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改革的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29:04

医疗改革的现状篇1

[关键词]高校医疗管理改革对策医疗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医疗卫生机构是以各高校自身的师生员工为固定服务对象的特殊医疗保健机构,行政管理上大多隶属于学校后勤管理处,业务上受地方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随着医疗保健制度改革的逐步到位和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的加快,高校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内部各项改革已冲破了高校原有体制下形成的依附学校而存在的各项福利性服务的机构和制度,社会化服务理念使得原寄生在学校的后勤体制重新按照市场经济运作规则而逐步实现社会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人发展,高校内部各项改革已冲破了高校原有体制下形成的依附学校而存在的各项福利性服务的机构和制度,社会化服务理念使得原寄生在学校的后勤体制重新按照市场经济运作规则而逐步实现社会化。

一、高校医疗管理的现状

高校医疗机构作为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在防治疾病、保护和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方面的重要机构。它承担着国家的职责,为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服务,对学生生活环境进行监督、对学生的膳食进行指导,社会公众要求它做好广大教职工、学生的各种常见病的防治工作。目前我国高校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增强体质,培养学生卫生行为和习惯。另一方面,对全校师生员工实行医疗保健,为他们提供健康服务,发挥初级医院的作用。就这两大职责看,两者完成得都不理想。因此,学校卫生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亟待在深化改革的新世纪有所突破,这是影响我国民族素质和国家兴衰的大事。

1.医疗机构现状与学校人员结构变化的矛盾

高校校医院都是其所属学校在建校初期根据当时学校现状而设置的,医院用房、医务人员和设备配置与高校规模的快速扩大极不相适应。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职工离退休高峰期的临近,有的高校离退人员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30%以上,这部分老同志由于多年来积劳成疾,身体状况欠佳,他们需要一种较好的医疗环境。而另外一部分的中青年教师身体则大都处在亚健康状态,突发病和疑难病例呈上升趋势,医务工作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工作局面。

2.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与医学科学发展的矛盾

高校医务工作人员基本上长期处在满负荷门诊压力之下,仅凭原有知识及经验接诊病人。学校尚未做出一个较为完善的医务人员进修培养计划,有的医务人员从到医院工作一直到离退几十年都没有一次进修学习机会,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手段落后。医院对于引人急需的骨干医生缺乏主动权,而由学校统一考虑能否调人。现有医务人员面对医学科学快速发展,新医学知识不断发现,而医学科学与其他科学渗透结合的趋势以及不断更换的新药品,新设备和新的检查手段显然缺乏及时的学习和掌握。医务人员每天面对应接不暇的病人,只有采取能诊就诊,不能诊就转到社会医院,没有时间和机会开展必要会诊和聘请有关专家作学术交流,以更新现有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学术水平。

3.医疗费用长期处在赤字运行

近年来,高校规模不断扩大,享受学校公费医疗的人员也逐渐增多。加上人口趋于老龄化,癌症重症病人不断增加,以及医院自身管理方面的漏洞,导致学校医疗费用逐年提高且长期处在赤字运行。另外,医疗费用人均支出数与人均拨款数相差悬殊也导致了医疗费用的超支,其中人数日益增多的离、退休人员的人均医疗费支出数与拨款不足显得尤为突出。

二、对高校医疗管理进行改革的对策

改革的目的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强化学校的卫生工作,使学校卫生工作真正融于各项教育工作之中;另一方面,使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有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为达到这样的目的,改革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管理

改革分配制度,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收入分配上要按照绩效优先、按劳分配、兼顾公平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理顺关系,实行按岗定薪,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灵活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要真正拉开分配档次,对医院发展负有重大责任的管理岗位和关键技术岗位,可以实行年薪制和协议工资制。完善规章制度,健全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表现在分配制度方面,真正体现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绩效挂钩、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使职工劳有所得、功有所偿、过有所罚,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实施合同管理和竞争上岗,技术职务实行评聘分开。逐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加大改革力度,使职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促进人员优胜劣汰和自由流动。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医务人员要端正思想,以过硬的本领、熟练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去面对病人。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学习压力的增加,大学生的心理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教职工对心理保健的需求也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医生在治疗患者生理疾病的同时,要加强医患沟通,注重开展心理疏导,进行高层次的心灵沟通,更好地提高校医院的信誉。

2.网络管理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数字化及医院数字化必将成为现代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向。应该对学校享受公费医疗的教职工建立健康信息卡,以及完整有效的电子病历监控体系。从而杜绝一人享受公费医疗全家受益等现象,防止药品浪费和流失。高校医院还需要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构筑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防护屏障。这就要求不断拓宽业务范围,因病施治,合理用药,提高病人对校医院的信任感。

3.药品管理

药房管理是整个医院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经济管理好坏的关键。由于实行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公费医疗逐步取消,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的比例增大,加上校园外的许多医院、诊所、药店的竞争,使得师生员工对药品的价格十分敏感。所以,应狠抓药品质量关和价格关,合理控制进口药、合资药,使药品结构趋于合理,从而降低卫生资源的消耗。购药时根据日常的销售量及病人的用药特点,少量多批,减少积压库存。降低药品价格是降低医药费超支的最有效措施。高校医院采购药品时,对不同厂家同类药品的药价、出厂日期、采购费用进行对比,堵截校外医药市场的“侵入”,加大药品采购的管理监督力度,药品尽可能集中招标采购,提高药品采购透明度,降低药品价格,减少不合理的医药费用负担,以体现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和维护学校、医院、患者的利益。

医疗改革的现状篇2

关键词:卫生改革,基本医疗保险,保险覆盖率,一个制度、多种标准,全民医疗保险制度

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基本医疗保险议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核心是医疗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核心是基本医疗保险与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社会经济体制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应运而生,而且它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关系密切。总体来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分为两大阶段,1998年以前是医疗体制改革为主的第一阶段,医院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医疗服务能力扩张和探索医疗保障制度框架,是改革的主线。1998年国务院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0年“同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三项改革。2002年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标志真正进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时期,医药卫生体制综合、系统改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和整体设计医疗保障制度框架,成为此时体制改革的主线。纵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目前已进入整体制度设计、政策实施和模式选择的关键时刻,设计选择何种医疗保险、健康照顾、医疗保障、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模式,至关重要,其中尤以医疗保险制度最为重要,因为医疗保险是医药卫生体制和福利制度运作的主要产出,直接关系亿万国民的身心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水平,关系国民素质与社会质量。因此,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是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议程的核心议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核心议题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如何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设计与政策模式选择,实施医疗保障制度创新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以来,预防疾病和公共卫生、环境卫生、工厂卫生状况、家庭卫生、个人卫生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政府承担改善公共、环境卫生的责任。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在如何利用商业保险原理和社会互助原则,将人们组织起来,预防疾病和抵御疾病风险,确保有竞争性劳动者的社会需要推动下,英国工会组织首创医疗保险制度,其后德国俾斯麦政府率先将社会保险制度化,建立完备的工伤、失业、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目前,医疗保险已成为世界各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主体,成为绝大多数人预防疾病的主要方法。综观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改革现有的医疗保障制度,例如,非洲医疗保健体系改革创新方向是广泛实施法定保险计划;美洲大陆医疗保险改革动向是扩大医疗保险体系覆盖范围,提高效率;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医疗保险改革方向是扩大保险覆盖率,多元化筹集保险资金;欧洲医疗保险改革趋势是调整医疗待遇,将社会市场型竞争机制引入健康照顾领域。显而易见,医疗保险制度是世界各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健康照顾服务体系的最主要形态,这意味医疗保险既是人们享受健康照顾的基本途径,又是医疗保障制度安排的“国际惯例”。

二、城乡医疗保险现状与四分五裂的医疗保障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乡居民享受健康照顾服务与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非常有限,绝大多数居民无任何医疗保障,个人承担疾病风险。根据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发现,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缓慢,绝大多数城乡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只有少数群体享有“不尽人意”的医疗保障制度,健康平等问题格外尖锐。更为重要的是,医疗保障制度覆盖率还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例如,城市地区无医疗保险的比例女性高于男性(高出5.4%);年龄差异,例如,城市享有各种医疗保险人口的比例随年龄降低呈递减的趋势,5岁以下儿童无医疗保险比例高达70%;文化程度差异,例如,城市地区无医疗保险人口中低文化程度比例较高,占26.5%,而高学历人口所占比例较低,只占8.8%;职业层次差异,例如,管理人员中有医疗保险的比例最高,其中64.4%的人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民有医疗保险的比例最低,86.8%的人无任何医疗保险,现有医疗保障体系中制度性、结构性、体制性不平等、不公正状况可见一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刻不容缓。

现行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制度存在诸多结构性与医药文化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其发挥积极作用,防病治病和改善健康状况,而且成为制度化不平等的重要根源之一,影响社会正义。首先,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制度的价值基础、价值目标、价值理念与价值判断等问题颇多,直接影响医疗保障制度框架设计与健康照顾政策模式选择,影响医疗保险服务效果与效率。健康照顾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服务与社会政策的基本特征是无法回避伦理道德与价值判断,以中立的价值立场讨论社会政策是没有意义的事情。福利制度精髓是其价值基础。总体来说,目前主流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态度是,疾病是个人不幸与个人麻烦,是个人倒霉,甚至是上天对某些人行为不检、道德沦丧的惩罚,是“罪有应得”和“活该倒霉”,而非典型的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议题。对待疾病的这种“谴责牺牲者”取向的社会观念和态度曾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工业化革命以前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目前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过程中。令人鼓舞的是,2002年sars疫情用血的代价使国人普遍理解了为什么说,公共卫生是政府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观点,政府加大公共卫生的投资力度,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出现重大转机。然而,在医疗服务市场化和医院费用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基本医疗服务不是福利服务,不是政府应该承担责任的公共服务,政府没有义务和责任为医院的基本医疗服务“买单”,病人个人负担医疗费用和医院靠吃病人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公民缺乏健康权利,公民无权从国家与社会那里获得应该享有的基本健康照顾服务。这种观念牵涉的深层次理论假设和价值争论是,健康照顾是否是所有公民的基本社会权利?政府是否应承担起为所有公民提供基本健康照顾服务的责任?社会发展最高目标是什么?欧美国家已经基本解决了这些问题,社会各界人士对这些基本问题已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并为其国家健康服务制度(英国等),国家保险制度(加拿大),社会保险制度(德国、日本),医疗储蓄体系(新加坡),私人保险加政府医疗救助体系(美国)提供了相应的社会价值基础。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与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缺乏相应价值目标和文化基础,社会各界人士对医疗保障制度框架设计与政策目标缺乏社会共识,严重影响了制度设计质量。

其次,卫生改革特别是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目的含糊不清,医学目的和医疗服务目标背离医学的神圣使命,健康照顾不是维护社会平等与社会公正,而是加剧健康不平等和不公正,健康照顾与医疗保障领域中的不平等与不公正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根源。综观卫生改革实践,长期以来,改革目标含糊不清和充满歧义是卫生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

综观《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看不见改善国民的健康状况、促进健康平等,维护健康公平和提高生活质量等社会政策目标,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本身成为医疗保险的目的,颠倒了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医学、健康照顾和医疗保险制度的目的都是治病救人、预防疾病、阻止死亡、维持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改善生活质量,并且通过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健康平等和健康公平的最高目标,而非加剧健康领域不平等。毫无疑问,目前只有极少数人享有的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制度肯定无助于健康保险的目标。

第三,卫生改革特别是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和医疗保险政策模式选择基本原则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医疗保险制度框架的设计原则和实际运作状况相去甚远,甚至是截然相反,背道而驰。1997年《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卫生改革与发展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收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中心,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卫生服务,体现社会公平,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国务院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基本医疗水平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其核心原则和精神实质是“广覆盖、低水平”。目前,医疗保障状况确实是低水平的,但是,离广覆盖的基本要求相去甚远,全国70%人无任何保险是典型例证。从医疗保险覆盖率角度看,目前健康不平等、不公平主要表现形式是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太小,如何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是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和提高健康平等程度的关键问题。

第四,目前医疗保险范围过窄,许多疾病、药品没有纳入医疗保险诊疗和药品目录范围,医疗保险待遇和报销比例偏低,基本医疗保险沉淀资金过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难以有效发挥预防疾病、抵御医疗风险和改善健康状况的作用,难以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健康需要。目前,全国各地都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当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细则和政策规定,地方政府均印发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确定定点医疗机构和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个人帐户,基本构建起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框架和医疗服务体系。但是,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低不同,各地制度框架设计与保险待遇存在显著不同,人为限制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基本医疗保险和健康照顾服务体系成为影响企业竞争的因素。与此同时,由于医疗保险主要关注大病医疗互助基金和住院治疗,轻视门诊和常见病诊治,许多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设置了起报线,对未达到起报线的门诊费用不予报销,不利疾病预防,不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甚至贻误最佳治疗时机,且不利于医学模式转变。如何处理大病与小病关系的同时,如何处理预防与治疗的关系同样直接影响服务范围内容。目前,各地医疗保险范围与保险服务内容主要局限于医院门诊、住院和大病治疗服务范围,对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社区卫生服务等非基本医疗服务范围内容的关注不多见,缺乏相应优惠鼓励政策,医疗保险服务工作重点不是如何预防疾病和防止保险对象不得病,而是侧重于疾病治疗特别是晚期的无效治疗,浪费宝贵的医疗资源,加剧卫生资源紧张状况。不难想象,前述价值观念与制度安排必然结果是,企业和保险对象缴纳相当保险金,但医疗保险门槛过高、保险待遇和报销比例偏低,导致大量保险资金沉淀。如广东1999-2003年医疗保险基金结余高达128.73亿元,占全国的19.2%,引发人们思考举办医疗保险目的何在,致使相当数量医保对象抱怨医疗保险制度设计不尽合理,医疗保险难以发挥应有保障作用。

第五,医疗保险筹资融资和基金增值渠道单一,保险基金分散和统筹层次较低导致基金难以发挥大数法则,医疗保险基金安全运行和科学管理有待提高,个人费用负担的比例过高,医疗保障和医疗保险筹资公平问题突出,难以充分体现社会保险性质和国家社会福利责任。基本医疗保险是典型的社会保险,基本特征是其强制性、非营利性和国家的社会保护责任。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包括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两部分,每部分又分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互助两块。总体来说,目前医疗保险筹资融资,特别是基金增值渠道比较单一,主要靠银行的存款利息,难以有效保证医疗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与此同时,由于全国各地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统筹层次多是地市范围,参保人数有限,基金相对比较分散,抵御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因各种各样原因,医疗保险基金安全封闭运行和科学规范管理有待提高。最为重要的是,城乡70%的居民没有任何形式医疗保障,全靠家庭和个人力量抵御疾病风险,在医疗费用上涨幅度过快的背景下,个人负担比例过高,卫生筹资公平性位居世界末尾。在医疗费用上涨幅度过高的背景下,居民基本反应方式有三,一是应就诊未就诊,应住院未住院。二是减少治疗和降低治疗标准。三是患病后等待拖延,或贻误最佳治疗时机或拖成大病,形成恶性循环,既造成医疗资源闲置、浪费和误用,又引发严峻的健康平等和健康公平议题。如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发现:城乡患者中未就诊比例为48.9%,其中城市为57.0%,农村为45.8%,与前两次卫生服务调查相比,患者未就诊比例出现明显增高趋势。未就诊原因中,38.2%的患者是因为经济困难。城乡居民未住院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70%)。如何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发挥社会保险互助互济作用成为完善医疗保险政策的当务之急。

第六,目前各种医疗保障制度的行政管理分散在多个政府部门,各种医疗保障形态之间缺乏应有的、紧密的制度联系,政出多门、部门交叉、城乡差别和制度分隔的状况比较明显,医疗保障制度难以发挥应有的整体作用,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迫切需要系统性、制度化整合。目前,医疗保障制度形态多样,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负责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管理工作,卫生部负责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民政部负责城乡医疗救助试点工作,中组部和全国总工会负责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事业,各类商业保险公司负责商业保险,医疗保障管理工作分散在多个政府职能部门,每种医疗保障体系均有一套独立运行行政管理和基金管理体系,行政管理成本巨大。更为重要的是,除行政管理成本之外,目前各种医疗保障体系之间相互分离的行政管理体制人为造成医疗保障体系的制度分隔、城乡差别、身份歧视和健康不平等,既不利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形成政出多门,交叉重叠、多头分隔管理医疗保障制度的格局,又不利于统一、协调、整合管理医疗保障制度,最大化发挥医疗保障制度的积极保护作用,最大化改善全体国民身心健康状况,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活质量和整个社会的社会福利水平。

第七,医疗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为改善国民身心健康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医疗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社会效果与经济效率尚不理想,难以充分发挥正面的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社会投资与社会预防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设计和政策模式选择任重道远。众所周知,医疗保障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归属于公共政策、社会政策与卫生政策范畴。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制度最基本的功能是预防疾病,治病救人,维持健康,提高生命质量,降低疾病风险,改善生活质量,主要发挥社会稳定、社会投资、社会预防和社会整合等作用。但是,由于目前医疗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安排的分散、城乡分隔和制度化健康不平等等原因,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不仅难以发挥社会稳定、社会投资、社会预防和社会整合等积极作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制度化健康不平等、不公正的制度性根源,加剧社会不平等与不公。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的积极社会影响、社会效果与经济效率同样尚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社会制度安排的基本功能是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而不是有意或无意制造更多的社会问题。

三、“一个制度、多种标准”与全民医疗保险

进一步深化卫生体制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思路是:一个制度、多种标准,尽快建立全民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为建构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如前所述,虽然目前的医疗保障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存在诸多结构性、体制性和系统性问题,但是,这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和医疗保险政策模式选择过程中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我们的目的不是完全否定现有的制度安排,而是根据中国社会实际情况,参照国际经验和世界医疗保障改革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设计与政策模式,创造独具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框架。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一个制度、多种标准原则。所谓“一个制度”是指重新整合、重组各种医疗保障制度,将其统一为一个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多种标准”是指根据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情况,特别是不同社会群体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设计多种不同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缴费标准,以便将所有国民都纳入一个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范围当中,从而形成全民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实现健康平等和健康公平目标。“一个制度、多种标准”的原则和改革思路,来自卫生改革困境,来自医疗保障制度现状,来自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现存问题和基层工作者的探索创新,来自建构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并非空穴来风,毫无根据。众所周知,改革开放20多年来,医药卫生改革的效果越来越差,健康平等与健康公平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国民处于基本医疗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之外,完全背离了医疗保障的国际惯例,全民性医疗保险是世界各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经验。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医疗保障制度框架,而且拥有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经验,只不过各种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相互分隔,没有形成一种统一、整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参保人数有限,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太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的缴费标准是按照城市就业者和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确定的,没有考虑到低收人群体、城市农民工群体、城乡结合部或农转居群体、东中西部地区农民群体的实际情况,人为的将许多群体排除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外。为解决覆盖率过低的问题,全国各地的一线工作者已经按照一个制度、多种标准的思路在探索创新,例如,广东东莞特别为农民工设置了一种缴费标准,上海市特别为农民工设计了城镇综合医疗保险制度,还有不少地方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模式,为农转居群体提供社区为基础的基本医疗保险服务。

“一个制度、多种标准”的改革原则和改革思路的优点众多,可以有效消除或降低现有医疗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诸多结构性、体制性弊端,有助于重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框架。首先,“一个制度、多种标准”改革原则的精髓、实质与革命之处是旨在建立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彻底改变以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依托的选择性原则、城乡差别对待和身份歧视等价值理念,充分体现普及性、全民性、平等性、公民权利、基本需要、健康优先等现代福利价值观念。其次,全民性基本医疗保险充分体现国家福利责任、健康平等与健康公平等社会政策目标,有助于实现医疗保障体系制度目标,有助于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建构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第三,“一个制度、多种标准”的原则真正解决了如何实现广覆盖、低水平的问题,是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与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首要原则,既考虑中国社会状况,又考虑医疗保障发展趋势。第四,根据“一个制度、多种标准”原则设计的医疗保险制度能够显著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改善、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标准,为参保对象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医疗服务,改善生活质量。第五,“一个制度、多种标准”的原则彻底改变医疗保险现有的筹资机制,真正建立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合作的筹资机制,特别是彻底消灭个人承担疾病风险,抵御健康风险的自费医疗。第六,根据“一个制度、多种标准”原则设计的医疗保险制度能够彻底改变目前城乡分隔、分散和四分五裂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系统整合和平等的全民性医疗保险制度框架。最后,根据“一个制度、多种标准”原则设计的医疗保险制度能发挥积极的健康保障作用与影响。

四、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与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实施全民医疗保险制度需要相应的社会环境与制度基础,首要条件是无形的价值观念与社会态度,是社会各界人士对全民健康保障议题和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在某种程度说,全民医疗保险并非创新之举,而是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真实写照。1949年以来,在东西方冷战和政府实施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国家逐步建立起以公费医疗、劳动保险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为主的医疗保障,实现低水平、广覆盖全民医疗保障。这种广覆盖、低水平全民性医疗保障制度的社会效果和社会影响人所共知,创造了世界奇迹:中国人的人均期望寿命由建国时35岁提高到2000年的71岁,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彻底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际性地位显著提高。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看,经济因素并不是决定医疗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决定性因素。纵使是从经济因素考虑,计划经济时期政府都能基本实现全民性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制度,那么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肯定能够负担“广覆盖、低水平”的全民性医疗保险制度。换言之,经济因素和国家财力是全民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分的条件。能否实现“一个制度、多种标准”原则和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取决政府首脑的政治意愿,取决于社会各界人士的价值观念与社会态度,取决于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和社会制度性基础。这意味只有当全社会普遍充分认识到身心健康状况与健康保障在社会生活,在改善生活质量和提高个人福利水平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地位之时,只有社会各界人士对全民医疗保障与全民医疗保险形成广泛社会共识之时,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才具备相应的社会文化环境。

实现“一个制度、多种标准”原则和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需要诸多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首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医疗保障、医疗保险制度设计与政策模式选择价值理念、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从统一、系统整合、科学管理、社会平等和社会公正等角度设计制度,从公民权利、身份平等和取消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差别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角度设计制度。其次,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特别是医疗价格、医疗收费政策和医疗机构激励机制的改革,彻底改变医疗收费与医护人员个人利益直接挂钩的做法,减少药品流通环节,杜绝以药养医,为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良性健康运作奠定社会基础和适宜的社会环境,谋求多方共赢的发展。第三,明确规定卫生服务的社会福利性质,确定健康照顾服务在社会服务与社会政策框架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国策性地位,将健康需要满足作为社会政策议程的头等大事,确定国民健康状况与宏观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加大政府对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多种承诺。第四,改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安排与政策选择侧重于防止大病、重病和住院手术的流行观点,将大病、重病的医疗互助和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积极防治有机结合起来,改善健康状况。同时,改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侧重疾病治疗、大病治疗、住院手术和慢性病治疗的流行看法,将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重点和优先领域前移,更加注重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事业,实现治病到防病,疾病治疗到预防疾病,末端治疗到早期干预,医疗保险到健康维护的转变。第四,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加大政府对社会福利事业投入,完善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框架,确保国家对健康、教育、福利、社会保障、公共住房、就业服务和公共服务的资金支持,解决医疗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筹资、融资、监管和保值增值问题,合理测算缴费标准,充分考虑不同缴费标准之间的衔接过渡和整体安排问题,确保保险基金安全封闭增值运行。第五,打破城乡壁垒和二元社会福利制度,取消户籍制度和身份歧视,确保劳动力自由流动,做好不同地区、不同缴费标准和不同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过渡,实现保险制度的异地使用,发展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可移动性”特征,使其成为劳动市场运作的社会基础设施。最后,在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础上,整合、重构各种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与政策,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统分结合、系统整合、运转灵活和健康平等的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制。

五、简要讨论与基本结论

中国正处于翻天覆地和史无前例的社会结构转型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传统政治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社会管理机制,重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框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重构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之间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构和谐社会等多种社会发展主题高度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如何整体推进,确定优先次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制度框架建设与政策模式选择显得格外重要。在这种宏观社会背景下,无论从何种角度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都是事关全局的战略议题,理所当然处于体制改革与制度建设中心位置,处于社会发展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地位,其重要性怎样估价都不会过高。因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直接关系所有公民的健康状况。中国社会发展状况说明,目前绝大多数国民的衣食住行用等基本生活需要已经满足,身心健康已成中国人最重要的基本需要,如何回应社会需要,满足健康需要成为政府首要任务。健康是人类最大的福利。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那么就什么都没有,就谈不到个人福利与社会福利,谈不到幸福美好生活,谈不到建构和谐社会。

医疗改革的现状篇3

【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思考

医改方案是与全国的义务工作人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卫生公益事业的公益性主要由目前的社会制度决定,对公益性的强调不仅意味着应该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投入,也意味着政府应该继续推行医疗行政化,这种做法往往忽视了改革的核心,改革的核心关键在于对生产力的解放。之所以倡导竞争性并不是要医疗朝着市场化发展,继续延续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新医改应该将一身经济指标彻底废除,对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将他们的劳动价值体现出来。

1.医疗体制改革中面对的问题

在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医疗领域中政府的干预进行明确,是应该多一些政府主导还是应该多一些一些市场干预?医疗行业在目前的市场中是存在体制问题还是因为市场缺陷而导致失灵?政府应该怎样将管办分离体现出来?这些问题在新一轮的医改过程中,政府应该集中力量加强整合与管理公立医院现有的国有资产,对公立医疗机构中存在的管理不善、资产存量不清等问题进行彻底改变,尽最大能力将医疗机构的法人地位还原,以此为前提使医疗机构更好的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社会责任承担起来。

2.完善医院管理弊端的途径

现阶段我国公立医院还没有被纳入到全行业管理之中,目前各种医疗机构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隶属关系,在医院管理上存在很多弊端,一方面医改倡导将区域性的医院做强做大,另一方面又要求把专科医院办好,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位置摆正,将应该承担的职能承担起来,与此同时,鼓励建设公立医院的融资平台,帮助社会资本快速的进入到医疗卫生行业改革中,进而进一步满足医改对资金的需求。但是政府资金是有限的,用在医疗机构改革中的资金更是有限,这一部分资金根本不能全部用在购买大型设备以及医院建设上,这样就严重忽视了专科建设的投入,这是医改不愿意看到的。另外,医院评价也不能单纯以规模作为评价标准,应该将重点放在看医院功能是否与办院宗旨相符合上,对医院的技术、管理水平、综合实力进行评价,看医院在这些方面是否有竞争力。此外,医院应该将更多的精力与资金放在学科建设上,避免服务范围的盲目扩大。

3.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同时,在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将财政投入的重点放在公共卫生体系以及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上,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应该将投入的重点放在社区以及农村卫生服务经费上,将新医改方案在医疗救助机制中得到体现,针对贫困人群落实医疗保障制度,使有限的医疗费用能够面向城市或者农村中的弱势群体,这是新医疗体制改革突破性的表现,充分彰显了公民在建设与生命价值面前并不存在级别和地位的分别,充分体现了广大公民的根本利益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4.强化医疗立法

医疗体制改革应该将重点放在医疗立法上,对医疗法落实过程中法规于司法解释中存在的滞后现状进行改变,对市级法院医疗法庭的建立进行大力的倡导,同时对具有法学与医学双重背景的专业人士到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医疗机构等部门任职进行倡导,并对这样的人才进行大力的培养。现阶段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还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关于执业护士以及处理医疗纠纷等方面的法律与法规,通过立法对广大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合法权益进行进一步的保证,在此基础上营造一种安全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医患关系,进而避免医患矛盾的升级。

5.强化院长负责制

与此同时,还应该在医疗体制改革中对院长负责制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对院长聘任制、培训机制等进行进一步完善,现在院长既要管理医院又要管理自身发展,现在院长正处于这样一种分身乏术的状态中,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使院长从这样的状态中摆脱出来,促进院长从专家型向管理型院长的转变。如果条件成熟,还可以在医院中设立医院理事会,这样一来,理事会就会帮助院长分担很多工作,院长就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管理工作中,从而更好的与现代医院管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立的机制相适应。

6.结语

综上所述,现在社会将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全部推给了医院,将所有问题的原因看成是医务人员工作中出现的错误。大家都知道,管理医院主要由院长负责,而实际上医院需要管理的事务是非常复杂的,这就需要在医院中设立相关人员对各部分事务进行管理,对院长的工作进行分担。事实上,医改的实施并不能单纯通过卫生部门自行实现,它应该是一种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改革密切相关的。所以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是否能够得到深化,主要由上层建筑领域中的改革进展与其配套设施是否做到位来决定的。

【参考文献】

[1]万宗瓒.医院交易优势地位的法律规制研究―以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为背景[J].河北法学,2009,15(12):78-85.

[2]汪锦军.走向混合竞争模式:我国医疗改革的方向选择[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3,37(6):97-103.

[3]高林.关于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解读[J].计算机教育,2013,38(20):58-64.

医疗改革的现状篇4

【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看病难、看病贵”【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359-01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要解决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矛盾的中心之一[1],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标志着我国医疗改革进入了新的实质性阶段,根据中国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到我们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要想彻底改变,仅靠医疗单位一朝一夕的体制改革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政府发挥其监管职能,通过全社会不懈的努力来实现,笔者现通过政府、医院、医生、患者四方面进行分析,对加快医疗体制改革,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作如下阐述。

1“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

“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医疗体制改革的两个主要矛盾,“看病难”是指患者所需要的医疗服务得不到满足,就医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及医生的待遇不高,首先医生作为高技术人材,在收入上远远不及公务员,其次,从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年占比例显示,上世纪八十年代而个人支出在医疗费用中所占为21.2%,到2003年为55.5%;而政府投入比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36.2%,到2003年为17.2%。因而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群众就医困难,如条件设备好、医生技术水平高的大医院人满为患,常一号难求[3],另一方面是患者所需要的医疗服务没有提供;“看病贵”是医疗费用已远远超过我国居民的支付能力,医疗费用支出与居民的收入严重背离[4],出现大量因病致贫的群体。2、物价上涨、科技设备大型设备使用,药物及医用耗材上涨。近年来物价上涨、医疗设备日益先进,众多大型医疗设备的投入使用,药物及医用耗材上涨等,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居民仅靠收入难以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别一方面是医疗单位增设了不必要的收费项目与检查项目,人为的提高了医疗费用,药品经过多渠道后价格倍增,使医疗费居高不下。3、医保覆盖不足。据调查显示,在我国近半数居民有病不去就诊,近1/3的居民应住院治疗而由于经济原因不进行住院治疗,可见看病贵的问题也相当严重。

2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途径和方法

要解决看病难的问题要想得到解决,笔者认为从卫生服务角度,主要可通过三方面来解决,1、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投入加大;增加医疗服务设施。2、医保的覆盖;使之达到覆盖所有人群。3、基层社区的投入及加强双向转诊的管理,努力做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一方面是大医院就医难,另一方面是部分基层医院由于技术水平较低,医疗设施相对滞后,因此就医人少,资源利用不足,难以维持[5]。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加大投入,增加医疗设施的覆盖面,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约束与激励机制,根据病情及医疗保障制定各种激励与转诊机制,引导患者进行医疗服务合理消费。看病贵的问题较看病难而言矛盾更为突出,就其原因一是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投入不足,公立医院的改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进行,至今已近三十年,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政策也由一直以来的全额补偿变为了差额补偿[6],这一行政转变也导致了公立医院运行模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趋于逐利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仅未得到根本的解决,反而表现更为突出,二是随着医院经营模式的转变,医院更多地注重于对利益的追求,为了利益漠视病人的需求[7],增设众多不必要的检查项目,人为的造成了医疗费用居高不下,一方面增加了病人的负担,另一方面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形成恶性循环。三是消费水准上涨因素,药品价格、医疗试剂、医用耗材等等上涨,药品价格从出厂到病人手中价成倍增加,也是看病贵的重要原因。

3加快医疗体制改革,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总书记在00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5次集体学习上发表了重要讲话[8],拉开了医疗改革的序幕,会上进一步明确了医药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提出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各级卫生机构首先应根据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实行必要的改革,包括结构调整、行政管理和内部治理,使医、药彻底分开。其次,推行收支两条线的财务制度。政府可适当对医院的投入,改变现有医院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运行模式和自负盈亏的现状,以确保医院运行模式从目前追求利润向为居民提供健康保障为目的的良性回归,第三,针对目前大医院就医难,而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卫生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在加大医保覆盖面的同时,由政府制定必要的激励与转诊制度。第四,整合卫生资源,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通过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中心,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点建设成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上。

我国人均GDp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我国的医疗保障远远滞后于同等收入国家,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对191个成员国就国家卫生服务体系进行评价结果显示[9],中国卫生服务筹资的公平性评分位居倒数第四位,不仅达不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甚至还达不到一些贫困国家的水平[10],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医疗保障的覆盖率低和不健全,因此,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健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是解决我国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加快医疗改革,使我国居民能进医院看病,敢进医院看病,改善目前因经济原因有病不医,大病小医的现状,以至于延误病情,小病拖成大病,无法医治现象的发生。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一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挤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33.33-78.

[2]寿蓓蓓.高强称医改绝不能市场化宿迁斌验不做片面结论[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7(7):24—25.

[3]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发展型社台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舞向光.从公共卫生内涵看我国公共卫生走向[J].卫生经济研究,2003(9):6—7,

[5]陆铁琳,金明顺.卫生总费用政府杜会承担比例增加[n]健康报,健康报,2006,01,06(1).

[6]曹佩青.浅析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难点和对策[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3):323.

[7]瞿湘晶.浅谈医院医疗欠费产生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2(24):3836-3837.

[8]石光,张勇,栗克清等.公立医院社会功能的定量评价[J].中国卫生资源,2003,6(2):57-63.

医疗改革的现状篇5

2010年3月2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签署了他的医疗改革方案――《美国大众卫生保健法案》,这是美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最大一项医疗保健法案,其意义在于美国正式步入了全民医保的时代。

令人记忆犹新的是,当年克林顿主政期间,作为第一夫人的希拉里曾亲自主持美国医疗保险体制的改革,但不在其位难谋其政,即使是第一夫人也是最终以碰壁而归。此次奥巴马将医保改革视为执政后对选民的最大承诺,抱着宁肯玉碎也不瓦全的心态毕其功于一役,最终险胜,这不能不说奥巴马在处理国内议题上还是有些过人之处。

巨额资金谁来出

美国众议院通过的医保案是妥协的结果,这也反映出美国政治的一种特色。医保案牵涉的绝不仅仅是如何实现全民医保这样单一的问题,而是一场各方利益的博弈。全民医保是最理想的社会福利。想想看,一个社会人人可以看得起病、能够安享晚年而不为治不起病而烦恼,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但很多国家做不到这一点,连美国以前也做不到这一点,这是为什么?关键还在于钱。美国医保改革法案长期争辩,无非改革要花很多钱。钱从哪里来?现在美国每年政府的财政赤字达上万亿美元,政府拿不出钱来,就靠民间出钱,而谁出钱就成为各个利益集团争执不下的关键之点。

美国众议院通过的医保改革法案预计耗资9400亿美元,这将是美国一个世纪以来耗资最大的国内政策改变。而如此巨大的资金要从哪里来呢?答案现已揭晓,那就是美国的富人和医疗保健业将为政府的医保改革最终买单。

未来10年,美国将耗资9400亿美元为没有医疗保险的民众提供医疗保险或是医疗保险补助,同时小企业在医保上的抵税额为400亿美元,两者加起来共计13400亿美元,这才是美国此次医保改革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如何筹集到如此庞大的费用?根据国会预算办公室的评估,这些钱将来自于对保健业的新税和收费、对富人的征税以及降低现有联邦医保计划的开支。

在新法案下,从2011至2019年,制药商将向联邦政府缴纳160亿美元的新税,医保公司将缴纳新税470亿美元;从2013年起,医疗设备制造公司出售的任何设备,将被课征2.9%的销售税。

美国年收入20万美元以上的个人或25万美元以上的夫妇,其联邦医保计划a计划的税率将提高0.9%,达到2.35%。与此同时,这些美国富裕的个人和家庭其非劳动所得,如红利、股息等将被课以3.8%的联邦医疗保险薪资税。公司为员工提供的个人年费10200美元以上(家庭27500元)的医保,其超出部分将被征收40%的税。而在未来10年内,联邦医疗保险优良计划的经费将削减1320亿美元,家庭医疗照顾经费将削减400亿美元。付给医院的一些费用将削减220亿美元。

美国的医保改革法案虽然在资金来源上有了着落,但美国在医疗保健上的巨大开支已影响到对教育和社会福利的投入。2010年,美国联邦政府在公共医疗保险计划和公共医疗补助计划这两个项目上的开支预计达7630亿美元,占奥巴马政府3.5万亿美元财政预算的21%,首次超过联邦政府在国防和社会福利上的支出。

受益人群有多少

除了解决医保改革的经费来源外,这次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医改到底改革了什么?这次医改到底对社会哪些人群和机构产生影响?我们不妨具体看一下。

从2014年起,美国3200万没有医疗保险的人将获得医疗保险。2014年美国的医疗保险计划将涵盖美国95%的人群,这比现在涵盖83%的人群增加了12%的比例。可以这样说,也就是在2014年,美国的医疗保险计划将基本涵盖美国所有的人,初步达到全民医保的目标,这就是奥巴马政府推行的医保改革的中心之中心。

美国是西方工业国家中唯一一个没有实行全民医保的国家。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报告,2008年全美人口总数为30148万人,其中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数为4630万人,约占美国人口总数的15.4%。另外还有占人口总数21%的人虽然有医疗保险,但保险额不足,属于低保险额度的人群。美国白人中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数为2132万多人、黑人有728万多人、亚裔有234万多人、西裔有1455万多人。

在没有医疗保险的人群中,45至64岁的人群人数最多,有1135万多人,其次为25至34岁的人群,有1075万多人。家庭年收入低于25000美元的人群中,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367万人;家庭年收入在25000至49999美元的人群中,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490万人。

美国有关医疗保险体系改革有许多争议,争议中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不要实行全民医保。美国4630万没有医疗保险的人群基本上属于低收入家庭,许多失业者一旦失去工作,原有的以雇佣关系为基础的医疗保险也随之丧失。

此外,美国医保费用非常昂贵,在世界各国中人均的医疗费用支出可以说是最高的,但医疗服务和质量却不尽如人意。美国的婴儿死亡率在西方工业国家中名列前茅,人均寿命排在世界第50位,在经合组织27个国家中排在第23位。世界卫生组织曾评价美国的医疗体系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医疗体系。美国医学研究院的报告指出,由于缺少医疗保险,美国每年造成的不必要死亡人数为18000人,而2009年哈佛大学发表的研究报告称,美国每年因无医疗保险而死亡的人数达44800人。

美国民众获得医疗保险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由雇主提供的医保,二是由政府提供,三是个人购买。美国绝大多数人是依靠前两种形式获得医疗保险。2008年,美国有1.763亿人因雇佣关系而获得医疗保险,约占美国拥有医疗保险人数的58.5%。在雇主提供的医疗保险计划中,员工也要按一定比例缴纳医疗保险的保费。

政府提供的医疗保险主要涵盖两种人群,一是儿童,二是老年人,约占美国拥有医疗保险人数的29%。政府提供的医疗保险主要是两种形式,一是公共医疗补助计划(medicaid),目前有4260万人加入这一计划;二是公共医疗保险计划(medicare),目前该计划涵盖的人数有4300万人。

扩大低收入老年人福利

美国新的医保法案确立了对民众实行强制性买医疗保险的制度,也就是说在新的法律下几乎每个人都必须购买医疗保险,如果不买医疗保险就会被课以罚款,但低收入者可以得到豁免。不购买医保的民众,从2014年起将向联邦政府缴纳罚款,个人每年为695美元,上限为2085美元或是缴纳家庭收入2.5%的罚款。

对于低收入家庭,原则上还是以政府福

利的方式使这些民众受益。联邦政府将继续扩大对穷人的公共医疗补助计划,年收入低于29327美元的四口之家都可加入该计划。对四口之家收入为88200美元以下的家庭,购买医疗保险给予递减的抵税补助。收入在44000美元的四口之家,保费补助的上限是其收入的6%。据统计,大约有1900万人符合家庭购买医疗保险的联邦政府财政援助资格。联邦政府的补助有不同标准,那些最贫困家庭可以获得政府最多补助,他们只需要付出家庭收入的10%就可以买到全额保险。这些联邦津贴将被直接送入保险者的账户,而不是交到低收入家庭成员的手中。

在处方药上将逐渐缩小老年人医疗照顾计划中处方药计划的“保障缺口”,也就是俗称的“甜甜圈洞”。按照过去的医保政策,老年人处方药总开支一旦达到2830美元,就会出现保障缺口。新的法案规定从2011年起,达到“缺口”者将可获得250美元退款,而且其使用的原厂药将可获得半价折扣。到2020年完全关闭这一保险缺口时,老年人仍需为其药物负担25%的费用,直到医疗照顾计划的重大伤病支付条例生效。

为投保人提供更多便利

新的医保改革法案对于那些员工不到50人的小公司来说十分有利,几乎不受到什么影响。根据法案,雇主没有法律责任必须为员工提供医疗保险,但如果政府出面为他们的员工提供医保费用补贴的话,这些雇主将需要支付罚款。这一费用大约为每位雇员2000美元。那些员工在50人以下的公司则可豁免。对50人以上的公司,如果不为员工提供医疗保险,他们必须向联邦政府支付相应的费用。即使为员工提供保险,还要采取额外行动帮助那些极度贫困的员工买保险。如果公司的医疗保险费用太高,员工可以选择到外面的“医保交易所”自己购买,而作为雇主,必须为员工提供“免费选择证明”。

对于保险公司的承保,新的法案有着严格的规定,以避免保险公司因各种理由而将民众拒之门外。保险公司不得对医保政策规定终身高限,即限制资金额最终将用罄的医保政策。保险公司不得将投保人推出保险门外,除非投保人从事欺诈。保险公司不得拒绝带病投保或对有病的投保人收取较高的保费,也不得向妇女收取较高的保费。儿童不得因过去的病情而被拒绝投保,在26岁之前可以一直享受家长的医保计划。而有病史但无医疗保险的人可以临时加入新的全国高危病保险计划,到2014年他们可以被纳入正式的医保计划。

为了能够为民众提供更多医疗服务选择和提供更优惠的医疗价格,新的法案呼吁各州建立“医保交易所”(healthexchange),为医保市场注入竞争力,允许个人和小企业加入交易所。失业者、自我雇佣者以及未获得雇主提供的医疗保险者,可以到“医保交易所”购买不同种类型的医疗保险。国会预算办公室估计,大约2500万美国人将在这些交易所中购买医疗保险。那些已经由雇主提供医疗保险的人,则没有资格到个人交易市场购买医疗保险。

2014年新的法案生效后,许多条款将陆续启动实施。数以百万计的低收入家庭和居民将列入医疗补助项目的资助对象。而对于数以百万无法从雇主获得医保的人,联邦和州政府将提供购买医疗保险可以抵税的补助。尤其是子女可以享用父母的医保服务到26岁,这对于美国很多家庭最实用。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可以让众多年轻人拥有医疗保险或是减轻在医保上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对美国众多父母心灵上产生抚慰的精神作用。

民意调查新医保案的影响

根据美国民调公司公布的最新民调,排除奥巴马和在政治上获得的胜利,59%的美国民众认为新的医保案最大的赢家是那些没有医疗保险的人,59%的民众认为最大的受益者是低收入家庭。与此同时,44%的民众认为新的医保案实施将使美国的医保体系状况更加恶化,39%的民众认为将使美国的医保体系状况得到改善。

医疗改革的现状篇6

一、针对公立医疗服务价格调查分析

1.调查项目

第一项,各类医疗服务价格现状问卷调查:请调查医院主管医疗的负责人对8大类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现状高低进行评价,采用的是7点量度表分析,分为极低、较低、偏低、合理、偏高、较高、极高。

第二项,各类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趋势问卷调查:请调查医院主管医疗的负责人对8大类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调整趋势进行评价分析,同样采用7点量度表分析,为上调幅度>50%、上调25%~50%、上调0~25%、不用调整、下调0~25%、下调25%~50%、下调幅度>50%。

注:8大类医疗服务指的是:护理类;诊察类;挂号费;治疗类;床位费;手术类;检查类;以及化验类。

2.数据收集和分析

对问卷获得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调查对象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价格水平现状满意度结果如表1。

表1调查对象医疗服务价格水平现状满意度频数表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认为价格水平合理的频率仅10%左右。说明现行的医疗服务价格并不令医院满意,亟待改革的愿望还是非常强烈。

调查对象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价格水平调整趋势结果如表2。

表2调查对象医疗服务价格调整频数表

表2结果得出:对于护理类、诊察类、挂号费、治疗类医疗服务价格应该上调的评价频率超过50%,认为化验类、检查类和手术类医疗服务价格水平应下调的评价频率超过50%;认为床位费价格水平上调和下调的评价频率分别为32.2%和45.9%。

3.调查结果——现行医疗服务价格现状

(1)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水平低

通过调查发现,公立医院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水平相对较低,甚至出现医院收不回医疗服务成本的现象发生。这也是受公立医院“以药补医”的影响以及价格调整滞后导致的。现阶段,基本医疗服务是按扣除财政经常性补助后的成本收费,国家的财政补助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弥补医疗收入的不足的情况。大部分地区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多年不变,导致价格不符合当今发展需要,虽然一些地区对医疗服务价格做出调整,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价格调整机制,其效果并不明显。

(2)医务人员技术价值服务类别价格水平较低

从调查的结果看,挂号费、护理类和诊察类医疗服务价格水平低,而这些项目都属于医务人员技术价值医疗服务项目。这导致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价值被低估,这也是医疗水平的效率和有效性不能得到真正提高的关键因素。

(3)价格结构畸形,医患均未受益

医院的补偿机制主要有3个,即医疗服务收入、药品耗材加成收入和政府财政补助。长期以来,由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现有的价格体系中医护人员的劳动价值太低,医院更多依靠药品、耗材加成收入来维持运行,财政拨款只占医院总收入的5%左右。住院患者费用中体现医护人员劳动价值的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等占比例很小,药品、材料费占了相当高的比例。

(4)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保支付政策不衔接

2011年分批次执行了新的收费项目及标准,医保按新收费标准支付在2012年上半年全部执行,经过半年的运行,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入库材料与医保目录中的支付项目内涵一样但一字之差,材料费就不能报销,导致患者个人承担费用高,医院如果考虑患者利益,就要修改材料记费名称,会出现材料入库帐目与收费项目不一致,同时给政府价格监管造成困难和麻烦。另外,同一手术,因城镇医保和新农合支付手术费用项目名称不一,有时因一字之差患者不能报销,如果再增加一个收费项目,就会成为医院自立收费项目。

二、对于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建议

1.加强医疗服务价格成本测算并具体调整各项医疗服务价格

对于各类医疗服务价格的成本预算中,对于价格总量控制,其价格的调整要结合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对其进行调节控制。其重点调整对象是化验价格和检查价格,逐步提高技术含量高的医疗服务价格,主要目的是提高医生的技术价值服务,满足医生的价值需求。

2.建立完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效果评价体系

在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中,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能否适应新时期对卫生事业的要求,能否最终实现规范收费管理,维护患者利益,必须通过不断对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并作出相应的效果评价来。这个过程中需要卫生部门、物价部门以及医院协作完成,建立完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效果的评价体制,采用科学合理的指标对医疗服务、医疗费用和医疗质量等量化评价。努力实现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进步与时俱进的医疗服务价格标准。

3.加大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

从现阶段的财政投入来看,政府对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相对较低,例如,2006年政府的卫生事业费仅占财政支出的1.9%,和其他国家相比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与此同时,政府财政投入占医院收入低于10%,这个投入比例还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公立医院,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以保证医院能够更多的为患者减少支出,维护患者利益,因此建议根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增加补助以补偿部分基本医疗服务的成本,降低基本医疗服务价格,使其能保持在较低的价格水平,落实医疗事业的福利性。

4.规范医疗服务项目中不合理的收费

加强可另收费的一次性医用材料和药品进销差率的管理。为解决医疗耗材价格偏高问题,国家出台相关监管措施进行规范,其中对允许医疗机构额外收费的医疗耗材价格实行进销差率管理,以从低控制为原则,改善医用耗材加价过高的状况,切实减轻群众负担。配合药品调价政策的实施,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调价及时、准确。抑制不合理使用药械以及过度检查和诊疗行为。要通过合理确定费用控制、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等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奖惩制度,强化医药费用控制。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作为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中,一方面,需要认识到自身的独特性,需要强调医疗事业的福利性,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认识到行业特点,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如何在价格调整中充分考虑,进行科学合理调整,是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中需要不断完善的。

参考文献:

[1]沈群红.现行医疗服务定价与补偿机制探究[J].中国软科学,2009(3):53

医疗改革的现状篇7

关键词:新医改;基层医疗机构;问题;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医疗改革的脚步也在持续前进着。医疗改革的方针和路线给当前医疗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中国的医疗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由于医疗改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时刻关注医疗改革的内容,学习改革的精神,是当前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发展中的重要导向。当前中国新医改的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主旨,并将全民健康和建设全民覆盖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作为了医疗改革的最终目标。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与发展成为了医疗改革中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然而,由于我国的医疗事业先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导致了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落后、设备不足和专业人才匮乏等各项问题,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基层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新医改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国家医改革的脚步也在不断的推进。从1992年开始,我国医疗改革的步伐正式向着医疗市场化进军。为了改善国家目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社会老龄化发展、治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国持续实行了有计划、有目的的医疗改革工作。当前医疗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贯彻与保证当前医疗事业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逐步实现全民病有所医的医疗目标。2016年新医改意见的总体考虑就是要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疗体系建设,同时着眼于医疗改革的整体部署,逐步实现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切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向辐射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机构,在国家医疗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作用。总体上来讲,我国基层医疗机构设施陈旧、医务人员素质偏低、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当前基层医疗机构上发展中面对的主要问题。在新医改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医院管理、改革内部机制、推行多元化办医格局的要求下,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着历史与发展的双重挑战。因此,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全面进入转型时期,克服医疗改革中的各项问题,实现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成为了当前基层医疗发展中的主要目标。

二、基层医疗机构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首先,从发展规模上看,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局限。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基层医疗机构所处地区大部分位于经济不太发展的地区,在建筑规模、大型医疗设备、科室开设上同大型综合性医院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我国基础医疗机构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发展基础薄弱、设施陈旧等历史性原因,在当前市场化医院管理的发展与竞争模式当中,基层医疗机构还是面临着十分不利的局面。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在全面医保和新兴农村医疗项目推进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薄弱的基础设施给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和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局限作用。

(二)专业人才和技术骨干缺乏

目前,专业人才的问题依旧是造成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困难的主要难题。从统计数据上看,乡镇卫生院中专业医疗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为19.26%;专科学历53.97%,专科及以下学历的医生仍是基层医疗结构人才队伍中的主体。由于受到人才的限制,基层医疗机构在先进医疗设备引入、特色项目开设和高端精密仪器的使用上都收到了很大的限制。

另外,在基层医疗机构中,门诊医生占了医院医生队伍的绝大部分,因此,在特色科目的开设上,能够上岗的有特长的专科医生数量稀少。这种情况造成了基层医疗机构项目开设僵化,服务领域局限,市场竞争能力弱化,影响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深入发展。

(三)医院财务管理机制弱化,造血能力不足

新医改的目标是要实现医院服务体系的完善和管理体制、监管机制、经营机制等各方面的改革,从而实现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健全。然而,基层医疗机构作为目前医疗系统中占据比例最大的方面,随着医疗市场的开放和市场化元素在医疗经营中所占比例增加。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基层医疗机构边缘化的现状,让部分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着生存堪忧的重要问题。其中,由于财政管理不足、专业型财务管理人员的缺失和资本经营能力的弱化导致了基层医疗机构自身资产造血能力不足的状况。尤其是近年来民营医院、合资医院、私人诊所等市场化医疗服务场所的增加,让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面临着更为困难的境地。

三、新医改环境下基层医疗机构的创新发展对策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服务水平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化,国家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开始逐步有了政策性的倾向。因此,根据财政补助政策和专项资金的拨付政策,基层医疗机构建设重点应放在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编制科学合理的年度人员经费、公用经费、药物补助、建设补助等,将完善自身基础设施、更新陈旧设备的工作作为发展中的重点来看。

同时,根据基层地区病人的就医目标和就医需要,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治疗服务水平,约束医院的不规范的医疗服务行为,确立自身的发展主题方向,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以突出自身的服务优势。通过医疗基础和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在新医改的环境下,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做好技术型人才引入工作

在基层医疗的人事管理制度上,要通过实现多元化分配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在学习、工作和科研项目中的积极性。通过加强对住院医师的教育培训工作,实现医院住院医师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持续提升,为基层医疗机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夯实人员基础。同时,通过规范化和周期性的教育培训工作,可以突出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科目重点,培养具有特色专业能力水平的医务人员。同时,基层医疗机构要完善自身的聘任和岗位竞争机制,引进更多高学历、专业化的医疗技术人才,逐步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向着高技术、高效率的方向不断发展。

(三)实现基层医疗结构的财务精细化管理

只依靠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拨款和政策补助无法实现基层医疗机构的真正的发展。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行,基层医疗机构要借助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开源节流,提高自身资本经营和财政管理的能力。首先,为了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经济运转的效率,实行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办法,加强医院财务成本核算管理,可以规范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管理,调整收入比例和收入结构。要杜绝基层医疗机构中不合理收费、不合理检查和用药的行为,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基层医疗机构的社会公信力。其次,要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在基层医疗机构财政管理中的作用,有目的地进行项目开展和基础性建设,实现低投入、高效益的资本项目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在医疗管理中的作用。

四、结语

虽然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在国家政策和新医改的不断推行之下,为了实现国家覆盖城乡居民的全民医疗服务和卫生保障体系建设,基层医疗机构要实行综合性的深入改革。不断适应新医改的要求,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是国家整体医疗卫生事业得到有序、平稳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华.新医改背景下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服务能力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2]秦晓强,尹文强,黄冬梅,谭晖,曹海虹,马牧野,唐梦琦,魏艳.基于医务人员视角的山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医改受益情况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16,02:125-129.

医疗改革的现状篇8

关键词:公共物品医疗改革供给管理

1.引言

贵阳市的医疗改革进行了将近20年,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包括医疗服务机构数量、医生数量和床位数在内的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有了明显的增长;医疗技术装备全面改善,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大幅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不仅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更是事关民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稳定器”。但是,目前贵阳市在医疗供给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医务人员的供需不均衡;医疗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公立医疗对供给资源的垄断;医疗费用虚高、结构不合理与费用失控共存等问题。此外,政务的角色定位也存在一定问题,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1]。为此,我们需要客观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寻找相应的对策,为提升政府在医疗服务供给的能力提供有益借鉴,从而更好地实现政府自身的职能,为群众带来实惠,让民众满意。

2.基本概念和理论

2.1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指既有非竞争性又有非排他性的产品,这些产品一般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提供。具体来说,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包括两个:一是非竞争性,它是指一些人对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不会影响其它人对该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一些人从产品中获得好处不会影响其它人从中获得好处,受益的主体之间没有利益上的冲突的,比如国防。二是非排它性,该特征是指产品或服务不能只被一些人获得,一些人获得不能排除其他人的享用,如消除空气污染可以使得所有人获得好处,不能排除里边一部分人不可以享受该项“福利”。

2.2医疗卫生服务

简单来说,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包括该国内所有保障和提高人民的健康、治疗疾病和受伤的人员、组织、系统和过程。目前,医疗卫生服务的定义有多种,本文将医疗卫生服务定义为:“医疗卫生的服务是指医疗机构为病人提供各个方面的产品和服务,以及相关医药器械的总称。”

2.3市场失灵理论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对经济学家而言,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的时候。市场失灵也常常被用于描述市场的作用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情况。关于市场失灵的原因,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曾从竞争缺点、外部效应、市场残缺、信息不足、公共物品、收入分配、失业膨胀和有效物品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3.贵阳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现状

3.1贵阳市的医疗改革回顾

贵阳市的医疗改革历程紧紧依托国家制定的医疗改革的方针政策,实现了与国家医疗改革的同步。1981年,贵阳市政府按照国家卫生部下发《关于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的意见》,将已经实施了三十年的“全额管理、差额补助”的医院财务管理办法改为“全额管理、定额补助、结余留用”的新办法,这意味着国家开始鼓励医院增收节支,极大的促进了医院改善经营状况的积极性,到1988年贵阳市医院的收支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医疗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得到遏制。199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贵阳市卫生部门积极响应此次会议精神,传达和落实了国家提出的医疗改革中的相关政策。2003年,贵阳市委、市政府在市卫生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响应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的号召,把以后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切实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和深化城镇医疗体制改革上来。2006年制定了《贵阳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实施办法》,内容为总则、参保登记和缴费申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等,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贵阳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该办法自2007年9月30日起施行。

目前贵阳市医疗卫生取得巨大成就,取得全科医生资格的有518人,其中注册全科医生116人。2012年,我市开始在17个基础医疗机构全面推开全科医生改革试点工作,成立试点机构全科医生团队28个。截止到2012年底,贵阳市有卫生机构2922个,其中医院178个,卫生院7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站)108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105个,村卫生室140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个;卫生机构床位30385张;卫生技术人员30383人,执业(助理)医师11820人,注册护士13079人,药师1428人,技师1674人。

4.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4.1公立医疗对供给资源的垄断

在传统体制下贵阳市的医疗卫生体制基本上由政府全权负责,这会导致行业垄断性出现,产品和服务按计划分配,底层人民群众很难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具体来说,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病人大量聚集到大型公立医院。医保人群长期被少数医院垄断,而医保垄断的结果,必然导致参保城镇居民舍近求远就医,而基层由于缺乏相应的卫生条件和人才,医疗服务水平和效率低下[2]。

4.2医疗卫生服务受众范围的非全民性

一方面,贵阳市的卫生人员供给结构不合理,管理人员与工勤技能人员所占比重过大(约10%),服务范围过大,服务成本较高,卫生医疗的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贵阳市虽然对医疗卫生服务的群体目标进行了细分,并且不同的人群采取了不同的针对政策,但医疗卫生资源还是不能均衡。另一方面卫生经费投入失衡。政府由于需要大量投入其它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卫生医疗的经费投入就显得略微不足,难以覆盖到更多的人群,造成医疗卫生服务受众范围的非全民性。

4.3医疗费用虚高、结构不合理与费用失控共存,看病贵问题依旧

从贵阳市医疗卫生的发展趋势看,医疗费用支出仍然居高不下。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也是影响医患关系和谐的焦点问题。既影响了正常的医疗秩序,又损害了病人享受医疗服务和保障的权利。贵阳市医疗费用问题,一方面是超标准的看病收费,一方面是过度提供盈利项目。由于政府方面的严重限制,医院不可能有更多的盈利项目,政府职能通过采用新技术提供高质量服务来获得利益,以补贴那些因为政府严格控制价格的项目。这些问题导致了看病贵,造成的结果是很多医疗患者出于自身家庭经济状况的考虑,会不断减少了对医疗卫生服务和产品的花费,使得一部分人群享受的医疗卫生产品和服务质量不高。

5.提高地方政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有效供给的对策与建议

5.1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效率

贵阳市目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城市卫生资源过剩与不合理的分配方式共存。这就需要做到:一,充分整合医院、企业等单位的资源。把原有的防护站变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不断增加社区卫生机构的数量,增加社区医疗卫生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二,转变工作理念,由以病人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三,加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贵阳市在政策保障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完善相应的补偿机制,解决当前的紧迫问题。市委、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努力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完善内部机制,强化医疗卫生方面的监督和管理。

5.2进一步完善基金筹集机制和费用补偿机制

积极推进新农合的建设和发展,扩大宣传,使得更多的人员参加到新农村合作医疗的队伍中。在农合的资金筹措方面,要积极拓展多种渠道,通过多途径为医疗方面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控制好医疗服务方面的费用开支,避免浪费。同时完善医疗报销制度,使每笔费用都有据可查;简化医疗手续,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完善费用的补偿机制,使人民群众能够享有更多医疗服务。

5.3提高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加强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建设

贵阳市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卫生人才对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作用,解决好贵阳市各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卫生人才匮乏的问题。以人才促改革,以人才促发展。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建设高层次的卫生人才队伍。通过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的方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二是要提高医德医风。把行风和医德医风建设融入业务管理的全过程,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是针对贵阳市卫生技术人员配置不合理的情况加强对卫生技术人员的培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督促和鼓励学习,从而提高广大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

注释:

[1]任博.浅议医疗服务品供给多样化——从公共产品角度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7(10).

[2]戴翼,代明.医疗卫生产品供给行为缺陷与改善对策——“看病难看病贵”问题[J].

参考文献:

[1]顾昕.新医改重中之重——走向全民医保[J].中国卫生,2007(8).

[2]王虎峰.中国新医改理念和政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84.

[3]李艾宁.关于现存公费医疗改革的探讨[J].按摩与康复科学,2010(3):117.

[4]杨欣波.中国卫生总费用与卫生资源配置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杨宜勇,刘永涛.我国省际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

医疗改革的现状篇9

1现行医疗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公立医院管理的职能模糊不清主要表现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公立医院管理的“管办不分”、“政事不分”。现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有许多卫生需求者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而盈利医疗机构或者民营医院的进入,也为医疗市场竞争引入了“鲶鱼”,希望利用“鲶鱼效应”促使医疗市场良性竞争,以此来提高服务质量。但是目前由于卫生部门对公立非盈利医疗机构是自己办、自己管、自己监督,结果公立医疗机构垄断医疗市场,医疗纠纷处理始终得不到患者理解,而提高医疗质量只能靠医院的自律。卫生部门既办医院又管医院,所以许多工作就移交给下属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导致许多事业单位既拥有事业单位性质,可以对其他单位指导、服务、收费,又可以拥有行政权利执法、发文。这种“政事不分”的管理导致管理混乱,权利结构不清晰,严重损害卫生行政部门的执法公信力度,同时也为行政部门的转移收费留下后门。

1.2政府对公立医院财政补助相对不足大量调查文献显示,国家对公立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与医院的发展差距很大,造成卫生补偿机制扭曲,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出现了市场化倾向。我国公立医院融资与补偿渠道主要包括三大部分:财政补助、医疗业务收入和药品加成收入。在政府投入不到位、不能保证医院承担的社会公益职能进行足额补偿的情况下,公立医院在经营上不可避免地具有趋利性,相当多的医院仅保留公立外壳,内部运行机制却出现了市场化倾向,通过各种创收活动来维持自身运转。群众医疗交费不仅要负担医药成本和购买高级医疗设备、修建病房大楼成本,还要负担医务人员的工资、补贴,结果伴生出医疗机构主要通过“以药补医”的生存机制,从而直接导致医药费用的过快上涨和社会对医院、卫生系统的不满。

1.3政府管理部门监管乏力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一直对公立医院实施权力下放,以增强医院微观层次的活力,但在出现问题后又试图收回权力与加强控制,政府与公立医院博弈的结果都是以政府的管制措施缺乏约束力而告结束。究其原因,政府部门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直接干预和影响着公立医院的自主管理,还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监管与绩效考核制度。信息不对称使政府难以根据医院管理者的行为和经营绩效进行奖罚,容易形成软预算约束。院长在医院内决定重大投资和项目发展、资产处置、资金利用上具有过大的权力,经营者随意支配国有资产、过度在职消费、行为短期化等行为无疑都导致成本增大。

2医疗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和目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应该做到:一是政事分开、管办分开、一步到位的原则,二是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三是积极稳妥的原则,四是强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原则。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应按照社会福利性质和社会福利机构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来设计管办分离改革,而不是按照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实施管办分离,目的是用制度化的办法解决现存的制度化的问题,以便改善全体公民的健康福利状况,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医患关系。参考政府职能转变与重构社会治理模式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重构公共政策框架、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

3医疗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3.1正确处理政府与公立医院的关系政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谋求的是关系整个社会的宏观经济利益和社会公正。政府应通过制定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来优化公立医院的布局和结构,将医院发展的重点引导到内涵、质量和服务建设上来,切实扭转医院发展模式;对于公立医院的运行和发展承担筹资与补偿责任,必须在严格医院预算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政策来保证公立医院所承担的基本功能与公益责任;医院是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在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公共责任的同时,所关注的还是医院微观的运行状况和收益。另一方面,国有资产实行出资人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政府作为国家或全民的代表行使国有资产的出资人所有权,而医院作为独立法人行使国有资产的法人财产权,各行其权。政府作为出资人组建由相关政府部门、专家、社区代表参加的医院管理委员会(理事会),探索建立以医院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理事会、监事会、院长组成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以管理委员会或理事会为代表的决策层,负责医院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医院重大事项的决策。以医院院长为代表的执行层,具有医院的经营管理权,负责执行、落实管理委员会或理事会的各项决议,具体管理医院的医、教、研、人、财、物等日常工作。由医院监事会形成的监督层,具有检查监督权,负责对管理委员会或理事会和医院院长行使职权的活动进行监督,保证医院利益和业务活动的合法性。

3.2通过第三方参与,健全政府对公立医院的监督与评估管理体系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医疗服务由利益相关方参与协商的定价机制,建立由有关机构、群众代表和专家参与的质量监管和评价制度”,意味着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将引入市场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引入市场机制体现市场机制原则,在医疗服务定价方面,将主要由医院、医保机构、生产供应商这三大“利益相关方”参与博弈。医保机构是代表患者利益与医院议价,即形成医疗服务的第三方购买者,把医疗服务中传统的医生—病患的双方关系,转变成为医生—病患—付费者的三角关系。当人们把医疗费用预付给医疗保障机构之后,医疗保障机构就可以以集体的力量,成为医疗服务市场上具有强大谈判能力的购买者,从而有能力运用各种手段来控制医疗服务机构的行为,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与价格相匹配。当然,医院也有权利拒绝此医保机构而选择彼医保机构。引入市场机制,让三大利益方博弈,最终得益的将是患者。海南省建立第三方医疗卫生评鉴中心,就是政事分开的典型事例。评鉴中心不是行政机关,而是一独立的由医疗卫生评价需要的方方面面的专业人员,借鉴国际先进的评价指标和运行模式,取得了一定成绩。该中心一方面可以承担起行业准入许可、监督、制度制订以及评鉴等工作,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卫生厅局行政决策的智囊机构,为行政决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委托其进行一些课题研究和调研,比如现在三亚市卫生局还委托三亚的评鉴中心,进行“三亚卫生人才状况”的调研。以往政府主导的评价中,政府是以行政手段,或者是以行政专业性的手段进行评价,而评鉴中心更多是以现代管理专业知识、现代标准体系与指标及现代管理工具来进行评价。政府同医院之间是上下级关系,而中心与医院是平等互动的伙伴关系,中心的专家们运用专业的语言更容易与医院沟通。政府是重在政策与决策的推行,中心是重在管理方面的服务。政府官员的事务纷繁,监管缺乏连续性,而作为中心监管能保持很强的连续性。,一是从以往结构面的评价,转变为过程面和结果面的评价,二是利用动态管理的原理,运用追踪方法学进行医院评鉴与评价,真正起到全面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与管理意念。正是有着这些专业化架构上的变革,海南医院评鉴暨医疗质量监管中心的政事分开才算是名副其实,其开展的评鉴、评价工作也才同以往行政部门主导的传统评价方式区分开来。

3.3建立政府对公立医院“双补一控”的长效运行机制强化政府职责和投入,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与引进市场机制相结合为改革思路,以既补需方,又补供方的适度补偿与操作简单的控费方法为改革手段,在现行定额、定项财政补助基础上,按分级财政补偿与分级卫生管理控费的原则,建立政府对公立医院宏观管理与微观监控按比例“双补一控”的长效运行机制。“双补”:一是按服务量补偿的方法补基本工资;二是按收支两条线监管返还的方法补绩效工资。“一控”:卫生部门医疗费用监管机构根据医院的分类和分级,确定总控费额度以及服务单元平均付费额度,采取总额控费、超出上缴、合理返还、差额不补的补偿方法,实行收支两条线监管。

3.4医疗管理体制改革要解决政府监管下公立医院改革软着陆问题针对政府对公立医院责权不明、监管乏力的现状,系统地提出了政府主导下不触及公立权理论问题,找到了突破点,消除了卫生改革过程中产权制度改革的困惑,解决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问题,实现公立医院改革软着陆。

3.5转变政府职能,宏观调控和监管到位政府调控干预纠正市场缺陷。综合运用规划、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引导和管理市场,建立基本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改善群众对基本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促进卫生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政府职能要监控服务价格,防止价格欺诈,取缔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卫生服务提供者,维护医疗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维护患者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医疗改革的现状篇10

关键词:医患委托;看病难;看病贵;医疗领域产权改革

一、医疗行业的特殊属性

1.医疗消费的强制性、不可逆性和最优医疗供给的有限。完全竞争情况下医疗市场必然会形成畸高的均衡价格,并且最优供给永远处于拥挤状态。医院无论是公立也好。私立也好,只要政府不对医疗价格进行管制,不对人们的市场选择进行干预,那些提供最优医疗供给的医生服务价格肯定会非常之高,最优医院会永远处于拥挤状态。

2.因为医疗的不可逆性,人们在选择医院和医生时,会特别在意医院和医生的质量。人们在选择医院时,一般都会选择名牌医院,大医院,而避免小医院。在不完善的市场体系中,由于医院的品牌还没有树立,人们会通过医院的规模、新旧等外在物理特征来判断医院的优劣。人们在选择医生时,也会根据市场信号原理,依据医生的等级、学历选择那些质量优良的医生。

3.由于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病人的治疗完全仰仗医生的决策,所以需要第三方对医生进行监督。否则,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生就可以用自己的信息优势牟取权力租,在不危害病人身体的情况下。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治疗手段、用药方法和用药量。概括起来说,一是需要第三方对医生进行监督,减弱病人和医生间的信息不对称,避免医生的寻租行为;二是需要第三方对医疗市场进行干预,避免医疗市场的资源错配和拥挤现象。

二、我国医疗行业的现状和核心问题

我国医疗市场的焦点问题是看病难和看病贵。看病难主要表现为大医院和专家号的消费拥挤;看病贵是指现在的医疗服务价格太高,偏离人们收入水平太多。看病难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看病贵,但是看病贵并不全是看病难引起的。

有限供给和医疗消费不可逆性造成看病难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生命健康越来越关注;另外,我国现在步入了市场经济,竞争加剧,人们生活压力增大,这些生活变化客观上都增加了医疗需求。在目前我国医疗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人们对医生普遍不信任,病人在选择医生时,主要是根据医院的规模,而不是医疗服务的价格。这样,人们纷纷涌向大医院和名医生,医疗拥挤自然不可避免,看病难也就成为一个严重问题。

商品供不应求时,市场如果是自由竞争的,其均衡价格必然会很高。因此,完全竞争的情况下。看病难必然会导致看病贵。但是,我国的医疗市场并不是完全竞争的。我国现在95%的医院都是公立医院,产权属于国家;大部分的医疗服务价格和部分药品价格都是经过政府批准的。医疗服务实质上是政府定价。真正实行市场定价的只是部分药品。所以,我国医疗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为什么一个有着这么多替代品的商品在完全竞争下价格不是越来越低,而是越来越高?

医生处方权是医疗食物链的关键。在上面的医疗食物链中,医生的处方权是链条的关键环节。药品在进入医院以后,最终是否能够卖出去,完全依靠医生的处方;药品卖多少也取决于医生每次开的量。没有医生的处方权,医疗食物链就会嘎然断掉。遗憾的是医生的处方权是无法剥夺的,这正是医疗改革的难处。因此,我国医疗领域的实质问题是没有约束下的权力寻租。由于对医院没有约束,导致内部人控制。由于对医生没有约束,导致医生权力寻租。要治理医疗行业的痼疾,就必须从医生和医院的约束着手,否则,任何的措施都是隔靴搔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任何实质用处。

三、几个焦点问题的商榷

(一)医药分离问题

现在很多社会人士都主张医药分离。依据是现在药价高的根本原因是“以药养医”实质上,这只是个假象。根据我们的分析,药价高的根本原因不是“以药养医”。而是信息不对称下失去监督的权力寻租。“以药养医”只是寻租者的一个借个幌子而已。是当事者获得权力租金的挡箭牌。其实,就算国家完全承担了医院的一切支出,只要医生的权力不被监督,他们照样会继续寻租。医生也可以通过和药商、药房进行某种更复杂的操作,从而通过开处方获得相应回报。更关键的是,医药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分离。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场所,各种急救事件常常发生,医院必须库存一些必不可少的药品。因此,医药最多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分离,在医药不是百分之百分离的情况下,医生就握有不对称的决策权。所以,将降低医药费的愿望寄托在医药分离上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当然,实现最大程度的医药分离对遏制药价可能会有一些作用。所以,我们鼓励医药部分分离。但是要想真正遏制医疗费用,治本之策是对医生的权力进行监督,破除医院的内部人控制。

(二)产权改革问题

医疗领域产权改革的争论已经很久了。有些学者主张对现有的医院进行民营化改造,国退民进。近两年由于医疗费用上涨。很多学者又认为不能大规模对医院实行产权改革。因为民营资本的逐利性会使他们变本加厉,比公立医院更加疯狂地对病人进行掠夺。另外,医院改革还涉及到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所以国家更加小心谨慎。产权改革不是终极目的。真正的问题是要引入外来者的竞争,通过竞争提高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当然,鉴于医疗事业的公益性,政府在改革公立医院时,应始终保持一定数量的公立医院。这些保存的公立医院可以作为政府为穷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所,也是政府实施医疗救济,促进医疗技术改革,实施医疗调控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