足。

文学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文学教育使用的方法直接影响了文学教育的效果,决定了文学教育的价值。科学思维方法的介入,既可以增强文学教育的学理性、逻辑性,也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科学思维方法,弥补以往文学教育重感性轻理性所带来的不足。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也有助于其在今后的基础教学与文学教育中将这一方法传递给中小学生,为培养文理并重、既有人文情怀也有理性思辨能力的21世纪新型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是培养21世纪新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对于师范院校而言,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与高超教学教育能力的优秀教育者是其本职追求,而如何使师范院校的学生成长为感性与理性全面发展的未来教师,是师范院校教育实践成功与否的关键。文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师范院校学生学识的培育、人格的培养与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将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感性鉴赏的途径进入到理性分析的领域,这一过程必须要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作为指导。感悟性的文学教育必须理性的分析与归纳上升为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辨相结合的艺术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文学教育的目的,才能建构高素质人才的健全人格、心理与学识素养,为中国教育培养更多具有优秀教师,为中国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法学教育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中学生;法制教育;问题;有效性对策

一尧中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生的法制教育是一项艰巨性,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马克思理论和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的指导下我们应该重视中学生法制教育工作。中学生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法制教育的开展程度影响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初中生开展法制教育正是贯彻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举措。加强初中生法制教育,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进入21世纪,我国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方位人才。中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就是要增强法律知识,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成为一名具有综合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初中生法制教育必不可少。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还有利于预防未成年犯罪。中学生的世界观还不健全,当面对社会中的不良现象时还不能辨别对错。所以当受到低俗文化,虚拟的网络暴力,色情等诱导时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加强法制教育宣传是预防中学生犯罪的有效方式。

二尧中学生法制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法制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对于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并未重视,没有形成一个法制教育理念。中学生所接受的法制教育大部分来源于教材上的知识,但是教材中涉及到法制教育的内容比较零散,缺乏趣味性。在内容上主要采用说教式,很少采用案例,小故事。内容枯燥无味,学生学习起来比较难懂。对学习内容感到无趣。在目前的中学教育中,法制教育未形成一个独立学科,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的教学体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般只是照着知识点讲解,着重讲解考试必考内容,对于法制教育内容一带而过,不深入讲解。长此以往学生就忽略了教材中有关法制教育的内容。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把教学重点放在主课上对于法制教育没有真正的重视起法制教育,在法制教育上没有作出相应的计划,也没有建立专门的法制教育课程,更没有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二)家庭教育中法制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现在的家长法律知识水平比较淡薄,无法给予孩子一个正确的指导,在生活中接触的法律知识也是零散的,与未成年的关系不大。现在家长的压力比较大,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工作中,重视家庭教育也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家长来说,孩子取得好成绩才是他们教育成功的评价标准。这种想法严重忽略了法制教育,有些家长思想不够重视,没有意识到家庭法制教育的预防作用,往往认为孩子并没有犯什么错误,也没有进行违法犯罪,就没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法律知识教育。(三)社会在中学生法制教育上存在的问题社会因素在中学生法制教育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社会也应该发挥其作用,政府部门不重视中学生的法制教育,虽然政法部门和学校联合举办过一些法制教育活动,但大多数是流于形式并未起到很好的作用,一些宣传讲座多以案例教育为主,而不是以法律知识为主,使学生只记住了故事没学会使用法律武器。当前社会呈现一个多元的文化环境,智能手机的普及使中学生能接受的多方面的内容,受一些色情,暴力等不健康文化的诱导容易引导学生走向犯罪道路。

三尧中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性对策

(一)学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对策学生大部分时间呆在学校,在中学生的法制教育还是应该以学校教育为主,把法制教育成为独立课程应该编写一本法制教育的专门教材,教材内容要具有知识性、形式上具有趣味性,教材的知识能够帮助中学生形成适应现代法治社会发展所必要的法律知识体系,能够满足教学的科学性和趣味性的要求。建立一支高素质法制教育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应该通过专门的培训和考核逐步学习到专业的课程知识和技能,并在教育实践当中不断的提高自身课程教育能力,成为一名专业的、合格的教师。从中学生法制教育的角度来讲必须实现中学法制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这是解决当前中学生法制教育不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二)家庭法制教育的有效性对策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重视法制教育,并且在生活中要注意学习法律知识,学习法律教育方法,努力提高法律知识水平。在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会他们为人处事的道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多和孩子交流,不要让手机成为沟通的障碍。家庭中出现矛盾时不要以为吵架,更不要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如果用暴力解决问题就会该孩子在思想上认为暴力是解决一切争端和矛盾的方法。(三)社会法制教育的有效性对策在社会法制教育中要加大宣传力度,这要求各级政府重视中学生普法宣传工作,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普法宣传队伍。定期到各个学校进行普法宣传,建立普法宣传活动基地,接受学生的咨询和提问,充分运用学校周围的宣传栏,张贴一些法制标语。同时净化社会环境必须为中学生法制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多部门联合,净化网络和学校周围环境,对手机各大网站不定期的监管,对学校周围的娱乐场所要进行严格检查净化中学周边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

四尧结语

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必须做的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配合,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和社会积极配合。以保证中学生法制教育的效果,是学生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黄开学.浅谈如何加强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年4期

[2]闫妍.中职学生法制教育对策之浅见[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年11期

[3]谭雪晴.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时效性的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0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