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计新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21:17

国际会计新准则篇1

一、会计准则趋同的现状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主卫·泰迪认为,到2006年初,允许或要求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和地区将超过100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将在世界主要资本市场上得到统一应用。目前正是会计准则大一统的大好时机。在各国会计准则向国际准则趋同过程中,相应地形成了多方面的保障机制。主要表现在:

(一)iaSB按照国际趋同要求,进行全面结构性重组,创建了推进国际准则趋同化发展的新机制。2001年iaSC准则制定机构与会计职业界“脱钩”,改组为一个独立的法律实体(iaSB)。iaSB采取与各国准则制定机构合作策略,与美、英、加、澳、德、法、日7国准则制定机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咨询委员会等渠道,与发展中国家建立了沟通协商机制。iaSB已由原来的各国会计准则“协调者”变成了“全球会计准则”制定者。

(二)国际会计准则得到众多国际组织认可,形成了iaSB与国际组织合作推广国际准则的惯例。iaSB不失时机地调整立场和政策,不断提高国际会计准则权威性的策略得到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领导人的“实质性权威”支持,并合作开展了推广国际会计准则的实际行动,如与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合作,开发了核心准则体系,ioSCo向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各主要资本市场推荐使用,并得到七国集团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开发银行也相继要求贷款国家和企业按国际会计准则提供财务信息。为更有效地推进货物贸易,促进服务贸易开展,wto也大力支持国际会计准则的推广。

(三)财务报告编制者和使用者对高度可比会计信息需求,为国际会计审计准则的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机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唐纳森西言简意赅地阐述了资本对国际趋同的推动力量。“真正的趋同将使投资者更容易比较不同的投资机会,而无论这些投资机会在地理上相距多么遥远……投资者们将推动会计体系的趋同,使之更透明,换言之,资本总会流向那些欢迎他的地方,总会待在那些能够善待他的地方。”

总之,国际趋同不仅有机制的保证、有权威部门的认证、有经济力量的推动,而且还有趋同的时间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发展必然是大势所趋。

二、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内容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一)内容架构趋同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其中,基本准则是纲,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基本相当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具体准则是目,是依据基本准则原则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做出的具体规定,现有具体准则已经基本涵盖了所有的业务内容;应用指南是补充,是对具体准则的操作指引,应用指南类似于与各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并的应用指南和实施指南以及相关的解释公告。可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内容架构上已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二)具体准则内容趋同

1、将公允价值引入新会计准则体系。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比较侧重于公允价值的应用,我国原有会计准则都几乎不涉及公允价值。考虑到我国市场发展的现状,修订后的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但总体上说,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较为谨慎。如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

2、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以控制为基础确定。《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6条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这些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的规定一样都强调了实质控制。另外,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向侧重实体理论。

国际会计新准则篇2

一、趋同可显着改善我国对外贸易关系

会计作为当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分析企业财务状况、评价企业资产实力、资信状况和风险状况方面起着核心作用。在原有的会计准则体系下,我国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得不到其他国家的认可,尤其是欧美国家的认可,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效率和效果。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将显着改善这一不利局面,不仅减少了各国间经济交流的障碍,使各国企业在财务信息的交流方面更加便利,还可以促使资源能够在各国间进行优化配置,改善我国的对外贸易关系。以国内出口企业为例,我国出口企业按照新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能够使得海外客户接受并认可,从这方面来讲,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有其必要性。

二、趋同可显着改善我国国内投资环境

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将向世界揭开我国企业的“神秘面纱”,将显着改善我国国内的投资环境,使得国际资本登陆我国寻求投资机会,这样不仅有效的引进了外资和技术,对于我国企业降低其融资成本也起到了显着作用o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有助于国内企业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有利于海外投资者更深人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增强其进人我国资本市场的信心,进一步吸引国际资本,这在当前我国并不十分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显得格外重要。当前,我国企业实体大都处在产业链的末端,“两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成为困扰我国产业发展的瓶颈,此时,我国急需敞开国门,吸引外资,在得到资本注入的同时得到先进技术,促进我国产业链的升级。从这点来讲,趋同使得世界更加了解了中国企业,为其在我国国内资本以及技术的投资扫清障碍,有其必要性。

三、趋同可提高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经历了长达近30年的发展后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我国会计准则也在得到不断完善。新会计准则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的,即针对我国市场经济中不断涌现的各种新的经济业务,做出统一的会计处理规范,使其在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过程中有章可循,进而约束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例如,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大量涌现,然而原有的会计准则体系对此并未予以界定和规范,新会计准则必须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相关问题予以规范,有效的防范和控制企业财务风险,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加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和可比性,有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资产质量进行真实判断。从这个角度来讲,趋同是会计准则发展的一个趋势。

四、趋同可提升我国会计的国际地位

一直以来,我国商务部在为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与欧美国家进行谈判,而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趋同成为一关键词,在我国颁布实施新会计准则后,2008年4月,欧盟委员会了接受我国会计准则的正式报告;紧接着,我国与美国就会计准则达成备忘录。这都标志着欧美国家开始对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给与了充分的肯定。从这个角度来讲,这将是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重要里程碑,其意义十分深远。

国际会计新准则篇3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趋同;实证

一、引言

会计信息反映企业各种利益关系,在资本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确保会计信息披露的准确、规范,会计准则应运而生。我国早期会计准则的制定主要以便于以宏观经济管理为出发点,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资本市场建立后,会计准则开始向“满足投资者需要”转向。“会计准则的建设必须坚持国际化方向”(陈毓圭,2008)成为我国会计改革的基调之一。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全面趋同国际财务报表准则iFRS,增加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助于吸引国际资本,促进经济发展。自2007年国内上市公司全面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至今已有6年,新准则的执行产生了什么样的经济后果?相比旧准则下的会计信息,新准则下的会计信息质量是否有明显的改进?国内会计准则同iFRS的趋同效果如何?本文将针对此问题展开探讨。

根据香港联交所的要求,在联交所上市的公司需要按香港会计准则或iFRS披露财务报表,而香港会计准则与iFRS基本一致,这为研究我国会计准则同iFRS趋同效果提供了参照。本文选取26家同时在内地、香港上市的中国企业,分析其2004年—2011年的会计信息对H股股价的解释力变化,验证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效果,为进一步的会计改革提供经验数据的支持。

二、模型设计与样本选取

1.模型设计与假设提出。

为投资者提供全面、准确、有效的会计信息,是财务报表的重要功能;而投资者掌握的各种会计信息会影响交易行为,并最终反映在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波动中。在内地、香港同时上市的公司,拥有两个市场、两群投资者、两套财务报表,由于两地会计准则不同,两套报表的会计信息存在诸多差异。针对a股、H股财务报表差异的早期研究显示,两套会计准则的差额对市场并无明显影响,究其原因,香港同内地的信息沟通不畅,大多数投资者无法同时获取两套报表(王奔、王立彦,1999)。随着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上市公司监管的不断完善,财务报表作为最重要的公开信息之一,不再为大型机构投资者独有;股票市场日趋成熟、股民素质日益提高、价值投资理念为人追捧,财务报表越来越受投资者重视;人民币汇改启动以来,越来越多的内地投资者进入香港市场,他们同时关注两套报表,并将其差额反映在两个市场的交易中。前文提到的大量实证分析支持了这一现象,即股价波动同两套报表的差额具有显著相关性。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我国会计准则开始全面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iFRS,据此推断,随着国内会计准则向iFRS的趋同,两套报表的差额应逐步减小,新准则下的差额对股价的解释力应明显减弱。

本文采用市价与账面价值比,即市净率模型,考察两套报表差额对股价的解释力。市净率等于股票市价与每股净资产之比,是从股东权益的角度反映公司状况的指标。每股净资产是股票的账面价值,以历史成本计量;市价是股票的市场价值,是市场意愿的体现。两者之比反映市场对公司未来经营能力的预期,比值大于1时超出部分可视为正商誉(王立彦、冯子敏、刘军霞,2002)。以H股市净率为因变量,香港会计准则下的每股收益、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等会计信息为自变量,回归显示存在显著相关性。理论上,香港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可以由内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两套报表差额整体替代;而两套报表的差额,可视为我国内地会计准则同iFRS的差额。至此,我们可以做出合理假设,即H股市净率与内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两套报表的差额存在显著相关性;随着内地会计准则向iFRS的趋同,差额对市净率的解释力明显下降。通过对方程(1)的估计、检验,我们可以考察《企业会计准则》同iFRS的趋同效果。

字母上标p为pRC的简写,代表内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H为HK的简写,代表iFRS下的会计信息。pH为H股股价,考虑到财务报表在财年结束后的第一季度末披露,披露前有部分投资者掌握内幕消息、披露后有大量投资者对报表内容做出反应(即年报行情),因此pH取第二年1月~4月每个交易日收盘价的均值;BVpSp为每股净资产,为全面反映H股股价同内地会计准则的相关关系,此处使用内地准则下的每股净资产计算市净率;Xip为控制变量,取自内地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表;ΔiH—p为解释变量,即两套报表的会计指标的差额;α为截距项;ε为随机扰动项。模型最终选取的控制变量Xip、解释变量ΔiH—p如表1。

2.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内地、香港两地同时上市的内地企业为研究对象。自1993年首批大型国企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以来,截至2011年12月31日,已有63家企业在a股(主板)和H股(主板)市场同时上市,其中银行类企业8家、保险类企业3家、处于St状态的企业3家。排除以上14家特殊情况企业,共有49家企业入选初步研究样本。新会计准则从2007年起开始执行,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选取2004年作为数据收集起点,由于2004年的财务报表普遍在2005年第一季度披露,排除掉2005年第一季度以后才完成a股、H股上市的23家企业,最终选定样本为26家a股—H股上市企业。

文中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来自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股票价格等相关数据来自GoogleFinance,计量软件为SpSS16.0。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

1.描述性统计。

国际会计新准则篇4

一、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

新准则由总则、租赁的分类、融资租赁中承租人的会计处理、融资租赁中出租人的会计处理、经营租赁中承租人的会计处理、经营租赁中出租人的会计处理、售后租回交易、列报共八章组成。新准则对比原准则,主要变化有:

(一)在融资租赁承租人的会计处理中,在租赁开始日,旧准则的处理方法是承租人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并将两者的差额记录为未确认融资费用;新准则的处理方法是承租人应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并将两者的差额记录为未确认融资费用。

(二)售后租回交易,如果认定为一项经营租赁,旧准则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将售价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予以递延,并在租赁期内按照租赁支付比例进行分摊;新准则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在旧准则的处理方法上作了补充: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售后租回交易是按公允价值达成的,售价与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二、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iaSl7差异比较

新准则是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17号――租赁》(iaSl7)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制定的,总体上与iaSl7类似,内容包括准则的目的、范围、定义、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的分类、承租人、出租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的会计处理和披露以及售后租回交易的会计处理和披露。但是,在一些细节上,又与iaSl7不同,例如我国租赁准则一般采用账面价值,而iaSl7采用公允价值。两者主要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准则的范围

我国租赁准则明确规定不涉及土地使用权的租赁协议,而iaSl7未明确规定并在准则中涉及土地和建筑物租赁的会计处理。

(二)关于准则的定义

1.我国租赁准则未对“租赁期开始日”、“初始直接费”、“经济寿命”、“使用寿命”、“租赁投资总额”作出定义。

2.对于“租赁开始日”,我国是指起租日;iaSl7是指租赁协议日。

3.对于“最低租赁付款额”,我国指承租人应支付或可能被要求支付的各种款项加上承租人或关联方担保的资产余值,就承租人而言称为最低租赁付款额,而就出租人而言,再加上独立于承租人和出租人但在财务上有能力担保的第三方担保资产余值称为最低租赁收款额;而iaSl7都称为“最低租赁付款额”。

(三)关于经营租赁与融资租赁的分类

新准则与iaSl7关于租赁分类的判断标准基本一致,只是我国租赁准则强调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而iaSl7强调公允价值。另外iaSl7涉及可归为融资租赁的其他情形,而我国没有;iaSl7包含了土地和建筑物租赁类别的判断,而我国不涉及土地使用权的租赁协议。

(四)关于承租人的会计处理

新准则根据iaSl7的要求,也将融资租入资产确认为一项资产,同时确认一项负债。所不同的是:第一,我国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将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中的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确认一项资产;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确认一项负债,并将两者的差额作为“未确认的融资费用”。而iaSl7则是按租赁开始日租入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中较低者等额确认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第二,对于融资费用,我国采用待摊的方法,先在租赁开始日确认“未确认的融资费用”,然后按实际利率法租赁期分摊,做,借“财务费用”,贷“未确认融资费用”的会计处理。而iaSl7则在租赁付款时分别计入融资费用和减少尚未结算的负债,做,借“融资费用”及“应付融资租赁款”,贷“现金”的会计处理;但是融资费用金额需与负债金额形成一个固定比例,不许随意分摊。第三,对于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时的折现率,我国首选出租人租赁内含利率,未知内含利率时就以租赁合同规定的利率为折现率,最后才以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作为折现率。

(五)关于出租人的会计处理

新准则规定,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同时记录未担保余值,将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之和与现值之和的差额计为未实现的融资收益,做,借“应收融资租赁款”、“未担保余值”,贷“未实现融资收益”、“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未实现融资收益在租赁期内按实际利率确认。iaSl7规定将租赁投资净额列为应收款,因为“租赁投资净额=最低租赁付款额+未担保余值-未实现的融资收益”,“未实现融资收益=最低租赁付款额+未担保余值-最低租赁付款额和未担保余值的现值”,所以“应收融资租赁款=最低租赁付款现值+属于出租人的未担保余值的现值”,做,借“应收融资租赁款”,贷“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收到租金时按应收融资租赁款余额的固定比例确认融资收益,同时减少本金,做,借“现金”,贷“应收融资租赁款”、“租赁收益”的会计处理。

(六)关于售后租回的会计处理

新准则规定售价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予递延,并在租赁期内按照与确认租金费用相一致的方法进行分摊,作为租金费用的调整。然而出售资产形成的损益递延计入租赁期内各期损益。iaSl7规定如果售价低于公允价值,应立即确认利润或损失,但当损失能由低于市场价的未来租赁付款额补偿时,则应将其递延,并按租赁付款比例分摊于预计的资产使用期限内;若高于公允价值,高于部分应予以递延并在预计的使用期限内摊销。

(七)关于租赁的披露

由于新准则与iaSl7在一些会计处理上的不同规定及侧重点的不同,引起披露上的差异。

1.对于承租人租赁资产的披露,我国需披露每类租入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的账面原值、累计折旧及账面净值,而iaSl7只披露净值。iaSl7对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比较关注,要求披露最低租赁付款额总额及现值,并按一年以内、一至五年、五年以上三个期间反映,同时需披露总额与现值间进行的调节;我国把最低租赁付款额总额与现值的差异列为“未确认融资费用”,所以只披露“未确认融资费用”的余额变动即为总额与现值间进行的调节,因为我国以账面价值为基础一般不采用公允价值,不强调现值,所以规定只需披露资产负债表后连续三个会计年度每年将支付的最低租赁付款额及以后年度将支付的总额。由于我国对融资费用采用先确认后摊销的待摊方式,故还需披露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所采用的方法。此外,我国租赁准则对不可撤销转租合约及承租人重大租赁条款说明的披露未作规定。

国际会计新准则篇5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国特色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迅速发展,跨国上市和证券发行等国际筹资活动增多,客观上要求作为国际商业语言的会计必须采用相同或相近的会计准则,以提供真实、公允和可比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近十几年来,我国会计准则正在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道路上不懈努力并持续进展,既缩小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又考虑中国特殊的国情,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服务。

一、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内涵

对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定义没有统一的说法。国际学者nobes和parker等(1991)认为国际会计协调是指通过对会计惯例的变异程度加以限制从而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choi、frostandmeek(1999)认为,协调是对会计实务差异设定限度以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saudagaran(2001)认为协调旨在增强不同国家会计规范下生成的财务报表的可比性的过程。www.133229.Com我国的会计学者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葛家澍、刘峰(1993)认为,协调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差异,寻求一致,其目标是寻求各国会计的共性与一致之处,消除不必要的分歧,尽量较少各国之间在会计和报告准则方面的差异,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同质性;魏明海(2003)认为,协调化就是一个透过缩小两种或多种处理方法之间的差异,以寻求提高财务报告可比性的过程。笔者认为目前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现实选择和基本目标是在可能的范围内,缩小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以提高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的可比性。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分析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定义,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坚持历史成本原则的同时引入了公允价值;制定、修改了较多的会计准则,并对以前会计准则没有规定的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减少了企业在执行会计准则时的选择余地,也大大缩小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这些变革充分体现了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保证企业的资产质量,为实现向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奠定了基础。以下几个方面的变革充分体现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

1、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国际会计准则比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以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据了解,财政部曾经就公允价值的应用多次与国际会计准则理讨论相关问题,在充分考虑中国市场发展的现状后,此次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基本准则和五个具体准则中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中明确规定:“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从而确立了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新准则也在《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等具体准则中,适当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从而更好地体现会计信息对于投资决策的实用性。其中受到公允价值影响最大的是金融企业,因为新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将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而这之前,金融企业的衍生工具仅在表外披露。

2、合并报表关注实质性控制。新企业会计准则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经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排除了比例合并方法,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包括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半数以上表决权的子公司和母公司拥有半数或以下的表决权但能够控制的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

3、债务重组变革。旧的债务重组准则规定企业发生的债务重组按照账面价值进行账务处理,按照中国会计准则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应计入当期收益。新的债务重组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改变了将企业发生的债务重组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负债而产生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但规定限制条件)。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则引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如按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无力偿还债务的公司在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后,可将其收益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使其每股收益水平得到提升。

4、无形资产入账的会计处理变化。旧的无形资产准则对于企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仅将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资本化,研发费用则全部采取费用化的会计处理方法。而国际会计准则认为,研究阶段的支出或费用应确认为当期损益,但开发阶段可能会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某些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开发费用应予资本化。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无形资产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区别对待,允许开发费用资本化,新准则将无形资产的开发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是指为获取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并理解它们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的调查;开发阶段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本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的中国特色

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法律法规、经济环境等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异,我国的会计准则必须符合我国特殊的国情,因此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过程中必然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会计准则在某些方面必然会存在一些差异。

1、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会计处理差异。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根据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资产价值,当资产不能带来未来现金流量时,应确认减值。当环境发生有利变化后,在符合条件情况下允许转回已确认的减值损失(其中商誉除外)。而我国新会计准则已明确规定了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不够完善,资本市场不够健全.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更为关注由过去交易和事项所形成的经营成果。这就导致不少企业把会计处理的重点放在利润操纵上。从我国上市公司近年运用资产减值准备准则的看,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已经成为上市公司操纵经营业绩、粉饰财务状况、规避上市监管的主要工具,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除了规定资产减值的提取要科学、稳健外,还制定了一系列确定减值额度的详细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不同。

2、企业合并会计处理差异。国际会计准则中的企业合并不包括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因此在核算方法上只允许采用购买法。前提是合并双方不存在任何关联交易,合并价格按市场价格进行。而我国的国有企业占有很大比重,企业合并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完全由买卖双方自由商讨价格。因此我国新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并规定了不同的处理原则。其中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为基础采用权益结合法,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应以公允价值为基础采用购买法。

3、关于公允价值的采用程度差异。国际会计准则规范的主要是成熟市场下的经济交易和事项,公允价值容易取得,因此在许多交易或事项上可以采取完全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是考虑到我国的市场还不够成熟,交易信息的公开程度还不够高,因此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需谨慎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在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若条件不具备,则仍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如企业应于会计期末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但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地取得,应当采用公允价值模式。

4、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差异。在关联方关系的认定上,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国有企业由于同受国家控制因此应当属于关联方,它们之间的交易也应当称之为关联方交易。但是,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的绝大部分业务交易都并非关联交易,所以新准则并未规定国有企业均构成关联方关系,只有国有企业之间存在投资关系才作为关联方认定。

在对关联方交易披露范围的限定上,国际会计准则明确规定:当母公司与全资予公司在同一国家经营并在该国提供合并财务报表时,在全资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中不需要对关联方变易做出披露;而我国没有此项规定。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披露对关联方交易的定价政策,而国际会计准则中则不需披露。

5、政府补助准则的差异。在政府补助的定义上,国际会计准则中政府补助的定义是指政府通过向企业转移资源、以换取企业在过去或未来按照某种条件进行有关经营活动的援助。新会计准则中政府补助的定义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我国新会计准则对政府援助没有做出规定。

在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上,国际会计准则对政府补助采用全面收益法,规定凡是政府给的无沦是现金补助还是非现金补助,都应算作损益。而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我国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资本投入,与其他单位对企业的投资是一样的,企业收到时计入实收资本或股本,不属于政府补助。对研发拨款等文件明确会计处理方法的,应从其规定(例如将专项拨款视为国家投资,计入资本公积);没有特殊规定的才计入收益。这是新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差异。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企业会计准则在若干关键环节和根本问题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这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步,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带来一定的影响,必将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中应随时进行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吸收和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中先进思想与技术方法,结合我国的国情,及时调整那些明显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会计准则;对于那些我国尚无条件实施、或是实施将会给我国带来危害的准则,要研究应对方法,同时积极进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对于国际会计准则中涉及而我国会计准则尚无规定的、实践中又亟待解决的会计问题也应该加快接轨步伐。具体的做法是一方面缩小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更好地发展与建设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另一方面,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订过程中,使国际会计准则的制订能更符合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从而减少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成本。

【参考文献】

[1]冯淑萍:中国对于国际会计协调的基本态度与所面临的问题[m],会计研究,2004.

[2]夏东林:国际间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的差异、协调与制度环境[m],会计研究,2005.

国际会计新准则篇6

一、会计准则趋同的现状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主席大卫·泰迪认为,到2006年初,允许或要求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和地区将超过100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将在世界主要资本市场上得到统一。正是会计准则大一统的大好时机。在各国会计准则向国际准则趋同过程中,相应地形成了多方面的保障机制。主要表现在:

(一)iaSB按照国际趋同要求,进行全面结构性重组,创建了推进国际准则趋同化的新机制。2001年iaSC准则制定机构与会计职业界“脱钩”,改组为一个独立的实体(iaSB)。iaSB采取与各国准则制定机构合作策略,与美、英、加、澳、德、法、日7国准则制定机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咨询委员会等渠道,与发展中国家建立了沟通协商机制。iaSB已由原来的各国会计准则“协调者”变成了“全球会计准则”制定者。

(二)国际会计准则得到众多国际组织认可,形成了iaSB与国际组织合作推广国际准则的惯例。iaSB不失时机地调整立场和政策,不断提高国际会计准则权威性的策略得到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领导人的“实质性权威”支持,并合作开展了推广国际会计准则的实际行动,如与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合作,开发了核心准则体系,ioSCo向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各主要资本市场推荐使用,并得到七国集团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开发银行也相继要求贷款国家和企业按国际会计准则提供财务信息。为更有效地推进货物贸易,促进服务贸易开展,wto也大力支持国际会计准则的推广。

(三)财务报告编制者和使用者对高度可比会计信息需求,为国际会计审计准则的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机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唐纳森西言简意赅地阐述了资本对国际趋同的推动力量。“真正的趋同将使投资者更容易比较不同的投资机会,而无论这些投资机会在地理上相距多么遥远……投资者们将推动会计体系的趋同,使之更透明,换言之,资本总会流向那些欢迎他的地方,总会待在那些能够善待他的地方。”

总之,国际趋同不仅有机制的保证、有权威部门的认证、有力量的推动,而且还有趋同的时间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发展必然是大势所趋。

二、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内容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一)内容架构趋同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其中,基本准则是纲,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基本相当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具体准则是目,是依据基本准则原则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做出的具体规定,现有具体准则已经基本涵盖了所有的业务内容;应用指南是补充,是对具体准则的操作指引,应用指南类似于与各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并的应用指南和实施指南以及相关的解释公告。可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内容架构上已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二)具体准则趋同

1、将公允价值引入新准则体系。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比较侧重于公允价值的,我国原有会计准则都几乎不涉及公允价值。考虑到我国市场的现状,修订后的准则体系中主要在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但总体上说,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较为谨慎。如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

2、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以控制为基础确定。《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6条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这些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的规定一样都强调了实质控制。另外,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向侧重实体理论。

国际会计新准则篇7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在2006年2月15日由国家财政部,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开始施行。新会计准则将我国的实际情况与国际会计惯例相结合,同时新准则的颁布使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势程度有所提高。虽然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已经接近于趋同,但同时两者之间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在公允价值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发现、比较和研究。为了更好的与国际接轨,更快的适应并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作为一门现代化的工具、通用的商业经济语言,在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也正在逐步走向国际化。因此,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就变得必不可少。

一、公允价值在差异原因方面的比较

由于所处的客观会计环境的背景不同,我国新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的运用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一,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发展阶段,没有形成较规范的交易行为和制度。其二,我国所拥有的资本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并且上市公司相对较少,所以应该综合投资者决策,公司内部管理,国家宏观调控等几方面的因素来考虑会计目标。同目前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相比,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里存在的系统交易信息还不够完备,很难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依据。这就对从业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从而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管理者和会计人员主观思想的左右。

二、公允价值在应用范围方面的比较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历史成本”,这是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具体规定,但在市场环境和经济条件允许的特定情况下,有时需要对资产和交易使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使用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中可以看出,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是居于主体地位的,在随着我国经济实体的逐步发展,我国会计准则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采用适当的公允价值计量方式。

三、公允价值在具体运用方面的比较

对于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等固定资产来说,国际会计准则一般是采用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计量相结合的方式,而我国会计准则是采用以历史成本为主导的计量方式。

对于非货币性资产的交换来说,国际会计准则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来确定利得和损失的,我国新会计准则中有明确的规定:如果此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则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相应的应该支付的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不满足以上条件,则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相应的应该支付的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就不再确认损益了。

对于短期投资来说,国际会计准则一般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的,当金融资产属于“为交易而持有”时,其价值变动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当金融资产属于“可供出售”时,其价值变动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或者投资出售前就计入权益。同样我国新会计准则也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的,当金融资产属于“交易性”时,其交易费用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当金融资产属于其他类别时,其交易费用应当计入初始确认成本。

对于长期投资来说,当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时,其价值变动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或者投资出售前就计入权益。当作为长期债权投资,以该项投资的摊余成本扣除可能的减值准备来计量,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将其归纳为“可供出售”时,按规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其价值变动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或者投资出售前就计入权益。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当其归纳为“持有至到期”时,以该项投资的摊余成本扣除可能的减值准备来计量,当其归纳为“可供出售”时,按规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其价值变动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对于商誉来说,国际会计准则是以购买企业获得资产的公允价值的份额和购买成本两者之间的差额计量,我国会计准则一般按购买企业获得净资产的账面价值的份额和购买成本两者之间的差额计量。而对于在投资中按权益法核算的隐含商誉,国际会计准则是以投资方获得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份额和投资成本两者之间的差额计量,我国会计准则一般按投资方获得净资产的账面价值的份额和购买成本两者之间的差额计量。

四、公允价值在运用谨慎方面的比较

相对于历史成本核算来说,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透明度会更高些,但是由于有主观判断的存在,从而影响公允价值核算的准确性,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公允价值是不容易确定的。此外,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有可能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在保持高度谨慎原则的前提下,选取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才是合理的。

五、结论

综上,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总体趋同的大背景下,仍然在具体方面存在差异。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基于我国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来说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我国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公允价值的运用方面作了适当的限定,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计量。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下,我国在公允价值的运用方面也在进一步地改善,会计准则走向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卢书萍.看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几点不同.北方经济.(2006)

[2]王丽萍.我国会计准则与国外会计准则在价值计量方面的差异.财会研究.(2006)

国际会计新准则篇8

但是iFRS16中承租人和出租人的会计处理模型并不对称。它要求承租人对所有的租赁都入表,但是对于出租人,沿用了iaS17的规定,即对于融资租赁,出租人以等于该租赁项目投资净额的金额,将融资租赁方式下持有的资产列报为应收款;而对于经营租赁,出租人仍在报表里列报用于经营租赁的资产。所以对于属于经营租赁范围的租赁,承租人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了使用权资产,但是出租人却没有对应地终止确认部分资产。

促使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着手制定新的租赁准则的原因之一,是现行租赁准则中的出租人会计不能提供足够信息,以使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出租人所面临的风险。假设有两台完全一样的设备,其中一台被企业经营租赁租出,而另一台企业自用,在现行准则中两台设备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列报结果是完全相同的,但是企业持有的两台设备所面临的风险是不同的。对于自用设备,企业所面临的是这个设备在整个资产的使用寿命期内,可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变动的风险,为了取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能够自主决定是否将其用于生产,所生产的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或者是在设备市场需求大,价格高时将其出售。但是对于已通过经营租赁租出的设备,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在经营租赁的期间,企业是否能收到约定的租金的风险,即承租人的信用风险。由于在租赁期内对设备的控制已经被转移给了承租人,出租人不再面临这段期间已约定的租金(包括变动租金)之外的经济利益波动的风险。二是当经营租赁的租赁期结束,承租人将设备归还给企业时,该设备届时的剩余价值能为企业带来多少经济利益流入的风险。由此可见,现行准则中经营租赁的出租人的会计处理,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出租前后出租人所面临的风险的变化。

但国际会计新租赁准则中沿用了现行准则中对出租人的会计处理的规定。对于上述出租人面临的风险,仅通过增加披露来解决。如披露与租赁活动相关的进一步的定性和定量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能使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评估出租人租赁活动的性质的信息,以及出租人如何管理与其在有关资产中保留的权利相关风险的信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做出不对出租人会计进行改变的原因是根据反馈意见,在实务中公众对出租人的会计处理的意见不多,如果修改出租人的会计处理原则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笔者认为,虽然在现行的租赁准则下,因为出租人和承租人能获得的信息不一致,双方对同一个租赁作出不同的分类是有可能的,但是这不同于新准则本身就对出租人和承租人适用不同的原则。如果承租人会将使用权确认为资产,则出租人应该终止确认部分资产,否则会造成资产被重复记录,这与目前普遍采用的“控制”概念也是不一致(即谁控制即为谁的资产)。笔者赞同张为国对iFRS16提出的反对意见,在承租人采用单一会计模型的前提下,出租人也应采用对应的单一模型。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iFRS16的制定过程中,建议过出租人的双重核算方法,这一方法最终并没有被采用。笔者认为,如果针对出租人的会计处理也采用单一模型的话,应该参考类似于双重核算方法中的应收和余值法。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曾建议的应收和余值法是:出租人应在租赁期开始日终止确认租赁资产,但确认一项租赁应收款和一项剩余资产。租赁应收款代表出租人获取租赁付款额的权利,其初始计量金额相当于以出租人向承租人收取的利率折现的未来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加上已发生的初始直接成本。出租人将在资产转让给承租人时,确认与应收款相关的利润(即确认的应收款所占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账面金额之间差额的比例金额)。剩余资产代表出租人在租赁期末获取租赁资产剩余价值的权利,按剩余资产总额减去递延利润后的净额计量。剩余资产总额按租赁资产租期届满时预计余值的现值进行初始计量。递延利润组成部分代表剩余资产所占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和账面金额之间差额的比例金额。出租人将按摊余成本对租赁应收款进行后续会计处理,并按租赁期开始日的租赁内含利率确认利息收益。此外,出租人随后将按出租人向承租人收取的利率,在租赁期内增加剩余资产总额,以使其金额恢复至预计租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余值。递延利润在剩余资产被出售或出租之后才会被确认。

例如:企业出租一项账面价值为4000元的设备,租赁期为3年,每年年初收取租金1000元,折现率为5%。该设备的公允价值为4587。假该这项安排没有初始直接费用,预计租赁期结束时剩余资产的公允价值为人民币2000元。在采用应收和余值模型的情况下,出租人会计处理为:

注1:租赁应收款,应以租赁付款额三年租赁期内每年年初支付1000按5%折现进行初始计量,并且按实际利率法进行后续计量。

注2:剩余资产总额,应通过以租赁期结束时估计残值2000按5%计算的现值进行初始计量。剩余资产在租赁开始日的公允价值=第3年末剩余资产总额÷(1+折现率)^3=2000÷1.05^3=1.728。年末剩余资产总额=年初剩余资产总额×(1+折现率)。

注3:净剩余资产,应按相关资产账面金额的分摊额进行初始计量。剩余资产的初始計量包括两个金额:(a)剩余资产总额,扣除(b)递延利润,相关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金额的差额中按剩余资产总额占公允价值的比例计算的分摊额(4587-4000)×(1728÷4587)=221。

注4:采用应收和余值法时,会将与租赁应收款相对应的租赁资产账面价值终止确认,并采用其与相对应的公允价值部分计算终止确认损益。终止确认的金额=(租赁应收款÷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租赁资产的账面价值=(2859÷4587)×4000=2493。终止确认利得=租赁应收款-终止确认金额=2859-2493=366。

注5:利息收入=年初租赁应收款余额×折现率。

注6:剩余资产的展开利息=年初资产总额×折现率。

但对于iaSB曾经建议的上述出租人的计算方法,笔者持不同的意见。出租人在租赁期开始日终止确认租赁资产,但确认一项租赁应收款和一项剩余资产,其中对应收的租赁款采用类似金融资产的核算方法容易理解,但是剩余资产更类似于固定资产的残值,将租赁资产按租赁资产租期届满时预计余值的现值进行初始计量,随后按出租人向承租人收取的利率在租赁期内增加剩余资产总额,以使其金额恢复至预计租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余值的处理方法却类似于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这一要求与《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场和设备》(iaS16)中对残值的估计要求有所不同,iaS16对残值的定义是:“如果资产的预期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主体目前从该资产的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估计金额。”笔者认为参照iaS16中对固定资产残值的会计处理核算剩余资产应该更合适,与其他准则的原则一致,同时也可以避免对租赁期届满时的余值进行估计,这类估计通常会涉及较多的判断。而当对剩余资产的价值的估计发生变化时,将其差额在剩余期间内在损益中确认。

国际会计新准则篇9

关键词: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新进展应对措施

一、世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新进展

(一)总体概况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和跨国交易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由于各国的会计准则差异比较大,交易成本比较高。在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全世界各国都已意识到建立世界统一的会计准则的必要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应各国领导人的倡议,积极改进和制订国际财务报告相关准则。尽管全球各国对建立世界统一的会计准则已经达成共识,但由于不同的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及各国法律法规等的不同,再加上各国的会计实务差异很大,各国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理解和所采取的策略存在许多差异。基于此,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是一个艰难而缓慢的过程。

(二)世界主要国家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新进展

2008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美国、加拿大、印度、韩国、日本等国相继出台了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计划和时间。2010年以来,全世界已经有120多个国家或地区直接采用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是2010年2月,印度率先改变了2007年定的承诺;2011年5月美国推迟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时间。同年6月,日本也宣布推迟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种种原因,显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新进展破为不顺。

美国称未来的5-7年为过渡期,2015年以后过渡期结束,美国的财务报表将会与国际财务报表相一致,但是美国的财务报表也要符合美国会计准则,美国仍保留自己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及其权力。

日本紧随美国之后,对于采用统一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时间也进行了推迟,减缓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步伐。并称因为转换国际财务准则的成本太高、时间太短,无海外经营和融资需求的国内企业不需要采用国际财务准则,其他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展放缓、美国立场不明朗,所以无须过早决定采用统一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时间。

2010年,印度效仿中国宣布分阶段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改之前承诺的全面推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上市公司和大型非上市公司首先采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印度会计准则,金融机构和其他公司等在2014年末之前。

二、我国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新进展

自从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了一系列企业会计准则,其中有1条基本会计准38项具体会计准则。则标志我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初步成型。新企业会计准则大部分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一致,因此,可以说,我国大体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现行会计管理的办法是侧重会计准则,同时会计制度并存。自2013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实行《小企业会计准则》(财会[2011]17号),同时废止《小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4]2号)。我国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过程,主要采用了逐步过渡,既要最大程度地保证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又要符合我国国情。虽然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囊括了国际财务准则大部分内容,但差异还是存在的。

三、我国应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措施

充分考虑其他主要国家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态度和做法,进行搏弈。首先会计准则是具有经济后果的,会计的国际趋同也是具有经济后果的。世界其他国家对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态度和做法,是充分考虑对本国的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国际会计准则发展的控制权。

加强国际会计合作与交流,并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建立多层次的交流与沟通机制。

我国企业界、金融界应积极参与研究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带来的影响,什么准则造成了不利的后果,什么准则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太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与国际标准也存在着差距,在采取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时,国际财务报告原则不见得完全适合我国的企业实际状况。

积极完善和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打造适合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的法律环境。我国的法律法规目前并不完全适合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侧重点还不相同。尽可能地,使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与国际准则相一致,减少冲突的地方。

另外,也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培训等方面做出积极的改进措施,打造与国际会计准则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加快市场经济发展,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发展。

加大培训学习,使我国会计人员尽快了解国际会计准则的新趋势。鼓励企业和会计事务所,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既了解国际会计准则的新趋势,又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应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到来。

四、结束语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各个国家、各个机构、相关人员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既要考虑本国的具体情况,又要最大程度地实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这需要多方面地、深层次的沟通交流。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国在应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提前做好各种准备。了解存在的具体差异,并找到原因,针对性地改进。

参考文献:

国际会计新准则篇10

一、减值测试的时间

相较于《企业会计制度》中“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测试减值,新准则对资产减值测试时间做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定,如第四条指出“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第二十三条再次对商誉的减值测试进行强调:“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商誉应当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

这一做法类似于国际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评估是否存在资产可能已经减值的迹象,如果存在这种迹象,企业应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并且给出了企业至少应考虑的迹象。”而美国FaSB则认为没有必要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每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而且成本耗费过高,企业应当在有事项或环境变化表明一项资产的账面金额可能收不回时进行减值测试,并且举例说明了需要进行减值测试的事项或环境变化。

二、减值的确认

1、减值的确认标准

国际上目前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主要有经济性原则、可能性原则和永久性原则。我国新准则并未明确指出采用何种确认原则,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准则更倾向于经济性确认原则。同时准则第五条规定了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七项迹象标准,将原有准则、制度对各项资产提取减值准备的迹象标准纳入其中,表述更加准确,如“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细化了原来判断标准中的市价下跌幅度,使得准则更具操作性,同时更符合经济规律。

国际会计准则也采用经济性原则确认减值损失,以资产计量为基础,在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小于其账面价值时确认一项减值损失,确认与计量都采用可收回金额(销售净价与使用价值孰高)这同一标准。而美国FaSB则采用可能性原则,在资产的账面价值可能不能足额收回时确认减值损失。具体应用中采用未来预计现金流量总额(未折现,不包括利息费用)来判断资产是否减值,如果现金流量总额超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资产就没有减值,反之则发生了减值,并要求以公允价值基础对减值资产计量。

2、减值的转回

新准则第十七条明确指出“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是本次准则与原有制度的一个重大差异。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在以后期间冲回资产减值在期后得以恢复的部分,由此就给某些上市公司提供了操控盈余的空间,采用巨额冲销或平滑利润等方法来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一些研究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相应的实证研究,如李增泉(2001)认为具有不同盈余管理动机的上市公司在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时存在程度不同的有利于其动机利益的偏差行为;戴德明等(2005)则认为我国亏损上市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控制经济因素的影响后,盈余管理因素对其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仍具有显著影响,新的准则体系切断了这…运用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途径。另外,如果上市公司抢在新准则实施前的2006年度大量冲回减值准备,则必须提出充分适当的证据表明原来计提减值准备的适当性,否则以前年度的计提就是滥用会计估计的结果,应当按照会计差错处理,转回的减值不能作为2006年度的利润(陈保郎,2006)。

新准则的要求虽与国际会计准则不同,但正如上海财经大学陈信元教授指出“新的资产减值规定是一项不得已而为之的重大变革”,而且符合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现状。美国FaSB同样不允许转回减值损失,而其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也表明不能转回减值损失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上市公司盈余操纵行为。

三、减值的计量

新准则第十五条明确规定按可收回金额计量减值资产,同时对于可收回金额的表述由原企业会计制度中“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改为“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对资产减值的计量和确认采用同一标准,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小于其账面金额时,资产的账面金额应减计至可收回金额,减计的价值即为资产减值损失。”使用“销售净价与使用价值孰高”来确定可收回金额,其后在2004年的修订案中使用了“扣除出售费用的公允价值”这一术语,即“公允价值净额”。而美国FaSB则规定“应以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公允价值的差额计量资产减值。”故而我国新准则在制订中更多是与国际准则趋同,这也是现在世界上会计准则发展的一种趋势。

使用可回收金额与公允价值来计量减值在其经济意义上是有所不同的。美国FaSB认为当企业断定资产使用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不足以收回资产的账面价值时,就应决定是出售资产并将所得的收入用于其他用途,还是继续使用该减值资产。这项决策建立于这些可比较的各种方案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假设之上,本质上属于一种资本投资决策,需要考虑减值资产出售收入。继续使用减值资产的决策在实质上与购置一项新资产相同,此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的减值损失作为成本计量基础,是与历史成本原则相一致的实际运用。可收回金额计量标准也是将减值资产视为企业的一项投资决策:当资产的公允价值净额大于使用价值时,企业会出售该资产并将出售所得用于其他投资;当资产的使用价值大于其公允价值净额时,企业会继续持有使用该资产。但可回收金额更为紧密的围绕了资产定义的未来经济利益观,在计量减值资产时,将该资产能够为特定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作为减值资产新的成本计量基础,而公允价值净额与使用价值正是这种经济利益的反应。此时减值资产的账面价值直接反映其能够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产出价值),而不反映假设减值资产是新购置时的成本(投入价值)。

另外新准则引入了资产组、资产组组合及总部资产等新概念,并对其认定和减值处理给出明确的指导避免了实物操作中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时仅以单项资产或资产类别为基础进行确认的局限性。虽然并没有如许多学者先前期望的那样使用国际会计准则“现金产出单元”这一表述,但我国对资产组的定义与其相似。这次准则是第一次使用资产组等概念,必然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修正和完善使其表述更为精确。

四、商誉的减值

新准则对商誉减值做出了专门的规定,取消了原有的直线法摊销而直接进行减值测试,这种做法从理论上更为合理。一般而言,商誉的使用寿命很难确定,因此商誉摊消年限的确定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过程,而且商誉的减少模式未知,简单采用直线摊消法不能真实反映其价值的减少。而在准则出台前的相关研究中,戴德明等(2005)对“是否将商誉分配到现金产出单元”做出了详细的分析,认为“主体应该在合理的,可支持的基础上将商誉分配到主题所有的现金产出单元或其组合”,而最终准则使用了资产组概念并规定“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的账面价值,应当自购买日起按照合理的方法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难以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的,应当将其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组合。”这一做法和国际会计准则以及美国做法相近。

五、减值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