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能源的优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9:00

生物能源的优缺点篇1

【关键词】生物质能源产业集群品牌效应

abstract:thepaperanalyzesfouradvantagesandtheproblemsofdevelopingthebiomassenergyindustryofHeilongjiangprovinceonthefoundationoftheactualconditions,thenputforwardtheappropriatemeasures.Forexamplestechnologicalinnovation,developsometypicalprojects,cultivateleadingenterprisesimplementingoverallstrategicplanningandscientificlayoutandsoon.promotetheupgradingoftheindustrialstructureinHeilongjiangprovince,anddevelopbiomassenergyindustrytobeapillarindustryandneweconomicgrowthpoint.

Keywords:Biomassenergy;industrycluster;brandeffect

生物质能是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即把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固定在生物质中的一种能量形式,是利用自然界的植物、粪便以及城乡有机废物转化成的能源。根据生物质来源的不同,可将生物质能分为林业资源、农业资源、生活污水和工业有机废水、城市固体废物四大类。生物质能源充分利用,则可产生出农林生物质发电、沼气工程、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气化、生物液体燃料、建筑材料、工业原料等新能源形式。生物质能源是唯一的可再生能源,具有不污染环境、可永续利用、分布广泛、易获取、科技含量高等优点。因此黑龙江省把生物质能源作为替代矿物质能源的新兴能源,将成为新经济增长点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发展方向和解决传统能源危机的最有力途径。

1.黑龙江省开发生物质能源的优势分析

1.1生产资料优势

黑龙江省耕地面积、林地面积、粮食产量、石油储量居全国首位,可以作为能源利用的生物质如秸秆、薪柴、禽畜粪便、生活垃圾和有机废渣废水等储量巨大。黑龙江省年产农作物秸秆6000万吨,约3000万吨标准煤,除约1000万吨作为饲料、生活用能源、造纸、纺织和建材等用途外,其余5000万吨可作为能源用途;我省年均薪柴产量约为900万吨,折合标准煤525万吨;畜禽排泄物3亿吨,若建设一处300户规模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每年可节约秸秆燃料800吨,相当于保护林地400多亩,黑龙江省生物质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有无以比拟优势,为全面、大规模发展生物质能源提供生产资料基础保障。

1.2市场需求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特别是油气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到2020年石油缺口将达2.5亿吨。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能源市场需求的巨大缺口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随着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持续增长,传统能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2010年黑龙江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13058.4万吨标准煤,其中原油及原煤的生产总量分别占44%与52.9%,能源消费总量达到8347.8万吨标准煤,其中原油及原煤的消费总量分别占68.7%与26.8%。但煤炭、石油的保有储量大幅递减,大庆油田原油产量到2010年已下降到年产3400万吨,剩余可采量也仅有5.68亿吨,煤炭保有资源储量224.5亿吨,可动储量也只有35.2亿吨,传统的煤炭、石油短缺和不可持续性,使得能源市场需求日益紧张。如果充分利用黑龙江省生物质能资源,可解决全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30%左右。对缓解煤炭石化能源供需紧张局面,优化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立稳定能源供应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1.3基础设施优势

黑龙江省生物质能产业在长期发展建设中,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借助生态省建设和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有利契机,积极发展畜禽粪便转化沼气的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和秸秆气化示范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至2011年末,全省共有生物质发电厂12个,发电设备装机容量21.6万千瓦,全年发电量6亿千瓦时,同比降低7.4%,其中上网电量5.4亿千瓦时,实现增加值2.2亿元,同比增长23.9%。建成3座装机容量为6900千瓦的垃圾发电厂,全年发电量3746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4.2%,实现增加值0.1亿元,同比增长14.2%,日可处理垃圾600吨。

1.4政策优势

国家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为黑龙江省生物质能源产业优化升级指明了发展方向、道路和路径选择,2010年初,黑龙江省政府了《黑龙江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预计全省资源综合利用实现产值380亿元,其中,农林废弃资源100亿元,城市垃圾资源10亿元。林区“三剩物”综合利用率85%,秸秆和壳皮的综合利用率达到50%。重点发展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农村粪便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技术等。同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鼓励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

2.黑龙江省生物质能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特色和资源不同,各地各自为政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全省缺乏合理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地区性生物质能源产业资源浪费、无序的资源竞争及工程重复建设问题较为严重。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利用地区特色,选择其合适的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进行整体科学规划布局是黑龙江省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方向。

2.2生物质能源产业的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

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技术问题,目前黑龙江省生物质能源的开发技术手段和研发十分欠缺,尚未建设生物质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和高端技术人才和技术团队体系。对生物质能的核心技术项目攻关、研发投入资金不足,技术手段单一,技术设备相对落后,尚未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产业技术创新为支撑,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的产、学、研创新体系。

2.3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生物质能源产业作为一种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需要完整的产业链的支持,同时也需要产业集群的支持。一方面,黑龙江省生物质能源产业至今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结构,配套服务产业发展非常滞后,在关键工艺、设备和原材料供应方面,仍严重依赖进口,受制于国外技术的垄断。另一方面,黑龙江省生物质能源产业迄今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集群,以生物质能源为主体的产业基地和生产园区还都没有发展起来,这都是制约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2.4缺少龙头企业和品牌带动效应

目前黑龙江省内从事生物质能源产业的企业数量很少,一些企业的规模较小,不能形成规模生产,无形中加大了生物质能源生产的成本。龙头企业在战略性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中起着引擎和领跑作用,黑龙江省缺少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竞争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的生物质能源龙头骨干企业。黑龙江省生物质能源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多采用以前相对古老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企业均为分散经营,产业内缺乏凝聚力和竞争力,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利益共同体。

3.发展黑龙江省生物质能源对策建议

3.1实施整体战略规划和科学布局

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优势,兼顾各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结构调整、发展规模和建设时序,对地区内战略性生物质能源产业进行合理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根据各地的不同地理环境、资源禀赋、能源需求等特征,因地制宜地选择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模式,择优、择需、有重点地扶持和推广相应的产业化工程,减少资源浪费和无序的资源竞争或工程重复建设。如在生物质资源丰富的林区和边远农场地区,探索生物质发电系统或分布式能源开发系统;在畜禽粪便资源丰富的农村、乡镇,重点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和灌装式管道供气工程,探索企业、乡村、农户共同投入的集中供气模式;在劳动力缺乏的村落,支持小型沼气池建设;在城镇郊区,发展大型生物燃气工程,提供车用生物燃料;在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大力开发生物质能源植物,建设能源农场、林场,建立生物质能源基地,规模化开发商品能源。

3.2实施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推广应用

逐步建立健全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区域孵化中心和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为源头,以社会化、市场化中介服务组织为桥梁,以企业为主体的生物质能科技创新体系。支持以项目为载体引进研发机构、高端技术人才和技术团队。依托具有较强科技研发能力的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组建省级重点实验室,部署产业的技术攻关研究和前沿研究,储备一批科技成果。以企业为主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对生物质能的核心技术进行项目攻关,实现产、学、研高效结合。扶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新进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给予经费支持。

3.3实施重大示范工程和大项目带动战略

黑龙江省“十二五”期间围绕做大做强优势生物质能源产业,谋划一批重大示范工程和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大项目,形成以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企业、政府和专家共同参与的项目生成机制,平均每年有计划的推进10-20项特色的有发展前景的大项目,进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如黑龙江省将引资8.85亿元建设生物质能源基地,该项目预计造林4年后可获得收益,每年可直接获得纯利润4248万元,黑龙江省将集中在小兴安岭北坡、南坡;完达山脉中部;老爷岭、张广才岭交界等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开展生物质直燃发电产业和生物柴油加工产业建设,新造林面积达11.8万公顷。克山县花费18亿元建设的生物质能源园区--龙能生物质能源开发园区2011年一期工程投资8亿元建设年产2550台(套)生物质加工设备制造项目和年产3万吨生物质钾肥生产项目;2012年二期工程投资10亿元建设30兆瓦生物质发电项目和100万吨生物质颗料制造项目。随着大项目的推进实施,将会拉动生物质能源产业规模快速发展与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3.4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

龙头企业在战略性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中起着引擎和领跑作用,黑龙江省要培育和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竞争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的生物质能源龙头骨干企业,同时引进国内外生物质能源产业中的知名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组建龙头企业集群,积极地予以培植,加大财政、金融信贷的支持和各种政策服务力度,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力争形成若干拥有核心技术、产业链完整、带动力强的生物质能企业集团。龙头企业要以高新技术创新和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发展目标,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管理科学形式,以资本、技术为纽带,向规模化、专业化、高科技化、市场化、品牌化和高端化发展。以龙头企业发展带动生物质能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增长,进而增强产业集聚力和竞争力。同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产业链利益共同体,提高整个产业的配套能力,提高生物质能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整体竞争力。

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立项项目“黑龙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和对策研究”系列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徐长勇,尚杰.黑龙江省农村能源利用及生物质能发展实证研究[J].林业经济,2009(5),58-60.

生物能源的优缺点篇2

关键词:物流;运作模式;功能;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2.24文献标识码:a

物流运作模式是指企业对其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的物流活动的管理方式和操作标准。物流运作模式的选择因企业而异,不当的模式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因此,恰当的物流模式是成功构建企业物流系统的前提。本文就目前国内几种主要模式做一比较。

一、企业物流运作模式类型

从物流模式研究现状看,目前主要的运作模式包括:

1.自营物流运作模式

自营物流是企业自身拥有物流的运输、仓储、配送等功能,在进、销、存业务过程中只存在供、需方的物流活动,供需双方按照交易协商、合同规则各自进行运输配送及货物的存放保管等活动。其功能在于供需双方利用自身能力进行物流活动,侧重于事务处理。可分两种:一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彼此独立地完成各自的物流使命;二是企业内部设有物流运作管理部门,通过资源和功能的整合,专设企业物流部来统一管理企业的物流运作。

2.功能性外包物流运作模式

外包是基于传统运输、仓储等功能的企业或部门分别承包供需双方一系列的物流工作、任务或者功能的一种外包型物流运作模式。其功能在于物流供应商只完成企业物流过程中的运输、仓储等业务,侧重于事务管理。利用外包,可优化内部资源,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产生协同效应,取得竞争优势。

3.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

是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按照合同去完成全部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其功能表现为第三方负责从供货商开始的运输、仓储、库存等一系列专业化的物流活动,提供综合的物流活动,侧重于决策优化与企业供应链的有效链接。

4.第四方物流运作模式

第四方物流是一个供应链的整合协调者,协调管理组织本身与其他互补商所有的资源、能力和技术,提供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其功能表现为提供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整合、调配、优化供应链资源,提供各种物流规划咨询以及各层次的物流人才培训等服务。其具体细分为协同运作模型、方案集成商模式和行业创新者模式。

二、各类物流运营模式的比较分析

从以上物流模式看,其主要功能存在一定差异,这就要求企业在开展物流运营时必须了解不同物流运营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1.自营物流模式的优劣分析

优点:(1)减少物流的外包风险,获取物流环节的利润;(2)利用第二方物流通过采购订单而不采购库存的模式的改进,降低运费。其缺点在于增加资源占用与投入,物流运作成本较高,风险较大。一般适合于物流能力较强的企业。

2.功能性外包模式的优劣分析

优点:(1)提供低价增值服务。相比自营物流,该模式专业化更强,服务成本更低,效率更高;(2)增强服务意识和水平。专业物流企业有着丰富的组织和管理经验,较高的服务水平,能维护货物畅通流动,提供更有效服务;(3)增强核心业务竞争力。为维持竞争优势,企业通过减少非核心的经营范围,将有限资金集中用于核心业务发展;(4)降低经营风险。通过外包,企业将自身利益与被委托企业联系起来,共同面对技术和市场需求变化造成的风险。缺点:(1)丧失外包物流的控制权。长期依赖某一物流企业会使其滋生自满情绪而难以控制,影响到营销战略的正常实施;(2)缺乏规模效应。功能性外包使信息平台的搭建工作难度加大,没有实现资源更大范围的优化;(3)可能会降低用户满意度。非核心业务的外包可能对企业员工产生负面激励效果,进而影响核心业务,最终影响用户的满意度。该模式主要适用于没有物流能力的中小型制造企业。

3.第三方物流模式的优劣分析

优点:(1)降低物流成本。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可不再保有仓库、车辆等物流设施,对物流系统的投资也可转嫁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从而减少投资和运营物流成本;(2)提高用户满意度。物流企业利用其专业化的服务,能够满足各类用户需求,增强企业信誉,促进企业的销售,进而提高市场占有率。(3)回避物流风险。若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专业化配送,既减少投资支出,又提高了配送能力,可加快存货流动速度,减少库存量。其缺点:(1)难以实现资源在行业和全社会范围内的优化与彼此利益协调,物流企业与委托企业间的利益冲突加剧;(2)无法解决新的物流瓶颈,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随着物流市场扩张,物流企业不可避免会进入陌生领域,需要相应的专门知识及专门人才,现有人才缺乏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该模式适合于物流为非核心能力的制造商或分销商等供应链环节。

4.第四方物流模式的优劣分析

优点:(1)提供完善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供应商可以通过物流运作的流程再造,使整个物流系统的流程更合理、效率更高,从而将产生的利益在供应链的各环节之间进行平衡,使每个环节的企业客户都受益,其将管理咨询和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能力进行了统一;(2)优化流程和运作,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第四方物流的核心在于流程再造,再造过程就是基于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咨询技巧,使得业务策略和供应链策略协调一致,整合和优化供应链内部和与之交叉的供应链的运作;(3)充分利用自身与其他服务提供商、客户等的能力,包括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信息技术供应商、电信增殖服务商等,提供使客户价值最大化的增值服务。其缺点:(1)出于各自的利益驱动,供应链成员间的信任体系构建较为困难;(2)较难保证公正性和权威性;(3)对专业人才要求较高。该模式适用于快速客户响应的供应链以及需要整个地区物流运作的供应链。

总之,不同物流模式的适用条件、范围是不同的,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科学选择物流模式,促进企业更快发展。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大学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物资管理委员会.现代物流管理全书[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90-124.

生物能源的优缺点篇3

长期以来在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上,人们使用外来引入树种比例较大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对于乡土树种却考虑甚少。国内外研究指出,近年来城镇化的加快使城市间景观趋于雷同,也缺乏自身的绿化特色与乡土气息[1-4]。因此,随着“人与自然共生”理念的广泛传播,人们对城市绿化的生物多样性及自然度等提出更高的要求,生态林将逐渐成为城市绿化建设的重点,而乡土树种作为生态林建设的“主角”,在城市绿化建设中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乡土树种即为当地的本土树种,但长期以来对于乡土树种的理解观点不甚明确。根据陆庆轩[5]的观点,乡土树种是在没有人为影响下,自然发生、自然生长在特定区域或特定生态系统内的树种。也有观点认为,在同一个气候带的周边地区自然分布,通过长期引入与培育后,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完成其生命周期的树种也是乡土树种,因为它们是经过长期驯化培养,充分适应当地的环境和气候,成为当地标志性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3]。乡土树种在绿化建设中的应用虽较广泛,但仍没有引起广大绿化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并且使用的比例也比较低。杨永川[6]和鲍华分别论述了上海乡土植物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情况,就乡土树种资源日益减少的现象分析了其在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ꎻ陆庆轩[7]等分析了东北本地树种造林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乡土树种应用的对策。根据已发表的论文数据,发现乡土树种在城市绿化中应用较少是一种普遍状态[5-7]。为更好地推广并发挥优良乡土树种的作用,逐步形成以乡土树种为建群种的植物群落,较好地维持城市林带自身平衡,文章面向长三角,参考其他地区,综述了近年来乡土树种的研究及其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情况,以便为今后乡土树种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

1乡土树种在城市绿化应用中的现状

1.1国外应用情况

19世纪末,一些西方园林设计师就提出,植物景观应适合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以便利用乡土树种来展现当地的景观特色,保护当地生态环境[8]。LanLennoxmcharg所著«Designwithnature»标志着城市的景观规划开始关注人类居住环境的生态问题,人们对乡土树种的研究也开始集中在应用的生态价值方面[9-10]。乡土树种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包括涵养水分、保持水土、遮荫降温、维持群落稳定等方面,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城市绿化对外来引入树种的青睐,继而引发各种生态问题[11-14]。

1.2国内应用情况

国内学者对乡土树种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尹士海[15]认为外来树种的应用降低了乡土树种的利用率,导致植物群落多样性下降、资源退化、病虫害加重,随之带来绿化成本增加、景观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其提出3点解决方案:一是加大乡土植物优良特性及其意义的宣传ꎻ二是加强对乡土树种的科学研究以解决生产中遇到的相关问题ꎻ三是因地适宜,提高乡土树种资源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李树华[16]认为外来树种扰乱了当地的生态平衡,破坏了生态环境,对人们生活产生了影响。通过反思城市绿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必须以乡土树种为建群种构建植物群落的思路。张金玉[17]等分析了目前乡土树种在植物景观中的功能和应用现状,指出乡土树种对城市绿化景观建设的重要性,并为乡土树种的开发利用提出建议。唐红军[18]就目前乡土树种在城市绿化中出现的种类和数量不足等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乡土树种开发的相关策略。杨永川[6]等对上海乡土树种进行了分类和数量的统计,并分析了植被地理区系特征,为上海地区更好的开发和使用乡土树种提供了基础资料。韦兰英[19]等用乡土树种改造豆科人工纯林,发现种植乡土树种后的林分具有较高的植物多样性,这为我们提高城市绿化中人工纯林生态多样性提供了新的思路。无独有偶,潘声旺[20]发现乡土植物构建的植物群落的多样性越高对水土保持作用越大。韦品祥[21]对不同乡土树种的生态功能进行比较,梳理了众多乡土树种的优势并给出了应用建议。在良好应用效果的前提下,王兆东[22]等则开展了对引鸟的乡土树种红鳞蒲桃的特性和繁殖研究,为进一步了解乡土树种特性和繁殖打下基础。虽然前人对乡土树种分类、数量、繁殖和生态功能进行了探索,但如何立足于乡土树种的特点,对乡土树种在改善小气候、提高人工群落生物多样性以及营造乡土文化符号等方面的研究仍比较缺乏。因此,乡土树种的特点和应用情况需要城市绿化工作者持续投入和关注。

2乡土树种的应用特点

1)较强的适应性。相对外地引进树种而言,乡土树种通过自然选择得以在本地生存延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适应能力强,因此更适应当地的环境和气候,是当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较简单的繁殖方法。乡土树种多数可通过种子繁殖,加上现代化的扦插育苗,其育种材料容易获得,育种方法简单易操作,生产速度快,适用范围广。

3)较高的性价比。主要表现为成本低、成活率高、管理费用低,以及易达观赏效果。

4)较强的文化内涵。乡土树种有着数百年的历史传承,承载着多年以来当地的历史进程以及文化底蕴,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人文承载部分,是当地重要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方特色,也是当地历史长河中生态文明进程的见证者。

5)具有较显著的地域标识功能。乡土树种是当地的标识植物,可以形成天然生态林、风水林等,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稳定植物群落,形成城市绿地景观和地方风格。因此,乡土树种具有很强的地域识别性和标识功能,例如,日本樱花[23],洛阳牡丹[24]和石家庄的国槐[25]等植物。

6)具有稳定城市绿化系统的功能。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乡土树种在维持城市绿化系统稳定性上起着重要作用,是该区域较为适合的自然环境物种。如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LY/t2004-2012)中有一项就指出,优先考虑乡土树种,由乔木、灌木、藤本、草本等植物的合理配置建立各类林木和树木为主体的绿地,构成城市绿化生态系统。

7)具有可持续改良植物的功能。乡土树种具备特有的抗逆性和抗病性,能够作为其杂交育种的亲本,为选育优良乡土树种储备基因资源,进而为推广应用奠定基础。8)具有提高生物多样性的功能。繁殖和保护乡土树种种植资源,有助于维护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对当地珍稀乡土树种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有着重大意义。

3乡土树种应用和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乡土树种苗源缺乏

1)外迁外移。部分绿化公司为了寻求更高的经济利润,将本就稀少的成型乡土树种肆意挖掘进行外迁外移,而忽视了本地苗源没有较好补充的现实。久而久之,外迁植株因不适应新环境而生长不良,苗源地却因不重视没有补充,形成人为的苗源缺乏。

2)随意砍伐。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建、农村的拆迁和房屋的改造,导致乡土树种被大范围砍伐的情况不断发生,乡土树种种群数量不断下降甚至消失。

3)缺乏重视。乡土树种应用的难点在于多数苗圃为了追求较高利润,大量繁殖外来绿化树种ꎻ绿化管理部门为追求时尚的景观效果,对乡土树种也多有忽视,导致乡土树种在苗圃中沦为配角,更别提被大量使用。

3.2对乡土树种重要性缺乏认识

近几年,人们对外来树种有独特的偏爱,比如部分北方城市近年来大量引进南方树种,忽视了树种的生态适应性。对乡土树种在观赏植物多样性的丰富、城市植物群落的稳定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的考虑不足,未充分意识到乡土树种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综合生态功能[26-27]。引入大量的外来树种,虽然能快速实现景观视觉效果,能很好地体现现代城市气息,但无法满足城市对绿色空间的综合功能需求,生态功能和综合平衡能力较差,这样不仅不能达到理想的生态效果,还会增加成本,给维护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3􀆰3对乡土树种应用缺乏研究近年来,人们只关注苗木新品种的引进与开发,对乡土树种的培植治理以及防治病虫害的关注不多,也是乡土树种开发应用不力的难点之一。乡土树种在防止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和抗旱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比如柳树[28]、榆树[29]等对北方恶劣的环境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然而,更多的乡土树种则因为使用较少,缺乏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各类天敌的减少甚至消失,造成本就不受重视的乡土树种病虫害发生,一旦出现问题,则无好的应对之策,如重阳木上的锦斑蛾爆发[30]。3􀆰4对乡土树种资源开发缺乏力度乡土植物资源研究和开发的重点在于引进人工栽培的外来物种,许多优秀的乡土植物资源的认识仍处于起步阶段,城市绿化工作者对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还没有充分认识,也缺乏技术上的支持。相应城市绿化管理机构对乡土植物的开发力度与城市绿化的要求差距很大,明显缺乏力度。

4乡土树种应用的发展对策

4.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乡土树种的使用,重点在于加强宣传。乡土树种相比外来树种在城市绿化上更具优势,要充分意识到乡土树种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应当加强对乡土树种的宣传和推行。可以通过广播、报纸、新闻等媒体方式对大众进行宣传教育,广泛宣传科研人员对乡土树种的科研成果,提高大众对乡土树种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使乡土树种在城市绿化建设中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4.2增加投入,加强研究

近年来,在林木育种与改善项目中,对外来树种的研究较多,而对乡土树种的研究则较少。因此,对适应性强的、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乡土树种进行挖掘、研究是极其重要的一项任务,也是推进乡土树种开发应用的重点工作。就现状而言,迫切需要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调查,对具有开发潜质的乡土树种给予重点的关注,为培育和驯化作准备。除此之外,还需重视对种苗的研究,在引种时应对种子进行优选。因此,相关机构可设立研究专项,在苗圃定向育苗中给予政策支持或补贴,为满足乡土树种在城市绿化中的需要奠定基础,提高造林质量。

4.3严格把关,加强保护

相关主管部门需要认真做好服务工作,严格把关,防止部分绿化经营者将乡土树种外迁外移。在必要时,可以将违法行为通过媒体进行曝光,对其进行严格处罚,从源头上构建对乡土树种的保护防线。设立检查制度,将苗圃中乡土植物统计在册,如有交易则需要登记备案,以切实掌握乡土树种整体种群数量。

4.4积极开发,充分利用

生物能源的优缺点篇4

【关键词】燃气锅炉;采暖热源;优劣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采用燃气锅炉作为采暖热源的现象有很多,根据投资、运行费用、单位面积采暖耗气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的不同,在选择燃气锅炉时也存在着不同的侧重点,选择的燃气锅炉也不同。

1.燃气锅炉作为采暖热源的应用

了解燃气锅炉作为采暖热源的应用原理和范围是分析其优势和劣势的必要前提。燃气燃烧设备主要指炉膛和燃烧器,也包括其他与燃烧过程有关的设备,它的主要作用是将一定数量的可燃气体和空气通入燃烧设备中,通过可燃气体的燃烧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给锅炉本体提供持续的热能。锅炉本体就是借助燃烧设备提供的热能将水转化为水蒸汽,使其成为一定数量和质量(压力和湿度)的蒸汽。整个锅炉生产过程就是将一定数量的可燃气体和相应数量的空气送入炉内燃烧,燃烧所发出的热量传递给水,使水在定压下汽化而形成一定压力和温度的水蒸汽。燃气锅炉作为一种产生热能和动力的工艺设备,广泛地应用于电力、机械、化工、纺织及造纸等工业部门及宾馆、居民区采暖供热等方面。我国北方城市由于需要采暖供热,在用锅炉数量更大。燃气锅炉已经逐步进入人们生活的周围。

2.燃气锅炉作为采暖热源的优劣

2.1个体燃气锅炉采暖的优缺点

个体燃气锅炉的形式一般都是家用的,也就是采用的个体户的形式,一般用的也是家用燃气锅炉。家用燃气锅炉可用于取暖、洗澡和生活用水,属于多功能型燃气用具。这种但用的燃气锅炉存在着自己明显的优缺点,其中,优点有:家用燃气锅炉效率高、功能多。符合按热量收费的原则,可准确计量耗气量。用气量可由用户自主控制,加上这种供热系统的效率高(一般在90%以上),避免了集中供热按面积收费造成的能源过渡浪费,因而能节约燃气,从而为推广使用优质洁净燃料创造了条件。但它所存在的问题也是较为明显的,比如:目前家用燃气炉在推广使用中,质量标准不统一,售后服务不完善,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烟气一般是无组织排放,会产生局部污染等。

2.2分散式燃气锅炉采暖的优缺点

这种采暖方式的优点主要有:建设灵活,燃气锅炉集中管理,方便维修。每个系统供热面积小,便于调节和控制。对于使用性质相同的建筑,特别是学校、办公楼等公用建筑,采用这种采暖方式并根据建筑的使用特点,来调节控制采暖温度和采暖时间。对不需要防冻或防冻时间短的采暖地区,根据作息时间来控制采暖时间非常有效。在节假日或无人的夜间可降低采暖温度或停止采暖,节约运行费用。当然,它也必然存在着一些劣势:占用单独的锅炉房,锅炉及锅炉房散热损失不能利用。对原有住宅楼的老式采暖系统不能直接实现分户计量,末端无调节装置,当室内过热时,用户只能开窗散热而不能自行调节采暖的温度,造成部分热量损失。

2.3集中区域锅炉采暖的优缺点

集中区域锅炉采暖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大的范围内集中使用过路作为热源来进行采暖。一个小区或几个小区的多个建筑共用一个燃气锅炉房采暖,采用二次热网,设有中间换热站,外热网规模较大。采暖面积可达数百万平方米,烟气高空排放。区域采暖优点:锅炉投资较分散采暖省,可实现集中管理,方便维修和用户,对污染物可实现高空排放。对煤改气项目,可利用直接原有的供热管网系统和锅炉房附属设备,节省初期投资。区域采暖缺点:锅炉热效率相对较低,外网和换热站热损失和热媒输送动力消耗大,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系统调节不灵活,外网投资大,不能直接解决热计量问题。在建设初期系统利用率低。集中供热系统末端无计量和调节手段。统一按照供热面积收费。因水力失调造成部分用户采暖温度过高,当室内过热时,用户一般采用开窗散热法调节室温,造成8%~15%的热损失。特别是不同使用性质的建筑混在一起,按同一水平供热,由于无调节手段,办公楼、学校等夜间和假期照常供热,宾馆有人无人照常供热,浪费能源。

3.三种不同燃气锅炉采暖方式的特点

3.1个体用燃气锅炉的特点

个体用的燃气锅炉在采暖耗热量和用途上也存在着一些独自的特点。家用燃气锅炉单户采暖热损失小,效率高。建筑耗气指标的主要影响原因有室内温度、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和密封性、建筑的外墙面积大小、采暖系统运行调节方式以及锅炉的热效率等,耗气量低于其他两种燃气采暖方式。这种采暖方式对居民住宅非常适合。在运行过程中,用户根据自己的要求控制采暖温度和运行时间,能进行分户计量,节约燃气,同时可提供卫生热水,减少污染物排放量,降低运行费用。

3.2分散式燃气锅炉采暖特点

与个体用燃气锅炉取暖不同的是分散式燃气锅炉采暖的耗热量和主要的用途都有所差异。由于有外网的热损失,平均的采暖温度也高于家用燃气锅炉单户采暖,目前一般不设有末端控制装置,产生一定的热量损失。这种采暖方式对公共建筑、商用建筑采暖和集中住宅区非常适合。在运行过程中,根据建筑的使用情况控制采暖温度和采暖时间,节约燃气,减少污染排放量,降低运行费用。

3.3集中采暖特点

集中区域供暖再好热量和使用用途上也具备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主要是由于外网的热损失大于分散燃气锅炉采暖,平均的采暖温度也高于家用燃气锅炉单户采暖。在污染物落地浓度要求较严格而分散采暖排放污染物暖落地浓度超标时,可采用集中采暖。

生物能源的优缺点篇5

关键词:通辽玉米;产业集群;中小企业

一、通辽玉米生物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数量少,产业集聚程度低,带动能力较弱

目前,通辽依托玉米资源优势,已经形成了以梅花味精、利牛生物化工、岳泰饲料、万顺达淀粉、玉王生物、百年酒业等为主的玉米加工业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但总体来看,通辽玉米生物产业中小企业集群内仍缺乏具有竞争实力的核心企业和龙头企业。玉米产业集群内虽然集聚了一定数量的企业,但企业规模偏小,缺乏规模大、品牌影响力强的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另外,通辽玉米产业集群聚集度不高,企业布局分散,没有充分发挥出企业集群的优势。

(二)玉米产业链条短、产品结构单一,企业抗风险能力弱

近几年通辽玉米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其产品加工层次低,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玉米产业链条短,未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去年到现在,玉米行业市场低迷状态透视出通辽玉米加工企业存在的关键问题,即产业链条短,产品结构单一,目前通辽玉米加工产品只有30多种,而美国的玉米加工产品已达3500多种。初加工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

(三)融资能力差,企业流动资金短缺

想要发展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前期必须投入大量资金作为发展的基础,而且资金投入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才可能度过初期发展阶段。目前,通辽玉米加工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形势较好,带动了与之配套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伴随着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融资需求也在增加,但是社会和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却比较少,中小企业也很难从金融机构得到资金支持,导致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发展缓慢。

(四)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专业化分工协作不够强

玉米产业中的大量中小企业从事的是产品的粗加工,如蛋糕、饲料、酒精的生产等,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盲目跟风者多,技术创新者少,低水平重复建设与无序竞争现象突出;集群内企业缺乏集体行动规则和规范,企业间缺乏必然的产业联系,难以形成能够推动企业有效互动和相互促进的公共机制;产业链条不完整,集群企业对自身在产业链中所处的环节缺乏准确的定位,上下游企业间的关联度低,习惯于“小而全,大而全”的生产方式。

(五)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端人才缺乏

通辽玉米生物产业的中小企业集群内部的人力资源素质偏低,高层次人才缺乏,这是制约集群发展的瓶颈因素。无论是开鲁工业园区,还是科尔沁工业园区,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企业家资源)匮乏,集群中普遍缺乏对多变环境较敏感、敏锐、具有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的企业家。企业领导人容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目光短浅,不能以长远、战略的眼光来看待分析问题。

(六)产业集群内缺乏完善的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

通辽玉米生物产业集群在形成过程中,当地政府积极引导,出台了具体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产业的发展,但集群内普遍缺乏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导致中小企业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协调机制,同时,相关配套服务的环境、机构等发展滞后,劳动用工、市场准入、创业辅导、信息咨询、信用评价、法律援助和保障公平竞争等方面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仍然滞后,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扶持,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

(七)政府对玉米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引导、扶持力度不够

通辽政府在扶持企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引导、服务性政策,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如政府虽然很重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也帮助中小企业获得发展所需资金,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难以获取足够的发展资金,民间融资仍然是很多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而且政府对“诚信”是企业集群得以形成和健康发展的基础的意识薄弱,没有进行及时的引导和规范,导致企业间诚信的缺乏。

二、解决通辽玉米生物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问题的策略

(一)企业层面

1.增强中小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

集群中小企业通过企业产权制度、分配激励制度、内部组织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推动企业创新,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中小企业除了与其他企业加强知识技能的交流,还要加强与集群内知识性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律师事务所等的联系,促进产学研结合。中小企业局可以设置部门直接负责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沟通融合。另外集群中小企业要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对于员工采用主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方式,对于那些做出巨大贡献或者对公司发展有长期帮助的个人可以适当采用股权激励方式,营造良好的内部创新环境。

2.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构建人才梯队

人力资源是中小企业及集群发展的关键因素。首先,人才招聘方面,可以采用外部招聘和内部提拔相结合的方式。按照严格的筛选标准从外部招聘一些优秀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补充企业的人才库,以保持企业活力。另外,人才培训方面,企业应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持续安排资金对人员进行教育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集群地理位置邻近的优势,派员工去其他企业进行实地观察学习。在注重对现有人才开发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外部人才的引进。

(二)集群层面

1.加强集群内企业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构建协作优势机制

通辽玉米生物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关联性不大,尤其缺乏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大多是各自为战,不能形成纵向联系的产业链条。因此,玉米生物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应该强化与集群内骨干企业和大企业的联系,加强中小配套企业间的分工与协作,从而有利于企业获取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中小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一方面要与同生产环节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另一方面,要与上下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尤其是与集群龙头企业进行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同时,依托企业间的合作网络结构,与合作伙伴之间不仅进行产品、原材料等交易行为,更要进行共同研发和共同学习。

2.加强集群企业合作精神的培育,提升竞争优势

集群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地理集聚的优越性,加强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社会联系和相互沟通。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的对外交流部门,努力扩展本企业与地区其他企业的联系;积极参与各种行业协会;企业之间经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的非正式交流也非常重要,为未来的合作积累社会资源和条件。另外,集群企业培育合作精神,也意味着集群企业要专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从事集群价值链中的某一环节,从合作伙伴那里获得其他所需的产品或服务。

3.扶持重点企业,以点带面促进中小企业集群的整体发展

大力扶持重点企业,可以将优势资源集中到这些企业,通过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来吸引更多的、更好的资源流向该区域,带动整个产业链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辽玉米生物产业集群中的大企业或核心企业仍较为缺乏,使集群难以获得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联动发展的效应,制约了经济圈中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区内外大企业以及国内和国际性的大跨国公司在经济圈中落户,从而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4.加强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完善集群成长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目前,通辽玉米生物产业集群中的中介组织配套不完善,在现有的中介组织中,多数是中小服务机构,在专业技能和职业操作等方面存在许多缺陷。因此,要规范经济圈内中介机构的运作行为,以提高中介机构资信度为根本,同时还要充分发挥集群内创业服务机构、咨询机构、事务所、教育培训体系等各种中介机构的整体功能,为集群内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咨询、分析和决策服务。另外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可以制定一些本行业的行为规定,对行业内的企业进行自我约束,规范那些行业内企业的行为,用以保护企业的合法经营,反对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和法制,进而促进了该地区集群内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政府层面

1.做好中小企业集群整体发展规划

为克服玉米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避免中小企业过度竞争,政府要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两个主要玉米工业园区科尔沁工业园区和开鲁工业园区。在工业园区内,一方面注重精深方向延伸相关产业链,吸引有关联的企业,特别是关联性强的知名企业入驻园区,这样可以吸引大批下游企业入驻,还能带动本地一大批生产配套企业的兴建;另一方面注重工业园区的生态建设,吸引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纵向链接关系的企业入驻园区,这样可以通过集约利用和废物的交换利用、梯级利用,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物排放的最小化。

2.制定促进玉米生物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措施

政府应在企业发展、税费减免、信贷支持、资金引导等方面给予玉米生物产业中小企业进行特殊政策倾斜支持。一是建立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信用等级等的考评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制定差别化的信贷政策;二是依托工业园区或产业集群,搭建融资平台;三是完善财税优惠政策体系。如对对能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中小企业给予就业补贴和税收优惠;对能够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技术创新与开发计划的中小企业给予专项基金扶持;对中小企业的自由贷款给予高出市场平均利率部分的利息补贴等

3.推进改善企业集群发展的环境

首先,改善企业集群发展的制度环境。一是打破条块分割,建立区域间、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完善市场调节机制,通过制度创新,促进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二是政府要降低企业运营的制度成本,如税收、政策、社会治安、政府相关的办事效率等等。三是强化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咨询服务、融资服务、法律服务、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训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集群内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其次,优化企业集群发展的硬环境。调查发现,通辽玉米产业集群中的大量中小企业,并不具备公用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能力。因此,政府应该承担起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任,结合当地资源禀赋的特点,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区域的承载能力,在交通、水、电、气以及商务信息等方面满足企业全方位需求,以弥补“市场失灵”的功能,为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鲍海峰,张平等.内蒙古稀土产业集群化成长的要素及其培育途径[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6)

[2]王莉,胡胜德等.美国玉米深加工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9(3)

[3]郭玲玲.国内外玉米深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9)

[4]姜宏.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问题的对策思考[J].经济与管理,2011(7)

生物能源的优缺点篇6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地位作用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人性化的时代,如何激活企业人力资源,规范企业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发员工潜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构建科学高效的、适合企业特点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增强企业智力资本的优势、竞争优势,已成为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当务之急。

现代企业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与物力资源管理,与物力资源管理相比,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起决定性的作用。它是一种运用现代化管理的科学方法,对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员的思想、心理以及行为进行恰当的引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二、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人力资源就是指企业中的“人”,是指那些有正常智力,能够从事生产活动的体力或脑力劳动者。人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必备因素,人的知识和技能对企业经济增长起着决定作用。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把影响经济增长归结为六个因素:即劳动、资本存量的规模、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知识进步及其它因素。知识进步中的各种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及其应用全部都是由“人”来掌握和使用的,人力资源可以堪称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因此,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地讲,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通过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选拔、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员工激励、人才培训和开发等一系列手段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达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保持竞争优势之源,它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延展性、缄默性、非替代性和动态性的特性。

1.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在于它的价值性

一种资源要成为核心竞争力之源,必须能为企业增加价值,进而要求其本身也必须有价值。人力资源的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源活动能降低企业成本和增加企业收益等方面,例如通过技术革新减少工时提高成品率从而增加企业价值。随着社会物质资源越来越来匮乏以及物质资源带来的竞争优势易于丧失,人力资源的价值性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日益明显。

2.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在于它的稀缺性

全球到处都有失业者存在,人们往往会认为,这个世界显然是劳动力过剩的,人力资源是不稀缺的。假如人力资源供给是同质的在一定程度上所有现实的和潜在的员工都具有同样的能力,人力资源不可能被认为是稀缺的。而实际上人力资源是异质的,认识能力在人力资源中是正态分布的,因此,高水平的人力资源是稀缺的。其次,由于要素市场的不完善,也会造成某些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人力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发生,也会表现出人力资源的稀缺性。因而,人力资源的稀缺性从性质上分为两种:一种是人力资源的“数量”稀缺,即一定时期内人力资源市场上具有某一特性的人力供给数量不足,导致企业为猎取稀缺人才互相挖“墙脚”,竞相争夺,但随着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这种人力资源能够迅速变得丰富;另一种是人力资源的“质量”稀缺,即由于认识能力的差别而造成人力资源特性呈现的非均质分布状态,其稀缺价值又难以用市场化标准判断,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后天的开发、培训与企业文化密切相关。例如现在由于很多企业需要大量的熟练的高级技术工人,而这方面的人才又比较少,造成了技术工人的哄抢,从而技术工人的价格与日俱增,表现出很强的稀缺性,但是随着市场的介入,大量的技术培训学校的建立,这种稀缺性将慢慢消失。

3.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在于它的延展性

一种企业能力如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它必须能够支撑多种核心产品。人力资源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人力资源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建立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利用人力资源的知识溢出效应和战略协同效应,对人力资源所掌握的某一核心竞争力进行扩散、溢出,从而使人力资源具有的核心竞争力扩散到相关产品或服务,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海尔集团公司依靠其拥有大量拥有制冷技术人才优势进行多元化经营,迅速使资不抵债的小企业发展为部级企业。从而,海尔成为调动人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典范,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企业的增值。

4.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在于它的缄默性

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性、稀缺性及延展性能够在短期内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带来超额利润,但如果其竞争对手能够模仿这些特性,那么一段时间后其竞争优势难以保持,通过市场的调节,这种优势就是变成平势或者劣势。而实际上,一种资源能够被模仿首先需要竞争者必须准确地确认竞争优势之源;其次,竞争者必须能够准确地复制人力资源集合的相关因素和这些资源作用的环境。核心竞争力的获得和利用依赖于其独特的历史,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当人力资源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联系是不能完全理解时,就存在因果关系模糊。人力资源本身的难以描述的、未编码的隐性,加上企业独特的发展历史、企业文化,以及特异能力的积累,都使竞争者不能识别和模仿企业的人力资源,其事实上也就无法复制人力资源带来的核心竞争力及竞争优势。

5.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在于它的不可替代性

作为核心竞争力之源的资源必须具有不可替代性。即是否有其他资源,如技术,具有替代由人力资源创造的核心竞争力的潜力。如果有其他资源能够替代人力资源,那么人力资源就不再具有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潜力。在短期替代人力资源带来的竞争优势是可能的,但这种短期替代不一定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因为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能替代人力资源优势的资源是不稀缺的、可模仿的和可替代的,那么它将被模仿,而人力资源将重新形成竞争优势。因此,能替代人力资源只能是那些自身也具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同时,人力资源具有不可被废弃的可能和在技术、产品和市场中转化的可能。

6.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在于它的动态性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时间推移、环境变迁和市场需求变化,可能会成为一般性能力。一项核心性的关键技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模仿者能力的增强,可能会成为一般性的基础技术。此外,随着企业战略目标的转移,企业原来的核心竞争力会失去作用。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动态性,所以所有一切不具有生物性、再生性及动态性的特点的资源都不能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源。人力资源不仅具有生物性、主动性同时具有创新性的特征。在企业中的所有资源中,人力资源不是消极地被利用,而是积极主动地按照自己和组织的意愿发挥创造性的作用,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提升了企业的价值,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保证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发展;人力资源不但主宰其他资源,而且还能够主宰自身,并推动自己的发展。通过主动学习和修炼,人力资源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并且能够更积极有效地利用其他资源。通过增加人力资源的数量和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人力资源还能够替代部分非人力资源,从而减轻企业发展过程中非人力资源稀缺的压力。

四、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使人力资源真正变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源,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保持企业长盛不衰及获得竞争优势,是每个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思考和实践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只有清醒的认识到这个问题,不失时机的抓住机遇,结合企业实际,采取有效的人力资源策略,以优秀的人力资源配置,为企业发展服务,才能让人力资源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其勋,吉高超.人力资源与企业核心能力关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6).

生物能源的优缺点篇7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建设;发展;生态

一、生态中小企业建设面临许多难题

生态企业建设的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三个层面的工作的配合:在市域层面上实行循环经济,形成整个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高效利用;在产业层面上,要求企业之间尽可能建立和谐的生态链网关系,形成虚拟的或实体的生态产业园区;在企业层面上要求企业以提高生态效率为目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质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排放的最小化。但目前中小企业的生态现状却令人堪忧,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障碍。第一,缺乏强烈的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竞争意识。循环经济的实践与研究大多还停留在探索阶段,中小企业相较大型企业来说对循环经济知识的了解更少,一些企业不愿意积极承担生态责任,生态竞争意识在企业的产品开发和制造过程中没有普遍形成,“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优化,重利润增长、轻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倾向还比较明显。第二,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政策激励。一方面,由于缺乏统筹规划,企业在进行由“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的传统经济运行方式向“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封闭的循环经济运行方式转变的时候,大部分中小企业只考虑在本企业内部进行循环,没有自觉地把整个区域的企业考虑进来,造成企业单兵作战。另一方面,现阶段,在中小企业的产业政策、产业结构、标准规范以及产业化示范和推广等涉及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都还缺乏认真的研究和思考,没有形成适宜的政策培育环境。第三,缺乏强有力的技术人才支撑。首先,中小企业的非生态生产方式是由全省乃至全国的总体技术水平决定的。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生产技术、工艺还都比较落后,大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工艺和设备还在运行,环保投入少,设施落后,生产过程缺乏控制;资源再生、能源回收利用技术较少,产品深度开发力度小。第四,缺乏有效的环境监管。出于对地方经济利益的考虑,一些地方监管措施不到位,环境标准太低,导致更多企业不顾环保违法生产。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和技术限制等因素,污染治理成本远高于其可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因此,一些企业宁愿认罚也不积极采取措施防治污染。

生物能源的优缺点篇8

关键词;世界硒都产业集群全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世界硒都”提出的背景

(一)全国硒资源的分布情况

我国富硒地区较为集中,从具体地市来看,排名前六位的分别是:湖北恩施、陕西紫阳、江西宜春、安徽石台、广西巴马、江苏如皋。按省份来看,硒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分别为:湖北、江西、湖南、贵州、宁夏、台湾及新疆等省。中国其它地区普遍缺硒,从全国范围来看,大概有72%的地区属于缺硒地区,其中有三分之一为严重缺硒地区。严重缺硒的地区有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四川、、山西、云南、陕西、山东、内蒙等省。中国是国际公认的缺硒大国,缺硒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2%,其中30%(16个省市)为严重缺硒地区,生活在缺硒地区的人口达4亿之多。

(二)恩施硒资源的分布情况及开发利用情况

1、恩施硒资源分布情况

恩施市是世界上罕见的富硒地区,硒资源较为丰富和集中。经地质部门证实,恩施市含硒碳质页岩出露面积850平方公里,硒矿储量达50多亿吨,新塘乡双河鱼塘坝的硒矿被称为“世界罕见和唯一独立工业硒矿床”,填补了全球无独立硒矿床的空白。这些独立硒矿床的含量最大值达到85ppm,名列世界之首。除此之外,恩施州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硒资源,由富硒岩石、富硒土壤、富硒矿泉水、富硒动植物资源聚集形成了天然富硒地质环境与富硒生物圈,硒含量是国内其它低硒地区的几十倍至几千倍。境内70%富硒土壤适宜作物种植,且生物有机硒含量是其他富硒地区的几十倍,生产出来的特色农产品大都富含有机硒。由此可见,恩施的硒产品和硒矿床的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2、恩施硒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现状

近几年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下,恩施市委、市政府把硒资源开发利用作为实施“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推进绿色繁荣”战略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硒资源优势,多渠道、多途径地转化经济优势,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硒产品生产加工体系、产品研发体系、市场营销网络体系以及硒资源基础性研究体系,有力地提升了特色农业、食品加工业、生物医药、生态旅游等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硒资源开发利用已成为富民强市的重要来源,富硒产业在恩施大地正在迅速崛起。截止2014年初,全市已形成恩施富硒茶、富硒高山蔬菜、富硒小杂粮、硒虫草及食用菌、富硒食品饮料、硒多元矿物肥料、富硒中药材、富硒饲料与畜禽产品、深加工富硒产品、硒锶型天然饮用矿泉水等十大富硒产业。培育了“恩施玉露”富硒茶、“思乐”富硒肉制品、“大山鼎”富硒蔬菜、“清江源”富硒烟叶等四大硒产业知名品牌。

(二)制约因素

恩施市发展富硒产业虽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存在以下一些制约因素,从自身来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产规模较小,分布较散;产业融合度不足,精深加工水平较低;缺乏统一科学的行业标准及产品质量标准、市场鱼龙混杂;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含量较低;营销策略不活,市场增长较慢等;从外部来看,公众普遍缺乏对硒元素功效和作用的了解,富硒产品的认知度不高,也是制约我市富硒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恩施市加快建设“世界硒都”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

深入开展硒矿、土壤、特色作物硒含量普查,对恩施市内硒区分布、硒资源储量、硒矿情况、土壤含硒情况、植物资源、农副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等硒资源情况进行详细普查,制作恩施市硒资源分布图,建立完整硒资源档案,弄清硒资源分布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二)加强标准化建设,规范市场秩序

加强生产监督,指导企业制定统一的生产技术规范,逐步统一各富硒基地的质量标准及销售口径,从源头上规范市场秩序;积极制定实施《富硒农产品硒含量分类要求》,加强对富硒产品标签、标识的审核,对富硒产品实行统一认证管理;加强产品监测及市场监管,实行即时公告制度,及时公告合格富硒产品、规范包装,宣传统一防伪标识,及时披露假冒伪劣行为。

(三)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本地生产企业打开市场销量,吸引国内外企业订购恩施的富硒产品;加强与国内外生产企业的交流合作,共同开发富硒产品,打造富硒品牌。根据富硒产业链发展的需要,鼓励和引导本地企业加大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交流合作,特别是在人才、技术、产品开发、营销网络等方面有比较优势的国内外企业,应积极加强与本地企业的合作,共同开拓市场。

(四)加强技术支持,加快富硒成果的产品转化

加强技术支持,提高富硒成果的产品转化,为富硒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积极参与建设湖北省生物硒资源利用研发中心和恩施州硒应用技术与产品开发研究中心,为硒产业发展打造技术支撑平台。重点在农副产品硒含量的控制与调节技术、富硒产品中硒的定性定量分析、硒产品中镉等重金属离子脱除方法、有机硒功能食品及药品开发等方面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力争取得一批科技成果,为我市硒产品开发提供科技支撑。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消费时尚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绿色富硒、特色食品的文化氛围,让更多的人了解富硒知识,逐步将食用富硒食品成为一种消费时尚。一方面,借助“硒博会”等重要平台,发挥新闻媒体和互联网作用,利用各种对外活动,宣传科学健康补硒知识,弘扬硒文化,为恩施富硒产业发展营造环境;另一方面,有针对性的加大对特殊人群的宣传,比如癌症、糖尿病以及其他慢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等。

[1]陈绪敖.安康富硒食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Swot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12)

[2]郑伟.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中部崛起[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01)

生物能源的优缺点篇9

关键词:企业资源理论;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结构方程

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进驻江苏,再加上本地加工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江苏已经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制造基地。而发达的制造业离不开发达的物流服务的支持。目前江苏省内的已有可称之为“物流公司”的企业数万家,但绝大多数的物流公司规模小,服务种类单一,很难提供完整的物流解决方案,在这种形式下,江苏省物流企业如何迎接同行的挑战,发展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资源理论为基础,从物流企业内部发掘其竞争优势的来源,通过实证的方法找出影响我省物流企业发展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一、企业资源理论与物流企业资源能力体系

企业资源理论(ResourceBased-View,RBV)是现代战略管理中研究竞争优势的主流方法,相比于传统的关注企业所处竞争环境的产业组织理论,该理论更关注企业自身的特点,具体来说就是企业所掌握的各种资源和资源合理组合形成的各种能力。依据Barney(1991)等学者对企业资源理论的研究,当资源同时具有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和难以替代四大特性时,该资源才成为企业获取与保持竞争优势的来源。其中有价值和稀缺性是产生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难以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则是产生竞争优势的充分条件。

一般来说,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应具有的资源和能力至少应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基础设施资源,声誉资源,生产能力,创新能力和营销服务能力等等。但具体到物流企业,情况会变的有些不同,毕竟物流企业提供的非有形的产品而是无形的服务,因此物流企业的生产能力就体现为物流运作能力,同时物流企业还有一种特有的资源即物流网络资源,对一个成熟的物流企业来说该项资源条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并且物流企业的信息技术的依赖也很严重,所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物流新技术的引进创新也是物流企业一项重要的能力,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物流企业所应具有的资源和能力(见表1):

企业资源理论的一个观点是企业的基础资源会不断积累并演化成为高级能力,即高级能力并非企业一开始就能掌握的,简单来说,企业的资源存在一个演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资源自由组合,协同成为企业核心的高级能力。依据孟斌(2009)的研究,物流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演化的过程基本过程如下:

(1)资源演化的初级阶段——基本生产要素的简单组合。这一阶段物流企业的基本功能是将投入转化为产出。企业间仅有规模的差别,资源组合上比较单一,没有太大差别。因此这一阶段物流企业的资源实际上就是指投入要素,即资金、物流基础设施和一般人员等基本要素。

(2)资源演化的中级阶段——战略资源和能力的构建。按照企业资源理论的观点,企业要拥有竞争优势就必须开发稀缺的、难以模仿的资源和能力,大量物流企业拥有相同的资源和能力组合只能使他们至多获得竞争均势。企业要领先就势必要在投入要素基础上,抢先开发一些稀缺资源,从这一时期的情况看来,这些稀缺的战略资产包括物流网络、品牌、声誉、组织人力资源等等,尤其是物流网络的构建对物流企业竞争意义重大。

(3)资源演化的高级阶段——资源和能力的协同。物流在拥有了物流网络、品牌、声誉、组织人力资源这些战略资产后,均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可模仿性和可替代性,他们表现出来的价值和稀缺性只能存在一段时间以内。随着企业的发展,独特的物流运作能力、特有的信息技术应用及技术创新能力、专业的营销及客户服务能力随着资源和能力的协同逐渐形成,称为物流企业的独特能力。对于每一个物流企业来讲,独特能力具有高度的社会复杂性和模糊性,相对难模仿和替代,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

依据这个物流企业资源和能力演化路径,我们可以看出,低一级别的资源势必对高一级别的资源有支撑或者影响作用,而所有的资源和能力均会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我们结合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以该演化路径为基础,提出以下的影响模型(图1中每一个箭头代表了一个假设影响关系):

二、结构方程分析与假设检验

本研究使用了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上述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本研究设计了一份包含37个问题问卷,用来测量包括八个资源能力要素和市场竞争地位的九个潜变量。问卷的设计过程咨询了多位行业相关人员,并根据他们的反馈意见对问卷进行了多次修正,确保问卷测量的有效性。数据获取主要是通过函寄和实地调研的方式取得,调查的对象则主要是江苏省内各地中等以上规模且有一定年限的物流企业,如金陵交运,省运河集团,南京交运,镇江长江,大丰集装箱,徐州丸全,无锡苏锡航运等。之所以选择中等规模以上的且有一定年限的物流企业,主要是因为:

(1)目前江苏省内物流企业众多,但规模小,经营方式单一甚至主要从事货运的企业占了绝大多数,这些规模小的物流企业由于经营方式单一,可能主要从事物流的某一环节业务,那么这种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体系可能比较简单,甚至不完备,也就不能为本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样本。

(2)企业资源和能力体系是通过初级资源的逐步演化形成的,成立年限短的企业体系尚不完备,自然演化发展也无从谈起,所以也不具备成为有价值样本的条件。

2009年6月至8月,笔者总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149份,回收率为46.6%。

数据收集完成之后,首先进行了数据信度和效度评估,评估结果数据信度和数据构建效度良好。本文采用了amoS7.0对数据进行结构方程分析,分析的结果如表2所示。

从间接模型的拟合指数上看,间接模型拟合情况良好,本文以标准化假设路径为显著正值且临界比C.R.值大于2的路径认为假设成立,据此我们对前文提出的相关假设进行假设检验。

三、结论和展望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物流运作能力、信息技术应用与技术创新能力、营销与客户服务能力、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基础设施资源均对物流企业竞争优势有正向影响。有以下几方面的假设不成立:

(1)假设“支持型资源中的财务资源对主导型资源的三种能力有正向作用,并通过影响主导型资源间接影响物流企业竞争优势”不成立,这可能是因为物流企业的区别于零售业和制造业等的特殊性使他们在经营过程中一般不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来购置原料、设备或者储备商品,也就是说对丰富财务资源的依赖性不大,这可能导致了财务资源对三种独特能力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

(2)假设“物流网络资源对物流企业竞争优势有正向影响”和“物流网络资源对营销与客户服务能力有正面影响,前者通过后者间接影响物流企业竞争优势”均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物流网络建设对目前江苏省的物流企业来说可能尚不成熟,物流网络包括线路、网点,这意味着大量的人力财力和固定成本投资,包括中等规模的企业尚难有完善的物流网络,即便是网络建设相对完备的企业,可能在网络利用上尚未达到可以直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层次,所以该假设的影响效果亦不显著。

(3)假设“声誉资源对物流企业竞争优势有正向影响”不成立。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省物流企业在品牌和形象建设上尚需努力,由于物流企业数量众多,竞争激烈,目前尚未形成几个强有力的品牌可以通过品牌来取胜,打造一批名牌物流企业是江苏省省物流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说明了尽管江苏省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水平,但是其物流企业的发展与制造业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物流业的发展在品牌构建和物流网络资源的建设上面要下大力气。

参考文献:

1.Barney.Firmresourceandsustainedcompetitiveadvantage.Journalofmanagement,1991,(17):99-120.

2.孟斌,周晶.基于RBV的物流企业资源和能力体系构建.物流技术,2009,(4):7-9.

3.Kuo-chungShang,peterB.marlow.Logisticscapabilityandperformanceintaiwan’smajormanufacturingfirms.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e,2005,(41):217-234.

4.耿帅.基于资源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述评.生产力研究,2006,(11):276-278.

5.王晓东.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的实证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位论文,2004.

6.易丹辉.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与应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式及其应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生物能源的优缺点篇10

[关键词]旅游资源优势旅游环境旅游合作

一、荆州的旅游资源优势

1.荆州的古迹旅游资源优势

荆州是我国南方保存完整的古城之一。古城墙周长9km,共有6个城门。开元观位于荆州城西门,整个建筑红墙绿瓦、金碧辉煌。玄妙观位于城内东北角,现存有玉皇阁和后殿。太晖观位于荆州城西门外,四周松柏常青。楚国国都纪南城遗址,位于荆州古城以北5km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南城周围除古墓群外,还有不少古迹,如庄王台等。此外,荆州古城还有铁女寺、张居正墓等古迹。

2.荆州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一是楚文化资源优势。荆州是楚文化的中心,春秋战国时期“五霸”之一的楚国在荆州建都达411年之久。楚文化主要有青铜冶铸工艺、丝织工艺和刺绣工艺、漆工艺、老子和庄子的哲学、屈原的诗歌、美术和乐舞等。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在这里做过“左徒”、“三阊大夫”,写下了《楚辞》、《离骚》等千古绝唱;二是三国文化资源优势。荆州是三国时期魏、蜀、吴相争的焦点,历史上关羽曾领兵镇守此地达27年之久,关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忠义”的化身,为海内外华人所接受。

3.荆州周边的旅游资源优势

一是龙泉胜地。在距荆州90km的荆门市象山脚下,有蒙、惠、顺、龙4泉。4泉近旁建有跃渊阁、得月台、听泉亭等;二是莫愁村。楚国的莫愁女能歌善舞,出生在现今钟祥的莫愁村;三是明显陵。明显陵建造在钟祥城北15km处的松柏山上,是嘉靖皇帝父母亲的合葬墓,其规模和气派宏伟,是十分可贵的文化古迹。

二、荆州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

1.荆州的旅游特色缺乏

独具特色的旅游是竞争取胜的法宝。荆州虽然有楚文化和三国文化,但全国以楚文化和三国文化为主打品牌的旅游地很多,荆州在开发楚文化和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方面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没有彰显其相对于其他旅游地的独特魅力。

2.荆州的旅游资源开发不力

一是旅游资源缺乏统一布局和规划,缺乏中心与主题。二是旅游产品单一,景区景点缺乏吸引力。荆州的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只停留在表层,缺乏有效的挖掘和开发,给人感觉品位不高,与期望差距很大,无法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无法使荆州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三是旅游宣传促销不够,影响了客源市场拓展。四是对文化文物的保护和维护力度不够。五是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六是部分景区景点卫生条件差,管理不善,服务不规范。

三、荆州加快旅游发展的途径探讨

1.加快荆州的旅游资源开发

一是荆州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围绕“一核、两轴、三辐射”的框架来进行。“一核”就是把荆州古城建设成为一个较为封闭的旅游社区,增加实景表演区、关公文化祭祀区、文物博展区、三国风俗展示区、三国故事浏览区等内容。“两轴”就是把荆州古城区域与具有现代气息的沙市区域同步建设,把沙市区域建设成为与古城区域相呼应的现代都市旅游区和滨江绿色文化旅游区。“三辐射”就是以荆州古城的旅游景点为核心,辐射带动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区和红色旅游区、石首长江天鹅洲湿地生态旅游区、松滋滤水生态旅游区等三个旅游景区的发展;二是加大荆州文化类旅游产品的开发。要重点开发楚文化和三国文化等旅游产品,努力形成特色。可以考虑建设楚文化主题公园,通过开发楚人衣食行、婚丧嫁娶、宗教礼仪等表演活动,演奏楚乐、仿古宫中演出,来展示楚文化。同时建设三国文化城,通过开发三国古战场实景、三国风俗表演等项目,来展示三国文化;三是加大荆州的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的开发。通过开发湖泊休闲项目(包括渔猎捕捞、采莲、潜水、划船、垂钓、游泳等),山地休闲项目(包括山林探险、采摘野花野果、种植纪念树、林区自行车旅游等),乡村休闲项目(包括劳动技能学习、参与乡间劳作、饲养家禽家畜等)来吸引游客。

2.加快荆州的旅游设施建设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资金投入,重点解决景区景点的道路、通讯、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等方面的问题,使景区景点有一个优美、洁净、便捷的环境。二是加大旅游景点建设。要提升现有旅游景区景点的档次和服务功能,完善配套设施,增加娱乐项目。三是针对游客的需求趋向,以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为主线,开发建设一批新景点,推出新的旅游线路。四是建立和完善荆州的旅游饭店体系。要按照合理布局、结构优化的原则,加快建立以星级宾馆为主体,普通饭店为补充的旅游饭店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

3.积极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一是优化政策环境。要在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土地征用、相关规费收取、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等方面放开搞活,给予优惠;二是优化经营环境。要重点解决景区景点可进入性差、小摊小贩尾随兜售、强买强卖、欺客宰客等问题,规范经营秩序。三是努力提高服务质量。要积极营造亲和力,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4.加强荆州的古城古迹保护

一是降低荆州古城内的建筑及人口密度。保护古城需要疏散城内人口,可以考虑在城外开辟生态居住区,将城内居民逐一迁出;二是加强荆州古城墙和文物古迹的保护。要对文物古迹进行全面整理,强化管理,使文物的保护能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破损的文物进行认真的修缮。

5.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旅游合作

荆州应以楚文化和三国文化为重点,深挖三国、荆楚文化内涵,利用武汉、宜昌等地的客源优势,借助“武汉城市圈轨道”和沪蓉高速铁路的建设机遇,加大与周边城市的旅游合作,与邻近城市共同推出文化游,考古游,探索游,采风游,朝拜游,山水风光游,休闲游等,来吸引外地游客。以丰富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