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学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9:30

现代教学理论篇1

1.理清现代学校教学管理的核心价值

作为教学管理者,常需“回头看”,即在教育教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探寻教学的核心价值。不难发现,最初,教学是以知识本位,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传授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上世纪90年代,教学价值向能力本位转移,努力让学生具备各种能力,解决各种问题;当下,教育教学的核心价值将视角转向“人”。“人”不是产品,它是一个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教学不是灌输和制造,更应促进精神和品质的发育、成熟与提升。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他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应试教育,虽然可以生产处一流的技术人才,却无从培养出真正的科学精神,无法造就未来的人才。当学生离开学校时,可能知识会渐渐遗忘,技能会因为不训练而变得生疏,但在校园生活、课堂教学生活中被留下的方法、思想、情感、习惯和信念却将会成为其人生中决定走向和发展的核心力量。简而言之,教学的核心价值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这里的“人”我想不仅仅是指学生,也指教师。因为学生的学习成长离不开教师在教学中的奠基、润泽和激发。反之,教师成长发展好了,学生自然也能成长发展强,教学质量才会随之提高。因此我们认为现代学校教学管理的目标就是努力促进师生成长,科学提升质量,享受师生共长之幸福!教学管理的核心便是竭力推进教师专业力的提升与发展。

2.理清现代学校教学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当我们理清了教学管理的方向和目标,明晰了核心价值取向,还需冷静、理性地审视当下教学与管理的现状,梳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惑。

(1)教学高质量是不是简单地等同于高分数

基础教育阶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关注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需为促进人的终身发展而奠基!但我们纠结和矛盾,因为知识,能力是可以被量化的,但品质的培养和润泽如何量化评价?现代学校,到底该如何评价教学质量的高低?正由于教师长期处于“用分数来衡量教学质量”的阶段,教师脑中已存在的定势、某些习惯、理念和行为与核心价值观还存在一些偏差,“以人为本”的理念还落不了地,常会出现公开课、展示课上很素质,回到课堂补应试;课堂上教师讲授多,学生亲历少,学习控制多,学生自主少;平时教学赶进度,“快速填鸭”“跟团游”,挤出时间做练习,短期就能出效果等教学现象和生态。

(2)精细化的教学管理是否真的能推动教师专业力发展

现代学校,要科学提质,需要成就一支怎样的教师队伍?教学管理中,该如何评价老师?怎样的教师才能真正推动儿童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认为现代教师的必备素质应该是有责任心和爱心、具备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优质的学习力、研究力和改革的内驱力、毅力等优秀品质。而这些教师的核心素养在教学管理中很难量化和评价。而随着绩效量化考核的出台,让教学管理的规定似乎越来越多,越来越细。教师教案的编写,如果一定要显性量化的话,无非先规定电子或手写?看教案书写是否详细,环节是否完整,教学插记后记和教学反思是否详细?殊不知教案上显性的字多,是不是就能评价该教师的备课认真?我们时常发现:当我们在教学中管的过多过细,过于量化,那么教师自主发展的空间少了,思考改变的少了,改革创新少了;简单机械多了,僵化教条的多了,应付、投机取巧的多了。

二、现代学校教学管理的实践与研究

我们认为教学管理和教学面对的同样都是“人”,教学管理的根本使命就是要促进教师走向睿智,走向成熟,走向主动,走向创造,走向成功。教学管理不宜细碎,应抓大放小,抓住核心环节,来润泽与点化教师思想,引领和经历教学的研究,创生和谐共长的学研团队,体验师生相长的幸福。

1.润泽核心价值观,让思想理念落地

一所学校,看得见的是校园,看不见的是共同的价值观和师生的行为方式。改革不是外在形式的变革,更重要是内在的变化。价值只有渗透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去,渗透到教师的心灵中去,才能自主地进行改变,自发地渗透到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去。因此教学管理的首要核心任务是引领教师确立现代教育思想,了解现代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用新理念提升教学的品质,用新理念重塑教师的行为,用新理念改变学习方式。达成的路径是科研带教研,教科研融合。本年度教导处课程开发处联合,设计开展了“我的人生我的课”“,时代的变革,教学该往哪儿走?“”阅读,看不见的竞争力”,“课程引领,提育人质量”,“教学质量思行知”,“学科组长谈教学质量”等教师主题参与式培训和论坛,凝聚价值理念,明晰有质量的教学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砌,更应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真心尊重学生,熟悉儿童,理解儿童,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情感赢得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启发智慧,迸发创造力。每学期学校引领全体教师共读一本书,这学期我们读的是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每周规定阅读内容,提前告知问题或主题,每周随机抽取3位教师,围绕主题,结合实际进行即兴发言。参与式论坛,帮助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视角,站在教育的高位上来看教学,站在课程的角度来做教学,站在儿童学习的角度来实践研究教学,为教学的走向和质量把好舵,引好航。

2.建设“学研共同体”,让教学研究生根

学科组、备课组是教师教学实践研究最基础的前沿组织,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展教学交流的重要平台。学科组、备课组建设的质量决定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和厚度,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科组、备课组本质上应属于学术共同体,而这一共同体承担的任务,绝不仅仅是学校管理事务的上传下达,学科组、备课组的价值就在于集体群智慧,研究就是备课组活动的核心。学校应最大限度地调动组内教师的聪明才智,通过“学研共同体”的建设和日常扎实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来实现。

(1)让课堂教学研究常态化

华罗庚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必令学生运其心智,勤其联系,领悟之源广开,纯属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学的质量归根结底在于课堂教学的质量,学校引领教师从“注重分数,关注学会”转向“注重能力,关注会学”这一战略性转移,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质课堂。每学期,各学科组(备课组)除开展各层级的教学研究展示外,都会开展一次全员参与,专家介入,骨干引领的“接龙式课堂学习研究”,组内人人参与上课、评课、研课。各组首先围绕教学目标和核心价值,商议确定研究的主题或专题,如本学期语文学科研究的是汉语拼音、识字、阅读、作文主题教学;数学实践研究的主题是解决问题领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英语则进行单元整体设计下语篇带动词汇的教学研究;音乐围绕歌唱教学;体育围绕跑步教学;美术围绕造型表现;科学围绕实验课;信息技术围绕apD学习方式的变革。确定主题和专题研究后,各组商定选好相应的课题,并制定研究安排表,开展组内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中教师积极参与,互相研讨,初步形成了一些教学的范式,寻找到一些教学的规律,梳理出专题教学中的一般原则和实施的策略。通过接龙式课堂教学研究,让研究扎根于教学,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能力水平。为鼓励老师们开放教室,相互观摩,围绕主题相互研讨,相互启发,逐步润化更新教师所持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用观念指导行动,用行动提升质量。学校新建立了“自主邀请听课”制,老师们可提前一周向教导处申报,写明上课内容、教学设计的亮点和研究点,每周五教导处会将下周教师自主展示研究课安排表公示在校园平台,分管的领导,同组的老师可前往观摩课堂,研究教学。结束后,听课老师以跟帖的方式对课堂进行点评。据统计,上学期共有18位老师自主发出听课邀请,这学期,每周均有2-3位老师自主在“百年东林”群内提前一周公示教学内容,开放课堂。通过家常课例的实践,研究和分享提升家常课教学的质量!

(2)让教学质量反思成为习惯

学科组、备课组绝应成为教案分工的合作社,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模型,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总存在许许多多的差异,面对差异,要想办法对症下药,如果机械划一,统一,这就不是在做教育,而是在做工业。学校本学期还学科组、备课组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每周保证至少一节课的集体研讨时间,让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扎根,生长。教学前,各备课组发挥骨干教师的力量,组织教师进行教材分析,理清教材的重点、难点,探讨突破难点的方式与方法。每一个单元教学后,每位教师围绕一个专题,主题或基于一个研究点写1-2篇的高质量的教学反思。谈自己的教学设计中的得失或教学范例上的一点尝试和思考,并在备课组活动中人人进行交流。反思的质量纳入到教学月考核中。在每次单元练习结束后,备课组内开展单元测试质量分析,既分析学生的得失,又请身边备课组老师剖析教材的重难点、探讨教学策略、分享成功经验,互相取长补短。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班级之间的差距普遍缩小了。

(3)让教学评价更趋合理和科学

基于教学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学校引领教师改变用一张试卷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的方式,尝试找寻各学科的核心素养,老师们研读课标,请教专家,集体研讨,初步理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序列,涉及到习惯态度,思想方法、积累与应用等方面,并将培养目标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渗透到日常的教学评价中,本学期改良了学生成长手册中的学业水平评价表。在评价中,除以纸笔测试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外,不同的学科还设计了有学科特色的多样化评价方法。语文组的朗读考查就以备课组老师现场考查各班级学生齐读、个别读的形式进行;个别年级以学生自己录音,上交朗读录音的形式进行考查。英语组关于学生“写”的能力的考核,老师以制作英语小报和写英语日记的形式进行。数学组除以笔试的形式外,还有以课堂观察评价的形式,以课堂操作的形式,以课后访谈的形式等进行。科学组,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三年级学生以口试为主,四五年级学生以实验操作为主,六年级学生以笔试的形式。美术组有的以欣赏图片口试的形式,有的以调色的形式,有的以设计制作的形式等。通过教学评价的研究,更新教师的视角和站位,在教学中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现代学校教学管理的展望与追求

现代教学理论篇2

abstract:themoderntheoryoflearning'sdifferentviewpointhasthedifferentviewaboutthestudyandtheeducation,includingBruner'scognitivestructuretheoryoflearning,theaustriaSuboercognitivestructureassimilationtheory,addsnieinformationprocessingtheory,constructionprincipletheoryoflearning,classDula'ssocietytheoryoflearningandhumanismtheoryoflearning.thesetheorieshavecertainenlightenmentfunctionregardingChina'seducationpresentsituation.

关键词:现代学习理论中国教育现状学习

keywords:themoderntheoryoflearningChinaeducationpresentsituationstudies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内在动力),从事物和现象的变化中去发现原理,这是构成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常被称为发现学习论。同时,布鲁纳认为学习与智慧生长是同义语,因此学习或智慧的生长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据此解决现实问题。这个模式设计学习者内部信息加工系统,或学习是借助于它实现的。而这个系统是人与环境包括内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布鲁纳称之为认知表征。学习的过程首先是新知识的获得;其次是知识的转换,通过它把信息转换为各种不同的方式以解决当前的问题,进而使之超越给定的信息,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最后是评价,要核对一下处理的方法是不是适合于这个任务,是否得当。三个过程几乎同时发生。即形成与发展认知结构(观念组织构建)。

奥苏泊尔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即新旧知识相互作用转化为学习者的心理意义。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习是由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和预期系统三大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信息加工的中心是学习者工作记忆的能力的变化与发展。信息加工是建立在人脑与计算机的基础上的,把人脑看似成信息加工系统,这样人的学习过程就是信息的过程,认知学习过程是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预期系统协调作用的结果。

教材中的认知结构不同于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教材中的知识以语义的方式详细表征,头脑中的信息以语义的方式简约表征;教材中的知识前后顺序性和逻辑性很强,头脑中的顺序性淡化且以另外的方式构造起来;教材中的知识是完备的、无缺口的、系统的,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由于遗忘规律的作用,常常是有缺口的。因此教师需要讲清楚课本上的知识结构,也要把它转化成便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接受的知识,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头脑中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以小学教育为例,如今的很多教师只是以学生记住多少,而不是理解多少来衡量他们的学习效果。更多采用默写、背诵的方式来检测,而主观的表达机会却较少。这是小学教育中可以改进的一部份。

人本主义认为,人是有自己思想与情感的整体而不仅仅是理性的个体。人本主义教育主张承认人的个别差异性,鼓励每个人通过讲述经验发展自我。教育要在自由与平等中进行,人需要终身教育。学习是个体对其所知觉到的对象产生一种感受(体验),是人固有能量(潜能)的自我实现过程。学习发生是一个因个体需求而求知的过程,学习内容与自我价值有着密切有关系即价值教育是人本主义的重要思想。教学要促进学生的个性(人格)的发展。教学目标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使学生觉察到内容与自我的关系,成为一个自我完善的人,人格全面发展和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教学要构建一个和谐、融洽、被人关爱和理解的氛围。强调从做中学。教学模式有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及开放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发展自我。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今中国教育最需要贯彻和接受的理论。中国的教育把学生当作整齐划一的士兵来“训练”,上课不说话,不闹,坐得笔直的孩子才是“好宝宝”,忽略学生的个性。这造成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也造成了一大批天资聪颖的孩子因厌恶学校的教育方式而厌恶学习的悲剧。教育不应该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和打开学生的思维,使之在教育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我们的教育应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与人交往和认识自我。尊重学生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更多的开设讨论课、实践课、开放课堂等等,增加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相互沟通的机会,不要急于否定和批评学生的意见和看法,让他们在宽松和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会自己学习,自己思考,充分发挥其自我实现的能量。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有三个假设:个体、行为和环境之间;在相互作用学习与表现是不能等同;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与替代性学习。个人―环境―行为的交互作用决定模式是学习的基础。学习是观察(认知)而非强化的结果。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国的教育应不只局限于课堂教育,应该给学生提供跟多的走出去的机会,来到社会上进行真实体验。例如开设实践课程,特别是针对一些操作性的和技术性的知识,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另外,教育不只是学校和老师的职责,家长在教育中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当今很多父母,把孩子丢在学校就全然不管了,认为孩子是好是坏都只与学校和老师相关联。这是一种错误的、不负责任的观点。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学生会在观察和模仿中学习。父母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亲的人,自然成为其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除了要做好学生的教学工作,也需要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现代教学理论篇3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论;计算机技术;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18.165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2

当今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自我发展的需求在不断地增强,人们的学习方法也在不断变化。网络教学对比传统课堂具有很多优越性,它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环境,依托专业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异地同时、实时且互动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实地现场教学”模式的强有力的补充,是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总体趋势和目标。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提高,网络教学将成为21世纪主流的教学方式。

1网络教学现状分析

1.1国内网络教学现状

近年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许多学校也都有自己的校园网,最初网络教学只是在校园局域网中实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局域网的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教学的要求,网络教学便拓展到互联网上,通过网络的连接实现更多的互动,网上学习还可以找到更多的学习资源,方便更好地进行学习。我国教育部曾制订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的网络,构建终身学习的体系,并提出“规划统筹,需求推动,扩大开放,提高质量”的指导方针。目前在我国除了高等院校开展了网络教学,也出现了很多学习类型的网站和网校。我国的网络教育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与世界上其他一些网络教育发展比较迅速的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1.2国外网络教学现状

国外网络教学发展得较早而且比较成熟,除了普及广泛外,已经向更高层次的应用和标准化方面发展。许多国家都在教学中广泛地应用网络教学,对网络教学平台的结构与功能的关注比较早,技术的发展和更新也比较快,目前全世界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开展了现代远程网络课程。

2网络教学的优势

2.1网络教学概述

网络教学是通过网络这个传输媒介,利用计算机作为传输介质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不受时空的限制,实现异地实时互动学习。网络具有方便快捷和高度互动性的特点,是实现互动双向交流的代表性媒体。从教学实践的视角来看,定义网络教学要从学习方式分析入手。网络教学的狭义定义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活动。它的教学活动组织要在传统的课堂、网络等方面同时展开。网络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网络教学的实现手段有: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视频广播、互动课堂、BBS论坛、聊天室等。这一切的功能都需要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实现,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网络教学,需要搭建合理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

2.2优势

(1)网络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2)不受时空限制,教育的机会增多。在网络教学模式下,学校可以集中精力发展教育品牌,招生和授课不再受地点限制,可以拓展整个地区、甚至全国的生源市场,便于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实现。

(3)在网络教学模式下,学习更加方便。学生完全可以在家里学习开设的课程,免去了劳途奔波,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极大地增加了学习的方便性。

(4)便于合作、协商、求助。同时不乏现场教学中的互动和交流。多向交互功能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益。

网络是现代社会最为快捷有效的获取信息的途径,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网络教学是时展的必然选择,开展网络教育,是信息时代最为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式。

3网络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学过程的规律及其应用的理论,是指导教学实践的工具,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网络教学符合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

3.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现代教育理论的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个体本身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揭示了人类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阶梯式发展过程。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已不利于阶梯式发展过程,尤其是理论教学过程,形成的时间周期长,学生的记忆容易淡化,这是不利于阶梯式发展过程形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则把感知、理解、巩固与运用融合为一体,使得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记忆得到强化,可以有效地促进个体主动参与认知结构不断重组的递进式学习过程,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进行学习改革势在必行。

3.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就是积极的意义建构者和问题解决者,强调他们将自身经验带进学习过程。学习者学习不是通过教师灌输而被动接受的,而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借助其情境,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通过小组协商讨论、个体自由探索,对信息进行有意义、创造性地加工而获得新的知识。学生要成为有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了以下教学思想:首先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学生是知识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则是由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指导者。因此,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的互动网络课堂教学平台需要严格遵循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这两种教育理论,并且注重课堂互动,基于教师对协作方式和资源的微观控制,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指导。

4结语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维的兴奋点为突破点。美国教学技术委员会主任Christinemullins指出,如果网络教学能有频繁的师生互动和在线交流,就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设计网络教学平台时不仅要实现自主学习的功能,还要侧重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环节,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互动型网络教学平台也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是一个具有通用性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在用户管理、使用界面、功能设置上,都要追求个性化,体现人性化,争取让学习者可以在这个平台里找准自身的需求、喜好,用最少的时间完成学习目标、补充知识、扩充思想内涵。

网络课学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它能够实现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起到重要作用。平台是辅助日常的教学的工具,教育者要更好的利用网络教学环境,改进网络教学,搭建合理的教学平台来进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敏.基于网络平台利用英语新闻材料服务高中英语教学[J].校园英语,2005(21).

[2]杨喜龙.简析中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网络教学[J].赤子,2014(5).

[3]黄建英.基于网络公共平台的小学课堂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3).

[4]刘志远.信息时代的学校网络教学[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16).

现代教学理论篇4

(一)实践性强物流管理是一项操作性强的管理活动,其运作过程中,不仅需要坚固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确保有一定的能力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故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物流管理的实训力度,提高学生对相关物流管理基础理念与基本要求的掌握,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为今后学生可以较好地适应企业采购、仓储、运输组织、配送、理货及信息处理等环节工作当中。

(二)专业性强,涉及范围广物流管理专业涉及到的学科较多,如社会学、计算机学科、经济学、机械学、管理学等,同时也涉及到各行各业,如仓储业、工商、金融业、海关、零售业、税务、海陆空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等,因而物流管理专业包含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较为复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各个学科专业术语,在实践过程中涉及到各种物流设备、技术,由此可见,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具有十分强的专业性,并且涉及到各方各面。

(三)物流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在物流管理课程中,由于涉及到很多学科及各行各业的知识,因此,存在部分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增加学生对其的理解难度,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并且有些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因而,很多学生对其学习的态度并不积极,而对于很多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当物流管理课程中出现微积分学、运筹学等理论知识时往往遇到颈瓶。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物流教学的现实重要意义

(一)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物流管理知识的兴趣总所周知,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动力源泉,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一定的兴趣,才会主动、积极地探究其本质。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当中,可以通过图文并茂、角色扮演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活跃学生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神经的兴奋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信息传递多样化。

(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地位,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这种灌溉式教育不仅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严重限制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网络资源,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技术查询相关物流方面的资料,提高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认识与理解。网络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学习的开放性,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及师生与网络媒体技术之间的交流。通过网络技术学生可以进行相关物流管理知识制作,如ppt制作,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物流管理学习的乐趣,还可以促使学生养成积极参与的意识,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互动性。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教学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涉及到的范围过广,故其相关专业概念与专业术语较多并且较为抽象,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盘点、分拣、出入库、配送、流通加工及装卸搬运等作业流程,而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建设一个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在这个实训基地中可以让学生操作相关系统软硬件设备,如电子标签拣货、第三方物流软件等,使学生身临其境,真真正正得到相关物流管理技能锻炼。

(四)有效地解决物流管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物流管理教学质量,可以地解决相关实践教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发现问题,并利用教育技术解决问题,在总结教训的同时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一)健全完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备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顺利应用的前提与基础是拥有较为完善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建设,因此,应健全完善物流管理课程中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备建设,主要有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资源库建设两大方面内容。加强对物流管理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可以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到物流管理实践活动当中,进而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应做好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建立规模齐全的资源库,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同时还应鼓励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多利用资源库进行课件制作,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提高物流管理教师综合业务素质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应加强对其业务及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性。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根据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培养物流管理型人才。此外,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多关注市场动态,做好相关物流行业的探究与分析工作,确保掌握最新物流行业动态,使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的技术。

(三)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主动性,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物流管理模式探究活动当中,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例如,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以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明确每个项目目标及相关任务,按照相关步骤开展(目标—计划—实施—评估),让学生一一进行探究与解决,进而提高学生对物流管理的有效性掌握。如开展“物料采购计划与组织”项目式教学模式教学时,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辅助作用,正确引导学生紧绕项目任务制定相关项目计划并予以实施,明确物料管理与采购管理目标,构建有效的物料管理与采购组织结构,制定合理的物料采购计划,做好相物料与采购成本分析,完善相关细节工作内容,通过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进而牢固并掌握好“物料计划与采购管理”相关内容。

(四)采用适当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采用适当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了也反作用于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巩固理论知识。例如,可以采用“分散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指每门专业课的课内实践与学期集中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如物流实验中心软件实训、单元实训、典型物流企业参观实习、综合实训等。)进行教学,该模式主要突出整个业务流程的综合实训目的,基于工作过程和以真实工作任务为根据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实现重组、整合、程序化。分散式实践教学是使学生认知与行动、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散式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流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有效地带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及解决问题。让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将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而集中式实践教学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的一种模式,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积累一定的经验,为今后就业打下扎实基础。

四、小结

现代教学理论篇5

[关键词]教学思想;教学任务;教学制度;管理;内容

学校教学是学校基础性工作,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最重要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管理的研究还是实践,人们对它的认识,主要停留在任务层面,认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就是对学校教学任务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忽视了学校教学管理的其他使命,将教学管理工具化,等同于一般项目的分派与完成,降低了学校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复杂性。事实上,无论从内容上看,还是从范围上看,学校教学管理除了对教学任务的管理外,还应该包含对教学思想和教学制度的管理两部分,三者紧密相连,构成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

一、教学思想管理

思想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体系,对人的行为起着导向和发动作用。管理具有“引导方向,规范行为”的教化与导向功能。进行教学思想的管理,能够起到统一认识、协调行动、鼓舞干劲和凝聚人心的作用,因而也无疑能够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事实上,现代管理理论把思想管理所传承的人性化原则看作是效率逻辑与情感逻辑动态平衡的有效途径,看作是落实人本管理的原则和方法论基础。因此,在现代学校教学管理中,首先应该关注教学思想的管理,关注教学意识的统一。

教学思想可以在两个层面上表现,一是理性层面,即系统理论体系层面,体现为教学思想是学校教职员工在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关于教学问题的理论体系,反映了对教学现象、教学规律、教学问题理性认识或看法,是对教学的基本问题的哲学思考和理性升华。二是意识层面,体现为对教学过程中教学现象、教学行为、教学对象问题的意识,是比较零星的感受,尚没有系统化理论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位从事教学活动的教育工作者,在他的教学行为背后,都存在着某种教学思想意识的支配,只不过是这种思想意识有的人有时意识得到,有的人有时并没有意识到而已。也就是说,任何教学行为背后都有一种思想在支持。

有人说过,没有思想的教育是一种失去“灵魂”的教育。同样,失去“灵魂”的教学,是“死教学”。虽然,每位教学工作者,在他的教学行为背后,都存在着某种教学思想意识的支配,虽然任何教学行为背后都可能有一种思想予以支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任何思想都能对学校教学工作起到积极作用。当一所学校,在教学上观念不统一、思想混乱、各行其是;或者当学校被一种落后、教条的思想所统领时,学校的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学校的教学制度就很难落实,学校的教学就很难有生气、有创新,学校教学质量也就很难保证。

现代学校,一位高效能的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学校管理者以正确的教学观念来管理学校教学工作,对学校教学主体与对象、学科性质与功能、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途径、教学氛围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甄鉴、整合、引领。在对象上,管理者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及时修正不合时展的落后的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思想、新方法,更新自己的观念;学校管理者运用多种管理措施引导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师的认识,帮助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内化到教学行为中去。

二、教学任务管理

教学任务管理指学校一种日常重复出现的例行性工作,是对学校教学任务的分派,教学计划的制定与落实、教学事务的处理以及教学工作的检查、评价、总结等多方面具体的内容的管理。教学任务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规范性”和“有序性”两个方面。“有序”是学校效能提高的前提条件之一;“规范”表现在教育教学常规性工作有相对统一的要求和基本的标准。通过规范可以获得基本的质量保证,可以形成一致的行为习惯,增加教学管理工作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无序”、“失范”会导致混乱,混乱会给管理带来浪费,是管理的大敌。“有序性”、“规范性”二者结合,可以提高教学效能。

1.教学任务管理的“有序性”

教学任务的管理首先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存在。过程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轨迹和动态的存在状态;是事物进行或事物发展的经过、步骤、程序或线索。因此,教学任务管理是否“有序”,取决于能否在这个“过程”中抓住关键环节,完成重点工作,做到处变不惊,有条不紊。

过程是事物发生、发展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扩展,反映了事物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展开的。关于管理过程,法国古典主义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提出了管理的五大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管理过程是对这五项职能的展开。美国管理学家戴明将管理过程归纳为“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四个环节,形成了著名的“戴明环”理论。

学校是一种高度组织化了的部门。根据“戴明环”理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性”也是在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这四个基本环节上展开和体现的。在学期不同阶段,学校教学工作有例行性重点工作。一般而言,按学期时间和工作过程,可分“期初”、“期中”和“期末”三阶段,各自的重点工作为:

(1)“期初”教学任务管理注重“计划”,抓好计划制定与安排。重点抓学校计划、教研组计划、任课教师计划、学生学习计划这四个计划,这是学校教学任务管理有序化的预先安排;重点抓班级学生名单、任课教师名单、年级组名单、教研组教师名单这“四种名单”,这是学校教学任务管理对人的因素的有序化的安排;重点抓学生用书、教师用书、教学参考书、学生学习参考书这“四种用书”,这是学校教学任务管理对工具的因素的有序化的安排;重点抓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备课组活动时间、校历表这“四种工作表”,这是学校教学任务管理对时间和任务的因素的有序安排。

(2)“期中”教学任务管理注重“检查”、“落实”,重点抓备课检查、教学质量检查、教研检查这“三个常规检查”和教师评教评管座谈会、学生评教评学座谈会、家长评教评学座谈会这“三个座谈会”,这是学校教学任务有序化管理促进目标计划落实,了解工作进展的重要措施。

(3)“期末”教学任务管理注重“处理”,重点抓“一次考试”(期末考试)、“一个分析”(学生考试质量分析)和“一个总结”(包括个人、具体的教学总结与改进策略),与以上工作一起形成管理的有序而完整的闭合系统。

2.教学任务管理的“规范性”

教学任务管理的“规范性”是指学校对教学的具体工作内容能够按照一定标准或者原则、规则加以管理,体现出有相对统一的规矩和相对一致的基本要求。这是学校在日常工作中,根据教学实际和规律或者上级的原则要求形成的常规。主要有:学期授课计划的规范要求、备课的规范要求(包括集体备课要求、个人备课要求、写出教案要求)、课堂教学的规范要求、作业布置与批阅的规范要求、课外教学辅导的规范要求、校本课程的规范要求、复习考试与成绩评定的规范要求、教学总结的规范要求等方面。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严格教学秩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规范、有序是学校教学任务管理的基本要求。

三、教学制度管理

学校是一种制度化程度很高的组织。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学校师生人数增多,课程门类增加,教学内容更为复杂,教育手段不断改进,这时的学校教学管理就愈加复杂。管理离不开制度,要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强学校教学规章制度建设。

制度是一定组织中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新制度主义看来,制度是一套能够决定某一群体成员行为的一致同意的规则。管理制度有成文制度和不成文制度之分。后者就是所谓约定俗成,约定俗成一方面来自成文制度,一部分被长期有效遵守的成文制度会逐渐成为约定俗成;另一方面来自社会经济生活的自动生成。从某种意义上说,约定俗成是执行成文制度的环境,会对行为自然地形成约束。

学校教学制度就是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全体师生必须共同遵守的规章、规定和规范。它是党和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法律在学校日常教学工作方面的具体体现。陶行知曾经指出,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所与立之大本”,是师生“共同的约言”。依据制度规范涉及到的主体和约束的内容,学校教学制度大体可分为教师和管理者行为规范管理制度、学校考务与学籍管理工作制度、学校教学设备管理制度、学校课程改革与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发展与教科研制度、教学评价督导制度、教学奖惩制度七类。一些教学业务性制度常包括基本原则要求、操作程序、表格和记录、奖惩等内容。

教学制度管理就是以学校教学制度规范为基本手段协调、组织学校教学工作的管理方式,它以确定的办事方法、工作程序来约束师生员工教与学的行为,可以使学校内部各类教学人员(包括教辅人员)的职责明确,把全体教师的主要精力引导到教育教学工作上来;文件化的制度体系可以使教学工作有可知性、可见性和可检查性,可以使教职员工更理解教学工作的要求,避免了推诿扯皮,减少了管理上的麻烦;制度管理可以降低学校教学的各种管理成本,使教学质量得到规范性、预先性保证;可以向社会和家长提供教学的实体性内容和程序性要求的信息,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形象,增强了竞争的实力。

应该指出的是,任何制度解决问题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因此,在教学制度管理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制定也是制度管理主体客体之间的“博弈”,所以,要充分听取各方利益主体的诉求,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要有合理的高标准;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要有必要的刚性,不能随意废立;教学管理制度还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

现代教学理论篇6

关键词:现代控制理论;教学改革;matlab工具

作者简介:王斌(1974-),男,江苏淮安人,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李斌(1958-),男,重庆人,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重庆400044)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61-02

“现代控制理论”是自动化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研究生最优控制理论等学位课程的基础。该课程以矩阵理论为数学基础,讲述的状态空间设计法适用于线性、非线性、时变等系统。[1]因此,“现代控制理论”的学习对于复杂控制系统的设计有着重要意义。但该课程理论性强,包含了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抽象的概念,在课堂教学和实验环节上难以和工程背景相结合。为此,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在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的基础上对“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验教学等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建立了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模式,对课程的先进教学体系建设做了有效的探索。

一、理论教学改革

1.强调理论体系的教学

通过绪论内容的学习,学生了解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史。现代控制理论是在经典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应多输入多输出复杂系统的控制需求而产生的。现代控制理论以状态空间法为核心,建立的系统状态空间方程很适合使用计算机程序求解,因此在现代大型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2]

现代控制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状态空间建模、状态方程求解、能控能观性、稳定性分析、状态反馈设计和最优控制等。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理论学习体系,首先是控制对象的数学建模,基于状态空间法建立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掌握状态变量、状态空间方程、状态空间的线性变换等重要概念;得到系统的数学模型后进行定量分析,即对状态空间模型求解,定量地分析系统的自由运动响应和一般运动响应;对系统进行定性分析,即主要分析对决定系统行为和研究系统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的几个关键特性,如能控性、能观性、稳定性等,掌握能控能观性概念、能控能观结构分解、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等基础知识;在系统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状态反馈和观测器设计,掌握状态反馈设计的不同结构、极点配置方法、状态观测器设计等重点内容。通过以上内容的系统学习,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掌握现代控制理论的关键知识点,建立相应的理论知识体系。

2.重视理论知识和工程案例的结合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多,包含了大量的理论概念和矩阵方程,学生在课堂上容易感到枯燥,甚至将理论知识错误地等同于数学公式的计算,不能联系实际的工程应用背景。为此,在教学中引入倒立摆系统的工程案例。倒立摆设备是典型的非线性、多变量、高阶次的复杂系统,综合了控制理论、机器人技术、飞行器理论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已经成为控制理论研究的重要手段,可以检验先进控制算法处理多变量复杂系统的能力。[3]

倒立摆系统有很多种类,如直线倒立摆、环形倒立摆、平面倒立摆等,根据摆杆的数量又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倒立摆等。采用直线一级倒立摆作为贯穿整个课程教学的工程案例,在各章节的理论教学完成后,针对倒立摆系统进行相应的研究分析,如倒立摆系统的状态空间建模、倒立摆的能控能观性分析、倒立摆的稳定性分析、倒立摆的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等。通过倒立摆系统的工程案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感觉枯燥,对现代控制理论方法的实际应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将理论知识概念和实际物理对象结合起来,提高了自身的工程应用能力。

3.课堂教学引入matlab仿真工具

matlab是美国mathworks公司开发的用于数值计算和可视化图形处理的工程语言,集成了强大的数值分析、矩阵计算、图形图像处理、信号分析仿真等功能,已经成为多学科领域中计算机辅助分析和算法研究的重要平台。现代控制理论的数学基础是矩阵理论,需要对矩阵方程进行大量的计算,因此matlab工具非常适用于现代控制理论的计算机辅助分析。[4]国外经典的现代控制理论教材,如《现代控制工程》(第四版)等都融入了matlab工具用于计算、分析和仿真。

在课堂教学中将理论分析和matlab工具有机地结合。每章内容的理论知识讲解完后,简单介绍matlab工具箱中对应的相关函数,详细的函数使用语法要求学生自学。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手工计算和matlab工具求解,手工计算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概念的理解,并和matlab求解结果做对比。课程学习完毕后,学生就能够掌握在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和设计整个过程中如何应用matlab工具,利用matlab强大的矩阵计算功能对状态空间方程求解,使用控制系统工具箱提供的众多函数进行数据分析并绘制系统的各种响应曲线,采用Simulink工具箱进行系统的状态反馈设计和仿真等。通过matlab工具的应用,学生不但可以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对现代控制理论和计算机系统的结合有着更深入的认识,从而锻炼学生应用计算机辅助工具分析和设计系统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改革

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很多高校开设的现代控制理论实验课程还是基于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实验。学生通过仿真实验虽然可以学习控制算法设计和软件的编程,但是无法开展软硬件的联合调试,不能检验控制算法的有效性,不能锻炼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且学生参与实验主动性差,束缚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性。[5]

为此设计的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教学内容采取由简单系统到复杂系统的方式,完全基于硬件实验平成。对于简单线性或非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实验,采用硬件模拟实验平台。模拟实验平台提供了阶跃信号、方波信号、正弦波信号、斜坡信号等典型的信号源和模拟电路单元、数字电路单元、驱动电机等,能够搭建简单系统的实物电路模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首先应用matlab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编程模拟,记录理论仿真结果;然后在硬件平台上搭建实验对象的模型电路,施加阶跃、方波等典型输入信号,在示波器上记录输出响应波形。通过对比分析电路测试波形和理论仿真结果的差异现象,学生可以深入理解理论概念和实际物理参数的对应关系,了解仿真分析的理想环境和实际应用的干扰环境之间的区别。

复杂系统的实验对象采用经典的倒立摆非线性系统。实验主要研究倒立摆系统的状态空间建模和状态反馈设计方法。首先建立直线一级倒立摆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基于matlab工具分析系统的能控能观性,根据给定的稳态和瞬态参数要求设计系统的状态反馈矩阵。然后基于倒立摆实验平台检验得到的理论计算结果,在倒立摆控制工具软件包里输入状态反馈控制器的参数,记录小车和摆杆的振动幅度和倒立摆的实时控制波形。通过倒立摆系统的实验,学生可以和课堂教学工程案例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理解复杂系统的状态空间设计方法,提高对复杂对象的分析和控制设计的能力,对现代控制理论知识在机器人的稳定控制、飞行器的姿态控制等领域的应用有着更深的认识。

三、结论

“现代控制理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一个好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体系对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非常重要。为此,从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方面做了有效的探索。在理论教学方面注意引入工程案例,将理论知识和物理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验教学方面结合硬件实验平台和matlab仿真工具,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虽然教学改革措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不断地完善,以进一步提高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豹,唐万生.现代控制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王从庆,丁勇.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72-75.

[3]李艳杰,于艳秋.“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研究型教学实践与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53-54.

现代教学理论篇7

关键词:现代控制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06-02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内容广泛,包括建立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数学模型,分析系统状态的运动规律,分析系统的可控性、可观性、稳定性等基本特性,设计基于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的控制器等内容[1,2]。课程具有跨学科、理论性强等特点及概念抽象、难于掌握等问题。为了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本文探讨了以实际的物理对象为背景,紧密联系工程实际,学以致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相应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配套改革。

一、课程教学的改革

(一)激发学习的兴趣,坚持课程地位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不但是高校本科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并且将为学生今后从事各种实际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其在教学上的地位可见一般。

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和体会到这一点,从而主动地、积极地学好该课程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第一堂课开始就应该着重激发、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在绪论中,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发展历史的简单罗列,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图文、视频展示。根据自动控制系统在工业、农业、交通、国防、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的应用,组成多个视频资料,包括工厂自动化、自动化喷灌系统,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海陆空天一体的指挥体系、月球探测机器人、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等,既融入了大量专业信息,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的欲望、探索的兴趣和激情。使学生感觉到控制理论在生产、生活和国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体会到控制理论对于个人职业发展的美好前景,从而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提高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由被动地“听”转变成主动地“看”,转变成积极地“探索”,牢固地树立了该课程在专业学习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二)理论联系实践

《现代控制理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如何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避免繁琐公式机械的推导,复杂理论苍白的陈述呢?所谓“实践是认识源泉”,“理论来源于实践”,所以在授课过程中,紧密结合工程实践是非常必要的[3-5]。

比如,在讲述第一章节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的时候,我们引入倒立摆系统。倒立摆就其本身而言是一个不稳定的非线性多变量复杂系统,如何保持小车上的倒立摆杆不倒是一个集控制技巧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课题。倒立摆本体主要由小车和摆杆组成。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牛顿力学原理,分别建立小车、摆杆两部分的微分方程模型[5]。由于倒立摆是一个非线性系统,因此当我们采用线性方法进行控制器设计时,需要将非线性的模型在其工作点附近进行线性化,根据线性化后的微分方程,建立倒立摆本体的状态空间表达式。通过倒立摆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建立,状态方程、输出方程、系统矩阵、输入矩阵、输出矩阵及直接转移矩阵等基本概念及建立状态空间表达式的机理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并理解。然后再推广到一般的线性定常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考虑到参数矩阵与时间的关系,再引深到线性时变系统。通过这样由实践到理论的授课方式,不但避免了复杂理论苍白的陈述,繁琐公式机械的推导,并且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记忆,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索科学的积极性。

(三)强调课程知识单元之间的逻辑性

课程过程中注重各个知识单元之间的衔接,强调各个知识单元之间的逻辑性,避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帮助学生构建出本课程的知识体系整体结构。比如在讲述系统的运动分析过程中,可以以倒立摆为例,首先建立倒立摆的数学模型,然后讨论如果施加一个恒定的推力(相当于输入一个阶跃信号),结果会怎么样,显然小车的位移是一直增加的,摆杆的角度也是增加的。这就说明施加恒定的推力作为输入是不合适的,那么什么样的输入是合适的,这就是控制器设计问题了,这就涉及到状态反馈、输出反馈以及极点配置的课程内容了。在设计控制器之前,我们首先要判断所建立的倒立摆系统模型是否可控,这就是涉及到系统可控性、可观性的课程内容了。通过这样的授课方式,加强了课程各个知识单元之间的顺承性、连贯性及逻辑性,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前后章节的课程内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但有利于记忆,还有利于培养系统的思维方式。

(四)加强数学基础

控制理论学科,通常又被视为一门应用数学学科。可见,良好的数学基础对于学好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课程的进度,有计划地给学生补习诸如线性代数、微分方程、矩阵分析、拉普拉斯变换等数学知识,尤其是前期学习教科书中没有介绍但必须用到的数学知识。比如课程中多次用到的约当标准型矩阵,矩阵指数函数以及最优控制部分所需的变分法基础。通过加强数学基础,帮助学生跨过“数学关”,更有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心理环境。

(五)重视“学就是为了用”

如果学习仅仅停留在学知识表面,则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目的将大打折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学习就是为了应用,所以要给学生“活学活用”的机会和平台,真正地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融为一体。比如,我们提供一个恒温箱控制系统实例,给出控制性能指标的要求。由学生自己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其运动特性,判断其可控性、可观性及稳定性,继而设计合适的控制器,最后应用matLaB仿真来验证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效果。这种理论指导应用的过程不仅使学生综合使用了所学知识,更使其能力向深层次拓展,并进一步衍生出新的学习和研究的动力。

二、结束语

本文根据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特点和目前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一些改革措施。教学实践表明,新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了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培养自动化领域高水平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豹.现代控制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谢克明.现代控制理论基础(第一版)[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梅,苏为洲,刘海明.控制理论基础课程改革实践[J].高教探索,2007,(S1):99-100.

现代教学理论篇8

近些年来,关于“体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专著约有十几种,其中以龚正伟教授主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的《体育教学论》、毛振明教授主编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的《体育教学论》、姚蕾主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体育教学论学程》、谢正义教授在2006年12月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龚坚教授于2009年6月主编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体育教学论》、毛振明教授于2009年8月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简明体育看课程教学论》、铙平教授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的《体育新课程教学论》最具有代表性,而关于体育教学方面的理论研究论文上千篇,开展了各种教学和教育研究,进行各科学术交流和探讨,广泛地介绍和评述了当代世界范围教学论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极大地推动了院校教学改革,提高了体育教学质量。特别是现代出现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四大学习理论流派,对于教学理论方法以及实验方法普遍地受到重视,出现了不同的教学理论主张乃至学派。可以看出,我国体育教学论的发展,已由借鉴、求索而进人了建设和完善并独具特色阶段,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体育教学论新的研究问题,预测发展方向,为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宝贵的理论指导[1]。

2、体育教学论面临的新问题与任务

2.1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共同活动,主要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忽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往往以填充式的教学方式进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感觉到压力,没有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没有了,教师的教学要求也就无法实施在学生身上。教师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与学生水平、能力之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矛盾,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主体性,提高教成效,是教学论今后研究的首要问题。

2.2如何解决教学与发展的问题

教学与发展,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也是当前教学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教学内容难、死板以及各种规则和办法规范了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这些规则严密、技术要求高的项目,使天性好动的学生望而生畏,主动锻炼的学生有减无增[2]。这是许多问题关键之所在,唯有对教学与发展关系探讨有所进展,才能为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供改进或改革的科学依据,反之则不可能有根本性的突破。

2.3如何解决体育课被占用的问题

教书育人是中国的一句古话,但在现在有的学校并未做到,不少的学校将体育成为了一个被肆意占领的课程阵地,成为语数外的教学阵地,每天锻炼一小时成为了一纸空文,体育课程教学本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目的不仅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更加是要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成就学生终身体育的教育。

2.4如何做好教学模式适应教学内容和过程

传统的体育教学论割裂了各个教学模式之间的练习,使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只用到一种教学模式就能够把整个体育教学完成,当代,无论是西方还是前苏联,教学论研究都一改以往的传统,从不同角度探讨不同的教学模式,出现教学模式多样化、系统化、综合化。研究体育教学论就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吸取和探讨多种教学模式,为体育教学服务。

2.5教学评价体系不够优化

一直以来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都将运动成绩看做是重点而忽视了体育能力培养,这样就造成了高运动成绩低健康水平和高运动技能低健身能力的状况。只用练习密度和平均心率作为评定体育教学质量指标,来评价体育课中学生身体锻炼的效果,对有些同学是不公平的。体育教学论必须改革传统的做法,把全面评价教学质量和效率作为教学论的重要课题来研究。近几年来,我们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但这个问题仍是教学论要要研究的主要课题。

3、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出现了一日千里之势,教学论仍停留在知识与技能授受的研究上显然是不够的。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体育教学论学科领域也是如此,旧的理论有新的解读、教学实践同时又催生出新的理论、学科之间交叉联系使体育教学论也在产生变化等等情况。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课程论和教学论后的研究至今没有停止。现从不同方面分析体育教学论的发展趋势并归纳如下。

3.1把“以生为本”思想放在体育教学的首要位置

体育教学的主体已由教师转变为学生,相应的研究的主题也应该是将“以生为本”思想放在体育教学的首要位置。现代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旨归,关注人的发展,人的个体与群体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使学校实现跨越式超常发展的生命力,是激发教育工作者潜在创造力的原动力\+[3]。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从以教师的传授为主转变成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体验体育锻炼给自身带来的乐趣以及体育实践技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

3.2体育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传统的体育教学主要是将某一项体育技能传授给学生为主,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要把体育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探索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课堂,让学生自己发现学习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运用不同的方法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3.3体育教学教学模式的转变

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从简单的“理论说”、“程序说”、“结构说”等传统模式开始向多种教学模式转变。体育教学模式要从单一的或相互排斥的向多样化的或多种并存的方向发展,从归纳教学模式向演绎教学模式发展,教学模式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模式的运用要更加科学合理化。

3.4体育教学过程要贯穿“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思想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达到和谐良好的一种状态。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的主流思想,健康第一的教育观是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提出的教育观念,它进一步指明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未来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进而推动体育教学改革。

3.5体育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情感的调节作用和动力作用,调动和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他们以最佳学习心理素质的进行学习。体育教学的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色彩,还在教学中引起他们快乐的体育运动体验和成功体验。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和提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指标,不仅是要学生学会一项运动技术,而是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抗压、抗挫折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也很关键。

[参考文献]

[1]杜春华,徐华.浅论体育教学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0,(2).

[2]陈琦.关于我国体育教学理论创新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0,(5).

现代教学理论篇9

(一)教学管理系统与高校实际情况不符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学校相关领导对现代化信息教育管理技术比较重视,也逐渐开始关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但是由于高校教学管理系统往往由校外软件公司进行设计和开发,程序人员没有高效教学管理的经验,缺乏对管理工作的认识,在设计教学管理系统时,不能考虑到系统的全面性和实用性,使得教学管理系统与高效教学管理实际情况不符,很难适应高效教学管理的需求。

(二)落后的管理体制

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学校教务处掌握了绝大部分的教学资源信息,导致院系二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直接抑制了教学信息化管理水平。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和教师在资源调度时,流程多而复杂,使教学管理者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重复的工作中,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多麻烦,教学管理工作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大大降低了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另外,各教学管理岗位相对较独立,教学资源、数据和信息没有实现共享,这些重复数据由不同管理岗位发放和使用,难以确保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直接阻碍了教学信息的有效处理。

二、加强现代信息技术进程中教学管理的思考

(一)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若想有效地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就必须转变和更新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内容,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因此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应更新教学管理理论,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使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教学管理的重要性,为其创设出一个人人都会用的管理氛围,促进我国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工作,实现高效、科学的教学管理目标。

(二)转变教学管理职能和制度

在传统教学管理体制中,教学基层单位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加上教务部门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中,大大降低了教学管理质量与水平。因此,应建立以院系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将教学资源、信息数据等管理权限下放到各基层中,扩大院系部教学和管理的自,完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日常教学活动信息的反应和监控能力。通过教学管理职能的转变,教学管理部门从原来全方位、全程式计划管理转变到宏观调控上来,大大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

(三)建立教学管理系统和信息化平台

近年来,我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加上计算机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高校深刻地认识到了信息化教学管理是高校发展,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的必然之势。因此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学校教学信息管理网站为基础,从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出发,扩展应用功能,建立教学管理系统和信息化校园平台,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在管理方式方面,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保存、传递等功能代替传统笔写纸记的落后管理模式。同时分配设置多级用户模板使用权限,真正实现学校和学院的二次管理,以便教师和学生能及时获取教学的动态信息。

(四)提高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处理能力

在现代化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学管理人员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懂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思想,还要求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这是确保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因此学校应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抓好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定期组织他们进行系统操作、系统管理、系统维护等知识的培训,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系统操作指导,编制和印发系统使用手册,重视教学管理人才的引进,确保管理机构反应灵敏、工作高效,提高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三、总结

现代教学理论篇10

“罪过不是病态,也不是恐惧。人类最强烈的道德意志由于意识到存在中不可消除的罪恶事实而陷入绝望。然而,当人的灵魂陷入绝望,当它在悔过中感到悔恨的时候,它应该知道我的罪过所以会带来痛苦,只是由于我知道善才有此种可能。我所以在黑暗中感到痛苦,是因为我知道光明,是因为我不倦地渴望光明,是因为我全力以赴,以使我内心隐藏的光明有朝一日能光彩照人。”

伟大的斯拉夫民族从基督的存在中,感受生命,在痛苦的渊蔽中,追寻阳光。历史听到这个民族的声音:“起来吧,焕发出你的光芒,耶路撒冷。”

精神是神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结合,宗教是精神与精神的关系,神学使灵魂成为一种精神、一种意志和生命的主体。爱琴海不再沉睡,基督教的精神在行动,招叫了蔚蓝色的、神圣的拜占庭帝国和“第三罗马”莫斯科。从公元325年“尼西亚会议”走来,东方基督教民族以其特有的方式和信仰,以其悲情的品格,建立了自己的精神大厦;东正教神学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为生命神学积淀了一份珍贵的理性遗产。

一、东正教神学家认为,没有宗教就没有伦理道德,世俗道德中的善、良心、正义、义务与原罪、得救、爱上帝、爱心以及和睦相处的宗教道德结合在一起,成为东正教道德的主要内容。

舍弃尘世的欲望、忘我牺牲、清淡寡欲、慈悲、博爱、朴实和为穷人做善功是最高的道德使命。传统东正教弃绝自然与生命,苦行生活是拯救灵魂的最好形式,隐修生活是灵魂的艺术,对基督的爱是生命的内在太阳,人应带着上帝的思想走自己生命之路;神性与人性不可分割,人的生命并非自己的生命,而属于激励它的灵。在圣三位一体中,圣子在生于圣父之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却在圣父那里得到了新的生命,这就是赋予生命的、永远住在他里面的圣灵。

现代革新派神学家主张,平等与爱必须在人间得到显现,应关注迫切而重大的社会伦理问题,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的神人关系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关注妇女与生殖以及世俗经济伦理问题。神成肉身使基督接受人性及其历史内容;天国也可出现于此世,作为真理的见证。

列夫•托尔斯泰,俄罗斯的一面镜子,同时是俄罗斯革命神学的先驱者之一。他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对至爱与良善的苦求,不仅通过他文学话语的表达,还有他大量的神学著作。他一生中最后的转变是从一个唯美主义者变成一个宗教道德学家。他一生强调宗教的实践价值,努力使基督的学说在我们人的生活中彻底地贯彻,他对于东正教神学的反叛与颠覆,对于生命意义的肯定,影响了整个世纪。托氏的生命神学与哲学的核心在于把上帝理解为爱与至善;他认为:“上帝是爱,是对生命的爱,生命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生命到处存在,任何生命都有神圣性,生命是完整的,是统一的,上帝就是普遍的和永恒的完善。”泛生命论和泛生命伦理是他一生的追求;他发掘世界各民族有关生命意义的智慧资源,向俗世生活学习,反对《旧约》中的暴力伦理主张。托尔斯泰说:“基督教义并非一种让人恪守的法则的教义,恰恰相反,它展示为一种全新的生活观而成为人的引导,正是在救赎之途中,人们才步入一个与过去迥然不同的新阶段。”

托尔斯泰试图寻找没有基督的基督教,只是在现实生活中和农民的生活中感受基督,但他却爱基督,把他作为真理来追求;由于这种矛盾,他挣扎并呼唤,摆脱自身生命的虚伪,离家漂泊,去探询生命的本源。

费奥多罗夫,一位传奇式的禁欲主义神学家,他以独特的思想解读生命与死亡,把基督教神秘主义与生命科学技术怪异地融为一起。他认为死亡是暂时的现象,它是依赖于自然的盲目力量,我们应复活死者的生命。复活所有死去的人,科学技术、宗教和哲学都是这项行动必经之路,在复活的伟大事业里,科学技术的作用不可低估。“对物质元素及其力量的知识,可以把死去的人的身体重新组织起来,恢复原来的状态。”他对生命科学家寄予无限的希望,并号召整个社会所有人都来和科学家一起研究这个问题。费氏预示了基因时代的到来,并指明这是一项宗教的事业和宗教的理想,任何宗教都是复活的宗教,复活是神的吩咐;他说:“基督是复活者,因此作为真正宗教的基督教就是复活的事业,用复活来定义基督教是个准确的和完整的定义。”他指出,天国不在彼世,也不在人的心里,就在世界中,天国能够实现,但要靠人类的努力。

二、哲学是神学的基础与前提,神学是信仰的哲学;宗教哲学是神学与哲学之间的领域,俄罗斯宗教哲学是一种独特的神学性质的研究,是一种宗教哲学家自身的宗教体验。

俄罗斯宗教哲学家对东正教传统的批判,是为建立一种崭新的宗教神学意识,使东正教神学研究到达一个顶峰;这个历史运动的开拓者,应该是索罗维约夫。他结束了俄罗斯没有哲学的时代,俄罗斯精神通过他得到深刻的表述,并传扬给我们这个世界,东正教神学与俄罗斯哲学的完美结合,使基督教神学完成了一次历史的渊化。索氏用特殊的语言重新定义宗教与人的关系,认为隐藏着的、作为启示的绝对原则就是基督教的上帝,宗教就是上帝与人或世界联系的中介,这种联系就是作为过程的宗教意识;宗教性是个人的一种情感与爱好;基督教应从传统的束缚中获得解放,并用现代科学知识、人类的各种文化遗产来加以论证,基督教意识应是科学、哲学与神学的有机综合。索氏把神学作为最高层级的知识,科学与哲学是神学的基础,神学是其目的,反对科学、无视于科学都是错误的。“上帝-圣父就自己的本质而言不可能没有道,这是它的表现者,也不可能没有圣灵,这是它的确定者;同时道与圣灵不可能没有第一个主体,第一个主体就是被其中的一个所表现的,被另一个所确定的,它是它们共同的根源和始原。”索氏指明,人既有人性又有神性,神性也属于人,人在此世的生命是有限而相对的,但也可以修炼成永恒;上帝可以化身为人,他可以外显于“道”给世界,人是上帝与物质的联系者,人是完整的、普遍的和个性化的有机体,他是神的有机身体的存放地,他是被造物的中心,又是神的原则的实现;他相对于上帝并成为自由之身,最终人类的原则将与神的原则结合为一体,人将达到神人类,即精神上的人类,或是精神上复兴的人类;神人类是人类的使命、目的和最后的信仰;敌基督是世俗的权力,它代表恶的力量,利用人的弱点,使人屈服于欲望的现实。索罗维约夫从《圣经后典》的《所罗门智训》中获得了“索非亚”的观念,索非亚是神的身体,是被神渗透的神的物质,是基督的标志,是世界的灵魂,是人类的原则,是包含在神的本质或基督中的人类;索非亚参与社会的创造,参与宇宙过程。神学、宗教与精神科学对神秘的探索,吸引了索罗维约夫;“神秘具有整个人类机体全部生命的最高本原的意义”,神秘居于形式与物质之上,生命只有通过神秘,与绝对始原的现实性即与上帝的生命,存在着最密切的联系。索罗维约夫写道:“在任何有机体里我们都必然地有两个统一,一方面是作用于原则的统一,该原则把众多元素归到作为统一的自己身边;另一方面是已经被归为统一的多,它是该原则的确定的形式。于是我们拥有产生的统一和被产生的统一,或者作为原则{在自身里}的统一和在现象中的统一。”

叶夫根尼•特鲁别茨科伊是索罗维约夫的追随者、生命意义的探索者。他认为,只有基督教才能给出关于生命意义的肯定答复,人只有靠宗教才能寻找生命的意义。基督教是神人的宗教,作为神人的基督为生命意义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典范与希望;基督的复活彻底战胜了死亡,死亡是生命神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一元论认为上帝是绝对的,绝对只有一个;人的生命是相对的,但基督教把这种相对性消解了,把人与神、把世界与上帝用道成肉身完成统一;上帝把被造物作为朋友,他们有自由决定自己的最终命运的权利与能力,这并未破坏上帝创世的计划,而且是这一完整行动的一个环节,在人的自由与上帝的旨意之间,惟有基督实现了这种统一。索非亚是上帝关于世界的计划,是上帝关于世界的构想;被造的世界与索非亚完全不同,即上帝的理念并未实现,这个理念是世界的开始而不是结束。被造物在世界进化过程中的选择是自由的,尽管他不是绝对的、无限的。

瓦西里•罗赞诺夫,性生命神学家。在生命的纵深处,他看到的是性,世界的一切问题是从性出发的,性是人行为的基础;性对基督教是一个,性是基督教最薄弱的环节,必须建立性的神学与性的宗教,神学才是完整的;性不是功能、不是器官,已超越生理的范围,“性就是我们的灵魂”。

罗赞诺夫的性神学意识和理论被另一位著名的俄罗斯文学家和神学家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梅列日科夫斯基所接受。梅氏超越了他人对性和宗教关系的研究,把性作为重要的神学课题,认为是人和肉身最主要的内容,宗教对性的压抑与贬低是错误的,性是人与先验世界的接点;他指出:“性是唯一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与‘另一个世界的接触’,是从自己的肉体走向他者的肉体,从我走向你,是从一的秘密走向圣灵的秘密的唯一的途径。”梅氏用神学的语言与思维解析性,进行神化、美化与圣化,以至推演出永恒的女性和作为爱的圣母将拯救世界,圣母的伟大体现在让我们在救赎和复活的世界里享受肉体的甜蜜与神圣。他的“肉体唯心主义”重视地上的欢乐,基督复活的意义就在于使人的自然个体变成神人的、绝对的个性。梅氏用圣母-圣灵的偶联来结束三位一体的教义,创造了一种新的神学逻辑,以女性主体作为新宗教意识的核心,他在区分圣灵的母亲和上帝之母玛利亚的叙事中,强调圣母拯救人类的力量。他精妙地建构神圣的世界生命三部曲,以此转换人的生命的三种历史形态:第一个人类是大西岛上的人类,他们经过大洪水的洗礼;第二个是我们历史上的人类,他们是用各各他的基督宝血洗礼;第三个人类是启示的人类,他们是用圣灵、圣火来洗礼;人类必须经过艰苦的链狱过程才能通达永恒,地上的奋斗对于人类来说是与神约定的,圣父之约、圣子之约与圣灵之约是信、爱、望的伦理之约定,这正是生命的约法。

歌德认为自己的一生是“生命的诗和真理”,别尔嘉耶夫正是这样的一位伟大的思想者,他用自由主义哲学和东正教神秘主义织筑了一座精神的大厦;他一生不断追求探索生命意义的生活,解读自由、使命、生命的永恒、苦难与恶,认为人的思想应由生命的直觉提供营养;生命首先是运动,生命就是变化,生命的希望就在于超越,人在超越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生命的意义。给予是善的形式,医生比常人幸福就在于他把爱给予他的病人,他有机会获得这种给予;他说:“完成治疗病人工作的医生痛苦较少,而只能对病人同情却任何帮助也给不了的人比医生更加痛苦。”别氏以生命直觉为营养考察生命的存在与发展,并对肉体进行神化的同时,不可忘记人的个性与自由,即精神。他同时构造了世界三个伟大的神启时代:律法的启示(圣父),显现人的自然本性的神性能力;救赎的启示(圣子),人开始摆脱罪恶;创造的启示(圣灵),人具有创造本性,神的大能成为人的大能;他预告,上帝里产生人,人里产生上帝,新基督教与新时代就是积极创造的时代,创造是关于上帝的沉思,关于真、美与精神的最高生命的凝思,创造就是人的最高使命;这一切都以人的自由为基础。在自由中完成创造是别尔嘉耶夫生命的主题,更是他新宗教神学思想的核心,他把自由作为判断任何事物的标准,他认为:“没有自由既不能理解创世,不能理解原罪,也不能理解救赎。没有自由就不能理解信仰。没有自由,神正论是不可能的。没有自由,世界过程就是无意义的。”

基督教只有是自由的宗教才会有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享有自由才是完整的生命。别尔嘉耶夫对自由的理解是独特的、个我化的,他认为自由是非被造的,它根源于虚无,根源于Ungrund;自由分为两种:原初的非理性的、超善恶的自由;第二种是理性的自由,善和真中的自由,这个自由既是起点与道路,又是重点与人的目的。精神的自由不仅是上帝的自由,更主要的应该是人的自由,人是上帝的形象与理念,人是非神性的,所以自由是绝对的;“上帝要求人的是精神自由,上帝需要的只是精神上自由的人。”人的自由是一种悲剧,这就是生命的悲剧,基督克服了自由中的恶,他代我们保有了自由本身,并启示了第三种自由,即超越理性的自由,是与神恩相联结的自由。人不能被动的,而应积极地努力去争取自由,自由是唯一的拯救。上帝对存在是全能的,但对虚无、对自由不是全能的,上帝拥有自由的完满,上帝在自由之中,而不是在必然之中,上帝创造世界与必然无关;上帝就是崇高的自由,上帝是解放者,他使人类和世界摆脱奴役;“上帝不是存在,上帝是精神,上帝不是本质,上帝是生存。”人的存在是对上帝存在的惟一见证,人是无限的存在物,是有限形式中的无限,是无限与有限的综合;上帝是世界的意义与真理,是精神与自由。别尔嘉耶夫用人的“个性”解决人生存的矛盾,解决人在自由中对创造的渴望;个性永远不应该服从整体的限制,个性是一个小宇宙,“个性是精神的-灵魂的-肉体的,它超越自然世界的决定论”;个性是人的行动、人的选择、人存在的中心;人的生命必须要有上帝的关照与参与,同时人也应参与上帝的生命过程。在生命创造过程中,人没有必要谦虚与恐惧,“人的使命是成为创造者,成为上帝创造世界和治理世界的事业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拯救。”别氏大声疾呼:“每个人都承担世界和人类的命运”;而且这一切“不是你们自己说的,乃是你们父的灵在你们里头说的”。上帝的创造远远没有结束,人的创造是上帝创世的延续,这是神人共同的事业,科学技术等世俗创造活动应与宗教结合,这一末世论的行为必须获得宗教的意义,才更加强烈地推动历史的进步;天国不仅在未来,而且还在生命创造的每一个瞬间,人只有积极地创造,才能体验和感知这些极乐与幸福的瞬间。

把绝对概念作为上帝的哲学探索是俄罗斯纯哲学的特性,因此这种哲学更接近于神学。尼•洛斯基和弗兰克可称为这样的哲学家。洛斯基把肯定神学作为相对神学,没有朝宇宙的原则,上帝可以不创造世界,人可以真正获得完满的生命,上帝依照自己的形象造人是为人靠自身的自由进行新的创造。“聚和的创造”即宇宙和谐一致的创造活动,其中,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人不仅相对于外部世界是自由的,人相对于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性格、自己的过去,相对于决定时间过程的内容之规律等都是自由的,甚至人相对于上帝也是自由的。”只有自由的存在物才能真正成为道德上的善,才能与上帝保持真正和谐的关系。没有和谐就没有善。洛斯基认为,每一个活动者都在不断地获得生命经验,并通过努力可以发展和上升到存在的更高层级,部分地是靠创造来实现,另一部分则靠模仿地接受生命的更高级生命类型,产生新的生命。而对弗兰克来说,生命的意义只能是宗教性的,宗教之外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对绝对原则的寻找,而不是对偶像的崇拜,不是献身于偶像,为偶像而作牺牲,生命的意义的前提条件是:“上帝的存在和我们自己对上帝存在的参与,获得在上帝中的生命或上帝的生命。”

弗拉基米尔•洛斯基说,神学不仅是上帝的先验先知,而且是研究上帝的理论;人从神那里接受了生命,因此“他与父相等。”在这种对人与神的关系的思索中,列夫•舍斯托夫鹤立于20世纪,孤独而坚决地坚持同理性崇拜作斗争,反对普遍必然的知识对人的束缚,他有力地批判中世纪哲学家将信仰真理改造成知识真理、使雅典和耶路撒冷予以调和的努力;他认为,有关生命的启示真理来自于信仰,信仰不是知识,信仰不可用哲学基本原则或思维技术来解释;生命现实中的信仰和理性认知应该并行。阿那克西曼德早就认为,赫拉克利特的“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就是巴门尼德的“思维与存在统一”,世界上是否存在不可克服的自然性,这在希腊人的理性视界内,是个不证自明的最后最高原则,但在伦理学代替本体论之后,普罗提诺却创造了一个唯一可见的道德世界,他背叛了理性,摆脱了束缚,获得人的自由和生命的自由,因为真理本身不需要强迫。舍氏认为,科学不是表明,而是判断,它不描述现实,而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创造真理,“科学乃是理性审判的生命”。关于知善恶树的果实同真理的比较,在苏格拉底之后分化成多种派别,但真理成为普遍必然的判断却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舍氏把康德、笛卡儿以及斯宾诺莎挑选出来,就是与有意规避圣经的黑格尔区别开来;他同时用普罗泰戈拉的话表书:“既然没有诸神,既然灵魂不是不死的,既然人的生存是以生开始以死结束的短暂生命,既然我们的存在不是由看不见的线和高于我们的存在联系在一起的,一句话,既然世界万物都是有始有终的,——那么,有什么东西能够约束和有什么必要约束人的任性呢?”

当我们感受到东正教神学家的诸多深邃并充满探索勇气的神学思想时,不能忘记一位基督教辩证法大师、道德神学与伦理心理学的尝试者——鲍里斯•彼得罗维奇•维舍斯拉夫采夫。他从费希特的哲学中获取辩证法的启示,把辩证法与基督教进行结合,进而用当代心理分析学派的“升华”概念引入基督教神学意识。他认为,基督教完全是辨证的,它从始至终都在极限的概念里运动,基督教启示世人,并关注世界、生命与灵魂,我们应在基督教神学的悖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回答生命与人的各种难题。在心理分析学派的强烈影响下,他完成了令人震撼的《圣化的伦理学》,他运用弗洛伊德的“升华”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概念讨论复杂的神学问题,追求改变人的本质,强调圣化的就是被改变并升华的。他认为心理分析学派缺乏宗教情感,而法律伦理学不合理,也不现实,并与爱发生冲突,它与恩赐伦理学或神恩伦理学对持,使徒保罗曾发现潜意识的存在,这个领域可以成为肉体领域;弗洛伊德的“利比多”过于狭窄,应以柏拉图的“艾洛斯”()来替代;圣经中《雅歌》就预示了强大的升华作用。潜意识与结合共同实现人生命的过程,它们使肉体与精神充满生机,并延续和进化下去。维舍斯拉夫采夫欲创造一种完全新的与道德主义和法律主义对立的新伦理学,即“学”,这是一门宗教化的关于爱的艺术、爱的科学的学问,他这一以基督教意识和现代心理分析学说为基础的新的创造伦理学,是化身的伦理学,是在“美”中产生的“圣化的伦理学”,这是与法律伦理学对立的宗教的、恩赐伦理学。宗教神学与哲学作为研究生命与发现、感知上帝存在的工具,并通过心理科学缓解基督教与俗世的张力,使维氏成为一个自由与开放的宗教思想家。

涅斯梅洛夫,一位把终生都给于神学人学研究的神学家,他建立了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基督教人学体系,这位被东正教界认为神秘学者的人,凭借哲学家的深刻思想创造性地发见人的本质与非本质的两个“人的世界”的理论。他认为人的本质不在自然界里,只有精神的存在才是生命的本质存在,人不仅在此世存在,而且在彼世存在,这个彼世也是人生命的一个重要部分;人对有限生命实现永恒目的的思考,就是通向基督教的道路,人生命的意义就是人存在的意义;原罪的实质是“人因迷信食用禁果而破坏了神的存在理念的真理,从而使自己的存在和整个物质自然界的存在都丧失了意义。”人没有放弃上帝,上帝也没有遗弃人,他仍旧让人返回大地;但他已失去永生,死亡是原罪引起的,人类由于食禁果而不能享用生命之树,使自己的精神生命受制于因果关系的物理法则;圣子化身是上帝降身为人,接受人的本质,救赎的事业也是人的事业,人应依靠自己纯洁的道德生活投身于救赎事业中来,用我们的生命荣耀天父;人和世界可以改变,人应用基督耶稣的学说为人建立新的生活,使生命有意义。复活就是人类的复兴,就是改变天、地、人的运动,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亡不是基督生命的结束,而是新生命的开始,也预设了人的生命正在发生巨大变革;旧约亚当是自然人类的始祖,新亚当是精神人类的始祖,它所生育的后代是完全的新人,新人具有新的本质。

塔列耶夫,被称为“俄罗斯神学中道德主义最极端的代表”。他为生命神学的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一生致力于把生命哲学参进基督教哲学之中,并以生命本质与意义的研究为重点,追问生命与自然、生命与世界、生命与上帝的关系。他把生命哲学划分为横向社会生命哲学和纵向的宗教生命哲学,前者研究人类普遍的道德规范与文化,后者研究人的个性与上帝之间的关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对神学来说就是荣耀上帝,但是人又应如何理解自身的生命,人除从内在生活中显现虚无中的信仰和对上帝的爱,还应重视世俗的生命,因为他是神的生命的显现与折射,我们如此规定世界与人生,我们就成为完全的神的儿子,在我们渺小的躯体与精神之中无时无刻不反映神的伟大与万能。人是上帝创造的最高成就,创世的目的就是生命对虚无的胜利;他说:“创世的个别行为就是生命战胜虚无的一个连续的层次,直到在人身上理性和自由的生命与大地的泥土结合。”世界参与了上帝的荣耀,人参与了上帝对世界的创造,神的生命的载体是上帝,渺小中的生命的载体是人。塔氏不同意只有天上的东西和行动才是高尚的,地上的东西与行动也应表现上帝的荣耀,对上帝的爱就是一种自由生活,人的被造并没有结束神的生命在世界中启示的全部过程,上帝的创造计划并没有结束,人还不是最终目的;神的生命在世界中的启示的最高形式是精神生命;人的个性生命,即人对幸福与完善的追求,是与精神生命相对的;这种思想隐含着人的精神生命与上帝精神生命的融合,人应从心理-肉身生命完成向精神生命-宗教生命的过渡。基督给人类的生命带来意义,我们必须用行动参与基督的生命,在我们身上给圣子以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我们生命的价值和精神生命存在的目的。塔利耶夫的一生是一簇灿烁的火花,点燃了俄罗斯人的精神和催生了他们的民族意识的复苏。他坦然陈情:“我们的精神生命是不大的火花,死后的生命还是这个火花,但已经燃成包容一切的大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