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中信用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23:06

金融学中信用的含义篇1

【关键词】金融英语词汇特点

金融英语作为eSp的一种,在词汇的理解和翻译中不仅要了解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还要兼顾该领域中的特点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因此,了解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是金融英语学习和翻译的第一要义,只有了解了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才能避免望文生义正确地理解和翻译金融英语。

一、形态特点

为了表达特定的金融概念,新造词大量出现。例如DowJonesindex(道琼斯指数或道琼斯股票价格指数)。金融事件也为金融英语创造了大量词汇。例如,BitCoin(比特币)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聪在2009年提出,随着比特币最大交易所mt.Gox被盗一空且宣布破产,各种利用比特币洗钱或非法交易的报道频现报端,这个词被广泛使用起来。

使用连字符构成新词是复合词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形式构词能力非常强,在结构上有诸多优点:简练灵活,含义清晰;逻辑关系明确,避免歧义;重点突出,便于理解(王树槐,张霞,2004;胡文捷,2010;等)。如non-lifeinsurancedraftdirective(非人寿保险命令草案),low-interestloans(低息贷款),theyear-to-dateturnover(截至今天为止的成交量),等等。使用连字符代替定语,尤其是后置定语,和从句,保证了金融英语的简洁性和准确性。

缩略词以其高度的简洁性和专业性成为金融英语词汇的一大特点。首先,缩略词大量出现在金融机构的名称中,例如CCB(ChinaConstructionBank,中国建设银行),UBS(UnitedBankofSwitzerland,瑞士联合银行集团),imF(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再次,货币单位多用缩略语,如CnY(ChinaYuan人民币),USD(USdollar,美元)。另外,还有一些专业术语采用缩略词,例如ipo(initialpublicofferings)。另外要注意的是,一些缩略词有多重含义,例如,FDi在金融领域的含义为外商直接投资(FDi,ForeignDirectinvestment),也叫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Directinvestment),它以控制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是与国际间接投资相对应的一种国际投资基本形式。如果在其他领域FDi还有飞行方向指示器(FlightDirectionindicator)和世界牙科联合会(FederationDentaireinternationale)的意思。因此对缩略词的理解要结合语境,分清领域。

在金融英语中有些词汇“就地取材”,通过词性的变换得到新词。有的词是进行了动词性转换,即将名词转换成动词,例如invoice(给……开发票)和credit(贷记其账户)。更多的词是进行了名词性转换,将动词和形容词转换成名词,例如outstanding(未偿还债务),low(最低价)和sell(宜卖股)。这种变换符合英语名词化的特点,表述也更为简单客观。

二、语义、语用特点

1.反义词。反义关系有三个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等级反义,互补反义和反向反义(胡壮麟,2013)。金融英语词汇中也存在这样的反义对应关系,对含义的理解有互相参照的作用。金融英语词汇以名词和动词为主,其反义对应关系在互补反义和反向反义方面比较典型。

等级反义常包含形容词,例如hardcurrency/softcurrency(硬通货/软通货),longposition/shortposition(多头/空头)。互补反义关系中成员彼此互补,对一方的否定意味着对另一方的肯定,如,Cleanbilloflading/dirtybilloflading(清洁提单/不洁提单),staticanalysis/dynamicanalysis(静态分析/动态分析),solvent/insolvent(有偿付能力的/无偿付能力的)。反向反义关系中的成员并不构成肯定、否定的对立,而只表现两实体间的一种反向关系。如,supply/demand(供应/需求),bullmarket/bearmarket(牛市/熊市),surplus/deficit(盈余,顺差/赤字,逆差),consignor/consignee(发货人/收货人),payer/payee(付款人/收款人),drawer/drawee(出票人/受票人)。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金融英语反义对应词的一些特点。等级反义以短语为主,通过中心词的等级反义关系形成整个短语的等级反义关系。反向反义关系中的成员若为某项金融活动的当事人,则发出此活动的当事人构词以er/or结尾,而接受此活动的人以ee结尾。有些反义对应词中的一个成员加上否定前缀即构成其反向反义词,如depreciatedcost/undepreciatedcost(折余成本/未折余成本)tangibleassets/intangibleassets(有形资产/无形资产);还有些对应词词根相同,词缀不同,如appreciate/depreciate(升值/贬值),nostroaccount/vostroaccount(我方帐户/你方帐户)。

2.关联词。还有一些词汇彼此相互联系,也存在着对比意义,因为表达同一类金融概念,被称为关联词。例如,fiscalpolicy/monetarypolicy(财政政策/货币政策),irrevocableL/C/confirmedL/C(不可撤销信用证/保兑信用证)等等。

与反义词不同的是,关联词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其成员还可以增加和改变。例如信用证相关的关联词中还可以加入timeL/C(远期信用证),StandbyL/C(备用信用证)等。而在technologyintensive/capitalintensive/labourintensive(技术密集型的/资本密集型的/劳动密集型的)这一组关联词中,还可以再加入knowledgeintensive(知识密集型的)。

3.一词多义。一个普通英语中的简单词汇在金融英语中可能有专业释义。例如,acceptance在普通英语中是接受的意思,而在金融英语领域是承兑的意思。在金融领域,有些词汇的含义也不止一种,但要注意的是这些含义的理解都依赖语境,在某个语境下只有一个含义能够适用。还有许多核心词汇出现频率高,构词能力非常强,使用非常灵活,如banking,bill,offer,account,capital等。例如advance一词有多重含义。(1)放款;(2)垫款;(3)预支款;(4)上升股证券市场行情表中表示价格上升的股票等。且advance还可以与其他单词组合构词,如advancedraft(预付票据),advancepayment(预付),advancedbilloflading(预借提单)(英汉国际金融大词典,2009:28-30)。

一些在普通英语中的词在词义缩小后变成金融英语中的专业词汇,例如:box在普通英语中是箱子的意思,在金融英语中专指保险箱;right在普通英语中泛指各种权利,而在金融英语中专指认股权;slip在普通英语中有纸条的意思,在金融英语中专指存取款单;deposit本指寄存品,在金融英语中专指存款;等等。

一些金融英语词汇的含义由其在普通英语中的含义引申而来,与普通英语中的含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trust在普通英语中有信任的含义,引申到金融英语中指信托,即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之义。方梦之(1998)认为科技语言和文学语言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因此也要注意在专业英语中的修辞。金融英语中一些词汇是由其在普通英语中的意象引申而来的。例如money-laundering(洗钱)是一种暗喻手法,借用了launder“清洗”的含义,指把非法所得通过一系列手段合法化的行为,即将“黑钱”清洗为“白钱”的犯罪行为。maturity在普通英语中是发育成熟的意思,而在金融领域这种“成熟”指的是到期日,偿还日,可看作是保单、债券等偿还时机的“成熟”。以此句为例:Customersaretoldwhattheirpolicieswillbeworthonmaturity,notwhattheyareworthtoday.此句中联系上下文中“customers”“policies”“worth”得知这个句子是金融领域中关于保单价值的,maturity应取其在金融领域中“到期日”的意思。

一些单词在金融领域的含义与在普通英语领域的含义大有不同,甚至毫不相关,这样的单词要特别注意它在金融英语中的含义。例如hedge在普通英语中意为树篱,在金融英语中是套期保值,pledge在普通英语中是发誓、保证,在金融英语中是典当、抵押等等。

三、句法特点――向心与离心结构

向心结构是指该结构的分布在功能上相当于它的一个或多个成分,即一个词或词组可确定为“中心”或“中心词”(胡壮麟,2013:59)。例如moneymarketdepositaccount(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这个词组以account为中心词展开,前面的单词都作为定语起修饰作用。名词连用的词组金融英语中是金融英语的一个特点。

离心结构和向心结构正好相反。离心结构是指一组句法上相互联系的词语,词组内的任何一个词在功能上都不等于整个词组,也就是说,在词组内部没有确定的中心或中心词(胡壮麟,2013:60)。例如assetstripping(资产剥离/拆卖)中两个词是并列关系,没有中心词。

总之,金融英语的掌握需要学习相关的英语、金融等专业背景知识,还要兼顾金融领域中的特点和独特的表达方式。金融英语学习和翻译的第一要义就是了解了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避免望文生义地理解和翻译金融英语。

参考文献:

[1]范家骧.英汉国际金融大词典[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28-30.

[2]方梦之.英语科技文体[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王树槐,张霞.金融英语词汇的特征及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4(17).

[4]胡文捷.金融英语词汇的翻译策略探索[J].文学界(理论版),2010.

金融学中信用的含义篇2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融资市场;发展

一、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提出

经济学中,“流动性”是指某种资产转换为支付清偿手段或者说变现的难易程度。在宏观经济层面上,人们常把流动性直接理解为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信贷总量,即通常所说的流通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1)、广义货币供应量(m2)等。

关于流动性,学术界主要认为有以下4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整个宏观经济的流动性,指经济体系中货币投放量的多少。第二种含义是就整个股票市场而言,指参与交易资金相对于股票供给的多少,这里的资金包括场内资金(即已购买了股票的资金,也就是总流通市值)以及场外资金(就是还在股票账户里准备随时入场的资金)。第三种含义是指商业银行能够在不遭受损失的条件下,满足存款人提存及支付需要资产的变现能力,即所谓的资产流动性。学术界将其扩展为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流动性,负债流动性主要是指银行迅速筹集资金以应付存款人提存和支付需要的能力。第四种含义是针对个股而言的,即流动性是指股票买卖活动的难易,也就是说买了这只股票后是否容易卖出。以上4种含义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第一种含义和第二种含义的流动性相关程度非常高,即经济出现流动性过剩通常会引发股票市场的流动性过剩,所以当国家开始收紧银根时,股票市场就会失去资金供给,表现不佳。第三种含义的流动性也与第一种和第二种含义的流动性关联度较大。第四种含义的流动性问题一般认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太显著。

所谓“流动性过剩”,其全称是指“流动性资产过剩”,经济学解释是,储蓄和投资偏好大于消费偏好。欧洲中央银行(ecb)把流动性过剩定义为实际货币存量对预期均衡水平的偏离。通俗地说,流动性过剩(excessliquidity)就是市场上流动的货币过多,超出了经济体系的实际需要,即通常所说的流通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1)、广义货币供应量(m2)等的过剩,也就是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在宏观经济上,它表现为货币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就银行系统而言,则表现为存款增速大大快于贷款增速。由于现金可以直接用于支付或清偿,认为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因而,有专家通俗地解释说,“流动性过剩”,就是“钱多了”。衡量流动性过剩的最佳指标可以用马歇尔k值(marshalliank),即狭义或广义货币总计数与名义gdp的比值。如果存在流动性过剩问题,那么各主要经济体的货币供应量(即m2)将大大超过货币需求量(以名义gdp为衡量指标)。

我国目前的情况,2000-2006年m0、m1、m2年均增长分别为10.5%、15.3%、16.5%。2006年末,狭义货币供应量为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增幅比上年高出5.7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同年gdp的增长速度;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4.8%,比上年末高出0.6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款总额高于贷款总额即存贷差为1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万亿元。除2004年外,2000-2006年广义货币m2增长率均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长率,m2增长率平均比gdp名义增长率高3.6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使得m2与gdp的比值不断上升,到2006年末,中国的广义货币m2已达34.56万亿元人民币,按当年汇率折算,相当于4.3万亿美元,当年中国gdp总量为20.94万亿元人民币,折合2.6万亿美元,货币存量相当于gdp的1.65倍。而美国自2002年以来m2与gdp的比率一直稳定在0.8左右。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出现了流动性过剩问题。

二、我国流动性过剩的辩证分析

虽然我国出现了流动性过剩问题,但是,流动性过剩无论是从表象、还是从成因或解决方法上来看,都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金融理论问题,并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货币发行过多、存贷差过大等问题。针对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现象,笔者认为,中国并不真正是钱多得没有地方花了,而是过剩与短缺同时并存的局面,对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必须作辩证分析。

(一)从全球角度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发展的贸易、投资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我国和全球流动性过剩的特征将长期存在,这是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储蓄过多,全球储蓄都过多。同时,全球利率低的现状短期内也不会改变,美国9·11以后,美联储连续减息,长期维持1%的低利率,造成全球流动性价格非常低。美、日等发达国家长期实行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通过贸易赤字输出资金,客观上造成套利交易量加大,形成流动性效应,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入像我国这样的顺差国。

(二)从经济发展角度看,伴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矛盾的加大,流动性在我国经济金融相对成熟的市场中表现为过剩,在发展滞后的市场中则表现为短缺,呈现出全局性过剩和区域性、局部性短缺并存的特征。这一特征突出表现在城乡金融资源的配置上,城市占80%强,农村不足20%,农村实际上是流动性短缺。近几年,国家加大了“三农”投入,放宽和调整了农村地区的金融准入政策,但与城市比较,财政性、政策性资金投入仍然严重不足,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各大金融机构不是积极地向农村输入资金,而且变相地从农村抽取资金。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在商业化、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和发展中,大量撤销农村地区的分支机构,上收信贷审批权;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的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从农村抽走的多,流回的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历史包袱重,机制不完善,难挑支农重担;政策性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在县域地区无机构和网点,支农“鞭长莫及”,农业发展银行虽然在农村有网点,但业务范围和业务专长主要限于粮棉等农产品购销。农村实际上是流动性短缺。

(三)从资金供给和需求看,一方面是储蓄率高,银行流动性过剩,资金供给过剩,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和一些利润率低但社会效益好的项目领域表现为资金相对短缺。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欠发达,基本是通过银行体系来配置信贷资源,而银行的风险评估有其局限性,无法做到以不同层次的金融市场来满足不同层次的投资和融资需要,所以储蓄不能有效地向投资转化,无法寻找出口。而且,投资也未呈现多元化,大量的资金涌向股市、房地产等高回报领域,资金出现绝对过剩,累积的风险也相当的大。这说明国内的资金配置存在结构性的扭曲、不对称,资金配置的效率不高、渠道不畅。需要资金的地方得不到钱,大量的资金需求是通过银行间接融资获得,直接融资所占比重很少。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于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近年来一直保持在50-60%以上,而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则不到1%。一些中小企业为了发展,大量寻求非正规金融融资。据中央财经大学地下金融调查课题组的调查表明,地下信贷的规模接近正规金融机构业务规模的30%。其中,全国中小企业融资超过三分之一的来自非正规金融,越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对地下借贷的依赖性越强。从地区分布看,西部6省指数最高,为43.18%,中部为39.8%,东部最低为33.99%。

三、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发展融资市场的对策

毫无疑问,如果不能有效地应对流动性过剩,国家宏观经济将受到严重影响,如流动性过剩会助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增加贸易摩擦,加剧汇率升值,导致各类资产价格的波动,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浪费,催生资产泡沫,导致商业银行过度竞争,放大信贷风险,最终影响宏观经济稳定。但是,如果有效利用流动性过剩,也会为加速金融发展、解决经济社会结构性、体制性问题提供前所未有的空间和机会。流动性过剩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挑战,更是机遇。目前资金过剩,也意味着资金比较充裕。我们应充分利用大家对中国经济、对中国金融市场和对人民币有信心的有利时机,利用流动性过剩的积极方面,加强疏导,大力发展我们的市场,特别是大力发展融资市场。

(一)利用流动性过剩,加快融资国际化步伐,推进金融对外发展和对外投资。积极向国外拓展融资市场,加快金融对外发展和对外投资,是当前疏导国内流动性过剩的一个有效途径。对于贸易顺差产生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一方面,我们可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改变当前对廉价要素资源的过度依赖的贸易政策,调整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提高自主技术和产品含量,“积极扩大进口”,使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由过去的投资——出口外循环为主,转向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力倚重的消费驱动型,从根本上缓解贸易顺差猛增。

另一方面,可以引导金融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金融的国际化发展是一个大趋势,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创造条件把国内优秀的金融企业推向国际市场,用中国经济的发展来带动、影响周边友好国家的发展,在国际上形成对我们有利的发展局面。当前,国内一些大型金融企业在国外开展收购金融机构,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当然,国内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帮助国内大型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从全球范围掌握能源、矿产资源,保持长期稳定的供给价格,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二)利用流动性过剩,调整金融资源配置结构,统筹城乡、中西部、中小企业发展。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核心是资源配置不合理,结构扭曲,有的地方钱多得过剩,有的地方钱少得可怜。要解决这一问题,不是减少流动性过剩,而是要有效地利用流动性过剩,需要依靠市场手段,发挥政策合力,调整金融发展思路。主要是调整流动性过剩的流向,加强疏导,统筹发展,向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的方向调整。一是从战略高度,从建立和谐社会的角度,调整金融发展思路,改变信贷投向结构,解决农村金融管制过多的问题,鼓励、引导城市、东部的流动性过剩流向农村和中西部,大力开发中小企业和个人信贷市场,统筹城乡和中西部发展,解决资金流动性问题。二是建立依靠市场参数来有效配置资源的调节机制,促使更多的金融资源流向高成长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同时,大力支持产业整合和自主创新,加速淘汰一些附加值低、污染严重、耗能较高的企业。过去企业重组只能靠行政手段,现在有了充足的资金,市场运作并购重整就成为一个新的活跃领域。三是下决心大力度调整房地产的发展政策,阻止过剩资金向房地产业的高度集中,抑制房地产过度增长。四是创新金融发展模式,鼓励、支持银行业的产品创新,调整金融产品结构,促使过剩资金流入急需的产业升级部门及社会事业发展部门,流入教育、卫生、公共设施、廉租房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三)利用流动性过剩,加快金融创新,完善资本市场。融资迅速多元化,是流动性过剩带来的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储蓄率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因为资金没有找到投资出口,财富积累超过了生活、投资需要,产生出“闲钱”。所以,解决流动性过剩,发展资本市场已迫在眉睫。

首先,要鼓励、支持银行业的产品创新,使之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改变银行业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或购买投资、交易类资产的单一经营模式。要拓展商业银行的运作空间。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发展包括资产证券化,以债券为基础的衍生工具以及多种组合的利率、汇率产品系列和债券品种系列等融资新产品,发展公司和私人理财增值服务,发展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外的理财托管产品,以逐渐改变商业银行的生存方式。

其次,要建立统一完善的全国债券市场,建立多元化的市场风险配置机制,有效配置金融资源,鼓励和扩大企业通过发债方式筹措资金,培养机构投资者,解决我国长期以来间接融资比重高,企业负债率过高,银行信贷手段过度运用的问题。如果没有完善的债券市场,老百姓的资金就是在储蓄和股票之间搬家;而没有债券市场,就像自然生态没有湿地一样,缺少缓冲地段。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发展债市已经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了。

第三,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健全市场功能,构建创投基金的退出机制。能够大量吸收过剩货币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基于技术创新和开发的风险投资市场。科技创新和风险投资市场是一个智力密集、资本密集的产业和市场,它的有效发展能够吸附大量的过剩资金。而且,创投市场的发展还将有利于提高中国的技术竞争力和科研水平,有利于中国逐步摆脱技术依赖的被动局面。

四、结论

总之,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多种矛盾逐渐累积的结果,必须对其进行历史的、辩证的分析。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既是一项十分紧迫的现实任务,同时又带有长期性、艰巨性,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多管齐下,逐步缓解。发展融资市场,既要考虑国际因素,逐步与国际金融接轨,支持我国实现在全球的经济资源与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支持“走出去”的经济战略,又要考虑国内因素,从整个宏观经济平衡的视角,疏导流动性,引导其向中西部、三农、中小企业、教育、卫生、公共设施、廉租房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流动,同时,还要考虑发展资本市场,寻找更直接、更广泛的资金出口,最终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晓灵.流动性过剩与金融市场风险[j].中国金融,2007,(10).

[2]李扬,殷剑峰,刘煜辉.应归流动性过剩的两个基本战略[j].中国金融,2007,(3).

[3]陈元.建设中长期融资市场支持公共设施发展[j].中国金融,2007,(10).

[4]刘仁伍.流动性过剩的对策[j].银行家,2007,(2).

[5]唐双宁.关于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初步思考[j].经济研究,2007,(9).

[6]张仁寿.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考验智慧[n].南方日报,2007-07-06.

金融学中信用的含义篇3

【关键词】英语;词汇教学; 金融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11-01

1引言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金融英语的教学受到重视。正因为社会有迫切的需求,国家对金融英语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各院校纷纷开设金融英语专业或在专业课程中加入金融英语的课程,国家还引进了一些对金融英语水平进行评价的国家考试,例如全国金融英语等级考试等[1]。以上足见,在专业英语教学及社会需求中,金融英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经过多年的教学和人才培养, 金融英语教学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社会上有种观点:只要学好英语就能进行金融活动。而将金融英语作为本专业一门基础课学习的学生也并未意识到该门课的重要性,形成了社会需求大而学生反应冷淡的局面。

2金融英语的内涵

金融英语是专门英语(eSp)的一类,是在特定语境下进行沟通的特定语言,它具有目的明晰的特点。金融英语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为培养既懂专业英语又精通银行业务的复合型跨世纪金融人才。这种课程,比一般的公共英语课程更接近金融业务的实际。目前,很多优秀学员通过该课程考试后,已被调整到国际业务部门或提拔使用。还有部分学员以派往驻外机构,对金融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3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

作为专门英语,金融英语并不要求具备大量的词汇和丰富的语法知识,而要求能用特定含义的词汇表达从事相关活动的内容,对学生的要求应该说是较固定的[2]。但学生普遍认为专门英语难学是因为学生们从小学到高中所接受的是普通英语的教学,对于一些词汇已有了固定的知识模式。而当他们到了大学学习专门英语时又发现原来所学的英语词汇与现在学的在含义上有所不同,更不用说句子表达了。例如,offer 在金融英语中称之为询盘,而在普通英语中它的含义是提供。从单词的含义上就体现了金融英语的表达更为专业化,更正式,而普通英语更偏日常运用。

4金融英语课程的内容及特点

金融英语课程的内容设置:金融英语课程包含五方面,涵盖五项技能,由浅入深分别是:听、说、读、写、译。

(1)听:在课堂教学中提取一定课时进行听力训练或是专门开设听力课,选择财经、金融类的录音来训练学生,使学生从第一个环节就开始熟悉金融领域中的一些词汇及表达法,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站固定时段播放英语录音,营造学习氛围。

(2)说: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任务型教学,为学生拟定进行训练的话题,提前进行准备,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在每学期的本校外实习期间,带领学生到实习场地进行现场演练,巩固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知识。

(3)读:这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中心环节,学生的听、说能力可以从阅读中得到体现。金融英语的阅读材料尽量要采用一些金融领域的短文,也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相关领域公布的网络信息材料等。我们常常遇到的情况是阅读材料过于陈旧或是与金融经济活动相去甚远,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平时要注意收集最新资料以便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进行训练。

(4)写:金融英语课程要求的写作不像公共英语等级考试那样要考查议论文文体,而是金融信函。因此在日常教学训练中,这个环节也是不能少的。对学生而言,要学会写金融信函难度在训练写该信函之前,应让学生熟悉写此类信函涉及的基本词汇再进行写作[3]。

(5)译:很多学生都认为翻译无论在普通英语还是金融英语中都是最难的。但我认为如果做好了前四个环节,基本功扎实了,翻译就应该不成问题了。 以上本五个环节的简要分析恰恰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金融英语是以实际运用为目的的,重在交际功能[4];二,仅凭一本教材是无法将这门课教好的,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和认真备课,辛勤教学才行。

5金融英语课程对教师知识方面的要求

在教学领域一直存在一个疑问:那就是什么样的教师才能担任金融专业英语的课程教学呢?有人认为应该用金融专业的教师来担任,因为专业知识过硬;而另一部分却认为应该由英语专业的教师来担任,因为英语专业的知识水平较强。但这两种情况的弊端是:任用专业课教师来上的话,他或她的英语知识可能不够丰富,无法满足金融英语的教学要求;而让本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来教授金融英语,可能有些金融专业方面的内容又无法解释清楚。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又希望课堂气氛活跃,可以使他们学到更多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前,教师不仅要准备英语方面的教学内容,还要多了解金融专业相关的背景知识,使课程教学的导入更加顺畅,遇到专业方面的问题能解释得清楚以外,还要在课堂上注意让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学到更多他们懂得如何应用学到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讲到对外贸易时,穿插一些跨文化方面的知识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更能使学生了解到一些实用的内容。但翻阅了很多出版社出版的金融教材后,我发现在书本的章节内容上多数时候都只提到了跟欧美国家进行金融往来时所要注意的问题。显然只向学生传递与欧美国家贸易伙伴进行金融活动时要注意的细节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建议任课教师在授课时能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或布置相关书籍给学生自行阅读。

6结论

总之,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后得知要将金融英语这门课程教好是一件非常需要耐心和热情的工作,而目前在专业课方面,金融英语课时少 ,师资素质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也是金融英语这门课甚至是金融英语专业能否教好所面临的难题[5]。但只要我们各方面能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必将使金融英语教学系统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王仲尔. 财经英语报道中金融词汇的形象性手段[J]. 才智. 2009(26)

[2]王仲尔. 从词汇学角度看上市公司品牌翻译策略[J]. 改革与开放. 2009

[3]王仲尔. 金融英语词汇中的缩略语现象[J]. 才智. 2009

金融学中信用的含义篇4

关键词:货币金融危机理论;美国金融危机;虚拟经济;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055-02

一、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中“虚拟经济”的考证分析

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在分析金融危机生成的可能性及现实性时,把金融危机分成了伴随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和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两种。特别是在分析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时,强调了信用、“虚拟资本”、“虚拟经济”对于产生金融危机的影响。

1.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生成的可能性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写道:“本文所谈的货币危机是任何普遍的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的一个特殊阶段,应同那种也称为货币危机的特种危机区分开来。后者可以单独产生,只是对工业和商业发生反作用。这种危机的运动中心是货币资本,因此它的直接范围是银行、交易所和财政。”[1]同伴随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一样,首先,商品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使货币和商品的转化出现随机性、不确定性,包含了危机的可能性。因为“流通所以能够打破产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的限制,正是因为它把这里存在的换出自己的劳动产品和换进别人的劳动产品这二者之间的直接的同一性,分裂成买和卖这二者之间的对立。”[1]这样以来,商品和货币的转换即商品生产和价值实现过程就包含着中断或危机的可能性。其次,随着信用的发展,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包含着危机的另一种可能性。在物物交换时代是不可能有危机的,只有在货币时代或商品经济时代,“如果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发挥作用的结果是彼此的债权相互抵消,也就是说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中潜在地包含的矛盾没有成为现实;因而,如果危机的这两种抽象形式本身并没有实际地表现出来,那就不会有危机。”[2]而当这种矛盾实现时,危机的爆发就有其可能性了。

2.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的现实性

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是不以经济危机爆发为条件的金融危机。它产生的现实条件来自金融系统内部的紊乱。“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3]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信用、银行金融和在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虚拟资本交易日益重要,形成所谓“信用经济”、“金融经济”、“虚拟经济”。特别是虚拟资本如债券、股票、汇票等的发展有暂时超越和背离生产系统而发展的趋势。这时,货币与虚拟资本商品与信用货币的对立显露出来,其矛盾的积累导致了货币金融危机。因为信用和信用货币不是真正的货币,不是真实的财富,和普通商品一样最终要向货币转化,因此“在危机中,会出现这样的要求:所有的汇票、有价证券和商品应该能够同时一起转化为银行货币,所有的银行货币又应该都能够同时一起再转化为资金。”这时,以虚拟资本为主体的虚拟经济中就会出现所谓“金融过剩”,危机一触即发。马克思又说:“劳动的社会性质一旦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表现为一个处在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会不可避免。”[4]在这里,马克思在论述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及现实性时,都特别强调了信用的发展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进而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虚拟资本的自我膨胀运动是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机制[5]。

3.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的扩散性

马克思对金融危机的分析虽然是以国内系统为基础进行的,但并没有限于国内系统。他已经认识到资本的国际流动对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展过程中,各国金融、贸易和生产密切关联,金融系统特别脆弱,而资本的国际流动更加速了普遍性危机的产生。马克思指出:“在普遍危机的时刻,支付差额对每个国家来说,至少对每个商业发达国家来说,都是逆差,不过,这种情况总像排炮一样,按照支付的序列,先后在这些国家里发生;并且,在一个国家比如英国爆发危机……接着就在一切国家发生同样的总崩溃。”[4]金融危机就这样在许多国家依次发生了[6]。国际信用的发展推动了一切国家的出口和进口膨胀,加深了各国间经济贸易和资本金融的相互依赖,但信用支持下各种商品和债务的价值最终仍然都需要货币来实现和清算,从而就可能使国际性和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特别容易发生了。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探析

按照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可以说美国金融危机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多种矛盾激化的表现,但这又是一场并不伴随经济危机而发生的独立性的金融危机。2008年这一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简称次贷危机)持续恶化酿成的金融风暴,几乎波及到了楼市、股市、债市、汇市、银行、保险、大宗商品等所有经济领域,其影响范围也几乎扩大到了全球的各个角落。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无论从其可能性,现实性还是其全球性上,都印证了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那么,它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呢?

1.从美国金融危机看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中的信用和虚拟资本

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国家,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而信用经济就是虚拟资本的膨胀发展运动,也就是所谓的虚拟经济。美国信用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其金融系统非常活跃,金融创新更加迅速。其金融衍生产品如按揭抵押债券(mBS)、债务抵押凭证(CDo)、信用违约掉期(CDS)等等(也即虚拟资本)的产生,大大延长了货币支付链条,一旦某一环节不能实现,就可能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紊乱,引发如马克思所说的:“……同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一起自然发生的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7]马克思当时对于信用和虚拟资本发展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的论述,恰恰说明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及其导火索:无论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还是次贷危机都是美国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2.直接原因或导火索是美国次贷危机或房地产泡沫

由美国房地产经济泡沫破灭所引发的次贷危机,进而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甚至全球性的信用危机和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其危机的源头就在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和2001年“9・11”事件的冲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使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这使得美国民众蜂拥进入房地产领域,而在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下,房贷规模进一步扩大,埋下了危机的隐患,而2005年美国房价的普遍下跌,以及利率的上调,使房贷者无力还款,造成了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直接引发了次贷危机。

3.根本原因在于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

尽管马克思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主要是从实体经济的生产过程周期(繁荣、衰退、停滞、复苏)中来分析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的,但当时,他已经意识到了信用发展和虚拟资本的产生对独立发生的金融危机的决定性影响。并且,马克思还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信用经济,这种信用经济就是虚拟资本的膨胀发展运动,是虚拟经济。美国金融危机也正印证了这一点,其最大特点就是虚拟经济,即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最早对虚拟资本做了系统论述。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包括股票、债券、汇票、土地所有证等带利息的有价证券或所有权证。虚拟资本不代表现实的资本,但它通过深入到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生活中,推动实体经济运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的无差别劳动。因此,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其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生产性经济,而一旦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变成无根之草,最终催生泡沫经济。因此可以说,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其存在虚拟经济而在于它的过度发展。

三、总结

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关于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的分析,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及现实性,而且对于我们认识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分析现代金融危机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其理论中关于信用制度和虚拟资本的研究,为我们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发展虚拟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此,我们应该完善商品交易的法律规范,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完善银行信贷等信用支付系统。并且要在充分利用虚拟经济发展的优势的同时,防止其过度发展所造成的“金融过剩”而引发危机。此外,还应在国际贸易中,建立健全完善的国际信用体制,以防止金融危机的外部传递性的继续扩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3-15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584.

[3]周雨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J].特区经济,2006,(12):310-312.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5-601.

[5]王德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世界金融危机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金融学中信用的含义篇5

参考文献

[1] 方梦之.英语科技文体:范式与应用[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 陈玉清.金融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与掌握[J].福建金融,2003,(2).

金融学中信用的含义篇6

1物流金融课程的特点

随着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必须包含物流金融课程。物流金融课程涵盖的知识点多、知识面广,由多门学科交叉而成,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首先,物流金融将物流、金融两个服务内容进行有机结合的同时,也是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新型业务的操作在学科上需要物流与金融两个学科的互相融合,既要熟知物流理论和具体操作流程,又必须掌握金融方面的融资理论与流程步骤。其次,在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促进服务的发展,智慧物流将成为物流业的发展方向。物流金融业务依附于物流企业的发展,而智慧物流的应用将利于该业务的发展并降低其风险,这就需要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础上,更加注重新技术对物流金融业务带来的改变,课程方面需与信息学科交叉。第三,物流金融业务涉及银行、物流企业、融资企业等各方利益,各方之间会签订俩俩合作协议,以明确各自职责,实现风险划分、权责统一,在该业务的运作过程中,物流企业在其中发挥了第三方中介的作用,承担着对货物实施监管,核实货物真假、出入库记录、安全保证等责任。这就决定了物流金融课程具有与法律、保险等学科交叉的特点。最后,在国民对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加强的氛围下,具有外部负效应的物流也越来越重视绿色环节,注重可持续发展,以此催生了绿色物流金融业务,这就要求教师紧跟社会发展需求,更新优化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内容。

2物流金融课程建设过程

2.1课程建设任务和目标课程从物流金融定义、特点及核心问题入手,详细介绍不同的物流金融模式下的涉及方及其流程,引入信息化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意义等交叉学科知识,介绍物流金融方案的制定与组织实施,物流金融风险控制,并用典型的物流金融案例,让学生探讨基于交叉学科的物流金融业务在企业的作用、流程过程、风险控制等内容,培养学生基础业务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管理能力。课程目标如下:

2.1.1知识教学目标物流金融人才,一方面要具备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职业知识结构,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的分析方法,操作与管理现代物流管理即运输、仓储、配送、商品分拣等环节的信息系统,具备供应链管理等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另一方面,还需具备物流金融学所涉及的多门学科的综合知识,如金融学、国际金融学、国际贸易、物联网、信息管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目标有:①理解物流金融业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熟悉物流金融的基本模式,掌握物流金融的概念及涉及方;②熟悉物流金融参与主体的作用及其相应的操作流程;③熟悉以物流企业监管为核心的融资过程;④了解智慧物流、绿色物流等相关知识,理解信息技术、可持续发展在物流金融管理中的重要性;⑤了解风险控制、信息化在物流金融业务流程中的作用。

2.1.2能力培养目标物流金融人才,除了具备基本的全局控制能力、沟通能力以外,同时还须具备专业化的物流金融业务操作能力,如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会分析、初步设计、实施物流金融理财方案,具有物流金融信息处理与系统操作优化的能力,具有资源优化配置、供应链金融整合优化的能力等。能力培养的目标有:①掌握信息化下物流金融的作业流程,具备融资对象评价、监管合同和仓单质押监管服务制订的能力。②能设计、组织实施和优化物流金融作业任务。③掌握利用物流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综合管理创新。

2.2课程建设内容物流金融是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相结合的产物,其主要服务内容包括:物流、融资、评估、监管、资产处理、金融咨询等。如前所述,它是一门学科交叉性很强的课程,其内容涵盖了物流、信息、贸易、金融、保险、法律、环境等学科知识。所以物流金融课程的前期课程一般需要包括基础课和专业课两部分,前者有金融学、国际贸易、经济法、保险学等,后者包含物流学概论、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采购管理、物流运输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保险等。基于学科交叉的物流金融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包括以下方面:

2.2.1物流金融服务概述包括物流金融概念的界定,主要从其内涵、外延、特征及其功能方面阐述,信息技术在物流金融中的应用,绿色物流在物流金融中的意义,物流金融的创新与趋势几个部分。教学要求:深刻理解物流金融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掌握物流金融的概念、流程、参与主体及各环节的要点,了解物流信息化、绿色物流及其发展对物流金融的促进和提高的重要作用,了解物流金融的新趋向。

2.2.2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总体来讲,含物流结算模式和物流融资模式两大类,前者比如有代收货款业务、垫付货款业务与承兑汇票业务等,后者有融通仓、海陆仓与物流授信等。在模式运作的流程中,结合信息化、绿色物流的作用,深入了解物流金融架构,如RFiD、物联网、物流信息技术对物流金融业务流程和管理系统构架的影响。

2.2.3物流金融风险与监管物流金融行业风险种类各异,主要来源于质押物风险、物流企业风险、商业银行风险和融资企业信用风险等,利用案例分析探讨物流金融风险的识别、预警、处理与管理效果评估。了解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降低不同环节的风险,掌握通过在仓储、安全监督、运输等节点实施智慧物流,来降低物流金融风险。

2.2.4物流银行与物流保险物流银行是物流金融的一种重要模式和发展方向,国外物流银行发展得较为成熟,所以一方面介绍国外物流银行的运作模式和经验启示,另一方面分析国内物流银行实践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探讨物流金融业务的增值模式,掌握如何利用信息化,通过服务创新、提供增值服务,强化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关系。基于物流金融视角,探讨物流保险在物流金融业务中的地位及其对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的影响作用。

2.2.5应用案例利用物流金融业务开展以来发生的实际案例,了解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业务的发展方向,并熟悉中外运、中储物流等物流金融方案,及信息化背景下物流金融的解决方案。

3结论

金融学中信用的含义篇7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知情权保护;法律思考

一、金融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界定

1、金融消费者的定义

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是指为个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的自然人。这仅仅指普通消费者,而与之相比,金融消费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消费形态。我国尚未对金融消费者作出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可以比照消费者的定义并结合金融消费的含义,对金融消费者做出如下释义:金融消费者是为了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购买其提供的相关产品,接受这些机构提供的相关服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1]笔者将某些法人或组织纳入金融消费者范围之中,其原因在于实践中存在一些法人或组织将资本投入金融市场,购买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这些主体不具有相关的金融专业知识并在交易过程中也处于弱势地位。将这些主体排除在金融消费者范围之外,对这些主体权利的保护是不利的,同时也有悖于经济法对弱势群体倾斜保护的法学理念。所以笔者建议适当修改《消法》,将金融消费者的内容包含在内。这样实践中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研究不再拘泥于下定义的层面,而更多地进行实体制度研究,这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大有裨益。

2、金融消费者知情权的定义

学理一般认为,消费者的知情权又称为获取信息权、了解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接受服务时获取有关商品和服务的信息资料、了解商品和服务的有关知识和内容的权利,它是消费者实现自身利益的前提与基础,是消费者权利体系中的基础性权利。随着社会的发展,金融消费由传统的存取款、消费贷款向着更为复杂多变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模式发展。形态各异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走进寻常百姓。金融消费逐渐成为满足社会消费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2]在金融市场中,消费者更需要获得真实、客观、全面的信息,我们把这种消费者在金融机构购买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时,基于自身的消费行为而享有的要求金融机构提供相关的真实、客观、全面信息的权利称之为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

二、保护金融消费者知情权的必要性

金融产品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加之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缺失,使得消费者在金融信息的获取层面处于劣势地位。更为重要的是,金融机构在和拥有信息过程中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出于对利益的趋从,难以真实、客观、全面地提供金融信息,这进一步拉大了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正是因为金融消费者的有限理性和金融机构行为的机会主义,促成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最终导致金融消费者的权益频繁受到侵害。下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保护金融消费者知情权的必要性。

首先,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合法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构建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经济法理念追求的是实质的公平,也正因为如此,经济法在功能上弥补了私法保护的形式公平,通过赋予弱者特殊权利以及强加给优势地位者一定义务,实现经济法所追求的实质正义。[3]经济法对作为弱势群体的金融消费者予以倾斜保护,符合经济法追求实质正义的法理念。

其次,放任信息不对称,忽略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容易引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4]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产品的信息仅被金融机构所拥有,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无法掌握足够数量的信息与金融机构发生制衡关系,信息的缺失让整个金融市场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会发生上述现象的本质原因就在于利益熏心,使金融机构滥用其对信息的占有和支配地位,故意隐瞒某些不利信息,甚至做出背信弃义,损人利己的行为,损害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了降低金融交易的信用风险和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就必须保持消费者与金融机构双方的信息对等,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最后,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是维护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信息的均匀分配能够增强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就达成购买合同之前相互协商的机会,使消费者能够基于更具科学的理性做出是否购买金融产品的决定。这样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优胜劣汰作用。反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诱使金融机构逆向选择,即劣质金融产品隐藏其瑕疵,消费者难以在众多金融产品中分辨出优质和劣质产品,高价优质产品将不被选择,优质产品被迫退出市场,从而降低了市场上产品的平均质量,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对金融产品消费的减缓,阻碍金融市场的发展。

三、我国金融消费者知情权保护的困境

1、金融消费者保护相关立法评述

金融学中信用的含义篇8

弘扬先进的精神,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强化职工的服务观念、效益观念、学习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市场观念。改变教育形式的无形化,可以在职工工作环境中布置蕴含先进文化的物品,使职工在工作时间不断地感受到正能量的熏陶。丰富教育形式,可以通过观看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电影而不只局限于一对多的面对面交流谈话,更能促进思想工作对员工的启发意义和教育作用。利用现代管理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思想工作开展方式和教育内容。建设好网络政工资源,和管理好网络信息,通过网络手段扩大思想政治工作对金融职工的覆盖面积以及加深思想工作对职工影响。

2.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

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加强团队中人员的凝聚力。人力资本是金融行业中最核心的资本,一支充满力量的团队是促进金融行业不断前进发展的动力。因此在思想政治开展工作中要以人为本。加大保障员工自身利益的投入也是一项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员工感受到关爱能够激发他们为所在的金融行业更加投入。可以组织员工定期免费体检和给予其他保险补助。当员工中有人遇到困难时可以组织全体员工进行献爱心活动,促使职员之间关系更加紧密,金融组织领导要和基层员工加强交流,增加两者间的感情。丰富金融业员工们的文化生活,能够给员工注入活力。金融行业需要工作人员很强的耐心,基层工作人员工作量多,中上层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比较大。基于这种情况可以组织员工在节假日期间参加各种政治文化活动,提高工作人员的文化素养,以及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促进金融行业员工们的服务意识和端正工作态度。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模式的优越性在于,职工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无形的力量,能够更加有效地改正在工作中出现的思想问题,同时还能继续将这种力量传递和延伸。从而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更加牢固的信任关心,职工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能够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为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有利因素。

3.思想工作开展要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金融思想工作的开展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是文化的中心内容,文化包含思想内容,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统帅、指导金融职工思想建设。我们要大力倡导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相融合、相互渗透,以此保证思想工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和帮助金融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思想教育工作,增强金融职工维护国家经济环境健康,保护国家和人民经济安全和提高供工作效益,促使金融行业职工工作有序开展。

4.结语

金融学中信用的含义篇9

现以经济生活教材为例,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谈谈对“恩格尔系数”的看法

在社会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把恩格尔系数不加分析地运用,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嫌疑。

1857年,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阐明了一个定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简单地说,一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越小,这个家庭经济就越富裕。反之,就越困难。

古人云“温饱思淫逸”,人只有满足了基本的温饱,在能生存的基础上才会滋生出其他的需求欲望。从这一意义上看,恩格尔定律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人们对生存需求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对食物需求基本得到满足,能就医、接受教育、有房住同样也是生存的必要条件。然而事实上,我国还存在着不少贫困人口,他们为了应付急速增长的学费、医药费和房费等刚性开支,不得不“勒紧腰带过日子”。与其说这是中国人的一种美德,不如说是一种无奈。正是这种无奈,直接导致收入与恩格尔系数“双低”现象的产生,但是这种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并不能反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另外,不同地区的消费习惯也会影响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我们常说,“穿在上海,吃在广东”。从上海和广东两地的消费习惯中,就可以看出广东的恩格尔系数较高。显然,恩格尔系数的变化与这种历史上形成的消费习惯不无关系,但是我们就能说广东的生活水平低吗?

因此,以恩格尔系数小来作为富裕生活的写照是不科学的。针对这些现象,教材对恩格尔定律的描述应该设置些限制条件,比如要考虑到各地的消费习惯和各地对住房、医疗、交通等方面的补贴等。

二、关于“信用卡”的界定

高中的政治教材是根据高中教学目标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而编写的,其与大学的专业课教材相比较,显得粗陋、简单,经不起推敲。

经济生活教材中有这么一段话:“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其中,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这段对信用卡的表述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发生了冲突。按照公众的理解,信用卡应是一种电子支付凭证,持卡客户被授予一定的信用额度,可以先透支消费或提取现金,在指定日期前还款即可免付利息的贷记卡。

信用卡的具体含义在我国金融领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进过程。依据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的《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信用卡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商业银行向个人和单位发行的信用支付工具,具有转账结算、存取现金、消费信用等功能。从当时商业银行发行信用卡的实际情况来看,“信用卡”事实上包括了部分借记卡。而后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3月1日实施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规定,我国的银行卡包括信用卡和借记卡,其中,信用卡包括贷记卡和准贷记卡。可见,按照最新规定,借记卡已从信用卡中独立出来,信用卡限指具有透支功能的银行卡,不再涵盖不可以用于透支的借记卡。至此,信用卡的含义在金融领域得以澄清。此后,为了统一司法机关对信用卡类犯罪的认定和惩处标准,加强对银行卡类犯罪的打击力度,2004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刑法〉有关信用卡规定的解释》,明确了“信用卡”的含义。按照该解释,刑法规定的“信用卡”是指由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在刑法意义上,借记卡今后将一律被视为“信用卡”,更加有力地打击了利用银行卡实施的犯罪活动。

金融学中信用的含义篇10

政策性是家金融体制的重要特征之一,曾经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起过良好的推动作用。本文在充分肯定政策性金融正面作用的同时,详尽了政策性金融良好运作所必须的前提条件和潜在的制度困境,认为政策性金融从其功能定位而言就隐含着向金融抑制的可能过渡,隐含着对金融市场真实价格的扭曲和扰动,隐含着对民间融资部门的抑制和进入障碍,也隐含着金融资源的配置无效率和更大的金融风险。

关键词

政策性金融

金融抑制

市场机制

资源配置

一.政策性金融的特征与功能

金融学界往往关注发展中国家进行金融抑制的经济根源、主要手段以及经济绩效,然而“政策性金融”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制度形式,其经济绩效以及它同金融抑制之间的关系,却常常被者所忽视。白钦先先生《政策性金融论》(载《经济学家》,1998年第8期)曾对政策性金融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初步评价。所谓政策性金融,就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国家作为融资主体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渠道、为配合国家特定经济与发展战略而进行的特殊的资金融通行为。政策性金融虽然同其他资金融通形式一样具有融资性和有偿性特征,但是其更重要的特征却是政策性和优惠性,是服务于国家特殊产业政策和社会发展目标的一种特殊金融制度。政策性金融大量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传统计划经济国家以及某些发达国家,有其积极的社会经济功能,但是从金融抑制的角度来看,政策性金融由于强调国家作为资金配置主体的作用,所以对于金融体系的市场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在此,我们先简要描述政策性金融的特征和经济功能,然后再讨论政策性金融潜在的消极因素和对金融效率的,由此解释为什么在一些国家政策性金融很容易形成一种隐性的变相的金融抑制手段。

政策性金融的产生基于这样一种假设:经济中的资源配置应同时遵循经济上的有效率性和社会效果的合理性,而在现实经济中,单纯依赖市场机制虽然可能达成经济上的有效率性,但是社会的公平与稳定却常常遭到破坏,市场机制内部的缺陷使得国家有必要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以政策性融资的形式直接介入资金分配,以实现资金配置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协调。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国家出资建立的负责政策性融资业务的金融机构,一般而言,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并非利润最大化,而是服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融资原则也不同于一般商业银行,在项目选择上不以经济效益为首要条件,而是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而为符合条件的借款人提供资金支持;在贷款条件上,政策性金融的贷款一般期限较长而利率比较优惠,而且在贷款方面,政策性金融机构承担着“最后偿债人”的特殊角色。由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特殊地位,政府除保证充足的资金供应之外还给予种种优惠政策和特殊保护,甚至政府还为政策性金融机构承担经营风险。

政策性金融承担着政府所赋予的特殊经济和金融职能,这同一般金融中介机构有很大区别。政策性金融机构除对某些产业按照政府要求直接扶植和推动之外,还具有一种诱导性的功能,即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投放方向会对私人金融机构产生示范作用,比如,政策性金融机构向一些具有长远发展意义的高风险新兴产业投资,可以向私人金融机构暗示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从而提高这些私人机构的投资意愿,促使这些新兴产业迅速成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策性金融机构具有一种“领袖”功能,反映着整个经济发展的趋势。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特殊地位来说,它在选择金融服务对象的时候又有一种反常的“逆选择”倾向,即越是在获取资金方面困难的产业部门或者地区,就越是可能得到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贷款,这对于某些弱势产业(如农业和中小)、地缘条件差的偏僻地区的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政策性金融还承担着社会稳定功能,因此在国家出现影响稳定的经济因素的时候,政策性金融机构有义务按照国家的要求提供及时的资金协助。应该说,在很多国家,包括象日本、德国以及法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都存在着政策性金融,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政策性金融更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制度安排。政策性金融是从“市场失败”假设出发而作出的一种制度安排,客观地说,它的确曾经或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承担着重要的经济职能,但是这些职能的实现需要相当苛刻的条件与前提。在这些条件和前提难以满足的情况下,政策性金融的积极功能就难以发挥,甚至有通向金融抑制的潜在趋势。而且,我们通过分析还可以发现,其实政策性金融所承担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而那些运转良好的所谓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秘诀,也正是在于充分运用了市场竞争机制和甄选机制。二.政策性向金融抑制的可能过渡

政策性金融的出发点是试图通过政府所建立的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国家金融体系,来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长远战略,以此来弥补资金配置的市场机制在实现合理性目标方面的缺陷,达到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社会合理性的协调与统一。这是一种上的非常理想的情形,事实上,政策性金融的全部逻辑没有超越国家干预经济的一整套经济学理由。但是深入考察政策性金融的实施手段、特殊地位以及约束条件,我们就会发现,政策性金融的潜在风险和机会成本是非常高的,由于内部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的不完善,政策性金融很容易成为一种损失资金配置效率的一种制度安排,从而从根本上与社会合理性目标相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行为方式与发展家或计划经济国家的国有金融机构具有较大的趋同性,具有国有金融机构全部机制扭曲的特征。政策性金融机构与政府行为有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从理论上说不能脱离政府行为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介入,难以保证其决策和经营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在市场机制比较成熟的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所承担的经济职能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政策性金融功能并不是不可替代的。我们尝试在下面详细叙述这些理由。

政策性金融的贷款项目选择具有“逆选择”倾向,这是由政策性金融本身承担的经济使命分不开的,而政策性金融与一般商业金融相区分的地方正在于这种经营方式上的“逆选择”特征。在政策性金融中,逆选择倾向与市场机制所要求的项目选择原则产生了矛盾。在多个项目进行资金获得权的竞争过程中,由于政策性金融的逆选择倾向,便必然导致在多个竞争主体之间出现“逆向淘汰”的现象,效益良好的往往会得不到贷款支持,而盈利状况不佳的企业往往获得稀缺的资金,在不同产业之间也是如此,保护落后产业和弱势产业的自身使命使得政策性金融机构在项目选择上往往陷入矛盾和尴尬的局面。尴尬的根源是政策性金融的目标函数与商业性金融不同,它面临的游戏规则也与商业性金融机构不同。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逆选择机制向无效率的借款者提供资金支持,与政策性金融机构本身的生存和发展也构成矛盾,尽管政策性金融机构有政府的强大支持,但是从理论上说它应该具有自我发展和生存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常常被项目选择的逆选择机制和逆淘汰机制所威胁。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特殊地位来自于它与政府之间的特殊关系,政府是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它所享有的各种政策性优惠和利差补贴的赋予者,在很多时候,又是最终风险的承担者。因此政策性银行的目标函数便必然包含着政府的意志和愿望,与政府的目标函数扭结在一起,难以保持政策性金融机构本身在经营和决策上的独立性。而独立性恰恰是政策性金融机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作为政府出资建立的金融机构,要在项目选择上超脱于政府独立决策,在实践中是很困难的,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假想的理想情形。实际上,政策性金融机构很容易成为政府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执行者,成为政府在金融资源配置上的附庸,丧失对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生存非常宝贵的自主独立权利。政府自身的效用函数会天然地转嫁到政策性金融机构,而我们发现,政府的效用函数并不总是考虑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而是有更复杂的内涵,因此政府很容易将这些非经济性的目标强加于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贷款来缓解性压力和社会矛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策性金融成为一种隐性的政府拨款,政策性金融机构放弃自己独立的效用函数来完成政府赋予的使命,不承担任何由此带来的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所有这些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都由政府来承担。这是经济中稀缺资金配置无效率的重要根源之一。

政策性金融机构成功运作的重要前提是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完善与规范,没有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就不能保证其职能的实现。如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一样,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往往是扭曲的。由于政策性金融机构担负着特殊的经济和社会使命,因而在经营者业绩的评价上就存在着巨大的困难,我们难以为政策性金融的经营者制定一个比较明确的业绩评价体系。政策性金融经营者的业绩评价标准是多重的,既有一般商业金融的效益标准,也包含着复杂的政府理念和标准、包含着复杂的社会评价准则,而这些理念和准则很难用某种经济指标加以明确的量化,因而也就难以真实和全面地反映经营者的实际业绩。这些在经营者业绩评价方面的困难必然导致业绩评价中的主观性增加,实际中的业绩评价往往与政府的意志密切关联,经营者业绩取决于经营者是否彻底地执行了政府的意志,是否按照政府制定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来配置资金,是否满足了政府对社会稳定性和政治安全性的要求。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经营者很多时候是由政府任命的,或者本身就曾是政府序列的官员,或者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业绩评价的主观性更加明显,而且还会导致经营者行为的扭曲。业绩评价的复杂性与主观性倾向,使得在政策性金融机构内部很难建立完善的规范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而没有良好激励和约束机制,很难对经营者提供有效的激励与约束,这也是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配置无效率的重要根源之一。

政策性金融的支持者认为,政策性金融对于其他的民间金融机构起到重要的诱导和示范作用,这可以降低这些新兴部门的投资风险,逐渐吸引私人金融机构对新兴部门的支持,而一旦商业性金融机构对新兴产业的投资热情高涨,则政策性金融就会自动减少其份额,将该领域让给商业性金融。也就是说,政策性金融是对商业性金融的诱导和补充而不是替代。这是在理论上颇符合逻辑的一种理想情形,但是在实践中间,政策性金融自动从某个领域“功成身退”的理想做法是很难实现的。由于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路径依赖现象,一旦政策性金融进入某个产业,就会使得该产业形成对于政策性融资的持续依赖,加上政策性金融本身在经营方式和激励与约束机制上的缺陷,导致政策性金融对于新兴产业的扶持收效甚微。从根源上说,试图依赖政策性金融的首倡和引领作用而使得新兴部门得以成长,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即政府是具有信息优势的主体,而且政府有足够的能力处理这些信息,因而政府一般比民间机构更能够判断未来的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只有在政府的聪明判断和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扶持下,新兴部门才能获得发展的空间。而实际上,政府相比于民间部门并不具有信息优势,试图依靠政策性金融来引导和扶持新兴部门在理论是善意的、完美的、逻辑一致的,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得到相反的结果,即政府通过政策性金融控制了新兴部门,抑制了新兴部门的成长,并同时抑制和排斥了民间融资机构对新兴领域的进入。中国通信产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所以新兴部门的真正发展壮大不可能依赖于政策性金融,新兴部门发展的前提是政府最大限度地给予新兴部门广阔的发展空间,允许民间机构和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我们发现,政府赋予政策性金融的许多经济功能,完全可以由市场机制来实现,比如对于高新兴部门的扶持,在市场机制比较完善的国家一般由风险投资市场来完成,美国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动机是风险投资机制,而不是依赖政策性融资机构,相反在政策性融资名目繁多的日本和德国则一直创新乏力。另外,由于政府往往是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最后风险承担者,因而对政策性金融机构往往不能构成严格的约束,容易引致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因而极易导致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行为扭曲,在日本泡沫经济膨胀的时期,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对泡沫经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结论

政策性金融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中曾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承担了重要的政府功能和社会功能,也在某些国家获得过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但是对政策性金融的经济功能的任何夸大都是非常危险的。政策性金融必须严格局限在非常狭窄的经济领域之内,国家应该最大限度地鼓励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激励民间金融机构的投资,而不是运用政策性金融替代民间金融的作用。政策性金融从其功能定位而言就隐含着向金融抑制的可能过渡,隐含着对金融市场真实价格的扭曲和扰动,隐含着对民间融资部门的抑制和进入障碍,也隐含着金融资源的配置无效率和更大的金融风险,发展中国家以及日本等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教训值得吸取。:

edwardS.Shaw(1973):FinancialDeepeningineconomicDevelopment,oxfordUniversitypress.

Ronaldi.mcKinnon(1973):moneyandCapitalineconomicDevelopment,Brookingsinstitution,washingtonD.C..

Ronaldi.mcKinnon(1991,1993):theorderofeconomicLiberalization:FinancialControlinthetransitiontoamarketeconomy,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

maxwellJ.Fry(1982):“modelsofFinanciallyRepressedDevelopingeconomies”,worldDevelopment10:731-50.

maxwellJ.Fry(1988):money,interest,andBankingineconomicDevelopment,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

GangYi(1994):money,BankingandFinancialmarketsinChina,westviewpress.

DickBeason&JasonJames(1999):thepoliticaleconomyofJapaneseFinancialmarkets:mythsversusReality,macmillanpress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