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9:26

高中政治教学总结篇1

一、政治思想方面:

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并做了大量的政治笔记与理论笔记。新的教育形式不允许我们在课堂上重复讲书,我们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注意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二、教育教学方面: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2、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3、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5、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6、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三、工作考勤方面:

高中政治教学总结篇2

本学期,本人担任高一年级7个班的政治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根据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认真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高中政治教学总结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系统论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2-0071-0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到迈入科学化轨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得到空前丰富和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现代表征。特别是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逐渐得到关注,就此进行回顾与省思,并对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与发展进行思考,对于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现状概观

从中国期刊网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德育系统”为题名索引数据分析来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文献计量概观存在一个最直观的特征:关于系统论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以系统科学、教育系统、社会系统为研究对象的著作、论文等研究成果较多,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启示和借鉴作用,而相对于德育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资料则较少。总体看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还有待加强。从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1.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论

田曼琦、白凯(1989)主要围绕思想教育系统、思想教育主体系统、思想教育客体系统、思想教育环境系统、思想教育内容系统、思想教育原则系统、思想教育方法系统、思想教育信息系统、思想教育决策系统、思想教育评价系统展开论述。[1]鲁勇(1989)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设计、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工程、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进行论述。[2]潘树章(2001)从德育大系统的角度,提出高校德育系统分为主体、目标、理论、方法、激励、辅助、信息反馈、评价及惩戒等八个子系统。[3]陈中建(2008)以系统工程的思维观念和方法对德育系统进行结构梳理和内容剖析,将目标系统、组织管理系统、内容系统、环境系统作为研究框架,对高校德育系统中的队伍建设、学生德育实践体系、德育环境和德育评价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4]上述研究运用系统方法从系统工程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或德育系统进行研究,为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提供重要启示,特别是系统工程研究方法中对结构和运行的剖析值得借鉴,但仍然停留在系统工程学范式框架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

吴倬(2001)从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建立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高校德育系统的思想,认为德育领导小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处于核心地位并发挥主渠道作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起重要补充,理工类课程教学是重要环节,以党团组织、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为主要承担者的课外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课外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环节。[5]韩小香(2006)等认为,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应确定一个指导思想、两条教育线路、三大教育理念,以“隐性教育”为辅,营造浓郁的教育氛围;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全员育人格局;以自我教育为主体,构建立体思想政治教育网络。[6]陈坚良(2006)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由科学控管系统、组织实施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激励系统、保障系统等构成。[7]孙其昂(2007)认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系统存在,该系统大体包括理念、课程、制度、设施、环境、主体、活动等要素,由这些要素组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系统整体。[8]可以看出,上述观点主要是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和工作实务层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探讨,已开始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实践层次进行的反思和探讨,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总体性研究提供实践基础和实证检验。

3.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论

宣仕钱(2006)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依存于自身特有的生态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该与开放的社会信息系统、社会实践生态系统、社会发展的群体需求相协调,与营造自我发展的绿色空间相协调。[9]戴锐(2007)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可分为宏观圈层(社会大环境及区域性生态等)与微观圈层(组织内部生态)两方面,两个圈层均由意识圈层、制度圈层和物质圈层三大部分构成,其中意识圈层由心理、观念、意见和学术成果等构成,制度圈层由社会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规章等构成,物质圈层由设备设施、场地场所、经费支持等构成。[10]邱柏生(2008)认为,从微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这种生态主要由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宣传思想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几个子系统构成;从中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是高等教育生态中的一个子系统,会受到高等教育体制、理念、教育制度变化的制约;从宏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处于社会环境大生态中。[11]卢岚(2010)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结构、特征及结构创新三个方面,提出通过将以政府、学校、城市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以社会、农村为主阵地的草根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融合,达到结构创新,功能升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全面提升。[12]可见,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关注已开始由“环境”向“生态”范式跃迁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生态展开研究,虽然并未直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与结构,但作为一种从事实层面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生态进行的基础性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提供重要启示意义。

4.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系统论

陈秉公(2006)认为,在学科基本理论的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学科理论研究规范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前沿发生重要变化的情况下,学术研究主体对整个学科基本理论进行的系统整合,是学术研究主体自觉的学科理论整体建构行为。[1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张耀灿(2007)认为,学科理论体系包括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干学科和基本研究与应用的分支学科。[14]孙其昂(2010)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为基础,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员、价值观、科学研究、科学技术服务、学科规范(方法)等组成的学术性社会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时又是社会学术共同体,也是一个系统,具有系统的特征,要正确处理要素把握与系统把握、自然阶段与自觉阶段、历史传统与现展的关系,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系统发展。[15]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系统存在的认识也成为学界的主流观点,虽然尚未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二者作出区分,但已为二者的关系分析提供了基础和启示。

5.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系统研究

孙其昂(2001)运用社会学原理从宏观视角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探讨,以系统方法论为指导,特别是运用系统性观点分析思想政治工作,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是与其他系统相联系的系统,并对社会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社会变迁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等,从社会学意义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分析。[16]另外,孙其昂(2007,2009)从历史与社会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等主题做了持续的探讨,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提供重要借鉴和启示。[17-18]

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特点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逐渐得到学界关注,已注意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开始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作了多方面的阐释和剖析,经验总结范式和理论建构范式在不断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成熟的结论,构建了一个历时态和共时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场域,呈现出鲜明特点:

1.系统性研究进入研究者视野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关注即一方面主要是在经验工作总结范式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展开论述,另一方面主要是从理论建构范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理论建构与反思,提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如生态系统论、学科系统论、社会系统论等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已注意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个多维度、点线面的立体结构来剖析,运用系统的思维方法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践考察。

2.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显著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复杂性和综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活动,如果仅凭运用单一的视角、片面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论研究和考察解释,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不能让人信服,也不适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可喜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已开始关注研究视角的多样化、多层次性和交叉性,并有不少成果出现,如从系统科学、生态学、社会学等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展开初步探索,交叉学科研究范式初露端倪。

3.研究主题呈现多样化特征

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现有文献资料分析来看,从经验总结范式中运用系统研究方法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而展开的研究较多,如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工程、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等;从理论建构范式角度来看,运用系统研究方法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理论研究的主题也呈多元化发展,如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系统、社会大系统范式研究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主题多样多元,既对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总结和理论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又有利于丰富和拓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4.经验总结范式和理论建构范式并存发展

综观现在研究成果主要是在经典教育学范式语境中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研究,存在经验总结范式和理论建构范式两个维度。从研究内容来看,由于历史原因和学科建设滞后等因素影响,经验总结性研究占了很大比重,但学术话语和学科意识虽有所增强,并逐步呈现出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并存的态势,经验总结和学术话语同在,且逐渐从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建构层次,特别是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个系统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如生态系统范式研究和社会大系统范式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提供重要理论借鉴和启示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呈现出系统性、体系化关注,研究主题、内容和方法呈现多样多元特征,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一些新范式和新趋势。但从总体上关照,已然的研究虽然涉及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多方面,但其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思维还比较薄弱,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把握和认知还处于经验、零散的把握阶段,没有真正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存在“致命内伤”和研究不足:一方面,不管是经验总结范式和理论建构范式研究中都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什么”这个前提性追问尚未作出回答,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发展动力和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优化、系统科学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启示等问题的研究都必须进一步深化与拓展,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所涉及的广泛领域和研究内容进行系统性、整体性探索与研究;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照,缺乏时代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时代需要脱节、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要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发展割裂开来,因而存在理论研究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如何在一个社会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时代与时俱进的发展?如何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环境变迁之间的交互关系?如何进一步全方位认识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功能和价值?如何构造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行机制及评价?如何进一步实现其科学化发展等等问题亟需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面临新的发展要求,除了上述亟需突破的问题,其未来发展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与逻辑分析统一

运用历史与逻辑分析统一是探寻与揭示系统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历史发展演变与内在结构的应然逻辑,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按照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论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放在历史发展和现实社会视野中,注重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关注,运用哲学思辨的眼光去审视与评判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发展历史和发展轨迹,又要注重逻辑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运行中的广泛运用并发挥作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更好地实现。

2.理论与实证研究并重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分殊与研究角度相异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者与思想政治工作者间的鸿沟凸显,经验总结范式中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而具有活力,针对性和应用性较强,但缺乏理论思辨性和长效性,而理论建构范式中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性和说服力,但由于概念化和抽象化,容易与现实脱离开来,缺乏应用性,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理论研究中不能在强调系统思维展开研究的同时,自身研究中却犯了如此错误。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中,既要具有自主意识和本土关怀,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又要具有问题意识和世界视野,处理好民族与世界的关系,把经验总结与理论建构、学术研究与现实关照结合起来,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系统研究的时代性。

3.多学科与多范式研究共用

现代科学发展趋势是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重要资源,各学科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内在要求。但要注意避免简单移植和经验总结,正如有学者敏锐且不乏远见地提出:“借鉴型成果形成不了自己的特色,经验型成果已经走到了尽头,政策型成果显得理论‘底气’不足,比较型成果缺乏系统研究和应用,功能泛化型成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19],因此,要“通过现有范式融合、经由交叉学科的范式创新、经由研究方法变革的范式改良路径”[20],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多学科聚焦和多学科方法交融。一方面,借鉴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发展的理论成果,“提倡批判性借鉴,明确研究目标,把握立足点,注重学科借鉴的自主创新,把借鉴与自创有机结合”[21];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更需要有自主的学科意识,应对“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吸纳与运用,应当走出简单的‘概念移植’、‘方法套用’、‘体系嫁接’等误区,进入新的层面和新的境界,不断地运用多学科思维方法和交叉学科研究范式展开”[22],并且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和拓展,利用多学科知识的关联性、相融性和互补性,借鉴系统论理论和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

4.学术的系统研究范式和行动的系统思维方式同行

运用系统论分析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系统性思维方式的框架性转换”[23],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内逐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范式,促进和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等主题的探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重要任务和旨归。一方面要运用系统研究范式,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特征等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深化与拓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输入与输出、系统发展动力和系统优化等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在学术系统研究范式指导下,运用系统思维方式指导和外化为全面辩证的行为活动,“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4],把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的系统研究范式和思想政治教育行动的系统思维结合起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总体性”认识和把握,摒弃和反省狭隘、短浅的观念偏差,运用全面、系统的思维方式促进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全社会更全面深入、富有成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田曼琦,白凯.思想教育系统工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鲁勇.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工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潘树章.高校德育系统工程简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92-96.

[4]陈中建.高校德育系统工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5]吴悼.建立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高校德育系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123-128.

[6]韩小香等.我国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9(3):189-191.

[7]陈坚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60-63.

[8]孙其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7(3):63-67.

[9]宣仕钱.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互动与耦和[J].求实,2006(5):81-82.

[10]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J].理论与改革,2007(2):150-153.

[11]邱柏生.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8(15):28-44.

[12]卢岚.断裂处的光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22.

[13]参见陈秉公.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的再系统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8):43.

[14]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发展创新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4):11.

[15]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0(3):21-25.

[16]孙其昂.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16.

[17]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J].思想教育研究,2007(8):5-9.

[18]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转型与历史精神[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2):47-49.

[19]余仰涛.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4-6.

[20]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前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20.

[21]刘五景.学科借鉴之思与学科借鉴之路[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3.

[22]沈壮海.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范式与新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40-46.

高中政治教学总结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调查分析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然而,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素质如何呢?以下是我们的调研及结果。

一、研究方法

1.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调查量表构成。为了解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现状,我们编制了高校教师素质调查问卷。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对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第二部分为试题部分,其中设计了一道测谎题,用来筛选问卷的有效性,提高结果的客观性。试题主体分为8部分,分别从教学、心理、身体、审美、师德、法律、创新、政治等八方面对教师素质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2.调查对象。本研究在河北省高校教师中随机发放问卷280份,回收问卷270份,无效问卷16份。在无效问卷中,2份没有答完全部试题;8份测谎题排除。在254份有效问卷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试卷为126人,非思想政治课教师为128人。

3.数据分析。采用SpSS12.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比较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总均分为24.5、标准差为3.9,非思想政治课教师总均分为23.7、标准差为5.3,二者在素质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深入分析素质的八个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师和非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心理、身体、审美、师德、法律、创新六个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教学水平上,显著低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政治水平上显著高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1.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学历和学位分析。在被调查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中,学历的状况为:专科学历占0.8%,本科学历占76.98%,硕士研究生学历占21.42%,博士研究生占0.79%。学位的状况为无学位的占5.5%,学士占53.17%,硕士占40.48%,博士占0.79%。由此看出,本科学历的教师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力军,而且学历与学位不一致的人数较多,例如有硕士学位无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9.06%,这表明,尽管近几年国家加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培养力度,但是与其他学科相比,这支队伍的学历、学位层次偏低。这说明国家教育部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硕士、博士学历培养很有必要,必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性别分析。通过对思想政治教师的性别分析发现,男性思想政治教师在审美方面平均得分是1.75,标准差是0.89,女性思想政治教师在审美方面平均得分是2.51,标准差是1.13。结果显示男性思想政治教师的审美素质显著低于女性(p<0.001)。我们对男女教师在审美素质上的得分进行了进一步的统计,发现男女教师在服饰审美、审美意识、健美知识、色彩搭配、空间审美等五个方面正确选项的百分数都不高,男性教师均低于女性。在思想政治教师中,仅有9.5%人认为影响教学教学的主要因素包括教师的仪表、举止。这说明思想政治教师不重视自己的仪表和举止,这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现代学生追求品味,如果没有审美意识很难和他们沟通,从而影响老师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教师要处处言传身教,可以从培养自己的审美素质入手。

3.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年龄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在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下的占80.1%,这说明青年教师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力军,提高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素质,要着眼于培养青年教师。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师四个年龄段在总分中以及教学、身体、审美、师德、法律、创新、政治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仅在心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这就需要进一步比较哪组年龄段之间有差异。如果把年龄段用如下字母表示:a代表30岁以下,B代表30岁~39岁,C代表40岁~49岁,D代表50岁以上。经比较得出结果发现a>B>C>D,而且a和C、a和D、B和D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年龄越大心理素质表现得越差,而且,相邻的年龄段间没有差异,而相隔一个年龄段间存在差异。基于这种情况,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应该相互补充,老年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容易和年轻学生产生共鸣,二者相互学习,形成学习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团队,以提高教学效果。

4.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政治面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思想政治课教师中,中共党员占大多数(88.1%)。这是由课程性质决定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党的政策和理论的宣讲者,让学生相信教师所讲,教师自己必须身体力行响应党的号召,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践行,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不同政治身份的素质得分比较上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的少数非党员素质并不低,他们也能胜任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同样忠诚于、胜任于党的事业,他们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高中政治教学总结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初中政治;原则;措施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现象,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营造互动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理论知识,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枯燥沉闷、乏味,不仅降低了教学效率,而且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新课改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合理应用案例教学法,不断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初中政治教师提高学生政治水平的重要方式。

一、初中政治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所坚持的原则

1.坚持针对性原则

在选择案例时,初中政治教师应该深入了解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选择教学案例,以确保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例如,在学习“防患于未然”时,初中政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讲解交友不慎所造成的恶果,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黑白,不断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坚持实践性原则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选用案例时,初中政治教师应该坚持实践性原则,加强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珍惜学习机会”时,初中政治教师可以引入由于家庭贫困,而被迫辍学打工的事例,让学生明白读书机会的珍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措施

1.根据教学内容,科学选择案例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初中政治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政治教材,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案例,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以提高政治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初中政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引用或者改编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政治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政治教学的效率。

2.采用多种方法,有效呈现案例

案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呈现案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初中政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合理呈现案例,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学习“我们维护正义”时,初中政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分析案例中所出现的现象,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3.通过分组讨论,深入了解案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讨论,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所以,初中政治教师应该结合政治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分析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时,初中政治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利弊,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及时总结评价,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在教学活动即将结束之时,初中政治教师应该及时总结教学内容,合理评价教学效果,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初中政治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提问、分析和讨论,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政治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枯燥、乏味的政治知识,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初中政治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应用案例教学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政治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殊华.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8):24-25.

高中政治教学总结篇6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小结重要作用有效要求基本技巧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我们一般都重视导入和授课,殊不知结课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认为一节课中精彩的导入和激情的授课固然重要,但是完美的结课也必不可少。课堂小结用于课堂的结束,所以形象地被称作“豹尾”,而这个结尾往往标志着一个新的开始,富有艺术性的小结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让学生言有尽而意无穷,来激发学习政治的热情,熏陶纯美的性情。

一、高中政治课堂小结的重要作用

高中政治课堂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部分,画龙点睛的小结,对于学生总结重点、理清知识网络、加深记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概括要点,易于形成知识网络。

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是分单元、课、框编写的。授课结束,教师对教学目标中的知识要点、能力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梳理概括,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印象,易于形成知识的网络,又能理清线索,提炼精要,识记一目了然,增强记忆,还可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尤其是对于一堂内容繁多的课,能起到很好的提纲挈领的作用。

2.升华主题,易于形成点睛之笔。

良好的导入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而小结的失误也将会导致功亏一篑。高中政治课教学是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每一节课都有其教学主题。在课即将结束时,如果不重视小结,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往往就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相反,富有艺术的“点睛”之笔,则可让学生获得系统化的理性知识,形成一个点睛之笔的“豹尾”。

3.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

高中政治课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教材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决定教学过程必须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在课结束时的富有艺术性有点睛之笔的小结,既要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又要为下一堂课埋下伏笔,从而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产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4.延伸拓展,激发学生的能动性思维。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所有的问题都逐一讲清楚,有些问题需要学生课后去思考、去探究。因此,在教师引导下的课堂小结就成了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这种“留白”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能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进行深入探究,回味悠长。

二、高中政治课堂小结的要求

高中政治课堂小结既要像句号一样,精彩总结,又要像省略号一样,余味无穷,它是本堂课的“点睛之笔”。所谓“句号”是指“是什么”,所谓“问号”就是指“为什么”,而“省略号”就是课堂中的“留白艺术”。围绕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归纳,建构知识网络。给一堂课的教学划上“句号”,添上“问号”,最后形成“省略号”,引发学生联想。教师在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回顾后,要引导、激励学生继续学习,使学生学无止境。高中政治课堂小结的精妙之处在于让学生上完一节课后有三大收获:一是学生们获得了“新知识”;二是这些“新知识”与以往所学形成知识网络;三是学生能用“新知识”分析身边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三、高中政治课堂小结的基本技巧

思想政治课的课堂小结形式多种多样,也无定法。高中政治教师在备课时应该依据课程标准、课堂内容和学生实际有效设计课堂小结。我结合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课堂小结的心得。

1.比喻法。

优美的歌声,让人震撼,给我们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感觉。高中政治教师运用形象的比喻来进行课堂小结,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继续探索、创新。比如,我在上完《价值与价值观》这一框题后,可用比喻:我国的GDp好比是一个大油罐,贡献为油罐的加油,索取为油罐的放油。当加油超过放油,则油位上升,也就是个人的贡献大于索取,实现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这样的比喻形象生动,让学生难忘,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口诀法。

把比较复杂繁琐的内容编成简单口诀,让学生掌握。当然制作口诀时要求精炼好记、全面。趣味的口诀,既能加深学生的知识识记,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形成新的学习动机。比如,我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式》作了如下的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掌握以下知识:4个主张(中国关于apeC的4个主张)、3个独特之处(apeC方式的3个独特之处)、2个作用(apeC的作用,apeC方式的作用)、1个宗旨(apeC的宗旨)。

3.讨论法。

新课改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尤其重要,2011年高考政治试题更是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教师必须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和增强他们把握灵感和顿悟的能力。教师应把问题放心大胆地交给学生,鼓励他们深入探究、讨论、思考。一旦问题突破了,共性和规律也就找到了,学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悟。如学习《政治生活》这一模块时,我在多次课堂小结中设计了类似的问题:政府做某事的依据、为什么做某事、怎样做某事。学生经过深入的讨论,加上教师的点拨总结出回答此类问题一般要从以下六点论述:①国家性质、政府性质;②宗旨和基本原则;③政府职能;④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⑤自觉接受人民监督;⑥树立政府权威。当然,打开学生灵感的闸门绝非一时之功,需要学生积极思考,还需要经常的训练。

4.对比法。

此法比较适合复习课或巩固练习的内容。高中政治课本中许多概念、原理、知识点既相关又相异,运用强烈的对比,不仅可以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而且可以总结概括相关知识,便于知识点形成线和面。如:我国的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这四大政治制度就可以让学生比较着把握。此法可以打破框、课、单元甚至模块的界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5.体验法。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不仅规定了课堂教学知识目标,而且明确了要实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课堂实际,利用课堂小结,通过各种手段如典故、音乐、诗词歌赋、漫画、艺术性的语言等努力创设特种情境,触动学生心灵,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中体验人生、感悟社会。如在学习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这课时,我用迟志强的歌曲《钞票》结束:“钞票,让人悲伤又苦恼,钱哪,你这杀人不见血的刀,人人都需要钞票,赚钱你要走正道……”相信这样的教学会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深远影响,必将内化为学生的品格和情操。

总之,只要坚持不懈地精心设计精彩的课堂小结,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落实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分外重视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小结。

参考文献:

[1]郭振鹏,刘红梅.“思想政治课教学”课堂小结艺术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5).

高中政治教学总结篇7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为完成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方式、办法或手段的总和。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方法,这些基本方法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基本方法主要有理论宣教法、实践塑造法、榜样示范法、激励教育法、心理咨询法等五种。

一、正确运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方向性

方向性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色彩。方向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发动、团结和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生命线,是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与胜利的重要武器。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

(二)疏导性

疏导原则,指的是在解决人民内部的思想认识问题时,为了达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目的,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坚持的广开言路与说服教育相结合的行为原则。它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经验的科学总结,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坚持疏导原则必须发扬民主,广开言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平等,互相尊重;对教育对象要以教育为主,惩处为辅。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根本原则。人类进入了21世纪,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变革迅猛,社会实际的动荡演变都呈现出了崭新的局面。处于新的社会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则显得更加突出、更为必要。

(四)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教育和自我教育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们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靠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终还是要通过人们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来实现。教育只是提高人们思想政治的外因,自我教育才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因。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就是既重视外部灌输,又重视内省修养,从内外两个方面的紧密结合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五)物质利益与精神鼓励相结合

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情况下,人们的利益意识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满足人们的实际物质利益相结合,才能通情达理,令人信服。在贯彻物质利益的同时,必须强调社会主义精神的作用。没有社会主义集体义精神状态,正确的物质利益就根本无从说起。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近年来,在新的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了许多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新方法并未得到广泛运用。总体来看,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选择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重理论灌输,忽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重整齐划一,轻分类指导;惯用传统技术手段,对现代技术手段利用不充分;重言传、轻身教的倾向;校园的公平氛围还不够等。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面临的挑战

(一)现代科技发展的挑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信息化社会,面对自主程度不断增强的大学生,只有改变传统方式,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才能有效发展自身,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不是对现代高科技手段的简单搬用,而是一个创造性运用的过程;不是仅仅涉及教育的某一方面,而是涉及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包括调查、收集、反馈、评估等等诸多手段的现代化。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有综合运用现代化手段,才能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才能创造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育人环境。

(二)学科发展对教育方法的挑战

当前,跨学科整合成为当今科学发展的重大趋势,这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大多局限于对工作经验的总结,缺乏一定的学科借鉴性。因此,从实效性角度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的学科借鉴和整合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第一,重视灌输教育方法创新。应注重运用现代科技灌输手段,从争夺新世纪舆论阵地的高度出发,既要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教育主网站,不断拓展教育空间,又要善于用现代传媒手段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增强网上灌输力度,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网上网下工作合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二,重视体验教育。体验教育倡导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体验与思考,肯定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和感悟世界的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是教条,而是鲜活的生活、生存、生命的经验的总结,渗透在一切社会关系之中。大学生只有获得切身的体验,才能加深对生活规则和意蕴的理解。

第三,重视学生自我教育方法创新。大学生要积极学习政治理论和参加社会实践,正确认识自我,激发主体自我教育意识,自觉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要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不断增强控制和修正自身行为的能力,促进自我教育体系长效机制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卢新文.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0

高中政治教学总结篇8

【关键词】思政评估学生工作成功经验存在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176

吉林省教育厅对我校进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工作已经圆满结束,我校独具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获得了评估专家组的一致好评,这次评估是省教育厅对我校学生工作的一次综合检验和全面指导,我校要认真总结以往学生工作的成功经验,认真听取和落实省教育厅评估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明确今后的工作思路,坚持“两、三、三”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我校学生工作的新方向。

一、我校迎接思政评估工作的基本过程

1.文件落实和调研学习阶段。这一阶段我校主要落实了教育厅2010年7号文件精神,对评估重点部门进行工作部署,按照《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的要求对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总结和提炼。这一阶段,学校制定了思政教育专项评估工作的方案,召开了相关部门会议,对评估工作进行了沟通。按照迎评工作的总体部署积极开展工作,认真落实方案,全方位总结思政工作成果。学校领导还专门带领迎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前往吉林建工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做迎评专项调研和观摩考察,学习了兄弟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经验,制定了《长春汽车高专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分解表》,将指标任务具体分解到各相关部门,为下一步迎接思政教育专项评估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迎评工作正式启动和材料准备完成阶段。在这一阶段,召开了全校迎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动员大会,正式成立了以校长兼党委书记魏崴同志为组长的迎评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迎接评估的需要,又设立了迎评工作组,工作组下设材料、宣传、座谈会和问卷等七个小组。学校明确提出,迎评工作要以教育厅《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为依据,各项指标均按优秀标准提出要求并进行建设整改,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创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推动我校“两、三、三”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学校要求各部门要精心做好迎接评估准备工作,校、院两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按照评估指标体系要求收集整理各项评估材料,检查各方面工作状况,明确缺陷和不足,通过认真自查和借鉴兄弟院校经验,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领导、主体队伍、课堂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条件保障和育人环境以及思政工作特色等工作重点和评建目标,据此将任务责任落实到各工作小组、各相关部门和具体责任人。进行迎评工作总动员,思想政治教育迎评工作提升到学校层面,学校各党政部门和广大师生员工都参与到迎评工作中来。在学校领导统一指挥下,迎评工作组进一步完善了评估工作方案和评估工作日程安排表。

3.最后备战和接受评估阶段。为了做好最后阶段的准备工作和专家组进校评估当天的工作,工作组连续召开多次专门会议研究部署各项工作,到评估专家组进校之前,主要落实了以下工作:评估专家考察路线的勘测和预演,材料的最后自查,会场布置等。2013年4月14日上午,吉林省教育厅评估专家组莅临我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我校依次顺利完成了评估工作汇报会、座谈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地考察和评估档案材料检查等各个评估环节,最后专家组对我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至此,我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迎评工作圆满结束。

二、迎评促建工作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进步的根本前提。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迎评促建工作一直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从动员、准备和思政队伍建设,到迎评促建工作方案的制定实施,每一步都是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得以顺利进行的。正是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指挥下,才有了全校上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才取得了思想政治教育和迎评促建工作的上述所有成绩。这一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核心指标,不仅得到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也是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切身体会。

2.全校上下积极支持通力合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到学校整体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它的发展进步也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在为时三十多天的思想政治教育迎评促建工作当中,如果没有学校各相关部门和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支持和全力配合,是不可能取得如此进步和优异成绩的。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圆满完成充分体现了我校各级领导和广大师生的高度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并进一步增强了我校师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评估期间,我校的中层干部、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热情给评估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给予高度赞扬。今后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发展和再次争取下一轮评估的优秀成绩,仍然需要继续依靠全校上下的积极支持与通力合作。

3.迎评促建工作极大提高了我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在以评促建的大背景下,我校严格按照中央16号文件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全面提高。主要体现在:第一,全面提高了全校上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了解和重视程度,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关心重视的话题,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大大提升。这一点极其有利于进一步改进提高我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第二,在评估工作推动下,在学校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优越条件支撑下,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努力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为全面提高了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科研水平播下种子。第三,凝练、增强了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和亮点。“两、三、三”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得到深刻体现,并得到评估专家组的认可与赞扬。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大大加强。在学校领导和人事部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引进多名硕士研究生作为思政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的培训进修也得到了重视和加强。第五,通过迎评促建工作,学校在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各方面加强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补充完善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通过评估,梳理了我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方向。

三、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工作的思路

此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项评估是对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验。我们应以此次评估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充分吸取专家组的反馈意见,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工作的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发展进步的长效机制,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我校进一步实现办学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需要进一步强化校企融合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科研意识。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念和科研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科研工作虽然有很大进步,但与专业课教师相比仍然比较落后,尤其是缺少标志性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其中原因,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任务比较繁重这一客观原因以外,主要是思政工作者的科研意识相对薄弱并且起步晚、整体实力不强。因此,今后的目标是:第一,要努力通过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强化全体思政工作者的科研意识,努力调动他们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力争实现思政工作者科研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第二,加强科研工作的组织引导,努力凝练形成特色鲜明的重点研究方向,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2.围绕学生工作需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整体力量不足、整体素质还不够高,内部结构、层次还需要进一步优高。今后五年要继续按照中央和省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和要求,努力构建高水平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各项人才培养引进和管理制度,积极鼓励引导思政工作者外出进修和攻读博士学位,从而建成一支数量足、力量强、水平高的师资队伍,为全面提高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科研水平和学科建设水平提供坚实的基础。另外,还要发挥我校校企融合的强大优势,借助企业的力量加强我校的思政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完善的企业辅导员工作机制,逐步细化企业辅导员的工作准则和考核标准,提升企业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实现企业辅导员的专职化,进而增强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的战斗力,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根本目标。

高中政治教学总结篇9

1指导科学化: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态度与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是决定学习效果的主导因素,在教学环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学生若能具备端正、积极的态度,再加上掌握的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便一定能学好高中政治课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运用“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在科学化的指导过程中完善高中政治教学工作。

一些刚步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常常不能适应难度系数加大的政治课程。高中政治的理论深度增强、教学目标更高,学生若用学习初中政治的老办法来学习高中政治,往往会不得要领,难以取得学习成效。由此可能会产生学习政治的抵触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密切观察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特征等具体情形,结合实际状况来对学生进行科学化指导。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初中政治与高中政治的不同。初中政治较为浅显易懂,理论知识通常停留在初级阶段;高中政治则抽象化理论增多,与现实的联系更为密切,需要学生认知理论知识的实质。其次,在了解初中政治与高中政治的差异之后,教师便要引导学生运用新型的学习方法,完成自主性学习。学习高中政治不能以背诵为主,学生应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将理论延伸到实践范畴中,在大量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提取理性认识。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的创新学习意识,让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并善于思考,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高中政治学习策略。教师的科学化引导,将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高中政治教学环节中,且真正地激发出他们学习政治的信心与兴趣。

2抽象具体化:做好理论与实际的对接

高中政治体系庞杂,其中包含着大量抽象的理论知识,令学生难以理解、内化这些知识内容。若教师的理论教学仅仅是“照本宣科”地解读教材,不仅造成教学环境陷入呆板枯燥,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心理。因此,教师应合理调节与学生、教材的互动关系,用灵活化的视角展现教材内容,使学生能够较快地理解、掌握理论知识。

为使抽象理论具体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好理论与实际的对接,让学生在感性的认知过程中把握理论的精髓,同时具备从生活上总结理论规律的素质。具体说来,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案例、概念间的归纳与对比等方式,来促成理论的生活化与现实化。

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关注时事政策,因为现实往往彰显出理论的印记。关注时事新闻,实际上也是在进行政治理论知识的内化与升华。相较于政治经济学理论,哲学知识更为抽象化,这时要更为注重抽象具体化的教学原则。教师可以建立模型、编排口诀与手势,或者在生活的实例中提炼出哲学命题,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知识。

3形式多样化:创造平等、活泼的学习交流氛围

在高中政治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灵活使用教学方式,而不应拘泥于以讲为主的刻板模式。动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旨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地位,将他们推向教学的主置,继而建立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学习交流氛围。

随着网络日渐渗透到教学环境中,高中政治教学也应适当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丰富教学形式,创造愉悦活泼的教学环境。教师以图片、音乐、网站等形象载体,作为讲述理论知识之前的铺垫性引言,或者是对理论的现实化拓展。另外,小组讨论也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自主性的重要途径。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力、个性特征、兴趣方向等具体素质,将班级分为若干3~6人的小组。每小组中应包含学习成绩优秀、中等、较差这3个层次的学生,以保证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能充分交流、互相帮助。小组成员和组际之间就某一课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并可以互相质疑和点评。最终,教师按照小组讨论形成的最终成果来完成整体评价,从而使得全体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与理解。小组讨论活动可以让学生发掘自身的潜力与能力,在合作竞争的氛围中自主地学习高中政治课程。

参考文献

[1]陈卓.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7)

高中政治教学总结篇10

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作为自治区优质专业、自治区级特色建设专业和学校精品专业,经过近60年的发展,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和专业特色。《民族政治学概论》作为政治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必修课与特色选修课,具有为该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民族政治学兴趣,奠定民族政治学理论基础和认知框架,增强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培养民族优秀人才的教育功能,体现我校民族性的办学特色。在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打破了大学传统课堂教学屏障的时代,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和慕课技术的不断推广,大学教学改革的中心已转向对“翻转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新的挑战。作为民族院校政治学类专业教学和课程设置,需要在立足原有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借鉴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通过借鉴“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民族政治学概论》课的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当前高校《民族政治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发展,高校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发展目标、专业定位以及课程设置也呈现新的转变,即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向“互动式”教学模式转变,都强调要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课堂内与课堂外的结合程度以及课堂讲授知识的深度,但侧重点也呈现一定的差异。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民族政治学概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面临以下困境:

一是学生专业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和大学生中不属于“热门”专业,加上当前就业竞争激烈,就业方向较窄,很多就业岗位有专业限制。如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能够在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机构、企事业和社会团体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政治学和行政学高级专门人才,但每年的国家和省级公务员招考的岗位,要求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岗位较少,比法学、行政管理、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少得多。导致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不浓和动力不足,成为该课程教学需突破的瓶颈。二是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较薄弱,学习该课程有一定的难度。“民族政治学属于政治学和民族学的交叉学科,它从政治学角度研究民族问题,同时又从民族学角度研究政治问题。”[1]总之,不论是政治学中的民族学视角,还是民族学中的政治学思考,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政治学的一般理论与方法,还要掌握民族学的知识和体系,这对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在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掌握和接受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回应性较差,影响了教学进度,导致学习的效果不理想。三是教师的教学经验欠缺,教学特色很难形成。由于《民族政治学概论》课程作为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特色课程,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掌握民族学的基本理论,又要掌握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且《民族政治学概论》课程在广西民族大学纳入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时间不长,还处在不断探索阶段,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经验还有待提升与积累,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与不足,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翻转课堂”理念在高校《民族政治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基于广西民族大学的探索

笔者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和遵循一个相对较稳定的教学程序、策略与方法。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着力点不在于网络平台和教学视频的?_发和使用,而是在于教学理念的创新与教学逻辑的重构,它具有三个显著的创新点;一是通过重构教学逻辑创新教学秩序,突破以往课堂教学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惯性;二是通过学生全程和全面参与教学,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三是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创新实践教学的机制,构建实践教学的多样化平台”[2][3]。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问题导向,坚持开放性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有效结合,达到实现角色平等、氛围民主、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增强的目标。

针对《民族政治学概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方法较单一,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与实践能力也得不到充分发掘和必要的锻炼等问题现状,借鉴国外“翻转课堂”的理念,对《民族政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在教材方面,我们选用了高永久等编著的《民族政治学概论》教材,同时参考了周平著的《民族政治学导论》教材,融合慕课理论、在线学习理论、参与性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自主学习-课堂学习-实践学习”的“三环节、全参与”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即依据教学专题,将学生分成相应的学习小组,分别承担不同教学环节的任务,使自主性、个别化、互动式教学成为可能,改变以往学生以应试思维和被动态度学习《民族政治学概论》课,以及学习民族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存在的困难、阅读民族政治学经典著作存在的困难、在自主运用民族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分析现实的民族政治问题存在困难的现象。在实施过程中,以小组讨论、直接发言、辩论、读书报告会、小讲座等形式实施。如小组形式,将所修该课程班级的同学分成若干组,每组若干人,每组学生围绕各组主题进行自由讨论,每组选定1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其他小组成员提问交流,最后教师总结评议;直接发言形式,由分组的同学依次进行主题发言,其他组的学生进行提问交流,最后教师总结评议。如围绕教材第九章民族政治文化,根据所选修该课程同学们的民族构成,分成白族、藏族、壮族、苗族等10个小组,由每组精心准备,主讲各民族的政治文化,提升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辩论形式,则是分成若干小组,确定辩题,双方在立论环节、驳论环节、诘问环节、自由辩论环节、总结陈词环节,依次进行,最后教师点评。如我们确立了“少数民族考生高考要不要加分”等辩题进行辩护,让学生参与进行辩论,加深了同学们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读书报告会,分成若干组,每组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需要完成读书报告会,每组代表完成汇报后,其他组学生进行提问交流,同组成员进行回答,最后教师总结评议;小讲座,分成若干组,确定一个主题,由每组课后搜集资料准备,每组派代表围绕主题主讲,其他组学生进行提问,同组学生回答交流,最后教师总结评议。

总之,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使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学习的困难和疑惑所在,能够做出更有针对性的辅导,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使课堂上互动交流的时间大大增加,学生相互合作和共同解疑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三、“翻转课堂”理念在高校《民族政治学概论》课教学中的反思

“翻转课堂”的实质是借助信息技术的有效手段和形式,重新构造教学秩序和流程,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应试的被动学习方式,推动学生个性化学习。将“翻转课堂”模式运用到《民族政治学概论》课的教学中,确实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加强了师生教学理念、教学思维、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与深度交流和互动。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正确理解和把握“翻转课堂”的内涵。“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并不是线下与线上、课外与课内的学习任务的互换,也不是简单教师角色的互换,而是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其将所学知识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参与和展示的知识教学过程与方法,是一种“自主学习―教师讲解―实践学习”的“三环节、全参与”的教学机制,能够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衔接;在整个“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安排中,包括课件的设计制作、学习问题的归纳总结、学习时间的安排、课堂活动的组织以及与学生通过教学平台进行互动交流等教学环节,需要教师进行适时控制和设计,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起主导作用。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还融合了包括参与在内的如慕课、微课、研究性学习、讨论性方法、辩论式方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了《民族政治学概论》课程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