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29:16

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篇1

《我们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教学设计

设计者:勉县九冶中学杨玲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开展调查当地环境状况等活动,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增强保护生态环境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能力:

能够从自我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提高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知识:

通过观察当地环境状况和阅读我国环境方面的资料,了解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表现和原因;

开展调查当地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等活动,知道生态环境恶化的危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教学难点

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危害。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活动】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设问:同学们,请说说目前我们勉县的生态环境怎么样?请一位同学说勉县的环境状况,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针对学生回答,教师继续设问:勉县的水和山怎样呢?生回答。

教师将第一段的内容提炼出来:“局部好转,总体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我国生态环境状况依然严峻,这是我国的重要国情”。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

二、自主探究、分享交流:

(一)观察思考、阅读探究:空气质量持续下降

1、观察思考:同学们看窗外的天,你看到蓝天白云了吗?

学生回答:灰蒙蒙的蓝、、、、

教师:这就是雾霾蓝,雾霾遮住了蓝天白云。即空气中的pm2.5浓度太高。勉县的空气质量很差。

2、阅读探究:

(1)全国的空气质量如何?有何表现?

(2)是谁污染了我们的空气?(除了书上讲的,还有哪些原因)

(3)你认为空气质量恶化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4)我们应该怎样从自身做起减少空气污染?

(二)观察思考、阅读探究:水污染日益严重

1、观察思考:同学们,我们勉县的水质量怎么样呢?汉江河水清澈吗?

2、读材料(76页)探究:

(1)材料中的数据说明什么?

(2)根据自己等观察,分析造成水污染的原因。

(3)水污染有什么样的危害?

(三)观察思考、阅读探究:土地荒漠化和土壤污染加剧

1、观察思考:你了解勉县的土地的质量情况吗?有荒漠化吗?土壤有被污染吗?

2、阅读探究:

(1)读77页材料:思考,目前我国土地环境面临那些威胁?

(2)探究:土地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的原因。

(3)探究危害:荒漠化——致使耕地迅速减少。土壤污染的危害呢?(阅读77—78材料,分析危害)

三、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派代表发言)

1、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

2、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应该怎么做?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环保法治建设;落实在日常行动中,应该、、、、、)

四:名言警句记心间: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篇2

abstract:alongwiththecitychangesacourseaccelerate,inourcountry,medicalinstitutionsaremostlyconcentratedinthecitycenterarea,ifthemedicalwastemanagementandtreatmentarenotqualified,whichcontaininfectioussubstances,toxicandharmfulsubstanceswillcauseseriousenvironmentalpollution,tothepublichealth,safetyandenvironmentbringgreatthreat.thisarticleonthecurrentmedicalwasteharmtohumanenvironmentarediscussedandtreatmentmethod

关键字:环境、医疗废物

Keywords:environmental,medicalwaste

中图分类号:R197.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数量和群众日常健康需求的增加,医疗废物也在大量产生,医疗废物的处置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广泛重视。医疗废物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特殊废物,这些废物主要来自于病人的生活废弃物、医疗诊断、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固体废物,它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和其它有害物质。在我国,医疗机构大多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如果对这些医疗废物不加以管理并合格处理,其中含有的传染性物质、有毒有害性物质等必然会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给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生存环境带来巨大危胁。

1医疗废物的定义及分类

1.1定义根据我国《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1.2分类和危害国家卫生部和国家环保部的相关规定指出:医疗废物可分为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五类。其中:化学性医疗废物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废弃的医用器械有可能损害或割伤人体。而携带病原微生物的医疗废物可引发传播感染性疾病。根据国家卫生部门的医疗检测报告表明,医疗垃圾的病毒、病菌的危害性是普通生活垃圾的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倍,具有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污染等特殊性,对于人们的健康的危害和生态环境的污染是不容忽视的。

2我国医疗的处理现状

2.1医疗废物的产生量据调查统计,我国大小城市的医疗废物的产生量一般是按住院部产生量和门诊部产生量之和计算的。住院部为0.5-1.0g/床・天,门诊部为20-30人次产生1Kg。2008年底,全国卫生机构约30万个,其中:医院19701个(内:公立医院13111个)、卫生院4.0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8万个、妇幼保健院(所、站)302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560个、卫生监督所(中心)2591个,拥有床位约396.8万张。每年近90万吨的医疗废物只有10%得到了科学处理,90%的医疗废物没得到有效处理甚至没处理。而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医疗机构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医疗废物年产生量也在不断增加。

2.2处置情况和存在问题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在处理医疗废物时都采取自行分散处置,很多城市尚无医疗废物储运和集中处置场所。部分县区医院自己配备小型医用焚烧炉分散处理医疗废物,但实际使用率都不高,并且由于设备落后,经费不足,缺乏有效的烟气污染防治措施,因不正常燃烧产生了黑烟和恶臭(其中产生的二恶英为一级致癌物),也造成了二次污染。很大一部分乡镇卫生院将一段时间内储存的医疗垃圾统一填埋或者在冬季取暖季节里直接填入取暖炉中焚烧,甚至还出现部分传染性医疗污物只经简单的化学消毒处理后混入生活垃圾运走的现象。在处理生活垃圾的过程中,机械设备简陋,手工操作多,操作人员在工作中与垃圾直接接触机会多。如果生活垃圾中混入带致病菌的医疗废物,不仅对操作人员和周围群众的身体健康危害大,也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

3医疗废物的处理原则和处理技术

3.1处理原则现阶段,对医疗废物的处理鼓励集中处置,特殊情况下采用集中和分散处置相结合。要本着安全处置原则和严格分类收集相结合。降低二次污染,减小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风险,确保安全化、稳定化、无害化处理。还要鼓励运营企业化和市场化,促进医疗废物处理的可持续发展。

3.2处理技术医疗废物处理主要包括焚烧技术、高压蒸汽灭菌技术、微波灭菌技术、化学消毒技术、电弧炉处理技术、填埋技术、热解技术、辐照技术、液态合金处理技术。其中,焚烧法是目前医疗废物最普遍的处理方法。要针对医疗废物的传染性及其它危害性在焚烧过程中采取相关措施,最主要突出在对进料的要求、烟气净化装置以及残渣处理工作上。由于医疗废物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必须在密闭环境中打开或破碎废物包装袋及容器放入焚烧炉中;在尾气处理中,焚烧易产生二恶英等剧毒气体,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巨大威胁,一套合格的焚烧系统必须配备有烟气净化系统,该系统包括急冷装置、活性炭喷射吸附装置及袋式除尘器。通过一个活性炭喷射吸附装置,使烟气和活性炭在管道中强烈混合,从而吸附气体中二恶英等有害污染物。经过上述处理,使烟气排放达到国家相关的排放标准。医疗废物焚烧产生的残渣包括炉渣与飞灰,均属危险废物,应送至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进行处置。

4医疗废物处理的发展前景

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已于2004年11月11日对我国正式生效,该公约要求所有签约国家减少二恶英等副产品的产生,并严格限制了各种二次污染物的排放量,这无疑是对我国医疗废弃物处理的严峻考验。同时,全球环境基金理事会将非焚烧技术示范全球项目第三阶段的工作选在中国,这又是我国面临的难得的机遇。我们要勇于面对考验,积极抓住机遇,致力于医疗废物处理的科技开发和推广实践。环保部门和卫生部门应根据市场需求,建设区域性医疗废物集中处理中心,推动医疗废物集中化安全化处理处置。要充分考虑到城市规模、疗机构数量,成立专业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和收运、处置队伍。统一管理,对医疗废物进行集中收集、运输、处置,既可以高效安全的处理医疗废物,又可解决各医院分散处理成本过高等多种问题,在保证人民群众健康生活和促进生态环境优质发展上有着重要意义,相信我国的医疗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会一日千里。

参考文献

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篇3

关键词自然灾害;类型;危害;成因;对策;重庆云阳

中图分类号X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3-0173-02

随着人口迅速增加,全球气温变暖,森林遭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灾害发生呈日益频繁和加重的趋势,它将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研究自然灾害发生规律和防灾减灾措施,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已成为科技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重庆市云阳县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形成原因及危害和防灾减灾措施进行探讨。

1云阳县自然地理概况

云阳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介于东经180°24′32″~109°14′51″,北纬30°35′6″~31°26′30″。全县人口134万人,土地面积3649km2,耕地面积643km2。南部属川东平行岭谷区东端,北部属大巴山南坡,沿长江两岸为深丘,再往南或往北为低山,海拔1000~1500m。低山区主要由三叠系灰岩组成,丘陵区主要出露侏罗系砂页岩与黏土岩互层,土壤以紫色土为主,次为山地黄壤。云阳县属亚热带季风区,主体气候明显,平均气温18.7℃,年降雨量1145mm,>10℃积温5990℃,年日照时数1528h,无霜期304d。降水分布不均,多集中在夏季[1]。

2自然灾害类型与危害

2.1洪灾

县内山峦重叠,地形支离破碎,6—9月大暴雨来临,地表水量大,洪水陡长,来势猛,危害重。据气象局统计资料1884—1948年洪灾频率34%,1949—1990年洪灾频率52%,特别是1982年7月16—29日县内4次暴雨总降水量599mm。其中7月17日降水192mm,全县普遍发生洪水,洪水冲毁2.4万多处,毁坏房屋140万m2,147个财贸单位、120个医疗机构、135所学校停业停学,损毁耕地7733hm2,损失粮食3250t,冲垮水库23座,堰塘1330口,死亡97人,重伤802人,死亡牲畜近1万头,损失惨重。

2.2旱灾

云阳县地处川东南伏旱区,春旱频繁。伏旱有时长达70~90d,几乎五年两旱。1911—1949年旱灾频率50%,1952—1989年旱灾频率63%,大旱频率20%[1]。1935年春雨稀少,播种延期,夏旱2个月,粮食收成不到3成,灾民8万余人,饿死者300多人,灾民哀鸿遍野,延颈待毙,群情惶恐,不知所措。1959—1962年,云阳县连续3年干旱,降水比常年减50%以上,旱灾致使全县粮食大减产,累计饿死7279人。1987年10月至1988年5月计205d未下透雨,降水量不足常年10%,特别是农业需水的3—4月,降水量分别为21.9mm和66mm,比常年同期雨量减少50%~84%。由此,全县塘库干涸,小溪断流,人畜饮水困难,致使1988年全县大小春减产粮食8.75万t。

2.3滑坡

县内主要是暴雨型滑坡,如1982年7月16—19日暴雨期间,发生面积≥3.3hm2的滑坡106处,其中最大的鸡筏子滑坡在宝塔乡宝塔村长江北岸,生成于上侏罗统砂岩与黏土岩互层中,发生时间1982年7月7日晚,属古滑坡。滑动方向195°,长1350m,宽250~750m,滑坡面积0.77km2,滑方量1500万m3,滑动前沿约180万m3土石体滑入长江,淤高河床25~35m。此次滑坡严重危及航运安全,损失惨重。自从三峡电站建成后,水位提高到175m,砂页岩和泥岩陡坡地段受水的浸泡,沿江两岸小型崩塌滑坡年年都有发生,危害也不小。

2.4雹灾

云阳县长江北岸是大巴山暴雨边缘区。每年4—8月局部地区常有雹灾,冰雹伴随暴雨来势凶猛,强度大,历时短,危害重。1911—1949年冰雹成灾只有8年,而1950—2000年期间冰雹成灾多达23年。1986年8月7日15:00—21:00,云阳县长江北岸遭冰雹和大风危害,冰雹大如鸡蛋,能击穿房顶,打毁将成熟的玉米水稻,受灾面积逾30km2,粮食减产2250t,垮房108间,伤9人。

2.5病虫害

水稻病虫害有稻瘟病、螟虫、稻飞虱;红苕有黑斑病、二十八星瓢虫;小麦有白粉病,玉米有纹枯病,洋葱有晚疫病,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1983年水稻稻瘟病受灾面积达到4333hm2,占水稻面积18%。1998年小麦白粉病危害,全县5600hm2减产50%。近10年以来,沿长江两岸水保柏树林4270hm2,遭鞭角华扁叶蜂[chinolyclaflagellicornis(F.smith)]危害,出现大片死树,成灾面积1435hm2,柑橘南亚大果食蝇和溃疡病也在局部地区发生蔓延危害,造成严重损失。

2.6田鼠

田鼠是世界公害,对云阳县的作物生产危害越来越大。据调查,云阳县田鼠害的密度达到32~39夹次。1989年3月该县的养鹿乡中山村7组2hm2直播玉米被田鼠吃掉90%。

3自然灾害成因分析

3.1受季风大气环流制约和全球气温增高影响

东南季风和夏秋之交,孟加拉湾低压气流入侵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气流输入,在盆周大巴山区受阻,导致暴雨成灾。此外,工业的迅猛发展,温室气体排放增多,促进全球气温升高,对旱灾频率加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1-3]。

3.2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云阳县1949—2011年,人口增加57万人。人为了生存发展,不按自然规律办事,长期掠夺式开发,1958年大办钢铁,森林遭到乱砍滥伐,1990年森林覆盖率降至7.5%;加之陡坡垦殖土地,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各种自然灾害加重。

3.3害虫田鼠天敌减少

全县因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也随之减少。由于长期使用高毒化学农药,害虫抗药性增强;加之民间捕食青蛙、捕杀蛇类和黄鼠狼屡禁不止,虫鼠天敌减少,使病虫田鼠繁殖加快,危害猖獗。

4防灾对策

4.1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地关系

2011年全县人口134万人,每km2有352人,人均耕地0.06hm2,必须采取行政、经济手段严格控制人口恶性增长,加快农民科技培训,提高人口素质;切实保护好数量有限的耕地资源,建设基本农田,大力推广沼气池,为农民解决生活能源问题,逐渐平衡人地之间的关系。

4.2加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广泛宣传生态大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农民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保护虫鼠天敌资源,从而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农、林、水、国土等部门要协调配合,共同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县委、县政府要将生态环境的改善摆到工作议程上来,明确每个领导的工作任务,并将其纳入该领导的年终考核中去,增加树木的种植量,对荒山进行绿化改造,减少农民在山上种植作物,使云阳县的生态环境逐渐变好。

4.3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县内溪河纵横,应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科学规划,实现山、水、林、路综合治理,在方法上做到治山与治水,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治上与治下3个结合,这是防灾减灾治本措施[1]。

4.4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监测预报网络

对病虫、滑坡应分区分点设立观测站,并利用电信信息平网,及时搞好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以防患于未然[1,4-8]。

5参考文献

[1]唐治诚,全永明,彭华明.四川省云阳县自然灾害概述[J].山地研究,1993(2):4.

[2]黄润秋.四川云阳鸡筏子滑坡形成机制的探讨[J].山地研究,1986(2):45-52.

[3]覃红燕,谢永宏,邹冬生.湖南省农业洪旱灾害演变趋势和成因及防灾减灾措施[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2):40-44.

[4]潘耀忠,史培军,刘慧平,等.面向保险业的大面积自然灾害防灾核损信息系统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1997,6(1):1-7.

[5]秦志英.重庆市综合自然灾害分区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5(3):310-315.

[6]郑远长.全球自然灾害概述[J].中国减灾,2000,10(1):14-19.

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篇4

关键词:恶臭污染垃圾焚烧发电厂防治

通过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既能够有效减少城市垃圾的体积和质量,消除有害细菌和病毒,破坏毒性有机物,还能够在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电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了资源和能量的综合利用,因此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但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产生的恶臭在营运期也将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1、恶臭产生的机理

恶臭物质是指一切刺激嗅觉器官引起人们不愉快及损坏生活环境的物质,城市生活垃圾是一个重要的恶臭污染源,在垃圾储存过程中,垃圾中含有蛋白质和纤维素的有机物容易腐烂变质,在一定的温度、湿度、通气条件下,发生厌氧分解作用,同时产生各种恶臭物质,迄今为止凭人的嗅觉能感觉到的恶臭物质有4000多种,其中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有氨、硫化氢、硫醇类、甲基硫、三甲胺、甲醛、苯乙烯、酪酸、酚类等几十种。

nH3和H2S气体是最为主要的臭气物质,nH3是由含氮有机物分解而来;H2S的产生有两条途径:一是未完全消化的含硫氨基酸的降解;二是粪便中大量的微生物还原粪中的硫酸盐。

2、恶臭物质的主要危害

恶臭是指是指难闻的气味,根据国内外有关论述,可将恶臭定义为:凡是能损害人类生活环境、产生令人难以忍受的气味或使人产生不愉觉的气体通称恶臭。有时会引起呕吐,影响人体健康,是对人产生嗅觉伤害、引起疾病的公害之一。恶臭的危害主要有六个方面:a危害呼吸系统;b危害血液循环系统:c危害消化系统;d危害内分泌系统;e危害神经系统:f对精神的影响。

恶臭对任何动物的危害与其浓度和作用时间有关。高浓度臭气物质的突然袭击会把人当场熏倒,导致神经系统麻醉,使人不能采取防卫措旅,造成事故。低浓度、短时间的作用一般不会有显著危害,但值得注意的是低浓度、长时间的作用,又产生慢性中毒危险,对人畜的健康和家畜的生产性能产生渐进性的危害。在恶臭气体中,浓度较高、对人畜健康影响最大的有害气体主要是nH3、H2S等。

2.1氨

氨是一种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作为一种碱性物质,氨对其接触的组织具有腐蚀和刺激作用。如果空气中氨浓度过高,除对人体有腐蚀和刺激作用外,还有可能通过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而造成心脏停跳,甚至停止呼吸。

长期接触氨部分人可能会出现皮肤色素沉积或手指溃疡等症状;氨被呼入肺后容易通过肺泡进入血液,吸收组织中的水分,与血红蛋白结合,使组织蛋白变性,并使组织脂肪皂化,破坏细胞膜结构,降低人体自身对疾病的抵抗力。短期内吸入大量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痰带血丝、胸闷、呼吸困难,可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严重者可发出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证,同时可能发生呼吸道刺激症状。

2.2硫化氨

硫化氢是无色且具臭鸡蛋味的可燃气体,并且具有刺激性和窒息性。低浓度的硫化氢,可以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中三价铁离子结合,造成组织缺氧。浓度过高时,会使呼吸中枢麻痹,动物窒息死亡。

3、垃圾焚烧发电厂恶臭产生的主要环节

垃圾焚烧发电厂主要恶臭污染源为垃圾储存仓,根据焚烧工艺的要求和发酵后垃圾热值高的优点,垃圾在焚烧前需要在储存仓中进行一定程度的发酵。降低含水率,以提高焚烧质量,因此在储存的过程中为恶臭物质的产生提供了较好的厌氧条件。其次是垃圾中转站等几个环节由于在输送和中转过程中恶臭物质随风飘散而导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垃圾焚烧发电厂恶臭的治理措施

垃圾在储存、输送以及中转过程中产生的恶臭异味如不进行处理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4.1垃圾中转点

吸附法是固体吸附剂吸附处理废气中有害气体的一种方法。吸附剂容易吸附和脱附,来源容易,价格较低。例如,活性炭、活性氧化铝等。用吸附法处理有害气体时,应结合生产的特点和有害气体的性质,恰当地选择吸附剂。例如,硫化氢、二氧化硫可以用活性炭来吸附。吸附法比较适合净化浓度较低、气体盘较小的有害废气。另外,对于间断性产生的异味,且气量较小的有害废气用吸附剂法投资较小,运行费用较低。

因此对各入料口、卸料口及燃料中转坑等流动性大且气量小的气味散发点,密封后用负压抽风装置进行抽风,在风机的出口处将集中的异昧采用活性炭吸附除臭法去除异味后对空排放。

4.2垃圾储存仓

一种采用负压系统法,垃圾储存仓采取自动快速启闭的卸料门及空气幕帘使垃圾坑处于密封状态,风机从垃圾储存仓抽吸空气送入炉膛作为燃烧用空气,使垃圾贮存坑保持负压状态,防止臭气外泄。垃圾产生的恶臭物质作为助燃空气通过负压系统吸入焚烧锅炉,在焚烧炉内将臭气高温分解,实现了恶臭污染物的燃烧处理。负压法的最大缺点是只要燃料存在就会有异味产生,风机就要不停地运行,这样造成电耗很大,运行成本增加。

另一种采用植物液喷淋除臭法除臭,在垃圾储存仓内安装一套植物液喷淋控制系统,根据垃圾的异味浓度变化和季节的变化随时调节控制器的操作参数,以达到最佳除臭效果。根据臭气产生的特点,喷淋中和分解异味后,如燃料不翻动或不增加新的燃料可以保证较长时间不再产生异味

5、植物液喷淋除臭机理分析

利用植物液喷淋除臭法技术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除臭装备的应用已经日益成熟。以加拿大ecolo公司提供的天然植物提取液除臭剂为例,天然植物除臭剂是从500多种天然植物中提取而成。提取液中含有反应活性很高的功能团,如R—nH3和萜类化合物如萜品醇,萜烯一般通式为((C5H8)n)具有香味,此类化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于树木、柠檬、桔子、玉桂树、姜、果树、草本植物、花等中,经过提取、复配。雾化形成气态分布在污染区空气中,与异味分子发生碰撞,进行反应。促使异味分子发生改变原有分子结构,使之失去臭味。反应的最终产物为无害、无臭的分子.

5.1酸碱反应

?天然植物除臭剂(aS工作液)中含有生物碱,它可以与硫化氢等酸性臭气分子反应。与一般碱性反应不同的是一般的碱有毒不可食用。不能生物除解,而天然植物除臭剂能生物降解且无毒。

5.2催化氧化反应

硫化氢在一般情况下,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但在天然植物除臭剂(aS工作液)催化作用下可以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

R-nH2+H2SR-nH3++SH-

R-nH2+SH-+o2+H2oR-nH3++So42-+oH-

R-nH3++oH-R-nH2+H2o

5.3天然植物除臭剂aS工作液

工作液经过雾化直径在o.04mm。在这种情况下液滴的表面能已达到一些有机化合物健能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足以破坏臭气分子中的键,使其不稳定、易分解。

根据陆光立等人的研究成果,采用ecolo公司提供的天然植物除臭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除臭性能进行了试验。在较好的配方及用量的情况下。对H2S去除率达到99%。nH3去除率达98.5%以上。

综合上所述,只要对垃圾焚烧发电厂恶臭产生环节采用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垃圾焚烧发电厂主要恶臭物质nH3和心H2S的释放量是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篇5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防护

我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损失严重。矿山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使矿山生态地质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和资源、环境严重破坏的灾害事件。因矿产资源的开采、矿区建设、固体废弃物堆放及人工切坡等综合影响,矿山附近围岩应力分布发生变化,极易产生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近年来,我国矿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重大地质灾害明显上升。

1.我国地质灾害的常见特征

目前,我国各类大中型矿山已达9000余座,资源开采规模居世界第3位。矿山地质灾害是指由于人类采矿生产活动而引发的一种破坏地质环境、危及生命财产安全,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的矿区灾害。它是地质灾害的一个分支,也是自然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灾害种类很多,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1]。

我国是矿业大国,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矿产资源的年消耗量大。多年的粗放式的矿业开发,导致大部分矿山地质环境形势严峻,部分矿区呈现加速恶化势态,而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市场经济使部分矿山注重追求经济效益,安全和环保意识淡化,加之开采技术及生产设备的相对落后及矿区周边大量无序的民采等多重因素的干扰,导致矿山多年开采积聚的灾害隐患爆发,开采环境明显恶化,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潜在的致灾隐患不断增多,且随时可能发展成灾,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报废、设施损毁甚至矿井关闭、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

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季风气候显著,具有较明显的纬度和经度分带特征,加上疆域辽阔,地形复杂,具有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暴雨、洪水、干旱、冰雹、霜冻及温差等许多不良气候因素常常成为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

2.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2.1矿山滑坡

矿山滑坡以浅层松散层滑坡为主,岩质滑坡较少。主要诱因为坡脚开挖及坡面加载、露天开采削坡不当、采空区沉降引起的地表陡坡失稳、固体废弃物堆放不合理等。已发生的矿山滑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亿元之多。

2.2矿山崩塌

崩塌灾害是矿山灾害中最常见也是威胁最大的灾种。这类灾害突发性强,危害性大,不易防范。诱因多为采矿引起的斜坡岩土体应力分布特征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地形切割强烈的西部产煤区,常见于“上硬下软”这一特殊岩性组合地层。因采矿诱发的崩塌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亿元[2]。

2.3大面积空区垮塌和地表塌陷

采用空场法、崩落法开采的地下矿山往往会形成巨大的采空区和崩落空区,这些空区达到一定规模后会产生大面积空区垮落,若预防和处理措施不当,则会造成重大事故和灾害大面积采空区的存在,是诱发大面积采空区崩塌的隐患。由于浅部空区或较大范围的影响,在近地表的岩石移动活动中,有可能对地表建筑和道路等构成一定危害,有些甚至引起山体滑移。当爆破诱发或岩层移动到一定程度时,将爆发采空区大范围塌落。由于空区的突发性崩塌,还会产生巨大的地震波、空气冲击波等灾害。地表塌陷在金属矿的较为普遍,造成危害较大,并呈急剧上升,造成塌陷的原因是采区不能充填,尤其在不明采区和明采区表现突出。

2.4泥石流

矿山地形地貌复杂,地形切割大,山高谷深,地质环境脆弱。采矿弃渣堆放不合理及尾矿库坝设计、修筑不合理等,在强降雨条件下易形成泥石流,发生过严重的泥石流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上亿元。

3.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护措施

在该煤矿山施工阶段,建议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部门重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严格遵守《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切实总结并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建立相关制度,采取防治措施,防止矿山开采引发、加剧和遭受地质灾害,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及周边环境的影响。提高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向作业人员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和专人负责制度,确保安全生产。

对于发生概率大,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尤其是直接影响采矿安全的地质灾害,应积极采取科学措施进行治理。对于发生概率小,危害不大的地质灾害,给予一定的重视,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工程建设的各阶段,应长期监测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重视新的地质灾害的发生,及时处理遇到的地质灾害问题,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考虑采区开采中可能遇到与地表水相联系的导水构造,为预防突水事故的发生,需强化排水能力。并及时监测地表水的水位和洪水情况,特别是在洪水期,积极与气象水利部门沟通,加强井下水文观测,发现井下导水裂隙水流量明显增大,井下工作人员及时升井到地面,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治矿坑突水,在枯水季节对井下几处导水裂隙发育地段同样要进行经常性的水文观测,尤其在井巷坍塌、采空区塌陷强烈时,更应加强水文工作,防止井下突水,对上部可能存在老积水的地段及时排除,消除隐患,并且在井下设立各作业区之间及作业区与地面之间顺畅的通信联系,保证在有突水预警时能够通知所有井下工作人员快速撤离。加强井下放排水,采取防、堵、疏、排等必要措施[3]。

补测采空区具置、大小,委托设计单位进行施工图设计,采取必要的防范治理措施,保证设备和作业人员的安全。

针对露天开采可能遭受的采空塌陷、崩塌等地质灾害,应尽量减缓采矿坡度;建议采用锚喷支护方式,确保采场边坡的稳固;对采空区进行及时回填,最大限度地减小岩石体的变形幅度。

切实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即防治工作应与生态环境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有效保护矿产资源相结合。正确认识和对待矿山主要地质灾害现状和可能引发的问题是保证矿山合理开发与保护环境有机统一的前提。只有矿山在保护中建设,在开发中保护才能达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4.结语

我国矿山种类繁多、分布广、户数多、规模小、基础差,由于技术、管理及效益等原因的影响,资源开发中的安全形势相当严峻,给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在开发矿产取得正面效益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其带来的负面效应。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的研究、加强其监测及预警预报、有效地防治矿山地质灾害,努力实现贵州省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海峰,孙涛,曹燕辉,等.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道路[J].太平洋学报,2010,(3):22-25.

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篇6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引言

我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损失严重。矿山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开采矿山而直接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我国是采矿大国,开采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导致矿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重大地质灾害明显上升。

一、矿业开发与地质灾害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对矿物的需求与消耗,这也为矿产开采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然而由于迅猛发展的中小型矿山疏于管理,加之小型矿山的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落后,大多无环保措施,加剧破坏矿区环境。开采环境明显恶化,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潜在的致灾隐患不断增多,且随时可能发展成灾,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报废、设施损毁甚至矿井关闭、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矿山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按成灾与时间的关系,可分为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岩爆等)和缓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采空区的地面变形、环境污染等)。但最常见的是以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分类。

1.岩土体变形灾害

(1)矿山地面和采空区塌陷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地下以井巷开采的矿山。在矿山采空区,若保留矿柱不足,或因矿柱受损而失去支撑能力,就会造成地面塌陷。特别是那些矿体埋藏较浅,产状较平缓的矿区(如煤矿),地面塌陷的现象更为常见。矿体埋藏相对较深的地下开采矿山,如果不能及时回填和崩落采空区,当其达到一定规模就会产生大面积塌陷。此外,在岩溶分布区,还会因矿山排水疏干而导致溶洞上方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不仅破坏可耕地资源、建筑物,毁坏道路、水库,还可直接导致矿山某些地下巷道的塌毁,或使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沿塌陷裂缝灌入坑内,造成淹井事故,直至停工停产。

(2)采矿场边坡失稳、滑坡与岩崩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开采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造成,这种灾害多发生在露天开采的非金属矿山和建材矿山。

(3)坑内岩爆坑内岩爆又称矿山冲击,这是因矿坑周边和顶底板围岩,在受到强大的地壳应力作用而被强烈压缩,一旦因采掘挖空出现自由面,即有可能产生岩石地应力的骤然释放,导致岩石大量破裂成碎块,并向坑内大量喷射、爆散,给矿山带来危害和灾难。

(4)采矿诱发地震因采矿活动而诱发的地震,震源浅、危害大,小震级的地震即可导致井下和地表的严重破环。

(5)场库失稳场库失稳主要是由于尾矿坝溃决崩塌继而形成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尾矿坝崩坝事故常给矿区居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危害,同时也给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和污染。

2.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

(1)矿坑突水涌水这是最常见的矿山灾害,突发性强、规模大,后果严重。生产过程中常因对矿坑涌水量估计不足,采掘过程中打穿老窿,贯穿透水断层,骤遇蓄水溶洞或暗河,导致地下水或地面水大量涌入,造成井巷被淹、人员伤亡灾难。

(2)坑内溃沙涌泥这是常与矿坑突水相伴而生的灾害。当采掘过程中骤遇蓄水溶洞,常见溶洞中充填的泥沙和岩屑伴随地下水一起涌入,另外一些透水断层和地裂缝也常会使浅部第四纪沉积物随下漏的地表径流涌入坑内。其结果是使坑道被泥沙阻塞,机器、人员被泥沙所埋,严重时甚至会使矿山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3.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

(1)瓦斯爆炸和矿坑火灾这种灾害最常见于煤矿。由于通风不良,使瓦斯积聚发生爆炸,造成井下作业人员伤亡,矿井被毁;矿坑火灾除见于煤矿外,也见于一些硫化矿床。因硫化物氧化生热,在热量聚积到一定程度时则发生自燃,引发矿山火灾。矿山火灾的危害极大,而且还严重损耗地下矿产资源,如有的煤矿在地下已燃烧上百年,其资源损耗量十分巨大,使当地气候发生改变,农作物和树木大量死亡,田地荒芜,环境严重恶化。

(2)地热随着开采深度加大,地热危害不断加剧。我国已有许多矿山开采深度达到800m以下,矿山因含硫量高,开采深度又大,地温非常高。矿山地热灾害导致矿工劳动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有关矿山的正常生产。

三、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根据不同矿山的地质条件和地形特点及矿山的开发利用方案,以及灾点的分布特点划分不同层次的防治区,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一般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1.重点防治区防治措施

(1)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加强边坡监测,建议作挡墙稳固边坡,开挖后如果出现开裂变形,建议做专门的工程地质勘察。

(2)对于原有的灾害点,做好边坡加固和预防工作,尽量消除因矿山开采而诱发灾害复发的隐患。

(3)渣场弃渣严格作好方量及边坡坡度的设计,作好挡墙设计,设置拦渣坝,防止泥石流的产生。并充分、合理利用渣场,严禁随意弃渣(特别在公路沿线)。

(4)对于坑道开采,在坑道内一定要作好支护,做到边开采边支护,防止因矿顶坍塌、冒顶等而产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户处要预防引起上部地面开裂。

(5)作好坑道的排水设计,以防因矿坑涌水造成危害。

(6)设置监测点,作好监测记录与分析工作,确保在易于发生灾害地段防患于未然。

(7)开采结束后,对矿区进行统一规划,计划进行矿山复垦工作,恢复矿山生态功能。

2.次重点防治区防治措施在进场公路、矿山生活区建设中,会形成大量的边坡和一定数量的弃渣,可能形成边坡失稳,造成滑坡和塌方;沿途不合理的弃渣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可能形成坡面泥石流,可能有滚石和飞石危害。(下转第78页)(上接第54页)

(1)科学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并进行合理支护和加固,边坡上方应设置排水沟,做好地表挡排水措施。

(2)加强工地管理,合理堆放弃渣,严禁随意弃渣;在险要地段建设拦挡滚石和飞石的设施:

(3)开采结束后,将弃渣场扒平覆土,植树还林,恢复植被。

3.一般防治区防治措施区内无主要建筑物和工程项目建设,主要可能因地表岩体的破碎而造成水土流失。应严禁越界开采,减少人为扰动,做好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

4.地质环境恢复方案及措施为防止水土流失和恢复植被和景观,矿山须规划进行矿山复垦工作,以恢复矿山生态功能。开采弃渣切勿胡乱堆放,必须统一堆放到开采境界线以外的矿山弃渣场内,在开采过程中,有计划地将弃渣回填到采空区。弃渣场经处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种树。

通过上述地质环境恢复工作,减少水土流失,恢复矿山的生态功能,达到生态恢复与维护人类与环境和谐的目的。

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篇7

水污染威胁水环境安全,除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生物多样性及自然生态平衡外,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健康,危害人类生存,因此,水环境污染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为让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水环境污染与人类生存和人体健康的相关知识,本期拟谈以下三个话题。

一、水生态失衡危害无穷

所谓水生态失衡,是相对于水生态平衡而言的,是指水生态系统,如河流、湖泊,水量缺乏,没有径流,或水质污染,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生生物生存环境恶化的环境现象。

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因水源短缺,多数河流干枯或没有径流,仅存河水也几乎失去自净能力,市区清污没完全分流,雨季向河道排污,使水质较差的水体雪上加霜,水生态失衡问题十分严峻。

水生态系统在自然界大生态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水生态失衡所带来的生态危害和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水资源严重短缺会使区域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如河道干涸,使河道功能发生质的变化,仅存的积水使河道黑臭,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湿地日趋干枯,面积减少,功能萎缩;污水灌溉和污水养鱼,造成土壤性能恶化和水体污染,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植被弱化、土地,使一些地区土地沙化加剧。由水生态失衡涉及到的其他生态环境的不良后果,都会影响到经济发展、城市品位、生活质量和人体健康。

二、水体富营养化值得关注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增殖旺盛,从而破坏水体生态平衡的现象。2007年发生的太湖蓝藻事件,影响到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人类生活及鱼类等水生生物生长繁殖都离不开水。水体一旦出现富营养化状态,会引起一连串的恶果。其一,水体表现变色、变浊,影响景观。其二,水体散发异味,水中藻类及厌氧菌代谢活动可产生具气味化合物,使水体散发出土腥味、霉腐味、鱼腥味等臭味。其三,由于需氧微生物分解死亡的藻类及其他有机物消耗大量氧气,使水中溶解氧含量下降。其四,由于水中溶解氧量下降,使鱼类等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水面漂浮死鱼,腥臭更甚,使水产渔业遭受损失。其五,有些藻类能产生毒素,这些毒素能在蛤、蚌等贝壳类动物体内富集,人们食用这些毒贝之后,可发生中毒症状,重则可能死亡。其六,如果饮用水源地,如水库、湖泊出现富营养化状态,大量藻类可使滤地堵塞,影响水厂生产,为除去水中的气味和毒素,需投加多量的药剂,会影响自来水质量,关系到人们的饮水安全。

因为水体富营养化危害无穷,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应对此高度关注,管理部门更应尽职尽责,动员全社会防范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发生。

三、水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如前所述,水体富营养化和水生态失衡,对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都会造成一系列影响,同时会影响人类生存,危害人体健康。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有:

1.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水体受化学有毒物质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便可能造成中毒,如甲基汞中毒(水俣病)、镉中毒(痛痛病)、砷中毒、铬中毒、氰化物中毒、农药中毒、多氯联苯中毒等。铅、钡、氟等也可对人体造成危害。这些急性和慢性中毒是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主要方面。

2.致癌作用。某些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如砷、铬、镍、铍、苯胺、苯并(a)芘和其他的多环芳烃、卤代烃污染水体后,可以在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体内蓄积。长期饮用含有这类物质的水,或食用体内蓄积有这类物质的生物就可能诱发癌症。美国俄亥俄州饮用以地面水为水源的自来水的居民患癌症的死亡率较饮用地下水为水源的自来水的高,这是因为地面水受污染较地下水为重。

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篇8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危害;黄河河源区;青海玛多

中图分类号X171.1;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11-0216-02

黄河河源区一般是指青海省玛多县黄河沿断面以上流域。玛多县境内黄河流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就黄河沿断面以上玛多县境内流域生态环境进行探讨。玛多县隶属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是黄河河源区流经的第一县,了解和掌握玛多县的生态环境状况、主要问题、成因及危害,对改善黄河源区的水资源环境、实现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玛多县自然概况与社会概况

玛多县隶属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是黄河流经的第一县,位于青海省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巴颜喀拉山北麓。地理坐标为东经96°55′~99°20′,北纬33°50′~35°40′,全县海拔在4300m以上,境内有海拔5266m的巴颜喀拉山主峰,具备典型的高原气候、地貌形态。玛多县北邻布青山,南与四川省石渠县、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接壤,西与玉树州曲麻莱县毗邻,全县东西向长约228km、南北向宽约207km,中部地势平缓、四周高山围绕。

玛多县气候属于典型的高原草原气候,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差异,最低气温低至-48℃,全年平均温度为-4℃,因为气候寒冷,因而当地无绝对无霜期。降水方面,每年6―9月为多雨期,年平均降水量为307.5mm,降水以雪或冰雹形式为主;每年12月到次年4月是玛多县的风季,最大风速可达26m/s;由于当地海拔较高,氧气稀薄,空气含氧量约为海平面含氧量的59%,大气压较小,导致沸水温度远低于100℃(通常在80℃左右)。根据历年灾害统计数据显示,对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的属雪灾、风灾以及旱灾,一旦灾害发生,交通受阻,大批牲畜受灾而亡,严重危害牧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由于玛多县境内湖泊众多,水域面积为20.4万hm2,因而素有“千湖之县”的美称。其中较为知名的有鄂陵湖、扎陵湖、隆热措、冬格措纳合湖以及哈姜盐湖等。由于水域辽阔,鱼类、禽类、兽类、鸟类资源丰富,其中有著名的花斑裸鱼、无鳞湟鱼和扁咽齿鱼等。

2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受温室效应影响,全球气候日益变暖,由此导致玛多县干旱、大风、沙化等灾害频发,湖泊与沼泽湿地面积连续几年萎缩,部分河流更是出现干涸,导致土壤水源涵养能力大大降低,进而造成严重的植被退化问题。据统计,玛多县草场退化情况严峻,全县草场退化总面积高达160.822万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3.7%,占全县自然草场面积的70%,并且退化草场当中绝大多数为重度退化(面积多达92.022万hm2),中度退化面积次之(55.7万hm2),只有少部分为轻度退化(13.1万hm2)。更为严峻的是玛多县土地沙漠化速度不断加快,每年以20%的速度激增,草场沙化直接影响黄河源区的水资源环境,草场退化、沙化已成为威胁当地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最主要的灾害之一[1]。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黄河源头20世纪80―90年代平均草场退化速率比70年代增加了1倍以上,年平均输沙量高达8814万t,不断对土壤造成不可逆损伤,而且加快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此外,玛多县旱灾情况同样严峻。根据数据显示,自1994年开始,玛多县便全境开始遭受旱灾影响,经过30余年的时间,全县大多数草场遭受到了毁灭性破坏,形成的石砾戈壁和沙漠化土地很难恢复,由此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并连锁反应极易引发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等问题逐年剧增。其中,典型的案例发生在1999年,同一年内遭受旱灾与风灾的侵害,风沙天气从1月一直持续到4月中旬。根据统计数据显示,30d风力为7级以上,其中3d为9级、5d为10级,并在当年入春以后连续出现了4次严重沙尘暴天气,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72万元,大面积草场被毁,间接损失不可估量。由此可见,草场退化是黄河源区主导产业畜牧业所面临的致命环境问题[2]。

3环境恶化的成因

3.1气候条件

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不仅对牧草资源的生长产生影响,对牲畜的生长发育、各牧事活动也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气候条件是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

玛多县属于典型的高原草原气候区,每年1月温度最低(平均为-16.9℃),7月温度最高(平均为7.1℃),具备早晚温差大、光照辐射强、降水少、蒸发量大、多风干燥等特征,平均每年累计大风天气多达64d,平均风速为3.7m/s,最大风速为26m/s。上述气候条件对草原牧草的生长极其不利,严重制约了当地牧业的发展,给当地生态平衡带来了极大挑战。

3.2土壤环境

由于玛多县气候条件恶劣,导致土壤环境条件较差,多以砾石和粗砂形式存在,乐赜跋炷敛莸纳长。玛多县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土壤本身的肥力偏低,并且土壤中微生物活性较低,对有机质的分解非常缓慢,直接影响土壤养分的供给,加之常年的草场破坏、过牧践踏,进一步恶化草场土壤环境。此外,玛多县大风、洪水等灾害频发,严重降低了土壤中肥、气、热等牧草生长所需的条件,加速了土壤生长层土粒的流失,加速了沙化、砾化进程。

3.3水资源

玛多县水资源匮乏,常年处于降水量低于蒸发量的状态,导致部分地区全年或冬春干燥,大面积草场常年严重干旱缺水。对玛多县来说,水资源主要以降水补给为主,但受气候因素影响,降水在时间与空间上均存在严重不均问题,草场水量为775.5m3/hm2,从而造成蒸发能力和降水量之比的干旱指数达2.4。

4源区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

4.1草原严重退化

由于源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加上干旱、风沙等原因,区内中度以上退化草场面积近7.33万km2,占草场总面积的78%,其中黑土滩面积已达3.33万hm2,占草场总面积的35.5%。草场产量和土地生产力下降,产草量明显减少。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世纪80―90年代草场沙化速度明显加快,退化增加率是70―80年代的2倍之多,玛多县作为黄河源头第一县,沙化面积已占全县草地总面积的80%以上,受灾难民超过7000人。

4.2径流减少,湖泊萎缩

干旱、大风灾害造成黄河源头地区植被破坏,以及玛多县的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湖泊面积不断减小,部分河流干涸,许多小湖泊消失或成为盐沼。地处黄河源头地区的曲麻莱县的108眼水井,近年来干枯了98眼;玛多县原有大小湖泊4077个,但目前已有近千个湖泊干涸,其余湖泊水位平均下降2~3m。生态环境呈濒危状态,牧民群众的生存条件急剧恶化[3]。1996年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间黄河河段开始出现断流,1998年鄂陵湖以下至黄河沿60km河段断流。黄河上游青海段1988―1996年9年间平均径流量比过去的34年平均径流减少了23.2%,共计减少来水量227亿m3,造成黄河中下游断流时间提前,持续日数延长[4-5]。

4.3来水减少,河川断流

1972年黄河下游首次发生断流,进入90年代断流形势日趋严重。1972―1996年的25年中,黄河下游共发生19次断流,并且断流时间提前,持续时间延长,断流的出现都与黄河源区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来水量减小有直接关系,给下游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黄河源头地区的环境恶化,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给人民群众的生活甚至生存造成很大威胁,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秩序。河水断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黄河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

5结语

黄河河源地区具体气候条件恶劣、风沙大、环境差、土层薄、植被覆盖度低、草原退化、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加之全球气候变暖、干旱加剧、草原承畜量过大、人类活动影响等,导致黄河河源区环境恶化。并进一步导致源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草原退化加剧,黄河断流频次和时长增加,使人畜饮水困难,制约了中下游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因而进行生态移民迫在眉睫[6-9]。

6参考文献

[1]贾康忠,贾可行,权雄章.青海省玛多县生态环境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10(20):11-12.

[2]黄河流域水文资料(1955―2000年)[m].郑州:黄河水利委员会,2000.

[3]李泽红,王卷乐,赵中平,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来环境格局与生态文明建设模式[J].资源科学,2014(12):2476-2482.

[4]胡振琪,龙精华,王新静.论煤矿区生态环境的自修复、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J].煤炭学报,2014(8):1751-1757.

[5]王少剑,方创琳,王洋.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定量测度[J].生态学报,2015(7):2244-2254.

[6]阿迪力・吐拉尔别克,王虎贤,白泽龙,等.天山一号冰川生B环境问题及其保护研究[J].新疆环境保护,2014(2):30-35.

[7]温朋辉.关于河源市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J].北方环境,2011(7):197.

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篇9

人类自从降临在这个地球上以来,就在不断地破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无情地从已经筋疲力尽的地球上吸取着每一滴血液,也在不断地污染着我们的地球母亲,她虽然毫无怨言,但是,她那柔弱的身体的早已不能承担重负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是不是应该为她做些什么呢?

人类的发展自古就是以消耗能源资源为代价的,并且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研究表明,过去5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的原因,90%以上与人类使用石油等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增加有关,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生态危机。那些发达的国家自然是逃不了干系,像美国,因为患了依赖石油的病症,竟不惜引发战争,这更是错上加错,令人痛心疾首。

近年来,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到2030年将成为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我国的石油、天然气人均占有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45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环境形势更加严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土壤污染面积扩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发达国家上百年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近20多年来在我国集中出现。这样,要怎样进入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又从何谈起?如果资源枯竭,污染问题持续恶化,这一切的一切恐怕只能停留在幻想,都是空谈。

虽然我们无法彻底扭转这一恶性循环,但是,事情总有解决的方法,对于即将消耗殆尽以及日益恶化的环境,我们能做的就是要“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排量”。多数人认为不关电脑、不关水龙头,浪费点水、电都不是什么问题,也花费不了多少自己的钱财。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这样的小事积少成多,将是怎样的浩劫啊,也未曾想过,在这些水,电,资源白白消耗掉的同时,电脑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正在残害着人类自己的身体;他们也没有认识到,发电厂发电所需要的煤炭等资源以及所排放废气和污水所给环境带来的危害;他们更没有意识到,发电厂的机器设备、电脑耗材等生产工具在生产过程中所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影响……地球就是在这样的点滴积累中一步一步地走向毁灭的。这种危害在点滴中积累,早晚会有爆发的一天,到了那一天,人们才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早已为时已晚,人们只得望着怒吼的穹庐发呆,肮脏的垃圾堆满了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条曾经湍急的河流都早已干涸,干旱的大地开裂,呈现出了狰狞的面孔,人们早已无力挽回局面,只得慢慢地等待死亡。我相信没有人希望等着那一天到来,所以,就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当然,一个人,几个人,至几万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当每一个人都明白自己的处境,以及了解自己对环境应该做些什么,那时,地球才会进入一个全新的纪元,世界上发展的气息将遍布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生机勃勃,我相信,只要人人都有一颗环保的心,地球,会永远是我们美好的家园。

支持节能减排,爱惜我们的地球,节能减排,从我做起,我们的地球会更美好!

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篇10

关键词:石油化工 环境安全 环境评测

1.现代石油化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当今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化工污染日趋严重,已给全球的生态平衡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开始危及人类的生存。如何对化工污染进行综合防治,已成为当今社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化学工业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财富,满足了人们越来越高的生产和生活要求。但在全球保护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化学工业又首当其冲,成了人们抱怨的罪魁祸首。石油化工企业是以开发和利用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主导的企业,从化石能源的开发,到能源产品的分离、制品,到产品的销售,形成一整条完整的工业链。但是,化工企业的运行和能源的开采给周围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油气挥发物、石油渗漏等对企业职工的伤害日益严重。由于化工企业化学污染不同于一般的污染,其污染性质、危害程度及其治理方法有着独特性,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2.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安全评测方法

石油化工企业是以开发和利用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主导的企业,从化石能源的开发,到能源产品的分离、制品,到产品的销售,形成一整条完整的工业链。但是,化工企业的运行和能源的开采给周围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化学污染,而且企业在化学污染防护上的投入与关注不足,长时间的累积,直到职工出现健康状况才得知,这就需要环境测评来提前分析潜在污染源,让企业职工远离化学污染伤害。

化学污染测评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化工企业在生产开发中引起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放射性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和损害进行评价,从而提出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一个完整的石油化工项目的污染测评项目程序包括:污染识别、风险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评价、可接受水平分析、风险管理和应急预案等步骤。

污染识别主要是对危险因子做出准确的识别,从而判断是否为污染物;风险分析主要是分析某一因素或多种因素在未来所能够带来的风险隐患,根据危险系数的大小从而采取不同程度的措施;后果计算是对危险因子所带来的后果做出预估,判断该危险因子所带来的后果大小;风险评价主要是针对潜在风险作出评价,从整体角度上分析风险的大小和严重程度。

化学污染的测评工作应从两个角度展开,第一为从污染物出发;第二为从环境和人体的角度出发,从而对污染指数做出准确可靠的评估。从污染物出发可分为单元素污染指数和多元素污染指数两个层面。单元素是从某一中单一的危险因子出发,分析其可能带来的风险,从其产生到扩散,再到对环境和人体的作用机理以及影响程度,全方位的分析其危险指数;多因素危险指数是指将两种或多种危险因子综合在一起分析考虑,考虑他们的正交作用和相互影响。其中又分为简单加、平均和内梅罗(nemrow)污染综合指数法和加权平均型综合指数。第一种是某一测点环境中n个元素污染单指数的算术平均值;第二种是一种兼顾极值的综合方法,既考虑了单元素的作用,又突出了污染最严重元素的重要性;第三种考虑了不同元素对污染影响贡献的差异,从而更能准确的分析不同元素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总之,对化工行业的化学污染测评一定要详细准确,这样才能及时地掌握污染程度情况,从而采取不同程度的措施避免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

3.关于石油化工行业环境安全管理的建议

石油化工企业由于其生产的特殊性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较大,对职工的身体健康伤害颇为严重,且呈现出日渐恶化的势态。如何解决污染问题成为了急需处理的重大问题。企业应加大对环境测评的投入,采取合理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对环境影响做出评价,真实的反应出企业潜在污染源,作为环境治理中的主要依据。

首先,针对化工行业污染的测评应做到全面周到。化工行业在生产科研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污染物如油气挥发物、裂解残渣、反应废物等等,对这些污染物的含量测评一定要做到详细全面,而且对环境质量要做好监测,针对大气、土壤、水质等做好详细的监测,一旦出现污染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控制事态的恶化。其次,污染测评工作要做到实时实地。由于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出污染物,而且这些污染物质对职工的危害是连续的,测评人员必须实时监测污染物质的量和环境质量,而不能有丝毫的滞后。这样才能对企业自身的状况做到随时掌握,从而督促管理人员做出及时的防护措施方案。另外,污染测评工作必须做到准确详细,反应污染程度的数据必须精确,对各污染物质的数据也要详细准确,从而能准确的分析出当前的情况,作出准确的预测。

4.总结

石油化工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不安全因素多,事故和职业病的危险始终影响和制约着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一旦出现污染问题,就可能带来极大的危害,为职工的生活带来影响,也对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做好污染测评工作就显得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