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能源的优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7:35

传统能源的优缺点篇1

传统教育多数是以学校教育的方式出现的,即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传统教育中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是如此,一般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构成,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教师的讲授和教学演示的辅助,将教学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如果从经济学视角来审视传统教育,我们会发现传统教育存在这样一些局限:

(一)传统教育的资源稀缺性

人类不是孤立地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定要与特定的资源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离开了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无从谈起。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资源之所以宝贵,就是由于其具有稀缺性。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则是无限的。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世界上的任何资源都可能是稀缺的,资源无法满足人们需要或希望拥有的一切。由于资源稀缺的特性,社会资源的管理和合理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经济学这个学科所要研究的,恰恰是社会如何管理和合理配置自己的稀缺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在大多数社会中,资源并不是由一个全权的独裁者来配置,而是通过千百万家庭和企业的共同行动来配置的。在众多教学资源中,教学场所、教学设备、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是传统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资源本身的稀缺性决定了传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1.教学场所的稀缺性

因为学校必须具备校园、教室、操场、办公场所、宿舍、食堂等一系列场所性条件,所以校舍本身就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没有正常的教学场所或者无法达到正常教学的要求,校舍基本的条件不具备;或者即使具备正常教学场所的学校,由于其本身规模的限制,所容纳的学生人数也是有限的。

2.教学资源的稀缺性

传统教育中的学校教育除了具备基本的场所要求之外,还需要维持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转,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具备充足的教学资源,例如:桌椅板凳、多媒体、教具、水、电、教辅人员、管理人员、管理机构等等,这些都是具有稀缺性的教学资源。

3.教师资源的稀缺性

学校教育的核心在于教师,学校的正常教学需要数量上足够和质量上合格的师资力量,但由于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上合格甚至优秀的教师的培养数量比社会实际需求量要少,所以,教师资源也是一种稀缺资源。

(二)传统教育的行为成本局限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出的每个选择都是有经济成本的,这个成本就是我们在已经做出一个选择时必然要放弃的其他选择,以及放弃可能拥有其它想要的东西的机会,也就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中包含了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其中,显性成本就是用货币支付的一种显在的支出成本;而隐性成本就是使用某种生产要素但又没有直接用货币支付所消耗的资源成本,例如时间和空间成本。经济学把社会中的人都假设为“理性人”,理性人在作为日常决策的主体时都是充满理智的,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盲从。他们精于判断和计算,其行为是理性的。在理性人绝大多数的活动中,主体所追求的目标是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取最大的利益。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无法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而改变的成本,是已经发生且不可收回的支出或者消耗。当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或继续做某一件事时,除了考量该事件对自己是否有利,还要看自己是否曾经已经在该事件上有过投入。由于学习时间和地点、甚至是学习内容的限制,受教者选择在接受传统教育时,必须同时做出放弃掉对其他事情的选择。传统的学校教育意味着人们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去接受教育,同样的,教师也必须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去传授知识。因此,除去学习费用等货币成本之外,人们还要付出时间成本、跨越地域等众多行为成本,此时基于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如果行为成本过高,则选择接受教育的人数便会相应减少;同时,由于教师的教授知识的行为也要受到行为成本的限制,因此教师只能局限于一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从事教学工作。

二、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网络教育特性分析

网络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的新概念,是运用网络技术与环境开展的新型教育模式。它是指借助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向受教者传授知识内容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有别于传统教育中需要在校舍安坐于课室的教学模式。我国的网络教育兴起于成人教育,与自学考试、成人高考中的函授、夜大、广播电视大学等共同构成成人教育学历中的教育模式。自1999年以来,教育部已经批准了67所普通高等学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允许上述共68所试点高校在校内开展网络教学工作,即通过现代通信网络,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2002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三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联合办学”项目达成合作协议,探索新型的网络教育联合办学模式。2003年9月“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正式启动。教师网联计划是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点项目,其核心工作之一就是实现全国教师教育网络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2〕从经济学视角来看,相对于传统教育,网络教育具有一些明显的特性。

(一)网络教育有助于弥补教育资源的稀缺性

从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点来看,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可以弥补传统教育资源的稀缺性。网络教育的这种特性表现在:第一,从教学场所来看,受教者和教授者都不需要在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时间上课,这同时意味着任何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用户都不需要受限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却可以正常地接受和学习相关的知识信息。第二,从教学资源来说,网络教育不再需要专设的桌椅板凳、教具等有关于授课所必需的教学设备、设施。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教学所需要的成本,相对节约了一部分教学资源。第三,从教师资源来分析,一方面,受教者能够通过网络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教师资源的授课,另一方面,是针对教授者而言的,在开放的网络教育平台上,他们能够面对更多的学生,其中不乏大量的外籍学生。因而,在借助现有的网络交互平台的前提下,教授更多的学生不但利于教授者吸收更多元、更高效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能力,也有益于国际文化之间的良流。

(二)网络教育有助于降低教育活动的行为成本

网络教育摒弃了传统的以学校为学习单位的教学模式,把受教者从固定的教学地点和规定的上课时间转移到灵活、机动的网络教育中。让受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自由支配时间,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使教育双方跨区域移动,减少了时间和空间所带来的隐性成本。在内容的选择上,网络资源容纳量相对较大,信息更新的速度也呈几何级数增长,这就决定了网络教育能够使受教者接触到的知识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以及相关外延的知识,网络教育为受教者能够获取更为有兴趣的知识信息开辟了新的路径,更丰富、更详细的知识内容被提供出来供受教者进行自主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受教者的知识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购买知识信息所需要的显性(货币)成本。从节约时间成本和尽可能降低沉没成本的角度来说,网络教育所提供的资源没有限制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受教者可以对网络教育的内容进行反复学习,也可以随时中断和恢复学习进度。此时,受教者的选择不必因为过多的限制条件而增加学习所带来的沉没成本,这有利于受教者自由支配时间,有效节约时间成本,有效减少受教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沉没成本。

(三)网络教育自身的局限性

应该看到,网络教育也有一些自身的局限,主要表现在:第一,现存的网络教育和受教者都没有更好地利用网络优势。网络资源丰富却冗杂,如何高效地利用网络,如何从中筛选出对受教者自身有用的资源,这些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网络其自身所具备的交互性、自主性等优势在网络教育领域并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受教者依旧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而对于受教者本身而言,其自身也缺乏网络学习、获取自身所需资源的能力。网络资源十分丰富,但如何使用有效资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第二,反馈信息不及时。受教者在对所获取的知识信息抱有疑问时,无法及时地通过询问教授者来达到答疑解惑的目的。同样的,教授者也无法在课堂上及时收到学生的反馈,无法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来随时变更教学内容。第三,教育理论与网络技术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网络教育要求教学内容、教师能力与受教者的需求相匹配。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教育理论与网络技术开发与应用得不到更好融合。比如,从事网络技术开发的专业人员很难从教育理论的角度出发,没有互相及时进行信息的有效沟通,造成教育理论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与网络技术开发出来的程序之间无法形成统一。第四,缺乏监督管理网络教学质量的体系。网络视野相对开放,网络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受教者缺乏辨识的能力,而网络教育又缺乏一定监管体系。第五,一些课程难以通过网络教育达到教学目的。比如以增强身体素质为目标的体育课和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目的的实验课等,这些课程都需要学生切身体验式的学习,这是在网络教育中无法进行的学习。这些局限的克服,则需要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整合。在教育整体环境中需要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并存,取其优势,更优更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

三、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整合问题

网络教育虽然兴起于成人教育,但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简单地利用网络教育来辅助传统教育,而是要把二者进行高效整合,这样就能把教育资源变得可复制、可共享,把教育功能变得多元化、宽领域。我们要把网络教育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教育阶段全面展开并广泛应用,使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有益于受教者和教育本身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不同层级的教育分析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整合问题。

(一)初等教育与网络教育的整合问题

初等教育是最为基础的教育阶段,也是打下文化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多数国家都把初等教育阶段设定为实施义务教育或普及教育的目标。所以在这一阶段中,受教者接受信息知识的准确性是最重要的。网络教育可以弥补优质教师分布不均的问题,把优质的教学资源引入校园,让学生能够接触了解到更全面更完善的知识体系,为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等教育与网络教育的整合问题

中等教育又可以分为中等普通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普通中学承担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生以及为国家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而中等专业教育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员的任务。除了需要具备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以外,中等教育还处在受教者树立三观和塑造性格的关键时期,对此,网络教育能够以更为多样化、多视角的教育方式来指导中等教育的受教者,对其身心健康成长都是极为有利的。

(三)高等教育与网络教育的整合问题

传统能源的优缺点篇2

问题的焦点是太阳能热水器的传播诉求。沈坤先生认为,太阳能热水器的火力应该对准传统电、燃气热水器,传播诉求的焦点是围绕安全、节能和环保展开;而韩锋先生则认为“安全、节能、环保”是所有太阳能产品的通用属性,所有的太阳能产品,不管质量好坏,都具有这三个特点,目前,太阳能热水器的竞争根本不是在同传统电、燃气热水器之间展开,而是在同太阳能热水器同类之间展开,目前各太阳能热水器的传播诉求正是基于此。

孰是孰非?让我们首先了解以下这么几个问题,也许诸位就有了明确的判断。

1、消费者对太阳能热水器的认知到了哪个程度?已经有了最基础的认知了吗?

2、选择传统热水器还是太阳能热水器?消费者的顾虑和诱因是什么?

3、限制太阳能热水器使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4、选择什么品牌的太阳能热水器消费者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5、太阳能热水器产品本身在技术、使用等层面的缺点是什么?

6、太阳能热水器超越或等同传统热水器性能的技术创新之路还有多么漫长?

现在,笔者以一个消费者的身份来模拟一下选购热水器的过程,来确定消费者的购买动因和障碍因素。

首先,笔者会根据房屋状况为热水器选择一个安置的位置,将有以下位置可供选择:

①、厨房——选择传统热水器;

②、卫生间——选择传统热水器;

③、阳台——选择太阳能热水器;

④、楼顶——选择太阳能热水器;

⑤、外墙(未来猜想)——选择太阳能热水器(目前技术还达不到)

我还会对上述选择的优缺点做一个评估分析:

①、厨房——只能使用传统热水器。

优点:体积小、不影响房间布局美观、与沐浴场所隔离,安全性也有保证、使用方便,只要不断电断气,随时都能用、初次购买成本低;

缺点:消耗燃气和电,有一定使用成本;

②、卫生间——只能使用传统热水器。

优点:占地位置小、不影响房间布局美观、使用方便,只要不断电断气,随时都能用、初次购买成本低;

缺点:没有与沐浴场所隔离,有安全隐患,消耗燃气和电,有一定使用成本;

③、阳台——只能选太阳能热水器。

优点:利用天然能源,节约日常使用成本,安全性能好;

缺点:占地位置大,影响房间布局美观,初次购买成本高,日照时间比较短,受天气影响,不能保证随时使用,热水储备量有限制,保温是否存在问题?

④、楼顶——只能选太阳能热水器。

优点:利用天然能源,节约日常使用成本,安全性能好,比阳台位置优越;

缺点:现代城市住宅不是谁家都有楼顶可以利用,初次购买成本高,受天气影响,不能保证随时使用,热水储备量有限制,设备受恶劣气候影响,水压和保温是否存在问题?;

综上所述,传统热水器和太阳能热水器的优缺点如下:

传统热水器——

优点:占地位置小,不影响房间布局美观,使用方便,只要不断电断气,随时都能用;无热水储备量有限制,初次购买成本低;

缺点:有安全隐患可能(放置厨房可以规避),消耗燃气和电,有一定使用成本;有室内污染可能(强排式也基本解决了室内污染问题)

太阳能热水器——

优点:优点是利用天然能源,综合使用成本低,安全性能好,无污染;

缺点:受场地局限性影响大,初次购买成本高,受天气影响,不能保证随时有热水使用,热水储备量有限制、水压和保温存在疑问、室外保养难度大。

笔者将自己作为消费者代入后意识到,消费者的确并不是最关心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安全和环保性能,对这些已经知晓,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选择它的理由只有三点,一是首先考虑我的房子适不适合安装,适合了才可能考虑,二是综合成本即长远来看能省多少钱。但这两点又都不取决于太阳能热水器本身,而是决定于我的房屋状况和政府部门的电、燃气价格。三是在不佳天气情况下能否保证正常使用(看能否超出我的容忍底线)。进入了品牌选购阶段后,我还要考虑太阳能的使用寿命(不然我咋省钱啊)、抗恶劣天气性能、热转化性能、保温性、水压、服务等因素。这就要看各太阳能品牌怎么宣传了,这才是我关注的品牌传播诉求的焦点。因此,在这这点上我认同韩锋先生的观点,但韩锋先生所举的自行车和汽车关系的例子来印证太阳能和传统热水器的关系却未免有失偏颇。自行车与汽车在提供给消费者的利益指标上(比如速度、遮风挡雨等)不是同质化的,在身份象征上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是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巨大的利益差在两类热水器上并不存在,因此不具备类比性。

推己及人并上升到理论层面,我们认识到任何一个消费者购买热水器首先解决是选择传统还是太阳能问题,其次才是品牌的选择,而对前者的抉择很重要的一点是自身的房屋状况(这一点还非常重要),解决了第一点,进入了对于品牌的选择层面,则太阳能本身的使用寿命、抗恶劣天气性能、热吸收及保温技术等自然是诉求的重点。这些仍然可能是目前太阳能热水器技术上的软肋,所以,太阳能热水器的诉求方向应该是通过补行业技术短板而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大地优势。也就是说太阳能热水器的技术发展进展到什么阶段,将决定其矛头对准的方向,是传统热水器还是同类自身,也决定了其传播诉求的方向。

沈坤先生所描述的目前诉求:一是“卖管子”(皇明三高真空管)、二是“卖技术”(来自德国的技术——力诺瑞特)”;三是卖“水的速度”(让热水加速跑起来——四季沐歌);四是卖保热等等……我想可能断章取义了,这些企业应该卖的是管子、技术等所带来的消费者利益,即将管子、技术等做因,消费者利益为果,这我认为是恰当的,因为它们自己最清楚这个行业的短板是什么了,所以拼命地补。但如果只就管子说事,就好比只有因没有果,那就是话说半截,传播掉链子了。

沈坤先生潜意识中要将矛头对准传统热水器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这应该是未来的竞争趋势。现代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中村改造加速、土地资源稀缺和不可再生性使得高层建筑取代多层或平房,这样的大环境下,太阳能热水器在城市市场的立足只能是阳台市场了,否则太阳能热水器在城市市场的份额会越来越小,最终只能在乡镇市场去找位置了。

传统能源的优缺点篇3

关键词:数控液压伺服系统数控改造

一、引言

液压控制技术是以流体力学、液压传动和液力传动为基础,应用现代控制理论、模糊控制理论,将计算机技术、集成传感器技术应用到液压技术和电子技术中,为实现机械工程自动化或生产现代化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它广泛的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在农业、化工、轻纺、交通运输、机械制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尤其在高、新、尖装备中更为突出。随着机电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技术装各的工作精度、响应速度和自动化程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液压控制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章基于此,首先分析了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的工作特点,并进一步探讨了液压传动的优点和缺点和改造方向。

二、液压伺服控制系统原理

目前以高压液体作为驱动源的伺服系统在各行各业应用十分的广泛,液压伺服控制具有以下优点:易于实现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及力控制,驱动力、力矩和功率大,尺寸小重量轻,加速性能好,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稳定性容易保证等。

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的工作特点:(1)在系统的输出和输入之间存在反馈连接,从而组成闭环控制系统。反馈介质可以是机械的,电气的、气动的、液压的或它们的组合形式。(2)系统的主反馈是负反馈,即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相反,两者相比较得偏差信号控制液压能源,输入到液压元件的能量,使其向减小偏差的方向移动,既以偏差来减小偏差。(3)系统的输入信号的功率很小,而系统的输出功率可以达到很大。因此它是一个功率放大装置,功率放大所需的能量由液压能源供给,供给能量的控制是根据伺服系统偏差大小自动进行的。

综上所述,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就是流体动力的反馈控制。即利用反馈连接得到偏差信号,再利用偏差信号去控制液压能源输入到系统的能量,使系统向着减小偏差的方向变化,从而使系统的实际输出与希望值相符。

在液压伺服控制系统中,控制信号的形式有机液伺服系统、电液伺服系统和气液伺服系统。机液伺服系统中系统的给定、反馈和比较环节采用机械构件,常用机舵面操纵系统、汽车转向装置和液压仿形机床及工程机械。但反馈机构中的摩擦、间隙和惯性会对系统精度产生不利影响。电液伺服系统中误差信号的检测、校正和初始放大采用电气和电子元件或计算机,形成模拟伺服系统、数字伺服系统或数字模拟混合伺服系统。电液伺服系统具有控制精度高、响应速度高、信号处理灵活和应用广泛等优点,可以组成位置、速度和力等方面的伺服系统。

三、液压传动帕优点和缺点

液压传动系统的主要优点液压传动之所以能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因为它与机械传动、电气传动相比,具有以下主要优点:

1液压传动是由油路连接,借助油管的连接可以方便灵活的布置传动机构,这是比机械传动优越的地方。例如,在井下抽取石油的泵可采用液压传动来驱动,以克服长驱动轴效率低的缺点。由于液压缸的推力很大,且容易布置。在挖掘机等重型工程机械上已基本取代了老式的机械传动,不仅操作方便,而且外形美观大方。

2液压传动装置的重量轻、结构紧凑、惯性小。例如相同功率液压马达的体积为电动机的12%~13%。液压泵和液压马达单位功率的体积目前是发电机和电动机的1/10,可在大范围内实现无级调速。借助阀或变量泵、变量马达可实现无级调速,调速范围可达1:2000,并可在液压装置运行的过程中进行调速。

3传递运动均匀平稳,负载变化时速度较稳定。因此,金属切削机床中磨床的传动现在几乎都采用液压传动。液压装置易于实现过载保护,使用安全、可靠,不会因过载而造成主件损坏:各液压元件能同时自行,因此使用寿命长。液压传动容易实现自动化。借助于各种控制阀,特别是采用液压控制和电气控制结合使用时,能很容易的实现复杂的自动工作循环,而且可以实现遥控。液压元件己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便于设计、制造和推广使用。

液压传动系统的主要缺点:1液压系统的漏油等因素,影响运动的平稳性和正确性,使液压传动不能保证严格的传动比:2液压传动对油温的变化比较敏感,温度变化时,液体勃性变化引起运动特性变化,使工作稳定性受到影响,所以不宜在温度变化很大的环境条件下工作:3为了减少泄漏以及满足某些性能上的要求,液压元件制造和装配精度要求比较高,加工工艺比较复杂。液压传动要求有单独的能源,不像电源那样使用方便。液压系统发生的故障不易检查和排除。

总之,液压传动的优点是主要的,随着设计制造和使用水平的不断提高,有些缺点正在逐步加以克服。

四、机床数控改造方向

(一)加工精度。精度是机床必须保证的一项性能指标。位置伺服控制系统的位置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因此位置精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位置精度,一方面是正确选择系统中开环放大倍数的大小,另一方面是对位置检测元件提出精度的要求。因为在闭环控制系统中,对于检测元件本身的误差和被检测量的偏差是很难区分出来的,反馈检测元件的精度对系统的精度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设计数控机床、尤其是高精度或太中型数控机床时,必须精心选用检测元件。所选择的测量系统的分辨率或脉冲当量,一般要求比加工精度高一个数量级。总之,高精度的控制系统必须有高精度的检测元件作为保证。

(二)先局部后整体。确定改造步骤时,应把整个电气设备部分改造先分成若干个子系统进行,如数控系统、测量系统、主轴、进给系统、面板控制与强电部分等,待各系统基本成型后再互联完成全系统工作。这样可使改造工作减少遗漏和差错。在每个子系统工作中,应先做技术性较低的、工作量较大的工作,然后做技术性高的、要求精细的工作,做到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三)提高可靠性。数控机床是一种高精度、高效率的自动化设备,如果发生故障其损失就更大,所以提高数控机床的可靠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可靠度是评价可靠性的主要定量指标之一,其定义为: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对数控机床来说,它的规定条件是指其环境条件、工作条件及工作方式等,例如温度、湿度、振动、电源、干扰强度和操作规程等。这里的功能主要指数控机床的使用功能,例如数控机床的各种机能,伺服性能等。

传统能源的优缺点篇4

目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正以多方面的优势快速发展,但其内容的匮乏、人才储备的不足和品牌积累上的欠缺仍然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传统媒体在多年发展中积累的优势也并未丧失。因此,在传统媒体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新媒体只有借助传统媒体的优势,才能迅速发展壮大。本文以新时期下媒介融合趋势为背景,提出新媒体需借助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人才优势和品牌优势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媒体优势新媒体互补

近年来,以集中了数字化、多媒体和网络化等最新技术为特征的新媒体迅速崛起,正以锐不可当之势成为我国媒体阵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的优势对传统媒体产生着日益严重的冲击,甚至业内有观点认为移动媒体、网络媒体等新媒体快速发展,大有完全替代传统媒体之势。但通过分析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发现,事实上,虽然新媒体依靠其在受众、渠道、传播方式上的优势,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其在信息来源上相比传统媒体缺乏权威性、在内容上缺乏深度等仍然成为制约其稳步发展的因素。而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的优势也并未丧失,其专业化的新闻队伍、长期形成的品牌、广阔的信息渠道、丰富的经验,都不是网络媒体在短期内可以造就的。①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博弈中,现实的情况是新旧媒体之间更多地呈现一种竞合的态势,而非替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新媒体不可能“速胜”,传统媒体也不可能像某些学者精算的那样“速亡”,媒介融合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②而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旧融合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形式就是媒体之间的交融与互动,主要指新旧媒体之间在传播方式、内容等方面的相互借用。③因此,借助传统媒体的优势拓展新媒体,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实现优势互补是新媒体迅速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借助传统媒体内容优势,推动新媒体内容建设

树立内容为王,渠道制胜的新媒体发展思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造就了新媒体,可以说新媒体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信息化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已经由单一的技术拉动转向技术与内容共同推动。④内容是传媒业的灵魂,没有内容也就没有意义,以渠道起家的新媒体更加需要内容支持,只有以内容为基础,以渠道为平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才能加快新媒体的发展。以移动传媒的发展为例,由于早期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移动媒体大多独立于传统媒体,有些移动媒体纯粹是资本、技术与广告结合的产物,内容的量和质都严重不足,过度重视渠道而忽略了内容建设,往往使其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非常有限。因此,借助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以补偿内容制作能力的先天缺陷,成为当前一些移动媒体发展的主流思路。CCtV移动传媒就是传统媒体内容与新媒体渠道结合下优势互补的典型案例。依托央视丰富的节目资源,CCtV移动传媒从受众的特点出发,为乘客提供权威的新闻资讯、生活服务、文体娱乐等视听节目,将使车载移动电视的传播价值倍增,成为公交车厢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推动数字化建设,助推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内容供应。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内容供应,实际上就是如何把传统媒体的优势资源转化为适应新媒体传播模式的新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就是实现传统媒体资源从形式产品到延伸产品的转移,而数字化则为实现这一转移提供了技术可能。

数字技术的最大特点是能够消弭传媒介质的形态,其提供了一种同样内容在不同介质平台上实现传播和售卖的可能性。当前,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数字化生存的战略转型已经开始。从内容供应的角度看,传统媒体的数字化的进程也正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内容供应的变革过程。一方面,传统媒体数字化带来了内容的专业性越来越强,而内容的专业性也正是新媒体实现传播精准化的要求。以央视风云为例,根据新媒体受众的消费习惯,风云把央视历年来电视剧的优质资源,以四集连播的方式集中编排,并根据大的主题精选节目,通过对央视传统节目资源的重新梳理和编排理念的调整,向数字电视用户输送精品内容,实现精准传播。另一方面,传统媒体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也为传统媒体内容向新媒体的传输变得更加便捷。无论是新闻信息采编数据库还是节目资料库,都使得传统媒体的内容更加适应新媒体个性化传播的需求。通过建立一个存储、展示视频节目、素材的媒体资料管理系统,与视频编辑系统相联系,使得数字电视频道节目编辑制作人员可以从上面获取需要的内容进行编辑,实现了传统媒体内容向新媒体的高效内容供应。

借助传统媒体人才优势,提高新媒体核心竞争力

传统媒体人才资源是新媒体发展的迫切需要。现代媒体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经过长期的发展,传统媒体积累了一大批优秀的传媒人才,其在新闻采编、节目制作、工程技术、媒体管理上的人才优势是新媒体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媒介融合时代,借助传统媒体人才优势,实现“新旧媒体之间的人才竞合”对发展新媒体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媒体不仅在人力资源上远远胜于新媒体,其制作、运营经验也非常丰富。以新闻制作为例,由于信息海量化和播报即时化的要求,新媒体在做新闻时对编辑的要求不会太高,使得新媒体缺少对新闻的把控能力,做出来的新闻缺少深度和厚度。但受众市场对新闻的深度和厚度的要求从未降低,因此,新媒体要寻求突破,就必须打造一个经验丰富的制作队伍,而传统媒体制作队伍多年来积累的成熟经验和成功模式正是新媒体所需。

传媒人才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流动将成人才流动主流。在网络经济的攻势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越来越认识到具有专业水准的采编人员的重要性,纷纷将目光投向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传统媒体的新闻记者、编辑甚至高层管理人员转入新媒体的消息时有所闻,传统媒体人才“触网”几成常态。这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人才流动,都曾给予传媒界不小的震动。这种传统媒体精英人才向新媒体的流动所反映的正是新旧媒体之间的人才竞争态势。而新旧媒体之间人才流动的内在的动力机制则是源自两种媒体形态的各自特点所在,新媒体需要传统媒体的人才和经验,传统媒体也将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手段,因此,未来传媒领域人才的双向流动或成大势所趋,而目前的情况更多的则是传统媒体人才流向新媒体。

借助传统媒体品牌优势,扩大新媒体影响力

新媒体的发展依赖品牌运作。媒体品牌标志着一种超越时空的品位和文化,媒体的总体形象实际上是社会公众对于媒体的综合系统评判。⑤因此可以说品牌就是形象,对于飞速发展的传媒业而言,媒体的影响力往往取决于其传播内容和渠道、增值服务、品牌运作。尤其在当今传媒产业纷繁复杂的格局下,面对供大于求的媒体环境,品牌是一种吸引力;面对媒体分化的市场环境,品牌是一种亲和力;面对产品多样的消费环境,品牌更是一种信任度。对于媒体阵营中后起之秀的新媒体来说,以渠道起家的发展特点使其在内容深度和厚度上、传播的权威性上不具备竞争优势。因此其成长的关键因素,是重视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形象,通过在受众中不断完善服务、丰富内容来确立其良好的口碑,并通过先进的运作使其品牌增值,锁定和扩大受众群。

借助传统媒体品牌优势助推新媒体品牌塑造。品牌运作的最大益处就是锁定忠实的受众,影响未来的受众。⑥品牌的塑造是一段时间的积淀,媒体营销的手段则是利用各种传播方式和渠道做加法。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发展新时代,新媒体塑造品牌要结合传统媒体的品牌优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之后,其品牌优势会延伸到新媒体。例如东方卫视《加油!好男儿》节目正是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交叉传播扩大了受众面,形成了品牌效应。

结语

新媒体的快速兴起和当前的繁荣状态显示了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当前传媒产业发展的纷繁格局下,媒介融合正是主流趋势,新媒体不是对传统媒体的替代,而是在传统媒体基础上的延伸。传统媒体有丰富的资源、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丰富的经验和长久积累的优势品牌,新媒体应该在其传播形式和渠道的优势上借助传统媒体的优势,取长补短,形成互补,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实现内容资源、人才资源、品牌资源等的共建共享共用,进一步促进新媒体的发展。(作者单位:河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

注释:

①张晴:《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科教文汇》,2008(1)。

②郑瑜:《媒介融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当代传播》,2007(3)。

③王鸿涛:《媒介融合现状与前景》,《中国记者》,2007(6)。

④苏毅:《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的发展趋势》,《出版参考》,2010

(2)。

传统能源的优缺点篇5

关键词:电传飞行控制器;大型运输机;应用

中图分号:V2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7-0053-01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现代战争出现了突发性强、作战节奏快、作战强度大、物资消耗大、时效性要求高等一系列特点。对于现代战争的后勤保障来说,航空运输力量是这一保障的关键,而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则关系着航空运输力量能否较好完成自身关键作用的发挥。

1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优缺点

想要较好完成本文就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在大型运输机上应用展开的研究,我们首先就需要深入了解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优缺点,而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自身实际经验,笔者在下文中对这一优缺点进行了详细论述。

1.1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优点

对于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优点来说,可以概括为飞机稳定性与操纵性的增强、飞行品质的改善、航程的扩大、飞行安全程度的提高等几个方面。(1)飞机稳定性与操纵性的增强:主要源于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对飞机重心位置调整的实现。在传统的飞机控制系统中,重心在气动力之前的设计极为常见,这一设计主要受放宽静稳定性技术的影响,而在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应用后,飞机的重心范围能够移到正常重心范围后,这就使得飞机能够在稳定性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其操纵性;(2)飞行品质的改善:主要源于电传飞行控制系统所实现的自动调参,这种自动调参能够保证飞机在不同高度、不同速度下都具备极高的飞行品质;(3)航程扩大: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使用能够降低飞机重量,这自然使得飞机的航程大大增加;(4)飞行安全程度提高:主要来自于电传飞行控制系统所能够实现的“无忧虑操作”及其拥有的防尾旋功能,这些优点正是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广泛应用的原因所在[1]。

1.2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缺点

在了解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优点后,我们还有必要了解其缺点,易诱发震荡、维护难度大、易受电磁脉冲干扰等三个方面是这一缺点的表现。(1)电传飞行控制系统:主要源于电传飞行控制系统中飞行员希望的响应与实际响应不同所致;(2)维护难度大:主要是由于电传飞行控制系统本身软件系统较为复杂,这种复杂使得相关设计、测试、维护等工作工作量极大;(3)易受电磁脉冲干扰:要是由于电传飞行控制系统所使用电子设备过多所致,这些缺点都使得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更广泛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2]。

2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

在了解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优缺点后,我们还有必要了解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结合当下国内、国际关于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展开的各类研究,笔者将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基本功能概括为改善飞机性能、降低飞机重量、增大有效载重、扩大航程、实现空中加油等几个方面。

3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在大型运输机中应用的关键技术

为了较好完成本文就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在大型运输机上应用展开的研究,我们还需要明晰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在大型运输机中所应用的关键技术。

(1)高可靠结构设计技术:高可靠结构设计技术是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在大型运输机中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分布式控制、机械备份、系统级冗余配置等都属于这一技术的具体组成,而这一技术对于整个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经济性与扩展能力提高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2)高容错计算机系统设计技术:高容错计算机系统设计技术是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在大型运输机中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LRm机构、可靠的内外总线通讯、计算机余度配置是这一技术的重要组成,这一技术能够通过优化飞控计算机余度管理策略的方式提高大型运输机的飞行可靠性。(3)多操纵面协调与管理技术:多操纵面协调与管理技术同样属于大型运输机中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这一技术能够在大型运输机部分操纵面出现故障时予以加好应对,这就使得大型运输机的可靠性、生存性、节能性得以较好提升。(4)大型运输机飞行控制律设计技术:对于大型运输机来说,飞行控制律设计技术关系着其自身的整体飞行性能,这同样属于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组成之一,这一技术能够实现不同大型运输机模态设置与控制律构型,这也是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在大型运输机上实现应用的前提。(5)大重量货物投放辅助稳定控制技术:这一技术直接关系着大型运输机自身职能的发挥,其本身能够实现飞机重心的调整、重量突变情况下的控制,这对于大型运输机来说存在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4结语

在本文就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在大型运输机上应用分析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在大型运输机中应用的关键技术,结合这一内容我们不难发现,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很多关键技术与大型运输机存在着较高的契合度,由此可见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在大型运输机领域中应用具备的较高价值。

参考文献

传统能源的优缺点篇6

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辅助学习并产生巨大的学习效益,一直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和理想。人们希望,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学习装备一颗奔驰的“芯”,让学习走向自由的王国。

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是隔着一步之遥。从早期的Cai课件到小型教学软件、大型教学软件、网上学校、网络教育,我们看到了繁荣,也看到了衰落,看到了发展,也看到了坎坷,单看国内中小学网校的发展历程就可见一斑。

学习模式失效了吗

网校是我国第一代网络学习产品。10多年中,网校走过了从起步到鼎盛时期(全国约1000家网校)再到规模萎缩(目前全国网校约100多所)的曲折历程。调查表明,目前大约只有10%的家庭会考虑选择网校,很多用户已经对网校敬而远之了。网校发展的辉煌似乎是昙花一现。

为什么?学习的结果决定一切。当人们从传统的面对面授课解惑转而通过人机交互、网络虚拟现实进行学习的时候,面对同样的困难,感受到的是更多的困惑和无助、更多的疲倦和失意。

确实,这种学习模式并不像人们期待的那样高效、便利、实用、适用。这不禁让人怀疑:这颗奔驰的“芯”难道失效了吗?

芯和心的区别

事实上,传统网校的确运行着一颗“芯”,它包括: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网络硬件构成的技术装备,以知识点为纲的大量教学资源和内容的聚集,学生通过学习账号可以学习资源和内容。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代网络学习产品的特征是:以资源为导向,计算机和网络仅仅作为输送和表达内容的通道。通过调查也可以发现,人们对传统网校的总体评价普遍不高。

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对网络学习机制的反思,以及对学习活动的深入研究,大大提高了我们今天对传统网校问题的认识程度。以下四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资源相对缺乏。向学生提供所有内容即使是优秀的内容也等于没有提供内容。因为互联网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的内容,其中不乏优秀资源,但从大量的内容中甄别出适合自己需要的资源显然不是学生自己能完成的任务。

其次,学习缺乏组织和引导。网校学习的一大特点是放任自流,缺乏有效的学习反馈机制,更谈不上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和督促。

再次,缺乏学习氛围。学生在网校中孤军奋战,没有参照对象,没有定位,更缺乏互动和交流的空间。在互联网学习环境下这一点尤为突出。

最后,人性关怀缺失。无论学生的基础如何、能力怎样,传统的网校用完全一样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处理所有的问题,学生优不能提升,弱不能缓解,完全缺乏人性化关怀的因素。

因此,传统的网校试图以教学资源的优势来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就导致了大量学生即使是在优质的教育资源面前也未必能因为它高效、便利而有所收效。可见,这样的“芯”能量有限,要让它“奔驰”起来并不容易。

以人为中心

通过仔细研究学习过程和学习心理,我们会发现根本的问题在于:学习不仅仅需要奔驰的“芯”,还需要有适应学习者个性差异的“心”,后者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而言更加重要。也就是说,促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不仅是解决“芯”的问题,更是解决“心”的问题。

传统能源的优缺点篇7

关键词:新媒体;手机报;手机广播;移动手机电视;手机媒体产业

一、手机媒体发展和前景

世界上第一条短信息是1992年在英国Vodafone的GSm网络上通过pC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的,而在我国开通手机短信业务则是在1998年。短短几年的时间,手机短信由纯文本的形式逐步向融声音、图片、文字为一体的多媒体形式转变,它能传播新闻信息,广告,成为手机媒体在现阶段的一种重要存在形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到2012年12月底为止,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64亿,手机网民则达到4.2亿,同比增长了293%。如果能够在短期内解决手机上网费用高与速度慢等阻碍普通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问题,手机上网的人群将在短期内获得超常规发展。普遍认为手机媒体非常具有发展前景,只要解决体制上和技术上的限制,它必将会代替传统媒体成为信息产业发展主要力量。手机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经历短信时代、彩信、3Gs手机三个时代,更值得期待得便是不久即将投入使用的4G网络时代。

手机的媒体的发展克服了传统媒体的弊端,但也自身也存在着严重缺陷。综合多方观点总结手机媒体总体上的优点和不足。

(一)、优势介绍:

1.移动性

2.及时性

3.大众传播媒介和终端接受工具属性双重属性

4.信息服务个性化,手机媒体应充分挖掘手机用户实名制的优势,细分受众,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播,自主订阅。

5.手机的高度普及,信息垄断程度下降,短讯使个人成为信息制作者。

6.效果反馈速度快。

(二)、缺陷:硬伤:

1.新闻的原创性,手机媒体消息多来自转载,没有专业的采编人员其在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中处于弱势

2.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效果减弱,虚假信息。负面信息的大量传播造成信息污染和不良社会效应。

3.缺乏成熟的传播理论支撑,手机媒体“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使“把关人”作用的极度弱化,受传者和传播者身份的重合都造成了对传统传播理论的颠覆。在该情形下原有理论已经不能满足新媒体的发展需要。

(三)、技术瓶颈:

1.手机资费高,成为限制国内手机媒体发展的主要因素,高额的费用本身就不符合大众传播的“大中性”,发展潜力受到限制。

2.受众个人信息保护技术达不到,私人信息泄露会对媒体的引起信任危机。从另一角度而言影响手机媒体的使用深度。

(四)、其他观点:

手机媒体将因其有助于消减“媒介依存症”。其主要表现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满足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自网络媒体出现后,受众对于网络的沉溺比其对电视的沉溺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手机的移动性、参与性和沟通特性则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受众从这种封闭、缺乏社会互动的媒介环境中解脱出来,对现代人的社会病理现象的克服会有所帮助。

二、手机媒体在目前的发展来看,主要表现在与传统媒体的对接上。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手机报——与报纸融合;

2.手机广播——与广播和网络融合;

3.手机电视;

4.其他。

下面我将综合多方观点,介绍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对接形式中的优势和不足。

(一)、手机报、广播、电视的优缺点(不重复其共性,从传统媒体不具备的点上谈)

手机报:所谓手机电视,是指利用移动终端为用户提供视频资讯服务的业务

优点:1.是传统媒体数字化延伸的典范,弥补平面媒体不足在很大程

度上增强了报纸的竞争能力。更真准的加强报纸的传播范围和效果。

缺点:1.传输容量小新闻背景交代不清(断章取义)2.新闻内容潜(报纸的最大优势不能够得到延伸)3.阅读习惯问题广播:从广义上讲,手机广播即通过手机实时收听或下载播放音频节目就是利用具有收音和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收听广播。

优点:1.手机从一种通讯终端变成一种信息终端,这种演变也给信息时代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2.广播节目成为可查询、可检索的信息资料。同时为其他媒体共享广播信息资源,特别是音频资源创造了条件。

缺点:

电视:优点:(电视在传媒界的霸主地位,其本身优势再与手机的优势相结合手机电视发展无可限量。)1.消除电视最大弊端,可保存,不受时间现实2.个人电视带来的私密化3.互动性

缺点:1.强迫性接受广告(。因此在目前收费的状态下,适度选取有价值的客户及一些带有植入性质的广告内容,让读者和客户都满意。)

其他:手机电影:手机电影是指以手机为主要拍摄与制作工具,并能够通过手机平台传输与手机下载、观看的电影。

(二)、我国手机媒体产业发展现状

无限商机,发展潜力大发展初具规模,但产业小产业化成都不高,规模实力不够。(传统媒体跨行业机制不完善,不具备跨行业能力,国外大的传媒集团则具备)技术跟不上发展速度慢手机媒体产业(生产厂家)与传统媒体(资源提供方)还有移动通信服务方尚未找到适合发展的商业模式[如利润分成、业务范围等]缺乏配套管理制度

(三)、如何树立手机传播特色增强其生命力

1.建立职业传播者队伍,具备较强的独立采编能力。手机媒体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与传统四大媒体相抗衡的大众传媒,必须建立自己的独立采编队伍,健全自己的采编体系、技术设备、运作模式等,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要。传统媒体在向手机媒体领域扩展业务时必须根据新媒体的特点,再造传统媒体的采编流程,改变记者传统的发稿习惯,建立容纳多个媒体内容的数字化处理平台。(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参考文献:

[1]《手机媒体概论》匡文波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手机媒体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李建伟王克茹新闻界

[3]《青年记者》杂志2008年3月中《手机报发展现状及前景探析》韩冰

[4]《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9月《中国手机媒体发展前景分析》匡文波

[5]《中华新闻报》2008年3月12日第C04版《手机媒体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郭全中陆地尹坤

[6]《新闻界》2006年5月新新媒体《手机媒体发展前景展望》胡忠青邹华华

[7]《南昌高专学报》2008年第2期《手机媒体发展探析》钟倩

[8]传媒学术网《手机媒体发展预期——未来最便利的信息获取终端》王娟

[9]《新闻界》2008年第一期《我国手机报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王雪莲王雷

传统能源的优缺点篇8

目前以高压液体作为驱动源的伺服系统在各行各业应用十分的广泛,液压伺服控制具有以下优点:易于实现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及力控制,驱动力、力矩和功率大,尺寸小重量轻,加速性能好,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稳定性容易保证等。

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的工作特点:(1)在系统的输出和输入之间存在反馈连接,从而组成闭环控制系统。反馈介质可以是机械的,电气的、气动的、液压的或它们的组合形式。(2)系统的主反馈是负反馈,即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相反,两者相比较得偏差信号控制液压能源,输入到液压元件的能量,使其向减小偏差的方向移动,既以偏差来减小偏差。(3)系统的输入信号的功率很小,而系统的输出功率可以达到很大。因此它是一个功率放大装置,功率放大所需的能量由液压能源供给,供给能量的控制是根据伺服系统偏差大小自动进行的。

综上所述,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就是流体动力的反馈控制。即利用反馈连接得到偏差信号,再利用偏差信号去控制液压能源输入到系统的能量,使系统向着减小偏差的方向变化,从而使系统的实际输出与希望值相符。

在液压伺服控制系统中,控制信号的形式有机液伺服系统、电液伺服系统和气液伺服系统。机液伺服系统中系统的给定、反馈和比较环节采用机械构件,常用机舵面操纵系统、汽车转向装置和液压仿形机床及工程机械。但反馈机构中的摩擦、间隙和惯性会对系统精度产生不利影响。电液伺服系统中误差信号的检测、校正和初始放大采用电气和电子元件或计算机,形成模拟伺服系统、数字伺服系统或数字模拟混合伺服系统。电液伺服系统具有控制精度高、响应速度高、信号处理灵活和应用广泛等优点,可以组成位置、速度和力等方面的伺服系统。

2、液压传动帕优点和缺点

液压传动系统的主要优点液压传动之所以能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因为它与机械传动、电气传动相比,具有以下主要优点:

1液压传动是由油路连接,借助油管的连接可以方便灵活的布置传动机构,这是比机械传动优越的地方。例如,在井下抽取石油的泵可采用液压传动来驱动,以克服长驱动轴效率低的缺点。由于液压缸的推力很大,且容易布置。在挖掘机等重型工程机械上已基本取代了老式的机械传动,不仅操作方便,而且外形美观大方。

2液压传动装置的重量轻、结构紧凑、惯性小。例如相同功率液压马达的体积为电动机的12%~13%。液压泵和液压马达单位功率的体积目前是发电机和电动机的1/10,可在大范围内实现无级调速。借助阀或变量泵、变量马达可实现无级调速,调速范围可达1:2000,并可在液压装置运行的过程中进行调速。

3传递运动均匀平稳,负载变化时速度较稳定。因此,金属切削机床中磨床的传动现在几乎都采用液压传动。液压装置易于实现过载保护,使用安全、可靠,不会因过载而造成主件损坏:各液压元件能同时自行,因此使用寿命长。液压传动容易实现自动化。借助于各种控制阀,特别是采用液压控制和电气控制结合使用时,能很容易的实现复杂的自动工作循环,而且可以实现遥控。液压元件己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便于设计、制造和推广使用。

液压传动系统的主要缺点:1液压系统的漏油等因素,影响运动的平稳性和正确性,使液压传动不能保证严格的传动比:2液压传动对油温的变化比较敏感,温度变化时,液体勃性变化引起运动特性变化,使工作稳定性受到影响,所以不宜在温度变化很大的环境条件下工作:3为了减少泄漏以及满足某些性能上的要求,液压元件制造和装配精度要求比较高,加工工艺比较复杂。液压传动要求有单独的能源,不像电源那样使用方便。液压系统发生的故障不易检查和排除。

总之,液压传动的优点是主要的,随着设计制造和使用水平的不断提高,有些缺点正在逐步加以克服。

3、机床数控改造方向

(一)加工精度。精度是机床必须保证的一项性能指标。位置伺服控制系统的位置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因此位置精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位置精度,一方面是正确选择系统中开环放大倍数的大小,另一方面是对位置检测元件提出精度的要求。因为在闭环控制系统中,对于检测元件本身的误差和被检测量的偏差是很难区分出来的,反馈检测元件的精度对系统的精度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设计数控机床、尤其是高精度或太中型数控机床时,必须精心选用检测元件。所选择的测量系统的分辨率或脉冲当量,一般要求比加工精度高一个数量级。总之,高精度的控制系统必须有高精度的检测元件作为保证。

(二)先局部后整体。确定改造步骤时,应把整个电气设备部分改造先分成若干个子系统进行,如数控系统、测量系统、主轴、进给系统、面板控制与强电部分等,待各系统基本成型后再互联完成全系统工作。这样可使改造工作减少遗漏和差错。在每个子系统工作中,应先做技术性较低的、工作量较大的工作,然后做技术性高的、要求精细的工作,做到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三)提高可靠性。数控机床是一种高精度、高效率的自动化设备,如果发生故障其损失就更大,所以提高数控机床的可靠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可靠度是评价可靠性的主要定量指标之一,其定义为: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对数控机床来说,它的规定条件是指其环境条件、工作条件及工作方式等,例如温度、湿度、振动、电源、干扰强度和操作规程等。这里的功能主要指数控机床的使用功能,例如数控机床的各种机能,伺服性能等。

4、结语

传统能源的优缺点篇9

相比较传统传媒而言,网络新闻在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根据笔者的观察,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却是其的“优势”所致。

(一)新闻内容缺乏权威

与传统传媒的新闻不同,网络新闻在上网前往往缺少严格的审核手续和审批制度。与此同时,广大民众受到路径依赖的惯性作用,内心中普遍认可传统传媒的权威性。而且,在网络传媒本身的互动性、及时性、草根性的优势推动下,极易对某些报道给予另类解读。从而,混淆视听。考察近年来的公共安全事件可知,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平台造谣滋事便是例证。

(二)新闻渠道缺少整合

相对于传统传媒来看,网络媒体目前虽然在逐步加强各网络之间的合作,但效果并不明显。正因如此,网络新闻的相似度较高。这一现状不仅影响到网络新闻的可读性,还将导致各门户网站间的侵权诉讼大为增加。由此不难理解,网络新闻发展在目前还不成熟的阶段下,若不依托传统传媒的各项优势,将在自娱自乐中走向变形。

二、二者融合的切入点

惟有在考察了二者融合的切入点后,才能着手建构融合之路。从当前二者的优势与困境中,笔者将切入点归纳出以下两个方面:

(一)优势互补

根据学界和业界对网络与传统形式的理解,网络媒体所缺少的新闻采集资金和记者资源正是传统传媒所拥有的;传统传媒在新闻播报中所却失的新闻储存性,则是网络新闻所特有的优势。因此,在面对诸如重大会议、体育赛事的新闻报道中,二者可以形成横向联盟关系。充分借助各自的优势资源,来推动各自新闻品牌的塑造。关于这一点,央视组建自己的网络频道就可见一斑。随着年底18大的召开,这便为二者的优势互补建立了极佳的实践平台。

(二)耦合共生

耦合共生性已在部分电视台、电台组建网络频道之一点上体现了出来。以广播为例,广播媒体之所以被称为弱势媒体,一是因为它的声音稍纵易逝,不易保留;二是广播只闻其声,不见文字、图像,给人理解、查阅、重复检索和阅读带来了困难。而现在有了网络,广播不再“稍纵易逝”,不再单一靠声音传播。广播借助互联网非但能够与其他媒体竞争,而且还有一定的优势,即在线收听。由此可见,以上两方面的切入点,实则为今后二者融合建立了思考的出发点。

三、二者融合的路径构建

在具体构建二者的融合路径时,应分别从:契约关系、联动机制、利益分配等三个方面下工夫。

(一)契约关系

二者融合应建立在正式制度安排下,在此基础上规定各自的责、权、利关系。因此,网络新闻单位应与传统传媒单位建立起契约关系。受到促使二者融合的外部因素影响,笔者不排除未来二者走向兼并的商业模式。在契约上应明确:(1)对新闻信息的共享原则;(2)双方资源的介入模式;(3)针对成本支出的分摊结构等。

(二)联动机制

诸多新闻事件的出现具有突发性特征,这就要求二者之间应存在联动机制。该机制包括:记者采访—新闻编辑—新闻及图片上网,这三个相互递进的过程。作为两个独立法人实体的单位,如何做到上述过程的无缝衔接呢。笔者认为,须建立相互进行信息互联的组织机构。双方应向对方派出长驻联络员;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形成联动机制。

(三)利益分配

不难理解,“利益”是二者进行商业合作的基石。因此,利益分配形式的好坏,也成为二者能否持续合作的关键。这里并不强调货币形态的利益,而是着重考察非货币形态的利益实现。在此,网络新闻时应明确新闻来源渠道(与之合作的传统传媒单位)。从而,自然建立该传媒单位的社会声誉度。该传媒单位在发行文本新闻或是广播时,也可以指出:详细信息可登录某某网站查询。进而,增大该网站的点击量。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探讨。最后,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四、小结

传统能源的优缺点篇10

一、传统农业大县的困惑

1、资源禀赋较差。传统农业大县大部分缺乏资源优势,地下无矿藏,地上无文物;有些县域处于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气候条件十分恶劣,水土流失严重,道路交通、广播电视、无线通讯等公用设施发展滞后;多年来,国家、省、地区、市极少在这些县域布厂设点,投资建设,致使传统农业大县发展工业完全靠自身积累,工业基础极其薄弱,从而使新农村建设先天不足。

2、经济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农业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尽管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受历史、区位、信息、观念,特别是社会效益高,但经济效益低的粮食、蔬菜等传统种植业比重过大的县域经济结构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仍比较缓慢,同发达地区的差距呈扩大化趋势,而且即使在传统农业地区内部,县域与县域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差距日益扩大,这些都在客观上增加了新农村建设的难度。

3、县乡财力极度匮乏。县域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工业,但农业大县的工业基本薄弱,税源单

一、薄弱,税收少。过去“普九”达标和为完成税费而形成的本应由国家负担的部分债务,压得农业大县喘不过气。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农村基础建设特别是乡村道路投资建设力度,不足部分由地方政府财力配套,地方政府往往要把不足部分转移到农民头上,加重了传统农业大县的财政压力和农民负担?传统的农业大县县乡财政困难,财权与事权不匹配,财政支出一般为刚性支出,是典型的“吃饭财政”。县级财政的一般预算收入和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总额中,用来发放公职人员工资的比例大都占到70%以上,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支出的增长速度。

4、社会事业严重滞后。传统农业县域由于政府财力不足,农民收入水平低,多年来对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的发展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愈来愈不适应。目前在传统农业县域的一些乡镇卫生院,高水平的医护人员留不住,医疗设备极为简陋,现代的医疗设备几乎没有,大部分村没有卫生所;缺乏必要的文体活动场所、活动经费和人员,工作难以开展;大部分学校教室简陋,公办教师待遇低,人心思走;广大农民群众看病难、上学难的情况普遍存在,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5、农民素质整体不高。传统农业地区农民的思想观念陈旧,改革开放以来虽有不同程度的解放,但同发达地区相比,仍较保守落后。文化水平不高,没有几手过硬的技能,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就新农村建设而言,在不同层次上普遍存在着模糊认识:一些领导干部思想简单化,喜欢“一个模式”,习惯于搞运动,走形式,好大喜功,存在浮澡心理;许多农民期望值过高,“等靠要”思想较严重,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没有通过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的思想意识。这些必然会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6、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传统农业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比较涣散,班子普遍老化,后备力量严重不足,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一种普遍的现象是,越是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村庄,农民的民主意识越差,要求进步的年轻人越少。一些地方不注重发展党员,农村中先进分子不能及时地充实到党的队伍中来,党员自身致富能力较弱,党支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强,党组织缺乏应有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致使新农村建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和政治保证。

二、传统农业大县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1、债务清偿难。传统农业地区过去绝大多数农村在集资办教育、修路、兴修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其他方面的开支,欠了不少债。农业税取消和农民集资被彻底堵死后,这部分欠账无法归还,成为村级组织的隐痛。

2、筹资融资难。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巨额的资金,虽然国家给以必要的投资,包括中央对农民的各种补贴,由于层层截留,往往到农村和农民手里已所剩无几,相当一部分费用须地方政府和农民自筹,而传统农业地区大部分县乡政府财力有限,除确保吃饭和必要的工业项目启动资金外,几乎不可能向农村投入;当前许多农村集体经济变成了徒有其名,多数农民收入很低,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无力投入;在信贷方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地区的分支机构基本上只存不贷,抽走农村现金,把农民的资金都拿到城市搞建设。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社会闲散资金一般不愿向农村投资。

3、经济发展难。传统农业地区的农民大部分以农户为生产单位,市场化程度低,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生产面临许多困难。农民传统的小富即安的心理和市场风险的严酷现实,导致了许多农民在产业开发上谨小慎微,缺乏创业精神和风险意识。

4、组织农民难。传统农业地区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在增加了农民收入的同时,导致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新农村靠谁建设的问题显现突出。在管理上,一些农民对基层党组织和政府号召的工作,适合自己口味的就干,不适合的不干,甚至发生抵触情绪,给地方稳定造成不安定因素。

在传统农业大县的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正视这些问题,又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呢?正像许多传统农业大县的主要决策者所讲的那样,这困难那困难,缺少建设资金是新农村建设最大的困难,这问题那问题,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是最大的问题。传统农业地区的干部和农民群众应按照中央制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的首要着力点,强力推进传统农业大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传统农业大县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主要措施

1、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关键期,传统农业地区应积极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挑战,认真研究我国农业阶段性变化的新特点,逐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抓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重大和关键问题,组织力量,联合攻关,不断突破,并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从而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进程中赢得先机。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区域优势的比较优势,发展现代畜牧业生产,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大力发展加工转化,在农产品的深加工上下工夫,农产品只有加工转化,农业才能提高效率,农民才能增加收入。开发出各种新的食品和其他产品来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农业的比较效应,来增加农民的收入,特别是要我们大力发展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来推进乡镇企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以此来不断地壮大中国的乡镇经济和县域经济。

2、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传统农业地区大力发展工业关键在理清发展工业的思路。农业大县的优势在农业,大力发展工业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农产品品种多,质量优,数量大这一优势,大力发展与农相关产业的工业,如农产品、林产品、畜牧产品、水产品的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大力发展这些产品的深加工,大力发展为农村服务的生产资料、农药、农机、交通、运输、信息、金融、旅游服务业,大力发展与农相关的生物制药、中草药业、保健品业、家电业、房产业、建材业、煮饪业等。

传统农业地区农村工业化要以发展民营企业为主。民营经济是目前我国县域经济中的主要经济成分,要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条件下,创造一个宽松、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大社会、小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把民营经济做大做强;要注重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是工业化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降低成本、共同发展。通过鼓励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壮大园区经济,发挥园区的产业集聚功能,以产业化推进工业化;积极招商引资,内引外联,以此弥补传统农区资源、技术、资金的不足,把农区土地、劳动力、资源及水电价低廉及环境条件好等优势,转化为招商引资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承接大中城市或其它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综合利用型、配套协作型产业的梯度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