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业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2:57

传统工业特点篇1

民间传统工艺专业是以传承研究我国各地民间传统工艺,培养具有民俗特色和民间传统工艺传承人才为目标的艺术类专业。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指出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指导意见促进各职业院校相应开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特别是近年来各地职业学校重视对本地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在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承担起民间传统工艺人才的培养,给我国传统民间工艺带来崭新的发展时期。

关键词: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职业院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在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中的基础作用,对推动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保护好我国民间传统工艺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为打造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专业,助推各职业院校专业发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十之后,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如雨后春笋,在各个地方职业教育学校建立起了各自具有民俗特色的专业。如何做好发展好民间传统工艺专业,是个职业院校面临和急需解决的课,在此,结合本人在民间工艺专业建设工作中的经历谈谈几个认识,抛砖迎玉,共同探讨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建设与发展。

一、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建设要明确民俗性特点

民间传统工艺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民俗生活智慧的结晶,是祖先们留给我们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审美和精神的重要体现之一。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物质生活,同时亦在挖掘物质的美,通过制造工艺品来装饰生活环境,展示精神层的追求。

民间传统工艺具有非常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俗话说:“十里不同俗”。民间传统工艺是以不同地域的人们“物以致用”“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创作出来的工艺。这决定着民间传统工艺具有相对独立的工艺性,也至使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的种类繁多。

民间传统工艺具有强烈的民俗性特点,是人们在日常生产之余为丰富精神生活。是美化生活环境等而进行装饰工艺制作的产物,保留传统的朴质的手工工艺特点,民俗民风审美情趣浓重。民间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亦体现在其民俗民风及传统制作的手工工艺特征。

二、民间传统专业建设改革相关途径与思考

民间传统工艺作为职业院校专业也仅仅是近十多年的事,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民间传统工艺更是开设时间短,在人才培养模式等专业建设还非常不成熟。另外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在各个职业院校一直以来就统一的标准,目前的基本这状况是十所职业院校就有十个不一样的民间传统工艺方向、十个专业教学大纲、十个民间工艺专业教材。这主要受民间传统工艺的地域性、民俗性特点所决定。

民间传统工艺建设需要用创新的思想,寻求联合发展、开拓渠道,完善教学。

一是加强民间传统工艺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这涉及到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和教材编写与开发。

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的路线图,这关系传统民间工艺人才如何培养、怎样培养、培养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课程体系建设涉及到民间传统工艺的独特专业特性,关系到民间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传承性,同时还关系到人才发展性和民间传统工艺延续性。教学模式改革要探索民间传统工艺的合适传授方法及环境设置,是传统工艺传承的核心部分,要寻求适合不同工艺制作的教学环境和方法,借鉴传统工艺师徒的一些优秀有效的特点等等。教材编写与开发是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重要的内容,按课程体系开发民间传统工艺教材及相关方向教材,但必须注意教材开发的实用性和民间传统工艺的技艺挖掘。

二是走联合发展的道路,通过校级联合,提升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在社会的办学影响力,形成办学合力,实现专业在社会的认知度。

民间传统工艺专业一直以来在社会认知中是特色专业、地方民俗专业的形象,普遍规模小,影响力小,甚或是边缘学科专业。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在招生上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各地办有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学校在专业招生上普遍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家长对民间传统工艺专业方向认知度少,学生报读的人也少。要改变这种现象,需提高民间传统工艺在社会的认知度、影响力。校校联合是是尽快解决这一现象的重要途径。

校际联合发展,通过开设有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职业学校联合起来,抱团发展,共同提升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社会认知度、影响力。校际联合发展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类是同类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职业学校的联合发展。就是通过开设有相同门类的职业学校,如开设有石雕专业的职业学校联合起来,共同开发教材、借鉴专业教学模式及实训实习设计,建立专业教育协会、教育集团等等。此类联合可跨地区的职业学校联合。另一类联合发展就是区域内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所有职业学校的联合,这是不同种类的民间传统工艺的联合,目的的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借鉴、探讨,促进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社会影响力提升。

三是校企合作平台开拓

职业教育离不开校企合作,而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建设更是离不开校企合作。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专业师资来源和培养需要社会及企业的支持,民间传统工艺人才一直来源于民间,师资必须通过民间来,目前还没有哪所大专院校能培养民间传统工艺的技能师资。职业学校的民间传统工艺专业教师队伍通常是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解决,这必须加强校企合作的平台拓展。

传统工业特点篇2

学习型企业管理是一种以动力学原理为基础而构想出的企业组织形态,它具有层次扁平化、系统开放化等特点,调整了从属关系使原有的从属关系转变成为了一种伙伴关系,能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对结构关系进行调整。当前,创建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大型企业的重要工作。

一、传统企业管理的特点分析

通过对传统企业管理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组织内的分工十分明确,每一个职位都由专门的人员负责;第二,各个组织都有着十分完善且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以此为基础来保证各项工作能够协调有序的进行;第三,每个组织都自下而上的建立了级次组织,从而形成了指挥体系或者组织级次体系;第四,管理人员在工作时,必须要抛弃个人的情感;第五,对企业内人员进行任用或提升都需要以专家的意见参考依据,不能够随意的开除组织人员。

二、传统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首先,由上文所介绍的传统企业管理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特点将会增加企业的投资成本,例如:沟通成本、检查督促成本等。从相关的调查研究的结果来看,一个管理者能够有效管理的人数大约为10人左右。因此,伴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增大、员工不断增多,企业的管理人员也会急剧增加,继而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伴随着管理人员的增多,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时间也会增加,沟通的成本也会随之上涨,而且这样的情况还会造成企业信息失真。其次,传统企业管理会阻碍企业取得整体的最优工作效益。www.133229.com在企业的传统管理组织制度下,管理的过程会被分割并交给各个子部门处理,造成了子部门利益高于整体利益。最后,致使企业不能够更好的应对市场的变化。

三、传统企业管理和学习型企业管理的特点比较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学习型企业管理是一种十分新颖同时有效的管理模式。与传统的工业经济下的管理模式相比,其具有以下的特点:首先,从管理目标上来看,传统的企业管理侧重于通过数量和质量来赚取经济效益,以产量和利润作为目标;而学习型企业管理则是侧重创新,以加快创新和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来提高经济效益。其次,在管理资源方面,传统的企业管理是以物质资源作为管理的主体,而学习型企业管理则是以知识为主体。第三,在管理思想上,传统管理是以制定制度和加强控制为主,限制了员工的发展;学习型管理则注重工人的全面发展,力求工人能够自觉地参加工作,并不断学习实现自我发展。第四,在管理组织方面,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企业有着十分严明的等级制度,呈现为“金字塔”型的结构;学习型组织则是强调团队合作,以共同的愿望为基础建立管理组织,是一种扁平化、具有良好弹性的管理组织。第五,从管理的策略上看,传统的企业管理侧重于通过技术和奖惩来驱动员工,实行的是刚性的策略,而学习型则是以学习作为驱动力,实施的是以快变来求胜的柔性管理策略。从管理的对象上来看,传统的企业管理的对象是从事简单的重复性劳动的人,而学习型的管理则是从事智力性和创造性劳动的人。

四、与传统企业管理相比学习型企业管理的优势

首先,其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改善了原有的因组织结构不合理而带来的各种问题,例如成本增加等。当前,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的中层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的功能正在被其一点点的代替,新型信息的沟通幅度原则正在慢慢地取代原有的管理幅度原则,管理者的信息沟通的幅度正在以十倍、百倍的速度增长。学习型的企业管理就是通过逐渐的减少甚至是去除管理层来拉近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距离,继而实现企业组织扁平化发展。

其次,用工作小组来消除因应变能力不足而带来的问题。在传统企业管理中,一个部门要等到上一个部门将工作完成后才能够接受工作并开展工作,而组建学习小组后,小组内的成员就可以根据各个方面的反馈意见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

最后,学习型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当前,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员工也不再是过去那种重复“拧螺丝”的机器人了,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了解工作,对工作充满了希望,既能够因为工作上的成功而喜悦,也能够因为其失败而丧失斗志。对学习型企业管理来说,其能够更好的体现员工的价值,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和主管能动性,在这一管理模式下,能够有效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能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继而以高度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之中。

传统工业特点篇3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传统产业;对策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唐山市抢占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建设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是核心,产业创新是重点。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挖掘传统产业的创新优势,能为唐山市创建创新型城市打下良好基础,提供必要保障。

一方面,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传统产业的支撑。创建创新型城市需要以经济的稳定增长作为基础,传统产业能够为其创造必要条件。唐山是一个以资源为优势的重工业城市,钢铁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较大,它们是促进唐山市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维持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发展有利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引进的创新人才、培育的创新技术、提炼的管理手段、营造的创新环境,都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产生促进作用。

以唐山市为例,积极发挥传统产业的积极作用,加快其转型升级,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立足于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

传统产业并不等于落后产业,传统产业是创建创新型城市的基石。唐山市的一些传统优势产业,完全可以通过延伸产业链、技术创新、发展产业集群等方式,使之转化为更有生命力的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占主体,是唐山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承袭下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唐山市在新的结构调整中必须要面对的现实,也是唐山市的优势所在。当前,唐山市已经通过将钢铁冶金、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向价值链高端逐渐延伸,在新材料、精品钢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唐山市在创建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离不开新兴产业的发展,新兴产业的选择应避免追求一应俱全,应该依托自身的资源特点和技术条件,充分利用好唐山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围绕钢铁、装备制造、化工基础等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传统优势产业发展中已经形成的在位优势。

二、制定配套政策,帮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对于传统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创新技术比较强的企业以及重要的技改项目,政府及职能部门要重点扶持,增加投入,帮助他们进行技术改造,引进优秀人才,创新服务体系,在金融、信贷、财税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唐山市要进一步发挥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政府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投融资力度,建立多渠道融资体系,拓展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联合投资,并吸收民间资本参与;在市政建设和政府采购招标时,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本地产品。产业政策应更加关注微观领域,对产业链延伸项目、产业升级项目给予支持,调动企业自主研发、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引导行业资源与政府资金向产业升级项目等关键环节集中。

三、抓住重点领域实施聚焦战略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抓住推动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过渡、提升的重点实施聚焦战略。唐山市应选择具有良好产业基础、较大发展潜力并有成功范例的几个领域作为发展重点。

1.基于钢铁冶金优势发展精品钢材产业链。钢铁产业是唐山的传统支柱产业,各类钢铁企业众多,在创建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应该积极进行行业的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对钢铁工业的布局进行统筹规划。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延伸产品链条,努力实现企业的规模化、加工的精深化,由钢铁大市变成钢铁强市。重点发展冷轧薄板、涂镀板、宽厚板、H型钢、优质特殊钢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

2.基于装备制造业优势发展高端装备与新兴产业装备。唐山市装备制造业具有比较扎实的产业基础,可以充分依托我市产业技术基础和主要原材料、能源、港口、交通等比较优势,重点发展修造船、高速动车组、大型化工设备、大型冶金以及矿山设备、现代化农业装备以及新能源发电设备、高档数控机床、节能环保设备等等重型装备制造业,以带动相关产业全面发展。

3.基于化工优势发展新材料与新能源产业。在电子、汽车、装备制造等领域,化工新材料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唐山市应发挥经济区位、深水大港、资源组合等优势,坚持以石油化工、煤化工、海洋化工产业为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精深加工特色产品链,加快形成石油化工、煤化工、海洋化工“三化合一”发展模式,努力打造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现代化工产业基地。

四、解决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避免产业升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断档风险。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衔接要找好结合点,如果出现断档,必然会增加投入,加大转型成本,影响升级效果。

其次,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任何变革都具有一定风险,传统产业中的企业可能已经习惯了固有的发展模式,对于会带来较大变革、技术与市场风险较大的转型会产生抵触情绪,没有积极性。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与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沟通与合作,通过沟通找到变革中存在的主要障碍,认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再次,要培育发展与创新型城市相匹配的高端生产要素。政府要积极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育适合创新的文化氛围,帮助企业培养和引进高级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引进新技术、新方法,特别要努力集聚优秀企业家,充分发挥优秀人才和技术要素在创新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要注重提高传统优势产业的延伸度。唐山钢铁、化工、煤炭等产业长期以来位于产业链上游,加工比较粗放,产品附加值低。而很多高端产品属于新兴产业领域,因此要想方设法使传统产业能够打造出高端产品。这就需要把传统产业的产业链进行延伸,从上游向下游拓展,在提高产品加工度、增加增值环节、开发配套服务上寻求突破。在此基础上,大力培育能够引领传统优势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并具有较强产业链带动力的“蜂王型”领导企业。出台专项培育扶持政策,引导重点企业,从点式发展方式向链式发展方式转变,成为能带动相关产业全面发展转型的领导企业。

总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创建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一环。唐山市应该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立足现实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具体可行的对策安排,有重点有目标有步骤地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传统产业的积极作用,从而推动唐山市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作者单位:唐山学院)

参考文献:

[1]基于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河南省为例[J].企业经济,2012,(5).

传统工业特点篇4

关键词: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

作者简介:梁琳(1990-),女,湖南岳阳人,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高涵(1981-),女,湖南祁阳人,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0-0081-04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同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将民族特色产品、工艺文化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着力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改革,逐步形成民族工艺职业院校传承创新的现代机制。”可见,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已经成为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现实需要。本文基于国家对职业教育与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视,以及传统手工技艺和职业院校本身的特点,力图探寻职业院校传承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

一、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意涵

回顾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发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特别是传统手工技艺类职业院校传承的研究比较少,要了解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的意涵,有必要理清相关概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正式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这一名称,并且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我国20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11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少具备三种基本特征:第一,价值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是具备或政治价值、或经济价值、或文化价值、或多种价值的合体。第二,认同性。“被视为文化遗产”表示事物要被认识主体认同和接受,要视其为文化遗产,这种认同感是要从内心而发,而非人云亦云,这也可以称为“接受性”。第三,活态性。即可以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形”和“无形”形态。“无形”形态指被视为文化遗产的无形的表现形式,“有形”形态指与表现形式有关的实物等物质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不仅要依附于人,有的还要依附于物,人和物都可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2]其活态性也可以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以人为传承主体代代相传保留下来的流动的活态文化。

(二)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在菲律宾举办了“工艺品和国际市场:贸易与海关法典”国际研讨会,对手工艺的定义为:“纯手工或使用工具、机械制作的产品,但强调工艺的最主要的来源是工艺制作者的直接的手工劳动。”。我国《说文》中记载:“工,巧也,善其事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皆为之工。”《考工记》中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之世,谓之工。”《辞源》中将“工艺”解释为“手工技艺”。手工艺制作有别于大批量机械生产,它通常通过一定的艺术构思,纯手工或借用一定的工具,以手工作坊的方式制作。而“传统手工技艺是指对手工制品进行装饰性、艺术性的加工过程,以及在这个加工过程中的全部技巧和工艺。”[3]

基于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技艺”的定义,我们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手工艺人纯手工或者利用一定工具手工制作出的,具有实用性、创造性和观赏性且被人们视为文化遗产的技艺以及制作出来的产品。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备非物质遗产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性:第一,具有手工性。手工性是其本质特征,无论是纯手工还是借助工具,但归根结底都是主要靠手工艺人的双手去制作。第二,具有生产性。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最开始流传就是人们应生活所需进行的一种生产方式,具备生产性特点。第三,具有艺术性。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逐步发展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正如日本民间工艺学者柳宗悦所说:“只有工艺的存在我们才能生活……如果工艺是贫弱的,生活也将随之空虚。”[4]手工艺人对产品精雕细琢、用心创造,使产品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装饰人们的生活和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三)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

鉴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特征和职业院校培养“生产型”人才,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是指各类各级学校,特别是职业院校传授和承接传统手工技艺的目标、内容、路径和评价。这种学校传承是在借鉴传统手工技艺家庭传承和师徒制传承模式的基础上,学校与政府、企业(行业)、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传习院等多主体紧密联系,在职业院校传承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确立职业院校传承目标,构建职业院校传承内容,探索职业院校传承方式,建立职业院校传承效果评价机制。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具有丰富内涵。在传承目标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职业院校发展,培养拥有传统手工技艺且符合时展的高技能人才;在传承内容上,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内容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包括传统手工技艺的理论知识,文化背景知识,技艺具体训练操作以及实习实训等课程;在传承途径上,职业院校传承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通过技艺教学的开展,大师工作室的建立,技艺大赛的举办等途径;在传承评价上,形成多元主体评价,多元内容评价,多元方式评价。多元主体包括职业院校、企业、技艺传承人、家长等;多元内容包括传统手工技艺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多元方式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二、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困境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内涵增强了学校传承的解释力和动力。但是,由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与学校教育长期脱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职业院校具有多种困境。

(一)传承观念陈旧

传承观念陈旧是指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职业院校遇到的相关传承主体过时的传承理念、传承思想和传承价值观。这种陈旧的传承观念源于:一是传承人的“传技观”。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历来就有接代传承人,需要特定条件,并形成了传承谱系。一般只是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传给亲人或者指定徒弟。这种“绝技不外传”观念,造成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职业院校困难。二是职业院校的“专业观”。目前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大多趋向设立机械、信息、汽车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用性强、见效快、现实利益大的热门专业,而传统手工技艺学成时效慢,不利于传统手工技艺的广泛传播。三是家长和学生的“读书观”。家长和学生认为传统手工技艺实用性不强,培养见效慢,缺乏市场,认为学习传统手工技艺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科技社会。这些观念成为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职业院校的首要困难,且是最为关键的困境。

(二)传承内容零散

传承内容零散是指职业院校传统手工技艺专业课程,专业内容缺乏系统性。目前有部分传统手工技艺已经引入职业院校,主要集中在活动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且是一些简单的普及性知识,缺乏系统编排的学习课程。职业院校缺乏传统手工技艺课程体系,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缺少相关专业教材。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缺少相关教材,而传统手工技艺类教材编写困难,这导致了专业教材稀少。二是缺乏相关实习基地。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不仅理论教材缺少,实训基地建立也存在困难。许多传统手工技艺是家庭作坊并且保存着原生态的传承方式,不接纳学生实践;基于传统手工技艺纯手工的特点,即使家庭作坊接收,也无法解决学生大规模实习实训问题。

(三)传承队伍薄弱

传承队伍薄弱是指职业院校传统手工技艺专业教师和技能大师缺乏。一是传承主体老龄化,难以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主体往往是小团体或者个人,传承范围较小,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承人逐渐呈现老龄化和断层现象,数量不断减少。二是传承语言方言化。传承人生活在民间,习惯使用方言传授技艺。职业院校引进传承人则会遇到其不善于或者不会用普通话教学的障碍。三是传承技能缄默化。传承人传授技艺多是一种师傅演示,徒弟观察模仿的缄默技能传授。而学校教育面向大规模学生授课需要大量的语言传授,这种技艺传授缄默化则不利于技艺快速传授和技艺大规模实训。

(四)传承环境欠缺

传承环境欠缺是指职业院校缺少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传播所需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一方面是自然环境,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环境是指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质、地貌、自然资源、气候等综合的自然条件。“自然环境又称物理环境,即一般生态学所称的生态圈,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质、地貌、自然资源、气候等综合的自然条件。”[5]自然环境对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生存空间和自然资源。比如景德镇,提供了陶瓷技艺的传承特有的泥土资源,其他地方缺少这种泥土就难以烧制景德镇瓷器。因此,职业院校不能脱离所处地域特征随意选取传统手工技艺作为学校专业。另一方面是文化环境,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环境是指在技艺传承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价值观、文化、态度等无形条件,主要体现在传承主体价值观的形成和创造性的影响两方面。比如,洮砚乡是一个藏汉杂居的地方,受佛教环境的影响,洮砚艺人雕刻了很多佛像作品。职业院校缺少传统手工技艺生存的文化环境。

三、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路径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职业院校的种种困境,为职业院校传承和保护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突破方向。

(一)转变传承观念

转变传承观念是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职业院校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一是传承人转变观念。传承人是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主体和发扬传统手工技艺文化的源头,传承人应当树立“技艺共享”观念,意识到传统手工技艺逐渐濒临消失的现实困境,积极应对市场经济对传统手工技艺提出的更高要求和挑战。传承人只有转变观念,扩展传承主体,这样传统手工技艺才能细水长流。二是职业院校转变观念。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办学与普通教育办学逐渐趋同,缺乏职业院校的特色。职业院校应该立足“职业”特色,意识到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特性及其传承人的职业特性,选择与当地紧密相关的传统手工技艺类别,打造特色传统手工技艺专业。三是家长与学生转变观念。学习传统手工技艺不仅是一种实用性的生产性活动,也是一种能够熏陶学习者艺术修养的创造性活动,是一种集工匠文化和艺术文化于一身的活动。家长和学生应该看到传统手工技艺的现实价值和长远价值,鼓励孩子学习传统手工技艺,成为技艺巨匠。

(二)构建传承课程

职业院校构建传统手工技艺专业课程可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建立研发队伍。研究队伍深入传统手工技艺生存环境,参加技艺传承实践,与传承人一起开拓、研发相关技艺的校本教材,从而设立相关专业课程。其次,融合现代科技。传统手工技艺得以保存关键取决于它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在科技发达的当今,职业院校需要将传统手工技艺课程和当代相关领域科技课程相结合,相辅相成,探索一种既保存传统手工技艺本身特点又融合现代科技的课程体系。再次,构建“一体化”课程。基于传统手工技艺是一种行为传承,学校要将传统手工技艺理论课程实践化、实践课程理论化,分配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偏重实践课程。

(三)加强传承师资

职业院校加强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师资有两条途径:其一,引进年轻传承人。基于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老龄化和老年传承人方言隔阂的特点,职业院校可以引进相关传统手工技艺的年轻传承人,组成一个学习团体向代表性传承人学习技艺,并且利用信息时代的传媒工具将传承过程都录制下来,用以传承教学。学校利用这种方式既可以一定程度增加传承主体,也可以提升传承师资的专业能力。其二,发展潜在专业教师。学校组织与传统手工技艺类似专业的教师,深入手工艺传承场所学习。其专业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在学习传统手工技艺能够触类旁通,进入传承场所学习能够高效地接受技艺传承,比如具有绘画功底的教师学习雕刻和刺绣则有较好的美术基础和审美品质,则能够快速学习技艺。这类潜在教师可以作为传统手工技艺专业教师的发展力量,与引进的专业传承人形成师资梯度。

(四)营造传承环境

职业院校营造传承环境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因地制宜办专业。开办传统手工技艺类专业时,结合技艺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历史,就地取材,选择当地拥有的传统手工技艺作为学校专业。另一方面,创造条件设环境。学校可以建立大师工作室,将原生态的传承模式引进学校作为学校传承方式之一;定期举办传统手工技艺节,提供学生展示专业能力的平台;招商引资建立校内传统手工艺街,营造手工技艺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外联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公约选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马自树.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n].中国文物报,2004-05-14(05).

[3]张素霞.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果评价模型构建和保护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14.

传统工业特点篇5

1.湖南传统手工技艺食品概述

享有“鱼米之乡”美誉之称的湖南,因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多元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丰富的非遗资源。据统计,我省现有部级保护项目118个,省级保护项目236个,市级保护项目690个,县级保护项目3012个。这些项目有一个共同的最大的特点:依托于人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口耳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非物质遗产除了民俗外,其余九大类分别是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其中传统手工技艺就有20多项,如长沙火宫殿传统小吃、衡阳的杨裕兴面、益阳沅江的麻香糕、湘西土家族的酒鬼酒酿、怀化靖州的雕花蜜饯。

这些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不仅是湖南各民族民间工艺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农耕文明时期湖南各民族生产生活的文化形态与文化特质,在艺人们代代师徒口传身教中不断发展丰富其内涵,从而在保留本民族传统技艺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手工艺的优点,使得湖南非物质传统手工技艺在型制、工艺、装饰手法、材料运用等方面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具有鲜明而独特的审美与实用价值。

2.湖南传统手工技艺食品品牌建设发展现状

伴随着全球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深入,机器批量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生产,使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手工”特性受到市场的冷落和轻视,部分传统手工技艺食品的生产趋向功利性追求,忽视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市面上有些传统手工食品的视觉形象上偏向传统元素和传统文化的打造,品牌形象同质化,品牌品种单一化,制作工艺简单粗糙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其产业化发展进程。

(1)品牌视觉形象雷同,地域文化不明显;

品牌视觉元素主要体现在品牌的文字标志、图形标志、包装设计、招贴广告以及店面整体形象设计。例如2009年被列入省级非物的怀化靖州的雕花蜜饯,是一个拥有2000多年美食文化与民族文化完美结合的民间艺术珍品。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苗侗历史文化,富有极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然而在它的品牌视觉表现上毫无鲜明的地域性特征,面临缺乏地域特色视觉文化符号的困境。

(2)品牌在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的表现上滞后,形式美感不足;

它的包装设计却极为简陋,主要以透明的塑料简装为主,产品完露出来,在随意搭配没有考究的字体作为品牌识别的标志,再将包装上附加简单的文字说明,并不能真正体现设计的基本精神;礼盒装的也大都用没有特色的纸盒予以包装,盒型都是以传统的方形为主缺乏创意;包装盒的颜色大都是红色、绿色、黄色缺乏新颖性。视觉形式感不强,无法激起消费者的食欲与购买动机。

(3)品牌品种单一化,市场定位不清晰。

品牌产品缺乏创新性,品种单一化,个性不突出就必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再看雕花蜜饯品牌包装过于简陋,没有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与情感需求,缺乏市场定位。在众多的产品和品牌中,消费者的购买力更多的是接受和选择哪个品牌。加上产品的衍生物甚少,销售形式主要以现场销售为主。

3.湖南传统手工技艺食品品牌建设和产业化发展策略

(1)挖掘湖湘文化内涵的传统手工技艺食品品牌形象

湖南非物质传统手工艺是湖南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部分。湖湘文化是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统一。湖南非物质传统手工艺品牌内涵就是挖掘富有湖湘特色的文化内涵,这种内涵较为隐形,品牌所要传递的信息正是品牌文化的内涵。湖湘文化是泛指南下的中原儒学正统,是一种特有区域文化。它有着刚烈倔强的个性,热情而奔放;反映出湖湘大地特有的民俗与民风。因此在构思传统手工艺食品品牌形象素材时,应了解产品的文化背景,充分而准确表达出正确的意境。创意源泉应选择该区域具有典型性和历史性元素,进行合理有效的加工为设计服务,而不是简单的几个传统元素随便表示,并且要避免元素的误用。

将湖湘文化的精髓进行归纳、提炼出地域文化中的传统元素,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段结合,设计出贴切的富含地域特色和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特征的视觉形象,以此提升传统手工艺品品牌的附加值,促进传统手工艺品的良性发展。提升手工艺品品牌的档次,使其具有超出一般产品的质量,做工精细更富有特色和吸引力。这样一来,既能提高传统手工艺产品的经济价值,又能彰显它的文化价值。作为消费者而言,其所购买的也不仅仅是商品,购买的更是商品背后的历史、文化等符号性的精神价值。传统手工艺产品导入品牌形象一旦定型,就会被消费者接受。

以品牌形象发展为依托,提高传统手工艺食品的市场竞争力。传统手工艺是食品品牌的特色和品牌文化,是与同类产品竞争最大的焦点,是区别其它产品的重要手段。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民间艺术资源丰富,每一种民间文化资源都具有其与众不同的文化和工艺特色,这种特色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具备品牌开发潜力。因此,传统手工艺食品品牌的建设必须以地域文化和工艺特色为依托,塑造并强化品牌的特色,有效避开同质化的竞争。

(2)开创湖南传统手工技艺食品品牌营销新模式

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他们之间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由此可见,品牌就是产品身份的象征,在消费者的潜意识中就有该产品的信任感和认同感,排他性很强。而品牌定位则是品牌价值的根本保障。要想建立起一个强势品牌,首先是要对自己的品牌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定位,而品牌如果缺少清晰明确的定位,就会像没有蛇的船一样。清晰而准确的品牌定位为品牌塑造了鲜明的个性与丰满的形象,使之与竞争品牌有了质的区别,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形成独特的差异性优势。

然后是研究消费者拟定营销策略,充分考虑到了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传统手工技艺总是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彰显出各个地区各个时期的特色物产、乡土风气、人情习性、行为劳作等各个方面的特征,特别是传统手工艺食品带有明显的区域性饮食偏好。目标消费群体不仅要考虑到本区域本民族的消费者,还应该针对其他区域异民族的消费者;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消费方式、文化层次和心理需求。以情感建设品牌,拉进消费者的情感距离;以品质建立品牌,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以多样化的生产建立品牌,满足多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充分调动消费者身边的媒介手段,进行平面、立体、动态、互动的宣传,普及消费者对传统手工艺的认知。使消费者在物质消费的同时,体验到更多的精神愉悦。将品牌与体验想结合的营销模式。

融合创意产业研发特色化产品,借势发展旅游服务产业

传统手工艺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与活化石,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价值,比如

怀化靖州的雕花蜜饯就是利用各种瓜、果、蔬菜的根、茎、叶、花、果的自然形态雕刻出富有苗侗文化内涵的图案,造型生动极、工艺独特,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是集历史、艺术、文学、哲学、美学、传播、生态一体的文化形态。“文化产业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本,是对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颠覆,它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产业的创新。而其中所蕴涵的文化产业资源,通过产业的形式得以传播和发扬,是发展和繁荣文化的有效途径。”这种文化形态和文化模式的关键点就是创意的挖掘。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台湾文创产业的发展经验。日本在打造地域性品牌特色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将特色民族文化元素体现在各种土特产品上,然后在整体上宣传。比如水果,可以制作成子、茶、蛋糕、饮料,重要的是,所有的企业都基于同样特色,并作宣传推广。一般来说,由政府设定治愈系吉祥物和代表图案,然后由各个企业独自研发,已经设定好的治愈性吉祥物和标志图案要作为一个品牌持续使用直到被大家所认知。

举例来说,北海道的乳制品是当地的有名的土特产品,利用乳制品制成各种各样的子被销售。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白色恋人等甜品,厂家很多年都持续使用同样的包装图案,因此成就了这个品牌,现在已经成为家喻户晓明星产品了,游客也都争相购买。还有台湾的伴手礼最突出的便是本地化特色,当地的历史、人文、民俗、手工艺品都与伴手礼产业息息相关。政府积极推动“一乡镇一特产”,全台各乡镇大力发展专属自己独特的伴手礼。在开发伴手礼之前,政府会统一出台政策,找团队、专业、企业去考察当地的农业、人文、历史,经过磨合碰撞后再考虑朝哪个方向去塑造。比如全乡都产凤梨,并不是所有人都去作凤梨酥,可以有凤梨冰等衍生品,即使是凤梨酥各家也都有自己的招牌口味,这样才能吸引游客。

传统手工艺食品的工艺较特殊,大多数产品采用的是纯手工的工艺。在现代这个追求个性和返璞归真的快消费、快节奏社会,这种传统手工艺食品生产企业发展存在很大的潜力,市场商机无限。同时,手工艺食品得买卖大多数发生在旅游胜地。借助于旅游业这一行业发展得辐射效应,未来市场上对手工艺食品的需求并定呈增长态势。比如怀化靖州的雕花蜜饯就可以借助当地苗侗旅游文化打造湖南西南部少数民族特色传统手工艺食品做推广销售的平台。靖州是中国苗族歌之乡、中国茯苓之乡,有结合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歌和花苗民族文化打造的三锹地笋苗寨风情游、苗侗祖地佛教文化名山飞山生态民俗游、湘西南最大的林场――排牙山林场绿色生态游等旅游资源,每年到靖州旅游的游客突破五十万人次,每年因旅游带动的雕花蜜饯销售额上亿元。

结语

传统工业特点篇6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脉络基本是沿用西方教育模式进行的,也就是从纯美术到工艺美术再到艺术设计的过程。然而,西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是在工业革命的大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近代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状态,也就导致了中国的工艺美术并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发展为现代设计。长期以来,无论是设计教育体系还是设计成果,一直是在模仿抄袭,都没有发展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中央工艺美院和广州美术学院为首的学校和老师,将设计教育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开始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教育,为我国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设计教育工作者们一直在强调中国艺术设计应该是两种设计体系,如李砚祖先生曾说:“在当代以设计为特征的造物体系外,还存在着本土的,历史的,传统的,民族的造物系统,这就是民间工艺和传统工艺美术。”[1]但是,大部分设计院校仍然沿袭西方教育体系,即使把传统工艺美术纳入设计专业课程当中,也只是从保护的角度去学习,传统手工艺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向边缘化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的收藏和展览依然是主要的传播模式,这样只会把传统工艺推向博物馆,离我们越来越遥远。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做的是在保护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工艺美术应该走入人们的生活中,被更多的人欣赏、学习、掌握,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价值。所以,中国的当代艺术设计还应该具备民间工艺和传统工艺美术底蕴,才能迅速转型成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当代设计。

二、发展地域性设计教育的措施———以长治堆锦为例

(一)设计教育中的地域性“教育导向功能的第一个方面就是面向传统的导向,即教育要立足并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工艺美术是传统手工艺的主要内容,如陶艺、染织、漆艺、金工等,都有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研究这些规律,不仅是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的内在要求。”[2]传统工艺美术是具有地域性特点的,所谓的地域性,是不同的地域,在不同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孕育出来的,形成的具有显著特征的本土设计和地方风格。如云南云锦,景德镇陶瓷等。[3]而教育的发展程度也与地区的经济状况有关,从设计教育的专业结构来看,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比较集中,其他的中小城市则相对比较薄弱,因此,根据传统工艺美术产生的不同地域,并结合本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在设计教育中也突出地域性的特点,根据地域的不同来安排高等教育部分设计教育课程,体现设计教育的多样性,培养当地的设计人员,不仅有利于传播和发展当地工艺美术,更能促进当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长治堆锦概述长治堆锦艺术是山西古上党地区(今长治市)所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主要以丝织品包以棉花,通过堆贴、染色等工艺方式制作的艺术作品,因其制作工艺使作品具有浮雕效果,所以被称为“堆锦”。堆锦在上党地区经过上百年的的文化积淀,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地方特色和工艺风格的工艺美术品。堆锦制作最早有史料记载的是清朝末年的李模家族。1915年李模曾带着堆锦作品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从此以后堆锦艺术盛名远播,山西的富商贵胄竞相收藏李家父子的堆锦作品;20世纪60年代长治堆锦远销国外,堆锦的加工方式也从手工作坊变成流水作业,长治堆锦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之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再加上堆锦工艺过程繁琐单调,产品也缺乏创新,70年代初期堆锦艺术渐渐没落。直到1997年,李氏家族最后一个传人李时杰同凃必成才重新拾起堆锦艺术,让这门失传了二十多年的传统工艺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4]虽然近年来国际社会和国内对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的呼声不断提高,但仍然面对着困境:由于堆锦的生产研究组织大部分属于民间团体,对其的研究工作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缺乏有力的支持;人才短缺,制作工艺复杂繁琐等等都不利于堆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所以,将长治堆锦纳入长治市高等设计教育体系,成为具有地域性色彩的设计专业课程,有助于传承和发展长治堆锦这门重要的传统工艺美术并转化为具有地域性的现代设计。需根据长治市当地经济文化教育的需求,在专业结构上突出特色,以地域性来体现设计教育的多样性。

(三)长治堆锦的地域性设计教育发展策略首先,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本身并不直接产生效益,只能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既然要发展堆锦艺术,就要使传统工艺美术进入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编辑出版相关的堆锦教材,使堆锦艺术脱离口传心授的传统教育模式,从而加强理论研究的支持;将堆锦艺术列入长治高等院校的设计课程,使每一位未来的美术教师或设计师完整地了解堆锦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对以后堆锦艺术的传播和人才培养会有很大的帮助。根据我国设计教育的学历层次划分,长治市目前的高等教育层次可分为两级:第一级是专科学历,是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面向长治经济培养一线操作型人才,着重堆锦的制作流程、工艺技巧的培养,能够在客户主导下完成堆锦设计制作。第二级是本科学历,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专业设计人才,强调更加全面的个人素养,注重专业的创新。[5]本科学历的学生除了了解堆锦的制作流程、工艺技巧之外,还应能够独立设计制作堆锦作品,从构图、色彩、造型设计到材料选择和工艺的制作都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现代气息。其次,配合区域产业,产学研相结合。艺术设计是关注实践和应用的学科并为生活服务,每个专业方向都应该有其相应的市场,目前我国的设计与产业脱节,一直落后于现代制造业的实践。所以只有产学研结合,才是培养实用型设计师的最佳途径。长治堆锦是长治乃至山西省内都非常有地域性特征的传统手工艺,利用这个区域优势,在培养堆锦艺术人才的同时,加强与企业的联合,通过联合办学等方式对堆锦制作的材料和工艺进行开发研究,用当代的创意为传统工艺美术服务,使设计教育成为设计产业链的一环,并加强动手能力和参与能力,解决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的衔接问题。最后,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外,还应进行社会普及教育。设计教育是基础教育,或者通识教育,而上党堆锦主要作用是为百姓娱乐或者装饰用,能够就地取材,表现也大多贴近生活,是人人可以亲为的艺术活动,容易大众化传播,如果单纯从保护的角度考虑,不利于传统工艺美术的流传和发展。运用如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还有堆锦博物馆等渠道,向社会普及堆锦的艺术特点及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并在设计过程中,加强公众的参与意识,提高全民的设计素养和艺术鉴赏水平,不仅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发扬及传承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具有非常大的社会价值。

传统工业特点篇7

关键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工具;文本量化

中图分类号:F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5-0032-05

analysisofpolicyChangesandCharacteristicsofthe

traditionalindustrytransformationandUpgrade

——theperspectiveofpolicytextmeasurementanalysis

XionGYong-qing,HoULing-ling

(SchoolofBusiness,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410083)

abstract:thispaperchooses198policytextsincetheninthfiveyearperiodofChinaasresearchsampleswhichcanpromptthetransformationandupgradeoftraditionalindustries.itquantitativelyanalysesthepolicytextsthroughfourdimensionsof“policyyear”、“applicablescope”、“policytool”and“policykind”.Resultsofthestudyfoundthatthepolicytextsofthetransformationandupgradeoftraditionalindustrieswhichhasincreasinglybeenthoughthighlyofbyrelevantgovernmentdepartmentsiscloselyrelatedtothebackgroundofmacroeconomy.Butthesepoliciesalsopresentobviousgradualcharacteristic,thecontinuityandstabilitytobefurtherimproved.amongpolicytools,theapplicationofadjustmentrevitalizationtoolexistedoverflow,instead,theapplicationofindustryconsolidationandindustry-cultivationtoolexistedinsufficient.thedepartmentofformulatingpoliciesisovermuch,whichiseasytocausethelowefficiencyofpolicyorcausetherepeating,conflictingofpolicy.accordingtothis,thepaperputsforwardrelevantpolicySuggestions.

Keywords:traditionalindustry;transformationandupgrade;policytools;textquantitative

1引言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产业政策的积极作用。产业政策作为体现国家和政府意志的行为,实际上是从更高层次纵向深入到市场机制里面,促进市场机制和市场结构的完善与优化。产业政策作为确定国家经济发展方式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已被世界各国的实践所证明。我国从“九五”以来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相关产业政策,然而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经说了很多年,收效甚微[1],“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具有路径依赖的习惯作用”[2]。

学者们针对产业政策及产业转型等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小宫隆太郎认为,产业政策是针对资源分配出现的市场失败而进行的政策性干预[3]。marikoSakakibara等对日、韩两国的产业政策绩效开展了对比研究[4]。pDLund采用多种研究工具分析了能源方面产业政策的影响[5]。elisaBarbieri等分析了中国南部的产业政策及其实施效果[6]。周叔莲对产业组织政策及各部门的产业政策进行了研究[7]。张其仔从比较优势演化的视角探讨了中国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8]。何德旭等探讨了保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各种效应的协调互动问题[9]。江飞涛等从宏观层面综述了中国产业政策的任务、措施、特征、依据及其缺陷[10]。刘勇燕等借鉴美国在促进信息产业发展方面的具体政策,并结合我国信息产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建议[11]。

已有研究主要是针对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的基本理论、政策措施等问题开展的,对已有产业政策历史变迁及实际效果的研究比较缺乏。为厘清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直步履维艰的深层次原因,有必要认真审视已有产业政策历史变迁及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制度创新。本文拟全面梳理“九五”以来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政策及其发展历程、主要特征和面临的问题,以期为现阶段研究制订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提供一个系统的信息参考。

2研究样本与分析框架

2.1研究样本

(1)样本采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政策是指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实现传统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以正式书面形式颁布的各种政策总称,通常以条例、规章、法律、法令、法庭裁决、行政决议以及其他形式出现[12]。1995年颁布的“九五”规划纲要,被认为是我国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出了要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近20年的时间中,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国人大、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央各部委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考虑到地方政策通常具有地域性,本研究所选取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政策仅限于国家层面,而不包括地方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文件。研究样本全部来源于公开的数据资料,主要有三种渠道(见表1)。

样本采集包括初步收集、整理遴选和数据处理3个阶段。

样本的初步收集:通过政府网站、回溯(关联)检索和公开出版物三种渠道,初步收集了我国“九五”时期以来颁布的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政策有一定关联的政策文本,共获得政策文本312份。

样本的整理遴选:作者邀请来自政府、高校和企业的6位专家,对初步收集的312份样本进行了整理遴选,剔除了一些相关度不高或者仅体现政策态度的相关文本,以确保样本选取的准确性、代表性,最终确定研究样本数为198份。

数据处理:为便于同其他时期数据进行对照研究,作者基于2012年第一季度(1~3月份)的数据,对2012年全年的数据和“十二五”规划五年期间数据进行预测(换算)。具体换算方法如下。

研究样本颁发部门分为2个层次:中共中央、国务院为第一层次;国务院各部委及直属机构是第二层次。研究样本发文主体涉及28个部门,其中国家发改委(含原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是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关政策制订的主要部门,共颁布了147份(含联合其他部委发文62份)政策文件,约占74.24%。

2.2分析维度及方法

“政策年度”、“适用范围”、“政策工具”和“文种类型”是政策文本的4个关键构成要素,为系统研究“九五”至“十二五“期间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关政策的演变过程及特征,拟采用“四维度”分析框架,分析重点及目的如表3。

(1)“政策年度”维。以1995年颁布“九五”规划作为起点,我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已有近20年的历史。考虑到“九五”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4个五年国民经济规划期,每一个五年规划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不完全相同,因此作者将“政策年度”分析维度设定为:“九五”(1996~2000年),“十五”(2001~2005年),“十一五”(2006~2010年)和“十二五”(2011~2012年3月底)四个时期。

(2)“适用范围”维。政策的适用范围可以分为“普适型”、“专一型”两类[12]。依据这一分类标准,作者将针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宏观层面出台的政策界定为“普适型”,而针对某一具体传统行业出台的政策则界定为“专一型”。

(3)“政策工具”维。借鉴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13]的分类标准,作者将产业政策归纳为四类:调整振兴(规划引导、技术改造和创新)、行业规制(行业准入、淘汰落后、关闭低效小企业)、行业整合(企业兼并重组、地区产业转移)和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设计)。

(4)“文种类型”维。政策的文种类型主要有通知、规划、意见、办法等。由本文研究样本可知,政策文种类型维度为:通知、目录、规划、意见、决定、办法、公告、条例、方案。

3政策文本计量分析

(1)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我国宏观经济背景密切相关,总体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但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起伏。

“九五”以来,我国共颁布相关政策文本近200项,其中“九五”时期为4项、“十五”时期为50项、“十一五”时期为96项,根据相关数据换算,预计“十二五”期间政策文本可达到128项(见图1)。

①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始终与我国宏观经济背景密切相关。“九五”时期以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资源驱动、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进入“九五”时期以后,受“九五”前期通货膨胀及中后期通货紧缩的影响,加之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及产业发展环境产生了巨大变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开始成为我国政府新时期的战略选择。“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结构矛盾的问题日益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颁布力度较“九五”时期明显加大,“十五”规划首次明确提出“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今后五年要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特别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关键。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要时期,特别是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产业政策呈现目标聚焦化、政策体系系统化和政策手段多元化的突出特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一系列相关产业政策密集出台。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进一步全面、深入分析了“危机后期”以及“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做出客观的预判,“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点,全力突破工业,做大做强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②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总体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但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起伏。某些年份政策密集,某些年份“政策空白”,这种政策频率、密度的不平衡,与世界经济形势以及我国一些具体年份宏观经济背景息息相关。我国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是从21世纪才正式起步,之前只有1996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以及1997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和《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此后两年曾一度出现“政策空白”。进入21世纪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政策文本呈逐年明显增长趋势,2001年、2006年、2011年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发展的几个转折点,2001年政策数突破5项,2006年颁布文本数达到历史新高32项,2011年政策数也超过30项,这与2001年、2006年、2011年分别为“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开局之年紧密相关。

(2)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从以“普适型”为主,逐步转向以“专一型”为主。冶金、农业和能源等产业是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

“九五”以来我国颁布的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文本,按照政策文本适用范围进行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从以“普适型”为主,逐步转向以“专一型”为主。“九五”时期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主要以“普适型”为主,而到“十一五”时期,“专一型”政策为79项,占所颁布政策文本总数的82%,表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同行业情况不一样,因此需要针对不同行业制订行业针对性更强的相关政策。

②冶金、农业和能源产业是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针对这三大产业颁布的政策分别占19.2%、18.54%和17.22%,现实情况也表明,从“九五”时期以来,冶金、农业和能源等产业一直是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相关促进政策最多并产生了明显效果,我国冶金工业科技实力正在走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能源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通过节能环保、结构调整等政策实行宏观调控,特别是2007年出台了7项重要能源政策,堪称“能源产业政策年”。

(3)“调整振兴”和“行业规制”类的政策工具是我国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政策工具。

“九五”以来我国颁布的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文本,从“政策工具”运用维度进行统计,结果如表5。

①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大部分是“调整振兴”类政策工具,特别是“十一五”时期,“调整振兴”类的政策达到58项,占同时期政策的60.42%,而在“调整振兴”类政策工具中,又有近2/3为规划引导类政策。规划引导工具运用过于频繁,往往由于先前政策未达到预期效果,而在后续政策文件中需要不断提及,从而产生过溢现象。同时这些规划引导型政策文本只起到了“指引方向”和“设定目标”的作用,操作层面的政策工具却相对较少使用。

②“行业规制”作为具有较高强制性的政策工具,是我国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决策的另一重要政策工具,共47项,列所有政策工具的第二位。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针对焦化、电石、铁合金等“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行业出台了13项行业准入条件,针对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出台了9项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表明针对部分传统产业中出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我国政府主要采取了“行业规制”类具有强制性手段的政策工具。

③“行业整合”及“产业培育”类的政策工具相对较少。从产业政策的实际作用来看,“行业整合”及“产业培育”类的政策更多地是着眼于培育新兴产业,应该是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但从统计结果来看,“行业整合”类的政策文本极少,只是在“十一五”期间出台了3项,“产业培育”类的政策文本也只有20项,仅占10.1%。表明我国在针对企业兼并重组、产业转移和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现有产业政策力度还不够。不过同时可以看到,产业培育类的政策呈阶段性递增的趋势,特别是“十二五”开局以来,“产业培育”类的政策已有9项,接近“九五”至“十一五”时期的总和,充分表明近年来,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政策的重点已从振兴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向培育新兴产业更高层面的政策工具转变。

(4)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具有较强规范性和约束性。

“九五”以来我国颁布的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文本,按照政策文种类型进行统计,结果如表6。

①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较多采用了“公告”、“通知”等文种类型形式,在198份研究样本中,“公告”为55项,“通知”为47项,“公告”具有严肃、庄重、权威的特点,“通知”则具有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时效性强的特点,表明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具有较强规范性和约束性的特点。

②“办法”、“条例”、“方案”等政策文种形式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对实际工作有更高指导意义。但我国现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关政策以“办法”、“条例”和“方案”形式颁布的政策只有19项,表明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现有产业政策指导意义与可操作性相对欠缺。

4结论与政策启示

4.1主要结论

(1)现有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的颁布主体众多,涉及28个部门,且政策以政府多部门联合发文居多,个别政策发文的共同签署部门达到11个之多。表明我国传统产业具有高复杂性和高综合性特点,为有效推进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有效协调与合作。

(2)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关政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某些年份政策密集出台,而在某些年份则产生了政策“空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十分重要。

(3)传统产业类型复杂,不同行业情况不一样,因此需要针对行业具体情况,制订行业针对性更强的相关政策。近年来,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从以“普适型”为主,逐步转向以“专一型”为主,特别是针对冶金、农业、能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力度逐年加大。

(4)“调整振兴”类的政策工具是我国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政策工具,但是其应用存在过溢,“行业整合”和“产业培育”类政策工具应用存在缺失或不足。

(5)我国现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关政策较多地采用了“公告”、“通知”、“规划”、“意见”等形式,而以“办法”、“条例”和“方案”形式颁布的政策只有19项,表明现有产业政策虽然具有较强规范化、约束性的特点,但指导意义与可操作性不强。

4.2政策启示

(1)加强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建立产业转型升级统一的政策框架,避免政出多门导致政策庞杂、冲突与不稳定性。参与制订政策的部门过多,容易导致制订效率的低下及政策的重复与冲突,因此需要确立核心的行政管理部门,建立统一的政策框架。

(2)加强政策本身的指导性与可操作性,政策文本应更多地突出政策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和具体要求等操作性内容。现有的一些政策文本较多地采用了“公告”、“通知”、“规划”、“意见”形式颁布产业政策,即较多地在宏观层面上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设立了目标”、“指引了方向”,而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的政策却很少。因此,政府在制订转型升级政策时应更多地采用“办法”、“条例”和“方案”等政策文本形式,从而更好地为传统产业转型提供具体指导。

(3)充分运用形式多样、直接有效的政策工具,提高政策文本的系统性和实际效果。现有政策工具相对单一,“行业整合”与“产业培育”等更具直接效力的政策工具运用相对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实施的效果。在当前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采用形式多样、直接有效的政策工具。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只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真正的走出经济危机[Z].《财经》2010年会,2010-12-18.

[2]胡鞍钢.前瞻“十二五”规划的四个大方向[n].瞭望新闻周刊,2010-10-15.

[3]小宫隆太郎.日本的产业政策[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4]marikoSakakibara,Dong-SungCho.CooperativeR&DinJapanandKorea:aComparisonofindustrialpolicy[J].Researchpolicy,2002(31):673–692.

[5]pDLund.effectsofenergypoliciesonindustryexpansioninRenewableenergy[J].Renewableenergy,2009(34):53–64.

[6]elisaBarbieri,marcoR,Ditommaso,etal.industrialDevelopmentpoliciesandperformancesinSouthernChina:BeyondtheSpecialisedindustrialClusterprogram[J].ChinaeconomicReview,2011.

[7]周叔莲.中国产业政策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8]张其仔.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8(9).

[9]何德旭,姚战琪.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J].中国工业经济,2008(5).

[10]江飞涛,李晓萍.直接干预市场与限制竞争:中国产业政策的取向与根本缺陷[J].中国工业经济,2010,9(9):1-11.

[11]刘勇燕,郭丽峰.美国信息产业政策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1,5(5):156-160.

[12][美]eR克鲁斯克,Bm杰克逊.公共政策辞典[m].唐理斌,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32.

传统工业特点篇8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系统结构;特点;应用

中图分类号:tG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0-0020-01

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在传统的机械控制基础之上,引入微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实现了机械部分和电子部分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学科领域——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产生,是对传统机械工业的一次革命,为机械产品注入了新的内涵,其技术上的先进性、创新性和可靠性满足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需要。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产品涉及的领域有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军工业、航空航天等,非常广泛。随着与之相关的各学科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现在的工业当中,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核心就是微处理器,并与工控装置、显示装置、通讯装置、电工电子装置等组装在一起,来实现对于精度、质量和可靠性的保障。而对于机电设备来说,使机电设备更加小型化、轻量化,使控制过程更具智能化、高速化、精准化和系统化,是机电设备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产品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在工业中的应用很广泛,其主要表现如下。

1智能化控制系统

智能化控制系统,其控制系统的核心是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具有高速化、连续化的特点,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思维”,是控制理论发展的必然产物,主要用来解决比较复杂控制系统的问题。使机电设备有了一定的人的行为。例如:产品自动装配控制系统、智能机器人控制系统、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等。主要的智能技术包括数字模拟量控制、智能网络控制、数据自动处理、故障自我诊断控制等。当今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智能控制主要针对整个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包括整个操作工艺流程的控制、整个系统的故障诊断、处理并优化过程操作异常等,解决了传统控制技术的不够完备和不够精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分布式控制系统

分布式控制系统是由一台中央控制系统计算机指挥若干单元计算机或智能控制单元,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监控、操作、管理,优化生产制造过程的控制系统,其中包括数据获取控制系统、计算机监督控制系统、直接数字控制系统和计算机多级控制系统等。而且系统中存在保护功能,使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更强。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特点是功能更强、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其优点远比集中控制系统,是现在的大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开放式控制系统

开放式控制系统,是基于市场对制造系统具有适应中小批量生产、良好的柔性、多功能的特点,并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所出现的一种新的结构体系。开放式控制系统具有标准的信息交换规程,具有互联的工业通信网络,具有软件的扩展等特点。通过开放式控制系统,可使不同的厂家的产品具有可互换性和兼容性,顾客可以在不同厂家的产品中进行选择。开放式控制系统同时提供了标准的通信协议。在工业中有利于实现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构建。基于开放式控制系统的特点,使产品的选择性更广,销售透明化,并利于网络化管理。

4计算机集成制造控制系统

计算机集成制造控制系统,是在通信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对生产的全局进行统一控制的前提下形成的一种新的制造系统。在工业生产中,原有的单项自动化生产,缺乏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生产过程的统一管理,形成了“自动化孤岛”,在现在的工业当中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单一的自动控制系统和制造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实现对于产品的生产、管理、销售的统一控制,而计算机集成制造控制系统,实现了产品从生产中的加工需求到市场销售信息处理的统一,形成了完善的全局产品数据模型及数据管理。

5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由于传统的控制结构缺欠,所以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系统体系结构来满足综合自动化控制,在近年来随着工业自动化控制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一种现场智能仪表与上位机和其他智能仪表之间进行串行的工业控制系统数据总线—现场总线。它主要解决工业现场的智能化仪器仪表、控制器、执行机构等现场设备间的数字通信,以及这些现场控制设备和高级控制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智能仪表得到现场信息后,置入微处理器,经过变换和运算得到结果,再传递给执行调节器,形成各种适应实际需要的自动控制系统。现场总线的特点:数字化;分布式;开放性;双向串行输出;互操作性;节省布局空间;智能自我诊断。

由于现场总线一系列的优点,使其更加利于实现远程控制中的数据的传输和处理、现场仪表的检测等,因此受到更多厂家的青睐。

6交流传动技术

交流传动技术,是一门综合技术,其本质是牵引电动机采用了交流异步电动机,因此出现了一系列的优点。由于交流传动技术的成熟和优越性,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复杂的矢量控制得以实现,从而使交流传动技术控制的电动机,从性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电气传动技术将逐步的由交流传动取代直流传动。交流传动与直流传动相比较其优点:构造简单,转速高,可靠性高,维修简便;功率大,牵引力大,可以发挥较高的输出功率;粘着性能好;简化了主电路;动力性能和制动性能较好;效率高,利用率高,使用灵活性强。

目前数控机床、大功率提升机和重型机械牵引系统中使用的高动态性能的矢量控制变频器,使交流传动技术已达到或超过了直流传动技术。由于交流传动技术的优越性,使交流传动技术在当今工业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总之,机电一体化技术从产生之初到现在,一方面从性能上和市场竞争力上有了极大地提高,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另一方面提高了产品的适应性,使人类的活动空间在不断扩大,从原来的生活生产向太空探索发展。尤其在现在的工业当中体现的更加透彻,使工业生产向着高速化、精准化、智能化、高性能化、系统化方向发展,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精度,并有益于实现无人控制的全自动控制。

参考文献

[1]唐怀斌.工业控制的进展与趋势[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1996(4).

[2]王俊普.智能控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

传统工业特点篇9

关键词:保护;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意;发展现状

传统手工艺是民族文化瑰宝,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泉。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以“互联网+”、创客基地、用户体验、交互设计等为核心的新型文化形式遍地开花,极大地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生产方式。身处民间的传统手工艺被竞争挤压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一些传统手工艺逐渐消亡,另一些传统手工艺求新求变,在文创产业的带动下重获新生。衍生、移植、包装、抽取审美元素的传统手工艺成为文创先锋,传统手工艺正走在文创发展的道路上。

一、今天传统手工艺之现状

1.传统手工艺的特点

其一,实用性和审美性并存。实用性是传统手工艺的核心,传统手工艺以用为主,并不是为了纯粹的审美或者观赏而制作,如祭祀用鼎,上面的纹样起初就承担着图腾的功能。传统手工艺也包含艺术审美,它除了具有实用功能之外,还具有美化、装饰的功能。其二,生活性和社会性并存。传统手工艺的价值体现在能够满足人们的现实生活需求,是地域民俗文化、礼乐伦理文化的载体,是联系社会的纽带,是积累社会资本的重要媒介,也是构建社会关系的特殊载体。其三,物质性和文化性并存。传统手工艺以一种物化的形态服务于人们的日常所需,也是人们精神需求和情感表达的载体。它的文化特质在无形中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情感表达。在有形和无形之间传承,延续着最为核心的传统文脉。其四,传承性和变迁性并存。传统手工艺是一种基于经验和智慧的劳动形式,口口相传、母女相传、父子相传等形式构建了独特的传承方式。

2.原生的生态系统逐渐消亡

养蚕、吐丝、结茧、抽丝、纺线、织布、染色、缝衣、刺绣……这些工序构成了成熟的传统手工艺门类,它们是在大众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业文明的发展打破了这一生态系统,一些传统手工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3.现代方式的保护和传承

如今,许多城市都兴建了文化博物馆,申报部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化创意集市活动、文化创意公司遍地开花,政府也着力发展地域文化旅游,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传统手工艺。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

传统手工艺以手工劳动者为创作主体,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和艺术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如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全面开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其中。2014年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提出“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1.文化源点为核心,文化形态为元素,积极开发衍生文创产品

四大名绣之一的蜀绣,集中于四川成都、绵阳等地,被称为“蜀中之宝”。蜀绣以软缎和彩色丝线为主要原料,针法包括12大类共122种,讲究“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蜀绣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点,形成了浓厚的地方风格。蜀绣题材多为花鸟、走兽、山水、虫鱼等,《芙蓉鲤鱼》就是其中的代表。蜀绣的文创衍生品开发思路是把蜀绣传统元素作为文创衍生品设计开发的构想源点,与综合材料、现代工艺、视觉设计及数字媒体等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诠释包括生态环境、传承谱系在内的有机文化整体,兼具承载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情感需求的历史传承性。

2.多门技艺整合创新,带动内外三产联动

四川自贡市是“中国彩灯之乡”,具有几百年制灯兴会的历史。彩灯产业是自贡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其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已被列入自贡市“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创意兴灯、以灯强文、以文强业”的文化创意理念,把彩灯与剪纸、恐龙、龚扇、扎染等自贡的“大三绝”和“小三绝”结合起来。以彩灯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实现产、学、研结合,结合乡村文化旅游,辅以农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三产联动的发展模式。彩灯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相结合,与传统文化艺术相结合,形成“内发性产业”的发展策略。

3.新理念派生新生活,构建生态系统

我国台湾很早就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开展文化品牌建设、文化故事传播、综合性视觉设计、传统手艺制作体验等活动,构建“人—手工艺—市场需求”三者共生的生态系统。如,以台湾高山茶概念衍生出来的文创产品,既宣传、推广了高山茶文化,又促进了当地茶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四、保护传统手工艺背景下的文化创意发展的几点建议

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意进化、交叉、跨界、抽取都是扩散的表现。其中,文创产业的基本特点表现为以一个非物质化的“创意源”为扩散的核心,由非物质化向物质化转换,由无形向有形转换,跨行业生产不同类型和属性的多样化、智能化创意型产品。

1.跨行业资源整合

文化传承偏离、与市场需求不对接、手工艺生产力弱等问题保护传统手工艺背景下的文化创意发展现状解析王烈娟摘要:传统手工艺源于民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它是民间艺术和技术的综合体,是大众智慧的结晶和审美情由来已久。“跨行业资源整合”是对原有资源的重新梳理与盘活,是传统与现代的整合、设计师与工匠的整合、城市与乡村的整合、低技术与高技术的整合,进而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产业经济。以地方特色文化为基础,整合传统手工艺、先进技术、观念意识,积极发掘地方文化与手工艺特色,保持地方文化的独立性、原始性,最后再融合创新性与科技性,完善文创产业的发展路线,力求传统与创新兼容并蓄。通过发展文创产业,开发地方性、传统性、创意性、手工性文化资源,并将其与地方产业进行生态性的有机整合。

2.以传统技术和艺术为核心的衍生品开发设计

传统蜀绣文化可以为文创衍生品提供创意灵感和设计语言。以蜀绣为基础的文创衍生品大致有服饰类、现代家居软装类、日常生活用品类等,这些具有蜀绣文化符号和审美的衍生品出现在锦里、宽窄巷子、太古里等成都知名景点,在带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保护和传承了蜀绣传统手工艺。这种发展策略使传统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意成为地方产业发展的共生环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可以拉近民众与文化的距离,提升生活品质,透过文化、艺术和产业的结合,拓展民众参与文化的深度。

3.加速孵化,让创意落地

创意不能仅仅停留在创意阶段,更要转化为产品。好的创意可以让创投买单,资本让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让文化创客实现创业梦想。传统手工艺具有机械化产品无法取代的独特品性,不仅可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会对旅游产业和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培养传统手工艺人的创新能力

传统手工艺人具备丰富的工艺知识,因此在手工艺制作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传统手工艺人的文化素养不高,对新信息的接收和消化比较困难,导致手工艺产品难以满足现代消费市场的需求。因此,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将传统手工艺人纳入创意体系。综上所述,传统手工艺文化在文化创意方面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提升个人审美情趣、丰富艺术设计方式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现代产品设计中,要让传统手工艺术形式历久弥新,守正创新是基本法则,优化集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科技驱动是发展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陈少峰.促进文化内容产业发展的对策性思考.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王天岚.从品牌形象推广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新和发展.大众文艺,2016(5).

传统工业特点篇10

在产品设计中对色彩研究使用的搭配也是以色彩的和谐为依据。其使用的色彩也代表特定年代、特定人们的审美意识,同时也象征特定的地域文化特点,如中国红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特有的色彩。另外中国传统上对特定的形态或线条有特殊的偏爱,例如方与圆的搭配处理,因为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偏爱方与圆的搭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其在现代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人们的风俗习惯,精神文明都是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风土习俗。当然,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各自不同的传统文化,如中国的华夏文明、埃及尼罗河文明等;目前中国的现代工业设计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日后有待开发的设计很多,我们都知道德国是工业化国家,他们的设计简洁、功能性人性化;丹麦工业设计注重舒适性、适用性;瑞典的工业设计比较细腻等等,以上这个发达国家对工业设计的研究我们都可以借签运用到中国化的现代工业设计中。

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我国的工业产品设计也提供了丰富的设计资源,中国是拥有5千年的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历史的发展历程长河中给我们留下丰富多彩的文化宝藏,然而近些年我们开始重中国于传统文化的历史,现今很多产品通过运用中国京剧、书法、生肖、青花瓷、五行、传统纹案、古建筑中的中国元素设计出让人赏心悦目的作品。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工业产品设计中,不能只是简单的在表面堆砌,而是应该从符号学的角度从深层次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再结合产品的特点和使用功能,提炼出某种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内容,从而进行创作。

在产品外观的设计上,需要设计师在深入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符号的基础上,逐步对其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变化、改造,然后再结合产品的自身特点,与外来元素完美融合成为时尚的设计;在形态设计上,在对产品有充分的理解,从而借鉴中国传统的器物的形态或部分形态加以改造,从而成为产品的一个有特色的设计元素。如诺基亚6180,笔化作剑,构思巧妙,整体像一个背剑武士,造型有气势,另外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祥云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其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对物的设计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比如墨子的“非乐、节用”思想,阐明了对物的设计不能过于繁杂,庄子的“返璞归真”思想,阐述了生态自然、绿色设计的思想,韩非子的“物以致用”,强调了产品的功能最大化的思想,等等。所有这些先民的造物思想虽然在当时没有针对产品的设计提出,但对现在的工业产品设计的影响却非常深远。

整个世界的设计无论发展的什么程度,都始终会更加重视文化的渗透,我们要意识到传统文化对设计的重要性,更要努力去研究、探索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精神内涵,并将其融入现代设计中,才能在世界设计中发光发亮。中国产品设计的道路虽然坎坷,但是中国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必定会让中国产品设计道路越走越宽敞、越明亮。

作者:刘湘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