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股权投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4:40

固定资产股权投资篇1

股权结构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影响在股权集中的情况下,问题由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冲突转变大小股东之间的冲突问题。中国所有权结构的核心特征是大股东的绝对控制。胡国柳和蒋国洲(2004)通过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前提下,大股东通过配股掠夺上市公司的财富,导致资本配置效率的下降,影响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第2-10大股东股权集中度反映除第一大股东之外,其他股东的控制程度,其能够形成和大股东的抗衡力量。为了减少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出现了管理者持股,随着管理者持股比例越高,管理者个人的利益就越可能与外部股东的利益相一致,那么他们追求的目标就变成了股东财富最大化,所以经理人会进行效率化的适度规模的投资。

变量的定义、样本选择与计量模型

(一)变量定义本文胡被解释变量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比率,解释变量分别是融资途径、自由现金流和股权结构,其具体计算方法见下表1.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比率(i)=t年的固定资产存量-(t-1)的固定资产存量/t年的固定资产存量(二)样本选择本文选择的样本是中国a股的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数据的时间跨度是2006年至2009年,最终满足条件的样本含有402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三)计量模型本文主要使用一元回归和多元回归模型对影响投资规模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先将各类型变量融资途径、现金流和股权结构纳。

实证研究结果

(一)描述分析描述性分析指标见下表2。从这几个指标的均值看,制造业上市公司主要的融资方式是外源融资,其次是内源融资;在外源融资方式中,其重要性依次为短期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和长期债权融资。

(二)回归分析结果首先给出各个模型的拟合度,模型1、模型2、模型3和模型4的拟合度分别为0.579、0.655、0.491和0.587,拟合度数值都比较好,说明前四个模型从不同的方面解释了与制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支出之间的关系。

1、融资方式和规模对固定资产投资行为的影响效应从模型1和模型4的回归结果看,股权融资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是显著为正的。结果说明股权融资规模越大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越大。短期债权融资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是显著为正的,长期债权融资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支出是为正的,但不显著。一般来讲,短期的债权融资是为企业的营运资金服务的,而长期债权融资是为固定资产的投资支出服务的,因为固定资产投资期限长、金额大,而长期债权融资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的影响并不显著,说明债务的治理作用没有发挥。内源融资规模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是正的,而在回归模型4中,内源融资规模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不显著。内源融资作为企业内部资金积累的因素,毫无疑问对企业的投资规模起了支撑作用。

2、现金流对投资规模的影响效应从回归模型2和模型4的回归结果来看,资产流动性、现金等价物对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的回归系数为负数。这是因为企业保持在流动状态的资产和现金及等价物越多,用于维持企业日常运转的资金就越充足,而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的资金就会越少。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净资产收益率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是显著为正。现金充裕时,企业可支配的现金流量就越大,企业的净利润越大,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其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那么企业越有可能有更多的盈利留存下来用于支持企业的固定资产的投资。

3、股权结构对投资规模的影响效应股权结构模型3和综合因素模型4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是显著为正的。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增加,在制造业上市公司投资决策中更具有决定权和话语权,为了实现和满足大股东自身的利益和期望,可能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活动。前2-10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是显著为正,说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随着2-10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扩大。原因可能是,在我国2-10大股东相对于第一大股东持股水平而言还是持股数量较低,不能对第一大股东形成抗衡力量,不能抵制其非效率化的投资行为,所以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更容易和第一大股东联合起来,形成更大的股东来剥夺中小股东的利益。管理层持股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的是正相关,原因是管理层持股数量相对较小,股东和管理者利益冲突就越大,管理层为自身的利益考虑,有强烈的过度投资动机。

结论

固定资产股权投资篇2

摘要新《企业会计准则》根据长期股权投资的来源不同进行了划分,对其初始计量进行了不同类型的规范。2010年7月,《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对企业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或其他原因丧失了对原有子公司控制权的,对于处置后的剩余股权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规定。后者是对准则内容的延伸和完善,使得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实务处理更加统一、合理。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剩余股权准则

一、初始投资或追加投资时会计处理及纳税调整

(-)以现金出资

用现金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时。以支付的全部价款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若支付的价款中含已宣告发放而尚未领取的股利,还应借记“应收股利”科目。此种情况下不影响企业利润,所以不涉及纳税调整。

(二)以固定资产出资

按《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规定,当公司以固定资产对其他单位投资时,按投出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其他股权投资”科目,按投出固定资产已计提的累计折旧额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投出固定资产的账面原值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按公允价值与账面净值的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或贷记“资本公积”科目。

(三)以无形资产对外投资

公司以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按投出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其他股权投资”科目,同时,按账面摊余价值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按公允价值低于账面摊余价值的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或者按公允价值高于账面摊余价值的差额贷记“资本公积”科目。

二、长期股权投资初始确认应纳税额的各项因素分析

(一)资产评估增值、减值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中,往往涉及到出资物资经评估后的增值、减值而引起的纳税调整问题。按《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接受投资的企业以该项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其账面价值,即作为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基础,使该项固定资产比在原企业时少提折旧,计入“营业外支出”的金额,亦即因此而减少的应纳税所得额,以固定资产出资为例说明此问题。

例1:甲公司以一台设备对乙公司进行长期股权投资,该设备的账面原值100万元,累计折旧20万元,评估价值40万元,假定该设备尚可使用5年,无残值。乙公司在以后5年中累计计提折旧40万元,甲公司列支营业外支出40万元(原值100万元一累计折旧20万元一评估价值40万元),两公司5年会计在税前列支固定资产成本80万元。如果不发生该笔业务,甲公司列支80万元(原值100万元一累计折旧20万元)。因此,从总体上讲,两企业合计在税前列支的成本没有变化。

当然,如果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则差额计入“资本公积”科目,不影响当期利润。承上述例1中,将设备的评估价值确定为9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则对甲公司来讲,资本公积增加10万元,并未影响公司利润,也未多缴所得税;乙公司累计计提折旧90万元,税前列支固定资产90万元。如果不发生该笔业务,则甲公司将列支80万元。由此可见,从两个企业整体来看,应纳税所得额减少了10万元。

(二)应收股利

根据《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投资企业应在收到发放股利的通知时确认投资收益,并计算缴纳所得税。而股利的分配是在税后进行的,即企业应收的股利已在原企业缴纳所得税,如果其所得税率不高于被投资企业,不必再计算交纳所得税;但当所得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时,需补缴所得税。

(三)投资收益

当企业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核算时,如果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按比例计算的占被投资单位的净资产的份额有差异,应据以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记入“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科目,在该项投资年限内摊销记入“投资收益”科目,如无约定年限,按贷方不低于10年的期限,借方不高于10年的期限摊销记入投资收益,分别作纳税调整。

三、长期股权投资减持股权的会计处理

根据《解释4号》,企业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或其他原因丧失了对原有子公司控制权的,对于处置后的剩余股权,应当区分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进行相关会计处理:(一)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对于处置的股权,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同时,对于剩余股权,应当按其账面价值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或其他相关金融资产。(二)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于剩余股权,应当按照其在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处置股权取得的对价与剩余股权公允价值之和,减去按原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原有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的份额之间的差额,计入丧失控制权当期的投资收益。与原有子公司股权投资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在丧失控制权时转为当期投资收益。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处置后的剩余股权在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按照公允价值重新计量产生的相关利得或损失的金额。

在个别财务报表中,由于减资使得成本法改为权益法,要进行追溯调整;减少投资导致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由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的,应以转换时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按照成本法核算的基础,不需要追溯调整。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于处置损益的计算,原企业准则没有进行具体说明,财会[2010]15号文件规定,处置股权取得的对价与剩余股权公允价值之和,减去按原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原有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的份额之间的差额,计入丧失控制权当期的投资收益,并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并限于2010年1月1日以后的事项,无需进行追溯调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2010.

固定资产股权投资篇3

2006年财政部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是继1998年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和2001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对投资事项规范后的一次重大调整,其中对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问题做出了较大变动。这种变动不仅体现在刘企业投资项目的核算规范体系上,而且在内容上也做出了很大的调整,有些变动甚至是观念上的根本改变。本文仅就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会计处理及刘对法的影响,做一简要探析。

新准则的主要调整方面

新准则对投资的会计处理进行了重新分类。将原来一个《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中的内容,分为《企业会训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两部分。新准则与原投资准则中的长期股权投资相比,主要变化有:

初始计量中的情况多元化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分别按企业合并和非企业合并两种情况确定,企业合并又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后续计量中成本法和权益法的适用范围变化

(1)下列情况下企业应运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

①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摔制的长期股权投资;

①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人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2)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

综上可知,新准则下的权益法核算范同被缩小,而对成本法,新准则既扩大又缩小了其适用范围。说扩大了其适用范围,是因为新准则要求投资企业对能够向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持有50%以上表决权)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成本法进行核算,只是在编制合并报表时要按权益法进行调整。说缩小了适用范围,则是因为对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新准则不再像旧准则那样一律采用成本法,而是区分是否可以可靠的获取公允价值,只有对那些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才采用成本法。

权益法下确认投资收益需要对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进行调整

投资企业在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确认。在调整叫,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折旧额或摊销额;二是减值损失的金额。

值得注意的是,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按照被投资单位的账面净损益与持股比例计算确认投资损益,但应当在附注中说明这一事实及其原因。

(1)无法可靠确定投资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

(2)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较小;

(3)其他原因导致无法对被投资单位净损益进行调整,

计提的减值不得转回

当长期股权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当将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初始计量的会计及税务处理分析

(一)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得的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以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例1]2007年1月1日、甲公司以一房产和银行存款200万元向乙公司投资(甲公司和乙公司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两个公司,利润共享,风险共担),占乙公司60%的股权,投资时乙公司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为1.4亿元。投资时甲公司资本公积为500万元,盈余公积为200万元。

该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为8000万元,已计提累计折旧500万元,已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万元,公允价值为7600万元。

甲公司的会计处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7300万元

累计折旧500万元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00万元

贷:固定资产800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8400万元(14000*60%)

贷:固定资产清理 7300万元

银行存款 200万元

资本公权 900万元

税务处理

1、涉及的流转税

(1)营业税。《财政都,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转让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2]191号)文件规定“以无形资产、不动产投资入股,与接受投资方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本通知自2003年1月1日起执行。”

上例属于以不动产投资入股,共同承担投资风险,不征营业税。

(2)增值税。以设备等劝产对外投资,应视同销售,按照“销售使用过的固定资产”进行税务处理。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旧货和旧机动车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2]29号)文件规定,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应税固定资产,无论其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一律按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另外,如果具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增值税问题解答(之一))的通知》国税函[1995]288号文件明确的三个条件,即属于企业固定资产目录所列货物、企业按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并确已使用过的货物、销售价格不超过其原值的货物,可免予征收增值税。

2、涉及的所得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文件规定,企业以经营活动的都分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应在投资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对外投资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

则税差异分析

以上会计处理未涉及任何损益类科目,对于转㈩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税法应作纳税调减,应纳税所得金额=7600=7300-200=100万元,纳税申报时该笔业务应做纳税调增100万元。

(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初始成本为付出的资产的公允价值。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反映在营业外收支中。

[例2]甲公司2007年4月1日与乙公

司原投资者a公司签订协议,甲公司和乙公司不属于同一控制下的公司。甲公司以自产产品(非应税消费品)和承担a公司的短期还贷款义务换取a持有的乙公司股权,甲公司投出存货的公允价值为500万元,增值税85万元,账面成本400万元,存货跌价准备为50万元。承担归还贷款义务200万元。

甲公司的会计处理

新准则对于库存商品的视同销售都要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要求,结转收入和成本。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788万元(500+85+200)

贷:短期借款 200万元

主营业务收入 500万元

应文税费――应文增值税(销项税额) 85万元

借:王营业务成本 350万元

存货跌价准备 50万元

贷库存商品 400万元

税务处理

1、涉及的流转税。《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以外购的原材料或者自产产品对外投资,应视同销售计算增值税。

2、涉及的所得税。按(国税发[2000]118号)文件规定,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对外投资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

财税差异分析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如果足以存货投资,财税差异为存货跌价准备50万元。如果存货未计提跌价准备,新准则与税法基本一致,没有任何则税差异。

延伸分析

[例3]接例2。如果甲公司和乙公司属于同一控制下的公司,投资时乙公司的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为1000万元,投资时甲公司资本公积为100万元、盈余金积为50万元。

甲公司的会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700万元(1000*70%)

资本公积 85万元

贷:短期借款 200万元

主营业务收入 500万元

应文税费――应吏增值税(销项税额)85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350万元

存货跌价准备 50万元

贷:库存商品 400万元

财税差异分析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如果是以存货对外投资,财税差异为存货跌价准备50万元。如果存货无跌价准备,新准则与税法基本一致,没有财税差异。

以存货对外投资,无论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还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的财税差异一致。

[例4]接例1。2007年1月1日,甲公司以一房产和银行存款200万元向乙公司投资(甲公司和乙公司不属于同一控制的两个公司),占乙公司60%的股权。

该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为8000万元,已计提累计折旧500万元,已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万元、公允价值为7600万元。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

甲公司的会计处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7300万元

累计折旧 500万元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00万元

贷:固定资产 800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7609万元(200+7809)

贷:固定资产清理 7300万元

银行存款200万元

营业外收入 300万元

财税差异分析

税法上的应纳税所得额为7600-7500=100万元,会计上的损益为300万元,所以应纳税调减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万元。如果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非同一控制下以不动产投资,无则税差异。这一点不同于同一控制下的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对外投资。

权益法下初始成本调整的会计及税务处理分析

投资成本的调整

比较初始投资成本与投资时占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初始投资成本应按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

投资成本大:不能确认商誉,不调整投资成本。

投资成本小: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即营业外收入。

[例5]a公司于2006年1月1日以一不劝产取得联营企业B公司30%的股权,该固定资产公允价值为1000万元,账面价值为600万元(假设未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3000万元。假设该交换具有商业性质,此项投资双方共担风险,共享利润。

a公司账务处理

(1)以企业合并以外的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区别处理,如果是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长期投资的初始成本,应参照《企业会计准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要求确定。若交换具有商业性质,则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贡产成本:换出产为存货的,应当视同销售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按公允价值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同时结转商品销售成本;提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提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2)如a公司能够对B公司施加重大影响,则a公司应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会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成本) 1000万元

贷:固定资产清理 600万元

营业外收入 400万元

注:商誉100万元(1000-3000×30%)体现在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中。

财税差异分析

在未计提资产藏值准备的情况下,无财税差异。

[例6]如投资时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3500万元,则a公司先按非货币性资产文换进行会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成本)1000万元

贷:固定资产清理 600万元

营业外收入 400万元

再调整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成本=3500×30%=105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成本)50万元

贷:营业外收入50万元

财税差异分析

在未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况下,财税差异为初始投资成本与投资时占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的差额50万元。

深入分析

1.正确理解新准则关于长期投资的规范,关键在于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类型的划分上,而正确理解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这三个概念又是至关重要的。这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长期以来,“商誉”这个名词在我国更多的还是出现在理论讨论中,会计实务并末普遍使用这一科目。新会计准则体系通过全面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使商誉会计真正成为我国企业的一项会计实务,同时也使得我国的企业会计与国际惯例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固定资产股权投资篇4

这两款房地产信托产品的收益率远高于10%的平均收益,为什么?

房地产信托无违约?

“银监会对房地产信托的逐一审批和紧缩政策,让曾经的假股权真债权,优先劣后的结构化模式的方式都行不通。而这两款信托产品都是以股权投资形式进行,所以收益率会高一些。”普益财富研究员范杰解释道。

以安城一号为例,用益信托工作室分析师徐颖风认为,此款产品不是传统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更类似于基金。“所谓新型的房地产信托就是浮动的基金化的房地产信托。”

安城一号的25%的收益率是预期浮动收益,并不固定,而此前的房地产信托大部分是固定收益类,信托公司与项目方约定好融资成本,且项目方抵押足够的资产,产品到期后,若项目方有钱,此项目赚钱,自然履约,若该项目方到时无法付出本息偿还信托资金,则信托公司通过变卖之前的抵押资产,照样可以履约达到这个收益率。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房地产信托鲜少听闻违约的事件发生。

股权投资推高到期收益

而安城一号的投资者则需要承担达不到预期收益的风险。

事实上,安城一号此款产品除了收益率耸人听闻外,产品设计上并没有更出彩的地方。此前平安信托发行的睿石系列,也是以股权投资的模式进行投资,预期收益率为15%。

包括安城一号和睿石在内的此类信托,也不完全是以股权投资的模式进行。“此类产品的投资方式比较多样,一部分是债权投资,一部分是股权投资,如果股权投资的部分配比多一点,收益率就会高一点。”徐颖风分析道。

安城一号的投资期限最长为5年,项目方没有到期股权回购的压力。事实上,所有股权投资类的信托产品投资期限都会很长,因为此产品要一直跟进项目的运行,等到项目结束后,才可以清盘结算。而此前房地产信托的投资期限为2年左右。

退出时间长的股权类信托风险

“投资者的退出方式不同,换句话说就是拿到的钱是不一样的。假股权真债权类和债权类投资的房地产信托产品的期限一般为2年左右,产品到期时,项目没有真正结束(可能并未全部出售出去等),或者此时的股权不值这些钱,开发商根据协议优先回购这部分股权。而股权投资的信托产品,周期很长,到期可以以股权分成的方式拿到收益,这是股权投资真正的退出方式。”

房地产商们抛出高收益的信托产品,不代表投资者可以放心大胆的放“高利贷”。那么投资者购买此类产品需要注意哪些风险?徐颖风认为产品的风险和开发商是紧密相关的。最大的风险在于此项目的风险,未来可能需要关注房价走势和此项目的成交量。“成交量太小的话,也不好兑现预期收益率。”

事实上,投资者首先需要注意信托公司的一贯信誉如何,也就是发行类似产品的最终收益情况到底如何,其次还需把握此类产品投资的领域和项目的未来风险情况,此点更为关键。另外,与固定收益类产品相比,固定收益类更需关注担保措施、质押率、抵押率等情况,浮动收益类产品更需关注投资项目的未来回报情况。

普益财富范杰认为,除了上述几点以外,同时还需要注意项目的设计结构,以及开发商的资信状况。

安城一号的收益测算中,是以周边房价作为依据的,即便5年以后,房价未涨,投资者也是可以拿到这部分预期收益的,但是此项目的风险不在房价,在于未来是否能够完全出售出去。而此项目的负责人也对媒体表示,该产品的回报率取决于项目的销售价格和销售速度。

如何判断是否保本?

如何判断是保本的还是不保本的?很简单,看合同。“房地产信托”即是固定收益类产品;“房地产基金”即是浮动收益类。如睿石的合同是“全功能房地产投资基金”,安城一号则为“平安财富.安城一号房地产基金信托产品”。

25%只是预期!什么都说明不了

既然是浮动收益类,那么25%的收益率说明了什么?一位信托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什么也说明不了,只能说明过去某一只类似的投资项目取得过这样的收益情况”。

徐颖风告诉记者,此类浮动收益的产品目前还没有到期的产品,所以无法据此判断此类产品的最终受益情况如何。“事实上,市场上还是以固定收益类的房地产信托产品为主的,也只有平安信托等有限的几家信托公司做了一些浮动收益类的产品,最终收益现在还不好说。”

为什么会出现收益率这么高的真股权类投资的房地产信托产品?一个有趣是的数据可以侧面反映情况。用益信托数据显示,6月份新发行房地产信托占信托产品总量53%,7月份将为40%,此比例到8月份就只有35%。银监会对房地产信托的控制立竿见影。

信托公司的融资性业务历来监管较为严格,也就是开发商想要通过信托渠道借钱,很难。而投资性业务的监管相对宽松一点,也就是开发商出让股权来筹钱,还算容易。那么此前的假股真债有一部分原因是可以绕开银监会的监管。而近期随着银监会监管的进一步加强,每一项房地产信托产品都要逐一审批,对于股权收益回购也有了明确的要求,绕开监管变得不那么容易。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开发商很缺钱,相对万达、万科等融资成本为10%左右的地产公司而言,一些融资不那么轻松的房地产商只好提高融资成本,吸引眼球的高收益率还可以引起公主注意,有助于后期项目的销售。

房地产信托产品分类

固定收益类:信托公司向项目公司发放信托贷款,受让融资方所持有的债权等形式,产品到期时由项目公司向信托公司支付本金和利息。此类产品发行初期就有明确的预期收益率,期限相对较短,风险相对较低。目前市场上的360款左右的房地产信托产品,绝大多数属于此类。

浮动收益类:通过股权投资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享受项目股权分红的同时,与开发商共同承担风险,期限相对较长,风险也较高。运作期间,信托公司会参与项目管理,对项目公司的经营实施监管。

固定资产股权投资篇5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会计处理

一、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一)何为企业合并

企业合并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企业合并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吸收合并(又叫兼并);新设合并;控股合并。

企业合并图解如下:

应当注意的是:吸收合并与新设合并均不会产生长期股权投资,只有控股合并才会产生长期股权投资;吸收合并与新设合并均形成法律意义上的会计报告主体,而控股合并则形成经济意义上的会计报告主体;吸收合并是合并方花钱买被合并方的净资产,而控股合并是合并方(或购买方)购买被合并方(或被购买方)的长期股权投资。

(二)控股合并类型

1.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1)何为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所谓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均受相同一方或相同多方的控制(即合并双方在合并前具有关联方关系)。

1)a、B企业的合并:

(2)确定初始成本

1)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

第一,确认原则

合并方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的金额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第二,会计分录

.差额在贷方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持股比例)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转让非现金资产)

银行存款(支付现金)

长期借款(承担债务)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差额在借方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持股比例)

累计摊销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以余额为限)

盈余公积(以余额为限)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剩余差额)

贷:无形资产(转让非现金资产)

银行存款(支付现金)

长期借款(承担债务)

.无差额时(略)

第三,实例分析

甲公司与乙公司同属于a公司的两个子公司,2008年6月1日,甲公司以银行存款支付100万元,同时转让一台机器设备,其原始价值为80万元,已累计折旧15万元,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万元,同时又承担a公司40万元的长期借款的还款义务取得乙公司所有者权益的80%,同日,乙公司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为120万元,甲公司资本公积(资本溢价)的余额为18万元,盈余公积的余额为6万元。要求编制甲公司的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96(120×80%)

累计折旧15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18

盈余公积6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80

贷:固定资产80

银行存款100

长期借款40

2)合并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

第一,确认原则

合并方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按发行股份的面值总额作为股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所发行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资本公积(股本溢价)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盈余公司和未分配利润)。

第二,会计分录

.差额在贷方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持股比例)

贷:股本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差额在借方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持股比例)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以余额为限)

盈余公积(以余额为限)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剩余差额)

贷:股本

.无差额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持股比例)

贷:股本

第三,实例分析

甲公司和乙公司同为a集团的子公司,2007年8月1日甲公司发行600万股普通股(每股面值为1元)作为对价取得乙公司60%的股权,同日,乙企业账面净资产总额为130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780(1300×60%)

贷:股本6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180

2.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1)何为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均不受同一方或相同多方的最终控制的合并交易。也可以理解为除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以外的控股合并,或合并前合并双方不存在关联方关系的控股合并。

(2)确定初始成本

1)确认原则

购买方应当在购买日按照确定的企业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企业合并成本包括购买方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以及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之和。

2)会计分录

第一,购买方以付出资产进行合并时

.支付现金资产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银行存款(既包括直接支付现金,又包括支付的直接相关费用)

.转让库存商品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主营业务收入(按公允价值)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银行存款(支付的直接相关费用)

借:主营业务成本(按账面价值)

存货跌价准备

贷:库存商品

.转让固定资产

借:长期股权投资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

银行存款(支付的直接相关费用)

营业外收入(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反之则计入营业外支出的借方)

.转让无形资产(可比照固定资产进行处理)

第二,购买方以承担债务进行合并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短期借款或长期借款

银行存款(支付的直接相关费用)

第三,购买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进行合并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股本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银行存款(支付的直接相关费用)

3)实例分析

甲公司2008年4月1日与乙公司原投资人a公司签订协议,甲公司和乙公司不属于同一控制下的公司,甲公司以库存商品和承担a公司200万元的短期还贷款义务取得a公司持有的乙公司股权,2008年7月1日购买日乙公司可辩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1000万元,甲公司取得70%的份额,甲公司投出库存商品的公允价值为500万元,增值税额85万元,账面成本为400万元,其中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80万元。则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785(500+85+200)

贷:短期借款200

主营业务收入5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5

借:主营业务成本320

存货跌价准备80

贷:库存商品400

库存商品公允价值500万元与账面价值320万元的差额,体现在利润表的营业利润中。

二、非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一)以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1.计算初始成本

初始成本=买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买价中包含已宣告而尚未支付的现金股利

2.编制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

应收股利(买价中包含的现金股利)

贷:银行存款

3.实例分析

2008年5月2日,甲公司从证券市场上购入乙公司发行在外1000万的股票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每股8元(含已宣告但尚未支付的现金股利0.5元),实际支付价款800万元,另外支付相关税费40万元。

初始投资成本=8000+40-1000×0.5=7540

借:长期股权投资7540

应收股利500

贷:银行存款8040

(二)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1.计算初始成本

初始成本=所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

2.编制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股本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应特别注意的是,为发行权益性证券支付的手续费、佣金等费用应从权益性证券的溢价收入中扣除,溢价收入不够扣除的,应依顺序分别冲销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3.实例分析

2008年7月1日,甲公司发行股票200万股作为对价向a公司投资,每股面值1元,实际发行价格为每股3元,实际支付的手续费用480万元,盈余公积余额为30万元。要求编制甲公司的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600

贷:股本2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400

借:资本公积――股本溢价400

盈余公积3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50

贷:银行存款480

(三)以接受投资人投入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1.计算初始成本

初始投资成本=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合同协议约定的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2.编制会计分录

(1)合同协议约定的价值=公允价值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实收资本

(2)合同约定的价值>公允价值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按公允价值)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双方差额)

贷:实收资本(按约定价值)

(3)合同约定的价值

借:长期股权投资(按公允价值)

贷:实收资本(按约定价值)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双方差额)

3.实例分析

2009年10月1日,甲公司接受乙公司投资,乙公司将持有的对丙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投入到甲公司,乙公司持有的对丙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为800万元,未计提减值准备。甲公司和乙公司投资合同约定的价值为1000万元,甲公司的注册资本为4000万元,乙公司投资持股比例为20%。

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1000

贷:实收资本800(40000×20%)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200

(四)以债务重组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1.计算初始成本

初始投资成本=受让股权的公允价值

2.编制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受让股权公允价值)

坏账准备(已计提的坏账准备)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倒挤差额)

贷:应收账款

3.实例分析

a公司应收D公司账款余额为300万元,因D公司发生财务困难,a公司同意D公司用其持有的e公司的一项长期股权投资抵偿债务,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为260万元,未计提减值准备,公允价值为270万元,a公司取得对e公司的股权投资后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则a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e公司270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30

贷:应收账款――D公司300

(五)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1.计算初始成本

(1)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时

初始投资成本=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支付相关税费±补价

(2)采用账面价值模式计量时

初始投资成本=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应支付相关税费±补价

2.编制会计分录(假设换出资产为库存商品且支付了补价)

(1)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主营业务收入(按换出存货公允价值)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银行存款(支付的补价)

借:主营业务成本

存货跌价准备

贷:库存商品

(2)采用账面价值模式计量的

借:长期股权投资

存货跌价准备

贷:库存商品(按换出存货的账面余额)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银行存款(支付的补价)

3.实例分析

(1)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

a公司以5辆小汽车换取B公司持有的对D公司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5辆小汽车的账面原价为200万元,已计提折旧40万元,未计提减值准备,公允价值为150万元,B公司持有的对D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80万元,公允价值为170万元,a公司支付了20万元现金。不考虑相关税费,双方交易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是可靠的。

a公司会计处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160

累计折旧40

贷:固定资产――小汽车200

借:长期股权投资――D170(150+0+20)

营业外支出10(150-160)

贷:固定资产清理160

银行存款20

(2)采用账面价值模式计量的

a公司以持有m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换入C公司持有的n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持有m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为200万元(采用成本法核算),公允价值为210万元,未对该项投资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C公司持有n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为170万元(采用成本法核算),公允价值为190万元,未对该项投资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a公司收到补价20万元,双方交易不具有商业实质。

a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初始成本=200+0-20=18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n公司180

固定资产股权投资篇6

二、重要考试点

在历年考试中本章都是重点章节,主要以综合题的方式出现,出题的分值大约在15分左右。本年该章节变动比较大,考生需要特别注意各种投资方式的账务处理。本章主要考点如下:

初始成本的计量、成本法下投资收益的确认、计量以及权益法的应用。

三、重点难点讲解及分析

(一)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法的确认原则:

(二)初始成本计量的方法

考生需要注意形成长期股权投资的方式不同,账务处理也不尽相同。

1.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其初始投资成本:

(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①合并对价(取得投资而付出的代价):现金、非货币性资产和承担债务等方式。

②初始成本的入账价值=合并日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

③差额=合并对价-初始成本入账价值

④差额的调整顺序:先调整资本公积、再调整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⑤账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公司(成本)

应收股利(被投资单位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有关资产科目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例1】甲公司和乙公司同为a集团的子公司,2007年6月1日,甲公司以银行存款取得乙公司所有者权益的80%,同日乙公司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为1000万元。

①若甲公司支付银行存款72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成本)800(1000×80%)

贷:银行存款720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80

②若甲公司支付银行存款900万元。该公司资本公积为40万元,盈余公积为35万元,未分配利润为10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成本)800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40

盈余公积35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25

贷:银行存款900

【例2】甲公司和乙公司同为a集团的子公司,2007年8月1日甲公司发行600万股普通股(每股面值1元)作为对价取得乙公司60%的股权,同日乙企业账面净资产总额为130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成本)780(1300×60%)

贷:股本600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180

(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考生应注意:

①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合并日取得被投资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等的公允价值

②以存货进行投资时,需要按照存货的公允价值确认其收入以及增值税销项税额并结转其成本

③以其他非货币性资产(除存货以外)只需要结转其成本,将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成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营业外收支即可。

④账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公司(成本)

营业外支出(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其账面价值的余额)

贷:有关资产科目(不涉及存货)

银行存款(发生的直接相关费用)

营业外收入(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

的余额)

主营业务收入(库存商品的公允价值)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例3】2007年1月1日,甲公司以一台固定资产和银行存款200万元向乙公司投资(甲公司和乙公司不属于同一控制的两个公司),占乙公司注册资本的60%,该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为8000万元,已累计计提折旧500万元,已累计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万元,公允价值为7600万元。假设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清理7300

累计折旧5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

贷:固定资产8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成本)7800(200+7600)

贷:固定资产清理7300

银行存款200

营业外收入300

【例4】2007年5月1日,甲公司以一项专利权和银行存款200万元向丙公司投资(甲公司和丙公司不属于同一控制的两个公司),占乙公司注册资本的70%,该专利权的账面原价为5000万元,已累计摊销600万元,已累计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200万元,公允价值为4000万元。假设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成本)4200(200+4000)

累计摊销600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200

营业外支出200

贷:无形资产5000

银行存款200

【例5】甲公司2007年4月1日与乙公司原投资者a公司签订协议,甲公司和乙公司不属于同一控制下的公司。甲公司以存货和承担a公司的短期还贷款义务换取a持有的乙公司股权,2007年7月1日合并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000万元,甲公司取得70%的份额。甲公司投出存货的公允价值为500万元,增值税85万元,账面成本400万元,承担归还贷款义务200万元。会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成本)785

贷:短期借款200

主营业务收入5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5

借:主营业务成本400

贷:库存商品400

注:合并成本=500+85+200=785(万元)

2.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1)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包括与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直接相关的费用、税金及其他必要支出。

【例6】2007年4月1日,甲公司从证券市场上购入丁公司发行在外1000万股股票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每股8元(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0.5元),实际支付价款8000万元,另支付相关税费40万元。

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假定按照权益法核算):

借:长期股权投资――丁公司(成本)7540

应收股利500(1000×0.5)

贷:银行存款8040

(2)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例7】2007年7月1日,甲公司发行股票100万股作为对价向a公司投资,每股面值为1元,实际发行价为每股3元。不考虑相关税费。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假定按照权益法核算):

借: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成本)300

贷:股本100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200

(3)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例8】2007年8月1日,a公司接受B公司投资,B公司将持有的对C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投入到a公司。B公司持有的对C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为800万元,未计提减值准备。a公司和B公司投资合同约定的价值为1000万元,a公司的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B公司投资后持股比例为20%。a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成本)1000

贷:实收资本――B公司1000

(三)成本法的核算

1.“应收股利”科目发生额=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投资持股比例

2.“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发生额=(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投资持股比例-投资企业已冲减的投资成本

或:

“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发生额=(应收股利的累积数-投资后应得净利的累积数)-投资企业已冲减的投资成本

考生应当注意:应用上述公式计算时,此笔业务核算按顺序分为三步,第一步:计算“应收股利”科目发生额,在“应收股利”科目借方反映。第二步: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的金额与方向,若计算结果为正数,则为本期应冲减的投资成本,在“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贷方反映;若计算结果为负数,则为本期应恢复的投资成本,在“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借方反映,但恢复数不能大于原冲减数。第三步,通过借贷平衡原理倒挤“投资收益”科目的金额与方向。

【例9】a企业2007年1月1日,以银行存款购入C公司10%的股份,a企业对C公司不年具有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并准备长期持有,采用成本法核算。C公司于2007年5月2日宣告分派2006年度的现金股利100000元,C公司2007年实现净利润400000元。

2007年5月2日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时,投资企业按投资持股比例计算的份额应冲减投资成本。

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1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10000

(1)若2008年5月1日C公司宣告分派2007年现金股利300000元

应收股利=300000×10%=30000(元)

应收股利累积数=10000+30000=40000(元)

投资后应得净利累积数=0+400000×10%=40000(元)

因应收股利累积数等于投资后应得净利累积数,所以应将原冲减的投资成本10000元恢复。

或:“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发生额=(40000-40000)-10000=-10000(元),应恢复投资成本10000元。

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30000

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10000

贷:投资收益40000

(2)若C公司2008年5月1日宣告分派2007年现金股利450000元

应收股利=450000×10%=45000(元)

应收股利累积数=10000+45000=55000(元)

投资后应得净利累积数=0+400000×10%=40000(元)

累计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为15000元(55000-40000),因已累积冲减投资成本10000元,所以本期应冲减投资成本5000元。

或:“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发生额=(55000-40000)-10000=5000(元),应冲减投资成本5000元。

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45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5000

投资收益40000

(3)若C公司2008年5月1日宣告分派2007年现金股利360000元

应收股利=360000×10%=36000(元)

应收股利累积数=10000+36000=46000(元)

投资后应得净利累积数=0+400000×10%=40000(元)

累计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为6000元(46000-40000),因已累积冲减投资成本10000元,所以本期应恢复投资成本4000元。

或:“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发生额=(46000-40000)-10000=-4000(元),应恢复投资成本4000元。

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36000

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4000

贷:投资收益40000

(4)若2008年5月1日C公司宣告分派2007年现金股利200000元

应收股利=200000×10%=20000(元)

应收股利累积数=10000+20000=30000(元)

投资后应得净利累积数=0+400000×10%=40000(元)

因应收股利累积数小于投资后应得净利累积数,所以应将原冲减的投资成本10000元恢复。注意这里只能恢复投资成本10000元。

或:“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发生额=(30000-40000)-10000=-20000(元),尽管计算结果为负20000元,但因原冲减的投资成本只有10000元,所以本期只恢复投资成本10000元,不能盲目套用公式计算结果恢复投资成本20000元。

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股利20000

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10000

贷:投资收益30000

(四)权益法的核算

1.“成本”明细科目调整的会计处理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应按其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公司(成本)”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例10】a公司以1000万元取得B公司30%的股权,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3000万元。

①如a公司能够对B公司施加重大影响,则a公司应进行的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成本)1000

贷:银行存款等1000

注:商誉100万元(1000-3000×30%)体现在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中。

②如投资时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3500万元,则a公司应进行的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成本)1000

贷:银行存款1000

成本=3500×30%=105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成本)50

贷:营业外收入50

2.“损益调整”明细科目的会计处理

被投资单位实现盈利:

借:长期股权投资――××公司(损益调整)

贷:投资收益

被投资单位发生亏损: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公司(损益调整)

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公司(损益调整)

考生应注意:

(1)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收益的核算

投资企业在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的份额时,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确认。比如,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计提的折旧额或摊销额,相对于被投资单位已计提的折旧额、摊销额之间存在差额的,应按其差额对被投资单位净损益进行调整,并按调整后的净损益和持股比例计算确认投资损益。

【例11】某投资企业于2007年1月1日取得对联营企业30%的股权,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的固定资产公允价值为600万元,账面价值为300万元,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预计净残值为零,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被投资单位2007年度利润表中净利润为300万元,其中被投资单位当期利润表中已按其账面价值计算扣除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为30万元,按照取得投资时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计算确定的折旧费用为60万元,不考虑所得税影响,按照被投资单位的账面净利润计算确定的投资收益应为90(300×30%)万元。按该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计算的净利润为270(300-30)万元,投资企业按照持股比例计算确认的当期投资收益应为81(270×30%)万元。

(2)被投资单位实现净亏损的核算

投资企业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应当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以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减记至零为限,投资企业负有承担额外损失义务的除外。

在确认应分担被投资单位发生的亏损时,应当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处理:

首先,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其次,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不足以冲减的,冲减长期应收款项目等的账面价值。

最后,经过上述处理,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企业仍承担额外义务的,应按预计承担的义务确认预计负债,计入当期投资损失。

被投资单位以后期间实现盈利的,企业扣除未确认的亏损分担额后,应按与上述相反的顺序处理,减记已确认预计负债的账面余额、恢复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及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确认投资收益。

【例12】甲企业持有乙企业40%的股权,2006年12月31日投资的账面价值为4000万元。乙企业2007年亏损6000万元。假定取得投资时点被投资单位各资产公允价值等于账面价值,双方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期间相同。

则:甲企业2007年应确认投资损失2400万元,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降至1600万元。

上述如果乙企业当年度的亏损额为12000万元,当年度甲企业应分担损失4800万元,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0。如果甲企业账上有应收乙企业长期应收款1600万元,则应进一步确认损失:

借:投资收益800

贷:长期应收款800

注意:除按上述顺序已确认的投资损失外仍有额外损失的,应在账外备查登记。

3.“其他权益变动”的会计处理

投资企业对于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计入所有者权益。

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借记或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公司(其他权益变动)”科目,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例题13】a公司对C公司的投资占其有表决权资本的比例为40%,C公司2007年8月20日将自用房地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该项房地产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为100万元。

a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其他权益变动)4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40

(五)成本法与权益法的转换

1.权益法转为成本法

投资企业因减少投资等原因对被投资单位不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改按成本法核算,并以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按照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

2.成本法改为权益法

企业根据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将长期股权投资自成本法转按权益法核算的,应按转换时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小于转换时占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公司(投资成本)”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六)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准备

当长期股权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会计处理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考生应注意: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七)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

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其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因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而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处置该项投资时应当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按相应比例转入当期损益。

固定资产股权投资篇7

(一)被兼并企业的账务处理一是被兼并企业评估后的会计处理。经批准被兼并的企业,按照规定由法定资产评估机构对其财产进行资产评估,该项资产评估事项属于企业产权变动事项,在评估结果报有关部门核准或备案后,应按如下原则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1)被兼并企业应按批准评估备案的资产价值调整有关资产的账面价值。流动资产、长期投资以及无形资产,应当按照评估备案的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借记(或贷记)有关资产科目,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科目。(2)固定资产,按评估确认的固定资产原值与原账面原值之间的差额,借记(或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按评估确认的固定资产净值与固定资产原账面净值之间的差额,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科目,按照两者之间的差额,贷记(或借记)“累计折旧”科目。二是被兼并企业结束时的会计处理。被兼并企业丧失法人资格的企业结束旧账时,借记所有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科目的余额,贷记所有资产科目的余额。保留法人资格的企业,仍可继续沿用原企业账册;也可以结束旧账,另立新账。企业无论是继续沿用原企业账册还是另立新账,均应将被兼并企业的净资产全部转入实收资本。

(二)兼并方企业的会计处理也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被兼并企业丧失法人资格情况下的处理。采取有偿方式兼并的,按照各项资产评估确认的价值,借记所有资产科目,按照成交价值高于评估确认的净资产的差额,借记“无形资产——商誉”科目,按照确认的各项负债数额,贷记所有负债科目,按照确定的成交价值,贷记“专项应付款——应付兼并企业款”科目。企业支付价款时,借记“专项应付款——应付兼并企业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采取无偿划转方式兼并的,应按各项资产、负债评估确认的价值,借记所有资产科目,贷记所有负债科目,两者之间如有差额,贷记“实收资本”科目。二是兼并企业仍保留法人资格情况下的处理。企业有偿兼并其他企业,作为长期投资处理,按支付的价款借记“长期投资”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目。在年终进行财务核算时,兼并企业在编制个别会计报表时应对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其长期投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作为股权投资差额。企业采取无偿划转方式取得被兼并企业资产的,按划转的净资产,借记“长期投资”科目,贷记“实收资本”科目。

二、企业对外投资资产评估增减值会计处理

企业只有以实物资产对外投资时需要进行资产评估,在评估结果得到有关部门的核准或备案并投资成功后,投资方和被投资方均要按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企业间进行股权重组或以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应按非货币易的原则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采用权益法核算时,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作为股权投资差额,分别情况进行会计处理;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某单位(股权投资差额)”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某单位(投资成本)”科目,并按规定的期限摊销计入损益;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某单位(投资成本)”科目,贷记“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

企业以放弃非现金资产而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与所放弃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首先应当扣除按规定未来应交的所得税,记入“递延税款”科目的贷方。投资成本与所放弃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扣除未来应交所得税后的余额,记入“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企业处置该项投资时,原记入“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的金额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科目;待企业按规定程序转增资本时,已实现的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科目的金额,可用转增资本(或股本)。企业以现金对外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长期投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也比照上述原则处理。

三、企业改制评估增减值会计处理

企业改制必须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授予有资产评估资格的机构进行评估,评估发生的增减值报经有关主管部门立项确认。企业会计人员在接到评估确认通知后,应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做好相应的会计处理。

(一)国企改制资产评估增值的会计处理根据财税字[1997]第77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内资企业股份制改造,1997年7月1日以后,评估增值不折成股份,扣除未来所得税后的余额,计入资本公积增值准备,按税法规定须缴纳所得税。企业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可以按照固定资产原账面原价计提,也可以按照评估确认的固定资产原价计提。按照评估调账后的固定资产原价计提折旧。资产评估增值部分不折成股份,并按税法规定在评估资产计提折旧、使用或摊销时需要征税,在按评估确认的固定资产价值调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时,应将按规定评估增值未来应交的所得税记入“递延税款”科目的贷方,固定资产评估增值扣除未来应交的所得税后的差额,记入“资本公积——资产评估增值准备”科目。公司按规定于评估资产计提折旧、使用或摊销等时,或按规定的期限结转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时,其应交的所得税,借记“递延税款”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原计入资本公积的资产评估净增值准备,因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应将该“资本公积准备”转入“其他资本公积”;待评估资产增值价值实现后,该转入的“其他资本公积”方可按规定程序转增股本,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科目,贷记“股本”科目。对于资产评估增值如何结转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从理论上讲,应当在各项评估资产计提折旧、使用或摊销费用时分别项目处理。但由于在股份制改组时,资产评估是将资产增值和减值相抵后的净额计入资本公积的,在实际工作中很难一一对应,可考虑按照税法规定采用综合调整办法,即对资产评估增值额不分资产项目,均额在以后年度纳税申报的成本、费用项目中予以调整,相应调增每一纳税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调整期限最长不超过10年。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按照每一项目的实际增减值情况逐项调整。

按固定资产的原账面原价计提折旧。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公司只按照固定资产的原账面原价计提的折旧部分计入成本费用的,则评估增值部分不需要计算未来应交的所得税,公司应将评估增值部分全部计入资本公积。在计提折旧时,公司应按固定资产原账面原价计提的折旧,借记有关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同时,按评估增值后的固定资产原价计提的折旧与按原账面原价计提的折旧之间的差额,或按规定的期限(不超过10年)平均转销的金额,借记“资本公积”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二)国企改制资产评估减值的会计处理对于评估减值的会计处理,由于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明确规定,实践中主要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直接冲减资本公积,另一种是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这两种处理方法各有优缺点,企业应区别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情况决定采用哪一种处理方法。

四、因清产核资而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

《清产核资试点企业有关会计处理规定》[(93)财会字80号]文件规定:企业主要固定资产价值重估后,经过验收核实,应相应调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固定资产重估后如为增值,按固定资产原值增值金额,借记“固定资产”科目,按固定资产净值的增加额,贷记“资本公积”科目,按其差额,贷记“累计折旧”科目。清产核资发生的固定资产评估增值会计上不确认收益,评估增值的部分可计提折旧。

此外还有向银行贷款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按财会二字[1995]25号文件规定,资产重估增值只有在法定重估和企业产权变动的情况下,才能调整被重估资产账面价值。企业因向银行贷款,由贷款银行指定的资产评估机构对企业进行资产重估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只能作为银行对企业进行贷款的依据,不属于法定重估业务,企业不得自行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股权投资篇8

复杂股权结构下,长期投资及权益的抵销

实务中企业股权结构复杂多样,有单一控股、直接控股、间接控股、交叉控股等多种形式。那么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集团内如何抵销长期投资及权益?

1.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前,个别会计报表要按权益法调整长期投资。但因各公司的投资比例不同,有的可能采用成本法核算长期投资。不同的核算对合并会计报表有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种情况下应如何处理?

笔者认为应先按少数股东股权比例少数股东应计的损益,将计算出来的少数股东收益调整抵减集团公司汇总净利润,则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核算集团内公司间的长期投资,合并会计报表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因为集团公司汇总净利润减去少数股东收益就是集团公司的合并净利润。即不论个别会计报表如何反映,合并时均要进行抵销调整,故最关键的是按少数股东权益比例准确计算少数股东应计的损益。

2.交叉持股情况下,长期投资与权益的抵销。有时出于企业资本运作的需要或因挽救关破企业的政府行为,会出现被投资企业兼并投资企业的情况,即子公司或子公司的子公司对母公司的长期投资,这种投资的比例一般不会占母公司股权的100%.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如何抵销子公司对母公司的长期投资?《暂行规定》对此没有论及。按通常做法将子公司对母公司的长期投资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相抵销,则会出现很奇怪的情形:抵销后的合并会计报表,实收资本(股本)项目只剩下母公司的实收资本数,股东列示为母公司股东。笔者认为合并调整时可将子公司实收资本数调整转入资本公积,调整后合并会计报表所有者权益保持不变,而实收资本数就只反映母公司的实收资本,这样能更为清晰的反映集团公司中母公司为控股公司的实际情况。

3.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情况下,长期投资与权益的抵销。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为负数时,应如何抵销母、子公司之间的投资与权益?目前尚无正式的规定。有一种意见认为:根据股东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的规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仅承担投资额以内的有限责任,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投资账户只能降至零,不允许出现负数。故母公司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对子公司所有者权益负数部分,不能冲减集团公司所有者权益,而应在“其他长期负债”项目反映。但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对公司仅承担投资额以内的有限责任,按权益法核算,长期投资账户余额只能降至零,不允许出现负数。这对投资企业的个别会计报表而言,无疑是合理的。但在合并会计报表时,将集团公司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内的所有企业当作一个整体来看的话,这样处理似乎不太合理。以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个别公司为例,若因为股东对公司仅承担有限责任,而将所有者权益负数部分放在负债反映,就会低估负债,高估权益,不符合谨慎性原则。而且这样处理,所有者权益为负数那部分亏损隐藏在负债里,资产负债表不能反映公司真实的资产状况,也不会出现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资产负债表,我们看到的只有所有者权益为正数或零的资产负债表。同样道理,当我们将集团公司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同样不应将一部分亏损放在负债项目反映,以免低估负债,高估权益。所以,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对子公司所有者权益负数部分,应冲减集团公司所有者权益,而不应放在负债项目反映,以真实反映集团公司的资产状况。另有一种意见认为:将子公司所有者权益负数部分在合并会计报表的“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反映。这样处理似乎也不大合理。当我们将集团公司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时,所谓投资,应是指对集团外的投资,对集团内部应无所谓的投资,故合并会计报表对内部而言,不应有“未确认的投资损失”。

权益的再抵销

合并会计报表在母公司对子公司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抵销时,已经将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全部抵销。目前规定需要将子公司提取的盈余公积再抵销回来,但并没有规定对资本公积是否应再抵销回来。若不将资本公积再抵销回来,则这部分资本公积合并在未分配利润项目反映,对集团公司合并会计报表反映的净资产并没有,但对合并会计报表使用者可能会产生误解。我国对资本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使用有不同的规定,资本公积是不允许分配的。有的集团公司内各企业的资本公积占所有者权益的比例相当大,合并后若不将已抵销的资本公积再抵销回来,容易使人误解,以为合并会计报表上反映的未分配利润均是可自由动用的,可能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所以,在合并会计报表时,除了应将已抵销的盈余公积再抵销回来外,也应将已抵销的资本公积再抵销回来。

内部交易的抵销

内部交易一般分为存货的购销和固定资产的购销,是否均要进行抵销?《暂行规定》要求对两种内部购销均要进行抵销,但内部固定资产交易发生不多或对集团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不大的,也可不抵销。而《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对子公司投资会计》则要求对“集团内部交易及其产生的未实现利润应全额消除”(包括存货及固定资产)。但在实务中是否均要这样处理?我们分存货、固定资产两种情形讨论。

1.作为存货的购销。若两公司间的生产、销售存在上、下游关系,他们之间的销售只是半成品或产成品在集团公司内的流动,并没有对集团外销售,则两者之间的销售应进行抵销。若两公司间在生产、销售上并不存在上、下游关系,他们之间的销售只是偶尔发生,且金额不是很大时,对集团公司的经营成果影响很小的话,根据重要性原则,则无必要进行抵销。

2.作为固定资产的购销。对此类业务是否都应一律进行抵销?举个例子:假如集团内a销售一台产品给集团内B企业作为固定资产,售价100万元,成本80万元。使用年限10年,不留残值。若要抵销的话,则要连续10年对售价与成本之差及折旧进行抵销,直到该固定资产退出使用。但通常一个集团的合并报表金额都非常巨大,资产负债表或损益表的数字大多都是千万元或亿元,20万元的内部利润及每年2万元的折旧调整,对整个集团的资产状况及经营成果的是很小的,依重要性原则,似无必要进行抵销调整。而且这些抵销调整在实务中操作难度较大。因为会受到间隔期间太长,人员的变动,记录的不完整,固定资产的调拨,固定资产大修理可能引起的价值变动,不同年度不同的经手人员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等因素的影响,很难保证在该固定资产整个运作期间的连续抵销及衔接。另外,若a公司不是专门为集团内部公司生产产品的企业,产品又并非滞销,其不卖给B公司也能卖出去,B公司购买的固定资产又是经营所需要,其不向a公司购买也要向集团外购买,则也可以将此交易看作a公司对外销售产品100万元,B公司从外购入固定资产100万元。因为按公允市价,该固定资产价值应为100万元。这样实务上较易操作,也不违背谨慎性原则,反而更公允地反映集团公司合并资产的价值。但这应有一个前题:即出售产品的公司并非专为集团内的企业制造产品且产品并非滞销。

上述例子只是举的一项内部固定资产购销。通常,一个集团公司合并报表合并范围少则五六家公司,多则十几至几十家公司。每年各公司间均有可能发生一些内部固定资产的购销,这些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又可能各不相同,而各不同的年度又均有可能发生内部固定资产的购销。如果不论金额大小一律都要求进行抵销,则更难保证这些内部购销的固定资产在其各自的整个运作期间的连续抵销及衔接,更加不具可操作性。

至于何为重要性?哪些内部销售必须抵销?哪些内部销售可不必抵销?如何判断?是否可象“租赁”及“非货币性交易”一样,制定一些定性或定量的判断标准?这些也都有待进一步探讨。

内部债权债务抵销的处理

通常内部债权债务的抵销要求按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预付账款与预收账款、其他应收款与其他应付款等一一对应的项目进行抵销。这要求集团内各公司之间往来账项非常清晰,账务处理相同,且定时对账。但在实务中这种理想的情形是很少的,有时很难按此进行操作。大家知道,需要抵销的内部债权债务是内部往来的期末余额,而内部往来在期中是频繁发生的。由于双方入账的时间差异、账务处理的差异、对账是否及时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双方挂账的期末余额未必相等,就算期末余额相等,挂账科目也未必相同,要抵销可能要费许多时间去逐项核对、调整后才能抵销。一个集团公司合并报表范围若包含有十几家公司的话,各公司间互相有内部往来,则需要抵销的项目或许会有几十、上百个,若每项都要求逐一对应抵销,则要花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其实不必如此麻烦,可用较简单的处理。

内部债权债务抵销的目的是要消除集团公司内部的债权债务,使合并报表重叠部分消除,以便尽可能真实地反映集团公司的资产状况。只要能消除集团公司内部的债权债务,就不必拘泥于各项目一一对应的限制。可将集团内各公司间所有的内部往来期末余额按借、贷方分别列示(可不必分对应公司、对应项目),按各相同项目相同方向余额的合计数作相反方向的调整分录,就可以将内部债权债务相互抵销。若所有内部往来借方余额合计数与贷方余额合计数相等,则内部债权债务可全额抵销;若所有内部往来借方余额与贷方余额不相等,则差额为未能抵销数。若差额数不大,不影响合并报表的真实性,则对此差额可不予理会;若差异数较大,则需继续核对内部往来,查找原因,降低差异,这样处理,对合并范围较广,内部往来项目很多的集团公司较易操作,也会达到尽可能抵销内部债权债务的目的。

固定资产股权投资篇9

关键词 会计准则;解释;点评

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企业会计准则,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和有关问题,针对上市公司今年以来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情况,财政部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以下简称“1号解释”),回答了包括首次执行日有关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金额如何进一步复核在内的10个问题。“1号解释”以财政部文件的形式,其效力等同干企业会计准则正文及其应用指南。

一、企业在编制年报时,首次执行日有关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金额是否要进一步复核?原同时按照国内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B股、H股等上市公司,首次执行日如何调整?

答:企业在编制首份年报时,应当对首次执行日有关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账面余额进行复核,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在附注中以列表形式披露年初所有者权益的调节过程以及作出修正的项目、影响金额及其原因。

原同时按照国内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B股、H股等上市公司,首次执行日根据取得的相关信息,能够对因会计政策变更所涉及的交易或事项的处理结果进行追溯调整的,以追溯调整后的结果作为首次执行日的余额。

点评:“1号解释”要求,在编制执行新会计准则的首份年报时,应对报表相关项目的账面余额进行复核。例如,复核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如存在减值迹象,则进一步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并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方可对外公布。因此,投资者将来在上市2007年年报中看到的年初净资产,很有可能与该公司在季报和半年报中披露的数额不一致。

另外,关于B股、H股等上市公司,如对于借款费用等首次执行日如何衔接的解释,与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2007年2月1日的第一份《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工作组意见》第十项的问答完全一致。

例如,由于新会计准则扩大了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范围,不再限定只有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款项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才可以资本化;如果是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也允许将相关利息费用资本化,从而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因为B股、H股上市公司可能就“一般性借款费用资本化”因素进行了追溯调整,理财投资者可以通过有关境内外会计准则差异调节表推断这一因素对2007年期初股东权益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一原“境内外差异”来推断:会计准则实现趋同后,新旧会计准则下的净利润差异。

二、中国境内企业设在境外的子公司在境外发生的有关变易或事项。境内不存在且受相关法律法规等限制或交易不常见,企业会计准则未作规范的,如何进行处理?

答:中国境内企业设在境外的子公司在境外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境内不存在且受法律法规等限制或交易不常见,企业会计准则未作出规范的。可以将境外子公司已经进行的会计处理结果。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原则下,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调整后,并入境内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相关项目。

点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中,具有统领左右、沟通前后、把握全局的地位。它从基本的框架上锁定了具体会计准则的可能边界。在会计实务中,由于经济交易事项的不断发展、创新。具体准则的制定有时会出现滞后的情况,一些新的交易或者事项在具体准则中尚未规范但又急需处理,例如子公司在境外发生的有关交易或事项,应遵循基本准则进行处理,以确保各具体准则的内在一致性。

三、经营租赁中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以及融资租赁中承租人发生的融资费用应当如何处理?出租人对经营租赁提供激励措施的,如提供免租期或承担承租人的某些费用等。承租人和出租人应当如何处理?企业(建造承包商)为订立建造合同发生的相关费用如何处理?

答:第一,经营租赁中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是指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可归属于租赁项目的手续费、律师费、差旅费、印花税等,应当计入当期损益;金额较大的应当资本化,在整个经营租赁期间内按照与确认租金收入相同的基础分期计入当期损益。

承租人在融资租赁中发生的融资费用应予资本化或是费用化,应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并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进行计量。

第二,出租人对经营租赁提供激励措施的,出租人与承租人应当分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

1.出租人提供免租期的。承租人应将租金总额在不扣除免租期的整个租赁期内,按直线法或其他合理的方法进行分摊,免租期内应当确认租金费用;出租人应将租金总额在不扣除免租期的整个租赁期内,按直线法或其他合理的方法进行分配,免租期内出租人应当确认租金收入。

2.出租人承担了承租人某些费用的,出租人应将该费用自租金收入总额中扣除,按扣除后的租金收入余额在租赁期内进行分配;承租人应将该费用从租金费用总额中扣除,按扣除后的租金费用余额在租赁期内进行分摊。

第三,企业(建造承包商)为订立合同发生的差旅费、投标费等,能够单独区分和可靠计量且合同很可能订立的,应当予以归集,待取得合同时计入合同成本;未满足上述条件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点评:1.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第二十三条和第二十七条规定,在经营租赁下,承租人和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以上新解释又根据重要性原则,将金额较大的资本化,再分期计入当期损益,体现了会计上的配比性原则。

2.原旧借款费用准则规定不适用于与融资租赁有关的融资费用,以上解释拓宽了新借款费用适用范围,将承租人在融资租赁中发生的融资费用先按借款费用准则处理,再按租赁准则计量。

3.出租人对经营租赁提供激励措施的相关规定,与2007年4月30日财政部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意见(二)规定一致,并且继承了旧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没有新旧处理差异。

4.新建造合同准则第15号第17条所述的“因订立合同而发生的有关费用”,是指企业为订立合同而发生的差旅费、投标费等。建造承包商与客户在进行商务谈判时,有可能签订一项合同,也有可能达不成一致意见。由于商谈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为简化核算,该准则规定因订立合同而发生的有关费用,应在发生时直接确认为当期费用(管理费用)科目核算。而以上解释要求费用能够单独区分和可靠计量且合同很可能订立的,应当予以归集,待取得合同时计入合同成本,较15号准则更加详细、科学。

四、企业发行的金融工具应当在满足何种条件时确认为权益工具?

答:企业将发行的金融工具确认为权益性工具,应当同时满足下

列条件:

第一,该金融工具应当不包括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给其他单位,或在潜在不利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义务。

第二,该金融工具须用或可用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如为非衍生工具,该金融工具应当不包括交付非固定数量的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合同义务;如为衍生工具,该金融工具只能通过交付固定数量的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换取固定数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进行结算。其中,所指的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不包括本身通过收取或交付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合同。

点评:以上解释与《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六条与第七条表述一致,特别是在当前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与发展的情况下,以上解释对非衍生工具或衍生工具在权益工具中的界定更加清楚,对卖方和买方规避风险起着向导性的作用。

五、嵌入保险合同或嵌入租赁合同中的衍生工具应当如何处理?

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嵌入衍生工具相关的混合工具没有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同时满足有关条件的,该嵌入衍生工具应当从混合工具中分拆,作为单独的衍生工具处理。该规定同样适用于嵌入在保险合同中的衍生工具。除非该嵌入衍生工具本身属于保险合同。

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如果投保人在持有保险合同期间,拥有以固定金额或是以固定金额和相应利率确定的金额退还保险合同选择权的,即使其行权价格与主保险合同负债的账面价值不同。保险人也不应将该选择权从保险合同中分拆,仍按保险合同进行处理。但是,如果退保价值随同某金融变量或者某一与合同一方不特定相关的非金融变量的变动而变化。嵌入保险合同中的卖出选择权或现金退保选择权,应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如果持有人实施卖出选择权或现金退保选择权的能力取决于上述变量变动的,嵌入保险合同中的卖出选择权或现金退保选择权,也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嵌入租赁合同中的衍生工具,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一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进行处理。

点评:有时,一项衍生工具可能是包括该衍生工具和主合同在内的混合(组合)金融工具的组成部分。嵌入衍生工具是嵌入到主合同中,使混合工具的全部或部分现金流量随着特定的利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或利率指数或其他变量的变动而变动。在我国实务中,嵌入保险合同或嵌入租赁合同是衍生工具的重要内容,以上主要是对《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一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解释。

六、企业如有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和其他非流动资产,如何进行确认和计量?

答:《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一固定资产》第二十二条规定,企业对于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应当调整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使该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反映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但不得超过符合持有待售条件时该项固定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原账面价值高于调整后预计净残值的差额,应作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非流动资产应当划分为持有待售:一是企业已经就处置该非流动资产作出决议;二是企业已经与受让方签订了不可撤销的转让协议;三是该项转让将在一年内完成。

符合持有待售条件的无形资产等其他非流动资产,比照上述原则处理。但不包括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保险合同中产生的合同权利。

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处置组,处置组是指作为整体出售或其他方式一并处置的一组资产。

点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5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单独规定了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的会计处理。非流动资产主要是指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终止经营是指对企业的车间、分部、子公司等予以处置或将其划分为准备出售对象。根据该准则规定,如果企业管理层准备处置该部分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就应将这部分资产从非流动资产转出作为流动资产,停止计提折旧或者摊销,采用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减去销售费用孰低计量。账面价值高于公允价值减去销售费用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我国根据实际情况,没有单独制定这一准则项目,而是采用以上方式处理。达到类似效果,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赞同我国的做法。

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可将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与其他固定资产一起合并列示在“固定资产”项目中,但需在报表附注中披露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名称、账面价值、公允价值,预计处置费用和预计处置时间。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从划归为持有待售之日起停止计提折旧和减值测试,一般说来。会使利润增加。

七、企业在确认由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时。对于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发生的内部交易损益应当如何处理?首次执行日对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存在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的。计算投资损益时如何进行调整?企业在首次执行日前持有对于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取得子公司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如何处理?

答:第一,企业持有的对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投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在按持股比例等计算确认应享有或应分担被投资单位的净损益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投资企业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损益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应当予以抵销,在此基础上确认投资损益。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内部交易损失,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等规定属于资产减值损失的,应当全额确认。投资企业对于纳入其合并范围的子公司与其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损益,也应当按照上述原则进行抵销,在此基础上确认投资损益。

投资企业对于首次执行日之前已经持有的对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如存在与该投资相关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还应扣除按原剩余期限直线摊销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确认投资损益。

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按照规定计算应分得的部分确认应收股利,同时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第二,企业在首次执行日以前已经持有的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应在首次执行日进行追溯调整,视同该子公司自最初即采用成本法核算。执行新会计准则后,应当按照子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中应分得的部分,确认投资收益。

点评:1以上规定解释了投资企业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投资损益的确认,而权益法下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对投资损益的核算在实务中更为复杂,一般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调整才能予以确认:(1)是对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会计政策一致性调整;(2)投资日被投资单位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对损益的影响进行调整;(3)投资

企业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对损益的影响调整。这种调整对于拥有联营企业、合营企业且大量存在这种需要抵销的内部交易损益的某些集团公司而言,其利润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2.对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请企业关注的是:这条规定针对的是原准则下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新旧衔接后投资损益的确认。由于在新旧衔接时,原准则下尚未摊销完毕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作为新的投资成本的一部分,即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科目,因此,在新准则实施后,在确认以上关联企业应享有对被投资单位的损益时,应将这部分予以扣除。

3.对于拥有子公司投资较多的集团公司而言,首次执行新准则应视同该子公司自最初即采用成本法核算,即将原准则下权益法核算确认的投资收益追溯调整为成本法核算,这对财务人员来说,将是一项较为繁重的核算工程,也将对母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集团公司的合并利润表带来较大影响。

八、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持有的限售股权如何进行处理?

答: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持有对被投资单位在重大影响以上的股权,应当作为长期股权投资,视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持有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股权,应当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在首次执行日应当追溯调整,计入资本公积。

点评:以上解释,对股改限售股的会计处理问题作了明确规定。上市公司所持股改限售股份,对股改限售股的处理以对被投资单位是否具有重大影响为界线。在重大影响以上的,应当作为长期股权投资,视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界线对应当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在首次执行日应当追溯调整。计入资本公积。这一规定意味着,部分上市公司在编制2007年年报时,年初净资产将较一季报、半年报和三季报中披露的金额有所上升。

另外,这条新规定还意味着一个潜在的信息,对于拥有大量原始股权投资的上市公司,在2007年年报一直以一元钱计价的股权投资成本,在年报中将以公允价值的增值部分计入资本公积,这一所有者权益的变化,将可能使那些拥有大量股权投资的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翻倍。这也可能是2007年报新会计制度改革带给我们跨年度的大礼。

九、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因抵铺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产生的暂时性差异是否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母公司对于纳入合并范圈子公司的未确认投资损失,执行新会计准则后在合并财务报衰中如何列报?

答:第一,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导致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在所属纳税主体的计税基础之间产生暂时性差异的。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调整合并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但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及企业合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除外。

第二,执行新会计准则后,母公司对于纳入合并范围子公司的未确认投资损失,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冲减未分配利润,不再单独作为“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列报。

点评:这一解释与2007年4月30日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工作组意见(2)第七问一致,对纳入合并范围严重资不抵债并准备持续经营子公司的处理,以前的规定是:母公司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以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对未确认的被投资单位的亏损分担额,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可通过设立“未确认投资损失”项目来维持合并报表的平衡关系。在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上增设“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在利润表的少数股东损益项目下增设“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

这种规定操作的直接结果就是:母公司合并报表时无需在当期将子公司的超额亏损部分确认为损失,因此有些上市公司会将公司自身的亏损通过‘关联交易’等伎俩转移到已超额亏损的子公司身上,而母公司在合并利润表中对该超额亏损部分无需确认。不对股东权益产生影响,以提高母公司的业绩,给投资者一个虚假的信息。新规定则将合并净利润直接减留存收益,减母公司权益,不再单列“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将应由母公司负担的超额亏损的部分也要作为母公司的损失,相应冲减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项目和合并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及“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项目。

十、企业改制过程中的资产、负债、应当如何进行确认和计量?

固定资产股权投资篇10

【关键词】股权清算剩余资产分配

企业万不得已到了关闭阶段,此时各利益相关者都很关注自己的利益是必然的。事实上,企业清算的基本目的,第一是清产还债,第二是清产分配。股东最后能收回多少投资、清偿结果能否让利益相关方满意,关键在于要有个确保各方利益的策略,需要考虑周全,个中大有学问。其中清算时的重视程度、投入的精力和方式方法、对应措施,以及对有关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等等,这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所在单位是一家集团性的上市公司,自从2006年公司成立企业资产管理中心以来,其中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执行公司的发展战略做专做强,加快传统企业的产业转型,同时解决历史问题,止住公司的出血点,把该清理的资产进行转让,把该停产的企业予以清算销户。在股权清算过程中,各个企业均面临不同的情况,笔者在多年的企业清算实践中,特别在剩余资产的分配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所有者权益清算的关注点

企业进入清算期,一般比较关注资产、负债中的涉税科目,以免漏缴、少缴、多缴有关税金,往往忽略了所有者权益中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而处置所有者权益必然会遇到税收问题,例如资本公积科目的内容繁多,包括有多个涉税事项,特别是历史形成的资本公积项目。在税收问题上国家采用了“宽进严出”的处理方法,有些规定是到资产处置或企业清算时一并解决的,由此使清算资本公积的难度增加。有些企业的资本公积挂账历史较久,又由于资本公积的处理政策规定发生了变化,分分合合历经多年就会对有些资本公积是否为涉税事项产生陌生感,于是只能由税务机关来断定。此外,清算企业如果及早对未分配利润给予筹划,这对投资人也有利可得,可以避免重复缴税的现象发生。

归纳起来,所有者权益清算的关注点有以下三类。

1.清算时需补税的类型。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接受捐赠资产时借记资产科目,贷记损益科目,金额较大的经批准可在不超过5年内分期平均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这样的处理,使会计与税法保持了一致,即企业在资产处置和清算时,就无需再对接受捐赠资产作出纳税调整的会计处理。而在90年代,接受捐赠的资产是借记资产科目,贷记“资本公积――接受捐赠”科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有关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777号,2011年2月21日财政部令第62号宣布废止)第五条曾规定,纳税人接受捐赠的实物资产,不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直至企业出售该资产或进行清算时,再以出售或清算价格和接受捐赠时的实物价格作比较而确定应纳税所得额,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假如企业当时接受捐赠资产价值100万元,企业清算时价格80万元,就应以100万元计入清算所得确定应纳税所得额;如企业清算时价格是120万元,清算费用为10万元,就应以110万元计入清算所得确定应纳税所得额。但是,企业如果今天清算时,资本公积中留有90年代时捐赠资产,按现有政策规定是需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对此,企业往往在清算时忽略了这些规定而留下隐患。

2.清算时不需补税的类型。对于因清产核资而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重要的一点就是根据当时的会计制度和财政部《关于清产核资试点企业有关会计处理规定》(1993财会字第80号)文件精神,在清产核资过程中增加的资本公积,如果存在余额,应转入实收资本,在会计上是不确认为收益的,所以也不涉及到企业清算时的涉税事项。有些企业为了使实收资本和工商注册资本保持一致,最终并没有把清产核资试点企业的资产评估增值转入实收资本,仍然留在资本公积的资产评估项目中,企业清算时就容易和其他原因的资产评估增值混为一谈,造成企业清算时发生补税情况。所以,清算企业当年入账增加资本公积项目,一方面要在清算时需剥丝抽茧、追根溯源对资本公积明细账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另一方面还需了解当时入账时的会计准则和税务政策及其相同点和差异,不能以现有的税务政策对待这些历史老账的清理,以免漏缴或多缴税。

3.清算时需考虑清算与投资双方的类型。企业清算时,有的未分配利润常有余额,这些都是税后利润,已缴纳了企业所得税。企业在分配利润时,按有关规定提取了一定数额的盈余公积后,历年的利润没有全部分配完,留有结余,常年累计,企业未分配利润余额较大。如企业在清算时,把未分配利润作为清算款分给投资人,投资人将要支付相应税款。而我们在企业清算前将未分配利润作为红利分配给投资人,投资人仅需缴纳个人所得税。此外,国家对投资款的收回有明确规定,如投资款的收回大于初始投资成本,该差额属于投资转让所得,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其实,清算企业未分配利润是税后利润,已缴纳了所得税。为避免清算企业和投资企业两方重复纳税,如果清算企业在清算前,把未分配利润作为红利分配给投资人,税法规定企业从被投资企业取得的红利,是免征企业所得税的,但需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所以,清算企业在清算时,一定要考虑周详,不但为本企业考虑,还要为投资企业所想,考虑各方面的利益,避免重复纳税现象产生。

二、分配剩余资产方案的多样性

企业的清算会计的要素分为资产、负债、资本与清算损益四类。如负债已偿还,最后清偿剩余资产时,资产=资本+清算损益。企业进入清算期,董事会(股东会)要通过企业清算方案时,特别是涉及向股东分配剩余财产的方法、形式时,简单地按投资比例分配方法也许不是最佳的选择。

如果股东单一或全是企业法人,或者资产负债账目较清楚,则也容易清理,分配方案较易确定,可以按《公司法》规定按投资比例分配剩余资产。如果企业股东组成较复杂,有多个企业法人、自然人,或者有难以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则清算分配方案就应考虑各方合理权益,股东之间就需要协商来解决。笔者认为,一方面,要考虑企业资产清算的难易程度,不能简单地按投资比例向各类股东分配剩余资产;另一方面,要考虑完成清算工作的时间紧迫性和成本效益,那么就应考虑周详后提出合理的分配方案。如先对不同的投资人采用固定比例分配法,第二次剩余资产再按投资比例分配法和特殊情况增补分配法,可以多种分配方案混合使用,各方股东也许能获得较高的满意程度。

例如,一家公司已进入清算期,当时总资产5900多万元,账面货币资金不到100万元,最后剩余资产分配方案经过股东大会99.87%的股东同意,为兼顾各方利益,采用多种形式清算分配剩余资产。上海a公司(投资比例58.20%,按剩余比例分配),上海B公司(投资比例22.21%,按剩余比例分配),上海C公司(投资比例1.28%,按固定比例1.2分配),上海D公司(投资比例1.97%,按固定比例1.2分配),上海e厂(投资比例1.23%,按固定比例1.2分配),40个自然人(投资比例15.11%,按固定比例1.1分配),转移职工补贴(一次性分配)。

这家公司有六大类股东,平时投资比例20%以下的股东不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活动,后决定在企业清算期就对固定比例分配剩余资产的股东逐步清偿,经过两年多的企业清算,最终协商的剩余资产分配结果如下:上海a公司(按剩余比例分配,最后分得3190.6万元,其中:债务810万元),上海B公司(按剩余比例分配,最后分得1217.4万元,以下均为现金分配),上海C公司(按固定比例1.2分配,最后分得68.4万元),上海D公司(按固定比例1.2分配,最后分得105.6万元),上海e厂(按固定比例1.2分配,最后分得66.0万元),40个自然人(按固定比例1.1分配),转移职工补贴按一次性分配。

1.固定比例分配剩余资产。分配剩余资产并非都是按投资比例的方式进行,如采用固定比例分配剩余资产,比较适合有自然人股东、小股东多的企业,它的特点是和最终企业清算的剩余资产多少没有联系。由于一般自然人股东、小股东不参与原企业的经营决策,他们清楚地知道许多积重难返的债权不打官司、不诉讼根本难以追讨,还不如在清算时对资产、负债进行分析,对最后可能可分配的剩余资产作个估计,先于拿到企业清算资金。另外,对自然人、小股东提出一个固定的合理的分配剩余资产比例,自然人股东、小股东清算时先收回投资款,由于有大股东在最后托盘,也不违反我国《公司法》关于“公司财产在未按照规定清偿前,不得分配给股东”的规定。这样的方案可以减少企业清算时股东之间责任承担不相称、分配不均的矛盾发生。但这样的清算方案,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如大股东清算人故意隐瞒清算资产,侵犯小股东的合法权益,这又另当别论。企业清算向股东分配剩余财产,如果股东是企业法人,则股东为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如果股东为自然人,则为个人所得税纳税人,超过投资本金的部分企业还应考虑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2.企业清算时,不仅仅是股东分配剩余资产,人员的解聘辞退也是一大难题,需要周密考虑才能妥善解决。国有企业总有部分员工不乐意而不愿解除劳动关系。这种情况下的清算,企业大股东的上级公司应找一家托管的企业,对不能解决的人或资产进行托管,由大股东上级公司出具文件致社保局办理职工的劳动关系集体转移,清算企业清退职工人员的问题才能彻底解决,才能为企业最后的清算工作扫清障碍。所以企业在分配剩余资产时,董事会(股东会)通过企业清算方案时,还需考虑这些劳动关系转移人员今后的解聘费、生活费,应预估一笔养人费用拨付给托管单位,承担这些人员的解除费等。

3.投资比例分配剩余资产。在操作以上两个清算分配方案后,结余的剩余资产再在大股东之间按投资比例进行清算分配。一般清算组都是以大股东为主,企业经营期的战略决策、经营生产发展也由大股东决定,所以企业在清算期,大股东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二次分配采用大股东按投资比例分配剩余资产,这样的方案在清算资产负债时,大股东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剩余资产,直接和经济利益挂钩,剩余资产越多,分得也就越多,在清算工作期间会更加认真,该讨的债权设法及时讨回,不该付的负债决不付出,这样的方法也会提高大股东的积极性。

4.清算剩余资产并非都是常态化。从资产的分配形态看,一般企业清算结果都是以现金分配剩余资产,但有时并不如此。清算企业到清算的后期,还可能有一时没法追回的巨额债权,但今后有较大把握是可以追回的,股东之间可以商讨以债权清偿股权。这要和清算企业的债务人签订三方合同,转移清算企业债权人来了结清算企业的这些债务。从清算剩余资产的时间看,各类股东也是不一致的。固定比例分配剩余资产一般先于按投资比例分配剩余资产的股东,账面有资金就可分配,这样的分配方式也具有灵活性。大股东最后分配剩余资产也并不是一次完毕,有时得分批、按投资比例进行分配,直至完成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