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环境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29:41

宏观经济环境的内容篇1

关键词:资本结构动态调整中外研究评述宏观经济环境

一、引言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是企业一定时期筹资组合的结果。自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提出mm结构理论,开创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体系后,国内外学术界对资本结构进行了深入和广泛地研究,并且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对资本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极大充实和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最初集中在微观角度,从企业层面的特征角度来探讨影响企业资本结构选择的因素,这种静态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认为企业当前的资本结构是最优的。但实际上,企业目标资本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进行调整的,而这种调整速度会因资本市场摩擦而变缓,最终导致企业形成最优资本结构的行为受阻。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和面板数据的应用,学术界也逐渐利用动态模型来研究资本结构,并提出了动态权衡理论等。但大部分学者仍然是从企业微观因素角度分析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因素。但有学者(如welch,2004)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如果仅仅从企业特征等微观层面来研究资本结构,其得出的分析结果与企业实际情况会产生偏差。

宏观经济环境是企业融资的基本环境,是企业在融资决策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近年来有些学者将研究视点转向了探讨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宏观经济环境主要包括了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经济制度和市场体系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其中经济周期的变化是宏观经济环境中最重要的部分,影响着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方向,金融市场环境包括信贷市场和股票市场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两个最主要渠道,直接影响了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因此本文将重点从经济周期、信贷市场和股票市场这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其相关研究的成果。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宏观经济环境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有些学者甚至对不同国家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宏观经济环境可以部分解释不同国家企业资本结构存在的差异。

(一)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有关研究宏观经济因素对资本结构及其动态调整速度影响的文献,主要有两种形式,即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其中实证研究中又有两种形式:用时间虚拟变量和经济指标来来衡量宏观经济环境。

Graham和Harvey(2001)向300多家美国企业的CFo发放调查问卷,有2/3企业的CFo认为企业进行融资决策时,会认真考虑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价格是否存在高估或者低估;同样地,Bancel和mittoo(2004)对欧洲国家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也表明,企业管理层在进行融资决策时会考虑资本市场的情况,具有明显的择时行为。Brau和Fawcett(2006)在对ipo进行问卷调查时,82.94%的企业CFo认为股票市场的总体情况是企业ipo决策时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

Booth和Laurence等(2001)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混合数据为样本,将宏观经济变量包括GDp实际增长率、银行贷款/GDp、股票市场价值/GDp、通货膨胀率以及miller税收项目,与资本结构的关系进行横截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宏观经济变量可以解释14个国家长期市场负债比率25.8%的变化,16个国家长期账面负债比率22.4%的变化,以及17个国家总负债比率27.5%的变化。

nejadmalayers(2001)利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融资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宏观经济因素能部分解释企业融资决策问题:(1)随着短期国库券收益上升,企业更可能发行债券融资而不是权益融资;(2)当长期国库券收益上升,收益曲线越陡,或者收益曲线越容易变动,收益曲线越弯曲,企业负债融资的可能性越大。

Korajczyk和Levy(2003)以违约差价、期限差价和三个月权益市场回报率为宏观经济环境的度量指标,对样本公司基于是否存在融资约束进行分组,用二元probit回归模型,研究样本企业在宏观经济环境发生波动时的融资变化。最终的研究结果表明:(1)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企业资本结构发生时间序列变化的解释程度达12%至51%;(2)宏观经济环境对无融资约束企业的资本结构有显著影响,且资本结构呈逆周期;(3)宏观经济因素对融资约束企业的资本结构影响不大,且其资本结构呈顺周期的特征。

Drobetz和wanzenried(2006)选用了90家瑞士企业1991-2001年间数据为样本,以期限价差、违约风险溢价、短期利率和泰德价差等四个变量指标来度量宏观经济因素,建立实证模型测度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面板数据结果表明:期限价差、泰德价差和违约风险溢价均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有正向影响,而短期利率则为负向影响,并且经济环境良好时,资本结构调整速度更快。

Douglas和tiantang(2010)以美国企业1976-2006年间数据为样本,选用实际GDp增长率、违约风险溢价、期限价差和股利收益率为宏观经济变量,采用整合局部动态模型和两阶段动态调整模型,测量了宏观经济因素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结果发现:(1)资本结构具有逆周期特征;(2)无论企业是否受到融资约束,只要宏观经济环境良好,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就更快。

(二)国内文献综述

苏冬蔚和曾海舰(2009)以1042家1994-2007年数据为观测样本,用实际GDp的自然对数和实际企业所得税的自然对数衡量经济周期,以银行不良贷款衡量信贷违约风险、金融机构贷款总额自然对数衡量信贷规模、上证综合指数的年化收益率和深证成份指数年化收益率衡量股市表现,运用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和分数响应两种非线性计量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呈显著的逆周期特征。

黄辉(2009)采用Gmm模型,选用996家公司的1997-2006年数据,对宏观经济因素与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关系进行研究,该文除了以GDp实际增长率、国债息差衡量宏观经济环境外,还引入了制度因素和过度负债、股价高估两个虚拟变量,实证结果表明:(1)企业资本结构在较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中有更快的调整速度,为0.7-0.8之间;(2)企业在融资时机和顺序上有融资优序和市场择时的动机;(3)宏观经济环境使得企业特征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发生扭曲。

何靖(2010)以378家公司1998-2008年平衡面板数据为观测样本,采用Gmm模型,直接将宏观经济指标内化到模型中进行估计,分析了宏观经济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宏观经济环境不仅直接影响着样本公司对目标资本结构的选择,还作为外生冲击,影响资本结构动态调整速度,并且在宏观经济环境上升时,资本结构调整速度更快。

闵亮和沈悦(2011)选取了1998-2009年共9268个观测样本,以是否支付股利为是否存在融资约束的判断指标,将样本公司进行分组,以1998年和2008年作为宏观经济衰退期的哑变量,通过建立动态模型,研究了宏观冲击下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问题,结果表明:(1)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是宏观冲击与公司经营特征联合作用的结果;(2)不管是否有融资约束,公司资本结构调整均对权益市场的规模效应较为敏感,而对信贷市场规模波动不敏感;(3)融资约束型公司资本结构调整速度更快,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影响更显著。

于蔚等(2012)以855家a股上市公司1999-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以股利支付率为融资约束度量指标,将样本数据分为融资约束较轻和融资约束严重两组,建立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以信贷规模、股权扩容规模、贷款利率和股票市场整体收益率来衡量宏观经济环境,研究了经济转型下宏观冲击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从资金供给方面来看,信贷市场和股权再融资市场的容量性指标(信贷规模、股权扩容规模)和成本性指标(贷款利率和股票市场整体收益率)对公司融资决策和资本结构调整有重要影响;(2)宏观冲击的容量性指标和成本性指标对融资约束程度不同的公司资本结构调整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即融资约束较严重公司的资本结构调整更容易受到容量性指标的制约,而融资约束较轻的公司则对成本性指标的变化更敏感。

李勇(2014)以820家2001-2011年的数据为观测样本,选用实际GDp增长率、信贷规模、股权扩容规模、债券发行规模和实际贷款利率衡量宏观经济环境,并根据实际GDp增长率将宏观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作为宏观经济周期的哑变量,构建了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样本公司资本结构调整呈顺周期特征。

三、中外文献评述

通过上述对国内外文献的回顾,目前有关宏观经济因素对资本结构调整影响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而研究结果都表明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资本结构选择及其调整有重要影响,并且是通过企业微观层面因素表现出来的。

第一,在研究方法上,国外文献主要有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两种,国内主要是实证研究,在实证研究中,一部分学者采用了以时间为哑变量或者以GDp增长率划分样本进行研究;另外一些学者则直接选取一些经济指标作为宏观经济因素的变量进行实证研究,虽然选取的指标各有侧重,但总体来说最终实证结果均表明宏观经济因素影响着资本结构调整。

第二,在选用实证模型上,除了采用常规的线性回归模型外,还有些学者开始尝试用其他的模型,国外学者倾向于probit模型,如Korajczyk和Levy(2003);国内学者则采用Gmm模型,如何靖(2010)、黄辉(2009)。

第三,在研究结论上,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资本结构呈逆周期或者顺周期变动,以及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下资本结构调整的速度。目前关于前者的结论不统一,有些学者的研究表明,本国企业资本结构调整呈顺周期特征,如李勇(2014);而Korajczyk(2003)、孔庆辉(2010)则认为融资约束少的企业呈逆周期特征,融资约束严重的企业则有顺周期特征,但更多的结论表明企业资本结构呈逆周期变动。关于后者,绝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宏观经济环境良好时,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更快;融资成本越高,调整速度越慢;融资约束型企业调整速度更容易受到“容量受限”的影响,非约束型则更容易受到融资成本的影响,如Drobetz(2006)、Douglas(2010)、黄辉(2009)、闵亮(2011)、于蔚(2012)等。

参考文献:

[1]王淑娜.宏观经济环境、融资约束和资本结构动态调整[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2]Flannery.m,K.Hankins,atheoryofCapitalStructureadjustmentSpeed[R].SSRnworkingpaper,2007.

[3]welch,CapitalStructureandStockReturns[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2004(112).

[4]苏冬蔚,曾海舰.宏观经济环境因素与公司资本结构变动[J].经济研究,2009,(12):53-65.

[5]Graham.J.R.,C.Harvey,thetheoryandpracticeofCorporateFinance:evidencefromtheField[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1,(60):187-243.

[6]Bancel.F,U.R.mittoo,Cross-countryDeterminantsofCapitalStructureChoice:aSurveyofeuropeanFirms[J].Financialofmanagement,2004:103-132.

[7]Brau.J.C,S.e.Fawcett,initialpublicofferings:ananalysisoftheoryandpractice[J].JournalofFinance,2006,(54):399-436.

[8]Booth,Laurence,Varoujaivazian,asliDemirgue-KuntandVojislavmaksimovie,CapitalStructuresinDevelopingCountries[J].JournalofFinance,2001,(56):87-130.

[9]nejadmalayeri.a,ontheeffectofthetermStructureofinterestRatesonCorporateCapitalStructure:theoryandevidence[D].theUniversityofarizona,2001.

[10]Korajczyk.R,Levy.a,CapitalStructureChoice:macroeconomicConditionsandFinancialConstraint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3,(68):75-109.

[11]Drobetz.w,wanzenried.G,whatDeterminestheSpeedofadjustmenttothetargetCapitalStructure?[J].appliedFinancialeconomics,2006,(16):941-958.

[12]Douglas.o.Cook,tiantang,macroeconomicConditionsandCapitalStructureadjustmentSpeed[J].JournalofCorporateFinance,2010,(16):73-87.

[13]黄辉.制度导向、宏观经济环境与企业资本结构调整――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评论,2009,(3):10-19.

[14]何靖.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方经济,2010,(12):3-16.

[15]闵亮,沈悦.宏观冲击下的资本结构动态调整――基于融资约束的差异性分析[J].中国工业经,2011,(5):109-118.

[16]于蔚,金祥荣,钱彦敏.宏观冲击、融资约束与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J].世界经济,2012,(3):24-47.

宏观经济环境的内容篇2

现代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者消费活动、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旅游市场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经济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角度分析,旅游经济系统,既体现了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组成要素的集合,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见图1),还从动态角度反映了整个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性。

(一)旅游经济活动

旅游经济活动,一般包括三个层面的活动,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和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第一个层面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通常包括旅游者从购买旅游产品并离开居住地开始,经过一定距离的空间移动而到达旅游目的地,通过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而满足其旅游需求,再返回居住地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选择、决定和购买旅游产品过程,只有当旅游者购买了旅游产品后才可能成为现实的旅游者;二是旅游者往返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旅行消费过程;三是在旅游目的地所有旅游活动的消费过程,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第二个层面是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主要指旅游企业为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直接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所有经营活动过程。由于旅游活动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必然涉及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许多企业。按照现代旅游经济系统模型分析,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可大致分为旅行商、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三部分。旅行商的经营服务活动包括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两部分,前者的主要职能是销售旅游产品,招徕和组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后者的主要职能是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要素,做好旅游者的接待组织活动等。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则按照旅行商安排的旅游线路,做好旅游者空间运送及旅游活动的所有接待服务活动。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旅游规划设计和旅游行政管理。第三个层面是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组织和其它非政府旅游组织,通过旅游行政管理、宏观调控、行业自律和中介咨询等活动,提供旅游信息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实现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目的和旅游组织的管理目标。

(二)宏观旅游经济内容和特点

在旅游经济系统中,宏观旅游经济体现了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是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综合体,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1.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纵横交错形成的综合体。从横向看,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同时并存的经济活动过程;从纵向看,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像一般社会再生产一样,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依次进行,并不断循环往复的经济运行过程。因此,这种纵横交错的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运行和化,就形成了旅游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2.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综合体。旅游产业是由多种旅游服务要素构成的经济产业,其既包括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餐饮业、旅游运输业、旅游景观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等,也包括部分或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邮电通讯、医疗卫生、金融保险、文化科学、教育培训、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及工农业等众多行业。其从纵向上表现为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上下指导和执行的经济层次关系,从横向上表现为各产业和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经济序列关系,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序列立体交叉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3.宏观旅游经济,是各区域旅游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综合体。任何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活动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因此一定的区域旅游布局构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空间表现形式。从纵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为部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的上下联系的区域旅游的层次布局结构,如不同级别的风景区、度假区、森林公园和景区景点等;从横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跨省区、跨地市区、跨县区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的旅游景区等,从而构成多个旅游区域相结合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二、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是指国家旅游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运用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职能,统筹协调旅游发展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实现宏观旅游经济的良性运行与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旅游管理,首先必须明确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所谓宏观旅游管理目标,是指国家促进旅游发展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总体目标。由于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社会活动,其涉及面广、环节多、层次多,因此宏观旅游管理目标也必然是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的。从总体上分析,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政治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发展目标四个方面。

1.政治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政治目标,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公民的爱国主义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旅游的“民间外交”功能,通过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包括出入境旅游)

,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国家竞争力等。

2.经济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经济目标,是通过有效配置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提供质量高、数量多、类型全的旅游产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协调发展。同时,在有效满足国内外旅游者需求的同时,为旅游经营者带来更多的收益,促进旅游目的地群众收入增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国家增加更多的税收和外汇收入,推动旅游服务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3.社会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社会目标,是通过旅游活动和加强宏观旅游管理,在满足国内外旅游者跨文化交流、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友谊和理解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促进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和旅游行业职工素质提高,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就业,改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与促进旅游目的地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兴旺与发展等。

4.发展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加强旅游宏观管理,不断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为旅游者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实现旅游目的地及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宏观旅游管理的阶段性目标看,一般可以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中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行业结构和旅游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地增长与发展;远期目标是实现旅游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还必须为后代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旅游管理组织,客体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运行和发展,简言之,宏观旅游管理就是国家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管理。正确理解宏观旅游管理的涵义,还必须注意宏观旅游管理与微观旅游管理、旅游市场管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正确把握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一)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主要是管理的对象不同。微观旅游管理的对象,通常是指对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是以个体旅游活动为客体的管理;而宏观旅游管理则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是以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为客体的管理。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者是互为前提的。微观旅游活动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细胞,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必须以微观旅游活动为基础,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建立在微观旅游管理基础之上的;同时,由于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直接影响着个体旅游活动的进行,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微观旅游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并对微观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协调作用。旅游市场是连接个体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决定了宏观旅游管理和市场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旅游市场管理,不仅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作用和影响,对旅游市场的规制、监督和调控等,也包括在宏观旅游管理指导下,对旅游市场机制和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旅游市场管理是宏观旅游管理的对象。但是,在具体的旅游市场管理中,往往又包含了某些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和内容,如对微观旅游活动主体的监管,对旅游市场供求的调控等,因此旅游市场管理与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密切联系的。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通常是通过各种管理职能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进行管理。从旅游管理的实践看,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方面。

1.旅游决策职能

是指政府对旅游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职能,其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完善过程中,因此政府决策职能在旅游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形成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各级政府在旅游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促进旅游发展的各种措施方面,还发挥着重要的决策职能和主导作用。

2.旅游规划职能

是根据旅游决策职能确定的

旅游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对旅游资源配置和生产力要素进行统筹安排的职能。如政府通过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统筹安排和配置旅游资源要素;通过确定实现旅游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通过采取各种宏观调控方法和手段,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地运行等。

3.旅游组织职能

是为了有效实现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要求,建立旅游组织体系、配备相应人员、明确职责权力、调配旅游要素的职能。其包括建立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促进旅游中介组织和旅游企业发展;形成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明确政府旅游部门、行业中介组织、旅游企业之间的权责利;开发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等。

4.旅游调控职能

是对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内外关系、发展变化进行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顺利实现。如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调控生产要素价格,实施各种税收政策,实行转移支付制度,采用合理的经济杠杆等,调节旅游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以缩小地区差别和贫富差距,实现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地发展。

5.旅游监督职能

是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提供完善的法规和制度,规范旅游市场主体行为,保护各类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良好的旅游环境,限范不正当的旅游竞争行为,创造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旅游竞争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5.旅游服务职能

是政府通过提供各种旅游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提供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供水供电等公共产品和安全救援、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企业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外部条件。

四、宏观旅游管理的过程

宏观旅游管理过程,是作为管理主体的国家旅游管理机构,运用宏观旅游管理职能作用于管理客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运转过程,是通过旅游的宏观决策系统、宏观执行系统、宏观调控系统和宏观信息系统,在时间上有序、在空间上并存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下,共同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发挥作用的过程(图2)。

1.旅游宏观决策系统

是国家宏观层面的决策系统,其决策内容包括确定旅游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制定旅游法律法规、旅游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调控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实现区域旅游布局合理化,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统筹协调旅游发展等。由于旅游宏观决策是一种高层次的决策,因此对旅游行业、旅游区域、旅游企业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为了保证旅游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必须根据有关的政策规定和各种信息,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宏观决策,以指导宏观旅游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发展。

2.旅游宏观执行系统

是实现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系统,即完成旅游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再生产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宏观执行系统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计划机制,是通过国家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指导性计划,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方向和目标;而市场机制,则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活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有效地运行和发展。段综合形成的调控系统和监督机制,是正确执行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旅游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三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监督和调节旅游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调控机制,并及时发现宏观旅游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反馈旅游宏观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及时进行调控,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有效进行。

4.旅游宏观信息系统

是有关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旅游信息和信息工作系统,是旅游政策子系统、旅游统计子系统、旅游会计子系统、旅游市场情报子系统及相关信息子系统的综合体。旅游宏观信息既来自于旅游宏观调控系统的有关情况,又来自于宏观旅游经济系统运行的结果,不仅是旅游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旅游宏观信息工作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

五、宏观旅游管理的特征

宏观旅游管理,既是对旅游全行业的管理,也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具有不同于微观旅游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宏观旅游管理的权威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行政权威性。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促进和保障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国家发展旅游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又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旅游市场机制,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有序地进行,促进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如果宏观旅游管理没有权威性,则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将是盲目、混乱和低效率的,也就无法实现旅游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2.宏观旅游管理的政策性

宏观旅游管理是政府有效管理旅游活动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行为,因此其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体现政府鲜明的政策倾向,即体现国家发展旅游的意志和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旅游发展的总方针和总决策,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活动广泛性和旅游经济的综合性,要求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关系,而统筹这些关系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即必须依法行政,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合理的协调和正确的处理,才能使旅游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宏观旅游管理的全局性

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社会文化活动,为保障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然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不仅协调范围广泛,而且协调难度也比较大,使宏观旅游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管理,而是一种全局性、综合性较强的宏观管理活动。因此,在宏观旅游管理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方面必须遵循旅游活动规律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特点,从全局上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素,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顺利地进行;另一方面,必须立足全局来协调处理好各局部的关系,使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尽量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不断提高宏观旅游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4.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特点,强调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服务于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既要通过加强宏观旅游管理,为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旅游企经营的需要;又要通过科学地引导旅游者的消费活动,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促进旅游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创造一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条件,保障旅游活动有效地开展,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正常地运转,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宏观旅游管理的动态性

旅游活动、旅游市场和旅游经济运行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从而决定了宏观旅游管理也必然具有动态性的特点。这种动态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适应旅游活动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任务和重点,以保证旅游活动的有效开展;二是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适应旅游市场和旅游经济运行的动态变化,不断改进和完善宏观旅游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以充分发挥旅游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有效地运转;三是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适应现代管理的发展和变化,不断汲取先进的管理理论、实践经验和方法,丰富和完善宏观旅游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地指导宏观旅游管理的实践。

宏观经济环境的内容篇3

1.宏观环境是确保农村旅游经济又好又快与和谐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环境作为一个广义性的概念,包含了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生态环境等等,各类环境为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必要前提之外,农村旅游的持续性发展更是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以生态环境为例,对于发展农村旅游经济来讲,都是建立在特定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优越、淳朴、引人入胜的农村旅游更是离不开自身所具备的良好生态环境;而游客青睐于农村旅游,也往往被农村旅游景点中的淳朴自然、返璞归真、原汁原味的独特生态环境所吸引;如果没有一定的宏观生态环境做基础,发展农村旅游经济毕将成为空中楼阁,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和条件。

2.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宏观环境的优化提升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宏观环境与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宏观环境在为农村旅游经济提供必要条件的同时,农村旅游经济的持续良好运行反过来又推动着宏观环境的提升与优化。依然以宏观环境中生态环境为例,因为农村旅游经济是建立特定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农村旅游经济要想获得更加持久、更加良性的发展,必须要保护、改造、提升自身赖以存在的特定生态环境,把生态环境作为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资源作用。从这个层面而言,农村旅游经济在持续性发展的同时,会更加激励政府部门、社会部门、旅游景点、农村群众以更加自觉的姿态主动的保护生态环境,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功能。

3.农村旅游经济发展与宏观环境在统一性的基础上还存在一定的对立性

依然以宏观环境中的生态环境为例: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如果对农村生态环境开发和保护不力,会对其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尤其在后续的运营维护过程中,如果不能从农村生态环境所承受范围的实际出发,很有可能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全面把握农村旅游经济发展与宏观环境二者相统一的基础上,必须要全面衡量到二者之间的对立性,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宏观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对难以修复、相对原始、相对封闭的生态环境予以充分保护,尊重宏观环境的发展规律,既做到注重经济效益的提升,又做到宏观环境的适度开发和持久保护。

二、营造农村旅游经济发展宏观环境的相关机制

1.从宏观政治环境来讲

政府要对农村旅游经济发展予以高度重视,积极营造和创新有利于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第一,政府部门要建立完善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服务体系建设,协调部门职能,加大对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一线指导、一线办公、一线解决实际困难的力度,切实解决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存在的现实问题,加大对农村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与监督管理。第二,作为政府部门来讲,要高度重视农村旅游经济发展在推动当地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必要的时候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加大对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尤其要在规划、环保、培训、基建等各种专项支持政策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第三,在农村旅游经济品牌提升和农村旅游产品、旅游项目升级中予以一定的支持。从实地出发,充分做好市场开拓工作,加强分类指导,加强对农村旅游发展的各项研究。积极引进适合本地农村旅游实际的创新性旅游项目,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知名度,以更好的开拓市场,吸引更多的游客慕名前来,以更好的发挥农村旅游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2.从宏观经济环境来讲

积极探索升级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特色。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旅游经济呈现出较快发展态势,并且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积极性、贡献性自然不言而喻;然而,从整体上而言,我国农村旅游经济发展依然存在模式过于单一、产品趋同率高、特色优势不明显等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存在的这些问题,很容易让广大游客产生审美疲劳,不利于农村旅游的长远发展。必须要努力创新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形成具有自身地域特色、自身服务项目特色的旅游品牌,真正让游客体会到来此旅游的价值。首先,积极探索农村旅游经济运营的新机制,避免再上那些“你有我有、大家有”的传统项目,在坚持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可重点依托农业产业化观光、高科技农产品基地建设,实现农村自然景观游与新型农业科技参观学习游相结合的新机制;其次,要大力发展现代化的农产品深加工模式,从本地所特有的“土特产品”出发,实施深加工战略,真正打造出属于自己、而他人又难以模仿和复制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产品、食品产业旅游园区。

3.从宏观生态环境来讲

要坚持生态环境开发保护与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性战略。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看到,生态环境与农村旅游经济之间存在的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因此,农村旅游经济发展必须要按照因地制宜、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科学规划、适度开发、稳步推进,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与农村旅游经济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的发展。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尊重农村生态环境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从原有的生态环境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现有的生态环境是否适合农村旅游事业、现有的生态环境在遭到一定破坏之后其修复的可能性又是多少等等自然规律。二是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前期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要科学定位自身规模和现实容纳接待能力,将其限定在生态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在此基础上再做出是否要扩大规模、进一步提升游客接待能力的决定。三是农村群众要树立经济稳定与生态环境持续保护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经济利益观、树立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观,不断增强自我环保意识,从长远着眼、着眼整体的角度,正确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的矛盾、处理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的矛盾、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三、总结

宏观经济环境的内容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企业投资项目决策;宏观经济统计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对企业发展策略制定有直接的影响,企业投资项目决策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当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入手,发挥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数据对投资项目决策的重要性,从而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1可持续发展理论内容

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企业注重发展模式的科学性,合理分配资源,保证企业获取持续的发展动力,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开始思索规划经济发展模式,力图建设自然-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运行规则,在发展中保护现有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延续到企业投资项目决策中。从理论方面来看,可持续理论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要满足人们的需要,注重生产力提升,通过科学决策来维持企业快速、健康和稳定发展,将企业未来发展纳入到满足人们需求的高度上。

2企业投资中经济统计分析

企业投资项目决策时企业发展的核心,利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将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相结合,针对投资项目的特殊性制定可执行的方案,对方案中的参数进行经济统计分析和估算,选定最优的决策方案,实现项目决策的科学性。投资项目决策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注重对经济环境的分析,在宏观背景下来统计项目的可执行性和经济性,保证项目决策的可持续性发展。企业投资项目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微观性是指在企业方面展开项目分析和评价,从经济收益的角度出发分析投资项目的经济风险性,保证投资项目可以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投资项目宏观经济分析应当从更加宽泛的角度出发,把社会经济效益纳入到项目决策可行性,确定项目投资对社会的影响。投资项目宏观经济分析从社会角度出发,对项目背景、内容、目标进行综合性评价,同时要综合考虑项目对社会贡献,确定项目实施对社会带来正面作用,从而兼顾资源消耗和经济发展,促进项目经济效益发挥。再者投资项目决策经济分析要包含直接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重点从环境破坏和资源利用来评估项目可持续发展性,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分析项目的决策方案,把人类的可持续性放在首位。

3企业投资项目决策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实施

3.1注意事项分析

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企业管理和决策要基于经济环境的前提背景下,因此投资项目决策要注重发展目标的设置,在长期发展、稳固前进及高效推进的基础上对项目决策的宏观经济进行统计分析,将项目中每一个目标参数进行评估。同时企业项目投资决策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经济统计模式,根据市场动态发展来制定执行方案。宏观经济统计对企业投资项目决策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深入分析市场信息可以了解企业在行内的定位,并预测项目实施的可行性,统计信息显示了当前宏观市场环境的现状,预测经济中各个因素对企业项目投资的整体性影响。

3.2实施建议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对企业投资项目影响体现在统计数据的指导作用上,企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企业管理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尤其是投资项目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这需要企业强化宏观经济统计的观念,从社会的角度出发来进行项目预测和判断,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在一个动态的平衡基础之上,面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确定性的基础,应该加强对市场动态发展的综合分析,充分的利用所以运用数理统计等相关的科学依据,为企业的决策,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风险概率,逐渐优化企业发展模式,在可持续发展指导理念下参与经济市场竞争,为企业发展注入强有力的驱动力。

3.3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宏观统计分析

当前社会发展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企业要重视数据信息的统计,其投资项目决策要依赖于宏观环境大数据,企业加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当从信息网络和硬件设施建设入手,联合各部门的数据信息平台,把大数据转化为有规律的统计数据,从海量的数据中完成对宏观经济统计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企业投资项目决策要从生产效率、劳动报酬、资本回报、能源消耗及科技创新等方面数据统计,做好能源消耗方案规划。再者投资项目决策要重视科技环境的统计,增强项目创新性可操作性,带动产业价值链,提升项目的创新性,增强产业间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绿色项目的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企业投资项目决策要重视度宏观经济的统计分析,强化对行业信息和市场信息的了解,从而制定相应的战略决策方案,协调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保证企业投资项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企业项目健康发展。

作者:宫来金单位:池州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参考文献:

[1]梁证嘉.从可持续发展看企业投资项目决策中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25)

[2]赵艳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05)

宏观经济环境的内容篇5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观念,构建新形势下的土地管理宏观调控体系和科学发展新机制。土地管理作为宏观调控的一部分,毫无疑问也会受到科学发展观的启发和指引。

一、对科学发展新机制中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原则的认识

土地宏观调控是政府以土地作为手段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政策和措施的综合。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同样也使得我们对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原则有了全新理解和认识。土地管理是宏观调控的一部分,因而,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也必须以宏观调控的原则为指导。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土地是人类生存的根本要素。然而,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因而,无论是土地作为一种资源配置还是作为一种权利配置,必然要求公平分配。公平配置原则也就必然成为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原则之一。如在宏观上,必须考虑土地在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公平。而在农用地内部,则要依据农村产业结构及其变动对土地的要求考虑如何实现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之间的合理、公平配置。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的发展观。土地资源是一种有限的重要资源,土地资源需求的增长性与土地资源供给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历来是土地利用的核心问题。因而,公平配置后的高效利用成为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另一重大课题。所以,高效利用原则也将是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原则之一。

再次,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人类社会生生不息,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不仅要强调当代人之间的分配公平,更要重视代际之间的机会公平;不仅要重视当代人之间的数量分配的公平,更要重视代际之间在土地利用条件和环境之间的公平。因而,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原则将是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又一原则。

原则是概括性地对事物特性的描述和总结,这也使得原则具有开放性。我们不能否认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中其他原则的存在,但公平配置原则、高效利用原则,以及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原则必将成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

二.对科学发展新机制中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内容的认识

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传统的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调控发生作用的基础发生了变化,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社会经济宏观调控的要求,这也催生了土地宏观调控这一新课题。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也让我们对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内容有了更系统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土地供应调控。土地在我国是一种稀缺的国有垄断资源和生产要素,土地供应的宏观调控无疑是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最主要内容。建设用地总量是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重要因素,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是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建设用地总量调控主要通过编制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来实现。

2、现存用量控制和潜在存量盘活的可持续调控。土地是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因而,解决有限的土地供应和不断膨胀的土地需求之间的矛盾最主要的办法还是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这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出的本质要求。存量土地是指现有城乡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闲置未利用土地和利用不充分、不合理、产出低的土地,即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的现有城乡建设用地。国家通过与此相关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来实现用量控制的可持续调整。与此同时,国家通过鼓励推进闲置土地清理和建设用地整理,加强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来实现潜在土地存量盘活的可持续调控。

3、土地资源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统一调控

十七大报告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建设“两型”社会,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由于资源环境问题存在外部性,完全依靠市场无法达到资源配置最优状态解决资源环境问题,需要将负外部性的社会成本内部化,以降低污染排放和资源滥用;将正外部性的社会收益内部化,使具有正外部性的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达到社会最优的供给水平,等等。由于传统市场机制无法通过看不见的手解决外部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依靠政府的制度安排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土地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资源,而且是具有垄断性的资源,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号召下,改变过去只重视土地经济效益,加强土地的生态效益保护和调控也将成为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内容之一。

三、对科学发展新机制中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目标的认识

首先,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实践表明,土地管理已经成为宏观调控的一部分,所以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目标也必然受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约束,即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这也是“全面发展观”对作为宏观调控的部分之一的土地管理服从于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必然要求。

其次,“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目标离不开耕地保护这一基本国策。耕地保护目标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首要目标,这也是由我国的特殊土地国情决定的。所以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一定要实现耕地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目标。

宏观经济环境的内容篇6

摘要:随着国内外旅游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迫切需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宏观管理。本文首先分析了旅游经济系统的内在联系和动态运行过程,分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内容和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职能、过程和特征,为加强我国宏观旅游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管理

随着我国国际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管理。在实践中,旅游管理不仅涉及微观旅游活动主体,包括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决策,而且涉及到宏观旅游经济管理主体,即国家旅游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与调控,而连接微观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就是旅游市场。因此,旅游管理既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微观旅游管理,对旅游市场活动的市场管理,也包括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宏观旅游管理,需要从理论上了解和掌握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职能、过程和特征,才能有效地加强和指导宏观旅游管理的实践。

一、宏观旅游经济的含义

现代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者消费活动、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旅游市场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经济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角度分析,旅游经济系统,既体现了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组成要素的集合,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见图1),还从动态角度反映了整个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性。

(一)旅游经济活动

旅游经济活动,一般包括三个层面的活动,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和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第一个层面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通常包括旅游者从购买旅游产品并离开居住地开始,经过一定距离的空间移动而到达旅游目的地,通过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而满足其旅游需求,再返回居住地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选择、决定和购买旅游产品过程,只有当旅游者购买了旅游产品后才可能成为现实的旅游者;二是旅游者往返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旅行消费过程;三是在旅游目的地所有旅游活动的消费过程,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第二个层面是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主要指旅游企业为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直接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所有经营活动过程。由于旅游活动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必然涉及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许多企业。按照现代旅游经济系统模型分析,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可大致分为旅行商、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三部分。旅行商的经营服务活动包括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两部分,前者的主要职能是销售旅游产品,招徕和组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后者的主要职能是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要素,做好旅游者的接待组织活动等。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则按照旅行商安排的旅游线路,做好旅游者空间运送及旅游活动的所有接待服务活动。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旅游规划设计和旅游行政管理。第三个层面是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组织和其它非政府旅游组织,通过旅游行政管理、宏观调控、行业自律和中介咨询等活动,提供旅游信息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实现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目的和旅游组织的管理目标。

(二)宏观旅游经济内容和特点

在旅游经济系统中,宏观旅游经济体现了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是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综合体,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1.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纵横交错形成的综合体。从横向看,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同时并存的经济活动过程;从纵向看,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像一般社会再生产一样,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依次进行,并不断循环往复的经济运行过程。因此,这种纵横交错的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运行和化,就形成了旅游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2.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综合体。旅游产业是由多种旅游服务要素构成的经济产业,其既包括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餐饮业、旅游运输业、旅游景观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等,也包括部分或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邮电通讯、医疗卫生、金融保险、文化科学、教育培训、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及工农业等众多行业。其从纵向上表现为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上下指导和执行的经济层次关系,从横向上表现为各产业和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经济序列关系,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序列立体交叉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3.宏观旅游经济,是各区域旅游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综合体。任何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活动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因此一定的区域旅游布局构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空间表现形式。从纵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为部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的上下联系的区域旅游的层次布局结构,如不同级别的风景区、度假区、森林公园和景区景点等;从横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跨省区、跨地市区、跨县区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的旅游景区等,从而构成多个旅游区域相结合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二、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是指国家旅游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运用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职能,统筹协调旅游发展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实现宏观旅游经济的良性运行与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旅游管理,首先必须明确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所谓宏观旅游管理目标,是指国家促进旅游发展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总体目标。由于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社会活动,其涉及面广、环节多、层次多,因此宏观旅游管理目标也必然是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的。从总体上分析,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政治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发展目标四个方面。

1.政治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政治目标,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公民的爱国主义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旅游的“民间外交”功能,通过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包括出入境旅游),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国家竞争力等。

2.经济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经济目标,是通过有效配置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提供质量高、数量多、类型全的旅游产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协调发展。同时,在有效满足国内外旅游者需求的同时,为旅游经营者带来更多的收益,促进旅游目的地群众收入增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国家增加更多的税收和外汇收入,推动旅游服务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3.社会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社会目标,是通过旅游活动和加强宏观旅游管理,在满足国内外旅游者跨文化交流、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友谊和理解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促进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和旅游行业职工素质提高,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就业,改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与促进旅游目的地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兴旺与发展等。

4.发展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加强旅游宏观管理,不断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为旅游者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实现旅游目的地及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宏观旅游管理的阶段性目标看,一般可以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中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行业结构和旅游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地增长与发展;远期目标是实现旅游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还必须为后代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旅游管理组织,客体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运行和发展,简言之,宏观旅游管理就是国家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管理。正确理解宏观旅游管理的涵义,还必须注意宏观旅游管理与微观旅游管理、旅游市场管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正确把握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一)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主要是管理的对象不同。微观旅游管理的对象,通常是指对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是以个体旅游活动为客体的管理;而宏观旅游管理则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是以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为客体的管理。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者是互为前提的。微观旅游活动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细胞,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必须以微观旅游活动为基础,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建立在微观旅游管理基础之上的;同时,由于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直接影响着个体旅游活动的进行,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微观旅游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并对微观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协调作用。旅游市场是连接个体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决定了宏观旅游管理和市场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旅游市场管理,不仅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作用和影响,对旅游市场的规制、监督和调控等,也包括在宏观旅游管理指导下,对旅游市场机制和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旅游市场管理是宏观旅游管理的对象。但是,在具体的旅游市场管理中,往往又包含了某些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和内容,如对微观旅游活动主体的监管,对旅游市场供求的调控等,因此旅游市场管理与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密切联系的。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通常是通过各种管理职能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进行管理。从旅游管理的实践看,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方面。

1.旅游决策职能

是指政府对旅游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职能,其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完善过程中,因此政府决策职能在旅游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形成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各级政府在旅游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促进旅游发展的各种措施方面,还发挥着重要的决策职能和主导作用。

2.旅游规划职能

是根据旅游决策职能确定的

旅游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对旅游资源配置和生产力要素进行统筹安排的职能。如政府通过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统筹安排和配置旅游资源要素;通过确定实现旅游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通过采取各种宏观调控方法和手段,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地运行等。

3.旅游组织职能

是为了有效实现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要求,建立旅游组织体系、配备相应人员、明确职责权力、调配旅游要素的职能。其包括建立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促进旅游中介组织和旅游企业发展;形成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明确政府旅游部门、行业中介组织、旅游企业之间的权责利;开发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等。

4.旅游调控职能

是对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内外关系、发展变化进行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顺利实现。如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调控生产要素价格,实施各种税收政策,实行转移支付制度,采用合理的经济杠杆等,调节旅游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以缩小地区差别和贫富差距,实现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地发展。

5.旅游监督职能

是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提供完善的法规和制度,规范旅游市场主体行为,保护各类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良好的旅游环境,限范不正当的旅游竞争行为,创造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旅游竞争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5.旅游服务职能

是政府通过提供各种旅游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提供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供水供电等公共产品和安全救援、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企业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外部条件。

四、宏观旅游管理的过程

宏观旅游管理过程,是作为管理主体的国家旅游管理机构,运用宏观旅游管理职能作用于管理客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运转过程,是通过旅游的宏观决策系统、宏观执行系统、宏观调控系统和宏观信息系统,在时间上有序、在空间上并存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下,共同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发挥作用的过程(图2)。

1.旅游宏观决策系统

是国家宏观层面的决策系统,其决策内容包括确定旅游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制定旅游法律法规、旅游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调控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实现区域旅游布局合理化,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统筹协调旅游发展等。由于旅游宏观决策是一种高层次的决策,因此对旅游行业、旅游区域、旅游企业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为了保证旅游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必须根据有关的政策规定和各种信息,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宏观决策,以指导宏观旅游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发展。

2.旅游宏观执行系统

是实现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系统,即完成旅游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再生产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宏观执行系统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计划机制,是通过国家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指导性计划,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方向和目标;而市场机制,则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活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有效地运行和发展。段综合形成的调控系统和监督机制,是正确执行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旅游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三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监督和调节旅游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调控机制,并及时发现宏观旅游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反馈旅游宏观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及时进行调控,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有效进行。

4.旅游宏观信息系统

是有关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旅游信息和信息工作系统,是旅游政策子系统、旅游统计子系统、旅游会计子系统、旅游市场情报子系统及相关信息子系统的综合体。旅游宏观信息既来自于旅游宏观调控系统的有关情况,又来自于宏观旅游经济系统运行的结果,不仅是旅游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旅游宏观信息工作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

五、宏观旅游管理的特征

宏观旅游管理,既是对旅游全行业的管理,也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具有不同于微观旅游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宏观旅游管理的权威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行政权威性。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促进和保障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国家发展旅游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又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旅游市场机制,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有序地进行,促进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如果宏观旅游管理没有权威性,则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将是盲目、混乱和低效率的,也就无法实现旅游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2.宏观旅游管理的政策性

宏观旅游管理是政府有效管理旅游活动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行为,因此其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体现政府鲜明的政策倾向,即体现国家发展旅游的意志和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旅游发展的总方针和总决策,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活动广泛性和旅游经济的综合性,要求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关系,而统筹这些关系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即必须依法行政,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合理的协调和正确的处理,才能使旅游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宏观旅游管理的全局性

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社会文化活动,为保障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然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不仅协调范围广泛,而且协调难度也比较大,使宏观旅游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管理,而是一种全局性、综合性较强的宏观管理活动。因此,在宏观旅游管理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方面必须遵循旅游活动规律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特点,从全局上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素,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顺利地进行;另一方面,必须立足全局来协调处理好各局部的关系,使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尽量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不断提高宏观旅游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4.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特点,强调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服务于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既要通过加强宏观旅游管理,为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旅游企经营的需要;又要通过科学地引导旅游者的消费活动,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促进旅游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创造一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条件,保障旅游活动有效地开展,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正常地运转,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宏观经济环境的内容篇7

(一)国外“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组织体系

1.萨缪尔森体系

凯恩斯认为席卷世界的经济大萧条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接下来30年中,凯恩斯的思想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其中之一就是萨缪尔森),于20世纪60年代建成了一个系统化、模型化的“凯恩斯学派”。各种“宏观经济学”教科书是学者对经典宏观经济理论的总结,教科书中比较经典的宏观经济理论内容差异不大,但在具体内容的组织安排上体现出编者的观点和思路。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占据主导地位的凯恩斯学派的代表人物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占据当时教科书的主导地位,这和当时正处于顶峰时期的学派有直接关系。总需求理论是萨缪尔森体系的核心。

2.曼昆理论体系

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时期,西方世界普遍蔓延着滞涨现象。这种通货膨胀和失业相伴的经济现象是“凯恩斯主义”所不能解释的,于是新的经济现象激发了经济学家的思想火花。弗雷德曼和他的“货币主义”是宏观经济学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高峰。之后,以卢卡斯、穆斯、萨金特、巴罗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发动了“理性预期革命”。学派纷争最后的结果是很多宏观经济学家对经济理论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多数学者认可“古典理论用来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的长期规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在解释宏观经济运行的短期行为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的说法。聚焦到教科书理论体系上,萨缪尔森第15版《经济学》被一些评论家委婉地挑明“其流行势头似成强弩之末”。斯蒂格利茨和曼昆的教科书都开始引起轰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在内容组织上很明确地将宏观经济理论分成两部分内容———长期和短期分析,这基本是古典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不同时间范畴的应用,称之为曼昆体系。

(二)国内“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组织体系

国内“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组织也经历了从萨缪尔森到曼昆体系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经济学课程引入国内,萨缪尔森体系也就最早地体现到国内教材中。“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编著大体按照短期到长期分析的理论演变脉络,按如下顺序安排宏观经济学内容:基本概念和理论铺垫、宏观经济分析概述、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及政策效应分析、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其中以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下)为代表。随着曼昆体系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其著作的中译本在中国的流行势头逐渐超越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成为国内选用较多的原版经济学教科书。同时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的理论体系也逐渐被更多的中国经济学者接受,成为国内学者编著“宏观经济学”参考的对象,黄亚钧的“宏观经济学”即为主要代表。

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体系架构及在中国的教学实践

(一)“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体系架构

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前者是以价格理论为核心,采用个量分析方法,分析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优化资源配置;后者是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核心,采用总量分析方法,分析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宏观经济学学科体系由一个总量指标、三大模型和四大问题构成。总量指标指国内生产总值GDp;三大模型分别指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以及aD-aS模型,核心是iS-Lm模型;四大问题分别是失业问题、通胀问题、经济增长问题和经济周期问题。整个体系框架包含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首先对宏观经济学进行概括性描述。分析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演进,以及该学科的知识体系;其次,阐述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重要的iS恒等式,为引入三大模型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作了铺垫。第二部分是封闭条件下的三大模型,重点阐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观点及总需求分析模型。一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模型。该模型假定投资需求为外生变量,不受利率影响,只分析产品市场的均衡,也只涉及消费需求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二是iS-Lm模型。与简单模型不同,该模型假定投资需求为内生变量,是利率的减函数,引入投资变动分析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进而分析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三是aD-aS模型,为接近现实,放宽假定,引入aD-aS模型,分析总需求、总供给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其中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也有非凯恩斯主义的观点。第三部分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问题分析。通过引入Bp曲线,建立iS-Lm-Bp模型,分析讨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问题。第四部分是宏观经济学问题分析。运用上述模型探讨失业、通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四个主要宏观经济问题。第五部分探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动态和前沿问题,主要分析货币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流派的理论观点及政策主张。

(二)“宏观经济学”课程在中国的教学实践

1.经典宏观经济理论在中国不完全适用

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看,宏观经济理论从来都是与现实经济环境紧密相连的。虽然不同学派针对不同的经济环境得出不同的经济理论,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都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环境的。市场经济在发达国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对中国说来仅仅几十年的事情,几乎是全新的概念。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建立的过程中,通货膨胀、失业会出现明显的过渡阶段的特征,成熟市场机制下的的失业、通货膨胀理论有时难以准确解释中国特有的失业、通货膨胀现象,出现非完全的适用性。

(1)失业理论在中国的非完全适用

自然失业、周期性失业是基于发达国家成熟的劳动力市场和经济运行历程总结出来的失业理论。最早定义自然失业概念的弗里德曼主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周期性失业由凯恩斯提出,他认为经济衰退的有效需求不足是周期性失业的根本原因,主张以扩张需求为手段,通过看得见的手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过剩的国家,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体制仍然存在,且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够通畅。因此,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二元经济中的农村失业、转制过程中国有企业的隐蔽失业转化为公开的失业,一段时间内难以消除。因此,中国特有的失业背景是我们参考借鉴发达国家的失业理论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2)通货膨胀理论在中国的非完全适用

依据发达国家发展规律总结出来的通货膨胀理论一般将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动型两种。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通货膨胀是微弱的,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通货膨胀严重,如果忽略中国经济转轨的背景直接套用发达国家的经验标准,显然不够准确。中国80年代末到90年中期的通货膨胀从生成机制上看更多的是和当时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背景有直接的关系。经济转轨中,市场货币化表现为长期的成本推进,从而造成了结构性物价上涨。经济转轨之前,中国的初级产品、基本服务实行福利化低定价,工业品高定价,生产要素的低回报。转轨过程实际是上述价格向市场化合理价格的调整过程,表现为工业品价格小幅上涨,初级产品、基本服务价格价格回归合理、价格上涨,实物性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推开基础上的工资成本真实化。这样的过程分解到各年度表现为成本推动,也必然会使各年度物价水平出现上涨。这也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经过程。

2.对经典“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继承和丰富

中国发展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需要从别人的实践中获取经验,因此,对于经典的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国内教科书大都予以继承。要完成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使命也需要从现阶段实践中总结教训。加入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很大程度上有这种意图,同时也是宏观经济学现实性的一种体现。

(1)对经典“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继承

总体看我国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组织体系可以分成萨缪尔森体系和曼昆体系,围绕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开放经济等基本问题展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但上述理论源自于对西方经典教材的借鉴,也就是以西方国家的国情为基础的,其中的案例和资料、数据也以西方国家为主。

(2)“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丰富

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既要体现理论性又要体现实用性。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更加客观。西方经典宏观经济模型和理论得出的假设前提当前在中国适用与否、中国特色宏观经济问题出现的现实背景一定要在教学内容中进行明确,这更加能够体现“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实用性。如何以合适的方式引中国宏观经济问题进入教科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引入后,篇幅的大小也需要谨慎对待。目前看国内编者主要的引入方式有以下三种:第一,以案例或者阅读材料的形式将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引入“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同时详细论述该问题的市场条件。第二,在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后,在章节总结处,通过介绍理论在中国的不完全适用性引入并简单交代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第三,单独列出一个篇章,详细讲解中国宏观经济问题。以第一和第二种方式引入中国宏观经济问题,一般所占篇幅不大,论述不够详细,但重在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和西方经济理论的直接对比,结论鲜明。第三种方式虽然论述全面,但初次接触宏观经济学的学生容易产生中国经济问题和宏观经济理论脱节的印象。总之,任何方式引入带有中国市场条件基础的宏观经济问题都有其优点,缺憾也无法避免。

三、“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的改革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的主体内容

目前围绕“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改革,国内学者并没有很大争议,主要原因就在于讲授式的教学很难解决理论的抽象性,在有限的课时限制下,想完成宏观经济理论同时结合中国宏观经济实践,有一定难度。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却可以根据不同宏观经济理论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如讲授宏观经济的测量时可以采用仿真式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理论的掌握也就更加准确。对于经济增长理论的学习可以采用专题报告的方法学习,通过课前的资料准备和课堂上的分组报告使得复杂的理论更加条理化,不仅满足学生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现实愿望,也能降低抽象的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难度的愿望。同时,多样化教学包含学生课前准备的阶段,课时安排也会缩短。

(二)互动式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

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为教学方式,具体而言即改变教师一言堂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研究式教学适合培养理论研究型的重点院校的学生;由于普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和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优点高度契合,因此互动式教学是普通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比较适用的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的实现可以有很多方法如专题讨论、专题报告、案例分析等。以下以自然失业理论为例对互动式教学课前准备和具体过程设计做一简单陈述。

1.教科书选用

选择一本合适的具有中国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和理论体系清晰完备的教科书是互动式教学的首要课前准备。本次互动式教学教科书选用贺金社编著的《经济学:回归亚当•斯密的幸福和谐框架》(下),2014年由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该教科书内容的特点是借鉴曼昆宏观经济理论体系和理论框架,反映经济思想的演进历程,同时注重理论内容和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

2.内容选取与教法的确定

其次,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互动方式选择对互动式教学的成败也很关键。失业问题一直是宏观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当代大学生最为关注的宏观经济问题,大学生会由该问题直接联想到自己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因此对国内的就业环境和失业的具体情况有很强的了解动机,具备了学习失业理论的强大意愿。同时在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已经学习了不同类型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方式。在宏观经济部分学习了测度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的指标。该部分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如下的知识基础:世界劳工组织对于失业的定义、失业率测量方法,我国的失业率测量手段,我国官方失业率统计数据的局限性。学生具备了学习失业理论的基础知识。我国的具体国情是缺乏实际的失业率调查数据,较难运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课堂互动。失业理论学习采用专题报告和讨论具有可行性,但专题讨论更加适合学生高度参与。自然失业理论为教科书的第十七章,根据教学大纲安排,本章内容课时设置4个学时。2个学时时间可以安排第一至第二节“失业的分类和职业搜寻”理论。

3.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内容

开展互动式教学前教师一定要做到对教学目标和内容了然于心,以免互动中偏离主题。本次失业理论的学习最后要达到以下效果:

(1)教学目标设计

通过自然失业理论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古典学派的失业理论。另外失业理论与现实联系紧密,对教学内容应该适当展开,开阔学生的视野与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寻找“中国目前失业总体状况”这一问题的答案。

(2)教学内容

主要完成三部分教学内容:失业的分类,职业搜寻理论对自然失业的解释,我国的失业现状及治理。

4.互动式教学的任务驱动

基于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教师和学生应该做到互动前心中有数,互动时言之有物。因此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做足课前准备,查阅资料、预习理论内容,否则,互动讨论或者转化为教师的一言堂,或者浮于生活争论,脱离理论学习。

(1)教师的任务驱动

教师将学生分成4组,然后分组抽签,根据教学大纲设计自然失业的4个讨论主题,分别为自然失业的分类及中国现阶段的自然失业类型、职业搜寻理论以及中国就业市场与发达国家的差异、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变动趋势、发达国家的失业治理对策以及有中国特色的失业治理对策。基于讨论主题,制定3篇必须要查阅的经典参考文献,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引导各小组成员代表阐述本组观点,其他组成员可以反驳、质疑该观点,进而形成辩论、产生思想碰撞,最后主讲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2)学生的任务驱动

本次课要求学生对失业理论和中国的失业现状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作为讨论课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首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根据教师的安排每组学生必须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查阅以下3篇参考文献:⑴袁志刚的《失业理论与中国的失业问题》;⑵张怡的《有关中国失业问题的思考》;⑶张少为、贾明德、刘艳的《改革30年中国失业统计的测算与评析》。然后根据本组抽中主题,小组成员进一步查阅及丰富参考资料。根据本组抽中的讨论主题,合理安排宣讲组员、辩论组员、质疑组员等身份,团结协作。

5.互动式教学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小结

第一,国内教科书呈现百家争鸣状态,很多高校都编著了自己适用的教科书,因此互动式教学教科书选取面很广。教科书选取应该关注教科书的内容体系是否具有经典性、教科书中理论是否和现实有机结合。第二,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丰富,每一部分教学内容可能都有比较适用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每个教师可能都会针对自己的授课对象和授课内容做出选择,选择时应该充分考虑相对于授课对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对象的可参与程度。第三,互动式教学最忌形式主义,互动一旦脱离教学目标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互动式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要严谨,确保内容能够互动,同时互动不脱离内容。第四,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始终是一个主导者,无论是生生互动还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掌控互动不偏离主题;内容上,教师设计的程序合理、任务驱动准确是关键所在。好的程序设计不仅能使学生始终不偏离主题,而且能充分考虑授课时间。好的任务驱动应能够在内容主题下实现充分互动,不至于无话可聊。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结论

第一,由上述“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的分析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丰富是以现实的经济环境为基础的,体现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现实性兼具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中国宏观经济问题被引入到教科书中,为中国“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基础。第二,随着越来越多的现代教学方式方法引入中国,“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也顺应趋势出现,这就要求“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不能仅是西方经典理论的总结,如果加入中国实际的教学内容则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容易开展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又进一步加速了教科书的改革。第三,“宏观经济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共融共生、联系紧密,抛却其中一个谈另一个问题很难说清,这也是本文将它们放在一起讨论的最主要原因。在“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改革间互相促进的良性作用下,教学机制得以改善,最终达到契合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推进“宏观经济学”互动式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宏观经济环境的内容篇8

关键词: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管理

随着我国国际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管理。在实践中,旅游管理不仅涉及微观旅游活动主体,包括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决策,而且涉及到宏观旅游经济管理主体,即国家旅游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与调控,而连接微观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就是旅游市场。因此,旅游管理既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微观旅游管理,对旅游市场活动的市场管理,也包括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宏观旅游管理,需要从理论上了解和掌握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职能、过程和特征,才能有效地加强和指导宏观旅游管理的实践。

一、宏观旅游经济的含义

    现代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者消费活动、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旅游市场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经济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角度分析,旅游经济系统,既体现了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组成要素的集合,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见图1),还从动态角度反映了整个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性。

(一)旅游经济活动

    旅游经济活动,一般包括三个层面的活动,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和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第一个层面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通常包括旅游者从购买旅游产品并离开居住地开始,经过一定距离的空间移动而到达旅游目的地,通过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而满足其旅游需求,再返回居住地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选择、决定和购买旅游产品过程,只有当旅游者购买了旅游产品后才可能成为现实的旅游者;二是旅游者往返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旅行消费过程;三是在旅游目的地所有旅游活动的消费过程,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第二个层面是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主要指旅游企业为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直接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所有经营活动过程。由于旅游活动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必然涉及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许多企业。按照现代旅游经济系统模型分析,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可大致分为旅行商、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三部分。旅行商的经营服务活动包括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两部分,前者的主要职能是销售旅游产品,招徕和组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后者的主要职能是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要素,做好旅游者的接待组织活动等。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则按照旅行商安排的旅游线路,做好旅游者空间运送及旅游活动的所有接待服务活动。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旅游规划设计和旅游行政管理。第三个层面是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组织和其它非政府旅游组织,通过旅游行政管理、宏观调控、行业自律和中介咨询等活动,提供旅游信息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实现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目的和旅游组织的管理目标。

(二)宏观旅游经济内容和特点

    在旅游经济系统中,宏观旅游经济体现了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是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综合体,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1.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纵横交错形成的综合体。从横向看,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同时并存的经济活动过程;从纵向看,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像一般社会再生产一样,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依次进行,并不断循环往复的经济运行过程。因此,这种纵横交错的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运行和化,就形成了旅游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2.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综合体。旅游产业是由多种旅游服务要素构成的经济产业,其既包括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餐饮业、旅游运输业、旅游景观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等,也包括部分或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邮电通讯、医疗卫生、金融保险、文化科学、教育培训、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及工农业等众多行业。其从纵向上表现为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上下指导和执行的经济层次关系,从横向上表现为各产业和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经济序列关系,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序列立体交叉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3.宏观旅游经济,是各区域旅游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综合体。任何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活动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因此一定的区域旅游布局构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空间表现形式。从纵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为部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的上下联系的区域旅游的层次布局结构,如不同级别的风景区、度假区、森林公园和景区景点等;从横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跨省区、跨地市区、跨县区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的旅游景区等,从而构成多个旅游区域相结合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二、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是指国家旅游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运用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职能,统筹协调旅游发展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实现宏观旅游经济的良性运行与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旅游管理,首先必须明确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所谓宏观旅游管理目标,是指国家促进旅游发展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总体目标。由于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社会活动,其涉及面广、环节多、层次多,因此宏观旅游管理目标也必然是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的。从总体上分析,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政治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发展目标四个方面。

1.政治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政治目标,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公民的爱国主义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旅游的“民间外交”功能,通过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包括出入境旅游),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国家竞争力等。

2.经济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经济目标,是通过有效配置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提供质量高、数量多、类型全的旅游产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协调发展。同时,在有效满足国内外旅游者需求的同时,为旅游经营者带来更多的收益,促进旅游目的地群众收入增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国家增加更多的税收和外汇收入,推动旅游服务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3.社会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社会目标,是通过旅游活动和加强宏观旅游管理,在满足国内外旅游者跨文化交流、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友谊和理解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促进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和旅游行业职工素质提高,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就业,改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与促进旅游目的地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兴旺与发展等。

4.发展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加强旅游宏观管理,不断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为旅游者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实现旅游目的地及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宏观旅游管理的阶段性目标看,一般可以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中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行业结构和旅游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地增长与发展;远期目标是实现旅游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还必须为后代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旅游管理组织,客体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运行和发展,简言之,宏观旅游管理就是国家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管理。正确理解宏观旅游管理的涵义,还必须注意宏观旅游管理与微观旅游管理、旅游市场管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正确把握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一)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主要是管理的对象不同。微观旅游管理的对象,通常是指对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是以个体旅游活动为客体的管理;而宏观旅游管理则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是以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为客体的管理。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者是互为前提的。微观旅游活动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细胞,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必须以微观旅游活动为基础,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建立在微观旅游管理基础之上的;同时,由于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直接影响着个体旅游活动的进行,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微观旅游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并对微观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协调作用。旅游市场是连接个体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决定了宏观旅游管理和市场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旅游市场管理,不仅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作用和影响,对旅游市场的规制、监督和调控等,也包括在宏观旅游管理指导下,对旅游市场机制和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旅游市场管理是宏观旅游管理的对象。但是,在具体的旅游市场管理中,往往又包含了某些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和内容,如对微观旅游活动主体的监管,对旅游市场供求的调控等,因此旅游市场管理与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密切联系的。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通常是通过各种管理职能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进行管理。从旅游管理的实践看,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方面。

1.旅游决策职能

   是指政府对旅游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职能,其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完善过程中,因此政府决策职能在旅游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形成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各级政府在旅游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促进旅游发展的各种措施方面,还发挥着重要的决策职能和主导作用。

2.旅游规划职能

   是根据旅游决策职能确定的

旅游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对旅游资源配置和生产力要素进行统筹安排的职能。如政府通过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统筹安排和配置旅游资源要素;通过确定实现旅游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通过采取各种宏观调控方法和手段,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地运行等。

3.旅游组织职能

   是为了有效实现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要求,建立旅游组织体系、配备相应人员、明确职责权力、调配旅游要素的职能。其包括建立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促进旅游中介组织和旅游企业发展;形成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明确政府旅游部门、行业中介组织、旅游企业之间的权责利;开发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等。

4.旅游调控职能

   是对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内外关系、发展变化进行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顺利实现。如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调控生产要素价格,实施各种税收政策,实行转移支付制度,采用合理的经济杠杆等,调节旅游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以缩小地区差别和贫富差距,实现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地发展。

5.旅游监督职能

   是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提供完善的法规和制度,规范旅游市场主体行为,保护各类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良好的旅游环境,限范不正当的旅游竞争行为,创造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旅游竞争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5.旅游服务职能

   是政府通过提供各种旅游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提供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供水供电等公共产品和安全救援、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企业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外部条件。

四、宏观旅游管理的过程

     宏观旅游管理过程,是作为管理主体的国家旅游管理机构,运用宏观旅游管理职能作用于管理客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运转过程,是通过旅游的宏观决策系统、宏观执行系统、宏观调控系统和宏观信息系统,在时间上有序、在空间上并存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下,共同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发挥作用的过程(图2)。

1.旅游宏观决策系统

   是国家宏观层面的决策系统,其决策内容包括确定旅游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制定旅游法律法规、旅游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调控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实现区域旅游布局合理化,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统筹协调旅游发展等。由于旅游宏观决策是一种高层次的决策,因此对旅游行业、旅游区域、旅游企业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为了保证旅游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必须根据有关的政策规定和各种信息,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宏观决策,以指导宏观旅游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发展。

2.旅游宏观执行系统

   是实现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系统,即完成旅游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再生产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宏观执行系统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计划机制,是通过国家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指导性计划,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方向和目标;而市场机制,则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活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有效地运行和发展。段综合形成的调控系统和监督机制,是正确执行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旅游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三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监督和调节旅游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调控机制,并及时发现宏观旅游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反馈旅游宏观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及时进行调控,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有效进行。

4.旅游宏观信息系统

   是有关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旅游信息和信息工作系统,是旅游政策子系统、旅游统计子系统、旅游会计子系统、旅游市场情报子系统及相关信息子系统的综合体。旅游宏观信息既来自于旅游宏观调控系统的有关情况,又来自于宏观旅游经济系统运行的结果,不仅是旅游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旅游宏观信息工作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

五、宏观旅游管理的特征

    宏观旅游管理,既是对旅游全行业的管理,也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具有不同于微观旅游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宏观旅游管理的权威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行政权威性。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促进和保障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国家发展旅游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又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旅游市场机制,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有序地进行,促进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如果宏观旅游管理没有权威性,则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将是盲目、混乱和低效率的,也就无法实现旅游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2.宏观旅游管理的政策性

    宏观旅游管理是政府有效管理旅游活动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行为,因此其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体现政府鲜明的政策倾向,即体现国家发展旅游的意志和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旅游发展的总方针和总决策,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活动广泛性和旅游经济的综合性,要求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关系,而统筹这些关系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即必须依法行政,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合理的协调和正确的处理,才能使旅游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宏观旅游管理的全局性

    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社会文化活动,为保障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然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不仅协调范围广泛,而且协调难度也比较大,使宏观旅游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管理,而是一种全局性、综合性较强的宏观管理活动。因此,在宏观旅游管理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方面必须遵循旅游活动规律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特点,从全局上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素,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顺利地进行;另一方面,必须立足全局来协调处理好各局部的关系,使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尽量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不断提高宏观旅游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4.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特点,强调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服务于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既要通过加强宏观旅游管理,为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旅游企经营的需要;又要通过科学地引导旅游者的消费活动,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促进旅游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创造一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条件,保障旅游活动有效地开展,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正常地运转,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宏观经济环境的内容篇9

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顺应时展规律。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同样需要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平衡市场的能力。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宏观经济管理需要目标市场调控相关不足部分。由于市场调节的能力有限,又存在弱点,往往在进行调节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实时性,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宏观调控。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是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次,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政府对国有企业放权,不会过多干涉国有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决策问题,这样就十分有效的维护了形成的市场经济环境。并对市场经济的弊端进行规范,从根本上确保了国有资产以及相关问题的安全性。最后,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能够更好的维持市场经济的环境良好与秩序健全。通过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能够更好的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更好的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国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监督力度与机制。不断促成良好经济竞争环境。

二、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重要性分析

经济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其能够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部门之间形成良性沟通提供桥梁性的作用。同时,也是经济管理部门行为的重要数据指导。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生产管理效率提升,拓展人类智力发展。因此,大量的收集和掌握经济信息对提升生产力以及提升实践效率意义重大。经济信息同样还能够具体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其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程度与利用效率。是工业发达国家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发展。与此同时,经济信息在现代经济环境当中表现出多元化功能的特征,能够开发、增值、预测经济行为相关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信息、物质以及能源作为人类发展的不可或缺重要基础,其中信息的重要性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基于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应用措施

宏观经济管理行为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具体包括计划、决策、监管以及服务等部分。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宏观经济管理实际效率,需要不断健全宏观建立机构机制。经济信息意义重大,其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更加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和完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一)构建科学合理经济信息管理网络

在进行经济信息应用措施管理的过程中想要做好信息工作,必然需要具备如何掌握经济信息的能力,而经济信息掌握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收集原则和规范。经济信息的收集工作更加需要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不能贪多求全。盲目的经济信息收集会增加信息管理的负担,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信息管理。同时,经济信息收集还要确保信息的及时性,要充分体现出信息的时间观念。除此之外,经济信息的掌握与收集更加要有针对性,只有有针对性的信息才具有使用价值。另外,经济信息的收集还应当从实际出发,形成系统性、完整性的长期信息收集机制。

(二)建立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体现经济信息总体正常运行的内部联系和特征的信息。对于宏观经济的管理,要逐步建立一配套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此系统应坚持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的完整性,允许一定的独立性、保证一定的可靠性、讲究经济性的原则。体制改革是宏观经济政策效应能够实现的保证,所以要加大力度进行体制改革,首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加快国有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不断的改革国有企业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还要改进我国的金融体制,逐步与国际金融接轨,更要实现财政体制变革,实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良好财政体系,要建成现代国家体制,不断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廉洁性。

(三)加强经济信息导向作用

我国不断加大宏观经济管理力度,最终目的在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进步。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标,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和控制中一直具有双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只有保证经济信息应用科学合理,才能促进经济管理效率的提升,若应用不当,则会对宏观经济管理起到制约影响。因此,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必须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以经济信息为重要的发展导向,实现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例如,在某地区内进行经济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出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此为依据相关部门采取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顺利,推动区域经济整体进步。同时,通过经济信息的引导,能够避免出现局部经济和整体经济冲突的问题。提升局部经济发展效益推动整体经济进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四)加强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基于经济信息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在经济管理中相关部门要注重经济信息引导下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可以进行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有:

①在考虑到宏观经济长效发展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当前的体制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个体化措施加强对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

②基于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发展情况,可大力倡导,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便能起到推动国有经济健康、良好发展的作用。

③通过对国际金融形势的分析,加强对我国现有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国内金融体制能够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地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宏观经济环境的内容篇10

论文关键词经济法调整对象具体内容

一、确立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原因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确立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保障经济法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必然要求,也是明确经济法定义的前提与基础,更重要的是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健全的重要步骤。同时,明确经济法调整对象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下面具体说明:

首先,确立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明确经济法定义的前提与基础。我们都知道,一部法律要想在现实社会中起到预想的作用,达到预设的目的,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也就是说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如果达不到此标准,该法律就不成法律,更不用说其效力大小了。调整对象,顾名思义就是某一法律所要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当然在经济法中也不例外,它也是经济法的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要想有一个全面而具体、正确的经济法定义,必须明确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这也是民法等其他法律给我们的启示。只因为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分析,但结果是每一个研究都有自己的观点,调整对象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各有说辞,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出该问题的重要,以及我国学术界的活跃程度,但另一方面也不免造成了研究的混乱与模糊不清,甚至对初学者有误导作用。

其次,确立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我们应该明确一点,研究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为了解决法律对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如何进行调整的问题,那么,明确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就能够明确被调整者自身内在的规律对法律的要求,也就是说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市场规律对法律的要求,尤其是对经济法的需求,这样一方面可以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也可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其他法律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无法保障的部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市场经济的各个环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也有利于行政部门按照法律行政,健全法律模式,真正发挥法律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效力与作用。

二、我国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具体内容

学术界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具体内容,有多方面的阐释与论述,其中既有相同的成分,也有意见相左的部分,如刘隆亨先生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国民经济管理过程中,和各种经济组织之间的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豍,王春法则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关系的综合立法”豎,同时,江平与陶和谦认为“经济法所调整的不是一般约经济关系,而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领域中的商品关系”豏,杨紫煊认为“经济法不仅调整社会主义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而且调整社会主义组织与公民、公民与公民之间的经济关系;不仅调整人们在直接生产中的经济关系,而且调整人们在分配、交换、消费中的经济关系;不仅调整横的经济关系,而且调整纵的经济关系。一句话,综合地调整各种经济关系。”豐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观点,在此就不一一列举,通过对以上诸位学者观点的取长补短,经过深入分析,笔者认为我国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具体内容应该包括宏观调控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宏观调控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深入配合,即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才能真正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市场调节有自身的弱点与不足,概括起来讲就是自发性、盲目性以及滞后性,因此在遇到市场大的波动、经济结构大的调整等一些仅仅靠市场调节无法真正发挥效应的情况下,只有国家出面从宏观上进行把握和调控,才能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从而制止“市场失灵”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其中,宏观调控关系是市场经济中多方面环节交织的混合关系,其出发点是市场经济全局与社会公共利益,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要保持经济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国家干预,这种干预对资源的配置具有直接的影响。其内容主要包括产业调节、国有资产管理、市场投资、经济规划、财政金融等多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几乎涵盖了市场经济在宏观上的方方面面。

因此,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关系作为经济法调整对象的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题中之义,是无可争议的,同时,国家宏观调控关系和经济法有相同的价值目标,那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也是把前者列为后者的调整对象内容的重要原因。另外,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与经济法也有相通性,一般来讲,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是需要法律支撑的,比如货币管理法、银行法、财政法、信贷法、税法等,其实这些法律、法规都是具体的经济法的内容,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市场管理与规制关系

市场管理与规制关系也是我国经济法调整对象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商业主管部门与商品经济参与者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管理的对象包括商品的生产者、商品的经营者和商品的消费者,打击他们中生产者的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行为,同时,限制商品经营者的破坏市场秩序、不正当竞争、垄断、强买强卖等不法手段,还要保障商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禁止不公平、不公正待遇,进而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秩序,保证我国的市场经济有序地发展。事实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然存在着不正当竞争、垄断市场等阻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现象,这样势必导致资源配置的失效,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基于上述现象,要协调好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的关系,真正保证市场经济秩序,必须建立公正、有序的市场法律环境,这就要求政府的相关部门必须置身其中,对市场机制进行引导和规范,弥补其缺陷,法律手段是完成该项任务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制定法律规范市场行为,另一方面利用法律惩治不法行为,经济法就是能够完成完善市场经济任务的法律。很多人担心民商法已经存在,而且在完善市场经济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如果把市场规制关系纳入到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范畴之中,就会导致两者的冲突。事实上,这种现象是不用担心的,因为经济法和民商法都属于规范市场经济主体行为的法律,两者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只是分工有所不同,即使有重复的部分,但本质精神都有利于解决矛盾,可以说,两者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驾护航者。

(三)社会公用关系

市场调节是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对于社会公用品,比如公共设施中的公共厕所、公园健身器材等,是社会人公用的,它们在社会流通中不符合一般市场经济的规律,会导致市场失效。这也是不难理解的,在社会整体素质还没有达到相当的高度之前,就会发生这样的现象:诸多的社会人只想享用公用品的使用价值,但是不愿意为此付出一定的费用,如果大部分人都是此种心理,那么社会公用品的提供者不但不会有收益,甚至连最基本的成本都无法收回,国家必须为此中的缺失买单,这是一种现象。另一种现象是诸多公用品,如风险大、投资高、利润低的产品,私人是没有能力进行生产和买卖的,而且他们也不愿意进行投资,此种情况下,只能靠国家来生产,并提供消费国家的干预尤为重要。

上述各种情况,都体现出在社会公共关系中,国家的干预是必要的手段,在国家的干预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法律依据,水利电力法、公用事业法、国有资产投资法、国有资产管理法就是此类法律的重要代表,它们也都是经济法的范畴。国家只有充分利用经济法的保障作用,对国家投资的企业进行管理,对私人投资的企业进行有序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国计民生,也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因此,社会公共关系也是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具体内容。

(四)可持续发展关系

可持续发展关系也是我国经济法调整对象的主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一系列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资源的过度开发、人口的膨胀、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等都是经济飞速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这样的问题,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禁止,甚至是惩治这样的行为,如矿藏资源开采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等,但是此种现象还是还有发生,可见,这些法律中也有不法分子可以钻的空子,法律的不健全性表现出来。这主要是因为那些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是由经济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