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22:18

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篇1

【关键词】文理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比较研究

为准备把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况,本研究以文科大学生和理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着重对文科大学生和理科大学生两类群体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深入探讨高校应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做好对文理科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便促使大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笔者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文献资料的搜索,对其培育、践行等诸多内容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剖析,考量到文科大学生较之于理科大学生独有的特点(感情更加丰富细腻、课堂中、活动中更多地接触到关于党的相关理论知识等),加之对一些大学生的交流、访谈,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文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要高于理科大学生。

假设2:文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度要高于理科大学生。

一、样本选择及特征

此次研究选取了成都市具有代表的三所高校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三所高校发放问卷数量基本相当,总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2份,经过认真排查和筛选,剔除无效问卷,得到的有效问卷合计386份,有效率为96.5%。其中,文科大学生人数占比52.3%,计202人(其中男生有49人,女生有153人),理科大学生人数占比47.7%,计184人(其中男生有140人,女生有44人),文理科人数基本相当。

二、文理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的比较分析

(一)理论认知方面。理论认知即是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凝练历程、内在逻辑、历史地位等相关问题的知晓情况。在“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吗”一问中,文科大学生选择了解的比例为83.2%,理科大学生选择了解的比例为70.7%,比文科大学生低12.5%。此外,有33.1%的文科大学生选择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理科大学生高了8个百分点,理科大学生这一比例为25%。分析得出,多数大学生都是知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的,但是文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了解程度还是要优于理科大学生。这说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视度不够,学生对其的关注度也就会不高。而如果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措施不得力,学生要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较难。

分析可知,理论认知方面与假设1是一致的。

(二)价值认同方面。价值认同是在理论认知的基础上情感认同的情况,它较之于理论认知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特点。党的十用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12个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凝练,那么,文理科大学生是如何看待这“24字、12词”的凝练呢?

在“您认为‘24字,12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是否准确”一问中,选择凝练准确的理科大学生比例为58.2%,还不及一半,而文科大学生此比例为75.8%,要比理科大学生高出17.6%,二者差异比较明显。更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有34.2%的理科大学生选择了不清楚,文科大学生的这一比例也有17.3%。这说明,虽然文科大学生较之于理科大学生更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但是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了解,他们肯定听说过,但是却对它们产生不了兴趣,也缺乏相应的关注。

“三个倡导”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三个层面对我们进行了要求,那么,大学生又是如何看待这三个层面的呢?

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指明了我们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您如何看”一问中,有94.5%的理科大学生和93%的文科大学生选择了同意,二者之间基本无差异;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您如何看”一问中,有93.5%的理科大学生和92%的文科大学生选择了同意,二者几乎无差异;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中国共产党对当代社会公民的基本要求,您如何看”一问中,有93.5%的理科大学生和93.5%的文科大学生选择了同意,二者比例相同。分析得知,文理科大学生对“三个倡导”是非常认同的,这一方面,文科大学生与理科大学生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综上所述,文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度较之于理科大学生要更高一些,这和假设2是一致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科大学生由于能够更多地接受到党的理论教育,且更多地参与到相关的主题活动中,因此,文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况要优于理科大学生,虽然这种优势整体来讲并不明显,但在更深入的认识和认同问题上(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是否准备一问),文科大学生会表现得更为优秀,而与理科大学生的差异也较为明显。

因此,高校要继续加强文科类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让文科生保持应有的政治理论素养。理科类专业方面,高校要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在宣传的基础上再进行理论教育。此外,高校还应积极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类的活动,寓教于实践之中,不但能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还能够促使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文化建设;大学职能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1-0017-0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也决定着中国大学的发展方向。大学是社会文化的中心,是社会理性文化与感性文化的策源地,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大学所承载的四大职能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大学文化一旦被确认、完善和形成,就必然成为全社会的精神文化成果,因此,依托大学四大职能可充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内化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解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着力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着力强化共同理想的教育,着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着力夯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推动整个学校形成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进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认真学习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时代背景、基本内容、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在讲授每门课程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有机地融入教材中,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社会发展。再次,教学中要大力提倡讨论式、交流式和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不断深化和推广案例教学模式,改革考试考核方法,达到内化观念、提升教学的效果。让学生探讨自己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会和见解、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难点和疑点,在轻松、分享的氛围中接受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深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价值追求,增强他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外化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强顶层设计,凸显主题性和主体性,使大学生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结合,将国家民族的命运和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首先,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引导,使各个社团活动在主题设计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彰显活动的主题性。在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育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约束的能力。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达到知行合一,外化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其次,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科技活动,彰显和培育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要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挑战杯”赛、数学建模等科技活动,通过组织、设计、实施、总结和反思,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培养其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再次,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形式多样、参与面广、深受学生喜爱的特点。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网络文化、学术文化等在内容上、功能上、作用上相互承接、相互补充,可以最大发挥大学文化育人、化人的合力作用。[1]因此,校园文化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载体。

3.发挥校训及规章制度的作用,固化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校训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它具有继承性、融合性、稳定性和个性化的特征。现阶段要赋予大学校训新的时代内涵,要深入挖掘校风、教风、学风中的创新精神和爱国精神,使师生知荣辱,明是非;爱祖国,坚信仰;勇创新,善行动。不断加强校训的宣传教育,使校训入心、入脑,成为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贯穿于校训之中,进而更好地推进大学文化建设。要发挥规章制度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促进大学文化建设。首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渗透到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中。如在各个学校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工程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纳入教师的评职晋级、班主任和辅导员的考核体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学生手册等方面。其次,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目标。学校各部门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确保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落到实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施、推进情况纳入对各部门和各学院的考核内容之中。将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实践活动情况纳入综合测评、评奖、评优、推优入党等环节之中,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

4.发挥教师和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融化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需要构建“三全育人”机制,要达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效果,就需要广大师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和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和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作用。首先,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育人作用,使教师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楷模和榜样。其次,专业课教师要深入挖掘每门课程中的思想教育元素,既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培育学生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培育创新意识、改革意识、进取意识、奋斗意识,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力践行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在科学研究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大学应该走出“象牙塔”,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充分发挥科学研究职能,依托高校人才众多和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为经济社会提供创新动力和发展引擎。

1.在科学研究中追求真理勇于创新

科学研究是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研究中坚持改革创新,善于追求真理。首先,面对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高校的科学研究要敢于瞄准国际国内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努力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结合本校特色统筹规划建设一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园及科技创新基地,不断跨越科学与技术的界线、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线以及大学与企业之间的界线,要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努力占领科学研究的制高点。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科学研究要瞄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主动进入经济社会主战场。以大学为中心,以高新技术产业群为基础,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基地,实现出人才、出成果、出理论和出产品并举,最大限度地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形态和实用技术,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使其充分展现出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再次,大学在科学研究中要充分发挥经济社会的引领作用,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指导科学研究工作,要将生态环保意识、循环经济理念和清洁能源的使用等融入科学研究之中。在传统的科学研究职能的基础上,还要在继续教育、决策咨询、社会批判监督、科技推广、科技培训、资源共享、兴办知识企业等方面实现服务的多样化和层次化。

2.创建科技创新基地培育创新型人才

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培育创新型人才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首先,注重培养科研拔尖人才。创新型科研拔尖人才是知识技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注重提升科研人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把科学研究与创新型科研人才的培养融为一体,提升高校的人才资源水平,以形成创新的强大动力。其次,培育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力培育符合学生兴趣的科技活动,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增大实验比重,开展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协作能力。再次,培养企业创新型人才。高校汇聚了若干学术精英、创新团队和一批拔尖人才,具有优良的科研设施,宽松的学术氛围,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在校企合作中凸显大学崇尚实践、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善于创新、百折不挠的精神,激发企业技术人员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以适应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在服务社会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

服务社会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大学焕发生命活力的源泉所在。这就需要高等教育发挥人力、智力、科技等优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

1.发挥大学以文化人作用引领社会风尚和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是一个宣传、教育、熏陶、实践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大学以文化人的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贯穿到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各个方面的工作中,融入到大学文化建设中,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风尚和价值追求。首先,突出特色优势,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高校要展示时代风采,引领社会风尚,树立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典型人物及团队,并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先进的事迹感染人、以榜样的力量感召人、以进取的精神激励人,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人人学习模范、人人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树立王选、孟二东、马祖光以及优秀大学生等典型人物,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通过典型带动其他学生弘扬正气、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品学兼优成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其次,明确方向,树立价值导向。大学在服务社会中,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社会落后文化,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同时社会上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的冲突,必然影响大学文化发展。大学文化必须高扬文化批判旗帜,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断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不断抵制不良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批判反文化、抨击腐败文化,担负起社会良知、道德良心的重担,在与各种思想文化的批判和交锋中,发挥社会批判、文化引领和文化监督的独特作用。

2.以大学的精神成果为依托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

大学精神文化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优秀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更大的示范和辐射作用。首先,创建学校特色精品文化。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品牌,培养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积极参与精神成果的培育,并从中接受陶冶、塑造,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追求,使所有师生都有展现自己才华、锻炼自己能力的平台,并积极促进精神成果转化,使文化成果走出校园更好地服务社会,形成对社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其次,培育价值观念,孕育时代思想。大学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中较高层次的文化体系,对全社会及广大群众的理想信仰、价值追求和行为模式产生较大辐射和示范作用,为此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而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自然会带着大学文化的烙印,开时代风气之先,树时代精神新貌,以大学精神文明成果为依托,发挥其对社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再次,大学要积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文化事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着力培养文化运作与发展所需要的新闻传媒、文化创作以及文化创意、电子出版、动漫网络等新兴技术人才和销售人才,满足日益发展的文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满足国家和社会对文化人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要求。

四、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文化传承与创新,既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对大学职责的新要求,又是对大学职能的新认识。这个职能实现得如何,不仅决定着大学文化建设的水平,更决定着大学对国家和民族作用的发挥。

1.在文化传承中筑牢民族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发展中,各民族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首先,要保持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连续性。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未曾中断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核心价值的连续性。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已深深融入我们民族血液之中,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基因。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含中所包含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核心价值,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其次,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统一的积极内容,如以人为本、讲究诚信、重视教育等核心思想。并将民主意识、科学精神、法治思想和公平意识不断融入传统文化之中,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活力。使之与现代核心价值相契合,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其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性的转变。再次,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培育我们的共同精神家园。要不断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逐步使诚实守信、崇德尚贤、礼义廉耻成为师生日常生活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和民俗礼仪,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统。要培育和弘扬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不断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全体师生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在文化创新中突出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

传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继承的结果。大学要完成其职能,就需要把创新作为不竭动力。首先,大学文化具有思想启蒙、科技创新、引领时代、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大学作为培育知识精英、科技精英和文化精英的摇篮,要为时代和社会提供最先进的理论体系、价值体系、科学体系和文化体系。要不断追求、不断超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创造出丰硕的精神成果、思想成果、科研成果和学术成果,推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其次,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各高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打造内涵深、品位高、有思想内涵、有专业水准、师生喜闻乐见的大学文化品牌。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各门课程充分体现爱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时代化、通俗化、大众化和多样化。注重品牌文化的扶持与培育,形成一批有代表性、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大学文化品牌,提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3.在文化交流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大学肩负着连接世界文化和我国民族文化的使命,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丰富文化交流形式、深化文化交流内容。各大学不仅要与世界上各大学进行文化交流,也要与文化科研机构、文化企业、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开展文化交流合作。要提高师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要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还要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向世人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展现中国进步、文明、开放、民主的形象,进而使更多人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文明古国的文化修养,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其次,建立有利于畅通文化交流渠道的机制。建立国内外高校间互惠的文化交流机制,如通过联合办学、出国留学、访问学者、交换学生等形式深化交流,有序、定期、全面地开展高校间文化交流活动。[3]除开展学术交流外,我们的师生还要讲清“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增强师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树立师生的战略思维能力和把握全局的能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高校在这方面应该有所担当、有所示范、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陆岩.文化传承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15.

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篇3

论文关键词律师核心价值观执业宗旨思想政治水平

一、引言

律师核心价值观,是指律师在执业过程中拓展业务和追求科学发展的体现在外在方面以及内心坚定的在价值取向,是律师在进行诉讼业务和为企业法人、自然人提供法律服务中所奉行的终极目标以及所坚守的基本信念。笔者认为:律师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之下,同党中央的要求保持一致,尊重事实和法律,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律师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也要遵循科学发展的要求,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要求,对律师发展的目标、性质、核心价值观的发展的取向所做出的科学选择,形成律师行业约定俗成的共同观念。律师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需要全体律师予以维护和共同持有,以职业化的操守在精神上和实际行动中支持律师执业的主要价值观,使之成为执业律师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并以核心价值观作为规范自己执业行为的基础。

二、新时期律师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要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执业宗旨

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只有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律师的核心价值观才能科学形成和发展,执业律师的社会地位以及影响力才能得到巩固和加强。长期以来,执业律师在夹缝中求生存,社会各界对律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多有微词,特别是部分公检法人员,始终没有将执业律师作为法律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共同维护法律的尊严,而是将执业律师作为对立面进行小心提防,促使一些执业律师在同公检法机关打交道时的心理扭曲,不利于执业律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律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的源泉和开展所有的出发点和归宿,直面日益繁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能够提高执业律师的职业操守,树立执业律师维护社会正义、自由和秩序的的高尚情操,最大限度地促进律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执业宗旨是律师核心价值观不能被替代的发展主线,没有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执业宗旨就不可能发展律师的核心价值观展,执业律师就不可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执业宗旨被所有执业律师自发地理解、接受并潜移默化地落实到具体的执业过程中,成为每一位执业律师做事情、想问题的行动指南,不仅仅是靠空谈和表决心才能达到,而是需要全体执业律师将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执业宗旨时刻放在心上,落实到具体的执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稳定的、持久的执业渴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全体律师的潜能和追求律师核心价值观的热情,真实反映在执业律师的价值观层面与职业道德、执业纪律的和谐统一上。

三、新时期律师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要坚持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

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是新时期提高律师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需要在执业律师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是律师核心价值观发展的基础。面对执业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大量涌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必须以律师核心价值观的发展的眼光认真进行处理和解决,这就需要执业律师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驾驭市场的科学手段和能力,这就要求执业律师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否则,很可能在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迷失自己,甚至堕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一)进一步加强坚持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重要性的认识

新时期律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具体表现在思想领域的重要方面就是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执业律师在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执业宗旨的同时,也要坚持讲政治。进一步加强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重要性的认识是新形势下执业律师核心价值观发展的政治要求。只有进一步加强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广大执业律师才能将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水平落到实处,认真研究执业律师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在执业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从而自觉提高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律师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才能得到全体执业律师的一致认同,律师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广大执业律师要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律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从思想上、行动上严格按照律师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进行思想政治学习,认真改造不符合律师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问题,深刻剖析自身思想深处在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方面存在的不以为然、漠不关心等不符合律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的思想,从内心深处充分理解进一步加强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重要性的认识的重要意义,进而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

(二)不断营造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氛围

不断营造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氛围是实现新时期律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新时期律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能否得到切实的落实,关键要看新时期律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的环境有没有调整到最佳,不断营造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氛围能够带动、感染绝大多数的职业律师自觉投身于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水平的实际行动中去。首先是要中央司法行政机关和地方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以及公检法等部门要充分重视不断营造全面提高执业律师思想政治水平的氛围对新时期律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的作用,并将之作为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始终坚持对执业律师的教育和管理不断停留在营造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氛围上,始终将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作为新时期律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的主要内容,带头落实律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各项措施,切实将不断营造全面提高执业律师思想政治水平的氛围这项重要工作落到实处。其次,各个律师事务所要逐一落实不断营造全面提高执业律师思想政治水平的氛围的各项具体措施,律师事务所要注意发现和着力培养全面提高执业律师思想政治水平的先进典型,以先进执业律师的先进事迹带动、激励全所从业人员积极改造不符合律师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将思想统一到律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上来,切切实实地将全面提高执业律师思想政治水平落实到具体的执业活动中去,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促进律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

(三)不断完善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机制建设

不断完善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机制建设,是律师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能否得到全面实现的关键。如果没有良好的运转协调的学习机制、激励机制以及强有力的推进机制、教育培训机制,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只能流于形式。因此,中央和地方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各个律师事务所不断强化机制建设全面提升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全面促进律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

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篇4

关键词:小学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3-011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3.07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学校树人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贯彻和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首要任务。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最为基础的阶段,更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小学生的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在其教学过程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今后的发展及成长意义重大。

一、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体现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及时代精神与要求的重要理念,学校作为价值观的主要平台,应当将其融入到理论课程的学习当中。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尤其是理论课的学习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重要过程,也是形成良好学风的重要过程。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到理论学生中,能够促使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高质量地实现教学目标,不但能够改善学生的理论课成绩,同时有助于学生完整的人格的形成。

二、结何不同学科的教学

小学教育课程中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尽管不同的学科承载着不一样的知识内容教育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存在不同的侧重点。但是整体上而言,各个学科之间是互有关联、互相促进的。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明白这个学科中存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出教材中蕴涵的价值观因素,从而实现小学生道德认知的形成以及情感的升华。例如,小学在进行《品德与生活》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系统、层次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品德课程成为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除此之外,不管是人文学科或自然学科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潜能。例如,在语文学科中,学生通过阅读和表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故事能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认同。在科学、自然等课程中学习生命科学与物理科学,探究世界的奥秘,促使科学素质得到提高,形成自由、民主与和谐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三、结合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的价值观能够彰显出教育特色与理念,因此学校价值观应当坚持共性与个性结合的原则,既能够为培养人才作出贡献,同时可以凸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生命特性与成长过程。学校文化是凸显学校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标志,当学校价值观确立之后就应当通过学校文化表达出来,成为师生与教职工耳熟能详的价值标准,统一指导教育活动的开展。小学教育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出校园文化主阵地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中的传播。选择优秀的学生作为文化传播的解说员,开展特色的校园文化宣传活动,例如展台、展板、黑板报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及作品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在了解学校特色文化的过程中体会到价值观,促进学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或者是将学生优秀的文化作品,在学校走廊等场地张贴能够显示人们优良品质的诗词语句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格,培养民族精神。

四、结合文化教育活动

小学学校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导,开展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导下的校园文化氛围,帮助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学校应当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按照相关规范设计出形式多样、主题明确的文化活动。例如,针对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文化教育活动,活动的内容尽可能与各年级的特点相贴近,强化文化教育活动的可行性。

例如,在国庆前后开展“爱学习、爱祖国”的活动;在植树节前后开展“爱护环境、美化校园”的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爱国影片、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参与社区义务时间劳动等,促使学生了解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可以利用开学典礼、少先队入队仪式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的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宣传活动等。通过丰富的活动能够寓教于乐,学生的参与性更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更易于接受。确保宣传教育与实践养成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为小学生的价值追求,外化成为其自觉的行为。

五、结合家庭教育

首先,让家长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的、积极的理念,并做好能量的传递工作。学校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积极应用网络媒体等开展家庭教育和宣传,向学生家长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从整体上来说,家庭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最为基础的途径,学校应当引导父母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言传身教使其形成正确的三观。

六、结合社区教育

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篇5

成人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在职社会人员提升学历接受高等教育的职责,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这就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成人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才能确保成人教育办学的质量与效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关键词:

成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

成人教育即是通过参加全国统一的成人高考录取,取得成人高等教育资格,修完高等教育相应专业层次的所有课程,经考试合格,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证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在职人员提升学历与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仅必要,而且意义重大。为进一步确保成人高等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质量与效果,需要成人高等学校明确培养的目标和合理的原则,构建起科学的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由教育主管部门对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质量进行评估和考核,以确保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与效果,为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意义

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是我国终身教育的根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1有利于贯彻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成人教育学生是贯彻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实践,引导成人教育学生更好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贯彻落实,确保成人教育正确的政治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1.2有利于促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可以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成人教育学生中的影响,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与践行中去,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3有利于提高成人教育办学的质量

成人教育的办学目标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提高成人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第二方面是提高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素质。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也是检测成人教育办学质量的标准,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断提升成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引导成人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促进成人教育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4有利于促进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成人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育体系的实现关系到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整体国民素质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实践,让更多的人领会、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

1.5有利于培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需的优秀人才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需要大批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专业知识丰富的优秀人才。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断提升成人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理念贯穿于成人教育,让成人教育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的人生目标,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确保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兴旺发达。

2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

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关系到我国终身教育的质量与方向,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如下:

2.1确保成人教育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非常丰富的人生价值导向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能以正确的观点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正能量,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所以,成人教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成人教育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

2.2引导成人教育学生领会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教育,让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与精神实质,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意义,以自觉的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2.3确保成人教育办学正确的政治方向

成人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的质量,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成人教育的方向,关系到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确保成人教育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确保成人教育学生的正确人生价值导向,解决了成人高等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

2.4促进成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

成人教育办学受到市场竞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办学功利性强,对成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得不到重视。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有利于通过明确的考核评价机制提升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度,真正推动成人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开展。

3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需遵循如下原则:

3.1政治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原则。成人教育承担着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是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的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中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原则,以更好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统一思想,让成人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构建评价体系的重要原则。

3.2价值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原则。价值导向是成人教育的核心内容,关系到成人教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关系到培养的学生为谁服务的问题。在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中,应更加重视正确价值导向的原则,才能确保评价体系的构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成人续教育中的贯彻与落实。

3.3实效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在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必须杜绝形式主义,避免走过场。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重视实际产生的效果,真正使成人教育学生能深刻领会、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检测的标准,即注重实效。

3.4科学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遵循教育规律的科学发展原则。无论是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还是评价体系的构建,都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实现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才能使评价体系落到实处并产生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只有与教育规律有效结合才能符合实际并为大众所接受。

3.5创新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务实创新的原则。评价体系既是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检测指标,又是成人教育办学改革与创新的依据和指挥棒,有关成人教育的执行部门必须以评价体系作为依据,对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与实践进行不断地创新与改革,以务实创新的态度推进评价体系的构建。

4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构建

任何工作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的构建,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就是为了促进成人教育办学中落实开展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应紧紧围绕教师的教学考核评价(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等)、学生的学习效果、社会反响和评价、工作开展的特色与亮点等方面来进行。

4.1评价建议

无论是哪一个等级的评价,评估组必须给出科学合理的建议,评价是为了促进成人教育办学整改与进步。所以,给出的建议必须科学合理,有利于办学单位整改与提高。

4.2评价周期

每一项评价体系都必须跟上时展要求,对于评价周期,建议五年评估一个周期,以更好地促进各单位在成人教育中更好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4.3调查对象

为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调查对象的选择面要适度扩大,调查对象应包含老师、学生、办学管理者、社会人员、企业等用人单位等;同时,调查对象的抽选要科学化,要科学使用随机抽选等方式选择调查对象,提升调查的代表性。

4.4评价计算原理

评价结果的计算是依照观测点得分乘以该观测点的权重得出对应二级指标实际分值;二级指标分值之和得出对应一级指标实际分值;五个一级指标分值之和得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总分。

4.5总体调查与深入调查

以上调在对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总体评价,因此评价的指标层级相对不多,评价的观测点主要重在反映总体情况。实践中,为了深入掌握和了解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和评价的观测点,开展深入调查研究。

5小结

总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成人教育是重要的力量,在成人教育学生中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确保成人高等教育的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办学质量。

作者:戴春平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许灵红.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继续教育,2015,(01).

[2]林志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成人高等教育的思考[J].科技文汇旬刊,2014,(11).

[3]吴云.关于成人高等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32).

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教科书;融合

德育教科书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载体,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德育教科书所秉承的价值理念和选用的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显得意义非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强调指出,公民道德建设应该“坚持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1],说明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既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应该弘扬时代精神,突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为此,德育教科书需要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是评价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2],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引导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3]。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检验道德教育目标的标准,它为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准则。正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德育教科书有着内容和载体的密切关系,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如何融入德育教科书就成为当下学校道德教育广为关注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德育教科书的现状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21世纪新课改之后出版的初中德育教科书,都有一定比例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内容。当然,由于在编写出版这些德育教科书时,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有系统提出来,所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分析2003年实验版及以前的德育教科书中价值理念存在一定程度的价值“后设”之嫌。但从现实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念其实都已实存于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之中。因此,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来分析实存于初中德育教科书中的核心价值内容与“后设”并不矛盾,反而可以更清晰地提炼出德育教科书中的价值观念。1.德育教科书中的国家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价值目标,旨在构建繁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的具体体现。历年来的德育课程标准中关于国家层面的诸如富强、民主、文明等价值教育目标都有着具体要求,在德育教科书的基本国情部分也有着对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阐述。具体来说,初中德育教科书通过国情教育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情况,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方面的发展现状和实施科教兴国的意义,体会科技创新对国家繁荣富强的作用,并在初中二、三年级分散安排了科技创新和国家繁荣富强的内容。关于民主的观念,德育教科书主要从政治方面的民主(如国家的政治制度及政治生活),日常生活方面的民主(如与父母、老师相处和交往中的民主)以及公共生活方面的民主(如公共利益中的公私之间等)来讲述,基本囊括了民主的各个方面,落实了德育课程标准中有关民主的要求。除了富强、民主的理念之外,德育教科书还通过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建设美好家园的追求来体现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和谐思想主要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来体现,在“一纲一本”时期的德育教科书中,虽然有着关于“人与自然”的论述,但相对于“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两部分而言,则显得分量不足。进入21世纪以来,在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给出了不同层面的要求和规定:在课程分类三维目标中均有提及“人与自然”的要求。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提出“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在能力目标中提出“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在知识目标中要求“了解我与自然的规范”[4]。关于“人与自然”的理念很好地在同一时期的德育教科书中得以体现。如在这一阶段的教科版和人教版《思想品德》实验教科书中,都有关于“人与自然”部分的论述。尽管这两个版本德育教科书中关于“人与自然”部分所占比例不尽相同(人教版用了一课的部分内容来讲述人与自然,而教科版则更重视这方面的教育,用了一个单元来描述人与自然),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都是一致的,都是在讲述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的基础上来进一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和谐的理念。2.德育教科书中的社会价值取向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秩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整个社会不断涌现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主、平等、竞争、效率的观念,同时法治理念也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与之对应的这些社会层面价值取向在学校教育的德育教科书中也得到了较为充分地体现。公平、正义是现代社会不断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同时也是衡量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标准之一。初中德育教科书从崇尚公平、维护正义和倡导平等等方面对公平正义的理念进行阐述。1949年以来的初中德育中,“平等”理念最早出现于1986年《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教学大纲》的“公民”部分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与人的新型关系:“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5]此后德育教科书中“平等”这一理念主要包括人与人交往的平等(与父母、老师和同学,学会与他人在平等的基础上交往),以及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即公民权利的平等等。如21世纪新课改以来的教科版《思想品德》实验教科书中“平等”的理念,先后在七年级“人与人之间”单元、八年级“在同一片土地上”单元、九年级“漫步地球村”“同在阳光下”“新的旅程”单元出现并得到论述。德育教科书中通过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来树立公平的合作意识。如人教版《思想品德》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中分两课来分别讲述“崇尚公平”和“维护正义”思想。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法律的规范,学校教育也离不开法治教育。因此,法律部分也因此成为德育课程四方面内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新课改之后出版的《思想品德》实验教科书中,关于法律教育内容,分别从法律与个人生活、法律与社会、法律与国家三个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在不同年级段均有所涉及。如教科版《思想品德》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无序和有序”单元中,先是讲述规则与秩序,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出对法律的初步认识;论述规则之后,教科书接着对法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比较了法律、道德、纪律、章程、宗教戒律等异同之后,给出了法律的概念,并对法律的作用进行了介绍。八年级和九年级几册教科书中也提及了法律的问题,层次逐渐上升,主要包括与他人、社会及国家等方面的法律内容。3.德育教科书中的个人价值准则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核心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覆盖了个人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全体公民都应该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作为公民,首先要有着强烈的爱国意识,热爱自己的国家,时刻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上,还应该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秉承爱岗敬业的思想,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去。在个人道德品质上认真要求自己,严于修身,努力做到诚信友善。因此,德育课程标准就应该遵循着个人道德的主线,从涉及到关于个人的成长、个人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个人与社会及国家的关系几个部分来对个人在自己成长、与他人和集体交往、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方面的道德品质进行具体规定。在我国德育课程及教科书中,有着关于个人的道德要求,这也与德育课程本身的要求是吻合的,因为德育课程就是应该为培养有道德的公民服务。1949年至今,在社会主义建设走过的几十年风雨历程中,涌现了很多杰出的时代英雄,他们凭借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个人顽强的意志力,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并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成为他们所处时代的楷模。这些不同时期的时代先锋及其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都在相应时期内对整个国家和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初中德育教科书将这些涌现的时代精神提炼出来,在教科书中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通过对新课改以来的德育教科书中所列举出来的这类人物及其精神的事例进行归纳分析,发现这些精神集中反映出热爱祖国、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勇于进步、诚实善良等良好个人品质。具体来说,主要有以王进喜和时传祥等人为代表的在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的甘于奉献型精神;以袁隆平、许振超、包起帆等人为代表的通过不断学习的勇于创新型精神;以雷锋等为代表的乐于助人型精神;以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为代表的朴实为民的公仆型精神等。总体来看,这些模范人物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个个感人的事迹,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德育教科书中将这些人物的事迹呈现出来,虽然没有完全提炼概括出这些人和事所表现的精神,但透过这些故事可以让学生感受和思考这些需要大力弘扬的个人道德品质,从而影响学生。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德育教科书有待完善的问题

通过以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科书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初中德育教科书的内容基本涉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的要求。核心价值观念在德育教科书中均有不同程度得到体现。但由于现行出版的德育教科书大多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之前编写的,所以在德育教科书如何系统融入核心价值观方面,仍存在着进一步需要完善和改进的空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论述且部分内容不足爱站网在新课改之后的实验版及之前出版的德育教科书中,由于国家还没有系统地提出关于核心价值观的论述,因此,教科书中虽然都涉及到了核心价值观所提及的各个方面,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都是采用分散或隐性的方式来呈现,缺乏集中或显性的论述,这也造成了德育教科书中部分核心价值理念在体现程度上相对不足。近年来出版的德育教科书中,关于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文明、社会层面的自由等理念的论述就相对不足。自由是社会人的一种权利,是建立于对他人和社会的无伤害的前提下自身权利的体现,是人自觉自主的活动,表现出来的是人之为人的本性之美[6]。但德育教科书中缺乏对关于自由的直接阐述,只是在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论述上涉及到一些关于自由的理念,因此对自由的叙述有待强化。另外,关于法治的论述也显得分量不够,且法律教育的内容多是分散于整个教科书体系之中,缺乏相对集中论述的内容。因此,需要在新版的德育教科书中集中安排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而且应该全面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每个具体要求,从而解决对核心价值观的集中论述缺乏及部分内容不足的问题。2.落实三维目标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形式化与虚无化倾向爱站网学校道德教育旨在实现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方面的统一,但目前大多数道德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仍然停留在比较注重道德认知层面,而相对忽视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具体落实,没有全面地将“知、情、意”的因素融入教育过程之中,从而难以真正地“导之以行”。德育教科书在贯彻落实课程三维目标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融入。价值观教育在德育教科书中的安排往往只是注重通过读、写、背等方式来让学生识记价值观的条目,而没有注重如何去践行和实践这些价值观。学科知识在德育教科书中占据着主要的部分。教科书通过一系列的关于道德的规范和学生需要遵守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而这些道德知识正如杜威所提出的“关于道德的观念”(ideasaboutmoral),是直接传授的道德知识。这些观念不能自动地转变为好的品格和好的行为,不是真正的能够影响和改进行为、使行为变得更好的“道德的观念”(moralideas)[7]。这种“关于道德的观念”是为了知识而教的知识,突出了一种比较严重知识化的主知主义倾向。在这种知识化倾向的带动下,德育课程教学也就成了“关于道德的观念”的教学,德育课程变成了与学校开设的其他学科一样,都是为了能够通过知识性的考试。同时,德育教科书把关于核心价值观内容目标和要求一味地拔高。它的部分活动设计缺乏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可操作性方案,空话较多,落实难和可操作性不强。如德育教科书中“讨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的活动设计就比较难以付诸实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形式和虚无倾向。3.在处理古今中外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有待进一步优化爱站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让其进入教科书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但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好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问题上还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初中德育教科书中怎样正确处理好这两对矛盾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去思考和探索。传统文化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社会发展沿袭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现代文化则是相对于传统文化而言,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主要指由传统社会向经济富裕、政治稳定、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过渡中形成的文化[8]。两者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血缘关系。各种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源泉和根蒂,是现代文化的祖先。现代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同时,现代文化作为新兴的文化,理应将时代精神和现代中国人的主流心理特征反映和体现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也充分吸纳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在对待这些关系问题上,需要注意避免全盘接受的民族文化保守主义和全盘否定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两种极端倾向。在此基础上,将这些理念贯彻到德育教科书中,同样也面临着该如何进一步优化德育教科书中的古今中外文化关系问题。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上,现行部分版本德育教科书在主题表达、案例选择、活动设计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比例失衡现象,如故事内容、人物形象的选择有着过多的外国元素,而关于中国优秀传统的内容显得分量不够。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教科书的实施路径

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篇7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应用型高校是近年来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调整高等教育的一种发展模式,是一种介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高专之间的“中间类型高校”。它是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或新办本科院校为基础,以教学为主,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他们是否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过硬的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与其它普通高等院校相比,这一类高校的教育结构与学生自特点都有其特殊性。

一.应用型高校学生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

1.应用型高校学生特点

通过对本省应用型高校的走访与调查,从而抽取了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农林工程学院水产B1401班、园林B1403、园林B1404班等班级的部分学生坐谈,了解到应用型高校学生,与普通综合性本科院校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从生源上来看,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来说素质比较低,其中大部分本科生认为学习理工类、专业技能课程才有用,且人文理论基础弱。第二,从年龄结构上来看,他们大部分是属于“90后”,他们自我个性张扬、独立性差、自律意识弱;与上一代明显不同,他们的价值观更加务实等问题。第三,由于网络的盛行,“微时代”的到来,他们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呈现多样化趋势等等。

2.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

与其它学科型、研究型普通高校相比,应用型高校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它是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具有职业性、技能性、地方性和行业性,它的特点决定了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特殊性。应用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适应用型高校的特点,具有职业性、技能性、地方性和行为性的特点。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留于普适性的目标上,重点围绕学生“如何成为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来开展,且把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密切结合,构建应用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注重“职业观”方面的培养与教育,根据学生所选择的专业方向,把崇高的职业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高尚的职业道德精神,使w生树立起爱岗敬业、钻研业务、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精神境界。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思想教育的范围。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殊性。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性与应用型环节,结合专业特色,把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爱学、爱思考、会创造、爱钻研、会动手,使应用型高校学生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强化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应用型本科高校除了立足于学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之外,最主要的是要达到育人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培养一批服务于社会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显得尤为重要。

1.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属性与学科性质决定了它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渠道。

第一,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渠道。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与时俱进地扩展时代内容,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展的要求,是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体系的“硬核”,以一系列辅助理论为“保护带”,才可适应不断变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形势,才符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要求”。[2]

第二,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属性决定了它与其他专业课的性质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它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讲解,更重要的是它承担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社会主义根本价值的集中体现,应用型高校学生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应当自觉接受并认同践行。因此,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必须担负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

2.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崇高的职业道德理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应用型高校学生也是工作在社会生产建设最前线的队伍。他们是否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过硬的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所以,在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高尚的职业道德精神,使学生树立起爱岗敬业、钻研业务、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精神境界。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与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下,部分学生深受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影响,政治立场不坚定、丧失共同理想信念、过于强调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抛弃社会公共责任感;另外还有部分学生自我为中心,追求低俗文化,道德观念缺失。“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教育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3],应用高校思想政治课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结合实践教育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课堂、植入学生头脑、外化为学生行为规范。

三.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强化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强化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认同与接受核心价值且践入实际行动中,思想政治课应根据应用型高校学生自身特点与思政课的特殊性,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教学实践上进行改革与创新,优化教学过程的各要素,切实增强其实效性。

1.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地位

“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失去统一的价值目标,就会陷入相对主义、行为非理性主义与分散主义的混乱不堪,使民族和民众丧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4]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现今,我国文化价值观领域呈现多元文化和价值观混杂并存的局面和态势,亟须应用型高校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使其学生在意识形态政治领域中具有明辨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并树立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念应转向关注社会整体而非个人德行。思想政治课要从狭隘的功利主义思维中跳出来,摒弃以教授学生“如何获得成功”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引领;关注公共领域和公共事务;关注公共意识和公共能力培养而非私人交往技巧与个人成功模式的传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要始终树立“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公民”的教育理念。

2.在教学内容上,整合教材内容,注重实践性与融入性相结合

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空洞性是一直都是专家和学者所研究的问题。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强化核心价值培育,教学内容应注重实践性与融入性,要使学生把握和i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和精神实质,需要整合教材内容。本着贴近学生、学校和社会热点问题增减教学内容,使理论从高高在上的政策和法规层面走下来,真正抓住学生、吸引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标准。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认同“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发展道路”为前提,以公德、法律为教学内容的两个支撑点。倡导学生培育公共意识、美德意识、道德意识。另外,还要加强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的教学,通过理论和实践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

因此,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结学生自身的特点,抓住学生心理,有序地引导学生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中找到结合点和平衡点,并积极运用“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塑造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在教学模式上,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在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中,最关键的是让学生接受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才能主动自觉践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中,必须深入了解应用型高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的不同之处,了解他们的成长规律及他们的需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手段,让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用“理论认知――接受内化―――实践强化”的价值观认同过程。[5]首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系统的理论灌输。能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了解,能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从认知层面上构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其次,通过理论点化、精神激化、道德教化、实践强化,最终实现价值固化的目标,这是培育的关键环节。

因此,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要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把“刚性的灌输”与“柔性的引导”相结合。[6]采用案例情景教学、参与式课堂讨论等,激发与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核心价值观对于人生价值观的作用,促成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另外,更重要的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紧密与“实践”相结合,促成学生““知”与“行”的统一,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转换成实际生活中的价值观。

4.在教学主体上,提升教师政治理论素养,自觉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了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7]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政治素质、学术水平以及德行举止,很大程度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成效。因此,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增强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一,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自己要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系统地学习与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结合社会实际和应用型高校学生现况整合教学内容,且把握好教学中应当注意的教学方式。

第二,身体力行的实践,立德树人,垂范学生。教师要率先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际行动中,使学生受其影响和感染,在校园中潜移默化凝聚成一股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运用新媒体与学生互动。如今,新媒体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课交流重要载体,教师要把社会热点问题、难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把静态抽象的理论内容转化为动态具体的新媒体图文及时地传播和引导,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并最终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吴恒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5).

[2]崔海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J].江苏高教,2010,(5).

[3]李敏、韩之坤.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4):140-142.

[4]陈勇.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0).

[5]张文婷.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

[6]薛明珠,陈树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治理论课的思考[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

[7]任文旭.谈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篇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党的十七大进一步论述,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其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构成的有机整体:即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年来,地方志年鉴文化的编纂和开发利用充分展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为指导,与剖析其内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志鉴文化充分展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培育和践行。

最近,党的十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阐述了24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这个理论为指导,促进方志年鉴文化的编纂与应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这是中国现代方志学的一个新创意的重要学术观点及学科建设中方志政治学理念的拓展与丰富。

[关键词]十理论;方志年鉴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我们应认真学习研究理论,努力贯彻践行理论,进一步作好地方志工作。

古往朝代编修志,今来国家重用志。中华民族特质的历史传统地方志文化,千百年来一直编修不止,史料应用价值较高,方志之花盛开灿烂。年鉴文化自上世纪初,由欧洲引进中国的“舶来品”,百年来各类年鉴之花开遍华夏。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很重视发展地方志文化,各级党和政府及修志人员积极组织编修与应用方志,同时积极发展年鉴,使社会主义新方志和年鉴文化在国家及各地的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出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特别是2005年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制定贯彻《细则》,规定编纂与开发利用地方志和地方综合年鉴为地方志工作、地方志资源。使全国各地地方志年鉴事业进入法制化轨道而蓬勃发展、可持续发展。根本的价值在于,地方志年鉴文化的信息资料属性,主要体现资料的现实性、全面性、连续性、权威性、多维性、规范性等诸方面,进行征集整理、筛选运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党的十七大进一步论述,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其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构成的有机整体:即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年来,地方志年鉴文化的编纂和开发利用充分展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为指导,与剖析其内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志鉴文化充分展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培育和践行。

最近,党的十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阐述了24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这个理论为指导,促进方志年鉴文化的编纂与应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这个重要学术观点,是对方志年鉴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中,中国现代方志学的方志政治理论即政治学理念的拓展与丰富。

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创新发展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创新论述。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进一步创新论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又进一步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浓缩提升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不断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辉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进行的。其一,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高度概括,是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其二,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既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和应有之义,也是人民对于社会发展的共同诉求;其三,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这个新思想新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和旺盛生命力,展示了我们党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勇气和智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其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与24字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第一,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了它的性质和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大理论成果,即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辟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并丰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强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的能力,使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地增长,为谱写人民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新篇章而努力奋斗;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进一步动员整个民族各方面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与凝聚力量。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用“八荣八耻”即八种美德与八种耻辱,来引领社会风尚与人们言行,以体现传统美德与时代需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与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与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共同构建唯物辩证法统一的有机整体,构成较为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志鉴文化展析核心价值体系

众所周知,地方志书是中华民族特质的历史传统文化,自秦汉时期以来2000多年,历朝历代一直编修不止、代代相传。我国历史悠久、史籍丰富,地方志就是其中的文化宝库,历代保存下来的旧志仅宋元以来就有9000余种、10万多卷,占我国现存古籍的1/10。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国统一修志,编纂的省、市、县三级志书就达到6000多部,总字数达到50多亿字。

西方年鉴传入中国被注入中国元素成为中国年鉴,素有“集万卷为一册,缩一年为一瞬”之美誉。目前我国以行政区域性综合年鉴为主体的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以及各类专业年鉴,并纳入地方志工作范畴,使得今天中国的历史文化主要包括国史、方志、年鉴、谱牒这四种。据华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年鉴概览》记载,全国出版的各种年鉴已有2487种,每年定期出版的年鉴超过千种。

山明水秀,天高地阔。地方志和年鉴书籍的文化产品,是全面记述本行政区域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地情学术工具书和重要的信息载体,具有“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美誉,是有特色的国情书地情书,是有特色的官责官书官学。从历史上看,历代地方志文化不但可以“总方略、致富强、广教化、美风俗”,而且可以“考前言、征往行、鉴得失、决从违、裨益治化”。地方志和年鉴具有“存史、资治、教化”的社会功能,它一直受到各朝代统治者管理者与人民群众的青睐与喜爱,这是地方志文化一直延续不断的根本保证,全国首轮修志取得丰硕方志及大量年鉴的巨大成就,促进先进文化繁荣,促进经济社会建设。

地方志和年鉴属于历史文化范畴,地方志年鉴学属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一级学科历史学的范畴,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方志学年鉴学科皆具备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理论创新、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社会功能。中国特色的地方志年鉴文化坚持体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应持续贯彻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关于“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的精神,为建设美丽中国多做贡献。

现代地方志年鉴文化的综合效益主要体现在,它可以按照党的十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五位一体”建设:即促进生产力发展,推进经济建设;发展民主政治,推进政治建设;发展先进文化,推进文化建设;全面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保护自然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见,中国特色地方志年鉴文化,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日益扩大的积极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地方志年鉴文化展现与剖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四方面基本内容与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方志文化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一,随着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新时期,全国统一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年鉴,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地方编修方志和年鉴,始终巩固以马克思主义对于发展地方志年鉴事业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路线,没有出现过资产阶级自由化等其它思想意识。

第二,全国各地各类志书及年鉴,全面记述本地各级党委和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取得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以及失误教训。充分体现各地区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实践、指导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财富与精神文化需求。

第三,全国各地各类志书及年鉴,全面记述本地各级党委和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恩格斯曾说过:“爱国主义是以爱家乡为基础的。”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与鼓舞人民群众斗志。

第四,全国各地各类志书及年鉴,全面记述本地各级党委和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社会风尚与人民言行,促进人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积极培养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促进提高人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与文明程度。例如,北京志鉴充分展现“爱国、创新、厚德、包容”的“北京精神”。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大型地方志文化学术专著《中国现代方志学》50多万字,由方志出版社2005年两次印刷出版。此著创造性地提出并阐述“方志三理论”,指方志政治理论即方志政治学、方志基础理论即方志基础学、方志应用理论即方志应用学,构建中国现代方志学学科理论体系与学科结构体系。此著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重点研究项目。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陈奎元同志亲自作序。该著主编:曹子西、朱明德,执行主编:陆奇。该著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史志研究中心编缉。该著形成中国地方志文化新学说、新学术流派、新方志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持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在近几年的修志用志与理论研究学科建设相结合中,中国现代方志学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而丰富拓展,为贯彻中央精神持续做贡献。

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篇9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责任;路径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一个需要我们全党乃至全社会共同认识、实践、完善的重大课题。高等教育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发挥高校传递文明、传承文明、传播文明的优势,充分利用高校的辐射、示范和引领功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尽到责任、发挥作用、做出贡献。

一、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指导地位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内涵丰富、完整严密的综合性理论体系,是我国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也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抵御错误思想的强大思想武器。高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以及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师生,用先进科学的文化思想和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引导师生,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文化陶冶,使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真正成为广大师生的主导意识和精神支柱,成为凝聚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从而在师生中培养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保证高校健康发展。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培育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重要保证。高校担负着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在新时期现阶段这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大学生产生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高校只有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培育和弘扬爱国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上,符合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的需要,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大学的核心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大学建设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和谐大学建设的指导理论和灵魂,确定了和谐大学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揭示了和谐大学建设的精髓和动力,规定了和谐大学建设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和谐大学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目标和方向,作为师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师生,突出爱国主义主旋律,大力倡导创新精神,大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促进校园和谐。

二、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社会责任

高校的社会责任在于传递文明、传承文明、传播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发挥高校优势,充分利用高校的辐射、示范和引领功能,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进而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第一,高校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传递责任

高校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传递文明,将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传授给年轻一代,促进人类思想的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高校同样具有传递的义务和责任。高校的性质决定了其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场所,还是传递人类先进文化的基地。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但要掌握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还要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具备和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相衔接的精神底蕴。对此必须强化高校对文明的传递作用,自觉地担当为社会培养人才、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的责任,在大学生中大力宣扬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使之成为其牢固的思想政治基础。

第二,高校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传承责任

高校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承,既要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内涵的认识,使之能够为广大青年学子领会和把握,更好的起到传递责任,又要大力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研究。高校作为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底蕴的独特组织,其科学、民主、创新的精神理念和开放、平等、自由的学术氛围,在推动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才优势,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和传承,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外延、理论结构和实践要求,研究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配套制度,借鉴国外在价值体系建设上的有效做法,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第三,高校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传播责任

高校能否自觉承担起人类精神价值传承的使命,是决定一个大学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衡量高等教育得失成败的重要依据之一。高校要找准切入点,切实担负起传播人类先进文化的使命。高校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通过广大师生员工的道德实践、精神风貌,对整个社会文化产生示范带头作用。高校为社会输送的各类人才,进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不断为社会先进思想文化的建设起到推动、示范和导向作用,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将直接进人社会,不断为社会先进思想文化的建设起到传播、推动和导向作用。

三、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探索

首先,要把握一个原则: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高等学校的指导地位。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教育大学生,使高校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强阵地。充分利用学校讲台、论坛、第二课堂、校园网络资源,不断丰富教育手段,创新教育载体,拓展教育渠道,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教育的力度。要在高校师生员工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师生员工,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纳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之成为广大师生员工普遍奉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其次,要抓住一个关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利用各种渠道和手段,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善于因势利导,不断丰富工作手段,创新工作载体,拓展工作渠道,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效性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把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活动结合起来,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全过程,着力解决师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第三,重视一个平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高校所拥有的人才优势和对各种文化的鉴别能力,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把校园文化中先进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思想意识、民族精神、科学态度、现代文明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等传播、辐射到广大师生中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方面发挥表率作用,为形成全校师生的思想共识做出贡献。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在活动育人和环境育人两个方面下功夫,通过渗透教育、养成教育、示范教育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各级党团组织、学生组织要通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使校园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最后,形成一个合力:建立科学的长效机制。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在于要形成一个学校管理、师生共建、高校与社会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高校要把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学校自身建设一同规划、一同部署、一同安排。发挥教师在建立长效机制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引导教师做到不但讲求学术道德,在思想道德上的定位要更高,解决好教师内在思想和品质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成为引导学生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整合全社会的资源,齐心协力去为之努力,形成高校与社会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格局,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到实处。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项目《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社会责任、路径选择及实现方式研究》(课题批准号:200703089)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求是,2006,(20)。

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六个结合

价值体系是一个包含着思想理论、理想信念、精神风尚和道德准则等诸多因素在内的价值认同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措施,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动力之源。为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切实拓展教育途径,做到六个结合。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随着日益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带来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而且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现实的时代背景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拓展其途径,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显性教育主要指的是教育、宣传等有关部门直接讲授、宣传、交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信息、要求的明示形式,它包括课程教育、理论灌输、大众传媒导向等。隐性教育主要是指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隐蔽因素所构成的教育形式,它借助于文学艺术、诗词歌赋、习俗礼仪、文化娱乐等手段传递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容、信息和要求,具有广泛渗透性和潜移默化作用等特点。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主要是通过理论宣传和灌输的方式来进行,因而,存在着重显性轻隐性的倾向,往往对影响公民关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信念、态度,诸如日常工作习惯的培养、行为方式的养成等重视不够,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往往使显性教育的作用大打折扣、事倍功半。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要采取直接的、公开的方式,也要采取间接的、内隐的方式,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要重视学校和社会机构中的组织教育、媒体和报纸杂志的主流宣传、树立榜样道德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还要注重把这种教育活动的范围拓展到教育对象日常接触到的环境、文化、网络、娱乐、舆论等具有教育功能的非正式教育载体之中,广开渠道,充分体现隐性教育在道德内化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注重以活动为教育的手段,通过活动过程的点评、体验、感悟来发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作用。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注重以环境为教育的载体,通过对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讲解、观赏、品味来体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特征。

二、突出重点主体与实施分层教育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坚持自上而下的推进,发挥示范和导向作用;又要坚持自下而上的群众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才能,调动不同岗位、不同职业、不同群体的积极性,吸纳来自全国各个阶层、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文明形式和价值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用,形成上层与下层、官方与民间的良性互动,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强大合力。首先,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应突出重点主体,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教师、新闻工作者等特殊社会群体的教育表率作用。这些特殊主体的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精神面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直接影响着社会风气,是社会道德行为的风向标,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着示范和导向作用。抓住这些重点主体,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键。只有对他们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他们的心灵世界构筑防线,从而抵制歪风邪气,振奋精神、激发活力,提高感召力,形成强有力的示范表率作用,才能切实引领普通社会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认同、吸收和内化。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无论是教育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要求都必须体现层次性,要根据教育对象的文化层次、社会身份等特点来安排和实施教育,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要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教育,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领导素质,使之成为先进思想道德的行为模范;对知识阶层、社会精英和公众人物,要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使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对普通群众,重点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教育,使之成为诚实友爱、文明守法的现代公民;对青年学生,重在价值观的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其道德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循序渐进,并贯穿其学习成长的全过程[1](p21),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推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两大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结晶,它的各个层面都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一方面,它的形成是科学分析客观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结果,它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客观规律,按照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办事。另一方面,它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及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最终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的价值导向。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符合其本质特性的要求,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结合。首先,人文精神是基于为了人、服务人的价值信念之上的,是幸福感的精神源泉,也是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人文精神,就没有精神家园和终极关怀,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谋发展的价值观念,注重调动人的积极性、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幸福感。同时,在实践中要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为指导的工作机制,尊重个性,鼓励创新,激励个人的进取精神。其次,科学精神支撑着人文价值目标的实现,没有科学精神的存在,好比过河没桥,无论如何人文价值目标都是无法实现的。只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二者的和谐、统一才能保证人性的全面与完整,避免人性的残缺与异化。开展科学精神教育,就是教育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必须以科学的精神来分析事物和把握规律,以科学的手段来处理问题,使之从决策到实施方案具有更大的科学性。再次,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的有机结合,就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同时,要大力倡导与人类文明进步方向、趋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一致,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人文精神。

四、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适应社会要求、调适社会心理、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而进行的社会性实践活动。社会和人本身的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相互统一,决定了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取得良好实际效果,必须坚持稳定性和动态性相互结合。所谓稳定性是指与社会主义本质和人的发展要求相一致的基本原则、基本结构、基本要求具有稳定性的一面,不能随意放弃和改变。所谓动态性是指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社会意识形态,其教育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离开动态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将成为教条主义的空洞说教;而离开稳定性的教育则是令人无所适从的诡辩。稳定性与动态性二者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社会稳定发展相一致的必然性,一方面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流价值地位的确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新发展。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是由社会存在的过程性所决定的。在社会存在的过程中,本质、规律、必然性是相对稳定的,而现象、形式在各种条件影响下是相对容易变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其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此开展价值体系教育理所当然必须保持稳定性,不能动摇,更不能放弃。但是,也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跟上社会变化的步伐,不断地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变通教育的形式。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是由主体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价值追求。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的社会分层在不断发生变化,他们的利益诉求和思想状况也在变化。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必然受到参与其中的主体实情的影响。因此,必须根据这两种实际情况的要求,坚持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结合,才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赢得各社会阶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泛而深刻的认同。

五、生活化与大众化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又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活。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命力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回归到现时的社会生活中,从现时的社会生活中不断说明印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其实际效果必定是微乎其微的。正如列宁所指那样:“离开工作,离开斗争,那么从共产主义小册子和著作中得来的关于共产主义的书本知识。可以说一文不值[2](p297)。”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只有也只能植根于人民群众生活的土壤,关心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被人民群众所认同、接受,变为亿万人民群众自觉的道德律令和行为准则,才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坚持生活化与大众化相结合,才能增强教育的感召力,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首先,价值体系教育既关注当下的现时生活又指向完满的可能生活。价值体系教育只有扎根于当前的现时生活,才能够焕发出强大的实际力量。同时,价值体系教育又是一种动态的社会实践过程,它既源于现时生活,又高于现时生活,对美好的可能生活起着引领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要立足于现时生活,关注人民群众当前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又要提升个体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建构完满的可能生活,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深刻认同和积极参与。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实现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由于每个人的先天因素、主要是后天的影响以及各自努力等因素的差异,因此,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针对差异,区别对待,将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统一起来,才能够提高教育的整体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众化是对社会要求的适应,就教育内容而言,要根据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不断提高人们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水平,使其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就教育形式而言,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采用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借助各种载体,寓教于乐,使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坚持思想性与原则性的基础上具有艺术性和创新性,从而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就工作机制而言,要形成齐抓共管、覆盖全社会的工作机制。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形成专职的教育宣传部门与其他社会力量有机结合的教育格局,各司其职,齐抓共管,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

六、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在全球化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的大背景下进行的。经济的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才的交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使世界各国面临着多元文化、多种思想的相互交织、相互碰撞。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把民族性与世界性有机结合起来。对民族文化,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增添新内容,培育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建立既顺应全球化的大趋势,又合乎自身国情的价值观念[3](p21);对外来文化,要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尊重和正确看待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价值观,积极倡导和开展以对话、交流与合作等多种途径来消弭和调适价值冲突,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质是一种文化教育,必须体现民族性。所谓民族性,就是要继承和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并用中华民族的语言和风格准确地加以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努力做好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只有这样,核心价值体系这棵参天大树才能在中国深厚的社会土壤上生根、开花、结果,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在思想大解放、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必须防范国粹主义的错误倾向,立足时展要求,放眼世界发展大势,体现世界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承接了传统的精华,又富有时代生机与活力,更好地发挥价值引领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学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与实践路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