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年度经营计划实施方案十篇年度经营计划实施方案十篇

年度经营计划实施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28:57

年度经营计划实施方案篇1

结合中国交建项目案例,从项目全生命周期总体开发经营方案编制的必要性、编制原则、调整办法和项目考核进行详细介绍。并通过南京海峡两岸科工园项目的运用实例分析,实践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阐述。力争通过管理创新,制度上提供保障,加强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建设管理。

关键词管理创新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

一、投资业务管理的需求

中国交建投资业务历经多年发展,规模稳健扩大,效益逐年攀升,已成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宏观环境背景下,投资业务将在中国交建整体部署下强化投资业务管理,这既是积极响应十关于国企改革相关精神的主动作为,也是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肩负着探寻并落实中国交建打造“五商中交”总体战略构想的历史使命。中央政府积极倡导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政府将进一步转变职能,政企合作将进一步深化,企业将更深程度地参与新型城镇化等投资领域,2016年2月29日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正式上线,首次披露全国ppp项目信息,截至当日,全国各地推出ppp项目总计7116个,项目金额83122.83亿元,涉及18个领域,在7116个ppp项目中,市政工程领域ppp项目最多,总计1877个,占总项目数的比重约26%。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总计989个,占比约14%。交通运输项目也高达819个,占比约12%,全国ppp项目还涉及片区开发、旅游、水利建设、交通运输、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农业、科技等领域,对中交建投资业务发展而言,存在较大的机遇。

投资机会的增加,同时也对投资业务建设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探究有效的途径改善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项目实施方案与原投资可行性评审方案变化较大;二是项目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概现象;三是项目未进行合理税务筹划;四是部分运营项目缺少初期亏损弥补方案,影响项目正常运营;五是新兴投资项目缺乏合作资源;六是专业化团队运作能力有待提升。

在项目投资决策阶段所编制的《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不能满足指导投资项目全过程开发建设的需要,需管理创新,制度更新,指导投资业务开发建设,投资公司做了探索性的研究,在项目投资决策后,项目中标后开工建设前,依据《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前提和基础,由项目公司编制《项目总体开发经营方案》,经上级公司审批后,指导项目开发建设产品定位、分期计划、年度计划、制定项目公司业务工作计划及管理工作计划的纲领性文件,实现了统一管理思想,建立项目投资决策与实施内容的延续性和可追溯性的目的。

二、全生命周期目标的建立

投资项目在取得批复后,成立项目公司,在各项投资条件基本确认后,包含政府政策,规划设计条件等,在项目确认实质性投资前,分章节编制《项目总体开发经营方案》,对《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和调整,对项目的投资及预期收益指标的变化进行明确的说明,经上级公司审批确认后的《项目总体开发经营方案》是确定项目公司总体经营目标、开发周期及各年度经营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对主要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项目总体开发经营方案》包含内容如下:项目情况概述(包含项目建设内容、公司营目标、与可研对比指标差异及分析)、总体开发计划、采购(销售)回款计划、成本管理、财务税务管理、开发报建、设计管理、工程管理、运营维护管理、风险管理及组织机构和制度保障措施等内容。下面将具体说明如下:

(一)编制原则

1.合理可行原则;2.上下协同原则;3.严肃性原则;4.充分参与原则;5.分级编制原则;6.资源匹配原则;

(二)编制步骤

1.基于《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按业务板块进行分解,以此为基准对照建立项目实施期业务计划及目标。

2.市场调研,明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及客户定位,完成项目策划报告。深入调研地方政府环境、融资环境、成本、设计、施工等各项业务板块具体情况,确定准备、策划、设计、施工各阶段的工作时间。

3.编制项目公司部门内部计划。依据职责工作分工,以项目业务目标为依据,编制各部门计划,明确紧前、紧后工作的相关制约,以及各项目工作的必需工作时间。

4.在《项目总体开发计划》基础上编制《项目总体开发经营方案》的其他部分,并进行对照分析,重点关注项目年度利润指标及项目整体收益的调整和变化。

5.风险评估。项目公司应充分讨论计划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风险,识别风险因素,评估风险因素对项目的影响,确保计划目标实现。

(三)实施与调整

计划目标列入项目公司、部门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内容,计划的执行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在年度工作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如遇国家政策调整、融资环境的变化等,项目公司可以申请对年度工作计划目标进行调整。计划的调整一般在年中生产经营工作会后提出,并明确后期实现年度预期投资收益的计划调整措施和方案,同时调整《总体开发经营方案》中的相应部分。公司相关部门对项目公司年度工作计划的实施进行评估和监控。

(四)考核与评价

项目全周期工作的考核,项目的考核分两个维度,《项目总体开发经营方案》各的年度工作完成情况,以及和项目总体完成情况的分权得累加,即为项目周期的考核结果,

三、投资业务项目的管理应用案例

(一)项目概况

南京市浦口区海峡两岸科工园项目于2011年3月获得南京市浦口区政府核准立项的批复。项目规划编制范围总面积为13.2平方公里,约19744亩,投资建设内容有:征收补偿和拆迁安置,具体包含道路工程、河道工程、市政公用设施的投资、建设,拆迁安置房的建设、绿化景观及体育、文化、卫生、行政设施等。中国交建负责项目的总体投资建设,总投资额129.45亿元,开发周期7年,分6期滚动开发。

(二)总体开发经营方案的编制

2013年上半年,随着外部银行融资的落实,项目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重新编制开发建设计划指导项目后期建设,中国交建组织编写了项目的《总体开发经营方案》,得到了政府方及投资建设方的认可。总体开发经营方案分为编制说明、项目概述、开发整体开发方案与计划、分期实施方案、资金回笼及担保、土地出让及出让底价、财务和税务管理、开发成本管理、项目管理、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及制度保障措施等十个章节,有力的指导了项目的投融资及建设管理。

四、管理创新对项目的效果

(一)切实可行,滚动开发

海峡两岸科工园总体开发经营方案的调整,开发计划由原来的6期调整为9期进行滚动开发,降低了各期投资资金峰值,确保每期可出让土地覆盖当期投资及收益,及时收回资金并继续下一期投入,有效控制资金峰值进行滚动开发;建设过程中严格均衡每期的投入及产出,降低投资风险,及时收回成本并实现项目收益。

(二)建立城市综合开发商品牌

南京市浦口区海峡两岸科工园项目,从2011年6月开始实施,经过4年多的开发建设,项目进度、质量、安全均达到合同要求,开发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开发效果逐步显现,项目首期投资顺利闭合,投资风险始终可控;通过一级开发能有效控制土地资源的优势,成功促成上级公司低价获取科工园园区内二级优质土地,实现一二级联动,达到预期效果。

本项目进行工程全寿命周期总控管理,从科工园工程建设的全局出发,以园区建设的全寿命周期为对象,实施科学、系统、高效的集成化管理,以有效完成项目的总体目标,实现项目经济利益的整体最优。

五、结语

在投资业务编制的《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公司编制的《项目总体开发经营方案》为依据,以董事会或投资公司下达的《项目全周期经营目标责任书》为执行基准,动态调整的成本规划和核算管理体系。是确保项目科学分期、分阶段实施,实现项目预期效益目标的保障和基础,是有序、协调开展项目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并或总结固化开发经验,同时也可建立公司标准化,规范化成本归集原则,统一预测成本、估算成本、预算成本归集计算口径,指导项目实施。

参考文献:

[1]中交集团暨中交股份房地产业务管理工作规程(暂行).

[2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办法.

[3]中交投资有限公司生产经营计划管理办法.

年度经营计划实施方案篇2

关键词纳税筹划;风险;防范

一、纳税筹划风险分类

1、政策风险。政策风险包括政策选择风险和政策变化风险。政策选择风险是指政策选择正确与否的不确定性。这种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筹划企业对政策精神认识不足、理解不透、把握不准所致。政策变化风险是指政策时效的不确定性。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税收立法层次较低,法律还不健全,现有的税收规定中法律法规少,规章以及其他税收规范性文件多,从而造成税收法令政策的规范性、刚性和透明度明显偏低,政策的变化,从而导致原先所选择的节税策略失去原有的效用,使纳税筹划失败,甚至面临被税务机关查处的风险。如:某企业预计年应纳税所得额为6万元,如果设立为个人独资企业,应纳个人所得税1.425万元;如果设立为有限公司,应纳企业所得税1.62万元(微利企业税率为27%)。因此,该企业选择个人独资企业形式,可以节税0.195万元。由于从2008年1月1日起,新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税率下调为25%,微利企业为20%,这时,如果设立为个人独资企业税负不变,又如选择为有限公司,则税负降低为1.2万元。由于政策调整,有限公司的税负反而比个人独资企业税负低0.225万元。

2、财务风险。根据税法规定:企业负债的利息可在税前扣除,即享有所得税收益;而股息则只能从税后利润中支付,不享有所得税收益。所以企业在确定资本结构时,应考虑利用债务资本。一般而言,企业筹资的债务资本额越大,则税务筹划的空间越大,获取可能的纳税筹划收益也就越多。然而,过多的债务负担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一方面是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加,另一方面也会减少股东的财富。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借贷资金比例越大,财务杠杆的收益较高,获取税收收益也较多,但由此带来的财务风险也相应增大。因此,企业在筹集资金时,除了要考虑债务资本的财务杠杆收益及税收收益外,还要考虑其中的财务风险。企业要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安排好企业的资本结构,防止企业出现过度负债。

3、经营风险。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主体,企业的纳税筹划是对企业未来行为的一种预先安排,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前瞻性。企业自身经营活动发生变化,或对预期经济活动的判断失误,就很有可能失去纳税筹划的必要特征和条件,不仅无法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还有可能加重税收负担。因此,经营活动的变化时时影响着纳税筹划方案的实施,企业面临由此产生的风险。

4、法律风险。由于涉税事项不是纳税人单方面的问题,税务筹划提供的纳税方案能否获得税务机关的认可,特别是筹划中税法的适用具体事项认定能否获得税务机关的认同,纳税人的理解和税务机关的认定很有可能会产生冲突。如果企业在税务筹划过程中发生对法律理解的偏差,那么税务筹划就可能蜕变成偷税行为。目前,我国税法对具体的税收事项常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税务机关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再加上税务执法人员又参差不齐,税务筹划的法律风险不容忽视。比如:同一筹划方案,税收任务宽松的地方或税收任务宽松的时期很容易获得通过,但是在税收任务重的情况下就很难认同,纳税筹划方案就成为一纸空文,或被视为偷税或被视为恶意避税而加以否定,因而产生风险。

5、信誉风险。市场经济是信誉经济,强调品牌意识。企业的税务筹划一旦被认定为违法行为,企业所建立起来的信誉和品牌形象将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增加企业未来经营的难度。比如,虽然纳税人认为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通过税务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来获得解决,但如果纳税人的大部分筹划方案都与税务机关有争议,都需要通过复议诉讼才能够解决,虽然企业最终获得了节省税收的经济利益,但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并且在未来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那么纳税筹划的成本和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影响纳税筹划风险相关因素分析

(一)内部风险因素

1、筹划人员的素质。纳税筹划是一项具有高度科学性、综合性的经济活动,有效进行纳税筹划要求筹划人员要全面掌握和综合运用相关知识。不仅包括财务、税收、相关法律知识,也包括与投资项目、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信息和专业知识。因为纳税人能够拟出什么样的纳税筹划方案,选择什么样的纳税筹划方案,又如何实施纳税筹划方案,几乎完全取决于筹划人员的主观判断。一般说来,纳税筹划成功的几率与筹划人员的业务素质成正比关系。如果筹划人员的业务素质较高,对税收、财务、会计、法律等方面的政策及相关业务比较熟悉,甚至是相当的熟悉,那么其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高。相反,其失败的可能性也越高。如:某公司系商品流通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兼营融资业务(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2004年6月份,该公司按照某公司所要求的规格、型号、性能等条件,购入一台大型设备,并取得税控收款机开具的增值税发票,上面注明的价款是500万元,增值税额85万元,设备的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7%、教育费附加3%)。该公司制定了两套租赁方案:方案1:租期十年,租赁期满后,设备的所有权归某公司,租金总额1000万元,某公司于每年年初支付租金100万元。

方案2:租期八年,租金总额800万元,某公司于每年年初支付租金100万元。租赁期满,另一公司将设备残值收回。设备残值200万元。通过计算,方案1公司获利=1000÷(1+17%)-500-6.03-0.3=348.37(万元);方案2公司获利=415-20.75-2.08=392.17(万元)。通过上述筹划分析,该公司的财务部门最终决定选取方案2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然而,根据税法规定: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单位所从事的融资租赁业务,应按《营业税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征收营业税。因此,某公司在计算应纳营业税税额时,不应采用按照融资租赁业务确定的营业额,而应采用服务业的确定标准,即营业额为收入全额,不应减除出租方承担的出租货物的实际成本。故,某公司获利应=800-44-(营业税及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0.8(印花税)585+200=370.2(万元)。税务机关判定该公司偷逃营业税税款及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并按天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由于公司财务人员对相应税收法规的错用,导致该融资租赁业务税收筹划的失败,反而为此承担了不应该的税费损失。

2、企业自身的经济活动。首先,税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任何纳税筹划方案都是在一定的时间以一定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载体而制定的。企业纳税筹划的过程实际上是依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对税收政策的差别进行选择的过程,因而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其次,企业要获得某项税收利益,其经济活动必须符合所选税收政策要求的一定特殊性,否则就会面临风险。并且,这些特殊性在给企业的纳税筹划提供可能性的同时,也约束着企业某些方面的经营范围、经营地点等等,从而影响企业经营的灵活性。如果项目投资后经济活动本身发生变化,或对项目预期经济活动的判断失误,就很可能失去享受税收优惠的必要特征或条件,不仅无法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还可能加重税负。

3、操作执行。科学的纳税筹划方案必须通过有效的实施来实现。即使有了科学的纳税筹划方案,如果在实施过程中没有严格实施程序和措施,或者没有得力的实施人才,或者没有完善的实施手段,都有可能导致整个纳税筹划的失败。影响操作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没有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另一方面没有明确的筹划实施程序,没有把方案中的涉税事项下达到具体的相关部门。企业的纳税环节多种多样,贯穿到企业的采购、生产、营销等部门,筹划方案设计妥当后,如果没有具体部门和人员去落实和协调,一方面会使纳税筹划方案的实施人浮于事,另方面,各个相关的关键部门不知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哪些环节发生了哪些税种的纳税义务,更不知道如何在具体的业务中采取相应的措施节税,使得纳税筹划方案难以有效实施。4、纳税筹划成本。纳税筹划与其他经济业务活动一样,不仅要受到法规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也需要付出一定量的必要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纳税筹划成本。纳税筹划成本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直接成本。指纳税人为节约税款而发生的人财物的耗费,它包括纳税筹划方案的设计成本和实施成本两部分。设计成本包括支付给税务等中介机构的咨询费以及内部相关人员的工资或奖金。实施成本则是筹划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所需额外支付的相关成本或费用。包括对自己的纳税人身份、组织形式、注册地点、所从事的产业、经济活动以及会计处理等作出相应的处理或改变等事宜的成本。(2)机会成本。指采纳该项纳税筹划方案而放弃的其它方案的最大收益。纳税筹划过程本身是一个决策过程,即在众多方案中选择某个可行且整体税负较低的方案,但选定一个方案必然要舍弃其他方案。这样,在选择某一税务优势方案的同时,可能会牺牲另一方案的非税优势。这种由于选择而牺牲的非税优势就是此项筹划的非税成本,即机会成本。(3)风险成本。企业因筹划方案设计失误或实施不当而造成筹划目标落空的经济损失。例如,筹划中使用的偷税手段被税务机关识破而补缴的税款甚至罚款等。因而,任何一项有效的纳税筹划是在权衡成本与收益之比的基础上,选择收益最大化的结果。

(二)外部风险因素

1、法律政策因素。根据纳税筹划的概念,纳税筹划必须有严格的政策法律作依托,必须在税法或法令许可的范围内根据政府的税收政策导向,采用税法赋予的税收优惠或选择机会来进行,因此法律政策因素是引起纳税筹划风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首先在法律政策选择方面。如果纳税筹划人对法律政策精神认识不足、理解不透、把握不准,纳税筹划就很可能成为偷税和恶意避税的代名词。现阶段我国税收法律内容复杂层级很多,并且多数法律税收制度一般只对有关税收的基本面作出相应规定,具体的税收条款设置不完善,无法涵盖所有的税收事项,如果与相应的法律精神理解有偏差,就会使纳税筹划失败。其次在法律政策变化方面。纳税筹划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因为一国的税收政策总是随着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地推陈出新,因此,一国政府的政策总是具有不定期或相对较短的实效性。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税收法律、法规不断发生变化,税收政策的稳定性更差,一些税收细则会出现频繁的变化,增加了纳税筹划经营结果的不确定性。如果企业不能及时地学习和了解最新的税法政策,不能及时合理地变更方案,仍然照搬过时的方案,就会面临筹划方案失败的风险。

2、执法因素。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由于许多活动都是在法律的边界运作,有些问题在概念的界定上本来就很模糊,纳税筹划人员很难准确把握其确切的界限。况且,我国国情比较复杂,税务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又高低不齐,这些都客观上为税收政策执行偏差提供了可能性。也就是说,即使是合法的纳税筹划行为,结果也可能因税务行政执法偏差遭遇一些税务执法机关的观念冲突与行为障碍,从而导致纳税筹划方案或者在实务中根本行不通,企业纳税筹划成为一纸空文。

3、外部经济环境因素。企业纳税筹划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也是导致纳税筹划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在某些行业可以享受税收优惠,但投资环境不完善,需求状况不确定,经营风险可能较高。因此,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争取税收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这些外部因素在纳税筹划时也不得不进行考虑。

三、纳税筹划风险的管理对策

1、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纳税筹划的风险是无时不在的,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当然,仅仅意识到风险的存在是远远不够的,各相关企业还应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设备,建立一套科学、快捷、方便的纳税筹划预警系统,对纳税筹划存在的潜在风险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及时遏制风险的发生。

2、明确纳税筹划责任,规范纳税筹划程序。企业应明确纳税筹划的责任部门,由其统一协调纳税筹划事宜。同时,规范纳税筹划的流程,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较结果——修正方案”程序规范操作,责任到人,落实到人。企业必须树立依法纳税的理念,依法设立完整、规范的财务会计账薄,为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提供基本依据。

年度经营计划实施方案篇3

关键词: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强化

1合理区划森林

包括林种区划、林业经营权属区划、林区土地利用区划、森林经营区划。首先是要按照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土整治要求确定出省(区)及各县、市、林业局的森林覆盖串,明确各林种的比例,确定各林种的分布位置。尤其是生态公益林的各林种,必须按照因害设防的原则明确划出并要做到实地划界设标,图、表、经营方案与现地一致。这些区划均应落实到小班。

2适时查清资源

实行以林为主,林区多资源综合调查。依据资源调查的目的、每5年进行一次资源监测性的连续清查(一类调查),满足国家和省制订森林采伐限额和林业方针、政策之需;每10年进行一次森林经理(二类)调查,修订森林经营方案,满足各森工企业指导林业生产建设、调整林业结构和森林结构之需;组织好每年的作业设计(三类)调查,把森林经营方案设计的森林采伐、抚育、更新造林、林分改良及病虫防治等的各年度任务落实处,以利于组织林业生产建设和森林资源管理。当前国家林业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决定在国有林区推行森林管护承包责任制,在森林产权、林地性质、森林经营目标、森林经营规划和技术规程不变的原则,实行森林管护承包,一包30年不变,这就迫使我们森林经理工作者必须区划好承包区范围,区划森林经营固定小班,测准小班面积、蓄积、生产量,株数以及野生经济植物、土壤,做出具体的森林经营规划设计,通过30年的经营、管护,把严重破坏的森林结构调整过采。我们的森林经理成果要通过法律公证,为此我们的质量必须过硬。

3开展森林资源动态监测

利用一、二、三类调查成果,伐区拨交验收、更新造林设计与验收产林源管理(采伐、运输、销售三总量检查、审计资料)所提供的信息,更新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库。强化森林资源管理与监督,为此要特别强调林场森林资源档案员必须积极与拨验队配合,深入现场,对伐区作业质量、更新造林质量现场实测验收;省级规划院最终验收。三类调查与二类调查以固定小班为基础相扣;查准资源的实际消长率,在监测面积、蓄积及其长消原因上下苦功。要充分利用先进的3S技术,特别差分式的GpS技术,要加大这方面的投资。

4编制或修订森林经营方案

在详尽的二类调查、充分总结上经理期森林经营效果和森林结构调整的基础上,依据国民经济计划和林业结构调整之需,设计出下一森林经理期的森林经营方针、森林采伐经营(更新造林、森林保护)、森林采伐(木材年产量、森林消耗限额、采伐方式、开展顺序、伐区安排)、林产工业、多种经营(农牧副业)、综合利用、基本建设等森林经营利用指标争取要按年度落实到小班。

森林经营方案要分生态公益林和商品经济林两大部分编制。生态公益林的重点是突出提高生态功能和生态效益,要按林种提出经营目标,提出具体的林分结构指标,做出调整结构的经营措施和管护措施;商品经济林的重点是提出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定向培育目标——树种、材种、径阶、株树、蓄积、生长量、出材量。在不破坏森林生态环境恢复能力的弹性限度的条件下,确定合理的更新恢复和经营周期,年采伐产量与产值;提出具体的经营措施;尤其要具体落实到每一经营小班,以达不定向培育森林,用25%左右的高生产潜力土地承担起85%以上的木材年产量,严禁将国家批准的采伐量向一般公益林大量转移,切实保护好重点和一般生态公益林。

5组织指导森林经营方案的实施

由林业局资源科按森林经营方案的各项设计交本局的三类调查队深入调查设计,形成作业设计文件,报请上级资源管理部门批准并颁发生产作业许可证后,交林场组织实施;作业后,林场森林资源管理、监督站负责现场实测验收,现场修正森林资源档案;林业局及上级资源、监督部门按规定组织检查、评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推广应用。

6开展森林资源审计

包括一年一度的森林经营管护审计;局、场长任期责任制审计;局、场长离任审计;森林经理期经营效果审计;森林资源追踪审计。审计内容侧重于森林经营方案设计的各项指标是否达到,森林消耗限额,采伐、运输、销售三总量,造林保存率、森林覆盖率,森林生长量、消耗量、森林结构、森林质量等。审计的目的主要是依法监督检查执法情况,总结经验教训,指导实施经营方案。要依据审计结果对各林业局、场长和管护承包产实行奖罚以至搞通、废止承包合同。

7林政管理

包括对林政木材检查站管理;林权地籍与土地管理;林政案件查处;木材运输管理;护林队伍管理。生态公益林的管护要作为重点,切实管好,不能单行封山育林,一封了之,要落实管护责任户,加强巡逻,死看死守,林政管理就是抓好管护责任户。

8森林资源管理

包括制订并颁布森林采伐限额及对执行情况的检查;三总量管理;森林资源档案管理;林区其它资源管理。

9林价管理

包括作业设计调查;计算林价;审定林价;缴纳林价;林价使用审计等。林价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年度经营计划实施方案篇4

关键词:森林;经营方案;编案

中图分类号:F272.3文献标识码:a

森林经营方案是在森林培育过程中,落实生产顺序和经营利用措施的指导性规划。是林业主管部门和林权所有者经营管理森林的重要依据,特别是林改后,森林经营主体是以林农个体为主的新形势下,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对指导林农开展森林经营、维护合法权益显得尤为重要。

一、编案的经营方针、目标和原则

森林经营方针是森林经营管理单位和个人,依据森林资源历史、现状和发展,考虑社会、经济、生态、政策条件和林权所有者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对比较稳定的营林生产方向和思路,做出定性的高度概括。正确的森林经营方针是编案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依据。村级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要遵循《森林法》、提出的“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林业建设总方针。贯彻落实“以林为本、合理开发、分类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的集体林经营方针。结合我市集体林天然次生林、残次林所占比例过大的实际,还要按照“因林制宜、栽针保阔、密度均匀、组成合理、功能多样、一沟一坡、集中连片、立体开发、综合经营”的天然次生林经营方向,组织编制村级森林经营方案。

森林经营目标与经营方针不同,方针是定性,目标是定量,体现贯彻方针的数量指标。例如,村级森林资源消长指标、林地利用状况指标、资源结构指标、村及林农经济发展指标。确定森林经营目标要实事求是,力所能及,切忌高指标,脱离实际。

村级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要坚持资源、环境、政策、经济、意愿相协调;坚持林农、村委会、林业部门责权利相统一;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施策、保护发展利用森林资源相并重;坚持优化森林资源结构,提高森林多种功能和森林经营者经济效益的原则。

二、编案的内容和要求

村级森林经营方案是以村为单位,以经理期内可经营的小班、地块为基础,并结合农户要求意愿、生产能力等进行编制。其内容包括更新、抚育、改造、主伐、林地多种经营等,根据不同林种的政策要求和培育目的,确定不同的经营措施。村级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内容要尽可能简单实用、方便操作、通俗易懂。编案的成果既符合林业政策要求,又能让广大林农满意。要达到让林农清楚自己的山林,在规划期(或经理期)内,什么时间应该采取何种经营方法、运用何种生产措施,达到何种经营效果的目的。

村级森林经营方案确定的规划期,可按各县(市)区自行确定的森林经理期间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可以按森林采伐限额的编限周期,编制5至10年的规划。

(一)森林经营方案的内容

1.概述。该村资源状况(二调数据)、编案依据(政策、规程要求、产业发展、群众要求等)等需要说明和记述的内容。2.外业调查表。3.分年度各森林类型(公益林、商品林、自留山)、各年度各经营类型表。4.分年度(不同颜色)经营规划示意图。

(二)编制方案要求

1.认真细致、责任心强、经得起推敲,准确无误。2.规划成果体现的经营类型要列小班、地块和农户。3.分年度落实经营任务和指标,明确经营措施。4.以小班或细班为编案经营单位,承包同一小班或细班以及相同林分的各个农户的经营措施和标准要一致。

三、编案的方法、步骤

(一)外业调查

理论上,根据现有的二调资源档案资料数据,就可以编写森林经营方案,实际上仍然需要外业调查,一是“二调”有些林分面积、林分本身就存在误差;二是“二调”以后多年,林分的状况发生变化(有的经过“两乱”),按“二调”档案确定的经营措施可能与实际不附(郁闭度问题)。因此,必须进行外业调查。

外业调查方法:首先从某村的资源档案中,挑选出编制方案这个时间段的适合某经营类型(改造、主伐、更新、抚育)的各林班、小班、地块的资料,对这些小班地块进行调查,核实面积、树种、林龄、森林类型(公、商、自),登记外业调查表,确定[主伐、更新、抚育(生长、透光、卫生伐)、改造(低改、补改、果材林改造、病虫害改造等)林地多种经营等]经营措施,对林分状况评估,测算出大致的需要经营采伐限额,确定适合经营的起始年度。

(二)内业编案

1.外业材料整理。在外业工作结束后,首先要对外业调查的材料进行进一步整理,通过外业表核对依据“二调”挑选出的经营地块的外业调查有无遗漏,如无遗漏,资源原始资料档案归档,进行内业编案。

2.根据外业表填制民主议定表。首先根据事先明确的各技术指标和原则,结合外业调查表按公益林、商品林、自留山三大项,对各种不同经营类型[抚育(透光、生长)、改造(包括低产林、病虫害改造、种材改造、山胡桃改造等等)、商品用材林主伐、公益林更新、自留山采伐等,按适合作业的年度顺序,填制各经营类型民主议定表。民主议定表必须填制到小班地块和各家各户。使编案充分体现民意、达成共识,方便下一步工作。

3.公众参与。通过填制民主议定表,明确了某村适合一个规划期的可经营地块,达到一目了然。如果规划的是以个人为主经营的林场,或者虽然是一个村的规划,但各年度需要经营地块的限额够用,那么这个民主议定表就可以作为《XX年度、分经营类型的到户规划表》使用。但如果实际限额与规划的有矛盾,即限额不够用,同一类型、同一年度,哪家先作业,有的农户也可能不同意规划的经营措施或经营时间。因此经营方案编制过程中必须与群众沟通,由群众民主议定。按民主议定表,抓阄抽出作业顺序号。一般情况,同一年度没抽到限额的,就应在下一年度优先解决,以此类推,进行作业时间排序。

年度经营计划实施方案篇5

全县国家重点公益林是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干流和一级支流及汇水区周围的水源涵养林,生态区位非常重要。开展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实施工作,对保护好国家重点公益林,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意义十分重大。通过对不同生态区域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经营和管理,逐步为探索和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资源培育保护方式、组织形式、投资体制与经营机制奠定基础。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发展现代林业为指导,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以建立比较完备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产业体系为目标,科学合理的区划界定国家重点公益林,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调动各级政府和群众保护、培育森林,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锐意创新,逐步建立国家重点公益林的管理体制和管护经营模式。

(二)基本原则

1、按2004年区划界定结果落实。要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财政部制定的《国家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策发〔2004〕94号)划定国家重点公益林,将划定结果经现地核实后,落实到林班、小班、山头地块。

2、实事求是,科学规划。在划分责任区时,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就山形地势、河流、沟系、道路、林班、小班界线等合理划分管护责任区。没有明显地物标志的山脊、山坡要人工区划伐开为界,界线要有明显标志,便于管护人员管护和区分责任。

3、合同管理,明确责任。要健全与国家重点公益林实施单位及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人员所签订的合同,明确权利和义务,保证实施顺利进行。

4、竖立标牌,张榜公示。对批准划定国家重点公益林区域要在周边明显处,山口、沟口、路口、河流交叉点等设立碑牌等永久性标志,以示公众。对划定的管护经营责任区要树立标牌,对中标的管护经营责任人要张榜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5、健全机制,落实责任。各实施单位必须具有管理职能和机构能力,并实行乡镇政府领导责任制。要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国家重点公益林资金管理、资源管护监督、经营培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等,切实发挥中央财政补偿资金作用,提高资金管理水平与质量。

6、以有林地为主,突出重点。落实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任务时要以有林地为主,将2004年区划界定重点公益林面积中的疏林地、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无林地;不符合2004年区划界定标准的有林地;2005年二类清查增加重点公益林面积的国有林场扩大补偿范围。

三、实施规模和任务

(一)规模。我县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95.87万亩。其中:2001年75.1万亩;2006年75.23万亩。2009年95.87万亩,其中:2004年区划面积中未列入补偿面积6.12万亩;不符合2004年区划标准的6.5万亩。二类新增加8.02万亩,合计增加面积为20.64万亩。

(二)任务。位于松花江一级支流牡丹江、巴兰河、倭肯河、漂荡河等周围生态区位非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具体包括烟筒山、四块石、珠山、对青山、二道河子、先锋、东风、红旗林场,总计八个国有林场,具体任务见2009年生态效益补偿新增加任务落实分解表。

四、实施内容

(一)区划界定与实施面积核查

将2004年区划界定重点公益林面积与下达补偿面积以林场为单位,按照生态区位、林班、小班、面积、林种、地类进行核查,确保实施面积准确无误。

(二)管护经营区和责任区划分及落实

各林场要在培训之后将国家重点公益林,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标准、办法,划分管护经营区和管护经营责任区,将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人头,签订合同,落实责任。

1、划定管护责任区。2004年区划界定重点公益林没有得到补偿的面积这次予以补偿,其地类为宜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等,已经划入责任区内,不得再单划分责任区;二类清查增加的重点公益林和没有区划重点公益林但符合重点公益林标准而补划的,这次增加补偿面积的要区划责任区,责任区划分应以自然山势、地势、河流、道路、林班、小班界为界,对没有明显地物标志,竖立界桩或界旗。

2、划分管护经营区。管护经营区划分应以管护站(工段)管护为基础,结合监督管理人员管理范围、责任区数量等,将已划定的责任区组合成管护经营区,便于监督管理人员和管护站(工段)管理。管护经营区要相对集中连片,其规模5—15个责任区,管护经营区命名要与管护站名一致。

3、设立标牌。要在国家重点公益林区域内路口、沟口竖立公示牌,对划分的每个管护区要竖立管护经营责任牌;对进入国家重点公益林区域内的主要林道和公路明显处竖立宣传牌。

(三)管护形式确定

根据有关办法、细则,结合本林场重点公益林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管护形式。国家公益林管护经营形式有职工个人管护、职工联合管护、工段管护(管护站)管护等。

(四)管护人员落实

按照规定,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通过报名、考试、竟标、抽签等形式,落实管护人员和管护责任区,对新增加责任区的要重新落实管护责任人。

(五)补偿标准确定

各林场结合经营区、山头、地块的实际和管护地点远近差异、管护难易差异合理测算补偿标准,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在保持总体上没有大变动的基础上,实行微调,保持管护人员工资基本一致,体现同工同酬的原则。

(六)国家重点公益林建设内容研究

研究探索国家重点公益林营造、补植(播)、抚育、更新采伐、低效林改造等建设经营问题。

(七)合理安置富余人员

由于木材产量调减产生的富余人员,要根据本林场的实际进行合理安置。从事森林旅游业、采掘业、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行业等。

(八)加强现代化管理

县林业局及国有林场要用现代管理制度和经营手段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建立固定档案室,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购置必备的办公设备,实行单独管理,专人负责。

五、补偿资金测算

(一)补偿对象

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补偿对象是承担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经营和管理的国有林场及管护经营责任人。

(二)补偿范围

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只对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培育、防火、有害生物防治、资源监测等费用给予补偿性支出。具体包括直接管护人员和直接管理人员的管护工资以及重点公益林培育、防火、有害生物防治、资源监测等费用补偿性支出。

(三)补偿标准

以林场为单位本着公开、公正、合理的原则,管护工资基本一致,根据责任区大小可以上下浮动。确定管护补偿标准为:每人管护面积平均3000亩左右,每亩管护费平均3.5元。

(四)补偿基金概算

管护人员和直接管理人员管护费测算,按照管护国家重点公益林面积实行总量控制,管护人员和直接管理人员的管护工资要大体一致,管护面积由于管护难易不同可以大小不同,管护费用亩标准可以有差别。

六、实施时间和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9年10月10日—2009年10月20日)

1、召开会议。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实施会议后,各实施的国有林场要召开专门会议,学习有关文件、方案落实会议精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为扩范做好全面准备。

2、做好人员培训。组织国有林场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学习掌握有关文件、方案、管理办法和技术标准等。

3、收集相关资料。

4、做好技术、器具、物资、资金方面的准备。

(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实施任务落实和实施方案的编制阶段(2009年10月20日—2009年10月30日)

1、外业。在2004年森林分类区划界定的基础上,对实施补偿的国家重点公益林按照分类标准进行外业实地验证、核实,修正小班卡、界定图。在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面积、地类、林种、林班、小班验证、核实无误的情况下,进行任务落实、划分责任区、落实责任人、绘制管护经营责任区分布图。

2、内业。进行内业资料统计汇总,按照《××林场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和《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管理软件》要进行编制实施方案。林场、县林业局逐级编写,包括文字部分、附表和附图。

3、上报时间。上报《实施方案》和数据资料为11月10日—15日。

(三)方案审定、批准阶段(2009年11月10日—11月30日)

编制完成的实施方案,经县市两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论证后,上报省林业厅,省林业厅组织有关人员审定。

七、成果

(一)内业成果

1、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实施方案文本。文本内容包括说明书、表、图。

2、县林业局与林场签订的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实施管理合同书一式二份(县林业局1份,林场1份);林场(实施单位)与责任人签订的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经营合同书一式五份(管护责任人1份,实施单位业务、财务各1份,县林业局业务、财务各1份)。

3、微机制成图:林场1:25000界定图,林业局1:100000界定图;林场1:25000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经营责任区分布图。

4、县林业局、国有林场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管理档案。将界定图、管护经营责任区分布图、管护责任制、管护责任人、管护面积上墙,资料成册,分类小班卡片装订成册,有关证、书、簿及资源监测资料入柜,具备微机、GpS、数据库、各种管理软件等。

5、要建立先进的数据库、图库,实行微机管理,专人操作。

(二)外业成果

1、设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宣传牌、国家重点公益林区公示碑和管护经营责任区标牌。立碑、竖牌数量、质量要达到要求和标准。

2、对管护经营责任区划分界线、砍伐开线,要挂号抹油和埋立界桩。

3、管护人员要持证上岗,管护效果明显。

4、建立管护经营站(区、段)。

5、国家重点公益林经营管理效果

八、技术要求

(一)学习并贯彻落实《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黑龙江省<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黑龙江省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实施管理办法》、《黑龙江省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经营实施细则》、《黑龙江省国家重点公益林培育管理办法》和《黑龙江省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实施检查验收办法》,按要求操作。

(二)管护经营责任区的划分要相对集中连片,责任区的面积与规定的管护面积原则上一致,要以小班为划分最小单位,不可把小班一分为二。

(三)认真填写国家重点公益林小班卡片,要按省林业厅设计开发的《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管理软件》全面、准确的输入数据,全面反映林分状况。

(四)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经营责任区分布图绘制,要以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图为基础,图幅为1:25000进行绘制,要注明主要河流、道路、场(乡、镇)以上各级政府驻地、居民点及其它地形地貌等图例(同绘制区划界定图一致),要注明管护经营责任区的界线、管护人姓名、责任区号、责任区面积;对管护站点、公示碑、宣传牌、责任区牌要定位并标注清楚等。

年度经营计划实施方案篇6

关键词:地铁前期技术文件建设规划可行性研究总体设计

1关于建设规划

建设规划是国家2003年提出的程序,它应该是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轨道文通规划编写的,其中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多数城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因此,建设规划主要是实施性的规划,类似项目建议书和预可研报告。其目的是确定建设规模、标准、必要性和可能性,近期建设内容。编制的重点,首先是规划内容,包括交通的需求与供给、建设标准及规模、建设方案、投资安排、进度安排、基本技术经济指标,特别是近期方案与安排等,不应陷入具体的技术论证之中。其次是建设的必要性,说明建设规划为实现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文通规划、轨道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及必要性,不应陷入线网规划必要性的论证之中。第三是建设的可行性,规划方案,特别是近期方案的合理性、实施条件、城市财政状况及其筹资方案等。

在编制沈阳地铁建设规划中遇到一些问题。首先是交通总量与线路的关系。从全市全方式出发,对各种方式的分担率进行平衡,再根据轨道网与各条线路间负荷的关系,确定近期建设项目的标准与规模.如果孤立地测算1、2条线路负荷,容易与总量平衡产生矛盾。其次是远期预测。由于城市的各专业规划远期目标不超过20年,而地铁,条线为30年,全网则要50年左右,预测值很难推算,必须由政府多部门合作,对城市未来作出推断,理性地确定近期与远期测算数据。第三是规划方案与建设方案的深度。重点应是近期建设线路的方案、站位与站型、敷设方式、安全与服务的要求、车辆与机电设备系统的选择。第四是资金平衡。地铁初期亏损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如何处理投资、运营成本的资金平衡是项目法人难以处理的问题。无论是建设者、编写者、审查者及决策者应承认.地铁不是完全市场经营的项目,而是市场经营与协议经营相结合的建设项目。因此,不能强求地铁要自负盈亏,否则促使文件编制者造假,成为可批性文件,而不是可行性文件。

2关于可行性研究

重新编制《沈阳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可研报告”),正值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可研报告”如何体现国务院[2003]81号文件及《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是十分重要的。“可研报告”的目的是确定项目的可行性。重点是确定运营方案、设备方案、土建工程方案的可行性,即确定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经济的可行性和组织实施的可行性,确定项目的标准、规模、能力、水平。确定投资和资金平衡方案及实施安排。

建设地铁的目的是为市民出行服务。提供安全优质服务是地铁工作者的宗旨,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设计中首先要进行运营方案的设计。在运营设计中第一位是安全与服务的设计,根据安全与服务的要求选择设备系统,确定土建设施。思维顺序应是线路、运营、设备、土建。“可研报告”中各章节重点不同。

(1)概述、城市概况、城市发展分析等.属于城市基本情况及发展的描述,集中从宏观上说明建设的必要性。

(2)线路方案与客流预测则是研究的基础,是建设必要性的基本要素。无论是“人随路走”或“路随人走”,最终都必须有客,它是必要性的决定性条件。如果近期没有客流,就不必立即建设。

(3)运营与安全,是建设的宗旨。它的任务是除前面提到的确定功能、规模、标准、水平等外,重要的是通过行车组织、站务、乘务、票务、服务等设计,提出设备系统配置的数量与水平的要求,对土建设施空间的布置与尺寸的要求。

(4)安全设计,应列专章,属于综合安全设计,但不代替各系统自身的安全设计。应在涉及乘客安全的范围内,对涉及乘客安全的各系统和设施及管理,提出在安全体系中的任务、要求和标准,明确工作的顺序和程序,明确相互关系,实现多专业、多系统、多种措施联动,共同实现安全的综合设计。各专业应根据该章的综合要求加以落实。

(5)车辆与机电设备方案,土建与轨道工程方案,投资与筹划方案,则属于为实现安全优质服务目标的技术、经济、管理方案研究。

(6)环境评价、经济评价、社会评价则是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大方面对该项目进行评估和验收.最终确定该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各类方案研究中,应始终贯彻整合资源、节约的原则,不能只注重单一系统的配置,还应注重各系统的整合,达到资源的综合利用。在处理投资与功能的关系上,投资应服从功能需要;另一方面,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地节约投资.还应注意节约运营成本、节约能源,实现功能、安全、投资与运营成本的最佳效益组合,实现地铁的可持续发展。

在处理财务评价中,最难的是运营的盈亏问题,也是决策者最关心的问题。地铁既然不是完全的市场经营项目,也不是完全的非经营项目,因此要承认它有体制性亏损的一面。笔者认为,以近期目标年为界限,一条线路应在近期目标年内达到运营的收支平衡,即不包括折旧与还贷,实现简单再生产。如10年内达不到简单的收支平衡,该项目应暂缓上马。

转贴于3关于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在国家的建设程序中,不作为一个阶段。它介于“可研”与“初设”之间。我们在组织编制中,把它列为方案设计阶段,是“可研”的深化与扩展,是初步设计中方案设计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方案的比选与优化、系统的集成与整合、资源的合理配置。

运营与安全方面,主要是客流分析、行车组织、服务要求与设置、安全要求和目标。线路、土建与轨道工程方面,主要是稳定线位、站位,确定站型、流程、各部控制尺寸。设备系统方面,主要是确定标准、能力、选型、各系统间的相互关系。投资与筹划方面,主要是核算投资、筹集资金、工程筹划、制定招标方案与工程管理方案。从总体的角度,对运营、设备、土建三大方面,在本系统集成整合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全系统的整合。

在总体设计中,首先是规模的确定。规范规定,设计运输能力,应满足预测的远期单向高峰小时最大断面客流量的需要。沈阳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近22.0km,17个区间,每天运行时间为18h,按规范确定的原则,全线全日出现设计运量的时间仅为一天的1:(17x18),即1/306。全线全系统均按此客流最配置设备和设施。车站建筑按上述客流还要乘以1.1~1.4的系数,设备容量的配置也要乘以大于1.0的系数,这样势必造成大量的设备闲置,利用率低下。如车辆实载率,全日基本不超过50%,加之30年后客流预测的不确定性,普遍偏大,其结果是增加了投资,加大了运营成本,这是地铁企业效益低下的重要因素之一设计运量应以数量级的指标控制为宜,要兼顾全日客流量。

其次是设备、设施的可靠度的确定。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绝大多数设备的制造水平大大提高,故障率和返修率大大下降,可靠性和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智能化程度有很大提高,但各专业规定的安全度没有明显的调整。如供电工程,各地电网的质量和保障率有很大改善,大范围停电概率很小,如果突发大面积停电,不但是地铁.可能半个城市或整个城市都要瘫痪,那时地铁一家的保障已经不起作用。目前规范确定的备份额过大,特别是热备份,这样势必造成设备配置容量过大,出现不小的无功消耗,增大了企业的无功成本。如许多城市的用电量长时期不超过装机容量的30。

第三是对有些标准不宜定得过死,应该有一个范围。除设计客运量外,如列车阻塞工况下隧道通风量,规定按风速不小于2m/s计算。这个数据在事故发生时,是很难测定的数据,何况发生阻塞时情况错综复杂,但在设计阶段,它是一个否定性指标,对它的控制将会导致设备或设施发生数量级的变化。

第四是确保“可研报告”的指标得到有效的贯彻。设计包括总体设计和初步设计,均侧重工程方案设计,不包括经济分析和评价。这样容易偏重投资分析,忽视运营成本分析。设计选型及定货是否节能、免维护或少维护,使用寿命的长短、操作的难易,将直接影响运营成本。但在设计文件中缺少全面分析与综合比较,造成设计与“可研”脱节,“可研”的经济分析与评估,特别是财务分析成为未知数。建议在设计文件中加大这部分内容,包括财务分析的内容,确保“可研”、“设计”、“运营”相一致。

以上是笔者在工作中的粗浅体会,有些观点可能违背常理,有不当之处请指教。

参考文献

[1]邱光宇.轨道交通建设中有关问题的思考[J].地铁与轻轨,2001(2):15.

[2]施仲衡.科学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J].都市快轨交通,2004(2):12一14.

年度经营计划实施方案篇7

全市完成2个行政村班车通达任务,通达率达99.45%,完成县10个乡镇和县4个乡镇镇村公交发展计划,在其他县全面开展试点;2013年全市完成除村外所有行政村通班车任务;2015年全市50%乡镇开通镇村公交,基本形成城市公交、县乡客运、镇村公交有机衔接、协调融合的城乡客运网络。

二、运营要求

镇村公交应符合“五定四统一”(定线路、定班次、定时间、定站点,定票价,统一排班、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统一结算)的服务标准;经营主体公司化、经营方式公交化、经营行为规范化;运行线路覆盖镇域范围内所有行政村,实行低票价制度(1-2元);建有乡镇客运站的,镇村公交应进站经营,没有乡镇客运站的,镇村公交线路起讫点应设置候车亭,并与县乡客运班线无缝衔接;班次平均间隔时间高峰期不超过30分钟,其他时间应满足出行需求;按规定统一车型,统一喷贴“镇村公交”标识;鼓励使用公交车型,对路况条件、客源等不适宜公交车型的,要按照《乡村公路营运客车结构和性能通用要求》(Jt/t6180-),选用适用车辆,车龄不超过5年,车容车貌良好,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统一安装卫星定位终端设备,公示服务承诺、监督投诉电话和线路走向图。

三、保障措施

1、加快发展规划编制。各地要按照“一图、一表、一方案”的要求编制县域城乡客运线网规划及镇村公交线网规划,明确形成镇村公交线网络规划图、镇村公交运行线路计划表和镇村公交实施方案。镇村公交线网络规划图要以区域行政地图为底,标注清楚所有行政村,分不同颜色标注清楚城市公交、城镇班线和镇村公交三级线网的线路走向。规划编制要立足整合城乡客运资源,优化城乡客运站场网络衔接,科学合理布局城乡客运线网并做好与路网规划的衔接。

2、加快完善基础设施。要按照路、站、运一体化的要求,切实加快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和提高农村客运通车条件。对不符合客运车辆安全通行条件的农村公路(路面宽度含路基硬化不足5米)和桥梁,应优先列入建设改造计划,采取拓宽、路肩硬化、增设错车道等有效措施加快改善,并根据需求同步配套建设农村客运站、客运候车亭。要充分发挥农村公路管养机制的作用,加强农村公路、农村客运站亭等基础设施的养护和管理,发挥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为镇村公交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强计划推进实施。全市列入客运线网规划的农村公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撤渡建桥与镇村公交的开通计划相衔接,实行捆绑式计划管理。各县交通运输局应在每年5月底前提出当地下一年度农村公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计划、撤渡建桥计划和镇村公交开通计划。要编制本地区镇村公交发展实施方案,确定实施计划进度。要建立计划项目进度报表制度,按月上报本年度有关计划项目的进展情况。要定期检查计划项目实施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措施和对策,加强督查,推进落实,以保证年度计划目标的实现。

年度经营计划实施方案篇8

1.1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全面计划管理的重要途径

多业务、多板块协同的运营模式是我国国有大型煤炭企业通常采用的运营模式,其具有专业性强、行业跨度大的特点。传统的计划模式中计划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很低,大量的信息只能经由人工编制、加工和汇总,企业的大量人力被用于数据处理,而更为关键的数据整合与分析工作却无暇顾及。为此,建立信息化的计划管理体系,通过运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分析工具进行计划管理成为我国大型煤炭企业提高计划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支撑煤炭企业实现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和集团化运作,帮助企业实现各项工作的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和流程信息化。这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提升企业的管控能力,有利于实现大型煤炭企业建成世界一流煤炭综合能源企业的目标。以信息化为手段、实现数据的有效共享和高效流动是计划信息化工作的目标。企业通过计划信息化建设,制定计划管理的标准、规范其工作流程并建立计划管理模型,可以使大型煤炭企业逐步建立起具有多元化特色的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有利于加强集团管控,强化计划对企业绩效考核、财务预算与实际运营等业务的支持力度。

1.2协调不同模块间的关系是实施全面计划管理的难点

在实施全面计划管理的过程中,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是实施的难点。

(1)要处理好年度计划与战略规划的关系。企业战略规划是在分析国家政策、市场环境、竞争对手状况和企业自身情况的前提下,在明确企业的发展宗旨和使命的基础上进行制订的。因此,年度计划要以企业的战略规划为基础,在制定具体的年度实施计划时,要以战略规划的举措和指标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所以,科学的计划管理必须以企业的战略规划为前提,并通过实施计划管理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2)要处理好计划与全面预算的关系。集团的业务量体现在计划上,而价值量体现在预算上。预算处于计划的下游,制定全面预算要以计划为基础和依据。如果没有详尽可行的投资计划和生产经营计划,预算就不能发挥其考核约束的作用,而只是在堆砌数字。因此,必须处理好计划与预算的关系,发挥预算对计划的反馈和参考作用,以提高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实现集团层面的管控闭环。

(3)要处理好计划与投资项目管理的关系。投资项目的核准和评估结果是制订投资计划的基础,因此,能否客观、全面地进行投资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估工作是评判计划是否科学的依据之一。(4)要处理好计划与其他职能部门、子分公司的关系。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是一项信息量大、涉及面广的工程,计划的实施需要集团各子分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全面计划管理的实施是以专业部门管理为基础,在公司综合计划汇总之上进行的,为进行决策提供了全面的背景素材。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职能部门的积极性至关重要。各职能部门必须发挥各自的特长,积极响应计划并发现计划执行中的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帮助计划目标的实现。总之,企业全面计划管理工作要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并逐步实现计划管理的精细化、集约化和科学化,使煤炭企业的计划管理更加科学完善,推动国有煤炭企业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

2全面计划管理的框架体系设计

在企业层面搭建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在建立全面计划管理的信息化支撑系统、协调不同模块间关系的基础上,从全面计划管理的内容与组织层次、建立全面计划管理中心、总体流程三个方面设计国有煤炭企业全面计划管控体系的创新模式。

2.1全面计划管控的内容与组织层次

在细化煤炭企业的全面计划管理的内容、深化组织体系的基础上,对国有煤炭企业全面计划管理的内容与组织层次进行创新设计。将全面计划管理的内容层次和组织层次各分为三层。其中,组织层级最高的战略层负责把控企业的发展方向,从煤矿建设、煤炭经营、多种经营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对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把握;处于中高层的经营层在对战略层的计划进行细化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生产、运销、投资和供应等计划;处于中层的计划层对经营层的计划进一步细化,以战略层的计划为方向、以经营层的计划为指导,制定相应的年度计划、投资项目规划、执行部门规划,并进行全面预算管理。

2.2全面计划管理中心的组织体系与权责结构

好的管理方式需要适宜的组织结构和有效的权责体系来保障。为保证全面计划管理内容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全面计划管理中心,负责战略层、经营层和计划层之间的沟通和平衡,进行命令的上传下达。

2.3全面计划管理的总体流程

在总体流程设计上,将国有煤炭企业全面计划管理体系分为三个部分:计划管理的组织、计划管理规范的制订和年度全面计划的制订,如图3所示。计划管理的组织和计划管理规范的制订是年度全面计划制订的前提,为年度全面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提供了行动的基础和保障。年度全面计划的制订流程主要包括:计划编制、计划汇总审批、计划监控分析、计划调整、计划考核评价和计划目标设定。其中,计划编制是形成了初步的计划,在计划分析、调整和考核的基础上,对比本阶段计划完成情况,制订下阶段的计划目标,整个计划制订的流程形成一个闭合回路。而整个计划管理过程需要先进、适用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

3全面计划管理体系在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应用的实例

3.1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全面计划管理的特点与难点

第一,计划类型涉及煤炭生产管理的各个专业领域(如产量计划、生产接续计划、生产作业计划、设备计划、通风计划、安全计划等)。第二,计划之间的关联关系复杂,干系众多(如产量计划到接续计划的分解关系,从设备配套计划到设备大项维修计划的相互影响关系)。第三,计划流程管理的多样性,需要适应不同集团、公司、煤矿等不同层级的管控要求。全面计划管理体系中仅计划流程就种类繁多,涉及多个节点并且变化频繁。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如果靠纯编码实现,则开发量大、复用性差、可维护性差。在全面计划管理体系的推广过程中,如果有的流程需要定制开发,仅凭手工编码实现流程会造成开发周期的延长。在流程的开发过程中,不仅需要控制流程的执行,还有管理流程的需要,还有更多的衍生需求,如流程活动的跟踪、活动历史记录等。这些需求都需要统一的用工作流组件来完成。

3.2全面计划管理实施的基本流程

在建设过程中,全面计划体系建设有效开展了以下5个阶段的工作,逐步迭代的推进。(1)调研现状。首先分别针对年度生产和投资计划的管理现状,对集团总部各部门制订有针对性的调研方案,开展调研访谈;同时,根据单位规模、管理水平以及系统实施现状,划分不同调研组别进行实地调研,发现难点和问题,为业务方案的设计打下基础。(2)目标规划。对集团的全面计划体系建设工作进行总体规划,明确各主要阶段的阶段目标和工作内容,提出分三步走的建设路线图:第一步主要进行集团层面的全面计划体系搭建;第二步进行扩展深化,实现“从有到优”的跨越;第三步实现全面计划管理体系在全集团范围内的深化应用。(3)设计方案。基于各阶段目标和计划管理的现状,以梳理组织流程、推行管理制度为铺垫,提出全面计划大体框架,设计编制分析的表单和指标以及全面计划系统设计蓝图。(4)实施落实。针对全面计划不同阶段的管理方案进行系统实施。对于可以由信息化支持的业务方案,通过系统进行落实;对于非系统类的方案内容,在通过制度流程等机制将其落实的同时,推动业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应用,强调业务和系统的有效融合。(5)运行反馈。遵循运维管理制度,对实施的方案进行试运行,在试运行的过程中收集用户反馈,同时对结果进行分析,界定方案落实的效果,制订可行的改进方案,从而保证计划建设整体工作不跑偏。

3.3全面计划管理的实施风险与对策

年度经营计划实施方案篇9

三年前,有一家行业排名居全国前三位的大型企业利润下降,销售额下降,我们应邀去该企业作诊断。我们发现,该企业近三年内应收货款累计高达3600万元,这是造成企业经营周转资金严重不足,销售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我们让该企业财务处用了近十天的时间查清了这3600万元的应收货款是由1000余项销售业务形成的。这就是说,该企业在三年的时间内,几乎平均每一天都要发生一起应收贷款事件,而该企业在三年的时间内没有认真追究过一起应收货款事件当事人的责任,也没有从营销管理制度上对杜绝应收货款现象的发生作出过一次认真的反映。结果,仅应收货款这一项不良资金的增加就使该企业每年损失了360万元的利息支出和720万元的通货膨胀损失。这个案例就是一个营销无监控和管理无反馈的典型案例。而无监控和无管理反馈仅仅是“六无销售”当中的“一无”。

常盛不衰的优秀企业在营销方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消灭了“六无销售”。一些设备很好、产品很好、技术很好、市场很好的企业何以红火了一阵子而最终又败下阵来呢?究其原因,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残缺不全的“六无销售”。

那么,什么是“六无销售”呢?“六无销售”就是:

1、营销人员无定期的考试、考核、选拔、竞争和淘汰。

2、营销人员无定期的业务培训、营销管理制度和政策培训。

3、企业无系统配套的营销管理制度和与各项营销管理制度相匹配的营销管理政策。

4、企业无目标明确的年度、季度、月份市场开发和营销计划。

5、营销人员无根据企业营销计划制定的具体销售活动方案。

6、对企业营销活动的过程无监控与管理反馈。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瞬息万变的市场,任何一家企业要想保持企业常盛不衰,从市场营销管理的角度来看,消灭“六无销售”是至关重要的。

l、关于营销人员无定期的考核、考试、选拔、竞争和淘汰的问题。

首先,营销是企业的生命线,营销人员应该是企业中最优秀的人员,营销人员必须适应企业市场营销工作的需要,具备完成企业市场营销目标的知识背景、职业道德、工作经验和能力。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科技革命、知识爆炸、市场不断更新的时代,营销人员原有知识和经验的时效性越来越短,如果营销人员没有不断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学习能力,就有可能从一个优秀的业务人员蜕变为一个不合格、不称职的业务人员。因此,厂长经理必须认真研究市场的变化和发展,不断根据市场变动的需要向营销人员提出学习的新任务,并定期考核营销人员掌握新知识和新信息的水平,以检验营销人员的知识、信息和经验是否符合变化发展的市场的需要。其次,对营销人员的业绩要定期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市场调查与开发的能力和业绩,客户档案与客户信用等级管理的能力和业绩,销售回款率的高低与回款控制的能力和业绩,销售目标完成情况等等。业绩考核是决定销售人员报酬、奖惩、淘汰与升迁的重要依据。再次,企业必须建立营销人员的竞争与淘汰机制,这一机制的要点是:每年按一定的比例通过考试、考核、培训选拔培养一些新销售人员,并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因身体原因、知识原因、业绩原因、职业道德等原因不适合继续担任营销人员的人辞退出营销队伍,另行安排工作。建立营销人员竞争和淘汰机制的难点是企业中的裙带人情关系,一旦营销人员的竞争淘汰机制在个别人身上失效,整个营销队伍的素质和企业整体营销管理水平就会大幅度下降。因此,一个优秀的企业在营销管理方面必须实行极为严格的人事回避制度,即企业主要领导人的亲属等应尽可能的不担任营销工作,同时应在制度上规定,企业主要领导入座回避其在企业内亲属的工作调配问题。

2、关于营销人员无定期的业务培训、营销管理制度和政策培训的问题。

让不懂得产品知识、推销知识、市场知识的人员去开发市场和推销产品就如同将不会游泳的人推入大海一样,个别人员经过挣扎可能会幸存下来,但大多数人员则淹死在市场海洋里。营销人员大多需要独立地开展业务,开发市场,往往处在一种“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环境中,君命或许可以不受,但企业的营销管理规章制度是不能违背的,否则,企业的整个营销活动就可能形成一个个的“黑匣子”,使企业的营销管理处于失控状态之中,最终给企业造成损失。因此,定期的进行营销管理制度和政策的培训与对销售人员定期地进行业务培训是同等重要的。它是实现企业“阳光下的营销工作”和实现营销人员“阳光下的收入”的重要保证。

无论是维持老业务还是开展新业务,培训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总是把培训看成是一项能够获得高额回报的投资,所以在他的预算中总是给培训提供足够的资金,使营销人员在业务工作中总是准确地按照培训要求运作。

营销培训可能达到的目的是在月报表、年报表的底线上增加净收入。有关销售培训的几条基本原则是:

——决不要认为所谓“有经验”的员工就是成功的推销员。

——决不要认为推销要旨一经传授就能轻而易举地学到手。

———培训必须接连续的有规律的定时方式进行,因为待销售的产品和服务及其用途、成本和利润率都在变,顾客在变,市场在变,时代在变,推销方法和思维方式也应随之而改变。

——销售培训必须连续地反复进行,经常改进,精益求精。

——培训工作要不断进行不能停止。

3、关于企业天系统配套的营销管理制度和与各项营销管理制度相匹配的营销管理政策的问题。

一个企业的销售工作要想不出大的问题,先决条件是,在企业的营销管理制度上没有明显的缺陷和遗漏,营销管理制度系统配套、互相制衡,并有相应的营销管理政策与之相匹配。譬如,我们在咨询过程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企业对违反企业规定,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销售人员,从制度上制定了严厉的处罚规定。但是,实际上,这些处罚规定无法实施,因为企业没有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如营销人员经济责任保证金制度,致使一些靠吃回扣个人发了财而给企业造成巨额无主应收款的业务人员,一旦事发,一走了之,企业在事实上无法对其进行惩处。

企业营销管理制度是否系统配套、互相制衡,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问题是否在制度上同时作出了明确具体和可行的规定:

——是否对允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是否对鼓励做的工作作出了有激励性的奖励规定,是否对禁止做的行为作出了有效的处罚规定;

——是否对各项奖励规定的实施作出了及时兑现的规定,是否对各种处罚规定的实施与执行作出了制度保证。

很多企业的营销管理制度不配套,好象缺了一块板的“木桶”,盛不住水。其特征是:许多应当受到鼓励的没有受到鼓励,一些应当受到惩处的没有在制度上作出规定;对应该鼓励的行为缺乏制度上的奖励规定,对禁止的行为缺乏相应的处罚制度;该奖励的不能及时兑现,该处罚的无法实际执行。

4、关于企业无目标明确的年度、季度、月份市场开发和营销计划问题。

很多企业没有明确的营销计划,营销工作失去了目标,产品开发不调研、各种营销策略、方案、措施不配套,预算不确定、人员不落实、营销活动无空间和时间概念,也无营销过程监控和效果检验措施,这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营销就象一头闯入火阵的野牛,东冲西撞,最后撞得头破血流。

我们遇到的一家小型生产食品的企业就是这样,在不进行任何市场调研的情况下,靠拍脑袋上了一个新产品,产品推人市场后销售不旺,马上求助于广告,在不建立营销网络的情况下,花了六、七十万元作广告,结果没见任何效益,当年亏损一百多万。我们介入后,为该企业制定了详细的年度、季度和月份营销计划,确立了明确的销售目标、回款目标和一系列相关配套实施方案。仅仅半年时间,该企业已经钮亏转盈,并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优秀的企业除了有企业的整体战略发展规划之外,通常都制定育年度、季度、月份市场开发和营销计划。营销计划的具体内容包括:

——分析当前的市场形势和企业的现状;

———制定明确的销售目标、回款目标和其它定性、定量目标;

———根据目标编制预算和预算分配方案;

———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落实具体执行人员、职责和时间。

5、关于营销人员无根据企业营销计划制定的具体销售活动方案的问题。

很多企业的高级营销管理人员都能够及时制定出年度、季度和每月的营销计划,并能够在每个计划期末依据计划所规定的各项销售指标、任务和工作内容来考核销售人员的业绩。但是这并不能保证企业销售工作实现企业营销计划规定的目标。因为,企业的每一个营销计划都需要有一个或者许多具体的销售方案与之配套,销售计划中的每一个指标都要分解到不同销售人员头上,通过每一个销售人员的具体销售工作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才有可能最终实现。

今年二月份,我们应邀到一家企业进行营销咨询。该企业有规范的年度、季度和月份销售计划,计划指标合理,计划工作内容也切实可行,但计划却总是完成不好。什么原因?原来计划的各项工作内容从未具体地量化到每一个销售人员头上,企业的销售人员没有一个人根据分解到自己头上的指标和内容制定过营销方案!再一了解,该企业的销售人员竟无一人知道应该怎样制定自己的具体销售方案!我们派出销售专家为该企业的销售人员制定了个人营销方案的具体样本,通过培训,使该企业的每个销售人员学会了根据企业营销计划制定销售方案的本领。现在该企业的销售人员逐月制定自己的销售方案,方案具体到每一天的工作,具体到每天跑多少里路,拜访多少客户,争取每个客户完成的销售数量等等,方案执行的情况每天要做记录,每月要进行总结。结果,奇迹发生了,该企业的销售计划从四月份起月月超额完成,4—8月份销售额和回款额都大幅度超过去年全年的销售额与回款额。

6、关于对企业营销活动过程无监控与管理反馈的问题。

年度经营计划实施方案篇10

多功能森林经营是为了维持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实现特定的目标而采取的包括行政、经济法律、社会技术以及科技等手段的行为,本质是人为干扰。通过实施,这些行为会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实现特定的经营目标。森林经营的直接结果在现实中则表现为森林质量及其功能的改变。森林经营单位是森林经营规划设计的基本单位,小班是森林经营的最小单位。从国内外森林经营的实践来看,可以从森林经营单位和小班两个尺度说明多功能森林经营的技术体系。

1.1森林经营单位尺度

森林经营单位(forestmanagementunit)是指主要被森林覆盖、具有明确边界、根据长期森林经营计划实现其明确经营目标的地域[10]。由于林业生产的长周期性,为了科学经营森林,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并实现特定的目标,森林经营单位需要制定森林经营规划(方案)即森林经营活动的时空组织,它是森林经理的一项核心工作[11]。我国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森林施业案,60年代的森林经营利用方案,90年代的森林多资源利用经营方案,现进入21世纪,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或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已经成为共识。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的内容一般包括:森林资源与经营评价、森林经营方针与经营目标、森林功能区划、经营类型和经营措施类型的组织、合理年伐量计算、非木质资源经营、森林健康与保护、森林经营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森林经营的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和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等①。与此相对应的技术包括:1)森林多功能调查监测技术或综合监测技术;2)森林多功能区划技术;3)森林经营类型组织技术;4)森林生长收获预估和合理年伐量计算技术;5)多方案优化决策技术;6)森林经营效果评价技术。核心是森林经营类型的组织和合理年伐量的确定。但从森林多功能区划角度,除确定森林的主导功能外,还要确定是否需要或划出多少多功能森林。森林经营类型是指由有相同经营目的、能采取相同的作业法、在地域上一般不相连接的小班组织起来的集合体,又称作业级(workingcycle)。通常由树种(森林类型)+经营目标+作业法来命名,类似于近自然森林经营中的森林发展类型(forestde-velopmenttype)。典型的发展类型设计包括了森林概观、森林发展目标、树种比例、混交类型、近期经营措施等技术内容[12-13]。因此森林经营类型应有明确的经营目标、林分结构目标和相应的一套营林技术措施体系(作业法)。确定森林经营类型是科学经营的关键,它是森林经营单位经营目标具体化的体现。在整个经营单位,则需要通过调整森林经营类型和龄级结构等,实现整个经营单位森林多功能的最优化和可持续。在多功能森林经营的目标下,常常需要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敏感生态区等环境约束,因此结合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的空间规划已成为经营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4]。

1.2小班尺度

小班作为森林经营的最小单位,也是采伐营林调查设计的基本单位。森林作业法设计是小班层次的核心技术。在经典的林业科学体系中,“森林作业法”被定义为“根据经营目标和林分特征,从森林的建立、培育到采伐利用全部生产过程所采用的一系列技术措施的综合”,是森林经理学中最重要和实践性最强的一个业务内容。虽然作业法的分类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可以分为同龄林作业和异龄林作业两类。制定的各森林经营类型的作业法要求科学、系统、规范。我国的作业法基本沿用同龄林模式,过于简单和单一,异龄林的作业法较弱。实际上,异龄林的作业法是多功能森林经营的重要技术手段,目标是培育复层、异龄、混交林。通过生长模型来模拟不同作业法对生长收获和生态目标等的影响,并以可视化的形式直观展示,从而辅助作业决策也成为一项关键技术。因此小班尺度的森林经营技术包括:1)新造林树种选择技术。关键是适地适树和合理混交,尤其是注意乡土树种的选择。2)人工林近自然转化技术。针对现有大面积纯林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抵御病虫灾害能力弱、森林的综合效益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开展近自然转化,培育混交、复层、异龄林。3)中幼林抚育技术。目标是调整林分结构,促进目标树的生长和更新,不是为了获取木材,更不能破坏森林。4)成熟林择伐技术。对达到目标直径的林木进行收获,获得木材收益。5)生态采伐更新技术。充分利用自然力,保证森林的连续覆盖。6)生长收获预估。7)采伐方案模拟。8)辅助经营决策。

2实施多功能森林经营的对策研究

2.1建立新的森林分类经营体系

调整现行的森林分类经营体系,逐渐打破木材生产与生态建设二元分离、水火不容的传统思维、粗放管理模式,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筹兼顾,集约化、精细化及适应性森林经营方向转变。改变目前将森林分两类(商品林、公益林)经营的简单化做法,实施符合实际的类型多样的多功能森林经营。当前应将森林至少划分为商品林、公益林和多功能林三类:商品林是指以生产木材或其他林产品的人工用材林和经济林,主要是同龄纯林,商品林的比例应占森林面积的15%左右;公益林是指自然保护区和特殊需要严格限制采伐和严格保护的森林,公益林的比例也应占国家森林面积的15%左右;其他约70%左右占主体地位的森林应作为多功能森林[5],对于多功能森林,允许在森林生态和社会效益不降低的前提下进行抚育性采伐和利用性择伐。在发挥生产木材功能的同时,也要提倡增强其他功能,鼓励乡土树种造林和多树种异龄化改造。

2.2推动多功能森林经营的发展进程

在中国实施多功能森林经营必然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由量变到质变不断探索创新的长期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无到有,即科研阶段。目标是实现多功能森林经营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包括研究建立多功能森林经营理论、多功能森林经营技术体系,选择确定试点区域(最好以县域为单位),制定发展规划,直到开展试点。第二阶段是从小到大,即试点阶段。目标是在试点地区实现单功能、低功能森林向多功能、高功能森林的转变。在试点地区,在单功能林基础上发展双功能森林,再提高到三功能乃至更多功能的森林。在这个阶段,要积累多功能森林经营的实践经验,创造并总结出多功能森林经营发展的成功模式,使认识和实践都更进一步。第三阶段是从点到面,即应用阶段。目标是实现多功能森林经营从试点到大范围应用的转变。扩大试点范围,从县扩展到地级市,再从地级市扩展到省,由各个省而遍及全国范围。在这个阶段,要把试点的经验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推广应用,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多功能森林经营在全国推行,使我国的森林经营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在大范围应用的过程中,各地必将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和经验,极大地丰富多功能森林经营理论体系。

2.3制定多功能森林经营规划

多功能森林经营需要制定从林分到经营单位等多尺度的森林经营规划(或方案)。在国家林业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领导下,组织林业专家形成规划组,在对试点县域进行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开展有特色的可操作的多功能森林经营规划设计。对经营区域内的所有森林,在全面调查摸清本底的基础上,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顺序和“依林定向”的要求,对森林经营进行全面规划,在规划的基础上制定经营方案[15]。规划以10年期为宜。应该明确建设目标(有量化可考核的指标),使当地的森林质量和综合功能大幅度提升。要对为达到上述目标需要实施的具体工程、开展的项目内容、配套的关键技术进行规划,而且要进行详细合理的工程预算和投入产出效益分析。要提出在组织、人才、资金、政策、技术、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规划完成后,要经国家和省政府认可并备案,要纳入所在县域的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经过地方人大会议通过,形成法律效力,保证规划的权威性和顺利实施。管理部门要结合新的形势和要求,调整管理方式,制订新的管理规程和技术标准。

2.4出台有利于多功能森林经营的政策法规

林业经营模式的调整,关键是相关林业制度与政策的调整,以保证从微观到宏观林业发展目标的统一,构建协调的林业发展利益关系和内在动力机制。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都应针对多功能森林经营的需要出台相关政策。首先国家林业局、省政府应国家多功能森林经营试点县及相应政策。这些政策应包括:1)对森林经营给予更多的自,合理调整现行的森林采伐限额政策。2)在不断加大林业建设国家投入的同时,不断完善现行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将依据森林面积补偿改为依据生态功能高低或依据维持生态功能造成的投入增加或收益降低给予补偿;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计量和评价技术体系,提高国家投入经费效率[1]。3)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多功能森林经营的财政支持。包括支持开展相关人员的多功能森林经营技术培训,编制多功能森林经营规划,开展森林经营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其他必要的条件。4)适时修改《森林法》和实施细则,制定地方林业条例,将多功能林业发展和多功能森林经营纳入法制化轨道。

2.5强化多功能森林经营的科技支撑

开展多功能森林经营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主要由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等构成。为确保科技支撑体系的高效运转,需要建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生产单位联手协作的理论与技术研发中心,网络信息服务中心,技术培训与指导中心,多功能林业试点示范基地。加强不同森林类型结构功能机理的研究,探索针对不同森林类型中的低效林、残次林的质量提高技术。对近自然森林经营开展长期实验研究,研究成果在森林经营相关规程中得到体现。研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监测指标体系及监测方法,定期监测和评价森林经营单位可持续经营状况,引导经营单位实现可持续经营。努力提高多功能森林经营的科技水平和集约化程度。加强经营管理人员以及包括林农在内的有关人员的业务和技术培训,引进专业人才,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执行力。综合运用生物学、生态学、林学、经济学等研究成果,以及机械化、信息化及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手段,提高整个系统的结构优化和生产效率。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区域特色。注重乡土树种的应用,保护古树名木和历史文化,充实文化内涵,形成鲜明的风格。

3结语

3.1树立多功能森林经营理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需求的增多以及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森林的多种价值受到重视,对森林经营提出了新的需求,要求在单位面积的森林中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提供更高的服务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需要逐渐打破木材生产与生态建设二元分离的传统思维,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的多功能森林经营方向转变,用多功能森林经营理念开展森林经营规划、设计、管理和决策等活动,结合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技术的特点,开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功能森林经营之路。

3.2制定多功能森林经营保障制度

制度与政策保障对于开展多功能森林经营至关重要,需要构建一套合理的政策支撑体系(采伐、投入和生态补偿等),协调林业发展利益关系,建立内在动力机制,促进多功能森林经营的发展。目前,需要针对多功能森林经营的目标和需求,通过制定和调整与之相适应的相关林业制度与政策,完善现行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森林生态效益计量和评价技术体系,制定多功能林业法律条例,将多功能森林经营纳入法制化轨道,切实保障多功能森林经营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3.3强化多功能森林经营技术支撑体系

从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角度,逐渐建立一套完善的多功能森林经营科技支撑体系,研建切实可行的多功能森林经营技术模式、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监测、评价指标和方法体系,指导多功能森林经营的实践。在技术创新中,结合林学、生态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理论,运用数理统计方法、“3S”技术和计算机可视化模拟等技术和方法改善森林作业法单一化和简单化,以及森林经营技术储备不够等现状,为实现高效的、可操作性强的多功能森林经营服务。

3.4推动多功能森林经营的逐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