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事故处置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0:48

安全事故处置制度篇1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坚决杜绝”的方针,切实加强安全工作制度建设和管理的力度,对确因不可抗力导致发生或非正常发生的各类事故,采取果断有效的处置措施,尽可能减轻事故造成的危害。

二、工作目标

(一)加强安全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安全工作制度,落实安全岗位责任,逐步实现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杜绝责任性事故,把发生率控制到最低限度,尽可能不发生师生伤害事故。

(三)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要尽可能减少对师生的伤害,把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此引发的各种附带损失或影响。

三、学校突发安全事故种类

突发安全事故是指在学校内部、正常工作状态下突然发生的事故,包括火灾事故、交通安全事故、危险药品安全事故、工程建设、校舍安全事故、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师生活动安全事故、治安事故、食物中毒安全事故、流行传染疾病安全事故、学校内部群体伤亡事故、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等。

四、安全事故报告及处理程序

(一)学校安全事故报告实行部主任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二)学校发生或接到突发安全事故报告后,10分钟内当面报告或电话报告部副主任、当天值日行政。要本着“先控制,后处理,救人第一,减少损失”为原则,果断处理,积极抢救,指导学生离开危险区域,保护好学校贵重物品,做好事故现场保护工作。对交通安全、疑似疫病等必须进行隔离,并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三)部主任接到学校突发安全事故报告后,根据事故情况及时向校长汇报,依照领导小组的安排,各处置小组立即紧急行动,指导学校组织抢救和善后处理工作。

(四)对缓报、瞒报、延误有效抢救时间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予以党纪、政纪处分,直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五、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一)重大火灾安全事故处置措施:

1、学校指挥组织学生紧急有秩序地疏散,迅速按规定程序报告事故信息。

2、学校利用校园播音系统或其它形式发出紧急信号,组织教师指挥学生按顺序疏散,及时将学生带到远离火源的安全区域。

3、严禁组织学生参与灭火活动,教职工可利用一切灭火设备灭火,及时拔打“119、110、120”请求援助,协助消防部门做好灭火工作。

(二)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处置措施:

1、学校指挥组织学生紧急疏散至安全地段,立即保护事故现场,迅速按规定程序报告事故信息,及时拔打“110、120”请求援助。

2、学校要迅速抢救师生,在最短时间内将受伤师生送医院救治,对不能自行组织受伤学生赶赴医院救治的,原地等待救护车。

(三)食物中毒安全事故处置措施:

1、发现食物中毒后立即按规定程序报告事故信息。

2、拔打“120”请求援助。

3、立即停止学校小卖部、食堂的经营活动,由饮食卫生监管人员封存现有食品及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4、配合食品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的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包括中毒者的排泄物(如呕吐物)。

5、立即组织由专人负责的救护队伍,协助医务人员做好救护工作。

6、注意稳定师生情绪,不以个人名义向外扩散消息,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四)活动安全事故处置措施:

1、迅速组织抢救受伤师生,按规定程序报告事故信息,保护好事故现场,拔打“110、120”请求援助。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必须组织有关人员随机观察,并及时与学生家长联系,做好受伤学生的情绪稳定和思想工作。

2、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五)楼道安全事故处置措施:

1、值日人员和岗位责任人要沉着冷静,果断处理,制止事态发展,有秩序地疏散学生,并立即向学校领导报告。

2、学校事故应急处置小组,立即赶赴现场,制止混乱,平息事态,拔打“110、120”请求援助,全力抢救受伤的师生。

3、学校及时按规定程序报告事故信息,保护好事故现场。

(六)其它安全事故。

学校依据事故性质和学校应急预案,参照上述程序,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正确、科学地进行应急处置,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六、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组长:

副组长:

组员:各年级组长、纪律干事、班主任

安全事故处置制度篇2

近年来,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不断加强,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但在一些地方和行业领域仍存在应急主体责任不落实、救援指挥不科学、救援现场管理混乱等突出问题。为进一步加强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和单位要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进一步加强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生命至上”和“不抛弃、不放弃”的理念,坚持“属地为主、条块结合、精心组织、科学施救”的原则,在确保救援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实施救援,全力以赴搜救遇险人员,精心救治受伤人员,妥善处理善后,有效防范次生衍生事故。

二、严格落实事故应急处置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以下统称企业)必须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要求,建立专兼职救援队伍,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完善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措施,加强从业人员应急培训,组织开展演练,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事故应急处置工作,负责制定与实施救援方案,组织开展应急救援,核实遇险、遇难及受伤人数,协调与调动应急资源,维护现场秩序,疏散转移可能受影响人员,开展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并组织做好伤亡人员赔偿和安抚善后、救援人员抚恤和荣誉认定、应急处置信息及维护社会稳定等工作。

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配备专职的安全生产应急处置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

三、进一步规范事故现场应急处置

(一)做好企业先期处置。发生事故或险情后,企业要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抢救遇险人员,控制危险源,封锁危险场所,杜绝盲目施救,防止事态扩大;要明确并落实生产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直接处置权和指挥权,在遇到险情或事故征兆时立即下达停产撤人命令,组织现场人员及时、有序撤离到安全地点,减少人员伤亡。

要依法依规及时、如实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不得瞒报、谎报、迟报、漏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证据。

(二)加强政府应急响应。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相关负责同志要立即赶赴事故现场,按照有关应急预案规定,成立事故应急处置现场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代表本级人民政府履行事故应急处置职责,组织开展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指挥部是事故现场应急处置的最高决策指挥机构,实行总指挥负责制。总指挥要认真履行指挥职责,明确下达指挥命令,明确责任、任务、纪律。指挥部会议、重大决策事项等要指定专人记录,指挥命令、会议纪要和图纸资料等要妥善保存。事故现场所有人员要严格执行指挥部指令,对于延误或拒绝执行命令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按照事故等级和相关规定,上一级人民政府成立指挥部的,下一级人民政府指挥部要立即移交指挥权,并继续配合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事故发生地有关单位、各类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接到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应急救援指令或有关企业的请求后,应当及时出动参加事故救援。

(三)强化救援现场管理。指挥部要充分发挥专家组、企业现场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救援队伍指挥员的作用,实行科学决策。要根据事故救援需要和现场实际需要划定警戒区域,及时疏散和安置事故可能影响的周边居民和群众,疏导劝离与救援无关的人员,维护现场秩序,确保救援工作高效有序。必要时,要对事故现场实行隔离保护,尤其是矿井井口、危险化学品处置区域、火区灾区入口等重要部位要实行专人值守,未经指挥部批准,任何人不准进入。要对现场周边及有关区域实行交通管制,确保应急救援通道畅通。

(四)确保安全有效施救。救援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安全规程,及时排除隐患,确保救援人员安全。救援队伍指挥员应当作为指挥部成员,参与制订救援方案等重大决策,并根据救援方案和总指挥命令组织实施救援;在行动前要了解有关危险因素,明确防范措施,科学组织救援,积极搜救遇险人员。遇到突况危及救援人员生命安全时,救援队伍指挥员有权作出处置决定,迅速带领救援人员撤出危险区域,并及时报告指挥部。

(五)适时把握救援暂停和终止。对于继续救援直接威胁救援人员生命安全、极易造成次生衍生事故等情况,指挥部要组织专家充分论证,作出暂停救援的决定;在事故现场得以控制、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消除后,经指挥部组织研究,确认符合继续施救条件时,再行组织施救,直至救援任务完成。因客观条件导致无法实施救援或救援任务完成后,在经专家组论证并做好相关工作的基础上,指挥部要提出终止救援的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四、加强事故应急处置相关工作

(一)全力强化应急保障。地方人民政府要对应急保障工作总负责,统筹协调,全力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要采取财政措施,保障应急处置工作所需经费。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指挥部的需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应急保障工作,确保交通、通信、供电、供水、气象服务以及应急救援队伍、装备、物资等救援条件。

(二)及时有关信息。指挥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事故应急处置工作信息;设立举报电话、举报信箱,登记、核实举报情况,接受社会监督。有关各方要引导各类新闻媒体客观、公正、及时报道事故信息,不得编造、虚假信息。

(三)精心组织医疗卫生服务。事故发生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指挥部的要求,组织做好紧急医疗救护和现场卫生处置工作,协调有关专家、特种药品和特种救治装备,全力救治事故受伤人员,并按照专业规程做好现场防疫工作。必要时,由指挥部向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配医疗专家和药品及转治伤员等相关请求。

(四)稳妥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地方人民政府和事故发生单位要组织妥善安置和慰问受害及受影响人员,组织开展遇难人员善后和赔偿、征用物资补偿、协调应急救援队伍补偿、污染物收集清理与处理等工作,尽快消除事故影响,恢复正常秩序,保证社会稳定。

五、建立健全事故应急处置制度

(一)建立分级指导配合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建立事故应急处置分级指导配合制度。事故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根据事故等级和相关规定派出工作组,赶赴事故现场指导配合事发地开展工作。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和国务院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要对重特大事故或全国社会影响大的事故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指导;省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要对重大、较大事故或本省(区、市)社会影响大的事故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指导;市(地)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要对较大、一般事故或本市(地)社会影响大的事故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指导。

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了解掌握事故基本情况和初步原因;督促地方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及企业核查核实并如实上报事故遇险、遇难、受伤人员情况;根据前期处置情况对救援方案提出建议,协调调动外部应急资源,指导事故应对处置工作,但不替代地方指挥部的指挥职责;指导当地做好舆论引导和善后处理工作;起草事故情况报告,并及时向派出单位或上级单位报告有关工作情况。

(二)完善总结和评估制度。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事故应急处置总结和评估制度。指挥部要对事故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总结并将总结报告报事故调查组和上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总结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事故基本情况、事故信息接收与报送情况、应急处置组织与领导、应急预案执行情况、应急救援队伍工作情况、主要技术措施及其实施情况、救援成效、经验教训、相关建议等。

安全事故处置制度篇3

城市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过程中始终存在安全和质量等事故隐患。为保障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和城市安全运行,保障国家、企业、职工生命财产安全,把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编制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市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市处置建设工程事故应急预案》、《市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

2组织体系

2.1领导机构

《市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本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由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区政府是本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区应急委决定和部署本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其日常事务由区应急办负责。

2.2应急联动机构

区应急联动中心设在区公安分局,作为本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先期处置的职能机构和指挥平台,履行应急联动处置较大和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组织联动单位对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先期处置等职能。各联动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先期处置工作。

2.3工作机构

2.3.1建设工程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区域内突发建设工程事故,由建设工程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区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其成员由区建交委、区安监局、区公安分局、区公安消防支队、区民防办、区卫生局等相关单位和部门分管领导组成。主要职责是:对应急的原则、方式、步骤和救援力量的调用、协调等进行决策;协调与上级的关系等。

2.3.2建设工程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建交委。主要职责是: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发挥组织协调、信息渠道、协助领导小组指挥等作用。

2.3.3现场指挥部

根据建设工程事故的发展态势和实际处置需要,视情成立现场指挥部,具体组织实施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现场指挥部由各成员单位组成,指挥长由领导小组组长确定。根据市应急处置指挥部要求开设的现场指挥部,应接受市应急处置指挥部的统一领导,积极配合做好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2.3.4相关成员单位和职责

(略)

3应急处置

3.1处置对象

本区域内工程建设过程中因高空坠落、坍塌、物体打击、火灾等原因引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安全质量事故(不含水上工程事故和供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城市供应方面的事故)。

3.2处置原则

统一指挥,专业救援;条块结合,各负其责;跟踪落实,稳妥善后。

3.3事故分级

根据建设部制定的《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将建设工程事故分为四级,具体标准如下:

(1)Ⅰ级(特别重大)建设工程事故

指造成死亡30人以上(含30人),或危及3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100人以上中毒(重伤),或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

(2)Ⅱ级(重大)建设工程事故

指造成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30人以下,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6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重伤),或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

(3)Ⅲ级(较大)建设工程事故

指造成死亡3人以上(含3人)、10人以下,或危及3人以上、1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30人以上、60人以下中毒(重伤),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

(4)Ⅳ级(一般)建设工程事故

指造成死亡3人以下,或危及3人以下生命安全、或30人以下中毒(重伤),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下。

3.4信息报告

3.4.1有关部门、单位一旦发现建设工程事故,要立即将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伤亡人数等相关情况报区应急联动中心、区建交委、区安监局和其他有关部门,同时视情况报相关专业救灾部门。

3.4.2区建交委、区应急联动中心、事发地街道、镇或其他有关部门必须在接报后1小时内分别向区委、区政府总值班室口头报告和书面报告。

3.5先期处置

一旦发生建设工程事故,区建交委、区应急联动中心及有关部门负责组织、指挥、调度相关应急力量实施先期处置,迅速控制并消除危险状态。

在处置过程中,区建交委负责收集、汇总事故有关信息,根据现场实际征询有关部门意见进行研判,确定建设工程事故等级,掌握现场动态并及时上报。

3.6分级响应

(1)Ⅰ级、Ⅱ级、Ⅲ级响应

发生特别重大、重大和较大建设工程事故,分别启动Ⅰ级、Ⅱ级和Ⅲ级响应。区建设工程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调度相关应急力量和资源实施先期处置,迅速控制并消除危险状态,在及时上报区委、区政府的同时,应上报市委、市政府总值班室和市建交委启动市级应急指挥程序。

(2)Ⅳ级应急响应

发生一般建设工程事故,启动Ⅳ级响应,由区建设工程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统一组织、指挥、协调、调度相关应急力量和资源实施应急处置。各单位、部门及其应急力量应立即赶赴事发现场,为指挥抢险工作提供操作方案,并实施抢险救援、做好图文现场记录等工作,共同实施应急处置。

3.7事故调查

应急处置结束后,区建交委会同区公安、安监等部门对建设工程事故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并向区政府提交书面调查报告。

4事故预防和管理

4.1制定和健全预防各类重大事故发生的规章制度,在工程建设中强制执行,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4.2贯彻执行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实行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制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督、检查,使施工现场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4.3根据建设工程的特点,大力开展专项整治。重点要加强对机械伤害、高空坠落、坍塌等事故的监控,控制、减少一般事故,杜绝重大事故。

4.4加强对建设工程现场施工人员的上岗教育,整体提高建筑队伍的安全、质量和技术素质。

4.5区建交委负责开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预防减少建设工程事故特别是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开展事故预防的专业培训工作,适时开展建设工程事故应急演练。

安全事故处置制度篇4

1.1编制目的和依据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生产安全事故,规范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提高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效率,建立统一领导、职责明确、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应急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危害程度,维护社会安定,促进本辖区内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结合辖区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1.2适用范围

辖区内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

1.3工作原则

1.3.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全社会的安全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做好应急处置准备工作,将危害降到最小程度。

1.3.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营市街街道办事处统一领导辖区内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并充分发挥企业的自救作用。

1.3.3平战结合、资源整合。坚持全面规划,资源整合,加强培训演练,将日常工作和应急救援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生产经营单位应急救援第一响应者的作用;发挥兼职应急救援力量的作用。

1.3.4加强沟通,通力合作。有关社区和单位应通力合作,加强信息的沟通。

1.3.5广泛宣传,加强防范。加强应急处置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建立健全社会各界支持、参与事故处置的工作机制。

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择情启动预案,实施应急措施并严格遵守《营市街街道办事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处置辖区生产安全事故。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营市街街道生产安全事故应急组织机构

2.1.1设立营市街街道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负责组织指挥应急处置工作。总指挥由办事处主任担任,副总指挥(现场总指挥)由办事处分管副主任担任,成员由办事处相关科室、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组成。

2.1.2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主任由办事处安监科负责人担任,具体负责辖区应急体系建设和指挥部交办事宜。

2.2营市街街道生产安全事故应急组织主要职责

2.2.1指挥部及其成员的主要职责

a.核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B.协调与上级应急机构、部门、辖区单位之间的关系;

C.决定启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D.组织、指挥、协调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e.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应急领导机构和营市街街道办事处的决定;

F.承担营市街街道办事处交办的其他工作;

G.协助区政府生产安全应急预案的执行;

H.及时汇报并请求区政府启动超出办事处应急处置能力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2.2.2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a.负责组织指导辖区内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体系建设,指导和督促辖区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体系建设工作;

B.编制、管理本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综合监督检查、指导辖区单位应急机构、队伍的应急准备工作以及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实施;

C.负责建立和维护辖区内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机构、队伍、预案、装备、物资等信息数据库,统一规划辖区内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通信和信息网络;

D.组织指导辖区内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培训、演练和交流工作;

e.承担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3.安全事故应急措施及应急响应

3.1几类安全事故应急措施

3.1.1烟花爆竹经营安全事故

a.采取有效措施处置尚未爆炸的危险物品并疏散人员;

B.做好现场保护和伤员抢救工作;

C.协助公安部门查明爆炸物品的种类和数量。

3.1.2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

a.迅速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撤离或采取其它措施保护危害区域的其他人员;

B.协助专业人员迅速控制危险源,测定危险化学品性质、事故危害区域及程度,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等措施;

C.做好现场保护和伤员抢救工作。

3.2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响应

3.2.1事故报告

规模以上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单位必须立即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将事故概况同时分别报归口管理部门、110指挥中心、区政府办公室(值班电话:87589620,87583600)、区安监局(值班电话:87589832)。

规模以上单位和规模以下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街道科所队、社区居委会要在得知事故信息后的第一时间上报指挥部办公室。

3.2.2应急响应

应急响应按照生产安全事故等级,分别响应。指挥部启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后,在1小时内报告区政府办公室和区安监局。报告内容包括:发生事故的单位及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事故单位的行业类型、经济类型及规模;事故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事故原因、性质的初步判断;事故抢救处理的情况和采取的措施;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处置的有关事宜;事故的报告单位、报告时间。超出办事处应急处置能力时,及时请求区级以上有关应急机构给予支持。

3.3生产安全事故应急程序

3.3.1先期处置

接到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后,指挥部总指挥或副总指挥、办公室人员应立即赶到现场,组织指挥公安、消防、医疗救援等相关应急队伍进行先期处置,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采取下列必要措施:

a.立即实施紧急疏散和救援行动,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

B.紧急调配辖区内应急资源用于应急处置;

C.划定警戒区域,采取必要管制措施;

D.实施动态监测,进一步调查核实;

e.及时向区应急指挥部报告,并提出应急处置建议和支持请求;

F.其他必要的先期措施。

3.3.2应急决策

指挥部总指挥或副总指挥根据生产安全事故的性质、类别、危害程度、范围、等级和可控情况,提出具体处理意见。启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报区有关部门。

3.3.3预案启动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启动后,指挥部成员、应急救援队立即到位,配备必要的设备、工具。

3.3.4指挥协调

根据事件性质、严重程度和应急处置的需要,成立现场指挥部,由指挥部副总指挥任现场总指挥,负责研究制订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和措施,开展以下工作:

a.对应急行动中的重大事项作出决策;

B.统一指挥协调现场抢险救援;

C.迅速消除生产安全事故的危害和危险源,划定危险区域,维护秩序;

D.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到伤害的人员,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

e.组织协调有关方面搞好保障和支援;

F.向办事处和区安监局(电话:87589832)及时报告事态发展和处置情况。

3.3.5措施要求

a.参加应急处置人员应服从现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现场指挥部可根据应急处置的实际需要成立若干工作组;

B.因抢救伤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必须拍照、做出标志、详细记录和绘制事故现场图,并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等;

C.对易燃、易爆、有毒和放射源等危险源,协助有关部门和机构做好安全防护,防止发生二次灾害;

D.根据现场情况,必要时指挥部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班,定时检查应急救援措施落实情况;

e.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出现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等新情况的,应当及时补报。

4.应急结束

对一般事故,现场指挥部在确认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危险已经消除后,向指挥部总指挥报告,由办事处决定是否停止应急状态。对较大及以上事故,由区级及以上政府决定是否停止应急状态。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包括人员安置、补偿,征用物资补偿,事后重建,污染物收集、清理与处理等事项。消除事故后果和影响,安抚受害者和受影响人员,保证社会稳定,恢复正常秩序。

5.2事故调查与应急处置工作总结

应急处置结束后,指挥部应总结分析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应急处置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形成报告,报送区有关部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进行。

5.3奖惩与责任追究

对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不履行法定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关处分和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附则

安全事故处置制度篇5

摘要:重大铁道交通事故应急警务属于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范畴,研究的框架设计主要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创新程度及应用价值。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基础理论上探讨铁道交通事故警务应急处置预案、机制、程序与技能及处置中的虚拟社会管理研究等方面的内容。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视野下,河南省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加强,铁路在河南交通中的比重凸显,铁路交通事故警务应急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战应用和服务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价值。

关键词:铁道交通事故;应急警务;研究框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国内关于公共安全问题的研究,伴随着国家《紧急状态应对法》的出台07年前后达到了高潮,主要体现在危机管理与应急处置方面,一般直接借鉴美国与日本经验。一般认为国外在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层面都比我们丰富,特别是国外的危机预防方面的理论,涉及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公共安全事件预防研究越来越深入。最近几年我国理论界和政府实务部门主要代表人物有顾林生、郭太生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有《事故对策学》、《危机管理》等书。“事凡预则立,不预则废。”一般看来实务部门侧重于处置的研究,社会学者侧重于预防的研究,最近几年与维稳相关的宏观管理角度研究者也侧重于预防、预警的研究。但伴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与自然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巨变,公共安全事件防不胜防,处置不可防性重大安全事件引发的社会危机更加考验政府的执政服务能力。美国“9.11”、“05年法国骚乱”、“日本3.11地震”,三国虽然都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日本具有最先进的减灾理念与技术,但摆在世人面前的仍然是令人叹息的现实世界。所以,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在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面前仍然有很多未能破解的问题,因为这是全球化的今天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

随着我国铁路路网密度的增加,目前我国进入了史无前例的铁道交通事故高发期,仅2008年上半年我国安徽芜湖、山东淄博等地相继就发生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多起,特别是“4.28”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与2011年温州“7.23”动车事故,其伤亡之巨大、损失之严重,影响之恶劣,是近二十年来罕见!这些交通事故给沿线原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给线路治安带来巨大的压力,铁路公安机关线路和谐的目标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铁路经过六次大面积提速后,铁路运输的“利远不利近”性特点日益凸显,加上沿线居民权利意识的勃兴,对铁路交通事故应急警务和调查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及时有效地配合铁路交通事故主管机关开展有关应急救援工作,准确地调查铁路交通事故原因和处理铁路交通事故,促进铁路交通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迫切需要在总结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的实践经验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符合当前铁路路情、警情发展变化需求的警务应急措施与警务技能。

铁路运输具有轨道性、网络性,一旦发生铁路交通事故,就会对区域性或者全国性运输网络产生影响,可以说其影响是灾难性的,高铁更甚。为了加强铁路交通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和畅通,很有必要对铁路交通事故应急警务处置加强研究。

伴随着中国集约治理模式的崛起,中国高铁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运营速度和运营里程均居世界第一。但伴随着这种高速的是挥之不去的08年4.28胶济高铁重大铁道交通事故与11年7·23事故的梦魇,可防的铁路运营硬件环境与不可防的铁路运营软环境交织在现实世界里,技术与事故,维稳与反恐,等等问题时刻侵袭着我国点多线长的铁路运输,特别是高铁运营,一旦出事就是灾难。高铁安全运输问题是世界前沿问题,08年以来国内研究铁路安全事件的较少,主要是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代表从运输管理危机应急的角度在进行研究,较新的研究成果是2010年西南交通大学徐建光的硕士论文《我国铁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研究》及山东大学孙丹的硕士论文《铁路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处置研究》,属于框架性的研究,与复杂的铁路行业及庞大的关联部门嵌入度相差甚远,但从警务应急的角度还有很多空白地带,这就为完善公共安全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置研究打开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特别是“7·23”事故后的政治重要性,不仅仅是因为其起了全民的关注和参与,更为重要的是官方对此的反应。“7·23”温州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暴露出的问题(包括事故发生后的虚拟社会管理)也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及研究案例,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

二、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

拟运用实证调查的方法,理论分析的方法,比较的方法等,立足于中国国情结合世界各国有关紧急状态立法、交通事故紧急救援处置、现代警务快速反应机制的有关理论及系统论的基础理论,与我国目前铁道交通事故高发区的实战部门联合攻关,研究切实可行、安全高效的满足未来一定时期铁路路情、警情发展需求的应急处置警务措施,力促实现保障铁路运输和谐、高效、安全、畅通的警务目标。

项目组拟从铁道交通事故应急警务基础理论研究、铁道交通事故警务应急处置预案研究、铁道交通事故警务应急处置机制研究、铁道交通事故警务应急处置程序与技能研究、铁道交通事故警务应急处置中的虚拟社会管理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

在铁道交通事故应急警务基础理论研究上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铁路公安机关处置在处置铁道交通事故中的执法地位;2.应急处置铁道交通事故的基本原则;3.警务快速反应机制基础理论。在铁道交通事故警务应急处置预案研究上主要涉及预案的制定、方案设计、启动等方面。在铁道交通事故警务应急处置机制研究方面主要涉及组织、指挥、保障三个方面。在铁道交通事故警务应急处置程序与技能研究的研究上主要涉及四类问题:1.现场处置;2。事故调查;3.应急保障;4.特殊类型交通事故处置。在铁道交通事故警务应急处置中的虚拟社会管理研究上主要涉及四个环节:1.信息公开;2.媒体应对;3.舆论引导;4.公共参与等。

三、本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程度、应用价值

由于我国铁路运输无论日常运营还是特情调图处置都是由铁路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发生事故后也是由铁路主管部门统一协调处理,实行的是集中统一调度指挥的体制,加上事故的调查涉及面较广,专业性、技术性较强。加上受制于现有的铁路公安体制,铁路民警执法主体地位,独立性难以保障等因素的制约;即使是现行的《铁道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也仍未能跳出固有的先天不足性因素的制约。这一切,给目前的铁道交通事故警务应急处置造成了很大的不利,与地方公安机关相比,无论是从事故处置的执法地位还是应急警务活动程序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具有自身的特点。

重大铁道交通事故应急处置警务措施研究目前属于国内空白,高铁安全运输问题是世界前沿问题,08年以来国内主要是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代表从运输管理危机应急的角度在进行研究,但从警务应急的角度还有很多空白地带,这就为完善公共安全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置研究打开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7·23”温州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暴露出的问题,社会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研究初步认为,现行行政法规、规章未能解决铁路公安机关合理科学的执法定位问题,目前急需确保警方在处理事故时具有实质性的独立执法权。救援处置缺乏理念指导,应基于救援的过程需要与结合铁道警务特点把握应急处置铁道交通事故的基本原则。现代警务机制运行效果不佳,信息社会下应按照警务快速反应机制的内在要求,建设常态化的救援平台及快速反应机制。

安全事故处置制度篇6

一是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前置条件、执法检查和企业标准化建设达标的重要内容,依法将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作为高危行业企业准入的必要条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政府属地责任。二是按照“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加强协调,积极推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县安监局应急管理的组织协调和综合监管作用。三是完善事故信息沟通和事故救援协调机制,建立部门间协同应对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联动机制,规范应急响应程序。四是加强安全监管部门与气象、国土、水利、环保、消防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并完善预报、预警、预防等协作机制,有效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二、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管理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安监总局《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总局17号令)文件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做好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修订、备案和演练等工作。

1、加强预案编制、评审、备案工作。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各自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和特点,认真组织编制、完善修订相应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进一步提高应急预案编制质量,增强预案的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道路运输等高危企业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必须按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进行编制,组织有关安全生产专家和应急管理专家评审,其中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等实行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高危企业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要报县安监局备案,年底前所有实行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高危企业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备案率要达到100%。未按照要求编制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组织专家评审和向安监部门备案的高危行业企业不得颁、换发安全生产许可证,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2、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活动。按照“贴近实战、锻炼队伍”的原则,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组织安全生产应急演练活动,提高本辖区、本行业(领域)、本部门、本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能力,督促企业按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南》的要求完成演练工作,监督检查生产经营单位制定本单位的年度应急预案演练计划,严格落实演练次数,强化演练效果。高危行业企业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组织一次专项应急预案演练。认真组织开展好安全生产月中“安全生产应急演练周”活动。通过应急演练活动的开展,全面提升突发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应急预案演练组织单位应当对应急预案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撰写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应急预案提出修订意见。应急演练要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资料完整记录、归档存查。

三、加强应急处置工作

一是坚持“属地为主、条块结合、精心组织、科学施救”的原则,严格事故应急处置的企业主体责任和所在地政府的组织指挥责任,实行总指挥负责制,加强统筹协调,科学调度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和救援物资装备,强化救援现场的警戒疏散、监测与管制,确保救援工作高效有序。二是完善事故应急处置相关工作制度,推动各行业建立健全事故应急处置分级指导配合制度、总结与评估制度、应急处置奖励与责任追究制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落实力度,提高事故应急处置工作规范化水平。三是加强舆情引导,按照有关规定准确上报和及时事故应急处置工作信息,稳妥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尽快消除事故影响,恢复正常秩序,保证社会稳定。

四、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培训纳入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和培训的范畴,要在各类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中,增加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内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墙报等形式,加大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应急管理知识宣传教育力度。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应急管理知识和应急救援内容的培训,特别是加强对重点岗位人员的应急知识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应急意识和应急处置、避险、逃灾、自救、互救能力。

五、加强事故预防和重大危险源监管工作

1、做好重大危险源监控监管工作。建立健全企业重大危险源动态监控机制,做好预警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防御、早响应、早处置。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存在重大危险源企业的监督检查,指导企业做好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评估、备案、登记建档、监控和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和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尽快实现重大危险源的网络监管。

2、推动救援队伍开展预防性安全检查。按照“险时搞救援,平时搞防范”的原则,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组织引导本单位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充分发挥其专业技术等优势,对企业开展预防性安全检查,重点围绕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道路运输等单位的重要部位、关键环节排查事故隐患。对应急队伍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有关单位要及时整改。

六、加强应急资源数据库建设

按照“分级负责、分类管理”原则和《国家应急平台体系部门数据库表结构规范(试行)》、《应急信息资源分类与编码规范(试行)》的要求,建立全县安全生产应急资源数据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队伍、专家、物资、装备等各类应急资源数据库,实现应急资源共享,实行动态管理,适时更新应急资源信息。

安全事故处置制度篇7

(一)编制目的

有效预防、积极应对和及时控制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建立健全对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的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对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危害。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省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市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药品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中造成社会公众大量病亡或者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重大危害,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

(四)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配合联动,社会群防群控的工作机制,动员全社会的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资源,有效防范和控制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其职责

县政府成立县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县药械安全领导小组),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负责对全县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指挥。

(一)县药械安全领导小组及其职责

1、县药械安全领导小组组成

组长:分管副县长;

副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分管副主任、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

成员:县委宣传部、县卫生局、县经贸局、县教育局、县公安局、县财政局等部门相关领导和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分管领导。

2、县药械安全领导小组职责

(1)决定是否启动本预案,领导、组织、协调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2)负责事故应急救援重大事项的决策;

(3)负责事故的重要信息;

(4)审议批准县药械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的应急处置工作报告等;

(5)向县政府及市、省、国家有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

(6)完成县政府交办的有关事项。

3、县药械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其职责

(1)县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对药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生物制品、诊断药品、放射性药品、品、毒性药品、、药用辅料、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医药包装材料等)的研究、生产、流通、使用进行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承担县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拟订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协调应急救援工作,开展应急救援的信息、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

(2)县委宣传部负责协调制定新闻信息方案及对外宣传口径,协调、组织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的新闻信息及互联网信息的有关处置工作。

(3)县卫生局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负责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病员救治等工作。

(4)县经贸局根据应急需要,会同有关部门调集和征用必要的物资和装备,统一协调,保障应急处置工作需要。

(5)县教育局协助有关部门,组织对学校中的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采取控制措施,做好在校学生、教职工的宣传教育和自我防护工作。

(6)县公安局负责组织、指导、协调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涉嫌犯罪案件的侦查及治安维护工作。

(7)县财政局负责及时落实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资金。

其他有关部门根据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的需要,在县药械安全领导小组统一组织下做好有关工作。

(二)县药械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其职责

1、县药械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

县药械安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办公室主任由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分管副局长担任。

2、县药械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1)贯彻落实县药械安全领导小组的各项工作部署;

(2)与市级有关部门、有关县、县级有关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等建立联系机制,收集、分析、研究有关安全信息,提出预警、启动预案和应急处置工作建议;

(3)组织修订和完善预案,指导、协调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有关单位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行动方案,检查督促各乡镇、县级有关部门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有效地控制事故,防止蔓延扩大;

(4)向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县政府、县药械安全领导小组及其成员单位报告、通报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情况;

(5)为新闻机构提供事故有关信息,做好信息审核工作;

(6)组织建立和管理县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专家库,对应急演练及应急物资储备、经费保障等情况进行监督;

(7)组织全县处置突发药品安全事件的培训和演练;

(8)完成县药械安全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应急处置工作组及其职责

1、应急处置工作组组成

本预案启动后,根据应急处置工作需要,设立事故调查与咨询、行政监管、医疗救治三个工作组。在县药械安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立即按预案明确的职责要求,实施应急处置,并随时将处置情况报告县药械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

2、应急处置工作组职责

(1)事故调查与咨询组。根据事故发生原因和环节,可由食品药品监管、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或明确其中一个部门牵头负责组成事故调查与咨询组,深入调查事故发生原因,评估事故发展趋势,预测事故后果,为制定现场抢救方案提供参考和依据,并在事故结束后作出调查结论;组织协调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实施救援工作,监督救援措施的落实,评估事故造成的影响,提出事故防范意见。

(2)行政监管组。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为主负责,依法实施行政监督、行政处罚,对有关药品、医疗器械的来源、数量、使用、库存及流向等进行调查,并依法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对质量有可疑情况的,及时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监督召回有关药品医疗器械,严格控制流通渠道;及时移送相关案件,依法追究责任人责任。

(3)医疗救治组。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迅速组织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四)各乡镇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应急机构及其职责

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地各乡镇人民政府应成立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应急机构,在县政府和县药械安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组织和指挥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应急救援工作。应急机构由本乡镇人民政府有关人员组成。

三、事故分级

按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分为四级。

(一)特别重大事故(Ⅰ级)

1、事故危害特别严重,对全省及其他省(市、区)造成严重威胁,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的;

2、发生跨地区(香港、澳门、台湾)、跨国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造成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的;

3、出现药品医疗器械群体不良反应的人数超过50人,且有特别严重不良事件(威胁生命,并有可能造成永久性伤残和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发生,或伴有滥用行为的;

4、出现3例以上死亡病例的;

5、国务院或者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认定的特别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

(二)重大事故(Ⅱ级)

1、事故危害严重,影响范围涉及省内2个以上市级行政区域的;

2、超出事发地市级政府应急处置能力水平的;

3、药品医疗器械群体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已知发生率2倍以上;不良反应发生人数30人以上、50人以下,且有严重不良事件(威胁生命,并有可能造成永久性伤残和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发生,或伴有滥用行为的;

4、出现死亡病例的;

5、省政府或者省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管局认定的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

(三)较大事故(Ⅲ级)

1、事故影响范围涉及市行政区域内2个以上县级行政区域的;

2、超出事发地县级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的;

3、药品医疗器械群体不良反应发生人数20人以上、30人以下,且有严重不良事件(并有可能造成永久性伤残和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发生;

4、市级政府认定的较为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

(四)一般事故(iV级)

1、事故影响范围涉及县级行政区域内2个以上乡镇的;

2、药品医疗器械群体不良反应发生人数10人以上、20人以下,且有严重不良事件(并有可能造成永久性伤残和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发生;

3、县级人民政府认定的一般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

四、预警与报告

(一)预警

1、监测网络

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应建立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信息体系,建立完善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药物滥用监测信息网络,加强日常监管,逐步建立健全药品医疗器械信息数据库和信息报告系统,通过不断完善网络建设实现信息快速传递和反馈,提高预警和快速反应能力。

2、信息通报

对有安全患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应及时向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行政部门进行通报。对于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及时组织召开新闻会,向社会公布,借助多种渠道和方式对药品和医疗器械可能引起的安全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使公众了解身边可能存在的药品安全隐患。

(二)报告

1、报告

(1)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和戒毒机构等发现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后,应及时向所在地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不得瞒报、迟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

(2)事发地乡镇政府和乡镇食品药品监管员接到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报告后,应立即向县政府和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和有关单位在接到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向县政府、县药械安全领导小组报告,并按有关规定向市、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

2、通报

县政府、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和有关单位在接到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或者可能引发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的险情报告后,应及时向与事故有关的乡镇政府和乡镇食品药品监管员通报,以加强预警预防工作。

3、报告要求

(1)初次报告。应尽可能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危害程度、伤亡人数、事故报告单位及报告时间、报告单位联系人员及联系方式、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等,如有可能应当报告事故的简要经过。

(2)阶段报告。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也要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包括事故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故原因等。重大和特别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同时实行日报告制度。

(3)总结报告。及时对事故的处理工作进行总结,包括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鉴定结论,分析事故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今后对类似事故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五、应急响应

(一)先期处置

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发生或可能发生时,有关地方政府和事发单位应及时、主动、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并将事故和有关先期处置情况按规定上报。对上级部署的应急救援工作,各级政府应认真贯彻落实。对于重大或特别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赶赴现场指导、组织派遣应急处置队伍,协助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并做好启动县级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预警

县食品药品监管局要做好可能引发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信息的分析、预警工作,对需要向社会预警的突发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应及时预警。预警信息应包括事故的类别、可能波及范围、可能危害程度、可能延续时间、提醒事宜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等。预警信息的、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信息网络、宣传车、警报器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于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三)分级响应

发生一般事故(iV级)和较大事故(Ⅲ级),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必须及时向县人民政府及县药械安全领导小组报告启动本预案;发生重大事故(Ⅱ级),由县政府启动本预案,并服从县药械安全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发生特别重大事故(Ⅰ级),按市政府和市药品医疗器械安全领导小组的指令执行,同时启动本预案。

1、县级响应

(1)县级响应由县药械安全领导小组组织实施。本预案启动,县级有关部门预案必须启动,乡镇联动。

(2)特别重大、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发生后,县药械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及时向县药械安全领导小组报告基本情况、事态发展和救援进展等情况,并按规定向县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报告。

(3)县药械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对事故评估确认的结果,提出启动本预案和组织应急救援的建议。

(4)县药械安全领导小组宣布启动本预案。县药械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迅速到位,立即启动事故应急处置有关工作小组的工作,组织、协调、落实各项应急措施,部署事故发生地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并提供技术支持。

(5)开通与事故发生地的乡镇应急救援领导机构、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有关专业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通信联络,随时掌握事故发展动态。

(6)事故发生地乡镇人民政府要设立现场应急指挥部,在县药械安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按照要求认真履行职责,落实有关工作。

(7)事故超出我县应急处置能力的,县药械安全领导小组建议县政府请求市药械安全领导小组实施应急支援。

2、响应的升级与降级

当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随时间发展进一步加重,事故危害特别严重,并有蔓延扩大的趋势,情况复杂难以控制时,应当报本级药械安全领导小组或上级有关部门审定,及时提升预警和响应级别;对事故危害已迅速消除,不会进一步扩散的,经本级药械安全领导小组审定,降低响应级别或者撤销预警。

(四)响应终结

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经县政府同意,由县药械安全领导小组宣布应急响应结束。

六、应急保障

(一)信息保障

县食品药品监管局承担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和传递等工作。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发生后,根据县药械安全领导小组的决定,严格按照“信息归口、统一对外”的原则,及时向社会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信息。

(二)医疗保障

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害的,卫生行政部门接报后应迅速组织救治人员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县经贸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调集必需的药物、医疗器械等资源,支援现场救治工作。

(三)人员保障

各级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相关部门人员、专家参加事故处置。

(四)技术保障

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的技术鉴定工作必须由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和相关领域专家承担。当发生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时,受各级药械安全领导小组或者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委托,立即开展检测、评估工作,为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定性提供科学依据。

(五)物资经费保障

各级政府应当保障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所需设施、设备和物资。处置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所需财政负担资金,按照事权、财权划分原则,由各级财政分级负担。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加强对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财政应急资金的监督管理,保证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六)治安维护

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启动后,公安部门应立即启用治安保障行动方案和有关预案,指导和支持现场治安保障工作。根据应急需要,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调动力量参与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和治安维护,依法打击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违法犯罪活动。

(七)演习演练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按照“统一规划、分项实施、突出重点、适应需求”的原则,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形式,组织开展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的应急演练。

县食品药品监管局会同县级有关部门指导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演练工作。组织全县性和区域性突发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的应急演练,以检验和强化应急准备、协调和应急响应能力,并对演练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估,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

(八)宣教培训

各乡镇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应急处理组织实施技能和水平。重视对广大消费者进行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风险和责任意识,正确引导消费。

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培训工作采取分级负责的原则,具体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七、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置

善后处理工作由事发地乡镇政府负责,县政府和县级有关部门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对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造成伤亡的人员及时进行医疗救助或按规定给予抚恤,对造成生产生活困难的群众进行妥善安置,对紧急调集、征用的人力物力按照规定给予补偿。县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下达救助资金和物资,民政部门要严格管理社会救助资金和物资,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监督力度,确保政府、社会救助资金和物资的公开、公正和合理使用。保险监管部门要会同各保险企业快速介入,及时做好理赔工作。高度重视和及时采取心理咨询、慰问等有效措施,努力消除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给人们造成的精神创伤。造成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受害人给予赔偿。

(二)调查评估和总结

重大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善后处置工作结束后,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事故发生的起因、性质、影响、后果、责任和应急决策能力、应急保障能力、预警预防能力、现场处置能力、恢复重建能力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应急救援工作的建议,完成应急救援总结报告,并按规定上报。

八、附则

(一)名词术语解释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其用于人体体表及体内的作用不是用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手段获得,但是可能有这些手段参与并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其使用旨在达到下列预期目的:(1)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缓解;(2)对损伤或者残疾的诊断、治疗、监护、缓解、补偿;(3)对解剖或者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4)妊娠控制。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二)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县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管理与更新,定期组织成员单位及专家进行评审,视情况对本预案作出相应修订,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

安全事故处置制度篇8

关键词:岩溶区;人工挖孔桩;坍塌;事故分析;控制

1概述

中国鄂西南地区岩溶地貌发育,湖北恩来恩黔高速公路项目穿越这一地带。在这一岩溶发育的地区进行桥梁桩基施工,由于基岩岩溶发育,形态复杂,如若处理不当,极易导致坍塌事故发生,如何安全地穿过溶洞顺利成孔是施工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施工前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和施工工艺特点,全面分析各类危险危害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才能保证施工安全。

2工程概况

本项目所在地是我国南方岩溶区之一,岩溶地貌发育。本区域内存在岩溶、滑坡、崩塌、落石等不良地质现象,局部地段存在软土、红黏土等特殊性岩土。区内广布可溶性碳酸盐岩,由于岩溶发育,地表径流匮乏,地下径流通道畅通,排泄条件较好。

湖北恩来恩黔高速公路项目2标段共有5座桥梁,即雷家坳大桥、忠建河大桥、康家河大桥、匠科大桥及大堰沟大桥,项目所在地地形陡峭,桥位基桩多位于陡坡上,大型桩基施工设备搬迁和就位困难。经方案比选,选用人工挖孔灌注桩施工方式,其施工作业面小,且成孔直观,易于观察地质变化情况,清底除渣彻底,易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安全和质量有一定保障。桥梁桩基总计挖孔桩413根,其中长度超过15米的桩基共有335根,其余均在10米到15米之间。

《恩来恩黔高速公路二标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中人工挖孔桩施工主要基于坍塌事故,采用作业事故可能性评估指标体系评分和项目安全管理评估指标体系评分的分析方法,估测结果为雷家坳大桥等5座桥梁的413根人工挖孔桩施工过程中发生事故的风险等级均为Ⅲ级(高度)。

3坍塌事故分析

3.1坍塌事故定义

坍塌事故指物体在外力和重力的作用下,超过自身极限强度的破坏成因,结构稳定失衡塌落而造成物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挤压伤害及窒息的事故。

3.2坍塌事故的五要素分析

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起因物、致害物和伤害方式是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五个基本因素,简称“事故五要素”。对引发坍塌事故的五个基本因素进行分析如下:

3.2.1不安全状态

(1)按引发事故的类型(事故属性):引发坍塌事故的不安全状态。

(2)按设置和工作状态(状态属性):a.支撑护壁模板承受荷载的不安全状态;b.处理溶洞跟进钢护筒的刚度和设置中的不安全状态;c.护壁砼强度不够的不安全状态;d.上下段护壁的钩拉钢筋绑扎不牢固的不安全状态;e.桩孔孔口边堆载的不安全状态;f.安全防护措施设置的不安全状态;g.作业场所安全保障和监控措施设置的不安全状态;h.施工措施执行中出现问题和障碍时所形成的不安全状态。

(3)按施工场所的安全条件(场所属性):a.人工挖孔桩开挖场所的不安全状态;b.现场周边围挡防护的不安全状态;c.现场警戒区和警示牌设置的不安全状态;d.孔桩下照明设置的不安全状态;e.排水设施设置的不安全状态;f.爆破作业安全警戒区域的不安全状态;g.其他的场所不安全状态。

(4)按施工作业(作业属性):a.立体交叉作业的不安全状态;b.夜间作业的不安全状态;c.雨期作业的不安全状态;d.爆破、土石方挖掘作业的不安全状态;e.降水、排水、堵漏、止流砂、加固溶洞作业的不安全状态;f.孔桩支护作业的不安全状态;g.下放钢筋笼作业的不安全状态;h.混凝土浇筑作业的不安全状态;i.模板装拆作业的不安全状态;j.其他作业的不安全状态。

3.2.2不安全行为

(1)违反上岗身体条件规定:未经过严格的身体检查,有职业禁忌的疾病;超龄作业;疲劳或带病作业。

(2)违反上岗规定:a.无证人员从事需证岗位作业;b.非定机、定岗人员擅自操作;c.单人在无人轮换和监护情况下进行挖孔桩等不安全作业。

(3)不按规定使用安全防护品:a.不戴安全帽;b.孔桩临边不佩挂安全带或挂置不可靠;c.桩孔下作业不系安全绳;d.处理含水溶洞不穿救生衣。

(4)违章指挥:a.在护壁砼强度未达10mpa以上的情况下指挥拆模施工;b.特殊天气、特殊时段不按上级下的停工要求继续组织施工;c.对查出的安全隐患未整改落实或发现坍塌事故征兆的情况下,强令作业人员继续作业;d.在施工设备、安全防护设施检查不合格、作业人员安全防护不到位的情况下,强行组织和指挥施工;e.私自改变安全施工工艺和作业程序、违反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的指挥;f.对施工异常情况处置不当,可能使事态扩大或导致出现事故;g.在作业人员发现不安全因素时,未予处置,强令冒险作业的指挥施工。

(5)违章作业:a.进入施工现场不戴安全帽、高空作业不系安全带和不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b.违反人工挖孔桩工序规定的作业;c.违反支护、排水、堵漏等操作规程的作业;d.违反安全监护规定的作业;e.违反防爆规定的作业;f.违反溶洞处理方案的作业;g.擅自动用施工设备或拆改挪动安全设施进行作业;h.在发现有坍塌事故征兆或隐患未排除的情况下,抢进度、盲目蛮干、冒险作业。

(6)缺乏自保、互保、联保安全意识的行为:误入存在坍塌危险的孔洞口的行为;在作业区嬉笑打闹、侥幸逞强、乱摸乱碰的行为;在出现异常和险情时不及时上报和通知他人的行为。

3.2.3坍塌事故的起因物、致害物和伤害方式

3.3坍塌事故的征兆

事故的征兆是指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前所显示出的即将或可能要出事故的e象,通常出现在事故的起因物开始起动到事故发生的这段孕育和发展的时段内。

坍塌事故一般都或长或短地存在着相应的孕育和发展过程,显现出事故征兆。虽然,由于水文地质条件、溶洞分布大小及填充情况和施工质量控制等情况的千差万别,使其事故征兆及其显示程度有所不同,但对事故征兆的认识和研究,有利于及早发现异常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事故损失。人工挖孔桩坍塌事故发生前的常见征兆见表2。

3.4坍塌事故发生的内在规律(如图1)

4预防和控制坍塌事故的安全对策

4.1坍塌事故前中晚期预防和控制过程(如图2)

图注:“四消除一保护”――消除不安全状态、消除不安全行为、消除起因物、消除致害物和针对伤害方式进行保护;“两消除一制止”――消除存在的不安全状态、消除存在的起因物和制止存在的不安全行为;“两阻止一撤离”――阻止起因物继续作用,阻止事态继续发展和及时撤离人员。

4.2预防和控制岩溶区坍塌事故起因物的安全技术措施

在预防和控制岩溶区坍塌事故安全措施中,消除起因物和阻止起因物继续作用贯穿整个预防和控制过程。对于岩溶地区人工挖孔桩施工,溶洞是桩孔产生坍塌的起因物。根据勘察和施工中揭示的溶洞大小及充填情况等地质条件,采取对溶洞进行预处理、在施工中利用护筒跟进等施工技术措施,是防范坍塌事故的重要控制环节。

4.2.1灌砂压浆法

一般适用于6~10m无填充溶洞的处理,主要通过灌砂、压浆处理在溶洞中形成砂浆固结体,堵塞溶洞,以防桩孔塌孔。处理前应根据超前钻等地质勘察资料探明的溶洞位置、大小等,确定灌砂压浆部位。施工的灌浆孔,孔深要进入灌填段最深处溶洞底部。灌砂应分多次灌填,每次高度不宜过高,要保证注浆管能够插入所灌入的砂中一定深度,待压入的浆液初凝后再进行下一次灌砂、压浆。反复进行灌砂、压浆工序,直至灌至最上部的溶洞顶板以上1m左右。灌填结束后若发现漏失还应及时补灌,将溶洞灌实。

4.2.2压注双液浆法

一般适用于10m以下半充填或全充填溶洞的处理,通过压浆加固溶洞充填物和充填岩溶洞隙,以达到阻断岩溶通道、稳固桩孔孔壁的目的。应根据桥墩台桩基布置和溶洞分布情况布置压浆孔,孔深需达到处理段的最深溶洞底部,采用双液压浆系统自下而上分段压浆。注浆过程中若出现大量跑浆时,应采用间歇式注浆措施,少量多次、反复进行。注浆前宜进行注浆试验,以确定适宜的注浆材料、浆液配比、注浆压力,掌握注浆的凝固时间。

4.2.3灌低标号混凝土法

适用于较大的半充填或无充填的溶洞处理。既可在桩基施工前进行预处理,也可在桩孔开挖过程中进行实时处理。当揭穿溶洞顶板时,可先填片块石将溶洞填至基本饱满,再灌填低标号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桩孔孔壁稳固后再继续施工。

4.2.4钢护筒跟进法

钢护筒跟进法是桩基施工过程中一种常用的护壁方法,对处理多层溶洞、高大溶洞效果良好,可有效保护桩孔孔壁稳定。钢护筒厚度、长度可根据地质超前钻孔探明的溶洞高度确定,一般采用厚度不薄于10mm钢板卷制,溶洞高度大则钢护筒厚度也应相应增大,施工过程中应对揭露溶洞高度进行复核,钢护筒长度在所需支护溶洞高度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加长,加长一般不小于3m。施工时将其振动下沉至发育溶洞段,以隔断溶洞内流塑充填物或水的流动。护筒级数根据溶洞层数和顶底板厚度确定。多级护筒跟进法施工顺序见图3。

在岩溶地区进行桩基施工,施工前应对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结合成桩工艺,制定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向现场管理和作业人员进行详细的安全技术交底。作业现场要加强应急管理措施,桩孔附近要配备有关应急设备,备足应急材料,现场管理和作业人员应熟悉应急处置程序;施工中要加强钻孔地质检查、复核,并密切注意观察周围地表沉降、渗水、水位变化、落渣和护壁砼等情况,防止异常情况发生。发现有坍塌事故发生前的早期征兆,要引起警觉和重视,及时采取安全措施。钻穿或揭穿溶洞顶板时,宜根据溶洞情况采用上述几种方法及时进行处理,预防和控制岩溶区桩基施工过程中的坍塌事故。

4.3预防和控制坍塌事故的安全管理措施

4.3.1消除不安全状态的安全管理措施

根据3.2.1对坍塌事故不安全状态的类型分为四个属性进行的分析,四种划分方法从四个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坍塌事故不安全状态的存在和表现形式。而针对施工项目管理,应建立项目负责人、技术和安全管理部门、现场和管理指挥人员三级排查管理组织体系,各级以主管工作的范围为重点,协同配合、相互补充,全方位实施消除不安全状态的安全管理工作。

4.3.2消除不安全行为的安全管理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不安全行为与项目安全工作环境氛围有关,安全管理混乱或监管缺失,会导致不安全行为大量存在和不断滋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减少和消除不安全行为:(1)领导重视,兑现安全承诺,落实领导带班作业制;(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落实“一岗双责”,签订安全责任状,或实行风险抵押金;(3)选择合格分包商和正规的施工队伍,并考核其风险承担能力和工程经验;(4)杜绝违法转包,对人员建立职业健康档案,实行登记和动态管理;(5)设置专门安全管理机构,足额配备持证的安全管理人员,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实时监管;(6)特种作业人员和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经过实际操作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并定机定岗;(7)按规定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宣传活动,确保学时和效果;(8)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各级人员应急处置能力等。

4.4针对坍塌事故伤害方式的安全防护措施

根据(表1:坍塌事故的起因物、致害物和伤害方式)可知,人工挖孔桩施工中坍塌事故的伤害作用发生的方式有:碰撞、击打、砸压、掩埋、坠落、爆炸、窒息等。针对坍塌事故的伤害方式,从以下两个方面落实安全防护措施:一方面使用安全可靠的劳动保护用品(安全帽、安全带、保险绳、防护服、防滑鞋等),并监督作用人员正确佩带;一方面对于那些没有适用安全防护品的伤害方式,要加强安全预防和保护措施的落实,包括:犊咨柚梦У病⒎雷孤渖枋、安全警戒线、高出孔口地面0.3米的孔圈、上下桩孔专用爬梯、孔壁支护、半圆形防护板、圆形盖板、桩孔内外通讯工具、潜水泵等。

5结束语

本文对岩溶区人工挖孔桩施工过程中存在高度风险的坍塌事故,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分析,分析了其坍塌事故发生的内在规律,以及以各种形式存在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和引发事故的起因物。结合分析结果,分前中晚三期制定了坍塌事故预防和控制过程图,对岩溶区引发坍塌事故的起因物溶洞处理的安全技术措施进行了阐明,制定了有针对性、有逻辑层次性的消除和减少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的安全管理措施,并且针对坍塌事故的伤害方式制定了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以达到预防和控制坍塌事故以及降低人员伤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JtS205-1-2008.水运工程施工安全防护技术规范[S].

[2]交通运输部基本建设质量监督总站.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教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3]中交二航局恩来恩黔高速公路第二合同段项目经理部.湖北恩来恩黔高速公路第二合同段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R].2011.

[4]方小睿,沈典栋,徐畅.溶洞区桥梁钻孔灌注桩的施工[J].公路,2003(12):23-25.

安全事故处置制度篇9

关键词:煤炭工程;机电运输断带事故;原因分析;防范措施

煤炭生产操作中,必须高度重视机电运输工作。在煤炭开采工序中,机电运输得以广泛应用。由于机电运输带运行时间长,且运输量大,因此极易出现断带事故。煤矿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运输带断带事故,提出科学化管控措施,以此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1机电运输断带事故原因分析

1.1安全隐患重视度不足

多数煤矿生产企业,并未认识到安全隐患工作,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没有深入分析事故原因,也未将事故报告提交至上级部门,存在较多安全隐患。此外,机电设备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极易引发断带事故,安全事故率较高。

1.2皮带接头质量差

煤矿生产经营中,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只有在皮带接头无法使用时,才会更换新的接头,且多为新旧皮带对接方式。机电设备安装操作中,需要对接头进行硫化处理,极易引发不良问题。比如,钢丝绳、胶料黏合度低,设备运行期间,接头处起包问题严重。因此,机电安装人员对接头硫化处理时,极易引发断带事故。

1.3皮带用量过大

多数煤炭企业皮带使用量比较大,皮带工作面多,会加剧胶带损失率,对胶带运行状态也会产生影响,降低胶带强度。一般来说,机电运输设备胶带,安全系数可以达到5.63,规范安全系数处于5~7范围内。胶带改造处理后,会降低安全运行系数。煤矿未重视该项问题,日常工作也未监测胶带状态,致使胶带断裂。

1.4皮带更新不及时

煤矿追求经济效益,所以生产过程中会降低成本。通过相关调查可知,煤矿生产企业皮带严重老化,未及时更新皮带,致使皮带超负荷运行。当老化皮带不能承受荷载时,就会出现断带现象。

1.5皮带修补不及时

皮带运行期间,胶带机极易产生打滑问题,技术人员修补受损胶带,确保胶带运行正常。尽管多数企业实行铸胶修补处理,然而修补质量未达到标准要求,极易产生鼓包现象,断带事故率比较高。皮带断裂多是由于日常检修维护不到位所致,因此必须严格控制皮带使用期限和质量。当发现不合格问题时,必须立即更换新的皮带运输机。在运行过程中,密切观察皮带接头状态,当发现破损和变形问题时,必须及时修补完善,防止载物冲击皮带。当皮带运行跑偏时,应当及时关闭设备,防止皮带受力不均所致断裂问题。管理人员注重皮带运输机监管与维护,以此降低皮带撒料问题。从上述分析可知,当受损皮带修补质量差时,也会引发断带事故。

1.6生产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部分煤矿生产工作人员,并未熟练掌握煤炭生产技术,生产人员职业素质低下。在煤矿生产中,安全意识薄弱,特别是机电运输期间,当监督力度不到位,将会发生违章、违规操作,从而引发机电运输断带事故。

2机电运输设备保护措施

2.1预防断带事故

煤矿生产过程中,钢丝绳芯输送机应用广泛。企业选择输送机胶带时,确保胶带质量,检验胶带性能与质量。安装企业加强安装质量,特别是接头硫化处理质量,注重改进和升级硫化技术。此外,生产人员注重检查钢丝绳芯,当胶带接头抽动时,及时做好固定处理。通常情况下,胶带存在断带隐患时,必须及时切断电源,以免发生不良事故,同时警示其他人员。在断电停产时,胶带会出现下滑问题,所以必须积极预防断带事故。采取预防处理措施时,应当注重以下问题:第一,胶带处于安全运行状态,预防措施不会对生产造成影响,也不会影响和损坏胶带。第二,当胶带即将断裂时,预防装置提前捕捉胶带,以免胶带下滑。

2.2基于安全生产原则,制订标准化管理制度

为了确保煤矿生产安全性,企业应当建立运输安全管理机制,合理划分责任层级,落实到个人,以此加强员工安全生产意识。煤矿建立监督部门,确保监督部门独立性。利用奖惩机制,对部门与人员实行惩处处理。针对无安全事故部门,则应当给予奖励。此外,当发生安全事故时,应当详细记录事故全过程,尤其是事故时间、原因、处理方案。在生产过程中,技术人员做好总结,以免再次发生此类安全事故[1]。

2.3清除安全隐患,加强整改质量

在煤矿生产中,注重硫化设备与人员整改,以此确保机电运输运行安全性。第一,煤矿加强审核质量,维护措施有效性与科学性。未审核之前,严禁实行胶带机带面硫化处理。第二,仔细检查带面、接头硫化情况,当接头出现问题时,应当及时上报相关人员,按照实际情况,制订标准化检修方案,降低安全事故概率。

2.4注重设备日常维护与检查

注重维护输送机关键部件,加大巡检力度,确保设备各部位运行正常化,涉及张紧装置、胶带接口、导料槽、卸料机等。第一,导料槽:胶带撕裂、断裂,主要集中在导料槽位置,不仅由于导料槽衬板下坠时,直接接触胶带,从而产生摩擦影响,合理控制衬板、胶带、导料槽底部、皮带间距合理。由于尖锐异物容易卡在料槽挡板位置,则必须做好检查处理。注重托辊部件检查,防止托辊脱落与损坏,以免接触和摩擦托辊架、胶带。第二,胶带接口:胶带接口位置,极易出现分层、鼓泡、裂口等问题,为了防止撕裂断带,必须及时修补缺陷问题。当出现严重起皮、起泡现象时,应当做好胶接处理,边缘位置产生小裂口,必须沿着边缘位置切除,确保边缘平滑度。第三,张紧装置:输送带胶带张力,对设备运转影响非常大。按照实际使用情况,利用设备张紧装置,对胶带张力予以调整。合理控制输送带张力,当张力较小时,则驱动滚轮、胶带摩擦力较小,会出现打滑磨损问题,对输送速度造成影响。当张力较大时,胶带张紧,对胶带使用寿命影响大,还会增加胶带接口位置受力。第四,清扫、卸料装置:注重清扫、卸料装置、胶带间距调整,当间距比较大时,物料会堵塞装置和胶带,对胶带产生割伤影响,降低清扫效率。当间距过小时,会直接接触胶带,对胶带表面磨损影响大。第五,滚筒:驱动滚筒,注重检查转动偏心情况,滚筒上不能附着大量物品,做好检查与清扫处理。滚筒附着物,由于分布不均匀,从而造成胶带跑偏问题。胶带过度磨损,会造成胶带带芯疲劳断裂,致使滚筒覆盖胶磨损。滚筒外包胶套,能够为胶带提供摩擦力,使张力降低。在检查时,应当及时更换磨损严重外包胶套[2]。

2.5防止物料卡压与堵塞

输送带故障损伤,多是由于物料损伤所致。胶带损伤多源于物料冲击、卡塞。为了降低不良事故发生概率,不仅要对运输物料予以管控,还需要减少铁件、矸石、大块煤,还要对煤篦进行检查维护。对于输送机,应当安装除铁器、大块清除设备、木块分离器,保证导料槽、落煤管、落煤筒的弧度、倾角适宜,及时转运物料。此外,注重设备管理控制,做好衬板、挡煤板、易脱落配件检查,同时更换松动、破损部件[3]。

2.6防止胶带跑偏

输送机胶带运行期间,极易出现跑偏现象,从而影响设备运转效率,还会加剧损伤影响。为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必须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在安装输送带时,应当确保主要组件的平行度、垂角准确,当输送机两端滚筒中心平行,安装托辊时,中心线、胶带平面相互垂直,胶带对接处理时,注意不同皮带连接中心线重合。第二,张紧装置,确保张紧状态适宜,螺旋式、车式两侧张力平衡。重锤式张紧装置,必须确保安装角度适宜。调节滚筒,和皮带、重力垂线垂角平行。第三,设备卸料器、挡煤板、清扫装置,应当确保运行受力均匀。在选择卸料器时,优先选择双侧式结构。第四,注重物料落料点,降低物料的不良冲击影响,减少输送物料所致跑偏、损伤问题。合理设置导料槽,确保物料落料点处于皮带中部。在物料坠落转运位置,设置缓冲装置。在落料点前,设置导料挡板,降低物料冲击影响。第五,安装自动调偏托辊,在摩擦作用下,注重调整支架位置,前移摩擦侧支架,后移对应支架,同时调整皮带移动范围[4]。

2.7应用综合保护装置

综合保护装置,按照数量及功能,合理设置过载、跑偏、打滑、堵料状态等保护机制,同时注重电流异常保护、胶带撕裂保护。沿线设置紧急停车开关。通过综合保护装置,能够积极预防运转故障问题,高效保护设备与胶带,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周期。保护装置,注重传感器监测,同时对事故恶化问题予以控制。所以,定期检查、监测和维护装置组件,能够确保综合保护装置运行的有效性,提升输送机运行正常化,加强可靠性[5-6]。

3结语

综上所述,输送机胶带运行期间,极易产生不良安全事故。输送机胶带断裂、损伤,会严重影响输送机运行状态。皮带断裂故障,主要为接头断裂、驱动滚筒打滑断裂、胶带扯边等。对于不同断裂事故,需要采用不同预防控制措施。加大设备机械检查力度,减少物料卡塞影响,落实各项管理与控制措施,使输送机胶带事故率降低,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白轲.新型全机械式断带自调控抓捕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现代矿业,2020,36(02):106-107+115.

[2]孙亚军.矿用带式输送机常见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科技经济市场,2017(05):1-2.

[3]于合宁.矿井主运输胶带机撕断带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6):140-141.

[4]靳燕国.煤炭机电运输断带事故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科技经济导刊,2016(17):72.

[5]李红卫.斜井带式输送机ZDB-400型断带抓捕器的应用[J].煤矿机电,2016(03):87-88.

安全事故处置制度篇10

关键词:斜巷提升综合监控可视安全

1系统应用设计综述

斜巷运输是矿井生产中的事故多发环节。煤矿井下很多斜巷在运输物料的同时兼顾运输职工上下斜巷,或有时在因巷道变形人员在斜巷中施工,但由于在运输物料的过程中,经常发生由于操作工违章操作或因设备故障或是运输道轨出现问题等,会造成跑车或车辆脱轨掉道等事故的发生,一旦事故发生后将造成运输轨道中设备或人员的伤害,严重影响煤矿的正常生产。

由于现代煤矿斜巷防跑车装置和跑车防护装置常采用独立操作方式,未实现联锁控制是造成跑车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如何对斜巷运输进行综合治理,确保斜巷运输的安全提升。本系统设计采用斜巷综合监控装置集中控制上述防跑车装置和跑车防护装置实现联锁控制要求,并实时可视监控各车场及巷道中的情况,从而为开停绞车提供参考,避免因人为因素或设备故障造成跑车事故的发生,为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斜巷提升分为上部平车场、下部平车场和采区中部平车场,所有车辆供应都是由上部平车场向各下部车场供应,所以在上车场安全设施作以下安装,空车道安装阻轮式风动阻车器两台、变坡点处道岔处安装一台风动阻车器、调车场安装一台风动阻轮阻车器。其中空车道前部阻轮阻车器实现自动运行方式并与后部阻车器及常闭式跑车防护装置实现闭锁。斜巷变坡点处道岔实现自动运行方式,与绞车运行方向及信号实现闭锁。调车场阻轮阻车器采用就地人工操作方式。车场重车道仍采用阻轴自复式阻车器。

绞车房设置隔爆监视器模拟显示车场及运输轨道各阻车器、道岔的、跑车防护装置的状态。便于绞车司机及时分析、判断,选择准确的操作方式,为斜巷安全运输增加了可靠保障。

2综合监控系统组成

2.1斜巷上车场至外车场防跑车系统斜巷上车场至外车场防跑车系统由隔爆兼本安控制箱(分站)、阻车器、气动伺服机构及阻车位置传感器组成。系统可完成斜巷上下平车场阻车器自动联锁控制及就地控制,且两种操作方式相互闭锁。远程自动控制时阻车器的开闭状态与绞车实现联锁,将阻车状态信息传输至绞车房显示,便于绞车司机分析、判断,选择准确的操作方式。

2.2斜巷道岔系统斜巷道岔系统由隔爆兼本安控制箱(分站)、道岔、气动伺服机构、岔位传感器组成。道岔操作时可在信号硐室内就近操作,也可实现自动控制方式。布置在绞车房内的隔爆显示器可以显示道岔正转、道岔反转、道岔报警、道岔手动状态、道岔自动状态等信息。在道岔现场出现道岔密贴不严、挤矸、不到位等故障状态时,集中控制柜能发出声光报警。

2.3跑车防护装置系统矿用斜巷防跑车保护装置是一种常闭式防跑车装置,该装置由控制主机、控制开关、收放绞车、吸能器、柔性挡车栏、传感器组成。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LC控制,使用光电编码器测量位移和速度,具有测量精度高、安全可靠等特点。当矿车正常通过时,挡车栏自动升起,矿车通过后,挡车栏自动下落。平时处于常闭状态。当矿车超速(跑车、溜车)时,挡车栏对矿车进行可靠的阻拦,避免事故的发生。

该装置采用现场总线控制方式,可根据轨道长度、斜坡倾角,串车质量等参数设置一挡或多挡,以防护运行中断绳、脱钩的车辆。

2.4车房集中控制显示系统车房集中控制显示系统由隔爆兼本安控制主机、隔爆型显示器组成。隔爆兼本安控制主机实现与各控制分站的信息交换。隔爆型显示器综合显示斜巷运行状态信息。可显示串车运行位置、运行速度、各阻车器、道岔状态信息。系统控制图如下所示。

3系统功能

3.1显示功能:可集中显示斜巷中阻车器、道岔、跑车防护装置运行状态,监测设备的工作状态。

3.2闭锁功能:可实现阻车器、跑车防护装置相互闭锁功能。

3.3电气防护功能: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超限参数,实现对串车速度溜滑进行实时检测,并实现超速报警,超限防护。

3.4诊断功能:该装置的通讯和设备故障具有自诊断指示功能。

3.5控制功能:可集中在绞车房控制所有阻车器、道岔、跑车防护装置,也可就近单独控制箱控制。

4使用结论

4.1防跑车监控装置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实现了阻车器与阻车器、阻车器与挡车栏之间的相互闭锁,使得设备的设置更加有利于安全生产。如变坡点以上空车道的阻车器与变坡点以下的挡车栏之间存在相互闭锁,在下垫矿车时,阻车器打开后,挡车保险杠便不能打开,可以避免脱钩车辆跑过挡车保险杠;继续下垫矿车,只有空车道的阻车器关闭后,挡车保险杠才能打开,防止上车场空车道的阻车器处于打开状态,从而发生跑车事故。②由于阻车器与阻车器、阻车器与挡车保险杠之间存在相互闭锁的关系,即使信号把钩工操作错误时,阻车器或挡车保险杠也打不开,避免了人为性操作阻车器或挡车保险杠的失误而引发的跑车事故。③由于阻车器、道岔一改原有的机械控制方式,采取按动按钮即可控制阻车器、挡车保险杠、岔道开闭的形式,使得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极大的减少了信号把钩工的体力消耗,现场操作的岗位人员也便于操作。④绞车房设置隔爆监视器,模拟显示车场及运输轨道各阻车器、道岔的、跑车防护装置的状态,使得绞车司机对上车场内的阻车器、道岔、挡车栏的状态一目了然,便于绞车司机及时分析、判断、选择准确的操作方式,为斜巷安全运输增加了可靠保障。⑤摄像监控屏,配备4个防爆摄像头(分别安设于斜巷轨道的下车场,上车场变坡点以下,上车场变坡点处,上车场双股道的岔道处),对斜巷轨道的关键地点进行监视,便于绞车司机掌握现场车辆的安全运行情况,利于安全生产。

4.2防跑车监控装置的可靠性更高,不至于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①程序控制采取可靠的pLC可编程控制器,电磁阀动作,比较可靠的风能驱动执行,可靠性更强。②假如电气控制方面出现故障,可以切除程序控制,改为就地控制方式,利于比较可靠的手动转阀开闭压风,直接控制阻车器即可。③假如电气控制方面和风动控制都出现故障,可以利用杠杆直接开闭阻车器的车档。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