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24:56

农村经济发展意见篇1

一、充分认识扶持农村经济协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农村经济协会是指县、乡、村三级区域内,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水利、粮食、经贸、科技、供销等领域的行业性社会团体,它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是农户、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大市场连接的桥梁和纽带。党和政府对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工作高度重视,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农村经济协会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环节,大力扶持发展农村经济协会,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协会的作用。要把扶持发展农村经济协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切实抓出成效。

扶持发展农村经济协会工作,要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科学规划布局,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协会快速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协会在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在2004年全面完成现有农村经济协会的复查登记和备案工作,到2005年基本建立地域和行业全面覆盖的农村经济协会组织体系。同时制定、完善、落实扶持发展措施,培育一批运作规范、活力充足、作用突出的示范农村经济协会,提升农村经济协会的整体水平,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搞好服务,优化农村经济协会发展环境

民政部门作为登记管理机关,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强化服务意识,搞好农村经济协会登记管理和规划发展工作。适当放宽登记政策,认真做好复查登记工作,依法确立和维护农村经济协会的法人地位。适当放宽注册资金、会员数量、办公场所、业务主管单位、专职工作人员等标准要求,减少批准筹备环节、减少公告环节、减少登记费,降低门槛,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为农村经济协会依法设立提供便利条件。统筹规划,调整结构,建立完善农村经济协会组织体系。本着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原则制定农村经济协会发展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地搞好培育发展工作,对已有的农村经济协会进行合理调整,逐步达到农村经济协会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发展有序。

业务主管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农村经济协会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协会的行业主导作用和组织协调作用,把农村经济协会作为实施涉农政策的渠道和组织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依托。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水利、科技、供销等业务主管单位和部门要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建农村经济协会,充分发挥其开拓市场、协调生产的作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把适宜由农村经济协会行使的职能委托给农村经济协会,促进农村经济协会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强化扶持发展措施,推动农村经济协会快速发展

农村经济协会是农村经济改革中产生的新生事物,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农村经济协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和切实保障。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注重发挥其在招商引资、经济协作等方面的优势;物价部门要在农村经济协会收费项目的核准、收费许可证的办理上给予指导;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农村经济协会举办经济实体,并在农村经济协会办理农产品商标注册等方面给予有力指导;各级税务部门应积极向农村经济协会及其兴办的经济实体提供纳税服务,并按规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贸易、供销、粮食等部门要引导农村经济协会发挥农产品流通和贸易方面的优势,支持农村经济协会发展优势产品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科技部门要把农村经济协会纳入“科教兴农”战略,优先提供科技服务,引导或委托其开展科技社会化服务。在农村经济协会自身发展方面,允许设立地域性分支机构、允许在异地设立办事(代表)机构、允许跨地域发展会员、允许办企业、允许依法广泛开展经济活动。

为了切实解决农村经济协会经费不足、活力不强的问题,各级财政、农业、科技等部门要对农村经济协会特别是致力发展优势和新兴农产品的农村经济协会给予资金支持。

四、农村经济协会要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和协调作用

各级民政部门和农村经济协会业务主管单位要增强服务意识,指导农村经济协会开展规范化建设,使其逐步成为组织结构完备、自律机制健全、功能作用到位的独立社团法人组织,并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农村经济协会作为农村的重要社会中介组织,要以服务为宗旨,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活动,积极开展行业自律和协调,为农民、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服务,切实维护行业、农民、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在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农业生产资料的规模化购买、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方面发挥协调和服务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在政策咨询、信息交流、招商引资、扶贫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要注重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设身处地地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为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农村经济发展意见篇2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农村社会稳定,现就抓好20*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20*年,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议和县委十届六次全委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特色农业大县”和“绿色生态靓县”的总体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化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为重点,以加大扶持引导为关键,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创新思维,强化举措,加快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奋斗目标是:全县农业总产值增长5.4%,粮食总产量达到3.4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80元以上,全县不发生恶性涉农案件。

为完成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助农增收为核心,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突出发展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把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放在农业产业发展的首位,努力提高质量,扩大总量。充分发挥四川邦农实业有限公司、齐祥食品公司、生猪协会等龙头带动作用,推行“饲养场+大户”、“公司+农户”、“协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扩大生猪饲养总量;大力发展DLY等优质肉猪,力争培育年出栏DLY肉猪300头以上的大户300户,1000头以上的专业合作社30个,1万头以上的专业合作社3个,全县DLY肉猪饲养量达到15万头。同时,大力发展小家禽和草食牲畜。力争全县出栏生猪75万头、草食牲畜40万头、家禽1000万只,畜牧业产值达11亿元。

2、稳定发展以锦橙100号为主的经济林木产业。切实加强锦橙100号标准化管理,全面推行无公害栽培技术,建好标准化示范园,力争锦橙100号无公害基地认证增加1500亩,培育锦橙100号优质苗木200万株。抓好果品的加工增值工作,进一步扩大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新栽、改劣等方式,扩大相如梨和核桃规模,力争形成优势产业。力争全年果品产量达到7000万公斤,优质果产量达到产量2500万公斤。

3、稳步发展蚕桑业。巩固基地,扩大规模,加强管理,提高产量,实现蚕业经济恢复性增长,力争全县发种3万张,产鲜茧90万公斤。同时,做好蚕丝绸公司改制工作,确保整个行业稳定发展。

4、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稳定发展种业,完善品种结构,努力拓展市场,提高种业效益;大力发展蔬菜、小杂粮、药材等短平快、适销对路的特色种植业,加快助农增收步伐。

5、大力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合我县畜禽、水果、种子三大特色产业和蚕桑、蔬菜、水产等拳头产品,引进、培育一批新的示范作用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从资金、信息、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四川邦农实业有限公司、齐祥食品公司等一批生产型、加工型龙头企业快速扩张,力争进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的行业;指导海峡农业、恒基农业、优质果品公司等一批生产型、流通型龙头企业,不断完善经营方式,自我发展壮大,力争进入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指导可口爽、蓬雪面粉、绿源油脂、XX丝绸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实现工农互动,共同发展。

6、切实加强产业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业,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大力整治假冒伪劣、欺行霸市等坑农害农行为;切实加强动、植物防疫、检疫,抓好禽流感、生猪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和其他烈性传染病的防治,加强植物检疫工作,继续做好柑洁溃疡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7、不断拓展劳务产业。按照“巩固东部,进军西部,开拓海外”的思路,大力发展劳务产业。通过政府引、部门找、龙头带、亲友帮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拓宽劳务输出渠道。进一步加强对劳务输出的组织和引导,加强与外地企业、劳务中介组织的合作,搞好成建制输出。结合实施“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进一步加强劳务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和输出效益。大力整顿和规范劳务市场,坚决打击用工欺诈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等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大力抓好“回引工程”,鼓励有志之士回乡创业。力争全县劳务输出18万人,创收10亿元。

8、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全面复耕撂荒土地,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利用好空闲土地,大搞增间混套,提高复种指数。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和旱育抛秧、地膜覆盖、杂糯间栽、苕豆套作、病虫综合防治和配方施肥等高产栽培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二、以加大投入为关键,全面落实各项扶农政策

9、积极争取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把加强项目开发作为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撑来抓,加大力度抓好农业项目开发、推介,重点抓好农业产业化、水利、水保、林业、农村道路等工程的立项审批,切实增大农业发展投入。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工程招投标制和县级报帐制、项目业主制,抓好项目的实施,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发挥。

10、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县、乡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县财政新增30万元支农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引导、支持、保护、调控”作用,支农资金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建设和农业新技术推广。

11、多方激发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对农业的投入。加强银政、银企合作,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对农户、业主的诚信教育,建立涉农信贷担保体系,组建担保公司,加大对重点产业、龙头企业、专重大户的信贷扶持力度。鼓励农户之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企业与农户之间开展多方面的股份合作,激发各方面资金投资农业农村,逐步形成民间投入为主、信贷、财政共同投资的多渠道、开放式投入机制。

12、充分发挥扶农资金的整体效益。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改进投入方式,整合项目资金、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和民间资金,形成资金流,向重点产业、龙头企业、重点乡镇、重点村社、专重大户集中,发挥整体效应,提高使用效益,实现农户增收、农业增效、财政增税、业主受益、银行得利的多赢局面。

三、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13、切实加强村道公路建设。把村道公路建设作为今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群众自愿、多元投入、量力而行”的原则,认真做好宣传引导和组织发动工作,掀起村道公路建设热潮。通过竞争立项、以奖代补等方式,积极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入村道公路建设,利用好“一事一议”政策,广泛发动群众出资出劳,多渠道筹措村道公路建设资金。走“民建、民管、民受益”的路子,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理财,加强质量监管,确保村道公路质量。进一步落实村道公路养护责任和措施,切实提高村道公路通行能力。全年新建、改造村道公路280公里,硬化乡村公路10公里,新建改建县乡道路21.7公里。

14、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水库病险和标准化整治,确保安全运行。集中抓好以小型水利设施标准化整治、节水改造、人饮工程、户办工程为主的四大工程,完成13座小(二)型水库标、183口山坪塘、95座石河堰的标准化整治,新开渠20.3公里,清淤、维修渠道466公里,节水改造36.1公里,发展节水灌溉2500亩,新增有效灌面20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平方公里。每个乡镇建设1个以“六个一”配套为主要内容的户办工程示范村,全县完成户办工程4400户。支持和鼓励群众按照“自建、自管、自有、自管”的原则,修建小微水利设施。积极争取国家投入,实施好人饮解困和人饮安全工程,解决好旱山村群众饮水问题。

15、切实巩固造林成果。抓好苗木培育,搞好补栽补植,加强森林病虫防治,突出抓好森林防火,进一步加强森林管护和林业执法,切实保护好我县森林资源。严格执行退耕还林政策,严禁截留、抵扣和挪用退耕农户补助资金。全年完成退耕还林、封育、补植、环城绿化2.53万亩。

16、大力推进扶贫新村和小康示范村建设。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治理,搞好扶贫新村建设。以产业培植为重点,以新村建设为载体,以基层党建为保障,加快小康示范村(社)的建设,把小康示范村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区、基层党建样板区、社会治安模范区”,力争做到特色产业、新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多项配套、有机结合,真正形成一批产业支撑有力、群众增收致富、人居环境优美、村风民风淳朴的新农村。

同时,继续实施好中改、水保、扶贫开发项目,改善农业基础和农民生产条件,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四、以强化领导为根本,切实增强“三农”工作执行力

17、切实改进工作方式。县委、县政府成立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四大家分管(联系)领导任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农工办、财政局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进一步加大对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领导力度。继续实行县委常委联系区、县级领导和县级部门联系乡镇的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区、乡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指导和帮扶。县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为“三农”工作服务的能力。各区、乡镇领导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协调解决农村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和发动群众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收入持续增长。要充分调动基层站所,尤其是农业服务中心的积极性,为农户提供好产前、产中、产后各项服务工作。进一步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建立起“农户+产业组织”的双层经营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农村经济发展意见篇3

2009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是:

──实现现价生产总值1.15亿元,比*年增13.8%。其中:第一产业4380万元,增14.5%;第二产业2010万元,增11%;第三产业5110万元,增14.1%;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240万元,比*年增6%;

──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896元,比*年增5%;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按照上述目标任务,今年政府将围绕讲科学、重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发展的带动力

坚持多措并举,把农民增收建立在稳固的产业支撑上,建立在农业提质增效上,建立在农民劳动技能提高上,力争2009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520万元,比*年增7%,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7130万元,比*年增5%。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科技措施普及率和到位率,力争粮食单产提高5公斤,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5998亩,实现总产202.7万公斤,确保粮食安全。提高优质高效蔬菜种植质量,争创亚尼、古城无公害蔬菜基地,全年种植经济作物7139亩,其中种植优质蔬菜5500亩;发展烤烟1000亩,单产提高2公斤,中上等烟比例提高2个百分点,完成烟叶交售5万公斤。着力抓好林果后续产业,巩固提升柑桔、竹子等经济林果品质,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做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完成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和省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及补偿工作。积极争取市、县畜牧产业扶持,以专业村、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为重点,推进规模化养殖,新建养殖小区1个,新增养殖大户10户,年内出栏肥猪27900头、大牲畜4050头、家禽27万只,肉蛋奶总产340万公斤,实现畜牧业产值4823万元,同比增10%。完善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生产合作机制,依托绿源生姜专业合作社,发挥蔬菜种植技术和销售信息的优势,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加大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继续抓好以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年内投资146万元,启动8个自然村的建设试点。加大冬春沟渠和道路修复的资金投入力度,实施凤凰革棚、太平头塘和亚尼勒达、洒树依等5件人饮及饮水安全工程,启动磨刀沟箐水库灌浆工程、平甸河水库下游水毁工程治理建设,确保大春生产顺利进行;实施烟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白家寨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工程;完成凤凰社区办公楼建设;积极争取资金修缮文庙街、老庆丰路等老城区道路、灯光亮化等市政设施,完成古城村大啊秀至白家寨机耕路、古城路主干道至阿波左村庄道路建设,确保农产品外运销售和人民群众出行方便与安全;完成大坝山、大野坪公墓进场公路铺筑建设。建立乡村组道路养护机制,提升管养水平,提高道路通达率。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充分论证和实施好“城中村”治理和旧村改造,盘活和利用好农村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存量,确保集体经济从城市发展带来土地增值中获益,力争年内实现集体经济收入800万元。

──完善农村发展机制。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落实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实施意见,启动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流转担保贷款试点工作,按照依法自愿和有偿的原则,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步伐。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鼓励成立生产、销售协会和合作社,发挥“支部+协会”作用,鼓励各村、组集体组织在自愿、自主的前提下,以集体资金联结,促进资金余缺互助,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资金互助,以方便广大群众急需,使闲散资金得到有效利用。

(二)依托全县优势资源,发展工业经济,增强发展的支撑力

认真贯彻全县工业大会精神,发挥地处中心城镇、人口、区位、信息、资金、人才、技术等优势,利用全县各乡镇的资源优势,加强协调服务,积极引导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工业发展,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069万元,比*年增6%;工业增加值1859万元,比*年增10%。

──加强协调服务。抓住*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良好机遇和条件,强化工业发展意识,加强政企联系,创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条件,在用地、项目报批等方面全力做好协调和服务;认真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大力发展农特产品加工业。全力支持抓好大、小横山、斗戛工业聚集区建设,加快推进重点意向性工业项目。积极引资开发竹子、核桃、茶叶、生姜、酱菜制品等资源,着力培育“专、精、特、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协同龙头企业抓好原料基地建设,满足其生产需求。力促泰润食品公司技改扩建提高达产率;推进年产400吨面条加工、云宝公司竹笋深加工、华兴食品厂荞米深加工等项目建设,切实推动镇域企业进入工业聚集区发展。

──抓好项目储备和引进。加大项目分析论证和策划、包装、推介力度,新增储备项目3个以上。支持中小企业围绕优势资源的开发开展项目前期工作,促进更多的项目和企业落户*。

(三)抓好“以镇带村”建设项目,搞活第三产业,增强发展的辐射力

按照经营城镇、经营土地的集镇建设思路,继续走“以镇带村、以村促镇”的路子,构筑促进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全年完成第三产业总产值1.52亿元,比*年增14.2%;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5110万元,比*年增14.2%。

──继续实施“以镇带村”建设项目。抓好青龙电子城、玉溪百信新平购物广场、凤凰专业汽车快修店等以镇带村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完成并投入使用;配合国土、建设等部门加快开发建设县城南区,启动南片区集贸市场及商住楼建设;引导纳溪河流域工程所征占土地而预留建设用地的村组集体合理投入资金进行项目储备;实施平甸河古城段防洪治理工程、水景观工程和南区“两横八纵”路面硬化等项目,推进平甸河沿岸美化和城南新区绿化,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为二、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加快餐饮业发展。开发建设特色街、美食城、乡村旅游,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鼓励发展“农家乐”,形成多元化消费格局。

──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鼓励支持农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自愿联合生产,规模经营,增强农户和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鼓励和倡导镇内居民利用自己的资金、信息优势,与乡村农民在农产品生产、流通上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生产发展,增收致富;建立农产品流通扶持机制,鼓励社区居民从流通业中获得就业并增加收入。

──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建立劳动保障和劳动信息网络,挖掘劳务资源,广开服务渠道。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为农业生产提供较宽裕的流动资金。

(四)繁荣社会事业,构建和谐*,增强发展的向心力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发挥科技示范的作用,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和运用。落实优师优教和“三免一补”政策,不断巩固和提升“两基”成果,实施*第四小学“三通一平”及教学楼主体工程建设。以“两校”为阵地,失地、少地农民为对象,加大“转业”、就业、择业观念和技能的培训力度。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加大村医培训力度,加强农村药品配送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统筹标准提高到100元,进一步完善补偿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率和群众受益面。切实加强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解决好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稳步推进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工作,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稳定和降低生育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启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努力解决贫困、孤、残等弱势群体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

──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方式,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以政策法规、诚实守信、文明新风为重要内容的宣传教育,增强农民发展意识、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开展“文明单位”、“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和谐村组、生态文明村组创建活动,提倡科学健康生活方式,营造文明向上的农村社会环境。加快殡葬改革步伐,启动殡仪馆主体工程建设。

──加快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决议、决定,畅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实施“三五”依法治镇规划;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条例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依法指导村组开展工作,完善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和资金管理办法,健全完善村(社区)、小组议事规则和村(社区)组接待管理制度,进一步深化村务、财务公开工作。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强化防毒、防艾等“五防”工作,巩固“禁毒人民战争先进镇”和“平安*”创建成果。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防止各类突发事件和发生,把土地征占用、房屋拆迁、集体资产管理等矛盾纠纷引起的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分级负责,妥善处置,避免因工作不力导致事态扩大。积极偿还政府债务,建立诚信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总结治安承包、店铺联防的有益经验,积极探索社会治安防范的新路子和新办法。高度重视群众的诉求,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维护权益、解决问题和矛盾,进一步化解民怨,理顺情绪;坚决打击欺行霸市、扰乱市场、无端生事、蛊惑、造谣发动不明真相群众集体上访闹事的违法行为,营造惩恶扬善、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重点领域安全监管,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切实转变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增强发展的凝聚力

按照“为民、务实、高效、清廉”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职能,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依法规范、务实创新、科学高效、廉洁自律的人民满意政府。

坚持高效行政,建设效能政府。努力把政府职能逐步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推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上。继续实施四项制度工作,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实现机关、站(所)公文交换无纸化,以高效率实现高效能。树立敢为人先、敢于实践、敢于出新、敢于超越的思想理念,善于用新思路和新办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新困难、新问题,不断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开创工作新局面。加强政府工作目标管理,进一步细化任务、硬化措施,健全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全面完成年度各项工作任务。

农村经济发展意见篇4

一、突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1、扎实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立足“果菜药桑”特色产业,按照形成优势农产品板块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汉江流域和滔河流域为主的柑桔板块,**为中心的木瓜板块,**等为中心的桑蚕板块,**城关、**为中心的蔬菜板块基地建设,尽快使全县基地连接成片形成规模。坚持从优良品种普及、规模化育苗、标准化栽培、规范化管理、病虫害防治、低产园改造、适用技术推广等方面入手,提高基地的建设标准和产出效益。**年,全县筹资1200万元,力争新建特色基地7万亩,其中:柑桔3万亩,木瓜2万亩,桑园1万亩,蔬菜o.5万亩,中药材0.5万亩,改造柑桔基地2万亩,木瓜基地1万亩,巩固发展特色专业村60个。县财政安排100万元支持特色产业建设。

2、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完善农民工技能培训规划,完善县域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整合培训资源,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温暖工程、雨露计划等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的劳工务农技能。加大对农民工的维权和信息服务力度,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大力实施“回归”工程,畅通渠道,优化环境,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带资金、带技术、带信息回乡创业,兴办各类生产经营服务实体,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年力争完成农民工转移培训1.5万人,实现劳务经济总收入同比增长10%。支持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生态旅游、农家乐等非农产业。

3、突破性地发展畜牧业。开展畜禽养殖大县的创建活动。通过加强生产技术指导,完善政策措施,提供信贷支持,对规模养殖小区(场)和大户实行以奖代补,加强品种改良和种草养畜,完善母猪保险和动物疫病防控等措施,突破性发展畜禽规模化养殖。**年县财政安排80万元支持畜牧业发展和重大疫情防治,完成家畜冻配改良站建设10个。

4、普及推广适用技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采取科技培训、示范、宣传、技术承包和办科技联系点、示范户等形式,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机具。大力创办科技示范样板,提高农业的种植水平和科技含量。切实做好气象减灾服务,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平台,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年重点推广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柑桔储藏保鲜和柑桔木瓜标准化栽培、柑桔木瓜容器大苗栽植、畜禽养殖、农村建筑、沼气使用与维修、网络应用、农业机械操作与维修等10项农业农村适用技术,围绕主导产业创办示范样板20个。

二、突出机制创新,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5、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严格按照省、市关于巩固农村公益“以钱养事”新机制的要求,进一步细化规范服务合同,健全考核评估制度,建立公益区域中心站,服务经费在**年的基础上随工作量的增加而增加。大力培养农民技术员,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鼓励和支持农民技术员开展科技服务,形成多元化农技推广网络。进一步探索建立符合**县实际的公益模式,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到农村一线创办领办产业基地和服务实体,逐步建立起与市场农业相适应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6、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确权到户,确立农民经营主体地位,依法保护农民的承包权。认真落实“两金”免征政策,取消一切不合理涉林收费项目,切实减轻林农负担。抓好林业要素市场建设,逐步规范森林资源流转行为。**年年底以前,全县要基本完成林权制度改革任务。

7、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土地矛盾纠纷仲裁机构,加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完善土地流转合同、登记、备案等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农村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方向发展。

8、下力突破发展的资金制约。根据国家金融改革的要求,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支持“三农”的作用,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逐步探索建立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推进农村担保方式创新,积极培育新的信用模式、新的金融产品和新的服务方式。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手段投入“三农”,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三、突出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村市场主体

9、扶持发展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立足全县特色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扶持政策,在柑桔、蔬菜、木瓜、蚕茧加工转化上重点突破。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订单生产,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对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获得省以上认证的品牌给予奖励,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培育名牌农产品,走依托品牌拉动企业,依托企业壮大产业之路。**年县财政继续安排50万元的贷款贴息资金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10、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认真抓好农产品市场建设论证规划,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及中介服务组织利用民间资金兴建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县里集中力量建设较大规模的农产品交易市场1-2个,每个乡镇都要从今年筹建各有特色的小型农产品交易市场。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工程,抓好农村超市建设,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在全县初步建立农产品市场网络。

11、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坚持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一品一社、一村一社”等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继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积极探索组建行业协会和联合会,为农业企业化经营创造条件。加大对农业产业大户的培育力度,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促进全县农业逐步向企业化方向发展。**年,财政安排1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家,规范15家,培育各类产业大户1000户。

12、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依托农业信息网、金农网、农村热线网站等农业网站(页)和“农信通”传媒,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搭建信息平台,扎实推进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途径和办法,在全县推广资费优惠的农业公益电话,努力构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成果、土壤普查成果、农业区划等农业成果的运用,及时收集农产品市场信息,不断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以信息带动招商,促进发展。

四、突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3、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与产业建设相配套,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相适应的要求,突出水库除险加固、农村安全饮水、灌区综合配套、水生态环境治理重点,积极探索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新路子,积极推进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创新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奠定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启动箩筐岩水库和马鞍桥电站前期准备工作,确保西山电站投产运行,积极稳妥地推进水能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年全面完成投资700万元的国土开发整理项目、投资8000万元的丹江口库区水污染防治及水土保持项目、投资870万元的安全饮水项目。

14、抓好生态林业建设。科学实施生态林业工程,认真抓好造林绿化、低产林改造、林业产业培植和森林资源保护,加强退耕还林地管护,认真抓好木瓜基地建设、老园改造、木瓜园抚育管理和木瓜综合开发利用,积极推广林药、林草、林牧结合模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农民增收。下力抓好石漠化治理和低产林改造,实现人工造林5万亩,补植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100万亩,中幼林抚育30万亩,义务植树170万株,四旁植树170万株。

15、稳步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坚持把农村公路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点来抓,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公路硬化。强化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监管,规范通村路建设发包行为。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建立农村管护的长效机制,逐步将已硬化的农村公路纳入管护补助范围,进行经常性的管护,巩固农村公路建设成果,**年完成农村公路硬化150公里以上。

16、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加强能源法宣传,增强群众节能意识,认真实施国债和省沼气建设项目,大力推广“一池三改”沼气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继续抓好沼气生态工程和“畜沼菜”、“畜沼果”循环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探索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年力争完成“一池三改”沼气建设3000套,建设生态能源示范户1000户。

17、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有效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促进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大力推广微耕机、手扶拖拉机等农机新机具,积极开展机耕、机播、机脱、跨区机收等农机作业。落实对农机作业服务实行减免税政策,对田间作业的拖拉机免征养路费,落实农机跨区作业免费通行政策。强化农机安全监理,确保安全生产。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服务公司,拓宽农机服务领域。**年力争推广农机新机具1000台(套),开展农机培训2000人(次),实现机耕作业23万亩,水稻机插2万亩,机收13万亩。

18、深入推进示范村建设。坚持以乡镇为主导,村级为主体,切实抓好3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要注重规划,县规划局与驻村工作队密切配合,全面完成示范村建设规划。制定完善示范村建设标准和示范村考核办法,整合力量,加大投入,加快推进新农村示范村水、路、沼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广泛动员和组织农户认真做好人居环境治理,树立良好的卫生文明生活习惯。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陋就简、突出特点、统一规划、整体推进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集聚改建型、搬迁新建型、就地整治型等建设模式,引导农民统一模式建新房、改旧房,在房前屋后栽花植树,努力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特色鲜明的小康型住宅,逐步实现村庄布局优化、庭园绿化、道路净化、环境美化、庄院靓化的人居环境目标,力争使示范村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县财政继续安排50万元资金对示范村实行以奖代补。

五、突出解决民生问题,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19、抓好农村教育卫生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课书,深入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贫困生生活补助费标准,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医疗、药品市场监管,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提高重大疾病防控能力,保障农民群众的就医用药安全,大力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力争使全县农民参保率达到85%以上。坚持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

20、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重点,以村为基础,以农民为对象,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开展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建设,加大对农村业余文化活动扶持力度,大力培育文化中心户,加强农民演艺队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兴办农家书屋、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产业,经常性开展群众参与式的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不断保护和挖掘民间文化遗产,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示范村建设品位。继续实施全民健身纲要,加快乡村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民体育运动。进一步加大“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等创建力度,经常性开展评选活动,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新风尚。

21、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进农村低保,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认真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使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1500元和1000元。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完成300户改造任务。完善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好特困群众因病返贫问题。

22、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坚持开发式扶贫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扶贫方针,健全扶贫效益评估和后续管理机制,突出扶贫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扶贫搬迁和老区建设,认真抓好扶贫村产业、基础、搬迁、科教、转移培训工作。进一步健全投入机制,加强对口帮扶,提高开发效益,加快扶贫进程,完成**年18个重点村建设,启动今年的18个重点村建设,完成搬迁扶贫500户2000人,扶贫培训7000人,解决1.8万人的温饱问题。

23、做好南水北调工程的相关服务工作。围绕服务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突出移民后扶政策落实和库区村发展重点,认真做好南水北调工程外迁移民安置试点工作。全面落实移民后扶政策,确保移民后扶直补资金100%兑现到移民户。科学实施移民项目,加大库区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妥善解决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问题,确保库区移民项目、资金下拨率、项目实施质量和验收率达100%,促进库区经济、政治、人文、环境协调发展。

24、全面落实农村政策。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民减负的长效机制,加强对村级帐务资金、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监督管理,全面落实“四项”制度,确保农民负担减轻不反弹。认真抓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及保险等各项惠农资金兑现,确实把中央、省、市的扶农支农惠农强农政策落到实处。加强农村民主化管理,认真抓好村务公开示范。积极化解村级债务,对工作做的好的地方给予奖励。

六、突出整合发展力量,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

25、整合支农资金使用。成立全县支农资金整合使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按照资金性质不变、资金来源渠道不变、监督管理不变的要求,以主导产业为资金整合平台,探索资金整合机制,建立和完善支农资金整合的有效方式,增强政策合力,克服低效投放、重复投放、分散投放的问题,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成效。今年整合支农资金3000万元以上,支持农村特色产业建设。

26、创新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四大家领导分管农业产业建设的运行机制,继续实行一个主导产业一名县领导分管的领导体制。各地各部门都要充分利用政策,充分利用项目,支持主导产业发展。二是建立考评机制。将现代农业和示范村建设纳入县委、县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完善考核办法,加大督办检查力度,确保工作任务完成。三是建立奖惩机制。对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产业基地建设、合作组织发展、加工企业等进行考核奖励,将工作任务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干部评先表优的重要依据,实行奖惩兑现,促进工作开展。

农村经济发展意见篇5

一、不断优化农业结构,打造强势基础产业

1.打造优质粮食产业。着力抓好优质稻板块基地建设,发展优质稻72万亩,水稻优质率达到95%以上,其中“鉴真二号”和“*中五号”两个骨干品种实行板块推进,订单生产面积稳定在20万亩,发展“丰两优”、“杨两优”等优质高产品种和其他专用稻50万亩,建设有机稻基地2万亩。继续发挥湖北国宝桥米集团的辐射带动效应,落实优质粮食订单面积90万亩,其中县内65万亩,县外25万亩。全县粮食种植总面积稳定在130万亩,总产稳定在53万吨。通过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发展订单生产,提高粮食优质率,兼顾好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关系。

2.打造规模畜牧产业。以推进畜禽产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经营为目标,实现畜禽规模化养殖突破性发展。20*年,全县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出笼家禽1000万只以上。全县生猪规模化养殖达到60%,家禽规模化养殖达到80%。一是推进畜牧小区建设。重点新建新市镇丁家榜蛋鸡养殖小区、永兴镇老柳河蛋鸡养殖小区、钱场镇鹏昌绿色养殖园、石龙镇张家当蛋鸡养殖小区4个蛋鸡养殖小区;新建罗店镇丁家冲广信生猪养殖小区、宋河镇富源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孙桥牛车河生猪养殖小区、雁门口新民生猪养殖小区4个养猪小区。二是推进规模化养殖。发挥畜禽养殖小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狠抓规模养殖大户发展。全县规模养殖户达到5015户,新增800户,规模化养殖生猪出栏达到60万头,新增20万头,规模化养殖家禽达到800万只,新增200万只。三是加强疫病防控。牢固树立“全年防疫、四季防疫”的工作理念,建立“春秋集中免疫、月月定时补针、定期监测抗体”防疫制度和工作方式,切实抓好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四是加强标准化建设。转变养殖观念,推行标准化生产,发展生态养殖。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对规模养殖户和养殖小区的养殖设施进行标准化改造,在重点地区、品种、环节、小区和企业,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样板。组织无公害畜禽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五是加大对畜牧业投入力度。加大财政“以奖代补”的力度,对新建畜禽养殖小区和标准化养猪“150”模式的农户给予奖励扶持。支持保险公司大力开发生猪保险市场。

3.打造现代生态林业。围绕现代林业示范市建设,以建设武汉后花园为目标,着力打造生态京山,建设功能较为完善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体系。重点狠抓四大工程建设。一是成片造林绿化工程。完成成片造林3万亩,其中低产林改造1.5万亩。二是城乡佳居环境建设工程。以创建部级园林县城为目标,高标准抓好县城绿化、美化。同时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建设生态家园,完成四旁植树220万株。三是花卉苗木产业建设工程。重点在皂当公路沿线和国有林场建设花卉苗木产业基地,打造“皂当花卉苗木走廊”,新建花卉苗木基地5000亩,达到2万亩。四是绿色通道建设工程。着力开展景观大道建设,对高速公路连接线、皂当路永兴至孙桥段、京安路新市至宋河段、京钱路钱场至新市段、京绿路新市至绿林段实行高标准绿化,建成“风景线”。大力推进村镇公路绿化,完成绿化里程120公里。对县境内高速公路、省级公路和铁路实行沿线拓展,高标准造林绿化。

4.打造特色增收产业。紧紧围绕中华鳖、白花菜、香菇、板栗、茶业、果蔬等传统特色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村、特色村,培育集中连片的特色产业带、产业群,推动特色产业规模的扩张和效益的提升。依托绿林大洪山核心景区、空山洞、虎瓜山、温泉等旅游景区,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为重点的乡村旅游产业。鼓励和支持景区周边农民兴办农家乐、休闲农庄、垂钓中心、田园景观等项目,促进农民增收。抓好宋河镇、曹武镇小龙虾养殖,全县新发展小龙虾养殖面积2.5万亩,达到5万亩。抓好新市镇赵畈村无公害蔬菜、永兴镇老柳河村中华鳖健康养殖、罗店镇仁和白花菜、三阳镇板粟、杨集镇三口堰村肉鸭养殖、绿林镇厂河村农家餐馆、石龙镇石龙村花卉苗木、钱场镇舒岭村蛋鸡养殖等一批特色产业建设。大力推进农业园区建设。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立足特色和优势,重点抓好京山粮食物流工业园、新市镇有机稻生产示范园、罗店湖北广信生态示范园、孙桥镇草莓生产示范园、永隆镇曾口大棚蔬菜生产示范园、钱场镇徐冲蛋鸡养殖示范园、钱场镇荆条村农机化推广示范园、虎爪山林场花卉苗木生产示范园8大农业园区建设,努力把园区建设成集新品种推广、科技示范、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样板园。

二、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全面推进产业化经营

5.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按照“壮大实力、增强竞争力、提高带动力”的要求,进一步做强做大桥米、鲜蛋、白花菜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湖北国宝桥米集团为依托,采取集团自主开发、招商合资或独资开发等多种形式,新上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品关联度高、发展后劲足、与核心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项目,着力打造国宝桥米百亿产业集群。20*年,继续推进第三步走发展战略,使集团年加工大米能力达到10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在此基础上,重点抓好米乳项目、饴糖二期工程、米糠油项目、生物发电项目、插秧机项目和农机大市场六大项目建设。扶持湖北江花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京山仁和白花菜有限公司和湖北楚龙水产品有限公司做大做强,扩大生产规模,争创名牌产品,壮大自身实力。在良种繁育上,扶持湖北神地农业科贸有限公司、绿丹种禽公司、宝源种猪场、观音岩种猪场做大做强;20*年在饲料加工、蛋品加工、淘汰鸡加工、肉鸭加工方面,通过招商引资新建龙头企业实现突破;在畜禽粪便处理上,扶持湖北地利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京山天泽有机肥厂做大做强,再引资兴办1--2家有机肥厂。

6.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实施品种创新、品质创优、品牌创响战略,不断提升京山县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监管,从龙头企业、板块基地、养殖小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入手,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宣传和培训,实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搞好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参与各类推介会、展销会,加大农产品品牌宣传促销力度,扩大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鼓励企业开展iSo、QS等体系认证,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认证,打响已有品牌,创名优农产品。20*年,力争将“国宝”申报为“中国驰名商标”,新申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品牌10个以上,新培育“湖北名牌”产品品牌3--5个。

7.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协调龙头企业推行订单农业,逐步建立“农户+企业+市场”的利益连接机制,达到企业、农户“双赢”的目的,农业订单面积逐年提高。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和营销队伍。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加快连锁、放心、便利三位一体的农村商业网点建设,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通过新建和改造农家店,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净化市场秩序,确保农村市场商品特别是食品与农资的质量安全。

三、加强民生工程建设,大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

8.加强农田水利和高产农田建设。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大力开展灌区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增加旱涝保收面积。抓好八字门水库和石龙水库整险加固工程建设。做好叶畈、余家河及全县9座重点小(一)型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复核和工程设计,及早纳入开工计划。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解决好末级渠系的“肠梗阻”问题,重点完成石龙水库灌区改造工程,做好刘畈水库灌区改造项目的前期工作。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以奖代补”,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积极争取国土开发整理、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等项目,新上一批高产农田建设工程,争取省级投资新市镇洪泉高产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和1个国家投资项目;抓好雁门口瓦庙土地治理和罗店镇沿河土地治理两个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改造中低产田2.73万亩;抓好新市镇高岭村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项目实施;抓好1万亩低丘低岗地改造。

9.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加快通村公路建设,努力构建与高速公路、省道相沟通,布局合理,安全畅达,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农村公路网络。坚持建养并重,逐步建立县、镇、村三级养护长效机制,确保农村公路安全畅通。完成60.9公里通村公路硬化。

10.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按照“整镇推进、整村推进”的思路,积极推进“一建三改”为重点的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全年新建沼气池4500口。以孙桥镇为重点建设“一建三改”示范镇,选择14个村建设“一建三改”示范村。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2.67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重点抓好永隆、钱场安全饮水工程的完善配套、管网延伸和规范管理,确保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长受益。继续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村示范、百村整治”试点,全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沟渠水塘、院落畜圈的整治。

11.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重点推广机耕、机整、机插、机械防治病虫和跨区机收,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综合效益,在汉宜公路和京钱公路沿线建设万亩机插示范推广基地。继续在全县10个水稻主产镇实施“整镇推进”工程,每个镇机插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选择30个有条件的村实施“整村推进”工程,每个村机插面积达到500亩以上,全县机插面积达到20万亩。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完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加快电话“进村入户”步伐,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搭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发挥电信、移动、联通等部门行业优势,兴办“信息化村镇”的试点。加强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

四、培育现代新型农民,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12.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落实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积极化解农村中小学“普九”债务,争取上级以奖代补资金。增加农村文化事业投入,扶持发展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和科技文化中心户,扶持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群众文艺队伍,形成一批民间演出团队,开展“数字电影进农村”和“*精神到农家”百场演出活动,建设一批农家书屋和体育场所,做到村村有文化阵地、文艺队伍、重大节日有文艺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13.加强农民培训转移。进一步规范培训基地建设,充实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坚持“阳光工程”培训与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突出新型农民、失地农民、农产品加工企业人员和新办企业农民工培训;鼓励培训基地开展定向、订单培训,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非农产业收入。20*年完成1.17万人的培训转移任务。进一步弘扬创业精神,营造创业氛围,激发农民自主创业意识,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完善优惠扶持措施,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开展农业创业带头人评比表彰活动,对生产规模扩张快、带动能力强的农民创业带头人实行奖励扶持政策。

14.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继续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围绕农业板块基地建设,搞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和服务。20*年,实施稻田养鸭、安装频振杀虫技术推广无公害水稻种植面积10万亩,推广旱育抛秧5万亩,免耕栽培技术1万亩。认真组织“以钱养事”农业科技项目试验示范推广。

15.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县农民参合率达到95%以上。抓好全县14个乡镇卫生院和54个村卫生室建设。对农村儿童的计划内疫苗实行免费接种,抓好血吸虫病、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工作。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扎实开展整村推进式扶贫,切实抓好贫困村、革命老区扶贫工作。落实扶贫项目,搞好县领导、县直部门、企业参与的结对扶贫、对口扶贫。抓好农村特困户的救助工作,帮助弱势群体和受灾群众解决好生产、生活困难。切实做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

16.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扎实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在全县选择一个村兴办试点,扎实组织开展农村民主法治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京山建设,加强农村警务建设,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农村安全有序。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着力抓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切实维护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扎实开展村务公开,注重公开内容、时间、形式和程序,推进党务、政务、村务公开上台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教育,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户”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五、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

17.健全农村政策落实机制。认真落实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坚持涉农税收、价格及收费“公示制”,村级组织订阅报刊“限额制”,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严禁有关部门或单位向村级组织和农民收取税费。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开支范围和标准,规范村民“一事一议”和筹资筹劳。加大农民负担督办检查力度,对违反农民负担政策的案(事)件发生一起,严肃查处一起。

18.依法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通过转让、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曹武镇兴办试点,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登记、备案制度,促进土地规范流转,引导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19.创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按照“产权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管理科学”的发展方向,明确和理顺集体资产的产权归属,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理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分配关系,确定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县在新市镇城畈村和开发区八里途村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20.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林业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全面完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确权确林到户。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完善林业发展协作体系、服务管理体系、金融支撑体系,推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

21.完善农村公益事业服务机制。巩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成果,完善农村公益事业“以钱养事”新机制。进一步明确农村公益事业服务内容、管理办法、考核机制,签订好服务合同。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服务的投入,切实加强省补农村公益事业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22.规范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全面倡导、积极引导、加强指导的要求,鼓励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发展“民办、民受益”的专业合作组织,全县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5个。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发展。选择2到3个产业优势明显,工作有一定基础的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试点,着力培育产权明晰、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利益联结比较紧密、服务作用较好的典型。通过典型引路,加强现有专业合作社内部组织建设,真正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互补、自求平衡、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机制。

23.创新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典型示范,动员组织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家乡面貌,建设美好家园。村党组织和村委会要发挥好带头作用,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组织发动村民投工投资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鼓励社会各类组织、企业家和社会知名人士参与新农村建设,吸引外来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信贷资金进入新农村建设各个领域,形成合力建设新农村的良好氛围。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建立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每年预算一定的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重点支持群众积极性高、建设进展快、成效突出的示范村和重点产业发展。

六、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领导,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24.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坚持党政双线领导农村工作的制度;坚持领导干部联系镇、村的制度;坚持和完善向基层派驻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制度,实行县直部门联村,以项目实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企业、学校、金融机构、个体老板扶村、带村“四联”活动。各部门要切实承担起新农村建设的职责,把本部门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形成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继续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选准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报道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农民自觉投身新农村建设。

农村经济发展意见篇6

关键词: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调查分析;对策措施

为进一步做好甘南州农牧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后续工作,服务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对接,笔者从年初至今,通过查阅资料、座谈交流、进村入户、实地查看等方式方法,先后深入合作市、临潭县、卓尼县、舟曲县、迭部县、碌曲县、玛曲县、夏河县8县市农区、半农半牧区、牧区的46个乡(镇)100多个村开展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

一、基本情况

甘南州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域辽阔,地理结构比较复杂,气温差异大,自然条件严酷,经济社会发育程度较低,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农业、半农半牧业、牧业等三种经济类型,辖有合作市、临潭县、卓尼县、舟曲县、迭部县、碌曲县、玛曲县、夏河县等8个县市99个乡镇(含4个街道办)662个村,2944个村民小组,总面积4.5万km2,有农牧户14.44万户,58.37万农牧业人口,2020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29元。

二、工作成效

(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稳步推进

州、市(县)乡、村组织相互联动,采取举措,积极贯彻落实发展村集体经济政策法规,一是全州8个县市99个乡(镇)662个村集体组织均在地方银行备案、开设了账户;二是地方政府部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积极贯彻落实省、州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给贫困村注入发展资金53273.42万元,完成资本积累。三是地方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办公室、农业农村部门着力指导村集体特别是贫困村积极贯彻落实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措施,通过村民议事方式方法,通过“三变”模式或寻找有效经济组织即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其签订投资入股协议,增加村集体收入。四是甘南州8个县市全面完成农牧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据调查该州8个县市99个乡(镇)662个村共清理核实资金1.2亿元,资产64.41亿元,村集体资源性资产283.84万hm2,资产主要是国家政府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如村办公房屋及辅助设施、电脑与复印机等办公设备、文化广场、路灯、运动器材、光伏发电、公共设施等固定资产,资产来源是公积公益金——政府拨款等形成资产。五是村集体财务实行“村财乡管”或委托第三方记账,能够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规范核算记账。

(二)提前消除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

甘南州各县市、乡(镇)党委政府,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及农业农村部门脱贫攻坚期间,不仅积极贯彻落实省、州全面消除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的意见,并将此项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采取举措。一是按照脱贫攻坚政策要求,对贫困村注入了发展资金,并建立了消除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进度统计制度,实行周报月通报,促进消除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工作进度;二是通过引进企业、寻找规范运行合作社等方式方法,并与其商定签订投资入股协议,按照约定兑现协议提前或按期分红;三是甘南州8县市309个贫困村中的210个“空壳村”均提前2018年全面完成消除贫困村“空壳村”任务。据目前调查统计,甘南州8个县市99个乡(镇)662个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2020年全州662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040万元,村均收入4.59万元。其中309个脱贫村收入1847.02万元,村均收入5.98万元;353个非脱贫村收入1192.98万元,村均收入3.38万元。从收入结构分为收入在1万以下的村64个村,1万~2万元的68个村,2万~5万元的357个村,5万元以上的173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投资入股收益、光伏发电收益、经营性资产收益、房屋出租收益等。

三、经验做法

(一)高度重视,加强学习

甘南州、县市、乡(镇)三级党委政府在脱贫攻坚期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全面安排部署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甘南州各涉农部门及干部群众掀起了广泛学习宣传2015年省政府办公厅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甘办发〔2015〕50号),2016年省发改、财政、农牧等部门相继出台的《关于借鉴贵州省六盘水市经验深入推进多种形式股份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甘农牧发〔2016〕167号)、《关于进一步推动项目建设切实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通知》(甘农牧发〔2016〕260号)和《关于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促进农村新业态发展的实施意见》,2017年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甘发〔2017〕16号)和《关于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指导意见》(甘发〔2017〕44号),2018年7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消除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的意见》(甘政办发〔2018〕120号)等文件政策精神,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聚力贯彻,出台政策

甘南州各级党委、政府及涉农部门政治站位高,履职尽责,全力贯彻落实国家、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政策法规。2016年州委州政府两办先后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甘南办字〔2016〕19号)和《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甘南办字〔2016〕21号);2017年州财政、州农牧部门联合下发了《甘南州农牧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州财农字〔2017〕01号);2018年州委州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农牧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牧民变股东改革的实施意见》(甘南发〔2018〕6号)、州委州政府办公室印发《甘南州关于稳步推进农牧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甘南办字〔2018〕10号),州政府办公室印发了《甘南州关于全面消除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工作方案》(州政办发〔2018〕123号),明确规定了消除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工作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各县市和州、县市农业农村部门积极贯彻落实。

(三)多方通力,稳步推进

消除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是脱贫攻坚期贫困村脱贫退出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也是提升村组织两委执政能力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因此,甘南州各级涉农部门单位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安排部署下,积极发挥行业部门作用,尽职尽责,通力协作,全力指导,稳步推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是召开涉农部门、金融办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重点解决村集体在银行营业室开设银行账户难、村集体分红资金无法进账等问题。二是采取措施,通过实施项目、产业扶持等形式注入村集体发展资金,并有效指导村集体与效益企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签订了入股投资协议,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有稳定收入来源渠道,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三是农业农村部门通过招商引资方式方法,着力引进效益经济载体,本着“合作、共赢、共享、发展”理念,承接村集体投资入股或联姻村集体经济,夯实乡村振兴战略基础。四是政府部门积极监督签订协议的龙头企业、合作社按照约定如期或提前兑现协议比例分红,确保村集体经济保值增效。

(四)核查督导,打实基础

甘南州、县市党委政府部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特别是农业农村部门针对主导产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三项脱贫攻坚主责专责工作任务,多次组织人员赴基层核查督导这三项工作,确实有力推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工作。一是各乡(镇)、村组织能够严格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规范核算记账,认真执行州财政、州农牧部门联合下发了的《甘南州农牧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州财农字〔2017〕01号)规定,防止违纪违规现象发生。二是各村组织能够在上级组织及业务单位的指导下,按照《村民自治法》规定开展村集体事务工作。三是积极引导了村集体自觉走村民自治、法治、德治三结合治理路子,更好地服务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习宣传村集体经济政策法规广度和深度不够,法治意识、爱村如家意识淡薄。二是积累微、缺管理,发展公益事业难。农牧村集体经济发展管理弱,加之集体积累少,易出现杯水车薪情况。三是乡(镇)级无农经站,跟不上服务村集体发展需求。由于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村干部素养较低,思想不解放,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一定程度上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同时也易发生村集体资产流失现象。四是村级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部分村集体因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影响村集体经济发展。五是部分基层干部和村民重视村集体积累不够,体制管理跟不上,导致对村集体收入分净拿完思想意识严重,限制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五、对策措施

农村经济发展意见篇7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村经济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管理的需求,管理人员必须要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扩大管理范围。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还应该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让群众参与到经济管理当中,多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进而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

一、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而且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从农村经济管理现状可以看出,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农村经济管理制度还不健全,而且管理制度缺乏针对性,无法解决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今,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复杂,农民增加收入的途径正在逐渐增多,这也给农村经济管理增加了难度。在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经济管理无法充分发挥出作用。

(二)土地制度不健全

在很多地区,土地制度也不够健全,土地产权比较混乱,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在农村,很多土地都是荒废状态,这些土地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这对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有很不利的影响。农村地区土地制度的不完全,导致国家其它政策的实施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案例:王庄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也很便捷,整个村庄拥有575口人,村庄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经济状况相对稳定。但是,随着王庄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地区人数不断增多,人口的流动性也比较大,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很多土地上堆放着生活垃圾,大量废水被排入荒地中,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这不仅严重影响了王庄村经济的发展,也给该地区经济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增加了经济管理工作的难度。种植业是王庄村农民增加收入的途径之一,但是现在大量的土地被荒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们的经济收入不断下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三)资金利用率较低

虽然国家比较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国家对农业种植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农民收入一直不高。国家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相对分散,降低了这部分资金的利用率,也出现了资金浪费的现象。

二、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增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

在新形势下,要想加强农村地区经济管理工作,提高经济管理水平,首先要增强农村地区人们的经济管理意识,贯彻落实国家经济管理政策,解决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其次,经济管理部门应该鼓励农民参与到经济管理当中,管理人员也应该多听取农民的意见,从农民的实际出发制定经济管理方案。最后,国家和当地政府应该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国家也应该不断制定和完善经济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农村地区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保障。

(二)提高资金利用率

在新形势下,国家还应该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事实上,农村经济管理的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要想增加农民的收入,就要不断增加农民增收的途径,首先,国家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制定和完善农民补贴政策,增加农民的收入。其次,国家还应该结合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调整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结构,鼓励群众自主创业,进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最后,国家和经济管理部门还应该在农村地区建立合作社,增加农民增收的途径。

(三)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在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农村地区经济管理工作质量有很大影响。要想加强经济管理工作,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就必须加强经济管理人员培训,不断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而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管理正在向信息化发展,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提高经济管理工作效率,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意见篇8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并对当年和此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文件突破了传统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

联产承包制是伟大创造

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这个文件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文件提出,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当前的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森林过伐、耕地减少、人口膨胀,是我国农村的三大隐患。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必须强调党员、干部带头,模范地执行政策,杜绝不正之风。要按照我国国情,逐步实现农业的经济结构改革、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

承包土地15年不变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为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资,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文件明确了农村进行商品生产的重要性,提出只有发展商品生产,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把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能使农村繁荣富裕起来,才能使我们的干部学会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利用价值规律,为计划经济服务,才能加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现代化。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扩大市场调节力度

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四个“一号文件”。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系统化,同时从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产业结构调整、交通、支持乡镇企业、鼓励人才流动、放活金融政策、加强小城镇建设等十个方面活跃农村经济。文件还提出扩大市场调节,使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的需求,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一步把农村经济搞活。国家还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

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个“一号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文件进一步摆正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肯定原有的“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同时,强调增加投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同时明确提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允许其存在和发展。文件指出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还十分脆弱,一部分地区农民种粮的兴趣有下降的迹象,在农村经济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出现了不协调现象,城乡改革汇合后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调节更加复杂。要认识到,发展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不但反映经济规律,也反映着自然规律,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它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方针。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2004年2月8日,针对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也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文件要求,要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七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八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

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o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十个“一号文件”。文件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文件以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主题,切中了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要害,抓住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问题,是党中央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从农村发展迫切需要出发,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

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十一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困难,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2010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十二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意见》指出,当前,我国农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大,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也在叠加凸显。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越来越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十三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文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新政策、新举措。文件强调,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201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013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文件要求,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2014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要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合法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加快农业现代化

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印发,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聚焦“三农”问题,显示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持续而高度的重视,延续了2014年改革元年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并进一步加强、指明了新常态下农村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对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中的农村版块进行了全面部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迈出坚实一步。

有序推动农业现代化

农村经济发展意见篇9

关键词:股权质押;担保方式创新;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0)03-0059-04

一、引 言

所谓股权质押,简单而言,是指出质人以其所拥有的股权作为质押标的物而设立的质押。作为一种担保方式,股权质押具有权利性、表征性、便利性和风险性等特征。虽然股权质押的担保功能具有相对不稳定性,但总体而言,在权利证券化和市场信用高度发达的今天,股权质押已与动产质押一起,成为现代质押担保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越发显示出其融资方面的潜力。在学术界,关于股权质押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股权质押的法理研究。而政府部门及产权市场等实务界则多从股权质押融资业务办理中存在的问题及障碍进行了分析。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对于股权质押融资的探讨均仅限于城市地区公司制企业的股权质押问题,而对农村地区股权质押这一创新担保方式的重要意义、适用基础等问题却没有涉及。当然,这与农村地区以股权为质押取得融资的情况极不多见有关。股权质押源于实践,它并不是与质押同时产生。权利制度体系只能由一定的社会经济需要决定,股权质押只能是商品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只有当农村地区存在一定的股权形式作为质押基础时,农村地区的股权质押融资业务才可能随之兴起。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开展,新型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不断涌现,使股权在农村广泛发展、存在,为开展股权质押融资业务提供了基本条件。2009年年初,浙江宁波市开展了村股份合作社股权质押贷款业务,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这说明在中国农村开展股权质押融资业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然而,由于中国农村股权结构的特殊性,在农村推广股权质押融资业务也面临一些困难,需要政策扶持予以推动。

二、股权质押担保对金融支持“三农”的意义

当前,针对农村的担保方式创新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各类新型的担保创新方式层出不穷。基于农村股权的存在范围广泛、形式多样的特点,目前在农村开展股权质押融资不仅具备其原本的简便、快捷的优点,还有利于满足农村宽领域、多层次的融资需求,有利于融资机构为“三农”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1.有利于满足宽范围的融资需求。经过股份合作制改革,当前的中国农村涌现了一大批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经济组织,主要包括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股份合作社及股份合作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乡镇企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过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农村新型经济组织中都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股权形式,农村大到村集体、企业,小到农民个人,都持有着各种各样的股权,股权的存在范围十分广泛。如果这些股权能用来质押获得融资,那么将惠及农村各类经济主体,可以在较大范围内满足农村地区的融资需求。

2.有利于满足多层次的融资需求。由于各类农村经济主体持有的股权种类多样,股权质押融资业务将更有利于满足各类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以农民为例,一般农户持有的股权为资格股、身份股,多数为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最基本的股份,股份面额不大,其融资需求多为金额较小的简单生产需求。农村专业大户除持有资格股、身份股外,还持有投资股,股份面额较大,其融资需求也为金融额较大的扩大生产性需求。股份持有的数量、面额与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基本匹配,使股权质押融资业务在农村有较强的适用性。

3.有利于消除农户与融资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农村股份合作社经济组织的范围都不大,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以行政村为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乡镇企业的范围更小一点,经济组织中的成员大都是相互熟识的,彼此之间的信用状况也都了解。由于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的股权一般只能在内部转让,融资机构在进行股权质押融资业务时,一般要与股权代表单位签定同意内部转让股份的协议。在这个过程中融资机构可以了解业务办理者的资信状况,最大程度地消除融资者与提供融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三、中国农村股权结构与推广股权质押担保的现实基础

目前,在中国农村地区,经过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农村新型经济组织中都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股权形式(表1所示)。入股各类经济组织的农村经济主体即是股权持有人。农村股权分布范围很广,农民、农村各级经济组织、乡镇企业等各类农村经济主体都持有一定量的股份,这些分散在农村的股权正是开展股权质押融资的坚实基础。具体股权持有情况见表2。的股权而言,农村的股权有其独特的性质。

一是分布范围较广。农村的村集体、乡镇企业等传统农村经济主体一般改制成为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而新型的农村经济组织如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般也采用了股份合作制加以建立。股份合作社经济组织的广泛存在,使农村大到村集体、企业,小到农民个人,都持有着各种各样的股权,股权的存在范围十分广泛。

二是股权形式多样。个人股、集体股、成员股(身份股)、投资股、自然人股、法人股等各类股权形式都可在农村找到身影。农村各类经济主体,农村各类经济组织及农民个人所持有的股份根据其自身经济条件和发展状况而有所不同。一般的农户所持有股权为村股份合作社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股、身份股等基本股份。农业生产大户或农村个体工商户则可能持有除了基本股份之外的投资股,农村经济组织则会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持有其他农村经济组织的成员股或投资股。

三是转让受到一定的限制。尽管合作社的原则之一是“自愿与开放”,但是由于在我国,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享有了国家诸多优惠政策,为了保持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农”姓,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里都对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股权转让进行了限制。如某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规定:“量化到人的股权可以按《章程》依法继承,也可以按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的规定并经三分之二以上的股东(代表)同意后在股份合作社股东之间转让,但不得退股提现。”某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规定:“股份可在经合作社同意的情况下进行转让(一般限于成员内部转让)、买卖、继承。”

四、推广农村股权质押担保面临的主要困难

相对于城市中的股权,农村股权存在范围广、形式种类多,给股权质押融资业开展打下了丰厚的基础。然而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的自身的特性,使得绝大多数农村股权都不能公开自由转让,这些性质也为农村股权质押融资业务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局限。

(一)股权转让受到限制,存在一定法律障碍

股权由于无法完全自由转让是农村开展股权质押融资业务的最大障碍。一种权利要成为质押的标的物,必须满足两个最基本的要件:一是具有财产性,二是具有可转让性。在债权届期不能受到清偿时,按照法律的规定,得处分作为质押物的股权以使债权人优先受偿。对股权的处分,其结果是发生股权转让的效力。根据《物权法》第二百二十三条规定,可以出质的股权为“可以转让的基金份额、股权”。无法自由转让的股权,将对接受质押股权的融资公司或银行产生较大的业务风险。当融资人无法还款时,融资公司或银行处置股权的方式将会受到一定限制,不仅增加业务成本,还可能造成放贷损失,使开展股权质押融资业务的融资公司或银行产生顾虑。

(二)股权存在形式繁多,增加融资机构业务成本

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股权存在形式更为多样。数量多、种类多、结构复杂,不利于农村股权质押融资业务的开展。农村经济主体的股权存在形式与转让方式多由其章程决定,而随着农村经济主体种类及发展阶段的多样化,致使农村不同经济主体中股权的存在形式和流转方式各不相同,甚至同一种经济主体的不同发展阶段中股权的流转方式也会有所区别。股权存在形式多样,一方面使得管理部门难以出台统一的股权出质规范,另一方面也使股权质押融资业务办理机构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针对不同的经济主体制定不同的股权质押融资业务规则,增加了股权质押业务成本。

(三)股权融资意识淡薄,开展业务的积极性不高

尽管早在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的《关于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明确指出要规范发展应收账款、股权、仓单、存单等权利质押贷款,但在农村,股权质押融资还是新生事物。首先,农村融资机构开展股权融资业务的积极性不高。目前农村融资机构较为热衷于开展动产担保及林权、土地经营权、应收帐款等其他权利担保融资业务。股权担保方式由于转让受限、股权处置难度偏大不受融资机构重视。其次,农民办理股权质押融资业务的积摄性不高。由于宣传不足,农民对股权质押融资知之甚少,大多数农民没有用手中股权作担保融资的意识,就是在宁波市江北区,在开展股权质押融资业务的初期,由于农民对股权质押业务的不熟悉,也曾发生过三个月的时间里只发生两笔股权质押贷款的尴尬局面,后期经过大力宣传推广才有所改善。

五、推动中国农村股权质押担保方式创新的政策建议

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零星的农村股权质押融资业务试点,其中做得比较好的是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的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质押融资业务试点。据统计,截至2009年8月11日,江北区以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质押贷款的户数为451户,贷款金额1299.98万元。江北区的成功经验说明股权质押融资业务在农村仍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要进一步推动农村股权质押业务的发展,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农村股权质押融资意识

要促进农村股权质押融资业务的顺利开展,树立股权质押融资的意识十分必要。一方面可由政府部门联合人民银行、银监局,通过举办银企见面会、研讨会、宣讲会等多种形式,向融资机构宣传股权质押优势,使融资机构意识到开展农村股权质押业务是丰富自身业务品种、抢占农村市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要通过办讲座、发传单等方式,加大在农村对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及农民的宣传力度,让农村经济组织认识到股权质押融资对于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巨大作用,了解股权质押融资是激活资本、增强自身实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使农民意识到股权质押融资手续简单,贷款费用低的长处,提高办理股权质押融资业务的积极性。

(二)出台指导意见,规避农村股权转让受限的法律障碍

农村股权质押融资业务要顺利开展,必须克服股权不能自由转让这一障碍。农村股权虽然不能自由转让,但可在农村股份合作社经济组织内部转让,给股权处置创造了一定条件。在宁波实践中,为了规避股权不能自由转让这一障碍,宁波市江北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质押贷款相关政策的指导性意见》。《德见》从政府的角度明确了开展出质的股权可以以拍卖的形式在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内部进行转让。若股权流拍,股份经济合作社可以对股份进行回收,规避了股权无法自由转让的障碍,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融资机构的资金安全。

由于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的形式多样,在促进农村股权转让的政策上要坚持一社一策的方针。根据每个经济组织自身的特点,制定符合其成员利益的股权转让方案,转让方式可由经济组织自身决定,可选择在内部拍卖、经股东大会同意后对外转让等方式。转让对象和数量应该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应不改变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在股权转让登记方面也应作出明确规定。也可结合农村股份合作组织的条件,确定是在经济组织内部登记、年末送工商局备案或是直接在工商局进行登记。

农村经济发展意见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帷幕。

2006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也在全国全面开展,作者有幸参加了佳木斯市市域范围内共计二十余项新农村建设规划。现结合工作中的体会,谈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地方领导意识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一些见解。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地方领导意识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1.1误区之一:认为高楼大厦才是向着美好生活的图腾,贪大求洋“大跃进”,盲目模仿,“拿来主义”盛行。www.133229.Com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一些问题,有的人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新村建设、新房建设,从而搞大拆大建,拆旧房盖新房。不少地方有“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的说法,认为只要“门面阔了”就是小康。盲目照搬、模仿华西村及大邱庄的建设模式。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导致了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思路的偏离,以致产生了诸如“厕所贴瓷砖、兵马俑般的别墅群,门前建喷泉、贷款建洋房、扛着锄头进电梯”……这些看似夸张的现象,却成为一些地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所追逐的样板。

1.2误区之二:急功近利,基础设施盲目超前化。有些地方政府不顾当地的承受能力和村集体的经济支撑力,一味地下指标、压担子,派任务。不经论证,不结合当地实际,就准备上马污水处理厂;设想从几十公里以外往村内接燃气管道等等,忽视客观规律,务虚不务实,总想在自己的任期干出个大名堂,取得大政绩,忽视了新农村建设的长远性和艰巨性。

1.3误区之三:本末倒置,“村容整洁”成了“粉饰行动”。有些地方完全曲解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中“村容整洁”之含义,舍“生产发展”之本,追“村容整洁”之末。大搞村容村貌治理和绿化硬化运动。表面上看轰轰烈烈,实际上更多的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其实,发展生产才是硬道理,只有生产发展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1.4误区之四:“生产发展”变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一些地方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最终要靠“生产发展”来支撑,但在实现“生产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又不可避免回到前些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上。这样做的后果将会导致,小加工厂房随处可见,农村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

而“生产发展”主要是指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节约型新农村要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做起,要节地、节能、节水、节材。

2.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一些见解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是要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推进,而且要注意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作指导。

2.1坚持用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导新农村建设及规划。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是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提出的战略决策。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已经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它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是重大的历史任务,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方法来思考新农村建设,用实事求是的要求来部署新农村建设,用实事求是的勇气来推动新农村建设,用实事求是的标准来检验新农村建设。

2.2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科学发展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管理学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整体的发展既要考虑其中发展最快的那一部分,更要重视“短板”。当前我国发展的现实是,农村的发展出现明显的滞后,是影响和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短板”。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要花大力气推进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3要因地制宜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地的经验带有鲜明的地域性,是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特征,多年积累起来的人文因素紧密联合的,还有一个就是经济水平。因此,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把城市各项专业规划向农村延伸,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城乡空间网络结构。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调整优化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空间布局,科学确定城市发展区、农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和调控功能,注重展示当地文化的传统风貌和深厚底蕴,充分展现新农村的地方特色。

3.结束语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要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观念。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进而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注意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反对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工作中要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走出新农村建设的种种误区,大力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