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的发展阶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3:25

财务共享的发展阶段篇1

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综述

共享服务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价格和服务水平协议(ServiceLevelagreements,SLa)为企业内部各业务单位及外部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共享服务。它通过将企业各业务单位分散式进行的某些重复性业务整合到一个独立的利润中心――共享服务中心(SharedServicesCenter,SSC)进行处理,促使企业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创建和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并达到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证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共享服务模式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财务(Finance)、资金管理(Cashmanagement)、采购(procurement)、人力资源(HumanResource)、市场营销(Salesandmarketing)、信息技术(it)、技术研发(tD)、物流(Logistics)、税务(tax)、法律(Law)等。

二、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在国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欧美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热衷于在成本相对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设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赚取利润,实现成本节约。这一阶段尽管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成本,但无法有效控制财务部门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引发了公司内部权力的再分配和争夺,导致集权和分权的矛盾开始加剧。此外,降低成本的动机使财务人员的自愿离职率和非自愿离职率均大幅度上升,不少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处于持续性震荡的阶段。总而言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初级阶段虽然有所成就,但产生的问题可能远远超过其成就本身。

通过不断的总结和学习,在历经反思和改进之后,欧美企业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进入到以服务为核心的第二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基本解决了第一阶段的主要问题,财务共享服务的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会计工厂”,而开始转向“财务咨询中心”和“战略支持中心”,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和公司整体战略的结合更显密切,因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美好的前景。理想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具有非固化的兼容特性,可以吸收别的有益模式根据企业自身管理需求,创造具有本企业特色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经过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它的最终阶段是满足企业内部所有管理者和外部信息需求者的要求,为企业整体战略发展和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优势

(一)成本降低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最基本的优势和作用在于降低成本。成本降低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是人工成本的节约。资源、业务共享前,即便员工工作量不饱和,各个单位和地区都要设置相同的岗位、人员,企业要付出相同的成本;将资源、业务集中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后,通过流程的优化和it系统支撑,一个人能处理几个单位或地区相同岗位的业务,从而实现了业务量不变前提下业务人员的减少或者业务量增加而人员不变,令企业的人工成本得以降低。

其次是内部管理成本的降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实施,对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业务处理的流程化、专业化;同时流程化消除了多余的协调以及重复的、非增值的作业,极大地提高了效率,间接地降低了内部管理成本。

(二)服务质量与效率提高

通过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把复杂的工作变得标准化、流程化、细分化,企业工作效率和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当然效率的提高还得益于it系统的强力支撑,否则光是单据的集中就会花费比以往更多的行程时间。

(三)增强企业规模扩大的潜力

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有助于企业更快地建立新业务,不必考虑为新业务建立财务部等职能支持部门,因为这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都可以为其提供。因此,企业变得更加灵活,更具备规模扩张的能力。

四、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远程服务,沟通不畅

由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采用的是远程集中服务,与业务单位的沟通至关重要。财务工作是业务单位重要业务,涉及到各个方面如采购、计划、生产、销售、发运等等。沟通对象多,沟通的业务范围广,且远程沟通的效果显然不如面对面沟通。因此,如何加强沟通的有效性是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流程过多,过于复杂和繁琐,操作不灵活

由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为区域乃至全球服务单位,所以涉及的业务流程非常多,据不完全统计一般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业务流程多达几十个甚至上百多个,而且相当一部分流程过于复杂和繁琐。流程过多,过于复杂和繁琐,操作不灵活,影响了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运行效率。

(三)核心价值财务工作缺失

纵观全球众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绝大多数运行模式是将业务单位大量简单、重复性的财务工作集中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集中化处理。但是报告分析、预算管理和税务筹划等核心价值的财务工作,由于财务共享服务人员不能时时了解业务单位的业务性质和变化情况,不能及时、准确地完成,进而造成了核心价值财务工作缺失。

财务共享的发展阶段篇2

关键词:共享服务;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应对

一、选题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跨国公司发展迅速的同时,中国企业集团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研究――基于中兴通讯集团管理实践》一文以中兴通讯集团十年的财务共享服务的变革之路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变革和流程再造――财务共享服务的构建过程,提炼和明确关键因素,从组织、技术、绩效考评等维度对中兴通讯财务从分散到集中再到共享的历程进行详细分析,一方面丰富了财务管理理论,另一方面为中国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服务、进行财务管理变革提供借鉴。

二、概述

首先,文章对财务共享服务的发展阶段做简要概述从而引发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研究的原因。从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的“企业重组革命”,到经济全球化推进企业全球扩张的进程的同时为企业财务管理带来挑战,为了解决财务管理效率低、成本高和财务信息质量差的问题,财务共享服务应运而生,基于福特公司、通用电气等集团构建财务共享模式带来的降低成本、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信息质量的优势,财务共享模式逐渐被各大企业集团采用。基于大量财务共享服务案例的研究,最终得出财务共享服务的概念。而我国企业集团的不断涌现,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快速成长扩张,财务管理弱化的问题也日益彰显。从现存的相关文献来看,诸多学者从财务共享服务这一管理变革进行研究,而对于辅的财务共享服务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研究比较缺乏,因此,文章旨在填补空缺,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中兴通讯集团十年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历程进行提炼和分析,从而丰富这方面的理论,为中国企业在实施财务共享服务过程中流程再造提供参考和借鉴。

其次,通过对相关的文献进行理解与回顾,分别从理论层面和研究方法层面对选择辅流程即财务共享服务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为研究对象的合理性进行解释。再对研究框架进行设计,即以财务共享服务构建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对FSSC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进行研究,丰富和完善管理理论并且为指导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创新实践产生作用,然后选择研究案例,由于中兴通讯作为中国第一家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企业,因此比较有代表性,再次,收集资料,由于研究团队成员参与了中兴通讯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构建,使得对数据获取、访谈、调研等方面更易于进行。最后通过对收集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发现,中兴通讯模式在我们关注的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流程再造中具有十分显著的特性。一方面中兴通讯经历了十年的时间取得了从分散到集中再到共享模式的改变并且取得不错的成绩,其财务共享的构建情况在中国迅速崛起的企业集团中具有一定的启示性,另一方面,中兴通讯集团的财务共享服务依托于内部团队的不断学习和改进,这成为了该BpR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助于BpR在中国企业的推广,因此将中兴通讯集团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是合适的。

再次,通过对中兴通讯集团案例背景的介绍,对案例进行研究与分析,最后得出相应的启示。中兴通讯建立与1985年,是我国近年来成长最快的通讯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然而伴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相应的财务管理问题相继出现。比如,组织效率低下、成本巨大;独立的信息孤岛对信息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缺乏对业务的支持和战略推进能力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建立一个全球化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支持财务从事务处理型向价值创造型转变从而推进全球化战略的进行,成为中兴通讯的必然选择。中兴通讯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即财务统一阶段、财务集中阶段和财务共享阶段,三个阶段环环相扣,互相作用,另外,分阶段进行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对财务共享服务的构建有着重要影响。

最后,表示在整个财务共享服务构建的过程中,文章的观点是对于流程再造有着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有以下四点:1.财务组织的变革,其中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和财务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为重点;2.建立集成网络财务系统;3.优化核心业务流程;4.规划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考评体系。对这些关键因素的研究,得到如下启示:1.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组织设计,体现了集中的设计理念,减少了业务流程中组织机构和人员的数量,进一步验证了流程再造的关键成功要素设计对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重要性;2.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财务信息系统,使得服务实现自动化;3.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从运营观和行为观驱动要素设计进行流程优化;4.绩效考评体系要素设计的重要性;5.关注关键要素之间的依存关系,揭示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形成一个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流程再造的实现路径图。

三、评价

从建构效度的角度来看,文章通过对财务共享服务发展历程进行详细和深入的了解,同时查阅并整理相关文献,在概述并且总结前人对财务共享服务研究的基础之上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发现财务共享服务相关的理论研究在流程再造关键因素方面的缺乏,从而希望结合自身在中兴通讯集团参与共享财务共享服务的经历,专门就流程再造关键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且得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最终得到为中国企业采用财务共享服务在流程再造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在理论界丰富了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的研究的目的。总体而言,文章结构清晰,切入点新颖且具有实用性,论据充分证明了文章的所需证明的观点,总结简明扼要,对财务共享服务方面的研究有一定意义。

从内在效度的角度来看,文章以流程再造理论为基础,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中兴通讯十年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的历程进行分析,提炼和确定了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以及实现路径图,另外发现中兴通讯在关注的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构建过程中具有显著特征,首先中兴通讯十年财务共享之路效果显著,对中国企业集团具有启示性,其次中兴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构建依托于团队的不断开拓创新,学习改进,从而对财务共享服务中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总体而言,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层层推进。从中兴通讯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针对流程再造深入研究,得出四个影响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再根据不同的四个关键因素和因素之间的联系总结出相应的启示。

从外在效度的角度来看,鉴于文章属于单一案例研究类型,从本质上看,虽然有助于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就中兴通讯的流程再造这个视角展开分析,对其中复杂现象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总结经验,为后来者提供借鉴,但是其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具有相对的局限性,仅适用于与中兴通讯在企业规模经济环境和发展情况等各个方面相似的企业,因此为了增加文章的外在效度,还需要进一步跨案例研究来深入挖掘结论的有效性。另外,文章仅对中兴通讯这类知识密集的制造业企业进行研究,因此,还需要对不同类型的行业进行更广范围的分类研究,在更广的范围下对该结论进行进一步验证,才能提高结论的外在效度,对各个行业的财务共享服务构建提供更好的支持。

从信度的角度来看,由于文章作者中的陈虎作为中兴通讯财务共享服务的参与者之一,是构建中兴通讯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有着多年财务共享工作方面的经验,对财务共享服务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独特的见解,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获取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数据归纳分析和总结。另一方面,使得通过访谈、调查等方式获取和收集的其他资料更具有可靠性,而专业的水平和分析能力使得关键因素的归纳和总结更具有权威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陈虎,孙彦丛.财务共享服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10.

[2]张瑞君,陈虎,张永翼.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研究[J].会计研究,2010(07).

[3]张瑞君,张永翼.构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策略[J].财务与会计,2008(13).

财务共享的发展阶段篇3

1管理会计信息化和财务共享服务分析

1.1管理会计信息化

管理会计兴起于上个世纪初,现如今已经发展成会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管理会计这一概念是在1952年由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进行确定的,并将其作为企业自身会计体系的统称[1]。管理会计的工作是使用相关数据信息,将会计和管理之间进行有机融合,不仅在企业经营规划、投资决策、财务管控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也是现代化管理科学在会计领域中的成果。管理会计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同时也为企业以及公共管理等方面带来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然而,管理会计引进我国的时间相对较晚,其实际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国较为特殊的历史原因所造成的。就我国管理会计的实际情况来看,管理会计信息化尚且处在初级阶段,实际的应用范围也没有得到有效拓展,使得管理会计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而管理会计信息化就是将管理会计和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进而为企业发展决策、企业管理等方面,提供切实可靠的信息。

1.2财务共享服务

财务共享服务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企业财务流程处理的基础,把组织结构的合理配置、相应流程的规范、提高流程效率、减少运营成本的支出以及创造价值作为最终目标,站在市场视角上为企业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进而对企业进行有效的分布式管理模式[2]。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充分使用专业技术和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的优势,将企业各部门的财务进行整合,构建起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从而对企业财务进行统一、有效地管理。而共享服务中心则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为企业部门提供标准化、程序化的财务工作方式。然而,现阶段对于财务共享服务的探究过于侧重于模式建设、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而少有对会计信息化的研究,尤其是对管理会计和会计信息化二者相结合的研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2财务共享服务对促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意义

2.1促进管理会计水平的有效提升

财务共享服务的有效构建为企业制定了完善且统一的财务制度,还有效地将财务部门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整合,同时构建了适合企业发展财务管理程序,使得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得到降低,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升,而对于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决策等方面可以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精力,从而推动企业管理会计的良好发展。例如,某大型通讯集团构建了各项水平达标、功能相对完善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而集团则取消内部单位中的财务部门,通过制定相应的财务制度,科学、合理的管理流程,进一步实现了会计人员的集成化[3]。使得一部分会计人员进入到基层单位为其提供咨询以及相应的管控服务,而另一部分会计人员则为集团投资发展、决策以及战略制定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信息,达到了会计人员转型的目的,更好地推动了集团管理会计各方面能力的有效提升。

2.2有效推动会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因此会计信息化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企业间的各部门一旦出现分离,在想要克服区域上的距离,达到向客户提供高效率、全面性、质量高的服务目的,就必须使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等现代化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其有力支撑,不管是财务核算、管理、决策等业务,都要使用信息系统才能完成[4]。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使用的信息化体系有以下几种:eRp系统、网上银行系统以及银行和企业互联系统,除去上述几种常用信息化系统以外,其中还包含了会计核算系统、报账系统和辅助系统等。例如,在企业报账环节中,信息系统对报账整个过程的全面覆盖,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的优势,进一步实现报销、支付等具有一定重复性的财务工作标准化、程序化,便捷化的目的,使得企业财务成本得到了降低,避免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出现。

3财务共享服务背景下,促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途径

3.1要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

财务共享服务是将大数据作为本质前提,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而对企业预算、成本控制、绩效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管理,使其能够更加高效率地运行,最终达到创造利益价值的根本目的。财务共享服务所使用和涉及到的数据都会存储在相应的电子媒介中,然后利用网络进行传输和共享,在服务中心和客户端之间进行往返,因此,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想要保证会计的有效发展,就必须要保证数据信息的可靠性[5]。首先,要对数据的访问权限进行确定。对于企业来讲,部分数据可以在企业内部进行使用和共享,但是还有部分数据会涉及到较为机密的文件,不能在企业内进行共享,因此,对于这类数据就一定要设置相应的访问权限,进而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和稳定性。其次,还要加大对数据使用人员的管理力度。在用户进行数据使用过程中,一旦出现操作不当或者是其故意行为等,都会造成财务信息的泄露和被篡改,进而使企业受到严重的损失,因此加强对用户的管理,减低由于人为原因而导致信息安全事故的出现几率。

3.2注重管理会计和已有会计信息之间的结合使用

现阶段,我国国内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企业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会计信息系统,而在财务共享服务背景下,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就不能对现存的信息体系做出否定,同时还要将其与之进行良好的结合,从而有效地推动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例如,不少企业已经使用了eRp系统,而财务共享的服务中心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系统,对企业实际的经营情况进行搜集和整合,并得到有效的支持。

3.3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人才进行创新

现阶段,我国会计人才队伍结构已经呈现出失衡状态,传统形式的核算会计人数占据了会计从业总人数的一大部分,使得我国对于高层次的会计管理人员的缺口达到近乎300万人数[6]。另外,企业在应用财务共享服务以后,财务人员就要面临自身职能上的转变,由原来的核算会计逐渐转变成社会所需要的管理会计,由此可知,企业未来发展需要核算型会计的数量会越来越少,管理会计的需求量会呈直线趋势增加。因此,想要更好地应对这一变化,就要加大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此外,还要不断加强校企之间有效结合,构建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而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对其的切实需求。

3.4拓展管理会计的服务领域和范畴

目前,企业依靠财务共享服务来推动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随着企业发展,企业还有可能选择相应的外包模式[7]。所以,相关财政部门要正确指导和鼓励企业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同时,通过相应政策以及技术上的支持,促进软件开发企业加大对其的研发力度,进而有效促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3.5加强云计算在财务共享中的应用

云计算作为一门先进性很强的技术,强大的计算能力已经使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云计算运用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其优势就会被立马显现出来。首先,能够有效地减少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成本支出。企业将云计算平台运用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先要购买相应的云计算服务,然后再按照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付费,而供应商则会提供相应的安装和后续的维护,和传统信息化进行比较,云计算的运用有效减少了企业成本的支出[8]。其次,推动企业内各部门之间良好合作。使用云计算平台,进一步实现了会计信息核算共享、相关业务上的支持以及对企业战略决策的支持,推进财务和业务之间协同能力的提升。最后,提升相关人员实际的工作效率。由于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还有一定欠缺,因此就要在企业内部大力推行财务共享服务的应用,然后再将云计算引进其中,进而有效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

4结语

财务共享的发展阶段篇4

关键词:信息化;会计电算化;在线会计服务

一、发展概述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如下五个阶段:

1.科研试点阶段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在1983年前,主要还是以理论研究及试验准备为主。以1979年国家财政部参与长春一汽进行的会计电算化项目为代表。该试点阶段主要进行的是单项会计业务的电算化,进展相对缓慢。

2.自发发展阶段

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于1983至1987年间成立,不少单位以此为契机自主研发了电算化软件并投入实际运行。全国各大专院校也开始重视对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的培养工作,相关理论研究工作开始逐步受到重视,但这一阶段的会计电算化发展相对盲目,重复开发现象比较严重。

3.稳步发展阶段

1987至1990年间,it技术迅猛发展,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下,一批专业的会计软件公司相继出现,会计软件市场逐步建立并形成。

4.深化发展阶段

从1990至2007年,国家相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法规制度,使得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开始从原来的单纯核算向综合管理逐步迈进。

5.深度融合阶段

自2007年“友商网”的面世开始,基于当下信息化时代背景的一种新型的电算会计模式——在线会计服务模式诞生了。

二、内涵

在线会计服务模式,即在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理念下的,以租赁为主,以互联网技术为运行平台,为广大用户提供的在线会计管理软件服务。厂商通过internet将财务软件统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客户可结合实际需要,通过互联网向厂商定购自身所需的财务软件,按定购服务多少及时间长短向厂商支付一定的费用,并通过互联网获取厂商提供的相关服务。

三、优点

1.按需支付

用户无需购买软件,而是改为租赁的方式,且不需要对软件进行维护,服务提供商会对软件进行全权管理及维护。在向客户提供互联网应用的同时,软件厂商也提供软件离线操作及本地数据存储功能服务,满足用户随时随地使用其定购软件服务的需求。该模式打破了传统模式需花大量费用用于硬、软件及人员方面的一贯做法,而仅需依据企业自身需要支出少量租赁费,即可通过互联网享受到相应的硬、软件及维护服务,同时还享有软件不断升级的服务,该模式特别适用于中小企业。

2.打破时空限制

因该模式借助于互联网,所以说只要是通网络的地方均可随时开展做账、记账、查询等业务,能够实现跨区域、跨国界的财务信息共享服务,为会计服务的外包市场开拓打下了坚实基础。

3.实时成本控制

在整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成本控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及地位。在使用该新型模式之前,成本控制是滞后的,一般是到了月底核算时才发现成本的高低,此时企业利润已受到影响。在新的会计服务模式下,能够做到成本的事中控制,可随时掌握分支机构的盈利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成本控制也由被动变为主动。

4.实时跟踪

通过该模式,企业负责人可对企业财务变化情况实时掌控,不受时空限制,可随时查看账目。得益于互联网的使用,企业会计人员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想做账就做,同时还可以实现实时查询功能。

5.资源共享

在线模式简单易用,可实现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同步,即财务管理人员无论何时都能看到自己想看的数据。该模式给企业带来了全天候服务的成效,有利于资源共享,便于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

6.业务处理更便捷

传统财务软件操作,一般都是必先进行初始化,之后才能开展日常业务处理。

新服务模式可实现初始化及日常记账业务的同步进行,更加方便适用。传统的财务软件处理凭证的程序相对复杂,一般为:先填制完凭证,保存后审核,确认无误后登账,登账完成后再进行期末的相应结转。而使用在线会计模式后,凭证录入支持全键盘操作,能自动平衡金额,快速便捷,降低了出错率,提高了工作效率。

7.强大的报表功能

该模式在传统财务软件报表处理基础上,特地设置了自动邮件报送的功能,可以直接形成电子档报表文件,并与邮件办公系统自动联接,实现了财务信息化与办公自动化两个系统之间的有效衔接,并且随时能生成表格,打印导出。

四、结语

作为新生事物,在线会计服务在功能设置方面有着人们更多的期待,譬如:可否进一步提升资源共享水平,将在线会计服务、在线税务服务、在线审计服务、在线咨询服务等整合到一个平台等。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及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线会计服务模式将会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

参考文献:

财务共享的发展阶段篇5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成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吸引优秀人才、激发员工的才智,培育员工的忠诚度,成为组织必须关注的重点。出于提升人力资源的价值的考虑,组织必须实施和加强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同时,组织架构的创新孕育出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如企业集团经营中形成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就是组织复杂变革的结果。财务共享中心在实现组织财务人员的集中与管理、集团层面财务制度的标准化和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等方面起积极作用,但同时又给组织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二、文献回顾

国内外学者对财务共享服务和职业生涯管理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RobertGunn(1997)最早提出共享服务的概念;Bergeron在分析了大量财务共享服务案例的基础上,提炼出财务共享服务的概念;moller认为:共享服务必须有一个独立组织实体即共享服务中心为企业集团内的不只一个业务单位(分公司、子公司或业务部门)提供明确的财务活动支持。在国内,张瑞君等(2010)提出了构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策略,回顾了国内外共享服务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并应用案例研究方法对中兴通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归纳出创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方法论及其目的。陈虎等(2008)发表系列文章分别介绍了财务共享的具体内容,揭示财务共享服务项目成功的秘诀、,还分析了财务共享中心绩效管理与评估的视角和特征。庄莹(2011)对我国财务共享服务的发展动力、存在问题及组织结构的优化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尝试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考评体系;林志刚(2010)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中人力资源发展及员工队伍建设进行了探索。在国外,美国学者罗宾斯对职业生涯进行了界定;施恩教授又进一步将职业生涯分为内生涯和外生涯,并提出了“职业锚”理论;约翰·霍兰德提出了职业性向理论,根据大多数人的个性特征,区分为六种职业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经营型和传统型。在国内,对职业生涯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研究领域,涉及较多是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近年来,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始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这个有效工具,研究对象定位于企业及各类职业人群的研究成果也开始出现。周文霞等(2006)以问卷作为测量工具,对多家企业进行调查,研究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工作卷入关系,研究结果证明了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刘莉莉以知识员工的需求特征为出发点,运用组织支持理论分析了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对知识员工的心理和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费黎艳(2011)分析了财会人员职业生涯现状,指出了财会人员职业生涯管理的目标与管理对象,并研究了规划实现的路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组织架构创新的产物,作为特殊的组织形式,其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有别于其他组织,但这类研究成果目前缺乏,所以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员工及职业生涯管理

(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及其员工共享服务中心是组织创新的产物,指将组织整个范围内的共同职能集中,统一形成一个标准化业务部门,实现高质量、低成本地向组织的各个业务、职能部门提供专业服务的一种作业管理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实现人员、技术等资源的共享。其中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具有代表性,它是将组织范围内涉及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与控制的标准化业务从组织中单列出来,成立财务共享中心,为组织各个业务单位提供服务,它是组织财务部门的组织创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中,充分激发各类技术人才的工作热忱和创造性是关键,员工是财务共享中心的核心要素。和传统财务工作相比,共享中心的员工存在工作强度大,工作机械、单一等特点,容易产生工作倦怠、情绪化等状况,进而出现人员不稳定、高流失,组织绩效下降等后果。为了避免这种消极影响,充分实现共享中心的职能,中心的员工个人发展和组织的战略目标一定要紧密相结合,观念再造、业务再造和人员再造相结合,特别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尤为重要,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组织特征决定了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复杂性。

(1)财务共享中心业务的单调性与员工专业技能的单一化。共享服务改变传统的组织结构。在共享服务模式下,组织内部一些易于标准化的财务业务得到集中处理、归并,这样能使部分财务人员从会计核算等简单的基础业务中解脱出来,投入到有关经营决策的财务分析管理中,归并后的标准化的财务业务处理就构成传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主要业务,它为组织提供非常重要、决策基础的会计信息数据,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必须满足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所以对财务会计工作责任心要求非常高,造成财务共享中心的员工身心长期高度紧张,业务的重复、单一化使得员工知识结构单一,缺陷明显,长期不能有效优化,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同时个人提升、自我价值实现机会也较少。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员工工作性质是由职业生涯基础决定的,具有服从性、有秩序性、有效率性和实际性。

(2)共享中心员工呈现年龄跨度小、人数多、竞争激烈等特征。经济发达国家,财务共享服务工作的人员年龄跨度相对较大。作为组织架构创新的新生事物,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我国孕育、发展的时间较短,所以客观形成一方面共享中心员工主要以30岁左右的年轻人为主,且大多数从事财务的基础工作。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业务一般呈现规模化特点,不可避免对同样岗位在某个时间段集中招聘大量员工。另一方面大多数员工都会有职业发展诉求,这种主观诉求与共享中心在有限的时间区段内职位提升机会有限的客观现实产生冲突,竞争势必激烈,即共享中心员工在现阶段集体出现职业瓶颈。这种职业瓶颈与会计人员结构特征、共享中心的工作特点的内部环境密切相关。

(3)组织双轨制的结构形式造成共享中心员工流动的壁垒。组织为了降低人工成本,通常会采用双轨制的员工管理模式,一般会将财务共享中心的员工作为体制外的员工对待,区别于组织内其他的体制内员工,这种制度设计限制了两类员工在组织内的良性互动,从而带来财务共享中心员工职业上升通道的困难。

(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主要表现在:

(1)基于职业锚理论的多重职业生涯规划。美国教授施恩的职业锚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核心价值观、能力和动机密不可分,个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一般会坚持其核心价值观,员工进行职业选择、定位和调整的过程就是在寻找个人的职业锚。职业锚大概有五种类型,即管理能力型、技术能力型、安全型、创作型和自主型。共享中心员工个性化的禀赋、需要及核心价值观,决定了对于即使同样岗位,不同员工的职业自我感也会不同,工作压力及对工作情境的要求也不同。在这种情景下,以组织为中心的单一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会缓解或解决员工的职业瓶颈。如果采用行政级别作为衡量员工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员工薪酬由其管理层级的高低决定,突出管理能力型职业锚类型,而忽视其他类型,那么就会出现“官本位”现象,员工就会趋向管理岗位,只有有限的员工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大部分共享中心的员工或自感职业成长太慢,或自感自己的另类需求无法满足,这种“玻璃天花板”效应造成员工对组织承诺的降低。所以,财务共享中心应根据职业锚理论,以组织和员工个人协调为中心,提供多种职业发展路径。不仅对某一岗位的职业发展设置多种发展道路,还要对不同职业锚人员设计不同职业发展道路,即多重职业生涯通道,在职业发展阶梯的宽度、速度和长度上尽量多样化。如双阶梯模式下组织为员工提供管理生涯和专业技术生涯两种,组织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开发更多内容的多阶梯模式,对专业技术作更详细的划分,为专业人员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2)完成传统共享中心向领先共享服务中心的转变。与传统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相比,领先的共享服务中心更强调拓展共享中心业务类型,把业务分为基本业务和增值业务,基本业务主要包括基本会计账务处理、财务报表编制等,增值业务包括税务管理、信用管理、合同管理和财务信息统计分析等。在提高业务财务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建立战略财务管理体系,挖掘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因为共享服务中心业务的多样化、结构的多层次化能提升员工的综合财务能力,建立和完善共享中心员工科学的财务知识和技能结构,更有利于共享中心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同时,员工的综合财务知识能力的提升反过来也能促进共享中心绩效的提高,产生良性互动效应。四川电信财务共享中心是集团首批财务共享建设试点单位,中心把各种核算岗位业务融合,把日常基本成本核算和营销成本、人工成本、工程资产、收入税金等多种业务贯通,全方位提升中心员工综合能力;在基本核算工作基础上,鼓励员工承担支撑类岗位“助理”角色,学习掌握诸如流程管理、报表管理、资金管理等更加广阔的领域知识,尝试承担项目助理角色,协助其他部门开展重大项目攻关,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共享中心应设置一定的基层管理岗位。科学的管理跨度有利于团队的管理,所以财务共享中心应根据组织和中心的需要设置一定数量的层次的基层管理岗位,不仅能为员工创造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丰富员工的专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而且还可以利于组织和中心基于会计财务的业务特性划分财会员工的职业层次,通过这种层次的划分和优化,形成基于业务的发展通道,进行更好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如四川电信财务共享中心根据员工技能水平、综合素质测,设置初入级、标准级、专家级、资深级等四个岗位技能等级,突出专业化与发展层级的结合。同时建立特别“助理”岗位,面向共享中心核算岗位员工选拔“助理”,“助理”岗位有一半时间仍保持会计核算,另外时间协助所助理的其他岗位人员进行相关支撑业务工作,如流程再造、资金管理等,其业绩考核由其核算工作岗位和所担任助理岗位工作评价两部分构成,试用期二个月,结束后根据其表现决定是否继续担任“助理”岗位。

(4)拓展员工在共享中心外部的发展机会。在不影响共享中心业务的前提下,财务共享中心要以人为本,以开阔的胸怀,支持鼓励员工在中心以外的组织内部其他业务职能部门的合理、有序流动。否则,如果靠卡、扣、封等手段限制中心员工的流动,将长期积蓄中心内部的负面情绪,激化冲突,降低组织绩效。另外,要丰富共享心专业以外工作内容,引导员工借助部门和组织提供的大舞台,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中心还要主动的进行挖掘培养,源源不断向公司其他部门推荐优秀人才,建立优秀员工的选拔输出机制,完善职业生涯管理水平。

(5)不断建立与完善共享中心的轮岗制度。为保持员工对于工作的持久热情,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考虑员工的轮岗周期、轮岗顺序,建立整体队伍的稳定轮岗机制。轮岗制度可以使组织的管理更具弹性,每次的岗位轮换对财务共享中心的员工都是一次新的生动的业务体验。轮岗制度能够持续激活员工的潜能,克服以前在熟悉环境中产生的惰性。财务共享中心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层级较少,更有利于轮岗制度的实施。

四、结论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组织绩效提高和组织发展影响重大,需要引起组织、共享中心各级管理人员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组织对此应有基本思路和战略规划,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人员优胜劣汰机制以及员工转型等事项充分酝酿,周密设计,科学实施。有效沟通、积极培训、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以及领导者的适当承诺是实践所证实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有效手段。组织及共享中心的领导者要热情与员工坦诚沟通,充分聆听和考虑员工合理的利益诉求,这种有效的沟通能消除员工无边际的揣测和盲目的不信任,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一个清晰的未来。有针对性的积极培训能够提升员工的综合财务能力,掌握面对未来挑战的工具,拓展未来的职业之路。

参考文献:

[1]陈虎:《财务共享服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财务共享的发展阶段篇6

自1494年卢卡?帕乔利发明簿记以来,会计作为一项企业职能发展已历经520年。这期间,伴随着企业从简单到复杂,从职能制、矩阵制到有机结构的发展,会计职能的发展也日趋精细、直至枯竭和“边缘化”①,以至于现代国内企业集团中的会计基本上仍被视作“账房”。诸多会计观念上的创新和变革,如“CFo的好伙伴”、“价值经营者”等在国内基本仍停留在概念和纸面阶段,直到近年来开始引入财务共享和集约运营才有所改观。

一、财务共享:会计行业变革中的集约运营

随着集约运营的逐渐引入,财务共享对会计行业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再塑造才逐渐显露出来。再塑造的范围不仅包括成本上的,也包括对企业集团组织的。

(一)财务共享、共享范围及其对企业组织的影响

会计行业的集约运营主要是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国际上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处于“滞涨”阶段的欧美,国内大致出现于21世纪初。财务共享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企业集团会计集约运营和规模效应减少集团内部会计等专业职能日常事务处理成本、提升内部处理统一性和标准化程度,同时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从范围上看,财务共享包括会计与结算过程涉及的应收业务、应付业务、总账和报表,以及资产、税费、资金结算等业务,甚至于会计核算以外的人力资源管理、采购、市场等多项职能②。财务共享的一个发展趋势就是企业集团内部的“去职能化”。这方面可以看一下波特分析中的价值链结构(详见图1)。

企业集团内部横向的企业基本活动(即核心业务处理流程,可理解为企业经营上的“业务流”)和纵向的企业支持性活动(即财务、计划等“职能管理板块”,是实现企业职能管理的“业务流”)纵横交错,在实现互相牵制、加强职能管理的同时又互不相容,增加企业运营成本。财务集约运营将作为“企业基础设施”的会计处理和管控环节分解成可内置于核心业务处理流程的子环节③,在不弱化财务管理的前提下去掉财务职能对核心业务处理流程的垂直型“管理性”干预和“内耗”。

进一步的“去职能化”实质是企业内部的BpR④,即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和会计等职能围绕核心业务处理流程重组,去掉其垂直型“管理性”干预和“内耗”,并将管理融入核心业务处理流程,使企业集团更加专注核心业务并降低内部处理成本,共享和集约运营则面临更大范围扩充。

(二)财务共享的成本优势及实施

一般认为,财务共享发挥效力的原因在于造就成本优势⑤,成本优势的主要来源是波士顿顾问公司所谓的“总括成本变动模式”的经验曲线⑥――源自“学习、分工、投资和规模的综合效应”(布鲁斯?D.亨德森,1973、1974)。

进一步深入这个问题,学习和投资都是基于规模的投资形式,前者基于人的精力,后者基于资本,两者也都包含了某种过程中的优化和提升含义,但实质优化和提升源泉应该来自分工以及持续不断的再分工,通过分工将原来非标准化工作不断标准化。因此,分工和在此基础上的标准化是实现成本优势的内在原因。而财务共享就是以集约运营方式对会计信息生产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基本劳动,即所谓的会计基础工作――重新分工和标准化。

这种再分工和标准化之所以具有可行性,其主要原因在于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支撑手段已走向成熟。根据安德鲁?克里斯和马丁?费依的观点,财务共享可能涉及的信息技术包括eRp、工作流程电子化管理、信息数据库、企业应用程序整合(eai)、电子采购以及企业集团内部交流技术(包括可扩展的置标语言XmL和B2B技术)⑦。

实际承担支撑角色的信息技术手段可能远远不止这些。比如各种已经发展起来的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交互方式、ott、大数据等等。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深刻改变着社会整体观念,有力保证财务共享服务完全基于电子化过程实施⑧。

(三)财务共享实施过程中的标准问题

在国内,尽管新颁布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已经开始了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的“破冰之旅”,但实施十几年、对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影响深远的《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为基础的“一法两规”体系(详见表1)使财务共享过程中涉及的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面临更多实践及相关标准问题。特别是“一法两规”基于纸质会计档案的管理模式直接导致财务共享实施过程中的会计信息二元化问题(即在财务共享过程中同时产生纸质和电子两种关键会计档案信息)⑨,应在实践中予以特别关注并进行标准化处理。

有关财务共享实施过程(特别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实施并须与现行“一法两规”体系保持一致的要求下)中需要关注的标准详见表2。

二、行业转型:财务组织未来发展路径探析

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和集约运营是财务组织转型的出发点,为会计行业变革奠定新的基础。

(一)服务与管控:财务共享的再定位

“以集约、规模、标准化、简化为特点的源于西方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以下简称“服务模式”)使极富泰勒主义和福特主义的财务共享带上了国内企业集团的财务集中管控特点(以下简称“管控模式”)(张育强、林金腾,2011)⑩,财务共享这一舶来品也带上“主义之争”:服务还是管控?

国内企业集团财务共享的快速发展本身就带有较强的“管理发展”的味道,以支撑其快速的业务发展战略。这个动机差异令国内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发展定位与西方有着先天的不同;此外,财务共享成功实施并不仅仅意味着财务处理成本降低策略,以及财务人员的裁撤和财务资源的转移,也不意味着财务管理的弱化。财务共享的成功实施是有限财务资源向业务管理前沿进一步转移并深化财务组织的“业务好伙伴”或“价值经营者”地位的有利条件。

(二)财务资源节约的再运用

不管怎样,财务共享的成功集约至少会形成财务资源的有效节约和进一步集中,从共享集约本身来说,在资源不变的情况下,节约的财务资源可用以向业务发生前端环节延伸以强化经济事项内部控制,或对财务共享范围所处理的业务质量进行事后质量检查,以及业务处理流程本身维护等。在财务共享高度发展情况下,财务资源节约甚至可以在流程和信息系统整合条件下协助审计集约过程中的初期数据收集与处理。

(三)企业集团“交易”管理者和价值经营者

根据制度经济学派的观点,企业内外部发生的经济事项都属于“交易”。康芒斯更是直接将企业内外部交易分为“管理的交易”和“买卖的交易”??????。从财务组织角度出发,“交易”管理是企业集团会计基础工作对象的本质,有助于财务组织从“凭证、账簿、报表”这样的基础会计信息体系中脱离出来,转而进入会计信息运用和价值创造为特征的管理过程??????。通过转型交易和价值链管理,企业集团财务组织又从“交易”管理者走向“价值经营者”,成为业务经营过程的伙伴。

财务共享的发展阶段篇7

【关键词】绩效管理;财务共享服模式;平衡计分卡

一、研究背景

财务共享模式的理念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绩效管理还停留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绩效管理思想相对陈旧。中兴通讯于2005年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真正拉开了中国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序幕,在至今的十年当中,已经实施和准备筹建财务共享服务的企业集团约有八、九十家,企业在集团范围内实现了简化和标准化两个阶段后,共享服务从概念阶段进入实践阶段。

二、我国企业基于财务共享模式的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共享下的绩效管理目标不够明确。在国外,财务共享模式已经产生了30余年,在很多大型跨国集团中得到普遍应用,拥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同时,国外企业在客观生存环境方面是类似的,这使得它们在采用财务共享模式时,可以通过直接学习这些实践经验,使该模式的效益能够较迅速地得到体现。而迄今为止,我国企业的财务共享模式的应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试行企业如凤毛麟角,且运营时间尚短,故而能够直接应用的实践经验少之又少。这使得我国企业在本身对于财务共享模式的理论匮乏和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下,绩效管理目标更加不明确。(2)现有绩效管理指标与财务共享模式不匹配。我国部分企业导入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后,仍沿用原有的传统绩效考评方式对企业集团、各业务单元及中心进行考核。现有的绩效评价体系,仅仅停留在结果的考核上,单独地进行相关指标的量化,没有综合反映业务单元以及中心在客户满意程度、产品和服务质量、员工发展、财务绩效等方面的真实情况。(3)基于财务共享模式的绩效管理信息综合度较低。由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以处理大量重复的数据业务为主,企业针对这些数据进行的绩效管理尤为重要。成熟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通常须具备完善的绩效管理系统,通过日报、月报等定期报告以及实时的数据统计为企业提供完善的绩效数据支持。

三、我国企业基于财务共享模式的绩效管理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管理者对财务共享模式缺乏专业认知及战略引导。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引入我国之后受到了很大的推崇,中国企业在导入这种新型管理模式后,虽然部分企业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只是跟随潮流,而缺乏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理论内容的准确理解和理性思考,以及对考核人员在这方面的全面培训,从而易忽视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进行绩效管理的真正意义。(2)完善的财务共享模式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由于我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科学完善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针对财务共享模式下整个企业及各业务单元、中心的全面绩效管理的研究。因此,企业急需要一个能全面反映其各个业务单元和中心真实情况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3)基于财务共享模式的绩效管理尚未全面落实。在这些企业中,因为大多考核者一时之间无法适应在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的组织结构变化,对新型管理模式的绩效考核特点不明确,或者在借鉴国外企业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成功经验过程中,只是盲目的照搬,实施过程脱节。他们仍然遵循传统理解,惯性的认为考核只是人力资源部的事,对考核工作敷衍了事,导致使绩效管理流于形式,考核成果无法有效予以应用,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工作业务处理效率。

四、我国企业基于财务共享模式的绩效管理的改进建议

(1)制定合理的财务共享模式下的绩效管理目标。制定合理的绩效管理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的关键环节,目标明确则有利于企业在内部营造一种突显绩效的企业文化。此外,明确的目标能够引导企业选取更加合理的绩效指标,企业可以通过绩效管理目标在其内部建立一种合理、科学的管理机制,能够将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个人利益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绩效管理目标制定的过程中,我国企业可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战略导向原则;②全局化原则;③可驱动原则;④可实现性与挑战性相结合的原则。(2)建立合理的财务共享模式下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绩效考核指标平衡计分卡从四个角度综合衡量企业的绩效,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四个指标:财务指标、客户满意度指标、企业内部流程指标、企业的学习和创新指标,其中后三个指标是从非财务的角度提出的,可以更加全面地考察组织绩效。平衡计分卡的四个指标需要保持平衡,任何一方面的短板都会带来绩效的全面降低。这也是该管理方法强调平衡的重要性所在。(3)建立基于财务共享模式的绩效管理信息综合平台。财务共享模式下进行绩效管理时,由于部分企业缺乏便于各系统间的协同效用的绩效考核信息整合系统。因此需要一个能够适用于财务共享中心的整合绩效考核信息的平台,通过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以及有针对性的整合设计,将传统会计信息系统进行集成再造,建立一个it平台,将财务共享中心制定的一切财务制度都固化在统一的数据库中,充分发挥多系统在财务共享服务架构下的协同效用,提高绩效考核的信息整合水平。

【参考文献】

[1]陈虎,董皓.财务共享服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2]陈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绩效管理及评估[J].财务与会计,2008(11)

财务共享的发展阶段篇8

关键词:煤炭行业;转型跨越发展;财务会计;创新模式

在现阶段的发展中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不断优化与完善,在根本上推动了煤炭行业的转型跨越发展,可以说煤炭行业在此种背景之下经历了一定规模的资源整合以及重组,这种发展变化对于整个煤炭行业的发展有着内在的推动力,可以在根本上促进煤炭行业的长足发展。对此下文主要对煤炭行业转型跨越发展背景下的财务会计创新模式进行了简单的探究分析。

一、煤炭行业转型跨越发展的特征

在煤炭行业转型跨越发展背景下,煤炭行业主要具有高度集中化、多样化、复杂化以及拓展化的发展趋势,其主要表现如下:(一)煤炭产业呈现高度集中化。在实践中要想有效的推动煤炭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就要不断的优化完善现有结构,对其进行不断的调整,促进其转型发展,进而在根本上实现整个煤炭资源的整合。在实践中,煤炭行业相继淘汰了落后的产能,优化了其整体的产业布局,对于一些非法生产、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以及一些资源浪费的煤炭产业进行了关闭处理,一些大型的煤炭生产企业重组了中小型煤矿,在根本上保障了整个煤炭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在根本上提升了整个煤炭产业的整体集中度,在实践中有效的推动了整个行业转型跨越的进程。(二)行业投资主体具有多样化以及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在现阶段的发展中,煤炭行业在其转型跨越发展中,主要就是基于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为整合的主要内容,对于一些民营的中小煤矿进行了兼并,在实践中基于国家各种政策的引导,电力、冶金以及化工等与煤炭行业相关联的大型企业也通过入股的方式在煤炭行业中兼并重组,其成为了煤炭行业的主要投资主体。也就是说煤炭行业投资主体逐渐呈现着多样化以及复杂化的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煤炭行业内部的竞争与发展。(三)基于煤炭为主,拓展领域,构建新型的煤炭化发展产业。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在低碳经济以及循环经济观念逐渐深入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煤炭行业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在实践中煤炭行业对于自身的资源进行了充足的利用,完善了其转变的有效方式与手段,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引进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发新型煤炭产业,这种发展趋势与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高度吻合,可以说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带动了煤炭行业的转型跨越发展,同时煤炭行业的转型跨越发展也在根本上推动了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财务会计工作创新的思考

煤炭行业的转型跨越发展的基础就是优质的财务保障,所以煤炭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了解财务会计工作的重要意义与价值,财务部门要对资金进行系统的管理以及分析,对于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充分的筹划与系统的监督,在工作中基于行业投资的主体状况以及实际的状况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对其进行综合性的判断,进而为其提供较为有利的资金支持。对此在实践中要基于以下几点开展工作:(一)要了解现阶段的形势状况,不断的拓展领域与思路,在实践中转变财务会计的实际工作理念。在现阶段的转型跨越发展趋势的影响之下,大多数的煤炭企业还是通过传统的核算方式开展财务会计工作,这种方式与手段早已与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整体发展。对此财务工作人员要对于现阶段的发展形式进行了解,要转变观念,不断的拓展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升其管理思路,加强对各种财务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财务会计的工作理念,进而消除传统的工作模式与手段的消极影响,充分的发挥财务管理的内在职能,为企业的转型发展奠定基础。(二)清洁能源的开采,提升对各种技术的推广与利用,在根本上推动财务会计的内部转型。低碳经济以及循环经济理念的不断深入,在实践中要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实际需求,在工作中提升对各种科技的投入与重视,进而实现整个生产的清洁化,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环保理念,不断的拓展企业的产业化发展,在根本上加强煤炭行业的整体发展,实现其整体精细化。企业的财务部门作为煤炭行业的经济信息中心,在实践中要保障其可以独立核算参与其整体的经营决策。经营决策是否正确对于企业的整体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财务会计部门在实践中要始终参与到煤炭企业的投资决策之中,基于效益的角度对于一些涉足煤炭产品的项目进行系统的研究,参与到其企业的实际生产以及决策之中,对于企业的边际贡献进行系统的管理,对其进行系统的调整以及优化,同时要对于企业的整体营销决策进行管理,构建完善的奖惩制度,提升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进而在根本上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内在职能,促进财务会计的“转型”发展。(三)基于煤炭企业大局出发,有效开展财务共享工作。财务共享服务是依托信息技术以财务业务流程处理为基础,以优化煤炭企业组织结构与规范流程、提升流程效率以及降低运营成本或者增强创造价值的为根本目的,基于市场视角为煤炭企业内外部客户提供专业化生产服务的一种管理模式。煤炭企业在实践中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整体能力和效率的提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建立了一个it平台,把一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制定的一切财务制度都固化在统一的数据库中,将煤炭企业的财务作业流程等都在整个信息系统中进行统一设定,相关成员单位不得随意修改,从而保证总部的战略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在实践中煤炭企业网上报销模块与票据实物流、票据影像模块与过程绩效测评模块以及综合管理模块为主要核心的共享服务系统平台,为煤炭财务共享服务的实施奠定了较强大的信息系统基础。财务共享经营的重点就是对于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在实践中基于经营管理要素对其进行集中调整以及重组,进而增强人均工作效益,在实践中不断的提升其整体效益。此种模式在实践中有利于提升整个生产流程,可以有效的增强企业员工以及各种设备的整体利用效率,可以有效的实现优化企业的产业结构的根本目标,可以在根本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为企业的长足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财务共享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增强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与质量,可以充分的结合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管理等相关内容,对其进行优化配置,在实践中倡导节约、约束、高效率的发展价值与取向,进而在实践中实现低成本的高效管理,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进而提升其内部竞争能力。

三、结束语

煤炭行业转型跨越发展背景下,煤炭行业的资源整合的主要对象就是对煤炭资源、资金、资产以及技术等要素进行系统的整合与优化,在实践中基于资产为主要纽带,通过企业的并购、联合重组以及控股参股等相关方式,加强煤炭企业的兼并以及组合,实现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进而构建一些呈现财务共享、专业化、科学化、先进化的具有一定现代化特征的煤炭能源企业。总之,在实践中煤炭行业转型跨越发展背景之下,企业的财务会计要转变自身的主体,要更加直观的、具体的对煤炭行业的财务管理状况进行反映,这样可以便于企业管理层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正确性,进而在根本上推动其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焦建国.财务会计工作创新的思考——基于煤炭行业转型跨越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1,21:190+141.

[2]焦建国.财务会计工作创新的思考——基于煤炭行业转型跨越发展[J].会计之友,2011,35:21-22.

[3]张玉兰.效益观视角的公司财务报告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

财务共享的发展阶段篇9

关键词: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化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指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系统,并以此使企业的财务信息得到全面的优化与整合,大大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从而增加企业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提高的最终目的。近几年,很多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财务管理信息网络的建设,逐渐实现了办公室无纸化、网上办公、信息共享等优势,使工作效率极大提高,同时也改进了财务管理工作模式,扩大了财务管理的职能,提升了财务管理的空间,保证了企业资产的安全。财务管理信息化,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打破了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适应信息时展的必然选择。但是目前我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阻碍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程度,并且已经成为广大财务管理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各级管理者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意义认识程度不够。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过程,它涉及到了企业在管理观念、方式、生产模式以及资金的动作方式等很多方面的改进。这样一个系统工程,如果得不到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是很难顺利完成的,但是现阶段,我国有些企业领导,安于现状,创新意识不强,觉得实现会计电算化,就已经是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终极目标,这种认识上局限,严重阻碍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同时有些企业领导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所在,忽视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2.财务管理软件的发展相对落后。能够与管理理念与企业文化相契合的财务管理软件,才是一款适用于企业的管理软件。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还没有实力进行财务管理软件的开发,而且一些国外的软件企业所研制的财务管理软件,带有通用性、普遍性,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而且价格不菲。国内的一些软件开发公司虽然具有一定的实力,但是仍然不能完全适用于公司财务集中管理的需求,而且国内的这些软件开发公司,规模相对较小,资金有限,这就导致了开发能力不是很强,无法针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需要,开发出个性化的财务管理软件。

3.信息化标准不够统一,数据不能实现共享。信息化标准不够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内部,总部与各子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之间,在信息化建设的初期就没有协调好,这就造成了标准不能统一,不能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二是在企业与银行,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机构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并且有很多企业的硬件设施还没跟上,这就造成了上述各主体之间的数据传送发生了很多问题,无法实现数据共享。

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加强培训教育,提高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企业想要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企业管理者的观念问题。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与行业协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企业管理者关于财务管理与信息化方面的知识。让他们树立以财务管理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以资金控制为重点的管理观念。企业想要发展,其关键在于管理,企业管理的核心则在财务,财务管理的重点在资金控制,而管理的保障则在制度。企业要懂得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将公司的管理制度设置成为员工都能够遵守,并且不能擅自改变的计算机程序,以此来规范员工的日常行为,保证制度的落实。

2.加强软件更新,与企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企业因为使用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这就能够实现企业对资金的统一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以及资金运作的透明度。软件的开发要紧密围绕着企业经济活动,企业的需求实际上就是软件开发的方向。财务管理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这也为我国的软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软件开发企业要积极、主动的与企业进行沟通,要根据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实际需要,改进、开发软件技术。

3.推进信息化标准的建设。企业想要发展,就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企业要建立统一的计算机平台,使用统一的管理软件,实现财务信息能够在生产、营销、行政、人力资源等部门进行数据共享,更有利于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在企业外部,政府与行业协会要积极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便于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管理,同时也能推动行业规范的形成。

4.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财务信息化储备人才,是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保证,在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企业必须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为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

总结: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财务处理手段,必然被现代信息技术取代。财务管理信息化必然会推动企业在资金管理、预算管理以及企业管理更加完善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虽然现阶段,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信息化方面还存在着诸如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意义认识程度不够;财务管理软件的发展相对落后;信息化标准不够统一,数据不能实现共享等问题,但是相信通过广大财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必然会在规范员工行为,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路.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管理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26).

[2]吕聿芳.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企业研究,2011,(08).

财务共享的发展阶段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和要求,真正实现全国优文化在我区范围内的共享,从而极大地丰富我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改变农村信息闭塞、文化生活贫乏的现状,促进城乡和谐,推动城乡文明建设。

二、重要意义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号工程,是政府向群众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重大基础工程和文化创新工程,是采用现代先进科技手段传播,将优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与整合,通过共享工程网络体系,以互联网、卫星网、镜像、移动存贮等形式,将数字化文化信息资源传播到广大群众身边,实现优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加强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有利于提高我区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加强基层文明建设,促进我区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

三、实施条件

1、文化底蕴丰厚。我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仙文化、妈祖文化优势及独占鳌头的区位优势。通过参加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既可以利用全国各地的文化信息资源,又可以整合本区的文化信息资源,达到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

2、文化网络基本具备。我区现有文化馆机构1个(尚无馆址),乡镇综合文化站7个(其中3个已建成站舍并投入使用),行政村147个,农家书屋36个,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群众文化网络。我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主要依托这些现有文化设施进行文化信息资源的传播。

3、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十二五”城区规划50平方公里,城市建设初具规模,文化事业用地规划明确,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市政工程。

四、建设目标与实施步骤

建设区级支中心。按照国家出台的县(区)级支中心配置标准,支中心配置资金为68万元。

根据省文化厅与我区签订的《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责任书》要求,我区文化共享工程区级支中心、乡镇和村基层服务网络建设须在年6月底保质保量完成。区级支中心建设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场所建设(年12月—年1月)

区支中心建设用房面积200㎡,包括:

1、中控机房(20㎡);

2、多媒体演示厅(100㎡);

3、电子阅览室(60㎡);

4、资源加工及办公区域(20㎡)。

由于我区暂无图书馆及文化馆馆舍,以上场所设在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第二阶段:设备采购(年月—年月)

采用光纤接入,宽带为5m以上,配置电子阅览室电脑25台(最低配置),以及中控机房、多媒体演示厅和资源加工区所须配置的服务器、电脑、交换机、存储(磁盘阵列)、防火墙、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投影仪、移动硬盘等it设备(设备名称、技术参数按照国家近期出台的县(区)支中心配置标准)。

第三阶段:安装调试(年月—年5月)

配备专职技术人员和资源加工人员2名,以实现区支中心技术支持与日常工作开展,最终达到区支中心建设后具有接收、存贮(2tB)由国家中心和省、市分中心提供的信息资源并提供信息服务功能;能够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并在本区局域网上进行、维护和更新;对乡镇和社区共享基层网点提供技术支持。

第四阶段:检查验收(年6月底)

年6月底前完成(第一期)建设任务,以便全省联网投入使用,接受省文化厅组织的专项检查验收。

五、经费保障

1、支中心经费投入

(1)中央补助20万元已到位,区财政配套48万元,主要用于设备购置及完成启动所需的其他软硬件器材配备。

(2)区财政投入场所设施装修改造费用10万元。

2、日常工作经费

每年安排区财政预算10万元,用于支中心的日常运转、维护,以及支中心其他各项业务工作开展。

六﹑组织保障

1、成立“市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