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的感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3:02

科学实验的感受篇1

一、美在生活中

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科学,到处都存在着科学思想。同样,科学中的美不单单属于教材本身,而广泛地表现于生活之中。如何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的科学美?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生活素材,捕捉生活中所蕴涵的科学美,展示科学美的巨大魅力和作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花园,一起去感知体会。

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科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生动的教学材料,也展示了生活中的科学美。如,在教学《木材》一课中,在认识木材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木材,他们的花纹形形色色,美妙绝伦,学生时而惊讶、时而赞美。在讲解木材的用途时,我又搜集了一些木制品图片,利用课件展示给学生欣赏,有精美的木质家具、漂亮的木雕、美观的木桥、美妙绝伦的木材建筑物等,学生边欣赏边赞叹,这一课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学美”。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捕捉生活中科学美的素材,感受科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美在生活中,美在科学中也就成为学生心中自然的感叹。

二、美在教材中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就充分说明美育的作用和价值在于培养一双善于观察美、发现美的眼睛。美的事物都是鲜明的、形象的、生动的,具有较强的可感性。科学教材中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首先,科学教材本身的美,即外显美。科学教材是经过无数专家、学者像艺术家创作作品那样经过“精雕细刻”而成的,其精美的装帧,漂亮的封面,有序的编排,图文并茂的内容等,可以说是一件融多种艺术于一体的“艺术作品”。

其次是教学内容中蕴含着的美,即内在美。科学内在美是以和谐、对称、简单、奇异等为主要表现形态,是审美者通过理解、想象、逻辑思维所能体验到的美。在科学中,美主要表现于实验、理论、规律上。简单、统一、精确、巧妙、对称、和谐、奇异等特征,使得它具有如诗如画般的意境和神韵。研究科学中的美,不仅能够陶冶心灵,领悟科学之美,而其奥妙无穷的自然法则,更能启迪和推动人类永不休止地去探索物质运动的规律,在科学中进行美育教育,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科学美的魅力,接受科学美的熏陶,提高对科学美鉴赏的能力,促进身心和智力的发展,达到“以美求真,以美向善”的教育功效。

三、美在创作中

科学美在实验方面的表现也十分突出。在科学教学中,实验本身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感受美的常用方法。因为教学中的审美对象通过实验这一媒介,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人们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观察和想象中去感受它的美。那些包含科学美思想的实验,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比如,在教学《降落伞》一课时,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降落伞,然后在小组展示中评选出最实用的降落伞,学生设计方案,验证谁的降落伞最实用,通过对比实验得出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此实验其制作的精确完美,设计思想的巧妙,实验技术的精湛,都给人以美的体验与享受。借助精心设计的实验,往往会使学生激起强烈的审美情趣。这些都能使学生从中领会实验的科学思想,形成实验意识,感受实验之美。

四、美在想象中

科学实验的感受篇2

关键词:新课改;体验式学习;体验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给予了学生更多的乐趣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科学学科既突出了实践基础,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逐渐爱上科学。本文以体验学习为教学依据,探索体验学习如何使小学科学学习带来更多的乐趣,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小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抓住体验学习时机,激发探索兴趣

在短暂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并非课堂上的任何一个时刻都适合运用体验式学习方法。所以,体验学习要抓住机会,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学生最为专注的时候将学生学习的最高点达到最佳,使得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激发起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

例如,在学习光的传播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树林里的光、房间里的光、透过房间玻璃的光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光是怎样的。然后,教师就应该利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光的形成。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塑料吸管拿出来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透过吸管观察是否能看见光?学生普遍反馈是可以看见光的。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将吸管弯曲之后,再观察是否看见光?学生都反馈是没有看见光。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结果进行总结,光是延直线传播的。学生通过真实体验和感受,更深刻地了解了光的直线传播性质,使得学生对科学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二、体验式模拟,享受体验学习过程

体验式模拟是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科学知识,在角色中感悟知识内容。比如,在学习运动与摩擦力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创设生活情境,播放汽车的启动、运行以及刹车的状况,还有一双鞋底破损的鞋子,这双鞋子为什么会破损呢?引起了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于是,教师带领学生在教室里走路,感受鞋子与地面的摩擦,使得学生真切体会到摩擦力的存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摩擦力与动力之间的关系。

三、巧设问题,激活学生体验经验

将体验学习应用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巧设问题、激活学生的体验经验,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不论是小学教学的哪一门学科,都不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开来,要充分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性,将生活实际更多地融入科学教学过程中,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学习《小车的运动》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超重汽车图片,并且提出问题:超重汽车行驶过程中,速度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学生的想法各异。然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动手实验操作,进行实际验证。在实验中,教师向学生提问有关实验操作内容中的注意事项,对于那些复杂的实验内容可以将学生进行有效分组,让他们分工协作来完成,这样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能在合作学习中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探索知识的乐趣。

四、丰富体验方式,促使学生享受学习乐趣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内容的设置也不能完全脱离生活实际。同时,教师要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学习方式,比如生活体验、实验体验、游戏体验以及模拟体验等等,将更多的竞争元素融入进去,使学生得到适当的激励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得科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比如,在学习浮力内容时,教材中是将沉在水里的物体漂浮起来。教材内容讲述的几种方法中,有水中加盐、改变重量、改变形状、借助漂浮物以及增大空间等。教师要将体验学习运用其中,就必须带领学生完成这些体验活动。教师先拿一个空塑料瓶放在盛满水的玻璃容器中,然后让学生想办法将塑料瓶沉下去,然后又让它浮起来。学生动手操作,在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强化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体验式学习,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科学学习带来的乐趣,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科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英.体验初探教育学的体验范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

[2]熊梅.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科学实验的感受篇3

关键词体验德育时效性

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去引领。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育”需要我们去培植、孕育、去创设环境,给学生以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健康的成长。我们的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作出了不懈努力,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不难发现一部分孩子“知与行不统一”,嘴上能说一套大道理,可一旦面临现实情境却难以付诸有道德的行为。问题的结症在哪里?有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原因,就学校而言,我们有时会把道德教育等同于知识及科学教育,把道德教育像传授知识一样传授给学生。我们抱着这样一个设想:只要他们有所“知”,就会有所“行”。其实孩子良好道德的形成不仅是让学生认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体验,去内化成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这样才能将道德深植于孩子的心田,才能使我们的德育更具实效性。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道德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那么这些知识对他们来讲就是外在的东西,或仅仅是考试时的答案,只有当学生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体验,他们才能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在小学德育中,我们要以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为基础,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而让学生知与行相统一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实践教育,体验教育。让他们在自主活动中体验、感悟道德境界,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主动遵从道德规范。那么如何实施体验教育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做:

一、在活动中体验

爱动、好玩是儿童的天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体验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活动中,孩子始终是活动的小主人,他们为更好地展示自我而努力着,在参与中体验着,在体验中感受着,在感受中领悟着,在领悟中成长着。

活动留给孩子的是体验、是成长,带给孩子的体验是真实的、感受是深刻的。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从单一的课堂体验走向多元化,让孩子在主动参与中,提高对事物的分辨能力,对行为的判断能力,真正地做到在活动中育德,在体验中成长。

二、在情景中体验

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实实在在的舞台,让他们参与、倾听、思考、感悟,为他们创造情景,在情境中了解别人,去理解和欣赏别人,学会换位思考。

例如,让学生在扮演角色中体验,我校的“小交警中队”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生从学做“小交警韵律操”开始,了解交通指挥手势,穿着防真的小交警服,到交警队去参观,了解交警叔叔的工作。节假日跟着交警叔叔到指挥现场,协助交警叔叔维持交通秩序。学生通过体验交警叔叔工作的辛苦,感受到了交警叔叔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懂得要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要珍爱生命,要努力地去营遣文明和谐的交通环境。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角色对换中体验。我校开展的“今天我来当老师”体验活动,让学生担任一天的小老师,感受老师工作的快乐和辛苦。活动后,一位孩子这样对我说:“今天我做小老师,给同学们上课感到特自豪!可是为了把这节课上好,我连觉都没睡好。最后,在爸爸、妈妈、老师的帮助下,才勇敢地站在讲台上。我这才知道,老师平时不仅要给我们上课,改作业,还要天天备课,很辛苦。我以后上课一定认真地听讲,听老师的话,再也不惹老师生气了。”孩子的语言很简单,但在体验中,孩子领悟了、也收获了。

三、在校本课程中体验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从定义上理解,我们知道校本课程一词蕴含着丰富的本土性和个性。它凸现的是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也就是一个学校的优势所在。我们要抓住这一优势,立足于这一优势,让学生在校本课程中体验成长。我校是科技特色学校,已成功举办了九届校园科技节,其中资源的整合,活动的开展,都为孩子提供了体验的平台。在科幻画中,孩子体验的是想象、未来,在小实验、小发明中,孩子体验的是严谨、创新,在科技兴趣小组中,孩子更是体验着科学的神奇,发现的快乐……这众多的活动,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从小树立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信念。每个学校的校本课程都有自己的特色,有些还具有本土的特点,我们要善于挖掘它,利用它,让学生在参与中了解它、体验它、感受它、并更好地去挖掘它、传承它、发展它,让它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基地,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科学实验的感受篇4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物理是初中学生科学意识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提升的重要课程,对于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日后的成长、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没有关注学生个人思维的成长和发展,过多地指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却忽视了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初中物理教学活动,无法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同时会使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降低,对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十分不利。

新课改背景下,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初中物理实验对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挖掘具有积极的影响,所以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二、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对策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可以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实验兴趣;科学划分小组,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借助生活用品,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来开展。

1.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视频动画能够快速吸引初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受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乐趣,并积极主动地进入到物理实验学习过程当中,在物理实验中,感受物理学习的乐趣,并在物理实验中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具体的物理知识。

例如,在指导学生对人教版初中物理“凹透镜成像规律”这一项内容的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播放一些模拟的实验,将整个实验的过程和具体流程进行呈现,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明确实验的细节和流程,其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按照多媒体图像中显示的流程自主实践。

2.科学划分小组,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划分的方式,将学生进行科学的划分,使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当中感受到初中物理合作实验的乐趣,调动课堂教学的氛围,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模式,可以首先按照学生的实际物理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划分为a层、B层和C层三个层次。a层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B层为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C层为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按照1:2:1的比例将a层、B层和C层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配,使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能够均匀搭配,保证小组合作物理实验的开展效果和公平性。

3.借助生活物品,联系生活实际。物理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物理学习,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借助物理原理更好地生活。在新课程改革物理教学中指出:“要善于运用身边的物品来进行各种探究活动,从而拉近物理学科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的物理知识的真实性,感受到物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借助实际生活中的物品,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真正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科学实验的感受篇5

1 人机工程学的含义

人机工程学又称“人类工效学”,最早时期,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规模使用生产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索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人机工程学是一门涉及诸多方面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国际人机工程学学会对人机工程学的定义是:“研究人在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研究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交互作用(效率、健康、安全、舒适等),研究在工作和家庭中、在休假的环境里,如何实现人—机—环境最优化的问题的学科”。在实验室里,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台、实验操作者和实验室内部环境等因素组成了实验室人—机—环境系统。通过研究实验室人—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实现系统性能最优化,让实验操作者更高效、愉快地工作。

2室内情感设计

所谓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们对外部世界的主观态度。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在室内环境中,情感是指空间环境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人对室内环境空间的感知非常直接,不需要经过太多的理性分析。通常,人的知觉、感觉、想象、认识、记忆、情感及思维等心理过程在面对特定室内空间时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接着生成感知评价,如美感、舒适感、新鲜感、恐惧感等情绪感受。情感作为设计的动力,始终贯穿在室内设计活动中。充满生命和活力的室内空间能让人们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感到身心愉悦。

3人机工程学在实验室内部环境情感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3.1以人为本,完善功能,合理设计实验室内部空间

实验室作为教学科研的主要场所,“够得着的距离,容得下的空间”是其内部环境设计的重要原则,合理、方便、安全的功能设计是其基础与核心。人性化的实验室内部空间设计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情感需求,使人与空间形成良好舒适的相互关系。在实验空间区域划分方面,空间划分是否科学、平面布局是否合理、操作是否方便、人行是否顺畅至关重要。在实验室内功能区的划分方面,既要明确区分不同区域,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也要保证相互的联系,便于使用。比如实验操作台就要相对独立,操作空间清晰,同时要离常用的实验仪器距离近,便于实验操作时取放。有些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实验室,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进行操作。这时可利用隔断等制造私密操作间,不受周围干扰,以形成安静、安全的氛围,让人能静下心来进行实验操作。有些实验室是多人共同操作的,这时可设计敞开的空间,保留空间的宽敞感和广阔的视野,让人心情放松地进行实验。

3.2创造良好的视觉效应,满足人们对美的情感需求

人们对室内设计的感受离不开色彩、形态、质感等设计要素,不同的空间设计所产生的视觉效应完全不同。实验室内部环境的情感化设计就是利用这种最直观、最简洁的设计要素形成鲜明的视觉表现力,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3.2.1设计宜人的环境色彩

色彩是一个实验室内部空间首先闯入视线范围的情感因素。色彩与人的情感和意志紧密联系,不同的颜色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色彩的明度和纯度尤其会影响人们的情绪,每种色彩在饱和度、透明度上略微变化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心理学研究表明,暖色可引起瞳孔放大,心跳加快、心情兴奋的感觉;冷色让心脏、脉搏跳动平稳,给人冷静、收缩和寒冷的感觉;中间色让眼睛不疲劳,给人宁静舒适的感觉。不同专业对实验室色彩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进行实验室色彩设计时,要恰当运用色彩情感规律,充分体现实验室的专业特点。比如理科实验室的空间色彩一般是以冷色调为主,选择具有稳定感的色系,营造出冷静、理智的氛围;文科实验室的空间色彩一般以暖色调为主,以营造出轻松、活泼、温馨的氛围。

3.2.2使用宜人的材料和材质

材料通过它的质感特征表现出它的美,不同质感的材料具有不同的视觉和触觉美感。在实验室内部环境中,人主要通过视觉和触觉感知空间及环境的造型和细节。室内所用材质不同的质感和肌理,会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来说,木材、竹材会有产生自然古朴的美感,玻璃、钢材会产生高科技的美感,在实验室环境设计中,选材不仅要考虑材料的理化特性和加工工艺性能是否满足使用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材质与人的情感关系,要选择宜人的材料来增加室内环境的感性成分,增强环境与人之间的亲近感和互动性。通过对材质精心的设计,使实验室内环境成为情感交流和审美创造的媒介,在满足做实验者功能需求的同时实现环境的情感价值。

3.3关注实验室内环境设计的环保质量

实验员常常要花大量的时间呆在实验室里。因此实验室内部环境的环保质量必会直接影响到室内工作和实验活动的质量,为了让人们可以在实验室安全、健康地进行操作,实验室的内部环境要充分考虑环保问题,进行绿色设计。绿色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材料的选择,自然光与灯光的运用,色彩的搭配,空气的污染等。尽量选择一些高标准与低污染指数的材料,不要把含有有害成分的材料与无害的材料一起混用。实验室内尽量采用自然光源,多使用一些采光好的材料。灯光多采用弱光源,尽量减少强度过高的光源。色彩搭配要合理,色彩运用要主次分明,不要使人产生杂乱、烦躁、疲劳等感觉。室内通风要好,方便新鲜空气注入,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结语

在实验室内部环境设计中应用人机工程学原理,充分考虑实验操作者的情感需求是人文关怀在室内设计中的充分体现,极大地改善和优化了实验室内部环境氛围,最大化地满足了实验操作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使其在做实验的同时享有愉快的心理感受,从而提高实验准确率,激发实验积极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丁玉兰.人机工程学[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勇一.室内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6

科学实验的感受篇6

关键词:中职;生物教学;情感教育;目标构建

一、中职生的情感特征

中职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此时期孩子的心理特征相联系,同时也带有社会历史和时代特征;既与中职学生多维度、多层次的情感需要息息相关,也与他们的认知水平、个性特点等同步发展。

中职阶段,是人生从生理成熟向社会成熟过渡的阶段,是学生通过认知的发展,将知识、情感、意志整合成新的结构,形成一定的独立观念、信念和世界观的时期。中职学生的抽象思维已得到发展,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运用假设和推理形成情感价值判断、道德体验、审美意识;自我意识、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和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逐渐增强,积极寻求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理想;对人和生活的感受增强,尊严感和害怕挫折的焦虑同时上升。

二、中职生物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主要目标

新课标设立了中职生物课程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具体目标有: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关心我国的资源状况,对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在中职生物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目标构建

1.从高级情感培养上构建目标

(1)道德感的教育。道德上的满足感表现为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符合特定的社会准则的需要。在当代社会,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如政治、阶级关系、国际关系、生态关系、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以及私生活,进入物质生产、经济生活、精神创造、科学认识中,同时也发生在周围事物和个人对自身的态度上。道德感是人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建立一个评价尺度,将自我本体蕴涵着的向善的欲求转化为自己与外部世界建立关系时的合理需求。当这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产生满足、自豪感,反之,则会产生自责和内疚感。

通过中职生物教学,可以将社会对于人的行为的要求转入个人意识中来,逐渐变成人对于自己本身的要求,使这些要求作为道德义务进入情感体验中去。比如,通过“种间关系”中的互利共生关系的教学,引导学生体验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关系;通过“生态环境的保护”的教学,引导学生体验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环保意识,以及爱地球、爱家乡等方面的情感教育。

(2)理智感的教育。理智感是在解决某种理论与实践的课题,获得客观现实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情感。理智感主要是以外在的客观尺度评价人对外部世界实践、认识和改造时产生的满意或不满意的感受。理智感的本质在于人在改变世界的创造性活动中发现人自身的目的、意义、价值和力量。比如“基因的表达”的教学,学生对基因表达的有序性与准确性可能表现出惊奇感;在“Dna指纹”的教学中,使学生对自身的独特的遗传信息和特性而产生自豪感等。

(3)美感的教育。美感是通过客观现实中的美的反映而得到的一种体验和享受,是人的一种思想意识和高级情感。美感的发生过程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理解、联想等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的有机结合。中职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可以从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挖掘生命系统所蕴涵的自然美,比如细胞分裂过程中在一个细胞周期里面所表现出来的染色体和Dna的有序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和谐美;可以从人们所揭示的生命运动规律的成果和形式中引导学生体验科学美。

2.从认知角度切入构建目标

生物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传统的中职生物教学十分重视认知教育,在中职生物教学过程中开展情感教育并不与认知教育相矛盾,而是要在认知学习中形成、发展人的情感,使人的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相互促进,完善人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美国的克拉斯沃尔、布鲁姆把认知目标作为手段,把同一认知内容在情感反应形态上的变化分为接受、反应、价值评价、组织、由价值形成的性格化五个过程。这种情感教育模式可以作为中职生物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经常性选择。比如,“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和卵子的发生过程,以及受精过程的相关的知识,使学生对体内受精过程形成正确的认知。这些知识是掌握后续学习的胚胎工程技术及其应用的基础。然后,教师补充相关知识:人的一次的量为2~6毫升,每毫升平均约含1亿。这数亿在生殖道获能后,穿过女性生殖道、子宫中,经过“长途跋涉”之后,在输卵管中部完成受精过程,在此过程中,最初出发的约6亿,到达输卵管时不到4万,到达卵子附近不过百,穿过卵的透明带的不过10个,进入卵受精的仅仅一个。通过对受精过程的客观知识的科学认知,使学生在微观层面领悟生命在延续种族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巨大的曲折、牺牲的壮观场面,体验生命的崇高美。让学生通过对受精阶段的透明带反应、卵黄膜的封闭作用以防止多精入卵的自然机制的认知,体味和卵子“两情相悦”“从一而终”的“美好爱情”导致受精过程完成的事实。通过这一教育过程,可以消除学生对生殖过程的神秘感,并引导形成白头偕老、忠贞不贰的人类爱情专一性的体验。教师还要进一步指出,虽然青春期性腺已经发育成熟,但大脑皮层人类情感的高级控制区要在25岁左右才发育成熟,在人的发展阶段上才进入恋爱成家的时期,引导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中职学生已有了爱情的朦胧意识,对这种情感的野蛮压制往往达不到有效的教育效果。如果能够以生物学知识作为情感体验的媒介,引导学生在中职阶段男女同学之间只限于正常的友谊交往,形成正确的爱情观,避免“早恋”行为,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科学实验的感受篇7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模式基本要求常用形式教学策略

“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当教师把文科的教学变成了欣赏的过程,变成了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变成了展现自由精神舞台的时候,这才是文科教育:”而以前的教青教学的结果只求知识复现的正确性而完全忽视学生的体验能力。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手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式教学。

一、什么是体验式教学

心理学原理认为: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只有当教学过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时,才能充分发挥教学的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学生的心理包括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心理发展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其中情感是催化剂,是促进其他因素转化的动力。情感是学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当学生的情绪体验与所教的思想观点相一致时,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形成强大的力量,推动他们去相信和追求这种思想观点;相反,如果学生缺少这种体验或自己的体验与这一思想观点相矛盾时,他们就会对这一思想观点表现出冷淡和反感。教育心理学指出:体验是人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并在亲身经历中体会知识、感受情感。它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行为体验,另一种是内心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不是学会的,而是体验会的。没有任何课程或教师可以规划我们每一个人的认知过程。。生活是自己的,认知过程是自己的。因此,只有通过体验人类经验和个体经验才能实现融合。知识经生命化、个人化而真正变成个体的“精神食粮”。

只有这样,教育才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才能实现其精神构建和个性形成。因此,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就应运而生。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学时通过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悟性等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文科教学中应用的模式

l、创设情境: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发生的。教学情境是教师和学生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设计、构建的适合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教学氛围。“教学活动的成效取决于主体与教学情境相互作用的性质”。因此,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激发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创设情境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多媒体选择切合教材内容的音像、图片、文字材料,让学生仿佛亲临现场,缩短距离感,激发了解事件原委的愿望,及情感上的共鸣。二是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去亲身体验。这种真实生活情境的运用,可通过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从而大大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融入情景: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课程实施不仅是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精确的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的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没有任何课程或教师可以规划我们每一个人的认知过程。生活是自己的,认知过程是自已的。于是,体验向自我开放,通过体验,人类经验和个体经验实现融合,情感和理性直接对话。知识经生命化、个人化而真正变成个体的“精神食粮”。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及用自己韵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式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在情景中,学生都可以与教师、与其他同学展开平等的对话,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找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倾听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融入情景成为情景的一部分。这样有助于他们确立学习的自信,有一种成功的体验。因此,引导体验使体验式教学发生质的变化。

3、启发联想:由于有内心的体验,学生就自然产生了表达的愿望,通过分组讨论、自愿交流和集体交流,让学生把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相互分享,初步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还可以通过小组协作进行交流或师生之间交互辅导,充分发挥作为共同活动的师生群体的交互作用和创造力,使课堂充满生气与乐趣,充满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强化体验。来源于生活的许多例子更强化了学生的体验。

4、超越情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具体情景对教材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按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维方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需要教师进行指导。教师要从思维逻辑、生活逻辑出发,启迪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把学到的感性、零碎的知识融会贯通。

5、实践运用,升华体验:新课程标准要求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新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它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点,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理论联系实际是文科教学的基本原则。所以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探究习得的知识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自己所学知识加以证实,将所学知识加以合理应用,还得通过实践方能达到这一目的。

三、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1.体验过程要有亲历性。不亲身经历体验的过程,主体是不可能形成某种体验的。体验的亲历包括实践层面的亲历和心理层面的亲历两个方面。实践层面的亲历,即主体通过实际行动亲自经历某件事;心理层面的亲历,即主体在心理上虚拟地“亲身经历”某件事。离开了亲历也就没有所谓的体验及体验式教学,这是体验的本质特征。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联系学生实际的、真实的生活,杜绝虚伪的、伪造的教学材料;要联系学生经历过的、体验过的生活,杜绝学生陌生的、遥不可及的教学材料:要联系学生的心理实际,抓住学生心理感受深刻的事件,杜绝不痛不痒、学生感受肤浅的经历。另外,我们选用的某个事件对有些学生来说是亲历过的,对另外一些学生来说可能是没有亲历过的。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还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材料,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感悟和体会。

2、体验主体具有个体牲。体验是主体与客观世界发生关联最直接的方式与途径,没有主体的认知、实践和情感的投入,体验也就无从谈起。体验总是体验者自己的事,是体验者以自己的需要。价值取向、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已有的经历等完整的“自我”去理解、去感受、去建构,从而生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的情感感受、领悟和意义。面对同一事物,体验往往千差万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在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因此,体验总是因人而异的、个性化的,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总会形成不同的体验。然而个人化的体验又是可以分享的。正因为主体的体验存在差异,他们之间才有交流和分享的必要和可能。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经过交往和沟通就可以实现融合,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教学时不追求体验的标准答案,而是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才是文科教学的理想境界。

3、体验结果是有两面性。体验有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之分。积极的体验使人精神振奋,产生愉悦感和充满激情;而消极的体验则使人产生挫折感、懊丧感,对事物失去信心。但消极的体验在科学的引导下同样也可以转化为积极的因素,成为动力,使人充满斗志。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我们要注重对体验过程的评价,以决定学生体验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对产生消极体验的学生要及时予以正确引导,使其脱离心理上的阴影。

四、文科体验式教学常用的形式

体验式教学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直观感受式、角色扮演式、情景模拟式、欣赏品味式、游戏体验式、实验操作式、调查访谈式、社会实践式等。(1)直观感受式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运用实物演示、图片资料、音像制品、文学作品、故事、诗歌、小品等形式和手段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之进入所创设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在情景中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的教学方式。“感”出情、“悟”出理是其追求的目标。在情景感悟过程中学生的感知觉和思维是_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知识与情感两者也在不断转化,相互促进、相互提高。(2)角色表演式是指在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充当某种角色,采用与角色相应的语言、动作进行表演、思维,使学生理解不同角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存状态,从而获得真切感受和体验的教学方式。通过角色扮演,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角色,理解他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能更好地发现自己,改进自己,并容纳他人,理解他人,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3)情景模拟式是指通过对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背景、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生真切地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获得认知、生成意义和价值的一种教学方式。情景模拟教学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经济性特点,一种视觉活动。(4)欣赏品味式是指通过创设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艺术氛围使学生领略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人性之美,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性情品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追求卓越的教学方式。(5)游戏体验式就是以育人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由擎生群体参加的团体游戏从丽增进人际理解、发展人格的教学方式。游戏体验式教学,如果运用得当,能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6)动手操作式是指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做中学”,将教学目标融入学生的动手操作中,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增长知识,获取体验,提高能力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常用于图表、漫画的制作,研究成果的展示、课件制作、收集资料等。其操作步骤一般为:提供操作内容——操作体验——总结操作方法??——成果展示——交流感悟。(7)调查访谈式就是指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让学生亲临现场搜集、占有第一手资料,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周围人和事物,去体会探求知识的乐趣,去亲身经历调查的过程,自主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社会调查能让学生获得深切的体验,产生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最终融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操作步骤一般为:制定调查计划——编写问卷或采访提纲——走访、调查——召开分析讨论会——总结、交流——展示成果,是学生丰动运用知识,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8)社会实践式是指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进学生的体验、感悟,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社会生产与服务性劳动、野外郊游、参观访问的。

五、体验式教学的策略

教师的策略:1.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人机互动、快捷便利和丰富的储存量的优势,充分创设感人的情景。带领学生走进情景以情感人。2.带领学生走进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的境界。3.带领学生全员参与课内演练与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重视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结合形成合力。

科学实验的感受篇8

关键词:生活;探究;细节

一直以来,从关注科学课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到关注科学课学习过程与方法,再到现在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包含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在内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我的教学理念在几年的科学教学中不断地改变,不断地得到提升。

最近听了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与摩擦力》,这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探究课,以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线索,通过学生的猜想、设计对比实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教学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物体重量关系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构建起科学的概念,主动去获取科学的知识。剖析这节课,并与优秀老师的教学进行比较,我觉得知识目标上关注生活、过程目标上关注探究、情感目标上关注细节应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关注一:立足生活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努力在学生生活与科学教学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只要教者有心,科学知识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把现实问题生活化,把科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1.课堂导入生活化

【教学片段】感知摩擦和摩擦力

师:(出示一根较光滑的木棒,一端涂有油。)上课之前,老师想请一位我们班中最高大的男同学和一位最瘦小的女学生来进行一场夺棒比赛。(学生推荐)请同学们预测一下,谁会赢,谁会输?

两名学生上台进行比赛,瘦小的女孩子赢了。

师:大家觉得为什么比赛的结果会和你们刚才设想的相反?

生:因为男生一端很滑,使不上力。

师:这位学生真会观察,抹了油的那一端,因为手与棒子之间少了摩擦而握不住,另一端,手与棒子之间摩擦比较大,我们可以握得很紧,不易滑动。你们想不想也来感受一下?

师:请同学们将自己的双手分别放在桌子上方或贴着桌面往前推,看看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各自感受并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感受?

生:把手放在桌子上方,我往前推很轻松。

生:我感觉贴着桌面的时候,有种力在阻碍着我往前运动!

师:我们有亲身的感受,由于摩擦,物体运动时常会受到阻碍,这种阻碍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板书:摩擦力)

师: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摩擦现象,我们来一起看看,这些都是由于哪些物体之间发生摩擦而产生的结果。(课件出示几组图片)

通过游戏引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两个身材相差这么多的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他们产生了疑问,好奇心陡增。而生活中的摩擦现象,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再把这种感性认识通过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走向理性。

2.教学过程情境化

【教学片段】感受摩擦力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感受过摩擦力吗?我们现在来感受一下摩擦力,你有什么好办法?怎样去感受?一分钟时间,学生按自己的方法在感受摩擦力!(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愉快体验摩擦力的存在)

交流:谁先来说说你是怎样感受摩擦力的?感受了几次?这几次用力大小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一样呢?那摩擦力的大小会跟什么因素有关?

很显然捕捉“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来学习,唤起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它不是枯燥的,而是无比有趣的。

3.课外活动科学化

【教学片段】摩擦力知识运用

师:如果某一天你的鞋地被磨光滑了,穿上它很容易摔跤,但你又不舍得扔掉它的时候,你会想到用哪些好办法去改进它呢?

要把这个新知识再应用到实现生活当中,老师还必须安排一个“知识回归”的环节。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学只有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科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真正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关注二:突出探究

【教学片段】探索摩擦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的确摩擦力的大小是不同的,那你觉得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呢?(板书学生说到的各种因素,后面写上“?”)(追问你指的本身是哪方面呢?)物体重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接触面的大小……那你能具体说说你认为他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吗?

师:我们猜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很多因素都有关系,今天我们先选择“与物体的接触面的状况”和“物体的重量”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你准备怎样设计实验证实摩擦力大小确实与这些因素有关?

(1)谁能说说看你认为应该怎样安排实验证实?做这个实验时,不改变的条件是什么?(物体的重量……)改变的条件是什么?(物体接触面的状况)可追问:接触面的不同有哪两种情况(幻灯片总结)

(2)多媒体出示材料,根据这些材料你打算怎样不改变?怎么改变呢?

(3)学生交流。

(4)师:我们每次测量进行三次,这样就能让我们的数据精确些。别忘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尽量减少误差,我们比比哪组合作最先完成,把数据汇报给老师。

1.科学探究需要时间

科学课要求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亲历活动来体验科学,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教师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学生动手之中。在做中发现问题、进行反思。更改自己的实验方式或操作步骤,设计思路。这样,通过经历从认识―实践―反思―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正好符合科学认识的过程。

2.科学探究需要提供材料

提供材料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可以由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材料:也可以动员学生自己带相应的材料。材料必须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材料应与学生的探究能力相适应;应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探索;尽量避免引起与学习无关的行为;而且应该数量充足。

3.科学探究注重动手过程

科学探究在需要结论的同时更注重过程。在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而这些不属于陈述性的知识,这类目标不可能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简单的记忆模仿就能够学会,而是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内化才能习得的。因此,科学探究应组织学生参与活动,亲历过程,这样才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

关注三:注重细节

在科学探究课中,实验教学是主要的科学教学形式,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虽然需要自,但由于学生对实验的方法不太熟练,很容易出现错误,故而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演示测量摩擦力的正确方法时,重点提醒学生注意在拉动弹簧测力计时,一定要沿着水平方向,而且必须悬空,测力计不要与物体表面发生摩擦。这看似平常的细节,实际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就是要较真,来不得半点水分。教师的操作要规范,符合科学的标准,在演示实验中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科学树立榜样,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科学教学中实验操作时需要规范的地方太多了,一不留神,可能就犯下了错误。在科学实验的操作中真是马虎不得,因此,得反复考虑“这样做科学吗?”如果学生能经常这样的话,我想我们的科学教学肯定会越来越规范的。如果让学生经历不科学的研究过程,那还谈得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吗?还不如不经历,一个错误的信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小觑的。科学教学要关注细节,应该包括从预测到实验的整个探究的全过程。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而且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记录和思考。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进行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有效的科学探究过程。

科学实验的感受篇9

关键词:传感器传感器原理实验教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际上出现了“传感器热”,而传感器在当今科技发展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思考和探究,利用传感器制作简单的自控装置,让学生感受传感器的巨大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一、传感器原理

现代技术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元件设计电路,它能够感受诸如力、温度、光、声、化学成分等非电学量,并能把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或转换为电压、电流等电学量,或转换为电路的通断,我们把这种元件叫做传感器。它的优点是:把非电学量转换为电学量以后,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测量、传输、处理和控制了。构成“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实验软件包+计算机”的新型实验系统。

二、传感器教法研究

“传感器的应用实验”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领者的课堂教学模式,给予了学生一个展示能力的平台。高中物理《传感器》这一章颇具探究性,比较适合高二学生的学情,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对传感器知识和电子元器件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和自主设计的可行性比较大,容易出成果,也就容易使学生对合作学习和方案探究感兴趣,进而对物理学习感兴趣,愿意花一些时间来探索物理问题――这样就达到了这堂课的效果: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水位自动控制、光控自动控制、烧水防打翻自动报警、防盗报警等等,在教学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上,我很注重课堂展示与学校课程的整合,关注资优生,关注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教给学生学习的物理方法。将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整个教学过程符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注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以此增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

1.观察探究式教学法。这种教学组合方式主要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会观察、发展观察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知识规律、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高二学生在学习《传感器》一章后,让学生亲自拆开光电式鼠标和机械式鼠标,观察内部结构,分析工作原理;再如学习光学部分时,让学生自行探究自行车尾灯的结构及其原理,并让他们利用光的偏振设计汽车的车灯等等。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学生既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又锻炼了自己的意志,还激发了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塑造了积极主动、乐于创新的学习品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2.实验探究式教学法。这是现代教学的一大主流,把教学和实验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探讨事物发展的规律。鼓励学生动手,多组织一些动手的活动。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为配合教学内容而演示给学生看的实验。这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起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起一定的示范作用。如演示实验:小盒子的侧面露出一个小灯泡,盒外没有开关,当把磁铁放到盒子上面,灯泡就会发光,把磁铁移开,灯泡熄灭。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盒内的电路图,了解元件“干簧管”的结构。探明原因:当磁体靠近干簧管时,两个由软磁性材料制成的簧片因磁化而相互吸引,电路导通,干簧管起到了开关的作用。

学生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掌握实验技能,使学生受到物理学研究实验方法的初步训练的主要措施。学生两人一组,用万用电表的欧姆挡测量一只光敏电阻的阻值,实验分别在暗环境和强光照射下进行。光敏电阻在暗环境下电阻值很大,强光照射下电阻值很小。说明光敏电阻能够把光照强弱这个光学量转换为电阻这个电学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己动手、动脑、动口、探索、研究的丰富的物理环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设计实践、实验观察、操作量度、分析思维、讨论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知识技能,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有了探索真理的钥匙,有利于他们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三、结束语

科学实验的感受篇10

关键词:物理教学学习兴趣学生兴

趣是一种心理积极情感,是基于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这种心理情感和心理需要,将会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

一、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设疑引趣解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疑引趣的关键是“设”和“引”,设疑是为了引趣,设疑是手段,思考是过程,引起是目的。从另一角度理解,设疑是方法,思考是过程,引趣是结果。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疑的方法引趣,要作精心安排。

2.设疑的方法

设疑就是设计问题。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深读教材,研究学生,思考出完整的教学方案。在此教学方案中包括问题的设计和教学过程,首先,问题的设计要考虑的是质量:一是问题要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而设;二是问题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思考;三是问题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兴趣。其次,问题的设计还需注意层次性。即第一个问题往往是为解决第二个问题所作的铺垫,第二个问题往往为第三个问题打下基础,最后一个问题可能是对前几个问题的概括和总结。

3.引趣

引趣,简言之,就是通过一定方式激发学生需要,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引趣的关键是激发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究学生,找准学生在物理教学中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这种需要引发出来。另外,教师还需要注意学生学习需要的时效性,要在单位时间内让学生保持这种需要,以此形成学生学习的动力。

4.教学实践

理解了设疑引趣的方法,付诸教学实践,我们就会感受到设疑引趣产生的效果。如在讲授《大气压强》时,可以这样问学生:谁能知道大气有没有压强,压强有多大?你在生活中有大气压强的体验吗?这样的设疑,不但能激发学生对自己生活体验的思考,也为下面接触大气压强的学习铺设了道路,还能引发学生思考生活,关心生活中的物理,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二、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很多物理定律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验证。我们了解这一点,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在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快乐体验,初中阶段的学生是好动的,对外界充满了思考和想法,他们有实验的需求,喜欢动手。

1.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包括演示实验和操作实验。传统教学中比较注重演示实验教学而轻操作实验教学,这需要改革。演示实验能让学生看,听,想,确实也能激发学生兴趣,但学生更有兴趣的是自己的操作。因此,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将演示实验教学更多的改为操作实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让他们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感受规律,体验成功,享受快乐,从而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强化操作实验教学,要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物理,感知物理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注意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

2.引导体验

引导就是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习需要的过程,体验是针对学生而言的,主要指的对过程的体验,对成功的体验。引导体验符合新课程理念提出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

引导体验具体到物理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在学生需要处引导,在学生困惑处点拨,在学生参与中鼓励,在学生体验成功时给与鼓舞。

在“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准备好材料,在课堂学习中自己动手感受,并且谈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当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谈论自己的感受时,教师需要点头,需要微笑,需要鼓励,甚至可以用一种夸张的方式进行表扬。这样能强化学生对成功的体验,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兴趣甚至是学习的乐趣。

三、在故事化和生活化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

1.故事化教学

故事化教学就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引入故事。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科学家实践科学的事例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科学家的故事是物理教学中不可多得的资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加利用,整合资源,把它应用于物理教学中。通过这些故事活跃气氛,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感受科学精神,体验故事带来的快乐。如在浮力教学中可穿插阿基米德鉴定金冠的故事。

2.生活化教学

物理是一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它的很多理论就是来源于生活,并且对生活有指导意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在物理教学中把这些资源引入课堂,作为课堂活水,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比如,学习一个物理理论后,可以引导学生谈论此物理理论在自己生活中的体现;也可以在复习物理知识时引导学生去解读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实践对物理知识的运用,通过知识迁移的方式培养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可以在作业布置时生活化,将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引入学生作业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探讨,去理解这些生活现象中蕴含的物理规律,等等。

当然,在物理教学中还有很多激趣的方法,作为物理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思考,注重分析,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然后通过总结形成一套提高学习物理兴趣的方法,以此融入自己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