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大反思发言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5:54

安全大反思发言材料篇1

大家好,这里是笔杆子家园名家讲堂栏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行业涌现出大批先进典型。他们发扬顽强拼搏、连续作战精神,坚守岗位、集中精力,心无旁骛把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为有效切断疫情扩散蔓延渠道、构筑疫情防控人民防线付出了巨大努力。为了弘扬他们的事迹,鼓舞抗击新冠肺炎的斗志,许多笔杆子都在忙于总结撰写先进事迹材料。鉴于此,我们今天推出的课程是《怎样写好先进事迹材料》。讲稿作者是著名作家张传禄老师。我是播音主持雨茵

所谓事迹材料,实际上就是典型材料。典型有集体的,有个体的。集体典型称“单位事迹材料”。个体典型称“个人事迹材料”。当然,事迹材料有正面的和反面的。正面的谓“先进事迹材料”;反面的谓“反面典型材料”。无论正面的还是反面的事迹材料都要注意有以下几点:

一是层次安排要严谨。层次是事迹材料内在思想结构的反映,直接制约着材料的质量。结构不严谨,布局不合理,尽管有了正确的主题,丰富的材料,也可能使主题反映不出来,或者反映不准确,从而使典型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典型事迹材料的层次结构一定要合理、严谨,眉目清晰。

一般来说,典型事迹材料大的层次结构包括导语、主体(正文)、结尾三部分(也有的没有结尾部分)。导语主要是提纲挈领地讲清典型经验的主旨,为展开正文做好准备。主题部分是材料的主干和中心,其层次结构的安排,主要根据经验材料的具体内容而定,应力求准确地反映典型经验。这里介绍常用的几种结构形式。

第一是横式结构,也称并列结构。这是单位典型经验材料写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形式。它把这个单位最突出的几条基本经验并列安排,分头阐述。

第二是纵式结构,也称递进连贯式结构。纵式结构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按思想认识的发展,逐层递进,步步深入地把典型经验介绍出来;另一种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脉络,或按时间,或按方位、次序阐述事迹,点明经验。人们认识事物,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这种纵式结构,按人们思维活动的规律来介绍典型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和基本事迹、基本经验,便于人们学习和接受。

第三是纵横交叉结构。这种结构兼有前两种形式的特点,它在介绍典型事迹经验时,并不完全按基本经验安排层次结构,而是先介绍经验产生的前因后果,然后集中介绍几条基本经验。

这几种结构形式,在一些较大的典型经验材料里,有时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但不管采取哪种结构形式,都要围绕主题,根据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安排层次,决不能用“开中药铺”的办法,把材料罗列起来了事。

二是选择事例要典型。事迹材料,顾名思义,主要写典型单位和个人的事迹。无论单位还是个人,他们的先进事迹、典型事例往往很多。这些事例有的与主题密切相关,有的则关系不大;有的能强烈地表现主题,有的则差些;有的具体生动,有的则比较平淡。因此,写作过程中,应根据主题的需要,精心筛选那些最能说明主题、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也就是选择那些最能反映典型特点、最有代表性、最有说服力、最能揭示事物本质、最能表现主题的事例。这样的例子用在材料中,自然就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是使用语言要生动。语言是构成典型材料的细胞。感人的典型事迹材料,要靠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所谓“生动”,是指语言具体、形象、有感染力。在材料写作中,有的对主题的提炼及对事例的筛选往往比较重视,下得功夫比较大,而对语言的运用却不大讲究。语言呆板、公式化,写出来的经验不吸引人,不感动人,就会直接影响典型的推广效果。为了增强语言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在典型材料写作中,要注意多使用比喻和群众性语言。贴切地用比喻,不仅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还能使干巴的文字形象化。很多群众语言新鲜活泼,时代感强,而且富有哲理,在材料中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安全大反思发言材料篇2

一、作文命题的形式

2006年以来,材料作文有了较大变化:一是题中材料涉及多个角度,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材料或提示;二是要求学生针对材料选择一个侧面自主确立角度立意,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角度与立意必须来自原材料。这样,材料的作用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情境,立意不必涵盖整则材料,既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能给学生更多的写作自。这是材料作文日益受到命题者青睐的原因所在。2013年18套作文题在命题形式上都采用了“材料+限制”的格式,下面分别阐述。

1.材料的内容

第一,现象类材料(大纲版全国卷、四川、江西、山东、上海、广西),主要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内容涉及同学关系、中学生学习的困难、挑错、更重要的事、手机遗失等方面,关于中学生生活的话题异军突起。此前,从没有这样专门命制有关中学生材料的话题。这颇有契合现实及中学生实际之意,更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

第二,言语类材料(安徽、浙江、天津、北京),或使用名人名言,或采用对话。天津卷侧重一则名言引发的思考,安徽卷的两则名言是关于一个问题的两种见解,浙江卷是给出关于一个话题的三则名言,北京卷则借助文学家与科学家的对话引发人们对手机的思考。内容涉及求异思维、孩子的眼光、获取知识技能的途径以及手机的使用。这一类材料借名人的口,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及社会中容易被大家忽视的问题,其中大都蕴含着某种观点。

第三,故事类材料(新课标全国卷、辽宁、江苏、广东),讲述某个故事,往往借故事中人物之口讲明一种道理。比如,新课标全国卷,老工匠的话“有些时候不仅需要足够的经验,更需要的是勇气”揭示命题用意;辽宁卷,围绕“如何被人承认并尊重”的话题,老人与年轻人发生了观点的碰撞;江苏卷,“是不是几只蜡烛光亮影响了蝴蝶的生活习惯呢”,让人有了对材料理解的明确的指向;唯有广东卷,只讲故事,其中的观点任由学生思考得知。这类材料,可以从陈述对象、事情结果及对应原因等多角度思考,主要引导学生探求人生发展、社会生活哲理。

第四,寓言类材料(福建、重庆),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这类材料映射生活中与材料中类似的事物,讲的也是人类社会、现实社会中的道理。一般具有隐喻性,借用虚构的故事情境,而不直接说明道理;同时具有多义性,从不同角度看待不同事物,往往得到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

湖南省的作文题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了两个材料,一个寓言类,一个现实类。虽然类别不同,但是都围绕“我愿意”的话题展开。

2.材料呈现的观点

有的材料在表述中,看不出明显的观点。例如,广东、江西、山东、四川、天津、重庆、大纲版全国卷、上海等八套作文题中的材料只交代事情或现象,湖北作文题的材料只是提供话题。

有的基本明确地表达了一种倾向。福建卷给的是顾城的诗,广西卷中捡到手机的年轻人的话,江苏卷中人们最后的感悟,新课标卷中老切割师的话,材料中都揭示了某种观点。北京卷采用了科学家与文学家对话的形式,两人角度不同,但都是围绕手机令人新奇的特点加以评说。湖南卷中的两则材料、浙江卷中的三则名言,也是从不同角度解读相同话题。

少数材料中出现了观点的碰撞。安徽卷交代了两种面对事情的态度:一是关注已经发生的,关注为什么会发生;一是关注未发生的,关注为什么不会发生。辽宁卷讲述了年轻人与老者关于承认与尊重的对话,启发思考沙子是否必须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

3.命题的限制

命题的限制主要指文体、辅表述等等。多数题目的限制相似:一是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二是自拟标题;三是明确文体,除广东、广西、湖北、辽宁、四川、大纲版全国卷、新课标全国卷之外,其他省明确规定诗歌文体除外;四是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五是写作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纵观18套作文题,在文体方面加以限制的有湖南卷、江西卷。规定写议论文或者记叙文,首先违背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二是课程标准也没有“议论文”“记叙文”这样的表述,而是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文章。

二、作文命题的特点

材料作文最大的优势在于公平与安全。近几年的命题作文呈现开放的态势,不可避免地带来提前准备并加以套用的应考方式。材料作文的命题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猜题的成功率。与2012年的16套材料作文题相比,今年的命题有如下特点。

1.审题难度降低

张志公先生说:“如果说,我们现在讲的‘审题’,意思正是要学生先明确写这篇文章的对象和目的,那我赞成。如果‘审题’的意思是要学生把题目看清楚了再写,不要粗心大意,驴唇不对马嘴地瞎说,我也赞成。如果‘审题’的意思跟从前差不多,还是指题目出得‘深’,甚至出得‘玄’,出得‘绝’,得让学生去揣摩老师出这个题目的用意,那我是不赞成的。”[1]审题最忌故设陷阱,导致学生因深陷其中难以自悟,无法正常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缩短考生对题目的感知时间,消除题目给考生带来的距离感,促使考生快速立意,减少审题方面的障碍已成为大部分命题专家的共识。今年的大部分作文题体现了这一点。

2013年作文题晦涩的材料减少。2012年湖南卷关于一双手的漫画材料消失,诗文材料由江苏、四川两套减少为一套,不再出现2012年山东卷那样文字较难理解的材料……这些变化明显减低了审题难度。但是,部分命题在表述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如四川卷将“平衡的生活”解释为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这样的解释令人费解。福建卷采用顾城的诗,内容既包含了“自由与限制、脚踏实地和轻浮漂浮”两组关系,又提出“我要拒绝这种‘自由’“”我愿意做一段树根”,诗中的情感与生活的逻辑纠缠一起,虚无缥缈,难以理解。假如有考生认为,我就是要追求没有引力、没有限制、无牵无挂的生活,不可以吗?虽然这种生活难以达到,但不能羡慕、不能追求吗?本诗“我要拒绝这种自由”的立意指向又让那些不能苟同材料观点的考生难以选择。

2.写作范围具体

今年18套作文题关注的写作空间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生活。课标卷(同学关系)、江西卷(中学生三怕)、四川卷(平衡生活)、湖南卷(我愿意)、天津卷(知的途径)等,关涉的是中学生成长必然涉及的问题。特别是课标卷与江西卷,直指中学生的生活,是学生必然接触、思考的话题,写作如同拉家常。二是社会问题。浙江卷(孩子的眼光)、山东卷(咬文嚼字)、江苏卷(蝴蝶与习惯)、北京卷(手机与生活)、广西卷(真诚友善)、重庆卷(豆腐与改变),这类问题直接针对社会想象,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样的题目,不难作文,因为有话说、有趣味,因为确确实实地触及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好处在于,能引导学生感觉到周围的事物样样都值得观察,值得思考,使思路趋向于活泼而缜密;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密切写作与生活的关系。适当地采用这种方式,可以破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和为作文而作文、硬“作”文章的习惯。对写作教学中如何命题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3.思辨意识增强

与国外、港台的作文命题相比,以往我国高考作文命题对思辨能力的考查远远不够。从2012年开始,我们已经欣喜地发现命题专家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努力。2012年有7道作文题凸显了理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分别是江苏卷(忧与爱)、浙江卷(英雄与路边鼓掌的人)、广东卷(过去、现在与未来)、湖北卷(书信的改变与替代)、江西卷(不要想拥有什么)、上海卷(自己的微光与天才的微光)、福建卷(时间与路程)。

2013年的命题,安徽卷(两种面对事情的态度)、福建卷(自由与扎根)、辽宁卷(珍珠与沙子)、江西卷(中学生三怕)、湖北卷(方圆)、天津卷(___而知之)明显表现出对两种事物或者两个方面关系的思考、判断。

其他省的高考作文试题,也意在让学生在思辨中进行必要的思考。例如上海的作文题是关注“更重要的事情”,必然引发学生对“重要事情”的思考,引导学生在当前忙而快的节奏中多一份冷静的审视。再如山东的作文题针对当前多种媒介谬误频出、扭曲了人们敬畏语言文字观念的现实,提出了《咬文嚼字》杂志对著名作家作品挑错的事实。材料涉及两个人群、两种行为,一是语言文字工作者挑错,二是著名作家回应。考生既可以在二者之间选择某一方面进行构思,也可以由此事抽象出某种人生哲学进行论述。学生可以从挑错的角度,阐发一丝不苟作研究,或是敢于向权威提出质疑的观点;还可以从回应的角度,阐发敢于承认错误,或是一种善于谦虚地接受建议的态度;当然,也可以谈对语言文字、创作应有的敬畏之心。还如新课标卷用一则寓言揭示了有时勇气胜于经验、技术的道理,但是,仅有勇气容易盲目,显然思考这个命题的时候少不了全面地分析其与经验、技术的关系。重庆卷则用豆腐对大豆的升华,引发多种思维:找准途径,实现突破;创新改变命运;思路决定出路;变通带来新生等。思考的关键就在于豆腐是在大豆这个原来基础上的变化。

4.地域特色凸显

分析近三年各省自主命制的作文题,就会发现,某些省份命制的作文题也有了相对稳定的地域特色。以上海为例,2011年是“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2012年是“自己的微光”与“天才的微光”,2013年是“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与“更重要的事情”,三年都是给出对立关系的材料,思辨特色显著。湖南卷对作文文体一贯有明确规定,江西卷一大一小的命题形式也都相对固定。

今年的18套作文题质量较高,但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浙江卷引用了三句话,第三处引语是“世界将失去海底王国,一般失去这一伟大的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却将作者“英国作家戈尔丁”写成了“美国作家菲尔丁”。这样的错误应当是可以避免的。

北京卷关于手机作用的材料,是否存在着对部分考生不公平的嫌疑?尚需论证。

辽宁卷中珍珠与沙子价值观的争辩也引发了大量网友热议。“学而优”是传统教育观的主要思想,但是社会的主体却是得不到重视与关注的普通人。难道他们不需要承认与尊重吗?显然,材料表述时,在用词方面还需谨慎;同时也要注意尊重人的差异;价值观的引导也以多元为宜。

高考毕竟是严肃的考试,公平、正确是题目的生命。在关乎几万甚至更多人命运的考试面前,命题还是需要慎重再慎重。

三、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策略

不同人对材料作文的分类不同。笔者以为,分类本身意义不大,也不是为了区分各种类型的差异,而是要从中找出相似点,以探求材料作文命题的规律。根据前面的分析,不难发现,材料作文的审题一是要明白材料的含义,二是明确写作的限制。

1.把握材料的含义

材料作文首先考查的是学生阅读、概括、分析材料的能力。无论何种形式的材料,审题的核心在于明确和理解材料表达的某种观点。

现象类、故事类、部分寓意类材料一般蕴含有对事物的感情倾向,却没有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一定的看法,考生需从中提取出一个观点进行材料作文。

言语类、部分寓意类材料中不只有一则故事、寓言、名人言语之类的内容,还包含有对这则故事、寓言或话题的几种看法,考生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多材料作文可以单线切入,也可以综合切入。如果单线切入,可从第一则材料切入,也可以从第二则材料切入,只要言之成理,言而有序即可。如果综合切入,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

2.明确写作角度与态度

一般来说,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选取符合材料整体含意的、自己感兴趣、有积累且容易写好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己对这个话题或问题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同时,材料作文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材料反映的问题,在现实生活有哪些表现,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也要想清楚。

3.给材料作文立意

考生在读懂材料、找出角度、联系现实的基础上,需要确立中心论点。这是审题立意的关键一步。

就材料作文来讲,所确立的论点应该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扣材,是指所确立的论点必须是根据材料生发出来。置所给材料于不顾,另选材料,并据此确立论点,都是不扣材的表现,不符合材料作文的要求。

准确,一是指论点应从材料的中心意义或材料的主要角度、主要方面引申出来,而不是从材料的非中心意义、次要角度、次要方面来确立论点;二是要找准立意角度与社会现实的对应点(即对应的话题);三是应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话题,才能有话可说,写出真情实感。

稳妥,指确立的论点要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如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等。此外还要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合乎情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不提倡用逆向思维方式立意以求新,还是主张顺向立意为妥。否则,可能会由于认识的局限,发生立意偏颇、观点过激的问题。

鲜明、简洁,是对中心论点表述方面的要求。论点的表述,一二句话即可;可以采用肯定句式,也可以采用否定句式。一定要一语道破,直截了当;不能啰里啰唆、含含糊糊。句子要通顺,语句要简洁。

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写作材料作文的困难,首先是怎样把对材料的正确理解转化到自己熟悉而擅长的方面。学生需要根据材料的特点,找出其中已有的观点或者分析直接的主要原因,这不失为一条捷径。其次要着重考虑的还是“怎么写”,注意选材、组织、条理、遣词造句,能够如实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情感,这才是写作的重点。思维水平、生活储备、选材组织、表达习惯在任何形式的写作中都是区分学生高下的关键。千万不要也没必要因为材料信息多而困惑,因为怕跑题而不敢发挥。由此看来,备考的关键也绝不能只停留在审题立意方面。归根到底,教师有必要以“人本”思想对待写作,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以敏锐的眼光捕捉身边的美,以细微的感受体验生活的真,以积极的心态自由表达自我对世界的认知。

安全大反思发言材料篇3

【关键词】幼儿;区域活动;投放材料;策略

材料的投放是区域活动实施与开展的核心,对孩子行为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材料既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又是孩子与知识之间的桥梁,更是诱发孩子兴趣、促进其个性发展的媒介。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相关资源整合规划,组织幼儿自主选择,合作交流,动手动脑探索发现。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的开展活动。从社交能力、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多方面、多角度的促进幼儿的发展,有效的避免随机性和差异性,提高主观能动性。本文就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应注意的问题和有效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一、区域活动投放材料所存在的问题

1.投放材料使用价值不高

在材料的投放中,有的教师虽然在一个区域内投放了很多新奇的材料,一开始幼儿们也很喜欢尝试操作这些材料,但是有些材料的教育意义不大,幼儿们有时候根本也不知道怎么玩,只是对着材料摆一摆、看一看就结束了,没有掌握到任何知识。所以每次材料的投放都应经过筛选。教师可以想一想哪些材料适合哪个年龄段的幼儿,幼儿们通过操作这些材料可以学到什么。在材料盒里也可以准备一张幼儿能看得懂的操作示意图。这样教师们辛苦做的材料才能好好利用起来,供幼儿使用。

2.投放材料存在安全隐患

我们所投放的材料,一般不是购买的,就是教师自己做的,但是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还是需要考虑到安全隐患问题。购买的材料我们需要核对材料的成分,考虑材料是否有毒,或易产生细菌,幼儿玩的时候会不会发生安全事故,尽可能挑选一些价廉物美的材料。在教师自己制作材料的时候,我们也要考虑到材料的固定是否牢固,有没有尖头或危险性,在选材的各个方面都需要考虑周到。

3.投放材料缺乏针对性

幼儿之间会存在个别差异,所以有时候教师会发现,有的班级里某样材料,幼儿都操作得很好,都很喜欢去玩,可是拿到自己班来后,班中的幼儿却玩得没那么好,所以在投放材料时,不是看着别人的材料利用很好,就可以完全照搬。我们还是需要考虑到班中幼儿的实际情况,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改良,让活动材料更适合自己班上的幼儿。

二、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科学投放材料策略

1.材料投放要确保安全性

由于幼儿不具有生活经验,对于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却不能清楚的辨别哪些是对自身安全有害的,所以老师在这个时候就要发挥其最大作用,对于材料的成分及质量都要进行严格的把关,保证材料的安全性,使孩子能够更加放心的操作材料。并且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意材料的接口位置质量,如果接口处质量不过关,那么孩子在操作时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老师还要注意材料中存不存在尖锐的地方,只有教师在选择材料中的严格把关,才能够最大限度上的保证材料安全问题,杜绝安全隐患。

2.材料投放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幼儿的年龄不同,身心发展水平也会有高低。因此,在区域活动中幼教工作者应该针对性地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由于大班幼儿年龄上占优势,在动手和动脑能力上要稍微强一点,所以在选择材料投放时,材料应该注重多样性和精密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探究和自主充分发挥大班幼儿的探究和创新能力,而小班幼儿所运用的材料要简单明了一点,要符合小班幼儿的身心。幼儿教育的区域活动本身注重的就是让孩子提前接触社会。教师根据幼儿发展的不同需求引导幼儿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从而提高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像超市、医院、邮局、理发店、银行这些社区是幼儿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所经常接触到的,老师可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组织幼儿去参观这些社区,并且让他们与这些社区的服务人员进行沟通交流,这样能够让幼儿发展自己的社会性,锻炼自己的胆量,教会孩子如何与人和谐相处,辨别社会上的好人与坏人。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材料的加工程度,二是幼儿的能力大小。从材料的加工程度看,材料的层次性可以分为成品和半成品。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完整的塑料罐、一个剪成沙漏般的塑料罐和一个装饰完美的塑料罐,让幼儿自主进行选择,然后动脑思考,最后动手操作出自己想要的模型事物。这样有利于幼儿自我探索和自主选择能力的发展。

3.投放富有挑战性,探索性的材料

国外幼儿教育主张“环境是第三个老师”。环境的可调节性,适应性,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要求,从而激发出个人认知,情感和社会等方面的学习。所以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避免投放活动材料的随意性。注重探索研究精神的培养,在某些环节留出空白区域,引导幼儿大胆想象,激发幼儿好奇心并进行探索。提供的材料具备多种组合,多种操作,直观具体,富有探索性。例如积木拼图这类游戏器具,发挥幼儿空间想象能力,实战动手能力,思维转换能力等。从这些多维度的思考出l,潜移默化的引导了幼儿的研究探索。而且,在相互组合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改造环境,这类情景化的策略,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另外,保证材料的充足,尽量满足幼儿要求,支持他们的自主活动。这也为后来的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

4.材料的投放要富有趣味性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发现一些材料虽然有着游戏的名称,玩法却单调乏味,孩子们一般玩过一次两次以后基本都不再去玩了;而一些好玩有趣的材料,孩子们会不厌其烦的反复去玩。比如益智区提供的拼图,一般孩子们玩了一两次以后都不喜欢再玩了,因为,玩法单调,尤其是能力强的孩子,三两下就能拼完一幅图。提供的五颜六色的小长方形骨牌却不一样,孩子们反复的玩依旧兴趣浓厚:利用骨牌进行不同方式的垒高、建构不同的物体、设置迷宫等等,孩子们可以探索出许多的玩法,乐此不彼。他们喜欢玩骨牌,自然而然的就去探索、挖掘骨牌的不同玩法,每一次玩都有新的发现,新的玩法,物尽其用,从而提高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达到了较好的活动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材料的教育价值。

5.挖掘材料游戏价值,结合主题活动投放相应的材料

在幼儿园主题游戏活动中给幼儿带来的并非仅是游戏的快乐,也能达到教育的目标,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对于游戏材料的兴趣较高,可引发幼儿展开综合能力的锻炼。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幼儿运动能力发展,提升幼儿的各项认知,逐步的培养思维意识和情感意识。

从运动能力而言,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了成熟性的自发动作习,让幼儿在多种运行形式的反复练习之下增强运动能力;从幼儿认知而言,游戏行为中可让幼儿产生更多的感知,进而通过想象力和思考能力的丰富转换为语言表达能力;从情感意识而言,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互相接触、互相合作,为幼儿提供了积极向上的情感,提升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幼儿在结合主题的游戏材料中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这正是学习的一种方式,用较为轻松的形式逐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幼儿在接触材料、利用材料的行为中也是一种选择材料、控制材料的举动,会通过有目的的游戏形式达成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此教育目标的实现,必然离不开合理投放贴合主题活动的材料。因幼儿对于玩的事情都很兴奋,所以,在开展游戏活动的时候要先针对不同的主体,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活动。首先可以先给幼儿提供有趣的游戏工具,便于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同一活动中提供不同的活动条件,比如说宽窄不相同的“独木桥”、高低起伏的“小山洞”、颜色各异的沙包及皮球等,让幼儿先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工具。也可以提供多种形式的玩具玩法,比如九连环、魔方等,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能力。在一项游戏中发挥多种游戏功能练习,促进幼儿的多方面能力发展。

总之,区域活动是幼儿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活动,区域活动不仅仅只是孩子的一个娱乐环境,更是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区域活动中,老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潜心挖掘和开发区域材料的价值,让每一个孩子都乐于和区域材料互动,乐于操作区域材料,愿意探索,敢于挑战,让区域活动得以更好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柳.如何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大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4(29).

安全大反思发言材料篇4

一、文艺复兴

二、启蒙运动

三、马克思主义

【真题再现】

1.(2015・江西)它“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定现世生活”,它“猛烈冲击了封建神学”,被认为是冲破黑暗中世纪的一道“曙光”。“它”是指()

a.大化改新

B.文艺复兴

C.新航路开辟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2015・湖南常德)有人喜欢这样形容德国:这是一个奇妙的国家,它要么“拷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德国在19世纪40年代“拷问世界”方面的伟大史实是()

a.工业革命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巴黎公社

D.第一次世界大战

3.(2015・四川广安)下面是秦聪同学整理的与“伏尔泰”有关内容的学习笔记,其中错误的是()

a.他是18世纪著名的启蒙思想家

B.他揭露了美国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C.他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封建专制

D.他宣传“自由”“平等”,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4.(2015・辽宁辽阳)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为昔日罗马帝国的中心――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中世纪是“黑暗时代”,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整体倒退时期,所以努力复兴古典文化。但“复兴”其实是对现实人类知识和思想的空前解放与再创造,有着积极的作用。

――《看得见的世界史》

材料二他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腐朽,把教皇比作“两只脚的禽兽”,把教士比作“文明恶棍”。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三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的“复兴”指的是什么运动?被称为“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的是哪一位?

(2)材料二中“他”是谁?他的主张体现了哪一场运动的核心思想?

(3)材料三出自什么文献?该文献的发表标志着哪一重大理论的诞生?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解析】由题干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冲击了封建神学”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定现世生活。

2.B【解析】由题干“德国”“19世纪40年代”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德国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B【解析】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揭露法国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封建专制。他宣传“自由”“平等”,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4.(1)文艺复兴。达・芬奇。(2)伏尔泰。启蒙运动(或思想启蒙运动)。(3)《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

法则二:体制创新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二、美国独立战争

三、法国大革命

四、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五、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六、俄国的十月革命

【真题再现】

1.(2015・湖北荆门)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这表明,英国建立的政治体制是()

a.君主专制B.君主立宪制

C.总统制D.联邦制

2.(2015・浙江温州)孟德斯鸠认为,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必须分置,否则自由便不复存在。在资产阶级创立新体制的过程中,最早贯彻这一思想的国家是()

a.英国B.美国C.法国D.中国

3.(2015・江苏淮安)“这一事件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不过,它摧毁了平民心目中压迫的象征,掀开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的序幕”。材料中的“这一事件”是指()

a.查理一世召开议会

B.攻占巴士底监狱

C.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D.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4.(2015・山西)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农奴制改革,其相同点是()

①改革前都面临内外危机②农民都可以用赎买的方式得到土地③都提倡“文明开化”④都通过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5.(2015・湖北孝感)大国的兴衰消长,始终是世界舞台上的焦点。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导致英国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在(1688年)宫廷之后,英国迅速建立起了一个适合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政治体制。这个体制保证了英国社会有一个相对宽松与和平的环境,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强国之鉴》

(1)材料一中,英国建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这一体制的建立与1689年英国颁布的哪一部法律文献密切相关?

材料二1869年,(日本)第一次使用电报连通了横滨和东京。1872年,连接这两座城市的第一条铁路竣工。1870年,这个国家有了第一台纺纱机。

材料三独立后的美国经济迅速发展,1860年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四位。但是南北两种经济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严重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材料二所述史实与日本历史上哪一次改革有关?这次改革后,日本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三中所述问题,美国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的?

材料四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列宁说:“当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后,我们则必须改变。”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大国崛起》

(3)面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0世纪20年代的苏俄以及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在经济政策方面各自作了怎样的调整?这些调整有何共同的积极作用?

6.(2015・山东德州)世界历史的发展波澜壮阔,大国崛起之路是其中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

――《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1)依据材料一,举出近代以来影响人心改变的两个重要史实。

材料二(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但不管怎样,华盛顿并没有顺应当时的潮流,为世上多添一顶王冠。然而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

――陈森《华盛顿――美国的开国元勋》

(2)材料二中,英国“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政治、经济领域分别发生了怎样的社会变革?应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这句话?

材料四(苏联)五年计划(1928―1932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为应对“西方经济的崩溃”,美国采取了什么政策?该政策和苏联五年计划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立足本国国情,我国在1992年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模式?

(4)综合以上探究,你认为推动大国崛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至少写出两点)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解析】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2.B【解析】孟德斯鸠提出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三权分立”的原则,这一主张最早在美国实行。

3.B【解析】1789年,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攻占巴士底监狱,拉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

4.D【解析】农民都可以用赎买的方式得到土地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提倡“文明开化”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故②③不是相同点。

5.(1)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2)明治维新。由封建社会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或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美国内战(或美国南北战争)。(3)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巩固了政权)。

6.(1)文艺复兴、启蒙运动。(2)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经济上:进行工业革命。华盛顿创立了三权分立的总统共和制,是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极大地冲击了君主制,从而使王冠失色难以戴稳。(3)罗斯福新政。共同点: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指导。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先进、开放思想的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创新;科学技术的进步;民族凝聚力的加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强大的军事威慑力。

法则三:民主法制

一、英国的《权利法案》

二、美国颁布的重要法律文献

(三)法国颁布的法律文献

(四)俄国(苏联)颁布的法律文献

【真题再现】

1.(2015・安徽)“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它根本性地改变了在英国已经存在了千年之久的王权性质”。下列对这一“变化”产生关键影响的法律文献是()

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2.(2015・江苏宿迁)“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

a.《独立宣言》B.《共产党宣言》

C.《人权宣言》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3.(2015・新疆乌鲁木齐)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既体现了时代精神和资产阶级要求,又开启了近现代法制的先河。下列有关三部文献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都是为了封建专制统治②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③都确立了共和政体④都对民主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

4.(2015・广西贺州)美国《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这一措施起到的作用是()

a.恢复银行信用

B.减轻农业生产损失

C.提供就业机会

D.加强政府对工业生产的调控

5.(2015・黑龙江大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议会必须定期召开……

材料二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我们以这些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

材料三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出自什么法律文件?

(2)材料一中的法律文件制定的目的及其基本原则分别是什么?它是何种政治体制确立的标志?

(3)根据材料二与材料三,指出两则材料体现的共同思想。这种思想受到哪一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解析】由材料中的“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英国”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开始确立起来。

2.a

3.D【解析】美国的《独立宣言》是为了英国的殖民统治,①错误。因此,可以排除所有含①的选项,答案选D项。

4.D【解析】美国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5.(1)《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2)目的:限制王权。基本原则:议会拥有最高权力。政体:君主立宪制。(3)共同思想:自由平等。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

法则四:领袖引航

【真题再现】

1.(2015・贵州铜仁)下列选项中,与张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图3)相符的是()

a.赫鲁晓夫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B.戈尔巴乔夫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C.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D.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2.(2015・河南)“华盛顿的行动很感人……为了国家的事业,他抛弃了养尊处优的生活,离开了家人和朋友,牺牲了自己的舒适环境,把这一切都拿来孤注一掷”。材料中“国家的事业”是指()

a.起草《人权宣言》B.赢得民族独立

C.实现种族平等D.消除南北差异

3.(2015・内蒙古巴彦淖尔)把美国人民从经济大萧条的苦难中拯救出来,开创资产阶级政府干预经济先河的总统是()

4.(2015・四川成都)1861年美国公布《反联邦脱离法》,林肯曾就此比喻道:“为保全生命,往往不得不把手脚截掉,但决不会为了保全手脚而断送生命。”他所说的“保全生命”是指()

a.解放奴隶B.维护统一

C.扩张领土D.建立霸权

5.(2015・湖北襄阳)法治篇:探自由进程

【为自由而战】

材料一华盛顿有所为,美利坚民族得以独立;华盛顿有所不为,美利坚人民不受其害。

――易中天《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材料二一百多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这项很重要的法令像一盏希望的航灯出现在千百万黑人奴隶面前……

――马丁・路德・金1963年8月的演说

(1)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华盛顿的“有所为”。材料二中,签署《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美国总统是谁?

【为民主立法】

材料三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第六条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剥夺。

――《人权宣言》

(2)《人权宣言》是哪个国家的文献?哪些规定体现出它在为民主立法?

【为统治而变】

材料四1861年改革是国内外形势挑战的结果。当时的俄国,危险和机遇并存,沙皇政府的当权者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实行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分配。

(3)材料四中的“危险”指的是什么?沙俄政府是怎样满足农民阶级利益的?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解析】由板书内容“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2.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75―1783年,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经过八年战争,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美国独立。

3.C【解析】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为了对付经济大危机,实行了新政,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干预经济的先河。

4.B【解析】由材料中“1861年”“《反联邦脱离法》”“林肯”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861―1865年,林肯领导的美国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林肯所说的“保全生命”是指维护国家统一,故选B项。

5.(1)“有所为”:领导独立战争,赢得国家独立;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美国民主政治;担任美国第一任总统。林肯。(2)法国。人们生来自由平等;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3)农奴制面临危机。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

法则五:科技发展

安全大反思发言材料篇5

一、装饰材料在视觉导向标识中的物质承载性

装饰材料是视觉导向标识的物质载体,任何设计都需借助于材料与工艺技术,才能将纸面的设计方案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的艺术实体。人类文明史都是根据材料来划分的,如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时代、钢铁时代……到如今的复合材料时代,装饰艺术与材料的发展历程并行不悖。视觉导向标识设计作为一种公共景观的创作,不容忽视的是装饰材料带给设计方案物质技术上的坚强保证。因此,正确合理的选材是导向标识成功制作的根本环节。

“现代科学技术创造了数不胜数的人工材料:金属材料、人工纤维材料、玻璃、化学漆、石膏、水泥、塑料等,加之自然界可选用的天然材料:石材、木材、天然纤维材料、陶土、矿物质颜料等。”[1]任何材料都有可能经过设计师之手“点石成金”。视觉导向标识设计是一个纯正的物化过程,设计师必须对装饰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和较强的控制能力。必须探求材料的内部规律,熟知“材料的强度、硬度、延伸性、收缩度、防潮、防锈、防腐、防蛀性能,吸尘、自洁、氧化、老化、风蚀等特性”[2],了解并创造出与各种装饰材料相适应的加工工艺,如雕刻工艺、漆艺、木工艺、捆扎工艺、浇铸成型工艺、焊接工艺、镶嵌工艺、粘接工艺等等,科学地制作加工,才能将设计概念物化于材料当中。

视觉导向标识在装饰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安全性

导向标识是关系公众人群安危和稳定的公共服务设施,对其材料安全性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譬如,离地安装的标识要考虑材料的重量及建筑物的承重能力;一些特殊的场合要考虑受众的因素,如儿童乐园、幼儿园应尽量避免使用易碎、尖锐突起的材质,温和的木材、塑料较为适合;再如游泳场馆地面湿滑易引起摔倒,为避免导向标识的不慎伤人,应尽量使用质软、平坦且有一定摩擦力的材料,如木材。

2、搭配协调性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特性,如不同程度的热胀冷缩、耐久性及使用寿命等,当选择两种或多种材料搭配使用于同一标识时,要周密考虑组合材料间的内部协调性问题。有些标识会因为组合材料的热胀冷缩程度不同而相互脱落,有些标识会因为局部材料的“短命”而造成整体缺损等等,可见选择科学、合理的材料搭配方式直接关系着导向标识的经久耐用性和安全牢固性。此外,还要考虑材料间的联结方式及材质构造与安装方式的协调性问题。

3、环境适用性

导向标识对构成材料的要求随环境空间的差异而不尽相同。如开放性的旅游环境,标识应充分考虑耐候性、人流量等因素而选用坚固耐用的材料,以免游人非理性的使用而轻易造成损坏;相对理性的办公环境中,标识则可选用质地精良的材料,还可添置光源、声相媒介等。同时,地理环境也不容忽视,地理位置不同,气候相差甚远,如我国南方地区,多雨湿热,标识的选材及工艺应充分考虑防潮防高温等耐候性因素。

二、装饰材料的语言特质对导向标识视觉识别的个性诠释

“人类的视觉能够分辨诸多不同的对象,根据它们的性质和大脑对它们的不同反应,视觉对象基本上可分成文字和形象(包括平面图象和立体空间)两种,它们分别代表了人类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3]在导向标识设计中,语言文字起到辅助标注的作用,而视觉符号和图形则是主体元素,由于导向标识通常是为运动中的受众传达信息,应当醒目且言简意赅,用形象来构建视觉语言再恰当不过了,独特的视觉语言塑造别具特色的导向标识,无疑加速了信息的有效传播。

装饰材料是视觉导向标识设计概念的最终承载体,它使艺术设计语言得以物质呈现,因此装饰材料的语言特质对导向标识视觉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装饰材料的视觉语言要素主要指材料的质感、肌理、形态、色彩、构成形式等,其中也包涵着材料的触觉要素,也就是说当材料的视觉特征通过人的视觉神经传递到大脑时,人的触觉神经亦被牵动,感官反馈的心理与情感获得倍增,这正是材料语言的独特之处。材料在艺术之外时并无艺术语言可言,但当被设计师选中作为艺术材料,置入某种艺术语境时,便被赋予一种语言言说力,这种语言的因素是导向标识个性诠释的有力表达,可以包括材料的质感、肌理、颜色等。可见,在导向标识设计中材料语言的审美角度是多方面的。

1、质感

质感是对物质材料质地的软与硬、粗与细、粗糙与光滑等的感觉,质感不只是诉诸视觉,而且诉诸触觉,不同的质感能给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和审美情趣。如木材、竹材亲切、纯粹的本色,很容易与自然环境协调;人造或天然石材给人以稳重、大气的感觉;金属材料的光泽、高贵,给人以冷静、现代的坚强感;新型高分子材料的通透感与鲜艳的色泽能给人带来无限活力。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人们本能的对粗犷、质朴、柔软的天然材料有亲近感,而对冰冷、刚硬、厚重的人造材料有漠视感。这些来源于人的视、触觉心理反应,在导向标识设计中要因地制宜地运用。要强调综合材料的互衬对比,如纤维麻绳与木桩、木桩与新型高分子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与金属、玻璃钢与金属和石材、竹材与塑料、布与金属等,具体的搭配方式则要根据导向标识所处的地理环境来定位,如地处开放性的景区或半封闭式的办公区,较严肃的文化场馆或轻松自由的娱乐场所,现代繁华的都市街区或年代久远的古城巷道等等。

为了区别不同类别的标识,应尽可能选用不同质感的材料及工艺,塑造出个性差异,达到视觉识别的效果。譬如,草地警示牌的材料可以使用木材或表现原生态色彩的石材,体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交通导向牌则采用金属质感材料,以传达一种威严与不可抗拒性。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在梅田医院导向指示标识设计中,大胆采用白色柔软的布质品来包裹硬物,营造一种洁净、亲切的环境氛围,实现了触觉在视觉传达中的可能性。

2、肌理

肌理是材料物理表面的组织构造,包括材质、纹理、色泽等内容。材质肌理在导向标志设计中的开发利用是人对天然物审美情趣的能动体现。肌理一般分为天然肌理和人工肌理两类,天然肌理是自然演变或自然现象偶然创造的材质状态,如纹理、结节、风化等;人工肌理则是材料工艺中由人为因素而形成的材质状态,如刀痕、手迹等。从形象学角度分析,肌理的形态面貌分为显肌理和隐肌理。显肌理的重要特征是肌理表面色彩变化层次丰富、明显,具有华丽的形式面貌,如用于导向标识基座部分的大理石,高贵而华美。不过,也有色彩通体如一的材料,依靠体表高低起伏的形面在光线作用下形成受光、背光、反光、投影等不同的光照色面,同样具有色彩变化的状貌,此类材料用于户外导向标识的背景支撑部分,可以充分利用白昼变幻的光线展现活跃的肌理效果。至于隐肌理,则是表面形态可视性较为不明显且依靠感触为主要判断方式获知的肌理。

不同的肌理可以形成不同的质感表达不同的情感:粗的质感厚重、沉稳;细的质感精致、高贵;中间状态的质感柔和、平静。光的质感华丽、轻快;麻的质感则朴质和亲切。软的质感温和、舒适;硬的质感则坚实、冷漠。当导向标识采用不同肌理的综合材料来组合构成时,肌理构成的主次关系尤为重要,若肌理效果运用得当可以突显标识的个性美,反之则可能妨碍导向功能。因此,要巧妙处理好标识肌理构成中的明暗关系、虚实关系、量比关系、结构关系、层次关系等,并把握秩序、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一般来说,在一个导向标识中不宜采用过多的显肌理样式,以免过于花哨导致形式妨害功能,通常以不超过三种为宜。

三、装饰材料的精神属性在导向标识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装饰材料具有自身的品格,如果说形式美感是它的本质特征与物性体现,那么品味、情趣、空间、生命、力感与意境则是其深层内在的精神属性。装饰材料的精神属性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沉淀与聚合,装饰材料总是伴随着人类的文明而产生,进而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符码。在表面形态的包裹下,装饰材料有着丰富的文化性,它总在无声地叙述着自己被发现或发明的时间地域、技术构成,被广泛运用的艺术领域,被赋予的政治性、经济性、民族性、宗教性的人文特征等等。人们对装饰材料的观念性认识已逐步从外在形态延伸到内在蕴含,20世纪下半叶“让材料自己说话”的观念意识已成为大多数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创作的自觉。

视觉导向标识是环境精神性的形态表述,它为人们提供导向服务的同时承担着文化传播的职能,是探寻地域民族文脉的点睛之笔。人们通过导向标识特有的形象了解周边环境的品位、品质,感受地方文化特色或地域习俗。装饰材料作为导向标识的物化媒介,其精神属性在导向标识的文化传播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肌理、质感等外在因素都是其精神物化的轨迹。环境能改变人类固有的精神状态,材料的变革演泽着文化观念的更新,不同的环境所要体现的精神主题和文化概念不尽相同,标识系统的风格定位是“泾渭分明”的,凭借着各异材料的心理效能体验,向人们传递特有的思想和心理感受,装饰材料的内在力则是无限的。

结语

视觉导向标识设计是为改善人们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而存在的,它侧重于形态艺术和人的感知心理。装饰材料是导向标识物质与精神的载体,它具有感知美,它的感知元素为视觉导向标识实现了功能与审美的结合,其灵魂价值不容忽视。

注释

[1][2]李建淼.浅谈装饰艺术的材料与形式[J].职业技术,2008(5)

[3]王露茵.视觉形象感知与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05(p2)

参考文献

1.李彬.材料・艺术・设计[D].重庆大学,2003

2.张西利.城市标识系统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陈立民.城市导向标识设计的视觉传达[J].美术观察,2006(06)

4.李建淼.浅谈装饰艺术的材料与形式[J].职业技术,2008(5)

5.柯思昱.材料的抽象语言在设计中的表现[J].硅谷,2008(14)

安全大反思发言材料篇6

论文摘要:英语新课程改革中,要求英语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需要和实际的教学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文通过评析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并根据“关于新版高中英语教材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时反映出的几个主要问题,给使用新版高中英语教材的教师提出几点建议。

随着英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各地中学都使用了按照《英语课程标准》编制的英语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新教材信息量大、内容生动、富有时代感、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新教材作为英语课程改革的实验性载体,是对以往教材的突破和创新。但它不可能满足各种具体的教学需要,所以教师应把它看作教学中可选择的素材,作出必要的调整和取舍,使之更适用于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

一、对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的评析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该教材采用模块设计方式。每个module中包括3个Unit,每个Unit中包含warming-up,4个Lesson,Communicationworkshop,Culturecorner,Bulletinboard,Unitdiary,在每个lesson中又通过Languagefocus和Skillfocus具体到Grammar,Vocabulary,Listening,Reading。另外在Communicationworkshop中开展Guidedspeaking&writingpractice。在3个Unit之后还安排有project,Literaturespot,Languagepower。

(二)与旧教材相比,该教材的优点

1.学习内容中突出语言技能。从整体的结构看,该教材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都作为学习的内容,听说读写活动都能够兼顾,并且补充了文化知识和课后的活动设计,比起过去主要是以单词+课文+语法+练习为基本结构的教材有很大的进步。

2.渗透进了学习策略的学习。该教材在听说读写活动之前,都会简要地介绍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将要使用到的学习策略,如ReadingStrategies:paragraphsandheadings,identifyingaccurateinformation;ListeningStrategies:Listeningforspecificinformation,identifyingstyles。

3.选取的主题丰富、体裁多样。该教材的8个模块共包含了24个主题:Lifestyles,Heroes,Celebrations,Cyberspace,Rhythm,Design,theSea,adventure,wheels,money,themedia,CultureShock,people,Careers,Learning,Stories,Laughter,Beauty,Com-munication,newFrontier,HumanBiology,environmentalprotection,Conflict,Society。选取的素材大多反映英语语言国家和我国的当代生活,内容鲜活、生动有趣,贴近现实生活,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语言材料的体裁也非常丰富,不再都是articles,还有Dialogues,monologues,interviews,Concertreviews,Shortstories,newsreports,Letters,advertisements,webpages等。

4.文化知识成为学习内容。该教材在每个单元的Culturecorner中补充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对每个主题中出现的文化现象的理解,区分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Bulletinboard安排有课后的活动设计,给学生提供边学边用,自我发挥的空间。

二、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淮南二中、三中、四中、五中这四所高级中学里使用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的教师。共发放问卷65份,回收有效问卷54份。

(二)问卷的形式和内容该调查问卷采用两种题型:一种是选择题,一种是文字回答题,共18题。这些问题主要调查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采取了哪些措施对教材进行改造、教材在使用中反映的突出问题以及教师对改进教材的建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首先,81%的教师认为教材内容多,课堂上完成不了。第二,55%的教师认为该教材中设计的听说活动难以开展。58%的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听说活动时采用的方式是:时间来得及就开展活动,来不及就自己做示范。第三,42%的教师认为教材中有些词汇太偏,使用频率不高。第四,65%的教师认为教材中语法项目的安排打乱了语法本身的体系。同时,调查也反映了该教材相较于以往教材具有一定的优势。71%的教师认为学生对教材选取的语言材料和话题感兴趣。68%的教师认为教材选取的课文有时代感,题材多样。78%的教师认为教材中补充的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及文学知识很典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三、关于使用教材的几点思考

(一)根据学生语言水平和教学需要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区分为精读和泛读

教材的量大能给教师们提供较多的选择,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取舍,不必把教材上所有的内容都用上课的时间来处理。问卷调查结果反映,77%的教师仅对有些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过调整,只有19%的教师会根据教学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删减。很多教师抱怨教材内容太多、课堂上完成不了,却仍按部就班地“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表达规范、结构严谨,并且包含让学生了解单元主题的课文应作为精读材料,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词汇和语法;围绕单元主题安排的扩展性文章应作为泛读材料,旨在帮助学生拓展阅读面、掌握阅读的策略、提高阅读的速度。泛读应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教师只进行阅读策略方面的指导。

(二)针对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有梯度地开展听说活动

该教材的一些听说活动的难度的确超出学生现有的接受水平。如:听力材料语速快、生词多;说的话题过于生僻。教师就应对这些活动加以改造。可以在听的活动前做好听的策略指导;如果由于听力材料本身的难度使得听的活动难以开展,就应舍弃,代之以其他合适的材料让学生练习,而不能机械地让学生反复听不能理解的听力材料。在说的活动中,话题与学生生活有距离时,可以先设置一些子话题,让学生找到说的素材,再逐步引向最终讨论的话题。

(三)有区别地教授词汇

《英语课程标准》把掌握词汇的目标描述为“学会使用”。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看,不可能在听说读写中完全掌握所有词汇。该教材语言材料信息量大,涉及的词汇量也大,但一个单元中出现的词汇在其它单元里再次出现的频率却不高。学生能够在听说读写中都使用到的单词只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基本词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在说和写的活动中多使用教材里的基本词汇,以达到牢固掌握的目的;而在读和听的活动中应让学生多接触新词,扩大词汇量。

(四)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活动中的语法现象是教授语法的前提

该教材以不同的主题作为组织教材的线索,一个语法项目可能分解在几个主题中呈现,也可能在一个主题中同时出现几个语法项目。语法呈现不够系统,让很多使用过旧教材的教师感到不适应。不少教师在学生接触到语言材料中的语法现象之前,就一次性地把一个语法规则讲透彻,把相关语法点尽可能地罗列其中。而学生学习语法是一个从感知到理解再到归纳的过程,把一个语法项目一次完整地教给学生并不能帮助他们快速地掌握,也不能有效地防止他们犯语法错误。因此,教师要有耐心引导学生去发现和理解语言活动中的语法现象,只有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总结归纳语法规则才是有效的。

结语

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绝不能机械地“教教材”。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领会编者在教材中所表达的英语课程理念和思路,更要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学习需要和实际的教学情况。“教师应成为教材和具体教学情境的‘协调者’,对教材进行调整,个性化地去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把教材所倡导的课程理念变为适应每个教学情境的教学行为,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蔷.michaelHarris.SeniorHighenglish[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安全大反思发言材料篇7

【关键词】高考试题;课程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50-01

2012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对高考试题的评论,众说纷纭。认真分析今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可以看出,它延续了近两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的结构和考查形式,遵循了《考试大纲》的稳定性和新颖性要求,贴近生活,关注社会。考查内容仍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重点,注重综合性、灵活性、思维性,突出“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其中,第l9题,考查语言语意连贯,要求表达上准确、鲜明、生动,很有特色。古文突出地域性,选用了桐城派散文。文学作品选用了名家名篇——冰心的散文。在阅读的考查上,注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注重情感态度的阐发。这些都是今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的成功之处。今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上好必修教材,夯实知识基础

每年高考试题,材料来自课外,但基本知识见于课内。今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来自课外,但考点、题干和选项设置紧密结合中学教学实际,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像第四题所考的“笃”、“向”、“委”、“度”四个实词,都是高中语文课本上常见的重点实词。还有第5题,所选的四个虚词“以”、“则”、“于”、“为”,均出自《考试说明》限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所给的例句不但全部出自高中教材的重要课文,而且兼顾不同文体。“木欣欣以向荣”出自人教版必修五的《归去来兮辞》,“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出自必修三的《师说》,“月出于东山之上”出自人教版必修二的《赤壁赋》,“秦王为赵王击缶”出自人教版必修四的《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样的考查有利于引导中学语文教学跳出疲于奔命的题海,回到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正确轨道。要想在高考的战场上永久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语文教师只有以不变应万变,扎扎实实地上好必修教材,让学生具备必要的知识积累。

二、开好选修课程,注重能力培养

开设选修课程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对选修教材内容考查,将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今后的高考试题中。今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的是冰心的散文《往事》,考中国名家名篇,是因为高中选修教材有《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中新课标中明确有一个要求: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现代的观念和历史发展的观点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考虑到安徽今年是高中新课改后高考三年过渡期后的第一年,再加上各地开设选修课的程度不一,因此命题者严格按照《考试说明》要求,仅从“对文意的理解和筛选文中信息、分析作品思路、对文章语句理解和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等方面入手来进行考查。这样的考查方式,既符合新课标要求,又符合教学实际。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开出实实在在的选修课,认认真真地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

三、关注现实生活,注重情感导向

语文教学不应该只传授语文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现实生活,有自己的正确思想,并且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现在的高考越来越明显地体现这个特点:题目所选的材料和设计的情境,既关注到国内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民生、体育等广泛领域,也关注到当下国际热点问题,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今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语言运用题,无论是词语使用、病句辨析,还是下定义、语境填空、语言交际,所设情境都是真实自然的生活场景,切合学生的实际,跳出了语言运用脱离生活实际的怪圈。像第20题,安徽高考连续三年都考了师生或同学之间的对话。

这些启示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对生活中现象、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而形成积极的思想、美好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写作技能

高考作文题每年都是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对于今年安徽高考作文题,大家褒贬不一。我认为文题的类型以及文题写作的难易,没有必要多加评说。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首先要让学生打好写作基本功,加强思维训练。像今年高考安徽作文材料“梯子不用横着放”,审题时首先应当解决的是明晰题意,据题立意。“梯子”横着放比立着放安全,这个道理人人知道,在实际工作中无须提示主动将“梯子”横放。这个材料的真正意旨是,把“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变成所有管理者和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行动胜过千言万语,不要停留在讲大道理上,要从具体的行动开始,如“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事件”不等于没有事,要防患于未然,凡事要从预防开始。

安全大反思发言材料篇8

关键词:趣味性视听课堂构建方法

一、传统视听说课堂存在的问题

所有外语教育者不难发现,传统的视听说教学存在很多问题。首先,陈旧教学模式完全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代大学生普遍是90后,是极其个性化的一个群体,传统的视听说教学很难让他们在课堂上体现自我个性。其次,由于现在的教材注重课外学习,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完全相同,部分学生觉得完全可以在课外独自完成听力任务。此外,随着网络的普及,绝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听力练习,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视听说课程的存在可有可无。

二、趣味性视听说材料的选择

笔者曾就本专业100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显示,67%的学生反映听力内容陈旧,与生活相差较远,课堂上很难集中注意力。就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视听说授课时,要事先筛选好材料。听力内容的选择要尽可能多样化,在利用听力教材的同时,可以从教材以外选取多种听力内容。可以选取一些歌曲、电视剧、电影、动漫等,尽可能挑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课堂上要做到听说结合,将听力内容拿来进行口语练习,也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对话形式或者个人演讲形式就所听内容进行探讨。

笔者曾以商务日语专业的学生为对象开展了一个学期的视听说课堂改革,在视听材料的选择上,笔者做了大量收集工作。

首先,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筛选,只选择部分作为精听材料,其他的作为听力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在期末时进行检测。而作为精听的内容将在课堂上进行听说练习。尽可能挑选一些特别的、时下新出现的社会话题及当代大学生比较感兴趣话题作为精听材料。

其次,选择一些比较有名的歌曲、诗歌或新闻作为听力内容。因为歌曲和诗歌的内容和生活有些差距,所以节选的歌曲或诗歌基本上只作为听力材料进行。如果发现学生出现精神不集中的情况,播放一些歌曲,则不仅可以练习听力,而且可以让学生放松下来。最好能提供一些比较流行的音乐。比如,“再见初恋”,“风在吹”,“GoFoRit”,等等。

最后,可以节选一些视频作为精读视听材料在课堂上完成。由于现在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自己用网络搜索各种视频,因此笔者不建议在课堂上大量播放电影、电视剧和动漫等。因为,课堂上播放视频时,学生大部分都沉浸在剧情当中,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因此,笔者在进行视频节选时,基本不用有字幕的视频,并且通过视频编辑软件对视频进行分解,从中挑选有趣的或发音规范的视频,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在进行课堂练习时,可以通过听力填空、角色配音、角色模拟等形式进行,这就要求学生在反复听视频材料时做到听懂、会复述并能够原音重现,最终达到听说同步提高的目的。

三、趣味性课堂中学生的角色设定

在传统视听说课堂中,从安排教学内容、授课方式,一直到进行教学反思,教师自始至终都是主导方,而学生则需要充分配合教师的教学安排,否则课堂就会沦为教师自我展现的舞台,学生则成了无声的观众。笔者在进行趣味性视听说课堂改革时尽量缩减教师的职责,将更多的主动权返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事先做好学生的角色设定。

1.学生不仅是学生,同时是课程的实施者与展现者。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一人决定了所有环节,学生只是单纯地配合,因此,在配合的力度上就会有诸多差异。教师在课堂上,至少要拿出部分环节让学生主导。笔者在针对大二学生进行视听说课程改革时,将部分课外听力材料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先大量听取材料,从中选择出喜欢的并希望分享给大家的材料,最终在每组学生提供的材料中进行班级筛选,将确定的材料在课堂上进行精听。另外,建议学生将时下最流行的剧目用日语在课堂上表演。笔者在授课时发现,学生一旦发现自己喜欢的,就会竭力完成,因此,在改革后的视听说课堂上,笔者看到了学生用日语自编自演的各大卫视的王牌节目及时下流行的各个语种的电视剧。

2.学生应该学会课堂反思。

以往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作为主体进行课程反思,审视自己的课堂设计及课堂效果。但就笔者而言,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教学反思会更有意义。笔者在进行时选择了两种方式。一是在授课四到五周时对学生进行不记名方式的调查问卷,将课程反思的相关内容以问卷形式要求学生完成,根据问卷的结果分析整个课程设计是否合理。另外一种方式是直接在课堂上利用20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述,让学生描述课堂的受容情况及对整个课程的看法。有学生参与的课程反思会更客观、全面地反映课堂教学的整体情况,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参与度及配合度。

四、趣味性听力课堂实施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

由于趣味性视听说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过多地注重学生的参与度与满意度,因此,也有可能出现传统视听说课堂上不曾出现的问题。笔者经过仔细观察和研究,发现趣味性视听说课堂偶尔会出现一些无法预计的问题。

1.学生课堂上过于热情,就某些感兴趣的话题纷纷各抒己见,有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打乱课程安排。

2.学生过于注重某方面的知识摄取,对于动漫、音乐、电视剧、生活日常等相关词汇和表达比较容易掌握,但对于一些比较生僻的、不熟悉的领域,就加大了听说难度。

3.由于趣味性视听说课堂较为注重学生参与度,有可能导致课堂出现过于娱乐化的问题。

综上所述,趣味性视听说课堂在准备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实施时考虑诸多因素,做到未雨绸缪,尽量使课程设计得合理并趣味化。笔者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力求在进行趣味化教学的同时,找出各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使得课堂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够合理地按照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王欲晓.高职特色《日语视听说》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45-47.

[2]孙成岗.关于日语听力教学的若干体会[J].外国语学院学报,1993(4):52-55.

[3]宋春菊.浅谈学生视听说能力的培养――日语视听说课教学系列(二)[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2,3:97-98.

[4]李宗玲.日语视听教学浅析[J].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12(27):632.

安全大反思发言材料篇9

一、看作文题目。

“题好一半文”,不断审视题目、修改题目,使文章题目更符合所表达的意思,是文章走向成功的一条必由之路。在作文修改教学中,一是要引导学生看作文题目是否能反映文章的主题,或者是否用中心事件、中心物件、中心人物等来命名;二是看题目是否简短、生动、有新意、富有吸引力。从这两方面入手拟出几个题目来,再区别优劣,比较挑选,做到好中选优。如一个小学生写他妈妈小时候很淘气,胡乱摘黄瓜的事,拟出了《妈妈的童年》和《小黄瓜》两个题目,在相互比较中不难看出,《妈妈的童年》这样的题目对读者很难有吸引力,不能使文章题目个性突出,简洁醒目。而《小黄瓜》这个题目直接用故事里的核心事物为题,更有魅力。因为这个题目既揭示了文章的核心故事,又和故事中主人公的身份相匹配,很有儿童的韵味儿。因此,这篇作文的题目定为《小黄瓜》更好。引导学生先审题,明确作文的重点训练项目和具体要求,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然后教修改符号,最后根据学生的水平,交换批阅。这样使学生既了解别人,又了解自己,通过对比,认识自己在此次作文中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

二、看开头结尾。

作文开头、结尾的艺术处理很重要。开篇展示文采,笔力不凡;结尾画龙点睛,升华主题。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修改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做到龙头凤尾这一点,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无定法,开头无固定的格式,衡量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它是不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否为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服务,能否吸引读者读下去。常见的作文开头有开门见山,有名言警句,有景物描写,有倒叙,有交待时间地点等方法。

作文结尾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一是自然收尾,使文章单纯明快、朴素无华。二是首尾呼应,唤起读者心理上的共鸣,达到首尾照应、浑然一体。三是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结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四是用名言、警句、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提示某种人生的真谛。五是用抒情议论的方式结尾文章,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感,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看文章主题和材料。

文章的主题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包括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文章的材料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于社会实践,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和人们对它的认识。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因此引导学生修改主题和材料同样重要。修改时,我们首先就要看文章中所选择的内容――材料,是否跑题、偏题。检查材料是不是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心中的喜怒哀乐,忧怨爱憎,或者想阐明的道理,达到文章的中心意思明确无误,材料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思想的目的。除了注意材料的丰富性,还要考虑到材料的趣味性、典型性、特殊性,尽力避免一般的材料,人人用过的材料。采用适当的联想和想象,大胆删除文中陈旧的东西,把头脑中新鲜的东西吸收到文章中。其次,还要考虑思想是否健康,内容是否具体,是不是有条理,并动笔全方位地加以修改。

四、看字词句段。

在作文修改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反复加以锤炼。从文章的字、词、句、段、标点等入手,一行一行地细心阅读,做到每篇作文至少要通读两遍,详细修改三遍。看看有没有写错别字,有没有使用不当的词语,有没有不通顺的句子,有没有优美的词句,标点的地方对与不对或标点本身用的是否恰当。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和能力,引领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去描写。将那些人云亦云的词,人人笔下有的句子删掉,换上能有效表达自己独立观察,独特感受,特殊发现而形成的字词句,形成自己独特的段落。当然,在引导学生修改中尽量运用四字词语,采用各种修辞方法,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使文章更具有魅力,这是教师必不可少的作文描写和修改的引导。如在教王安石的七绝《泊船瓜州》时,借王安石锤炼字词的故事,启发学生认识字词的意义;利用班会课,给学生讲中外古今名人修改文章的轶闻趣事。如: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改”、“善作不如善改”。何其芳同志曾说过:“修改是写作的一个主要部分,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部分在修改上用过功夫。”鲁迅先生也谆谆教导我们:“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还可以评讲学生修改成功的例文,让学生谈修改的体会。学生有了兴趣,就能积极去推敲,“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去琢磨,去创新。

五、看整体布局。

安全大反思发言材料篇10

关键词:纤维艺术纤维材料美感

纤维艺术的魅力不仅在于图案美,纤维材料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表现力,不同的纤维材料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与传播,艺术家们逐渐发现了纤维艺术中使用各种材料可以创造崭新的艺术形式和样式,这种手段的运用,从本质上就是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上材料处于隶属地位的观念束缚,在无形之中促进了艺术家对传统纤维艺术观念、形式认识上深化,同时也促使纤维艺术家们对现当代纤维艺术独特语言进行着广泛的探索、大胆的开拓和试验,使纤维艺术构成形式呈现出开放的多元化的风貌。

平面性、浮雕式的壁挂;立体性、装置性的软雕塑;环境与纤维艺术互动的陈设性纤维艺术。无疑都给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这一切标志着现代纤维艺术的艺术语言、开拓性的创造思维和自由的试验性特征与现代、后现代美术思潮相同步、相融合,强调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多维性、强调了材料和技术的综合性、多重性,反映了隐藏在视觉形态中的时代特征。雕塑家吕品昌说过:“将技术理性所遮蔽的材料自身的丰富品质和潜能充分地发掘出来”。在这方面不乏范例,美国纤维艺术家席拉•希克斯的作品就充满了魅力,通过对材料的深刻认识及对其品质的充分挖掘,因材施艺,充分发挥纤维素材的自然特质,引入联想和想象,创作出令人回味的纤维艺术作品。席拉•希克斯认为:在做纤维艺术作品时,艺术家应该完全自由地创作和表达自己的意图,不需要临摹平面绘画的模式,而应该在编织过程中求开拓、求创新。当她的作品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新异的作品对看惯了墙面壁挂的人来说是非常吃惊的,猜不出究竟是用什么材料来制作的,艺术家的灵感究竟来自何方?其实,希克斯不但吸收了古代秘鲁的编织技艺而且还采用了塔斯科印第安人的编织方法,比如:带子的编织技艺。这使得她作品很好平衡了传统因素与现代语境的关系。在1967年举办的第三届国际壁挂艺术双年展上,希克斯参展的一件壁挂的装饰手法是用包芯经编纱线编织而成的。该技艺是帕拉卡斯人制作葬礼服采用的技艺(paracas,帕拉卡斯半岛,在今秘鲁伊卡省。以帕拉卡斯半岛为中心的文化,其年代为南美文化早初生期和早中间期,即公元前900年至公元400年,用精美的刺绣织物包裹尸体或作为随葬品,织物图案与纳斯卡彩陶有关)。席拉•希克斯由钻研传统织物出发,在寻求突破与创新的当代背景下,展开了她对织物蕴含物质与精神的永恒性的深刻思索。香港纤维艺术家安琪拉•林的作品就运用了很多点状材料元素。例如我们不太注意到的鱼的眼睛、指甲、鸡蛋皮等,这些材料都是作为点状元素出现的。其作品反映了她的兴趣和爱好。高中时学习的是中国文学,她的阅读广泛而深入,尤其在诗歌写作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她曾在加利福尼亚和夏威夷学习过服装、雕塑和绘画。从1991年起,安琪拉•林举行了很多个人展和联展。2000年,林在“里程碑?刺绣展”展出14件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来自阅读挪威神话小说带来的灵感。每一件作品上边都绣有她写的诗。她选择的材料以白色棉布和白色毡子作为主要的塑形基础,然后采用一些“生物材料”:鱼的眼睛、指甲、鸡蛋皮等,来表现大地的生长与生命的延续。她的系列作品中的第二幅作品:《婴儿》;第六幅:《恋爱》;第十幅到第十四幅:《死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第十四幅作品中,细小的白色的线球和一些鸡蛋皮,这件作品中没有诗,意味着结束和新的开始。这种把文字和纤维作品联系起来的方式源于中国艺术传统。美国艺术家苏金•乌尔《分散记忆》这件作品,使用了成串的珠状材料进行密集型的排列,然后围合,形成篮子的形状。通过单纯的色彩,多种大小不同的珠子及串联的技法,艺术家将自己分散的记忆寄予一个筒状的作品之中。各件小珠子犹如珍宝一般召唤观察者去观察去思考,享受珠子带来的视觉和触觉美感,并且其图像给人以隐喻的联想。这种珠子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象征的手法从较为深层的角度含蓄地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回味和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