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教育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27:41

食品安全教育计划篇1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平安慈溪”,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认真贯彻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工作机制,切实把学校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提高广大师生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但倡导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严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教育目的

通过教育引导青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掌握一定的食品安全知识和营养知识,提高食品消费的自我保护能力,从而为打造一个健康、科学、文明的民族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教育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切实加强对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食品卫生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责任细化,层层抓落实。

组长:洪银国

组员:沈利峰王鲁克各班主任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利用学校宣传媒体营造宣传的氛围,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学习食品安全知识:

利用周一升旗仪式进行两次及以上的食品安全国旗下讲话;

邀请有关专业人员开展一次及以上的食品安全讲座;

每班出一期食品安全知识的板报,开展一次以此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或班队活动;

大队部出一期食品安全的宣传报,发放一份以此为主题的倡议书;

各班主任根据计划上好每学期5次的食品安全专题课,低段1——3年级组织观看食品安全卡通片,小学中高段4——6年级按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食品安全教育读本》,同时也可围绕慈溪市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和慈溪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放的《食品安全知识100问》、《安全用药60题》进行教育。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1、加强学校食堂安全监管

学校食堂监管从源头抓起,严把进货渠道关,加强食品卫生日常管理;并有专人负责,积极配合卫生监督部门落实卫生防病和食品卫生管理措施,规范食品烹饪方法选择的科学性,禁止向学生出售变质的食品和“三无”产品,依法强化学校食品卫生后勤管理,让学生吃上放心的饭菜,坚决控制学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2、加强校外摊点治理

与有关执法部门联系,紧密工作,借助他们的力量整治和管理校外无证摊点。同时学校大队部通过检查,约束和教育学生不得到无证摊点购买零食。

食品安全教育计划篇2

一、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主要成绩

学校食品安全是整个社会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组成,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幸福美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提高对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创新工作方法、拓展工作思路、丰富工作载体,切实使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得到有效加强、师生食品安全意识得到明显提高,构筑起学校食品安全的坚强防线。我省学校食品安全工作总体情况良好,体现出“三个到位、四项深入、五个提高”的特点。

三个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全省各地各校切实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由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指挥,业务部门牵头落实。形成了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层层抓、层层管的良好局面。二是责任落实到位。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将食品安全工作情况纳入对学校考核的重要内容。学校食品安全生产加工的各个关键环节,严格执行相关规定,落实具体负责人员,基本实现了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三是监管措施到位。省教育厅要求学校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管理规定》。同时,完善了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各项制度规范,确保学校食品安全监管有章可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地区食品安全工作特点,对学校食品安全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布置和预警提示,有效减少了学校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自2012年3月1日起,我省正式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面覆盖全省129个县(市、区),受益学生530多万人。按照每月供餐22天、每年供餐10个月计算,截至目前,全省已为超过17亿人(次)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集中供餐,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总体而言平稳有序,没有发生大的食品安全事故,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得到不断改善提升,这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成绩。

四项深入:一是深入开展业务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学校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培训。去年3月至今年9月,省教育厅组织开展全省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共20期,参训人数超过3500人。州(市)、县(区)两级按照要求组织分级培训,切实扩大了培训范围、有效提高了监管水平。二是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全省各地各校广泛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2012年6月,省教育厅从在昆6所高校抽调食品安全和营养膳食研究领域的25名专家,组建成省级学校食品安全工作专家组。组织专家编写《云南省学校食品安全知识手册》,构建起学校食品安全知识学习题库。各地各校结合班会、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广泛宣传讲解食品安全知识。2012年9月至12月,省教育厅组织开展全省首届中小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竞赛。通过知识竞赛和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省中小学校广泛掀起了深入宣传、学习食品安全知识的热潮。三是深入开展督导检查。省教育厅定期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专项督导检查活动。2012年3月、9月和2013年3月,省教育厅抽调省级学校食品安全专家组成员,组队分别前往12个州(市)、36个县(市、区),对184所中小学的196个食堂进行督导检查。专家工作组在检查中,对各地各校的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指导,切实有效地帮助各地各校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水平。四是深入开展联合执法。2012年6月至12月,按照省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工作要求和统一部署,由省教育厅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开展全省学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行动期间,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同级卫生、工商、质监和食药监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出动执法人员3409人(次),车辆1086辆(次),检查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餐点4121户(次),下达责令整改意见书495份,整改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餐点639户(次),开展自检自查工作的学校食堂8916户(次),专项整治行动对学校食品安全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五个提高:通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努力,我省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现5个方面的提高:一是管理人员水平提高;二是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三是师生安全意识提高;四是整体工作效能提高;五是社会认同程度提高。

2012年至今,省教育厅的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受到云南电视台报道1次、云南日报报道1次、中国教育报报道2次、春城晚报报道1次,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云南教育网等多家主流媒体网站报道23次。在省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对40家成员单位进行的2012年度食品安全工作考核中,省教育厅被评为一等奖,同时,被省政府食安委授予“云南省食品安全宣传工作优秀组织奖”。

二、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省中小学食品安全工作在不断规范化、制度化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仍然存在一些客观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校还未真正把食品安全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片面认为教学工作是“硬指标”,食品安全是“软任务”,在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食品安全规章制度流于形式、管理松懈。

二是硬件设施条件不足。我省现有的学生食堂难以满足学校食品安全规范管理的实际需求。虽然全省各地为了保证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顺利实施,千方百计地创造供餐条件,通过新建学校食堂、统一搭建临时伙房、改造原有校舍为厨房等方式,暂时缓解了供餐条件不足的困难,但是从全省范围来看,学校食堂现有硬件条件严重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存在。部分山区学校由于没有食堂,只能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或家庭托餐形式进行供餐,食品安全监管困难。

三是后勤人员配备不足。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没有食堂工人固定编制,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过程中,部分学校通过安排科任教师参与食堂配餐、分餐工作,以暂时缓解学校食堂后勤人员不足的困难和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影响了科任教师的正常教育教学活动;另一方面,从事配餐、分餐工作的兼职人员属临时上岗,缺乏相应培训,食品生产存在安全隐患。

四是部门协调配合不够。学校食品生产的原料采购、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需要在相关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完成,依靠教育部门一家力量无法实现有效监管。但是目前,教育部门与相关部门配合开展食品安全监管的协调力度仍然不够。

三、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要求

第一,提高认识、服务大局,进一步增强学校食品安全责任意识。

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张高丽在2013年9月11日主持召开的食安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食品安全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和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心系群众、保障食品安全。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食品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明确责任,恪尽职守,切实把保障食品安全作为民生大事、发展工程和政治任务来抓,作为检验是否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一条重要标准。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强化食品生产加工过程控制,建立从采购、储存、加工、生产到消费的全程监管制度,严把食品流入学生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加快学校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进程。

二要加强监管,服务大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与食品安全监管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依据相关管理规定,开展食品安全检查工作。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和托餐家庭开展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及时提出意见,督促整改,确保消除隐患。对经整改仍达不到要求,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要按照相关规定,停止供餐。中小学食堂对外承包经营的,必须切实加强对承包学校食堂的监管,落实校长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制度,把保证食品安全作为承包合同的首要内容,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三要严肃纪律,明确责任。学校发生食物中毒,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积极救治中毒学生。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危害蔓延扩大,并按照规定上报事故情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法律法规、、疏于管理,导致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或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迟报、漏报、瞒报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要严肃追究相应人员责任。

第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进一步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一要严格管理,落实学校食品安全各项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学校食品安全监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食堂要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依法领取从业许可证。食堂从业人员要按照要求进行健康体检,未经体检合格人员,学校一律不得录用。学校要建立监督管理与定期巡检常规制度,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学校食堂监管工作。在学校食品安全制度建设方面,曲靖市、大理州体系建设完善,制度执行到位,在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严格高效。

二要规范要求,落实学校食品安全各项措施。学校食堂要严格把好“五关”:一是严把食品采购关,落实食品采购索证制度。二是严把食品贮存关,落实进货验收和台账记录制度,及时处理过期或变质食品,严禁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存放在一起。三是严把食物加工制作关。根据《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学生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实现对食品加工的规范操作。四是严把餐饮具清洁关。餐饮具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确保卫生无害。五是严把食堂安全保卫关,严禁非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入食堂的食品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严防恶意投毒事件发生。

三要加强沟通,加大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力度。建立健全与卫生、食药监、工商、质监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与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协作,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玉溪市在学校食品安全监管中,定期与相关部门召开联席工作会议,充分依靠相关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疾病预防控制等领域的专业优势,对学校食品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进行研究、指导、督促和检查,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并有效纠正食品安全的风险和隐患,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2012年,省教育厅联合相关厅局组织开展了全省学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成效明显。今年,将继续开展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各地各校要按照专项整治工作要求,联合相关部门开展自检自查、执法检查行动,确保专项整治取得实效。

第三,多管齐下、标本兼治,进一步提高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一要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通过统筹农村中小学食堂建设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项目资金,将中小学学生食堂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学校的学生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本着节俭、安全、卫生、实用的原则,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食堂各项建设工作,使我省学校食堂达到餐饮服务许可的标准和要求,逐步向以学校食堂供餐为主的方式转变。同时,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监管,通过勤工俭学基地建设,补助学生食堂食品供给。文山、临沧的部分县(区)在勤工俭学基地建设方面成效明显,有效降低食堂成本,切实保障了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食品安全和健康营养。会泽县在学校食堂硬件设施建设中,投入力度很大,400多所学校已具备良好的食堂供餐条件。

二要确保食堂及管理人员配备到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食堂配备工作人员,妥善解决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以及专业培训问题。同时配备食堂专(兼)职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保山市重视从业人员的配备,各个县(区)财政按照不同标准支付人员工资,确保了营养改善计划的顺利实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中小学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台账登记、食品留样制度,确保食品安全。切实加强食堂会计成本核算,落实资金监管制度,每周公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一周菜单和经费账目,确保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营养,资金使用规范、透明。

三要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与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联合开展针对食堂从业人员的相关培训。针对中小学食堂食品加工制度要求、学生营养膳食科学搭配知识、食物中毒易发原因等内容,进行深入系统的分级培训,培训合格方能上岗。帮助食堂从业人员树立食品安全责任意识,确保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教育计划篇3

4月14日,湖南日报要闻版刊发一张新闻图片,画面上,几位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面带笑容,喜滋滋地享受着营养午餐。这是安化县羊角塘镇中心小学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的一个镜头。

4月18日,在省委讲师团组织的“稳中求进促发展”座谈会上,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定中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他透露,湖南实施这项计划的试点县共37个,涉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165万人。截至目前,已有23个县正式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另外14个县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

决策:一项面向未来的宏伟计划

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提高学生营养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专项行动”,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宏伟计划。

去年10月26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将每年拔款160亿元,率先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680个县(市)启动国家试点,惠及这些地区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约2600万名在校学生。

其实,这项为孩子终身幸福的奠基工程,一直以来都得到领导们的高度关注。1992年,全国爱委会、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布《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将营养不良列为重点防治的六大学生常见病之首。1997年12月5日,国务院颁布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有关营养工作的部级文件《中国营养改善计划》。为了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的营养状况,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善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2010年,“逐步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状况”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在2月28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也明确提出“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

党中央、国务院着力解决学生营养膳食的措施和力度不断加大。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一补”政策范围逐步扩大,补助标准不断提高。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两免一补”政策时,就包括逐步建立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2006年启动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将“一补”政策作为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2007年,中央出台了中西部地区基本补助标准,小学每生每天2元,初中每生每天3元。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补助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达到小学生每生每年750元,初中生每生每年1000元。2007年至2011年,仅中西部地区“一补”资金就落实了300多亿元。2010年,中西部有1228万名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享受“一补”,占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的47%。二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活设施改造力度逐步加大,膳食条件得到不断改善。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大量学生需在校住宿,食堂等生活设施短缺的情况,国家在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时,明确将食堂建设作为工程建设重要内容,由地方政府负责实施,寄宿制工程共新增食堂159.2万平方米,占工程建设面积总数的10.6%。2007年启动的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同样把食堂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120亿元投资中有31.7亿元用于学生食堂建设。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新鲜“出炉”,还来自深入调研发现的三个问题:一是一些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不良问题比较突出。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对青海、云南、广西、宁夏等西部4省(区)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学生生长迟缓率近12%,低体重率达9%;身高和体重均明显低于同龄段儿童正常值。二是现行“一补”政策覆盖面偏小、标准偏低。2010年,中西部有1228万名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享受“一补”,只占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在校生的13%。有的地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没有完全落实,吃饭费用没有完全解决。据初步调查,校外寄宿的义务教育学生还有1239万人,受现有“一补”政策的局限,往往产生“因为不能住宿,所以没补助”的现象。三是中西部地区一些学校食堂、宿舍等生活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一些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学生课间自己生火做饭,有的学生甚至需要自带做饭的炊具、调料、柴火等。这些孩子的饮食、营养现状确实令人心疼。

由此可见,在农村地区主要还是要先解决吃饭问题,尚谈不上营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国家贫困县有,在其他地区也有;西部地区农村学生营养不良问题重于中部,民族县、贫困县、边境县重于其他县。农村学校普遍食堂不足,需创新供餐机制,仅靠地方现有的投入水平,难以解决此问题。因此,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切实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是一件重大的民生工程。

这项面向未来的《计划》做得很实在。国务委员刘延东2011年11月24日在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计划》的实施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着力”:

第一,国家试点“点”在了特困区。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把六盘山区、秦巴山区等12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等3个已经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新增部分主要用于这些地区。此次营养改善计划的国家试点首选这些地区,总计680个县(市),其中民族县有368个,占54%;国贫县有431个,占64%;边境县有54个,占8%。

第二,完善“一补”,“补”在了面上。为解决现有“一补”政策覆盖范围小,补助标准低等问题,54号文件提出,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将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达到每生每天小学4元、全年1000元,初中5元、全年1250元。

第三,在硬件上专门安排了改善就餐条件的资金。中央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专门安排食堂建设资金,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改善就餐条件进行补助,并向国家试点地区适当倾斜。

第四,在软件上加强制度建设和营养教育。通过加强专业指导、普及营养知识,严格落实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营养健康教育时间,使广大学生能够利用营养知识终身受益。

困惑:“小餐桌”面临的难堪

据走访调查,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现实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困难一:食堂设备比较简陋。在被调查的许多民族贫困地区,不少农村中小学食堂存在设备简陋的问题,普遍现象集中表现在厨房较小。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绝大部分寄宿制学校食堂条件非常简陋,近四成学校厨房面积只有10~20平米,有的甚至不足10平米。有的学校是教室兼做厨房、食堂和宿舍的功能,有些更贫困地区的学校,校长的宿舍就是厨房,前面半间是给孩子们做饭的地方,后面半间就是校长晚上睡觉的地方。再加上年代久远,墙壁瓷砖没有全部覆盖,地面水磨石破损严重,学校厨房中最常见的设备就是炉灶、蒸笼和锅,学生伙食一日三餐全是一锅饭。由于厨房面积过小,不少学校食堂无更衣间、配菜间、面点间等与厨房相配套的功能间。学校食堂从粗加工、洗涮、制作面点到炒菜做饭都在一间厨房里进行。由于人流物流不分,生熟用具不分,生熟食品混装混放,很容易造成食品交叉污染,给学生饮食卫生安全带来隐患。

困难二:从业人员素质比较低下。目前,不少农村地区学生食堂里的服务人员大多数是当地村民,他们对于家常食物的制作驾轻就熟,但是缺乏必要的营养知识,对于饮食搭配没有清晰的概念,平时制作饭菜只是依靠多年来家庭的生活经验,这制约学生饮食营养搭配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困难三:营养知识比较匮乏。一是教育体系中缺乏基础营养学内容,学生所掌握的极为有限和浅显的营养知识无法引导他们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二是在学生饮食方面占有主导地位的学校和家庭在饮食营养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也同样无法让人放心。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学校教师对于营养知识的掌握不足,大部分厨房工作人员对饮食营养搭配概念模糊,家长则以让孩子吃饱为目标。此外,学校没有条件和能力对师生进行饮食营养知识方面的培训,也制约了学生的健康饮食。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偏远农村学校没有对厨房工作人员进行营养知识方面的培训,食堂工作人员对饮食营养的搭配还处在一个初级和盲目的阶段,一切跟着感觉走的现象比较普遍。

困难四:安全卫生工作比较滞后。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校学生的饮食卫生意识还很薄弱,部分学校,特别是村片小一级学校在硬件配备上无法保障学生基本卫生(如洗手),部分学校厨房环境较为恶劣,饭菜和原材料在运输、储存、生产环节还有待加强卫生监管工作。在被走访的近100所边远学校里,有近一半的从业人员没有统一着装,有部分从业人员的个人卫生习惯还有待加强。

困难五:边远地区食品配送困难。在大宗物品落实定点采购困难的同时,我们调查发现,不少偏远地区学校特别是教学点上的山区学堂受到学校规模和交通闭塞等方面的制约,鲜菜、鲜奶、鲜蛋等营养品的及时配送难以保证。

困难六:教学点教师积极性不高。走访中,我们发现,在不少边远山区教学点上除了无食堂的实际困难外,普遍还存在的一个困难是无人对学生提供后勤保障。特别是一人一校的教学延伸点,教师本来教学任务就非常繁重了,还要负责学生营养改善方面的事情,在无任何食堂设施设备的条件下,老师们对改善学生营养计划的实施积极性不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普遍存在。

让改善计划遍及三湘的几点思考

面对营养改善计划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实际困难,如何全速推开此项工作,打造成“民生工程”、“放心工程”和“阳光工程”,让它遍及三湘,并真正把好事做好,实事做实,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改善一个条件。目前,农村中小学生活设施总体不足,食堂缺口较大。改善供餐条件是加快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前提和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科学制定食堂建设规划,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校安工程和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资金,将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弥补食堂建设缺口,改善食堂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学校食堂建设要本着“节俭、安全、卫生、实用”的原则,严禁超标准建设。规模较小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改造、配备伙房等相关设施。

2.确保“两个安全”。安全是营养改善计划的关键词,营养改善必须确保“两个安全”:一个是食品安全,一个是资金安全。在食品安全上面要做好三个方面的事情:第一,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对食用农产品原料生产、收购环节要加强监督检查,对学校食堂以及供餐单位、个人要严格准入,对学校食品生产、加工中的质量问题及违法行为要加大监督、查处力度,对食品安全事故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第二,严格食品安全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主动配合食品安全主管部门,切实做好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学校食堂要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食堂工作人员要持有健康合格证明;食堂布局要符合相关规定,对原料存放、加工操作、备餐、食品出售、就餐等场所进行合理设置,保持食堂内外环境整洁;食品加工要严格执行有关卫生操作规定;建立食品原材料采购索证票、进货查验和采购记录制度,确保采购、加工等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工作机制,成立专人负责的专门机构,开展设备安全风险评估,建立食品安全保障体制,制定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确保采购、储存、加工、配送、分餐等环节的食品安全。第三,计划参与各方责任要落到实处。各地食品安全、教育、农业等监管部门要与学校、供餐单位或个人签订责任书,同时建立健全留样检测制度、从业体检制度、岗位职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将责任具体化,保证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建立起学生营养改善状况监测评估机制,跟踪监测、及时改进,要让学生吃得放心、吃得安全,吃出健康、吃出营养。

在资金安全上,一定要制定经费管理办法,明确资金使用范围和支出标准,确保专款专用;进一步加强学校财务管理,依法健全财务机构,加强食堂会计核算,健全内控制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要以县为单位,定期公开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总量、学校名单及受益学生人数等信息,建立实名制学生及用餐情况的信息管理系统,严防套取冒领资金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加强食堂会计核算和内控制度建设,防止滋生腐败行为。要实行“谁使用、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发现问题一经查实,必须依法严肃处理。

食品安全教育计划篇4

一、县教育局成立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并在教育科设立工作办公室。

各校建立健全校内食品安全工作机构,明确校长是学校食品药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职责范围内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负有领导责任;指定专人分管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分管人员对校内食品药品安全直接负责,并将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列入分管人员年度工作计划中考核内容实施奖惩制度。

二、建立各项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规章制度

。制度主要应包括:食堂、商店从业人员体检制度、餐具消毒、保存及工作衣帽穿戴、清洗制度、向师生出售饭菜24小时留样制度、学校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等8项制度。各友会校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要经常性地开展监督检查,减少或及时消除食品药品安全隐患,防范校内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积极开展学校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各校要制定20xx年安全工作计划中食品药品工作的教育,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的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倡计划导健康消费,要求每学期开展食品安全健康教育活动不少于2次。

四、加强校内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

学校必须完善各项监督管理制度,落实专人履行监督管理职责,要与承包者签订食品药品安全责任状,提出明确的食品药品卫生安全要求。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出食堂、商店的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

五、各校要建立和完善学校突发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制订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预案。

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建设活动,年内建成3个校内连锁超市,26所学校放心店建设任务,其覆盖面达到50%以上。积极推行蔬菜、肉品的定点配送工作。

六、配有校医的学校,要开展规范药房创建活动,做到药品管理规范化,确保年内通过“规范药房”的达标验收。

食品安全教育计划篇5

学校一直以全体师生的安全为第一位,只有师生的身体和心理得到健康愉悦的发展学校的教学质量方可进一步提高。新年里,为再次确保学校师生安全,学校进一步落实食品药品监管责任,杜绝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在校内的存在,保障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常山县教育局出台了09年学校药品食品安全工作计划与目标。

一、县教育局成立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并在教育科设立工作办公室。各校建立健全校内食品安全工作机构,明确校长是学校食品药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职责范围内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负有领导责任;指定专人分管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分管人员对校内食品药品安全直接负责,并将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列入分管人员年度工作计划中考核内容实施奖惩制度。

二、建立各项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制度主要应包括:食堂、商店从业人员体检制度、餐具消毒、保存及工作衣帽穿戴、清洗制度、向师生出售饭菜24小时留样制度、学校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等8项制度。各友会校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要经常性地开展监督检查,减少或及时消除食品药品安全隐患,防范校内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积极开展学校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各校要制定2010年安全工作计划中食品药品工作的教育,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的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倡计划导健康消费,要求每学期开展食品安全健康教育活动不少于2次。

四、加强校内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学校必须完善各项监督管理制度,落实专人履行监督管理职责,要与承包者签订食品药品安全责任状,提出明确的食品药品卫生安全要求。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出食堂、商店的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

五、各校要建立和完善学校突发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制订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预案。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建设活动,年内建成3个校内连锁超市,26所学校放心店建设任务,其覆盖面达到50%以上。积极推行蔬菜、肉品的定点配送工作。

食品安全教育计划篇6

关键词:食育;日本政府;健康生活

中图分类号:C9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458(2016)06-0063-10

Doi:10.14156/ki.rbwtyj.2016.06.009

一、食育是日本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

食育,简言之就是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但食育又不仅仅是一项教育事业,而是关系到国家、企业、社会组织、家庭的系统工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只是食育最为低层的目的。食育更高层次的目的,是社会团结和家庭和睦。

食育是日本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一项国策。2005年6月,日本政府公布了《食育基本法》,并于当年7月施行。在这部《食育基本法》中,食育被定位为教育的三大支柱――智育、德育、体育的基础。该法的目的,就是综合性且计划性推进食育的相关措施,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国民学习饮食相关的知识及选择饮食的能力,培养可以实践健全饮食生活的人类,培养国民的关于“食”的思考方式,从而推进食育,形成健康、丰富的国民文化生活,打造一个活力社会[1]。

可见,食育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环:从最开始的生产环节,到流通环节、消费环节,构成了从生产到餐桌的食物循环;但食育不仅仅限于餐桌,而是从餐桌延伸到生活、社区、学校乃至全社会,可以说又构成了一个生活循环。同时,食育不仅限于未成年人,而是包括了从儿童到高龄者的所有人群,是一种全社会的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体系。

这个环也告诉我们,食育并不仅仅是一项政府工程,而是一项国民运动。正如《食育基本法》第4条所规定的那样:“推进食育为目的的活动,在尊重国民、民间团体等的自发意愿、考虑到地区特性、得到地区住民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组成主体的参加和协助的同时,逐步达到携手合作,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食育的主体除了行政之外,还有教育、保育、社会福祉、医疗及保健相关者,农林渔业相关者,食品制造、加工、流通、贩卖、调理相关者,料理教室以及其他民间团体和志愿者。

用一个时髦的词来说,日本的食育体系,就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共治的治理模式。相关主体的分工[3]如表1所示。

换句话说,食育不仅仅是关于“吃什么”的教育,而且涉及到“怎么吃”这种社会生活习惯和家庭建设的内容,甚至包含了“为什么吃”这种哲学层面的考虑(比如,形成丰富的人性以及拥有生存的能力)。在推进食育的过程中,整个食品产业也必须与时俱进。不仅要提供更加安全的食材,同时也肩负着促进环境和谐与社会进步的企业责任。食育的美好愿景,不仅是实现健全的饮食生活,期待通过食育活动来促进都市和农村的共生,构筑关于“食”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信赖关系,使地区生活富有生气,继承和发展丰富的饮食文化,推进和环境相协调的食料生产及消费,提高食料的自给率。

具体来说,食育可以被划分为下面几个层次的内容:

(1)推进家庭的食育。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基本生活习惯;孕产妇和婴幼儿营养方面的科学指导;确保全体国民的身心健康。

(2)推进学校、保育所等的食育。健全学校和保育所的科学饮食指导体制;充实学校和保育所的科学饮食指导内容。

(3)推进地区的食育。实践营养均衡的日本式饮食生活;促进《食育指南》等的有效利用;培养并有效利用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推进打造健康、预防及改善生活习惯病的活动;加强牙科保健活动中的食育;通过食品相关厂商等推进食育;通过志愿者活动推进食育;推进继承饮食文化。

(4)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流以及环境和谐的农林渔业活性化。通过城市与农村的共生与交流,促进城市居民与农林渔业者的交流与融合;推进地产地消;推进利用生物量和食品回收。

(5)推进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充实风险交流;提供食品的安全性相关的信息;推进食品标识的公正化。

(6)调查、研究及其他措施的推进。实施调查、研究等;介绍海外的Shokuiku(食育)相关状况,推进国际交流等。

当前,食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第一,食育是国民健康的需要。就国民的饮食生活状况而言,营养不均衡、饮食不规则、肥胖以及慢性病的增加、过度瘦身等问题日益突出,而在社会经济形势不断变化之下,人们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正在逐渐忘记每天的饮食的重要性。第二,食育促进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食的安全性问题是日本国民一直关心的,而越来越多的海外食材进入日本市场,也引发了人们对食物的海外依存性等问题的思考。第三,食育也是保护食文化的需要。由祖先们开创培养的、充满地域多样化和丰富味觉感受以及文化气息的日本的食文化正面临着丧失的危险。

总之,在社会上和食相关的各种信息泛滥的情况下,无论是从改善饮食生活方面,还是从确保食的安全方面来说,人们正在被要求自觉地学习有关食的各种各样的知识。

二、日本“食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食育这一理念公认地由明治时期食养医学家石冢左玄于1896年和1898年在其著作《化学的食养长寿论》与《通俗食物养生法》中提出(“体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4],到2005年《食育基本法》出台上升成为“基本国策”的高度,期间经历了109年的时间。在笔者看来,日本的食育可以划分为四个基本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与日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密切相关。可以说,食育从一个民间理念发展为国策,是日本社会走向成熟的内在呼唤和必然结果。

第一阶段属于民间倡导阶段(1896年-1952年)。这一时期也是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成为资本主义列强之一、民族主义崛起的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民间人士出于改良体质与营养的目的,成立民间社团,倡导食育,但效果有限。在石冢左玄之后,《报知新闻》总编、评论家村井弦扔1903年出版《食道乐》一书,提出了深入了解食物相关知识,通过给儿童好的食物培育其健全的心身[5]的观点。1905年,以《食养新闻》控制者菟道春千代为中心,一些学者和从业者成立了帝国食育会,普及石V左玄的化学食养法,提倡饮食养生,倡导谷物和蔬菜为中心的日式饮食,批判乳制品和肉制品为中心的西洋饮食。帝国食育会通过召开集会与增大《食养新闻》发行量,扩大其影响,但由于日本社会仅有极少的富裕阶层能够在经济上保证一日数餐均食用多种谷物与蔬菜,这些社团的努力效果不佳。1907年7月《食养新闻》停刊,帝国食育会解散。

第二阶段属于营养为本阶段(1952年-1997年)。这一时期也是日本开始摆脱二战战败国阴影、经济开始腾飞的阶段。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国民营养,尤其是儿童营养,成为政府和民间共同关心的话题。标志性事件是1952年日本以改善国民营养为目的,制定了《营养改善法》。该法规定了实施国民营养调查、由地方自治体指导营养、检查食品的营养成分以及营养成分标识等内容。1954年,以保障儿童及学生营养的摄取、帮助其身心健康成长等为目的,日本颁布了《学校给食法》2009年《学校给食法》进行了修订,从重视食育的角度上,增加了培养与食相关的正确理解能力与适当的判断能力的内容。

20世纪80年代,儿科医生真弓定夫提出“通过考量饮食培育儿童”。大分大学教授饭野节夫提出“为让儿童养成自我保健的力量与习惯,应教授其食物的知识”。1988年,时任厚生省大臣的小泉纯一郎提出厚生省最重要的工作是“食”。20世纪90年代,健康・饮食生活记者砂田登志子在向日本国内介绍国外饮食教育时,使用了食育的概念。之后,食育开始被用于对儿童的食的相关教育。1993年,厚生省监修的书籍《思考食育时代的食》出版。

第三阶段属于食育萌芽阶段(1997年-2005年)。这一阶段日本经济陷入停滞,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中产阶层的发达经济体,国民对健康的生活习惯和食品安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1997年,日本迎来了营养政策的重大转折,当时的厚生省在商讨如何推进第三次国民健康对策时,将1996年12月替代“成人病”概念的“生活习惯病”(我们所说的慢性病)引入议案,提出通过确立健康的生活习惯,重视预防疾病发生的“一次预防”。2000年以来,日本在食育健康方面颁布和进行了以“健康日本21”为代表的诸多政策及相应的活动,并且将摄取适当的食物,培养个人良好的饮食习惯与正确选择,以及营造良好饮食习惯的社会氛围作为营养健康方面行动目标。同年,修订《营养士法》,将管理营养士由注册备案制修改为通过国家考试取得相应资格的制度,明确了管理营养士的业务。

2000年,文部科学省、厚生省和农林水产省修订了1985年由厚生省制定的《创造健康的食生活指针》,成为文部科学省、厚生省和农林水产省三部门首次共同制定的政策――《食生活指针》。《食生活指针》的内容不仅包含如何创造和维持健康,还包括了饮食文化、环境问题等更为广泛的内容。

2002年,日本自民党的政务调查会设置了食育调查会,主要目的是通过食育破解消费者对产地伪造与食品安全的不安与不信任感,将当时社会公众陌生的词汇――食育作为施政口号。2003年,时任日本总理的小泉纯一郎在其施政方针演说中多次强调食育,食育开始成为社会公众广泛知晓的词汇。2005年,厚生劳动省和农林水产省为简明科普适当适量的饮食,共同确定了《食事均衡指南》。

2002年将《营养改善法》修订为《健康增进法》,从营养改善为主导的营养与饮食生活目标,转变为促进健康为主导的营养与饮食生活目标,并成为推动“健康日本21”的法律依据。同时,随着《营养士法》内容的修订,培养管理营养士的机构在课程设置上也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将高度的知识与技能作为管理营养士课程设置的方向。20世纪70年代后长期保持不变的营养士培养机构数目(30余所)急剧增加到了2008年的118所。在此背景下,2005年修订《介护保险法》,导入营养介护与管理概念,2006年修订诊疗报酬计算方式,将营养管理作为诊疗报酬的新科目,划时代的在报酬待遇上明确承认了管理营养士的专业技术。

基于2003年颁布的《次世代育成支援对策推进法》,2004年以支援培育下一代和推进食育为目的,制定了包含食育推进目标在内的《儿童・育儿应援计划》。同年,厚生劳动省等有关部门为推进儿童成长,召开了通过食的儿童健全育成研讨会,形成了《给快乐用餐的孩子――从食开始的健康指南》报告书。此后,根据此报告书的内容对《保育所的食育相关指针》中食育的目标进行了修订。

第四阶段是食育国策阶段(2005年至今)。食育成为日本的国策的标志,“食育推进基本计划”不断完善。2005年6月《食育基本法》公布,该法规定由内阁府设置的食育推进委员会制定食育推进基本计划(第26条第2项第1号)。于是,食育推进委员会于2006年3月颁布了第一次“食育推进基本计划(2006年-2010年)”[6]。食育推进基本计划细化为“食育的推进措施相关的基本方针”“食育的推进目标相关事项”“综合促进食育的相关事项”与“综合性有计划地推进食育相关措施的必要事项”四个模块,每一个模块下都细化出具体的目标。

可见,食育推进计划从一开始就将食育放到了政府、企业、社会、家庭全面参与的国民运动的高度。除了将孕妇、儿童、老年人作为重点人群之外,还有几个重点指标值得玩味。比如:关心食育的国民比例,这就涉及到政策的获得感;与家人一起吃早餐或者晚餐的次数,这就不仅仅是食品健康的问题,而且涉及到家庭和谐与社会风气,等等。笔者将在后面的部分对这些指标进行更加详细地评估。

这个推进基本计划实际上变成了一项“五年计划”。2011年3月,根据过去5年食育方面的成果,食育推进委员会制定了“第二次食育推进基本计划(2011年―2015年)”[7]4(参见表2),以2011年度到2015年度的5年时间为对象。这个基本计划提出了3个新的重点课题:(1)对一生的生活舞台不间断地推进食育;(2)推进食育从而预防及改善生活习惯病;(3)通过家庭共餐推进孩子的食育。并且对2006年制定的“食育推进基本计划”中确定的一些目标值进行了上调,比如将关心食育的国民比例目标值调整为90%以上,早餐或晚餐与家人一起吃的次数调整为每周10次以上。同时,在制定“第2次食育推进基本计划”时,将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因长期内脏脂肪大量蓄积而引发代谢综合征这一临床现象作为政策靶点,提出为了预防和改善代谢综合征而保持合理饮食与适当运动的国民比例的增加,并将目标值设定为50%以上。2013年12月,对第二次食育推进基本计划的一部分进行修订,追加了“学校提供伙食使用国产食材的比例不低于80%”的目标。

第三次食育推进基本计划(2016年―2020年)刚刚开始实行。这一计划于2016年3月由农林水产省颁布实行。此阶段的基本计划要点是,基于第二次食育推进基本计划(2011年-2015年),在家庭、学校、地区三个层级继续推进食育。其中,新的基本计划里有几个“亮点”。比如,推动日本料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减少食品浪费的国民运动,等等。同时,针对之前的经验教训,改善和充实了年轻一代食育的实践活动,更加关注贫困儿童的食育支援等。第三次食育推进基本计划的目标[8]可参见表3。

三、日本政府“食育”政策的组织架构

大体来说,日本政府推动和促进“食育”发展的架构,可以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层级。

在国家层面设置食育推进委员会,会长由内阁总理大臣担当,设总务一名,委员包括食育担当大臣、相关阁僚和食育领域的专家。食育推进委员会决定食育推进基本计划,并提交相关内阁部门实施。这些内阁部门包括食品安全委员会、消费者厅这两个是新增加的部门,其中食品安全委员会是2003年7月1日成立,消费者厅是2009年9月1日成立。、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可以说,涵盖了生产、消费、教育、文化各个领域。同时,为了将食育作为国民运动加以推进,需要国家、地方公共团体的共同努力,同时,与学校、保育所、农林渔业者、食品相关厂商、志愿者等各种各样立场上的相关人员紧密合作、协作,也极其重要。这个体系的架构[7]3参见图1。

总之,这个架构非常类似于大家所熟悉的联席会议制度。设置食育推进委员会的内阁府主要承担委员会的工作,以及为推进食育的企划、立案和综合事务工作,联系食品安全委员会、消费者厅、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等相关部门,将政府作为一个整体推进食育。

食育推进委员会并不是一个“虚”的部门,而是实实在在的机构,担当着基本措施相关的企划、立案和综合调整事务,在推进食育政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制定第二次食育推进基本计划时,该委员会于2010年4月至2010年12月分三次,由食育推进委员会上设置的食育推进评估专门委员会,对计划的内容进行审议,并汇总计划的要点方案。随后,在2011年2月的食育推进委员会上决定了第二次基本计划的要点方案。2011年2月,在网络上征求国民对要点方案的意见。随后,经过食育推进评估专门委员会的讨论,在2011年3月的食育推进委员会上,决定了第二次基本计划。

当食育推进计划从食育推进委员会转移到各职能部门之后,各职能部门需要制定自己的工作安排。图2展示了农林水产省与其他内阁部门合作的情况[9]。

由于日本有着强大的地方自治的传统和制度,地方架构的推进也非常重要。由于从都、道、府、县、市、町、村各级都建有推进食育的机构,可以说做到了“广覆盖”。比如,按照食育推进基本计划的要求,需在各都道府县组成食育推进委员会,制定本级层面的食育推进计划并加以实施,并且在变更内容时迅速公布其要旨。各市町村组也要成立食育推进委员会,制定本层级食育推进计划并加以实施。这种中央――地方互动的模式[9]可参见图3。

活跃的地方力量是食育能够在地方层面生根的关键和保障。食育的推进需要发挥食育相关的各种利益方的特征和能力,构建相互紧密联系与合作的网络,这些都是提升食育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内阁府的调查,在计划制定和实施阶段,得到教育相关者、食育志愿者、保健医疗机构者和农林渔业者参与而制定计划的市町村比例较高。在制定计划和实施之际,得到住民自治组织或个人参与的市町村约占2成左右,有些市町村还在制定计划时,召开研讨会,与当地居民交换意见。

在计划制定和评价阶段如果有居民的参与,那么在实施阶段就可以有更有效的行动,因此,市町村也在营造当地居民可以参与计划制定的环境。比如,饮食生活改善推进员等志愿者在地方推进食育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多数市町村在制定与实施计划之际,与饮食生活改善推进员紧密合作、共同推进。现在,大学生等青年志愿者的活动越来越多,可能会成为今后地方食育推进的重要力量。

结语

日本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努力,终于建立健全了一套食育体系。这个体系已经被证明,对于提高国民健康,乃至家庭和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0-12]。对于中国来说,学习和借鉴并最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食育体系,应该尽快成为政府的一项议题。

具体来说,首先是要围绕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年-2020年)》[13-14],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科技部等相关部委应积极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食育组织体系的构建。第二,围绕《中国居民膳食指南》[15],调研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中国人饮食结构现状,制定具有中国特色、操作性强的食育规划,探索建立食育的课程体系。第三,以食育为抓手,系统推进食品安全科普宣教工作,破解食品安全宣传难、认知浅等问题,培养公众正确认识食品安全与合理选择食品的能力,将注重自身饮食的“自爱”转化为注重他人饮食的“互爱”,构建和谐社会基石。第四,以食育为抓手,强化食品行业发展与监管智库建设,实施食育基地试点工程(高校科研院所、生产经营企业、农业科技园等),加快培养食育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与职业技能人员[16-17]。第五,通过食育建立政府――产业――消费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消费者对于食品的需求转化为企业的研发生产动力,重塑中国食品国内、国际品牌,促进中国食品产业升级转型,拉动消费与出口。

[参考文献]

[1]内w府.食育白:平成27年版[m].东京:倜烙∷.2015:2.

[2]内w府.食育ガイド[a/oL].(2015-5-29)[2016-5-18].http://www8.cao.go.jp/syokuiku/data/guide/pdf/printing.pdf.

[3]糸川永利子.食育普及のためのプランタ`キットサ`ビスの提案と试^[D].东京:cx塾大学,2011:9.

[4]石V左玄.化学的食BL寿[m].东京:博文^.1896:276.

[5]村井弦.食道S秋の[m].东京:笾社.1913(3)242-245.

[6]内w府.平成18年版食育白[m].东京:社夥ㄈr事画笊.2006:3.

[7]内w府.平成23年版食育白[m].东京:佐伯印刷.2011.

[8]r林水b省.平成28年版食育白[m].东京:日U印刷.2016:45.

[9]r林水b省.我が国の食生活の状rと食育の推mについて[R/oL].(2016-3)[2016-5-18].http://maff.go.jp/j/syokuiku/pdf/mejigi_2803.pdf.

[10]李里特.“食育”是国民健康的大事[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3):4-7.

[11]施用海.关于日本的食育[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10):4-6.

[12]孙秀萍.日本:“食育”不仅仅教怎么吃[J].人民教育,2015(8):11.

[13]施宝华.食育:亟待制定的国策(上)[J].食品工业科技,2015(1):18-23.

[14]施宝华.食育:亟待制定的国策(下)[J].食品工业科技,2015(2):17-20.

[15]施用海.再谈关于日本的食育[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10):4-6.

食品安全教育计划篇7

一、县教育局成立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并在教育科设立工作办公室。各校建立健全校内食品安全工作机构,明确校长是学校食品药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职责范围内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负有领导责任;指定专人分管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分管人员对校内食品药品安全直接负责,并将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列入分管人员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实施奖惩制度。

二、建立各项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制度主要应包括:食堂、商店从业人员体检制度、餐具消毒、保存及工作衣帽穿戴、清洗制度、向师生出售饭菜24小时留样制度、学校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等8项制度。各校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要经常性地开展监督检查,减少或及时消除食品药品安全隐患,防范校内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积极开展学校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各校要制定食品药品安全教育工作计划,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的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倡计划导健康消费,要求每学期开展食品安全健康教育活动不少于2次。

四、加强校内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学校必须完善各项监督管理制度,落实专人履行监督管理职责,要与承包者签订食品药品安全责任状,提出明确的食品药品卫生安全要求。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出食堂、商店的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

五、各校要建立和完善学校突发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制订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预案。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建设活动,年内建成3个校内连锁超市,26所学校放心店建设任务,其覆盖面达到50%以上。积极推行蔬菜、肉品的定点配送工作。

食品安全教育计划篇8

一、县教育局成立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并在教育科设立工作办公室。各校建立健全校内食品安全工作机构,明确校长是学校食品药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职责范围内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负有领导责任;指定专人分管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分管人员对校内食品药品安全直接负责,并将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列入分管人员年度工作计划中考核内容实施奖惩制度。

二、建立各项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制度主要应包括:食堂、商店从业人员体检制度、餐具消毒、保存及工作衣帽穿戴、清洗制度、向师生出售饭菜24小时留样制度、学校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等8项制度。各友会校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要经常性地开展监督检查,减少或及时消除食品药品安全隐患,防范校内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加强校内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学校必须完善各项监督管理制度,落实专人履行监督管理职责,要与承包者签订食品药品安全责任状,提出明确的食品药品卫生安全要求。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出食堂、商店的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

五、各校要建立和完善学校突发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制订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预案。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建设活动,年内建成3个校内连锁超市,26所学校放心店建设任务,其覆盖面达到50%以上。积极推行蔬菜、肉品的定点配送工作。

六、配有校医的学校,要开展规范药房创建活动,做到药品管理规范化,确保年内通过“规范药房”的达标验收。

食品安全教育计划篇9

一、切实提高政治站位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学生食堂工作直接关系学生切身利益,尤其是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不但是国家的一项惠民政策,而且是各级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最关注、最关心的一件大事,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健康和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小学食堂工作,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体质,影响到学生学习能力、今后的就业能力和人生幸福,进而影响到国民素质和整个国家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多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持续改善食堂条件,落实食堂管理制度,学校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学生餐饮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为推进教育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全市XX多万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影响供餐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因素依然存在,影响教育形象的问题仍然突出。尤其是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中招投标不规范、“营养餐不营养”、食品安全隐患等问题,引起中央和省市委领导高度关注。等中央领导同志专门作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

今年X月,为落实中央领导批示精神,XX专门召开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推进会。会议明确要求各地要落实主体责任、完善政策措施、提高食堂供餐比例,切实把营养改善计划这件实事做实、好事做好。开学初,XX又下发紧急通知,通报XX等多地发生学生食品安全事故,导致学生群体食物中毒,危及学生身体健康的事件。总之,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学生食堂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复杂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工程,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抓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中小学学生食堂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做好各项组织实施工作,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二、正视困难与问题

从暗访检查的情况看,营养改善计划和中小学学生食堂工作存在问题还比较突出。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政府主体责任亟待进一步落实。一是部分县市区政府统筹组织力度不够,有的认为营改工作是教育部门的事,没有形成工作合力,存在教育部门唱“独角戏”的现象;二是大部分县市区未完全落实好政府投入责任,没有确保营养改善计划运行经费及因营改新增食堂临聘人员工资;三是监管缺位,特别是对学校违规牟利行为睁只眼闭只眼,听之任之。学校违规托管、托而不管的行为时有发生;

2、食品安全监管亟待进一步加强。膳食资金和食品卫生两个安全是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两个重点,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有的学校食堂卫生“脏乱差”,苍蝇成群,灌装液化气、灭火器随意摆放;有的学校食堂功能布局、分区严重不合理,没有存储间,没有“三防”设施,预售间没有任何消毒设施;有的学校食堂留样不规范;有的食堂管理制度建设缺失,近半工作人员健康证过期,甚至有的学校食堂还存在“无证供餐”的现象,存在较大食品安全隐患。

3、违规牟利行为亟待扭转。部分地方、学校办学生食堂违背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没有坚持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原则,以种种理由和名目从学生口中“挤油水”,严重侵害学生利益。在这个是非界限很清楚的问题上,我们有些同志思想上还在犯糊涂,认为“企业可以挣钱,学校为什么不可以”,有些人甚至质疑省里出台文件允许托管是“被企业绑架”。还有一种新的情况值得注意,有的学校未经主管部门审批,擅自托管,企图以此规避监管检查,以改革之名行利益输送之实;

4、供餐质量亟待提高。调查发现,无论是托管还是自营的学校,学生食堂供餐质量普遍较低,紧紧满足于“吃饱”,特别是“营养餐不营养”问题比较突出,难以满足学生基本营养需求。究其原因,一是很多县市区没有制定营养食谱,按照成本补偿原则合理确定供餐价格,营改计划实施县没有在国家、省营养膳食补助资金4元的基础上按照政策要求“做加法,添营养”,甚至还要在4元膳食资金中开支人工、水电成本,难以做到营养配餐;二是部分营改计划实施县推进食堂供应正餐力度小,部分县部分学校仍然按“牛奶+X”简单课间加餐,供应食品单一,无法保证营养 ;三是由于部分学校克扣、挪用学生伙食费,导致伙食质量低下。

上述问题,有的性质十分恶劣,严重侵蚀了学生利益,蚕食了党的惠民政策效应,败坏了教育形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三、切实抓好整改落实

做好营养改善计划和学生食堂管理工作,要结合实际,突出问题导向,在落实责任、强化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

1、关于营养改善计划工作。重点要抓住膳食资金和食品卫生两个安全,解决好“营养餐不营养”问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协调成员单位,履行各部门职责,针对困难与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就全市营养改善计划而言,要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落实主体责任。营养改善计划不仅是一项具体教育工作,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紧靠教育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加强政府统筹。各地要充分发挥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的作用,会同发改、财政、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实施,形成工作合力。同时,要严格落实校长负责制,督促学校切实承担起具体组织实施和相关管理责任。

二是要落实配套政策。县市区财政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和教育部等十五部门等有关文件要求,落实县级财政投入责任,改善食堂就餐条件,解决食堂聘用人员工资和水电煤等费用问题;同时,要会同价格主管部门,按成本补偿原则合理确定供餐价格,做好营养餐“加法”,确保学生营养基本需求。省教育厅将把各地落实政策情况纳入绩效考评范围并与有关经费分配挂钩;

三是要提高食堂供餐比例。食堂提供午餐模式资金使用效率最高,营养保障效果最好,是国务院和教育部提倡的供餐模式。各地要统筹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薄弱学校改造、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等项目和资金,加大食堂改造和建设的力度,为食堂供餐提供条件。凡具备食堂供餐条件的学校,必须实施食堂供餐或用“食堂+牛奶”模式,实施食堂供应正餐,改善学生营养结构,但一律不得再搞“牛奶+X”课间加餐;

四是要确保“两个安全”。营养改善计划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面大。各地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严格规范日常管理,加大监督力度,压实各方责任,坚决守住食品安全、资金安全两条红线。对虚报、冒领、挤占、挪用国家补助资金等行为,坚持“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2、关于学生食堂工作。今年X月,市教育局出台了《XX中小学学生食堂管理办法》。市纪委监委同时印发了《X市中小学学生食堂问题专项整治方案》。各地要把这两个文件结合起来,切实抓好落实工作。我这里强调三点:

一是要抓好学习宣传。新《办法》是今后五年内我省中小学食堂管理的重要政策性文件。《办法》着眼于治标兼顾治本,紧紧围绕提升“供餐质量”和化解“廉政风险”两个重点,提出解决路径,明确政策边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组织学习,掌握政策精神。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学校教职员工、学生及家长知晓相关政策要求,理解、支持,同时也监督我们的工作;

食品安全教育计划篇10

一、指导思想

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区委区政府构建和谐新会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全省食品安全工作大局,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创新食品安全宣传形式和内容。全面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基本知识,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提高食品安全工作人员的科学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维护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食品安全宣传工作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到2010年,全区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食品安全教育工作机制,初步形成政府、企业、行业组织、消费者共同参与的多方位宣传教育网络体系,食品安全常识和法律知识得到普及,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明显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法制观念显著增强,食品市场经营秩序明显好转,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岗位培训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监管能力明显增强,食品安全宣传报道工作进一步规范,信息公开透明,舆论监督及时有效。全社会自觉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形成全民关注,人人参与食品安全的社会氛围,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三、食品安全宣传基本内容

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突出教育重点,服务改革发展。

(一)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加强食品安全的政策部署。重点宣传《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江门市新会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主要工作职责》,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及新制订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展示食品安全整治取得的成绩。

(二)广泛宣传我区“食品放心工程”,“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等活动取得的成效,曝光一些食品违法典型案件,震慑违法犯罪行为,激励人民群众参与监督,抵制制售假冒伪劣本文来自食品和有害食品等不法行为的积极性。

(三)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常识的普及宣传。倡导科学、合理、健康的饮食方式,增强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积极宣传重视食品质量卫生,讲究信誉的典型,重视企业信用,强化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者的责任安全意识,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行为,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五)宣传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的成果,宣传优质食品、优良品牌和食品放心企业,提高我区食品信誉,增强群众食品消费信心。

四、主要措施

(一)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各成员单位及镇政府要充分发挥电视、报刊和广播等新闻媒体的主要渠道作用,加大食品安全舆论宣传力度。

1、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争取广电新闻、出版、文化等部门以及社会团体的支持和参与,协调组织有关职能部门集中开展形式多样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2、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及各镇政府,要把食品安全宣传纳入工作计划,围绕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热点、难点,每年初制定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方案,根据食品安全形势,不定期开展食品安全专题宣传报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3、会城街道办、居委会、各镇政府、村(乡)委会要设置食品安全常识宣传专栏,支持和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宣传普及食品安全常识,倡导科学、健康的食品安全消费观念,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4、新闻媒体要把新闻报道与知识传播相结合,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公开揭露曝光忽视食品安全,违法生产、经营伪劣食品的行为,积极配合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广泛宣传党和国家食品安全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大力推广食品安全工作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要体现真实性和客观公正性,防止以偏概全和主观臆断,避免损害企业合法权益或引起社会恐慌。

(二)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食品安全工作的积极性,推进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的社会化。

1、充分发挥街道和居委会的作用,开展“食品安全进社区”活动。定期开展群众性食品安全专题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推进社区建立食品安全宣传橱窗,宣传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和安全知识,分析透视和报道食品安全热点问题。提高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促进和谐社区、安全社区的建设。

2、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开展“食品安全进村入户”活动。积极推进农村建立食品安全橱窗,采用张贴海报、漫画和举办公益讲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食品安全常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充分利用社会组织的宣传教育力量,开展青年志愿者“食品安全知识下乡”活动。食品相关行业协会、学会、学术团体、专业性组织和青年志愿者组织要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和专业特色,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长,积极参与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利用每年的“3.15”消费者权益日、“质量月”、“科普节”、“美食节”等时机,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咨询和专业讲座,传授科普知识,帮助人民群众掌握识伪劣,防欺诈的常识,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4、逐步完善食品安全公众参与机制,形成以群众举报投诉、信访制度、新闻舆论监督制度、公民监督参与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公众参与制度;引导公众积极参与食品安全公益活动,自觉抵制不安全食品。

5、建立食品安全网站,通过互联网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安全常识和食品安全质量状况以及政府部门重大食品安全举措、成效,加强监管部门与公众间的食品安全信息沟通交流。推进食品安全新闻会制度,统一重要食品安全信息。

6、通过食品安全简报、内部参考资料等,向各级领导通报全区食品安全的状况及变化趋势,定期邀请各级领导参加有关食品安全的座谈会、研讨会以及面向公众的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及时向各级领导传递各类食品安全信息。

7、通过开展食品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树立食品安全工作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共同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氛围。探索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三)大力开展食品安全培训,提高食品安全工作水平。

1、对食品从业人员坚持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有关职能部门、行业组织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定期举办各类讲座和培训班,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法人代表和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以及食品安全基础知识等内容的培训,使依法经营、规范生产成为企业职工的自觉行为。

2、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要把在职人员的培训纳入计划,对从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干部职工进行岗位培训,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食品安全基本知识学习,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能力和服务水平。

3、重视对广大农民的食品安全教育培训。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深入到田间地头,大力宣传“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向农民传授农业种植、养殖的安全知识,使农民自觉抵制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国家禁止使用的兽药。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各镇政府要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开展全民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二)建立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宣传教育工作机制。

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各成员单位及各镇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重点,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部门配合,公众参与,分期实施的工作原则,认真组织实施各自职责范围内宣传教育活动,确保食品安全宣传活动顺利开展。

(三)落实宣传教育经费和人员。

食品安全委员会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研究制定全区食品安全宣传计划和重大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各镇政府、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把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与监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落实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专项经费和具体人员负责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制订和实施本部门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计划,保证食品安全宣传工作的正常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