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营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0:04

商业经营分析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金融控股公司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08)03-0060-04

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是对金融机构经营业务的两种不同制度安排。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混业经营为特征的综合金融渐成主流。我国商业银行要不断提升竞争力,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开创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新时代。

一、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

第一,混业经营是商业银行出于经济理性的必然选择。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实行的分业经营模式,其初衷是在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之间建立起一道金融防火墙,防止金融风险的跨业传染,从而有效降低系统性风险。但从实践看,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业、保险业的业务拓展分别限制在一个狭窄范围内,使其处于无差异经营与竞争的状态,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加集中和扩大。而混业经营则具有众多优势,包括信息优势、协同效应、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以及多元化利益等。在混业经营中,商业银行在贷款时以及投资银行在办理证券承销时可以充分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降低贷款呆账率和投资银行承销业务的风险;混业经营可以使商业银行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金融业的有限资源,实现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并增强其竞争力;金融业务的多样化和资产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效益,确保银行利润的稳定性,从而有效分散金融风险,使整个金融体系趋于稳定。

第二,混业经营是提升商业银行自身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新金融商品的开发和需求创造,使银行的媒介作用趋于萎缩。加之外资银行国民待遇的全面兑现,我国银行业已步入一个充满竞争力的买方市场。在这样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客户的需求对金融业而言,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而客户对金融商品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既需要存款、贷款、结算等传统的金融商品,也需要基金、债券、股票的买卖,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以实现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我国商业银行只经营传统的银行业务。难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因此,从分业走向混业是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理性选择。

第三,混业经营是发展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体系的内在要求。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商业银行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商业银行体系为其提供必要的资金融通渠道,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大银行的介入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证券市场上投资资金和投机资金的比例关系,大大降低证券市场的投机性和波动性;另一方面,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在收益和风险上的不匹配性,决定了商业银行必须依赖资本市场进行资产、负债及流动性的管理,同时商业银行功能的日趋衰落和资本市场核心地位的逐步确立,也决定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必须以资本市场为平台。

二、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制约因素

随着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的深化,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的政策开始作出适当调整,银行、证券、保险业出现了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趋势,混业经营的政策环境也越来越宽松,“十一五”规划提出“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的方针,更使金融混业经营从最初的浅层业务合作走向深层资本联合。然而,面对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在推进混业经营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第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围绕股份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引进了部分战略投资者,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但与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公司治理的有效机制远未形成,特别是“三会一层”之间尚未形成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有效的制衡关系和明晰的职责边界。具体来说,股东大会作为商业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由于会前并未对有关议题进行比较详细的通报和披露,难以保证股东代表对所议事项进行充分讨论,往往造成表决流于形式;董事会不仅在人员组成和结构上存在一定缺陷,缺乏专家型董事,而且董事会应有的决定银行经营方针、进行战略决策、控制风险等核心职能发挥不够,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相去甚远;监事会主要对银行的各项财务报表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进行审核。没有真正建立起以监事会为核心的监督机制;高级管理层既负责制定银行的总体发展战略和年度发展规划。又负责具体执行,权力过分集中、决策与执行一体化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与混业经营下的主体明确、权责统一、管理科学、激励和约束机制健全的要求相去甚远。

第二,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经营银行就是经营风险,内控制度建设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永恒主题。但是,我国商业银行首先在理念上就没有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同等重视。其次是内控机制不健全。这不仅表现在内控制度制约范围不够全面,往往是“控下不控上”。而且缺乏有效的协调与制约机制,一些内控制度还相互割裂,有些甚至相互矛盾,导致执行乏力。风险管理委员会也由于其独立性、权威性不够。以及风险承担主体的不明确,无力对金融风险实现有效的控制。再次是风险测量工作落后。商业银行由于管理层次多,信息的收集、传送、分析的手段落后。使信息的交流没有畅通的渠道,许多信息无法共享,加之风险量化管理技术比较单一,只能采用一些静态的财务数据计算测量风险,导致混业经营所需的内部约束条件难以形成。所以,缺乏严密的内控机制是商业银行目前仍须坚持分业经营的直接原因。

第三,金融监管水平有待提高。我国目前的分业监管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金融业的稳定,但与混业经营要求的风险监管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金融风险监控体系,各监管机构之间也不能有效配合。因此,不论银行业采取何种方式进入证券市场或保险市场,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要实现有效监管都会出现棘手问题。如何规范资本充足率,如何计算测量银行风险,各监管机构如何分配监督权力,如何承担监管的责任与风险。现有的监管模式难以界定。加之现有监管以合规性为主、风险性控制不足,以行政手段为主、经济和法律手段作用发挥不足,使其难以保证混业经营下金融业的安全有序运行。

第四,法制环境欠佳。回顾美国等主要西方发达国家金融格局的发展,其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之所以能在实施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后,重新走上混业经营大道,与其良好的法律环境及金融立法领域的长期努力是密不可分的。而我国的金融立法长期以来是在分业经营背景下进行的,平行性特征明显。

尽管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的颁布实施。对规范金融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相关法律法规仍有待完善。在金融执法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机会主义行为盛行,违规风险较高。如果在立法上不对混业经营风险进行充分的估计并做好相应准备,则很难避免金融秩序的混乱。

三、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模式选择和若干对策

(一)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模式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必须充分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在认真分析混业经营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基础上,对国际上各种成功的混业经营模式进行分析,以构建符合我国自身特点的经营模式。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三种可资借鉴的混业经营模式: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模式,即全面放开阻碍不同金融行业之间业务交叉的法律限制,打破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之间的传统界限,发展综合性银行。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母银行模式,即商业银行通过直接投资控股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涉足其他金融领域。三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即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共同置于金融控股公司名下,各金融机构相对独立运作。综合比较三种模式的利弊,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对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最为合适。这种模式一方面有助于在不激化矛盾的情况下,逐步解决我国金融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推进银行经营体制和公司治理结构的转变,抑制金融机构的盲目扩张冲动。同时集团下子公司也具备更高的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规模经济。金融控股公司不仅可以优势互补,共同开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进而降低整体经营成本,加快金融创新;而且内部机构之间的业务交叉,有助于提高服务效率和资金营运效率,使各金融行业既形成专业化发展体系,又能相互协作、凝聚竞争力,一定程度上实现专业化与多样化的有效统一。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了对这种模式的探索,1995年中国建设银行与美国摩根斯坦利合资建立的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以及1997年中国银行控股成立的中银国际,就是国有商业银行以子公司的形式经营非商业银行业务。可以说,通过设立金融控股公司来实现金融业务多种经营的局面已经打开,其成功运作不仅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促进我国金融改革的顺利进行,而且为我国探索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混业经营体制提供了可行性。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若干对策

第一,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核心,也是稳步推进混业经营的重要制度基础。为此,首先应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继续积极推进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着力培育次大股东阶层,在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形成一个强势群体,适当削弱大股东的绝对优势,从真正意义上形成股东多元化及比较合理的股权结构,实现政企分开,化解“一股独大”及其“内部人控制”问题。同时增加外部股权比重,让商业银行具备更多的经济人性质,激发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提高整体资本的运营效率。其次,建立规范的董事会制度,加强监事会、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加强董事会建设,建立董事问责制,提高董事会的决策能力和独立性,充分发挥独立董事职能,强化银行经营的合规性,平衡小股东和存款人的利益;保障监事会的独立性,赋予监事会一定程度的管理人员罢免权和一定的剩余索取权,以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尽可能明确划分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权力责任界限,使分工协作与制约监督相统一。再次,建立多样化、高透明的激励约束机制,以降低银行中固有的人风险;建立人市场,使人能够按市场化原则进出市场,以达到优胜劣汰,合理配置资源的效果,引入信誉机制,有效防范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将银行信息披露纳入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之中。以促使经营管理者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公司治理运行机制。

商业经营分析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能力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对于建设我国金融体系及推动经济高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五年之内进一步开放金融服务业市场,特别是在经营品种、开放区域、服务结构等方面做出较大调整,这势必将给国内商业银行带来巨大挑战。在改革开放20多年中,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形成了由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众多地方性银行在内的有序竞争格局。2007年全面开放以后,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的竞争,主要集中体现在经营能力即绩效的竞争上,绩效是商业银行综合实力的体现。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处于保护状态下的竞争,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经营体制都与同类的国外银行直接存在着较大差距,如竞争力低下、不良贷款多、规避风险能力不高、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正确认识我国银行经营能力现状,运用合理、科学的方法评估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全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优势和劣势,明确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从而引导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提升其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积极应对入市后的竞争格局有着重要意义。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能力的实证分析

(一)经营能力评估的方法

相关性分析是针对提取的指标之间存在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已初步了解所采用的指标的有用性。主成分分析法方法是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并且这几个综合变量可以反映原来多个变量的大部分信息。本文开始选取的众多反映商业银行经营能力的指标中会具有一定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可以找出影响商业银行经营评估的几个综合指标。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经营属性,利用指标评估体系,用聚类方法对商业银行进行进一步比较分析,将具有较大相似性的银行聚为一类,以发现经营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二)商业银行样本及指标体系的选择

本文选取的银行样本分别为中国银行集团、中国工商银行集团、中国农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中国交通银行、华夏银行。

由于一些数据的不可获得性,故光大银行以及恒丰银行等一些股份制银行并未包括在内。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参照国内外商业银行经营评估的方法,重点考察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发展性。本文选取的评估指标主要有:利润总额X1(亿元)、Roa资产利润率X2(%)、资本充足率X3(%)、成本收入比X4(%)、人均费用X5(%)、不良贷款率X6(%)、存贷比率X7(%)、流动性比率X8(%)、人均净利润X9(%)、利润增长率X10(%)、存款增长率X11(%)共十一个指标。指标数据主要根据各银行网站和上市公司公布的2006年年报计算所得。初始变量表如下:

(由于农行的2006年年报中未提供资本充足率的信息和计算流动性指标的相关数值,所以存在数值缺失。)

(三)商业银行经营能力的实证分析

1.指标体系的相关性分析

由于所选指标数量较多,因此作为数据处理的第一步,首先对所选取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判别,有助于了解指标的质量并为后面的主成分分析法做准备。由于指标属于非定序变量,因此采用Spearman(SpSS11.0)等级相关系数进行判别。

得出的结论是,十家银行的指标体系中资产利润率X2与流动性比率X8指标差异最小,在利润总额X1上差异最大,这也是由银行规模所决定的。同时,相对指标相比绝对指标,可以剔除银行规模的差别影响,从而更客观和真实地反映银行的经营能力。

结合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相关性强弱)和实际意义,有如下结论:

(1)增长性指标利润增长率、存款增长率;

(2)盈利能力指标利润总额、资产利润率,人均净利润;

(3)安全性指标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

(4)安全性指标流动性比率、存贷比率;

(5)管理能力指标人均费用、成本收入比。

相关性分析只是初步对指标间关系进行分类,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意义,以上结论是在以分析结果为基础,结合理论分析得出的。由于大多数指标之间都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下面本文将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进一步验证。

2.盈利能力的因子分析

(1)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值及贡献率

为避免由于量纲差异和方差较大的变量影响因子的载荷的确定,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标准化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R。其中对农行的2个缺失数据的处理选用的是用平均值代替。数据用过了Kmo度量与Bartlett检验,因而使用采用因子模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值及贡献率:

由表2可以看出,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有4大特征根,即4.946、2.808、1.672和0.750,它们一起解释了商业银行经营能力指标标准差的92.509%,即前4个主成分已集中了原始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考虑到第一步相关性分析中得出了5类指标,若提取5个因子,由于第5个因子对经营指标的贡献程度只有3.717%,不能有效降维。因此,本文提取4个公共因子是合适的。

(2)公共因子命名:为进一步明确因子的经济含义,使因子间的信息更加独立,对因子负荷阵进行最大方差正交旋转。结合实际给各因子命名如表5所示。表中第一个因子在指标X1,X7,X10,X11上有较大的载荷,这4项指标是从利润增长率、存款增长率等方面衡量商业银行潜在发展能力的指标,因此可以称为持续盈利因子。第二个因子在指标X2,X5,X6,X9上有较大的载荷,这四项指标是Roa资产利润率、人均费用、不良贷款率、人均净利润,反映的是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因此可以称为营利性因子。第三个因子仅在X3上有较大载荷,而资本充足率是国际银行业监管的重要指标,反映银行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可以称为安全性因子。第四个因子在X4,X8上有较大载荷,流动性比率反映的是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好坏,因此可以成为流动性因子。

(3)因子评分:根据因子评分模型,以各因子的信息贡献率为权数计算十家商业银行在4个公共因子上的得分及综合得分。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评价函数:

F=44.966%F1+25.524%F2+15.202%F3+6.818%F4

得到排序如表4。

持续盈利因子上,处于前三位的是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这三家银行均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排名最后四位的分别是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其中国有独资银行就占了三家。类似的,在F2盈利性因子上,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处于前三位,依旧均为股份制银行;工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位于后四位,其中三家是国有独资银行。可以看出,股份制银行的盈利能力明显好于国有独资银行。这说明,股份制改革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和治理,可以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在F3安全性因子的得分上,盈利能力最强的招商银行却排名最后,国有四大独资银行也都是排名靠后;盈利能力较后的深圳发展银行却在安全性上略胜一筹。最后,在流动性方面,华夏银行、交通银行和民生银行分别位于前三位,浦发、兴业和中国银行排名最后,国有独资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差别不是很明显。最后,根据计算所得的综合排名,前三名均为股份制银行,后三名均为国有独资银行,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国有独资银行的经营能力明显不如股份制商业银行。这说明,要想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进行股份制改革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3.商业银行的聚类分析

为了检验因子分析得出的上述结论,我们用Q型聚类对商业银行的十个样本进行层次聚类分析。由于农行数据有缺失,故在聚类分析中只包含农行外的九家商业银行。输出的树形图中7家股份制银行聚在一类,中行和农行聚为一类,农行由于存在缺失值未参与聚类。9家银行虽然最后聚成一大类,但是它们之间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根据聚类结果,验证了因子分析的结论正确性。

三、结语

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强,国际金融机构将大举进入我国,我国金融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银行业将受到很大的冲击。银行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获发展,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增强自身经营能力。

本文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商业银行的总体经营状况,利用商业银行的一系列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定量化方法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估分析,发现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好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缩小这一差异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进行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状况,国有商业银行要拓宽发展道路,积极推进金融创新,转变经营观念,充分引人混业经营,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外银行的实践证明,股份制是一种较好的商业银行组织形式。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后符合上市公司条件的可以上市,有效地增加银行资本金,提高商业银行的资金实力。只有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以国家控股为主体,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才能从根本上理顺产权关系,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产权实体和市场主体,使商业银行充分发挥其效能。

参考文献:

[1]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商业经营分析篇3

关键词:综合经营;分业经营;商业银行

一、综合经营概述

金融业的综合经营是指金融系统中各个组成机构之间进行跨业经营活动的金融运行模式,主要以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之间的混合交叉经营为主要特征,具有缩减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提高金融机构的利润,多元化的业务可以分散风险和获得协同效应等作用。国际上,在不同的国家会采用不同的综合经营模式,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法人综合模式,即由同一法人同时涉足各个金融领域,经营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业务中的多项业务,主要存在于法国、德国等欧洲发达国家。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即不直接参与具体金融业务的公司通过控股银行、证券或保险等金融企业,进而形成多项金融业务综合经营的模式。三、以设立独立的进行跨业经营活动的其他金融机构。比如商业银行自身不直接参与证券或保险业务的经营活动,但它可以作为投资主体设立或者入股证券、保险业来进行综合经营活动。

我国自1990以来开始实行混业经营,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依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的巨大障碍。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主要是指分业经营和综合经营,金融的综合经营,也叫混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企业以科学的组织方式互相进入对方经营领域实现多元化经营。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根据时代的需求,逐步走上了综合经营的模式,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现状及问题,然后分析了我国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可供选择的综合经营模式,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地改革创新发展,原本相对独立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之间的分界线愈加显得模糊,独立经营的成本不断攀高,市场风险加大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困扰,也促使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朝着综合经营模式的轨道上发展,就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阶段,加紧推进综合经营模式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可见一斑:其一是综合经营可以使得银行效益得到显著增长,其二是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有利于商业银行市场地位稳步提升,其三是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可以保证银行现有业务的增长以及潜在银行业务的扩张,其四是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有利于当前银行业综合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在具体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过程中的业务合作还处于比较低级的层面。由于当前我国大部分已处于综合经营初级接阶段的商业银行依旧被禁锢在分业经营的框架内,许多商业银行视野停留在比较短期和狭隘的阶段,因此容易产生利益冲突,难以形成一种互利共赢的长期合作关系,这种形式对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风险管理以及监管体系不健全。在综合经营模式流行于商业银行行列之后,随之而来的是风险的综合管理。在综合经营的模式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是更加复杂更加多元化,隐蔽性更强,与传统经营模式下简单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区别很大,需要更加专业的风险管理手段,此外,在综合经营的过程中还会伴有其他特殊风险的出现,如利益冲突风险、综合交易风险等,这些都是阻碍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手段上并未实现与市场经营风险的变化保持一致,风险管理的革新不及时、不全面使得商业银行难以完备地防御新风险的威胁。伴随着综合经营模式下风险的多元化和风险管理手段的创新,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提出了新要求、新理念,监管手段和制度需要得到适应市场变化的重新调整,以更好地为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发展提供保障。

3、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人才匮乏。商业银行综合经营业务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人才的要求不仅仅需要其拥有金融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对其综合业务的知识有所掌握,并需要充足的金融从业经验作为支撑。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对人才的培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诸多现有的从业人员综合专业知识水平还较低,难以承受发展迅速的金融综合业务。

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的研究势在必行,对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其综合经营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选择

我国银行业相对国外银行业来说具备较高的市场集中度,但是各类银行业发展并不是很均衡,且具体的综合经营的程度以及已经具备的能力都各有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银行本身所具备的特征采取相应的综合经营模式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1、纯粹型金融控股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

当前我国大多数的商业银行均采取了事业型控股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即作为母体的商业银行需要在经营本体公司的银行业务的同时,也参与处理其他一些相关的金融业务活动的经营,比如证劵业务、保险业务以及基金业务等,实现以银行业务为主体,积极参与其他金融业务的综合经营模式。由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起步较晚,长期以来的分业经营模式的根深蒂固使得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缓慢地进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这种事业型控股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属于浅层次的综合业务经营模式,在整个经营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扮演这过渡性模式的角色。但是随着金融系统改革的收入,商业银行业风险的增大,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从长期看来需要往纯粹型金融控股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发展,以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走入更深层次的合作,当前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从其经济水平以及公司的治理能力来看也基本具备了这个实力。

2、业务合作综合经营模式

对于我国的区域性地商业银行,从其资金规模等角度来看不具备大型商业银行步入纯粹型金融控股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的特征和条件,但是区域性的商业银行也有自己的优势,如对区域性客户的银行、金融的需求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因此区域性的商业银行可以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从而形成其金融产品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而长期以来我国区域性银行由于受到了分业经营的影响,综合经营模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区域性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重新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与同区域的金融机构进行新型业务的合作,从业务合作型的综合经营模式逐步过渡到更深入的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

四、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对策分析

1、构筑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的长期战略联盟

各大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需要通过共同的协商,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客户基础以此来构筑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从而形成一种综合的经营能力,促使我国商业银行的合作模式从表象的业务外的合作过渡到更深层次的综合经营模式。

2、不断开发创新金融产品

商业银行需要对其客户进行全面的市场调查和动态的产品使用跟踪,根据市场的不同特征细化市场,对不同的市场开发出不同的产品,同时需要研究探讨其他同行商业银行的竞争,避免金融产品的同质化竞争,不断地根据市场的供求调整创新金融产品。

3、提高风险管理及监管水平

商业银行需要多原有的风险与新出现的风险进行综合的分析、处理和预测,同时加强对银行综合业务处理方面的监管,将潜在的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并对其监管机制进行全方位的革新,以推进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健康快速发展。

4、加大对商业银行综合经营人才的培养

根据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对人才的要求,商业银行需要加强金融人才的培训,一方面可以从高校中选拨一部分金融方面的人才进行“高校——商业银行——高校——商业银行”的交互性培训;另一方面需要对在职员工进行间断性的培训;同时还需要从国际金融人才市场上挖掘一部分人才等。

5、建立完整可靠的信息技术平台。

高技术含量、稳定可靠的先进信息技术平台,是我国商业银行实现综合经营模式发展的技术保障和有效载体。当前,商业银行依旧以传统的分业经营模式下的的信息系统应用为主,在此基础上开展综合经营模式必然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信息系统无法有效地满足综合经营的多元化业务要求。因此,及时有效地按照综合经营模式的开展实时地更新升级信息技术平台,建立起与综合经营模式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使得多元化的金融业务和复杂化的风险控制得到有效的管理,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小川.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J].新金融,2006,(7):5-6

商业经营分析篇4

关键词:宁夏银行;城市商行;经营模式;Swot分析

传统意义上,城市商业银行主要承担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国外的结算、票据贴现、发行金融债券,发行、兑付以及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业务。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度调整,城市商业银行也需要不断调整经营模式和业务范畴,不断探寻适合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宁夏银行发展的Swot模型分析

目前,国内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银行群体。从整体状况看,其发展情况良莠不齐,既有少数如上海银行等已跻身全球500强的优秀银行,也有如宁夏银行等发展状况一般的银行。宁夏银行具有国内大部分城市银行的典型特点,本文选择以宁夏银行作为典例,运用Swot模型,对宁夏银行发展状况进行系统评估,以期为其他银行提供参考。

(一)优势与机遇

1、经营机制灵活

宁夏银行作为新兴企业,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相比,具有“小”、“灵”、“快”的特点,其经营机制相对灵活,规模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内部命令一元化,执行力强,能快速协调银行内部的所有资源,不受国家直接管理的体制影响,成本及综合风险相对较低,同时对市场反应敏锐,行为灵活,反应速度较快,企业变革阻力相对较小。

2、团队凝聚力较高

宁夏银行作为规模相对较小的商业银行,员工人数较少,组织结构简单,个人在工作中的贡献容易被识别,因而便于银行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不像国有银行那样在庞大的阶层化组织内容易产生怠惰与无效率的情况。可以说,规模较小的银行在经营决策和人员激励上与国有银行相比,具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工作团队凝聚力较高,工作效率、效益水平也较高。

3、国家鼓励政策较多

近年来,国家为了鼓励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比如《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等等,对地方银行金融机构的准入、中小微企业融资等给予了诸多优惠与扶持。

(二)劣势与威胁

1、市场竞争力较弱

从市场格局上看,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存款、贷款占据了市场80%左右的份额,国内银行业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国有商业银行拥有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具备强大的零售银行业务的能力,截至2015年末,国有商业银行在全国的网点布局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庞大的市场占有率是宁夏银行等地方城市商业银行不可比拟的。

2、银行资本金不足

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作为后盾,有补充资本金的机制,国家在特定条件下可以通过国债来补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而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就没有这一强大后盾,只能通过私募扩股、留存收益、股东以部分红利转注等渠道补充资本金。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资本金偏少,限制了业务的拓展,而增资扩股渠道的制约,进一步加剧了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张困难,发展速度缓慢。

3、资产信用水平有限

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水平极为有限。以宁夏银行为例,2011年底该行的总资产还不足同期工商银行的千分之一。同时,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一般发展时间较短,行业影响力较弱,信用水平较低,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完全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不具备这个条件。

4、处理不良资产能力较弱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可将自身的不良资产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而中小商业银行则没有这个条件。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统计,截至2002年9月30日,信达、华融、东方、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共处置不良资产2323亿元。此外,不良资产比例较大、银行软硬件系统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二、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选择

从国内外商业银行发展的经验和历程来看,主要有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两种模式。

(一)分业经营

分业经营是指由法律限定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互相分离。分业经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分离,第二个层次是指金融业中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子行业的分离,第三个层次是指银行、证券和保险各子行业内部有关业务的进一步分离。通常所说的分业经营是指第二个层次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之间的分离,有时特指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的分离。实行分业经营的金融制度被称作分离银行制度或专业银行制度。分业经营的优点,是可以区别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的风险,分别采取有效政策切断二者之间风险传递的链条;证券业和商业银行的专业化经营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专业化分工和监管效率。分业经营的缺点,是分业经营行业之间存在障碍,会使得金融机构效率降低、利润降低。

(二)混业经营

混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企业以科学的组织方式在货币和资本市场进行多业务、多品种、多方式的交叉经营和服务的总称。混业经营模式下的银行也成为全能型银行。金融混业经营是世界金融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从国内外的银行业经营情况看,混业经营有诸多公认的优势,有助于金融各个领域之间发挥协同作用,减少或避免拮抗作用;有助于对风险的系统监管等。这也是目前美国、英国等国家城市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的主要方向。混业经营的优点,表现为混业经营内布损益互补机制可以使银行具有内在稳定性,分散和减小单一业务的银行或证券所、保险公司的风险,维持作为整体的混业经营的全能型银行的利润收入的稳定;多元化经营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及时根据自身变化调节经营活动,促进服务效率的提高。混业经营的缺点,表现为混业经营有可能造成垄断,导致中小企业难以竞争,金融行业的不安定。

(三)模式选择

通过对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的优缺点比较可以看出,目前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想要快速发展,选择混业经营无疑比分业经营更合适自身发展。一是混业经营可有效摊低固定成本,改变收入来源单一的局面,实现效益综合化经营;二是混业经营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降低成本。实行混业经营后,可以实现多元化经营,银行本身通过提供多种业务也降低了固定成本,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客户资源。三是混业经营可以有效同国际银行业对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三、推进我国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的对策

(一)提升行业影响力

树立现代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提升行业影响力。一是做好本地宣传,争取本地市场。积极做好银行业务的宣传工作,让当地居民清楚了解城市商业银行的具体业务、创新服务、特色产品、便捷优势等,争取占领更多的本地市场;二是开展对外合作,积极创造条件,与国有银行、外资银行等展开合作,互补资源,减少业务冲突,取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通过完善机制促进、协调各项业务发展,包括建立分机构、分部门、分个人、分产品的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机制,做到核算精细化;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强调大局观念和奉献精神,强调部门间的相互协作与配合;建立健全的选人用人机制,要在全行建立起岗位招聘平台,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让努力工作、勤于思考、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新人得到发展,实现自身价值;建立风险预警和调控机制。

(三)注重重点业务发展

在实现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要有重点、有侧重地发展特色业务,主要包括个人金融业务、电子银行业务、投姿业务、现金管理与结算业务以及信贷资产业务票据化等,这样既可以集中有限的资金、资源办事,又可以突出重点,在细分市场取得突破性成效。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要实现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的重点,还在于员工观念转变和素质的提高。因此,要进一步加强银行员工队伍建设,形成“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的选人用人和收入分配体制,完善考核机制,合理分配绩效收入,优化人员结构,加强学习培训,合理使用人力资源。

作者:赵浩博单位:西北大学

参考文献:

[1]陆顺.以互联网思维认识商业银行经营模式[C].金融时报,2016—3—28:011版

[2]王会钧.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互联网+”业务经营模式探析[J].时代金融,2016(3)

商业经营分析篇5

一、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影响

(一)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贷款利率向上浮动区间变大

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情况看,金融机构的利率浮动区间在不断的变大。从1998年到1999年,这一年间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连续三次扩大。在2004年再次扩大,贷款利率区间扩大到[0.9,0.7]。根据近两年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情况看,已经放开了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的管制,并且有望进一步扩大。

(二)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贷利差变小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较为快速平稳以及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自身定价能力。我国监管机构的管制在慢慢的变松,存贷利差不断缩小。依据我国2006年到今天为止的历次基准利率调整的数据,一年期的存贷利差由2006年的3.6%变到15年6月的2.85%。

(三)金融机构受到的影响

一是吸收存款的竞争在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更加的激烈,致使存款的利率上升,同时为了对存款的流失进行弥补,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债券等融资工具将是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的重要渠道,将导致存款在负债中的比重减少,资金成本增加。二是受到存贷款价格的影响,金融机构的利差收入将会降低,进而加大经营压力。

二、商业银行由于利率市场化所受到的挑战

(一)同业间竞争激烈,经营效益受损

一直以来,商业银行都保持着较高的存贷利差收入。自利率市场化之后,基本放开了管制,之前的控制模式消失。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不断参与,使得银行的存贷利差变小,经营效益直接受损。此外,一方面银行为了吸收存款而提高存款利率,同时大客户的贷款议价能力不断提高,逼迫商业银行提供更加优惠的贷款利率,进而使得银行净利息收入不断减少;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了打开新的经营出口急需开通其他业务。

(二)传统的经营模式以及管理体制受到考验

与以往的利率管制环境相比,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后,银行的整个经营和管理体系,从利率的定价机制、结构以及期限的选取、创新研发新产品再到以往的经营管理方式、经营理念、对整个运营系统的管理以及员工的工作形式,都有可能会受到影响,不再适合新的环境。因此如何根据目前的经营体制,在此基础上以最少的成本去适应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进行改革创新。这是目前商业银行所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三)市场上参与者调整自身行为加剧风险

在利率管制放开之后,市场参与者会自行依据新的信息进行识别与判断,进而对自己的行为模式进行变化调整。之前对商业银行贷款过渡依赖的客户,对商业银行的议价能力可能会增强,因为他们会有新的更加理想的选择。在改革以前,一些金融机构可能和商业银行互不干涉,但是由于银行转换了自身的业务,因此会展开更加激烈的拼杀与竞争。像以上这样的各种各样的外部环境的变化,都有可能会加剧商业银行的这样或那样的风险。由于利率的不断调整波动,使得预测更加困难,同时银行也会因为这种变动会给自身的经营活动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会不断增大。

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建议

(一)主动应对挑战,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

在面对种种的困难与挑战时,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力争占据有利时机以及优势地位,一改以往的高枕无忧的姿态,就目前的经营情况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并且主动地付诸于行动。银行应该清楚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尽量发挥自身优势以弥补不足之处,积极主动应对利率市场化。另外引进优质的人才,组建高效的团队,是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最重要的是,要引进对利率管理有经验的优秀人才,这样有利于银行应对由于利率市场化而造成的利率不断波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不断进行变革创新,灵活经营

商业银行应该足够重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所推出的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并且应该及时的进行长远深入的讨论与思考,进而有利及时的了解与掌握市场未来的变动的方向。同时,不断的进行创新与调整以此应对各项政策。这是目前商业银行可以选择的一条必由之路。此外,商业银行就自身的经营管理也要进行必要的变革与协调。例如,对于利率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就几乎贯穿在银行的各项业务之中,因为对于利率的风险管理既要影响其他的管理政策,又要受到其他政策的影响。因此,在这以双向影响的过程中,银行要灵活经营,不断变革,互相协调,这样才能达到总体目标的趋同性。

(三)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有针对性的进行风险管理

在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无论是哪一阶段、哪一步骤,市场都会有不同的反应。商业银行应该积极主动的关注市场行情以及环境的变化,与此同时不断进行自身的调整。商业银行应该对所处的市场环境进行及时、准确而且全面的分析,进而利于自身的调节与应对。商业银行应该清醒及时的认识到由于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风险,继而不断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高效灵活的应对风险,而且要具有针对性,专业的应对各种不同的风险。

商业经营分析篇6

关键词:综合化经营协同效应金融脱媒

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08)06-038-03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业的全面开放,“金融脱媒”现象日益严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资商业银行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实现经营模式战略转型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是向资本节约型经营、收入多元化和差异化竞争等模式转变,其中的关键是综合化经营。作为国际银行业发展主流模式的综合化经营,不仅可以提高服务效率,还能有效地分散和降低经营风险,最终增加盈利。

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综合经营的模式选择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综合化经营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德国、瑞士、英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制。该模式下,银行可以全面经营存贷款、证券买卖、保险销售等业务。二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该模式下,由金融机构组建金融控股公司,通过并购或投资控股独立的子公司分别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金融业的逐步开放,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近年来国内一些商业银行开始突破分业经营的界限,通过战略联盟、金融控股公司等模式开展综合化经营的探索与实践。从国内实践看,在分业监管体制下,综合化经营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浅层次的业务合作,如商业银行与证券、基金、保险、信托共同开发综合性产品并销售;二是大型企业集团组建控股公司,集团本身不经营金融业务,而由其控股的银行、信托、证券、保险多个金融子公司分别经营多种金融业务,如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平安保险集团模式;三是合资模式,如建行与摩根士丹利合资成立投资银行――中金公司;四是境外机构并购,如工商银行通过控股工银亚洲(香港),并通过工银亚洲控制太平保险,渗入投行和保险业,开展综合化经营;五是设立专业性公司如基金公司,进入其他金融领域。这些做法对于推动综合化经营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已不能满足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需要。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监管环境,以及国内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目前较为可取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子公司事实上仍实施专业化经营,而在集团层面是“全能”的,这既没有打破分业经营的大原则,又可以达到综合化经营的实际效果,较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我国当前法律环境及监管体制的冲击。

关于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构建途径问题,可以在坚持市场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多样化的探索。就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现状而言,以商业银行为主体进行金融控股公司的构建应当是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主要方向或现实选择。也就是说,建立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以商业银行为母体或核心,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应以辅助角色进入金融控股集团。因为中国的金融企业,以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信誉、稳健性、品牌、风险管理机制等方面都较其他金融企业更为显著。这一点,从国外金融控股集团的案例也可以看出,国外金融集团大都是以银行为核心来组建的,如花旗集团、瑞穗金融集团、瑞士银行集团、汇丰集团、荷兰银行集团、德意志银行集团等国际有影响力的综合性金融集团,都是以商业银行为核心进行运转的。

金融控股公司作为一种特殊的多元化经营企业,不仅具有一般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基础,而且由于金融业本身的一些特性,比如各种业务、资源之间强烈的相关性,从而使得金融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协同效应,获得比一般企业多元化经营更多的收益。而且金融业自古以来就有混业经营的内在冲动。金融控股公司在销售渠道、信息资源共享,分散并降低风险,节约管理成本,更充分地发挥品牌效应,增强总体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综合产品定价等多个方面潜力巨大。

二、商业银行实现综合经营的近期策略

在金融业全面开放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拓宽自身的业务范围,加快向综合经营的转变,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发展投资银行业务

随着资本市场业务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传统的以大中型客户为贷款导向的信贷盈利模式受到直接冲击,以承分销为代表的投资银行业务和资金投资业务将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不仅有利于增加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还能改善当前商业银行以贷款利息收入为主的单一收入结构,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商业银行应当改变观念,积极拓展资本市场业务,主动出击投行业务。当前可以开拓的业务领域包括:(1)融资及财务顾问业务。依托银团贷款等结构化项目融资业务,发展融资及财务顾问业务。通过参与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积极介入到政府财务顾问和大型国企财务顾问市场,利用银团贷款与证券承销操作程序的相近特性,积累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体制下的承销经验。(2)业务。利用资金汇划和清算系统券商结算是商业银行依托健全网络的优势业务。同时,还可利用机构网络优势开展销售证券、基金和保险产品与服务。(3)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业务历来是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表现竞争与合作关系的主要业务领域,商业银行利用掌握着不良资产和优质住房按揭贷款资源的优势。通过不良资产和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实现处置不良资产、盘活长期资产、提高资产流动性等经营目标,同时积累投行业务经验。(4)创业板市场业务。主要是针对具有核心技术优势和较好管理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创业期进行扶持、包装、推介等一系列融资顾问服务。

(二)积极推进产品创新

综合化经营的着力点,就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综合化金融产品,来提升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

商业银行不仅要在传统银行业务领域如票据业务、消费信贷等方面不断推出新的创新产品,而且要积极探索基金、企业年金、信托、资产证券化、企业短期融资券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非银行金融产品,为综合化经营的开展创造必要条件。在这方面,商业银行应该加强跨市场性产品的研发和交叉销售。

(三)提高非利息收入业务的比例

近期商业银行进行全面的综合经营将面临较大的体制风险。但当前商业银行可以在不违反现有分业经营制度框架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客户的需要,选择重点发展中间业务品种,加强相互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加大业务创新的力度,提高非利息收入的比例,推进综合化经营。重点发展以下几个方面的业务:一是由国债、中央银行票据、政策性银行债券等所组成的政府债券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商业银行运用巨额资金的重要渠道;二是商业银行有其他机构所不具备的网点优势,是品种日益繁多的基金、政府债券、保险等金融产品的重要代销渠道;三是证券市场机构投资数量的增加、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和商业保险的发展将会使银行在证券投资基金、QFii投资、社保资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等金融资产的托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四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汇率形成机制的改进,防范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用利率、汇率波动进行投资的衍生业务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五是企业资金管理、投融资需求的高涨和购并活动的增加将推动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的现金管理、财务顾问、信息咨询等业务的发展。

(四)拓展个人银行业务

国外发达国家的银行个人银行业务是在80年代前后逐步兴起的,短短十几年间,个人银行业务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国际上许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利润已占利润总额的30%~70%,成为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如汇丰控股的个人金融服务、消费金融和私人银行业务利润贡献占到60%以上。

拓展个人银行业务关键是要求商业银行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服务客户为出发点,使其渗透到银行工作的各个环节;树立起市场观念、客户观念和营销观念,增强“市场和客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理念,加强产品创新,向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金融服务,最大限度地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从而留住客户,扩大优质客户群体。

(五)构建金融机构之间的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指企业之间为实现战略目的而达成的长期合作安排。战略联盟有合资企业式、功能协议式、股权参与式和宽框架协议等具体形式。通过战略联盟,各类金融机构之间可以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从而获得综合经营功能。此外,通过合作,还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减低成本和分享客户基础,从而扩大各类金融机构本身的地理、产品服务及客户范围。目前,中国人寿、平安、新华、太平人寿在内的国内各大保险公司已和十几家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与境内外保险、证券公司战略联盟的实质性启动,开创了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新模式。

(六)加快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的组建进程

所谓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地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公司。其优点是:控股母公司能运用组合理论、协同理论和能力理论对子公司进行战略协调和管理;子公司作为经营实体独立从事经营活动,从而金融控股集团在整体上可视为综合性银行,又能适应分业管理的要求。

(七)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人才是竞争的关键。国际上实行综合化经营较好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拥有一批适应综合化经营的跨领域、复合型人才队伍。与之相比,国内商业银行还存在很大差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国内商业银行将因人才不足在综合化经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也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危险。因此,商业银行应尽快着手,按照综合化经营的需要,超前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一方面,选拔一批优秀员工到国外综合型商业银行培训学习,培养一批既精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各项金融业务又拥有法律、管理等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应通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薪酬和激励制度,在国际金融人才市场上,引进一些优秀的复合型金融骨干。

(八)建立综合化经营的信息技术平台

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是实施综合化经营的技术保障。目前,商业银行现有的信息系统都是在分业经营框架下建立起来的,综合化经营后,原有的业务系统、风险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多元化业务需求和风险控制的要求。

因此,要实现综合化经营,必须尽快着手更新或升级现有的信息技术系统,建立起多元化的业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系统、复合型产品创新和销售的信息技术平台以及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这一点对今后实行控股模式的金融控股公司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赵锡军.综合经营还是混业经营―关于中国未来金融发展模式的思考[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10-13;

2.夏斌.金融控股公司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3.胡浩.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问题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6(6):11-16

4.赵立航.混业经营模式分析与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6(1):81-89

5.陈小宪.努力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平台[J].中国金融,2006(12):16-18

6.葛兆强,刘勇,连建辉.综合化经营―商业银行未来之路[J],农村金融研究,2006(7):6-11

7.梁文宾,陈通,卢丽.金融控股公司的经济效应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55-59

商业经营分析篇7

伴随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和我国银行业开放步伐的加快,在市场需求、金融监管、同业竞争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速度将会显著加快。为了适应经营环境的发展变化,与带有混业经营背景的外资银行竞争,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积极谋求混业经营。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主要经营传统的银行业务,所以在混业经营的过程中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混业经营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历史机遇。我国商业银行在混业经营中如何积极应对挑战和利用机遇,是一个很有必要的研究工作。

二、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

1992年以前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的是初级阶段的混业经营模式,但是我国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发展却比较滞后,市场化程度低,监管力度和方法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因此孕育着很大的市场风险。1993年起,在政府主导下,借鉴美国当时的分业经营模式,我国金融体制进行了强制变迁,由分业经营代替混业经营。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为分业经营提供了法律依据。

随着加入wto后银行业开放步伐的加快,与混业经营的外资银行竞争的压力使得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需求日益迫切,混业经营的发展速度也显著加快,2005年中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混业”。2005年我国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揭开了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序幕。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在博鳌亚洲论坛“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开放进程”分会上说,实现金融混业经营是中国银行业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浪潮,提高中国银行竞争力和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必然选择。2008年4月央行表示,将在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长江三角洲率先推进银行、证券、保险等方面的混业经营试点。

三、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面临的挑战

(一)金融监管难度增加

目前我国实行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在面对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时将出现许多难题。这种多头监管的沟通协调存在很多困难,特别是他们不同的监管理论与监管目标可能导致冲突。由于各监管机构的出发点不同、指标体系不同、操作方式不同,几家监管机构又要对同一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乃至总体经营状况作出判断,结论可能存在较大差别。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控难度增加

混业经营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控制要求大大增加。由于不同金融机构、不同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法律法规、监管政策、内控制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需要识别各类别的风险,协调相互之间的矛盾,对金融机构总体风险进行分析和判断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交易风险,可能导致金融风险在不同金融机构间蔓延和传递,进而导致更大的金融风险。

(三)混业后的协同经营更复杂

混业经营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特别是资源整合、经营协同、业务合作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理论上讲,合并后的新银行产生的效益远远大于原来独立银行的效益之和;但由于合并后的银行,势必存在组织机构庞大,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不易确定,原独立银行之间存在的企业文化差异难以融合等诸多因素,能否形成高效的协同经营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四)混业经营经验和人才的缺乏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分业经营状况下,跟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经验严重不足,同时混业经营相关人才也非常缺乏。此外,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加速开放,外资银行不断进入我国,他们可以凭借优越的工资待遇、工作条件把中资机构中具有混业经营经验的优秀人才吸引过去,这将进一步加剧我国商业银行相关人才缺乏的现象。

四、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存在的机遇

(一)有利于增强竞争力

2006年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迎来国外金融集团的全面进军。如果我国还固守分业经营,这对于国内的商业银行而言,是极不公平的。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后,在面对混业经营的外资银行时,可以实现公平竞争,也

将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二)延伸业务领域,增加稳定收入来源

Barth,CaprioJrandLevine(2001)对60多个国家的银行业务管制与金融效率、金融稳健程度之间的相关系进行大范围的系统实证检验。发现平均而言,对银行的业务管制越多,银行的效率就越低,银行危机的可能性越大;这些管制既不会降低银行危机的可能性,也不会提高银行的效率。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后,无疑为国内商业银行延伸业务领域,开辟多元化收入来源,优化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西方主要国家的全能银行相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从而影响了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以1998年底为例,工行、中行、建行和农行的资产回报率分别为0.11、0.14、0.60、0.05,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的资产回报率分别为1.39、1.36。实行混业经营、发展全能型银行是提高经营效益的有效途径。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多样化的业务具有内在的平衡特征,可利用内部补偿机制来稳定银行的利润收入,分散金融风险。

(三)为客户提供整体金融服务,提高客户忠诚度

随着我国银行业开放步伐的加快,混业经营的外资银行在客户资源的争夺方面给我国商业银行造成巨大的竞争压力。让中国银行界震惊的南京爱立信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2年3月,南京爱立信由于中资银行分业经营而无法满足其提出的业务需求,导致该客户流失到混业经营的花旗银行。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可以实现跨行业的产品创新,并可以实现交叉销售,为客户提供一整套的金融服务,以客户为中心,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它所需要的整体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只有这样的服务才有竞争力,才能不断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四)有利于实现金融业的规模经济

混业经营有利于金融机构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最终形成金融业的规模经济。基于金融机构规模越大越稳定这一理念,金融机构扩大规模也将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避免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

五、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相关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Swot分析矩阵如下表:

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挑战和机遇分析以及Swot分析结果,笔者提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一)金融监管建议

混业经营应该有良好的金融监管作为其外部保障。全球金融监管没有统一模式,金融监管体制选择的关键是构建符合国情的金融监管体系。建议我国建立综合性的监管体系,为混业监管积累经验。在目前初具规模的分业监管体系的基础上,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应当对混业经营实施联合监管,应建立协调、对话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就监管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协调,研究对策,实现金融监管的便利性、协调性和有效性,为将来实行混业经营监管打好基础。同时各监管机构可以通过签署谅解备忘录等方式,规定金融机构在有效合作监管同时受双方监管。

(二)鼓励全能银行

为了创造有竞争力的金融市场,应当减少金融机构之间的差别,允许金融机构从事更多的业务,鼓励“全能银行”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只有积极开展混业经营,才能在稳步发展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同时,把握住新的重大市场机会,不断延伸业务领域和经营范围,适应并跟上我国金融发展潮流,快速培育起自己的综合服务能力、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赢得未来金融同业间的激烈竞争。

全能银行的发展需要不断延伸业务领域,扩大经营范围,提高新兴业务比重,优化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稳步建立银行主导、门类齐全、分业合作、管理规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三)风险管控对策

在对银行及其子公司和联营机构实行联合监管时采取更加注重风险分析的检测法,而非传统的一览表法。出台相关制度,要求银行、准银行和信托机构定期提交财务报告,汇报包括分支银行和附属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应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和监督机制,建立一个由外部监督和公司内部控制相结合的全方位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四)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近几年,大批海外人才回国,使得我国混业经营人才有了量的增加和质的飞跃。我们应该积极引进这些具有在海外混业经营经验的人才,同时启动混业经营人才的培养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混业经营,逐步积累混业经营经验,培养相关人才。

(五)多种方式和分步骤实现混业经营

商业经营分析篇8

关键词:中日韩;银行;经营效率;因子分析;财务指标

中图分类号:F833文献标识码:a

2013年英国《银行家》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榜单中,按照一级资本排名,中国工商银行居全球银行之首,建设银行居全球第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进入前十名。日本的三菱UFJ金融集团、三井住友银行和瑞穗集团均进入前20名,韩国的新韩银行和KB国民银行进入前100名。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的商业银行在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随着银行业国际化的加速发展,众多的外国商业银行进入中国,中国的商业银行也在积极地拓展国外市场。中、日、韩作为亚洲地区经济实力最强、地理位置临近的三国,银行业的竞争不可避免。本文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角度,对中日韩三国主要的商业银行相关财务、经营和管理等指标进行了比较,并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中日韩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做出测评和对比分析,通过研究找出中国商业银行同日韩商业银行的优势和不足,有利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

一、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商业银行经营的对象是货币资金,对社会的渗透力强,属于高负债高流动性的企业。因此,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的理念必须要贯彻赢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即在保证资金安全,保持资产流动性的前提下,争取最大的盈利。据此,结合商业银行的年度财务报告构建了如下评估指标体系,见表1。

二、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评价的因子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的核心是用较少的互相独立的因子反映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由于原有变量较多,且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清晰,所以没有办法来综合评价研究对象。因此,需要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实现降维,将所有变量的信息集中在几个因子上反映出来,并且使得原有变量的信息损失尽可能地少。从而,通过选定的因子之间关系的分析,进而计算得到所要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三、中日韩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对比分析

(一)数据选取及初步检验

本文分别选取了2013年中日韩各国资产排名前十位的商业银行的13个主要财务和经营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各指标采用的均是比率数值,因此不涉及货币单位及价格的换算。资产排名及财务指标数据来源于bankscope数据库。选取的中国的商业银行①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和民生银行;选取的日本的商业银行②有株式会社邮储银行、三菱东京UFJ银行、三井住友银行、瑞穗金融集团、三井住友信托银行、三菱UFJ信托银行、理索纳银行、横滨银行、斡窭硭髂梢行和千叶银行;选取的韩国的商业银行③有KB国民银行、友利银行、新韩银行、企业银行、韩亚银行、外换银行、釜山银行、大邱银行、庆南银行和光州银行。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首先对变量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用Z-标准化方法处理后的每个变量均值为0,标准差为1。因子分析是要将原有变量中的信息重叠部分提取并综合成因子,所以需要确定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并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为此,一是通过计算原有变量的简单相关系数矩阵来判断,如果大部分相关系数值均大于0.3,则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二是通过Kmo检验,Kmo统计量的取值在0-1之间,越接近与1,表明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本文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的变量间相关系数估计、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均表明,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能够从中提取公共因子,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二)提取因子

确定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以后,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求解因子载荷矩阵。首先得到因子分析的初始解,即公因子方差,见表2。

表2的第一列是因子分析初始解下的变量共同度,表明:对原有13个变量按照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13个特征根,则原有变量的所有方差均可被解释,原有变量标准化后的方差为1,即变量的共同度过为1。第二列是指定提取4个特征根时,所有变量共同度。可见:所有变量的共同度均较高,各个变量的信息丢失均较少。因此,提取4个因子的分析结果较理想。下面表2是提取的因子对原有变量总方差的解释度。

表3的第一列是因子编号,第一组数据是初始特征值,在初始解中提取13个特征根,原有变量的总方差均被解释。第二组数据是因子解的情况,指定提取4个因子时,共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90.657%,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因子分析结果较理想。第三组数据是旋转因子后的结果,即最终因子解。因子旋转后,累计方差没有改变,只是重新分配了各个因子解释的原有变量的方差,改变了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度。因子旋转的目的就是使一个变量只在尽可能少的因子上有比较高的载荷,便于因子的命名。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4。

从表4可知,第1个因子主要解释的变量有贷款拨备率、平均股本收益率、成本收入比、流动资产与存款及短期资金比例、营业利润率、加权风险资产收益率,这些变量表示的主要是银行的资本安全、经营情况及盈利情况,可命名为稳健经营能力因子。第2个因子主要解释的变量有资本充足率、贷款净额与总资产比率、贷存比,这些变量表示的是银行的资本充足和流动性,可命名为资本管理能力因子。第3个因子主要解释的变量有净息差、生息资产收益率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比率,这些变量表示的是银行的与利息相关的盈利情况,可命名为利息收益能力因子。第4个因子主要解释的变量是总资产增长率,可命名为资产扩张能力因子。

(三)因子得分计算

本文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估计结果见表5。

由表6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稳健经营能力是对商业银行资本安全、经营情况及盈利情况的综合反映。中国商业银行稳健经营能力的因子得分普遍超过日韩银行,反映了中国商业银行普遍重视资本安全,对成本收益控制较好,获得了较高的利润率。具体来讲,中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拨备率指标全部在2.2%以上,而日本商业银行的贷款拨备率指标普遍在1%以下(仅三井住友银行超过1%),韩国的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率指标普遍在1%至2%之间(仅友利银行为2.1%)。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安全性高于日韩商业银行。中国商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指标全部低于37%,而日本和韩国的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指标普遍高于50%。中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指标普遍高于日韩的商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三井住友信托银行和新韩银行分别是所在国家商业银行中稳健经营能力最强的银行。

(2)资本管理能力因子是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和信贷相关指标的综合反映。与日韩的商业银行相比,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能力是最弱的。韩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能力因子得分普遍较高。具体来讲,中国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普遍低于日韩的商业银行。贷款净额占总资产的比重及贷存比指标平均远低于日韩的商业银行,说明中国商业银行在资本运用方面存在欠缺,没有实现资产收益的最大化。中国招商银行、三井住友信托银行和韩国中小企业银行分别是所在国家商业银行中资本管理能力最强的银行。

(3)收益能力因子是对商业银行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占比、净息差等相关指标的综合反映。中国商业银行的收益能力低于韩国的商业银行,但略好于日本的商业银行。具体来讲,中国商业银行的净息差、生息资产收益率指标平均基本与韩国的商业银行持平,但高于日本的商业银行。中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大多数低于日本的商业银行,但高于韩国的商业银行。浦发银行、日本邮政银行和光州银行分别是所在国家利息收益能力最强的银行,也是非利息收入占比最低的银行。

(4)资产扩张能力因子主要是对各商业银行资产增长率指标的反映。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扩张能力普遍高于日韩两国的商业银行。具体来讲,中国商业银行的平均总资产增长率为12.2%,日本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增长率为9.4%(瑞穗银行因2013年的银行兼并导致总资产增长率达到43.48%,从而拉高平均值),韩国商业银行的平均总资产增长率为4.2%。中信银行、瑞穗银行和韩国中小企业银行分别是所在国家资产扩张能力最强的银行。

(5)从上述四个因子的得分可以看出,中国的商业银行在稳健经营能力和资产扩张能力上领先,韩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能力和利息收益能力上表现良好,日本的商业银行四个因子的得分均较低。

得到各家商业银行每个因子的得分后,进而以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按照公式F=0.425F1+0.227F2+0.171F3+0.083F4,可得到每家银行的综合得分,计算结果见表7。

从表7可见:韩国中小企业银行、庆南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的因子综合得分处于前十位。除韩国的两家银行外,中国的十家银行得分均高于韩国和日本的其他银行。日本的商业银行综合得分最低。

四、进一步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知,中国的商业银行在经营上具有较高的稳健性,对资本安全的管理和经营成本的控制优于日韩的商业银行,使得中国商业银行的收益率明显高于日韩的商业银行。伴随着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旺盛、海外业务的拓展,中国商业银行的各项资产业务增长迅速。尤其是随着金融业的改革,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壮大,抢夺市场份额,使得中国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增长率遥遥领先,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超越了国有商业银行。虽然中国商业银行的综合得分较高,但是通过分析,我们也发现中国的商业银行在资本管理能力和收益能力上存在欠缺,存在非利息收入偏低、贷存比指标偏低、贷款拨备率偏高等问题。针对上文分析的结论,本文提出进一步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建议。

扩大非利息收入来源,拓展商业银行业务种类。中国商业银行虽然收益率普遍较高,但对利息收入依赖较强。中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最低的是浦发银行为14.74%,占比最高的是民生银行为28.48%。而日本非利息收入占比最高的三菱UFJ信托银行达到64.57%。这一方面与中国银行业的利率管制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比较单一,所以中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加大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发展力度,推进产品与服务创新,积极拓展技术含量高,能为客户增值的服务领域。

增强资本管理能力,减少商业银行贷存比指标的约束。从数据上看,中国商业银行的贷存比在61%-78%之间,而同时期的日本商业银行的贷存比指标普遍在59%-100%之间,韩国商业银行的贷存均比在95%-192%之间。贷存比代表银行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盈利能力,中国对商业银行的贷存比设定了75%的上限,这一硬性指标在当前理财产品热销、银行产品多样化的背景下已经制约了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削弱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能力。

商业经营分析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组织模式;分支行;附属行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09)12-0073-07

一、引言

(一)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模式

商业银行可通过不同模式实现跨国经营,可以在东道国建立遍布全国的分支行网络,也可以在其中心城市设立单独的代表处;可以设立拥有执业牌照、独立运作的全资附属行,也可以运用资本手段,并购现有银行。

商业银行进入东道国可选择以下形式:(1)代表处(Representativeoffice),是一种较初级的海外分支形式,一般只有一名或数名工作人员,代表处机构比较简单,职责比较单一,它经营范围相当狭窄,不设信贷,不处理任何形式的现金业务,不能在东道国境内从事真正的银行业务,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银行。(2)办事处(agency),是一种介于代表处和分行之间的分支形式。其经营范围较代表处广泛,但具有明显的专门性,主要从事国际市场上的工商业贷款和贸易融资,在负债业务上,不能出售存单,不能接受东道国居民的存款,也不能执行信托业务,但可接受来自特定对象并有特殊用途的“贷方余额”①。(3)行(affiliatedbank),一般是东道国银行,外资银行对其拥有少数非控制性股权,母行一般承担行的部分国际业务,行则负责处理母行在东道国的业务,联系较为松散。(4)分支行(Branch),是设在国外部门齐全的分支机构,是母银行在法律和功能上的全面延伸。从法律上讲,分支行不是一个独立的公司实体,但可在东道国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事所有的业务,经营范围非常广泛,有很强的独立性和经营自。(5)附属行(Subsidiaries),是根据东道国的法律和规范组成的公司,有广泛的经营权利,母银行对其拥有简单多数权益。

(二)各种模式间的差异

将以上五种形式加以归纳,不难发现,商业银行进行跨国经营的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分支行模式;二是附属行模式。两类模式在发展业务类型、参与竞争、风险和经济责任、所受到的监管等方面的特点不尽相同。

1.经济责任方面

对管理层而言,经济责任是选择组织模式的重要考虑。从理论上讲,分行是银行设在国外的分支机构,是母银行在法律和功能上的延伸。而附属行是独立的公司实体,母银行与其仅有资本联系。因此,母银行对其附属行承担的经济责任仅以其股本为限,可以显现很好的风险隔绝;而对于分支行,母银行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则要大得多。从法律上讲也当如此。但在实践中,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变得模糊。一方面,近年来,很多银行设立“绝缘(ring-fencing)”②条款,减少母银行对分支行的经济责任,对自身加以保护。另一方面,为避免其商誉受损,银行有时也会对其附属行提供援助。

2.参与东道国银行业竞争

一般而言,采用附属行模式的银行拥有庞大的营销体系,会对当地商业银行构成直接竞争。而采用分支行模式进入东道国的外资银行一般仅瞄准批发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等东道国本土银行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业务。另外,采用附属行形式进入的银行可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更深地进入东道国市场;而采用分支行模式进入的银行,其在东道国的市场深度和广度更为有限。

3.面临的东道国系统性风险

由于母银行对分支行和附属行的经济责任不同,在其面临东道国的国家风险和经济风险时,所受到的保护也大相径庭。分支行模式下的绝缘“软”保护远不及附属行模式下有限责任的“硬”保护,因此,当东道国面临较大的宏观经济风险时,商业银行更倾向于采用附属行的模式。但很多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由于战争、叛乱或东道国政府干预等原因造成银行国外分支机构损失,可以免除其经济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分支行所受的损失就远远低于附属行,原因在于附属行与分支行相比,其资本投入更多,存款准备比例更高,在当地投入的固定资产规模更大。

4.所受的东道国监管

“巴塞尔协议”根据银行的具体情况,把不同的银行业务机构的监督权分配给东道国和母国,三种银行机构(分支行、附属行和合资银行)的三个方面上(流动性、清偿能力和外汇头寸)的监督责任都进行了分配。但不同国家的政策实践又有不同。imF学者Ceruttiet.al(2006)对东欧和拉美的监管实践研究中就发现,很多国家对外资银行分支行的限制较多,其中,克罗地亚和匈牙利都规定了外资银行分支行不同于附属行的经济责任。

二、文献回顾

(一)组织模式问题缘何重要

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组织模式是政策制定者、银行管理层必须谨慎考虑的问题,这一论断主要出自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银行的组织模式可能影响东道国银行体系的竞争结构(competitivestructure),威胁本地银行的利润水平和市场份额,并会对本地银行所提品的价格和品质产生影响。采用附属行模式进入的跨国银行拥有庞大的营销体系,会对当地商业银行构成直接竞争,对现有的金融商品服务品质和价格体系构成直接冲击;而采用分支行模式进入的跨国银行一般仅瞄准批发业务和投行业务等本土银行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业务,不会对其银行体系带来大的变革。

其次,不同模式对应的母银行经济责任也迥然相异。通常情况下,附属行是独立于母银行的金融机构,母银行对其责任一般仅以出资额为限。但对于分支行而言,由于其并不具备独立法人地位,母银行对其负债一般应承担无限责任。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跨国经营的组织模式不仅对母银行意义重大,对关注本国金融稳定的东道国监管机构,和关注其存款安全的本地客户来讲,同样意义非凡。

(二)对跨国经营行为的研究

银行的作用在于将存款人的资金集中起来,投放到生产经营领域,这一“角色”在投资者与管理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asymmetrics)问题时尤为重要。银行比其他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原因有二:一是风险的高度分散(Diamond,1984);二是长期的银行客户关系(petersen&Rajan,1994)。

然而,当放款人拥有内部信息时,银行的贷款质量就更加难以评估了。③morgan(2000)的研究表明评级机构对银行债券的评级比对非金融机构债券的评级达成一致要困难得多。而当银行从事跨国业务时,由于对国外市场缺乏了解以及文化、语言、监管体制等诸多方面的障碍,外部投资者衡量银行的价值更加困难,这也使得银行业较其他行业海外并购活动较少。母国及东道国的监管也会影响其国际化步伐。

(三)对银行跨国经营模式的研究

Goldberg&Saunders(1981)分析银行跨国经营选择各种不同模式的优劣,并指出银行进入一国可通过新设分支行和并购现有银行(设立附属行)两条途径。Brealey&Kaplanis(1996)认为,分支行模式多数出于商业银行追随母国客户海外经营活动的需要或在世界金融中心开展业务的需要。

对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组织模式影响因素的分析,最早见于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模型,其分析了跨国公司实现国际经营的三方面优势:所有权优势(由其规模奠定);国际化优势(由于存在非完美市场)和区位优势。Gray&williams(1981)的研究则关注了监管制度、税收制度、经济前景和政治风险等因素对跨国银行组织模式的影响。Charkeet.al(2000)对影响银行跨国组织模式的因素进行了总结。Ceruttiet.al(2006)分析了全球最大的100家商业银行在拉丁美洲和东欧的样本数据,归纳了对其组织模式产生影响的几类因素,并提出了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模式决定模型。

三、影响组织模式选择的因素

为便于分析,可将影响跨国公司组织机构模式的因素分为母银行特征、分支行(附属行)特征、母国的监管、东道国的监管等几类分别进行了考量,其各因素的经济含义如下:

组织模式的选择i,j,k=α0+β1•母银行特征i,j

+β2•分支行(子公司)的特征i,j,k

+β3•资本输出国的监管j

+β4•东道国的监管k+εi,j,k(公式1)

(一)母银行特征类

在母银行特征组变量中,母银行的规模、业务导向及其国际化战略对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组织模式选择具有显著的影响。

母银行规模(parentBankSize)指母银行的资产总额,可通过这个变量衡量该银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及它们能否对东道国本地金融机构有足够的吸引力。Focarelli&pozzolo④(2001)通过对来自29个oeCD国家的2500家银行经营数据的分析,发现银行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强、所处国家的金融业越发大的银行越倾向于在国外设立经营机构。

母银行业务导向(parentBankBussinessorientation)是指母银行主要的业务类型。银行所经营的业务多种多样,从大类上分,可将其分为零售业务、批发业务和投行业务三大类,业务导向不同也会对其跨国分支机构的组织模式类型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建立一个虚拟变量以更方便地说明问题,如母银行专注于零售银行业务,则母银行业务导向变量的值为1;反之,若其专注于批发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则该指标值为0。Goldberg和Saunders⑤(1981b)在其研究中发现,分支行模式主要与批发业务相关,而附属行更多对应于零售业务。

母银行国际化战略(parentBankinternationalizationStrategy)衡量一家银行跨国经营时对某种组织模式有显著偏好或特殊优势,可通过分支行业务规模与母银行业务跨国银行业务总规模的比例加以衡量。

(二)附属机构(affiliatebank)特征类

与对母银行特征的分析类似,附属机构⑥的规模、业务导向及其国际化战略也会对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组织模式选择具有显著的影响。

附属机构规模指位于某一国分支行(附属行)的规模大小,一般选用雇员人数这一指标衡量附属机构规模大小。miller&parkhe(1998)⑦对这一指标进行了研究,印证了当附属机构业务规模较小时,更倾向于采用分支行模式。

与母银行业务导向指标类似,业务导向和国际化战略也会对该附属机构的组织模式产生影响。以上指标与母银行特征类指标相类似,除此以外,附属机构还有其另外两个独特指标:吸收指标和设立时间。吸收指标描述该附属机构为一般银行(greenfield)还是并购目标。一般而言,如果一所附属机构很容易成为其他银行的并购目标,母银行可能需要重新考虑其组织模式,加强对其的管理和控制。设立时间反映该附属机构在东道国的市场认可度,是确定其组织模式的重要考虑因素。

(三)母国监管类

母国监管是指银行所受到的来自其国内的对于其在海外开展业务的管制。关于这一命题,很多学者作出了开创性的研究(如Goldberg&Saunders,1980;Goldberg&Johnson,1990等)。在两种模式中,母国对商业银行开设海外分支行进行管制较为普遍。

(四)东道国监管类

东道国监管包括了准入监管、经营监管、公司税负、市场规模、发展和风险等多重因素。从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出,东道国的监管是影响跨国银行海外经营行为的重要因素。⑧

1.准入监管

在东道国监管的因素中,东道国银行进入限制是个很重要的指标。按照各国对银行牌照的最低资本限制,可对其进行定量分析。这种限制可能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规定;(2)在公司组织章程中载明;(3)最初3年的财务规划;(4)潜在大股东的财务状况;(5)未来董事长的背景/经验;(6)未来管理层的背景/经验;(7)为新银行融资的资金来源;(8)新银行与其它银行的相异之处。对于开设新银行的限制将鼓励银行通过并购建立附属行的方式实现跨国经营。

2.经营监管

各国对银行的经营范围作了不同规定,为便于对其进行量化分析,本文将这一指标赋予1至16的值以分辨各银行在:(a)证券承销、经纪、买卖及基金管理,(b)保险承销,(c)房产投资、发展和管理,(d)是否能够拥有非金融企业等方面的管制程度。在任何子方面,都用1至4的值标值分别表示无限制(1),允许(2),限制(3)或禁止(4)。有学者(如Goldberg&Saunders,1981b;miller&parkhe,1998)研究表明分支行的经营范围更窄,对上述限制的敏感度更低。

东道国对外资银行分支行的监管描述了东道国的监管机构对外资银行分支行监管与对其附属行监管的区别。这一变量的值来自于各东道国2002年对银行的管制资料。表3中对此有更加详细的描述。理论分析显示,这一指标与银行设立分支行的可能性成反比例的关系。

3.税收监管

东道国公司税负指东道国的最高税率。一般来说,公司税率越高,银行越倾向于选择分支行的形式,因为在该种形式下,银行可以更方便地转移利润。(miller&parkhe,1998)

4.市场规模

市场规模是以东道国GDp总量来衡量的。这一变量衡量了在该国实现规模经济的潜力(详见Buch,2000;Buch&Lipponer,2004)。东道国单位资本GDp产出,衡量单位资本的GDp产出水平,描述了东道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这一变量同时也有助于衡量东道国商业机会的多少⑨。

5.潜在风险

国家风险对银行的组织模式选择会有重要的影响。国际国家风险指导手册(iCRG)中描述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国家风险――经济风险、政治风险、投资风险和国家风险。经济风险衡量一国经济实力强弱,通常用该国单位投入GDp产量、真实GDp增长率、年通货膨胀率、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差额等指标来描述。政治风险则关注一国政治稳定程度。投资风险可认为是政治风险的一部分,着重考虑投资该国可能出现的合同变动、盈利外逃、推迟支付等风险。国家风险是在综合层面上考量其在东道国投资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汇率变动、债务率等多个方面。国家风险越高,表明在该国投资受到损失的可能性越大。

(五)probit模型分析

在此,我们应用全球最大的100家商业银行在拉丁美洲和东欧地区的跨国经营数据,构建probit模型进行定量分析,考量各类影响因素的作用。⑩

1.指标设定

应用离散因变量分析方法,我们将银行设立海外分支行的概率作为定性因变量11,分析如下几类因素对银行海外机构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见表1)

2.模型构造

本文应用离散因变量的分析方法,将上述自变量指标经虚拟量化处理后,检验各项指标对银行设立分支行概率的影响程度及其显著性。模型构造如下:

prob{y=1}=f(x1,x2,…,xn)(公式2)

3.数据来源

应用Bankscope、Bankalumnac及各国中央银行公布的相关资料,对全球商业银行100强在拉丁美洲和东欧的经营数据进行了总结、分析。表2总结了进入我们研究样本的各国母银行数,从中可以看出,各国有多少家银行列入全球100强,它们的资产情况,以及它们在拉美和东欧有多少家分行等信息,也着重分析了这些银行在拉美和东欧进行经营活动的组织模式选择。12

从跨国分支行的组织模式来分析,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的银行采用分支行和采用附属行的大约各占一半,来自其他国家的银行更喜欢选择附属行的形式。母银行所在国的金融监管政策会影响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组织模式。母国对于银行合并行为的管制往往会对银行的组织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关于这一问题的模拟结果列在表的最后一列,该项指标为1的国家对于商业银行在海外开设分支行有着更多的限制。14

表3描述了外国银行在拉美和东欧地区的参与程度。全球商业银行100强的银行在拉美和东欧地区的业务规模占该地区国际银行业务总额的50%以上。从机构数量上看,各类外资银行在这两个地区共控制了387个机构,其中由全球商业银行100强控制的有247个,占65%;从资产规模上看,全球商业银行100强在这两个地区的资产总额占所有外资银行资产总额的80%。15只有匈牙利、秘鲁和玻利维亚三个国家例外,因为在这三个国家,业务规模最大的外资银行都来自其邻国,而不是全球100强的银行。

从组织模式进行分析,附属行的形式比分支行更为普遍。在拉丁美洲,外资银行采用附属行形式开展业务占外资银行开展业务总规模的65%;在东欧,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2%(见表3)。

数据来源:parentCountries’BankingSectorRegulations,nationalCentralBanks,Bankersalmanac,&Bankscope.

4.估计结果及说明

应用probit方法,对模型进行了定量分析,估计结果如下表。为描述政治、经济风险对商业银行海外经营组织模式的影响,我们引用了6个变量。考虑到我们模型中可能存在的选择偏差,我们对所有的估计量都进行了严格的检验。模型估计结果中的多数参数是显著的,影响方向也与预期一致。

模型结果可被总结如下。

第一,监管对银行海外经营的组织模式选择有着显著的影响。一般来说,对分支行的限制越多,银行采用此种模式实现海外扩张的可能性越小。东道国的银行准入限制也会降低商业银行采用分支行形式跨国经营的可能性,但其影响作用相对较小。对此,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商业银行通过设置本地附属行的形式规避开设分支行的种种限制。循着这一思路,我们也发现,并购指标反方向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第二,税率对商业银行组织模式的选择影响显著。在所用参数中,东道国最高公司税率是显著性最强的。采用分支行形式时,跨国转移利润更加便利,因此,在公司税负较重的国家更为常见。miller&parkhe(1998)在对美国跨国银行的研究中也曾得出过相似的结论(见表4)。

第三,母银行在东道国的市场参与程度也会对其组织模式产生影响。当其业务规模较小时,分支行形式更为普遍。如果零售业务是该银行在东道国市场的主导业务,则其市场参与程度越高,设立分支行的可能性便越小。

相关研究还显示,东道国的人均资本产出水平越高,采用分支行形式的可能性就越小。这也反映出,通过并购设立附属行的形式可能会影响到东道国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在穷国出现的可能性较大。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跨国银行在较富的新兴市场国家更多地采用了附属行的形式。原因可能是,虽然这些国家的人均GDp已经足够高了,但跨国银行还是认为该市场容量很大,前景诱人,且本地银行的资本金较少、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模式的启示

(一)跨国经营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到了开始海外投资的时候。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加强,国民财富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均GDp从1980年的272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562美元;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增加到2007年的38万亿,人均存款达3万元。按照邓宁的发展水平理论,我国目前已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16。我国对外贸易额、GDp、对外投资和劳务承包额快速增长,促使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提供更为便利的金融服务,同时,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007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达2.17万亿美元,贸易发展所带来的金融服务也快速增长。国际结算、贸易融资、征信、担保等业务的发展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领域和收入来源。截至2007年,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累计达1,179.1亿美元,2007年新增265.1亿美元,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已开始加速。中国公司在海外劳务市场、工程承包已占有很大比重。这些公司在海外的活动急需中国的商业银行提供海外金融支持。

截至2007年,我国金融企业对外投资存量为167.2亿美元。从跨国经营发展的思路看,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跨国经营时,尚未对经营模式进行通盘考虑。通常的情况时,在不得不进行并购重组时,被动地选择附属行的形式,在没有合适的并购对象时,过多地依赖分支行的形式,甚至有的商业银行在某一发达国家苦等银行执照达十年之久。

发达国家在跨国经营目标选择上更加注重实效,追求回报最大化,以全球最大的100家商业银行在拉美和东欧地区的经营为例,其控制很多国家的金融资本达80%以上,而我国商业银行在以上地区的影响力甚微。

(二)组织模式选择

就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对组织模式选择忽视。以中国银行为例,中国银行是我国海外业务发展规模最大的银行,截至2007年末,其在海外共有689家分支机构,包括分支行、附属行和代表处。从其组织模式上看,存在着明显的“轻”附属行,“重”分支行的倾向,仅在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匈牙利、赞比亚等为数不多的国家或地区采用了附属行形式,而在其他的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仍采用分支行形式。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跨国经营的时候,不仅应该认真选择目标市场,也应该根据银行自身的特点以及东道国目标市场形态、金融业监管、政治经济环境等等情况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银行经营模式,并切实发挥该模式对银行经营发展的作用(见表5)。

数据来源:根据各相关银行公布年报及公开资料整理。

五、结论

1.商业银行的跨国机构的组织模式可能影响东道国银行体系的竞争结构(competitivestructure),威胁东道国本地银行的利润水平和市场份额,并会对东道国银行所提品的价格和品质产生影响。不同的组织模式所对应的母银行的经济责任也迥然相异。因此,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组织模式是政策制定者、银行管理层必须谨慎考虑的问题。

2.影响银行组织模型选择的因素众多,按类别可分为母银行特征、分支行(附属行)特征、母国的监管、东道国的监管等几类因素。

3.从probit模型估计结果来分析,监管、税率、银行在东道国的参与程度等因素对跨国银行组织模式的选择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4.就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对组织模式选择忽视。通常的情况时,在不得不进行并购重组时,被动地选择附属行的形式,在没有合适的并购对象时,过多地依赖分支行的形式。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跨国经营的时候,应该根据银行自身的特点以及东道国目标市场形态、金融业监管、政治经济环境等等情况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银行经营模式,并切实发挥该模式对银行经营发展的作用。

[注释]

①“贷方余额”的期限和数量都受到限制,它必须在给定的时间内取出并用于指定的用途,数量必须与有关账户的规模和特性相吻合。

②如规定当由于极端条件(如战争、内战)或由于东道国政策性风险(如外汇管制、国家征用等)造成其外资分支行流动性不足时,母银行无义务对其提供经济援助。

③这也是银行财务体系脆弱(DiamondandRajan,2000)及长期经营持续性差(DiamondandDybvig,1983)的原因所在。

④Focarelli,D.,pozzolo,a.,2001.thepatternsofcross-borderbankmergersandshareholdingsinoeCDcountries.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25(2),2305-2337.

⑤Goldberg,L.,Saunders,a.,1981b.thegrowthoforganizationalformsofforeignbanksintheUS.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13(3),365-374.

⑥泛指跨国银行的附属机构,可能为分支行,也可能为附属行,下同。

⑦miller,S.,parkhe,a.,1998.patternsintheexpansionofUSbanks’foreignoperations.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29(2),359-390.

⑧例如,millerandparkhe(1998)研究了税收的影响;Buch(2000),Claessensetal.(2000),Focarelliandpozzolo(2005),GoldbergandJohnson(1990)研究了单位资本回报的影响;Buch(2000),BuchandLipponer(2004),Focarelliandpozzolo(2005),moshirian(2001)研究了当地市场规模的影响;Buch(2000),BuchandLipponer(2004),Focarelliandpozzolo(2005),Galindoetal.(2003),GoldbergandJohnson(1990),GoldbergandSaunders(1981a,b),millerandparkhe(1998)研究了东道国监管的影响;Buch(2000)以及BuchandLipponer(2004)研究了东道国的风险因素。

⑨详见Buch,2000;Claessens,etal.,2000;Focarelli&pozzolo,2005;Goldberg&Johnson,1990.

⑩eugenioCerutti,GiovanniDell’ariccia,2007,Howbanksgoabroad:Branchesorsubsidiaries?JournalofBanking&Finance.

11即将银行设立分支行的值定为1,将银行设置子公司的概率值定为0。回归模型的概率值越大,说明该银行更倾向于采用分支行的形式。

12在这里,我们的附属行是指由母银行绝对控股(股权超过50%)且在当地注册的银行;分支行是指由外资母银行全资设立的分支机构。

13如果母国对商业银行分支行的法规管制与附属行完全相同,该模拟结果为0;如果资本输出国对商业银行开设分支行的法规管制较开设附属行更为严格,该模拟结果等于1。对于该统计指标为1的国家详细说明附后。在2002年,所有欧盟的成员国都不存在这个问题。

14例如,如果没有本国监管者的允许,加拿大和印度的商业银行不得在国外开设分支行。又如,西班牙的银行监管机构也对商业银行开设海外分支机构设置了重重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更倾向于选择附属行的组织模式。

15由于哥伦比亚政府不允许外资银行在其国内开展业务,因此,将该国排除我们的研究范围。

16根据邓宁的发展理论,经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在其中的第三个阶段,本国对外投资规模快速增加,并逐渐超过引入外资的规模。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4750美元间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作者注。

[参考文献]

[1]allBanksStatistics,FederalReserveBankofU.S.a[Z].

[2]Bankofengl&,ConsolidatedworldwideexternalclaimsofUK-ownedbanks[Z].

[3]Buch,C.informationorregulation:whatdrivestheinternationalactivitiesofcommercialbanks?[Z].Journalofmoney,Credit&Banking,2003.

[4]eugenioCerutti,GiovanniDell’ariccia.Howbanksgoabroad:Branchesorsubsidiaries?[Z].JournalofBanking&Finance,2007.

[5]GeoffreyJones.Banksasmultinational[Z].Billing&SonsLtd,worcester.

[6]FederalReserveBankofU.S.a,CountryexposureLendingSurvey[Z].

[7]J.H.Dunning.multinationalenterprises&GrowthofServices:SomeConceptual&theoreticalissues[a].UnitednatlionsLibraryon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C].1992:53-69.

[8]陈杏生.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中的国家风险[J].经济视角,2006,(7):61-62.

[9]高宇辉,余小林.关于银行业国际化的几个基本问题[J].南方金融,2006,(4):15-17.

[10]J.H.邓宁.在变化的世界环境中的多国企业:需要新的理论解释吗?跨国公司与中国的开放政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13-19.

[11]刘荻.跨国银行与金融深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12]毛泽盛.跨国银行的进入、绩效及其管制――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3]李伟杰.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战略分析[J].海南金融,(12):17-21.

organizationalmodelofmultinationalBank:aLiteratureReviewandpracticalanalysis

Liweijie1,SongYan2

(1.GraduateSchoolofthepeople'sBankofChina,Beijing100083,China;2.thepressofFinancialnews,Beijing100081,China)

商业经营分析篇10

关键词:模拟经营Swot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215-03

一、沙盘简介

商业银行模拟经营沙盘假定宏观经济由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及监管层组成。在实训中,房地产公司代表产品市场,商业银行(含投资银行功能)代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央行和政府代表监管层。模拟经营分为若干年度的经营周期,每个周期要经历三个阶段(详见图1)。学生将分组经营数家企业和银行,面对虚拟的客户提出的各种要求来进行相应的分析判断以及决策,而每一步决策对整体经营的影响将在沙盘盘面上通过筹码进行直观展现。在这个几近真实的商业大环境中,面对严格执法的监管机构和良莠不齐的客户,学生需要切实地将所学的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和相关技能付诸于实践以判断具体的经营操作。

二、Swot分析

(一)优势(S)

1.学生主导。明确了岗位职责的角色扮演使得学生代入感较强,激发学生模拟经营以及深入学习的兴趣,而在模拟经营中教师的引导仅在于规则的讲解、盘面的规范和业务流程的掌控。其不同于传统填鸭式教学中出现的学生被动学习、师生互动差的情况,沙盘实训中实现了教与学的和谐互动。每阶段经营结束后,经营小组间的经营结果总结、操作经验分享、业绩指标对比和教师点评则是一个相互促进和相互启发的过程,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扩展学生的思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2.团队协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经营策略,不但能够巩固其专业知识基础,还能够有效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内议事规则、决策流程是团队建设时的讨论重点,鲜明的奖惩制度和合理的分工使得组内合作更有效率。经营策略和资金规划的制定由组员提出方案,经小组讨论决定。组员间的密切互动启发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规则、查阅资料或与教师探讨,分析在经营中碰到的各类问题,然后寻求并比较各类解决措施的优势和不足,在综合考量后选取最为有利的策略。

3.体验式教学。沙盘模拟作为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是继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后的一种教学创新。个人角色的明确除了可以很好地分工并进行协作外还可以通过设置岗位要求和监管重点来引导学生强化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学习。在任务驱动方式中流程性任务,将学生放在流程岗位中做技能练习,并在发现问题时引导其与小组其他角色进行合作解决。这样,成员间的工作环环相扣,保证了仿真业务顺利运转。而针对切实现实情况的某一知识点的任务驱动模拟,会使得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

(二)劣势(w)

1.师资力量不足。商业银行模拟经营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熟悉商业银行的运营、掌握货币政策制定、了解金融市场等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求教师积极查阅房地产企业的经营和公司金融的相关实践案例,这必然会导致教师备课时间延长。目前,大学教师科研压力大,没有足够的教学研究时间。大部分高校教师毕业后直接任教,其虽具有金融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会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企业工作经历。此外,沙盘教学对教师的课堂互动的有效组织和经营流程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课堂组织散乱、互动流于形式、节奏缓慢,沙盘实训将有可能变成游戏,难以达到教学目的。

2.教材实用性不强。目前,国内开设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的沙盘模拟实训课程越来越多,但是都面临着同一问题:已有的教材知识陈旧、实用性不强,可供选择的教材很少。虽然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均有商业银行经营学等教材,但是其知识框架和教学逻辑均不同于实训课程,实训任务和岗位职能所需的基础知识没有得到集中归纳、整理。此外,沙盘研发单位提供的教师指导用书仅着重于流程介绍和规则讲解,其提供的教学引导视频仅仅进行会计登账和盘面摆放的相关演示。无论是教科书、指导书还是视频都没有给予学生相关基础理论的梳理和综合知识架构的完善。

3.教学安排与要求冲突。传统教学安排习惯以班级为单位并按照教学周数平均安排教学课时,这与模拟经营的教学要求相冲突。首先,在相互熟悉的同班学生间进行对抗经营时,经常会出现违反规则的联合和内部利益输送,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经营中竞争意识的培养,失去了模拟的意义;其次,沙盘模拟应该在连续的时间内完成多年度经营并进行经验分享和总结,而现代教学改革要求尽量压缩教学时长,不能够保障可持续性经营的实训时长。学生模拟经营时经常留有遗憾,认为还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策略和优势,还没有看到预期的结果,而经营实训已经结束。

(三)机遇(o)

1.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是在西方倡导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强化教育职业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其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指导学生进行实用性学习。但大多数高校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满足不了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要求,经管类企业实习更是难以接触到其核心业务。2012年2月,《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亟待改变,应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其为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创新创业教育。2012年8月,《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提出:学生创业实践应予支持鼓励,以全面提升创业教育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以沙盘教学为代表的实践课程完全符合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学生可以在沙盘中进行创业预演。在模拟经营过程中,教师设置各类任务会引发各小组面临的各类不同的问题,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危机防范意识,还启发其通过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模拟解决问题,在对各类可能造成的结果进行预演,培养其危机应对能力。

3.沙盘竞赛。目前,大多数学者对于高校举办相关模拟竞赛持欢迎和支持态度,认为通过模拟教学,学生可以增加对金融市场的感性认知,培养他们的专业基本素质、综合能力、开拓能力和创造性。竞赛设有的相关奖项和奖励对学生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参赛后学生之间以及其与教师间的交流显著增加。而通过模拟经营,对商业银行管理相关综合知识进行系统学习,进行必要的阶段总结以融会贯通,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竞赛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参与比赛的学生更容易在求职中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四)挑战(t)

1.跨专业课程定位。目前,多数采用商业银行模拟经营沙盘的高校仅仅将其列入金融专业选修课程。但是实训角色中,不仅有商业银行还有房地产企业,而企业的会计登账、存货管理、广告费投放、财务预算则需要一个由会计、财务管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多个专业学生共同参与、构建的模拟经营团队。有了对应的房地产企业团队,其各类业务的开展才会激发出商业银行模拟小组生动的经营环境,这样有利于各专业同学发挥特长、取长补短。因此,该实训课应该定位为跨专业的经管类公共选修课,但它将对任课教师的专业基础和企业实践经历提出更高要求。

2.教学方式创新。在信息化教学的大背景下,可以尝试在沙盘教学中采用慕课教学改革,这使得授课教师的技术和信息素养迎来了新技能的挑战。慕课的开展首先需将商业银行管理等相关知识点、实训规则、模拟案例录制成微视频,要求教师掌握必要的视频拍摄、录制、剪辑技术,会使用录屏软件制作课件;而将视频上传至网络平台,并在课外与学生实时交流,则需要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忽略了即时交流只简单的在把慕课视为微视频制作仅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课前学习是无法取得预想的效果,难以达到改革的目的。目前,无论是教师制作视频,还是学生进行个性化、协作学习环境的构建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相关器材如摄影器材、高性能服务器等设备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3.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尽管沙盘实训已经被更多的高校引入实践教学的改革中,但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教师工作量的核算、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实验器材的经费保障等一系列问题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使得很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实质性的解决。现行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较适用于常规理论教学,用它来评价实践教学不仅会挫伤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教师热情和积极性,而且会加剧他们对新型教学法需承担高风险的巨大投入而没有收益的担忧,甚至会担心因为学生的不适应而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评价,不利于薪酬和职称评定。因此,适用于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的建立是促进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

三、对策

(一)So对策(优势机遇对策)

1.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代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提高其创业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关键。沙盘模拟教学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其能通过模拟经营,在短时间内迅速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模拟实训中应注重培养学生通观全局、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不受限于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活学活用的拟定经营策略。学生需在实训中进行目标市场定位与营销手段组合,磨炼其市场观念。在角色扮演中,他们还可以重新检视自己的就业潜力,了解岗位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熟悉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

2.探索课程优化。在教学组织设计时应明确每轮模拟经营的目标,在教学环节和时间安排上注重师生互动性,积极鼓励经营小组内的合作和探讨,强化反思和评价效果;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知识性、趣味性,注重培养创新创业素质;在教学方法上将体验式教学与案例教学、专题讲解相结合,根据内容选择适当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各教学法的优势。同时还应对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应做出相应要求,科研能力高的教师不仅对教学内容和方式思考的更为深刻透彻,对知识的把握更为准确,还会影响学生的思考方式和实训态度。

3.深入挖掘沙盘功能。不应将沙盘教学局限在商业银行经营学的实验课时内,可单独开设模拟经营独立实训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修正经营策略实现最终目标。同时,在任务驱动的模式下还可进行毕业论文的相关设计,让学生在模拟经营中发现问题,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这将更好地发挥沙盘教学的应用,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此外,还可以深入挖掘沙盘的应用范围,例如为银行新进员工提供岗前培训,为银行高管提供模拟演练,积极鼓励学生成立沙盘协会,参与或举办商业银行模拟经营沙盘竞赛。

(二)wo对策(劣势机遇对策)

1.多渠道师资培养。为适应沙盘教学综合性能力的需求,高校还应多渠道为教师提供进修机会,以便全面掌握相关综合理论知识。最便捷的途径是定期举办或参与沙盘教学培训,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的专家或到其他院校进行经典案例学习和教学经验交流。同时,还应对深入银行和房企体会实际运作过程的老师予以实际奖励,以便更好地将模拟经营与经济生活联系起来。此外,还应加大沙盘教学在科研立项、经费支持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教学与科研互动,教研相长,通过实践教学及其相关科研来培养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教师。

2.n程教学资源整合。为提高沙盘教学效果,需要将各种优势资源整合,形成共享、优势互补。可以考虑加强与其他兄弟院校、沙盘研发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彼此间的协作,共同开发课程信息资源库,共享案例、课件和微视频。以本地区银行或房企的真实案例为基础,结合境外经典案例,通过市场调研、参与研讨会、访学等方式拓展案例资源,通过比较分析提升案例资源库编写质量。还可以共同深化研究商业银行模拟经营沙盘教学方法,探讨针对实训规则、业务流程、学生评价等方面的改善措施。

3.产学研合作。高校可与银行和房企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邀请富有实操经验的银行和房企高管为学生进行真实案例的讲解。由他们设置仿真的沙盘模拟环境、布置任务,通过实施不同的对策,对比各组经营指标,进行评价分析,真正做到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在模拟和竞争中,学生磨炼出经济社会中必要的生存技能。从外聘导师的经验分享中他们可以丰富实践经验,提前准备好应对各类难题。

(三)St对策(优势威胁对策)

1.指定学生成绩评定标准。为了使学生自由组合的团队活动与学生成绩评定相联系,教师应明确考核方式和标准。指导教师应跟踪记录学生课堂表现,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堂讨论,同时根据规则对经营结果和反思总结进行评定。此外,最终成绩的评定还应考虑到学生的创新思维,小组内的团队协作如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这需要负责跟踪记录的指导教师和组员间进行共同评定。在分值分布上,应稍稍偏重于反思总结中导致经营结果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的阐述。

2.开设跨专业选修课。由于商业银行沙盘实训涵盖财务会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内容,上述专业的学生可以进行跨专业选修商业银行模拟经营实训课程。在跨专业选修课的专业设置上可以预先标明先修课程,并对选修时间和内容予以明确。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应注意按专业组成经营队伍并进行合理分工,不同专业和班级的组员构成可以有效避免同班同学小组间的利益输送和不正当竞争。

3.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随着实践教学重要性的日益突出,建立与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迫在眉睫。除了对教学目标、计划、大纲、实施和教学效果等环节的监控和评价外,应进一步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规范教学的开展。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制度,还应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拉动改革评价并进一步倒逼教学方式的改革。

(四)wt对策(劣势威胁对策)

1.制定规章制度保障沙盘教学。健全激励机制,对沙盘教学改革作出指导性意见,在评奖、考核中适度倾斜以激励教师改进教学方式的热情。尽快制定实训教材编写工作量的计算和相应报酬方法,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激发教师开展沙盘教学的热情。明确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的不同性质,通过制度设计在教学时间、教学保障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为商业银行模拟经营沙盘开展教学创造有利的条件。

2.发挥师资团队主观能动性。积极建设跨专业教学团队,鼓励每位教师积极与团队分享教学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承担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教学指导与点评,应尊重和信任其专业理论知识。在出现分歧时应采取主动商讨的态度,注重沟通技巧和组织协调能力,理解对方专业立场并集体讨论解决方案。此外,团队中还可以考虑应加入计算机、新闻、广告等专业教师,结合它们专业知识、设备积极进行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的尝试。

3.培养学生预算与决策能力。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促使学生构建战略意识,在阶段经营反思和教学评价中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并拟定适当的策略。学生通过企业的经营管理认识到每年的经营决策均是建立在预算的基础上,应从企业整体资源配置的全局去理解预算和决策的关系。此外,在实训岗位技能的磨练中,创新应变、人际交往、执行能力、团队建设、领导决策测试了学生的管理能力,进取心、主动性、诚信意识以及全局观则培养了学生职业素养。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60689)]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Z],2015-10-21

[2]宋坤.商业银行经营模拟实训[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冯用军.“大海峡时代”福建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的Swot分析[J].福建省师范大学,2010(4)

[4]黄卫东等.高等院校模拟实践教学模式设计[J].高校教育管理,2012(5)

[5]王学东.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6)

[6]张扬.实验教学中引入“慕课”教学方式改革的Swot分析[J].验室科学,2016(2)

[7]张丽琨.高校eRp沙盘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耦合机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4(1)

[8]陈烈等.基于Swot分析方法下的学生创新力培养路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1(2)

[9]刘文杰,王杜春.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Swot分析即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1(1)

[10]王泽善等.基于Swot视阈下的教学团队假设发展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