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企业会计制度实训报告十篇企业会计制度实训报告十篇

企业会计制度实训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5:51

企业会计制度实训报告篇1

一、《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主要内容

本次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包括《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两部分,预计征求意见结束后,在9月份最终以财政部文件正式。目前,财政部已制定详细培训方案,在北京、上海、厦门三个国家会计学院集中培训。对新准则的执行,中国证监会要求沪深上市公司在明年一季度按新准则编报披露,并且要求在今年年报结束后,编制新旧报表科目结转对照表,随一季度季报一并披露。对上市公司而言,《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9月定稿后到明年正式执行,仅有3个多月培训时间,任务非常艰巨。对于其它企业,预计自2008年起分批执行,准备时间相对充裕。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准则解释部分,对32个准则做出解释,但对《建造合同》、《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期财务报告》、《关联方披露》等6个准则未作出解释。准则解释进一步细化了准则原文,对一些重要事项进一步作了明确。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主要根据具体准则中涉及确认和计量的要求,规定了162个会计科目及其主要账务处理,基本涵盖了所有企业的各类交易或事项。改变了原定的分金融和非金融企业分别制定会计科目和报表的做法,统一制定了一套会计科目体系。对科目适用范围进行了说明:通用科目93个、银行专用科目9个、金融共用科目13个、金融专用科目1个、保险专用科目26个、证券专用科目2个、银行和保险共用科目2个、银行和证券共用科目3个、农业专用科目4个、建造承包商专用科目4个、租赁专用科目3个、石油天然气开采专用科目2个。各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规定,设置会计科目进行账务处理,在不违反统一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分拆、合并会计科目。而对财务报告格式及列报内容的规定,则集中反映在准则解释当中。在财务报表列报准则解释中,分一般企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格式及其附注作了极为详细的规定与说明。现金流量表格式及其附注、合并财务报表格式及其附注的解释则包含在《现金流量表准则》和《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中。相比旧制度,对报告的质量要求提高到较高层次,具体体现在报表附注上。

二、应用指南与原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

在概念上首先要廓清的是,会计准则是新体系的核心,是原则性的总纲,而应用指南仅是会计准则的具体说明,是制度向准则过渡期的产物,本身还不能完全代替准则。

变化一:将不同类型企业会计核算统一到一起,会计作为商业语言的作用必将发挥得更加充分。将1992年“两则”、“两制”下13个行业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财务制度融为一套体系,增强了不同行业、企业间会计核算与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同时由于新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高度趋同,为我国企业实施国际战略消除了制度,节约转换成本。

变化二:涵盖了所有经济事项,信息充分披露成为财务报告的根本理念。吸收了国际会计准则最新成果,像衍生金融工具、资产证券化、股权期权等新业务。在信息披露上,财务报告所做的应是充分披露,对报告信息的甄别使用则交给报告使用者。财务分析作用将更加重要。

变化三:内容实质变化之外,形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科目名称到报表格式重新进行编排。对外统一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报表,虽然主表格有所简化,但会计报表附注及编表说明内容变得非常庞杂,信息容量大。以商业银行为例,附注几乎包含了对资产负债表所有项目的解释与说明。

变化四: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考虑到我国实情,目前新准则体系还是以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为主,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主要应用于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金融资产与负债等,并且有严格的限制。对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或负债,与公允价值有差异的,新准则也规定了相应调整原则,突出了价值公允性。

实施新会计准则是个系统工程,将引发各行各业连锁反应,除了对会计行业本身的变化与影响外,可能需要关注的相关影响主要有:一是对企业的财务内控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准则体系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企业而言,要确保顺利实施,达到质量要求,就必须进行包括财会管理模式、内部控制制度、计算机业务处理模式等在内的系统性改进。二是引发监管理念与方式的进一步革新。会计核算与财务报告列报是监管的基础,基础变化必然引发从监管理念到监管方法的一系列革新。三是引发财务税收制度的变革。现行税法体系是1994年左右颁布的,许多方面与经济发展显得不相适应,随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需要进行修改完善,建立与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相适应的财税体系。四是将给软件业带来无限商机。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是继1993年以来又一次会计制度革新,现代会计与计算机网络结合紧密,会计处理的变化使得现行会计软件亟待修改,市场潜力巨大。五是给资产评估业带来发展机遇。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使中国评估协会意识到这是发展评估业的好机会,已开始行动起来。六是教育培训市场潜力巨大。据悉,明年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职称考试全面采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内容。教材出版和培训容量巨大,为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提供巨大商机。

三、应对策略思考

企业会计制度实训报告篇2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企业会计改革一直处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沿,《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准则与国际通行做法的差异大为缩减,以国际会计准则为例,我们将几十项会计政策与之对比,除个别方法因我国国情而未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外,其他内容在总体上已趋于一致或相近。在企业会计改革及其国际化的进程中,我国仅用了短短10多年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国家70多年所走过的路。

我国的企业会计改革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在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中国是转型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会计改革最为成功的典范。美国商学院保罗·希利教授发表的论文认为,美国和英国的会计准则,对于那些缺乏对管理财务报告决策监督机制的发展或转型经济国家是否也是最优的,还是个疑问。他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用中国会计标准和国际会计标准编制的报表差异进行分析,认为投资者可能发现中国会计标准比国际会计准则能够生成更加可靠的信息。曾经参加过财政部会计司组织的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的国外专家回国后,撰文认为,中国这样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国家,在目前这样复杂的市场氛围中,幸好有一支队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会计改革,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球最大规模的7家会计师事务所日前的一份最新的国际会计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已明显减少。参与该项名为“2001年会计准则调查”的会计师事务所包括安达信、柏德豪、德勤、安永、均富、毕马威、普华永道等。

国际化不能照抄照搬

近期,有观点提出,会计国际化可以直接采用美国会计准则或者国际会计准则。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不仅脱离中国的实际,也不符合世界各国会计国际化的通行做法。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对于如何理解和处理会计国际化,不单纯是会计技术层面的问题,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忌妄自菲薄,盲目崇拜。中国的会计改革不宜直接采用美国会计准则,也不宜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

对此,我们可以看看其他国家的做法。目前,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泰国、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以及俄罗斯、保加利亚、波兰、罗马尼亚等转型经济国家,都有本国的会计标准制定机构,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实施本国的会计标准。尽管个别国家,如格鲁吉亚、乌兹别克斯坦等,也有宣布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情况,但实际情况差异很大,不具代表性。

一个国家执行本国的会计标准,既是为了与其法律体系相适应,同时也是该国的一种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或美国的会计准则在我国没有法律效力,如果要求我国企业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或美国的会计准则,将会与我国现行的《会计法》、《公司法》、《商业银行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相冲突。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通过跨国上市筹集资金,而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通常要求企业根据上市地会计准则或者国际会计准则编报财务会计报告,但是,这些企业必须以执行本国的会计标准为前提,最后向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和投资者提供会计报表时,可以根据上市地会计准则或者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作出报表调整。这是国际通行做法,也是国家的一种体现。我国的企业在境外上市,一直都是以执行我国的会计制度(包括《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后来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到现在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准则为前提的。然后,再根据上市地会计标准或国际会计准则进行报表调整。

片面追求我国会计标准的美国化或者国际化,还有可能会出现与我国转型经济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

我国尚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尚未形成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完善的监督机制,如果我们操之过急,不顾国情、片面追求美国化或国际化,有可能会出现与我国转型经济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导致会计信息混乱或者失控,由此产生的改革成本和风险将是巨大的。例如,公允价值是国际上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会计计量属性,而我国市场经济处在初级阶段,没有形成活跃的生产资料市场,关联交易普遍,诸多经济行为也不规范,弄虚作假屡禁不止,如果广泛地使用公允价值,将会给企业利用公允价值造假留下空间,“琼民源”案例将土地使用权的评估价作为公允价值入账,虚假评估增值5个多亿元。

综上所述,在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如何把握借鉴国际惯例和考虑中国国情的辩证关系,这是我们应当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借鉴国际惯例不等于照搬照抄,照搬照抄是没有出路的;考虑中国国情不等于闭关自守和保护落后,闭关自守同样是没有出路的。从国际通行做法看,会计国际化并不硬性要求各国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而是充分尊重各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环境,允许各国根据本国的实际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一定差异。会计国际化的宗旨是要求各国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在重要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正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国际会计准则公告前言》指出的那样,成员国企业“所公布的会计报表在所有重要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这一宗旨反映了各国会计标准国际化的真正含义,我国的会计改革与这一宗旨是一致的。

当前我国企业会计改革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面过窄,除股份有限公司外,国有企业尚未执行

如前所述,我国以《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为主体的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相比,在主要方面虽已基本一致,但是,《企业会计制度》暂在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国有企业尚未执行。国有企业仍然执行1992年制定的《企业财务通则》和行业财务、会计制度(以下简称“老制度”),老制度不利于企业消化不良资产,已与加入wto的新形势不相适应。

国有企业执行新会计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消化和处理多年来历史形成的不良资产。尽管企业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但老制度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国务院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资产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企业会计制度》据此作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消化不良资产的规定,例如:对于待处理财产损失,企业应于年度终了结账前处理完毕;对于各项资产的减值,企业应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进行合理预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应收款项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比照其他国有企业的做法,通过测算和摸清家底,分别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逐步实施新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会计标准

我国的会计标准至少有三个层次,一是会计准则,二是会计制度,三是专业核算办法。会计准则是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所作的原则规定;会计制度是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操作性规定;专业核算办法是针对某些特殊行业,如石油天然气、农业、交通运输、旅游业、房地产开发等的特点作出的会计规范。

1.继续完善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和若干具体会计准则。1997年至今,具体会计准则的陆续出台,财政部1992年的基本会计准则很多内容已经过时,需要进行修改。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多次建议制定中国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其目的在于明确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及其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要素的定义、特征及其在财务报告中的确认、计量与报告。这是用于发展企业会计准则的一套内在严密、协调一致的方法体系,它能在技术上保证具体准则的连贯性,而不致前后发生矛盾。本人认为,制定中国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时机趋于成熟,会计理论工作者应当对此给予更多的关注,中国会计学会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在制定中国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财政部已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最近又成功地召开了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对企业合并、分部报告、外币折算等具体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进行了充分研讨。会后,有关项目组成员将根据国内外专家意见,对上述准则的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尽早。力争在不远的将来,努力实现初建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目标。

2.抓紧制定《小企业会计制度》和专业核算办法。在国际上,很多国家对小企业都有单独的会计标准,因为小企业具有很多自身的特点,比如规模较小,不对外筹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等等。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近来也将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作为研究的重点。我国小企业众多,统一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是不现实的。财政部已经着手对《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研究,预计明年出台。

专业核算办法是我国会计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办法》已经,财政部正在组织各方面力量,研究和起草其他各项专业核算办法。

(三)强化会计监督,促进新会计标准的贯彻实施

自2001年开始,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会计法》执法检查。此次检查分为单位自查、重点检查、巡查验收三个阶段。根据项怀诚部长的要求,《会计法》检查要做到五个结合:一是与贯彻落实朱?基总理“不做假账”的指示相结合;二是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相结合;三是与建立、完善会计的“游戏规则”(这里的“游戏规则”主要指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专业核算办法等会计标准)相结合;四是与强化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内部会计控制)相结合;五是与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相结合。目前,全国《会计法》执法检查已进入巡查验收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大增强了企业执行《会计法》及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自觉性,形成了威慑力,维护了《会计法》及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严肃性。《会计法》执法检查作为财政部门经常性的会计监督工作,将长期进行下去。通过经常性的《会计法》执法检查,促进新的会计标准得以全面实施。

企业会计制度实训报告篇3

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eXtensibleBusinessReportingLanguage,简称XBRL)是一种能够使财务和商业报告的数据交换更加明晰,专用于财务与商务报表方面的创新性网络财务报告语言。XBRL的构想最早由美国华盛顿州的会计师CharlesHoffman在1998年提出。XBRL的技术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促使人们积极研究XBRL在相关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早在2001年,Debreceny和Gray就从技术方面详细分析了XBRL产生的必然性。Bovee(2005)等研究开发了FRaanK,通过将line-item标签与XBRL分类标准中的同义词进行匹配,实现对财务数字的“理解”。Jones和willis(2003)以摩根士丹利财团的XBRL项目作为案例研究,表明XBRL在数据获取和运用方面确实存在巨大优势。pustylnick(2009)构建组合算法模型来检测财务报表的造假行为,并有效证明基于XBRL的数据可以自动检测财务报表中的舞弊行为,提高了财务报表的透明度。pinsker(2003)通过调查问卷考察XBRL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研究表明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对XBRL实用性的认识不够。

近年来,国内一些专家学者与研究机构也逐渐关注和研究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财务报告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2年,潘琰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到XBRL具有开放性、效益性等特点,指明XBRL有助于整个企业报告供应链的全方位变革。《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制定以后,专家学者对XBRL的分类标准及实用性进行了更多的研究。沈颖玲(2004)从会计全球化的视角构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s)的分类体系,并用实例分析了XBRL应用带来的信息价值。何玉和张天西(2005)研究了自愿实施网络财务报告的公司特征。自此之后,有关XBRL应用的研究方向转向了更多领域,如审计。张天西和高锦萍(2007)研究认为XBRL的应用将带来审计功能、审计程序和审计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

二、XBRL创新性概述

(一)跨语言信息平台功能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是在可扩展的标记语言(XmL)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XmL可以跨平台使用,因而XBRL也具有这个功能,XBRL可以不依赖于操作系统。不同的操作系统下,如windows、FreeBSD等,XBRL都可以直接使用,实现不同平台的数据交换。传统财务报告模式下,由于各关系主体或者各部门平台不同,第一次必须人工录入数据,重复输入数据用于对比分析,如图1所示。XBRL财务报告模式下,信息使用者不用考虑平台等因素,按需使用XBRL财务报告,如图2所示。XBRL格式的文档也可以在XBRL编辑器中生成各种非结构化电子格式的文件。

(二)XBRL的其它功能XBRL现阶段主要应用于财务报告领域,除了跨语言信息平台的功能外,还实现以下功能:(1)多种格式输出功能。XBRL可以多种格式输出报告,满足不同部门的需求。(2)快速、准确搜索信息功能。XBRL为企业财务报告中的每个数据建立不同的标签,并且标签与数据是一一对应的。通过对搜索内容加上对应的标签,搜索引擎就能快速、准确的找到使用者所需的财务信息。(3)数据挖掘功能。XBRL具有良好的动态分析功能。当搜索引擎找到所需财务信息时,它能根据标签进一步追踪找到数据的原始信息及与该信息有关的其他资料。(4)多语言转换功能。利用XBRL技术可以实现财务报告的多语言输出。XBRL的多语言转换功能可以有效的消除各国财务报告的语言障碍。(5)数据加密与数字签名功能。XBRL实例文档是XBRL的程序代码文件,通过XBRL编辑器可以转换为常见的财务报告模式。使用XBRL实例文档之后,无论在会计信息系统内部,还是企业与各部门之间,或者是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数据传递时,实现对一些重要财务信息实施审计验证并数字签名,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三、我国推广XBRL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企业对XBRL认识不够企业是财务信息的提供方,XBRL报告主要为了便于提供财务数据。由于XBRL中国地区组织发展时间较短,国内企业没有机会与国际组织进行交流和合作;大部分企业担心实施XBRL会导致企业商业机密泄露,因而XBRL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没有推动作用。企业从成本与效益的角度考虑就更加不愿意推广使用XBRL,这些都说明企业对XBRL的认识不够。

(二)XBRL技术的分类标准不完善要建立适合我国企业特征的XBRL分类标准还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近年来,国内也掀起了研究XBRL的浪潮,但有关该标准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上,而对于应用该标准进行实际系统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此外,我国XBRL应用较晚,国内也缺乏XBRL标准的专家和权威,直接影响了XBRL技术分类标准的制定。

(三)支撑XBRL技术的应用软件缺乏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都开发了XBRL应用平台,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提供XBRL实例文档以及XBRL财务报告,企业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获取或者下载XBRL实例文档。如果企业缺乏XBRL编辑工具或者拥有XBRL编辑工具但没有相关熟练的技术人员,XBRL实例文档只是一些程序代码而已,对企业不产生任何价值。因而,急需适合我国企业特征的XBRL应用软件。由于XBRL相关软件研发成本较高,新软件投入市场可能面临市场接受周期耗时较长的风险。很多软件公司不愿花过多人力财力投入XBRL软件开发,缺乏适用性较强的XBRL应用软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XBRL信息系统的发展。

(四)企业不愿付出成本使用XBRLXBRL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企业的实施过程是一项长期投资,其兼容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等问题的解决耗时较长,综合成本较高,风险较大,部分企业不愿冒此风险。企业可能需要投入的成本有:XBRL系统基础网络设施(包括软硬件支持)、开发新系统需要相关专业程序员、本公司员工进行XBRL培训以及聘请外部管理咨询专家等费用,付出成本后还需要负担网络风险。因此,引进XBRL技术,公司需付出较高成本,并承担网络及高度披露的等风险,企业不愿意付出成本使用XBRL。

(五)审计问题XBRL数据格式的报表是网站上的信息,在互联网、传输和交换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安全问题。XBRL安全风险的加剧会增加注册会计师执业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如果不能掌握XBRL和XmL在财务报告领域应用的技术和原理,以及对实时会计系统的流程和控制十分精通,那他们所审计XBRL的结果将受到质疑。审计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在我国的推广。

四、我国推广XBRL的对策

(一)政府主导开展XBRL的普及应用(1)完善XBRL技术分类标准的制定。XBRL分类标准是根据不同国家现有的会计准则遵循XBRL技术规范制定的,分类标准是生成XBRL实例文档的关键。因而,XBRL应用的关键是制定分类标准。完善XBRL分类标准,可以促使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使用同一种规范披露财务信息,提高各企业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可以有效提高公司内部的治理水平。根据我国现阶段公司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一是制定符合中国会计准则要求的分类标准,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企业的会计制度,由会计实务经验丰富且熟悉会计准则的人员制定分类标准,不能只由技术人员参与;二是XBRL的发展离不开网络的发展,分类标准的制定也要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三是监管机构等可以根据特定报告需求,在通用分类标准基础上进行扩展,制定特定的分类标准;四是密切关注世界各国XBRL的研究动向,加强国际交流。(2)推动XBRL软件技术的发展。XBRL文件是一种计算机代码文件,它需要具备各种功能的应用软件支撑。如果要发展XBRL,必须要有软件供应商的支持。如果政府部门能够带头推行XBRL的发展,软件供应商会积极配合推动XBRL的发展。如果软件供应商能得到一些税收优惠,将会更多的投资培养软件企业中的技术人员。此外,为了防止盗版软件的出现,软件供应商需要受到政府有关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政府大力打击盗版软件,可以增强软件供应商的信心。为了进一步加快XBRL软件技术的发展,政府应鼓励专业的XBRL技术提供商与财务软件、审计软件及eRp系统软件供应商相互合作,完善XBRL软件功能。(3)激励企业应用XBRL。全面推行XBRL技术最大的受益者是公司外部的信息收集者和使用者,而不是提供者本身。挖掘公司应用XBRL的原始动力,有助于XBRL的成功推广。政府在推行XBRL财务报告披露方式时,可以先在上市公司倡导使用XBRL,其他企业自愿使用。采取强硬措施提高企业对XBRL的认识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较好的办法是扩大投资者对XBRL的需求,对公司施加压力。

(二)金融监管机构推进XBRL人才培养XBRL未得到普及推广,究其原因是因为国内缺乏这方面的权威专家。倡导XBRL网络财务报告在企业的应用,须具备具有XBRL技术知识的财会人员。为此,需要在金融监管机构的推动下推进XBRL的人才培养:(1)由XBRL中国地区组织成立XBRL专家小组。XBRL应用中各关系主体包括企业、会计师事务所、投资公司、软件公司以及相应的监管机构,专家小组成员应从这些主体中进行选择。专家小组的成员需定期进行培训,可以邀请国外的XBRL技术专家进行授课;可参加国际上的XBRL学术会议,并将会上重要的技术交流信息在成员之间分享。XBRL专家小组的成员在接受一定时间培训后需要回到原来的单位,将所学应用于具体的工作实践中。(2)由监管机构开办XBRL社会培训机构。加大XBRL课程的社会培训,可以继续教育的形式,提高在职人员对XBRL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缓解目前XBRL人才紧缺的矛盾,并为将来这一技术的广泛运用做好充分准备。对在职人员进行教学和培训时,也要结合实务操作,通过模拟演示,提高在职人员XBRL软件的操作技能。

(三)会计师事务所推动XBRL的应用企业使用XBRL之后,财务信息披露文件即从纸质财务报告或者非XBRL电子格式报告转换到XBRL格式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提供教育培训和转换服务等业务。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向企业的财会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提供教育培训,讲授XBRL的相关业务知识。信息系统比较成熟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为客户提供服务器空间和网络工具,通过将会计服务、it服务以及其他服务进行捆绑就能够打开新市场,帮助那些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在it基础设施投入过大的小型企业创造新的利润点,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我国应用XBRL财务报告披露模式。

(四)高校加强XBRL教育各大高校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应接受XBRL课程教学,学校根据专业不同给予XBRL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在经济类、信息管理类、计算机软件类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学校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有一定的侧重点。财经院校和部分理科院校一般侧重信息系统的分析和应用。而工科院校会计专业比较重视信息技术的课程,侧重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编程、维护等。各大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具体专业信息和培养计划,设置不同的XBRL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企业会计制度实训报告篇4

1.1机构方面缺乏与企业的沟通与对接;免费培训项目少。节能服务机构在对企业进行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的同时要关注温室气体核算方面的工作,服务机构作为主管部门与用能企业之间的桥梁,应该发挥服务机构的灵活性,在与企业的项目对接过程中,增加在低碳环保方面的专业培训,让企业认识到,节能工作、环境保护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

1.2社会方面广大民众对低碳环保的认知问题;低碳成为口号,与己关系不大。举办与大众相关的低碳讲座,在每年的节能周中不单要做企业的节能宣传,与百姓相关的节能低碳小常识也要进行推广。

2开展碳核查工作的重点

核查机构对被核查单位审核的重点:厂区平面图;生产工艺流程图;工厂用化石能源的使用量汇总表及与之相对应的证据:月报、季报表;或发票及库存盘点记录;或台帐;含碳物料的使用量(或产量)汇总表及与之相对应的证据:月报、季报表;或发票及库存盘点记录;或台帐;各种化石能源的热值、碳含量、碳氧化率和含碳物料(白云石、石灰石等)的相应组分等相关的证据:企业自测检验报告,或企业送第三方检测报告,或供货商提供的检验报告;(电力企业)厂用电量、发电量、供电量的汇总表及与之相对应的证据;(钢铁、石化企业)外购电力量和自产供电量及与之相对应的证据:相关数据、监测仪器清单列表:如皮带秤、气体流量计、电表等;其他要求填报的数据,根据企业实际选择报表、台帐、发票、检测报告等获取有关信息。

3开展碳核查的步骤

核查策划:制定核查计划,包括核查时间表、核查程序、记录管理。核查机构与企业签订核查协议,明确各自责任和义务。核查实施:文件审核;现场核查;编制核查报告;报告内部复核。核查报告:核查报告应由核查工作负责人、核查组长、核查小组成员和技术审查员签字,加盖核查机构公章并提交主管部门审核。对核查过程中的全部记录和资料整理归档,形成核查记录存档,以备市发改委复核、查阅。其中检查实施环节颇为重要,文件审核包括:能源审计报告、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能源统计报表、能源平衡表;主要耗能设备清单;能耗消耗日记录及月记录;能源进货验收单据、能源计量器具一览表,计量设备统计台账;电力消耗结算单、外购热力发票、其他移动源消耗量记录、购买记录;能源检测报告。识别排放单元与排放源是否准确,核查主要耗能设备及能源品种。交叉核对:对月度统计台账数据与年度数据交叉核对;至少抽取2个月的日运行记录与月度数据交叉核对;至少抽取2个月的能源购入凭证与月度统计台账进行交叉核对。发现异常数据,要求企业提供相关证据。核对企业不同排放单元的监测报表和统计报表。碳排放状况报告、初始碳盘查及碳核查报告。现场审核要检查相关计量器具情况;审阅台账、原始凭证等材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抽样方案;与能源管理人员进行面谈;总结并记录核查情况。

4开展碳核查对环境保护及节能工作的影响

4.1实时跟进碳核查工作最新动向,依托合理用能评估、能源审计工作,开展低碳、节能、降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碳核查培训工作,碳核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企业的环保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碳核查工作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4.2在能源审计的基础上对企业碳排放数据进行统计、核查,在能源审计报告与碳排放报告中找差异,及时解决统计中出现的问题。能源使用和碳排放互相影响、制约,只有提高能源利用率、推行清洁新能源的使用,才能有效缓解碳排放问题,碳排放问题又牵制着环境问题,近年来,由于工业、农业和城镇化进程,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升高,环境方面的压力也是主管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做好碳核查工作,一方面能够了解企业温室气体排放家底,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这个基础数据进行必要的节能改造和环境治理工作。

4.3从完善和“做实”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入手,能源管理和环境管理密不可分,能源利用率的提高会对环境保护工作带来积极促进作用。

4.4根据万家企业“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万家企业需定期开展节能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培训,提高各用能单位对低碳发展、节能环保的认识。

企业会计制度实训报告篇5

一、2011年完成的主要工作:

(一)、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察行政执法。依据《节能法》、《省〈节能法〉实施办法》、《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办法》、《省节能监察办法》等法律法规,组织开展了2011年度(第一批)全市重点用能企业现场节能监察,主要是对企业能源统计及计量、节能管理制度建设、节能宣传及培训、单位产品能耗、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节能技改项目完成情况、淘汰落后用能设备情况等进行现场监督检查。检查由中心牵头负责,组织广汉、中江节能监察中心,采取异地交叉检查方式,完成了15户重点企业的节能监察。从监察的情况来看,大部份企业能源基础管理工作较扎实,能源管理制度较完善,机构职能职责健全,制定有明确的企业能源方针及节能标准;但部份企业虽成立了能源管理机构,职能职责未健全,部份企业存在有国家明令淘汰的设备等情况,针对被监察企业的不同情况,已分别下发《节能监察行政执法结论及整改意见书》,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企业进行整改。

(二)、组织上报“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及节能自查表”,开展企业节能及全市工业能耗工作的分析预测。按照省经委要求,组织企业按年上报“能源利用状况分析报告及自查表”,根据新的报告格式,指导企业填报数据做到更详实具体,并结合企业开展的节能审计和规划,通过县(市、区)积极配合,促进了企业对自身节能工作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同时,针对全市企业及行业耗能情况和节能监察工作开展情况,对全市节能管理工作和现状适时开展了深入分析与预测。

(三)、加强节能法律法规培训及节能宣传活动。参加并组织相关企业参加省上“节能执法培训”、“节能法培训”、“能源利用状况分析报告编写培训”、“企业单位产品能耗标准培训”、“节能技术知识培训”、“新产品、新技术(如CmD清洁发展机制、epC合同能源管理)推荐会”、“分布式能源发展研讨”、“节能监察标准研讨”等各类培训学习会议共计60余人次。积极组织并参与“节能宣传周活动”、“节能知识推介”等各类形式多样的活动。

(四)、配合节能主管部门开展项目及各类考评工作。按照委工作安排,加强了对企业节能管理工作的督促指导,并积极协助配合环资处,指导全市重点用能企业在项目申报、节能量考核、淘汰落后产能、能耗对标检查等方面的工作,有效地促进了企业自身节能管理工作的开展,并顺利完成全省开展的相关各项节能工作的检查考核。

(五)、省级相关节能任务交叉检查工作

1、开展对三市15户列入国省239户的重点用能单位“十一五”节能目标的专项监察

2011年3月10日至3月19日,根据《省工业节能降耗办公室关于对239户重点用能单位“十一五”节能目标进行专项监察的通知》(川工节【2011】3号)的要求,开展了对三市15户列入国、省重点用能企业的“十一五”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含节能技改、关闭淘汰落后)的专项监察检查工作,其中,6户、4户、5户。主要涉及的行业有化工、水泥、发电、采煤、炼油等行业。

2、开展对、达州四市13户申报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项目的专项检查

2011年5月11日至5月14日,根据《省财政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能源局关于现场核查申报2011年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项目的通知》(川财建函〔2011〕36号)文件要求,开展了对、达州四市13户企业申报2011年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项目的现场核实工作,其中,5户、3户、3户、达州2户。主要涉及水泥、印染、制革等行业。

3、开展对三市15户申报2011年度关闭小企业中央财政补助资金项目的专项核查

2011年6月10日至6月17日,根据《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财政厅关于转发2011年度关闭小企业计划批复的通知》(川经信〔2011〕316号)文件要求,开展了对三市15户企业申报2011年度关闭小企业中央财政补助资金项目的企业进行了现场核查工作,其中,6户、5户、4户。主要涉及冶炼、丝绸、化工、水泥等行业。

2011年,我中心继在2010年承担全省交叉检查任务35户后,又承担了上述43户的检查工作,涉及的行业种类、检查类别、以及检查要求等方面都更具复杂性和多样性。中心认真准备、精心组织、积极工作,均顺利圆满完成省上交办的各项监察检查任务,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同时,锻炼了队伍,提高了工作能力,也为全省的工业节能降耗工作做出了一定贡献。

根据省经信委2011年节能工作安排,预计我中心在年底前还将承担全省申报国家关闭淘汰落后企业现场核查、工业节能专项资金项目检查等工作,中心将继续努力,圆满完成各类专项监察任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执法力度不够。随着企业生产不断发展,耗能规模逐渐加大,部分企业或因对节能工作重视不足,或因历史欠帐太多,或因相关节能技改工作投入不够等多种原因,企业节能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仍有应淘汰而未淘汰的设备,相关节能管理制度不完善,报告报表不按要求报送等,这些还有待加强对企业节能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加大执法力度,加大对企业节能监察整改意见的督促落实,严格依法执法。

2、基础数据掌握不全。由于企业耗能及能种结构的统计基础资料较差,统计局按年或季公布的全市重点行业、企业的耗能数与在对企业实际监察中掌握的能耗数存在较大出入。计划利用省和我委正在建立的数据、项目网上报送平台,逐步完善月、季、年的企业能耗报表网报制度,做好基础资料的清整,准确反映我市能耗情况。

3、中心能力建设有待加强。面对节能减排工作形势和节能监察工作开展的实际需要,中心人员相对紧缺、技术力量不足、人员选调工作又难度巨大,同时,由于相关配套法规未修订完善,处罚措施的虚置,使监察执法工作力度不足。希望委领导多多指导与关心,力争在我中心的人员扩充、设备配备、技术培训等方面有更进一步的改善,使我中心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更大提高。

三、2012年主要工作计划

1、继续开展对全市重点用能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的专项监督检查和重点用能企业的现场节能监察,在完成今年20户的基础上,2012年计划完成25户的现场节能监察任务。

2、继续加强对企业节能管理工作的指导,配合主管部门,围绕企业在节能项目申报、节能量考核、淘汰落后产能、能耗对标检查等方面开展工作,促进企业节能管理工作的提高,顺利完成省上下达的各类考核任务和目标。

企业会计制度实训报告篇6

一、澳大利亚面临的挑战

在oeCD成员国中,澳大利亚研究部门的整体质量较高。澳大利亚的研究成果数量居oeCD成员国前10;在“2015全球创新指数国家排行榜”(Globalinnovationindex2015CountryRankings)上,澳大利亚的“研究与开发”(R&D)在141个国家中位于第10名;澳大利亚卓越研究(excellenceinResearchforaustralia,eRa)体系表明,澳大利亚许多大学在多个研究领域产出的研究成果达到世界标准或者更高。

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澳大利亚的研发支出不算高。2013-2014年,占GDp的2.12%,略低于oeCD的平均水平2.36%。2013-2014年,澳大利亚“研发名义毛支出”(nominalGrossexpenditureonR&D)达到335亿澳元,与2004-2005年的160亿澳元相比翻了一番。

澳大利亚研发支出占GDp比例在全球的位置一直都没有改变,始终居oeCD成员国第15位。在竞争愈加激烈的当今世界,大多数oeCD成员国都在增加研究支出,都将研究作为影响未来生产力与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其他国家也在快速提高研究支出占GDp的比例,如中国研发毛支出占GDp的2.08%,新加坡为2.02%。因此,澳大利亚必须加快速度才能保持其在全球的地位,同时需要最大程度利用研发支出。

另外,澳大利亚必须提高公共资助的研究成果向商业成果的转化率,26个oeCD成员国中,澳大利亚在这方面表现最差,其大企业、中小企业与高等教育机构和公共研究机构合作创新的比例排最后。同样,澳大利亚在“世界性创新”(new-to-the-worldinnovation)方面也表现较差,在接受评估的17个oeCD成员国中名列倒数第二。

二、检视工作的源起

2014年10月1日,澳大利亚总理与产业部部长联合“产业创新与竞争力进程:更强澳大利亚行动计划”(industryinnovationandCompetitivenessagenda:anactionplanforaStrongeraustralia),其中提出四项重要目标:一是更低的成本,减少监管的、企业友好的环境,更低的税收和更具竞争力的市场;二是具备更高技能的劳动力队伍;三是更好的经济基础设施;四是促进创新与创业精神的产业政策。其中,将研究成果更好转化为商业结果是该计划的关键构成部分。

2014年10月29日,时任教育和培训部部长克里斯托弗・佩恩就“支持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成果的备选方案”广泛征求意见。2015年5月26日,在意见征求的基础上,时任教育和培训部部长西蒙・伯明翰,工业、创新和科学部部长克里斯托弗・佩恩联合宣布“提高研究成果的商业回报战略”(BoostingCommercialReturnsfromResearchStrategy)。该战略提出了大量提高大学和企业的研究贡献率的策略,以提高澳大利亚的创新力、生产力并促进经济增长,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更简单、透明的研究专项拨款制度,除了继续关注质量与卓越外,支持企业与用户更大程度的参与,鼓励大学向企业进行知识转移;与澳大利亚科研委员会(australianResearchCouncil,aRC)和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委员会(nationalHealthandmedicalResearchCouncil,nHmRC)合作,确保这两个委员会对于竞争性拨款计划(CompetitiveGrantprogrammes)的相关条件规定适度考虑企业的相关专长或研究;开发一个知识产权工具包,促进研究机构与产业合作;改进研究体系的评估过程,增加企业参与和知识转移、研究结果和影响等的评价指标。

为了推动该战略的实施,2015年7月7日,时任教育和培训部部长克里斯托弗・佩恩宣布,由前总理与内阁咨政部长艾恩・瓦特带领一个工作小组,对澳大利亚的研究政策与拨款机制进行全面检讨,寻找增强澳大利亚研究体系,鼓励大学、企业和用户之间合作的改革方案。

工作小组成员包括昆士兰科技大学副校长彼得・考德拉克、莫纳什大学副校长埃德温娜・康沃尔、詹姆斯库克大学副校长桑德兰・哈丁、创新研究大学联盟首席执行官康纳・金,以及人文学科、艺术与社会科学委员会首席执行官斯蒂芬・施瓦兹。

此次检讨工作的重点包括:基于“提高研究成果的商业回报战略”,如何对研究政策与拨款进行改革,以推动联邦政府的产业创新与竞争力提升进程;就如何确保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体系承担的世界一流研究转化为国家的经济优势提供建议;制定“研究-产业”协作与合作的评估方案。

三、检视报告的形成过程

2015年8月11日,由瓦特教授负责的工作小组了题为《高等教育研究政策与拨款机制检视报告》,广泛征求意见。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旨在征集关于“如何增强澳大利亚研究体系,鼓励大学、企业和其他终端用户之间的合作与参与”的意见和建议。截止到2015年9月18日,共收到76份建议,大多数建议来自大学和其他学术机构及个体,少量建议来自企业或代表企业利益的机构。该报告还从32所大学收集了有关成功的大学-企业研究合作的48份案例研究。

2015年8月和9月,瓦特教授两次向高等教育和企业部门参与者征询意见;10月和11月召开55次会议,与大学、研究机构、学院、企业、产业领袖和政府代表进行协商;10月末和11月初,召开15次焦点圆桌会议,与大学副校长和代表们讨论建议和意见中提出的改进方向与备选方案。

此外,最终的报告参考了澳大利亚学习学术理事会(australianCouncilofLearnedacade-mies,aCoLa)的报告――《为了经济与社会利益转化研究成果:国家比较》(translatingResearchforeconomicandSocialBenefit:CountryComparisons)和墨尔本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国际创新基准:海外大学-产业研究合作模式综述及对澳大利亚的启示分析》(internationalinnovationBenchmarks―ScanofoverseasmodelsofUniversity/industryResearchCollaborationandanalysisforimplicationsforaustralia)。

四、检视报告中提出的建议

最终的报告中提出的建议,主要致力于实现以下5个目标:一是确保澳大利亚大学研究与研究培训的高质量与卓越;二是通过“研究专项拨款”(ResearchBlockGrants,RBG)以更加简单、透明的方式分配经费;三是为大学提供激励,增加并改进与企业和其他终端用户之间的合作;四是鼓励大学参与研究商业化过程,以及向企业和社会转让知识,包括提供经费激励,以及强调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等;五是确保竞争性拨款申请条件中支持研究成果商业化以及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具体建议有以下五点。

(一)针对“研究专项拨款”的改革建议

在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研究支出占总研究与开发支出的30%,高等教育研究拨款政策的改革有可能推动澳大利亚创新绩效的改进。因此,在此次检讨中,RBG占据核心地位。RBG对于支持大学研究间接成本,促进终端用户参与以及研究培训非常重要。

报告建议,从2017年开始,建立新的RBG拨款模式,将原有的六项专项拨款计划合并为两个,充分简化RBG,鼓励研究与研究培训中的合作与创新――将“研究基础设施计划”“可持续研究卓越计划”和“联合研究合作计划”合并为“研究支持计划”(ResearchSupport,RS),加大对企业和其他终端用户参与高校研究的激励。将“研究培训计划”“澳大利亚研究生奖学金”和“国际研究生研究计划”合并为“研究培训计划”(Researchtraining,Rt),简化研究培训经费的相关规定。

为了确保向新机制有序过渡,一方面构建“研究支持经费安全网”,在前四年,大学获得的经费不少于前一年的95%;另一方面,在2017-2020年间,逐步提高新的研究培训经费模式的影响。

此外,从2018年开始,每年增加经费5000万澳元,进一步鼓励企业与终端用户参与大学研究。

最后,通过与澳大利亚大学联盟协商,由教育和培训部和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australianResearchCouncil,aRC)决定如何评价终端用户的贡献。

(二)改革“竞争拨款计划”

报告建议,通过对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和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委员会的竞争性拨款进行改革,以更好支持终端用户参与研究。

首先,作为aRC旗舰计划的“连接项目”(Linkageprojects)旨在促进大学、企业和终端用户之间的合作,但目前每年仅有的一次拨款机会限制了企业回应市场或创新的机会。报告建议,从2016年7月1日起,该项目改为随时申请,持续拨款,确保研究机构与企业灵活回应市场。

此外,如果雇员少于20人的企业申请“连接项目”,免除其现金捐赠要求;成立专家团,对aRC和nHmRC竞争拨款的申请者进行筛选,确保研究质量以及研究具有商业潜力,并能鼓励企业和其他终端用户参与。

(三)实施“关注企业”研究合作计划(BusinessFocusedResearchCollaboration)

首先,联邦政府在未来四年(从2016-2017年开始)拨款大约2500万澳元,扩大“研究联系计划”(ResearchConnections),增强大学与企业的研究合作。

第二,联邦政府每年拨款1250万澳元,实施“博士生企业实习计划”(phDBusinessplacementinitiative),支持大学每年新增700名到企业实习的博士生。将企业实习纳入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一部分是推动改革的有效方式,企业获得了高层次的研究技能,满足了自己的特定需求,而博士生也理解了企业相关研究的价值,培养了未来就业技能。

第三,作为2016年的一项优先行动,工业、创新与科学部应该尽快建设专门网站,帮助企业联系相关的研究和研究者。

第四,大学调整其人事安排与晋升政策,确保个体与企业沟通与合作的专长得到认可。

(四)改进知识产权管理

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应该要求所有未来“连接项目”的申请书及进程报告必须明确:通过该项目研究产生的实际和潜在知识产权及相关的知识产权管理事务等。

aRC和nHmRC修订拨款协议及拨款政策,要求从2017年开始,高校要列出公共拨款资助的研究所产生的知识产权。

2018年,eRa体系应该考虑通过出版物、公开资源库及知识产权转化等研究产出设定在评估过程中的相对权重。

(五)实施“影响与合作”评估

报告建议,设计一个新的“影响与合作框架”(impactandengagementFramework),评估大学研究成果的经济、社会和其他收益。新框架将与eRa体系相互配合,对未来研究拨款产生重要影响。

新框架参考了2014年英国的“研究卓越框架”,包括定量与定性评估,将一套评价“合作”的指标(如研究的收入来源),与案例研究和专家评估相结合,2017年开始进行评估实验,以后每三年评估一次。负责专家评估的工作组由教育与培训部召集,成员包含研究部门、政府和终端用户的代表。另外,为了使大学在评估中的行政负担最小化,尽可能使用现有的数据源和证据。

在2017年实验后,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决定是否将“影响与合作”评估结果与拨款挂钩。从2019年起,10%~20%的研究专项拨款有可能取决于“影响与合作”评估结果。

(六)评估澳大利亚的研究系统

报告建议,澳大利亚教育和培训部,工业、创新和科学部,健康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应该在公共资助的研究系统的评估表现方面起主导作用。澳大利亚研究系统的评估结果应该每年公开。

目前,教育和培训部联合产业、创新和科学部正在制定教育系统层面的绩效评估办法。报告认为,这项工作应该加速,还应该与企业和大学协商。

报告建议,对公共资助的研究系统的第一次绩效评估应该在2016年末进行,尽量使用现有的数据信息。

澳大利亚应该致力于影响现有和未来的“全球排行榜系统”,使研究评估中更多纳入对创新和产业参与程度的评估内容。

企业会计制度实训报告篇7

关键词:安全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评估工作不是“事后诸葛”,石油产业的安全培训更尤为重要。企业不能等到整个培训项目完成之后才将效果评估工作提上日程或流于形式。有效的培训评估需要贯穿整个培训项目的始终,随时进行必要的衡量与监控,及时纠正偏差,引导安全培训工作走向正确的方向。因此,安全培训效果的评估体系应该由安全培训先期的计划制定、过程中的调查访谈、后期成本与收益分析、安全培训项目结束后的总结分析,以及提交安全培训评估报告等五大环节构成。

一、制定计划,明确责任,有的放矢

要想将安全培训效果评估工作做到位,企业首要建全安全责任制度,切实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问责制。同时,管理者需要在安全培训计划制定初期就给予足够的重视。安全培训效果评估进行中可能涉及的所有细节都必须体现在计划方案中。这样,一方面明确了安全培训过程中所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提高安全培训项目的质量,另一方面,也使得效果评估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的放矢。

企业可以依据美国培训与研发协会前任会长柯克帕特里克的培训项目四级评估模式,结合企业实际,在安全培训计划环节确定“四级安全培训评估体系”。即从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四个方面对安全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其中,“反应”是指受训者对受训项目的主观印象,包括对培训教材、培训师、培训设施、培训方法和内容等的看法,它一般可以在安全培训结束后通过简短的调查问卷来收集;“学习”是看受训者接受安全培训后,对原理、事实、技术或技能的掌握程度能够提高多少,对这方面的评估有多种方法可以采用,如笔试、技能操作和工作模拟测评等;“行为”是员工的安全培训前后的工作行为对比,通过对受训人员的上级、下属或同事进行调查访谈,可了解受训人员在安全培训前后的行为变化,同时,也可以采用受训者本人自评的方法进行;“结果”指与受训者行为有关的企业产出变化,如对企业产值等评估要项。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安全培训环节制订计划时,要强调对安全培训项目的相关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做好备案,这对后期所进行的安全培训成本收益分析非常重要,尽量避免由于某些成本项目的漏算而影响分析结果。

二、及时跟进,适时调整

安全培训要想取得良好成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安全培训进行的不同阶段适时开展沟通反馈工作,明确员工的安全培训需求,同事对安全培训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进,了解阶段性成果与问题,以便及时做出调整,做好安全培训效果的阶段性评估工作。在此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是对受训人员及安全培训者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当然,在安全培训的不同阶段,调查或访谈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一)安全培训前,调查问卷或访谈问题设计

安全培训前,调查问卷或访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了解公司正对你这样的员工有哪些安全培训计划吗?你是否了解企业的安全培训制度?你所在的岗位有哪些任职要求?安全培训时间安排适当吗?……

(二)安全培训过程中或安全培训项目结束后问题的设计

安全培训过程中或安全培训项目结束后可以在调查问卷或访谈中设计这样的问题:此次安全培训讲师的表现如何?安全培训现场、安全培训氛围如何?安全培训内容如何?此次安全培训是否达成了你的预期目标?此次安全培训对你最大的帮助是什么?此次安全培训中,是否有哪些内容是没有意义的?……

(三)安全培训项目结束一段时间的绩效考核之后,问题的设计

安全培训项目结束一段时间的绩效考核之后,可以按照下列问题设计调查问卷或访谈:参加安全培训后,你认为你在安全培训过程中的哪些收获对你的绩效有所影响?为什么?如果企业再次组织类似安全培训,你希望自己能够从安全培训中获得哪些这次安全培训中没有涉及到的知识?……

三、成本收益分析,量化结果

运用成本收益法,通过准确核算培训项目的投资回报率(Roi,Returnoninvestment)对培训货币收益与安全培训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清楚地确定,这是从“结果”这一角度准备把握安全培训项目的成效。

Roi=收益/成本

企业安全培训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不但可以精确地量化安全培训结果,而且通过对投资回报率的分析,还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出企业所实施的安全培训项目的有效性,以及对企业发展产生的直接影响。

四、总结整理,长期准备

安全培训项目进行到这一环节,重点就在于做好安全培训项目的总结和信息整理工作。第一环节的制定计划与第二阶段的调查访谈相呼应,将计划制定环节与调查访谈过程中所提及要点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整理,总结经验,并分析问题,将有价值的安全培训资料进行存档。这样,在对此次项目进行总结的同时,也为今后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资料。从长远考虑,有助于企业建立安全培训项目的数据库。

五、提交安全培训评估报告

安全培训总结完成后,对此次安全培训项目应写出公正合理的评估报告,编写评估报告是整个安全培训评估工作的尾声,也是影响安全培训评估结果的重要环节。因此,要用客观公正的态度撰写评估报告,保证评估结果的价值。

六、结束语

企业的安全教育是一种“机制”,安全培训更需要与HSe体系有机结合。在员工安全培训的过程中,五大环节环环相扣,从安全培训开展前的计划制定到安全培训结束后的评估报告,安全培训结果评估工作对企业的意义与重要性可见一斑。完整有效的评估工作可以提高企业安全培训的针对性,增强安全培训价值,促进既定安全培训目标的实现,控制安全工作中的潜在隐患,是企业实现“环保优先、安全第一、质量至上、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有效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山.《中小零售企业培训的几个“怎么办”》.2008.3.

[2]张小池.《员工培训中的是非之争》.2007.5.

企业会计制度实训报告篇8

职业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向来是德国民族引以为豪的教育财富,每年所有青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在就业前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以学校和企业双向结合的培训造就了德国出色的技术水平,使德国的工业及工艺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经济发展前沿。就是在如此良好社会背景及发展水平之上形成的体制,由于在本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其地位发生了动摇,出现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位置间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需要培训人员的增加与企业提供培训位置的减少。这种矛盾的出现是由于当时企业的经济结构与劳动组织的相应调整与变化,使得一直以和谐发展的职业培训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危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出现矛盾与不协调。当时德国尚缺少对培训位置的数据统计,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上缺乏足够的规划与预测。对此,德国的教育科学部部长HelmutRoHDe认为,职业教育政策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提供良好的培训,为我们的青年一代能够在职业培训市场上找到一个合适的、高质量的培训位置。如何解决此问题,德国政府将目光对准了职业教育的研究,希望通过对职业培训市场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对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能够防患于未然,实现对职业教育的科学规划与管理。事实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可行之路。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法律的健全与完善,保证了此报告的顺利实施与完成。1976年,鉴于对培训位置供求数据的统计与对培训位置的规划和预测的需要,《培训岗位促进法》生效。其中第一次明确联邦政府将职业教育报告作为每年对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的综述性报告,包含关于职业教育的统计数据和职业教育计划的制定。1977年,形成了第一本职业教育报告。其后,1981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又将职业教育的研究与职业教育的管理与规划相联系,明确了职业教育研究在国家职教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及任务,并就为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研究组织与机构、相应承担的责任及义务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二、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地位及作用

1.《职业教育报告》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每年出版的职教政策性报告它是联邦政府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时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是所有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规划和实施人员制定工作计划的基础,称之为德国政府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白皮书。

2.《职业教育报告》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联邦职教所研究、起草它对整个联邦职业培训的质和量统计基础数据进行研究以及对各地区、各行业的培训情况进行总结。完成此报告的宗旨是将全社会的职业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协助联邦政府解决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上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

3.《职业教育报告》自1977年开始研究,已有20余年了它对教育政策及社会产生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此报告所形成的历年对培训市场供需关系的分析与研究,一直是德国政府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据;二是它对社会、企业培训岗位的设立,家庭、个人职业岗位的选择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三、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结构与内容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内容大致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报告。以1997年内容为例,主要有以下方面: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形势的总结与评价;现实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与要求;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政策与措施及前景展望。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出了德国政府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所持的态度与意见,国家对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性的预测,代表了国家的教育意志与思想;但同时不排除社会各界不同的看法,也反映工业界、社会少数派代表的意见。

第二部分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状况及数据统计。以1997年为例,主要有:职业培训的量的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职业教育的内容形式及其结构问题;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职业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等。

两部分的内容特点:

第二部分侧重于研究方面,通过对大量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及前沿性的课题研究,体现出教育决策所具有的科学性及可行性”。同时,对职业教育发展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也进行了论述。其中包含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与个人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内部发展、职业教育师资、职业咨询与指导、促进与支持妇女及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新的职业及对职业教育的改革要求、不同领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差异及教育政策诸方面的内容,其全面与详实是任何一类研究报告所不能比拟和涵盖的。

四、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内容特点分析

德国职业教育年度报告,之所以能在德国教育界与经济界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报告将职业教育研究与国家的教育及就业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在《职业教育促进法》中指出,职业教育规划是协调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通过教育规划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尽可能符合技术、经济和社会的需要,这种职业教育规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职业培训单位提供的从性质、数量、规模和地域的培训名额的统计与分析,预测并提供职业培训位置。因此,要求联邦主部门对职业培训名额在地域和行业方面的供求发展进行经常的观察,具体的内容即为年度报告,报告中须说明下一个年度可能提供的职业培训名额的情况,若应提供的培训名额不能得到保证,则必须在报告中提出克服困难的建议。

鉴于此,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与预测构成了整个报告的主体,是整个报告的主要任务之一。这种研究内容与时展需要相结合的思路,使职业教育研究一开始就纳入紧密联系实际开展综合研究,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轨道。通过以分析职业培训市场供求关系入手,实现了职业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统一,这也从某种方面体现出了德国民族务实、求真的民族个性。

这种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预测,所具有的深远意义还在于,明确了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通过系统的对职业教育数据的定量分析,为企业界、行业组织、工会团体、公开的社会组织开展培训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从而实现了研究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同时,一个最有意义的特征是,这份报告为广大青年及适合培训者所利用,成为其选择培训位置,确定将来的就业机会与可能的重要工具。

2.国家对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视,将教育决策、规划与管理紧密与教育研究相连突出的特征就是联邦职教所的建立,同时赋予它的法律地位及任务。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联邦职教所是一个法人团体,主要任务有:①协助准备国家的培训条例和其他法则、职业教育报告及进行职业教育统计;②促进模式试验;③就职业教育问题向联邦政府提供咨询,进行并促进职业教育研究;④编制获承认的培训职业目录;⑤审核、批准并赞助职业培训函授课程。联邦职教所属于联邦教育科学部的一个重要的研究与决策机构,同时,在法律基础上建立了主管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监督保证了各项研究工作的完成及研究内容的专业水平。

3.职业报告除大量的统计数据外,还反映出大量的研究课题、典型试验,代表着较高的专业和学术水平,其观点与内容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作为国家最高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联邦职教所除完成历年的政府报告外,还承担有大量的研究与试验任务,至今进行了约125个专项典型试验课题,它以不同的时间周期来运作,在每年的报告中将不同的研究成果反映于其中。目前包含在此报告中的研究共有以下四类,即重点研究课题、一般性研究课题、超前研究课题及国际资金资助课题。其中超前研究课题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自1995年起为适应职业教育出现的新形势与新情况而设立的,迄今为止进行了三方面内容的专项研究,即职业资格和能力与职业的升迁;新的职业与新的就业领域;通过教育改革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个性化与差异性。

典型试验及其成果反映出德国职教研究的特色及价值取向。1978年以来,联邦职教所利用联邦教育与科学部的资金资助校外职业教育典型实验,以开发和实验职教实践的新举措。这类试验内容与问题来自于职业教育实践,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试验的结果同时也能够在相应的领域推广与应用,从而实现了研究的社会价值。如“学习岛”的研究,新职业与就业领域的研究。这种兼顾了职业教育制度与就业制度双重需要的研究,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研究的内容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将来的职业教育发展;同时,所形成的职业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概念丰富了职业教育理论。

4.研究数据的全面与可靠,保证了报告内容的科学性与教育决策服务的价值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报告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有两部分组成:①上一年度截止到9月30日登记入册的培训合同签订数及由联邦劳动局介绍但未被利用的培训位置数和在联邦劳动局登记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②预测该年度的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和可提供的培训位置数额。历年报告就上一年职业教育形势与培训位置的供给进行总结与评价,尽可能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进行客观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供需进行有针对性的预测与展望。

为了保障此数据统计的收集与整理,相应制定了一系列数据统计归口及管理制度。其中联邦统计局主要管理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基本统计数据,保证此数据的共同利用价值;具体有关职业教育数据内容的调查设计、数据的登记整理及培训合同签订数由联邦职教所管理进行。此数据与各级地方劳动部门登记的需培训人数构成培训位置分析与预测的基本数据。各州统计局负责本州职业学校的有关数据的管理;劳动就业人口数和参加职业咨询与职业指导数则来自联邦劳动部。

5.报告中反映出研究者的科学的务实精神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贯穿此报告体现出的是研究计划的周密性,准备工作的充分性、研究人员的高水平、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内容的实用性。每年的4~5月份将下一年的报告在研讨的基础上进行人员及内容分工,这种分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作为年度报告的任务承担者,必须在所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所要求的内容。从事此报告的研究及工作人员约有80余人,相当于全所人员的五分之一,从而保证了此报告的质量与水平;此外,这种分工表现为内容的细化与具体,作为研究人员能够深入了解此方面的内容,达到报告内容的准确与实用。

五、中国职业教育报告情况及其发展思考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研究领域为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一直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本国的具体研究需求相结合作为努力方向,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但是,目前我们的研究报告,还仅仅停留在作为一份数据汇总与资料整理基础上的研究报告,与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相比,存在着几个不够明确的问题。第一,报告的属性问题,即此报告属于研究性的课题还是同时具有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服务的功能,这决定着报告的写作方向与具体内容的制定,正因为对此问题界定不够明确,不可避免地出现对此报告内容与结构问题的反复争论。第二,报告的特色问题,即什么是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报告。从内容上讲,我们的报告在目前不可能对劳动力培训市场进行调查与预测的前提下,其主要内容仅仅停留在对历年职业教育发展基本状况的数据统计,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但由于对构成中国职教报告的基本框架、具体内容、形式诸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存在着不一致,从而使报告成了年复一年的统计资料,长此以往,将逐渐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第三,报告的结构问题,即在对我国职业教育进行全面描述的基础上,就数据分析与宏观决策研究的结合,整体描述与地方特色的兼顾问题。根据我国国情及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在报告中如何体现此类问题也是一个难点。第四,对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宣传与推广问题,作为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加以考虑。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与完善,为我们的报告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在总结我们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研究情况,为完成我们的报告,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组织、管理制度建设如果历年的职教报告是我们今后的一项常规工作,且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与咨询工具,而我国现行的法律还没有对教育科研做出具体化的规定时,我们的报告迫切需要进行管理部门的参与支持。对完成研究所应有的组织机构、管理职责、人员经费、时间进度等方面,应做出一系列的规定,通过制度化的管理完成报告的任务。

2.对现行报告进行认真研究,确定其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就其形式、结构、篇幅等具体事项做出原则规定,使报告的完成具有可操作性特别是就报告所涉及的数据统计、文献资料,应建立一套稳定、可靠的信息源。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及我国的地域差距大的特点,作为一份政策性的参考资料,发挥地方研究部门的积极性,扩大地方的研究内容,充分利用地方的研究特色,使报告成为各地经验利用与推广的工具,将是一个发展方向。

3.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提高了报告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特别是报告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导,除需要对现实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外,就问题本身需要进行大量的分析与研究,并能够提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为此提高从事研究报告人员的科研水平,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企业会计制度实训报告篇9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对企业环境行为和环境工作及其财务影响的信息披露,这些披露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了决策有用信息。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应包括两方面:一是关于企业活动的财务影响信息;二是关于企业活动的环境业绩信息。披露方式主要由环境会计报表和环境报告书两部分组成。其中,环境报告书是反映企业及其所属业务部门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环境影响及为减轻或消除有害环境影响所进行的研究及其成果的书面报告。

本文选择江西省16家上市公司来分析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方式。鉴于我国目前没有相关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资料数据库,面年报是上市公司信息最公开、可信度较高的资料.所以本文选取16家上市公司2010年年报为研究对象,数据和资料全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通过总结2010年年报发现,从披露内容上看,在16家上市公司中对相关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的有13家,并且各自披露的具体项目不同,只有凤凰光学、中文传媒、洪都航空这3家上市公司没有披露环境会训信息。从披露的方式来看,在16家上市公司中共有家(占公司总数37.5)采用董事会报告方式披露,3家(占公司总数18.75)采用会计报表方式披露,11家(占公司总数68.75)采用会计报表附注方式披露,只有洪城水业公司同时在重要事项中也说明了相关环境会训信息。

国家给予企业的环保拨款与补贴(政府补贴,如排污专项资金、资源利用补助金及废水处理系统改造工程补贴等)在上市公司环境会训信息披露中也占了很大比例,这说明国家对环保问题非常重视,积极协助企业处理好环保问题。然面,值得思考的是,在16家上市公司中竞没有一家公司披露了环保借款这一环境会训信息。这说明在通常情况下企业是不会或者完全没必要通过借款方式来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大部分公司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决策,通过环保投资方式处理公司目常生产及经营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有10家(占公司总数公司在其他项目中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这里的其他项目是指如防洪基金、安全防卫费、河道管理费、污染减排专项基金、废水处理工程补贴金、资源综合利用补助基金及尾矿泄露补偿金等,且其他项目一般是作为营业外支出、政府补贴营业税金及附加等会计科目的明细科目来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我国上市公司主要采取董事会报告及会计报表附注方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且披露时主要采取自愿披露方式,根据自己内部需要来披露环境信息。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没有统一的披露形式及规范。

二、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

1.理论研究现状。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最早从环境会计研究开始。1992年葛家澎教授等发表了《90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首次向国内介绍西方的环境会计。1999年,孟凡利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环境会计研究方面的专著《环境会计研究》,该书对我国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环境报告内容和模式等进行了开拓性探索。此后,大批会计理论实务工作者在这一领域里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论研究成果相继见诸于国内有关专业期刊或专著,如:《企业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书》等论文或专著为我国环境会计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实务研究现状。虽然我国企业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按国家统计局和环保局要求编制报送关于企业环境基本情况的统计报表,但这些信息仅为国家宏观环境管理服务,国家之外的信息使用者是得不到这些资料的。在实务操作中,企业的环保责任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没有公认的计量基础,环境信息收集与计量存在问题,这些都影响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中还未建立与环保费用配套的会计核算体系,仅在企业管理费用科目下设置了排污费和绿化费项目予以披露。

3.法律法规现状。我国目前尚没有专门的环境信息公开法,但现有的法律法规为这项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基本保障。我国宪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根据这一规定,从1979年开始,我国已经先后制订了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的,由《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环境污染防治法和《森林法》、《矿产资源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自然资源保护法所组成的较健全的法律体系。

(二)问题

由上述已披露了2010年度环境会训信息的16家样本公司披露现状可总结出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环境会训信息披露缺乏可比性。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如在16家样本公司中有的公司信息披露较多,有的披露很少,面凤凰光学、中文传媒和洪都航空三家上市公司在2010年年报中根本没有披露任何环境会计信息,这样决策者很难根据环境会计信息做出决策。

2.环境会计信息的揭示不全面。企业愿意披露容易核算的环境会计信息,如排污费、绿化费等,很少涉及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的单独列示。如16家样本公司中无任何一家公司单独披露了环保与健康等相关信息。

3.披露内容不独立,未能体现环境信息的明晰性。总的来说,在年度报告中进行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只是在报表的附注中对某些会计科目中存在的环境信息作了一个简要说明,未能在一个独立的环境项目中对这些环境信息做出反应。

4.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中,定性信息较多面定量信息偏少。在董事会报告中可以看到较多的定性信息,如企业面对环境风险将采取的对策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多是定性的信息,但定量信息偏少。

5.披露形式不规范,环境信息披露模式不固定。目前,会计准则或制度并未对披露形式的选择做出规定,企业可以完全按照信息的特点和个人的偏好自行选择。

三、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出相关的建议

针对企业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事实求是原则,为完善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及方式,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规范

会计信息的披露需要审计部门的监督,需要建立审训-规范,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也需要环境审计部门的监督,也需要建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规范。环境审计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使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真实、可靠的环境会计信息,有利于他们根据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做出相关的决策。

(二)加大宣传力度以培养社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

环境保护问题的宣传力度仍然不够,要继续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让环境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在行动上也有真正意义上的付出。同时,通过大力宣传可提高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环保意识,使其不仅关注企业经济利益,同时更加关注企业环保形象、环保经济行为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培养社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

(三)实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奖惩制度

我国法律法规政策在环保问题上建立了奖惩制度,但缺乏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奖惩制度。我国现有环保方面的奖惩制度对环境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如税收优惠政策、政府给予环保补贴、环保基金、排污费、环境污染罚款等相关奖惩制度。

(四)加强环保部门和会训部门的沟通

环境会计是一门边缘学科,环境会训信息的披露研究需要环保相关知识,也需要会计方面相关知识、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需要环境保护和会计核算两方面知识都要具备的人才,要真正实施环境审计,建立环境审计相关部门,必须加强有关人员的环保知识、会计知识、审训知识的综合能力。

(五)提倡环保相关指标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的应用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也只限于一些简单的与环保相关的信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范围、内容等需要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判定和评价,它们的应用将会逐渐完善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并能够将环境保护和会计结合得更加完关,使环境会计发展得更好。

企业会计制度实训报告篇10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试行)》的规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开展2006年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工作的通知》精神,我们于2006年7月4日至8月30日对50家会计师事务所(包括分所)进行了检查,13家事务所予以复查。现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今年检查工作的特点和基本做法

开展执业质量的监督检查工作,是行业诚信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客观需要。本次检查工作由协会领导总体布置,监管部具体组织实施,在借鉴以往开展检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2006年度的检查工作从计划、组织、实施等方面都进行了认真准备和精心安排。

(一)认真做好检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中注协检查工作布置会后,我们修订了执业质量检查工作计划,确定了2006年检查对象、范围、检查的方式和方法等内容;召开了执业质量检查工作布置会,部署了今年业务质量检查工作。

举办了检查人员培训班,对40名检查人员进行检查前的培训;针对小规模企业的特点,简化了小规模企业的检查工作底稿。

(二)检查工作的特点和基本做法

按照中注协要求,结合我会与财政局监督处不重复检查的原则,对50家事务所进行检查,其中2004年后新设立的45家、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2家、5年内未接受过协会自律性检查的事务所3家,同时对上年度被强制培训的13家事务所进行了执业质量复查。

检查范围:2006年1—4月出具的上市公司、大中型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2005年度审计报告。被检查事务所共出具年度审计报告共2451份,检查组抽查226份(其中上市公司报告4份),抽查比例为9.2%。

为便于检查人员工作,同时不影响被检查事务所正常业务,与往年不同,我们从实际出发采取了实地检查和报送资料集中检查两种方式。

在抽取审计业务项目时,选择能全面反映事务所执业水平的业务类型和业务项目,使抽取的检查样本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例如,选择不同审计部门或审计小组的业务项目;选择不同的签字注册会计师完成的审计报告。

这次检查工作给注册会计师们提供了一次相互交流的机会,很多接受检查的事务所非常重视与检查人员交流执业经验和体会,不少事务所把检查组与事务所的交换意见会,看作是对注册会计师进行专业培训的好机会。通过检查人员与注册会计师的讨论交流,达到了提高事务所业务质量的目的。

二、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质量控制存在问题

对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的检查,主要采取调查问卷、现场询问并结合具体审计项目的检查来进行。

检查中发现大部分事务所建立了一整套以项目承接、项目风险管理、各级业务人员的职责规定、审计工作底稿审核规定、内部控制评价规程等为主要内容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和业务项目风险控制规程,在制度上为业务质量提供了保证。

但少数事务所缺乏具体可行的制度,如有的事务所未建立执业规程或审计手册,有的从形式上履行了三级复核程序,但未签署意见,对复核的程序和内容亦无记录,各级复核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致使三级复核流于形式。

被检查的新所和小所由于更多的关注市场开发,制度建设和执行处于薄弱环节,项目质量控制依赖具体的执业人员。因此,不同的项目组由于人员组成的不同,使项目之间执业质量存在较大差异,风险控制标准不统一。

(二)职业道德方面存在问题

在本次检查中,我们采用调查问卷、现场与相关审计人员询问方式,未发现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恶意违背职业道德的情况。

但我们发现事务所业务收费大多偏低,有的业务收费仅为标准收费的20-30%;注册会计师普遍未就新承接业务与前任注册会计师进行沟通。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除了受执业环境、执业队伍素质、不正当竞争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事务所自身存在重收益、轻质量的状况,尤其放开批所以来,部分事务所出现内部分化、业务流失的趋势,这种状况势必加剧同行间的不正当竞争。

三、具体审计项目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法律责任问题

1、对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重视不够。如收集的财务报告未经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或没有单位的公章;将事务所的名称作为会计报表附注的页眉或页脚;未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披露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会计报表附注未将主要报表项目内容予以列示;未披露财务报表的批准报出日期;管理当局声明书不签日期或签署日期与审计报告日期不一致等问题普遍存在。

2、底稿中存档的审计报告没有严格执行签字并盖章制度。如注册会计师只盖章没有签字或只签字没有盖章;将不应作为审计报告附件的内容作为附件。如在报告正文有附送会计报表的情况。

3、新所和小所对业务约定书重视不够。没有业务约定书、约定书要素不完整或内容不恰当的情况,被审计企业未盖章,未明确出具报告日期或无签约日期或有效日期,签约日期晚于报告日期,不恰当限定年度审计报告的使用范围等。

法律意识不强是今年业务检查发现的较为普遍的问题。我们认为,事务所审计业务如果涉及法院、公安等相关部门,上述存在的问题将会导致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

(二)综合类项目存在的问题

1、普遍不重视审计计划的编制。有的事务所未编制审计计划。或者具体审计计划固定化,没有根据项目的实际进行调整以适应项目的需要。对审计程序表执行情况的说明一般不予重视,减少审计程序未经有关责任人批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随意性很大。审计计划中没有对企业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对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没有过程及依据,没有审计目标的描述,对以前年度审计的描述简单,没有费用预算,对重要的审计领域与科目的审计程序没有说明。

2、事务所普遍对期初余额的关注程度不够,没有获取可以信赖的期初余额的有利证据,也没有执行相应的审计程序;对影响本期的大额结转项目没有进行追查,未充分考虑期初余额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3、没有审计总结。未编制符合性测试记录、审计差异汇总表、试算平衡表。

4、符合性测试目的不明确,符合性测试的结果与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范围没有形成对应关系,体现不出制度基础审计的特点。对符合性测试样本量确定的依据没有充分的说明。

5、未单独建立永久性档案,对首次接受委托项目的,收集长期档案资料不齐。

(三)实质性测试存在问题

1、对往来款项的函证情况普遍执行不到位。对应收款项、应付款项的审计程序有的只有账账核对、账表核对,缺少必要的账龄分析和函证程序;有的虽然发函但在回函很少的情况下,没有执行任何替代程序即予以确认。如某事务所对某物资公司的审计,公司其他应收款金额为7225万元,占资产总额34.74%,未实施函证的审计程序,也未执行任何替代程序即予以确认。

2、存货监盘程序普遍实施不到位。对实物资产的审计,一般只取得了客户提供的明细表或者盘点表,没有事务所的监盘或抽盘记录,有的虽然有盘点或抽盘记录,但没有将盘点日的数据倒扎至报告日进行核对,使执行的审计程序不能达到审计目的;对因客观原因不能执行监盘或抽盘的实物资产,没有执行相关的替代程序;底稿中缺乏审计人员对大额资产产权的关注,如金额较大的固定资产的发票、进口设备的报关文件、在建工程的施工许可证、房屋与土地使用权证及其有关的抵押事项等。

如某事务所审计的某装饰工程存货金额为1234万元,占总资产38.77%。其中工程施工1230万元,注册会计师未按工程项目编制明细表,未关注工程进度情况,也未进行实物监盘的审计程序。

3、长期投资底稿未标明投资比例及核算方法。对于合同约定所占比例较大的投资,没有检查长期投资是否采用权益法核算,没有对当期损益的调整是否正确,以及是否应编制合并报表进行判断。

4、收入确认不符合相关准则的规定。如某施工企业当期会计报表确认收入15.3亿元。注册会计师没有取得工程结算收入的确认依据,没有结合工程合同、工程进度等进行收入确认的判断,没有考虑收入确认方法队会计报表的影响。

5、被检查的多数事务所普遍存在对现金流量表审计的工作底稿不充分问题。

6、收集的审计证据不充分、不恰当,不足以对审计结论形成有力的支持。审计人员大量地复印企业的总账、明细账、记账凭证及原始凭证,盲目地搜集无效的审计证据,没有对证据的分析与职业判断轨迹与记录;有的出现审计证据不支持审计结论或二者不一致的情况;有的搜集审计证据不充分且目的性不强,凭证抽查比例过低,不能成为支持审计结论的依据;部分审计项目,对于重要事项没有取得审计证据,检查人员无法进一步判断对审计意见的影响。

如某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06.30%,但主营业务成本只增长了20.41%,2005年度收入增长主要为销售给单一客户,销售额为2,389万元,其中应收账款为1,437万元,该销售无主营业务成本。该交易为临近资产负债日进行的重大异常交易,注册会计师没有充分关注交易对象的财务状况、销售规模、偿债能力等;审计人员未对相关合同条款进行认真检查,未关注其销售是否符合收入确认条件;未关注公司是否已实际发货,未查阅到交货手续,未取得相关验收合格的证明。

7、审计意见类型不恰当。

(1)部分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保留意见不在正文中披露,而是采用审计事项说明方式叙述。

(2)审计报告中审计范围的界定不正确。某公司是合并会计报表,该所审计的是其母公司会计报表,仅对母公司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而非合并会计报表,但是在审计报告范围段中的表述是“我们审计了后附某公司2005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以及2005年度的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无形中扩大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3)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以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方式替代审计报告意见,以此“规避”审计风险,造成审计意见不当。如某企业无形资产-专利2005年期初140万元,本年6月增加6000万元,期末无形资产余额6140万元,全年应摊销364万元而未摊销(受益期10年)。上述事项影响利润减少366万元(报表利润-85万元),仅在报表附注中说明未在报告中披露,审计报告意见类型为无保留意见不恰当。

(4)强调事项段所强调的事项不属于修订后《具体准则第七号—审计报告》规定的内容。如某公司根据与另一公司签订的协议,提取资产占用费324.3万元(占资产总额的34.54%)计入“其他应付款”。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就此事项向B公司进行函证,B公司未予确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将此事项作为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强调事项段。

(5)企业会计制度运用错误,事务所出具无保留意见报告。如某审计报告意见段中说明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符合《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但会计报表附注披露采取的会计政策是《施工企业会计制度》。同时,审计底稿的管理当局声明书中企业声明采用《企业会计制度》。

(6)没有充分考虑重大事项不符事项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某事务所出具的一份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底稿记录长期借款函证与报表差额较大,注册会计师没有进一步检查差异原因;某企业1995年成立,2005年未编制利润表而将损益项目在递延资产核算、没有合并持股56%的子公司,2004年度审计意见为带强调事项的无保留意见,注册会计师本年度仍出具无保留意见报告。

(7)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附注进行保留、对企业已接受并进行了调整的事项报,仍在审计报告中予以保留,盲目回避审计责任。

(8)对资不抵债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关注不够,审计程序不到位。某事务所对资产总额为7365.89万元,净资产为-4549.29万元的某饭店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未关注其持续经营能力。注册会计师只索取饭店的科目余额表,在工作底稿中填列报表数字,极少地执行了审计程序,便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四、对此次检查的处理意见

针对上述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对审计过程中违规情节较严重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予以行业惩戒:

(一)对两家事务所予以通报批评:北京泳泓胜会计师事务所、北京宏大兴会计师事务所

(二)对三家事务所予以限期整改:北京同道会计师事务所、北京中润诚会计师事务所、北京慧运会计师事务所

(三)对六家事务所予以谈话提醒:中诚恒平会计师事务所、中汉德会计师事务所、北京国信浩华会计师事务所、北京联首会计师事务所、先峰荣达会计师事务所、北京今日升会计师事务所。

对以上事务所因审计报告存在问题签字注册会计师予以谈话提醒。

五、几点意见与建议

1、本着帮助教育与并罚并重的原则,我们对以上11家事务所发书面通知书,要求事务所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从告知之日起一个月内以书面的形式上报协会,我们将对整改结果进行跟踪落实。并根据整改情况确定是否列入下一年的复查对象。

2、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如对银行的函证,往往因银行不严格遵循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企业的银行存款、借款及往来款项函证工作的通知》有关规定,造成注册会计师不能很好履行对函证实施有效控制的程序。建议向有关部门反映,解决函证收费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