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法治思想发言研讨材料十篇法治思想发言研讨材料十篇

法治思想发言研讨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22:09

法治思想发言研讨材料篇1

为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研讨,进一步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高学习研讨质量,增强交通运输厅领导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能力,按照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交通运输厅党委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施方案》(藏交党字〔2015〕号),以及自治区组织部《关于开展"三严三实"专题学习研讨的通知》(藏组发〔2015〕189号)要求,现就"严以律己"专题学习研讨,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研讨主题、时间、地点、参会人员

主题:严以律己,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学习研讨时间:2015年8月27日(如时间有变化另行通知)

地点:厅电视电话会议室

参会人员:厅属各企事业单位、厅机关副处级以上干部。

二、方法步骤

(一)理论自学

交通运输厅机关、厅属各单位副处级以上干部要在学好《谈治国理政》、《优秀领导干部先进事迹》(中央"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用书);《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警示录》(中央"三严三实"专题学习教育用书)等必读书目的同时,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章》、《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刘XX同志在中央"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阅读书目和资料。认真学习孔繁森、焦裕禄、杨善洲等先进人物典型事迹,以及我区抗震救灾过程中先进人物事迹,从先进典型事迹中汲取营养,深学细照笃行;以周XX等违法案件以及身边的反面典型人物为戒,自觉从反面典型案件中汲取教训,做到引以为鉴和引以为戒,为开展"严以律己"专题学习研讨打下理论和思想基础。

(二)集中学习讨论

厅机关各支部以组织生活会的方式,要紧紧围绕"严以律己,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这个主题,在本支部内深入开展学习研讨。支部内副处级以上干部要结合学习研讨主题认真撰写交流材料,在支部内交流学习,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专题学习讨论完成后,各支部要将学习研讨情况以及副处级以上干部的学习交流发言材料在8月25日前上报厅机关党委。

厅属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围绕主题组织开展学习研讨。专题学习讨论情况以及主要领导学习研讨发言材料及时上报厅政工人事处"三严三实"办。

(三)专题学习研讨

厅党委中心组第二次专题学习研讨会,将安排3名厅领导、3名正处级干部做主题交流发言,发言要紧密结合"严以律己"主题。通过学习研讨,从正面教育中得到引领规范,从反面典型中得到教训警醒,从自身言行差距中知晓利害和风险,进一步树立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意识,形成自省自律的思想自觉,不越底线、不触红线。

厅领导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和工作实际选择以下其中一个具体主题撰写发言材料。

1、围绕"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维护中央权威和班子团结"撰写发言材料,带头深省阳奉阴违的"双面人"以及"宗派主义"对党的危害,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不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绝不能把对党的忠诚异化为对个人、对小团体、对小圈子的效忠。

2、围绕"严以律己,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撰写发言材料,深省"特权现象"对党的危害,不让他们打着领导旗号擅权干政,不让他们利用特殊身份,借领导之名谋取非法利益。

3、围绕"坚持五湖四海、维护民族团结"撰写发言材料,带头深省狭隘的思想认识对民族团结的危害,坚持"三个离不开",把维护民族团结融入到治边稳藏的具体实际工作中。

各处室正处级干部要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和工作实际选择以下其中一个具体主题撰写发言材料。

1、围绕"遵循组织程序"撰写发言材料,深省"自由主义"对党的危害,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要请示,该报告的要报告,不超越权限办事,不搞先斩后奏。

2、围绕"服从组织决定"撰写发言材料,深省"无政府主义"对党的危害,服从组织决定,不欺骗、不隐瞒、不对抗组织。

各处室副处级干部结合"严以律己"主题撰写学习交流材料。

三、具体要求

(一)厅属各单位、机关各处室、各支部要高度重视。学习研讨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四个关键动作"之一,也是专题教育的主要学习形式,更是通过自我反思、自我深省、自我拷问查摆"不严不实"问题的重要举措。要在前一阶段"严以修身"专题学习研讨的基础上继续延展深化,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充足的准备、更充分的思考、更深刻的自省、更尖锐的反问投入到专题学习研讨中,确保"严以律己"专题学习研讨不走样、不变形。

(二)要突出"严以律己"主题。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学习研讨会上发言者要紧扣主题,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摆到位,通过自我反思、深省,努力做到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做工作上的"规矩人".慎独慎微,表里如一,做生活中的"清白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学习研讨要突出问题导向,以自我深省或身边发生的律己不严问题入手,突出强化从严治党和作风建设,紧密联系自身和工作实际,联系古今中外正反两方面典型,联系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对照在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查找的问题是否切实解决,对照整改落实成果是否出现反弹,对照"三严三实"标准查找"不严不实"的具体表现等进行发言。其他参会人员要围绕主题内容踊跃补充发言,交流彼此观点,分享各自体会,互相启发,形成共识。

法治思想发言研讨材料篇2

一、认真备课,做好充分准备

备课是上课前的一个必要环节,备课是上课的基础。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材就是钻研教材,准确掌握知识点,理清知识结构,把握重点难点。备学生就是必须首先了解学生,这是教学顺利展开的前提。备课的中心是备学生,所以,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品格、方法等各个方面,学生知识的深浅、能力的强弱、品格的好坏、方法的优劣,是教师教学的客观依据。知识是能力增强、品格提高的前提,方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手段。为此,要明确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点、接受度,了解学生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针对学生品格的多样性,表现为情绪波动、意志薄弱等现象,我们在引导时就要做到既要有爱心又要讲策略;针对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方法缺陷,如照搬语文、外语的朗读法,并加以单一化,就要介绍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并进行必要的示范、疏导。可见,要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关键还在于教师的素质。另外,学生的模仿性极强,教师传授知识的严谨态度、规范优美的板书、自然得体的教态、表达生动的语言、熟练的解题技巧、深刻灵活的理性思维等等,无一不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广泛搜集材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作为政治教师,要力求每节课知识点多,信息量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的“含金量”。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书籍等多种有效的媒体手段,搜集大量的材料、宝贵的信息。要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增添许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的事例相结合。这样学生不仅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兴趣,引发思考,提高教学效果。

三、多少教学方法并用,渗透政治课教学

1、阅读。在上课前,要求同学们认真看书,积极做好准备。阅读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会怎样读书。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抓住思想政治的学习要点,充分认识到政治理论对社会和自身长远发展的意义,从而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并且树立坚定的信仰和毅力。要求学生看懂教材所列举的事实、例证、资料、数据;弄清教材是怎样运用这些材料分析问题,进而归纳、概括出结论的;提炼和整理教材内容的要点;把握问题之间的联系;理解和记忆重要概念、基本原理。鼓励学生敢于对书质疑、提出问题,善于联系社会实际理解书,善于运用书中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把书读活。

2、讲授。运用讲解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启发学生思维,表达教师情感,完成一定教学任务,讲解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艺术。讲解要把握知识结合点,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反映了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通过大量研究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这种就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既符合认识的规律,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比较抽象的知识。

法治思想发言研讨材料篇3

[论文摘要]为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文章阐述了以教材为基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品德素质教育研练中心”为载体,形成“创设环境,诱发趣情;专题设计,任务驱动;学生主体,教师引领;集散结合,言辩竞赛;启发感悟,修德塑行”的特色研练教学模式,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受体”向“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根本性转变。

[论文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练教学

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对高职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实施以教材为基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品德素质教育研练中心”为载体,以爱国主义基地、学院的校外实训基地为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教学,构建了适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就我院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练教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方面进行小结,供大家探讨。

一、创设环境,诱发趣情

创设环境,能诱发受教育者思想波澜,产生共鸣与震撼,强化受教育者的自主式认知态度,合理调整情感因素与教育内容的本质联系,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抑制、转化消极性情感,使积极情感成为教育对象选择、认知教育信息的内在尺度和驱动力。

我院创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品德素质教育研练中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性、教育性、审美性为原则,打造内涵丰富的两课教学研讨环境,促使教育对象自身参与,在学习中塑造自我,展示自我。

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品德素质教育研练中心由一廊四室组成。长廊张贴着一幅幅制作精美的图片,向学生展示了七十多个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问题、百部优秀电影和百部爱国主义歌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学习与思考的文化氛围。“四室”由马克思主义问题中国化研练室、形势与政策判析研练室、心理健康培育研练室和修德守法与就业研练室组成,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通过极其简明的文字和图片展示出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改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在研练中心,大学生可以借助声、光、电等现代教育学习手段,通过对问题的专题研练,把政治理论学习与政治理论的实际运用相结合,激发了学生关心政治的热情,提高了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二、专题设计,任务驱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是对大学生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任务和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练教学以两课教材内容为根本,通过专题设计,进行任务驱动。在教学中,教材与当今热点问题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际”一体;课程考核与研练考核相结合;实现“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实现“校”“企”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学生通过专题,接受任务,开展研练活动。专题设计,任务驱动,突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为了讲明新民主义论,配合教材内容,我们设计了“广东地区为什么能够成为民主革命的策源地”的研练专题,为了让学生关心本地区的历史,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把专题分成十个任务:(1)虎门销烟专题,任务:了解虎门销烟的过程、意义,理解鸦片战争为何在广东爆发。(2)康有为和梁启超维新变法专题,任务: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与今天一样,都处在社会政治与法制的转型时期,广东为何能成为康有为和梁启超维新变法的策源地,变法为何不能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3)孙中山与黄埔军校专题,任务:了解国民党一大和中共三大召开的过程和意义,理解广东如何能成为国共合作的策源地。(4)北伐名将——张发奎和叶挺将军专题,任务:了解北伐战争中张发奎和叶挺将军的事迹,理解广东如何能成为北伐战争的策源地。(5)彭湃与毛泽东专题,任务: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了解党的早期农民运动史上的毛泽东和彭湃处于同一时代对农民问题的感受和见解,理解广东如何能成为农民运动的策源地。(6)广州起义专题,任务:通过广州起义,理解中国革命的胜利不能照搬外国的经验,必须探索自己的道路。(7)叶剑英元帅专题,任务:叶剑英元帅如何走上革命的道路。(8)东江纵队专题,任务:南粤儿女从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奉献牺牲的英雄历程。(9)广东近现代科技人物专题,任务:了解广东近现代科学救国的先驱对中国科技发展推动作用。(10)广东地区在近现代能成为革命的策源地专题,任务: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光荣传统,建功立业。

在教学过程中,研练教学以专题的内容来贯穿,以学生接受任务来驱动。专题内容的设计,以教材为基础,按照授课重点、难点内容结合形势热点确定研练主题。教学的整个过程和所有内容由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

三、学生主体,教师引领

引领式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即多想、多说、多做,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和教师的“主导性引领”,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引领,教研室全体任课教师在学期初进行集中讨论,选取本学期教学内容中的某些专题作为研练内容,然后进行集体备课,把研练问题细化,再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具体研练内容和重点。备课时,要依据研练内容,认真分析,预设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难障碍,可能出现的错误,可能陷入的思维误区等,提前做好引领和指导预案,从而做到“胸有成竹”。学生自主学习尤其是在交流中会生成很多问题,预设充分,教师的引领才能免于被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练教学的方式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接受任务后,立刻进入自己的角色:首先,各小组讨论程序,书写提纲,细化任务,讨论可能涉及的有关问题,准备好相关的参考资料;其次,分组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实习基地考察并邀请当地有关政府官员作专题报告;再次,在研练中心,由各小组做好充分的汇报准备,接受由各小组长组成的评估团队对发言的小组,进行有效的提问和评析;最后,学生发言结束,教师对讨论加以评析和小结。转贴于

学生主体,让学生轻松愉快,灵感闪烁,促使学生乐学。教师引领,为学生释疑解惑,有利于结合现实热点拓展知识,促进课堂知识动态生成;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的同时,消除认识误区。

四、集散结合,言辩竞赛

研练教学过程中,“散”是指学生接受任务后,利用课后时间,各小组围绕任务,制订计划,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搜集资料,组织讨论。有时需要实地调研和采访有关人员。“集”是各小组对任务回答的展示。回到研练中心后,各小组按顺序把课外整理好的资料提炼出自己的观点,之后以ppt等形式向大家展示,研练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增强了教学效果。

任务展示是整个研练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之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介绍本组完成任务的情况和结果。通过各小组阐述各自的观点,学生对某一问题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也可能产生相反的观点、不同的见解,小组讨论的目的是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化认识。如若各组有完全对立的观点,教师可以引导进行辩论。任务展示:一是展示本组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二是展示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给其他同学予以警示;三是展示交流中还未解决的问题,由其他学生给予解答。学生解答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予引领、总结。展示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言辩竞赛,学生亲自感知,体验建构知识的学习过程,在体验中产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让学生带着任务,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个过程中,在小组长的安排下,学生人人有事做,积极主动,发言踊跃,辩论激烈,整个活动贯穿着平等参与、竞争、活跃的气氛,从根本上改变了政治理论学习沉闷、枯燥的局面,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受体”向“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根本性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习场所、学习环境成为学生自我塑造和自我展示的舞台。这不仅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思想道德境界得到深化,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我组织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五、启发感悟,修德塑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品德素质研练中心”搭建了以感悟教育为主的创新学习平台,激发学生关心思想政治问题,注重道德修养、心理健康的积极性。研练中心以创设情景的方式,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图文并茂的展板,高度浓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形势政策问题、心理健康常识障碍排解问题的基本理论观点。同时,有大量现实生动的案例图片和声光视频资料,以强大的视觉冲击震撼感动着广大学生的心灵。在这种环境下,使广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出各种问题,展开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寻求答案,分辨是非,使教学思维的“过程”与“效果”变得同样重要,学生将发现和思考作为一种快乐,激发了学习兴趣,发展了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法治思想发言研讨材料篇4

关键词:政治课堂研究性学习渗透途径

一、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然而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学生要么提不出课题,要么课题太大而无法实施。其实,政治学科及其延伸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课题库”。

现行教材内容可读性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我解读,自主学习。当然,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加以必要的引导。如引导学生打破书本教材编写的限制,以一节或一课内容为背景材料,从宏观上梳理出教材的线索,领悟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框架;从微观上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挖掘反思,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可以是对书本知识理解的困惑;可以是原有认知与书本知识的冲突;可以是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脱离而产生的矛盾……例如,学生在学习《生产与消费》时,提出了许多问题:国家鼓励人们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怎么还提倡勤俭节约?为什么对一些高档消费通过征税来控制?消费能够拉动经济发展,国家为什么在一些行业通过一定措施来限制消费(提高购房贷款的利息)?

二、以探究式学习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实施探究式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以自主能动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习得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一般通过学生提出问题、综合提升探究问题、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而进行。其中,开展讨论探究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课堂教学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方式。进行讨论探究必须注重以下三方面。

1.充分准备。所确定的讨论问题,要有典型性和层次性,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最好把讨论题目事先告诉学生,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并围绕讨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处理相关资料(如教师提供资料来源、介绍收集方法等),同时把所获得的资料融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加以内化、活化,不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2.深入讨论。课堂讨论既可以以功能性学习小组为单位,一般4至6人为宜,采取就近原则进行交流,然后融入全班性讨论,也可以直接进入全班性讨论、交流或辩论:教师要注重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和谐的学习情境中。例如在复习高一经济生活时,结合热点提出这样的问题:入世五年来,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不断的加大,那么中国企业如何在世界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呢?学生从经营战略、科技进步、产品质量、自主品牌、信誉、服务、市场战略和资源战略、贸易规则等方面进行了讨论,自然在讨论过程中全面掌握了《经济生活》中过关企业经营和对外开放的知识。把枯燥的理论融入到学生生活实际之中,他们感到人人可以畅所欲言,在讨论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获得比较完整、深刻的认识。当然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也要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和“标准答案”强加给学生。但对学生讨论时出现的常识性知识错误,教师要明确而恰当地给予指正。

3.适时总结。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讨论内容及时加以总结,写成书面材料。撰写成文的过程是思维训练过程、知识升华、认识深化过程,讨论结果转化提升过程,不容忽视。关键是把学生讨论的成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讨论“中国企业如何在竞争中获胜”后,我们可以让他们分析本地企业经营失败的原因,同时为本地的企业发展出谋划策。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把知识理解,我们的三维目标也就达到了。

三、审视教材,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精神

政治学科时代性强与教材相对滞后的矛盾,是课堂教学始终要认真解决的问题。解决方法可以是选用时代感强的事例来印证书本理论的正确性和指导性,但这种方法难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课堂教学的创新不可能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有所发明创造,而是学生个人不断超越自我,进行积极意义的改变。这种改变更多表现在对所学知识理解性的丰富与完善,对同一问题求异思维,对一个问题答案不确定性的争议等。

学生质疑书本,可以感到一种思想交锋的酣畅淋漓与精神交流的兴奋与愉悦。例如,学习哲学时,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两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1.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旧教材意识的概念),还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新课标教材意识的概念)?2.物质是一种客观实在,那么我们所说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这里的物质到底是物质还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能够提出这样的两个问题,对教材的表述进行质疑,我们应该为学生高兴!同时这样的问题也得到我们的肯定,那么它对学生的激励是可想而知的。

法治思想发言研讨材料篇5

(一)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然而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学生要么提不出课题,要么课题太大而无法实施。其实,政治学科及其延伸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课题库”。

现行教材内容可读性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我解读,自主学习。当然,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加以必要的引导。如引导学生打破书本教材编写的限制,以一节或一课内容为背景材料,从宏观上梳理出教材的线索,领悟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框架;从微观上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挖掘反思,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可以是对书本知识理解的困惑;可以是原有认知与书本知识的冲突;可以是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脱离而产生的矛盾……例如,学生在学习《生产与消费》时,提出了许多问题:国家鼓励人们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怎么还提倡勤俭节约?为什么对一些高档消费通过征税来控制?消费能够拉动经济发展,国家为什么在一些行业通过一定措施来限制消费(提高购房贷款的利息)?

(二)以探究式学习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实施探究式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以自主能动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习得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一般通过学生提出问题、综合提升探究问题、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而进行。其中,开展讨论探究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课堂教学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方式。进行讨论探究必须注重以下三方面。

1.充分准备。所确定的讨论问题,要有典型性和层次性,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最好把讨论题目事先告诉学生,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并围绕讨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处理相关资料(如教师提供资料来源、介绍收集方法等),同时把所获得的资料融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加以内化、活化,不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2.深入讨论。课堂讨论既可以以功能性学习小组为单位,一般4至6人为宜,采取就近原则进行交流,然后融入全班性讨论,也可以直接进入全班性讨论、交流或辩论:教师要注重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和谐的学习情境中。例如在复习高一经济生活时,结合热点提出这样的问题:入世五年来,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不断的加大,那么中国企业如何在世界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呢?学生从经营战略、科技进步、产品质量、自主品牌、信誉、服务、市场战略和资源战略、贸易规则等方面进行了讨论,自然在讨论过程中全面掌握了《经济生活》中过关企业经营和对外开放的知识。把枯燥的理论融入到学生生活实际之中,他们感到人人可以畅所欲言,在讨论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获得比较完整、深刻的认识。当然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也要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和“标准答案”强加给学生。但对学生讨论时出现的常识性知识错误,教师要明确而恰当地给予指正。

3.适时总结。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讨论内容及时加以总结,写成书面材料。撰写成文的过程是思维训练过程、知识升华、认识深化过程,讨论结果转化提升过程,不容忽视。关键是把学生讨论的成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讨论“中国企业如何在竞争中获胜”后,我们可以让他们分析本地企业经营失败的原因,同时为本地的企业发展出谋划策。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把知识理解,我们的三维目标也就达到了。

(三)审视教材,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精神

政治学科时代性强与教材相对滞后的矛盾,是课堂教学始终要认真解决的问题。解决方法可以是选用时代感强的事例来印证书本理论的正确性和指导性,但这种方法难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课堂教学的创新不可能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有所发明创造,而是学生个人不断超越自我,进行积极意义的改变。这种改变更多表现在对所学知识理解性的丰富与完善,对同一问题求异思维,对一个问题答案不确定性的争议等。

学生质疑书本,可以感到一种思想交锋的酣畅淋漓与精神交流的兴奋与愉悦。例如,学习哲学时,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两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1.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旧教材意识的概念),还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新课标教材意识的概念)?2.物质是一种客观实在,那么我们所说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这里的物质到底是物质还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能够提出这样的两个问题,对教材的表述进行质疑,我们应该为学生高兴!同时这样的问题也得到我们的肯定,那么它对学生的激励是可想而知的。

法治思想发言研讨材料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创新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7-4244(2010)09-0103-03

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而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记忆的内容达65%。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学生尽管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这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理性思维的认识和收获,是一种单一的,静止的,孤立的抽象认识。而案例教学法通过视觉材料、经过分析: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理论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获得的收获会很大,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如:在讲述“依法制裁违法犯罪”时,分别展示违法和犯罪两个案例,让学生分析比较,找出二者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学生自己的大脑思维活动,获得的知识更牢固、更深刻、更清晰。

案例教学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实质是属于研究性学习,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因此,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应大力推广。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第三次全教会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教育已为人们所认同,那么,思想政治课教学怎样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在思想上激发学生创新火花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支配着学生的言行。只有思想观念更新了,有了创新意识,才能焕发出创新的热情和动力,才能自觉地投入到学习科学文化中去。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例如在讲到保护环境知识时,首先口述2002年前几个月,北方多次受到沙尘暴袭击的例子。然后向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第一,这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目前存在什么问题?第二,北方多次沙尘暴袭击的原因是什么?第三,你认为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第四,而对这个问题,作为青少年学生应做些什么?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讨论后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看法和大胆构想,有些观点还会出于教师的意料之处。这样会大大地增强教学实效性,提高教学效果。

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但却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的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缩短理论和实际间的距离。如在讲“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时,可选用贪污受贿的案例。虽官居中央候补委员,福建省省委副书记,但他触犯了法律,仍受法律的制裁,这样讲更具有时效性和说明力。

政治课教学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生动,逼真的正反案例和由简单到复杂的案例,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另外,在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中,学生大胆交流,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探索,容易产生学习兴趣。如在讲解“公民作为纳税人应依法自觉纳税”时,可选用冯小刚拍摄的《甲方乙方》后纳税的正面案例和厦门特大走私案偷逃税款300亿元的反面案例。选用学生较感兴趣的案例,学生会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

二、在教材中挖掘创新教育因素

(一)名言警句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铺路石”

教材中设置了不少名言警句,如初一上册共有31条,其中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就有21条,下面列举几条足以说明它对学生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具有的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激励学生去发明创造;“天生我才必有用”,充分肯定了人人都能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团结拼搏,求实创新,抢前争先,实干快上”的湖北精神,鼓励人们争创一流;“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鼓舞我们要在学习、生活、创业的道路上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等等。这些名言警句,句句铿锵有力,条条掷地有声。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它,就一定能开启学生思维,催逼学生上进,为学生创新思想的形成铺平道路。

(二)典型人物、事例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导引仪”

要从小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在人品、性格、情操、意志、思维等方面进行陶冶、磨砺、训练。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典型人物和事例,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仍以鄂版初一上册教材为例:“中国的保尔”吴运铎、朱彦夫、张海迪等身残志坚,写出了《把一切献给党》、《极限人生》、《轮椅上的梦》等催人奋进的好书;一代伟人邓小平“三落三起”,终于成就一番伟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还有微生物学家汤飞凡、桥梁专家茅以升、数学家苏步青等科学家举不胜举。这些伟人名人,本身的成长就是一部创新史,他们的思想更是闪耀着创新精神的光辉。我们如果能将这些鲜活人物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呈现在学生面前,一定能激励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去奋斗,创新思想就能深深植根于学生心中,创造发明就会变成学生自觉行动。

(三)多样栏目设置是进行创新教育的“试验场”

教材刷新了陈旧的编排模式,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课堂思维想象空间。教材中设置了“各抒已见”、“七嘴八舌”、“想一想”、“动脑筋”、“说一说”、“议一议”、“忆一忆”、“动动手”等栏目。这些栏目的开辟,打破了教师包揽讲课的一统格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人格上真正体现出平等地位,课堂形成民主和谐氛围,学生有了用武之地。学生都能对教材观点、内容提出质疑,进行探究,发表各自看法。教学中,教师通过对上述栏目的科学运用,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除了上述内容外,教材中创新教育因素众多,我们必须努力发掘。

三、在练习中设置创新思维能力考查题

思想政治课要设置具有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等能力的考查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考查题应具有如下特点:(1)材料新颖,时代感强;(2)信息量大,留给学生想象空间大;(3)要具有开放、发散、求异思维的特点。不拘泥于教材,要着眼于知识的运用,并能活学活用;(4)解答角度多,具有多元性,灵活性。学生通过训练,达到如下效果:一是更加喜爱这门学科,二是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三是养成了全面、辩证、历史、发展地看事物的习惯。

四、在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课教材(鄂版)每课书后都设置了实践与活动,要求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这为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理想场地。因此,我们要努力将活动课开展好。第三次全教会《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怎样在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呢?一是有计划地规范活动过程。在实施活动前,将活动的主题、内容、目的告诉学生,让学生作好准备,看谁准备有新意。学生准备的过程也就是培养能力的尝试过程。(2)开展好多种形式的活动。活动形式多样性体现了能力培养的多样性,如撰写小论文,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提炼、综合等写作能力;讲演与辩论,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材料论证充分、寻找“战机”恰当、语言表达准确等能言善辩能力;社会调查可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观察了解、识别真假善恶、处理问题等社会活动能力。

案例教学的主体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为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对传统的课堂讨论,写小论文等形式,进行认真准备,搞出新意

根据问卷、座谈和个别谈心等形式获得的情况,教研室进行集体备课,选择一些学生普遍关心、有代表性的问题,设计出若干课堂讨论题,比如,“我看国有企业改革的出路”、“平均主义与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着重抓什么”等等,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讨论。课堂讨论不在多,贵在精,关键是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有话可说,能引起争论。为此,要求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发言要有事实根据,不能只是凭感觉发议论。学生准备的发言提纲可以作为平时成绩,这种也促使学生认真准备。对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或出现的明显不妥当的言论,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最后还要作出总结,引导学生运用邓小平理论来分析和看待社会现实问题。这种有准备、有争论、有总结的讨论,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二)采用学生喜欢的辩论、演讲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辩论不同于注重谈个人观点的课堂讨论,而是通过两种不同观点的直接交锋,促使学生对自己所坚持的观点进行论证,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利与弊的辩论,能够使学生加深对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理解。这种辩论也是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一般是先进行小组的辩论,以便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在此基础上选出代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课堂辩论,最后由教师对双方的观点作一总结和评论,有时也宣布某一方获胜,以活跃课堂气氛。通过演讲来展示风采也是学生欢迎的,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演讲稿,发挥自己所长,既可以写成小论文,也可以写成散文和诗歌,都作为平时成绩。学生准备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学习和受教育的过程。根据班级大小采取全部和部分学生登台演讲的方式进行。演讲的学生或结合社会的发展,或结合家乡和家庭的变化,或结合个人经历,抒发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真情实感。声情并茂的演讲,不时引起学生的笑声和掌声,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三)重视多媒体的运用

近年来,我校对公共教室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大部分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课堂上已可以随时运用投影仪、录像机、VCD等电化教学手段。随着硬件的改善,教师们设法寻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产原电视片在课堂上播放,效果非常好。

(四)组织好参观活动

外出参观也是学生普遍欢迎的。学校为此专门划拨一部分公共课学生社会实践经费予以支持。任课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联系参观单位,一个教学班每学期一般会组织一到两次参观活动。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了新疆博物馆,对这些活动,教师在课堂上都给予适当点评,有的还要求学生写出心得体会,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以免把参观当作一般的浏览活动。

总之,一定要把案例教学当成一个教学的重点。要钻研这件事,琢磨这件事;既要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懂得结合理论的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大胆改革,努力创新,在求实效上狠下功夫。

【参考文献】

法治思想发言研讨材料篇7

关键词:改革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尝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280-02

教学方法,表面是个形式问题,实质是教学观念的问题。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而陈旧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则会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变得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内容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加大教学方法改革的力度已势在必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就是要坚持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科学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模式,探索新的有效教学模式。

一、实行理论课与实践课一体化

通过教育改革富民强国是世界许多现代化国家的通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进入工业革命新时期,迫切需要有利于培养儿童主动精神和动手能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杜威进步主义教育学说及其育人模式应运而生,从而促进了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苏维埃政权,随之建立起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前苏联经济的迅速崛起和社会的稳健发展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生力军。美国、前苏联等教育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告诉我们,形成并不断完善合理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是知识经济时期富民强国的第一动力源。然而,我国高校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的“灌输”为主,虽历经改革,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仍没有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仍然拘泥于灌输式的书本知识传授,教者忠实于教材,照本宣科;听者也只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缺少学习的主动性。这种教学模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不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将其置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教师居高临下,学生被迫识记,很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探索和实行理论课与实践课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改革教学方法的一种有效途径。我们的做法是,理论课堂教学课时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实践教学课时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重视和发挥业余课堂的育人作用。理论课堂授课要本着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原则,以专题讲授为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取讲授重点、热点、疑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的教学法,也可采取教师提示―学生自学和课堂提问―教师答疑等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法,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讲求实效。

实践教学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如,组织学生到具有一定代表性或典型意义的企事业单位、农村、市场进行现场教学或调研考察;邀请各条战线的专家、学者、先进人物给学生介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成果,畅谈工作、人生的体会或与师生开展直接交流和研讨;结合专业实习到实践教学基地直接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调研工作;结合暑假“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创建和指导理论学习型学生社团开展专题教育实践活动等。

此外,建立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兼任辅导员工作是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的继续和延伸,要做到每个教师有职有责,有位有为,实现理论教育与学生思想实际的有机统一。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深入到学生中去,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建立第二课堂。了解学生的经历、家庭环境、经济条件、求学目的、思想状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知识经济进步对人才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同时又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主动适应知识经济的社会环境。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要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意识。

二、实施研讨式“五步”教学法

研讨式“五步”教学法就是:第一步,课题讲授。教师根据预先确定的教学大纲和专题教学的内容,进行一定时间的课堂讲授。第二步,小组讨论。课堂讲授后,根据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按照教师布置的讨论题,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第三步,全班交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每组推荐两名或几名学生做重点准备,参加课堂大交流。第四步,学生评分。在课堂讨论交流完毕之后,由全班学生给本次发言的学生打出得分,由学生代表进行统计,取平均值作为本次讨论发言的得分,记录在案。课程结束前,要保证每个学生至少有一次课堂发言的机会,也就是说,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讨论成绩记录在案。第五步,教师综述和讲评。学生大讨论以后,教师必须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对本次讨论情况作出客观的讲评,二是要对本次讨论的问题进行综述讲解,给学生确立一种主导的问题答案。

研讨式教学主要是解决好两个问题,即“研”和“讨”。解决好“研”,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实现学思结合;解决好“讨”,就要调动学生参入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发言甚至辩论,实现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研讨式教学的关键是要在“研”和“讨”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拟定出有时代性和针对性,学生感兴趣和亟待弄清楚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这类讨论题学生既想弄清楚又一下子难于弄得很清楚,须要互相交流和集思广益才能完全弄明白。我们在这次《概论》研讨课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现实,拟定了:(1)请联系实际说明坚持实事求是为什么那么难?(2)对于领袖来说,个人崇拜是不是需要?你对时期的个人崇拜现象是怎么看的?(3)你认为应该怎么看目前存在的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4)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5)你认为应该怎么看目前存在的就业难问题?大学生毕业后,你准备怎样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融合一致,去实现自己的科学发展?(6)如何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分配不公的问题?这一现象与邓小平关于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策略有什么关系?(7)如何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教育不公的问题?(8)你认为解决应采取什么办法好?一旦发生会是怎么样的局面?周边一些国家会采取怎样的态度?(9)你认为和平发展能否成为世界的趋势?2010年4月,西方一些国家说:中国劫持了哥本哈根会议。你对此有何看法?等讨论题,从研讨的效果看,这些问题是适中的,也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学思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研讨式“五步”教学主要抓好三个环节。第一,搞好课题讲授环节。讲授的内容要跳出已有教材的章节局限,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实现立足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我们把《概论》教材中的15章内容整合成8个专题。每个专题课堂讲授占该专题总课时的60%左右。第二,组织好课题讨论环节。课堂讲授后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按预先拟定的讨论题准备和发言。整个讨论过程中坚持“三个结合”,即个人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重点发言与自由发言相结合、学生讨论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第三,搞好学生讨论后的综述和评价。学生讨论后由教师进行讨论总结,肯定讨论的成绩,指出存在的不足,并对讨论的内容阐述结论性的意见,对有争议的问题,则作以引导性的讲解,达到澄清认识的作用。同时,教师坚持在每次大讨论后,给学生一种启示性的体会或名言。例如,我们在组织学生讨论完“对于领袖来说,个人崇拜是不是需要?你对时期的个人崇拜现象是怎么看的?”问题后,给了学生这样启示性的建议:崇拜是褒义性词汇。我们应该学会去崇拜别人,同时也要善于让别人崇拜自己。讨论完“如何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后,又给了学生这样的启示性的话:事物之间的平衡时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在人与事中,善于平衡者,方能成就一番事业。等等。这样的研讨之后,会给学生留下比较深的印象,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现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

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就是要实现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的大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课程,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目的是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一是采取参与式教学方法。改传统的教师为绝对主体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为教师主导精讲,综合分析;在重点讲述理论要点之后,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围绕所学内容提问、讨论或登台发言,甚至可以就一些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辩论。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思考现实生活,做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二是采取问题教学方法。要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站在当代社会的前沿,关注学生疑惑难解的焦点问题或热点问题。对于这类问题不能回避,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同学思考,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认识,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七个怎么看”贯穿其中,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城乡发展差距、社会公平、教育发展、收入分配及贫富差距等问题。这样的教学,既立足教材的基本观点,又突破教材的内容和框架,补充新的内容;既理论联系实际,又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揭示问题存在的主客观原因,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解除思想上的困惑,使得课堂教学更具现实感,更好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力量,从而大大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法治思想发言研讨材料篇8

【关键词】初中政治;互动式;课堂教学;学习动机

一、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突破原来的教师说学生听的最传统、效率最低的教学模式,利用各种因素让学生自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情感、形成积极态度,培养学生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与态度,提高学生的基本哲学素养、政治素养、文化素养和经济生活能力,培养学生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究的能力。

1.1教师导入,情境触动政治课相比其他学科还是较为抽象枯燥的,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能够经常性运用一些直观方式辅助设计课堂探究,让政治课堂互动起来,会收到意想不到效果。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为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所学知识的重要性,用各种方式介绍情境,恰到好处的触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具体做法有:

1)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图表、音像资料、漫画、成语故事、名言等,注意展示的内容要与教学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可以选取较热的时政新闻,也可是实际生活事例事件。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讲述,以抓住学生注意力和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

2)情境导入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供素材让学生进行评讲、表演等,渲染教学气氛,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

3)制造悬念式。利用层层设问方式,在本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教师一环扣一环的设置相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2学生探究,自觉“四动”在各模块的教材中,有许多有现实意义的探究主题。我们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眼睛、头脑、双手、嘴吧、空间和时间”,其实就课堂教学而言,就是要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做到动眼、动手、动脑、动嘴这“四动”。学生自觉“四动”,大胆地去理解教材和动手实践,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有:

1)学生自主预习。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从“有问题”到“没有问题”再到“有问题”的求知过程。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会问的习惯,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书本找出答案。学生应把书本上的基本概念、原理、重要的句子、段落勾划出来。学生自己设置一些问题,对认识模糊的知识和不懂的知识尤其要“慢读、细读”,仔细考虑,等待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与体会。

2)学生查阅资料。学生查阅资料,突破了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动手查阅有关的文献记载、报刊报纸、电视新闻、和网上信息资料。通过对实际材料的查阅,学生可以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加强对理论的理解;也可以是运用初步掌握的理论知识,去查阅资料,说明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尚不明白和怀疑的问题‘如研究性学习的查阅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调查研究。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社会,进行参观调查、现场访谈、专家访谈,直接掌握第一手材料。让学生在调查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从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要求学生实践调查研究,自主写出研究结果。

1.3学生交流,生生互动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机会参与交流,使之思维都活跃起来,生生互动起来。学生在交流中大胆尝试新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现自己,帮助他人。适当引导学生讨论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感悟,启发学生正确理解和判断事物,能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体做法有:1).学生辩论式。为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性,教师要在学生容易误解处、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处,设置一些辩论题。有了前面两环节的准备后,让学生自己形成正方和反方,进行唇枪舌战的辩论。2).学生情境表演式。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动起来、唱起来、跳起来,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学生情境表演的方式进行。一般采用模拟剧场、模拟法庭、实话实说等形式。这些情境表演不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书本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第一步,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主要表现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欲、愿望等。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形成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想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必须首先研究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向主动转移。学习动机在思想政治课中具有重大的意义,作为政治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时,要高度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考察与激发。

法治思想发言研讨材料篇9

高中教材《思想政治》的四个必修模块的每单元结尾部分都安排一节综合探究课,其目的是使《思想政治》这门课更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材在通过单元理论学习之后,为学生能力提高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也为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很好的方式。综合探究课作为单元的总结和延伸在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实践探究中生成知识、生成能力、生成情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综合探究课”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中,每一单元最后加入“综合探究”模块成了政治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充分反映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综合探究旨在引导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历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综合探究课教学中要立足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综合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以上两点正是新课标要实现目标。然而,综合探究课并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一些教师认为,教学时间紧,任务重,没有时间研究综合探究,带领学生搞活动实属浪费时间;还有教师认为,搞综合探究会影响自己的教学成绩,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对综合探究没有深入了解,不知该怎样做,不理解综合探究课的真正内涵。如何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准确处理政治教材中的“综合探究”课,是摆在教师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深人探讨如何上好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使教师对“综合探究”课有更深刻的理解,重视“综合探究课”,教学中历练学生综合探究能力,并将这种教学理念贯穿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使新课程课堂充满“探究”“活动”的气息。

所谓“探究”,从字面上看,是通过仔细的观察来了解某一事物。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探究给出了一个操作性定义:探究是一个多侧面的活动,需要做观察,需要提出问题,需要查阅书刊和其它信息资源,需要设计调查和研究方案,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需要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需要对所做解释加以检验,需要把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传达给别人。

“综合探究”:则是指各种动脑或动手的知识和能力的有机整合探究。综合探究必须建立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全面、多样的主体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是把综合探究引入高中政治课,努力探索“综合探究学习活动”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整合,利用高中政治教材提供的诸多适合开展“综合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素材和内容,让我们的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原则下,围绕某些课题或专题,依照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与规律,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开放性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课程。是历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综合探究课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综合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收集资料,如何整理资料,如何运用资料,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尝试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综合探究课的教学过程、目的,不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些综合探究思维程序和常见的具体方法并通过它们去理解政治知识,体验政治探究的过程,进而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综合探究”课是历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通过课前准备历练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1.历练学生的规划能力

在综合探究活动实施的准备阶段,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规划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制定活动方案或计划。在制定活动方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

设计方案是每一次综合探究课前必须要做的,我们可以在教材提供的“综合探究”指导下,结合地方特色和学校实际,灵活地确定探究活动的主题;教师向学生交代活动名称、目的,发动学生全员参与设计活动方案,然后再收集各项设计方案,综合、筛选,发动学生讨论,确定最佳方案;根据活动方案、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明确每个人在活动中所充当的角色,担任的活动任务,这一过程是综合探究活动课教学的准备阶段,在活动之前设计好整体方案,让学生明确探究活动要达到的目标,为实现目标努力,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历练学生的规划能力。

2.历练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具体包括:收集第一手资料的能力;整理和利用各种信息或资料的能力;呈现、表达各种信息的能力等方面。

在综合探究课教学实践中,收集资料是一项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收集材料。首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其次提出要求,给学生科学性的建议。先带着学生把教材相关的要求深刻认识和领会,比如要干什么、怎么干,同学之间协作、探讨,师生互议共评,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准备哪些材料。再次,学生根据探究主题,借助网络,从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中收集有用的材料。在网上搜索相关的知识,学生手头掌握了大量的资料,但是这些资料对于他们来说不是所有的都能用的上,而且资料的掌握比较复杂,如何进行加工整理,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提取有效信息,做好材料的筛选和整理为主题探究活动提取素材,这一过程恰是历练了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政治生活》第四单元综合探究“中国的和平发展”时,以“为了中国的和平发展”为题,举行一次主题班会。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资料。然后,分工整理并归纳有关问题,并写成发言稿。讨论的内容包括: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提出的时代背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及其实现的条件;在和平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面对怎样的挑战和困难;我们应怎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做好准备。最后,各小组派出代表在全班交流,其他同学对发言内容加以点评。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去探索和思考、去辨别和选择、去整合和建构、去实践和解决,让思想政治课能够让学生真正有所得所获,受益终生。

3.历练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具体包括:提炼观点,形成见解的能力;整合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能力;区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的能力;运用概念表述自己见解的能力等方面。

综合探究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统一的过程。综合探究课设置在每一单元的最后,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元知识的基础上的概括、和延伸,每单元的课与综合探究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理论课为综合探究提供理论基础。综合探究是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行为引导。如:《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走进哲学问辩人生”,它既是美好生活的向导、百舸争流的思想、时代精神的精华三课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又是对上述理论的能力提升。一方面提高了学生们对理论的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使思想政治课理论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更为密切即贴近生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并且通过综合探究,使学生的理论学习、自主获取知识以及实践能力都得到历练,同时学生也得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4.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目标具体包括: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归纳能力与演绎能力、系统化与综合化能力等;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合理地表述问题与分解问题的能力,如把握问题实质的能力、分解问题的基本要素的能力、建立问题的分析框架的能力、将问题表述为可操作的研究课题的能力等。

综合探究课是学生学习教材知识基础上的主动探究,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能起引导作用,只有保证学生探究的主体性地位,才能使他们的能力、觉悟得到提高。为真正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相信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努力营造师生平等的探究氛围,鼓励每位学生大胆探究。其次在布置任务时,要给学生以信心,在成绩评定时,重视过程性和参与性,并把它作为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以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例如,在开展《文化生活》第三单元“肩负‘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综合实践活动时,我设计才艺大展示活动,让学生分别准备演讲稿、书法展示、乐器演奏、诗歌朗诵、小品表演……做到每位学生都动手、有成果,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正如著名教育家奥尼舒克指出:“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地获取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

通过学生的实际探究,使他们走出课堂,亲自去搜集材料、调查研究、撰写报告、展示成果等活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历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综合探究成为真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新型课程,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所在。

(二)通过课堂活动历练学生的解决问题实践操作能力

1.协调能力

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处理好同学之间、活动场景中不同部门的人员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和解冲突能力。根据综合探究活动方案、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以及各人所担任的角色做到各负其责,从资料收集整理、探究活动的组织、任务的分配、活动布置场地以及活动中出现的临时性事情等,尽可能要求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只起指导作用,这样,综合探究活动课教学就成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增进友谊、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阶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共享。使学生不仅提高分析能力,而且还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团体智慧、合作学习的快乐,进而历练了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

2.交往能力

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和共同工作的能力,即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是综合探究课的重要目标。综合探究活动的实施要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和能力,认知自我以及与他人有效沟通的能力等。

由于高中生所具备的知识和实践能力还比较薄弱,我们不可能期待每位学生都能取得很大的探究成果,注重探究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教师在进行探究引导时,更应关注的是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从小组的划分,到组员的分工合作,以及探究途径的指导,探究方法的应用等,教师应始终把注意力放在探究的过程上。例如,在进行《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综合探究“走进哲学问辩人生”时,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思考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查阅历史上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思考其中的哲学智慧。收集科学发明的事例,思考世界观在其发明和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收集整理蕴涵哲理的典故、名言。每一组同学分工明确,发挥自身的优势,然后共同讨论所收集的信息,博采众长,最后按小组进行全班交流。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民主意识及科学意识。教师不能只等待学生的探究结果,而应主动参与整个探究活动的全过程。这也正是新课程目标所提出的“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的能力要求。

3.管理能力

在实践活动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管理与自我管理,发展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

综合探究活动课重在活动过程,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学会管理与自我管理,从方案的设计、小组划分、资料收集整理到活动的安排组织,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感受直接经验,获取即时信息。一次次活动的完成学生的管理能力得到培养。

实践出真知。从一个完整的过程来看,探究始于社会实践又回到社会实践,探究性学习不是局限于狭义的课堂,而是以整个社会为课堂。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确立相关的研究目标,制定研究计划,收集必要的资料,通过分析最后形成政治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参与社会实践等。

三、综合探究课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综合探究应该面对全体学生,不能变成少数尖子生的活动,教师在划分探究小组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好、中、差搭配,并且明确每位学生的具体分工,注意了解每位学生探究的进度,在成果展示时,注意给每位学生机会,每学期尽量保证给每位学生上讲台展示探究成果的机会。这也是新课程“以生为本”的理念的体现。

二是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在综合探究教学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应是:提出综合探究内容的倡导者;学生确定和讨论探究形式的参谋者;学生探究活动出现问题时的帮助者;学习活动后的参评者。

法治思想发言研讨材料篇10

一、提炼教学内容

按照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编排的内容来看,1框题为1课时,即45分钟。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是比较费时耗力的。因此,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来说,4个必修模块每一框题的内容,不可能都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案例教学。所以,思想政治课任教师在决定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案例教学前,必须筛选适合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内容。

在借鉴已有的案例教学法应用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自己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经验,发现案例教学法可以比较适宜的运用在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中。“其一,认识上存在分歧,但不涉及根本性、原则性的价值评价和判断,或实际上无法强求学生认识一致的思想政治理论问题;其二,中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焦点,且‘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偏差的思想政治理论问题;其三,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且认识程度需要进一步提升的思想政治理论问题”。

二、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提炼后,便是明确教学目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案例教学法在实际的应用中必须准确把握新课标的价值取向,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其教学目标准确把握,之后再结合案例教学法自身的特点,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达到知情行相统一。

三、正确选择案例

明确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后,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要通过多种渠道来搜集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符的案例资料。建构主义认为,“建构过程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和对原有经验的改造重组,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在选择案例选择时,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同时也要注重案例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案例感兴趣。选取的案例应以正面案例为主,用积极健康的事例去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生活实践、教材等渠道收集案例。收集完资料后,还需要对搜集而来的大量材料进行筛选和提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深刻把握案例内涵。教师在上课前不仅要熟悉所选案例的背景、事实、观点,同时也要明确案例中蕴含的原理及其所揭示的问题。

二是吃透教材内容。无论选取什么案例,都是要立足教学知识点,紧紧围绕教学主题进行。对于案例的选择来讲,并不是说用的材料越多越丰富就一定越好,而是选择最能将授课内容表达完整的案例材料。有的教师虽然寻找到新鲜的材料,把ppt做的非常精美,但在课堂上,材料用的很浮,只能表面上通过材料将知识点解释明白,但是不能用透讲透。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把备课的功夫用在研读教材上,吃透教材,弄懂教材的遣词造句及文段间的内在逻辑,特别是每个单元的标题,都非常值得我们仔细琢磨。所以,对材料的驾驭方面,必须要以对教材的完全吃透作为基础。

三是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教师对教学班级的基本情况的熟悉程度,包括该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直接影响到案例选择。只有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案例的选择才能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例如,学生对时事感兴趣,在教学案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状况,恰当引用最新的,有重大意义的时政案例。

四、合理规划时间

合理规划案例教学的时间与节奏,是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得以完整顺利进行的必要步骤。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案例教学法运用的时间安排流程

教学环节具体活动时间安排说明

课前准备学生座位安排,学案的发放,对于复杂案例材料,提前让学生了解和进行初步思考。3分钟左右这一环节应在课前进行,不宜占用课堂时间。

新课导入展示讲授主题3~5分钟课堂初期,要明确改课所讲授的内容,简明扼要。

案例呈现文字材料,或幻灯片,或影音资源等。5分钟左右通过文字或多媒体手段,尽可能直观,简练的呈现。

学生讨论个人发言,或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10分钟左右教师应尽可能的鼓励学生,使小组每一位成员都积极踊跃参与组内或全班的发言和沟通。

案例分析同学或以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发言,教师参与并作出适当的引导。15分钟左右案例分析阶段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同学个人或小组积极发言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会参与学生们的分析交流,并进行引导。

教师点评对学生结论的升华和总结。5分钟左右教师点评阶段也是一个重要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并将具体的案例讨论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实现认知的升华。

课堂巩固各种形式,学生发言或习题练习。3~5分钟必要的课堂小结和巩固是一节课的结尾,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

在整个教学时间与节奏的规划中,每个环节所用时间都不宜严格确定。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提前做出计划,当实际的教学情形与前期教学计划不符时,要及时进行教学时间的弹性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最佳。

五、设计思考问题

思考问题如何设计,对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非常重要。但在教学实践中,这一环节往往被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所疏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中思想政治案例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所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十分具体的问题,同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是十分具体的思路和方法,而不是抽象的。所以,在设计思考问题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紧围绕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结合案例,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指向性的问题;

二是找准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以此为切入点;

三是设置清晰恰当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案例,或让学生成为案例中的主角或使学生变作决策者来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使他们经过思考做出自己的结论;

四是问题的设置要具有逻辑性,层次分明,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不仅符合学生的思考逻辑,而且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需求。

总之,设计合理的教学案例,对于在思想政治课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合理的教学案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