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十篇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十篇

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6:42

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篇1

关键词:化学实验;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033-01

一、重视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通过小学的学习和一些生活经验已经接触到许多的化学现象。如“钢铁会生锈”是常见的化学现象,但学生不明白这是什么原因。化学实验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求知欲,引领学生走进化学世界,使学生认识到化学这门课程有趣,有用,可学。我在第一堂课教学时,在一张白纸上用naoH溶液写上“化学”二字让学生观察,然后再喷上无色酚酞试液,纸上立即由无色变为红色。学生看后一片哗然,感到十分惊奇、有趣,紧接着又表演了“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灯”。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重视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是初中学生化学入门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必不可少的过程。例如,通过燃烧实验的演示,学生可以很直观的看到,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和水中的白磷都不燃烧。当向水中通人氧气时,水中的白磷也能燃烧起来,从而对燃烧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日常生活中更好的利用燃烧现象,如何控制火灾,灭火形成初步认识。通过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对所学知识形成了良好的感性认识。

三、重视分组实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加深和扩大对他们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所以,以化学实验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以基本实验操作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与技巧,如药品的取用、称量、溶解、搅拌、加热、仪器的装配、气体的收集等,这些操作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必须通过老师的讲解、示范和同学们的动手练习来实现。只有经过实际操作,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其要领,使自己的操作不断规范化。

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规范操作。如在进行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常因铁丝的粗细,是否绕成螺旋状,铁丝的下端系的火柴燃烧的长短及伸进氧气瓶中的速度的快慢等因素,常会做不出理想的效果。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操作上的错误后,重新操作,保证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学生动手操作,久而久之就会熟能生巧。事实证明,通过组织分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重视实验作业,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化学实验作业,是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一次多边活动,它包括书面练习,学做实验,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学生通过完成实验作业,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消化知识,是又一次灵活应用知识的再实践,如在进行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时,掌握了在干燥的空气中,金属不易生锈,而在潮湿的环境中易生锈的事实,再仔细观察身边的铁制品,哪些容易生锈,哪些不易生锈,及观察破旧自行车,哪些部位生锈了,为什么这些部件容易生锈等,从而对金属的锈蚀条件和如何防锈有了本质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就会尽可能的防止铁制品生锈。总之,实验作业的布置,不仅能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更有助于理解能力的培养。

五、重视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篇2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能力科学训练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69

初中化学是培养学生了解化学基本原理、过程、训练的基础阶段,初中化学教学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方式、实验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着手,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给予恰当的引导。笔者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初涉化学实验的学生一方面感到新鲜、好奇,另一方面还表现出对化学实验的畏惧心理,直接导致学生接受化学知识缓慢且浮于表面化,难以对化学实验形成深层次的感悟。针对这种现象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以期能够帮助学生度过这段化学懵懂期。

一、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明白观察的重要性

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化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只有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才能安全、准确地进行化学实验。在进行化学实验之前教师应对化学实验常规操作集中介绍,并统一实验操作步骤,结合实验具体要求,通过严格的训练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初次涉及化学实验,学生通常都会对实验中出现的光声现象兴趣盎然,但是时间久了学生往往会出现“审美疲劳”,因此,能否持续保持学生的专注度是化学实验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依据笔者自身的化学教学经验,通过强调观察实验现象的重要性能够有效保持学生的专注度。如镁条在空气中的燃烧实验,通过教师的实际演示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及怎样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身进行动手练习,体验实验乐趣并近距离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学会从颜色变化、物质生成及发光发热等方面探讨观察到的现象,为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安全、和谐的实验探究环境

化学实验往往会用到某些危险化学药品及器具,如浓硫酸、硝酸银等,由于要近距离接触化学实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学生的人身安全,因此保证安全、和谐的实验探究环境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实验环境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电器设备或电源线路必须按规定安装和操作,杜绝超负荷用电,禁止学生擅自改动电器设备或随意拆修电器设备,禁止乱接电线。2.禁止学生未经批准在实验室中使用明火。实验室中的消防设备要醒目,易于开启和提取,并配备专门的人员管理和检查,同时,加强学生的防火意识,要求学生学会采用正确的方法扑灭在实验过程中意外出现的火灾并及时报警。3.禁止学生及其他人员在实验室乱扔脏物,要保持实验室的环境清洁,同时实验室中的实验器材、设备、材料、工具等要摆放整齐。4.对于实验所需的危险化学药品要按照要求分类保存,并且置于学生不易接触到的地方。5.实验中用到的各种化学试剂等,应按要求稀释达标后集中处理。

三、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大胆实验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接触化学实验时会表现得木讷,没有创新精神,而且会畏首畏尾,不愿接触化学试剂,这在无形中给化学实验教学增加了难度。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在保证实验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假设,大胆实验。对于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因疏忽出现的错误操作或者认识,教师应及时发现并给予纠正及引导。如用烧杯罩着高低不同的两根蜡烛,让学生自己假设哪支蜡烛先熄灭,很多学生认为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一定是低的蜡烛先熄灭,而实验结果却恰恰相反。让学生积极感受这些有趣的实验的同时,大胆假设猜想,针对假设的成立与否进行详细的探索,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化学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及实践动手能力。

四、巧设化学实验,增强实验的趣味性

化学趣味实验能够通过特殊的直观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化学趣味实验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在学生得到直观的视觉、听觉、触觉的同时用相关化学知识解释实验中的奥秘,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延续下去。但是,笔者认为,趣味化学实验的设计应与教师所教授的化学知识相契合,不能一味的追求眼观刺激,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实验现象和实验原理联系起来,加深对相关化学知识的理解。

笔者曾设计过这样的趣味化学实验:点燃一只蜡烛,把它固定在桌面上,把一张白色硬纸卡片放在火苗上稍微烤一下后,迅速拿开会发现蜡烛火苗留在硬纸卡上三个不同的同心圆。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学生现场的分析与交流得出结论:由于焰心一般缺少氧气,所以那里的物质基本上没有燃烧,硬纸卡上便不会留下什么痕迹,内焰由燃烧着的碳素构成,因此在卡片上便留下黑色的碳垢,在最外层,可燃气体充分燃烧,温度最高,所以卡片被烧成了灰。通过该趣味实验,学生对火焰结构及各自的特性有了深刻的理解,实验中的特殊现象激起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为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

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篇3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无机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学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090-02

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自然科学,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可以说是化学的灵魂。无机化学实验既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又与相应的理论课无机化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何通过改进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养成精准、细致的操作习惯,真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学习运用无机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等等,是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前沿问题之一。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局限性,提高学生实验技能

1.合理安排实验顺序,规范操作方法,切实提高学生实验基本功。无机化学实验是新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由于大多数学生在中学阶段很少真正的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可以从学生第一次进入实验室开始,就对其进行常用实验仪器的介绍和实验基本操作训练。可以使学生对无机化学实验这门课程有循序渐进的了解,又能使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中熟练规范操作,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认真的实验态度,并且要反复强调实验者应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范。在每个实验开始之前,教师要亲自示范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操作,讲解操作的注意事项和方法要点,先演示后练习,讲练结合。操作示范时老师要做到动作熟练、规范、清晰直观,这将对学生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然后让学生反复练习,老师在一旁指导纠正。教师还应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要求学生在每次完成实验后及时整理实验台,对实验的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保持实验室整洁有序。这样能让学生养成细致、整洁、精准的操作习惯,具备绿色环保的实验意识,进而提高学生实验的综合能力。

2.精选实验内容,增加趣味性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验教学,倡导联系生活的教学策略,目的在于让学生拥有丰富的直接的经验。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式只是让学生验证实验结果与教材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只能学到某些机械性的操作,不能获得一个完整的实验概念。而且以前的实验教学模式较为呆板,实验内容不够贴近生活实际,学生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学习兴趣,只是按照教材所给步骤进行机械性的实验,不能深入的分析总结。为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对实验教学内容按教学规律、知识层次科学地调整。一方面,考察和检验了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和生活的密切关联,使他们真正的参与到实验探究中,合作意识得到增强,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增设开放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做一定数量的创新性实验,进行新实验项目的开发。这样的过程使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实验的准备阶段要充分查阅文献,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进行自主设计探究,教师对方案进行检查,在检查无危险后,由学生独立协作开展实验。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操作后就会发现不同的方案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对于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不直接的提出解决方法,而是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实验完成后,还应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总结与工作体会。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发展自身创造性提供广阔的空间,这将显著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2.鼓励学生对异常现象进行探索,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在实验课上,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特别是要对那些与预期不相同的现象进行更深入地分析。首先,应该重复实验,验证该异常现象能否出现重现性。大部分同学通常是因为加错试剂而导致出现异常现象;而其他可能导致异常现象的原因主要还有,器皿不洁净、试剂变质或者反应温度控制不当等。可以通过对照实验或改变实验条件找出异常现象的原因,进而使学生认识到每个实验现象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不要轻易忽略任何一个异常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是教学的好时机,通常学生会对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产生怀疑,如果有正确的引导不仅可以加强他们的观察能力,而且在思考的过程中可以促进他们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建立严格的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满足新时期教育对实践动手型人才培养的发展和要求,建立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综合有效的实验考核方式已成为高校基础实验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我们可以采用预习报告、课堂操作、实验报告、实验考试成绩四项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写好预习报告,其中实验主要药品的物理常数,实验的最佳方案,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必须由学生亲自查阅、总结。预习报告由教师在学生做实验过程中逐一检查批阅。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前熟悉实验过程,不至于在实验时感觉无从下手,又可以促使学生明白细节问题对实验结果及实验成败的重要性。学生的课堂操作直接反映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实验态度。课上每2~4名学生分成一组,选出一人负责收发实验报告和安全事宜。学生在教师的讲解示范后进行独立操作,教师在指导纠正的过程中能清晰的了解每位同学的掌握情况并给出相应评定。传统的实验报告批阅过分地注重实验数据,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甚至会导致有部分学生为了拿高分而肆意编造实验结果的情况。因此,实验报告的批阅侧重点应放在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如报告书写、计算过程、问题讨论、误差分析、图表技巧等等,而且要更注重综合设计实验的总结部分。实验考试包括口试和笔试,口试主要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另外,在整个实验课程结束后,还要进行笔试考试以考核学生对学科的整体掌握度。这样的考核方式能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评定,引起学生对无机化学实验的重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相关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基本素质。

综上所述,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掌握实验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从而达到综合能力的整体提升。进而体现教育的以人为本的课程教学改革特点,切实提高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当今社会培养勤于动手、善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蔡秀兰,刘云军.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探索[J].科教文汇,2010,(5):108-109.

[2]陈晓燕.浅谈无机化学实验改革[J].科教文汇,2010,(4):116-117.

[3]李文先.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初探[J].实验室科学,2009,(6):28-29.

[4]古元梓,孙家娟,马占营,等.关于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J].新西部,2010,(6):205.

[5]李勇,曹可名,严敏.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化学试剂,2009,(12):1049-1050.

[6]孙海翔.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0):129-130.

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篇4

关键词:化学实验;综合能力

一、加强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分析的能力

演示实验生动直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它不同于其他实验,它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教学“双边”活动.通过实验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基本操作能力,巩固和验证理论上有关的化学知识.但是,一定要避免学生只看热闹不动脑筋思考问题的现象.所以,在演示之前,或列举有趣的社会生活,或通过实验对比,或利用问题的矛盾性,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有目的观察实验.例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学生如果无目的的观察,只会注意到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而未注意到氧化镁的生成,特别是对镁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烟视而不见.忽视了这个本质现象就无法得出化学变化的正确概念.又如,在《必修2》中,乙醇和乙酸的酯化反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①在添加药品时,正确的顺序和操作是什么;②观察生成物的颜色和状态;③实验中碎瓷片的作用如何;④饱和na2Co3的作用是什么,导管的末端为什么不能伸入液面以下.学生会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又如,《必修1》中“Fe(oH)2的制备和性质”探究实验,我先讲清楚Fe(oH)2的颜色、状态及溶解性,然后演示新制的FeSo4与naoH溶液反应,结果学生未能观察到白色絮状沉淀,而看到的却是灰绿色沉淀.这一现象立即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时要及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用新制的FeSo4溶液?为何将滴管插入试管里溶液的底部,再慢慢挤出naoH溶液?久置的naoH溶液中溶解了什么物质?当学生通过分析认识到FeSo4、Fe(oH)2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时,换一瓶已经煮沸过的naoH溶液,再进行试验,先得到了白色沉淀,但过一会儿就转变成灰绿色,然后逐渐变成红褐色,这一现象又引起了学生的疑问.我进一步引导讨论:采取什么方法能使生成Fe(oH)2的氧化速率减慢?经过一系列的思考、讨论、比较,最后选用在新制FeSo4溶液的液面上,滴加几滴油作保护层,将滴管深入试管底部;滴加煮沸过的naoH溶液,终于得到了白色Fe(oH)2沉淀,并保持了较长的时间.通过这些实验,最终会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变成一种学习习惯[1].

二、抓好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实验是训练学生独立动手能力的一种有力措施.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巩固验证,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教育应该是令人愉快的,但教育中思想和行动两者不应相互割裂.因此,特别要注重科学态度的培养,要求学生实事求是.例如,学生做“乙醛滴进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的实验,按理应当先出现美丽的橘黄色,最后呈砖红色沉淀,但有的学生却得到深棕色乃至黑色的沉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强调学生据实填答沉淀颜色,并通过讨论分析原因:有的是滴加乙醛用量不足,有的是加乙醛没有摇匀,或加热过猛造成乙醛挥发,结果氢氧化铜过量,稍高温度时便分解成黑色氧化铜,混杂在其中,掩盖了氧化亚铜的砖红色.于是学生从分析原因中得到了思维训练,也提高了对反应物适当用量和控制条件对实验成败影响的认识[2].

三、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

在我们身边,日常生活中不免有一些有趣的现象,耐人寻味的问题出现.如果鼓励学生探究,做一做实验,既能帮助学生明白化学原理,又能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培养创新能力,更能符合素质教育及教学大纲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初衷.如,在讲解“原电池”中电化学腐蚀原理这节课,当学生明白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之后,我引导他们分析家里铁制的器皿如菜刀等为什么容易生锈,学生联系这节课的知识解释道:由于钢铁中的铁作负极,碳作正极,又由于刀刃经常切菜,蘸有含电解质的水渍,这些构成了原电池的条件,是电化学腐蚀.接下来请学生设计如何证明钢铁在潮湿的空气里发生吸氧腐蚀的实验.首先,我先让学生思考怎样创设潮湿的环境,需要哪些实验仪器;其次,让学生讨论设计出实验装置;最后,让学生观察现象时,应以试管水面的上升为目的,而不能仅停留在以铁钉生锈上.(实验是在数天后出现现象的).这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独立性实验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又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上所述,只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阐述实验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实在每种能力的培养中,又都包含着其他能力的发展.它们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教师如何真正运用好实验这个教学手段,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好坏和学习效率的高低.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只有在自己的教学实验中确实重视化学实验在培养能力中的作用,才能够真正把化学科学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程嘉.高职化学实验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教育科学论坛,2008(8):54.

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篇5

【关键词】实验能力;实验教学;创新意识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作用日趋明显。知识经济的核心就在于创新意识。在大数据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新型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所以创新意识的培养正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教学改革的焦点和核心。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我们的基础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在新的时期,人们的学习行为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产生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如“学习资源导向”、“能力导向训练”、“开放学习”以及“学习如何学习”等理念其中,“学习如何学习”是当今教育领域十分重要的理念。而在这一重要的教育理念中,实验能力的培养又占有突出地位。因此,我们要抓住素养教育的关键环节,深刻认识素质教育在大数据时代的时代内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正是抓住了实施素养教育的关键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实验能力,它既是反映时代精神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又是以创新为价值追求的全新教育实践。实施素养教育需要教育思想创新、课程教材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创新和评价制度创新等,要使这些创新活动成为全体教师和学生都能参与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在当代知识爆炸的环境下,实验室的教育职能在发生着悄悄的变化,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实验能力及创新的教育。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积极有效的思维锻炼,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的同时,思维空间得以扩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他们的实验创新能力。下面,谈谈我们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一些做法。

1营造和谐的学生实验氛围以培养实验能力

实验是指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的实验。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观察、探索新知识和巩固旧知识或验证学习的理沦。学生通过亲自做实验,能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发展条件。注重把尊重学生的人格放在第一位,改变过去以教师为出发点的关系模式,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给学生参与学习、思考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养成敢想、敢说、敢做的良好习惯,以创新意识诱发学生的思维,使其活跃流畅,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实验《苯甲酸的制备》[1]中,采用高锰酸钾氧化法。实验本中所述的工艺中没有搅拌装置,在加热反应过程中极易引起瀑沸,高锰酸钾的加入方式是分批加入粉末,该工艺反应时间长,不仅会影响反应的速度,引起甲苯的外泄,还经常出现得不到产品或产率低的情况。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预习实验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在课外查阅相关资料时,运用已学过的理沦知识,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对现有工艺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把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研究探讨,并将讨沦结果以班为单位进行汇总,提前送交教师加以修改,由教师与学生代表组成实验小组,对修改后的实验工艺进行实验研究。经多次实验后,确定了新的工艺。其步骤是:将7g高锰酸钾溶解在100mL水中制成饱和溶液,加入到250mL的三口烧瓶中,再加入2.7mL的甲苯并再加入一定量的金属粉末,装上回流冷凝管,开动搅拌,温度控制在70℃~100℃,反应时间1h~2h,到回流液不再出现油珠为比。

将反应混合液趁热减压过滤,用少量热水洗涤滤渣二氧化锰合并滤液和洗涤溶液,放在冰水中冷却溶液,然后用浓盐酸酸化[2](用刚果红试纸试验),至苯甲酸全部析出为比。将析出的苯甲酸减压过滤,用少量冷水洗涤,挤压出水分。把制备到的苯甲酸放在沸水中干燥。产量约2g。把高锰酸钾配成饱和溶液加入烧瓶中,不再另加水,这样不但操作方便、安全,而且避免了甲苯的损失。以及以往在《对甲苯磺酸的制作》中发现以下现象:①由于部分同学误用稀硫酸,使得产物极少,产率很低。②反应温度控制不好使得反应不能安按着原有路径进行,从而致使实验失败。③部分同学由于操作不规范、实验不严密使得副反应和副产物增多,产物不纯。因此新型素质教育的贯彻会很好的节省了实验成本、实现实验课的意义。

学生对以上实验表示出相当大的兴趣,这种做法一方面提高了实验质量,另一方面增强了同学们的实验能力。

2设计综合实验来提高实验能力

在教学安排上,一般是学生先做一些基本实验,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方法、实验技术,经综合性实验的训练,进行设计实验实践。

有机化学实验技术是一个连续、系统的知识体系,各实验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在指导学生独立设计综合性实验时,引导学生把各实验环节系统结合连贯起来,注重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整体操作训练,把几个相关的实验合并为一个综合性的实验。例如,给学生题目《苯制备苯甲酸》,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查资料,写出实验步骤、实验方法、所需设备和药品用量,经教师审查后进行实验。学生为了使自己实验结果准确,在每一步实验中认真操作,并做好每一步实验的记录和实验结果。从苯开始制备溴苯甲苯苯甲酸,使几个独立的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增强了做实验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高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自己进行实验操作并顺利完成,真正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3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实验技能的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时,都会被实验的千变万化现象所吸引。如学生做碳水化合物性质实验,糖的银镜反应会出现银自色的镜面。又如在《甲基橙》的制备实验中,甲基橙是一种指示剂在弱酸性介质中耦合,得到的是嫩红色酸式甲基橙,在碱性介质中酸性黄转变为橙黄色。这些现象容易使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兴趣。实验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怎样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怎样运用化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和问题。引导学生从看实验现象进入观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让学生把制备的甲基橙配成溶液,在做其他实验时使用,学生看到的现象和结论不是书上现成结沦,而是他们的实验结果,那种喜悦的心情是难以形容的。这样,学生会对化学实验产生真正的爱好利用实验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由直接兴趣向探求规律性的兴趣过渡,促使学生自觉地发展创新意识。

化学实验教学中具有求实的科学态度与情感内容,只要我们认真地钻研教材,重视科学探究过程,在实验课上抓住启迪学生的实验能力的一切机会,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就会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上干出一番成绩,为教书育人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篇6

关键词:信息实验搜索处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知识离不开化学实验,实验是知识生动活泼的再现,常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无穷的回忆,也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事实表明在义务教育阶段,大多数学生对于化学实验还停留在“好玩”的层面上,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所做过的重要实验,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实验所呈现的信息不知如何搜索和处理,以及如何对信息进行再加工,得以创新。本文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仪器、药品、现象、操作等四个方面,探讨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搜索和处理能力。

一、常用实验仪器方面

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分“四步”走的策略,培养学生对实验仪器信息的搜索和处理能力。第一步:举办实验仪器挂图展览。将常用化学实验仪器挂图悬挂于多媒体教室四周,同时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让学生自由参观,使学生通过对实验仪器图形的观察,视听的渲染,搜索有关实验仪器的名称、形状、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充分地体会和认识。第二步:参观化学仪器室。通过由挂图积累的信息,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由一名学生担任导游讲解员,带领本组同学参观、接触和简单操作化学仪器室各种实验仪器。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操作等方法存储记忆相关信息,引领学生由感知到实践,并使学生在信息搜索的基础上,准确地表述。第三步: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化学仪器的替代品。像药瓶、滴眼液瓶、吸管、一次性注射器、输液管、筷子、食用勺、茶杯、脸盆、废衣夹、气球等,并以小说明文形式对化学仪器和生活替代品之间的关系加以阐述,整合而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创造出所需要的富有个性的新信息。第四步:引导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开展小制作活动。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自已搜索到的信息去独立开展实验了。小制作活动的经常开展,既能使学生运用已有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学习效益,还培养了学生的设计、鉴赏和创新能力,又充实丰富了学生活动课的内容。

二、化学药品方面

初中化学实验室中的这些药品只是千万化学物质中的几种,初中化学的学习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从化学视角来认识身边的物质(诸如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常见的石灰石、铁,一些常见的酸、碱、盐溶液,日常生活中吃、穿、用需要的一些有机物)的化学组成、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从中获得有关的质性质与变化的规律性知识,形成基本的化学概念,由认识物质向研究物质、创造物质迈出坚实的一步。

与人交往,要知道其姓名、分析其相貌、了解其性格、懂得其心意、与其交往,才配知人识人。知物识物也同样需要把物看作人,从相识到相知。

三、实验现象方面

实验现象能有效地揭示出事物的内在涵义和变化规律。在教学中,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的信息搜索和处理,主要表现在对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中现象产生的观察、分析、交流和得出结论等方面。

从演示实验角度讲,教师首先要做到演示实验时操作正确、标准和熟练,以保证演示实验中有效现象的产生,同时对学生起到示范和感化作用。接着要运用比较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清楚地把实验现象展示给学生,使现象更明显直观,便于学生观察和搜索信息。然后加强语言提示,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有效的观察,记录,依据对所得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和分析,最后通过正确推理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形成,更有助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四、实验操作方面

化学实验操作主要分为两类,即化学实验基本验证性操作和“活动与探究”型探究性操作。但实验并非只是单纯的操作,它还需要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目的有所理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样起着核心的作用——这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更深一层次的含义。

信息的搜索和处理在化学实验基本验证性操作中,主要体现为仪器的规范使用,使学生清楚为什么应该这样做,以及不这样做会有什么不良的后果,使学生知道其然亦知道其所以然。例如: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学到的正确连接仪器装置、规范使用仪器、给物质加热的基本方法、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验、可燃气体纯度的检验及发生泄漏时应及时采取的措施、防止强腐蚀药品对人体或衣物等腐蚀的措施、有毒有害气体的防护及处理等方面。除让学生了解规范操作的信息,还要使学生在信息搜索和处理的基础上,对实验中所得信息进行再加工,再创新,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例如:演示Co2化学性质,将Co2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它能使澄清石灰水便浑浊。这一过程在七年级生物课探究过,并得出结论。但在九年级时,探究它有些同学就看到现象有所不明显。事实上,这与Co2的量有关,当二氧化碳过多时,它会继续与反应,沉淀有可能溶解一部分,甚至溶解完,在探究时加以说明,这可使学生发展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

“活动与探究”型探究性操作中,主要体现为如何分析和处理信息,充分挖掘课本中理论知识与实验的结合点,加强实验设计性和探究性,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建立创新思路和创新观念。在“人教版九义三年制初中化学”教科书中,有好几个探究性实验的例子。由于获得探究结论需要经历比较、分类、归纳、抽象、概念等逻辑思维过程,需要将信息符号化、图表化、数字化,需要用到近似、抽象化、模型化等方法。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年

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篇7

   1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认识过程[2]。在这一过程中切实有效的办法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此在分析化学实验中,我们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实验前,要求学生通过课程中心分析化学网站观看多媒体课件和实验教学录像,了解实验原理和内容,思考实验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后,教师只需向学生提出实验中的重点难点,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当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疑问,教师鼓励学生开展讨论,积极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解决。对实验中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在排除实验操作不当的因素以外,让学生不要简单草率地对结果加以否定,而是引导其冷静思考,深入钻研,换方向多角度思维,如果在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查阅参考文献,探索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的能力。通过分析化学实验,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以提升学生主体地位为目标,充分激发学生创造欲,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培养。

   2改革人才培育视角,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提高创新能力的特定思维过程,是达到产生新观念的最佳思维状态并使头脑产生新观念的能力最大化,是产生原创的、多样的、精心设计的观念的思考能力,是产生思想变化和发展的一系列精神活动,是探索行动和思维多样化途径的过程[3]。从广义上讲,创新思维不仅表现为作出了完整的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思维过程,而且还表现为在思考的方法和技巧上,在某些局部的结论和见解上具有新奇独到之处的思维活动。具体表现为不迷信、不盲从,凡事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辨证地看待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拘泥于常规,善于从变异、多角度中寻求答案[4]。培养创新思维习惯需要过程,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习惯。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我们在多年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发现,教学内容以传统的验证实验为主,“照菜谱做菜”的实验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5]。针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上存在的上述现象,我们从实验教学内容着手,设计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实施模式:通过基本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操作技能;通过验证性实验,进一步加强实践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通过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模拟科研管理方法,实现实验教学由被动验证理论向主动参与探索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型的转变,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6]。教学是以激发兴趣、学习知识、提升能力、挖掘潜能、鼓励创新为目标[7]。我们本着加强基础、培养素质、发展个性,突出创新的教学改革目标,以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积极探索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内涵就是实验教学的开放性,它是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拓展知识面,获得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8]。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重复计划学时内实验,当学生在计划学时内实验现象不明显,或者获得的数据不准确等,允许他们在课后进行重新实验,提供学生充足的实验机会。对于设计型实验,允许学生在开放实验室进行自行设计的其他实验方案,为学生营造科研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另一方面,是鼓励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跟随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在研究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利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完善考核评价制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篇8

关键词:大学物理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教学策略

深化物理教学改革是完善物理教育教学体系,着力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物理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基础课程,强调教学改革应突出教学理念创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构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新一轮课改的大背景之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一是要着力于教学方法的改革,依托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二是以创新为驱动,深化教学改革进程,为教改创造良好的内在条件。在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大学物理教学的目标体系不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未能充分体现,这就弱化了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目标导向。如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导向,对物理教学进行优化与调整,对于目前大学物理教学的建设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基于大学物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就如何深化物理教学改革,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大学物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人才培养是时展的需求,也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依托物理科学发展,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大学物理学科建设的重要方向,物理的基础性作用、所隐含的科研方法都是应用用型人才所必需的。并且,大学物理学科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突出了物理学科与应用型人才之间的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物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大学物理的基础性作用,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数学、化学等学科有着紧密联系。以物理学科为主体,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方面,物理学中有着丰富的科研方法,这些方法的习得,有助于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提高。特别是逻辑方法、普遍的哲学方法,都是学生在应用能力培养中,深入研究并自我发展的重要因子。另一方面,物理学的探究性为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通过物理学科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能够在主动探究中,强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培养物理学科素养。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过程,是实践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等不断提高的过程,物理的基础性作用,就是基于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特点,突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学物理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实践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在物理实践教学中,教师基于探究性、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展,为学生应用实践素养的形成,创设良好的内外条件。首先,利用物理学科的实验环节,通过实验操作、实践,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应用能力的系统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物理学科的探究性、科研性,要求学生不断地实践,并在应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形成物理学科的研究。因此,无论是基于实验的探究,还是基于科学的研究发展,都是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体现;再次,物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型,各大物理定律、现象都是现实生产生活的重要应用。通过抓住物理学科的应用属性,并充分渗透于教学中,更能体现物理科学的重要性。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下大学物理教学的改革策略

应用型人才培养契合大学物理的科学特点,是新时期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优化物理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改革,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笔者认为,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于如何实现创新驱动,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建设实验教学平台;改革教学方法,从本质上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创设良好的内外环境。

(一)以创新为驱动,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完善的物理课程体系。

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推进是一个过程,强调以创新为驱动,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为物理教学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在条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落实,应落实物理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要求,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教学内容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导向。首先,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总要求,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实现对课程该体系的全面定位。一方面,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突出课程整体的教育优势,特别是对物理系类课程的优化、重构,对于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尤为重要,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物理课程体系应与专业充分融合,突出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其次,实验教学是物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大学物理应对实验教学课程进行优化,强化实验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占比,确保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并重开展。再次,落实校企合作平台搭建,以多样化的实训锻炼,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深入一线企业、走进科研机构,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物理科研成果的转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无法在单一的校内实现培养,而是在多渠道、多视角下的审视中,对现有教学内容、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构建更加多元化、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机制,更契合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发展的内在需求。最后,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的设定要将“理论”与“应用”充分结合,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强化物理知识的应用转化,进而形成更加完善、系统的教学内容。当前,大学物理教学内容过于将理论与应用隔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偏重理论的传输,在应用环节上鲜有开展,这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形成阻碍。因此,推进教学内容体系的优化,对于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着力实验教学建设,构建实验教学平台。

毋庸置疑,推进实验教学建设,是当前大学物理教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大学物理教学在实验教学建设的过程中,应以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通过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验教学的发展需求。纵观大学物理实验体系,更多的是验证性、综合性实验,缺乏探究性、科研性实验的建设,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形成显著的发展滞后。为此,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一是要对传统实验体系进行优化,强化探究性、科研性实验的内容建设,让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培养的平台;二是依据应用型人才的特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强化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紧密结合,并着力构建“四大”实验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从一些高校的建设情况来看,这四大实验教学平台主要为:基础物理实验教学平台、开放式物理演示平台、物理实验计算机仿真教学平台、应用探究型物理实验教学平台。四大实验教学平台既兼顾了学生基础实验能力的培养,又突出了应用型实验中学生应用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着力物理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导向性,能够基于应用型人才的特点、需求,建立有梯度、有针对性的实验平台体系,满足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三)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内涵,激活物理教学,优化物理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是新时期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基于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建立,更有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推进。在传统教育教学的思维下,物理教学更多地强调灌溉式、填鸭式教学的开展,而忽视多元化教学形态的构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需要良好的内在学习环节,这就需要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要转变传统教学思维,创新教学理念,强化“生本”理念在教学中的重要指导地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之中,通过探究性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开展,更有助于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任务的完成,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进而更加真切地感受物理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其次,传统物理教学过于僵化、单一的教学方法,弱化了学生积极参与物理学习的主动性。为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趣味性教学等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趣味性,进而活跃课堂氛围;再次,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活动过程,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活动交流。为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开展合作式学习,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断地自我提高,并在自主探究中,强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抓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三、结语

改革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强调改革方向的明确,改革重难点问题的攻克。当前,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强调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的优化与调整,以更好地契合物理教学的发展需求。笔者认为,物理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调整,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容设置;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着力于实验平台的建设,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开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内涵,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依托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在物理教学中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胡新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物理化学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2012(04).

[2]于士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14(12).

[3]吴实.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物理教学的改革探讨[J].亚太教育,2015(07).

[4]沈阳.试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16(13).

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篇9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黄敏(1966-),女,布依族,贵州都匀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余梅(1981-),女,河南信阳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讲师。(广东茂名52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研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109-02

为贯彻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培养适应新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指导思想,不断推进教学理念更新、管理体制创新,逐步探索并形成了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开展了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化工类专业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经过教师们多年的努力,构建了一套适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特点的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体系。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考查学生掌握“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操作)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

如图1所示,新实验教学模式下实验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逐步加强。它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的新实验教学形式,符合新世纪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的需求。

二、注重设计性及研究性实验教学环节,探索实验教学的新模式

教学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互动过程,是主导和主体的统一。以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只能培养学生的模仿接受能力,不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强化了服从权威和信任的品质,但却抹杀了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和独立批判精神。因此,要培养学生独立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能力,实现从知识的传授、解惑到实践能力培养的转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主动性和批判性。

设计性实验是继基础化学四大化学实验教学完成后,根据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以及物理化学实验等实验课程精选、整合、更新后形成的实验内容。针对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化工专业学生的特点,开设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合成、化合物中成份和含量的测定等专项设计实验内容。这种设计实验是由任课教师规定方法、指定路线,学生在经过四大化学实验全面的基础技能训练后,按照指导教师给定的设计要求,运用已学过的基本知识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拟定实验方案,写出实验操作步骤,同时准备设计实验所需的试剂及玻璃仪器,并在实验完成后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这类实验模拟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学生可以得到开展科研工作的全过程训练。

研究性实验主要是根据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石化特色转化而来,这使得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贴近现实,更综合化、现代化,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由5~6名学生自愿组成实验小组,题目确定后,各实验小组围绕自己的实验题目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或参考实验书籍,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

改革后的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内容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调研文献、设计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方面。而研究性实验则采取开放式实验教学和科研训练相结合的教学环节。研究性实验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创新思维,且大多数情况下以实验开放或进入教师科研实验室结合指导教师科研课题的内容进行。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行选择小研究课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最终完成研究实验全部内容。

通过实验,学生可在培养科研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同时,了解到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前沿,受到了良好的科学研究氛围的熏陶。而对于学生自行设计的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的实验方案,需经教师和学生一起认真讨论确认实验方案确实可行后才允许进行实验。整个实验过程由各组自行安排、自我组织实施和管理。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实验时组员之间分工协作,独自进行实验试剂的配制和仪器的准备,遇到问题独立查找原因、分析问题、及时解决。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除了为学生实验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条件并提供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必需的实验材料及药品外,还需保证实验室在课余时间也能够向学生开放。在上课和课余时间,随时对学生进行实验指导和解答他们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独立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实验能够顺利完成。学生完成实验后,经过实验数据整理、实验结果分析,最终以论文的形式提交一个完整的实验报告。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基础技能-综合-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打破了四大化学基础实验各自独立的实验格局,对实验内容进行了优化与重组,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的顺序开展了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查阅文献的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对实验结果综合分析的能力、使用某些大型仪器的能力和初步的撰写规范的实验小论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实现了“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经过基础化学实验课训练后的学生踊跃参加各种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及学科竞赛,这些竞赛活动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不断开展各种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鼓励学生外出参与各类课外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学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通过参与竞赛活动能更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培养了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及服务意识,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该模式从2008年开始执行至今,化工类专业学生对学习基础化学实验的兴趣越来越高,每年参加基础化学实验各类竞赛的人数大幅增加。如自2008年以来,在广东省高校化学化工基础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中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化工类专业学生共获得了一等奖4人次,二等奖2人次,三等奖3人次;在“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共获三等奖5项。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化工学院、化学学院考研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获学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资助立项数目逐年升高。学生通过在大一、大二阶段基础化学实验课程阶段的学习,动手能力得到不断加强,学生们在进行毕业论文阶段都能很快适应。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习与认知能力,特别是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为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实验内容可灵活设置。同时要加强实验室建设,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增加开放性实验室并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这对于提高有创新意识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极大地推动作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时代,更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对国家、对民族,还是对大学生个人的发展都非常重要。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孕育着对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珍贵契机。科技强则国强,而科技发展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对于我国高等学校而言,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渠道和多种手段,其中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焦玉国,耿桂红,宋志民.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224-227.

[2]耿素花,孙长飞,曹体进,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陕西教育,2010,(3):17.

[3]李国强.以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31-33.

[4]林土胜,林上港,刘文哲.设计性实验对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08,(4):80-83.

[5]黄敏,黄艳仙,农兰平,等.大工程观下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J].广州化工,2009,37(7):205-208.

[6]顾永安,何东亮.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115-116.

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篇10

【摘要】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医学化学实验的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医学化学;实验;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不断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挑战。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005年教育部启动了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近年来,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

1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学科,化学理论正是依赖于化学实验而不断创新。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训练学生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首批25个部级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化学就有8个,这些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全国高等学校化学实验教学提供了示范经验,带动了高等学校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医学化学是医科院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医科学生合理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知识,医学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传统的医学化学实验的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不太适应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要求。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理念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实验基本上是理论课程的附设,学时少,经费缺,条件差,限制了实验教学的发展。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主要是对学生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性实验少,设计性实验基本没有,难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验教材内容编写单调,实验操作步骤叙述十分详细,学生可以不动脑筋,照方抓药,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探索精神。实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注入式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实验时学生按照教材上写的、教师说的做,循规蹈矩,缺乏兴趣和活力,缺少思考和探索,难以突出个性和发挥特长。因此,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医学人才,针对医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特点,探索医科大学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是医学化学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2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理念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育理念是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学观上,教师要把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由单纯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传授基本操作技能,转变为加强实验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观。在培养观上,要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分清学生的化学实验水平和创新能力上差异,注重个性,因材施教。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加强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为核心的创新型实验教学理念。

3医学化学实验教学体系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的教学体系是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这条主线,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医学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多层次即: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根据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由综合到设计依次递进,循序渐进,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开放式即:必修实验课+选修实验课+开放实验室,改革现在单一的必修课实验教学模式。在现有医学化学必修实验课课时较少的情况下,通过选修实验课和开放实验室作为实验课的延伸和补充,以发掘学生化学实验潜能,突出个性和特征,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医学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的教学内容是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按照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模块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基础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化学实验能力和基本化学实验素养,如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基本实验方法、常用仪器的使用等,在实验内容上对经典的和重要的基础实验内容进行整合、精选。综合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仪器应用的综合能力,在实验内容上优选、组合、改进化学专业本科的综合实验,注重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方法在医学中的应用,突出医学化学实验的特点。设计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验内容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通常是化学与生物医学的交叉,或涵盖两三个化学二级学科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设计,也可以是教师科研成果的提炼和移植。

同时编写与实验教学内容相符的新型医学化学实验教材,教材内容要体现经典与前沿的结合,基本操作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化学与医学的结合,特别是基本技能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结合。

5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方法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是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采用问题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激发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同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实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在具体方法上采取递进式的指导,即基础性实验阶段应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讲清实验方法、操作程序、仪器使用、注意事项和示范操作等;综合性实验阶段主要提示操作要点和实验成败的关键;设计性实验阶段重点在指导学生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的设计,引导他们如何把握实验的全过程。同时要改进教学手段,建设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对规范操作、仪器结构及其正确使用等有较明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朱清时.注重创新素质培养成功的创新型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06,1:12~14.

2王义遒.以创新为灵魂构建教育教学新理念.中国高等教育,2008,9: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