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利润的来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1:02

经济利润的来源篇1

论文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学派,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除1981年、1985年和2007年外,我国财政每年都存在赤字,预算收支逆差已有起初的135.41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1262.31亿元,最高差额曾在2002年达到过3149.51亿元。2008年在美国金融危机和汶川地震影响下,我国政府又再次启动积极财政政策,中央一方面在加大财政支出力度,2009年安排公共投资9080亿元,比2008年预算支出增加4875亿元;另一方面在大力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2009年减税规模达5500亿元。据财政部统计,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赤字将达到9500亿元,中央财政国债余额限额将是62708亿元。对此,本文将追随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研究思路,结合我国1978—2008年的数据,从实证上验证财政赤字与企业利润的关系,以正确评价包括积极财政政策在内的政策调控效应。

一、财政赤字经济效应理论分析

在已有的文献中关于财政赤字的经济效应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理论上一直存在争议。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Gale,orszag,2003):一是财政赤字有害论,古典经济学派认为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对内引起私人投资挤出效应,对外引起贸易赤字;二是财政赤字中性论,考虑债务积累与偿还方式以及私人跨期储蓄消费问题,李嘉图—巴罗等价定理认为,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不论采取税收还是借债,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影响是一样的,债务融资只是一种延期税收,理性个人不会愚蠢地认为由于政府发行债券而不征税变得更为富有而增加消费,他们会预期将来的税收会等于政府债券的价值。既然国民储蓄不发生变化,实际利率也没有理由发生变化,投资也不会受影响。至于贸易方面,由于私人储蓄的增加能够完全抵消政府储蓄的下降,无需向国外借贷,财政赤字对经常项目无影响(Barm,1989);三是财政赤字有益论,考虑到现实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私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和私人投资边际效率下降,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等因素,凯恩斯学派认为财政赤字增加能够带来社会有效需求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

但是,70年代的凯恩斯主义的危机,新古典主义的兴起,缺乏微观经济理论基础的凯恩斯财政赤字理论也受到人们广泛的质疑和责难。20世纪末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全球经济增长的缓慢,使新凯恩斯主义重新活跃起来。他们对财政赤字的必要性进行了微观的解释,并通过国民收入恒等式得出财政赤字是企业利润的来源,是治愈经济危机的一剂良方结论龙源期刊。财政赤字与国民储蓄的关系是分析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关键(Gale,orszag,2003)。因此,对于财政赤字是企业利润的来源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国民经济循环恒等式这个基本而简单的框架入手。根据国民经济循环恒等式可得:

国民收入Y≡Cp+ip+G+X(1)

国民支出e≡Cp+Sp+t+m(2)

式中工商管理毕业论文,Y代表国民收入,e代表国民支出,Cp代表私人消费,ip代表私人投资,G代表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Sp代表私人储蓄,t代表政府的经常性收入(扣除转移支付),X代表商品和服务的出口收入,m代表商品和服务的进口。此外,财政支出分为两部分,即政府消费支出Gc和政府投资支出Gi,则有G=Gc+Gi,将其代入(1)式有Y≡Cp+ip+Gc+Gi+X。私人储蓄也分为两部分,即家庭储蓄Sj和企业储蓄(企业留存利润)Sq,则有Sp=Sj+Sq,将其代入(2)式有e≡Cp+Sj+Sq+t+m。国民收入与国民支出是一个国民经济循环问题的两面,二者应相等即有:Cp+ip+Gc+Gi+X=Cp+Sj+Sq+t+m,整理得:

Sq≡(ip–Sj)+(Gc+Gi–t)+(X–m)(3)

公式(3)指出家庭储蓄和进口一定会减少企业的利润,而财政赤字却是企业利润的一个来源。很显然,家庭储蓄的增加意味着消费的减少,降低了企业产品出售获利规模,一方面低利润加重企业还贷压力,增加破产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低利润也减少了企业考虑新投资计划的动机,如此会进步丧失获得新利润机会,进步增加企业破产的风险。相反,较低的税收可能导致较高财政赤字,但会增加企业利润。因此,只有财政赤字能抵消家庭储蓄对企业利润的负面影响,是改善企业预期和弥补利润减少的重要政策工具。

事实上,财政赤字是企业利润的来源这种观点还不只新凯恩斯主义一家之言,早在1978年海曼·明斯基(Hymanminsky)根据卡莱茨基的国民总收入等式得出政府赤字直接形成投资利润的结论。实际上,李嘉图—巴罗定理中也指出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政府债务融资导致私人部门储蓄增加,很可能是企业储蓄的增加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或者企业储蓄与家庭储蓄双重增加,而不单单是家庭储蓄增加。如果当前我国财政赤字也是企业利润的来源,那么也就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全球经济危机下,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是合理的政策选择。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关注一下我国财政赤字与企业利润之间的数据关系是否满足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二、实证检验与估计

(一)经验数据描述

图1和图2的财政赤字与企业利润走势图显示出,自1978年起财政赤字小幅度波动,企业利润小趋势的增幅。尤为突出的是1994年后,随着政府收支理念的转变,政府赤字规模的迅速增大,企业利润也出现陡然增加态势,两者趋势一致。图3企业利润与财政赤字的核密度图显示,两者之间Kernel密度分布成对称,意味着财政赤字增加的概率密度分布与企业利润增加的概率密度分布趋于一致。这从某种意义上揭示出中国财政赤字与企业利润在数据上可能存在某种联系,能否证实财政赤字就是企业利润的来源这种观点还有待于我们下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模型估计。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Granger(1969)给出的因果检验只考虑平稳变量,如果变量是非平稳的,那么非平稳变量之间因果关系如何确定呢?针对此问题,engle和Granger(1987)指出,即使时间序列本身不是平稳的,但只要线性组合平稳即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依靠变量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仍可以建立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来分析变量之间的长短期因果关系。但是,普通VeC模型忽略了中间传导渠道,模型精度有限,这就需要我们引入控制变量对中间过程进行描述,引入控制变量后的误差修正模型也称为三变量误差修正模型。此外,本文主要检验中国财政赤字和企业利润之间的关系而非研究企业利润的决定因素,不考虑所有对企业利润有影响的相关变量。因此,我们决定采用三变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财政赤字与企业利润之间的关系。

为降低序列短期波动,更准确把握长期变化趋势以及消除模型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和多重共线性等问题,本文选取企业储蓄自然对数值代表企业利润,企业储蓄计算公式遵循国民经济恒等关系式Y-t-C-S,其中Y表示当年支出法GDp,t表示当年财政收入,C表示当年居民最终消费,S表示当年居民储蓄[1]龙源期刊。国家财政收入对数值与财政支出对数值的差额代表财政赤字。同时,财政赤字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当然不可忽视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但是财政赤字对国内民间需求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根本,因此我们选取民间需求总量对数值作为控制变量,保证计量结果可以准确捕捉财政赤字与企业利润两者之间的直接相关关系。民间需求包括民间消费和民间投资两部分,民间消费可由统计年鉴中的居民最终消费来衡量,然而如何确定民间投资大小,既有文献争论较多,这里侧重问题分析的需要,我们按照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将剔除国家预算内投资之外的投资都归为民间投资。另外,为了保持数据可比性和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对企业储蓄、财政赤字以及民间需求数据均以1978年为基期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进行调整。此外,本文数据均全部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

(三)三变量误差修正模型估计

由于中国处于经济转轨期间,在进行单位根检验时往往只能得到小样本数据,而DF、aDF检验在小样本中,检验功效明显下降(phillips,perron,Schwert,1989)。并且,实践也证明了时间序列中的趋势因素也往往导致DF、aDF检验功效降低,为了克服DF、aDF检验功效低的缺陷,本文选用pp、DF-GLS检验法作为对DF、aDF检验法的补充。表1的检验结果显示,Lnprofit、Lndeficit、Lndemand三个时序变量的原序列都未能在10%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含有一个单位根的零假设,但原序列一阶差分后均能在1%的置信水平下通过单位根检验。因此,Lnprofit、Lndeficit、Lndemand三个时序变量均为一阶单整i(1)序列。

表1Lnprofit、Lndeficit和Lndemand单位根检验

 

变量

aDF检验

pp检验

DF-GLS检验

原序列

一阶差分

原序列

一阶差分

原序列

一阶差分

Lnprofit

-3.05

(C,t,0)

-4.39***

(C,0,0)

-2.72

(C,t,5)

-4.22***

(C,0,12)

-3.18

(C,t,0)

-4.49***

(C,0工商管理毕业论文,0)

Lndeficit

-2.54

(C,0,0)

-5.50***

(0,0,1)

-2.63

(C,0,1)

-6.78***

(0,0,1)

-2.42

(C,t,0)

-5.26***

(C,t,0)

Lndemand

-3.36

(C,t,1)

-3.33**

(C,0,0)

-2.52

(C,t,2)

-3.02**

(C,0,6)

-3.04

(C,t,1)

经济利润的来源篇2

周其仁说,上一波国企改革的中心口号是扭亏增盈。这也就带来一种认识:只要国企实现了盈利,余下的就是做大做强的管理问题,就不再需要进一步的体制改革了。其实,虽国企已普遍盈利,特别是央企一年的利润高达万亿人民币,但依旧需要深化改革。

为何要改革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央企的利润。

第一,企业的账面利润并不完全是经济学范畴的利润,其中一部分可能是企业所占用资源的租金。譬如资源型企业占用大量可开采资源,以及国家通信公司占用的通信基础设施等。这些稀缺程度极高的资源,给谁占用,都会产出收益。这个是资源租金不是利润,应该从央企账面利润里扣除,因为它并不代表央企经营决策和管理努力带来的真正贡献。

第二,利润具有资源配置导向的功能,不论利润如何产生,总意味着“需要向产生利润的方向投入更多的资源”。但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部分央企获得高额利润,但所在市场又不开放准入,其他企业眼见这里存在超额利润,也不能进场来竞争。这种“关门赚得的利润”,对整体经济并不是正面的,因为行政垄断公司的利润,讲到底是一切其他企业和消费者的成本。当下不少央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价高费高,要政府领导人出来喊话降低资费,恰恰表明市场不准入条件下的关门利润对国民经济不但不是福音,反而是一种成本负担。

第三,央企的巨额账面利润,大部分留存央企自己支配,在分配上并没有回馈其真正的产权主人即全国人民,也没有全额上缴国家财政。至于把很小一部分央企利润或资产划给全国社保,那本质上是历史欠账的一种补偿,因为社保缺口主要来自过去低工资时代国企工人没有、也不可能预扣下的养老金。全国人民包括农民也是国资的主人,因为他们多少年低价缴纳的粮食税,也是形成国有资产的一个来源。倘如问我们的农民从央企巨额的账面利润中得到过什么实际收益,我想基本上就没有。

经济利润的来源篇3

【关键词】供应链精益物流;物流管理教育;物流专业建设

物流普遍被认为是“第三利润源泉”,各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物流专业,但大学的物流管理教育不应是复制舶来品,而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反思、驯化和完善科学理论,以期培养适合中国之国情的物流专业人才。

1物流管理成为一个行业是成熟竞争性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

众多大学开设物流专业,是因为物流拥有美好的前景,这样可以广泛的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众所周知,就业是专业存废的一票否决关键,没有专业哪有学生,没有学生哪有经费,没有经费哪有学校,但其实没有几所大学会认真思考物流这个行业本身的。结果就业率是100%,但毕业生多数从事的是一些初中生都可以做的事情,因为只要会玩微信就可以了。当然不是说大学生就不能从事只需初中生水平的工作,即使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也有很多大学生乐于从事蓝领的工作,大学生涯是培养现代公民所必须的一个阶段而已。但一所大学如果培养的毕业生,除了多一张文凭之外,和初中生没有区别的话,这所大学也就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了。特别是在招生逐步取消本科录取批次的大趋势下,这种大学肯定会被市场所淘汰的。所以,为了行业的发展,也为了学校本身的发展,热门的物流管理必须要对自身的专业建设有一个理性的反思。物流管理作为一个行业不是中国原创而是从欧美复制过来的,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总体上还没有达到那么发达的阶段。物流作为一个行业是市场经济体系内部为追求利润而自发产生出来的。以美国为例,在美国这样成熟的市场经济,企业追求的是法律范围内的利润,如果没有利润,企业就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掉。在二战之后的50年代美国,由于世界大战摧毁了其它国家的经济,故而美国的商品供不应求,企业的经营思想以生产制造为中心,所以,降低生产成本成为第一利润源泉,物流的问题无暇顾及。在60年代的美国是大变革的时代,尤其年轻人追求个性,多样化才是商品的出路。因此,第一利润源泉达到极限,转为扩大销售才能增加利润。所以,营销成为第二利润源泉。70年代之后世界发生两次石油危机,企业意识到物流对企业降低成本的巨大作用。80年代之后,美国经济向全球化转型,但西欧的复兴成为其最大的竞争对手,营销作为第二利润源泉已经达到极限,因为很多利润的手段是可以复制和仿效的。90年代以来,当销售手段发挥到极致,美国企业发现物流不仅能够帮助扩大销售,提高国际竞争力,而且也是一个很好的新利润增长点。物流单独分化出来,自成系统,通过提供有效的流通后勤服务,改进社会经济系统的运作,优化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从而降低社会整体运行成本,提升国民经济总体效益,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此时,物流已成为第三利润源泉。在拥有发达市场经济的美国,第一利润源泉即降低生产成本,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经十分成熟了,尤其是利用机器人等先进技术方面;第二利润源泉即营销手段和技术,也已经很专业化了,人们都熟视无睹;但第三利润源泉也就是大家都在提升的物流管理,随着智能化手段的日新月异,开始成为增加利润的宝藏之地。对于市场经济基本建成的中国,第一利润源泉没有利用到极限,人力成本还是要低于机器的价格;第二利润源泉更是还有很多余地可以挖掘,廉价还是商家主打的销售策略,尤其中国海外市场,恶性价格战争是永远的痛。故而,我国物流能够起作用的效果,在提升国民经济总体效益上,在提高国际竞争力方面,没有起到第三利润源泉的作用。总的说来,物流管理在中国叫好不叫座,要真正起到第三利润源泉的作用,还要与第一与第二源泉共同协调发展。物流作为一个行业,在我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面对的问题和困难都要比欧美的情况要复杂得多,这需要广大的物流从业人员长期艰苦的努力,不是把欧美的做法简单复制过来就可以的。

2供应链精益物流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理论立足点

首先是我国的第三方物流服务规模很小,这和中国多种经济成分共存有密切关系,央企是不会和山寨小厂共用同一物流的;其次是大多物流基础能力很弱,信息化的水平很低;再就是有关物流方面的法规和技术标准不一致,航运、铁路、飞机、公路、海关等部门分割管理,政出多门。总的说来,我国的物流成本很高,根本起不来“第三利润源泉”的强大经济推动力。物流是社会运行的剂才是中国物流管理教育核心的概念。欧美物流理论在我国水土不服,不是意味着物流在我国没有前途,如物流就是京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前端给客户提供最佳体验,后端打造物流系统降低成本。物流虽然在中国由于第一、第二利润源泉没有达到极限而成为第三利润源泉,但其确实能有效地降低社会运行和经济运作的成本,起着经济社会运动剂的作用。大学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不要夸大自己的作用,导致内容过多地侧重于把欧美情况公式化之后的所谓科学先进性。而是要立足于中国物流各部门与各环节分割管理之现实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大数据等手段,使得经济社会运行流畅一点,降低其摩擦力,减少运作成本。这需要有供应链精益物流的理论立足点。供应链的方法[1]。福特开创了流水线的方式,但仅限于组装。如果把商品从原料采购到送达消费者看作完整的链条,那么就会发现很多可以改进及完善的地方,这就是供应链方法。物流的供应链分析,其实就是商品流通过程中所有链条企业的物流整合。当然,这在中国目前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航运、铁路、航空、公路、海关等部门的运作规则,从而减少交接中的摩擦力,进而提升总体效率。精益的方法[2]。精益的分析有很多,但无非就是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如汽车的一颗螺丝钉,怎样可以在全球供应链中以最小的成本最大的效用生产出来,我们可以不要批量生产的备件,而用公差代替。精益其实是供应链的微观层面,而供应链则是精益的宏观层面。综上所述,供应链精益物流是从经济社会运行的整个过程考察,以消费者为价值终点,通过降低流通费用等物流手段,达至减少运作过程中的摩擦力,最终实现提升国民经济总体效益,进而提高国家的国际核心竞争力。这是贯穿整个社会发展的常态,是物流发展的主线。

3结束语

物流业的出现是成熟竞争性市场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随着我国世界开放与市场经济体系转型,也开始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但物流业在我国还处在一个发展期,物流人才相对缺乏,所以,作为一个物流管理的教育者,应该要从物流行业的根源思考中国的物流管理逻辑,从供应链精益物流的角度进行物流管理课程建设,而不要仅仅培训学生通过物流师考试。

[参考文献]

[1]刘宝红,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经济利润的来源篇4

关键词:会计利润经济利润价值管理

一、经济利润

经济利润就是企业投资资本收益超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部分的价值。从会计的角度来看:利润=总收入-总成本,然而对经济利润而言,这种算法没有考虑股东权益成本,从而高估了企业利润。

经济利润=营业收入-经济成本

=营业收入-(会计成本+机会成本)

=(营业收入-会计成本)-机会成本

=会计利润-机会成本

从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其实会计利润经与济利润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会计利润只考虑了会计成本,而经济利润不仅考虑了会计成本,还考虑了机会成本。在经营过程中,企业经营资金主要来源于贷款和股东权益,贷款以利息方式在财务费用中得以扣除,而股东权益虽然参与了有风险的经营过程,却未以考虑其成本,因此,经济学家在核算经济利润、衡量成本时就包括了机会成本。经济学家关心研究企业如何做出生产和定价决策,而会计师的工作是记录流入和流出企业的货币,结果,他们只衡量会计成本,但忽略了机会成本。

使用经济利润法和使用折现现金流法评价企业价值其结果应该是一样的。企业目前的投资资本总额,加上与相同的资本成本对未来的经济利润折现,等于与现金流折现方法完全相等的数据。这说明两种不同的核算角度得出相同的结论。

经济利润是税后净利润减去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所得,在利润表上所显示的称为利润的数据,也就是说公司为股东赚的金钱,不能简单的就看成是利润,而要看这个利润数据是否低于该公司的股东资本的机会成本,如果低于机会成本,说明该公司实质上是处于亏损状态,尽管公司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好像公司真的盈利一样,但是相对于消耗的资源来说,公司为国民经济的贡献太少。在创造财富之前,企业一直在消耗则富。

二、经济利润—考虑了股权投资资本成本的利润

美国500强第七名安然公司的突然崩塌,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来审视一下安然公司的财务状况。安然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净利润和每股收益都呈上升趋势。按照传统的财务分析,这预示着安然公司未来的美好前景。但如果我们用eVa来进行分析,结果就会大相径庭。在1996-2000年间,除了1997年eVn为正值外,其余年份均为负值,并且eVa呈明显的下滑趋势。这说明,在安然公司经济利润增长的过程中,不仅没有创造价值,反而在毁灭价值,并且价值毁灭的数量呈扩大趋势,事实上,正是eVa连续多年的下滑趋势,导致了2001年“安然大厦的坍塌”。

为了更清楚的认识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在实际中对企业的指导意义,我们将对下列公司进行利润分析,在我们日常的会计报表上,贷款利息以财务费用形式体现在成本中,而公司股东的权益资本投入对公司来说却无任何成本体现。如果我们考虑了股权投资的资金成本,结果将会是怎样呢?单位:万元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上述公司2006年财务报表上显示会计利润是300万元,而经济利润却是亏损80万元,最终导致经济利润现值为8888.89元,小于期初的投资资本总额10000元,也就是说投资资本正在缩水。导致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这么大差异的原因是会计利润忽略了股东的资本成本,仅仅扣除了债务利息。其实股东的权益资本同样和债务一样经历了风险经营过程,如果遇到破产清算股东权益的清偿还在债务清偿程序之后,从这里可以看出股东权益风险更大,而会计利润却没考虑股东的权益成本,如果在考虑了股权投资资本成本的情况下,最终将导致经济利润变成负数,这不是在毁灭投资者的财富吗?该公司2007年显示的会计利润是483元,比2006年增长61%,才使该年经济利润盈利50万元,对比2年的数据不难发现,公司只有获取足够多的利润,并且超过所投入的股东权益成本的机会成本,才可能为股东创造真正财富,这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利润,也是利润最本质的定义。因此,从公司股东的角度来看,只有获取了经济利润才称得上为公司创造了价值,而我们经常看到的会计利润只是纸面上的盈利。如果公司获得的会计利润没有超出该公司的资本成本,那么它其实是处于一种亏损状态,实质是在减少公司价值。

三、经济利润——企业价值管理的核心

现代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要求企业建立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财务战略管理体系。价值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工具,它既可以用来推动价值创造并深入到公司各个管理层和一线职工中,又与企业资本提供者(包括企业股东和债权人)要求比资本成本更高收益的目标相一致,从而也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在价值管理的模式下,企业的价值等于期初资本投入量,加上相当于其预计经济利润现值的溢价或折价。即:

企业的价值=投资资本+预计经济利润现值

这就是说,在投资资本不变的条件下,

当经济利润>0时,企业价值是增加的;

当经济利润=0时,企业价值保持稳定;

当经济利润<0时,企业不仅没有创造价值,而且是在摧毁价值。

仍以前面的公司为例,该公司2006年由于债务成本较高,税后债务成本6%,虽然该公司2006年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低于2007年,但是由于2007年该公司减少500万元的债务筹资(原因是税前债务利率8.57%高于投资资本收益率),减少债务利息,增加收入,让公司会计利润增长了61%,2007年该公司经济效益持续增长,效果非常明显:更重要的是其经济利润为正的50万元,经济利润的现值大于投资资本总额,也就是说股权投资资本正在增值。而2006年虽然会计利润显示盈利300万元,可是经济利润却亏损80万元,还要上128万元的企业所得税,这无疑加速了企业价值的减值。

从以上数据和例子中,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的财务衡量指标,财务报表上显示的利润、收入、每股收益等在很多时候并不能真正反映公司创造价值的实际。在很多情况下,公司的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在不断增长,而公司的经济利润却在减少,换句话说,股东的价值在不断地被摧毁。

四、价值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价值管理,又称为基于价值的企业管理,是指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以价值增长为目的的一种综合管理模式。它是根源于企业追逐价值最大化的要求而建立的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以规划价值目标和管理决策为手段、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梳理管理和业务过程的新型管理框架。目前我国企业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等特征。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法则使企业更注重投资资本的回报率,因为价值创造和股东回报的多少决定了资本的选择和去向。

参考文献:

[1]吴德庆,马月才.《管理经济学》

经济利润的来源篇5

【关键词】经济收益能力盈余质量相关性

一、盈余管理和经济收益的内涵

盈余管理是会计实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理论界对盈余管理的认识和定义并不统一。对于盈余管理,理论上存在两种认识,一种是盈余操纵观,认为盈余管理是一定程度上的会计欺诈,会破坏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另外一种是信号传递观,认为盈余管理向外部传递了企业的内部信息,有助于投资者客观判断企业的经营情况。而经济收益则是盈余管理下的结果。Scott(2003)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人员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实现某些特定目标的手段。

对于经济收益概念研究始于1776年adamSmith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他首先将收益定义为“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把收益看作是财富的增加。而主要的集中发展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后来,大多数经济学家都继承发展了这一观点。英国经济学家Hicks对经济收益下了一个更广为流传的定义:一个人的收益是他在期末和期初保持同等富有程度的前提下所可能消费的最大金额。其立足点是要通过成本的足额补偿来维持企业的简单再生产。显然,经济收益所关注的是未来预期现金流量的变动,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且经济收益必须在耗用的存货得到重置后方可确认和分配。

二、会计盈余质量核心评价指标内容

会计盈余质量具有真实性、稳定性、持续性、现金保障性及安全性等主要特征,由于会计盈余的真实性难以由会计信息使用者直接验证,且其难以定量表达,本文拟从持续性、现金保障性、成长性、安全性四个方面对会计盈余质量进行评价,在此选择其核心单项评价指标如下:

(一)盈余持续性指标

1.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营业利润÷利润总额×100%。利润构成中营业外收支是一次性收益,不具有持续性,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越大,企业收益持久保持的可能性越大,收益质量越高。

2.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主营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利润总额×100%。该指标是衡量收益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主营业务利润是期间费用得到补偿的基础,是企业净收益的源泉。企业要持续发展,只有扎根主业,打造核心盈利能力,不断提高主营业务利润的比重,才能提升公司的价值。

(二)现金保障性指标

1.净利润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100%。净利润来源于损益表,反映应计制下的经营成果;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来源于现金流量表,反映现金制下的经营成果。该指标可大体上反映会计收益的现金保障水平。净利润现金比率越高收益质量越好。

2.修正的净利润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分得股利或利润收现+债券利息收现-利息付现-筹资费用付现)÷净利润×100%。在我国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中,分得股利或利润收到的现金、债券利息收到的现金被列入投资活动现金流入,支付的利息和筹资费用被列为筹资活动现金流出,这使得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可比性受到影响,采用修正的净利润现金比率可弥补净利润现金比率指标的局限性。

(三)成长性指标

1.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上期主营业务利润)÷上期主营业务利润。该指标体现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的历史增长态势。从中短期的眼光看,企业的未来很可能是过去的延续,除非外部环境出现不利于该企业的重大变化,或该企业拟进行根本性的业务、资产、制度、管理重组,如果缺乏这方面的佐证信息,我们只能合理推断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该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仍将延续历史的增长趋势。

2.销售增长系数=某企业销售增长率÷行业平均销售增长率。相对于销售增长率,该指标更能体现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地位的变化,一个企业的销售增长只有实现与行业的同步增长,才能保持其原有的竞争地位。若该指标值连续几年低于1,则是该企业走向衰败的征兆,其未来盈余保持现行会计盈余水平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三、经济收益能力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

经济收益是指公司在期末和期初拥有同样多的资本前提下,公司成本核算期内可以分配的最大金额。公司的经济收益能力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当期盈利能力不高。

公司是盈利性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是获利。公司的各项活动都是围绕利润来进行的,公司必须获利,才有存在的价值。

(二)盈余来源构成不合理。

盈余主要由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三部分组成,盈余的不同构成成分具有不同的持续性。主营业务利润是公司基本经营活动的成果,也是公司一定期间获得利润中最主要、最稳定的来源。非经营性收益的来源主要是资产处置和证券交易。

(三)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太敏感。

经营环境包括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环境两方面。外部经营环境比如政治、经济环境等理所当然地会影响其盈余质量,公司面临着多变的经营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则大大增加。如果公司对风险十分敏感,则公司内外环境稍有变化,就会使公司未来盈余发生很大变动,这种盈余的不确定性是盈余质量低的表现。

(四)缺乏稳定增长能力。

产业内良好的竞争优势决定了公司未来长期的盈利能力,持续增长的研发费用和维持适当的广告投入提高了公司的后劲,相应保证了公司的未来盈余。

经济利润的来源篇6

一、传统会计利润指标不再适用

新经济环境下,传统的会计利润无法反映公司经营的全貌,因为会计利润大大低估了企业的资本成本。会计师通常不扣减因使用权益资本而产生的成本,认为留存收益是可以无偿使用的,这样,就无法保障股东的权益能真正被关注,并获取合理的回报。另外,会计师们所度量的借贷成本,通常也低于实际的借贷资金的成本,因为考虑到公司使用借贷资金而带来的财务风险,其资金成本高于会计账上所记的税后利息支出。

而经济增加值指标则能修正会计利润指标的这一缺点,公司每年创造的经济增加值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与全部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其中资本成本包括债务资本的成本,也包括股本资本的成本。也就是说,会计利润和经济增加值之间十分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对资本成本的处理不同。比如,运用新技术的优越性之一,是减少资金在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占用。按照原有的会计标准,6天或60天的存货时间对利润的是没有差别的。而事实上,缩减存货时间,提高资本的营运效率,可以降低资金成本,就可以提高企业经济增加值。这正是新经济经营模式为公司经营带来的革新之一。

今天许多精明的管理人员都在积极地营造,将他们的客户、公司自身和供应商更紧密地联结起来。他们利用互联网传输实时信息,加快运作速度。这些经营模式通过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资金占用、减少资金使用成本,从而达到增加经济利润的目的。原有的会计利润不能全面反映这些新兴的、高效的经营模式,而经济利润则能够准确地予以度量。经济增加值能够非常精确地体现这些经营效率的提高,而会计利润则不能予以全面的体现。会计利润仅仅体现了成本的节约部分,而经济增加值则还包含了因节约资本而带来的收益。简言之,减少资金的占用意味着创造了更多的经济增加值。

总之,新经济的核心就是增长,增长的关键是能够利用新技术,降低成本,这也包括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同会计利润相比,经济增加值不仅是一个全面衡量经济效益的指标,而且利用经济增加值原理,企业还能够选择最佳的发展战略。

二、传统资金利润率指标不再适用

新经济条件下,利润率标准也同样失去了其原有的重要性,已经不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效益。

从上来说,对于一些网上零售商,即使产品利润率为负值,也能够实现利润。这些零售商的经营模式和银行有相同之处。银行的个人支票服务是亏损的,但是银行通过运用在途闲置资金放债所带来的投资收益大于支票服务的开支,两者相抵,银行通过支票服务赚取了利润。互联网书籍零售商亚马逊(amazon.com)能够及时收到顾客付款,但是亚马逊通常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向供货商支付货款,像银行一样,亚马逊(amazon.com)有大量的在途闲置资金,从而形成负的流动资金需求。按照原有的会计准则,负的流动资金需求对会计利润没有贡献,但是从经济增加值的角度来看,它却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原因是负的流动资金减少了对现有资金的需求,从而降低了资金使用成本。这个案例表明会计意义上的损失有可能转化成正的经济利润。

许多成功企业都是低利润率的企业。低利润率可能代表着良好的客户满意度、一种面向未来的投资,或者代表着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资金沉淀的结果。在许多情况下,低利润率并不意味着差的经营业绩。这种变化对许多既有的财务管理技能与方法提出了质疑。经济增加值在这方面提供了正确的答案。

三、无形资产处理方法不再适用

传统的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处理方法不再适用,主要体现在对开发费用和市场开拓费用以及商誉的会计处理上。

(一)对研究发展费用和市场开拓费用的会计处理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公司必须在研究发展费用和市场开拓费用发生的当年将期间费用一次性予以核销。这种处理方法实际上否认了两种费用对企业未来成长所起的关键作用,而把它与一般的期间费用等同起来。

这种处理方法的一个重要缺点就是可能会诱使经营者减少对这两项费用的投入,这在效益不好的年份和管理人员即将退休的前几年尤为明显。美国的有关研究表明,当管理人员临近退休之际,研究发展费用的增长幅度确实有所降低。

计算经济附加值时则将研究发展费用和市场开拓费用资本化。即将当期发生的研究发展费用和市场开拓费用作为企业的一项长期投资加入到资产中,同时根据复式记账法的原则,资本总额也增加相同数量。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在几年之中进行摊销,摊销值列入当期费用抵减利润。摊销期一般在3至8年之间,根据公司的性质和投入的预期效果而定。这样,公司投入的研究发展费用和市场开拓费用不是在当期核销,而是分期摊销,从而不会对经营者的短期业绩产生负面影响,鼓励经营者进行研究发展和市场开拓,为企业长期发展增强后劲,有利于公司在未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营业绩。

(二)对商誉的会计处理

当公司收购另一公司,进行会计核算时,购买价格超过被收购公司净资产总额的部分就形成商誉。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商誉作为无形资产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在一定的期间内摊销。这种处理方法的缺陷在于:

1.商誉之所以产生,主要是与被收购公司的产品品牌、声誉、市场地位等有关,这些都是近似永久性的无形资产,不宜分期摊销;

2.商誉摊销作为期间费用会抵减当期的利润,经营者的短期业绩,这种情况在收购高公司时尤为明显,因为这类公司的市场价值一般远高于净资产。但实际上经营者并没有出现经营失误,利润的降低只是由于处理的而造成的。其结果就会诱使管理者在评估购并项目时首先考虑购并后对会计净利润的影响,而不是首先考虑此购并行为是否会创造高于资本成本的收益,为股东创造价值。

附加值时则不对商誉进行摊销。由于财务报表中已经对商誉进行摊销,在调整时就将以往的累计摊销金额加入到资本总额中,同时把本期摊销额加回到税后净营业利润的计算中。这样利润就不受商誉摊销的影响,从而鼓励经营者进行有利于的兼并活动。

经济增加值的观念纠正了传统会计标准中对无形资产的价值处理。会计制度把这些投资列为需要控制的费用开支,而经济增加值则把这些投资作为资产负债表中一种需要培育的新型资产。这些新型资产会在将来的经济增加值中相应摊销。采用这种处理的原因是为了促使管理层自始至终注重培养企业生产力以获得持久的经济效益。无论新旧经济,经济增加值方法都强调为投资者提供满意的投资回报率。

现有的会计制度否认这些无形资产的存在误导了许多人。许多高层管理人员注意到公司的许多无形资产都不能在会计报表上得到反映,而对现有的会计财务标准颇有微词。为了反映这些无形资产的价值,公司管理层通常用客户满意度和其他一些指标作为近似的衡量标准,但是,许多管理人员却没有意识到这些指标是不能够替代财务指标的。这些指标有时误导决策者,因为它们仅仅反映了部分情况。我们认为,有效的解决办法是修改现有的财务报表及旧经济的会计准则,采用新经济会计准则,经济增加值。其他的标准可能有所作用,但是却没有一种方法像经济增加值那样能全面地、准确地衡量企业的经营效益。

四、谨慎性原则不再适用

谨慎原则不再适用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对各种准备的会计处理。

各种准备包括坏账准备、存款跌价准备、长短期投资的跌价或减值准备等。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公司要为将来可能发生的损失预先提取准备金,准备金余额抵减对应的资产项目,余额的变化计入当期费用冲减利润。其目的是出于稳健性原则,使公司的不良资产得以适时披露,以避免公众过高估计公司利润而进行不当投资。作为对投资者披露的信息,这种处理非常必要。

但对于公司的管理者而言,这些准备金并不是公司当期资产的实际减少,准备金余额的变化也不是当期费用的现金支出。提取准备金的做法一方面低估了公司实际投入经营的资本总额,另一方面低估了公司的现金利润,因此不利于反映公司的真实现金盈利能力;同时,公司管理人员还有可能利用这些准备金账户操纵账面利润。

因此,计算经济附加值时应将准备金账户的余额加入资本总额之中,同时将准备金余额的当期变化加入税后净营业利润。

五、人力资源的会计处理不再适用

众所周知,新经济条件下,人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迫切要求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会计处理。但人力资源投资并不能在传统的财务报表上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反映。

与传统会计手法相比,经济增加值则能够如实、准确地记录人力资源投资,用于招聘、提高和保留关键员工的开支,至少从内部管理角度来讲是一种资产,这些开支不再是用于充抵现期收入的费用,而被计为资产,在员工能够发挥其预期的生产效率期间予以摊销。举例来说,一个公司需要花费20万美元招聘、培训一个软件工程师,这个软件工程师将与工作小组的其他成员一起或开发新产品,或建立网站,或编写用于收集和用户信息的软件。在传统会计处理中,不管其工作性质如何,公司会计人员都会从现期收入中扣减20万美元作为成本开支。但是依据经济增加值原则,20万美元的开支应被视为一种资本,虽然这个开支是在一个财务阶段实现的,但是这个被购买的“资产”会在未来的很多阶段对销售和收入有所贡献。就此例而言,如果工程技术人员在公司服务4年,并假设现期的资金成本为10%,他需要每年创造至少63100美元才能抵消公司对他的20万美元的投资,实现经济增加值的盈亏平衡。

经济利润的来源篇7

关键词:澳大利亚矿产资源税制资源税制改革矿产资源租金税(mRRt)

一、引言

在矿产资源日益稀缺的时代,矿产资源税制改革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调节日益重要。2012年3月19日,历时两年经过几轮博弈和波折、旨在调节矿产资源收益合理分配的澳大利亚资源税改革法案获得议会通过。此法案主要针对煤炭、铁矿石和海上油气资源开采征收“矿产资源租金税”(mineralResourceRenttax,mRRt)。“矿产资源租金税”的有关立法,自提出之日起就在澳大利亚饱受争议,并导致了陆克文政府的。吉拉德政府上台后,在绿党和独立派议员的支持下,终于推动这两项税赋法案在议会通过。吉拉德表示,这将会是澳大利亚历史上一次深刻的经济改革,此项措施旨对在澳经营的大矿企的巨额利润部分征税,可以使更多(尤其是较为贫困的)澳大利亚人民享受澳大利亚的资源所得收益,进而打造更加公平、平等的经济模式。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包括矿产资源税改革在内的税制改革,此次税制改革正成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战。因此,总结市场经济成熟国家澳大利亚矿产资源税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分析其矿产资源税制改革的理念和各种利益集团的博弈情况,对我国矿产资源税制的改革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澳大利亚矿产资源税制改革的背景与诱因

(一)澳大利亚的政治环境和税制概况澳大利亚是地方自治基础上的联邦制国家,有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全国划分为六个州和两个地区,实行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其行政事务由内阁负责,内阁由总理主持。联邦国会是国家的立法机构,议会实行两院制,即众议院和参议院。各级政府行政管理层次分明,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各司其职。基于联邦制下的地方自治制度,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事权与财权分立,在税收上实行分税制。税收收入分为联邦税收收入和地方税收收入两类,其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分别对应于三级税收权限。根据澳大利亚的法律,陆上资源为各州或私人所有,一般是公有地上的为州或地方政府所有,私人土地下的为私人所有,海洋大陆架上的为联邦政府所有。传统上,体现矿产资源所有权者权益的权利金由作为所有者的州、地方政府和私人收取,联邦政府因拥有大陆架(海洋)上的矿产及石油资源的所有权,因此联邦政府只收取其所拥有的海洋大陆架上的矿产资源租。澳大利亚的税制中,涉及矿产资源租的主要税种有权利金、租金(矿地租,即开矿所占用土地的租金)和资源租金税。澳大利亚的权利金有三种征收方式:从价权利金、从量权利金及以利润为基础的权利金,从量权利金以生产数量(重量或体积)为征收基础,新南威尔士州规定煤、铝土矿、铁矿石、石灰石、花岗岩、磷酸盐等采用专门权利金,以利润为基础的权利金不多,只适用于北部地方的大矿山,布罗肯希尔银锌矿及Cobar矿山控股公司采用以利润为基础的权利金制度,金红石、钻石、钛铁矿、独居石、石榴石、石油等采用从价权利金费率,费率一般为销售收入的5%到10%;租金是指探矿权人和采矿权人每年向资源所有权人缴纳的矿地租,在澳大利亚,除海上石油资源和北部地方的铀矿为联邦所有外,矿产资源所有权收入主要为州政府所有,矿地租因条件而异,各个州或矿区征收水平不同,探矿阶段为每平方公里3到27澳元不等;资源租金税在澳大利亚是在上一次矿业繁荣的1975年首次提出,旨在对开采条件特别好的、能产生级差地租的矿产企业所得征收的附加利润税。

(二)澳大利亚税制改革诱因分析20世纪7o年代,石油危机和石油价格暴涨引发了经合组织国家(oeCD)经济“滞胀”,凯恩斯经济干预理论失败,导致西方国家寻找新的宏观经济控制方法,税制改革应运而生,其目标是“公平、简化和经济增长”,基本措施是“降低税率,扩大税基”,。澳大利亚作为oeCD的重要成员国,也于1985年对本国的税制进行了改革。20世纪90年代后,虽然大规模税制改革的浪潮已经过去,但是持续的调整仍在进行。2000年7月1日,再次当选总理的霍华德开始了以商品和服务税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的税制改革。2008年,澳大利亚再次启动了包括矿产资源租金税在内的近50年来澳洲税制最大规模、冠名为“澳大利亚未来税制”的税制变革,旨在应对来自国内外社会、环境、经济等方面的巨大挑战。就经济因素而言,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经济增长缓慢是改革的关键诱因之一;气候变化、温室效应将会降低居民的福利水平,而且福利损害会因为减排措施的延误而迅速增加。为此,澳大利亚政府在2008年制定了《炭污染减排计划》。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资本和利润在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同一国家不同投资项目之间的转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来源于投资收益的税收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挑战相互交织,并以较为复杂的方式影响着税收与转移支付体制。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2000年后矿业繁荣时期矿产品价格的迅速提高,在澳大利亚矿业部门的利润率大幅提高同时,抬高了国内的原材料、劳动力和资金成本,使得非矿业部门的采购、招聘以及融资成本上升,相对于矿业部门的竞争力下降,经营困难进一步加剧,非矿业部门的生存条件恶化。澳大利亚此次调整矿业资源税主要是为了防止资源部门挤压其他部门发展空间的“荷兰病”发生。从国际贸易与投资的角度看,矿产资源品出口增长大幅推高了澳元汇率,2009年到2011年两年间,澳元汇率大幅升值50%左右,大大降低了国内制造业部门的国际竞争力,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澳大利亚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同时,资源品价格的上升吸引国际金融资本加速流入澳大利亚,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加大金融系统波动,提高了整个经济的系统风险。因此,澳大利亚急需进行税制改革,以适应时代要求。从政府财政收入角度看,在最近的十年内,尽管矿产资源和能源产品的价格飙升,但政府所获得的矿业红利不多。以石油为例,1998年末世界原油价格大约15美元一桶,2008年7月曾一度涨到147.27美元一桶,不到十年上涨了近十倍。澳大利亚矿业公司的净利润在近10年间也水涨船高,增加了800多亿澳元,而按照既定的矿产资源税制,政府所分享到的税收只有不到90亿澳元。据测算从2000年至2009年,澳大利亚的实际资源税率(资源税税负占矿业收入的比率)下降超过了20%。在矿产资源日益稀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其收益分配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收入分配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经济时代,澳大利亚原矿产资源税制及所确定的税率和征收方式就显得不合时宜:一是无法让社会公众及非矿企业分享到自然资源价格上涨的红利,毕竟矿产资源是属于整个国家的,而不是仅属于州政府和矿商的,更何况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荷兰病”是由全体澳大利亚人承担;二是目前澳大利亚各州都有不同的矿产资源税率,以煤炭为例,澳大利亚产煤各州,即昆士兰州、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西澳大利亚州根据煤炭种类和能量值不同制定了不同的税率,使税收体系庞杂,效率低下。三是历史上和现实中,许多国家的中央政府在矿业繁荣时期,都相应征收了暴利税性质的矿产资源税。如美国上世纪石油危机期间的暴利税,英国的特别利润税,加拿大对权利金的调整;在本轮矿产品价格高涨期间,我国也开征了石油特别收益金,加拿大、美国等许多国家都大幅调高了权利金率。因此,在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为了分享矿产资源价格上涨带来的经济利益,规避荷兰病,调整矿产资源税制并提高矿产资源税总体税率就在所难免。基于上述原因,对于澳大利亚这样一个矿产资源在整个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家,矿产资源税制改革自然就成为塑造“澳大利亚未来税制”的重中之重。

三、澳大利亚新矿产资源税制的形成过程

(一)陆克文政府的资源超额利润税(RSpt)资源超额利润税(ResourceSuperprofitstax,RSpt)是澳大利亚统一全国资源税制计划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于2010年5月由澳大利亚财政部公布。根据这一方案,自2012年7月1日起,澳大利亚政府将面向全部非可再生矿产资源领域征收高达40%的超额利润税,将对矿业公司根据吨位征税变成根据利润征税,旨在对因矿产品价格上涨带给矿企的超额利润进行再分配,如通过增加的资源税收益以减少企业所得税,补充社保基金(有减少社会保障税的效果)。在大选之际推出此次税改政策,陆克文政府也是想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以期获取非矿企业和退休群体的拥护。然而,事与愿违,资源超额利润税遭到了多方的反对,主要原因为:(1)根据澳大利亚的法律,联邦政府没有权利制定专门针对矿产资源租的税收;(2)以利润为税基的企业所得税的税权虽然属于联邦政府,但企业所得税不应该有行业差别,而资源超额利润税明显是针对矿业企业“超额利润”征收的,其他行业也会有超额利润,资源超额利润税却只在石油、煤炭和铁矿石行业实施,因此具有歧视性;(3)一旦开征资源超额利润税,会降低矿山投资者的投资回报预期,投资者会将投资转到其他资源国,严重影响澳大利亚经济的长期发展。陆克文政府推出此项税改的初衷是使全体民众都能够分享矿产资源价格上涨带来的巨大利益,但却没有充分考虑到矿业相关利益集团的众多及其博弈能力,如矿业公司、矿业及相关行业从业者群体及其操控政治经济舆论的力量。针对此次矿产资源税制改革,澳大利亚调查机构尼尔森做的民意测验显示,有将近一半民众“反对”征收资源超额利润税,中产阶级更是普遍认为这是对矿产资源行业的过度索取,反而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郭鹏,2010)。最终执政的工党在选举前换帅,资源超额利润税计划也随之流产。

(二)吉拉德政府的矿产资源租金税(mRRt)新总理吉拉德(JuliaGillard)向采矿行业作出了巨大让步,并在陆克文政府税改的基础上明确了转移支付的力度,提出将矿产资源租金税(mineralResourcesRenttax,mRRt)税款用于降低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从原来的30%降至29%,提供60亿澳元资金用于公路、铁路和港口建设,从2020年起增加对退休储蓄支出,从目前退休收入的9%提至12%。这些配套政策进一步缓和了矛盾,为新税制的最终通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10年12月21日,由澳大利亚资源部长martinFerguson与前必和必拓董事长argus共同领导的政策过渡小组重新向澳大利亚政府提交了对矿业和石油资源租金税改革的评估报告,该报告包含两部分:矿产资源租金税(mRRt)和石油资源租金税(pRRt)。2011年6月10日,澳大利亚联邦财政部公布了矿产资源租金税(mRRt)草案,并于2011年11月23日获得联邦政府通过。吉拉德政府的mRRt草案解决了政府与采矿行业在此税收问题上越来越激烈的争端,为方案的实施铺平了道路。2012年3月19日晚,矿产资源租金税法案获得了议会通过,自2012年7月1日起实施。(1)新方案的设计理念。mRRt是从著名经济学家郜若素(RossGarnaut)的资源租金模型引申而来,该模型又基于经济学的级差地租理论。级差地租理论认为,耕地优劣等级不同,使用优等地的农业经营者因产品成本低而能赚取超额利润,土地主人依据其土地所有权以级差地租形式征收农业经营者获得的超额利润。按此理论,政府征收矿山资源租金税,本质上是对采矿企业占有、使用国有资源而获得的超额利润的分割,也可以说是交纳的级差矿租。新方案本质上是对占有优质资源的企业获得的超额利润征税。从计税方式上看,联邦政府是把州政府以销售收入为基数收取的权利金(Royalty)统合为针对利润征税,体现了“使用资源越好,超额利润越多,征税越多;反之越少;使用劣质资源没有超额利润不征税”的理念。(2)新方案具体内容。mRRt其实是2010年陆克文政府宣布的RSpt的延续和变形,是有关资源、环境一揽子税费改革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mRRt方案中,mRRt征收额=mRRt利润×22.5%=(矿业利润-资本性支出-Royalty扣除-矿业亏损扣除-初始扣除)×22.5%。下面就公式中的内容分别予以解释:mRRt的“起税点”(taxingpoint)和矿业利润(miningprofits)。理论上mRRt是针对使用矿产资源而获得的超额利润征税,因此其“起税点”为矿产品矿山堆场。矿业利润=矿业收入-矿业支出,其中矿业支出(miningexpenditure)是指起税点之前的活动(称为上游活动,Upstream,包括采矿、破碎、筛选、堆放等)所发生的运营支出(operatingexpenditure,也称作业费用)。但矿业支出不包括取得矿权的费用、筹资费用(利息支出)、交给州政府的权利金(Royalty)、公司所得税和商品与劳务税(GSt)。上游活动所产生的收入,称为矿业收入(miningRevenue)。矿业利润=矿业收入-矿业支出;资本性支出(Capitalexpenditure)。发生于mRRt实施日即2012年7月1日以后的上游活动资本性支出,可作为矿业支出立即从当年矿业收入中核销,未能核销的递延到以后各年核销。这与计算企业所得税时按资产预期寿命提取折旧确认费用是不同的。它意味着,一个新建的矿山企业在资本性支出回收之前,不用交纳mRRt;mRRt税率。mRRt的名义税率为30%,但规则制定者承认在矿业利润中含有采矿专业技术所作的贡献(extractionFactor),因此减让25%,即mRRt的实际征收率为30%×(1-25%)=22.5%;权利金扣除(Royaltyallowance)。mRRt方案规定,已交纳给资源所有者的权利金可以抵扣。但操作中并非采用扣税法即先算出mRRt再减去已交的Royalty,而是采用扣额法,即倒算出与权利金对应的矿业利润,从计算mRRt基数即“mRRt利润”中减掉(权利金抵扣额=权利金÷22.5%)。如某企业已经交纳450万澳元的权利金,则2000万澳元(450÷22.5%)为已经交纳过权利金的矿业利润,从计算mRRt的基数中扣除;矿业亏损扣除(mininglossallowance)。矿业收入减去矿业支出,再减去按上款计算的Royalty扣除后,如出现负数,则称为“矿业亏损”(miningLoss)。由于州政府按矿石离岸价计征Royalty,并不考虑企业是否盈利以及盈利多少,再加上新企业的资本性支出可立即核销等因素,发生矿业亏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对此mRRt草案规定:过去年份的矿业亏损,可在本年按同期政府长期债券利率(一般为5%-6%)加7个百分点加成扣除;已有矿山企业尚未摊销的资本性支出扣除,也称为“初始扣除”(StartingBaseallowance)。对已有矿山企业尚未摊销完毕的矿业资本性支出,企业可选择采用账面价值法或市场价值法,在规定年限内摊销即抵销矿业利润。选择账面价值法的,可在5年内且可按长期债券利率加7个百分点加成摊销。选择按市场价值法的,可在不短于单项资产寿命期限内摊销,不加成计算。多个矿山项目矿业亏损可相互弥补。如果一家企业有两座及以上矿山(单独核算单位),则发生的矿业亏损可以在不同矿山之间相互结转;mRRt征收额计算。矿业利润减“Royalty扣除”、“矿业亏损扣除”和老矿山企业的“初始扣除”后,等于“mRRt利润”;mRRt征收额=mRRt利润×22.5%。此外,小企业免征mRRt。法案案规定凡是每年矿业利润低于5000万澳元的矿山企业为小矿山企业,免征mRRt。mRRt与现行企业所得税制度并行。这两种税的会计核算和纳税互不干扰。(3)mRRt对矿企税负的影响。很明显,mRRt对煤铁矿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煤铁生产企业改革前已经承受州政府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收取的权利金以及企业所得税,实行mRRt后税负显然会增加。州政府收取的权利金每州不同,一般为销售收入的5-10%,企业所得税目前为30%,下表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凸显了mRRt对煤铁项目回报的影响(假设州政府权利金费率10%)。当然这个结论是极端简化的,在实际操作中,无论是公司层面还是股东层面的总体税负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项目总体利润率、上下游业务比重、融资方案等。(4)新旧方案的比较。新的方案相比旧方案的超额利润税有如下特点:对铁矿石和煤炭产品的超额利润税方案作了大的修改,石油天然气租金税是将原来已在海上执行的石油天然气租金税方案推广到陆上,新方案未做大的修改;将铁矿石和煤炭的矿产资源租金税(mRRt)税率由暴利税的40%降至30%;各州政府对采矿企业征收的权利金可以从矿产资源租金税中抵扣;将5000万澳元的全年铁矿石及煤炭业务资源利润设定为征税门槛。可以看出,吉拉德政府的税制,比陆克文的税制,主要是税率上对大中型矿企的让步和在起征点上对中小矿业公司的让步。

四、澳大利亚矿产资源税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资源状况与矿产资源税制改革概况(1)我国与澳大利亚资源状况的比较。全球同处资源经济时代,具有共同的问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矿产资源收益分配,同样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虽然从绝对量上看,我国和澳大利亚同样是矿产资源生产大国,但从人均数量上而言我国在矿产资源方面与澳大利亚所面临的情况则大不同,我国矿产资源稀缺程度高,正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期,未来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远高于澳大利亚,因此中国是主要矿产资源的进口国,澳大利亚是矿产资源出口国。相对于澳大利亚这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我国矿产资源税制问题更大,带来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低效率问题和收入分配问题也更严重;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够,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在未来,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将是我国长期面临的、且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战略问题。因此,节约、高效、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已成为中国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进行矿产资源税制改革的主要目的。(2)我国矿产资源税制概况与改革进展。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税种比较齐全的矿产资源税(费)体系,包括: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的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作为矿区土地使用收费的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以及转让矿权时收取的国家作为探矿和开发投资出资人权益的的探矿权、采矿权价款。但是,作为矿产资源租金收取的矿产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水平长期偏低,与不断上涨的矿产品价格极不相称。进入本世纪,随着新一轮矿产品价格的不断高涨,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矿产资源税制改革。首先是将从量定额计征的矿产资源税额有所调高,然后从2006年起按累进制方式对石油开征暴利税性质的特别收益金,再就是从2010年开始在新疆试点并于2011年下半年推广到全国对石油资源税实行从价计征,税率为5%,计划提高到10%。目前除石油资源之外,其他矿产资源仍实行原来的从量定额资源税,未来计划全部改成从价税制。目前,我国石油行业的资源税制和资源税水平与澳大利亚基本相同,然而除石油之外的矿产资源税制还不完善,征收水平相对偏低,由此带来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混乱、地方政府对煤炭等矿产资源开发收取的“费、金”庞杂,寻租腐败和收益分配不公仍然十分严重。资源税从价征收和提高征收水平的改革,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也相当大,结果导致我国资源税改革虽酝酿已久,但进展缓慢,未来任务仍然艰巨。

(二)澳大利亚矿产资源税制经验的启示澳大利亚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矿产资源税制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相关利益调节相对比较规范,其改革是在法治轨道和相关利益集团充分博弈情况下进行的,能够做到科学合理和与时俱进的,这对正在进行的我国矿产资源税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一个国家的税制结构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并根据时代变化进行相应变革。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矿产资源稀缺性也不断提高,资源有效开发利用和资源收益合理分配对社会经济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人类社会已进入资源经济时代。而税制结构必须进行相应变革以适应资源经济时代要求。澳大利亚政府旨在建立“澳大利亚未来税制”的矿产资源租金税改革,其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全社会分享矿产资源租的比例,而且也在于以此降低公司所得税、补充养老基金等,表明其“未来税制”向提升资源要素税比重、降低资本和劳动要素税比重的结构性转变,这符合资源经济时展要求。税制改革是利益关系的再调整,而利益关系的调整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政治问题。因此,资源税改革必须在法治轨道上依法进行,并充分反映不同利益群体的意见和诉求,这样才能既保证有利于全社会整体利益的税制改革方案获得通过,又能合理调节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关系使税制改革方案顺利实施。澳大利亚作为成熟的法治国家,其矿产资源税制改革一直遵循税收法定和法依民意的法治原则,经过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充分政治博弈,其所通过从石油扩展到煤炭和铁矿的矿产资源租金税制在全球范围是独家首创。而我国现行的征收矿产资源租性质的资源税费,由不同政府部门确定,除资源税外大多不经过人大立法程序,导致现行资源税费体系存在方案确定过程不透明、部门寻租、利益关系调节不规范、缺乏综合考虑以及资源税费收益分配使用不透明等问题,为未来改革与规范加大了难度。资源税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有赖于充分的政治协商和成功的舆论动员。从理论上讲,陆克文政府的40%RSpt方案并非没有可行性,尤其是在矿产品价格长期高企、矿业公司长期获得资源暴利的矿业繁荣时期,40%的资源超额利润税是合理的。如在上一次矿业繁荣和此次矿业繁荣时期,许多国家征收的石油暴利税都非常高。显然陆克文政府的失败,有第一次把暴利税延伸到煤炭和铁矿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也在于陆克文政府缺乏政治协调能力和没能进行充分舆论动员,从而被既得利益集团成功阻截。涉及利益关系调整与规范的资源税制改革,既要充分反映包括既得利益集团在内的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也要防止被既得利益集团所左右。吉拉德政府的矿产资源租金税方案虽然成功获得通过,但是该方案不仅将mRRt税率从40%降低到30%,而且对矿业公司作了巨大利益让步:包括所谓“采矿专业技术所作的贡献”的25%的税率折让和前期未抵扣费用或矿业亏损在长期债券利率加上5%或7%的加成结转等优惠,使包括资源所有者收益的权利金在内的整体资源租金有效税率明显低于22.5%。考虑到对中小企业5000万澳元利润以下的免征mRRt,全社会总体的mRRt税率则更低。很明显,澳大利亚的mRRt改革存在被矿业既得利益集团所左右的问题。

*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源经济时代矿产资源税制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1aJY012)和“低碳经济下中国企业管理变革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2BJY081)的资助

参考文献:

[1]徐晓亮:《资源税税率设置分析、比较和选择》,《自然资源学报》2010年第1期。

[2]江峰:《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改革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论文》2000年。

[3]高培勇、杨志勇:《世界主要国家财税体制:比较与借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4]靳东升:《税收国际化与税制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5]李江:《澳大利亚资源税改革给我们的启示》,《自然资源学报》2010年第5期。

[6]刘海民:《从澳大利亚mRRt纷争看我国资源税改革》,《冶金管理》2011年第8期。

[7]producingCountriesintheasiapacificRegion:australia,China,india,indonesiaandmalaysia.Spe77912,2002.

[8]australiaGovernmentptG.newResourcetaxationarrangements[R/oL].2010[2012-07-16].

经济利润的来源篇8

【关键词】财务,现状,改革

中小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但由于其生产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受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影响大等因素,使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与其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状况。

一、我国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目标

1.企业利润最大化。企业的理财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与产值最大化相比,将利润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有一定的道理。首先,促使企业注重投入与产出的对比结果,关心经济效益的高低。利润是收入与费用的差额,企业为追求利润增长,就要努力增收节支,就必须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的利用水平,降低产品成本,这都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经济效益的提高。其次,促使企业重视产品,关注市场需求。企业的产品只有销售出去,才能实现利润。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会促使企业进行市场调查、自觉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质量,生产市场适销产品,并研究制订营销策略,把产品顺利销售出去。第三,利润是增加投资者收益、提高职工劳动报酬的源泉,也是企业积累资本、扩大经营规模的来源。利润的高低还体现了企业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

2.经济效益最大化。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我国理财目标的总思路是有客观依据的。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再强调,要把全部经济工作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企业的基本目标。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它的目标应体现这一要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可作为一种定性要求或总思路,却不能作为理财目标。

3.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不仅包括了已取得的利润,还包括潜在的预期的获利能力。企业价值也可通过资产评估来获得。但是,资产评估通常是在企业经营方式变更、产权变更、资产流动时采用,在企业日常管理、业绩考核中很难行得通。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有哪些优点呢?第一,它考虑了取得报酬的时间和风险,克服了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价值最大化目标模式考虑了报酬与风险的关系,将企业取得的报酬按时间价值进行计量,使企业的当前利润与未来利润都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特别是未来利润对企业的影响更大,可避免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第二,它更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注重在企业发展中考虑各方利益,有效地防止短期行为的发生,有利于调动各利润主体的积极性,共同关注企业的发展,使企业的财富大大增加。

4.股东财富最大化。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其主要优点是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一般认为,股票市场价格的高低体现着投资大众对公司价值的客观评价。它可以每股市价反映着资本和利润之间的关系,它受预期每股盈余的影响,反映着每股盈余的大小和取得时间;它受企业风险的影响,可以反映每股盈余的风险。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可以提高经营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中小企业是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它们生产规模小、经营模式灵活,生产成本低、效率高。但同样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常常受到经济、法律和制度上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政策的限制技术管理人员的缺乏.生产设备落后,以及由于金融体系不发达、社会诚信缺失而导致的融资困难等等。就目前的经营情况来看,虽然有这么多相互关联的制约因素但缺乏资金仍是阻碍这些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主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过于重视短期的利润这样的思想导致其单纯追求销量,忽略了财务管理的重要地位。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融资方面.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一般都是通过银行贷款得以满足的,但中小企业获得银行的贷款非常困难。同时.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会计帐目异常混乱,管理者无法获得及时、有用的财务信息,影响了决策的客观性和及时性

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方式的改善

(一)增加非财务分析指标

1、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同类产品中企业产品占有的市场份额。中小企业应该着重对比企业历年来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增长情况,反映企业的市场扩充速度,说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程度,产品受消费者喜爱程度。

2、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中小企业要通过利用最少的人力资源创造出最高的生产效率。

3、新产品开发能力:中小企业管理的重心应放在技术、知识、人才等无形资本,因此在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时应该关注企业的诸如市场价值、品牌价值、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等非财务性指标。

(二)增加经济利润等指标,综合全面反映收益的质量。增加“经济利润”指标是从资本需求和资金成本上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结合净利润现金含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指标。由于企业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的销售收入中,包含一定数量的应收账款等债权资产,如果这些资产的质量不高,难以如期变现,势必导致企业净利润中含有一定的“水分”,那么由此而产生的净利润对企业投资者来说是“获利”还是无利呢?增加经济利润和净利润现金含量比率的指标,则综合全面反映了企业实现的净利润中有多少是有现金保证的和价值管理实现的,提高了获利能力指标的质量,也说明企业财务分析指标是在不断完善和提高的。

(三)注重流动资金周转率,加快资金周转速度。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极易出现资金短缺,因此在分析财务指标时更应关注流动资金周转率,其中包含了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通过加快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来弥补利润率低、净现金流量少给企业经营带来的困难。

四、结束语

总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需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与自身的经济发展相适应。随着企业越发展,对财务分析指标提出的要求也就越高,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将伴随经济发展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俊海,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若干思考,法学论坛,2002.06

[2]吴国平,中国知识产权战略中的政府角色,知识产权,2006.06

经济利润的来源篇9

中图分类号:F09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444(2000)06-0015-04

利润率平均化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而利润率的平均化又总是以资本流动作为实现途径的。实质上资本能否流动不仅关系到能否实现利润率的平均化,更关系到能否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资源的最佳配置。因此,在资本流动遇到障碍的情况下,如何促进和引导资本流动,对于进一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平均利润思想、对于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平均利润理论及分析基础

按照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理论,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各个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水平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即使剩余价值率相同,彼此的利润率也是不同的。在利润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受利益驱动,低利润率部门的资本必然向高利润率部门转移,从而使得高利润率部门的利润率下降,低利润率部门的利润率上升,利润率在各部门间逐步平均化。随着利润率的平均化,商品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便从以前围绕价值波动转变为围绕生产价格波动。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理论或生产价格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不仅解决了古典经济学家所不能解决的关于“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与劳动价值论之间的矛盾,而且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同时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具有指导意义。

虽然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理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对这一理论的认识切不可简单化。在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理论中,我们不难看出,利润率平均化的关键就在于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流动。马克思的抽象分析显然是以资本流动不受阻碍的自由竞争作为分析基础的。而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资本流动的自由程度是大不一样的,因而利润平均化的难易程度也是不同的。

从历史上看,在自由资本主义初期,虽然商品生产比以前大大发展,商品的生产已经形成了各种专业化的部门,统一的社会分工体系已经形成。但由于封建行会的束缚,资本的竞争还只能在部门内部进行,资本还难以在部门之间自由转移。只是随着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资本才完全冲破了封建行会的束缚,实现了在部门之间的流动,最终实现了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这一历史过程正如马克思所概括的:“竞争首先在一个部门内实现的,是使商品的各种不同的个别价值形成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但只有不同部门的资本的竞争,才能形成那种使不同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平均化的生产价格。这后一过程同前一过程相比,要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更高的水平。”[1])(p.201)因为只有这一“更高的水平”才能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才能实现利润率的平均化。

但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资本流动又遇到了新的障碍。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自由竞争完全为垄断所代替,资本流动便变得不再自由了——受到了垄断的阻碍。对于垄断的阻碍作用,生活在过渡时期(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马克思、恩格斯早有预见并作过深刻的分析。但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资本流动的障碍以及如何消除流动障碍,则没有作出全面的分析。

值得说明的是,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资金与资本概念的争论由来已久,但本文的讨论并不涉及这一争论本身。本文只是从资金与资本的一般共性出发使用“资本”这一概念的,以此来探讨作为运动着的并以增殖为目的的价值在转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其解决途径。

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本流动障碍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制度的一场革命,从根本上说,生产资料公有制也更有利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但生产资料公有制并不能消除资本有机构成水平和资本周转速度的差异,因而也就不能消除各生产部门利润率水平的差异,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率的这种差异可能还会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为了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本和其它生产要素仍然需要在部门之间进行流动,利润率仍然需要平均化。但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因素在阻碍着资本的流动、阻碍着利润率的平均化。其中,既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既有资本所有者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其外部的客观因素。

(一)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核心内容就是解决资源配置的方式问题,不同的经济体制对于资本流动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整个资源配置过程都以价格机制为基础,经济动力来自生产者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分散的决策主体在谋求各自的利益中彼此展开竞争,哪个部门的利润率高,资本就自动向哪个部门转移。显然,市场经济体制是有利于资本流动的。而在社会主义国家曾普遍采用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运行过程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来推动的,经济管理的决策权掌握在政府手中,企业和部门没有任何自,任何一种生产要素都不能自由流动。与这种管理体制相适应,整个社会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企业的经济效益根本不与经济成果挂钩,经济效益的差别完全被平均主义所掩盖,而平均主义与利润平均化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因为干好干坏一个样,生产要素也就根本不需要流动,企业自然也就失去了活力。因此,在与现实生产力严重脱节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本流动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

(二)市场结构。市场是以多种多样的具体形式存在的,所以各种市场的内部结构并不一样。一般说来,市场的结构不同,资本流动的难易程度也就不同。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生产者数量众多,且生产规模较小,因而任何人都不能控制整个市场的生产和销售,竞争是完全自由的、充分的,生产要素完全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某个行业。因此,完全竞争市场最有利于资本的流动。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市场。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上,竞争就不再是自由的了,因为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垄断:(1)由竞争引起的垄断;(2)由独占资源形成的垄断;(3)由商品专利权引起的垄断;(4)由政府特许形成的垄断。尽管垄断形成的原因千差万别,但各种垄断的作用却是共同的,即都能阻止外部资本向本部门的转移从而阻止利润率的平均化。尤其是在完全垄断的行业中,由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已经为独家所控制,所以外部资本根本没有可能进入该行业。

垄断阻碍了资本的流动,也就维护了部门间利润率水平的差别,并且进一步扩大这种差别。垄断者一方面可以凭借垄断地位阻止自己的利润被他人所平均,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制定垄断价格去占有他人的利润,“某些商品的垄断价格,不过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具有垄断价格的商品上”[1](p.973)。这样便形成了垄断利润,其利润率水平也就必然远远高于一般的非垄断部门了。

(三)规模经济。在不同的市场、不同的行业中,企业的最佳规模是不一样的。有的产业只有进行大规模生产,才更有利于专业化分工,才更能发挥技术和设备的作用,最终实现成本降低、效益提高的规模经济效果。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便宜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2](pp.686-687)而要达到最佳规模,就需要有足够的资本来满足设备购置、产品开发、技术研制、产品促销等要求。如果企业投资能力太低,则会使成本提高和效益下降。因此,有的行业虽然利润率高,但对企业投资能力的要求也高。如果没有相应的投资能力,资本和其它生产要素是难以进入这些行业的。

(四)技术条件。生产技术条件是人们根据实践经验及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形成的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与这些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相适应的生产工具和其它物质设施,它直接联系生产过程,也直接制约生产过程。尤其是在现代企业生产中,技术条件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产品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就大,企业的经济效益就高。但产品的性质不同,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技术条件也就不同,不同的生产要求有不同的生产技术条件与之相配套。因此,资本的流动必先以技术条件的转变为前提,而技术条件的转变既需要专项的基金,又需要相应的人才,其转变过程本身就是十分困难的。

(五)比较优势。企业在一个行业中经历的时间不同,其竞争能力也就不同。原有企业与潜在企业相比,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具有明显优势:(1)成本优势。原有企业拥有专门的生产工艺或制作方法,积累了许多生产经验和管理经验,并拥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因而劳动生产率水平较高,在产品的成本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2)市场优势。原有企业不仅拥有稳定的原料来源,而且拥有稳定的销售市场。靠着产品的质量、服务的质量和大量的广告宣传,原有企业已经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树立了一定的形象,赢得了一批固定的消费群体。由于原有企业在竞争中拥有上述比较优势,许多潜在进入者不愿甚至不敢进入该行业与之进行较量,资本流动也因此受到阻碍。

上述种种障碍,阻碍了资本流动也就阻碍了利润率的平均化。那么,这是否说明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理论已经过时了呢?结论当然是否定的。因为资本流动和利润率平均化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资本不能流动、利润率不能平均化,既不利于企业加快资本周转、提高资本运作效果,也不利于协调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更不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因此资本流动和利润率平均化是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的。现在问题的核心是如何解决资本流动障碍与利润率平均化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关键是要从理论上充分认识政府调控在利润率平均化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政府调控来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在资本流动遇到障碍的情况下,只有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才能有利于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缓解资本流动的困难,最终促进资本的流动和利润率的平均化。

三、利润率的平均化和资源的有效配置版权所有

(一)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资本流动提供制度保障。经过20多年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的产品及其生产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也在不断增强,但企业尚没有真正成为独立的行为主体,旧体制的历史残余仍在一定程度上继续束缚着企业的经济行为、阻碍着企业资本的流动,因此还必须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首先,要加速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有产权关系明晰,企业才能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才能真正自主地根据市场行情来调整自己的投资方向,实现资本向高利润率部门的流动。其次,必须加快建设一个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使所有生产要素都能顺利进入市场。资本的流动总是同其它生产要素的流动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在完备的市场体系基础上,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全面流动。另外,还必须进一步健全市场机制,使市场真正发挥对企业的导向作用和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二)加强经济立法,提高执法力度,限制垄断,反对不正当竞争。企业竞争、资本流动需要有一个公平、合理的外部环境。为了维护市场竞争的秩序,实现公平竞争,许多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制定了有关法律来限制企业的各种垄断行为,如规定产量、瓜分市场、掠夺性定价、捆绑式契约或合同、价格岐视等[3](pp.253-254),目前国际上已有84个国家颁布了反垄断法。我们国家虽然也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等法规,但法规仍不健全,反垄断法至今尚未出台,而且现有法规也不够完善,再加上执法不力,所以各种各样的垄断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抑制,欺行霸市、合谋抬价、垄断资源等通过不正当竞争牟取暴利的行为几乎随处可见,至于价格歧视、官商不分、权钱交易、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等现象则更为严重[4](p.28)。因此,要实现公平竞争,就必须大力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这样才能为资本流动提供一个切实可靠的法律保障,才能为资本流动提供一个稳定、公平的经济环境。

(三)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鼓励企业间跨行业的兼并、联合和资产重组,以实现规模经济。

在现实社会中,既要保持竞争活力又要实现规模经济总是十分困难的,规模经济总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资本的流动。但资本流动与规模经济之间的矛盾也并不是绝对不能解决的,跨行业的资产重组与联合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较好途径。

当一个行业产品供大于求后,竞争必然更加激烈,价格降低收益下降迫使企业调整投资方向,努力将资本向高利润率部门转移。但如果企业资本有限,达不到其它行业的规模经济要求,的确是难以流动的。这时可以采取与其它行业的企业进行联合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难题。企业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不仅可以克服自身基础投资不足的困难,而且还可以直接利用对方成熟的生产技术条件,迅速地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形成集约经营和规模效益,这就既实现了资本的流动,又实现了规模经济。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实现跨行业的联合和资产重组,以此达到资本流动与规模经济的统一。

(四)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促进和引导资本的合理流动。合理有序的资本流动有利于资源的最佳配置,而盲目无序的资本流动则会导致市场的混乱和资源的浪费。因此资本流动不仅需要促进而且还需要引导,这些都离不开政府的调控。政府可以通过灵活运用各种经济杠杆,来促进和引导资本的流动,并对资本流动进行调节。

价格是最重要、最灵敏的经济杠杆,政府可以通过价格调整和变动来影响资本的流动。对价高利大但供过于求的产品可以采取限制价格政策,而对那些价低利薄但又必不可少的产品则可以采取支持价格或保护价格政策。税收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杠杆,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调整税种、税率以及减免税等政策,引导企业合理调整投资方向。另外,信贷也是重要的经济杠杆之一,银行可以通过扩大贷款范围和数量、降低贷款利率的方法,来支持企业的资本流动,帮助企业克服在调整投资方向过程中遇到的资本困难和技术困难。除了价格、税收、信贷这三大杠杆之外,还有其它经济杠杆也都能通过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影响企业资本的流动。因此,政府应该根据各种经济杠杆的综合作用,制定出积极有效的经济政策,来对资本流动进行引导和调节,这样就能既促进资本的流动,又避免流动的盲目性,因而,也就更能保证在利润率平均化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理论不仅深刻地阐述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平均化的客观必然性,而且科学地揭示了利润平均化的实现途径,因此这一理论仍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由于在资本流动面临诸多障碍的情况下,政府调控对于促进资本流动和利润率的平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平均利润理论基本思想的同时,还应该特别加强关于政府调控与资本流动即政府调控与利润平均化关系的研究,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理论,最终为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服务。

收稿日期:2000-09-15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资本论(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经济利润的来源篇10

关键词:利润最大化;税收制度;经济效率;均衡

前言

税收原则是税收制度设计时的核心内容,税收原则决定政府对什么征税(课税对象)、征收多少(课税比率)、怎样征税(课税方式)等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税制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经济效率原则,即税种对微观经济活动造成的福利损失最小化。征税常常会带来纳税主体经济行为的扭曲,干扰资源配置的效率,此时,纳税人或者改变其经济行为,或者采取多种手段以减轻或逃避纳税责任,这称为税收的“额外负担”。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就是要求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化。税收的经济效率要求税种的设置应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1]。

但是在《财政学》课程教学中,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理论性较强,虽然税收的经济效率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上进行理解[2],但从微观层次上,即以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帕累托最优为参照物的[3]分析税收的经济效率,重在强调税收造成的福利损失最小化,更符合经济分析的框架逻辑,但这种分析过于理论化,导致对税收经济效率的理解和把握难题,特别是用税收的“超额负担”概念[4],缺乏与一般经济理论的链接。且税收的第一大原则是财政原则,是为财政支出筹集充足的货币资金,也就是说,在现有条件下,政府一定会通过税收的手段筹资,那么,该如何判断采取哪些税种能满足经济效率是一个更具有应用价值的问题。

厂商是重要的纳税主体之一,考虑厂商在不同税收制度下的决策行为,进而作为判断税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是一个比较好的分析视角。为此,选择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厂商利润最大化行为决策作为参照物,若税种的开征会影响厂商的产量决策,则这种税收会影响纳税人的决策行为,不具有税收中性;反之,若厂商的产量决策不受税收征收与否的影响,则可以确定税收具有经济效率,是税收中性的。

一、无税收条件下的厂商利润最大化决策

销售税的征收造成了市场价格的扭曲,价格不能真实反映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从图2中可以看出,由于销售税税率t1>0,因此,边际成本曲线会向左上方平移t1个单位,由此,新的曲线与边际收入曲线交点处产量为q1,此时q1

三、收入税下的厂商利润最大化决策

从图3中可以看出,由于收入税税率1>t2>0,因此,边际收入曲线会向左下方移动1-t2个单位,由此,新的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交点处产量为q2,此时q2

四、利润税下的厂商利润最大化决策

在这一条件成立时,决定了收入税下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q3。

从均衡条件可以看出,即使利润税税率1>t3>0,但是,这是税率并未影响利润最大化厂商的产量决策条件,都是mR=mC,边际收入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均未发生变化,两条曲线交点处产量为q3,此时q3=q*(见图4)。征收利润税,没有影响利润最大化厂商的产量决定行为,没有降低其均衡产量,因此,从利润最大化的角度看,利润税满足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当然,征收利润税降低了厂商的税收利润,但是这种税收并不会改变厂商的最优决策行为。

五、结论和启示

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要求征税应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或者对经济效率的不利影响最小,追求经济效率,是税收的高层次要求[6]。同时,由于税收具有为财政支出筹集货币资金的本质要求,那么,哪些税种能满足税收经济效率的要求必须确立一个共同的衡量标准,正是在这一角度下,马歇尔才有“对垄断征收总额不变的税,不会使生产减少,和垄断纯收入成比例的税也不会使生产减少;但是如果根据产量征税,就会使生产减少”的判断[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