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耕地保护交流发言材料十篇耕地保护交流发言材料十篇

耕地保护交流发言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1:57

耕地保护交流发言材料篇1

本节课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土地资源”,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概况和耕地、林地、草场、沙漠的分布特点,理解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教材在地形、气候之后安排土地资源,主要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是促进和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土地资源的利用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资源之一,是人类经济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的物质基础。因此本节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

二、设计理念

本节课标要求“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让学生充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积极主动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的用途、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的措施等,以唤起学生节约和保护耕地的意识和行为。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扩展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分析并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了解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知道我国有关土地方面的法规;培养学生搜集资料、信息和社会调查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资料和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学生体验节约和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进一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难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五、教学过程

(教师)人类天天在土地上行走,与土地为伴,可往往忽略它的存在。无论人们从事怎样的职业,无论身在何方,总是离不开土地。土地给予春草、夏花、秋果和冬韵,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种自然资源。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我国土地资源的状况如何。(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

板书:第二节土地资源

(教师)通过刚才的景观图片,想一想,如果失去土地,人类的生产生活将会怎样?请大家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所见所闻,谈谈土地的用途及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谈认识)

板书:一、土地资源的利用

(教师)课本上有一段话对“什么是土地?”作了精辟概括,请解释这段话的含义。

(教师)土地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土地才有着不同的用途。那么,土地的类型如何划分,又具体分为哪些类型?

板书:1.土地资源的类型

(教师)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无多媒体条件的学校也可直接利用课本插图)

引导读图:结合图3.6“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图和3.8“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分组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读图讨论,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有何特点?土地按利用类型,主要分为哪几种?

(2)不同的地形分别以什么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会这样?

(3)我国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最大?耕地和林地共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占多少?这会导致哪些问题出现?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利用状况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这是由于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不同。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可概括为“两少、一多、一不足、一突出”,即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板书:(1)耕地、林地、草地(农业用地)

(2)建设用地(非农业用地)

(教师)学校附近的土地有哪些利用类型?

(活动)争做“土地专家”。联系已学过的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评价我国土地资源对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也可加入一个小组内参与讨论)

(教师)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也不尽合理。

(学生)自学“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我国耕地的后备资源状况,初步树立土地资源的危机感。

(教师)知道了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那么,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呢?

板书:二、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3.9“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活动)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并联系第二章图2.4“我国地形图”、图2.16“我国降水量分布图”、图2.17“我国的干湿地区图”、图2.21“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进行比较。完成课本“活动1”的填表格练习,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思考以下问题:我国的耕地、林地、草地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利用程度如何?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寻找答案。

板书:耕地:季风区—平原─利用程度高

林地:季风区—山地─利用程度高

草地:非季风区—高原─利用程度低

(教师)多媒体出示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景观图,引导学生完成“活动2”,认识我国耕地的南北差异,并能够初步评价我国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读图3.9“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和3.12“我国北方和南方水土资源的比较”,结合所学的我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明确:①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分布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这既是我国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也是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②我国南北方地区的水土资源匹配情况说明:在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的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又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师)人口众多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又与我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而且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也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不足的重要原因。

(承转)课外同学们通过多种媒体收集了有关我国土地资源存在问题的资料,对土地利用的问题有了初步印象,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到讲台前展示所收集的资料,宣读家乡土地利用调查报告。

(学生活动)学生可能在投影仪上展示北方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农村私建住房乱占耕地、墓穴占地,土地污染等现象。

(教师)阅读教材p74调查报告“家乡耕地减少的忧思”并谈谈看法(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引导)从同学们展示的资料中可以看出,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带来许多危害。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必须珍惜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板书: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教师)多媒体出示漫画:“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大家一起来讨论漫画的含义,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后果。

板书:1.存在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阅读文字材料,然后用几个字分别概括它们各属于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哪一类问题。(利用多媒体,依次出示反映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的景观和下面一段文字材料的投影片,利用课本图旁的3段文字配上解说:我国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我国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从1952年到1985年,我国森林实际消耗量约为60~80亿立方米,相当于现有森林被采伐一遍。建国初期,东北地区有原始森林3.1亿立方米,目前已减少2/3,有些地区已到无林可采的地步)

(活动)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耕地减少、草原退化、乱砍滥伐森林等。

板书: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耕地减少、草原退化、滥伐森林等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课本第71页问题。(要求独立思考,并畅所欲言)

(总结)我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许多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但问题不仅仅是这些。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农药和污水对土地的污染、农村建房抢占良田、有些耕地闲置及浪费等。

(承转)通过刚才的学习和交流,了解到我国在土地利用中存在着许多非常严重的问题。土地是人类的衣食之源,是立国之本,而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因此,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土地就显得更加重要。但是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却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加剧我国土地资源的危机。我国仅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这既是一种自豪,更是一种压力。因此,我国政府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土地基本国策。那么,如何解决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板书:2.解决措施

颁布法律法规:《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设立“全国土地日”,确定宣传主题,组织宣传活动。

 (承转)为了纪念《土地管理法》颁布的时间,国家规定把每年6月25日作为全国土地日。而要真正克服土地资源利用的问题,做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需要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们共同努力。那么不同行业的人们各有什么好的建议?下面请小组同学分别扮演不同行业的人,共同讨论学习。

(活动)1组—政府官员;2组—专家;3组—环保人士;4组—乡村干部;5组—农民;6组—学生。每组互助讨论后选1~2位同学作主题发言,其他五组同学对其进行评价,有不同意见可以对他们进行反驳、补充。

(教师)国家立法,公民守法,搞好土地资源的开源与节流,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切记: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土地是久远的过去,更是我们灿烂的未来,美好的明天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创造。

(活动)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是什么?设计一个“保护土地”的宣传活动。

(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提出要求,请你来当“土地专家”,对我国的土地进行设计开发(设立最佳创意奖)。

耕地保护交流发言材料篇2

关键词:高速公路风险管理风险评价

引言

高速公路项目风险就是高速公路在建设、管理、经营的资金融通活动中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本文将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高速公路项目中,有助于高速公路建设主体对项目中所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根据风险管理框架做出风险预警,并做出风险应对。本文分析可以为出资者提供理论平台,有助于建设主体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确保项目风险管理的正确性,提高建设主体风险管理水平,变被动性的风险管理为主动型的风险管理,同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山东临沂至枣庄项目全过程风险识别及评价

在风险发生前识别和度量,使损失降到最小的成本,这是高速公路风险管理的目标,与企业目标相一致,也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相联系。企业管理目标分为损失前目标和损失后目标,损失前目标主要包括经济、安全和责任三个方面,损失后目标包括生存、经营、收益和发展四个方面。

(一)项目主要风险识别

1经济风险。建设方案国民经济评价、财务评价敏感性分析见表1-1、表1-2、表1-3。

从敏感性分析结果可知,项目在工程投资增加10%、交通量减小10%的不利条件下,其国民经济评价指标elRR=11.98%、财务评价指标FiRR全部投资=5.85%,FiRR自有投资=5.31%均大于规定值,表明项目具有较强的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抗风险能力。

2建设风险。路线所经地区全线桥梁均为大、中桥,全线设置2处综合服务区;设置2处养护工区;设置1处停车区;设置2处监控通信管理所;设置1处主线收费站,6处匝道收费站。项目建设数量大,工期短,时间紧,资金和原材料的使用比较集中,建设风险存在于任何一部分单位工程中,需要谨慎对待。

(二)项目其他风险识别

1资源利用风险。拟建项目途径沿线地区大部分为农业用地,区域内村庄分布密集,土地资源宝贵。项目直接影响区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旅游资源:临沂市名胜古迹较多,旅游资源丰富,代表性的有城南的银雀山、金雀山,是一处相互连接的以汉墓居多的古墓群。

2项目设计风险。本项目路基全宽28m,双向四车道;单向行车道宽度2×3.75m,中间带宽度4.5m,硬路肩宽度2×3.5m,土路肩宽度2×0.75m。拟建项目路面结构除收费站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外,其它路段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分离式立交桥:采用标准跨径16、20m简支空心板梁,等跨布置。互通式立交匝道桥:采用标准跨径20m钢筋混凝土箱形连续弯梁桥。上部结构采用标准跨径16m、20m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采用柱式桥墩,桥台选用U台、肋板台或柱式桥台。墩台基础优先选用扩大基础,当扩大基础无法满足设计要求时,选用桩基础。涵洞:涵洞采用盖板涵和圆管涵。

3生态风险。本工程推荐方案永久占地为713.1003hm2。以占用耕地为主。因工程永久占地导致沿线地区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等)年产量损失分别约为5891.92t。由此可见,为减少因工程建设而导致的粮食产量损失,进行耕地占补平衡是不容忽视的。

本工程营运期水环境污染源主要是桥面径流和沿线交通工程设施污水。根据水环境预测和类比结果表明,拟建公路桥梁路面径流对水体水质影响很小,主要是施工期泥浆、建材和机械柴油泄漏的水污染。

拟建公路交通噪声对沿线敏感点的夜间声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较白天严重。沿线60处敏感点中,昼间初期18处超标率30%、中期23处超标率38.3%、远期42处超标率70%;夜间初期48处超标率80%、中期49处超标率81.7%、远期50处超标率83.3%。

4社会风险。为了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确保项目建设,需要认真分析项目的社会风险,并将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三)项目风险评价

通过风险识别,发现该高速公路建设所涉及的主要风险为经济风险和建设风险,其他风险还有资源利用风险、设计风险、生态风险和社会风险。对于各种风险的评价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现汇总如下表1-5:

二、项目风险应对

(一)资源利用风险应对

本项目的节能方面,尽可能少占用耕地、破坏矿产;在施工过程中,若发现其它文物遗存,应立即停工,保护现场,通知文物部门采取保护措施。

(二)建设及设计风险应对

针对项目路基、桥涵及交叉工程量大,技术要求高,特制定——设计风险应对计划:2005年8月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后60天完成初测、初勘,在初测、初勘完成后60天完成初步设计;在初步设计批复后90天完成详测、详勘,在详测、详勘完成后90天完成施工图设计。特制定——建设风险应对计划:施工总工期36个月,2006年10月开工,2009年10月全线竣工通车。

(三)生态风险应对

1设计阶段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拟建工程设计期在考虑公路的交通功能、设计线型优美和工程造价的同时,还必须注重桥梁、立交区、服务区和收费站等主要构造物的景观美学设计。合理安排工程土石方平衡方案,在临时用地、取土场的复垦利用方向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取土场的地点、数量和取土方式。优先考虑以路基征用土地作为临时用地,以减少临时用地的数量,施工期各类料场、拌和厂等临时用地尽量不占用农田等,严禁占用基本农田。

2设计阶段水环境保护措施。充分重视保护地表水质。在桥梁下部结构设计中,应明确规定将钻渣等废弃物堆放在水环境无影响的适宜地段,在对钻渣进行必要的处理后用于筑路或填埋取土场,避免由于水土流失或可能的有毒盐土风化等因素导致造成农田和水系污染。

3施工阶段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开工前,对施工范围临时设施的规划要进行严格的审查,既少占农田、林地,避免占用基本农田,又方便施工。严格控制路基填筑作业面,避免超越红线作业破坏周围植被和耕地。路基施工和取土场应将临时占用农田的表土层剥离、集中堆放,并进行临时防护,以便用于后期的绿化和土地复垦。桥梁构件预制场、灰土拌和场、沥青搅拌站和建材堆放场等临时用地应尽量少占耕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并尽可能地布设在公路用地范围内,如停车区、收费站和互通式立交区等。

耕地保护交流发言材料篇3

 

关键词:聚土免耕;原理;做法;成效  

 

双峰县地处南岭山地向洞庭湖平原过渡的丘岗地带,四周山丘崛起,中部岗平起伏,岗丘交错成串,地形起伏平缓,丘岗连绵,区内丘岗山地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0%以上。在20世纪70~80年代,由于第2次土壤普查的开展,加大了对丘岗山地的开发利用,特别是果茶桑园和药材基地的发展很快。进入9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农业强省口号的提出,在现有耕地只能满足对粮食需求的情况下,把目光转向了丘岗山地。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和各方面的原因,我县各乡镇耕作水平不一样,但总的来说,土地贫瘠,有机质含量较少,水土流失较重,雨少则旱情严重,雨多则跑水、跑土、跑肥,侵蚀较重。在20世纪80年代,中科院成都土壤室“聚土、垄作、免耕”科研成果获得广泛关注,我县在结合群众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聚土免耕覆盖栽培一整套技术,把改土、防蚀、抗旱、培肥等多项农耕农艺措施组装配套,形成了一套旱作节水农业综合增产技术。通过多年试验、示范、推广,闯出了一条适应我县丘岗山地生产实际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路子,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聚土免耕原理 

 

数百年来,犁铧翻耕是旱作农业生产的基础。耕翻在平坦、潮湿和粘重土地得到了广泛应用,是将地面作物收获后的残留物、绿肥和厩肥等混入土壤的有效措施。但是,在地势起伏的丘岗山地,频繁的耕翻加剧了土壤侵蚀,导致土壤肥力退化、粮食产量下降。有人说,聚土免耕是持续和效益农业的最佳选择。因为它实际、有效益,且保护土壤、水和环境。所以,免耕农业即是持续农业。 

所谓免耕,是相对传统的整地而言,减少耕作次数,降低耕作强度,免去不必要的甚至有害的耕作,是近20年来国内外公认的土壤生态保护技术,但长期的免耕也容易带来僵土、板结、病虫害、杂草等一些弊病。旱地聚土免耕耕作法是一项具有增产、聚水、增肥、防蚀等综合效益的耕作法,它的特点是能造就50cm厚的耕作层,并用较简易的方法把肥料施在离地表35cm以下,既减少肥料的损失,又促进作物的后期生长。它还利用筑垄、季节性免耕、覆盖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对增加系统生产力、加深肥沃土层、增进养分积累活化、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含水量、减少用工等都有明显的效果,是一种集改土、培肥、抗旱、防蚀、增产于一体的耕作方法,在山丘地区旱坡地上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聚土免耕的设置是免耕与深耕体系相结合,大垄横作与垄沟加档相结合。聚土是有效加深耕层、培肥土壤、接纳径流、提高土壤水分库容的有效措施,土层浅薄时,可以有效地增加耕作土层,同时起垄后地表面积增加,接受日光照射的表面积增大,土壤白天增温快,昼夜温差增大,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土壤内温差也大,能促进土壤水分与养分的运动;秸秆覆盖又防止雨水对土表的直接冲击,缓冲侵蚀,还可拦截水分,加强沉积,形成网格式自我保护体系。 

 

2聚土免耕的具体做法 

 

2.1等高耕作、横坡作垄、全土覆盖 

等高耕作、横坡作垄,垄、沟与土档配套,建立由垄、沟和土档形成的横坡网格耕作体系。具体方法是:在坡面挖宽1m、深50~80cm的沟,分3层压青埋肥,最底层可埋放小树枝、灌木或玉米和稻麦秸秆等,厚约30cm,踏实,然后回填10cm左右的表土,中层埋放草皮、堆肥、土杂肥之类,覆土;上层埋放猪牛粪或其他农家肥、并根据土壤养分状况施入一定量的无机肥如磷肥、复混肥等优质速效肥,覆土高出沟面30cm,这样形成垄高30cm、沟底宽1m的垄。在沟内,每隔5m设10cm高的土档,以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蓄水能力。为防止暴雨对土表的直接冲击,减缓表土溅失,要实施全土秸秆覆盖,由此建立垄沟网格耕作与秸秆覆盖相结合的水土保持耕作体系。 

2.2多途径培肥土壤,提高生产能力 

丘岗山地由于强烈的淋溶作用和严重的水土流失,一般土地贫瘠,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多不到1%,矿物质和速效养分比较缺乏。因此,培肥土壤是提高生产能力的关键。具体的培肥措施:一是在作垄与深耕时施用有机肥;二是秸秆覆盖,起到蓄积雨水、培肥土壤的目的;三是积极发展黄豆、花生、旱土绿肥,充分发挥豆科作物的根瘤固氮和旱土绿肥的肥田改土效果;四是重视化肥的投入,补充速效养分,并且要注意施用的氮磷钾比例协调,最好的办法是根据土壤的肥力特点和作物的需肥规律配制各种作物的专用配方肥;五是科学施用免耕剂,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2.3深耕、免耕 

要提高丘岗山地旱土的产量,必须进行深翻耕,使耕层厚度达到30cm以上,以增加土壤的水、肥容量;而适当免耕可防止因频繁的农事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通过合理安排茬口,实行连续种植,减少翻耕次数,维持良好的土壤结构。通过开发和推广应用旱地除草剂,实行化学除草,逐步实现免耕。

2.4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种植 

我县水热资源丰富,可以发展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的旱作农业生产。大力推广间作套种多熟栽培技术,通过合理搭配高秆矮秆、深根与浅根、喜光与耐阴作物,既提高丘岗山地的综合利用率,又防止了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刷。针对丘岗山地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土壤特性以及生态经济发展需要,可以发展高蛋白、高能量的作物为主,如玉米、大豆、红薯、蚕豆、豌豆等作物,充分利用4~6月的水、热资源,避开季节性干旱,并适当发展烤烟、蔬菜、药材等经济效益高的作物。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优越的水热资源,以冬作(绿肥、油菜、大小麦)—玉米/红薯、或玉米+大豆—秋作等用地养地相结合的种植制度为主,以提高土壤的复种指数。

3聚土免耕的主要成效 

 

3.1保护土壤免遭侵蚀,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蓄水能力 

聚土免耕种植法由于是等高种植、横坡、大垄,人为创造了小地形,汛期可拦蓄雨水;加上是免耕,作物收割后,根茎仍留在土壤中,同时秸秆全土覆盖,因而能储存降水,增加土壤水分,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全年有效贮水量增加40%~50%,减少径流量44%~46%,对提高土壤蓄水抗旱起着积极的作用。 

耕地保护交流发言材料篇4

措施,开发利用,发展

1.生态公益林资源特点分析

山脉生态公益林是大洋山景区景区森林资源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区和城郊的森林资源,主要功能是景观美化、保健游憩、环境保护,森林资源特点基本符合功能要求。

(1)森林覆盖率高,乔木林单位面积生长量高、蓄积量大。山脉生态公益林中,乔木林平均生长量1999年高达0.27立方米/亩·年、2003年高达0.34立方米/亩·年,每年林木消耗量少,所以,每年蓄积量增加较多,乔木林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已从1999年的5.1立方米/亩增至2003年的6.2立方米/亩,公益林比较高大粗旷、林相整齐、林分质量良好。

(2)植物资源丰富、阔叶林比例高乔木林中阔叶林:较高,并且阔叶林中有多种树种混交,林木生长良好,其中木本植物179属,乔木类植物126种,乔木类中常绿阔叶树36种。竹类植物6属,18种。亚热带针叶林:以马尾松林为主,马尾松林在砂岩、火山碎屑岩分布区尤为集中,其中灵隐寺尚有柳杉、桧柏林分布。常绿阔叶林:木荷林成片的见于北高峰南侧,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青栲、紫楠、大叶锥栎为主要混交林,紫楠、枫香混交林较集中分布周围。落叶阔叶林:化香、黄连木、麻栎林在飞来峰等多处的山坡皆有分布。

(3)生态林景观优美。生态林是大洋山景区景区自然景观的主景或背景、衬景,区内有阔叶林、柳杉林、竹林、桂花树、梅花林、茶园等多种特色知名景观,如双峰插云、九里云松、永清竹浪、天外茶园、灵峰探梅等景点,都与生态林景观有关。两侧的红楠、紫楠、木荷、枫香、毛竹、桂花的林带中,生长着众多的被称誉为佛门植物象征的娑罗子(七叶树),以它特有的姿态和花果色彩,渲染和散发着浓浓的朝香敬佛的佛国气氛。参考网。九里云松的上层青松、中层槭树、下层杜鹃花的植物配置,谱写了“九里青松十里枫、林下片片映山红”的意境。

2.生态公益林的保护

柔美的山脉轮廓起伏,瑰丽苍翠的林相变幻,丰富的名胜古迹,厚实的文化积淀,使景区山脉旅游备受中外游人青睐。提高全社会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培育、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做好生态公益林管理、保护、利用的必要保证。生态公益林在现代更担负着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任务,因而在种植和上应注重满足保护及调节环境的功能需要,要求突出整体的美和大环境美。对于现代城市人整日被包围在灰色混乱的城市中,已厌恶了过分的人工环境,因而希望通过公益林寻回日益失去的天然情趣,实现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生态公益林体现的是一种舒展大方的自然气息。

2.1合理的生态采伐

生态采伐的原则是,采伐不影响或尽可能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不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损伤。其采伐设计不仅考虑木材收获,而且要考虑维持天然林固有的生物多样性、树种组成和搭配、林相和森林景观及其功能等因素。参考网。这也正是这种理念与传统采伐方式的根本区别。生态采伐设计涉及3个层次:林分、景观和模仿自然干扰。在林分水平上,要系统地考虑林木及其产量、树种、树种组成和搭配、树木径级、生物多样性的最佳组合、林地生产力、养分、水分及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使采伐后仍能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充分反映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及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景观水平上,使采伐过程模拟自然景观特征。模仿自然干扰则是模仿森林在自然生长过程中会自然燃烧或遭遇风倒等现象,通过外力干扰帮助森林成长。如有计划地人工助燃,可以消灭森林中的病虫害,烧死一些过密的林下植物。风倒可以形成林窗、林隙,大小不同的林窗、林隙,其实就是多种生物的乐园。

2.2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自然保护的宗旨就在于管理和保护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使之可持续合理利用。保护森林资源,已成为实现自然保护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自然保护区则是世界各国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发展很快,截至2003年,中国自然保护区已发展到1538处,总面积达到111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1213%。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有164处;全国拥有国际重要湿地20处,面积有303公顷。设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起一定的组织机构、管理队伍、管理规则和资金来源渠道,有利于防止人为干扰破坏和任意改变林分的经营方向,还有利于保护珍贵树种,特别是稀有种和濒危种。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对环境资源林建设,有很大推动作用。2.3不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的

一个重要措施,2002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当年,据对全国57个最早实施退耕还林县的典型调查,工程实施四年来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1)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治理初见成效。57个县的水土流失面积四年间减少了41.97万公顷,沙漠化减少了5.05%。

(2)广大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入。1999年到2002年四年间,退耕农户每人每年平均从退耕还林中得到的收入为241.37元,退耕农户人均纯收入的14.7%来自退耕还林。

(3)促进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1998年,57个退耕还林县25°以上坡耕地面积为5016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7.32%,到2002年,已累计退耕3516万公顷,其中25°以上坡耕地退耕16.8万公顷。

(4)农林牧产业结构有所调整。57个县2002年的林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比1998年提高了117个百分点,提高幅度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4]。“十五”期间,退耕还林工程已经涉及到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00多个县、6亿多农业人口,工程建设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50%以上,涉及中国生态类型的2个大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11个类型区(热带、亚热带、温带、暖温带水土流失区、风蚀沙化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等)。

2.4对森林资源进行分类经营管理

以生态和社会需求为主,兼顾经济利用,对森林实行分类经营管理,分类发展。一是按生态、社会和经济利用的要求,将森林按区域进行分类经营和管理。区域的划分不是按行政区域,而是按资源的自然特征划分,更有利于提高资源的管理效率。二是林业计划体系应有权威性、持续性和有效性。林业的规划是建立在严格的法律制度上的,这是森林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它保证了林业计划制定和实施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任务明确。三是林业计划体系将基本森林资源计划与重要林产品长期供求预测联系起来,作为林业发展的长期方向和制定林业政策的指南,这样的计划体系既突出生态建设,又强调了林产品生产的重要性,用材与生态利用兼顾,有利于引导林产品生产经营者,根据市场供求预测,组织森林培育和经营,使培育与生产不脱节。四是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林业计划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使计划落到实处,并充分尊重生产经营者的权益。

2.5加快国有林改革

第一,明确国有林的地位和作用。国有林的作用已向生态环境、游憩娱乐、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文化教育等多用途利用发展,其地位就是担负着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生态环境支持,同时,也承担着相当的木材生产任务;第二,改革国有林经营机制,减员增效,提高国有林的经营效益;第三,增强国家对国有公益林的财政支持。中国的国有林承担着巨大的生态环境保护任务,没有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中国国有林森林生态防护功能将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应当增强国家对国有公益林的支持。

2.6加强森林防火

进入80年代以后,景区农民生活逐步富裕起来,燃料结构发生变化,农户改烧煤气,山上的枯枝落叶、茅草、灌木等可燃物大量积累。同时,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进入景区的游客量剧增,许多人上山随意吸烟、野炊,香客随地烧香,上坟扫墓者上山烧香点烛,极易引发山林火灾。成立森林防火联防组织各部门协同配合,各司其职,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落实防火经费建立联防组织,坚持目标管理;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火源管理;加大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和森林防火队员培训力度,确保景区已连续二十年未发生森林火灾。参考网。

2.7着力护育养护

大洋山景区景区山脉终年郁郁葱葱的生态公益林充满生机和活力。群山茂盛的植被得益于当地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也是自唐、宋、明、清以来先人们不断植树,特别是近半个世纪来大规模采取以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为主的经营措施,禁止进行以木材生产为目的的生产性森林采伐活动,使得生态公益林林木葱郁,浓荫蔽日,兼以灌木花草地丛生,山林野趣油然而生。由于拟松材线虫危害,为了防治拟松材线虫,对有松树的过熟林应采取适度的林相改造措施,对有松树的幼龄树、中龄树应采取抚育间伐措施。

耕地保护交流发言材料篇5

关键词:退耕还林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基层政府以人为本

退耕还林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一是退耕还林有益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二是对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有着积极作用;三是有力地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是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四是有利于改变粗放的生产方式,实现集约经营,加快产业化进程;五是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1]

退耕还林主要是在中西部生态环境恶劣的农村开展,与农民有着天然联系。这些地区大多数农民还在贫困线上挣扎,因此这项政策的贯彻实施以及能否得到农民的信任,难度比一般三农问题要大得多。退耕还林打的是一场持久战,这中间自然会与广大农民的现实利益相冲突,要消除这种矛盾与农民对退耕还林的抵触情绪,就需要国家以人为本,制定出合理的政策和措施,建立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在现阶段,为调动和保护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国家制定了《退耕还林条例》,其中明确了向退耕农户提供粮食、实行现金补助和提供种苗补助的扶助政策,明确“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激励机制。[2]

国家制定的政策只有得到切实的执行,所指向的对象才能受益。在退耕还林工程里基层政府好比建筑工地上的包工头,横向、纵向上都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横向即退耕还林对退耕农民生活的影响,纵向即退耕还林的长远目标和全局意义。本文以四川省天全县兴业乡进年来的退耕还林为例,分析了当地农民生活由于退耕还林带来的改变以及当地乡政府的措施,在此基础上探讨基层政府在退耕还林角色如何扮演的问题。

兴业乡退耕还林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四川省天全县2001年开始退耕还林,被评为“退耕还林示范县”,朱镕基曾来这里视察,对该县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们按照课题要求,重点调查了在该县具有典型意义的兴业乡退耕还林的情况,从政府和农民两个角度来分析退耕还林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兴业乡有农户1350户,共5000多人,土地总面积6130亩,其中90%为山地,于2001年开始实行退耕还林,迄今全部农户参与其中,退耕还林面积达2500亩左右,有三分之二的退耕地种上了竹子、桑树等经济林木,三分之一已经成林。[3]五年过去,兴业乡的生态有了明显的好转,以前遭破坏的植被重新批上了山坡,滑坡和塌方事故不再频繁发生,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这里居民用水以山泉为主,由于植被恢复,很多断流的水道重新出水,而且水质提高。靠近县城和市区、临近藏区的优越地理位置,重见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和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位于有“三雅”之称的雅安市的兴业乡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业得到开发,也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条件。

粮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保障。退耕还林减少了耕地面积,对退耕农民的粮食供需产生很大的影响。根据政策规定,退耕的地应该是25%以上的坡耕地,兴业乡25%以上的坡耕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土质差,土壤肥力低,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土豆及其他小杂粮,其粮食亩产水平不高。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条例》的实施,国家提供的补助落实到兴业是每亩补助225元到230元,基本保证农民以前土地上的收入水平。我们通过与农户交流,了解到退耕还林有利于粮食生产的一面。虽然很难有具体的数据进行说明,但起有利影响是现实存在的。一是退耕农户为了满足家庭生活需要,势必会在剩余的耕地上适当增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以及农用物资、资金、劳动力的投入;二是农业生态条件得到改善:这些都有力于提高粮食亩产水平。

从兴业乡政府角度看退耕还林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兴业乡从恢复生态和群众利益出发,根据上级文件,与当地实际想结合,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来保证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进行。

(一)、生态移民。生态移民即对那些自然生态环境特别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的群众,通过移民搬迁使他们彻底改善生存环境。兴业乡政府对交通无法通达、自然灾害频繁地区的农户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搬迁。每户划定相当的住房面积,补贴五千元帮助农民建房。当地原料丰富,价格低,实行农村税改后,建造一栋平方的成本不到一万元,也就是说搬迁户自己花费的费用在三四千元左右,大多数家庭能够接受这个数字。对于我们关于搬迁户可能失去正常生活需要的土地资料的担忧,乡政府的答复显得有点无奈。搬迁一般在本村范围内进行,责任田由村委会进行就近协调,至于自留地,农村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农户对房屋旁边尚未被占用的态度享有使用权。有的退耕搬迁户由于土地缺乏,只能到以前的土地上耕种。对此,乡政府正在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法。不过总体而言,搬迁户的生活环境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他们对政府的安排基本满意。一项政策的实施不可能一帆风顺,生态移民的关键在于政府能够以人为本,正视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方案,使农民放心。

(二)、加强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农村公共产品是相对于农村私人产品而言的,是指用于满足农村公共需要,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产品,包括农村环境保护、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农业科技教育、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电力等。[4]

兴业乡政府从多种渠道筹措资金进行修路、教育等建设。近几年投资三十万元,基本建成乡道和村道网,改写了兴业“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于2003年争取到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发展联合会下设机构“小扁担”基金会捐款30万元,用于全面修葺中心小学教学楼,2004年竣工投入使用。

强化民兵组织,加大治安巡逻力度,组成50人的应急小分队处理突发事件。经过整顿,有效地打击了黑、黄社会组织以及封建迷信行为。2002年成立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吩咐了老年人和当地的文化生活,被评为县级先进单位。

为了解决电网建设弊端,2006年7月全县召开会议讨论线路改造方案,用电高峰期电力不稳、受自然天气影响变化大的状况有望在2007年底得到解决。

(三)寻求退耕后续产业发展。乡政府有农业技术信息员对农户的副业如蚕、长毛兔等无偿进行技术指导。兴业乡在政府的引导下已经有七家中上规模的山地鸡养殖专业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天全县的气候适合竹子和猕猴桃树种植,2005年天全县与外地投资商达成意愿,引进投资900多万元建造“红阳”果品加工厂,进行猕猴桃加工。兴业乡指派的果树种植面积为1500亩,到2006年7月已经有1400多亩面积决定栽种。每亩土地可栽种110到115株树苗,种苗成本费为每亩275元。县信用联社对承包40亩地以上的农户进行贴息贷款。猕猴桃树可林间套种,因此不需要砍伐已栽种的林木,三年成材,估计亩产在四千斤左右。在政府的监督下农户和公司签定协议,销路基本不成问题。按照工厂预定的收购价五角到一元每斤计算,每亩收益为2000元到4000元,也就是说只要不受自然灾害影响,一年即可收回前期投资。兴业乡政府现在的工作是宣传动员,协调处理各方面关系,打消农民的顾虑,争取今年的11月栽种季节把种苗重下去。

从农民角度看退耕还林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我们从掌握的以上资料中可以看出,兴业乡退耕还林是朝着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的。在税费改革中,朱镕基说过,“现在的数字,咬一口流出很多水来”。从乡政府角度并不能完全了解其对农民影响,政府描绘的也许只是国家的远景和蓝图,农民怎样看待退耕还林才能真正反映现实。我们通过与当地村民交流,看到了农民从退耕还林中受益颇多,但与此同时,也了解到了一些退耕还林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既有当地的特点,又能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中西部退耕还林农民面临的困境。

第一,剩余劳动力没有合理转化。退耕还林后,耕地面积减少,剩余劳动力增多。兴业乡有三千多青壮年劳动者,该乡唯一的工厂芒硝厂招工用人流动性很强,大概为本乡提供300多个临时性的工作岗位,非技术工人工资为每月300到400元。绝大多数人加入到农民工的大潮中去,靠出卖廉价劳动力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乡政府对这部分人并没有一个详细的资料说明。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低、思想落后、缺乏一技之能,待遇差,合法权益的不到保障。

案例一:陇窝村村民李某2003年去广西务工,被卷入传销组织,家里拿不出6000元赎金而至今未脱身。

案例二:马子村马某今年才17岁,三年前辍学进入雅安市一家面粉厂打工,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右手掌被机器轧碎,终身残疾,工厂方面给了他一年的工资大概6000元让他回家养伤。我们问他有没有想过用法律手段来获得更多的赔偿,他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强调性告诉我们工厂许诺等他伤好后可以回到工厂工作,工厂对他已经很好了,为什么要用法律来伤和气。我们不知道工厂的许诺会不会兑现,我们也不知道其他的村民碰到他这种情况是否也像他说的那样“幸运”。

同时还有一些人由于家庭因素或健康问题赋闲在家,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和社会问题滋生。在当地,之风盛行,打架斗殴事件常有发生;当地有很多村民加入名为“门徒会”的组织。这些不良风气都对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极大的破坏。

第二,儿童问题严重。兴业乡85%以上的儿童为留守儿童。父母都外出了,他们很难受到有效的家庭教育,亲情的缺失导致他们自控力差,价值观念扭曲,心理问题非常严重。留守儿童问题对兴业乡教育造成很大困扰,教学质量上不去,辍学率高,九年义务教育无法保证,严重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而且我们发现这里有单亲家庭和后妈现象十分普遍。原来是因为很多妇女受不了家庭贫穷、家庭暴力和交通极其不便,丢下孩子离家出走。虽然这种情况在退耕还林前就存在,但实行退耕还林后,有很多情况是妇女出去打工,走到外面便不再回来。这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不利于健康成长。我们在了解儿童的心理感受时,有不少孩子跟我们说“看到别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很难受”,有的“感到孤单无助,被抛弃”。

第三,耕地林地保护不到位。一方面,种地效益低和有的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耕地被撂荒,撂荒地在该乡占耕地面积的3%左右。另外一方面,一些农民缺乏生态保护意识,毁掉退耕还林的成果,“退林还耕”。

第四,政府的后续产业规划没有跟上退耕的脚步,退耕五年了才号召农户在退耕地上种植猕猴桃树;“红阳”果品加工厂与农民只签三年的合同,农民不敢承担较大风险投入资金。政府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来增加退耕农户的非种植业收入并没有实现。“失地”又“失业”,一些家庭经济状况远不如退耕还林之前。大多数农民没有想过补助期满后的出路的问题,认为政府总会有办法解决。有的农民甚至告诉我们,补助期满后,林木还没有成材,如果政府没有对策,他们就只有再度开荒种地。

第五,退耕还林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而当地有很多退耕户却抱着这样的态度看待退耕还林:千百年来农民总是牺牲品,退耕还林为长江中下游的人造福,理所当然需要拿我们的利益做代价。政府引导不够,没有很好的将国家关于退耕还林的政策措施做到位,导致农民对退耕还林的认识上发生扭曲。

退耕还林中基层政府角色如何扮演

对于中国的农民来说,“山高皇帝远”,他们真正能看到的是县、乡政府的举动。事实上基层政府是国家与农民之间的纽带,一方面将国家的各项政策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落实,以方面了解农民的情况为国家提供准确的信息。县乡政府最贴近农民,更容易获得和把握农民对公共产品的和服务的需求信息,可以避免可能发生的信息不对称或信息失真,从而使公共指出的安排更有效。与中央和省政府相比,由县乡政府进行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具有信息搜寻费用低,安排的项目针对性强和更便于引导农民参与等优势。[5]

退耕还林工程是以县为最小单位开展的。在政府层级设置上,我国实行五级政府管理体制,县级政府自小,无法宏观上制定政策,但是它与其委托的乡级人民政府是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具体负责单位,承担着将国家政策因地制宜落实,核查退耕还林状况和成果,协调各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任务。从兴业乡退耕还林的现状及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县乡政府在退耕还林中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职能如何定位,才能使得退耕还林对农民的副作用降低到最小,调动退耕区农民的积极性,保证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

坚持不懈得搞好退耕还林工作,需要县乡政府实事求是,认真落实和兑现国家退耕还林的各项政策,不做表面文章,把工作做细、做深,落到实处,保证群众得实惠。同时县乡政府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将理论知识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退耕还林工作。

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环境制约,退耕区农民有相当一部分处在贫困线上,亟待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农民自己没有勇气和条件制定远景规划;另一方面农民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难免不为生存需要破坏即使已见成效的退耕区,出现“退林还耕”的恶果。这就要求县政府在推行退耕还林政策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动,心为民所系”。工程的实施既要照顾农民眼前的利益,还要着眼于农民退耕八年后的生计,建设替代产业和后续产业,使农民有稳定而较长久的收益,实现生计和生态双赢。

通过个案分析,在退耕还林工程中,作者认为县、乡政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首先,成立专门的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工作。县乡政府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退耕区的状况,其次要掌握具体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以得出可靠的结论为工作提供依据。小组包括数据统计、政策分析,农业技术,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治安管理等几块,实行问责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和部门,有效避免出现问题时干部之间你推我、我推你的局面出现。建立清晰明确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避免有的干部不顾退耕农民的生存,掠夺农民基本生活所需土地资料以求虚假政绩的行为。同时严格执行《退耕还林条例》,对挤占、挪用退耕还林资金和克扣补助粮食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其次,土地是万物之母,是不可再生资源,是退耕还林和粮食生产的基础。县乡政府要坚持严格的土地保护,并保证粮食安全。

县乡政府要组织人力物力切实作好已退耕还林面积的管护,国家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或者其委托的乡级人民政府应当与有退耕还林任务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签定退耕还林合同。退耕还林合同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退耕土地还林范围、面积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范围、面积;(二)按照作业设计确定的退耕还林方式;(三)造林成活率及其保存率;(四)管护责任;(五)资金和粮食的补助标准、期限和给付方式;(六)技术指导、技术服务的方式和内容;(七)种苗来源和供应方式;(八)违约责任;(九)合同履行期限。[6]

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农民的行为,同时加大宣传动员力度,提高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有效地防止破坏林地的情况发生。

国家规定,退耕后南方人均耕地为1亩,北方人均耕地为2亩。而现在有的地方耕地严重不足,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像四川人均占有耕地由1999年的0.79亩下降到现在的0.67亩,县乡政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保证农民耕地前提下进行退耕还林,尽快、全部复耕撂荒耕地,鼓励农民提高精耕细作程度,调整农业结构,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土地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再次,大力发展后续产业,解决八年补助期满后农民何以为继的问题。退耕还林的关键于建立长效的机制保证农民的生活,达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使成果得到巩固。西南一些地方搞林竹业、速生林繁育,发展造纸业,有的地方发展药材、食用菌等,形成产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县乡政府相对农民而眼,具有信息来源广的优势和处理全局工作的能力,要探求适合当地情况的产业模式,提倡大规模承包经营。做好农业风险处理工作,给承包者提供贷款和拓宽产品销路。

政府要建立农产品支持体系,对农产品实行一些保护政策。但市场不相信眼泪和善心,县乡政府应该从技术方面对农民进行帮扶,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而不是实行地方保护主义,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招商引资,增强本地经济发展的活力。

第四,有条件的地方,实行规模生态移民工程。即退耕搬迁户统一居住在有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房、统一划定的区域内,有利于管理以及城镇化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土地不便问题。

第五,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做好退耕还林配套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公共产品建设。城市居民已经享受了公共产品的好处和便利,农民之所以要进入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要进城来享受城市公共产品。长期以来国家投入到农村公共产品的建设很少,农民很难享受到公共产品的好处。[7]中西部退耕还林地区这方面建设更不健全,县乡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改善农村公路、水电、学校软硬件设施等条件,提高退耕农村应对自然灾害如洪涝旱灾的能力和教育的条件。

2、采取措施使劳动力合理转化。农民工组织化程度低,自我维权能力弱,缺乏集体谈判能力,是造成农民工弱式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西部为主要农民工输出地,县乡政府应组织相关机构力量对劳动者提供技术培训和上岗培训的机会;与当地或外地的单位签定用人合同,给农民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并做好农民工权益保障工作。

3、开展留守儿童管护工作。可在农村学校实行寄宿制,便于对留守儿童进行统一管理;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抓好妇女、老人工作。防止家庭暴力,切实保护妇女的人身权利和土地权、选举权;增加妇女就业机会。建立农村娱乐中心,丰富当地文化生活;关注老年人,建立老年人活动协会,完善五保户救助制度,建立敬老院,为老年人生活提供保障。

从退耕还林开始到现在,所取得的成果无疑是显著的。然而我们看到的只是没有生命力的抽象的数据,在它们的下面是千千万万的农民有血有肉的生活。在暑假的走访中,我们看到了中国西部农民的可亲可敬,他们的生活尽管由于退耕还林造成很大的冲击,但是他们对党和国家并没有多少怨言,相反对国家充满着信任。政府的政策措施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存问题,也许小小的一点失误或工作不到位,便能将农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基层政府的地位直接决定了其应当掌握到农民的具体问题上,让国家制定了政策措施与当地的实情不相冲突地得到实施,最终保证退耕还林在保证农民的现实利益的情况下取得全局性的意义,获得双赢。

参考文献

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刘薰词《中国“三农”问题分析》,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退耕还林条例》

《中国社科院报》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2003年1月20日起实施。

兴业乡2005年年鉴

--------------------------------------------------------------------------------

[1]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5年期。

[2]《退耕还林条例》第一章第五条第二点。

[3]摘自兴业乡2005年年鉴。

[4]《中国“三农“问题分析》,刘薰词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第252页。

[5]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5年期。

耕地保护交流发言材料篇6

1引言

公路工程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也将对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公路工程项目的修建势必消耗资源、改变地形地貌和原有的自然景观,建设和运营过程还可能产生各种污染,这些综合因素严重地影响着沿线的自然环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公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不同于一般的厂矿企业,具有范围广、时间长、因素多及难于弥补性和难于预测性等特点,因此,公路工程的环保工作要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以工程前期、施工期和营运期等各个阶段为契入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使公路工程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2公路工程对环境影响分析

2.1工程前期对环境的影响

工程前期工作主要包括项目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论证与评估、勘测设计等。长期以来,公路的规划、设计人员主要以满通功能要求、降低建设造价和维护费用、节省交通时间和运行费用、减少交通事故损失等为目标,进行路线方案论证及勘测设计,而对于公路的环保问题如何解决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也要求对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但由于公路工程可能对沿线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景观资源等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大多没有量化的指标(难以用价值或价格来衡量),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从管理层到设计人员,往往忽略工程建设与使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公路规划与设计在环保方面的“先天”缺陷。尤其对于高等级公路,为了满足技术标准,这种“忽略”引起的后果更甚。

公路规划与设计在环保方面的缺陷常常表现为:不合理占用价值较高的土地(如农业用地、森林用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用地等),使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破坏森林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引起水质污染,影响沿线动植物生长;穿越风景名胜区且未很好地结合自然,破坏景区景观;穿越或靠近居民稠密区,造成大气、噪声污染,影响居民作息,危及居民身体健康;侵占有价值水体,改变天然水系的自然流态,造成局部区域水资源枯竭;深开挖和高填方路段单调的边坡设计及雷同的防护工程设施使原本生动的自然风光黯然失色;为节省造价、方便施工而依照标准图设计而成的桥涵缺乏艺术造型,从而失去一次景观再造的机会等等。

2.2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主要包括施工放样、场地清理、征地及拆迁安置、建立施工驻地等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和正式组织施工两大活动。

施工期间拟建项目由于挖土填土、借土弃土、改移河道、清理表土、开采料场等活动会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地形改变、沟谷大量消失,恶化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加速地表侵蚀,增大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改变自然流水形态,加剧水质恶化,从而直接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筑路材料的运输装卸、各种混合料拌合、借土开挖及弃土堆放、土石方调运等活动会造成短期内粉尘污染。另外,由于施工期增加大量机械作业的尾气排放,使空气质量恶化。

运输车辆的增加和调整运土石方的落土也会使相关公路交通条件的恶化,对原有交通秩序产生较大干扰。施工机械作业及运输车辆作业产生较大噪音,对沿线居民的正常作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不当的临时施工用地安排(如施工驻地、预制加工场所、储料场和仓库等等)也会额外增加对自然环境的侵害。

2.3项目营运期对环境的影响

营运期开始意味着项目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发挥作用,同时也意味着对沿线环境产生长期负面影响的开始。随着交通量的与日俱增,噪声和汽车尾气及粉尘污染逐渐加剧,噪音对沿线居民、学校和机关单位的学习、工作和休息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尾气、粉尘、油污对沿线居民生活、农田、土壤、水质等影响较明显,呈逐步加重的发展趋势。

收费站点收费人员、沿线服务区的工作人员和沿线管养人员所产生的污水、垃圾也造成一定的污染。

3环境保护措施

3.1工程前期环保措施

在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考虑好工程环保方案和措施至关重要,首先要提高项目规划决策人员、勘察设计人员的环保意识,认真学习国家有关环保的政策法规,其次,在认真做好沿线自然环境资料收集调查工作的基础上,以科学态度进行工程环境影响评估,做好环保设计工作。

3.1.1珍惜自然环境,规划好公路用地范围

对于工程方案,除了要考虑自然地理、交通功能、工程技术标准外,还要结合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来综合考虑公路的用地,使路线规划有利于环保。

①保护土地、水体、空气和生物资源,珍惜现有资源价值。合理产生新的生产用地,保护和增强现有的土地利用。

②路线应与城镇规划相协调,促进城镇更新及改善环境。一方面尽量减少项目与城镇规划相干扰,又要有利于城镇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车辆进出城镇,尽量保持项目与城镇的合理间距——“靠而不近,离而不远”。

③避开环境敏感性区域。如学校、工厂、医院、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湿地和鸟类栖息地、精密仪器基地和军事设施等等。

3.1.2设计要结合自然地形

①平面线形: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较低技术指标是使路线顺应地形的一个好办法,多采用各种类型的曲线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②纵面线形:合理设置纵坡和竖曲线使纵面线顺应地形成渐变、顺滑的纵坡线,避免大填大挖。深开挖路段要多考虑隧道方案,可避免山体开挖,保护森林植被和水土资源。许多山谷不仅是流水,而且是大气流通的通道,可考虑选择桥梁方案来代替高路堤,这样可避免阻碍大气流通,不会威胁到冷温植物的生长。

③边坡设计:在确保稳定的情况下,边坡的形状要尽可能与周围的景观协调,并用植物进行绿化(可结合各种土工防护结构和其它绿化基础工程综合实施)处理,坡脚、坡顶、坡面相交处等处的棱角要进行弧形整饰,可产生自然美又可防风蚀。

3.1.3重视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

一是设计时注意填挖平衡,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借土弃土;二是做好边坡防护设计工作,应根据地质情况多采用种草植树的绿化护坡方法;三是做好沿线排水设计;四是合理取土、规范弃土、保护耕地,少占良田。应尽量在荒地或低产耕地集中取土,取土后对取土坑进行后期利用。弃方应集中堆弃,不占农田,堆弃后应上覆表土,播种绿化。

3.1.4注意保持原有的灌溉系统和自然水网体系

①桥涵设计尽量避免影响河流水文、水流特征;

②避免改移或堵塞大型河沟;

③对小型排灌系统如遭破坏应予以恢复或加以调整,合理设置小桥涵位置,必要时对原有排灌体系进行优化合并或改移;

④做好项目自身的排水系统,增加必要设施以防止路基路面排水对农田水利的冲击。

3.1.5合理设置临时施工用地

减少或避免占用农田,避免用地范围以外的耕地被机械碾压或堆放材料。临时用地在竣工后应及时复耕还田,恢复植被。

3.1.6做好道路沿线景观设计工作

①公路选线、定线时,要尽量与地形地貌相吻合,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对自然风景的破坏,避开受保护的景观空间。②重视路线空间造型设计,包括路线线形(平面、纵面、平纵组合)和其它景观因素(边坡、挡墙、分隔带、护栏、路面标线、标志牌、广告牌、收费站及服务区建筑等)的造型设计。③做好沿线绿化设计工作,利用绿化来补充和改善沿线景观,如边坡尽量采用种草植树的护坡方式。

3.1.7做好道路降噪设计工作,可通过沿线种树绿化达到减噪目的,必要时设置隔音屏。

3.2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组织广大施工技术与管理人员学习环保知识和有关法规,提高环保意识。在施工准备工作阶段,认真调查收集沿线相关资料,制定详细有效的环保措施,施工时加强环保管理和监测。

3.2.1减少水土流失

根据实际填挖土质合理设置边坡的坡度;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料场,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超级秘书网

3.2.2减少噪音污染

禁止噪音超标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平时注意机械维修保养;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对沿线居民集中点的干扰。

3.2.3防止大气污染

材料堆放应采取必要挡风措施,减少扬尘。组织好材料和土方运输,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材料运输宜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或采用覆盖措施。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

3.2.4防止水质污染

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处理,严禁将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对路基清除淤泥表土应回收到路上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弃石弃土应运到合理地点,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对桥梁围堰施工,应注意围堰土在施工结束后的清除工作,避免阻塞河道;桥梁施工机械还应避免油污的污染。

3.3营运期环保措施

⑴加强公路管养工作,对路面和边沟应定期清理。加强边沟、边坡、涵管、急流槽、导流坝和路田分界墙的养护维修工作。对沿线收费站和服务区的垃圾及污水要进行环保处理。

耕地保护交流发言材料篇7

关键词:公路工程环境保护措施

1引言

公路工程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也将对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公路工程项目的修建势必消耗资源、改变地形地貌和原有的自然景观,建设和运营过程还可能产生各种污染,这些综合因素严重地影响着沿线的自然环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公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不同于一般的厂矿企业,具有范围广、时间长、因素多及难于弥补性和难于预测性等特点,因此,公路工程的环保工作要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以工程前期、施工期和营运期等各个阶段为契入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使公路工程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2公路工程对环境影响分析

2.1工程前期对环境的影响

工程前期工作主要包括项目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论证与评估、勘测设计等。长期以来,公路的规划、设计人员主要以满通功能要求、降低建设造价和维护费用、节省交通时间和运行费用、减少交通事故损失等为目标,进行路线方案论证及勘测设计,而对于公路的环保问题如何解决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论文百事通虽然,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也要求对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但由于公路工程可能对沿线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景观资源等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大多没有量化的指标(难以用价值或价格来衡量),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从管理层到设计人员,往往忽略工程建设与使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公路规划与设计在环保方面的“先天”缺陷。尤其对于高等级公路,为了满足技术标准,这种“忽略”引起的后果更甚。

2.2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主要包括施工放样、场地清理、征地及拆迁安置、建立施工驻地等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和正式组织施工两大活动。

施工期间拟建项目由于挖土填土、借土弃土、改移河道、清理表土、开采料场等活动会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地形改变、沟谷大量消失,恶化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加速地表侵蚀,增大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改变自然流水形态,加剧水质恶化,从而直接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筑路材料的运输装卸、各种混合料拌合、借土开挖及弃土堆放、土石方调运等活动会造成短期内粉尘污染。另外,由于施工期增加大量机械作业的尾气排放,使空气质量恶化。

运输车辆的增加和调整运土石方的落土也会使相关公路交通条件的恶化,对原有交通秩序产生较大干扰。施工机械作业及运输车辆作业产生较大噪音,对沿线居民的正常作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不当的临时施工用地安排(如施工驻地、预制加工场所、储料场和仓库等等)也会额外增加对自然环境的侵害。

2.3项目营运期对环境的影响

营运期开始意味着项目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发挥作用,同时也意味着对沿线环境产生长期负面影响的开始。随着交通量的与日俱增,噪声和汽车尾气及粉尘污染逐渐加剧,噪音对沿线居民、学校和机关单位的学习、工作和休息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尾气、粉尘、油污对沿线居民生活、农田、土壤、水质等影响较明显,呈逐步加重的发展趋势。

3环境保护措施

3.1工程前期环保措施

在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考虑好工程环保方案和措施至关重要,首先要提高项目规划决策人员、勘察设计人员的环保意识,认真学习国家有关环保的政策法规,其次,在认真做好沿线自然环境资料收集调查工作的基础上,以科学态度进行工程环境影响评估,做好环保设计工作。

3.1.1珍惜自然环境,规划好公路用地范围

对于工程方案,除了要考虑自然地理、交通功能、工程技术标准外,还要结合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来综合考虑公路的用地,使路线规划有利于环保。

①保护土地、水体、空气和生物资源,珍惜现有资源价值。合理产生新的生产用地,保护和增强现有的土地利用。

②路线应与城镇规划相协调,促进城镇更新及改善环境。一方面尽量减少项目与城镇规划相干扰,又要有利于城镇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车辆进出城镇,尽量保持项目与城镇的合理间距——“靠而不近,离而不远”。

③避开环境敏感性区域。如学校、工厂、医院、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湿地和鸟类栖息地、精密仪器基地和军事设施等等。

3.1.2设计要结合自然地形

①平面线形: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较低技术指标是使路线顺应地形的一个好办法,多采用各种类型的曲线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②纵面线形:合理设置纵坡和竖曲线使纵面线顺应地形成渐变、顺滑的纵坡线,避免大填大挖。深开挖路段要多考虑隧道方案,可避免山体开挖,保护森林植被和水土资源。许多山谷不仅是流水,而且是大气流通的通道,可考虑选择桥梁方案来代替高路堤,这样可避免阻碍大气流通,不会威胁到冷温植物的生长。

3.1.3重视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

一是设计时注意填挖平衡,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借土弃土;二是做好边坡防护设计工作,应根据地质情况多采用种草植树的绿化护坡方法;三是做好沿线排水设计;四是合理取土、规范弃土、保护耕地,少占良田。应尽量在荒地或低产耕地集中取土,取土后对取土坑进行后期利用。弃方应集中堆弃,不占农田,堆弃后应上覆表土,播种绿化。

3.1.4注意保持原有的灌溉系统和自然水网体系

①桥涵设计尽量避免影响河流水文、水流特征;

②避免改移或堵塞大型河沟;

③对小型排灌系统如遭破坏应予以恢复或加以调整,合理设置小桥涵位置,必要时对原有排灌体系进行优化合并或改移;

④做好项目自身的排水系统,增加必要设施以防止路基路面排水对农田水利的冲击。

3.1.5合理设置临时施工用地

减少或避免占用农田,避免用地范围以外的耕地被机械碾压或堆放材料。临时用地在竣工后应及时复耕还田,恢复植被。

3.1.6做好道路沿线景观设计工作

①公路选线、定线时,要尽量与地形地貌相吻合,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对自然风景的破坏,避开受保护的景观空间。②重视路线空间造型设计,包括路线线形(平面、纵面、平纵组合)和其它景观因素(边坡、挡墙、分隔带、护栏、路面标线、标志牌、广告牌、收费站及服务区建筑等)的造型设计。③做好沿线绿化设计工作,利用绿化来补充和改善沿线景观,如边坡尽量采用种草植树的护坡方式。

3.1.7做好道路降噪设计工作,可通过沿线种树绿化达到减噪目的,必要时设置隔音屏。

3.2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组织广大施工技术与管理人员学习环保知识和有关法规,提高环保意识。在施工准备工作阶段,认真调查收集沿线相关资料,制定详细有效的环保措施,施工时加强环保管理和监测。

3.2.1减少水土流失

根据实际填挖土质合理设置边坡的坡度;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

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料场,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

3.2.2减少噪音污染

禁止噪音超标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平时注意机械维修保养;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对沿线居民集中点的干扰。新晨

3.2.3防止大气污染

材料堆放应采取必要挡风措施,减少扬尘。组织好材料和土方运输,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材料运输宜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或采用覆盖措施。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

3.2.4防止水质污染

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处理,严禁将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对路基清除淤泥表土应回收到路上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弃石弃土应运到合理地点,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对桥梁围堰施工,应注意围堰土在施工结束后的清除工作,避免阻塞河道;桥梁施工机械还应避免油污的污染。

3.3营运期环保措施

⑴加强公路管养工作,对路面和边沟应定期清理。加强边沟、边坡、涵管、急流槽、导流坝和路田分界墙的养护维修工作。对沿线收费站和服务区的垃圾及污水要进行环保处理。

耕地保护交流发言材料篇8

一、牧草栽培技术要点

1.播种材料及土壤耕作准备

播种材料播种牧草时要备好种子材料,如粒种、果实、块根、块茎等。种子要求纯净度高,粒大饱满,整齐一致,生活力强,健康而无病虫害。休眠的种子需要打破休眠。禾本科种子芒多则需去芒,豆科牧草需要时应进行根瘤菌接种。

栽培牧草的病虫害多由牧草传播,所以种子播前还需要消毒处理。苜蓿等牧草的菌核病、菟丝子病以及禾草的麦角病等,可通过盐水渍选或筛除。豆科草的叶斑病,禾草的根瘤病、赤霉病、秆黑穗病、散黑穗病等,可用1%的石灰水浸种。苜蓿的轮纹病、玉米的干瘤病等可用福尔马林浸种。三叶草的花霉病、禾草的秆黑粉病、豆草的轮纹病等可用菲醌拌种。福美双、萎锈灵等药物也适于拌种。利用温水浸种也可防治很多病害。

土壤耕作凡是种植农作物采用的各种普通措施,在种植牧草时一般都是必要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牧草种子一般很细小,苗期的生长又很缓慢,所以播种牧草的苗床更应精耕细作,施足底肥,以利促苗。同时,在苗期可能侵染的杂草,应尽量消灭在播种之前。

2.播种时间、播种量及播种方法

播种时间可分为春播、夏播和秋播,具体确定在什么时候播种,主要根据温度、水分、牧草的生物学特性、田间杂草危害程度和利用目的等因素而定。一般而言,当土壤温度上升到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墒情好,杂草少,病虫害危害轻的时期播种较适宜。干旱地区主要考虑土壤墒情,寒冷地区重点考虑牧草的越冬性。

播种量一般粒大种子播种量多于粒小种子;收草地播量多于收种草地;撒播用种量多于条播,而条播多于穴播;早春气温低或干旱地区播种,播量应高于早春气温回升快或湿润地区;种子质量差、土壤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均应加大播种量。

播种方法有条播、撒播、带肥播种和犁沟播种等方法。

条播指每隔一定距离将种子播种成行,并随播随覆土的播种方法。湿润地区或有灌溉条件的地区,行距一般15厘米左右;在干旱条件下,通常采用30厘米的行距。收种用草地行距一般45~100厘米。

撒播是把种子均匀撒在土壤表面,然后轻耙覆土。寒冷地区可在冬季把种子撒在地面不覆土,借助结冻和融化的自然作用把种子埋入土中。

带肥播种是在播种时,把肥料施于种子下面,施肥深度一般在播种深度以下4~6厘米处,主要是施磷肥。

犁沟播种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表干土层较厚的情况下采用。方法是使用机械、畜力或人力开沟,将种子撒在犁沟的湿润土层上,犁沟不耙平,待当年牧草收割或生长季结束后,再用耙耙平。高寒地区也可用这种方法播种,以提高牧草的越冬率。

播种深度由种子大小、土壤的含水量和土壤质地而决定,一般以2~4厘米为宜。砂质土壤小粒种子播深2厘米左右,大粒种子3~4厘米为宜。黏壤土1.5~2厘米,土壤越黏则播深越浅。

3.牧草混播

同行播种:各种牧草播种于一行,行距15厘米。

交叉播种:一种或数种牧草与另一种或另几种牧草垂直方向播种。

间条播:3种以上牧草播种时,每种牧草相间条播。

宽窄行相应播种:15厘米窄行与30厘米宽行相间条播。

撒条播:条播与撒播相结合。

4.保护播种

在种植多年生牧草时,为了减少杂草对牧草幼苗的危害,提高播种当年单位面积的收获量,同时防止水土流失,经常把牧草播种在一年生作物之下,这种播种形式叫做保护播种,一年生作物则称作保护作物。保护作物一般应分蘖少、成熟早,最初发育速度比牧草慢。生产中要全部满足这些条件是不容易的,但选择保护作物必须充分考虑这些条件。小麦、大麦、燕麦、豌豆、苏丹草、谷子、玉米、高粱、大豆等都可做为保护作物。牧草种类、地区类别、土壤状况、生产条件、经济利用等因素决定了保护作物的选择,同时也决定可否采取保护播种。因为保护作物会严重影响牧草头1~2年的生长,特别是在干旱地区影响最明显,所以进行保护播种应综合各方面因素。

耕地保护交流发言材料篇9

关键词:小水电站工程所在地工程规模投资估算财务评价资金筹措权重分析

0引言

近年来湖南省常德市电力供应紧张,2005年和2006年用电高峰期均出现拉闸限电的现象,特别是偏远山区,供电线路长,供电质量差,随着该市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电还将进一步的增长。常德市小坑水电站工程由于溢流堰顶仅高出河床2.3m,正常蓄水位和二年一遇洪水位均低于河岸,不淹没耕地,不拆迁房屋。水库形成后,水流变缓,水体加深,急滩淹没,为浮游生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渔类生存条件,库区可发展水产养殖。本站工程量不大,又不淹没耕地,不迁移人口,不需征用耕地,多年平均发电量778万度,并修建了公路桥,方便了两岸交通,是一处良好的站址,因此,应尽早立项动工开发。

1工程概况

湖南省常德市小坑水电站位于危水流域上游,工程量不大。根据库区河流两岸耕地和居民点的高程,为了不淹没耕地又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水能发电,又不抬高上一级电站的尾水位,本站正常蓄水位定为100.30m。

本站控制集雨面积858km2,多年平均流量23.83m3/s,水库总库容仅71.0万m3,水头6.5m,属无调节的径流式电站。根据上述水头和多年平均流量,为减少弃水,充分利用水能,初步选定装机容量为800kwⅹ2+400kw=2000kw。

由于坝址处于实测水文资料,而上游离坝址7.5的乌溪沟站水文站有较长系列的水文资料,两站集雨面积仅相差2.6%,故水能计算直接利用乌溪沟站的资料,经1964年~2000年乌溪沟站月平均流量资料分析计算,按频率20%、50%、80%分别选出1992年、1980年和1991年为丰、平、枯水代表年。根据上述选定的丰、平、枯三个代表年的月平均流量资料进行水能计算,平均发电量分别为丰水期9394274.64万度;平水期7500050.26万度;枯水期6446294.16万度。多年平均发电量为7780206.35万度。

根据初步确定的装机容量和可利用的水头及流量资料和水轮机制造厂家的样本资料,选定水轮机t03-lh-180s配sf800-24/2600发电机两台,t03-lh-140配sf400-20/1730发电机一台,共计三台2000kw。

2投资方案与分析

2.1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根据初步设计概算,该水电站静态总投资为1461.34万元。根据国家规定和贷款条件,业主在项目建设时必须注入一定量的资本金。本项目资本金按固定资产投资的50%计,其余资金从银行借款。资本金不还本付息,从第一台机组投产开始,每年按10%的利润率分配利润。

国家对电力项目基建贷款实行差别利率,目前借款年利率为7.83%,借款期限按15年计。借款利息按复利计算,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的建设期利息应考虑初期运行期还贷的影响。经计算,电站建设期利息为48万元。建设期利息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电站流动资金按15万元估算,其中50%使用资本金,其余从银行贷款。所以,流动资金借款额为7.5万元。流动资金随机组投入使用,利息计入发电成本,本金在计算期末一次回收。

2.2总成本费用计算该水电站发电成本主要包括折旧费、修理费、职工工资及福利费、材料费、库区维护费、摊消费、利息支出和其他费用等。生产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借款和流动资金借款的利息均计入总成本费用。

折旧费分土建和机电两部分,按50和25年的折旧年限分别折旧合计计算。固定资产余值均按4%计;水资源费按0.001万元/kw.h计;修理费率取1%;工资按职工人数乘以当地年人均工资计算,该水电站定员按概算编制为3人,当地职工年工资取16000元/人;职工福利费按规定为工资总额的14%;库区维护费按厂供量提取0.001元kw.h;材料定额取10元/kw;其他费用定额取5元/kw;经计算,该项目总成本费用为1969.3万元。

2.3发电效益计算及财务评价该电站作为电网内实行独立核算的发电项目进行财务评价:

本项目借款期限为15年。还贷期间,按还贷要求测算的上网电价为0.37元/kw.h;还清贷款后,按投资利润率为10%测算上网电价约0.337元/kw.h。按还袋要求还贷期15年测算的上网电价为0.37元/kw.h;还清借款以后,按照投资利润率10%测算的上网电价为0.337元/kw.h,该电价是电网、用户可以承受的。通过现金流量分析表明,项目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0.6%,财务净现值420万,投资回收期为10.2年,投资利润率10.8%,投资利税率11.8%,资本金利润率为22.1%,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12.8%。

综上所述,本项目按现行财税政策进行财务评价的指标符合电力行业的有关规定,相应测算的上网电价基本为电网接受,在财务上是可行的,建议尽快立项开工建设。

2.4决策方案及其比较长大工程有限公司分别用“五力分析法”和“swot”模式对小水电站投资从宏观和微观上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湖南省常德市小坑水电站的投资可行性研究,该项目在财务评价可行的。经公司领导班子会议提出三种资金筹措方案。a方案,项目资本金按固定资产投资的50%计,其余资金从银行借款;b方案,企业投资(自建);c方案,员工集资。并拟订资金成本、周期、资金数量、决策者意愿等关键因素作为进行决策的标准,以权重指标作为权数对三个备选方案进行正确的评价。

a方案,50%的资金从银行借款。该方案银行借款手续繁琐,对工程进展有一定的影响较;偿还贷款利息,资金成本较高,资金筹集数量有保障。

b方案,企业投资(自建)。企业自行投资,主要建筑材料除钢材和水泥需要到县城购买外,其他砂石可就地开采,以充分利用现场的天然建筑材料。

c方案,员工集资。召开职工代表会议,员工自愿集资,集资年利率10%。每位员工集资额度为两万元起,二十万封顶。该方案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和福利待遇,但是资金成本高,资金筹集数量不肯定。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a方案是55分;b方案是86分;c方案是60分。长大工程有限公司决定选取b方案对常德市小坑水电站进行自建投资。

耕地保护交流发言材料篇10

例1图1表示2003~2013年安徽省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图2表示2003年、2013年安徽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完成(1)~(3)题。

200320052007200920112013(年份)

2003年播种面积841.8万公顷2013年播种面积905.5万公顷

(1)2003~2013年,安徽省粮食产量总体呈上升态势的主要原因是()

①耕地面积增加②政策支持③农业劳动力增加④科技支撑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2)与2003年相比,2013年蔬菜瓜类播种面积变化较大,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水源B.市场

C.土壤D.机械化

(3)在农业方面,通过遥感技术能够()

①监测耕地变化②调查作物分布③估测粮食产量④跟踪产品流向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1)由图可知,安徽省耕地面积到2013年有所减少,故可排除含有①的选项a和C;劳动力的增加虽然在短期内可增加粮食产量,但与该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和人口流动特点的实际不符;受补贴政策的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增加;科技的投入能够提高粮食单产,进而增加粮食总产量,故选D。(2)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蔬菜、水果的需求量增大,这是导致2013年蔬菜瓜类播种面积变化较大的原因。(3)遥感可以监测耕地的变化、调查不同农作物的分布情况,同时可以根据农作物健康状况的遥感图像估算粮食产量。

答案(1)D(2)B(3)a

2.矩形结构图

例22007年7月,我国颁布实施了新的饮用水国家标准。目前,饮用水安全问题仍然存在。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资料一见图3

资料二见图4

(1)从污染物来源分析,我国饮用水安全威胁主要来自、等。

(2)关于我国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发生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题,填选项字母)

a.蓄水池防护出现的问题最少

B.水源污染是最主要的环节

C.饮用水污染事故发生环节的构成单一

D.自来水管网出现的问题不到1/5

e.水源和自来水管网出现的问题超过了70%

(3)分析饮用水污染造成的主要危害。

(4)提出饮用水污染事故的防控措施。

解析首先通过对两副图名称的快速浏览,获知材料一是近20年来导致我国饮用水污染事故的污染物类型的构成图;材料二是近20年来我国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发生环节构成(即成因)图。因此,若试题与饮用水的污染物类型有关,可通过材料一分析答案;若试题与饮用水的污染事故发生环节(或成因)有关,则可通过分析材料二获取答案。第(1)题,经过通读试题,划分结构,可看出:该题考查我国饮用水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因此,要解决该题必须用的条件是:我国饮用水污染物的构成有哪些?第(2)题,经过通读试题,划分结构,可看出:该题考查我国饮用水污事故的发生环节问题。因此,要解决该题必须用的条件是:我国饮用水污事故的发生环节有哪些?根据已挖掘有效信息,组织好答题语言,做到精练、准确和专业,尤其注意回答时力求语言序号化、主次化、因果化。第(4)题根据材料一、二,再结合所学的《环境保护》中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即可快速而又准确地得出答案。

答案(1)生活污染工业污染

(2)BDe

(3)①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②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

(4)①水源取水口周围应划定水源保护区;②加强供水体系的日常管理和维护;③建立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④加强监督管理和执法;⑤提高公众保护饮用水源的意识。

点拨地理结构统计图的判读方法指导:

(1)看清图例和图中的文字说明,了解该图反映的地理项目。

(2)归纳总结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首先仔细读图,认识结构图的组成要素,认识各要素的比例及比例大小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

(3)采用对比法对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纵向上可对同一地理事物在不同时间的结构特征进行比较,认识其发展变化;横向上可以对比不同地理事物结构特征的差异或联系。

(4)对地理事物结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揭示问题,作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下图为“北京市以天安门为中心不同圈层写字楼各行业就业密度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各行业的就业密度()

a.由内圈向外圈逐渐减小

B.第二圈层差异最小

C.第三圈层以科技服务业最高

D.各圈层差异最小的是批发和零售业

2.办公活动区位选择更倾向于靠近人口密集区的行业是()

a.建筑业B.批发和零售业

C.教育文化业D.科技服务业

读“某地甲、乙两工厂产值成本百分比图”,回答3~4题。

3.有关甲、乙两工厂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甜菜制糖加工厂

B.乙为计算机装配厂

C.甲为棉纺织厂

D.乙为酿酒厂

4.对于两类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条件对甲、乙两类工业均无明显影响

B.甲、乙两类工业发展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可能不一致

C.甲、乙两工厂所属工业类型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相当

D.甲、乙两工厂劳动力成本所占比例差异悬殊

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措施与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无关的是()

a.加大企业的创新力度

B.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

C.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D.均衡布局高技术产业

6.下列有关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率处于前三位的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工业都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

B.都是发展中国家

C.煤铁复合型工业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