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行业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5:28

城市建设行业现状篇1

关键词: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对策

沿海城市的地域特殊性决定了其经济发展的方向,其经济发展应针对地域资源特色构建自身的经济发展特色,以此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集中在海产品养殖、沿海旅游以及对外贸易港口、加工等几方面。科学的分析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现状,明确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资源的浪费有助于沿海城市的特色经济建设与发展,有助于沿海城市资源的合理使用。

一、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将经济发展的中心更多的放在了沿海资源的开发,以资源优势进行经济结构的构建与发展。忽略了经济发展中,经济发展观念的重要性。这与我国改革开放后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改革开放后的沿海城市以沿海优势得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造成了其经济发展的不足,其将沿海作为唯一的经济优势进行经济结构的构建,忽略了其他地域资源优势,造成了单一结构经济的现状。这一现状也直接导致了沿海城市经济结构抗风险能力的降低,造成了目前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沿海城市应认识到多渠道经济发展结构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科学分析城市多资源优势及其发展前景,以多渠道经济发展打造具有抗风险能力的、科学资源利用的经济发展结构。

二、针对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现状的对策分析

(一)科学分析资源优势,构建多渠道经济发展结构

针对传统沿海城市单一经济结构发展的现状,现代沿海城市应科学分析自身优势资源,以资源优势构建多渠道经济发展结构。其资源优势的分析需要对城市周边地质环境、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文景观进行科学的分析,发现自身城市的独特之处,以此促进旅游、种植、生产制造等多渠道经济模式的发展。这需要沿海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对城市的资源进行主要分析与调查,并将其与国内其他沿海城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自身的独特资源,并以此为基础打造现代多元化沿海城市经济模式,促进沿海城市经济抗风险能力的提高,促进沿海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市剩余劳动力的解决、城市资源的综合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整合优化传统行业经济结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质”的飞跃

整合优化传统行业是现代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针对单一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不足的重要工作。虽然在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针对传统行业的经济结构继续了上下游行业的建设,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使得其上下游行业各自为战,影响了行业的抗风险能力。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沿海城市应针对城市传统行业经济结构进行整合优化,对其上下游行业进行规划治理,以此促进整个行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例如:针对沿海城市加工行业所必须的包装制造业,城市经济规划中对其进行细致的规划,以具有较高资质的出口包装企业作为龙头带动保障制造业的综合科技水平,促进其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同时对加工行业的原材料供应基础进行规划,针对其原材料的种类科学的开展招商引资,促进加工行业的稳定发展。通过对上下游资源的建设及整体规划促进传统制造业、加工业的行业发展。

(三)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是一项需要长时间积累方能见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以在各级地方政府的经济战略制定中并非首选经济发展战略。但是旅游业所具有的特点对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没有重工业、矿业等行业的污染、其基础投资建设较小等特点使得其特别适合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及发展方向。同时沿海城市独特的自然资源、沿海特色等适合发展旅游资源,而且旅游资源还能够带动城市的整体服务行业,如餐饮、住宿等行业都会由于旅游行业的兴起得到极大的发展。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沿海城市在注重旅游行业资源的调查与分析,注重对城市的整体规划及相关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发展,通过逐步开展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沿海城市旅游经济结构的优化,促进沿海城市多渠道经济的发展。

(四)积极开展沿海城市的特色资源调查,为多渠道经济发展结构奠定基础

现代沿海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应加大对城市特色资源的调查与分析,这对特色资源开展多渠道经济发展结构的建设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以葫芦岛城市经济发展为例,其在注重传统制造加工业的同时还以旅游行业作为辅助,构建了多渠道的经济发展模式。另外,针对葫芦岛市所具有的钼矿、天然气资源,该市还进行了综合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旅游业、传统制造业为基础,钼矿开发及天然气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打造了多元化的城市经济结构,其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及抗风险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以城市发展规划促进沿海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建设规划及道路交通的建设对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城市规划的科学实施能够使城市土地得到科学利用,并针对经济特色以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的发展、提高城市的宜居水平。例如:针对制造业、加工业排放及噪音对城市宜居水平的影响,打造现代城市工业圈,将工业制造行业转移到城市基本住宅区域的下风处,减少生产加工气味、烟尘对城市居住环境的影响。同时通过工业园区的建设还能够将工业生产的废水等进行综合治理,有效保护沿海城市的经济环境。虽然沿海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沿海运输条件,但是公路建设对其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利用城市规划手段将相关的制造产业链整合到同一工业园区,有助于减少产品的运输费用,降低整体产品的成本,促进城市制造行业的经济优势体现,促进其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利用城市规划与道路建设的逐步优化促进沿海城市传统制造业的行业优势提升,促进沿海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壮大。

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沿海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虽然也在进行相关的整合与优化,但是其大部分职能的应用还仅仅局限于单一行业之中。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沿海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应加强自身职能的开展与应用,通过对城市规划的建设意见提出,科学的规划城市经济发展结构,促进沿海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同时针对单一经济结构对城市经济风险的影响,加快自身特色资源的调查与开发,构建以基础制造业为根本的,以旅游、矿业资源为辅助的经济结构模式,以此打造多元化经济发展结构,促进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靖,李宏洋.中国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现状.经济快讯,2009;12

[2]曹阳,郑伟祥.特色经济发展路线--现代沿海城市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快讯,2008;12

[3]魏忠信.发展沿海特色经济,开创沿海城市经济建设新篇章.财经快报,2009.10

城市建设行业现状篇2

关键词:数字城市;概念;发展现状;问题;策略建议

中图分类号:F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264-02

一、数字城市的概述

“数字城市”的设想最早由已故的王之卓院士提出,直到美国前副总统戈尔(Gore)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举行的开放地理信息系统协会上,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报告,提出“数字地球(Digitalearth)的战略构想”才被社会广泛认识和了解。

从功能上讲,数字城市是一个将城市和城市外空间连在一起的虚拟空间,它将城市地理信息和其他城市信息相结合并存储在计算机网络上,供远程用户访问。虚拟空间涵盖这座城市的地理、资源、环境、人文、经济、社会和居民日常生活等各方面信息。

从技术上讲,“数字城市”的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数字城市”概念,即城市信息化,是指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实现城市经济信息化,建立城市电子政府、电子商务企业、电子社区,并通过发展信息家电、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建立信息化社区。狭义的“数字城市”概念是指:基于3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关键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空间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和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实施和信息系统。其本质是建立空间基础设施并在其基础上深度开发和整合应用各种信息资源。

二、数字城市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发展现状

1994年,美国颁布了总统行政令实施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ationalSpatialDatainfrastruct,nSDi)计划,正式在美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中开展直接协调地理空间数据收集和管理的活动。随后其他西方国家大多成立了针对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和管理的相应机构,础地理信息化工作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数字城市建设。德国的RostockStuttgat大学建立了模型系统,具有对一些城市的基础设施相关的查询、分析和显示功能;新加坡首次提出了“智能城市”的设想,并正在积极建设中;日本已建成一批“智能化生活小区(数字社区)”的示范工程,日本电信与京都大学、Stanford大学合作致力开发网上虚拟京都;新加坡在“智能岛”的建设中提出了it2000的概念,专门成立了一个国家计算机委员会,并制定了发展战略。

国外数字城市建设是伴随着GiS技术应用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大体经历了4个发展时期:GiS系统研究与建设时期(1960-1989)、基础地理信息化建设时期(1990-1998)、行业应用信息系统研究与建设时期(1994-2001)以及“面向需求”的综合研究与建设时期(2001至今)。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尽相同,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到达第四阶段。当然,也有很多国家还处在基础技术系统建构的初级阶段。

(二)国内发展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数字城市起步较晚,从国内数字城市发展阶段的状况来看,我国处于四个阶段并举的局面。相对而言,通讯基础设施的进展速度比较快,政府和企业内部信息化的进展比较缓慢,且水平参差不齐;政府、企业互联互通刚刚起步、企业信息间的互联互通更需发展和提高。以政府网站为例,比之全国3、4万个市、县、镇政府的总量来说,现已上网的不足3000个政府网站仅占到10%还少。

三、我国数字城市建设中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各城市的信息化主管部门并不统一,既有较正规的专业主管部门(如信息产业局、信息办、信息中心等),也有将现有部门(如发改委、科委、建委等)的职能扩展,兼管数字城市的建设,又出现了国家各部委的行业纵向网络和地方政府网络系统、政府各部门网络和企事业单位网络以及各大电信运营商网络系统之间的相互分割或重叠,由于数字城市规模庞大,具体组成项目的管理权限和资金来源各不相同,造成政府对于数字城市的统一规划难以顺利实施,存在多头管理和建设的条块分割状态,难以最有效地集中资源进行数字城市的建设,出现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基础项目建设中的“软”、“硬”失衡现象

目前国内许多城市不顾自身发展状况和特点,不对本单位内部管理或业务流程进行深入分析、整合及再造,盲目的投入巨资购置大量的软硬件设备,追求尽快建成宽带网络和形形的网站,而忽视了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转化与利用等大型信息资源库的基础建设工作,致使耗费巨资建设的各种网络和网站因为缺少可以运行的信息内容而成为“裸网”,导致新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形同虚设,长期无法发挥应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造成巨大的投资浪费。

(三)欠缺统一的标准

目前各地的数字城市建设基本按照各地的情况自行规划,虽然国家有关部委也出台过一些规范性的文件,但由于数字城市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信息化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导致数字城市的理论研究和标准建设工作相对滞后,已经成为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工作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这个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数字城市各组成模块之间存在数据格式不统一,对各模块之间的数据共享、交换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国内相关的基础软件也存在低水平重复开发,整体效率低下,间接影响了市场力量对于数字城市建设的参与,造成数字城市基本以政府需求为导向,前期投入和维护基本以政府投入为主,难以实现数字城市沟通全社会和为民所用的目标,同时给财政带来了相当沉重的负担。

(四)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出现信息孤岛

我国数字城市的信息资源共享状况不容乐观,横向和纵向上同时存在两类“信息孤岛”:各个城市之间信息资源共享的愿望很强烈,但是缺乏相互协作机制,各城市基本上是独立地建设基础信息资源库,信息资源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难以实现全省、全国共享,甚至不能实现本市各单位之间的共享,形成横向的“信息孤岛”;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计划、财税、金融、劳动和社会保障、统计、公安、工商、海关等行业主管部门建设了大量面向行业内部的纵向信息网络系统,这些系统不仅相互独立、相互屏蔽,而且受到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制约,和各城市之间缺乏基本的共享机制和信息交换平台,使价值极高的经济、社会信息资源被束之高阁,形成了纵向的“信息孤岛”。因此,各种“信息孤岛”的存在是对数字城市有限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数字城市建设长远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四、建设数字城市的建议

(一)加强学习和宣传,弄清数字城市的内涵

对于数字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必须通过深入学习,正确理解数字城市的概念,了解其特点、本质以及所涉及的内容,不能想当然地套用像“卫生城市”一类的概念来理解“数字城市”的概念,也不能简单地把数字城市和网站划等号。尽管数字城市的建设有相应的立项、审批和监督程序,但是决策者对数字城市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的规模、水平和效果。对于那些数字城市建设的参与者,不仅要熟悉本部门所承担的数字城市建设的工作内容,还应了解整个数字城市建设的全局规划,在数字城市产业链中明确自身的定位,与其他环节之间的关联,从而更好地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

(二)统筹规划,分布实施,加强监督与管理

数字城市的建设一定要由政策根据各城市的特点和现有条件做出统一规划,制定合理的战略计划,按照计划分布实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政府还应该完善政策法规与保障体系,为数字城市的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同时还要加强政府的监管职能,统筹整合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作成果,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对于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信息孤岛,首先要从制度上消除其“私有性”,制定信息共享的政策法规,然后从技术上制定统一标准,规范数据格式,以实现miS、oa的互连、互通、互动,真正做到无缝链接。

(三)依靠市场运作,鼓励企业积极参与

在政府投资的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多元化投入,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组织和鼓励企业积极地参与,调动政府、企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协调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他们各司其职、协同工作。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和引导多渠道融资、多元化投入、多形式运营,建立创业联合投资网络,逐步形成市场化、国际化的投融资机制,支持多种经济成分对信息化工程和项目的商业性开发。政府还应合理引导信息消费,积极培育和不断扩大信息消费市场,使企业看到数字城市的美好前景,积极主动投身于数字城市的建设。通过依靠政府支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当全面建设数字城市的条件还不成熟时,不必盲目跟进,仓促上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实力,采取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策略,分步实施,可以先建立一些部门信息网站,逐步增加GiS、GpS、RS等技术成分,同时加紧进行基础地理信息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交通设施、金融服务设施、安全应急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工作。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网上政务、网上商务、网上金融、网上教育等工作,通过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促进数字城市的建设,提高数字城市建设的速度、质量和效率。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等网络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

五、结束语

数字城市是一项投资巨大的、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多部门合力共建,多学科跨专业的融合,促进其最广泛的社会应用,这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本前提。国家测绘局正是基于这个前提提出了开放、灵活、科学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模式。它不仅可以满足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大众对地理信息资源的需要,还可以不断试验,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提供多层次、高质量、高效率的信息服务及决策支持,有利于提高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效率,以及整体性的解决城市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21世纪城市的发展将为数字城市的发展提供十分宽广的舞台同时也将给城市空间数据的获取处理、管理和应用服务带来新的挑战。现在数字城市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它极大的阻碍和制约了数字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导致了建设的低效以及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王要武、郭红领、杨洪涛.我国数字城市见者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公共管理学报,2004,(05).

[2]张大朋.我国数字城市发展与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及其方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3]王宏伟.浅谈数字城市建设[J].科协论坛,2009,(07).

[4]廖鲁海、谢霞.关于我国数字城市建设的理性思考[J]情报杂志.2004,(5).

[5]谢明.数字城市建设与发展探讨[J].工程论坛,2005,(14).

城市建设行业现状篇3

[关键词]智慧城市;发展状况;评价体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083

1引言

由于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在全球实践应用的逐渐深入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信息化的应用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1]iBm提出“智慧地球”的发展趋势后各国相继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例如新加坡“智慧国建设”,中科院“感知中国”,使城市信息化得到深层次发展。作为省会城市的济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中心辐射的作用,智慧化的程度不仅是该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还对周边省区发挥经济社会效应辐射。

2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是在智慧化的新兴理念下,将信息化、生态化、人文化等因素融合而成,对城市智慧化程度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能够进行准确分析的评价体系,为智能化城市的建设与规划提供了合理依据。本文选取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的四个维度――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软环境建设,对目前济南市智慧城市建设状况进行分析。

2.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各项功能通畅、安全、协同运作的重要保障[2],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的迅速崛起为智能化城市规划打造了坚实的后盾。2014年数据显示,济南市宽带网用户2027万户,增长153%,与国内外其他智慧城市(佛山宽带无线网络覆盖率为98%、杭州无线网络全面覆盖、美国高速无线覆盖率为98%)相比网络数字建设相比,济南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在当前“互联网+”时代标榜盛世,创新30时代即将到来的信息社会,智慧城市的价值应定位于让信息服务深入千家万户,惠及民生,实现社会的全连接。

2.2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

智慧城市通过搭建全连接的构架模式,智能高效的满足公共管理和公众服务的需求,解决城市病的困局。具体来说就是对内为政府城市管理和决策支持提供依据,提供便捷的、泛在的、高品质的城市服务;对外为作为城市主体的公众享受便捷的、泛在的、高品质的城市服务,同时能够便捷的、低成本的参与城市建设,让公众感受到智慧给生活带来的便利。[3]对于政府而言,济南智慧城市建设中在政务方面推出政务智能化比较完善,与浪潮推出的“爱城市・济南”能够将各类行政及服务信息开放协同,高效互动基本形成,优化方便市民生活,但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对于市民而言,在交通方面作为全国拥堵第一的济南市在智能化交通管理方面建设不足,智能公交站牌虽投入使用但是所占全部站牌的比重较低,在改善车辆通行效率、提高交通流畅度、优化市民出行体验方面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在医疗方面,济南市市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高达百分之776%,使市民便捷准确地获得医疗卫生服务,但是健康档案的规范性有待提高;在医疗组织管理方面,个别县(市)区和机构的组织管理文件格式不规范、档案整理不条理、实施方案内容不全面。同时,在环境质量自动化监测及社区综合信息服务能力等方面济南未发展起来。

2.3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

“集约”能够提高城市资源利用和城市的运行效率。[4]企业规模的适当聚集,能够减少一系列成本的消耗,带来产业的规模经济,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全面提升社会经济效益。智慧城市利用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有效地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城市建设与信息服务有效的结合,打造“智能、高效、便捷”的城市化体系。济南市信息服务业主要集中于高新区,在信息传输服务业上多为分散小企业,难以发挥规模经济,实现信息资源的集约利用,较北京、上海等地高新技术人才储备较少;it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在高新技术区较快发展,实力较强,但是效益好的知名企业数目较少。

2.4智慧城市软环境建设

软环境的营造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5]推进以济南为核心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发挥省会中心辐射,带动“1+6”都市圈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山东省为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推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为城市智慧度的提高营造良好的氛围。自提出建设“智慧泉城”后,市政府积极组织开展设计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各项事务,将“互联网+”技术扩散到发展的方方面面,以期大力提高城市智慧度。同时,在济南市多次举行的智慧城市建设培训会及相关创新大会,无不彰显济南对软环境建设的注重。在“智慧”的氛围中,济南对城市建设的规划应更贴近民生,贴近城市实际,结合济南的古城韵息、文化底蕴进行合理布局规划,切实解决城市问题。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城市,居于省内中部地区,容易形成增长极模式的增长,它的发展以其独有的优势,带动着周边区域的协同飞跃。

3对策建议

在当前“互联网+”逐步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城市的智能化水平,提高无线覆盖率,力求在城市上+“互联网”,达到“互联网+城市”。探索新型流通模式,将新型互联网理念与智慧发展理念相结合,将本地化特色与公众服务相融合,打造智能化的服务体系;完善信息建立互通网,提升服务机构服务质量,依据自身特点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建设,加强行业管理智慧化。同时,由专业人士全面掌握生态系统状况,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研究城市发展趋势,选择战略,部署“智慧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各项战略任务,全方位地提升地区竞争力。

4结论

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的分析下,济南虽已走在城市智慧化建设的路途中,但仍存在着不足。21世纪的智慧城市建设,不单单是城市规划、信息智能,更多的是融合社会、经济、产业、生态等多方面的因素,济南要想充分彰显其辐射作用,全面促进省会城市圈的经济跃动,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结合自身特色,创造出更高的效益。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多方协调,构建“智能、便捷、高效”的新一代城市,实现社会的智能信息化,便捷城市人群的生活,打造高效的城市环境,这也是城市建设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永民,杜忠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信息界,2011(2):28-32.

[2]巫细波,杨再高.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J].城市管理,2010(11):56-60.

[3]徐静,陈秀万.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7):24-26.

城市建设行业现状篇4

关键词:给水工程规划管网环状用水量截流干管重复利用率

1前言

随着赣州市城市人口的增多,赣州市在近期就要从中等城市向大城市迈进,各个配套设施都要跟上来,为适应二十一世纪赣州市的发展的需求,响应市政府提出的“对接长珠泯,建设新赣州”的战略目标,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编制《赣州市近期建设规划》,让各个部门落实实施时,有章可询,一切都实行规范法。本文是笔者在做《赣州市近期建设规划》市政工程这一块给水工程规划时对整个的赣州市给水工程的现状作了一个实地考察,发现赣州市给水工程现状存在很多问题,迫切需要近期建设去解决和落实。现笔者把赣州市现在的状况和问题作一个分析和规划,并得出一些规划思路,以供大家来探讨。

2现状及分析

2.1水源及分析

城区水资源条件良好,境内地表水有章江与贡江。章贡两江于城区八镜台汇合后称赣江,章、贡两江流域面积34308km2,赣江年平均流量867m3/s,其中贡江669m3/s。

章江最大洪峰流量2650m3/s,最枯流量119.3m3/s;贡江最大洪峰流量6520m3/s,最枯流量37.5m3/s。

章江上游以山区为主,属山区河流,流域面积比较少,水质较贡江好,水位特征受流域气候规律支配;河流特点是以发电为主,上游有上犹发电站、卢边电站、仙人陂电站、南河电厂,故章江水厂受到上游电站的制约。比如黄金岭水厂,位于章江新城区,上游受到章江水轮泵站的制约,常在枯水季节取水量很小,取水特别困难,影响到二水厂的供水。由于以上原因,2003年以前枯水季节时,章江水量远不能满足城市供水要求。2003年以后,市政府为解决这取水难的问题,在合江处八镜台下修建了橡胶坝,抬高水位,现在基本上能满足供水水量的要求。但现在章江的水质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章江,水质逐渐恶化。加之合江处的橡胶坝的修建,减缓了水流速度,污染物不会很迅速的排除,更加加重了水质的恶化。

贡江流域面积大,水量充沛,电厂少,下游的水厂也较少。环保部门监测资料表明,梅林区域沿岸上游水质较好,下游也由于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贡江,水质恶化。具体见图一:

2.2水厂供水和各种用水量及分析

章贡区和黄金区现有南河水厂,黄金岭水厂,沙石水厂。沙石水厂正在修建,一期供水10万吨/日的规模已完成,现还未投产运行。它们都从章江取水。南河水厂设计规模12万吨/日,实际供水规模达到11.5万吨/日;黄金岭水厂设计供水规模为10万吨/日,实际供水规模达到4.3万吨/日;梅林区有汶潭水厂和马口水厂,它们是从贡江的上游取水。汶潭水厂设计规模3万吨/日,实际供水规模为2万吨/日;马口水厂的设计供水规模为1万吨/日,实际供水规模为1万吨/日。现状城区水厂的供水量为18.8万吨/日,还有许多工厂从江河和井里取水,自备水量为0.7万吨/日,城区总供水量为19.5万吨/日,现状供水人口:40万,现状人均综合用水为490L/S。

其中对章贡区和黄金区的南河水厂和黄金岭水厂做了一个详细的调查:水厂的总供水量为16.3万吨/日,其中自备水源量0.5万吨/日,居民生活用水量为6.715万吨/日,工企业用水量为3.01万吨/日,公建用水量为3.45万吨/日,市政用水量0.3万吨/日,未预见用水量2.37万吨/日。供水人口为34.53万,供水普及率92%,则当地居民最高日生活用水标准为195L/S,最高日综合用水标准为290L/。

分析以上数据可知,居民生活用水标准在中小城市处于中等,基本上能满足居民生活的各种用水。现状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之比为5?2,而1996年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之比为3:2,现生活用水上升,工业用水量增长比较缓慢,拒了解近几年赣州市办大工厂的企业单位比较少,工业用水量相对其他某些城市就偏少。工业中自备水源量,相对于1996年以前来说,有所下降,大多数工厂都愿意采用自来水,都不愿意从江河和井里取水,净化处理,再利用。因为这样一来,成本太高,提不高经济效益。加之大多数办工厂的都是外来的厂家,经济效益好就多干几年,经济效益不好就辙,采用自来水比较方便。

工业用水在整个的用水量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工业给水系统中的重复利用,不仅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缺乏的一种措施,还可以提高环境效益,减少使城市水体污染的废水量。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是节约城市用水的重要指标。现整个的赣州城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36%,复用水量1.0656万吨/日。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较低,还没达到国家的总体水平50%-60%,更不用和工业发达的国家相比了。因此整个的赣州城区在节水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改进工艺和设备,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2.3章贡区、黄金区和梅林区的管网总体布局及分析

城区章贡区和黄金区的三个水厂布置在老河套区、黄金开发区和沙石镇,形成了一个以赣州城市发展为重点——水南区为中心的近似等边的三角布局。现黄金岭水厂和南河水厂通过陆路和桥梁将给水管网联成四通八达的供水网路,离主要供水区近,供水半径较短。黄金岭水厂和南河水厂以三条管线联网形成大循环:一是通过黄金大道Dn600水泥管与南河大桥相接;二是通过105国道Dn500水泥管与西河大桥联接;三是通过京九大道、迎宾大道及赣州大桥Dn500-Dn600铸铁管与火车站联接。黄金岭水厂和南河水厂大的主干管已连成环状,但还有些次干管和支管未成环。供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不高,只要哪一根水管出问题,就影响到后面管道的供水。梅林城区有汶潭水厂和马口水厂,两水厂大的主干管已连成环状,同样局部管道还未成环,安全性不高。

梅林城区和赣州市城区的给水管网相互独立,虽则章贡区的水厂的给水管已敷设到水东区那边,和梅林区水厂的管网只差那几百米的距离,但还没有连上互通供水,这样不利整个城区的供水安全及管理。主要原因是受行政区划的影响,赣县梅林区的水厂分属赣县的县政府所管,而章贡区和黄金区的水厂属赣州市的建设局所管,管理体制和经济条件都不同步,水费都不一致,都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效益,都不愿意互通供水。

赣州市建城的历史比较悠久,给水工程事业也同步发展起来的。埋在城市城区的管道时间很长,现城市化的速度比较快,人口发展也比较快,用水量增大,这样导致城区局部地段的管道偏小,每当用水高峰时,水压明显的不足。

2.4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现状的状况和分析可得出现在存在的问题如下:

1、章江水源地枯水季节水量小,受到上游电站的制约,取水口水量受到限制。

2、排水工程事业还没跟上来,水源地受到污水的污染。

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较低。

4、受行政区划的影响,赣州市城区与梅林区给水管网相互独立,还有些干管和支管都未连成环状。

5、城区局部地段管道偏小,高峰时水压明显不足。

6、水厂的供水量已不能满足人口发展的要求,须另建或扩建水厂。

3规划

3.1人口预测

城市人口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密切,人口的发展带动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必须满足城市人口发展的需要。也就是人口发展的同时赣州市的各个配套设施都要跟上来,满足人口的需要。所以在做<<赣州市近期建设规划>>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对赣州市近期发展的人口数作个预测。采用线行回归法预计到2010年人口会达到70万。

3.2用水量预测

现根据上述现状用水量及分析和对近几年用水情况发展预测,来预测近期的用水量。首先对最高日的综合生活用水作一个预测,采用的指标为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定额,现状最高日综合用水标准为290L/S,则近期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定额采用310L/S,人口为70万,则最高日的综合生活用水量为21.7万吨/日。工业用水是根据现状的用水量按规划经济增长率和近期规划的年限估算,不同的区域都有不同的工业现状用水,分区估算,但也考虑到在近期兴办了工业园,工业用水量有上增的趋势,工业用水总量为14万吨/日市政用水量是根据现状的用水量估算的,现状浇洒道路绿地的用水比较少,市政用水量为3万吨/日。其它用水按以上用水量的20%计,为7.48万吨/日,则

赣州市城区随着城市化人口的增多,近期人口会从现状的40万发展到以后70万,赣州市从中小城市到大城市的跨越,则各个配套设施都要跟上来,用水量增加,供水规模要加大,水厂要扩建或另建水厂。首先对近期的最高日的用水量作一个预测,由于现状最高日的居民生活用水指标为195L/S,根据近几年的用水情况预测。采用的指标为综合生活用水定额,最高日的综合生活用水定额为320L/S,人口为70万,则最高日的综合生活用水为22.4万吨/日,赣州市近期用水量46.8万吨/日。而现状水厂如按最大的设计供水规模投入运行,但三水厂已建能启动运行的规模只有10万吨/日,则总共的供水能力还只有36万吨/日。虽则可以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来减少水厂的供水规模,节约水资源,节约资金,近期规划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为60%,复用水量为8.4万吨/日。大多数工厂都是外来厂家,都为了方便和省钱,都喜欢采用自来水,自备水源量下降,规划0.5万吨/日。总供水量为44.9万吨/日,还不能满足用户用水的需求。具体可见表1:

表1水厂分布及供水规模表

分区

水厂的名称

原水厂最大供水规模(万吨/日)

规划水厂供水规模(万吨/日)

备注

章贡区

南河水厂

12

12

复用水量为8.4万吨/日,自备水量为0.5万吨/日

黄金区

黄金岭水厂

10

10

章贡区

沙石水厂

10

10

梅林镇

汶潭水厂

3

8

梅林镇

马口水厂

1

合计

36

40

总供水量

44.9

48.9

用水量增多,为满足70万人口的用水量的需要,需扩建和另建水厂,经水源现状分析,贡江上游的梅林区水质比较好,水量比较充沛,在整个城区的上游,受污染比较少,现规划扩建梅林区上游的汶潭水厂,扩建规模为8万吨/日,来供整个城区的供水,章江沿岸的自来水厂比较多,所以不再在章江流域上新建和扩建水厂。根据梅林区政府的要求,马口水厂要拆迁。总供水规模为48.9万吨/日,能满足城区用水46.8万吨/日的要求。

章江沿岸水厂多,取水口多,是比较重要的水源保护地,但赣州市城区还没有一个污水处理厂,排水体制采用的是合流制。现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章江,直接影响到章江的水源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用水,严重违反水源地保护规划,现规划筹建白塔下污水处理厂,章江北侧沿岸敷设截污干管,收集章江北侧一带的污水。章江北侧老城区新建的部分可实行雨污分流的部分,尽量采用雨污分流,在老城区中已建好的比较完整的雨污合流体制保持不变,因为对于老城区合流体制要改造成分流体制是比较困难的。这样,即考虑到减轻了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负荷,又考虑到老城区改造起来比较困难,走合流制和分流制相结合的道路。贡江下游没有自来水厂,不是近几年要重点保护的重要水源地,河套老城的南侧和梅林区可先保留原有的合流体制不变,考虑污水都有自净的能力,暂且不会影响到赣江下游水源,近几年可让污水直接排放到贡江,远期采用截流干管截流到污水处理厂去。

对于管网规划,原则是采用多水源环状供水,提高供水的安全性。现规划赣县和中心城区连成环状,保证了供水的安全性,避免了重复建设和浪费水资源,发挥了不同区域的不同的地理和经济优势。对于整个城区该统一的还是要统一,不要受行政区域的影响,而保持相互独立,这不利于我们给水工程事业的发展,不利于我们整个城区经济的发展。除了中心城区和梅林区连成环状,互通供水外,另外近期三水厂投入运行,不仅满足沙石镇的供水外,还通过陆路和桥梁将给水管网铺向黄金区,章贡区的火车站,还可通过323国道把水送到梅林区,各个区域内部能发展成环状供水的尽量发展成环状供水,保留一小部分树枝状管。这样整个的城区水厂的管网连成一个大环状,互通供水,保证了供水的安全性。在新建道路的地区,在新建道路时就要把给水管道和排水管道同时实施下去,要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尽量少造成浪费。

另外,对于管网中有些管径偏小,不能满足用户用水量和水压的要求,现可要自来水厂设几个测压点,通过整个的调度室来看哪些地方水压偏小,通过改造管网,调整管径的大小,来提高供水的水压和水量,满足用户的要求。还有一个措施是提高自来水厂的供水压力,但这都要考虑到提高水泵的扬程,需要更多的电耗,管道材质的承压能力。一般都是改造个别管道的管径的措施来满足用户的要求。

5、结束语

保护水源,造福人民是我们给水工程规划的宗旨,在整个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我们深入调查,广泛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赣州城市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方法,编制了比较切合实际的一份给水规划,既为赣州市的供水事业发展确定了方向,也探索和总结了给水规划的一些思路,简要如下:

1)上游开辟水源,在同一条江上水厂不宜太多,发电站和水库都会影响到取水,在水源地要加强保护水源,严禁污水在水源地范围排放,同时排水规划事业要同步发展起来;

2)水量预测中应注意运用所掌握的实际资料,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而不能死板地套用有关规范,要注意有所区别对待;

3)不同的城区不要受行政区域的影响,管网要发展成环状保证供水的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4)节约用水,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参考文献

1、赣州市总体规划(1996—2010)专题规划说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赣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2、城市系统规划同济大学戴慎志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给水工程严世旭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余抗市给水规划编制及浅见作者:王云海许晓天西南给排水Vol24n。52002

5、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

城市建设行业现状篇5

关键词:山地整理;快速城市化;生态保护

abstract:inthemountaincitywhichisextremeshortage,throughconcentratedintoapieceofmountainfinishing,resultinginacontiguousfocusoftheavailablelandforconstruction,breakingthebottleneckoflackconstructionspace,changethelayoutofthemountainurbanlandisfragmented,roadsystemdecentralizedinefficientinfrastructureoperationandotherdefects,providetheconditionsforintensivedevelopmentofurbanspace,andactivelypromotetheprocessofurbanization.Keywords:mountainfinish;rapidurbanization;ecological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U41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5-0020-02

一、山地城市面临的用地空间不足之困境

十堰市位于鄂西北山区,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由西向东绵延百里,是典型的低山丘陵和中低山地貌地形,山地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2.9%,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土地资源始终是制约城市规模扩大的关键因素。

在这种低丘缓坡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格局有两种选择,一种利用河沟谷地枝状发展,分成多个小台地,一种是集中大范围平整的整体方案。

前一方案初步工程造价较小,高程设计比较灵活,但台地分级多,道路通常迂回曲折,难成系统,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用较高,各场地之间交通联系不便,长期运营费用增加;后一种方案需要大范围进行土石方量的平衡,一次性成本较大,可以形成大片集中的建设用地,便于以后的工业建设的规划布局,对长期运营发展有利。

当年二汽(现在的东风汽车公司)开始在十堰建厂时,主要选择在海拔250米以下,坡度小于5%的河谷阶地平坦地区。也形成了十堰城区初期的枝杈形布局结构。

经过几十年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对建设用地需求的增加,城市空间的日益扩展与城市建设用地严重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建设单位自行开挖边角山体和局部山体的现象逐步增多,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逐步加大,开发强度逐渐提高,一些海拔300米左右、坡度稍大的地区也被利用作为建设用地。城区的枝杈形用地空间布局逐渐向带状城市演化。

近年来随着十堰市对外交通条件的迅速改善和湖北省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的实施十堰将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在这个过程中,城市规模必将进一步扩大,依靠建设单位开挖局部零星山体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建设空间拓展的需求。在十堰市市辖区范围内,符合常规标准的城市建设用地已经极为有限,而且用地分散,不可能再找到完全满足条件的大片建设用地,集中大片的山地整理已势在必行。

为了合理科学地利用山地,十堰市自2007年起在城区范围内开始进行规模成片的山地整理,截止2011年已累计整理成片山地约2.5万亩,修建配套市政道路21.7公里,为城区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而提供了建设空间,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了一批城中村,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十堰市山地整理的原则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山地整理在十堰城区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初步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1、科学选址,坚持“三少一多”的原则

山地整理从选址开始就由规划部门提前介入,经过了对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系统等多方面研究、多方案的比较,优先选择耕地菜地少、拆迁少、现状建设少、山体多的“三少一多”区域,从周边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区域开始,以有利工程的启动实施。

2、统一规划,坚持集中成片的原则

坚持统一规划,有序开发,根据城市建设空间拓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依山就势,集中成片整理以集约利用土地,同时选择性地保留部分山体以保持片区山体轮廓线的完整性,形成十堰市城市独特的天际线,保护“山城”风貌。

3、多方案比较、保证工程经济性

根据规划用地性质要求和地块大小进行场地平整方案设计,尽量土石方就地平衡,避免盲目开挖,减少二次平整,保证城市道路、给排水、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能够畅通接入,节约综合建设成本。

4、坚持环境保护,及时治理

开挖山体采用“搬山不挖山、开破不开整、挖到马鞍部”的方式,即山体整体开挖、并挖到马鞍部位以减少创面,优先开挖已经破损的山体,并及时进行植被恢复、边坡治理等防护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的发生。

5、以分水岭为界,尽量保留现状流域划分

由于沟壑纵横、地形起伏复杂,山地整理项目基本上是在保证现状流域

6、多部门配合,高效地组织协调

每个项目都得到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协调指挥部全程负责,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科学化高效率的组织管理,建设、规划、土地等相关部门和城司、供水供电部门积极配合,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山地整理项目的典型案例

(一)龙门工业园山地整理

十堰经济开发区龙门工业园位于十堰城区东部白浪片区,向西距离城市中心区北京路7.5公里,向东距离六里坪镇区7.2公里,至武当山镇40公里。

规划区将成为十堰东风汽车基地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向西与东城开发区工业园区、西城开发区工业园区连接,向东向六里坪方向拓展,处于在交通联系的主轴线上。其区位优势明显、外部交通便利,但也突出存在着可建设用地缺乏的制约因素。

1、自然地形地貌

规划区地形比较复杂,山地、坡地和沟地交织,主要由以“V”形的均匀寺沟为主轴,及其沿线的支沟和山体共同组成。整个区域中山地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80%。山脉主要呈西北东南走向,多数海拔均超过300米,最高峰位于规划区北部与十堰经济开发区与茅箭区东城开发区交界处,高程为388.5米;沟壑用地高程在200米左右。地形高差大,坡度陡,可直接利用的平缓地很少,布局分散,难以满足规模化的大工业建设需要。

规划区以十堰经济开发区和茅箭区界山为界,西部属于马家河流域,东部和南部属于茅塔河流域,规划区内主要河流是一条大体呈“V”字沿均匀寺沟流动的小河流,在规划区东北角汇入茅塔河。

2、山地整理方案制定的原则:

从现状地形地貌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区域内山体尺度小,沟壑纵横,50%以上的坡度分布均匀尺度细微,没有较大尺度上由于坡度产生的适宜建设的区域,区域内开发建设难度基本接近。这种细密的结构必然对城市建设产生很大制约。工业厂房这种大尺度的建设必须较大面积的平整场地,适宜的坡度也仅0.5%左右。山地整理势在必行。

本规划区域周边有现有城市主干道环绕,但与现状建成区的平坦地势相比,存在很大高差,现有道路的标高对区内山地的开发整理形成制约。

1)规划区道路必须与周边道路衔接,满足周边区域连接通道的要求。

2)规划区内山体整片开挖,土石方必须就地平衡,场地坡度满足工业区建设要求。

3)利用规划区周边与建成区之间的山体形成过渡区和生态隔离带,消化高差的同时,减少边坡挡墙和山体。

3、场地利用方案比选

从用地角度出发,对区域范围内地形地貌、竖向标高进行研究,研究未来规划区域可能的建设格局与形态,与周边区域的衔接关系。

规划区大体呈一个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2.9公里,由现状建设区围合的三角形区域。现状建成区主要位于马家河、茅塔河沿岸,并向两岸沟壑纵深发展,现状建成区标高普遍在180—210之间,西南高东北低,随河流走向缓慢降低。

规划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与建成区之间有自然山体分隔,适合集中发展,且工业用地对地形坡度要求较高。规划建设用地格局采用周边山体保留、中间大范围平整的整体方案。大范围进行土石方量的平衡,一次性成本较大,可以形成大片集中的建设用地,便于以后的工业建设的规划布局,对长期运营发展有利。

以现状分水岭为界,整片进行山地整理,将规划区西部和北部高程高、体量厚的山体保留,片区南部台湾路沿线山体保留,为开发区营造绿色生态背景。规划区中部形成高程在240米—270米之间、坡度在0.5%—3%之间的开阔场地,布置大、中型企业,在与建成区联系的部位采用小台地过渡,布置小企业和配套公共设施及生活服务区各台地之间高差控制在3—6米左右。

龙门工业园总面积1193公顷,建设用地约768公顷,山地整理面积约530公顷,保留的绿地山体面积约392.3公顷,占总面积的27%。山地整理为高标准,格网状的大规模工业区布局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发展空间,目前龙门工业园已成为众多企业投资建设的热点区域。

(二)天津路商住用地整理项目

天津路商住用地位于十堰市城市东部新区,是中心城区东扩的必经区域。用地东以天津路为界,南到长子沟南侧付家湾、北到徐家湾村五组,西到重庆路与天津路分水岭。现状地形主要是山地和冲沟。其中较大的两条沟五房沟和长子沟分别位于南北两边,与天津路基本垂直。该区域距离十堰东部新城商业中心区很近(向北430米),向北1500米为十堰大学,与火车站片区有规划主干道连接,交通十分便利,地块完整,环境优美,适宜建设配套齐全的中高档宜居型社区。

场地设计按照《天津路沿线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采用规整用地、搬山填谷、坡地式布置,达到土石方挖填平衡。场地南北向沿天津路一侧基本按天津路的标高,北高南低,坡度1.5%;场地东西向设计为西高东低,东侧接顺天津路标高,北侧的五房沟平均坡度为6%,南侧的长子沟平均坡度为4%,中间段自东向西先为缓坡,坡度为3%,后半部分坡度加大,平均为8%。场平设计根据用地性质的不同采用了与工业用地相比较大的坡度,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降低了土石方填挖量,降低了造地成本。

四、山地整理项目的启示

城市建设行业现状篇6

[关键词]环城绿带大城市生态控制用地规划

1、引言:

城市绿带政策在国内大城市已普便实施。

近20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及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用地边缘区正面临发展失控和管理被动的局面。

从世界范围来看,欧洲的许多城市通过设置环城绿带并采取立法保护等方式来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展。在我国大城市,已开始借鉴国外城市经验,将环城绿带的建设纳入到城市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当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的拓展蚕食城市绿带

我国经济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到2020年,中国市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数量将突破80个[.cn/news/rkxw_gj_detail.asp?id=13358]。大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将迅速扩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实现引导城市格局,抑制城市蔓延、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方面环城绿带成为有效解决工具。

2、概念及案例:

2.1概念解析

所谓环城绿带是指在城市周围建设的绿色植被带,是城市绿色廊道(生态廊道)的一种类型,即在一定规模的城市密集区,安排较多的绿地或绿化比例较高的开敞空间用地,形成环绕城市建成区的永久性开敞空间。其范围一般由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同时绿环内的开发建设要受到严格的限定以保证其生态效应。

其用途理论上为农田、林地、小村镇、公园、公墓以及其它开敞用地。但在实际使用中除上述功能以外,往往会有居住楼盘开发、高端休闲体育产业等城市功能开发。

环城绿带也可以称作环城绿化控制带、绿化隔离带或绿化隔离地区。

2.2环城绿带的模式

环绕状:环城绿带呈环状围绕核心城市建成区,周边卫星城镇与核心城市保持一定的距离。

嵌合状:环城绿带与城镇建设用地在空间上相互穿插,以环绕建成区的绿带为骨架与楔形、指状等大型绿地组合的绿色空间。

网状:环城绿带与城镇建设用地构成相互交错的契合关系,各城镇、各组团、各功能区之间以绿带进行分隔。

绿心加环绕:城镇建设用地围绕大面积绿心发展,建设用地之间以绿色缓冲地带相隔,城镇以绿带环绕。

带状:环城绿带在城镇轴线的侧面与城镇相接,使城镇建设用地保持侧向开敞,绿地系统能发挥较大的效能并具有良好的可达性。

2.3案例研究

大城市绿化控制带的宽度多为5—15Km之间,大城市绿化控制带的总长度在100Km以上。绿化控制带面积大[欧阳志云李伟峰大城市绿化控制带的结构与生态功能[J]城市绿地2004(4)p41

],同时绿带的宽度与面积应该具有相当的规模且与绿带所围合的城市中心区用地规模相适度。

3、实证分析

3.1项目背景

成都城市发展阶段经历了点状形成—轴向扩展—内向填充—再次轴向伸展四个过程。

未来“大成都”的城市规划布局将由单中心圈层式向多中心组团式转变,城市结构由单一的特大城市向城乡一体化都市圈转变。

本文研究的范围为2004版《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成都中心城区范围。

成都“198”地区是指成都市中心城规划外环生态带加楔形绿地区域的简称,总面积约198平方公里,因此简称“198”地区。承担生态保育、基础设施承载等功能。198地区包含外环路两侧各500米的生态带[成都市外环生态带——沿83.5公里成都外环路的两侧各500米范围内的生态控制用地,总面积约83.5平方公里,位于成都198地区核心地带。]。

土地使用现状:锦江198地区内现状主要是以村镇企业用地、村镇居住用地为主。产业概况:现在以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

3.1发展策略

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方面—:建设生态系统及发展系统,基于成都的整体生态模式,要保留大量绿化带,构建其生态结构。经营绿化带应结合周边区域的相关功能形成地区发展系统。

开发方式:分析成都城市气候特征,锦江198地区是成都市重要的微风通道,且有充足的日照条件,可以将该地区的活动内容分为生态有机农业、医疗与健康业、社会文化活动、体育运动以及高科技产业等五大类。

3.2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生态结构和城市系统并行、共生。城市、都市-乡村过渡区、缓冲区与绿色活动区分区明确,并通过绿色走廊连接成一个整体。

用地布局模式:由城市功能区向绿色生态功能区逐渐过渡,开发强度自城市向逐渐降低。

建设用地呈岛式布局,沿锦江198地区内部道路布置商业及住宅,并引入新型公共设施丰富城市系统,提供如社会文化、卫生保健等功能;

生态区域以绿色为主,布置少量生态有机农庄、休闲体育设施及社会文化设施。

3.3生态控制

实施分区控制,分为生态严控区、生态建设区、引导建设区、协调建设区。

生态严控区:外环路200米生态带,保证能够各198间生态用地的贯通。除道路及其市政设施外,不准建设任何形式的建、构筑物。

生态建设区:外环路200-500米生态带、沿高铁两侧由伸向城市中心区的楔形生态开敞区,确保城市的氧源基地、静风通道和景观休憩空间。区内零星布置高度不超过15米的非住宅建筑。

引导建设区:198与周边衔接的缓冲地带。以建设用地为主,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间隔布置,保证198核心生态用地向周边渗透。

协调建设区:198周边城市区域。

3.4管理控制

建议实行立法控制:建立自上而下的法规体系,完善后续管理配套机制

实行管理控制:实施总体生态绿地数量的控制及建设容量的控制,并对每个分区可建设用地的建设容量控制。具体的管理控制可根据已经确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划所规定的建设用地占生态用地的比例来实施。

4、结语

在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实施绿带政策的难度远远大于国外的城市化成熟期,此时的发展压力大于保护需求,因此需要我们制定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与实施机制。

1)应该建立一个分级控制体系,进行绿化总量和建设总量的整体控制。

2)需进一步加强法规建设及管理实施,完善绿地法规建设,将绿地建设纳入到长期规划中。

[参考文献]

[1]金经元《明日的田园城市》[m]商务印书馆2000

[2]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环城绿带规划指引》[S]2003

[3]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区域绿地规划指引》[S]2003

[4]赖胜男郭宏慧我国环城绿化控制带建设初探[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06)

[5]何丹谭会慧规划更美好的伦敦—新一轮伦敦规划的评述及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0(04)

[6]刘滨谊温全平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规划的若干思考[J]国际城市规划2007(01)

[7]李强戴俭规划制度安排与“绿带”政策的绩效:伦敦与北京的比较[J]城市发展研究

[8]谭求北京第一道绿化隔离带地区规划反思及探索[D]北京清华大学2008

[9]高娜城市绿化隔离近自然景观规划与建设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

城市建设行业现状篇7

摘要:休闲产业近几年发展较快。根据2000-2006年的面板数据对休闲产业的发展对于半岛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休闲产业对山东半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改善有着显著且稳健的影响。各级政府应加强对休闲产业的宏观管理、培育积极的休闲观,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等以促进休闲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休闲产业;城市化;半岛城市群;实证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休闲产业得到了长足的进展,对于休闲产业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虽然众多学者肯定了休闲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城市化建设的积极作用,但是采用较为翔实的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还较为鲜见。基于此,本文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采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休闲产业与城市化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一、山东半岛城市群休闲产业发展现状

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淄博、潍坊、青岛、烟台、威海、日照、东营八个设区城市,是山东省经济和城镇发展的重心所在,同时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城市群之一。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等密切相关的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一般包括国家公园、博物馆、体育、影视、交通、旅游、餐饮、社区服务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1]。接下来分别从旅游业、文化娱乐业以及休闲体育业等方面对半岛城市群的休闲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介绍。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山东半岛是山东省旅游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全省70%以上的旅游景区和资源都集中在半岛地区。半岛城市群拥有3000多公里海岸线和299个大大小小的岛屿,部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占全省总数的87.5%。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半岛城市群成为国内游客的最佳旅游观光度假目的地之一和全省旅游的密集区。据统计,2006年半岛城市群8市的国内旅游收入为571.53亿元,入境旅游收入43023.39万美元、旅游总收入610.75亿元,分别占全省的73.54%、91.06%和74.67%。

(二)文化娱乐业发展现状

文化娱乐业是包括影视业、音像制品业、报刊图书业、教育培训业、艺术表演业等在内的以满足人们获取知识、休闲、娱乐等精神需求为主的产业。据统计,2006年底,半岛城市群拥有公共图书馆69个,艺术表演团体51个,艺术表演场所36个,文化馆68个,文化站855个,博物馆45个。除此之外,半岛城市群的民间娱乐项目精彩纷呈,近年来各沿海城市又兴建了许多现代化的海洋水族馆和戏水项目,极大地满足了当地居民以及外来游客的休闲娱乐需求。

(三)休闲体育业的发展现状

休闲体育业主要指与体育活动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如健身娱乐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文化休闲业等。在休闲体育业方面,半岛城市群的高尔夫产业特别值得一提。进入21世纪以后,半岛的高尔夫球场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建成开放的标准球场12座,正在建设的有8座,其环境一流,设施先进,各具特色和魅力。拥有海滨型、湖畔型、山地型、园林型、依山傍海的综合型等多种类型的高尔夫球场。

二、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化建设现状

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不同的学科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因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也就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即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总人口*100%。2006年,半岛城市群城市化率为47.5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从全国来看,截至2006年底,全国城市化水平已达43.9%,上海城市化率已达88.7%,北京和天津则分别达到84.3%和75.7%。可见,与发达城市相比较,半岛的城市化还处于较低水平。从半岛城市群城市化的地域结构来看,青岛61.14%的城市化水平不仅在半岛地区,即使在全省地区也是最高的;省会城市济南,城市化率达到56.12%,屈居第二;日照在半岛城市群内的城市化水平最低,仅为32.97%。

三、休闲产业对半岛城市化建设影响的实证分析

众多学者指出休闲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优化城市产业结构,还能够加快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2]。另外,休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其对资源的消耗较低,因而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也比较轻微,休闲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人们生活质量往往也比较高。接下对休闲产业的发展对于半岛城市化建设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所用数据均根据历年山东省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一)休闲产业对于半岛城市化水平的影响

休闲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兴起能够加快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本文首先研究休闲产业的发展对于半岛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的影响。

从国内比较流行的休闲产业的定义出发,并结合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分别从旅游业、文化事业以及餐饮业三个方面对半岛休闲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测度。这样,休闲产业采用三个测度指标:文化事业费占GDp比重(‰)、旅游收入占GDp比重(%)、餐饮业销售额占GDp比重(%)。另外,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城市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又纳入了人均实际GDp(元)指标,各地区的人均GDp均采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进行调整,从而消除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

与时间序列或截面数据相比,面板数据能够较好地控制不同地区之间的异质性;减少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提高参数估计的有效性等。因而,本文采用2000-2006年8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根据Hausman检验,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在模型一中,只考虑了两个指标:餐饮业销售额占GDp比重(%)和人均实际GDp(元)。实证结果表明餐饮业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半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均实际GDp变量的符号也为正,并且也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会相应提高。

在模型二中,加入了旅游收入占GDp比重(%)变量,其系数值为4.55,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餐饮业变量和人均GDp变量的系数符号均为正,并且依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只是系数值略有变化而已。

在模型三中,又加入了文化事业费占GDp比重(%)变量,其符号为负,说明文化事业的发展并不利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过,这一影响即使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也不够显著。其余三个变量的表现均与模型二相似,这说明餐饮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有着显著且稳健的影响的。

虽然实证结果表明文化事业的发展并不利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是这一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而餐饮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着显著且稳健的影响,这说明就总体而言,休闲产业的发展对于半岛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休闲产业对半岛产业结构的影响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体现为城市化水平的变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依靠第二、三产业比重的提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接下来,对休闲产业的发展对于半岛城市群的产业结构的变动产生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根据Hausman检验,仍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模型一只包含了餐饮业销售额占GDp比重(%)和人均实际GDp(元)两个变量。其中,餐饮业变量的符号为正,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大力发展餐饮业有利于产业结构的改善。人均GDp变量的符号为负,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伴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反而趋向于恶化。这看起来似乎有悖常理,但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个中原因。从2000年至2003年期间,伴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半岛城市群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半岛城市群在这一期间的经济发展更多是依靠第二产业的发展来推动的,因而,各级政府应积极转变思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改善。

模型二在模型一的基础上加入了旅游收入占GDp比重(%)变量,该变量符号为正,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对产业结构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餐饮业变量和人均GDp变量的表现均与模型一相同,不再赘述。

模型三在模型二的基础上又加入文化事业费占GDp比重(‰)变量,这一变量的符号为正,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高度显著。说明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产业结构的改善也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餐饮业变量和旅游变量的符号依然为正,人均GDp变量的符号依然为负,并且这三个变量依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只是系数值略有变化而已,说明这三个变量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是稳健的。

实证分析表明,餐饮业、旅游业以及文化娱乐业等对于产业结构的改善均产生了显著且积极的影响。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半岛城市群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对于产业结构的改善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在某些年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甚至出现了下降的现象,虽然这一趋势在2004年以后有所改观,其比重开始上升,但是各级政府仍然要对这一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要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更加重视产业结构的改善。

四、大力发展休闲产业的相关对策

实证分析证明,发展休闲产业对于促进半岛城市化进程及产业结构的改善具有显著且稳健的积极影响。为了大力发展休闲产业,进一步推进半岛城市化建设,建议采取以下相关措施:

(一)各级政府应加强对休闲产业的宏观管理

休闲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通过改革现有户籍制度,积极引导农民有序进入第三产业来转移农业中的富余劳动力;加快半岛城市群各城市间的旅游合作,均可为半岛城市群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

(二)开展休闲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休闲观

从整体而言,半岛城市群的休闲娱乐水平较低,休闲方式单一。因此,半岛城市群各级政府一方面应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休闲观;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城市休闲娱乐设施,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

城市建设行业现状篇8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p258]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哈尔滨市综合体迅速发展,国内大型商业地产商万达、华润、鲁商、银泰等不断涌入。同时《哈尔滨日报》城事・调查刊登了《冰城商业中心“高烧”?》社论,刊登了戴德梁行(DtZ)和泰和上德等商业咨询有限公司对哈市商业物业市场与其结构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指出哈尔滨的商业中心发展规划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缺乏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就目前哈市的商业物业面积而言,虽然无法确定是否已经完全饱和,但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足以说明目前哈市的商业物业市场容量无法接纳更多的大型商业中心。因此本次研究从规划、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研究哈尔滨市城市综合体如何健康快速正确发展。[1]

二、哈尔滨市城市综合体现状

2.1现状概况

哈尔滨目前城市综合体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已建、在建及已批未建的城市综合体共计20个,总用地面积约1500万m2,总建筑面积约3500万m2。(图1)总体特点如下:

(1)空间分布:现状以线状集聚分布为主,主要沿通达性好、流量大的交通线两侧形成条带状结构,主要分布在北环路――长江路沿线,以及建设新区如哈西新区、群力新区等附近。

(2)发展特征:现状发展日臻成熟,目前正处在以“老区”开发为主向城市新区,副中心及核心地段全面发展阶段,以商业为核心驱动向档次多样化,高品质及创新化成为市场主流,基本为区域内标杆,开始国际级高端配套,城市正面临全面升级。

2.2特征分析

(1)发展格局解析

哈尔滨已经正式迈入城市综合体时代,一个全新的哈尔滨商业、商务大格局正悄然展开。目前在建的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十多个,大多数体量都是100万平方米以上;而随着城市规划推进及经济发展,将逐渐形成五大区域竞争格局:中心老城区区域、群力CBD及哈西新城区域、长江路沿线区域、非典型区域(松北及利民)。

(2)发展特征解析

就个体特征来看,哈尔滨市综合体可分为主流型和精品型两种类型,正向超大规模资源型发展。主流型代表项目哈西万达和华润欢乐颂,依托地段价值的常规综合体开发,总建筑面积约30万―100万左右,同质化严重;精品型代表项目麦凯乐、群力远大,项目的特质显著,整体规模较小,约20万左右,通常以主题商业带动写字楼及住宅公寓为主。[2]

2.3存在问题

(1)空间布局不均衡,各区差距明显:主要的城市综合体分布在道里区和南岗区,其他各区城市综合体设施缺乏。

(2)缺乏高端定位和休闲、娱乐功能,建设水平与国外先进案例存在差距:中档商品过多,商业地产竞争日益激烈,与之相对应的是高档商品不足。先建设后招商的落后开发模式与商业市场需求脱节;部分大型城市综合体经营及管理分散,产权式商铺租金炒作行为严重,商业地产档次、人气提升不上去,使得大量商铺闲置。

(3)与交通枢纽结合不紧密:由于城市综合体现状以线形沿道路分布为主,交通干道对商业氛围切割影响较大,人车矛盾突出;此外城市综合体内部交通组织及停车场地设计也存在考虑不足问题。[3]

三、城市综合体发展策略

3.1开发总体策划

(1)哈尔滨市被誉为我国的音乐消夏之都和冰雪文化之都,其独特的休闲娱乐文化更是吸引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因此,可以考虑增加休闲、娱乐、餐饮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降低写字楼和公寓的比例的方式来定位其业态组合。

(2)通过市场调节适当提高开发门槛,注重开发商品牌实力,减少由于开发商实力不足造成影响城市整体环境。

(3)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对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结合不同区域发展影响因素,体现区域特色,采取差异化经营。

3.2分圈层开发指引

从城市空间角度来看,分圈层指定开发指引,促进城市综合体在不同区域布局有不同的驱动因素,提出不同的发展策略,相互协调发展,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按照城市的空间结构和总体城市设计布局主要分为三类:城市核心区,城市开发新区和城市郊区。(图2)

1、城市核心区开发策略

(1)特征分析

城市核心区主要指城市中心CBD区域及副中心区域附近,是城市经济最发达、基础配套最完备、人流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城市最繁荣的区域,具有强大的辐射力。[4]

(2)开发策略

核心区城市综合体布局:可以适当提高项目容积率,集约土地利用;缩减公园、广场、展馆等功能空间,增加商业、写字楼、住宅及公寓的供应;利用市场需求,可以选择超前功能,体现区域特色;采用立体化交通设计,增加地下停车位,多设置出入口,鼓励公交系统使用。[5]

2、城市开发新区布局策略

(1)特征分析:城市开发新区紧邻核心区,拥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居民消费能力很强;周边重要设施包括大型体育场、城市公园及广场、大型休闲娱乐中心及城市重要功能建筑,居民认可度高,人流较为密集。

(2)开发策略:功能要素宜多样化,可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公园、广场、会展中心等体现社会、文化价值的功能空间;根据市场需求配置商业、写字楼及住宅的规模,增加市场辐射力;停车场宜多种方式并存,平面交通及立体交通共同布局,并注重与外部交通的衔接;建筑布局采用高低层建筑混合搭配,建筑景观可超前设计。[6]

3、城市郊区布局策略

(1)特征分析:城市郊区主要指城市近郊城镇,该区域土地供应量大,随着城镇化进展及城市外向型发展,城市产业向外转移力度加大,交通条件逐步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备,同时郊区环境优美,房价较低,吸引逐步增加,具备良好的工作生活基础。[7]

(2)开发策略:可以适当降低项目容积率,加大住宅、公寓的供应,增加休闲娱乐功能设置,适当减少商业、写字楼供应;停车场以露天为主,增大水平交通的比例,以多层或小高层建筑为主;建筑景观可以适当超前,以增加吸引力。[8]

3.3城市综合体布局规划

规划结合城市商圈、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大型交通枢纽、城市BRt、城市主要干道、城市重点发展区域等影响因素选择。规划建设地面城市综合体32处,其中大型城市综合体为市级城市综合体,结合中心城区“一核两翼”的空间结构设置;小型城市综合体为社区级城市综合体服务于城市分片区自身,结合片区中心设置。(图3)[9]

参考文献

[1]李晓刚.城市综合体布局规划研究――以厦门为例.现代城市研究,2010.12

[2]李蕾.开放下的聚合――城市综合体的规划布局设计解析.城市规划学刊,2009.6

[3]刘贵文;曹健宁.城市综合体业态选择及组合比例:以美国托莱多市为例.城市问题,2010.5

[4]哈尔滨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哈尔滨市总体规划(2011――2020).2010

[5]董贺轩;卢济威.作为集约化城市组织形式的城市综合体深度解析.城市规划学刊,2009.1

[6]凌晓洁.城市综合体前期定位方法研究.清华大学,2008

[7]朱连庆.大型商业地产定位与策划.学林出版社,2006

城市建设行业现状篇9

【关键词】聊城;水生态文明;对策

StudyonConstructingCountermeasuresofwatereco-CivilizationinLiaochengCity

JinGShu-huiLiUJia-zhen

(Schoolofenvironmentandplanning,LiaochengUniversity,LiaochengShandong252059,China)

【abstract】Constructionofwatereco-civilizationisproposedbythenationalministryofwaterresourcesastheimportantidaforchangingwaterresourceusetoman-waterharmony.Liaochengcity,locatedintheconfluenceofJinghangcanalandYellowRiver,isfacingthe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broughtfrom“southtonorthwaterDiversionproject”and“economicConstructioninwesternShandong”.Sothereispracticalandlong-termsignificanceforwaterresourcesmanagementandprotectioninLiaochengCity.inthispaper,theconstructingcountermeasuresofwatereco-civilizationisproposedbasedonthepresentsituationofwaterresourceinLiaochengandthesupply-demandbalanceinrecent16years.theresultsshowedthat(1)exceptforindividualwetyear,thesupply-demandofwaterresourcemaintainbalance.thesupply-demandbalanceinmostyearisbrokendownduring2000-2015.timeseriesmodelindicatethatwatersupplyandwaterconsumptionwillstilldeclineinthefuture5years,thestressbetweenwatersupplyandwaterdemandisgraduallyrelieved..(2)torealizetheconstructionofwatereco-civilizationinLiaocheng,threeproposalshavebeengivenasfollows:atfirst,goodtop-leveldesignandspongecitybuildingshouldbeadoptinadministrationSecond,water-savingmeasuresandcontrollingpollutionseriousshouldbetakeninindustrialandagriculturalproduction.then,constructionofwaterculturalcorridorandattractingpublicparticipationshouldoccurinsociallives.

【Keywords】Liaocheng;watereco-civilization;Countermeasure

水作樯产之要、生态之基是人类最重要的资源之一。长期以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水资源管理是我国乃至世界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1]。我国的基本水情是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2],同时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3]。2013年以来国家水利部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从供水向需水管理转变,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从局部水生态向全面建设水生态文明转变的工作思路[4],并积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各省(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流经的省(自治区)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流域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5]。

聊城市被称为“水城”,是拥有黄河水系与海河水系的欠发达城市,代表着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与代表着农业文明的黄河在此交汇。在当前“南水北调”的大背景下,在“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与“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的政策驱动下,聊城市生态建设必然要与水相适宜,这使聊城市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了解聊城市水资源供需现状,分析了聊城市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提出聊城市水文明建设的对策,以期为聊城市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1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于2000年-2015年的《山东统计年鉴》,选取供水总量、用水总量作为参考依据,分别采用直线、指数和抛物线函数对年用水总量进行曲线拟合后,对聊城市近16年不同水平年可供水量和用水总量进行分析,按照其历史的发展趋势,预测聊城市未来5年的供水量与用水量,结合聊城水资源利用现状,提出聊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2聊城市水资源与供需现状

2.1水资源供需量年际变化

2000年以来,聊城市的供水总量尽管有所波动,但整体变化幅度不大(见图1)。在2007年之前供水总量呈上升的趋势,随后呈下降的趋势,特别是2012年的供水量最低,为17.87×108m3,查阅统计年鉴资料发现,2012年的降水量仅有456.1mL[6],比往年的降水量有所降低。而聊城市2000年-2015年的用水量变化与供水量的变化一致,2007年之前用水量随可用水量的增加而增加,2007年以后用水量逐年减少。

图12000年-2015年聊城市供水量、用水量年际变化

总的来说,2000年-2015年聊城市供水与用水量的变化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这与聊城市水资源年际变化幅度大,有明显的丰、枯水年交替的特点相符,并且聊城市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的出现也十分的明显[7]。全年降雨量减少,加之气温升高使河流水分蒸发量增大,使得河流水量减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用水量大幅上升;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植被数量急剧减少,对水源的涵养作用大幅降低等都会影响水资源。

2.2水资源供需量预测

采用时间序列法用直线、指数、抛物线三种模型对聊城市的供水量与用水量分别进行拟合(见表1),在供水方面,根据三种回归方程相关系数的大小,抛物线模型拟合较好(p

表1聊城市供水量与用水量预测分析表

2.3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水资源盈亏量,用可利用水资源减去需水量表示;当其大于或等于0时,表示水资源供需处于平衡状态,反之失衡[8]。聊城市除了2001年、2002年、2003年以及2005年、2006年处于风水年,其余年份需水量均大于供水量(图2),水资源供需失衡。作为近16年枯水最严重的2004年、2007年和2008年,水资源盈亏量达到-5×106m3。2009年以后,水资源供需失衡状况得到缓解,水资源盈亏量不到-2×106m3。聊城市多数年份需水量均大于可供水量,水资源供需失衡。

通过对聊城市2016年和2020年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预测结果表明,聊城市2016年和2020年全市处于水资源失衡状态,其水资源余亏量分别为-4×106m3及-2×106m3(表2)。总体来说,无论是过去的16年(2000年-2015年)还是对2016年及2020年的预测,聊城市水资源盈亏量在波动中处于上升趋势,表明水资源供需压力逐步降低。

表2聊城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成果单位:108m3

图2聊城市2000年-2015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3水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通过上述水资源供需分析来看,聊城市仍属于水资源短缺严重地区,这种供需失衡的水资源状况,很难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可以看出,聊城市水资源处于失衡状态,因此,必须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发展节水农业、建设文化长廊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大水资源的管理力度,来缓解全市水资源供需的矛盾,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9-10],具体如下:

3.1做好顶层设计,建设海绵城市

政府重视是推进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为基础的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要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响应、政策激励、公众参与”的生态聊城建设体制,建设海绵城市是科学利用降水的最佳方式。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减少水泥硬化面积,扩大河湖湿地面积,积极存蓄夏季降雨,实现雨洪资源化利用。聊城市具有良好的河湖体系,各县市也都建有各种湖泊湿地,这为海绵城市建设,为积极利用自然降水,解决水资源不足奠定了良好基础。海绵城市建设还可扩大河湖湿地面积,提高水质净化能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环境质量的需要。

3.2发展节水农业,加大治污力度

聊城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农业是耗水最多的产业,一方面农业传统的灌溉方式浪费水资源严重,农业节水意识还有待提高[11]。当前政府要加强节水知识的宣传,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加大对节水灌溉设施的投入和支持力度[12],使农民从灌溉方式上减少水资源的不必要浪费;还要注重农业灌溉用水的净化处理和回收再利用。

聊城市水资源短缺除了总量上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水资源的污染。转方式调结构是改变水污染现状,合理利用与保护水环境的上策。首先,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贯彻《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杜绝新污染。其次,通过建设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方式,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有力保护水资源、水环境,使聊城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得到实质性进展。

3.3构建水文化长廊,吸引公众参与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地区长盛不衰的根本所在。京杭大运河给聊城市留下了宝贵的运河文化,加之中a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穿境而过,使聊城拥有了绝无仅有的运河文化与黄河文化交汇与融合。运河文化与黄河文化都是水生态文化,因此,对运河进行挖掘,恢复昔日河道,并沿运河两侧建设水文化长廊,使水文化与旅游文化、生态文化有机融合。

加大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不仅需要广大民众的关注,更要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13]。因此,一方面,要做好保护护水资源、水环境的宣传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对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的介绍,让民众了解水资源现状,了解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普及民众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法律法规意识,在做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序进行的基础上,加强不法获取水环境和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

4结论

聊城市2000年-2015年水资源的供水量与用水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水资源供需年际差异明显,除了个别丰水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其余年份均为水资源供需失衡,2009年之前水资源失衡严重,之后失衡状况得到缓解;总体来说,聊城市水资源盈亏量在波动中处于上升趋势,表明水资源供需压力逐步降低。模型预表明2016年与2020年的供水量与用水量仍呈下降趋势。

要使聊城市水资源在时空上达到供需平衡,实现聊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今后就要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响应、政策激励、公众参与”的生态聊城建设体制,做好顶层设计,构建文化长廊,吸引公众参与;坚持节水优先,科技先导,文化引领,综合治理的治水思路,发展节水农业,建设海绵城市,加大治污力度。

【参考文献】

[1]李智宏.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J].低碳世界,2016(12):88-89.

[2]杨彦,周潮.延安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对策研究[J].地下水,2011,33(2):150-152.

[3]王雅竹,石炼.五家渠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及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6):16-20.

[4]苏娅,尚小川.淮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工作的几点认识[J].治淮,2016(1):53-54.

[5]司毅铭.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水利,2013(15):60-62.

[6]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7]冯耀奇,任利民.聊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调查研究[J].地下水,2007,29(4):13-14.

[8]曹文京,逯义军,赵琳.聊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探讨[J].山东水利,2013(6):51-52.

[9]张林.保定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对策研究[J].地下水,2012,34(5).

[10]王传涛,汤林.聊城市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绿色科技,2012(1):101-103.

[11]周玉英,李群智,顾会玲.聊城市建设节水型社会初步探析[J].地下水,2006,28(3):251-251.

城市建设行业现状篇10

【关键词】休闲体育,环京津冀,城市发展,历史地位

休闲体育运动项目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成果接连涌现的现实背景下,日益地在基层民众的生活涌现发展的,本文针对休闲体育在环京津城市发展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展开了简要的探讨。

一、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创新点

(一)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我国当代全民健身事业良好发展的当下时代,休闲体育依靠其特有的多方面特征,日渐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当代国人群体的充分喜爱。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竞技体育事业领域一系列突破性成绩的接连取得,引致我国当代城市国民群体日渐对参与休闲体育运动项目表现出了充分的偏好与热忱。在目前的时展环境之下,京津冀地域的协同性发展建设目标已经得到了各方力量的共同性关注,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基本物质生活条件的客观改良,当代国人对精神生活条件建设的需求力度不断深化,休闲体育运动场所条件的建设水平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石家庄、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唐山、沧州等七个个环京津城市展开了关于休闲体育事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实践工作。

(二)本研究的创新点。到目前阶段为止,河北省域内部关于休闲体育事业发展在环京津城市发展的具体作用之研究实践行为,依然处于明显的空白状态,本研究意在针对这一现实存在的空白状况做出一定程度的补益。

二、国内外相关领域现有研究成果简述

近年来,伴随着环京津地域城市公民基本生活物质条件的不断提升,有较大数量比例的一线学者对这一地域的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孙班军(2007)在《武汉体育学报》发文阐释了构建“环京津体育旅游圈”的战略构想。纪志敏(2011)在《中国经贸导刊》中发表了《环京津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阐释了休闲体育在环京津城市区域发展实践过程中,所面对的具体问题。给相关地域休闲体育事业的日后发展提供了实践性指导思路。最近几年以来,我国当代社会学领域,以及体育社会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人员,围绕休闲体育事业发展,对规模城市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的贡献程度问题展开了系统化且深入的调查研究实践,根据有关领域的基本性调查成果,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贡献率,正在逐步提高。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及难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1、环京津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的现状。2、研究环京津城市休闲体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制约问题。3、区发挥休闲体育在环京津城市发展中的纽带作用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研究的主要观点。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以及当代城市国民日常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健康日渐成为了当代城市国民密切关注的话题。物质条件的改善以及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城市国民往往都更加倾向于在有限的业余时间里,合理安排休闲性体育运动项目。在现有的条件下,城市公民喜爱休闲体育项目的原因可以简要的分析如下:第一,当代城市公民对健康水平的关注意识水平呈现出了逐步提升的客观态势。第二。安全与舒适性。第三,在城市生活环境领域中,休闲体育运动项目逐步由原来的奢侈性消费项目,转化为群众性实践项目,这种转化趋势的客观呈现,事实上与当代城市公民生活条件以及收入水平的改良与提升,密切相关。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根据本课题的研究工作需要,我们针对河北省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唐山、沧州、石家庄市7个市的7个体育局、105个体育场馆的管理者或经营者、3500名休闲体育参与者和普通市民分别进行访谈了问卷调查,预计发放问卷3500多份,调查后利用资料分析法进行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

2..研究方法:①问卷调查法;②访谈法;③数理统计法;④逻辑分析法。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项目的重点是:通过实地的调查工作环节,环京津地区参与休闲体育的人群结构、项目、场馆建设、产业发展等情况,并找寻发挥休闲体育在环京津城市发展中的纽带作用的相关策略。本研究项目的难点是:研究对象区域较大、人员分散、场地分散,以及如何确保调查数据与结果的精确性。

四、本项目调查研究实践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成果分析

(一)河北省环京津城市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本课题组实地开展中的针对河北省地理区域内部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唐山、沧州、石家庄7个城市的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相关产业领域有关发展问题展开的描述性调查分析,可以比较清晰地感知到河北省域内部上述各城市的休闲体育事业,在最近几年以来的发展现状以及流变趋势。从2013年至今,在将近两年的时间流转过程中,河北省石家庄和唐山两座城市的休闲体育事业,无论是从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还是从民众群体的休闲体育运动项目参与和技术意识建制而言,都取得了明显的提升。在经济性衡量数据不断提升,并且呈现出良好发展趋向的现实背景之下,上述提及的7个河北省内部城市,其基本公民的休闲体育活动参与意识都在过去的一两年时间内,获得了比较明显的提升,就综合性实践发展路径而言,环京津城市的休闲体育事业正在不断展现出十分光明的发展前景。

(二)休闲体育事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分析

第一,休闲体育产业是我国当代社会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的代表性产业,城市生活区域中的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是衡量城市化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第二,发展休闲体育事业,是实现和谐城市建设目标的重要实践路径,也是切实提升我国城市国民生活基本条件水平的重要手段。第三,在休闲体育理念的引导下,实现良好生活实践方式的建设目标,可以改良人民的身心健康水平,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并实现对社会稳定状态的有效维持。第四,发展低碳体育事业,能够切实提升传统体育事业的缺陷,展现教育事业的以人为本精神,并促使国人逐步形成充分且深入的自我教育实践能力。第五,通过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当代国人扎实形成终身参与体育运动行为的思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