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概念十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概念十篇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1:55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概念篇1

关键词:财务共享大数据风险控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组织效率,国外一些规模较大的跨国企业集团逐步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目前,我国中兴通讯、中国网通、中国电信、国家电网等公司也已引入这种模式,还有许多大中型企业正在研究探索向这种模式转变。虽然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但在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过程中仍需注意一些问题。

一、对“财务共享”的理解

1991年财政部的《会计改革纲要》中,提出了建立“数出一门,资料共享”的会计信息中心改革构想,这是我国在财务方面最早提出的类似“财务共享”的概念。2013年12月财政部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中指出:“分公司、子公司数量多、分布广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应当探索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会计工作的集中,逐步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这是我国最近提出的“财务共享”概念。

比较这两个概念可以看出,我国政府部门对财务共享的理解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早期的财务共享概念更多的是在描述如何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会计核算模式,属于财务会计的范畴。随着信息技术及经营管理模式的变化,当前的财务共享概念已演化为将分散在各子公司或机构中的共同的、重复的、标准化的财务业务逐步集中到一个组织中,将会计核算模式由分散型转变为集中型,并以此为基础,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目标,利用现代化的分析技术提高财务数据的使用效率,提供持续深入的价值链业务支持,实现财务管理从核算型向价值创造型转变的一种模式。与早期概念相比,现在的财务共享更强调相同或类似财务资源的整合、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财务工作效率,更强调数据产生信息,分析信息支持决策、创造价值。在财务共享中,信息技术是手段,财务核算是基础,为用户创造价值是最终的目的。

二、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注意的问题

(一)树立大数据思维,营造全员财务共享文化。当前,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大数据已经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源泉,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正在开启。这将会带来诸多的思维变革,一是分析方法由随机抽取样本分析转为全体数据分析,二是更关注数据反映出来的趋势,允许少量数据出现偏离,三是数据信息不仅反映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还包括所有的相关关系。在这种思维变革下,企业的管理者和所有员工首先必须意识到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及售后等各经营环节的各种经营活动都可量化、数据化。企业对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再利用和重新整合,便可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支持经营决策,这个过程就是数据创造价值的过程。作为一个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正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大数据的生产、加工和应用的机构。企业所有员工的每个行为产生的数据通过信息终端(比如移动终端)传至信息系统,业务财务对数据进行整理汇总、确认、计量并分析,管理财务负责大数据信息的应用,公允、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因此,企业要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需要全体员工树立大数据的思维,认识到数据创造价值的重要性,以及一切经营活动均可数据化的可能性。同时,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即财务共享是企业大数据创造价值的载体,所有的经营活动均会产生与财务相关的数据,所有的经营活动均是财务共享潜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能将财务共享真正融入企业,那么为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的业务流程再造也就仅仅是简单的业务流程的重新组合,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过程也就仅仅是一个新机构的建立过程,实现不了财务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所构建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也就有可能是失败的。

(二)加强风险管控,切实提高财务共享服务的安全性。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是对财务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作为企业的风险管理人员,应及时识别变革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通过有效的措施控制风险。变革过程中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财务管理由分散式向集中式转变后的信息风险。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会减少业务人员与财务人员面对面的沟通。财务人员在能够及时获得信息的同时,因所获得的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信息,信息的深度将会有所降低。如不能设置相关信息控制活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可能更加严重。比如,制造单位的现场不再有财务人员,财务人员只能通过生产业务的人员间接了解生产过程的价值链,存货的出入库现场管理、生产流程的现场管理等有可能会失去监督与控制;实施网络报销时,财务人员看到的是单据的电子影像,无法像实物一样随意翻阅,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所获得的信息也会减少。

二是财务管理由分散式向集中式转变过程中的战略风险。分散管理模式下,每个独立经营单位的财务管理团队与独立核算单位的利益是一致的,会在独立经营单位与集团总部或集团内部其他单位的利益博弈过程中提供利于自己的财务信息。但在集中管理模式下,独立经营单位的价格、成本等关键核心信息将被共享,集团利益角度下,各独立单位的利益将被重新划分,这将会给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带来较大的阻力。

三是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会面临较大的组织管理风险。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会打破原来的财务管理架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分离,财务管理职能将独立出来,组织架构及各级财务职能也将重新建立和划分。另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工作模式将改为工厂流水线的工作模式,这会导致共享中心内部存在组织架构划分。能够协调好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划分及两个职能部门内部的职能划分、建立健全监控和评价机制对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上述三个方面的风险,需要管理层综合考虑,逐步有序地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尽量降低相关风险。

(三)进一步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更好地开展财务共享活动。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需要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进行分离。原来从事会计核算的大部分财务人员,一部分仍将从事会计核算,一部分需要转型从事管理会计。

对于从事会计核算的财务人员,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原来一个单位的某一经营业务,而是要面对集团内部所有单位相同业务的会计核算,这需要这部分财务人员全面了解集团内部的管理架构、组织架构及各单位的经营情况,才能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及时将业务数据转化成管理信息,将在研发、供应、生产和营销等环节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发挥财务管控职能,支持业务决策。

对于从事管理会计的财务人员,因为需要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为各部门、各业务单元提供专业的财务支持,要求相对更高。一是要尽可能掌握全面的知识。管理会计已经突破了原来的财务领域,管理会计人员需要了解集团内部各单位的经营业务,要有更加专业的财务会计知识和丰富的会计实务经验。除此之外,还要懂得战略规划,对财务管理及其他知识深入研究,精通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和资本运作等,具备战略眼光、决策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综合素质。二是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随着财务与业务的融合,管理会计人员需要利用专业知识推动业务决策的科学化,提供能够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信息。这需要管理会计人员和业务人员及客户进行良好的沟通,深入了解企业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及售后等各业务价值链的业务流程。

这两类财务人员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相互之间的业务沟通,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成本的增加,提高财务共享活动的效率。

(四)分步实施,逐步建立统一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大型集团公司的各分支机构或子公司如果具有相同或类似的经营业务,那么就会有较多的重复的财务处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也就能够较快地构建并实现财务共享。但对于一些生产较复杂,纵向价值链较长的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企业集团,并非所有的业务都能立刻实现财务共享。以生产制造及销售汽车的企业为例,一般来讲,该类企业集团的财务核算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价值链通常包括汽车技术研发、总成及零部件生产制造、整车组装、销售(含售后服务)和金融支持及服务等环节,业务异常复杂,核算层级非常多。二是生产汽车或总成零部件的工艺复杂、工序多,这就使得汽车制造的成本核算非常复杂,包括直接材料、燃动力、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的归集及分配,也包括多次在产品、产成品的成本结转及分配。三是销售环节的重复性财务工作多。对于这样的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应当视具体情况分阶段进行。首先,将所有资金业务,包括费用报销、对外采购支付资金、获得收入收取资金等进行财务共享,建立资金业务的共享服务中心,既可以建立财务部下的资金业务核算中心,也可以通过设立财务公司并对相关业务实现流程再造。其次,将生产制造类似总成及零部件的成本核算业务建立一个共享服务中心,整车环节建立一个共享服务中心。第三步,对生产制造环节的财务管理业务进行梳理,合并总成零部件和整车环节两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第四步,建立整个集团的统一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另外,对于税务管理,如果涉及国家较多,不同的国家税收政策不同,这就需要相同部分共享,不同部分就要慎重考虑。S

参考文献:

[1]郭万莉.大数据时代财务人员定位与转型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5,(10).

[2]程平,万家盛.大数据时代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平台的构建及其应用[J].商业会计,2015,(15).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概念篇2

今天,一个并不新鲜的词-财务共享服务(SSC),成为很多CFo眼中的那个“你”。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变化正在加速进行。

短短几年,财务共享服务成为CFo关注的焦点。来自安永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境内已有超过450家共享服务中心,涵盖了各行各业。

在深圳,中兴通讯副总裁、首席财务官韦在胜正在推进其“彩云平台”,意图把财务共享服务送入云端。他希望能建立中兴企业云,在企业某时、某地需要一项服务,只要拿起终端,提出请求,就能得到及时响应。

在北京,中国联通副总经理、CFo李福申正在财务团队建设整个联通eRp共享财务。中国联通集团财务部孟欣指出,“eRp+共享财务”,这是联通对共享服务中心(SSC)的新探索,联通称之为“大eRp”。在业内看来,中国联通提出的在共享服务支撑下,实现其“大eRp”计划,从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云计划”。

在上海,在商业地产领域,宝龙集团也以朴素的理念践行“云服务”理念。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企业的规模化和全球化,SSC在中国企业也从概念阶段进入实践阶段。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财务云”市场,能出现更多中国企业探索者的身影,一场由“SSC+云计算”的财务云时代将真正到来。

中兴云

中国SSC之路,不仅带来财务人员的角色转变和财务行业的转型,同时,在云计算的背景下,SSC的下一步发展趋势将走向云端,实现随时随地任意接入。

而这样的趋势,中兴通讯称之为财务云服务。“你感觉到这个云在你头顶上,但当你需要雨的时候,它落下来就好了”,中兴通讯首席财务官韦在胜如此描述“中兴财务云”的概念。

在韦在胜看来,财务共享就如同一间自助餐厅,各式各样的饭菜按标准做好并摆放在固定的位置,客人只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菜式品种或份量就可以搭配成一份可口的套餐。同样,财务共享服务即是我们用财务的各项业务为原料,按标准化的流程和方法进行加工,由客户点选所需的财务服务所形成的最终产品。

中兴通讯副总裁陈虎认为,财务共享服务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实现财务职能的转变,解放“自己”,解放财务的生产力,才是真正意图。

中兴通讯的财务已实现“财务”解放。陈虎介绍说,中兴通讯将财务分为战略财务、业务财务和共享财务。传统会计的部分都集中到公司在全球的4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处理,而在中兴其他的分子公司里,是没有财务会计人员的。它们有的只是战略财务和业务财务,这些人做的工作看来与财务毫无关系,既不算账记账,也不分析报表。但是,他们善于提取和利用核心的财务信息,为公司战略和业务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联通“大eRp”

无独有偶,经过五年优化,中国联通在2011年初步实现了eRp共享财务体系的搭建。eRp共享财务意图建设一个全体员工都可以用的平台,这样才会将信息收集和管理控制的触角延伸到公司的每一个角落。在业内看来,这实际上是联通意图实现“财务云服务”,只是这个“云”,只飘在联通的“屋顶”上。

北京联通的财务共享之旅始于2007年。按照联通集团的统一部署,同年末,北京公司率先实现财务共享服务,更好地发挥了财务管理在资源配置、过程管控、信息导航方面的职能管理,进一步统一规范了会计核算,提高了财务信息质量,降低了财务管理风险,是一个运转高效、快速响应市场的财务管理体系,初步实现了“共享财务”。

实践中,财务共享管理模式的建立也给北京联通带来了显著的效益。一是成本得到大大降低。二是服务质量与效率提高。三是加速企业的标准化进程。四增强企业规模扩大的潜力。

从分步实施、稳健推进,到有效的确保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建立,联通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从2002年起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宝龙“云”

在商业地产领域,宝龙集团也以朴素的理念践行“云服务”理念。使用财务及业务软件众多,宝龙将其使用“云”集合成宝龙管理系统,实现电脑及智能手机均可全球登陆的“宝龙云集合结”管理系统。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概念篇3

关键词:财务共享;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策略研究

建筑行业是保证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性行业,建筑工程通常规模较大、投入成本较高。《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对建筑企业提出了许多挑战和机遇,为保证建筑工程顺利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流程应规范管理,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多角度分析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等级、资产管理、施工管理等信息,根据国企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优化财务管理流程,严格控制施工成本,以为国企长远战略发展目标服务。建筑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标准要求较高,财务管理是国有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是实现统一、优质的财务服务基础,是提高财务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拓展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任务深度,转型到价值型、决策型财务管理。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实现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规范化、智能化,财务工作重心为高价值活动,不断改革财务管理模式,防止企业财务人员不熟悉企业业务,保证国有企业的财务价值创造和内部管控能力,推动财务管理模式的顺利转型。

一、财务共享模式与内部控制的概念

财务共享模式是大型企业管理中较为先进的一种财务管理方式,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对财务共享模式概念的理解存在一些差异,财务共享模式需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是国有企业财务工作的现代化、集中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应整合企业内部的不同信息来源与业务,并进行专业化的集中处理,统一财务数据分析与处理的企业标准,综合利用企业资源,不断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严格控制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成本,对国有企业的子公司也应加强财务管控力度。因此,财务共享模式不同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更专业化、标准化,工作效率更高,企业管理成本更低。但财务共享模式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策略和财会工作人员的要求更高,财务共享模式的数据信息化处理比较复杂,对企业管理水平是一种挑战,对财会工作人员处理大量数据的准确性要求更加严格。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是国企领导层、各管理部门及财会工作人员根据企业制定的财务共享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内部实施各种财务制约、内部经营活动管理等。内部控制关系到所有的企业工作人员,对每位员工明确分配岗位职责,将国有企业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管理。内部控制在保证国企正常运行的基础上,还有效提升了国企的经营效率,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企业获得的各项资源,同时国企内部可实现各部门可以相互制约、协同发展。高效的内部控制策略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为企业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1]。

二、财务共享模式分类

(一)传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以往大型企业实现财务共享管理的惯用方法是将原有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组织到一个固定地点,建立传统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该方法的应用要求企业内部不同地点的所有财务人员集中在一个地点工作,通常需要在选择一个投入较低且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地点开展财务工作。同时,为满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作条件,有效提高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国有企业应定期完善和优化财务管理流程。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国有企业应构建并实施统一的财务管理系统,代替传统并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以尽量降低国有企业的用人成本、固定资产投入以及信息系统管理成本。国有企业采用这种模式将企业内部原来负责会计业务的工作人员成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国有企业的重要部分,但其自相当有限,其运营成本通常是平均分配在每个使用其服务的企业部门。

(二)新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新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需要在国有企业内部组织重大的结构调整,其构建需要选择全新的地点、信息系统以及财务管理流程,更需要组织新的工作人员。新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独立运作离不开这些全新的构建因素,但是整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因素是全新的,其运营成本高和筹建速度慢也是显而易见的缺点,其独立性决定了无法及时有效地响应整个国有企业复杂的财务共享需求。

(三)虚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虚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利用信息技术有效连接不同地理位置的财会工作人员,虽然采用这种模式不需要集中财会工作人员在一个统一的地点工作,但是虚拟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不足是缺少面对面地有效沟通,增加了企业不同地域工作人员的合作难度。一些国有企业组织依托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企业内部管理设施,构建的虚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往往并不能满足国有企业的管理需求。但是,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为了解决人员和地域限制,实现财务共享服务,虚拟共享服务中心是一种有效的财务共享服务解决方案。

三、财务共享模式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通过监控企业业务流程,实现财务共享模式的标准化、规范化运行,应明确企业内部每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职责,同时强化各部门之间的关联,有效提高企业内部业务处理的工作效率。财务共享模式有利于国有企业优化组织结构,控制企业管理成本,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但财务共享模式在保证国有企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信息处理的难度,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一)财务共享模式要求提升内部控制水平

财务共享模式与传统财务管理方法相比,国企应用财务共享模式对其内部控制质量要求更高。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中,财务信息管理通常是由下向上逐级向上传递,每一级都会认真审核财务数据信息,有效保证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但是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国有企业的财务信息都集中在财务共享中心,统一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务共享中心工作的复杂性,进而降低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安全性。因此,提升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保证财会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是保证国企财务安全的有效措施。

(二)财务共享模式要求不断完善信息系统

在财务共享模式下,提升了国有企业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依赖,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财务数据处理的速度,更有效控制了国企财务管理的投入成本。但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难免存在一些网络病毒、黑客等安全隐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财务数据信息的安全性,甚至造成企业重大的财产损失。因此,国有企业在财务共享模式下,不断完善信息系统,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对内部控制效果非常重要。

(三)财务共享模式强调内控的监督作用

由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财务数据信息传递层级较少,每级审核速度相对较快,因此,传统财务管理模式风险相对较小。但是财务共享模式下,国有企业的所有财务信息都集中在财务共享中心,在财务数据信息集中处理的过程中,其信息传递层级较多,信息审核速度相对滞后,增加了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财务共享模式下需要不断加强国企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严格监督财务信息管理涉及的每一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会工作人员的工作失误,以保证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国有企业经济安全。

(四)财务共享模式对内部控制基本要素的要求

影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沟通以及监督检查五个方面:①内部环境因素影响和制约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是国企内部控制的实施基础,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国有企业应要求全体员工,尤其是财务共享中心的财会工作人员,不断加强内部控制意识。②风险评估要求国有企业及时准确地识别影响其战略和经营管理目标的各种因素,并科学分析、做出应对策略,是国企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财务共享模式要求国有企业不断优化业务流程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但是业务流程的改变会提高财务风险,国有企业需要重新评估各个风险点。③控制措施是根据国有企业重新风险评估的结果,针对不同风险特点采取有效策略确保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是国有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法。控制措施应结合实际经营活动和管理流程要求制定,在财务共享模式下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效率更高。④信息沟通要求及时收集财务数据信息,财务数据信息的传递过程应打破层级限制,构建信息处理机制与企业沟通机制,实现快速高效地传递信息和审核信息。⑤监督检查是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将企业内部控制融入在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监督检查是国有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完善,在企业内部进行健全、合理性地监督检查,并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实现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监督检查需要国有企业构建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持续地监督检查内部控制全过程,监督检查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提交详细的检查报告和针对性的控制措施等。最后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合理评估,保证国有企业正常运行,避免各类财务风险,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对国有企业发展要求。财务共享模式在国有企业的应用,需要明确各部门职责,提高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在财务共享模式下,优化内部控制因素对改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效果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3]。

四、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国企内部控制策略

(一)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标准性和规范性

由于财务共享模式的不断推广应用,国有企业逐渐认识到了采用该模式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优势,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效果显著。应用财务共享模式要求国有企业改变传统财务管理理念,构建全新的财务管理机制,并相应的对内部控制做出相应的改革和优化,充分发挥财务共享模式的优势和对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根据财务共享模式对内部控制的要求,国有企业应建立新型的企业财务管理机制,保证制度的标准性与规范性,并将其实施、评估作为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模式的基础。标准、规范的财务管理机制不仅提高了财会工作人员和全体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联系,同时提升了财务管理工作和业务部门工作的规范性。财务共享模式对于优化企业内控管理,提高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在保证财务管理机制的规范性与标准性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其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工作,在国企内部控制中充分发挥财务管理机制的积极作用[4]。

(二)提高国有企业信息技术系统安全性

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中,需要不断优化企业信息技术系统,避免信息技术隐患导致的企业财务风险。财务共享模式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相比,财务共享模式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更强,但是信息技术无法避免一些安全隐患,给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带来各种不确定性的风险点。国有企业在财务共享模式下,需要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系统,加强防火墙建设,降低网络病毒、黑客等对信息安全的影响,保证财会数据安全,减少信息技术隐患导致财务损失。财务共享模式的财务部门职能的改变,减少了人工操作,利用信息技术和财务软件代替传统财务管理中的人工操作。财务工作人员在全新的模式下,其财务工作内容主要是财务数据信息的分析与处理,为国有企业管理层做出正确决策提供财务数据参考与保障。财务共享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财会工作人员工作量,利用信息技术转化财务数据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信息技术系统的安全不仅有利于控制财务风险点,更保证了国有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5]。

(三)强化国有企业财会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

财务共享模式是现代化企业普遍应用的一种新型财务管理模式,财务共享模式要求财会工作人员应不断强化专业技能,企业定期组织相关技术培训和复核工作,加强对其专业技术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保证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能力,以保障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国有企业财会工作人员良好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的工作技能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基础,是国有企业财务开展共享模式的前提。另外,减少财务数据信息的审核层级是保证财务共享模式应用效果的基础,工作流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导致财务报告出现错误,造成国有企业财务损失,因此,保证财务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对内部控制十分重要。

结语

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剧了企业市场竞争,财务共享模式由于在企业发展和管理中应用优势,得到了我国企业普遍地关注与重视。新型的财务共享模式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影响巨大,提高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的标准性和规范性,提高国有企业信息技术系统的安全性,强化国有企业财会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而实现了内部控制力度的强化,充分应用了财务共享模式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进而提高国有企业的行业竞争力,保证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建超.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J].现代商业,2018(13):153–154.

[2]郭海兰.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18(15):177–179.

[3]王小明.建筑企业成本管控研究[J].商讯,2021(29):92–94.

[4]沈建波.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内部控制探究[J].经济管理文摘,2021(19):62–63.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概念篇4

【关键词】集团公司;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业务流程再造

1.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剧,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合作共赢的道路,形成企业集团化的发展模式。企业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催生了新型财务运行模式――财务共享服务的诞生。近几年来,中石油、中兴、华为、物美等国内集团型公司和许多跨国公司在华机构都实施了财务共享,目前仍有很多集团公司在积极探索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构建。中国境内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正在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在未来的几年中,可以预见大量的企业将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鉴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已然成为企业集团财务运行的趋势,因此如何成功建设财务共享中心,让财务共享中心为企业带来正向效益将是急需考虑的问题。而这正是本文写作的出发点。

1.2研究意义及目的

从中兴通讯成功建立财务共享中心以来,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越来越受到企业集团的关注。从客观上而言,财务共享中心为企业带来的运行成本节约与管控水平的提高使得企业集团建立共享中心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因此,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成功建设将是目前企业集团面临的重要难题。本文从实际出发,通过对财务共享模式对企业集团的要求以及这一模式构建过程中将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企业集团在实践中建设财务共享中心提供参考。

1.3论文结构

本文遵从“概念提出概念分析概念实行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思路,对集团公司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建设进行较为全面的剖析。首先,本文分析了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优缺点。在这一分析基础之上,明确了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已是必然趋势,同时明确了实施过程中将会面临的一些问题。其次,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对企业集团提出的一些要求。再次,本文分析了企业集团初次构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流程,并分析了在这一过程中将会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最后,针对企业集团建设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得出了几点结论与建议。本文旨在为企业集团在实践中建设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提供一些帮助。

2.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2.1财务共享服务概述

财务共享服务,是指将一个企业内部不同组织中分散的财务基础服务集中在一起,在一个统一的财务组织下处理有关财务数据。它是一种创新管理模式,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基于市场价格和服务水平协议,为企业内部不同业务组织提供专业财务服务。其目的在于通过一种有效的运作模式来解决大型集团公司财务职能建设中的重复投入、效率低下、风险难控等弊端,将集团内各分公司的某些事务性的功能(如账务处理、报表编制、会计档案管理等)集中处理,以达到规模效应,降低运作成本,提高风险防控水平。

2.2财务共享模式的优点

2.2.1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本质在于将集团各公司的事务性工作汇总于共享中心进行统一处理,这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这主要体现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可以节约人工成本。通过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公司业务量整体不变的情况下,运用财务共享信息平台,将资源、业务集中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后,集团各分公司的财务人员以及中间管理层的数量可以大幅削减,相应人工成本可以减少;另外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的选址可以定在薪资较低的地区,这也可以减少人工成本。

2.2.2提高集团管控水平与企业整体运行效率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实施,对集团各分公司和子公司采用相同的标准作业流程,废除冗余的步骤和流程,促进了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业务处理的流程化和专业化;同时消除了大量重复的、非增值的作业,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整体运行效率。同时,财务共享中心对集团公司的所有财务数据进行汇总,统一分析,拥有相关子公司的所有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并具有一定的流程审批权限,这既可以有效便捷地跨地域、跨部门整合数据,又可以制衡内部权力,从而提高集团管控水平。

2.2.3支持企业管理决策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建立,能够有效地支持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能够使得管理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公司的核心业务上,而将其他辅助功能通过共享中心提供的服务完成。这一模式使得管理层从繁杂的非核心业务上解放出来,从而为公司更好地创造价值。同时,在公司成立新公司或者收购其他公司时,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能快速、有效的为新建的子公司提供财务服务,提高资源整合的速度,达到资源最优配置。

2.3财务共享模式的缺点

2.3.1巨额的前期投入资本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但是应该看到,财务共享不仅是一种优化,更是一种变革,而任何变革都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企业集团实行财务共享模式,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信息化系统,信息化系统的更新和替换将是实行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必不可少的一项成本,而且这项成本是巨大的,甚至比新系统新模式在初期节约下来的成本还高。另外,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也会增加集团内部之间的沟通成本。

2.3.2存在系统性和和合规性风险

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财务工作高度集中、各个业务环节的关联性大大增加,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集团对于流程、系统的依赖性大大提高,因此在整个数据链的单一业务环节出现错误,则会对整个数据流造成影响,从而放大整体信息失真的风险。

2.3.3人员流失率提高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将集团内部大量重复、冗余的工作全部集中到共享中心进行处理,这在提高运行效率的同时,也将大幅削减集团各子公司的财务人员和中间管理人员,这必然带来人员流失。

2.3.4员工的职业发展受阻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企业集团的工作高度细分,这使得对于员工个体而言,其业务处理范围过窄,从短期来看,极大地加快了业务处理速度,但从长期来看,对于个人和企业集团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对于个人而言,由于工作内容过于单一,视野和工作能力范围都将受到限制,不利于员工的职业发展,从而降低了工作积极性,这对员工自身和企业集团都是不利的。

3.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对集团的要求

实证研究表明,财务共享服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延迟效应、区别效应和短期波动效应。对中兴通讯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进行案例研究,研究表明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使得中兴通讯财务处理效率提高,财务处理成本降低,资金管理集中度提高,而且能够有效控制资金活动。这表明对于具体的公司而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对集团公司产生的效益有区别,并非任何的集团公司都适用财务共享这一模式。集团公司构建财务共享俯卧模式要取得正向的经济效益,应该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3.1对集团内部环境的要求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对集团内部环境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财务目标与战略目标的一致性以及集团各级企业的思想认识需要统一且认同财务共享管理的理念。共享模式的选择,与企业集团自身发展要求和定位直接相关,因此财务贡献模式的实施首先要适应企业发展战略。同时,有效的管理创新和思维方式的改变需要各级公司管理层、基层负责人和业务操作人员强有力的支持。集团成功实施财务共享,有赖于企业集团所有员工的共同支持。

3.2对集团信息化的要求

财务共享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财务集中核算的目标是将集团内各公司的会计核算业务集中处理,以达到规模效应从而降低运行成本。要将这些分散的数据进行集中处理,需要信息的及时、准确地传输到共享中心,这一过程有赖于强大的信息系统才能得以实现。因此,企业集团要想建设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系统进行支撑,这就对企业信息化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3对集团业务流程的要求

财务共享中心对集团事务性工作的集中处理,本质上有赖于企业集团业务流程的优化。统一的、标准化的会计核算规则与业务处理流程,是成功实施财务集中核算的关键。因此,实施财务共享,前提是需要对企业集团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达到统一化、标准化处理的目的。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多元化发展的集团公司,不相融合、无法整合的业务难以实施财务共享。企业集团需要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整合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

3.4对集团财务人员的要求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成功实行,对集团财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由于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下整个财务流程被重新规划并建立了统一的标准,因此财务工作进行了高度细分,相应地财务人员的专业性要求提高。另一方面,财务人员应该树立全局意识,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开展各项财务工作,将财务共享中心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和财务团队的综合业务能力。

4.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构建流程――财务流程再造

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构建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财务流程再造的过程。企业财务流程重组的框架设计主要可分为组织架构调整、优化业务流程、共享企业数据三个方面。

4.1调整组织架构

在会计业务流程重组过程中,要将会计业务相关的非财务人员吸纳进来,让他们都参与到财务流程中来,打破传统金字塔式的管理组织结构,建立新型的流程型组织,借助流程串联各部门员工,统一各方利益,减少各种摩擦。各分子公司可在集中的要求下,统一调整现有财务业务,并将简单事务性的会计核算工作向集团集中,将财务权限上收,缩减地方财务人员编制。

4.2优化业务流程

财务共享框架下,企业财务流程重组要求在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统一的前提下,梳理改造企业业务的整体流程,将企业财务流程与其它业务流程充分融合,避免流程间重复工作的产生。在充分融合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模块联动机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费用报销”、“应付账款”、“总账”、“应收账款”、“资金结算”和“财务报告”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过程最易纳入,且最具代表性的流程。

4.3实现信息集成,数据共享

首先,企业要统一核算标准、制定操作规范,为实现数据的统一控制打下基础;其次,打破企业各部门的界限,利用信息系统的强大处理工具和网络工具,使各项业务发生点成为会计信息的收集点,并在业务发生的同时通过系统预置的会计参数,自动生成各项会计凭证和财务报表,对分散的数据进行集中控制,避免数据冗余和不完整情况发生,实现以业务为导向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处理过程。

5.财务共享模式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5.1业务流程优化受阻,业务处理标准化难以实现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实现依赖于企业集团业务流程的优化,通过优化业务流程使得业务处理统一化、标准化。但是,随着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的不断加剧,各种业务之间难以有机整合,业务流程优化受阻,这直接会导致财务共享的失败。

5.2企业集团信息化水平不高,财务共享难以实现

财务共享模式实现的前提是信息及时、高效传递和处理,这必须基于强大的信息化水平。一旦信息化程度无法达到财务共享的要求,不仅会造成数据紊乱,还会直接影响整个数据的传输。信息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实施财务共享,不仅不能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甚至会严重阻碍企业的正常运营。

5.3财务人员职业发展受限,工作积极性下降

建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缺点之一是财务人员和中间管理人员的流失率大幅提高,财务工作高度细化导致财务人员工作范围过窄,视野受到限制,这使得财务人员的职业发展受限,进而工作积极性下降。

5.4解决对策

针对业务流程优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集团在实施财务共享之前,应该提前确定好财务共享的实施范围。集团各公司实现财务共享,这并不意味着集团所有的业务都适合纳入到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范畴。财务共享服务的实施范围应从集团实际出发,根据业务特点进行确定。

集团进行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构建,要选择恰当的时机。集团实行财务共享,不仅对流程是一种优化,更是一种组织结构的变革。这既需要集团内部上下一致支持这项改革的实行,又需要集团做好改革的充分准备,如信息化水平已经达到了适当的水平。因此,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构建,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集团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推行。

集团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同时,要同时为财务人员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绩效激励机制,要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和团队稳定性,不断开拓员工的业务视野,做到“吸引人才、培训人才、激励人才和留住人才”。

6.结论与建议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能够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提高集团管控水平与企业整体运行效率、支持企业管理决策等诸多优点,迎合了企业集团管理的需要。与此同时,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包括建设过程中的难点以及实施后的缺陷。这就要求集团做出财务共享模式构建这一决策时,应相应的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集团内部上下思想统一、合理选定财务共享的范围、实施财务共享的时机等。财务共享服务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企业上下一心,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一种结果。

参考文献:

[1]罗声明,孙德刚.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影响因素研究[J].财会通讯,2014,14:6566

[2]矫艳,王兆蕊.初次实施财务共享的误区和要点[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02:5354

[3]张瑞君,陈虎,胡耀光等.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研究及实践[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8,1(3):1927

[4]石磊.财务共享服务体系建设难点与对策初探[J].财会月刊,2014,S1:100103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概念篇5

[关键词]企业集团管理 集团财务 财务共事管理

1 集团财务共享管控的产生及相关概念

1.1 集团财务共享管控的发展小史集团财务共享管控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之后逐步得到推广,成为今日众多大型集团企业选用的财务管理模式。集团财务共享管控模式,结合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实践的不断深化,大致经历了成本节约管理、流程优化管理和资金流管理三个阶段。

1.1.1 成本节约管理阶段。大致时间在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的集团财务共享管控主要通过将下属公司简单的、重复的、共同的的财务业务集中到集团中心统一管理,通过消除冗余:实现规模经济管理来达到成本节约的财务管理目的。

1.1.2 流程优化管理阶段,大致时间在20世纪90年代,这一阶段的集团财务共享管控,在成本节约管理基础上,一方面,以客户为导向开展流程优化管理。对财务管理流程进行全面优化,突出财务的后台服务功能,另一方面,通过运用eRp系统、呼叫中心、信息网络、企业局域网和商务智能等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优化财务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

1.1.3 资金流管理阶段,进入新世纪以后,团财务共享管控主要着眼于管理平台的搭建,通过共享的信息平台,将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进行集成统一,实现资金流与企业信息流、物流等的全面有机对接,实现资金流的最大化运用。据资料显示,目前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超过50%的企业实施了财务共享管控。

1.2 集团财务共享管控概念及功能

1.2.1集团财务共享管控概念。集团财务共享管控,是集中式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上的应用。通过将企业集团内下属公司的会计账务处理、员工工资管理等各种财务流程统一集中到特定的地点和平台上,来实现企业规模管理的目标,解决大型公司财务管理的重复投资和效率不高的“大企业病”,实现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达到提高集团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的管理目的。

1.2.2 集团财务共享管控功能。主要分为财务管理和财务咨询两方面功能。财务管理功能方面,一是企业的应付账款、往来账、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管理、差旅费管理、税务筹划等会计账务管理,二是企业的资金管理、现金存流量管理和工资管理,三是公司内部管理报表和对外财务报表等财务整体分析管理。财务咨询功能方面,主要是结合集团企业的发展进行薪酬与收益分析测算、参与供应链管理等非财务管理性质的工作,为集团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和参谋支持等。

2 实施集团财务共事管控的必然性和作用优点

2.1 集团财务共享管控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实施集团财务共享管控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下,企业联合并购重组等活动日益频繁,企业集团随之日益增多,企业集团在组织层级和结构上也相应的变得更加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控制决策的核心管理手段。面对多级架构的企业组织下的财务职能重叠,以及会计职能的封闭独立等一系列管理问题。企业建立统一决策、集中管理的财务共享管控体系则成为必然。

2.2 实施集团财务共享管控对企业组织职能产生的影响

集团财务共享管控体系的实施将对集团企业组织财务管理职能发生两方面影响。

2.2.1 财务管理提升至企业战略管理层面。集团财务共享管控作用将强化财务管理为集团企业发展战略服务,体现在资金流的统筹管理分配和使用上,而集团企业下属的单位或者企业将为集团财务管理提供相应的支持。

2.2.2 财务管理部门将建设成为专业的财务管理智囊部门。由于集团财务共享管控将集团企业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财务集中管理,掌握着企业全面的财务信息,加之集团财务共享管控的建立配备了较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这种情况下的财务管理工作在服务集团决策和指导各集团下属企业经营方面将更加专业化,可以在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服务等诸多方面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其财务“参谋部”的职能作用将凸显。

2.3 集团财务共享管控的优点

2.3.1 有利于集团提高对下属企业的管控能力。统一的集团财务共享管控体系,将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统一集中管理,集团财务管理透明度实现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了保障,有利于企业控制整体的财务运营风险,同时,更加利于统筹使用公司的整体财务资源,为集团作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大为提高了集团企业的管控能力。

2.3.2 有利于企业运作成本的控制和降低。一是降低企业人力成本。在分散财务管理模式下,一般需要在各独立核算公司分别设置财务人员负责财务管理工作。实施集团财务共享管控后,集团公司的财务人员便可以负责整个集团的财务管理工作。相比之下,管理人员将大为减少,企业人力成本大为下降,二是降低了管理成本,集团财务共享管控的实施取消了集团下属企业的财务岗位,将财务管理中的事物性工作集中到集团处理,降低了集团下属企业对本企业财务的财务检查审计、监督指导等管理成本。三是降低培训费用。由于集团财务共享管控下的企业财务管理,财务人员相对集中,集团公司在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工作时,可以集中培训,相应的培训费用大为减少。

2.3.3 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集团财务共享管控的实施,将下属企业管理人员从事务性工作中剥离出来,为下属企业和单位解除了财务管理的“管理包袱”,下属企业从而能轻装上阵,更集中精力在的核心业务的经营和管理上,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实现企业的做大做强。同时,集团财务共享管控的实施,有利于在集团内部形成统一的、标准的工作流程,避免以往不同下属企业工作之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有效减少企业“内耗”,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3 建立集团财务共享管控模式的构想

集团财务共享管控是一种新型的现在企业管理模式,在构建上,要重点从战略定位、组织模式、信息系统、人员素质等几个方面人手,构建集团财务共享管控新财务管理模式。

3.1 从战略角度定位集团财务共享管控

3.1.1将集团财务共享管控定位为企业决策的支持部门,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资金流管理能力的竞争。因此,对集团财务共享管控战略角度的定位就是要重点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反应速度和透明程度。在反映速度上,缩短核算周期,提高资金周转效率,能够针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中的发现的问题为集团决策提供及时的参考;在透明程度上,制定出客观真实的财务分析报告,实事求是地反应企业的财务信息情况,提高在集团层面集中防范并调控企业发展中的经营风险的能力,准确把握企业财务大局,成为是集团决策的支持者

3.1.2 将集团财务共享管控定位为集团其他下属单位的服务部门。作为新型的企业财务管理部门,集团财务共享管控应重点发挥自身的财务信息和财务专业化职能,在技术层面上发挥作用,为企业集团下属各业务部门提供财务信息服务和支撑,将传统的财务管理部门转化为服务部门。

3.2 重新构建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主要是从服务企业下属部门、服务企业股东权益、服务企业战略发展、服务企业客户需求角度出发,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财务管理模式。一是形成集团为主体和中心的,各下属单位设派出机构的垂直管理财务组织架构,提高了集团内部财务数据传递的及时和准确性。二是优化财务管理工作流程,强化节点管理,结合新财务组织架构的成立。规范整合的财务作业标准与流程,实现集团整体的工作流程的优化,突出对关键节点的考核,实现财务处理流程顺通和流畅。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概念篇6

关键词:实物期权,金融企业,共享服务转型,决策方法论

abstract:thispaperconstructsanoptimalorganizationmodeoffirmanddiscoversthattheoptimalthresholdvalueisanincreasingfunctionofmarketuncertainty.theincreaseofmarketuncertaintyinducesanhigherproportionofsharedserviceproduction.Further,wedevelopthenotionofrealoptionsintoauniquetheoreticallensforconceptualizingserviceorganizationsandtheirtransformationinanuncertainbusinessenvironment.wecreateataxonomyoftheseoptions,andintroduceadecisionmethodologyforvaluingalternativesharedservicestransformationapproaches.

Keywords:realoption,financefirm,servicetransformation,sharedservice,outsource

0引言

在一般的共享服务模型中,通常企业会将不同业务子单元提供的具有共同性质的服务合并为单一的服务传递组织。服务传递组织可以是内部的,也可以是外包的(Ulrich,1995)[1]。可以共享的业务职能是分散的,包括前台工作(如产品销售)和后台工作(如财务、法律、人力资源以及信息系统)。显然,共享服务不仅在私有部门实施,还在公共部门实施。共享服务中心的活动种类涵盖了基于交易的活动(如日常管理、大批量作业)和基于转型的活动,后者需要广泛的专业知识,对企业的发展有战略意义。共享服务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潜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减少雇员人数、提高效率,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促进企业向新的组织形式转型,从而提高企业的敏捷性;强调技术和管理专业知识,促进知识分享,提高组织的学习和创新能力;通过在服务组织中形成消费者导向的理念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对服务传递进行专业化;带来政治优势,如提高可信度以及解决内部冲突。然而,共享服务的执行也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如系统和流程的过度标准化、运营灵活性的缺失、权力集中失衡、系统复杂性的增加、服务可靠性的不清晰、雇员士气下降、无效沟通、未预期的成本攀升以及项目时间表的延长。在波动的经济环境和未预期事件发生时,这些负面影响可能进一步放大(tibken,2009)[2]。在ShyandStenbacka(2005)的框架中,部分共享服务涉及异质性投入,并产生与共享服务生产线数量呈凸函数关系的监督成本[3]。

近年来,由于多方竞争带来了大量的金融创新,金融企业的共享服务正在经历一场重大变革。如在数字化支付等某些领域,新兴金融机构已经逐渐取代银行,成为最主要的服务提供者;金融企业的创新远未能跟上数字化交易的步伐,更不用谈促进和引导作用,例如对公数字化支付仍停留在10年前采用的电子银行、银企直联等水平。在技术及供给激发需求带来的金融企业共享服务迭代式创新的数字化时代,金融企业数字化交易领域也将面临快速和剧烈的变革,必须前瞻性地予以应对,包括对公数字化支付,也包括交易管理、信用管理、数据管理等衍生领域。

基于此,本文拟基于实物期权理论,对金融企业的共享服务最优化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不确定性对金融企业共享服务实施的影响。在本文的模型中,假设共享服务服从金融企业组织重构的最优动态权衡。

众所周知,在面临组织重大变迁可能性时,金融企业需要制定战略决策,以决定是否进行业务转型以及怎样进行业务转型。战略决策需要与金融企业的长期目标一致。为制定决策,金融企业需要对已有的服务战略进行深入的评估,并对其价值有深入的把握。经验研究表明,为成功实施共享服务,金融企业需要逐步对其服务作业进行转型,具体步骤包括简约化、标准化、重组、内包和外包。在不确定环境中,战略决策需要对不同的共享服务转型方式进行合理的分类和估值。本文将服务组织视为能给金融企业带来获取未来转型机会优先渠道的一系列战略实物期啵这个视角整合了组织理论和金融理论,并在不确定性假定下为战略决策灵活性的价值做出解释。基于该视角,本文建立分类方法,将嵌入在服务组织中的期权进行分类,并引入决策方法论来协助金融企业管理人员识别和比较不同的共享服务转型方式。

1组织转型中的实物期权

实物期权是价值评估和战略决策的重要思想方法,是战略决策和金融分析相结合的模型。它是将现代金融领域中的金融期权定价理论应用于实物投资决策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在项目评估中,传统的方法是贴现现金流法(DCF),DCF方法无法涵盖战略性、成长性项目中的各种潜在的投资机会所带来的价值,往往导致项目价值低估。实物期权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DCF方法在估值中的缺陷。实物期权指出,投资项目的价值等于现有资产所创造的价值与未来投资机会的选择权价值之和。实物期权使项目评估可以以期权估值的方法进行。金融期权定价理论是实物期权方法的基石,随着期权定价理论的发展,特别是B-S公式的提出,实物期权理论在投资决策与项目评估中获得广泛的应用。

实物期权是处理具有不确定性投资结果的非金融资产的投资决策工具,相对金融期权而言具有以下特性:(1)非交易性。实物期权标的物的实物资产一般不存在交易市场,而且实物期权本身也不大可能进行市场交易;(2)非独占性。实物期权一般不具备所有权的独占性,可能被多个竞争者共同拥有;(3)先占性。先占性是由非独占性所导致的,它是指率先执行实物期权可获得的先发优势的效应,结果表现为取得战略主动权和实现实物期权的价值最大化;(4)复合性。一般情形下,各种实物期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包括多个项目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同一项目内部各子项目之间的相关性。实物期权方法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在不确定性环境下进行战略投资决策的思路,其一般形式包括分步期权、延迟期权、改变规模期权、放弃期权、转换期权以及增长期权等。实物期权法是投资决策的主要方法之一,而二项式模型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实物期权估值方法。

实物期权理论对组织理论和金融理论进行了整合,以未来战略选择的创生能力来看待组织资源的投资,为决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启发式框架,从而将企业战略概念化。实物期权视角的主要优势在于明确考虑了决策制定未来灵活性的价值。“选择权思路”应用于战略决策的广泛领域,包括合资企业终止、风险资本投资(VC、pe)、全球制造协调、技术投入、与客户和卖方签订的外包合同。实物期权以项目到金融期权的映射为基础,通过引入管理灵活性为现金流贴现估值方法提供了补充。管理灵活性的价值和现金流贴现净现值之和可以为项目决策提供参考。在信息技术相关服务中,实物期权视角帮助管理人员在不确定环境中对信息技术(it)投资进行估值。Brautigametal(2003)指出了期权思路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制定it投资决策的可行性和价值[5]。行为研究也在经验的层面上检验了经理的警觉性和实物期权在it投资决策中的应用。经验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决策制定者在直觉层面对实物期权进行认知和估值;另一方面,管理者的专业判断存在偏差。实务中,实物期权是it相关服务投资的量化决策工具。BenarochandKauffman(1999)证明了基于实物期权的理论有效性[6]。一系列案例研究阐明了支持不同it投资决策的实物期权应用。实物期权提供了一个理论视角,使服务组织及其转型能够概念化,从而协助管理者制定决策。

2不确定性环境中的共享服务

作为逻辑起点,本文在实物期权模型框架下探讨金融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中的共享服务规模选择。根据GrossmanandHelpman(2002),假定投入品和服务供应商专注单一作业,从而能更有效地进行生产[4]。为了获取共享服务的收益,金融企业必须在这方面进行投资,而这些投资是不可逆的。假定组织重构所引发的成本与共享服务规模呈严格递增及凸函数关系。投资成本包括发现有效缔约方的搜寻成本和质量控制成本。引入成本函数:

由(2.7)式和(2.8)式可推导出定理2:建立完全或部分共享服务的(自然状态)执行门槛是市场波动的增函数,即,共享服务生产的最优比例也是市场波动的增函数,即。

传统观点认为,不确定性的增加将促进共享服务。本文的模型支持不确定性的增加通过延迟共享服务系统不可逆转的投资使前期阶段延长,这似乎与传统观点冲突。然而,从结构性长期视角来看,传统观点是存在问题的,因为共享服务合约对经济环境的潜在波动非常敏感。意味着对已经决定实施部分共享服务的金融企业来说,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通过提高最优共享服务比例刺激共享服务。直观来看,部分共享服务生产模式的引入意味着利润流的转移。组织模式的转移表明,当部分共享服务所引发的成本节省贴现值高于不可逆转投资支出时,部分共享服务被采纳。而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会放大成本节省的贴现值,从而使金融企业增加共享服务生产的比例。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文的模型与普遍接受的商业规律一致。

3共享服务转型的分类

研究不确定性环境中共享服务的重要性之后,本文在实物期权理论框架下研究不确定环境中服务组织分类和转型,创建了嵌入服务组织的期权分类以及对不同共享服务转型方法进行估值的决策方法论。

从资源观来看待金融企业,可以视金融企业为一束资源和管理能力。管理能力存在于企业的不同职能区域,如日常管理、研发、营销、风控和财务。服务组织无论是分散还是合并的、内部还是外部的、特质化或标准化的,一律都可视为管理能力的集合。管理能力可以以先进技术、专业技术知识以及管理最佳选择的形式存在。在动态环境中,管理能力集合经过适当的开发和管理,能够使金融企业产生价值、提高灵活性和效率、促进创新,从而构建战略优势。从实物期权的角度来看,产能是为金融企业提供优先获取未来增长机会的一系列期权的集合,这些机会包括扩张和剥离。管理能力可以为金融企业提供一个期权,使金融企业对变化的环境作出最优反应。根据同样的框架,服务组织作为管理能力的集合能够被概念化为一束实物期权。在波动的环境中,实物期权对组织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起关键作用,它通过追踪未来服务转型机会,如内包和外包,使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反应(JanssenandJoha,2008)[7]。接下来,本文详细阐述这些服务转型机会。

3.2服务转型期权分类

广义实物期权分类能帮助决策制定者识别嵌入在服务组织中的机会。实物期权包括六种类型:分步、延迟、改变规模、放弃、转换以及增长。在服务领域,很多普遍接受的服务安排能与这个分类方法相容。例如,向新的供给市场外包时,金融企业可选择先将小部分it服务进行转移,然后增加委托事项,转移项目相当于嵌入了推迟和阶段性期权;在追踪服胀獍时,作为中间步骤,金融企业可以先创立几个内部服务中心,然后在接下来的阶段将其外包,内部服务中心相当于嵌入了推迟和阶段期权;外包关系建立之后,金融企业逐渐加强自身与卖方的合作关系并获得共包,外包关系相当于嵌入规模变化期权;对离岸服务中心进行转型的过程中,金融企业可以选择为外部客户提供服务,离岸中心相当于嵌入了一个转换期权;金融企业也可选择对离岸中心进行剥离,此时,服务中心相当于嵌入一个放弃期权;在it服务管理中,金融企业选择对it服务平台进行升级,以更好地对新兴技术提供支持,此时,平台投资相当于嵌入增长期权。表1总结了不同类型实物期权的定义及其在服务转型背景中的含义,并进行了举例。不同类型的期权通常是重叠的,因此,同一个机会可以解释为不同的期权。实物期权的分类有不同的变体。例如,CopelandandKeenan(1998)识别了增长、延迟、以及放弃期权,将其视为实物期权的主要类型[8];Benaroch(2002)在it投资中增加了探索、外包以及租赁等实物期权[9]。引入实物期权的分类方法是为了提供一个概念框架,从而使决策制定者对嵌入在服务组织中的机会予以重视。

4共享服务转型的决策方法

服务组织相当于一束期权,因此,在决定是否以及怎样将其服务组织转型时,金融企业应该将期权价值考虑在内。本文在分类的基础上构建可行的决策方法论,对不同服务转型方法进行估值。决策方法包含三个种递推步骤:转型方式识别、定量战略估值以及定性权衡分析。

4.1对服务转型路径进行识别

共享服务到期矩阵(Gouldandmagdieli,2007)作为概念化工具能诊断金融企业服务的当前状态,并对不同的转型方法进行识别[10]。对于一个给定的服务,决策制定者需要对当前的状态进行判断,了解服务是否最优化、是否标准化以及被整合的程度,然后确立转型目标。在当前和未来状态之间,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转型。组织可以采用阶段化方法。例如,首先将业务流程流线化、进行技术更新、积累内部服务能力,等待一段时间后向整合的共享服务转型。组织也可选择整体化方法,直接转型为共享服务模式。

4.2对不同转型方式的价值进行定量分析

不同的服务转型路径带来不同的C会,可通过服务转型期权的分类方法对不同的机会进行概念化。例如,在分散的标准化服务组织中,可嵌入将分散服务整合为共享服务中心的期权。当共享服务转型存在显著风险时,这种期权尤为有价值,因为金融企业能够根据外部条件来制定共享服务决策。在估值时,应该对管理灵活性予以考虑。实际的量化计算包括两个步骤。首先,用传统的DCF方法(贴现现金流)获取服务转型的净现值。然后,将未来的转型机会映射为欧式看涨期权,推出转型机会的实物期权价值。最后,将期权价值与转型的npV相加,以涵盖管理灵活性的价值。具体来看,进行服务转型时,金融企业可以获取一个进行额外投资的期权,即在未来某个时间利用可以带来进一步收益的新的转型机会。如果届时外部条件对将来服务转型成功有利,金融企业将进行追加投资实施进一步转型行权,否则,金融企业放弃跟进转型的期权。与之类似,在金融市场,投资者观测到股票的当前价格,并获取股票收益的历史方差。然后,投资者可选择支付一个溢价(期权价格)来获取欧式看涨期权。期权赋予其所有者以既定的价格在一定时间区间去购买既定数量的股票的权利。到期时,如果实际股价比行权价格高,投资者行权,从而获取利润;否则,投资者放弃行权,损失期权费。通过以上比较,可在未来转型机会和欧式看涨期权之间构造一个映射。建立了上述映射之后,可将利用新转型机会的期权价值或管理灵活性对应于欧式看涨期权的价值(表2)。通过BlackCScholes公式,我们可以计算管理灵活性的时间价值。由于未来转型期权嵌入在当前转型计划中,金融企业没有因为这个期权向任何利益相关者进行费用支付。因此,未来转型期权的价值可被视为当前转型的额外价值。

4.3对不同转型方式的价值进行定性分析

前期步骤用贴现现金流(DCF)计算了财务收益并定量测算出嵌入在转型中的战略选择灵活性的价值。然而,实物期权定量方法还存在如下局限性:模型的假设需要与所研究的实际问题一致;需要找到与期权定价模型变量相匹配的项目变量;期权定价模型的数学算法复杂。前期步骤中,与服务转型相关的风险仅以现金流的预期方差代表,而服务转型引致风险的实际范围超出了预期财务波动性。

为了将更广泛范围的价值和风险纳入考虑,平衡积分卡和无形资产监测(Kaplanandnorton,1996)可被接受为概念框架[12]。平衡积分卡意味着应该从如下角度对企业进行管理:财务、流程、客户、学习和增长。对于it和服务管理来说,平衡积分卡有不同的变体。无形资产监测着重组织的无形角度(如人力资源和知识),认为金融企业应该围绕增长、创新、效率以及结构和竞争力的稳定性来发展。表3综合了已有研究的发现,列出了定性分析时共享服务转型通常考虑的价值和风险。价值和风险因素在不同的转型方法中的定性分析能导致定量估值中某些变量的调整。例如,定性分析能辅助决策制定者更好地理解服务转型所引发的风险,并对未来转型的风险进行更好的估计。图1展示了对共享服务转型进行估值的三个主要步骤。最后,决策在定量结果和定性比较的基础上制定。

5结论

本文以演绎的方式讨论了金融企业如何设计组织生产模式的实物期权框架,为不确定环境中共享服务的重要性提供了证明。共享服务生产(完全或部分)的最优执行槛值是市场潜在不确定性的增函数。与传统观点不同是,本文认为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延迟了共享服务系统采纳。然而,一旦共享服务模式被接受,不确定性将激发共享服务的数量。通过整合组织理论、金融理论以及新兴的服务科学,本文将实物期权的概念引入理论框架,从而将服务组织视为一束使金融企业优先进入未来转型机会的期权,构建了嵌入在服务组织中的期权分类方法,并提出了可操作的决策方法,从而使管理人员能够对企业服务组织转型的不同方法进行估值和比较。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研究进行扩展。第一,定性分析中的一些因素可以实施参数化并引入定量模型,从而构建更系统的方法来衡量服务转型中的风险,这种衡量方法会对估值结果产生影响。第二,本文提出了期权分类方法的概念框架,因此,可以对期权的每种类型及其与服务转型决策的交互作用进行建模。第三,可以通过行为研究方法对服务转型决策中的期权决策模式进行经验检验。

参考文献

[1]Ulrich,D.(1995).Sharedservices:Fromvoguetovalue.HumanResourceplanning,18(3),12C24.

[2]Forst,L.i.(2001).Sharedservicesgrowsup.JournalofBusinessStrategy,22(4),13C15.

[3]tibken,S.(2009,Jan.8).Satyamscandalshocksitsector.thewallStreetJournal.

[4]Bowman,e.H.,&Hurry,D.(1993).Strategythroughtheoptionlens:anintegratedviewofresourceinvestmentsandtheincremental-choiceprocess.the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8(4),760C782.

[5]Brautigam,J.,esche,C.,&mehler-Bicher,a.(2003).Uncertaintyasakeyvaluedriverofrealoptions.theFifthConferenceonRealoptions:theorymeetspractice,July9C10,washington,DC.

[6]Shy,o.,Stenbacka,R.,2005.partialoutsourcing,monitoringcost,andmarketstructure.CanadianJournalofeconomics38,1173C1190.

[7]Benaroch,m.,&Kauffman,R.J.(1999).acaseforusingrealoptionspricinganalysistoevaluateinformationtechnologyprojectinvestments.informationSystemsResearch,10(1),70C86.

[8]teece,D.J.,pisano,G.,&Shuen,a.(1997).Dynamiccapabilitiesandstrategicmanagement.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8(7),509C533.

[9]Janssen,m.,&Joha,a.(2008).emergingsharedserviceorganizationsandtheservice-orientedenterprise:Criticalmanagementissues.Strategicoutsourcing:aninternationalJournal,1(1),35C49.

[10]Copeland,t.e.,&Keenan,p.t.(1998).Howmuchis?exibilityworth?themcKinseyQuarterly,2,38C49.

[11]Benaroch,m.(2002).managinginformationtechnologyinvestmentrisk:arealoptionsperspective.Journal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19(2),43C84.

[12]Black,F.,&Scholes,m.(1973).thepricingofoptionsandcorporateliabilities.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81(3),637C654.

[13]Kaplan,R.,&norton,D.(1996).Usingthebalancedscorecardasastrategicmanagementsystem.HarvardBusinessReview,74(1),75C85.

[14]林清快、钱进.共享服务模式:集团性管理的有效手段[J].北京:人力资源管理,2010(2):52-53

[15]张春.金融危机下的集团财务战略转型:――财务共享服务[J].北京:电子财会,2010(1):24-27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概念篇7

[关键词]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可行性;影响因素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066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福特公司最早提出财务共享服务的模式(moller,1997;Quinn等,2000)。随后,至2006年据美国《财富》统计,500强的80%以上及欧洲半数以上的企业均采用了或正在建立该模式(王明亮,2006)。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inanceSharedServiceCenter,FSSC)模式是大型企业集团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其通过将子公司、分公司的会计作业、费用的支出和资金的收付等业务汇集到集团财务中心集中处理,来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并且建立有效的信息云技术中心,实现企业价值的创造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2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实施的可行性

集团要想良性发展就应该追求更好的管理模式,创新是集团保持新鲜血液的重要方式,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很显然会在成本控制、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等方面给集团带来巨大的好处,集团的竞争力也会相应得到提升。因此,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应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21利于运作成本的降低

人工成本的降低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业务量的情况下人员要减少,这是直观的降低;二是在业务量增加的情况下人员不增加,这是一种相对的节省。将资源、业务集中到共享服务中心后,可以有效地避免在每个单位和地区设置同样的岗位和人员,保证了业务量不变时精简人员,同样集团也不会因为业务增加人员减少造成损失。实行流程优化、标准化管理之后,以前多人的工作量现在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因此集团不必再设置重叠的岗位,大大降低了相关人员和管理层的数量,从而降低集团的人工成本。同时新型的组织结构也随着新管理模式的建立而建成并且制定合理的绩效评估系统,激发员工的激情提高工作效率。对于业务的管理,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实施使得业务流程更加标准、更加合理更加专业;同时消除了非增值的作业,给集团进行了“瘦身”降低了内部管理成本。

22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之后,集团可以收集到各个子公司的所有财务数据和指标,对于相应的财务作业,按照统一的流程和标准集中处理。以费用的报销为例,以前各分公司、子公司各自处理自己的费用报销业务,当然各地的标准和政策法规可能和集团总部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这样就会造成总部与分部信息的不对称,免不了冲突的发生以及沟通上的不顺畅。而实施了财务共享服务,集团以统一的标准将业务集中到财务共享中心独立集中处理,使服务质量得到明显的提升。基于计算机系统的运用,相关的财务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便捷从而提高了业务处理的效率。比如在实施共享服务模式之前分公司的报销单据可能要通过邮寄的方式到达集团总部,显然这样会有时间的延迟;然而实施了该模式,可以运用扫描技术,将单据扫描成电子稿可以迅速地上传到共享服务中心建立的云技术服务中心,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3实现一体化战略,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单独集中处理集团的财务工作,因此一些非核心业务上的管理人员就可以解放出来,那么更多的人员将会集中到集团的核心工作上,将会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如果集团在成立新的子公司或者合并其他公司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可以高效地为新公司提供既有的财务数据,促使集团化、一体化战略的迅速完成,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该服务中心作为一独立的部门不仅可以服务本集团内部的财务工作,还可以为其他公司提供有偿服务获取额外利润。有了该模式的支持,一些新业务不必再考虑建立专门的财务部门,因此更利于新业务的开展,进而利于集团规模的扩张,提升核心竞争力。

3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主要影响因素

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虽然有诸多的优势,但是建立该模式并非易事,此过程的建立受一系列的影响因素的制约。这些影响因素包括管理理念的变革、统一的制度政策、强大的信息系统、员工的职业素养。

31管理理念的变革

要想实现创新,思想上的改变是前提。改变一些传统的习惯和思维方式,为新模式的运行扫清思想上的障碍。要将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提高到集团发展的战略的高度,进行自身的管理变革;这就要求公司按照该模式的要求打破传统的分权式或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实行专业化、标准化的财务组织架构;促使财务人员向管理职能的转变,而不是单纯的记账,打破传统的记手工账、签署纸质文件的习惯,推行电子化,并施以实时监控,维护操作的安全性。

32统一的制度政策

集团在实现管理思想的转变,建立起新的组织架构之后,仍需建立一套完整统一的制度政策。在集团总部和各分部建立统一的财务制度,各分部按照统一的标准完成相应的财务工作,为财务共享中心提供支持,该制度的建立还需集团总部及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在标准化规范化的制度约束下,各业务部门相互协调,共享服务中心才能更有力地开展工作,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为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33强大的信息系统

有了统一制度政策的指引集团建立共享服务中心还需有强大的信息系统作为技术上的支持。实施统一的eRp系统,促进系统平台的搭建和整合,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运用图像扫描技术,将原始单据扫描成电子版完成数据的传递,打破了地域限制和时间上的冲突;通过建立共享服务中心,运用系统平台让分公司把财务数据导入系统中心,共享中心可以实现对数据的全程把控;运用网络科技开发相应功能,使得业务信息能自动生成财务数据。例如记账凭证的自动生成,总账、明细账账簿的自动生成,以及财务报表模板的运用,共享中心的财务人员只需在相应的表格填入相应的数据即可;网上报销系统是一个信息收集平台,采用电子化的报销方式,将各分公司、子公司需要报销的数据收集到系统中心集中处理。依托强大的信息系统,集团才能更好地实现财务共享服务。

34员工的职业素养

信息系统平台的建立以及后期的运营维修要求员工要有一定的职业素养,特别是财务人员要对整个系统的运营流程要有相当的了解。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开展实地调研,组织员工向国内外的先进单位考察学习。财务人员除了要掌握一般的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也要学会eRp系统的运用,加强远程交流的沟通技术。单位的管理人员也要积极主动地接受新技术,改变原有签字盖章的习惯,顺利推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

参考文献:

[1]BryanBergeron共享服务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明亮以“共享服务中心”推动财务管理升级[J].新理财,2006(5)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概念篇8

[关键词]纳税人概念;国家分配论;权力关系论;公共财政;税收法定原则

论文联盟

一、当下我国纳税人的概念及其形成基础

国内学者在论及纳税人的概念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其定义为税法直接规定的承担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例如,认为“纳税人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或认为“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我国现行的《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条也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上述定义的形成有其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择其要者有二。

(一)财政学界关于税收概念的界定

长期以来,在我国财政学界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分配论”认为,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出现了私有财产和阶级,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产生后,就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来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其职能的实现,于是就出现了财政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因此,“财政是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它是一国政府采取某种形式(实物、力役或价值形式),以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分配对象,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活动”。相应地,作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税收则是“国家为向社会提供公共品,凭借行政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居民和经济组织强制地、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财政收入”。可以看出,在这种概念下,税收被定性为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取得民众收入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这种取得具有单方性,即表面上看无须取得公众的同意。在这里,突出和彰显的是税收的政权依据及其所谓“无偿性”和“强制性”,公众(纳税人)的义务被过分地强调,以至于纳税人似乎只有义务而没有任何权利可言;与之相反的是,国家的义务却予以淡化甚至忽略,凸显在纳税人面前的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税收征管权力,而且这种权力还时而被滥用。如此背景下,纳税人也似乎就是依法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二)税法学界关于税收法律关系性质的界定

在我国税法学界,多年来,由于在税收概念方面受“国家分配论”的影响,关于税收法律关系性质的问题,一直推崇“权力关系说”。该学说认为,“税收法律关系是依靠财政权力产生的关系,是以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作为优越权力主体与人民形成的关系,该法律关系具有人民服从此种优越权力的特征……税收法律关系是以税务当局的课税处分为中心所构成的权力服从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国家及其代表税务行政机关是拥有优越性地位并兼有自力执行权的,纳税人只有服从行政机关查定处分的义务”。依此定性税收法律关系,将使税收行为无异于一般的行政行为,纳税的核定、执行似乎与警察对违法行为的处分没有什么两样,而作为类似违法者的纳税人负有更多的义务,也就无可厚非了。

二、纳税人概念应予完善的必要性

在当前我国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努力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全面推进依法征税,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的背景下,对已有的纳税人概念予以修正和完善,强调其权利特性,增强其主体地位,无疑是正确和必要的选择。

(一)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已成为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导向性目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上个世纪末,为了处理好经济社会转轨、政府职能转变而带来的财政职能转变和财政转型问题,我国适时提出了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导向性目标。这一导向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要以公民权利平等、政治权力制衡为前提的规范的公共选择作为决策机制,即要实现理财的民主化、决策的科学化、社会生活的法治化。这种权力制衡的规范公共选择实际上也是“政治文明”包含的一个基本路径,即所谓权力制衡的理论:以公众的权利来抗衡和制约日益庞大而似乎没有边界的国家权力。在这种机制下,财政活动尽管直接表现为政府以税收为主要形式无偿地转移公众的财产收入,以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等形式提供市场不愿或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但当家人——财富的终极所有者和享用者却是社会公众(纳税人),此时政府与社会公众(纳税人)的关系是“管家”与“主人”的关系。换肓之,公共财政的钱是主人即社会公众(纳税人)的,而不是管家即政府的。管家能够支配多少钱,如何安排使用这些钱,都只能由主人来决定,都必须禀承主人的旨意。政府主要是通过税收方式获得收入的,而税收由社会公众(纳税人)决定,即社会公众(纳税人)控制税收决定权,就成为公共财政的起源和基点。依之,应当突出强调的是纳税人的各项权利,而非作为征税主体的国家的权力,否则便是本末倒置了。

(二)依法治税、建设服务政府已然成为我国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开始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伟大变革,不仅仅是为了重塑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更是要高扬法治与规则治理的价值和意义,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在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之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国务院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开启了建设法治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的征程,而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弘扬则是建设法治国家、推进依法行政的应有之义。权利乃权力之本,权力为权利而生,为权利而存,为权利而息,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昔日的规制型政府也日益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因此,改变我国税收法治领域征税主体权力意识极度膨胀、纳税服务意识差的现状,有效控制征税主体权力滥用的欲望和行为的现状,适应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的需要,弘扬纳税人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便是当务之急。

三、纳税人概念完善的逻辑

一方面,在公共财政框架下,纳税人因国家或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受益,就应当向后者提供金钱,税收是这两者的交换,这就是所谓税收的“交换关系说”。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这个交换关系中,纳税人享有包括税收决定权(是否征税、对什么征税、征多少税)、税收监督权(征税过程的监督、税收使用的监督)、税收救济权(行政救济权、司法救济权)等广泛的权利(纳税人的权利就其内容而言可以分为宏观上的纳税人的整体权利和微观上的纳税人的个体权利。纳税人宏观上的整体权利,是指通过税收所体现的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中纳税人拥有的权利。纳税人微观上的个体权利,是指具体的纳税人在税收征纳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这种权利与国家税务行政机关的税收征收管理行为直接相联系,主要体现为税收征纳程序上的权利),同时负有依照法律规定、按照法律程序纳税的义务(此所谓税收法定原则)。作为征税主体的国家或政府享有依照法律征税的权力,同时负有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义务和责任。因此,纳税人首先是一个权利享有者,然后才是一个义务履行者,而且仅仅履行他自己的意志。国家或政府不过是按照纳税人的意志,受纳税人的委托去征税,并按照纳税人的意图去使用税收,这个机制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作为公共财政基本特征之一的公共选择机制。

所以,政府与纳税人之间应该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政府行为应以纳税人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政府应该是而且也只能是纳税人的公仆。对于纳税人来说,权利是第一性的,义务是第二性的,是先有权利,后有义务,而不是相反,这显然异于传统理论收法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05

[6]贾康,关于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探讨[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3)

[7]张馨,税收公共化:财政公共化的起源与基点[j],涉外税务,2003,(5)

[8]l甘功仁,论纳税人的税收使用监督权[j],税务研究,2004,(1)

[9]油晓峰,王志芳,税收契约与纳税人权利之保护[j],税务研究,2007,(2)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概念篇9

关键词:互联网;财务管理;财务共享中心

中国互联网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式下已经初步发展完善并走向多元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形式的转变,随着网络经济的爆发式增长,财务工作也随着发展方向逐步形成了网络财务,财务共享中心正是其发展变迁的必然产物。

一、实行财务共享中心的背景

在网络信息社会的背景下,互联网思维对财务形成冲击,财务工作也逐渐转为网络财务。电子商务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空前发展,随之出现网络公司。网络公司在财务理论中是一种临时结盟体,企业的构建与重组在网络空间中非常灵活,并且因其业务的产生和终止直接影响其会计主体的存在,所以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和持续性经营假设会在频繁的变化下失去意义。对财务实务而言,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企业最重要的就是信息及时的传递,而传统财务会计中普遍使用的历史成本法是静态的反映财务信息的计量属性,其信息滞后性在互联网企业中尤为突出,严重影响企业的决策。互联网时代下,新型财务管理模式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取得了空间上和实践上的双向变革,对企业管理影响巨大,其自动化、程序化和信息化的特点,不仅为企业管理提供便利,而且创新形成的共享模式为企业的财务职能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具有现实意义。在信息时代大背景下,把财务共享模式放入企业整体经营环境,并考虑将财务与其他业务活动有机联系起来,强调信息化与制度环境的互动,以及工作流程和模式革新。FSSC的作用不仅在理论层面完善、深化财务管理内涵,还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提供新的思路。

二、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

(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概念及特点

共享服务中心(SSC)于20世纪80年代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经过10多年的高速发展,于21世纪在全世界范围内加速推广,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财务共享服务模式(FSSC)。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按照iFSS的标准定义,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基础,其管理模式是以市场视角为内外客户提供专业化财务信息服务,总体来说就是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共享思想在财务领域的最新应用。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财务共享管理模式虽然能很大程度上为企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但是仍然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和可行性来考虑是否应当将其应用于企业日常管理中。通常来讲,大型跨国企业、跨地区企业更适合应用财务共享模式,因为共享模式的推行会为企业带来相比于成本增加来讲更为可观的收益。此外,还适用于重组、并购比较频繁的企业。

(二)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实施步骤

首先,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基础是要进行充分的前期评估及团队组建。在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初期需要大量的财力和人力的投入,建成后仍需要维护和运营等多方面的持续支持。而其预期的目标和服务效果是否能达到满意的程度,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转型甚至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都有巨大的影响。其次,需要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进行目标定位。定位时需要考虑到行业特点、企业战略目标和自身信息技术实力以及资源实力。根据前期的目标定位,综合考虑相关因素选址后,还要设定与企业战略目标一致的建设规模。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建设规模时应当考虑到其可扩展性,留有空间给企业未来发展需求。在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的前提下,需要制定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标准化流程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协议。流程的制定应当保证各模块的接口明确,业务对接便捷,同时保证其可拓展性以便后续发展。当企业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成之后,应当建立与其他分支机构和业务部门的服务合作关系,保证多方利益共赢,同时企业应当为这种合作关系制定一套双方都认可的服务协议。

(三)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日常运营管理

当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成后,需要对其建立科学完善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以保证其价值的实现,所以日常运营管理主要包括服务质量管理和人员管理。首先,为实现FSSC,企业应当建立会计云服务平台,从局部到整体范围内逐步搭建功能模块,同时做到完整规划和统一标准,实现数据共享。其次,要处理好组织变革和人员观念的顺利转变,才能确保FSSC充分发挥其优势。FSSC的建立从本质上讲是企业管理模式、组织文化以及层级结构多层面上的重大变革,是一个新组织的诞生,企业有必要对全员进行岗前技能培训以适应岗位需求。

三、财务共享中心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财务共享服务平台

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建立要依靠以下各个模块的设计与运行。首先,通过管理元工作台的建立,完成系统基础创建,使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了解系统概况。然后系统在任务池中根据其内部原理发送相关任务至财务端口,在此平台上可完成实时的绩效统计报表和灵活的员工自助服务门户,并出具排名报表,以实现任务实时监控,促进绩效改善。

(二)出纳、资产共享平台

财务共享服务下的出纳工作平台,集合多家子公司的收付款业务批量审批并批量提交银企互联,通过跨组织处理各家子公司的资金日记账、银行对账单、余额调节表,可以将分散经营模式下的资金集中管理难题有效解决。负责固定资产业务处理的共享财务人员,可以集中处理多家组织的固定资产业务,打破组织界限,提高固定资产业务处理效率。

(三)费用、应付共享解决方案

费用报账共享平台构建的困难点在于单据的传递存在困难,公司可以通过构建集成影像系统,搭建影像系统与费用报销的接口,影像系统自动识别条形码,并根据条形码对影像进行自动分组,系统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上传至服务器,用影像传递代替纸面传递,实现审无纸化流程。

(四)核算一站式中心

为核算专岗人员提供一站式的记账中心、对账中心和结账中心。用户可通过记账中心,清晰了解负责的各个组织待处理凭证和单据,并可进行多公司、多模块、多单据的批量自动记账,有效提高财务处理效率。然后,上传对账平台进行多方位一次性对账,整个过程一键操作,后台自动执行。财务人员根据对账结果联查差异原因,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提高核算准确性。期末结账中心集中检查整个集团总体结账进度和详细情况,并定期分析问题查体,综合改善集团财务问题,管控财务风险。

四、实施财务共享中心在具体推广应用中的问题与前景

全国已达50%以上的企业开始实施FSSC,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中国的发展较快,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本土化发展的问题。集团型企业中常见多级法人型治理结构,尤其在集团内存在多家不同地区的上市公司的情况下,还要遵守资本市场相关要求,使得企业整体层面的管控存在一定的难度。另外,FSSC是结合网络和财务于一体的高科技产物,需要财务人员具备更高的专业水平、法律意识以及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成为全面化复合型人才。这与传统财务工作专业化分工下的企业核算相比,必然发生高昂的人力薪酬和培训成本。其次,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一个开放系统,数据处理的供应商不能完全保证会计资料的安全、完整,并且财务数据在网络传输和在线保存中可能会出现电子数据的删改,造成财务信息失真的风险。目前大多数公司的共享服务中心还是分地域的,共享服务中心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进程中,必将跨越更大的地域提供统一服务,形成全球化的共享中心。纵观大局,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不仅仅是财会行业的变革,更是我国生产结构转型的标志,为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指明道路。

参考文献:

[1]侯泽青.财务人员如何适应互联网思维[J].中国商贸,2014(34)

[2]朱佐为.互联网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必要性探析[J].财会研究,2015(8)

[3]黄庆华,杜舟,段万春,杨鑫.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探究[J].财务与会计,2014(7)

[4]温哲.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用分析与研究[J].财经纵横,2014(23)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概念篇10

(一)云计算的概念自从2006年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首次提出“云计算”的概念后,各种和云相关的概念层出不穷,像云存储、云管道、云应用、云政府、云制造、云安全、云融资、云会计等等。“云”作为一种隐喻,来自于信息技术教科书中对远程环境的图片描绘。广义来看,云计算就是internet上以服务形式提供的应用。通俗的讲“云计算”就是将大家手中空闲的计算资源集中起来进行系统化的配置。从技术上看,云计算是虚拟化和网络计算等的延伸,但更为重要的是云计算理念本质上带来的是服务模式的转变。

(二)云计算的应用经济的迅猛发展必然会带动企业不断扩大规模以提升实力,这无疑会对企业信息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凡是需要使用信息的地方都可以找到云计算的用武之地。云计算是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应用之一,发展前景很广。(1)云计算在企业单位的应用研究。云计算使得计算资源成为一种专业服务,并通过信息化的方式提供出来。随着云计算模式的提出和应用上的日趋成熟,企业也看到了云计算服务模式带来的巨大利润空间。张真昊(2013)从云计算对会计信息安全问题的影响提出了“云会计”、“云财务”的概念。(2)云计算在政府单位的应用研究。陈芳(2012)以历史制度主义的视域逻辑推演出成熟的信息社会的政府全新管理模式:网络平台型政府模式即云政府模式。将云计算应用于政府的运作管理中,组建政务云。建立了云端和点端的双层结构。其中,云端是以云计算为核心的决策、服务平台,点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执行、申请平台。武日嘎(2012)根据云计算的优势及关键技术,将云计算运用到我国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历程中,构造一个实现资源共享的基于云计算的云教育平台架构。云概念的引入较晚,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10年以后。现行的云计算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单位,为财务、融资、管理、后续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持、资源支持,由于技术等多方面的局限,现在的云应用大部分拘泥于理论研究阶段,云概念的应用除了计算机、网络公司外其他类型的企业涉及很少,在高校系统的研究及应用更是少有。

(三)现行高校财务软件使用情况从1999年、2013年两次规模较大的扩招以后,各高校的在校学生及就业人员也越来越多,随之带来的就是高等学院区域空间的扩充。各大高校纷纷从市中心往市边缘或周围地区转移,形成了总校区及各分校区的多地域存在,这样对高校的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带来了挑战。高校财务核算相对于企业简单的多,业务单一化,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高校比较常见的财务软件是天翼软件、天财软件、用友软件等等,在具体使用中存在很多的问题。(1)审批过程繁琐,效率低下。高校作为一个社会实体、组织形式,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财务审批有完善的规定流程,签字审批有先后顺序。票据的粘贴,签字都是人工进行的,所有的流程结束后最后在财务软件里进行记账核算。在具体执行中,往往出现前一个领导没有签字导致后续的流程无法进行,效率低下,业务总的办理时间冗长繁琐。(2)信息不透明,信息滞后,不能适时监控,不易于管理。现行的大部分高校财务软件主要体现为事后的核算,体现的是传统的事后监督,不能进行事前的以及事中的监控。

二、高校云财务框架构建

随着云计算的扩展应用,云财务的使用推广越来越广泛。现在的云财务主要实现在企业组织中,常见的云财务服务系统,主要是天道诚编制的云财务软件,它不同于用友、金蝶的财务软件在线应用+SaaS+咨询的做法,天道诚做了一块实时财务外包。每个工作人员可以实时上传自己的票据,不同权限的财务人员可以随时查看,随时处理。它通过客户端和云端,将手机与业务结合起来,充当远程财务资源和财务服务的财务中心。本文以天道诚云财务软件的构建模式为参考,来构建高校的云财务软件。

(一)构建原则

(1)及时性原则。会计准则的及时性原则要求对发生的交易性事项及时收集、及时处理、及时传递信息。在构建高效云财务时也要遵循及时性原则,对发生的学校收入及支出要及时收集,及时处理。像科研经费等管理涉及时间比较长的业务,在核算时应该分阶段进行核算,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做到实时了解实时掌控。

(2)重要性原则。高校的会计核算相对于企业比较简单。大体分为两块:收入模块、支出模块。在上述业务中不是每一个模块或单位都适合云操作的实现,在设置云财务的时候要根据重要性原则,对于学校经常性的、金额较大的业务加入云财务核算,相对的其他的非日常性的、金额较小的业务简单处理,可以仍然采用原有的财务软件系统。

(3)统一性原则。一是总校区与各分校区在管理上要统一。总校区与各分校区在财务管理上、日常管理上规章制度要一致。不能因为分校区的个体特征出现特殊化,从而能够保证网络信息的流通,操作程序的流畅。二是纸质文本信息与电子信息进度上要统一。报销票据可以扫描,生成电子版的数据,进而进行下一步的审批。为了统一进度,要求网络电子版在审批后,纸质版的票据及要及时汇总到会计核算部门,作为及时记账的基本依据。三是网络需求与手机信息传递时间上要统一。审批及其他需求通过网络,比如QQ、微信等,传递给审批者,同时为了能够保证审批信息的及时传达,网络信息传递与手机信息传递要做到同步,不至于出现信息传递空缺导致业务办理滞后。

(4)成本效益原则。高校云财务的建立不仅需要相关的理论支撑,更需要相关的技术支撑。高校云财务的生态环境包括网络层、云平台、服务层、用户层,各层次环境的建设需要一定的存储系统、提供新型数据中心服务的amazon、GoGrid,电信运营商at&t、Verizon;在云计算的环境之下一切都是服务,软件是服务,平台是云平台的服务,基础架构是云架构的服务,提供运营的服务。系统、平台的建设是要付出成本的,所以在构建高校云财务时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要考虑沉没成本的发生能不能带来相应的效益。

(二)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1)云计算理论。云计算是通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搜寻、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透过这项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达成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效能的网络服务。

(2)局域网。信息的传递收发、云平台的建立、信息的共享……无疑都要用到网络。为了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建立云财务要在各校区之间建立局域网络,连接各校区的信息设备,共享信息,无线处理,提高效率。

(3)扫描仪等电子设备。高校云财务的构建将会计核算处理全部虚拟化,网络化,所有的资料要通过网络上传,电子化处理。根据会计处理原则的真实客观性,会计核算需要以真实合法的会计凭证为依据,由此在进行业务审批时需要上传原始票据。不可避免的要用到扫描仪等电子设备,将纸质的原始票据变成电子版并上传云平台。

(4)财务软件。云财务建立的目的是提高效率,节省核算成本,并不会改变财务的目标。云财务最终要形成反映业务的会计信息,要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这些仍然需要一定财务软件的支持。

(三)构建思路及过程

(1)建立局域网络――资源的共享平台。云财务的实现需要网络服务,需要信息的传递。在各校区之间建立局域网络,将各校区办公、学生上机、上课用的电脑以及学校员工手机链接在一起,共享服务信息。

(2)建立云平台――信息的收发中枢。云平台是云财务的核心部分,是虚拟化的数据中心,也是财务核算信息的收发平台或中间环节。云平台的建设根据财务核算的目标及操作流程,分为公有云与私有云的建设。公有云是局域网络服务信息发送及接收的平台,针对学校业务相关人员包括业务办理人员、领导审批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通过网络方式提供可扩展的弹,对公有云信息的操作不需要专有的软件解析。私有云是学校数据中心内的专用云,是为财务部门人员单独使用而构建的,其提供的服务能对数据、安全性和服务质量形成最有效的控制。私有云的建立需要高校拥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对私有云信息的操作需要专用的软件解析,譬如专业的用友软件、金蝶软件等等。私有云的构建可部署在企业数据中心的防火墙内,也可以将它们部署在一个安全的主机托管场所。

(3)建立用户端――操作者的平台第一是业务执行方。业务执行方是高校相关业务办理的相关人员,不包括财务人员。以出差报销为例,业务执行方是指出差的人员,归程后按照及时性、真实性原则,按照规定流程审批签字报销的人员,是业务的实际参与者。业务执行方按照需求端的要求出示相关票据,票据等的信息要经过扫描仪等工具扫描上传至需求端(图示②),经需求端审核(图示③)无误后向审批方发送审批请求。第二是审批方。审批方是按照学校规章制度有权利对相关业务进行审核签字的负责人。审批方通过微信、邮件、或手机提醒接收信息(图示④),执行其审批权并反馈回需求端(图示⑤)。

(4)建立需求端――财务核算的主体。需求端是高校的财务人员,是整个云财务核算的主题。是联系各用户端的中介,也是提供云财务信息提供的终结者。会计人员按照学校规章制度以及会计相关法则负责向业务执行方发出业务办理信息(图示①),在收到业务执行方上传电子信息后审核,无误后上传至各审批方进行签字审批,反馈回无误后进行会计核算,登记凭证、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提供财务信息(图示⑥)。根据会计核算流程,需求端可以分为三个端口:全控方――一般由会计主管人员担任),审核方――负责相关电子数据及审批文件的审核,核算方――负责最后信息汇总记账。

高校云财务构建图示如下:

(四)高校云财务使用实例――以科研经费管理为例科研经费管理是高校财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了解科研的进度,掌控科研经费使用目的、用途及限额,要求在构建高校云财务科研经费管理模块时抛开传统的“三七报销”模式,采用分阶段的适时报销模式。假设现在有一个科研项目经费一共是2万元,根据科研经费使用预算,对预发生的各种可能的费用做出规划,譬如说会议费2000元,交通费1000元,参考资料费3000元,调查问卷等5000元……等等,科研项目历时2年,根据与科研负责人沟通,将科研报销分为3个阶段,在每一阶段末期或者发生相关费用时进行报销申请并核算。具体步骤如下:

(1)发出信息。高校财务方向科研负责人发出第一阶段报销信息,科研负责人根据第一阶段的各项经费支出记录对各经费支出经手人下达指令。

(2)上传信息。各经费经手人将各自的原始凭证(发票、收据等)扫描并上传。

(3)审核信息。财务人员收到上传票据信息后审核其合法性、合理性,并作出下一步指示。如果审核无误,交予下一步签字审批;如果全部或部分不合要求,退回业务方重新处理。

(4)签字审批。审批方根据需求端传递的经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虚拟化签字盖章并返回财务人员再次审核。

(5)再次审核。财务人员根据返回的审批方签字信息再次进行审核,审核无误后汇总记账会计端,进行最终的会计处理;如果审核有误,返回审批方重新处理。

(6)会计核算。财务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审批材料进行报销处理。出纳支付款项,会计人员记账,输出信息。

三、结论

高校云财务的构建是在“云计算”的理论基础上,结合高校现在的软件运行情况进行。本文仅仅是提出了有关的构思,具体的实施有待于进一步在的技术上进行可行性分析与研究。

(一)高校云财务的优点首先,分工协作,提高效率,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其次,通过云平台各分校、各部门之间建立信息平台,避免了相关部门及单位之间信息不透明以及信息传递的不及时;最后,传统的费用报销过程是先收集发票,签字,审核,报销,通过云平台的财务报销模式能够根据发生的事项及时扫描传递相关票据,及时审核,较快发现问题,并且能对相关业务进行实时监控,监督。

(二)高校云财务的不足之处一是云平台的建立需要各个环节相关人员均要参与在内,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人员素质参次不齐的问题,导致在操作中出现原则或方法不当的问题,所以在实际使用中需要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及相关的操作培训辅助。二是云财务概念的提出,需要有较强的信息平台技术支持,网络支持和软件支持,成本大。需要随时更新。高校可能会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选择不采用或不完全采用云财务模式。三是不能完全脱离纸质化,两种模式需要共同存在。

参考文献:

[1]张真昊、孙:《基于云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设计――以费用报销流程为例》,《财务与会计》201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