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关于教育法的心得体会十篇关于教育法的心得体会十篇

关于教育法的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6:06

关于教育法的心得体会篇1

一、教师的服务心态

“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着的蜡烛“等称号,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行业就得服务行业一样,将“为顾客服务”溶进“为学生服务”之中去,并且要具备这种心态。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对学生指东点西,把他们当作指挥的工具来使唤。教师在教学中的服务心态,不应只少数优等生服务,而应该平等对待那些后进生,因为他们同样也是“财富”的源泉。教师甚至要给予他们最优惠的服务,设法调动全心全意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且有特色的“产品”。此外,教师的课外辅导,上门家访,以及与学生的抵足谈心等,都可以看作是这种服务心态的具体表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种心态,才会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使“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更焕发光彩。

二、作为教师,要热爱学生

教师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朱小曼曾说:“离开感情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是教育,首先应该是温暖的,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爱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达到沟通,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爱生是衡量一个教师师德水平的一把基本尺子。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作为教师,因此,教师要做到能爱、善爱。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才一串串教育劳动成果。“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少一些说教。要多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查找“后进”的原因,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在学习上和生活细节上关心他们。在我教学低段的这几年,经常会遇到他们急着上卫生间而没带面巾纸,或者是在冬天挂着鼻涕而不知道去擦,我总是递上纸巾,急他们所急,天气转热后,我包里总是放着一瓶清凉油,以方便学生被蚊子咬后及时擦上。这些虽然都是举手之劳,但他们,特别是后进生,因此会对老师心有感激,做作业也不拖拖拉拉了。作为后进生,教师更有必要帮助他们走出自卑怯懦的困境,恢复他们的自信。

三、教师要具有敬业精神

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能呕心沥血对工作一丝不苟,即使碰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也会想办法克服。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快乐不快乐,启发没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工作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积极因素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四、为人师表

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教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地;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要求学生不迟到,预备铃一响,教师就提前到教室门口等待等等,看似区区小事,实则细微之处见精神做表率。为人师表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爆发的内驱力不可估量。因此,为人师表是当好人民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身正为师,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思考教育者和师德示范者。教师不仅要有这种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况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教师只能以他的整个人、以他的全部自发性,才是以对学生的整个起真实的影响,教师应把言传

和身教完美结合起来,以身作则,行为师范,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仪表端庄、举止文雅,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我们都深深地知道——学高为师,要培养高水平的学生,要求教师学识渊博、学业精深、个性鲜明的教育教学风格,把握教育问题的高超学术、和谐、感人的师生关系,无不闪现着现代教育思想的智慧之光。技高为师,

一、是要以科学的施教知识,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

二、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恰当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知识传授与创新思想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关于教育法的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影响因素

中学生体育教学就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及习惯因素的制约,体育教学的质量还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纵观全国的中学体育教育,发现教育质量的提高,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涉及体育教师、学生、国家政策、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

一、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素质教育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身心健康的培养,离不开体育教学,尤其是对身心各方面正处于发育期的中学生。因此,中学体育教学对于整个中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科学有效的体育教学,对于学生自身、学校以及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教学获得体育知识,此外,也可通过体育教学锻炼意志,促进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二、影响因素分析

1.体育教师方面

当下,教育都崇尚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也是教育的关键,离开了教师,正常的教学根本无法继续。但是,分析当前体育教师队伍,发现多数体育教师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足,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例如,事业心不强,教法陈旧,素质不高等问题。

2.学生方面

学生是体育教学的对象,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因此,体育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他们的学习状态以及体育学习意识直接影响到体育教育的质量。当前,体育教学中学生方面成为制约其质量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学习意识差,积极性不高,组织纪律不严等。

3.政策方面

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因此,政府方面对于中学生的教育也非常重视。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步伐得到不断推进,国家逐渐重视起教育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所以,一系列有关体育教学的法律法规陆续得到了颁布,相关的主管部门也制订了一些实施细则。这是体育教学的“福音”,体育教学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得到了有效的推进。可是,由于相关部门职能的缺失以及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近几年,这些法律法规无法得到落实,体育教学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4.学校方面

学校是体育教学的场所,在硬件设施方面会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质量。可是,当前许多学校尤其是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学校,在体育场地、器材等的配置上完全不能适应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这些硬件配置的落后,主要原因还是学校管理上的缺失。在竞争非常激烈的教育界,学校也非常重视学生自身的培养,可是他们主要集中于理论知识的培养,因此,管理上会忽视体育教学的管理,使得体育教学的氛围无法得到建立,从而影响到体育教学的质量。

5.家庭方面

当前,体育教学也会被家长所忽视。家长们往往只看重理论知识的成绩,而对学生的身心及意志方面考虑得较少。家长的关心方向,使得体育教学难以开展。

总之,体育教学是中学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磨砺中学生的意志,培养整体素质。因此,加强中学体育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分析其影响因素也可为提高教学水平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关于教育法的心得体会篇3

1高职体育教学与茶道精神的共通点

1.1均具备包容性

体育是一项对个体没有硬性要求的运动,无论国籍、性别、年龄、身高或健康程度是否存在差异,都可以自愿参与体育运动。从体育赛事情况来看,既有专门为健全人士举办的体育比赛,也有专门针对残障人士的体育比赛,体育运动提倡人人平等。就高职体育教学来看,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具有显著的个性化差异,学生的性别、体育技能等均存在区别,但每个学生都具备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这足以体现体育运动及其教学的包容性,并在这方面与茶道精神有着契合之处。茶道精神中的“和”主要是指“和平”、“和谐”。自古以来我国人民都以茶会友、以茶待客,茶道精神与体育教学融合后则意味着在体育运动中应与他人和平共处。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两者有着极其相似的核心认知,这为茶道精神融入体育教学提供了有力依据。

1.2均将集体利益置于首位

我国茶道精神提倡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相融合,把实现个体价值和建设国家社会发展相联系,具备“大侠之风”、“大侠之气”,体育精神同样如此。虽然体育运动具有较强的竞技性,但是并不是单纯为了竞技而运动,而是在运动中获得相应成果,该成果并非只属于个体,而是关乎着整个集体的荣誉。体育教学是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教练、教师的系统引导下学生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运动员,并代表国家、团队参与国际比赛,在比赛中获得的荣誉成就不仅属于运动员个体,更是整个国家、团队的集体荣誉。在体育教学中渗透茶道精神,便可向学生传达将实现个人价值和集体发展相融合的认知概念,使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个人发展,还是为集体争得荣誉,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奥运会为例,当奥运会参赛者在获得金牌时会升起相应国家的国旗、响起国歌,获得金牌的参赛者此刻内心更多的是国家自豪感。因此,在将茶道精神和体育教学相融合后,也能激发学生的为国为民情怀,在该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更具价值意义。

1.3均拥有理性思维

茶道精神中包含着道家思想,天人合一则是道家思想的主要哲学观。天人合一主要是指个体应将行为举止与自然规律相结合,不能做出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的行为。天人合一思想观念一直以来都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举止及价值观。比如,一些喜爱品茶的个体更喜爱幽静、自然的生活环境,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会使个体对世间常态看得淡然,能够理性对待生活的得与失。体育运动具有竞技性,当一方获得胜利时另一方势必处于失败状态,如果运动者不能理性对待比赛输赢便会影响后续心态,使自己丢失更多机会,在体育教学中也是如此。不同学生的体育训练进度不同,一些学生因投入较多精力运动后却没有获得理想成效而产生失望情绪,久而久之会失去对体育锻炼热情和信心。但事实上,学生必须调整好心态,使自己在面对成攻和挫败时都能快速恢复至元气饱满的状态。这就需要学生采用理性思维对待体育锻炼,它与茶道精神的天人合一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均能引领个体控制自我思想和行为,对于学生调整体育锻炼心态有着积极作用。

2高职体育教学中茶道精神的融合积极影响

2.1有利于传达体育文化精神内涵

体育和其他学科有着一定差异,体育教学目的不仅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各项运动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传达体育文化精神,使学生具备正确运动态度及道德素质。当前我国高职体育教学忽视体育文化精神内涵传达,这使得教学缺乏核心依据,不能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课堂上学生无法得到有力指引。体育教学融合茶道精神后不仅可以在原有教学资源上加以丰富,还能使学生在正确思想的带领下进行体育学习,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了解体育文化精神,可有效转变高职体育教学文化精神缺失现状,使体育教学更具吸引力。

2.2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

将茶道精神融入至体育教学中还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我国从古代开始便有饮茶、制茶经历,在国人心中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态,还象征着和谐,茶已经和国人生活习惯有着必然联系。比如,当前几乎每家每户都会购买和储存茶叶,当有客人来访时便会将茶叶泡上,一边饮茶一边谈论事情,饮茶的过程也是双方加深了解的过程。茶道精神的融合可以转变传统单一的体育教学思想,使学生能够深受茶道精神熏陶,在体育运动中秉承和谐理念与他人交往、互动。体育运动虽然具有基本人际交往功能,如,学生在进行篮球运动时会结识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如何在体育运动中与他人正确交往、相处需得到茶道精神指引。茶道精神使学生更加注重自身运动行为,正确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2.3有利于教学改革优化

对于学生发展而言,教学过程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体育教学亦是如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方法及观念会影响教学过程。教师作为教学核心指导力量,如果不具备新时代正确教育观便会制约学生长远发展。而茶道精神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高职体育教学综合要素。茶道精神是茶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蕴含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明,大部分内容都可以作为体育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深受茶文化熏陶,以此来弥补当前体育教学中的不足。并且,就我国高职体育传统教学情况来看,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无法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素质。茶道精神中有着丰富教育资源,教师要想发挥茶道精神育人功能就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方法。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在体育教学中融合茶道精神可以推动高职体育有效改革优化。

3高职体育教学中茶道精神的融合现状

3.1茶道精神未引起足够重视

从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大部分院校在体育教学中没有强调茶道精神。虽然当前强调教育改革,但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更注重运动技能技巧传授,忽略茶道精神引入。有的高职体育课程虽然有关注茶道精神融入,但是只是简单带过,与茶道精神相关的内容没有切实与体育内容相结合,这便导致两者融合留于形式,在此情况下学生对于茶道精神半知半解。比如,有的学生只了解部分饮茶知识和茶礼仪,无法透过茶道精神领悟文化精髓。这样既无法发挥茶道精神教育作用,又无法推动两者有机融合。该现状产生的主要原因与教育思想有关。从高职体育教学实际来看,大多院校和教师都比较注重学生体育专业技能培养,在教学改革中也将重心放在技能传授方面,旨在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未关注和强调体育心理教育作用。茶道精神的核心作用就是对学生心理、思想进行引导,当院校和教师没有关注体育心理教育作用时,便导致茶道精神遭到忽视,进而无法推动双方密切结合。

3.2教学方法不适用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重要组成,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引导性作用,而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则需接收相关知识内容,在体育教学中也是同理。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应用,在融合茶道精神时教学方法直接决定着融合效果,教师需以学生为核心,在考虑高职学生体育学习综合需求的情况下引入茶道精神内容。然而从现状来看,教师在该方面做得并不到位。一些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与学生体育学习需求不符,无法有效渗透茶道精神。在教学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使其无法深入了解和应用茶道精神,不利于形成茶道思维。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自我教学想法,没有考虑学生学习需要,致使教学主体地位发生扭转,这种教学方法使得茶道精神内容无法吸引学生,严重削弱茶道精神教育价值。

3.3教学资源较匮乏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融入的茶道精神资源并不丰富,教师通常只是根据教材施教,忽视全新教学资源挖掘。从实际教学角度来看,教学中涉及到的茶道精神内容极少,教师没有意识到茶道精神和体育教学的关系,无法挖掘大量有效的茶道精神教育资源。一些教师在融入茶道精神资源时没有和体育教学内容密切相连,使两者之间缺乏必要联系,该现状出现的原因和教师专业素质有一定关系。虽然我国高职体育教师基本上都是体育专业,但教师在接受教育时同样缺乏人文素养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教师后续工作。有的教师已经意识到应创新教学内容,加强茶道精神融合,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在引入茶道精神资源时只能原封不动的引入,无法在资源基础上进行创新,而且没有注重茶道精神资源内涵深剖,将这类资源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后,不仅无法提高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学生深度理解茶道精神与体育教学关系,从而导致教学过程事倍功半。再加之教学方法存在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体育发展要求,这样不仅会影响体育教学整体质量,还会给高职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素养形成造成阻碍。

4高职体育教学中茶道精神的融合发展策略

4.1加强茶道精神内涵挖掘与引入

茶是国人生活必需品,和柴米油盐一样有着重要地位。茶道精神影响着国人思想意识,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茶道精神应注重内涵挖掘。茶道精神涵盖的内容较为多元,但并非所有内容都与体育教学相契合。基于此,教师在引入茶道精神内容时,需站在体育教学实际综合考虑。例如,可以引入采茶舞进行教学。采茶舞在我国同样有着多年发展经历,扇子花、矮子步等舞蹈动作可以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且采茶舞有着显著的地域特色。采茶舞属于民间舞蹈项目,舞蹈中的大部分动作创作灵感均来源于当地人行为习惯、思想认知。在引入该资源时,教师可针对采茶舞文化元素加以挖掘,使学生透过舞蹈看文化内涵本质,并在体育训练中受到精神文化熏陶。教师也可以在了解采茶舞基本舞蹈动作后进行提炼,提取出一些有助于学生体育发展的动作,如十字步、碎步等。这些舞蹈动作在采茶舞中有着独特艺术鉴赏价值,且和当地人的采茶劳动行为密切相关,将这些动作和体育教学相融合可以增强教学感染力,显著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向学生播放采茶舞视频、形成背景、发展历程等内容,从而构建浓厚的艺术氛围,有机渗透采茶舞内涵,以此来加深茶道精神与体育教学联系。

4.2增强茶礼仪渗透

我国茶道精神讲究品茶有道、敬茶有礼。茶礼仪可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加以渗透,茶礼仪是茶道精神的重要体现之一,有着完整的体系结构和规矩流程。体育教学同样有着一套专门的教学体系,学生在教学内容、方法、教师等要素引导下具备各种体育运动技能,并形成体育道德素养。因此,茶礼仪和体育教学有着契合之处,在教学时教师便可以此为契机展开教学。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比赛时,将班级学生分为多个小团队,团队之间需要在比赛中pK获得胜利。在比赛正式开始前教师先向学生传达公平竞技理念,使学生可以在比赛中遵守规则和道德。随后,要求学生之间相互握手、鞠躬。在比赛过程中如果有同学摔倒应及时给予帮助,不能因为对方是对手就置之不理,培养正直、和善、明理的竞技精神。通过这种方式融入茶道精神可以营造和谐、积极的体育教学氛围,使学生在亲自践行茶道精神过程中深刻理解茶道精神本质,使其在体育道路中走的越远越好。

4.3转变教学认知方法

要想彻底实现体育教学和茶道精神融合,需在根本上转变体育教学认知及方法。院校领导与教师都需注重体育心理教育作用,从而给茶道精神融合提供平台。院校应为体育教学提供足够基础条件支持,教师在理论讲解基础上,需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活动,促使茶道精神可以得到进一步深化。应密切结合教育改革融入茶道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院校实际增强茶道精神与体育教学联系。例如,可以引入茶叶、茶具等物体使茶道精神得以物化。茶道精神包含有形物质和无形物质,无形物质主要是指思想意识内容,而有形物质便是指茶具、茶叶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在教学中引入这些物体可使学生亲自接触茶道精神。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茶叶在沸水中散开的情景,也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茶具特征。茶本身也是一种饮料,具有清热、解渴等功效,学生体育训练后身体流失水分会感觉口渴,补充水分是运动结束后的第一件事情。这时教师便可提倡学生喝茶水,并向学生传达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喝茶的益处,在平时体育锻炼中加强接触,为茶道精神融合、理解提供有利条件。

5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体育教学和茶道精神有着许多共通点,两者均具备包容性、将集体利益置于首位、也共同拥有理性思维。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茶道精神不仅可以传达体育文化精神内涵,帮助学生协调人际关系,还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优化。在实际融合过程中,茶道精神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教学方法不适用,且体育教学中的茶道精神资源较匮乏。为转变现状,教师需加强茶道精神内涵挖掘与引入,增强茶礼仪渗透。同时亦要转变教学认知及方法,实现茶道精神和体育教学有机融合,共同发挥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夏洪涛,屈静力,杜坤.基于茶道精神的体育训练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福建茶叶,2017(03):261-262.

[2]马文琪.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融入茶道精神的思考[J].福建茶叶,2018(04):216.

[3]陈寅,杨晔.茶道精神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结合[J].福建茶叶,2018(05):185+188.

[4]陈春梅,时爱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融入茶道精神研究[J].福建茶叶,2018(10):202.

[5]孙乐宁.茶道精神与高校体育训练教学的融入研究[J].福建茶叶,2018(04):258-259.

关于教育法的心得体会篇4

[关健词]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

前言

健康的心理主要包括智力正常、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完整的人格、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等等。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荡、举止大方、言行一致;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尊重他人,有礼貌,有修养;尊重别人的意见,但有自己的主见,不盲从,不轻信;正确地对待自己周围各种各样不同的关系;行为协调、反应适度,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等。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素质发展极为主要的阶段。他们身心发展极为迅速,在精神上处在断奶期,在内心上想摆脱成年人的依赖,愿以独立的思考、独特的个性去拥有世界,渴望独立自主,他们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很大,这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动力,但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既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又是人生的暴风雨时期。这一时期是否能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以有针对性的引导,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由于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期望值高,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还存在过于重视智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成为教育的盲区。研究表明:很多学生的心理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心理疾患,迫切需要科学、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同时要求“进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并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拨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这一伟大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基础。直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和辅导以疏通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主要途径。而现在大部分学校从思想认识、师资水平到必要的条件还难以适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要讲究实效。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运用适当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而这个过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师生活动及人际关系等方面与其他教学过程有着明显的不同。体育教学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运动能力的提高,调节情绪,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他们的合作、竞争的精神,完善其个性,进一步端正其体育态度,培养运动兴趣,提高其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今后的社会实践作好心理准备。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这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

体育教学多在室外进行,相对环境宽广,其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教与学、学与练,既有人人参与的集体统一的活动,又有分散的小群体的个人练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着频繁的接触和行为交往;以往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教学知识;针对上述不平等的现象,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应改善师生关:首先是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是正常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其次,师生的思想(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欲望)和行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第三,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的机会,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机会。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改善师生关系后,师生交流多了,情绪情感互相感染,造成了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做到认知上相近,情感上相溶,心理上互动,课堂上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学练效果处于最优化,促进师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增强心理素质。

二、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吃透教材精神,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笔者在多年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深深感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田径课所占的比重最大,是各项运动的基础,在优化教法过程中,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的新陈代谢,提高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勇敢、坚毅、果断、坚韧不拨、奋发进取、开拓竞争、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球类课教学中,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奋勇拼搏,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心理素质;体育理论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实际,特别是我国体育健儿在悉尼奥运会上奋勇拼搏,为国争光,取得优异成绩,实现了我国体育在奥运会的新突破,令人欢欣鼓舞,通过电视屏幕,看到了我国体育健儿不畏强手,奋勇争先,以顽强的拼搏精神、精湛的运动技术和优秀的体育道德,为我国在悉尼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令人振奋,启迪学生热爱祖国,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三、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动态平衡。由于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干扰性,教材的难易性和组织教法的多变性,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无不影响着体育教学。以往在追求表面上的效率和运动负荷、练习密度等方面出现了忽视学生参与练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不能很快地掌握运动动作,把握正确的练习方法,让学生感到体育课上得乏味和生硬。“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笔者在体育教学中做到:“抓大放小”。在教学中,笔者把握住基本的环节,一些小的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练习。在准备活动中,让学生根据要求去准备、去领做;放松活动、游戏活动也是这样。笔者及时总结,肯定和表扬富有创意的动作,学生觉得新鲜有趣、跃跃欲试。在游戏或比赛时让学生自己担任裁判工作;在新授课时让学生讲述动作要领、尝试练习等;在复习课时让学生进行练习,学会观察,学会比较,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在主动学习中巩固正确动作定型,做学习的主人。

四、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改善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埃德加•富尔)。体育教学必须适应时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由于体育教学受到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知识与技术技能,需要在课外与校外课余时间进行更多的练习,才能掌握与巩固体育课堂学习的知识与技术技能。学习方法有自学法、自练法、自评法、自我养护法、创新法等。笔者在实践中知道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要完全出自于学生内发性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跳山羊时,有的学生有惧怕心理,不敢练习,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阅读,知道动作结构;讲解示范后安排勇敢大胆的学生带头练习,教会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评价、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同学看到同伴轻松完成动作,在自尊心的驱使下,也能大胆练习;对于一些还不敢练习的学生,笔者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我保护你”“你能跳过去”“勇敢些”等等,使他们增强练习的自信心和勇气。运用游戏“跳背接力”、“越障碍接力”等,增强练习的兴趣,课外学生也自觉进行游戏活动。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掌握“三基”,发展智力、体力,培养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严于律己,勤学苦练,完善自我,拼搏进取,提高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学习失败的原因,帮助学生建立成功的学习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体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如果你拒绝了失败,实际上你就拒绝了成功”。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差别显而易见,一个动作做得好坏,一个动作学会没有、学得怎样都展现在师生面前,学生通过比较容易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学习心理的研究表明:凡是伴随着使人满意、愉快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其活动常常受到强化;而不满意的情感体验则使活动受到抑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表扬和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解除不良的情绪干扰。队列练习中,学生出错时,不能让学生出列“示范”,让他们当众出丑,无形中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这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某个学生练习动作失败时,笔者给以热情的鼓励、正确的分析和耐心的帮助,增强继续练习的信心和勇气;上课时进行比赛或游戏,有胜利者也必然有失败者,笔者抓住“失败”这一时机,进行引导、鼓励,并分析失败的原因,帮助寻找成功机会的途径和办法;某些教学内容由于技术动作复杂而难以掌握,尤其是体操项目需要高度的协调性和一定的身体素质,有一部分的学生往往完不成动作,笔者通过分层次教学,降低器械或练习的难度、要求等方法,让那些能力有限、素质较弱的学生也能完成动作,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练习的成功往往是兴趣的催化剂。笔者积极创造条件,注意和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满足,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于教育法的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实施;方法

一、素质教育和学校体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素质教育就是使每一个学生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得以充分发展,它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以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为宗旨。对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而言,素质作为一个系统,大体包含三个层次面:一是身体层次面的素质,这是最基础的生理前提的素质;二是心理个性层次面的素质;三是社会文化层次面的素质。三个层次面构成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整体素质结构。由此可知,身体素质是素质教育体系的基础。

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而学生的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适应节奏紧张的社会生活,都离不开强健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获得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学校体育教学是指导学生掌握健身的基础知识、技能;促进学生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和身体形态的正常发展;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锻炼身体的习惯;在先天自然素质的基础上,培养年轻一代具有健康的身体、健美的体魄和强健的体格,促进身体各部分各个系统和谐统一发展。

二、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实施素质教育能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合格公民,提高人才全面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掌握知识,并有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即培养终身学习力和终身实践力。同时使学生学会做人,有高尚、道德、群体意识,并学会关心家庭、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转变学生观。

素质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面对激烈竞争的现实,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机遇与挑战、成功与挫折并存。体育运动竞争,胜者获得成功的喜悦,败者获得挫折的体验,这是素质训练的意义。特别是对于生活在社会转型的年代而大多为独生子女的中小学生来说,通过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愉快的情绪,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勇于迎接挑战,战胜困难,果断、坚韧、勇敢的品质及善于自控的能力;通过体育竞争去培养学生的心理适应性和心理承受力,是素质教育赋予学校体育和体育教育的新使命。所以在学校体育以及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远大的意义和紧迫性。

三、实施素质教育,确立本校特色教学是关键

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华夏体育”。所以体育教学应该根据当代教学论的观点,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因而教师对课的设计,要充分给学生留有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学组织、方法手段既要考虑教师的教法,更要考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变被动的机械反应为主动地学习。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运动就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

推行快乐体育,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乐趣,重视学生主体的满足感、成就感。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达到练中有乐,乐中有趣,趣中有练,练中有成,培养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习惯。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情趣和愉悦,便乐于去学。由于学生的学习、锻炼兴趣,其对体育的情感会上升到审美愉悦的境界,进而刻苦锻炼,取得体育教学的正确功能。当然,提倡“乐学”并不是忽视要求学生刻苦锻炼,恰恰正是通过顽强的锻炼去达到“乐学”的更高境界。

例如,中国女排获得世界冠军,是经过长期的艰苦锻炼换来的成就,这时“乐”是对祖国人民满怀激情的“乐”,这种“乐”已经升华到高层次的境界。另外,实际体育课的“乐学”关键在于教师的“乐教”,引人入胜的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独到新颖的教学方法,能够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激发起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自主自觉地去参加锻炼,从而达到“乐学”,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总而言之,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的体育教材体系,教学过程既严谨又活泼,乐教乐学,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样的学校体育的改革就是我们所期待的特色的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

关于教育法的心得体会篇6

1、改革开放以来的四个师德规范文件

1.11984年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1)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教育事业。点评:侧重政治觉悟;(2)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点评:主要强调业务能力;(3)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点评:主要强调政治、业务理论修养和专业钻研;(4)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讽刺、体罚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点评:主要强调师生关系和教学方法;(5)奉公守法,遵守纪律;热爱学校,关心集体;谦虚谨慎,团结协作;与家长、社会紧密配合,共同教育学生。点评:主要强调公民人格修养;(6)衣着整洁,举止端庄,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点评:强调师德要求。概评:政治色彩浓,口号多;一般公民道德要求多;学识和业务要求少;表述含混,翻来覆去,逻辑感差;不易理解掌握,难以操作。)

1.21991年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思想,热爱教育事业,发扬奉献精神。点评:强调政治觉悟和工作态度要求;(2)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尽职尽责,教书育人。点评:关注业务能力;(3)不断提高科学文化和教育理论水平,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点评:强调专业自修;(4)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和严格要求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点评:规范师生关系和教学方法;(5)热爱学校,关心集体,谦虚谨慎,团结协作,遵纪守法,作风正派。点评:从公民修养角度规范;(6)衣着整洁、大方,举止端庄,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点评:强调师德修养。概评:政治要求和公民修养多,但政治色彩有所减弱;业务能力表达弱;层次感有所增强。

1.31997年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依法执教。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点评:国家意识淡薄,政策法律意识增强;(2)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点评:工作态度表述充分具体;(3)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点评:师生关系表述充分具体;(4)严谨治学。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点评:专业自修;(5)团结协作。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点评:关注公民修养中同事关系;(6)尊重家长。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指责学生家长。点评:规范师德修养中与家长关系;(7)廉洁从教。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点评:着重公民修养中品德要求;(8)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师德修养)概评:政策法律意识增强,但国家意识淡化;公民修养要求增强,但层次太多;师生关系表述充分具体,但业务能力要求淡薄;整体分得太细,详细欠当。

1.42008年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点评:国家意识与政策法律意识统一;(2)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点评:规范工作态度;(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点评:学生观念表述充分清晰,增加保护学生要求;(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点评:关注业务能力,体现新的理念;(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点评:公民道德与师德修养统一;(6)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点评:专业自律的新观念出现。

2、从上述师德规范文件看师德规范表述的发展趋势

2.1层次逐渐清晰,凸显职业特色。1984、1991、2008三个年度版本上皆六条,只有1997年版八条,表述方式各有不同,总的发展趋势是,由宽泛含混、层次不清、政治色彩浓厚的表述,走向分类科学、层次清晰、符合职业特色要求的表述。

2.2主体比较稳定,增加新的要求。在政治觉悟、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学生观念、人品修养等方面的要求基本稳定。但08年版根据时展和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依法履行教师权利”,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法治社会对于教师作为公民的权利保障;“保护学生安全”,这与学生安全事故频发,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出现“范跑跑事件”有关,也是与世界各国师德要求接轨,各国普遍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保护责任;再如“素质教育”、“终身学习”提法,皆反映了当前教育改革对教师的教学导向和专业成长的新要求。

关于教育法的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教育特征关系

《体育与健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质量与上课的教学模式有密切关系。初中阶段很广泛地学习多种运动技能,如何结合这些运动技能,让学生更好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真正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考虑,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让学生专心地学,认真地学,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

近年来,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体育课也在探索组织教法的创新。一节体育课,从准备、实施到课后小结等环节都可以体现创新改革。创新教育以有众多学者和教师进行研究改造并得以发展。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既学生的观察力、获得知识信息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创新实施能力等。现就根据创新教育的主要特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与培养着如下阐述。

1创新教育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

智力是人类大脑对客观世界认知、反应、设计的独特技能的总概括。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智力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要让学生了解想跑得快,跳得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加深理解,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际上,学生学习知识,除了依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要受到兴趣、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创新教育虽然仍将传授知识、授业解惑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它已不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终极目标了。在创新教育中,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参与活动组织、参与活动管理,参与讨论评价。促进主体积极参与,将是主体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基础。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

2创新教育过程中方法的多样性

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运动技术教学的否定。不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非竞技运动项目、娱乐体育项目及个人运动项目的内容比重将加大。内容的广度将拓宽,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

2.1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男生大多好表现、喜欢竟赛性强的项目,如足球、篮球等。女生则大多喜欢姿态优美、韵律感强、柔韧、运动量不大的学习内容,如艺术体操、垫上运动、羽毛球等。因此,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中以大纲为准绳,因地制宜,适当地安排这些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培养兴趣,逐步养成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

2.2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如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

2.3利用竞赛方式,鼓励多数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是强化和提高学生体育意识最具活力的手段,也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它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好胜心和表现欲,更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观念。如在冬季体育教学中,进行组与组、班与班之间的拔河比赛教学,吸引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参与和观看比赛过程中,增添对体育的兴趣,调动其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创新教育是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

创新能力是人脑高级心理机能,其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人脑生长发育水平及活动特点的影响。而创新教育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说:“体育,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身心健康为各种美德、知识、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居里夫人曾说过极富哲理的名言“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

3.1创新教育是自主性教学。创新教育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形成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教师不仅能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包含着各种要素,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法、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等。这些要素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每一种要素的变化又都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变化,影响着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的变化。因此,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教师与学生“和谐、民主、平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道尊严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埋藏的也很深,它是制约新型的师生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封建社会里,为师之道,尊严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是知识与真理的化身,学生对教师俯首听命是天经地义、无可非议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在师生关系方面,由于师道尊严的长期影响,再加之“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导致一部分师生关系仍比较紧张,一些学生的人格仍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新型的师生关系还很难实现。随着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推行,会使人们日益意识到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劣根性,也会日益认识到未来的为师之道应该是“关爱为本,友情至上,共同发展”。这种认识和观念,必将成为我们构筑新时代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教师应微笑的,学生也应是微笑的。就基础教育来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关键,而课堂教学又是师生实现其生命价值的主要阵地。于是,师生关系的好坏便至关重要了。众多的学生、家长、教师对理想的师生关系的企盼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大家共同期望的师生间应该是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我们真正能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自然会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与,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得以充分的发挥,他们创新意识的萌芽会得到精心的呵护,那么,培养其创造新精神和能力也就有可能得以实现。

3.3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体育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以身体活动为主”。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它知识传授类学科具有不同的特殊性,它是“以身体活动为主”。因此,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我们要认识体育教学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3.1创新教育应以“量”的多少和合理性进行评价,如运动负荷量、知识的信息量、学生之间的交流量、通过活动获得情感体验的量等等。

3.3.2学生的进步应表现在所学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和知识深度的增加以及感觉理解创造的思维递进上。而在培养人格、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改善学习效果、增加运动乐趣等作用的认识和功能上应得到充分发展。

3.3.3身体活动外在表现(技能)的因素除来自于学习者本人努力之外,其他的因素(如遗传的身高、体重、肌肉类型及神经类型的不同)影响很明显,因此体育课中的个体差异大于文化课中的个体差异。再加上体育学科的培养目标(为终生体育服务)和体育内容的相对可选择性(例如同样为健身既可以打篮球也可以打排球),因此,创新教育应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这种选择,体现在内容、难度、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

总之,创新教育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创新精神为核心,重点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习惯、基本的独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这是创新教育最为根本的目标和任务。教师本身必须有创造力,要以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加强自身素质的积定,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成熟与更新,为更好地推动创新教育的全面实施尽职尽责,作为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发现课改中的精华,走出一条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的道路,努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马治强.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J].体育教学,1998,1

2赖天德.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J].素质教育与体育.新世纪出版社,

2000.4[39]

3吴志超等.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04]

关于教育法的心得体会篇8

一、研究方法

1、逻辑推理法

通过对搜集的相关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比较、总结。

2、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谷歌、百度等查阅与本论文相关的资料文献,输入关键词查找相关文章。

二、激励方法的分类及运用原则

1、激励方法的分类

(1)目标激励法

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体育课中单一教学方法和单调的练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运动负荷过重也会让学生畏惧体育课。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让他们在上课过程中逐渐达到预期目标。教师课前要衡量好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因运动负荷过重影响以后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要风趣幽默、形象生动、精练而带有鼓励性,并结合教材内容,课堂上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师生增强互动,教学氛围就变得活跃起来了;反之,教师如果教法单调机械,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学行为。

(2)情感激励法

从思想教育开始,积极开展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排除心理困扰,从而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教师让他们从第一节课开始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他们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对于在课堂上表现良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肯定他们;对于表现不太好的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多加练习,对于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及时发现他们技术动作的细微变化,随时加以积极的肯定、鼓励表扬他们。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特别要重视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3)竞争激励法

中学生思维活跃,好胜心强,敢于挑战。竞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体育运动的一大表征就是具有竞赛性。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中学生心理特点,组建各种类型运动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逐渐建立带有学校特色的运动队伍,通过竞争激励教学法,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然后由学校牵头成立单项体育协会,经常组织比赛,不仅可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2、激励方法的应用

(1)健康的体魄是做好事情的前提条件。从认识角度入手,提高学校各级领导的认识、重视度。从教学体制入手,在教学中努力改革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从学生运动技能、技术抓起,培养个人喜爱的运动项目和热爱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积极锻炼意识的养成。

(2)跟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要有专业的体育技能技术,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爱上体育课,想上体育课。课堂上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同学,组织好每一次活动,对他(她)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考虑、仔细回答,而且还要善于用语言和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感情,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体育教学当中能起到起到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学生既能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得到很好锻炼,同时也能够缓解文化课带来的压力,学生这样就会喜欢上体育课。

关于教育法的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关心教育理论;诺丁斯;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2-0047-04

一、关心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美国教育学会主席、世界著名教育学家内尔・诺丁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发生复杂社会变迁的现实背景下,在关怀伦理学的基础上,用二十年心血创立发展了关心教育理论,其思想具有深远的伦理学、哲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渊源,成为世界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流派。随着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教育领域“学会关心”教育思潮的兴起,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理论日益凸显出其重要的价值。

1.“关心”释义

从语义学的角度看,“关心”(caring)一词在通用英文词典中解释为:或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即在精神上有某种责任感,对某事或某人抱有担心和牵挂感。在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对人或事物常放在心上,重视和爱护,与“关爱”、“关怀”等同义。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关心”是具有为善取向的道德品行和人道性的行为。在这样的视域中,关心被视为人的一种善行善举,是人在生活中待人待己应有的品质,从这一角度看,关心是一种内含责任和关注情感的言行表现。[1]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将关心描述为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认为关心既是人对其他生命所表现的同情态度,也是人在做任何事情时严肃的考虑。关心是最深刻的渴望,关心是一瞬间的怜悯,关心是人世间所有的担心、忧虑和苦痛。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关心之中,它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2]国内一些道德教育的学者对关心也有自己的观点,如班华教授认为关心是品质或美德。既是一种心理品质,也是一种道德品质。作为心理品质,关心是个人对人、对事的一种态度;作为道德品质,关心是个人对他人、自我对世界的道德态度。[3]对于“关心”的含义,诺丁斯在《关心》一书中给予了阐释。关心有两种含义:一是关心与责任感相似,如果一个人操心某事或者感到自己应该为之做点什么,他就是在关心这件事;二是如果一个人对某人有所期望或关注,他就是在关心这个人。关心行为就是考虑到具体情境中的个体及其特定的需要所做出的旨在增进其福祉、有益于其发展的行为。关心意味着对某事或某人负责,保护其利益、促进其发展。如果被关心者的自主选择是不正确的,有碍于他的长远发展,关心者就不能满足这种需要,而有责任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知被关心者,然后由被关心者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选择。关心要考虑效果,但又不是功利的。[4]关心者发出的关心行为完成于被关心者的接受,用公式表示为:①w关心X,②X承认w关心X。关心的本质是一种关系属性,而这种“关系性”也是关心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2.关心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诺丁斯批判道德认知发展论,颠覆了人们长期所信奉的教育理念,认为道德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目的(诺丁斯在某种意义上重合了二者),不仅要培养有道德的人,在教育的过程、行为与方法上等也要合乎道德性。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内心感受,强调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只有这样具有关怀性的教育才是道德的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如果教育的目的不改变,那么主要围绕着智力培养而进行的各种教育改革都将是舍本逐末,扼杀了教师与学生的关怀能力。诺丁斯从教育的目的入手,构建了关心道德教育的模式,在学校教学、课程、管理等具体方面实践了关心教育理论。

(1)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关心能力的人诺丁斯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指出:“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具有关心能力的人,培养关心型的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必须有一种广角的教育引导所有的学生关怀自己、关怀自己身边的人们,关心人类,关心植物、动物、环境、工具和思想。这样定义的道德生活应该成为教育的主要目的。”[5]另外,受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诺丁斯认为学校教育应尊重人的多种能力和兴趣,不能只注重学术目的,智力教育的目标只是教育的目标之一,不能因为经济社会发展某一阶段的影响而忽视了教育最本质的目的。智力目标应该为更高的教育目标服务,而将关心作为首要目标的教育恰恰表现出关心教育对整个人类智能的极大尊重。

(2)教育要围绕关心主题设置课程、组织教学活动受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弗兰克林・博比特提出的应“围绕人类活动组织课程”及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启发,诺丁斯主张围绕关心来组织教育,把关心主题引入并主导正规的课程。“关心自己,关心身边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6]课程的设置方面既考虑到智能、活动和动机的课程计划,同时也考虑到经验连贯性的课程设计。[7]课程计划会充分考虑人类能力的多样性而制定,既有专门的课程又有致力于关心主题的课程。

(3)关心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其一,榜样。榜样是道德教育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关心道德教育中非常重要。教师要通过以身作则的关心行为来建立与学生之间的关心关系,而非通过直接告知学生去关心。在足够的被关心的体验过程中,会培养出学生关心的意识和能力,榜样的作用至关重要。其二,对话。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中的对话不是简单的语言交往,是指一个师生共同探寻、寻求理解、传达真实感受和心声的过程。对话的话题可以是所有学术性的乃至人类生存的核心问题,如宗教、性、凶杀、爱、恐惧、希望、憎恨等等。对话要求形式上和实质上的平等,寻求师生间的理解、赞赏和共鸣,从而建立起充满关心的师生关系。其三,实践。实践是积累关心经验的过程,可以通过多样性的途径实现,例如各种关怀性的服务活动,如“有些人需要跟保管人学习如何换玻璃窗、修理家具、保持环境清洁舒适。有些人需要在户外工作,学种植等。有些人在厨房、办公室、教室做老师的助手……”[8]诺丁斯提出关怀活动应具有无偿性,以避免学生产生功利心;选择服务计划时应尝试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以避免等级分化加剧的危险。其四,认可。教师对学生的认可就是:“教师应该赋予学生与其现实相符的最好的自我形象――不是将遥不可及的幻想强加于学生,也不是提出主观性的‘期望’,学生便产生出力量感,于是变得更好。”[9]教师通过不断指出学生可能的最好动机,使学生获得更好的自我意象,从而对学生自我形象的塑造产生积极影响。

(4)建立关心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方面,关心教育理论主张建立一种关心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关心者,学生作为被关心者,关心关系始于教师的关心行为,完成于学生的反应、接受和回馈。关心型师生关系要求培养教师的多方面素质,以完成长期连续性的作为关心者的角色。教师必须懂得如何去尊重学生千差万别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和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关爱的氛围,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要求学生要对教师的关怀做出积极的反应与回馈。

诺丁斯关心理论对当代道德教育各家思想有着不同程度的超越和补充,具有重要的符合时展特点的思想价值,但也存在着许多质疑的声音。从实践方面来看,仍然有许多需要充实和突破的目标。关心评价的标准并不清晰,理论的理想化与指导具体实践的现实性也有一定的相悖。关心教育理论没有完全脱离道德相对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窠臼,却已经褪去了功利主义的色彩,为当代世界道德教育的现状提供了具有重要价值的解决思路。

二、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的当代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爱”的教育,应该体现人文关怀,应该让学生在关爱的滋养中得到教化和培育。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在许多方面都符合和顺应了新时期道德教育的旋律,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借鉴和启示。

1.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启示

学会“关心”的理念一直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强调的一个重要教育理念。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物质现实的丰富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人们精神世界的异化。竞争压力蔓延到了校园,功利主义也渐渐熏染着学生。长久以来形成的教育模式,造成了对学生感受和个体差异的普遍忽视。以美国为例,“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行为主义目标、七十年代的能力为基础的教育运动到八十年代的亨特模式,学校课程都运用了泰勒原理。所有这些运动都采取一样的模式:预定的目标、经验的选择和指导、评价。伴随这一序列的线性排序及目的与途径的二元分离之中存在着关于教育本质的工具主义或功能主义观点。……教育指向外在的目标并受其控制,这在工业和资本主义社会以寻求工作的形式表现出来。”[10]诺丁斯曾愤慨地批评按标准化步骤搬砖块式的教育模式扼杀了教师的创造精神和关怀能力,把教学得了无生趣。明确抨击“学科结构化改革”运动将教学活动简化为固定模式的做法,指出它与科学、认识论及伦理学领域中存在的“方法至上”的趋势一脉相承。她指出:这种目标――步骤教学法的简单还原方法是自动化方法,而任何自动化方法都只适用于对物,不适用于人际交往,更不适用于教学。[11]

诺丁斯建立的以关怀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模式,试图将关怀真正渗透到教育的深处,触及教育的根本,由表及里,从内到外,将教育以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方式带给学生。对于以往道德教育理念,诺丁斯的关心理论有着超越和补充,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道德发展认知理论的批判,体现着道德教育的哲学性。关心理论自身与实践是高度一体化的,她把德育本身的道德规定性置于首位,在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必须受到道德的待遇,这样的道德教育才是道德的。不是教育者夸夸其谈何谓道德,而要求教育者以身作则做出榜样,对受教育者付出真诚的关心以让其懂得何为关心,从而能让其学会如何关心别人。教育者不是“讲道德”的人,而是“行道德”的人。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对学生真实体验和感受的重视是诺丁斯关心教育思想的重要特点。这种特点源于女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理论渊源,对现代诸多派别的教育思想是一种丰富和突破。许多著名的教育思想都具有其时代的特征性,而历史经验证明,往往重视“爱”、“关爱”、“仁爱”等情感性的教育思想是最易被接受和最具有生命力的。因为“爱”源自于人性,是永恒不可改变的,是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人最基本的道德情感之一。“爱”也通常意味着“善”,既是美德又是富有人性意味的伦理特征。

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一直以来,我们对高校学生的生命教育的理念多数停留在人生理想性的、被政治化的以及带有集体主义色彩的生死观的认识阶段,却忽略了社会转型的飞速变革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的吁求。近年来高校学生自杀、杀人等非正常死亡的恶性事件逐年增加,日趋严重的现实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学生成长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在日益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在学生成长成熟的这一特殊时期,其心理结构和情感发展的很大一个特点就是不稳定、不平衡、具有两极性。这一阶段生命教育的缺失,会使学生对生命的价值与死亡的意味缺乏合理的认识渠道,难以树立正确的生死观。道德标准的模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弱化,精神世界的荒芜,使当代高校学生很容易在挫折、压力面前失去自己的定位,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怀疑和彷徨。这些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的改变,对学生道德发展和人格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对学生生命、情感和体验的尊重,启发着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生命教育和价值教育的理念。诺丁斯关心理论的情感性、人本性特点与生命教育的目标有着相当高的一致性。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是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永恒的使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感受,尊重生命的个体差异性、独创性,尊重生命的个性和潜能的自由发展,增强学生的生命意志力,敬畏生命、关爱生命,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2.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的重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国际国内社会环境的变化,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新变化,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比如,教学理念的落后,教育方法的陈旧,课程定位的偏差。教学中一般只注重课堂的灌输,缺乏深刻情感体验的实践环节,生硬的道理缺乏生动的感性力量,模式化的传统观念与时代脱节,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教育收效甚微等等。新时期的客观条件引发许多新的道德情境,也带来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改革和创新。有学者说,“我们的德育课本往往与真正的德育还隔着一层”,这句话入木三分。我们只有清醒地认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寻找到突破口予以创新,才能不断增强它的实效性。经济化的教育过于注重教育的工具价值,使关心理论目前很难纳入到学校的正规课程与教学管理中,由此可见,在各类学校的德育阵地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平台上注重关爱教育、深化关爱教育,将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以关心理论所提出的方法为理论依据,结合我国国情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规律,针对当代高校学生成长特点和现实具体问题,来制定“关心”主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善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围绕关心主题设置课程、组织教学活动:首先关心自己,和谐自身,包括关心自己的身体、精神生活、职业生活和娱乐生活;进而关心身边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周围的环境,关心自然;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设置关心教育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的情感感受和心理体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维度创新来实施关心的教育。设置在情感和心理方面具有专业高度的指导课程,对学生的心理蜕变予以及时的关注,让学生学会理解别人、悦纳别人、欣赏别人、激励别人,将关心教育内化形成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认知,从而具备关心的能力。将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方法总结汇编,积累起来,作为以后经验交流和教学的依据,这是关心教育理论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3.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关心教育的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很多方法形式相同,但是关心教育方法在内涵的强调上和具体实施上却有很多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之处。例如榜样的教育,也可以说是以身作则。这大大提高了对教师关心能力的要求,而降低了对教师职业意识的需要,教师要以“共同的人类之爱”来关心学生,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其关心带来的温暖体验,从而学习和效仿教师的榜样行为,将自己的关心传递给别人,逐渐孕育出关心的能力。这种以身作则的方法具有很强的行为感染力量和传承力量,这也很符合人类行为心理学的规律。身边的生活中有很多真实的例子,比如一个孩子在读大学的时候,父亲每月寄给他生活费的时间是月中的15号,因为这一天是父亲发工资的日子,父亲从为数不多的工资中取出三分之二寄给儿子。当儿子毕业有了能力之后,资助了一名贫困学生,他在每月寄给贫困生生活费的时间上无意之中就去效仿父亲,并且汇款时总觉得自己体验着父亲的感受,带着像父亲一样的爱去关心别人。教师的榜样行为时刻关心着学生的道德自我,没有被关心的体验,很难学会去关心别人。很多人对别人的关心都是模仿着父母、爷爷奶奶等亲人对自己的关心方式,这些人的关心实质上体现了榜样的力量。在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的关心教育方法中,诺丁斯特别看中一个核心即“关系”。关心行为并非由教师单方面发出就意味着完成,还要看学生的感受,是否体验到教师的行为是关心性的,是否在自己的行为中体现出被关心的结果。在教育过程中保持各要素的连续性也是很重要的,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应该互相结合、综合使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戴隽瑶.让人性在关心的沃土中健康成长[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8][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3.

[3]班华.在关心性关系中学会关心[J].思想理论教育,2005(9):8-12.

[4]Caring:aFeminineapproachtoethics[m].moraleducation,1984.

[5]noddings,nel.amorallyDefensiblemissionforSchoolsinthe21stCentury[m].phiDeltaKappan,Jan95,Vol.76issue5.

[6]noddings,nel.teachingthemesofCaringeducationDigest[m].noV97.

[7]noddings,nel.theChallengetoCareinSchools[m].nY:teachersCollegepress,1992.

[9]侯晶晶.关怀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关于教育法的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弱势群体;子女;学习成绩;教育问题;方法

前言:

幼儿园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启蒙阶段。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讲,幼儿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弱势群体子女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不尽积极,且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帮助弱势群体的子女提高学习成绩,是促进其学习与生活自信心建立的重要方法。关注弱势群体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是社会民生的重要话题,也是教育的关键。笔者选择弱势群体子女的学习成绩提高作为研究主题具有一定的社会与教育意义。

一、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现状

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现状还另人担忧。下面,我们就来对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现状进行几点分析。

1.家庭收入不足,生活困难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居民,他们的个人收入都有所提高。但是,弱势群体家庭的收入仍然不能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一些家庭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这就使得许多弱势群体家庭很难为子女提供必要的教育条件,不少家庭迫于生计,不得不让孩子退学。在困难的生活面前,子女的教育问题也被放在了次要位置。加上打工的劳累,弱势群体的子女很少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影响了这些孩子心理与生理的健康发展。

2.教育思想与水平落后

弱势群体的家庭整体受教育水平都比较低,特别是农村的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水平更是十分不足。家长的文化程度不足,会对子女的学习成绩造成一定影响,还会影响到子女的个人奋斗目标与理想。如果家长的文化程度不足,会有两种情况出现。其一是他们不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那么他们的子女有可能会对学习的期望比较低,认识不到读书的意义,不乐于主动进行学习。其二是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那么他们的子女会刻苦读书,将读书当作唯一的出路。过高的期待往往会促进功利主义思想的产生,影响孩子的成长。

二、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方法分析

幼儿教育阶段的质量,会影响幼儿对于社会的基本认知。做好幼儿教育阶段的引导,让幼儿建立正确的学习观、人际观以及价值观,会促进弱势群体子女学习成绩的快速提升。下面,笔者就针对弱势群体子女的学习成绩提高方法进行几点分析。

1.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健全,保护弱势群体子女的受教育权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去捍卫每一个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也对弱势群体子女的受教育权进行了保护。除了国家的宏观法律,各个区域的政策部门应当针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弱势群体分布情况进行相关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弱势群体子女在教育方面仍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要让弱势群体子女的学习成绩得以提高,促进其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各级政策部门需要从幼儿教育入手。利用文件的颁布,加强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弱势群体子女的重视,呼吁各位家长建立起正确的教育观,给幼儿创造受教育的条件。只有在幼儿教育阶段打好基础,才能让孩子在未来学习中具有较高的适应性,促进其学习成绩的提高。

2.营造公平的幼儿教育环境

要促进弱势群体子女学习成绩的提高,首先就要对其学习环境适应能力进行提高。弱势群体在社会发展中所做的贡献并不少,社会应当更多地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其实际问题。尊重与帮助群体,是让弱势群体走向强大的重要手段。在教育体系中,弱势群体的子女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师要帮助弱势群体子女走出心理阴影,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爱护,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才能让幼儿像其它的小朋友一样快乐、健全的成长。也只有在公平的学习环境中,弱势群体子女才能真正踏下心来进行学习。

在幼儿教学实践活动中,幼儿教师要时刻观察弱势群体子女的学习与生活行为,及时发现他们的思想变化,加强教育工作中感情的投入,让他们在幼儿园里找到一种归属感与安全感。在教育态度上,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将教育公平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教师要帮助弱势群体子女消除心理戒备,克服自卑的心理。让幼儿自立自强起来,才能让他们找到成长的动力,自愿开展学习活动。

3.加大教育救助的力度与广度

要提高弱势群体子女的学习成绩,这些弱势群体的子女首先要具有学习的机会。许多弱势群体的子女因为家庭问题不能走进学校,不能走进课堂。帮助弱势群体家庭解决子女的教育经济问题,对于这些孩子的成长来讲是有重要作用的。社会救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教育救助的力度,给更多的弱势群体子女走进学校的机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让教育的功能不断体现出来。各级政策部门应当根据当地的教育普及情况,将教育救治纳入到社会救助的范围内。对于弱势群体的子女,要进行学费与其它费用的合理减免,给幼儿机会接受教育。教育救助的实施,会让更多小朋友认识到学校的美好,体会到与人交流的乐趣,爱上学习。给孩子机会,给孩子环境,是促进其学习成绩提高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当对弱势家庭的子女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幼儿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是一样的,同样会得到教师的关心,同样可以通过努力成为优秀的人。在幼儿教育中,教师通过课堂活动落实情感教育与心理教育,让弱势群体的子女与他人一样具有一颗感恩的心,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在成才之后回馈社会,回报家庭。

参考文献:

[1]陈禹名;李玉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问题刍议[J].传承.2014(05)

[2]宋世强.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研究[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2(09)[1].谷力.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团结.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