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村基层治理发言材料十篇农村基层治理发言材料十篇

农村基层治理发言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3:21

农村基层治理发言材料篇1

第一,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从问题或现象本身找原因,分析内部要素,又要从其所处的外在环境找原因,分析与自身相关的因素。

第二,坚持教材理论和题干内容相结合的原则。并不是教材中的每个具体原因都可以作为题目的答案,也不能把原因只局限于教材内容,可以从材料反映的问题中找出教材以外的原因。

第三,注重题目要求从什么角度分析原因,或者运用什么知识分析原因。问题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多个因素造成的,要弄清是从整体上进行全面分析,还是从国家、公民、企业中的某个角度;要弄清是经济原因,还是政治原因,或者是哲学原因(理论依据等)。

第四,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可以参考以下三种方案: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角度展开;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从政治、经济与文化、历史与现实、内因与外因的角度展开。另外,解答过程中,要避免以下误区:没有准确地把握提问要求回答的知识范围,导致所答的原因、依据与答案有较大偏差而失分;只照搬教材理论或只结合材料组织答案,造成该有的要点漏掉,不该有的观点答了不少;忽视所要分析的原因的主体,把问题或现象的自身原因与外在原因混为一谈。

比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利得到切实保障”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

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保障农民民利”的必要性。(9分)

答案:①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3分)

②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村民自治,以保证农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3分)

③实行农村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我国正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3分)

解析:首先,要注意设问的方向,要求结合材料分析必要性。其次,对必要性的分析要抓住设问的关键信息,设问实际上要求我们从基层民主、村民自治和保障民利三个方面分析原因。扩大基层民主――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村民自治――保证农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保障民利――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属于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但基层民主建设不仅包括这两个自治,还包括职工代表大会、乡镇机关建设等

解题时还应注意的问题

(1)审题不细。一是不能具体地分析情景材料,全面领会并把握它的基本内容,不善于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二是把握不住试题的基本意图和设问的指向。考生在回答问题时要充

分利用题目所给的有效信息,贴近、准确、全面地回答问题,不能满天撒网、空泛议论甚至不着边际地议论,时间花了不少.文字写得满满的,却没有多少有效的内容。

(2)理论无法说明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学科高考的基本能力要求。一些考生“运用”能力较差,主要表现:①答非所问,盲目地套用教材中的知识点,瞎写一气。②笼统回答,泛泛地说些道理,不能切题,缺少实质性的认识和分析。③机械、死板地写几个定义式的句子,不会把一些知识变成自己的语言去灵活说明应回答的问题。④片面性,不能作全面、完整的回答。

(3)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在理论知识方面的缺陷,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中的知识不熟悉,不能灵活调动和运用知识;二是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不能对题目展开全面分析。有的考生不重视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的复习,在考试时单凭自己的“感觉”去回答问题难得高分。政治答题是要遵循一定规则的。

(4)不关心时事。平时不去关心和了解国内和国际上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以及对我国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会对解题产生以下影响:一是对材料大背景缺乏清晰的认识,造成审题的偏差;二是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国家大政方针中的最新观点,造成答案组织的不完整。

下面我们以2008年全国ii卷高考题为例分析:

“驼峰航线”增进了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但新中国;建立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美国政府采取j敌视中国的政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政府i采取既接触又遏制的对华政策,从而使中美关系一直处于既相;互借重与合作、又相互制约的复杂状态。运用所学的政治常识?回答:;中美关系的曲折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依据我国的外交;政策,你认为应怎样处理当前复杂的中美关系?(6分);

答案: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方面的。国际关系是发展变化的。国家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4分)在中美关系中努力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美国的合作关系,努力化解分歧,推进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发展。(6分)(如考生另有答案,且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给分;如考生只是简单答出我国外交政策的五条基本内容,可以酌情给分。

农村基层治理发言材料篇2

【关键词】沥青;路面;病害;养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在国家公路网中,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是“动脉”,农村公路是“毛细血管”。农村公路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其质量优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按照国家部署,2003年起,江苏省大力实施了农村公路建设,至2007年底,实现了县镇(乡)通二级公路、乡镇之间通三级公路、镇(乡)村通四级水泥路的目标。2008年,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农村公路管养机构。五年来,农村公路管养工作不断向前推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沥青路面病害防治是当前农村公路管养一项棘手的工作,沥青路面是农村公路二三级公路采用的主要结构形式,沥青路面病害防治是影响农村公路好路率的关键因素。

二、农村公路沥青路面主要病害

《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把沥青路面破损分为:裂缝类、变形类、松散类及其他类等四大类。在农村公路沥青路面中,常见病害主要有:

1、龟裂。多为中级和重级,裂块明显或破碎,块度

2、纵裂。结构性损坏,多出现在路面中线或行车道边缘向内约50cm部位,间断性或连续性出现,且部分纵裂带有一定量的支缝。

3、横裂。收缩性裂缝,间距有规则,多贯穿半幅路面,缝宽一般

4、坑槽。面积一般25mm,单独出现或连续成片。

5、沉陷。面积一般

三、病害原因分析

1、施工季节。

(1)雨季施工,又未采取保证质量的有效措施,路面潮湿,物料结合不好。

(2)低温季节施工。施工时。如环境气温较低,摊铺后的沥青混合料表面温度就会迅速降低。

(3)沥青混合料的中底部温度降低速度相对较慢,当压实时.中底部沥青混合料便产生一定的位移,而上部面层则因温度过低面出现裂缝,造成沥青路面松散、坑槽。

2、延迟压实,造成基层强度下降。

对于水泥稳定类材料,压实延迟时间越长,压实度就越低,强度损失就越大。过长的延迟压实和过度的碾压,都将对刚性基层(底基层)产生破坏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水泥的水化反应及物理化学性质不断变化,到达一定时间后,水泥的胶结作用使半刚性材料强度初步形成,此时再进行碾压或过度碾压,将使半刚性路面基层表面产生薄层剪切面,形成强度软弱层。

3、施工管理控制不严。

沥青路面施工过分强调平整度,牺牲密实度,致使路面碾压不足。空隙率过大。或因为沥青路面摊铺时混合料离析造成局部空隙率过大而出现透水。

4、超载超限运输。

沥青路面设计轴载为BZZ-100,轮胎气压0.7mppa。目前,通行在农村公路上运输建材的车辆轴载都超过10吨,甚至达到20吨。正常轮胎标准是每平方厘米7公斤,但车主为了超限运输防爆胎,换成钢丝轮胎,这种轮胎标准达每平方厘米12-15公斤。轴载和轮胎压力远远大于设计标准,导致农村公路寿命急剧下降和出现结构性损坏。

四、防治措施

1、设计力求合理。

(1)严把设计关。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设计,在设计上必须做到科学、严谨,设计资料必须与设计情况相符合,坚决拒绝“只管数量,不管质量”和行政指令性设计。杜绝边施工、边设计和无设计施工的现象。

(2)选用热拌密级配混合料,最佳的混合料配合比可以提高路面的密实度,减孔隙率(孔隙率控制在5%以内)。对路表封层可以截断水分进入路面结构的通道,减少水侵害的发生:

(3)保证路面合理的拱度,使路面具有良好的排水系统。采用比干线公路稍大的路拱。

2、完善排水设施。

公路大部分损坏都与水因素有关。排水设施在公路建设和日常管养中的地位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完善排水设施,一是及时将雨雪在路面的积水排出路面和路基之外,最大限度减少积水在路面滞留时间,最大限度减少积水通过路面空隙下渗至面层和基层。二是截断地下水对路基渗透的通道,使路基保持干燥状态。

3、加强路政管理,扼制超载运输。

随着农村公路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的问题日益凸现。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首先以《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及《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严厉打击和整治车辆超限超载运输行为。加强对超限超载车辆的管理,加大处罚力度。对查出的车辆超载、违规调动施工机械、随意倾倒垃圾等路损行为,要按章进行处罚,不能含糊和稀泥。严重超载卸载放行,消除公路事故隐患,保护路产路权,维护秩序。确保农村公路安全畅通,从而防止公路路面病害的早期产生。

4、及时处治,保证质量。

病害生成后,如果不及时进行处治,小的病害就会演变成大病害和重病害,并引发其他类型病害。对病害要做到早发现早处治,同时要严格按照养护技术规范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广实施预防性养护技术,将病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五、沥青路面典型病害养护措施

采取恰当的方法,处治沥青路面病害是养护管理人员的职责所在。依据《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结合本人工作实践,谈谈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的处治方法。

沥青路面裂缝类病害的整治。

沥青路面裂缝整治应该尽早发现、尽早整治,因为裂缝不仅影响到道路美观,主要的是由于雨水进入裂缝,容易导致路面大面积成片损坏,缩短路面寿命。早期裂缝一般宽度不大于20mm,整治时先是清除裂缝内杂物,接着用沥青混合料为主的密封粘结胶状物填塞裂缝,接着捣实并压平即可。为避免热胀冷缩以及雨水的影响,裂缝整治安排在每年雨季之前较好。

2、沥青路面变形类病害中车辙病害的整治。

路面车辙病害的危害有一个从轻到重的过程,先是影响路面平整度,降低车辙处的面层和路面结构强度,长时间车辆碾压,车辙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大,导致车辆超车或变道时失控,严重影响到车辆行驶稳定性。整治时先将车轮迹外侧隆起刮至与路面水平稍高,将低于路面水平面的车痕处用沥青混合料填平,再用压路机压实。

3、沥青路面松散类病害中坑槽的整治措施。

路面坑槽的存在,不但影响到行车舒适性、安全性,还会由于雨水的囤积,使得下表层受损,扩大坑槽深度和广度,甚至破坏底层结构,所以必须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整治。坑槽的修补方式主要有冷料冷补、热料冷补以及热再生修补。整治时首先确定坑槽底部是否深及路基,如果路基也受损的话,先将路基整治好,再进行路面的修补。路面坑槽修补的质量及寿命主要和修补材料的质量、施工时操作工艺、修补材料和原有材料的粘结质量等紧密相关,必须要做好修补材料的质量监管和施工工艺的合理科学。

4、微表处养护技术。

微表处技术主要是恢复道路的表面功能,使公路能在修复后的短时间内投入再使用,在时间上有很大的优势。另外,公路表层的养护是一个精细化的过程,由于公路表层的损害主要体现在裂缝上,因此,在对表层的养护工作主要是对公路表面进行微处理。微裂缝是一种不易被察觉的公路病害,在进行公路修复工作是经常忽视了细小的裂痕。由于路面表层的微裂缝一旦扩散,就会对路面形成大规模的破坏,甚至破坏公路的内部结构,因此,对沥青路面不规则的裂缝的处理上,可以利用乳化沥青进行封层,增强公里路表层的防水性,并防止微裂缝蔓延。

六、沥青路面维修处治的技术要求

1、确定的病害面积四周扩大10~l5cm;用3m直尺检查大于5m的点应在修补范围内:范围四周线要横平竖直,与标线呈垂直和平行状。

2、修补处治的床面要干净,无杂物和浮灰、无松动的集料,床低无龟裂和唧泥,渗水现象,出现潮湿床面时要烘干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

3、修补的四周要布满粘油层但补能流动:四周接缝面层要涂刷冷补胶:四周接缝填料要约高一点。加大振压遍数,提高四周填料的密度:多层次修补要形成台阶,台阶宽度要大于10cm:修补表面补出现离析现象。

4、分层填筑时,下面层厚度可以适当调整,上面宜在4cm厚,松铺系数控制在1.16~1.2有病害的两处坑槽相距补到1m时。面层应连成一个修补面:四周接口用3m直尺检查小于5mm才能保证接口平顺。

七、结束语

沥青公路在广大农村使用普遍,其出现的各种病害给公路的使用安全带来危害。沥青公路的主要病害是路面的坑洼、龟裂、以及车辙等,这些病害的产生,根源上归结于施工时的处理条件以及日常的合理养护。因此,保证农村沥青公路路面的安全长久的使用关键在于各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燕军.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与养护[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胡亚绒.论述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及机械化养护[J].科技地,2011.

农村基层治理发言材料篇3

一、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本人能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工作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行动上以践行科学发展观为准绳,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热爱本职工作,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任务,认真贯彻到每一项实际工作中去。争取工作的主动性,提高自身各项业务素质,思想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及时学习上级文件及会议精神,拥护镇党委决定,执行镇党委决议,自觉维护镇党委形象,坚决维护党的形象,始终与镇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在业务上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和相关知识的积累,深刻领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精神实质,努力使自己成为政策通、业务精的多面手。由于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而自己的学识、能力和阅历与其任职都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总不敢掉以轻心,时刻向周围的领导和同事学习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半年来,在冗沉复杂的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能够比较从容地处理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虽然感觉工作非常劳累,但自己半年来工作上还是有一定的进步。尤其是在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协调办事能力和文字言语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保证了本岗位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包村工作

根据年初工作安排,我所包的村是村和村。中心工作包村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作为一名乡镇基层干部,我清醒地认识到,包村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全镇各项工作的稳定和发展。在工作中我做到“三勤”:一是勤下村,下社、下农户,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两个村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情况,并能及时向包村领导汇报工作,让包村领导尽量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最近工作的实际情况。二勤清理,是对各类通知、文件的上传下达,及村上各类上报材料,能分清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时间,及时督促村上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上报任务。三是勤动嘴,在下队入户工作中,能认真听取群众反映的问题,提出的要求、建议。同时,对群众要求解决但一时又解决不了的问题认真解释,耐心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群众相信政府。上半年包括基层党建开展情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矛盾纠纷排查情况、基本农田设施建设、设施农业、沼气池建设等后续工程大部分已完成,两村的环境卫生整治得到明显好转。村沼气池建设60个尚未完成,矛盾纠纷能及时调处,无一例上访,基层党建工作正常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形成长效机制。村到六月底已经完成小渠道建设3.6公里)、新农村建设规划已经做了前期准备。植种玉米种植2500亩,下半年打算打蔬菜大棚数座,沼气池建设125个。在绿洲论坛举办之前,村下大力气,做好盈科路段环境卫生整治,树木粉刷工作。

三、“新农合”工作

新农合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半年来,本人严格按区合管办的工作要求,将全镇新农合3万多份票据核实、装订后、上交区合管办备案,为新增(分户)参合农户办理证卡259本(张)、出具各类补卡补证证明20份,为参合农户修改更正参合信息8人次,对前来办理医疗费报销的群众热情接待,认真办理各项事务,尽量减少他们往返次数,做到便民为民,从而使他们能顺利地报销医疗费用。上半年以来,为外地就医农户进行镇村、社三级公示25人次,医疗报销费用30万元。占报销费用的40%,使广大群众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阳光政府,高效政府”给他们带来的便利。

四、文化体育教育工作

1、文化工作

按照年初本中心的分工,我负责镇综合文化站的工作。半年来,在区文化局的业务指导下,本人能及时准确地上报相关报表、材料。一是督促指导第二批十一个村“农家书屋”的建成,在图书馆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为各村“农家书屋”所配的图书进行逐个指导编码、上架工作;对区上为十九个村配备的文化共享工程设备,及时发送到各村,并组织各村“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集中培训,教会他们正确使用电脑设备和投影仪。到目前我镇19个村已经有“两个”全面覆盖:“农家书屋”和“共享工程”的全面覆盖。(只有村的农家书屋村上没建,经过对村上督促、数次衔接,做工作、至今尚未建成,所以文化局没验收,图书也没配,共享工程设备也没有。)二是村的邵家班子经镇上推荐材料上报,区上已经申报全省先进文化大院评审中。三是认真做好农耕民俗文化陈列馆的保管和卫生清洁及来人参观接待工作。

2、体育工作

半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能学习体育工作相关程序,按时按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相关报表材料的上报工作。一是在镇领导的指导下顺利完成“2010年镇第二届农民运动会”的赛前筹备工作,对赛前报名,资格审查,场地规划等工作井然有序。二是按区体育局的要求认真准备了申报我镇为“全省百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的一系列书面材料。

3、联系教育工作

自从接上这项工作半年以来,在分管领导的指导下,本人能认真对待每一件与教育有关的工作。一是对两个学校及各小学、幼儿园基本情况进行摸底,掌握了我镇教育方面的基本情况。二是在校园安全方面与学校方面进行了认真排查,就校园安全隐患及周边环境卫生整治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将有关材料上报上级主管部门。三是及时送达镇党委政府下发的有关通知、文件,与学校及各支部紧密联系,做好学校及各支部工作。

农村基层治理发言材料篇4

一、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本人能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工作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行动上以践行科学发展观为准绳,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热爱本职工作,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任务,认真贯彻到每一项实际工作中去。争取工作的主动性,提高自身各项业务素质,思想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及时学习上级文件及会议精神,拥护镇党委决定,执行镇党委决议,自觉维护镇党委形象,坚决维护党的形象,始终与镇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在业务上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和相关知识的积累,深刻领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精神实质,努力使自己成为政策通、业务精的多面手。由于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而自己的学识、能力和阅历与其任职都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总不敢掉以轻心,时刻向周围的领导和同事学习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半年来,在冗沉复杂的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能够比较从容地处理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虽然感觉工作非常劳累,但自己半年来工作上还是有一定的进步。尤其是在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协调办事能力和文字言语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保证了本岗位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包村工作

根据年初工作安排,我所包的村是村和村。中心工作包村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作为一名乡镇基层干部,我清醒地认识到,包村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全镇各项工作的稳定和发展。在工作中我做到“三勤”:一是勤下村,下社、下农户,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两个村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情况,并能及时向包村领导汇报工作,让包村领导尽量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最近工作的实际情况。二勤清理,是对各类通知、文件的上传下达,及村上各类上报材料,能分清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时间,及时督促村上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上报任务。三是勤动嘴,在下队入户工作中,能认真听取群众反映的问题,提出的要求、建议。同时,对群众要求解决但一时又解决不了的问题认真解释,耐心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群众相信政府。上半年包括基层党建开展情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矛盾纠纷排查情况、基本农田设施建设、设施农业、沼气池建设等后续工程大部分已完成,两村的环境卫生整治得到明显好转。

三、“新农合”工作

新农合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半年来,本人严格按区合管办的工作要求,将全镇新农合3万多份票据核实、装订后、上交区合管办备案,为新增(分户)参合农户办理证卡259本(张)、出具各类补卡补证证明20份,为参合农户修改更正参合信息8人次,对前来办理医疗费报销的群众热情接待,认真办理各项事务,尽量减少他们往返次数,做到便民为民,从而使他们能顺利地报销医疗费用。

四、文化体育教育工作

1、文化工作

按照年初本中心的分工,我负责镇综合文化站的工作。半年来,在区文化局的业务指导下,本人能及时准确地上报相关报表、材料。一是督促指导第二批十一个村“农家书屋”的建成,在图书馆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为各村“农家书屋”所配的图书进行逐个指导编码、上架工作;对区上为十九个村配备的文化共享工程设备,及时发送到各村,并组织各村“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集中培训,教会他们正确使用电脑设备和投影仪。到目前我镇19个村已经有“两个”全面覆盖:“农家书屋”和“共享工程”的全面覆盖。二是村的邵家班子经镇上推荐材料上报,区上已经申报全省先进文化大院评审中。三是认真做好农耕民俗文化陈列馆的保管和卫生清洁及来人参观接待工作。

2、体育工作

半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能学习体育工作相关程序,按时按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相关报表材料的上报工作。

农村基层治理发言材料篇5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20年回顾

摘要:文章对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和作者本人近20年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系统的总结。文章回答了作者将学术目光聚焦在农村问题上的缘由,并强调社会科学必须随着社会的变革而转换其研究内容和方法,变革的方向是为社会改革服务。也只有这样,才能出现社会发展与社会科学的良性互动。文章阐明了“三个面向,理论务农”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质,在谈到近二十年来理论务农实践的主要体会时,作者指出,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这就是社会科学只要面向社会,紧紧联系实际并为政府决策和社会改革服务,同样可以转化为生产力。最后,文章还对我国政治体制的现状进行了宏观评估,并指出了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在继续坚持理论务农的方向下尚须加强和改进的方面。

关键词:农村问题;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我国农村,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于1983年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乡政府,1987年试行村民自治以来,政治体制的改革实际上也从农村基层拉开了序幕。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伴随农村经济、政治体制变革的进程,近20年来在“理论务农”口号的引导下,经过艰苦努力,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现在回顾近20年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所走过的历程,希望通过对我们研究工作的反思,能对我国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有所裨益。聚焦中国农村问题的缘由是什幺原因促使我们一个时期来将学术研究的目光聚焦在中国农村问题上呢?首先应该强调指出: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刻反思乃是我和中心的学者们能将学术目光聚焦在农村问题上的前提。我本人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已近半个世纪,但是在改革开放前的25年,尽管也出了一些研究成果,可是从研究内容与方法上看,总跳不出一个“怪圈”,那就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基本上是一种注释式、经院式、教条式的研究。我想,这不仅是我个人的遭遇,应该说,这是当时整个社会科学界占统治地位的学风。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学风方面的问题外,还有社会环境方面的诸多因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乡村和城市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科学界也被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同时也对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挑战:社会科学研究应该遵循什幺方向?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要不要变?在反思中,我们逐渐认识到社会科学研究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唯书、唯上、不唯实”了,不变是没有出路的。社会科学必须随着社会的变革而转换其研究内容和方法,变革的方向是为社会改革服务。也只有这样,才能出现社会发展与社会科学研究的良性互动。其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这种国情决定了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而且,“三农”问题将伴随整个现代化的全过程。实际上,我们的改革正是从农村开始的。这也可以说是我们如此关注农村问题的时代背景。第三,20世纪80年代初,恢复不久的政治学研究主要侧重于意识形态的导向和国家政治制度的宏观构造方面,这被视为政治学研究的主流。然而,政治实践常常以其自身的执着超越政治学研究的视野。作为中国改革始点的农村改革的实践将政治学的目光由国家上层引向农村基层。延续20多年的制度的解体,不仅是经济体制的变革,同时也意味着政治体制的变动。经济体制的变革要求有新的政治体制来与之相适应。而新的政治体制的形成显然有待时日,并因此向政治学研究提出了需要关注的课题。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才明确地提出了“三个面向,理论务农”的口号,将政治学研究的视野投向当时主流政治学关注较少的农村基层。当然,就我个人而言,从事农村问题研究是有渊源的,1953年我从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研究生毕业时,我的论文选题就是“农民问题”。特别是解放后,我参加过、合作化、公社化、四清等重大的农村改革实践,在脑子里留下了许许多多经常思考着的问题,需要得到科学的答案。“三个面向,理论务农”是我们的旗帜“三个面向,理论务农”可以说是我们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的旗帜。其中“三个面向”是指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理论务农”是指立足于农村改革实践,服务于农村改革实践。其实质就是理论工作者要研究、探索农村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将取得的理论成果用来为农村的深化改革服务。当然,正如在前面讲到的,我们研究农村问题是从政治学的视角切入的,主要是研究农村政治、农村基层政权和基层政治组织,特别是村民自治和农村管理。这从我们中心研究人员承担的课题中也可以得到反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心研究人员先后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六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地方国家机构研究”(这个项目是与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合作进行的)、“七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农村基层政权研究”、“八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研究”,还承担了一批国家教委、中华社科基金和省内项目,如“中国城乡基层政治发展研究”、“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农民的关系研究”、“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与政治稳定”、“中国农村村级治理模式比较研究”、“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研究”、“中外农村基层建制比较”、“湖北省农村村级治理研究”等。十多年来,我们的研究都是围绕着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实际展开的,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和领域。而且,我们将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坚定不移地在农村政治这个领域搞下去,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只要功夫深,铁木午磨成针”,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理论务农”,而且要“务农到底”,在这个领域一步步深入地钻研下去。曾经有人对我们的研究方向提出过疑问,问我为什幺老是研究农村问题,言下之意是,我们在农村政治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该撒手了。这种认识,我不能苟同。前面我已经讲到,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三农”问题将伴随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始终,农村问题需要几代人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视角长期研究下去。农村问题研究是没有止境的,不是少数几个人在短时期内能够研究好的。我已经72岁了,已经到了该退下去的时候了。可喜的是,我们中心已成长出一批“立志务农”的中坚力量和学术新秀,他们肯定会在农村政治领域坚持研究下去,而且会一步比一步深入。理论务农道路上迈出的四大步那幺,近20年来,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在理论务农的道路上做了哪些工作呢?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心在“三个面向,理论务农”方面迈出了“四大步”。第一步是,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中心成员走出校园,到县以下最基层的农村进行调查,足迹遍及全国各地。不仅到过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而且深入到贫困的沂蒙山区、太行山区、王屋山区、大别山区、西北黄土高原和大戈壁、湘桂黔少数民族地区和五指山黎族苗族地区。撰写了100余份调查报告,从而对中国农村变革有了一个宏观上的把握。第二步是,由面到点,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在全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选择了6个重点村和18个对照村进行个案研究。中心成员在个案村不是简单地听听汇报,看看材料,而是安营扎寨,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既听干部的,又听群众的;既要看材料、听汇报,又要看实际工作的运转情况,对个案村进行“解剖麻雀”式的调查。比如,我和项继权博士到山东章丘市向高村调查,正赶上农忙,项博士就一边和农民一起打麦子,一边和群众谈心,这样的调查很受农民的欢迎。由于能和群众打成一片,我们掌握了许多不易了解到的情况。通过对个案村的深入调查和对比研究,我们已经发现了中国农村村级治理从传统型、能人型走向法治型的某些共同规律,初步探索出世纪之交的“治村之道”。第三步,从点上的研究到参与许多重大改革决策的论证。比如,1987年山东省莱芜市“简政放权”的经验,1989年莱西市农村“村级组织三配套”的经验,1990年章丘市创造的“农村基层管理工作规范化”的经验,1992年邹城市乡镇“依法行政”的经验和1998年河南辉县关于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经验等,在全国推广前中央有关部门都请我和徐勇教授等参与了考察论证。1995年,全国评选“模范村民自治县”,我又受民政部的邀请作为专家学者先后到广东、福建、新疆、甘肃、宁夏等五省区参加了农村村民自治示范县“达标”的考察和评选工作。参加上述工作既推动了农村村民自治的伟大进程,又促进了我们的学术研究。第四步,从理论回归实践,进行村治实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过去,社会科学研究的最终成果往往只是出一本书或写一些文章就完了。可是这些成果正不正确,对实践有没有指导意义,还没有得到检验。于是,我们决心突破以往的做法,要亲自把研究得出的结论,运用到一个村去进行实验、比较,通过实践检验、修正结论,再指导实践,并更好地为实践服务。在湖北省省委书记贾志杰同志的亲自关心和支持下,我们的设想得以付诸实践。从1997年3月起,中心理论工作者先后有两位教授、两位副教授、两位博士、四位硕士参加了湖北省黄梅县水月庵村进行的“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实现农村基层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实验,迄今,实验已进行了两年,从总的来看,实验是顺利的、有成效的。通过实验我们将编写出版《民主、法制与内动力——水月庵村村治试验》一书。通过十多年来的努力,我们逐步悟出了一些道理:首先是走不走出校门、深不深入社会不一样;走出去后,搞不搞个案研究,搞不搞实验又不一样,要做学问而不能“座”学问,也就是说要“面向社会”。其次是和实际工作部门结不结合不一样,参不参与到政府决策中去不一样,也就是说要“背靠政府”。“背靠政府”有两层含义:一是没有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很难深入农村。这里我要代表中心全体理论工作者向曾经给予我们关心和支持的各地各级政府,特别是民政部门和农委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们曾经为我们的调查研究提供了诸多方便。二是不依靠政府就会迷失研究的方向。一段时期以来,社会科学的研究与政府决策是脱节的。政治家搞政治家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搞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是“两张皮”,结果是政府决策缺乏理论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缺乏实践支撑。于是,我们确定,政治家决策什幺,我们就研究什幺。只有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服务,才能丰富我们的研究内容,并使我们研究的结果产生社会效益。第三是只有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才能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改革,才能更多地培养出高素质的研究生,为国家输送有用之才。苦在其中,乐在其中;自甘其苦,自得其乐曾经有人问我:农村实证研究是很辛苦的,是什幺支撑着您以年逾古稀之身仍孜孜不倦地从事这项苦差事呢?这实际上也是我经常反思的一个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里,也就是我的后半生,我做了两件事情,第一是与全国少数学者一道最先参与了政治学学科重建的努力;第二是确立了农村问题研究的方向并建立了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到农村去搞研究是辛苦的。这些年来,我不顾自己年老多病,经常下到县以下的农村基层。在人们蜂涌“下海”经商的时候,而我们却坚持“上山下乡”,在这个过程中,确实吃了不少苦头。下到农村常常感到吃不好、睡不好、洗澡难、拉屎拉尿也难。有一次我和徐勇教授到四川渠县(全国贫困县之一)的一个最贫困的村——白石村调查。老乡把我俩安排在他家最好的一间房里最好的一张床上休息。可是就在这一晚上,隔壁猪圈里的小牛叫了一夜,吵得我们整夜不能安眠。回想起20世纪50年代初我参加红安时,当时强调与农民“三同”,要过“三关”,深感今天自己和农民的距离越拉越大了。不过,尽管我们吃了不少苦头,可也尝到了甜头。这甜头就是我们取得的一批研究成果,对推动农村改革的深化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所裨益,并且得到了社会的承认。正因为如此,在理论务农近20年的岁月里,我们是“苦在其中、乐在其中”,“自甘其苦、自得其乐”。此时,我更感人生苦短促,应该老有所为,更感到自己正在从事的研究工作好象刚刚开始,不能止步。

社会科学也可以转化为生产力近20年来,在坚持“理论务农”的道路上,我们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首先,到目前为止,我们已撰写了100余篇调查报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着10余部。其中我和郑邦兴、吴志龙、王克安、项继权等合着的《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及系列丛书,曾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该书在北京、印度召开的“农村基层自治学术研讨会”等国际会议上受到中外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被国家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司誉为“是国内关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领域的最为全面、系统和具有权威性的一部专着”。我和徐勇教授主笔,与项继权、吴毅等合着的《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一书,在1995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获“一本好书”的一等奖。目前,我们正在撰写和组织出版一套“村治书系”。书系第一本,徐勇教授的专着《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已于1997年底面世,第二本《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的调查与比较》也于2000年8月出版。还有《民主、法制与内动力——水月庵村村治试验》等多本着作也将陆续出版。中心成员的文章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摘报》等权威报刊转载。现在许多国外学者在论述中国农村政治问题时,都引用我们的成果,他们来中国农村作学术考察,都要到中心来访问。二是得出了一些关于农村改革的重要结论。择要述之,1.我在学术界首先概括并提出了在制度解体后,在我国农村已经形成了“乡政村治”的新的政治模式,即乡(指乡镇政权)是国家依法设在农村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村(指村民委员会)是农村最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治乃是乡政的基石。乡政和村治的结合使我国农村政治有了全新的内容,今天我国广大农村就是通过5万多个乡镇政权和90余万个村民委员会来进行治理的。最近我有一本书由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书名就是《中国特色的农村政治——“乡政村治”的模式》。2.中国政治的城乡非均衡性。徐勇教授在其专着《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运用政治社会学和历史比较分析等方法,系统比较研究了中国城市和乡村政治社会状况及历史变迁,从而深刻地揭示出中国政治的城乡非均衡这一特性,这对于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特别是中国政治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特点,有着独特的价值和魅力。3.村民自治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村民自治的实行,将我国“九亿农民”纳入到民主生活的大熔炉之中。我国农民的政治素质和民主意识正在民主实践中得到提高。而且,作为一种法制化的基层民主,它很好地解决了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的关系。我曾在不同的场合讲到,如果说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的土地承包到户启动了整个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那幺村民自治的推行则揭开了我国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并将成为整个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三是培养了一大批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十多年来,我们培养的研究生大多工作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党政机关,不少人还担任了重要领导职务。此外,我们还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培训了一大批合格的基层干部。如武汉市民政学校举办了20多期乡镇干部培训班,几乎每期都请我去授课;山东省民政厅在珠海举办的民政干部培训班和青岛市委组织部、民政局、市委党校在崂山举办的民政干部培训班,从制定培训计划、选用教材到具体授课都是请我们完成的;最近国家民政部又把编写全国乡村干部培训教材的任务交给我们,尽管我们的教学科研任务压力很大,时间很紧,但是想到为乡村干部培训做些工作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我们还是接了下来。事实证明,社会科学只要面向社会,紧密联系实际,并为政府决策和社会改革服务,同样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对农村政治体制现状的评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政治体制也不例外。那幺,经过这些年来的改革,我国农村政治体制现状如何,今后又将怎样发展呢?应该说这十多年来,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正如前面我提到的,如果说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土地承包到户启动了整个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那幺可以说,村民自治特别是村委会民主选举揭开了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这样的评价是丝毫不过分的。我们决不能低估了十年里农村推行村民自治,把社会主义民主落实到基层所取得的成绩和意义。但是,自从实行村民自治以来,一些人就一直持有另一种观点,他们认为农民素质低,是不可能搞民主的。他们实际上是忽视了农民群众的智能和改变现状的积极性。村民自治反映了解体后,日益成为经济主体的农民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当时制定和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彭真委员长是做了许多工作的,他的作用首先在于发现并肯定了“九亿农民”的要求。当然,在我们这个存在着深厚封建专制影响的国家里,社会主义民主的进程注定是一个渐进的、曲折的和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但是我们不能等到条件完全成熟的时候才去实行民主。农民也只能通过自身的民主实践,去学。这条路必须走下去,舍此别无它途。如果有人要走回头路,“九亿农民”是决不会答应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低估了目前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必须看到,在广大农村村民自治实行得比较好的村毕竟还是少数,不少地区虽然也建立了村委会组织,也按期进行了选举,也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但是离真正的“村民自治”还有较大距离,有些地方的村委会甚至还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就是在那些村民自治搞得比较好的地方,各种自治组织和规章制度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应该看到在有些地方,时期传统的政治体制、权力结构及行政方式并未彻底改变,还有很大的影响。总之,一种能适应农村变化了的生产方式,利益关系及人们变化了的思想观念的新型的农村基层组织体制虽已建立,但仍有待健全和完善。实行“村民自治”任重道远。在哪些方面还有待加强和提高?回顾过去,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展望未来,我认为中心在学术研究等方面都还有待加强和提高。当前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我们的研究还缺乏系统化和理论的升华。也就是说,尽管经过十多年来的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也出了不少成果,但是对这些材料的系统整理,使之上升为关于农村政治的理论仍显不够,当然,这种不足也是任何实证研究都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另外,我们还要拓展研究内容,不仅仅只局限于村民自治和农村基层政权。一是把对村民自治的关注提升到研究“乡村互动”。前面我谈过村民自治最终会引起整个国家政治体制的深刻变革,这个过程是由层层互动引起的。我们关注乡村互动就是要研究村级实行自治和直选后,乡镇一级怎幺办,乡政面对来自村治的冲击又是如何反应的。二是农村治理也是我们今后一段时期关注的焦点。当前,许多县乡的领导对经济发展高度重视,而相对忽视了改善和加强农村的管理。根据我们的研究,现在许多农村地区的经济搞不上去与管理混乱有很大的关系,从理论上讲就是政治对经济的负面反作用。因此,如何完善农村的管理体制,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一个实践已经提出并急需在理论上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此外,我们今后的研究内容还要扩展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去,扩展到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上去。从研究方法上看,我们以前主要是从政治学的视角来研究农村问题,现在看来还不够,今后应从多学科的角度,如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角度来共同关注农村基层的问题,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与碰撞,会产生更多的思想火花。还有,以前我们做得比较多的是经验研究,今后要在量化和细化上下大功夫。

农村基层治理发言材料篇6

由于这项工作无先例可循,相关政策法规不甚明确,各地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引发了不少和上访、上诉案件,致使此项工作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因素。如:许多乡镇都出现了先拆后建导致农民过渡期安置难问题,拆迁补偿标准过低问题,拆迁不遵循“自愿”原则搞“一刀切”问题等,对此,基层干部也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事情难干,急切盼望明确相关政策、法律界限,知道该如何做不该如何做。

《安徽日报农村版》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关系全省农村发展大局的重大选题,策划了“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深度观察系列报道(共六篇),六篇报道提出了“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工作目前全省存在的五个共性问题:《先拆迁还是先安置?》、《农房拆迁补偿能否提高?》、《宅基地复垦升值,农民能否受益?》、《整地拆房,如何对待少数“反对户”?》、《新村如何体现“新”?》。受到省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执法部门和广大读者以及专家的一致好评。

一、该组稿件抓准了中心工作中的焦点问题,主题重大,针对性强

“土地整治整村推进”作为农村正在推行的一项政策,其重要性、时新性、显著性不言而喻。由于此项工作能有效解决地方发展的用地指标难题,省政府又在不久前刚刚召开了现场会加以推进,全省上下干群干此项工作的热情高涨,很少有人去关注、剖析出现的问题,难能可贵的是,《安徽日报农村版》的记者在日常接访中敏锐地发现了这一苗头和趋势,出于新闻工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出于农村报记者心系农民,服务民生的质朴情怀,感觉到有必要有责任去关注这些问题。

报社编辑部编采人员在集团领导和报社领导的指导下,克服人手少、每天接访量大等困难因素,加班加点,下到农村一线进行大量的采访调研,对新闻线索和事实现象逐一梳理、筛选,并积极走访征询政府权威部门和专家意见,结合当前有关政策、法律,思考、探寻最佳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分析研究其中的问题。所见报的六篇系列报道既找出了问题,又建设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既解释了农民的疑问,解答了农民关注的问题,又善意地给广大从事此项工作的基层干部和决策层领导提出了可行性、可操作性很强的建议,而不是将此选题做成单纯的舆论监督报道,给地方党委、政府提了个醒,给从事此项工作的干部以启发。

二、该组策划稿件体现了记者稳健的工作作风,朴实的文风和心系读者心系民生的情怀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媒体从事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三贴近”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记者必须践行的行为准则。《安徽日报农村版》记者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践行了“三贴近”原则。这六篇稿件所涉及的大量的素材、事例,都是编辑记者深入一线调查了解后掌握的,都是在日积月累和基层干群打成一片中所积累沉淀的,可以说,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不深入基层了解实情,就不可能获得大量鲜活的第一手资料。没有这些资料,不深入研究这方面的政策和问题,就很难提炼出如此精辟的观点。

同时,在采访过程中,前方记者和后方编辑密切配合,有的编辑也深入项目区一线了解详情,广泛和项目区农民、乡村干部、新村承建商等人交流,取得第一手的材料,为该组稿件的成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组稿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该组策划稿件文风朴实,用一种新颖的手法,解读现实问题,引导读者往深层次去思考,用平和的语言娓娓道来,没有“大道理”,没有“大话”、“空话”,而是据实据事说理,体现了该报编辑、记者一心服务“三农”、关注民生的崇高情怀。

三、该组系列报道彰显了安徽日报农村版紧紧贴近“三农”、为“三农”服务的办报定位,办报水平、服务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安徽日报农村版的办报宗旨就是服务“三农”,为农民服务,为读者服务。其主要内容是向读者提供各类政策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以及法制、生活类信息,及时、全面地为农村读者提供影响其生活状态的新闻和资讯。该报一贯突出“实用性、服务性、可读性”的特色,帮农民办事,为农民说话,满足读者的需求。

该组稿件通过采访相关厅局和学者专家,编辑部经过反复讨论,反复斟酌,归纳出“土地整治整村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很好地诠释了该报一以贯之的办报宗旨、理念和特色、定位,同时也体现了报社的维权报道正在从帮助个人、群体维权向关注社会重大问题转变,向围绕中心工作服务转变,这种指导思想必将提升采编人员的业务水平,提升办报水平。通过这样的战役性报道,报社编采人员的办报服务意识、办报水平等都上了一个层次。

四、该组系列报道引起较大反响

该组策划稿件刊发后,得到了安徽省农委领导、省国土厅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国土厅最近邀请本报记者去该厅为相关处室做一次专题交流,省“新农办”领导要求将该组策划每篇稿件在农委系统传阅。不断有热心群众和基层干部给本报打来电话,畅谈自己对“土地整治整村推进”的看法。砀山县委书记为此于2月22日还专门给本报编辑部打来电话,说他密切关注并仔细阅读了该组系列报道,非常认可本报的报道,认为报道所关注的问题在该县也存在,报道对实际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鉴于该县当前正在全面开展这项工作,热情邀请有关编采人员于2月27日为全县村以上基层干部做了一次专题讲座,加强交流和学习。

该组策划报道还得到一些专家的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六篇报道抓住了中国城乡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六个问题都是从实践中提出来的,抓住了要害,具有一定的深度。专家认为,报纸就是要这样办,重大问题抓住不放,使报纸成为研究解决问题,维护农民利益、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舆论阵地。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是不断发生的,希望该报能一直跟踪报道下去,更好地为省委、省政府服务,更好地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

农村基层治理发言材料篇7

关键词:水泥混凝

土路面 病害分析及防治措施

一、前言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江西省的公路里程不断扩展.特别是近年来新农村建设、村村通公路的总体项目的实施,水泥混凝土路面更多的使用在此方面,但是这种类型的公路也面临若不少病害,这些病害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有设计、施工、使用、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路面性质不同,其病害也不相同。

二、病害的类型

(一)裂缝

1.横向裂缝。横向裂缝是指垂直于路线方向的有规则的裂缝,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水泥混凝土失水干缩、冷缩、切缝不及时等。失水干缩横向裂缝是混凝土表层水分散失或体积收缩受到约束所产生的裂缝。一般发生在水泥混凝土水化、硬化的早期:冷缩裂缝是指由于水泥混凝土冷缩产生拉应力而引起的路面板开裂。

2.纵向裂缝。纵向裂缝是指跟路线走向平行或基本平行的裂缝。产生原因主要是路基体填料土质不均匀、含水量不均匀、施工方法不当等,导致路基不均匀沉降。从而使路面板在自重和行车压力作用下产生纵向裂缝。

3.交叉裂缝。两条或两条以上相互交叉的裂缝称为交叉裂缝。产生交又裂缝的主要原因有:(1)水泥混凝土路面自身强度不足;(2)路基和路面基层的强度和水稳定性差;(3)使用了性能不稳定的水泥,浇筑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就会产生大面积的龟裂。

(二)表面损坏

1.纹裂、网裂、板面起皮和剥落。纹裂和网裂是指路面板表屡出现的浅而细或发丝状的表面裂纹和网状裂纹。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水泥混凝土水灰比过大,施工时过度抹面、养护不及时,在水泥混凝土拌和过程中用了含盐量偏高的水和质量低劣的集料。或水泥中的碱与集料中的特定矿物质发生碱硅反应等。故在拖工过程中,对集料的质量应严格把关,严控用水量,必要时。还应对水的质量进行检验。

2.麻面、露骨。麻面是指水泥混凝土路面板表面结合料磨失,成片或成段路面板呈现过度的粗糙表面的现象。麻面一般是由于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时,在混凝土初凝前遇雨所致。路面混凝土保护层脱落导致骨料的现象称为露骨。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混凝土表面灰浆不足,泌水提浆,从而造成混凝土路面表层强度不足。

3磨光。磨光是指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在车轮荷载作用的重复辗磨后,表面磨擦系数下降到极限值以下,从而严重影响行车安全。磨光的主要原因是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水泥砂浆层强度低,水泥及集科等原材料耐磨性差,或路面使用时间较长等。

(三)接缝损坏

1.填缝料损坏。填缝料损坏是指接缝内无填料,填料破擐及接缝内混杂砂石等不正常现象。填缝料损坏的主要原因有:填缝料本身质量不合格,填缝料在长期外界环境作用下老化,脆裂,或由于混凝土路面板受热膨胀,挤压胀缝,致使填缝料被挤出,不能正常复原等。

2接缝碎裂。接缝碎裂是指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接缝两侧各60cm左右宽度内倾斜的剪切挤碎现象。接缝碎裂主要是指由于填缝料损坏,泥、砂等杂物侵入胀缝,导致路面板再次膨胀时受阻,或雨水渗八基层和垫层,使基层强度降低,从而导致路面接缝处的变形和破损。

3.唧泥。唧泥是指车辆通过时,基层细科和水一起从接缝处挤出的现象。唧泥产生的原因是填缝料破坏,雨水下渗等o

(四)变形损坏

由于水泥混凝上硬化后是非塑性的,因此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变形破坏是指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接缝处产生的错台、拱起和沉陷等现象。

1.错台。错台是指相邻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在接缝处产生的垂直高差。错台产生的原因是横缝处未设置传力杆,由于基层或路基体压实不均匀,致使相邻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在车辆的重复荷载作用下,产生不均匀沉降。

2拱起和沉陷。拱起是指横缝两侧的混凝土路面板板体发生明显抬高的现象,相反,沉陷则是指横缝两侧的混凝土路面板板体发生明显下沉的现象。

拱起产生原因主要是胀缝被硬物阻塞,或胀缝设置过少,使路面板受热时不能自由伸张。沉陷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填缝料损坏导致雨水从接缝处下渗,软化基层,甚至软化路基体,使路面板接缝下方的基层和路基体承载力下降,路面板跟着下沉。拱起和沉陷都将对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造成很大的影响。施工时合理设置胀缝。运营中有效维护好接缝,可以有效避免此类损坏的发生。

三、防治措施

(一)对于建设农村中的道路,高度的责任心、科学的管理、高质量的施工是保证路面质量的根本

1.严把材料关。公路路基施工规范规定,在通常情况下。不能被压实到规定的密实度和不能形成稳定填方的材料不能用于路基填筑。路面板施工严格按规范要求选材,控制水泥、骨料、砂的各项技术指标,混合料运至工地后要符合工作要求;台背回填要求选用透水性好、有良好配的材料。

2.保证施工质量,包括地基处理、基层施工、面层施工。虽然农村公路建设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要求施工单位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以保证各个施工阶段的质量,尤其是保证底基层的厚度强度,保证切缝的温度和时间,养生、切缝要及时;振捣完全充分密实;搞好施工缝、缩缝、胀缝的处理;构建科学的排水设施,防止路表水渗入.保证每层的厚度及压实度合格等。

3.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严格监理制度,对试验段工程的施工。从方案的审批,准备工作的审查到施工全过程,都必须进行现场监理,坚持全过程旁站,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总结施工工艺、施工组织等经验。要将农村公路和高等级公路的管理相结合.摸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公路建设的管理制度。

(二)对于已经出现的损害,应针对具体类型进行不同工程处理方法

1.对于水泥混凝土板裂缝的现象,可采用Hz,HD补裂缝材料进行灌浆处理,4h后开放交通。对裂缝的彻底处理,可在裂缝两边各30一40cm范围内将混凝土板凿除,放置钢筋网再浇筑与原来面板标号相同的混凝上。夯捣密实后,磨光拉纹,两侧应设置缩缝,缝内填充沥青材料防止雨水渗入;对于基层已遭破坏的裂缝,或发生断板烂板及胀缝破坏的路面,需将混凝土板大面积凿除,结合实际对基层进行处理后,再沿用以上办法处理。

2.对于水泥混凝土板错台、沉陷的现象最好铲除,用同标号的新混凝土进行修补,并加入JK系列混凝土快速修补剂,一般4h后便能开放交通。

3.对于水泥混凝土龟裂、网裂及胀缝、施工缝、缩缝处的局部破坏现象,可采用局部换板进行修补并加入JK系列混凝土快速修补剂。对于已产生龟背状裂纹的混凝土路面,需将板块全部凿除重做。

4.对于水泥混凝土路面大部分出现开裂、断板、沉陷、错台等病害时,除采用上诉方法修补外,对一些主要道路同时采用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罩改性沥青混凝土面层处理方法。

(三)加强对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

目前我国对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相关措施也相继出台.加强农村已完公路的清扫维护是保证新农村新环境的基础,要求各级的交通部门和公路部门融合一致.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条例,在加快高等级公路的同时密切关注新农村公路的建设。

农村基层治理发言材料篇8

一年来,作为组织部的选调生,在县、镇领导,组织部门的重视关怀、悉心教导下;在单位领导的言传身教、精心培养下;

在同事的支持帮助、密切配合下,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提高了思想熟悉,提高了工作能力,也得到了领导、同事和群众的认可。现将我的工作、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以学为主,学干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年前,刚刚走出校门的我,面对生疏的工作,不知从何做起。记得在岗前培训会上,领导们的讲话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同时也为我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就是从那时做起,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去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

(一)学讲话、定方向,努力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

岗前培训时领导要求我们要做一个信念坚定,勤于学习,踏实肯干,正直诚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的人。按照这个要求,工作中我坚持用远大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来不断激励自己,坚持履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动摇,努力学习,培养自己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的过硬本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务实作风,不怕困难、知难而进的顽强毅力。只有明确努力的方向,才能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

(二)勤学习,长才干,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虽然在学校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是到了工作岗位后,那些学校知识就显得很不够用了,要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一是向书本学习。学习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多方面的实用知识。只有认真领会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使我们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心保持高度一致,才能提高我们的经济意识、科技意识、文化素质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参加工作以来,我从来没有放松过学习,坚持天天挤出一定的时间不断充实自己。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二是向四周的同志学习。刚参加工作,很多问题不知如何下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向领导、同事学习,向优秀的老选调生学习。在工作中我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虚心求教的态度,主动向领导、同事们请教,学习他们朴实无华、任劳任怨、求真务实、带着感情工作、服从大局、服务社会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三是向实践学习。向实践学习就是要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查找不足,提高自己,尽快适应工作环境,进入工作角色。

二、扎实工作,自觉加强锻炼意识,争创优异成绩

进入具体工作岗位后,首先是熟悉本村实际情况,弄清了村委工作的基本内容,村里的主要资源,主导产业,经济发展情况,人口分布,土地,计划生育和综合治安等基本情况,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较快地完成了角色的转变。其次是定好位,做为村主任助理,首要的是协助主任做好村里的工作,因为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情况复杂,作为刚刚来到村里参加锻炼的大学生,不得不放下书本,投身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应用,在实践中学习,是对自己的考验,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也只有深入基层,才能了解百姓的生活,才能了解百姓的疾苦,才能实现政府“扶持、服务”的职能,才能为百姓办实事,才能尽快熟悉环境,开展工作。拿农村工作来说,三农问题是我国现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是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农民的问题解决了,农民生活富裕了,国家才稳定,才能更快的发展。在农村工作直接面对农民,要常做换位思考,因为自己也是百姓,百姓当然需要一个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好官。所以要想方设法为农民办好事,办能使农民过上好日子的事。我所在的**村是个1400余人的村子,是**镇茶叶、蚕桑生产重点村,**年人均纯收入**余元,是06年全县重点扶贫整体推进村,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为**镇的镇域经济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近几年来,村里文化,卫生,交通、扶贫等各项工作发展迅速,在各方面发展良好的同时,也相应地给村委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05年底,刚刚来到**村工作,对基层很多的熟悉都还不到位,参加了村里05年度合作医疗的筹资工作,因为要走村入户,使我深入的了解了农村,了解了农民,也正是通过这次工作,了解了这个村的一些基本情况。随后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作为村里的工作人员,虽然不是党员,但也和村书记、主任、及村里的党员同志们一起接受了党的教育和洗礼,参与了村里的相关文件材料的起草,在熟悉公文写作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党性熟悉,于05年12月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过一年的考验,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也还需要继续努力,争取能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光荣的组织。在自己受到党性教育的同时,通过和村里党员、群众的接触,对我村的具体情况、矛盾焦点、村民急需解决的问题有了更深的熟悉,在加强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村基层组织工作方面档案的整理,帮扶贫困群众,解决村民反映强烈的其他问

农村基层治理发言材料篇9

关键词:政治;知识体系;热点问题;专题训练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87-1一、立足知识体系

文科学科的学习应做到纲举目张,学生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已对教材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但这些储备往往是知识的简单累加、是零散的,还未构成一个完整的网络,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解决问题。要想在复习中立足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构建可以让学生知道知识来源、了解知识内涵、理解知识外延,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并增强学生的迁移能力,而迁移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对知识的全面把握,有赖于明白知识产生、形成、创新和发展的过程,有赖于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运用。

高中政治框架式知识体系主要是围绕教材的单元、课题、框题、目题等主干知识形成的体系,在不打乱教材结构的前提下将每课的知识点列成框架。这种框架式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把握教材的逻辑次序、把握编者的意图,了解每一单元、每一课的核心知识,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教材知识的整体把握。例如,在复习《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知识时,构建框架式的知识体系就可以如下图: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信用工具和外汇第二课多变的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格变动的影响第三课多彩的消费消费及其类型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生通过这个知识框架的构建,可以比较清晰地掌握本单元的核心知识点,即货币、价格和消费,三课的内容浓缩为三个词、六个字,学生立足这个知识体系、基于这三个词再联系和联想相关知识点。

二、立足热点问题

高中政治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二轮复习中不得不重视时政热点问题,但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部分老师有对时政热点把握不准,时政和教材知识脱节的情况。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针对社会现象揭示其背后的本质,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问题。那么,如何搞好热点问题呢?

首先,教师须做好热点问题的选取。选择材料时,第一应围绕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如有关党的十的材料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第二应突出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如推进城镇化建设、治理雾霾天气、生态文明等;

其次,教师须做好热点问题加工和处理。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材料后,除了让学生知道热点的全貌外,另一重点工作就是对热点的加工和处理,也就是说将热点问题转变为用教材知识解释这些问题背后的实质原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这一热点问题,结合2013年8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城镇化与企业家论坛相关内容,有这样的热点材料“人口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大概到‘十二五’结束的时候,我国消费规模能达到30万亿以上,2020年有可能接近45万亿或者50万亿。城镇化水平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居住、生活、升学、就业,能带来7万亿元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强大引擎。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加快农民的市民化进程,不仅要让农民进城‘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而且要推动农民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可以利用教材知识《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政治生活》等不同的角度设置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农村基层治理发言材料篇10

一、发现人力资本:问题的提出

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体系建立在以“人”为重心的认识论基础之上,这是全部体系的逻辑起点。晏阳初在论及平民教育的宗旨目的及最后使命时曾说:“今日我国的问题……所谓根本的解决法,在将欲从各种问题的事上去求的时节,先从发生问题的‘人’上去求,因为社会的各种问题,不自发生,自‘人’而生。”[1]p8又说:“假若人民全体或多数,具有解决问题的知识和能力,那就不怕问题之多且难。”[1]p9在1935年举办的乡村工作讨论会第三次大会上,晏阳初更于演讲中强调:“乡村运动是民本的,建设是包括科学的技术和内容。”[2]p50即是说,晏阳初将“人”的问题视为乡村建设中关键性的着力点,认为要复兴农村经济必须从“人”入手,而只要能解决好与“人”有关的问题、使“人”具有智识力和改造力,那么乡村建设的成效就可以预见。以人力资本作为解答当时中国农村贫困凋敝问题的关键,既是人力资本问题逐渐进入思想史视野的结果,也是对自近代以来的一系列经济发展思想进行经验教训总结之后反思得到的结论。上述两个思想来源在晏阳初对乡村建设的思考中都有明确的反映。

就中国近代史而言,五四新文化运动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人”的认识的觉醒。钱理群教授曾在一场“知识分子下乡运动的历史考察和现实思考”的讲座中指出,“五四时期,一个核心思想就是人的觉醒。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三大发现———儿童的发现、妇女的发现和农民的发现,他们在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中,是没有地位的。”以新文化运动本身而言,它所关注的“人”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诸多方面,作为一场文化运动其目的也侧重于思想上的解放,但“人的觉醒”这一转变的实质正是对人力资本重要性的重新认识。劳动力是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劳动力的思想和素质停滞不前,建设科学民主的现代社会就无法实现。而在所有重新发现的人力资本当中,农民的发现无疑影响最为巨大,正如在《青年与农村》一文中所写的:“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层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他们的苦痛,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苦痛;他们的愚暗,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愚暗;他们生活的利病,就是我们政治全体的利病……”[3]p287-288晏阳初在中外生产水平的对比中发现了劳动者素质的重要,并且怀有对民族复兴的人文热忱。如他在《平民教育》一文中所呼告,“诸君要知道‘民为邦本’的古训,平民是代表我们国家,可是人民居下流的有80%……我们想把中国弄成上流,非我们具有牺牲的精神、服务的精神去提高下流的程度不可。否则缘木求鱼,必不可得。”[1]p3-4而“中国的民族,人数有4万万,在农村生活的,要占80%”,因此对农村人力资本的开发和积累自然成为首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乡村建设运动所要解决的振兴中国、复兴民族的问题,事实上由来已久。自近代以来,寻找中国发展的道路一直是有志之士孜孜以求的愿望,对此所作的思考和探索几经挫折但从未停止过。从洋务运动的失败到维新变法的流产,辛亥革命也并未如资产阶级革命派所愿建立起资本主义的民主政体,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单纯依靠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或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来谋求民族的复兴是行不通的。从最初的“器物上感觉不足”,到“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在30年代经历了一系列挫折之后转变为“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即“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不可”。[2]p287从经济学的观点来说,技术进步和制度革命都没能实现预定的发展生产力的目标,究其原因是因为缺少能够与技术进步和管理方式改变相配合的人力资本积累。晏阳初对于这一问题有清楚明确的认识,他曾说“中国今日的生死问题,不是别的,是民族衰老,民族堕落,民族涣散,根本是‘人’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比任何问题都严重;它的根本性,也比任何问题还根本。我们认为这个问题不解决,对于其他问题的一切努力和奋斗,结果恐怕是白费力、白牺牲。近数十年来一切的改革建设失败的经验,已经够给我们认识这个问题的根本性与严重性了。”[4]p33从人力资本入手谋求乡村建设的全面改造,正是出于对乡村经济中人力资本瓶颈的正确认识。由“人”出发谋求乡村整体经济的重建,是认识和理解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的关键所在。尽管从未使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术语来表述其思想,但晏阳初实际上以人文色彩的语言阐明了农村人力资本的缺失在农村经济问题中的关键地位,逐步总结出人力资本投资所应涉及的方面,在分析当时中国农村人力资本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建立人力资本积累体系的工作。晏阳初的乡村建设理论是人力资本理论在改造中国农村、建立新的农村社会问题上的具有时代和实践意义的尝试。

在现代经济学中,人力资本定义为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所谓人力资本都是指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所开发形成的人的各种能力的总和”[5]p63。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从个体角度而言,人力资本指存在于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从群体的角度而言,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群体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的总和。在晏阳初的理论中,他以其他方式表述了相同的含义,例如在《平民教育概论》中把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和公德心的人称为“整个的人”,以做“整个的人”为教育的目标;在分析农村“愚、贫、弱、私”的四大问题时,涵盖了知识、能力、健康、道德多个方面。晏阳初的整个乡村建设理论体系,在根本上是对农村人力资本问题的探索和求解。

二、研究人力资本:问题的分析

人力资本理论进入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体系,大致是在20世纪的中叶,主要以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贝克尔等为代表。在经济分析中引入人力资本理论,往往能够对某些经济现象做出全新的解释,为传统经济理论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供解答,使经济学理论在分析社会领域问题时更具有启发意义。作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者和主要代表,舒尔茨对农业和教育问题独到而深刻的经济学论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参照,而晏阳初关于乡村建设的理论,在这一问题上体现了异曲同工的经济学思想,并具有贴近当时中国现实的特色。首先是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价值。在人力资本理论中,增长存在依靠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和不依靠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但舒尔茨证明对于现代农业而言,“为了生产丰富的农产品,要求农民获得并具有使用有关土壤、植物、动物和机械的科学知识的技能和知识。”[6]p153对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的状况而言,农民几乎不具有使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准备,也因此导致科学技术无法在广大农村普及推广。晏阳初由中西方生产水平的对比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在与欧洲华工苦力的接触中发现了改变的潜力。他论及华工苦力的学习潜力时说,“我一方面知道他们过的那牛马般的生活,一方面知道他们并不是不能学,只要启发他们,他们就能表现成绩出来。我知道苦力的‘苦’,也知道苦力的‘力’。”[7]p55从这一信念出发,晏阳初开展了一系列投资人力资本的乡村建设实践,事实证明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绩。在1965年晏阳初所作的《关于乡村改造运动的总结》中,晏阳初对乡村建设中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做出了明确评价:“在现代科学技术与农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如果不消除这个差距,占世界人口2/3的农民就永远也不能参与他们本地区、本国的乡村改造,更谈不上参与国际的乡村改造了……消除这种差距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向农民介绍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使他们成为现代化的农民。”[8]p124其次是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涵盖方面。在《论人力资本投资》中,舒尔茨将人力资本投资分为五类:医疗和保健;在职人员培训;正式建立起来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为成年人举办的学习项目(包括多见之于农业的技术推广);个人和家庭适应于变换就业机会的迁移。[9]p9-10在晏阳初的乡村建设体系中,对于人力资本涵盖范围的认识是逐步推进的,但最终形成了一个与舒尔茨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但更具有当时时代特征的体系。#p#分页标题#e#

学校教育和非正式的推广课程是最先采用也最为主要的方面,学校式和社会式教育是乡村建设所采用的主要手段;对于健康的关注成为重要环节,建立起适合农村接受水平的乡村卫生保健制度;考虑到当时战乱频仍的国情,提高自卫能力、亦农亦战的训练也成为当时必须开展的一项工作;在进行上述工作的同时,还注意培养民众自发的组织力和团结力。对于人力资本的涵盖方面,晏阳初并没有直接列举,而是通过其分析问题的过程和实践表现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晏阳初所提的“愚、贫、弱、私”四症,隐含了他认为应当提高农民之中教育、技术、健康卫生、组织观念几个方面素质的认识,而在他带领下开展的一系列乡村建设实践,也是基于这一认识划分和展开,从上述几个方面投资于人力资本。再次是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其他收益。在人力资本投资当中,来自医疗保健方面的收益是相对固定的,而来自教育方面的收益则十分微妙。晏阳初以教育为主要手段对乡村人力资本进行投资,除了希望实现改造传统农业、提高生产力、增加农村收入的经济收益之外,还要实现更为广泛的长期收益。其一,教育机构同时负担研究的职能,在教育进行的过程中收集到的反馈能够修正和改进人力资本投资计划和手段,实现良性互动,从而使人力资本投资获得更好的收益率。其二,人力资本投资饱含筛选的过程,即发现和培养有才能的人,这些人能够在未来成为经济组织和政治组织中的领导者,一方面保证了乡村改造成果的巩固和延续,另一方面能促成乡村建设最终步向民主自治的目标的实现。其三,在通过教育手段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中,学校式或家庭式的组织改变了中国农村传统的以家族为基础的组织方式,在农民之中建立起广泛的社会联系、培养出团结协作的意识,这一公德力的培养为建立合作经济组织、设立财政和开展公共事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三、投资人力资本:问题的解答

在明确了人力资本与乡村建设最终目标之间的相关关系之后,如何在中国农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就是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在实践层面上所要解答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主要体现在以定县实验县为代表的局部乡村建设实践中,即从认识中国农村人力资本现状的基础工作开始,晏阳初逐步建立了一个包含“基础—推广—提升—巩固”四个层面的人力资本积累体系。大致而言,晏阳初所倡导的从人力资本投资入手的乡村建设以调查研究为第一步,即首先深入农村,了解农村的现状、分析人力资本积累的问题所在,为投资计划的开展准备基础;其次,采取表证的方式,即在学校和样本农家先行开展工作、发起生活方式的改变,以榜样的力量来引起民众自发的接受、学习,使投资活动能够顺利普及并形成扩散;随后依靠投资带来的民众人力资本积累,以更高等的教育和不断进行的农业技术研发普及来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本存量;再次,投资人力资本的目的是发扬民众的潜伏力而非“授人以鱼”的救济,故而最终通过建立具有自治性质的组织来对人力资本积累进行巩固和维持。

基础层面的工作,是为了解决人力资本投资从哪里开始的问题。晏阳初极为重视调查研究,倡导“实验地改造民族生活的教育”[4]p36,号召有知识、有理想的学术专家深入民间与平民共同生活、向平民诚心学习,深入其中调查研究农村最真实的本质问题。晏阳初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误教”与“无教”的区别,他认为,“中国近几十年来教育上最大的错误,在一切制度方法材料多半从东西洋抄袭来的,那工商业发达的国家的都市人的教育,如何能适合尤滞在农业时代的中国社会的需要……所以为实现民族再造的使命而创造的改造生活的教育,断不能不深入乡间从农民实际生活里,去找问题去找材料去求方法来研究实验”[4]p38。在具体实行上,晏阳初等人将平民教育的手段与研究实验的步骤巧妙结合,通过设立平民学校与人民接近探查,开展所谓“探查性质的初步农民教育工作”,形成了《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定县农村工业调查》等对中国农村状况入木三分的调查报告,平教总会“博士下乡”的风气也一时传为佳话。推广层面的工作,是为了解决如何开展人力资本投资的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了翔实材料的基础上,晏阳初提出并坚持“从他们所知开始,用他们已有来改造”的原则。如晏阳初所论,“发扬民力,开发民力,改造生活,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是千头万绪从何开始?我们认为要从平民最迫切的问题入手,从他们所知道并能理解的地方开始,在他们现有的基础上来进行改造。”[10]p147因此晏阳初及其同仁以平民教育扫除文盲为基础,将复杂而高深的知识简单化,将农业科学技术简单化、经济化、实际化,在推行医疗卫生等事业时也充分考虑当时农村的经济承受力和传统观念的接受力,确保生活方式改造的平民化实现,并且注意选择最为经济有效的推广途径。举例而言,在农业科学化上,平教总会秉持只可渐进而不能突变的方针,以土产及土法应用为研究改进的主要材料;在卫生普及上,保健员制度照顾了农村的经济状况,而助产士计划则经实验之后最终决定缓行;通过初级平民学校施行普遍教育、扫除文盲的任务时,晏阳初等人精心选编了具有实用性并适合农民学习的课本和教学法,在三个月的极短时间里就能取得很大的成绩;巡回生计训练学校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灵活性、按照农时教授即学即用的实用技术,导生制则是针对零碎散漫的村落建立平民学校代价太高的问题而创造的独特解决法。

提升层面的工作,是为了解决如何对人力资本进行进一步投资的问题。晏阳初在对乡村建设理论的论述中最为重视的是基础层面人力资本投资的推广,但也涉及完成基础教育之后如何进一步获取知识的问题,其主要思想一方面是在供给层面上推进与农村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实验、持续开发推广新知识新科技,一方面在需求层面上建立社会组织保护和支持民众要求进一步提高的主动性。前者以高校等研究机构与农村生产实践的互动为代表,在研究实验与表证推广之间建立“重复实验”的关系,由表证推广中测证的实验结果指导下一步的研究实验,形成科技知识更新的连锁制度。后者以平民学校毕业同学会为最重要的尝试,同学会以共同参加平民学校因而互相熟识和合作过的农民为核心形成一种继续受教育的团体,推行文艺、公民、卫生、生计多种方面的教育活动。此外,“高级平民学校为毕业于初级平民学校的一部分青年农民所设立,为满足他们向上的要求,进一步传授更具体的关于四大教育的知识能力做主要课程内容”[11]p173,但在具体的乡村建设实践中居于较次要的地位。巩固层面的工作,是为了解决如何维护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村社会进步的成果问题。晏阳初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主要受到现实压力的影响,由于他所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改良主义道路谋求农村的全面改造,他必须在农村现有的社会组织基础上重新建立一个能够保护乡村建设运动成果的制度,主要是建立合作性质的经济和政治组织。在晏阳初对中国农村所存在的“四症”的分析中,“私”即缺乏道德陶冶和公民训练是中国农民的弊端之一,因此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中尤为注意发扬团结合作的原则。合作的一种表现是经济上的,即“利用合作方式教育农民,组织合作社、自助社等,使农民在破产的农村经济状况下,能得到相当的补救办法”[12]p12,通过合作经济组织解决农民的借贷、购买、运销等问题,使技术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的积累能够得到与之匹配的发挥作用的环境。在后期的实践中也有“应用合作的原则,把分散的、原始式的小手工业组织联合起来,做共同之经营。”[11]p143另一种表现是社会上的,即打破原有的个人、家庭相对封闭独立的状态,通过平民学校的开展形成同学会等社会组织,推行家主会、闺女会等教育手段实现家庭之间的沟通和联合,更组织起自卫、修桥、修路等公共事务,在农村中培养领袖、建立自有、自治的组织。由经济上的改变上升到政治上的自治,才能保证乡村建设的成果得到巩固和扩大。#p#分页标题#e#

四、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