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的相关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3:14

金融学的相关知识篇1

【关键词】金融行业大学课程教改策略

一、引言

随着消费者观念和理财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仅仅是把钱全部存入银行,而是把部分钱运用到保险、基金、股票或是理财产品等金融投资领域。这说明金融行业已经被人们所关注,并在快速的发展中,例如目前的银行也从当初的存取款业务向经营理财产品等综合性业务发展。因此,为符合社会对金融行业方面的要求,培养更多金融行业的高级人才,对大学课程进行教改,并对其教改策略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二、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金融行业的发展,对金融方面人才在数量上的需求增加,并且对知识掌握和金融技巧的运用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人才需求数量上,不仅增加了熟悉国外金融产品进入我国的相关事宜的金融方面的人才,还对具有专业知识过硬的金融人才需求增多。在知识结构和技巧运用上,不在仅仅满足于对金融知识的一般性掌握,而是通过金融行业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专业划分后,对某一金融内容的专业性掌握,甚至是精通,让其为消费者提供的金融服务更加专业、规范和标准等,简单来说就是对专业型人才需要增多。另外,对综合型人才需求增加,目前的社会是多元化的发展,对于金融行业的人才而言,除了精通金融相关的知识和技巧运用外,还需要掌握管理、计算机以及英语等相关的知识,这主要是为了巩固金融行业的实力,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随时应对突如其来的挑战。

三、针对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的大学课程教改策略分析

从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的分析中了解到,社会不仅对金融行业的人才在数量上有所需求,更重要是在专业性和综合性上提出了需求,因此,需要对大学金融相关课程进行教改。本文将从培养目标的转变、强化本专业的知识结构、熟悉相关领域知识以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四个策略进行分析。

(一)培养目标的转变

培养目标的不同,其课程的安排以及授课的内容将不同。以往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以学生成绩提高为主,但现阶段应充分结合金融行业的发展形势,注重基本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实际操作技巧的运用以及由于国际交往频繁,其金融方面的知识结构还应具有通用性;需要锻炼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作为培养目标。因为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在工作中学习和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另外,从事金融行业的人,要具备对发生重大的金融事件的分析和处理能力,除了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要每天研究金融行业的发展动态。例如股票、基金或是黄金等走势,因此需要独立的思考,结合影响其走势的多个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学校不仅是传授其知识的地方,还是培养人的沟通交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地方,因此培养目标也不是局限于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对金融行业的理念、规范、人际沟通等方面的培养。

(二)强化本专业的知识结构

金融知识结构的强化,首先需要学生制定完善的金融课程体系。例如在主修的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有利于强化知识结构的选修课程,增加对市场中出现的新型金融产品、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学习最新的金融方面的所运用的工具等。在专业课本的选取上,可以选取一些获得国内外认可的,比如在理论知识方面、强化技巧方面以及专业提升方面的教材。其次,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模拟金融操作软件、对热点的金融问题开展讨论等方式,加强对金融知识的吸收。最后,对知识结构的学习进行科学的考核,这样一方面提高了金融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多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有利于今后在金融行业的发展。

(三)熟悉相关领域知识

熟悉相关领域的知识是为了满足金融行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与金融行业有着密切关系的是英语知识,因为国际化程度加深,人们与国际的交流越来越多,金融行业也不例外,很多国外的金融机构也到我国来发展,因此,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有利于了解国际化的金融业务,也发扩宽了自己的职业道路。与金融行业有关的知识包括管理方面的知识,金融行业的管理者,不仅精通于专业性的金融知识,还具备对企业的进行管理的能力。另外还有计算机的知识,这些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学校可以通过资格认证考试来衡量学生的熟悉程度。

(四)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强化专业知识结构、熟悉相关领域的知识,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金融行业的实际操作中。先可以通过在课程安排中,开设如何更好的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让学生对技能在理论上有一定的把握。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进入金融企业进行参观和实习,对其业务流程进行熟悉,也能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如果条件有限,也可以通过模拟部分金融行业的业务流程,起到帮助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作用。

三、结语

通过对金融行业在对人才需求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金融行业对人才的数量需求很大,但是其更需求是金融行业的精通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和综合人才,因此,需要通过大学课程教改策略来满足这一需求。本文认为首先需要对大学课程在金融人才培养方面的培养目标进行改变,再通过对强化本专业的知识结构、熟悉相关领域知识以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教改策略来提高金融行业人才的质量,并满足对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梁玉,韦耀莹.金融学专业教改的整体方式探索--如何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19):99-101.

[2]刘学华,国晓丽.浅议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优化[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01):113-117.

金融学的相关知识篇2

关键词:大学生;金融知识;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4.085

1引言及文献综述

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日趋深化,金融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金融产品持续创新,金融产品或服务已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人们每天几乎都要进行各种各样的金融决策,比如是否利用信用卡消费,是否通过小额信贷平台缓解燃眉之急,是否参与金融市场、是否进行新车贷款、是否借高利贷等等。那么,人们在面临各种金融产品或服务时该如何避免不合适金融行为对自身造成伤害,并使金融行为符合自身利益?

Hilgert等(2003)研究表明,人们日常的金融决策与其掌握的金融知识存在紧密联系。高的金融知识有利于人们做出正确的金融决策(Kimball和Shumway,2006;Christelis等,2010;vanRooij等,2011;Yoong,2011;almenberg和Dreber2011;arrondel等,2012)。然而,不幸的是,人们普遍缺乏对金融基本知识的了解(Lusardi和mitchell,2009,2011;尹志超等,2014;曾志耕等,2015),低金融知识的人更容易做出错误的金融决策(Calvet等,2007、2009;Lusardi和tufano,2009a;mottola,2013)。低的金融知识对大学生的危害或许更大。因为学生面对过多负债的诱惑时特别脆弱,比如信用卡负债时,低的金融知识不仅会限制他们做出适当的金融决策,大学时期养成的金融习惯将伴随着学生人生的整个生命周期。更有甚者,大学生不当的金融决策,例如由消费行为不当引发的大量债务,会导致他们学业的失败,也造成了他们未来的财务困境(Chen和Volpe,1998)。因此,大学生掌握必备的金融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大部分相关研究都是研究成年人的金融知识水平。例如Lusardi和mitchell(2009,2011)对各年龄段美国人的基本金融知识调查后发现,美国人的基本金融知识相当低。此外,有些学者也对各年龄段美国人的高级金融知识进行了研究(Lusardi和tufano,2009a,2009b;Lusardi等,2011;Yoong,2011),所有研究都表明,大多数受访的美国人都缺乏金融知识。专门针对大学生金融知识水平的研究则较少(Chen和Volpe,1998;Shim等,2010),研究同样表明大学生缺乏金融知识。

我国对于金融知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涉及了金融知识对家庭金融市场参与行为及资产选择行为的影响。(尹志超等,2014;曾志耕等,2015)的研究表明,金融知识显著促进了家庭对金融市场、股票市场的参与,并增加了家庭在风险资产、股票资产上配置的比重;尹志超等(2015)研究了金融知识对家庭创业行为的影响,发现金融知识水平的提高可显著推动家庭参与创业活动,并显著促进家庭主动创业。刘丹等(2015)通过对江苏省部分高校进行调查,发现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金融教育对于大学生良好金融行为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但以上文献都缺乏针对大学生基本金融知识的调查,国内现有文献也没有考察大学生金融知识。

基于此,本文研究目的在于:给出当今大学生中的金融知识现状;并识别大学生中金融知识的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金融知识。

本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是数据来源与变量度量,第三部分是计量方法与结果分析,最后是结论及建议。

2数据来源及变量度量

2.1数据来源

数据来自于2015年5月份江西高校大学生金融知识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对象涉及南昌市7所高校的大学生及研究生,发放问卷4000份,剔除无效及含有缺失值的样本,最终有效样本3119份。其中女性5364%,家住农村的占40.59%,经管类专业学生占1369%。此外,还对大学生年龄、收入水平、工作经历等做了调查。

2.2变量度量

5个问题被用来测量大学生基本金融知识。该5个问题分别测量了利率、通货膨胀、汇率、风险收益及投资风险的基本知识。在这5个问题中,回答正确率最高的是汇率问题,正确率为78.9%;其次是投资风险问题,正确率为71.79%;接下来依次是风险收益问题、利率问题及通货膨胀问题,正确率分别为67.84%、53%及45.14%。

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金融知识指数(rooij等,2011),以此来度量金融知识。根据该方法,针对每个问题分别构建了两个哑变量。第一个哑变量表示问题是否正确回答,第二个哑变量表示是否直接回答(这里回答不知道或算不出来即为间接回答)。依据5个问题10个变量采用迭代主因子法进行因子分析。根据Kmo检验,全样本的检验结果为0.7115,表明样本适合做因子分析。依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可以保留一个因子,其比重为71.38%,该因子表示金融知识。最后,依据各变量的因子载荷,计算出本文使用的金融知识指数来度量金融知识。表1列出了金融知识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3.1计量方法

在检验一些大学生为什么会比另外一些大学生拥有更多金融知识时,我们对受访者回答问题的平均正确率进行了分层比较,并通过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各层之间对金融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别进行了检验。在考察金融知识对金融行为的影响因素时,我们采用oLS方法。

3.2各类大学生金融知识的差异分析

表2给出了大学生金融知识回答问题的平均正确率。方差分析也被用于检验不同组别大学生的金融知识水平是否存在不同。

大学生的教育背景会显著影响他们的金融知识。结果表明,经管理专业的学生比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拥有更多的金融知识。平均来讲,经管类专业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为79.85%,而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为61.83%,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比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高18.02%。方法分析的结果也表明这两类学生在0.01显著水平上存在差别。

3.3金融知识的影响因素分析

4结论与建议

金融知识已经逐步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大多学者相对忽视了大学生金融知识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致力于大学生金融知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利用江西高校大学生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金融知识掌握程度还比较欠缺,不同专业、教育程度、是否来自城镇、性别、工作经历都会对金融知识产生显著影响。

以上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教育程度对金融知识有重要影响,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是增加金融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在普及金融知识时,还应适当向女性、农村地区及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倾斜,以全面提升大学生金融素养。

参考文献

[1]尹志超,宋全云,吴雨.金融知识、投资经验与家庭资产选择[J].经济研究,2014,(4).

[2]尹志超,宋全云,吴雨等.金融知识、创业决策和创业动机[J].管理世界,2015,(1).

[3]曾志耕,何青,吴雨等.金融知识与家庭投资组合多样性[J].经济学家,2015,(6).

[4]刘丹,朱涛,李苏南.大学生金融态度与金融行为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5,(6).

[5]allgood,Sam,andwilliamwalstad.FinancialLiteracyandCreditCardBehaviors:aCross-Sectionalanalysisbyage[J].numeracy,2013,6(2).

[6]asaad.tokarC.literacyandfinancialbehaviora:assessingknowledgeandconfidence[J].FinancialServicesReview,2015,(24):101117.

[7]Calvet,Laurente.,JohnY.Campbell,andpaoloSodini.measuringtheFinancialSophisticationofHouseholds[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9,99(2):39398.

金融学的相关知识篇3

论文摘要:宣传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全民金融素质,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参与、配合与支持;同时又是一项长期可持续开展的社会公益活动,既需要轰轰烈烈、吸引公众眼球和注意力的大型宣传活动,更需要可持续有步骤推进“润物细无声”的具体细致教育、培养工作。应当从金融服务产品有效需求的形成、金融体系安全运行的社会生态基础、金融素质是现代公民基本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的视角审视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重要性。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根据我国国情提出如下建议:建立稳定的工作协调机制,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提供组织保证;多方筹措专项资金,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工作可持续开展提供财力保障;启动大学生志愿者工程,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工作可持续开展提供人力及智力资源保障;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培养未来公民的金融意识和金融素质;拓展创新活动形式,提高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金融服务需求、金融体系运行的社会生态基础、现代公民素质视角下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

1.金融知识、金融意识与素质是公民健康有效金融服务需求形成的动因。现代社会金融已经渗透到现代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金融与公众的生活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与生产、工作与学习、理财与经营、投资与创业、保险与风险防范等无不面临着日益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选择。社会公众和客户的现实与潜在金融服务产品需求决定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的容量。在金融知识基础上形成的金融意识与素质是公民健康有效金融服务需求产生的动因。当前,金融业正在发生令人瞩目的创新和增长,金融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张,为满足特定市场需要打造的金融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与此同时,根据有关调查发现,国内社会公众金融知识普遍缺乏、金融理解力较差、金融决策缺乏自信、理财能力较弱,不能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情形。上述现象存在必然影响公民健康有效金融服务需求的形成,从而阻碍和制约金融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2.掌握现代金融知识、具备基本金融素质的公民是国家金融体系安全运行的社会生态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在调节经济活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健康发展,关系一国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而公众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公民现代金融意识与素质的提升,公众对国家金融体系信心的增强,是金融体系安全运行、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社会生态基础。因此,对国民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提升公民的现代金融素质,成为我国金融市场、金融服务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3、在金融知识基础之上形成的金融素质是现代公民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合格的公民必须具备基本的金融素质。公民的金融素质是指在了解和掌握必要金融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现代金融意识和理解及参与金融活动的能力。金融意识包括参与意识、理财意识、诚信意识、安全意识;公众理解参与金融活动的能力包括选择接受金融服务的能力、金融理财能力、履行承诺诚信的能力、防范风险的能力。在了解掌握金融知识基础之上形成的金融意识、金融素质是现代公民素质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必须具备基本的金融素质。

二、发达国家金融素质与金融知识教育启示与借鉴

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在国民金融素质教育方面起步较早。美联储从二十世纪30年代成立以来就一直致力于这项工作,英国金管局从1998年开始启动了有目标、有组织、有重点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美、英国家在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成立专门机构,开展特色活动

美联储设有社区事务计划部门,专门负责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在12个联邦储备银行设立相应机构,开展项目合作,共享信息和资源,并从全国性、区域性、支持其他组织的宣传教育等三个层面,开展内容实用、形式新颖、对象明确的宣传教育活动。与美国类似,英国金管局成立了金融能力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制定实施国民金融素质培养总体规划。2006年起,英国金管局启动金融知识宣传普及“七项重点工作方案”,内容涵盖中小学金融知识普及、帮助年轻人树立理财观、工作场所金融知识传授、消费者金融知识普及渠道、在线工具、新婚夫妇理财、金融事务咨询等。

2、筹措专项资金,密切多方合作

英国在金融知识教育普及方面的投入巨大,早在2004年5月就通过金管局筹集了大约4000万英镑的专项资金。2005年又设立10万英镑的“创新基金”,2006年末达到20万英镑,用于奖励在金融知识普及方法创新方面业绩突出的机构和个人。英国金融能力指导委员会专门设立顾问委员会和工作组,网罗有关单位,共同推进金融知识教育普及工作。美联储用于宣传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联邦储备银行从事公开市场业务获取的收益和向金融机构提供有偿服务的收费,以及联邦储备委员会向各联邦储备银行抽取一定比例收入;二是在合作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中,由参加合作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组织提供的资金。美联储系统与几个全国性组织密切配合,联邦储备委员会委员按职权范围在其他金融教育联盟委员会兼职,联邦储备委员会官员和职员积极参与联盟举办的活动。

3、融入国民教育,关注弱势群体

英国将个人理财知识纳入2008年正式实施的《国民教育教学大纲(修订)》,要求中小学校必须对毕业生进行良好的金融知识教育。同时,有关部门免费向学校提供教学材料、课程设计、师资培训等帮助。美联储在中小学广泛开展教育普及工作,对在校生设计趣味性和针对性强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活动。许多联邦储备银行都允许学生参观,以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同时,英国和美国都将宣传普及对象的重点定位在相对弱势的群体,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为避免出现受众对象“真空”,英国政府还采用“实施教育、信息、提供咨询”的全方位普及方法,通过中小学、高等院校、工作场所、网络、出版物等渠道,向消费者群体提供宣传普及。

三、构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长效机制的路径选择

1、建立稳定的工作协调机制,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提供组织保障

要有效开展公众金融知识遍及教育、提升公民金融素质工作,必须立足于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构建长效机制。即由“政府主导、金融机构支持、社会参与、高校配合”的相对稳定工作协作机制。政府主导是指负责国家及地方金融政策与监管的“一行三会”及其分支机构,省、市、县政府的金融办应该把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提升公民金融素质工作纳入工作职责范围,设置专门机构配备人员履行该项职能;机构支持是指各级各类金融机构和企业把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提升居民金融素质作为公司的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和重要的社会公益活动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工作安排,在资金、人力配置与制度安排上给与保障;社会参与是指各级各类与金融学术、业务相关的学会、协会,各级社科联、消费者协会,有关民间团体把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提高社会公众金融素质的公益活动作为机构团体的重要事项和活动内容列入工作职能和计划中,并在制度机制、物资条件上予以保障;高校配合是指大专院校充分发挥其金融相关的学科专业师生人才与学术资源优势,积极主动参与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提升居民金融素质的公益活动,为该项活动与工作持久深入地开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

除了政府及社会相关方面履行各自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提升社会公众金融意识职责与义务外,还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多方参与、配合与支持的国家、地方层面的统筹协调机构与运行机制,统一制定不同层次与范围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与金融素质提升的事业规划、工作方针;提出年度工作安排,明确活动重点与内容,界定职责、分解任务,落实监督考评。国家层次的协调机构由国家“一行三会”分管负责领导组成,办事机构设在中国人民银行;地方的协调机构由地方“一行三会”和政府金融办公室的相关领导构成,办公室可设在人民银行分支行或政府金融办。通过建立纵横交织的组织机构与协作协调机制,为可持续深入推动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与金融素质提升公益事业提供组织载体与机制保障。

2、多方筹措专项资金,为金融知识遍及教育工作可持续开展提供资金保障

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与公民金融素质提升工作是推动国家和地方金融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的宏大基础性工程,是利国利民的社会公益事业。其参与主体涉及政府及社会方方面面,需要长期可持续深入开展。这就需要多方筹措专项资金,为金融知识遍及教育工作可持续开展提供资金保障。

国家和区域的“一行三会”、地方政府金融办可根据公益事业规划与工作计划,以专项预算的方式从财政支出项目中筹措专项资金;各级各类金融机构与企业可从单位社会形象宣传塑造、开展社区公益活动的项目筹集专项资金;社会团体、民间机构通过自愿捐赠、筹款的方式吸收民间资金用于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与金融素质提升工作与活动。

建立全国和各级地方“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基金,整合与集聚各类基金资金资源,用于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与公民金融素质提升公益事业。基金成立之初,可从上述渠道按一定比例形成启动基金,通过基金会的有效运作、实现基金增值,同时大力吸收金融机构、企业、民间团体、公民个人捐赠,不断壮大基金规模,筹措更多的资金支持公众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与金融素质提升的公益事业。

3、启动志愿者工程,为金融知识遍及教育工作可持续开展提供人力及智力资源保障

启动并实施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的“金融知识遍及教育”志愿者工程。充分发挥财经大学、其他大学金融经济管理院系学生的学科专业、人数众多、分布面广、鼓励假期社会实践、长期稳定可持续的特点与优势,建议国家设立由一行三会、教育部和倡议发起,各金融机构与企业支持配合、有关高校组织实施的“高校大学生‘公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志愿者工程”。国家和地方金融知识教育普及协调机构领导、指导志愿者工程并提供相关条件支持;各级设立的“公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基金”以项目立项,评选优秀项目、先进志愿者团队或优秀个人等方式“给与大学生志愿者工程必要经费支持;各相关高等学校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寒暑假在当地主管机构和金融企业支持下深入城市社区、企业、城镇、农村及中小学开展多种形式、途径的金融知识普及与提升的活动。包括金融知识讲座、培训、咨询、调查与访谈交流、在城市社区、乡镇与中小学设置金融知识普及专栏、文艺汇演等方式、派发金融知识普及读物等方式开展金融知识普及与提升教育工活动。“大学生志愿者工程”既为国家地方长期持续开展公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及金融素质提升公益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高素质人力与智力资源保障,同时也是金融相关专业在校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掌握社情民意、熟悉国情民情,把知识奉献社会的有效途径。

4、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培育未来公民的金融意识和金融素质

公民掌握的金融知识要转化为金融意识,进而表现为金融素质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不仅要重视对现在公民普及金融知识、增强金融意识从而提升金融素质,而且更要抓好未来公民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金融意识与金融素质培育工作。由此可见,抓好在校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金融知识启蒙与遍及教育,培育未来公民金融意识与素质,对于持续提升国家公民整体金融素质尤为重要。

建议全国人大立法把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素质培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高度重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教育部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把金融素质培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对学生进行金融知识启蒙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接触金融、了解基本金融常识;在中学阶段逐步增加有关金融知识课程,帮助学生熟悉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金融现象,树立初步的金融消费、金融理财、金融诚信、金融安全和金融市场的理念;在大学阶段,把征信及相关金融课程作为各专业必修的公共科目。国家“一行三会”应与教育部配合共同推动金融知识普及教育进学校的工作,同时向学校免费提供教学材料、课程设计、师资培训等支持与帮助。“一行三会”各地分支机构,各级政府的金融办,各金融企业大力配合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开展金融知识普及进校园的工作,同时积极支持中小学学生参观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通过现场演示、展示和讲解的形式,以增强学生金融业务与流程的感性认识。

5、拓展创新活动形式,提高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致使金融发展呈现地区、城乡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造成社会公众掌握金融知识程度,金融素质高低的层次性和复杂性,由此决定了金融普及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复杂性。要提高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必须总结和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方式,不断拓展创新活动形式。

各级主管机构和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基金会可以通过有偿向社会征集“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活动优秀方案的方式,经过筛选评比,择优推广;通过向大学生志愿者征集优秀活动方案,以立项或评奖的方式予以激励并加以普及;通过向文学界、艺术界、影视界、广告界及大众媒体有偿征集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影视作品、动漫作品及公益广告作品,为公众提供丰富的喜闻乐见、寓教于乐作品;通过向金融与漫画专业人士征集优秀的金融普及教育题材的通俗读物,漫画作品;通过向高校、金融研究机构、金融企业专业人士有偿征集优秀金融知识普及教材等。

加强社会公益性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站、报刊等多种新闻媒体宣传征信及相关金融知识,让社会公众多渠道了解金融知识,增强诚信和风险意识;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投资者的教育,建议各金融监管部门督促指导银行、证券、保险业协会积极组织金融机构做好客户教育;同时,不断拓宽金融知识宣传面,扫除宣传普及教育的盲区。

参考文献:

(1)杜秋英.天津探索公共金融教育新方式<金融时报>2005.11.17

(2)薛建波,英国金融知识普及工作的重点及其实践,《金融论坛》,2007.5。

(3)杨晓嘉,尽快将金融理财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证券日报》2008.3.10

(4)杨子强,加强社会公众金融知识教育,《中国金融》,2008.2

(5)沈红.李希宏,农村金融知识普及问题应给予关注,《内蒙古金融研究》,2009.8

(6)吴晓灵,积极开展农村金融教育《中国证券报》2009.4.19

(7)唐小惠、探讨,“后危机时代”金融教育使命与责任。《金融时报》2009.12.10

金融学的相关知识篇4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2-0060-05

一、导言

金融是一种典型的虚拟经济,其经营、管理和决策过程几乎不涉及物流活动,所以金融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信息处理活动,金融业因此也是国民经济中信息技术应用最早和最深入的行业之一。基于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各类金融信息系统已经成为金融业创新业务、管控风险和处理数据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其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金融信息化首次被纳入国家规划[1];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提出了“智慧星球”的概念,并发表了《智慧星球赢在中国》的研究报告,智慧银行是六大智慧行动方案之一。

根据诺兰模型①,我国金融信息化正处于集成向数据管理迈进的过渡阶段,处于以计算机技术应用为主向以信息技术与业务融合为主的转折点,其特点是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的高度融合。这一阶段需要的是大量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精通金融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2]。金融信息化教育及其人才培养质量就成为金融信息化的重要保障之一。

本文在对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概念、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并尝试设计一种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多层次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既学习相关计算机应用知识,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又掌握并精通基本金融理论和业务,成为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

二、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欧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重视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培养分为两个体系:一是高等院校中的学历培养模式;二是作为职业技术的一种证书培训[3]。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CollegeLondon,简称UCL)是欧美发达国家金融信息化人才学历教育培养的典范②,该学院从本、硕、博三个层次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重点是硕士层次。根据学历背景的不同,设计了两个硕士方向:第一学历是非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为通才(generalist);第一学历是计算机或者相关专业,培养目标是专才(specialist)。这两个方向的毕业生都可以选择攻读博士学位或者直接从事金融服务领域的技术工作。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花园大学与伊斯坦布尔交易所合作办学,采取证书教育,进行模块化教学。

我国目前的金融信息化人才主要来自于理工科院校计算机、软件工程、电信工程等专业,这些学生一般不懂金融理论与实务知识,适应金融信息化工作的时间较长;还有原中国人民银行所属院校的信息类专业,如原陕西财经学院、西南财经大学等。这些学校培养的学生计算机及其应用能力又明显不足,也无法完全适应金融信息化的要求。

进入21世纪,随着金融信息化在金融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金融信息化人才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国内一些重点院校开始探索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西安交通大学于2000年设立了金融信息工程专业,覆盖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北京大学于2005年成立了金融信息工程系;随后大连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相继成立金融信息工程专业(或专业方向),以学历教育的方式培养金融信息化人才。但由于受到学科的限制和制约,培养的人才虽然对金融信息化的适应能力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仍然无法满足金融信息化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

此外,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还有以下问题:(1)定位问题,与其他金融人才定位的混淆,知识的重复,如金融工程、金融数学等。(2)培养模式问题,应该以学历教育为主,还是以社会培训为主。(3)学科背景问题,第一学历应该是金融专业、信息技术专业还是复合型专业。(4)教师队伍问题,应该是复合型,还是多专业的组合等。这些都是在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

(一)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概念

我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对应于美国的“通识教育”和“实用教育”、日本的“世界通用人才教育”。目前绝大多数的教育都是基于这种形式的培养模式,侧重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复合。相同学科或者不同学科的不同领域的复合型培养模式在很多高校也有尝试,一般采用设置复合型专业、双学位制、第二学位制、联通培养制、主辅修制、选修课制等方式。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则以设置复合型专业为主。浙江工商大学李金昌(2011)提出全面开放实验室,建立综合性实验中心培养经济类复合型人才。上海金融学院信息管理学院院长元如林(2011)提出适应智慧金融需求,培养金融信息化人才。但是,纵观已有的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文献,往往对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界定不清晰,而且关于其知识和能力的研究几乎为空白。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张成虎(2011)提出复合型金融人才的概念,并刻画了其能力体系。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概念,界定其知识结构和能力构成。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是指掌握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知识,熟悉金融理论与实务,能够在金融服务与业务创新、金融风险管理及金融数据管理等信息化工作中从事需求分析、开发、测试、管理及其他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二)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

人才成长一般经历知识的被动接受和应用、创造新知识、发展新知识三个阶段。学校教育(博士以下)以第一阶段为主,也就是知识的接受和应用阶段。因此,首先必须明确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要求的知识结构横跨多个领域,根据知识构成及构成的比例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方向,把所有的方向和业务领域综合,就可勾勒出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各个高校推行培养方案时可以对某些学科有所偏重,避免人才培养同质化,也可以突出自己的特色,但是整个学科的知识结构应该是相同或者相近的。为了便于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创新,按照接受知识的顺序和内容,可分模块进行归纳。

1.微观金融知识[4]。一般包括金融市场或者金融机构主要业务流程和机构设置等金融市场运作知识;金融市场中金融工具与工具创新、价值评估、风险管理和资产组合、资本资产定价、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市场运作机理知识;金融风险管理框架与计量方法等知识。

2.宏观金融知识。一般包括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利率形成与汇率形成等基础知识;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金融危机、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震荡、货币政策及其与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金融的制度安排与宏观政策的协调等国际国内金融制度安排知识。

3.计算机技术知识。一般包括计算机运行基本理论的硬件知识;主流程序语言(如C++语言、JaVa语言等)及其应用、管理软件生产过程、管理信息化、常用软件的使用等软件知识;数据库基本理论、数据库设计与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等数据库知识;网络架构(建设、维护计算机物理网络)、网页制作、web程序设计等网络知识。

4.统计计量知识。一般包括对金融活动内容进行分类、量化、数据搜集整理以及描述、分析,反映金融活动规律性的应用统计知识;将管理的相关问题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包括金融在内的各种运行系统中所发生的各种复杂问题,为决策提供科学支持的运筹知识;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与计算机技术,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主要手段,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的计量经济知识。

5.金融信息化复合知识。一般包括网络金融的理论与实务知识;由金融业内部信息系统、金融业之间的信息系统(FeDwiRe、BoJ-net、CHipS、SwiFt等)、金融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系统构成的金融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知识;金融数据仓库的建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金融数据挖掘和联机事务处理的知识;数据仓库+联机事务处理+数据挖掘的金融决策支持系统的知识。

(三)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能力要求

本文根据我国金融信息化的特点及其对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的要求,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金融信息化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传导关系图。一般来说,我国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应具备如下几点能力:

1.基于服务创新、产品创新的金融业务流程再造的开发和应用能力。创新是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目前金融业绝大多数的创新依赖信息技术。而我国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保障和改进金融服务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简称Cme)正是由于其Globex电子交易系统而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交易服务和流动性提供商,树立了在全球所有金融和商品期货期权产品领域电子化交易市场的领先地位,并成功收购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简称CBot)。因此,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客户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能不断开发出低转换成本的、既便利又安全的、与时俱进的基于金融信息技术的金融产品,金融企业就可以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占据市场的领导地位。具备基于服务创新、产品创新的金融业务流程再造的开发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可以帮助金融企业做到这一点。

2.基于信息技术的决策能力。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的以经验为手段的决策因欠缺精确性、及时性、全面性和科学性,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辅助进行决策。因此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应该具备基于信息技术的决策能力,针对决策的相应过程,包括获取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正确、恰当地描述数据的能力,简单分析数据的能力,应用各种决策方法和技术分析数据的能力,深层挖掘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以上决策过程的能力[5]。

3.防范信息技术风险的能力。风险管理是金融管理的核心,在不少金融机构中,操作风险导致的损失已经明显大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由于信息技术的不完备所导致的操作风险应该占据重要地位。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应该具备防范信息技术风险的能力,掌握软硬件方面的安全保障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金融信息技术设施各类不安全的因素。

4.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不管是信息技术还是经济金融,都是更替很快的行业。美国的商业银行电子化经历了50年历史,其中每10年左右,信息技术就会在高层次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游戏规则进行重构。西方的一些“标杆”银行运用信息技术来探索和实施先进的管理思想,具有鲜明的个性,从而总是能领先竞争对手两到三年时间。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应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关注技术动态和金融发展前沿,对市场中需要的或者同行新出现的业务做出迅捷的反应,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开发和应用,尽快抢占市场。

四、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一)培养的层次

根据金融信息化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以及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特点,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既可以在理工科院校的计算机、软件工程、电信工程等相关专业培养,也可以在财经类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

理工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金融理论与实务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应用的“专才”;财经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金融理论与实务知识,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通才”。

由于知识体系的交叉,涉及经济、金融、统计、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所以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应该以硕士培养层次为主,以面向应用的专业硕士为主。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基层、本科、博士等层次开展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详见图2。

1.基层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化操作人才。采取社会培训或者单位技能培训的方式,对金融业从业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及其操作能力的培训,使其可以基本掌握金融业所涉及的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和主要功能。

2.本科层次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化应用型人才。采取学历教育的方式,通过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通识教育(侧重微观金融)和金融信息化相关课程的传授,使其基本掌握金融信息技术,能从事金融信息化的系统开发、维护、管理、升级工作,少部分可以从事金融信息系统的开发、测试等工作。

3.硕士层次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化高级应用型人才。采用学历教育的方式,根据学生学科背景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培养方式。本科已经具备复合型金融信息化知识的学生,硕士培养阶段应该侧重于宏观金融知识、经济计量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与应用实践;本科是非信息类专业,硕士阶段应该以培养金融信息化管理型人才或者具备信息知识的业务人才为主;本科是信息类专业,硕士培养阶段应该加强宏、微观金融的教学,使其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具备敏锐感知力,以培养金融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人才为主。

4.博士层次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化研究型人才。通过本科和硕士阶段的教育,学生已经基本具备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博士阶段应该以培养掌握本专业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与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够在金融信息化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做出创新的研究型人才。其中,掌握宽广的基础理论,能驾驭(洞察)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具有运用信息技术创新产品、控制风险等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1.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应该采取以学历教育为主,社会培训和单位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中注重金融实务与计算机应用的实践。

2.要构建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复合性和创新性,而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创新性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构建完整、连续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制定从学生入校到中期实践,再到最后的毕业实践等相配套的考核制度;其次,要搭建学科交叉、复合型的实验教学平台;最后,要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真正实现产学研的统一。

3.要设置更多的复合型课程,使复合型专业从“交叉”走向“融合”,最后走向“渗透”。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复合型的教材和课程,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4.要注重“案例式、项目式”教学在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案例教学从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在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努力收集金融信息技术案例,开发设计新的金融信息技术实验项目,并体现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三)师资队伍建设

复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没有一支既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丰富的计算机应用经验,又具备金融理论与实务的基本知识,能在教学环节把计算机和金融理论与实务知识紧密结合的师资队伍,其人才的培养质量就难以保证。因此,可以通过业务培训、深入金融信息系统开发和测试等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等方法,进一步加强教师的金融信息技能的培养。

五、结论

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是应用复合型人才理论结合我国金融信息化人才要求提出来的新型人才。本文通过对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独立、相互融合和层层递进的关系,所以文中采用了模块化、分层次的构建方法。

2.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学历教育的硕士层次为主,重点在于培养应用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各个高等院校在设置该专业时可以突出特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多领域、多层次的金融信息化人才结构。

3.在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一支具备复合型金融信息化知识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复合型的实验平台和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则是重要保障。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为我国复合型人才、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当然,本文尚有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如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的能力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就可以把知识、能力、需求之间进行完整架构;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师资队伍、教学环境及其软硬件保障设施的建设等问题也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志丹.基于服务创新的金融信息化人才需求变化与培养途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9(6):88-91.

[2]元如林.智慧金融与金融信息人才培养[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1(1):53-57.

[3]汪宜丹.后危机时代的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11):99-101.

金融学的相关知识篇5

0引言

现代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经济技术迅速发展,经济形势风云变化,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压力。我国经济在机遇和挑战中艰难前行。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也推动了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标准也对国际金融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金融是一门变化着的学科,然而传统的国际金融课程更注重的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相关实际案例操作和与之相关的法律知识等涉及很少,尤其是对社会经济相关形势的具体分析都很少涉及,造成学生只懂理论,却不懂得运用的局面。现代教育教学改革正是意识到这一点,也因此推动了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改革。现代社会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国际金融课程不再只是建立在高高在上的理论之上,而应该将其深入到细微的经济生活中,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在实际金融工作中的理论运用能力,普及国际金融相关的法律知识,开拓学生视野,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优秀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1对国际金融课程进行改革的意义

1.1提高学生内涵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国际金融知识内涵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难成为当下社会急需解决的现象,而造成部分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的知识基础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要解决就业难问题重要的一点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优秀金融人才,不仅能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能准确了解如何进行实务操作,了解金融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帮助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国际金融知识水平,辅助解决。

1.2有利于发展优秀人才

有利于国际金融相关企业行业的发展金融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优秀的人才作为支撑,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出现很大的危机,这种情况下,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是能够适应当下经济环境的国际金融企业人才,帮助企业应对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双重挑战。国际金融课程的改革有助于培养出更加优秀的金融行业人才,在向社会源源不断输送更加优秀的新鲜血液时,也为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有利于国际金融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贡献。

2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现状势

2.1教学模式单一

国际金融教学思想意识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理论知识的层面上,教学模式也以课上课下的理论分析教学为主,教师为主体主导着整个教学的进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积极性不高。调查发现,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学生对国际金融知识的兴趣程度不断提升,然而单一的教学模式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成为影响国际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果。

2.2缺少优秀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师队伍

学生对国际金融课程的理解绝大部分来自于教师的讲解,而学生能不能在课堂上就有机会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的经济情况结合起来,就是在考察任课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素质。虽然目前我国优秀的金融教师并不少,但主要集中在重点学校,而一些非重点学校虽然设置了相关课程,却没有相配套的教师资源。由于优质的教师资源没能实现共享,不仅不利于非重点学校国际金融专业学生的成长,而且由于优秀教师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因而也是对教师资源的浪费。

3金融课程改革途径

3.1教学目标的改革

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金融。金融的发展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国际金融方面表现得更为紧迫。为培养相关人才,国际金融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教学的目?擞Ω么优嘌?理论人才转移到培养实干人才,通过有计划的培养和教育,不断修正教学目标,为培养出更多的有时代特色,既懂得理论知识,又精通实务操作,了解过金融相关法律规则的高质量国际金融人才而努力。

3.2重视运用案例教学法

国际金融课程教材经过严格的筛选之后确定下来,虽然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但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经济问题都会被排除在课本之外,而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某个理论知识,又不至于造成闭门造车的局面,此时就需要教师灵活的运用金融学教学案例帮助学生提升。首先,案例教学应该贯穿金融教学的始终,从上课导入课程主要内容开始,到中间各种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最终对理论知识的总结,要让学生养成带着案例学习金融理论知识的习惯。这种做法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有利于课程向着需要的目标方向迈出。

金融学的相关知识篇6

关键词:财务管理;金融学;经济学;融合教学

高等教育中,财经类专业囊括的范围较广,常见的专业包括市场营销、会计、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统计、财税等经济与管理类。这些专业之间都有宏观、微观、市场、政策、核算的联系,这一系列的因素构成了整个的财政经济体系。因此,选择财经界的任何一个专业,其他一系列的财经知识也都是有必要涉足的。

一、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缺乏金融、经济知识的原因

基于知识的全面性和财经知识的贯通性,本文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对高等教育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进而研究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金融学、经济学融合教学的必要性。

(一)专业定位不准确

当前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以培养职业型人才为首要目标,对学生多学科涉猎、全面发展的认识不够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学习到的多是会计类知识,因为会计专业将来就业机会多,可操作性、实用性较强,契合应用型高校的教育目标。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也深受就业市场和学校教学理念的影响,对会计知识关注度较高,对财务管理专业课不甚重视。

(二)学科划分过细

过度细分的学科,相互之间的纽带被强行割裂,知识体系不完整、不衔接。事实上,这些专业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利用手中的闲置资金进行投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财务管理行为,在选择投资项目之前,了解国家的政策是十分必要的,需要财政学的相关知识;但了解国家的政策还远远不够,整个经济环境的概况要熟悉,经济学会来解释市场规律;至于选择什么样的产品或者项目来进行投资,金融学在金融创新产品方面派上了用场;会计核算负责记录和监督经济行为,进而指导其后的经济决策。由此可见,一项理财投资想要做好,需要几门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三)学生对金融学、经济学兴趣不高

本人入职高校不久,身为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了解到本专业的学生只对会计相关的知识感兴趣,财经新闻从来不看,原因是看不懂、没意思。经济常识、金融理论都知之甚少,更别说将其理论用于实践和理财规划了。这种现象并不是由于学院没有为财务管理或会计类学生开设经济和金融相关的课程,而是因为学生甚至老师都觉得这些课程是外专业的,没多少作用。加上就业形势的严峻,学生们只钻研本专业的几门核心课程,考研、考证热度不减,其他的知识懒得学习甚至懒得了解。但是,我们要培养财会专业学生的眼光,不能只局限于记录和核算,要将眼光放长远、视野开阔,从整个经济形势着手,旨在核算准确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创造价值的决策能力。综上所述,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会计以外的其他财经专业课,尤其是经济学和金融学,这两个学科既是基础也是热门。

二、金融学和经济学的概念及关联

金融学是在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学可以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而金融学便是经济学的货币表现形式,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一部分,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和货币流通不可分割,把信用和货币流通紧密联系在一起,金融学的基本内容是:研究它们本身的运动规律和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范畴的相互制约关系。最近几十年,金融学发展迅速,无论是在理论领域还是实践领域,金融市场生机勃勃,不断创新,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各大高校也都越来越重视金融学学科的建设。主要开设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世界经济概论、金融工程学、国际保险、信托与租赁、公司金融、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统计分析、国际结算、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课程。金融学专业的课程里,有一半属于经济学的内容。

三、将金融学和经济学知识融合注入财务管理专业教学

从对金融学和经济学的介绍可以看出,要想在金融学界和经济学界有所专长,精通上述主要课程是首要之举。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本身对经济和金融的敏感度偏差一些,基础不牢,在继续学习中难免会吃力,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财务管理专业非经济、非金融科班出身,学生们并不需要太过专业的金融经济知识,只是为了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为财务管理工作的核算、决策工作提供帮助。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应选择从兴趣培养入手,慢慢带入,多加实践,寓教于乐。

(一)培养兴趣

笔者平时浏览微信平台发现了一个财经新闻的公众号,这个公众号推送的信息很有意思,是通过画图、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财经事件,十分生动形象。课堂上跟学生说起本专业的学生要培养经济和金融的敏感性,顺便把这个公众号推荐给学生们。一段时间以后,有学生反映非常喜欢该公众号,从最开始的新鲜好奇,到现在每天都会特意翻看当天的财经信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途径把财经信息介绍给他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金融学与经济学理论融合教学

从教学顺序上来说,金融学是在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了解经济学的发展史和重要理论,是继续学习金融学之前要夯实的基础。从教学效果上来说,在理论介绍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案例教学。充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发动学生们亲自去查找相关金融学和经济学案例,结合理论基础,小组分析讨论,再进行汇报总结。

(三)多增加实习实践环节

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网络,校企合作项目多推荐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不只是会计职位的工作,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也可以推荐学生加入,一方面,消除他们对金融行业的不了解;另一方面,对所学的金融学和经济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融合。对各类相似或迥异的知识进行巩固,莫过于将之结合实务加以运用,能够显著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和阐释,我们可以看出,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加强金融、经济知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应从兴趣出发,夯实理论基础,多加实践,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吴英杰.后危机时代的高校金融教学该给:理论发展与实践模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04).

金融学的相关知识篇7

关键词:农民;农村金融;金融知识;金融调查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5.049

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在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党和国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视,先后提出了“三农”、“新农村”等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重要部分,新农村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农村金融的发展也有了新的机会和新的环境,而农民掌握现代金融知识程度和农村金融发展程度又是息息相关。为了了解广西新农村农民现代金融知识的现状,我们对广西范围内的农民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980份,回收有效问卷910份,有效率为92.8%。调查显示,广西部分农民现代金融知识仍然匮乏,新农村农民现代金融知识匮乏的问题亟待解决。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1调查对象所在行政区域

调查对象所在区域为广西各行政区域的农民。

本次调查对象为广西各市级行政区域辖区的农民,包括南宁、柳州、桂林等14个市;根据调查数据统计得知,调查对象的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高中(含高中)以下学历居多,占调查总体样本的80.22%,大专(含大专)以上学历较少,占调查总体样本的19.78%。

2广西新农村农民现代金融知识现状调查

农民对现代金融知识的知晓程度、理解程度、操作熟练程度可以反映出农民现代金融知识现状,所以调查主要从这3个方面着手。

2.1现代金融知识知晓程度的调查

现代金融知识多种多样,此次调查从股票、债券、基金、手机银行、互联网转账支付等方面做调查,以了解到农民对这些常见常接触的现代金融知识的知晓度,掌握一手调查资料。

调查数据显示,在对股票的知晓上,71.9%的调查对象表示知晓,28.1%的调查对象表示不知晓;在对债券的知晓上,49.9%的调查对象表示知晓,50.1%的调查对象表示不知晓;在对基金的知晓上,53.6%的调查对象表示知晓,46.4%的调查对象表示不知晓;在对手机银行的知晓上,60.2%的调查对象表示知晓,39.8%的调查对象表示不知晓;在对互联网转账支付的知晓上,66.8%的调查对象表示知晓,33.2%的调查对象表示不知晓。

由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得知,农民除了对股票的知晓度相对较高之外,对债券、基金、手机银行、互联网转账支付的知晓度还不是特别高。

2.2现代金融知识理解程度的调查

通过农民的理财方式可以反映出农民对金融知识的理解,理财方式各异,银行存款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本次调查主要从农民银行存款角度入手,进而知道农民对现代金融知识的理解程度。

第一,认为将钱存入银行是否会有损失的调查中,52%的调查对象认为没有损失,48%的调查对象认为有损失的可能。第二,选择存款金融机构的理由调查中,63%的调查对象是就近方便,25%的调查对象是利息高,12%的调查对象是无所谓。第三,权衡月收支且有结余,在如何选择银行存款期限的问题调查中,63%的调查对象选择活期存款,24%的调查对象选择定期存款,13%的调查对象不选择银行存款。

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农民对银行存款的风险意识认识不足、认识不全面,大部分农民选择金融机构只图就近方便,而不在乎银行存款利息的高低会给自己带来不同的收益,大部分农民对存款期限的选择还不是十分理性,不是很明白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区别,也就说明了农民对现代金融知识的理解程度有待提高。

2.3现代金融工具操作程度的调查

现代金融工具操作是金融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调查主要从农民对自动柜员机(atm)的使用、网上银行转账支付的操作、炒股软件的安装使用、网络购物平台购物等方面进行。

农民对自动柜员机(atm)的使用的调查中,59%表示会使用,21%表示不会,20%表示会但不熟练;农民对网上银行转账支付操作的调查中,48%表示会操作,52%表示不会操作;农民对炒股软件的安装使用调查中,46%表示知道,54%表示不知道;农民对网络平台购物的调查中,43%表示有过网购,41%表示没有过网购,16%表示有让他人帮忙网购经历。

通过以上调查情况得知,农民懂得对现代金融工具的操作程度还不高,有50%左右的农民仍旧不能对一些金融工具进行操作。

3农民现代金融知识匮乏现状原因分析

从农民现代金融知识知晓程度、现代金融知识理解程度、现代金融工具操作程度的调查结果数据得知,广西仍有相当多一部分农民现代金融知识比较匮乏。为此,我们需要找出其中原因,才能解决农民现代金融知识匮乏的问题,才能推进新农村金融的发展进步。

3.1地处偏远山区,文化教育落后

广西地处西部地区,较之东部地区而言,教育资源、教育水平、教育设施等均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现代金融知识的教育也是如此。由于缺乏现代金融知识的教育,农民缺少对现代金融知识的学习,加上多数农民文化水平较低,自学能力不强,导致农民对日新月异的现代金融知识认知度不高。

3.2金融设施不足,了解途径欠缺

“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然而在广西有些农村依然没有网络设施的开通,农民对现代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仍旧无法接触,对互联网转账支付、网络购物等和网络相关的金融工具难以知晓。另外,金融机构业务在农村的业务规模偏小,在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非常之少,网点覆盖面不大,自助柜员机等金融设备设施的投入量和使用量偏低,使得部分农民不熟练甚至不知道自助柜员机等金融设备的操作。

3.3金融需求较少,金融服务缺位

农民了解和掌握的现代金融知识多数来源于与之相关的有着直接关系的那些金融知识,他们对金融的需求多数停留在传统的存款取款,股票、债券、保险、网络理财等现代金融需求相当少,也便缺少了认知。即使有的农民萌生对股票、网络理财等金融产品、金融工具产生了兴趣,农村的金融服务机构仍跟不上,无法给予农民齐全完整的引导和解答。

3.4金融意识淡薄,理财观念不强

通过农民对股票、债券、基金等投资理财产品的知晓度和银行存款期限选择的调查数据上可以间接了解到,农民对现资理财产品关注度不高,不太在乎资金的管理,也就对现代的金融知识新业务缺少了认识。

3.5体制更新缓慢,制度尚未完善

金融体制未能真正与时俱进,在万象更新的金融发展中农村的金融制度没有跟上时代步伐,惠农金融制度不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及时。

4农民现代金融知识匮乏的不利影响

农民掌握现代金融知识程度关系“三农”的发展,关系“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关系农村金融改革的进步完善,如果农民现代金融知识匮乏将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4.1农民现代金融知识匮乏不利于“三农”的发展

“三农”包括农村、农民、农业,首先,农村金融是农村的组成部分,农村金融发展可以促进农村整体的进步;其次,农村金融与农民理财管理密不可分,农村金融发展有利于农民财产的管理支配;再次,农村金融与农业发展有相互促进作用,农村金融发展能对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保障作用。可见,农村金融发展对“三农”的进步极其重要,反之,农村金融得不到发展或者发展缓慢则对“三农”相当不利。农村金融要得以又好又快的发展关系最大的是农民,只有农民金融知识与时展同步才能真正实现现代金融,才能对“三农”发展起积极作用。

4.2农民现代金融知识匮乏不利于“新农村”建设进程

“新农村”建设有了政策上的支持,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建设确实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但是,在当代社会各个领域飞速前进的今天,新设施的建设不仅是水、电、路等设施的建设,还包括网络设施的建设,在网络时代环境下,很多网络金融产品、网络金融工具、网络金融渠道应运而生。农民若是不能比较快的掌握网络时代下的现代金融知识,将会影响新农村新设施、新环境的发展进程,新农民、新风尚也会滞后,最终不利于“新农村”建设。

4.3农民现代金融知识匮乏不利于农村金融改革的进步完善

随着党和政府对农村经济的重视,惠农政策的倾斜,农村金融改革政策对农民的利好也随之而来。可是,农村金融改革最直接利益关系是农民,他们需要掌握相应的现代金融知识才能从中给身带来最大利益,如果现代金融知识匮乏不但无法从中实现效益最大化,也会影响到农村金融改革的进度。

5改变农民现代金融知识匮乏现状的对策建议

综合以上调查分析,广西新农村农民现代金融知识仍旧比较匮乏,造成农民金融知识匮乏有多方面因素,影响着“三农”、“新农村”、农村金融改革的发展进程,为此,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为改变广西农民现代金融知识匮乏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5.1金融机构加强宣传教育,农民自身提高金融认知

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各方面发展步伐明显慢于城镇,现代金融知识传播也不例外,因此,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对农民进行金融知识的宣传引导,特别是新时代下的金融知识的教育,例如营业网点的宣传、金融机构人员下至村屯的宣传,营造良好的金融氛围。农民自身在金融机构的宣传引导下,应不断提升自我对现代金融的认知,提升金融意识,学会理财常识。

5.2加大农村金融设施投入,增加农民了解金融途径

相对于城市,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投入量小,配套设施不足,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金融设备设施应加大投入,包括传统的自助柜员机和现代化的网络金融操作设备,以及工作人员操作演示,给农民认识金融增加更多的途径,掌握更多的金融工具的操作。

5.3加快农村金融改革进度,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农村金融是全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到关系全国金融改革进度,小到关系农村整体发展水平,只有加快农村金融改革,使之与农村发展所需相适应,譬如农村金融惠农的落实,确实有助于农民理财,对农业发展起支持作用等,在农民需要了解现代农村金融知识、农村金融政策之时能够及时给予满意的服务,这样全国金融改革才会实现实际性的突破。

5.4发挥高校服务社会职能,利用师生服务农村金融

高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拥有较高的学识科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在农村金融发展问题上,尤其是财经类院校,可尽可能发挥其作用,利用高校金融知识、高校金融课题研究等方式服务于农村,通过暑假寒假“三下乡”等系列活动,通过高校师生把新的金融知识宣传到农村,给予农民关于金融知识方面的解答。

参考文献

[1]范畅然,马梦晖.当前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水平及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4,(11).

金融学的相关知识篇8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对国际金融专业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这就对《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国际金融》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国际金融专业性人才。《国际金融》课程是21世纪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了实现国际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应区别于研究型或综合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应用实践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衔接金融专业本科教学目标,根据“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工作指导意见,结合《国际金融》课程实际特点,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突出国际金融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及灵活应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基于经济全球大背景,深入认识宏观经济的运行及变化,因此,对《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前提条件,需对其进行整合和优化。首先,适当增加国际金融热点问题。国际金融形势的瞬息万变决定着需要用鲜活和热点资讯来充实国际金融前沿理论及实践知识体系。例如,近期的全球金融动荡、人民币持续贬值、美国加息计划等,通过对热点话题中国际金融知识的讨论、分析和研究,不仅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当然,作为专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工作者要不断更新和提高自身的国际金融知识视野,以最大的敏感度捕捉该学科最前沿动态和资讯,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映国际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紧跟我国金融潮流形势,从而更新和完善《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体系。其次,适当增加学生容易混淆国际金融知识点。例如,买人汇率与卖出汇率,本币升值与贬值,直接标价法与间接标价法等,在区分这些知识点的同时,掌握更为深层次的内涵。再次,适当删减一部分国际金融理论知识及交叉学科重复内容。基于国际金融知识的实际应用考虑,可适当删减部分太过艰深的理论知识和一些衍生金融产品的计算,例如,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国际融资理论、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等。同时应舍去与国际贸易、国际结算、国际投资等其它学科重复的内容。在上述《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具体措施中,要特别注重《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完善,充分利用互联网收集和使用最新的国际金融动态数据,重点纳入国际金融领域新成果、新思路、新问题及新趋势。

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国际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学方法改进和完善,通过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一)案例教学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利器。传统灌输式教学适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老师讲、学生听,学到的都是死知识,无法学以致用,在应用实践教学中效果比较欠缺,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而在案例教学中,通过实际案例解决的演示和研究,学生需要对各种理论知识进行消化,这无形中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捕捉理论知识后,还有一个思考和创造的过程,使得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并提高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在案例教学的应用,学生可总结和表述自己的方案和见解,通过实际问题解决经验的交流和沟通,既可取长补短,还能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也可起到一定的激励效果。

在《国际金融》课程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重案例的选取,和教学内容的择取方法类似,以最新、热点和典型国际金融案例为主,并与对应的课程内容相联系。另外,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思考、讨论、研究这些案例,还要参与其中,共同研讨,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热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也可从中总结相关知识及教学经验。

(二)实践教学的完善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突出的是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实践教学比重的增加是必不可缺的,可通过的实验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完善来实现这一目标。

1.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基本在校内完成,主要通过模拟实验室的建立来实现。结合目前国际金融应用层面所涉及知识内容,可建立由外汇交易、国际结算和国际金融实战演练中心构成的国际金融综合模拟实验教学系统。外汇交易模拟实验教学系统可实时接收与全球同步的外汇行情,通过模拟外汇实盘交易和外汇虚盘交易,计算盈亏情况并查询结果,加强学生对外汇知识及外汇交易流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国际金融形势分析能力及操盘能力。而通过国际结算模拟实验教学系统,学生可顺利掌握进出口信用证、托收、汇款等国际贸易结算业务流程,并熟练处理各类业务面函和账务凭证,通过国际结算理论知识的模拟应用,提高自身的国际结算业务处理能力。国际金融实战演练中心能模拟操作商业银行国际业务,还能模拟研发涉外信托理财产品和国际投资产品,并模拟实现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测和风险分析,是对国际金融综合应用能力的一种强化提升。

2.实训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中,除了校内实验教学外,校外的实训也至关重要,结合金融相关专业教学目标及人才培养方向,通过政府、企业、高校三方的通力合作,组织参与相关企业和机构的系统化具体业务操作学习,从而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深度培养和锻炼,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金融学的相关知识篇9

关键词:金融知识;普及;国际比较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金融市场日趋活跃,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早在20世纪30年代,欧美国家就积极倡导金融普及教育,并采取了有力措施。与之相比,我国针对社会公众的金融宣传教育仍然十分薄弱。因此,借鉴欧美国家的成功经验,有效推进我国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尤为重要。为此,人行安新县支行在对辖内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分别选取70名社会公众(公务员、企业员工、自谋职业者、城镇退休人员、学生、金融业员工、农村居民各10名)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62张,有效率90%。

一、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需求与现状失衡

1.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需求情况

(1)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金融活动增多,客观上需要金融普及教育跟进。2011年安新县城镇居民家庭全部收入63555元,农村居民家庭全部收入59470元;2014年分别增长到87488元和81360元。三年中分别增长了37.7%和%36.8。结余的收入除了消费以外,需要投资、储蓄。如何使这些资金得到更多收益,并有效规避风险,需要具备基本的理财知识。

(2)参与金融活动的个体增多。据统计,辖内银行卡累计发卡数量已经由2011年的181527张增长到2014年的256241张,三年中增长41.2%。这些持卡人需要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诸如银行自助终端设备的使用、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的操作、如何防止金融诈骗等等,以更方便快捷地进行金融活动,有效保护自身权益。

(3)金融创新不断涌现,金融服务、产品、工具种类增多,面临的金融风险增大,因此急需普及金融教育。据对60名社会公众的问卷调查,62%的人把家庭结余存在银行或者借贷给个人,只有20%的人投资股票、基金或者期货,还有5%的人不知道如何办理存款和贷款手续,更不知理财产品为何物,而且答卷者中使用信用卡的只占8%。

2.我国金融普及教育现状

我国的金融教育普及相对落后,先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亟待推广普及。特别是在小城市和农村,由于金融知识匮乏,金融违约现象和非理性投资行为仍然比较突出,金融诈骗屡有发生,甚至出现人民币储存不善导致虫蛀鼠药霉烂火烧的现象。

(1)在学校教育方面,据对我县中小学调查统计,初中、高中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几乎为零。这方面的师资也严重缺乏。

(2)媒体传播力度不够。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相关网站及户外广告牌等载体对金融知识的宣传不足,据对我县广电局调查,2014年涉及金融普及教育的广播、电视时长每季度平均不足5分钟。公众接受金融知识教育的机会、渠道和方式较为缺乏。

(3)金融机构危机公关意识淡薄,各商业银行基层行没有专门的内设宣传机构,虽然设置了宣传岗位,但都是兼职。县辖各金融机构一年一度的上街发放宣传材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收效不显著。基层行设置的咨询台效果较好,但覆盖面不大。宣传经费不足。

二、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国际经验

1.成立专门机构,加强组织保障

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前,就设立了金融普及教育专门机构,即美联储内部的社区事务计划部门。分别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开展各具特色的的宣传教育活动。金融危机之后,设立了金融消费者保护署,下设金融知识办公室,专职负责公众金融教育。后又成立了金融知识咨询委员会。

英国成立了两类机构,一类是代表政府的机构:指英国金融管理局和英格兰银行。分别向社会公众和金融领域从业人员进行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另一类是教育科研机构。负责研究制定学校金融教育规划,并组织实施。英国大、中、小学均十分重视对学生的金融教育,课程安排都包含金融基础知识。

2.对金融普及教育实施总体规划

英国金融管理局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了《提高国民金融素质的总体规划》,开展了“金融能力培养战略规划”工程,并专门推出了未来十年的宣传教育战略规划。明确了重点工作和任务,内容涵盖中小学金融知识普及、工作场所金融知识讲授、消费者金融知识普及、新婚夫妇理财和金融事务咨询等。有组织、有目标、有重点地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活动。美国的金融素养与教育委员会制定了《金融教育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全国性金融教育目标和任务,并定期对战略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3.融入国民教育,列入学校教育必修课程

2008年英国将个人理财知识纳入了《国民教育教学大纲》,要求中小学校必须传授基本的金融知识和理财技能,涵盖信用卡使用管理、税收、信贷、债务、金融风险、制定个人及家庭预算、简单的投资等诸多内容。

美国将金融教育列为从启蒙教育至大学教育的必修课程,美联储为学生设计了趣味性和针对性较强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并将修习金融课程学分情况列为学生获得助学贷款的必要条件。不仅在欧美发达国家,在巴西、哥伦比亚、印度、乌干达等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将金融教育引入学校教学体系。

4.多渠道筹措专项资金

英国在金融知识教育普及方面投资巨大,早在2004年,英国金管局筹集了大约4000万英镑的专项资金。2005、2006两年,英国投入200万英镑,用于制作、推广金融宣传资料。

美国用于宣传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联邦储备银行从事公开市场业务获取的收益,二是向金融机构提供有偿服务的收费,以及联邦储备委员会向各联邦储备银行抽取一定比例收入;三是在开展合作金融知识宣传教育过程中,由参加合作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组织提供的资金。

三、对我国的启示

1.制定总体规划,明确组织架构

国家应制定《金融知识普及教育规划》,明确实施规划的主体、目标和任务。教育部成为推动学校金融知识教育普及的领导机构,制定《学校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实施方案》,从编写教材开始,将金融知识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使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就能接触金融,了解金融基本知识,学会理财,树立金融安全理念。在大学阶段,把金融学有关课程作为各专业必修的公共科目。通过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的系统学习,确保形成完整的金融知识体系。

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应该成为国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领导机构。人总行应设置专司金融普及教育的司局,并在省市县设置相应的科室。选调既有金融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充实这些机构,分层次定期对公众进行金融知识培训。同时,建立由人民银行牵头,各商业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教育部、广电总局等部委共同参加的国民金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各部门要针对各自的新业务及时派出人员授课,使公众的金融知识不断得到更新和丰富。

2.建立考评制度,加大资金投入

建议人民银行出台《金融知识普及教育考评制度》,对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层层分解,并纳入年终考核内容,每年通报金融普及教育任务完成情况,形成金融普及教育“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此外,必须加大资金投入。财政部可以直接拨付金融普及教育专项资金。其资金来源可以借鉴国外做法,从公开市场业务收益中提取。同时,建议设立“创新基金”,支持、鼓励那些在金融知识普及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3.丰富教育内容,采取多种方式

在教育内容上,一方面加强基础性金融知识的教育,例如存贷款的办理,真假人民币的识别等,又要对个人征信、客户理财,以及银行卡、atm机、手机银行等金融新业务、新工具、新产品进行宣传,还要加强反洗钱、反诈骗、防范打击非法集资等金融风险教育,促进金融客户树立正确的金融消费和投资理念。此外,要针对不同宣传对象,设计相应的宣传教育内容和重点。

在教育形式上,要不拘一格,特别要注重趣味性。使公众在欢声笑语中、在潜移默化中学到金融知识。为此,我们除了运用金融知识讲座、开展“金融知识进社区”、“送金融知识下乡”等传统手段以及设立专门的公众金融教育网站,利用各种载体外,还要积极倡导文娱团体和文艺工作者利用相声、小品、电视剧等形式传播金融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参考文献:

金融学的相关知识篇10

关键词:自主学习;金融学;网络环境

金融学作为财经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结构繁多,涉及面比较广。若是只依靠教师的教学,是无法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因而,在学习金融知识和技能的时候,学生的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打破以往的局限性,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自主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一、运用网络环境实施金融学教学手段的改革

构建主义人士认为,学习是学生在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情境中,充分运用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适当借助他人帮助,从而获取相关知识。也就是说,在金融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再是以灌输式教学作为教学手段,而是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实施教学。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过程比较鼓噪无味,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中,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形式多样,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基础。学生可以不再依赖于教师,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形式来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掌握相关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网络环境所具有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网络环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引进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在学习金融学这门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金融学学习交流群,根据时事热点、财经新闻等新型传媒内容,为学生设立相应的金融学研究课题,使学生深入探析金融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方式的改革

(一)运用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是比较常见的,主要是指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性格、学习状况等的差异,引导学生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并指导学生给小组选定组长。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应该有明确的分工,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将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放在一起,通过共同学习的方式,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为了保证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应该注重一旁的指导作用,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和课题,引导学生掌握资料收集的方式,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明确分工,进行目的性的学习,使各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有所获。

(二)运用案例导向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金融学教学实践中,案例导向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教学方式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实践,为学生选取特定的教学案例,这个教学案例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开放性等特点,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这种以特定案例作为依托,以教学内容作为导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金融学的热情。这种教学方式是以真实的金融事件作为出发点,通过其中现象和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金融事件的本质原因,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巩固学生已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三、教学考核的改革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金融学的考评形式主要是以试卷为主,非常不利于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为改变这种考核形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以为学生设计学生自评、学生他评、课堂表现等多种评价相结合,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四、结束语随着时代的发展,金融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形式,更多的是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教师更多的是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金融专业是一门知识繁多、内容复杂的课程,单靠教师讲解是无法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师在外还能进行自主学习。要使得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分析,从而掌握金融知识和技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