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运维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7:39

智能运维方案篇1

关键词:光伏电站;运维技术;智能化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125

1智能运维技术的现状

目前,光伏监测的共同方案是配置一套局部监测,功能相对较弱,只有实现对各电厂的单独监控,不能使集团投资者及时和全面的了解投资和建设所有电厂信息。电站运行统计数据缺乏,统计数据往往以电子文档形式提交管理者,不利于管理者直观分析。传统电站监控系统还无法及时、准确地发现电站故障信息,通常由运维人员从本地监控平台上读取、申报,人力成本投入高、故障响应速度慢,严重影响光伏系统发电收益。一些光伏电站建设地点偏远、运维人员经验不足、运维操作不规范,易引发安全事故[1]。

基于光伏运维云平台的光伏电站运维管理系统―――iSolarCloud将云存储与大数据相结合,引入到电站的管理终端中,可实现100Gw+电站接入,便于对所有电站进行集中管控。iSolarCloud不仅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平台,规范电力设备管理系统,使用平台构建和发展规范化的操作和维修团队,提高电厂的运行效率,降低发电成本(能源levelizedcost,LCoe),和促进电力设备资产管理的透明度,实时控制发电站的地位,对电厂运行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支持决策,电力光伏电站,证券化,提高光伏发电厂的资产价值[2]。

2智能运维管理技术

从时间、空间、设备、多维监控、维护、管理、报警、分析、判断、评价、一体化的电厂运行,光伏电站绩效评价指标来达到分析的目的,可以实现[3]:

1)判断光伏电站建设质量是否满足标准,达到设计要求。

2)自动体检,及时发现隐患,及时向业主对光伏发电厂的健康状况进行报告,分析并确定故障的类型和位置。

3)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的光伏电站,电站规模利用收集到的数据来预测发电量,以确定最佳的阻塞程度和耐受性的除尘方法的发展,最好的经济周期、成本等,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4)结合未来网络信息共享,利用周边光伏电站信息结合当地的气象数值预报数据,通过数字信息、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局地瞬时功率预测,准确预测未来时间的发电量,使能量调度更精细化。

5)给运行人员、检修人员、管理人员等提供全面、便捷、差异化的数据和服务。

6)为今后优化光伏电站设计建设、电站设备规划、新设备接入、维护、更新、系统部件运行最佳匹配、故障早期预判提供依据支撑。

3能运维技术的发展方向

1)数字化光伏电站。第一是对目前的光伏发电部分进行智能化、集中化改革,使常规逆变器不仅仅是一个发电部件,而是一个综合电力变换、远程控制、数据采集、在线分析、环境适应能力等为一体的智能控制器,成为电站的传感末梢与区域集控中心;第二,基于现有的RS485低速传输通道的升级,整个电厂形成一个融合的语音和视频通信,快速灵活的部署和维护的免费高速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铺设站流量;最后,采集了电站的完整信息上传到云存储,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挖掘引擎,实现了电站的智能化管理和对电站性能的连续优化[4]。

2)让电站更简单。真正的逆变器直流母线箱冗余系统设施,没有保险丝,风扇等易受伤害的部件,实现简单和标准的电源输送;电站的各个部分可以满足砂、盐雾、高温、高湿度、高海拔等环境复杂,25年免费维修,对质量的要求,运行可靠,施工操作和维护更加容易,最大限度地保护客户的投资。

3)全球自动化运维。除了最初的投资和关注的金额,随着电厂存量的规模的增加,越来越广泛的电厂分布,25年的电厂运行和维护生命周期的重要性逐渐增加。数字化光伏电站平台能够为智能光伏电站提供解决方案,提供面向全球的、全流程的智能化管理和运维手段,提升运维效率,降低运维成本,使全球化的运作和维护逐步实现,充分发挥手术效果的规模。全数字发电厂、发电厂,使更简单的操作和维护自动化等创新理念,创造“智能光伏电站智能化、高效、安全可靠的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电力控股和管理客户价值[5]。

4总结

国家政策,以促进国内光伏市场的快速增长,对规模化,规模化,智能化的方向,加剧了对光伏发电厂技术创新的需求。结合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方案和多技术的融合,使未来的智能光伏发电厂日新月异,今天的法律是明天的现实。

参考文献:

[1]许映童.以数字信息技术助力打造智能光伏电站[J].太阳能,2014(08):9-12.

[2]智能光伏电站解决方案技术白皮书[J].太阳能,2014(08):31-33.

[3]钟建安.基于组串逆变器的智能大型光伏电站解决方案[J].电气制造,2014(09):29-31.

智能运维方案篇2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二次保护系统运维管理模式

在社会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背景下,各行各业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用电量上均提出了更高要求。智能变电站较传统变电站能更实现经济、安全、可靠用电需求,目前智能化变电站已成为变电站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运行与维护的管理质量对其运营效率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在准确把握智能变电站特征基础上,探讨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运维管理的有效模式,对提高变电站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率有重要意义。

1智能变电站概述

1.1智能变电站及其特征

智能变电站是利用集成、环保、可靠而先进的智能化设备,以信息共享标准化、全站信息数字化与通信平台网络化为要求,在高速网络通信平台上实现信息传输,并自动完成采集信息、信息测量与控制、信息保护和计量、最终检测等功能,同时根据实际需要支持电网实现自动控制、动态在线分析与决策、协同互动与智能调节等诸多高级功能的智能化变电站。

1.2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的区别

智能变电站与传统通变电站有本质区别,实现了一次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基于ieC61850标准建设的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设备的输入/输出电气连接端子接口逐步被网络通信接口取代,通过网络通信实现分布功能,取代了传统变电站的二次回路,使二次回路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网络将分布在不同区域、操作相对独立的多台智能设备连接起来,再配置相应的网络操作系统和应用协议,在原本独立的设备之间实现软硬件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由于设备间的连接是基于网络传输的数字信号,原有二次回路中点对点的电缆连接被网络化的光缆连接所取代,已不再有传统的端子的概念。因此在智能变电站日常维护、巡视及二次检修工作布置安全措施时,与传统变电站有很大不同。因此,在智能变电站运维工作中,需使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的管理思路展开维护。图(a)是传统站结构图,图(b)是智能站结构图(如图1)。

2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

在智能变电站中应用多功能智能电子装置与先进通信网络,促使二次系统相应设备形成了空前融合,同时也给二次系统的运维管理提出了更大挑战。相较于传统变电站而言,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在信息采集方式、数据传输方式与设备集成度上有很大不同,为方便变电站中各种智能设备ieD的管理以及设备间的互联要求,提出了一种公共的通信标准--ieC61850,定义了变电站信息分层结构,采用了面向对象的数据建模技术。由于智能变电站智能终端、合并单元就地化,进行保护系统例行试验时技术难度、安全风险也较常规变电站更大,如进行扩改建现场技术要求和安全风险预控更是要求严格。在变电站二次系统运维管理中,验收管理、缺陷管理和倒闸操作是三个重要环节,通过加强对智能变电站在运行与维护全过程中实现风险控制及资源整合优化,为智能变电站的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证,同时促使智能变电站运行效率大幅提高,降低安全风险。

3探讨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运维模式的分析

3.1验收管理

智能站二次系统属于智能变电站中关键、核心技术,具有较大技术难度,其技术标准与规范还在初步建立中,相应技术更新较快,同时验收人员在设备调试与运行检修中还缺乏实际经验的有效积累。为确保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可顺利展开验收工作,避免因验收不到位导致二次系统潜伏安全隐患,故而在展开智能变电站调试时,即需展开二次系统验收的准备工作,这需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组建二次系统验收组织机构。按照验收成员岗位职责与特长专业合理分工,将参与人员分为资料验收小组、现场二次设备验收小组。(2)强化验收人员智能变电站运维技能。组织验收成员展开技术标准与相应规范的培训工作,可通过技术专家讲课,学习国家电网智能变电站技术标准、运行规范,组织相关考试等方式,确保每位验收成员均能准确掌握相应标准与规范。在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现场检验中,网络通信测试是重点,在验收管理中要展开网络延时测试、通信接口检验、通信功能检验等,其中通信功能检验主要是对通信网络异常时的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运行情况进行检验,主要包括:设备和mU或交换机采样值通信中断测试、采集器与mU通信中断测试、交换机与设备的GooSe通信中断测试、站控层的网络测试、交换机GooSe与iCU通信中断测试、过程层的通信异常则是与通信端口的能力测试等。(3)提前介入智能变电站调试安装。智能变电站验收分为出厂验收和现场验收,做为运维人员应在出产验收时就介入其中,参加SCD文件配置正确性检查、主要设备单体功能试验、设备间通信连接及互操作试验、自动化系统主要功能试验。现场设备安装完后进入调试验收阶段,运维人员应跟班全程参与验收参与外观及版本检查、绝缘检查、GooSe及SV检测、保护单机调试、不同间隔之间对调、检修压板功能检查、电流回路电压回路检查、一次升流一次升压试验等。同时,资料验收小组应收集二次设备相关资料,编制现场运行规程。(4)对验收标准化的作业卡制度予以严格执行。严格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智能变电站验收规范制定标准化验收卡,根据验收卡内容逐项验收,对验收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准确分析与判断,将之汇总起来制成二次系统验收报告。同时,根据问题严重程度合理分级,将不会对设备运营造成影响的缺陷归入缺陷闭环管理系统。

3.2缺陷管理

3.2.1掌握缺陷合理评价方法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专业管理部门应制定缺陷专项评价标准,定期开展设备缺陷评价活动,在评价缺陷时应采取通讯、保护与自动化跨专业联合会审方式,分析构成缺陷发生原因形成缺陷风险评价报告,对各缺陷等级予以合理确定,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应缺陷处理方案与控制措施。若缺陷无法及时消除,则应按照风险评价报告采取有效的预控措施,并制定事故应急预案,通过加强现场巡视及远程巡视等手段跟踪设备运行情况。

3.2.2制作缺陷台账并加强管理

应建立智能变电站缺陷管理台账系统,为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缺陷展开专项分析提供便利,同时搭建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检修实施平台。管理人员应对智能变电站中缺陷状况予以定期分析,将传统站和智能站相同设备缺陷处理情况展开横向周期对比,纵向比较同一台设备的缺陷处理档案,准确评价设备运行状况,从而制定变电站二次系统运行的巡视计划。如在某市一智能变电站对“电子式互感器采集卡死机”这一缺陷进行处理时,专职管理人员经纵向与横向分析缺陷处理档案,确定在未有效治理缺陷时,电子式电流互感器采集卡具有较大功耗,有严重发热现象,散热效果较差。通过分析,管理人员提出,运行人员应将加强设备特巡,开展加强红外测温,加强监视对设备缺陷跟踪,确保在未有效治疗缺陷时,设备可安全、稳定性运行。

3.2.3消除缺陷的管理措施

在消除缺陷时,应对“2分析+2方案”管控模式予以合理应用,落实智能变电站缺陷管理。“2分析”是风险评估分析和缺陷原因分析,而“2方案”是消除缺陷方案和缺陷消除的验证方案。经分析、处理和验证三环节循环开展,可为智能变电站消除缺陷的质量提供保证。当二次系统中存在重要缺陷时,专业管理部门应和生产单位技术人员加强沟通,召开缺陷消除专题会议,以会议纪要形式确定缺陷消除方案与消除时间,保证缺陷消除质量。

3.3安全风险管理与控制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具有高度集成性,有明显网络化特征,在扩建中的安全风险远高于传统变电站。某智能变电站在投运后进行了6个10kV间隔与2个110kV间隔扩建,在扩建过程中通过有效风险控制措施,确保了扩建间隔期间智能变电站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同时,在变电站二次系统运维管理中,加强定期隐患排除是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如专业管理部门对于某一智能变电站积极展开设备的特巡与现场专项检查活动,通过检查发现,在该变电站中发现了“例行后修试记录不规范”与“110kV故障录波装置无法手动录波”等6个缺陷和问题,有效排除了安全隐患,为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马杰,李磊,黄德斌,等.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全过程管控平台研究与实践[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3,41(2):69-70.

[2]杨孔.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优化研究[J].电气试验,2013,18(1):24-25.

[3]庄文柳,蒋传文.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整合方案[J].电力与能源,2013,34(2):167-168.

智能运维方案篇3

apC-mGe

《大型数据中心制冷解决方案》

采用模块化制冷单元直接与计算机机柜排列成行的制冷方式,将室温空气排出到正在对其进行制冷的服务器前方,解决了以往由于机房内计算机设备摆放密度和空调前、末端送风量不同造成机房内出现冷热区域不均的问题,提高了机房能量效率和制冷能力。模块化的结构也能配置得准确合理。

选择了冷冻水型空调,维修维护方便。如果大楼有24小时冷水提供冷媒,则安装此制冷系统较经济,环保节能。

机房热量估算合理,机架布放考虑了冷热通道摆放正确。可以看出此方案机房空调系统为各种空间提供了高效、且经济的制冷效果,大大节约了空调系统的电能,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

该机房空调方案采用了apC-mGe公司的模块化冷水型空调,已考虑到了绿色节能问题,但距真正意义上的整体绿色节能机房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大楼要常年有24小时冷水提供冷媒,否则,还需再安装一套制冷水装置。而且由于制冷装置是以冷水为冷媒,又与计算机机柜并排安装,需要考虑冷却管道漏水对计算机设备运行安全的威胁。

方案中机房一配置apC-mGe的inRowRC空调1台,没有谈及备机问题。另外,此设计方案对机房加湿要求未进行描述。

艾默生

《电信机房动力能源解决方案》

方案设计合理、完善,能够提供全套机房设备,系统设计上采用全冗余,重点确保动力能源系统的高度稳定,也有服务保证,突出了一站式解决方案的特点,基本满足了整体机房的专业需要,也有成功的实际应用实例。

利用同一厂商的产品和服务,有利于系统的稳定运行和维护,降低了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主要还是一个设备推荐方案,虽然主体中讲明了最大化节约能源,控制企业的运营成本这一主题,但在实际设计中并没有太多体现,主要还是自己公司产品的介绍。

由于采用同一厂商的产品和服务,其结果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是系统初期建设投资和运行维护成本都会比较昂贵。

科华恒盛

《广电系统中心机房UpS解决方案》

该方案设计合理,完善,实用性较强。主要体现在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和高质量性能等方面。意识到电源供电质量是it基础保障设施,UpS是针对大型数据中心和关键设备,力图实现UpS电源输入的高效节能;采用工频机UpS,并利用工频机UpS高可靠性等特性,为广电系统机房提供了高可靠性、高可用性和高安全性的UpS电源环境,满足了行业对电源系统的特殊要求。争取做到整机效率高、发热量小,运行损耗小,提高电能利用率,以实现节能省电。

高可用性。采用DSp数控技术及工业级的元器件,模块化结构,提升了UpS的整体性能,确保供电系统高度可靠稳定运行。

可扩展性强,易于维护。UpS采用了无主从自适应并联技术,能够将不同型号、不同功率的UpS并联,用户可根据自身业务发展需要随时进行技术升级或扩容。同时此并联方案还可以任意在线投入或退出并联单元,实现并联系统的在线热维护。

高效节能。UpS采用的iC、CpU以及DSp等技术实现交流电源的功率因数校正和电流谐波抑制,输入谐波失真低于3%,功率因数可高达0.99,能够有效减轻电网负荷,实现UpS电源输入的高效节能。

易于管理。该方案具有灵活的组网监控能力,可以方便地实现UpS的智能监控,包括近程的点对点通信监控、中距离的独立远程监控器监控、远距离的网络管理监控。同时实现对UpS的运行状态、运行参数等的实时监控。

只提供了功率因数和谐波失真指标,没有提供最主要的效率指标和效率曲线,对节能效果的推导缺乏最直接的依据。

方案中UpS单机运行带载,设备维护或维修时,负载会处在市电状态下供电,对负载来说环保性差。

提供的方案拓朴图中UpS前端输入配电部分没有采用双路供电,影响系统可靠性。

科士达

《内蒙农信智能机房解决方案》

该方案结合银行自身业务特点,在业内率先提出符合新阶段网点信息化建设需求的“银行网点it基础设施一体化绿色智能解决方案”的全新建设模式,并实施了集atS、综合配电、UpS电源、电池、防雷、智能管理、线缆管理、机柜、温度控制功能于一体的专用柜式机房为基础的网点绿色智能解决方案,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解决了以往网点设备应用环境恶劣、网点无机柜、线缆无序、网点接地环境差、系统控制与监管难、网络管理与维护难等诸多问题。

采用标准化生产和标准机架设计安装方式,缩短了建设周期,利于推广。

可平滑扩展且极易更换的模块化设计,大幅度提高系统可用性,降低了系统的复杂性及设计、组建、维护、扩容机房的风险。

配合完善的智能监控模块,更能进行预防性故障分析和历史状态记录,减少了系统出现问题的可能性。

一体化的设计和实施方案,极大方便了网点管理人员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最大程度降低了人为故障的发生。

将所有功能模块集成在一个机柜中,设备运行发热和环境温度过高时将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电池和it设备放在一个机柜,如果电池出现泄漏,后果会很严重。

作为一个机柜有了散热功能,但作为一个机房缺乏制冷能力;只能通风不能满足广大地域的复杂降温要求。同时系统的规模和可扩充性也有很大局限性。

UpS单机运行带载,设备维护或维修时,负载会处在市电状态下供电,对负载来说运行安全性较差。

伊顿爱克赛

《中国电信雅虎机房电源方案》

此方案主要体现在UpS给主要负载构成了一个安全、可靠、完整和高质量的供电系统,在绿色环保和节能方面,考虑到UpS整流会产生大量的电力谐波对电网造成污染,同时影响柴油发电机的带载率,因此,对UpS系统采取必要的谐波改造措施,使其谐波反馈量符合电网的“绿色”负载要求,达到环保和节能的目的,这也是当今用户建设所考虑的关键问题,本方案为用户打造绿色环保机房,提供了一个可选择的方案。

设计目标是在保障电源系统高可靠性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指标,在方案中选用伊顿爱克赛智能化滤波+阻波的谐波方案来实现“绿色节能”的目标。UpS采用12脉冲+11次滤波器,有源滤波器和伊顿爱克赛智能化滤波+阻波谐波方案的谐波补偿效果及能耗的技术,该滤波方案功耗低于12脉冲+11次滤波器或有源滤波器,达到实现“绿色节能”的目标。

实现了基于集中旁路的“2+1”冗余并机UpS系统构成的双总线供电设计方案,使供电的可靠性得以大大提升。

所涉及节能数据缺乏第三方验证,没有提供最主要的效率指标和效率曲线,主要还是一个供电方案,与整体机房命题有差距。

智能运维方案篇4

【关键词】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教学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智能建筑(intelligentBuilding)其技术基础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所组成,运用自动化、通信、信息技术等智能化手段,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节能高效、舒适智慧、配置更新,实用愉悦的人性化建筑环境。智能建筑具有系统集成特点,发展历史短,但涉及范围广,进展速度快,是动态和相对的概念,随着高新技术发展而不断变化。

产业信息网的《2012-2016年中国智能建筑市场分析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市场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亿,2012年为861亿,年复合增长率为23.2%。如果未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每年保持15%增速,如果智能化工程投资占投资额1%,那么智能化工程投资总额2013年在830亿左右,2015年为1100亿左右,2020年将达到4400亿左右。随着新一轮的经济刺激政策聚焦在新兴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智能建筑作为智慧城市的细胞,发展势头很强。

教育部于2006年在土建类学科开设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希望在培养建筑类人才的基础上,加强对电气智能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我校以此为契机,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着重对智能建筑解决方案的前期设计、工程施工建设到后期的运行维护,围绕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运行维护的费用占到全部费用的60%-70%数据分析、人才使用分析,开设智能建筑专业方向,面向建筑、物业管理行业。为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结合,在对“智能建筑”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建筑为平台,依照建设部2003年颁发的《建筑智能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技术标准要求,住建部2013年《智能化系统工程运行维护技术规范》,结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共同对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运维一系列过程形成规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模块式课程开发,编写《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教材,探讨教材教法,强化智能建筑中智能弱电各子系统的原理、设计与工程实施实践。加强学生对智能化系统设计、建设、运行及维护中实践技术的传授,使本专业的同学获得对智能建筑的整体体系及系统原理的掌握。我们的课程主要包含了智能建筑中涉及到的主要内容:综合布线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消防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等。重点讲授这些智能系统的原理、组成、设计原则、工程实施及维护运行等,使学生对每一个子系统的原理、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等各环节都进行学习掌握,培养建筑、物业管理行业建筑智能技术方面的综合技术人员。以满足智能建筑行业不同环节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内容包括智能建筑的基本概念、智能建筑的用户需求与基本要求、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主要任务、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与会审、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专业协调、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技术要点、智能建筑的建设管理、智能建筑的工程招投标、智能建筑的施工与调试、智能建筑的工程验收与人员培训、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安全运行等。

建筑智能化弱电系统涉及的知识面广、工程性强,既要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把握实践技能的学习,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归结的主要问题有:

(1)《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知识点多面广,增加了学生对所涉及的技术与系统掌握的难度。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涉及到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对于每一个系统,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原理,还需要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系统的设计,因此学生就要掌握系统的构成、设备的选型,同时在系统设计、设备选型时还要考虑工程实施的具体因素。

(2)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投入,实训设备运用与技术升级、更新,教师的知识架构与实践教学的要求不匹配。学生对这种工程背景较强课程的学习理解与知识掌握难度增加。因此建立并改善专业的智能建筑综合实验室对于该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3)课程考核所涉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考核无法展示学生处理工作现场各方面及各种问题的能力,无法完整体现出课程的工程实践背景。

(4)学生理解《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所涉及的一些设施与设备还可能看不到、摸不着。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切身体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进取。

教学实施与改进:

1、紧密结合智能建筑行业发展需要,不拘一格提升教师素质。

结合智能建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人才培养要求,分析《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教与学全过程,根据学院当前本专业建设现状,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改善本专业教师的知识架构,实行多条腿走路,分几步落实,聘任本专业专职教师、校内兼职教师、校外兼职教师。

《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专业实践性强,切忌闭门造车,可以考虑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将智能建筑专业领域业内专家、其他大学相关专业教授、建筑公司负责人、建筑行业协会负责人、系统及技术运维负责人聘为客座教授或者教师。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或者授课,鼓励一些相关专业的中青年教师转行,到国内重点大学相关专业进行单科进修,改善行业专业人才运用与学院人才培养效果。

2、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改革为抓手,坚持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1)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开展企业交流与合作,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校企合作共同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及开放性开发方法,重构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2)通过构建企业岗位认知、理论实践一体化情境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完整教学环节,依据“学生培养重在职业能力、内容选择基于工作过程、教师结构趋于专兼结合、教学环境模拟职业场所、教学方法遵循职教规律”五大核心理念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实现职业能力的递进与工作过程的结合。

(3)教学项目实施设计采取:设计的学习情景单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在同一实训场所完成,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实施法来支撑。

(4)教学考评体系坚持:注重职业能力考核,根据任务完成、项目实施情况等五项指标综合评定。

实践教学与效果:

1.优化课程结构,增强课程设置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依照高职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结合智能建筑专业行业企业人才使用需求,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2.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帮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除笔试外,还包括口试(日常提问记录)、笔记、制定工作任务各项目的独立作业、现场测试、实际操作等多种综合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归纳总结能力。

3.落实好教学实训实习实践过程三阶段工作。

(1)实训实习实践前(计划准备):制订实训实习实践方案;公布实训实习实践的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宣传动员,学生结合实训实习实践岗位,拟订实习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三方面教育:一是目的性教育;二是责任、义务和权利教育;三是安全教育等。

(2)实训实习实践中(过程监控):职业道德教育、企业规章制度教育、岗位技术知识运用、操作工艺、技能训练;教师现场指导学生作业;教师和企业指导学生撰写业务报告(技术小结和业务总结报告);教师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每个同学按照所领取的任务在确定的岗位,按要求完成课题和规定的作业文件。

(3)实训实习实践后(评价总结):评价、总结、交流和表彰。

经过多年来对《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的实践教学,逐步探索对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适应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同时,加强教学方式及手段的创新,积极建设小型实践平台;最后,完善考核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

注重围绕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任课老师一直从事智能建筑中相关弱电子系统的实践教学,并承担企业项目生产的技术组织、工作,比如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不仅参与这些系统的方案设计与方案评价,而且还到工程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结合智能建筑专业技术运用,开展对一些系统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比如视频监控中的智能视频分析、人脸识别等。教师能够很好地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在课程理论内容授课时,对案例涉及到的典型系统应用来讲解涉及的系统原理、设计思想及工程实施。并运用实际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及一些小的故事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并对工程中遇到的可以提升为学术问题的困难传递给同学,让他们多思考,学会从工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路。

比如通过建设社区的安保系统来讲解智能建筑中的安全防范系统的视频监控、门禁系统、自动报警、安检等内容,同时讲授安保系统应用的一些新的智能技术比如射频识别技术、人像比对及定位技术等。通过将教师的技术成果融合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去,工作促教,项目帮教,教与学促进,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智能建筑的蓬勃发展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一个体现,为智能建筑的良好建设、运行与维护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是我们高等教育教育的本职工作。本文从一个非建筑类工科专业开设智能建筑课程的角度,阐述了我们课程建设的思路以及对该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希望对非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智能弱电系统相关专业人才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富川.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研究设计与实现《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2]林建军,金炳尧.基于项目的实验室工作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5):111-113

[3]高建华,胡振宇.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建筑技术》2013年02期

作者简介:

智能运维方案篇5

关键词:档案学;思维张力

abstract:thiseasyanalysisarchivesthoughttensionimportantasforasformetherarchivestheoryfoundation,infinitelyrelationoflimitedillusionsonhumanlifeandinfiniterelationontheory,demonstrationtheoryfoundationofetherarchives.

Keywords:archives;thought;tension

人们关于档案学思维的无限将归于档案学历史存在的永恒,思维张力是联结档案学认识与存在的桥梁。一个人只有思维飞跃才能有学术创造的灵感。春秋末期,庄子自喻大鹏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盛唐诗人李白驾鹤天游,与月齐飞。“天宫”翱翔于天地间,中华民族圆了飞天之梦,昭示着民族新的腾飞。档案学人要有梦,要让自己的思想飞起来,通达天地永恒,在古老兰台留下自己的足迹。

1.什么是档案学思维张力

档案学人要想使自己的思想飞起来,必须具备思维张力。思维张力是探索乙太档案理论的“探空火箭”。人们借助思维张力的“火箭”,在档案学思维空域遨游,由此而步入乙太档案世界,步入档案学存在的无限空间。

人与自然界乃至宇宙万物的物质联系和物质能量交换,是宇宙中和世界上一般的普遍的运动方式和变化形态。杜起权在《河北大学学刊》2011年第3期撰文认为:“马克思主张人与自然双向互动的过程中达到辩证的有机的统一,把自然界与人的关系理解为‘自然界同自身的联系’。这种自然的本质关系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笔者注]可以调节人的创造力’。”人是智能物质的形体,人与自然界各种事物相互关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紧密程度,是人的思维张力所决定的。王天成在《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5期发表署名文章《论中西形而上学的实现方式》,文章说:“形而上学根源于人作为有限的生命在追求永恒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张力关系,在这种张力关系中,人试图超越自身的生命有限性而达到永恒性。”人与自然的联系,实质上是两种相互关联的力,即人对自然的关注力度和自然对人的影响力度。一方面,人有理解、掌握和利用自然的主动力;另一方面,自然有需要人理解与掌握的被动力。一旦这种力形成相互联系,就构成了人与自然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结合力。那个时候,档案学人与档案学的自然存在构成了双方力的交换与互动,而二者之间的联系,则是人的思维张力与档案学物质载体张力的互动关系。该种互动关系形成了人与档案物质载体的高度和谐统一,天地人互感互动生成一个档案学存在的物与物相融的有机整体。档案学人以思维张力的无限性凿破档案物质载体的天然形态,在超越自身生命本质的同时到达档案学精神实践空域而认识档案(物质载体)之本源。

从本质上讲,人的思维张力是脑细胞的活跃程度所决定的,人与自然的结合力,一方面是人的脑细胞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内张力,另一方面是人的脑细胞在认识外部自然界时的触觉力。人对自然的认识是人的大脑细胞(高级智能生物物质)对自然界(有机或无机物质)发生触动的能力,而在同时,自然界又给予人的大脑细胞一个反向触动力,由此构成了人与自然界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和相互作用的张力,乙太档案信息是形成这种张力的源泉,并成为传递这种张力的中介,成为人与自然物物相联相融的媒体。

2.档案学思维张力的矛盾关系:有限时间与无限空间

高娜在《郑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上撰文援引马克思的话说:“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无数有限时间之和是时间的无限,时间的无限通达物质存在的永恒。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有限生命(思维)的扩展空间是无限的。任何具体物质形态对于时间存在意义上讲,都是“暂住”,不管是万分之一秒存在还是数百亿年存在这么悬殊的时间,微观乙太颗粒或宏观天体在相对空间上的巨大差异,都是由物质存在时间的有限性和物质运动作用空间的无限性所决定的。从抽象概念上讲,宇宙是物质的宇宙,宇宙物质存在是永恒的与无限的存在。但宇宙中具体物体,包括人、自然界和地球的存在,不管是时间上还是空域占有上都是有限的。

人为什么能够在有限生命期间认识宇宙的永恒与无限呢?

智能运维方案篇6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设计110kV主变压器在线监测

中图分类号:tm4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1.1目的和意义

电力系统一直沿用定期检修和事后检修相结合的检修模式来检查、处理设备缺陷,在多年的实践中有效减少了设备的突发事故,基本保证了设备的良好运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力需求不断增加,电网规模迅速发展,电网设备数量急剧增加,定期检修的工作量剧增,维护检修费用骤增,检修人员紧缺问题便日益突出[1]。这种运行习惯显然已不能满足电力系统发展的要求。

因此,为了解决电力系统面临的提高供电可靠性、有效控制检修成本、合理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等棘手问题,实现状态检修成为必然趋势。

在新建工程中,安装配置或预留一定数量的在线监测装置接口,有选择地对电气一次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在线监测,实时检测运行设备的各种参数,及时发现设备的潜在故障,防患于未然,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使运行维护由定期检修逐步转向状态检修,进一步提供安全、优质的电能。

为此,结合目前国内应用的在线监测技术,通过强调管理和技术分析的作用,以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结合未来电力技术发展方向,确定该站的在线监测装置方案,及时发现设备的潜在故障,合理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达到早期预报故障、避免恶性事故发生的目的,将会极大的提高供电可靠性,节省检修费用[1],真正实现高压电气设备的状态检修,为实现变电站电气设备的智能化有着重要意义。

1.2主要研究内容

变电站主变压器的安全稳定运行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尤其越来越多的大容量变压器进网运行,一旦造成变压器故障,将影响正常生产和人民的正常生活,而且大型变压器的停运和修复将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如果能够对变压器运行状况进行在线监测,通过数据分析提早发现或预判设备故障,可以大大提高变压器安全稳定运行可靠性,对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根据该110kV变电站工程全寿命周期设计要求,对智能主变压器的在线监测方案开展研究。

1.3研究目标

通过对110kV油色谱在线监测方案与无在线监测方案比较,结合110kV变电站工程的实际工程情况,比选出不同条件下合适的变压器在线监测方案。

2工程概况

某110千伏变电站终期规划安装主变3×50mVa,本期安装主变2×50mVa,电压等级为110/10千伏。每台主变低压侧安装无功补偿电容器6000+6000KVa;110千伏规划出线2回,本期2回;10千伏规划出线32回,本期24回。

站址区地层结构较为简单,覆盖层较薄,上部为黄土状粉土、下部粉质粘土。区内地下水位埋深约23m,地下水位变幅为1.50~2.00。根据该市水文地质资料调查分析,确定该区地下水对混凝土和钢结构具有微腐蚀性。电缆沟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沟长度240m,根据线缆敷设量,电缆沟尺寸按600m×800m设计。

3专题研究内容

3.1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

根据智能变压器测量数字化、控制网络化、状态可视化、功能一体化、信息互动化的总体要求,在线监测应能够满足变压器以下需求:

l)根据实时获取的油箱顶部温度、环境温度、负荷电流评估绕组的热点温度和寿命损耗(ieC60354,ieC70076-7)、过载能力、紧急过负载时间。向冷却器控制系统发出操作指令,并评估冷却效率,超过设定参数,主动启停相应设备,超过极限参数,主动发出信息或指令。

2)根据设定的冷却器控制方式(自动、手动),控制并监视冷却器的运行,制定冷却器投切策略、优化冷却器投切。监视冷却器:a、每组风机的工作状态(工作、停止、故障);b、电源状态(正常、断相、停电、故障):根据冷却效率提示是否清理[3]。给出分类故障报警,紧急情况下主动发出指令。

3)能够将气体继电器状态(轻瓦斯、重瓦斯)、压力释放器状态动作跳闸、压力继电器动作跳闸等信息,按优先级次序实时发出。

4)将实时监测的油位、油箱内油压、油面温度、铁芯接地电流等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作为状态评估和故障分析的数据,或将实时监测数据上传。

5)监测吸湿器的干燥状态,并根据设定的判据,启停吸湿器干燥装置。

6)定时从油气监测装置中获取油气分析数据和油中含水量数据,分析变压器绝缘状态,记录其各种成分的变化趋势,评估绝缘水平。关注异常数据,并按ieC60599或GB/t7252或积累的经验推理,给出故障类型评估结果。对于超过预定变化速率的气体,给出紧急故障评估类型报警,同时给出原始数据。

7)在油气数据异常的情况下,结合负荷数据,评估故障性质。

8)接受变压器绕组热点温度监测装置数据,评估变压器负荷状态、寿命损耗、过负荷能力、并动态优化冷却方式。

9)用户根据需要可随时调出变压器本体的各种性能参数、结构特性数据和必要的图形[3]。

传统变压器和智能变压器的实现方案示意图分别如下图所示。

图3-1常规变压器实施方案

图3-2智能变压器实施方案

本专题主要针对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配置进行分析,将配置油色谱在线监测的110kV智能变压器方案与无在线监测110kV变压器方案进行分析比较。

图3.3变压器油色谱在线监测系统原理示意图

3.2计算条件及调研数据

根据以往运行的经验数据进行分析,无监测装置变压器的可靠性指标如下表:

表3-1无在线监测变压器的可靠性指标表

强迫停运率次/(100台×年)计划停运率次/(100台×年)非计划停运率次/(100台×年)

110kV无在线监测变压器2.4990.5990.016

变压器配置在线监测装置,使其具有了自检、自测,甚至自愈的功能,因此智能变压器在强迫停运率、计划停运率和非计划停运率等方面都将优于常规变压器,假设以上三项指标分别比常规变压器提高一倍,则智能变压器的可靠性指标修正如下表。

表3-2油色谱在线监测变压器的可靠性指标表

强迫停运率次/(100台×年)计划停运率次/(100台×年)非计划停运率次/(100台×年)

110kV油色谱在线监测变压器1.2500.2990.008

根据对国内各大变压器厂的调研,相比于常规变压器,配置在线监测的110kV智能变压器拟增加在线监测装置、智能控制柜、智能模块、和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等单元设备。

4设计方案比选

4.1油色谱在线监测方案与无监测方案的LCC计算

一次投资成本考虑设备费、安装费等,如下表所示:

项目名称无在线监测方案油色谱在线监测方案

设备费用015×3

安装费用00.8×3

合计047.4

表4-1油色谱在线监测一次投资成本单位:万元

在一次投资成本计算中,可以看出在线监测装置方案要规变压器多47.4万元。变压器配备在线监测装置后,并不明显增加主变本体重量和体积。

4.2运行成本

运行成本主要考虑装置损耗更换费及运行维护费用。

表4-2主变压器运行成本单位:万元

项目名称无在线监测方案油色谱在线监测方案

运行维护费用0.5×400

损耗更换04×3

合计2012

油色谱在线监测装置基本不需要运行维护,可忽略运行维护费用,根据该地区电力系统运行状况统计,油色谱在线监测装置出现故障损坏较少,可忽略不计。但油色谱在线监测装置每10年需要更换一次气瓶,每次费用在1万元,按照电气一次设备40年全寿命周期计算,其损耗更换费用在40年全寿命周期内为12万元。

4.3中断供电损失成本

考虑两种方案的断电损失成本及修复成本,如下表

表4-3中断供电损失成本单位:万元

项目名称无在线监测方案油色谱在线监测方案

40年断电损失成本500×20

40年断电修复成本50×20

合计11000

油色谱在线监测系统可提前发现变压器运行故障,及早处理安全隐患。油色谱在线监测系统属于变压器参数监控装置,其损坏并不影响主变压器工作,但会造成变压器脱离监控运行,使变压器可靠运行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无在线监测方案不能够提前或及时发现变压器运行异常和故障,变压器发生突发故障几率较大,本专题按照全寿命周期40年寿命中可能出现2次重大停电故障、每次故障造成断电损失500万元计算,对两个方案进行中断供电损失比较。

4.4报废成本

报废成本(DC)考虑拆除费用及残值如下表:

表4-4报废成本费用表单位:万元

项目名称无在线监测方案油色谱在线监测方案

拆除费用00.5×3

设备残值00

合计01.5

油色谱在线监测装置到达使用年限后需进行拆除并报废,因此存在拆除费用1.5万元,设备残值可以忽略。

4.5评估与比较

表4-5两个方案的比较单位:万元

无在线监测变方案油色谱在线监测方案

一次投资成本047.4

运行成本2012

中断供电损失成本11000

报废成本01.5

全寿命周期112060.9

LCC价差01059.1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油色谱在线监测方案在一次成本、运行成本报废成本上要高于无在线监测方案,但在中断供电损失一项中能够避免1039.1万元故障损失,若是重要负荷变电站的主变压器,油色谱在线监测方案可能会避免更多的断电损失。

参考以往的变电站,二次设备在前5年处于引入期,第5-10年为推广期,10-25年为成熟期,25年后将逐渐衰退。推广期的价格与成熟期的价格相比,几近相差40%。据此,在智能变电站内,对于智能组件在推广期内,产品价格约为引入期的80%,在成熟期内,产品价格约为引入期的60%。油色谱在线监测方案的一次投资成本减少,其经济效益比越来越高[4]。

5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油色谱在线监测方案与无监测方案的比较分析,以某110kV变电站工程为研究案例,对主变压器油色谱在线监测方案进行了研究。油色谱在线监测方案能够提高主变压器运行安全可靠性,在全寿命周期内可以避免大量断电损失成本,同时可以减少主变压器的运行维护工作,节省了大量的巡视费用[5]。建议油色谱在线监测方案用于运行安全可靠性要求高的枢纽变电站或负荷较重的变电站,以及边远山区的无人值班站。

参考文献

[1]黄建华,全零三.变电站高压电气设备状态检修的现状及其发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25):16.

[2]韩豫,胡继军,查申虎,成虎.变电站全周期设计的理论及应用[J].中国电力.2011(3):44.

[3]易永辉.基于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智能变电站应用方案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13):99-102.

[4]张明石,曾梅.某220kV变电站土建设计全周期设计理念的具体应用[J].能源技术经济.2011(11):23.

[5]张国庆.全寿命周期管理引领基建未来[J].国家电网.2008(12):22.

智能运维方案篇7

【关键词】数字化;变电站;设计方案

1.前言

由于ieC61850通信规约制定了一个共同的通信标准,使得各制造商的一次智能设备、保护与测控等方面均能有效满足相互操作和信息共享要求,防止信息与设备出现重复采集与重复配置情况,确保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进一步减少了变电站的日常维护检修费用,这对变电站的健康、持久、稳定发展来说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现阶段我国在建设数字化变电站上仍未制定出一套完整且系统的方案,本文就数字化变电站设计展开进一步深入研究,由交换机装备方案及要求、电子互感器选用、对时方法选择、维护测控统一方案、合并单元装备、变电站自动化体系网络结以及满足一次设备智能化方案等提供有利参考依据,以合理制定出一个经济实惠、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寿命协调和功能实用的数字化变电站设计方案。

2.正确选用电子式互感器

2.1主要类型

现阶段的电子式互感器可根据高压区对电源的需求情况合理划分为有源与无源这两种类型,其中有源电子式互感器是鉴于电容、电阻、Rogowski线圈Ct以及电抗分压式pt,而无源电子式互感器是通过光学材料的磁光效应与电光效应把电流信号和电压信号转化为光信号,再利用光缆移动至低压区,顺利解调成数字信号,最后使用光纤移送到二次设备[1]。磁光玻璃式和全光纤均为当前无源电子式互感器所具备的两种类型,其中磁光玻璃式电子式互感器的稳定性与精确度会受到振动和温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并未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而有源电子式互感器因具备较为成熟的技术,加上Rogowski线圈有较强的稳定性,所以有源电子式互感器在国内得到了普及使用。

根据功能将电子式互感器划分成电流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三种类型,而工程设计则要依照主接线型式和配电装置型式来合理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类型,例如220KV线路应选用电流电压互感器,这样不但可以降低造价成本,还能够有效简化成GooSe配置,且无需切换电压。

2.2通信标准

ieC61850-9-1、ieC61850-9-2和ieC60044均为电子式互感器的通信标准,其中ieC61850-9-2通信标准应用的是网络传输方式,这不仅节减了大量光缆,还为测控保护等各项设置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因为SaV值要使用许多带宽,把24个间隔体系、16为数据和80点/周波采样作为实际案例,各间隔带所需的具体宽度为10800cm,而现具备的10000cm以太网无法满足这一要求,所以目前220KV以上的线路均采用ieC61850-9-1和ieC60044通信标准,110KV线路因为不具备较多间隔数,所以可运用ieC61850-9-2通信标准[2]。

3.一次设备智能化完成方案制定与装备标准

3.1方案制定的完成

一次设备智能化仍处于研发的基础阶段,而国内现采用的一次设备智能化方案均是由一次设备与智能终端相结合来完成。

3.2智能终端配备布置原则

按照有关规定的标准,智能终端配备布置方法要与保护装置相适应,主变220kV侧、500kV断路器以及220kV线路保护等多种智能终端均要依照双重化标准进行合理布置,而10kV、100kV线路保护以及主变110kV等多项智能终端均要依据单重化标准进行有效布置。按照双重化标准布置的智能终端和保护装置相同,一定要充分考虑冗余度问题,正确选用来自不同厂家的相应装备,同时还要考虑到日常运行、维护、检修问题,尽可能使用符合线路保护要求的装备[3]。

3.3智能终端柜的设计

在户外设置变电站时,其智能终端会长时间处于户外环境中,所以实施设计时应采取以下几点有效性措施,以降低户外不良环境因素对变电站设备造成的影响:①强化变电站屏柜的防护等级,其防护等级应高于ip54级;②利用双层中空结构对断路器的智能终端柜进行合理布置,并有效提高外界隔热水平;③根据实际情况,在断路器的智能终端柜内增加1~3台风扇,使柜内温度逐渐下降;④外层材料可选用不锈钢钢板,而内层材料则选用负离锌板材,有利于反射太阳光;⑤将加热装置与除湿装置合理装设在断路器的智能终端柜内,并依照箱内环境自行运用。

4.自动化体系网络方案

4.1方案设计

按照eC61850通信规约标准,数字化变电站系统与通信网络有过程层GooSe网络与站控层mmS网络这两种。目前,星形网与环形网均为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体系的重要组网方法,其中星形网的长处是网络延时少和网络实时性好,短处是单网冗余性明显低于环形网;环形网的长处是冗余性好,短处是网络实时性差,一旦通信发生故障就极有可能致使网络风暴问题产生,严重影响了设备的兼容性和服务性。

4.2G0oSe交换机配备布置原则

在布置G0oSe交换机时,有间隔布置与集中布置这两种方案,但由于工业级交换机的购买价格高,所以通常均采用集中布置方案。

4.3测控装置与保护装置的一体化布置方案

基于ieC61850通信规约要求,各厂商已顺利完成了相互操作以及系统无缝集成目标。数字化变电站的传统交流量、开入与开出等各种硬接线已替换成间隔层和过程层之间存在的以太网网络通讯,而数字通信也为测控装置与保护装置的运转提供了有利依据,成为变电站装备展开协调配合工作的关键。例如唐山郭家屯的数字化变电站系统就是运用测控装置与保护装置的一体化布置方案。测控装置与保护装置的一体化布置方案无任何技术问题,且使用周期长,日常运行维护费用低,投资少,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4.4确定对时方法

设置数字化变电站以及运用电子式互感器时,必须采用时钟同步方法对相同间隔和不同间隔的互感器进行合理布置,以确保采样同步。目前数字化变电站的站内对时方案包括ieee1588网络对时、综合对时、脉冲对时、iRiG-B编码对时以及通信对时这几种,其中ieee1588网络对时一定要具备交换机支持,但现阶段的ieee1588网络对时通常不具备交换机支持,所以该对时方法较少使用。而iRiG-B编码对时具有高精度、操作简单等优点,在数字化变电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5.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变电站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应采取远方不停电纠正与核查定值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大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各地区要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低压保护装置做初期试点,获得良好成效后再依次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曹珍崇,吴皓,申狄秋,周哲,陆忻.500kV变电站全数字化试点间隔工程研究[J].广西电力,2010,(06):6-9.

智能运维方案篇8

关键词:城市燃气管网;运行体系;智能化;燃气利用;燃气供应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996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2-0028-02Doi:10.13535/ki.11-4406/n.2016.32.013

城市燃气管网智能化是指运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结合多种数据采集监控系统,对燃气管道进行实时监管,及时获取相关数据信息的运行管理方式。城市燃气管网运行智能化建立方式是将各种数据分析感应芯片植入燃气管网,通过感应芯片采集相关数据,然后通过网络技术将各种数据传送给燃气管网操控人员,以此来实现燃气管网数据实时监控、集成、智能调度分析等功能,达到强化管理的目的。同时,燃气管网还能通过使用红外线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器设备,对燃气管进行网络化跟踪、监控、管理,进而促进物联网信息产业的发展。

1城市燃气管网智能化体系研究

燃气管网运行智能化对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是由多种数据分析系统、数据监控系统及网络技术组建而成的智能化运行体系。总的来说,城市燃气管网智能化需要通过多种系统组合而成,如阴极保护监控系统、运行管理控制系统、设备eam系统、生产工作系统、SCaDa系统,如图1所示:

随着燃气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它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燃气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基础资源,与各行业都密不可分。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燃气管网也随着城市化的脚步不断在各个地方罗列开来,为城市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但是燃气利用程度增高,各种问题也不断出现。首先,地下燃气管网也越来越密集,各种复杂难辨的燃气管道交织在一起,出现问题难以排查;其次,各种燃气设备操作繁琐、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最后,燃气供应量不均衡,人工难以及时根据相关数据进行调度。燃气管理单位面对日益庞杂的数据信息,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处理,无法满足城市燃气管网的运行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基于GiS/pDa的城市燃气管网智能化运行系统应运而生。

城市燃气管网智能化系统应用了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它将各种数据分析、检测系统整合在一起,形成了集成管理平台,以此来为燃气管理单位提供方便。

智能燃气管网所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具体包括业务领域、技术范畴、体系特征等方面。业务领域包括燃气单位的日常生产管理等内容,对燃气管网进行监控、智能调度,同时包括设备的检修维护、管理等。在技术方面,燃气管网智能化系统将各种现代化技术和设备整合在一起,利用了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和it软件技术。为查询管网数据信息提供了多平台多终端的方式,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进行管理工作。

2GiS智能系统基本功能与其技术应用

GiS是燃气管网的智能化系统,它拥有众多的功能。以其基本功能为例进行介绍:在图形操作方面,它能够将图形进行缩放平移,并且设置图层显示比例。在业务方面,它能够将燃气单位管理区域的定位及参数完整地显示出来,以便相关人员对管线进行查询统计。在GpS追踪管理方面,它能够将无线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等整合在一起,通过技术平台实时获取相关人员及设施位置信息,进行智能化调度。在决策方面,它能够综合各种数据,利用多平台进行运算设计,制定出最优化的方案。同时,在预设方案受阻时,它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迅速制动出另一套优化方案。此外,GiS系统还具有其他智能化的功能。南京某燃气公司管网出现故障,GiS管网智能系统在抢修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事故发生时,管线上的栓点卡在第一时间内将事发点传回GiS系统。GiS系统通过通信技术与定位技术获取巡检人员和各检修车辆的位置信息进行数据处理,然后根据他们的位置信息及时发出调度指令,使事发点附近的抢修人员能及时赶到抢修现场。抢修人员参照栓点卡传回的信息寻找压埋点,迅速展开抢修工作。在抢修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某个阀门无法关闭,GiS系统立即进行数据分析为其提供了另一套优化方案,科学高效,极大地缩减了抢修时间,降低了抢修难度。

3燃气管网智能化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燃气管网智能化水平总体不高,在我国大多数地方并没有全面推广。具体是因为大部分燃气单位规模比较小,单位对燃气管网的投资力度还不够大,因而单位企业中没有固定的实验研究室,因而各项技术相对落后,难以配备高技术要求的现代化运行管理系统。小规模的燃气单位不具备完善的创新体系,没有形成燃气管网智能化的运营模式。

第二,由于单位企业不注重管道的发展建设,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是负责企业管道的正常运转,至于管道的合理建设与改进工作,他们不会去留意。并且与管道有关的工作人员学历普遍比较低,只有基础知识,因而在工作中无法提出改进管道建设的方案,再加上管道整体在数字化方面与安全生产模型等方面没有进行完善,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时没有参照可依,技术参数较为单一,系统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

第三,燃气管网自动化控制程度不够高,无法对设备进行高自动化的调控。比如:在对管道规划建设、运营调度、完整性管理方面以及应急抢险等工作的自动化设备还不够,再加上管道智能化建设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很高的经济效益,因而在推广发展方面没有一定的说服力。

第四,部分燃气单位的CCaDa、GiS等系统存在技术缺陷。具体表现为平台数据不够完整、图档数据与官网数据不相符、访问数据不便捷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燃气管网运行智能化进程。

4智能化解决方案

4.1与技术层面有关的解决方案

在数据采集方面的智能化方案。数据采集主要包括输配管网与气源、用户、外界连接等方面的数据信息,要加强各种数据采集设备与接收终端的检查维修,保证其性能正常。制定数据采集智能方案、信息传输智能方案、数据中心智能方案。充分实现数据处理、储存以及共享智能化。确保计算机在进行数据分析时有可靠的数据作为参照,同时要加强系统更新,弥补系统缺陷,及时更新过期数据,保证数据库信息准确、完整、统一。

4.2与执行层面和决策层面有关的解决方案

4.2.1关于各方面解决方案的概述。在管网建设中,主要对象包括气源、管网、用户等,根据智能化建设的目的、智能化数据类型以及优化目标实现目标的步骤等,都需要一定的解决方案。

第一,气源智能化建设方案。建设气源智能化的目的是为了给城市的供气提供安全保障,并且采用智能化供气,能够减少大部分的人力资源,从而能够降低成本。建设智能化的气源,能够根据现有的气源信息分析未来气源的相关数据,并通过计算机能够准确计算出相关的经济效益。此外,通过智能化建设还能够根据数据中心的数据进行优化气源的建设方案。

第二,管网智能化方案建设。建设智能化管网的目的是为了在供气充足的情况下减少管网的建设投入,从而降低管网的成本投入。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管网智能化技术操作,将供气的负荷、管网约束条件等相关数据提供给计算机,通过计算机的计算,就能够快速得出管网的优化方案。

第三,用户智能化方案。用户智能化的目的是为了在给用户供气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智能化控制操作实现用户安全、节能、环保、低成本的用气方式。主要为了确保燃气能够平稳输送,能够在燃气供应充足的情况下自动控制燃气供应量,在燃气减缓的情况下通过智能设备及时反映情况,从而确保用户用气连贯性,从而减少燃气资源浪费。

4.2.2对于不同的方案,他们的操作也不尽相同。比如:对于气源智能化方案而言,气源配置能够改变管网运行的动态模拟形式,在气源智能化方案建设中,需要根据调配目标的自动化制定相关合理的调配方案。对于网管智能化方案而言,首先要对各种情景的管网运行动态模式进行准确的预测,根据预测的结果进行调整方案,最后一起执行。对用户智能化方案的执行也同样如此,只是在执行用户智能化方案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技术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在结合用户要求的情况下进行整合调节,最后确保用户智能化建设的安全性可靠性。

4.2.3在网管智能化建设过程中,为了确保整体智能化建设的安全性,还要安装应急抢险系统,包括监测预警系统、应急响应系统和应急恢复系统,进一步让智能化建设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方便的服务。

5结语

城市燃气管道运行智能化建设将对城市居民的生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气源智能化建设、网管智能化建设和用户智能化建设三大方面着手,包括智能化方案的分析概述和方案操作的补充说明,进而确保城市燃气管道运行智能化建设的安全性、技术性和便捷性。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完善我国燃气管网运行智能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艾亮.城市燃气管网运行的智能化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3).

[2]马新涛.基于GiS的城市燃气管网智能化风险管理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2.

[3]马季林.基于GiS平台的智能化燃气调度系统研究[J].城市,2013,(4).

[4]黄祖林,王业深.燃气管网智能化综合调度系统集成研究[J].价值工程,2014,(29).

智能运维方案篇9

[关键词]大运行;地县一体化;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两级三化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02.059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2

0引言

D5000智能网调度控制系统(以下简称D5000系统)作为地区电网地县调控一体化自动化系统是应“大运行”战略部署、“调控一体化”要求和智能电网技术发展而产生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同时其也对地县两级自动化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D5000系统的建成投运已经打破了原有地县自动化专业人员维护各自自动化系统的传统局面。其通过完善系统运维管理的规定,梳理标准运维的流程,保证地县一体化调度控制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进而提升自动化基础数据的准确率和自动化运维人员的技术水平。真正实现地县两级一体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促进地县之间专业化协同的目标。

1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两级三化”管理的建设背景

D5000系统满足“大运行”体系建设和“地县一体化”的建设要求,具备告警直传、远程浏览、实时监控、变电站集中监控、二次设备在线监测、自动电压控制、综合智能分析与告警、网络分析、调度员模拟培训、智能分析与辅助决策、调度计划与负荷预测等功能,目前该系统已成为地县电网调控人员实施电网监控、事故处理、运行统计的有效工具和重要技术支撑的手段。

1.1深入推进“大运行”体系的必由之路

国家电网体改《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全面建设“三集五大”体系的工作意见(〔2013〕1325号文)》(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地县调业务要实现统一专业的管理,集约核心业务。目前地县调自动化运维业务一体化运作、同质化管理水平远未达到《意见》的要求,需进一步梳理完善。

1.2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核心环节

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亚2014年在《科技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智能电网与第三次工业革命》,引起了强烈反响。文章中提出,新能源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不断突破,并与智能电网全面融合,正在承载并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智能电网承载并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构建以安全、高效、清洁发展为目标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离不开对电网实时监控的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作为智能电网的核心指挥环节,需紧密结合当前的新形势,以创新精神和科学务实的态度,提出新思路、新举措,更好地为指挥调度电网服务,通过建立完善的系统运行管理体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智能电网承载工业革命的需要。

1.3建立服务导向型电力调度的客观需求

发电企业、用电客户、电网公司通过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调度员通过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监控发电企业实时的发电量和用电客户实时的用电负荷,实现发供电的动态平衡,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通过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三公”调度“十项措施”》,利用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提供的数据作为支撑,做好电力电量平衡分析,是践行国家电网公司“四个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通过构建地县两级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管理体系,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及自动化基础数据的准确,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电力调度,更好地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

2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两级三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2.1构建管理保障体系

要构建管理保障体系,就要以“五位一体”协同机制建设为抓手,通过落实“三集五大”体系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的方案,优化整合相关部门的职责,实施市县一体化管理,规范工作职责和岗位责任,完善制度标准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初步建立与“五位一体”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岗位责任体系和标准流程体系。

2.1.1加强组织领导,责任界面清晰

构建完善地县一体化自动化运维管理保障体系,实施由市公司统筹安排,市县公司分级维护的管理模式。加强市公司自动化专业的调度与协调作用,建立由市县公司自动化运维班的班长担任自动化系统运维专责人的工作体系,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地调调控中心的主任担任组长,各县调调控中心的主任及地调自动化室的主管作为领导小组的成员,主要负责地县一体化自动化运维工作总体协调的督导,负责工作组及各有关实施单位确定各相关配合单位及实施单位绩效考核的意见。工作小组组长由市县公司自动化运维班的班长担任,市县自动化运维人员作为小组成员,主要负责落实执行相关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负责具体工作方案的制定、实施及综合协调,负责实施推进地县调自动化运维业务一体化的运作、同质化管理,不断提升地区自动化运维人员的技术水平,负责组织实施业务的培训。

2.1.2完善检查评价,实现闭环管理

采用调研、巡视、督导、检查等多种方式,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工作质量持续地提升。通过公司内部对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量化考核标准,细化各项考核制度,增强考核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利用考核评价手段确保责任体系落实到位。通过闭环管理持续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确保“两级三化”促进专业协同管理切实取得的成效。

2.2实施“大运行”体系下地县两级一体化管理

2.2.1组织地县一体的自动化应急演练

为持续提升地县自动化人员应急处理能力,地调自动化班要定期组织开展自动化系统应急演练,提升自动化人员对应急事件的处理水平。

通过定期组织地县联合应急演练,要求所有参演人员要明确事故发生过程中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避免出现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的现象。经过地县一体的应急演练,市县公司自动化专业人员进一步适应了在“大运行”体系下自动化专业全新的工作模式和系统应急处理的措施。为“大运行”体系的巩固和提升奠定了基础。

2.2.2采用行动学习法强化业务培训

在地调层面进一步细化明确“aB角”制度,确保每位成员都熟识各自承担的工作指标与任务,工作任务的派发要充分结合员工自身的特点,争取工作效益最大化;在县调层面要求各县公司按照市公司自动化班的人员分工方式确定地县一体化、aVC、调度数据网、二次安全防护等专业专责人。以地调专责人为小组负责人,组织协调县调专责人开展专业工作,并逐步建立小组内部考评及班组对小组负责人的考评体系。利用自动化班组的工作特点,采用行动学习法,对上配合省调工作,对下进行专业管理,本身从事具体工作,利用这些优势,将小组负责人培养成既有专业知识,又具备管理能力的全面人才,将自动化运维班打造成公司人才培养基地。

2.2.3建立定期沟通交流机制

利用地县一体调度视频会议系统,召集个县公司自动化人员组织召开季度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分析会,从典型案例入手,分析并学习,提出优化建议;组织市县公司自动化专业人员宣贯并学习省公司下发的、在电网调度自动化方面的管理规定,梳理公司当前地县一体化运维方面的管理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定期开展视频班组大讲堂活动,学习最新的自动化技术标准、规章制度和典型运维经验,并对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在学习和交流中不断提升地县自动化运维人员的技术水平。

2.3健全流程体系实现标准化建设

2.3.1编制统一的标准化的作业指导书

编制统一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规范地县调自动化运维人员的作业行为,确保自动化人员在地县调控一体化自动化系统中的维护质量。并由地调自动化班安排专人对每次的工程进行质量验收,对公司工作质量进行监督评价。

2.3.2编制D5000系统作业控制流程

编制D5000系统作业控制流程,流程规定前期的准备阶段地调或县调在作业前准备作业资料,应包括设备命名编号通知、一次接线图、一次设备参数和审核后的监控信息表等。按照不同的作业内容编制相应的作业控制卡。地调专责人负责审核作业控制卡是否合格。合格后地调或县调自动化运维人员根据作业控制卡执行作业任务,并指定专责人对作业结果进行检查。工作结束后将作业控制卡分别存档。

2.3.3编制地县协同自动化应急预案

编制地县协同自动化应急处置预案及处置流程。在发现或接收到自动化应急事件的报告后,按照系统应急处置预案启动自动化应急处理流程,由地县自动化专业骨干共同对事件原因进行分析和研判,迅速查明原因,并组织开展应急处理。在事件结束后,由地调自动化管理人员组织开展事后分析,编写分析报告并归档备案。地县协同自动化应急处理流程能有效提高应急处理的能力,缩短应急处理的时间,提高地县自动化运维人员对系统的应急处理水平。

2.3.4编制地区自动化系统检修管理规定

依据省调下发的《山东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检修管理规定》,要求自动化设备检修工作需提前3个工作日从omS系统中提报检修申请,由自动化人员进行作业指导书的编制。编制地区自动化系统检修管理规定,可以规范自动化系统设备检修工作,提高设备检修管理水平,实现电网自动化设备检修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步骤,确保工作无遗漏。

3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两级三化”管理的效果

通过实施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两级三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系统运行维护过程中的全过程闭环管控,在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同时,更好的服务于电力客户、发电企业,展示了企业的良好形象。

3.1显著地提高了地县调控一体化系统运行水平

在地县调控一体化自动化系统新型运维模式下,随着自动化专业管理半径的延伸,通过积极拓展专业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制定多项切合实际工作的统一的工作标准和流程体系,通过多方位培训有效地提升自动化维护人员,特别是县级自动化专业人员的技能水平,使系统在运维过程中始终可控、在控,显著提高了地县调控一体化系统的运行水平,有效地保障了地县调控一体化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3.2自动化运维效率全面提升,管理规范化运转

通过对日常工作中各规范流程的梳理,使日常运维更流畅,系统标准化管理水平和自动化人员的运行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职责不清晰和推诿扯皮的现象得到有效的根治。系统各层面操作逐步实现标准化,尤其是作业指导书、系统应急处置预案和流程的编制与,有效地规范了自动化专业人员日常运维的工作过程,提升了地县自动化运维人员对系统的应急处理水平;信息表管理流程、画面规范、信息规范等相关流程或规范的修订,充分保证了信息表的长期有效管理,统一了整个地区的应用画面,使信息更加规范。

3.3自动化基础数据准确率得到提升

通过地县自动化运维工作规范化的管理,地区遥测状态估计合格率明显得到提升,遥测状态估计合格率的提升,为调度员潮流、静态安全分析等高级应用提供了更加可靠度实时潮流数据,提高了高级应用的计算精度和收敛率,为调度员提供了更加可靠可信的辅助决策。

3.4自动化运维人员技术技能水平不断

利用工作小组培训模式及自动化创新工作室的培训作用,有效推动了自动化专业培训工作的落实,促进了自动化运维人员的知识更新;开展多方位的互帮互学式的培训,实现了专业知识的有效传递,推动了整个地区专业人t的进步。全面提升地县两级自动化人员专业综合素质,为“大运行”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技术人员保障,有利于地县一体化自动化运维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4结语

本文通过探索新形势下地县一体化系统维护的模式,在“大运行”体系建设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提出“两级三化”的自动化运维管理体系。该体系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实施效果,可以在各地调自动化专业推广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宁,徐春雷,庄卫金,等.地县一体化调度自动化系统分布式数据采集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24).

[2]胡海霞,卓兰霞,刘丽.it运维自动化在电力系统的应用[J].中国电子商务,2013(4).

[3]刘振亚.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支撑又好又快发展[J].电网与清洁能源,2009(9).

[4]胡蓉,沈键,许凌.调控一体化模式下的华东电网自动电压及自动发电控制应用[J].华东电力,2011(2).

智能运维方案篇10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挑战历史新高,城市规模持续加速增长。全人类现已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全球城市化程度仍将显著上升,到2050年达到70%。随着城市的数量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政治和技术的权力,城市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世界舞台的中心。在过去,城市的管理者没有办法预测和影响城市的运行和发展,更无法影响和适应城市日益加快的数字化进程。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进程使管理者能更好地运用新科技来管理城市。随着城市核心系统的数字化和通信的发展,新获得的信息通过智能化手段得到应用,并且为管理者的决策制定提供依据。近年来,我国加快数字城市建设,据《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支持报告》显示,我国新建地级市数字城市100多个,地级市数字城市建设累计超过300个,其中150多个数字城市已经建成并在60多个领域得到应用。新启动100多个数字县域建设和3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2012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将“构建数字城市”的目标调整为“构建智慧城市”。我国很多城市把智慧城市建设纳入了“十二五”规划,四川绵阳市也于2013年列入智慧城市试点第二批城市。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先后与东华、九洲、长虹等企业就智慧城市的建设签订了战略协议。智慧城市的建设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智慧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包括物联网建设、云计算中心建设等等,实现数字化;融合的智慧城市建设阶段,将来源于不同领域的城市基础服务信息实现基础性的互联和互动挖掘,籍以形成泛在的城市服务;智慧城市的内生发展阶段,实现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便捷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慧化表现。四川绵阳市于2015年推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工作安排,共分为五个方面:完善公共基础数据库,深化信息资源共享;增强便民利民功能,提升服务满意度;深化民生项目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强化信息惠民应用示范,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其工作的总体内容还处于智慧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而绵阳城建档案馆的智慧城建档案项目便是该阶段的基础数据库完善内容之一。

二、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

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基础,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在计算机网络作为科技支撑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城建档案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城建工作的主要目标。然而档案部门的工作历来不太受重视,因此城建档案的信息化工作开展较为滞后。但由于地区、城市发展程度以及规模的差异,城建档案的信息化工作也呈现出区域性和内容上的差别。

(一)档案数字化方面

目前,有相当一批城建档案馆已经开展了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南京、上海等市城建档案馆的档案信息数字化工作已卓有成效。就全国来说,档案数字化工作仍处于攻坚克难阶段,档案数字化的进展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已全部完成了馆藏档案数字化;二是仅完成了馆藏重要档案、利用率高的档案的数字化。

(二)信息数据库建设方面

从城建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情况看,绝大多数城建档案馆基本上建立了竣工工程档案数据库,而其他诸如:地下综合管线信息数据库、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城市规划成果数据库等,仅少数城市的城建档案馆开展了相关建设。

(三)观念意识方面

长期以来,城建档案界对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地位认识不足,认为搞不搞信息化对城建档案事业影响不大,即便是有些地方开始了信息化方面的建设,也是为了建设而建设,并没有立足长远,统筹规划,将档案信息化与档案数字化划等号,而忽略了对城建档案资源的综合利用。

三、四川省绵阳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的智慧城建档案信息化探索

四川省绵阳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成立于1989年,1995年就开始了利用计算机的快速检索功能来实现档案的查找、调阅工作,1999年12月10日该馆与中国空气动力中心自动化站合作研发的“兰苑城建档案管理系统”正式上线运行,此后该系统经历前前后后近百次的修改,2008年已基本实现了数字化档案的调阅和绘图打印功能。该馆的信息化建设已走过20余载,且馆藏系统的数字化工作自2008年启动至今,基本实现了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借此次智慧城市建设的东风,该馆还获得了省厅的智慧城建档案专项建设资金。四川省绵阳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拟采用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服务模式,建设城建档案私有云,为系统内相关科室、各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一)城建档案云

云技术(Cloudtechnology)是基于云计算商业模式应用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技术、管理平台技术、应用技术等的总称,可以组成资源池,按需所用,灵活便利。该馆的信息化建设将按照以云基础设施为核心构架、云平台为内部构架、软件为外部构架的多层次服务网络的标准进行建设。四川绵阳市城建档案馆拟采用Vmwar的vSphere云设备软件或者惠普的超融合基础架构,在充分利用和保护已有投资的前提下,构建安全、可靠的城建档案私有云,该云未来可扩展至对所辖区、县级城建档案数据的集中储存和数据利用。

(二)公众服务

建设城建档案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架起一座城建档案馆与公众交互的沟通桥梁,实现档案预约查询、档案征集等工作。建设城建档案在线报建平台,为企业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业务平台,该平台既可方便所有者单位实现电子资料的报送还可为报送者提供报送资料的检索和使用。此外,在满足国家政策要求和档案安全管理保密的前提下,还可以将城建档案数据与质量监督、施工图审查等业务系统连接起来,使城建档案资源的利用扩大到建设局建管科、质监站、设计科等相关业务单位,从而形成更大应用范围的服务平台。

(三)城市管理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