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1:31

现代艺术的发展篇1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艺术艺术设计发展

一、绘画领域

新旧艺术风格混杂成为后现代主义绘画的主要特色。后现代主义绘画风格继承现代主义绘画风格,与传统艺术截然不同。后现代主义艺术本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艺术形式。后现代主义绘画风格强调不规律性、不确定性,反对统一性,力求打破一切传统的审美标准,这使后现代主义艺术在绘画领域的影响不断扩大。波普艺术的出现是后现代主义绘画兴起的标志,它强调艺术回归生活、回归大众,有着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并通过一定的手法批判现实。后现代主义绘画在艺术上更追求贴近人们的生活和心灵,也更加大众化,强调了艺术的返璞归真。后现代主义绘画想要表达的是高尚、纯粹、真实、淳朴的精神境界与踏实、独立的精神。后现代主义艺术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境界,虽然贴近大众、贴近生活,但具有与众不同的美感。从表现形式上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绘画作品往往不同于以往绘画风格的单一性,它体现的是一种自我意识,主要利用象征符号表达情感和潜在的理念,让观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实现作品与观者的交流互动。后现代主义绘画作品并不是随意的、无技巧的,它表现出一种可以联想的感受。创作者在创作时表达的是一种体会和感受,而观者通过观赏作品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与感受。波普艺术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个分支,主要反映现代生活,它是通过解构和加工进行拼合而成的一种新样式。从表面上看,波普艺术的绘画风格是反叛的、激进的,实际上,它也是通俗的、大众的。超写实主义绘画是后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的一种。超写实主义绘画是具象的,笔者认为,超写实主义绘画作品比较接近照片,在创作时注重细节的处理,非常精确、细致。此类绘画风格的作品比较容易让大众接受。新表现主义绘画在后现代主义艺术流派中较为粗犷、原始,讲究即兴发挥和运用感情进行创作,比较强调色彩,更加注重自我的表达,一些作品突出戏谑和嘲笑社会丑恶的感情色彩,也有一些作品表达反战思想。与其他后现代主义流派相比,新现实主义绘画并不像超写实主义那样追求真实,但它反映的内容也是生活中的真实情况,更加具有讽刺和批判意味。有些作品采取综合材料技法进行创作,具有创新精神。新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有很多,如克莱因、切撒巴尔达契尼、丹尼尔斯波里。后现代主义艺术流行的时期,也是艺术多元化和矛盾化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极简艺术,其强调简单、简化,追求自然的艺术效果,同时强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极简艺术也被看作后现代主义绘画的一个流派。1964年,“幻想写实派”在维也纳开始出现,这种绘画风格随着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兴起而发展,它通过想象的写实手法进行艺术创作。

二、建筑领域

后现代主义艺术理念的发展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建筑是最能体现艺术发展特点的领域之一。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领域开始呈现国际主义风格与新风格的对峙。受现代建筑设计影响的年轻一代设计师与老一代“欧洲学派”的观点不同,由此拉开了后现代主义建筑时代的序幕。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的发表,标志着后现代主义艺术开始渗透到建筑领域,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建筑的施工和完成印证了这一点。受大环境的影响,建筑风格出现了转变。在后现代主义艺术兴起时期,建筑变得更加趣味化、特殊化,甚至有些让人无法理解,但这些因素都不影响后现代主义艺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发展和流行,更抵挡不住大众对这种艺术风格的喜爱。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的建筑推崇折中主义和手法主义,主要关心象征、装饰、历史和隐喻,而这些也是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建筑的不足和缺憾之处。20世纪70年代,西方开始宣传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具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仍是少数,比较典型和具有代表意义的有美国波特兰市政办公大楼、美国费城老年公寓、美国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还有建筑师文丘里的一些建筑作品。发展到后来,比较著名的建筑有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法国巴黎蓬皮社艺术与文化中心、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等。罗伯特文丘里设计的母亲住宅就是这一时期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建筑的典范。母亲住宅推翻了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简化特点,充分体现了对建筑的个性化追求。在母亲住宅的内部,罗伯特文丘里使用了夸张的古典山墙和拱形的外形,还有大小不一的窗口,凸显后现代主义艺术建筑风格与众不同的气质与特点。建筑作为艺术领域的一门综合艺术,比其他艺术形式受到的限制更多,如空间、地点、构造等因素。后现代主义设计师努力克服了诸多弊端和不利因素,使后现代主义建筑向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

现代艺术的发展篇2

分析现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综述精品源自高考试题

一、何谓现代艺术?

1、概念

现代艺术泛指20世纪的艺术,通常应该是指以后期印象派为开端,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在欧美发生的主要艺术潮流,它上承自希腊罗马以来的西方古典主义艺术,下接所谓的后现代主义。

2、现代艺术的起源以及发展

现代艺术出现的原因:20世纪以来,战争,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的视野,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他们开始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

现代艺术起源与西方,一般学者认为由法国印象派和德国表现主义为开端。现代艺术由立体派与野兽派两条不同的路子分歧发展出来,其中尤以注重知性分析的立体派影响力较大,而立体主义的理论源于后期印象派代表画家保罗·塞尚的画论。所以,在艺术史上,后印象主义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塞尚与凡高、高更三位被称为后印象派代表,他们都是从印象派走出来,再去反对印象派。后印象派的分离导致新造型语言的多元化发展,以“塞尚——毕加索——蒙德里安”为线索形成了“形式——结构”倾向;以“凡高——马蒂斯——康定斯基”为线索形成了“主观——表现”倾向;以“高更——杜桑——波丘尼”为线索形成了“行为——功能”倾向,塞尚因此被尊称为“现代艺术之父”。

总的说来,20世纪以来西方的现代主义美术,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的需要,创造了一批可以列入人类经典文化的作品,推动了整个世界美术的发展进程。中国80年代以来艺术创造和理论的繁荣、活跃,除了社会、经济的推动这些主要因素之外,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起了很大的推动和影响。

二、现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变化

1、发展综述

纵观20世纪的中国艺术发展史,是一段批判、继承本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和吸收、借鉴现代西方艺术思潮的历史。现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变化就是经历了这样一个对立形态而最终往多元化的发展。

2、初现倪端

在100多年的发展、变革中,中国的一些美术家在自身的美术创作活动中自觉不自觉地将西方美术作为自己艺术创造的一种对比和参照对象。尤其对一些坚持求新、求变的中国画家,也自觉不自觉地采纳、吸收和鉴赏现代西方艺术的有益成分,来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最早以鲜明观点提出对中国美术进行变革的,既不是画家,也不是美术史论家,而是推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三位大思想家——康有为、蔡元培、陈独秀。①

最早提出要学习西方绘画的是维新派的康梁二人。但是他们提出这个观点并不是因为绘画。但是他们并没有西画的功底,无法广泛的推行西画,所以这种倡导还停留在口号上。真正的广泛的学习西方绘画是在新文化运动时。而蔡元培对传统美术革新思考的出发点与康有为不同,但在具体实施方案上,是殊途同归的。

这个时候的精神领袖陈独秀也大力的宣传民主和科学。在绘画上,西方绘画也被当作“科学”的绘画大加提倡,被认为是西方精神的集中体现,而中国的传统绘画则被认为是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现在来看这种说法有一些偏激和幼稚,但是这个口号在年轻的学子中很有感召力,一大批人出国留学。很多出国学画的年轻画家后来成为了中国画坛上西画的中坚力量,其中以林风眠、徐悲鸿、潘天寿对20世纪中国现代艺术发展影响最大。但是三人中又只有林风眠对现代主义有过较贴近的观察,也是他最先把现代主义的观念引入中国新艺术教育,因此笔者认为林风眠应该是“中国的现代主义之父”,不过那个时候的艺术形态还属于是古典形态的。

3、断层之后的发展

现代的中国绘画大概是从刘海粟创办上海艺专开始的,虽然之前也有人借鉴西方绘画的方法,但是大的转变应该是从刘海粟先生那里开始的。但是由于中国国家经历的特殊情况,因此现代艺术在中国开始真真正正发展应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像1979星星美展,1983“厦门五人现代艺术展”,1985中国青年美展,1989中国现代艺术展……等等一系列展览和一系列的画会组织,见证了现代艺术在中国发展的一个历程。

而“85新潮”是整个中国现代美术发展过程中的高潮,并代表着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它摆脱了传统,指出了一个全新的方向。同时,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和艺术家也纷纷涌现,从此影响和改变了中国艺术的走向和格局及其与世界艺术的关系。打破了长达30年的文化隔离,使中国艺术与世界当代艺术开始沟通和互动。此前,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一直在遭受严重破坏,仅留下些许印迹以供新文化的重塑。中国的艺术家们几乎是从零开始,仅用数年时间便将中国艺术从呆板教条的社会现实主义中解放出来,使其步入试验和理念实践的成熟阶段,书写了一段足以与西方当代艺术史相媲美的当代中国艺术史。②而具有标志性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就是这一蓬勃运动的总结和检阅。这标志着中国的现代艺术已经跳出了古典形态,至此之后,中国艺术从“对立”走向了“多元化”,标志着一种新型审美文化情境的历史性的产生。

三、总结

“85新潮”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整个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劳,奠定了许多非常重要的基础和线索,就算是到现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当代艺术的发展,而且它的影响超出了艺术的领域。

而在90年代初,一批被称为“新生代”的年轻艺术家拉开了90年代中国美术的序幕。1991年7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了一个“新生代”画展,参展的艺术家大多是80年代末毕业于美术学院的学生,“新生代”成为90年代美术的一个重要起点。以及1993年香港举办的“后89中国现代艺术展”、“北京举办的“中国美术批评家年度提名展(水墨)”预示着中国艺术的新趋势。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处在一个急剧更新变化的时期,它开始走向国际化、多元化,超越着狭隘的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并逐渐建立了一种全球性的普遍视觉。

现代艺术的发展篇3

关键词:抽象艺术影响现代设计

当代,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艺术设计已经成为产品增加附加值的重要手段,因此,它的发展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展现出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发展方向和精神面貌。在中国,抽象图形自古有之,长期以来,它被人们用作点缀和美化生活的方法。这可以从我国的考古发掘中找到例子,诸如河南的仰韶文化、浙江的良渚文化、陕西的马家窑文化等遗址所出土的彩陶就是最好的印证。西方古人也非常善于利用抽象符号表达自己的意愿,我们可以从埃塞俄比亚王阿法塔古石碑、古埃及的纸草文书、北美印第安人的史前岩洞壁画中略见一斑。上述例证充分地体现出人类很早就能够将具象的图形进行抽象、简化的标志化设计能力,只不过在当时还没有出现“平面设计”这一名词而已。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文化在东西方出现了不同的走向,东方在艺术表达形式上趋向抽象,西方艺术的表现趋向具象。

进入近代,人类文明出现了跨越式发展,随着西方产业革命的快速推进,欧美国家在取得经济利益的同时,社会自然环境也遭到了破坏,传统的社会制造结构在工业化的冲击下也面临着土崩瓦解,大量的手工艺制造者在工业化生产制造的冲击下沦为产业工人。加之西方社会对于产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应对不充分,没有考虑好用怎样的艺术美学形式适应现代化的生产制造。于是,在工业化生产轰轰烈烈到来之时,欧美国家出现了拼凑感较强的复古主义风潮,形成了形式和功能格格不入的设计现象,甚至有些产品、建筑的艺术形式影响到了功能的发挥。因此,在欧美国家出现了反对工业化的浪潮,特别是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和手工艺工人对于工业革命持一种反对和逃避的态度。他们向往工业革命之前的生活,这与当时流传在西方社会的来自东方的艺术风格不谋而合。于是东方艺术风格就成为这一类人所推崇的主流风格,这种风格强调自然主义,倡导田园牧歌的美学思潮。这种思潮在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流行于欧美各国,这便是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它们涉及建筑、家具设计、产品设计等诸多方面。这些运动主张注重发扬传统手工艺,广泛采用中世纪艺术风格和东方艺术风格作为装饰元素,虽然提出艺术与生活、技术的结合,但所主张的手工艺属于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其最终不能成为真正的现代设计运动。与此同时,西方的艺术发展在近代科学成果的影响下,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表现形式。

首先,发明于1839年的照相术,使欧洲艺术家纷纷放弃写实的古典艺术,转而研究当时照相术所不能触及的领域。英国科学家牛顿早在1666年就发现了光的分色现象,揭示了呈色原理。因此,当时的艺术家以此为突破口,带着刚刚发明的便携式颜料,走出画室,重新认知光,开启了一场艺术对科学的致敬。印象派用光学的研究成果,涤荡了陈旧的固有色体系,动摇了人们对于色彩的固有认识。印象派艺术家将自然界的光与色抽取出来,把这种光色带到艺术创作中,使其画面充斥着光的闪烁,刺激了绘画艺术的转变,使人们重新认识了色彩的美感。印象派在后来的发展中,一部分艺术家在科学的引导下越发理性,对色彩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修拉和西涅克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对光与色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开创了用色彩并置的方式进行绘画的流派,即新印象主义。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东方对于绘画色彩的情感性的表现被西方社会接受。一时间,色彩的情感性甚至超越了色彩本身之美,被艺术家运用起来,荷兰的凡•高就是最早表现色彩情感的画家之一。这些艺术家对色彩的重新认知,对当时的平面艺术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后的艺术抽象化发展与高更和塞尚两位画家的创作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两位杰出的画家对色彩的追求和凡•高一样痴迷,只不过在表现形式上略有差别。凡•高多用色彩平涂,造型凸显质朴、概括;高更和塞尚在发展中偏重对画面的秩序与结构的调整,采用几何形重塑自然。塞尚对于自然界的几何形概括,影响了艺术发展的潮流,立体主义、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表现方式。平面几何形态从传统的客观对象中呈现出来,塞尚不再重视自然再现的色彩与科学的色彩的组合,而是根据画面组织的需要确定用色与造型。时至今日,这种几何形的表现形式仍然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影响巨大。现代艺术的发展还离不开另外一位艺术家的贡献,那就是毕加索。1907年,毕加索完成了《亚威农少女》,这是一幅具有颠覆意义的作品,被称为立体主义的开篇之作。在这幅作品中,毕加索完全用不规则的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表现人物,有人戏称这幅作品就像“撒满一地的碎玻璃”。毕加索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的感受已经达到了他所表现的主旨,他指出:立体主义主要是描绘形式的一种艺术,当形式实现之后,艺术便会在形式中存在下去。观众通过形式感受到了这种画面的轮廓,完成了对表象的认知,仍需要积极主动地感受与参与才能取得艺术认知。毕加索在这里提出的“形式”,就是由那些几何形在二维平面中所构成的画面关系。这种关系的表现就是现代主义艺术所表现的核心。立体主义这种平面几何形的创作方式对于后来的平面设计发展影响极大,直接影响了20世纪德国图画现代主义的产生。俄国至上主义是在立体主义的基础上的发展。马列维奇将矩形进行组织和平涂,组成具有强大视觉张力的几何结构,其表现形式与现代的平面设计并无迥异。由至上主义衍生的构成主义设计也是如此,采用几乎纯色平涂与简洁的字体结合的强有力的几何构图,极具现代气息。法国艺术的表现方式也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形式。到了野兽派的马蒂斯那里,艺术的造型和色彩的张扬性充分地爆发出来。他认为,绘画就是脱胎于平面的形象描绘,平面有它自身的价值,画家应该维护绘画的平面性特征,不应破坏它。以至于当时的艺术理论界抨击他的作品如同商业招贴设计一样。

俄国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发现绘画中的平面几何图形与色彩结合的效果后,便以此为突破口从事抒情表象的抽象绘画创作。他认为,画面的形式可以根据人的内在需要来决定,他把几何图形的形态感觉结合色彩与音乐的基本元素进行组织,直接诉诸人的情感,从而开创了以点、线、面基本形态元素结合色彩组成节奏和韵律的画面,引发人的联想的艺术形式。在康定斯基看来,色彩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明黄色有一种尖锐的声音感觉,相反,深蓝色就显得静穆很多。这些理论都汇集在他所著的《艺术的精神》一书中,同时他也把形态的抽象研究汇集成另一部著作——《点、线、面——抽象艺术的基础》。这些细致的研究对于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抽象表现主义认为,传统的古典主义绘画只不过是对事件和物体的写实复制,画面留给观众的可扩展的空间有限,如果抛弃写实,作品中的物象被破坏,没有完整的物象,观众的注意力就会集中于色彩和线条,就会对画面本身的色彩韵律、线条关系以及其他形式产生某些心理情绪。与此同时,在荷兰以蒙德里安为代表的风格派却以另外一种艺术形式阐述着人的情感,这种形式不像康定斯基的艺术形式那样富有动感,而是采用保持平衡的冷静几何线条分割画面,并在其分割的空间内填充色彩。在蒙德里安看来,他所追求的这种形式,是一种与情感无关的形式,是一种纯粹的美。这种美在后来引发了纯艺术与应用艺术的结合,将绘画与设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艺术精神可以通过建筑、产品和平面设计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艺术不是顺应日常物品水平,而是把日常物品提高到艺术水平。”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艺术形式对后来的德国包豪斯的现代设计教育特别是平面设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人对“包豪斯”这个名词并不感到陌生,在许多人看来,它是一种理念,是当时德国人在国家的特殊时期为人类创造出来的经典文化财富。“BaUHaUS”这个词汇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采用组词的方式创造出来的,即“bau”和“haus”两者结合,字面的意思是建筑房子,内涵指把当时的机械化生产、手工艺和艺术的结合,这是格罗皮乌斯的最初办学宗旨。在19世纪乃至20世纪初,机械化的生产制造使生产和艺术完全分离,相对于手工艺时代,工业产品的形式感跌落到了低谷,造成了德国产品发展的停滞不前。格罗皮乌斯深感如果生产制造没有艺术的参与,就不可能诞生好的产品。因此,在“一战”结束后,面对积贫积弱的德国,格罗皮乌斯提出把艺术和生产制造两者联合起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体系,即一个由艺术家和手工艺劳动者所组成的体系,最终实现“艺术与手工艺的统一”。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使艺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而不再是孤芳自赏的架上作品,才能够真正实现艺术存在的价值,德国的经济才能够很快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对于艺术怎样为生产服务,格罗皮乌斯有着自己的看法,传统的艺术是不能够直接服务于生产的,因为进入工业化以来,一切生产制造都是标准化的,艺术也要服从标准化生产这一前提。为此,格罗皮乌斯还参与了1914年的科隆论战,与倡导艺术主导生产制造的维尔德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格罗皮乌斯认为,面对现代的工业化生产,艺术设计也要符合标准化,复杂的、具象的艺术装饰不适应现代的大工业生产制造,取而代之的应是简洁、抽象的现代艺术形式语言。所以,在包豪斯设计学院开办之初,格罗皮乌斯就把当时所流行的从事抽象艺术创作的艺术家聘为包豪斯的基础课教员,把抽象艺术语言的教学纳入学校教育,组建了基础课教学体系,并由此衍生出了如今为人们所熟知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构成课程,为战后的设计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出现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变革运动,是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入探索,其不仅对现代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后来的包豪斯设计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其提供了思想和设计语言。但是,这并不是说现代设计的抽象语言直接源于这场现代艺术变革,现代设计有自身的发展历史。抽象性艺术语言的应用,仅仅是现代设计所追求的表现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美)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雕塑建筑绘画.邹德侬,等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2](英)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林鹤,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现代艺术的发展篇4

关键词 数码时代 数码技术 数码艺术 数码艺术形式 数码图像/图形互动性

数码技术(Digitaltechnology)对于当代艺术和文化已经产生,并且将继续产生着极其重大的影响作用。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伟大的电子技术革命的数码技术,随着大众媒体的全球化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而迅速成长发展。电子数码技术比起当年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刚刚出现时,对于社会变革的影响作用要大得多。无论无线电广播还是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和宣传媒体,都是单向传播的,而当今的网络媒体则提供了双向交流的可能性和互动机会,这样就使得信息传播交流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数码技术时代,而这个新时代还在不断地成长发展。

当代艺术家现在已经把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而且在他们的艺术创作过程中不断地借用数码工具和技术。电脑使得艺术家可以去创作一个全新类型的艺术品,也是过去不可能出现的艺术品:这是一类新型的用手工不可能创作出来的新艺术作品。数码雕塑艺术是用新型的三维软件和数码技术所创作的不同于传统的雕塑艺术,也不再使用传统的石头、泥土和金属等材料而去创作了。互动性装置艺术以其独特的互动性,吸引着全球范围内的亿万网民共同参与设计和创作。虚拟现实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型人造现实,参与者可以生老病死,甚至能够和生育下一代。

20世纪90年代,电子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类型之间的界限,使得传统的美术馆也不得不刮目而视之。最近几年来,在美国一些著名的大型美术馆内已经开始举办不少大型的优秀的数码艺术展览。这些大型的数码艺术大展不但显示出这类新兴艺术的巨大潜力:而且也表现出她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影响作用。此外,在美国,传统的博物馆、美术馆和画廊也开始借助网络和数码新技术来扩大宣传。比如把自己的馆藏作品做成CD和CD―Rom,在社会上发行或在网络上播发传播等。以著名的美国纽约现代艺术馆为例,仅2007年一年就设计生产和出售了将近80万张CD和CD-Rom,介绍该馆的优秀馆藏作品,这个数量已经是该馆10年来所出售的图书画册的大约二倍之多。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由于采用了新兴的数码技术,美国人对于艺术的关心和关注的程度比从前强多了,而且在持续发展着:美国普通的老百姓现在可以在家中,在任何地方,任何公众和私人场所,凭借电视,电脑和网络等,欣赏到艺术。在今年,著名的美国大学艺术家联盟协会的年度报告声称,从进入21世纪开始,美国人已经学会并且适应了通过新型方式来认识、理解艺术,美国人整体的艺术欣赏水平的程度大大地提升了。

1、什么是数码艺术

数码艺术(Digitalart)究竟是什么样的艺术呢?

我们还是从传统的艺术学理论入手。从传统的人类艺术认知和理解过程,即美学上所讲的“艺术经验”(artexperience)来讲:人类对于艺术的认知理解至少需要四个步骤或阶段:即人的感官,情绪,身体和精神四个方面的综合性协调。心理学家更进一步指出:人类的认识理解过程,不仅局限于艺术世界。就是对于整个世界的认知过程也是一样的,必须经过上述四个基本的阶段。

这样,对于电子数码技术和数码艺术的认识,我们就可以首先从人类的感官作用来入手了。视觉(Vision)和听觉(Hearing)是我们对于艺术感知的两个主要的生理感官通道。一个最简单的例证就是人类对于“动”(motion)的视觉关注。比如,我们进入一间设有两架电脑的房间,一架电脑显示的是静止的画面,另外一架显示的是活动的影像,我们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首先被活动影像所吸引。此外,充斥于空间的声音(Sound),对于我们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当然,人的其他感官通道也起作用,例如触觉(touch)。

在我们的艺术经验中,情绪的和知识的获得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件艺术品不能够引起观者的好奇心和在情绪层次上引起观者的反应,那它就很难吸引住观众的注意。艺术必须能够打动我们的灵魂。

此外,我们的艺术经验或者艺术感知还要受到场地的影响。从前,艺术品被陈列展览在一个特殊的“艺术场地”,即展览馆,美术馆和画廊之中。美术馆的讲解员是专家,他们会对于公开展出的每一件艺术品提供极为详细的信息。还有艺术史学家和批评家们,他们是特殊的专业人员,会对艺术品进行独特的专业性的分析研究。

电子技术的发展提供给数码艺术家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创作不同的数码艺术作品:一般而言,传统的数码艺术形式包括有印刷艺术,摄影,雕塑,装置,录像,电影,动画,音乐和表演艺术等。而新型的形式则有虚拟现实主义艺术,软件艺术以及网络艺术等。如果我们把数码艺术和数码技术与当代艺术联系起来观察,会发现数码艺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数码艺术与数码技术

数码艺术同科学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而新兴的科学技术不但是数码艺术创作的基础,也是数码艺术的物质显现的基础。艺术学中的技术决定论学者声称正是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家能够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但是,笔者认为数码艺术可以被视为当代艺术总体的一个分支而已:而且,由于“数码”这个词的含义不明确,也很难确定数码艺术的最终形式是什么模样。因此,我们这里只好暂时把数码艺术定位于艺术家使用电脑或新兴的电子设备,媒体和相关设施而创作出的当代艺术作品。

很多专家学者把电子数码艺术视为摄影,电影和录像的机械与电子技术上的具有革新意义的演进。这种观念基本上是基于大的艺术史的观察。实际上,根据这种理念,摄影艺术可以被视为是绘画艺术的发展。电影从逻辑上讲被视为是摄影艺术的发展:摄影胶片以一定的速度从电影摄影机镜头后通过以便截取动作。录像可以被视为电影和广播的发展进化。同样,网络时常被视为是大众传播的演进发展,特别是电视和广播的发展。以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分析,电子数码艺术是当代高新科技发展的结果,也是高新科技同大众传播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型的通俗文化。它为我们了解自己所处的当代社会提供了丰硕的视觉资料――即当代艺术家如何使用高新科技工具和技术来进行艺术创作而产生这个新兴的,复杂的,而通俗的文化艺术形式――数码艺术。

与此同时,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即艺术品的“原创性”――即使用数码技术进行艺术创作时的“原创性”问题。以传统艺术学观点来看,绘画是一种原创艺术:而印刷的工艺师则需要画家的认可,才可以大量地印制图片等:后来的摄影艺术也借用了印刷艺术的规则。由于数码艺术是依据数码技术的编码程序即需要存储大量的数据,可以反复修改,再次编码,再次存储,并且不断地在终端上显示,这就很难确定它的“原创性”了。而且,数码艺术家也有多种选择和创作习惯等:一些人会只创作一幅作品再陈列展出:而一些人会不断复制许多幅乃至上百幅。电子媒体(影印机,录像机,传真机,电子印像机,电脑,网络等)的应用,已经成为当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中介媒体。实际上,由于这些前所未有的电子复杂系统,而产生了对于传统的再现的“原创性”和“权威性”的质疑与挑战。真实已经转换为数据代码储存,剔除,结合,修正,复制,传递了;图像/图形可以解说为符号的系统,再现是许多拟像的集合或排列组合或抽象分离等。面对这样一个电子媒体时代,艺术创作正是一个符号的森林,再现的真实,已经不再需要是原本的最先的现实,它可能是由媒体直接制作的而由许多拟像集合或抽离而出的新体,一个没有原件的,但即是原件的影像或者物件。这是一个由大众传播媒体带来的图像/图形/影像泛滥的新时代。

3、数码图像/图形/影像初识

虽然人类制作图像/图形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了:但数码图像/图形的历史是相当短暂的。这个新兴的艺术类型除了新颖之外,从她诞生开始,就在多种范围和程度上广泛发展;其生命力极其强壮,为其他艺术类型所不及。一般认为数码艺术作为视觉文化产品,是由电脑程序员或工程师依据一个或一种特殊软件以电子数码技术编码或书写而创作出来的。这样程序化后的最终成品的图像/图形/影像等,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可能是传统艺术媒体的摹本或赝品:也可能以CD、DVD和网络等最终形式传播流行。

如今的数码艺术家们完全能够凭借数码技术来创作出各种各样的图像/图形作品:他们可以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以多种复杂的昂贵的数码技术工具去把他们想象出的任何东西转化和创作出视觉的实体,即数码图像/图形/影像等。如今的绘图,绘画等电脑软件不但具有高级复杂的图像/图形创造功能,而且灵便。而电脑硬件技术也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电脑硬件工具和设备等。如电脑图形工作台。过去数码艺术家使用游鼠来进行绘画是有一定难度的:而现在电脑图形工作台不但配备有不同的轻便性的绘图软件,而且使得数码艺术家们可以用铅笔,钢笔,油画笔刷等绘图:也可以用新的电子笔或新的什么东西来绘图。数码艺术家芭巴拉・纳森和莱恩・鲍考克等人,则是先用传统手法绘制草图,然后把草图再转换成为数码图像作品。由于新兴的图形软件的不断改进,无论多么复杂,丰富的,光学性极强的图像都可以被创造出来。

数码技术的发展进步不但对于数码艺术家的艺术创造的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这些艺术家的艺术构思和美学追求也同样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于一些艺术家而言,新型的数码编码技术,三维软件以及数据设置等对于他们的艺术创作过程是具有革命意义的。新型的数码技术可以被视为一个革新的过程的最后的阶段。当传统的绘画方法会受到肢体的局限,而电影和录像受到依据镜头为基础的方法的限制时,数码图像则需要凭借于数码――电脑化的机械设施等制造出来。这样就把艺术创作从现实主义的固限内解脱出来去通向一种全新的,更为单纯的数码抽象主义。这也可以视为一种艺术美学的进步。

在早期阶段,数码印刷机在使用之前需要先程式化,因为第一代图形软件没有内在界面(interface)。现在,高新科技中诞生的新型数码印刷机可以印制优美的图片,可以作为艺术创作工具来使用。一些艺术家比如保罗・布朗,施邦・伊泼尔和罗曼・佛罗斯克等人就自己设计程序和利用数码印刷机进行数码艺术创造。另外,过去很多人只能从电脑的显示屏幕上观看摄影照片,现在高新的高清晰度印刷机就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图像了。最近的新型的激光印刷机和喷涂型印刷机已经广泛地使用了。这类新型的印刷设备进一步保证了图像的色彩明快,图形清晰和优秀的视觉效果等。今天除了数码印刷机。印刷软件、墨水乃至纸张相纸等都有新型的产品出现都使得数码图像的质量不断提高。

4、数码艺术家和数码艺术工作室

“数码艺术家”最简单也是最为通俗的定义为“使用新型的数码技术工具和工艺进行艺术创作的特殊人才”。一般把数码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场地称为数码艺术工作室或者数码艺术画室(DigitalartStudio)。笔者最近参观了好莱坞一位电影布景设计师即电影美工的数码画室,房间大约18―20平方米大小,有一台配备新型软件的苹果电脑,还有一架尼康摄影机、一架索尼摄像机、一架激光印刷机和高级录音机等。而美国南加大的专业数码艺术画室相当大气。随着电子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的数码设备和软件不断上市,现在是数码艺术的新发展时期。

5、数码艺术的形式和分类

目前,世界各国对于数码艺术的形式的定义和分类不很一致,但是总体来看,对于数码艺术的认识可以分为两种观念:传统的和激进的。

按照传统派的美学观念,数码艺术不过是传统艺术在当今世界的延续发展:因此他们还是按照传统的美术形式和分类来对于数码艺术进行分类,这样就有数码绘画,数码雕塑等。

按照激进派学者的理论,数码艺术被列为后现代主义艺术之列,属于当代艺术。现代主义者认为艺术是呈直线的垂直的连接,可以是独立的个别的事件而酿造而成和持续发展的:艺术发展的过程是与其所处的文化,社会,政治等客观环境关联的和相互干涉的。按照这样的理论,数码艺术不过是传统艺术的继续发展。而后现代主义者则认为艺术史不仅是垂直的连接,也呈水平方向的并存:它们试图重新组合。这样,后现代主义者首先就打破了艺术史和艺术的纯粹性。艺术不仅在艺术领域中存在:而且交叉于其它的类别和领域之中,时常呈混合,综合,交叉,跨越性存在。这样,传统的艺术形式和类型就被打破,例如绘画,不仅包括传统的绘画形式,也可以和其他什么相结合,出现了综合材料绘画,立体三维绘画等,数码绘画就属于这样的新型绘画。

这里,我们再简单介绍一下目前美国流行的数码艺术形式和分类:

(1)数码雕塑

数码雕塑(theDigitalSculpture)就是用数码技术去创制一个三维状的物体。它是从电脑设计和生产技术发展而成的。早期,电脑创作三维雕塑需要一个减约程序(Subtractiveprocess)和一个粉笔头或板擦头(themillingHead),使用它可以产生一个三维的物体图形:但是由于硬件的局限,艺术家很难把握住这个粉笔头,而生产的图像缺乏三维的真实感和立体感。随着电脑技术的完善发展以及电脑的储存量的增大,新型软件是能使艺术家创制出更为生动的三维立体状雕塑。从早期的技术发展生成的快速成型工艺(Rapidprototypingprocess),现在已经被广泛使用:这个快速成型技术,不同于过去的用粉笔头或者板擦头去减约去擦拭:而是采取添加程序,以一层层图腊(Layersofwax)去累积,从而创制出三维状的物体。现在还有添加阴影的技术,以及多种三维设计软件。但无论多么新颖,数码雕塑毕竟不是传统的实体雕塑,他们仅仅是一种三维拟像性雕塑。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少学者对于数码雕塑排斥的原因。但是,依据虚拟现实主义观点,数码雕塑属于这种虚拟现实中的“实体”(Realobject)。

(2)数码装置艺术和虚拟现实主义

装置艺术(theartofinstallation)是一种通过物件来展现三维的空间艺术。它不同于一般雕塑之处在于它的视觉连续性,拥有更开放的三维空间,给人以更强烈的空间感,更具有参与性和交流性。这种空间已经不是单纯的自然空间,而是社会学的,心理学的空间。装置艺术的展现,通常是在真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关系中,借助于连续的视觉形象来叙述一种人文的观念。按照美国学者的意见,装置艺术是属于现代派――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范畴的。数码装置艺术(Digitalinstallation)就是艺术家运用数码技术创制出的新型的装置艺术作品。数码技术的发展扩大了艺术创作的自由和选择性,从而使得艺术家有更大控制能力去进行艺术创作。早期的电脑控制的装置艺术创作系统,需要顾客自己设置软件,复杂,昂贵,不利于广泛使用。现今的数码技术,例如微软控制硬件,敏感器和新型三维图像设计软件等使得控制机械的功能大大地强化了,也使得艺术家能够随心应手地创作三维物件图像:比如创造互动型环境,机器人和数据为本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而且可以设置在网络上供多数人观赏和参与创作。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一般指网络所提供的活动空间,它提供给人们一种新型的感觉经验,使得参与者或观众进入一个全新的复杂的综合性的,人为的由艺术家和工艺师所创造的世界之中。虚拟现实体验(theVirtualexperiences)会有多种形式,取决于所采用的电脑硬件,软件,设施和内在界面的种类等。比如HmD,观众头戴头盔或者视镜来进行观赏。现在还有使用原始性的三维立体眼镜的。总之就是要让参与者和观众最大程度地获得三维立体感。

(3)数码动画

数码动画(theDigitalanimation)把传统的动画、电影和录像转换为数码艺术材料。传统的动画影片,比如迪斯尼的动画片是用手工绘制的:早期动画片创作是很艰难的,一部动画片需要动画画家至少绘制上千幅绘画草图。在20世纪90年代中,当电脑技术完善之后,电子数码动画创作才有可能出现。早期的数码动画技术只是由电脑控制一部动画片摄影机,把镜头前面的人或物件拍摄下来,然后再进行动画处理。这就我们常说的时间性的数码动画处理(thetime―Consuminganimation)。现在,现代新型的数码动画技术,是先由动画设计师绘制出造型草图,然后再在扫描仪(theScanner)上进行复制后,输入到电脑设备里面储存,然后再上电脑终端的荧屏上面进行动画处理:这样,新型的动画技术系统(theDigitalanimationproductionSystem)就是以画为基础,进行动画,即让画动起来的,然后进行多次艺术加工成完整的一部动画影片:再把它印成胶片或刻录在CD上以DVD形式出现。现在随着三维动画软件的普及和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参加数码动画作品的创作。电脑创作动画作品并不神秘:有一些国家比如美国,日本,南韩和印度等,很多动画作品是私人和家庭公司创作生产的。根据报道,2007年全世界范围的大大小小的数码动画公司总共生产了10万多部动画作品,总放映时间为50多万分钟。而迪斯尼公司最近开始设计、创作、生产几部新的三维动画作品――迪斯尼公司有自己的数码动画创作软件,是该公司的高级机密。

(4)电子游戏

电子游戏(VideoGameart)是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美国一些学者甚至把它列为新兴的艺术形式(artForm)。但是,电子游戏时常以游戏软件或CD-Ram的形式出现:它还不能像其他艺术形式那样,把完成后作品直接地陈列展览:它需要一个电脑终端来在荧屏上展现。此外,由于电子游戏是互动性很强的东西,在设计电子游戏时一定要把互动性列为首要。这样,电子游戏艺术就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由于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加入这个领域,电子游戏作为艺术已经赢得了不少人的赞同。中国目前是电子游戏的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电子游戏的参与者即玩家:但是中国对于电子游戏的重视尚不够,在电子游戏的艺术设计和整体设计上还落后于日本、南韩、台湾乃至于印度等国家。

现代艺术的发展篇5

关键词:艺术设计;特征;发展趋势

0引言

艺术设计是人类将自己的审美意识强加在物体上的一种具体表现,审美意识表现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例如,服装、建筑、美食、美术诸多领域都是艺术设计的范畴。因此,在生活中艺术设计会扮演不同的角色。艺术设计会用自己特殊的形式来记录时代的变迁,并且在时代变换的过程中,艺术设计的制作工艺与设计风格也会随着文化、风俗习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正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艺术设计的寿命才能得以延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新型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之中,在促进艺术设计发展的同时,也带来相应的挑战。

1艺术设计特征

1.1广泛性

艺术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通过人类的创造性思维赋予物体形式美感。广泛性是艺术设计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艺术设计的广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应用范围广泛性。艺术设计由人类实践产生,因此它应用的范围比较广泛。例如,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工艺美术品、景观园林设计等都是艺术设计的范畴。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设计在艺术设计领域逐渐崛起。第二,影响因素的广泛性。艺术设计是不断发展的,很多因素也在促进艺术设计的形成与发展,比如社会经济、文化、人们审美需求都是影响艺术设计发展的主要因素。

1.2服务性

目前,很多日常生活用品被赋予形式美感之后具有一定的艺术气息,这样给予生活用品审美价值的同时,还保证了生活用品自身的服务性本质。因此,艺术设计不仅为人们提供审美价值,还具有一定的服务性特质。任何艺术设计都是对现有的生活方式进行创新、改造,并且往往通过物体本身的服务型特质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体验感。服装设计、建筑设计都是艺术设计的范畴,它们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服务内容。此外,艺术设计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丰富产品服务内容、功能来迎合客户需求。

1.3综合性

尽管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性学科,但是任何一种艺术设计形式的表达都需要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学科的帮助才能完成。因此,艺术设计是具有综合性的设计活动。创造理念使艺术设计灵活,它是一种概念化的设计思维,在概念化设计理念实践、制作的过程中离不开其他科学理论的支持。例如,室内设计。在室内设计中,设计师不仅要注重设计环境的装饰与美化,还要注重装饰材料色彩的搭配,色彩在人们的心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室内设计师必须具有专业的色彩心理学知识。

2影响艺术设计的要素

2.1艺术创作技能

创作技能是艺术设计的关键,它是艺术创作者实践能力的具体表现。每件艺术品的创造都需要层层打磨,也正是这复杂的制作工艺与制作流程才赋予了物品的艺术价值内涵。没有过硬的艺术实践技能,任何完美的设计理念也不会得到有效的展示。例如,北京奥运会比赛场地“鸟巢”的设计。为了体现建筑的整体性,“鸟巢”没有施工任何螺母、卡扣,而是采用焊接技术,这样才能使我国镂空艺术与钢结构建造技术完美结合,才能突出整个建筑的艺术价值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科学技术与信息化设备被应用于艺术创作中,传统的艺术创作能力被弱化,但是稻莘治瞿芰Α⑹据处理能力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现代艺术创作者必须所掌握的,从本质上来说它们也是艺术创作技能的范畴。

2.2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如果说创作技能决定着艺术作品的下线,那么创新思维能力则决定了艺术作品的上线。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创新,人类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的生活同样也是没有灵魂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在不断地创新中实现的。而艺术设计主要依靠的是创造性思维,所谓创新就是打破常规,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新的东西。不打破常规,不造出新的,一味对别人的艺术作品进行模仿、抄袭,艺术设计也就缺乏创新性,艺术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可以说,艺术设计就是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性大,艺术价值就高,创造性小,艺术价值就低。

2.3文化背景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来源于人们生活,又反作用于人们的生活,文化赋予艺术内涵,而艺术是文化内容的具体表现。地域文化对艺术设计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艺术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例如,绘画。西方人注重个性表达,主张个人英雄主义,在绘画方面注重层次刻画与细节描写。因此,西方在绘画方面多以油画为主,尽管我国也有很多油画艺术家,但是和欧美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形成这种差距的正是因为我国文化背景的不同。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在绘画方面,我国更加注重整体布局与意境的表达,因此水墨画是我国最经典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

3现代艺术设计发展趋势

3.1设计应用范围不断丰富

随着社会文明进行的不断发展,更多的新型产品不断被发明、创作,既丰富了人们生活内容、也为人们塑造更加轻松的生活氛围。艺术设计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固有的,在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的过程中,人们喜欢赋予物体审美意识,可以是形态的表现,也可以是通过颜色的不同进行表达。随着更多的新型产品被应用到人们生产、生活之中,艺术设计应用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此外,制作材料的丰富与发展也扩大了艺术设计的应用范围。

3.2艺术与科技的不断结合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高度发展的社会,在我们周围的事物中到处充斥着科技的身影。因为科技的助推,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交流更加广阔。科技正在介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若离开科技我们似乎无法正常生活。艺术作为人文关怀以及对于社会反思的工具也融入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那就是科技。传统的艺术表现以静态的视觉展示为主,由于科技的融入,新型动态的艺术视觉开始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这种新的呈现方式,让人们更加直观的感受艺术的渲染力,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我们日渐感受到科技参与到艺术中给人们带来的新鲜感。科技丰富着艺术创作的主题方式和表达深度。艺术媒介因为科技发展创新而越发多样性,科技使艺术更加直观、便捷、创新化。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丰富了艺术设计的创作形式,其中3D打印技术最具代表性,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3.3传统艺术设计发展陷入危机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艺术设计也在不断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更多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走进我们的生活,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丰富了艺术设计的创作内容,面对新兴艺术设计的冲击,很多传统艺术设计发展陷入危机,尽管很多传统艺术设计被列入部级或世界级文化遗产,但是依然面临人才断层、技艺失传的困境。艺术它是文化的载体,凝结了人类发展的智慧,因此在现代艺术设计不断繁荣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加强传统艺术的保护。

参考文献:

现代艺术的发展篇6

当代产生影视中存在一种追求形式美感而与时代文化疏离的审美倾向。以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为例,《英雄》、《十面埋伏》等都在影片的画面美感及实景层面的形式美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观众在享受这完美的视觉盛宴之后,留在脑海中的除了富有美感的画面之外,便很难再有其他可以供回味的意蕴了。影片虽具有画面、色彩、造型、音乐等多方位的美感,但这种美感仅仅流于形式,而并不能将观众带入到更高一层的审美境界,对意境的营造可谓是流于形式,而缺乏内涵。这些影片也并非没有对故事、对人生、对人性的表现及揭示,但是其意境的营造并不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及审美共鸣,其审美意境的营造仅仅停留在观感的层面,而在影片意境营造方面则是非常欠缺的。当代影视作品中有很多都表现出了对意境的追求。这些作品中对意境的表现层次各不相同,但存在一个共同点,便是影视作品中往往忽略了人性丰富性及复杂性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人性的矛盾之处及社会现实存在的各种矛盾之处。

当代电影审美意境的发展方向

当代电影的意境营造具有唯美的审美倾向。其审美意境的创造来源于一些审美特质的趋同。电影评论往往将意境归类到一种民族性的审美范畴。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由此成为意境创造所尊崇的形态。影视艺术的意境往往倾向于情景交融的诗画意境。于是,影视艺术的审美意境便被简单地等同于优美这一审美形态,优美的艺术形态以完美、和谐为主要审美特征。这种偏见导致了我国当代电影创作追求和谐与静态之美的倾向。但实际上,我国的审美文化并不仅仅具有这样一种阴柔悠远的审美意境。除此之外,我国古代还有一种阳刚之美的审美意境。比如,古有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怀激烈的阳刚之美。所以,当代影视艺术应表现与营造不同类型的审美意境,从古典艺术形态的意境中发掘艺术之美,以实现打动观众的内心深处,从而将其带入一种可以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审美意境之中,创造多层次的不同的审美意境。如果影视艺术不能表现当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及心理现状,则远远不能获得较为广泛的认同,影片对意境的塑造将是深远而丰富的。影片艺术审美意境的营造应把握大众文化心理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审美需求,创作出具有不同审美特征的电影。在影视艺术创作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审美特质,诸如阴柔、阳刚、崇高、悲哀、冷峻,甚至是怪诞、丑陋、阴森等审美特点都应该在影视艺术中得以表现。

现代艺术的发展篇7

关键词传统陶瓷,现代陶瓷,装饰艺术

1引言

所谓陶瓷装饰,是根据装饰美的一般规律和表现形式,在限定的陶瓷器物上,将客观世界的真实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来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运用装饰规律和美的法则组织、安排陶瓷从器型到画面的关系组合,从而构建起一个新的视觉世界。现代陶瓷装饰艺术更加强调作品对人的精神和心理产生的作用,同时艺术家用自己的设计理念,将更多新的内涵融入到陶瓷装饰艺术作品之中。陶瓷装饰艺术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

现代陶瓷装饰悄然发生着变化,并不意味传统陶瓷装饰的材料和技法不复存在。现代陶瓷装饰不是使用现代材质、技术去烧造一个历史曾经有过的形式,也不是去抄袭和拼凑一些传统的艺术符号,而是要把握住长期生活在传统之中的人们的审美情趣,创造出有时代气息、新颖独特又不乏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所以说现代陶瓷装饰是以传统陶瓷装饰为基础,不同的是在陶瓷器皿的造型、装饰形式及材质的综合运用上有了创造性的变化。以下就从三个显著变化谈起。

2器皿的造型

器皿的造型能表现时代的一般精神,反映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一般面貌。

通过陶瓷这种材质的特殊性,将造型装饰烘托出一种气氛、一种情趣,给人一定的艺术美感和享受。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设计文化的日趋深入,陶瓷装饰造型设计已不单纯是物质形态的表象,而应该是涵盖了功能性、经济性、审美性的一些内容和含义。现代的陶瓷艺术家将主要注意力放在形态的形式追求上,没有拘泥于传统设计中对称等一些规律法则,也没有沉湎于华丽的表面装饰,没有局限于泥性与烧成制约的框架中,而是大胆地表达出自己对传统造型中的呆板、停滞、僵硬和缺乏情感风格的厌倦。另外,在大力提倡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前提下,现代陶瓷装饰在造型上也充分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美。人们选择一件陶瓷装饰器皿,不仅是为了满足物质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体现一次完整的审美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所以,在人们的消费呈现多元化的今天,陶瓷装饰中的造型设计也将日新月异,以适应时展的潮流。

3陶瓷装饰的形式

现代陶瓷装饰的形式多种多样,最主要的形式有:陶瓷绘画、陶瓷肌理、艺术釉等。

3.1陶瓷绘画

陶瓷绘画的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其本身规律发展的同时不断从姐妹艺术中借鉴,也就是说,现代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是一个广泛吸纳、厚积薄发的过程。从现代陶瓷装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青铜器的厚重与威严、漆器的朴质与单纯、织绣的华美与富贵、染颉的随意与神奇、玉器的细腻与温柔、金银器的繁缛与高贵,可谓海纳百川。

传统陶瓷绘画的风格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画的影响,所以无论是写意还是工笔都能获得很好的效果。而现代社会发展之快,人们已经很少使用毛笔写字、画画,这也影响了陶瓷绘画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角度和水平发生了改变,与此同时,陶瓷艺术家们利用传统陶瓷颜料的手段和方法也有了更广泛的范围和更多尝试。如李林洪的山水瓷板画系列、戚培才的手指画、张文冰的新彩花卉装饰等(见图1),都使我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另外,传统陶瓷装饰中的多子多福、一虫一道、群仙祝寿、连生贵子等题材逐渐减少,因为它们与现代人的思想理念和认识范围已产生了矛盾,与现代时尚的家具设计产生了冲突。鉴于这种现象,逐渐出现了单一的几何图案、卡通形象、抽象花卉、人物、动物、建筑等现代陶瓷装饰图案。这些图案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虽然这些题材在传统的陶瓷装饰中也出现过,但两者之间在表达的形式、色彩构图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这也许是人的审美情趣不同于以往的缘故。

3.2陶瓷肌理

肌理作为陶瓷的艺术术语,指物体表面诉诸视觉或触觉的组织构造。一般指陶瓷作品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手法和烧成阶段所造成的表面肌理组织,它是材料、制作、火炼等因素的综合表现。现代陶瓷装饰中的肌理表现注重视觉感受对于器皿表面的质地的作用,同时对器皿本身来讲也可以增加它的立体空间感。

肌理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创作过程中偶然出现的,我们通常称作偶然形态,另一种是我们借助某种工具或力量在胎体表面随意刻划,试图寻找肌理的独特效果。通常后者往往呆板,而前者会出现超越想象的魅力。当我们欣赏一件作品时首先是心理有感应,进而产生想触摸的愿望。从这两方面来看,陶瓷装饰中的肌理的运用带给人的愉悦是两方面的,既可以满足人们视觉上的审美要求,同时又满足生理上对自然物质的亲近感。肌理的运用可以让人们在欣赏同一件作品时享受两种及多种的艺术美感。比如一件圆柱型花瓶,如果它表面是平整的,会给人一种明快舒畅的感受,插上花束也会很协调;如果采用平行排列的泥条盘筑纹理,那么就会给人一种粗犷的朴实感,这种感觉会跟花束产生强烈的对比感。再如,现代陶瓷艺术家们在创作时充分考虑到肌理与光的关系,如果陈设时在作品上方放一盏射灯,那么肌理的效果可以说达到了完美。

陶瓷肌理有着极宽的表现领域和丰富的潜能,它可以华丽也可以淡雅,可以凝重质朴也可以晶莹璀璨,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可以是臻广大也可以是尽精微。但尽管它们如此丰富,其内在品格和潜能仍未受到重视和开发,新的环境、新的观念、新的要求,迫使我们对传统的老观念提出反思,相信它必将在构造陶瓷装饰艺术的创造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3.3艺术釉的运用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陶瓷装饰在釉色这方面来讲种类更为繁多,出现了各种颜色釉、结晶釉、无光釉、流动釉、碎纹釉等。现代陶瓷釉色的装饰不仅仅局限在一种釉的运用上,可以充分掌握各种釉的特性来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在色彩的把握和处理上也充分考虑到色彩的协调、面积的对比等,使作品更富有时代气息,满足人们的要求(如图2所示)。

4材质的综合运用

相对于传统陶瓷装饰而言,现代陶瓷装饰在总体上更体现出现代开阔思维方式和综合运用各种材质的表达方式,这种运用打破了以往单一使用瓷泥材质的工艺,而是在原有的陶瓷表现基础上,扩展到陶瓷与木材、不锈钢、玻璃、塑料等材料的综合运用,这样就使陶瓷装饰材料的使用由一种增加到两种甚至更多。由于材料的不同,那么它们在质感、肌理等方面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感染。材料的综合运用在发挥陶瓷特性的基础上又同时弥补了这种特性所带来的一些限制,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我们在欣赏一件作品时,除了留意它蕴藏的精神内涵和表达语言外,还会为某种特定的材料本身所拥有的美感而激动不已。综合材料的运用使现代陶瓷装饰艺术进入一个无比广阔的领域,但利用各种材料的同时要注意主次关系,对陶瓷设计来讲,瓷泥的成分占的比例要大一些。另外,还要充分保留材料的个性,探索材料本身的规律,掌握其性能差距,使材质的运用与陶瓷本身的结合达到完美。图3即为多种材质综合运用的陶瓷工艺品。

5结语

现代陶瓷装饰艺术应该不单单是悦目的形与色以及生活的点缀,更应该是对生命意义的愿望表达,刺激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作出更大的努力。所以,现代陶瓷装饰艺术应该继承传统装饰的精华,吸收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同时又要扎根于我们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使其以清新而粗犷的气息引人关注,充分体现出自由个性和材质的自然属性。

参考文献

1古泥者.陶瓷艺术装饰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e]./f?kz=208072544

2刘宏伟.现代陶瓷器皿造型与陶艺[m].辽宁美术出版社,1999:75~76

3程耀.陶瓷材料表面肌理的变化[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6:418

现代艺术的发展篇8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服装展示,表达手段,表现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志码:B

theperformanceandDevelopmentofDigitalmediainmodernGarmentDisplay

abstract:asanewformofmediaart,digitalmediahasbeendevelopingrapidlyinrecentyearsandwidelyadoptedinmanyfields.thispaperdiscussestheapplicationofdigitalinformationtechnologyingarmentdisplay.itononehandelaborateshow,asanmorphologyofart,digitalmediaisusedasmeansforexpressionandontheotherhandanalyzestheaesthetictendencygeneratedfromtheprocessofdisplaying,anddigitalmediaoffersimportantmeansfordisplayinggarmentindiversifiedways.

Keywords:digitalmediaart;garmentdisplay;meansofexpression;performanceanddevelopment

服装展示是一门与人视觉产生互动的传播艺术,依赖于视觉感知。从19世纪经历至今从最早的在服装店里的真人展示到成为流行趋势的风向标。展示除了作为一种功能外,更多是在既定的空间内,运用了越来越丰富的艺术语言,通过对空间、人、物的精确创造,从而增强其表现力。

随着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逐步深入,信息的表达手法正向着集成化和交互性演变,而传统媒体此时无法承载这些信息量,这就使新媒体应运而生。数字化媒体技术应用于艺术手段之中并广为传播,其有着巨大的表现力和无尽的张力,服装展示更多的融入了数字媒体艺术。本文探讨数字媒体艺术在服装展示里的表现手法,一方面阐述其作为一种全新艺术形态的特征和应用,另一方面则分析展示作品中的审美元素,为这种艺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数字媒体艺术与服装展示的发展

1.1服装展示的发展

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实物展示,早在远古时代物与物进行交换的初期阶段就已出现。卖者将物品置于明显的位置,直接展现所售物品及其特点,从视觉上吸引买者,以实物为媒介的展示是最原始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展示的形式愈加丰富。

服装展示发源于实物的展示形式,运用人体流动艺术承载了服装这种集聚功能美学的艺术手段。服装作为一种大众流行,在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的作用下展示体现出视觉流行的艺术语言。

最初服装流行的发起由于受到社会等级制度的限制,服装流行只在小范围内传播,展示借助上层阶级中地位显赫的人先穿着再展示给他人逐渐效仿。而19世纪中叶,创立法国高级时装业的英国设计师CharlesFrederickworth(查尔斯?沃斯),首先在自己的服装店里用真人来进行服装的展示,特意将为贵族舞会定制的裙装放在模拟具有舞会环境氛围灯光气氛下展示,服装的颜色和质感尽显无遗。CharlesFrederickworth还通过这种手段,吸引上流社会及贵族夫人们的眼光,从而增强了自身成衣的展示渠道和表现力。他这种表现方式使得展示由此作为传播手段被利用并发展起来了。

1.2数字媒体艺术的的发展

数字媒体从上个世纪80年代萌芽至今,在不断有新的艺术形式产生的同时,数字媒体艺术以其自身双向传播特点被更多地利用到各种领域,更拓展到更多的艺术领域之中。数字媒体表现是实现艺术思维双向互动的桥梁。互动的特点是会产生无法预见的结果,从而激发出差异和多样性,而非仅仅是完成艺术手段的直接表达。这一特征的好处就是可以极大程度吸引受众的直接参与,比传统展示更灵活更具有吸引力。服装展示的人体流动已经在原有静态的展示艺术中独树一帜,加之数字媒体艺术的表达和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其焕发了新的生机。

2基于数字媒体艺术在服装展示中表现的概述

2.1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

例如著名时装品牌Burberry于2011年春季在北京的会(图1),其中模特走秀部分将全息投影技术的极致运用。不仅能够制造绚丽的特效,而且其模拟真人更是以假乱真,全场仅有6名真人模特进行表演,其他的模特“残影”都是虚拟现实产生的结果,模特在相互碰撞之后完成服装的转换,配上雪花般的消失效果,在把虚拟带进现实的同时,也将观众带入了一个虚拟的世界。无疑是一场不同于以往的视听体验。

由此可见,数字媒体艺术以其兼容性、包容性及多元性大大增加了意境感和表现力、想象力,拓宽了观众的想象范围,拓展了观众欣赏的思路,观众对服装设计个性的理解与联想也产生了多元化的趋势,从而达到了服装展示个性化的功能、社会与艺术目的。

2.2数字媒体艺术与服装展示的关系

服装展示体现着视觉性、艺术性,其展示语言也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拓展变得更加丰富,影像图形成为服装展示中一种新的视觉语言,随着技术的日趋成熟被广泛应用。同时,通过平面媒体、数字媒体、网络媒体和移动数字媒体等众多媒介的整合,服装展示的功能意识与表达空前活跃。以“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为例,每年一次的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是其在内衣行业乃至整个时装行业脱颖而出的根本。1999年,首次试水网络转播的维多利亚的秘密走秀便俘获了200万观众的眼球。而在2012年11月举办的这场,通过美国CBS和互联网的转播已经吸引到1150万观众。由此可见数字媒体艺术在服装产业的应用所产生的巨大效应。

3基于数字媒体艺术在服装展示中的表现

3.1数字媒体艺术在服装展示中的主要形式

3.1.1虚拟场景法

此形式借助了信息技术中的“虚拟现实”技术,使观众在多媒体的支持下,通过模拟的虚拟环境,体验与真实环境类似效果的感受,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还能结合观众的实时反映做出相应的改变。在服装展示中,借助于虚拟场景,观众可以在近似自然模式与艺术形式的环境中进行交互,并反馈回与真实生活相类似的感官体验,为观众构造一个特殊的感受氛围,已达到预期的展示目的。

针对在虚拟场景里作品的主体与客体可分为两类,一是虚拟场景的真实化,二是真实场景的虚拟化。前者指的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手段,所搭建的虚拟场景注入生活化的真实特征,并使之具备与人交互的属性,使观众感受到逼真的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后者则指的是通过虚拟空间的方式,包括虚拟场馆、虚拟图册等,把客观世界中所存在的真实物品虚拟化,并为之赋予互动属性。

3.1.2网络互动法

此方法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新媒体的辅助,构建一个基于网络空间的展示领域,这时候的展示,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展览场馆或秀场,跨越了很大的地理局限,观众能够任选时间与空间,与之进行交互,获取自身的感受。这是一种在传统的艺术领域中未曾出现过的艺术形式,通过在不同时空之中对同一个展示的欣赏和感受。

3.2数字媒体艺术对服装展示的影响

在服装展示中,数字媒体展示特点是由实物转向数字、由推广转向互动、由真实转向虚拟。这其中模特的表演成为了展示的重要环节,模特的主要任务是展示与交流,即必须把对服装的理解和着装的感觉表达给观众,同时要将这种感觉融入到利用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手段营造的的意境中去,使自已的动作充满最初旋律感的同时,让观众领略到设计师通过服装传达出的流行元素、审美趋向、材料质感等的视知觉感受。这样的表现形式是传统展示方法难以达到的。同样以“维多利亚的秘密”秀为例(图2)。

设计师的创意从来都不是空穴来风。上一年的内衣秀结束后,导演就会和策划、成衣设计师以及造型师一同搜集观众、同行和周边朋友们的意见。在和产品的设计师进行交流,了解他们想如何凸显产品的特点后,导演和造型师们便会确定下一场秀的主题片段(通常一场秀会有5~6个主题),以及每个主题要凸显的特点,再设想如何让这些特点结合上内衣本身,通过视频、投影、虚拟环境、造型、舞台、灯光、表演等综合艺术自然地展现出来。

几幕场景通过虚拟场景数字媒体的切换,与之配合的模特着不同风格的成衣展示,把观众带入到了魔幻的场景之中,并在显示与虚拟的环境中跳跃切换,使观众的视觉得到了极大地满足,使设计师的表达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从文化的角度看,数字媒体是传统艺术、现代艺术重要的展示和拓展平台,受众在参与信息的讨论和反馈的同时可以自由地成为信息的者,使其成为了一种人们主动参与的大众文化。服装这门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门类也将通过数字媒体的平台焕发新的魅力,也将继续记载着人类的情感认知和情感价值观的嬗变。服装展示依托网络技术的支持,通过新媒体的辅助,构建一个基于网络空间的展示领域,这时候的作品,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场馆展览,跨越了很大的地理局限,观众能够任选时间与空间,与之进行交互,获取自身的感受。这是一种在传统的艺术领域中未曾出现过的艺术形式,通过在不同时空之中对同一个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感受,是观众与创作者共同完成作品。这是一种技术进步的标志,也是艺术发展的新的里程碑,使艺术在科技的支撑下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从商业的角度看,新媒体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并伴随其发展是这一领域商业行为中的主要驱动力。不但网络文化成为一种时尚,网络广告也以胜于其他媒体广告的视觉表现和传播特性,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伴随着数字媒体艺术形式发展的服装展示及其相关艺术形态都得到了发展、提升与拓展,网络交互技术更大大增强了展示的手段与市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表现形式与形态的传承与发展。

4服装展示的发展趋势

数字媒体艺术形态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趋向,人们的生活和意识形态将被各种不断发展的数字信息技术手段所影响。同样,在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交融的时代,以数字影像技术、数字电影、三维动画、数字艺术、多媒体技术和线上或线下交互技术等新的艺术媒材进行艺术创作大大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样在服装展示这一领域里出现了利用这些表现手段从而创造出的时尚前卫的、绚烂亦或是恢弘的场景配合模特准确生动的展示,影响着观众的视野,提升了视觉体验,进而丰富着由此产生的感受力。未来的服装展示依然会是以模特表演为核心的艺术形态,数字媒体艺术的手段也将不断提升其自身的生命力,以更新的技术承载着服装展示艺术及设计师所要表达出的强烈的个人理念与艺术魅力。

5结束语

当前,基于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手段的服装展示艺术发展方兴未艾,展示及秀场越来越多的把虚拟与现实、媒体影像与真人表演完美结合。数字媒体表现出独特的技术和艺术特征,也对服装视觉传播产生了艺术、技术、文化、商业等多方面的影响。静态视觉传播和动态视觉传播均具有不同的优势,要实现最大的传播效果,就要整合动、静的两种方式。同时摒弃那些以多媒体特效代替艺术内涵的短期行为,通过增强艺术的感染力使其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

[1]宗敏.当代中国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与虚拟现实技术的交叉与融合应用[J].影像动漫,2011.

[2]朱其.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历史和现状[J].艺术评论,2009(3):32,38-42.

[3]邵冰.服装视觉传播及其在数字新媒体下的展示研究[D].大连:大连轻工业学院,2007.

[4]王诗月.浅析数字媒体艺术未来的发展趋势[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2012

现代艺术的发展篇9

【关键词】高等艺术院校现代远程教育途径重要性

实施现代远程艺术教育是充分运用和优化我国的教育资源,并普及艺术教育的同时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开放性网络艺术教育和打造终身教育教学体系的一项重要工程。高校发展现代远程艺术教育应结合学院自身办学特色与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从学科建设及专业设置方面探索出发展现代远程艺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远程教育部分发展非常迅猛。199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和湖南大学为国家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2000年,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的数量增至31所;2001年,教育部批准的开展远程教育的院校已达到68所;试点高校已建成2000多个校外学习中心,地域分布基本覆盖全国各地;已开设的学历教育包括研究生、高起点专科、专起点本科等层次,专业数量已达到上百个;目前通过远程教育形式学习的学员已经超过130万人。由此可见,在十五年的时间里,我国的高等远程教育从无到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至今全国被批准的现代远程艺术教育学校仅有两所,一所是中国传媒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另一所是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两所艺术院校远程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现代远程艺术教育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现代远程教育的特色和优势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并提出以“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把教育的发展放在了整个中华民族振兴的突出位子。教育部也在二十世纪末制定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作为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工程之一,提出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体制的学习目标。现代远程艺术教育的启动,是我国音乐教育改革历史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它将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溶于教育的各个环节,是信息工具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校方管理的必要手段。作为新时期校园的一种新型音乐教育方式的具体形态,现代远程艺术教育有着与传统艺术教育方式相区别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于这种教育模式相适应的将是一系列的教育制度、教育方式、教育管理的变革。在中国,现代远程艺术教育开创建设的过程,也是其管理体制逐步摸索、改革、创新与完善的过程。

信息技术革新和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推动着现代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在单一的传统学校教育无法满处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时,现代远程艺术教育必然要向开放性和大众化发展。与传统艺术教育相比,远程艺术教育在师生关系、教学媒介、教学方法上发生了重大转变。现代远程教育获得的文凭属国家承认,学习时间比成人教育的时间更加灵活,最大的特点就是师生通过现代的网络手段或其他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来学习,定期会有面授指导及问题答疑,所以对工作比较繁忙没有很多固定时间的学者极为适合。现代远程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脱颖而出,其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构建合理人性化的教学平台是现代远程艺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要条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专业学习资料。

三、现代远程艺术教育建立的意义及重要价值

我国在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历史时期的同时,更加注重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所起到的不可代替的作用,并且早在十三年前就已经把这一认识和理念写进了中共中央、国务院1999年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中,在我国,艺术教育从来没有像当今这样得到重视。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实施艺术素质教育与国家制订的政策方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一,部分学校普及面不够完善,未能面向所有在校生,文化主课的压力让艺术教育退避三舍;其二,教师综合素质能力有限;其三,艺术教育过早被披上了色彩斑斓的社会竞争外衣,艺术特长的发展有重表演的技术技巧、轻视从思想感情出发的倾向,做法偏离了艺术教育实质价值的航线。随着社会经济、科技信息的飞速发展,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对艺术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高校对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以及对艺术教育事业的探究却与这一要求差之千里,发展运用现代远程教育从而普及艺术教育、实现艺术教育的重要价值已迫在眉睫。

当今,高校面临的现实是:其一,远程艺术教育设备的投入处于薄弱环节;其二,远程艺术教育的学科建设尚不完善;其三,远程艺术教育的资金投入有待提高。这样看来,高校应积极开展《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实现艺术教育价值的策略研究》,将重点注意卫星电视和光盘、媒体等手段的使用,与网络信息及其他方式有效配合,对研究积极开展现代远程艺术教育从而加强艺术教育的实施策略,对实现普及艺术教育、提升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四、现代远程艺术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及《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践行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深化改革和提高质量的发展思路。按照“高校网络教育学院要以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为主,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为在职人员更新知识、增强技能、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既要积极开展学历教育,又要积极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岗位培训和其他继续教育。各试点高校要积极探索和总结网络教育的基本规律,积极推进网络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各级各类继续教育的结合,促进我国网络化、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的要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因此,为适应现代远程艺术教育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笔者将高校发展现代远程艺术教育的未来趋势简述如下:

(一)启动远程教育公益服务站

(1)如沈阳音乐学院开展的百万市民普及工程可通过积极开展现代远程艺术教育平台推广至亿万国民普及工程。

(2)如辽宁省自2005年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现已完成了14个市、54个县(市、区)的10337所项目学校的一期工程建设任务。2008年5月6日,沈阳日报记者在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管理工作现场会上获悉,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率达到了100%。高校可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为农村中小学提够丰富优秀的视频教学片及电子教科书,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孩子们享受艺术所带来的快乐,定期为孩子们提够学院师生优秀作品远程展演,拓宽孩子们的眼界,同时也提升高校知名度。

(二)开设远程艺术设计系、远程艺术教育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的成长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的迅速提升带动了设计行业的日趋成熟,如高校可根据所在地域情况结合自身学科建设特点利用现代远程艺术教育平台,可开设远程艺术设计系、远程艺术教育系,培养的毕业生可分配到高校远程艺术教育下设的网络版块工作室(包括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幼儿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及其他种类教育和教育公共信息服务等)进行工作,在提高招生人数的同时也解决毕业问题,不断拓宽延伸远程教育新模式。

(三)建立高校电子图书馆

开设高校电子图书网站,服务大众及乡村学校,同时为高校远程艺术教育网络中心提高点击率。

(四)建立学生成长电子档案资料数据库

将学生的在校成绩、实践活动影像资料等情况输入电子档案资料数据库为家长及招聘单位提供快捷规范的查询服务,为高校远程艺术教育网络中心不断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2011年8月30日,央广新闻新华社编辑报道,国家高校生源每况愈下,专科分数线尽管已降到180分但招生情况还是不佳,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山东省,其他省份高校也受此影响,教育部有关专家呼吁发展特色专业、优势专业、符合国情、顺民意的的专业才是高校现在与未来的发展之道,否则将被淘汰。

“让每个人随时随地享受艺术教育”是现代远程艺术教育不懈努力和追求的目标。现代远程艺术教育是中国艺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起点与平台,是中国音乐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历史性转折。翻开一个新的篇章,它具有无限广阔的前景与生命力!高校积极发展现代远程艺术教育,还将对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服务民众并走向世界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少华.学园[J].2009,(11).

[2]秦建军.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J].2009,(03).

现代艺术的发展篇10

关键词:文化产业;现代小剧场;市场;赖声川戏剧

【中图分类号】J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13)02-0001-02

21世纪是一个文化创意经济的时代,借助经济全球化的平台,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近年来在我国,文化产业的领域不断扩展,由单一模式逐步发展到包括文化艺术、时尚娱乐、广告会展、建筑设计、软件服务、网络信息等多元化的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一次次飞跃和突破。在文化产业大力提倡的今天,现代剧场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该何去何从?现代小剧场艺术正是借助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势头也实现了新的突破和发展。下面本文拟以赖声川戏剧为例,探索现代小剧场艺术与文化产业大环境的关系、生存现状和出路以及新的契机,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

提起实验性戏剧,台湾的赖声川以及他的表演工作坊更是以其“集体即兴”的创作方式、“创意金字塔”的思维特点引领着现代实验戏剧的潮流,在拼贴、哀乐、戏谑、荒诞的后现代风格和倾向中却体现着独特的人生哲学、佛学禅语,实现了演员个人体验性表演、现代小剧场的产业化发展以及戏剧品牌意识与市场实现了有效的沟通和融合,借助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创造出了独特的小剧场艺术。

属于文化艺术范畴的小剧场艺术的发展主要归于艺术性、创新性和市场化三个方面,这也是由文化产业的性质决定的。国家统计局对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1]。赖声川的先锋剧场艺术实验,通过最通俗的大众文化内容为素材,为大众提供了一场场舞台的盛宴,丰富了舞台表演艺术,带动了小剧场的产业化运营,促进了与戏剧相关的各种文化产品的诞生,为戏剧的可持续发展开拓了新的方向和渠道。总之,小剧场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戏剧的艺术性、戏剧的创新发展和剧场的市场化经营这三个支柱环节的发展。

1.小剧场艺术的发展与戏剧文化艺术性发展息息相关。过于专注探索艺术的实验或先锋戏剧大多数引起的是业内人士的关注,往往会与广大观众脱节,赖声川的戏剧虽然走的是先锋实验路线,然而其故事内容简单,通俗易懂,情节戏剧性强,吸引了大众的视线,受到观众的喜爱和欢迎。就《暗恋桃花源》来讲。与传统戏剧不同,它是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点的两个故事用复式结构在同一舞台上的呈现——《暗恋》中江滨柳和云之凡之间的悲剧爱情故事和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原型的《桃花源》的喜剧故事,这一陌生化效果更加强了戏剧的主题思想,正如“表演工作坊”主要成员李立群指出话剧是呈现“快乐是痛苦的缩小,痛苦是快乐的延长”这一人生生命体验:悲喜是人生的两面。本就一体,互动消长[2]。悲剧中蕴含的喜剧色彩,喜剧中却无不深藏着悲凉这一人生本来面目的真实呈现。《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还体现在观众在其错位的能指和所指的语言设计艺术中,成功实现了由看客到观察的行为主体的角色转变。正是这位艺术家台前幕后秉承对艺术的信仰,他的“表演工作坊”坚守着“用最通俗的大众文化内容做原料,也必须以优良的工艺做出精致的艺术品”[3]的信条,成就了一部部优秀的舞台作品,为小剧场艺术的作品的艺术性发展提供了范例和方向,对小剧场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2.小剧场艺术的发展只有不断创新才会保持器旺盛的生命力。作为文化产品。创新是推动文化产业链条良性循环的源动力。与那些与观众审美趣味严重脱节的所谓“行政下的主流作品”相呼应的是建造豪华剧场的热潮以及各种硬件设施的不断更换,赖声川独特的“集体即兴创作”的理念,有效地避免了剧场艺术在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在《赖声川创意学》一书中,他强调了“创意金字塔”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他的《千禧夜,我们说相声》的相声剧系列,《如梦之梦》等舞台剧系列以及《绝不付账》等改编剧系列,都是其“集体即兴创作”理念的成功硕果。正是对荷兰阿姆斯特丹工作剧团的“一种活力,一种结合台上台下的演出,透过社会议题,透过精彩的表演,透过幽默,透过关怀”[4]的表演观念的借鉴,诞生了将台湾小剧场艺术推向高潮的“集体即兴创作”方法。可以说,赖声川在戏剧创作中这种方法的体现,作为创新的舞台观念,带动了从作品创造、剧场效应以及包括导演、演员、观众在内的所有主体的转变,从长远意义来看,“它的开放性赋予了话剧文本动态的意义生成系统和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5]。因此说,小剧场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戏剧的创新,包括在创作方法、戏剧结构、故事情节等,都应该积极创新,保持小剧场艺术的生命力。

3.小剧场艺术的发展不仅与艺术性、创新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与市场的关系更是不容忽视。赖声川曾指出,内地的戏剧界仍处于过渡时期,内地以主流国家话剧团的模式打开后,即将所有的国家话剧团投放市场后会产生很大的震撼。小剧场艺术要发展必须是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的,其主要收入来自剧场出租收入和演出票房收入,赖声川话剧的原创性可以为小剧场吸引更多的话剧爱好者,同时,不仅增加小剧场的演出收入,也会带动小剧场交通、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的盈利,从而保证小剧场艺术的良性发展和循环。有的小剧场开始注重选址地点,建立在配套设施比较完善的CBD区域,根据周围目标人群选择适合的话剧类型演出,是小剧场艺术发展的重要渠道。另外。还应注重品牌意识,无论是硬件设施(包括场地、设施、舞台、灯光等)、软件(包括所选话剧、演员、营销模式等)以及周边环境(配套设施、居民生活水平等)都影响小剧场的发展。小剧场只有具备市场性,才能保证艺术性的充分发挥和施展。

作为文化改革体制的成果和大众文化的必然补充的小剧场,同样也是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化的产物。真正能称之为戏剧运动的中国话剧的小剧场戏剧,既是戏剧界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这种新的戏剧形式又引来社会各界的不少争议。纵观北京和上海的小剧场戏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小剧场戏剧的观演关系打破镜框舞台的限制而呈现三面观众或中心舞台或更为融合的形式[7]”。以历经20余年的北京小剧场话剧为例,从其产生的社会反响和艺术效应来看。可以看作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戏剧演出模式,是微型“新兴文化产业”的典范。然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小剧场艺术仍存在缺陷。

1.基本功不够,缺乏有深度的原创剧本。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资金成为文化艺术发展的首要考虑因素。从艺术家创作、艺术品生产、艺术品营销等都带上了浓厚的商品经济色彩。如今的大众审美趋向也导致了话剧创作的浮躁。“经典和大师成为难以触摸的乡愁。在对永久消逝的经典和大师的怀旧之中,批量生产的'经典'和'大师'被商人和媒体和大众合谋制造出来,成为社会舞台上快速更新、永不谢幕的玩偶”[8]创作上的浮躁成为原创精品出现的障碍。由于对市场的迎合以及对商品经济的追求,话剧面临着作为艺术本质的丧失的危险。这两年,较为成功的原创如赖声川和他的表演工作坊的话剧演出,从台湾到大陆,实现了话剧文化的流通,优秀的原创作品如《那一夜,我们说相声》、《那一夜,women说相声》等相声剧系列。《暗恋桃花源》,《如梦之梦》、《如影随形》等的原创剧本,内地明星谢娜、何炅、李宇春等的加入等带来了赖声川话剧艺术和商业上的双赢。

2.小剧场艺术发展呈现“青黄不接”的态势,实验性先锋性演出少,创新不足。小剧场戏剧因突破了原先舞台艺术单一呆板的模式。并开始侧重于探索、实验和创新。因小剧场话剧的选材通常选择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事情。在市场化的今天,小剧场戏剧既要保持其话剧的艺术性,又要能够保证市场和票房,不难避免出现迎合市场的作品出现,虽然话剧舞台使出浑身解数吸引观众,促进票房,但是缺少了话剧应该具有的部分艺术元素——对现实的洞察、对历史反思、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性的认识。因其投入小、演员少、规模小,因此注定了其向票房和市场化靠拢的趋向,市场化存在的弊端也会影响到小剧场戏剧的“娱乐性”和“类型化”。对戏剧的先锋性探索少之又少,出现了小剧场戏剧的发展“青黄不接”的态势。

3.小剧场戏剧的炒作营销大大降低了剧作的质量和水平。戏剧批评的缺席一直是小剧场艺术难以真正发展的根源,戏剧批评的缺失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小剧场艺术的美学定位一直难以敲定,尤其是对小剧场没有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小剧场艺术从业者本身的“脆弱”心态,批评者鉴于对于小剧场票房的保护,很少哟批评意见的出现。于是,当这种专家批评处于空缺地位时,就会轻易被媒体的恶意炒作和宣传所取代,这就使得小剧场艺术受到了市场劣根性的影响。而正是低水平的炒作使得小剧场艺术剑走偏锋,暂时的票房诱惑促使了小剧场的低俗化发展,小剧场话剧的这种发展趋势开始逐渐偏离了艺术的本质,对小剧场话剧的发展极为不利。

总之,当前的小剧场话剧的发展还是处在表层的热闹之中,距离真正的艺术繁荣还有很远的距离,小剧场话剧发展的决定因素并不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水平的提高,而是取决于小剧场艺术自身的多元化发展和探索。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产品的不断需求,尤其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以及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壮大文化产业的发展[9],这可以看作是小剧场艺术发展的重要契机,小剧场艺术的多元化也迎合了不同的市场需求,它的互动性和真实性也满足了电视、电影等媒介所没有的优势。面对这种契机,小剧场艺术需要从自身、市场、政府三个方面入手,实现小剧场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跨越。

1.小剧场艺术自身要实现创意化发展。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小剧场艺术的创新就要在尊重艺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如先锋实验戏剧,就实现了形式上和内容上的双重突破。赖声川在他的《创意金子塔》中将其创意、佛学和话剧结合起来,开启了台北话剧的新时代。在宣告“相声已死”的台北,赖声川和他的表演工作坊将相声和话剧相结合,诞生了《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千禧夜,我们说相声》等经典的系列精品,拯救了相声艺术的发展,发挥了话剧的魅力和风采。而后的《如影随行》将佛学、禅念与故事结合,在舞台上呈现了一场极具这哲学意味的经典。《暗恋桃花源》就是将一出《暗恋》的爱情悲剧和《桃花源》一出古装喜剧在同一个舞台上创新地在一起演出,其反应的人生悲喜意味,让观众深受启发,取得了极好的成绩,最近在国家大剧院和上海大剧院演出的《如梦之梦》,让业界人士看到了小剧场艺术发展的希望。

2.小剧场艺术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需要对小剧场用地进行分类和规划,实现小剧场戏剧的专业化发展,发挥小剧场戏剧的规模化效应。政府需要对作为主体的社区小剧场纳入到公共服务体系当中,社区小剧场才会有发展的前景和余地。政府对待商业性小剧场需要规模性的发展,发挥商业性小剧场的规模化效应,不仅可以有利于民营企业这种社会融资的进入,还可以实现小剧场的多元化发展。

3.小剧场戏剧的发展需要市场化经营。市场的分散会导致剧种类型的多样化,商业性集群小剧场更有利于创意的产生和盈利模式的构建。小剧场戏剧需要走大众化的路线,小剧场戏剧的存在标志着一个产业的产生和运行,如张广天导演所说:“艺术是生产力,如果我们把话剧当成产品,按照一个产业的模式去运作,这才是我们的出路。[10]”将小剧场话剧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来经营,将其投放市场,或者将小剧场戏剧按照市场连锁经营的套路,都会产生一定的市场效益,作为文化产品来经营,将会是小剧场话剧走向市场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总之,小剧场话剧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有着巨大的潜力。小剧场话剧如要发展,必须要建立健全的良性的市场循环体系,必须要进行产业化、市场化运作,是体现小剧场艺术价值的前提。拥有好的剧本和创意,是小剧场话剧成功运作的根本。好的创意和制作,才会拥有观众和票房。拥有足够的票房成绩,才会有继续创作的动力和资金。才会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循环,一句话,中国的小剧场话剧需要产业化,更需要市场化。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国统字【2004】24号)

[2]王晶.《论赖声川对传统戏剧的突破》,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0月第27卷第5期

[3]尹永华.《大众文化的精致艺术实验——赖声川和他的表演工作坊》

[4]钟明德.台湾小剧场运动史——寻找另类美学与政治[m].台北杨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94页

[5]赖声川.《无中生有的戏剧——关于"即兴创作"[J].中国戏剧,1988年第8版

[6]孙冉.《赖声川,让剧场回归到文化的深处》,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11月20日

[7]刘永康.《从探索、实验走向市场-关于上海小戏剧运动的思考》《当代文艺潮》

[8]薛晓金.《北京小剧场戏剧的现状分析》,北京:《戏剧》,2002年第4期

[9]刘学.《小剧场时代离我们还有多远》,《新产经》2012年第5期第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