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实习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23:53

中职生实习规划篇1

一、相关调查

在学校开展的《中职生顶岗实习适应能力调查》中,调查对象为随机抽取的140名07级顶岗实习的学生,所有调查的学生有约83%由学校安排顶岗实习,有17%为自己联系的顶岗实习。调查数据显示出学生对于顶岗实习工作准备不够充分,在学生与员工角色转化问题上有一定的难度。

顶岗实习的学生中62.1%的同学认为影响顶岗实习工作顺利进行的因素为社交能力(如团队合作能力、个人表达能力、沟通技巧等);只有37.9%同学认为所学专知识和技能影响到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在调查中显示,32.1%同学从事着与所学专不对口的实习工作。这些数据说明校内教育缺乏与企需求的融合,校内所学知识与企工作实践还存在脱节的地方。

调查还针对转换实习岗位或单位的部分学生(24人)进行了调查,29.2%同学认为自己不喜欢所从事的工作,45.8%同学认为实习期间报酬太低,12.5%同学认为工作环境太差,还有12.5%的同学选择不想工作。数据反映出影响学生转换岗位的深层原因是学生缺乏职生涯规划的意识,缺乏对社会就形势的充分了解,没有做好自我定位,并缺乏吃苦耐劳的职精神。

在学校走访的50家用人单位中,除个别单位对学生实习稳定性表示不太满意,大部分用人单位对于实习学生的表现还是持肯定态度,总体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并且,用人单位普遍强调相比于学校所教的专知识,他们更看重的是学生是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合作的意识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希望学校层面的教育能够多注重学生职意识和职素质的培养。

二、职指导和企文化

顶岗实习中,专对口的问题,恐怕在现实社会里属于理想状态了。既然僧多粥少,无法使每个人都“对口”,不妨结合学生的鲜明个性,培养职转能力。许多职上岗之前都需要企的短期培训,这让可塑性极强的中专生得到较好提升。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依赖两方面:第一是学校的职指导,要树立安身立命的职观,使学生别在专问题上纠结太多,以致错失良机;调查中不乏专不对口的成功案例。第二,企的培训要有的放矢,真正本着为企培养人才的精神理念而做,切不可拿中专生当做廉价劳动力。反馈中有些专对口的企,由于没有爱惜实习生而导致人才的流失,虽然学生个体原因也有,但是也反映了企的劳动强度不当。如果主动关心员工的工作状态,及时规避风险,还是能体现出企的人性化来。

三、职生涯规划的教育引导

我们当今之教育工作者,若能预见到学生们未来一段时间之境遇,则可以作为职指导的一部分,结合当下,摆事实、讲道理,旁征博引,督促学生做好职生涯规划。

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化的社会,促使终身教育理念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等新观念融入各国教育领域,职指导也必然融入终身教育的体系之中。综观世界各国职教育的发展状况,德国双元制职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在我国陆续推广的一种较为成功的职教育方式,参考“双元制”职教育制度,也为我国职教育改革的方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职指导教育不能与学校教育脱节,在建设实训基地的同时真正让学生热爱学校教育,让顶岗实习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提倡各种职的模拟训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完成实习与就的角色转换。

按照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中等职教育应责无旁贷地,尽可能为受教育者提供追求人性完善和人生价值实现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能力和职素养,更重要的是从个性发展的高度培养个体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的基础知识和竞争能力。只有两者相统一,才能充分发挥中等职学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也才能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实现人生真正价值方面发挥教育的功能,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我们国家对于职教育越来越重视,其中学生的职生涯规划的地位也提到了充分的高度。

中职生实习规划篇2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职院校;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学风建设不仅对高职生的成长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对郑州市11所高职院校的调研中,笔者发现多数高职院校是以优良的教风带动学风、树立学习典型等方式来加强学风建设,但这种方式注重的是依靠外部的强制力量来规范和引领高职生的学习,而不是通过从学生内心所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由内及外、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学风建设的效果自然也就不显著。近几年来,在推进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职生具有内部激励作用,自我目标的制定与实现可以真正唤起高职生对学习的内在需求,进而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当作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本文从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价值导向着手,重点探究如何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载体促进高职院校学风建设。

一、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价值导向

学风建设是指高职院校依据高职生学习的特点、规律和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在校高职生治学精神的培养活动,其本质就是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品质方面所施行的综合的人性化管理,是融合德育与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1]。依据学风建设的内涵,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价值导向应该是在尊重每个高职生个体差异、强调每个高职生个性发展的基点上促进高职生全面发展、全员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要“以生为本”,满足高职生的“个性”需要。90后的学生群体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十分强调个性以及个人爱好,不具有很强的集体观念。在调研中,笔者发现高职生更喜欢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高职院校就要与时俱进地树立起“以生为本”的学风建设理念,摒弃那种无差别、标准化的模式,尊重高职生的共性和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指导方针。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还要彰显“促进高职生发展”的价值导向。在调研中,笔者发现高职生更为关注“发展”。这里所说的“发展”具有四个层面的内容: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全员发展。个性发展就是要尊重高职生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全面发展就是不只关注智育,应该全面关注“德智体美”的综合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授人以渔”,助推高职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全员发展就是学风建设要面对全体高职生,而不是部分学生,更不是个别学生。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重要载体的充分必要性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学风建设的价值导向完全一致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在高职院校的院长(主管副院长)带领下,以全体教职工协同参与的方式,依据高职生整体与个体对职业发展的需要,制定一套系统的教育规划,通过系统性、全员性、全程的教育与指导活动,引导高职生探究、评判并整合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而开展的活动,从而促进高职生的职业生涯成熟。这些知识经验包括:对自我的了解;对职业世界及其他有关的影响因素的了解;对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决定中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的了解;对在职业中达到成功或自我实现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的了解[2]。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上来看,虽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以“职业”为重点,学风建设是以“学习”为重点,但两者价值导向是完全一致的,都要“以生为本”,促进高职生的发展。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学风建设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学风建设在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共同引领下,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旨在促进高职生职业生涯成熟,通过指导制定详细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学业规划,并细化为远期、中期和近期目标。每一个阶段都含有具体的学习目标,这有助于解决高职生学习目标不清晰的问题,并且由于学习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也将促使高职生长期保持一种良好学习的心态和状态。通过指导高职生进行自我探索,能够让高职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进一步明晰自己的兴趣,寻找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明确自己的能力、技能结构和层次,从而规划自身能力和技能提升的目标。自我的探索将会激发高职生学习的内驱力,让他们进一步明晰自己在未来的职业界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路径,促使他们主动对照这些条件进行学习和锻炼。这无疑使得他们能够保持学习的持续性和长期性。可以说,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引导高职生找寻到自己学习内在的需求、动力,激发他们内部的能量去建构学习目标,利用各种资源学习,适时反思、调整、再执行,从而成长起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有效地推进学风建设。同样,良好的学风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从文化氛围方面将会大力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序开展。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载体助推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引入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理论及实践中,拓宽学风建设新的视角学风建设要有落在“实地”的措施和可执行计划。中西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可以为学风建设所借用。比如:现在提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的理念,可以为学风建设谋划出切实可行的途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目标的SmaRt、Swot分析等方法,同样适用于学业规划目标的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分解细化步骤(目标、项目、聚焦式任务),同样适用于学业目标;等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这种终身教育思想恰当地指出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学风建设在内容体系上是交织在一起的,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运用到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并开拓其内涵的深度和广度,必然会促进学风建设效度的提升。

(二)将学业规划与辅导纳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中,促进学风建设体系化发展

将学业规划与辅导纳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中,把学业规划与辅导教育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内容上全程融合,在方式方法上全面融合,在工作团队上全员融合。

1.内容方面的全程融合

学业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一样,是一个不断探索、执行、调整、再探索、再执行、再调整的过程,不断地螺旋式积累。同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顶岗实习是其完整的课程体系,这也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升的过程。“全程化”是两者显著的特色,并且相互融合与渗透。学校应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所承担的不同任务,循序渐进地有侧重进行教育。在学前阶段,高职院校可以在高考填志愿期间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招生宣传中,引导学生对专业学习、就业、职业发展科学且全面地认知,了解学习、职业发展、生涯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其在大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大一上学期,学校应引导新生对专业正确认识、认同,了解专业所对应的企业和行业,了解就业形势和趋势,正确理解大学的学习任务、学习方式方法,并指导学生尝试进行学业生涯规划。大一下学期,学校应引导学生对与职业相关的素养、知识、能力和技能进行探索,并将职业与自我的探索相结合,指导学生把自我探索和职业相结合,制定出职业生涯规划,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学业规划。大二阶段,学校应指导学生结合暑假的实践和职业体验,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并全方位学习知识,积极实践,提升能力和技能,或者依据创业计划进行学习或实践。大三上学期,学校应指导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补缺和技能提升计划,了解就业形势,提升择业技巧、创业途径、升学咨询、角色转换等内容。大三下学期,学校应对学生顶岗实习期的职业心理进行调适,辅导他们提升自身的工作技巧,指导深度总结,为就业做准备。对于毕业的高职生,学校也可以对他们在社会所遇到的实际困难进行跟踪帮助;对在创业中遭受挫折的优秀学子给予鼓励和支持;寻找成功的学生,树立典型,以带动在校生的学习。

2.方式方法上的全面融合

方式方法上要注重多样化,致力于满足高职生的共性和个性需求。第一是系统化的课程。系统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化。第二层意思是课程的方式要线上线下融合,既有传统的课堂讲授,还要网络授课。第三层意思是在其他课程中的渗透,应科学预设、连贯并形成系统。第二是职业体验。职业体验涵盖的方式有参观、模拟招聘、练摊、创业孵化、实习和实训等。第三是讲座。讲座涵盖专业认知教育、就业、创业、心理健康等。第四是交流会,比如校友会、新老生交流会、打工和兼职经验交流沙龙、典型学生经验交流会等。第五是测评与指导,包括咨询与指导、各种职业测评、就业测评、心理测评等。第六是情报资料的阅读。学校可以以系部为单位,组建实体阅览室或者运用网络平台进行传递。

3.工作团队上全员融合

高职生多样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仅仅靠学生管理人员无法满足,这势必要求多个主体以团队的形式通力合作。多个主体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及工作人员、辅导员、任课教师,还包括政府、企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中的人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和工作人员要以“团队”的方式进行授课和工作。这里所说的以“团队”工作的方式是指打破课程的界限,以章节为单位,结合教师的特长,多个教师完成某门课程的教授任务。此外,要培训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对学校开设的某类专业(专业群)的精确认知,不要试图让他们熟知学校开设的所有专业。熟知某个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和这个专业所在系的辅导员、任课教师以及该专业对应的企事业单位人员一起合作,才会更有成效。辅导员既是学风建设的骨干力量,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当前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还不够,学生管理工作经验和能力不足,还没有能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学风建设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也没有能深入学生的内心需求,效果自然不佳。辅导员专业化程度的提升可以通过培训、委托培养、重点发展、挂职和交流等方式,以培养一支拥有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资格的专业型辅导员。教师是最需要调动积极性的队伍。他们熟知高职生所学的专业,在课程中对学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校要通过培训、研讨和交流等方式,一方面提升教师“教”的造诣,传授高职生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提升教师关于“就业、职业发展”知识的了解,以提高其辅助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和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能力。此外,高职院校可以同政府、企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高职生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咨询、指导及实践的机会。同时,聘请公共就服务机构的职业规划师、职业指导师、企业知名人士、行业内的专家等担任高职生的校外指导教师。因为这些人不仅熟知行业内的专业知识,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3]。对于上述四者,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形成和完善多方联动的长效合作机制,协同创新,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学风建设的效度。

(三)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战略地位,科学规划,形成网络

高职院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放在与教学管理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形成学风建设的“教学”“学生教育管理”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三条线,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的整体框架中,统筹校内外资源,科学系统规划,制定出各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长期、中期、近期和短期目标及其执行方案。高职院校要成立院系两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委员会,负责院系两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管理。大学生职业指导中心(替代原来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功能也不仅仅是负责就业工作)是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委员会执行机构,负责把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委员会确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战略细化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任务,并分解到相应的职能部门和系部。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心是各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委员会的执行机构。该机构负责把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委员会确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战略细化为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任务,并分解到系里各个教研室和班级,组成系级纵向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管理系统和横向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协作体。高职院要校运用院系班三级运作模式,协作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形成一个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委员会宏观管理,重点是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委员会微观运作,围绕“高职生”的需求,“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正能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网络。

[参考文献]

[1]黄长喜,刘芳芳,邹佳莹.基于职业生涯视野下的高校良好学风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76.

[2]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

中职生实习规划篇3

中学生要学会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学会职业决策是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认识自我就是要让中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和价值观,并根据这些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树立“学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理念,并在长期的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提升实现自己职业目标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

我国当前存在的“真正的生涯规划的意义作用模糊不清,生涯规划测评技术应用不够,生涯教练指导方法难以到位,生涯规划分析工具落后陈旧”现状,势必为我们在中学生中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带来诸多不利,也会引起后续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缺位。本文就我国中学生生涯规划的现状综述,近期笔者研究获得的一些成果,以及带来的启示展开论述,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中学生生涯规划研究现状综述

中学生生涯规划在我国已经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一部分地区运用行政的手段在进行职业教育研究的时候切入这个课题,但尚对其概念、性质、意义和作用存在模糊的认识,所以难以做到位。一些普通中学也在高考即将来临之际,邀请一些心理学家,或是有过一些研究的专家来校作一两场普及性讲座,效果自然不会太好。

国内中学生生涯规划起步较晚,且以高中为主。研究较好的是大庆实验高中、北京十九中、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二中、上海建平中学和浙江诸暨学勉中学等。涌现出一批像尤敬党、符景海、刘德恩、潘恒曦、刘会金团队和广西教育科学研究所等致力于研究中学生生涯规划的先行者。走在最前面的还是江苏省教育厅,以及尤敬党等先辈们(他们已经开始研究中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的生涯规划,尤敬党现在研究女子中学生生涯规划)。

能够从初中开始研究的是广西教育科学研究所职教中心,但始终对初中生生涯规划研究的概念还是没有厘清,对阶段研究更是模糊不清,再与评价等功利结合,是难以找到一份具有现实价值的研究成果来。真正进入课程的是笔者领衔的“刘会金团队”在深圳中学进行的《中学生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实验,从2014年9月起在初一年级全部正式进入课程。

中学生生涯规划基本研究成果

为什么要将“职业生涯规划”都修改为“生涯规划”,是因为在中学所进行的应该是生涯规划,而不是职业生涯规划,最起码不是准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因为在初中是要通过生涯规划的教育建立起生涯规划意识,提高生涯规划素养。此时,更重要的是为了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而进行合理的、有效的学习生涯规划。这是笔者在课题成果中已清楚地表达出来的观点,也是科研成果的一个亮点。笔者领衔的“刘会金团队”在中学生生涯规划的研究过程中,不断调查了解,分析归因,进行课程实验,最后在课题结题时得到了如下两个方面中学生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结论:层次界定与阶段划分。

层次界定中学生生涯规划的两层次理论,也是至今为止,各个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中鲜有专家提及的观点。我们认为,中学生生涯规划的重要方面应该是两个层次――学习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生涯规划是为职业生涯规划打基础的,是为了将来更好地从事自己选择的职业而进行早期的职业素养培养,将学习的焦点进一步提前和集中,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节省学习时间,而且学习是终身的。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中,第三章第二回第1节案例(第69页)就能够说明这一问题。

一是中学生学习生涯规划。现代教育理念已经告诉人们:“学习即生活。”人的一生都是处在学习与生活不断交替的过程中,而每一个人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都不一样,学会处理好生活与学习关系的人能够从中得到幸福,但很多人都对学习有一种恐惧感。其实,如果明白了“学习即生活”的理念后就不会对学习产生这种恐惧感。相关案例表明,一个有思想的学生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规划,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习生涯规划”,而每一个中学生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特别是高中生。初中生在面临中考时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是读普通高中,还是读中职?而对这样的选择是与地区经济紧密相连的。如在经济发达的深圳,一些初中学生愿意读中职,高中学生愿意读高职院,是因为社会对他们的需要;但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就不会有这样的条件了。

二是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个体来说,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必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人们常常提到的成功与失败,不过是所设定目标的实现与否,目标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个体的人生目标是多样的:生活质量目标、职业发展目标、对外界影响力目标、人际环境等社会目标……整个目标体系中的各因子之间相互交织影响,而职业发展目标在整个目标体系中居于中心位置,这个目标的实现与否,直接引起成就与挫折、愉快与不愉快的不同感受,影响着生命的质量。中学生要慢慢学会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学会职业决策是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认识自我就是要让中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和价值观,并根据这些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树立“学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理念,并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不断提升实现自己职业目标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

阶段划分中学生生涯规划主要研究的问题,在前期应是学习生涯为主,到后期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渗透。学习生涯规划可以大致分为三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和高中后阶段。三个阶段的生涯规划内容与层次不一样,有差别。①初中阶段:普及生涯规划的理念与概念,学会认识自己,利用生涯规划的常识提升规划素养,侧重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初步的学习阶段规划。②高中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之上,开始了解兴趣与职业的关系,正确评价自己的基本素养,以及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期盼,结合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未来职业理想的规划。高二起就应该认真思考自己的兴趣专业对未来职业的影响,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职业体验,从而选择高考志愿的填报。新的高考方案实施后,这一点将更重要。③高中后阶段:高中毕业以后的大学生活和高职培训生活,甚至是高中毕业后即开始进入社会的那一部分人,都需要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由各大学的就业指导中心负责,这也是近年来大学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的原因。因为很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都不是学习生涯规划指导与教练的,所以也要进行培训。这一点人才管理与测评机构北森做得非常好。台湾地区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而进入职业学院的学生基本对职业的选择有个大概了。直接进入社会的那一部分同学更需要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了达到职业愿望,再一次进行学习生涯的规划尤其重要。

中学生生涯规划滞后归因分析

政策导向近年来的中国基础教育,被很多教育理论与教育观念绑架。学生教育在很多教育改革的理论前提下,最后认的还是两考分数,那就是中考和高考成绩。所以高考结束后,人们填报志愿少有按照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和人格特质来进行志愿填报,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不能合理安排自己。教育部曾经对1300名高考状元(几乎是从高考制度恢复以来的所有高考状元)进行调查,发现他们几乎没有人在职场能够成为领袖,甚至成为职场精英的都很少。

认识模糊人们不知道未来的方向,也没有了解对未来进行规划还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技术,所以在认识上都存在着模糊的概念。很多中学的校长也对这一问题存在空白地带,他们认为所谓“职业生涯规划”只是需要请几位所谓专家到学校来做一两场讲座,而这样的讲座大多从德育角度出发,讲的是空洞的哲学观点,而对心理学基础的生涯指导技术少有问津。这样的结果也造成了家长的恐慌,许多家长到了自己的孩子高二时,需要填报志愿的时候,不知如何填报,这样就到处求人了解,最后还是一知半解。不仅是家长,即使是教师也很少有人知道生涯规划的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如彩虹图、生命线、九宫格、六边形理论和四因素理论等,都是科学进行生涯规划设计的技术手段,而不是仅仅听一两场报告就可以做到的。而台湾地区已经成熟的中学生测评技术也会慢慢渗透到内地来,势必对我们的中学生生涯规划产生影响。

风险缺位从大学毕业直接由国家分配工作,到今天大学毕业需要进入考试、招聘的环节。人们对职业的理解已经在悄然改变。过去毫无风险而进入工作岗位的父母一辈,很难高瞻远瞩的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大学毕业以后的就业风险有多大,有的即使知道也不是很清楚,所以很难理解就业过程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所带来的效应。无论是大学生本人,还是其家长,都存在着职业风险缺位的现象。

家长无措正是因为上述的3个重要原因,导致家长在孩子的生涯规划与抉择上产生一些误区,造成家长们手足无措的现象。这就是在日常的生涯咨询中,常会碰到紧张的家长和坦然的孩子。

研究忽略当前我国的许多教育专家,往往热衷于研究教育的热门问题,而少有人问津生涯规划这种跨学科的冷门话题。因为研究成果可能不会很快出来,即使有了研究成果也不会很快被认可。普及的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所以在内地,关于中学生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著作大多数是从台湾和国外翻印的。目前存于市面的研究著作不足20种,与国外中学生生涯规划的研究成果相比,缺失严重。比如,加拿大仅课程就有12种之多,相应的教材与教师用书就在30种之上。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抉择,一般个人很难做到自己选择课程,自己学习课程。在实验中,深圳中学初中部能够将生涯规划实验进入七年级的全部学生的课程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以工作室为依托,以课题组为团队,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得到了深圳中学领导与老师的大力支持。由此看来,这一趋势应该会越来越好。

中学生生涯规划研究观点启示

问题根源在政策性与导向性一定要界定中学生生涯规划不是帮助中学生找工作,也不是用这门科学来进行算命,而是要让中学生尽早地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体验职业。这种导向不能随意改变,要有一个基本稳定的导向法则,以便展开跨地区跨领域的生涯规划学习与指导。

已经感到必要性与迫切性要提高中学生生涯规划的效率,提升中学生的基本素养,开拓他们的视野,尽早地了解自己,能够正确科学地分析自己,生涯规划就应该早日进入课程,而且要全部进入课程。不能以选修的方式进行。

课程缺乏纲领性与行动性如果要获得中学生生涯规划的课程设置,即使不是以国家课程的意志设置,也要以地方教材的形式来进入中学生的课程。

症结始于放任性与随意性为什么很多学校都在进行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最后学生们获得的只是片言只语,而不了解何谓生涯规划,更不能对他们进行大学志愿填报时的专业选择带来作用呢?原因就在于其知识摄入的放任性和随意性,不能清楚地了解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全貌,从而造成误区,进入大学才发现,后悔莫及。事实上,大部分学生会选择《不良分子》一书中所描述的样子生存在大学里。“中国的大学不像高等教育机构,更像是高考后的余生。闯过高考,学生劫后余生,在这里疗养。大学是好好休息的地方。……好比是高考后给自己放四年大假。……在这里教书也不像教书,而是一种灾难控制。”【《不良分子》――马太・穆勒(mattmuller)】

研究得到层次性与科学性中学生生涯规划的研究给了我们另一个启示,规划未来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层次和实用操作的科学,尤其是在中学生阶段。因为首先,在中学生阶段的规划不单纯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还应该具有学习生涯规划的特征;其次,在中学生时代,学生的生命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生涯规划的过程还需要对“三观”的改变进行调整;最后,中学生生涯规划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素养提升链,所以科学测试的手段得到的数据只能代表着一个方面。针对这样的情况,层次就显得很重要。此外是让科学测评的手段提前介入,获得可供分析的数据。

中学生生涯课程规划愿景

初一进入课程希望经过深圳中学的实验表明,在初一开设此课是没有科学障碍的,同时学生接受的程度也符合我们的研究预设。授课的频率按每周一节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也容易调整课时安排,让这一课程计划得以实施。

成果飘进家庭通过在深圳中学的实验研究,发现家长对这一课程的欢迎程度出乎之前的预料,几乎百分之百的家长是欢迎在初中开设这一课程的;至于怎样进行,家长们有着自己的期待。研究表明,可以尽快开发出适合家长阅读的中学生生涯规划的作品来,以普及这一常识。

普及惠及全民可利用“市民大讲坛”“各类公益讲座”“各类公益宣传材料”进行立体的、多方位的中学生生涯规划的知识宣传,让这一知识早日进入千家万户,惠及万千学子,为助力中学生、让他们的人生出彩做好普及工作。

参考文献

[1]刘会金等.中学生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2]刘会金,谢斌.中学生生涯规划读本[m].海天出版社,2014

中职生实习规划篇4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性、技能性。在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学校、学生越来越关注的热点。从高职学生自身成才方面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认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还可以增强他们职业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激发他们不断为实现自己的各阶段目标和职业梦想而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他们就业成功的机会。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又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综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制定相应的培训、教育和工作计划,并按照生涯发展的阶段实施具体的行动以达到目标的过程。

在发达国家,青少年很早就接受了职业生涯教育,从学生时代起,他们就开始有目的地规划设计自己的未来生涯。而在我国,职业生涯教育尚属新鲜事物。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讲,正处于生涯探索和生涯建立期的转换阶段,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他们可以挖掘、培养自我的潜能与创造力,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学习期间的学习目标,转变就业观念,从而提高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因此,高职生在大学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的各种准备显得尤为重要。

(一)有助于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职业生涯规划首要的就是对自我的分析。通过分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评价自己的智慧、确认自己的性格、判断自己的情绪、找出自己的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通过分析,确定符合自己兴趣与特长的生涯路线,正确设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根据自己设计的职业规划,科学合理的安排学习。

(二)有助于学生抓住重点实现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个人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最大的好处是有助于学生根据轻重缓急安排日常学习和生活。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三)有助于学生评估目前成绩。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提供了自我评估的重要手段。如果规划是具体的,规划的实施结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就可以根据规划的进展情况评价目前取得的成绩,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规划。

(四)有利于提升竞争力。职业生涯规划是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它既注重发展学生完善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又注重把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利于学生认清形势,准确定位,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有效的行动帮助自己以后选择适合的职业,使事业获得成功。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要想从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减轻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压力,实现准确定位;有利于减少职业选择的盲目性,为择业提供理性支持,为学生终生职业发展明确方向。

二、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大部分高职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对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怎么干没有很好的规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曾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45%的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投资为零。在一次对北京人文经济类重点大学的205位大学生的调查中显示,对自己将来如何进一步晋升、发展没有规划的占62.2%,有规划的占32.8%。另据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仅有12%的人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16%的人清楚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是什么。目前,高职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自我认知模糊。首先,不能系统地认知自我。大部分学生对自我认知仅停留在兴趣爱好、性格、特长、优缺点等方面,对于自己的价值观、能力、态度、意志力等方面的心理品质缺乏认知;其次,不能把自己的特长、专业与未来职业很好的联系起来。这也是过于强调兴趣爱好,而忽视专业特长,使得专业与职业脱离。调查中发现,在校生中有48%的学生不了解自己所喜欢职业的从业要求,79%以上的在校生没有经过职业能力测试。

(二)职业目标不明确。大部分高职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并没有很好的考虑专业,根本不知道本专业的职业方向,更谈不上对自己的人生、职业作规划。三年大学生活没有学到什么专业知识,也没有获得专业技能。到了快毕业时还不知道以后该干什么工作,能干什么工作,没有职业目标。还有些同学追求多个目标,同时进行着各种不同的努力,抓不到主次,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很迷茫。

(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缺乏。在校高职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现象比较普遍,根据网易问卷调查“你是否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过规划”,回答“有规划”的只占被调查者的20%。目前,江苏省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有就业指导课,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网上设计了大学生职业规划系统,可以测评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行为风格、职业价值观、个性特征等。应该说经过这样的学习实践后,高职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应有很好的规划,使自己提前熟悉职场和职业,有针对性地提高职位能力,为将来发展打好基础。但事实上很多学生学的时候信心百倍,作业完成后就把它丢在脑后了,无心去实施自己的职业规划,也就是走过场而已。

三、在校期间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管理

对于高职学生来讲,要明确大学三年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管理,并付诸于有效地实施。一般来说,三年的职业生涯规划分以下几个阶段:

(一)大一年级为适应探索阶段:主要是大学生活的适应和学习目标的确定。通过自我评估,了解自己的兴趣、个性心理特征和与之相适应的职业范围,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要清楚自己是谁?自己想要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加深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方向的认知,初步确定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拟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要加强自我教育的能力,相应的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需要,很好的完成高中到大学生活的过度。除了完成每学期必修课外,还要有目的地选修与就业相关的或其他专业的课程充实自己,争取尽早通过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

(二)大二年级为提高拼搏阶段:主要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以拓展职业素质,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为重心。通过具体的职业心理测试,深化对自我的认识,认真评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进一步加深对职业的思考。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学习专业知识,参加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和相关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参加和专业有关的兼职工作和假期社会实践,以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参加就业专题讲座,学习写简历、求职信等求职应聘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搜集求职信息的渠道,加入校友网络,和已经毕业的校友谈话,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

(三)大三年级为总结冲刺阶段: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应该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首先,对大学前两年进行评估总结,检验自己的职业目标是否正确,行动方向是否有偏差,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其次,重点开始求职准备,制作简历,参加招聘会和面试,和同学交流求职过程的心得体会,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当年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创业大赛等训练,尽可能地在做出比较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去求职。

四、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

有了规划不一定能实现,高职生要通过努力学习储备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理论知识,培养适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成功的实施与实现自己制定的目标。

(一)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培养职业规划意识

1、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认知自我。参加专场报告会和咨询会,通过“比较法”、“他评法”、“自评法”、“心理测验法”等方法发现真实的自我,进而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考虑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2、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确立可行的职业目标。积极参加主题征文、演讲比赛,使自己树立职业理想。通过专题讲座、就业指导课等团体辅导的形式形成强烈的职业意识。在企业家和成功校友的现身说法中激励自己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挖掘自身潜在的内驱力,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信心。

(二)在课程学习中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1、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设计一份完整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自我评估、外部环境分析、目标确定、实施策略和反馈评估这五个环节。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应做到:各项分析要简洁、客观;各项目标要明确、有导向性;各项计划要具体,有可操作性。

2、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提高职业素质。高职生在专业学习的时候逐步了解本专业的历史、现状、发展前景,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三)在实践活动中认识职业环境

1、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培养综合能力。高职生在校内应积极参加文艺表演和体育竞技活动,以及板报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创业大赛等来培养自身的团队、诚信、创新、敬业等职业精神。

2、通过毕业实习体验职业生涯。高职生经过两年半的在校系统学习与训练后,三年级下半学期就要去企业实习了,有的在上半学期就会提前上岗。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切实感受到企业文化、工作环境;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该行业的发展前景等。企业实习为高职生提高能力、弥补不足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主要参考文献

[1]乔德宝.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指导[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2]陶青松,邵伟.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与实践[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中职生实习规划篇5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1-163-03

五年制高职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是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有机组成部分。五年制高职前三年(称中专或预科阶段)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开设一部分专业课程,后两年大专阶段学学专业理论、进行专业实践(实训)。五年毕业后,获得国家教育部监制、国家承认、普通高等学校统招的大学专科文凭。

五年制高职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高技术实用创新人才。

传统上,五年制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使在校学生通过五年一贯的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明确的职业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由单纯的“学生人”成长为相对成熟的“职业人”。然而,五年制高职学生均为初中毕业,入学年龄多在16岁左右,适逢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加之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为受忽视的“弱势群体”,学习成绩不理想、行为习惯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当他们进入高职学校后,如果缺乏有力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很有可能依然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来对待未来的生活。学习动力不足,进取意识淡薄,使得他们成为弱势的求职者。

五年又是一个相对悠长的时段,社会发展如白驹过隙,时代变化的高速度、快节奏,使得学生即使获得初步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具备从事某一职业的素质,但在变动不居、方兴未艾的新经济发展的冲击下,由技能的供求不匹配导致的毕业即失业的学生就业现状,更催生了学生的悲观情绪和迷茫心境。就业难的困境有其社会发展背景,但作为学校也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反省和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学习生涯规划中,保持持续的向心,形成自我发展的动力,引领学生实现生涯规划目标,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成为学习型个体,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为实现个体的职业理想而努力。因此,本课题实施中,从入学之初就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将有助于五年制高职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发掘潜能,把握自己的职业发展的方向,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并将之转化为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行动,为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打好基础。

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总体目标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能力。也就是通过参加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五年制高职的学生能够提高规划职业生涯、探索职业路径、进行职业决策的意识,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工作与职业,做出符合自身特点并与环境相匹配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自身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导力。

以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现实职业生涯规划水平为起点,逐步走向辅导目标所要求的职业生涯规划水平,就是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目标的达成路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学校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教学、采用多种方法途径帮助学生明确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并且制定实现目标的可操作性计划。因此有效的目标达成路径必须考虑以下三个因素:学校――辅导活动设计者与组织者、学生――生涯规划实践者和辅导活动参与者、辅导内容与形式――既切合学生已有经验又有利于达成辅导目标。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目标的达成,实际上就是以上三者在一定的环境与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本课题以此为切入点研究构建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目标的有效达成路径。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是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涵盖理论和实训,课堂实时教学空间和网络虚拟教学空间、课内、课外、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等多个方面,唯有树立起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大课程观念,建立一个大课程体系,实现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启蒙,并通过引导深度体验、个别诊断干预、网络拓展学习、实训的反馈修正,锻炼提升规划能力。

一、以意识启蒙为主旨的课程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舒伯将个体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五个阶段,个体在不同年龄段的发展都有阶段性特定任务。五年制高职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多为16周岁左右,理论上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由职业生涯发展的“成长阶段”进入“探索阶段”的第一个时期“尝试期”:开始探索自己的兴趣、需要、能力、价值观以及就业机会,并通过理想、同伴交流、课余兼职等方式进行择业的尝试,并且研判自己可能适合的职业层次和领域。事实上这些学生刚进入五年制高职,专业选择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常常有着强烈的冲突,极易产生茫然、不安、孤独等不良情绪,走向自我封闭和自我放弃。如果这时学校能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自我矛盾困惑,还能使他们具备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和管理的意识与基本能力,找到努力的目标与方向,为后续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因此这一时期实施生涯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发蒙教育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最优时机和关键时期。

从内容上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可以包括“课程预热”“认识自我”“了解职业”“感知环境”“生涯决策”等模块,从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到自我认识、职业了解、环境感知,再到决策方法的学习,最后形成初步(不一定成熟)的职业发展规划,确定不同人生阶段的职业目标以及相应的生活模式。就课程形式而言,应由职业规划指导的专业师资进行系统教学(可设为一学期左右),教学中可综合运用课堂讲授、探究活动、小组研讨、案例分析、分组调查、个人经验分享、心理检测评估等教学方法手段,必须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互结合,以求实效。就课程评价而言,可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比如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最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的质量等。

当然,“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充分考虑个人的各方面条件和外部环境条件,找到属于自己的‘以职业为核心的更有价值的存在方式’,并逐步掌握应对未来变化的能力和为应对变化创造有利的条件。”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主要目的在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启蒙,旨在“职业唤醒”。职业生涯规划最终形成于学生的手中。因而,课程中更多地植入学生的深度体验和自我提升。

二、以体验学习为追求的团体辅导

体验学习突破了个体学习的局限性,而更多地依靠团队来学习。五年制高职学生,由于其年龄、知识背景、心智成熟度等处在同一层次上,差异不大,在职业生涯规划学习中也会碰到一些普遍性的困难和疑惑,因而符合运用团体辅导的应用范畴。

团体辅导注重团体成员的主动参与、深度体验和自我反思,团体辅导中,学生得到机会可以做许多新的尝试,这些尝试成为一种收获并且迁移到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情境中,团体辅导中的体验促进了学生学习的深化,这些是传统的课程教学不可替代的,团体辅导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和传统课程一起共同服务于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

团体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为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心理辅导方式。“它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活动,使团队成员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激发潜能、熔炼团队”、促进共同成长的目的。它通常包括一两名领导者和多名团体成员,由几次或十几次团体活动组成。在团体活动中,领导者根据团体成员问题的相似性,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互动,引导成员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反馈,相互支持鼓励,增进成员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对他人心理的认识,促使成员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良好行为方式,提高成员的社会适应性,促进成员的人格成长。

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团体属于结构式、封闭式和同质性团体,辅导活动可以直接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也可以人际交往能力提升、自信心训练、减压训练等为主题。如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一般包括建立团队、自我探索、职业探索、生涯规划和准备、结束团体等环节。团体辅导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手指操、大风吹、滚雪球等热身游戏,生命线、我是谁、自画像、价值拍卖等自我探索游戏,优点轰炸、信任之旅等人际互动游戏,职业树、职业人物访谈等职业探索游戏,生涯幻游等总结性游戏以及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等。团体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效果可以通过团体成员的主观感受、行为变化、问卷调查、自我报告等途径进行评估。

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要实现预期的目标,对辅导团体特别是团体领导者会提出的较高要求。这个要求是双重的,一、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体系、课程设置、实施策略、评价指标等整个领域的相关知识;二、比较丰富的团体辅导知识,各种团体辅导的技术,甚至个人咨询的操作策略等。因为,对个别成员身上存在的问题,团体辅导不可能进行深入探究,必须结合个别咨询等其他方法进行辅导。

三、以反馈修正为目的的专业实践

专业实训、实习等专业实践课程是五年制高职教育整个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实践技能。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对职业世界与职业生活缺乏真实体验,容易导致其对职业世界认识的失真,职业生涯规划的失当。因此利用专业实践环节加强学生自我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会,在体验中感悟和提高,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专业实训主要是指在专门创设的模拟的仿真环境中,通过模拟项目、模拟案例、模拟产品等方法,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技能进行训练。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划,专业实训“使学习者在与真实的职业环境相类似的情境中体验其职业角色,并通过具体的职业活动来认识某一职业的性质、作用及价值,强化学习者的职业文化认同感。同时,一系列职业活动的展开为学习者了解某一行业或岗位的职业规范提供了便利条件,从而使其能够自觉按照理想的职业角色的行为规范来约束或改善自己的职业行为,有助于其良好职业态度的形成”。也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形成打下基础。

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可完成对已有生涯规划的初步反思:这个职业是否适合自己?是否符合自己的职业兴趣?是否符合自己的职业性格?自己今后如果要胜任这个行业(职业),需要具备哪些相关专业能力?自己已具备哪些能力?还要发展哪些能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可以用哪些办法?这些思考都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五年制高职目前一般采用“4+1”模式,即在校学习4年,到企业顶岗实习1年。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全面真实地感受所在企业的文化、职业环境、岗位对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的需求,而在和师傅、同事的交流中,学生还可以来了解到企业的未来前景,从而分析判断自己的“职业锚”是否已经出现,进而思考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完备、是否适合自己,如果要修正,那么如何来修正,通过这些思考和修正,促使职业生涯规划走向成熟。

四、以信息拓展为特征的网络平台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多维度、多手段、多技术的,现代网络技术为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提供了新的科技条件,作为传统课程资源的延伸拓展和补充,我们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建设整合各类课程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生涯规划学习资料、职业测评、职业信息、就业政策等服务支持平台,增强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时效性。

在职业测评方面,五年制高职学校至少可以进行以下方面的努力:一是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测评服务。目前,职业测评作为心理测验的一个应用分支,已成为一种评价个体素质条件的有效工具,通常包括与职业密切相关的兴趣、能力、人格、价值观等的测验。职业测评不仅有助于了解五年制高职学生当前的素质状况,而且可以提供他们未来发展可能性的信息,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为此,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购买成熟的职业测评软件,条件尚不成熟的学校可以提供一些免费职业测评网址的链接,使学生在校园网上很容易获得这些帮助。二是加强职业信息的。职业信息的收集与是一个工作量大、更新快的工作,五年制高职学校可与企业、劳动与就业保障局的职业指导部门建立网络,达成局域内的信息共享,及时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岗位需求状况,这不仅对毕业年级学生的择业具有直接的帮助作用,对较低年级学生的规划启蒙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三是进行政策信息的推介。政府部门为规范市场、引导与促进就业,往往会制定的各种就业政策,学校通过网络把这些信息有针对性地介绍给学生,有利于维护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合法权益。此外来自政府与企业的发展计划中的关于经济和社会宏观发展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就业岗位需求信息,预示着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就业前景,对五年制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五、以个别咨询为手段的诊断干预

对于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专业教师的组织下反复体验、逐步成熟。期间有教师带领学生,不断地认识和探索、选择与决策、建构与妥协,过程中学生个体免不了出现偏差,产生疑惑,出现迷茫,甚至危机,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果断介入,进行诊断和干预。

个别咨询一般采用教师学生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个别咨询也不例外,通过个别咨询,帮助学生克服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困难,并且还协助学生消除不良情绪与克服认识障碍,促使个体的生涯发展和生活适应。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是与学生个体高度相关的教育行为,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涯发展基础不同,面临的环境、存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在面向群体的辅导途径之外总有一些学生需要个性化的辅导与帮助,而个别咨询正满足了这种需求。

职业生涯规划个别咨询采用点对点、面对面谈话的方式进行。个别辅导从教师的倾听开始。辅导教师第一要做的就是倾听求助学生关于规划的一些思想,包括一些设想、思路等,摸清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难,并敏锐地查找问题和困难产生的各种因素。针对问题以及背后的原因,辅导教师适时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过程中进一步归因,同时回顾之前职业测评结果,并且指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反思性评价,在此基础上辅导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咨询的具体技术引导求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我、澄清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在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分析与学生交流,但要注意一点,最终的选择、结论还是要留给求助学生自己作出,辅导教师不能代劳。这里,我们强调,要让学生自主分析、思考,自我提升、完善,辅导教师可以协助,但不能替代。因为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反复思量、推敲和权衡,得出的结论下的决断,才更有利于学生坚定信念和更具有持久的执行力。

一般而言,职业生涯规划个别咨询应由专业的职业指导师或心理咨询师承担,五年制高职学校应建立一套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体系,包括咨询程序的建立、咨询问题诊断技巧的研究、各类问题咨询方案的研究等,不让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仅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使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更具有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

总体来看,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建构是在职业生涯规划大课程观指导下的一个系统工程。在上述五个方面,职业生涯规划基础课程教学重点在一年级,团体辅导则适合将重点放在二三年级,专业实践中的生涯规划指导重点在四五年级,这三者是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主路径。而职业生涯规划网络平台的利用和职业生涯规划个别咨询则贯穿五年始终,随时提供服务和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沈雪萍.基于人本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0,(15):141.

[2][3]王灿明.体验学习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05,(12):16.

中职生实习规划篇6

关键词: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启发式教学

如何在职高政治课教学中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力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作为职高政治教师,要想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该课程存在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呢?

长久以来,职高生的任务都是简单地学习知识,应对高考,对未来就业,很少有人考虑,更不要谈规划了。所以,就导致一些考上大学的学生不知道该报什么专业,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未来要向哪方面发展;而一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也很盲目,没有方向,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只能听从家长的安排。更甚之,面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将来希望从事什么职业,为什么要从事这份职业,自己有什么优势等等,很多学生都不清楚。对于职高生来说,即将走上社会,盲目的发展只会让学生多走弯路,是不利于学生健全发展的。所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正确地分析自己,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自己的未来做出规划,并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进而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工作。

二、多样化方法构建高效职业生涯规划课堂

1.自主学习

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莫过于自己,所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自己、分析自己,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为自己的将来做出一份有实际价值的规划书。

例如:在教学“发展职业生涯要从所学专业起步”时,该节课的设置目的就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有所了解,而专业的选择对自己将来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授课时,我选择了自主学习模式,让学生通过了解“专业和专业对应的职业群、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生涯发展”等相关知识来分析自己现在所选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努力方向,进而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现高效课堂的同时,也为学生明确自己的方向打下坚实的基础。

2.小组讨论

小组学习是课程改革以来广泛被应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能够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应用小组讨论模式呢?如何让学生在激烈的交流中掌握知识,提高效率呢?在教学“面向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尽快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我选择了小组讨论法进行授课,目的就是要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发表自己看法的过程中了解其重要性,进而端正学习态度。首先,我向学生讲述了下面几则小故事:岳飞学艺、华佗拜师学艺、邓亚萍苦练球技等等,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为什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加强学生的理解,在提高课堂质量的同时,也能让学生真正懂得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进而落实到自己的行动当中,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3.启发式教学

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使学生在自觉的、主动的求知过程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例如:在教学“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措施”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学生抱怨自己的专业不好,不如某个专业好等等,这种心态是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其实,行行出状元,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出路和发展方向,所以,只有让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他们才会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①我的专业中的名人有哪些?②我的专业将来的就业方向如何?③我现在应该怎么做才能成为行业中的明日之星?……鼓励学生思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提高竞争力。

此外,情境教学法、案例剖析法等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高效课堂效果。

总之,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中,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该学科的重要性,并采取恰当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使学生真正明确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并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同时,也确保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价值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参考文献:

中职生实习规划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效果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新时期中职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是让中职学生充分认识所学的专业,确定专业学习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发展。所以,在中职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应开设这门课程。如何提高职业生涯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1.课程介绍

刚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较为陌生,对新课程感到好奇而又有疑问。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先向学生详细介绍课程,不但要解答学生的疑问,还要激发学生对未来学习和发展的期望。可采取自由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理解课程的字面意思,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从旁点评,给予一定的表扬,再进行总结,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认识课程的重要作用。

2.成功教育

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弱,成功体验相对较少,未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缺乏良好的学习信心。自信心缺乏是造成中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教师在完成课程介绍后可开展成功教学:一是介绍本校成功的、优秀的毕业生事迹,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认识到中职学生一样能成功;二是在教学中,可适当应用励志故事,让学生调整心态,激发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和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更重视学生的参与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多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考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达成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教师应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具体而言,在职业生涯课程教学中可使用如下几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名人创业的成功故事激励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树立职业发展的目标。小组讨论法,教师可让学生分组对课程教材提供的案例或问题进行讨论,再让每组派一名代表阐述本组的看法。通过小组讨论,不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还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

1.职业生涯规划演讲

就是让学生设想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工作,让学生通过演讲的方式和大家分享。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规划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改进课程考核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和提升自我,积极挖掘学生的潜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标准不仅在于试卷测试,更应该重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通过课程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观念意识等均得到积极的转变。所以,应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作为该课程考核的出发点,应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三方面综合性考核。在日常学习表现方面,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课程教学,考核注重学生参与讨论、发言、回答问题等方面的表现。对学习过程的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在学习中的笔记、成绩进步等。学习笔记并不是简单的课程笔记,应包括学生对每节课的学习体会。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笔记进行仔细的批注,应给予一定的鼓励。学习终结考核的主要考核项目有求职信息、创业计划方案、职业生涯规划书等。教师对这些材料不应单一地评分,而应对材料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做出客观、全面、合理的评价。

3.促进课程的专业化教学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业性、实践性较强,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素养要求较高。教师不但要讲授基础理论,还需要传授学生提升自我能力和素养的技能,给予学生心理和技能上的指导,例如,做人做事、学习态度、团队意识、职业道德等。因此,教师应实现专业化,应多参加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并考取相关的资格,强化教学的专业性。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是中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发展。应从教学理念、方式方法、课程考核及专业教学等方面提升教学质量,这样才能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靳艳玲.关于提高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的实践和思考[J].广西教育,2010(23).

中职生实习规划篇8

【关键字】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目标

从1999年国家实行扩招的教育改革后,高校毕业生人数直线上升,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并且受到全社会的关注。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学生如何在学校期间对自己未来岗位进行认识与规划,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因而基于当前社会背景下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也就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与挑战。

1、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及意义

1.1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planning)是指结合自身条件及优势,确立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及做好其他必要准备,并根据职业生涯中各个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具体的行动方案以达成最佳职业生涯目标,并最终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1.2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学生考分低,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学习的动力不足,学习的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差等等,要改掉学生身上的这些毛病,必须从学生自身着手,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职业生涯规划是让学生认识自我、明确人生价值和目标的动力源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规划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目标和今后职业生涯道路的努力方向,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这对于提高高职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2.1为什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我一直在学生中强调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有学生就问我,“为什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机会(成功),从来只青睐有心人(有准备的人)。这就是我们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因。只有尽早进行科学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才能赢在人生的“第二起跑线上”,获得机遇的青睐,走向成功。

2.2高职院校在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高职院校的在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普遍不强,部分学生思想上就没有职业规划的理念,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到毕业时就出现盲从和跟风就业现象。有部分学生为自己做过职业规划,但却过于理想化或目标定得太高、不切实际等缺点,而只有小部分的同学有清晰、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针对目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完善。

2.3开展职业规划的演讲和讲座,让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请一些社会上成功人士或是已经毕业的学哥学姐给在校的学生分享自己成功的职业规划历程,激发在校学生向往成功的动力,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成功人士的演讲或讲座,使广大学生明确学业、职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到职业规划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人生的思考以及自我认知,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当前就业的严峻形势,引导学生根据社会需求、结合自身特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就业观,让学生的心态、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3、构建和完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高职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的建设要立足于长远的师资建设。首先要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专门人才。特别是课程讲授、咨询辅导等方面的老师,高职学校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其次要加强其他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培训,使他们获得专业资格认证。这些人员包括专业课教师、辅导员、负责招生就业的教师、思政课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其他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等。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所学专业、与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良性互动的局面。

3.1管理体系

高职学校的领导层要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分管就业的校长、学生处及各系(部)主任设立分级目标责任人。在高职学校努力营造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良好环境。努力形成各级领导重视,校系齐抓共管,师生员工关心以及各部门、各单位通力协作的工作机制,真正为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3.2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该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选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制定好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规定相应的授课时数等。在具体的课程方面,高职学校应该注重以下几种课程:①就业指导课程。由相关专业教师上专门的就业指导课及形势与政策课,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针对大学生就业中所面临的问题,予以分析并加以解决。②创业指导课程。高职学校要加强创业教育方面的指导工作,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创业意识与各项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③职业生涯辅导、职业咨询。通过职业生涯的辅导,引导学生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自己的职业选择与人生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前提下对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评估,来促进自身更系统地发展。职业咨询是针对学生个体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对学生施加一种直接或间接帮助的活动。

3.3实践体系

高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其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体系的建设尤为必要。校企结合、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等新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都非常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的综合实习、顶岗实习等,都是职业实践的很好形式。此外,可鼓励学生社团开展多种多样的模拟性职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勤工俭学或联系实习单位进行职业体验等。

中职生实习规划篇9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一个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自己操作和处理的教学方法,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以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项目的操作,了解和掌握整个过程以及具体步骤中的要求,主动去学习和运用项目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全力体验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一)任务设计

项目教学法中项目的设计依据,来源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即我们到底要培养学生们哪些能力,这首先取决于课程的培养定位。对比《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中必须具备的四项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职业环境分析能力、个人专业素质发展计划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构成,结合以上四种能力,实践中笔者运用项目化教学法,通过师生分别备课、合作备课等形式协同开展项目准备,确定教学项目及其目标、任务、内容、方法、程序等,《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内容设置为一个大项目,设计六个教学项目:自我评估、职业认知、职业生涯环境评估、职业目标与路径设计、落实方案、规划评估与调,即每位学生以“规划职业蓝图,锻造精彩人生”为主题,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专业特色、行业发展趋势为自己合理定位,在科学定位基础上设计一份属于你自己的职业规划书,这是课程的总任务,把总任务分解成六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包括若干任务,学生学习了每个人子项目的相关内容后,根据个人实际去完成。具体如表1所示:

(二)成果展示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项目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成果是通过个人努力和小组合作,顺利地完成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让学生把自己的规划制作成ppt,在课堂上介绍和分享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的精彩的职业理想,学生不仅要对作品的内容、形式、逻辑、可行性、实用性、亮点等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客观分析,而且还要交流收获、困惑及自评,并根据以下评价标准由给予综合评价。具体如表2所示:

(三)任务效果的检测与评估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考核与评价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激励和导向功能,评价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通过项目过程跟踪考核评价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素质形成情况。结合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拟采取平时考查与成果展示相结合的考查方式,总评满分100分,课程过程考核(形成性评价)占总评60%,课程结果考核(终结性评价)占总评40%。在评价过程中,要通过学生自主评价、小组或班级的集体评价、教师的导向性评价等方式,做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自评、组评、师评相结合。作品展示时,要求学生不仅要介绍项目实施情况,也要交流收获、困惑及自评;学生互评要说明打分的理由;教师的集中点评,既要指出各作品的优缺点,也要提出改进建议,让评价过程成为学生进一步提升的过程。具体如表3所示: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的成效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之前,学生普遍难以完成设计一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采用“项目化”教学,学生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支点:生存支点、发展支点和兴趣支点,学生选择职业方向,给自己的人生一个定位,能围绕一个具体目标,基于几项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当一个个“任务”完成后,学生获得了成就感,进而激发新的求知欲,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规划“化整为零”,将小任务合成整体规划,学生在小任务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

(二)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笔者发现,在实施项目化教学之前,学生网上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比较欠缺,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也比较差,实施了项目化教学后,学生分析职业岗位要求、职业的就业状况和就业前景等都需要上网查资料,需要从他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需要小组合作分析就业形势等,从而提高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一)注意个人探索与小组合作的结合

在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实施有效性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形成多样化、开放性以及相互包容的良好学习氛围,同时能够相互提高并激励小组各成员,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小组成员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实施项目化教学,有些任务适合由学生独立完成,如自我分析、家庭条件分析等,而对于知识面广、难度较大、具有共性的任务,如职业认知、就业形势分析、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等,适合小组合作完成,因此,要注意个人探索与小组合作的有机结合。

(二)注意实施过程做与讲的结合

实施项目化教学,项目的完成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结果,主要的任务交由学生去探索完成,但教师也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适当的讲解和评价是必须,如职业生涯规划的构成,对优秀规划案例的分析,对学生作品优缺点的剖析等,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开展项目,提高项目开展的质量。

(三)注意学习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中职生实习规划篇10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高职学生;心理健康

引言:有效的自我认识是高职学生职业规划的基本要求,而自我认识与完善自我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要点。因此,构建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据调查发现,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焦虑、抑郁、自卑、困惑等几大心理健康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对自我的认识不足或者认识失调。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有效的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对其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高职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就业倾向、就业潜能等对自己的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正确的、适合自己的规划。

目前,许多高校都对职业生涯规划这一课程进行了开设和推广,但由于资金缺乏、教学方式单一、师资力量不够等原因,课程开展进程并不理想。职业生涯规划需要相关的测量软件,如职业性格测量、职业能力测量、人格量表等设备系统。而这些设备的缺乏导致了高职学生不能够准确的了解到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倾向和职业潜能等等。这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而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大多讲师都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输出而不太注重实际,这就造成了理论过多而实践缺乏的现象,学生不能够很好的进行知行合一,对教学的理解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教学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并且开展该课程的学时较少,因此多数学生不够重视,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得到很好的调动。多数高职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倾向都很迷茫,并没有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盲目跟风,什么职业能够赚钱,比较热门就选择什么职业,所以选择的职业往往不适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并且大多的热门职业几年后就不再兴盛,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目前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个各方面都不太成熟,流于形式。而高职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常常存在迷茫困惑和盲目跟风的情况,不利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针对这些现状和问题,学校应该重视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使学生能够多进行实践,对高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辅助,使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它能够调节高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不良心理,具体如下:

(一)提高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高职学生在进入大学的学习中后往往会产生迷茫感,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被动学习变成了自主学习令许多学生都一时无法接受,而此时的目标也变得不鲜明,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因此会带来焦虑感。而职业生涯规划中通过各种心理测量和心理辅导让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学习兴趣、就业意向和优势,通过对自己各个方面的总结归纳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有了目标,并且能够将自己的兴趣和优势融合在一起,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内在的兴趣是职业价值观的体现,同样的工作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感受相差甚远,这就是兴趣所引发的职业价值观的不同所带来的差异。职业生涯规划培养高职学生的正确的职业意向,能够使其对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极大地提升和保持。

(二)有效的认识自我并且提升自我

一方面,学校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会使一部分学生面对其他更高学府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由于进入大学集体后,生活环境改变,生活圈子变大,在大学以前高职学生面对的生活环境和群体都很熟悉。而进入大学后,周围存在着来自各个地方的人,高中评判优秀学生的标准体现在学习成绩方面,而大学还包括了人际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外貌、家庭经济等等。而不同的家庭经济条件和个人外在条件都会使某些无法适应的高职学生面对比自己条件优越的人产生自卑心理。自卑的心理会使高职学生在对自我的评价和认识方面产生偏差,由此变得更加内向和抑郁。而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实施可以令高职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的、正确的评价,消除其自卑心理。并且针对自己的优势进行发展,对薄弱部分进行改良,使自己在充分的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提升。

(三)调节负面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aBC理论中说到:“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所以高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自卑、困惑等都是来源于自身对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事件的自我理解和判断。因此,其负面情绪要想得到调节和改善,最重要的是自身对事物的看法和观念。职业生涯规划中通过心理辅导使学生的职业理念得到优化和更新,使其认识到自我精神追求才是职业追求的最基本的前提,而不蔚ナ俏镏首非蟆B足高职学生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需求,使其意识到自身的价值。用这些新的理念让高职学生提高积极心理,从而调节自身的不良情绪。

(四)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

人际关系交往的不顺利主要在于高职学生的性格过于自卑或过于自负两方面。过于自卑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够积极主动,内向害羞,无法与其他同学进行正常的交流。而过于自负的学生与他人的交往同样会很不顺利。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中能够使高职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认识,帮助自卑的学生提升自信心,而自负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性格后也会逐步改变,这样会使这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加的顺利。另一方面,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后,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会使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加积极,学习动力更加充足,因此负面情绪不断减少,能够更好的提升自我和发现自我。而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越来越优秀的人格品质能够直接导致人际关系的良好实现。

三、结论:

针对以上文章中对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分析和对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的探讨可以看出我国目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的影响。因此,各大高校需要有效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高高职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曲波.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的研究[J].现代交际,2015,(12):103.

[2]夏璇.探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J].学理论,2015,(06):190-191.

[3]叶晓璐.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18-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