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农业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9:57

精准农业现状篇1

关键词:精准农业,应用现状,北斗导航,农业机械,自动驾驶系统

1引言

精准农业是以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根据空间变异,定点、定时、定量的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与管理的系统。新疆精准农业始于20世纪末,初期发展缓慢,随着北斗导航技术、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精准农业技术发展迅速。新疆以棉花为主要经济作物,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棉花产量的公告数据,新疆棉花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3.84%,新疆生产的棉花约三分之一产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开启团场改革,兵团职工自主组建农工合作社,新疆兵团土地流转活跃,据新疆农业农村部门统计,到2018年全新疆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已达745.8万亩。合作社规模不断增大,田块不断整合集中,对于成套精准农业技术应用模式在新疆的深入推广打下了基础。当前,精准选种、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精准喷药、精准灌溉、精准田间监测、精准收获等所涉及的精准农业技术,已有部分在新疆兵团规模化应用。本文基于北斗导航融合精准农业赋能新疆创新试验区建设项目,通过对新疆兵团石河子市石总场大田种植数字农业建设试点、石河子市北泉镇鸿兴翔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多家大型农业合作社进行了实地调研,对新疆兵团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需求进行总结分析。

2新疆兵团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现状

精准农业技术已应用于新疆兵团农业的耕、种、管、收四大环节,根据农户对各种精准农业技术的接受度和该技术的推广应用程度,本文主要从农机自动驾驶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三方面,对新疆兵团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现状进行分析。

2.1农机自动驾驶系统

如图1,电机式农机自动驾驶系统主要由电机、角度传感器、GnSS天线、高精度GnSS接收机、平板电脑、电台及天线等部分组成。该技术可实现1000m播行水平误差不超过3cm,播幅连接行误差不超过3cm,能有效解决农机播种作业中出现的“播不直、接不上茬”的老大难问题,可以减少用工成本,延长作业时间,提高作业质量和土地利用率。2012年,新疆兵团农机推广部门开展了卫星导航自动驾驶技术试验示范工作,将该技术产品应用在棉花播种作业中。2013年,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中,增加“农业用北斗终端(含渔船用)”的财政补贴,当年补贴额达到3.12万元/台套。2014年,国家发改委支持新疆兵团第八师开展区域精准农业示范,对首批800台套的北斗农机自动驾驶导航系统双重补贴,包括国家购机补贴和1万元的项目补贴。截至2019年4月,兵团农八师已安装3000余台套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农机自动驾驶系统逐步从小面积试验向大面积试验示范迈进,且国产化品牌实现了从零到主导的突破。

2.2水肥一体化系统

水肥一体化系统是通过配置田间信息精准监测系统,全程监测农田墒情、气象、设备工况等信息,为水肥决策和作业管理提供信息支撑。目前,使用者可通过pC或手机app来发送指令,通过GpRS通讯模式实现阀门和自动施肥机的远程控制,实现田间的无人作业功能,全年无需下地手动开关阀门。该技术既能满足作物生长过程中对灌水时间、灌水量、灌水位置和灌水成分的精确要求,又能按照田间的每个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精细准确地调整农业用水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的利用率。水肥一体化系统局部设备示意图如图2。20世纪后期,新疆兵团开始引进喷灌、滴灌技术。2008年以来,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随着配套基础设施技术的发展,逐步将滴灌节水技术向智能化、水肥一体化、远程操作控制方向发展。水肥一体化系统已形成了对应的服务体系,可大面积应用于大田作物。新疆自行研发的系列自动反冲洗网式过滤机组及自动施肥机,单套控制面积100-166.67hm2。当前,兵团高新节水灌溉面积1129.07千公顷,是全国最大的节水农业灌溉区。

2.3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

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可提供综合服务,如利用北斗导航定位终端、农机工况采集终端,通过蜂窝网络将农机位置信息、工况信息传输至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可实现农机运行轨迹的回放、作业面积的统计、农机健康情况的监管和预测。另外,还可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的信息,形成水、肥、药的变量喷施处方图,基于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监管和下发作业任务。基于该类系统,可提高管理、调度、维护效率。图3为新疆兵团八师石总场信息化管理平台界面。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是随各类采集终端发展而来,当前,众多企业及政府分别建立了对应的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

3新疆兵团精准农业技术发展需求

新疆兵团精准农业在北斗农机自动驾驶方面已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仍然存在差分信号服务受限、基准不统一等问题。当前农村实际情况是劳动力骤减,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的劳动力严重不足,因此,北斗农机自动驾驶技术应向农业全产业链方向发展,来弥补劳动力减少的现况。2015年,农业农村部《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但新疆在节肥、节药等技术的应用方面发展缓慢,且新疆是缺水地区,因此,水、肥、药变量喷施技术的发展迫在眉睫。因棉花等作物的覆膜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环境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残膜回收技术和发展可复用膜。下面主要从三方面来分析新疆兵团对精准农业技术的需求。(1)简约式农机自动驾驶技术农机自动驾驶系统主要应用在精准播种环节,同样也可应用在不同作物的耕地、施肥、施药、收获等环节。当前的农机自动驾驶系统还需由专业人员安装、调试和教学,严重限制其推广。因此,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应该向安装简便、“傻瓜式”操作方向发展。(2)水、肥、药变量喷施技术中国是全球农药、化肥用量第一大国,但喷施流程和利用率远远低于先进国家水平。基于农作物的实际需要,将水、肥、药定时、定点、定量的喷施是节约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发展趋势,但投入产出比是当前最大的限制。如底肥的施用,需基于土壤采样、上季作物的产量分布图等共同决定。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感知作物的实际需水、需药、需肥量,采用变量投入技术,实现按需精准灌溉施肥施药,将是发展新方向。因此,应高度重视研究开发智能感知技术、深度学习算法、变量投入技术、机器人等。(3)残膜回收技术地膜使用量不断增加,但回收率偏低,土壤中的残膜量逐步增加,土壤结构遭到严重破坏、耕地质量逐步下降。现今,新疆已成为残膜污染严重的地区之一。因此,应向新型可复用农膜和提高残膜回收技术方向发展。

4新疆兵团精准农业技术应用发展建议

精准农业现状篇2

1.水稻精准种植信息处理在连云港地区应用首先建立连云港地区耕地基本信息、气象状况、社会经济条件与生产状况等各种相关地理信息系统,为实行地理资源分布状况分析、确认实际生产目标、设置持续性地稳定生产制度与年度规划提供科学根据。把全球定位系统和连云港地区的具体地貌结合,构建土壤水分、养分、病虫草危害、农业作物生长态势、把数据信息转换成为直观形式的各种信息图表,使农业管理人员能够及时精确地关注耕地区域的动态数据信息,同时为农业作物的生产管理策略提供实时有效的精确信。在突破技术瓶颈的时候,我们要充份的利用到连云港地区的高校群,可以和农业方面的专家合作,实现多学科的技术知识。在水稻精准种植信息的处理方面,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和农业专家共同打造一个成熟的机制。

2.水稻精准种植技术的应用对连云港的环境影响。对于水稻精准种植技术的初期评价分析表明,进行精准种植农业能够充分地确保农业资源的有效使用,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程度,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充分完善资源状况,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实施精准农业集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通讯和网络等高新技术于一体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可以明显提升农业产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精准种植技术的农业经济效益是长期阶段的综合效益,在短时期以内精准种植农业技术实施的耕地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其长期阶段的经济效益可以直接体现在耕地区域的空间分布状况,合理使用相应的农药化肥,不断改善耕地区域的环境条件。

信息化的农业是未来阶段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信息科学技术是达到农业现代化的必备方法,然而我国的信息化农业产业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实施精准种植农业技术具有良好形式的市场发展前景,通过精准有效的农业技术和仪器设备,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经济效益,能够促进智能化农业机械、农业信息服务等一系列有关产业的实质发展。传统农业的效益有限,需要大量的耕地,这和连云港地区的当前情况不符。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连云港地区的可用耕地越来越少,而有限的耕地再不适合粗糙的传统种植方法,采用水稻精准种技术可以提高有限的耕地利用率。同时,传统的种植方法需要大量的化肥才能提高产量,使连云港地区的水质和土壤受到极大的污染,采用新的种植方法能极大的提高连云港地区的生态环境。

二、结束语

精准农业现状篇3

一、精准扶贫概述

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扶贫来说的,是指针对不同地区的贫困状况、不同农户的贫困情况,利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帮扶、精确管理的扶贫方式。精?史銎蹲钤缡怯上敖?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的。2015年6月,在贵州省调查时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的扶贫工作,保证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并提出扶贫工作要“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目前精准扶贫工作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当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

(一)劳动力问题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据有关调查显示,专职务农的农民一年中真正用于务农的时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去除节假日和周末的天数,也就剩于二百多天)还不到三分之一,而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其他事情上。对于农村人口中的打工人员,虽然国家在政策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保护,但因农民工缺乏技术特长,工资待遇仍然比较低,返乡后很长时间也处于闲置状态。

(二)基础设施问题

现阶段,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还很薄弱,有些地方还存在靠天吃饭的情况。虽说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尤其是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投入很大,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与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现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在通讯、气象、水利、能源等方面的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各种需要。

(三)消费及教育问题

首先,我国农村消费市场还未得到有效利用和开发,在很多农村地区,农民仍需到很远的县城去消费,这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即便一些农民有了自己的车辆,但也会因为燃油费用相对较高而不被使用。另外,当前市场上的消费产品很少考虑农村群众需求,也是导致农村消费市场未能得到有效开发的重要原因。

其次,农村教育也处在相当落后的状态,亟需进一步改善。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加,因为父母不在家乡,只能由爷爷、奶奶来照顾。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父母教育的缺失,很容易出现畸形人格等缺陷。与此同时,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上的不均衡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缺失问题,严重的可能会给国家安全稳定和农村治安带来隐患。

三、如何通过精准扶贫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加强领导层的重视

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民生工程,因此领导重视是关键。下面以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为例,讲解在精准扶贫方面的相关措施:

一是健全组织。该县扶贫开发项目启动实施后,立即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副县长为副组长、各乡镇一把手为成员的精准扶贫领导专项工作小组,实现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进而在全县形成了各部门全力配合、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二是明确县、乡各级“挂包帮”责任单位,召开专题工作动员大会。对全县的“挂包帮”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动员全县范围内各级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组织4852名干部职工,对全县包括2个省级贫困乡在内的13个乡(镇、街道)和纳入建档立卡的20个省级贫困村,9696户贫困户,32865名贫困人口实施挂乡包村结对帮扶,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形成了强大的帮扶合力,实现了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挂包帮”的工作格局。

(二)科学制定精准扶贫规划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因此结合各地实际,科学制定精准扶贫规划是重点。

一是搭建精准扶贫信息管理平台。为确保脱贫摘帽攻坚战取得实效,并及时反馈脱贫攻坚战动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紧密结合当地扶贫工作实际,在脱贫摘帽指挥部搭建精准扶贫脱贫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掌握精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为精准扶贫脱贫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二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抢抓国家、省、市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力度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及时制定出台《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意见》,加强农村贫困户宜居农房建设,改变贫困群众的住宿条件和生活习惯,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

三是顺利建成红色乡村幸福家园。红色乡村幸福家园围绕“红色民生、红色文化、红色教育、红色旅游”四为一体进行规划设计,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本素质、基本保障、基层队伍为重点,以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条件,促进红色旅游线路周边基础服务的基本完善,初步形成了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红色旅游雏形。

(三)完善各方面保障措施

一是制定相关保障性政策。为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做到有章可循,促使各项工作取得实效,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结合本县实际,研究制定《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驻乡(村)扶贫工作队员管理办法(试行)》和《禄劝县“挂包帮”结对帮扶工作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形成用制度管理人、约束人的工作氛围,既充分调动了驻村工作队员和挂包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时,县委、县政府结合“六个百家”,即进百家门、吃百家饭、结百家情、解百家难、励百家志、圆百家梦的“百千万工程”,把“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扶贫驻村工作队员能够下得来、留得住、起作用,让他们体验到帮扶的快乐,感受到帮扶的成就。

二是整合资金,实施产业扶贫,促进农户稳定增收。按照县委、政府促进农户稳定增收的工作部署,投入整合资金4848万元,扶持全县9696户共32865人发展农业产业、养殖业,有力促进了贫困农户的稳定增收。

三是劳动力转移培训。按照“四到县”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生产生活需要,组织劳动力转移培训,开设了家畜饲养工、农艺工(花椒种植)、钢筋工、果树栽培、砌筑工、家政服务、中式烹调、蔬菜园艺等多工种培训。

四是发放小额贷款,助力贫困农户增收。围绕实现扶贫到户贷款“直接发放到户,解决温饱到人”和“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这一目标,按照精准扶贫的相关要求,选择有生产经营能力的贫困农户发放小额贷款,鼓励他们积极创业,并带动当地人员实现就业。

精准农业现状篇4

关键词:精准农业;科技创新;制约因素;对策;山东

中图分类号:S127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7)03-0143-05

abstractonthebasisofanalyzingtheresearchandapplicationsofprecisionagricultureathomeandabroad,thecommonrestrictionfactorsinthetechnologicaldevelopmentofprecisionagricultureinChinaandthemainproblemsin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ofprecisionagricultureinShandongprovincewerefoundout.thekeydirection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ofprecisionagricultureinShandongwascleared,andtherelated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wereputforward.

Keywordsprecisionagriculture;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Restrictionfactors;Countermeasures;Shandong

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全国第三,蔬菜、水果、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全国第一,但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快而不稳的问题。通过精准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在山东优势农业领域打造一批精准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实现种、肥、水、药等生产要素的高效利用,减少浪费、提高效益、保护环境,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本项目从山东农业实际出发,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山东精准农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为导向,以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精准化管理为目标,按照关键技术突破、服务一体化设计[1],充分利用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成果,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成熟经验,以切实服务山东区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发挥专家咨询和政府引领作用,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研究提出精准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促进山东农业的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1精准农业的内涵与发展概况

1.1精准农业的涵义

精准农业作为传统“精耕细作”农业的现代延伸,是科学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解决改善生态环境及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典范[2]。

精准农业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3]。实施精准农业就是要确保我国农产品总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产品品质、解决资源缺乏且利用率低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有效方式[4]。

1.2国外精准农业研究与应用概况

20世纪90年代精准农业首先在美国、加拿大进行产业化实施,目前部分精准农业技术和装备已经成熟,但还没有形成系统,仍然处在研究发展阶段[5]。

美国最早将3S技术应用于精准作业、农情监测等方面。据统计,美国有近16万个年收入25万美元以上的大规模农场,其中60%~70%采用精准农业技术,提高产量、降低成本[6]。在GpS产业化方面,几家大规模农机制造商成功推出绑定GpS系统的精准农机,并提供精准作业服务。

加拿大多年碇铝τ谝劳GpS系统开展精准耕作,提倡民间资本进入导航产业,鼓励企业将GpS技术用于精准农业领域,参与导航基础设施建设,并由政府购买企业的导航定位、数据挖掘等增值服务。

法国不断探索将卫星应用技术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开展精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精准作业方面,通过引进基于GpS的大型农机、自动导航驾驶仪等设备,农业机械精准作业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逐步实现了变量施肥、变量施药、变量灌溉等精准作业。

韩国注重农业卫星应用技术的实效性和产业的延续性,现已形成完善的农业卫星应用体系,利用农情监测、精准作业等手段实现农业增产、稳产,并通过商业化运营开展数据增值业务,政府和民间资本共同注资建立精准农业应用公司,向大规模农户提供精准作业服务。在精准作业方面,基于GpS发展导航产业,实现农田精细耕作。

1.3国内精准农业研究与应用现状

我国精准农业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7]。1999年,黑龙江农垦总局从美国凯斯公司购买了20台2366轴流谷物收获机,并在其中1台上安装了精准农业系统,标志着精准农业在我国实施的开始。此后,北京、陕西、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地相继建起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试验区[8],如北京小汤山精准农业开发园区。目前,国家“863计划”已在全国20个省市开展了“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精准农业仍处于试验示范和孕育发展阶段[9],目前还存在技术支持不足、信息收集系统不全、专家系统未完善等问题,特别是高精度农业机械精密控制系统产品长期依赖国外产品,成本投入过高,严重影响了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

1.4山东省精准农业技术研究与应用情况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后,山东把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作为农业领域科技发展的优先主题[10],列入省科技支撑计划、星火计划、农转资金、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及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等计划的支持,以建设智慧农业为目标,依托数字农业技术、精准作业技术、物联网技术、农村信息服务技术等,研发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产品,有利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在引领和支撑山东现代农业发展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利用多种方式构建“官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作机制,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化推动、人才培养、研究创新以及示范带动[11],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精准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山东省结合国家示范省建设,围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需求,重点面向设施蔬菜、设施畜禽、设施水产等领域开展农业物联网、精准农业等规模化示范应用,重点在1000多个设施蔬菜大棚、300万平方米水产养殖场和200多个规模化设施猪、牛、鸡养殖场推广应用物联网和精准农业生产技术,实现了生产现场的信息采集、无线传输、智能处理、智能控制,生产效率有了明显提升,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2精准农业发展及其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2.1制约我国精准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2.1.1成本因素精准农业机构实施的做法在农场产生额外的费用被认为是过度消费,尤其是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和在产品价格比较低时。

2.1.2农艺障碍因素早期的精准农业应用某些谨慎和有效率的方法如产量映射扩展法、选站点的具体做法,包括作物营养和精确农业信息系统等,在大多数情况下精准农业的快速发展受益于改良土壤和投入管理,使得作物产量、品质和销售业务显著提升。但精准农业目前仍处于农艺学婴儿期[6],存在重大障碍。

2.1.3技术障碍国外对于先进农业技术设备的垄断,国内农业科技的落后,研发能力的不足,致使我国精准农业技术装备大量依靠进口,专用肥料和作物品种的开发也严重依赖进口。

2.1.4传统因素国外精准农业技术是针对大平原地区、大块农田来实施,而我国复杂的地形条件,各式各样的农田类型,农机化技术水平、土地利用率、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综合生产力等都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且大都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小块耕作,大型智能农业机械在有些地区根本就无法实施。

2.1.5基础设施因素我国农业基础相当薄弱,发展相对滞后,还达不到精准农业的相关要求。据调查,由于农田水利灌溉设施老化,现有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不足45%,中低产田比例高达78%[12]。此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中,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90%,而大专及以上的仅占0.6%。

2.2制约山东省精准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是耕地类型差异、地形条件及不同地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耕地高度细碎化,农业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不高。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效益显现时间漫长,农民素质整体水平不高。三是信息技术和装备对农业支撑不够,设施装备简陋,特别是计算机管理不能完全配套,难以达到精准操作,专用品种及肥料的研发滞后[13]。四是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行业质量标准难以统一,产品市场定位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缺乏专门的营销配送网络,经济效益不高。五是精准农业关键技术仍依靠国外引进,成本较高且针对性不强。山东精准化养殖走在全国前列,但大田的精准化作业与东北相差很大,智能化农机装备少。

2.3山东省精准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创新效率与产出效益不高山东在人均课题数量、获奖成果、技术性收入等方面与先进省市相比差距较大,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相对较少,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有限,农业科研成果产出效率较低。

2.3.2科研队伍整体实力不强有重大学术影响的专家和创新团队少,部分领域缺乏高水平学科带头人,高层次后备人才储备不足。

2.3.3相关学科发展不平衡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发展不平衡,内部存在着学科研究方向不明、布局重复、传统优势学科弱化、新兴学科发展缓慢、综合学科不强等问题。高水平研究人才主要集中在几个优势学科,分布不均衡,科技推广力量相对薄弱。

2.3.4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农业科研与产业有效对接的机制以及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渠道还未建立;知识产权的利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还比较低,对外农业科技合作的领域层次和机制模式等需要继续拓展和完善,科技产业开发能力需要提升。r业科技对产业发展支撑不足,对农民增收的显示度不高。

3支持山东省精准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结合国内外精准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具体省情,山东省精准农业科技创新应关注以下主要方向:一是粮食作物精准种植,以各级农业科技园区为主体,结合渤海粮仓工程深度实施,重点研发精准播种、收割技术以及节水、节肥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二是自主研发与引进相结合,储备和发展精准农业信息技术、智能设备及种肥等配套物资;因地制宜地引进以以色列、荷兰为代表的小型工厂化精准农业和投资少、对设施要求不高的新西兰数字农业模式,推进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是开展农田信息和农情监测服务,通过地理网络信息系统和基于传感器的精确田间管理系统提供农田基本信息;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数据进行产量预报,通过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协同反演与监测提供基于农田尺度的关键农情参数,满足农业生产管理的远程调度和即时调整需求。

随着山东农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立使土地流转加速,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组织形式逐步由单家独户向农业合作社统一经营,精准农业技术在全省大范围应用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本研究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支持山东省精准农业创新的对策建议,全面推进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快速发展。

3.1把握精准农业科技创新重点

适应山东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坚持“三化两型”,提升精准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研发性能稳定、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维护方便的适用“傻瓜”型智能装备,逐步实现精准农业技术重点领域的自主、安全、可控。

工程化:建设精准农业技术学科群,进行工程化技术创新,科学布局一批工程化实验室,培育成果孵化平台,构建“基础研究-工程化-产业化”科技创新链条。

智能化:研发适合省情的传感器、采集器、控制器,推动传统设施装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设施和装备的智能化水平。重点进行光、温、水、土、肥、饲料投喂、灾害防治等精准管理技术研究[14]。

机械化:以农业机械化为突破,研究适合复杂地形的大中小型智能机械,建立农业机械信息收集体系[15],提升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绿色型:围绕高效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以及资源数据的采集、分析与管理等,开展相关工程化技术创新研发。

安全型:促进农机精准作业、遥感监测、病虫害远程诊断、温室环境自动监测与控制、水肥药智能管理、精准饲喂、水体监控、饵料自动投喂等快速集成应用,构建健康栽培、生态养殖模式和标准化体系以及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3.2以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精准农业关键领域创新

精准农业的发展要由市场定位,并随着市场的变化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精准农业科技创新[16]。以市场为主导,面向产业需求,促进精准农业关键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一是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制度和机制,强化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创办涉农科技型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生产经营主体。二是加强关键技术节点的衔接研究,精准对接产销,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整合。三是对接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以创新团队、重点实验室、试验台站为主构建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实行产业配套、技术集成、市场运作相结合,建设农业产业链技术支撑。四是发展科技金融。完善金融资金支持精准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探索社会资金投入创新的机制[17]。五是围绕农业转型升级,运用跨界融合、共建共享的互联网思维,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各环节、各行业的应用。

3.3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创新管理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强化精准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8];持续投入、技术进步、人才储备是精准农业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要加强协同创新,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探索科研与创新并重、创新创业一体化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引导科技人员围绕精准农业创新体系建设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以科企联合研发为抓手,企业和团队相互融合,搭建科技创业孵化服务和技术交易等平台,加快培育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和创新团队,提高科研效率和效果。

3.4研究构建精准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

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造成了农村大量劳动力的转移,精准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围绕“种、管、收、运、储、加”全产业链,探索建立全省精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科研院所、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政府管理的紧密结合,实现科技、推广、培训服务一体化,推动全省精准农业科技服务社会化。

3.5构建精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为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研究适度规模的、高度机械化、装备智能化的精准农业技术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农业科技创新,构建农机农艺相结合的精准农业标准化技术支撑体系,集成创新支撑精准农业发展的信息化、生态化、标准化关键技术,研发一批适合不同区域、不同对象的精准高效的农业生产智能化装备,培育精准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一批适合山东主要粮食作物、设施蔬菜、果树、畜禽、海洋水产等产业特点的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具体来说,一是进行农业信息精准处理与决策关键技术研究;二是精矢种控制技术研究;三是水肥药精准施用技术研究;四是高效采收控制技术研究。

3.6实施山东省精准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以切实服务山东区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精准农业协作攻关体系,构建运行高效的协同创新模式。以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和农田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探索适合山东特点的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和创新机制。选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互联网企业等市场主体,加快主要粮食作物、设施蔬菜、果树等精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信息化、智能控制等技术,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上的精准化、生态化、标准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汪懋华.“精细农业”发展与工程技术创新[J].农业工程学报,1999(1):1-8.

[2]聂兵.我国精准农业的实施路径及其方向选择[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9.

[3]赵国锋.国外精准农业发展及其对中国西部地区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6(6):175-179.

[4]徐臣善.国内外精准农业研究进展[J].德州学院学报,2013(4):82-85.

[5]柳琪.精准农业扬帆起航[J].当代农机,2016(10):42-44.

[6]张钰珩,张清江,孙繁宇,等.精准农业实施方案与服务[J].卫星应用,2015(6):27-32.

[7]董力伟.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现状[J].数字通信世界,2014(2):52-54.

[8]张宇.下一站,精准农业[J].农经,2013(6):46-48.

[9]精准农业刚刚起步技术管理等方面有待提高[J].乡村科技,2013(2):11.

[10]武军,谢英丽,安丙俭.我国精准农业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9):118-121.

[11]我国农业信息精准作业与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J].科技促进发展,2014(6):78-85.

[12]扈立家,李天来.我国发展精准农业的问题及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00-402.

[13]肖志刚,光,么永强,等.精确农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26(增刊):257-259.

[14]张伟利,丁中文.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思考与若干对策[J].山东省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3(6):31-36.

[15]信乃诠.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J].农业科技管理,2013(4):1-4,31.

[16]黎香兰,赵文祥,焦喜东.我国精准农业的研究应用现状和发展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2(5):1-2,4.

精准农业现状篇5

[关键词]精准扶贫;实施路径;大通县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18.150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1

1大通县精准扶贫调研过程

大通县精准扶贫调研以问卷为基础,广泛征求各层次群众意见,在充分了解当地基本情况后,走访各级党政机关,深入村户并走访相关企业。①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②走访政府与进村入户相结合;③企业考察与政策宣讲相结合;④随机采访与人物专访相结合。通过各个层面、各种人群和多种方式的结合,由点到面依次深入,对大通县的精准扶贫情况展开全面调研,获得更全面和真实的信息。

2大通县精准扶贫现状及问题分析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大通县积极转变扶贫老思想、旧观念,紧紧围绕整体脱贫目标,坚持精准识别、精准分类、精准施策,推动全县扶贫攻坚任务全面落实。尽管大通县扶贫工作已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扶贫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扶贫知识了解尚少,政策意识淡薄。部分村民并未知晓国家“精准扶贫”的相关制度,当地媒体缺少对扶贫相关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十分不到位。

(2)扶贫政策的实施力度不够,部分乡村尚待进一步落实。部分领导干部一对一帮扶的落实情况不够好,部分村干部们较少到村民家中走访,未组织村民学习扶贫相关的政策制度。

(3)扶贫过程中忽视科技的发展,乡村现代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够。大部分村庄尚未普及网络,网络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农民科技知识匮乏,农业科技的使用近乎于零。

(4)部分干部过于重视“面子工程”,贫困户评定存在不公平现象。部分村干部重视村庄建筑修缮,对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却微乎其微;贫困户评定过程中“裙带现象”严重,评定过程公开透明性差。

3大通县精准扶贫实施路径反馈及建议思考

3.1上级政府精准扶贫实施路径策略

3.1.1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

完善贫困人口识别指标体系,编印村户档案样本,组织贫困县在全省率先建档立卡,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以此为基础,逐村逐户制定扶贫开发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确保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不落一户一人。

3.1.2细化精准帮扶措施,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

推进精准扶贫,做到对症下药、分类施治。把发展养殖业、畜牧业等扶贫产业作为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手段,努力为每个贫困户都找到一条致富之路,并加大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帮扶力度,争取早日实现精准帮扶的目标。

3.1.3创新扶贫新业态,解决好“扶什么”的问题

积极拓展扶贫新业态,多渠道促进群众增收。通过建立农村合作社、蔬菜养殖基地等方式将村民集中起来,共同向脱贫目标迈进。可通过电商的途径,将本地出产的粮食蔬菜作物和畜牧产品远销外省甚至是国外。

3.1.4加强扶贫队伍建设,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

市县成立扶贫驻村工作队管理办公室,强化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调整充实市县扶贫攻坚指挥部,加强乡镇党委书记、村级党组织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农村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

3.2当地政府精准扶贫实施路径

3.2.1扩大精准扶贫宣传

加强精准扶贫宣传,扩大扶贫政策的基层影响力,提升农民的制度认同感。充分利用各级资源多途径,多方位宣传相关制度和政策,提高农民贫困意识,脱贫意识。增强农民对扶贫政策的认同感,提升农民幸福指数。

3.2.2建立健全监督与制约机制

建立健全监督与制约机制,确保扶贫政策的贯彻落实,消除不公平现象。各级政府要结合实际情况,将监督制度落实,切实保障扶贫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防止滥用权力,的现象发生。

3.2.3加强农村现代化建设

加强农村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提升农民的科技意识。逐步推进农村的科技建设,完善通讯设施、普及网络,教育农民以现代科技手段为辅助,让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的发展。

3.2.4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农业投入

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农业投入,着力改善民生,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时刻把农民的需求放在首位,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工作目标;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加大对农业、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的力度,降低农村经济发展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4结语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的符合中国扶贫工作实际的重大决策部署,但在具体的推进实践中,仍存在问题。本文以大通县为基础,就其现状及实施过程中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进行深入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

精准农业现状篇6

[关键词]农业科技精准扶贫区域发展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7)03-0013-02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在新时期农业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在科技创新方面,农业科技也得到大力的发展。在调查分析之后发现,在新时期的扶贫工作中,农业科技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整体上看,农业科技创新驱动精准扶贫工作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新时期农业的发展。要在实践中不断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推动扶贫工作的稳步进行,不断实现农业在新时期的新发展。

1创新农业科技驱动精准扶贫工作的背景

在新时期创新农业科技驱动精准扶贫工作是多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对其进行调查分析之后发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科学发展观的引导

在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发展,农业在新时期发展受到工业、第三产业的冲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农业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科技创新对于农业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同时在扶贫工作中农业科技的发展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因此可以说创新农业科技驱动精准扶贫工作是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1.2农业发展自身的要求

新时期社会全面发展,农业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在新时期也是如此,其自身处于不断的变革与发展。在此过程中,针对农业精准扶贫工作问题,要求农业不断的向前发展,从而实现农业的进步。同时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要求相关科技不断的进行创新,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推动扶贫工作的正常进行,从而实现农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创新农业科技驱动精准扶贫是农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2新时期农业精准扶贫工作的发展现状

在新时期农业精准扶贫工作在新时期受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为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在调查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其发展现状可谓是喜忧参半,具体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农业精准扶贫工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新时期农业发展虽然说受到工业等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冲击,但是就整体上来看,农业精准扶贫工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是农业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使整个农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不断提高。对于农业扶贫工作来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得到大幅度提高。在此过程中农业精准扶贫工作发展态势良好,前景十分光明。

2.2农业精准扶贫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农业精准扶贫工作在新时期虽然发展前景光明,但是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充分调查分析之后发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受传统思想理念的影响

在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其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根深蒂固。在调查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在扶贫工作中,不少人仍然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在科技创新方面畏手畏脚,没有大的作为,导致在新时期农业扶贫工作仍然处于落后状态,长此以往制约了农业在新时期的发展。

2.2.2缺乏创新的基础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其发展历史悠久,而且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比较落后,对于科技创新来件,无论是创新需要的人力、物力还是财力,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农业仍然无法提供合适的条件,导致农业科技创新进程缓慢,对于扶贫工作来讲也受到一定的制约,限制了农业在新时期的健康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差距。

2.2.3缺乏人才支持

人才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必不可少的因素。在农业科技创新中也是如此,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农业科技创新缺乏专业素质的人才,原因是多个方面的,一方面具备高素质的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工作,为农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出现落后的现象。

3创新农业科技驱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措施

农业科技创新在新时期发展面临一定的问题,但是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加大宣传力度,扫清思想障碍

在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相关部门要充分使用新时期的媒体设备,从思想入手,将科技创新与扶贫工作全面的进行宣传,从而使更多的人认识到科技创新的作用和重要性,同时使一些相关人才可以扫清思想障碍,从而积极投身农业科技创新之中,为农业发展服务,推动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实现农业的长久发展。

3.2提供政策倾斜,提高自身实力

在新时期政府相关部门要提供政策倾斜,在实践中不断的鼓励相关人员参与到科技创新之中,同时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不断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为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此外对于农业自身而言,要紧握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提高自身实力,提升吸引力,使更多的人才可以投身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之中,促进扶贫工作的深度开展,促使农业实现在新时期的新辉煌。

小结

扶贫工作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关乎社会公平。在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创新农业科技驱动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在实践中要不断的发现问题,积极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从实践出发,追求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扶贫工作的健康运行,促进农业在新时期实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宇文;基于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的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2]张静;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韩作生;农业科技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及价值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吴科举;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的探索及经验[D];东北师范大w;2015年

精准农业现状篇7

1.1精准农业的定义精准农业的生产要素由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组成。不可控因素又称为“先天”因素,包括气象(气温、降雨等)、土壤(母质,坡度等)等;可控因素又称为“后天”因素,包括品种、肥料、农药、水分等。精准农业生产的目的在于科学认识不可控因素(土壤、气象),合理调配可控因素(肥、水、种、药),优化作物生长条件,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最优。简单来说,精准农业是指基于环境的时空变异性分析,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以正确的方式投入正确的生产资料数量,最终获得最佳的效益。

1.2精准农业问题的分类精准农业的研究对象可用2种方式分类。一类是从静态角度按生产要素分,可分为土壤、作物和气象3种要素或者分为生物(作物)和环境(土壤、气象)2种要素;另一类是从动态角度按生产环节分,可分为播种、施肥、灌溉、喷药和收获。从土壤方面来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土壤类型分类、地力分级、管理分区划分、养分插值等。从作物方面来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表1所示,其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品种选择、精准施肥、病虫害预测和产量预测等。从气象方面来看,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气温预测和降雨量预测。与土壤因素相比,气象因素的空间变异性很小,且更不容易控制,因此,在精准农业中对气象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1.3重要的精准农业决策需求

1.3.1管理分区。管理分区就是由相似的地貌或土壤状况所导致的相似的作物生产潜力、养分利用效率和环境效应的子区域。科学、合理的管理分区可以指导用户以管理分区为单元,进行土壤和作物农学参数采样,并根据不同单元间的空间变异性,实施变量投入、精准管理决策,这样既能提高土壤养分利用效率、管理精度和农产品产量、品质,又能节省资源,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达到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质量的目的。研究表明,管理分区可以作为网格采样的一种替换手段在变量施肥中应用。土壤分类和地力评价与管理分区密切相关,可被认为是一种广义的管理分区。

1.3.2品种选择。品种选择是精量播种的前提和基础。与品种选择密切相关的3个概念是品种布局、品种搭配和良种良法配套。品种布局是指依据当地的土壤因素和气象因素,确定适宜的推广品种。品种搭配是指在同一地区,有主次地搭配种植具有不同特点的品种,合理的品种搭配有助于降低风险。良种良法配套是指依据不同的品种特性采取不同的栽培措施,做到因种栽培,具体包括根据品种耐密性确定种植密度、根据品种喜肥特性进行施肥、根据生育期确定播种期、根据抗病性确定栽培管理办法等。在品种确定以后,还有2个问题需要解决,即在时间上需要确定适宜的播期,在空间上需要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

1.3.3精准施肥。精准施肥是精准农业技术中的核心内容,其基本思想是通过GpS在农田地块上划分网格,在网格内采样、测土、化验,依据土测值利用定量施肥模型获取网格内的施肥量,最后通过变量施肥机进行精准施肥。实践证明,精准施肥可以节约肥料、增加粮食产量、均衡土壤养分、减少环境污染。

1.3.4病虫害预测。病虫害预测是玉米精准生产决策中的重要环节。准确的病虫害预测可以使生产者及时地采取相应措施,从而减少产量损失。病虫害预测的内容主要包括发生期、发生量、分布区、危害程度和损失的预测。其中,发生期和发生量的预测、预报更具实际意义。影响病虫害发生的因素主要有:病原物和虫源(病原物的数量、飞散和传播;害虫越冬、繁殖数量以及发育速度、迁飞)、寄主和食料(受害作物品种、生长状况、发育期)以及环境条件(气象、土壤、天敌)。由于影响病虫害发生的相关因素众多,而环境条件中的气象因素(温度、湿度、降雨量等)又是影响病虫害发生最主要的因素,因此,现有的预测基本都采取了简化方法,即以气象因素来预测病虫害的发生。

1.3.5产量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产量是精准农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准确的产量预测可以为管理区划分、品种选择和精准施肥等提供依据。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有助于找到影响产量的限制因子,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减少或消除这种限制因子,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2精准农业的特点

2.1时空性作物生长与时间和空间密切相关,随时间的改变和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属性和状态,这就是农业生产的时空性。3S技术(GpS、GiS和RS)是处理时空信息的有力工具,在精准农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3S技术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大脑,两只眼睛”的框架[5]。其中,GiS是核心,相当于“一个大脑”,用于空间信息的分析和处理;GpS和RS相当于“两只眼睛”,向GiS提供区域信息以及空间定位。基于农业生产的时空性特点,王生生等开发了数字农业时空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可以对多源、异构的农业时空数据和推理分析方法进行集中、统一的规范化管理[6]。张伟建立了集成3S技术的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在上海市数字农业示范区进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时空推理和空间数据挖掘与3S技术紧密相关,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王娟等探讨了GiS与空间数据挖掘集成在农业中的应用[8]。充分利用空间数据挖掘和时空推理的理论成果,集成3S技术应用于精准农业中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2.2不确定性农业生产复杂多变,农业生产对象的运动具有随机性,人们对农业生产对象的认知具有模糊性和灰色性(不完全性),这就是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mat-tHewL等介绍了精准农业中不确定性的来源,并给出了不同类别不确定性的处理方法[9]。随机性和模糊性的共同点是:都是针对不确定现象,都是用[0,1]来度量不确定性。不同点是:随机性是由于条件不充分导致对象的不确定性,是对“因果律”的突破;模糊性是由于外延模糊而引起对象的不确定性,是对“排中律”的突破。概率统计、模糊数学和灰色系统理论是处理不确定信息的3个基本工具,分别用于处理信息的随机性、模糊性和灰色性。①模糊数学着重研究“认知不确定”问题,其研究对象具有“内涵明确、外延不明确的特点”。对于这类问题,模糊数学主要是凭经验借助于隶属函数进行处理。②概率统计研究的是“随机不确定”现象,着重于考察“随机不确定”现象的历史统计规律。其出发点是大样本,并要求对象服从某种典型分布。③灰色系统着重研究“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研究对象通常都是“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具有“外延明确、内涵不明确”的特点[10]。

3精准农业决策需求与智能技术的结合

基于精准农业决策需求和精准农业特点,需要确定相应的智能求解技术。精准农业与智能决策的结合主要有3个步骤。第一,从精准农业的角度确定决策需求,并根据每种需求的性质对需求进行分类;第二,从计算机的角度确定智能计算方法,并根据每种方法的功能对方法进行分类;第三,根据分类结果取交集,即可得到精准农业与智能决策的结合。精准农业决策需求与智能计算方法的结合点或交集主要包括:关联、分类、聚类、评判和预测等。关联是指对数据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如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等;分类是指从一系列给定类别信息的数据出发,为下一个未知类别的数据归类;聚类是指从一系列未知类别信息的数据出发,分析其可以聚成几类,以及哪些数据属于同一类;评判是指按照给定的条件对事物的优劣、好坏进行评比、判别;预测问题可以归为2种:一种是因果预测,即基于因果关系数据由过去的因预测将来的果;另一种是时间序列预测,即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由过去的果预测将来的果。可以得到精准农业决策需求所对应的智能求解方案。精准农业决策需求与智能计算方法的结合属于多对多的关系,即一种决策需求可用多种智能方法求解,而一种智能方法也可用于求解多种决策需求。如管理分区的划分可采用神经网络、模糊聚类等多种方法求解,而神经网络方法可用于管理区划分、病虫害预测等。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一种决策需求可采用多种方法求解,但具体采用何种方法,要综合考虑现有数据属性、数据量、算法的效率和算法的准确度等,然后再从中选择一种相对较好的方法。事实上,精准农业与智能决策结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根据现有数据的情况,对多种可能的方法进行测试和比较,并从中选择最适合当前数据的方法。一般情况下,通过标准数据集对相关智能决策技术进行测试和比较,通过应用数据集进行精准农业应用。

4精准农业问题的求解

从计算机的角度看,精准农业的智能求解主要有3种情况。第一,将传统的、已经实现的智能决策技术应用于精准农业;第二,对原有的智能决策技术进行改进,使其效率更高,更适合于某个精准农业需求;第三,如果前2种方式都行不通或者可能有更好的方法,则可以提出一种新的智能决策技术进行相关问题的求解。

4.1精准农业问题的求解层次数据、知识、决策是精准农业问题求解的3个层次,三者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有一部分简单数据、经验知识和已知决策可直接为用户所用,而大多数情况下,数据都要经过数据挖掘形成知识,再经过知识工程方法形成决策,并最终为用户所使用。上述过程通过软件来实现,就形成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为了实现软件开发的标准化、规范化,需要软件工程方法的指导。

4.2主要智能决策技术及其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

4.2.1神经网络。人工神经网络是一个大规模自组织、自适应的非线性动力系统,能较好地模拟人的思维,具有大规模并行协同处理能力及较强的容错、联想和学习能力,能依据一定的学习算法自动地从训练事例中学习,并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神经网络经常和遗传算法、模糊计算配合使用,三者合在一起又称为软计算方法[11]。软计算通过对不确定、不精确及不完全真值的容错以取得低代价的解决方案和鲁棒性,它模拟自然界中智能系统的生化过程(人的感知、脑结构、进化和免疫等)来有效处理不确定性信息。软计算方法的以上特征,适应于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神经网络的功能主要有分类、聚类、预测等,可用于土壤分类、管理区划分、病虫害预测和产量预测等。单个神经网络具有不稳定性,为了进一步提高神经网络的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可引入神经网络集成技术。神经网络集成是由Hansen与Salamon在1990年提出的,旨在通过训练多个神经网络并将其进行组合来提高神经网络系统的泛化能力[12]。

4.2.2贝叶斯网。贝叶斯网方法是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最早由Judeapearl于1986年提出,当时主要用于处理人工智能中的不确定性信息。随后它逐步成为了处理不确定性信息的主流技术,并且在工业控制、医疗诊断等领域的许多智能系统中得到了应用。贝叶斯网络作为图形模型的一种,具有图形模型的大多数性质,图形模型是概率理论和图论的结合。他们提供了一种自然的工具来处理贯穿于应用数学和工程中的2个问题———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一个复杂系统是由多个简单部分构成的。概率理论提供了各个部分联合起来的粘合剂,保证系统作为整体是一致的,并提供模型到数据的接口;图论则提供了一个可以诉求于知觉的界面,人们可以通过它将高度互动化的变量集和数据结构模型化。贝叶斯网具有双向推理能力,既可以用于预测也可以用于诊断。贝叶斯网还具有分类功能。有代表性的分类器包括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和tan分类器,两者都是贝叶斯网的特例[13]。由于贝叶斯网的建造需要大量数据,而农业数据获取相对困难,因此,贝叶斯网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还不多见。在国外,F.trai将贝叶斯网应用于冬小麦产量预测,KristianKristensen等将贝叶斯网应用于大麦麦芽生产决策,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4-15]。而在国内,几乎没有相关研究。随着3S技术的发展,获取大量农业数据已经成为可能,将贝叶斯网与遥感结合应用于精准农业是一个发展趋势[16]。另外,在数据量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简化贝叶斯网建造的复杂性,如充分利用领域专家的先验知识,采用“噪音“或和“分离”技术等[17]。总之,贝叶斯网在精准农业中必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4.2.3灰色系统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由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提出,其研究对象是“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实现对现实世界的确切描述和认识。由于农业系统具有复杂性,对于农业生产者来说,信息是残缺不全的,内部特征“若明若暗”。因此,农业是一个典型的灰系统,农业系统和灰色系统理论具有天然的联系。与概率论相比,在某些场合,灰色系统理论在处理农业不确定性信息方面更具有优势和独到性。这是因为:首先,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现象,要获取足够的数据,并使其具有典型的概率分布特征是相当困难的;其次,概率统计方法要求试验设计复杂,且基本假定过于严格,而实际很难办到。灰系统理论的主要功能有关联分析、聚类、预测、评判等。可用于产量影响因素分析、品种评价、病虫害预测等。

4.3精准农业智能决策系统精准农业决策需求的实现,需要智能决策系统的开发,而智能决策系统的开发依赖于大量数据的获取,三者之间的关系见图3。这是一个具有沙漏计时器形状的技术体系,在该体系中,智能决策系统处于核心地位(信息处理层),它对下要处理各种多源、异构数据(信息获取层),对上要解决各种需求。由于农业生产的复杂性,数据获取相对困难,大部分知识都是以经验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因此,早期的智能决策系统主要是知识驱动的,以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侧重于软件的实现,这一阶段可称为智能农业阶段。随着3S技术的发展,采集和获取大量属性或空间数据成为可能,因此,后期的智能决策系统主要是数据驱动的,以3S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侧重于软硬件的结合,这一阶段可称为精准农业阶段。当前的农业智能决策系统侧重于数据驱动和知识驱动的集成。在数据量丰富的场合主要采用采用数据驱动模型,在知识量丰富的场合主要采用知识驱动模型。智能决策系统的发展趋势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集成性,如集成GiS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18-20];二是分布式,如面向服务的分布式精准农业信息平台[21];三是网络化,如基于网络的作物品种选择信息系统[22].

精准农业现状篇8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0-0095-03

1引言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针对当前农村发展新常态,提出的旨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新举措,是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选择[1,2]。然而,随着“精准扶贫”在农村的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当下扶贫开发工作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当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恶化,农村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出[3]。尤其是当下“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因扶贫搬迁、产业扶持政策落实不当而引发的建筑垃圾污染、农药化肥污染、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工业企业污染问题也逐渐显现,已严重阻碍到“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如何遏制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环境持续恶化问题,不仅关系到“精准扶贫”政策的顺利实施,也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成败。

2农村精准扶贫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1扶贫搬迁安置过程中的建筑垃圾和生活污染

扶贫搬迁是解决山区贫困人口的治本之策,对于改善贫困居民居住条件、加快脱贫步伐具有显著作用。“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完成1000万人口易地搬迁目标任务,这一目标的实现对于顺利完成“十三五”脱贫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建筑垃圾剧增、集中安置地生活垃圾和污水污染重等突出环境问题[4]。一方面,原居住地房屋被大量遗弃,没有得到妥善复原,新安置点由于房屋的大规模建造,新增了大量的渣土和建筑弃料等固体废弃物没有有效处置;另一方面,随着搬迁户向集中安置点转移,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及污水量剧增,由于垃圾清运及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造成居民集中安置点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现象日益突出[5,6]。

2.2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业面源污染

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是精准扶贫的核心内容,而大力发展农村种养业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粗放管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重。

2.2.1农药、化肥污染日益严重

由于蔬菜、果树、苗木等种植业在农村的大范围推广,农村的闲置土地被进一步激活,农药及化肥的使用量也随之增加。作为世界化肥和农药使用第一大国,我国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400kg,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而设置的每公顷225kg的标准;农药平均每公顷施用量2.33kg,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三大肥料中的钾肥利用率只有40%~60%,氮肥利用率不足40%,磷肥利用率不足15%,而农药利用率更不足1%[7]。过量施用的化肥、农药经扩撒、雨淋进入地表水和土壤中,严重污染水体和土壤,造成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下降,已经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8]。

2.2.2畜禽养殖污染日益突出

畜禽养殖业作为农村的重要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对于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畜禽养殖业普遍存在养殖规模小、污染治理能力差、布局分散的特点,尤其在贫困地区,由于养殖户盈利能力差,无法安排资金用于污染治理,大部分的畜禽养殖粪便未经有效处理而直接排放,给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9,10]。据统计,目前我国畜禽粪便污染物年产量约55亿t,是工业有机污染物的4.6倍;到2020年,我国畜禽粪便污染物产量将增加至100亿t左右,将给环境造成巨大压力[6]。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由畜禽养殖污染引起的群众环境投诉和污染纠纷案件也不断上升,严重威胁着社会和谐稳定,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2.3产业发展过程中工业企业污染

大力发展乡镇工业企业是农村脱贫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精准扶贫产业扶持的重点内容。然而,现阶段的乡镇工业企业,大部分存在产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经营管理粗放的特点,污染治理能力弱,企业污染点多,难以监管和治理,对环境污染较大[11]。特别是在部分贫困地区,过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盲目引进以水泥、砖瓦、石材、小化工、小制药厂、小电镀厂等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对本地区的环境质量造成严重污染。据统计,从2000到2008年间我国农村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占全国的比例由57%上升到61%,废水CoD排放量占全国的比例由53%上升到58%,工业企业污染对农村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2]。因工业污染引发的民事纠纷事件呈上升趋势,环保纠纷已成为继征地、拆迁之后又一影响社会稳定的新问题。

3精准扶贫中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3.1环保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整体不足。一方面,政府部门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仍根深蒂固。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发展经济成为各级部门的首要任务,也是上级部门考核官员政绩的主要依据。尤其是当下中央提出实施精准扶贫,要求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时间紧、任务重[1]。因此,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成为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牺牲环境而保经济发展,成为当地政府的首要选择。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生产技术落后、信息资源匮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如滥用化肥和农药、随意丢弃生活垃圾、乱排生活及畜禽养殖废水等。农民环境意识的淡薄,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环境污染[13]。

3.2环保投资滞后

环保投资是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保障,我国环保投资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支出。虽然中央政府对环保投入不断加长,但环保投资占GDp的比例约为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3%的投资水平。我国环保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仅达到6.5%~8.5%,远远低于其他基建项目的投资[14,15]。长期以来,我国环保投资也主要用于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而用于农村地区的环保投资更少,不足城市环保投资的20%[16]。特别是贫困地区,由于财政收入少,原本用于环保投资的资金经常被挪用,甚至为了减少工程总投资,肆意的削减甚至是取消环保设施建设资金。由于环保投资的严重滞后,导致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率较低,即使已建成的环保设施,由于运行管理费用缺乏,大多处于停运或半停运状态,难以发挥实际处理效果。

3.3环境监管乏力

导致农村地区环境监管乏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农村环境管理体制落后。我国现行的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主要实行属地管理,环保部门隶属县(市)地方政府,接收上级环保部门业务指导和领导,县(市)级环保部门主要对地方政府负责,致使各级环保部门不能对本地政府环境决策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削弱了环境监管力度。此外,环境污染的区域性决定了环境管理需要区域协调、联动,而属地管理制度使得跨界污染问题成为监管盲点,不利于环境问题的统筹解决。二是环境管理法制缺位。突出表现在缺少针对农村农业面源污染和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的专门法律法规,导致对农村环境污染最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和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面临无法可依的局面[17]。三是环境监管队伍薄弱。基层县级环保部门管理人员不足,尤其是具有环保专业技术的人员严重不足,环境执法、监测设备落后,乡镇一级虽设有环保所等环保机构,但没有专职的环保人员,很难发挥有效作用[18]。

3.4技术及专业人才缺乏

技术和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难以有效治理的关键原因。虽然目前环保技术日新月异,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置、土壤修复等方面的新技术层出不穷,但普遍存在技术不成熟、效率低、投入大、运行成本高等问题,不适合用于农村污染治理。尤其是针对农村农药污染、白色垃圾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方面的处理技术十分缺乏。此外,由于工作环境、薪资待遇以及上升渠道差等原因,农村地区很难吸引环保专业人才就业,环保专业人才极度缺乏,使得已有的环保治污设施不能有效运行甚至停运,无法发挥环保设施的治污效益。

4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4.1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相对于传统的粗放发展模式,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重要趋势,许多国家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社会实践证明,“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是行不通的,必须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更应该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农村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要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全面落实党委政府的属地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坚持绿色发展,守住环境底线,严格环境保护准入门槛,杜绝盲目上马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积极引导绿色产业发展,注重易地搬迁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恢复和产业扶持过程中的环保配套设施建设。要把环保宣传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媒体广播、科普下乡、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全民对农村环境污染的认识和自觉参与防治污染的意识,引导和规范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鼓励企业和农民采取环境友好技术以实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4.2积极筹措资金,加大环保资金投入

环保资金投入是农村环境治理的源头活水,要积极筹措资金,进一步加大环保经费投入力度。一是要提高环保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提高环保资金投入总量。国际经验表明,当污染治理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3%时才能有效改善环境质量,而我国目前这一比例仅为1.5%左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是要扩宽环保资金融资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国的环保投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主要靠国家财政投资,难以满足巨大的环保投资需求。只有使环保投资市场化,通过征收环保税、排污权有偿交易、发行债券、上市融资、环保基金等等新的融资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环保投资,才能切实提高环保投入。三是要规范环保资金使用程序,严禁挪用环保资金。通过完善法规制度,规范环保资金使用程序,严格禁止环保资金挪用。要严格落实环保资金审计制度,建立责任倒查机制,对挪用环保资金责任人严格处罚。四是优化环保资金投资效益。避免大水漫灌式投资,着重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尤其是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置等项目建设。五是要保障治污设施日常运行管理费用,确保已建治污设施发挥治理效果。

4.3完善法规制度,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规制度,提高环境监管能力是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一方面,要制定出台与农村环境保护需求相适应的专门法律法规,尤其是针对农村面源污染、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的法规制度。积极探索农村环境区域协调的管理体制,打破属地环境管理制约。建立环境目标考核机制,将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纳入各级领导干部责任目标中,尤其是要纳入“精准扶贫”工作考核中。要严格环境污染责任追究制,对于在环境监督管理中不作为、乱作为的领导干部要严格惩处。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环保监管能力建设,探索建立农村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环境宣传“三下乡”制度。进一步壮大农村环境监管力量,要在乡镇和村一级设专门的环保管理机构,并配齐专门环保人员。更新基层环保监测执法设备,提高监测执法能力。

4.4鼓励技术创新,搭建人才引进平台

鼓励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技术创新,积极引导高效、成熟、低成本的污染治理新技术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鼓励使用新型有机肥、生物农药、可降解地膜等环境友好型农资产品的使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搭建环保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平台,开辟引才“绿色通道”,通过提高薪资待遇、解决住房、安排落户等方式,大力引进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环保专业人才参与农村环境管理。同时,要大力培育本土人才,通过技术培训,提高本地环境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欣.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及实施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5(12):65~69.

[2]王丽.我国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25(2):39~42.

[3]刘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现状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6(14):138~139.

[4]郭海强.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现状及对策探讨[J].能源与节能,2016(6):110~111.

[5]师明,张丽君.浅谈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J].山东工业技术,2016(6):264.

[6]于锋,王淑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东化工,2016,43(6):136~138.

[7]程全国,张书源.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管理与治理[J].沈阳大学学报,2016,18(2):172~175.

[8]石艳丽.基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探讨[J].绿色科技,2016(2):143~145.

[9]黄洁,盛清凯.我国畜禽养殖污染原因分析与处理对策[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33(7):31~34.

[10]盛瑜,周虹妤,史伯春,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16,52(6):68~70.

[11]王立峰,史志勇,吉琳.农村工业对农村环境污染及防治[J].现代农业,2016(7):75~77.

[12]万年青,乔琦,孙启宏.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今日国土,2010(8):34~37.

[13]张雅娟,杜文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6(14):135~138.

[14]王丽娅,张彦.中国与欧盟部分国家环保投资的比较与经验借鉴[J].海南金融,2011(1):43~50.

[15]刘玲玲,孙贻超,罗彦鹤.浅析我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C]∥中国环保学会.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环保学会,2009:127~130.

[16]张彪.中国城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差距比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10):1~4.

精准农业现状篇9

关键词: 农业产品 新媒体 传播方式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已大大改变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信息接触习惯,为适应这一变化。农业产品品牌进行新媒体传播变得更加必要。本文所指的农业产品主要是指个人及家庭消费的农业产品,其消费者市场也是以个人和家庭构成为主的消费人群。

品牌虽然由农业产品企业创立,但品牌必须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因此,作为农业产品品牌传播的受众,消费者是进行策略研究的根据和出发点,也是分析农业产品品牌传播的基本前提。品牌农业产品的主要目标消费人群具有特定的消费特征,即:注重享受生活、注重品牌消费、注重体验、注重健康、注重参与等。对于农业产品来说,针对这类人群的特征选择有效的传播方式进行品牌传播是非常必要的。

一、体验传播

体验传播,是指消费者通过直接观看、品尝、使用等现场体验,增进对牌的了解和认知,达到良好的品牌传播效果。农业产品体验传播包括卖场传播和生活场传播。

1 卖场传播

卖场是产品从生产企业到购买者手中的最后环节,是购买者实现购买的场所,也称为销售终端。卖场是是品牌体验的重要通道,是农业产品品牌传播的关键点。卖场传播包括产品、知识、广告、促销等传播方式。通过卖场传播企业能够与消费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加深对品牌的印象,刺激品牌的需求。

对于农业产品品牌而言,产品是最好的传播载体和“传播者”。因此。各种各样的农业产品陈列和展示是卖场传播的第一步,成功的陈列和展示会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品牌印象,另外消费者通过现场的观看和品尝,会对农业产品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知。

广告传播是卖场传播的主要形式。其具体形式有卖场液晶电视、卖场海报、卖场传单、货架上广告、包柱广告、墙贴广告、地贴广告、易拉宝、挂旗横幅、灯箱等。促销和知识传播是终端传播的“催化剂”。促销包括赠送礼品、赠送样品、免费品尝、打折、抽奖等,通过这些方式使目标消费者能更快、更好的了解和体验农业产品。起到良好的品牌传播和沟通作用。知识传播是指销售人员在卖场进行相应的农业产品相关知识的演示和讲解。

2 生活场传播

生活场传播即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进行的传播。这种传播的特点是贴近生活,排斥感弱,接受效果好。

旅游风景区及农业观光区的传播是农业产品在生活场中最重要的传播场所。一些原生态农业产品产区,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在目标消费者心中建立起优质的品质感和品牌形象,着力开发了农业休闲旅游观光项目。目的是让更多的消费者体验原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产品。

医院和药店也是农业产品品牌传播的有效场所。出人医院和药店这类场所的人群都是关注健康或者体验到健康重要性的人群,非常符合农业产品目标人群的需求,因此可以通过炎黄健康传媒和互力健康传媒为媒体平台进行传播。炎黄健康传媒覆盖全国36个经济发达城市,3300家医院32800块液晶屏,在医院液晶屏市场覆盖率达79.3%,牢牢占据垄断地位。互力健康传媒通过在医院和药店及其他健康生活相关的场所里铺设液晶电视网络,播放健康生活资讯,广泛联合健康产业各阶层资源,拥有全国最大的健康产业液晶电视联播网。

二、精准传播

精准传播指传播的精准性。是使传播信息有效到达目标消费者。农业产品人人衙要,但品牌农业产品却有特定的消费人群。因此农业产品的品牌传播更应具有精准性。精准传播分为点状传播、事件传播和分众传播。

1 点状传播

点状传播是相对以往电视广告线状投放方式而言的,点状传播,它不是看重时间段,而是看重传播点,看这个传播点是否有吸引力和价值。我们要寻找目标人群关注的“点”,并进行相应的点状投放传播。所以根据品牌农业产品目标消费者主要为城市白领和商务人士的特点,我们就应该选择这类人群喜欢和关注的节目进行传播。

例如,我们可以选择中央电视台的《天天饮食》、《健康之路》、《对话》、《中国财经报道》,凤凰卫视的《财经正前方》、《健康新概念》、《美食冠军》、《人气美食》、《新食尚》等目标消费者关注度高的节目进行品牌农业产品的传播。这种精准聚焦目标人群的点状传播在能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的同时,也能大大节省农业产品企业的传播费用。

2 事件传播

事件传播是指对社会事件、新闻事件的利用与传播,通过制造有热点新闻效应的事件来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吸引目标消费者关注,提升品牌形象,使传播更加精准有效。事件传播,必须把品牌的诉求点、事件的关键点、消费者的关注点完美结合起来,通过事件来体现和传播品牌盼核心价值。

事件既可以是影响整个社会的大的事件,也可以是我们身边的、被关注的日常活动。但是农业产品利用事件进行传播时必须满足:事件与农业产品品牌内容具有相关性,事件关注人群是其品牌的主要目标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事件有利于充分展示品牌的形象和自身优势。

3 分众传播

分众传播是根据产品的性质和特点以及传播的具体要求对目标受众进行细分,针对不同人群有针对性、有区别地传播不同信息。合理有效的分众型新媒介,能达到受众信息接触度的最大化,产生更加精确的传播效果。

例如:分众传媒以商务楼宇为传播渠道,航美传媒以候机厅、航班上为传播平台,兆讯传媒以火车候车厅为传播渠道,华铁传媒在车厢内进行传播等,这些媒介虽然传播地点不同,但却很好地锁定商务人士、白领、新富阶层这类目标人群,传播的资讯更有针对性,广告投放效果也更好,我们如能将这些分众传播渠道应用到农业产品传播领域,无疑,也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三、互动传播

互动传播是指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活动,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可以互换。此种传播方式依托于网络新媒体而实现,具体采用SnS传播和博客传播方式。

1、SnS传播

SnS是指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或社交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SnS传播平台本质上是大众传播在互联网络中的真实再现,更是有效的互动传播。SnS传播就是利用SnS(社会性网络)进行的互动传播。

精准农业现状篇10

庆阳市是甘肃省唯一的革命老区,属六盘山贫困片区,为国家扶贫重点地区之一。总面积2.71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66.47万亩,约占庆阳市总面积的16.39%。全市辖7县1区、116个乡镇、1261个行政村、896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4.19万人,占84.47%。截止2017年3月末,庆阳市贫困人口17.42万人,贫困面7.59%。金融系统精准扶贫对口帮扶行政村68个、2106户、9477人,其中贫困村31个、贫困户1126个、贫困人口5628人;参与精准扶贫人员1462人,占系统从业人员总数的34.98%。各金融机构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各级精准扶贫政策,努力通过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模式,积极解决贫困村实体经济组织和贫困户的生产资金和金融服务需求,有效发挥金融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助推作用。(一)金融精准扶贫政策叠加出台。近年来,人行庆阳市中支引导辖内各金融机构研究制定金融精准扶贫具体实施意见或办法20多个,精准实施“双联惠农”、“牛羊蔬菜”、“精准扶贫”、“金桥工程”、“易地扶贫搬迁”等农户贷款,及“惠企通”、“果业通”等小微企业特色扶贫信贷产品,全面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先后制定、推行了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示范村、金融支持精准扶贫主办行制度和“降、让、贴”、“一对三”(即“行对村”、“行对企”“行对户”)等精准扶贫工作措施。(二)农村金融服务触角延伸到边。截至2017年3月末,庆阳市市级银行业金融机构11家,基层金融机构380个网点,从业人数4477人。全市涉农金融机构共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1772个、转账电话3291个,全市1261个行政村的平均保有量分别为1.41个和2.61部。金融网点、金融支付、农村助农取款服务点、转账电话、便民服务点等现代化支付机具布设加快,金融信息等金融服务覆盖所有行政村,贫困村和贫困人口都纳入现代化金融服务之中。(三)金融扶贫资金投入规模加大。截至2016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642.04亿元,同比增长9.74%。其中各项涉农贷款余额达412.85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64.30%;农户贷款余额达214.58亿元,同比增长4.38%;全市各涉农金融机构发放的各项精准扶贫贷款余额为205.11亿元,同比增长26.42%(详见表1)。(四)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一是积极创新金融信贷产品。全市各金融机构结合自身信贷管理特点,加大产品创新,竞相推出了适合贫困户的双联惠农、食蓄草业等不同类型信贷产品,深受贫困户欢迎。二是积极改进信贷服务流程。各金融机构积极向上级行争取信贷项目,加强信贷政策宣传,提高办事效率,有效缩减了信贷时限。三是切实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为有效解决“排长队”、“等服务”问题,各金融机构均实行了网点转型和系统升级改造,在营业网点设立了客户理财室、高柜区、低柜区、客户等候区、自助服务区,配备了专兼职大堂经理和排队系统,对前来办理业务的客户进行有效的分流疏导,提高了临柜业务的处理效率。各家金融机构加快了农村自助机具的布设,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客户也不断增多。据统计,截至2017年3月末,全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共安装布放atm机1006台、自助查询终端、存折补登机等其他自助查询终端500台,poS机10047台,特约商户9538个;累计发行各类银行卡633.75万张,信用卡26.47万张,人均持卡量为2.94张,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办理金融业务。

二、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单一。一是庆阳市生态脆弱,自然条件恶劣,境内沟壑纵横,土壤贫瘠,气候干旱多灾,全年平均降雨量在480-660毫升之间,且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差异化分布。作为典型的农业城市,农村人口比重大,贫困人口众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养殖业,但因水资源匮乏,严重影响种养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二是多数中小企业主要从事初级产品粗加工,产品科技含量低,无技术支撑,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市场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且多为家族式管理,缺乏产业化带动能力。三是一些贫困村和贫困户积极主动脱贫的意愿不强、措施不多、干劲不足,不找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二)金融扶贫信贷风险控制难。金融精准扶贫的商业属性决定了金融信贷资金并非无偿。一方面,受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的制约,涉农金融机构很难全面、及时掌握贫困村和贫困户信贷需求和信贷运行过程中的相关信息,无法跟踪贷款扶贫对象的信用和风险状况。另一方面,由于宣传不到位、信息不对称以及部分农民认知能力有限等原因,将金融扶贫信贷资金等同于政府扶贫资金,还款意愿降低。加之,农业生产具有弱质性,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还款来源得不到保证,导致金融机构扶贫类贷款信贷风险频发。调查发现,某县部分涉农金融机构于2013年开始集中投放的“双联惠农”3年期贷款,2016年3月份已到期应收回524户、4505万元,实际收回361户、3190万元,收回率仅为70.81%;2017年3月底应收回1124万元,收回836万元,回收率为74.38%,均未达到要求的95%以上。(三)金融精准扶贫缺乏聚合力。目前各金融机构在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上往往是单打独斗,对项目选择、风险评估、机具布放各自为阵,很难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往往形成一些贫困村和贫困户信贷资金堆积、一些贫困村和贫困户出现信贷盲区、一些赖债户重复贷款,或“甲贷乙用”的问题。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关系也有断层现象,金融机构虽有开展精准扶贫的意愿,相关部门配合不力,遇到金融机构信贷项目组织、核实、管理和贷款回收、贴息等具体工作时,往往存在嫌麻烦、怕担风险、怕担责任等消极行为,挫伤了金融机构扶贫的积极性。(四)扶贫信贷资金风险保障乏力。一是政府风险保障措施落实不到位。在支持金融机构投放扶贫贴息类贷款政策落实力度上,随着贷款开办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小甚至终止。调查发现,庆阳市某县部分涉农金融机构于2013年开始发放“双联惠农”贷款,之前由省财政全额贴息,期限3年;而2015年之后财政则只贴息50%,且期限降为一年;于2014年8月开办“草食畜牧业贷款”业务,此项贷款在2015年6月前执行7.38%的年利率,由省财政和县财政分别贴息4%和1%,农户仅需承担2.38%的利率,而2015年6月以后虽利率由之前的7.38%下降到6.3%,但省财政不再贴息。个别财政贴息类贷款承贷金融机构至今未到得政府的财政贴息资金补偿。二是保险扶贫基本缺失。当前金融扶贫过多强调银行信贷支持,忽视了保险扶贫,保险对扶贫产业和项目跟进少,扶贫产业和项目抵御价格、市场和各类灾害的能力不强,扶贫项目和投入风险大。

三、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产业扶贫带动作用。建议政府针对当前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渠道、方式单一的现状,积极构建“政府+银行+企业+农户”的协同发展模式,由政府部门按照“1+20”的精准扶贫工作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大力发展养殖、林果、蔬菜、小杂粮等多元化产业项目,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应认真落实金融精准扶贫示范村建设要求、精准扶贫主办行制度,以点带面,不断整合现有金融资源,优化信贷结构,切实加大对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各类农村经营主体和农户的金融支持。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营主体应立足主业和自身优势,积极扩展上下游产业,带动当地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就业。贫困户在政府政策、致富项目、金融资金、企业的全面支持与带动下,树立脱贫致富信心,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发展产业,与其他农户和企业抱团发展,改变贫困现状。(二)不断强化扶贫贷款的风险控制。一是加大金融精准扶贫宣传力度。大力宣传金融机构精准扶贫信贷资金的有偿性,强化农户的法律意识。二是大力推进信用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优势,切实重视和加大信用乡(镇)、村和农户建设,建立良好的金融精准扶贫信用生态环境。三是加大扶贫信贷资金投放、回收考核力度。设立政府扶贫类贷款风险保证基金和考核奖励基金,对金融机构精准扶贫中形成的不良贷款,按一定比例进行补偿;对金融机构当年扶贫贷款增量按市场占比给予奖励;对既脱贫又守信用的贫困户给予奖励;把各级政府清收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之中,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四是出台“贴费保险”政策。由保险公司开发扶贫保险产品、创新扶贫保险服务。由政府比照“贴息贷款”出台“贴费保险”政策,为扶贫产业、扶贫项目和贫困户生产提供必要的“贴费或免费保险”。(三)切实提高政银精准扶贫凝聚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金融机构的通力合作。一是突出政府扶贫主导作用。政府要明确支持的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群体,建立扶贫项目库,做好扶贫特色优质项目、重点发展产业的推荐工作。对金融机构开展金融精准扶贫提供政策支持,大力维护金融债权,全面调动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工作积极性。二是凝聚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合力。政府、金融监管机构、司法部门与金融机构要形成精准扶贫合力,全力推进扶贫工作。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灵活运用再贷款、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扶贫信贷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要建立精准扶贫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机制,把金融精准扶贫和普惠金融结合起来,定向精准支持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户就业创业。政府和司法部门要坚决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确保扶贫贷款的完整和合理增值,形成良性的金融扶贫长效机制。

作者:郑芙蓉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庆阳市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1]白雪艳.金融支持地方精准扶贫的探索———以永登县金融支持精准扶贫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6,(10):66-66。

[2]盖永和,孔令儒.金融精准扶贫要完善“信贷+”[n].金融时报,2016-3-21。

[3]胡东生,精准扶贫战略与金融创新支持模式探究———以福建省三明市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为例[J].福建金融,2015,(10):39-43。

[4]苏畅,苏细福.金融精准扶贫难点及对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6,(4):23-27。