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研发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2:15

技术研发培训篇1

【关键词】河南省;武术技术培训;现状;对策

StudyonpresentSituationandCountermeasuresforwushu

trainingmarketofHenanprovince

ZHanGZhen-dongLiURui-lingZHUmei-ling

(p.e.Departmentof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Henan450002)

【abstract】Byusingmethodsofdocumentary,surveyandlogicanalysistomakeacomprehensive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fthemajorelements(wushuhall,schoolandtrainingobject)inHenanwushutrainingmarket,inordertogetthepresentsituationsofwushutrainingmarketinHenanprovinceandtoprovidereferenceforformulatingdevelopmentprogramwithspecificresponsibility.theresultindicatedthatmanyproblemshaveexistedinHenanwushutrainingmarket.theyareexcessiveapproval,multi-management,unstableteachers;lackofmanagementpersonnel;uncertainandunreasonablestructure;nochargingstandard;lackpublicityofrecruitmentect.

【Keywords】Henanprovince;wushutrainingmarket;present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一、研究目的

纵观武术产业近年的发展,它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普及群众性武术活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武术技术培训市场作为武术产业发展的一个方面,顺应了社会对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要求,顺应了市场经济的需求,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武术培训”――简而言之就是“教拳”,这是武术最古老的谋生手段。在今天也是武术创收的主要途径之一。武术培训是武术馆、校的主要经营方式。武术技术培训市场,这主要包括各省体委举办的长短期培训班,境外学员培训班,各级武术馆校、各武术研究会、武术公司举办的技术培训市场和职业培训班和进修班或与有关单位联合办各种形式的武术班(包括小学、中学、大学)。武术技术培训市场的主要载体就是武术馆、校,其数量的增加,不等于质量的提高。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隐患和弊端已经逐渐显露出来。随着武术馆、校数量的增多,一些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校纷纷上马,有的武术学校未经主管部门审核、审批;有的武术学校疏于管理,导致违法现象不断发生;有的盲目扩充,教学场地设施严重不足;有的办学宗旨不端正,利用虚假广告骗取学生钱财……。大量的事实表明,作为武术技术培训市场主要载体的武术馆、校如何健康持续的发展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通过选择武术技术培训市场的主要构成要素的武术馆、校和培训对象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在郑州图书馆、郑州大学图书馆、郑州大学体育系阅览室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书籍和学术期刊,进行分析归类研究。通过internet搜索与河南省武术培训有关的相关文章和报道,搜索近百份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相关分析。

2.调查访问法

(1)问卷调查法

就武术技术培训市场现状的有关问题对其主要载体武术馆、校的学校校长、教练以及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并回收。进行统计分析。

(2)专家访谈法

通过访谈了河南省武术管理中心有关领导、专家和部分武术学校的校长、教师,对河南省武术技术培训市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咨询,收到有重要价值的反馈信息和建议。

3.逻辑方法

通过对不同个案的比较研究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具体的思维方法,逐个剖析每个要素的性质和特征,再把每个要素联系起来,从整体性上加以研究,抽取其核心和本质,透过现象,撇开次要的、非本质的东西。由特殊到普遍的推理方法进行归纳演绎,找到普遍存在的规律性,进而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在实践中去指导个别现象,找到了能够长期地、良性发展河南省武术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三、武术技术培训市场现状

河南省是少林拳和太极拳两大名拳的发源地,有其自身的发展优势。现有武术馆校近600所,在校学生10万多人,其中“一级”以上武校,包括国家先进馆校、省十佳馆校、省一级馆校,共47所。为河南乃至全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人才,做出了贡献。其中,小学和初中是武术学校的主要办学层次,而这一层次的武术学校均是小学、初中合为一体,单纯的小学和初中武术学校则极少,是一种文武兼修,全日制的学校。河南省武术馆、校绝大部分由个体经营,即使是集资联办和公办的武术学校,也多以承包的形式由个体在经营。

目前河南省武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着“馆、校、院”概念不清,名称混乱;多头审批、多方管理;学校师资不稳定,流动性大;管理人才匮乏;学校机构设置不健全、不合理;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差等现象。

(一)培训对象来源、年龄、性别状况

从河南省武校学生来源情况看,学生来源范围广,来自不同的省份,但主要来自河南省内,占总人数的61.07%,有的学校还有部分外国学员,因为所占比例太小,所以没有在表中列出。学生的年龄分布从7岁到20岁不等,在13-15岁年龄段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51.4%,而且男性占93.66%,详细情况见表1,表2。武术馆学员来源分布广,以“陈正雷太极网”所举办的高级培训班为例,详见表3。

(二)培训收费情况

学费是各级各类武术学校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从学费情况看:收费在8500―10000元或10000元以上者,办学条件较优,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运动成绩也较突出,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声誉,均属省地一级的名武术学校之列;收费在5500―8000元之间,规模中等,办学条件较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在社会上也有较好的声誉;收费在3500―5000元之间和收费在1000-3000元之间者,属办学条件差,规模小的武术学校,多以低价格的收费来争取一定数量的生源〔1〕。而部分武术馆、拳舍主要针对一些武术爱好者,所举办的短期技术培训班,激动灵活性大,收费灵活,标准不一。

(三)师资队伍现状

河南省武术技术培训主要以各武术学校的教练员和各武术馆,拳社的武术名家进行讲授,目前大部分武术学校教师队伍有以下几方面组成:(1)已经退休的老教师;(2)待业求职的全日制或非全日制毕业生;(3)停薪留职的原公立学校教师〔2〕。这些教师中前两类所占比例较大,按照应聘动机可归纳为求事型、求职型和求财型。共同特点是不稳定,流动性大。由于引进教师困难,兼职教师较多,教师敬业精神欠佳的现象严重影响着目前武术学校的教学质量。资料表明,武术学校大部分教练是本学校毕业的学员,他们很少经过专门培训,其思想、文化和技术素质参差不齐,训练的质量与效果差异甚大。另外,有些武术学校的教练员受“师传徒受”,“师徒如父子”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学生任意体罚等。更有甚者的是一些武术学校以老生带新生的办法进行技术的教学与训练工作,极大地影响了武术学校的形象,严重地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武术馆的师资队伍壮大,如陈家沟太极拳馆,由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之一的陈正雷先生亲自任总教练,由陈正雷先生的弟子,多次获得太极拳大赛冠军的张东武先生出任主教练,由陈家沟陈氏太极拳正宗十二代传人,有四十多年练拳经验文武兼备的陈茂林先生出任理论教练,另外,陈正雷先生的众多知名弟子任教练、助理教练、兼职教练。还有部分武术培训班是临时聘请武校教练员或是知名武术人士作为培训班的教练。

四、河南省武术技术培训市场特点分析

(一)具有独立的法人实体

目前河南省举办的长短期培训班,境外学员培训班,各级武术馆校、各武术研究会、武术公司举办的技术培训市场、职业培训班和进修班或与有关单位联合办各种形式的武术班绝大部分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学校的法人绝大多数是长期从事武术工作的老武术家、武术运动员和武术爱好者,即使是联办型和股份型办学也聘请了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同志担任法人代表。因此,这些武术技术培训班责任十分明确,责权利有机统一。

(二)多渠道多层次办学培训方式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武术技术培训市场基本上在市场的大潮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目前河南省武术技术培训主要开设的教育类型有:长短期培训班,境外学员培训班,少儿培训班,武术专业培训班,职业培训班和进修班等。另外,经过这些年的摸索,各个武术技术培训班基本上在办学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办学渠道也多样了。并且在各级体育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帮助下,又开始了新的创业。有实力的馆、校建立自己的专业网站,通过网络宣传,招生,还举行在线教学、网上培训和举办长短期培训班,少儿培训班,专业培训班等进行常年招生。比较成功的如陈正雷太极拳馆,根据培训对象不同情况开设各种时间段培训班,进行教学培训,其形式灵活多样。

(三)重视提高培训质量

目前绝大多数的武术学校都在重视文武兼修,并且文化课的教学时数比例在逐渐增加,有的实行上午上文化课,下午进行武术训练;有的实行和普通学校一样时间上文化课,利用早晨、中午、晚上的业余时间练武术。为了弥补由于武术训练而造成的文化课时数的减少,绝大多数的武术学校是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和寒暑假补上正常的文化课内容。而武术馆、拳社积极吸取学员意见,开展各技术层次的培训班,聘名师进行讲学,加强理论的教导,提高培训质量。

五、河南省武术技术培训市场发展对策

(一)严格审批制度,明确隶属关系

在河南省,乃至在全国,武术馆、校曾一度出现多头审批、多部门管理的混乱局面。原因主要是各部门之间为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或争取更多的管辖范围,这与武术学校及辅导站、培训班等不同教育形式的界定与概念不清有着直接的关系。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各地武术学校、辅导站、培训班直至后来出现的武术学院,在各自的隶属关系上一直没能很清楚地得到划分。为使省体委举办的长短期培训班,境外学员培训班,各级武术馆校、各武术研究会、武术公司举办的技术培训市场、职业培训班和进修班或与有关单位联合办各种形式的武术班能得以规范发展,首先要严格审批制度,清理一批各地、各部门为自身的经济利益而自行审批的武术学校;其次,严格确定武术学校、辅导站、培训班、学院的界定和概念,明确武术学校、站、班、学院的隶属关系及各管理部门的职责,使武术技术培训市场进入一个审批部门明确、隶属关系清楚、职责分明的科学而规范的管理阶段。

(二)规范管理体制,加大培训市场管理力度

武术是一门社会性强、涉及面广、参与人多的特殊体育项目。“未习武,先习德”。由此可知,武德对于习武之人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加强武风的建设,使个人的习武行为与社会责任和义务联系在一起,树立自觉维护正义、忠于民族、报效国家、对社会有所作为的新时期武术人的形象。但是,当前各长短期培训班,境外学员培训班,各级武术馆校、各武术研究会、武术公司举办的技术培训市场、职业培训班和进修班或与有关单位联合办各种形式的武术班,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在武术技术、技能的训练上,而对武德的教育有所忽略,有的武术培训班甚至于置武德于不顾,专门教授一些所谓的“绝招”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为此,加强武风建设,促进武德好转是各武术馆、校以及各培训班急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主管部门责任。必须规范武术技术培训市场的管理体制,制订相关的法定法规,打击各种欺诈行为,加快武术技术培训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武术学校办学的必备条件。也是武术技术培训市场发展的基础条件。在基础设施硬件的建设上,河南省仅少数武术学校在场馆建设方面是高度重视的,但大部分武术学校对场馆建设还没有什么要求,特别是小型学校,他们一般只有很简陋的场地,根本就没有场馆等教学配套设施建设的设想。另有少数武术学校是文化课教室与室内训练场地合二为一,既是训练馆,又是文化课教室。部分培训班只是租借场馆或是民舍作为训练培训场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因此,认真落实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给以民办为主要形式的武术学校更大的办学自和政策扶持,对于吸引资金投入,扩大办学规模非常重要。另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或者引进我国高校合并的成功经验,根据自身特色,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不失为当前提高河南省武术馆、校办学质量的良好举措。也是提高武术技术培训质量的重要基础保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武术技术培训市场的硬件设施,提高学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为学员提供更好的培训服务。

(四)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搞好“两拳”培训班建设,充分发挥武术资源优势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悠久的历史,古文化的沃土,孕育了“少林”、“太极”两大拳种,形成了浑厚的武术积淀,除少林、太极拳外,河南较为普及的传统武术还有:六合心意拳、查拳、八卦掌、梅花拳等。如:中国嵩山少林寺武术学校所举办的暑假短期培训班,主要学习少林拳,少林长兵、短兵。陈家沟太极拳馆主要教授陈式太极拳,以这两大拳为龙头,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等传媒手段,搞好河南武术技术培训招生宣传,根据不同层次培训对象的具体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不同层次和培训方式的各种培训班,充分发挥河南省独特的武术资源优势,促进武术技术培训市场的飞速发展。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服务

师资水平决定着教学质量与效果,武术馆、校的师资来源大多以临时聘用为主,具有较强的短期效益思想,在事业心和责任心上相对来说都较差。为此,加强师资的管理,提高师资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是武术馆、校的主要工作之一。另外,武术教练大多是本学校毕业生留校继用,在思想、素质、技术水平、训练方法上均受到一定的局限性,有碍于培训质量与效果的提高。所以,加强师资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是武术馆、校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加强与重点大学武术专业教育的联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训练方法,为广大学员提供更好的培训服务。

参考文献

技术研发培训篇2

技术攻关中培训的实施

开展技术攻关培训应按下列步骤实施:(1)根据生产、科研课题选配人员,成立攻关队选配攻关培训成果,必须坚持高工带助手,以老代新,以新为主原则,一般应选配经过生产实习,已转正定级,对生产装置,工艺,生产操作等有整体了解的大中专毕业生参加。要把技术攻关培训同单位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由生产、科研单位依据攻关项目涉及的专业技术的难易程度,决定什么专业和水平的人参与什么攻关队。每个队一般同涉及的专业技术的难易程度,决定什么专业和水平的人参与什么攻关队。每个队一般由5~10人组成,由单位总工或技术负责人领导或带队,其中配备1~2名有扎实基础知识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老技术人员参与工作,70%~80%应是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其目的既能攻克关键,又达到在实践中培训人才的目的。(2)深入生产,科研一线认真开展调查。调查是为了较准确地掌握需求,确定攻关项目。调查工作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科研一线的需求,重点是影响生产、科研的关键问题,由生产、科研单位的领导提供信息,施工、设计负责人介绍现状;二是通过业务主管部门,以企业全局出发提供需求信息。通过两头提供的信息,使攻关队成员比较准确地掌握情况,明确目标。(3)进行综合分析,排列攻关项目。把通过调查掌握到的生产、科研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列出明细,同有关单位领导共同协商,初步确定哪些项目是影响生产、科研的主要因素,亟需解决,然后分门别类,理清轻重缓急,排出攻关项目并分解到攻关队。(4)集体研究,选定课题。攻关项目分解到队后,由攻关队集体研讨,分析问题的现象,抓住问题的实质,及时研讨论证,选定攻关课题项目及顺序。(5)课题报审。将选定的课题,按难易层次分别呈报总局或分局业务主管部门进行审定,如课题批准,便可组织实施,如课题否定,攻关队重新开展调研,重新选定课题。(6)组织开展攻关培训活动。整个攻关过程中分五步进行:①学习有关基础理论和先进科学技术理论;②以理论为指导,弄清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理论根据;③讨论提出解决问题实施方法;④组织可行性技术论证;⑤对可行方案开展小型试验,取得试验结果。(7)组织技术鉴定。对影响面大,涉及全局的重大技措、技攻方案,必须经总局“技术鉴定委员会”进行技术鉴定,经批准方可实施。如被否定,攻关队伍重新研讨,提出新的实施方案。(8)大型投用。经技术鉴定委员会鉴定通过的攻关技术,在生产、科研中投用。

技术培训的效果

宝鸡峡工程局开展的专业技术人员攻关培训的研究成果应用,还不是十分成熟,实践中仍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和提高,但已取得明显效果:(1)技术攻关培训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学习积极性,加快了人才开发步伐,基本解决了专业技术方面的人才断层问题。通过近几年的技术攻关培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人才效益。2011年~2012年两年中该企业有68名青年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为工程师,有306名青年企业技术人员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与开发。经过严格筛选,确定了30名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培养对象。经过一系列培训,使的大批青年技术人员迅速成长起来,目前的技术负责人90%由年轻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企业生产、科研、设计专业技术人才断层问题基本解决。(2)技术培训创造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宝鸡峡工程局近几年坚持不懈的抓培训促攻关,提高了企业的科技水平和施工能力,所占建筑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大,创造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先后承建了总投资近4亿元的林家村渠首加坝加闸工程、投资6000多万元的渭惠渠改造工程、7000万元的魏家堡水电站工程,获经济效益达1300多万元。

结语

技术研发培训篇3

关键词:国培计划;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互联网+;培训测评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于2006年开始实施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2010年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教师远程培训机构。迄今,已先后培训中小学教师逾100万人次。面对信息化教学和教师教育模式变革的双重诉求,利用“互联网+”战略对教师培训进行“模式创新”,从广大教师自主选学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开发教师教育优质培训资源,实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在创新模式,强化合作,注重应用上下功夫,力求建设“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开放教师研修环境,切实提高了培训质量。本文以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实施“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为例,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一、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提升工程”项目实施情况

2014年以来,安徽广播电视大学连续承担安徽省“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共培训中小学教师55000人。主要做法如下:

(一)分梯度提供大量课程资源

培训中,从技术素养类、综合类、专题类和教师专业发展类四个方面,打造了能够满足不同学段、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起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需求的“课程包”。课程内容丰富,数量多,贴近实际,选择余地大。

(二)优化研修平台

结合“提升工程”培训实际需求,不断升级研修平台功能,使其凸显特色:“同伴互助”式的实践经验日常交流,通过“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和“研修社区”等进行研修互动;能够充分体现培训资源共建共享,将研修过程中整理、加工的生成性资源及时入库,提供检索,支持分享;具有强大的统计管理功能,帮助用户把握研修进程,提高研修参与度;向用户提供交流研讨、即时问答、在线课程制作、资源下载、磨课、视频直播间、调查问卷等丰富的研修工具,支持多样化的网络研修活动。

(三)辅导团队体现双线异构

在学科辅导专家团队的组建上,一条线是体现层次异构,即从高师院校和教科研院所、电教部门、中小学一线等不同层次聘请专家名师组成团队;第二条线是体现专业异构,即专家的学科专业既涵盖中小学各学科领域,同时又突出信息技术专业。专家团队的异构组合,实现了经验变构,为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培训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培训过程中,辅导专家们的精心辅导始终贯穿于整个培训始末,做到“引领”“解惑”“互动”“评点”的多维度辅导。

(四)一体化研修实现以学促用

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研修体系,从网上到网下,为培训参与者之间搭建更加顺畅的立体化交互式“立交桥”,进一步拓展培训时空,践行了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模式,推动了学习成果的运用。培训中贯穿开展“微课”大赛、试题征集、数字故事等活动,发掘推广了信息技术应用案例,促进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变革,积聚了广大教师的智慧,更进一步地内化了研修成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实施“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经验,分析目前“提升工程”培训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参训教师对“提升工程”项目内涵没有深度理解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在不同时间、不同程度上接受过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培训,如办公自动化培训、教育技术培训等,大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或多或少应用信息技术,因此对“提升工程”项目的理解依旧停留在技术培训的层面,还很难全面把握项目内涵,存在认识上不到位,思想上不重视,行为上拖拉不认真的现象。如本项目诊断测评工具在学员第一次进入研修平台就呈现出来,即使面对明确的要求和详细的提示,仍有学员老师在测评时比较随意,不能真实反映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待进入分梯度的课程学习和学科等级作业环节,发现无法适应,就要求修改诊断等级。

(二)项目实施主体的唯一性与协同互联机制的顺畅性之间存在矛盾

“国培计划”项目实施以来,“协同”一直是深化培训模式综合改革的关键词。教育部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项目整体设计中,也不断提出建立协同机制的新要求。但是在实际立项时,包括“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项目,其实施主体是唯一的,多以远程培训机构(安徽广播电视大学作为远程机构参与此项目实施)为主,虽然项目立项时明确了市、县、校及地方教师培训机构等各协同部门的职责,但由于培训经费的落点、接收评估的对象等方面的单一性,“协同”往往变成项目实施主体“一厢情愿”的愿景,协同互联机制难以真正落实。

(三)诊断测评工具与研修平台选课功能的衔接不够

“提升工程”制定了标准化测评体系,其中诊断测评工具由国家工程办统一研发,安徽省工程实施中,为满足本省工程实施分梯度的需要,依据相关标准开发了本省适用的诊断测评工具。但不管是国家统一的诊断测评工具还是本省研制改进的诊断测评工具,由于工具本身的独立性,只能通过测评对参训教师当前信息技术应用状态及选学建议给出文字或图示化的诊断说明,与远程机构研修平台提供的自主选学功能没有实质对接,参训教师进入研修平台后的选课还是主观行为,使得测评结果与选课结果的对应性难以统一。

(四)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不足

“提升工程”培训评价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主要靠培训前的诊断测评、培训中过程测评和培训后的发展测评,虽然测评体系较完善,但其评价结果尤其是训中过程测评和训后发展测评,主要停留在判断教师参加培训获得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缺乏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缺少对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发展的建议和指导。从教师个体角度看存在为应用技术而应用的现象,如果没有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再提升的充分理性认识,就可能造成信息技术应用的低水平徘徊,不能顺利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迁移。

三、对策分析

“互联网+教师培训”不应是简单地将培训过程从线下移至线上[1],也不仅仅是打破时空限制、大规模、低成本的传统远程培训模式,而是“o2o”研修模式、有充分协同的管理服务模式、基于大数据的混合评价模式等系统化工程[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最终目标是帮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技能知识,提高信息技术理论素养,优化课堂教学,同时利用“互联网+”,进一步转变学习方式,建立区域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形成基于网络的区域与校本研修常态化[3]。现结合基于“互联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引导参训教师深度理解

“提升工程”项目内涵,深化“o2o”研修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信息技术应用工具层出不穷,它所能够提供的支持已不仅仅在于提高教学效率,更能支持学习体验、知识建构和知识创新[4]。“提升工程”培训的关键已不是“技术工具及操作”等问题,而应从课程资源按学科打包、专家团队分学科组建、工作坊活动分学科开展、作业测评分学科布置等多维角度,引导参训教师构建技术与学科的融合观,帮助其深度理解“提升工程”项目内涵。培训机构应在培训内容融入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最新成果,充分凸显与尊重参训教师的个性与差异性,应对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将线上(online)基于学科的学习与线下(offline)基于应用的研修相结合,建立更为注重校本、凸显主体的“o2o”新型研修模式。

(二)构建有充分协同的管理服务新模型

一方面国家或省从立项、经费、绩效评估等方面进行整合设计,出台“协同施训”的政策导向;另一方面,承担项目的远程培训机构要积极构建充分协同的管理服务模型(图1),打通与项目市、县乃至参训教师所在学校的沟通渠道,通过建设分级辅导团队、与项目县(区)签订合作协议、与项目学校联合实施培训测评等方式,落实“提升工程”培训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整合,实施培训团队嵌入、培训资源叠加,培训实施联动和培训监管联通的协同机制,有效地推动培训项目落地。

(三)搭建省级选学平台,促进诊断与选学衔接

“提升工程”课程标准[5]中设置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3个系列的课程,共27个主题,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在培训项目实施中,各培训机构也是按照标准要求进行课程资源的准备。在此基础上搭建省级选学平台,并将诊断测评工具作为其子功能。首先各培训机构的课程资源按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按主题分类,将资源对应的链接上传至选学平台,由平台实现资源与培训机构的对应;参训教师根据选学平台提供的统一账号登录后参与诊断测评,诊断测评结果中的选课建议直接与课程进行关联,教师直接在选学平台中完成选课,然后一键进入相应的培训机构参与网络研修。省级选学平台的搭建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学课程,也可以汇集多家培训机构的培训过程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促进培训达到预期培训效果。

(四)采用混合评价方式,强化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培训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注重发挥评价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的功能。工程中的三段评价(前、中、后)落实在实施过程中的主要是培训评价,也是远程培训机构设计培训方案应着重设计的内容。培训评价应以参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鼓励参训教师积极参与到评价中并反思自己能力的形成过程[6]。虽然“提升工程”培训项目属于远程培训项目,以网络研修平台为主要依托,但在培训评价设计上要基于“用数字说话”,更应注重“质”的评价,做严做实培训的线上和线下两个环节尤为重要,紧扣“实践应用”这条主线,将网络研修阶段的学习成果与现场实践和校本研修阶段的应用效果相结合,采用混合评价方式。线上网络研修阶段的评价设计从课程学习、工作坊活动、实践作业等多维度形成评价量表,基于大数据分析评价参训教师线上研修成效。评价量表突出激励机制,权重较高的评价指标,如实践作业,若经过辅导专家鉴定达到优良等级的,可提高其项目权重减免其他评价项要求,并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因素,引导参训教师高质量参训。设计线下校本研修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实践整合的评价工具,为参训教师所在学校进行校本研修成果评价提供依据。同时,项目实施机构还应常态化开放网络研修平台,汇聚参训教师校本研修成果,并鼓励参训教师对培训成果转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为参训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发展提供指导。

四、结语

随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深入推进,其培训也在持续开展,这是“互联网+”教师培训的典型案例,为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精准度,教育主管部门应从政策层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在确保经费投入的同时,更要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教师培训项目管理与评估。作为培训承担机构,要以参训教师的需求为导向,从“顺应”需求逐步走向“引领”需求,除了提供各类课程资源满足参训教师自主选学外,还应该不断实践创新培训协同机制,建立适应项目发展的评价体系,吸引参训教师积极投入到培训中,切实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真正实现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促进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漆国生,陈梅凤.“互联网+教师培训”的协同创新发展策略[J].继续教育,2016(1):10-13.

[2]袁磊,李彬语,王卓玉.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新模式探究: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思维[J].中国电化教育,2016(8):61-66.

[3]张屹,马静思,周平红,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培训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04-110.

[4]林秀瑜,杨琳.基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网络研修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7):90-95.

[5]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eB/oL].(2015-05-30)[2017-05-05].

技术研发培训篇4

关键词:moodle;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020-03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各地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大都以各种项目形式进行,如“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的项目。因受项目经费、指标、时间、内容和培训模式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更多的只是针对学科骨干教师进行培训,骨干教师在接受集中培训后,再回所在学校为学科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如何保障参培教师培训后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没有时间参加集中培训的中小学学科教师提供有效的培训,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总结以往培训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将集中面授培训与基于网络培训相结合,采用混合式培训模式,可有效地解决学员工学矛盾,培训效果更佳。

二、基于moodle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平台的构建

(一)moodle网络平台的特点

moodle(modularobject-orientedDevelopmentLearningenvironment),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它是由澳大利亚martinDougiamas博士主持开发的一套基于“社会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1]该网络平台操作简便,具有个性化、共享性、开放性和社会化等特点,在突出学科培训与在线学习方面优势明显,目前在课程教学管理及培训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二)基于moodle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平台的构建

结合广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实际需求,提出培训平台构建的主要思路:充分发挥moodle环境的优势,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主要从资源和活动二方面进行设计,突出培训与研修。

1.培训资源设计。(1)培训内容设计。培训前以调研为前提,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以教育部提出的“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合理设计培训内容。主要有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教学研究方法与课题研究能力四大模块的内容。专业理念模块主要包括新课改新理念下对信息技术的再认识、优秀信息技术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心理分析等专题;该模块着眼于提高学员的信息教育教学理论修养,转变学员的教育理念,丰富学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强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专业知识模块主要包括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网络信息技术安全与学生发展、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不同类型内容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课程设计与评价等专题;该模块着眼于提高学员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策略、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学员的可持续发展。专业能力模块主要包括多媒体素材(文本、音频、视频、图形图像)的编辑与处理、Flas教学资源制作、教学软件制作规范与技巧等专题;该模块着眼于培养学员具有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制作及应用的能力,从而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研究方法与课题研究能力模块主要包括信息检索与科研实务、基于课例的教学反思、协作备课的行动研究等专题;该模块着眼于培养学员的教育科研能力,使学员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能够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利用校本教研的方法,引领学员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发挥辐射作用,带动本学科教师发展,帮助其他学科教师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和能力。(2)教学资源设计。针对培训的内容,本平台相应设计了专题讲座、培训课件、培训案例、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专题讲座以主讲教师的授课内容为主,学员打开后可以直接阅读主讲教师的讲课信息;培训课件为主讲教师授课内容的ppt课件;培训案例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典型教学案例;网络课程包含电子教材、课程录像、优秀课例、基本技能训练、多媒体素材(包括文本、图形、图像、视频、音频、动画)、试题、文献等。

2.培训活动设计。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活动策略和协作学习活动策略的设计,moodle支持多种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以moodle平台作为学习者进入学习情境的载体,进入培训者事先设计好的各种学习情境中来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教育技术知识、技能、方法。根据moodle本身特性以及集成在moodle平台中各个模块的特点,可实施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如主题学习、自主探究学习、案例学习、任务驱动学习及基于网络课程的拓展学习等。[2](2)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moodle提供了丰富的协作学习活动模块,如通过添加讨论区、wiki、Blog、聊天室等,可以有效地创设供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协作学习环境。通过wiki,教师可以协同教研,协同备课,协同完成某一个学习任务;通过Blog,教师可以分享教学经验,学员可以分享学习心得。[3]

3.在线评价设计。moodle在线评价主要包括问卷调查、作业、测验、互动评价等。利用moodle平台的问卷调查工具设计两份调查问卷:一份是培训前调查问卷,用来了解参培教师的基本信息,以及对培训的需求;另一份是培训后调查问卷,主要用来了解参训教师的学习情况、学习效果以及对培训的建议。作业模块主要方便学员上传各类文件格式的作业到服务器,便于教师批改;测验模块主要通过题库出题,检测学员在不同阶段对所学内容掌握的情况;互动评价为教师与学员提供交流评价的平台,可以对教师给定的范例进行评价,也可以对学员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并打分。

三、基于moodle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应用研究

本研究以广西教育学院2012年“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项目为例,分析基于moodle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应用。本次培训综合采用集中培训、网络平台支持下的自主学习、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基于moodle的在线学习对培训效果及对校本研修发挥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基于moodle构建一种混合式的培训模式。为解决集中培训时间短,而内容又相对多这一矛盾,本次培训采用了课堂面授和基于moodle的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课堂面授主要采用专家讲座、教师讲授与示范、实践教学和分组讨论方式。专家讲座主要是帮助参训教师转变课程教学新理念,引导参训教师自觉投身于新课改的实践中去;教师讲授与示范则关注教师本身的教学问题,用生动的教学案例引领教师参与解决教学问题;实践教学要求参训教师掌握教学资源的收集、设计、开发、制作、应用等技能,着眼于培养学员具有开发教学资源和课件的能力,有效地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提高教学质量;分组讨论方式可吸引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让教师从讨论中发现自身的存在,最大限度地引发教师的探究兴趣,使教师伴随培训,经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洗礼,从而实现“我被培训”到“我要培训”的思想观念转变。

基于moodle的在线学习主要采用基于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专家引领和小组协作交流方式。moodle培训平台提供的培训主题内容及资源,方便了学员的自主在线学习。平台上的专题讨论区、课程答疑、在线作业、论文提交、博客、QQ群等多种工具,为专家、辅导教师以及学员之间创设了互动交流平台。例如,通过专题讨论区,由培训教师或专家组织学员进行话题讨论交流,也可由小组成员发起话题讨论,同时激发其他组的学员参与其中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学员的交流热情,有利于学员之间思维的碰撞。当设置了参与讨论的时间段,教师和学员同时上线便实现实时讨论。

2.有效地创设共同协作和相互交流的学习环境。moodle采用了模块化的结构设计,为协作活动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弹性空间。网络协作学习有多种方式,如竞争、角色扮演、辩论、讨论、协同、伙伴、小组评价和问题解决等。moodle为实现这些协作学习方式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实现,如即时聊天、e-mail、wiki、BBS、Blog等,教师可以根据培训情况选择性设计,按需组合。[4]利用moodle提供的这些活动模块可方便地创设共同协作和相互交流的学习环境。培训过程中体现在学员与教师、学员与学习资源、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双向交流。学员们可以互动交流,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解决疑难问题,积极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能实现资源共享,如把学员的优秀作品在平台上展示,让更多的学员分享他们的精彩。

3.为培训后的校本研修提供网络学习支持平台。将moodle引入培训,为教师和学员提供了一个后续研修的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参与资源的建设,如利用moodle的资源功能、活动功能、评价功能等强大的协作和互动功能,为校本研修创设了良好的网络环境。在这个平台上,开设了与培训内容相关的讨论区和答疑区,方便解答学员在培训结束后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我们把历次培训经过精选的教学资源,如培训的专家讲座、多媒体课件、各学科优秀教学课例、调查问卷等资源上传至moodle平台,供学员校本研修参考。另一方面,我们选择性地将moodle平台讨论区、聊天室、博客、论坛等互动模块产生的学员学习材料和作品加以整理,形成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供大家分享。此外,我们将本次培训的校本研修阶段要求学员完成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课例和教学反思、多媒体作品、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论文等资料上传至moodle平台,共同构建学习共同体,共享资源,大大提高了学员的参与性。

四、结束语

通过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远程培训与学习研修平台,作为集中培训的有效补充形式,在培训环境、培训内容、培训模式、资源共享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实践,初步做到培训的“互动、协作”和资源的“开放、共享”。通过学员完成的任务、提交的作品及培训后信息的反馈,验证了本次混合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黎加厚.信息化课程设计概论――moodle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创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洪福,张家年,李怀龙,徐影.教育技术学公共课教学模式转变的研究――基于moodle平台的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0,(7).

[3]邓国民.moodle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7).

[4]潘娟,瞿,钟晓燕.基于moodle的协作学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8,(9).

技术研发培训篇5

关键词: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a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中国石化为了加快油气勘探开发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培养100名学术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能够引领本专业领域发展、组织开展重大理论与技术创新的中青年领军人才。为此,探索开展了油气勘探开发领域9个专业的中青年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从2007年底开班到2011年国外培训结束,历时4年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全面考察、综合推选,合理确定培训人选

确定培训人选既要重视学术水平和专业技术成果,又要充分考虑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坚持重能力、重业绩的原则,由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会同科研、设计、技术、生产等业务部门综合提出初步人选,集团公司组织有关专家,分专业进行遴选,最终从石油天然气地质、采油采气工程、油气藏工程、物探、钻井、测录井、井下作业、油气田集输与地面建设、海洋工程等9个专业中推选出120多名学员参加培训。

二、全方位培训调研、多角度课程设计,切合培训需求点

(一)广泛进行需求调研,为培训设计提供依据

采用访谈、座谈、电话和问卷调查等多种调研方式,从组织、岗位、专家、培训对象四个层面进行需求调研,举行了7次座谈会,发放62份调查问卷,个别访谈100余人,充分了解各层面对培训的需求,找准培训对象现有水平和培训目标间的差距,为培训设计提供充分的依据。

(二)多角度进行课程设计,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课程设计。根据调研分析,中青年领军后备人才重在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理论与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自主研发能力和重大科研项目组织能力,针对4个能力开发出相应的4个培训模块。二是以问题为导向优化培训内容。以中国石化科技发展规划、重点工程、技术管理中的难点、瓶颈问题为切入点,以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理论、技术和方法为培训重点,使学员掌握解决问题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指导和促进实际工作。

(三)注重科技领军人才特质的综合素质培养

通过分析得出科技领军人才具有3方面的特点:一是站在本领域科技前沿;二是科技团队的核心;三是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推动者。在培训中结合组织对领军人才培养的培训需求,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增加科技创新、领导艺术和人文管理方面的内容,提高创新意识、沟通能力、带领团队科技攻关的能力,培养科技的引领者和推动者。

三、契合培训实效探索形式,全过程优化培训措施

(一)组建专家指导小组、聘请高层次专家授课

为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组建了9个专业领域的专家指导小组,由总部、油田企业、研究院、高校等方面的知名专家组成,负责确定培训目标、审定培训方案、指导教学、考核学员。为了保证授课专家的权威性,国内培训阶段聘请了包含9名院士在内的142位专家,讲授161门课程。这些专家有50%来自中国石化内部,有17%来自中石油、中海油、中联煤等相关企业,有25%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有8%来自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和壳牌等国外高校和国际知名公司。高层次的专家指导小组和授课师资保证了培训的方向和培训质量。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为解决工学矛盾,中青年领军后备人才培训采用短期系列专题培训的形式,在4年的培训期间,采取国内四个阶段和国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系统培养。国内四个阶段累计有效培训天数约40天,总课时量约270学时。第一阶段侧重发展战略、项目组织管理;第二阶段侧重于专业实践与创新、典型案例剖析;第三阶段侧重现场教学,通过考察研讨、现场诊断疑难问题,达到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难点问题能力;第四阶段侧重人文素养与专业学科知识的复合。在培训中,尝试采用大班上公共课,小班上专业课,来满足学员的个性化培训需求。

(三)国内培训和国外培训有机结合

基于国内培训,带着工作上的难点和疑惑,开创中国石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组团赴国外培训某一类专业前沿技术的先河。国外培训3~4周时间,根据专业不同与美国休斯敦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法国石油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通过教授专家授课、行业技术交流、公司现场考察,重在拓展国际视野、了解世界前沿理论、掌握本专业最新的方法和技术,创造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学(协)会、跨国石油公司就某一技术专题进行面对面、深度的技术交流,寻找解决自身技术难题的突破点,提升引领本专业技术的能力。经过这几年实践的总结,认为:出国培训需求的细化、国外培训机构和方案的优化、出国前受训疑难问题的梳理、分专业小组有重点地深度挖掘、出国期间定期小结等都是保证专业技术出国培训效果的关键。

(四)以双赢理念开创现场教学新模式

现场教学是培训中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通过现场教学,考察分析企业当前生产经营、科技创新方面的先进做法和工作难点,开阔思路,换位思考,紧贴实际,提升学员的四大核心能力。同时,联系现场推进学以致用,发挥中青年领军后备人才的技术优势,针对考察企业存在的疑难和瓶颈问题进行研讨、交流,为企业提供技术诊断,实现学员和企业的双赢。

(五)搭建交流平台,拓展培训深度和广度

中青年领军后备人才培训班学员自身就是本行业的技术专家,经验和教训的共享就是很好的培训。培训交流无禁忌,学员勇于结合切身实际、结合难点,讲自身工作经历,以资借鉴;敢于晾短,讲失败的教训,给大家以启示。通过培训项目平台的搭建,畅通学员、专家、总部管理部门之间的交流渠道,及时探讨解决技术难题,拓展了培训过程、深化了培训效果。

四、培训初步效果

(一)增强了打造上游长板的使命感

经过近4年的跟踪培训,大家不但收获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更是形成了对事业发展的共识,增强了打造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开发上游“长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员表示培训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收获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信心、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提高了四大核心能力,提升了工作业绩

通过培训,学员的战略思维能力、理论与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自主研发能力和重大科研项目组织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学以致用,提升了工作业绩。采油采气领军后备人才班一名学员,通过技术创新案例培训开拓了思维,工作中将纳米技术用于油井增注,使每口井施工成本从40万元降低到8万元。石油天然地质领军后备人才班学员反馈,通过人文素养模块的培训,提升了自身管理修养和重大项目组织能力,带出了一支凝聚力和战斗力都十分突出的队伍,队伍风正、气顺、劲足,所在研究院整体科研质量大幅提高。

(三)学术成就和技术成果不断涌现

经过培训,鼓励和要求中青年领军后备人才培训班学员自觉将所学知识更好地应用于科研和工作中,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培训期间,学员就公开发表了244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18部、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会议46人次、参加部级专业学术交流会议136人次、参与508项科研课题研究(其中国家重大专项73项,集团公司级科研项目237项)、主持103项重大技术研究或技术发明。

(四)推动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培训,学员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把自己所学所思,分类分专题进行整理,通过开设系列讲座、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传授给本单位的技术骨干,使知识再次传播,经验得以共享,使培训所学惠及更多的人。

五、结语

领军人才的培养是专业技术培训的重点和难点,具有很好的示范效应。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中青年领军后备人才培训项目的实施是中国石化人才培养的一次成功探索,在于培训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在于培训创新大胆探索,在于不拘形式讲求实效。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集团公司人事部、专业部门和油田企业、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各方面协调配合,不断总结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需要,整个过程平稳有序、高效运行、效果良好,形成了中国石化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

参考文献

技术研发培训篇6

关键词:农村中学;教育技术;校本培训;课题研究;培训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148-01

农村中学生活环境比城市更封闭,学习先进教育技术的硬件条件差得多,外出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时间、机会、经费都十分有限。一方面培养任务是那样的紧迫,另一方面现实条件又这么差,开展教育技术能力的校本培训就是我们的最佳选择。开展“农村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方式”的课题研究,探索确实可行的措施和经验,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教师个人迅速掌握适应未来教育发展需要的能力,创造出有二色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式。

一、加强学习,树立全新的教育技术观,完善培养机制。

1、进一步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进一步明确教育技术能力的真正含义,树立全新的教育技术观;然后进一步深化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大家把自己的认识交流、集中、提升)更具体、明确,升华预期研究目标(对后期目标科学调整、合理安排);根据不同发展方向进行分类培训,通过多种层次的培养,形成一支有组织、懂管理、有理论、通技术、精干务实高效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服务队伍。

2、进一步强化研究培养机制,完善农村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

(1)加强政策研究,不断完善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引导教师自觉学习更新教育技术能力,建立政策保障机制。

(2)进一步修改完善学校执行的教职工学习、工作的激励奖惩制度,形成促进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制约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3)进一步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在完善年终考核评价细则和教职工激励奖惩细则时,把掌握和应用先进教育技术能力作为重要指标,占25%的比例考评大家的业绩。

(4)建立教育技术规划机制,准备建立持续培养教育技术能力的可行性制度。

(5)建立校本教研与教育技术有机结合机制.

(6)统筹管理机制。

二、构建有学校特色的教育技术培养的内容与方法体系。

1、加强培训建设的专题研究,构建有二色的农村中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体系。

(1)建立开放高效的培训体系。

(2)加强培训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

(3)建立评估机制,加强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的评估,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培训计划实施质量和效率。

(4)根据校本培训的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实效性、经常性、经济性等特点结合二中农村中学的实际进一步搞好分层次(基础层次、整合层次、研究层次)培训的策略指导,进行培养实践研究。

(5)培训内容(根据具体情况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确定。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为目的、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主线,(内容的设计上)注重适用性、突出实效性,使广大教师在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基础上广泛应用到学科教学之中,提高教学效率。

(6)整个培训过程贯穿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以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计划主编一本培训教材(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整合方式、整合技巧、新的研究等)。

2、加强培训方式、方法策略研究,探索适合二点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

(1)任务驱动,学用结合的培训模式(适合多学科教师的集中培训)。

(2)具体学科任务驱动的行动研究模式(适合单学科教师的集中培训)。

(3)研修一体化的渐进式网络教学模式(适合能上互联网的学校,学员带任务巩固和发展学习的成果)。

(4)以课题研究驱动学习的自主探究模式。

(5)求真务实的评价模式:培训时间策略――短期+论坛;培训效果反馈――调查+总结+评价。

3、以活动支撑和服务于课题研究。

(1)将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改革,校本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多渠道开展有效活动。

(2)采取切实措施,以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3)通过扎实的研究过程全方位取得研究成果,不断的创新研究成果。

(4)在活动方式上和活动内容上有所创新。

三、注重提炼各种信息、积累课题研究的成果。

1、课题组做好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的实践探索,加强对基层学校教师迅速提高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指导和服务。

2、特别注重及时将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观点、见解记录积累下来,及时发现新问题、提供新思路、尝试新的解决办法等。

3、注重对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的实践经验进行加工提炼,形成新的观点、写成相关文章,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增长教师应用教育技术本领,不断发展教师发现新问题、研究它、提供解决它的科学有效方法或思路,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准备最有力的支撑。

四、对相关研究新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技术研发培训篇7

论文摘要:在信息化时代,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呈现出新的理念。本文探讨了“融入法”宏观培训模式,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系本培训模式及实施课题带动的培训模式。

近年来各学校培训中心在教师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就目前国内学校教师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现状而言并不令人乐观。

1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呈现的新理念

在信息化时代,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呈现出以下新的理念。

1.1开放培训的理念

多媒体网络是一个开放的、虚拟的空间,教师可以自主、快捷地获得和利用各种信息,打破了教师教育培训在时空上的束缚,真正实现了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区域与区域之间的随机交互,实现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资源全天候、全方位共享,只有开放—让教师自主地“充电”,充所需的“电”。

1.2终身培训的理念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革新,我们的教师教育培训只有真正落实在“继续”两字上,才能具有生命力。我们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的理念,进行培训的教师首先要有这种理念,要为教师教育培训做好超前准备。

1.3主体培训的理念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主体,既不是教师进修院校,也不是行政主管领导,而是广大一线教师自己。只有不断增强一线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培训中“要我学、被动学、强制学”的现状,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2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的构建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新的理念,为本文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的构建提出了依据。

2.1构建“融人法”宏观培训模式

“融人法”培训能很好的解决理论与技能相脱节的问题。具体的讲就是在进行技能培训的过程中,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将现代教育思想、教学设计理念、知识管理理论等融人教学过程中。如在讲解word图文处理软件时,除了讲解一些基本操作外,培训教师应引导被培训教师应用word进行信息化教案的编写,这样既锻炼了操作能力,也使教师对信息化教案编写产生兴趣,从而引人教育技术理论,并提出现代教师应具备编写信息化教案的能力。

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是以任务为导向,希望解决具体问题,并希望看到学习成果。如果把技能培训和理论培训两者交叉进行,一方面缓解教师接受技能培训的压力,还可使教师有一个消化理论的时间。这样,教师技能提高的同时,理论水平也逐渐上了台阶,理论与技能的相互结合才能水到渠成,而且教师如何接受培训将影响到他如何去教学生。

总结培训经验得知,将各种理论融人到不同技能学习中的“融入法”培训既避免了理论与技术操作两张皮的现象,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而“现实”,也使技术操作有了理论指导,而且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就能与教学实际结合,使其所学能立刻应用,体现成人培训功利性和目的性强的特点,当然这也对培训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

2.2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系本培训模式

系本培训是一种基于校本培训,体现个性化需求的教师培训模式。在培训过程中要本着“转变观念,扩充知识,提高利用教育技术实施教育教学能力兼备科研”的思想来开展工作。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培训院系学科带头人。各院系依据教师教学的需要,确定培训内容,灵活安排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如小组研讨、观摩听课、专题讲座、个别指导等,从而制定近期培训计划和长远培训方案。

第二,各院系行政部门和学校主管领导以及教育技术中心组织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划分各自职责;扎实开展各项培训工作;严格进行考核检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第三,各院系内部要创设自由表达思想,积极参与讨论的培训氛围;每学年由教育技术中心组织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各院系交流培训工作经验,并评选出各院系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成果显著的教师作轮回讲座,交流经验、学习心得,相互学习提高。

系本培训的实施始终离不开学校行政部门的组织,教育技术专家的指导,全体受训教师的积极参与。如果说校本培训是在传统培训基础上发现的一种具有全新教育理念的培训模式的话,系本培训就是在继承这种新型培训模式优势基础上的一种更有针对性和更具个性化的培训模式,也是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的一种极具生命力的培训模式。

2.3实施课题带动的培训模式

如果说系本培训能促进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并将其与课程教学有机整合的话,课题带动模式将是教师利用教育技术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一条很好选择,而且学校教师承担有专门的科研任务,已具有较高的自主研究和学习能力。

课题带动就是通过使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在课题的选题—实施—研究和结题中,主动参与教育技术的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并不断地反思培训学习中的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己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水平;而且课题带动式能让教师带着“任务”去驱动“学习”。

技术研发培训篇8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硝烟弥漫的竞争市场上,企业的市场细分行业差异越来越不明显。企业业务发展模式向一体化和专精化两极发展。

传统细分行业市场的工程企业不仅要顺应发展趋势――跨行业、跨产业链发展(参与总承包和产品供应等),还需在原有优势细分市场步步为营,提升技术比较优势,不断构建新的细分市场壁垒。提升技术比较优势,技术创新是关键。企业唯有不断推动技术创新,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将创新求精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工程设计企业的必要战略之一。

在技术创新来源上,企业可以积极推动理念和技术的自主创新,也可现有多种优势技术的集成,或者通过引进(积累)―消化(归纳)―吸收(提炼)―再创新(推广)技术逐步形成、完善自身的核心技术,提高工程设计水平。

1培养创新型人才,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发展的

环境

著名经济学者德鲁克说:人是我们的最大资产。在企业内的各种资源中,人是最活跃、最具有创新力的要素。对于以智力资本为主的工程设计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只有不断激励人才培训、学习和创新,技术持续进步,企业才能拥有引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①结合企业长期战略与生产实践实施培训。通常企业采用传统课程或讲座的方式,培训对工作绩效影响不显著;员工培训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未能实现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支持。企业应将人才培训和学习融入到日常的生产管理工作中,把职工培训作为每个部门的基本任务之一,按照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要求制定培训计划,培养企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②培训和学习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企业外部培训、技术交流、研讨会、内部培训、外派深造等。通过不同层次、需求、效用的培训,不断提升员工业务技能,开阔专业视野,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更新知识结构。如各专业技术带头人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全国性的专题学术考察。每年选派2~3名能力业绩突出的青年技术人员到高等学校进行专业深造。

③根据人员的专业能力层次不同,向纵深方向发展。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根据专业和人才层次特点,系统化、专业化,为人才的技术创新建立扎实的知识结构体系。做好培训需求调查,结合各层次、各专业人员特点设立不同技术人员学习知识体系。新进人员所接受的是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培训。骨干技术人员的培训是第一线技术人员、研究人员所需要的技术,如基础技术讲座、院所专业讲座、综合基础、技术进修、高技术专业、讲演会、研究会、学习会、轮流讲读会、研究发表会等。面向技术部门经理人的培训内容是技术革命管理,如讲演会、研讨会、高技术专业进修、管理人员技术进修等。

2组织上建立推动企业核心创新能力的研发和学术

机构

2.1设立研发机构从事技术创新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对于企业优势学科或方向、新兴专业领域、应用型交叉学科或技术前沿,可以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在设立研发机构时,特别注意选择应用面广,且能产生较高投入收益比的专业技术领域。

国内很多大型设计企业如天津建筑设计院将传统业务院所中的机电、结构专业高端技术人才集中起来建立机电、结构研发中心。解除高端技术人才不对外经营负担,为其集中精力技术攻坚和指导创造有利条件。另外,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开展高端技术咨询业务,推动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为企业塑造专业技术品牌。

理清课题申报、专利申请、学术、学术会议等流程和时间节点,通过费用报销、分配人员协助、定期相关咨讯收集等给予制度性的协助,为研发人员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工作环境。

对技术骨干进行有关知识产权知识、形势以及专利法的培训,帮助技术人员掌握专业知识产权保护方法和技巧。对于设计所的联络人员,也要进行专业培训。对于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利信息检索和应用的培训,使得每一位技术人员都能利用专利文献开展技术创新、专利维权。

2.2发挥专业技术委员会等松散型学术团体作用,推动

技术的创新

工程设计企业一般下设各种专业技术委员会等学术团体组织。在这些专业技术委员会中,根据企业的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结构,组织各种专项研究组。研究组的工作任务是注意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方案评审会和论证会发挥对院方案的指导作用,实现创作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双提升。

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专家评审机制,工程创优、评优机制、技术资源共享机制等,设立科技发展基金,用于激励技术研发、设计创新、学术研究和工程创优,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技术管理和激励机制。

3改造业务生产部门,提升创新能力

①以工程带动科研,以科研成果优化工程设计。改变技术研发机制,结合市场搞创新。以核心业务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和保护为抓手,重点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对于重点院管工程,着眼于企业技术创新优势点,不断寻求技术创新和突破,实现业主价值最大化。院级负责人亲自抓技术创新项目的推动和落实,亲自参与课题研究,加强课题监督指导,并积极促进研发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改变为了科研而科研,科研成果不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的弊端,将科研工作落实到基层生产部门。②加强业务部门培训职能。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部门目标,拟订技术人员年度培训计划,加强业务部门培训职能,提升一线生产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开拓专业视角,积累技术创新能力。生产部门负责人依据企业战略发展的培训计划对部门工作目标进行分析,并通过对部门人员个人需求及职业发展情况的了解,制定日常学习培训计划,通过会议、讨论和面谈等方式,对下属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发展指导。对下属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指导在部门负责人的工作岗位职责中明确,并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被指导者的绩效改善效果,也应作为未来个人发展的参考依据。③设立创新目标,结合部门和个人发展目标,以工作成就感和绩效考核两种手段激励。在企业精神层面,领导者在目标的设立过程中与下属的有效沟通交流,以企业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业务团队和个人,有效的将企业的远景目标与个人目标、职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工作本身的成就感和使命感激发员工的内在驱动力。以更重要的工作和更大责任为激励手段,激励有强烈内驱动力的员工。在企业制度层面,对业务部门的技术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骨干提出技术创新目标,实行创新目标责任制,与业绩考核、聘用晋升挂钩。把基层单位开展培训学习和技术创新作为主要考核指标,采取分配激励机制。④报酬分配机制上的激励。设立新业务创新奖励基金,对积极开展新技术研究和新业务拓展的公司和个人给予重奖。如天津勘察设计院的做法是对技术引进项目,给予一年新增利润的10%奖励;对自主创新项目,给予两年新增利润的10%的奖励。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引导,凡事通过新技术新业务获得的利润不需上交,全部留给基层单位自行支配,从而大大提高了技术创新的主动性,也大大提高了技术创新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4在技术创新部门,建设学习型组织

在业务部门内部建立了完善的自我学习机制,将员工的学习和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个人、业务团队和整个企业共同发展。学习型组织具有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交流信息化开放化的特点。学习型组织的五项实现途径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①实现自我超越,有赖于个人意志力、专注力的支持。很多企业开展拓展训练课程以帮助员工培养意志品质、持久的工作热情、兼收并蓄的开发态度。②改善心智模式。对应的人力开发策略是在企业培训和职业指导中,增加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方面的培养和训练。③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就是企业组织中大家共同愿望的远景目标、战略方向。从上至下的企业愿景和目标的宣传教育很有必要。上下级对每个人的个人愿景的沟通面谈以及企业各种交流平台的分享都是建立共同愿景的方式手段。④团队学习。一个真正在学习的团体,不仅团体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个别成员的成长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更快。团体学习需要修炼,修炼的关键在于团队成员能超越自我,克服防备心理,学会相互学习和工作,学会分享学习成果,形成共同思维。企业培训中对应设置员工的沟通、分享、团队精神等的课程,帮助组织形成共同学习和分享的氛围。⑤系统思考。系统思考的修炼关键就在于扩大视野。

5推进企业高效共享的参数化设计信息平台

设计院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宝贵资料,大部分存在于设计人员的头脑里,难于进行共享和交流,即隐性技术知识。

企业对这些隐性的技术知识进行挖掘,形成参数化设计平台,把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的知识即技术参数。挖掘的方法有两种:①对已经设计完成的设计成果进行整理,统计出设计规律,输出参数化平台。②对标准化设计请专业总工程师提出需求分析,输入参数化平台。

上海市政设计集团针对隐性知识挖掘自行开发了参数化设计平台SmeDi-CaD。对于企业重大工程进行参数化平台推广。各设计部门每年也要求完成两个参数化平台推广,写出详细使用报告,并以指标考核。

将隐性知识,输入SmeDi-CaD平台,可帮助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最大限度提高生产率和设计质量。与此同时,个别专门人才的经验、知识及科技成果为整个企业所有设计人员所用,使设计人员从简单重复设计工作中解放出来,在更高水平的设计平台上从事创新型工作。利用SmeDi-CaD平台可以缩短年轻设计人员培养周期3~5a。让更多的典型工程技术创新点得以在企业内部推广和运用。

6寻求外部资源与协作,形成产学研结合

技术研发培训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业园区;利益相关者;企业员工;技能培训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7134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化,高新技术在现代企业的生产服务过程中不断推广和运用,社会和企业对人力资源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快、更新的要求,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更为强劲的势头。产业园区是某产业的聚集区或是技术的产业化项目,是企业走向产业化道路集中区域,成为城市经济腾飞的助推器,而区内企业从业者普遍素质较低,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园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发挥着为地方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功能。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必然要求本地区的高职院校为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同时,高职教育发展迫切需要借力于社会资源和力量,提高其促进社会发展的贡献率。[1]

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100所立项建设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主动适应属地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寻求利益结合点,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与秦皇岛及周边地区产业园区对接,面向区内企业员工经验与能力不同的复杂人群和多样化学习需求,探索实践,提升区内企业员工职业技能的教育与培训途径。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研究分析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区对接过程中,提升制造业企业员工技能的方式及策略,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区的利益相关性分析

“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组织发展必须考虑每个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认为任何一个组织的发展和活动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2]高职院校作为一种非营利组织,是人力资本的聚焦地,是“利益相关者相互关系的联结”,其发展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

在面向行业、企业的办学过程中,高职院校为满足属地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力资本的需求,逐步走向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特征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新模式。[3]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贴近市场,合乎企业需要,学校培养的人才也就更能被社会所欢迎。同时,企业的参与将有力地促进学校办学理念的转变,可以发挥产业园区内企业的资金、技术、工艺、人才管理及产业链等资源优势。优化硬件条件,能有效解决政府在职业教育上投入不足的问题,解决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双师素质教师、实训基地、人才职业能力评价等问题,不断增强职业院校的“软实力”。[4]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区的发展是互利共生的,即产业园区的发展影响和推动着高职院校的发展,而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带动了利益相关者――产业园区的发展。

2产业园区员工技能培训需求调研分析

为了解和研究当前秦皇岛及周边地区产业园区内企业用工、员工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以机械制造岗位为例,面向调研企业采用多种调研方式获取信息。根据统计结果,分析了企业在职员工技能培训现状,归纳总结了调研的主要发现,并针对企业员工技能提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工作建议,供校企合作双方参考借鉴。

调研过程中主要采用教师走访企业现场交流、邀请企业人员来校参观座谈、问卷调查等调研方法,同时辅助方式有:与企业人员电话/QQ交流,企业来校招聘、洽谈项目时交流,实习学生和毕业生反馈信息,以及文献检索、网站查阅等方法。面向调研企业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87份,有效卷265份。

调查统计发现,目前企业员工对培训的要求并不统一,与个人的学历层次、岗位、发展期望等关联度极高。其中,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如拉丝工),从业人员大多只具有小学学历(有小部分为文盲),流动性较高,他们对于培训的愿望与需求较低,这部分人员主要工作于小微企业,企业本身也没有对其培训的计划。规模以上企业的一线员工,主要由技校、中职、高职毕业生组成,他们对岗位培训有较强烈的需求,其中,技校与中职毕业生的培训要求侧重于先进设备操作、技能等级证培训;高职及大专以上毕业的员工更看重三维设计、多轴加工编程、工艺设计,以及设备维修、机电产品营销等方面的高技能培训,企业也希望通过培训提升这部分员工的技术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储备人才。

调研中发现,制约企业在职员工参加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最大困难主要有:

(1)制造业企业“倒班制”使一线员工难以保证培训时间;

(2)企业培训投入不足,员工的技能提升培训与继续教育自行承担费用过高;

(3)为在职员工提供的培训机会不足。

另外,调研结果也反映出企业员工技能培训项目存在内容单一、培训方法滞后、培训过程简单、培训管理缺失、培训考核激励评价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3高职院校对接产业园区提升员工技能的探索实践

31校企对接共同确定培训方式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及课程需要,校企合作共同确定培训方式,坚持集中与分散培训结合、外派培训与内训结合等原则,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设备和师资队伍,灵活办班;教师也可深入企业车间,送技术上门。培训可采用面授,也可考虑“视频”和“案例研讨”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方式和手段,最大可能地降低员工的参训成本。

32校企对接共同研究培训内容

校企双方派出专员,根据企业产品,结合工作岗位职责、工作内容、个人实际情况、迫切需要提升的能力、知识等进行前期调研,了解产业园区员工想学什么,需要学什么,系统设计企业员工技能培训教学大纲和培训内容。包括:

(1)生产技能人员岗位技能培训。生产技能人员培训,是根据从业人员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素质的需要,对其进行以提高工作能力为重点的培训。其目的是使员工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这是一项校企合作过程中经常性开展的培训项目,包括了面向技校与中职毕业生的先进设备操作、技能等级证等培训和面向高职及大专以上毕业员工所需的三维设计、多轴加工编程、工艺设计培训,有效地提高生产技能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2)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学院培训中心向合作企业员工提供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其内容主体是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以及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新技术、新理念、新信息。

(3)开展技术超前培训,加速新技术转化。面对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和产业转型升级大趋势,学院先对教师进行新技术培训,如逆向设计、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技术等,再将受训教师派驻企业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使其掌握新的操作技能、新的质量要求标准。这样,使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与经济效益。

33校企对接共同建设培训资源

(1)共同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为确保教师团队稳定性,学院聘请企业管理者、工程师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同时将校内专任教师派驻合作企业下厂锻炼,通过企业员工培训、新产品研发、技术难题攻关、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工作,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2)共同编写数控加工相关技术专业教材。随着我国高端数控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不断得到广泛应用,以往使用的教学培训教材已落伍。为了编写符合现场实际需要的专业教材,体现专业教材适度超前和实用的特点,学院规定了专业教材编写的三点基本要求:一是教材编写委员会要吸纳合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或请他们担任审稿人;二是吸纳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编写,把现场实际工作中急需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内容编入教材;三是专业教材主编要深入现场,了解实际工作需要,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3)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学院建成“内外互补、资源共享”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新进设备以能构建小型高端数控加工车间为目标,升级改造基地的设备和内涵,按照数控加工的工作流程设计教学环节,制定实训设备操作规程、实训室使用等管理制度,营造企业文化,校企共同开发实训项目;校外实训基地主要依托“厂中校”发挥服务功能,聘请技能大师、能工巧匠为学员授课,走访合作企业的对标企业,与合作企业共同设计实施吸收转化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培训项目。

(4)共同分享信息化教学资源。通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任务之一――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充分利用院系两级数字化教学平台,为企业员工提供数控技术专业全套数字学习资源,并为培训教学研讨交流开设互动空间,便于学员自主学习。

34校企对接共同开展培训考核

在培训过程中,高职院校要与被培训单位密切合作,共同管理日常工作。实践过程中,有的培训项目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手段,校企沟通渠道不畅,造成培训效果事倍功半。因此,校企双方要重视员工培训的前期准备、策划和学习方法指导;进入实施阶段时,校企双方共同加强培训工作的监督和沟通,教师记录员工参与培训的出勤和在线时间,及时反馈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便于企业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评价,确保培训质量和校企合作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展的一系列员工技能培训项目,明显提升了企业员工岗位技能、推进了校企深度合作、增强了学校教师队伍素质、增强了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吕华芹“园区经济”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与教育,200712

[2]胡赤弟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技术研发培训篇10

整体来看,广州先进制造业通过知识汲取和先进技术运用,已成为广州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与广州先进制造业良好发展态势相适应,广州急需大批量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承担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使命。但在高技术技能人才普遍缺乏的大环境下,广州市先进制造业同样面临着人才短缺的严峻形势。

二、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界定

从生产或工作活动过程的角度来划分,人才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类[1]。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定义,技术是指“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所采用的一种工艺或提供的一项服务。”《辞海》则认为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也包括设备、工具、规则、程序或方法。”技能也称为技术、能力,指掌握并能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技能是“人化”的技术,只有技能才能使“形式”存在的技术转换为真实存在的技术[2]。技术型人才处于工程型与技能型人才之间,能够掌握和应用技术手段在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为社会直接创造利益。技能型人才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操作技能,并能在工作实践中运用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3]。《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即强调技术也着重技能,是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具体而言,技术技能人才是处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员,他们不仅能熟练地将所学技术知识运用于实践,也能够具备一定的设计或制造技术产品的知识或能力[4]。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高”主要体现在高质量、高素质,且具有一定创新力和发展潜力上。

三、样本说明

为了解广州先进制造业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现状,我们对100家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放100份问卷,每个企业一份,回收85份,回收率为85%,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78%。调研对象主要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高技术技能人员或技术与管理双肩挑的管理人员等。调研企业的基本概况如表1所示:

四、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企业高技术技能人才普遍缺乏

在高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上,5.1%的受访企业表示非常缺乏,62.8%的企业表示缺乏,整体来看,67.9%的调研企业表示缺乏高技术技能人才。在缺口数量上,受访的78家企业中有76.9%的企业缺口在100人以内,12.8%的企业缺口在100~200人之间,也有10.3%的企业表示缺口达200人以上。在企业现有高技术技能人才质量满足上,75.6%的企业认为当前高技术技能人才质量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在需求类型上,21.8%的调研企业认为最需要的是资深的高级技工或技师,61.5%的企业表示需要具有一定经验的高级技工或技师,对经验较少或无经验或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有需求的企业仅为16.7%。在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上,29.5%的受访企业表示所需求的高技术技能人才要具备高级职业资格证书,41%的企业要求具备中级职业资格证书,11.5%企业觉得具备初级资格证书也可,但也有18%的企业对高技术技能人才无资格等级证书限制。整体来看,广州先进制造业高技术技能人才普遍缺乏,这种缺乏主要体现在现有及未来一段时间高技术技能人才数量、质量无法满足需要以及资历资格上要求高技术技能人才具有一定经验以及中级以上职业资格等级等方面。

(二)本科、高职是高技术技能人才最佳学历

在学历层次要求上,受访企业的频数从高到低排序为本科、高职、硕士、博士和中职(表2)。在人才需求渠道上,37.2%的企业倾向于本科院校,34.6%的企业倾向于高职院校,倾向中职学校的企业仅占9%,而倾向社会培训机构、科研机构的企业比例则分别为7.7%、11.5%。高职教育是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从战略层面上国家也对高职教育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界定。但上述统计结果显示,34.6%的广州先进制造业企业倾向于高职学历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低于倾向选择本科层次高技术技能人才的企业2.6个百分点。虽然差别并不大,但这一现象应引起重视,伴随着广州先进制造业从低端技术产业、中端技术产业转向中高端技术产业、高端技术产业,先进制造类企业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学历需求更倾向本科和高职。

(三)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效性不足

在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经费支持上,17.9%的受访企业每年预算为20万以下,32.1%的企业每年预算为20万~40万之间,11.5%的企业每年预算为40万~80万之间,80万~120万之间为9%,120万~200万之间为9%,200万以上为3.8%,无预算的企业为16.7%。可见,有一半的受访企业在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每年经费支持额度在40万以下,从受访企业年产值规模来看,这一额度并不高。此外,还有16.7%的受访企业在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无预算支持。在培训方式上,受访企业中有34.6%希望通过全脱产对现有高技术技能人才进行培训,59%的企业则倾向半脱产形式的培训,采用业余或零星方式培训的企业仅占6.4%。培训时间安排上,16.7%的企业倾向安排1周时间,26.9%的企业倾向选择2周时间,也有26.9%的企业愿意安排3~4周时间进行培训,1~3个月、3~6个月、6个月以上的企业选择比例分别为20.5%、2.6%、6.4%。可见,绝大多数的受访企业(70.5%)培训时间均以短期培训(一个月内)为主,相对于技术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技能熟练操作时间安排明显偏少。良好的培训制度是保障培训顺利实施及培训效果的关键。调查显示,74.4%的企业制定有高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制度,但均不完善,有一些制度或没有制度的企业占比达到15.4%,仅有10.2%的企业表示内部具有完善的培训制度,这表明先进制造业高技术技能人才培训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在培训考核方面,23%的企业有针对性的考评体系,且执行到位,有46.2%企业虽然有考评体系,但执行不到位,19.2%的企业考评体系模糊,执行也不好,甚至11.6%的企业根本没有针对性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培训考评体系。归纳来看,接近八成的受访企业高技术技能人才培训考评体系执行不到位。以上分析可知,广州先进制造企业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效性不足,主要体现在:各企业投入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费用不高,甚至偏低;半脱产培训方式的比例过高,一个月内的短期培训过多;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设定不完善,考核测评体系没有针对性且执行不到位等。

(四)高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程度不高

企业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育离不开协同培养平台的支持。尽管广州先进制造业更多依靠内部力量对技术技能人才进行培育(表3),在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途径上,受访企业选择的有效途径按照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师傅带徒弟、内部培训或行业协会培训、校企合作、教育部门培训学习等。但与学校、行业协会以及政府协同培养也占了一定比例,且受访对象表示未来与其他多元主体合作培育是企业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一环。在企业现有高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上,调查显示校企协同培养的比例最高,占比达51.3%,与行业协会的协同培养占比为16.7%,与政府协同培养的比例为10.3%,其他协同培养方式如与科研机构、合作企业的协同比例等也达到21.7%。协同培养人才基于一定的制度之上,如果缺乏制度保障,参与协同培育的主体积极性会大大降低。在是否制定有明确的协同培养制度或政策上,44.9%的受访企业表示有明确的协同培养制度或政策,39.7%的企业表示虽然有协同培养制度或政策支持,但并不完善和具体,也有15.4%的企业表示没有协同培养的制度支撑。在是否熟知高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的政府政策上,47.5%的企业表示非常清楚政府所提供的协同培养政策,10.2%的企业表示清楚但不够全面,35.9%的企业表示不清楚,甚至有6.4%的企业完全不清楚有这类政策。整体来看,近6成的受访企业需要进一步熟悉政府的相关协同培养政策。在协同培养平台利用的具体形式上,调查可知:企业自身更倾向于通过研发或研究机构、生产性基地、专项研究、人才项目等进行人才共育;对政府提供的协同培养平台,企业最倾向于国内外培训交流;对行业协会提供的协同培养平台,企业倾向性选择的顺序依次为同行交流学习、协会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其他等,具体调研结果如表4所示。综上,超过50%的企业没有完善的或根本没有协同培养制度安排,对政府提供的协同培养政策也不熟悉;在高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形式上,企业倾向选择自身的研发或研究机构、政府提供的国内外培训交流、行业协会提供的同行交流。虽然,政校企行对高技术技能人才共育已达成共识,但多方主体参与的协同培养程度并不高,尤其是企业对政府、行业协会提供的很多协同共育平台缺乏有效利用,更多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培养。

五、策略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