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能力分析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9:23

盈利能力分析背景篇1

关键词:管理者;企业高管团队;财务报告;投资者保护;异质性;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04(2014)01?0023?0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然事件、帕玛拉特事件以及国内的蓝田股份、银广夏、万福生科等上市公司,通过滥用会计估计的应计盈余管理和构造真实的业务活动等方式,进行盈余管理,进而操纵利润,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成为提高财务信息质量、保障证券市场正常运行的主要措施。为此,2002年美国出台《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将抑制盈余管理行为的重点转向了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要求高层管理者应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并定期评价内控的有效性,以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企业高层管理者成员由于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任期等方面的异质性,使得管理者在内部控制决策中对盈余管理行为持有不同的态度,对是否进行盈余管理以及选择盈余管理方式上也有差异。管理者异质性特征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究竟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对从根源上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目前对此问题的分析特别是实证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缘起。

一、文献回顾

鲍尔和布朗(Ball&Brown,1968)的研究提供了证券市场中股票价格会对公司财务报告中的盈余信息作

出反应的证据,自此,盈余管理成为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关于盈余管理的本质,除少数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的合法行为”(Scott,2009)外,大部分研究者(KathehneSchipper,1989;Healy&wahlen,1999;Roychowdhury[1],2006;陆正飞等,2008)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违背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甚至损害公司的价值进行盈余操纵的一种欺骗行为,结果表现为财务造假。关于盈余管理的方式,基本可以划分为两类: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李增福等、蔡春等指出,应计盈余管理是通过操控非正常应计项目,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盈余调节,但不会改变企业当期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应计盈余管理受会计政策、会计弹性和外部监管的约束比较大[2]。Schipper提出了真实盈余管理的概念,蔡春、朱荣认为真实盈余管理主要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活动或者控制交易具体发生时点达成,这将会同时影响以后各期财务报告中的盈余以及现金流量情况。关于盈余管理程度的测度,现有研究大多运用可操控应计项目作为盈余管理程度的测度指标。其具体的测度模型包括:Healy模型,Deangle模型,Jones模型以及之后的修正的Jones模型,而其中,修正的Jones模型使用较为广泛。与应计盈余管理不同,真实盈余管理的测度大多采用Roychowdhury模型,其主要通过费用操控、销售操控以及生产操控三种真实盈余管理手段考察企业是否进行了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活动。关于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已有相关研究表明投资者法律保护、公司治理、外部审计都可能影响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然而,现实中实际控制企业的管理者更有可能因为与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不完备性”,利用信息优势制造“沟通阻滞”,通过盈余管理,粉饰财务报告以掩盖其攫取利益行为。不过,也有研究表明管理者在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的异质性对企业盈余管理的选择存在差异,而且由于管理者并非总是理性的,其行为受到与管理者异质性特征紧密相连的“过度自信”“损失规避”“实证偏见”等心理偏差的影响。总之,国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一系列的计量模型,而国内学者大都在这些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较西方的盈余管理而言,从制度背景到表现特征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从管理者在性别、年龄、学历、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等方面的异质性特征研究其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可能更有助于我国上市公司加强管理者团队建设,增强内部控制体系对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作用,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高层管理者团队的范围界定是进行相关理论或实证研究的前提。20世纪70年代,在战略管理的相关文献中将高层管理者团队定义为“一个企业的运行中枢”,认为高层管理者团队是通过做出正确的决策来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一群人,不过那时更侧重于对Ceo的研究。Jackson&Bantel认为高层管理者团队是指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的那些高级经理们。Hambrick等人则认为高层管理者团队由董事会主席、副主席、总裁、执行副总裁等组成。基于数据的易收集性、可靠性等方面考虑,本文采用孙海法等人的观点,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等资料来确定企业高级管理者,具体包括董事长、副董事长、Ceo、高级副总裁、总经理、副总经理、董事、监事、总会计师、财务总监等各职能部门的总监、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

高层管理者团队里的每个个体都有一定的背景特征,如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专业背景、任期等。具有不同背景特征的团队成员收集信息、思考问题、作出决策的方式也不同,这种差异可能影响团队整体的决策。异质性,是指某一指标的差异程度。本文讨论的管理者异质性主要指高层管理者团队在性别、年龄、教育背景、任期长短等方面的差异程度。

性别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价值观、认知基础、风险偏好等。男性高管人员和女性高管人员在风险偏好、数据分析能力、对大环境的把握等方面存在差异。一般认为女性相较于男性来说更为谨慎,努力回避风险,因而不太可能会冒险进行盈余管理。Boden&nucci[3]、peng的相关研究表明,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过度自信,从而高估公司盈余。季健指出高管团队的性别多样性有利于提高高管们的决策能力[4]。高管团队中男性管理者和女性管理者可能偏向不同的盈余管理决策。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高管团队性别异质性与企业盈余管理相关。

信息决策理论认为,不同年龄代表不同的信息来源[5]。年龄异质性越高的高管团队,信息来源越广,团队内部可以形成信息互补,从而团队决策质量越高,盈余管理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与企业盈余管理负相关。

教育背景一定程度上表现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往往学历越高的管理者越能理性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6]。但并不是每个团队的管理者都具有高学历。团队成员的受教育水平异质性会因“规避损失”心理、“嫉妒”心理以及短视行为等的影响加大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因此,本文提出假设3:高管团队教育背景异质性与企业盈余管理正相关。

一般情况下,高管人员的任免、晋升等都取决于其任职期间公司的业绩表现。为了保证继任或晋升,任期较长的高管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措施美化财务数据[7]。因此,本文提出假设4:高管团队任期异质性与盈余管理正相关。

(二)模型设计

本研究剔除赊销交易产生的应收账款,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衡量盈余管理[8]。

(三)研究样本

本文初选样本为2009―201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相关数据来自于CSmaR数据库,选取样本中剔除了:①St和*St类的公司;②当年首次上市发行的公司;③受特殊监管的金融保险行业的公司;④数据不完整的公司。最终选取了857家公司连续3年共2571个样本数据。数据处理及分析使用excel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Da的平均值为1.63×109,最大值为1.63×1011,最小值为89764.94,这说明,样本公司都或多或少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管理者异质性特征表现为:教育背景异质性均值为0.38,说明各公司管理者团队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差异较大;年龄异质性均值为0.11,说明各公司高管的年龄差异不大。

(二)回归分析

表3~5分别显示了模型(1)的回归分析、拟合优度和F检验结果。表3中:性别异质性(Hgend)的回归系数为1.882×108,且其t值为0.429,变量显著性检验未通过,可以认为管理者性别异质性与企业盈余管理不相关,因此拒绝假设1;管理者年龄异质性(Hage)的回归系数为?3.747×109,t值为?2.047,说明年龄异质性与企业盈余管理呈负相关关系,因此,接受假设2;教育背景异质性(Hdegr)的回归系数为1.961×109,t值为3.253,任期异质性(Hten)的回归系数为1.545×109,t值为4.577,表明教育背景异质性和任期异质性都与企业盈余管理正相关,因此,接受假设3和假设4。

就控制变量而言,模型(1)结果显示,公司规模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正相关,这与watts和Zimmerman、周晓苏[9]的研究结论相符。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相关性不显著,可能源于我国债务融资对上市公司“软约束力”影响。资产净利率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负相关,可能是因为企业的盈利能力强,也就不必实施盈余管理来粉饰财务报告。独董比例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呈现负相关性,表明独立董事制度在抑制盈余管理行为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在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二元制”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应弱化独立董事制度[10]。高管持股比例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正相关,表明高管成员基于自身利益考虑有可能提高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原因可能包括:基于股票的报酬可能激励管理者采用不恰当的手段高报盈余,或管理者基于市场压力可能试图通过粉饰财务报告掩盖收入下降的事实[11]。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上述研究的可靠性,本文采用winsorize方法将模型(1)中连续变量盈余管理的上下极值剔除1%,对新样本重新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与前面结论一致。

四、结论及建议

选取管理者团队成员在性别、年龄、教育背景、任期等方面的异质性作为衡量管理者异质性的4个变量指标,采用Herfind-ahl指数、变异系数等方法对这些指标进行计量,并通过修正的Jones模型对盈余管理进行计量,在此基础上建立回归模型,以2009―201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管理

者异质性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及建议如下。

(1)管理者年龄异质性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呈负相关关系,表明管理者年龄异质性越大,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越小。故企业高层管理者团队建设时,应该适当提高管理者年龄异质性。

(2)管理者教育背景异质性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呈正相关关系。不同教育背景的管理者很难认同对方群体的观点,异质性高的高管团队可能会发生沟通交流阻碍,加剧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因此,企业高层管理者团队建设时,应该适当降低管理者教育背景异质性。

(3)管理者任期异质性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呈正相关关系。管理者任期异质性越大,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与团队凝聚力理论关于任期的研究结论相同,因此,企业高层管理者团队建设时,应该适当降低管理者任期异质性。

参考文献:

[1]SugataRoychowdhury.earningsmanagementthroughrealactivitiesmanipulation[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6(12):335?370.

[2]蔡春,朱荣,谢柳芳.真实盈余管理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11(12):125?130.

[3]BodenRJ,nucciaR.onthesurvivalprospectsofmen’sandwomen’snewbusinessventure[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2000(4):347?362.

[4]季健.高管背景特征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5):54?59.

[5]FraserS,GreeneF.theeffectofexperienceonentrepreneurialoptimismanduncertainty[J].economica,2006,73:169?192.

[6]卢碧.管理者异质性视角下的媒体关注与盈余管理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1):81?91.

[7]赵婷婷.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基于我国a股企业的经验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8]赵岩,刘冬梅.公允价值对金融类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9):130?132.

[9]周晓苏,周琦.基于盈余管理动机的财务重述研究[J].当代财经,2011(2):109?117.

盈利能力分析背景篇2

一、行业状况分析

从技术上说,股票价格的高低是由市盈率决定的。市盈率越高意味着股票价格越高,反之亦然。剔除投机因素,市盈率的高低受公司盈利前景的影响。盈利前景越好的公司其市盈率也越高。盈利前景既受特定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还受该公司所处行业发展前景的影响。不同企业处于不同的行业生命周期,其发展前景截然不同。伊利和维维同处食品饮料行业,不存在行业周期差异。根据行业研究报告:2009年沪深300指数实现涨幅96.71%,食品饮料行业指数实现涨幅105.54%,轻微跑赢。而展望今后的发展,分析师认为2010年行业会增速提升,理由主要有:(1)国家政策导向消费。从2009年的保增长向2010年的调结构转变,政策导向扩大内需,为2010年的消费增长铺垫一个良好的政策背景;(2)GDp增速提升。2010年GDp增速明显提升,呈现V型反转走势,在预计固定资产增速从33%下降到25%的背景下,消费增速提升,预计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从2009年的15%提升到2010年的19%;(3)行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增速将显著提升。目前行业增速跟随GDp增速在2009年1季度见底之后明显回升,收入增速从最低的16%回升到目前20%,利润总额增速从最低的9%回升到目前的26%,而在2004年至2008年经济正常年份复合增长率为25%和36%,在2010年经济政策所向的背景下,行业增速将会显著提升。食品饮料行业下细分的乳业销售情况排列图,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乳业月度累计销售收入从2003年到2009年间的变化趋势。在2003年到2008年8月之间,基本维持稳定发展,但是到了2008年8月之后,由于受到了2008年9月11日为标志性日期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影响,乳业销售急剧下降到同比最低点,2009年后有所回升,且增势很好。有分析师指出:乳业行业已经完全消化三聚氰胺带来的负面影响,收入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看好乳业的未来发展空间。

在此背景下分析伊利和维维集团。在2007年至2009年期间,伊利集团的市盈率在30到50倍之间,维维集团的市盈率有50至140倍之高,而行业在2009年的平均值为53.6倍,可见伊利已经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了(不过行业内包含了白酒制造企业等,可能对平均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维维则在一段时间内远远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但是伊利集团的股票价格却高于维维集团,股票价格包含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发展前景的预期。可以理解为投资人对于伊利的未来是看好的,因为股票价格的高低是由市盈率决定的,所以可以预期维维的高市盈率也为其股票未来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上市公司股票的发展还受到盈利能力影响,而分析盈利能力就要连带分析保持盈利能力的能力,即风险抵御能力的影响。

(一)盈利能力分析2007年至2009年,伊利集团实现净利润总计-1076005880.89元,而维维集团净利润总计370018564.28元,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伊利2007年和2008年净利润均为负数,即使加上2006年的正净利润,其2006年至2009年的合计值仍为负数-700052765.92元,维维集团为429143568.07元,反差依然强烈。2009年是伊利最近连续几年净利润最高的一年665268328.23元,是维维237682604.77元的2.8倍,这是否说明伊利的盈利水平就高于维维了呢?数据显示,伊利在2009年投入的人力资源(企业雇用的员工数量)为维维的7倍,投入的财务资源(总资产的数额)是维维的2.7倍,相当于伊利在相同资产水平下花了维维7倍的人工成本才达到了和维维一样的利润。从另一个角度看,伊利的人均净利润为35673.14元,维维的是89186.72元,维维是伊利的2.5倍;伊利的总资产报酬率是6.69%,维维9.58%,维维是伊利的1.4倍。这说明伊利的盈利水平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高。

(二)财务风险比较传统意义上,净资产规模经常用于衡量企业的财务风险。2009年底,伊利集团净资产为3442961222.45元,维维净资产为2400370910.08元,这样看来伊利的财务风险似乎要小于维维,不过还要看净资产与资产总额的相对比例即净资产率。以2009年为例,伊利净资产率为26%,维维净资产率为50%。可见,虽然伊利净资产比维维多出了1042590312.37元,但是它要支撑的总资产却高达13152143646.51元,使得伊利资产负债率为74%。据巨灵数据库记录,伊利在2008和2007年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2.60%和53.73%,维维的资产负债率为35.02%和42.62%,可见,维维的资产负债率保持在较平稳的水平上,而伊利则较高并有上升的趋势,这并不是一个好兆头,可能会影响到伊利将来的股价。

三、企业整体质量分析

企业整体质量主要包括盈利质量、资产质量、现金质量。

(一)盈利质量盈利质量分析可从收入质量、利润质量和毛利率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收入质量。盈利质量分析主要利用利润表提供的资料。如果认为企业只要有盈利、只要不亏损就是运营正常的想法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因为企业的破产有两种可能,由于企业亏损或盈利能力不足而导致的破产倒闭,称之为“红字倒闭现象”;另外一种企业盈利能力很强。但仍然破产倒闭的称之为“黑字倒闭现象”。这说明企业不能仅靠利润生存。分析利润表时,首先关注的是收入质量。收入质量分析侧重于观察企业收入的成长性和波动性。成长性越高,收入质量越好说明企业通过主营业务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越强。波动性越大,收入质量越差说明企业现金流量创造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越不稳定。分析收入成长性和波动性的有效办法是编制趋势报表,如表1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过去的8年里,伊利的销售收入每年均有大幅的增长。相比之下,维维的销售收入增长就逊色了很多,从微弱的上升到2007年后增长趋势就开始下降。到2009年止,维维的销售收入只是2002年的2倍,而伊利已经达到2002年的6倍了。而且伊利的收入曲线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维维则有小的波动,表明伊利创造现金流量和市场竞争力方面都强于维维。

(2)利润质量分析。利润是企业为其股东创造价值的主要来源,是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利润质量分析与收入质量的分析方法一样。成长性越高波动性越小利润质量也越好,反之亦然。如表2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到,就净利润的成长而言,两家公司都有不足之处。维维集团一直处于缓缓下降状态,到2009年才有所增长。而伊利集团虽有略微增长之势,但是在2008年前后波动太大,说明经营风险较高。对比图2,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伊利集团销售收入连年增长,但是为什么净利润在2008年却出现巨大负数?对伊利2007年和2008年的年报分析可以发现,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有20亿元左右的巨额增加,但是年报中只在报告开头的“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摘要”中,简要说明这些是因为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为恢复市场销售的促销和宣传费用增加”,而报表附注中没有丝毫涉及,并没有恰当解释巨额数据增加的详细情况,这种态度不得不让人怀疑其经营风险的真实情况。

(3)毛利率分析。表3列示了伊利和维维集团2002年至2009年的毛利率。

从图4中可以看出,两家企业毛利率变化趋势比较一致,说明这种变化趋势主要由市场决定。而伊利集团的毛利率普遍高于维维集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伊利集团的经营质量更好,又一个原因可能是市场对伊利品牌的信赖给其带来效益。

(二)资产质量资产质量分析主要是指企业中各项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由于伊利集团和维维集团同属于乳制品制造行业,其生产用固定资产等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因此资产质量分析着重从资产的现金含量方面分析。因为企业资产的现金含量越高,企业的财务弹性就越大。在市场出现投资或其他机会时,可以迅速加以利用;在市场出现逆境时,也可以从容面对。因此考察两企业现金性资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如表4所示:

图5显示,伊利集团在2006年资产现金比例下降,是由于2006年投资新设子公司增加,基建投资增加,导致期末存款余额减少。其后的几年时间,资产现金比例也逐渐回复到原来的水平,所以这种现金性资产比例的减少对财务弹性的改变不大。维维集团在2006年资产现金比例也有所下降,其现金的减少是由于期初的3亿多元应付票据保证金被支出了,然而在2009年其资产现金比例又一次下降,是由于其他货币资金减少2个亿,且没有给出解释,从这里可以看出,维维集团的资产现金比例很不稳定,这会使得其财务弹性较差,发生潜在损失的风险也更大。

(三)现金质量现金流分析从经营性现金流和自由现金流两个角度进行。

(1)经营性现金流分析。经营性现金流量是企业通过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营业务,独立自主地创造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现金流量,如果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入远大于现金流出,说明企业的运作很好,对银行和股东的依赖较低。如表5所示:

图6显示过去6年里伊利集团和维维集团的经营性现金流量,伊利集团始终高于维维集团,说明伊利集团为企业自主创造资产的能力很强,对股东和银行的依赖性没有维维那么强。但是考虑到伊利集团的规模大于维维,所以有必要将经营性现金流量和销售规模联系起来考察。如表6所示:

由图7可以看出,维维集团除在2004年和2009年现金流量较低造成经营性现金流量占销售收入比例降低,其余年份甚至还大于伊利集团,说明与销售收入挂钩后,伊利的经营性现金流量的表现就没有只看数据时那么耀眼了,反而维维的销售收入质量更好,但是维维的这一比例波动太大。

(2)自由现金流量分析。经营性现金流量虽然能够揭示企业“造血功能”的强弱,但即使是正值的经营性现金流量也未必代表企业可将其全部用于还本付息或支付股利。衡量企业还本付息和支付股利能力的重要指标是自由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维持现有经营规模的前提下,能够自由处置的经营性现金净流量。从定量的角度,自由现金流最等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减去维持现有经营规模所必需的资本性支出(更新改造固定资产等的现金流出)。如表7所示:

由表7可以看出,两家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相对于其利息支出的资金需求,可谓杯水车薪。每年创造的自由现金流量连支付利息费用都不够,更不用说偿还负债。

四、结论

伊利集团在股价上远超维维,这是本文开始探讨研究的起点,希望得到伊利胜过对手的原因。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可以看到伊利的市值并不是很高,且在盈利能力和财务风险上都输给维维,在盈利质量、资产质量上略胜对手,现金质量上两家持平。这种状况也说明,伊利的高股价并非有很大的优势在,市场对其股价有偏高的嫌疑。

盈利能力分析背景篇3

关键词:管理者团队;人口统计学特征;高管薪酬;盈余管理

刘睿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075)

一、引言

根据Hambrick和mason[1]的高阶管理理论,组织的行为策略不仅仅是一项经济决策过程,更受到了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特征的影响。而已有的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中较少考虑到管理者特征对其的影响,仅有少量文献主要集中在探讨管理者性别以及年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2-3-4],而并没有系统考察管理者团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且现有研究多假设管理者为理性经济人,而实际企业管理者由于自身知识背景、年龄以及性别差异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理性经济人。因此,研究管理者特征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其研究结论会更符合企业的实际状况,对理解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watts和Zimmerman[5]就提出管理者的薪酬计划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三大动机之一。随后的诸多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假设。但是该类研究并没有考虑到薪酬动机下的盈余管理程度受管理者特征影响。由于管理者个人特质的不同,在面临盈余管理决策时,其对于风险的判断以及收益的权衡将会截然不同,进而影响到其盈余管理程度。因此,基于薪酬动机研究管理者特征对于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将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盈余管理状况,同时也为理解企业管理者个人特征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提供较好的切入点。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Hambrick和mason[1]的高阶管理理论认为,组织的行为策略与绩效都显著地受到企业高层管理者背景特征的影响,包括管理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工作经验以及社会关系。正是由于管理者背景特征的差异,造成了其在认知能力上的不同,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行为策略,进一步影响到企业的未来经济绩效。

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作为信息不对称下的企业会计选择问题,也会涉及到道德问题。同社会学中的年龄与行为分析相类似,随着企业管理者年龄的增大,其体力与精力也会逐步下降,理解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随之下降,其行为会更趋于保守,且会更为珍惜目前阶段所获得的财富与声誉,安于公司目前阶段的现状,而不愿承担较大的风险获取更高的收益。Huang等[4]就详细分析了Ceo的年龄与企业的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随着Ceo年龄的增大,企业会显著减少其迎合分析师预测的盈余管理行为,其财务重述的水平也显著较低,企业的盈余质量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因此,可以合理预期随着管理者团队平均年龄的增大,企业会进行更少的盈余管理行为,因为该行为会让其承担更多的风险,降低个人的效用水平。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管理团队平均年龄的增加会有效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

管理者性别对于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多,且主要是基于风险分析的视角。Groson和Gneezy[6]的研究认为与男性相比,女性是风险回避者,而公司的决策行为都是受到企业的管理者风险偏好的影响。这种特质反映在企业的会计选择行为上应该就是其采用更少的盈余管理行为,以减少自身所面临的法律风险。Francis等[2]研究了公司CFo由男性变更为女性时,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的变化,即与男性CFo相比女性CFo出具的财务报告会更为保守,且市场对于女性CFo在位期间公司出现的负面盈余信息反应不足,这更激发了女性CFo采用更为保守的会计政策,减少了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peni和Vähämaa[3]的研究同样也发现CFo为女性的公司会有较高的盈余质量,盈余管理行为较少。因此,若在公司高层管理团队中,女性管理者的增加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公司的财务报告更为保守,减少盈余管理行为。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管理团队女性管理者的增加会有效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

而管理者的学历背景、教育程度与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目前鲜见于文献。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因素。Castle和Jane[7]认为高层管理者的教育程度越高,其处理公司业务的能力越强,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从而对公司的绩效有较为正面的影响。根据叶上葆等[8]的推论,由于高层管理者的教育程度越高,其经营能力越强,公司并不需要进行过多的盈余管理行为来维持业绩,但是其实证分析只证实了继位管理者的年龄越大,教育程度越低,越容易出现盈余管理行为,并没有直接得出教育程度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低的结论。而根据Hambrick和mason[1]的分析,企业高层团队的受教育程度会影响其价值观与认知偏好,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绩效,但并没有显著证据表明,高层团队的受教育程度一定与企业绩效正相关。但是,他们进一步分析指出,没有受到好的教育的管理团队,其绩效一定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由此可见,良好的高等教育虽然不一定必然导致高绩效,但是通过教育所传导的正确的价值理念必然会抑制管理者的不道德行为。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管理团队的受教育水平越高,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越低。

由于管理者薪酬水平与业绩相联系,从而导致了管理者的盈余管理动机,管理者在业绩压力之下,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通常会采用更多的盈余管理行为来满足业绩要求。但是考虑到管理者团队的背景特征,其薪酬契约下的盈余管理行为可能产生相应的变化。正如H1的分析,由于高龄管理者安于企业现状,为了保持声誉,不愿承担风险,特别是在现有中国制度背景下,国有企业较多,且企业的股权激励制度尚未普遍施行,管理者的薪酬与业绩的关联较弱,因此,薪酬对于高龄管理者团队的激励作用并不显著。但另一方面,可能正是由于制度建设的不健全,企业高层管理者可能会进行较多的机会主义盈余管理,通过业绩操控抬高股价,伺机出售其所持公司股票,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者是通过离职前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企业业绩,为离职后谋取更好的退休福利。因此,笔者认为薪酬对于年龄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调节作用并不明确。

而管理者的性别差异对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由于女性管理者作为天生的风险回避者,其通常不会通过盈余管理来满足业绩要求;而男性管理者则恰恰相反,其可能会实施更多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笔者认为薪酬激励会使得女性管理者更加谨慎,使得男性管理者更加激进,从而对性别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起正向的调节作用。从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看,良好的高等教育必定会产生正确的价值观,减少管理者的不道德行为,报酬激励的负面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被抵消,而报酬的正向激励以及资本市场的积极反应都会进一步强化管理者减少盈余操控行为。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4a: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薪酬水平对年龄与盈余管理行为并不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

H4b: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薪酬水平对性别与盈余管理行为起正向的调节作用。

H4c: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薪酬水平对教育程度与盈余管理行为起正向的调节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高管界定

笔者借鉴Hambrick和mason[1]等的研究,将高管团队定义为公司现任监事会及董事会成员(包括董事和独立董事)、总裁、副总裁、Ceo、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以及董事会秘书等。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笔者以2001—2014年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由于计算应计盈余管理模型的需要,实际的样本区间为2000—2014年。并按照以下标准选择样本:(1)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样本以及在研究区间内被证监会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样本。(2)剔除行业年度少于15家的行业年度。(3)剔除上市时间不足1年的上市公司样本以控制ipo效应。(4)剔除管理者特征披露不详以及企业财务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样本。最终获取样本数为1975个。文中管理者特征所需数据来自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司高管简历、通过手工搜集计算获得。其他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

(三)变量设定

1.被解释变量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盈余管理水平。根据夏立军[9]的研究,Dechow的修正Jones模型最能反映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因此,笔者也采用该分行业分年度模型计量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水平(采用证监会2001年行业代码,除制造业细分到二级行业,其他行业都采用一级行业代码)。

2.解释变量

笔者以高阶管理理论为基础,实证考察管理者团队人口统计学特征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选取管理者团队的平均年龄(age)、平均学历(edu)以及团队中男性所占比重(Gender)为解释变量。同时考察了管理层激励(inc)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

对于管理层薪酬激励,笔者借鉴Bergstresser和philippon[10]的股权激励公式,但是考虑到我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实施股权激励公司较少,因此,本文在计算薪酬激励占比时并不考虑管理者已被授予但尚未执行的股权数量,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inc=0.010×price×Shares/(0.010×price×Shares+

Salary)

(3)

其中,price为股票年末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Shares为管理层持股数量,Salary为管理层工资数额。

3.控制变量

借鉴已有研究,笔者选取企业资产负债率(Lev)、企业净资产收益率(Roe)、企业规模(Size)以及企业成长能力(Growth)等变量为控制变量,以控制不同企业特征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同时,笔者还设定年度虚拟变量来控制不同年度中经济情况以及突发事件的影响。

(四)检验模型

为了考察管理者特征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管理者激励措施与其特征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交互影响,笔者构建如下回归模型来验证H1—H3:

以上数据显示全国房地产市场综合实力百强企业的市场份额即CR100从2011年的26.2%增加至2017年的47.7%,增长率为82.1%。从10强和百强企业的数据对比分析来看,二者均表明全国房地产市场集中度在不断增强,但10强企业的市场份额的提升速度稍快于百强企业,这说明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大企业规模增长有所加快,市场集中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不过,按照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标准,当前全国房地产市场仍处于竞争型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虽有所增长但仍处于偏低水平,这是对中国房地产业市场结构的一个基本判断。

Da=β0+β1tmc+β2Lev+β3Roe+β4Size+β5Growth+

∑Year+∑ind+ε

(1)

构建如下回归模型验证H4:

Da=β0+β1tmc+β2tmc×inc+β3inc+β4Lev+β5Roe+

β6Size+β7Growth+∑Year+ε

(2)

其中,tmc为管理者背景特征,在回归分析中分别代入管理者性别、年龄以及学历程度。

四、实证研究

(一)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表1汇报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情况,在进行描述性统计之前,笔者对文中的被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进行了上下1%分位数的winsorize处理。

表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n=1975)

通过对表1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表征样本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变量Da均值为0.034,表明企业的操控性盈余管理水平仅占到企业资产总额的3.4%,平均水平较低,而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极差达到3.784,这表明不同企业之间的盈余管理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就本文的自变量而言,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平均年龄达到46.970岁,这一年龄段的管理者正处于“年富力强”的人生阶段。既拥有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管理经验,又拥有持续学习和不断接受新思想的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最小值39.370岁和最大值54.660岁来看,不同企业的高管平均年龄具有较大差别,表明不同企业之间在高管人事安排上有所差异。

2.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表2报告了本文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表2变量间相关系数表(n=1975)

注:本表报告了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与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置于表的左下方和右上方;*、**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同。

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与Spearman相关系数,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与管理者特征变量之间均有较为显著的相关关系,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管理者特征确实对企业盈余管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管理者团队平均年龄和团队中男性管理者所占比重与盈余管理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而管理者的平均学历水平以及接受的薪酬激励水平与其呈现一个负相关关系。初步验证了H2与H3。同时还可以看到所有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未超过0.500,可以断定变量之间没有显著的多重共线性,可以进行回归分析。表2报告的相关性分析仅为单变量分析结果,考虑到有影响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其他因素,因此可能具有测度误差。更为严谨的结论有待回归检验的结果呈现。

(二)回归结果分析

1.管理者特征与企业盈余管理

由于盈余管理行为包括正向与负向两个层面的盈余管理行为,不同方向的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均表示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因此,本文将盈余管理分为大于零组与小于零组,分别进行回归,以控制不同方向上的盈余管理不具有可比性的问题。表3和表4分别报告了大于零组和小于零组的回归结果。

表3盈余管理水平大于零组回归结果(n=798)

注:括号内数据为经过稳健调整的t值。下同。

表4盈余管理水平小于零组回归结果(n=935)

通过表3可以看出,企业管理者的年龄对企业正向盈余管理水平有一个显著的负向影响,相关系数为-0.013,显著性水平为5%,这表明,随着企业管理者年龄的增大,其所在企业的正向盈余管理水平逐渐下降。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管理团队平均年龄的增加会有效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企业盈余质量大幅提高。H1得到验证。同时可以看到,管理团队的平均学历水平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03,且显著性水平同样为5%。这表明,随着企业管理团队平均学历水平的提高,企业同样有减少正向盈余管理水平的倾向,盈余质量大幅提高,H2得到验证。

对于企业管理团队中男性成员所占比重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影响方向为正向,但是其统计学意义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因此,H3只能得到较为微弱的经验证据支持。究其原因,笔者推断,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中,团队高管大部分成员为男性,女性占比较少,因此,团队中性别异质性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就管理者的薪酬激励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而言,我们观测到了一个显著性水平为1%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46,与已有研究[11]相一致。表3中列(5)的回归中,我们将所有管理者特征变量放入同一模型,以进一步考察管理者特征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关系。上述结论均成立,并且,模型的拟合优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这进一步表明上述结论的稳健性。而控制变量中,仅有企业规模与盈余管理水平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均在1%水平上显著。虽然这与政治成本假设不一致,但是在中国背景下,企业可能为了获得政府支持,更有动机进行利润操控,提高利润,以从政府干预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通过表4可以看出,企业管理者的年龄与负向的盈余管理行为呈现出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008,在10%水平上显著。即企业管理者团队的平均年龄越大,其负向盈余管理水平越弱,管理者的年龄对盈余管理程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H1相一致。但是教育水平与负向盈余管理的回归结果并不支持H2。由表4列(2)的回归结果可知,平均教育水平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077,且在1%水平上显著。这说明高管团队的平均教育水平越高,其越可能进行负向的盈余操控。表4中列(3)和列(4)的回归结果均不显著,H3没有得到验证,可能的解释原因与正向组的解释原因相一致。表4中列(5)的回归结果与前4列的回归结果基本一致,再次验证了H1,H2与H3没有获得支持。在负向盈余管理组中,其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与企业负向盈余管理的负相关关系与债务契约假设相一致,即越高的负债比率,企业越可能为避免债务违约而进行盈余管理行为。而其他控制变量与负向盈余管理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在不同的回归模型中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

2.管理者特征与企业盈余管理:薪酬激励的调节作用

由于本文选用了包含时间变量的企业面板数据,因此,可以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企业不随时间改变的个体效应进行控制,同时,考虑到企业在不同年度可能会受到不同政治环境以及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笔者在模型中加入时间虚拟变量,构造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研究。另外,由于样本数据之间可能会存在异方差以及截面相关、序列相关等问题,普通模型的回归会造成衡量的偏误,因此,笔者采用Driscoll和Kraay[12]稳健性回归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控制。为了验证H4,我们在模型(1)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了管理者年龄、教育水平和性别比重与薪酬激励的交乘项。由于交乘项的存在,模型(2)具有一定的多重共线性,因此,我们首先对相关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然后构造交乘项以降低模型的多重共线性。同上文的分组,表5报告了薪酬的激励对于正向盈余管理调节作用的回归结果。

表5回归结果:考虑薪酬激励作用(n=496)

通过表5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管理者的平均年龄与平均学历水平仍旧与其盈余管理水平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显著性水平均为1%),性别与盈余管理水平的回归结果仍不显著,进一步证实前文结论的稳健性。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管理者学历水平与其薪酬激励的交乘项在5%显著性水平上与其正向的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47,在10%水平上显著,H4c得到验证。这表明当企业的管理者团队的薪酬水平显著提高时,原先管理者团队对于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更强了。但是,企业薪酬激励水平对管理者年龄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关系影响虽然存在,但并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H4a,由于薪酬的此种调节作用虽然可能是存在的,但是正如假设分析中所阐述,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存在一定的抵消,因此,造成其最终的结果并不显著。而企业薪酬激励水平对管理者性别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关系影响也并不显著,H4b没有得到验证。笔者进一步考察了薪酬激励对于管理者特征与负向盈余管理组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回归结果略去没有汇报。

(三)稳健性检验

笔者进行了如下稳健性检验:(1)考虑到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制度约束,上市公司增发配股、保牌以及ipo动机均较强,因此,将样本中去除该类上市公司,研究结论基本不变。(2)将数据进行winsorize修正之后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基本一致。(3)参考陈燕锡等[13]衡量管理者团队的学历、年龄的办法对上市公司中主要解释变量进行重新测量并进行回归分析,结论基本一致。(4)采用Kothari等[14]模型来计量应计盈余管理水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盈利能力分析背景篇4

在沉寂了漫长的14个月后,国内ipo闸门终于在2014年1月17日重启,2014年首季度,逾八成ipo融资额来自深圳,同时半数ipo项目均在创业板完成。重新开始的ipo上市资格审查,证监会注重了持续盈利能力、主体资格、募集资金用途、内部控制等方面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要求,而上市公司的年度会计盈余在政策层面和市场层面上也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投资与ipo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上,S.ZanneG(2006)发现,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上市公司在ipo当年的盈余管理程度明显低于没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上市公司。陈祥有(2010)以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研究表明有风险投资背景的公司在上市前一年的盈余管理程度要低于没有风险投资背景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梁建敏、吴江(2012)以创业板市场为研究对象,发现风险投资在控制盈余管理方面有积极的影响,有风险投资参与的上市公司发行后公司业绩好于没有风险投资参与的上市公司。

从国内外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研究主要关注风险投资是否对ipo公司盈余管理有影响,而对其盈余质量研究较少,本文则侧重研究风险投资参与的上市公司ipo前后盈余质量的变化。研究风投参与公司的盈余质量可以更好地了解上市公司的质量,以保护投资者权益,进而促进上市公司及整个创业板的良性发展。

二、盈余质量的内涵及计量

本文基于盈余信息质量特征的角度进行测度,认为盈余质量是企业盈余的决策有用性,它是对当期盈余的真实性、盈利性、持续性和成长性的一种评价结果。盈余质量可以从盈余安全性、成长性、持续性和现金保障性四个方面设计盈余质量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针对上述所设计的盈余质量财务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公共因子及得分,其对应的得分为系数,以各因子对原有变量总方差的贡献率为权重,各因子的权重及系数乘积的和即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指数eQi,eQi越高,表明公司盈余质量越好。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风险投资机构在资金、专业化、信息等方面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风险投资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资金,而且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为取得最佳效益,会对公司进行管理和监督被投资企业,持股比例越高,在董事会的表决权也越高,监督作用越强,改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会提升企业的盈余质量。由此得到假设1。

假设1:风险投资持股比例与企业盈余质量正相关。

风险投资机构为了弥补单个投资在资金规模和增值服务上的不足,更好地控制投资风险,会联合多家风投企业进行投资,这样会从不同的角度甄别“筛选”出优质的企业,通过提供手中不同的资源去帮助企业成长,充分发挥“监督”、“核证”、“资源共享”和“增值服务”,同时有效地相互牵制被投资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使得企业盈余质量提高。由此得到假设2。

假设2:风险投资参与个数与公司盈余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取得

本文以我国创业板企业为研究对象。剔除金融企业、数据不完整、审核周期较长的公司。选取了符合要求的2011年上市的30个样本2009~2011年连续三年的财务数据。30家分别包括15家有风险投资参与的,15家没有风险投资参与的公司。数据取自证券之星网、巨潮资讯网、国泰安数据库。数据处理运用统计软件SpSSS18.0和excel表格。

(三)变量选取

本文所涉及的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说明如表2所示。

(四)模型构建

对盈余质量与风险投资关系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可以检验风险投资参与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回归模型为

eQi=β0+β1*VCS(VCn)+β2*SiZe

+β3*GRtH+β4*LeV+ε0

其中,β0为常数项,β1、β2、β3、β4为相关变量的回归系数,ε0为回归方程的残差项。

四、实证分析

(一)盈余质量的描述

将30家样本各原始指标值进行数据预处理,利用统计软件SpSSl8.0对以上13个预处理后的评价指标进行因子分析。连续三年的Kmo检验值均大于0.5,得到三年的盈余质量评价模型分别为

eQi2010=0.3522F2010,1+0.2154F2010,2+0.16

17F2010,3+0.1176F2010,4+0.0879F2010,5+0.0662F2010,6

eQi2011=0.4657F2011,1+0.1858F2011,2+0.12

72F2011,3+0.0957F2011,4+0.0781F2011,5+0.0476F2011,6

eQi2012=0.3663F2012,1+0.1758F2012,2+0.15

63F2012,3+0.1186F2012,4+0.0966F2012,5+0.0864F2012,6

(二)回归分析

1.风险投资持股比例对盈余质量回归分析

将含有风投持股比例的公司样本数据纳入多元回归模型中,结果如表3所示。

2.风险投资个数对盈余质量的回归分析

将含有风投背景的样本数据纳入多元回归模型中,结果如表4所示。

解释变量风险投资持股比例的系数0.147,这表明风险投资持股比例与盈余质量呈正相关关系,风险投资的持股比例越高,创投机构就越有意愿去监督企业,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因而能提高公司的盈余质量,并且持股比例越大的企业盈余质量越高,假设1得以验证。风险个数与盈余质量呈正相关,回归系数为0.246,表明风险投资参与个数越多,越能够减弱创业板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盈余质量越好,假设2得以验证。

五、政策建议

(一)提高风险投资在ipo公司中的持股比例

风险投资持股比例越高涉及自身的利益就越大,风投机构为全身而退,会监督被投资单位的盈余管理行为,对公司的经营管理产生约束力,提高风险资金的使用效率及监管效果,保证企业的盈余质量。目前风险投资在ipo公司中的持股比例仍然较小,为了充分发挥其作用,可提高风投的持股比例,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的第三方认证作用。

(二)鼓励多个风险机构进行联合投资

盈利能力分析背景篇5

根据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cn)对国内近百家主流研究机构4000余名分析师的盈利预测数据进行的统计,上周综合盈利预测(2011年)调高幅度居前的25只股票中,化工品以5家入围尽显“王者风范”,制药、食品生产与加工以3家入围并列榜眼位置,其它则分布在房地产、金属与采矿、零售、软件等行业中。本期我们将重点点评一下化工行业。

受美国9月零售销售数据利好因素影响,wti原油价格反弹;后期随着对欧美经济继续衰退预期的减弱,国际油价将成小幅震荡上升态势。在油价反弹的大背景下,化工品价格亦呈现“涨”声一片的景象。

其中,磷酸大幅上涨,磷化工板块仍然值得关注。2011年10月10日至10月14日,磷酸涨势位居主要化工产品涨幅榜首位。中原证券指出,磷酸价格的上涨主要受上游磷矿石及黄磷价格上涨推动;由于供需偏紧,磷矿石价格已经步入了上升通道,随着四季度下游淡储的开始,磷化工产业链景气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农化方面,节后尿素价格开始小幅下滑,随着秋播的结束,农业用肥减少,工业、出口量少价低,预计尿素价格仍将下滑;秋季市场销售陆续接近尾声,二胺下游需求平淡,但磷矿石价格看涨,我们认为磷肥价格可能高位企稳;钾肥价格稳中小幅波动。目前由于下游复合肥厂开工率比较低,影响了钾肥的需求,大家把希望寄托在冬储身上,因此方正证券预计钾肥价格短期可能震荡略有下行,但中长期趋势仍然向上。

其他化工产品方面,醇醚产品中,受甲醇期货即将登陆郑州商品交易所因素影响,甲醇价格小幅反弹,短期内仍有走强动力,但大幅上涨幅度有限。二甲醚价格受液化气价格高位震荡影响,两周持续走高,预计后期仍有继续走强动力;烧碱市场维持稳定,主要得益于氯碱企业开工较低和下游需求稳定,预计其仍将保持震荡上行。

综合来看,化工行业的发展远景是:长期油价小幅反弹,而化工品价格涨多跌少,从而为二级市场带来一定的投资机会。

但是,化工子行业众多,最大的投资机会将会出现在哪里?对此,财富证券指出,四季度农化板块或将有大机遇。

2011年1-8月份,化工行业中农化板块表现突出,其中化肥行业实现利润增长超过100%。财富证券认为,四季度农化板块在国内冬储和全球粮食价格持续走高的大背景下仍将延续前三季度的景气行情。

十二五期间农化行业发展目标为整合,行业龙头有望进一步做大做强。氮肥行业将优先发展新型煤气化产品,磷肥行业和磷矿石行业准入门槛提升,钾肥企业巩固寡头发展格局。农药原药企业将从现有的4000家缩减到300家左右。规模优势明显,研发实力强的行业龙头将被重点扶持发展。

氮肥行业中的新型煤气化发展榜样鲁西化工有望受益。鲁西化工拥有先进的航天煤气炉技术,公司通过参股当地煤炭企业,可获得稳定的煤炭原料供给,结合先进的煤气化技术,改善的盈利能力有望在行业景气中受益显著。

磷肥行业门槛提升,产能和资源龙头企业率先受益。湖北宜化和兴发集团分别为磷肥行业的产能和资源龙头,在磷肥景气上行和磷矿石稀缺性不断显现的背景下,收益可望增长。

本期入选的25只综合盈利预测调高股票中,从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来看,有10只股票的安全星级为三星或以上级别,我们选择化工品行业当中的龙星化工(002442)进行重点点评。

龙星化工(002442)

进入产能投放期业绩稳定增长

天相投顾

公司主要从事炭黑和电力的生产和销售,是炭黑行业龙头之一,年产炭黑30万吨,开工率100%,产量位居全国前三。以后几年产能仍将不断增长。

2011年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49亿元,同比增长65.35%;营业利润9004.88万元,同比增长36.09%;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8501.78万元,同比增长68.96%;基本每股收益0.2657元。

综合毛利率同比下滑。三季度,公司综合毛利率18.65%,同比下降1.59个百分点。上半年,原材料价格较高,但进入下半年以来呈下降趋势;考虑到前三季原料成本仍要高于去年,且本年度人力成本也出现的增长。

期间费用控制能力有所提升。三季度,公司期间费用率11.7%,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率5.69%,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管理费用率2.98%,同比上升0.16个百分点;财务费用率2.78%,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由于超募资金较多,公司财务费用未来将下降,同时规模效应显现,销售和管理费用都有下降。

募投项目集中投放。本部炭黑产能达到30万吨,配套51mw尾气发电项目。焦作新建14万吨/年的工厂,2011年底投产7万吨,2012年底投产7万吨。在我国炭黑行业集中度不高,而下游需求巨大而集中的情况下,快速扩大产能,将提高公司供货量和供货稳定性,这对于供大于求的炭黑行业至关重要,因此公司能保持100%的开工率。未来伴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毛利率提升,公司业绩将大幅增长。另外上半年募投的白炭黑项目一期工程3.5万吨在公司本部开建,未来主要针对轮胎市场,该项目增强公司的市场应对能力,防止白炭黑扩大份额时可能带来的产品无法紧跟的情况,对于确保公司的行业地位,有重大意义。

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显示:公司2011-2013年综合每股盈利预测分别为0.34、0.42和0.54元,当前共有2位分析师跟踪关注并给予其“买入”评级,综合评级系数为2.00。

电力行业:煤价高企困扰电企

上周综合盈利预测(2011年)调低幅度居前的25只股票中,行业分布相对均匀,其中电力、化工品、食品生产与加工、水运等行业均录得3家入围而平分秋色,其余则零星分布在房地产、机械制造和煤炭等行业中。对于电力行业的前景暗淡,凯基证券指出,由于四季度水电发电量将会下滑明显,而进入11月后用电量将会逐月回升,因此四季度冬季用电高峰期还将出现电力紧缺状况。而目前煤价仍对电力行业利润率有较大,进入10月中旬秦皇岛煤价出现上涨,部分煤种已接近年内新高,预计四季度煤价还将出现上涨,因此如不上调火电电价四季度火电企业的利润率将会走低,因此我们维持电力行业“中性”评级。

本期入选的25只综合盈利预测调低股票中,从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来看,有高达24只股票的安全星级为三星以下级别,本期我们选择电力行业当中的建投能源(000600)进行简要点评。

建投能源(000600)

受压于煤价上涨

盈利能力分析背景篇6

私募股权投资(pe)近年来快速成长。pe能否提高被投资者的会计信息质量、改善公司治理仍存在争议,国内将私募股权和会计信息质量结合起来研究的文献不多。对私募股权投资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以中小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绝大部分都局限于分析私募股权对被投资公司上市后的影响,或者研究私募股权投资对中小企业上市的推动作用。国内外的研究对私募股权投资主要集中于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的治理效力、ipo溢价等方面,对于能否提高被投资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目前还尚无定论,这可能是由于研究不同的资本市场导致,与各资本市场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程度、监管政策有关。2012年以来由于ipo的暂停,pe退出渠道收到限制,一些pe受到绩效考核的影响,往往鼓励被投资企业到新三板、并购或者选择退股的形式实现退出。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pe的参与及参与周期长短影响了企业的融资选择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被投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在ipo监管趋于严格情况下,随着市场溢价预期的下调,以及pe市场扩容所带来的竞争加剧的趋势,使得pe投资期限变长,并且投资周期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主要包括pe投资策略、特征、入股期限、pe背景等。对于私募股权投资期限与ipo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以上几个方面。因此,本文主要围绕影响pe投资期限的上述因素介绍对ipo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

二、私募股权投资与ipo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pe在企业首次公开发行(ipo)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包括“认证假说”、“监督假说”和“躁动假说”等。pe作为财务投资专家,能够履行起监督和认证企业质量的作用,建立自己的长期声誉资本,这是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举措,从而影响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然而近年来部分突击入股私募股权机构影响拟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包装上市的行为获得了眼前的既得利益;另一部分坚持长期价值投资的私募股权机构监督限制并减少被投资企业的盈余管理、鼓励诚实报告的行为得不到投资者的认可。当前我国不少pe/VC基金放弃了给予被投资企业以价值增值、进行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纷纷转向pre-ipo投资,并在入股企业时以拥有各种能够加快企业上市的资源作为竞争手段。要解决上述问题除了从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民事赔偿制度以及严格执行退市制等外,还需要从pe机构投资策略的影响进行考量。随着未来从ipo核准制到注册制的过渡,估值水平的下降,pe机构将更加关注项目本身的质地。因此只有市场的各个参与主体逐渐走向成熟,投融资市场的发展才能更加健康。

三、私募股权投资参与和ipo公司会计信息质量

Hochberg(2004)通过将有VC支持和无VC支持的ipo进行了配对比较,发现尽管前者也有正向的操控性应计利润,但盈余管理幅度显著较低。同样的发现如morsfieldandtan(2006)、agrawalandCooper(2010)及Leeandmasulis(2011)等,也有文献从反面论证了过度盈余管理导致VC声誉受损的关系,例如Luo(2006)发现企业在ipo当年的操控性应计利润与VC在其后所参与的其他ipo项目数成反比,即某一次的盈余管理造成了事后VC所投资企业上市的困难,这说明盈余管理确实给VC带来了成本。tracyYuewang,andrewwinton&XiaoyunYu(2010)研究发现,私募股权投资对公司的监管成本更低,当有私募股权投资或私募股权投资对行业有很高的专业知识时,在投资者信心较低时会计欺诈的可能性更低,而投资者信心较高时会计欺诈的可能性更高。

国外学者已对私募股权投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大多数的研究结果表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通过深入调研、分析,能够发掘真正具有发展潜力的公司,加速中小企业上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被投资企业的公司治理。因为私募股权机构参股后,会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监督企业经营者的财务报告过程,从而提高被投资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降低盈余管理程度,改善企业的经营业绩。但是,也有一些研究结果却表明,与没有私募股权投资参股的公司相比,私募股权投资对被投资企业ipo后盈余管理、市场表现等并无显著的影响。

国内已有很多学者对私募股权投资进行的研究涵盖了私募股权投资对被投资企业的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公司业绩、股价表现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如高雷和张杰(2008)、刘媛媛、黄卓和何小锋(2011)等。该领域的研究。pe投资与盈余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陈祥有(2010)考察了深圳中小板市场上风险投资与所投资企业ipo前盈余管理程度的关系,发现风险资本持股的企业上市前盈余管理程度更低。张子炜、李曜、徐莉(2012)研究发现,根据持股时间不同划分的长、短期私募股权资本对企业上市前盈余管理行为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均不相同,长期持股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显著降低了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相反,上市前一年内突击入股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显著增加了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这种不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对企业创业板上市前盈余管理行为的差异化影响,在创业板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上已被投资者给予区分。林伟等(2012)发现长期私募股权投资能够抑制正向盈余管理,发挥公司治理效应,这可能是由于入驻时间越长,私募越注重长期业绩回报,因此长期私募会抑制可能损坏公司ipo后长期业绩的行为;而短期私募股权投资抑制负向盈余管理,这可能是因为短期私募突击入股,更注重短期回报,为了促进上市,并且在短期内尽快抬高股价而希望做高公司利润。

综上所述,现有的国内外研究大多证明了私募股权投资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特别是由于相关数据很难获得,国内的研究大多只能采用创业板、中小板等较为单一和有限的数据来源进行研究有助于充分发挥私募股权投资在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改善公司治理效力等方面的作用,也有助于中小企业正确看待和处理自身的融资需求和未来发展,帮助监管机构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四、私募股权投资策略与ipo公司会计信息质量

私募股权投资策略主要包括专业化投资策略、分阶段投资策略和联合投资策略等。李严、庄新田、罗国锋和马世美(2012)发现选择特定阶段进行专业化投资对投资成功率具有积极影响。分阶段投资和联合投资与投资成功率呈负相关关系。胡志颖、周璐和刘亚莉(2012)以2009―2011年在创业板上市的ipo公司为样本,综合动态分析了风险投资和风险投资联合差异对ipo前锁定期结束当年的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风险投资的参与降低了ipo前的盈余管理,以实现在锁定期结束当年的盈余反转,从而获得更高的股份减持收益。风险投资联合的差异增加了ipo前的盈余程度,却同时降低了锁定期结束当年的盈余管理程度。

随着市场溢价预期的下调,以及pe市场扩容所带来的竞争加剧的趋势,使得pe在继续关注中后期成长及成熟的企业投资外,选择投资阶段向前移的策略,开始关注企业发展的初期和成长的早期等阶段的投资,这样能够使pe在投资策略多元化的选择下,平衡风险和收益,以期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张斌、巴曙松(2013)基于Cumming(2006)的有效风险投资组合规模模型及其研究成果发现2010年以后中国pe业出现了投资阶段前移的趋势,并认为投资策略的选择是中国pe发展过程中因投资理念转变而驱动的一次战略转型,是中国pe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目前国内对于pe投资策略对于ipo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尚属空白。

五、私募股权投资背景与ipo公司会计信息质量

私募股权投资分为政府背景、外资和混合型背景以及民营背景私募股权投资,国内外的研究均发现政府背景的私募股权投资对ipo公司的影响表现特殊。之前的学者对政府背景私募股权投资的研究是基于综合不同证券市场的样本,而pe的参与对企业ipo的影响在不同证券市场有差别。此外,在投资拟上市公司的私募股权投资主体中,有一类投资机构背景较为特殊,即券商直投公司。对于拥有“保荐+直投”背景的券商直投公司在ipo初期出现了突击入股、低价入股的情况。成熟资本市场的研究表明,券商直投业务的开展不仅能够改善券商的收入结构,对于深度挖掘?场、加强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的联结程度也有诸多好处。然而,在我国券商直投业务从产生之日起,就因券商的双重角色而饱受争议。同时作为承销人及投资人的券商是否会利用信息优势损害投资人的利益受到各方关注。对于潜在利益冲突的担忧一直伴随着券商直投业务的发展。

私募股权投资背景与ipo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不多,主要是孙寅、林伟、姜军(2012)以2003―2011年间上市a股为研究对象研究私募股权的具体特征私募股权性质和私募股权股东个数对企业ipo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外资私募,内资私募对于ipo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更强,只有单一私募股东入股比有多个私募股东并存的治理效应更好。未来可以单独研究券商直投对于被投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盈利能力分析背景篇7

关键词:独立董事;会计专长;效果研究

一、引言

企业传统理论认为,公司的独立董事一般都担任着重要职责,角色非常重要,它在监督这管理层之外还保护着股东的切实利益,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状态是,董事会一般都要受控于大股东,基于此,证券市场的监管人员都希望可以在企业加入独立董事这个制度,用来加强董事会的监督能力和独立性,同时也对大股东的报告行为进行约束,其根本目的就是把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水平进行有效提高。笔者此篇文章的研究价值表现在三方面:

1.我国现在少有学者对会计专业人士在担任独立董事的效果上进行过深入调查,笔者试图把这方面的调查缺失填补一些。

2.笔者此文的切入点是以会计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为中心,研究其对公司在选择外部审计师上的影响作用。此研究在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上有积极的启示作用,一旦探索清楚不同背景的会计专业人士在担任独立董事上的效果,就会对调整监管机构政策非常有利,同时还可以提升完善公司监管机构的监管效果。

二、财务与独立董事的相关研究

1.财务报告质量与独立董事背景。国外的一些学者已经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统一结果,想要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企业或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必须要具有财务专家行业的人才,他们的作用非常巨大,能够降低企业财务报表的重述,还可以减少财务欺诈的发生概率,同时又对激进式的盈余管理具有压制减少的影响。

2.财务专家背景,独立董事与外部审计。笔者看到一些研究文献上有观点提出,审计委员会拥有两个结构特征,即财务专家与独立董事的所占比例分别都对外部审计的需求构成影响,审计会的独立性越高,或者是财务专家的比例越大,就越能发挥好审计会在选择审计师方面的影响及决策作用,在此基础上,就越能让财务报告保持其可靠性。

3.独立董事的任期和财务报告的质量关系。数据调查显示,独立董事的任期是影响其监督有效性的因素之一,但即便是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具有复杂性而非线性。独立董事想要其监督达到理想效果,就要通过长时间的知识累积,而且要对所在的任职公司的业务和经营都必须有所掌握,而且一般的独立董事很难左右资历较长的董事,并且相处中会倍感压力。但是,倘若把独立董事的任期设置的长一些,就会大大增加其与管理层合作串通的可能性,管理层也会轻易影响到独立董事的看法,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不会提升,所以,独立董事的任期与它本身对财务会计的监督过程是否具有有效性,其关系为负相关状态。

三、设计研究

1.数据研究。本文的上市公司数据来自CCeR数据库,是2015年上海市的833家a股非金融类公司,去除了2015年1月1日到2015年5月30日期间发生过独立董事变更的公司后,样本数为692个。从图中显示出的上海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会计专业背景分布情况可看出,大约有93.40%的上市公司,在独立董事这个位置的选择上,采取的是聘用符合证件会定义的专业人士。这些公司的会计专业背景独立董事的每家公司聘用平均数为1.08,比证监会的要求还要略高,而且至少略高出1人,这个平均数同样也高于往年的数据。单从独立董事的背景角度考虑,具有高效及研究机构背景的独立董事还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它们占据的比例是44.54%,另外的那部分独立董事分别来自于事务所,非金融企业,政府和金融机构,其比例分别为25.81%,14.29%,10.20%及7.08%。独立董事的同城特征是讲如果上市公司的注册城市与独立董事的工作地点一直,就视为同城类,不在同一地点则被视为异地类。笔者对上海市的692家上市公司会计专业的独立董事的分布地点进行了研究,发现一半以上的会计专业独立董事都在同城类别中,原则上讲,从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讲,同城类明显弱于异地类,照这个标准来看,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会计专业的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都不符合规定的标准,大多数都具有同城化特征。

2.盈余管理的度量方法。一般情况下,公司的盈余管理计算只要运用两种方式,分别为应计和线下项目管理,考虑到盈余管理计算值的准确性这个问题,往往都会同时采用到两种模型度量方法进行企业的盈余管理。

3.多元回归分析。笔者在对会计专业独立董事与企业盈余管理的关系上进行了长期探究,结果表明具有专业会计背景下的独立董事会人员对企业的盈余管理并没有起到印制作用,但是如果将会计背景下的独立董事进行职业背景的回归划分后,结果又不相同。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从科研机构或高校出来的金融学者,其优势不仅体现在其专业水平的高低上,其独立性较强,能够对企业财务报告的过程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也是其优势特征的一个表现,那些具有金融机构和会计专业人士的背景的人是与上市公司具有关联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可能会在独立性上会差于高校学者,一旦独立性较差,那么监督效果也不会太好。事务所从业的会计,其专业水平跟能力都不亚于高校学者,其独立性也较为薄弱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上市公司极有可能是其潜在客户,对于自己的潜在客户,当然会手下留情,同样的,那些来自于政府和企业的相关会计专业人士,因为其工作经历与专业业务都不需要高度性,所以其专业水平也不会很高,同样发挥不出预期结果。

四、结语

笔者此文是以2015年上海上市公司为对象进行的样本研究,以此分析说明会计专业人士担任独立董事的效果,概括为以下三点;

1.从全局看,具有会计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起不到印制盈余管理的作用,但我们把他们的职业背景进行回归以后会发现,来自金融机构,企业,事务所及高校等的具有这类背景的会计专业人士确实可以在企业的盈余管理方面,起到一些抑制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有政府会计专业的背景人士不但不抑制盈余管理,还提高了企业在盈余上的管理水平。

2.独立董事一旦有同城特征,则独立性不强,其更加偏向于可能会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类的企业项目,进行盈余操纵,以此达到自己的目的。

3.在是否对公司财务报告质量或审计师选择具备影响上,符合证监会定义与不符合该定义的会计专业人士,力度基本一致。总体来说,独立董事里面具备会计专业背景的人士越多,公司聘请事务所的概率就会较高,把这些会计认识进行背景回归后就可以看出,具有高效及金融机构事务所类的会计专业人士,在公司能否高质量的聘用到审计师上有积极正面的决策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跃堂,朱林,陈世敏.董事会独立性、股权制衡与财务信息质量[J].会计研究.2008(01).

[2]杨雄胜,冯峥,兰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实施效果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06).

[3]支晓强,童盼.盈余管理、控制权转移与独立董事变更——兼论独立董事治理作用的发挥[J].管理世界.2005(11).

盈利能力分析背景篇8

关键词: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差异分析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自古对白酒有着强烈的热爱。目前,贵州茅台和五粮液市场份额十分庞大且市值均过1000亿元。在2013年贵州茅台的每股收益是五粮液集团的七倍,同为白酒行业的龙头为何两家企业每股收益差异如此大?本文将从此处出发,深度挖掘两家企业盈利能力的异同,并对其提供建议。

二、贵州茅台和五粮液公司盈利能力比较

两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在2010年-2012年均保持增长的趋势但2013年却双双下降,五粮液下滑尤为严重。表明五粮液集团利用自有资本取得效益不佳。贵州茅台和五粮液的销售净利率在2010年-2012年比值在1.5徘徊,但2013年两企业均下降。但销售净利率一直高于五粮液,这是由于五粮液提供更多的优惠投入市场(例如回扣、促销等)使其销售净利率大幅下降。两企业的销售毛利率2013年均在高位徘徊,这是由于市场经济回暖,白酒价格高位增长。贵州茅台销售毛利率一直高于五粮液,均在90%以上,证明贵州茅台获利能力强。

贵州茅台每股收益在2010年-2012年稳定上升且一直高于五粮液5倍,2013年更是以7倍优势稳住其白酒行业霸主地位,这有两方面原因,其一,两企业采用的股利政策不同。五粮液采用剩余股利政策,贵州茅台采用稳定增长股利;其二,两企业在外发行的股数不同。五粮液四年内发行的股本数稳定在38亿股,贵州茅台2011年-2013年每年发行10亿股不变。2013年五粮液对外发行的股本数为38亿股多于贵州茅台,致使每股收益远远低于茅台企业。

三、贵州茅台和五粮液的成本费用管理比较

两企业的期间费用中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均与日俱增,由于广告费和宣传费投入加大导致两企业的销售费用增速较快且幅度较强使得两企业四年内成本费用总额均逐年上升,但贵州茅台总体较低,成本控制较好。两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2010年-2013年总体上升且贵州茅台均高于五粮液,但五粮液在合理控制成本和有效管理费用方面远不如贵州茅台。两企业在2013年成本费用率均下降,一方面是由于两企业的消费途径不同,贵州茅台侧重政务消费但五粮液关注商务消费,这使得五粮液成本的增加和费用的上升。另一方面,2013年的经济市场变幻莫测,致使两企业销量滞后、利润下降。

四、总结

在营业收入放面,在国家严格管控三公消费和“塑化剂”大背景下五粮液的营业收入备受影响。从营业成本看,由于五粮液注重发展中低端市场份额,其比重较高,而高端白酒的成本在销售额的比重低于中低端酒。这使得五粮液的营业成本及利用率均高于贵州茅台,五粮液应注重其成本控制。

在期间费用的管理方面,由于两企业的销售渠道不同使得五粮液明显高于贵州茅台。五粮液集团注重中低端市场,其广告宣传等费用支出高于茅台企业。由于茅台企业经常支出较高且费用多使的其管理费用在2013年低于于五粮液企业,两企业的财务费用均为负值,两企业进行融资且利息收入多于付息支出。

五粮液集团在高端和中低端市场白酒销售都有涉及,重点发展方向是中低端,而茅台企业则主要关注白酒在高端市场的销售,茅台的收入与五粮液相比较低,净利润却相对较高,这是由白酒在高端市场上较高的毛利率所致。五粮液高档酒滞销,其滞销酒价格占总收入的70%以上,所以,白酒销量增幅不大。但五粮液中低端白酒销量猛增且其销量占总体销量的绝大部分以上,使其利润指标明显下降。

五、今后的发展建议

2013年是市场经济改革的一年,虽说白酒行业高端市场低迷,但大众消费者是主力军,中低端市场有上升空间。白酒行业的发展前景总体乐观。为应对白酒行业不稳定的情形,五粮液公司应该在继续控制成本费用基础上加大品牌的完善,不断创新。茅台企业在国家严格控制“三公消费”的特殊情况下应顺应潮流转变靠政府团购优惠的情况,开拓进取,在营销理念以及内部控制上发挥品牌力量,在中低端消费领域更具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忠芳.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

[2]巨潮网.贵州茅台和五粮液2010-2013年各年报.

盈利能力分析背景篇9

对于“ipo业绩效应”的原因,西方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有下面几种假说:

一、成本假说

企业在上市之后,外部股东数量增多,企业原来的管理层及其大股东股份比例下降,企业外部股东与企业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增多,企业的成本增加,管理层的经营投资决策可能更多的偏向自己的利益,与外部股东利益相悖,导致企业的经营业绩呈现下滑趋势。

二、报表粉饰假说

企业为了更好的达到上市目标,会存在美化粉饰企业报表的行为,如通过提高主观应计项目来操控利润,上市年度利润存在一定的虚假成分,导致上市之后年度利润难以达到上市年度的利润水平,总体利润呈现下滑趋势。

三、时机窗口假说

根据信息不对称假说,企业管理者与企业外部投资者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管理层可以利用这一优势选择在企业经营业绩较好的时候上市,以获得较高的股价,而上市之后年份的经营业绩难以维持或超越之前的业绩,所以企业业绩体现出下滑趋势。

四、内部控制失效假说

西方部分学者认为股票市场是有效的,企业上市后业绩下滑主要是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管理机制缺陷导致的。

由于我国的股票市场与西方存在显著的差异,我国学者立足于我国的股票市场实际情况,对“ipo业绩效应”进行了研究。部分学者认为ipo后业绩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盈余管理

我上市企业动机强烈,上市前倾向于采用盈余管理手段来粉饰业绩,提高股票价格,这和西方学者的报表粉饰假说一致。李远鹏(2009)发现,中国独特的ipo发行监管制度会导致严重的公司盈余操纵行为,从而导致公司ipo后经营业绩的下滑。陈祥有(2010)研究发现,样本公司在ipo前的盈余操纵程度越大,ipo后的经营业绩下降幅度也就越大。肖力(2014)运用应计盈余管理模型和真实盈余管理模型对我国证券市场ipo前后盈余操纵动机的强度进行检验发现:相比较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对ipo后长期经营业绩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

(二)风险投资

风险资本集融资支持和增值服务、风险资本机构对企业资质的认证作用和财务监控有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带来上市公司ipo后业绩的长期增长。周孝华等(2010)研究发现,没有风险资本背景的公司在ipo后经营业绩下降的程度要明显高于有风险投资背景的公司。梁建敏等(2012)研究发现风险投资对于提高经营业绩有重要作用,具有国资背景的风险投资具有明显优势。仇盼盼(2013)认为有风投机构参与的公司ipo业绩下降程度要低于无风投机构参与的公司,而且有风投机构参与的公司ipo的发行价和募集资金数额都高于无风投机构参与的公司。宋芳秀等(2014)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孙建华(2015)研究发现,外商背景的风险投资、联合投资有助于ipo后公司绩效的上升。

(三)股权结构

关于股权结构对于“ipo业绩效应”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国有股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管理层持股比例等方面。朱武祥等(2001)研究表明流通股比例与公司上市后业绩下滑无明显关系。卢文彬等(2001)年以1996年首次公开募股公司为样本发现不可流通股中的国有股和社会法人股比例对ipo公司的经营业绩则有较大影响。卢文彬等(2001)指出,股权集中度和ipo后经营业绩下降幅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国有股比例较高的上市公司更为显著。刘谊等(2004)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朱武祥等(2001)研究发现ipo后总资产利息税前收益率水平与管理层持股市值高低呈显著正相关。高莹等(2007)分析了辽宁省a股上市公司业绩,表明国有股权有益于提高公司业绩。蔡宁等(2010)以中小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发现,国有控股背景的企业对于业绩下滑有负面影响。

(四)行业

企业所在行业对于ipo后业绩下滑有无影响也是学者关注的一个点。高莹等(2007)发现ipo后工业类企业的业绩下滑高于其他行业,王军等(2009)发现相比于非高科技行业,高科技行业的业绩下滑更为严重。

(五)其他(投资者法律保护、审计)

张弘等(2003)研究发现,ipo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策改革有明显的好转,其下滑趋势逐步减弱。许琳(2006)研究发现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越强,上市公司ipo后经营业绩指标越高,且上市公司ipo后经营业绩的下滑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朱小平等(2007)以审计角度出发进行研究,“非十大”和“十大”审计的ipo公司的经营业绩变化趋势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审批制和核准制下ipo公司的经营业绩也存在显著性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ipo后业绩下滑普遍受到财务会计界的关注。相关学者基于成本假说、报表粉饰假说、时机窗口假说、内部控制失效假说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讨论,发现盈余管理、风险投资、股权结构、行业、审计等因素均对其有影响,发展了不同的理论假说,丰富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也为实践提供了指导。但其研究方法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及线性分析,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李远鹏.2009.经济周期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背离之谜[J].经济研究,3:99-109.

[2]陈祥有.2010.a股发行公司ipo前盈余管理与ipo后经营业绩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31:62-65.

[3]肖力.2014.终极控制人、盈余管理方式与ipo业绩变化――来自不同市场板块的证据[J].财会月刊,10:3-8.

[4]周孝华,吴宏亮.2010.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ipo前后业绩变化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6:19-22.

[5]梁建敏,吴江.2012.创业板公司ipo前后业绩变化及风险投资的影响[n].证券市场导报,4:65-69.

[6]仇盼盼.2013.风险投资对创业板公司ipo前后业绩的影响[J].财会月刊,6:34-35.

盈利能力分析背景篇10

【关键词】供热;背压机组;经济效益

按照国家能源政策,应优先采用背压型机组实现热电联产供热,背压机组热电联产具有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供热质量、增加电力供应等综合效益。但由于背压机组热电联产项目单位投资高,又是季节性运行,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较低,在燃料成本价格偏高,热价偏低的情况下,投资回报率较低,因此投资方对背压机组投资前景并不看好。本文从技术经济角度,针对背压机组热电联产,进行成本分析、风险分析,以找出影响背压机组热电联产建设投资效益的主要因素,为投资方进行背压机组建设投资提供参考。

1、背压机组建设成本分析

为进行背压机组建设经济效益分析,在黑龙江省中部、南部、东部等不同区域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案例进行投资机会研究,测算项目经济效益,其项目损益构成比例见图1~3。

从项目损益构成比例分析可知,燃料成本占到44.5%~45.46%,影响项目经济性的重要因素是燃料价格。因此,鼓励建设背压机组,应从政策和市场两个方面考虑,确定合理的补贴标准或燃料价格,对背压机组的发展至关重要,建设供热背压机只有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情况下才能满足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目标。

2、背压机组建设风险分析

选三个不同规模的背压机组案例在给定投资方内部收益率基础上,按机组年发电量、煤价、投资和热价各上下浮动10%做单因素相对应电价变化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所选案例项目最敏感的因素均是煤价,其次是热价,投资及发电量为一般敏感因素。分析结果见表1。

通过上述敏感性分析可以看出,煤价及热价的变化对项目经济效益影响较大,近几年煤价大幅上涨而热价涨幅较小,使大部分热电联产企业处于亏损经营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背压机组建设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应进行宏观调控,研究制定煤价、热价、电价可行的联动政策,增强投资者对背压机组建设项目投资的信心。

3、经济效益测算

3.1测算的基础数据

1)采暖天数、采暖室外计算温度、采暖期平均温度、采暖综合热指标均取黑龙江省平均值;

2)给定热价取黑龙江省平均值;

3)给定电价取黑龙江省标杆电价;

4)投资按同类规模机组平均水平框算;

5)标煤价格:460~610元/t;

6)其它测算基本数据:材料费、其他费用、修理费率、工资标准等均采用全省统计值及平均值。

3.2电、热价格测算分析

在给定投资方内部收益率及标杆电价(黑龙江省404.9元/mwh)基础上,测算煤价在460~610元/t范围内取不同价格时,热价的变化值为36.29元/GJ~53.54元/GJ,均高于全省平均热价(30.63元/GJ)。

在给定投资方内部收益率及黑龙江省平均热价基础上,测算煤价在460~610元/t范围内取不同价格时,电价的变化值为476.2元/mwh~829.5元/mwh,均高于黑龙江省标杆电价。

根据测算分析可以看出,规模及容量较小的机组,项目投资效益较差,因此不推荐建设小容量背压机组。规模及容量中等及以上背压机组的建设也需要有国家政策补贴,才能保证热电企业具有基本的盈利能力及清偿能力。

4、背压机组运营分析

通过对目前既有背压机组正在运行的企业进行调查,尽管有些企业有微利或保本经营(主要是热网与热源统一经营),但部分企业普遍反映煤价和供热成本偏高,热价较低,企业自身经营困难。通过分析电厂设备利用小时数和夏季运行情况,发电效益仍占据重要地位,是电厂全年盈利的关键因素。如果夏季全部停运,电厂盈利可能性较低。然而,电厂与热网统一经营管理、早期建设的项目还贷压力轻、人员工资低、生产管理和维护再投入少、建设标准低等,则是电厂取得盈利的主要因素。

5、结论

5.1根据上述对既有运行机组经营状况调查及按目前平均标准、平均价格水平对不同规模新建机组效益预测,可以看出在目前政策情况下,独立建设和运行背压机组的热源企业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较差。

5.2只有取得国家有关政策性支持(价格补贴、税收及贷款优惠政策),保证背压机热电联产项目经营期间基本收益,才能提高投资者对背压机组建设投资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