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9:49

基础工程特点篇1

关键词:建筑工程;基础施工;特点

前言: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的建筑用地越来越少,城市人口却越来越多,为了满足城市地区居民生活和工作的需求,建筑的高度和层数也在不断增加,也因此对建筑自身基础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质量对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起决定作用,而地基和基础均属于地下隐蔽工程,在建筑竣工交付使用后,难以进行检查,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补救,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此,要对建筑工程基础施工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确保基础工程的质量可以满足建筑的设计要求。

一.建筑工程基础施工的现状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建筑土地面积急剧减少,人们的生活空间被一再压缩,房屋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引起了城市居民的不满和抵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筑开始逐渐向着高层化的方向发展。高层建筑的普及,使得城市的土地利用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推动着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同时也对基础施工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建筑工程基础施工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建筑施工的发展。

首先,基础的埋设较深。为了确保高层建筑的使用安全,加强建筑基础的承重能力,一般的高层建筑基础埋设都比较深,约为建筑高度的1/12,如果使用桩基础,则可以适当进行控制,可以为建筑高度的1/15,还是在不考虑桩基长度的前提下。这样的深基工程,其施工难度大,施工时间长,施工的成本也相对较高。

其次,大型深基坑工程的施工难度大。由于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中的高层建筑随处可见,为了减少工程施工时对于周边建筑的影响,施工现场作业必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深基坑工程对于地面的影响和破坏很大,在施工是必须加强对于周边建筑的安全防护措施,对于技术的要求十分严格。

最后,主楼与裙楼的沉降存在不均匀问题。一般来说,高层建筑都会设置主楼和裙楼,相互配合,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而主楼与裙楼的高度差距较大,因自身重力不同所造成的沉降也不同。因此,在实际基础施工时,要对不均匀沉降的现象进行充分考虑。

二.建筑工程基础施工的特点

1.隐蔽性

建筑工程的基础施工属于地下隐蔽工程,一般在工程整体施工完成后,会对地基基础进行相应的隐藏和处理,深埋地下,既可以利用覆盖其上的土层和混凝土层对地基进行适当的保护,避免其受到居民活动的影响或破坏,也可以使建筑整体更加美观。

2.潜在性

建筑工程的基础工程和构件由于深埋地下,在工程竣工后还会进行封闭式处理,因此,无法对其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测,其故障难以得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从而为建筑的使用埋下许多潜在性的危险。

3.严重性

建筑工程基础施工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其质量问题可以说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安全和使用,一旦出现损坏和质量问题,后期的工程质量就无法保证,进而造成重大的、不可调整的安全隐患,甚至会造成建筑整体的崩溃,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三.建筑工程基础施工技术分析

就目前的建筑工程基础施工技术看,针对不同的地形地质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基础施工技术,常用的基础施工技术有两类,分别为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和桩基础施工技术。

1.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是指位于建筑底部,承担建筑对于土层的负载作用,并且可以保持基本不发生形态变化的基础性地层结构。在对地基基础进行施工时,考虑到地基的作用和重要性,必须坚持几个基本的原则:坚固性原则,可靠性原则以及抗压性原则,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建筑施工地区的不同,受各地的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对于建筑地基的要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就需要建筑施工人员对施工地区的地质和环境进行一定的勘察和了解,参考建筑设计图纸的要求,对建筑的地基基础施工进行合理安排,保证地基可以满足建筑的整体要求。要对地基的土层进行加固和处理,确保基础的牢固可靠。

2.桩基础施工技术

桩基础,是指通过设置在岩石或土层中的桩以及桩顶上联结的承重平台,共同构成建筑基础,或者由桩与桩直接相连而成的单桩建筑基础,是建筑基础施工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施工方式。桩基础的作用是加强建筑基础的坚固性,使建筑更加牢固,减少建筑的安全隐患。

建筑桩基根据其作用可以分为抗压桩、抗拔桩以及岩土挡桩,而根据其施工方法的不同,又可以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这里对应用最为广泛的灌注桩的施工技术进行分析。灌注桩主要有三种类型,即沉管灌注桩、钻孔灌注桩以及挖掘桩,其施工的方法都是采用灌注桩的基本方法,但是也存在细微的差距。

首先是沉管桩,指通过锤击振动的方法,利用振动的冲击力进行沉管开孔的灌注桩,其施工设备较为简单,施工速度快,成本相对较低,优势明显,但桩身强度较差,易产生断裂,造成质量事故。因此在对管道进行拔出时,要适当放缓速度,同时管体内部的混凝土必须保持量的充足。

其次是钻孔桩,可以直接在地面打孔埋桩,在埋桩之前,需要对桩孔的位置进行清理,将孔内的泥土清除,然后将钢筋笼下放,灌注混凝土成桩。在进行施工时,一般会利用泥浆来保护孔的四周,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之后是挖掘桩,与钻孔桩相似,运用人工或机械设备进行挖掘和打孔,要随时对桩孔进行防护措施,浇灌或者喷射混凝土浆,形成护壁防护措施,并在防护圈之间利用钢筋进行连接,在深度满足要求后,对桩孔进行扩大,之后安装钢筋笼以及浇灌混凝土成桩。

四.建筑工程基础施工的质量控制

1.加强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

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手段,对施工现场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调配,保证施工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确保基础施工的质量。在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时,要随时跟进工程施工进度,确保管理的全面性和全程性,做到有始有终,只有确保分项工程质量合格后,才能继续进行下一个项目的施工。

2.加强对于工程测量的控制

准确而全面的测量数据是工程施工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基础施工相关的技术人员和测量人员要严格按照设计的要求和相应的规范标准,确保工程数据测量的准确性,减少人为原因造成的数据误差,从而保证建筑工程基础施工的质量。

结语:总而言之,建筑工程基础施工是工程项目施工的首要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提高建筑整体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确保其质量符合建筑的使用需求。同时,要加强对于施工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升其对于基础施工的重视程度,减少人为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切实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程丛钢.建筑工程基础施工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6):1-5.

[2]刘海永.现代高层建筑基础施工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13,(20):32.

[3]朱家峰.关于房屋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特点分析[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2,(8):18.

基础工程特点篇2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特点施工有效性施工技术

我国的地域面积广阔,房屋的样式丰富,不同的建设类型的地基实际情况也不同,因此我们要对现存的房屋地基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房屋建设的地基问题,首先要分析现行的地基建设存在的障碍和不足,然后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办法。

1、房屋建筑地基的基础工程施工特点

1.1多发性

近年来房屋质量检测数据表明:我国的房屋整体质量不高,质量房屋的坍塌事件时有发生,主要是施工不当引发的,给国家的经济和人们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1.2潜在性

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必须是后一项施工在前一项施工的基础上运作的,环环相扣,互相依托。所以有些问题在建设中并没有被发现,却是潜在的,只有后一项施工开始,才能发现问题,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进行每一项施工的施工完毕后的系统的质量问题检查,并进行系统的数据收集和保存的原因所在。

1.3严重性

地基是支撑整个房屋的基础,如果在初期的建设施工过程中没有夯实基础,那么后期的建设无法保证,将存在重大的不可调整的预防的隐患问题。我们都知道,地基一旦确定使用,在后期的建设过程中,即使发现问题,处理也是相当困难的,而且资金的投入相当的大,稍有疏忽就会造成对居民人身财产的重大损害。而地基的局部问题又是不易察觉的,可能在后期的施工中逐渐的被影响产生。

2、确保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有效性

2.1重视工程勘查的准确性

对于建筑物地基的隐蔽事故是可以提前的预知和发现的,这样就相对的减少了事故带来的损失,基本上若想做到事前预测需要全面、准确的进行勘察,并详细的记录具体的数据。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范围和途径,确立不同的全方位的实地勘察工作。对于勘察的结果尤其要加大重视,按照实际进行数据记录,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不得隐瞒不报,不得忽视不报。此外,在勘查时要重视对钻孔深度的选择。深度必须符合事前的评估深度,不符合标准的深度由于不能进行数据的准确分析,而必须放弃使用,这是对施工建设的负责。

2.2提高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地基的基础建设必须经过专业人员的设计。设计时要参考建筑物使用的途径,建筑物周边的气候和环境,建筑物的具体的图形结构,建筑物地基的地质状况等,充分进行实地的勘探之后,在经济与实用中间找到最合理的均衡点,保证建筑物在最节省资金的前提下,提供足够的使用要求。设计人员必须要慎重对待工程勘查报告提供的地基承载力建议值,计算要科学准确,对于数值不明确的一定要进行重新的测量或者是计算,保证结果数据的精准。在施工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沉降或者是倾斜的现象,必须要立即停止施工作业,找到问题的原因,只有在解决了问题之后才可以继续施工,这一点要引起施工单位的足够重视,加大平时建设中的检查。

3、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

文章以某住宅工程为例,阐述如何提高现代房屋建筑的地基质量。该工程为框架结构7层,下设架空层,层高2.1m,上层层高均为3.0m。

3.1地基基础的选型

建筑物与地基的连接地带我们称之为基础。建筑物的所有承受负荷都是通过基础然后传给地基的。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地基基础分为独立基础和筏形基础。每一种类型都有自身的使用局限和优势,要结合实际的情况而定。基本上来说,独立基础的使用成本低,地基的承载力足够下,适宜采用这种方式。而对于那些地基相对较差,而建筑物又相对较高的矛盾体,我们必须加大接触面积,此时的独立基础已经不能发挥功效,需要使用筏形基础,它的使用费用比较高,但是效果比较好。施工单位要避免因为经济的因素而早需要使用筏形基础时,退而求而其次,达不到质量标准,同时也要避免经济的浪费,在不需要采用筏形基础时,浪费资金成本。如果地基是软土性质的,没有足够的承载力,那么则需要采用必要的措施进行改善。这种地基系基本的组成物质是混有杂土的淤泥,淤泥具有一定的粘着性,在设计之初的实地考察时要检测其均匀性,并提供相应的数据参考。经过初步的笼统计算之后,要做早期的均匀分布的作业管理。依据不同的荷载位,相应的选择筏形基础或者是筏形基础。

3.2地基基础施工技术与措施

以淤泥为主的地基填充材料,表面土层又没有达到一定的厚度,必须运用技术手段尽量减少对其的的扰动,当然填充材料也可能是均匀性等都较之淤泥好很多的建筑垃圾和施工中的等,是相对来说比较适合用作持力层的,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相关的填充材料必须经过人工处理,达到标准数值的才能成为填充材料。具体的每一种地基的处理措施和手段的选择,应该考虑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具体的使用途径,施工单位的实力和技术条件等等,经过比较对比,最终确定合理的方案。对地基进行处理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其刚度以及强度,这样对于建筑物的承载能力也就相对的提高,提高建筑物的质量和稳定性能。同时施工单位不能忽视施工中的质量检测,任何的解决办法在实际的运用当中,必须伴随一定的质量监督管理,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必须停工整改。另外对于符合标准的要准确记录,为其他的建筑提供模范案例。地基处理后,对于建筑地錾变形必须采取适时的检测,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换填基层法、强夯法、沙石桩法、预压法、石灰桩法、灰土挤压桩法和土挤密桩法等。每一种方案都有其自身的适用范围和使用的局限性,因此具体的应用要与实际情况相适应。比如建筑物的实际使用功用,以及相应的施工单位的施工条件和施工水平等多重因素,经过数据的评估之后决定。本工程结合地质情况差,建筑物的实际施工前必须依据实际的情况适当的采取桩基础或是人工处理的手段,尽量的降低沉降速度和深度,加强整体稳定,以满足建筑物在实际的使用当中不断提升的荷载能力。针对超长结构的处理,我们一般采用的做法是设置施工后浇带。但是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当地下室结构超长过多,设置后的浇带不能满足温度等问题的达标,此时需要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选择合适的区域地点,在一定的高端技术保障之下,确保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和微膨胀剂的配合比准确,结构设计应对地下室结构部位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采取措施。在施工中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是设置永久变形缝,还是在施工阶段沉降后浇带,应具体的依情况而定。以天然为基础了,保证裙房基础埋深至少2m,不能达到数值的,要通过计算与高层建筑的架空层贯通,期间设置沉降缝,基础埋深基本相同,沉降缝间使用硬质材料填充,可以避免墙体裂缝现象的发生。最近几年,地基的沉降问题屡次出现,这一方面因为受地下水抽取的影响,重要的是受建筑施工的质量的影响。地基只要出现沉降,带来的危害和后果将是不可估量的。目前,我国的房屋建筑业多采用复合地基方法来解决高层建筑主体和裙房之间差异沉降问题。在实际的建筑过程中,具体方法的选定需要顾虑多方的因素,最终确定合理的方式。因此,施工前的设计计划是保证,必须提高设计的科学合理性。房屋的建设施工是为了给居民提供便捷的生活的,是本着利民的角度出发的,最终也要落实到实处,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安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对于房屋建筑的质量的把关。而房屋的质量又依托在地基的建设中,归根结底必须提高地基的建筑质量。要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首先对施工前的数据分析处理,提出科学的施工计划,然后在具有施工实力和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工作,工作过程中要严格的检查质量问题,一旦发现及时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彻底的解决掉房屋的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基础工程特点篇3

河南博慧方舟咨询发展有限公司河南郑州450051

[摘要]文章介绍了输电线路基础形式,描述了常见基础类型,并进行了详细分析比较。对基础提出了优化方案,提出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对环境影响,优化造价,节约工程投资。

[

关键词]输电线路;基础形式;基础优化

输电线路能否安全稳定的运行,铁塔基础的设计至关重要,各种不同的基础型式具有不同的工程特点,其承载能力、材料耗量、施工土石方量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各不相同。对输电线路铁塔而言,部分塔位的地形可能十分复杂,需要设计者根据不同塔位的地质、地形条件及周边环境合理地选择基础型式,充分利用各种基础型式的优点,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将工程建设对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减小。输电线路基础工程施工的工期一般会占整个工程工期的40%~60%,费用约占工程本体造价的15%~30%,运输工程量约占整个工程的70%~80%。因此,选择合理的基础设计方案并将其进行优化设计,可以有效地控制整个工程的造价。

1.基础选型原则

在选择基础型式时,主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⑴根据工程地质特点及周边环境,通过分析比较,结合两型三新及全寿命周期的管理理念,选择相应的基础型式。

⑵根据合理的设计方案尽可能降低施工难度。

⑶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采取经济合理的基础型式,尽可能做到既经济又环保,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破坏。

⑷充分利用原状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高、变形小的力学性能,积极采用掏挖基础。

⑸对于特殊地段提出有针对性的基础型式及处理方法。

2.常用基础型式

多年来我国输电线路工程中所使用的基础型式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如:大开挖式基础、掏挖式基础、钻孔灌注桩基础以及其它特殊类型基础等几大类。

⑴大开挖式基础

大开挖式基础一般可分为钢筋混凝土刚性基础、钢筋混凝土柔性基础、钢筋混凝土拉压式基础及板式基础都属于现浇式基础,其施工时都是先将基础的基坑开挖成形,然后根据基础的形状支模再进行混凝土的浇注,等混凝土浇筑完成并完成养护后,再将基坑回填。

⑵掏挖类原状土基础

掏挖基础主要使用于地下水位埋藏较深的黄土、丘陵、山区或其它土质条件较好,能够掏挖成形的地区,属于原状土基础,具有环保的特点。

⑶灌注桩基础

灌注桩基础一般使用于在杆塔基础作用力较大、地质条件较差、基础露头过高、跨河、在河中或河滩立塔的塔位,该种基础型式按照施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钻孔灌注桩基础和人工挖孔灌注桩基础两种。

⑷其它特殊类型基础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类型的工程地质条件和特殊需要,有时铁塔可能会需要采用比较特殊的基础型式,比如:在工程抢修时采用预制的装配式铁塔基础或在煤矿区采用的联合式基础。

3.基础方案分析比较

常用基础型式有:钢筋混凝土刚性基础、钢筋混凝土柔性基础、钢筋混凝土拉压式基础、掏挖式基础。各基础型式的特点如下:

⑴钢筋混凝土刚性基础

优点:该基础型式对工程地质条件的适用性较强,在我国各电压等级的线路工程中大量采用,具有非常丰富的使用经验,施工工艺成熟,且该基础使用钢筋量少,底板不需绑扎钢筋,施工简单方便。

缺点:与钢筋混凝土柔性基础相比,其混凝土用量较大;与掏挖式基础相比,其施工时土石方工程量较大,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大于掏挖式基础。

⑵钢筋混凝土柔性基础

优点:该基础型式对工程地质条件的适用性较强,在我国各电压等级的线路工程中普遍采用,具有丰富的使用经验,施工工艺成熟。由于该基础主柱,底板和台阶也均配置有分布钢筋,因此其底板和台阶厚度均可薄于钢筋混凝土刚性基础,当铁塔的基础作用力较大时,采用此种基础比相同条件下采用钢筋混凝土刚性基础显著节省混凝土用量。

缺点:由于主柱、基础底板和台阶配置有分布钢筋,故施工比一般的钢筋混凝土刚性基础复杂;与掏挖式基础相比,土石方工程量较大,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大于掏挖式基础。

⑶钢筋混凝土拉压式基础

优点:对大角度转角塔而言,处于转角外侧的两个基础主要承受上拔力,转角内侧的两个基础主要承受下压力,若内外侧基础均按同一尺寸设计,则不能充分利用基础作用力的特点,造成基础材料不必要的浪费。针对此特点,大角度转角塔的基础可根据情况设计为拉压基础的型式,外侧基础以抗拔为主,内侧基础以抗压为主。

缺点:基础施工比一般的钢筋混凝土柔性基础复杂;与掏挖式基础相比,土石方工程量较大,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大于掏挖式基础。

⑷掏挖式基础

优点:该基础型式土石方工程量较小,对地形和植被的破坏也较小,可以充分利用原状土的特性,提高基础抗拔能力;同时,浇注混凝土时不需支模,浇筑完成后不需回填,施工方便,可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施工费用。

缺点:该基础型式对工程地质条件的要求较高,在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土质破碎、基坑开挖难以成形的塔位不适用;在基础作用力较大、地基承载力较低的地区使用时,混凝土量较大。

4.基础优化设计

与建筑行业相比,杆塔基础所承受的荷载特性复杂,基础在承受拉压交变荷载作用的同时,也承受着较大的水平荷载作用,杆塔基础要保证地基和基础自身强度能够抵抗竖向力和水平力的共同作用才能实现整个基础体系的稳定。

基础的优化就是要结合地质情况和基础结构的受力特性,降低竖向力和水平力对地基及基础的影响,从而达到降低材料耗量、节约造价的目的。

5.总结

⑴基础方案的选择应结合铁塔型式、地形地质特点及运输条件,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合理地选用受力合理、安全经济、利于环保的基础型式,并尽可能降低施工难度。

⑵为大力推进输变电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建设“两型三新”输电线路,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在土质不宜掏挖成形的地段选用设计经验成熟,施工难度较小的钢筋混凝土刚性基础、钢筋混凝土柔性基础和钢筋混凝土拉压式基础。在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易于掏挖成形的地段优先选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掏挖式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殿生.电力工程高压送电线路设计手册[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基础工程特点篇4

关键词: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技术;施工建设;建筑工程项目;基础结构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279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7-0103-02Doi:10.13535/ki.11-4406/n.2016.07.052

众所周知,对任何一个建筑工程项目来说,基础结构都是比较核心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点对水工建筑物而言也不例外。但是要想最大程度上提升水工建筑物基础结构的施工效果却并不简单,因为水工建筑物的特殊性,其在施工过程中面临的外界环境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其面对的问题不仅包括一般建筑物基础结构的一些处理难点,还涉及水工建筑物自身施工的一些特点,针对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技术的应用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和研究也就显得极为重要。

1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技术特点分析

所谓水工建筑物,主要就是指和水资源相关的一些建筑物类型。对这些建筑物的使用来说,其主要就是用以调节和利用相应的水资源,促使其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比如我们最常见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就是代表性较强的一种水工建筑物。对这些水工建筑物的施工建设来说,其和一般的工程项目相比,存在的差异性是比较明显的。尤其是具体到施工过程中,因为其施工环境的不同,相应的注意事项和施工要点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同,这一点对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技术的应用来说也不例外。详细分析来看,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技术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1外界环境恶劣

从水工建筑物施工的环境方面来看,因为其施工现场和水资源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对基础结构的施工建设来说,其更是和水资源牵连较大。而我们都知道水分的存在对水工建筑物基础结构的稳定性来说影响较大,进而也就给具体的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技术造成了较大的困扰,提升了其相应的施工难度。这一方面的影响和干扰是当前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技术应用的一个最大特点,同时也是最为需要引起关注的一个要点所在,只有恰当处理好了这一方面的问题,才能够保障整个基础处理的有效性。

1.2复杂性较高

从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来看,其相对应的复杂性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对很多的处理过程来说,其可控性不高,极难针对每一个施工操作环节进行全面的控制,进而也就给基础处理技术的应用造成了较大的麻烦,影响其施工的效率和质量。这种复杂性的呈现一方面是由基础处理技术应用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的,其主要是存在于水工建筑物的地下部分,因此其可控性就不是特别高,进而也就会给具体的施工造成较大的困扰。另一方面,这种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技术的操作程序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也是比较繁琐的,需要注意和把握的要点内容也就相对比较多,其复杂性也就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1.3沉降问题更为突出

对水工建筑物基础结构的使用来说,相对其他建筑物,这种水工建筑物出现沉降问题的概率更高。这种沉降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水工建筑物基础结构所处的特殊位置所决定的。正是因为其所处环境中水分的含量较高,因此不仅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基础结构会受到水分的干扰,影响其最终的稳定性,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其基础结构依然会不断地遭受到水分的干扰和侵蚀,同样也更容易出现一些沉降问题。由此可见,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出现沉降问题,也就更加需要针对基础处理技术的使用进行充分的关注。

1.4难度较大

相对一般建筑工程项目的基础结构处理工作来说,这种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技术的应用整体难度是比较大的。这种较高的难度不仅体现在具体的施工处理过程中,因为其基础处理技术的复杂性而表现出来,更为主要的是体现在整个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技术的施工前期。在相对应的设计以及规划方案中同样具备着较高的难度,需要各个环节的人员给予高度的重视,保障其设计规划的可靠性,进而为后续的施工打好基础,并保障后续施工的难度得到较好的控制。

2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技术的应用

2.1加强对地基的分析勘测

对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技术的应用来说,其针对不同的地基类型应该选择不同的处理技术手段。因此,要想最大程度提升其地基处理的效果和水平,就应该首先针对其相应的地基基础进行全面详细的勘测分析。针对我国水工建筑物施工的现状来看,需要引起相关人员高度重视的地基类型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2.1.1杂填土地基。该类地基在水工建筑物施工中是比较常见的,并且其对基础处理技术的影响和威胁也是极为突出的。该种地基结构之所以不利于在水工建筑施工中进行运用,主要就是由其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其地基结构内部的填料比较复杂,尤其是随着周围群众生活中垃圾的不断堆放而产生的地基类型。这种杂填土地基必然会对水工建筑物基础的施工造成较大的影响和干扰,需要进行恰当有效的处理和控制。如果不经处理直接进行使用,必然会给最终的基础处理效果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

2.1.2软土地基。这一类型的地基在水工建筑物施工中是最为常见的,因为水工建筑物所处位置就存在着大量的水资源,而这些水资源的存在也就必然会导致土质中水分含量有所增加,进而形成了软土地基。对这种软土地基来说,其对任何一种建筑物的构建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尤其是会造成建筑物失稳现象的产生。这一点在水工建筑物的施工中也不例外,同样需要在基础处理技术的应用中进行严格的处理,避免直接采用这些软土地基进行操作。在这种处理过程中,还应该着重加强对排水的关注,力求把会影响到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的一些多余水分充分排出。

2.1.3膨胀土地基。膨胀土地基和软土地基比较相似的一点就是,其含水量同样是比较高的。因此该种地基类型对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来说同样是极为困难的,也就需要选择最为恰当的一类技术手段进行控制和解决。对这种膨胀土的处理来说,其相对软土地基的处理来说更需要引起高度的关注,尽可能地保障其相应的施工技术手段能够充分有效地提升膨胀土的强度,降低内部的间隙,保障其稳定性,促使其为水工建筑物提供较好的支撑力效果。

2.2基础加固处理技术

对具体的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技术的应用来说,其最为关键的要求就是应该保障其具备较为理想的稳定性,而要想提升其施工的稳定性,就应该重点针对基础结构的加固进行恰当的处理。在当前水工建筑物基础加固处理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手段就是灌浆法。对这种灌浆法的使用来说,其能够有效地提升整个基础结构的稳定性和坚固性,确保其能够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表现出较为理想的效果和价值,尤其是对各种水工建筑物的持久服役来说,其积极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具体到灌浆加固技术的应用中来看,其所用的浆体主要就是水泥砂浆,通过相应的钢管结构把这种水泥砂浆灌注到需要进行加固的部位,进而也就能够提升其整体的加固效果。这一点对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技术的使用来说是比较关键的,尤其是对以往水工建筑物基础结构施工中存在的一些裂缝问题来说,具备着较强的控制效果。一般来说,为了更大程度上提升其加固的效果,还可以采用一些配料来进行辅助施工,以保障其在这种水工建筑物比较特殊的施工条件下具备较为理想的效果和价值。

2.3防渗处理技术的应用

在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防渗处理技术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和水工建筑物的基本施工特点和要求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水工建筑物自身所处的环境就存在着大量的水分,因此相对应的也就更加需要进行防渗处理。如果防渗处理效果不当,必然就会导致其相应的施工效果受影响。具体到水工建筑物的后续使用中来看,这种防渗的必要性也是极为突出的。水工建筑物的基础结构在后续的使用中必然会长期遭受相关水分的侵蚀,因此,也就更加需要进行防渗处理。对这种防渗处理技术的使用来说,主要就是通过构建混凝土防渗墙的方式来进行操作,而对这种混凝土防渗墙的构建来说,为了提升其防渗效果,还应该针对裂缝进行恰当的弥补,这也就用到了灌浆技术。

3结语

综上所述,对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工作来说,其必要性是极为突出的。但是相对水工建筑物的施工特点和环境特点来说,这种基础处理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这就导致了相应基础处理技术的应用表现出较高的程序复杂性,这种程序复杂性也进一步提升了处理的难度。因此,也就更加需要相应的施工人员以及研究人员重点针对技术手段的选择和应用进行有效分析,提升其处理的实效性,尤其是要重点围绕地基的分析勘测、基础加固处理技术以及防渗处理技术这三种重要的处理手段来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把关,最终才能够不断提升其基础处理的效果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田淑娟.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技术的运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5,(18).

[2]凌刚龙.综论水工建筑物的基础处理[J].门窗,2014,(12).

[3]陆艳.论水工建筑物的基础处理[J].江西建材,2015,(9).

[4]杨代齐.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探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5,(8).

[5]于善霖.水工建筑物施工软基处理对策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9).

[6]马库,李洪刚.夯扩在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中的施工技术[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6,(4).

[7]鲁一晖,窦铁生.水工混凝土建筑物的检测、评估和缺陷修补回顾与展望[J].大坝与安全,2004,(5).

基础工程特点篇5

关键词:小桩深厚软土地基工程特性

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地资源的日趋欠缺,很多工程要在软土地基修建,特别是对于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软土层还特别的厚,所以对于这样的地基应该有既经济又合理的处理措施,本文将介绍小桩这种处理深厚软土地基的措施。

1.软土

1.1软土的工程特点

软土是指淤泥、淤泥质土和部分冲填土、杂填土、饱和松散细沙与粉土及其他压缩性土。一般是第四纪后期在滨海、湖泊、河滩、三角洲等地质环境下沉积形成的,还有部分冲填土和杂填土。这类土的物理特性大部分是饱和的,含有机质,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孔隙比大于1。这类土的密度小,抗剪强度很低,压缩性较高,渗透性很小,并具有结构性,各向异性等特点。沿海地区软土地基土质构造更复杂,因有的是长期的地质作用形成的深厚的软弱土域,有的是人为造成的,例如围海造田等。软土具有以下主要的工程性质:(1)含水量较高,孔隙比较大。(2)抗剪强度很低。(3)压缩性高。(4)渗透性很小(5)在荷载作用下结构性强(6)具有很强流塑性(7)抗震性能低

1.2软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现在软土的地基处理措施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换填法。适用于软土厚度小于2m的地基,它是施工工艺简单,但费用比较高。

(2)夯强法。对于砂土地基及含水量在一定范围内的软弱粘性土地基,可采用重锤夯实或强夯。工程特点是:工艺简单,效果好,速度快,费用比较低,节省材料,不需要预压,适用土层范围广,但对于饱和的淤泥质粘土和淤泥则要慎重,否则容易出现橡皮土等不良现象。

(3)挤密砂桩、碎石桩加固法。属于复合地基的一种,当软土层较厚,换填处理比较困难,地基土属于非饱和粘性土或砂土时,采用挤密砂桩或碎石桩加固法,可以使地基土密实,容重增加,孔隙比减少,防止砂土在地震或受震动时液化,提高地基土的抗剪强度和水平抵抗力,减少固结沉降,使地基变均匀,起到置换、挤密、排水作用,防止地基产生滑动破坏,减少固结沉降,提前完成沉降,减少沉降差。

(4)预压处理。分为超载预压、等载预压和欠载预压等,在路基稳定,沉降量不大的路段采用预压处理可降低土的压缩性,提高抗剪强度。它的特点是施工工艺简单,工期较长,超载预压的时间一般为6个月。

(5)旋喷桩。旋喷桩可分为粉体喷射桩、高压喷射注浆法等。对于强度低、压缩性高、排水性能较差的软土,采用灰土桩(水泥土桩、石灰土桩、二灰土桩等)与地基组成复合地基,大部分荷载由桩体承受,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工后沉降。它的施工工艺比较复杂,需要配置专门的旋喷设备,目前常用的粉喷桩,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处理方法,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与相似的浆喷桩相比地基柱体承载力要高,加固作用快,加固效果好,工期短不需预压;二是安全可靠,无污染,水泥在水化时,可吸收土基中的水分,增加软土地基承载力,减少压缩量,加快软土地基的沉降率。利用粉喷桩施工造价较高,处理效果可靠,适用土层范围广。

(6)爆破排淤。适用于薄层软土或沼泽土地区。

(7)小桩基础。小桩的工程特点适合于深厚的软土基础的处理,能很好的改善软土的抗震性能。下面将对其做具体的介绍。

2.小桩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在电力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日益增加。目前,软土地基中杆塔基础的主要形式是扩展式基础。扩展式基础设计计算方法简单,但基础方量和开挖工程量大、占地面积大,施工机具笨重,搬运困难,小桩却不存在这样的工程问题。

2.1小桩简介

小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意大利,1982年传入我国,并开始引起重视。小桩又称为微桩,树根桩等。小桩的直径一般小于400mm,长细比很大,一般大于30。它是采用钻机成孔,压力注浆这样的施工工艺而成的一种小直径桩。

下图是一些工程中用到小桩形式:

图一小桩图二:小桩群

2.2小桩的工程特点

小桩可承受交替荷载,技术安全可靠;工程经验表明小桩能够提高地基的抗震能力;具有较高的单桩极限承载力,小桩的单桩极限承载力一般为1000kn左右;长细比甚大,单桩耗用材料少;当作业区狭窄或底下障碍物众多时,采用该技术机械进出场所和施工均很方便;小桩施工时无振动和噪声污染,在公害受到严格限制的市区作业尤其适用;小桩具有很大的表面摩阻力等。

小桩的施工过程如下:绑扎钢筋笼和二次注浆管、桩位定位、成孔、清孔、下钢筋笼、下一次注浆管、投放碎石骨料、往一次注浆管内注浆、初步成桩、浆液初凝后二次注浆、最终成桩。在二次注浆工艺中注浆压力增大,浆液可以填补一次注浆留下的骨料缝隙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小桩的承载,工程经验表明大约可以提高20%一30%。小桩的特点使其很大的工程实用性,特别是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深厚软土地基更是首选的处理措施。

3.工程实例

3.1工程概况

秦杭线全线路采用双回铁塔,基础作用力相当大。由于线路处于杭嘉湖平源地带,地质条件较差,从下面的地质条件表格可以看出他属于深厚的软土,基础配置难度很大。原来设计采用扩展式基础,设计基础长7.8m宽7.8m埋深2.0m,工程量大,施工难度也较大,而且基础占地面积大。后经研究改成了小桩基础,这样减小工程量、降低施工难度、减少基础占地面积。

表1:本工程地质条件

表2:此工程的工程造价会总表:

对此工程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实体基础总造价是44538元,小桩的总造价是40992元,这样小桩既满足了工程的需要,又达到了节约的效果。

4.结束语

小桩的工程特点决定了的它在处理软土地基方面的使用性。微型桩应用于软土地基中输电线路杆塔基础工程中,具有施工方便、技术可靠、造价合理的优点。与实体基础相比,采用小桩基础能够有效地减小工程量、降低施工难度、减少基础占地面积等。小桩直径小、表面积大,单方混凝土的承载力高,桩位布置可以充分考虑荷载的方向,布置成斜桩,最大程度地发挥桩的轴向承载力,特别适用于杆塔建筑物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慧东,聂秋祥.微桩承载力分析及其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4年3月

[2]谢雁.软弱地基处理的设计与施工.安徽建筑,2007年

[3]吕凡任,陈仁朋.软土地基上微型桩抗压和抗拔特性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3月.

基础工程特点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条式基础;箱形基础;构造;施工

条式基础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条形基础,它是基础长度比宽度大的一种特别的基础形式如果按照其上下部分可以将其分成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和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式基础,条式基础在应用的过程中具有非常好的抗弯抗变形能力以及抗剪的能力,所以其在施工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在竖向荷载相对较大,同时地基承载力也相对较弱的基础工程当中,箱形基础是混混凝土底板、顶板和侧墙及内隔板构成的一个结构,其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抵抗较为严重的不均匀沉降,所以其也比较适合使用在软土地基上面积不是很大,或者是上部结构分布比较松散的基础结构当中。

1建筑基础工程中条式基础的构造与施工特点

1.1构造

首先是条式基础边缘的高度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得到十分严格的控制,一般情况下,其高度应该控制在200mm左右,阶梯形式的基础每一个台阶的高度都应该控制在300到500毫米之间。其次是建筑工程的地基厚度通常都会设置在100毫米左右,在施工的过程中也应该采取强度等级为C10的混凝土作为主要的施工材料,建筑施工中基础钢筋混凝土的强度应该处在C15之上,底板位置受力钢筋的直径一定要在8mm之上,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相邻底受力钢筋之间的间距必须要在200mm之内。此外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一定要严格的根据当前国家颁布的相关规范去确定插筋锚固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地基结构自身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2建筑基础工程条式基础的施工特点

在工程建设得到时候,基础自身的承载力、刚度以及变形承受能力将会对建筑自身的承载力、安全性和可靠性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所以在施工的过彻骨中一定要对其特点予以全面的掌握和了解,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在对基坑进行施工处理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完成验槽环节,同时还应该把局部出现的全岩土层做彻底的清理和开挖,之后对灰土层或者是砂砾层进行回填和夯实处理,直到基底处于平整的状态,此外还要在这一过程中将浮土或者是杂物进行彻底的清理。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的一点就是要在成槽质量验收和检验合格之后,才能对地基实施混凝土浇筑施工,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地基土出现严重的振动或者是变形和沉降现象,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土层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从而使得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都得到了非常有效的保证。在地基强度达到相应的标准和要求之后就可以在地基的弹线上进行探险和支模施工。在铺设钢筋网片的时候,在其底部位置应该采用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完全一致的水泥砂浆,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混凝土浇筑施工的质量和水平。最后一点就是在钢筋混凝土浇筑施工正式开始之前一定要对模板上方的垃圾和浮灰进行全面的清理,如果模板上方已经出现了大片的锈迹还可以采取各种除锈的手段对其进行处理,这样才能切实的保证钢筋的清洁性和干燥性。在进行混凝土浇筑之前,还要对模板进行养护和润湿处理,这样局可以更好的保证模板自身的强度不会受到不利的影响。混凝土的强度一旦有了保证,建筑工程自身的强度和稳定性也就得到了非常好的保障。

另外在分层进行阶梯形基础混凝土浇筑中,每一台阶混凝土浇筑浇筑完成之后应该稍停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之后再继续下一台阶的混凝土浇筑。同时在初步完成阶梯形基础混凝土浇筑之后,需要进行上层台阶混凝土浇筑,这样可以有效防止下层台阶混凝土浇筑中出现混凝土溢出现象,以及防止上层台阶根部出现质量问题。然后磨平台阶表面上鼓起、气泡等不平整的部位,从而保证台阶表面的平整性,而对于建筑工程锥形基础来说,其斜面部分的模板支设作业应该在分层进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进行,且采用定位机将模板和浇筑的混凝土压紧、压实,进而防止模板出现浮土、积水等不良现象,从而确保钢筋混凝土锥形基础的整体承载力、具有足够的刚度与强度,保证建筑工程地基的稳定性和安全使用性能。

2建筑基础工程中箱型形基础的构造与施工要点

2.1建筑基础工程中箱形基础的构造要求

在建筑基础工程中箱型基础的构造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箱形基础。为了防止建筑工程的基础出现较大程度的倾斜现象,应高确保箱形基础在平面布置上的对称性,以此减少基础荷载的偏心距,而且要求基础荷载的偏心距不宜高于基础底板面积抵抗矩与基础底面积之比;其次,箱形基础的高度一般在建筑物高度的1/8-1/12之间取值,且箱型基础的高度不宜低于其长度的1/18;此外,钢筋混凝土底板、顶板的厚度应该满足建筑物柱、墙的冲切验算要求。,对于底板、顶板厚度的计算和确定应该根据其实际受力情况,具体地讲在建筑基础工程中基础底板的厚度一般在内隔墙间距的1/10-18/之间取值,而基础的顶板厚度取值范围一般是在20cm-40cm。且要求建筑内隔墙的厚度不宜低于20cm,其外墙厚度不宜低于25cm。最后,箱行基础的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

2.2建筑基础工程中箱形基础的施工特点

建筑基础工程中箱形基础的施工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做好箱形基础施工的准备工作,先勘察施工现场的地基土质情况、水位地质条件淮确掌握全面的地基工程信息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地基基底标高、基础轴线尺寸,同时需要在完成基槽(基坑)之后进行质量验收。确保混凝土配合比和水泥配合比,制定可行性高、科学合理的地基施工方案;第二还应该严格控制和监督水泥、水、砂石与外加剂、钢筋、添加剂、隔离剂等等施工材料的质量,确保施工工具和机械的配套和准确到位,同时对钢筋材料在投入使用之前应该采取防腐除锈的措施,确保钢表面的清洁。而使用的水应该是自来水或者不含有害物质的纯净水,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应该确保水泥材料的质量。选购具有防渗能力墙、粘性度大等优点的优质水泥材料在合适的水泥比的基础上再加入适量的外加剂、水性隔离剂、甲基硅树脂等,从而可以提高钢筋混凝土浇筑的质量。

结束语

在当今的建筑施工过程中,条式基础和箱形基础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同时,其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更大,这两种基础形式可以很好的提升地基自身的承载力,同时也使得建筑自身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了更为强大的保证,同时采用这两种基础形式还能十分有效的控制工程的造价和投资,为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基础工程特点篇7

【关键词】杯型基础;沉降观测;控制方法

一、前言

建筑工程基本都是属于排式结构,并且有柱子多、隔墙少、跨距大等工程特点,同时在施工过程当中对测量精度的要求相对于一般工程来讲比较高,同时对基础沉降的要求也比较高。建筑工程在安装完毕后,由于其自身自重较大,周围地址条件的影响,周边建设工程的基础开挖以及使用过程当中的负荷加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在实际使用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定的沉降现象。本文针对杯型基础的特定,对其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和观测进行详细探讨。

二、杯型基础的施工测量

柱基定位是主要根据施工设计图纸所标注的位置,利用光学经纬仪并将其准确的在现场的位置投射到相应的施工场地的相应位置,同时标识出个桩基的位置的一种施工定位方法,使用光学经纬仪具有定位精度高、工作效率高的优点,但对使用测设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具体方法如下所示:⑴如图1所示杯基控制桩,根据设计和施工图纸按照施工要求的规范在桩基的四周进行四点定位,定位图如图1所示。⑵根据定位的测设位置在相应位置上做上相应标桩,在做标桩的同时应考虑到标桩位置与杯基础的距离,该距离应符合设计和规程的要求⑶基础放线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依据图纸要求进行测设。具体测设程序如图2所示:

三、杯形基础模型建立施工测量

基坑开挖深度的控制见图3。当基坑在开挖的过程当中,应该根据施工图纸的要求设置水平桩如图3所示,水平桩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该满足设计的需要并与坑底有足够的距离,该距离必须满足设计施工的需要。基础的立模测量应在以下工作做完后进行:⑴垫好基础层,并安放定位木桩,并根据吊锤的方法将基础定位线测设到垫层上。做好相应标识,标识应埋设在易于观测的位置,并做好相应的记录,以备检查使用。改记录和标识在具体施工当中可以作为后续工作的依据。⑵在对基础进行立模时,应使用光学经纬仪观测垫层上的定位线与模板底线是否垂直。⑶浇灌混凝土的高度依据,是设立杯基标高控制点,并将此控制点设置在模板内壁上。

四、杯型基础的沉降观测

1.观测点的设置沉降观测点的观测位置以及观测点数的设置要根据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具体现场环境条件、建筑物和构筑物自身条件以及当地水文条件等应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对于一般建筑物或构筑物应设置4的倍数个沉降观测点,便于在观测时及时发现沉降的不均匀度,以免建筑物或构筑物发生倾斜,造成局部受力过大影响质量的安全而发生事故。如图11所示,对于埋设的沉降观测点清晰、可靠,在重要的基础边缘应该埋设永久性的沉降观测点,并加以日常保护保证其清晰可辨。观测点的标志形式一般有:墙上观测点、钢筋混凝土柱上观测点和基础上的观测点等形式2.沉降观测控制方法①布设水准点水准点的布设一定要根据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实际情况进行布设,有如下要求:⑴至少应埋设三个及以上观测点,对于大型储罐基础应设置4的倍数个沉降观测点使其形成水准环线,同时布设观测点的时候应特别考虑观测点的布设位置,以免导致沉降观测点不能清晰辨识导致测量误差;⑵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时应特别注意建筑物或构筑物周围施工的情况,特别是市政地下管网的情况一定要找到市政管理部门将地下管网数据资料与设计文件进行对比,要保证沉降观测点设置与地下管网有一定距离,该距离应在设计范围之内,埋设深度应根据当地冬季气温条件,埋设在冻土层以下设计规定的范围以内为宜;⑶埋设的水准点应该便于观测,距离控制在设计要求的范围即可;②观测时间沉降的观测时间应根据规范和设计的要求进行:1.对于埋设在基础上的基准点,为了便于以后连续观测对比建筑物或构筑物随时间的推移曲线,应在埋设完毕后进行观测;2.对于需要增加较大负荷的应在高度每增加15m左右进行一次沉降观测;3.当遇到不可抗力的情况下,或周围有土方开挖等特殊情况时,应及时进行沉降观测,及时掌握外界因素对基础沉降的影响量大小;4.随着建筑物或构筑物周边环境和基础沉降的稳定,按照沉降观测程序应该逐渐减少观测次数,但还应根据基础情况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观测。③沉降的观测沉降的观测主要应用水准仪测量,根据设置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安放好相应水准仪,尽量避免在观测过程中人为造成的误差,并及时在测量过程中对误差进行修正,以防止由于引入误差较大,造成测量的不准确。水准点由于在初次设置时已经对其进行观测,故下后续测量过程中以第一次观测为基准,观测后期水准点的变动情况。仪高法由于只需架设一次仪器,就可以求出几个点的高程,具有简单方便,测量精度高、误差小的特点,故在建筑施工中被广泛采用。④沉降观测的注意事项由于沉降观测的重要性,通常在施工过程中和后期的沉降观测时,应该首先保证观测点的清晰、可靠、完整。对于容易在自然风化过程中损毁的观测点,应采取相应措施加以保护或者增设观测点。对于沉降观测的重视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置专人进行连续的沉降观测,必须因为读数造成的度数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二是保证观测的水准仪和标尺在受控范围之内,并且经过计量检定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三是在应该使用相同的测量方法对观测点进行观测,避免由于观测方法不同导入测量精密度不足,而产生误差。

五、结束语

沉降观测在施工过程控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基础是整个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核心,只有基础稳定才能保证整个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稳定,故在进行沉降观测的过程当中应该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的要求进行观测,并随时记录在手册当中,作为工程资料之一为后期工程验收提供保证。按照沉降观测的技术规范要求应该按时对基础进行沉降量的观测,并结合多次观测结果运用计算机绘制沉降观测曲线,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基础的稳定,对整个建筑物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对后期的基础沉降提前做好预判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合肥工业大学,天津大学等合编.测量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匡书谊,吴小燕,万治璋.建筑工程测量[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8.

[3]贾琇明.建筑施工测量[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8.

[4]史兆琼,许哲明.建筑工程测量[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3.

[5]过静珺,饶云刚.土木工程测量[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7重印.

基础工程特点篇8

【关键词】工科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课程改革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进步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理工类院校也纷纷设立了艺术设计学科,为社会培养所需的设计人才,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艺术类相关课程在课程的目标确立、内容选择、课题设计、课程组织等方面,仍然是简单的嫁接移植艺术类院校和文科院校的课程,没有体现出文科、理工科、艺术类等院校在生源的知识结构基础、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的不同,忽视工科设计专业的专业特点和特殊要求,造型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缺少衔接而严重脱节等问题。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理工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也降低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要促进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的全面发展和合格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就必须进行一番课程改革和创新。①

本文针对工科基础开设的设计专业,以东北林业大学木材科学工程与技术(家具与室内设计)专业为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初步探讨工科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课程改革的方法。

一、工科设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

首先,工科设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复合性,他们具有相对深广的科学基础知识背景,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而艺术以感性思维见长,工科学生学习设计是横跨科学与艺术两个学科,知识领域跨度较大。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如何在各课程间的衔接与起承上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是课程内容设置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次,就高考生源来讲,工科学生入学前大多没有绘画基础。因而在大学造型基础课程学习中,其造型能力、对美的感知能力几乎从零开始,在学生补习基础的同时还要加强提高创新能力,这加大了课程的任务量和难度。因此,如何缩短教学训练周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这就迫切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加以实现。另外,由于工科专业大多数学生没有绘画基础,受造型、视觉思维方式等视觉习惯的影响很少,这便于直接地启发学生的潜能和想象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绘画零基础的特点也造就了其较强的可塑性。

针对以上工科设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性、绘画零基础、可塑性强等特点,笔者认为,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调整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

二、造型基础课课程改革的方法

(一)与专业课程间高效衔接转承

造型基础课一般包括素描、装饰图案、构成基础等课程,能够开发创造意识,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专业素质与专业潜能,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设计课程体系来讲,造型基础课可以说是塑造创造能力的初始阶段,对设计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和意义。开设的课程应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直接为专业设计所需要。而目前工科设计专业的造型基础课程,普遍简单生硬地拼凑师范类或者文科院校的课程,教学缺乏工科设计的特点与要求。专业基础课程相对封闭的系统,与专业设计课之间缺乏内在的衔接,课程内容、课题形式及训练手法中“为基础而基础”的现象仍明显存在。②

以东北林业大学木材科学工程与技术(家具与室内设计)专业为例,学生在入学之前大多没有绘画基础,造型基础薄弱,而大学课程学时有限。若局限在提高学生技术技巧的训练上,不仅达不到绘画技法熟练的效果,还会忽视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使学生无从接触专业。要处理好造型基础课与设计课的关系,不能将二者断然分开,而要穿插交互进行,使学生从低年级起就接触专业,并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1.素描课程。抛弃耗时较长且需要量的堆积才能提高表现技法的传统素描和明暗素描,采用结构素描的手法直接切入到设计素描,训练学生对物体的结构、角度和比例的明确把握,注重培养学生准确观察和描绘对象的能力,而不应过多强调虚实关系、层次变化和风格。同时,结合家具和室内设计相关的题材,让学生尝试家具设计草图的表现,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美的形式法则去鉴赏所描绘家具的造型设计,进行批判性的评价等。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形体的观察与感受,还能从造型美的角度去接触专业设计,并缩短基本技能的训练周期。

2.装饰图案课程。改变传统教学中,对实物写生,再经归纳、夸张、变形等变化为装饰图案的方法。③以熟悉中国传统图案的造型规律作为图案的入门方法,教学内容以主题图案为框架,并与家具设计和室内设计应用相联系,注重装饰图案在专业设计领域的应用性。比如对传统图案的学习,以连续图案表现台灯设计、室内壁纸设计,或其他家具的边饰设计等。这类课题内容的切入,可以使学生对家具和室内设计的图案装饰特点和装饰技巧有具体的认识。

3.构成基础课程。要求教师设计制作多媒体电子教案,充分利用国内外优秀、最新的家具与室内设计作品和成果,以平面、色彩、立体的构成原理来解析、品评,将专业设计的内容融入各个基本构成训练的环节,建立其与专业课的联系。如在立体构成的面材构成训练中贯穿素描的技能,首先进行多种设计方案的构思,以设计草图的形式表现,然后通过折曲粘贴等加工手段,以硬卡纸实现初步的家具模型的造型设计,使学生体验到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

造型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横向与纵向的穿插,使构成基础课程为专业设计奠定思维基础,同时还便于将来专业设计课程中的学习和设计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基础工程特点篇9

【关键词】:大坝工程;基础处理设计;坝基渗漏控制

水利水电大坝是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设施,可以说其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着水利水电工程的最终质量的运行效果。而水利水电大坝基础的处理设计作为大坝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此我们分析了基础处理方法和内容,并结合实例分析了具体的处理设计。

1水利水电大坝工程基础处理的意义和特点

1.1重要的安全保障

一般来说水利水电大坝地质条件和水文环境复杂,工程中需要考虑的不确定因素非常多,这些因素的检测和控制非常的复杂,所以对于基础处理的设计要求也很高。水利水电大坝的基础处理好坏关系着整个大坝工程的安危,处理不当会严重的影响其抗灾能力。

1.2技术繁杂

水利水电大坝下部分有着复杂的水文环境和地质条件,下部分还要承受各种基础结构的荷载,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其设计遇到的技术非常的复杂多变,在进行水利水电大坝基础处理的时候要注意进行密切的勘探工作,必要的时候可以在现场进行实验来检验相关结构特点。

1.3工程质量评价困难

水利水电大坝有着明显的延时特点,现场检测和实验对于工程验收来说非常困难。工程的质量以及可靠性只有在实际投入运行后才能知道,但是一般来说其投入使用后再进行后期的返修非常的困难,这也是水利水电大坝基础处理工程的特点。

1.4施工周期较短

一般基础工程会选择在水位较浅或者枯水期施工,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施工周期较短,而且这个阶段还需要完成其他的施工任务导致短时间内完成重要的基础处理很难。

2常见的基础处理方法

2.1断层处理

对于重力坝引起的断层,要先抽出断层处的土质,并浇灌混凝土。有时候为了加大混凝土与岩石之间的粘结作用,可以适当的进行灌浆处理。对于大巴上下游方向出现的断层,首先要检测岩石的抗压强度和抗剪摩擦系数,并分析是否能到国家要求的标准,然后进行混凝土回填,提高其抗压强度。对于拱坝引起的断层,需要分析和判断断层的规模和位置,如果推力过大可能会导致滑动移位的时候,要回填混凝土。

2.2混凝土基础处理

选址的过程就要有意的避开软弱基层,通常这部分抗滑能力较差,容易导致降低大坝整体的抗滑安全系数,导致坝基发生偏移现象。

2.3混凝土支撑处理

在大坝修建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不连续的岩层,理想的状况是可以用混凝土全部替换掉在这些断层,但是并不现实,因此需要科学合理的支承方式来保证坝基的稳定和抗压能力。

2.4岩基预应力拉锚处理

由于实际应用过程中会受到水的冲击应力,所以在水压的作用下,无论底部是否存在断裂层都会发生一定的形变,为了降低水流对大坝坝基的影响,需要进行加固处理。将钢筋钻孔到规定的深度,提高预应力的地质条件以及应力分布。

3结合工程案例分析水利水电大坝工程的基础处理设计

3.1案例简介

某大坝建设,其中坝高80m,轴线长度为335m。大坝的建设目的是为了防洪,为混凝土重力坝类型,由于基础的地质条件不是很好所以必须注意基础处理。该大坝坝基发现了5条断层,综合的岩体渗水性一般,有着较好的渗水性。

3.2基础处理的内容确定

结合坝基的地质条件,处理的内容有两个方面:软弱夹层,其工程特性有显著的降低,通常软弱夹层的变形模量为0.03-0.05Gpa,抗剪强度为0.24-0.34,与周围的岩体相比其力学特点明显的减少了,导致其抗剪强度的无法满足后期的工程需求。坝基渗漏,尽管该大坝周围的岩石防渗性能良好,但是坝基出现了一定的断层,导致岩基极易出现漏水渗水的现象,所以同样要做好防渗工作。

3.3基础的处理方法

基础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项:(1)基础开挖方式,通常来说大坝的开挖方式都采用台阶式,并要求台阶的高度和平台宽度能够满足后期的抗滑要求。本工程基础的开挖方式为平台宽度为坝底深度的1.5倍,每节台阶的高度差为8m,并最终确定开挖比为0.35:1。考虑到施工的环境和工程需要,选择一个上游倾斜角为6°的坝基面,并保持坝基的状态。由于该大坝工程后期主要用于防洪,所以还需要考虑到泄洪中产生的雾化水,这些雾化水可能会影响到两岸的表面,因此基础的开挖方式可能影响到坝基的稳定性,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保护坝基。(2)建立基面的开挖过程。考虑到后期防洪的时候水位升高冲蚀两岸,需要结合大坝两岸的工程特点对河床进行改造,防止李峰和间隙的存在导致河床风化程度加重,从而影响岩石的表面特性。所以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审视和考察坝体岩石的稳定性,并考虑到基岩体的稳定性,对其完整性进行一定的了解,另外该河段可能会存在的河水溢出的现象,因此开挖高度也不能过深,综合考虑设置为64m,并让两岸的挡水坝段逐渐的增加。(3)处理地质缺陷,该大坝工程的地质缺陷主要是有断层和软弱夹层引起的,因此在进行实际的坝基处理前要对地质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并制定出完善的王方案。

结语:总之水利水电大坝工程的基础处理需要考虑到很多因素,不仅要考虑到外界环境对其影响,还需要结合经济效益、工程建设以及地质基础等方面的角度综合评估,并最终完成对其基础的处理设计。

参考文献:

[1]谌海锋.水利水电大坝工程基础的处理设计分析[J].江西建材,2013,06:183-184.

[2]金峰.基于水利水电大坝基础处理意义及设计方法的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5,05:138.

[3]祝卫灵.浅析水利水电大坝工程基础的处理设计[J].江西建材,2014,24:145-146.

作者简介:

1、蒲海清,男,四川都江堰人,1985.09,大专学历,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工程局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水电

基础工程特点篇10

[关键词]:深基础;浅基础;区别;联系

中图分类号:tF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深基础和浅基础的定义.6z#o{n

按照国内外的传统观点,|+~Cda?建构筑物的基础工程常视其埋置于地面以下的深度不同,而分为浅基础和深基础H~i+:X=i?

uH^/\两类。但浅基础与深基础具体如何划分?浅基础或深基础的定义是什么?却长期

在目前的工程实践中,一般以5米或者D

,z基础或浅基础,常徒然造成计算结果的混乱。在某些情况下,深基础和浅基础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界限,应根据上部结构、地基特点来进行分析。

二、常用的浅基础和深基础形式及特点

2.1常见的基础形式

常见的浅基础主要有: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性及箱形基础。

常见的深基础主要有:桩(墩)基础、沉井、沉箱、锚拉基H{qQ8j)?n~Zcrt_D础、板桩墙及地下连续墙一类的支挡结构。

2.2基础特点

2.2.1浅基础的特点

1)由于浅基础埋置较浅,其受力简单明确、方便施工。

2)对地基承载力要求不是很高,对地基均匀性要求高。

3)上部结构刚度及荷载均匀性对基础有重大影响,一般不允许基础底面出现受拉区域。

4)浅基础经济实用,是基础设计的首选。

2.2.2深基础的特点

若地基的软弱土层较厚,采用浅埋基础不能满足地基强度和变形要求,常采用深基础。

1)以坚实土层或岩层作为持力层,持力层下部一定范围内不能存在孔洞或软弱层。

2)基础埋置较深,施工难度大。对施工机械、施工质量的管理要求高。

3)整体性好、承载力高、沉降量小、结构布置灵活。

4)造价高,出现问题造成的后果严重,一般需进行质量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后续工程的施工。

三、浅基础和深基础的荷载传递机理和破坏模式

3.1浅基础的荷载传递机理

基础上部结构物传来的荷载(集中荷载和分布荷载)通过基础与地基的接触底面,传入到地基持力层中。浅基础的荷载传递机理,实际就是附加应力在地基持力层中分布扩散的机理。

附加应力的扩散与荷载大小及分布形式、基础刚度、地基土的性质有很大的关系。地基土中应力分布的平面问题,可以由弹性力学得到精确的解。应力分布的空间问题,俄国科学家boussinesq也给出了精确解。但是,由于土体本身性质的复杂性,在地基基础设计过程中,只是根据基础的埋深及宽度,对土体的承载力特征进行修正;计算地基变形时,地基内的应力分布,则采用各项同性均质体线性变形体理论,按分层总和法计算。

归根结底,浅基础的荷载传递机理,还是采用的各项同性均质体弹性变形理论,按照弹性力学的原理求解附加应力分布。

3.2浅基础地基破坏模式

不考虑基础本身的破坏,讨论地基的破坏形式。

浅基础的地基破坏,主要与土体的性质有关。有三种破坏模式:一是整体剪切破坏,二是局部剪切破坏,三是冲剪破坏(又称刺入剪切破坏)。

(a)整体剪切破坏:三角压密区,形成连续滑动面,两侧挤出并隆起,有明显的两个拐点。(B)局部剪切破坏:基础下塑性区到地基某一范围,滑动面不延伸到地面,基础两侧地面微微隆起,没有出现明显的裂缝。(C)刺入剪切破坏(冲剪破坏):基础下土层发生压缩变形,基础下沉,当荷载继续增加,附近土体发生竖向剪切破坏。

3.3深基础的荷载传递机理

以深基础中常见的桩基础为例,分析其荷载传递机理。

当桩基受荷时,桩身上部产生压缩,而向下位移,其侧面将受到土的阻力作用,该桩侧阻力通过周围的土体向四周扩散。在桩顶荷载向下传递的过程中,必须不断的克服这种阻力,所以桩身轴力不断减小。到桩端时,桩身轴力与桩底土的反力平衡,同时使桩端土压缩,桩身进一步下沉,桩侧阻力进一步发挥。随着荷载增加,上述荷载传递过程循环进行,直至稳定。当桩侧阻力达到极限后,若继续增加荷载,则增量荷载全部由桩端土体承担,最后直至桩端土体破坏。

桩侧桩土相对位移是侧阻力发挥的条件,当桩侧阻力达到极限后,桩端土体的变形则是地基破坏的条件。

3.4深基础破坏模式

不考虑桩身材料的破坏,桩基础地基强度的破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整体剪切破坏;二是刺入剪切破坏;三是沿桩身侧面纯剪切破坏。

(a)桩端土整体剪切破坏:桩穿越较弱层进入较硬持力层,当桩端压力超过持力层极限荷载时,桩端土中将形成完整的剪切滑动面,土体向上挤出而破坏。其Q-S曲线有明显的转折点,一般为摩擦桩及端承摩擦桩的典型破坏模式。

(B)刺入剪切破坏:在匀质土层中的摩擦型桩,其Q-S曲线没有明显的转折点,桩沿桩侧及桩端发生剪切与刺入破坏图。

(C)桩侧纯剪切破坏:对于孔底沉淤较厚的钻冲孔灌注桩,其桩端几乎不能提供反力,桩沿桩侧面发生纯剪切破坏。

四、工程实践中的一些问题讨论

岩石地基是山区常见的地基之一,它具有承载力高、压缩性低的特点。作为建筑物地基,其承载力和变形比较容易满足。在许多情况下,其承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是由于现代建筑的规模和荷载重量都在不断增长,基础型式越来越多的采用桩基。

一般来说,桩基础作为深基础型式,其破坏模式与浅基础不同。作为桩基础地基的岩石承载力取值,比作为独立基础的岩石承载力取值要大,这是正常的,但这两者之间相差多大,没有确切的理论依据。一般的岩土勘察报告中,这两者的比值甚至达到6倍~10倍。在一些设计中,由于地质条件较好,地表2m~3m就是强度较高的强风化岩石。但是,设计中要求作为深基础的桩基,其桩长不低于4m,在此情况下,只有通过爆破才能满足开挖要求,这势必会破坏岩体的整体性。因此,合理确定岩石地基承载力,对于节约工程造价,缩短工期,都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采用Hoek—Brown强度准则方法,则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根据以上式子,就能计算岩石的极限承载力,不必再纠结于桩长是否大于4m这样的问题了。

参考文献:j}#w)m?"-e\[@/?

[1]?史佩栋,第九章基础工程施工技术进展:见高大钊主编,岩土工程的回顾与前瞻,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255~256`{8K.(])s!?FBG4pb9=~?

[2]?陈梁生,陈仲颐.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北京:水利出版社,1957.8%:iv(Umk?qRu~$K?

[3]?高大钊主编,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179Q1lyj7c#x?V_)-#=J?

[4]?高大钊等编著,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150uiY#e

)}G?]|#+zx|/D?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279-98),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