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的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9:24

家庭环境的定义篇1

一、家庭是否具有正义环境的特征

自亚里士多德从上明确区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以来,西方政治学与政治哲学一直把家庭作为私人领域的重要形式,并把正义作为不适合家庭领域的公共美德。持这一主张的传统正义理论家都坚持一个重要的理由,即家庭不是正义的环境,换言之,家庭不具有正义环境的特征。女性主义要否定具有父权制传统的家庭正义观,必须首先考察传统与当代的正义理论。

古典自由主义传统中,卢梭和洛克的家庭正义观具有典型的自由主义特征。在卢梭看来,治理家庭不同于管理一个国家,管理者不必对被管理者作出行为的合理性证明,也不需要用正义原则来调节家庭行为:“家庭”不同于“社会”,它是以爱为基础的;家庭管理与政府管理也不同,家庭中的父亲“为了正确地行动……只能和自己的内心商量”。(注:Discourseonpoliticaleconomy,translatedfromJean-JacquesRousseau,oeuvresCompletes(paris:pleiade),vol.3,pp.241-242.)他认为,女人在家庭内是被统治者,更没有权利参与政治领域和公共活动。在政治领域中,丈夫是家庭利益的代表,妻子的权利由丈夫行使。家庭的美德不应该是正义,而是爱。

休谟的观点和卢梭十分类似。他认为,家庭不属于正义的范围,正义原则不适宜应用于家庭。他在论及正义的环境时,认为家庭是一种“扩大的爱”的形态,每一个男人“对自己的关心不会比对别人或同伴的关心更多”,因此,在家庭中正义无法发挥自己的作用,因为根本没有这个必要。家庭这种“扩大的爱”的情形,与正义没有必然关系。在他看来,“在已婚的两个人之间进行财产分配,都是令人迷茫而困惑的……由维系的情感常常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可以废除所有的分配……”(注:DavidHume,enquiryconcerningtheprinciplesofmorals,ed.L.a.Selby-Biggefromthe1777edi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75,pp.493-496.)这与卢梭的观点如出一辙,两人都认为家庭内的爱与共同利益使得正义原则不再与家庭相关。正义只适合于公共的社会领域,而不适合于家庭。

家庭环境的定义篇2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切实搞好家庭美德建设,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根据《县综治办创建“平安**”活动实施方案》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实际情况,经局务会研究决定在全局开展“平安家庭”、“平安单位”创建活动,以树立典型,弘扬正义,以家庭文明促进社会安全安定团结,为确保活动顺利进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平安家庭”、“平安单位”创建活动为载体,调动全局干部职工及各家庭在创建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组织领导

成立“平安家庭”、“平安单位”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焦前飞

副组长:罗文春于启勇

成员:罗益建肖建华黄锋袁家利向元清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罗益建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地点设局安全股。

三、工作目标

开展“平安家庭”“平安单位”创建活动,坚持以家庭为主体,以院为基本单位,以进一步增强“五个”意识(家庭成员的懂法守法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健康文明意识、和睦相处意识、男女平等意识);努力营造“五个”环境(安全有序的治安环境、优美文明的居住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诚信友爱的人际环境、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使更多家庭做好“六防”(防拐卖、防盗窃、防抢劫、防隐患、防欺诈、防艾滋)和实现“六无”(无毒品、无、无暴力、无犯罪、无邪教、无超生);达到“四个更加”(家庭更加充满活力,家庭更加和睦美满,院内更加优美文明,社会环境更加和谐稳定)的总体目标。

四、创建标准

1、认真学习宣传法律法规政策,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创遵纪守法之家;

2、崇尚科学,拒绝邪教,远离毒品,杜绝,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科学文明之家;

3、家庭成员宽容谦让,夫妻相互忠实,自觉赡养老人,关爱子女,预防和化解各种家庭矛盾,无家庭暴力,创和睦关爱之家;

4、善待他人,友好相处,加强沟通,互帮互助,妥善处理邻里、亲朋关系,创友善明理之家;

5、杜绝打架斗殴,杜绝参与集体上访,自觉与“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作斗争,创平安稳定之家。

五、具体要求

家庭环境的定义篇3

对家有两个基本含义:空间和物理意义上的家,即“home”;血亲与情感意义上的家,即“family”。这二者的相统一才算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家,而婚姻则是家庭的内核。

无论是空间与物理意义上的家,还是血亲与情感意义上的家,家始终都是妻子的代表作。有什么样的妻子就有什么样的家庭,这一点几乎是不用争论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冈茨尼所言:“永远是妻子决定着一个家庭的风格。”

空间与物理意义上的家往往具有特殊的含义,它虽然不能决定一个婚姻是否幸福美满,但它却能够准确地反映一个婚姻是否幸福美满。你只需要看看一对夫妻生活的环境,便可知道这个家里做妻子的是个优秀的成功的妻子,还是一个不优秀的失败的妻子。妻子的内心世界和她对婚姻的感情都能够准确地投射到家庭环境中。

对家庭环境的投入对婚姻所产生的影响力往往超过很多女性的想象。如果一个做妻子的忽视了这一点,她可能在丈夫心中丢掉很多分数。对家庭环境的投入具体地讲就是做家务。提起做家务,有人可能会马上反驳:“我何必要亲自做那些繁琐的家务呢,我可以花钱雇人做呀?”这种观点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实际上是一个低劣的道理。原因很简单,如果一切家务都由他人承包的话,那么妻子的一部分功用就被自动放弃了,妻子的一部分成就感也随之被放弃了。我们并不主张一切家务都属于妻子,大大小小的事都由妻子来独揽,但妻子在家务中至少发挥着主导作用。任何一个做妻子的,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寡,知识丰薄,都必须学会管理你的家庭环境,努力使你的家庭环境永远保持崭新而优美的面貌。

家庭环境是你和丈夫的居所,是你们自己独有的私密空间,它投射着你们的精神和感情。如果说一个国家的环境能够准确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城市的环境能够准确反映出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话,那么一个家庭环境的状况也能够准确反映出一个婚姻生活的品质。你没有任何理由放弃对它的责任。要知道,在这个有限的天地里,却有着无限的创造空间,任何一个妻子都可以在自己家庭环境里发挥自己最大的创造天赋。你没有任何理由放弃对家庭环境管理的责任,更没有理由放弃你的卓越的创造天赋。你必须无条件地相信,你是家庭环境治理的高手,是天生的家庭美化师,在对家庭坏境的投入过程中,你的艺术创造天赋就会被激发出来。

关于女性对美的创造天赋,美国女权主义作家玛丽莲・佛伦奇如此评价:“女人是天生的美学家,男人是后天的美学家。”女人对美的创造在服饰、化妆术和家务中体现得最为突出。譬如说,墙壁上一幅巴比松村的风景画,钢琴上一束沙仑玫瑰,床边的一张极富特色的波斯地毯,床上一对色彩独特的柔软枕头,不断更新而永远具有诱人色彩的床被,卧室灯具发出的浪漫色调,落地台灯上的一个吸引人的小挂件,卫生间墙角的一束腊梅,马桶边的一本哲理小说,诸如此类的创造,都能充分体现妻子的创造力,都是妻子对家庭环境最有意义的投入。

如果一个妻子在对自己的脸面和腰身上投入太多太多,而对家务和其他事物投入却太少太少,那么她是真正做了得不偿失的事。因为对家务的投入是对婚姻关系的整体性投入,而对容颜的投入则不一定是这样。一个女人为了美容耽误了正常家务很可能招惹丈夫一顿臭骂,反过来,她因为家务耽误了美容却可能得到丈夫的赞誉。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做妻子的似乎患上了一种家务恐惧症,她们一提到家务就心烦意乱,觉得干家务实在是无聊至极。实际上,这如果不是女性的惰性在作祟,就一定是病态的女权主义意识在作祟。当你在为做家务犯难时,你是否这样想过:你在为谁做家务,为你的敌人吗?这样一想,你对家务的误会就会迎刃而解。事实上,对家务的投入并没有一些人想象得那么可怕,只要你花费一定的精力就能成为出色的家务高手。对家务投入,关键要形成习惯,要持之以恒;还要用心灵和感情投入,不要被动消极地投入。如果你能够形成良好的习惯,加上有足够的爱心,家务劳动一定不会成为你生活的重负,反而会成为你的乐趣。

对家务的投入是一种自己对自己付出的劳动,自己对自己最爱的人的劳动,它的价值往往高于社会劳动。我不同意伯兰特・罗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伯兰特・罗素认为,无论是男人和女人,从工作中获得的乐趣要高于从家庭劳动中获得的乐趣。伯兰特・罗素的错误就是没有用心分析这其中的原因,而且还采取了一概而论的做法。其实,工作中的乐趣是由社会认同赋予的,如果没有社会认同,工作将不会对人有吸引力。而家务劳动没有社会认同性,它只能靠自我认同和爱人的认同,所以,爱干家务的人就会在家务劳动中获得非常多的乐趣,而不喜欢干家务的人就会在家务劳动中备受煎熬。

另外,男性和女性对家务劳动的兴趣和感觉有极大的差异,男性一般更喜欢具有社会属性的工作,而女性则偏向家务劳动。无论怎样,家务劳动是对婚姻最直接最有实际意义的投入,谁忽视这一点,谁就会品尝到苦果。

家庭环境的定义篇4

关键词:道德环境家庭环境重建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是当下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的希望与前途。必须看到,伴随着上个世纪末以来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多元交错的今天是一个不可回避却又无法简单应对的问题。

“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青年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自制力都还较弱,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出现了种种思想道德上的问题,而面对这种种问题,许多人从大学生自身去分析原因,甚至出现了种种对大学生自身行为的批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问题,不仅仅从大学生身上寻找原因,更重要的是审视道德环境。打个比方,放一张四条腿不一样长的凳子,让人站上去并要求要站稳,可行吗?所以说道德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道德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其中,“家庭环境在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变迁中的影响不可低估。父母的道德品质和对事业追求的榜样作用,是影响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重要因素”(《论现代家庭道德环境》,朱巧香,2004年8月)。

一、时代背景

当前,全球化和网络化作为时代的大背景,已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活动、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等。尤其是青年学生,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极易受到影响和冲击,所以出现了道德“滑坡论”和“爬坡论”之说,意指如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及行为出现了倒退的一面或进步的一面。而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蜂拥而至,不能单纯地将原因归咎于大学生自身方面,他们不是不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不接受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理念,而是在如此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他们也很茫然,无从选择。

1.全球化的时代背景。

“全球化作为不同领域人们交流互动的潮流与趋势,带来的西方的价值观与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的矛盾尤为突出。它作为一种时代的意识,造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深刻改变”。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人们重视教育的创新和人才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德育的发展;重视效率和效益,从而导致部分青年学生倾向于重利轻义、拜金主义。

2.网络化的时代背景。

网络化是现代意义上全球化的基本特征,是现代人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使“地球村”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现实。“网络虚拟世界的出现对于现代社会生活的意义最直接的表现是,现代人拥有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的场所,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的单一空间的固有模式,深刻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人的交往与交际方式”。它使中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显得有些滞后甚至变得无序,同时也冲击了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理念的保守性和封闭性,使人们的视野和价值理念更加开放。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给人们提供了各种信息,使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有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渠道,但由于青年学生的自制力和辨别力较弱,因而也导致了一些危害性后果。

二、道德环境及其重建的相关问题

1.道德环境。

“道德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主体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主体自身以外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包括社会制度、社会风气、社会文化氛围;也包括学校、家庭和群体等具体的生活环境。良好道德环境能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使人性提升、人格健全;同时良好道德环境也是一种无形的资源。道德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既要求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结构和社会体制,也要求净化社会风气,规范文化市场,优化文化环境,而其基础则是社会公德建设”。

2.道德环境需要重建。

谈到道德环境重建,也许有人要质疑,为何要进行重建,需要重建吗?如果说需要重建,那么在2008年汶川地震等灾难中,我们看到,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学生不是彰显了爱国精神、道德品质吗?然而,我们同样也应看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道德的滑坡。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家”的意识强烈,这一点的好处在于当国家受难时,人们会把中国看成一个大家,从而努力维护这个大家的利益;而当国家发展平稳时,人们就会只顾自己的小家,从而产生出现“任人唯亲”,甚至私欲膨胀等现象。并且,这里所说的道德重建不是要去所有传统的道德模式,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式的重建。就像重新盖一座房子,当人们重新建的时候当然会把拆除时好的材料留下再利用。所以道德环境需要重建。

三、大学生家庭环境的现状

“家庭道德环境是和家庭成员的道德活动紧密相关又对家庭道德发展变迁起着熏陶作用的各种人文条件的总和”(《论现代家庭道德环境》,朱巧香,2004年8月)。

在青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道德环境对他们起着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的文化氛围、教育方式、经济基础、社会背景等都深深地影响着青年学生们。“多数青年在成人阶段之前都是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接受社会规则、完成社会化的。因此家庭教育对青年道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永久性的”(《浅议全球化过程中中国青年道德的冲撞与重建》,胡晓迪,2009年4月)。

1.从家庭社会经济背景来看,父母的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子女的发展,高学历或高职位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比较大,也更能使孩子接触和见识得更多,并且能帮助子女选择更好的发展方向。高收入家庭的父母一般较重视子女教育的投入,而这种类型的优势在于,能为子女提供较好的物质条件,使子女的学习环境等优于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孩子,使子女在认知基础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帮助提高学习成绩和能力;劣势在于,如果一味地只知投入金钱而忽视子女的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的发展,放任其发展,反而会导致子女不思进取、性格娇纵等。

2.从家庭教育方式来看,家长对子女不同的教育方式,是影响子女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农民希望庄稼快快生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子女表现不好时,家长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所以采用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方式的家庭,子女的责任感、独立性会相对较强,学习成绩和各种能力也表现得较好。反之,粗暴型、放任型的家庭,会使子女感到自卑、焦虑,学习成绩和各种能力也不够突出。

3.从家庭结构来看,据调查,当前主要是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的家庭占大多数,此外还有三世同堂的家庭,即青年学生与父母及(外)祖父、(外)祖母一起生活的家庭,另外就是单亲家庭。调查显示,从这几种家庭结构相比较来看,后两种家庭结构对青年学生的不利影响要高于第一种。

四、对策和措施

1.家长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家长自身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准和言行对子女品德的塑造、气质的形成、人格的完善极为重要。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作用最为直接,家长的道德示范、在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实际作为所显示的道德立场,会直接影响到子女的道德认知,决定他们的道德判断标准的建立”(《论现代家庭道德环境》,朱巧香,2004年8月)。因此,家长要为子女树立榜样,要成为孩子学习的对象。而不能因为受到各种诱惑和各种过于开放思想的影响而导致夫妻不和甚至家庭破裂,从而对子女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2.家长要采用良好的教育方式,即树立起良好的教育理念。

不溺爱和骄纵子女,也不过分苛求子女,做到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和宽容子女,使子女能够舒展心灵,发挥潜能。要充分重视对孩子的道德观、人生观的培养,使之成为一个品格健全的人,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成“才”却没想过孩子应成为什么样的“人”。

3.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父母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主动积极地照顾老人、孝敬老人,让全家共享天伦之乐,从而成为子女所模仿和学习的对象。积极开展有助于家庭氛围的活动,使子女在活动中受到良好的道德风范的熏陶,提高自主意识和平等意识,以有利于促成良好的家庭关系。

4.家庭道德环境的优化不仅需要家长的努力,而且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

家庭道德环境既是相对独立的,又受到社会环境的重要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存在于现存社会关系中的一切缺陷是历史地产生的,同样也要通过历史的发展才能消除。”“恩格斯根据这一观点,分析了英国工人的家庭状况对孩子的影响。他说,忽视一切家庭义务,特别是忽视对孩子的义务,在英国工人中太平常了,而这主要是现代社会制度促成的。对于在这种伤风败俗的环境中――他们的父母往往是这一环境的一部分――像野草一样成长起来的孩子,还能希望他们以后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踌躇满志的资产者对工人的要求真是太天真了!”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对家庭道德的影响不容忽视,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总之,正如马克思所说,“环境创造人,人创造环境,二者统一于实践”。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各方面发展都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我们要不断探索方法、创新理论,更进一步优化青年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曾盛聪.伦理变迁与道德教育――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际遇中的现代性追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肖群忠.伦理与传统.人民出版社,2006.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

[4]王青耀.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思想特点分析.1996.6.

[5]朱巧香.论现代家庭道德环境.2004.8.

[6]胡晓迪.浅议全球化过程中中国青年道德的冲撞与重建.2009.4.

[7]易琳.家庭教育在高等营核德育二作中的作用.2004.6.

[8]官旭明.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教育策略.2002.2.

[9]李霞.当代社会道德信仰及其重建.2009.2.

[10]吴懿.网络中的道德缺失及重建.2009.3.

本文是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007sk059zd)《大学生就业中的法律问题》初步成果的一部分。

家庭环境的定义篇5

【关键词】家庭环境;脑性瘫痪;综合能力;智力

小儿脑性瘫痪主要指的是患儿在出生之前以及在出生后的1个月,因为诸多原因导致患儿出现的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1]。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的情况以及姿势异常,甚至会造成患儿长时间残疾以及终身残疾的情况[2]。并且近几年,脑瘫患儿的例数在呈现逐年增加的情况。从而对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了非常沉重的负担。为了研究家庭环境对患儿综合能力以及智力产生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本院收治的脑性瘫痪患儿,对家庭环境的作用进行相关性分析,现将具体的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100例脑性瘫痪患儿。其中男60例,女40例;最小年龄5个月,最大年龄4岁。在所有患儿中,出现双下肢瘫(痉挛性)40例,出现偏瘫10例,出现四肢瘫9例,出现了手足徐动型25例,出现了混合型13例,出现了肌张力低下型3例。导致患儿患病的高危因素为:患有缺氧缺血性脑病者50例,患有高胆红素血症15例,存在妊娠期相关因素13例,出现新生儿感染22例。所有患儿全部满足脑瘫诊断条件。根据最终的评价结果将所有患儿分为D1组与D2组,D1组为能力提高较好每组60例,D2组能力提高较差组40例。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针对本次研究的脑瘫患儿,在准备对其进行康复治疗前以及完成治疗后的12个月,对脑瘫患儿的综合能力以及智力进行有效的随访调查。通过模糊数字评分法对最终的效果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将所有脑性瘫痪患儿分为D1组与D2组,D1组为能力提高较好每组60例,D2组能力提高较差组40例。对所有患儿的家庭环境实施具体的调查并且进行系统评估。对比两组患儿在家庭环境方面表现出的差异性。

1.3评价方法通过模糊数字评分法对所有脑瘫患儿实施康复治疗前患儿的综合能力以及智力以及完成康复治疗后12个月的综合能力以及智力实现系统评价。评价分数为0~1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儿的综合能力以及智力越高。对比两组患儿在评分方面表现的差异性,从而分析家庭环境对评价结果产生的影响。

1.4统计学方法在进行本次实验研究过程中,主要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5.0完成数据库的建立。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对比D1组与D2组患儿模糊数字评分的情况完成治疗后,D1组评分情况优于D2组患儿非常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对比D1组与D2组患儿家庭环境的情况根据表1的对比结果,分析家庭环境对最终治疗结果产生的影响发现,对比D1组与D2组患儿的正性家庭环境,D1组患儿优于D2组患儿非常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经过本次的研究能够发现,对于脑性瘫痪患儿,家庭环境会对其综合能力以及智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家庭环境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教育环境以及物质环境两个方面。具有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及物质环境,针对患儿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智力的恢复都能够发挥显著的效果。家长通过为患儿创建有益于疾病康复的环境,并且积极配合医生对患儿实施康复治疗。此外家长还可以具有针对性的对孩子实施相关的训练。主要包括针对环境具有的感知能力、自身的反应能力以及智力等,从而对促进康复治疗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并且通过分析发现,D1组与D2组患儿在正性家庭环境以及负性家庭环境均表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周安艳,李海.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在脑性瘫痪儿童步态平衡能力评估中的应用-附20例报告.新医学,2010(1):45-48.

[2]代早荣,许晶莉,阮景颜,等.学龄期脑性瘫痪儿童智力与语言发育相关性研究.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1):79-81.

家庭环境的定义篇6

(一)发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深厚的文化底意蕴,同时为国人的性格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加强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首要目的就是加深大学生对传统孝文化的了解,并且提升孝道水平。一个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家庭和宗族关系,而孝道就是维系家庭和宗族关系最基本的伦理精神。孝道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从客观上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如果每个国民都能有爱国心,民族团结、和睦就能更长远,民族凝聚力就会不断加强。

(二)加快大学生道德素质养成,促进其健康成长。

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略有下降,部分大学生的家庭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模糊。我们在当代重申孝文化,是因为孝道的深层内涵就意味着责任感,孝道对于责任意识的培养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加强孝道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修养,而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才是真正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因此孝道教育对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孝观念的增强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孝的更深层次含义是爱国,孝是祖国和谐统一的精神源泉,对促进民族团结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人来说,爱国家与孝顺父母是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把对父母和家庭的爱转化为对家乡和故土的爱,进而转化成对祖国的爱。爱国主义正是从孝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孝行中开始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促进和谐家庭氛围形成,构建和谐社会。

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最直接目的就是希望提升大学生的孝道水平,使大学生能够孝顺和尊敬父母,能够理解和体谅父母,从而使家庭成员之间和谐亲密,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家庭关系和代际关系氛围。而社会是由数千万个小家庭构成的,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够做到爱父母、爱家人,整个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就自然而然形成,社会风气必然会稳定、健康,更加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随着多元文化背景的发展,西方价值观会无形地渗透进来,西方国家正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所谓的西化,他们企图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手段将自己的价值观渗透到我国意识形态中,以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日渐淡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坚持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大学生孝道教育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方向和旗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二)坚持科学的孝道教育原则。

首先,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的前提下,要允许多元文化的流入,批判性地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使其发挥应有作用。其次,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孝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同时要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教育方法和理念创新。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尊重个体选择。

(三)学习借鉴优秀的孝道教育经验。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就文化的丰富性和科学性来说,我们与发达国家是无法比拟的,发达国家在孝道教育上具有独特和先进的理念与方法,这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如新加坡孝道教育的纲领性和法制化,韩国孝道教育的体系的完整性及措施的积极性,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孝道在国家政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政府要制定强化孝道教育的措施,并在推动孝道教育在学校、社会、家庭中顺利实施的过程中发挥带头和领导作用,同时重视孝道教育制度化和法治化,用法律的强制力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孝的规范能得到保障。

(四)优化大学生孝道教育的环境资源。

孝道教育环境指对孝道教育活动赖以进行的环境及能对孝道教育对象思想形成和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的一切外部环境。对孝道产生影响的环境很多,包括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还包括家庭和学校环境。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国外多元文化和传统文化都会对孝道环境产生影响,多种文化共同影响我国孝道教育环境,使得孝道教育形势比以前更加多变和复杂。当下,我们充分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存在的可能性,整合和优化资源,为孝道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家庭环境的定义篇7

【关键词】抑郁;人格;家庭特征;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R179R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9)01-032-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重要内涵。大学生面临环境适应、学习及择业等诸多心理困扰。有关研究表明,抑郁心理是大学生常见的负性情感[1]。抑郁不但与多种健康危害行为相关联,而且是大学生休学、退学及自杀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4]。本研究旨在了解安徽省大学生抑郁心理症状流行状况及其与人格、家庭环境的关系,为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促进工作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首先根据专业特征将安徽省属高校分为理工、农学、西医、中医、师范及综合6层,在每层高校中各选1所院校为抽样学校;再在每所学校的一~四年级中,抽取约为该年级在校大学生人数的15%,共抽取4641名大学生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收回有效答卷4178份,有效应答率为90.0%。其中男生2844名(68.1%)、女生1334名(31.9%),一~四年级学生数分别为1384名(33.1%)、1060名(25.4%)、1003名(24.0%)、731名(17.5%)。

1.2方法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抑郁症状、人格特征、家庭环境因素等。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出生地、年级、学习成绩、父母文化程度等;抑郁症状评定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共20项,以总分≥20为有抑郁心理症状;人格特征采用艾森克问卷(epQ)进行评定,主要包括有内外向因子(e)、情绪稳定性(n)、敌意因子(p)、测验掩饰性倾向(L)4项;家庭环境因素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内容共90项,包括亲密度、矛盾性、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10个因子。

1.3研究方法与质量控制正式调查前进行预调查,并对问卷进行了修改。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使用统一指导语进行现场调查。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以班级为单位集中独立填写调查问卷,并当场收回答卷。调查结束后,从调查问卷中抽取20个主要项目,选取某医科大学的43名学生,于调查后的第5天进行第2次测评,结果显示,总一致率为95.4%。

1.4统计分析运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并输入,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χ2检验、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

2结果

2.1安徽省大学生抑郁症状的性别、年级及专业比较表1显示,安徽省大学生抑郁心理症状检出率为21.2%,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5,p<0.01);不同年级学生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6,p<0.01),其中二年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其他年级(χ2=281.03,p<0.01),其他各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p=0.48);不同类型高校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1,p<0.01),其中师范类院校的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其他学校(χ2=193.39,p<0.01),西医类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低于其他学校(χ2=333.03,p<0.01),中医、综合、理工和农学类学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4,p=0.74)。

2.2抑郁症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有抑郁症状学生的4个因子得分均高于无抑郁症状学生,见表2。

2.3家庭环境因素与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关系以抑郁症状有、无为应变量(CeS-D评分在20分及以上者赋值为1,低于20分者为0),以家庭环境量表中的10个因子(以因子分大于均数赋值为0,因子分小于均数赋值为1)分别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除独立性因子外,其他9个因素均与抑郁症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其中娱乐性因子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最为密切(oR=2.46)。见表3。

2.4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4。

以抑郁症状有无为应变量,一般情况、人格特征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为自变量,采用BackwardLR法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10个变量被选入回归方程。

3讨论

3.1大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特征安徽省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1.2%,低于安徽省中学生(22.8%)[5]和广东省大学生(44.2%)[1],高于阿曼大学生(17.0%)[6]。本研究表明,女生抑郁心理症状检出率高于男生,与张洪波等[5]研究结果一致。安徽省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以二年级学生和来源于农村学生较高,这可能与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逐渐提高有关,提示该人群应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在不同类型高校之间,大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存在差异,其中西医类最低(14.1%),师范类最高(28.2%),这与韩柏等[7]研究结果相似,说明大学生抑郁症状可能与教育环境和心理健康知识有关。

3.2人格特征因素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及其防制相关研究[8]表明,自我评价低、性格偏内向及具有敌意倾向的青少年较易产生孤僻、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以及抑郁症状。本研究显示,人格中具有敌意倾向、性格内向及情绪不稳定因素都会增加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性。因此,社会、家庭和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青少年个性发展,降低人格中的内向、敌意及情绪不稳定倾向,以便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3家庭环境因素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及其防制家庭环境对个性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又是个人社会支持系统的核心部分,并影响着个体的应对方式,Stephen等[9]研究认为,家庭冲突和破裂都会增加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本研究显示家庭环境因素中不积极参与社交及娱乐活动、家庭关系疏远、矛盾性高的大学生发生抑郁症状的危险增加。因此,应重视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尤其在目前的教育形式和日益竞争激烈的择业形势下,改变家长对子女的不良教养方式尤显重要;同时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提供可获得的心理咨询服务,以减少和缓解抑郁症状,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4参考文献

[1]傅晓荟,李丽萍.大学生自杀态度与抑郁情况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42-45.

[2]张洪波,张蕊,陶芳标,等.大学生成瘾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校医,2000,14(2):99-100.

[3]FRanCeSL,GReGoRYn.estimatingtheeconomicBurdenofDepressioninChildrenandadolescents.amJprevmed,2006,31(6):143-151.

[4]唐记华,王高华,王晓萍,等.抑郁障碍青少年自伤行为、自杀观念相关因素剖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8):536-538.

[5]张洪波,陶芳标,曾广玉,等.安徽省中学生抑郁心理症状及其相关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1,22(6):497-498.

[6]aFiFim.positivehealthpracticesanddepressivesymptomsamonghighschooladolescentsinoman.SingaporemedJ,2006,47(11):960-966.

[7]韩柏,徐勇.山西省4所不同类型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03,24(3):205-251.

[8]杜保国,李玉玺,杜小对.10~12岁儿童性格及抑郁状况调查分析.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3):241-242.

家庭环境的定义篇8

一、思想政治教育家庭外部因素对人思想的影响

任何一个家庭都处于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家庭成员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荀子认为“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3]表明父母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往往总是深深地打上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的烙印,并在有意或无意之间表现出来,影响到子女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家庭所处的自然环境对人思想的影响

这里的自然环境,主要是指环绕并影响人的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物质因素的总和。包括地质、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太阳辐射、矿产资源、等各类自然要素所组成的集合体。家庭所处自然环境通过影响人的生理素质和智力素质来影响人的思想。

首先,人的生理素质是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内在的物质基础,是人的思想发展的物质载体,也是人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生理素质的强弱,影响着人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影响到人们对科学理论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就影响到子女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发展。其次,人的智力素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生命在于运动,运动离不开家庭所处的大自然,在良好优美的大自然中进行运动,对人的智力培养极为重要。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4]这其中就强调了优美环境对人智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不仅影响到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和加工程度,还可能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形成和行为习惯。

(二)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人思想的影响

我们每个家庭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但是对家庭能够构成比较明显影响的主要是我们家庭所在周围较近的社会环境。如村寨环境、社区环境等,这些环境的人文风情、风俗习惯、生活习俗等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我们的思想形成和发展。如一些封建落后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人文风情等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们的家长及其子女的思想,又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功利思想,重男轻女的思想、封建迷信思想、拜金主义等思想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家庭内部因素对人思想的影响

(一)家庭的物质环境对人思想的影响

一般来说,拥有一定的物质资源是一个家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家庭物质资源的多寡、物质资源的可利用度及物质资源的结构优化配置度等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如果一个家庭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孩子就不会由于生活的基本保障而感到担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思想顾虑而能比较的无忧无虑的专心学习;也会由于生体所需物质营养的正常补给而极大地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从而使思想得到比较良好的形成和发展,相反,则不然。

(二)家庭的精神环境对人思想的影响

精神环境是指包括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行为方式等意识形态在内的环境,家长精神境界的高低一般取决于家长的文化修养和生活习惯,这将体现在家庭的气氛、教养方式等方面。因此,家庭精神环境的好坏对子女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子女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精神环境较好的家庭,家庭矛盾相对较少,家庭环境较和谐,就容易营造出和睦的家庭气氛,这种气氛对孩子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相反,父母间频繁的争吵甚至产生家庭暴力则对孩子的思想则会产生十分严重的消极影响。

(三)家庭结构对人思想的影响

家庭结构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家庭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联系不同就会形成的不同的家庭模式。而不同的家庭模式所形成家庭环境对孩子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如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则出现一种新两代人(祖(外祖)父母和孙子)家庭模式,即隔代监护家庭模式,这种家庭模式环境下的孩子要么由于过分溺爱而使孩子出现任性、缺乏独立性、情绪不稳定、骄傲自满等问题,要么由于疏于有效地教育管理使孩子随波逐流,染上社会不良习气,如出口成脏、吸烟、喝酒、、懒惰等。

三、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化

(一)建立良好的家风,是建设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基础

家风,即家庭文化,是指一个家庭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习惯、思想方法、道德准则、行为方式、处事原则、生活作风等的总称。它是每个家庭成员的情趣修养、理想追求、思想作风和相互关系的体现。家风虽然无形,但其各种因素都可以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渗透到子女的意识之中。一个健全的、协调的、健康向上的家庭有利于青少年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而一个残缺的、不协调的或消极悲观的家庭会阻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家庭成员的和睦相处,是建设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关键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主干,夫妻之间的深厚感情是维系一个家庭的纽带。在一个充满亲情和爱心的家庭里,孩子能得到健康的发展,能形成健全的思想和人格。相反,在夫妻关系紧张或者夫妻感情破裂导致离异的家庭长大的孩子,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正常的教育,容易形成悲观、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思想和行为问题也较多。同时,亲子关系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父母要和孩子多一些沟通和交流,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而不能搞专制,依靠棍棒来代替权威。这样孩子才会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形成独立自强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

(三)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是建设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点

家庭环境的定义篇9

关键词:家庭;家庭成员;家庭生活;家庭体育;最临近的群体归属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0)06-0009-04

anewinterpretationto“FamilySports”

ZHanGYongbao1,tianYupu2

(1.Departmentofphysicaleducation,westanhuiUniversity,Liu’an237012,anhuiChina;2.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210097,JiangsuChina)

abstract:withthemethodofdocumentationtheoreticalanalysis,theoryofsociology,athleticsandlogics,thearticleprobesintotheconnotationsoffamilysports.withaclearunderstandingoftheexternalandinternalmeaningoffamily,thepapercombinestherealsituationofthemodernfamilyandfamilylifeandanalyzesthedifferencesandmisunderstandingsinthesomedefinitionsoffamilysports.theconnotationsoffamilysportsherearedefinedasaneducationalcourseandculturalactivitytakenbyoneormorefamilymembers.theyarrangeorvoluntarilyparticipateintheexercises.thebasicapproachisphysicalexercises.andthegoalsareacquiringsporttechniques,meetthedemandofhobbies,enrichthefamilylife,recreation,fitnessandfacilitatingfamilyharmony.then,thepapergivesadetailedexplanationtothedefinitions

Keywords:family;familymembers;familylife;familysports;theclosestgroupbelonging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构成整个社会的“细胞”,同时,家庭也是个人在其中生活最长久的单位。因此,家庭的发展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不仅涉及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富强[1]。家庭体育是社会和体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家庭体育已成为社会体育的基本单位,是开展全民健身的新领域,是贯彻和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系列工程的新生点[2]。家庭体育的研究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目前,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涉及家庭体育的内涵、家庭体育的多方位功能、家庭体育开展的现状、影响家庭体育的因素和发展对策等诸多方面[3]。统计分析发现,在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对家庭体育内涵的界定存在“定义不一”和“要义不准”之处,即众多专家学者对家庭体育内涵理解的意见不统一,且存在有悖社会学家庭理论和不符合家庭生活实际等现象。研究认为,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学术思想的统一和人们对家庭体育这一概念的准确理解,也不利于学术界对家庭体育的深入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甚至会影响政府的相关决策及职能部门相应的组织和管理,进而制约了家庭体育良性发展和全民健身进一步推进。本文运用社会学、体育学和逻辑学相关理论,并联系家庭和社会的发展现状,试图对家庭体育内涵给予新的界定。

1家庭的内涵与外延

迄今为止,社会学中有关家庭的定义有数百种之多,但释义大同小异[1]。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社会组织形式中一种最典型的初级社会群体”[4]。传统的家庭是指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基础,以、母爱、父爱等特殊情感关系为纽带,以持续的共同居住和共同经济生活为特征的社会群体[1]。所谓社会群体,简单地说,就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人的合成体。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明确和持久的社会关系和共同的身份、意识以及有一定的群体边界等基本特征,且在规模上可分为小群体和大群体[4]。当然,这种规模上的大与小是相对的。就整个社会而言,家庭属于小群体,机关单位和学校属于较大的群体,而社区、城市就是更大的群体了。就一个人而言,可以归属于不同规模的社会群体,即既是一个家庭的成员,也是一个社区或单位的成员,也是一个城市的市民,等等。

社会学中通常以家庭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结构特点为划分标准,将传统的家庭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等类型。核心家庭根据家庭成员的完整性可分为完整核心家庭、夫妇家庭、残缺家庭和空巢家庭,主干家庭根据家庭成员的完整性可分为完整主干家庭、配偶主干家庭、单亲主干家庭和断代主干家庭,联合家庭主要是指有父母和几个已婚子女以及孙子女组成的家庭[1,4]。另外,由于近几十年来两性关系和家庭价值观发生很大的变化,家庭形态出现了异化并派生出了一些变异家庭,如单亲家庭、单身家庭、非婚同居家庭和同性恋家庭等。单亲家庭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最为常见的残缺核心家庭,单身家庭是指丧偶(或离异)且又无子女或子女已婚公立门户以及终身未婚而独身生活的单身户,非婚同居家庭和同性恋家庭在国内外也较为常见[1]。总体看来,就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核心家庭是主流,主干家庭也较为常见,联合家庭现今极为少见,单亲家庭和单身家庭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现象之一。

2家庭体育定义的岐见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家庭体育研究进入我国体育界部分专家学者的视野,对家庭体育内涵的界定也有多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观点一:家庭体育是指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对象,家庭居室及其周围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居室环境条件与成员的需要与爱好,利用属于自己时间选择健身内容和方法,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以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发展[2,5]。该定义没有限定参与人数,但指出活动场所以“家庭居室及其周围环境”为主且“根据居室环境条件”。

观点二:家庭体育是指以家庭成员为活动主体,为满足家庭成员自身的体育需求,以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家庭成员为单位而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体育活动,不介意其体育活动的地点是否在家庭内[6]。该定义明确了活动可“直接或间接”参与,也“不介意是否在家庭内”开展,但将参与人数限定在“两人或两人以上”。

观点三:家庭体育是家庭生活中的体育活动,是家庭教育的组成部分,社区体育的基本单位。也是家庭成员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家庭体育不仅是对每个家庭成员个人的身体健康、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的培养有着直接的作用,也与社会的稳定、进步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家庭体育的任务是,强身健体,防治疾病,陶冶情操,和睦家庭,丰富和调节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延年益寿等[7]。该释义主要是对家庭体育的属性、作用和任务等进行了阐述,没有给予逻辑学意义的内涵界定,但明确了家庭体育是家庭生活中的体育活动,是家庭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社区体育的基本单位。

观点四:家庭体育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体,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家庭成员为单位,根据成员的需要与爱好进行体育活动,以达到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发展[3]。该观点主要是将观点一和观点二相集合进行表述,并依然将参与人数限定在“两人或两人以上”。

观点五:家庭体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家庭成员活动为基本形态的活动,是家庭成员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按照一定的体育要求所进行的以增进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为目的的各种体育锻炼活动形式的总和。它包括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里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体育教育,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环境中的体育活动[8,9]。该观点没有限定参与人数和活动地点,但明确了家庭体育是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的活动,也指出了家庭体育包括家庭体育教育和家庭体育活动,并强调了家庭体育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里”实施,家庭体育活动是“在家庭生活环境中”进行。

综观众多观点,专家学者的共识之处是,参与者的身份必须是家庭成员,活动目的比较认同满足爱好需求、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家庭生活和促进家庭和睦。“定义不一”点集中体现在:有认为“可个别或全家”参与,有认为应“两人或两人以上”参与;有“不介意活动地点是否在家庭内”,有指出在“家庭居室及其周围环境”或“在家里”及“在家庭生活环境中”;有强调是“家庭生活中”的体育活动,有将家庭体育教育纳入其中,有将“临近的属概念”表述为“体育活动”,但也有对这些问题未能提及或明确的。而“要义不准”处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活动地点家庭环境说。将家庭体育活动地点限定在“家庭居室及其周围环境”或“在家里”及“在家庭生活环境中”,存在将家庭这一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群体”狭义地理解为“家里”和“家庭居室”等家庭生活的具体环境之倾向。让人把举家或部分成员外出参与体育活动,甚至是远足进行体育旅游,以及家长送孩子在社会培训机构接受体育教育等理解为不属于家庭体育,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笔者比较赞同家庭体育是“家庭生活中的体育活动”这一观点,只要活动属于家庭生活安排,不管何地,均应归是家庭体育范畴。

2)活动形式多人参与说。将家庭体育的参与人数限定在“两人或两人以上”,一是把单身家庭成员进行的体育活动排斥在家庭体育之外,有悖社会学中现代的家庭观点;二是多成员家庭的某一个成员在家庭生活中进行体育活动也不能纳入家庭体育范畴,不合乎常理和家庭生活实际。研究认为,即使是一个家庭中某一个成员的体育活动,只要属于他的家庭生活安排,就应该属于家庭体育范畴。

3)体育教育家庭实施说。家庭体育中存在家庭体育教育这是不容置疑的,部分观点中未能提及实属缺憾。但家庭体育教育是否一定要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里”实施呢?笔者认为,判定对孩子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是否属于家庭体育教育范畴,其核心是看该过程是否属于家庭主观行为。家长利用寒暑假或周末等空闲时间将孩子送往社会培训机构接受体育教育,让孩子获得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并得到强身健身和丰富生活等目的。虽说不是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里”实施,但这个过程是家庭主观行为,也是家庭体育教育一种重要途径,应属于家庭体育教育范畴。

4)看活动目的的表述。首先,家庭体育中教育活动目的还应包含获得体育知识技能,众释义中均未涉及;其次,从个人的生活需求和体育功能考虑,“休闲娱乐”应是家庭体育动机之一,文献中也未能提及;再次,开展家庭体育活动的确具有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但把“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界定为家庭生活中开展体育活动的目的,显得有点“夸大其辞”;再有,对家庭体育目的文字表述应尽可能简洁,“强身健体、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等仅用“强身健体”一词表达即可。

5)再看临近的属概念。家庭体育属于社会体育的一种形式,属于体育范畴。用类似“体育活动”之词来表示家庭体育的临近属概念,存在“循环定义”之嫌疑。研究认为,家庭体育的“临近的属概念”应与“体育”的“临近的属概念”相一致。当前,对体育临近属概念较为统一或新的表述有,“体育是一种社会活动”[10]、“广义的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狭义的体育是教育过程”[7]、“体育是社会实践活动”[11]、“体育是教育过程和文化活动”[5]和“体育是教育活动或其他文化活动”[12]等。为了避免“社会活动”或“社会文化活动”所带来的理解偏差,笔者认为,用“教育过程和文化活动”作为家庭体育的临近属概念更为贴切。

3“家庭体育”内涵新界定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采用逻辑学中较为常见的“属+种差”定义方法,将家庭体育定义的种差限定为“一人或多人在家庭生活中安排的或自愿以家庭名义参与的,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获得运动知识技能、满足兴趣爱好、丰富家庭生活、达到休闲娱乐、实现强身健体和促进家庭稳定为主要目的”,将家庭体育的临近属概念确定为“教育过程和文化活动”。分析认为,这不仅能够较为准确地与社会学、体育学和逻辑学等观点相吻合,同时也较能符合家庭生活中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以及家庭体育的发展趋势。

1)把参与人数限定为“一人或多人”。首先,将“单身户”在家庭生活中从事的体育活动也纳入其中,与社会学意义上家庭的外延保持一致。其次,也把多人口家庭中一人、多人甚至是全部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参与的体育活动包括在家庭体育范围之内,与不同家庭成员的家庭生活安排可能不同以及家庭生活中安排的一些活动也不一定是全体成员都参加这一实际情况相吻合。

2)将活动性质界定为“家庭生活中安排的”或“自愿以家庭名义参与的”,这是区分家庭体育与其他形式社会体育之间不同之处的关键所在。

首先,看“家庭生活中安排的”。它要求参与者从事的体育活动是其家庭生活的具体安排,即是家庭生活中安排的体育活动。那么,对于个人而言,什么样的活动才应属于家庭生活中安排的呢?研究认为,这要看这个人在从事该项活动过程中的群体归属是不是自己的家庭。如果是,那么这项活动则属于家庭生活中安排的。通常情况下,个体在不同的场合下,会因其群体归属而有不同的身份属性。如一个成年人,下班回到家里,是一个家庭成员,而上班在单位里,是单位的一个职员;一个孩子,放学回到家中,是家庭子女,而上学来到学校,是学校的一名学生。当然,成年人也好,孩子也罢,即使是回到家庭,也不能改变自己是一个单位职员和一个学校学生的身份。因此,这里所说的个体在活动过程中的“群体归属”是指最临近的群体归属,即在该活动过程中最能代表个体身份的社会群体。同时,个体在不同的场合下参与的活动,会因其不同场合下的群体归属不同而有所区别。如成年人在单位工作时,最能代表自己身份的社会群体是单位,因此,以单位职员的名义参与体育活动就属于职工(或单位)体育,而回到家里时,最能够代表自己身份的社会群体就是自己的家庭,自己在家庭生活中参加的体育活动则属于家庭体育。同样,孩子在学校上学时,最能代表他身份的社会群体就是学校,所以,他在学校接受体育教育就属于学校体育;而放学或寒暑假回到家中时,最能代表他身份的社会群体也就是自己的家庭,此时在家庭或周边环境进行有关体育活动以及被家长送往社会培训机构接受体育教育就属于家庭体育。值得阐明的是,成人或孩子下班或放学回家后,包括各种节假日,也有可能在空闲时间中到自己单位或学校的体育活动场所从事体育活动,这应有别于他们在单位或学校参加的有组织性的单位体育或学校体育。因为,既然已是下班或放学甚至是放假回到家中,家庭就是他们“最临近的群体归属”,虽说是在自己的单位或学校中进行体育活动,但并非单位或学校组织开展的,而是家庭生活中的一次体育活动安排,这与其他非单位人员或学校学生来这里参加体育活动没有性质区别。因此,这种性质的体育活动属于家庭体育范畴。

其次,看“自愿以家庭名义参与的”。家庭体育是家庭生活中开展的体育活动,这不难理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很多社会群体在组织文化活动时也将家庭这一初级社会群体给吸收进去,要求以家庭为单位形式自愿报名参与,如“全家总动员”和“宝贝2+1”等电视节目活动。就体育活动而言,在构建全民健身体系和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新形势下,一些学校甚至是机关单位和社区在组织体育活动时常设立一些要求以“家庭名义”自愿报名参与的比赛项目,如很多小学举办运动会时设立的要求父母和孩子即“一家三口”自愿报名参与的“亲子项目”。就学校而言,运动会设立“亲子项目”及整个活动的比赛过程,无疑属于学校体育范畴,但对于参与这个项目比赛的“一家三口”而言,则是自愿以家庭名义报名参加的。从自愿报名到参加比赛,这“一家三口”中每个人都代表自己的家庭,即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家庭是这“一家三口”最临近的群体归属。对于“一家三口”参与这次比赛而言,它体现的是这个家庭的体育参与意识,反映的是这个家庭的运动能力和水平,展现的是这个家庭的精神面貌,应该归属于这个家庭的一次体育生活安排。研究认为,这不仅属于家庭体育范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庭体育已渗入学校体育和其他形式的社会体育中,并逐步与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互动发展的趋势。这是时下家庭体育的一种新形式,也是发展家庭体育的一种新途径,更是推进“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13]发展和构建全民健身体系的一种新思路。

第三,没有对家庭体育的活动地点加以限制,这主要是与现实社会中的家庭体育的实际情况相吻合。一个家庭的单个、部分或全体成员在安排家庭体育活动或体育教育时,可能在家里或户外以及周边环境,可能进入离家较远的某一公共性或经营性体育活动场所或培训机构,也可能举家外出进行体育旅游,还可能是举家参加有组织性的体育活动。不论是在家里的、户外的、社会上的和出远门的,还是参加学校、机关单位和其他部门组织的,只要属于这个家庭在“家庭生活中安排的”或“自愿以家庭名义参与的”体育活动,均属于家庭体育范畴,打破了“活动地点家庭环境说”的局限性。

第四,将参与家庭体育的目的表述为“以获得体育知识技能、满足兴趣爱好、丰富家庭生活、达到休闲娱乐、实现强身健体和促进家庭稳定”,既包括了家庭生活中安排的体育教育动机,也较全面地包含了家庭生活中安排或自愿参与的其他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目的,同时文字上也力求简洁并尽可能地避免“夸大其辞”。

第五,从“教育过程和文化活动”这个家庭体育的临近属概念看,家庭体育包括家庭体育文化活动和家庭体育教育。不论在“临近的属概念”上,还是在“广义和狭义之说上”,均与体育概念保持一致。另外,就“安排”和“参与”而言,既可以是参加打篮球、跑步等体育运动,也可以是观看体育比赛、体育新闻等一些与体育关系密切的其他文化活动。从体育的社会分层意义上说,这是参与方式及参与程度分层,前者是直接参与,后者是间接参与[14]。

综上所述,家庭体育是“一人或多人在家庭生活中安排的或自愿以家庭名义参与的,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获得运动知识技能、满足兴趣爱好、丰富家庭生活、达到休闲娱乐、实现强身健体和促进家庭稳定为主要目的教育过程和文化活动”。从活动内容看,包括家庭体育文化活动和家庭体育教育;从活动性质看,可以是家庭生活中安排的,还可以是自愿以家庭名义参与的其他社会群体组织的;从参与人数看,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或全体家庭成员;从参与形式看,可分为直接参与体育运动和接受体育教育,也可以是间接参与其他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从活动目的看,主要是满足获得知识技能、体育兴趣爱好、丰富家庭生活、达到休闲娱乐、实现强身健体和促进家庭稳定等方面的家庭生活需求;从活动范围看,已突破家庭生活环境而融入社会,与学校体育和其他形式的社会体育互动发展,并将逐步形成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发展趋势。

在社会体育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家庭体育的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首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升了人们的体育观念,改善了社区的体育环境,为体育进入家庭生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单位体育”局限,使家庭体育快速兴起成为必然;同时,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社会和家庭对独生子女健康的特别关心,家庭体育教育倍受重视;另外,5天工作日制和各种节假日的增多,家庭及个人获得的较多支配时间,为开展家庭体育活动创造了更多的便利;再次,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不良生活习惯也给很多人带来了更多的健康忧患,人们对健康、科学和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特别是家庭体育生活方式的追求欲望日益增强;再有,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根深蒂固,家庭体育活动对维系和巩固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促进家庭和谐稳定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家庭体育教育还是发现和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摇篮。总之,家庭体育作为社会体育的基本形式,是学校体育的基础,是终身体育的起宿点,是竞技体育人才的发祥地,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的落脚点。

参考文献:

[1]陈成文.社会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6-87,90-92.

[2]叶展红.关于开展家庭体育的构想[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19(2):45-48.

[3]郭戈,刘静霞,等.我国家庭体育及其研究进展[J].体育学刊,2005,12(5):139-141.

[4]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5,94,106-107.

[5]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6,15.

[6]蔡传明,黄衍存.现代家庭体育的社会学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1,20(6):1-3,10.

[7]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9,266.

[8]王则珊,杨一庄.家庭保健体育实用手册[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0:12.

[9]吴玉华.我国家庭体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1):69-71.

[10]体育学院通用教材编写组.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16.

[11]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

[12]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4.

家庭环境的定义篇10

优化学校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校风班风、教育内容以及学风所构成的整体学校环境。很多高职院校在管理上的社会化、商业化以及物质环境建设都相对完善,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还远远不够,缺乏该有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高职院校应该积极组织社会主义社团组织,定期开展社会主义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这些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校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优化校风学风建设,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

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形成一种民主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师生一同建设起来的,具有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扬民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应认真听取学生合理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在文化建设中涉及到重大决策时应增强决策的透明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决策的讨论,从而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建立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渠道,提高师生的亲切感,真正体现学风建设的民主性,在各社团组织的内部文化活动中也要贯彻民主,才能充分调动师生建设校园文化的积极性,从而使校园文化活动更加高效的展开。

二、家庭环境的优化措施

优化家庭环境的氛围、生活习惯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的家庭环境氛围以及家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有的家长对小孩教育存在着不良的教育方法,例如小孩犯了错误家长往往以打骂的方式来解决,这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还更容易使小孩误入歧途,使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也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造成了很大影响,增加了实施的难度,因此,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沟通,多倾听子女内心的真实想法,科学的引导他们成长,同时高职院校也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优化家庭环境中家长的教育观念很重要,在家庭教育中,不仅要遵循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同时还要把握好度,适当的教育期望,才能真正促进子女成长。在教育中家长首先要有良好的耐心,当子女做错事时应该给他们讲解为什么这样做是不对的以及做了之后会造成什么后果,当子女做对事情时应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去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重视道德教育。同时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积极的进行互动,积极的互动能够加深家庭间的情感。因此,作为家长应该要有一定的自身素质,能够及时发现这种关系,及时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形成和睦的家庭氛围,这对于子女今后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